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 作者
- 秦之楨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714年
序
粵稽上古,未有儒先有醫。蓋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學;先生黃帝、神農岐伯嘗百草,療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眾庶;既庶矣,然後教稼以富之,講學以教之。則知醫者救生之本,耕者養生之源,教者人倫之道也。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然後富之教之者也。於是留心醫學,時切探討。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明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症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症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症以審因,就因以審脈、審治。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但因遠署虞山,先生又杜門卻軌,不得相朝夕。癸巳歲,開濬東江,未得告竣,各工官會詳申憲,奉此按松,而著書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講論旬日。公餘稍暇,怡息其家,見架頭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詞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餘,晚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越明年,會新安陳子敬敷昆季捐貲壽梓,囑余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實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陳君捐金付梓,非細德也,實與施昆季保民生、濟眾庶者也。余故樂為之敘。
時康熙歲次甲午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重南氏序
序
醫,仁術也,亦危機也。精其道可以活人,不精而嘗試之,盛盛虛虛,致人夭折者多矣。古之聖人,竭耳目心思之用,著書立說以詔後世,憂之至深而慮之至遠也。然六氣皆足以傷人,而寒之入人為最毒,人之受之者為最酷。仲景以一人之智,闡千載不傳之秘,亦既方法並存常變兼舉矣。後之學者,不能致察於精微,形症弗辨,經絡不分,冥心膠固,執成法以施之,無能為功,反以得咎,而仲景之旨亦因以晦。皇士秦先生,云間奇士,早負宿慧,學儒者之學,貫通百家,有心濟世,不以醫名而業日以精,迎浮雲,窺深淵,怡神消息,瞭然心手之間,辨乎陰陽,分乎內外,驗氣運之推遷,因時度宜,以不失乎人情。故其所至,癃罷以起,夭傷以愈,求治於門者屢常滿;而先生閉戶謝客,以數十年經歷,神合百世之上,潛心考證,筆之於書。癸巳秋,余以痰得交先生,因盡讀枕中秘,微言寓論追蹤往哲。《症因脈治》而外,尚有《傷寒大白》一書未經行世,亟請先生付梓以傳,庶幾仲景之學復明,而先生之道日及於遠,是亦生民之大幸也。
時康熙五十三年歲次甲午夏月新安陳懋寬書於珠溪別業
序
天時有寒暑,地氣有燥濕,人生其間,服食起居一不得其中,不能無病,病思醫醫則欲其必生。雖然余謂醫能生人,亦能傷人。何則?蓋醫與孺一理也,儒理未明,則拘掌陳跡,無論未讀古人之書,即取諸名家書而盡讀之,不能融洽其理,輒昧昧焉虛實未審,攻補亂投,雖耆、苓、參、術不善用之亦為鴆毒。夫醫之為道,理甚微,旨甚奧,非殫其精思,搜其體要,不可以嘗試也。云間向多明醫,余幼時即知有秦景明先生為一代神手,年來余以胸膈之證久未能痊,每思安得若人與之同時,必有善治之法。今秋得與其從侄皇士之交,接膝而談,言言探本,聞其論議,便覺躍躍欲起。因知皇士先於儒理精通,故合之於醫,洞若觀火,真非俗下所能窺見一斑者也。夫秦子挾活人之技,而四方交書走幣迎謁者踵相接,使遨遊南北之間,晉接王公之第,聲價可與良相等。乃閉門謝客,立意著書,焚膏繼晷,徒自苦何為者?秦子曰:醫,濟人者也。濟人而不能療一時之病,余心歉然;濟人而不能療天下後世人之病,余心亦歉然。寧以求名,寧以市利哉!於是彙集群書,闡發症因診治,施子宇瞻昆季鐫刻公世。今又融貫外感之原委,神明其用藥之精微,補先輩所未足,辨前注所偶訛,名曰《傷寒大白》,復得敬敷陳子付之剞劂,此真不朽之盛事矣。余遂歷覽諸刻,不特景明先生有其真傳,並岐軒以下諸名家無不賴以大白矣。是書行,雖天有寒暑,地有燥濕,人或為戾氣所感,亦可以調和而無恙。醫必若是,而始能生人,能生世世之人,豈儒理不明拘牽陳跡可以嘗試乎!然而秦子之心苦矣,秦子之功大矣。樂而為之序。
時康熙五十三年歲次甲午秋九月望賜進士出身年家眷弟程珣白山氏序
總論
傷寒熱病總論
黃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岐伯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背強;陽明受之,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受之,胸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陽經表症未入於裡,故可發汗而已者。又曰:太陰受之,腹滿而咽乾;少陰受之,口燥舌乾而渴;厥陰受之,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此言陽邪傳入三陰經而不愈者。又曰:未滿三日,可汗之;其滿三日者,可泄之。言未滿三日者,非拘日數,言表症在前也:言滿三日者,亦不拘日數,言里症在後也。按此乃是傷寒傳經之陽症,非言寒中三陰不發熱之純陰症也。仲景於是補《內經》之缺,作《傷寒論》,闡發寒邪能傷陽經,而為傳經熱病;豈寒邪反不能傷陰經。而為直中陰經之陰症乎?於是詳列六經,其各條下注明證形脈治,分別某者為表,某者為里,某者為傳經之熱病,某者為直中陰經之寒病,而同以傷寒論命名。故將冬月及令之正傷寒立論,而主發表用,麻黃湯、桂枝湯,攻裡用三乙承氣湯,其表裡兼見之症,用小柴胡湯雙解和解。惟有冬月正傷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時之症。然其中默示,據寒悟熱,據冬悟夏,據長沙之地以悟南方。其發表攻裡,各因其症,寒熱溫涼,各隨其時,察老少,辨強弱,分別方宜,比例推詳,以冬月傷寒,未始不可廣推春溫夏熱之症。不明此旨者,因見《傷寒論》以陰症陽症同卷,遂以陰症陽症混而施治。即明識陰陽者,又以仲景冬月北方之麻黃、桂枝湯,妄治春夏秋三時南方之,人以致熱病誤用溫熱,變症百出。或以表邪不散,邪汗未出,煩躁不寧,誤認裡熱煩躁,反用寒涼,遂至表邪不出。幸陶節庵、王宇泰發明仲景陰症陽症各是一條。然於《傷寒論》原注中差誤諸條,尚未改註明白。又於麻黃、桂枝湯下,不詳註此方乃是治河北長沙等處者,江浙地方即冬月亦宜詳審。又不註明直中陰經之寒症,惟北方冬月有之,江浙東南,患此絕少。今東南所患之病,皆是早晚感冒風露,鬱而發熱,無汗惡寒,此乃是非時暴感之傷寒,從外而得,未有裡熱之寒熱病也。故用敗毒散、羌活防風湯辛溫散表,不宜驟用苦寒。另有積熱在內,外被寒邪所束,新寒而凝故熱,遂發有表復有里之症。是以外見發熱汗出,內兼喘嘔作渴者,在春謂之風溫,夏秋謂之暑熱,此乃是熱令時靜而得之,有表邪之中暑寒熱病也。宜用雙解散、羌活沖和湯等散表清熱。兼有食滯中焦,用保和平胃散消食和胃。又有積熱在內,不冒寒邪外束,並無惡寒身痛、頭痛腰痛、足冷拘緊、不能轉側之表症、但見唇焦口渴、煩躁引飲、多汗惡熱、譫語便閉、裡熱之證,此乃是熱令時動而得之,無表邪之中熱癉熱病也。宜用白虎湯、涼膈散、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有下症者,三乙承氣湯。明此三條,則治表邪之熱病,治里邪之熱病,治有表邪復有里邪之熱病,井井不亂矣。
驗舌色論
傷寒表裡輕重,驗舌色亦得大半。杜青碧有三十六法,反覺太繁。今余分立白苔、黑苔、黃苔、燥苔、滑苔、五者以為要。舌色如常,身雖大熱,是表熱里未有熱也,但治其表。如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裡、未入於裡也,但宜和解。若見黃苔者,熱在胃家;苔黃而乾裂者,熱已入里,宜清裡熱。若有下症者,可以下之。若見黑苔者,有二條分別:黑而焦裂硬刺者,裡熱已極,火極似炭之苔也;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裡寒已甚,水來剋火之寒苔也。以上五者,驗舌之大節目也,然仍要看症切脈以參定之。如舌上黑苔,燥裂有刺,此裡熱無疑矣,然或身痛,或足冷,或無汗,或脈浮,或脈伏,仍從表症治之。雖不可用辛溫之藥,必宜辛涼散表,然後清裡。若過用清熱,則表汗不出,表邪不解。又如舌上生苔,口渴不能消水,脈浮大不數,服清熱之藥,反加譫妄神昏,此症多見不治。以舌苔主裡熱,渴宜消水,脈宜沉數,數症脈相反故耳。然余以渴不消水,脈滑不數,擬以食滯,用消導治之,亦有生者。自此則知表邪夾食之症,亦有舌苔生刺者也。大凡察病人之舌,沿邊缺陷如鋸齒口者,此不治之症也。
驗口唇論
傷寒驗口中乾濕,可以定其症之表裡輕重,然驗口更當驗唇。口唇關手足陽明腸胃二經,又關手足太陰脾肺二臟。故驗唇色紅潤,里未有熱,但宜辛溫散表。唇色乾枯,里已有熱,宜清裡。唇色焦黑,煩渴消水,裡熱已極,當用涼膈散等。又有譫語發狂,唇色乾焦,服寒涼而熱不減,此食滯中焦,胃中蘊蓄,發黃發熱。是以用涼藥。則食滯不消,用辛散則礙裡熱,宜以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或梔子豆豉湯加陳枳實治之。上唇屬肺與大腸,上唇焦而消渴飲水,熱在上,主肺;上唇焦而不消渴飲水,熱在下,主大腸有燥糞。下唇屬脾與胃,下唇焦而消渴飲水,熱在陽明胃;下唇焦而不消渴飲水,熱在太陰脾。余今發明裡熱唇焦,食滯唇焦,積熱伏於血分而唇焦,惟以渴不渴、消水不消水分別。然食滯唇焦,又有食滯已久,蒸釀發熱,亦能作渴消水,又當參脈象若何。脈若滑大不數,食未蒸熱,口亦不渴;若滑大沉數,食已發熱,口亦作渴。故凡譫語發狂;脈滑不數,渴不消水者,亦以食滯治之;若以寒涼抑遏,則譫語發狂愈甚,甚則口噤不語也。
驗二便論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然論二便亦宜細詳。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
辨脈論
傷寒,症有表裡陰陽四大關節,脈有浮沉遲數四大分別。夫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寒,數則為熱,此以浮沉分表裡,遲數分寒熱者也。夫傷寒,熱病也,其脈必數;中寒,陰症也,其脈必遲。若見數脈,即症在陰經,亦是陽邪傳入之熱病;若見數脈,即手足厥冷,亦是熱深厥深、陽症似陰之假像。故治傷寒,一見浮數,此是表有邪熱,當照三陽發表治之。若一見沉數,此是里有熱邪,即表症急者,雖先治表,然亦禁辛溫而用辛涼雙解之法;苟表症一解,即當清裡。此以脈之發現二條而論也。若沉伏之脈,有三條分別。有陽症脈沉伏,非陰症裡寒也,陽邪內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涼,只宜升散表邪,則汗出而脈亦出。又有陽症脈微,此正氣虛微,不得作汗,用發表之藥,以散陽邪,加人參少許,助正氣虛微,則散表之藥,得人參愈能散表,雖陽症陰脈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臟氣虛寒,脈見沉遲,此陰症中寒也,急宜溫經救里。此以沉脈中,別出伏邪、正虛、陰寒三條者也。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死不旋踵。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夫脈沉當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脈浮當汗,若里有熱者又不得不和解表裡;下症急者,又不得不雙解表裡。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仲景以太陽冬月司令之傷寒,酌以麻黃湯治寒邪傷營,無汗發熱之表症,以桂枝湯治風邪傷衛,有汗發熱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經絡,立規矩,為後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時,施之江浙則不合。賴陶氏發明仲景麻黃、桂枝二湯,此治冬月正傷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時之熱病,易以羌活沖和湯,實為至當。但失注麻桂二湯,乃是北方治法,江浙東南,即冬月亦不宜用;即或內無積熱,偶冒暴寒,未經鬱熱者,暫亦用之,然不可為常法。如此分別,後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黃、桂枝藉口。然羌活沖和湯,解表清裡和解三陽之方,但可治三時表裡兼見之症;若純是表邪外束,則生地、黃芩,原非發散寒邪之藥。今余以羌活敗毒散發散三時太陽純表之症,以羌活沖和湯和解太陽表裡俱見之症,次以葛根湯以治陽明純表之症,以乾葛石膏湯為陽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湯治少陽陽明表裡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方,如此雖變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實遵仲景之旨也。
南北方宜清裡相同論
仲景清裡方法,以里有結熱,即當清裡。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陽裡熱,立白虎湯以清陽明裡熱,立黃芩湯以清少陽裡熱。若熱結大腸、下症悉具者,有承氣湯以下之。又有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通治三焦裡熱之症。蓋因裡熱煎熬,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清之以存津液。然則清裡之法,不特南方應如此,夏秋應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陶氏云:發表之藥,三時不得與冬月正傷寒同治,為清裡可與冬月正傷寒同治。陶氏分別時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涼之地,又加之冬月傷寒,時令方宜,皆宜辛溫散表,故立桂枝麻黃主治;若南離已午之地,發表之藥不與北方同治,惟清裡之藥南北可同者。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有陽症,無陰症;三陰經有陰症,有虛症。人多知之。三陰經陽症,則有不知者。仲景深恐後人惑此,故詳註從陽經先發熱,後傳至三陰者,乃是傳經之熱病,名曰傷寒,此即《內經》所謂熱病之條;若初起不發熱,乃是直中陰經之寒病,名曰陰症。後人因見陰症陽症同在篇中,認誤熱病傳入三陰亦是陰症;又誤認初起雖有熱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脈沉細已變陰病。不知初起發熱已是熱病根源,或失於散表而表邪內陷,或失於清裡而裡熱內伏,傳入陰經而手足反冷,經雖屬陰,症則陽症,此乃是陰經熱病,非變陰症。例如太陰病手足自溫,當發身黃者,少陰病但厥無汗,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者,少陰病下利咽痛心煩者,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心煩不得眠者,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陰病下利脈數而渴者,厥陰下利脈數有微熱者,厥陰下利慾飲水者,厥陰嘔而發熱下利譫語者,凡此乃是陰經之熱病,多用承氣湯主治者。夫熱既傳於陰經,則熱深厥亦深,身反無熱,脈反沉細。不知手足厥冷,原能舉動,不比陰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動移者。身雖不熱,唇口必乾而焦,不比陰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脈沉細重,按必細而帶數,不比陰寒之脈沉細而遲者。更有大分別者,三陰寒病神志清爽,三陰熱病神識昏迷;三陰寒病即口乾不能飲水,三陰熱病口乾必然消水;三陰寒病二便清利,三陰熱病二便赤澀。一陰一陽,天壞各別者也。
三陰經寒病論
仲景深慮三陰經有傷寒傳入之熱病,有直中三陰之寒病,二條關係甚大。故作《傷寒論》註明如是者乃傳經之熱病,如是者乃直中陰經之寒病,並立篇中,互相發明,相得益彰。奈後人見同在篇中,不究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不知傷寒熱症,不獨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故仲景以不發熱,神氣清,小便白,六脈遲,口中和,不消水,定為三陰寒症,再無差誤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湯輩,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者,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俱用四逆湯。凡此皆三陰寒症也。
陰症似陽論
陰症者,不從陽經傳入,寒邪直中三陰之症也。夫陰症而見陰象,人人知之;設陰症而反見陽熱之象,人則惑之矣。例如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陰傷寒六七日,不下利便發熱而利者;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者;與夫陰極發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陰症似陽之症。然究其實,則大有分別者也。按下利清穀,手足厥逆,已是陰症;且得脈微欲絕,則陰症更有確據。此之不惡寒,面赤色,乃是真陽外脫;此之咽痛,乃是虛陽上浮。又按三陽合病下利,初起即發熱而利。今不發熱,不下利,即初起不發熱之互詞。直至六七日後發熱下利,則發熱乃真陽外越,下利乃是真陰下竭矣。再按陽邪之症,若大汗出,熱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不疼。今大汗出,熱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則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陽之汗;此之熱不去,非陽邪之熱,乃是虛陽外脫之熱;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陽身痛之候矣。
陽症似陰論
陽症者,即《內經》傷寒之熱病也。使陽症而見熱象,人所易知。陽症而反見陰寒之象,則人惑之矣。例如太陰病,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而用大承氣湯者;厥陰病手足厥冷,用吐之者;厥陰先發熱而發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陽症似陰之症。又如原病式云: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症,身涼不渴,神志清爽,脈遲而微,未嘗見一些陽症者也;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症,忽爾厥冷,煩渴昏沉,脈雖細而沉數,此是陽症似陰也。
宜發表論
宜發表者,邪在肌表,鬱而發熱,故用發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陽者,羌獨敗毒散煎湯連飲;里有熱者,羌活沖和湯。此二方,即以麻黃、桂枝辛溫湯中,化立辛涼散表,以治南方傷寒發汗解肌之法。症見陽明,則從乾葛湯中去麻黃桂枝,更名升麻乾葛湯,平淡輕清之味。惟少陽一症,仍照小柴胡湯;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風減黃芩治之。若三陽俱見症者,三經合參用藥。故曰惡寒身痛者,宜發表。支節煩疼者,宜發表。頭痛項強者,宜發表。四肢常冷者,宜發表。四肢拘緊不能轉側者,宜發表。面赤身熱,兩足常冷,或脈沉伏者,宜發表。時刻呻吟,語言不足,無汗煩躁者,宜發表。身體乍輕乍重,轉側或難或易,宜發表。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無定者,宜發表。洒洒惡風,皮膚大熱,宜發表。以上三陽經表邪之症,故用發表之法。
忌發表論
忌發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無表症,不必再用升提發散。故曰手足多汗,惡熱不惡寒者,忌發表。口渴唇焦,熱而消水者,忌發表。口燥咽乾,脈沉而數,忌發表。潮熱譫語,舌赤生刺,忌發表。心腹脹滿,二便赤澀,忌發表。又有汗出太過,後反惡寒身痛,脈大而空,此是陽虛亡陽之症,宜溫補真陽,更忌發表。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時或惡寒,時或身痛,脈細而數,似表症實非表症,此是陰虛生內熱,宜養陰生津液,亦忌發表。又惡寒身痛,頭痛項強,脈沉而細,此痙病血虛也,忌發表。
宜清裡論
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熱邪傳裡,里有結熱,宜清裡。故心煩多汗不得臥者,宜用黃連阿膠湯。惡熱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參白虎湯。神志不清,脈沉數大者,宜陶氏導赤各半湯。口渴舌刺,潮熱便閉者,宜涼膈散。赤癍已透,多汗煩熱者,宜化癍湯。腸胃熱結,大便不通,宜調胃承氣湯。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小腹脹滿,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氣湯。
忌清裡論
清裡之藥,但能解裡熱,不能解表熱。故凡身熱無汗,頭痛身痛,忌清裡。手足逆冷,身熱脈伏,忌清裡。脈浮身熱,忌清裡。癍痧未透,忌清裡。口乾不渴,渴不消水,忌清裡。二便清利,里無熱結,忌清裡。舌苔而滑,身熱足冷,忌清裡。身熱面赤,表汗未徹,忌清裡。譫語狂言,渴不消水,嘔吐噁心,脈滑不數,痰食滯於中焦者,忌清裡。癍紫不化,口反不渴,脈反不數者,陽明濕毒,非血熱也,忌清裡。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裡。脅痛乾嘔,口反不渴,水飲內停者,忌清裡。陰極發燥,不能消水,脈遲下利,面赤戴陽者,陰症也,忌清裡。
宜和解論
病在表則發汗;病在裡則清下;病在半表半裡則宜和解;病有表復有里則宜和解。和解之法,視某經有某邪,用某經發表藥一二味以散邪。視某經有裡熱者,用某經退熱之藥一二味以清裡,和解表裡,內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陽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湯,和解太陽表多里少之症。乾葛湯,和解陽明表多里少之症;乾葛石膏湯,和解陽明裡多表少之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症。推而廣之,二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二味表藥以解表,二味涼藥以清裡;三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裡。大凡和解之法,散表清裡又加和中之藥,助其胃氣,和其表裡。例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症,以柴胡散表邪而治惡寒,以黃芩清裡熱而治發熱,再加人參,甘草、廣皮以和中氣,而和解之義始彰,和解之名始稱耳。
忌和解論
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藥發表清裡,雜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誤用和解,內有一半寒藥,恐表汗不出。若熱邪在裡,誤用和解,內有一半辛散之藥,裡熱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發其表,後攻其里。與夫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痛之症,即當從太陽施治。故仲景於太陽症中,雖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陽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陽表症居多,難於和解耳。少陽經絡,已具半表半裡,故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陽而後傳少陽乃可。若初起即見少陽,又兼太陽惡寒者,即為太陽少陽症,尚從太陽施治,亦不從少陽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宜吐法論
宜吐法者,邪結中脘,食填太倉,痰飲內伏。胸前作痛,右關脈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脈,上部無脈,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滿多痰,宜吐之,華佗云: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鹽湯,或溫茶湯,弱者用人參蘆。然終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風只用防風一味,欲散結只用枳殼一味,欲解煩用山梔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頭痛用川芎一味,煎湯溫服,少頃,即以鳥羽探吐,不傷胃氣。
忌吐法論
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無凝滯,不必吐之。仲景云:關上脈細,以醫吐之過也。太陽病吐之,反不惡寒,不欲近食者,此醫吐之內煩也。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故凡老弱虛人,忌吐法。久病虛弱,忌吐法。內傷本元,忌吐法。六脈空大,忌吐法。脈細無神,忌吐法。胃虛食少,忌吐法。時時眩冒,忌吐法。胎前產後,忌吐法。癰疽潰後,金瘡失血,忌吐法。古人雖以汗吐下三法,以治外感,然吐下二法,亦要小心者也。
宜溫經論
仲景於三陰篇,詳註溫經救里之法。曰:太陰自利不渴,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急溫之。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之。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又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以上皆是三陰經中寒之陰症,故宜溫經救里。
忌溫經論
溫經一法,但治直中陰經之中寒症,仲景同論《傷寒論》者,原以陰陽並立,互相查考,故同列一論,正所以分別傷寒陽症中寒陰症也。後人不達本意,見同在《傷寒論》中將謂傷寒中亦有中寒者,則誤甚矣。故傷寒表邪發熱多惡寒,絕似中寒,忌溫經。傷寒協熱下利,洞泄水穀,絕似寒利,忌溫經。傷寒熱深厥深,四肢厥冷,絕似陰症,忌溫經。傷寒陽邪脈伏,絕似陰症,脈伏,忌溫經。夏秋暑瀉,身冷脈伏,絕似裡寒,忌溫經。
宜攻下論
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熱結在裡,而有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諸承氣湯以下燥糞,抵當湯、桃仁湯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湯以攻結胸。諸瀉湯以攻痞滿。然原分急下,可下、宜下、微和胃氣,俟之,導法緩急輕重。故曰:身無大熱,腹脹滿,大便不通者,宜攻下。潮熱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時下臭氣者,宜攻下。口燥咽乾而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汗出,舌上微黃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糞者也。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宜攻下。心下脹滿,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誤下後,身無熱,脈不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結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詳於大便秘結條中,反詳於自汗條內。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則表邪散者多矣。
忌攻下論
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裡氣虛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有陽明不實,不必攻下者,有無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雖熱無結,本非攻下者;有身熱脈大,禁攻下者,有癍痧未透,攻下則內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則邪伏者;有手足不溫,攻下則脈伏不出者。故曰:惡寒身痛,太陽症未罷,不可下。結胸症,脈浮大,不可下。陽明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氣湯不失臭氣者,無燥屎也,不可攻下。脈浮數者,表脈也,不可攻下。脈虛細者,正氣虛也,不可攻下。傷寒熱久,津液乾枯,自汗復發其汗,津液重傷,不可攻下。與厥冷、虛家、久病、新產、脈微,並不可攻下也。是以仲景攻下真訣,惟以表症之解與不解,腹中氣之轉失與不轉失,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浮與不浮。實與不實,汗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裡熱之甚與不甚,津液之干與不幹,屎之硬與不硬、溏與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導之之法,示後人臨症斟酌,庶無早下誤下之患。
宜消導論
消導一法,《傷寒》未有條目,然細玩之,有云胸中邪氣,胃中有燥糞五六枚,又以川連瀉心湯消痞滿,以梔子豆豉加枳殼治食復,比例而推,則傷寒夾食者,亦可擬以消導之治矣。余嘗治外感兼有食滯者,用發表之藥,汗不出,表不解,後用消導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嘗用清裡之藥而裡熱不除,後用消導而熱退者。又嘗治譫妄,用清熱之味不效,後用消導而熱退譫妄止者。更有癍痧內伏,連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導而癍現邪解者。癍痧不化,服化癍涼解之藥,愈見昏沉,用消導而癍化神清者。如是則外感門汗、下、和、解溫、清、之外,余又不得不補消導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腸之實。余今補消導法,治上部胃家之實。夫大腸之實,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實,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總之,發熱不解,胸前飽悶,右關脈滑,宜消導;譫妄,口不乾渴不消水,脈大不數者,此食滯中焦也,宜消導;發狂奔走,強壯有力者,宜消導;口噤不語,如醉如癡,脈滑不數,口不乾渴,此痰飲食滯也,宜消導。然消導之法,必要詳明所傷何物,如穀食則用神麯、麥芽,肉食則用楂肉、三稜,麵食用萊菔子。氣食相凝,多加枳實。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溫以散之。
忌消導論
消導一法,原為內傷飲食而設。若外雖感冒,內不傷食,又何必消導?況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虛痰停結,症形似實,其實因虛致是,此實中有虛之症,原用不得消導者。故胸不飽悶,忌消導。右脈空大,胃脈雙弦,忌消導。口燥消渴,久病不食,忌消導。時時泄瀉,胃素有病,忌消導。曾服克伐在前,後乃停滯不化者,忌消導。
宜補虛論
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凡外感症,必因元氣虛,然後外邪入之。是以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用人參者居半。蓋以元氣虛弱之人,患外感必用人參三五分,或入表藥之中,扶元氣,助藥力,逐出表邪;或入和解藥中,扶助胃氣,敷布藥力,和解邪氣內外分消;或入清裡藥中,退邪熱津液得以自還。例如治太陽表邪不解,脈弱不能作汗,而用人參敗毒散者;少陽半表半裡,用和解方中,加人參於柴胡湯者,陽明口乾舌燥,用白虎而加人參者。夫曰補虛不過以人參少許,加入發表、和解、清裡藥中,同建祛邪去病之功。原非以人參加於補氣養榮四君八物湯中,同行溫補之例。
忌補虛論
傷寒用補,必得邪散病除,然後補其正氣。若邪氣方盛,不用祛邪,先用補藥。則邪得補愈甚。方書云:留而不去,反成其實。是以傷寒初起,未經汗吐下者,忌補虛。陽明胃實,燥實痞滿,忌補虛。胸膈飽悶,身痛無汗,忌補虛。熱結在裡,脈數沉實,忌補虛。煩躁悶亂,六脈潛伏,忌補虛。陽症似陰,小便赤澀,忌補虛。癍痧未出,忌補虛。大便結硬,忌補虛。舌刺唇焦,忌補虛。神昏悶亂,忌補虛。熱瘀發黃,忌補虛。蓄血發狂,忌補虛。
誤下不宜再下論
太陽症反下之,太陽表症已解,心下滿,按之大痛者,為大結胸,用大陷胸湯丸下之。若不大痛,為小結胸症,用小陷胸湯以和解,不用下法。若但心下痞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用瀉心湯和解心下。要知下後若下症仍急者,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湯以再下。若下後不見下症,豈有再行之理?今因誤下再下之說,不論有下症無下症,悉用再下,甚至誤下太早,表邪內陷,內亂神明,亦執誤下再下之法。不知惡寒拘緊,身痛發熱,皆是皮毛經絡之病,未入腸胃臟腑者也,切不可下。故外感之邪,從毛竅而入,必使之仍從毛竅而出。若不從表散,反用下行,不死不休。夫下之一法,原為內有燥屎,腹滿脹實,不得出而用者。苟外邪得解,大便自順,何苦推腸刮腹,傷津竭液乎!不知身發寒熱,其病在外,見症治症,發散為捷。故《內經》云:因於暑,體若燔炭,汗出則散。此言因於暑熱,若外冒表邪者,尚要汗出,況因於風寒者乎!世之治外感發熱,不用升發胃氣,敷布胃汁作汗外解,良由不識外感發熱症,必要從毛竅而出耳。
卷一
惡寒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症而分輕重。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裡攻下。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別,不發熱,脈沉遲,口不幹,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別,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乾葛湯、升麻葛根湯。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耆建中湯、玉屏散。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裡寒而用溫里者也。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別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分別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於陽也。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於陰也。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別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瞤者,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復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瞤而難治。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發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汗後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但以微惡寒骨節煩疼,心下支結,外症未去。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症多於太陽耳。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裡。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後,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裡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今陽明病,見浮緊太陽脈,又見無汗而喘,太陽寒傷營之症,故重申發汗散表之治也。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此太陽病,因發汗出不徹,以致轉入陽明。若汗雖多,尚微發熱惡寒,外邪未解,且未見潮熱,未可用承氣湯。若腹大滿,又見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氣湯,略微和胃氣,勿令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徹故耳。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口苦咽乾,腹滿陽明症也。但微喘發熱惡寒,又見浮緊太陽脈,則不可下,若誤下,則表邪內陷,腹滿而小便不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可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少陽時也。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少陽症也。大便硬,陽明結也。但脈細,此少陽微結,非陽明實結,故用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此條以下,皆中寒陰症也。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同一背惡寒,若口乾而渴,以別陽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別少陰。
麻黃湯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陽經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症,以麻黃、桂枝發營衛之邪,從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郁,故用杏仁潤肺以開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溫熱之地,三時溫熱之時,故陶氏有加減法:里有熱,加石膏、黃芩;少陽見症,加柴胡;陽明見症,加乾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夏秋用羌活、獨活,易去麻黃、桂枝。
加減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柴胡 乾葛 廣皮 甘草
北方、長沙等地,冬月允宜麻黃湯。若南方溫熱之時,則麻、桂辛熱,故家秘用此方,臨症加減。里有熱或火令,加黃芩、石膏、知母;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桔梗;脅肋刺痛,加青皮、山梔、木通、蘇梗;嘔吐,加半夏;食滯,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頭痛,加川芎。
十味芎蘇散
川芎 紫蘇 乾葛 柴胡 枳殼 桔梗 半夏 茯苓 廣皮 甘草
少陽陽明,惡寒發熱,兼胸次不寬,用此方散二經表邪,解在裡凝滯。惡寒無汗,脈浮,加羌活、防風;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里有積熱,加梔連;唇焦口燥,去川芎、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桂枝湯
桂枝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傷寒無汗,發熱惡寒,仲景已立麻黃湯。今有汗發熱惡風症,立桂枝湯。以症輕於前症,方亦輕於前,故不用麻黃、杏仁開毛竅,而用白芍藥斂津血,薑棗調中氣,惟以桂枝一味,以治汗出邪不解之症。然治南方熱令,亦犯辛溫,故立加減於後:春加石膏、黃芩;熱令用防風易桂枝;里有熱者,不用此方;惡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陽明有邪,加乾葛。
加減防風湯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北方冬令,發熱有汗,脈浮緩,用桂枝湯。若南方溫熱之時,或內有積熱之人,家秘化立此方代之。因陶氏加減沖和湯,未合仲景之旨耳。症兼陽明,加乾葛;兼少陽,加柴胡;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里有積熱,加梔連;胸前飽滿,加枳殼廣皮。
葛根湯
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太陽無汗惡寒,未鬱熱者,北方冬月用麻黃湯。陽明無汗惡寒,北方用此方。三時南方人,或里有熱者,以羌活、獨活易麻、桂;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以杏仁易去芍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桂枝葛根湯
葛根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生薑 大棗
陽明無汗而惡寒,用前方葛根湯;若有汗惡寒,用此方主治。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里有熱,以防風、羌活易去桂枝。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積熱重者,加梔、連。
葛根解肌湯
葛根 白芷 防風 蒼朮 蔥白
前二方,仲景一以治陽明無汗惡風寒,一以治陽明有汗惡風寒。但治冬令則可,南方溫熱,家秘用此方。胸前飽悶、加枳樸;嘔吐,加半夏;口渴,去蒼朮,加栝蔞根。
升麻乾葛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棗肉
前方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發熱無汗惡寒者。此方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者,蓋汗出而熱不減,不重在發汗。此方妙在但散邪不發汗者。
防葛石膏湯
防風 葛根 石膏 知母 廣皮 甘草
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無汗發熱惡寒。升麻乾葛湯,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若口渴消水,表裡俱見,立此方和解。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人參 半夏 甘草
太陽惡寒,陽明惡寒,前已分別各條治法。今少陽寒熱,通以小柴胡湯加減,以應變化。惡寒無汗,加防風;頭痛身痛,加川芎、羌活;目痛額痛,加乾葛、白芷;惡寒足冷,腰痛腳痛,加獨活;惡寒發熱,脅肋痛,加青皮、山梔、枳殼、木通、蘇梗;有汗,加白芍藥,助柴胡,同止寒熱;血不足而惡寒,倍加當歸、白芍藥;胸前飽悶,去人參加枳樸;大便閉結,小腹脹痛,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喘咳,加枳、桔、杏仁;里有積熱,加梔、連;嘔吐,倍半夏,加竹茹、厚朴;口燥痰多,去半夏易栝蔞霜、貝母;口渴唇焦,加石膏、知母、竹葉。小柴胡湯,有人參,無大黃,治中氣虛邪,在半表半裡者。大柴胡湯,有大黃,無人參,治腸胃實熱,大便秘結者。柴胡飲子,有人參,有大黃,治中氣虛,大便結熱,有潮熱者。
柴胡桂枝湯 見發熱。
少陽症,又見太陽惡寒,以柴胡湯加羌、獨,散太陽表邪。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見陽明症,加葛根。
黃耆建中湯
黃耆 桂枝 白芍藥 甘草 大棗
中氣虛寒而惡寒,以建中湯加入黃耆,實營衛;胸前凝滯,加砂仁、廣皮;元氣虛,加參、術;血虛,加當歸;真陽虛,加桂、附,去桂枝。
玉屏散
黃耆 防風 甘草
中氣虛,則用黃耆建中湯;表氣虛而惡寒,則用玉屏散。本草云: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非言補氣之功,言固表之功。元氣虛,加參朮;陰血虛,加歸芍。
吳茱萸湯
吳茱萸 生薑 人參 大棗
以下皆陰症惡寒之方。厥陰乾嘔,吐涎沫,惡寒,故以此方主治。痰多,加半夏;氣逆,加廣皮、藿香、砂仁。
通脈四逆湯
乾薑 熟附子 甘草 蔥白
不發熱而手足厥冷,三陰經陰症寒厥惡寒也,仲景以此方治之。家秘加廣皮和中州,助蔥白以行陽氣;加黃耆協薑、附而達表。方書用黃耆同防風,助黃耆實腠理。此以用薑、附加黃耆,助薑、附外固皮毛。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白芍藥 桂枝 通草 細辛 大棗 甘草
此方治血虛傷寒發表者也。傷寒氣血充足,略一惡寒,即發熱作汗。若氣血虛,不能發熱作汗,故惡寒厥冷,脈細欲絕,宛似陰症。仲景以當歸、芍藥,與桂枝、細辛同用,全在養血散表,實非陰症溫經治法。家秘加川芎、蔥白,助其通陽和陰,作汗外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藥 甘草 附子
未發汗而發熱惡寒,宜發汗。既發汗而表症仍在者,尚宜再汗。今因發汗後反惡寒,此因汗而亡陽惡寒也。然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附子湯
附子 白朮 白芍藥 人參 茯苓
此方即真武湯加人參,仲景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者。因此悟得仲景用八味腎氣丸,補水中之火,補天一生水。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補地二成之也。
發熱
發熱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翕翕發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舒,此邪傷於表,鬱於肌膚,表熱而里未熱,治宜發散表邪。蒸蒸發熱者,手足遍身漐漐多汗,熱而潤澤,此表邪已散,熱鬱於裡,蒸汗時時外出也,治宜清熱。若便結腹脹,有下症者,下之。此以表熱裡熱分兩大法也。若發熱無汗,脈浮緊,此太陽傷營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黃湯。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羌活敗毒散。若發熱有汗,脈浮緩,此太陽風傷衛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防風湯。若脈浮,外發熱,內煩躁,作渴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熱結膀胱之裡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余今廣推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表裡。若頭痛額痛,目痛,鼻乾,發汗無汗,微惡寒,脈浮而長,此陽明表症也,治以乾葛解肌湯。若發熱有汗,口渴引飲,六脈洪數,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經症也,白虎湯加葛根。若發熱煩躁,口渴唇焦,小便閉結,手足時時汗出,六脈沉數,此陽明裡症也,宜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若口乾舌刺,小腹硬滿,欲大便而不得便,脈沉數者,此陽明之下症,宜承氣湯下之。若時寒時熱,頭側作痛,兩耳常聾,嘔而口苦,此少陽經症也,脈弦而緊無汗者,柴胡防風湯散表;脈弦而數有汗者,小柴胡湯和解。若身雖寒熱,大便閉結,腹痛脹滿,脈見沉數,時時汗出者,此少陽裡熱下症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按三陽發熱之症,要分別有汗無汗,汗多汗少。夫無汗發熱,為表熱,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發熱不減,人多誤為裡熱矣。汗出未多而熱不減,猶易知其表熱也;至汗出多而發熱不減,尚是表邪,則難分別矣。例如太陽中風症,自汗出而熱不愈,此表熱症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裡,則礙表邪矣。又如風溫症,自汗出而熱不退,此三陽經表熱症也。若誤以中風症,用桂枝湯解肌,是犯辛溫誤治風溫矣。若以汗多身熱,陽明裡熱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風溫矣。夫太陽自汗出發熱之中風,極似風溫症。不知太陽中風惡風寒,風溫症則不惡風寒;太陽症口不渴,風溫症口多渴;太陽症鼻不塞,風溫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別者也。太陽症脈浮緩,風溫症脈浮數,此脈之各別者也。夫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之症,又與太陽中風、三時風溫症亦相似。然中風風溫症,必帶惡寒惡風、身痛頭痛之表症;若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則無惡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惡熱口渴裡熱之症,此症之分別者也。中風、風溫之症,脈必浮數;若陽明裡熱之症,脈必洪大沉數。夫發熱而分無汗脈浮以別表熱,有汗脈沉以別裡熱,此經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發熱脈沉而見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徹,仍用發汗退熱者。夫無汗發熱脈浮,人人知其表熱,然有火閉無汗之症,其脈亦浮數,連服發表之藥,汗不出,後服清裡之藥,汗出熱減而愈者。又如三陽經有表復有里之症,先服散表之藥,汗不出熱不退,復服和解藥,而汗出熱退者。總之,發熱無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發汗解表。發熱有汗,裡熱蒸汗自出者,宜清裡退熱。又汗出身熱,微惡風寒,脈見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發表。又發熱無汗,時或汗出,則熱暫退,少頃汗乾,或停一日半日,又復發熱,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徹,宜再發汗。更有發熱無汗,不惡風寒,脈見沉數者,此裡熱火閉,不能作汗外解,清其裡熱,則汗出身涼。另有痰飲積熱,鬱結腸胃,外冒表邪而發熱,用散表之藥,汗出而發熱不減,用清裡而裡熱不除,此熱而有滯之症,又宜消痰化滯,疏散腸胃鬱熱,則胃氣宣揚敷布,裡熱從上而汗解。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詳註前章。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名中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風傷衛,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用桂枝湯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申桂枝湯,治不得寒傷營、脈浮緊、汗不出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申發熱汗出之症,營血無邪而弱,衛氣有邪而強,故宜用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按發熱自汗有三症:有太陽風傷衛之症,用桂枝湯以解肌;有陽明發熱自汗之裡熱症,用白虎湯以清裡;有春三月發熱自汗之風溫症,用防風石膏湯以和解。前章無時發熱之句,此章有時發熱之症,故立先其未發熱之時,服桂枝湯以發其汗。推而廣之,則時寒時熱之柴胡症,發作有準之似瘧症,皆宜先其時而服藥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則愈。
言中風發熱至六七日,有表裡症,飲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熱結,不通調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陽表邪,利膀胱結熱,多服暖水,上潤皮毛助汗出,下潤膀胱宣水道。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此條辨太陽病如此症象,乃寒傷營,宜麻黃湯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瀉心湯。詳註結胸門。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宜麻黃桂枝湯,今因微嘔,心下交結,又兼少陽症,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髮熱,有從表發散之治。今裡熱蒸黃,故用此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瞤,故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註似瘧。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熱惡寒,理宜發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症,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症,故發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症溫經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今洒洒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症;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發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汗。
發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汗。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後,更發熱,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數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症治症,憑脈用藥。
發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症者,仍與白虎湯。
發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症者,故仍與白虎湯。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龍湯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看。
陽明病,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言陽明病,汗雖多,仍見微發熱惡寒,則表邪尚在,況無潮熱,故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若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似傳裡矣。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陽明太陽表症。若反下之,則邪從內陷而腹愈滿,小便不利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本太陽表症。今嘔而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故為轉屬陽明也。以其有嘔吐無下症,故不立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無嘔吐,故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發熱,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詳註後自汗門,以為下法的訣。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熱,本是太陽汗症。但脈弦而細,此是少陽也,故誤用麻黃、桂枝,則譫語。此症全賴胃氣衝和可愈,若胃氣不和,則煩而悸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兩條詳註熱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無犯胃氣,此禁汗吐互詞。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即少陰症似太陽也。少陰經表有寒邪,理當散表,但不同太陽方法,故以麻黃、附子溫經散邪。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變熱,乃為回陽,故曰不死。然脈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陰。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此章言陰厥回陽太過,必發癰膿。詳註厥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先厥後熱,即陰厥回陽,故曰利必自止。若後復見厥,則必複利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此條詳註咽痛。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條詳註便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章重申厥少熱多,熱不除,必便膿血。可見熱病回陰,陰症回陽,均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羌活 防風 白芷 黃芩 蒼朮 生地 川芎 細辛 廣皮 甘草
此和解太陽表裡之方。燥熱令,去蒼朮、川芎、細辛;兩足冷,加獨活;少陽見症,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乾葛;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厚朴。汗多,加白芍藥。如濕氣勝,去生地。
羌活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防風 荊芥 廣皮 甘草
此方太陽經發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黃湯,治四時太陽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陽明見症,加乾葛;里有熱,加黃芩、山梔、石膏。
加減防風湯 見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發熱,用桂枝。南方三時,家秘用此方加減。詳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按太陽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減詳小便不利、口渴門。
羌活木通湯
羌活 獨活 木通 車前子
熱結膀胱,脈數口渴症,用五苓散者,變立此方,雙解太陽表裡。
乾葛解肌湯
乾葛 升麻 防風 荊芥
此方散陽明表邪,發陽明伏癍不出。若惡寒頭痛。加羌活;時寒時熱,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 見口渴。
陽明表邪發熱,用前方乾葛解肌。若表裡皆熱,用乾葛散表,石膏清裡。
三黃巨勝湯 見譫語。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表熱宜散表,裡熱宜清裡。此方以瀉心湯合導赤散,清熱之力專,利小便之功大。
涼膈散 見發狂。
此方治熱結上焦,肺胃發熱之症,加減詳發狂。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柴胡湯 見寒熱。
柴胡桂枝湯
柴胡 桂枝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生薑 大棗
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陳皮,易棗肉。三時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薑,加天花粉;症兼陽明,加乾葛知母;無汗,加防風。
梔子柏皮湯 見發黃。
先發熱,後發黃,此因熱而蒸黃,故用此方,不比食滯發黃而用消滯者。
大青龍湯 見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 麻黃 白芍藥 杏仁 甘草 生薑 大棗
麻黃湯,加石膏、薑、棗,更名大青龍,以石膏制辛熱,加薑、棗和中氣,是變辛熱而為辛涼矣。此方同加薑、棗和中,而加白芍藥養陰斂陰,是變汗劑而為和劑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 白芍藥 麻黃 甘草 石膏 大棗 生薑
麻黃湯原方,加薑、棗、石膏,名大青龍湯;加白芍藥,名曰各半湯。今此方又以桂枝湯輕劑,加石膏制辛溫,白芍藥斂陰血,此從輕化輕,故曰越婢,形容不跋扈。
大柴胡湯 見寒熱。
白虎湯 見口渴。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湯內散水氣,外散表邪,詳咳逆門。
小承氣湯 見大便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附子 細辛
此少陰外冒傷寒發熱,不可用太陽治法,故用此方溫經散寒邪,從里出表。
寒熱
寒熱者,寒已又熱,熱已又寒,或一日二三度發。若每日一發,先寒後熱,發作有定期者,又名似瘧而非寒熱矣。寒熱之症,太陽經居多,有時邪熱內伏則寒,有時邪熱外發則熱。表邪多,則寒多熱少而無汗,羌活柴胡湯散表。裡熱多則熱多寒少而有汗,以小柴胡湯和解。若寒多脈浮大者,倍用柴胡;若手足常冷,惡寒汗少,再加發表之藥。汗多脈沉數者,方用黃芩;若汗多口渴脈數,再加清裡之藥。表寒多,用發散忌以清涼,裡熱多,用清涼兼發散;若汗多有寒有熱之症,不得不用發散清涼,寒熱雜合之劑,以和解表裡,是以仲景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經時寒時熱之症。以柴胡一味,升散在表之邪,使惡寒自已。以黃芩一味,清解在裡之熱,使發熱自除。再加人參、廣皮、甘草,以和胃氣,使胃陽敷布,得專和解之權。推而比例,則症之兼見太陽者,羌活沖和湯,症見陽明者,乾葛石膏湯;若三陽經俱見症者,用羌活、葛根、柴胡三味散表,以治惡寒,黃芩、石膏、知母三味清涼,以治裡熱,廣皮、甘草,以和中氣,則三陽寒熱汗多,一和解而盡之矣。《準繩》書以此治夏秋三陽寒熱之瘧,深中此旨。
傷寒病,至十餘日,外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宜大柴胡湯。
十餘日,外熱結在裡,已為可下。今因往來寒熱,少陽症,但可用柴胡湯散表邪,略加大黃一味,以去裡熱。
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詳註嘔吐門。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滿乾嘔,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小柴胡湯。
太陽病傳入少陽,脅滿乾嘔,往來寒熱,症見沉緊弦脈,症脈皆是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未解也,宜柴胡桂枝幹薑湯。
五六日已汗下,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往來寒熱,又心煩,此太陽表症未罷,少陽諸症又急,故用柴胡、桂枝合治。因汗下後,略加乾薑和中。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人參 熟半夏 廣皮 甘草
此仲景和解少陽表裡寒熱之方。若太陽兼症,加羌活;若陽明兼症,加葛根、升麻;無汗,加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大便秘結,腹中脹痛,下症急者,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滑泄,加赤茯苓,名柴苓湯。頭角痛,加川芎。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此方和解太陽寒熱之症。加減詳發熱門。
乾葛石膏湯
乾葛 柴胡 黃芩 石膏 廣皮 甘草
此方以柴葛解肌湯、乾葛石膏湯、小柴胡湯三方合一,雙解陽明少陽表裡者。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大黃
此方小柴胡,去人參,加大黃,名大柴胡湯。治少陽表症未罷,下症已急,故以此湯雙解表裡。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 桂枝 黃芩 廣皮 甘草 人參 芍藥 乾薑 半夏
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湯,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者。廣而推之,仲景治項強症,有桂枝加葛根湯,麻黃加葛根湯,同此法也。
時寒時熱症,世俗皆以小柴胡和解少陽,然未見效。余今進求精切,因知發熱惡寒,皆太陽表症,時寒者,表邪欲發未伸也。時熱者,邪熱暫時外現也。時寒時熱者,邪熱欲發未能,邪正分爭,表邪未越,表汗未徹也;豈小柴胡和解一法得以治之!夫似瘧症,每發必汗出身涼,專務散邪主治,忌用寒涼抑遏,恐明日至其時,尚有惡寒表症耳,況寒熱不涼者乎!理肺發表湯、平胃發表湯,治時寒時熱最效。方見身痛。
身痛
身痛之症,六經皆有。三陽身痛,皆是表邪;三陰身痛,皆是裡寒。太陽身痛,發熱無汗,手足冷,脈浮緊,宜發汗,西北冬月麻黃湯,南方三時羌活湯;有汗脈浮緩,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加減防風湯。如發汗後,身痛不減,若脈仍浮緊,可再發汗;若汗後身痛不減,而脈變遲者,切不可再發汗,宜桂枝人參芍藥湯。若初起本不身痛,因發汗後反見身痛,此誤汗亡陽身痛也,黃耆建中湯。又有發熱面目黃,遍身疼痛,喜忘,漱水在口,不得嚥下,此上焦蓄血身痛,犀角地黃湯,加紅花、赤芍藥。若小腹硬滿,大便或閉,或黑,此下焦蓄血痛也,桃仁承氣湯主之。夏秋中暑,多汗身疼,脈反虛而口渴,人參白虎湯。風在三陽,惡風發熱,支節煩疼,脈浮,無汗,宜羌活防風湯。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口不消水,脈浮而濡,北方冬令,桂枝附子湯,南方三時,防風神術湯。濕溫身痛,汗多口渴,不能轉側,石膏神術湯。同一身痛不能轉側,上條言風濕,口不消渴,則里無濕熱,故用防風神術溫散;下條言濕溫汗多口渴,則里有熱矣,故用石膏神術清滲法。大凡濕痛多身重,風痛多身輕,熱痛多身汗,寒痛身多青,飲痛多嘔惡,暑痛多口渴,虛痛多喜按,氣痛多攻注,風火則行走不定,時作時止,風寒則凝住一處,長痛不休,四肢常冷。另有不發熱、脈沉遲、身痛者,此三陰經陰寒身痛也,重則四逆湯,輕則理中湯。
頭痛身痛症,悉系表邪。頭痛條雖有痰飲、火沖二症,亦是內有痰火,外冒表邪而痛;至身痛皆是太陽表症,家秘專以羌獨湯加蘇梗木通主治。更有時行暴寒雨濕,常發疫邪身痛,亦以羌獨敗毒散主治。如有胸滿嘔吐,兼用平胃二陳湯宜散胃濕邪痰飲,同發表之藥,作汗外解。又有身痛惡寒,發熱嘔惡,下痢血水,亦用前方,宣散溫毒之表邪,則痢自愈。誤用寒涼抑遏,則表汗不出,表邪內陷而不治。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言太陽寒傷營之表症,故發散表邪。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交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湯、桂枝湯主之。
太陽少陽之表邪未去,故用柴胡、桂枝二方合用,詳註惡寒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二便清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表症,醫誤下之,則下利不止,故急當救里。服後身疼痛,表邪不解,故急救表。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持,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寒濕之症也。脈虛而澀,寒澀之脈也。故用桂枝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此承上章寒濕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等症,故用甘草附子湯溫經散濕。若用防風神術湯,則非矣。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此條詳註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章千古錯解。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詳註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言能食之陽明病,見小便不利,水必內停。其人骨節疼,有翕翕發熱之表症,又有奄然發狂之裡症,此即水穀之寒熱,故必得濈然汗出,則內停水穀之邪,與汗共並而解。然必得脈緊急有力,則能作汗自愈。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三陰經亦有傷寒中風,陽症脈長,有外傳陽明之診,故欲愈。若太陰病脈浮,則外傳太陽,故可發汗,宜桂枝湯。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
此少陰經陰症身痛,也故用附子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條厥陰經,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裡氣虛寒,風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溫其里,後攻其表。
麻黃湯 羌活湯 桂枝湯 三方見惡寒。加減法,俱詳惡寒。
加減防風湯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川芎 甘草 生薑 芍藥 大棗
此方家秘治三時太陽經身痛頭痛風濕等症。
桂枝人參芍藥湯
桂枝 人參 白芍藥 生薑 甘草 大棗
此方治裡氣虛寒,發汗後身仍痛,邪仍在,脈沉遲,不可再發汗,故以小建中湯加人參,扶元氣以逐表邪。
黃耆建中湯
白芍藥 甘草 桂枝 黃耆
此方治表虛身痛,誤汗亡陽者也。前以裡氣虛,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湯加人參。
此以表氣虛,不能衛外而痛,故用建中湯加黃耆。一以人參、桂枝同建功於內,逐邪於外;一以黃耆、桂枝同實表於外,固密衛陽。
四逆湯
附子 乾薑 廣皮 甘草
陰症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溫里,加廣皮,則陽氣愈和。
理中湯 見漱水不咽。
陰症身痛,皆由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則陽氣周流,表裡通達。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 山梔 生地 赤芍藥 當歸尾 澤蘭葉 荊芥 楂肉 牡丹皮 紅花
熱邪不得外發,瘀熱伏結血分,故發熱面目皆黃,遍身疼痛。用此方清上焦之熱,消上焦之血也。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人參白虎湯 見潮熱。
羌活防風湯 見發黃。
防風神術湯 見頭痛。
石膏神術湯
石膏 熟蒼朮 甘草
此濕溫身痛之方。上部痛,加防風、荊芥、白芷、川芎;下部痛,加防己、秦艽、黃柏。
大青龍湯 見煩躁。
平胃發表湯 家秘治寒熱胸滿無汗症。
羌活 柴胡 乾葛 枳樸 半夏 廣皮
理肺發表湯 家秘治寒熱喘咳無汗症。
羌活 柴胡 乾葛 枳殼 桔梗 桑皮
上二方,家秘一以治胃主肌肉,胃家凝結,胃陽不得敷布作汗散邪;一以治肺主皮毛,肺受外邪,皮毛閉塞不得作汗。此二條不獨治身痛,凡系散邪妙訣。足冷腰痛,加獨活,夜間熱,加升麻;汗少,加防風。
頭痛
傷寒頭痛,常痛不休,不比內傷頭痛,時作時止。故傷寒頭痛發熱,三陽經者多。然三陽中,惟太陽經更多。故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兩足常冷,皆太陽表症也。無汗脈浮緊,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敗毒散;有汗脈浮緩,北方冬月桂枝湯,南方加減防風湯合川芎湯。少陽經頭角痛,痛引耳前後,發熱無汗,脈浮緊,柴胡防風湯;脈弦而數,寒熱往來,合目自汗,嘔而口苦,小柴胡湯。通加川芎入膽,上行頭角。陽明經額前痛,痛連眼眶,脈洪而長,發熱無汗者,葛根湯加蔥白、白芷、升麻;有汗發熱,脈洪而數,煩渴引水,白虎湯加葛根、白芷。若手足濈濈多汗,大便不行,臍腹脹滿,雖有頭痛之表症,亦用大幹葛湯下之。又有頭痛鼻塞,咳嗽喘急,每夜寒熱,此風寒入肺,即傷風頭痛也,宜芎蘇瀉白散;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加羌活。又有風溫頭痛,宜防風散加石膏、乾葛。濕溫頭痛,宜防風神術湯。又有時常頭風痛者,羌活、選奇湯。頑痰頭痛,胸滿噁心者,二陳湯加南星、海石飲家頭痛,胸脅脹滿,噁心嘔吐,平胃二陳湯、導痰湯,甚者控涎丹,不愈再加瓜蒂散,搐鼻出黃水。又火痰頭痛,梔連二陳湯加膽星。又有陰火頭痛,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另有陰症頭痛,此直中陰經之寒症,北方人有之,江浙則少。又有冒寒頭痛,遇冷頭痛,似陰症頭痛,實非陰症寒痛,皆是內有痰飲積熱,外遇寒冷搏擊而痛也。
太陽之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合論太陽經表症,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宜發汗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分論太陽病中風、傷寒二症,各立方以主治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再傳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
針陽明,刺腕骨、余骨、合谷三穴也。言太陽病頭痛發熱之症,若七日以上行其經盡,自愈者則已。若不愈,針此三穴,使不傳經。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小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須當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有裡熱,即頭痛,亦宜小承氣湯下之。但驗其小便,若不赤,邪熱未入里,須當發汗,故宜用桂枝湯。若服後頭仍痛者,此熱邪得桂枝之熱,侵入陽明,必迫血從鼻而衄矣。宜桂枝湯句,應在須當發汗句之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條詳註嘔吐門。
陽明病,表裡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宜竹葉石膏湯。
陽明表裡之症,當用乾葛石膏湯。今因煩渴引飲,頭痛如破,此火熱上衝猛烈,故用竹葉石膏湯。
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宜調胃承氣湯。
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陽明裡熱症也。不用大承氣者,微示頭痛症不可大下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汗之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熱,是太陽症,今脈弦而細,屬少陽之脈,故不可用麻黃湯誤汗。
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
此厥陰經陰症頭痛也。
麻黃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桂枝湯 見惡寒。
加減防風湯 見身痛。
川芎湯
川芎 蒼朮 羌活 防風 荊芥 甘草
此治太陽經風濕頭痛方也。兼寒者,加細辛;陽明見症,加白芷;少陽見症,加柴胡;有火者,加黃芩,即合選奇湯。
柴胡防風湯 即小柴胡湯加防風。
此治少陽風邪頭痛之方。
小柴胡湯 加減詳寒熱門。
二白乾葛湯
蔥白 白芷 乾葛 升麻
此陽明表邪頭痛之方。症兼太陽者,加羌活、防風、川芎。症兼少陽者,加柴胡、川芎;胸前嘔惡,合二陳平胃散;有火者,加梔連。
白虎葛根湯
知母 石膏 葛根 白芷
此陽明裡熱頭痛之方。若帶太陽表邪,加羌活、防風,症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小便黃赤,加木通、滑石;大便不通,有下症者,加酒煮大黃。
大葛根湯
乾葛 石膏 枳殼 大黃 廣皮 甘草 知母
此治陽明表邪未盡,大便秘結,積熱上衝頭痛之方。若帶惡寒表熱,症兼太陽者,即不可用。
芎蘇瀉白散
川芎 紫蘇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荊芥 甘草
此治風傷肺氣,咳嗽寒熱頭痛之方。若症兼太陽,加羌活,兼陽明,加乾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
防風散
防風 桔梗 厚朴 甘草 石膏 乾葛
此治肺胃二經,風熱上衝頭痛之方。防風散風,石膏清熱,與桔梗同用,清肺也;與乾葛同用,清胃也。厚朴、甘草和胃氣以升降浮沉也。兼少陽者,加柴胡、川芎、薄荷、荊芥。
防風神術湯
防風 蒼朮 甘草 石膏
此治風濕熱三氣頭痛之方。風氣勝者,倍防風加羌活,濕氣勝者,倍蒼朮加白芷,熱氣勝者,倍石膏加黃柏;太陽見症,加藁本;陽明見症,加升麻;少陽見症,加柴胡。通加川芎少許,上行頭角。
羌活選奇湯
羌活 防風 黃芩 甘草
此治太陽風熱頭痛之方。若少陽見症,加柴胡、川芎;陽明見症,加升麻、白芷。風熱甚,加薄荷、荊芥、藁本;里有積熱,加梔、連;若時常痛發,俗名頭風痛者,加蔓荊子、藁本;冒寒即痛,加細辛、川芎。
星石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膽星石菖蒲。
此治痰飲凝結中脘,上衝頭額,時常作痛之方。兼風者,加防風、荊芥;兼火者,加梔、連;兼寒者、加細辛、川芎;發熱惡寒,加羌活;頭額作痛,痛連於目,加乾葛、白芷、升麻;往來寒熱,痛連頭角,下連耳之前後,加柴胡、川芎。
平胃二陳湯 即二陳湯和平胃散。
時常頭痛,俗名頭風痛。本於內伏痰積,外冒風寒,是以頭痛之症。若兼噁心飽悶者,必痰積作患。余嘗以此方合保和散,重加豆蔻、石菖蒲、萊菔子,除去在胃之病根,則痛不發。
導痰湯 見似瘧。
頭痛症,兼嘔吐噁心者,則以此方治痰飲。若外冒寒者,加羌活、細辛、蔓荊子、川芎、藁本;冒風者,加防風、荊芥;冒暑熱者,加黃連、滑石;冒風濕者,加防風、蒼朮、白芷、石菖蒲。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痰飲伏於脅下作痛,名懸飲支飲,用十棗湯。痰伏胃家,上攻頭額作痛,則用控涎丹。同用甘遂、大戟,彼以芫花易白芥子,此以白芥子易芫花。同一痰飲病,一痛於脅,一痛於頭,故有上散下行之不同。
二陳梔連膽星湯 即二陳湯加梔、連、膽星。
上條皆是痰飲,此乃痰火上衝。若外有感冒,加散表之藥,先去外邪。
四物知柏湯 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此方本治內傷陰火,內沖頭痛。立此互考,相得益彰。
十棗湯 見脅痛。
竹葉石膏湯 見口渴。
調胃承氣湯 見大便結。
外感頭痛,禁用下行。今以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故以此方微下之。
項強
項強症,有傷寒痙病之別。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明,始得詳悉。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分論項強曰:太陽病,發熱項強,汗出脈緩者為中風,太陽病頭痛項強,發熱身疼,腰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傷寒。《金匱》痙病,總論項強曰:太陽病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身雖熱,手足冷,頸項強急,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名痙病。其分論痙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頭項強,反惡寒,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詳其經絡,傷寒項強屬三陽表症,痙病項強,則有三陽三陰表裡各條,此症之分別也。詳其脈象,傷寒門則曰: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痙病門則曰:脈沉細,脈沉遲,此脈之分別也。詳其治法,傷寒門仲景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脈浮緊,冬月麻黃加乾葛湯,餘三時陶氏推廣防風羌活湯,今余改用羌活加干根湯,以表藥而治無汗之傷寒項強。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脈浮緩,冬月桂枝加乾葛湯;陶氏推廣加減沖和湯。今余改用防風加葛根湯,以風藥而治有汗之中風項強。其在陽明,目痛鼻乾,不眠,調脈乾葛湯主之。其在少陽,身熱惡風寒,頭項強,胸脅滿,羌活防風柴胡湯主之。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風濕項強,蒼防湯。濕溫項強,神術湯。以上言傷寒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至論痙病項強,《金匱》則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傷寒項強,身熱足寒,又見惡寒者,用麻黃湯主治。今痙病項強,目赤口噤,背反張,血液干竭,筋失所養,脈細之症,又不可誤用麻黃湯。故下文云: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𠘧𠘧然。確似太陽傷寒症,若脈不浮緊急大,即非傷寒而不可用麻黃。若脈反沉遲,此是痙病,當用栝蔞桂枝湯主之。下文又云:太陽病,若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夫太陽無汗之項強,本是麻黃湯發汗症;以其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又是陽明之症,故以葛根湯雙解太陽陽明兩經之邪。若失用葛根清解陽明表邪,即用寒涼清裡,則口噤不語之後,又變介齒。是此可見痙病無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脈沉遲,難用麻黃髮汗耳。然痙病項強亦有當下者,故下文又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以大承氣湯。此言痙病,若表邪盡解,惟存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介齒,一派裡熱內結,亦可與大承氣。按此則《金匱》一立栝蔞桂枝湯,和營衛,清痰滌熱,而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湯,散陽明太陽在表之邪,而為無汗剛痙發表之方;一立承氣湯,以清陽明表解裡熱,有汗柔痙攻下之方。如是則汗、下、和解、三法全矣。此言痙病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余以痙病項強,參以傷寒項強,則明項強症應從太陽表邪主治,而有發汗法門。今以傷寒項強,參以痙病項強,則明項強症亦有陽明裡邪主治,而有承氣下行法門。考之雜症門,頸項強痛,不能回顧,右脈數大,有用二陳湯加羌活、黃芩而治者。今余推廣項強而兼胸滿口噤、介齒不語等症,亦有痰凝食滯,脈滑有力,可用二陳導痰湯、平胃保和散而治者。以口噤介齒,中焦凝滯,寒涼抑遏者不少。再考《內經》分十二經俞穴,立刺法主治,則知各經皆有項強之症,原非太陽陽明表邪裡熱二條可盡者。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
曰太陽,不曰陽明,然加葛根,兼陽明不待言矣。不曰風傷衛,然用桂枝葛根湯,則風傷衛之症明矣。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者,麻黃加葛根湯。
不曰寒傷營,然用麻黃葛根湯,其為寒傷營亦明矣。
服桂枝湯後,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頭項強痛,翕翕發熱,服桂枝湯,當汗出熱減。今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乃是水飲內結,故以此方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
傷寒四五日,少陽時也。身熱項強,脅下滿,少陽症也。手足溫而渴,故以此方清少陽之表裡。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之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
言結胸者,項亦強,是結胸又兼項強等症。言如柔痙之狀,則有汗出而無表邪,故用大陷胸丸。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弦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不可汗,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刺期門。
頭項強痛,太陽症也。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少陽支結症也,故曰太陽與少陽並病。刺肺俞,則泄太陽之病;刺肝俞,則泄少陽之邪。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不可下之。
上條少陽症多,故刺肺俞、肝俞;此條太陽症多,故但刺肺俞,以泄太陽。上條少陽症多,故禁汗;此條太陽症多,故禁下。
麻黃加葛根湯
葛根 麻黃 桂枝 甘草 芍藥 生薑 大棗
此仲景治太陽症,項背強𠘧𠘧,無汗之方。加葛根者,以頸項三陽交會,陽明亦所主者。然辛溫太過,三時熱令,化立辛涼解表方法。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 葛根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此仲景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有汗之方。按二方俱加葛根,則項背強,太陽與陽明症矣。若熱令南方,用羌、防易桂枝。
防風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荊芥 柴胡 乾葛 甘草
陶氏以此方,代仲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之麻黃乾葛湯者,冬令,加生薑;夏令,加石膏、里有積熱,加川連,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
羌活加葛根湯
羌活 葛根 防風 荊芥 柴胡 前胡 川芎 廣皮 甘草
太陽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仲景用麻黃葛根湯,陶氏用防風羌活湯。今余以此湯治南方熱令積熱之人,外冒表邪之症。
加減沖和湯
防風 羌活 黃芩 石膏 廣皮 甘草
此方陶氏治太陽項背強𠘧𠘧,汗出反惡風者。前條以無汗惡寒,故不加涼藥。此條因有汗項強,故用黃芩、石膏。然再加葛根,不失仲景本意。
防風加葛根湯
防風 乾葛 甘草 黃芩 山梔 廣皮
仲景有汗項強,以桂枝加葛根湯治之。今余以防風易去桂枝,加入葛根,更名防風葛根湯。惡寒身痛者,加羌活、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頭痛,加川芎;濕勝身重者,加蒼朮、白芷;汗多者,加白芍藥。
羌活防風柴胡湯
羌活 防風 柴胡 黃芩 甘草 廣皮 半夏
此方即以柴胡湯加羌活、防風,治太陽、少陽兩經表邪項強者也。然熱令,宜加知母、石膏;寒令,宜加生薑、蘇葉。
防風石膏湯
防風 石膏 乾葛 白芷
風溫之症,多有項強,故以防風散風,石膏治溫。然此治陽明者,症兼太陽,加羌活;兼少陽,加柴胡。
蒼防湯
蒼朮 防風 白芷 川芎
項強症,風濕居多,故用燥濕散風。若兼熱者,加石膏、黃芩;兼太陽表症,加羌活;少陽寒熱,加柴胡。
神術湯
蒼朮 石膏 防風 乾葛
濕熱見風,則發項強,故以蒼朮、防、葛散風勝濕。然此皆治陽明,若症兼太陽少陽,加羌活、柴胡。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 桂枝 甘草 白芍藥 生薑 大棗
痰結中脘,亦發項強之症。此即小建中湯加栝蔞根,助中州化痰涎。痰多嘔逆,加半夏、廣皮;胸前凝滯,加砂仁。以中氣虛,不能運化,必宜建中滌痰耳。
調脈葛根湯
葛根 前胡 防風 甘草
此治陽明表邪項強之症。若太陽見症,加羌活;少陽見症,加柴胡;里有積熱,唇焦口渴,加知母、石膏。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
二陳導痰湯 即二陳湯導痰湯同煎。
項背強直之症,多以痰飲主治。蓋中焦凝滯,則心胸頭背頸項強直,以陽明主乎項。故此方滌痰化滯,清理陽明之裡。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中焦食滯,每多項背強直不得臥下之症,故用此方。
二陳羌芩湯 即二陳湯加羌活黃芩。
內有痰飲熱結,外冒風熱,以致項背強直,用此方。
咽痛
《傷寒論》太陽陽明咽痛各一症,悉屬陽症也。少陰咽痛者六,陽熱者四,陰寒者二,少陰陽熱者四,治以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散。少陰陰寒者二,治以桂枝幹薑湯、真武湯、四逆湯。另厥陰咽痛者一,亦陽症也,治以桔梗湯。夫咽痛,皆是陽熱。今少陰經內有二症屬寒者,何也?其一以汗多亡陽;其一以陰盛格陽。成氏云:甘草湯主少陰熱壅咽痛者;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陰客寒挾痰咽痛者。《活人》云:以半夏桂枝甘草湯治伏氣之病,謂非時之暴寒伏於少陰,日久乃發,先見咽痛惡寒,宛似傷寒,但脈不緊盛,反微弱,且見下利,俗名腎傷寒。治以半夏桂枝甘草湯,次用四逆湯。吳氏云:凡陰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諸法。若陽症咽喉痛,用甘露飲、玄參湯。戴人云:有初得病,無陽毒陰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擁蓋,或食生薑熱酒即臥致是,此名因寒傷熱咽痛,宜用涼膈散、甘露飲治之。又有先傷於熱,欲取涼快,乃為外寒所束。此名因熱冒寒咽痛,切不可驟用寒涼,宜用甘桔湯、雙解散等。按三陽里症有咽痛,表症咽痛者少,以里未鬱熱故耳。然太陽症,有表寒外束裡熱,亦有咽痛。若少陽里有鬱熱,外冒表邪,亦有咽痛者。更有陽明胃有積熱,太陰肺有積熱,外冒表邪,皆有咽痛者。故三陽表症,亦有咽痛之症。以法論之,若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太陽表症為重,宜先散表,羌活沖和湯重加甘、桔,俟汗出表解,然後清熱,切不可早用寒涼,抑遏表邪。陽明裡熱者,有用清胃湯加甘、桔。少陽裡熱者,方可用柴胡清肝飲。太陰肺素有熱,涼膈散。若帶表邪,仍用散表之藥。咽痛甚者,刺少商穴,稍見血出即愈。咽痛喉邊腫起一塊,以針刺腫處出血則愈。如喉一片皆腫,難以遍刺者,以冰、硼、爐甘石,研細吹痛處,時以薄荷湯漱口。
家秘荊防甘桔湯
荊芥 防風 甘草 桔梗 薄荷 大力子
惡寒身痛,加羌活;腰痛足冷,加獨活;潮熱,加升麻、柴胡。古方升麻玄參湯,和解陽明咽痛者,加羌柴兼太陽少陽治之矣。三陽咽痛皆熱邪,然用寒涼反劇,以其舊有故熱在裡,新受暴寒外束,家秘多衝蘿蔔汁,取其甘寒善散耳。
太陽病,下之,脈緊者,必咽喉痛,半夏湯。
太陽病應散表,反誤下,不成結胸,但見脈緊,此太陽表寒未散,內薄咽喉而必痛,故用半夏桂枝湯,散太陽表寒。此因誤用寒下抑遏,故用辛散,非陽經咽痛,概可慢用。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則咽不痛。
此申明陽經咽痛,多因火熱上衝,不同寒邪抑遏,妄用辛溫從治。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此申明裡真寒,外假熱,咽中痛,虛陽上浮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下利陰寒者多,今咽痛胸滿心煩,則是陽火,故用豬膚潤燥。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
此少陰熱邪咽痛也。以甘草湯設不瘥,再與桔梗湯,以開提肺邪。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
咽痛之症,可用半夏散及湯治之。若咽中痛而生瘡,直至聲音不出,則桂枝有礙熱邪,故以苦酒、半夏、雞子白,潤燥溫散所伏之寒邪。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喉不痹。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則是裡熱太過,故咽中痛,喉中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仍不止,則邪熱內攻腸胃,故便膿血。既便膿血,熱邪不上衝,而喉不痹。
半夏湯
半夏 桂枝 甘草
此方本為太陽表有寒邪,應散表,誤下,寒邪伏於咽喉,結聚痰涎而作痛,故用辛溫散解,非概治陽經咽痛也。
通脈四逆湯
乾薑 附子 甘草 蔥白
咽中作痛,要分三條:表邪不散,宜散表;積熱上衝而痛,宜辛涼;虛陽上浮,家秘用此方加涼藥少許,恐有拒格之患耳。
豬膚湯
豬皮一斤去毛去肉水煎去渣加白粉白蜜少許煎服。
少陰咽痛,以腎水不足,水中火發,土刑肺金。豬膚系北方水畜,水能制火,皮能潤肺。後人宗此,化黑驢皮,用阿井水煎膏,以治咳嗽、嗽血。家秘用龜版,性同豬皮,刮淨煎膏,補腎水,潤肺燥,取補北方制南方,則西方不受火制。
甘草湯
甘草(二兩水煎)
《千金方》治肺癰,《傷寒論》治咽痛,同用甘草一味,以咽痛肺癰,肺受火刑耳。仲景心下痞滿,以甘草、黃連同用,取其直折心火。後以甘草、生地、木通同用,導去心經之火。後人又以二方合用,而瀉火全矣。然不用於咽痛,不可驟用苦寒耳。前方用豬膚湯,壯北方腎水,以制龍雷之火克肺也。此方用甘草一味者,瀉南方之心火克肺也。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原文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若不瘥,與桔梗湯。按甘草瀉心火,服之痛不愈,此火邪結住肺中,不得外解,故以桔梗開發肺氣,同甘草瀉出肺中伏火。因此悟得欲清肺中邪結,必要開肺清肺,二味同用,則肺中之邪始出。余化此方法,加防風於瀉白散中,以解肺風;加石膏於瀉白散中,以瀉肺火。本宗於此。
半夏散 即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 桂枝 甘草
前條客寒傷於太陽,失汗誤下,寒邪內結咽喉而痛者,以半夏湯蕩之。今以客寒伏於少陰,伏氣腎傷寒咽痛,又以此湯更為半夏散以散之。可知太陽之邪結在淺,少陰之邪伏於深矣。
苦酒湯
苦酒 半夏 雞子白
仲景以半夏湯,治太陽表邪內伏,作痛咽喉。又以半夏散,治少陰伏氣咽痛。今以少陰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者,又以苦酒湯治之。夫寒邪挾痰,伏於咽喉而痛,可用半夏以散痰,桂枝以散邪。若熱痰攻咽成瘡,而聲音不出,則不可妄用辛溫,故去桂枝,易以苦酒雞子白,溫散潤燥治之。
甘露飲
知母 麥冬 連翹 薄荷 桔梗 黃芩 玄參 滑石 石膏 甘草
咽喉之症,客寒內伏,仲景立辛散之方,以戒苦寒直折。余今又不得不補贅苦寒之方,以治三陽熱毒上衝,非違背前賢,實相需互備也。
玄參湯
玄參 山梔 麥冬 天花粉 桔梗 知母 薄荷 甘草 黃芩
此方清肺潤燥,治實火咽痛。陽明有熱,加升麻、石膏,即合玄參升麻湯。少陽有熱,加柴胡、膽星。外冒風邪,加防風、荊芥。
涼膈散
連翹 桔梗 山梔 黃芩 天花粉 知母 薄荷 甘草 玄參
此通治三陽上焦咽痛之方。症兼陽明,加升麻、乾葛;兼少陽,加柴胡;若外感風寒發熱,加防風荊芥。
甘桔湯 詳前。
雙解散
柴胡 乾葛 荊芥 薄荷 黃芩 玄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桔梗 防風
此治陽明少陽,先傷積熱,又冒表邪,鬱於上焦,咽喉作痛。
羌活沖和湯
羌活 防風 荊芥 白芷 黃芩 蒼朮 生地 廣皮 甘草
此治太陽發熱咽痛,無汗脈浮者。症有燥熱去白芷、蒼朮,加入玄參、升麻。
清胃湯
升麻 生地 丹皮 山梔 甘草 黃連
陽明有熱,肺受火制,故以此湯清胃治本。家秘治咽喉作痛各有分別,語言即痛,清肺為急;咽物即痛,清胃為先。
柴胡清肝飲
柴胡 黃芩 山梔 青皮 荊芥 甘草
《內經》云:一陰一陽,結為喉痹。少陽之火,恆結喉旁,故家秘治咽喉腫痛,多有兼治少陽者。
卷二
似瘧
似瘧者,發作有時而准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後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症也。發於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於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於寅卯二時,少陽症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若發於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症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於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症也,乾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乾葛湯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症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症也,宜發表。寒熱發在午後者,邪在半表半裡,一半散表,一半清裡。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後者,癉陽症,宜清裡為急。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伏變症。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發外,風寒束其外,裡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後清積熱。積熱先感,伏於內,未曾發病。風寒後感,束於外,其病乃發。後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而遠,故後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後清裡也。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噁心,此痰飲內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蔔汁。以似瘧症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症,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變重。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後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發後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後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後熱,宛似瘧症,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此症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症。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徵。故曰無汗惡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里症也,欲其無汗,清裡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穀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寒後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里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則是邪散,變輕而無准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症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癢,仍當發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熱,此陽明似瘧之症。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汗也。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症。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二門。
按似瘧症,若發寅卯二時,又見弦數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乾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加減羌活湯 見惡寒。
似瘧發於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症,故以此方發表。
升麻乾葛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 甘草
此治陽明經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厚朴;口渴消水,加乾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
似瘧症,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後發熱。
二陳導痰湯
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甘草 石菖蒲
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乾葛。里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厚朴。
平胃散 見譫語。
腸胃濕熱,恆發似瘧。若發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
草果仁 青皮 白芷 甘草 紫蘇 白豆蔻 山楂 萊菔子
人冒外邪,但發寒熱,不成瘧症。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後又外感風寒,則發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時惡寒身痛,此後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症,皆因內有痰飲積熱故耳。
家秘截瘧飲
羌活 柴胡 升麻 半夏 厚朴 檳榔 青皮 枳殼 木通 楂肉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後熱,尚有表症者。發作有時,不若發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症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症多也。然又有分別,發於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症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於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發於申未二時,或間日發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乾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症者,大幹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漐漐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症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總之,自汗脈沉數,無表邪之潮熱,宜清裡,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症之潮熱,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雙解表裡,未可單清裡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里症潮熱,如無下症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火上衝,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熱如火,一日一發,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伏作患,從里發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症者,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乾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後,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損谷即愈。此言戒穀食,並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穀食,兼清其餘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註結胸症。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後即是溏糞。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矣。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如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陽明病脈不浮大,而遲緩汗出不惡寒,且腹滿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裡矣。若尚見發熱惡寒,又無潮熱里症,未可用承氣湯。即令腹大滿,大便不通,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糞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主之。
此以不能食,別有燥屎。以能食,別無燥屎。言陽明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腸胃中填實,無餘地納穀,即大實大滿互詞,故斷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乾結燥屎,未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與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沉數,方是下脈。今脈滑疾,尚是浮動表邪之脈,且以小承氣湯服之,察其若轉矢氣,仍以小承氣湯更服一劑。若不轉矢氣,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則裡氣已虛,不可更投承氣湯,故曰難治。
二陽並病,太陽症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症罷,但發潮熱,已無表證矣。汗出大便難而譫語,皆下症,故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中,復申脈浮而緊,即潮熱發作有時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陽施治。發作有時,非發作定期,乃言發作時,必現太陽時候。例如辰巳潮熱,屬太陽之時;上半日潮熱,屬表邪之時。即脈但浮不緊,表邪輕者,亦見盜汗出,尚是柴胡症也。此示人不拘脈與症,但見表邪起影,即當從表治之。
柴胡防風湯
柴胡 防風 乾葛 甘草
此散少陽陽明表邪之方。若惡寒身痛,加羌活。飽悶,加枳殼、厚朴;嘔吐,加半夏、厚朴。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人參
此方和解少陽。若見惡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飽悶,去人參,加枳殼、厚朴;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大黃
少陽表症未解,里症又急,用此方雙解表裡。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柴胡飲子
此即小柴胡湯加大黃,大柴胡湯加人參,家秘治潮熱便閉,本元虛者。去半夏,加當歸、白芍,治血虛潮熱,大便閉結。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白虎湯 見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別有汗無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與不焦,乃下手要訣也。
大幹葛湯
此從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湯,雙解陽明表邪未解,又見陽明裡熱有下症者。
三乙承氣湯
枳殼 厚朴 大黃 芒硝 甘草
潮熱,里症也。故一見下症,即用下法。
大陷胸湯 此方詳註結胸症。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裡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症,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症,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裡。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症;煩躁,里症;陰躁,陰症。是以煩躁,宜分表裡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乾,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症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乾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裡症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症而煩者,承氣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裡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症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裡。又有表邪伏於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總之,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雜症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後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註發熱。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症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症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發汗後,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里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裡,故以梔子去煩,厚朴泄滿。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乾薑以暖中。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症。今以汗下後,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症,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症,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症,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症,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註衄血條內。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註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註大便硬。
病人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症,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裡熱煩躁矣。詳註大便結內。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症,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裡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裡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於裡,宜用清裡之法。
梔子乾薑湯
梔子 乾薑
陽症煩躁用梔子,陰症發躁用乾薑。今因本是陽症,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裡藥,和解表裡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後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厚朴湯 即清氣湯。
梔子 厚朴 枳實 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里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薑 石膏 大棗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於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湯 見發熱。
防風湯 見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 見發熱。
葛根湯 見似瘧。
升麻乾葛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 甘草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 見潮熱。
承氣湯 見潮熱。
譫語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經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症,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癍痧內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症急者,大柴胡、大幹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幹,渴不消水,與裡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症,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裡,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症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衝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症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症,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註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註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註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註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裡,今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乾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吐下後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 升麻葛根湯 柴胡湯 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 甘草 生地 木通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
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 升麻 生地 山梔 甘草
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 黃連 大黃 山梔 石膏
此因三陽經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幹葛湯 見頭痛。
譫語有下症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乾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裡。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幹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玄參 天花粉 薄荷 甘草 黃連 玄明粉
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於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枳實 石菖蒲 山楂肉 萊菔子
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石菖蒲 甘草 海石
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
半夏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枳實 玄明粉
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犀角地黃湯 見身痛、衄血。
譫語如狂,亦有血症諦者,以此方出入加減。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大承氣湯 見便結。
發狂
經云:邪入於陽則狂。又云:重陽為狂。《傷寒書》以熱毒入胃,併入於心,遂使狂言妄語,大渴引飲,然此指熱甚一條而言也。夫發狂症,內傷有痰熱、挾食、驚氣、蓄血、血虛、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閉,裡熱內結、血蓄、癍毒、挾痰、食滯、陰躁七者之別,未可概以火熱治之,而犯誤下寒涼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閉者,其人素有積熱,外冒表邪,不得發泄,內擾神明,遂使志識昏迷,但見狂妄。即有表邪,因內有積熱,不宜辛溫發散。無汗,脈浮數,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後以雙解散和解表裡。邪熱內結者,六脈沉數,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亂譫語,二便閉澀,當以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利裡熱。若大便不通,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蓄血發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脈見芤者,血蓄上焦也,當歸桃仁湯主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尺脈見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癍毒發狂者,內伏癍毒,外被風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滯中焦,癍毒不得發越,內擾神明,左脈或浮或躁者,羌活敗毒散。生冷抑遏,食滯中焦,右脈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時氣發狂者,四時之疫氣沿門患之,當察時令所屬,應發表者,羌活敗毒散;應和解者,雙解散;應清涼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另有挾食發狂者,外感時令,內傷飲食,滯於中焦,則多譫語,症似陽狂,但脈大不數,口不消水為異,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湯服之。又有挾痰發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症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脈滑大,法先吐之,鹽豉湯探吐。痰在中焦,關脈洪滑,二陳湯加竹瀝、膽星;有結痰痰積者,加海石、瓦稜子。脅肋脹滿作痛,有實候者,先以導痰湯服之。有下症者,以滾痰丸下之。陰躁發狂,另具陰症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也,抵當湯主之。
三條詳註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庵然如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條詳註身痛。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發狂不用表藥,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後或清熱,或消食,或消痰。
雙解散
羌活 葛根 柴胡 防風 荊芥 石膏 黃芩 滑石 山梔 連翹 知母 甘草 桔梗
表邪發狂,止須解表;裡熱發狂,止須清裡;若表裡俱見之症,以此方雙解表裡。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石膏
發狂之症,外無表邪,里無痰食,則以此方清裡熱。
涼膈散
桔梗 天花粉 連翹 薄荷 黃芩 大黃 芒硝 山梔
心藏神,肺藏魄,心肺為邪熱所冒,則神識昏迷,狂言譫語,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熱。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狂亂系熱結在裡,故大便不通而狂亂者,宜用此方。
導赤各半湯
木通 生地 甘草 黃連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
心為熱冒,則發譫狂,故以導赤散合瀉心湯;上清心經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當歸桃仁湯
當歸 桃仁 紅花 丹皮 山楂 澤蘭葉
如狂喜忘之症,血結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應,再加枳殼、大黃,直達大腸。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湯 見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結,非此不可。
羌活敗毒散 見發熱。
疫毒必從毛竅口鼻感入,故疫症發狂見表症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
山楂 麥芽 萊菔子 熟半夏 連翹 香附 枳殼
熱甚加梔、連;濕鬱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發狂症,皆以陽火主治。亦有食滯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補此消導法門。
二陳竹瀝膽星湯
熟半夏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膽星 竹瀝
寒涼凝結,加生薑;內有積熱,加梔連;濕鬱,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滾痰丸
礞石 黃芩 大黃 黃柏 沉香
胃實食重,熱結大腸,用承氣湯下之。表邪下早,內陷心胸,用陷胸湯下之。今熱痰膠固腸胃,以此方下之。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乾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症,以內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熱,脈浮而數,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乾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此少陽經表邪嘔苦之症,小柴胡湯治之。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乾,先渴後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乾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厚朴、竹茹。若噁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總之,無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衝,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癍症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乾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方書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熱嘔吐,另具《症因脈治》中也。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熱,此即太陽中風症,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後,必吐膿血。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症發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裡吐逆之症,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症,必發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症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症也。尚有發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註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衝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症,但吐後止可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裡症,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裡,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並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薑。上下二章,互發嘔吐症,半夏、生薑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症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裡寒下利,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乾薑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保和平胃散
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厚朴,以利胃止嘔。
乾葛清胃湯
乾葛 石膏 熟半夏 厚朴 廣皮 甘草
乾葛解表,石膏清裡,加半夏、厚朴、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見發熱。
疫邪癍痧,伏於陽明胃經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癍出吐止。
蒼樸導痰湯
痰飲水濕伏於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
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厚朴,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
竹茹 乾葛 陳皮 半夏 甘草 藿香
嘔吐屬胃,此方以乾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薑;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症,加各經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厚朴;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黃連湯 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口渴熱嘔,合乾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薑。
乾薑黃連黃芩湯
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
此方寒熱並用,統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註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註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註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註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厚朴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註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註自汗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滿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裡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徵。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後,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症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裡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 見譫語。
涼膈散 見發狂。
裡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三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
熟半夏 廣皮 生薑
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方治內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註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 川連 半夏 廣皮 白茯苓 甘草
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
川連 香薷 厚朴 甘草
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
桑葉 石膏 人參 麥門冬 枇杷葉 杏仁 阿膠 黃芩 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於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穀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半夏 竹葉 麥門冬 甘草
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蔞根湯
栝蔞根 半夏 竹茹 枳殼 桔梗
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此方因汗下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症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餘邪,而治喘逆。
乾葛黃芩黃連湯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症,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後,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乾葛芩連湯。
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暍。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口渴便赤,宜清裡石膏湯。邪在半表半裡,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暍發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註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宜發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後變症,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制使大黃清裡熱而不下脫,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後危症,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症。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也。言無少陰症,以明太陽症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註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症,治宜攻裡。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汗,未可攻裡。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註自汗。
羌活勝濕湯
羌活 防風 蒼朮 黃柏 澤瀉 茯苓 廣皮 甘草
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 乾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 見惡寒。
石膏湯
石膏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黃芩 甘草 白朮 茯苓 附子
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朮甘草湯
桂枝 茯苓 白朮 甘草
此治上虛不能制水,水飲上衝眩暈之症。
天麻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天麻。
此治氣虛眩暈者,有火加梔連;有痰,加半夏、廣皮;有寒,加炮薑、肉桂。
天麻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天麻。
身癢
內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症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從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鬱於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太陽身癢,羌獨敗毒散。若陽明身癢,乾葛防風湯。少陽身癢,柴胡防風湯。《原病式》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得散越,則發癢。故仲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辛散表邪。陽明篇曰,此久虛故也。言元氣久虛,津液不足之人,又冒外邪,因久虛之故,不能作汗逐邪,當散表邪,非言久虛而用補藥。《活人》妄以朮附湯、黃耆建中湯治,最為遺禍。
太陽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症八九日,言如瘧狀,必其人不嘔清便、脈微緩者,有欲愈之機,若面反有赤色,尚是表邪未散,身必癢,故用發散表邪。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陽明病,本多汗,今反無汗,則外邪攻注皮中如蟲行之狀,乃是元氣素虛,不能作汗逐邪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補元,躍躍言外。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乾葛防風湯
乾葛 防風 荊芥 甘草
太陽身癢,不用麻桂各半湯,而用羌獨敗毒散,陽明身癢,不用幹葛湯原方,而用此方,以表邪火鬱故耳。
柴胡防風湯
柴胡 防風 荊芥 甘草
太陽陽明身癢,用前二方,若少陽身癢,則此方治之;若三陽合病身癢,當以三方合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見發熱。
頭眩
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症,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後、汗下吐後,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症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乾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症已解,里有結熱,又宜清裡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症,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里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後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朮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湯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衝,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汗,是以頭眩身瞤動,一派陽虛之症,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後,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衝,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朮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後,因此症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註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咳主於肺,胃熱上衝,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
目眩口苦,膽經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術湯
羌活 蒼朮 石膏 防風 天麻
此治太陽風濕發熱眩暈之症。若兼陽明,加乾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噁心,加半夏、神麯。
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
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症。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乾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厚朴;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
桔梗 半夏 陳皮 枳實
此治痰結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熱,加羌活、防風;里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症,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症,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狂。
平胃二陳湯 即蒼樸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症。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乾薑,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此治陽虛眩暈之症。氣虛,加人參、白朮;血虛,加當歸、黃耆。
真武湯
口渴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不能消水。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裡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裡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裡,則煩渴脈數,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裡,切不可同陽明汗出口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若熱邪入於陽明之經,汗出而渴,脈洪而數,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裡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氣湯。少陽裡熱,口苦咽乾,脈弦數而渴,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症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乾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乾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乾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藥,乾葛宣發陽明之鬱熱,石膏清潤陽明之裡熱。有連用石膏、知母。渴不減,後用乾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乾葛,渴不減,後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裡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病,同一陽明經藥,而失分表熱裡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乾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癍症中常有此症也。是以雜症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症。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熱。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於口燥咽乾條內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症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發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里,用不得單表單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裡者。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不煩渴者,可再發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裡,故以五苓散雙解表裡。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之症,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里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裡,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於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可見意在雙解表裡,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裡。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症。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裡兩兼之症,又當雙解表裡,非單清單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煩渴,本白虎湯症。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裡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後大汗,後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裡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復告誡。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症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乾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註懊憹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憹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乾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乾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乾葛湯 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乾葛湯。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 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乾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於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 黃連 大黃 石膏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 見發狂。
肺胃有熱,多發渴。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乾葛石膏湯 見寒熱。
陽明裡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裡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 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甘草
口渴皆系內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滯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乾葛清胃湯。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口燥
口乾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乾,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症也。按口燥與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口燥咽乾者,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於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幹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乾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症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渴不消水,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另有熱病與發癍,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穀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乾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家至此,束手待斃。余以晚年之悟,思得癍邪熱毒伏於腸胃,蒸釀發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癍,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稜、阿魏。治夾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乾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癍,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裡熱,單以發表退熱,單以清裡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裡,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裡,人不知也。
衄血
雜症門,衄血為里症,宜清裡;外感門,衄血為表症,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內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衝者也。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乾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內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內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此脈之分別也。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症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後,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症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火傷於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於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症,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嚥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陽明表熱;口鼻乾燥能食,陽明裡熱。表裡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乾葛湯 見煩躁。
茅根湯 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 白芍藥 川連 甘草
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矣。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牡丹皮 赤芍藥 生地 黃芩
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
生地 丹皮 天門冬 黃芩 地骨皮 白芍
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
麥門冬 地骨皮 知母 石膏 生地 丹皮 白芍藥
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症,加升麻、乾葛、荊芥、黃芩;若裡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乾葛石膏湯
乾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丹皮 生地 黃芩
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 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
蓄血
方書皆以唇乾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傷寒敘蓄血症與狂亂症中,互相發明。看傷寒以手按其心下及兩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是氣結溺澀,非蓄血症。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於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於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於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並治下焦。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後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亦為至當。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狂者,必血結下焦。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並詳發黃。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滿,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血淤於內則喜忘,且大便硬,反潤滑易出,驗其色又黑,確是蓄血,故用抵當湯。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吾滿,為有淤血。
胸滿痿黃,似脾胃濕熱。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又微大來遲,他人不見腹滿,自言脹滿,則外不脹,而內脹急,故斷其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伏陰,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熱狀,且見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不數大,乃是陽邪伏於陰分,故知其為淤血,宜下之。前條以脈大來遲,而斷其血;此條以脈反無熱,而斷其血也。
少陰病,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發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溫之。
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湯、加豬膽、人尿同服。厥陰蛔厥,口燥舌燥,時時欲涼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離,又不欲嚥下,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
以上三條,言陰極發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嚥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湯溫之。
紅花桃仁湯
紅花 桃仁 赤芍藥 當歸身
此方行血而無推蕩,活血而無凝滯。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犀角地黃湯 見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傷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氣湯
桃仁 大黃 芒硝 桂枝 甘草
此湯加桃仁佐大黃,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結之血。家秘加枳樸,以血隨氣行;加當歸、芍藥,去舊中即為生新地步。
抵當湯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血蓄下焦,沉結牢實,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當歸紅花湯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虛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為輕行之法。
當歸桃仁湯 二味。
此亦輕劑,但以桃仁易紅花,則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後人婉轉,而戒鹵莽。
下血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總其名曰下血。但有陰經陽經之分,並無寒熱之異,同歸於熱而已。《傷寒論》雖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之症,經雖屬陰,症則陽症。陶氏一以為協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少陰火氣內發,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傷。亦有心移熱於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熱於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湯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湯加知、柏、梔、連者。肝經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不清利膀胱,反發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此條詳註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
當歸 大黃 生地 甘草
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乾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矣。
黃芩芍藥湯 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朮敗毒散
熟蒼朮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 枳殼 廣皮 甘草
寒濕傷於太陽,內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症。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 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裡熱下血,以此方清裡熱,下淤血。一表一里,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 見譫語發熱。
涼膈散 見譫語。
火府丹 治二便。
當歸 赤芍藥 黃連 大黃 甘草 滑石
桃仁承氣湯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
當歸 大黃 廣皮 甘草
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
木通 車前子 山梔 川連 知母 黃柏 生地 甘草
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
知母 黃柏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
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川連 知母 麥冬 人參 甘草
卷三
無汗
《傷寒論》無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湯。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陽明症,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冬用乾葛湯。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梔子豆豉湯。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又云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憹,但頭汗,梔子豆豉湯。此水飲內結而無汗也。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廣治法也。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例如脈伏無汗。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滯用升發、皆無礙也。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表有邪里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滯,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滯。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唇口乾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惟熱鬱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經云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又云陽病而見陰脈者,死。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戰慄而出汗後氣和者,生。若不戰慄,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隨汗而死。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內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以其熱在皮膚,無汗。則熱邪何處發泄?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鬱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於三時熱令。羌活湯、乾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詳註惡寒頭痛。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詳註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詳註衄血。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當用麻黃湯。因其人正氣旺,未服麻黃湯而自衄出病愈。此申明上章太陽無汗症,若自衄乃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若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半節言無汗之症,宜發汗,戒用白虎;下半節言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忌發汗,宜用白虎。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小便又不利,則溫熱抑遏不得發泄,故心中煩悶懊憹,濕熱久郁,身必發黃。此條不立一方,而暗示陽明無汗,四條治法。無汗表熱,乾葛防風湯發表,一法也;無汗小便不利,豬苓湯清利,一法也;無汗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治煩,一法也;無汗身發黃,茵陳湯治黃,一法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條少陰傳經裡熱症,醫見其手足冷而無汗,絕似傷寒表邪未伸,誤用麻黃桂枝,辛溫強散其汗,則血得熱而妄行,或從口鼻耳目而出。
大青龍湯 見煩躁。
乾葛湯 見似瘧。
茵陳梔子豆豉湯 三味。
此陽明熱瘀在內,蒸發黃,家秘加乾葛、防風,兼散表郁,則全內外分消之治。
白虎湯 見潮熱。
小青龍湯 見咳嗽。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耆 陳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表邪閉鬱而無汗,純用發表,中氣虛微不能作汗,則用此方。家秘加荊芥、防風,治勞力感冒。
二陳湯 導痰湯 二方見似瘧。
平胃散 見譫語。
升陽散火湯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柴胡 防風 甘草 白芍
表邪內伏,寒冷抑遏,發熱無汗,手足反冷,此邪熱不得發越,故用火鬱發之。
消滯升陽湯
厚朴 半夏 枳殼 廣皮 升麻 葛根
陽明無汗,胸前飽悶,必是胃家有痰飲食滯,故用半夏、枳樸,以消胃滯,再加升、葛,宣發表邪。
雙解散 見發狂。
純是表邪無汗,則用發表,若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雙解。
小柴胡湯 見惡寒頭痛。
三陽表有邪里有熱者,用前方雙解;少陽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
理肺發表湯 家秘治肺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 獨活 柴胡 乾葛 枳桔 桑皮
平胃發表湯 家秘治胃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 獨活 柴胡 乾葛 枳樸 半夏
仲景首條,立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用杏仁。默示肺主皮毛,肺氣壅遏則喘逆無汗,開發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又桂枝湯下云: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有汗,必是胃無凝滯,故可食稀粥,以助藥力散邪。若發熱無汗,必是胃有凝結,不能作汗,故開發。胃主肌肉,疏利胃陽,為發汗真訣。又於頭汗條中,申明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淤熱,凝結中焦,隔絕周身之道路。治宜宣發胃氣,疏通經絡。細玩麻桂,宜北不宜南,故家秘化立敗毒散方法,加枳、桔、桑皮,名理肺發表湯,治風寒壅肺,發熱喘逆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方中,化出治法。又以敗毒散方,加枳樸、半夏、蒼朮,名平胃發表湯,治痰涎食滯,胸滿發熱,頭痛身痛,無汗之症,此從太陽病有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辛散水飲,敷布胃中,則內伏之水飲作汗而出,外冒之表邪隨汗而解,此一舉兩解,化法用方之妙悟也。
自汗
太陽症,自汗出,發熱不解,惡風,脈浮緩,此風傷衛,宜解肌。仲景用桂枝湯,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太陽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若太陽表邪已解,自汗發熱,口渴不惡寒,此陽明裡熱自汗,宜用涼膈散、三黃石膏湯、導赤各半湯。若大便不通,腹脹多汗,脈沉而數,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氣湯。仲景下法,獨詳自汗條內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則表邪多解。以上論冬令傷寒,然亦可參治四時者。外有汗自出,身仍發熱之冬溫;有自汗出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有發汗已,身灼熱之風溫;有汗出身熱,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熱,煩悶口渴,長幼相似之溫疫。此皆四時有汗之寒熱病,而非冬月傷寒自汗症也。傷寒初起,里未鬱熱,用辛溫散表。若三時寒熱病,里先有熱,後感風寒在表者,用麻、桂則礙裡熱,故化立辛涼散表、和解表裡兩法。發散太陽,羌獨敗毒散;和解太陽,羌活沖和湯;發散陽明,升麻乾葛湯;和解陽明,乾葛石膏湯;發散少陽,柴胡防風湯;和解少陽;小柴胡湯。若表散裡熱,仍照傷寒清裡之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止。
此言太陽時候也。巳午主太陽,故太陽病多發辰巳時。太陽病欲解,必過辰巳午時至未方解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明太陽病欲解,當必其脈浮先煩,知其汗出而解。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者,名為中風。
此條言發熱汗出,脈浮緩,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以無汗有汗,分別中風傷寒。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申明太陽中風,因衛之陽分有邪,故脈浮緩;營之陰分無邪,故不緊而弱。衛陽有邪,則發熱;營弱無邪,則不閉鬱而汗自出。言翕翕發熱,形容表邪拘緊之象。鼻鳴喘逆,表邪氣粗也。乾嘔者,表邪嘔惡也。故用桂枝湯,急解風邪。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頭痛發熱自汗之中風,宜桂枝湯者。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臟無他病,言無里症,但時有發熱自汗表症,此衛氣有病,當未發作時,先服桂枝湯發汗,則愈。
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營分本無病,因衛外之衛氣,不諧和於營氣,服桂枝湯,以和諧營氣則病愈。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條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別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別陽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申明陽明病裡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里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言病人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如尚有頭痛惡寒發熱表症,而見浮緩虛脈,尚宜桂枝湯汗之。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太陽症,今有汗出而至濈然者,轉屬陽明矣。故轉屬陽明,必濈濈常有微汗出而不幹。然雖屬陽明,未見熱結在裡,故不用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汗出熱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屬胃家裡熱,故與調胃承氣湯。上條但濈濈微汗不幹,此條蒸蒸時汗外達,邪已入里,故立調胃承氣湯,以示微下之意。
陽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較上章多譫語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氣湯,但清胃熱,譫語一止,莫再服。不服恐熱氣不清,多服恐無燥糞。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糞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上章多汗亡津,腸中乾結,內熱譫語,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氣湯。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之中,乃是陽明風熱,消津結硬,蒸其胃汁,外騰陰血陽津有立盡之勢,則須下之。以表虛無邪,裡實有熱,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後人下早,故先戒曰:過經表散,乃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則表邪內攻,語言必亂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門;中三句,關防下早變症;末三句,繳前應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盡,早下恐變症不測。仲景豈以未過經而下早,變出內亂神明危惡之症,反輕言下之則愈,復立大承氣大下危法於後。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言汗多,則陽明表邪盡解。仍發熱,乃是裡熱,蒸汗盡出,故用急下。前條言濈濈蒸蒸汗出,初入陽明裡症,用調胃承氣,清胃熱;中條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氣微下;後條言譫語,有燥屎,當用大承氣大下;此條總結上文,發熱汗多,表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已過經下症,當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當用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當用桂枝湯。今用桂枝葛根湯,必汗出惡風,又兼見陽明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脈浮,大表脈也。上關上,少陽也。肝膽主目,合目則汗,盜汗也。雖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屎。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前條三陽合病,發明脈浮大,上關上,目合則汗,以示少陽和解主治。此條三陽合病,發明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之裡症,以示陽明清裡主治。非表症,故發汗則譫語。非下症,故下之則額生汗。因手足冷,復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湯。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防風湯 見項強。
涼膈散 見發狂。
三黃石膏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石膏
上焦肺胃有熱,蒸汗外出,用前方涼膈散。若二焦皆熱,則用此方,兼治三焦。
導赤各半湯 見腹滿痛。
敗毒散 見發狂。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升麻乾葛湯 乾葛石膏湯 俱見寒熱。
柴胡防風湯
柴胡 防風 荊芥 前胡
少陽自汗,亦有表裡二條。若少陽表症多,宜散少陽表邪,當用此方。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少陽表裡皆熱而自汗,不可單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陽之表,黃芩清少陽之裡。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麥門冬 粳米
陽明純表邪症,則用升麻乾葛湯。表有邪,里有熱,則用乾葛石膏湯。若表邪已解,裡熱自汗,則以此方單清裡熱。
三黃解毒湯 見發狂。
三乙承氣湯 見便結。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 黃連 黃芩 甘草
陽明裡有燥熱而自汗,用乾葛石膏湯。陽明裡有溫熱而自汗下利,則用葛根黃連湯。陽明受熱,肺受火制,則用乾葛芩連湯,兼清肺胃。然又有熱在氣分而多汗,則用乾葛知母石膏湯。熱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湯。
十棗湯 見結胸。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
汗出而喘,身無大熱,且見於汗下後,乃是肺家內有積熱,外冒寒邪。內有積熱,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發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氣,借麻黃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內熱,從越婢湯中化出辛溫變辛涼之法,並開後人雙解肺經表裡之法也。
大柴胡湯 見潮熱。
甘草附子湯 見身痛。
甘草乾薑湯 見煩躁。
芍藥甘草湯 見煩躁。
桂枝葛根湯
桂枝 葛根 白芍藥 甘草 大棗
太陽發熱,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當用桂枝湯。今加入乾葛者,以項強自汗兼見陽明耳。
頭汗
外感發熱,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氣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賴胃陽敷布,而能升降陰陽發越毛竅者也。故凡中焦無病,則上下通達,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則熱結、水結,寒結、痰結、氣滯、夾食、蓄血,皆能壅滯經絡,但頭有汗,遍身無汗,邪氣不能外解。是以頭汗非輕症也,然亦有各條分別。外邪傳入少陽,結於胸脅,上薰於頭,則心煩懊憹而頭汗,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煩渴多飲,溫熱不得發越,上衝頭角,而發黃頭汗者,神術乾葛湯。若見背強身痛,不能轉側,惡寒而頭汗者,當治太陽,用羌活勝濕湯。水飲蓄結中焦,怔忡上攻,但結胸無發熱,但頭微汗無表症者,半夏茯苓湯,甚者陷胸湯。若瘀血在上,紅花桃仁湯。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頭汗者,桃仁承氣湯。若熱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譫語而頭汗者,歸芍柴胡湯。甚則刺期門,以瀉血室之熱。中焦痞結,子和每用吐法。痰飲食積,凝結中焦,但頭有汗,遍身無汗,家秘用乾葛、柴胡、防風三味煎湯,調保和散,頻服神效。若有燥火,沖葡萄汁、竹瀝。若裡熱火閉無汗,用山梔、豆豉、蔥頭、滑石。夫柴胡、乾葛、羌活、防風,但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梔子、豆豉、滑石、蔥白,但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麻黃、桂枝,但能發寒邪外束,內無積熱無汗,不能發風熱外閉,內有積熱之無汗。涼膈瀉心湯,但能發熱結腸胃無汗,不能發在表風寒閉郁之無汗。是以外有表邪,內有積熱,妙在雙解表裡。胸前凝塞,胃陽不能敷布而無汗者,妙在開發胸前,升揚胃氣。是以治頭汗之症,必要互參無汗條。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胸脅也。但頭微汗,大陷胸湯。詳註結胸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與夫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乾薑湯。
此申明頭汗症之未解者。頭汗微惡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裡兩見之症,若脈數大,可以雙解。今脈細則未能解,又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反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遍身無汗,又寒熱心煩,少陽太陽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湯。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弱,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喘,口燥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陽中風,陽邪也,以火劫之,血氣沸騰,灼其身發黃。火傷陽分,上衝作衄;火傷陰分,小便遂難。陰陽俱傷,身枯燥,但頭汗。火傷脾肺,則腹滿而喘,口乾咽爛,大便不行。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擾亂。此時惟賴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條詳註結胸。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淤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又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此二條反復明頭汗身無汗,濕熱不得內外分消,必發黃而小便不利。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
此言陽明病下後,外有熱,手足溫,則表邪尚未內陷,當解表。今因心中懊憹,但頭汗,故用梔子,去煩滌熱,豆豉宣散,胃陽敷布,作汗外解。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濈然汗出而愈。
陽明有熱,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擾神明,則下血譫語,如見鬼狀。熱邪閉而不宣,故但頭汗。刺期門,則營衛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見小柴胡湯,治熱入血室,不從少陽起見,乃清解厥陰邪熱。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不從厥陰起見,清解少陽邪熱也。
小柴胡湯 見惡寒頭眩。
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乾葛神術湯
乾葛 蒼朮 防風 石膏
陽明濕熱,閉郁中焦,胃陽不能敷布,但頭汗周身無汗,故以此方宣發胃氣。
羌活勝濕湯 見身重。
陽明頭汗,用前乾葛神術湯。太陽頭汗,當用此方。
半夏茯苓湯
熟半夏 白茯苓
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逐胃家水飲,則胃氣清和,而濈濈汗出。
紅花桃仁湯
血瘀上焦,常有發黃頭汗者,此方瘀血散則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紅花桃仁湯。若血瘀下部,頭汗而臍腹硬滿者,當用此方。
歸芍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牡丹皮 地骨皮
熱入血室,但頭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湯治之。家秘重加當歸、白芍藥,則功力愈專;加二皮,則身熱易退。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大陷胸湯 見結胸。
茵陳湯 見發黃。
發黃頭汗症,皆系濕熱,治分發表清裡二條。前方乾葛神術湯發表之法,此方清裡之法也。
盜汗
盜汗者,睡中乃出,醒則止矣。雜症門,責之血虛有火,故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外感盜汗,是邪熱在半表半裡之間,故用小柴胡湯。然不獨少陽一經,有盜汗,三陽三陰,皆有盜汗也。三陽盜汗,皆邪熱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故盜汗之症,有熱無寒者也。治太陽盜汗,羌活沖和湯。陽明盜汗,乾葛石膏湯。少陽盜汗,小柴胡湯。三陰盜汗,當歸六黃湯。在厥陰,倍生地、白芍藥;在少陰者,倍生地、黃柏、黃連;在太陰者,倍當歸、黃芩。仲景論中,但有三陽盜汗,無三陰盜汗,以盜汗皆表症耳。今見熱邪傳入三陰,亦有盜汗者。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詳註結胸宜參看。
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前條申明太陽脈浮動數,盜汗症,表邪未解,誤下而變結胸發黃。此條申明陽明脈浮而緊,潮熱發作有時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脈之但浮不緊,亦必見盜汗之表症。詳註潮熱。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脈浮,太陽也。脈大,陽明也。上關上,少陽也。欲眠睡,合目則盜汗,此熱在膽也,用小柴胡湯、瀉心湯。今余推廣清膽湯,重加柴胡、黃芩,互注合病,互參看。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仲景治盜汗,惟以小柴胡湯主治。盜汗尚見太陽表症者,家秘用此湯治之。
乾葛石膏湯 見寒熱。
盜汗而見太陽表症,用羌活沖和湯;盜汗而見陽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陽不用敗毒散,用沖和湯;陽明不用幹葛湯,用此方,以盜汗表裡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當歸六黃湯
當歸 地黃 黃耆 黃連 黃芩 黃柏
此治血中伏火,內傷盜汗。家秘去黃耆。加柴胡、白芍藥,治外感盜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專。
大陷胸湯 見結胸。
盜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後,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結胸為急。
清膽湯
柴胡 黃芩 竹茹 厚朴 廣皮 甘草
合目則汗,膽經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脈大,是膽涎沃心,家秘加陳膽星、川黃連;兼小便不利,合導赤各半湯;左關數大,合龍膽瀉肝湯,加歸、芍、山梔、牡丹皮。
懊憹
《傷寒論》言懊憹,惟太陽陽明發汗吐下後有此症,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鬱結心胸,而為半表半裡之症,非三陰症。故仲景雖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然於懊憹條歸重於梔子豆豉湯。今余分各經見症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表症,用葛根湯合梔子豆豉湯。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裡藥合梔子豆豉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豉湯加陳枳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豉湯。此余推廣之法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內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症兼懊憹,故治結胸。詳註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梔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梔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後,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梔子豆豉湯者,以懊憹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先分發汗、燒針、下之三條,誤治後,立三方治法。心中懊憹,舌上白苔,故用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豆豉湯主之。
此申明表邪誤下,身熱仍在,陽邪未內陷,不作結胸,但成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必宜以梔子豆豉湯治之。互注頭汗條參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陽明下後,懊憹煩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滿而不大滿,肛門初頭之屎雖硬,後必溏薄,不可攻之。
梔子豆豉湯
梔子 豆豉
此仲景治懊憹原方也。以懊憹症,心下煩熱致病,故以梔子豆豉湯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煩熱懊憹者,家秘故有三陽表藥加入之法。如羌活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羌活,以宣發太陽。乾葛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乾葛,以宣發陽明。柴胡梔子豆豉湯,即前方加柴胡,以宣發少陽。
梔子豆豉枳實湯
懊憹熱而無滯,止須原方。若有食滯,當加枳實,此開消導之法,非止用枳實一味也。
梔子豆豉陷胸湯
梔子 豆豉 半夏 川連 栝蔞霜
因結胸以致懊憹,故有大陷胸湯治法。若痛而不實,當以梔子豆豉湯合小陷胸湯。
大陷胸湯 見結胸。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懊憹症,渴能消水,則陽明裡熱,故以此方清陽明。
豬苓湯 見小便不利。
懊憹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則利小便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陽明裡熱耳。
不得臥
不得臥,雜症多屬內火。傷寒則有有表熱,裡熱,熱在半表半裡,熱在氣分血分;有汗下太過,虛煩不得眠;有瘥後餘熱未盡不得臥。如脈浮數,身發熱疼痛,無汗不眠者,太陽表症,宜羌活湯。若發熱多汗,口渴,小便不利,不得眠者,太陽熱結膀胱,五苓散。陽明目痛鼻乾,不得眠,身熱脈長,陽明表症也,乾葛湯。若煩渴消水,舌燥唇焦,脈長而數,陽明裡症也,人參白虎湯。若小便不利,豬苓湯。若蒸蒸發熱,手足多汗,大便硬,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若少陽膽熱,脈弦而緊,小柴胡湯加羌活防風。若脈弦而數,梔連柴胡湯加竹茹。若表邪已解,肝膽裡熱,龍膽瀉肝湯。有下症者,大柴胡湯。若熱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煩,減其飲食,梔子豆豉湯加枳實。若熱病後,火旺煩躁,黃連瀉心湯。若汗下太過,虛煩不得眠,秘旨安神丸。若膽涎沃心,膽火成痰,家秘膽星丸。《準繩》云:不得眠,皆是熱症表有邪者,邪擾經絡,宜發表。里有邪者,火擾於內,宜清裡。半表半裡有邪,膽經有火,宜清少陽。若陽明有熱,而胃不和,宜徹熱和胃。餘熱未除而煩躁,熱耗真陰。宜養陰清火。汗下虛煩而神氣不足,宜養陰補虛。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
此因大汗亡津,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故與水以濟胃干,則煩躁止而安臥。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後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不過經絡不寧,何至但欲起,必有痰涎結在心下。若其脈微弱,此本是有寒結,非熱結,反下之,則邪不下行而作結胸。若利未止,邪已下行,四日後,當作協熱下利。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應補者多。今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尚是熱邪結於胸中,故用此湯治懊憹。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裡熱互詞;大便乍難乍易,裡熱互詞;時有微熱,潮熱互詞;喘冒不得臥下,大實大滿互詞。故曰有燥屎,宜大下。
少陰病,傳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曰傳之,此陽邪內傳也。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手少陰心火旺,故用此方。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下利,熱傳下焦者多。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此上焦手少陰燥火傷陰致是。
羌活湯 見惡寒。
表熱不臥,以此方散表。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不得臥,用此方。
乾葛湯 見似瘧。
陽明表熱不得臥,當散表。若口渴唇焦消水,加知母、石膏。
人參白虎湯 見潮熱。
陽明表熱不得臥,用前乾葛湯;裡熱不得臥,則用此方。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結腸胃,腹脹便結不得臥,故用此方。
梔連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竹茹 半夏 梔子 川連
少陽邪熱不得臥,則用此方。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川黃連 麥門冬 陳膽星 知母 甘草 真青黛 山梔
肝膽有火,則目不能合,膽涎沃心,則目不得瞑,故以此方加膽星、青黛,化膽經之痰。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少陽症不得臥,又見下症者,用此方。
梔子豆豉枳實湯 見懊憹。
熱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煩,夜不安臥,用此方,再加消導之藥。
黃連瀉心湯
黃連 麥門冬 赤茯苓 甘草 木通
內傷不得臥,有心氣不足,則以棗仁湯溫藥以補心氣。若心血不足者,則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補心血。涼心火,今熱病門,故用此方。
硃砂安神丸
黃連 白茯神 麥門冬 生地 棗仁
心火旺,心血未虛者,以黃連瀉心湯主治;心血虛者,以安神丸治之。
家秘膽星丸
陳膽星 青黛 海石 龍膽草 甘草
膽火旺不得臥,當用黃連柴胡湯、龍膽瀉肝湯。若膽火成痰,膽涎沃心則用此方。
發黃
《內經》發黃,分上中下三條。有謂目黃曰黃疸;有謂黃疸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溽暑皆發黃疸,悉是上焦濕熱也,宜用一清飲等宣發;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與脾風發痹、腹中熱出黃者,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皆中焦濕熱也,梔連茵陳湯治者;有謂溺黃赤安臥者,必黃疸,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謂腎生病,皆下焦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者。仲景依此諸條,發明黃疸於《金匱》門,復發明發黃於《傷寒論》。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熱邪內陷而發黃;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滿,其人如狂而發黃;或以火劫汗,兩陽相薰而發黃;或渴飲水漿,濕熱浸淫而發黃。另有發汗,已熱氣已泄,反發黃者,非瘀熱發黃,當於寒濕中求之。然則《金匱》疸黃與傷寒熱病發黃,又有分別。夫發黃之症,通用茵陳湯,如小便不利,煩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發黃煩躁,嘔而不渴,茵陳平胃散。熱重凝結有下症者,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濟生葛根湯。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冬月仲景用麻黃湯,今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表解裡熱者,寶鑑黃連散。以上皆濕熱發黃也。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乃太陰經陰黃也。內間有身痛亦發熱者,然脈必沉遲,色必熏黃而晦,口必干,不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消水,色如橘黃大相異。傷寒病,遇寒水濕土司天,往往變成陰黃。治陰黃之症,小便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陳湯加姜附。脈弱氣虛者,理中湯重加茵陳。以上皆陰黃也。至淤熱發黃與淤血發黃,又宜細辨。如頭汗出,遍身無汗,腹微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為淤熱發黃。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結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飲水,為淤血發黃,此症之分別也。淤熱發黃,脈必數大沉實;淤血發黃,脈見沉細芤結,此脈之分別也。白虎症,煩渴飲水,不發黃者,遍身多汗,濕熱發泄。若但頭汗,身上汗少,邪熱不得外泄,故發黃。余按發黃症,惟陽明太陰脾胃二經者多。以黃色屬土,土中濕熱,則發黃色。至陰黃,乃內傷寒濕症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陽氣內陷,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脈浮動數之表症,反下之,熱邪內陷,應變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有汗,小便不利,瘀熱無從出路,身必黃。詳註頭汗、結胸。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也,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當數大。今沉結,小腹硬實,如狂,小便自利,此非熱結膀胱,的是蓄血發黃。
太陽中風,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但頭汗出。
中風乃陽邪,以火劫汗,兩陽相薰灼而身發黃。火傷上,陽分熱盛,故欲衄;火傷下,陰分受熱,故小便難。氣血兩傷,則津液竭,血燥而身體枯燥。詳註頭汗。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風溫,即春令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復以火劫汗,必發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陽明發熱,本汗出。今頭上出,余處無汗,則熱邪不得外解,且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則濕熱不得下泄而身黃。又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內不得小便泄,故懊憹身黃。雖不立方,然梔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瘥。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詳註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內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於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
柴胡 赤茯苓 桑白皮 黃芩 川芎 甘草
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 川連 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內結,分利甚捷。
梔子柏皮湯
梔子 柏皮 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梔、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泄。
茵陳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濕熱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隨茵陳、山梔逕從膀胱而出。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五苓散
豬苓 白茯苓 白朮 澤瀉 桂枝 茵陳
五苓散,止利水濕,今加茵陳,並利濕熱矣。
茵陳二苓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茯苓 豬苓
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茵陳一味。
食滯發黃,名谷疸,故以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萊菔子、神麯、枳實。
梔子大黃湯
梔子 豆豉 枳實 大黃 茵陳
仲景治懊憹,用梔子豆豉湯;治心下熱痛,用大黃、枳實。今以懊憹又兼心下熱痛,故以四味合治。今家秘加入茵陳者,以其散濕熱,能治黃耳。
濟生葛根湯
葛根 梔子 豆豉 枳實 甘草
酒濕之熱,積於腸胃,必發黃發熱,此方以梔子豆豉湯,加枳實、乾葛,則宣發陽明濕熱,從表而散。
羌活防風湯
羌活 防風 白芷 蒼朮 川芎 甘草
風濕傷太陽,發熱發黃,脈浮無汗,仲景用麻黃湯。後人恐南方辛熱,故以此方代之。
寶鑑黃連散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
濕熱在表發黃,用前方散;表濕熱在裡發黃,又當用此方。加生甘草瀉心火,制苦寒。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同一清熱治黃,前方梔子大黃湯加豆豉、枳實,治懊憹熱結在上者;此方加黃柏、硝石,治熱結在下者。蓋大黃得硝石則直走大腸。茵陳大黃湯內無枳實,如調胃承氣。梔子大黃湯加枳實,如小承氣。大黃硝石湯,如大承氣湯。立此三法,無太過不及。
朮附湯
熟附子 白朮
陰症發黃,皆是太陰寒濕,此方補土中之火。
面赤色
傷寒面赤色,雖有表熱裡熱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熱少汗,六脈浮數,發汗乃解。若太陽見症,無汗脈浮緊者,加減羌活湯。有汗脈浮緩,加減防風湯。陽明見症,無汗發熱脈浮緊者,葛根湯。有汗脈洪長者,乾葛石膏湯。少陽見症,無汗惡寒,脈浮緊,羌活柴胡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若裡熱面赤,汗多不惡寒,渴而飲水,六脈沉數,知母石膏湯,涼膈散。陽明裡熱面赤,大便實者,涼膈散加酒蒸大黃,以清血分之熱。失用大黃,有衄血之患。若風溫症,有汗發熱面赤色,宜防風乾葛石膏湯。若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脈沉遲,面赤色,即陰極發躁等症,另用四逆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條表邪面赤熱。詳註似瘧。
又云太陽病,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此陽微難作汗,故面熱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戰慄,當汗出而解。發熱者,則陽氣復而症瘥。若因脈遲無陽,不能戰惕發熱作汗,其身必癢。
陽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徵。若誤攻下,則表熱不散。熱瘀於上,必蒸黃色於皮毛;熱瘀於下,必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條不立方法,既曰陽明病,當用防風乾葛湯,解在表發熱之黃。既曰小便不利,當用豬苓湯,分利下焦。
並病篇曰:二陽合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曰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不徹,因轉屬陽明,雖名合併病,實病也。然必得表邪盡解,方可下,若太陽症未罷,下之則為逆,如此尚可小發其汗。設若面色連連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則非小發汗,急當以藥解表,以湯熏汗。若汗原不透徹,語言不能完全,此陽邪不得發越,其人必煩躁,呻吟叫痛,乍云在腹,乍云四肢,按之不得痛處,其人喘逆短氣,但當坐以汗出不徹,更出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其脈澀滯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厥陰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而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陽下虛故也。又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上二條,皆陰症似陽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湯。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此痙病門面赤色。仲景論痙,專主血虛液燥,故即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面赤,尚禁發汗。詳痙病加減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柴胡 乾葛 廣皮 甘草
色赤表熱,欲汗之候,又見浮大急數之表脈,故用此方。
加減防風湯 見頭痛。
面赤自汗,身熱不減,脈見浮緩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湯 見惡寒。
陽明病,禁用麻、桂,今以無汗脈浮緊,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乾葛石膏湯 見寒熱。
同一陽明面赤,前條無汗脈浮緊,則用乾葛湯。今有汗脈洪長,則用此方。
柴胡羌活湯 即小柴胡湯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陽陽明,即少陽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湯加羌活、防風。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前方治少陽太陽表邪者,此方治少陽表裡兼見者。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門冬 竹葉 粳米
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陽明裡熱、上衝頭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涼膈散 見發狂。
陽明裡熱、口渴消水之面赤,則用知母石膏湯。若胃熱上衝而刑肺金,則用此方。大便結,加玄明粉。腹脹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
防風石膏湯 即乾葛石膏湯加防風。
陽明風熱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湯 見身痛。
面赤色皆是陽邪,然陰症中又有虛陽上浮者,故用此方。
胸滿
胸滿在心之上,故多表症。蓋表邪傳裡。必先胸至脅,然後入里者也。胸滿症必內有痰涎,外邪傳裡,互相交結致是。故胸滿胸痹之症,多用栝蔞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傷寒胸滿心煩發熱者,柴胡陷胸湯。胸滿連脅,加青皮、枳桔。若尚帶太陽表症,加散表藥。寒熱胸滿而嘔苦,通用小柴胡湯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湯。故胸滿症,栝蔞、枳、桔為必用之藥。惟嘔多者用半夏,不用栝蔞。若夾食胸滿,見噯氣飽悶,用保和平胃散消導法。有表邪者,兼散表;有裡熱者,兼清熱;有痰飲,導痰湯等。另有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二便清利,六脈沉遲,此陰寒胸滿,另用溫散。
太陽病,下之,脈促,胸滿,微惡寒,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太陽表症誤下,則變脈促胸滿,因尚有微惡寒表症,故用桂枝。去芍藥者,因胸滿症,忌血藥凝滯耳。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三陽合病而喘,表邪未伸,故不可下,而用麻黃湯。
若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
汗後煩熱,不可再汗,下後煩熱;不可再下。汗下後煩熱胸中窒者,即煩悶懊憹,故用梔子豆豉湯。未汗下者,表症胸滿,吐法不中用也。
病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當吐之。
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非桂枝症。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飲,故吐之,非言裡氣虛寒用此法。
少陽中風,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若吐下之,則悸而驚。救逆,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
少陽中風,言有汗發熱少陽症。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入耳中;其支者,貫胸膈。故少陽症則目赤耳聾,胸中滿而煩,若以吐下除煩,則悸而驚,故以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定悸安神。
陽明潮熱,大便溏,小便可,胸脅滿,屬陽明。
陽明潮熱,大便硬,小便不利,乃是里症。今大便溏,小便又利,且胸脅滿,屬陽明表症。
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太陰之脈,絡胃統腹,故腹滿吐食自利,時腹自痛。本非下症,若誤下之必胸中結硬。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此熱邪傳入少陰,故以豬膚潤燥滋陰。
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胸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瓜蒂散。厥陰病,手足厥冷,脈本沉遲。今乍緊急,此陽邪傳入厥陰之病,病在胸中,故用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
苦瓜蒂一兩,為細末吹鼻。
黃水蓄於中焦,此方吹鼻得嚏,則目出淚,鼻出水矣。然內有黃水者可用。
柴胡陷胸湯
柴胡 栝蔞 半夏 黃連 甘草 青皮 枳殼
此即小陷胸湯,加柴胡、青皮、枳殼。大凡治凝結之症,必開豁氣道。
小柴胡加枳桔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前方因熱痰凝結,故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此條但是熱邪結聚,故不合陷胸湯,但加枳殼、桔梗。
小陷胸湯
栝蔞 熟半夏 川連 甘草
按小柴胡湯加枳、桔,治少陽表裡有邪者;柴胡陷胸湯,治少陽表裡熱邪,兼有痰結者;小陷胸湯,治內有熱痰,外無表症者。加枳、桔則力專;加甘草則力緩。
保和散
楂肉 麥芽 萊菔子 半夏 連翹 香附 枳殼
痰食胸滿者,宜用此方。尚有表邪,仍兼散表。
平胃散
熟蒼朮 厚朴 廣皮 甘草
外感發熱,不用燥藥。但濕邪滿悶,非此不能治。
二陳湯 見似瘧。
胃中有痰飲,則嘔惡飽滿,豁痰和胃,對症之藥。
導痰湯 見似瘧。
痰結上焦,用二陳湯。若痰結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梔子豆豉湯 見懊憹。
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 即柴胡二陳湯。
小柴胡湯,不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苓湯;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陳湯。總之,熱痰凝結,以半夏黃芩同用;水飲凝結,則去黃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脅滿
胸胃皆在中。脅肋在身之側。故脅肋之症,在雜症門,以肝膽肺三經所主;外感門,一惟少陽,蓋表邪傳裡,必由胸以至脅,故胸滿多是表症,腹滿方是里症,若滿脅痛,皆是半表半裡之症。然傷寒發熱脅滿痛,亦有兼太陽陽明表邪者,故無汗脈浮,惡寒脅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風湯,發散表邪,然後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山梔、青皮治之。若有痰飲內結,再加豁痰藥。另有一起,即從少陽發寒熱,或兩肋或一肋刺痛,甚則痛極而死,此感時行燥熱,伏積於中,又被風寒外束,鬱於少陽,名肋刺傷寒。又名沙脹是也。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先用羌活敗毒散發散表邪,隨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青皮、蘇梗、木通,疏散少陽。若是燥熱,加知母、石膏,則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並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另有脅痛,寒熱,又見咳嗽氣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膽經有火,刑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發熱,脈浮無汗者,防風瀉白散加枳殼、桔梗;若無汗,惡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脈沉數,用黃芩瀉白散,合梔連枳桔湯;若燥熱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見少陽胸脅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為重,當清肺燥,禁用辛溫;若無肺經喘咳之症,則單治少陽。按外感脅痛,最重刺肋傷寒,以時行厲氣,害人最速,宜詳歲運何氣司政。余故分詳少陽脅痛、肺邪脅痛二條。其下手認症處,以不咳嗽為少陽,以咳嗽為肺邪;以左脅痛為少陽,以右脅痛為肺邪。其認脈處,以左手脈病為少陽,以右手脈病為肺邪。其論治法,以脈浮身熱無汗,先散表;以脈沉裡熱,時時有汗,清裡熱。其有服發汗之藥,汗大出,邪不解,表藥中重加黃芩、山梔、枳殼、青皮以清少陽,重加知母、石膏、枳殼、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裡,重用木通、蘇梗疏通經絡,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加入和解方中,以治無汗脅痛身痛,汗必出,痛必減。以木通通竅,蘇梗疏散耳。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煎湯,治發熱脅痛,多有發癍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藥未嘗治痛,今以之疏通經絡,則不痛矣。按此二味藥未嘗主發癍痧,今以之疏通經絡,則邪散而癍出矣。
太陽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脅痛,小柴胡主之。若脈浮者,仍與麻黃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陽病十日外,胸脅痛,是邪傳少陽,當用小柴胡湯。設脈浮者,尚是太陽表脈,尚宜散表。若四五日身熱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則熱邪內傳,當用小柴胡湯,去半夏辛溫,易天花粉潤渴。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誤以丸藥下之。先以小柴胡湯以解表,後加芒硝湯主之。
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此本柴胡症,未應利而利,必誤下而然。故先解表,後用芒硝治潮熱。
傳經熱邪,脅滿乾嘔,大柴胡湯主之。
傳經熱邪,當用攻裡。今因脅滿乾嘔,尚非承氣湯症,故用大柴胡湯。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十棗湯主之。
太陽症表解,漐漐汗出,發作有時,形容里症可攻。心下痞硬,脅下痛,汗出不惡寒的,是無寒熱短氣之實症。即其頭痛,亦是懸飲上攻頭痛,故用十棗湯。夫小青龍湯,治冬月太陽表症,乾嘔脅痛也;小柴胡湯,治少陽寒熱乾嘔脅痛也;十棗湯治表邪已解,痰飲內結,乾嘔脅痛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陽明裡症,法當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則里無結熱,且見胸脅滿。尚是柴胡湯症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主之。
脅下硬滿,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嘔而見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湯症。
脅滿乾嘔,往來寒熱者,屬少陽。
脅滿,少陽也;乾嘔,少陽也;往來寒熱,少陽也。言屬少陽,小柴胡湯也。
羌活柴胡湯
羌活 柴胡 防風 枳殼 青皮 甘草
脅痛無汗,脈浮,惡寒身熱,為太陽、少陽,故用此湯。家秘用蘇梗、木通,取通則不痛也。
小柴胡湯 見寒熱。
此方治少陽脅痛。若見太陽表邪,加羌活;陽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梔、青皮、木通、蘇梗。熱痰膠結合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 見結胸。
敗毒散 見發熱。
防風瀉白散
防風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此方本治肺風痰喘,故脅痛若見咳嗽氣逆,用此方。
黃芩瀉白散
黃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前方瀉白散加防風,開示肺冒風邪脅痛;此方去防風加黃芩,開示肺中伏火脅痛。
梔連枳桔湯
山梔 黃連 桔梗 甘草 青皮 木通 蘇梗
胸脅作痛,氣道壅滯者,多以梔連;加入氣分藥中,則火痛可除。然此方治裡熱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藥。
芒硝湯
芒硝 枳殼 厚朴
脅痛上焦病,無下行法。今以誤下症後復見下,不得已而用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後攻之法。此方柴胡、大黃合用,此雙解表裡之法。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穢腐;此方用大黃,重在清裡熱。
十棗湯 見痞氣。
三陽表邪盡解,脅下仍見硬痛,此懸飲結聚,故以十棗湯下痰飲水積。
心下滿
心下滿,屬陽明胃家。故曰邪結心下,滿而煩,飢不欲食,心胸嘈雜,或見沖逆作嘔,此胃家有火之痰飲食積也。宜梔連平胃散、二陳湯調服。心下滿而不飢不食,不見嘈雜者,此無火之痰飲食積也。若初起噁心脹痛,宜先吐之,隨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熱邪聚胃,心下痞滿,方可用枳殼川連湯、梔連保和散,清熱積,梔連二陳湯化熱痰。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滯飽悶。若里有熱,煎涼藥以湯調服,忌燥者沖竹瀝、萊菔汁最妙。總之,胸前飽悶,宜消不宜補,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滯,切忌寒涼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結,即見煩躁譫語等症,宜察食氣痰凝,慎勿誤認裡熱譫妄,誤投涼劑攻下。大凡胸痛胃滿,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腸病,故禁下法也。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
脈浮而大,不當攻。今心下反硬,有熱屬臟,形容熱已深入,而結藏於里,故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條浮大表脈,尚曰可攻。此條同一硬滿,何曰不可攻?前條有有熱屬臟,內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種種裡熱之症,故曰攻之。此條無有熱屬臟,恐食滯痰飲硬滿。言此條不可攻,則上條可攻,愈有下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可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
傷寒大下後,若身熱去,心下結痛,此為結胸,當用陷胸湯。今身熱不去,心下結痛,當用柴胡湯。不用柴胡而用此湯者,以汗下後,身熱里煩,心下結痛耳。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
此分別同是下後,上條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與此條日晡潮熱,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且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則成結胸症,故用陷胸湯。
梔連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梔連。
胃有濕熱,故加梔,連濕鬱成痰,加半夏、石菖蒲;若頑痰膠結,加海石、香附。
二陳湯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加石菖蒲
治痰用二陳,不易之論。然頑痰膠結,非南星、石菖蒲不能開鬱痰成積,非海石、香附不能解痰食相凝,須以保和丸合用。夫二陳湯,治痰病之緩者;導痰湯、指迷丸、化痰丸,則稍重;控涎丹、滾痰丸則重矣。要知應用控涎、滾痰症,不惟二陳不及,即用指迷、化痰亦不及。應用二陳症,不惟控涎、滾痰太過,即指迷、化痰亦太過也。
枳殼川連湯 二味。
此方加木香,能治濕熱下利;加當歸、大黃,能治燥熱下血,腹痛頻並。今以心下滿悶亦用此方,以枳殼與川連同用,能消心下熱結之痞。若痰涎凝結,加半夏、栝蔞實,則合小陷胸湯。加廣皮、厚朴、竹茹,能清胃熱而止嘔吐;加大黃、甘草,又合調胃承氣湯。
梔子豆豉湯 二味。
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里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厚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大陷胸湯 見結胸。
按大陷胸湯,治心下硬痛,大實大滿。小陷胸湯,治熱痰凝結中焦。枳殼川連湯、梔子厚朴湯,治熱邪凝結氣分。梔子豆豉湯,治汗下後煩熱痞塞。諸瀉心湯,治寒藥誤下,抑遏痰熱於胸前,此絲絲入扣法門也。
結胸
《傷寒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此千古疑句也。觀仲景以大小陷胸湯重方治結胸,以諸瀉心湯輕方治痞滿,則知發於陽、發於陰,乃言病之輕重。舊注以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不知無熱惡寒者,陰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滿?仲景豈用黃連瀉心寒藥,治誤下後之陰症乎!又云:太陽病風傷於衛,當用桂枝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作結胸。太陽病,寒傷於營,當用麻黃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成痞滿。余細玩之,亦不拘太陽一經以致病。下文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瀉心湯。可見少陽經誤下,亦有結胸痞滿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為結胸,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滿,可見結胸痞滿但以痛不痛分別病之輕重命名。總之,三陽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變心下硬痛,名曰結胸;三陽表邪未解而輕,下早變心下但滿不痛,名曰痞滿。仲景未曾盡拘太陽一經,亦未必以風寒傷衛傷營分別。觀其用方主治,則以大陷胸湯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結胸症;用小陷胸湯丸,但治心下痛小結胸症;以諸瀉心湯,但治心下滿不痛之痞氣。細玩寒傷營發於陰,無汗之表邪症,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何故誤下反不成結胸反成不痛之痞滿,反用瀉心湯輕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輕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瀉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部位耳。若熱邪內陷陽明大腸下部,則不得謂之結胸而為陽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氣湯下之矣。又如表症未解,而誤下之,表邪內陷,系在太陰脾家陰經,而見下症者不用承氣,而用桂枝大黃湯。以大黃下穢腐,以桂枝散內陷之表邪,且製大黃不傷太陰臟氣,不比結胸在上之陽經症,可用陷胸湯者;不比熱結在下之陽明症,可用承氣湯者。外另有水結胸症,用生薑半夏湯者;有痰火結胸而用川連半夏湯者。今余又推廣邪氣食氣,互相膠結,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後世類結胸症也。
太陽篇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申明表熱未解,失汗誤下,成結胸痞滿之由。言病發於陽,表熱之重者,下早表熱內陷而成結胸;發於陰,表熱之輕者,若下早成痞滿。舊注風傷衛為陽,寒傷營為陰。不知寒傷營無汗身痛,發熱之表邪,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豈誤下反變痞滿之輕病?必是以表熱之輕重而分陰陽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下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浮而動數,表脈也。頭痛發熱,盜汗惡寒,表症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結胸脈也。膈內拒痛,懊憹,心下因硬,結胸症也,故用大陷湯。設若不結胸,頭有汗遍身無汗,小便不利,則淤熱無從發泄,身發黃矣。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表症失汗,懼下有成結胸痞滿。今重發汗,復下之,亦成結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故用大陷胸湯。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胸邪十分緊實,用大陷胸湯,恐過而不留;陷胸丸,恐滯而愈結。今煮汁服之,則婉轉逐邪。
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條辨結胸臟結之症,惟在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上以別症。寸脈浮,關脈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溫。白苔而滑,不可用寒涼,故曰難治。
病人脅下,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氣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連陰筋者,名臟結之死症。又申臟結非陽經症,故無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重申胸前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脈浮滑,不沉實,宜用小陷胸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段言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已可下。然見往來寒熱,少陽表症,只可大柴胡雙解表裡。下段言但結胸,外無大熱者,乃是水結胸,阻絕陰陽,故但頭汗,余處無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飲,通閉塞。此申明但頭有汗之症,當治胸前凝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骨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章邪結脅下,不成結胸,又見太陽少陽表症,當用柴胡桂枝湯先散表邪。結胸病,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則死。
結胸病,脈浮大,即為表邪,故曰下之則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申明誤下,變三症三條治法。言結胸痞滿,不獨太陽下早而成,即少陽表症,誤下亦成者。故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症,反用他藥下之,若發熱表症仍在,不成結胸者,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發熱汗出而解。若下後身不熱而見心下硬痛,則成結胸矣,宜用大陷胸湯。若滿而不痛,則為痞氣,宜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熱邪傳裡,內結小腹,用大承氣湯。若失汗誤下,熱邪內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湯丸。
小陷胸湯
川連 半夏 栝蔞實
此方詳註胸滿,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蔞盪滌邪穢,川連去積熱,則熱散痰消。
承氣湯 見便結。
結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氣湯。若滿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見大便閉結,故變用承氣湯下行,則上亦寬。
桂枝大黃湯 見腹痛。
誤下,表邪內陷,陽明胃家作痛,脈沉而緊,用大陷胸湯。內陷大腸作痛,脈數而實,用承氣湯。內陷太陰作痛,脈細而數,用桂枝大黃湯。
生薑半夏瀉心湯
生薑 半夏 枳殼 厚朴 人參 川連 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滿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客氣上逆;多加生薑,名生薑瀉心湯,治脅下水氣,腹中雷鳴。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挾食外感,胸中凝結作痛,手不可近,似結胸,實痰飲食積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 詳註痞滿。
痞滿
痞滿致病,同於結胸,均是表邪下早變症,均是表邪內陷心胸。惟以痛者為結胸,但滿不痛者為痞滿。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瀉心輕重之別。按諸瀉心湯,皆寒藥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監製寒藥而攻熱結,非溫裡寒也。另有不因誤下,自己發熱,胸脅滿悶,非結胸痞滿,此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病之支結症。仲景用柴胡桂枝湯,又有表邪傳入少陽,半表半裡,心下肋脅痞滿,仲景用小柴胡湯,陶氏以枳桔湯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此脅下有水飲,故腹中雷鳴而下利,用生薑瀉心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先發汗,則表邪解,今先大下後發汗,恐表未解;況心下痞滿,尚有惡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上章明心下痞見惡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見惡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脈浮緊,表症;若誤下,則緊脈之寒邪入里作痞。按之濡,則內無痰飲食積,但是氣痞。其脈關上浮,屬陽邪,故用大黃黃連以泄痞熱。若痞而見惡寒汗出,則是邪熱得寒藥凝結,不得發越而惡寒,故以瀉心湯寒藥中,加附子開導。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復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太陽中風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陽明裡症。因嘔吐,故不用承氣而雙解表裡。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未汗吐下解後,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則痰氣胃實,當用陷胸瀉心湯。今汗吐下後,故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之藥。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里未和也,宜十棗湯。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下利嘔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痰飲結聚作痛,故用此方。
生薑瀉心湯
生薑 半夏 甘草 人參 黃芩 黃連 乾薑 大棗
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痞滿症瀉心諸方,皆用冷熱各半之藥。此方除去乾薑、半夏辛溫,惟用大黃、黃連,此以痰熱方中,化出單清裡熱之法。
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附子
此即前方加黃芩,以合三黃大寒之劑;加熟附子辛熱,以散其凝結。此以清熱方中,化出辛溫嚮導之法。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 黃連 大棗
瀉心湯皆用半夏,而獨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滿嘔吐皆是痰涎作禍,故即以此湯,重加半夏。此以瀉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甘草瀉心湯
甘草 黃芩 乾薑 半夏 黃連 大棗
此方以瀉心湯,重加甘草,示明誤下損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溫作脹者。細玩瀉心諸方,示後人練方治病,惟在分兩上輕重加減。
大棗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心下痞硬,乾嘔脅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全見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龍湯,發表邪,散水飲。邪在半表半裡,則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表邪盡散,里有水飲,則用十棗湯。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 甘草 人參 代赭石 生薑 半夏 大棗
汗吐下後,表裡之邪已解,但見心下痞滿,噫氣無凝結作痛實象,乃是胃虛不能運化,停痰結聚不下,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
柴胡 桂枝 黃芩 芍藥 甘草 大棗 半夏 生薑
支結有二條:若少陽陽明見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太陽少陽見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湯。一以痰熱結於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內傳心胸,故合桂枝、芍藥。
枳桔湯
枳殼 桔梗
仲景以枳朮湯,治脾虛食滯之痞;以瀉心諸湯,治傷寒熱病之痞,今立枳桔湯,以豁胸前氣痞,兼治胸脅支結。
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此以邪傳少陽主治。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月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干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復。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 桂枝 白芍藥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半夏 甘草
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皆以小青龍湯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但欲辛散心下內伏水飲,作汗發出皮毛,內散水飲,外解表邪,不欲其陽液陰津,亦從麻、桂、細辛而出。夫大青龍湯,行周天之雲雨;小青龍,地下之蛟龍。初起但發山中內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幹薑、半夏先散水飲,徒用麻、桂散表,則伏內之水飲不散。若用十棗湯等下水飲,太陽之表邪,乘虛內陷。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同一少陽病,有嘔吐,加半夏;有煩渴,去半夏,易以栝蔞根。
荊防飲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此方治傷風咳嗽,用桔梗開肺竅,桑白皮、杏仁瀉肺氣,加荊芥、防風將肺中之風輕輕瀉出。
黃芩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黃芩
三拗湯,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荊防飲,治肺受風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廣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風熱加防風、石膏;風濕加防風、蒼朮;痰多者加栝蔞、海石。
呃逆
《傷寒論》有噦無呃。按《靈樞》治噦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無息,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書以乾嘔與噦,妄擬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氣逆立名。呃者,胃氣不和,上衝作聲,聽聲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發寒熱,嘔逆作呃,此表邪傳少陽也。若見左脈浮緊,身熱無汗,羌活柴胡湯主之。若有汗,脈數,小柴胡合清膽湯。若內熱口渴,呃聲作止,時時汗出,唇焦便結,右脈沉數,此陽明裡熱上衝也,乾葛竹茹湯,竹茹清胃湯。若裡熱便閉,六脈數大者,用瀉心湯,涼膈散。有下症者,承氣湯。若胃熱兼虛者,人參橘皮竹茹湯。若中脘多痰,右脈滑大者,二陳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脈沉而數者,梔連二陳湯加葛根、竹茹,或導痰湯下之。若食滯中焦,氣口脈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誤服寒涼,六脈沉遲,中焦凝滯者,宜大順飲溫中保和散。若陰火上衝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湯。另有初起不發熱,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脈沉遲而見呃逆,此陰症寒呃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丁香柿蒂湯主治。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少陽也。脈浮大,太陽也,腹滿脅下及心痛,少陽症也。鼻乾不得汗,嗜臥,面目悉黃,有潮熱,時時噦者,陽明症也。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則用小柴胡湯,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脈但浮無餘症者,則以麻黃湯。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滿反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熱必噦。陽明不能食,有寒熱二條:胃熱不能食,攻其熱則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熱必噦呃。下文申明二條。
又云:脈浮而遲者,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水飲則噦。
言陽明裡寒不能食,不但寒涼而噦,即飲水亦噦。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言陽明胃實,噦而腹滿,當視前後何竅不利,以利之。
羌活柴胡湯
羌活 柴胡 防風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寒熱嘔苦,耳聾脅痛而呃,當治少陽。見惡寒頭痛,即為少陽太陽,故以此方兼治太陽。
小柴胡湯 見寒熱。
少陽太陽呃逆,以前方發散。若無太陽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厚朴,即合清膽湯。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瀉心湯 見痞滿。
中焦有痰火,寒涼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黃連、乾薑同用,調其裡氣,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見嘔吐者,加竹茹、藿香;氣逆阻滯者,加枳殼、厚朴。
涼膈散 見發狂。
諸逆上衝,皆屬於火。故陽症呃逆,熱而無滯,則以此方清之。若見下症,加玄明粉。
人參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 生薑 厚朴 半夏 甘草 人參 藿香
呃逆見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梔連竹茹湯、梔連二陳湯;冷熱不調,用半夏瀉心湯。今因表邪已解,里無實熱,惟是胃虛呃逆,故以此方補胃和中。
二陳竹茹湯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竹茹 枳殼 桔梗
胃熱呃逆,用涼膈散;冷熱不調,瀉心湯;胃虛呃逆,人參橘皮湯。今以痰凝氣窒,故以二陳湯加竹茹、枳、桔。梔連二陳湯,加乾葛、竹茹。
嘔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梔連二陳湯,加竹茹清膽火,乾葛宣揚胃熱,不惟治呃逆,且治嘔吐。
平胃散 見譫語。
胃家濕鬱食滯,亦發呃逆。大抵右脈實大不數,即為食滿呃逆,不可妄用寒涼。胃實者,此方加枳實、萊菔子、青皮;嘔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 見胸滿。
濕鬱食滯,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則功愈專。然必詳審所傷何物,加對病之藥,更效。
大順飲 見腹痛。
痰火呃逆,用梔連二陳,然皆胃無停滯者方可。若有食滯,又被寒冷抑遏,當用縮砂、草蔻溫燥,以開寒凝,厚朴青皮辛散,以散滯氣,然後再合平胃保和。
溫中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順飲,加蒼朮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結停滯,然內無燥熱可用。
理中湯 見腹痛。
陽症呃逆,則用梔連二陳湯;陰症呃逆,則用理中湯。虛陽上浮,加黃連以嚮導。
四逆湯 見厥冷。
陰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湯。
知柏四物湯
陰火呃逆,以此方斂而降之,此即滋陰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湯
丁香 柿蒂 人參 生薑
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陽症呃逆,大謬。
腹痛
傷寒腹痛,寒、熱、血、積四條,大節目也。有太陽症,失散表,誤用承氣下早,陽邪內陷陽明,身反不熱,脈沉而緊,自胸至腹皆痛,名大小結胸症,用大小陷胸湯。不比誤下,陽邪內陷太陰腹痛,脈沉而細,用桂枝芍藥大黃湯者。若太陽症失於散表,誤用承氣下早,不成上部結胸,陽邪內陷太陰,成腹滿腹痛之症,脈必沉細而數,用桂枝芍藥大黃湯。不比陽邪內陷陽明,脈大汗出,而用大陷胸湯者。又有太陽症,誤用承氣下早,陽邪不結心下,不結太陰,內陷大腸與燥屎食積結聚,小腹作痛,汗出心煩,脈沉數,此陽明大腸腹痛,用不得桂枝、大黃,而用承氣再下者。又有不因誤下,熱邪自傳入里,下結大便,唇焦口燥,滿腹作痛,脈見沉數,潮熱自汗,用三承氣正下者。又有熱邪傳裡,時或下利,腹痛頻並,此有熱無結,三陽協熱下痢等症,宜黃連枳殼湯。若腹痛大便結,寒熱未除,尚帶三陽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湯雙解表裡。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為溺澀,八正散等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腹臍硬痛,漱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桃仁承氣湯下之。若初起本是陽症,或寒涼抑遏,寒凝太陰脾經腹痛,脈必沉遲,宜理中湯,建中湯。若本是陽症,或多食生冷,寒凝陽明腸胃腹痛,脈必沉大,宜大順飲或平胃散,用生薑湯調服。更有初起不發熱,脈沉遲,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陰經陰症腹痛也,輕則理中,重則四逆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熱,上焦熱也。胃中邪氣,中焦熱邪也。腹中痛,下焦熱也。三焦皆熱而嘔吐,故用黃連湯。
傷寒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條雖見四肢冷,然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乃是熱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逆。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法當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加芍藥。
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似三陰腹痛,故先與小建中。設不瘥,乃是少陽鬱火未伸,故脈弦澀,用小柴胡清少陽,加芍藥和絃澀之脈。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水氣,其人或咳,或嘔,或下利,或小便利,真武湯主之。
此少陰經寒濕,傳變太陰腹痛,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以制水氣下利。
厥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腹者,此欲下利也。
陽邪傳裡,有燥屎,轉矢氣,下趨肛門,陰寒在裡,欲下利,轉氣下趨小腹。蓋熱氣欲出,直從肛門而出。陰寒欲出,則下趨小腹而止。
大陷胸湯 見結胸、痞滿。
桂枝芍藥大黃湯
桂枝 白芍藥 大黃 甘草
承氣湯,下陽明腹痛者,桂枝大黃湯,治太陰腹痛也。大腸熱結,不用桂枝、大黃;脾家穢腐,不用承氣湯。
三乙承氣湯 見大便結。
三黃枳殼湯
黃柏 黃連 黃芩 枳殼 木通
腹痛大便秘結者,用承氣湯。協熱下利而腹痛,當用三黃湯。腹痛皆氣結,故用枳殼、木通,分利兩便。
大柴胡湯 見寒熱。
桃仁承氣湯
桃仁 大黃 枳殼
誤下表邪,心胸痛連小腹,大陷胸湯。邪陷太陰腹痛,桂枝、大黃湯。太陽秘結腹痛,承氣湯。挾熱下利腹痛,三黃枳殼湯。腹痛表症未解,大柴胡湯。今以蓄血腹痛,用此方。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陽症腹痛,當用清熱;陰症腹痛,則用此方。
四逆湯 見身痛。
建中湯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中氣虛而腹痛,用理中湯;真陽不足而腹痛,用四逆湯。肝脾血分虛寒,故以戊己湯加桂枝。
大順飲
縮砂 草豆蔻 厚朴 青皮
陽症腹痛,當用清熱;陰症腹痛,則用溫經。今本是陽症,因過服寒涼,以致腹痛,故用辛散疏利。
黃連湯
黃連 桂枝 乾薑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棗
誤用寒藥,痰飲熱邪,痞塞中焦,故用瀉心湯,寒熱各半散之。今加參、棗,化瀉心湯為和中散邪之劑。
四逆散
柴胡 白芍藥 枳殼 甘草
陰症腹痛厥冷,用四逆湯;陽症腹痛厥冷,用涼膈散。今以陰經陽症腹痛厥冷,不可驟用寒涼,故先疏通肝膽血脈,調和胃家中氣,四肢溫暖,然後清熱。
真武湯
茯苓 白朮 白芍藥 附子
陽邪腹痛,腸胃居多,陰寒腹痛,乃脾寒,故用真武湯。
通脈四逆湯
附子 乾薑 廣皮 甘草 蔥白頭
陰症腹痛,下利厥冷,脈伏,真陽脫矣,故用通脈四逆。
卷四
下利
下利當分陰陽、表裡。在表有寒濕、風濕、濕熱;在裡有積熱、傷食、臟寒、冷飲、外感、寒濕、下利、惡寒身痛、無汗、脈浮、瀉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濕傷於太陽也,北方麻黃桂枝湯,江南用羌胡敗毒散,先散毒邪。利未止,五苓散分利小便,若頭額眼眶痛,六脈長大,此寒濕傷於陽明也,蒼防乾葛湯解表,後用豬苓湯利小便。若時寒時熱,六脈弦大,此寒濕傷於少陽也,以柴苓湯主之。外感風濕下利,則骨節煩疼,惡風身痛,自汗脈浮,此風濕傷於太陽也,北方用桂枝防風湯,江南羌活防風湯。小便不利,蒼防四苓散。若額痛目痛,手足拘痛,身熱多汗,六脈長大,此風濕傷陽明也,蒼防乾葛湯。利未止,合豬苓湯。若寒熱往來,嘔而口苦,此風濕傷於少陽也,蒼防柴胡湯主之。外感濕熱,下利,發熱惡寒,六脈浮大,此濕熱傷於太陽也,先用羌獨敗毒散發表,後用清濕熱。若發熱自汗,六脈長數,此濕熱傷於陽明也,先用乾葛石膏湯,後用川連枳殼湯。若寒熱口苦,此濕熱傷於少陽也,先用柴胡湯,後用黃芩芍藥湯,河間芍藥黃連湯。臍腹作痛,裡急後重,大柴胡湯、香連丸。又有發熱汗出,煩躁口乾,頭痛身痛,時寒時熱下利,脈大,三陽挾熱下利,俗名漏底傷寒,此濕熱先傷腸胃。又因早晚風露外束,濕熱不得外泄,下流大腸而下利,宜以羌防柴苓湯,先散表邪,後以豬苓湯,分利濕熱。若寒熱往來,口苦而嘔,症兼少陽,宜柴胡湯。此症若不先散表邪,即用清裡,則表邪內縮,不死不休。又有表邪已解,裡熱不散而下利,當用清裡治法,如黃芩黃連湯、香連丸等。若痛而即利,利後稍減,少頃復痛複利,宜川連枳殼湯。欲便不得便,腹痛有下症,承氣湯下之。又有飲食不節,損傷腸胃,腹中常痛常利者,此傷食成利症也,宜保和平胃散。家秘消積散。又有本是積熱,日發熱口乾,過食生冷,以致腸鳴下利,此因熱傷冷症,宜大順飲等。另有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大便滑泄下利,六脈沉遲,此三陰臟寒下利也,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夫三陰寒利,脈宜沉小;三陽外感下利,脈忌沉小。內傷下利,左關弦大者,主死。外感下利,左關弦大,反不作死論,以人迎脈大,正合外感身熱症耳。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利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表症誤下,若不見表邪,變下利,痞滿結胸者,用瀉心湯、陷胸湯。今下後表裡不解,故仍用桂枝解表,加人參和中氣。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此因誤下多下,以致下焦不固,又以理中誤治中焦,故用固下焦藥。設利不止,又當分利小便,以此條是水穀利耳。
二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陽邪也。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而下利,里症也。故以此方雙解表裡。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宜治少陽,故用黃芩湯。若見嘔,加半夏、生薑。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者,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承氣湯。
木邪乘克,腸胃下利,若少陽脈大,則陽明受病重。設陽明脈滑數,方可下之。此關防下利,忌陽明脈弱,更不可誤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自利而腹自痛,非陽明下症腹痛,若誤下之,則胸下結硬。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上章以腹滿吐食自利定真太陰,此章以自利不渴承明太陰寒症,《尚論書》皆注熱邪,誤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脈浮,陽脈也;脈緩,太陰也。上章以自利不渴,定其太陰寒症下利;此章以脈浮,手足自溫,定其太陰濕熱下利。太陰濕熱,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不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結硬,此外傳陽明,濕熱變燥而為脾約等症。若不外傳而發暴煩下利,雖每日十餘行,濕熱去盡,必自止而愈,以脾熱穢腐當去者也。同一太陰熱邪,以濕熱繫住太陰下利,則入太陰篇。以外傳陽明濕熱變燥,大便乾結,則入陽明篇。此千古未白。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言少陰火虛滑脫便膿血,宜用桃花湯。舊注陽邪傳入,誤也。
少陰病便膿血者,可刺。
此言少陰熱病便膿血,不可用桃花湯,但可刺,泄血中之熱。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上二條,皆少陰熱症。詳註渴門。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先厥後發熱,則真陽回而利止。若反汗出,咽中痛,則回陽太過,上衝其喉必痹。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陽經發熱無汗,利必不止;陰經發熱無汗,利必自止。若不止而無汗,則回陽太過,下移大腸,而必便膿血,熱邪下泄,故喉不痹。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言裡寒之人,外冒表邪之症。下利腹脹滿,是裡寒;身體疼痛者,是表邪。下利腹脹之身痛,必以四逆湯先救里,後以桂枝湯再發表。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重申下利清穀,必先救里。若先發其汗出,必脹滿不治。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前條言下利清穀,外冒表寒之利。此條言微熱而渴,又見脈弱,則邪衰正復,故令自愈。
第二段言脈數而渴,較之上段則里有熱,故設不瘥,必下膿血。第三段言脈數微熱,是表熱內陷,故自汗出令自愈。設復緊,則表邪伏而未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寸脈主氣,尺脈主血。今寸脈浮數,氣中有熱。尺中自澀,血分受傷。熱勝於血,故必圊膿血。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弦,則邪滿於里,故下重。若脈太過而大,為未愈。必得微弱而數,乃為自止。
即或脈數發熱,乃沉弦轉陽,亦不主死。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言熱利,以明上條皆寒利,下條皆熱利也。熱利下重,火熱下迫,故用清火。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此申明宜用白頭翁湯方法。言陰症下利,口不渴,今欲飲水者,以上焦有熱故也,亦以前方清熱。
下利譫語,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上條以渴欲飲,水定熱在上焦;此以下利譫語,定腸胃有燥屎。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上條以譫語,故定腸胃實熱;此條以利後,心下濡而不堅,故定虛煩也。
羌活敗毒散 見發熱。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乾葛湯 見似瘧。
豬苓木通湯
豬苓 白茯苓 澤瀉 木通
太陽熱結下焦,用五苓散。若陽明熱結,家秘用此方。
柴苓湯
柴胡 黃芩 廣皮 半夏 甘草 茯苓 豬苓
少陽濕熱,每多協熱下利,故用此方。家秘加乾葛,兼治陽明大腸;加木通佐其分利。
桂枝防風湯
桂枝 防風 桔梗 厚朴 蒼朮 甘草
此治風寒濕熱三氣下利,故用桂枝、防風去太陽風寒,用蒼朮去陽明風濕。若風熱、濕熱,當以羌活易桂枝。
蒼朮四苓散 即四苓散加蒼朮防風。
此方表有風濕,里有濕熱,故以蒼防散在表之風濕,以四苓利在裡之濕熱。家秘加木通湯調服,功力更大。
蒼防乾葛湯
蒼朮 防風 乾葛 白芷 厚朴 甘草
風濕內傳,每多下利。河間云風邪內縮,以此方治之。
豬苓湯
豬苓 澤瀉 茯苓 滑石 阿膠
濕熱下利,先散表邪,隨利小便。熱結太陽,用五苓散;熱結陽明,用此方。
蒼防柴胡湯
蒼朮 柴胡 黃芩 半夏 廣皮 甘草 防風
此方治風濕傷於少陽下利者。若見太陽表症,加羌活;見陽明表症,加乾葛。
羌防柴苓湯
羌活 防風 柴胡 茯苓 黃芩 半夏 廣皮 甘草
外感下利,皆從毛竅而入,必當仍從毛竅而出,故用此方。
黃芩芍藥湯
黃芩 白芍藥 川黃連 甘草
燥火利,以大黃、歸、芍同用,則清血分之火;與枳殼同用,則清氣分之火。今濕火傷血,故以黃連、芍藥同用,加棗肉,又名芍藥黃連湯,兼治內傷血利。
香連丸
木香 川連 等分棗肉為丸
濕火傷血,用當歸黃連清血中之火。今濕火傷氣,故以木香、黃連同用。家秘加棗肉為丸,則不損中州。
三乙承氣湯 見大便秘。
保和丸 見發狂。
平胃散 見譫語。
理中湯 見嘔吐。
四逆湯 見身痛。
大順飲 見腹痛。
溫中湯
草豆蔻 乾薑 厚朴 甘草
此方與大順飲,同治傷冷飲者。若液干有熱,反為害。
大柴胡湯 見潮熱。
白通湯
蔥白頭 乾薑 熟附子
此即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以通陽氣,少陰下利,脈微厥冷,方可用。
白通加豬膽汁湯 即白通湯加人中黃、豬膽汁溫服。
真武湯
白茯苓 生薑 熟附子 白朮 白芍藥
土虛不能制水,以此方補土中之火。
四逆散 見厥冷。
白頭翁湯
白頭翁 黃柏 秦皮 黃連
熱利下重,乃是火勢下迫,故以此方主治。
梔子豉湯
山梔 淡豆豉 加薤白 蔥頭
下利心煩,故以此方先治上焦。
小便不利
太陽熱結,小便不利,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獨木通湯。陽明熱結,小便不利,仲景用豬苓湯、木通湯、六一散。另有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用通苓散、羌活勝濕湯。有腸胃熱結,大便閉澀,小便不利,用八正散。有心熱遺於小腸而不利者,導赤各半湯。有上焦肺熱而不利者,清肺飲。有水飲停結而不利者,用平胃四苓散合二陳湯。有誤汗太過,津液外亡而不利者,用生脈益氣湯。有誤下太過,中氣損傷,津液內耗而不利者,用生脈建中湯。若論運氣便閉,《內經》有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癃閉,此言燥熱加臨也,宜用白虎湯、清燥湯。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地氣肅,天氣明,其病淋,此言君火行令也,宜用瀉心湯、導赤各半湯。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小腹腫,不得小便,此言土敗浸淫也,宜用平胃五苓散。又云水不及曰涸流,其病癃閉,此言火炎燥土,金不生水也,宜用清肺飲、涼膈散。又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溏泄,土受木克,不能分利小便,水穀偏滲大腸,先用羌防勝濕湯散風祛濕,隨用五苓散、豬苓湯分利陰陽。另有食滯中焦,小便赤澀黃濁,此即中氣不清,溲便變色,宜用辛溫化滯保和散,加砂仁、豆蔻,合蒼朮平胃散。若妄用寒涼,則食滯凝結。另有三陰裡寒,而小便不通,此是陰症寒閉也。真陽不足者,金匱腎氣丸;中氣虛寒,氣化不及州都者,補中氣湯。外有水腫而小便不利,呃逆而小便不利,女科胎前而不利,跌撲傷損而不利,另具本門雜症中。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發汗後,又大汗出,則表邪已解,胃中干欲飲水,故以水治其乾渴,可以令愈。若脈尚見浮,則表邪未散,又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此太陽熱結膀胱。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此辨小腹硬是水是血。同一身黃,脈沉結,小腹硬,而以小便利為蓄血,以小便不利為溺結。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必自愈。
此言汗下太過,津液外亡下竭,勿用劫利膀胱,則病必自愈。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小便不利,裡熱者多,然尚見少陽太陽表證,故立散表法門。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黃,茵陳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
此條詳註發黃。言表汗未透,熱瘀於內,故發黃。而小便不利,腹微滿,用茵陳湯去濕熱則黃退便利,腹滿亦減。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糞也,宜大承氣湯。
此症有結糞微熱,加以小便不利,故下大便,則小便利。詳註不得臥。
五苓散
澤瀉 豬苓 茯苓 白朮 桂枝
陽明小便不利,用豬苓湯。太陽之邪熱,內結膀胱,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但白朮凝滯,桂枝辛熱,必得里無鬱熱者,可用。
羌活木通湯 見發熱。
桂枝五苓散,外解太陽表邪,內利膀胱小便,但南方熱令不用,家秘化立。羌活解太陽之表,木通利膀胱之裡。
豬苓湯
豬苓 白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 木通
陽明熱結,小便不利,不用五苓而用此方,家秘以黃芩易阿膠最效。
六一木通湯 即木通湯調下六一散。
前條以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此條又以滑石、木通,分利陽明。
通苓湯
木通 豬苓 茯苓 車前子 淡竹葉 甘草 麥門冬
此方通利小便,家秘加川連,清心胃之熱;加桔梗、黃芩、石膏清肺胃之熱;加生地、黃柏、知母,清腎火以滋真陰;氣化不及,加人參以助肺氣。
羌活勝濕湯
羌活 防風 蒼朮 黃柏 澤瀉 茯苓 廣皮 甘草
此方散表勝濕,兼用澤瀉、黃柏清利下焦,極得表裡分消之妙。
八正散
車前子 瞿麥 萹蓄 滑石 山梔 甘草稍 木通 大黃
前後熱結,二便不利者,用此方。家秘加通草、枳殼,其力更專。
導赤各半湯 見發熱。
導赤散,治血熱小便不利者。今合瀉心湯則氣血兼清,且木通、川連同用,引心火下通小便;生地、川連同用,涼心血而心火自清。人但知川連涼心火,而不知心主血,同生地其功乃全。
清肺飲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花粉 玄參 薄荷 甘草
利小便莫如清肺,此方不用利小便藥,然深得利小便法。
平胃四苓湯 即平胃散合四苓散。
利小便忌燥藥,今因中焦水飲痞塞混濁,故用辛散,亦利水一法也。
生脈補中湯 即生脈散合補中益氣湯。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方以生脈潤津液,補中助氣化。家秘加車前子,其效更速。
生脈建中湯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白芍藥 桂枝 甘草
上方以生脈散與補中湯同用,此方又與建中湯同用,一以益氣,一以滋血,開二大法門。
白虎湯 見口渴。
陽明燥熱,則肺受火制。此方清上焦燥火,則小便自利。
清燥湯
桑葉 石膏 甘草 人參 阿膠 杏仁 麻仁 麥冬 枇杷葉
此方詳註喘逆門。石膏與杏仁同用,清肺火,佐以阿膠、麥門冬潤肺燥;火傷氣旺;益以人參、甘草;肺燥大腸亦燥,佐以麻仁,則下焦火泄,小便自利。
金匱腎氣丸
生地 牡丹皮 澤瀉 豬茯苓 山茱萸 山藥 車前子 附子 肉桂
手少陰心主火旺而小便不利,用導赤各半湯;足少陰腎經火旺而小便不利,用知柏六味丸;足少陰腎經火衰,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以補水中之火。一方治熱極小便不利;一方治水虛小便不利;一方治火虛小便不利。外感小便不利,不應列入火衰方法,此因外感互發內傷也。
大陷胸湯 見結胸。
陷胸湯丸,原非利小便方法。今因結胸症,見小便不利,治結胸,即是利小便。
茵陳蒿湯 見發黃。
先小便不利而身黃,利小便則黃退。身黃而小便不利,清濕熱,則身黃退,而小便自利。
柴胡桂枝幹薑湯 見寒熱。
因表邪而小便不利,先散表邪。今以少陽症兼見太陽,故用此方。
真武湯 見腹痛。
大便秘結
大便秘結,雜症門有實秘、虛秘、風秘、冷秘、熱秘、氣秘、血枯之分;外感門,症分表未解、半表半裡、表已解、表邪傳裡,治分應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等法。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脈浮身熱,脈細不數,脈伏不出,面赤煩躁,胸前食滯,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身無大熱,手足多汗,便硬腹脹,身無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下,口燥咽乾,渴而消水,大便久結,常脹滿,舌苔黃焦,腹中作痛,應急下,皆用大承氣湯。然仲景下法,既詳此條之中,復詳於自汗門內,良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徹,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參玩,庶不差誤。若大便不通,臍腹脹痛,表症在而里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湯,雙解表裡。如熱輕結少,津液乾涸,便閉不通,腹脹未滿,不轉臭氣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氣湯。若大便不通,腹不脹滿,未欲大便,即大便閉結,俟之有熱無結,不轉矢氣者,宜俟之。津液不足,大便乾結,血枯熱微者,宜生津養血,外用蜜導。上部胸胃無熱,不耐承氣苦寒,下部大腸熱結,下用膽汁外導。是以大便閉結,惟以表邪之解與未解,裡熱之結與不結,汗之多與不多,身表之熱與不熱,下症之急與不急,屎之硬與不硬,津液之干與不幹,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數與不數,以別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導之之法也。
傷寒脈陽微而汗少,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此條言汗出太多,則陽液竭絕於里,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陽火虛寒也。
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乾燥,內實,大便難,此名陽明裡症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申明上章吐下後,雖有陽明可下之症,但津液耗盡,止與小承氣湯和之。
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以法救之。
此申明不大便,無所脹苦,非下症也。詳註口渴。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此重申多汗亡津液,大便硬不可下,宜俟之。仲景常以小便利不利,以定屎之硬不硬。今又以小便減少,以定水液還入大腸,而必大便之自行。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此承上文重亡津液,即大便硬,有下症者,止宜用外導。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矣。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脈洪大,今反遲,非浮緊之表脈。大凡汗出不惡寒者,無身重,今雖身重,短氣而喘,因有潮熱,則可攻裡矣。然必手足漐漐汗出,則大便已硬,宜用大承氣。若汗多而見發熱惡寒,其熱不潮,未可下也。若腹大滿不通,只可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大便也。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以上諸條,關防未可下外導等法。此二條又恐應下失下,故曰腹滿痛,煩躁發作有時,不大便,即是有燥屎,急宜下者。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若不轉矢氣,此但初硬而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上二條申明大下的訣,以下又關防若未見燥糞,尚宜探討。例如陽明病,見潮熱里證,又見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若不硬者,切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當以小承氣湯。若湯入腹,有臭氣下矢,此有燥屎可攻。若不矢臭氣,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與水則胃寒而噦。其後雖發熱煩躁,即大便硬,然結糞必少,止可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慎不可攻。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上半節,以脈弱無太陽少陽表症,而有煩躁心下硬應下之症,故即能食,亦宜以小承氣湯微和之。下半節,以小便少別糞未必硬,即不能食,未可攻,須待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復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此條言服承氣湯,不轉臭氣,又不大便,不可再服。詳註潮熱,宜互看。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多汗則津液大泄,胃中必干,大便必硬,上熱不得下泄,故譫語。然用小承氣湯,清胃熱,止譫語,不求必下結糞,故譫語止,勿再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此重申誤汗亡津液,大便必難,久則譫語。如脈沉喘滿,乃里熱之喘,誤認表邪,反發其汗,大便必難,裡熱不得下泄,久則譫語。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則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首段總言吐下不解,不大便,日晡發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之病。第二段分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若脈澀者則死。後段言症之微者,但發熱譫語,可以大承氣湯。大便一利,不可再服。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此章千古誤注。曰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譫語潮熱,乃里熱無疑。陽明胃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乃是腸胃有燥屎,內無容物之地,當用大承氣湯。若能食者,胃雖熱,尚有容物之地,但硬大便未必有燥屎,不可用大承氣湯。前賢見大承氣湯,在末句,皆注曰同用此方,豈理也哉。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
目睛不和,表症也。今六七日傳裡日期,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非陽明表邪,乃是陽明裡症實熱,故急下之。按仲景用急下有六條,陽明經三條,皆救津液。一日汗多,津越於外;一曰潮熱,便結津竭於內;一曰目睛不和,津竭於上。少陰經三條,皆救腎水。
一曰真水自竭;一曰木燥水枯;一曰土燥水乾。夫人以津液養生,停聚則病,泥結則危,干竭則死。邪在太陽,則結聚肌肉,而毛竅不通,故用發表,以散結聚。邪在少陽,則結聚半表半裡,而胸脅滿嘔,故用和解,以開結聚。邪在陽明之裡,則結聚腸胃,而大便不通,故用下法,以通結聚。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濈然汗出而解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少陽半表半裡,和解發汗之症,故宜小柴胡湯。此申明和解,可以通津液發汗也。
太陽陽明者,脾約也。正陽陽明者,胃實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
言太陽陽明者,太陽表邪,後歸陽明之裡,陽明裡熱,又內傳太陰,約束大便堅結,故曰脾約也。正陽陽明者,陽明熱邪,不傳太陰而傳大腸燥熱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後,傳陽明腸胃,煩燥而大便難也。此章分別三陽傳裡,大便結硬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此承明上條陽明之熱,內傳太陰而為燥熱脾約者,當用脾約丸。若少陰復傳陽明,大便硬,脈大沉數者,仍用承氣湯,不比太陰篇濕熱系在太陰而下穢腐之條。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上條言太陰熱邪,外傳陽明。此條言少陰熱邪,外傳陽明,有便腹脹急下之症,宜用大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上章言腹脹滿不大便,宜急下;此章言下利譫語,無腹脹不大便,即有燥屎亦止,宜小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病罷,但發汗潮熱,手足漐漐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太陽症罷,則表症全無。但發潮熱,手足多汗,大便難,譫語者,此陽明應下之症。
小承氣湯
枳殼 厚朴 大黃
此方下劑之輕者。表有邪,加柴胡、葛根;中氣虛,加人參、廣皮、甘草;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承氣湯
枳殼 厚朴 大黃 芒硝
痞滿腹脹,應急下症,則用此方。
大柴胡湯 見寒熱。
下症雖見,尚帶少陽表症者,則以此方雙解表裡。
麻仁丸
麻仁 白芍藥 枳實 大黃 杏仁 厚朴
熱結陽明氣分者,則用承氣湯。熱結太陰血分者,則此方。
合病
太陽症兼見陽明,名曰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症兼見少陽,名曰太陽少陽合病;陽明症兼見少陽,名曰陽明少陽合病。以上兩陽經合病也。若三陽皆見症者,名三陽經合病。夫曰合病,初起一齊發病之謂。若一經先病,先病之經未解,又見一經起者,名並病。若先起之經病解,又見一經病起者,名傳經病,皆非合病也。若太陽與陽明合病,先治太陽,兼治陽明;太陽少陽合病,先治太陽,兼治少陽。凡治外感,先重太陽表症,故見太陽症,多用羌活湯為君。兼陽明症,加葛根;兼少陽症,加柴胡。三陽皆見,三經之藥俱用,而太陽之藥倍之。三陽合病,多發春夏秋三時。三陽合病,多下利。按《傷寒論》合病,言太陽有二條,不言合病,然用方一以𠘧𠘧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以解肌,一以𠘧𠘧項背強無汗,用葛根湯以發汗,則暗合陽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陽與陽明合病三條,一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一以不嘔下利者,但用葛根湯;一以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其太陽與少陽合病者二條。一以自下利者,黃芩湯;一以下利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陽明少陽合病者一條,以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用大承氣湯。三陽合病二條,一曰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不立方治;一曰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前言三陽合病,一見太陽病,重用太陽表症之藥,再視何經有合病,再加某經藥治之。此言太陽表邪為重,故以太陽經絡而分輕重也。又云合病並病,要看症之多少輕重,舍少從多,舍輕從重主治,未可盡執經絡上分輕重。又見仲景於太陽陽明合病,見嘔加半夏,不加太陽藥。太陽陽明合病,見喘滿用麻黃湯,不用陽明藥。下文太陽陽明合病,見下利用黃芩湯清少陽,不用太陽藥。下利見嘔,加半夏、生薑,不加少陽藥。此又在症上分輕重緩急而言。此告戒經絡病症,互相參治,方無遺漏。
並病
並病者,一經先病未愈,又起一經病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陽明病,此太陽與陽明並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少陽病,此太陽與少陽並病。《傷寒論》言二陽並病兩條,一曰面赤色,不足言,陽氣怫鬱在表,煩躁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此言宜汗也,雖不立方,然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湯躍躍矣。二曰太陽症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宜大承氣湯。此言宜下也。其論太陽少陽並病三條,第一言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慎不發汗。脈弦譫語,當刺期門,此言不可汗也。第二言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此言慎勿下也。第三言反下之,成結胸,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其人心煩,此言誤下變症也。
壞症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症。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症。言壞症,非言必壞之症,言無經絡表裡,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症。按《傷寒論》壞症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症。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症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症。故曰看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症。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並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氣湯。可見昏迷症,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法。若癍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傷寒論》分四條。首條陽明病下血譫語,總論男女均有此病,故曰下血,不曰經水,但頭汗出,刺期門。少陽三條,則專言婦人矣。第一言經水適來,七八日熱除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言渾似太陽誤下,身不發熱,表邪乘虛入里,結胸症。但彼以誤下,邪熱傳入陽明腸胃,故成結胸。此以熱邪自傳厥陰血室,故刺期門。第二條言經水適斷,發作有時而寒熱,渾似少陽似瘧症,但彼以邪入少陽心胸之間,而成似瘧,此以邪熱入厥陰血室之所,而成熱入血室。二者病不同,而同用小柴胡湯,以其寒熱發作,如瘧狀相同,肝膽同治,故以小柴胡湯同和解。第三言雖有傷寒發熱之表症,譫語見鬼之裡症,然不用汗吐下等法,以犯胃氣,惟用刺期門,以泄裡熱,服小柴胡湯和解表裡。大凡發熱有氣血之分。日間發熱為氣熱,夜間發熱為血熱。故晝安靜,夜發熱,名熱入血室。然血熱之症,又有虛實不同。血虛發熱,營血不足,如陰虛內熱之症,故脈必細數,治以補血涼血,如海藏四物湯,倍加柴胡,黃芩,以定寒熱。血實發熱,邪熱入血,即熱入血室等症,故脈必數大,治宜涼血,不必補血,歸芍柴胡湯、導赤各半湯,倍加柴胡、芍藥、生地、黃芩、丹皮,引入血分。然其症狀,各有分別,血虛者,其人陰血素虛,漸漸夜間發熱,日間仍能舉動,其熱也緩,其脈細數無神;血實者,素無不足,偶因外有感冒,內有積熱,表邪未散,裡熱未清,或因早食厚味,或因早服補藥,每夜發熱,其熱也甚,其脈數大有力。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熱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此條詳註頭汗下血門,宜互看。陽明表邪,傳少陽內舍厥陰,不得外泄,上薰頭汗出,刺期門肝穴,經絡宣通,濈然汗出而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中風發熱惡寒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當自愈矣。今反見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因經水適來,血海正開,熱邪乘虛入於厥陰藏血之室,肝主魂,熱邪內亂神明,是以脅滿譫語,故刺期門厥陰所注之腧,瀉其實熱外泄。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上條言身涼脈遲,不用發表,但刺期門;此條言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血室未閉,熱入血結如瘧狀,宜用小柴胡湯。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上條一言結胸狀,一言如瘧狀,此條又言如見鬼狀,此互發熱入血室,病形不一。兩條言刺期門,一條言小柴胡湯主之,此條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此總結上文熱入血室,惟刺期門、小柴胡湯二法。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此方清血室之熱,家秘加當歸、芍藥,則引入血分。立齋以此湯加生地、丹皮,亦是此意。
柴芩四物湯
柴胡 黃芩 生地 當歸 白芍藥 牡丹皮
此即海藏四物湯,家秘加入柴胡、黃芩治血虛發熱,今用治熱入血室最效。
歸芍柴胡湯
歸身 白芍 柴胡 生地 丹皮 地骨皮 秦艽 黃芩 廣皮 甘草
此方涼血養血,家秘治血虛,夜發熱,熱入血室,陰虛骨蒸等症最效。
導赤各半湯
血藏於肝而生於心,故心火旺則血亦熱。此方清心火,生心血,家秘加柴胡、歸、芍,兼肝熱而治之矣。
不語
不語之症,內傷外感皆有。外感不語,即噤口傷寒也,世有其症,無其書,故補註之。內傷不語,有舌強不語者,神志仍清,口亦能開,但舌本強硬,不能言語也。有口噤不語者,舌本無病,但牙關緊咬,口不能開而不能言語也。有神昏不語者,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如醉如睡,而不得言語也。外感不語之症有五條,初起惡寒發熱,失於發散表汗,不得發越,遂發煩熱喘渴,誤認裡熱,誤投涼劑。有口噤不語之症,此寒涼抑遏表邪之一條也。又有發熱日久,熱邪不解,應清火而不清,有下症而失下,諸竅熱壅,語言不出,此裡熱昏沉之一條也。倘因惱怒停食,又兼外冒風邪,發熱譫語渴不消水,人見其譫語,誤認裡熱,苦寒冷飲凝結中焦,今有譫語之後,即變不語,此寒涼抑遏食氣之一條也。又有內積痰飲,外冒風寒,又誤食生冷,與夾食傷寒不相上下,此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之一條也。以上諸條,即大便秘結有下症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堅,不用大黃重濁泥滯。又有時行異氣,沿門傳染,溫毒濕毒,暴熱暴寒,襲人毛竅,或發疫症,癍痧毒氣不得外泄,內擾神明,志識昏迷,叉手捻空,口噤不語,此時疫不語之一條也。治表邪不語,若身表尚熱,兩足無汗六脈浮滑數動,或脈沉伏模糊,治宜辛溫發汗,冬三月北方口不幹者,可用麻黃湯;若口乾者,用羌活敗毒散。餘三月,不用麻黃,竟用羌活敗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開竅豁痰,禁用寒涼攻下。
治裡熱不語,若身表不熱,手足時常有汗,口乾唇焦,六脈沉數,宜清其裡熱,則諸竅通達,導赤各半湯、涼膈散;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
治食氣不語,若發熱胸滿,手足或冷或熱,唇不焦,口不渴,右脈滑大不數,或反沉伏,先用吐法,隨用理氣稍滯,如保和散、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白豆蔻。無汗者加乾葛、防風;太陽見症,加羌活;少陽見症,加柴胡;若表邪已散,時時手足有汗,便結不通,有下症者下之。
治痰迷不語,若胸膈滿悶,噁心嘔吐,口不乾渴,右關脈滑,按之沉弦不數,治宜二陳導痰湯合平胃散,加枳、桔。亦有用吐法,上湧其痰。若有表邪,加各經散表之藥。若表邪已散,手足時時有汗,梔連二陳湯沖竹瀝熱服。若便結不通,有下症者,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下之。
治疫毒不語,先用敗毒散散表。若胸前滿悶,可用吐法,吐中有發散之義。若腸胃有積熱,脈見沉數,當清涼解毒,然亦不可驟用寒涼。古人用敗毒散治疫毒,以天地邪氣從外而入,仍要從毛竅而出,發散則毒得外出,苦寒則毒抑遏。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涼膈散 見發狂。
承氣湯 見便結。
枳桔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枳殼、桔梗。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竹瀝導痰湯 即導痰湯沖竹瀝。
痰結不語,即令有火,亦防寒涼抑遏。此方清火而無凝滯,化痰而不推蕩。
清胃湯
升麻 生地 山梔 黃連 甘草
膏粱積熱,壅結中焦,則諸竅閉塞而言語不出,故以此方清胃熱,治其本也。
發癍
發癍症,海藏分四條,一曰溫毒,二曰熱病,三曰時氣,四曰傷寒。至吳氏書,改熱病發癍曰陽毒,又增出內傷寒涼、陰症發癍共為六條。然究其實,傷寒熱病者多,陰症發癍甚少。即內傷寒冷抑遏,陽火不伸以致發癍,不過用辛溫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陰症主治。就目今所發之癍,只須依海藏四條為正。
一曰溫毒。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郁久變熱,故以溫名。又有冬令應寒反暖,亦名溫毒。人感溫毒,外冒風寒所束,溫氣不得發泄,則惡寒拘急,身熱足冷,無汗脈浮,或脈伏,宜以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散其表邪,則溫毒外泄而脈出汗出,癍氣自透。若里有積熱,然後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癍湯清熱。
二曰熱病發癍,即陽毒發癍。濕熱燥火 傷人血分,蒸釀發出。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癍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癍毒。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隨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癍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三曰時氣發癍。此天時疫毒加臨,長幼傳染,初起惡寒發熱,或耳聾足冷,煩悶下利,呻吟嘔惡,此等之癍有表症者,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已發者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癍湯化之。若食滯中焦,宜消導,忌寒涼。故治疫邪,治無定法。若寒淫所勝,治以辛溫;寒濕所勝,治以溫燥;濕熱所勝,治以苦寒;燥熱所勝,治以甘寒,隨各年時氣以治者。
四曰傷寒發癍。內有積熱,外傷暴寒,束於肌表,蒸發紅癍。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蓄,亦令發癍,每發於十日之外。不論日數,但頭痛足冷,惡寒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症,用羌活敗毒散。若寒熱耳聾,煩悶咳嘔,脈見弦數,有少陽症,用柴胡湯。若目痛額痛,鼻乾不眠,脈見洪長,有陽明症,用升麻乾葛湯。若表散裡熱,脈大沉數,用解毒化癍湯,升麻清胃湯。若有下症,脈浮弦數,大柴胡湯;脈大長數大,乾葛湯。脈沉數大,三化湯、大承氣湯。
楨按發癍症,以發出為主。然癍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內傷冷飲,四曰食滯中焦,五曰痰窒中脘。若外郁表邪,散表則癍出;里壅邪熱,清裡則癍出;內傷冷飲,溫中則癍出;食滯中焦,消食則癍出;痰凝中脘,化痰則癍出;此始發之工夫也。即出之後,若癍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表邪尚在者,發表則癍化;熱結在裡者,清熱則癍化;內傷冷飲者,溫中則癍化;食滯中焦者,消食則癍化;痰凝中脘者,豁痰則癍化;便閉不通,腹實脹悶者,行大便則癍化。今之治癍初起,但知升提以發之,那知癍滯不出症因多條。夫發癍用升發忌苦寒,人知之也;化癍用升發忌苦寒,人不知矣。化癍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化癍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至於寒飲抑遏,食滯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今癍症疫邪,自腸胃而發於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於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癍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黏膠固,與邪熱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用保和散沖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用乾葛、石膏治之。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譫妄愈甚。夫保和散,但能消穀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乾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黏濕熱之結。是以膏粱厚味積熱上衝,常有唇焦口爛,牙齦潰腐,口臭口乾之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湯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許,以行生地之滯,宣發陽明血分積熱,實有苦心。以熱病與癍痧,誤食葷腥者,必死,余故發此死中求活。總之,癍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致,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古人用升麻乾葛湯於初時發癍,人人知也;余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癍,人所不知也。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滯,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乾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幹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至於癍毒內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夫癍毒痧痘初起,用升麻乾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今余用於末後化癍,無化早之患,此於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今後治癍初起,以升麻乾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癍,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然余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於滋陰症中。若以化癍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於涼氣,失於涼血,犀角地黃湯。偏於滋陰,失於凝滯,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乾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故余補註,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惟不忌凝滯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發癍之症,時行疫毒者多,故用敗毒散,先散表邪。
解毒化癍湯
大力子 荊芥 防風 川連 桔梗 蟬蛻 生甘草
癍痧發出,里有熱者,當以此方清熱化癍。
升麻乾葛湯 見煩躁。
發毒見太陽表症,當以敗毒散。若見陽明症,則以此方升發。用敗毒散,散背部癍伏,用升麻葛根湯,發胸面不透,並唇焦口爛,嘔吐介齒,此妙里工夫也。
消毒犀角飲
桔梗 荊芥 連翹 防風 黃芩 犀角 生大力子
癍痧已出,身熱不減,故立解毒湯,治熱之重者;立消毒飲;治熱之輕者。
石膏化癍湯
石膏 知母 人參 甘草 葛根
解毒化癍湯,通治六經裡熱。此方專治陽明裡熱。症重者,二方合用。若熱極生癍,用涼膈散、三黃解毒湯。
當歸大黃湯
當歸 生大黃 川黃連 甘草
熱重便硬,有下症者,立此方涼大腸血熱。以癍症屬血,故加當歸。癍症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大幹葛湯 見頭痛。
少陽表熱有下症,當以大柴胡湯雙解。若陽明表熱有下症,家秘化立此方。有此二法,則少陽雙解,陽明雙解,確不紊亂。
三化湯
大黃 枳實 厚朴
血熱便閉有下症者,當歸大黃丸下之。若氣熱便閉有下症,則用此方。加甘草即調胃承氣湯。
犀角大青湯
犀角 大青 梔子 豆豉
此方即梔子豆豉湯加犀角大青,能解陽明血中之毒,故為癍症之要藥。
升麻清胃湯
升麻 川連 生地 丹皮 甘草 木通
乾葛清胃湯,清陽明氣分熱毒。此方清陽明血分疫毒。故癍症口燥唇焦,熱而消水,氣分熱也,用乾葛清胃湯;若口燥唇焦,熱不消水,血中伏火,升麻清胃湯。大凡膏粱積熱,口臭唇焦,牙齦腐爛,多用此方,以葷腥能傷血分耳。加楂肉、砂仁,善消油膩葷腥。加木通,合導赤各半湯,能利小便。加枳殼,合川連枳殼湯,而清大腸積熱。邪火傷血,則發癍;濕火傷血,大便泄;燥火傷血,大便結。當歸大黃丸,清血中燥火,潤大腸結。余化用此方,治燥火傷血,腹痛赤痢,止大腸之泄。
溫病
《內經》以冬月天寒,人傷而即病者,名傷寒。若傷而不即病,寒邪鬱而成熱,至春而病者,名溫病。《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同言太陽病,以不渴惡寒名傷寒,以渴而不惡寒者,名溫病。然則《內經》所云,明溫病之原,仲景所云,別溫病之症。知病原,識症狀,知傷寒溫病之所以別矣。第《內經》所謂溫病者,冬受寒邪,至春始發之溫病也。仲景所謂溫病者,人感濕熱,當時即發之溫病也。進而求之,即春之溫病亦有三種,有冬傷於寒,至春而成溫病者;有冬感溫氣,至春更感溫熱,而病溫熱、溫毒者;有非冬感寒,非重感溫熱,但遇時行溫熱之邪。而即發溫病者。是此而知傷寒不獨於冬,四時有暴寒,皆能傷寒者。溫病不獨發於春,四時有暴熱,皆有溫熱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楨又悟得傷寒之邪,傷於太陽從表而起;溫熱之病,感於陽明而入腸胃,自內而發。故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若先感溫熱,又冒風寒,而發身痛頭痛,惡寒發熱而渴者,此太陽有表邪之寒熱病。不得名之溫熱病也,當發表清熱和解主治者。故太陽傷寒,用羌活敗毒散發表。若太陽寒熱病,則用羌活沖和湯和解。陽明傷寒,用葛根湯發表。若陽明寒熱病,則用乾葛石膏湯和解。若少陽傷寒,用羌活柴胡湯。少陽寒熱病,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身痛頭痛,惡寒發熱,口不渴者,乃三時暴感之傷寒症,非溫熱之症。總之,傷寒外感風寒,里無積熱。故初起以辛溫散表,不可早用清涼,直待表散裡熱,方用清裡。今溫病先感熱而病者,故宜清涼和解。惟惡寒身痛,無汗脈浮,表有寒邪者,方用辛涼散表。《活人》云:傷寒者,冬傷於寒即發之寒熱病也。冬溫者,冬有溫氣,感而即發之熱病也。春溫者。冬傷於寒,至春陽氣發升,寒邪鬱而發熱之溫病也。風溫者,不因冬感寒邪,即於春令,感當時溫熱之氣而病者。然此皆一人自感而獨病者。若暴寒暴熱,天地之邪氣流行,沿門長幼皆病者,此名時疫之病。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溫熱之病,陽明經多,然亦有兼太陽者,故立此方和解,以溫症用不得麻桂辛溫耳。
乾葛石膏湯
升麻 乾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此方和解陽明表裡症,帶太陽仍加羌活。
小柴胡湯 見寒熱。
此方和解少陽表裡者,若帶太陽表症,加羌活;帶陽明表症,加乾葛。
涼膈散 見發狂。
溫病表解裡熱者,以此方清熱;若帶表症,仍加表藥。
三黃巨勝湯 見發狂。
此方專治陽毒,故溫熱重者用之也。若帶表症,仍加散表之藥。
三乙承氣湯 見大便結。
溫病裡熱,止須清裡。然有熱結大腸大便不通者,以此方下之。
疫病
疫邪之症,長幼相似。若一人獨病,不染他人者,此人自感,非大災之疫也。疫症之原不一,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則有寒疫。冬時應寒反溫,則有溫疫。推之於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應燥而反溫,及久雨之濕,久旱之燥,偏於太過者,則皆可成疫也。《傷寒論》惟注溫疫、寒疫,不知六氣之不正者,皆能發疫也。故各隨時氣之不正者主治,則得之矣。總之,時令應暖而反寒,散寒邪即是治疫;時令應寒而反溫,清溫熱即是治疫;應燥而反濕,祛濕邪即是治疫;應濕而反燥,清燥火即是治疫。
寒疫,即時行之傷寒病也。既冒寒邪,當以辛溫散表。若內無積熱,太陽見症者,冬月北方用麻黃桂枝湯,南方用羌獨敗毒散等。若表邪未散,即內有積熱者,亦止宜羌活沖和湯等和解,未可用清涼。若陽明見症者,冬月北方葛根湯,南方升麻乾葛湯。少陽見症者,北方柴胡桂枝湯,南方柴胡防風湯。若寒邪已散,里有結熱,仍照傷寒清裡之法。
溫疫,即時行傷熱病也。熱邪帶表,當以辛涼解表。太陽見表症,羌活沖和湯。陽明見表症,升麻乾葛湯。少陽見表症,小柴胡湯。溫疫禁用辛溫,若里有結熱,涼膈散、三黃湯、人參白虎湯。有下症者,三乙承氣湯選用。若表邪未盡,仍要先散表邪,然後清下。
濕疫,即時行傷濕病也。濕邪之症,當分寒濕熱濕。發熱無汗,身痛拘緊,口不消水,脈濡而小,此太陽寒濕之症,宜辛溫散表,羌獨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少陽見症,加柴胡;陽明見症,加蒼朮、白芷。發熱多汗,口渴消水,脈洪而數,此陽明濕熱之症,宜辛涼解肌,升麻乾葛湯合神術湯。若兼有太陽表症,合羌活沖和湯。少陽見症,合小柴胡湯。
燥疫,即時行傷燥病也。燥熱之症,多傷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故燥火之症,每多煩渴喘逆,當用清燥之藥,如人參白虎湯、清燥湯等,切忌溫燥,又不可發汗、利小便,重亡津液。又不比內傷之燥,可用滋陰凝滯。
麻黃湯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敗毒散 見發熱。
雙解散 見發狂。
寒疫可用辛溫,若溫熱之疫,即有表邪,止用此方辛涼雙解。
乾葛石膏湯 見寒熱。
太陽溫疫,當以雙解散治之。陽明溫疫,則以此方雙解。若兼少陽,合用小柴胡湯。
涼膈散 見發狂。
溫疫病有表症,當以前方雙解。若表邪已解,當以此方清裡。
知母石膏湯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麥門冬
涼膈散,通治上焦裡熱。此方專治陽明胃熱。若下部有熱,再加清下部之藥。
三黃湯
黃連 黃芩 大黃
前二方,治上焦溫熱。若三焦皆熱,大便燥結,當用此方。
六一散
夏令濕熱溫疫,當用此清利濕熱,從下竅而出。
神術湯
防風 熟蒼朮 石膏 甘草
濕熱疫邪,當分表裡主治濕熱在裡,用寒藥以清熱,淡藥以利水。若濕熱在表,用風藥以散濕,燥藥以勝濕,佐以石膏、甘草,則濕熱盡去。
蒼朮防風湯
風濕疫邪,散表為捷。防風勝濕,蒼朮燥濕。兼寒者,加熱藥;兼熱者,加寒藥。此二語開無窮之悟。
朮附湯
熟附子 白朮
寒濕疫邪在表者,宜用辛溫散濕。若里有寒濕,當以此方主治。
人參白虎湯 見潮熱。
燥熱疫邪,肺胃先受,故時行熱病,見唇焦消渴者,即用此方。
清燥湯 見喘逆。
陽明燥熱疫症,用前白虎湯。若燥傷肺氣,而見發熱喘嗽,則以此方清肺。若陽明燥熱,上衝刑肺,二方合用。
夾食
《傷寒論》胸滿條,有煩熱胸中窒,用梔子豉湯。又有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當吐之。此二條,言胸前胃家滿悶,一以清胃熱,一以吐胃痰主治也。至心之下腹之中硬滿,則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又云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此二條,一言心腹硬滿,用承氣下腸胃燥屎。一言心下至小腹硬痛,用陷胸湯下胸腹痰飲。至論病後新瘥,強與穀食,故令微煩,當捐谷則愈。此言病後食復之症也。舍此別無食滯中焦,胸膈飽悶,而用消導之法。不知今之患傷寒熱病,癍痧疫毒,因食滯中焦,凝結胃陽,不能敷布作汗,內外結紐,互相蒸釀,久熱不解,至死者比比,良由世有夾食傷寒之名,前賢未有夾食治法。余今參悟方法主治。夫食滯中焦,外冒表邪,病因不一。有先因感冒,而食滯不消者,此因感冒停食,外感為本,食滯為標。有先因食滯,感冒風寒,食滯為本,外感為標。二者雖有標本之分,然當擇其急者先治。二者皆急,當以二者並治。古人云急則治標,人多錯解。此言重在急字,言治病當先治本。若標病急,當捨本先治標矣;若不急,仍先治本。進而詳之,更有說焉。例如表熱食滯,必得表汗外出,表熱外解,則食始消。不知欲發表邪,必得胃陽敷布,方能作汗,故以一半消食,一半發表治之。若胃氣衝和者,則能作汗外解。若痰涎食重,膠固胃中,而以表裡和平治之,則不應矣。於是家秘立保和散細研為末,以散胸前凝結,又以升陽解表湯煎湯調服,蒸助胃汁,則作汗外解。若表邪未解,表熱方盛,食滯不消,而里已熱結,且唇焦口燥,用不得快膈末藥者,則以前方同煎,以湯潤燥。夫胸前食滯,膠固不開,不用消化,則熱久神昏,必至於死。消化之藥太燥,則熱得燥而燥愈甚,亦必至死。用潤不及,則偏於燥而熱不減。用潤太過,則偏於潤而結愈固。仲景用山梔豆豉湯,治里有煩熱,不能作汗外解。河間又發豆豉、石膏、滑石,同蔥白能發裡熱無汗之症,均有至理。家秘用保和散以消胸膈痰食,多衝竹瀝、蘿蔔汁,以其潤而不燥,寒而不凝,不獨能消痰食。且燥火閉郁,非此不清,燥熱無汗,非此不潤,平淡切病,常能起回生。惟葷腥食重,抑遏表邪者,多有不應。若癍痧疫毒得葷腥者,百無一生,以疫毒得葷腥厚味,則凝伏不出,腸胃必腐,後下血水,更重於他病耳。故治夾食,必互參癍毒及唇焦胸滿,方能得手。
家秘保和散
半夏 厚朴 枳殼 香附 楂肉 萊菔子 麥芽 川連 豆蔻 石菖蒲
上為細末,白湯炮服。有燥熱,沖竹瀝、蘿蔔汁,或煎湯以服。
此方消痰化滯,家秘治胸滿寒熱,夾食夾痰,先服此方,隨服後方升陽解表湯。若表裡並急,前後二方合用,古名保和丸。然胸前凝結,必須散以散之,湯以蕩之。若丸以緩之,則胸前愈加填滿。
升陽解表湯
升麻 葛根 羌活 防風 柴胡 枳殼 厚朴 廣皮 甘草 半夏
此方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作汗散表,家秘治發熱胸滿,表邪不解之症。若表症重者,先服此方散表。若表裡皆重,前後二方合服。五味以散表,五味以宣散。胃陽,敷布作汗。古人以一味表藥,一味涼藥,和解表裡。又以一半散表,一半清理,雙解表裡。今家秘化立此方,和解夾食外感,以開化方比例之妙法。
痙病
強直反張之病,名痙病。按痙病與傷寒相類,但多項背反張為異。治分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金匱》以太陽發熱,無汗惡寒,名剛痙,發熱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此以有汗無汗,別寒濕傷營、風濕傷衛而定名者,雖不明言發汗解肌,然細玩首章原文,以有汗無汗立說,仍暗度金針於太陽傷寒發汗解肌同條處治。但痙病不獨在冬月,三時皆有者,故不明示麻桂辛溫,發汗解肌。又因痙勁強直,多有營衛不充,外冒外淫致病,用不得大汗發表。故下章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蓋言太陽發熱之痙,惟以散表為正治。今以脈沉而細,用不得散表,則難治矣。是此可見太陽發熱之痙,設脈浮緊而大者,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難治矣。下文又言太陽病發熱無汗之病,本宜發汗,若脈沉而細,大發其汗,因汗太多,亦能致痙。若發熱有汗之中風症,脈沉而細者,下之亦能致痙。瘡家雖身疼痛,若脈沉而細者,誤發汗亦成痙。即太陽病症備,若脈沉遲,止用栝蔞桂枝湯。再三告戒脈沉而細者,汗下俱禁者也。然下文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按此條但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故仍用葛根、麻黃,以發太陽陽明之表,明示首章發熱無汗反惡寒之剛痙,若脈不沉細,仍用發表治法。下文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按此條不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明示首章發熱有汗之柔痙,若脈不沉細而實大,仍可用大承氣湯以下者。首章恐痙病之脈有沉細者,即無汗表症之剛痙,亦用不得麻黃湯。即有汗發熱之柔痙,亦用不得桂枝湯。此章恐發熱無汗,脈大不沉細之剛痙,應汗失汗,故復立葛根麻黃湯。又恐發熱有汗,脈數不沉細之柔痙,應下失下,故復立大承氣湯。兩面告誡,可見仲景惟以病之無汗有汗,脈之浮細浮大,沉細沉實,端在表裡虛實,詳示發表攻裡者也。海藏有口噤,背反張,名太陽痙。低頭下視,名陽明痙。一目左右斜視,手足搐搦,名少陽痙。其意欲以背為太陽,胸前為陽明,目之斜視左右為少陽,以定經絡。然項強之症,屬陽明者多,而陽明之脈入目,陽明之脈左右交加。兩目亦能斜視,未可以此為定論。丹溪有人參、竹瀝主治者,此因內傷痙病,血液枯燥,經絡不潤成之故耳。薛新甫有瀉青丸、異攻散、六味丸、逍遙散、四物、歸脾、三乙承氣,家秘用舒筋湯等,此皆內傷痙病,分別虛實補瀉,而非外感六淫致痙之條也。今余詳註仲景之痙病於前,次述三公之論於後,則外感六淫,內傷致痙諸條皆全矣。余讀《傷寒論》,見仲景以冬月傷寒立論,但榜及風濕、風溫,而不及三時之寒熱等病,讀《金匱》痙病論,見以中濕、濕熱、中暍等症,次列於後。余今著《傷寒大白》,比例《金匱》痙病論,先以傷寒、寒熱、溫熱病立論卷首,兼以發癍、夾食、痙病。次附於後,則外感致病諸條皆全矣。
陰厥陽厥
按厥逆、厥冷、四逆,一也。陰陽二病,皆能發厥。然陰厥易明。惟陽厥有陽邪內傳陰經,脈數沉細,誤認陰寒者。有陽邪內傳陽經,冷汗時出,誤認陰寒者。有表邪內伏,身冷無汗,脈伏不出,誤認陰寒者。不知陰寒起病,身不發熱,口不作渴,二便清利,神氣清爽,手足厥冷,不能舉動,六脈沉遲不數,此陰經寒厥之症。《傷寒論》以四逆湯、乾薑甘草湯、吳茱萸湯等,治氣分火虛厥冷。於惡寒門,有當歸四逆湯,治血分冒寒。又立芍藥甘草附子湯,治血分惡寒。類於厥冷,即可推此以治彼。以上治陰經陰厥之法也。若初起發熱惡寒,熱久不涼,漸至手足皆冷,又或熱片時,神昏不語,或獨語譫妄,身雖厥冷,手足仍能舉動,大便或閉或瀉,小便赤澀,甚至自遺不覺,其脈沉細而數,此陽熱傳入三陰,乃陰經陽厥之症,用寒藥則礙厥冷,用熱藥則礙陽邪,故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陽,陽氣外達,待厥愈足溫,再清其熱。若初起發熱,自汗煩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煩渴引飲,神昏不語,揚手擲足,身雖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脈大沉數,或數時一止,此陽邪傳入三陽,乃陽經陽厥之症,宜河間涼膈散、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內伏之熱外發,則手足溫暖。然後看里有結熱者,再清之。有下症者,二承氣湯選用。若初起惡寒發熱,六脈或浮大,或沉伏,煩躁呻吟,忽爾手足皆冷,此表汗不出,表邪內伏之厥冷,宜升陽散火湯、羌獨敗毒散發散表邪,則汗出厥愈。以上三條治陽厥之法也。另有夾痰、夾食、夾食氣,填塞中脘,升降不通,胃陽不得四布,亦令人手足厥冷,宜用消導痰食,導痰湯、保和散再加開豁之藥。
升陽散火湯
升麻 葛根 羌活 獨活 柴胡 白芍藥 防風 甘草
裡熱見厥,用涼膈散等。表邪內伏厥冷,以此方升散。
羌獨敗毒散
三陽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太陽表邪內伏,則用此方。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熱在上焦而厥,用涼膈散。熱在中焦,用白虎湯。若三焦皆熱,則用此方。
大承氣湯 見大便秘結。
甘草乾薑湯
甘草 乾薑
此條本是陽症,因表虛脈浮,衛虛自汗,又誤汗復亡其陽,故使厥。誤下復竭其陰,故咽中干,煩躁。若用溫復陽,則礙咽乾煩躁。用寒,則礙厥冷。故此方以乾薑暖中。甘草緩急,待其胃陽敷布,厥愈足溫,然後作芍藥甘草湯,調和陰血。
芍藥甘草湯
芍藥 甘草 石膏 荊芥
此方妙法,妙在石膏、荊芥辛涼上焦,潤其咽乾煩躁;又藉其辛涼入血,助芍藥、甘草下緩肝急,使其腳伸;脫去乾薑辛熱,以防胃熱譫語,微露下文用調胃承氣湯,復清胃熱。
調胃承氣湯
大黃 枳殼 厚朴 甘草
復陽太過,不耐辛溫,胃熱譫語,暫用此方。
四逆散
柴胡 白芍藥 枳實 甘草
三陽表邪內伏,四肢厥冷,升陽散火湯等發之。熱邪內傳,四肢厥冷,涼膈散等清之。三陰臟寒而厥冷,以四逆湯等溫之。今本是陽症,因熱邪內傳陰經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藥疏通肝膽,伸陽氣外達,則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又以枳實、甘草疏通陽明裡氣,伸胃陽外布,則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溫。此方分治陰經陽厥,與陽經陽厥不同者。
涼膈散 見發狂。
白虎湯 見潮熱。
吳茱萸湯 見惡寒。
白通豬膽湯
厥冷有脈,用四逆湯。脈伏,加蔥白以通陽氣。陰極發躁,加膽汁以監製。家秘恐凝濁,易川連少許,宗連理湯法。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白芍藥 桂枝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
此治血虛冒邪,不能發汗外出。例如氣虛冒邪,而用人參敗毒散、參蘇飲。
麻黃升麻湯 麻黃 升麻 知母 石膏 當歸 芍藥 黃芩 甘草
此治誤下邪伏,故用升散法從表發出。以知母、石膏、黃芩清裡熱,以歸、芍引入血分至深之處。家秘加羌活,去麻黃,以其咽喉不利吐膿血耳。
足冷
《傷寒論》有先發熱後發厥之陽厥,又有初起不發熱即見逆冷之陰厥,此人人知之也。至發熱之症,表邪內伏,上身熱而兩足獨冷。癍痧內伏,上身熱而嘔吐足冷,即身熱多汗,脈見沉數,口舌生苔而兩足獨冷,此前書未有。不知寒邪初傷,未曾發熱,乃有足冷。若上身發熱,則一人之身,豈有兩足獨冷之理。且冬寒之時,無病人常有足冷。若傷寒已經發熱,即冬月手足亦應溫熱。若兩足尚冷,即為表邪未伸,熱邪未得發越。況熱令之時,人之手足皆暖,豈有上身發熱,兩足反見獨冷乎!家秘用羌獨敗毒散解表,以足冷之表邪,惟獨活可解耳。若失用獨活,雖用發表,下部之邪終不散,重則變症,輕則纏綿,即令愈後,恐防痿痹絕足。故凡汗出而身熱不解者,非裡熱即表邪。若里有結熱而發熱不涼,必是遍身時時有汗。若身大熱而煩躁足冷,斷非裡熱,必是表邪未散,或癍痧未出。若是熱深厥深之裡熱症,必然遍身皆冷。今身熱而足獨冷,必是表症未解。故凡煩悶喘嘔,身熱足冷,便是發癍之候。余治熱令之熱病,無論有汗無汗,脈浮脈沉,一見身熱足冷,乃改常之重症,故從症不從脈者,如是治法,或有汗出而愈者。或先有寒涼抑遏,一汗不能全解,連作三四次汗而愈者。惟癍毒久遏,凶多吉少。然癍色鮮明,亦有不死。惟葷腥食重,抑遏癍痧表汗者,多不能生。常見夏秋熱症之人,內有積熱,外冒表邪,又被飲食寒涼抑遏胃陽,陽明邪熱不得發越,但頭汗遍身無汗。又有癍痧疫毒,抑遏胃陽,亦不能宣揚外發。余常以枳殼、厚朴、廣皮三味松發胃氣,又以柴胡、葛根、防風三味宣散表邪,有表邪者汗必出,有癍毒者癍亦現。因此悟得但頭有汗,遍身無汗之症,方書以水飲、蓄血、中焦不得宣通主治。例如濕邪凝結,用蒼朮、厚朴、葛根、防風。寒邪凝結,用生薑、羌活。熱邪凝結,用黃連、枳殼。食積凝結,用麥芽、豆蔻。痰飲凝結,用半夏、石菖蒲。要知枳殼、豆蔻、香附、砂仁,為胸前之總司,葛根、升麻,乃宣揚胃氣,手足溫暖,遍身熱越,汗出表解,故宣揚胃氣,乃發汗之妙法也。按足冷與面赤皆系表邪,然面赤色在上部,人人知之。足冷在下部,人多忽之,故余特補著。然治足冷,互參發癍、夾食治法,故升麻解表湯,家秘通用者。
獨活湯
獨活 防風 柴胡 葛根 廣皮 甘草
身痛,加羌活;胸滿,加枳殼;嘔惡,加半夏、厚朴、白豆蔻、川黃連。
和胃透肌湯
厚朴 枳殼 廣皮 柴胡 葛根 防風
足冷皆系表邪,但未明表汗癍痧,故立一舉兩得之方。
升麻解表湯 見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