丹溪心法
- 作者
- 朱震亨、戴思恭
- 朝代
- 元末明初
- 年份
- 公元1481年
- 底本
- 《重訂丹溪心法》,明嘉靖18年刊本(国立公文書館掃描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丹溪心法》,明萬曆29年(1601)吳勉學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掃描本)
序
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儒者多不以為然。予嘗考醫之與卜,並見於《周禮》,曰醫師隸塚宰,筮人隸宗伯,並稱於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巫、筮字,蓋古通也。然卜之先,實出於羲、文、周、孔,則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亦必有所從來。大約羲、文、周、孔之書存,故卜之道尊;神農、黃帝之書亡,故醫之道卑。然其書雖亡,而緒餘之出於先秦者,殆亦有之。若今《本草》、《素問》、《難經》、《脈經》,此四書者,其察草木鳥獸金石之性,論陰陽風寒暑濕之宜,標其穴以施針𤋲,診其脈以究表裡,測諸秋毫之末,而活之危亡之餘,類非神人異士,不足以啟其機緘,而發其肯綮。則此四書者,誠有至理,不可謂非出於聖筆而遂少之也。然則醫之與卜,皆聖人之一事,必儒者乃能知之,其不以為然者,不能通其說者也。醫之方書,皆祖漢張仲景之言,實與前四書相出入,亦百世不能易者。自漢而後,代不乏賢。中古以來,予所取五人,曰孫思邈氏,其言嘗見錄於程子;曰張元素氏,曰劉守真氏,曰李杲氏,皆見稱於魯齋許文正公;曰朱震亨氏,實白雲許文懿公高第弟子。斯五人者,皆儒者也。而朱氏實淵源於張、劉、李三君子,尤號集其大成。朱氏每病世之醫者,專讀宋之《局方》,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疾,譬之儒者,專誦時文,以幸一第,而於聖經賢傳,反不究心。乃作《局方發揮》、《格致餘論》等書,深有補於醫道。而方書所傳,則有《丹溪心法》若干卷。推脈以求病,因病而治藥,皆已設之方也。朱氏沒而其傳泯焉。近世儒者始知好之,稍稍行世。然業醫者樂檢方之易,而憚讀書之難,於《素》、《難》諸書,蓋皆不能以句,而於五人者之著述,則亦視為迂闊之論。其茫然不知所用力無足怪者,其以藥試人之疾,間一獲效,則亦如村甿牧豎,望正鵠而射之,偶爾中焉。或從其旁問之射法,瞠目相視,不知所對。彼老成者,日從事乎內志外體之間,雖或小有所失,而矢之所向,終無大遠,此觀射之法也。審醫之能,何以異此!予宗人用光,世業儒而好醫,其讀《素》、《難》之書甚稔,最喜朱氏之說。嘗以《丹溪心法》有川、陝二本,妄為世醫所增附,深懼上有累於朱氏,乃為之彪分臚列,釐其誤而去其復,以還其舊。凡朱氏之方有別見者,則以類入之。書成,將刻梓以傳,請予序。予故以多病好醫而未能也。輒以醫卜並言於編首,使業醫者知其道本出於聖人,其書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則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難》、《脈經》之書,以及五君子之說,而尤以朱氏為入道之門,則庶幾乎上可以輔聖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見儒者仁民之效,而醫不失職矣。用光名充,休寧漢口人,與予同出梁將軍忠壯公後。
成化十八年歲次壬寅春二月既望賜進士及第奉訓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同修國史經筵官兼太子講讀官休寧程敏政序
序二
夫驅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閼於長年,濟疲癃於仁壽者,非資於醫則不能致之矣。醫之道肇自軒、岐,論《難》、《靈》、《素》出焉;降而和、緩、扁、倉,咸神其術;至漢張仲景作《傷寒卒病論》,始制方劑,大濟丞民;晉王叔和撰次其書,復集《脈經》,全生之術,於斯備矣。他如華氏剖腹,王氏針妖,與夫奇才異士,間有一節一法取衒於時者亦多,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嗟夫!去古愈遠,正道湮微,寥寥千載之下,孰能繼往開來而垂法於無窮者?宋金間,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守真,俱以穎特之資,深達閫奧,高出前古。元素之學,東垣李杲深得之,明內傷之旨,大鳴於時。王海藏、羅謙甫又受業於東垣,羅太無、亦私淑諸賢者也。明哲迭興,肩摩踵接,著為方論,究極精微,猶水火谷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遵而用之,困蘇廢起,斯民何其幸歟!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第,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闢《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實虛,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咸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於陝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於西蜀,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會萃經驗等方。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之,究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復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其或文理乖訛,意不相貫者,詳求原論以正其誤;篇目錯綜,前後重疊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遺而彼有載者,採之以廣其法;論既詳而方未備者,增之以便檢閱。一言去取,無敢妄有損益,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者免惑於他岐,疾疢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極知僭逾,無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訛舛而賜教之,則充之至願也。於是乎書。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春居士程充謹識
附錄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
丹溪翁傳
上楊楚玉類集《心法》,中間水腫、虛腫、痛風、肢節痛、麻木、婦人小便不通等證,文多重出,又取別論附於其間。雖能補其缺略,不免混淆難別,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瓛因正論及附論中方未備載,又作附錄。如夢遺椿樹根丸、淋證六味地黃丸、婦人三補丸等,不錄丹溪原方,卻於他書取方名相同增入,藥味與病懸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誤,今以丹溪原論,考訂遺誤,錄於症首,次附戴元禮辨症,次錄正方,以見正法不雜,其附論不去,題曰附錄,用存編者之意也。復盡載附論中方,題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幾明白。又增入外科倒倉等法,以翼其未備,觀者詳焉。
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識
十二經見證
足太陽膀胱經見證
頭苦痛,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
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足陽明胃經見證
惡與火,聞木聲則驚,狂,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唇腫,嘔,呵欠,消穀,善飲。
頸腫,膺乳沖股伏兔胻外廉足跗皆痛,胸傍過乳痛,口喎,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跗內廉胕痛,脾不可轉,膕似結,腨似裂。
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數欠,癲疾,濕浸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身前熱,身後寒慄。
足少陽膽經見證
口苦,馬刀挾癭。
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胕絕骨外踝前諸節痛,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善太息。
手太陽小腸經見證
面白,耳前熱,苦寒,頞頷腫不可轉。
腰似折,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
臑臂內前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見證
手大指次指難用,耳聾煇煇焞焞,耳鳴嘈嘈,耳後肩臑肘臂外背痛。
氣滿,皮膚殼殼然堅而不痛。
足太陰脾經見證
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
舌木強痛,口疳,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臥,搶心,善飢善味,不嗜食,不化食,尻陰股膝臑胻足背痛,煩悶,心下急痛。
有動痛,按之若牢,痛當臍,心下若痞。
腹脹腸鳴,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九竅不通,溏泄,水下後,出餘氣則快然。
飲發中滿,食減,善噫,形醉,皮膚潤而短氣,肉痛,身體不能動搖,足溏腫若水。
足少陰腎經見證
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咳唾多血,渴,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
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飢不欲食,心中如飢,腹大,頸腫喘嗽,脊臀股後痛。
脊中痛,脊股內後廉痛,腰冷如冰及腫。
足痿厥,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胻寒而逆,腸癖,陰下濕,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足下熱,嗜臥,坐而欲起,凍瘡,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舉。
足厥陰肝經見證
頭痛,脫色善潔,耳無聞,頰腫。
肝逆頰腫,面青,目赤腫痛。
兩脅下痛引小腹,胸痛,背下則兩脅腫痛,婦人小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滿悶,挺長熱。
嘔逆,血,腫睪疝,暴癢。
足逆寒,胻善瘈,節時腫,遺瀝,淋溲,便難,癃,狐疝,洞泄,大人㿗疝,眩冒,轉筋。
陰縮,兩筋攣,善恐,胸中喘,罵詈。
血在脅下,喘。
手太陰肺經見證
善嚏,缺盆中痛,臍上,肩痛,肩背痛,臍右,小腹脹引腹痛,小便數,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交兩手而瞀,悲愁欲哭,灑淅寒熱。
手少陰心經見證
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僕,身熱而腹痛,悲。
手厥陰別脈經見證(心主)
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
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
頭項痛。足太陽、手少陰。
黃疸。足太陰、少陰。
面赤。手少陰、厥陰、手足陽明。
目黃。手陽明、少陰、太陽、厥陰、足太陽。
耳聾。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足少陽。
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
鼻鼽衄。手足陽明、太陽。
目䀮䀮無所見。足少陰、厥陰。
目瞳人痛。足厥陰。
面塵。足厥陰、少陰。
咽腫。足少陰、厥陰。
嗌乾。手太陰、足少陰、厥陰、手少陰、太陽。
噦。手少陽、足太陰。
膈咽不通不食。足陽明、太陰。
胸滿。手太陰、足厥陰、手厥陰。
胸支滿。手厥陰、少陰。
腋腫。手厥陰、足少陽。
脅痛,手少陰、足少陽。
胸中痛。手少陰、足少陽。
善嘔苦葉。足少陽、足陽明,逆。
少氣,咳嗽,喘渴。手太陰、足少陰。
喘。手陽明、足少陰、手太陰。
臂外痛。手太陽、少陽。
掌中熱。手太陽、陽明、厥陰。
肘攣急。手厥陰、太陰。
腸滿脹。足陽明、太陰。
心痛。手少陰、厥陰、足少陰。
痔。足太陽、手足太陰熱。
悽然振寒。足陽明、少陽。
如人將捕。足少陰、厥陰。
瘧。足太陰、足三陽。
汗出。手太陽、少陰、足陽明、少陽。
身體重。手太陰、少陰。
不治已病治未病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在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亢則害承乃制
氣之來也,即以極而成災;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物極則反,理之自然也。大抵寒暑燥濕風火之氣,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極則所以害其物,承乘則所以制其極。然則極而成災,復而得平,氣運之妙,灼然而明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之意,原夫天地陰陽之機,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鬼神不測,有以斡旋宰制於其間也。故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蓋氣之亢極,所以承之者反勝於已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者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氣承而火無其變;水位之下,土氣承而水氣無其災;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順;風位之下,金乘而風平。火熱承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陰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所謂亢而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且嘗考之《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火化以生,則火生也,陽在上,故終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以至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雷霆驟注土也,烈風下承之木氣也);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風化以生,則風生也,肅,靜也);申明所至,為散落、溫(散落金也,溫若乘之火氣也);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熱化以生,則熱生也,陰精承上,故中為火也)。豈非亢為害則承乃制者歟?昔者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以作《內經》。至於《六微旨大論》,有極於六氣相承之言,以為制則生化,外別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諸以所勝之氣來於下者,皆折其標盛也。不然曷以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驟飄,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曛昧,此皆鬱極乃發以承所亢之意也。嗚呼!通天地人曰儒,醫家者流,豈止治疾而已!當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為醫工之語。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邪氣各有所屬也,當窮其要於前;治法各有所歸也,當防其差於後。蓋治病之要,以窮其所屬為先,苟不知法之所歸,未免於無差爾。是故疾病之生,不勝其眾,要其所屬,不出乎五運六氣而已。誠能於此審察而得其機要,然後為之治,又必使之各應於運氣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誤之失。若然,則治病求屬之道,庶乎其無愧矣乎。《至真要大論》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意蘊諸此。嘗謂醫道有一言而可以盡其要者,運氣是也。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各分三品,謂之三陰三陽。然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地非純陰,而亦有三陽。故天地上下,各有風熱火濕燥寒之六氣,其斡旋運動乎兩間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人生其中,臟腑氣穴,亦與天地相為流通,是知眾疾之作,而所屬之機無出乎是也。然而醫之為治,當如何哉?惟當察乎此,使無失其宜而後可。若夫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郁,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此病屬於五運者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諸痓強直,皆屬於濕;諸澀枯涸,皆屬於燥;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病機屬於六氣者也。夫惟病機之察,雖曰既審,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詳。故必別陰陽於疑似之間,辨標本於隱微之際。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涼用其所當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從之以導其甚,上焉以遠司氣之犯,中焉以辨歲運之化,下焉以審南北之宜,使小大適中,先後合度,以是為治,又豈有差殊乖亂之失耶?又考之《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療病者,先察病機,此審病機之意也。《六元正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五常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皆無失氣宜之意也。故《素問》、《靈樞》之經,未嘗不以氣運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復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豈聖人私憂過計或!以醫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觀乎《原病式》一書,比類物象,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於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若浮澀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夫脈之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深得《內經》之理也。下迨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治病必求於本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疢之原,不離於陰陽之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弗瘳者鮮矣。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濕燥寒之病,所以屬乎陰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治病必求於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夫邪氣之基,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遊至汪洋浩瀚,泒而趨下以漸大,草之有本,故能薦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瞤動而瘛瘲,卒暴強直之病生矣;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混之病生矣;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瘈,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以其病本於陽,必求於陽而療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痙強直之病生矣;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膹郁,皮膚以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清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辛熱;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豈非將以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者哉?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豈止於一端而已。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入里者,下而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藏寒虛奪者,治以灸𤋲;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噫!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岐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必求於陰陽可也。《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
卷一
中風一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屬虛,挾火(一作痰)與溫,又須分氣虛血虛。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上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薑汁。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輕者用瓜蒂一錢,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蝦,次飲汁,後以鵝翎探引。吐痰用蝦者,蓋引其風出耳,重者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齏汁調,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內吐之。虛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用參耆補之,有痰,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肥白人多溫,少用烏頭、附子行經,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減用之;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遺尿屬氣,以參耆補之。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脈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可治。
案《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府、中臟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風痿同治,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入方:
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 栝蔞 南星 荊芥 防風 羌活 黃柏 黃芩 黃連 白朮 陳皮 半夏 薄桂甘草 威靈仙 天花粉
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薑汁、酒一匙行經。
一婦手足左癱,口不能語,健啖。
防風 荊芥 羌活 南星 沒藥 乳香 木通 茯苓 厚朴 桔梗 麻黃 甘草 全蠍
上為末。湯酒調下。不效,時春脈伏,漸以淡鹽湯齏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陳皮、茯苓、甘草、厚朴、菖蒲,日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齏汁、鹽湯吐之,吐甚快。不食,後以四君子湯服之,以當歸、酒芩、紅花、木通、黏子、蒼朮、姜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一人癱左。
酒連 酒芩 酒柏 防風 羌活 川芎 當歸(半兩) 南星 蒼朮 人參(一兩) 麻黃 甘草(三錢) 附子(三片)
上丸如彈子大。酒化服。
一人體肥中風,先吐,後以藥:
蒼朮 南星 酒芩 酒柏 木通 茯苓 牛膝 紅花 升麻 厚朴 甘草
〔附錄〕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府之分,中府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其中府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身之前,身之側,皆曰中府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中臟者多不治也。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無此乃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營衛,少有不愈者也。風中府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中府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又有中已,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肝取解汗,為可復也。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沉實者凶。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薑汁,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稍醒則服八味順氣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蘇,無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氣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用之。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熱而渴者,湯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人虛無力者,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若人自蘇,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攣蜷,緩則嚲曳,經年不愈,以加減地仙丹常服。若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只以小續命去附子,加菖蒲一錢。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如口喎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爛搗,右喎塗左,左喎塗右,或鮮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正。嚏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就提頭頂發,立蘇。若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經曰:風從汗泄,似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餘症見前)。可下者,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實。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潤腸丸。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理血者,無表裡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灸,可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
附方:
二陳湯
半夏(泡) 陳皮(二兩半) 白茯苓(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
四君子湯 見脾胃類。
四物湯 見婦人類。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
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字,溫水灌下。但吐出涎便醒,虛人不可大吐。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知人事,急用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上為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頭頂中發,立蘇。有嚏者可治。
八味順氣散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臺烏(各二兩) 白殭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星香湯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分二服,水一鍾,姜十片,煎服。
省風湯
南星(生,八兩) 防風(四兩) 獨活 附子(生,去皮臍) 全蠍(炒)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十片,煎服。
小省風湯 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導痰湯見痰類。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甘草(炙)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取微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若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苡薏仁;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燥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如言語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若發渴,加麥冬、葛根、栝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燥多驚者,加犀角、羚羊角;汗多者,去麻黃。
家寶丹 治一切風疾癱瘓,痿痹不仁,口眼喎僻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烏 輕粉(各一兩) 五靈脂(薑汁製,另研) 草烏(各六兩) 南星 全蠍 沒藥 辰砂(各二兩) 白附子 乳香 殭蠶(炒,三兩) 片腦(五錢) 羌活 麝香 地龍(四兩) 雄黃 天麻(三兩)
上為末,作散。調三分,不覺,半錢。或蜜丸如彈子大,含化茶調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風濕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劑也,非痛不可服,痛止則已。
米殼(一兩,去頂膜,蜜炒) 陳皮(五錢)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沒藥(研)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連渣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煎時須順攪之。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羌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朮 生地黃 熟地黃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 春夏加知母(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
三化湯 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若內有便溺之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朴 大黃 枳實 羌活(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附錄〕法曰:四肢不收舉,俗曰癱瘓,故經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上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腎肝經虛。何以明之?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為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故以三化湯下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脾方可得稟受也。令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大補十全散、加減四物湯,去邪留正。
愈風湯 中風症,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營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僕。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耆 蔓荊子 川芎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地骨皮 人參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梗) 白芷 枸杞子 當歸 杜仲(炒) 秦艽 柴胡半夏 厚朴(薑製) 前胡 熟地黃(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三兩) 生地黃 蒼朮 石膏 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煎渣。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立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薑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服,臨臥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之後,本方中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之後,本方中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之後,本方中加厚朴一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之後,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四時類此。此雖立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察虛實寒熱,土地之宜,邪氣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此藥與天麻丸相為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半兩)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薄荷(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半)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麝香(一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黃(各一兩半)甘草 麥門冬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 遠志 硃砂(各半兩研為末) 菖蒲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風安臥,此是風熱煩燥之故也。
當歸 川芎 梔子 羌活 大黃 防風 龍膽草(等分)
上末,蜜丸彈子大。每藥一丸,竹葉湯化下。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乾) 萆薢 元參(各六兩) 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生地黃(一斤)
一方有獨活五兩,去腎間風。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白湯皆可下。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蘇(各一兩) 陳皮 苦梗 白朮 厚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兩) 藿香(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地仙丹
牛膝 蓯蓉 附子 川椒(各四兩) 地龍 木鱉子(各二兩) 覆盆子 白附子 菟絲子 赤豆 南星 骨碎補 羌活 何首烏 狗脊 萆薢 防風 烏藥(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茯苓川烏(各一兩) 人參 黃耆(各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活絡丹
南星(炮) 川烏 草烏(並炮,去皮尖) 地龍(去土,各六兩) 乳香(研) 沒藥(研,各二兩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荊芥茶亦得。
不臥散(子和方)
川芎(兩半)石膏(七錢半)藜蘆(五錢) 甘草(生,二錢半)
上為細末。口噙水搐之。
子和搜風丸
人參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兩) 乾薑 寒水石 生白礬 蛤粉 黃芩 大黃(各一兩) 滑石 牽牛(各四兩) 藿香(一分) 半夏(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日三。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桃仁泥 歸尾 枳實(麩炒) 白芍 升麻(半兩) 人參 生甘草 陳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中寒二(附傷寒、傷風)
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非若傷寒之邪,循經以漸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於南,不宜北。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傷生冷物之類。因胃氣大虛,膚腠疏豁,病者脈必沉細,手足厥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動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與熱症若相似而實不同,凡脈數者,或飲水者,煩燥動搖者,皆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
〔附錄〕凡症與傷寒相類者極多,皆雜證也,其詳出《內經·熱論》,自長沙以下,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東垣也。其曰:內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此發前人之所未發,後人狥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若粗率者,則必殺人。初有感冒等輕症,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故世俗混而難別。
正治溫散,宜桂枝湯、四逆湯輩,甚者三建湯、霹靂散。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或熱藥須俟冷飲最妙。經曰:從而逆之,此之謂也。反攻用煎烏頭之類。
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附方: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類。
理中湯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桂枝湯
桂枝 赤芍(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半)大棗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炮,等分)
上銼。每四錢,水二盞,姜十五片,煎服。
霹靂散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之。
姜附湯 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乾薑(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斤)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挾氣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者,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二錢。
消風百解散
荊芥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朮 甘草(等分)
上銼。用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
神朮散 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方見痢類。
中暑三
(附暑風、注夏)
暑證,用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耆。暑病內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暑風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燥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內也,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成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經》曰:火鬱則發之。吐即發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之。
〔入方〕
暑渴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銼。水煎服。
〔附錄〕中暍是陽證,中暑是陰證。脈沉弱者,切不可用寒涼藥。清熱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湯皆可。熱悶恍惚,辰砂五苓散。脈弦實,黃連香薷湯。熱甚,自汗而渴,便澀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飲。吐瀉,脈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順散。伏熱傷冷,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或剝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蓋蒜氣臭烈,能通諸竅故也。
〔附方〕
生脈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上銼。水煎服。
黃龍丸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黃(五錢) 硫黃 硝石(各一兩) 滑石 明礬(各半兩) 好面(四兩)
上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兩) 寒食麵 生薑(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香薷飲 治傷暑,臟腑不和調,霍亂吐利,煩渴引飲。
白扁豆(炒) 川樸(薑製,八兩)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許,沉冷服。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斤) 川樸(制,半斤) 黃連
上㕮咀。每二三錢,水煎服。
大順散
甘草(斷寸長,三兩) 乾薑 杏仁 桂(四兩)
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聲為度。篩去沙,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如煩燥,井花水調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苓 黃耆 木瓜 川樸(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熱湯或冷水調服,㕮咀煎亦得。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 蒼朮(銼)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 陳皮(各半錢) 甘草(炙) 酒柏 麥冬 當歸(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個) 澤瀉(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類。
天水散
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極細末。水調服。
五苓散
白朮 豬苓 茯苓(各一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人參白虎湯 治暑熱,發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一錢)
上㕮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宣明方》)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四兩) 白朮 桂 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砂仁 草果 烏梅肉 甘草(炙,各四兩) 扁豆(炒) 葛根(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 附子 陳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水旋冷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等分)
上㕮咀。水煎。
中濕四
《本草》云:蒼朮治濕,上下部皆可用。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須用白朮。上部濕,蒼朮功烈;下部濕,宜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若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耆防己湯;若濕勝氣實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之類。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果、厚朴、芍藥;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凡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朮丸。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實熱,亦宜黃連。若脾胃虛弱,不能運轉而鬱悶,宜黃芩、白朮、乾葛;若中焦濕熱積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薑汁炒。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柏、知母、草龍膽。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朮。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朮、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歸桃仁、紅花、牛膝、檳榔、黃柏。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湩酪,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症施治,不可執一。
附方
二陳湯 見中風類。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平胃散 見厥類。
防己黃耆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薑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利,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為末) 牽牛(二兩)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日三。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枳朮丸 見內傷類。
升陽除溫湯 見泄瀉類。
瘟疫五
(附大頭天行病)
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熱甚者加童便三酒中。
入方
大黃 黃連 黃芩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朮 滑石 香附 人中黃
上為末,神麯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氣血與痰,作湯使。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痰多者,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童便下。
又方 溫病,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
人中黃
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
又 時病。
半夏 川芎 茯苓 陳皮 山楂 白朮 蒼朮(君) 甘草
如頭痛,加酒芩;口渴,加乾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風、芍藥。
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顛之上,切勿用降藥,東垣有方。
羌活 酒黃芩 酒蒸大黃
附方
治大頭病,兼治喉痹歌。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子,井花調蜜便清涼。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嚴寒,當君子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而帶表藥,如補中益氣之類。
作人中黃法
以竹筒兩頭留節,中作一竅,納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閉竅,於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乾,大治疫毒。
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參。
附方
漏蘆湯 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水藥不下,一切危
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煎服。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消毒丸 治時疫疙瘩惡證。
大黃 牡蠣 殭蠶(炒,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內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潔古雄黃丸 闢時疾,可與病人同床,傳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 赤小豆(炒)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溫水下。
火六
火,陰虛火動難治。火鬱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升之。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虛火可補,小便降火極速。凡氣有餘便是火,不足者是氣虛。火急甚重者,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黃冰水之類;人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有補陰即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
可發有二,風寒外來者可發,郁者可發。氣從左邊起者,乃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乃陰火也;氣從腳起入腹如火者,乃虛之極也。蓋火起於九泉之下,多死。(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塞湧泉穴,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妙。陰虛證本難治,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降火補陰,龜板補陰,乃陰中之至陰也。四物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可代黃連、黃芩、黃連、黃芩、梔子、大黃、黃柏降火,非陰中之火不可用。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須風露中二三年者;人中黃大涼,治疫病須多年者佳。
中氣不足者,味用甘寒,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邪。
入方
左金丸 治肝火。一名回令丸。
黃連(六兩,一本作芩) 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五十丸。
〔附錄〕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瘍,暴死,五志七情過極,皆屬火也。火者有,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腎肝之陰,悉其相火。東垣曰:相火,元氣之賊火,與元氣不相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俾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
附方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炙) 黃耆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兩半)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半兩) 石膏(半兩,秋深不用)
上㕮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此藥發脾胃火邪,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者也。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柴胡(八錢) 甘草(炙,三錢) 人參 白芍(各半兩) 甘草(生,二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黃連解毒湯 見暑類。
卷二
斑疹七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於《陰症略例》中求之。發斑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疹即瘡疹,汗之即愈,通聖散中消息之。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溫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即收,收則又出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
〔附錄〕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又傷寒陽症發斑有四,惟溫毒發斑至重,紅赤者為胃熱也,紫黑者為胃爛也,一則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藥服之。陰症發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症,投之涼藥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蝨、蚤咬形狀,而非錦紋也。只宜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或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入方
調中湯 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枳殼(各一錢) 川芎(半錢) 麻黃 桂枝(各半錢)
上㕮咀。姜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煎。
通聖散 出丹溪經驗方。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白芍 黃芩 石膏 桔梗(一兩) 滑石(三兩) 荊芥 梔子 白朮(二錢半)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每服細末三錢,生薑三片,擂細蕩起,煎沸服之。
玄參升麻湯 斑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里實發於外,甚則煩燥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等分)
上㕮咀。水煎。
化斑湯 治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
白虎湯加人參,守真再加白朮。
上㕮咀。時時煎服。
大建中湯
黃耆 當歸 桂心 芍藥(各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半夏 黑附(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食前服。
瘧八
瘧疾有風、暑、食、痰、老瘧、瘧母。六法,風暑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者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使他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瘧不得汗者,二陳湯加檳榔、倍蒼朮、白朮,一方加柴胡、葛根,川芎,一補一發,不可直截。老瘧病,此係風暑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入方 宜
川芎 撫芎 紅花 當歸 炒柏 白朮 蒼朮 甘草 白芷
上銼。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之。若在陰分者,用藥掣起陽分,方可截,即前藥之屬。
充案: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即《格致論》中雲: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術。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蒼朮、乾葛、升麻、柴胡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學者所當知也。
截瘧常山飲
穿山甲(炮) 草果 知母 檳榔 烏梅 甘草(炙) 常山
上㕮咀。水酒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服,得吐為順。一云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厚朴,又或加青皮、陳皮。
又方
柴胡 草果 常山 知母 貝母 檳榔
上用酒水同煎,露一宿,臨發前二時服。
又治瘧母,此藥消導。
青皮 桃仁 紅花 神麯 麥芽 鱉甲(醋煮為君) 三稜 莪朮 海粉 香附(並用醋煮)
上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治瘧,寒熱頭痛如破,渴飲冰水,外多汗出。
人參 白朮 黃耆 黃芩 黃連 山梔 川芎 蒼朮 半夏 天花粉
上㕮咀。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又治瘧病發渴。
生地黃 麥門冬 天花粉 牛膝 知母 葛根 炒柏 生甘草
上㕮咀。水煎。
截瘧青蒿丸
青蒿(半斤) 冬瓜葉 官桂 馬鞭草
上焙乾為末,水丸胡椒大。每一兩分四服,於當發之前一時服盡。又云:青蒿一兩,冬青落二兩,馬鞭草二兩,桂二兩。未知孰是,姑兩存之,以俟知者。
截瘧
檳榔 陳皮 白朮 常山(三錢) 茯苓 烏梅 厚朴(各一錢半)
上㕮咀。作二服,水酒各一鍾,煎至一鍾,當發前,一日一服,臨發日早一服,服後少睡片時。
又瘧疾後
白朮 半夏(一兩) 黃連(半兩) 白芍(三錢) 陳皮(半兩)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薑湯下。
〔附錄〕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輕用。俗謂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亦未必全是寒,況其他乎?在其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瘧母必用毒藥消之,行氣消堅為主。東垣謂寒瘧屬太陽,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陽;在三陰經則不分,總曰溫瘧,此言是。但三陰經說不明,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
瘧又名痁疾者,其證不一。《素問》又有五臟瘧、六腑瘧,詳矣。初得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或平胃加草果半錢、柴胡半錢,又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半錢。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養胃湯加附子、桂枝各半錢,獨寒尤宜,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半錢;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渴甚者,則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劇不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薑湯,候可截則截之。久瘧母不愈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附方
清脾飲
青皮 厚朴 白朮 草果 柴胡 茯苓 黃芩 半夏 甘草(炙,等分)
上銼。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忌生冷油膩。
七棗湯
附子(一個,炮,又以鹽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臍。又方: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七次)
上銼。分作二服,水二鍾,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早溫服。
驅瘧飲
前胡 柴胡(各四兩) 桂心 桔梗 厚朴 半夏(各三兩) 黃耆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水二盞,生薑三片,棗四個,煎。
山甲湯
穿山甲 木鱉子(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減半)陳皮 草果 半夏 棗子 烏梅 生薑(等分)
上銼。同薑棗,以鹽少許淹,食頃,厚皮紙裹,以水潤濕,慢火煨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濕,未發前並進數服。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小柴胡加桂,或白虎加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大柴胡湯,微利為度。餘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六和湯
人參 知母 草果 貝母 烏梅 白芷 檳榔 柴胡(各一錢,用酒拌) 常山(二錢)
上銼。水煎,姜三片,棗一個。
秘方清脾丸 治瘧,三日一發,或十日一發。
薑黃(三錢) 白朮(一兩半)人參 檳榔 草果 莪朮(醋炒) 厚朴(各半兩) 黃芩 半夏 青皮(各一兩) 甘草(三錢)
上為末,飯丸如梧子大。每六十丸食遠,白湯下,日二服。
紅丸子 消食瘧。
胡椒(一兩) 阿魏(一錢,醋化) 莪朮 三稜(醋煮一伏時,各二兩) 青皮(炒,三兩)
上為末,另用陳倉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梧子大,炒土朱為衣。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二陳湯 見中風類。
草果飲子
草果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良薑 炙甘草 青皮(去白炒) 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留渣,兩服並一服,當發日進三服,不以時。
人參養胃湯
平胃散加人參 茯苓 半夏 草果 藿香 生薑 烏梅
參蘇飲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半兩) 半夏 乾葛 蘇葉 前胡 人參 茯苓(各七錢半,一方不用木香)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七片,棗一個,煎,微熱服。
五芩散 見中暑類。
柴胡桂薑湯
柴胡(八兩) 桂枝 黃芩(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二兩) 甘草(炙,二兩) 乾薑(二兩)
上銼。水煎,日三服,煩汗出,愈。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半夏(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白虎加桂枝湯 治溫瘧。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四兩,碎) 桂枝(一兩) 粳米(六合)
上銼。水煎,日三,汗出愈。
小柴胡加桂湯
本方去人參,加桂(一兩)
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
本方加黃耆 知母 石膏(各四錢半)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 赤芍(各三兩) 大黃(二兩) 半夏(二兩半)枳實(半兩,麩炒)
上銼。每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無時。
白芷石膏三物湯
白芷(一兩) 知母(一兩七錢) 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每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痢九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後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後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保和丸亦治因積作後重者,五日後不可下,蓋脾胃虛故也。後重窘迫者,當和氣,木香、檳榔。腹痛者,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如實者,以劉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薑、桂之屬。下血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苦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後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朮。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姜;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
又方
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人不知此,多用溫熱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盦臍內。下痢不治之症,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白帶濁同法。下痢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木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留連或微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也。脈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者當辨之。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下。壯實初病宜下,虛弱衰老久病宜升之。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腎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如虛者,亦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如傷冷物者,或可用,宜謹。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復以治之。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氣用藥,與赤白帶同。
入方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 蒼朮 白朮 當歸 青皮 條芩
上銼。水煎。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用薑汁、半夏。
又方
乾薑(一錢) 當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半)黃連(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瀉,可等分用,或加枳殼。
又方 治熱與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朮(等分)
上為末。或湯調,或作丸。用麵糊或神麯糊丸服。
一本云:誤服熱藥澀藥,毒犯胃者,當明審以祛其毒。
治白痢
蒼朮 白朮 神麯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銼。水煎。
治赤痢
地黃 芍藥 黃柏 地榆 白朮
上銼。水煎。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
又治痢方
滑石(一兩) 蒼朮(半兩) 川芎(三錢) 桃仁(活法用) 芍藥(半兩,炒) 甘草(一錢)
上為末。姜一片,擂細煎滾服。
又方 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朮 白朮 厚朴 茯苓 滑石
上㕮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 痢後腳弱漸細者。
蒼朮 酒芩 白芍(各二兩半)酒柏(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 痢後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 白芍(各一錢) 茯苓 蒼朮 當歸 酒芩(各半錢) 白朮 甘草(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姜煎,食前。
又方 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麯(炒)
上㕮咀。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症,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朮補,毒解積下,食自進。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利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進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利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專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樸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功,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附錄〕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邪,有熱有濕,有陽氣下陷,而感受不一,當分治。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病之劑。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投米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邪得補而愈盛,故證變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若升散者,以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皆可汗之。攻裡若有濕者,用導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若積滯用聖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若濕熱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後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色白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色,是風與火濕。下血者,當涼血,當歸、生地黃。赤者屬血,《保命集》四物湯,和槐花、黃連、米殼醋炒。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湯,加對五苓理中。又機要漿水散若青色者,寒兼風,若陽氣下陷者,以升陽益胃湯加桔梗、醋沃南星,用梅葉外貼眉攢極效,起泡便止。下痢若濕盛勝濕者,以平胃散對五苓散最可,或曲芎丸。老人奉養大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要》白朮芍藥湯。濕勝,仙術炒用。若陰陽不分,當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苤苡實炒為末,米飲調二錢。若氣血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炒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又或十補湯佳。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湯加木香一錢。虛弱者,亦與十補湯。赤痢發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為最。
附方
胃風湯 治風冷入於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參 茯苓 川芎 當歸 桂 白朮 白芍(等分)
上銼。水煎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腹痛,加木香。
噤口痢
石蓮肉(日乾)
上為末。服二錢,陳倉米湯調下,便覺思食。使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佐之。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朮 枳殼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醜末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木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虛實與之。《紺珠》多三稜、黃芩、當歸,分兩不同。
調胃承氣湯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如棋子大,酒洗) 厚朴(八兩,薑製) 枳實(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每服看證斟酌多少,先煮二物至七分,去渣;納大黃,煮八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溫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姜炒) 枳實(大者,三枚,炒)
上銼。看證斟酌多少用之。
防風芍藥湯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
神朮散
蒼朮(一斤) 藁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辛(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蒼朮防風湯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姜七片煎。
敗毒散
羌活 獨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桔梗(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五葉煎。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腳痛,加天麻。
神芎導水丸
大黃 黃芩(二兩) 醜末 滑石(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溫水下。
和中丸
白朮(二兩,四錢) 厚朴(二兩) 陳皮(一兩,六錢) 半夏(泡,一兩) 檳榔(五錢) 枳實(五錢) 甘草(四錢) 木香(二錢)
上用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三十丸,溫水下,食遠。
聖餅子
黃丹(二錢) 定粉(三錢) 密陀僧(二錢) 舶上硫黃(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入白麵四錢,滴水和為指尖大,捻作餅子,陰乾。食前,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妙。
蘇感丸
以蘇合香丸與感應丸二藥和勻,如粟米大。每五丸,淡薑湯空心下。
《宣明》 玄青膏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醜頭末(二兩)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日三,以快利為度。
《保命集》 四物湯
本方內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姜附湯 理中湯 並見中寒類。
五苓散 見中暑類。
漿水散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作乾生薑) 桂 甘草(炙,各五錢) 良薑(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升陽益胃湯
羌活 獨活 防風(各半兩) 柴胡 白朮 茯苓(渴勿用) 澤瀉(各三錢) 黃耆(二兩) 人參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黃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溫服。
曲芎丸
川芎 神麯 白朮 附子(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機要》 白朮芍藥湯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錢氏白朮散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乾薑
上為粗末。水煎。
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 並見中暑類。
六和湯 見霍亂類或加香薷厚朴。
藿香正氣散 見中風類。
黃連阿膠丸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下。
固腸丸 見婦人類。
除濕湯 見泄瀉類。
十全大補湯 見諸虛類。
泄瀉十
泄瀉,有濕、火、氣虛、痰積。濕用四苓散加蒼朮,甚者蒼白二術同加,炒用燥濕兼滲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黃芩,伐火利小水;痰積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黃芩,神麯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麻、防風;氣虛,用人參、白朮炒芍藥、升麻;食積,二陳湯和澤瀉、蒼朮、白朮、山楂、神麯、川芎,或吞保和丸;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久病大腸氣泄,用熟地黃半兩,炒白芍、知母各三錢,升麻、乾薑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於百會穴灸三壯。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湯,作餅子尤佳。食積作瀉,宜再下之,神麯、大黃作丸子服。脾泄已久,大腸不禁,此脾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脂、肉豆蔻、乾薑之類。
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或瀉時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入方
一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
黃芩(炒,半兩) 白朮(炒,二兩) 白芍(酒拌炒) 半夏(各一兩,泡) 神麯(炒) 山楂(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青荷葉包飯燒熟,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湯下。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膿水,腹痛,小便不利,裡急後重。參、術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證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與之,安。
治痛泄
炒白朮(三兩) 炒芍藥(二兩) 炒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久瀉,加升麻六錢。上銼。分八帖,水煎或丸服。
止瀉方姜曲丸
隔年陳麥面作曲(二兩,炒。又一兩) 茴香(五錢) 生薑(二兩,又一兩)
上為末或丸。每服五七錢,白湯下。
又方
肉豆蔻(五兩) 滑石(夏二兩半,秋二兩,春、冬一兩二錢半)
上為末,飯丸。或水調服。
清六丸 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並不單用,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活血。又云二兩半)
上為末,飯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治泄瀉,或嘔吐。
上以六一散生薑汁入湯調服。
〔附錄〕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熱瀉糞巴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澆,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剋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芩湯,重者朮附湯;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或吞感應丸尤當;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物,才方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祿食瀉,經年不愈,宜快脾丸三五粒;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或吞酒煮黃連丸;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半錢。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五味子煎飲,亦治脾腎瀉。雖省即飲食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俗呼為脾腎瀉,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暑瀉,因中暑熱者,宜胃芩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疾,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附方
四苓散(即五苓散內去桂)
五苓散 益元散 並見中暑類。
理中湯 見中寒類。
大已寒丸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炮) 高良薑(各六兩)
上為末,水煮,麵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八味湯
吳茱萸(湯洗七次) 乾薑(炮,各二兩)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歸(洗焙,各一兩)
上銼。每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香連丸
黃連(去須,十兩,用吳茱萸五兩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二兩四錢,不見火)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升陽除濕湯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半兩)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炙) 大麥 糵面(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飯後熱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錢,薑棗煎。非腸鳴不用。
戊己丸 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飲下。
胃苓湯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合和薑棗煎,空心服。
朮附湯(《和劑》)
甘草(二兩,炙) 白朮(四兩) 附子(炮,一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一枚煎,空心服。
治中湯 見脾胃類。
感應丸(出《寶鑑》)
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百四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六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勻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保和丸 見積聚類。
酒蒸黃連丸
黃連(半斤,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乾)
上為末,滴水丸。每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養胃湯 見瘧類。
五味子散 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細口綠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一次,此名腎瀉,服此愈。
椒附丸(《微義》)
椒紅(炒) 桑螵蛸(炙) 龍骨 山茱萸(取肉)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上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
二神丸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末,以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和丸。每五十丸,鹽湯下。
燥結十一
燥結血少,不能潤澤,理宜養陰。
入方
治大腸虛秘而熱。
白芍(一兩半)陳皮 生地黃 歸身(一兩) 條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粥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附錄〕凡人五味之秀者養臟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得疏導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則胃有燥糞,三焦伏熱,則津液中干,此大腸挾熱然也。虛入臟冷而血脈枯,老人臟寒而氣道澀,此大腸之挾冷然也。亦有腸胃受風,涸燥秘澀,此證以風氣蓄而得之。若夫氣不下降而穀道難,噫逆泛滿,必有其證矣。
東坦諸論,原附於此,今節不錄,觀者宜於東垣書中求之。
附方
理宜節去,姑存以便閱者。
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歸身 升麻 桃仁泥(各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錢) 甘草(炙) 紅花(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調檳榔末半錢,或加麻仁泥一錢。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潤燥湯
升麻 生地黃(各二錢) 歸梢 生甘草 大黃(煨) 熟地黃 桃仁泥 麻仁(各一錢) 紅花(半錢)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作一服,水煎,次下桃仁、麻仁煎。空心熱服。
活血潤燥丸 治大便風秘血秘,常常燥結。
歸梢(一錢) 防風(三錢) 大黃(紙裹煨) 羌活(各一兩) 桃仁(二兩,研如泥) 麻仁(二兩五錢,研) 皂角仁(燒存性,一兩五錢,其性得溫則滑,溫滑則燥結自通)
上除二仁另研外,余為末後和勻,蜜丸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三兩服後,以蘇子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不致結燥。以瓷器盛之,紙封無令見風。
半硫丸 治冷秘,風秘結,老人秘。
透明硫黃(研) 半夏(洗七次,等分)
上為末,生薑糊丸梧子大。服二十丸,薑湯下;或用一蔥白一條,姜三片煎,入阿膠二片溶開,食前空心送下。
麻仁丸 治大便秘,風秘,脾約。
郁李仁 麻子仁(各六兩,各研) 大黃(二兩半,以一半炒) 山藥 防風 枳殼(炒,七錢半)檳榔(五錢) 羌活 木香(各五錢半)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湯下。
脾約丸
麻仁(一兩一錢半,研) 枳實 厚朴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麩炒,一兩二錢,研)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凡諸秘,服藥不通,或兼他證,又或老弱虛極不可用藥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許作□以導之。冷秘生薑□亦佳。
霍亂十二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致成吐瀉,仍用二陳湯加減作吐以提其氣。此非鬼神,皆屬飲食,前人確論,乃陽不升,陰不降,垂隔而成。切莫與穀食,雖米飲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瀉過二三時,直至飢甚,方可與稀粥食之,脈多伏欲絕。見成吐瀉不徹,還用吐提其氣起不透,或用樟木煎湯,吐之亦可。大法:生薑理中湯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花散,有吐者以二陳湯探吐,亦有可下者。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乳,近兩邊,此千金妙法也。轉筋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乾霍亂者,最難治,死在須臾。升降不通,當以吐提其氣,極是良法,世多用鹽湯。此係內有物所傷,外有邪氣所遏。有用吐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不可用涼藥,宜二陳湯加解散藥。
二陳湯
加川芎 蒼朮 防風 白芷(又云白朮)
上銼。姜五片,煎服。
治霍亂方
蒼朮 厚朴 陳皮 葛根(各一錢半) 滑石(三錢) 白朮(二錢) 木重(一錢) 甘草(炙)
上銼。入姜煎湯,下保和丸四五十丸。
戴云:霍亂者,吐也,有聲有物。凡有聲無物而躁亂者,謂之乾霍亂也。
〔附錄〕霍亂之候,揮霍變亂,起於倉卒,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利,而燥擾痛悶,是其候也。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寒,卒然而來,危甚風燭。其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蓋以所傷之物,或因吐利而盡,泄出則止,故死者少也。夫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擁閉正氣,關格陰陽,其死者多。霍亂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而不飲水者,理中湯,或有寒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者,以理中湯加生附子、官桂;中暑霍亂,煩燥大渴,心腹撮痛,四肢冷,冷汗出,腳轉筋,用藿香散。《千金》云:轉筋者,用理中湯加火煅石膏。若霍亂吐瀉,心腹㽲痛,先以鹽湯探吐,後服藿香正氣加木香半錢。若頻欲登圊不通者,更加枳殼一錢。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加藿香煎服,皆要藥也。
附方
六和湯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赤茯苓 藿香 扁豆(炒) 木瓜(各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個煎,溫服。一本有香薷、厚朴各四兩。
二陳湯 見中風。
五苓散 見中暑。
理中湯 見中寒。
藿香正氣散 見中風。
通脈四逆湯 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吳茱萸(二兩,炒) 附子(炮,一兩) 桂心 通草 細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當歸(二錢)
上咀。每四錢,水酒各半,加生薑煎。
木瓜湯 治霍亂吐下,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乾木瓜(一兩) 吳茱萸(半兩) 茴香 炙甘草(各一錢)
上咀。每服四大錢,姜三片,蘇十葉,煎。
痰十三
脈浮當吐。久得脈澀,卒難開也,必費調理。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濕痰,用蒼朮、白朮;熱痰,用青黛、黃連、芩;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風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香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風痰多見奇證,濕痰多見倦怠軟弱。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吐難得出。痰清者屬寒,二陳湯之類。膠固稠濁者,必用吐。熱痰挾風,外證為多。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痰因火盛逆上者,以致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虛甚,加竹瀝;中氣不足,加參、術。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中焦有痰則食積,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痰成塊,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難治。氣濕痰熱者,難治。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焉。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血氣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歸焉。血傷必用薑汁傳送。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大治頑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齏汁之類,或用瓜蒂散。凡風痰病,必用風痰藥,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片芩、殭蠶,豬牙、皂角之類(諸吐法另具於後)。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為藥。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便,熱多加青黛。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可導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咸藥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朴硝,以薑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用栝蔞輩,氣實必用荊瀝,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痰,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燥不寧,後愈。參萸丸能消痰。
入方
青礞石丸 解食積,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南星(二兩,切作片,用白礬末五錢,水浸一二日曬乾。又云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曬乾) 黃芩(薑汁炒) 茯苓 枳實(炒,各一兩)
看虛實。作湯使。
又方 治濕痰。喘急。止心痛。
半夏(一味,不拘多少。香油炒。)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
又方
黃芩 香附 半夏(薑製) 貝母
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又方 燥濕痰,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 半夏(各一兩) 蛤粉(二兩)上為末。神麯糊丸如梧子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濕痰加蒼朮。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熱加青黛。
中和丸 治濕痰氣熱。
蒼朮 黃芩 半夏 香附(等分)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又方 治痰嗽。
黃芩(酒洗一兩半) 貝母 南星(各一兩) 滑石 白芥子(去殼,各半兩。) 風化硝(二錢半。取其輕浮速降。)
上為末。湯泡蒸餅丸服。
導痰湯
法制硝(同萊菔水煮化,去卜,綿濾令結。入臘月,牛膽內風化秤五錢。或只風化硝亦可。又云一兩) 礞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
上為末,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一方加蒼朮半兩,滑石一兩,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一本礞石、南星各一兩,無枳實。
又方
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七錢半)黃芩 礞石(一兩) 風化硝(二錢)
上為末,同前。
潤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兩) 半夏(二兩,各依橘紅制) 黃芩 黃連(各一兩) 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令得所,煮乾焙燥)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蒸麥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一方單用陳皮半斤,鹽半兩,水拌,煮陳皮候乾,焙燥為末,入甘草末一兩,炊餅同上丸。亦好去胸膈有痰,兼嗽,上熱加青黛,有濕加蒼朮,或加參萸。
南星(炮,一兩) 橘紅(去白,一兩) 赤茯苓(去皮,一兩) 枳殼(去穰,麩炒,一兩) 甘草(炙,半兩,又云一兩) 半夏(四兩,又云四錢)
上水煎,生薑五片。食前服。
千緡湯 治喘。
半夏(七個,泡製,每個作四片)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咀。作一服,生薑如指大煎。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勻,過一宿,瓦器不住手攪,炒令黑,不要燋) 甘遂(濕麵裹長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曬乾,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水洗,曬乾,各半兩) 大黃(濕紙裹煨,勿焦,切焙乾,再酒潤,炒熟焙乾,一兩半)黃柏(三兩,焙炒)
上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則空心服。(又方:甘遂、大戟減三分之一,硃砂為衣,名辰砂化痰丸。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蒸餅丸,每服七八丸,至十丸止。)
治酒痰
青黛 栝蔞
上為末,姜蜜丸。噙化救肺。
治郁痰
白殭蠶 杏仁 栝蔞仁 訶子 貝母 五倍子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導痰丸
吳茱萸(三錢,制) 茯苓(一兩) 黃連(半兩) 滑石(七錢半) 蒼朮(泔浸,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薑湯下。
茯苓丸(出《千金方》,《百一選方》同)
半夏(四兩) 茯苓(二兩) 枳殼(一兩) 風化硝(半兩)
上為末,蒸餅或神麯、薑汁糊丸,糊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又方 治食積痰火,並瀉胃火。
軟石骨(不拘多少,研細)
上用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
又方 治陰虛內多食積痰。
川芎(七錢) 黃連 栝蔞仁 白朮 神麯 麥芽(各一兩) 青黛(半兩) 人中白(三錢)
上為末,薑汁蒸餅丸服。
久吐痰喘
杏仁(去皮尖,生用) 來復丹(炒)
上等分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下。
黃連化痰丸
半夏(一兩半) 黃連(一兩) 吳茱萸(湯洗,一錢半)桃仁(二十四個,研) 陳皮(半兩)
上為末,曲糊丸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白玉丸
巴豆(三十個,去油)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
上為末,皂角仁浸濃汁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薑湯下。
黃栝蔞丸 治食積,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 半夏 山楂 神麯(炒,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水丸。薑湯、竹瀝送下二三十丸。
又方
栝蔞仁 半夏(一兩) 蒼朮(二兩) 香附(二兩半)黃芩 黃連(半兩)
又方
栝蔞仁 黃連(半兩) 半夏(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抑痰丸
栝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麻子大。服一百丸,薑湯下。
清膈化痰丸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半兩) 香附(一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白湯下。
搜風化痰丸
人參 槐角子 殭蠶 白礬 陳皮(去白) 天麻 荊芥(各一兩) 半夏(四兩,薑汁炒) 辰砂(半兩,另研)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辰砂為衣。服四十丸,薑湯下。
墜痰丸 治痰飲。
黑醜(頭末,二兩) 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一半) 朴硝(二錢,風化) 枳殼(一兩半,炒) 豬牙皂角(二錢,酒炒)
上為末,用蘿蔔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次則有痰。
治濕痰
蒼朮(三錢) 白朮(六錢) 香附(一錢半)白芍(酒浸炒,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治肥人濕痰
苦參 半夏(各錢半) 白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竹瀝半盞,水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祛風痰行濁氣
明礬(一兩) 防風(二兩) 川芎 豬牙皂角 鬱金(各一兩) 蜈蚣(二條,用赤腳黃腳各一條)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湯下,春以芭蕉湯探吐痰。
上焦風痰
栝蔞 黃連 半夏 牙皂
薑汁浸炊餅丸。
痰氣方
片芩(炒) 半夏(各半兩) 白朮 白芍(各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三錢)
上為末。蒸餅泡薑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南星 蛤粉(研細,一兩) 半夏 栝蔞仁 貝母(去心,治胸膈痰氣最妙) 香附(半兩,童便浸)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溲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清痰丸 專清中管熱痰積。
烏梅 枯礬 黃芩 蒼朮 陳皮 滑石(炒) 青皮 枳實(各半兩) 南星 半夏 神麯(炒) 山楂 乾生薑 香附(各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附錄〕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又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古方,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王隱君論云: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漬於上,黃濁稠黏凝於下。嗽而易出者,清而白也;咳而不能出,則黃濁結滯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
附方
二陳湯 見中風。
瓜蒂散 見疸。
三補丸 見虛損。
參萸丸 見秘方。
青金丸 蒼莎丸 並見咳嗽。
充按:丹溪治病,以痰為重,諸病多因痰而生,故前諸方,間有別出者,亦其平日常用,故不另開於附錄。觀者詳焉。
哮喘十四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宜大吐。藥中多用酣,不用涼藥,須常帶表散,此寒包熱也。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陳湯加蒼朮、黃芩,作湯下小胃丹,看虛實用。
入方 治寒包熱而喘。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
上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治哮治積方
用雞子一個,略敲,殼損膜不損,浸尿缸內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蓋雞子能去風痰。
紫金丹 治哮,須三年後可用。
用精豬肉二十兩,(一作三十兩,)切作骰子塊。用信一兩,明者研極細末,拌在肉上令勻,分作六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卻用白炭火,於無人處煅,青煙出盡為度,取放地上一宿,出火毒。研細,以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食前茶湯下,大人二十丸,小人七八丸,量大小虛實與之。
喘十五
喘病,氣虛、陰虛、有痰。凡久喘之症,未發宜扶正氣為主,已發用攻邪為主。氣虛短氣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湯加千緡湯。有痰亦短氣而喘。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衝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氣為主。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劫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氣虛不用。又法: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生薑汁,煉蜜丸,如小豆子大。服五七十丸,噙化止之。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之類。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若喘者,須用阿膠。若久病氣虛而發喘,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若新病氣實而發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戴云:有痰喘,有氣急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氣虛喘者,抬肩擷項,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以火濟火也。葉都督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入方
痰喘方
南星 半夏 杏仁 栝蔞子 香附 陳皮(去白) 皂角炭 蘿蔔子
上為末,神麯糊丸。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又方
蘿蔔子(蒸,半兩) 皂角(半兩) 海粉(一兩) 南星(一兩) 白礬(一錢半,薑汁浸曬乾)
上用栝蔞仁姜蜜丸。噙化。
劫喘藥
好銅青(研細) 虢丹(少許,炒轉色)
上為末。每服半錢,醋調,空心服。
〔附錄〕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或調攝失宜,為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散之;氣鬱,即調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又當於各類而求。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風傷寒者,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皆可選用;若痰喘,以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子湯或四磨湯。治嗽與喘,用五味子為多,但五味有南北。若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宜用北五味;若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附方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
五味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等分) 紫蘇(減半)
上每服五錢,水二鍾,姜三片,入鹽少許煎,空心服。
神秘湯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陳皮 桔梗 紫蘇 五味 人參(等分)
每服四錢,用水煎,食後服。
四磨湯 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人參 檳榔 沉香 臺烏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盞,煎三五沸,溫服。
三拗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
生甘草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等分)
上服五錢,水一鍾半,姜五片,煎服。
小青龍湯 治水氣發喘尤捷。
麻黃 芍藥 甘草(炙) 肉桂 細辛 乾薑(炮,各三兩) 半夏(炮七次,二兩半) 五味(二兩)
上咀。每三錢,煎七分,食後服。
導痰湯 千緡湯 並見痰類。
華蓋散 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黃(各一兩) 甘草(五錢,或加杏仁)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九寶湯 治咳而身熱發喘,惡寒。
麻黃 薄荷 陳皮 肉桂 紫蘇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腹皮(各等分)
上咀。薑蔥煎服。
蘇子降氣湯 見氣類。
《活人書》 五味子湯
五味(半兩)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 生薑(各二錢半) 棗(三個)
上咀。水煎。
導水丸 見痢類。
咳嗽十六
(附肺痿肺癰)
咳嗽有風寒、痰飲、火、勞嗽、肺脹。春作是春升之氣,用清涼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氣炎上,最重用芩、連;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以藥發散之後,用半夏逐痰,必不再來。風寒,行痰開腠理,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逐痰飲,降痰,隨證加藥。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勞嗽,宜四物湯加竹瀝、薑汁,補陰為主。乾咳嗽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苦梗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之劑,四物加炒柏、竹瀝之類。不已則成勞,此不得志者有之,倒倉法好。肺虛嗽甚,此好色腎虛者有之,用參膏,以陳皮、生薑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藥。上半日多嗽者,此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炒柏、知母降火;黃昏嗽者,是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之類。嗽而脅下痛,宜疏肝氣,以青皮挾痰藥,實者白芥子之類。在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薑汁。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丸服。治嗽多用生薑,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夜嗽用降陰分嗽。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治痢亦同。勞嗽即火鬱嗽,用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不得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栝蔞、青黛、杏仁、半夏曲之類,姜蜜調,噙化,必以補陰為主。治嗽灸天突穴、肺腧穴,大瀉肺氣。肺腧穴在三推骨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師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之。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難治。肺痿,專主養肺氣,養血清金。嗽而肺氣有餘者,宜瀉之,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燥者當潤之;屬熱者,桔梗、大力、知母、雞清;聲啞者屬寒,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肺虛者,人參膏、阿膠為主;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為要藥,或知母茯苓湯為妙;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氣,補其陰,白芍藥須用酒浸曬乾。濕痰帶風喘嗽者,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如千緡湯、墜痰丸。更以皂角、蘿蔔子、杏仁、百藥煎,薑汁丸,噙化。濕痰帶風,以千緡湯、墜痰丸,固捷。痰積嗽,非青黛、栝蔞不除。有食積人,面青白黃色不常,面上有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是。咳逆嗽,非蛤粉、青黛、栝蔞、貝母不除。口燥咽乾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栝蔞、貝母;飲水者不用栝蔞,恐泥膈不鬆快。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嗽者,一二服劫止。治酒嗽,青黛、栝蔞,姜蜜丸,噙救肺。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
戴云: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
入方
治痰嗽。
杏仁(去皮尖) 蘿蔔子(各半兩)
上為末,粥丸服。
清化丸 治肺郁痰喘嗽,睡不安寧。
貝母 杏仁 青黛
上為末,沙糖入薑汁泡蒸餅,丸如彈大。噙化。
又方 治久嗽風入肺。
鵝管石 雄黃 鬱金 款花
上為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安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飲酒傷肺痰嗽,以竹瀝煎紫蘇,入韭汁,就吞栝蔞杏連丸。
又方 治咳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四錢)
上為末,蜜丸。噙化,又云干噙。
又方 治咳嗽聲嘶者,此血虛火多。
青黛 蛤粉
上為末。蜜調,噙化。
又方 治嗽喘,去濕痰。
白朮 半夏 蒼朮 貝母 香附(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黃芩(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丸。
治婦人形瘦,有時夜熱痰嗽,月經不調。
青黛 栝蔞仁 香附(童便浸曬乾)
上為末。姜蜜調噙化。
治一人風熱痰嗽。
南星 海粉(各二兩) 半夏(一兩) 青黛 黃連 栝蔞子 石鹼 蘿蔔子(各半兩) 皂角炭 防風(各三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治勞嗽吐紅。
人參 白朮 茯苓 百合 紅花 細辛 五味 官桂 阿膠 黃耆 半夏 杏仁 甘草白芍 天門冬
上銼。水煎。若熱,去桂、耆,用桑白皮、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同煎。
又方 治嗽血。
紅花 杏仁(去皮尖) 枇杷葉(去毛) 紫草茸 鹿茸(炙) 木通 桑白皮(又云加大黃)
上為末,煉蜜丸。含化。
嗽煙筒 治痰嗽久遠者。
佛耳草 款花(二錢) 鵝管石 雄黃(半錢)
上為末。鋪艾上,捲起,燒煙吸入口內,細茶湯送下。
定嗽劫藥。
訶子 百藥煎 荊芥穗
上為末,姜蜜丸。噙化。
又方 治心煩咳嗽等證。
六一散加辰砂服。
清金丸 治食積火鬱嗽劫藥。
貝母 知母(各半兩,為末) 巴豆(去油膜,半錢)
上為末,姜泥丸,辰砂為衣。食後服,每五丸,白湯下。一云青黛為衣。
清金丸,一名與點丸,與清化丸同用,瀉肺火,降膈上熱痰。
片子黃芩(炒)
上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清化丸 與清金丸同用,專治熱嗽及咽痛,故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
燈籠草(炒)
上為末,蒸餅丸。又細末,醋調敷咽喉間痛。
又方 治痰嗽。
礞石(半兩,煅) 風化硝(二錢半) 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七錢半) 黃芩(半兩)
上為末,粥丸。
又方 治咳嗽氣實,無虛熱者可服,汗多者亦用之。
粟殼(四兩,蜜炒去蒂膜) 烏梅(一兩) 人參(半兩) 款花(半兩) 桔梗(半兩) 兜鈴(一兩) 南星(薑製,一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噙化。
蒼莎丸 調中散郁。
蒼朮 香附(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人參清肺散 治痰嗽咽乾,聲不出。
人參(一錢半) 陳皮(一錢半) 半夏(一錢) 桔梗(一錢) 麥門冬(半錢) 五味(十個) 茯苓(一錢) 甘草(半錢) 桑白皮(一錢) 知母(一錢) 地骨皮(一錢) 枳殼(一錢) 貝母(一錢半)杏仁(一錢) 款花(七分) 黃連(一錢)
上水煎,生薑三片。
六味地黃丸 見諸虛。
千緡湯 墜痰丸 見痰類。
肺痿治法,在乎養血、養肺、養氣、清金。曾治一婦人,二十餘歲,胸膺間一竅,口中所咳膿血,與竅相應而出,以人參、黃耆、當歸,補氣血之劑,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
〔附錄〕《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其人脈數虛者是。
附方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一錢) 紫菀(半錢) 知母(一錢半) 貝母(錢半) 桔梗(一錢) 甘草(半錢) 五味(十五個) 茯苓(一錢) 阿膠(炒,半錢)
上㕮咀。水煎。
知母茯苓湯 治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肺痿。
甘草 茯苓(各一兩) 知母 五味 人參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朮 款花 桔梗 麥門冬 黃芩(各半兩) 川芎(二錢) 阿膠(三錢)
上水煎,生薑三片。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用《醫壘元戎》搜風湯吐之,或用太乙膏成丸,食後服。收斂瘡口,歡樹皮白斂煎飲之。合歡,即槿樹皮也,又名夜合。
〔附錄〕肺癰為何?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或數實者,此為肺癰也。
附方
桔梗湯 治肺癰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小便赤澀。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洗) 栝蔞仁 枳殼(炒) 桑白(蜜炙) 薏苡仁(炒) 防己(一兩) 甘草節(生) 杏仁(炒) 百合(炙,各半兩) 黃耆(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水煎。大便秘,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
團參飲子 治七情及飢飽失宜,致傷脾肺,咳嗽膿血,漸成勞瘵。
人參 紫菀 阿膠(蛤粉炒) 百合 細辛 款花 經霜桑葉 杏仁(炒) 天門冬(去心)半夏 五味(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生薑五片。氣嗽,加木香;唾血而熱,加生地黃;唾血而寒,加鍾乳粉;疲極咳嗽,加黃耆;損肺咳血,加沒藥、藕節;嘔逆腹滿不食,加白朮;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咳而面浮氣逆,加沉香、橘皮。
勞瘵十七
勞瘵主乎陰虛,痰與血病。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做成。始健,可用子和法,後若羸瘦,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不做腸虛。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勞病,四物湯加炒柏、竹瀝、人尿薑汁,大補為上。肉脫熱甚者難治。
入方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白湯調服。
〔附錄〕勞瘵之證,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以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故傳變不同,骨蒸殗殜,復連屍疰。夫疰者,注也,自上至下,相傳骨肉,乃至滅門者有之。其證臟中有蟲齧心肺間,名曰瘵疾,難以醫治。傳屍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以三拗湯與蓮心散煎,萬不一失。
附方
蓮心散 治虛勞或大病後,心虛脾弱,盜汗遺精。
人參 白茯苓 蓮肉(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扁豆(炒) 薏苡(炒) 桔梗(炒) 乾葛(炒) 黃耆(各一兩,炒) 當歸(各半兩) 桑皮 半夏曲 百合 乾薑(炮) 山藥(炒) 五味 木香 丁香 杏仁(炒) 白芷 神麯(炒,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同煎,空心溫服。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此藥退虛熱,生血氣。
前胡(一兩) 細辛 黃耆 人參 橘皮 麥門冬 桂心 當歸 白芍 茯苓 甘草(炙,一兩) 半夏(七錢)
上銼。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生地黃(三兩) 桑白 半夏(三兩半) 天門冬(五兩) 鱉甲(醋煮,五兩) 紫菀(二兩半) 秦艽(三兩三錢) 知母 赤芍 黃耆(各三兩半)人參 肉桂 桔梗(二兩六錢半) 白茯苓 地骨皮 柴胡(三兩三錢) 甘草(二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
清骨散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黃(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黃 秦艽(各一兩) 赤苓(一兩) 胡黃連(半兩) 薄荷(七錢半)
上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三拗湯 見喘類。
〔附錄〕葛可久先生勞症《十藥神書》內,摘書七方。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氣血精液也。余嘗聞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症最為難治。蓋勞之由,因人之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乾咽燥,白濁遺精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盛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況醫者不窮其源,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妄為施治,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醫勞者,萬無一人焉。先師用藥治勞,如羿之射,無不中的。今開用藥次第於後。用藥之法,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如甚者,須以花蕊石散止之。
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必止,理之必然。止血之後,其人必倦其體,次用獨參湯一補,令其熟睡一覺,不要驚動。睡起,病去五六分,後服諸藥。
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除痿,消化丸下痰消氣。
保和湯內,分血盛、痰盛、喘盛、熱盛、風盛、寒盛六事,加味和之。保真湯內,分驚悸、淋濁、便澀、遺精、燥熱、盜汗六事,加味用之,余無加用。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嗽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嚥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藥必流入竅中,此訣要緊。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臥而睡。服前七藥後,若肺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如常七藥之前有餘暇,煮此服之,亦可續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源,完其根本。病可之後,方可合十珍丸服之,此為收功起身之妙用也。
十灰散 治勞症嘔血、咯血、嗽血,先用此遏之。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山梔 牡丹皮 棕櫚灰
上等分,燒灰存性,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以白藕搗碎絞汁,或蘿蔔搗絞汁亦可。磨真京墨半碗,調灰五錢,食後服。病輕用此立止,病重血出升斗者,如神之效。
又方
花蕊石(燒過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子小便一盞煎。醋調末三錢,極甚者五錢,食後服。如男子病則和酒一半,婦人病則和醋一半。一處調藥立止。其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藥後,其人必疏解其病體,卻用後藥而補。
獨參湯 治勞症後,以此補之。
人參(一兩,去蘆)
上㕮咀。水二鍾,棗五個煎,不拘時,細細服之。
保和湯 治勞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花(各三錢) 天花粉 薏苡 杏仁(炒,各二錢) 五味 粉草(炙) 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各一錢) 阿膠(炒) 當歸 生地黃 紫蘇 薄荷(各半錢) 一方無地黃有百部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入藥內服之,每日三服,食後。進加減於後: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栝蔞實(炒);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蘇子;熱盛,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風盛,加防風、荊芥、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寒盛,加人參、芍藥、桂皮、五味、蠟片。
保真湯 治勞症體虛骨蒸,服之決補。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 人參 白朮 赤苓 白苓(各半錢) 天門 麥門 赤芍 知母 黃柏(炒) 五味 白芍 柴胡 地骨 甘草 陳皮(各二錢) 蓮心(半錢)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食後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臺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木通、石葦、萹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子;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鱉甲;盜汗,加浮麥子、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太平丸 治勞症咳嗽日久,肺痿肺壅。考宜噙服。
天門 麥門 知母 貝母 款花 杏仁(各二錢)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阿膠(炮,各兩半)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北蜜(四兩) 麝香(少許,一方有熟地黃)
上將蜜煉和丸,如彈子大。食後濃煎薄荷湯,先灌漱喉中,細嚼一丸,津唾送下。上床時再服一丸。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送下,後即噙嚼此丸。仰面睡,從其流入肺竅。
消化丸
白茯(二兩) 枳實(一兩半) 青礞石(煅黃金色二兩) 白礬(枯) 橘紅(二兩) 牙皂(二兩火炙) 半夏(二兩) 南星(各二兩) 枳殼(一兩半) 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以神麯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上床時,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二藥相攻,痰嗽掃跡除根。
潤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一兩,淨研) 柿霜 真酥 蛤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與前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吐血十八
吐血,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與失血也。大法:補陰抑火,使復其位,用交趾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先吐絕,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積熱,降痰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或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為好。此熱傷血死於中,用四物湯、解毒湯之類。吐血挾痰,積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四物加火劑之類。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則止。吐血,火病也。大吐紅不止,以乾薑炮末,童便調從治。喉腕痰血,用荊芥散。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以槐花炒末乾摻之。若吐血,一方: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葉溫飲,非酒不行。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入方
二黃補血湯 治初見血,及見血多,宜服。
熟地黃(一錢) 生地黃(五分) 當歸(七分半) 柴胡(五分) 升麻 白芍(二錢) 牡丹皮(五分) 川芎(七分半) 黃耆(五分)
上以水煎服。血不止,可加桃仁半錢,酒大黃酌量虛實用之,內卻去柴胡、升麻。
又方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參(一錢) 黃耆(三錢) 五味(十三個) 芍藥 甘草(五分) 當歸(五分) 麥門冬(五分)
上㕮咀。水煎服。加鬱金研入亦可。
又方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曲(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 青皮(三分) 川芎(五分)神麯(三分)
上㕮咀。水煎服。如胃不和,加藿香;如渴者,加葛根半錢;若痰結塊者,加貝母一錢,黃芩半錢,去白陳皮半錢;若小便赤色,加炒黃柏半錢;若大便結燥,加當歸七分;心煩,加黃連(酒拌曬乾)半錢;若小便滑,加煅牡蠣;如見血多,去半夏,恐燥,加生地黃一錢,牡丹半錢,桃仁三分;若胃中不足,飲食少進,加炒山梔子仁八分;若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半錢;上膈壅熱吐血者,以四湯仁加荊芥、阿膠各半錢。更不止,於本方中加大黃、滑石各半錢;胃傷吐血,宜理中湯加川芎、乾葛各半錢。此是飲酒傷胃也。吐血不止,用生茜根為末二錢,水煎,放冷,食後服良。白芨末調治治吐血。
以上諸方,雖非丹溪所出,以其藥同,故錄於前。
〔附錄〕凡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
附方
四生丸 治吐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服之良。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等分)
上爛研如雞子大。服一丸,水三盞,煎一盞,去滓服。
大阿膠丸 治肺虛客熱,咳嗽咽乾,多唾涎沫,或有鮮血。勞傷肺胃,吐血嘔血,並可服。
麥門冬(去心) 茯神 柏子仁 百部根 杜仲(炒) 丹參 貝母(炒) 防風(各半兩) 山藥 五味 熟地黃 阿膠(炒,各一兩) 遠志 人參(各二錢半) 茯苓(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六分,和渣服。
犀角地黃丸 治傷寒,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腹,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犀角(鎊) 生地黃 白芍 牡丹(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實者可服。
桃仁承氣湯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半)大黃(一兩) 桂(三錢) 桃仁(半兩,去皮尖)
上㕮咀。每兩入姜同煎。
斛毒湯 見中暑。
荊芥散
荊芥穗(半兩) 炙草(一兩) 桔梗(二兩)
上㕮咀。姜煎,食後服。
小建中湯
桂枝 甘草(炙,三錢) 大棗 白芍(六錢) 生薑(二錢) 阿膠(炒,一合)
上㕮咀。水煎。
蘇子降氣湯 見氣類。
理中湯 見中寒。
咳血十九
衄血、火升、痰盛、身熱,多退血虛,四物湯加減用。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毋咳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惟有各名色分六,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入方
青黛 栝蔞仁 訶子 海粉 山梔
上為末,以蜜同薑汁丸。噙化。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附方
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甘草(四錢) 黃耆 麥門冬 熟地黃 桔梗 白芍(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痿黃,五心煩熱,咳嗽唾血。
茯苓 半夏 前胡 紫蘇 人參 枳殼(炒) 桔梗 甘草 葛根(各半分) 當歸(二兩) 川芎(七錢半)陳皮 白芍(各二兩) 熟地黃
上㕮咀。水薑棗煎。
嘔血二十
嘔血,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耆、蜜炙黃柏、荊芥、當歸、生地黃服之;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同飲之,其血自清;火載血上,錯經妄行,用四物湯加炒山梔、童便、薑汁服。
又方:山茶花、童便、薑汁,酒服。又鬱金末,治吐血,入薑汁、童便良。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合,用鬱金如細研和服。又方:治吐血,或衄血上行,用鬱金無,用山茶花代、薑汁、童便,合好酒調服,即止。後以犀角地黃湯加鬱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瘴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也,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用柴胡、黃連、黃芩、黃耆、地骨、生熟地黃、白芍,以水煎服。虛者以保命生地黃散,再加天門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附方
治嘔血
黃柏(蜜炙)
上搗為末。煎麥門冬湯調二錢匕,立瘥。
《聖惠方》治嘔血。
側柏葉
上為末。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保命》 生地黃散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 地骨皮 天門冬 黃耆 白芍 甘草 黃芩
上㕮咀。水煎,食前。
咯血二十一
(附痰涎血)
咯血,痰帶血絲出者,用薑汁、青黛、童便、竹瀝入血藥中用,如四物湯加地黃膏、牛膝膏之類。咯唾,血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牡蠣、薑、桂之類;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入方 治痰中血。
白朮(一錢半) 當歸(一錢) 芍藥(一錢) 牡丹皮(一錢半) 桃仁(一錢研) 山梔(炒黑,八分) 桔梗(七分) 貝母(一錢) 黃芩(五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痰中血。
白朮(一錢半) 牡丹皮(一錢半) 貝母(一錢) 芍藥(一錢) 桑白(一錢) 山梔(炒黑,一錢一分) 桃仁(一錢,研) 甘草(三分)
又方 治痰中血。
橘紅(二錢) 半夏(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白朮(一錢)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五味(十五個) 桑白(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五分)
上以水一鍾,生薑三片,煎服,或加青黛半錢。
又方
橘紅(一錢半)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牡丹(一錢) 貝母(一錢) 黃連(七分) 桃仁(一錢) 大青(五分)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
附方:治咯血。
荷葉(不以多少,焙乾)
上為末。米湯調二錢匕。
初虞世方 治咯血並肺痿多痰。
防己 葶藶(等分)
上為末。稬米飲調下一錢。
又方 治咯血及衄血。
白芍(一兩) 犀角末(二錢半)
上為末。新汲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
天門冬丸 治咯血並吐血。又能潤肺止嗽。
阿膠(炮,各半兩) 天門冬(一兩) 甘草 杏仁(炒) 貝母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如彈大。服一丸。噙化。
又方 治咯血。
桑皮(一錢半) 半夏(一錢,炒)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茯苓(一錢) 阿膠(炒,半錢) 桔梗(七分)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五分,炒) 生地黃(一錢) 山梔(七分,炒) 柳桂(二分,即桂之嫩小枝條也,宜入上焦)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
衄血二十二
衄血,涼血行血為主,大抵與吐血同,用山茶花為末,童便、薑汁酒調下。犀角生地黃湯,入鬱金同用,如黃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鬱金末、童便、薑汁並酒調服。經血逆行,成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干,入麝香少許,研細,酒調下,經驗。人中白,即溺盆白垽秋石也。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菀、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故鼻衄也。
附方
河間生地黃散 治鬱熱衄血,或咯吐血,皆治之。
枸杞 柴胡 黃連 地骨 天門冬 白芍 甘草 黃芩 黃耆 生地黃 熟地黃(等分)
上㕮咀。湯煎服。若下血,加地榆。
又方 治衄血。
伏龍肝(半升)
上以新汲水一大碗,淘取汁,和蜜頓服。
茜根散 治鼻不止。
茜根 阿膠(蛤粉炒) 梅芩(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側柏葉 生地黃
上以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黃芩芍藥湯 治鼻衄不止。
黃芩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凡鼻衄,並以茅花調止衄散,時進淅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蘿蔔汁滴入亦可。又茅花、白芍藥,對半尤穩。外迎法:以井花水濕紙,頂上貼之。左鼻,以線札左手中指;右出,札右手;俱出,兩手俱札,或炒黑蒲黃吹鼻中,又龍骨末吹,亦可。
止衄散
黃耆(六錢) 赤茯苓 白芍 當歸 生地黃 阿膠(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黃耆湯調服。
芎附飲
川芎(二兩) 香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下。
又法 治心熱吐血,及衄血不止。
百葉榴花(不以多少)
上干為末。吹出鼻中,立瘥。
溺血二十三
溺血屬熱,用炒山梔子,水煎服,或用小薊、琥珀。有血虛,四物加牛膝膏;實者,用當歸承氣湯下之,後以四物加山梔。
入方
小薊飲子 治下焦結熱血淋。
生地黃 小薊 滑石 通草 淡竹葉 蒲黃(炒) 藕節 當歸(酒浸) 梔子(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以水煎,空心服。
〔附錄〕溺血,痛者為淋,下痛者為溺血。溺血先與生料五苓散加四物湯,若服不效,其人素病於色者,此屬虛,宜五苓散和膠艾湯,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四物加生地黃、牛膝,或四物加黃連、棕灰。又六味地黃丸為要藥,莖中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地榆、陳皮、白芷、棕灰。劫劑用《瑞竹堂》蒲黃散,或單用蒲黃,或煎蔥湯調鬱金末,服之。又文蛤灰入煎劑妙。大抵小便出血,則小腸氣秘,氣秘則小便難甚。痛者謂之淋,不痛者謂之溺血,並以油發燒灰存性為末,新汲水調下,妙。又方,以車前子為末,煎車草葉,調二錢服。
附方
許令公方 治尿血。
生地黃(汁,一升) 生薑汁(一合)
上以二物相合,頓服瘥。
當歸承氣湯
當歸 厚朴 枳實 大黃 芒硝
生料五苓散 見中暑。
膠艾湯
阿膠 川芎 甘草(炙,各二兩) 川歸 艾葉(炒,各二兩) 熟地黃 白芍(各四兩)
上㕮咀。每三錢,水酒煎,空心熱服。
鹿茸丸
鹿茸(一兩,蜜炙) 沉香 附子(炮,各半兩) 菟絲子(制,一兩) 當歸 故紙(炒) 茴香(炒) 胡蘆巴(炒,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七十丸,空心鹽酒下。
辰砂妙香散
麝香(一錢,另研) 山藥(薑汁炙,一兩) 人參(半兩) 木香(煨,二錢半) 茯苓 茯神 黃耆(各一兩) 桔梗(半兩) 甘草(炙,半兩) 遠志(炒,一兩) 辰砂(三錢)
上為末。每二錢,溫酒下。
六味地黃丸 見諸虛。
《瑞竹堂》 蒲黃散
故紙(炒) 蒲黃(炒) 千年石灰(炒)
上等分為細末。每三錢,空心熱酒調下。
下血二十四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和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屬虛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也。
入方
白芷 五倍子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米湯下。
〔附錄〕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又若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淡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余若大下不至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大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加味黃連、槐花入煎服。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寒入客腸胃,故上瘀血,宜理中湯溫散。若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並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攧撲損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服;又方:用黃連二兩,枳殼二兩,槐花八兩炒上一味,去槐花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絡脈之結也。
附方
血餘灰 鞋底灰 豬牙皂角灰(等分)
上為末。酒調三錢匕。
又方 治下血劫劑。
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燒為灰)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服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槐花散 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蒼朮 厚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花(二兩) 甘草(半兩) 烏梅(半兩)
上以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下鮮血。
梔子仁(燒灰)
上為末。水和一錢匕,服。
又方 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石榴皮
上為末。煎茄子枝湯,調一錢匕。
又方 治糞後下血不止。
艾葉(不以多少)
上以生薑汁三合,和服。
又方
槐花 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調下一錢匕,仍空心食豬血,妙。
又方 治臟毒下血。
苦楝(炒令黑)
上為末,蜜丸。米飲下二十丸,尤炒。
又方 治卒下血。
赤小豆(一升,搗碎)
水二升,絞汁飲之。
烏梅丸 治便血,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七十丸,米湯下。
酒煮黃連丸 見泄瀉類。
黃連丸
黃連(二兩) 赤茯苓(一兩) 阿膠(二兩)
上用黃連、茯苓為末,調阿膠,眾手丸。每三十丸,食後飲下。
黃連香薷飲 見中暑。
理中湯 見中寒。
胃風湯 見下痢。
黑神散
百草霜(研細)
上用酒調下。
腸風臟毒二十五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若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入方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黃 黃芩 甘草 蒼朮(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黃,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又方
茄蒂(燒存性) 梔子(炒)
上為末,搗飯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湯下。
又方 便血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癬見面者。
龜板(二兩,酥炙) 升麻 香附(各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 側柏葉 椿根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送下丸藥。
又方 脈緩大,口渴,月經紫色,勞傷挾濕。
白朮(五錢) 黃柏(炒) 生地黃 白芍(各三錢) 地榆(二錢) 黃芩(二錢) 香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治積熱便血。
蒼朮 陳皮(一兩五錢)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五分) 連翹(五錢)
上為末,生地黃膏六兩,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腸風脫露,以車荷鳴五七個,焙乾,燒灰,醋調搽。仍忌濕面酒辛熱物。
〔附錄〕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而治之。芎歸湯一劑,又調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靖為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腸風者,邪氣併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前二證皆以四物湯加刺蝟皮。
附方
蒜連丸(一名金屑萬應膏)
獨頭蒜(十個) 黃連(不以多少)
上先用獨蒜煨香熟,和藥杵勻,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又方 治腸風。
香附(一兩,炒) 枳殼(七錢五分,炒) 當歸(五錢) 川芎(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
敗毒散 見瘟疫。
不換金正氣散
厚朴(薑製) 藿香 甘草(炙) 半夏 蒼朮(米甘浸) 陳皮(去白)
上等分,姜三片,棗二個煎,食前熱服。
芎歸湯
川芎 當歸
上等分,水煎。
參苓白朮散 見脾胃類。
枳殼散
枳殼(麩炒去穰) 槐子(微炒黃) 荊芥穗(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粟米粥調下,如人行一二里,再用粥壓下,日進二三服。
小烏沉湯
香附(二十兩) 烏藥(十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湯調下。
痔瘡二十六
痔瘡專以涼血為主。
入方
人參 黃耆 生地黃 川芎 當歸(和血) 升麻 條芩 枳殼(寬腸) 槐角(涼血生血)黃連
一方無黃連。
熏浣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蓮房(又加荊芥)
煎湯,先熏後洗。又冬瓜藤,亦好。又大腸熱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研細末,調敷,痔頭向上,是大腸熱甚,收縮而上。用四物湯解毒,加枳殼、白朮、槐角、秦艽。
〔附錄〕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飽交接,多欲自戕,以故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衝突為痔也。其肛邊發露肉珠,狀如鼠乳,時時滴漬膿血,曰牡痔;肛邊生瘡腫痛,突出一枚,數日膿潰即散,曰牝痔;腸口大顆發㿔,且痛且癢,出血淋瀝,曰脈痔;腸內結核有血,寒熱往來,登溷脫肛,曰腸痔。若血痔則每遇大便,清血隨而不止;若酒痔則每遇飲酒,發動瘡腫,痛而流血;若氣痔則憂恐鬱怒,適臨乎前,立見腫痛,大便艱難,強力則肛出而不收矣。此諸痔之外證也。治法總要,大抵以解熱調血順氣先之。蓋熱則血傷,血傷則經滯,經滯則氣不運行,氣與血俱滯,乘虛而墜入大腸,此其所以為痔也。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為漏矣。
附方
治諸痔瘡。
槐花(四兩) 槐角刺(一兩,捶碎) 胡椒(十粒) 川椒(一兩)
上用獖豬肚一個,入藥在內,扎定口煮熟,去藥,空心食豬肚。
清心丸 《素問》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熱,此藥主之。
黃連(一兩) 茯神 赤苓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食前米湯下。
清涼飲 治諸痔熱甚,大便秘結。
當歸 赤芍 甘草(炙) 大黃(米上蒸曬)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
槐角丸 治諸痔,及腸風下血脫肛。
槐角(一兩) 防風 地榆 當歸 枳殼 黃芩(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二十丸。
蝟皮丸 治諸痔出,裡急疼痛。
槐花(炒) 艾葉(炒) 枳殼 地榆 當歸 川芎 黃耆 白芍 白礬(枯) 貫眾 蝟皮(一兩,炙) 頭髮(燒,三錢) 豬後蹄重甲(十枚,炙焦) 皂角(一大錠,炙黃去皮)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湯下。
豬甲散 治諸痔。
豬懸蹄甲(不以多少)
上為末。陳米湯,調二錢,空心服。
芎歸丸 治痔下血不止。
川芎 當歸 黃耆 神麯(炒) 地榆 槐花(炒,各半兩) 阿膠(炒) 荊芥 木賊 頭髮(燒灰,各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湯下。
乾葛湯 治酒痔。
乾葛 枳殼(炒) 半夏 茯苓 生地黃 杏仁(各半兩) 黃芩(二錢半) 甘草(同上)
上銼。每服三錢,黑豆一百粒,姜三片,白梅一個,煎服。
橘皮湯 治氣痔。
橘皮 枳殼(炒) 川芎 槐花(炒,各半兩) 檳榔 木香 桃仁(炒去皮) 紫蘇莖葉 香附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銼。每服八錢,薑棗煎服。
熏洗方
槐花 荊芥 枳殼 艾葉
又方
土礬末(二錢) 木鱉子(七個,取仁研)
上以水煎,熏洗三兩次。如肛門腫熱,以朴硝末水調,淋之良。
又方 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
上以蒲黃末方寸匕,米飲調下。日三頓,瘥。
又方
搗桃葉一斛蒸之,納小口器中,以下部榻上坐,蟲自出。
地黃丸 治五痔,滋陰必用之。
地黃(酒蒸熟,一兩六錢) 槐角(炒) 黃柏(炒) 杜仲(炒) 白芷(各一兩) 山藥 山茱萸獨活(各八錢) 澤瀉 牡丹 茯苓(各六錢) 黃芩(一兩半) 白附子(二錢)
上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米湯下。
熏痔方
用無花果葉煮水熏。少時再洗,又好醋沃燒新磚,如法坐熏,良。
又方
大黃(三錢,煨) 牡蠣(一兩,煅)
上為末。作十服,空心服。
又方
大蒜一片,頭垢捻成餅子,先安頭垢餅於痔上,外安蒜艾灸之。
翻花痔
荊芥、防風、朴硝煎湯洗之,次用木鱉子、鬱金研末,入龍腦些少,水調敷。又方:熊膽、片腦和勻,貼之。
漏瘡二十七
漏瘡,先須服補藥生氣血,用參、朮、耆、芎、歸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餅子,如錢厚,以艾灸,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使痛。干則易之,則再研如末,作餅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補劑作膏貼之,尤妙。痔漏,涼大腸,寬大腸,用枳殼去穰,入巴豆,鐵線纏,煮透去巴豆,入藥用,丸子則爛搗,用煎藥,乾用寬腸。澀竅用赤石脂、白石脂、枯礬、黃丹、腦子。漏竅,外塞用童子小便煅爐甘石、牡蠣粉。
入方
黃連散 元有痔漏,又於肛門邊生一塊,皮厚腫痛作膿,就在痔孔出,作食積注下治。
黃連 阿魏 神麯 山楂 桃仁 連翹 槐角 犀角(等分)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心,時時舐之,津液嚥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後服。
〔附錄〕漏者,諸痿之潰漏也,狼痿、鼠痿、螻痿、蛄瘻、蜂瘻、蚍蜉瘻、蠐螬瘻、浮蛆瘻、轉筋瘻,古所謂九瘻是爾。析而言之,三十六種,其名目又不同焉。大抵外傷四氣,內窘七情,與夫飲食乖常,染觸蠢動含靈之毒,未有不變為瘻瘡。穿孔一深,膿汁不盡,得冷而風邪並之,於是涓涓而成漏矣。然有近年漏者,有久年漏者,近則帶淡紅,或微腫,或小核;久則上而槁白,內而黑爛,淫蟲惡臭生焉。
附方
豬腎丸 通行漏瘡中,惡水自大腸中出。
黑牽牛碾細末二錢半,入豬腎中,以線扎,青竹葉包,慢火煨熟。空心溫酒嚼下。
乳香丸 治冷漏。
乳香(二錢半) 牡蠣粉(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雪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空心。
生地黃膏 治漏瘡通用。
露蜂房(炙) 五倍子 木香(三錢) 乳香(一錢) 輕粉(一字)
上為末,用生地黃一握,搗細,和為膏。攤生絹上貼。
蛇蛻散 治漏瘡血水不止。
蛇皮(焙焦) 五倍子 龍骨(各二錢半) 續斷(五錢)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津唾調敷。
熏漏瘡方
艾葉 五倍子 白膠香 苦楝根(等分)
上銼碎燒香。法置長桶內,坐熏瘡處。
洗漏瘡方 治漏瘡孔中多有惡穢,常須避風洗淨。
露蜂房、白芷煎湯洗,或大腹皮、苦參煎湯洗。
上洗畢,候水出拭乾,先用東向石榴皮曬為末,乾摻以殺淫蟲,少頃,敷藥。
久痿方
九孔蜂房(炙黃)
上為末,臘月獨脂研敷,候收汁,以龍骨降香節末入些乳香硬瘡。
漏瘡,或腿足,先是積熱所注,久則為寒。
附子破作兩片,用人唾浸透,初成片,安漏孔上,艾灸。
又方
川芎(半兩) 細辛 白芷梢(一錢半)
上為末。每日作湯服之。病在下,食前服;在上,食後服。看瘡大小,討隔年黃麻根,刮去皮,捻成繩子,入孔中,至入不去則止,瘡外膏藥貼之。
卷三
脫肛二十八
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熱虛者,補氣,參、耆、芎、歸、升麻。血虛,四物湯;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炒柏;氣熱者,條芩六兩,升麻一兩,曲糊丸,外用五倍子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七次,待收乃止。又東北方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附錄〕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藏蘊熱,則肛門閉結;肺藏虛寒,則肛門脫出。又有婦人產育用力,小兒久痢,皆致此。治之必須溫肺藏,補陽胃,久則自然收矣。
附方
香荊散 治肛門脫出,大人小兒皆主之。
香附子 荊芥(等分) 砂仁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碗,煎熱,淋洗;每服三錢,煎服亦可。
又方
五倍子為末,每用三錢,煎洗。
又方
木賊不以多少,燒灰為末。摻肛門上按入,即愈。
嘔吐二十九
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有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用人參、生薑、黃耆、白朮、香附之類。嘔吐,朱奉議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而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嘔吐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丸藥帶香藥行散,不妨。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
附方
理中加丁香湯 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炮,各一錢) 丁香(十粒)
上㕮咀。生薑十片,水煎服。或加枳實半錢亦可。不效,或以二陳湯加丁香十粒,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又或《活人》生薑橘皮湯。
《活人》 生薑橘皮湯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㕮咀。水七盞,煮至三盞,去滓,逐旋溫服。
熱嘔《濟生》竹茹湯、小柴胡加竹茹湯,見瘧類。
上並用生薑多煎服。
《濟生》 竹茹湯
葛根(三兩) 半夏(炮七次,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四錢,水一盞,入竹茹一小塊,姜五片。
加味二陳湯 治停痰結氣而嘔。
半夏 橘皮(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砂仁(一兩) 丁香(五錢) 生薑(三兩)
上水煎服。
吐蟲而嘔方
黑鉛炒成灰 檳榔末
米飲調下。
噁心三十
噁心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
戴云: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
〔附錄〕噁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熱,噁心者,以二陳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
附方
大半夏湯
半夏 陳皮 茯苓(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二盞,姜二錢半,煎八分,食後服。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兩) 茯苓(三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入生薑自然汁投藥中,更煎一兩沸,熱服,無時,或用生薑半斤同煎。
理中湯 見中寒。
咳逆三十一
咳逆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餘不足治之。其詳在《格致餘論》。不足者,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有餘並有痰者吐之,人參蘆之類。痰礙氣而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痰者,陳皮、半夏;氣虛,人參、白朮;陰火,黃連、黃柏、滑石;咳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黃柏、白芍、人參、白朮、陳皮,加竹荊瀝服。戴云:呃逆者,因痰與熱胃火者極多。
〔附錄〕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此證最危。亦有熱呃。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者,宜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水煎熱服,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吐利後,胃虛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水煎服;吐利後,胃熱咳逆者,以橘皮竹茹湯。亦無別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又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熱服之。逆氣用之最佳。
附方
橘皮乾薑湯 治咳逆不止。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用五錢,水煎服
生薑半夏湯 通治咳逆欲死。
半夏(一兩) 生薑(二兩)
上以水煎,溫作三服。
陰證咳逆
川烏 乾薑(炮) 附子(炮) 肉桂 芍藥 甘草(炙) 半夏 吳茱萸 陳皮 大黃(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五片煎服。
人參白朮湯
人參 黃芩、柴胡 乾葛 梔子仁 甘草(炙,各半兩) 白朮 防風 半夏(泡七次) 五味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煎。
羌活附子湯 治呃逆。
木香 附子(炮) 羌活 茴香(炒,各半兩) 乾薑(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鹽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熱服,一服止。《三因》加丁香。
橘皮竹茹湯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兩) 人參(半兩) 棗子(三十個) 生薑(半兩)
上㕮咀。水十盞。煎至三盞。作三服。
小半夏茯苓湯
二陳湯加黃芩煎。
木香調氣散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大補丸 見補損。
理中湯 見中寒。
翻胃三十二
翻胃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兼病。必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生薑汁。氣虛,入四君子湯,右手脈無力;血虛,入四物湯加童便,左手脈無力。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治反胃,用黃連三錢,生薑汁浸,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同為末,糊丸如麻子大,胭脂為衣,人參湯入竹瀝再煎一沸,下六十丸。有痰,二陳湯為主,寸關脈沉或伏而大;有氣結,宜開滯導氣之藥,寸關脈沉而澀;有內虛陰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陰火治之。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餘論》甚詳;年老,雖不治,亦用參朮,關防氣虛胃虛。氣虛者,四君子湯加蘆根、童便,或參苓白朮散,或韭汁、牛羊乳,或入駮驢尿。又有積血停於內而致,當消息逐之,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發揮》備言年高者不治。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戴云:翻胃,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又方
用馬剝兒燒灰存性一錢,好棗肉平胃散二錢。
上和勻,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
又方
茱萸 黃連 貝母 栝蔞 牛轉草
治翻胃
韭菜汁(二兩) 牛乳(一盞)
上用生薑汁半兩,和勻溫服,效。
治翻胃、積飲通用
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
附方
燒針丸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
黃丹(不以多少)
上研細,用去皮小棗肉,丸如雞頭大。每用,針簽於燈上,燒灰為末,乳汁下一丸。
棗肉平胃散
厚朴(薑製) 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 甘草(炙) 紅棗 生薑(各二斤) 蒼朮(泔浸一宿炒,五斤)
上銼,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許,煮乾,焙燥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空心點服。
參苓白朮散 見脾胃類。
保和丸 見積聚類。
吞酸三十三(附噯氣)
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必用糲食蔬菜自養。宜用炒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以炒黃連為君;二陳湯加茱萸、黃連,各炒,隨時令迭其位使;蒼朮、茯苓為輔佐。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黃連,湯浸炊餅,丸如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菜自養,即安。
戴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
入方
茱萸(一兩,去枝梗,煮少時,浸半日,曬乾) 陳皮(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兩) 黃連(二兩,陳壁土炒,去土秤) 黃芩(一兩,如上土炒)
或加桔梗一兩,茯苓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時時津液,食後服。
〔附錄〕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為寒,何也?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言其末也。
附方
曲術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泔浸炒,一兩半) 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為丸。每七十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炒,各半錢,朮、樸不制。上生薑三片,水煎五錢服。
噯氣 胃中有火有痰。
入方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一本有炒梔子
上作丸,或作湯服之。蓋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軟石膏丸亦不可服,本方痰條下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
痞三十四
痞者有食積兼濕。東垣有法有方。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實、黃連、青皮、陳皮、枳殼;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朮、山楂、曲糵、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鬱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痞挾血成窠囊,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
入方
吳茱萸(三兩,湯浸煮少時) 黃連(八兩)
粥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朮陳皮湯下。
玉液丸
軟石膏(不以多少,又云火焰紅出火毒)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服之專能瀉胃火,並治食積痰火。
〔附錄〕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者,是痞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其速效,暫時快通,痞若再作,益以滋甚。
附方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心下痞。方見內傷。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瞀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如冬月,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心下痞,如腹中氣上逆者,是衝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一分半以泄之;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乾生薑(二錢) 半夏曲(三錢) 厚朴(四錢) 人參(三錢) 甘草(炙,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 麥芽(各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橘皮枳朮丸
橘皮 枳實 白朮(等分)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枳朮丸 助胃消食,寬中,去痞滿。
白朮 枳實(各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
嘈雜三十五
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醫按:蔣氏子條云:心嘈索食,以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服而止。又云:眩運嘈雜,是火動其痰,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
戴云:此則俗謂之心嘈也。
三補丸 見補損。
傷食三十六
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
入方
治氣抑痰,倦不思食。
白朮(二兩) 蒼朮 陳皮 黃連 黃柏 半夏(各二兩) 扁柏(七錢半) 香附(一兩半) 白芍(一兩半)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
治心腹膨肉多食積所致。
南星(一兩半,薑製) 半夏 栝蔞仁(研和潤,一兩半) 香附(一兩,童便浸) 黃連(三兩,姜炒) 礞石(硝煅) 蘿蔔子 連翹(半兩) 麝(少許) 又方加陳皮半兩
上為末,曲糊丸。
一人因吃麵內傷,肚熱頭痛。
白朮(一錢半) 白芍 陳皮 蒼朮(各一錢) 茯苓 黃連 人參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如口渴,加乾葛二錢,再調理。
補脾丸
白朮(半斤) 蒼朮 茯苓 陳皮(各三兩)
粥為丸。
清六丸 見泄瀉。
〔附錄〕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用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用紅丸子。
附方
加味二陳湯 治中脘聞食氣則嘔。
本方加砂仁一錢,青皮半錢。
紅丸子 治傷食。
京三稜 蓬朮(煨) 青皮 陳皮(五兩) 乾薑(炮) 胡椒(三兩)
上為末,用醋糊丸如梧子大,礬紅為衣。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治中湯 見脾胃。
疸三十七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溫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耆加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並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餘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白,其黃則自退矣。
入方
小溫中丸 治疸,又能去食積。
蒼朮 川芎 香附 神麯 針砂(醋炒紅)
春,加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吳茱萸或乾薑。
大溫中丸 治食積與黃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脾虛者,以參、朮、芍藥、陳皮、甘草作湯使。
陳皮 蒼朮 厚朴 三稜 蓬朮 青皮(五兩) 香附(一斤) 甘草(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姜鹽湯下,午後飯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
〔附錄〕黃疸乃脾胃經有熱所致,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黃疸,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少加朴硝;《濟生》茵陳湯;《千金方》:東引桃根細者煎,空心服。谷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飢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宜小柴胡加穀芽、枳實、厚朴、山梔、大黃,《濟生》谷疸丸。酒疸,身目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過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粉。脈微數,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方》白朮散;脈弦澀,《三因》當歸白朮散,《濟生方》五苓加葛根湯。女勞疸,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故額黑身黃,小腹滿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服。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耆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黃水瘥。發黃,脈沉細遲,四肢逆冷,身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附方
茵陳蒿湯 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個) 大黃(三兩)
上三味,每服一兩半,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
梔子(十五個)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水煎溫服。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疸,身黃額黑。
硝石 礬石(各燒,等分)
上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二錢,日三,重衣覆取汗。
瓜蒂散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為末。每夜於鼻內㗜之,取下黃水。凡用,先令病人噙水一口。
茵陳五苓散
上用五苓散五分,茵陳蒿末十分,和勻。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八味丸 見補損。
生料五苓散 見中暑。
小柴胡湯 見瘧。
《濟生》 茵陳湯
茵陳(二兩) 大黃(一兩) 梔子仁(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不拘時。
《濟生》 谷疸丸
苦參(三兩) 牛膽(一個) 龍膽草(一兩)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薑甘草湯送下。
《三因》 白朮湯
桂心 白朮(各一兩) 豆豉 乾葛 杏仁 甘草(各半兩) 枳實(去穰麩炒)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三因》 當歸白朮湯
白朮 茯苓(各二兩)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二兩) 甘草(炙) 枳實(麩炒) 前胡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二兩) 半夏(泡七次,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食後溫服。
《濟生》 五苓散
豬苓 澤瀉 白朮 茵陳 赤苓(等分)
上咀。每四錢,水煎,溫服,無時。
《濟生》 葛根湯
葛根(二兩) 枳實(麩炒) 豆豉(一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水煎服,無時。
《濟生》 黃耆散
黃耆 赤芍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姜五片,水煎服,無時。
茵陳四逆湯 方見中寒類,加茵陳。
水腫三十八
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產後必須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一方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湯送下一抄;若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治熱水腫,用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㕮咀,取急流順水煎服。水脹,用大戟、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大戟為末,棗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快實者。
戴云: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附錄〕腰以下腫,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劫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嚴氏實脾散加減用。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沉數;陰病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水之為病不一。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錮疾,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土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喘,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法: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水氣在裡,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並皆不治。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陽水腫,敗荷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下。若病可下者,以三聖散,牽牛、枳實、蘿蔔子三味,看大小虛實與服氣實者,三花神佑丸、舟車丸、禹功散選用。忌食羊頭蹄肉,其性極補水,食之百不一愈。
附方
加味五皮散 治四肢腫滿,不分陽水、陰水皆可服。
陳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薑皮 大腹皮(各一錢) 加薑黃(一錢) 木瓜(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又方:去陳皮、桑白,用五加、地骨皮。
疏鑿飲子 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 赤小豆(炒) 商陸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檳榔 茯苓皮(等分)
上㕮咀。水煎,姜五片。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陳皮(一兩) 木香(二錢半) 滑石(六兩)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 白朮 澤瀉 肉桂(各半兩) 甘草(二錢)
生薑五片,水煎服。
十棗丸 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利。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桐子大。清晨熱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次早再服。虛人不可多服。
又方 治虛腫。
大香附不以多少,以童便浸一日夜;取出,另換童便,又浸一日夜;再取出又換童便浸一日,夜,擦去皮,曬乾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煎二十四味流氣飲送下。
嚴氏實脾散
厚朴(制) 白朮 木瓜 大腹子 附子 木香 草果仁 白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姜五片,棗一枚煎,服無時。
木香流氣飲 見氣類。
四磨飲 見喘類。
三花神佑丸 舟車丸 並見中濕類。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睡服。或加白朮一兩。
加味枳朮湯 治氣為痰飲閉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枳殼 白朮 紫蘇莖葉 桂 陳皮 檳榔 北梗 木香 五靈脂(炒,各二分)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分半)
上以水煎,姜三片。
胎水證,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二十四味流氣飲 見氣類。
鼓脹三十九
鼓脹又名單鼓,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厚味,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有血虛者,用四物湯行血藥。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術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製之。如肥胖之人腹脹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脹者,是氣虛,宜參、朮、厚朴、陳皮;如瘦人腹脹者,是熱,宜黃連、厚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升麻、乾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實者,按之不堅不痛。治須實者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腹脹不覺滿者,食肉多,以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服。
〔附錄〕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脾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又不察虛實,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
附方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水氣脹大熱脹,並皆治之。
黃芩 枳實(炒) 半夏 黃連(炒,各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各一錢) 厚朴(制,一兩) 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知母(四錢) 乾生薑(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下,食後。寒因熱用,故焙服之。
廣朮潰堅湯 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遍身虛腫。
厚朴 黃芩 益智 草豆蔻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半夏(七錢) 廣朮 升麻 紅花(炒) 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神麯(炒) 青皮 陳皮(各三錢)
渴者,加葛根四錢。上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
紫蘇子湯 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厚朴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朮 枳實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煩躁,水不咽,迷忘,小便多,大便異,或虛厥逆。婦人多有此證。
當歸 半夏(七錢半)川芎(一兩) 蓬朮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桂心 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紫蘇四葉。
禹餘糧丸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煅,藥與銚子一樣通紅,用鉗出銚子,以藥淬醋中,候冷,研極細)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淨,控干,更以鐵銚子炒乾,入禹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令醋乾為度,卻就用銚子同二藥入一秤炭火中煅令通赤,鉗出銚子,傾藥於淨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禹餘糧(三兩,同入針砂內製)
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酒浸) 莪朮(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稜(炮)羌活 茯苓 乾薑(炮) 青皮(去白) 附子(炮) 陳皮 當歸(酒浸一夕)
上各半兩,虛人老人,全用半兩。實壯之人,隨意減之。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濾去水,和藥再搗極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最忌食鹽,否則發疾愈甚。
平胃散 見脾胃。
五苓散 見中暑。
抵當丸
水蛭(七個) 虻蟲(八個)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水一盞,煎一丸,取七分,溫服,當下血,未下再服。
《紺珠》 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一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香附 牛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尋常消導開胃,只服三四十丸。
溫中丸 見積類。
三補丸 見補損。
小便不通四十
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耆、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耆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一作木香)、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氣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孕之婦,多患小便不通,胞被胎壓下故也。《轉胞論》用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薑棗煎湯,空心服。一婦人脾疼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後,煎渣吐之。
〔附錄〕腎主水,膀胱為之府,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通也。然小腸獨應於心者,何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所以流行,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不調,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制水。水挾熱而行澀,為是以數起而溺有餘瀝;腎與膀胱俱冷,內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調適其氣歟。
附方
草蜜湯 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生車前草
搗取自然汁半盞,入蜜一匙,調下。
蒲黃湯 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赤茯苓 木通 車前子 桑白皮 荊芥 燈心 赤芍 甘草(炙) 生蒲黃 滑石(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頭一根,紫蘇五葉,煎湯調服。
又方 治膀胱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
八正散加木香以取效。或云滑石亦可。
又方 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
海金沙(一兩) 臘茶(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甘草湯調下。
又方 治小便不通。
雞子中黃一枚,服之不過三。
又方
炒鹽熱熨小腹,冷復易之。
又方 治忍小便久致胞轉。
自取爪甲燒飲服之。
又方 以蒲黃裹患人腎,令頭至地,三度即通。
又方 取陳久筆頭一枚,燒為灰,和水服之。
芎歸湯 見腸風類。
二陳湯 見中風。
八正散 見淋。
小便不禁四十一
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苓加四物。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氣虛也。
〔附錄〕小便不禁,有虛熱、虛寒之分。內虛寒自汗者,秘元丹、《三因》韭子丸;內虛濕熱者,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老人,宜八味丸減澤瀉為妙。
附方
秘元方 助陽消陰,正氣溫中,內虛里寒,冷氣攻心,脹痛泄瀉,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衰足冷,真氣不足,一切虛冷。
白龍骨(三兩,燒) 訶子(十個,炮,去核) 砂仁(一兩) 靈砂(二兩)
上四味為末,煮糯米粥丸,如麻子大。空心溫酒送下二丸,臨臥冷水送下三丸。忌蔥茶葵菜物。
暖腎丸 治腎虛多溺,或小便不禁而濁。
胡蘆巴(炒) 故紙(炒) 川楝(用牡蠣炒,去牡蠣) 熟地黃 益智 鹿茸(酒炙) 山茱萸 代赭(燒醋淬七次,另研) 赤石脂(各七錢半) 龍骨 海螵蛸 熟艾(醋拌炙焦) 丁香 沉香 乳香(各五錢) 禹餘糧(煅,醋淬,七錢半)
上為末,糯米粥丸如梧子大。服五十丸,煎菖蒲湯空心送下。
《三因》 家韭子丸 治下元虛冷,小便不禁,或成白濁。
韭子(六兩,炒) 鹿茸(四兩,酥炙) 蓯蓉(酒浸) 牛膝 熟地黃 當歸(各二兩) 巴戟(去心)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半) 杜仲 石斛 桂心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湯酒任下。
六味地黃丸(見補損) 八味丸(見補損。)
關格四十二
關格,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宜吐者,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寒在上,熱在下,脈兩手寸俱盛四倍以上。
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謂氣之橫格也。
淋四十三
淋有五,皆屬乎熱。解熱利小便,山梔子之類,山梔子去皮一合,白湯送下。淋者,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皆屬於熱也。
入方:治老人氣虛而淋者。
人參 白朮 木通 山梔
地髓湯 治死血作淋,痛不可忍,此證亦能損胃不食。
杜牛膝(一合)
上以水五鍾煎,耗其四而留其一,去滓,入麝香少許。空心服之。又只單以酒煎,亦可,又名苦杖散。老人虛寒者,八味丸或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又方 治氣虛而淋者。
八物湯加黃耆、虎杖、甘草煎湯服,諸藥中可加牛膝。
〔附錄〕諸淋所發,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水火不交,心腎氣鬱遂使陰陽乖舛,清濁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裡急,膏血砂石,從小便道出焉。於是有欲出不出淋瀝不斷之狀,甚者窒塞其間,則令人悶絕矣。大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敗精結者為沙,精結散者為膏,金石結者為石,小便澀常有餘瀝者為氣,揣木揆原,各從其類也。執劑之法,並用流行滯氣,疏利小便,清解邪熱。其於調平心火,又三者之綱領焉。心清則小便自利,心平則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水竇不行,加之穀道閉遏,未見其有能生者也。雖然,腎氣虛弱,囊中受寒,亦有挾冷而小便淋澀,其狀先寒戰而後溲便。蓋冷氣與正氣交爭,冷氣盛則寒戰而成淋,正氣盛則寒戰解而得便溺也。又有胞系轉戾之不通者,是不可不辨。胞轉證臍下急痛,小便不通。凡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忍尿,飽食走馬,忍尿入房使水氣上逆,氣迫於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胞落則殂。
淋閉,古方為癃。癃者,罷也。不通為癃,不約為遺,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宜五苓散、燈心湯調服。若臍下脹滿,更加琥珀末一錢,甚效。
有淋病下諸通利藥不能通者,或用木香流氣飲,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此乃氣淋,出於冷熱淋之外。血淋一證,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膀胱虛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虛冷,血色瘀者,並宜漢椒根銼碎,不以多少,白水煎,後冷服。若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心、瞿麥各少許,蜜水調下。
附方
二神散 治諸淋急痛。
海金砂(七錢半) 滑石(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半,多用燈心、木通、麥門冬煎,入蜜少許,調下。
五淋散 治諸淋。
赤茯苓 赤芍 山梔仁 生甘草(七錢半)當歸 加黃芩(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車前子散 治諸淋,小便痛不可忍。
車前子(不炒,半兩) 淡竹葉 荊芥穗(能通竅) 赤茯苓 燈心(各二錢半)
上作二服,水煎。
又方 治小腸有熱,血淋急痛。
生車前草洗淨,臼內搗細,每服准一盞許,井水調,攄清汁,食前服。若沙淋,則以煅寒水石為末,水調服。
茯苓調血湯 治酒面過度,房勞後,小便下血。
赤茯苓(一兩) 赤芍 川芎 半夏曲(各五錢) 前胡 柴胡 青皮 枳殼 北梗 桑皮 白茅根 燈心 甘草(炙,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姜三片,蜜一匙,水煎服。
沙石淋方
黑豆(一百二十粒) 生粉草(一寸)
上以水煎乘熱入滑石末一錢,空心服。
木香湯 治冷氣凝滯,小便淋澀作痛,身體冷。
木香 木通 檳榔 大茴香(炒) 當歸 赤芍 青皮 澤瀉 橘皮 甘草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入桂少許,煎服。
又方 治小便淋痛,下沙石,或赤澀。
萱草根
上用一握,搗取汁服;或嫩苗煮食之,亦可。
又方 治卒淋痛。
益元散(二錢) 茴香(一錢,微炒黃)
上為末。水煎服。
又方 治淋,莖中痛,其肝經氣滯有熱。
甘草梢子(一味)。
上用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苦病淋而莖中痛不可忍者。
六君子湯,或四君子湯,加黃柏、知母、滑石、石葦、琥珀煎服。方見脾胃類。
《博濟方》治五淋。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個,麵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熱淋、血淋效。
赤小豆(不以多少,炒熟)
上為末。每服二錢,煨蔥一根,溫酒調服。
通秘散 治血淋,痛不可忍。
陳皮 香附 赤茯苓(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煎,空心服。
白薇散 治血淋、熱淋。
白薇 赤芍(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立效。或加檳榔。
發灰散 治血淋,若單小便出血,為莖衄,皆主之。
亂髮不以多少
燒灰,入麝香少許,每服用米醋泡湯調下。
治淋,以葵子末等分,用米飲空心調下,最治婦人胞轉不尿。
沉香散 治氣淋,多因五內鬱結,氣不舒行,陰滯於陽,而致壅滯,小腹脹滿,便溺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
沉香 石葦(去毛) 滑石 王不留行 當歸(各半兩) 葵子 芍藥(七錢半)甘草 陳皮(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半,煎大麥湯調下。
又方 治淋。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半) 澤瀉(七分) 麥門冬(半錢) 赤茯苓(七分) 甘草(半錢) 滑石(半錢) 竹葉(三十片) 燈心(二十莖)
上銼。作一服,水煎。
又方
海金沙七錢半 滑石五錢
煎木通、麥門冬、車前草湯,服二錢。
生附湯 治冷淋,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苦痛,憎寒凜凜,多因飲水過度,或為寒濕,心虛志耗,皆有此證。
附子(去皮臍) 滑石(各半兩) 瞿麥 木通(七錢半) 半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鍾,生薑三片,燈心二十莖,蜜半匙,煎,空心服。
八正散 治大人小兒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癃閉不通,熱淋血淋並宜。
車前 瞿麥 萹蓄 滑石 甘草 山梔 木通 大黃(麵裹煨,各等分) 燈心(二十莖)
上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煩渴微熱,小便赤澀,或欲成淋。
黃耆 石蓮肉 白茯苓 人參(各七錢半) 黃芩 甘草(炙) 地骨皮 麥門冬 車前子(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發熱,加柴胡、薄荷。
又方 治諸淋。
五苓散(二錢) 益元散(一錢) 燈心(三十莖)
上水煎,空心服。或云益元散只加車前末一錢。又或去前二件,只加阿膠末一錢。
又方 治熱淋血淋。
麻根(十個)
上以水四碗,煎去三留一,空心服,甚效。
又方 治淋疾。
石燕子(十個,搗如黍米大) 新桑白皮(三兩,銼,同拌勻)
上將二物分作七帖,每用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參茯琥珀湯 治淋,莖中痛不可忍,相引脅下痛。
人參(五分) 茯苓(四分) 琥珀(三分) 川楝子(炒,一錢) 生甘草(一錢) 玄胡索(七分) 澤瀉 柴胡(各三分) 當歸梢(三分)
上作一服,長流水煎,空心服。
灸法 治小便淋澀不通。用食鹽,不以多少,炒熱,放溫,填臍中,卻以艾灸七壯,即通。
八味丸 見諸補損
六味地黃丸 八物湯 並見補損。
五苓散 見中暑。
木香流氣飲 見氣類。
赤白濁四十四
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痢帶同治,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朮、白朮燥去其濕。赤者,乃是濕傷血也,加白芍藥,仍用珍珠粉丸加臭椿根白皮、滑石、青黛,作丸藥。虛勞用補陰藥,大概不宜熱(一作涼)藥;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濕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丸藥,用黃柏炒褐色,乾薑炒微黑,滑石、蛤粉、青黛,糊丸服。胃中濁氣下流,為赤白濁,用二陳加柴胡、升麻、蒼朮、白朮;丸藥用樗皮末、蛤粉、炒乾薑、炒黃柏。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青黛、蛤粉。肝脈弦者,用青黛以瀉肝。又方:炒黃柏一兩,生柏一兩,滑石三兩,神麯半兩,為末,滴水丸。燥濕痰,南星、半夏、蛤粉、青黛,為末,神麯糊丸,青黛為衣。有熱者,青黛、滑石、黃柏之類,水丸。張子元氣血兩虛有痰,痛風時作,陰火間起,小便白濁,方在痛風類。一人便濁經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濕痰也,用二陳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氣,加蒼朮去濕,白朮補胃,全在活法。服四帖後,濁減大半,卻覺胸滿。因柴胡、升麻升動胃氣,痰阻滿悶。又用本湯加炒曲、白朮、香附。素無痰者,雖升動不滿也。
入方
青黛 蛤粉 椿末 滑石 乾薑(炒) 黃柏(炒褐色)
上為末,神麯糊丸。仍用前燥濕痰丸子,亦治帶下病。
法云:黃柏治濕熱,青黛解鬱熱,蛤粉鹹寒入腎,滑石利竅,乾薑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乾薑監製。
又方
黃柏(炒黑,一兩) 生柏(二兩,一云生地黃) 蛤粉(三兩) 神麯(半兩)
上為末,水丸服。
〔附錄〕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府,而聽命於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持。若調攝失宜,思慮不節,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過於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協和,精氣自固矣。
附方
定志丸方
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兩) 人參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半夏丸 治白濁神效。
半夏(燥濕) 豬苓(分水) 肝脈弦,加青黛。
二陳湯 治濁,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濁氣只是溫痰,有白濁人,服玄菟丹不愈,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不可不知。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漩濁。
清心蓮子飲 心虛有熱,小便赤濁,或有沙膜。方見淋類。
萆薢分清飲 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入鹽一捻,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茯菟丸 治思量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便溺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菟絲子(五兩) 白茯苓(三兩) 石蓮肉(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瑞蓮丸 治思慮傷心,小便赤濁。
白茯苓 蓮肉 龍骨 天門冬 麥門冬 遠志(去心) 柏子仁(另研) 紫石英(火煅七次,另研) 當歸(酒浸) 酸棗仁(炒) 龍齒(各一兩) 乳香(半兩,研)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棗湯任下。
又方 治小便白濁出髓條。
酸棗仁(炒)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故紙(炒) 益智 大茴香 左顧牡蠣(煅,各等分)
上為末,青鹽酒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溫酒下。
又方 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香薷 澤瀉 豬苓 蓮肉(去心) 麥門冬(去心等分)
上銼。水煎服。
珍珠粉丸 治白濁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真蛤粉(一斤) 黃柏(一斤,新瓦上炒赤)
上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法曰:陽盛陰虛,故精泄也。黃柏降心火,蛤粉咸而補腎陰。
玄菟丹
菟絲子(酒浸,研,焙,取末,十兩) 五味子(酒浸,研末,七兩) 白茯苓 蓮肉(各三兩)
上為末,別研乾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空心下。
附子八味丸 見補損。
夢遺四十五
附精滑
專主乎熱,帶下與脫精同治法,青黛、海石、黃柏。內傷,氣血虛不能固守,常服八物湯加減,吞樗樹根丸。
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丸帶補藥。熱則流通,知母、黃柏、蛤粉、青黛為丸。精滑,專主濕熱,黃柏、知母降火,牡蠣粉、蛤粉燥濕。
戴云:因夢交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自泄精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也。
入方
良薑(三錢) 黃柏(二錢) 芍藥(二錢,並燒灰存性) 樗根白皮(一兩半)
上為末,糊丸。每服三十丸。
〔附錄〕遺精得之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乃失位,輸精而出者;有欲太過,滑泄不禁者;有年高氣盛,久無色欲,精氣滿泄者。然其狀不一,或小便後出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莖中出而癢痛,常如欲小便者。並宜先服辰砂妙香散,或感喜丸,或分清飲,別以綿裹龍骨同煎。又或分清飲半帖,加五倍子、牡蠣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錢,煎服。
夢遺,俗謂之夜夢鬼交,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蓮肉、酸棗仁、炒茯神各半錢。
附方
妙香散 見溺血類。
感喜丸
黃蠟(四兩) 白茯苓(去皮,四兩,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沸,取出。日乾不用豬苓)
上以茯苓為末,溶蠟,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津液嚥下,小便清為度。忌米醋,
八物湯 見補損。
分清飲 見濁類。
樗樹根丸 即固腸丸,見婦人。
安神丸 見癇。
溫膽湯
半夏 枳殼(各一兩) 甘草(四錢) 茯苓(三分) 陳皮(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消渴四十六
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三消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痛,腸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監製。消渴,若泄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卻服前藥(即諸汁膏)。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有餘熱在肺經,可用參、芩、甘草少許,生薑汁調,冷服。或以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湯。天花粉,消渴神藥也。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水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面黑而瘦。
入方
黃連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又云牛乳) 藕汁 生地黃汁
上後二味汁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薑汁和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能食者,加軟石膏、栝蔞根。
〔附錄〕水包天地,前輩嘗有是說矣。然則中天地而為人,水亦可以包潤五臟乎?曰: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識者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無節,酷嗜炙爆糟藏鹹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復以丹砂玉石濟其私,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其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又若強中消渴,其斃可立待也。治法總要,當以白朮散養脾,自生津液,兼用好粳米煮粥,以膂肉碎細煮服以養腎,則水有所司。又用淨黃連濕銼,入雄豬肚中,密扎於鬥米上蒸爛,添些蒸飲,臼中杵,黏丸如桐子。服一百丸,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東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附方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菟絲子(酒浸,十兩) 北五味子(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
上為末,用山藥六兩為末,作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干少,短氣而渴。
知母 甘草(炙) 栝蔞 五味子 人參 葛根 生地黃 茯神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入竹葉十四片。
加味錢氏白朮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半錢) 藿香(一錢) 乾葛(二錢) 木香 五味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甘草(炙)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 澤瀉 石斛 枇杷葉(炒)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八味丸 治腎虛消渴引飲。
本方內減附子,加五味子。《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者,仍用本方。方見補損。
清心蓮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三錢) 蓮子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三錢半)
上㕮咀。水煎服。
川黃連丸 治渴。
川黃連(五兩) 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上為末,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搗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粳米湯送下。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黃耆(半生半蜜炙) 烏梅(焙) 甘草(各一兩) 栝蔞根 乾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白虎加人參湯 見中暑。
調胃承氣湯 見痢類。
三黃丸
黃連(去須)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熟水下。
六味地黃丸 見補損。
發熱四十七
(附胸中煩熱、虛熱、虛煩不眠)
陰虛發熱症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龜板。兼氣虛,加人參、黃耆、黃芩、白朮。四物湯加炒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必加龜板。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一男子年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薑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陽虛發熱,補中益氣湯。手足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熱,柴胡;惡寒,蒼朮;虛人,用蒼朮,恐燥。發熱惡風,人壯氣實者,宜先解表。發熱惡寒,亦宜解表。
入方
蒼朮(半兩) 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服。
治手心發熱。
山梔 香附 或加蒼朮 白芷 半夏(生用) 川芎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治大病後陰虛,氣鬱夜熱。
酒芍藥(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炒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濕痰發熱。
炒片芩 炒黃連(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穰丸。
濕痰,夜發熱。
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見補損。
退勞熱食積痰。
上甲 下甲 側柏 栝蔞子 半夏 黃連 黃芩 炒柏
上為末,炊餅為丸。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耆、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虛熱,用黃耆,止虛汗亦然。又云: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如肥白之人發熱,宜人參、黃耆、當歸、芍藥、浮小麥炒,止虛汗同。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附方
火鬱湯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五錢,入連須蔥白三寸煎,稍熱,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
神芎丸
大黃 黃芩 滑石 牽牛
上為末,滴水為丸。
惡寒四十八
(附面熱、面寒)
陽虛則惡寒,用參耆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耆之氣。一婦人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調服。探吐之後,用川芎、南星、蒼朮、酒炒黃芩為末,曲糊丸,服五六十丸,白湯下。冬月,芩減半,加薑汁調,曲煮糊丸。虛勞,冬月惡寒之甚,氣實者可利,亦宜解表,柴胡、乾葛。惡寒久病,亦用解鬱。
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
面熱火起,寒鬱熱,面寒退胃熱。
〔附錄〕《內經》云:面熱者,手陽明病,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此經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故面熱也。先以承氣湯加黃連、犀角,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主之。
附方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 薄荷(一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升麻湯加黃連,治面熱。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 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耆(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 人參(二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連須蔥白同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自汗四十九
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東垣有法有方,人參、黃耆,少佐桂枝。陽虛,附子亦可少用,須小便煮。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汗,涼膈散主之。痰症亦有汗,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
〔附錄〕或問濕之與汗,為陰乎,為陽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也。人之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露,露為雨也。陰濕下行,地之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則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濕審矣。《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之可見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故陰陽偏勝所致也。
附方
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 黃耆(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
大補黃耆湯 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
黃耆(蜜炙) 防風 川芎 山茱萸肉 當歸 白朮(炒) 肉桂 甘草(炙) 五味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熟地黃(二兩) 肉蓯蓉
上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 黃耆(各一錢) 羌活(七分) 生甘草 歸梢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麥門冬 生地黃(各三分)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二分) 五味(七個)
上作一服,水煎熱服。
溫粉
牡蠣 麥皮 麻黃根 藁本 糯米 防風 白芷
上為末。周身撲之。
又方
何首烏末。津調封臍,妙。
黃耆建中湯
黃耆 肉桂(各三兩) 甘草(二兩) 白芍藥(六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個,入餳少許,水煎服。
涼膈散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葉(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朴硝(一分)
上以水煎服。
盜汗五十
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薑。東垣有方,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耆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
戴云: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與傷寒盜汗非比之,亦是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附方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神劑。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黃耆(加倍)
上用五錢,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黃根、炒梔子,去歸。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
又方
白朮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黃耆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麩皮同炒
上各微炒黃色,去余藥,只用白朮研細。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盡四兩妙。
正氣湯 治盜汗。
黃柏(炒) 知母(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麥煎散 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藶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參 白茯苓 麻黃根
上為末。每服一錢,煎浮麥湯調下。
又方 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
補損五十一
大補丸 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氣虛以補氣藥下,血虛以補血藥下,並不單用。
川黃柏(炒褐色)
上以水丸服。
龍虎丸 補下焦。
白芍 陳皮(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半) 虎骨(酒浸,酥炙,各一兩) 知母(酒炒) 熟地黃(各三兩) 黃柏(半斤,鹽炒) 龜板(四兩,酒浸,酥炙)
上為末,酒煮羊肉搗汁,丸服。冬月加乾薑半兩。
補腎丸 治痿厥之重者,湯使與大補丸同。此冬令之正藥,春夏去乾薑。
乾薑(二錢) 黃柏(炒) 龜板(一兩半,酒炙) 牛膝(一兩) 陳皮(半兩)
上為末,薑汁和丸,或酒糊丸。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補天丸 治氣血俱虛甚者,以此補之,多與補腎丸並行。若治虛勞發熱者,又當以骨蒸藥佐之。
紫河車洗淨,用布繳干,同前補腎丸搗細,焙碾末,酒米糊丸。夏加五味子半兩。
虎潛丸 治痿與補腎丸同。
黃柏(半斤,酒炒) 龜板(四兩,酒炙) 知母(二兩,酒炒) 熟地黃 陳皮 白芍(各二兩) 鎖陽(一兩半) 虎骨(一兩,炙) 乾薑(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或粥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黃。懶言語者,加山藥。加炒黃柏、酒知母、炙龜板各等分,乾薑三分之一,酒糊丸,名補血丸。一方無干姜。冬月方,加有當歸一兩半,熟地黃比前多一兩,余同。
補虛丸
人參 白朮 山藥 枸杞 鎖陽
上為末,麵糊丸服。
湯藥 補心肝脾腎。
蓮肉(去心) 枸杞 山藥(炒) 鎖陽(各等分)
上為細末,沸湯調服。若加酥油些少,尤妙。
補陰丸
側柏 黃柏 烏藥葉(各二兩) 龜板(酒炙,五兩) 苦參(三兩) 黃連(半兩)
冬,加乾薑;夏,加縮砂。上為末,地黃膏丸如梧子大。
又方
黃柏(半斤,鹽酒炒) 知母(酒浸炒) 熟地黃(各三兩) 龜板(四兩,酒浸炙) 白芍(炒) 陳皮 牛膝(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半) 虎骨(一兩,酒浸,酥炙)
上為末,酒煮羊肉和丸。每服五十丸,鹽湯下。冬,加乾薑半兩。
又方
下甲(二兩) 黃柏(炒) 牛膝 人參(各半兩) 香附 白芍(各一兩) 甘草(二錢) 砂仁(三錢,春不用)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下甲(二兩) 黃柏(一兩)
上細切地黃,酒蒸熟,擂細丸。
又方
龜板(二兩,酒炙) 黃柏(七錢半) 知母(半兩) 人參(三錢) 牛膝(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龜板(一兩,酒煮) 黃柏(半兩) 知母(三錢) 五味(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治抑結不散。
下甲(五兩) 側柏(一兩半) 香附(三兩)
上為末,薑汁浸地黃膏為丸。空心服。
三補丸 治上焦積熱,泄五臟火。
黃芩 黃柏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丸。
又方 治酒色過傷少陰。
黃柏(炒,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條芩(炒,半兩) 龜板(酒炒黑色,五兩)
冬,加乾薑炒黑色三錢;夏,加砂仁三錢,五味五錢。
上用蒸餅丸。每三十丸,食前白湯下。
又方 治陰虛。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麥門冬(半兩) 陳皮(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吞補陰丸。
又方 治體弱,肌肥壯,血虛脈大。
龜板(二兩) 側柏(七錢半酒浸) 生地黃(一兩半) 白芍(一兩炒) 烏藥葉(酒蒸,七錢半)
上除生地黃細切熬膏,余皆作末,同搗為丸。以白朮四錢,香附一錢半,煎湯下。
又方 益少陰經血,解五臟結氣。
山梔子(炒令十分有二分焦黑)
上為末,以薑汁入湯煎飲之。此方甚驗於他方也。
五補丸
枸杞 鎖陽(各半兩) 續斷 蛇床(微炒,各一兩) 兩頭尖(二錢半)
上為未,糊丸。每服三十丸,淡鹽湯下。
鎖陽丸
龜板(炙)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各一兩) 虎骨(炙) 牛膝(酒浸) 杜仲(姜炒) 鎖陽(酒浸,五錢) 破故紙 續斷(酒浸,各二錢半)當歸 地黃(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諸補命門藥,須入血藥則能補精,陽生陰長故也。陽藥若多則散火。
補心丸
硃砂(二錢五分) 栝蔞(五錢) 黃連(三錢) 歸身尾(三錢五分)
上為末,豬心血為丸。
又方 寧心益智。
人參 茯苓 茯神 牡蠣 酸棗仁 遠志 益智(各半兩) 辰砂(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丸。
大補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兩) 熟地黃(酒蒸) 龜板(酥炙,各六兩)
上為末,豬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
濟陰丸
黃柏(二兩七錢,鹽酒拌炒) 龜板(炙,一兩三錢半) 陳皮(七錢) 當歸(一兩,酒浸) 知母(一兩,酒炒)虎骨(七錢,酥炙) 鎖陽(一兩) 牛膝(一兩三錢半) 山藥 白芍 砂仁 杜仲(炒) 黃耆(各七錢,鹽水拌炒) 熟地黃(七錢) 枸杞(五錢) 故紙(三錢半,炒) 菟絲子(酒浸,兩三錢半)
上為末,以地黃膏如丸。每服七十丸。
附方
充按:丹溪書並無補損專條,諸補陰藥,兼見於各症之下。楊氏類集於此,又取燥熱興陽諸方,混於其間。殊不知丹溪之補,乃滋陰益血之藥,與燥烈壯陽之劑,其意天壤懸隔。欲並去之,而用者既久,今明白疏出,俾觀者知其旨而自採擇焉。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
人參 肉桂 川芎 地黃 茯苓 白朮 甘草 黃耆 當歸 白芍(等分)
上銼。水煎,姜三片,棗一個。
茯神湯 治脈虛極,或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茯神 人參 遠志 通草 麥門 黃耆 桔梗 甘草(等分)
上銼。水煎,入姜三片。
《金匱》 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桂、附、車前、牛膝,是《金匱》腎氣丸。此方名曰老六味丸)。治形體瘦弱,無力多困,腎氣久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下血。
乾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五六十丸,空心溫水下。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各五錢) 黃柏(炒,三兩) 砂仁(一兩半)甘草(七錢半,一方無)
上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用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空心送丸子。
八物湯 治心肺俱損,皮聚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四君子合四物湯
上以水煎,溫服。
八味丸 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麵皮痿黃或黧黑,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急痛,小便不利。
熟地黃(八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山茱萸肉 山藥(各四兩) 附子(炮一兩) 桂心(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送下,或鹽湯下;婦人淡醋湯下。
無比山藥丸 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肌體消瘦,膚燥脈弱。
赤石脂 茯苓(各一兩) 山藥(三兩) 蓯蓉(四兩,酒浸) 巴戟(去心) 牛膝(酒浸) 澤瀉(一兩) 山茱萸肉(一兩) 五味(二兩) 杜仲(炒去絲) 菟絲子 熟地黃(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還少丹 大補真氣虛損,肌體瘦弱。
肉蓯蓉 遠志(去心) 茴香 巴戟 山藥 枸杞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肉 牛膝 杜仲(炒) 楮實 五味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日三服。此藥平補,力衰體倦,小便渾濁,最宜服之。有熱,加山梔子一兩;心氣不寧,加麥門冬一兩;少精神,倍加五味一兩;陽弱,加續斷一兩。
補益腎肝丸 治目中焰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足欹側,臥而多驚,腳膝無力,腰下消瘦。
柴胡 羌活 生地黃 苦參 防己(炒,各半兩) 附子(炮) 肉桂(各一錢) 歸身(三錢)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子大。服四十丸,溫水下。
巴戟丸 治腎肝俱虛,收斂精氣,補戟真陽,充肌膚,進食止汗。
五味 巴戟(去心) 蓯蓉 人參 菟絲 熟地黃 覆盆子 白朮 益智(炒) 骨碎補(去毛) 茴香(各一兩) 白龍骨(二錢半)牡蠣(煅,二錢)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八味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熱,理肺腎。
人參(一兩半) 菖蒲 遠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各一兩) 白朮 麥門冬(各半兩) 牛黃(二錢,另研) 硃砂(一錢)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無時。
若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若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若心氣不足,加上黨人參、茯神、菖蒲;若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益智;若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若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若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若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海藏大五補丸 補諸虛不足。
天門冬 麥門冬 茯神 菖蒲 人參 益智 枸杞 地骨 遠志 熟地黃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服數服。以七宣丸泄之。
補腎丸 有效,不燥。
熟地黃(八兩) 菟絲(酒浸,各八兩) 歸身(三兩半) 蓯蓉(酒浸,五兩) 黃柏(酒炒一兩) 知母(酒浸一兩) 故紙(酒炒,五錢) 山萸肉(三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小菟絲子丸 治腎氣虛損,目眩耳鳴,四肢倦怠,夜夢遺精。又云:心腹脹滿,腳膝痿緩,小便滑數,股內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有遺瀝,並宜服。
石蓮肉(二兩) 菟絲子(酒浸,五兩) 白茯苓(一兩) 山藥(二兩七錢半,打糊)
上為末,山藥打糊,丸如梧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腳無力,木瓜湯下。
十四味建中湯 治榮衛失調,血氣不足,積勞虛損,形體羸瘦,短氣嗜臥,欲成勞瘵。
當歸 白芍 白朮 麥門冬 甘草(炙) 肉蓯蓉 人參 川芎 肉桂 附子(炮) 黃耆半夏 熟地黃 茯苓(各等分)
上銼。以水煎,姜三片,棗一個,空心服。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少顏色,汲汲短氣,飲食無味。
白芍(三兩) 當歸 陳皮 黃耆 桂心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熟地黃 五味 茯苓(各七錢半) 遠志(半兩)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遺精,加龍骨;咳嗽,加阿膠。
價寶丹 治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腿腳沉困,下元虛憊,失精陽痿。
川楝子(二兩) 牛膝(酒浸一兩) 檳榔(一兩) 蛇床(一兩) 穿山甲(一大片炙) 蓮心子 蓯蓉(酒浸) 茯神 巴戟(去心) 五味(各一兩) 乳香(三錢,另研) 菟絲子(一兩) 沉香 白檀(各五錢)鹿茸(酥炙) 大茴香(各一兩) 仙靈脾(三錢) 故紙(炒,五錢) 鳳眼草(三錢) 胡蘆巴(炒,五錢) 人參 澤瀉 白芍 山藥 熟地黃 麥門冬(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服七十丸,白湯下。
延壽丹
天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山藥 巴戟(各二兩) 赤石脂 車前子 菖蒲 柏子仁 澤瀉川椒(去目炒) 熟地黃 生地黃 枸杞 茯苓 覆盆子(一兩) 牛膝(酒浸) 杜仲(炒) 菟絲子(酒浸) 蓯蓉(四兩) 當歸(酒洗) 地骨 人參 五味(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七十丸。
添精補髓丹
赤石脂(二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三兩) 蓯蓉(四兩) 巴戟(一兩,去心) 杜仲(三兩) 牛膝(一兩,酒浸) 五味(一兩) 澤瀉(一兩) 菟絲(三兩) 熟地黃 山茱肉(各一兩) 晚蠶蛾(二兩,如無以鹿茸代)山甲(七錢,酒炙) 地龍(一兩,去土) 柏子仁(一兩) 枸杞 故紙(各二兩) 川椒(一兩,去目) 厚朴(一兩)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仙靈脾(一兩半,羊脂炒)
上為末,蜜丸。如腰痛,加小茴香。
滋血百補丸
地黃(半斤,酒蒸) 菟絲(半斤,酒浸) 當歸(酒浸) 杜仲(酒炒,各四兩)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各二兩) 沉香(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
固精丸 治心神不安,腎虛自泄精。
知母(炒) 牡蠣(三錢,煅) 龍骨(三錢) 黃柏(酒炒,各一兩) 芡實 蓮蕊 茯苓 遠志(去心,各三錢) 一方加山茱萸肉三錢
上為末,煮山藥糊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服五十丸。
巨勝子丸
熟地黃(四兩) 生地黃 首烏 牛膝(酒浸) 天門(去心) 枸杞 蓯蓉 菟絲 巨勝子 茯苓柏子仁 天雄(炮) 酸棗仁 破故紙(炒) 巴戟(去心) 五味 覆盆子 山藥 楮實 續斷(各一兩) 韭子 雞頭實 川椒 蓮蕊 胡蘆巴(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蜜丸服。
如意丸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二兩)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川椒(去目炒) 胡蘆巴(酒炒)補骨脂(炒) 蓯蓉(酒浸) 杜仲(炒去絲) 白茯苓 小茴香(炒) 菟絲子(酒浸) 川楝肉 地龍(酒浸去土) 石菖蒲 枸杞 遠志(去心,以上各一兩) 青鹽(半兩,炒) 山梔(去皮二錢,炒) 穿山甲(十四片,炙) 甘菊花(三錢半)
上為末,用晉棗煮去皮核肉二兩,核桃肉煮去皮二兩,各研如泥,余再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溫酒任下。
沉香百補丸
熟地黃(六兩) 菟絲子(四兩) 杜仲(炒,三兩) 知母(炒,二兩) 黃柏(二兩,酒炒) 人參(二兩)山藥 當歸 蓯蓉(各三兩) 沉香(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
滋腎百補丸
當歸(四兩,酒浸) 知母(二兩,酒浸) 沉香(五錢) 黃柏(酒炒褐色) 山藥 菊花 楮實(各二兩) 青鹽(一兩,炒) 菟絲(四兩,酒浸) 杜仲(二兩,炒) 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酒糊丸;或煉蜜丸服。
明目益腎丸
枸杞(一兩) 當歸(酒浸) 生地黃(酒浸,一兩) 五味(五錢) 知母(七錢,酒炒) 黃柏(七錢酒炒) 山藥(半兩) 茯神(一兩) 巴戟(去心,五錢) 菟絲子(一兩,酒浸) 人參(五錢) 甘菊(五錢) 天門冬(五錢)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固真丸 治腎經虛損,真元不足。
鹿角霜(一斤) 白茯苓(五兩) 鹿角膠(二兩)
上為末,將膠水搜丸梧子大。空心米湯或酒服一百丸。
地芝丸 和顏色,利血氣,調百節,黑髮堅齒,逐風散氣。
生地黃(八兩) 天門冬(八兩) 菊花(四兩) 枳殼(麩炒,四兩)
上為末,酒蜜麵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三十丸,酒下。
黃連茯苓丸 壯水原,降火。
黃連(五兩) 白茯苓(五兩) 故紙(炒,五錢) 菖蒲(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服六十丸,空心溫酒下。
延生護寶丹 補元氣,壯筋骨,固精健陽。
菟絲子(酒浸,二兩) 肉蓯蓉(酒浸,二兩,二味浸藥多著要熬膏子) 韭子(四兩,用棗二兩煮熟去棗,將韭子再用酒浸一宿,焙乾用二兩) 蛇床子(二兩,用棗三兩同煮熟,去棗,用一兩) 木香(五錢) 晚蠶蛾(全者,二兩,酥微炒) 白龍骨(一兩,用茅香一兩同煮一日,去茅香,用綿裹懸入井中浸一宿,取出用) 鹿茸(一兩,酥炙黃) 蓮實(一兩,炒) 桑螵蛸(一兩,炒) 干蓮蕊(二兩) 胡蘆巴(二兩) 丁香(五錢) 乳香(五錢) 麝香(一錢,另研)
上一十五味,除乳、麝、菟絲子末外,十二味同為末,將前菟絲子末三兩,用浸藥酒二升,文武火熬至一半,入蕎麵兩匙,用酒調勻,下膏子,攪勻,次下乳香、麝香,不住手攪。輕沸熬如稠糊,放冷。此膏子都要用盡。恐硬,再入酒少許成劑搗千餘下,丸如桐子。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柏子仁丸 補益元氣,充實肌膚。
山茱肉(四兩) 柏子仁(半兩,微炒) 遠志(半兩,去心) 覆盆子(一兩) 山藥(一兩,取末)
上為末,將山藥、白麵同酒煮,和丸梧子大。服三十丸,溫酒下。
八物腎氣丸 平補腎氣,堅齒駐顏。
熟地黃(半斤)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桂(二兩) 澤瀉(三兩)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五味(二兩)
上為末,蜜丸服。
延齡丹 脾腎不足,真氣傷憊,肢節因倦,舉動乏力,怠惰嗜臥,面無潤澤,不思飲食,氣不宣通,少腹內急,臍下冷痛,及奔豚小腸氣攻衝臍腹。其功不可具述。
牛膝(酒浸) 蓯蓉(酒浸) 金鈴子(去皮及子,麩炒) 補骨脂(炒) 川茴香(以上各七錢半) 鹿茸(去毛酥炙) 益智仁 檀香 晚蠶蛾(炒) 沒藥(研)丁香 青鹽 穿山甲(各五錢,酥炙) 沉香 香附(炒) 薑黃 山藥 木香 巴戟(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乳香(研) 白朮 青皮(各三錢) 蒼朮(三兩,酒浸,炒,用青鹽炒,去青鹽不用)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服四十丸,溫酒下,茴香湯亦可。
肉蓯蓉丸 壯元氣,養精神。
山茱萸(一兩) 蓯蓉(二兩,酒浸) 楮實 枸杞 地膚子 狗脊(去毛) 五味 覆盆子 菟絲子山藥 故紙(炒) 遠志(去心) 石菖蒲 萆薢 杜仲(去皮炒) 熟地黃 石斛(去根) 白茯苓 牛膝(酒浸) 澤瀉 柏子仁(各一兩,炒)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服六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益壽地仙丹 補五臟,填骨髓,續絕傷,黑髭發,清頭目,聰耳聽。
甘菊(三兩) 枸杞(二兩) 巴戟(三兩,去心) 肉蓯蓉(四兩,酒浸)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溫酒亦得。
秘真丸 治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過甚,心有所欲,速於感動,應之於腎。疾於施泄。此藥秘固真元,降心火,益腎水。
蓮蕊(一兩) 白茯苓 砂仁(半兩) 益智(一兩) 黃柏(二兩,酒炒) 甘草(炙,二兩) 半夏(泡,一兩) 豬苓(二錢半)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六郁五十二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
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戴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者是也。
又方
氣鬱
香附(童便浸) 蒼朮(米泔浸) 撫芎
濕鬱
白芷 蒼朮 川芎 茯苓
痰鬱
海石 香附 南星(薑製) 栝蔞(一本無南星、栝蔞,有蒼朮、川芎、梔子)
熱鬱
山梔(炒) 青黛 香附 蒼朮 撫芎
血鬱
桃仁(去皮) 紅花 青黛 川芎(撫芎亦可) 香附
食鬱
蒼朮 香附 山楂 神麯(炒) 針砂(醋炒七次研極細)
春,加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越鞠丸 解諸郁。又名芎術丸。
蒼朮 香附 撫芎 神麯 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
內傷五十三
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如挾痰者,則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
〔附錄〕內傷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元氣者,乃生髮諸陽上升之氣。飲食入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皆絕於外,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始受飲食勞倦所傷之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及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皆為熱傷元氣。以甘溫之劑以補元氣,即是瀉火之藥。凡所受病,捫摸之,肌膚間必大熱,必燥熱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久病必不渴,或表虛惡風寒,慎不可以寒涼藥與之。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惟以補中益氣湯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內經》云溫能除大熱,正謂此也。
附方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病甚可用一錢半,嗽者減去一錢) 人參(一錢,有嗽去之) 甘草(炙,一錢)以上三味除燥熱肌熱之聖藥) 當歸身(酒洗,焙乾,半錢,以和血脈) 柴胡(半錢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陳皮(半錢,以導滯氣,又能同諸甘藥益元氣,獨用瀉脾) 白朮(半錢) 升麻(三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 葛根(半錢,如渴用之,不渴不用,一方有白芍半錢,秋冬不用 紅花三分 少加黃柏三分,以救腎水,瀉伏火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若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者,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藥四味;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疼,加半夏半錢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嗌乾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心下痞,瞀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錢;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半錢;如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體重疼,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根半錢,蒼朮一錢。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冬月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根節麻黃,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若初病之人,雖痰嗽不去人參,必不增添。若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參;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脘當心痛,加草豆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術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又云食過傷損元氣,以此主之。
枳實(炒,一兩) 白朮(二兩)
上用荷葉裹燒飯丸。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積聚痞塊五十四
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一云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吞下。瓦楞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石鹼一物,有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凡婦人有塊,多是血塊。
戴云: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癥;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積聚癥瘕,朱先生醫台州潭浦陳家,用蜀葵根煎湯,去渣,再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如病重者,須補接之,後加減再行。
入方
消塊丸 即《千金方》硝石大黃丸,止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度虛實。
硝石(六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大黃(八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又云三斗),置瓷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柱豎器中,先納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則取丸如雞子中黃大。每一丸,米飲下。如不能大丸,作小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服後當下如雞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後避風冷,啖軟粥將息之。
三聖膏
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火,候熱稍減。次下大黃末一兩,就爐外炒,候熱減。下桂心末半兩,略炒,入米醋熬攪成黑膏,厚紙攤貼患處。
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又方 琥珀膏
大黃 朴硝(各一兩)
上為末,大蒜搗膏和貼。
又方 治茶癖。
石膏 黃芩 升麻
上為末。砂糖水調服。
又方 一人愛吃茶。
白朮 軟石膏 片芩 白芍 牛膽星 薄荷(圓葉大者)
上為末,砂糖調作膏。食後津液化下。
又方 治脅下有塊。
龍薈丸(二錢半) 薑黃(五錢) 桃仁(五錢)
上為末,蜜丸服。
又方:龍薈丸和鵓鴿糞,能大消食積。或入保和丸治塊,看在何部分。
治血塊丸 瓦楞子能消血塊。
海粉(醋煮) 三稜 莪朮(醋煮) 紅花 五靈脂 香附 石鹼
上為丸。白朮湯吞下。
又方 治婦人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利。
香附(醋煮,四兩) 桃仁(去皮) 白朮(各一兩) 海粉(醋煮,二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
又方 治婦人食塊,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男子亦可服。
黃連(一兩半,一半用吳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用益智炒,去益智) 山梔(炒) 川芎 三稜 莪朮(醋煮) 神麯 桃仁(去皮,各半兩) 香附(童便浸,一兩) 蘿蔔子(炒,一兩半) 山楂(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半炒。
保和丸 治一切食積。
山楂(六兩) 神麯(二兩) 半夏 茯苓(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各一兩)
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
又方
山楂(四兩) 白朮(四兩) 神麯(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山楂(三兩) 白朮(二兩)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兩) 連翹 黃芩 神麯 蘿蔔子(各半兩)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阿魏丸 治肉積。諸阿魏丸,脾虛者,須以補脾藥佐之,切不可獨用。虛虛之禍,疾如反掌。
連翹(一兩) 山楂(二兩) 黃連(一兩三錢) 阿魏(二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醋煮阿魏作糊丸。服三十丸,白湯下。
小阿魏丸
山楂(三兩) 石鹼(三錢) 半夏(一兩,皂角水浸透曬乾)
上為末,粥糊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又方 治飽食停滯,胃壯者宜此,脾虛勿服。
山楂 蘿蔔子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一兩,醋浸軟另研)
上為末,炊餅丸。
又阿魏丸 去諸積聚。
山楂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皂角水浸) 麥芽(炒) 神麯(炒)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魏(醋浸) 栝蔞 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鹼 蘿蔔子(蒸) 胡黃連(二錢半,如無以宣連代)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佐脾丸
山楂(三兩)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連翹 陳皮 蘿蔔子(各半兩)
上為末,粥丸服。
小溫中丸
青皮(一兩) 香附(四兩,便浸) 蒼朮(二兩) 半夏(二兩) 白朮(半兩) 陳皮(一兩) 苦參(半兩) 黃連(一兩,薑汁炒) 針砂(二兩,醋炒)
上為末,曲糊為丸。
又方
針砂(醋煮三次) 香附(童便浸,四兩) 山楂(二兩) 神麯(炒,二兩) 黃連(薑汁炒,一兩半)山梔(炒) 厚朴(薑汁炒) 蒼朮(一兩) 半夏(一兩) 臺芎(半兩)
一方加人參、炒白朮一兩半,有苦參用白朮,用苦參不用黃連。
枳實丸
白朮(二兩) 枳實 半夏 神麯 麥芽(各一兩) 薑黃 陳皮(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山楂(一兩)
上為末,荷葉蒸飯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薑湯下。
大溫中丸 又名大消痞丸。
黃連(炒) 黃芩(六錢) 薑黃 白朮(一兩) 人參 陳皮 澤瀉(二錢) 炙甘草 砂仁 乾生薑 炒曲(二錢) 枳實(炒,半兩) 半夏(四錢) 川樸(三錢) 豬苓(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
〔附錄〕五臟之積曰五積,六腑之積曰六聚。積有定形,聚無定處。不問何經,並宜服十味大七氣湯,吞下尊貴紅丸子。凡木香、檳榔,去氣積;神麯、麥芽,去酒積;虻蟲、水蛭,去血積;礞石、巴豆,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雄黃、膩粉,去涎積;硇砂、水銀,去肉積。各從其類也。肝積曰肥氣,肺積曰息賁,心積曰伏梁,脾積曰痞氣,腎積曰奔豚。其如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附方
烏梅丸 治酒毒,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半夏(八兩) 白礬(八兩) 生薑(一斤)
上件石臼搗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三夜為度。次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四兩,用酒糊為丸。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備急丸 大治心腹厥痛,食積胸膈,下咽氣,便速行。
大黃(一錢) 巴豆(去油膜心) 乾薑(半錢)
上用蜜丸。白湯下。
治吐蟲有積。
上以黑錫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大七氣湯
三稜 莪朮(各一兩半) 青皮(七錢半) 陳皮(一兩半) 藿香 桔梗 肉桂(各七錢半) 益智(一兩半) 香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水煎服。
散聚湯
半夏 檳榔 當歸(各七錢半) 陳皮 杏仁(炒) 桂心(各二兩) 茯苓 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 枳殼(炒) 厚朴 吳茱萸(各一兩)
上銼。水煎,姜三片。大便不利,加大黃。
香稜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六兩,醋炒) 青皮 陳皮 莪朮(炮或醋炒) 枳殼(炒) 枳實(炒) 蘿蔔子(炒) 香附子(各三兩,炒) 黃連 神麯(炒) 麥芽(炒) 鱉甲(醋炙) 乾漆(炒煙盡) 桃仁(炒) 碙砂砂仁 歸梢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檳榔(六兩) 山楂(四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龍薈丸 見脅痛類。
紅丸子 見瘧類。
腳氣五十五
(附足跟痛)
腳氣,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氣血用藥,有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柏,再宜湧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調敷上,以艾炙,泄引熱下。
入方
防己飲
白朮 木通 防己 檳榔 川芎 甘草梢 犀角 蒼朮(鹽炒) 黃柏(酒炒) 生地黃(酒炒)
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杜牛膝;有熱,加黃芩、黃連;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先生別有方。
又方 治濕熱食積痰流注。
蒼朮 黃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檳榔
血虛,加牛膝、龜板。
上為末,酒糊丸服。肥人,加痰藥。
健步丸
生地黃(半兩) 歸尾 芍藥 陳皮 蒼朮(各一兩) 吳茱萸 條芩(各半兩) 牛膝(一兩) 桂枝(二錢) 大腹子(三個)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煎白朮、木通湯下。
又方 一婦人足脛腫。
紅花 牛膝(俱酒洗) 生地黃 黃柏 蒼朮 南星 草龍膽 川芎
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了,乃因奉養厚,遇風寒,宜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生薑煎服。
濕痰腳氣,大便滑泄。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檳榔(六錢) 香附(八錢) 川芎(六錢) 條芩(四錢) 滑石(一兩,二錢) 甘草(三錢)
上為末,或丸或散,皆可服。
腳軟筋痛
牛膝(二兩) 白芍(一兩半)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炒,一兩) 知母(炒) 甘草(半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
應痛丸 治腳氣痛不可忍,此藥為劫劑。
赤芍藥(半兩,煨,去皮) 草烏(半兩,煨,去皮尖)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十丸,白湯下。
又方 治腳氣腫痛。
芥子 白芷(等分)
上為末,薑汁和敷貼。或用仙術、羌活、獨活、白芷、細辛為末,入帛內作襪用。
又方 炸洗腳氣。
威靈仙 防風 荊芥 地骨皮 當歸 升麻 蒴藋
上煎湯炸洗。
〔附錄〕腳氣,有濕熱,有食積流注,有風濕,有寒濕。勝濕以仙術、白朮、防己、川芎為主,或六物附子湯,或當歸拈痛湯。腳氣氣鬱甚者,舟車丸、除濕丹;有飲者,東垣開結導飲丸。腳氣解表,用麻黃左經湯等藥,隨經選用。有兼痰氣寒濕者,五積散加木瓜。若雙解,以大黃左經湯、東垣羌活導滯湯;若理血,以八味丸,或四物加羌活、天麻,又或四物加黃柏、南星,或健步丸;若疏風養血,用獨活寄生湯最效。
附方
六物附子湯
附子 桂 防己(各四錢) 甘草(炙,二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入姜煎。
當歸拈痛湯
羌活(半兩) 人參 苦參(酒製)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炙甘草 黃芩(酒製) 茵陳(酒炒,各半兩) 防風 歸身 知母(酒炒) 澤瀉 豬苓 白朮(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
舟車丸 見水氣類。
除濕丹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 澤瀉 葶藶(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牽牛(半兩) 大戟(炒,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下。
東垣開結導飲丸
白朮 陳皮 澤瀉 茯苓 神麯(炒) 麥蘖曲 半夏(各半兩) 枳實(炒) 巴豆霜(各一錢半) 青皮 乾生薑(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或七十丸,溫水下。
麻黃左經湯
麻黃 乾葛 細辛 白朮 茯苓 防己 桂 羌活 甘草 防風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服。
五積散
白芷(一兩半) 陳皮(三兩) 厚朴(薑製,二兩) 桔梗(六兩) 枳殼(三兩)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一兩半) 桂 芍藥 半夏(泡,各兩半) 當歸(一兩半) 麻黃(三兩,去節) 乾薑(三兩) 蒼朮(泔浸,去皮,十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莖,煎至七分,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入艾醋。
大黃左經湯
細辛 茯苓 羌活 大黃(煨) 甘草(炙) 前胡 枳殼 厚朴(制) 黃芩 杏仁(等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入薑棗煎。
東垣羌活導滯湯
羌活 獨活(各半兩) 防己 當歸(各二錢) 大黃(酒浸,煨,一兩) 枳實(炒,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七錢,水煎服。
八味丸 見諸虛類。
獨活寄生湯 見腰痛類。
足跟痛,有痰,有血熱。血熱,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
卷四
痿五十六
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陰火蒼朮、黃芩、黃柏、牛膝之類,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竹瀝、薑汁;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柏、蒼朮之類;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煎送補陰丸;亦有食積死血妨礙不得下降者,大率屬熱,用參朮四物湯、黃柏之類。
〔附錄〕謹按五痿等證,特立篇目,所論至詳。後代諸方,獨於此證蓋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風條內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憫世之罹此疾者,多誤於庸醫之手。有志之士,必當究其心焉。夫陳無擇謂痿因內臟不足所致,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陰血也。而方悉是補陽補氣之劑,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且無擇以三因立方,可謂諸方之冠。其餘此證,尤且未明,況求於他者乎!
附方
健步丸(東垣方)
防己(酒洗,一兩)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栝蔞(酒洗,以上各半兩) 澤瀉 防風(各三錢) 苦參(酒洗)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蔥白煎愈風湯下(見中風類)。
補陰丸 見諸虛類。
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耆(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 橘皮 澤瀉(各半錢)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 歸身 生地黃 曲末 豬苓(各二分) 酒柏 柴胡 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
上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厥五十七
(附手足十指麻木)
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因氣虛為主,有因血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熱厥脈數,外感脈沉實,有痰脈弦。因痰者,用白朮、竹瀝;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熱厥,用承氣;外感,用雙解散加薑汁、酒。有陰厥陽厥,陰衰於下則熱,陽衰於下則寒。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附錄〕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又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平胃散」。痰厥者,乃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蛔蟲。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頭伏故也。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
附方
八味順氣散 見中風類。
調氣散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平胃散
蒼朮(泔浸,五斤) 厚朴(薑製炒) 陳皮(各三斤)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個,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四七湯
厚朴(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七片,棗一個,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四逆湯 理中湯 姜附湯 並見中寒類。
烏梅丸 見心痛類。
導痰湯 見痰類。
痓五十八
痓,切不可作風治,兼用風藥。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
〔附錄〕古方,風痙曰痓也。經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土」。是太陽傷濕也。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陽明內郁,而陰行於外。又曰:「陽痓曰剛,無汗;陰痓曰柔,有汗。」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實非風也。
附方
葛根湯 治痓病無汗而小便少,反惡寒者,名剛痓。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三錢炙)
上㕮咀。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覆取微汗。
桂枝加葛根湯 治痓病有汗,不惡寒者服之,此名柔痓。
葛根(四錢) 生薑(三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棗一個,煎服,二痓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齒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
小續命湯 見中風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癇五十九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後用平肝之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
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附錄〕癇症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非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三個。
附方
續命湯 主癇發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薑 防風 麻黃(去節,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癇、慢脾風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 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麵糊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薑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復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 人參散 治慢脾風,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薑汁並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曬)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冬瓜仁擂細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灌下。
寧神丹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歸身 茯神 荊芥 殭蠶(炒) 獨活 遠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 川芎 鬱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五十丸,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硃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硃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後津嚥下。
星香散 見中風類。
癲狂六十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脈虛者可治,實則死。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則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論尤精。蓋為世所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是也,大概是熱。癲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見,經年不愈,心經有損,是為真病。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下痰寧志。若癲哭呻吟,為邪所憑,非狂也,燒蠶紙,酒水下方寸匕。卒狂言鬼語,針大拇指甲下,即止。風癲引脅痛,發則耳鳴,用天門冬去心,日乾作末,酒服方寸匕。癲證,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氣之藥。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入方
治癲風。
麻仁(四升)
上以水六升,猛火煮至二升,去滓,煎取七合。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愈。
又方 治狂邪發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湯下。
驚悸怔忡六十一
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硃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藥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鬱金。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四物、硃砂安神之類。假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附錄〕驚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入方
治勞役心跳大虛證。
硃砂 歸身 白芍 側柏葉(炒,五錢) 川芎 陳皮 甘草(各二錢) 黃連(炒,一錢半)
上為末,豬心血丸服。
附方
養心湯 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黃耆(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 當歸 川芎(各半兩) 遠志(去心,薑汁炒) 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 人參(二錢半)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寧志丸 治心虛血虛,多驚。若有痰驚,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歸 酸棗(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 遠志(各半兩,炒) 乳香 硃砂 石菖蒲(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後煎棗湯吞下。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加味四七湯 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半夏(二兩半) 白茯苓 厚朴(各一兩半) 茯神 紫蘇(各一兩) 遠志(炒)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四錢,生薑五片,石菖蒲一寸,棗一個,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當歸(二錢半)
上四味為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服二十丸或五十丸,津下。
定志丸 見健忘類。
健忘六十二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者。
〔附錄〕健忘者,此證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又云:思傷脾,亦令朝暗遺忘,治之以歸脾湯,須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證自除也。
附方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耆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定,恍惚多忘。
遠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一兩) 白茯苓(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服二十丸,米湯下。
痛風六十三
(附肢節痛)
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證。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因於風者,小續命湯;因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因於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因於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朮、川芎、白芷、南星、當歸、酒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血虛,《格致餘論》詳言,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薄桂、威靈仙。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薑製) 蒼朮(泔浸) 黃柏(酒炒,各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半兩) 神麯(炒,一兩) 桃仁(半兩) 威靈仙(酒拌,三錢) 羌活(三錢,走骨節) 防己(半兩,下行) 桂枝(三錢,行臂) 紅花(酒洗,一錢半) 草龍膽(半錢,下行)
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張子元,血氣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 白朮 熟地黃 黃柏(炒黑,各二兩) 山藥 海石 南星(各一兩) 鎖陽(半兩) 乾薑(燒灰,半兩,取其不走) 敗龜板(酒炙,二兩)
上為末,粥丸。一云酒糊丸。
臂痛方
蒼朮(一錢半)半夏 南星 白朮 酒芩(炒) 香附(各一錢) 陳皮 茯苓(各半錢) 威靈仙(三錢) 甘草(少許,別本加羌活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入生薑二三片。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若痰帶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伐,後以趁痛散服之。
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酒炒) 牛膝(酒浸) 羌活 甘草 五靈脂(酒淘) 香附(童便浸) 或加酒芩 炒酒柏
上為末。酒調二錢服。
八珍丸 治痛風走注,腳疾。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錢) 羌活 草烏(生用,各五錢) 全蠍(二十一個,炒) 川烏(生用,一兩,不去皮尖)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溫酒送下。
四妙散 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 羊角灰(三錢) 白芥子(一錢) 蒼耳(一錢半,一云蒼朮)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一大片,擂汁,入湯調服,及二妙散同調服。
又方 治酒濕痰痛風。
黃柏(酒炒) 威靈仙(酒炒,各五錢) 蒼朮 羌活 甘草(三錢) 陳皮(一錢) 芍藥(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沸湯入薑汁調下。
治氣實表實,骨節痛方。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香附 片芩(各三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吞下。
又方
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上用酒水和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便能行動。
治食積肩腿痛。
龜板(酒浸,一兩) 酒柏葉 香附(半兩) 辣芥子 凌霄花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湯下。
附方
控涎丹 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甘遂(麵裹煨) 大戟(制)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薑湯下。
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一兩,碾粗末拌發酵,盦過入後藥) 乳香 沒藥(各二錢,另研) 當歸 牛膝(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彈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附錄〕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齧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並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
又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節痛發熱,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丹溪無肢節痛條,此文又純似丹溪語,姑書以俟知者。
小續命湯 地仙丹 並見中風類。
舟車丸 見中濕類。
導水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發熱類。
敗毒散 見瘟疫類。
乳香丸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 赤小豆 荊芥 藿香(去土) 骨碎補(去毛) 乳香(另研,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 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頭(炮,去皮尖) 京墨(煅,各五兩) 松脂(半兩,研)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癘風六十四
(附身上虛癢)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若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覆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或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見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絕色,皆不免再發,再發則終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物可吃也。餘四人,三兩年後皆再發。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孫真人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外,又是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月經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同炒黑色) 防風 栝蔞根 白蒺藜 苦參(各半兩)
上為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每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茶湯調下。吃後五七日間,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諸般肉、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爆及茄子等物,只宜淡粥,煮熟時菜,並烏梢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也。
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一兩半,獨生經年黑大者) 鬱金(半兩,生)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生半炒,一本無此二味)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一云五錢),臨臥冷酒調服(一云日未赤面東服),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蟲黑色,乃是多年,赤色是為方近。三四日又進一服,真候無蟲則絕根矣。後用通聖散調理,可用三稜針刺委中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黃精丸
蒼耳葉 紫背浮萍 大力子(各等分) 烏蛇肉(中半酒浸去皮骨) 黃精(倍前三味生搗汁,和四味研細焙乾)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一方加炒柏、生地黃、甘草節。
又方
蒼耳葉 浮萍 鼠黏子 烏蛇肉(等分)
上用豆淋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豆淋酒調下。
治麻風脈大而虛者。
苦參(七錢半) 蒼耳 牛蒡子 酒蒸柏(一作酒柏,各二兩) 黃精 浮萍(各一兩)
上為末。用烏蛇肉酒煮,如無蛇,以烏鯉魚亦可,糊丸服之。候脈實,再用通天再造散取蟲。
治麻風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陳皮、甘草。
又方
大黃 黃芩 雄黃(三兩)
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藥蒸洗。
〔附錄〕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於鼻,從俗呼為肺風也。鼻準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余病各隨經治之。
附方
凌霄花散 治癘風。
蟬殼 地龍(炒) 殭蠶(炒) 全蠍(各七個)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於浴室內,常在湯中住一時許,服藥效。
東坡四神丹 治大風。
羌活 玄參 當歸 熟地黃
上等分,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浮萍散 治癩及風癬。
浮萍(一兩) 荊芥 川芎 甘草 麻黃(去根節,以上各半兩) 或加當歸、芍藥。
上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入蔥白、豆豉亦可。汗出則愈。
通聖散 見斑疹類。
《局方》 升麻湯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三錢) 蒼朮 乾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燈心同煎,食前服。
瀉青丸 見中風類。
身上虛癢,血不榮於腠理,所以癢也。
上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服之。
又方
凌霄花末一錢
酒調下。
纏喉風喉痹六十五
附咽痛咽瘡
喉痹,大概多是痰熱,重者用桐油探吐。一方,射干,逆流水吐之。又方,李實根皮一片,噙口內,更用李實根研水敷項上一周遭(用新採園中者)。纏喉風,屬痰熱,戴云:「謂其咽喉裡外皆腫者是也」,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又法,用燈油腳探吐。又用遠志去心為末,水調敷項上一遭,立效,亦可吐。咽喉生瘡痛,是虛熱血虛,多屬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也,用人參、荊芥、蜜炙黃柏。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實熱者,黃連、荊芥、薄荷、硝,蜜、薑汁調,噙化。治咽喉,用倒滴刺根淨洗,入些少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喉痹風熱痰,先以千緡湯,後以四物加黃芩、知母,養陰則火降。又方,豬牙皂角為末,和霜梅噙。又方,木鱉子用鹽水浸,噙一丸。又方,茜草一兩,一服,降血中之火。又方,焰硝半錢,枯礬半錢,硇砂一錢為末,杜仲、牛膝搗汁調。喉閉,或有中垂一絲,結成小血珠,垂在咽喉中,用杜牛膝根,即鼓槌草直而獨條者,搗碎,用好米醋些少和研,取汁三五滴,滴在鼻中,即破。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必用玄參。又喉痹,陳年白梅,入蚰蜒令化,噙梅於口中。
入方
雄黃解毒丸 治纏喉急喉風,雙蛾腫痛,湯藥不下。
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鬱金(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即蘇,大效。如口噤,以物斡開灌之,下咽無有不活者。
潤喉散 治氣鬱夜熱,咽乾硬塞。
桔梗(二錢半) 粉草(一錢) 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末,敷口內。
又方 喉痛。
硼砂 膽礬 白殭蠶 陳霜梅
上為末,和噙。
頭風六十六
屬痰者多。有熱,有風,有血虛。在左屬風,荊芥、薄荷;屬血虛,川芎、當歸;在右屬痰,蒼朮、半夏;屬熱,酒芩為主。又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偏頭風,在左而屬風者,用荊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藥。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為君而多,臣次之,佐又次之,須要察其兼見何症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陳湯治痰而佐之,他症皆仿此。又須察識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減,不可執方。
入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防風(各五錢) 細辛(二錢) 蒼耳(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一大片,同擂勻。茶湯蕩起服之。
又方
酒片芩(五錢) 蒼朮(二錢半) 羌活 蒼耳 川芎 生甘草 酒黃連(各一錢半) 半夏曲(炒三錢半)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川芎(各五錢) 蒼耳 細辛(各三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濕痰頭風。
片芩(酒炒,三錢) 蒼朮(酒炒,一兩) 川芎 細辛(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瘦人搐藥
軟石膏 朴硝(各五錢) 腦子 荊芥 檀香皮 薄荷(各一錢) 白芷 細辛(各二錢)
上為末。搐鼻內。
頭癢風屑發黃方
用大黃酒浸炒為末,茶調服。
一粒金搐鼻方 治偏頭風。
蓽茇(不以多少,研細,用獖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懸陰乾) 藁本 玄胡索 白芷 川芎(各一兩) 青黛(二兩)
上為末,入制蓽茇末一兩半,用無根水丸。每用一粒,長流水化開㗜鼻。以銅錢二三文口咬定,出涎。
治頭風
烏頭尖(七個) 荊芥 防風 甘草 蔓荊子 臺芎 桔梗 麻黃
上為末。茶調。
一人頭風鼻塞。
南星 蒼朮 酒芩 辛荑 川芎
上為末。茶調。
〔附錄〕頭風用熱藥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散、茶調散服之。頭風發動,頂後兩項筋緊吊起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三五七散。頭風,九月取菊花作枕,最良。《素問》論頭風者,本於風寒入於腦髓耶。《本事方》論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或者婦人無巾以御風寒焉耳。男子間有患者。若經年不愈者,宜灸囟會、百會、前頂、上星等穴,瘥。
附方
消風散
荊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人參 茯苓 防風 白殭蠶(炒) 藿香 蟬蛻(去土,炒,各二兩) 厚朴(薑製,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湯或茶清調下。
茶調散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 細辛(去葉,一兩) 防風(二兩半) 荊芥(去梗,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三五七散
細辛(一斤半) 乾薑(炮,二斤) 防風(四斤)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個,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下。
頭眩六十七
頭眩,痰,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濕痰者,多宜二陳湯。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久一作虛)。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昔有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附錄〕眩者,言其黑暈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又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敵。其間以升降鎮墜行汗為最,不可妄施汗下。識者將有采薪之憂。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飲下黑錫丹。傷濕頭運,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疏風,川芎茶調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附方
頭暈方 利痰,清熱,降火,或滾痰丸亦可。
南星(五分,制) 半夏(一錢) 桔梗(七分) 枳殼(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生薑七片,水煎,食後服。
香橘飲 治氣虛眩暈。
木香 白朮 半夏曲 橘皮 茯苓 砂仁(各半兩) 丁香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散。水二盞,生薑五片,煎服。加當歸、川芎、官桂,治血虛眩暈。
白附子丸 治風痰上厥,眩暈頭疼。
全蠍(半兩,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覆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紅 殭蠶(炒) 乾薑(生,各二兩)
上為末,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梧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人參前胡湯 治風痰頭暈目眩。
半夏曲 木香 枳殼(炒) 紫蘇 赤茯苓 南星(炮) 甘草(炙,各五錢) 人參(三錢) 前胡(五錢) 橘紅(五錢)
上銼散。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芎術除眩散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暈。
附子(生) 白朮 川芎(各半兩)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氣上衝胸,戰搖眩暈。
茯苓(一兩) 桂枝(七錢半)白朮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風症,加川芎、細辛;濕症,加川芎、蒼朮;寒症,加乾薑、良薑。
半夏白朮天麻湯 見頭痛類。
正元散
紅豆(炒,三錢) 人參(二兩) 肉桂(半兩) 附子(炮,去皮尖) 川芎 山藥(薑汁炒) 烏藥乾葛(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乾薑(炮,三錢) 白朮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陳皮(二錢) 黃耆(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入鹽少許煎服。
黑錫丹
肉桂(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故紙 胡蘆巴(酒浸炒) 茴香(炒) 肉豆蔻(麵裹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並杵,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腎著湯 見腰痛類。
川芎茶調散 見頭痛類。
頭痛六十八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清空膏治諸頭痛,除血虛頭痛不可治(出《東垣試效方》)。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用芎歸湯。古方有追涎藥。
〔附錄〕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
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製黃芩、防風。如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如氣虛頭痛,宜黃耆酒洗、生地黃、南星、秘藏安神湯;如風熱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製黃芩;如苦頭痛,用細辛;如形瘦蒼黑之人頭痛,乃是血虛,宜當歸、用芎、酒黃芩;如頂顛痛,宜藁本、防風、柴胡。東垣云:頂顛痛須用藁本,去川芎。且如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以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三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又有痰厥頭痛,所感不一。是知方者驗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附方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又治風濕熱,頭上壅,及腦痛,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酒炒) 防風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細挺子黃芩(三兩,去皮,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臨臥少用白湯送下。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痰厥頭痛,脈緩,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好吳白芷,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黃 酒知母(各五錢) 酒柏羌活(各一兩) 黃耆(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臨臥熱服。
徹清膏
蔓荊子 細辛(各一分) 薄荷葉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藁本(一錢)
上為末。茶清調下二錢。
順氣和中湯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頭痛自愈。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細辛 蔓荊子 川芎(各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不臥散 治頭痛。
豬牙皂角(一錢) 玄胡 青黛(些少)
上為末。吹鼻中取涎。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脾胃證,已經服疏風丸,下二三次,元證不瘳,增以吐逆,痰唾稠黏,眼黑頭旋,目不敢開,頭苦痛如裂,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黃柏(二分,酒洗) 乾薑(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五分) 炒神麯白朮(各一錢) 麥芽 半夏(湯洗) 陳皮(各一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芎歸湯 見腸風類。
調中益氣湯 見脾胃類。
治頭痛
片苓酒浸透,曬乾為末,茶清調。治諸般頭痛,亦治血虛頭痛。
治頭痛連眼痛 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風 藁本 細辛 當歸
治頭痛如破
酒炒大黃半兩,一半茶煎。
眉眶痛六十九
眉眶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痛風。
入方
黃芩(酒浸炒) 白芷(一本作白朮)
上為末。茶清調二錢。
又方
川烏 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炒去毒) 細辛 羌活 黃芩 甘草(等分,為佐)
上為細末。茶清調服。一本加南星。
〔附錄〕痛有二證,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眉稜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芎辛湯入芽茶,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良。
附方
選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甘草(二錢,夏月生冬炒) 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有熱者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
生熟地黃丸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玄參 金釵石斛(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導痰湯 見痰類。
芎辛湯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天南星 乾薑 甘草(炙) 川芎 細辛(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姜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青州白丸子 見《和劑》及《瑞竹堂方》。
四神散 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 當歸 旋覆花 荊芥穗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三寸,茶末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心脾痛七十
心痛,即胃脘痛,雖日數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諸痛不可補氣。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然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復作時,反咎醫之失,良可嘆哉!一方用山梔子炒去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山梔子大者,或七枚,或九枚,須炒黑。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臺芎開之。病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痛甚者,加炒乾姜從之,反治之法也。輕者,川芎一兩,蒼朮一兩,山梔子炒去皮二兩,薑汁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服七八十丸,熱辣薑湯下。重者,桂枝、麻黃、石鹼各等分,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熱辣薑湯下。一本: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鹼、川芎、蒼朮、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凡治此證,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苦楝根、錫灰之類,痛定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蟲。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蝨,夏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丸,最好。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並劫藥止之。若又復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入方
黃連(炒) 山梔(炒) 吳茱萸(湯洗,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三錢) 滑石(五錢)
上為末,薑汁和丸服。
又方
山梔子仁(炒黃色)
上為末,薑湯調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薑汁炊餅丸服。
又方
白朮(五錢) 白芍 砂仁 半夏 當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 神麯(炒) 陳皮(各二錢) 吳茱萸(一錢半)殭蠶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白朮(三錢半) 白芍(炒) 陳皮 歸尾(各二錢半) 人參 黃連(炒,一錢半) 吳茱萸(半錢)
上為末,蒸餅丸。
又方 治氣實心痛者。
山梔子(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酒洗淨,同生薑湯煎,送下二十丸。
又方
胡椒 蓽茇(各半兩)
上為末。以醋調,捏作糰子吞下。
又方 治心痛,亦治哮喘。又見痰類。
半夏(切碎,香油炒)
上為末,薑汁炊餅丸。薑湯下二三十丸。
又方
黃荊子炒焦為末,米湯調下。亦治白帶。
一人脈澀,心脾常痛。
白朮(一兩) 半夏(一兩) 蒼朮 枳實 神麯 香附 茯苓 臺芎(各半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
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
玄胡(一兩半) 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丸。
治痰飲積胃脘痛。
螺螄殼(牆上年久者燒) 滑石(炒) 蒼朮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 木香 半夏 砂仁(各半兩)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芎,夏加黃連,冬加吳茱萸半兩。有痰者,用明礬溶開,就丸如雞頭大,熱薑湯吞下一丸。青黛亦治心痛,藍葉捶碎取汁,薑汁和服,亦可。如無葉處,用水一小瓶,用藍安在刀頭,火中燒紅,淬水服。
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汁煎辣湯,調服為佳。又方,治脾痛氣實者,可用牡蠣煅為粉,用酒調一二錢服。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氣聚下焦。
〔附錄〕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曰來去痛。其痛甚,手足青過節者,是名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非藥物所能療。若蛔蟲攻齧心痛,令人噁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下烏梅丸良。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時作時止,或飲湯水嚥下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草豆蔻丸,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
附方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熱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去皮) 益智 橘皮 殭蠶 人參 黃耆(各八分) 吳茱萸(湯洗去苦,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麯(炒) 薑黃(各四分)澤瀉(一錢,小便數者減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一錢五分) 柴胡(四分,詳脅下加減用) 半夏(洗,一錢)
上除桃仁另研,余為末,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白湯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薑(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一兩半)丁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失笑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炒) 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上先以醋調二錢,煎成膏,入水一盞煎,食前熱服。
二姜丸 治心脾疼,溫養脾胃,冷食所傷。
乾薑(炮) 良薑
扶陽助胃湯 治寒氣客於腸胃,胃脘當心而痛,得熱則已。
乾薑(炮,一錢半)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各一錢) 陳皮 白朮 吳茱萸(各五分) 附子(炮,二錢) 益智(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生薑三片,棗二枚。有積聚,備急丹良。
烏梅丸 治胃冷,蛔蟲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百個) 黃柏(炙) 細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兩) 黃連(十六兩) 人參(六兩) 蜀椒(炒去閉口者及目) 當歸(各四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取烏梅肉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小胃丹 見痰類。
五苓散 見中暑類。
脅痛七十一
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氣實,用蒼朮、川芎、青皮、當歸之類;痛甚者,肝火盛,以當歸龍薈丸,薑汁下,是瀉火之要藥;死血,用桃仁、紅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川芎、蒼朮。血病,入血藥中行血。治咳嗽脅痛,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薑汁。脅痛有瘀血,行氣藥中加桃仁不去尖,並香附之類。有火盛者,當伐肝木。左金丸治肝火,有氣鬱而胸脅痛者,看其脈沉澀,當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龍薈丸最快。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用吳茱萸、炒黃連。控涎丹,一身氣痛,及脅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服。右脅痛,用推氣散,出嚴氏方;左脅痛,用前藥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可治。
入方
小龍薈丸
當歸 草龍膽(酒洗) 山梔(炒) 黃連(炒) 川芎(各半兩) 大黃(煨,半兩)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一方有黃芩、柴胡各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歸、梔子。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仍以琥珀膏貼痛處。龍薈丸,亦治有積,因飲食大飽,勞力行房脅痛。
當歸龍薈丸 治內有濕熱,兩脅痛。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生薑汁吞此丸。痛甚者,須炒令熱服。
草龍膽 當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一兩) 麝香(半錢)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兩。又方,加青黛半兩。蜜丸,治脅痛;曲丸,降肝火。
抑青丸 瀉肝火。
黃連(半斤)
上為末,蒸餅糊丸服。
〔附錄〕脅下痛,發寒熱,小柴胡湯。肥白人因氣虛而發寒熱,脅下痛者,補虛用參、耆,退熱用柴胡、黃芩,調氣止痛用青木香、青皮。瘦人脅下痛,發寒熱,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當歸、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梔子、草龍膽。
附方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薑黃(各半兩,一本作殭蠶) 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脅痛刺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酒亦可。
十棗湯 治脅痛,甚效,病人氣實可用,虛人不可用。
甘遂 芫花(慢火□紫色) 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控涎丹 見痛風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琥珀湯 見積聚類。
腹痛七十二
附腹中窄狹、絞腸痧
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脈弦,食;脈滑,痰(一作澀)。清痰多作腹痛,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以薑汁入湯調服,大法之方若此。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難。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亦有臟寒而鳴者。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上者多屬食,食能作痛,宜溫散之,如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香附、薑汁之類,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乾薑、茯苓、滑石之類。
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入方:治酒積腹痛者,寬氣緊要。
檳榔 三稜 莪朮 香附 官桂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茯苓 木香
上為末,神麯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附錄〕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諸痛,不可用參、耆、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證不可用,以酸收斂。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腹痛者,亦加黃柏。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屬;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氣虛兼濕痰,宜參、二朮、半夏。如感寒而腹痛,宜薑、桂,嘔者,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胃而消導,宜參、朮、山楂、曲糵、枳實、木香;如攧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酒、童子便,煎服下之。有全不思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仍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又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
附方
玉龍丸 又名黃龍丸,見中暑。
木香檳榔丸 見痢類。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養胃湯 見瘧類。
理中湯 見中寒類。
小建中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個) 桂枝(去皮,一兩半) 膠飴(半斤,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大棗一個,煎八分,去滓,下飴膠兩匙許,再煎化,溫服。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腰痛七十三
(附腎著)
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朮、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參,補氣則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戴云: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濕痰腰痛,大便泄。
龜板(一兩,炙) 蒼朮 椿皮 滑石(半兩)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內傷,白朮、山楂湯下。
又方 治腰腿濕痛。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炙) 蒼朮 蒼耳 威靈仙(酒浸,各一兩) 扁柏(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生薑煎湯下。久腰痛,必用官桂以開之,方止。腹脅痛亦可。
又方
龜板(酒炙,一兩半) 炒柏 白芍(一兩) 陳皮 威靈仙 知母 蒼朮 蒼耳
上為末。調服。
又方
龜板(酒炙,半兩) 酒炒柏(四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姜一大片,同前藥末一錢研勻,以蒼耳汁蕩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 治老人虛人腰痛,並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 樟腦 丁香 乾薑 吳茱萸(各一錢半) 硃砂(一錢) 麝香(五粒大者)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薑汁化開如粥厚,火上燉熱,置掌中,摩腰上。候藥盡黏腰上,烘綿衣包縛定,隨即覺熱如火,日易一次。
〔附錄〕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闔闢者也。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凡沖寒、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脈若弦而沉者為虛,沉者為滯,澀者瘀血,緩者為濕,滑與伏者是痰。
氣痛,一身腔子盡痛,皆用少許木香於藥內行氣。若寒濕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五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若濕腰痛,如坐水中,或為風濕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以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腎虛腰痛,轉側不能,以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仍以大茴香鹽炒為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勿令斷,層層散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吃下。閃挫腰痛,宜復元通氣散,酒調服,或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
破故紙(四兩,炒) 杜仲(四兩,炒去絲) 生薑(二兩半,炒乾)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
獨活(一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之) 細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黃;血滯於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腎俞、崑崙,尤佳。
治腰疼
黑醜(四兩,半生半炒)
上研細,取頭末,水丸桐子大,硫黃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四服即止。
補陰丸 見諸虛類。
五積散 見腳氣類。
大建中湯 見斑疹類。
復元通氣散 見氣類。
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濕,兼用溫暖之藥以散之。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疝痛七十四
(附木腎、腎囊濕瘡)
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鬱而作,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大不宜下。痛甚者不宜參、術。㿗濕多。疝氣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是穴。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實)、吳茱萸,並炒,以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卻有水氣而腫痛者,又有挾虛者,當用參、術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沉緊豁大者是。按之不定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烏頭細切炒,上為末,薑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大能劫痛。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入方
治諸疝,定痛速效。
枳實(十五片,一作橘核) 山梔(炒) 山楂(炒) 吳茱萸(炒,各等分) 濕勝,荔枝核,(炮)
上為末,酒糊丸服。或為末,生薑水煎服,或長流水調下一二錢,空心。
守效丸 治㿗之要藥不痛者。
蒼朮 南星 白芷(散水) 山楂(各一兩) 川芎 枳核(又云枳實,炒) 半夏 秋冬加吳茱萸,衣缽有山梔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又云: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又方 治諸疝,發時服。
海石 香附
上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
又方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桃仁(炒) 枳子(炒) 山楂
上各等分研,入薑汁,用順流水蕩起,同煎沸熱服。一方加茱萸。
橘核散
橘核 桃仁 梔子 川烏(細切,炒) 吳茱萸
上研,煎服。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又方 治疝劫藥。
用烏頭細切炒 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
又方 治疝。
枇杷葉 野紫蘇葉 椒葉 水晶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腎氣方
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五錢) 胡蘆巴(七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蘿蔔搗汁丸。鹽湯下。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 柴胡(炒,三錢) 牡丹皮(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
又方 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 枳實(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八角茴香(炒,一兩) 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又方 治疝作痛。
蒼朮(鹽炒) 香附(鹽炒) 黃柏(酒炒,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為臣) 茴香(佐) 附子(鹽炒) 甘草(為使)
上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又方 治㿗疝。
南星 山楂 蒼朮(二兩)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麯(一兩) 海藻 昆布(半兩) 玄明粉 茱萸(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
一人疝痛作,腹內塊痛止;疝痛止,塊痛作。
三稜 莪朮(醋煮) 炒曲 薑黃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錢) 黃連(用茱萸炒,去茱萸,用五錢淨) 蘿蔔子 桃仁 山梔 枳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予嘗治一人,病後飲水,患左丸痛甚。灸大敦穴,適有摩腰膏,內用烏附、丁香、麝香。將與摩其囊上橫骨端,火溫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腫亦消。予舊有柑橘積,後因山行飢甚,遇橘芋食之,橘動舊積,芋復滯氣,即時右丸腫大,寒熱。先服調胃劑一二帖。次早注神思,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吐復,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而愈。
〔附錄〕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且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脹大作痛,頑痹結硬,勢所必至矣。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宛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入方:治木腎。
楮樹葉(又云楊樹),雄者曬乾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木腎不痛。
枸杞子 南星 半夏 黃柏(酒炒) 蒼朮(鹽炒) 山楂 白芷 神麯(炒) 滑石(炒) 昆布 吳茱萸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
治小腸氣又木腎偏墜。
黑牽牛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縛定口子。好酒米醋各一碗,於砂鍋內煮乾為度,取出黑牽牛,用青紅娘子各十九個,於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娘子,將牽牛碾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腎囊濕瘡
密陀僧 乾薑 滑石
上為末。擦上。
又方 先用吳茱萸煎湯洗。
吳茱萸(半兩) 寒水石(三錢) 黃柏(二錢) 樟腦(半兩) 蛇床子(半兩) 輕粉(十盠)白礬(三錢) 硫黃(二錢) 檳榔(三錢) 白芷(三錢)
上為末。麻油調搽。
又方 治腎上風濕瘡及兩腿。
全蠍(一錢) 檳榔(一錢) 蛇床子(一錢) 硫黃(一錢)
上四味,研如細末。用麻油調入手心搽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搽藥兩腿上。
耳聾七十五
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當用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大病後耳聾,須用四物湯降火。陰虛火動耳聾者,亦用四物湯。
因鬱而聾者,以通聖散納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後,入諸藥,通用酒炒。耳鳴因酒遏者,大劑通聖散加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不愈,用四物湯妙。耳鳴必用龍薈丸食後服。氣實,入檳榔丸或神芎丸下之。聾病必用龍薈丸、四物湯養陰。濕痰者,神芎丸、檳榔丸。耳濕腫痛,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服,腦多射少。濕加枯礬吹。耳內鬨鬨然,亦是陰虛。
戴云:亦有氣閉者,蓋亦是熱,氣閉者,耳不鳴也。
入方
蓖麻子(四十九粒) 棗肉(十個)
上入人乳汁,搗成膏,石上略曬乾,便丸如指大。綿裹,塞於耳中。
又方
鼠膽汁滴入耳中,尤妙。
又方
將龜放漆桌上,尿出用綿漬之,捏入青蔥管中,滴入耳中。
〔附錄〕耳,屬足少陰之經,腎家之寄竅於耳也。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併,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於耳,是謂厥聾,必有眩暈之證。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而不宣,是謂風聾。必有頭痛之證。勞役傷於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瞶瞶,是為勞聾。有能將息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為之虛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濃汁出,為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𩊅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之耵耳。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養,邪氣屏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於此得耳中三昧。
附方
《和劑》 流氣飲 治厥聾。
方見氣類,內加菖蒲、生薑、蔥,同煎服。治聾皆當調氣。
桂星散 治風虛耳聾。
辣桂 川芎 當歸 細辛 石菖蒲 木通 白蒺藜(炒) 木香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錢半) 南星(煨) 白芷梢(各四錢) 紫蘇(一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煎,蔥二莖,食後服。
地黃丸 治勞損耳聾。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辣桂 菟絲子 川椒(炒) 故紙(炒) 白蒺藜(炒) 胡蘆巴(炒)杜仲(炒) 白芷 石菖蒲(各一錢半) 磁石(火燒醋淬七次,研,水飛,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五十丸,蔥白溫酒下。
益智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制如前) 巴戟(去心) 川椒(各一兩,炒) 沉香 石菖蒲(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白少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以酒送下。
芎芷散 治風入耳虛鳴。
白芷 石菖蒲(炒) 蒼朮 陳皮 細辛 厚朴 半夏 桂 木通 紫蘇(莖葉) 甘草(炙,各二錢半) 川芎(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三片,蔥二枝,水煎,食後臨臥服。
耳鳴方
草烏(燒) 石菖蒲
上等分為末。用綿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鳴暴聾方
川椒 石菖蒲 松脂(各二錢半) 山豆肉(半錢)
上為末,溶蠟丸如棗核大。塞入耳。
蔓荊子散 治內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 川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上等分,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食後溫服。
又方 治耳內出膿。
真龍骨 枯白礬 赤小豆 黃丹 烏賊骨 胭脂(一錢一分)
上為末摻耳。
又方 治耳內膿出或黃汁。
石膏(新瓦上煅) 明礬(枯) 黃丹(炒) 真蚌粉 龍骨(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綿纏竹籤拭耳,換綿蘸藥入耳。
耵耳方 治風熱搏之,津液結𩊅成核塞耳。
生豬脂 地龍 釜下墨(等分)
上件細研,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即挑出。
耳爛
貝母為末,干糝。
桃花散 治耳中出膿。
枯礬 干胭脂(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綿杖子蘸藥捻之。
通聖散 見斑疹類。
滾痰丸
大黃(半斤) 黃芩(半斤)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龍薈丸 見脅痛類。
檳榔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痛風類。
涼膈散 見自汗類。
鼻病七十六
酒㾴鼻,是血熱入肺。治法:用四物湯加陳皮(又云柏皮)、紅花、酒炒黃芩煎。入好酒數滴,就調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中,於上藥有茯苓、生薑。氣弱者,加黃耆。
入方
用桐油入黃連末,以天吊藤燒灰,熱敷之。一云用桐油入天吊藤燒,油熟,調黃連末拌敷之。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送下。
治鼻中瘜肉,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治本當消食積。
蝴蝶礬(二錢) 細辛(一錢) 白芷(五錢)
上為末。納鼻中。
治鼻淵
南星 半夏 蒼朮 白芷 神麯 酒芩 辛夷 荊芥
上水煎,食後服。
〔附錄〕酒㾴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㾴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後用冷飲,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者,辛夷碾末,入腦射少許,綿裹納之。或以枇杷葉拭去毛銼,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一方,以白鹽常擦妙。又以牛馬耳垢敷,妙。
附方
白龍丸末,逐日洗面,如澡豆法。更罨少時,方以湯洗法,食後常服龍虎丹一帖,方見和劑風門。
白龍丸
川芎 藁本 細辛 白芷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四兩入煅石膏末一斤,水丸。
又方 黃柏、苦參、檳榔等為末。敷以豬脂調,尤妙。
又方 以青黛、槐花、杏仁研,敷之。
又方 以杏仁研乳汁,敷之。
鉛紅散 治風熱上攻,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
舶上硫黃 白礬(枯,各半兩)
上為末。黃丹少許,染與病人面色同。每上半錢,津液塗之,臨臥再塗。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根本也。一方見癧風類。
輕黃散 治鼻中瘜肉。
輕粉(一錢) 雌黃(半兩) 杏仁(一錢,湯浸,去皮尖、雙仁) 麝香(少許)
上於乳缽內,先研杏仁如泥,余藥同研細勻,瓷合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深淺,夜臥用箸點粳米許紝鼻中。隔夜一次,半月效。
消風散 見中寒類。
眼目七十七
眼黑,睛有翳,皆用黃柏、知母。眼睛痛,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眼中風淚出,食後吞龍薈丸數粒,日三次。冬月,眼暴發痛,亦當解散,不宜用涼藥。
入方
神效七寶膏 治暴發眼熱壅有翳膜者。
蕤仁(去油、心、膜) 白硼砂 硃砂 片腦
蜜調成膏。點眼。
爛眶眼。
薄荷 荊芥 細辛
上為粗末,如燒香狀燒之。以青碗塗蜜少許於內,覆香菸上,取煙盡之。後以小青罐收煙藏之,凡眼有風熱多淚者,皆可點。此是陽明經有風熱所致。
生熟地黃丸 治血虛眼。方見眉眶痛類。
龍薈丸 見脅痛類。
一人病眼,至春夏便當作郁治。
黃芩(酒浸) 南星(薑製) 香附(童便浸) 蒼朮(童便浸,各二兩) 川芎(便浸,兩半) 山梔(炒,一兩) 草龍膽(酒浸) 陳皮 連翹 蘿蔔子(蒸) 青黛(各半兩) 柴胡(三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
附方
瀉熱黃連湯 治眼暴發赤腫疼痛。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草龍膽 生地黃(各一兩) 升麻(半兩) 柴胡(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日午前飯後熱服。
上清散 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清利。
川芎 薄荷 荊芥穗(各半兩)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內搐之,神效。加龍腦三分尤妙。
東垣熟乾地黃丸
人參(二錢) 炙甘草 天門冬(去心) 地骨皮 五味子 枳殼(炒) 黃連(各三錢) 歸身(酒洗,焙)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酒洗,七錢半) 柴胡(八錢) 熟乾地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清下,食後,日二服。
口齒七十八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一方,生白礬為末貼之,極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一方,治口瘡甚者,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冬月無此,用西瓜皮燒灰敷之。又方,黃連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又方,遠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
入方
細辛 黃柏(炒,一云黃連,等分)
上為末。貼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
治滿口白爛
蓽茇(一兩,為末) 厚柏(一兩)
上用柏,火炙為末,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漱涎,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三次。
舌上生瘡 用白荷花瓣貼之。
〔附錄〕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附方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 黃柏 黃連(各半兩) 密陀僧(二錢) 青黛(二錢)
上為末。敷貼口內,有津即吐。
增損如聖湯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防風(半兩) 枳殼(湯浸去穰,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桔湯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水煎,食後溫服。
理中湯 見中寒類。
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又方,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
治牙痛甚者。
防風 羌活 青鹽(入肉) 細辛 蓽茇 川椒
上為末。擦噙。
又方
南星為末,霜梅五個,取其引涎。以荊芥、薄荷散風熱,青鹽入腎入骨。擦噙。
又方
蒲公英(燒灰) 香附末 白芷 青鹽
上為末。擦噙。
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鬱。
用四物湯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蛀牙
蘆薈、白膠香,寒蛀孔中。
陽明熱而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灰存性為末,入青鹽少許,不時擦牙上。
固齒
用羊脛骨燒灰存性二錢,當歸、白芷、豬牙皂角、青鹽各一錢為末,擦牙上。
刷牙藥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擦用。
破滯氣七十九
附氣刺痛,附諸氣
破滯氣,須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又云:滯氣用青皮,勿多用,多則瀉真氣。如實熱在內,相火上衝,有如氣滯,宜知母、黃柏、黃連、黃芩。如陰虛氣滯者,宜四物加玄參、黃柏以補血。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術加木香;若因事氣鬱不舒暢而氣刺痛,當用木香。
〔附錄〕充按:丹溪無治氣條,後人增入。姑存以便閱者。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是氣,將何先焉?曰: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如七氣湯。以半夏為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況夫冷則生氣。調氣須用豁痰,亦不可無溫中之劑,其間用桂,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情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不去,咽不下,或中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氣鬱於中作痛者,以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須加涼劑抑之,所謂從陰引陽也。
附方
《和劑》 七氣湯 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五兩) 人參 桂(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五片,棗一枚。
《三因》 七氣湯 治如前。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厚朴(三兩) 紫蘇(二兩)
上銼以水煎,姜七片,棗二個。
《指迷》 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朮 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
加減七氣湯
莪朮(炮) 三稜(炮) 青皮 陳皮 香附 藿香 益智 甘草(炙) 桔梗 官桂 木香檳榔 枳殼(炒) 白果 蘿蔔子(炒) 紫蘇
上以水煎,姜三片。
流氣飲子 治男婦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悶痞,咽塞不通,腹脅膨脹,腳氣腫痛,肩揹走注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盛,面目浮腫及四肢,大便秘澀,小便不通。
木香(二錢半) 檳榔 青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紫蘇 枳實 黃耆 烏藥 腹皮 甘草(炙) 陳皮(七錢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和劑》 流氣飲 調榮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陳皮 青皮 紫蘇 厚朴(薑製) 香附(炒) 甘草(炙,各四兩) 木通(二兩) 腹皮 丁皮檳榔 桂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藿香(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白朮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 枳殼(炒,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四片,棗二枚。一方,有大黃,無藿香。
大七氣湯 治積聚,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疚痛,大小便不利。
三稜(炮) 莪朮(炮) 青皮(炒) 陳皮 藿香 桔梗 肉桂 益智(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一兩半)
上銼。以水煎,姜五片。
分心氣飲 治男婦一切氣不和,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大腸虛秘,並皆服之。
紫蘇(莖葉俱用,四兩) 羌活 半夏 肉桂 青皮 陳皮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芍藥 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若氣秘,加枳殼、蘿蔔子、皂角子各半錢;咳嗽不利,加人參一錢,五味子七粒,桔梗一錢;氣滯腰疼,加木瓜二片,枳殼一錢;水氣面目浮腫,加車前、麥門冬、葶藶子、澤瀉、豬苓。
分心氣飲 治一切氣,留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以致痞悶,噎塞不通,大便虛秘。
木香 丁皮(各二錢)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腹皮 檳榔 桑白皮 草果 桔梗 厚朴 白朮(各半兩) 香附 藿香 陳皮 紫蘇(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分心氣飲真方 治憂思鬱怒諸氣,痞滿停滯,通利大小便。
紫蘇(莖葉,三兩) 半夏 枳殼(各一兩半) 青皮 橘紅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赤茯苓木香 檳榔 莪朮(煨) 麥門冬(去心) 桔梗 桂 香附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三錢)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入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目腰痛,大便風秘,冷熱氣瀉,肢體浮腫。
紫蘇子 半夏(五兩) 當歸 甘草(炙) 前胡 厚朴(各二兩) 官桂 陳皮(三兩)
上銼。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三和散 和暢三焦,治痞脹浮腫,腸胃澀秘。
腹皮(炒) 紫蘇(莖葉)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二兩) 白朮 川芎 木香 甘草(炒) 陳皮 檳榔(濕紙煨,各七錢半)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加茯苓,利水。
蟠蔥散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腎氣,及婦人血氣刺痛。
玄胡索 肉桂 乾薑(炮,各一兩) 蒼朮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 丁皮 檳榔(各四兩) 蓬朮 三稜 茯苓 青皮(各六兩)
上每服二錢,水煎,入連莖蔥白一莖,空心溫服。
治氣六合湯
當歸 芍藥 川芎 地黃 木香 檳榔
上以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胸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
枳殼 茯苓 腹皮 陳皮 甘草 蘇子 草果 白朮 當歸 紫蘇 半夏 桑皮 五味子
上銼。姜三片,水煎。
木香化滯散
木香 白朮 陳皮 桔梗 腹皮 茯苓 人參 砂仁 青皮 藿香 薑黃 檀香 白果
聚香飲子 治七情所傷,遂成七疝,心脅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 木香 丁香 乳香 沉香 藿香(各一兩) 玄胡索 川烏(炮) 桔梗(炒) 桂心 甘草(炙) 片子薑黃(各十兩)
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沉香降氣湯 治三焦痞滿,滯氣不宣,心腹痛滿,嘔吐痰沫,五噎五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參 甘草 白朮(各一兩) 肉豆蔻 桂花 檳榔 陳皮 砂仁 川薑(炮) 枳實(炒) 白檀(各二兩) 白茯苓 青皮 白豆蔻
上每服三錢,水煎,入鹽少許。
烏藥平氣散 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痠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迫促。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天台烏藥 當歸 白芷 川芎 麻黃 木瓜 五味子
上姜三片,水煎服。
復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並閃挫腰痛,諸氣滯閉,耳聾耳疼。止痛活血。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玄胡索 甘草(炒)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服。
手拈散 治心脾氣痛。
草果 沒藥 玄胡 五靈脂
上為末。酒調二錢。
枳殼煮散 治悲哀傷肝氣,痛引兩脅。
防風 川芎 枳殼 細辛 桔梗 甘草 葛根
上用水煎服。
鹽煎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衝,腹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膀胱小腸氣,婦人血氣痛。
羌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煨) 川芎 茴香 蓽澄茄 麥芽(炒) 檳榔 良薑(油炒) 枳殼(炒) 厚朴 陳皮 蒼朮(等分)
上用水煎,加鹽少許。
東垣升陽順氣湯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 黃耆(四錢) 甘草 柏皮(各五分) 當歸(一錢) 草豆蔻(一錢) 神麯(炒。一錢半)
上㕮咀。每半兩,入姜煎。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心下脹滿,嘔逆不食。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一斤) 紫蘇(十五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姜三片,入鹽少許。
雞舌香散 治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脹悶,心脾引痛。
臺烏 香附 良薑 芍藥 甘草 肉桂
上以水煎服。
大玄胡湯
莪朮 三稜 當歸 芍藥 官桂 檳榔 厚朴 木香 玄胡 大黃 桔梗 川楝子 川芎 甘草(炙) 黃芩
上以水煎服。
化氣散 治諸食積,並宿食不消,此劑至為穩當。
三稜 莪朮 青皮 陳皮 厚朴 神麯 麥芽 甘草 臺烏 香附
上以水煎服。
東垣木香順氣散 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木香(三分) 厚朴(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生薑 吳茱萸 半夏(各二分) 當歸(五分) 升麻 柴胡(一分) 草豆蔻(三分,煨) 蒼朮(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脹滿噎寒,嘔吐噁心。調脾胃,進飲食。
生薑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兩) 藿香(四兩) 甘草(炙,四兩) 砂仁(二兩) 白果仁(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水煎服。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厚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朮 木香 乾薑 良薑
上以水煎服。
快氣散 治一切氣,心腹脹痛,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
砂仁 甘草(炙) 香附 生薑
上為末。鹽湯調下。
異香散 治腎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
石蓮肉(一兩)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稜(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厚朴(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同煎服。
化氣湯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血氣。
沉香 胡椒(各一兩)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兩) 陳皮(炒) 乾薑(炮) 莪朮(炮) 青皮(去穰炒) 茴香(炒) 甘草 丁皮(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淡醋湯下。
降氣湯 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氣不升降,噎塞喘促,乾噦咳嗽,嗜臥減食,停積不消。專治腳氣上衝,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紫蘇 厚朴 官桂 半夏 當歸 前胡 柴胡 甘草 姜
上以水煎服。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鹽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食。
草豆蔻 甘草(五錢,炙) 半夏(一兩) 當歸梢 枳實(炒,各二錢) 紅花(半兩)
上每用五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熱服。
附脾胃八十
(附胃風)
附方
調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 黃耆(一錢) 甘草(五分) 蒼朮(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參(五分) 柴胡(五分) 陳皮(二分) 加黃柏(二分)
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調,不進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胃苓湯
甘草 茯苓 蒼朮 陳皮 白朮 官桂 澤瀉 豬苓 厚朴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姜五片,棗二枚。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致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藥 人參 白朮(各二斤) 蓮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黃色)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 甘草(炙) 乾薑(炮) 白朮 青皮 陳皮(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如嘔,加半夏等分。加丁香,減半夏,名丁香溫中湯。
丁沉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痰逆噁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
白朮(二兩) 香附(炒) 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兩) 沉香 厚朴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 神麯(炒) 草果(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陳皮 丁皮 厚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鹽少許。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炙)
水煎,生薑五片。
八珍湯 和血氣,理脾胃。
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姜三片,棗二枚。
凝神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黃 甘草(炙,半兩) 淡竹葉 地骨 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胃風 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證脹滿,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寒不通,胃風湯正治。然此亦看挾證加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
胃風湯 見痢證類。
癭氣八十一
(附結核)
癭氣先須斷厚味。
入方
海藻(一兩) 黃連(二兩,一云黃柏,又云黃藥)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中,時時舐之,津嚥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後服。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入方:治耳後項間各一塊。
殭蠶(炒) 酒大黃 青黛 膽南星
上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項頸下生痰核。
二陳湯加大黃(酒炒) 連翹 桔梗 柴胡
上以水煎。食後服。
又方 治臂核作痛。
二陳湯加連翹 防風 川芎 皂角刺 酒黃芩 蒼朮
上以水煎服。
跌撲損傷八十二
跌撲損傷,須用蘇木和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童便煎,炒。在下者,可先須補接,後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
入方
治攧撲傷損。
跌傷出血者,薑汁、香油各四兩,酒調服之。
治攧傷骨折及血出者。
用滑石、甘草為末,人參湯調服。次用生薑自然汁一盞,米醋一盞,獨核肥皂四個敲破,按於薑汁米醋中,紗片濾過,去渣,入牛皮膠,煎成膏藥貼之。遍身者皆可。
接骨散
沒藥 乳香(各半兩) 自然銅(一兩,煅淬) 滑石(二兩) 龍骨(三錢) 赤石脂(三錢) 麝香(一字,另研)
上為末。好醋浸沒,煮多為上,干就炒燥為度,臨睡服。時入麝香,抄以茶匙,留舌上,溫酒下。分上下食前後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龍骨、赤石脂而服多盡好,極效。
世以自然銅為接骨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在補氣、補血、補土。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合病人之意,而銅非煅不可服。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挾香挾藥毒,雖有接傷之功,而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又方
冬瓜皮 阿膠(等分)
上炒乾為末。以酒調,飲醉為度。
破傷風八十三
破傷風多死。防風、全蠍之類。非全蠍不開,十個為末,酒調,日三次。破傷風,血凝心,鴉翅燒灰存性,研細,酒調一錢。
入方:破傷風發熱。
栝蔞子(九錢) 滑石(一錢半) 南星 蒼朮 赤芍 陳皮(一錢) 黃連 炒柏 黃芩 白芷(五分) 甘草(些少)
上姜一片,煎服。
附方
天麻丸 治破傷風神效。
天麻 川烏(生去皮,各三錢) 草烏(生) 雄黃(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無時。
《元戎》治破傷風欲死者。
川烏 南星 半夏(並生) 天麻(去蘆,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豆淋酒調下,稍溫服,次以酒三盞投之。
諸瘡痛八十四
(附天泡瘡、凍瘡)
諸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加黃連、黃芩,詳上下根稍用,及引經藥則可。又云:諸瘡以當歸、黃連為君,連翹、甘草、黃芩為佐。諸痛癢瘡瘍屬火。若稟受壯盛,宜四物加大承氣湯下之;若性急面黑瘦,血熱之人,因瘡而痛,宜四物加黃連、黃芩、大力子、甘草。在下焦者,加黃柏。若肥胖之人生瘡而痛,乃是濕熱,宜防風、羌活、荊芥、白芷、蒼朮、連翹,取其氣能勝濕。
諸瘡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用無名異。乾疥,開鬱為主,用茱萸。蟲瘡如癬狀,退熱殺蟲為主,蕪荑、黑狗脊、白礬、雄黃、硫黃、水銀。殺蟲、樟腦、松香。頭上多,加黃連、方解石,蛇床定癢殺蟲,松皮炭主膿。腫多者,加白芷開鬱;痛多,加白芷、方解石;蟲多,加藜蘆、斑蝥;癢多,加枯礬;陰囊瘡,加茱萸;濕多,香油調;干癢出血多,加大黃、黃連,豬脂調;紅色,加黃丹;青色,加青黛;蟲多,加錫灰、蕪荑、檳榔。在上多服通聖散,在下多須用下。腳腫出血,分濕熱用藥。
入方:瘡有三種。
膿泡瘡,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 寒水石(三兩) 黃丹(半錢)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少許,炒) 木香(少許,痛者用)
上為末。油調敷。
痧瘡
蕪荑(二錢) 剪草(二錢) 蛇床(三錢) 白礬(枯) 吳茱萸 黃柏(各一錢) 蒼朮 厚朴 雄黃(各五分) 寒水石(二錢) 輕粉(十帖)
上為末。油調敷。
疥瘡藥 春天發瘡疥,開鬱為主,不宜抓破敷。
白礬(二錢) 吳茱萸(二錢) 樟腦(半錢) 輕粉(十盠)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三錢) 黃柏 大黃硫黃(各一錢) 檳榔(一個)
又方
蕪荑 白礬(枯) 軟石膏 大黃 樟腦(各半兩,另入) 貫眾 蛇床(各一兩) 硫黃 雄黃(各二錢半)
上為末。香油調。須先洗瘡去痂,敷之。
一上散
雄黃(三錢半) 寒水石(一兩) 蛇床 白膠香 黑狗脊(各一兩) 黃連(五錢) 硫黃(三錢半) 吳茱萸(三錢) 白礬(枯,五錢)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上硫黃、雄黃、寒水石,另研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狗脊等為極細末同研勻。洗瘡,令湯透去痂,用臘豬油調,手心中擦熱,鼻中臭三二次,卻擦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腫滿高起,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湯洗,加硫黃。口臭不止,亦可愈也。
附方
四物湯 見婦人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脈浮,紅在表者,瘡發於頭面胸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各一兩) 連翹(一錢)
上㕮咀。姜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 陳皮(各一兩半) 芍藥(七錢半) 大黃(半兩,煨) 乾葛 蒼朮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當歸 半夏 茯苓 白芷(各二錢) 乾薑 枳殼(各半錢,)《三因》有厚朴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
當歸飲子 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黃 白蒺藜 防風 荊芥(各一兩) 何首烏 黃耆 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得。
天疱瘡 用防風通聖散末,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極妙。從肚皮上起者,是裡熱發於外也,還服通聖散。見斑疹類。
凍瘡 用煎熱桐油,調密陀僧末敷。
腳上爛瘡久不愈,先以豆腐漿水,洗三兩次,懸鉤渣葉、地暴渣葉搗細,入鹽些少盦之。
卷五
癰疽八十五
癰疽只是熱勝血。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諸經惟少陽厥陰經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症。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陽滯於陰,脈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脈沉細弱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人中年以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氣血,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紓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內托之法,河間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里,宜復煎散,除溫散郁,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復煎散半兩。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也。然世俗多用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之於此小瘡與冬月時令即可。若潰瘍於夏月用之,其桂樸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耆,難為倚仗。一婦年七十,形實性急而好酒,腦生疽,才五日,脈緊急且澀,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灑拌人參炒,入姜煎,調一錢重。又兩時再與。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內托之意。又一男子,年五十,形實色黑,背生紅腫,及胛骨下痛,其脈浮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正內托之法,非《精要》內托散、乳香、綠豆等藥。想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不因丹石而發,恐非必用之劑。瘡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其痛多少瘡之始作時也。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宜補。亦有穢氣所觸,宜和解;風寒逼者,宜溫散。
腸癰,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防風之類。
乳癰,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合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於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治法:疏厥陰之滯,以青皮;清陽明之熱,細研石膏;行汙濁之血,以生甘草之節;消腫導毒,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或湯或散,或加減,隨意消息,然須以少酒佐之。若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其效尤捷。不可輒用針刀,必至危困。若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怒鬱悶,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巖穴也。不可治矣。若於始生之際,便能消釋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乳癰方。
青皮 栝蔞 橘葉 連翹 桃仁 皂角刺 甘草節 (破多加參、耆)
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癰奶勞焮腫
石膏(煅) 樺皮(燒) 栝蔞子 甘草節 青皮
上以水煎服。
治乳有核
南星 貝母 甘草節 栝蔞(各一兩) 連翹(半兩)
上以水煎。入酒服。
又方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青皮 連翹 栝蔞 白芍 甘草節
乳岩小破,加柴胡、川芎。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硬痛
沒藥(一錢) 甘草(三錢) 當歸(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入酒少許,熱飲。
吹奶。
金銀花 大蕎麥 紫葛藤(等分)
上以醋煎。洗患處立消。如無下二物,只金銀花亦可。
乳慄破 少有破,必大補。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連翹 白芍 甘草節
上以水煎服。
附骨癰
熱在血分之極細,初覺,先以青皮、甘草節。後破當養血。初腿腫,以人參、黃連、茯苓各二錢,栝蔞子四十八粒,作二帖,入竹瀝,熱飲之。
治環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疽。
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條子芩,體虛者加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薑汁帶辣,食前飲之。病深者恐朮、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加少麻黃,二三帖又不動,恐癰將成矣。急掘地坑,以火煅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重蒸,腠理開,氣血暢而愈。
鐵圍散 治癰疽腫毒。
乳香 沒藥(半兩) 大黃 黃柏 黃連 南星 半夏 防風 皂角刺 木鱉子 栝蔞 甘草節 草烏 阿膠
上為末,醋調成膏。砂石器內火熬黑色,鵝翎敷之。
圍藥 諸般癰疽,敷上消散。
乳香 沒藥 大黃 連翹 黃芩 黃連 黃柏 南星 半夏 防風 羌活 栝蔞 阿膠皂角刺
上研為細末,好醋煎黑色成膏。寒者熱用,熱者寒用。
圍藥鐵井欄
貝母 南星(各七錢) 連翹 五倍子 經霜芙蓉葉(各一兩)
上碾為細末。用水調敷四向腫處,止留中間一竅出毒氣。
隔皮取膿法
驢蹄(細切,一兩) 蕎麥麵(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微黃色,出火毒,研末,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水自毛孔而出,其腫自退。
騎馬癰
用大粉草帶節四兩,長流水一碗,以甘草淬焙水盡為末,入皂角炭少許,作四服,湯調頓服效。
又方
甘草節、白芷、黃連,破者龍骨、枯礬、赤石脂並用。
敷疽癤方
草烏 黃連 紫荊皮 白芷 大黃 芙蓉皮 朴硝 糯米(各等分)
上為末,蜜水調敷。如瘡盛,以蜜調雄黃末,圍定瘡穴,大小前後敷前藥末。
一人肛門生癤,久不收口,有針竅三孔,勞力則有膿。
黃耆 條芩 連翹 秦艽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
取朽骨,久疽及痔漏者有之。
取烏骨雞脛骨,以上等雌黃實之,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大。以紙捻送入孔中竅內,更用膏藥貼之。
便毒
山梔子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五分) 栝蔞仁(三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煎。
又方
木鱉子 大黃 栝蔞 桃仁 草龍膽
上㕮咀。濃煎,露星月一宿,清早溫服,立愈。
又方,白殭蠶、槐花為末,酒調服,一方加酒大黃。
附方
消毒飲 治便毒初發,三四日可消。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 栝蔞仁(等分)
上㕮咀。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立效。
《機要》 內托復煎散 癰疽托裡健胃。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白芍 人參 黃耆 白朮 桂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一兩) 防風(三兩)
上㕮咀。先以蒼朮一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取清汁,分三四次,終日飲之。又煎蒼朮渣為湯,去渣,依前又煎前十二味渣,分飲之。
內疏黃連湯 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兩) 連翹(二兩) 大黃(二兩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疔癧八十六
疔癧,用針刀鏃破頭上,以蟾酥敷之。後用綠豆、野菊、莎末,酒調飲,醉睡,覺即定痛熱除,不必去疔自愈也。
治一切疔瘡,用紫梗菊花根莖葉皆可,研碎取汁,滴口中飲之。瘰癧,血氣痰熱,以牡蠣煅過為末,玄參搗膏為丸,桑椹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曬乾為末,湯調服。師云:大田螺連肉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濕則干敷,干則油調敷。夏枯草,大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儘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亦漸取效。
入方
治瘰癧。
海藻(洗去砂土曬乾) 昆布(揉去土同上二味先研為末) 何首烏(木臼搗為末) 皂角刺(炒令黃色) 公蛇蛻(樹上或牆上是雄,用一條。平地上者是雌)
上五味為細末,和勻一處。豬項下刀口肉燒熟,蘸前藥末吃。食後倒患處眠一伏時。每核灸七壯,口中覺煙起為度,膿盡即安。初生起時灸曲池,男左女右。
附方
《寶鑑》 保生挺子 治疔瘡、背疽、瘰癧,一切惡瘡。
金腳信 雄黃 硇砂(各二錢) 麝(一錢) 輕粉(半大匣半大盠)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上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挺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銀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子,次用神聖膏貼。後服托裡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聖膏 治一切惡瘡。
當歸 藁本(各半兩) 沒藥(二錢) 黃丹 黃蠟(各二兩) 乳香(二錢) 琥珀(二錢半)膽礬 粉霜(各一錢) 白膠香(二兩) 清油(二斤) 木鱉子(五十個,去皮) 巴豆(十五個,去殼) 槐枝 柳枝(各一百二十條)
上作一處,先將槐枝、柳枝下油內熬焦,取出不用。後下余藥,熬至焦黑,亦漉出不用,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效。
《千金》 托裡散 治疔瘡發背,一切惡腫。
官桂 人參 甘草 川芎 白芷 芍藥(各一兩) 木香 沒藥(各三錢) 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連翹(一兩二錢) 黃耆(一兩半) 防風 桔梗 厚朴(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渣溫服,無時。
破棺丹 治瘡腫,一切風熱。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茶清溫酒任化下。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得。忌冷水。
太乙膏 治癧子瘡神效。
腦子(一錢,研) 輕粉 乳香(各二錢研) 麝香(三錢,研) 沒藥(四錢,研) 黃丹(五兩)
上用清油一斤,先下黃丹熬,用柳枝攪。又用憨兒蔥七枝,先下一枝熬焦,再下一枝,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覷冷熱得所,入腦子等藥攪勻,瓷器盛之,用時旋攤。
克效散 治癧子瘡。
官桂 硇砂(各半錢) 赤小豆 粳米(各四十九粒) 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
上五味,研為末。初服一字,次服二字,次服三字,次服四字,煎商陸根湯送下,空心服,小便淋瀝為效。如噁心嘔吐黃水,無妨。瘰癧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 治瘰癧,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進一服,七八日取效。方見婦人類。
東垣升陽調經湯
治瘰癧繞頸,或至頰車,此皆出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來,乃戊脾傳於癸腎,是夫傳與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並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升麻(八錢) 葛根 草龍膽(酒製) 酒芩 莪朮(酒洗,炒) 三稜(酒炒) 甘草(炙) 黃連(酒洗) 連翹 桔梗(以上各五錢) 生黃芩(四錢) 歸梢 芍藥(各三錢) 黃柏(酒炒,二錢) 知母(酒洗,炒,一兩)
上另秤一半作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一半作㕮。咀,每服五錢。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嚥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藥。服畢,其臥如常。
金湯疳癬諸瘡八十七
金瘡 五倍子、紫蘇等分。
又方 白膠香三錢,龍骨一錢。
金瘡狗咬。
五月五日午時,用陳石灰一斤,搗為末,韭一斤,搗汁,和成餅,陰乾為細末。敷之。
治陽證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筒一段,割去青,兩頭留節,節上開一竅,入粉草在內。滿後,用油灰塞孔竅,從立冬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立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多最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敷金瘡。乾者水調。
火燒
桐油(二錢) 水(二錢)
上二件,以桃柳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少水溶。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
湯澆 以淋了茅三次灰渣敷患處。
湯火瘡 臘月豬膽,塗黃柏,炙乾為末,傅之。
臁瘡
乳香 沒藥 水銀 當歸(各半兩) 川芎 貝母 黃丹(二錢半)真麻油(五兩)
上㕮咀。除黃丹、水銀外,先將余藥用香油熬黑色,去渣,下黃丹、水銀,又煎黑色,用柳桃枝攪成膏,油紙攤貼。
又方
龍骨(生用) 血竭 赤石脂(共一兩) 頭髮(如指大) 黃蠟(一兩) 白膠香 香油(不拘多少)
上件,先以香油煎頭髮三五沸,去發,入黃蠟、白膠香,卻入龍骨、血竭、赤石脂攪勻,安在水盤內。候冷取起,以瓷器盛之。每遇一瘡,捻作薄片,貼瘡口,以竹箬貼在外。三日後翻過再貼。仍服活血藥。
又方
用砂糖水煎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平,將葉貼瘡上,日換二次。
又方
以頭垢燒灰,和棗肉,搗作膏。先以蔥椒葉煎湯洗淨,用輕粉摻上,卻以前膏,雨傘紙攤貼之。
又方
地骨皮(一兩) 白蠟(半兩) 甘草節(半兩)
上以香油入地骨皮、甘草節,文武火熬熟,去渣,入黃丹一兩半,緊火熬黑提起,白紙攤貼之,次用冬青葉醋煎過,以藥貼之。
杖瘡疼
黃柏、生地黃、紫荊皮,皆要藥。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生地黃、黃柏為末,童便調敷,或加韭汁。不破者,以韭菜蔥頭舂碎炒熱貼。冷則易。膏藥,紫荊皮、乳香、沒藥、生地黃、黃柏、大黃之類。
又方
用大黃、黃柏為末,生地黃汁調敷,干即再敷。
又方
野生苧麻根,嫩者不拘多少,洗淨,同鹽擂,敷瘡上,神效。傷重多用鹽。
癬瘡
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浮萍、皂角刺。又紫蘇、樟樹、蒼耳、浮萍煎湯洗。
又方
浮萍(一兩) 蒼耳 蒼朮(二兩) 苦參(一兩半) 黃芩(半兩) 香附(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蘆薈 大黃 輕粉 雄黃 蛇床子 槿樹皮 檳榔
上為末。先刮癬,用米醋調藥末塗之。
又方
蘆薈(研,三錢) 江子(去殼,十四粒) 蓖麻子(去殼,十四粒) 斑蝥(七個,去翅、足) 白蠟
上以香油二兩,熬江子、蓖麻、斑蝥三藥,以黑為度。去藥,入蠟並蘆薈末在內,用瓷罐盛貯。微微刮癬令破,以油塗上。過夜略腫,即愈。
下疳瘡
蛤粉 蠟茶 苦參 密陀僧
上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兼治臁瘡。
又方
米泔水洗瘡淨。用頭髮,以鹽水洗淨,去油,再用清湯洗,曬乾燒灰,敷瘡上,即時生靨。
附方
冰霜散 治火燒燎損傷,油熱澆傷,皮爛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煅) 明朴硝 青黛(各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新水調或油調,濕則干貼痛處,立止如神。
聖粉散 治下注疳瘡,蝕臭腐爛,疼痛不可忍者。
黃柏(蜜炙) 密陀僧 黃丹 高末茶 乳香(各三錢) 輕粉(一錢半) 麝(少許)
上為末。用蔥湯洗瘡後次貼此藥。兼治小兒疳瘡。
下疳瘡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朴硝 荊芥
上等分,水煎,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日五七次。用下藥敷: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螵蛸 麝(各等分兩)
上為極細末。洗後,至夜敷上。
婦人八十八
婦人經水過期,血少也,四物加參、術;帶痰,加南星、半夏、陳皮之類。經水不及期而來者,血熱也,四物加黃連。過期,紫黑有塊,亦血熱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黃連;過期,淡色來者,痰多也,二陳加川芎、當歸。過期而來,乃是血虛,宜補血,用四物加黃耆、陳皮、升麻;未及期先來,乃是氣血俱熱,宜涼氣血,柴胡、黃芩、當歸、白芍、生地黃、香附之屬。經不調而血水淡血,宜補氣血,參、耆、芎、歸、香附、白芍。腹痛,加膠珠、艾葉、玄胡索。經候過而作痛者,乃虛中有熱,所以作痛;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四物加桃仁、黃連、香附;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宜四物加紅花、桃仁、莪朮、玄胡索、香附、木香。發熱,加黃芩、柴胡。紫色成塊者,熱也,四物加黃連、柴胡之類。痰多佔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如此,用南星、蒼朮、川芎、香附,作丸子服之,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亦用前丸,藥中更加黃連、白朮丸服。血枯經閉者,四物加桃仁、紅花。軀脂滿經閉者,以導痰湯加黃連、川芎,不可服地黃,泥膈故也,如用,以薑汁炒。肥胖飲食過度之人,而經水不調者,乃是濕痰,宜蒼朮、半夏、滑石、茯苓、白朮、香附、川芎、當歸。臨經來時肚痛者,四物湯加陳皮、玄胡索、牡丹、甘草。痛甚者,豆淋酒;痛緩者,童便煮莎,入炒條芩末為丸。經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補丸加莎根、龜板、金毛狗脊。陰虛,經脈久不通,小便澀,身體疼痛,以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生甘草。又用蒼莎丸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煎前藥吞下。
入方
治經水過多。
黃芩(炒) 白芍(炒) 龜板(炙,各一兩) 黃柏(炒,三錢) 椿樹根皮(七錢半)香附子(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溫酒或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積痰傷經不行,夜則妄語。
栝蔞子(一兩) 黃連(半兩) 吳茱萸(十粒) 桃仁(五十個) 紅曲(二錢) 砂仁(三兩)
上為末,生薑汁化炊餅為丸桐子大。服百丸,空心。
又方 治一切瘀血為痛。
香附(四兩,醋煮) 瓦楞子(煅,二兩,醋煮一晝夜) 桃仁(二兩) 牡丹皮 大黃(熟蒸) 當歸(各一兩) 川芎 紅花(各半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五十丸。
附方
四物湯 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㽲痛。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等分)
上以水煎服。加減於後:
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煩疼,漸瘦,生潮熱,脈微數,本方去地黃、芎,加澤蘭葉三倍,甘草半分;經候過多,本方去熟地黃,加生地黃,或只加黃芩、白朮;經行身熱,脈數,頭昏,本方加柴胡、芩;經行微少,或脹或疼,四肢疼痛,加延胡、沒藥、白芷與本方等,淡醋湯調下末子。經候不調,心腹㽲痛,只用芎、歸二味,名君臣散。氣衝經脈,故月事頻並,臍下多痛,加芍藥;經欲行,臍腹絞痛,加玄胡、檳榔、苦楝,炒木香減半;經水澀少,加葵花、紅花;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先宜服小柴胡湯,後以四物和之;經候過而作痛,血氣俱虛也,宜本方對四君子湯服之。
治經事過期不行。
玄胡索(一錢) 香附 枳殼(各半錢)
上為末,杜牛膝搗汁半鍾,空心調服。
交加地黃丸 治經水不調,血塊氣痞,肚腹疼痛。
生地黃(一斤) 老生薑(一斤) 玄胡索 當歸 川芎 白芍(二兩) 沒藥 木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人參(各一兩半)香附子(半斤)
上先將地黃、生薑各搗汁,以薑汁浸地黃渣,地黃汁浸生薑渣,皆以汁盡為度,次將余藥為末,共作一處,日乾,同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薑湯下。
當歸散 治經脈不通。
當歸 穿山甲(灰炒) 蒲黃(各半兩,炒) 辰砂(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酒調服二錢。
琥珀散 治月水不通,心膈迷悶,腹臟撮痛。
臺烏(二兩) 當歸 莪朮(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二錢,以食壓之。產後諸疾,炒姜酒調下。
通經丸 治婦人室女,經候不通,臍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 莪朮 乾漆(炒煙盡) 當歸 青皮 乾薑 大黃(煨) 桃仁(去皮尖,炒) 川烏(炮)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將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子,和余藥成劑,臼中杵之,丸如桐子,陰乾。每服三五十丸,醋湯下。嚴氏方無川烏,有紅花。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血臟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時作痛腰胯重疼,小腹堅硬,及室女經水不行。
紅花 當歸尾 紫葳(即凌霄花) 牛膝 甘草(炙) 蘇木(各三兩) 白芷 桂心(一兩半)赤芍(九兩) 劉寄奴(五兩)
上為末。空心熱酒調三錢服。一名凌霄花散。
導痰湯 見痰類。
三補丸 見諸虛類。
蒼莎丸 見咳嗽類。
越鞠丸 見六郁類。
崩漏八十九
血崩,東垣有治法,但不言熱,其主在寒。學者宜尋思之。急則治其標,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甚者用棕櫚灰。後用四物湯加炒乾姜調理。因勞者,用參耆帶升補藥;因寒者,用乾薑;因熱者,黃芩;崩過多者,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蓋五靈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塊者熱,以四物湯加黃連之類。婦人血崩,用香附白芷丸服。氣虛血虛者,皆以四物湯加參、耆。漏下乃熱而虛,四物加黃連。崩中白帶,用椒目末,又用白芷、石灰炒去灰為末,茜草少許,粥丸服。一方,用生狗頭骨燒灰存性,或酒調服,或入藥服。一方,五靈脂半生半炒為末酒調服。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菜汁服效。夫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氣血調適,經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當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附方
小薊湯 治崩中不止。
小薊莖葉(研取汁,一盞) 生地黃汁(一盞) 白朮(半兩)
上三件,入水一盞煎,溫服。
荊芥散 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用荊芥穗,於燈盞多著燈心,好麻油點燈,就上燒荊芥焦色。
上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
又方
芥葉(如雞子大) 阿膠(半兩) 乾薑(一錢)
上為粗末。用水五盞,先煮艾姜,後入膠烊消,分作二服,空心。
如聖散 治婦人血出崩。
棕櫚灰 烏梅(各一兩) 乾薑(一兩五分,並燒灰存性)
上為末。每服二錢,烏梅酒調下,空心。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是腎水月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黃芩 荊芥 蔓荊子(各一分) 黃柏 知母 藁本 細辛 川芎(各二分) 黃連 羌活 柴胡 升麻 防風(各三分) 生地黃 當歸(各五分) 甘草(一錢) 紅花(炒,少許)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稍熱服。
帶下九十
帶下,赤屬血,白屬氣。主治燥濕為先。漏與帶,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無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仍用丸子(一本作瓦楞子)。又云:赤白帶下皆屬血,出於大腸小腸之分。肥人多是濕痰,海石、半夏、南星、炒柏、蒼朮、川芎、椿皮一方無椿皮,有青黛。瘦人白帶少,如有者多熱,以炒黃柏、滑石、椿皮、川芎、海石如無海石,以蛤粉亦可。一方,有青黛作丸子服。赤白帶下,炒黃荊子為末,酒調下二錢,或米湯亦可,又治心痛。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或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服。實者可行,虛者不可峻攻。血虛者,加減四物湯;氣虛者,參、朮、陳皮間與之;濕勝者,用固腸丸;相火動者,於諸藥中少加黃柏;滑者,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性燥者,加黃連;痰氣帶下者,蒼朮、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丸服。寒月少加乾薑,臨機應變。必須斷厚味。
入方
良薑 芍藥 黃柏(二錢,各炒成灰) 椿樹根皮(一兩半)
上為末,粥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
又方 一婦人白帶兼風痛。
半夏 茯苓 川芎 陳皮 甘草 蒼朮 黃柏(酒炒) 南星 牛膝(酒洗)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南星 蒼朮 柏皮(炒) 滑石 半夏 川芎 辛夷 牡蠣粉(炒) 酒芩
上㕮咀。水煎,去渣,食前服。
又方 治白帶。
龜板(炙) 枳子(各二兩) 黃柏(炒,一兩) 白芍藥(七錢半) 香附(半兩) 乾薑(炒,二錢半)山茱萸 苦參 椿根皮(各半兩) 貝母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赤白帶下,或時腹痛。
龜板(酒炙,二兩) 黃柏(炒,一兩) 乾薑(炒,二錢) 枳子(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日服二次。
又方 治婦人有孕,白帶。
蒼朮(三錢) 白芷(二錢) 黃連(炒,二錢) 黃芩(炒,三錢) 黃柏(炒,一錢半) 白芍(二錢半)椿根皮(炒,一錢半) 山茱萸(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治結痰白帶 先以小胃丹,半飢半飽,津液下數丸。候鬱積開,卻宜服補藥。
白朮(二兩) 黃芩(半兩) 紅白葵花(二錢半) 白芍(七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空心煎四物湯下,三五十丸。
固腸丸 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用此以燥其濕,亦不可單用,須看病作湯使。
椿根白皮(性涼而燥須炒用)
上為末,酒糊丸服。
又方
椿根皮(四兩) 滑石(二兩)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
又方 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黃連(炒) 扁柏(酒蒸) 黃柏(炒,各半兩) 香附(醋炒) 白芍 白朮(各一兩) 椿根皮(炒,三兩) 白芷(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又方 治赤白帶,因濕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 白芍 滑石(炒,各一兩)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椿根皮(炒,二兩) 乾薑(炮,二錢) 地榆(半兩)
上為末,粥丸。空心米飲下一百丸。
〔附錄〕赤白帶者,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憊,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本枯」。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執劑之法,須以本部行經藥為引用,為使。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以大卒熱之氣味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以寒苦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佐,而益元氣。此治之大法也。
附方
戴人玉燭散 治經候不通,腹脹或痛。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芒硝 大黃 甘草
上㕮咀。生薑三片,煎服。
十棗湯 見脅痛類。
神佑丸 見中濕類。
產前九十一
產前當清熱產血。產婦因火動胎,逆上作喘急者,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芩,水中取沉者為佳。墮胎,乃氣虛、血虛、血熱。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益母草,即茺蔚子,治產前產後諸病,能行血養血。難產可煎作膏,地黃膏、牛膝膏,皆可用。懷妊愛物,乃一臟之虛。假如肝臟之虛,肝氣止能生胎,無餘用也。又云:不能榮其肝,肝虛故愛酸物。產前安胎,白朮、黃芩為妙藥也。條芩,安胎聖藥也。俗人不知,以為害而不敢用,反謂溫熱之藥可養胎。殊不知產前宜清熱,令血循經而不妄行,故能養胎。胎熱將臨月,以三補丸加炒香附、炒白芍,蒸餅丸服。抑熱,以三補丸,用地黃膏丸。有孕八九個月,必順氣,須用枳殼、紫蘇梗。凡妊婦脈細勻,易產;大浮緩,火氣散,難產。生產如抱舡過壩一般。
入方 固胎。
地黃(半錢) 歸身 人參 白芍(各二錢) 白朮(一錢半) 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 黃芩(半錢)甘草(三分) 黃連(少許) 黃柏(少許) 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 一本無芩
上㕮咀。每二錢,入糯米二十四粒,煎服。血虛不安者,用阿膠;痛者,用砂仁止痛,安胎行氣故也。
束胎丸 第八個月可服。
炒黃芩(夏一兩,春秋七錢半,冬半兩) 白朮(一兩,不見火) 茯苓(七錢半,不見火) 陳皮(三兩,忌火)
上為末,粥丸服。
達生散 又名束胎散。
大腹皮(三錢) 人參 陳皮(各半錢) 白朮 芍藥(各一錢) 紫蘇(莖葉,半錢) 甘草(炙,二錢)歸身尾(一錢)
上作一服,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此即黃楊樹葉梢兒也。或加枳殼、砂仁,以水煎,食後服。於八九個月,服十數帖,甚得力。夏月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別證,以意消息於後。
氣虛,加參、術;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連;有熱,加黃芩;濕痰,加滑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倍黃楊腦;有痰,加半夏;腹痛,加木香、桂。
又方 第九個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不宜涼藥,怯弱者減半) 白朮(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滑石(七錢半,臨月十日前小便多者減此一昧)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多則恐損元氣,氣實人宜服。
又方 安胎
白朮 黃芩 炒曲
上為末,粥丸服。一本云:用條芩一二兩為末,每一錢或半錢,濃煎白朮湯調下。每次用白朮五七錢煎湯。
惡阻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戴云:惡阻者,謂婦人有孕噁心,阻其飲食者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熱,須用二陳湯。
入方
白朮(不拘多少)
上為末,水丸。隨所好,或湯或水下。
子腫,濕多。
戴云:子腫者,謂婦人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
入方
山梔子(炒,用一合)
上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三因》 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朮(五兩) 茯苓(四兩) 當歸 芍藥(各三兩)
上細銼,以鯉魚一頭,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入魚汁一盞半,姜七片,陳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
胎漏,氣虛、血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
戴云:胎漏者,謂婦人有胎而血漏下者。
參朮飲 治妊娠轉胞。
四物湯加人參 白朮 半夏(制) 陳皮 甘草
上㕮咀。入生薑煎,空心服。
附方
治胎動不安,已有所見。
艾葉 阿膠 當歸 川芎(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熟,下膠令烊,溫服。
膠艾湯 損動胎,去血腹痛。
艾葉 阿膠
上二味,水煎服。
難產,氣血虛故也。此蓋九月十月之際,不謹守者有之,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臨月時,服野天麻熬膏,白湯調下,油、蜜、小便和極勻,治難產。
入方
砂仁 香附(醋煮) 枳殼 甘草
上為末。湯調,又以香油、蜜、小便和勻各半盞,調益母草末。
催生
白芷(灰) 百草霜 滑石
上為末。用芎歸煎湯調下,或薑汁服。
天麻丸 易產。
天麻(即益母草六月間連根採陰乾)
上為末,不拘多少,煉蜜丸如圓眼大。臨產時,溫酒或白湯化一丸,能除產後百病。
附方
催生如聖散
黃葵花(不以多少,焙乾)
上為末。熱湯調下二錢,神妙。或有漏血,胎臟乾澀,難產痛劇者,並進三服。良久,腹中氣寬胎滑,即時產下。如無花,只以蜀葵子爛研小半合,以酒調,尤妙。亦治打撲傷損。如胎死不下,煎紅花,溫酒調下。經驗方:用子四十九粒或三十粒。歌曰:黃金內子三十粒,細研酒調能備急,命若懸絲在須臾,即令眷屬不悲泣。
又方
蛇蛻(一條,全者) 蠶蛻紙(一張,一方無)
上入新甕中,鹽泥固濟,燒存性為末。煎榆白皮調下一錢,三服,覺痛便產。
又方 治產難,兼治胞衣不下並死胎。
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成膏,塗腳心,胞衣即下,速洗去。不洗腸出,卻用此膏塗頂上,腸自縮入,如神之妙。
又方
臈月兔頭(一枚,燒灰)
上為末。蔥白湯調二錢,立生。
又方 治難產三日不下。
伏龍肝細研。每服一錢,酒調服之。又或吞雞子黃三個,並少苦酒服之,立生。又或用赤小豆二升,水九升,煮取一升汁,入炙了明黃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又用槐子十四枚即下。
又方:當歸為末,酒調方寸匕服。
胞衣不下
取皂屋黑塵,研為細末。酒調方寸匕。
產後九十二
產後無得令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故也。產後血暈,因虛火載血上行,漸漸暈來,方用鹿角燒灰,出火毒,研極細末,好酒同童便灌下,一呷即醒,行血極快。又方,以韭葉細切,盛於有觜瓶中,以熱醋沃之,急封其口,以觜塞產婦鼻中,可愈眩冒。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必大補氣血為主,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之脈,分其氣血多少而治。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切不可服小續命湯。產後水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小佐蒼朮、茯苓,使水自利。產後大發熱,必用乾薑,輕者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寒苦並發表之藥,皆不可用,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虛。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腹滿者不是。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蘖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有子者,用木通、通草、豬蹄煎服。凡產後有病,先固正氣。前條云:產後大熱,必用乾薑。或曰:用姜者何也?曰: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故以補陰藥大劑服之。且乾薑能入肺和肺氣,入肝分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乎?產後脈洪數,產前脈細小澀弱,多死。懷孕者脈主洪數,已產而洪數不改者,多主死。
入方 產後補虛。
人參 白朮(一錢) 茯苓 歸身尾 陳皮 川芎(各半錢) 甘草(炙,三分)
有熱,加黃芩一錢,生薑三片。上以水煎服。
產後消血塊方
滑石(三錢) 沒藥(二錢) 血竭(二錢,如無以牡丹皮代之)
上為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末,神麯丸、白朮陳皮湯下。瓦楞子能消血塊。
又方
血竭 五靈脂
上為末。消產後血塊,極好。
又方 治產後泄瀉。
黃芩 白朮 川芎 茯苓 乾薑 滑石 陳皮 炒芍藥 甘草(炙)
上㕮咀。水煎服。
又方 治產後惡露不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一方加蛤粉)
上為末,醋糊丸。甚者入桃仁,不去尖用。
獨行丸 治婦人產後血衝心動,及治男子血氣心腹痛,有孕者忌服。
五靈脂(去土,半炒半生)
上為末,水丸,彈子大。每一丸,或酒或薑湯化下。
參朮膏 治產後胞損成淋瀝證。
人參(二錢半) 白朮(二錢) 桃仁 陳皮(各一錢) 黃耆(一錢半)茯苓(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㕮咀。水煎豬羊胞,後入藥,作一服。
〔附錄〕產後血暈者,皆由敗血流入肝經,眼見黑花,頭目旋暈,不能起坐,甚至昏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用酒調黑神散最佳,切不可作中風治之。凡血暈皆血乘虛逆上湊心,故昏迷不省,氣閉欲絕是也。古法有云:產婦才分娩了,預燒秤錘,或江中黃石子,硬炭燒令通赤,置器中,急於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氣可除血暈。或以好醋久塗口鼻,乃置醋於傍,使聞其氣,兼細細少飲之,此為上法也。又法:以乾漆燒煙燻產母面,即醒,無干漆,以破漆器亦可。
附方
清魂散 治血迷血暈。
澤蘭葉 人參(各二錢半) 荊芥(一兩) 川芎(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用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
黑神散
黑豆(炒,半升) 熟地黃 當歸 肉桂 乾薑 甘草 白芍 蒲黃(各四兩) 生地黃(別本無)
上為末。每服二錢,童便酒各半調服。一名烏金散。
子嗣九十三
(附斷子法)
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於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行濕燥痰,用星、夏、蒼朮、臺芎、防風、羌活、滑石,或導痰湯之類。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乾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或四物加香附、黃芩、柴胡,養血養陰等藥可宜。東垣有六味地黃丸,以補婦人之陰血不足。無子,服之者能使胎孕。出《試效方》。
斷子法,用白麵曲一升,無灰酒五升作糊,煮至二升半,濾去渣,分作三服。候經至前一日晚,次早五更,及天明,各吃一服,經即不(一無不字)行,終身無子矣。
小兒九十四
乳下小兒,常多濕熱、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小兒易怒,肝病最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腎只是不足。
小兒初生,未經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上炙熟細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時許,用水一小盞,熬至三分之一,去滓,用新綿蘸滴兒口中,令咽盡。須臾,吐痰及瘀血,方與乳食。年長知膚無病。
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噤,手心伏熱,痰熱,咳嗽痰喘,此類證並用湧法吐之。重劑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須蝦齏汁調服之。後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間以桑樹上牛兒,陰乾焙末調服,以平其氣。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吐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驚,所以多死,當養脾。急驚只用降火、下痰、養血;慢驚者,先實脾土,後散風邪,只用硃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
小兒驀然無故大叫作發者,必死。是火大發則虛其氣故也。
入方
黑龍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
牛膽南星 青礞石(焰硝等分煅,各一兩)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錢半) 辰砂(三錢) 殭蠶(半錢) 蜈蚣(一錢半,燒存性)
上為末,甘草煎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二丸,急驚煎姜蜜薄荷湯下,慢驚煎桔梗白朮湯下。
治驚而有熱者
人參 茯苓 白芍(酒炒) 白朮
上㕮咀。姜煎。夏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
附方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麵裹煨熟,為末) 白牽牛(一兩,一半炒一半生用) 黑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
上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三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通聖散 見斑疹類。
硃砂安神丸 見驚悸類。
瓜蒂散 見疽類。
疳病,或肚大筋青。
胡黃連丸 治疳病腹大。
胡黃連(五分,去果子積) 阿魏(一錢半,醋浸去肉積) 曲神(二錢去食積) 麝香(四粒) 炒黃連(二錢,去熱積)
上為末,豬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朮湯送下。又云:胡黃連丸十二粒,白朮湯下。
五積丸 治小兒諸般疳積。
醜頭末(一兩) 黃連(半兩) 陳皮(一兩) 青皮(半兩) 山楂(半兩)
上炒焦黑色為末,每用巴豆霜半錢,前藥末半錢,宿蒸餅丸,麻子大。小兒二歲十丸,五更薑湯下,至天明大便泄為度,溫粥補之。未利,再服三五丸。
烏犀丸
醜頭末(三兩) 青皮(三兩) 使君子肉(七錢半) 白蕪荑(一錢半) 鶴蝨(五錢) 蘆薈(一錢,另研燒紅醋淬) 苦楝根皮(半兩)
上炒令焦黑色為末,曲丸麻子大。每三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量小兒大小加減。
黃龍丸
三稜(三兩) 黑角莪朮(三兩) 青皮(一兩半) 山楂肉(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上用曲丸麻子大,日曬乾。食後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烏犀、黃龍間服,食前服烏犀,食後服黃龍。
肥兒丸 治小兒疳積。
蘆薈(另研) 胡黃連(三錢) 炒曲(四錢) 黃連 白朮 山楂(炒,半兩) 蕪荑(炒,三錢)
上為末,蘆薈末和勻,豬膽汁丸粟米大。每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疳黃食積
白朮 黃連 苦參 山楂(等分)
上為末,曲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下十五丸。
食傷胃熱熏蒸
白朮(一兩) 半夏 黃連(半兩) 平胃散(二兩)
上用粥丸。食後白湯下二十丸。
〔附錄〕小兒疳病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疳皆因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缺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及歲月,五疳病成,甚者胸陷喘噦,乳食直瀉,腫滿下利,腹脅脹疼,皮發紫瘡,肌肉光紫,與夫疳勞渴瀉,面槁色夭,骨露齒張,肚硬不食者,皆危篤矣。凡此等類,盧扁復生,難施其巧。
附方
集聖丸 治小兒疳通用。
蘆薈 五靈脂 好夜明砂(焙) 砂仁 陳皮 青皮 莪朮(煨) 木香 使君子(煨,各二錢) 黃連 蝦蟆(日乾炙焦,各三分)
上為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藥,入糕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
大蘆薈丸 治諸疳。
蘆薈 蕪荑 木香 青黛 檳榔 黃連(炒,二錢半) 蟬殼(二十四枚) 黃連(半兩) 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二枚取汁,浸糕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蘿蔔子(二兩,炒) 陳皮 青皮 檳榔 黑醜(半熟半生) 五靈脂 赤茯苓 莪朮(煨,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煎紫蘇葉皮湯下。
子熱
炒芍藥 香附 滑石(一兩) 甘草(三錢) 黃連(二錢)
上作四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乳母服。
風痰
南星(一兩,切用白礬末半兩,水泡一指厚浸,曬乾研細入) 白附子(二兩)
上為末,飛白麵糊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姜蜜薄荷湯化下。
白附丸
牛膽星(一兩,須用黃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合、風乾。隔一年用牛膽須入三四次者佳) 大陳半夏(半兩) 粉白南星(一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七日,去水曬乾) 枯白礬(二錢半)
上為末,宿蒸餅丸,如梧子大。用薑汁蜜湯送下。有熱,加薄荷葉。
紫金泥 治小兒哮喘不止,端午日修合。
黑椒(四十九粒,浸透去皮,研如泥次入) 人言(一錢) 鵝管石(一錢)
上為末,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一丸或二丸,量兒大小,空心冷茶清下。當日忌生冷葷腥熱物。服藥病止後,更服白附丸三五帖。
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宜:
白朮 陳皮 青皮 山楂 神麯 麥蘖 砂仁 甘草
受寒痛者,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黃芩。
小兒腹脹
蘿蔔子(蒸) 紫蘇梗 乾葛 陳皮(等分) 甘草(減半)
食減者,加朮煎服。
小兒好吃粽,成腹脹疼。用白酒麴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又方
茯苓皮 陳皮 赤小豆 蘿蔔子(炒) 木通(各半錢) 木香(二分) 甘草(些少)
上㕮咀。姜一片,煎服。
〔附錄〕小兒腹痛,多因邪正交爭,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作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作痛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證變,則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熱證,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指迷七氣湯;冷熱不調,以桔梗枳殼湯加青陳皮、木香、當歸。
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 莪朮 青皮 陳皮 神麯(炒) 茯苓 麥蘖 黃連 甘草 白朮
上為末,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夏月小兒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吐瀉腹痛吐乳,調脾,以平胃散入熟蜜,加蘇合香丸,名萬安膏,用米湯化下。夏月熱病,六一散最妙。
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陳皮 甘草
上以水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又方 治小兒食積痢。
炒神麯 蒼朮 滑石 白芍 黃芩 白朮 甘草(炙) 陳皮
上㕮咀。水煎,下保和丸。一方加茯苓。
小兒赤痢壯熱 用藍青搗汁,每服半盞,與之妙。
〔附錄〕凡小兒痢疾,亦作食積論。初得之時,宜用木香檳榔丸下之,後用白朮、白芍藥、黃芩、甘草、滑石。如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枳殼。久不止者,用肉豆蔻、粟殼炒黃。
小兒赤斑、紅斑、瘡癢癮疹,並宜用防風通聖散為末調服。
小兒口糜
戴云:謂滿口生瘡者便是。
江茶 粉草
上為末。敷之。一方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
上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青黛 芒硝
上為末。敷口中。
又方
黃柏 細辛 青鹽
上等分為末。噙之,吐出涎,不過三日愈。亦治大人。治毒口瘡,五倍子、黃丹、甘草、江茶、芒硝等分為末敷之。
龜胸
蒼朮 酒柏 酒芍藥 陳皮 防風 威靈仙 山楂 當歸 痢後加生地黃
小兒夜啼,此是邪熱乘心。
黃連(薑汁炒,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用竹葉一十片,煎服。又方,加人參二錢半,作二服,入姜一片,水煎。
又法 夜啼不止,潛取捕雞窠草一握,置小兒身下。
〔附錄〕夜啼,小兒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盛作疼,所以夜啼而不歇。
附方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
鉤藤 茯苓 茯神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又燈草燒灰塗敷乳上與之。
小兒脫肛
戴云:脫肛者,大腸脫下之說。
脫囊即外腎腫大
戴云:脫囊者,陰囊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說。或云潰爛,陰丸脫出。
入方
木通 甘草 黃連(炒) 當歸 黃芩(炒)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脫肛,用東北方陳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 治脫囊。
紫蘇莖葉為末。干敷。如爛,用香油調,鵝翎刷,又用青荷葉包上。
小兒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皆是熱病。
入方
百草霜 芒硝 滑石
上為末。酒調敷之。
重舌 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咯血
戴云:咯紅者,即唾內有血,非吐血與咳血。
入方
黑豆 甘草 陳皮
上煎服。
小兒尿血
甘草湯調益元散,加升麻煎服尤妙。
小兒吃泥,胃氣熱故也。
入方
軟石膏 黃芩 陳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上用水煎服。
又方
膩粉一錢,砂糖和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丸,瀉出土,立瘥。
小兒解顱,乃是母氣虛與熱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
入方
四君子與四物,子母皆可服。有熱,加酒炒黃芩、連、生甘草,煎服。外用帛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小兒吐蛔蟲
以苦楝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小兒冬月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
附方
錢氏白朮散
藿香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 人參(各一錢) 乾葛(二錢)
上為末。每一錢至二錢,水煎服。
小兒口噤
治法用搐鼻方
鬱金 藜蘆 瓜蒂
上為末。水調搐之。
小兒禿頭
用白灰燒紅,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內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炒入,研為末,再用酒拌干。每服一錢,水煎頻服。外又用胡荽子、伏龍尾(即梁上灰塵)、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又方
松樹厚皮(燒皮) 黃丹(水飛,一兩) 寒水石(一兩,細研) 白礬(枯) 黃連 大黃(各半兩)白膠香(熬飛傾石上,三兩) 輕粉(四盠,或云一分)
上為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先洗了瘡痂敷之,佳。
又方 治小兒癩頭,並身癩等證。
松皮(燒灰) 白膠香 枯礬 大黃 黃柏
上為末。用熟油調敷。
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等分)
上研和勻。洗淨敷瘡上。
又方
川芎 酒片芩 酒白芍 陳皮(半兩) 酒白朮 酒歸(一兩半) 酒天麻 蒼朮 蒼耳(七錢半)酒柏 酒粉草(四錢) 防風(三錢)
上為末。水蕩起煎服,日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又方 單治頭瘡。
松樹皮(厚者燒炭,二兩) 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 黃丹(一兩,火飛) 白礬(火飛,半兩)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子 寒水石(三錢) 白芷 無名異(炒,少許) 木香(少許,痛者用) 輕粉
上為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洗淨瘡去痂,敷之佳。
又小兒瘡
豬牙皂角(去皮) 胡椒(些少) 枯礬 輕粉
上為末。樟腦燭油擦七日,如櫻桃膿窠,去椒。
小兒臍腫汁出
用枯白礬為末,敷。或黃柏為末,敷之。又小兒臍不幹,伏龍肝塗。
小兒天火丹,臍腹起者,赤溜不妨。
蚯蚓泥炒調敷。
小兒赤溜 主傷血熱。
用生地黃、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外以芭蕉油塗患處,芒硝濃煎汁洗之。又方,雞子清調伏龍肝敷之。
小兒耳後月蝕瘡
黃連 枯白礬
上為末敷之。
小兒鼻赤
雄黃 黃丹
上同為末。無根水調敷之。又蒼耳葉酒蒸焙乾為末,調服,最解食毒。又鼻下一道赤者,名曰䘌,以黃連末敷之。
辛夷膏 專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
辛夷葉(一兩,洗淨,焙乾) 細辛 木通 白芷(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研如泥)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次用杏仁泥、羊骨髓、豬脂各一兩,同諸藥和勻,於瓦石器中熬成膏,赤黃色為度。於地上放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塗囪門上。每用少許塗鼻中。
小兒變蒸,是胎毒散也。
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 生地黃 白芍(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炒芩(一錢) 甘草(二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就煎下甲末半錢。
痘瘡九十五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便用大補氣血,參、朮、耆、芎、升麻、乾葛、草、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蔻、酒炒芩連,名解毒藥。但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吐瀉食少,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更復用表藥,則反潰爛不結痂。吐瀉陷伏,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蜜水調服,出子和方。痘瘡初出時,或未見時,人有患者,宜預服此藥,多者令少,重者令輕。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干吃。入硃砂末,尤妙。痘瘡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酒紫草、人參。顏色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黃連、黃芩、桂枝、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爐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勇者、燥者、焮發者,作熱看。痘瘡,鼠黏子、連翹、山楂、甘草,此四味,始終必用之藥。全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以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虛癢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下其結糞。疏則無毒,蜜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十帖亦不妨。無害眼之患。瘡乾者宜退火,濕者用瀉濕。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如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芩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復自明。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成癰,分上下用藥,一日不可緩。已成膿,必用涼藥為主,赤芍、甘草節、連翹、桔梗,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類。大便燥,用大黃。發寒熱,用黃芩、黃柏。痘瘡,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虛,補氣為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痘風分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若屬寒,陳氏方可用。
入方 解痘瘡毒。
絲瓜 升麻 酒芍藥 生甘草 黑豆 山楂 赤小豆 犀角
上水煎服。
又方 治痘瘡,已出未出皆可服。
硃砂
上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痘瘡敷藥
貝母 南星 殭蠶 天花粉 寒水石(最多) 白芷 草烏 大黃 豬牙 皂角
上為末。醋調敷之。
〔附錄〕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傷寒證候類有之。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有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或為竄眼禁牙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蓋謂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其或小兒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輩。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前說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慎之可也。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為當,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妄下則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生。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謹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弭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朱氏曰:瘡疹已發未發,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又曰:瘡疹首尾,皆不可下,輒用利藥,則毒氣入里殺人。以此觀之,瘡疹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瘡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瘡疹所發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但小兒凡覺身熱,證似傷寒,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散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瘡痘已出,則少與化毒湯。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麥門冬五苓散;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湯、鼠黏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胸腹脹滿者,枳殼桔梗湯、二陳加枳殼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厚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厚綿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或不用酒,則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主之。然而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一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凡痘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凡痘瘡初欲出時,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凡痘瘡發熱之時,便宜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上,免有患眼之疾。近世小兒痘瘡,上黨陳文中木香散、異攻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附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兩) 生地黃(二兩) 赤芍(三分) 牡丹皮(一兩)
上㕮咀。三歲兒三錢,水煎。
人參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以上並去苗蘆) 枳殼(麵炒,去穰,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少許煎,溫服。
紫草飲子
紫草(一兩)
上銼細,百沸湯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導大便,發出亦輕。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以多少,陰乾,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乾。復納元汁中煮汁盡,焙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無時。
宣風散
檳榔(二個) 陳皮 甘草(各半兩) 黑醜(四兩,半生半熟)
上為末。每一錢,量大小與服,蜜湯調下。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 細辛 桔梗 栝蔞根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芎(等分)
上為末。每一錢水煎,入薄荷三葉,同煎服。
參蘇飲
前胡 人參 蘇葉 乾葛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製) 茯苓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上銼。薑棗煎,微熱服。
人參羌活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人參 川芎 枳殼 茯苓(各半兩) 前胡 北梗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錢半)
加麻黃、薄荷、蔥白煎服。汗後尚熱,宜服此,去麻黃,加紫草。如已見三五點,加紫草、陳皮、赤芍,使熱退,瘡出亦輕。更調辰砂末半錢,以制胎毒。
升麻葛根湯
乾葛 升麻 白芍 甘草(炙,各四兩)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化毒湯 瘡痘已發,以此消毒。
紫草茸(半兩) 升麻 甘草
上銼散。每服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加味四聖散
紫草 木通 黃耆 川芎 木香(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為粗末。水煎。大便秘,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瘡。
紫草木香湯 治瘡出不快,大便泄痢。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朮(等分) 甘草(炙,少許)
入糯米煎服。楊氏云: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
紫草木通湯
紫草 人參 木通 茯苓 糯米(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煎二錢,溫服。內虛大便利者,可入南木香,去紫草。
快斑散
紫草 蟬殼 人參 白芍(各一分) 木通(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銼散。煎二錢,溫服。
又方
紫草茸(五錢) 陳皮(二錢) 黃耆(三錢) 赤芍(五錢) 甘草(炙,三錢)
上銼。加糯米百粒煎,三歲以上服三錢,以下一錢,服後瘡遍勻四肢,住服。
絲瓜湯
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湯調。楊氏云:發痘瘡最妙。或加甘草、紫草。
大連翹湯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車前 當歸 防風 柴胡 赤芍 滑石 蟬蛻 甘草(炙,各一錢) 黃芩 山梔子(各半錢)
上銼。每服加紫草煎。
甘露飲子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穰) 黃芩 石斛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五苓散 見中暑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四順清涼飲
當歸 赤芍 大黃(虛者煨,實者生) 甘草
一方加陳皮糯米煎。
如聖飲子
桔梗 甘草(生) 鼠黏子(炒,各二錢) 麥門冬(三錢)
上末,竹葉煎二三錢。一方,加荊芥、防風。重者竹瀝同煎。
鼠黏子湯
鼠黏子(炒,四錢) 荊芥穗(二錢) 甘草(一錢) 防風(半錢)
上為細末。沸湯點服。去防風,名消毒散。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三錢) 赤芍 黃芩(各二錢半) 甘草(炙) 桂枝(各半錢)
上為粗末煎。
桔梗枳殼湯
枳殼 桔梗(各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姜煎。
甘草散
甘草(炙) 栝蔞根(等分)
上為末。煎服一錢。
烏梅湯
小黑豆 綠豆(各一合) 烏梅(二個)
上㕮咀。新汲水一碗,煎取清汁,旋服。
木香理中湯 見寒類。
本方中加木香、甘草、乾薑。
獨聖散
牛蒡子(炒,五錢) 白殭蠶(二錢半)
上末,入紫草三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又方
穿山甲湯洗淨,炒焦黃為末。每服半錢,入麝少許,木香煎湯調下。或紫草煎湯,入紅酒少許調。
犀角消毒飲
惡實(四兩,炒) 甘草(炙,一兩) 防風(半兩) 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煎紫草、糯米、園荽子湯調,食後臨睡,日三。
論倒倉法九十六
倒倉法,治癱勞蠱癩等證,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或十五斤,順取長流急水於大鍋內煮,候水耗少再添湯,不可用冷水,以肉爛成渣為度。濾去渣,用肉湯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飯,大便秘者,隔宿進神芎丸;不秘者不用。五更於密室不通風處,溫服一鍾,伺膈間藥行,又續續服至七八鍾。病人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毛皆痛,方見吐下。寒月則重湯溫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病在下,欲利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不達。臨時消息,大抵先見下,方可使吐,須極吐下,伺其上下積俱出盡,在大便中見如胡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吐利後或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病者,名曰輪迴酒,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余垢。睡一二日,覺飢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後,始與少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渙發,形體輕健,沉疴悉定矣。大概中間飲至七八鍾時,藥力經涉經絡骨節,搜逐宿垢,正邪寧不牴牾,悉有急悶,似痛非痛,自有惡況,此皆好消息。邪不勝正,將就擒耳,尤須寧耐忍受。又於欲吐未吐、欲泄未泄交作,皆有惱括意思,皆須歡喜樂受,一以靜處之,此等有大半日景象,不先說知,使方寸瞭然,鮮有不張皇者矣。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婦人;已行此法,半年不可近婦人。五年不可吃牛肉。性急好淫不守禁忌者,皆不可行此法。倒倉全在初起三鐘慢飲最緊要,能行經隧中去。
法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為最多,故曰倉。倉,積穀之室也。倒者,傾去舊積而滌濯使之潔淨也。經曰:胃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今用黃牯牛肉,其義至矣。夫牛,坤土也,黃上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絡,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舊,阻礙津液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合勺銖兩之丸散,所能竅犯其藩牆戶牖乎?夫牛肉全重厚和順之性,潤枯澤槁,豈有損也?其方出於西域之異人,人於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論吐法九十七
凡藥能升動其氣者,皆能吐。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以生薑汁少許,醋少許,入齏汁搗服,以鵝翎勾引之。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藜蘆、砒(不甚用)、艾葉、芽茶,此皆自吐之法,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吐時先以布答膊勒腰腹,於不通風處行此法。一法,用蘿蔔子五合擂,入漿水濾過,入清油白蜜少許,旋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後服,以鵝翎探吐。其鵝翎,平時用桐油浸,皂角水洗,曬乾待用。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鰕,後飲汁,以鵝翎勾引即吐,必須緊勒肚腹。又法,苦參末、赤小豆末,各一錢,齏汁調,重則宜用三錢。吐法取逆流水。益元散吐濕痰。白湯入鹽,方可吐。人參蘆煎湯,吐虛病。凡吐,先飲二碗,隔宿煎桔梗半兩,陳皮二錢,甘草二錢。凡吐不止,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湯亦解瓜蒂;甘草總解諸藥;白水總解。充按:三法中惟湧劑為難用,有輕重卷舒之機;汗下,則一定法也。故先生特注吐為詳者,恐人不深造其理,徒倉皇顛倒,反有害於病耳。今總列諸法於此,使臨病隨機應變,披卷瞭然,不必搜檢而便於施治也。
救急諸方九十八
魚骨鯁 用砂糖、白炭皮末、紫蘇葉、滑石末和丸,含口中,津液嚥下,骨自下。
蕈毒 用木香、青皮等分,作湯飲之。
眾藥毒 用五倍子二兩重研細,用無灰酒調服。毒在上即吐,在下即瀉。
解一切毒 用粉草五兩重細切,微炒搗細,量病人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吐瀉,毒亦隨去。雖十分渴,不可飲水,飲水難救。
解九里蜂 用皂角鑽孔,貼在蜂叮處,就皂莢孔上,用艾灸三五壯,即安。
天蛇頭 用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切碎,用十分好醋濃煎,先熏後洗。
又方 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安。
又方 用撲蛇燒為炭存性,地上出火毒,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如洗,只用井花水。
天火帶 用白鮮泥炒研細,香油敷之。
又方 雉雞毛及鵝毛燒灰敷之,用香油調。
治蜈蚣全蠍傷 方同九里蜂灸法。
治一切蛇咬 用金線重樓,水磨少許敷咬處。又為細末,酒調飲。
又方 桕樹葉、魚胎草、皺面草、草決明,一處研細,敷咬處佳。
中牛馬肉毒 方同解一切毒法。
狗咬 以紫蘇口嚼碎塗之。
風狗咬 取小兒胎髮、炒新香附、野菊花,研細,酒調服,盡醉。
拾遺雜論九十九
小便黃,用黃柏;澀者數者,或加澤瀉。又云: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若濕熱流注下焦,小便赤黃,兼之澀滯,用黃柏、澤瀉甚當;若稟受甚壯,酒食過度,寡欲無慮之人,小便澀滯不利,莖中痛甚,卻不宜用寒涼藥並滲利之藥,只宜升麻、柴胡、羌活、甘草梢,服後卻用鵝翎探而入,嘔吐數十聲,其小便自通;若是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赤,宜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
凡用引經藥,正藥六兩,引經藥只可用半兩。白蠟屬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與合歡樹皮同入長肌肉膏藥,用之神效。
凡制玄明粉,朴硝一斤,蘿蔔一斤,同煮,蘿蔔熟為度。取出,用白皮紙濾在瓷器中,露一宿收之,冬月可制。
凡治上升之氣,大概用香附、黃連、黃芩、山梔。
凡補中氣藥,必多服而效遲;劫藥必速效,如汗下之法。
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參朮同用則補氣。能治血虛腹痛,余腹痛皆不可用。
凡面黑人,不可多服黃耆,以其氣實而又補之也。面白人不可多發散,以其氣虛而又虧之也。面白人不可飲酒,以酒耗血故也。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喘者,用三拗湯以泄其氣。
用椒葉升起胃氣之後,胸中滿悶,舊有痰之故,以二陳加白朮、香附、炒曲。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妙。
惡寒久病,亦可解鬱。
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不虛,卒不便死。
人有病,麵皮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凡治病,必先問平日起居飲食如何。
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人臥則氣浮於肺。
凡治病必先固正氣。
升降浮沉即順之,此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寒熱溫涼則逆之,以寒治熱之法。
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者,乃陰陽錯綜,未必死。弦堅之脈,雖是有積,亦帶陰虛,脈無水不軟之意。脈緊指者,其氣大虛,多死,峻補氣,無水,參、朮、歸之類;形脫者,必補氣,參、術;面白補氣;肥人補氣。
針法渾是瀉而無補,妙在押死其血氣則不痛,故下針隨處皆可。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焫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風主散。
點三里穴,隨意依古法點,但趺陽脈不應即是穴,蓋三里屬陽明經也。
灸瘡不收口 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煎膏貼。
一婦人十九歲,氣實,多怒事不發。一日,忽大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始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末為丸。稍愈,不除。後用大吐乃安。吐後用導痰湯加姜炒黃連、香附、生薑煎,下龍薈丸。
狐臭 用硇砂、蜜陀僧、明礬、銅青、白附子、辰砂為末,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後敷上,不過三次全好。又方:加黃丹、水銀,用白梅肉為丸,擦之。又方:飛黃丹、密陀僧、枯礬,以蒸餅蘸藥擦之。
治赤遊風 用二蠶砂炒研細,用剪刀草根、自然汁調勻,先塗腹了,卻塗患處,須留一面出處。患處移動為效。剪刀草根即野茨菇。
金釵石斛,每二錢洗淨,生薑一片,擂細,水蕩起,煎沸去渣食前飲之,補脾清肺甚妙。
酒風多搐,用白朮半兩,人參二錢半,甘草三錢,陳皮、蒼朮、天麻細切,酒浸、白芍一錢酒浸,防風、川芎一錢半。若小便多,加五味子。上為末,作丸服。
秘方一百
清六丸 治三焦濕止泄瀉、產後腹痛並自利者,以補脾補血藥送之。治血痢效。
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
上為末,陳倉米飯丸。並不單用,與他丸同行。又加五靈脂一兩,名靈脂丸,能行血。
參萸丸 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飲丸。若去茱萸加乾薑半兩,名溫清丸,治痢效。
固腸丸 見婦人類。
補脾丸 有脾虛而惡湯藥者,制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朮(半斤) 蒼朮(三兩) 茯苓 陳皮(各三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白朮丸
白朮(一兩) 芍藥(半兩)
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上為末,粥丸。一方,枯礬、半夏各一錢半。
潤腸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 當歸 桃仁 生地黃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兩,水丸,白湯下。
抑青丸 瀉肝火。方見脅痛類。
龍薈丸 瀉肝火,治脅痛。方見脅痛類。
清金丸 瀉肺火,熱嗽。方見嗽類。
清化丸 治熱嗽。方見嗽類。
咽酸方 方見吞酸類。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 吳茱萸(浸炒,一錢) 桃仁(二十四個,研) 陳皮(半兩) 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加減補陰丸
熟地黃(八兩) 菟絲子(四兩,鹽酒浸一宿) 當歸(三兩,酒浸) 白芍(三兩,炒) 鎖陽(三兩,酥炙) 杜仲(二兩,炒) 牛膝(四兩,酒浸) 破故紙 枸杞(一兩半) 虎骨(二兩,酥炙) 龜板(一兩,酥炙) 黃柏(二兩,炒) 山藥 人參 黃耆(各二兩) 冬加乾薑二兩
上為末,豬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鹽湯下。
又方
白朮 白芍 人參 蓮肉 知母 黃柏(等分)
上為末,糊丸,硃砂為衣。服法如前。
清膈丸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 南星(四兩,生用)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末,姜糊丸。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曬乾)
上為末,作丸服。
溫清丸 治翻胃,伐肝邪。
乾薑(一兩)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
山楂(二兩)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蔔子 連翹(各半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粥糊丸服。
上丹溪秘撰方,已散於各類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補丸、參朮飲、束胎丸、達生散等,及諸秘法,不及一一重錄,姑舉此數方,以表其用藥之旨。大抵治法,以氣、血、痰為主。凡病血虛,四物;氣虛,四君子;有痰,二陳。酌量輕重,加入主病引經之藥,一循活法,不執專方。學者推此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附錄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
丹溪先生既卒,宗屬失其所倚藉,井邑失其所依憑,嗜學之士失其所承事,莫不彷徨遙慕,至於灑涕!濂聞之,中心尤摧咽不自勝。蓋自加布於首,輒相親於几杖間,訂義質疑,而求古人精神心術之所寓。先生不以濂為不肖,以忘年交遇之,必極言而無所隱,故知先生之深者,無逾於濂也。方欲聚厥事行,為書以傳來世,而先生之子玉汝、從子嗣氾、忽蹐濂門,以先生從弟無忌所為狀,請為表以勒諸墓上。濂何敢辭!先生諱震亨,字彥修,姓朱氏,其先出於漢槐里令云之後。居平陵,至晉永興中,臨海太守泛,始遷今婺之義烏。子孫蟬聯,多發聞於世,郡志家乘載之為詳。當宋之季,有東堂府君者,諱良祐,懿然君子人也,蓋以六經為教,以弘其宗。府君生某,某生迪功郎桂,迪功生鄉貢進士環,先生之大父也。父諱元,母某氏。先生受資爽朗,讀書即了大義,為聲律之賦,刻燭而成,長老咸器之,已而棄去。尚俠氣,不肯出人下,鄉之右族咸陵之,必風怒電激求直於有司,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時鄉先生文懿許公,講道東陽八華山中,公上承考亭朱子四傳之學,授受分明,契證真切,擔簦而從之者亡慮數百人。先生嘆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乃摳衣往事焉。先生之年,蓋已三十六矣。公為開明天命人心之秘,內聖外王之微,先生聞之,自悔昔之沉冥顛濟,汗下如雨。由是日有所悟,心扃融廓,體膚如覺增長,每宵挾朋坐至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抑其疏豪,歸於粹夷。理欲之關,誠偽之限,嚴辨確守,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如是者數年,而其學堅定矣。歲當賓興,先生應書秋闈,幸沾一命,以驗其所施。再往,再不利,復嘆曰:「不仕固無義,然得失則有命焉。苟推一家之政,以達於鄉黨州閭,寧非仕乎?」先是府君置祭田三十餘畝,合為一區,嗣人遞司穡事,以陳時薦,然有恆祭而無恆所。先生乃即適意亭遺址,建祠堂若干楹,以奉先世神主,歲時行事。復考朱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少長咸在,執事有恪,深衣大帶,以序就列,宴私洽比,不愆於禮。適意亭者,府君所造,以延徐文清公之地。先生弗忍其廢,改創祠堂之南,俾諸子姓肄習其中。包銀之不下,州縣承之,急如星火,一里之間,不下數十姓,民莫敢與辨。先生所居里,僅上富氓二人。郡守召先生,自臨之曰:「此非常法,君不愛頭乎?」先生笑曰:「守為官,頭固當惜,民不愛也。此害將毒子孫,必欲多及,民願倍輸吾產當之。」守雖怒,竟不能屈。縣有暴丞,好諂瀆鬼神,欲修岱宗祠以徼福,懼先生莫己與,以言嘗之曰:「人之生死,岳神實司之,欲治其宮,孰敢幹令?」先生曰:「吾受命於天,何庸媚土偶為生死計耶?且岳神無知則已,使其有知,當此儉歲,民食糠核不飽,能振吾民者,然後降之福耳。」卒罷其事,賦役無藝。胥史高下其手,以為民奸。先生集同里之人謂曰:「有田則科徭隨之,君等人胥史餌而護相傾,非策之上也,宜相率以義,契其力之朒,嬴而敷之。」眾翕然從,每官書下,相依如父子,議事必先集。若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損裁。縣大夫勸耕於鄉,將有要於民。先生愳其臨境,邪幅扉屨,往迎於道左。大夫驚曰:「先生何事乃爾耶?」先生曰:「民有役於官,禮固應爾。」大夫曰:「勸耕善乎?」先生曰:「私田不煩官勸,第公田生青芻耳。」是時圭田賦重,種戶多逃亡,故先生以此為風。大夫一笑而去。鄉有蜀墅塘,周圍凡三千六百步,溉田至六千畝而嬴;堤壞而水竭,數以旱告。先生倡民興築,置坊庸,鑿為三竇,時其深淺而舒泄之。民食其利。後十年,山水暴至,堤又壞,先生命再從子漳力任其事,以嗣其成。縣令長或問決獄得失,先生必盡心為之開導。東陽郭氏父子三人,虐毆小民幾斃,又貫針鰌腹,逼使吞之。事移義烏鞠問,當其子父皆死。先生曰:「原其故殺之情,亦一人可償爾。一子從父之令,宜從未減,若皆殺之,無乃已重乎?」事上從先生議。張甲行小徑中,適李乙荷任器來,幾中甲目,甲怒拳其耳而死。甲乙皆貧人,甲又有九十之親。先生曰:「貰甲罪則廢法,徇法甲必瘦死,親無以養亦死。乙屍暴於道,孰為藏之?不若使竟其葬薶,且慰其親,徐來歸獄,服中刑耳。」或曰:「甲或逃奈何?」先生曰:「若以誠待之,必不爾也。」縣如先生言。後會赦免。細民有斬先生丘木者,先生訊之,民弗服。先生聞於縣,將逮之。人交讓民曰:「汝奈何犯仁人耶?」民曰:「計將安出?」人曰:「先生,長者也。急舁木還之,當爾貸。」民從之,先生果真而不問。先生客吳妙湛院,尼刻木作人形,以為厭蠱。館客陳庚得之,欲發其事,尼懼甚。先生知之,以計紿陳出,碎其木刻。陳歸怒且詈。先生徐曰:「君乃士人,獲此聲於吳楚間,甚非君利。倘乏金,吾財可通用,勿憂也。」尼後輦金帛為謝,先生叱而去。方岳重臣及廉訪使者,聞先生名,無不願見;既見,無不欲交章薦之。先生皆力辭。唯民瘼吏弊,必再三蹙額告之,不啻親受其病者。覃懷鄭公持節浙東,尤敬先生,以尊客禮禮之。眾或不樂,競短其行於公。公笑曰:「朱聘君盛舉諸公之長,而諸公顧反短之,何其量之懸隔耶?」皆慚不能退。初,先生壯齡時,以母夫人病脾,頗習醫。後益研礦之,且曰:「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致遠,其可遠者,非醫將安務乎?」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一百九十七方,先生獨疑之,曰:「用藥如持衡,隨物重輕而為前卻,古方新證,安能相值乎?」於是尋師而訂其說,渡濤江走吳,又走宛陵,走建業,皆不能得。復回武林,有以羅司徒知悌為言者。知悌,字子敬,宋寶祐中寺人,精於醫,得金士劉元素之學,而旁參於李杲、張從正二家,然性倨甚。先生謁焉,十往返不能通。先生志益堅,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或告羅曰:「此朱彥修也,君居江南而失此士,人將議君後矣。」羅遽修容見之,一見如故交。為言學醫之要,必本於《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詳於外感,東垣之書詳於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且殺人。先生聞之,夙疑為之釋然,學成而歸。鄉之諸醫始皆大驚,中而笑且排,卒乃大服相推尊,願為弟子。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僕伕告痛,先生諭之曰:「疾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窶人求藥,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藥往起之,雖百里之遠弗憚也。江浙省臣往討閩寇,深入瘴地,遂以病還錢塘,將北歸。先生脈之曰:「二十日死。使道經三衢時召吾,可使還燕,然亦不能生之也。」如期卒於姑蘇驛。權貴人以微疾來召,危坐中庭,列三品儀衛於左右。先生脈已,不言而出。或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及死,其家神先生之醫,載粟為壽,先生辭之。一少年病熱,兩顴火赤,不能自禁,躁走於庭,將蹈河。先生曰:「此陰證也,製附子湯飲之」,眾為之吐舌。飲已,其疾如失。先生治療,其神中若此甚多,門人類證有書,茲不詳載。先生孤高如鶴,挺然不群,雙目有小大輪,日出明,雖毅然之色不可凌犯。而清明坦夷,不事表儤,精神充滿,接物和粹,人皆樂親炙之。語言有精魄,金鏘鐵鏗,使人側耳聳聽,有蹶然興起之意。而於天人感應殃慶類至之說,尤竭力戒厲,反覆不厭,故其教人也。人既易知昏明強弱,皆獲其心。老者則愛慈祥,幼者則樂恭順,莫不皆知忠信之為美。固未能一變至道,去泰去甚,有足觀者。或有小過,深掩密覆,唯恐先生之知。凡先生杖屨所臨,人隨而化。浦陽鄭太和,十世同居,先生為之喜動顏面,其家所講冠婚喪祭之禮,每咨於先生而後定。蓋先生之學,稽諸載籍,一以躬行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為禮樂之原,積養之久,內外一致。夜寐即平晝之為,暗室即康衢之見,汲汲孜孜,耄而彌篤。每見誇多鬥靡之士,輒語之曰:「聖賢一言,終身行之弗盡矣。」以為多。至於拈英摘豔之辭,尤不樂顧,且以吾道蟊賊目之。及自為文,率以理為宗,非有關於綱常治化,不輕論也。居室垣墉,敦尚儉樸,服御唯大布寬衣,僅取蔽體;藜羹糗飯,安之如八珍。或在豪大姓家,當以肆筵設席,水陸之羞,交錯於前。先生正襟默坐,未嘗下箸。其清修苦節,能為人之所不能為,而於世上所悅者;澹然無所嗜,惟欲聞人之善,如恐失之,隨聞隨錄,用為世勸。遇有不順軌則者,必誨其改,事有難處者,又導之以其方。晚年識見尤卓,嘗自括蒼還,道過永康,謂人曰:「青田之民囂悍,值此法弛令乖之時,必依險阻嘯聚為亂。」已而果然。又嘗告親友曰:「吾足跡所及廣矣,風俗澆漓甚,垂髫之童,亦能操狡謀罔上,天怒已極,必假手殲之,盍力善以延其胤乎。」時方承平,聞者咸笑先生之迂。言未幾,天下大亂,空村無煙火動百餘里。先生所著書,有《宋論》一卷、《格致餘論》若干卷、《局方發揮》若干卷、《傷寒論辨》若干卷、《外科精要發揮》若干卷、《本草衍義補遺》若干卷、《風水問答》若干卷,凡七種,微文奧義,多發前人之所未明。先生嘗曰:「義理精微,禮樂制度,吾門師友論著已悉,吾可以無言矣。」故其所述,獨志於醫為多。先生生於至元辛巳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至正戊戌六月二十四日,瀕卒無他言,獨呼嗣泛謂曰:「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言訖,端坐而逝,享年七十有八。娶戚氏,道一書院山長象祖之女,先三十五年卒。子男二,嗣衍、玉汝,嗣衍亦先三年卒。女四,適傅似翁、蔣長源、呂文忠、張思忠。孫男一,文椐;女二,一適丁榆,一尚幼。其年十一月日,始葬先生於某山之原。卒後之五月也,先生所居曰丹溪,學者尊之而不敢字,故因其地稱之曰丹溪先生云。夫自學術不明於天下,凡聖賢防範人心維持世道之書,往往割裂摭拾,組織成章,流為譁世取寵之具。間有注意遺經,似若可尚,又膠於訓詁之間,異同紛拿,有如聚訟。其視身心,皆藐然若不相關,此其知識反出於不學庸人之下。於戲,秦漢以來,則或然矣。然而靈豸不鳴,孽狐之妖弗息;黃鐘不奏,瓦缶之音日甚。天開文運,濂洛奮興,遠明凡聖之緒,流者遏而止之,膠者釋而通之,一期闓廓其昏翳、挽回其精明而後已。至其相傳,唯考亭集厥大成;而考亭之傳,又唯金華之四賢,續其世胤之正,如印印泥,不差毫末。此所以輝連景接而芳猷允著也。先生少負任俠之氣,不少屈撓,及聞道德性命之說,遽變之而為剛毅,所以局量弘而載任重,寤寐先哲,唯日不足,民吾同胞之念,須臾莫忘。雖其力或弗支,苟遇惠利少足以濡物,必委蛇周旋,求盡其心。應接之際,又因人心感發之機,而施仁義之訓,觸類而長,開物成化。所謂風雨霜露無非君子之教者,要亦不可誣也。致思於醫,亦能搜隱抉秘,倡期南方之絕學。嬰疢之家,倚以為命。先生一布衣耳,其澤物有如此者,使其得位於朝以行其道,則夫明效大驗又將何如哉!嗚呼!先生已矣!其山峙淵澄之色,井潔石貞之操,與其不可傳者,弗能即矣。徒因其遺行而誦言之,見聞不博,惡能得十一於千百之間哉。雖然,舍是又無足以求先生者,敢摭狀之概敘而為之銘曰。
濂洛有作,性學復明。考亭承之,集厥大成。化覃荊揚,以及閩粵。時雨方行,區萌畢達。世胤之正,實歸金華。綿延四葉,益燁其葩。闢諸上尊,置彼逵路。隨其志分,不爽其度。有美君子,欲振其奇。血氣方剛,疇能侮予。七尺之軀,忍令顛越。壯齡已逾,亟更其轍。更之伊何,我笈有書。負而東遊,以祛所疑。非刻非厲,曷圖曷究。豈止惜陰,夜亦為晝。昔離其疃,今廓其蒙。始知人心,與宇宙同。出將用世,時有小利。孚惠家邦,庶享厥志。勤我祠事,以帥其宗。況有詩書,以陶以礱。以暢其施,期壽夫物。苛躬可捐,我豈遑恤。仁義之言,繩繩勿休。昭郎道真,釋除欲仇。上帝有赫,日注吾目。天人之交,間不容粟。聽者聳然,如聞巨鏞。有聲鏗鏘,無耳不聰。旁溢於醫,亦紹絕躅。開闡玄微,功利尤博。斂其豪英,變為毅弘。所以百為,度越於人。呫呫世儒,出入口耳。競藻鬥華,柝門殊軌。以經為戲,此孰甚焉。不有躬行,其失曷鐫。世塗方冥,正資揚燎。夢夢者天,使埋其耀。精神上徵,定為長庚。與造化遊,白光焞焞。表德幽墟,遵古之義。僉曰允哉,是詞無愧。
丹溪翁傳
丹溪翁者,婺之義烏人也,姓朱氏,諱震亨,字彥修,學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經,為舉子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八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粹密,遂為專門。一日,文懿謂曰:「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遊藝於醫乎?」翁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及聞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悉焚棄向所習舉子業,一於醫致力焉。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翁窮晝夜是習,既而悟曰:「摻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苟將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也《素》《難》諸經乎。然吾鄉諸醫鮮克知之者。」遂治裝出遊,求他師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皆無所遇。及還武林,忽有以其群羅氏告者。羅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然性褊甚,恃能厭事,難得意。翁往謁焉,凡數往返,不與接。已而求見愈篤,羅乃進之曰:「子非朱彥修乎?」時翁已有醫名,羅故知之。翁既得見,遂北面再拜以謁,受其所教。羅遇翁亦甚歡,即授以劉、張、李諸書,為之敷揚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且曰:「盡去而舊學,非是也。」翁聞其言,渙焉無少疑滯於胸臆。居無何,盡得其學以歸。鄉之諸醫,泥陳裴之學者,聞翁言,即大驚而笑且排。獨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醫不能療者餘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驗。於是諸醫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譽,數年之間,聲聞頓著。翁不自滿足,益以三家之說推廣之,謂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最多。遂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盛者,又當消息而用之。謂李之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以升舉,並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用其長,又復參之以太極之理,《易》《禮記》《通書》《正蒙》諸書之義,貫穿《內經》之言,以尋其指歸。而謂《內經》之言火,蓋與太極動而生陽,五性感動之說有合;其言陰道虛,則又與《禮記》之養陰意同。因作相火及陽有餘陰不足二論以發揮之。其論相火有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然火有二焉,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故謂之相。天生物,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然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相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所同,東垣何以指為元氣之賊?又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動,五性厥陽之火,又從而扇之,則妄動矣。火既妄動,則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而相火之氣,則以火言,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也。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動。而相火者,惟有扶助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夫何元氣之賊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嘗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戴人亦言膽與三焦,肝與胞絡,皆從火治,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余以天人之火,皆生於地,如上文所云者,實廣二公之意耳。或曰:《內經》言火者非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而言臟腑者未之有也,二公豈他有所據耶?曰:經以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指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之《內經》,諸熱瞀瘛,則屬之火;諸狂燥越,則屬之火;諸病附腫,痛酸驚駭,則屬之火。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風膹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噫!以陳無擇之通達,猶以暖識論君火,日用之火論相火,是宜後人之聾瞽哉!其論陽有餘陰不足,有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然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何為其然也?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而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而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則是地之陰已不勝夫天之陽,月之陰亦不敵於日之陽。天地日月尚然,而況於人乎!故人之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而後陰可與陽配成乎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者,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於腎有補而無瀉,其知此意者乎。又按《禮記》注曰:「人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為三十年之運用,而竟已先虧,可不知所保養也。經曰:「陽者天也,主外;陰者地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斯言豈欺我哉?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子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已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聖賢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不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濕」,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元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尚何病之可言哉?於是翁之醫益聞,四方以病來迎者,遂輻輳於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幾,病之狀何如,施何良方,飲何藥而愈,自前至今驗者何人何縣裡主名,得諸見聞,班班可紀。浦江鄭義士,病滯下,一夕,忽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翁診之,脈大無倫,即告曰:「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且內,然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參膏,而且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頃而唇動。及參膏成,三飲之,蘇矣。其後服參膏盡數斤,病已。天台周進士,病惡寒,雖暑亦必以綿蒙其首,服附子數百,增劇。翁診之,脈滑而數,即告曰:「此熱甚而反寒也」,乃以辛涼之劑,吐痰一升許,而蒙首之綿減半。仍用防風通聖飲之,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否則附毒必發,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後告疽發背死。浙省平章,南征閩粵還,病反胃,醫以為可治。翁診其脈,告曰:「公之病不可言也」,即出,獨告其左右曰:「此病得之驚後而使內,火木之邪相挾,氣傷液亡,腸胃枯損,食雖入而不化,食既不化,五臟皆無所稟。去此十日,死。」果如言。鄭義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熱,口渴而妄語,兩顴火赤,醫作大熱治。翁診之,脈弱而遲,告曰:「此作勞後病溫,惟當服補劑自已,今六脈皆搏手,必涼藥所致。」竟以附子湯啜之,應手而瘥。浙東憲幕傅氏子,病妄語,時若有所見,其家妖之。翁切其脈,告曰:「此病痰也,然脈虛弦而沉數,蓋得之當暑飲酸又大驚。」傅曰:「然!嘗夏因勞而甚渴,恣飲梅水一二升,又連得驚數次,遂病。」翁以治痰補虛之劑處之,旬浹愈。里人陳時叔病脹,腹如斗,醫用利藥轉加。翁診之,脈數而澀,告曰:「此得之嗜酒,嗜酒則血傷。血傷則脾土之陰亦傷,胃雖受谷,不能以轉輸,故陽升陰降而否矣。」陳曰:「某以嗜酒,前後溲見血者有年。」翁用補血之劑投之,驗。權貴人以微疾來召,見翁至,坐中堂自如。翁診其脈,不與言而出。使詰之,則曰:「公病在死法中,不出三月,且入鬼錄。」顧猶有驕氣耶,後果如期死。一老人病目無見,使來求治。翁診其脈,微甚,為制人參膏飲之,目明如常時。後數日,翁復至,忽見一醫在庭煉礞石,問之,則已服之矣。翁愕然曰:「此病得之氣大虛,今不救其虛,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至夜參半,氣奄奄不相屬而死。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治以利藥,益甚。翁診之,右寸頗弦滑,曰:「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一婦人病不知,稍蘇,即號叫數四而復昏。翁診之,肝脈弦數而且滑,曰:「此怒心所為,蓋得之怒而強酒也。」詰之,則不得於夫,每遇夜,引滿自酌解其懷。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且半載,醫告術窮。翁診之,肝脈弦出左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叩之,則許嫁夫入廣且五年。翁謂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茅觸之使怒耳。」父以為不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責以不當有外思,女子號泣大怒,怒已,進食。翁復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病不作。一婦人產後,有物不上如衣裾,醫不能喻。翁曰:「此子宮也,氣血虛,故隨子而下。」即與黃耆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湯洗濯,皴其皮。少選,子宮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如之。一貧婦寡居病癩,翁見之惻然,乃曰:「是疾世號難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婦貧而無厚味,寡而無欲,庶幾可療也。」即自具藥療之,病愈後復投四物湯數百,遂不發動。翁之為醫,皆此類也。蓋其遇病施治,不膠於古方,而所療皆中。然於諸家方論,則靡所不通。他人靳靳守古,翁則操縱取捨而卒與古合。一時學者咸聲隨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一日,門人趙良仁問大極之旨。翁以陰陽造化之精微與醫道相出入者論之,且曰:「吾於諸生中,未嘗論至於此。今以吾子所問,故偶及之,是蓋以道相告,非徒以醫言也。趙出語人曰:「翁之醫其始橐籥於此乎!羅成之自金陵來見,自以為精仲景學,翁曰:「仲景之書,收拾於殘篇斷簡之餘,然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或編次之脫落,或義例之乖舛,吾每觀之,不能以無疑。」因略摘疑義數條以示,羅尚未悟。及遇治一疾,翁以陰虛發熱而用益陰補血之劑療之,不三日而愈。羅乃嘆曰:「以某之所見,未免作傷寒治。今翁治此,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又況汗下之誤乎!」翁春秋既高,乃徇張翼等所請,而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學者多誦習而取則焉。翁簡愨貞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本乎天質。奉時祀也,訂其禮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忠養之。寧歉於己而必致豐於兄弟;寧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世之名公卿,多折節下之,翁謂直陳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則拂衣而起。與人交,一以三綱五紀為去就。嘗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夫行,本也;辭,從而生者也。苟見枝葉之辭,去本而末是務,輒怒溢顏面,若將浼焉。翁之卓卓如是,則醫又特一事而已。然翁講學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為翁墓誌,茲故不錄。而竊錄其醫之可傳者為翁傳,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論曰:昔漢嚴君平,博學無不通,賣卜成都。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箸龜為陳其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史稱其風聲氣節,足以激貪而厲俗。翁在婺得道學之源委,而混跡於醫。或以醫來見者,未嘗不以葆精毓神開其心。至於一語一默,一出一處,凡有關於倫理者,尤諄諄訓誨,使人奮迅感慨激厲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謂直諒多聞之益友,又可以醫師少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