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 作者
- 吳澄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739年
自序
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陰陽五行盈消長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機。病原有運氣情欲、內外變遷之因,藥類有升降浮沉、輕重清濁之質,以配陰陽五行之氣,以別寒熱溫平良毒之性,以應七方十劑之需,總不外河洛八卦。醫之理,即《易》理也。此理浩渺難窮,淵深莫究,惟《易》有以發之,而醫則尤宜明之。時以《內經》一書,繼河洛而起,其義精妙,活活潑潑,莫可端倪。先聖先賢著書立法皆從此出。後有著述,遠不逮前賢,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故曰秦火之餘,每恨書少;今時之世,每恨書多。安得一大聖人出,存什百於千萬,余盡付之一炬,以為大快,又曷敢畫蛇添足,以供覆甑乎?雖然余作是集,亦有大不得已也,竊見近日治虛損者少,做虛損者多,死於病者寡,死於藥者眾,目擊心傷,安能默默?蓋緣內外不分,真假莫辨,印定滋陰降火之一法,以治無定萬變之病情,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良可嘆也!因著上下二集,糾謬繩愆,分為內損外損。蓋內損以真陰真陽、五臟內虧立論;外損則創自臆見,皆由六淫外入,由淺及深,條分各門,列為下集,獨開生面,補前賢之未備也。《易》曰: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在乎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吾因名吾書。
乾隆己未仲秋月新安嶺南吳澄書於得一齋
序
嘗思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不外乎陰陽,陰陽一本於太極,兩在互根,範圍曲成,皆於人身備之。故醫雖小道,然五運六氣,上律乎天時,燥濕剛柔,下襲乎水土,醫之道直與造化通矣。師朗余族侄,實余同門友也,少習舉子業,延余族侄隆叔授受於南山別墅。余時枝棲於白雲僧舍,過而問業,殆無虛月。見其文新穎離奇,超超乎有出塵之想,為人亦磊落不羈,師嘗以㟮屼名之。行居長,諸昆季先後雲路,皆為吾邑名生。假令師朗而以功名為念,安知其不為諸生之冠,而鵬程遠大,或更駕仲季而上也。乃以國學自高,而一精專於醫。醫不離乎陰陽,陰陽之理,莫備於《易》,亦莫精於《易》。余家波涵兄以《易》學傳家,為諸生時,以《易》傳經,常遊於江浙之間,訪求名師益友,以研究其理,後就正於家敬庵先生,得闡其微,故方圓卦圖,先後二天之旨,無不洞悉。諸侄悉以《易》名經,而師朗即以是通於醫。棄舉子業後,閉戶研窮者歷有年,臨證體驗者歷有年,所活人幾未可以數計。
余自庚戌捷後,寵蒙聖恩,授職工曹,典試山西,協理寶泉,欽點臺諫。今奉旨焚黃,給假八月。未與師朗相聚者十有餘年,歸即聞其名嘖嘖人口,及晤時,見其仙風道骨,氣足神完,儼然救世一位活菩薩也。出其所著《不居集》示余,余雖不知醫,然按其參酌先賢,獨標己得,以歷代各名家治法,分治內損,析似是而非,辨其外傷,上下二集悉以《易》道參之,名曰《不居》。蓋監前賢之偏而會其全,矯前賢之枉而歸於正,溫涼不必執,清補無容拘,因病施藥,中病乃止。其變動也,亦如六子之流行於天地,豈可執成見以私相揣度者哉?余固向惜其以有為之才,不獲自展,今見其現在之經猷,反得日積德於冥冥之中,較之備位朝端虛言無補者已大有間。況是集行,不特可以活吾鄉,而可以活天下;不特可以活一時,而並可以活萬千世。其設施之廣,其流澤之長,誠有如不願為良相,而願為良醫者。是樂為序。
乾隆七年歲在壬戌日纏降婁之次
協理陝西道事山東道監察御史愚叔煒撰
序
吾友程刺史珊坪,贊府蘿裳,工文章,藏書萬卷,深明《易)理。得歙南吳氏《不居集》抄本,愛其以消息盈虛之機,證嗽熱痰血之疾,校付攻木氏,梓成,索序於余。余受而畢其篇曰:嘗讀《易·繫辭》,變動不居而知陰陽剛柔之道,變焉動焉而不常居其所,當隨時唯變所適。《易》象如是,吳氏取以明醫之義,其能悟變動於不居者矣。蓋人身之要在水火,心主火,腎主水,此對待之體,又具有流行之用,相生相剋,陰虛而陽乘之,陽虛而陰亦從之,未有陰虛則專居於火旺,陽虛則專居於火衰,使陰陽竟無所變動矣乎!水火固心腎居之,實則各臟兼有水火,水虧火衰,則虛而損焉。虛損未始不關於心腎,而傳上傳下在脾胃,實不盡居於心腎。若無所變動,一概責之心腎,非居而不化歟?間考發明虛損治法者,創自秦越人,有論無方。張氏仲景,以行陰固陽,立為二大法,是仲景不居於秦越人也。又有不居於仲景者,葛真人以十方補陰虛脈數之症。然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此劉氏守真不居二仙一聖之法,能補三家之遺者也。河間盡善矣,而內外不分,下陷不舉,東垣又起而明辨之。丹溪乃用滋陰降火,以救東垣之弊。蓋東垣主春夏,丹溪主秋冬,亦兩相變動而不居耳。其實丹溪補陰中之陰,而真陽又虛之,故非不居之。薛氏新甫補陰中之陽以濟之,未能合不居之全也。張景岳出,兼諸氏之長,不居一家之義,以真陰真陽立論,可謂握其樞要矣。其間猶不慊者,又有外感類內傷似損非損一種,漢唐以來,絕少宣發。惟吳氏獨得其秘,詳採諸書,參以己意,以救今時之弊,以補前人之闕,集虛損之大成,治法始為完備,非居於水、居於火、居於陽虛陰虛絕少變動者可比,豈非有功於不居者哉!程君崑玉廣為傳之,因嗽熱痰血之理,明消息盈虛之機。病變無常,不居者貴,知此可以言醫,即可以讀《易》。
道光十五年歲次鶉首日在角十度
休寧萄牖徐卓序於小有書城
吳師朗傳
白岳程芝云撰
君姓吳氏,諱澄,字鑑泉,號師朗,歙嶺南人。幼穎悟,嗜讀《易》。隨父客吳越間,遇瞽者精星命,叩以功名,許為九流魁首。後鬱郁不得志,遂以《易》通醫,取《靈》、《素》、秦越人書精研之,頓有悟入。凡沉疴經手,治無不立愈,於是醫名噪甚。嘗謂百病不出內外二因,疑似之間,最宜辨析。內傷類外感,東垣已發明於前;外感類內傷,自漢迄今無專辨,以致實實虛虛,殺人多矣。爰合越人及宋、元、明諸名家治法,參以心得,補偏救弊,著《不居集》上下共五十卷。又謂仲景《傷寒論》,外感辨證之祖也,必法法參詳,方方悟透,庶六淫外感之症治,觸處洞然。因分條匯諸家精粹,附以驗方,名《傷寒證治明條》,共六卷。又善兒科推拿,著有《推拿神書》、《醫易會參》、《師朗醫案》若干卷外,若六壬太乙擒遁之術,俱有秘授,不輕示人。偶作畫,得梅壑老人意,為醫掩,人弗盡知也。子宏格,又名宏定,字文洲,號靜庵,著《新方論注》四卷,闡發景岳制方之旨頗精核,附註《新方湯頭歌括》一冊,先梓行世,風行一時。孫烜,字賓嵎,亦工醫,克世其業云。
內史氏曰:嶺南去余家十里,吳心蓮師族居於斯,祠面瓠蘆山,應術士醫流,師朗老人,其最著者。又吾師經、史、讖諱、術數之學,靡不淹貫,尤精相墓家言,得李董不傳之秘。山川鍾毓,往往以形相感,代有畸人,異哉!
上集卷之首
例言
—是本書悉本《靈》、《素》、《難經》及歷代名賢,採其精要,辨治內外虛損,分為上下二集,首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
—是集陰陽寒熱,多從易理體出,集各家之說,以成一家之言,各法咸備,是亦懸象著名之意,及其變動不測,非居於寒、居於熱、居於補、居於散者可療,因病而施治,故曰《不居集》。
—是集有論、有注、有新增、有補遺、有新方、有治法,雖出自管見,然非歷治有效者不敢錄入。上集共三十卷,以治內損,皆立一作意,擒其綱領,扼其樞要。下集共二十卷,以治外損,皆採前賢名論,每條疏釋,發明意義,使人一覽瞭然,庶不致珠玉雜於瓦礫也。
—歷代治法,首宗秦越人,次張仲景,次葛真人,此二聖一仙者,乃治虛損之祖也,後之論治,無能脫此三法者。劉、李、朱、薛四氏,不過補三法之未盡耳。後代諸賢,又不過補四氏之未盡,各執一家之說,三法漸置而不講焉。故各立一法,以補前賢之未備者,共計十種。各宗一派,是彼非此者,另匯一冊,以便採擇。
—虛損分別各門,而其中以嗽、熱、痰、血為四大症。蓋虛損之人,未有不兼此數症者也。故血症於全書之外,又立八法,以扼其要。熱以爻象比擬,痰以三法統要,咳嗽以綱目分治,所以各症中於此四法獨詳,而四症之中又於血之一症為更詳也。其次則七情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皆令人精血暴損,肌肉頓脫,不可不慎也。其次則怔忡驚悸、喉痛聲啞、嗌乾喉癬、左右不得眠、飲食不甘、諸痛等證,皆虛損之危候,不可不察也。其次則婦人胎產失調、室女經閉、童子疳癆,為內損之上集焉。
—醫書本無外損名目,惟《難經》有曰:至脈從上而下,損脈從下而上。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傷陽,感熱則傷陰。景岳曰: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雖未明言其症,而其中已隱隱有一外損之症存焉。蓋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皆有虛損,推而至於痰積、食鬱種種外症,多有似是而非,匯為下集,以救今時之弊。詳採各家之書,間亦竊附鄙見。第篇中辭理句繁,重疊反復,無非叮嚀告誡之意耳。
—先聖先賢之言,皆至精至微之道。探元闡奧,代不乏人,即有著述,亦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唯似損非損一症,殊少專家,如《素》、《難》以及漢唐,間有論及之者,亦多闕略,並無全書。今博採各家,分門揭出,成一家言,以補前賢之未備。
—無徵不信。每門各條下,必採醫案數則,或前賢,或自治驗,亦各註明,不敢相混。
—外損之症,唯風勞最多,或匯論匯方,亦多重疊,觀者慎毋以其繁而厭之。
—選錄之方,皆前賢名方,其問亦有自治效驗者。如師朗治法,有補托、解托、理脾陰之法,並各症中有新增者,不敢私秘,亦詳註明白,並兒宏格疏釋方意,以公同志。
—藥方方論不能備載,選其最要萬不可刪者附各方後,有詳見本門者,有列在別門者,一一詳註見某門,以便考用。
總旨
吳澄曰:嘗稽虛損之法,《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但言虛而無勞怯之名。至秦越人《難經》,始發明虛損之旨,雖無方可考,而其治法,蓋昭昭然也。迨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始立虛勞一門,以行陽固陰二大法,立為標準。非以仲景生知之聖,其能垂訓若此乎?惜其立法,只治虛勞於將成未成之際,而不及乎陰虛脈數之人。蓋陰虛脈數,是已成也,是壞症也。若症已壞,而復用《金匱》之法,則熱極者不益燥甚乎?至葛真人出,而以《神書十方》普渡世人。虛勞之極,各症迭出,而只十方中出入加減,無不神奇。昧者畏用藥峻猛,品味鹹多,不能悟其幽深元遠之旨,則又棄而不講矣。劉氏守真出,以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自下傳上不過脾,自上傳下不過胃,與《難經》、《金匱》相為表裡也。越人、仲景,發明於前,河間補遺於後,可謂無漏義矣。獨內傷之症,類外感者多不有,東垣老人起而明辨之,則內外不分、下陷不舉,可謂有功於千古矣。若非清陽下陷,而誤用升補之劑,則翻天覆地,為患豈小也哉!丹溪有見於此,而用滋陰降火之法,以救一時之弊,與東垣天生配合。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是東垣主以春夏,而丹溪主於秋冬,合而成四時者也。何滋陰之論,獨盛行於世?蓋後人不知而誤學之。惟是虛火上泛,而陰中陽不虛者,賴以澤枯潤燥,其功誠不可泯。若陰虛而腎中其陽又虛者,恣用苦寒,寧不寂滅耶!所以薛氏新甫主以溫補,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又與丹溪天生配偶。一補陰中之陰,一補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然皆一偏之極。合而觀之,則得其全。分而用之,獨得其偏。故張景岳以真陰真陽立論,兼擅諸家之長,而不拘一家之法,盡美矣,又盡善也。然猶有不慊於心者何哉?蓋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以宣發於前,而外感之類內傷者,豈可無法以續其後乎?澄生也晚,不獲親炙於諸賢之門,而數十年曆治甚多,不得不仿東垣之法,撰為外感類內傷之辨,以為虛損門中之大成。至於傳屍癆瘵,為鬼為蟲,別是一種,非為虛癆,即指之為屍疰也。共計十種,庶幾治虛損之法略大備焉。至於歷代名賢,皆有宗派,是彼非此,各有所長,採其精要,另為一冊,以備參考。
十種治法提綱
秦越人治虛損法(有論無方,附增補治方。)
張仲景治虛損法(有方有論,附徐忠可注。)
葛真人治虛損法(有方有法,附周揚俊注。)
劉河間治虛損法(論陰陽寒熱之感,盡上下傳變之情。)
李東垣治虛損法(補升之一法,以佐前人之不及陽中之陰。)
朱丹溪治虛損法(補降之一法,以佐東垣之不及陰中之陰。)
薛新甫治虛損法(補引火歸原一法,以佐丹溪之不及陰中之陽。)
張景岳治虛損法(統諸家之法,辨真陰真陽。)
吳師朗治虛損法(補治外損一法,辨似是而非。)
水丘道人治虛損法(別有一種治法,主開關把胃。)
上集卷之一
統治大法
經旨
《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調經論》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五禁》篇: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調經論》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脈法
虛損之脈,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者,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者,則百無一生矣。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四言脈訣》曰:骨蒸勞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損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
《李氏脈法》曰:虛脈多弦,弦大無力為血虛,弦微無力為氣虛,沉微為氣虛甚,沉澀為血虛甚,寸微尺大為血虛有火,浮急中空為血脫氣孤。
虛勞虛損虛怯癆瘵辨證
吳澄曰:勞者,勞倦內傷,妄勞心力,謂之勞。虛者,精神不足,氣血空虛,謂之虛。怯者,不能任勞。損者,五臟虧損。瘵則久生惡蟲,食人臟腑。大抵皆由五臟之火飛揚,男女聲色之過度,稟先天之不足。先因勞而致虛,由虛而致怯,怯久而致損,故癆瘵自漸而深。虛、勞、怯三者可治,損與癆瘵則難治矣。
虛損內候
由足三陰虛損,當於炎夏金衰水涸,不能嗇養,至冬月火氣潛藏,時親幃幕,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或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皆能致之。
虛損外候
外症:食少體倦,潮熱自汗,身熱咳嗽,腰脅作痛,男子則遺精寢汗,女子必帶漏經枯。《素問》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此之謂也。
外邪致損
感寒則損陽,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毛落,二損於心則血脈不榮,三損於胃則飲食不為肌膚。感熱則損陰,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起,二損於肝則筋緩不收,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化。
按: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此外損入內,乃客邪為害也。此目甚多,故揭出外損一門,分為下集。
久虛成損
積虛成損,積損成癆,經年不愈,謂之久虛。有五勞、六極、七傷之分。
五勞
心勞
曲運神機則心勞。心勞之狀,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
肝勞
盡力謀慮則肝勞。肝勞之狀,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
脾勞
意外過思則脾勞。脾勞之狀,舌根苦直不能咽。
肺勞
遇事而憂則肺勞。肺勞之狀,短氣面腫,不聞香臭。
腎勞
矜持志節則腎勞。腎勞之狀,背難俯仰,小便不利,赤黃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
澄按:五勞應五臟,治當療子以益母,如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使不盜母氣,以培其根本也。
六極
筋極
筋極之狀,令人拘攣轉筋,十指手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肝之所主,木瓜、杜仲、破故紙、龜板補之。
肉極
肉極之狀,飲食無味,不生肌肉,皮膚枯槁,倦怠嗜臥。脾之所主,山藥、大棗、甘草。
脈極
脈極之狀,忽忽喜忘,面枯咽腫,眉發墮落。心之所主,當歸、地黃、白芍。
骨極
骨極之狀,腰脊酸削,齒痛,手足煩痛,不欲行動。腎之所主,肉蓯蓉、鎖陽、虎骨。
氣極
氣極之狀,正氣少,邪氣多,氣不足,多喘少言,喘嗽,皮毛焦枯。血脈之所主,人參、黃耆、附子。
精極
精極之狀,內虛少氣,鬢髮衰落,目暗耳鳴,遺濁莖弱。臟腑之所主,五味子、地黃、當歸。
澄按:六極應六府,由臟以及腑也,謂之極者,病重於五勞故也。
七傷
肝傷
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則少血。
心傷
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
脾傷
飲食大飽傷脾,脾傷則面黃善臥。
肺傷
形寒飲冷傷肺,肺傷則短氣咳嗽。
腎傷
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
形傷
風寒雨濕傷形,形傷則皮膚枯槁。
志傷
大怒恐懼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
澄按:七傷推原勞極之由,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勞、思慮傷心腎亦是也。
上集卷之二
秦越人《難經》治虛損法
吳澄曰:秦越人治虛損之祖也,其發明五臟治法,優入聖域。雖無方可考,而調治之法,已耀然矣。後世諸賢千方百論,有能逃此數語乎?故立為首篇。
損其肺者益其氣
治法,如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麥冬、山藥之類。
肺虛治法
肺虛者,呼吸少氣,鬨然喘乏,咳嗽嗌乾者,宜紫菀散調其氣。若短氣,少氣不足以息者,四君子湯;氣促氣短,上焦虛而熱者,加生脈散;虛而寒者,十全大補湯;表虛不任風寒者,黃耆建中湯;皮膚灼熱,不耐風寒,補中益氣湯;皮膚乾燥,日漸黑瘦,麥門冬飲子,咽喉乾者亦同;津液不到咽者,四君子加五味子、桔梗。
肺經虛分陰陽
肺中先為憂、愁、思、慮所傷,而衛氣不充,腠理不密,時有畏風寒之狀,不咳嗽而咽嗌間頻頻欲咳,面白無神,魄汗不止,體倦懶言,語微自怯,此本經氣虛,謂之陽虛也。六脈微弱,或微細不數,按之無力而空,以參、耆溫補衛氣為主。如至申酉兩顴見紅,唇紅煩咳口乾,不畏風而畏熱,或痰中有紅絲,夢遺精滑,二便燥結,六脈虛數,數而不清,此本經血少,謂之陰虛也。
肺經真火動
肺如華蓋,其位高,其氣清,其體浮,形寒飲冷先傷之。至於邪火剋金,則傷之重也。故醇飲之人,肺先受熱,胃厝火邪,終日熏蒸,咳嗽喘急,或成癰痿,聲啞無音,皮毛乾枯,癯瘦骨立,此真火之動於肺也,不治。
損其心者調其營衛
治法,如八珍湯,加枸杞子、棗仁、石斛、柏子仁之類。
心虛治法
心虛者,恍惚憂煩,少顏色,或驚悸多汗,宜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之類。虛而煩熱渴者,十全大補湯。心懸如大飢之狀者,平補鎮心丹主之。
心經虛分陰陽
心經因使心費神,曲運神機,心血必耗,心氣必虧,心包之火逆甚,則心神必不寧而蕩散,心煩壯熱,不寐怔忡,口渴舌乾,盜汗遺精,小便短赤,飲食無味,不食空嘈,神夢飛揚,脈多浮數洪虛,因陰血少而神不安,以滋補之藥調治,此治心經之陰虛也。如脈微弱不數,澀弱少神,因陽氣衰則神自衰,以補益之藥調理,此治心經之陽虛也。
心經真火動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亢極,形質焦枯,兼相熏蒸,日隆月熾,忽爾大痛,唇青甲黑,朝發夕死,百無救一。此真火之動於心也,不治。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治法,如二陳湯,或加白朮、益智、白芍、砂仁、人參之類。
脾虛治法
脾虛者,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少進,宜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藿香、香附。食後便臥,精神短少,補中益氣湯,加砂仁。手足痠軟,行步欹側,四君子湯,黃耆湯。手足顫振,筋惕肉瞤似風,十全大補湯。手足痠軟,不耐勞役,一有動作,多汗困熱,十全大補湯。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能食,理中丸,少加附子。
脾經虛分陰陽
脾胃之元氣虛者,多因思慮傷脾,或因勞倦傷脾。脾虛胃弱,中宮營氣不和,肢體困倦,飲食日減,肌肉消瘦而解㑊,中滿噁心,脾泄飧泄,喜熱惡寒,睡臥不安,六脈微弱而緩。此營氣虛消之陽虛也。以溫補為先。如六脈數而不清,滑而無力,大便閉結,嘈雜,中消多食易飢,此脾陰虛,本經血虛胃熱,以清補為主。亦有因別經先病,而傳於脾胃者;有因脾胃先病,而傳於他臟者,當參酌而調補之。
脾經真火動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故飲食入胃,賴以運化。脾火暴盛,血液枯絕,胃雖能納,脾失轉運,泄瀉無度。補則愈甚,清則濡弱。脈細而數,肌瘦骨立,此真火之動於脾也,不治。
損其肝者緩其中
治法如四物湯,倍加白芍、甘草、枸杞、山萸肉之類。
肝虛治法
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當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肝經虛分陰陽
肝膽虛者,多因謀慮太過,所願不遂;或鬱怒不發,怏怏失志;或膽虛不決,多怯多疑;或虛寒假熱而似瘧;或淫夢驚惕而不寐;或目赤眩暈而耳鳴,經脈淋漓而妄溢。脈多虛數弦急者為陰虛,微緩滑者為陽虛。
肝經真火動
肝者,將軍之官,其性暴,其動速,無病藏血,有病則逆血。故經云:大怒令人煎厥暴絕,使血菀於上。蓋大怒之人,先動其肝,肝性猛烈,氣即逆上,血隨氣逆,大吐不止。肝室空虛,虛火愈熾,心雖上血,肝不後納,心血雖臨,不移而輒出矣。此真火之動於肝也,不治。
損其腎者益其精
治法如熟地、牛膝、人參、枸杞子、菟絲子、肉蓯蓉之類。
腎虛治法
腎虛者,背脊腰膝厥逆而痛,耳鳴精滑,小便頻數,宜八味丸去附子,加鹿茸、山藥、五味子,以生其精。若腰背肩胛頭痛,不任房事,十全大補湯。腰胯腿膝痠軟,下元虛冷,八味丸。腳弱脛痠,無比山藥丸。腎冷精虛,陽事不舉,還少丹、離珠丹、金鎖正元丹、三才封髓丹。夢遺白濁,巴戟丸。小便如泔,精寒自出,小菟絲子丸。小便頻而遺,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
腎經虛分陰陽
腎與三焦虛者,多因房勞不節,淫欲過度,夢遺滑精,白淫淋帶,衝任閉絕而不調,腰膝軟弱而乏力,陽虛陰痿而不振,此本經氣血虛乏之證,六脈澀弱弦澀少神。如脈細微不數,陽痿,形神不華彩為陽虛。如脈數有力,三焦火盛者為陰虛。
腎經真火動
人之有腎,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制陽光,健筋骨,生精神,其所繫亦重矣。昧者不知,而御內大過,腎室空虛,遂生內熱,挾相火而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此咳嗽、吐血、潮熱之所由來也。若傷損之輕,知覺之早,調養之專,猶可冀其生也。若傷損之重,失血之頻,邪火日熾,此真火之動於腎也,不治。
增補《難經》方
肺經虛損主方
麥冬(三錢) 人參 棗仁 萎蕤(各一錢五分) 茯神 黃耆(各一錢) 五味子(六分)
如肺金燥而津液不足,為陰虛火盛,加生地三錢,知母一錢,去黃耆,減人參五分。如肺氣虛寒,喜熱惡冷,元氣不足,加人參二錢五分,黃耆、白朮各一錢,炙甘草二分,去麥冬、五味子。畏寒脈微者,加附子五分,去萎蕤,用河車大造丸,皆可兼服。
心經虛損主方
棗仁(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龍眼肉 丹參 茯神(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如陰血虛,心火盛者,加生地二錢,麥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服安神丸。如心經陽氣虛,而神無主持者,加黃耆二錢,白朮一錢,人參一錢五分,益智五分,去龍眼肉、丹參,服寧志丸。
脾胃虛損主方
白朮(三錢) 人參(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炙甘草(二分)
如脾胃之元氣虛乏者,謂之陽虛,加遠志、益智各五分。如脾胃之精血不足者,謂之陰虛,加丹參一錢五分,棗仁二錢,芍藥一錢,當歸五分,去黃耆、白朮、陳皮,減人參五分。
肝膽虛損主方
棗仁(三錢) 生地(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茯神 枸杞子 丹參(各一錢) 牛膝(五分)
如本經陰虛血少內熱者,加菊花一錢,去人參。如本經陽虛氣弱虛寒者,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遠志五分,去生地、丹參、牛膝、枸杞子。虎潛丸、寧志丸可以久服。
腎經虛損主方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 茯神(一錢)山萸肉 丹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分)
如脈細微不數,陽痿形神不華彩,此為陽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桂枝、附子各五分,去麥冬、五味子。如脈虛數有力,三焦火盛,加知母一錢五分,黃柏一錢。陽虛服八味丸,陰虛服濟陰丸、天王補心丹、固精丸。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等症。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張路玉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沖和之德,故為君子。若合之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隨症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為司命之本也。
四物湯 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三錢)
柯韻伯曰:此方能調有形之血於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促。能補陰中之陽,而不能培真陰之本,為血分立法,不專為女科套劑也。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即前四君子、四物湯相合也。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即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各一錢。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虛而變現諸症,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炙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七分) 遠志(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柯韻伯曰: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無氣以受補。補血而仍用行血之味,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故加陳皮以行氣而補氣,悉得其用。去川芎之行血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減,便能斡旋造化之機也。
八味地黃丸 治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
方見《金匱》治法。
汪訒庵曰:男女媾精,皆稟此命火以結胎。人之窮通壽夭,皆根於此。乃先天無形之火,所以主云為而應萬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無此真陽之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矣。惟附子、肉桂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故加入六味丸中,為補火之劑。
六味地黃丸 治陰真虧損,精血枯竭等證,壯水制火之劑也。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滾湯或淡鹽湯任下。(方論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黃非懷慶,則力薄;蒸曬非九次,則不熟;或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或惡澤瀉之瀉而減之,則使力微。顧歸咎於藥之無功,毋乃愚乎?
天王補心丹 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瘡等症。
生地(四兩,酒浸洗) 人參 玄參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遠志(五錢,炒) 酸棗仁 柏子仁(沙炒,去油) 當歸(酒洗) 天冬 麥冬 五味子(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或噙含化。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無比山藥丸 治諸虛損傷,肌肉消瘦,耳聾目暗。常服壯筋骨,益腎水,令人不老。
山藥(二兩) 菟絲子(三兩,酒浸煮) 五味子(六兩,揀淨) 杜仲(三兩,酒炒) 肉蓯蓉(四兩,切片,酒浸,焙) 牛膝(一兩,酒浸,蒸) 熟地 山茱萸 巴戟肉 澤瀉 茯苓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下。
河車大造丸 治虛損勞傷,咳嗽潮熱。
紫河車(一具) 龜板(二兩,童便浸三日,酥炙黃) 黃柏(鹽酒炒) 杜仲(酥炙,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地黃(二兩) 茯苓 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
上為細末,酒米糊丸。鹽湯下,冬酒下。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乳煮糊丸。
汪訒庵曰:河車本血氣所生,大補氣血為君。敗龜得陰氣最全,黃柏稟陰氣最厚,滋陰補水為臣。杜仲潤腎補腰,牛膝強筋壯骨,地黃養陰退熱,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陰而益腎精。二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參、五味,能生脈而補肺氣。大要以金水為生化之源,合補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柏子養心丸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閤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 白茯神 酸棗仁 生地黃 當歸(各二兩) 五味子 辰砂(細研) 犀角(鎊) 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後、臨臥含嚼一丸。
虎潛丸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乃骨蒸勞熱。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熟地黃(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一兩五錢) 牛膝(酒潤,二兩) 當歸(酒洗,一兩五錢) 白芍(酒炒) 陳皮(鹽水潤,二兩)
上為末,以羯羊肉煮爛搗丸,鹽湯下。
還少丹 治脾胃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症。
熟地黃(二兩) 山藥 牛膝(酒浸) 枸杞子(酒浸,一兩五錢) 山茱萸 茯苓(乳拌) 杜仲(薑汁炒斷絲) 楮實(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上為末,加棗肉蜜丸。鹽湯或酒下。
汪訒庵曰: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二本有傷,則見諸症,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則老可還少矣。
離珠丹(又名神珠丹) 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不利。
炒杜仲、萆薢、巴戟天(各二兩) 訶子(五個) 龍骨 硃砂(各一兩) 炒補骨脂(三兩) 胡桃肉(一百二十個) 砂仁(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下。
濟陰丸
黃柏(酒炒,二兩七錢) 龜板(炙,一兩三錢五) 虎骨(酥炙) 陳皮(各七錢) 當歸 知母 鎖陽(各一兩) 牛膝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二錢五分) 山藥 砂仁 杜仲(炒) 黃耆(鹽水炒,各七錢) 破故紙(炒,三錢五分) 枸杞(五錢) 熟地(七錢)
上為末,以地黃膏為丸。每服七十丸。
巴戟丸 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戢真陽,充肌膚,進飲食,止汗。
五味子 巴戟天 蓯蓉 人參 菟絲子 熟地 白朮 益智 覆盆子 骨碎補(去毛) 茴香(各一兩) 白龍骨(二錢五分) 牡蠣(煅,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補益腎肝丸 治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惡風,行步不正,兩足欹側,臥而多驚,腳膝無力,腰以下消瘦。
柴胡 羌活 生地黃 苦參 防己(各五錢) 肉桂(一錢) 大附子(一錢) 當歸(三錢)
上為細末,熱水為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方見各門
補中益氣湯 見東垣治法。
黃耆建中湯 見《金匱》治法。
黃耆湯 見汗門。
益黃散 見嘔吐。
參苓白朮散 見飲食不甘。
生脈散 見下集暑門。
麥門冬飲子 見渴門。
紫菀散 見咳嗽門。
二陳湯 見痰門。
歸神丹
平補鎮心丹 見怔忡門。
寧志丸 見怔忡門。
三才封髓丹 見遺精門。
固精丸 見遺精門。
金鎖正元丹 見遺精門。
小菟絲子丸 見遺精門。
附吳師朗增方
參乳丸 大補氣血。
人參末 人乳粉
等份蜜丸。燉乳取粉法:取無病少婦人乳,用銀瓢傾乳少許,浮滾水上燉,再浮冷水上立干,刮取乳粉用,如攤粉皮法。
按:人乳乃陰血所化,服之潤燥降火,益血補陰,所謂以人補人也。然濕脾滑腸膩膈,久服亦有不相宜者,惟製為粉,則有益無損。須用一婦人之乳為佳,乳雜則氣雜。又須旋用,經久則油膻。
補天大造丸 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陰精幹涸,陽事痿弱。能生精養血,益氣安神,烏須黑髮,固齒牢牙,潤肌膚,壯筋骨,除腰痛,健步履,卻諸疾,不寒不燥,誠補養之聖藥也。
紫河車(一具,長流水洗淨,用烏鉛匣拌蜂蜜八兩,藏入匣中,仍將匣口烙沒,隔水煮一炷香,候冷開出,石臼中搗爛,拌入諸藥末中,捶千下,烘脆重磨)虎骨脛(酥炙,二兩) 嫩鹿茸(酥炙,二兩) 大龜板(酥炙,二兩) 澤瀉(去毛,三兩) 白茯苓(乳制,三兩) 懷生地(九蒸九曬,八兩) 牡丹皮(酒洗) 山茱萸(酒洗,去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五味子(各三兩) 枸杞子(四兩) 補骨脂(二兩) 歸身(四兩) 菟絲子(三兩) 懷牛膝(三兩) 川杜仲(三兩) 肉蓯蓉(三兩)
上磨細末,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加人參尤捷。
斑龍丸 治虛損,理百病,駐顏益壽。
鹿角膠 鹿角霜 菟絲子 柏子仁 熟地 一方加補骨脂。
等份為末,酒化膠為丸。
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
按:鹿角膠、霜,菟絲,熟地,皆腎經血分藥也,大補精髓;柏子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入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志旺而神魂安,髓充而筋骨壯,真陰虧者宜之。若陽虛者,當峻補氣血,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耆、當歸、棗仁、辰砂。
龜鹿二仙膏 治瘦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精極之症。
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人參(一斤) 枸杞(二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熱膠和入。每晨酒服三錢。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神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玄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為陽,補中氣之怯。枸杞為陰,清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四精膏 治虛損羸瘦不足等症。
童便 白蜜 人乳 酒釀
上四味熬膏。不拘時挑服。
天真丸 治一切亡血過多,形槁肢羸,飲食不進,腸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益氣,暖胃駐顏。
精羊肉(去筋膜脂皮,劈開入末藥) 肉蓯蓉(濕者,十兩) 當歸(十二兩,酒洗) 山藥(濕者,十兩) 天冬(一斤)
上四味為末,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爛,再入後藥末。
黃耆五兩,人參三兩,白朮二兩,為末。
糯米飯作餅,焙乾和丸。溫酒下。用蒸餅杵丸亦可。
喻嘉言曰:此方可謂長於用補矣。人參、羊肉同功,而蓯蓉、山藥為男子之佳珍,合之當歸養榮,黃耆益衛,天冬保肺,白朮健脾,而其製法尤精,允當補方之首。
七寶美髯丹 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 白茯苓(乳拌)牛膝(酒浸,同首烏蒸三次) 當歸(酒洗) 枸杞(酒浸) 菟絲子(各八兩,酒浸蒸) 破故紙(黑芝麻拌炒,四兩,淨)
蜜丸。鹽湯或酒下。並忌鐵器。
(金液五精丸) 能補虛助陽,壯神氣,暖丹田,增顏色,和五臟,潤六腑,除煩熱,治淋濁,消積塊,暖子宮。
秋石(十兩,金精) 白茯苓(二兩,木精) 蓮肉(八兩,水精) 川椒(二兩,火精) 小茴香(五兩,土精)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或椒鹽湯下,乾物壓之。
鳳髓膏
人參(四兩) 山藥(四兩) 白茯苓(四兩) 胡桃肉(四兩) 杏仁(四兩) 酥油(四兩) 白沙蜜(一斤)
上將人參三味為細末,次將桃、杏仁搗一處,再將油、蜜化開,磁器內攪勻,竹葉封固,大鍋內五七分水煮沸成膏。每服三錢,好酒下。
接命膏
人乳(二盞) 甜梨汁(一盞)
上二味,頃入錫銀鏇中,入湯鍋內燉滾,有黃沫起開青路為度。每日五更後服,能消痰補虛,其功不能盡述。
上集卷之三
張仲景《金匱》治虛損法
吳澄曰:張仲景,醫中之聖也。其治虛損之法,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故特立此二大法,可為萬世之標準。
血痹虛勞病脈症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陽盛真陰虛者,故以脈之浮大邊者為主。而間有沉弦微緊者,證仍露陰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大或極虛,皆是勞證常脈。
若面色薄,是陽精所降也。陽精所降,則虛燥隨之,故渴甚,則陰虛火動而亡血,加以元氣不繼而喘,心氣不足而悸,脈反不沉而浮。《內經》曰:浮者血虛,故曰裡虛也。
若脈虛沉弦,似非浮大邊之陰虛者矣。然使無寒熱,非風寒之驟感矣。短氣裡急,仍是元氣內虛也。小便不利,腎不能主出也。面色白,血不能榮也。時目瞑,陰火不耐動也。兼衄,陰火迫清道之血也。少腹滿,腎不治也。非下元勞極,何以使然?
若脈大既為勞矣,更加浮,其症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虛陽復熾也。於是春夏助其陽則劇,秋冬助其陰則瘥。陰既虛,則陰寒,無元陽以固之,而精自出。腎主下焦,虛久則痠削不能行矣。
若男子脈浮弱而澀,浮弱主虛陽用事,澀則水虧,可必其無子。為精氣清冷,有浮上之陽,無生陰之陽也。
若慣於失精者,則腎虛。少腹為腎之府,虛則亡陰而弦急。陰頭,肝腎之標,虛則無陽而寒。目為肝木,資於腎水,肝腎同源,虛則失養而眩。發為腎之華,虛則榮脫而落。是使脈得極虛芤遲,則挾虛挾寒,不能固氣而清穀,不能固血而血亡,不能固精而精失。然失精之家,脈復不一。苟得諸芤動微緊,是男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失精,女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夢交。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者,蓋陰虛之人,大概當助腎,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薑、棗和中上焦之榮衛,使陽能生陰。而以安腎寧心之龍骨、牡蠣為補陰之主。若天雄散,恐失精家有中焦陽虛,變上方而加天雄、白朮。後世竟失此意,而竟一味滋陰,真仲景罪人乎!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陰盛真陽衰者,故以脈之沉小弦細者為主,而間有芤大者,證仍現陽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虛弱微細,此陰分虛熱,元陽弱也。臥則衛氣入陰,而表復虛,故喜盜汗。
若人年五六十,陽氣衰,脈來宜小弱而反大,則似非細小邊之陽虛者矣。然而痹挾背行,挾背是脊之兩旁,痹屬太陽經,陰不能後通。若腸鳴刀癭,是上焦陽虛,而厥陰之榮熱隨經上乘也。則脈之大非陽有餘可知,故曰皆為勞得之。
若脈沉小遲,其為陽衰無疑。沉小遲三脈相併,是陽氣全虧,故名脫氣。氣脫則軀乃空殼,疾行則氣竭而喘喝,四肢無陽而寒,腹中無陽而滿,甚則胃虛極而溏泄,脾虛極而食不化也。
若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者減也寒也,大者芤也虛也,總是內虛外寒,陽分氣結,故曰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者如鼓之革狀。浮外之邪實也,於是內氣虛,女不能安胎調經,而半產漏下;男不能藏精統血,而亡血失精矣。
虛勞裡急驚悸,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上章所論證,概屬陽虛。陽虛者,氣虛也。氣虛之人,大概當助脾,故以小建中湯主之。謂虛勞者,元陽之氣不能內統精血,則榮枯而虛,裡氣乃急,為悸為衄,為腹中痛,夢失精。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則陽虛而燥,為四肢痠痛,為手足煩,為咽乾口燥。假令胸中之大氣一轉,則燥熱之病氣自行,故以桂、芍、甘、薑、棗大和其榮衛,而加飴糖一味,以建立中氣,此後世補中益氣湯之祖也。雖無升、柴,而升清降濁之理,具於此方矣。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耆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耆、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若氣短胸滿,加生薑。謂飲氣滯陽,故生薑以宣之。腹滿去棗加茯苓,蠲飲而正脾氣也。氣不順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補正也。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徐注曰: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皆腎家的症,然非失精等現症,此乃腎虛而痹。故以六味丸補其陰,仍須以桂、附壯其元陽也。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徐注曰:此不專言裡急,是內外皆見不足症,非獨裡急諸不足也。然較黃耆建中證,前但云裡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風氣百疾,即以薯蕷丸主之。豈非此丸似專為風氣乎?不知虛勞證,多有兼風氣者,正不可著意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其氣血,麥冬、阿膠、乾薑、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麯開鬱,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蘞化入榮之風。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耳。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徐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之火盛,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火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治虛煩,實未嘗補心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徐注曰:五勞者,血、氣、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主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則羸瘦,大肉欲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也;不能飲食,胃不運化也。其受病之原,則因食、因憂、因飲、因房室、因飢、因勞、因經絡榮衛氣傷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回薄之間,干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症必肌膚甲錯。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則上熏於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症乃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蟲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熱,氣滯乃不行,故以黃芩清熱,杏仁利氣,大黃以行之,而以甘、芍、地黃救其元陰。則中之因此而裡急者,可以漸緩;虛之因此而勞極者,可以漸補。故曰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
總論
徐忠可曰:人身中不過陰、陽、氣、血四字,氣熱則陽盛,血熱則陰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則為氣血方剛,而壯健無病矣。乃陰不能與陽和,而陽恃其燥,鼓而上乘則亢,為咳,為喘,為煩,為亡血。然而陰實虛寒,故為小便不利,少腹滿急,為陰寒精出,痠削不能行,為精冷無子,為陰頭寒,為目眩發落。陽不能與陰和,而陰挾其火,熱氣內乘則燥,為盜汗,為痹,為刀癭,為喘喝,為亡血失精。然而陽實不足,故為手足寒,為腹滿溏泄,為不能化食,為腹痛,為咽乾口燥。其亡血失精,陰虛陽虛,皆有之者,陰極能生熱也,故見脈在浮大邊,即當知陰不能維陽。腎為陰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見脈在細小邊,即當知陽不能勝陰。脾為陽之主,即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故仲景特揭此二大扇,以為後人治虛勞之准。至陰熱極而燥,此虛勞之壞症也。故朱奉議以滋陰一法,補前人所不逮,豈治虛勞之正法乎?後人見滋陰亦有愈者,乃用參不用參,聚訟不已。豈知仲景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不專恃參,不專滋陰,為恢恢遊刃也哉。
附論
喻嘉言曰:細會其大意,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設以雞口之人,為牛後之出,欲其不成虛勞,寧可得乎,所以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而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夫男子平人,但知縱欲勞精,抑孰知陰精日損,飲食無味,轉勞轉虛,轉虛轉勞。所以諄諄致戒,無非謂榮衛之道,納穀為寶。居常調榮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恃建中、復脈為主治。夫建中、復脈,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豈有泉之竭矣,不云自中之理哉?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桂枝 芍藥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天雄散
天雄 白朮 桂枝 龍骨
上四味,杵為末。酒服五分,七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小建中湯 治虛勞悸衄,裡急腹痛,夢遺失精。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耆建中湯
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五錢。氣短胸滯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五錢;及療肺虛不足,補(恐是順字)氣,加半夏三兩。
喻嘉言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於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貴立於無過之地,寧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服甘藥,微覺氣阻氣滯,便當慮甘藥太過,令人中滿,早用陳皮、砂仁以行之可也。不然甘藥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後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無過甘之弊,然樂令方中,前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又在用方之善為裁酌矣。
薯蕷丸
薯蕷(三錢) 人參(七分) 白朮(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錢八分) 當歸(一錢) 地黃(一錢) 芍藥(六分) 川芎(六分) 麥冬(六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大棗(一百枚,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一錢) 防風(六分) 神麯(一錢) 柴胡(五分) 白蘞(二分) 豆黃卷(一錢)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酸棗仁湯
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八味腎氣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
熟地黃(八兩,真生懷慶,洗浸一宿,柳條甑砂鍋上蒸半日,曬乾。如式九次為度。臨用搗膏) 乾山藥(四兩) 山茱萸(四兩) 牡丹(三兩) 白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趙養葵曰: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氣易舉,陰虛火動也。陽事先痿,命門火衰也。真水竭則隆冬不寒,真火熄則盛夏不熱。是方也,熟地、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山萸皆濡腎之品,所以能壯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潤之物,能於水中補火,所以能益水之源。水火得其養,則腎氣復矣。
柯韻伯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則生氣,火壯則食氣,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腎家之少火,遊行其間,以息相吹耳。若命門火衰,少火幾於熄矣。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是藏心於淵,美厥靈根也。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矣。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部,而失血亡陽者,亦納氣而歸封蟄之本矣。
方見各門
大黃䗪蟲丸(見下集積瘀門。)
上集卷之四
葛真人《神書》治虛損法
吳澄曰:葛可久,醫中之仙也。其治虛損之法,有非後人意想所能及者。其立十方也,方方元奧;其用藥味也,味味精奇。曜仙集為《十藥神書》,可為千百世法。後之君子,無有出其範圍者矣。
《十藥神書》
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不養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真元根本,即氣血精液也。葛先生曰:萬病莫若癆證最為難治。蓋癆之起,因人之壯年,氣血充足,精液盈滿之際,不能保養性命,惟以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額紅,口燥咽乾,遺精白濁,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盛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醫者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治癆者,萬無一人。葛師用藥治癆,如羿之射,無不中的。十藥次第之法,具後學者詳審之毋惑焉。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劫住;如甚者,再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後,患人之體必稍疏解,用獨參湯一補。容其熟睡一覺,不令驚醒,睡起元氣復其二三,卻分病用後諸藥: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氣,隨症加減。服藥之法,每日三食前服保真湯,三食後服保和湯,二藥間而服之。每日又濃煎薄荷湯,灌漱咽口。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嚥下;次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蓋夜則肺竅開,藥味必溜入竅中,此決緊要。如痰壅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卻依前嚼噙太平丸,令其仰臥而睡。服前七藥後,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潤肺膏如常服之,續煮白鳳膏食之,復其真元,完其根本。全愈後合十珍丸服之,乃收功起身之藥也。
甲字十灰散 治癆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 小薊 荷葉 扁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各等份)
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服下。如病熱輕用此立效。如出血成升斗者,用後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 五臟崩損,湧噴血出成升斗者,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煅存性,研為粉,不拘多少)
上用童便一鍾燉溫,調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後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子用醋一半,與童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服此以後藥補之。
甲乙二方論 周揚俊曰:治吐血者,競推可久。而葛先生首以二方為止血要著,明明劫劑,毫無顧忌。予曲繹之,始知葛先生意之到,理之精也。人生陽根於陰,陰氣虧則陽自勝,上氣為之喘促,咳吐痰沫,發熱面紅,無不相因而致。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得一分上升之火,易為收拾。何今日之醫,動以引血歸經為談,不可概用止血之味,甚者有血溢於外,吐出亦美,壅反為害,遂令病者信之,遷延時日,陰虛陽旺,煎熬不止,至於不救,果誰之咎?倘謂引經,可必不妨少俟幾日,後用補陰,元神可復。吾恐有形之血,豈能使之速生;而無偶之陽,何法使之速降?予所以一再思維,而悟先生急於止血之大旨也。
丙字獨參湯 止血後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一盞。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宜熟睡一覺,後服藥除根。
丙字人參湯論 周揚俊曰:凡失血後,不免精氣怯弱,神思散亂。前方雖有止血之功,而無補益之力。故有形者之陰不能即復,而幾微之氣不當急固乎?燉服參一兩,不但脫血益氣,亦且陽生陰長。觀先生自注云:宜熟睡一覺,使神安氣和,則煩除而自靜。蓋人之精神由靜而生,亦由靜而復也。奈何今之醫者,遇吐血家,乃視參如毒耶!
丁字保和湯 治癆證久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去毛,酒洗) 貝母(去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泡,去皮尖) 五味子(研,炒) 甘草(炙) 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炒) 當歸(酒洗) 生地黃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一方有百部亦妙。
上以水二盞,生薑三片,煎一盞,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食後,各進一服。
加減於後: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瓜蔞仁;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子、蘇子;熱盛,加炒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連翹;虛極,加鹿茸、鬱金、青蒿;風盛,加荊芥、防風、金沸、甘草、菊花、細辛、香附子;寒盛,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 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酒洗) 生地黃 白朮 黃耆 人參(各一錢) 蓮心 赤茯苓(各五分)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白芍藥 知母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黃(各四分) 赤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五枚,煎一盞。每日三食前,各進一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石韋、萹蓄、木通;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心;燥熱,加石膏、滑石、鱉甲、青蒿;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耆、麻黃根。
丁戊二湯方論 周揚俊曰:一名保和者,因失血之後,氣血未調,率難把握。然調血者,以氣為主;調氣者,實肺為司。故大旨以瀉肺中之伏熱,益下焦之化源,此其治也。若和而失其所以為和,則保亦失其所以為保矣。至保真則氣血之味俱等,大旨以甘溫為主,甘涼佐之,而苦寒又佐之,未常禁用苦寒也,而與今日之用寒涼者異矣。曰保真者,大輔其正,使生機活潑,油油然而不已也。兩方加法大備,然非盡用,亦姑列之以俟去取耳,學者須知。
己字太平丸 治癆證久嗽,肺痿肺癰,並皆噙服除根。
天門冬(去心) 大麥門冬(去心) 知母(去毛) 貝母(去心)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歸 熟地黃 生地黃 黃連 阿膠(各一兩五錢)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葉(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後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香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食後細嚼一丸,濃煎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仰臥使藥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己字太平丸論 周揚俊曰:太平丸非正方也。先生意計周密,恐人氣血漸復之後,尚留一分未盡,必有一分未妥,特於宴息之時,噙服此丸,使人於靜中不知其所以然,而藥力無不到。此少許麝香之所以為神妙也。
庚字沉香消化丸 治癆瘵熱痰壅盛。
青礞石(煅金色) 明礬(火飛研細) 南星(制) 豬牙皂莢(炙,去皮弦) 半夏 白茯苓 陳皮(各二兩) 枳殼 枳實(各五錢) 薄荷葉 黃芩(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薑汁浸神麯攪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臥飴糖拌吞,嚼噙太平丸。二藥並服,痰嗽除根。
庚字消化丸論 周揚俊曰:人見此數味,或畏其狠,即余亦嫌其峻。然先生注云:熱痰壅盛,乃以此治。其不致壅盛者,稍稍減服四五十丸可也。況前先服獨參,繼用保真,則神氣亦漸復矣。暫用幾服,胡為不可?若情形消瘦者,未可用也。是又在學者,臨證自明耳。
辛字潤肺膏 治久嗽肺燥肺痿。
羯羊肺(一具) 杏仁(淨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與前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辛字潤肺膏論 周揚俊曰:血去則燥,燥則火旺,肺必枯。欲從腎源滋水,而不先滋水之母,有是理乎?然肺為多氣少血之臟,故一切血藥,概不欲用。以羊肺為主,諸味之潤者佐之,人所易能也。若以真粉之甘寒,不獨涼金,且以培土,人所未知也。潤肺之中,意則甚美,故曰醫者意也。
壬字白鳳膏 治一切大癆大怯,極虛甚憊,咳嗽吐痰,咯血發熱,火乘金位。此藥固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鴨(一隻) 參苓平胃散(一升) 大京棗(二升) 陳煮酒(一瓶)
上先將鴨縛定腳掛起,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燙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直入肺經,潤補其肺。卻將鴨干撏去毛,就脅邊開一孔,取出腸雜拭乾。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以砂甕一個,置鴨在內,四圍用火漫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乾為度。然後食其棗子,陰乾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後服補髓丹,則補髓生精,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丸(一名補髓丹) 治一切大癆大怯,極虛甚憊,髓干精涸,血枯氣竭,火乘金位。服前藥愈後,卻服此丸,以為收功起身之用也。
豬脊膂(一條) 羊脊膂(一條) 鱉(一個) 烏骨雞(一隻)
上四味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於壇內煮乾搗爛聽用。
大山藥(五條) 蓮肉(半斤) 京棗(一百個) 霜柿(十個)
上四味用井水一大瓶,於壇內煮熟搗爛,與前肉一處,再慢火熬,卻下後藥:
真阿膠(四兩) 黃蠟(三兩)
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並知母、貝母、黃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堅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棗湯送下,不拘時。
總論
周揚俊曰:余讀此十方,俱出人意表。其間次序緩急,可為千百世法,即不必十方並用,要無能出其範圍者矣。一方之中,自得肯綮,即不必全用其藥,亦可以細推其理矣。乃今日之治血證者,輒用六味地黃增減,冀其收功,皆由《醫貫》入手,而未常從《神書》體會者也。彼謂腎水衰,則火炎為患,壯水之主,可鎮陽光也。孰知人之犯此病者,陰虛固多,而他因者亦復不少。假如從勞力而得者,其傷在足太陰矣。從憂思而得者,其傷在手少陰矣。從嗜飲而得者,其傷在手太陰矣。從憤怒而得者,傷又在足厥陰矣。皆足致吐血、咳血、咯血等證,豈一壯水可以勝其任乎?總之,人身之血,附氣而行者也。一臟傷則氣必不調,而血遂溢於外。故逆則上出,墮則不行,滯者陰痛,寒則凝,熱則散,此自然之勢也。後以君於診視之際,間問之餘,斟酌而得其情否乎?果能如此著眼,視其病之所傷在何臟,脈之所傷在何部,時之所值在何季,思過半矣。余曾治一咯血之人,平日極勞,每咯紫黑色,俱成小塊者,然必是飽食則多,少食則少,不食或少或無。余以韭汁、童便、製大黃治之,二服而安。後以補中益氣加血藥而愈。知者以為怪妄,余謂極平常。蓋實從《神書》究心,而置《醫貫》為談料者也。
上集卷之五
劉河間治虛損法
吳澄曰:《河間三書》,多以暑火立論。此治春夏溫熱,補《傷寒》未備之旨也。其治虛損之法,則又不然。深明《難經》之旨,洞悉《金匱》之微,陰陽寒熱,由漸入深,上下傳變,不過脾胃五臟,條分各有主治。世言其偏者,皆非深知河間者也。
《保命集》
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營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上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敗,肝腎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脾損
四君子湯 治脾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
心肺損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益氣和血。
心肺胃損
十全大補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益氣和血,調飲食。(以上三方,俱見秦越人治法。)
王海藏曰:十全大補散,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以十全散等份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黃耆與此三物,即黃耆建中湯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川芎、白芍、當歸、地黃,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衰,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十全散。
腎損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益精補腎。
萆薢 杜仲(鹽水炒)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份)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肝腎損
牛膝丸 治肝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筋緩不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 肉蓯蓉 防風 菟絲子 白蒺藜(等份) 肉桂(一分)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肝腎及脾損
煨腎丸 治肝腎損及脾,食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 萆薢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胡蘆巴 白蒺藜 破故紙(等份) 桂(一分)
上丸如金剛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澄按:以上治陰陽虛損諸方,蓋謂虛勞而內無熱、外無邪者設也。若虛而有熱,當作虛熱治之。若挾外邪,當於補托、解托二法解之。
脾腎兩傷
黑地黃丸(加五味子為腎氣丸) 治陽盛陰衰,脾胃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此養血益腎。
蒼朮(一斤,油浸) 熟地(一斤) 五味子(八兩) 乾薑(秋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子大。食前米飲或酒服百丸。
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此藥開腠理,生津液通氣,又五味子酸以收之。此雖陽盛而不燥熱,乃是五臟虛損於內,故可益血收氣。此藥類象神品方也。
喻嘉言曰:此方以蒼朮為君,地黃為臣,五味為佐,乾薑為使,治脾腎兩臟之虛,而去脾濕除腎燥,兩擅其長,超超玄箸。視後人之脾腎雙補,藥味龐雜者,相去不已遠耶?
治煩熱
防風當歸飲子 治煩熱,皮膚索澤。食後煎服,空心宜以此飲下地黃丸。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防風 大黃 當歸 白芍(各五錢) 滑石(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如痰嗽,加半夏;如大便黃,米穀完出,驚悸,溺血淋閉,咳血衄血,自汗頭痛,積熱肺痿,後服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此藥作散煎服,名解毒湯。
黃柏 黃芩 黃連 山梔(各一兩)
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雞蘇散
雞蘇葉 黃芩 刺薊 生地 黃耆(各一兩) 當歸 赤芍(各五錢) 阿膠 伏龍肝(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姜三片,竹茹彈子大,水同煎。
上集卷之六
李東垣治虛損法
吳澄曰:東垣治虛損之法,專主乎升。蓋為虛損門中氣虛下陷者而立法,非概為治虛勞者設也。蓋陰虛於下,法不宜升,而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假令勞倦內傷,而不發補中益氣之論,則內傷外感之辨不明,殺人多矣。此亦虛損門中一大闕略事也。惟不當升而升之,則陽氣偏盛,而變為火矣,非東垣之法也。
脾胃論
古之至人,窮陰陽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元氣、穀氣、營氣、衛氣、清氣、春升生髮之氣,此六者,以穀氣上行,皆胃氣之別稱也。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之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甘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劑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息,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利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脾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宜過之,此聖人之深戒矣。
脾胃虛弱論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𥉂𥉂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咳,口沃白沫,舌強;腰背髀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黃耆人參湯主之。
升陽益胃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內傷外感論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無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外感則人迎大於氣口。右氣口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若內傷之證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傷元氣,禍如反掌。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白朮(土炒,五分) 陳皮(五分) 當歸(五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騰,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氣,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 人參 甘草(炙) 半夏(一兩,脈澀者用) 白芍 羌活 獨活 防風(五錢) 陳皮(四錢) 白朮(土炒)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黃連(各二錢)
《集解》曰: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和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自正旺而邪服矣。
黃耆人參湯 治脾胃虛弱等症。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倍) 升麻(六分) 人參(去蘆) 橘皮(不去白) 麥門冬(去心)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 炒曲(各三分) 當歸(酒洗) 炙甘草(各二錢) 五味子(九個)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服之。忌酒、濕面、大料之類,及過食冷物。
加味黃耆湯 治陽虛惡寒之症。又名保元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甚者加附子。
上五味,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
升陽順氣湯 治春月口淡無味,夏月雖熱猶寒,飢飽失常,以致腹脅滿悶,短氣,喜怒不節,以致憂思氣結,恐懼氣下等症。
黃耆(一兩) 人參(三分) 甘草(五分) 當歸(一錢) 陳皮(一錢)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黃柏(五分) 神麯(一錢五分) 半夏(三錢) 草豆蔻(二錢)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參朮調中湯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耆(四分) 人參 甘草(各三分) 陳皮(二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三分) 桑白皮(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地骨皮(二分) 麥門冬(二分) 青皮(一分)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調中益氣湯 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得一澀。其症四肢滿悶,肢節煩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心煩不安,四肢懶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和而數等症。
黃耆(一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二分) 蒼朮(四分)
上七味,以水煎熱服。
雙和散 治心力俱勞,氣血俱傷,或房室之後勞役,或勞役之後犯房,大病後虛勞氣乏等症。
黃耆 川芎 當歸 熟地(各一錢) 官桂 甘草(各七分五) 白芍(二錢五)
上七味,加薑、棗,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 治勞神過度,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或服升補藥後,氣浮心亂,以此鎮固之則愈。
生地 硃砂(另飛,為衣) 當歸(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一錢五分)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或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俱可。
保元湯 治氣血虛弱之總方也。小兒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柯韻伯曰:人知火能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此義唯東垣知之,故曰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則火邪自退。丹溪雲氣有餘便是火,不知氣上騰便是水。
當歸補血湯 治男婦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當歸(二錢) 黃耆(一兩)
吳鶴皋云: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肌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症生焉。此症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辨耳。《內經》所謂血虛脈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黃耆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云: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吳澄曰:《蘭室秘藏》、《脾胃論》、《辨惑論》,皆以升發脾胃為主,其論甚詳,茲特摘數條,以見其立法之妙。若欲盡其精微,則當細究《東垣十書》焉。
上集卷之七
朱丹溪治虛損法
吳澄曰:丹溪治虛損之法,專主乎降。蓋為虛損門中陰虛火旺者立法,亦非概治虛損證也。夫有東垣之升,自有丹溪之降。氣下陷而不能升者,當用東垣之法為先;火上升而不能降者,則用丹法之法莫緩。此陰陽對待一定之理,合二公之法而參之,則無一偏之弊耳。
陰虛不足論
天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有形之後,猶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配。男子精通,女子經行,是陰氣之難成也。男子八八而精絕,女子七七而經斷。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諸動屬火,相火易動,而五陽厥陽之火相煽妄動,熬煎燒灼,而難成易虧之陰,幾何其能存也!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陰也,補精以生陰,實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人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故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養也,溫以存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佐補藥,名曰溫補,豈旨也哉!
補陰配陽
人年老成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則食進,故亦暫可。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溫劑決不可用。
老人虛損治法
人年老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倍生薑。一日或一劑,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此丹溪治母之方。)
補天丸 治氣血衰弱,六脈細數,虛勞證。
紫河車(一具) 黃柏(酒炒) 龜板(酥炙,三兩) 杜仲(薑汁炒) 牛膝(酒浸,二兩) 陳皮(一兩)
冬加生薑半兩,夏加炒五味子一兩。
酒糊為丸。
汪訒庵曰:黃柏、龜板滋腎之藥,杜仲、牛膝腰膝之藥,皆以補腎而強陰也。河車名曰渾沌皮,用氣血以補氣血,假後天以濟先天,故曰補天。加陳皮者,於補血之中而兼調其氣也。冬月寒水用事,故加乾薑以助陽。夏月火旺鑠金,故加五味子以保肺。
補腎丸
黃柏(酒炒褐色) 龜板(酥炙,各三兩) 杜仲(薑汁炒,去絲) 牛膝(各二兩) 陳皮(一兩) 乾薑(五錢,冬用) 五味子(一兩,夏用)
粥湯下一百丸。
坎離丸(一名大補陰丸,又名虎潛丸。)
熟地黃(三兩) 人參 天門冬(去心) 川當歸 鎖陽(酒洗) 龜板(炙) 鱉甲(炙,各一兩五錢) 川牛膝 知母(炒,各二兩) 杜仲(薑汁炒,去絲) 黃連 黃柏(酒炒) 黃芩(各一兩) 薄桂 芍藥(各五錢)
冬及春加乾薑一兩,盜汗加黃耆一兩。
共為末,豬脊髓煉為丸。石臼中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沸湯入鹽少許下一百丸,空心、午前、臨臥各進一服。上地黃、天門冬另研。
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四兩) 熟地黃 龜板(炙,各六兩)
豬脊髓煉蜜為丸,鹽湯下。
汪訒庵曰: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能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
虎潛丸 治陰分精血皆損。
黃柏(半斤,酒炒) 知母(酒炒) 熟地黃(各三兩) 陳皮 芍藥 牛膝(各三兩) 龜板(炙,四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虎骨(酥炙,一兩)
冬加乾薑五錢。
酒煮羊肉為丸,鹽湯下。
吳鶴皋曰:虎,陰也,潛藏也。是方欲封閉精血,故曰虎潛。人之一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黃柏、知母所以滋陰;地黃、歸、芍所以養血;牛膝能引諸藥下行;鎖陽能使陰精不泄;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故用以補陰;虎得天地之陰氣最強,故用以壯骨;陳皮所以行滯;而羊肉之用,取其補也。
補陰丸
龜板(酥炙) 歸身(酒洗) 鎖陽(酒浸,大便秘者為宜) 陳皮 牛膝(各一兩) 生地(一兩五錢) 白朮(二兩) 乾薑(七錢五分) 五味子(三錢) 黃柏(炒) 虎脛骨 茯苓 白芍(各五錢) 甘草(炙,三錢) 菟絲子(四兩,酒蒸另研)
如無紫河車,以豬髓為丸。
小補陰丸
漏天機(炙) 鱉甲(炙) 熟地黃(酒蒸另研,各三兩) 人參 黃柏(炒,各一兩)
蜜丸或粥丸。湯下四十丸。
補氣用人參、然蒼黑人服之,反助火邪而鑠真陰,可以白朮代之。若肥白人多服最好,又必加陳皮同用。肥白人發熱用人參,黃耆。瘦人發熱用四物加地骨皮。久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忌附子,可用生耆多服。
竹瀝,本草云大寒,泛觀之,似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產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何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經曰: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有大熱者,寒而能補,正與病對。大寒,言其功,非獨言氣也。人終世食筍,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
大補丸 治腎經火燥,下焦濕。
黃柏(酒炒褐色)
為末,水丸。隨症用藥送下。
吳鶴皋曰:黃柏苦而潤,苦故能瀉火,潤故能就下也。
天一丸 降心火,益腎火。
天冬 麥門 當歸 生地(各一兩) 茯苓 山藥 黃柏 知母 酒連 黃耆(各二兩) 五味子 硃砂(各一兩,另研為衣)
煉蜜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空心鹽湯下。
補心丸
硃砂(二錢五分) 瓜蔞仁(五錢) 歸身尾(四錢)
豬心血丸
諸虛用藥
髓竭不足,生地、當歸。肺氣不足,天冬、麥冬、五味子。心氣不足,上黨參、茯神、菖蒲。肝氣不足,天麻、川芎。脾氣不足,白朮、白芍、益智仁。腎氣不足,地黃、遠志、丹皮。膽氣不足,細辛、棗仁、地榆。神昏不足,硃砂、預知子、茯神。非天雄不能治上焦之陽虛,非附子不能治下焦之陽虛。天真丸、三才丸,皆補陽之劑也;補陰丸、地黃丸、滋腎丸,皆補陰之劑也。八味地黃丸,補陰虛陽竭之劑也。補中益氣湯,調陰陽,升降肝胃之氣,飲食勞倦,內傷之藥也。補元氣,須用人參、黃耆。補胃虛進飲食,須用人參並陳皮、炙甘草。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人參膏
人參(去蘆銼細,用水於銀石器內,煎至一半,取起渣,再煎二度,通前汁,文武熬稠如飴即止,諸膏仿此。)
倒倉法
用肥嫩牡黃牛肉三十斤,切小塊,去筋膜,長流水煮爛。濾去滓,取汁入鍋內,慢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先令病人斷欲食淡,前一日不食夜飯。設一室明快而不通風,置穢桶瓦盆,貯吐下之物,另一磁盆盛所出之溺。病者入室飲汁,積至一二十杯,寒則重湯溫而飲之。飲急則吐多,飲緩則下多,先急後緩,吐利俱多。因病之上下,而為之活法也,以去盡病根為度。吐下後必渴,不得與湯,以自出之溺飲之,非惟止渴,抑且浣濯余垢。倦睡覺飢,先與稠米湯,次與淡稀粥。二日後方少與菜羹,次與厚粥,調養一月。沉疴悉安以後,忌牛肉數年。積久形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自非刮腸剖骨之神,可以丸散犯其藩牆乎?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浮槎陳朽,皆順流而下,不可停留,凡屬礙滯一洗而空。
附方
四君子湯,治氣虛。四物湯,治血虛。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而挾寒者。六味地黃丸,治寢汗發熱,五臟齊損,骨蒸痿弱下血。(並見《難經》治法。)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見痰門。)八物湯,治氣血兩虛。人參固本丸,凡補命門之藥,須入血藥則能補陽,陽生陰長故也。
上集卷之八
薛新甫治虛損法
吳澄曰:薛氏之治虛損也,仿仲景八味腎氣之法,以六味補其陰,以桂、附壯其陰中之陽,引龍雷上泛之火,此又佐丹溪之不及矣。蓋前有東垣之升,即後有丹溪之降。前有黃柏、知母之補陰,後有桂附八味之補陽,一升一降,一陰一陽,合而用之。法大備矣。
總論
薛立齋曰:癆瘵之證,大抵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證。故晝發夜止,夜發晝止,不時而作。當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若脾胃先損者,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以六味地黃溫存肝腎,多有得生者。若誤用黃柏、知母之類,則復傷脾胃,飲食日少,諸臟愈虛,元氣下陷,腹痞作瀉,則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類,因虛火妄動,血隨火而泛行,或陽氣虛,不能攝血歸經而妄行。其脈弦洪,乃無根之火浮於外也。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際,不行保養,及三冬火氣潛藏,不遠幃幕,戕賊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而為疰夏之病。或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此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精神未滿,而早為斫喪,故其見症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也,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須參前後發熱咳嗽諸症治之。
附案
立齋治韓州同,色欲過度,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閉結,吐痰如湧,面目俱赤,滿舌生刺,唇裂身熱,或身如芒刺而無定處,兩足心如烙,左三部脈洪而無倫。此腎陰虛,陽無所附而發於外。蓋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用肉桂一兩,以水燉煎六碗。冰冷與服,半晌熟睡;至晚又溫飲一碗,諸症悉退。翌日,畏寒足冷諸症仍至,是無火也,當補其陽。急與八味丸,四劑,諸症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氣素弱,復以科場歲考,積勞致疾,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熱,淚出隨凝,目赤露胸,氣息沉沉欲絕,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舌乾如刺。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遂先服十全大補湯。余曰:服此藥其脈當收斂為善,少頃熟睡,覺而惡寒增衣,脈頓微細如絲,此虛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參一兩,加熟附三錢,水煎燉服而安。夜間復脈脫,乃以參二兩,熟附五錢仍愈。後以大劑參、朮、歸身、炙甘草等藥調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歲,發熱吐血。余謂宜補中益氣,以滋化源。不信,乃用寒涼降火,前症愈甚。或謂曰:童子未室,何腎虛之有?參、術補氣,奚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曰: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此謂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痊。
吳澄曰:薛氏治虛損之法,總以八味、六味、四君、六君、歸脾、逍遙、補中益氣、十全大補等方,次第選用,朝暮互更,無不大獲奇中。《芷園》有云:世言醫,曰醫道。醫既有道,當從悟以入。如東垣則從「陽生陰長」一句入門,立齋則從「一者因得之」一句入門。蓋其讀書深得古人心法,所以觸處圓通,不泥外症,直究病因,得因施藥,莫不應手。非胸中漫無主見,而只知此數方隨意妄用也。若勞倦傷脾,思結傷脾;命門火衰,不能生髮脾土;腠理不密,易感風寒;腎虛火不歸原;腎虛水泛為痰;肝經鬱怒,心火刑肺。有症有脈,有方有法,皆歷試效驗,名振一時。醫案甚多,不能俱載,即此二三案,亦可窺其全豹矣。
八味地黃丸(方見《金匱》治法)
唐一翥曰:水虧火旺,病之本也;精弱神疲,病之源也。八味者,補元氣之神劑也。左尺水竭,則以地黃、山藥、茱萸、茯苓補之;右尺火衰,則以大附、官桂補之;心腎水火不交,則以丹皮、澤瀉通之。治水火者,治陰陽也。治陰陽者,扶元氣也。五行兼濟,故源頭不可增減也。增減之者,一民而二君,一軍而二帥,攻擊之道也。弱帥而減之兵,驕帥而益之兵,致亂之本也。
六味地黃丸(方見《難經》治法)
柯韻伯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春生之令,上絕肺金之化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澤瀉為使,世或惡其瀉腎而去之,不知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溺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是以腎主五液,若陰水不守,則真氣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逆行。故君地黃以護封蟄之本,即佐澤瀉以疏水道之滯也。然腎虛不補其母,不導其上源,亦無以固封蟄之用。山藥涼補以倍癸水之源,茯苓淡滲以導壬水上源。即以茱萸之酸溫,藉以收少陽之火,以滋厥陰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陰之火,還以奉少陽之氣也。滋化源,奉生氣,天癸居其所矣。壯水制火,特其一端耳。
四君子湯(方見《難經》治法)
程德基曰:人自離母腹之後,便屬後天。後天之本在脾胃,是以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餘百骸九竅,皆賴以滋培焉。苟得其養,無物不長,康健安寧,百疾不生。苟失其養,又以七情六淫,勞碌飢飽傷之,則後天之氣日消,而面目言微,不思飲食等症出矣。人參甘溫質潤,能補五臟之元氣;白朮甘溫健脾,能補五臟之母氣;茯苓甘淡而潔,能致五臟之清氣;炙甘草甘溫而平,能調五臟愆和之氣。四藥俱得中和之氣味,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方見痰門)
楊云鶴曰:濕則氣滯,氣滯則蒸熱,生物之體失矣。補之、和之、滲之、疏之,故名六君子也。若增四物為八珍,不惟混雜,且非陽以生陰之大旨。予以補血者仍主四君,其四物加其二可也。即不然,亦增四君之分數可也。
四物湯(方見《難經》治法)
吳鶴皋曰:氣血,人身之二儀也。天地之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與天地相似,故陰血難成而易虧。是方也,當歸、芍藥、地黃,味厚者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生血氣;川芎味薄而氣清,為陰中之陽,故能行血中之氣。然草木無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謂其生血者,以當歸、芍藥、地黃能養五臟之陰,川芎能調營中之氣,五臟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則未也。師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調之則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則四物禁勿與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故曰禁勿與之。
八珍湯(方見《難經》治法)
吳鶴皋曰: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者也。是方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十全大補湯(見《難經》治法)
程德基曰: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凡人根本受傷,虛火遊行發越於外。若誤攻其熱,變其危症,多致難救。此方以四君補氣,四物補血,加黃耆充實腠理,肉桂導火歸原。薛立齋云:飲食勞倦,五臟虧損,一切熱證皆是無根虛火,但服此湯固其根本,諸症悉退。《金匱》云:虛者十補勿一瀉之,此方是也。至於肉極肌瘦膚槁,正須此大補氣血之劑,以潤澤之,久服方安。
人參養榮湯(方見《難經》治法)
程德基曰:陽春至而物榮,肅殺行而物槁。脾為坤土,肺屬乾金。經云:脾氣散精,上輸於肺,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天道下降也。於象為泰,脾肺氣虛,則上下不交,陰陽否隔,故面黃肌瘦,亦猶夫物之槁也。人參、五味溫其肺,耆、朮、苓甘溫其脾,陳皮、芍藥溫其肝,地黃、桂心溫其腎,當歸、遠志溫其心。溫者,陽春之氣也。春氣行,而一身之中有不欣欣向榮者乎?故曰養榮湯。薛立齋云:氣血虛而變現諸症,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可謂有回春之識矣。
歸脾湯(方見血門)
汪訒庵曰:血不歸脾則妄行。參、朮、黃耆、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養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耆而補氣。氣旺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症悉除矣。
補中益氣湯(方見東垣治法)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天癸銷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拔其本矣。
逍遙散 治婦人思慮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至三錢) 茯神 芍藥(各一錢半) 熟地黃(三至五錢) 炒酸棗仁(二錢) 制遠志(三至五分) 陳皮(八分) 炙甘草(一錢)
水煎。食遠服。
汪訒庵曰: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濕,助甘、術以益土,而令心氣安寧;生薑暖胃祛痰,調中解鬱;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疏逆和中,諸症自已,所以有逍遙之名。
上集卷之九
張景岳治虛損法
吳澄曰:歷代名賢,其治虛損也,皆有宗派,各得其偏。景岳之治虛損也,因證制宜,獨得其全。其立論也,以真陰真陽為主。其治療也,以脾胃元氣為先。其用溫補也,而不膠固溫補。其禁寒涼也,而不棄絕寒涼。升堂入室,可為虛損之大成。故是集也,採擇良多,實可宗而可法焉。
論脈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弦、甚緊、甚洪、甚實者,皆勞傷之脈。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辨爪
凡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而指爪為精血之餘,故凡於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槁枯之色,則其發、膚、營氣俱在吾目中矣。此於脈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而損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噴嚏
—凡陽虛之人,因氣虛也。陽氣既虛,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陽虛之證,而忽見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虛損病源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繫,最不可傷。而人多忽而不知也,何也?夫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生於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而慼慼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並傷。第其潛消暗鑠於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則得一日,憂一日則失一日。但使靈明常醒,尚何塵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參、耆、歸、朮、益氣湯之類,亦不過後天之末著耳。知者當知所先也。
—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藏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或偶爾得志,則氣盈載滿,每多驕恣傲慢,自取敗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則喜為人所忽,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此傷心則然也。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凡此為病,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症。此傷心脾之陽也。夫人孰無思,而苦思難釋,則勞傷至此。此養生者所當戒也。然思本傷脾,而憂也傷脾。經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蓋人之憂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並傷,故致損上焦陽氣。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以漸成虛勞之證者,斷由乎此。
—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於上,則相火應於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乾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也。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繫戀,思想無窮,或對面千里,所願不得,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虛損不救。凡五勞之中,莫此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
—七情傷腎,恐亦居多。蓋恐畏在心,腎則受之。故經曰恐傷腎。又曰:恐則精卻。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余嘗診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陽痿,及其病復終不可療。又嘗見猝恐者必陰縮,或遺尿,是皆傷腎之徵也。然恐固傷腎,而怒亦傷腎。經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是知盛怒不惟傷肝,而腎亦受其害也。
—怒生於心,肝必應之。怒不知節,則勞傷在肝。經曰:怒傷肝。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肝為陰中之陽臟,故肝之為病,有在陰者,有在陽者。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以致氣逆於上,而脹痛喘急者,此傷其陰者也。又或氣以怒傷而木鬱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為脹、為泄、為痛、為食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也。然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臟氣堅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使不知節,則東方之實多致西方之敗也。然怒本傷肝,而悲哀亦最傷肝。經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蓋怒盛傷肝,肝氣實也;悲哀傷肝,肝氣虛也。但實不終實,而虛而終虛耳。虛而不顧,則必至勞損,而治當察其邪正也。
—驚氣本以入心,而實通於肝膽。經曰: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又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此所以能動心,而尤能傷及肝膽。心為君主,固不可傷。而膽以中正之官,實少陽生氣所居,故十一臟陽剛之氣,皆取決於膽。若或損之,則諸臟生氣,因皆消索致敗,其危立見。嘗見微驚致病者,惟養心安神,神復則病自卻。若驚畏日積,或一時大驚損膽,或致膽汁泄而通身發黃,默默無言者,皆不可救。
—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蓋人自有生以後,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多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後天,則無不獲壽。設稟賦本薄,而且恣情縱欲,再伐後天,則必成虛損。此而傷生,咎將誰委?又有年將未冠,壬水方生,保養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余見包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責不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誨,俾知保生之道,則彼以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懇禱,號呼悲慼,將何濟幹事哉?
—勞倦不顧者多成虛損。夫勞之於人,孰能兔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終日營營而未聞其勞者,豈非勞乎?但勞有不同耳!蓋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無關榮辱,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閒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斯為害矣。故或勞於名利,而不知寒暑之傷形;或勞於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睏;或勞於遊蕩,而忍飢竭力於呼盧馳驟之場;或勞於疾病,而剝削傷殘於無術庸醫之手;或為詩書困厄,每緣螢雪成災;或以好勇逞強,遂致絕筋乏力。總之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損。凡勞倦之傷,雖曰在脾,而若此諸勞不同,則凡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則實兼之五臟矣。嗚呼!嗜欲迷人,其害至此。此其故,則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廣成子曰: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若此二言者,人因其簡,故多易之而不知,養生之道,於此八字而盡之矣,顧可以忽之也耶!
—疾病誤治,及失於調理者,病後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有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余見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毋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症。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暈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症。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症。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原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症,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未如之何也矣。夫所貴乎君子者,亦貴其知微而已。
—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癆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症,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癆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尪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癆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冶;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癆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癆矣,有不可不慎也。
論治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炁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為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降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原乎!
景岳新方
大補元煎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此益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用如前)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薑製,二錢) 肉桂(一錢或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口燥舌乾;或眼花耳聾;或腰痠腳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炒,四兩) 枸杞(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二兩,精滑者不用) 菟絲子(制,四兩) 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萸肉(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勿用)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 熟地(隨宜,腎) 當歸(二三錢,肝) 白朮(炒,一錢五分,肺) 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七福飲 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即前方加棗仁二錢,遠志三五分,制用。
一陰煎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方主之。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五分) 丹參(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減一陰煎 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錢五分) 黃連(一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血少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二錢,酒炒) 棗仁(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症。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錢) 白芍藥(二錢) 百合(二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陰煎 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症,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山藥(二錢,炒) 扁豆(二三錢,炒) 炙甘草(一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芍藥(淡黃色,二錢)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隨宜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子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 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二錢) 熟地(二三錢) 芍藥(二錢,酒炒) 山藥(二錢,炒)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補陰益氣煎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精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山藥(酒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 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去此不必用) 柴胡(一二錢,如無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鍾,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舉元煎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 黃耆(炙,各三五錢) 炙甘草(一二錢) 升麻(五七分,炒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
兩儀膏 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莫妙於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妙。
人參(半斤或四兩) 大熟地(一斤)
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長流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渣取汁,並熬稍濃,乃入磁礶,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點服。
貞元飲 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為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急用此飲,以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證,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當歸地黃飲 治腎虛腰膝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山藥(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山茱萸(一錢) 炙甘草(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濟川煎 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肉蓯蓉(酒洗去咸,二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升麻(五七分或一錢) 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必用)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歸腎丸 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痠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衰等症。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茯苓(四兩) 當歸(三兩) 枸杞(四兩) 杜仲(鹽水炒,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煉蜜同熟地膏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飢時,或滾水,或淡鹽湯送下。
贊化血餘丹 此藥大補氣血,故能烏鬚髮,壯形體。其於培元贊育之功,有不可盡述者。
血餘(八兩) 熟地(八兩,蒸搗) 枸杞 當歸 鹿角膠(炒,珠) 菟絲子(制) 杜仲(鹽水炒) 巴戟(肉,酒浸,剝,炒乾) 小茴香(略炒) 白茯苓(乳拌蒸熟)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 胡桃肉(各四兩) 何首烏(小黑豆汁拌,蒸七次。如無黑豆,或人乳、牛乳拌蒸,俱妙。四兩)
上煉蜜丸服。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二三錢。
上集卷之十
吳師朗治虛損法
吳澄曰: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已發明於前矣。而外感之類內傷者,何自古迄今,竟無有詳辨者焉?此亦虛損門中一大缺略事也。細究經義有曰:風為百病之長。又曰:百病之始生也,生於風寒暑濕。則是虛損一證,不獨內傷,而外感亦有之矣。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主以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之未發者也。推而廣之,不獨風能成勞,六淫之氣亦皆能成勞。因舉各門辨證,詳著下集,茲略敘大概,以為外損之端緒云。
總論
外損一證,即六淫中之類虛損者也。凡病在人,有不因內傷,而受病於外者,則無非外感之證。若纏綿日久,漸及內傷,變成外損,其故何也?蓋內傷外感多相似,有內傷之類外感,即有外感之類內傷。外感為邪有餘,內傷為正氣不足。然其中之虛虛實實,不可不察。有外感之後而終變虛勞,亦有虛勞而復兼外感。此二者最易淆混,辨別不明,殺人多矣。此其大義,所當先辨。
辨因
—六淫為病,實因於天;外損為言,實因於人。因於天者,如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之正氣也。冬時嚴寒,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正氣,皆能為病,此名傷寒,不謂之外損也。若體虛之人感之,而妄用汗、吐、下之法,重者當時受傷,變證甚速。輕者元氣暗損,或遷延數月,亦必終歸外損耳。此四時之正氣從表而入。
—春因溫而反寒,夏因熱而反涼,秋因涼而反熱,冬因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觸冒之者亦能為病,而非外損之證也。若真元不足之人,而或用清、下、攻、消之劑,非曰藥不當病,即使藥對病痊,而其人身中之元氣先已受傷,或有些微感冒,元氣中餒,不能送邪外出,亦必漸成外損之證矣。(從表而入。)
—時行疫癘,穢氣相雜,沿門闔境,老幼相似,最易傳染。其吉凶只在旬日之間,不似外損之經年累月也。然亦有降、有補、有和之法。若治療無法,拖延數月,必致真氣大傷,終成外損之證。(此四時之疫氣從口鼻而入。)
—寒則傷營,由表入里;風則傷衛,由皮毛入肺。外損之證,惟此為甚。蓋其初感之時,不似傷寒之猛烈,人多忽而不在意,及發為寒熱,則又疑為內傷虛勞。昧者辨之不明,而誤用滋補之劑,所以惟此最多。詳見下集風勞門中。(此四時之風氣從皮毛而入。)
—均是人也,均是證也。有即病而無傷,有因循而變外損者,必其人平日不慎,口腹不謹,房勞營衛失守,邪得乘虛而入,伏陷不能外出,入里漸深,變證漸重。此外損之因於病者,不善調攝所致也。(因於病人。)
—外損之名,曾不見於各家之書。蓋先賢深究《素》、《靈》、《難經》之精奧,洞悉內傷外感之情由,辨別明白,藥不妄施,所以無外損之證也。今則不然,庸賤猥鄙之流,字多不識之輩,輒敢廢人試方,大言不慚,盜名欺世,於是以內傷為外感者有之,以外感為內傷者有之。虛虛實實,致人於死,此外損因於醫者之不明所致也。因於醫人。
辨證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陰陽兩虛,既寒且熱,此虛勞之寒熱也。惟外感之證,邪在少陽者,最易惑人,有時寒熱往來,有時熱多寒少,有時日重夜輕,有時日輕夜重,宛與陰虛發熱相類。但察其有無表證相兼,或移早移晏不同,不似陰虧者印定時刻也。
—營衛本虛,最易感冒。惡寒發熱,頭疼,痰嗽,失血諸症,與內傷相似。苟辨之不明,以為內傷則病。又因六淫之氣而起,若以為外感,則見症又類乎虛勞。而或以滋補,或屢散不休,耗損真元,邪終不解,氣血日虧,變成外損。
—中氣不足,營衛必不充,肌膚腠理必不密,則邪得乘虛而入。所以同一外感之邪,而有變外損,有不變外損者,以稟質之強弱各有不同也。惟是體虛之人,亦似實者,一例用藥,不惟邪不肯外出,倒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瘦骨如柴矣。
—心力俱勞之人,必氣血俱傷,或偶感微邪,潛伏經絡,當其未覺之先,身雖不快,絕不見有外感之表證,及其既覺之後,由其中氣受傷,又純類內傷之形景。前人已揭之症,明載在籍者,時醫尚且茫然不辨,何況此等疑似難明之症乎?所以有因其氣困,而擬之以怯症;有因其神疲,而擬之以勞倦;因其鬱熱,而擬之以陰虛;因其倦怠,而擬之以氣鬱,外邪二字,反置之不講,而或調或補,或滋或降,以致瀕於死而不知也。
—思慮傷神,勞倦傷陰之人,表既不固,里又不充,於是六氣之來,外不能御,內不能拒,表裡俱受其傷。因其陽氣本衰,外邪不能蒸發而為熱,則外邪盤踞於營衛。因其有飲食內滯,又與外邪蒸結而為熱,則陽氣鬱閉於中宮。外感不似外感,內傷不似內傷,舉世模糊,人多不曉。殊不知此本外邪,非滋補所能治也。
—邪在表則有表證可憑,在裡則有里證可察,俱易明辨。惟有一種先因勞倦所傷,外邪乘虛直傷中氣,但覺困憊,飲食無礙,只不知味,面帶陰慘,肌膚蕭索有類乎陰虧;又有類乎氣血兩虛,忽內動蒸熱;又有類乎癆瘵,見其寒熱往來;又有類乎虛瘧,見其骨腔酸痿;又有類乎勞倦,觀其神思不安;又有類乎心血不足,怔忡驚悸等症。醫者不明,或投以補中益氣,或投以六味地黃湯,或投以天王補心,或投以金匱腎氣,或投以當歸六黃,或投以滋陰百補。欲斂汗而汗益多,欲安神而神益躁,欲滋陰則鬱熱愈甚,欲補氣則䐜脹愈加。如此展轉顛倒,錯亂不可殫述,實則邪遏使然,非真虛不足之證。
治法
—勞倦內傷,東垣反復詳辨,恐人之誤散也。今人則外損居多,諄諄告誡,恐人之誤補,其故何哉?蓋先世之民,淳樸謹願,非若今人多色欲傷身也;淡薄自甘,非若今人多五味戕生也。上古之雨不破塊,風不鳴條,非若今時之迅烈暴疾也。所以外感則明現外感之證,而不兼內傷。內傷則明現內傷之證,而不挾外感。更有名醫辨察詳明,藥不妄投,不致成外損之證。今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其未病之前,已先有一內傷虛損底子,及其既病,名曰外感,其實內傷,既曰內傷,又實外感。偏於散者,則外邪不出,而元氣反先受傷;偏於補者,則正氣不能遂復;而邪反陷入。攻之不可,補之不可,則難措手矣。
—外感日久,而餘邪仍有未盡者,凡用補藥必兼祛邪,邪去則補亦得力。況餘邪未清,不開一面之網,則賊無可出之路,必反戈相向,傷人多矣。
—外感失血受傷已深,外證雖減,而吐血之根已伏於此,若不及時驅逐餘邪,調補真陰,培其真元,固其血絡,有竟成吐血之症,終身不愈者。
—疫氣時行,有見寒熱,而用大汗、大吐、大消食之劑,見氣血益虛,而危殆甚矣。且有真正時疫,而誤認虛勞,竟用溫補,殺人甚速。辨法全在舌苔為主,舌無苔而紅潤者,為虛勞,舌有苔而黃白者,為時疫。
解托補托二法總論
(自用得效十三方)
吳澄曰:解托、補托二法,此治虛勞而兼外感,或外感而兼虛勞,為有外邪而設,非補虛治損之正方也。蓋柴、葛之性能升能散,走肌達表,雖能托邪,然大泄營氣,走散真陰;雖與參、耆、歸、地同用,而陰虛水虧,孤陽勞熱者,決非所宜。古人禁用,良有以也。雖然此特論於虛勞而無邪熱之人,非所論感外邪而兼有虛勞之證也。苟有外邪,而不兼一二提托之品,則邪何由透達?特揣摩此二法,制一十三方,以杜絕外損之源,殊非補養衰弱之意,此開手之治法也。若真陰真陽之治,則有上集之各法。似是而非之治,則有下集各法,不多贅也。
—虛勞無外邪客熱者,解托、補托之法,萬不可用。惟挾外感不任疏散者,則此二法最妙。若內傷重,而外感輕者,宜用補托之法。內傷輕,而外感重者,宜用解托之法。
—外邪內陷陽虛者,宜助衛內托散;陰虛者,宜益營內托散;陰陽兩虛者,宜雙補內托散。若初起而正氣原不甚虛,邪有內陷者,宜升柴拔陷湯。
—感時行疫癘,而體虛不能清解者,若寒重熱輕,宜柴陳和解湯;若熱重寒輕,宜柴苓和解湯;若日輕夜重,宜用升柴拔陷湯;若表實裡虛,葛根解托湯。若勞心大過,而邪不解者,或病後而餘邪未盡,有不能補者,宜寧神內托散。若勞力太過,而邪有不解者,宜理勞神功散。
—食少事煩不息,勞苦用心太過,傷人最多。而有外邪客入為寒為熱者,宜寧神內托散。若房勞過度,耗散真陰,走傷元氣者,宜補真內托散。若七情內傷,而邪有不解者,宜寧志內托散。
理脾陰總論
(自制得效九方)
吳澄曰: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精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古人多以參、苓、朮、草培補中宮,而虛勞脾薄胃弱,力不能勝,即平淡如四君子,皆不能用,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立法貴於無過之地,寧但脾家不用參、耆,即肺腎兩家亦有難用二冬、二地者,所以新定補脾陰一法也。不然,甘溫補土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惟選忠厚和平之品,補土生金,燥潤合宜,兩不相礙也。蓋解托、補托二法,寓疏散於補托之中,藉補托於疏散之內。理脾陰一法,扶脾即所以保肺,保肺即所以扶脾。此皆自制經驗之良方,以補前人未盡之餘蘊也。
—中氣虛弱,咳嗽吐痰,食少泄瀉者,中和理陰湯。脾虛不任參、耆,痰嗽失血,泄瀉者,宜理脾陰正方。遺精、盜汗自汗,血不歸經,怔忡驚悸者,宜資成湯。清陽不升,氣虛下陷,而力不勝升、柴者,宜升補中和湯。血虛有火,肝木侮土者,宜暢郁湯。脾虛不統血,而難用四物者,宜理脾益營湯。陰分不足,虛火上泛,食少泄瀉者,宜培土養陰湯。痰嗽喘急者,宜生脈保金湯。
解托之法
凡本體素虛,有仲景正傷寒之法而不能用者,故立解托之法,不專於解,而重於托矣。蓋大汗大下,邪反增劇,一解一託病勢頓減,其中意義,總以培護元氣為主。元氣一旺,則輕輕和解,外邪必漸漸托出,不爭而自退矣。至於虛之甚者,當用補托之法。
攻補托三法論
(見下集屢散)
柴陳解托湯 治外感之證,寒熱往來,寒重熱輕,有似虛勞寒熱者。
柴胡 乾葛 半夏 厚朴 澤瀉(各六分) 甘草(三分) 秦艽 藿香(各六分) 陳皮(五分) 生薑 大棗 山楂(八分)
如外邪盛者,加防風、荊芥七分。營虛者,加當歸八分。氣陷,加升麻五分。脾胃熱或瀉,加白朮八分。腹中痛,加芍藥八分,甘草五分。有汗,加桂枝五分。氣滯,加香附子六分。
宏格曰:此方小柴胡合二陳加減,彷彿乎正瘧之治。以其熱輕於寒,故去黃芩。以其寒重於熱,故加厚朴。有二陳之祛痰,藿香之快氣,山楂之導滯啟胃,澤瀉之分利陰陽。加秦艽以治太陽,葛根以治陽明,倘二經伏有餘邪,而亦無不託出矣。
柴芩解托湯 治外感之證,寒熱往來,熱重寒輕,有似虛勞寒熱者。
柴胡 黃芩 乾葛(各一錢) 陳皮(八分) 山楂 澤瀉(各一錢) 甘草(五分) 赤苓
如內熱甚者,加連翹七分。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痰甚者,加貝母、橘紅六分。兼風熱者,加玉竹一錢。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一錢。
宏格曰:柴芩解托湯者,治熱勝之證。用黃芩之苦而清,以徹外邪蒸灼之熱。重用柴、葛之升,取其涼潤而解托入內之邪。陳皮利氣,山楂消滯。再加赤苓、澤瀉,與柴、葛一升一降,而邪自解矣。
和中解托湯 治外感之證,手足厥冷,惡寒淅瀝,肢節痠疼,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此方主之。
柴胡 乾葛 山楂 澤瀉(各一錢) 陳皮(八分) 甘草(三分) 生薑 大棗
如頭痛者,加川芎八分。如嘔惡者,加半夏五分。如兼寒滯不散者,加桂枝、防風。如胸腹有微滯者,加厚朴八分。
宏格曰:此外邪不解,里郁內熱之方也。若體虛之人,過於清涼,邪愈不解,只用柴胡提清,葛根托裡。此二味者,一則味甘性寒,一則氣清味辛,清辛而不肅殺,甘寒而不壅遏,能使表氣浹洽。陳皮辛以利氣,山楂酸以導滯,澤瀉滲以分消,此三味者,辛而不烈,滲而不燥,導而不峻,虛弱者宜之。更有甘草以調表里之和,薑、棗平營衛之逆也。
清裡解托湯 治外感之邪,蒸蒸煩熱,躁悶喘渴,有似陽虛內熱者。
桔梗 麥冬 乾葛 柴胡 瓜蔞仁 澤瀉 車前(各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如陰不足,而邪不解者,加生地一錢。如外邪甚者,加防風、秦艽各一錢。熱甚者,加連翹六分。虛熱有痰,加玉竹、貝母各七分。
宏格曰:內邪蒸熱,與陰虛不同,舌苔必有芒刺,不能紅潤。所以用柴、葛一提一托,使客邪之熱迅達肌表,更用車前、澤瀉,使邪從小便出,且與柴、葛並用,上下分消,何熱不除,何邪不解乎?
葛根解托湯 治正氣內虛,客邪外逼,有似虛勞各證。
乾葛 柴胡 前胡(各八分) 防風(六分) 陳皮 半夏 澤瀉(各一錢) 生甘草(三分) 生薑 大棗
如寒氣勝者,加當歸七分,肉桂五分。陰氣不足者,加熟地一錢。若元氣大虛,正不勝邪,兼用補托之法。如頭痛者,加川芎、白芷各七分。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宏格曰:此證原非內虛,補之而邪益壅,托之而邪易解。蓋解托之妙,妙用葛根。葛根味辛性涼,諸涼藥皆滯,能遏表寒,惟葛根之涼,涼而能解;諸辛藥皆燥,能發內熱,惟葛根之辛,辛而能潤。其用與柴胡互有短長,柴胡妙於升,能拔陷;前胡妙於降,能平氣;乾葛妙於橫行,能托裡。用二陳、薑、棗之辛甘溫以和營衛。外有柴、前、防風以托出,內有澤瀉以分消解托之妙,盡於此矣。
升柴拔陷湯 治外感客邪,日輕夜重,有似陰虛者。
升麻 柴胡 前胡 葛根 陳皮 半夏 枳殼 山楂 澤瀉 車前子 生薑 大棗
若陽虛內陷者,用補中益氣湯,或舉元煎。若陰虛內陷者,補陰益氣煎、理陰煎。若初起而邪有內陷不出者,照方隨症加減。若虛甚者,宜用補托之法。
宏格曰:升麻、柴胡皆辛清升舉之品,能引陽氣於至陰之下,故邪之未陷,能拔而正之,此升、柴之超於諸藥也。前胡平寒熱,乾葛清肌肉,皆托邪外出之聖藥。陳皮、半夏匡正中氣,使中氣內充,逐邪出外。枳殼、山楂清導中官,使賊邪不得援引,無由內據。至於澤瀉、車前皆導水之品,使邪熱分消而出,有潛移默奪之功。加薑、棗者,取其甘辛相濟,有輔正黜邪之用也。
補托之法
凡邪實則正虛,正旺則邪退,此陰陽勝復,自然之理也。若其人稟受素旺,足以拒邪,故用疏散一汗而解,不必補亦不必托也。若其人稟受雖旺,適足與邪氣相當,即不能任大攻散,然亦不必補托也。惟邪實正虛之人,專事和解,邪不聽命,必兼托兼解,縱有餘邪,亦無停身之處矣。若氣血大虛之輩,邪將陷入者,不惟發表和解無功,即兼解兼托亦無益也。惟是堅我牆垣,固我城郭,戢我人民,攻彼賊寇,或縱或擒,由我操柄,庶乎國泰民安,而邦寧本固矣。孫子曰:知彼知此,百戰百勝。其補托之謂乎。
益營內托散 治陰虛不足,不能托邪外出者,此方主之。
柴胡(七分) 乾葛(一錢) 熟地(一錢) 當歸(八分) 人參(五分) 甘草(三分) 秦艽(八分) 續斷(八分) 生薑 大棗
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者,去秦艽、續斷,加細辛、附子五六分。若火盛陰虛,而邪有不能解者,加人參五分。若脾腎兩虛而痰多者,加茯苓八分,白芥子五分。若泄瀉者,加山藥、扁豆一錢。若腰腹痛者,加杜仲、枸杞一錢。
宏格曰:營不能營,則虛邪客入,表散不愈,治當補血以托邪。故用人參、熟地補營中之虛,同當歸、秦艽,活營中之血;續斷以理營中之傷;茯苓以解營中之熱。柴胡、乾葛,一提一托,迅達肌表。生薑、大棗,一辛一甘,調和營衛。更有人參、熟地與柴、葛並用,鼓舞諸經之邪。托者自托,提者自提,兩不相礙,使清濁攸分,表裡融洽,何邪不散,何表不解乎?
助衛內托散 治陽虛不足,不能托邪外出者,此方主之。
柴胡(八分) 乾葛(一錢) 黃耆(一錢) 白朮(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三分) 茯神(八分) 當歸(六分) 生薑 大棗
若氣滯者,加藿香、砂仁六分。外邪盛者,加羌活、防風各六七分。咳嗽者,加佛耳草、款冬花八分。兼痰者,貝母、橘紅八分。腹痛或瀉者,加炮薑、木香五分。氣虛甚者,參、耆加至一二錢為主。
宏格曰:衛不能衛,邪乘虛入,欲達外而不能,欲內迫而益熾,表散則不為汗解,清裡則凝滯更深。虛人至此,惟補托一法最善。蓋補則正氣旺,托則邪氣散,人參、黃耆輔正之品也,正旺則邪自出。柴胡、葛根祛邪之品也,邪退則正不傷。當歸氣輕味辛,解營中之表。白朮補土和中,壯脾胃之虛。茯神用以通心。甘草用以托裡。邪將內陷,柴、葛能提。營衛不調,薑、棗可理。
雙補內托散 治陰陽兩虛,不能托邪外出者,此方主之。
人參(五分) 黃耆(一錢) 熟地(一錢) 當歸(八分) 柴胡(八分) 乾葛(八分) 白朮(八分) 秦艽(七分) 川芎(六分) 甘草(三分) 生薑 大棗
若寒盛陽虛者,加製附子七八分。表邪盛者,加羌活、防風七八分。頭痛者,加蔓荊子八分。陽氣虛陷者,加升麻三五分。
宏格曰:陰陽兩虛之人,氣血虧衰,無力以拒邪也。故用人參、黃耆、白朮,以補其氣;熟地、當歸、川芎,以補其血;柴胡、乾葛、秦艽,以托其外邪。如四君而不用茯苓者,恐其滲泄;如四物而不用芍藥者,恐其酸寒。或加肉桂有十全之功,佐以薑、棗有通調營衛之美。虛人服之,邪可立散矣。
寧志內托散 治外感客邪,內傷情志,憂思抑鬱,矜持恐怖,神情不暢,意興不揚,惡寒發熱,身脹頭疼者,此方主之。
柴胡(八分) 茯神(六分) 葛根(一錢) 人參(五分) 當歸(八分) 棗仁(六分) 遠志(六分) 橘紅(六分) 貝母(八分) 益智仁(五分) 加生薑、大棗同煎。
若陽分虛者,加黃耆、白朮各一錢。若陰分虛者,加熟地、白芍一錢。若氣滯者,加木香三五分。若虛火,加丹皮、梔子七分。若肝脾兩虛者,加何首烏、圓眼肉。
宏格曰:人知有七情之內傷,而不知有七情之外感。人知外感之表散,而不知外感之寧神。蓋情志之病,本無用疏散之理。而外邪客之,不得不藉人參之大力,以助柴、葛之託提。茯神、當歸養血寧神,遠志、棗仁交通心腎,益智啟脾,貝母開鬱,橘紅除痰利氣,薑、棗調和營衛,再與人參、柴、葛並用,則邪無不透也。
補真內托散 治房勞過度,耗散真元,外挾客邪者,此方主之。
柴胡(八分) 乾葛(八分) 人參(五分) 黃耆(一錢) 熟地(一錢) 當歸(八分) 茯神(八分) 棗仁(六分) 麥冬(七分)
如虛火上泛,或吐衄血者,加澤瀉六分,茜根八分,丹皮八分。如血不止者,加牛膝、丹參各一錢。如咳嗽痰多,加貝母、阿膠、天冬各七八分。如脾胃弱,加山藥、扁豆一錢。
宏格曰:房勞挾外感,當以培補精神為主。故用參、耆以益元氣,歸、地以補精血,柴、葛以托外邪,茯神、棗仁以安神志,麥冬生津潤燥。以欲竭精枯之軀,而感冒四時不正之邪,以大補氣血之品,而加入柴胡、葛根之內,則補者自補,托者自托,而散者自散矣。
寧神內托散 治食少事煩,勞心過度,兼感外邪,寒熱交作者,此方主之。
丹參(一錢) 茯神(八分) 棗仁(六分) 人參(五分) 甘草(三分) 當歸(八分) 續斷(一錢) 柴胡(八分) 乾葛(八分) 遠志(六分) 生薑 大棗
若用心太過者,加丹參一錢,柏子仁一錢。若兼用力太過者,加秦艽、續斷各一錢。若食少心煩者,加蓮肉、扁豆、穀芽各一錢。若心虛不眠多汗者,加五味子三分。若邪甚不能解散,加秦艽、羌活五七分。
宏格曰:曲運神機,勞傷乎心;多言事冗,勞傷乎肺;謀慮不決,勞傷乎肝;風寒不謹,勞傷乎營衛。故用茯神、丹參以寧神,棗仁、當歸以補肝血,柴胡、葛根以托外邪,遠志交通心腎,續斷專理勞傷,更有人參、甘草駕馭為之主宰,則客邪無容身之地矣。
理勞神功散 治傷筋動骨,勞苦太過,損氣耗血,而邪有不能外出者,此方主之。
秦艽(一錢) 續斷(一錢) 杜仲(一錢) 香附(七分) 當歸(八分) 骨碎補(一錢) 陳皮(七分) 甘草(三分) 五加皮(八分) 金毛脊(八分) 柴胡(八分) 葛根(八分) 生薑 大棗
若發熱,加柴胡七分,乾葛八分。若咳嗽,加白前、桔梗六分。若久嗽,加紫菀、百部八分。若腰痛,加破故紙一錢。若骨蒸夜熱,加地骨皮、青蒿、鱉甲八分。若胸滿,加砂仁、木香六分。
宏格曰:用力太過,則氣血不和而營衛虛;勞傷筋骨,則正氣不充而邪易入。秦艽、續斷,善理勞傷;柴胡、葛根,托邪外出;當歸、杜仲,養血舒筋而宣通脈絡,陳皮、香附、宣郁壅滯而理氣寬中;骨碎補、金毛脊、五加皮,活血榮筋,大能堅腎;生薑、甘草、大棗,調和營衛,且能逐邪。虛人勞力,而所以善理勞傷,功效若神也。
附:總論
宏格曰:虛損非盡因外感而起也,然外感亦有虛損者。凡病之將來,必有其機,今治法不專補而兼主散。思患預防者,為先之已有其機也,虛者損之機也。頻感外邪,消耗氣血,是外損之機也。與其治於已成之後,孰若留意於未成之先。二法十三方治未成之外損,而不治已成之外損也。蓋恐人之將變外損,而使之不致成外損也。所以托邪為主,而不專從事於補也。
理脾陰之法
吳澄曰:脾乃胃之剛,胃乃脾之柔。東垣《脾胃論》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方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若脾無所稟,則不能行氣於臟腑,故專重以胃氣為主。又曰:飲食不節則胃先受病,勞倦者則脾先受病,脾受病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一腑一臟,恆相因而為表裡也。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補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然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鑠,津液不足,筋脈皮骨皆無所養,而精神亦漸羸弱,百症叢生矣。今以芬香甘平之品培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雖曰理脾,其實健胃,雖曰補陰,其實扶陽,則乾資大始,坤作成物,中土安和,天地位育矣。
中和理陰湯 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此方主之。
人參(一錢) 燕窩(五錢) 山藥 扁豆(各一錢) 蓮肉(二錢) 老米(三錢)
凡肺有火者,以沙參易人參,或二者並用,後數方准此。陰虛火泛者,加海參三五錢。痰多者,加橘紅、半夏曲五七分。泄瀉者,加臍帶。嗽不止者,加枇杷葉、款冬花八分。失血者,加丹參、荷葉一錢。熱盛者,加丹皮、地骨皮。汗者,加桑葉、荷葉一錢。
宏格曰:萬物皆生於土,脾胃者後天之根本,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脾胃一虧,則氣血不行,五臟六腑無所稟受,而生機漸微矣。古方救脾胃,多用耆、朮、歸、地甘溫益胃之劑,然以補胃陽則有餘,若以補脾陰則不足。蓋虛勞而至於脾胃虧弱,雖有參、耆、桂、附、歸、地等藥,亦難為力矣。於是以人參大補五臟之陽而不燥,以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滋,佐以山藥、扁豆健脾,加以蓮肉、老米養胃,以致中土安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也。
理脾陰正方 治食少泄瀉,痰嗽失血,遺精等症,虛勞不任耆、術者,此方主之。
人參(一錢) 河車(二錢) 白芍 山藥 扁豆 茯苓(各一錢) 橘紅(六分) 甘草(五分) 蓮肉(一錢五分) 荷葉(一錢) 老米(三錢)
食少泄瀉者,加冬瓜仁一二錢。汗多者,浮麥、牡蠣一錢。嗽甚者,加枇杷葉一錢。痰多,加貝母八分。失血者,加血餘一錢,藕節三五個。遺精者,加芡實、魚鰾二三錢。
宏格曰:脾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故理脾之方多燥濕之品。虛勞日久,胃少脂膏,略兼香燥,便發虛火;少加清潤,泄瀉必增。然食少痰多,遺精失血,皆脾胃虧損也。方以人參、荷葉保其肺氣,以河車大補其真元,佐以扁豆、山藥固守中州,以白芍、甘草緩其肝而不下克脾土,以橘紅、老米醒其脾而不上侵肺金,補脾陰而胃陽亦不相礙也。
資成湯 治虛勞遺精盜汗,食少泄瀉,血不歸經,女子崩漏不止,虛勞不任耆、木、歸、地者,此方主之。
人參 白芍 扁豆 山藥 茯神(各一錢) 丹參(八分) 橘紅(六分) 甘草(五分) 蓮肉(一錢五分) 檀香(三分)
用雄健無病豬肚一具,酒洗磨淨,取清湯煎藥,或為丸亦可。
虛熱者,加丹皮、地骨皮。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火鑠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便血失血者,加地榆、續斷。小水不利者,加車前子。痰多者,加貝母。
宏格曰: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用為意,是以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用人參大補元氣,以豬肚大健脾胃,茯神、丹參滋養心陰,扁豆、山藥培補脾元,白芍緩肝,甘草補土,佐以蓮肉合丹參而交通心腎,加以檀香佐陳皮而芬香醒脾。合而用之,則脾胃之氣上行心肺,下通肝腎,一滋心陰,一理脾元,壯子益母也。
升補中和湯 治虛勞寒熱,食少泄瀉,不任升、柴者,此方主之。
人參(五分) 穀芽 山藥(各一錢) 茯神(八分) 甘草(三分) 陳皮(七分) 扁豆(一錢) 鉤藤(八分) 荷鼻(一個) 老米(三錢) 紅棗(二個)
氣血弱而似瘧者,加制何首烏三錢。筋骨不利者,加秦艽、續斷一錢。微有火者,加玉竹八分。泄瀉者,冬瓜仁二三錢。大便下血者,地榆八分。食少者,加蓮子肉三錢。失血者,加茅根、藕節三五錢。
宏格曰:升補中和,為清陽下陷者而設也。蓋陰虧火泛,法不宜升,而肝腎空虛,更不直升。惟是泄瀉食少之人,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於法不可以不升,而又非升、柴之輩所能升者,故以人參、鉤藤、荷鼻升胃中之陽,以穀芽、山藥、扁豆、老米補脾中之陰,陳皮快氣,甘草和中,紅棗助脾,雖非升、柴、耆、術之品,而功效實同補中益氣之立法矣。
暢郁湯 治肝脾血少,血虛有火,不能用歸、朮、柴胡者,此方主之。
丹參 穀芽(各一錢) 白芍 茯苓 扁豆 鉤藤 菊花 連翹(各八分) 甘草(五分) 荷葉(一錢)
脅痛者,加女貞子、鱉甲八分。氣逆者,加降香一錢。火盛者,加丹皮、地骨皮八分。咳嗽者,加橘紅、貝母五六分。兼外感者,加蘇梗三五分。痰多眩運者,加天麻八分。泄瀉者,加蓮肉、老米三錢。
宏格曰:古方枳朮丸變為補中益氣湯,越鞠丸變為逍遙散,此皆青出於藍也。如越鞠丸之川芎,即歸、芍也;蒼朮即白朮也;神麯即陳皮也;香附即柴胡也;梔子即逍遙之加味也。然虛勞之人,亦有不宜於柴胡、薄荷、歸、術者,今又變為暢郁湯。如丹參即逍遙之當歸也,鉤藤即柴胡也,扁豆、穀芽即白朮也,菊花即薄荷也,連翹、荷葉即丹皮、梔子也。功能培本以舒中,益營以養木。以越鞠為祖,而逍遙散、暢郁湯、解肝煎、化肝煎、逍遙飲,皆自越鞠支分派衍也。
理脾益營湯 治脾虛血少,陰虛發熱,不任歸、地者,此方主之。
制首烏(三錢) 海參 蓮肉 黑料豆(各二錢) 山藥 扁豆(各一錢)
陰陽兩虛者,加中和理陰湯。血分熱者,加丹皮、地骨皮八分。痰多者,加橘紅、貝母六分。咳嗽者,加紫菀、枇杷葉一錢。汗多者,加浮麥一錢。失血者,加金墨、藕節。食少者,加穀芽、苡仁一二錢。
宏格曰:人身之血,內外流通,水火合德而生,人所賴以相依立命者也。心主之,肝藏之,脾統之,濡潤筋脈,充養百骸者也。今虛勞之人,血少而不能補血,脾虛而不能健脾。故用海參以有氣血之屬,補陰而養血;二豆以五穀之屬,養胃而健脾;用蓮肉補心,則心有所主,而血運化;制首烏補肝,則肝有所藏,而血不妄行;以山藥佐扁豆扶脾,則脾有所統,而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而五臟均受其益矣。
培土養陰湯 治虛勞食少痰多,陰分不足,自汗盜汗,遺精,不任熟地、山萸等藥者,此方主之。
制首烏(三錢) 丹參 扁豆 穀芽(各一錢) 白芍 車前(各八分) 蓮肉(一錢五分) 豬腰(一具)
陽經火甚,痰嗽喘急者,加保金湯。心脾氣虛失血者,加苡仁、藕節二三錢。積瘀胸膈脹滿者,加白茅根一錢。血中氣滯者,加降香八分。氣血大虛弱者,加人參、燕窩三錢。尾閭骨痛者,加鹿角霜一錢。泄瀉不止者,加臍帶。汗多者,加桑葉一錢。嗽不止者,加枇杷葉、佛耳草七八分。遺精者,加芡實、蓮鬚一錢。
宏格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今虛勞之人,溫氣則火生,補精則濡泄,雖六味、四物、生脈皆非所宜也。以制首烏為君,固精養血,有地黃之功,而無地黃之滯;以豬腰為臣,補腎生精,有生血之功,而無敗胃之虞;扁豆、穀芽補脾陰,而不燥肺金;丹參、蓮肉交通心腎,而不耗陰血;白芍酸收以緩肝;車前利小便而不走精氣。扶脾保肺,平補肝腎,食少不礙痰多,亦宜此溫氣補味之變方也。
保金湯 治痰嗽喘急者,虛勞之人,不宜於麥冬、五味,此方主之。
人參 玉竹 百合
豬肺清湯煎服。
咳嗽者,加枇杷葉、款冬花。食少泄瀉者,加苡仁、扁豆。虛汗者,加桑葉、浮麥。見血者,加丹參、紫菀。便血者,加地榆、扁豆、白芍。
宏格曰:肺為嬌臟,而朝百脈,一身之元氣所主者也。今虛勞日久,喘嗽痰多,火盛刑金,而有不利於麥冬、五味者。故以玉竹之清潤,能清權衡治節之司;以人參之補陰,能益後天營衛之本;以百合之酸溫,能收先天癸水之源。加以豬肺載諸藥入肺,而不走他臟,三氣通而三才立,則水升火降,而痰嗽氣喘自定矣。
味補湯 治虛勞日久,脾胃薄弱者,此方主之。
燕窩 海參 淡火肉 鰻魚
上四味煮汁飲,或用鮮河車一具,同入煮極爛,飲其汁更妙。
遺精,加魚鰾。泄瀉,加蓮子肉、山藥。
宏格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數者皆氣血有情之物,非泛常草木可比。但虛勞日久,脾薄胃弱,不勝肥濃,上易噁心,下易作瀉,況前服補脾陰正方,而繼之以數味,只飲其汁,食其精華而去其渣滓,自有斡旋造化之功,不可因其日食恆常之味而忽之也。蓋病得其養,即飲食亦可以為藥;失其養,即藥亦可以為病。語曰,藥補不如食補,此之謂也。
論變通治法
凡遇病脈症有不可憑,方書有不能盡合,則當參伍比類而揆於理。即於理有不合,則辨微察隱而析其情,庶幾諸視獨見,不惑秋毫,而後可以出入變通施治,會悟於方書脈症也。
珠參辨
吳澄曰:近日新出一種珠參,其形尖圓而微長,其味苦多而甘少,大者數錢,小者僅釐許,人爭售之,以其價廉故也。嘗考珠參之名,不見於本草,不載於古方,不知何物,妄以名參,誤人害世,莫此為甚。按人參之味微苦而甘,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非他藥所能代也。今珠參小者,苦多而甘少,大者味苦而不甘,若大至數錢,其若竟不能入口。故好事之輩,往往以大者炫奇,無知之人,又以小者味美。於是挾利之徒,用蜜水拌蒸,去其苦味,潤以甘甜。要之總是一物,何分大小,總無補益,蒸浸何為?詳稽各家藥性,未有大苦之味而能補益者也。所以陽虛之人,苦寒傷胃,服之往往不救者,不知凡幾。忽又倡議宜於陰虛有火之證,以其味苦不利於陽虛,而陰虛火動者,服之必獲其益。以致傷脾敗胃,嘔惡不食,瀉泄而斃者,又不知凡幾。又云宜於痘科、外科,以其苦能解毒,參能補托。不知補托全賴甘溫,味苦必寒,而云補托寧無誤耶?又云宜於丸散,惟無病之人,雜入諸補劑中為丸,服之不見其損,亦不見其益也。籲!此物空有參名,並無實效。世人不察,見其取一參字之名,而遂謂是參皆補,紛紛攘攘,交相讚美,甘受其誤而不覺。噫,亦可嘆哉!
人參論
(見下集風寒門)
北沙參、黨參論
(見咳嗽門)
上集卷之十一
水丘道人紫庭治傳屍癆瘵法
吳澄曰:傳屍癆瘵,惡候也。有鬼邪以生災,有怪蟲以為害,日積月深,漸至於死。傳及旁人,連及宗族,甚至滅門,何其慘歟!水丘先生不以尋常藥餌,而以開關把胃二法,分陰分陽,救度世人。其立議也精微,其用藥也玄妙,其辨證也詳明,其建功也速效,以為癆瘵之主治,而他賢方法附焉。
治癆瘵方法
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厚朴與蓯蓉。此法精關兩道方,病人入口便知良,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體無筋力,烏龍膏子二十圓,便似焦枯得甘滴。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疼為患勞,此病是陰須識認,便當急下玉龍膏。嗽里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併候多端,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開關把胃論
人有傳屍、⿰歹厭殜、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其候各異,其源不同。世醫不明根本,妄投藥石,可勝嘆哉!予休心雲水,遠絕人事,遂以所傳《樞要精微》以示世醫,使之明曉。夫傳屍癆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或連及親族,至於滅門。其源皆由房室飲食過度,冷熱不時,憂思悲傷,有欲不遂,驚悸喜懼,或大病後行房,或臨屍哭泣,屍氣所感。邪氣一生,流傳五臟,蠹食傷心,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返魂奪命,起死回生。人知勞之名,未知其理。人生以血為榮,氣為衛,二者運轉而無壅滯。勞何由生?故勞者倦也,血氣倦則不運。凝滯疏漏,邪氣相乘。心受之,為盜汗虛汗,憂悲恐懼,恍惚不安。腎受之,為骨蒸,為鬼交,陽虛好色愈甚。肝受之,為瘰癧,脅滿痞聚,拳攣拘急,風氣乘之,為疼痛。脾受之,為多思慮慕,清涼不食,多食無味。肺受之,為氣喘痰涎,睡臥不安,毛髮焦枯。至於六腑,亦有各證。今人多用涼藥,則損胃氣,雖盧扁亦難矣。予之所論,但在開關把胃,何則勞病者?血氣不運,遂致乾枯,此關脈閉也。故先用開關藥,通其血脈。既開關則須起胃,蓋五臟皆有胃氣,邪氣附之,則五臟衰弱。若不把胃,則他藥何由而行?故開關把胃,乃治勞妙法也。然必須明陰陽,且如起胃,陽病藥不可過暖,陰病藥不可過涼。今人言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補五臟,不知用之則喘息閉嗽,如火益熱。或以治鬼為先務,要當法藥相濟,道力資扶,然後鬼屍可逐也。此論上合黃帝、岐、扁,下明臟腑陰陽。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寶之。
總論病證
如夜夢鬼交,遺精自泄,夢魂不安,常見先亡,恐怖鬼神,思量飲食,食至不進,目睛失白,骨節疼痛,五心煩熱,頭髮作滯,面臉時紅,如傅胭脂,唇紅異常,肌膚不潤,言語氣短,大便秘澀,或時溏利,小便黃赤,或時白濁,項生瘰癧,腹中氣塊,鼻口生瘡,口舌乾燥,咽喉不利,仰臥不得,或時氣喘,涕唾稠黏,上氣憤滿,痰吐噁心,腹脅妨悶,陰中冷痛,陰癢生瘡,多濕轉筋拘急,或忿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時疼,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剛。如手足心煩疼,口乾舌瘡,小便黃赤,大便難,及熱多咽喉痛,涎唾黃黏,及兼前項一二症,即是陽病,當用陽病開關散,為瀉陽而補陰。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濁,飲食不化,胃逆口惡,雖有熱,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項數症,即是陰病,當用陰病開關藥。凡勞病虛極,亦多令人煩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諸脈證審之。陰陽二證,皆用起胃散。
七寶圓 瀉骨蒸傳屍邪氣,陰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武火煎令爛干為度。以肚細切,同藥爛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桐子大,硃砂、麝香為衣。空心麥門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嚥下。無硃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
北柴胡(去蘆) 桔梗(炒) 秦艽 麥門冬(去心,各五錢) 芍藥 木香 澤瀉(各一兩) 木通(五錢) 甘草(一錢,灸) 當歸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兩)
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
當歸 赤芍藥 肉桂 白芷 甘草(炙,各五錢) 木香(二錢,制) 枳殼(三錢) 天南星(一錢,去皮,薑汁浸一宿,焙)
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起胃散 陰陽二候皆可服。
黃耆(炙,二兩) 白朮(炒,一兩) 白芷(五錢) 人參(五錢) 山藥(一兩)
㕮咀,每服三錢,加木瓜煎。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五錢。
烏龍膏 治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肢無力。
烏梅(去核) 柴胡 紫菀 生乾地黃 木香(各一兩) 秦艽(實好者) 貝母(麵炒去心) 防風(各三錢) 杏仁(五兩,麵炒,為末) 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
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 治遺精、夢泄、腹膨、咳嗽、陰疼。
青蒿子 柴胡 白檳榔(各二兩) 制鱉甲 白朮 赤茯苓 木香 牡蠣(各五錢) 地骨皮(五錢) 人參(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當歸(三錢) 硃砂(一錢) 豆豉心(二合) 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色,一兩) 肉蓯蓉(酒浸一宿,炙,一兩) 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
皆為末。又加烏梅肉、枳殼。上前件末成,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曬,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加減經月日,諸證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當勤服無怠。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訶黎散 治勞嗽上氣,陰陽交併。
赤茯苓(二兩) 訶黎勒皮(二兩) 木香(五錢) 檳榔(一兩) 當歸(一兩炒) 大黃(二兩炒) 吳茱萸(湯泡七次,五錢)
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傳屍癆
《本事方》:葛稚川言鬼疰者,是五屍之一疰。又按:諸鬼邪為害,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種,大約使人淋漓,沉沉默默,的不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傳於旁人,乃至滅門。覺知是候者,急治。獺肝一具,陰乾取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效。未知再服。此方神良。
《紫庭方》:傳屍、伏屍皆有蟲,須用乳香薰病人之手。乃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熏良久,手背出毛長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稍難,青黑者即死。若熏之良久,無毛者即非此證,屬尋常虛勞證也。又法:燒安息香令煙出,病人吸之,嗽不止,乃傳屍也,不嗽非傳屍也。
《直指方》:瘵蟲食人骨髓,血枯精竭,不救者多。人能平時愛護元氣,保養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欲多淫,精血內耗,邪氣外乘,是不特男子有傷,婦人亦不免矣。然而氣虛腹餒,最不可入癆瘵之門,弔喪問喪,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虛而染觸。間有婦人入其房,睹其人病者,思之癆氣隨入,染患日久,莫不化而為蟲。治療之法,大抵以保養精血為上,去蟲次之。安息、蘇合、阿魏、麝、犀、丹砂、雄黃,固皆驅伐惡氣之藥,亦須以天靈蓋行乎其間。蓋屍疰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淹纏,得枯骸枕骨治之,鬼氣飛越,不復附人,於是乎瘥。外此則虎牙骨、鯉魚頭,皆食人之類也,其亦枕骨之亞乎。要之,發用以前,當以川穹、當歸先立乎根本之地,先用芎歸血餘散吞北斗符,次用鱉甲生犀散取蟲。
芎歸血餘散
室女頂門生髮(一小團。井水洗去油膩法:醋浸一宿,日中曬乾,紙捻火燒存性) 真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木香 桃仁(水浸去皮,焙,各二錢) 安息香 雄黃(各一錢) 全蠍(二枚) 江上大鯉魚頭(生截斷,一枚,醋炙酥)
上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靜室中煎七分,入紅硬真降香末五分,燒北斗符入藥。月初五更,空心向北目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咒五遍,面北服藥畢,南面吸生氣入口腹中,燒降香置床底下。午時又如前服藥。
鱉甲生犀散 治瘵疾,殺瘵蟲,取出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湯候冷洗。咒曰:電公靈,雷公聖,逢傳屍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訖,次用酥炙黃 生鱉甲(一枚,去裙,醋炙黃) 虎長牙(二枚,醋炙酥,如無則用牙關骨,五錢足) 安息香 桃仁(水浸,去皮,焙) 檳榔(雞心者,各五錢) 生犀角 木香 甘遂 真降香 乾漆(杵碎,炒煙略盡,存性) 阿魏(酒浸研,各三錢) 雷丸(二錢) 全蠍(三個) 蚯蚓(十條,生研,和入藥內) 川山甲(取四趾,醋炙焦)
上件為末,每服五錢。先用豉心四十九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兩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蔥白連根洗五莖,石臼內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取一盞,入童子尿一盞,內藥末煎取七分,入麝一字。月初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汗。恐汗中有細蟲,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蟲,以淨桶盛,急鉗取蟲,付烈火焚之,並收入磁器中,瓦片傅雄黃蓋之,泥和灰扎埋深山絕人行處。
上清紫庭追癆法
三尸九蟲之為害,治者不可不知其詳。九蟲之內,三蟲不傳,蝟、蛔、寸白也。其六蟲者,或臟中毒而生,或親屬習染而傳。疾之初,覺精神恍惚,氣候不調,切在戒忌酒色,調節飲食。如或不然,五心煩熱,寢汗忪悸,如此十日,頓成羸瘦,面黃光潤,此其症也。大抵六蟲,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復始。病經遇木氣而生,立春一日後方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苦,百節皆痛,蟲之食也。退即還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靜。候其退醉之時,乃可投符用藥,不然蟲熟於符藥之後,不能治也。一蟲在身中佔十二穴,六蟲共佔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十日蟲頭向上,從心至頭遊四穴;中十日蟲頭向內,從心至臍遊四穴;下十日蟲頭向下,從臍至足遊四穴。陽日長雄,陰日長雌。其食先臟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臟六腑一經食損,即皮聚毛脫,婦人即月信不行,血脈皆損,不能榮五臟六腑也。七十日後,食人血肉盡,故其蟲黃赤。損於肌肉,故亦瘦劣,飲食不為肌膚,筋緩不能收持。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盡,故其蟲紫,即食精髓。傳於腎中食精,故其蟲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於床。諸蟲久即生毛,毛色雜花,鍾孕五臟五行之氣。傳之三人,即自能飛,其狀如禽,亦多品類。傳入腎經,不可救治。利藥下蟲後,其蟲色白,可三十日服藥補;其蟲黃赤,可六十日服藥補;其蟲紫黑,此病已極,可百二十日服藥補。又云:蟲頭赤者,食患人肉可治;頭口白者,食患人髓,其病難治,只宜斷後。故經曰:六十日者,十得七八;八十日內治者,十得三四。過此以往,未知生全,但可為子孫除害耳。
第一代為初癆病,謂初受其疾,不測病原,酒食加餐,漸覺羸瘦,治療蹉跎,乃成重病。醫人不詳其故,誤藥多死。
此蟲形如嬰兒,背上毛長三寸,在人身中
此蟲形如鬼形,變動在人臟腑中
此蟲形如蝦蟆,變動在人臟腑中
以上諸蟲,在人身中縈著之後,或大或小,令人夢寐顛倒,魂魄飛揚,精神離散,飲食不減,形容漸羸,四肢痠疼,百節勞倦,憎寒壯熱,背膊拘急,頭腦疼痛,口苦舌乾,面無顏色,鼻流清涕,虛汗常多,行步艱難,眼睛多痛。其蟲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候蟲大醉,方可醫灸。取出蟲後,用藥補心。(用守靈散。)
第二代為覺癆病,謂傳受此病已覺病者。患人乃自知夜夢不祥,與亡人為伴侶,醒後全元。情思昏沉似醉,神識不安,所食味輒成患害。或氣痰發動,風毒所加,四體不和,心胸滿悶,日漸羸瘦,骨節乾枯,或嘔酸水,或是醋心,唇焦口苦,鼻塞胸痛,背膊痠疼,虛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狀,早須醫治,過時難療,致傷性命。
此蟲形如亂絲,長三寸許,在人臟腑中
此蟲形如蜈蚣,或似守宮,在人臟腑中
此蟲形如蝦蟹,在人臟腑中
以上諸蟲,在人身中,令人氣喘,唇口多幹,咳嗽憎寒,心煩壅滿,毛髮焦落,氣脹吞酸,津液漸衰。次多虛渴,鼻流清水,四肢將虛,臉赤面黃,皮膚枯瘦,腰膝無力,背脊痠痛,吐血唾膿,語言不利,鼻塞頭痛,胸膈多痰。重者心悶吐血,僵仆在地,不能自知。其蟲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治醫。取出其蟲,補肺則瘥。(用虛成散。)
第三代為傳屍癆病,謂傳受病人自尋得知之。日漸消瘦,頓改容顏,密密惚惚不寧,日日恓惶,夜夜憂死,不遇良醫,就死伊邇。
此蟲形如蚊蟣,俱遊人臟腑中
此蟲形如蜣螂,大如碎血片,在人臟中
此蟲形如刺蝟,在人腹中
以上諸蟲,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嘔吐苦汁,或吐清水,或甜或苦,黏涎常壅,腹脹虛鳴,臥後多驚,口鼻生瘡,唇黑麵青,日漸消瘦,情神恍惚,魂魄飛揚,飲食不消,氣咽聲干,目多昏淚。其蟲遇庚寅日食起,醉歸厥陰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出之後,補氣即瘥。
第四代
此蟲形如亂絲,在人腹腑中
此蟲形如豬肺,在人腹內之中
此蟲形如蛇虺,在人五臟之中
以上諸蟲,在人身中,令人臟腑虛鳴,嘔逆傷中,痃癖氣塊,憎寒壯熱,肚大筋生,腰背疼痛,或虛或瘦,瀉痢無時,行履困重,四肢憔悴,上氣喘急,口苦舌乾,飲食及水過多,要吃酸鹹之物。其蟲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出之後,補脾為瘥。(用魂停散。)
第五代
此蟲形如鼠,似小瓶,渾無表裡背面
此蟲形如有頭無足、有足無頭
此蟲變動形如血片,在於陽宮
以上諸蟲,入肝經而歸腎,得血而變更也。令人多怒氣逆,筋骨拳攣,四肢解散,唇黑麵青,憎寒壯熱,腰背疼痛,起坐無力,頭如斧斫,眼睛時痛,翳膜多淚,背膊刺痛,力乏虛羸,手足乾枯,臥著床枕,不能起止,有似風中,肢體頑麻,腹內多痛,眼見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夢寐不祥,覺來遍體虛汗,或有面色紅潤如平時者,或有通靈而言未來事者。其蟲遇癸未日食起,醉歸肝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醫救。取蟲出後,補肝乃瘥。(用金明散。)
第六代蟲有翅足全者,能千里傳疰,所謂飛屍,不以常法治也。
以上諸蟲,在人身中,居於腎臟,透連脊骨,令人思食,百味要吃,身體危羸,腰膝無力,髓寒骨熱,四體乾枯,眼見火生,或多黑暗,耳內虛鳴,陰汗燥癢,冷汗如油,夢多鬼交,小便黃赤,醒後昏沉,臍下結硬,或奔心腹,看物如豔,心腹悶亂,骨節疼痛,食物進退,有時喘嗽。其蟲遇醜亥日食起,醉歸腎俞穴中,四穴輪轉,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醫治。取蟲後,補腎填精瘥。(用育嬰散。)
此蟲形如馬尾,有兩條,一雌一雄
此蟲形如龜鱉,在人五臟中
此蟲形如爛面,或長或短,或如飛禽
天靈蓋散
天靈蓋(兩指大,洗、咒、炙,如前法) 檳榔(如雞心者,五枚,為末) 阿魏(五錢,細研) 辰砂(另研) 麝香(另研,各二錢五) 安息香(銅刀子切,入乳缽內研,同諸藥拌和,七錢五分) 連珠甘遂(五錢,為末。一方不用此味)
上六味,研極細末和令勻,每服三大錢,用後湯使下。
薤白(二七莖) 青蒿(二握) 甘草(二莖,五寸許) 蔥白(二七莖) 桃枝(以下並用向東南嫩者) 柳枝 桑白皮(一云桑枝) 酸石榴根(一云枝,各二握七寸許)
上八味,須選淨潔處,採用童子小便四升,於銀石器內,以文武火煎至一升,濾去滓,分作三盞,將前藥末調下,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藥後如覺欲吐,即用白梅肉止之。五更盡覺臟腑鳴,須轉下蟲,及惡物黃水、異糞異物。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七里,又進一服,至天明更進一服,並溫吃。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份為末,熟水調下五錢,次吃白梅粥補之。
五癆麝香散 治男子、婦人傳屍骨蒸,實熱。
天靈蓋(二錢五分) 柴胡(一兩) 犀角屑(五錢) 青蒿(一握) 甘草(三寸,患人中指長,男左女右) 東引桃枝 東引柳枝 石榴皮(各一握) 阿膠薤白 蔥白(各七寸) 麝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用童便二升半浸藥一宿,明日早晚煎至升半,去滓服之。若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忌貓、雞、犬、驢、馬、僧尼、孕婦、生人、孝服見之。煎成分為三服,入檳榔末三分溫服。初服約人行三五里遠,便再進一服,倘噁心以白梅含止之。服三五服,病止即瀉出異物若蟲,如頭髮馬尾,身赤口黑,身上如蟻行,不可名狀。瀉後蔥粥飲補之,同時藥煎補五臟茯神散。
忌風一月,忌食油膩、濕面、鹹味,並牛、豬、雞、鴨、犬等物。服此藥無不當日瘥。凡天下治癆,服之亦須累日及年,猶未全去病原者,不似此方,至年遠重病,不過兩劑。如病未多,即一劑飲子便當服此。
茯神散 不問遠年近日取效,殺蟲紅色便可治,肚下黑次之,肚下白色是食髓也,萬不一瘥,補方服此。
白茯神 茯苓 人參 遠志(去心) 龍骨 肉桂 甘草 陳皮(各一兩)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五) 黃耆(二兩) 大棗(五十六枚)
上為散,分作八服,每服入棗七枚,生薑二錢,用水一升半,煎至一升,趁前藥後吃,亦空心服。神效。
補肝臟勞極金明散
人參 知母 茯苓 秦艽(去蘆) 丁香 甘草(炙) 石膏(煅,各等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補心臟勞極守靈散
白茯苓 丁香 訶子(各一兩,去核) 桔梗 芍藥 羌活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銀耳環一隻,蔥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補脾臟勞極魂停散
白藥子 桔梗 人參 訶子皮 茯苓 甘草(炙) 丁香(各等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一匙,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補肺臟勞極虛成散
枳實(去瓤,麩炒) 秦艽(去蘆) 白茯苓 芍藥 麻黃(去節) 當歸(洗淨) 玄胡索 茴香(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銀環一對,蜜五點,煎至八分,通口服。
補腎臟虛勞育嬰散
香附子(二錢五分,炒) 黑附子(一枚,炮) 白蒺藜(二錢五分,去角) 木香(一錢) 白茯苓(五錢) 甘草(一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紫河車丹 治飛蟲鬼疰,虛勞羸瘦,喘嗽氣。
其法取首胎男子者,以皂角水洗淨,次以銚子內用米醋渫洗控干。將一小小焙籠,以紙周圍密糊,不令失火氣。或無小焙籠,只用小籃子去系,密糊,安紫河車於上,用烈火焙,更將蓋子蓋之,焙令極干,約只有十二三文重。候極干,更入後藥。
人參(一兩五錢) 白朮(炒) 白茯苓 茯神 當歸 熟地(各一兩) 木香(五錢) 乳香(另研) 沒藥(各四錢) 硃砂(二錢,另研) 麝香(二分)
上為細末,諸藥和勻,以紅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下,空心服之,日午四服。或煉蜜為丸亦可。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屍癆,三月必平復。其餘勞證,只消數服神效。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浸一宿,洗淨焙乾) 鱉甲(酥炙) 桔梗(去蘆)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貝母(去心) 龍膽草 黃藥子 敗鼓皮心(醋炙) 知母(各二錢五分) 芒硝 犀角(鎊) 蓬朮(各一錢五分) 硃砂(二錢,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空心食前溫酒服二十丸。如膈熱,食後服。重病不過一料。
秘方鬼哭飲子 專取傳屍癆蟲。
天靈蓋(酥炙) 鱉甲(醋炙) 軟柴胡(各二錢二分) 木香(一錢二分) 鼓心(醋炙黃) 阿魏 安息香 甘草(各一錢) 桃仁(去皮尖,另研,十一枚) 貫眾(二錢五分) 青蒿(半握)
上十一味,細切杵為粗末,先以童便二升,隔夜浸,露星月下,至四更時煎至八分,去滓,分作三服。每服調蜈蚣散一錢。五更初溫服,穩臥至三點,又進一服,至日出時,覺腹中欲利,如未利再進一服,已利勿服。
蜈蚣散
赤腳蜈蚣(以竹筒盛薑汁浸,焙乾,一條) 檳榔(二錢五分) 辰砂(一錢二分五) 烏雞糞(二錢五分,先將雞於五日前以火麻子餒之,然後取其糞用) 麝香(一錢,另研)
上以五味為細末,和勻入前藥內服,凡合藥宜六甲建除日。忌婦人、孝服、雞、犬見之,亦不可令患者知。如利下惡物並蟲,急用火燒。其病者所穿衣服、被褥盡燒之。食蔥粥將息,以復元氣,務要清心靜養。
芎歸血餘散(方見前篇。)
加甘遂、天靈蓋為末。以東引桃枝湯下,天未明時服。辰巳時下如鼠者二枚,再用人參一兩煎湯服。
太乙明月丹
雄黃(五錢) 木香(五錢) 鱉甲(一兩) 天靈蓋(一兩) 兔屎(一兩) 輕粉(二錢五分)
上為末。好酒一大升,大黃末一錢三分,熬膏入前藥,為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更初服勿令人知,以童便和酒化一丸。服後如人行十里許,必吐出蟲,狀如燈心細長,及如爛瓜子,又如蝦蟆狀,各不同。未效,次日再服,以應為度。
傳屍神授丸
天靈蓋(三錢,酥炙,以黃色為度) 虎糞內骨(一錢,人骨為上,獸次之。殺虎大腸內取者可用,同青蛇腦小豆許,酥炙,色轉為度) 九肋鱉甲(一兩,醋酥炙) 安息香(五錢) 桃仁(一枚,去皮尖,以上為末,絹篩) 檳榔(一個,另為末) 麝香(一錢,另研末) 青蒿梢(四寸,細銼) 豉(三百粒) 蔥根(二十一個,拍破) 東引桃、李、柳、桑枝(各七寸,如箸頭大) 楓葉(二十一片,細銼)
以童便半升,先將枝、葉、蔥、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去滓,入骨、蓋、甲、香、桃同煎,取汁去滓,約有四五合。將檳榔、麝香同研勻,調作一服。早晨溫服,以被蓋出汗。恐汗內有細蟲,以帛拭之,即焚此帛。相次須瀉,必有蟲下,以大火焚之,送水內。所用藥勿令病人知,日後亦然。十日充復,再進一服,無蟲為止。
吳澄曰:古人禁用天靈蓋,戒之屢矣。況此種惡候,自古至今,愈者十不一得,而徒害及枯骨,有何益乎?李士材謂其穿鑿附合,不足取信,蓋亦惡其以人食人也。然飛屍蠱疰,與虛損大不相類。虛損為害只及本身,而屍疰則滅門絕戶,交相傳染。若不驅邪伐惡,而徒以脾腎分補氣血,恐終無益也。蓋陰邪屍疰,傷人正氣,為害日深,藥力不易及,所以難愈。故《本事方》中用天靈蓋,取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類相召,藉此為引邪之助。初起病淺,自無不愈,久病深重者,亦可杜絕其根,不致傳染他人,此亦仁人君子之心也。若云十無一得,則凡癆瘵者,皆必死之症,此亦言之過也。如神授丸,用川椒吐出蟲如蛇而安。漁人見一女子傳屍癆瘵,多與鰻魚食遂愈,非必不可治也。但非癆瘵之證,而用癆瘵之治不愈,真癆瘵之證,而不用癆瘵之治亦不愈。古方有用貍骨、虎牙、獺爪者,皆陰獸陰類,功用與天靈蓋相等,可以相代。故前各方中,凡有用天靈蓋者,取一味代之,既不失仁人君子之心,又不忍心害理,使有可治之症,皆廢棄而不用也。
附:秘錄方
和平散 治虛勞未成癆瘵之證。
熟地(一兩) 山藥(一兩) 山萸肉 麥冬 沙參 白芍(各三錢) 茯苓(二錢) 棗仁 人參 陳皮 甘草 白芥子 丹皮(各一錢) 芡實(五錢) 遠志(八分)
上藥十五味,水煎服。
朱震宇曰:此通身補其氣血之方也。不寒不熱,不偏不倚,乃至中之方,當以此為主,治初起之癆疫也。
平補理癆煎 治未成癆而將成癆者。
熟地(一兩) 地骨皮 麥冬(各五錢) 人參(五分) 北五味(二十粒) 山藥(三錢) 白朮 白芥子(各一錢)
上藥八味,水煎服。
宏格曰:此方妙在平補而無偏勝之弊,雖熟地多用,然有參、術行氣,自易制其膩滯,故轉能奏功。倘謂參、術助陽,熟地過溫,舉世皆不知其妙也。
補神丹 治癆瘵等證。
熟地 地骨(各五錢) 丹皮 茯苓 沙參(各二錢) 玄參 山萸肉(各一錢) 人參(三錢) 白芥子 白朮(各三分) 棗仁(五分) 芡實(五錢) 北五味(五粒) 桑葉(五片)
上藥十四味,水煎服。
朱震宇曰:此方妙在地骨皮為君,以入陰中,平其虛火,而又不損其脾胃之氣。又加芡實、茯苓以利其濕氣,則熟地專能生陰中之水,少加人參以補微陽而不助火,則肺金有養矣。又益之麥冬、五味補其肺金,則金能生水,水生自能制虛火,而相火下伏,不奪心主之權,一身安寧,此其治也。
殺蟲神丹 治癆蟲屍氣。
鬼箭(三錢) 鱉甲(一兩) 地慄粉 生首烏 熟地(各半斤) 神麯(二兩) 白薇(三兩) 人參(五錢) 柴胡(五錢) 沙參(五兩) 地骨皮(五兩) 鹿角霜(六兩)
上藥十二味,各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服前湯後,送下五錢,一日二次。
宏格曰:此方善能殺蟲,又不傷耗真陰之氣,真治之巧者,則天下無癆蟲屍氣之憂矣。
鱉甲殺蟲丹
人參 白薇(各三兩) 熟地 生首烏 地慄粉 桑葉(各八兩) 神麯 麥冬(各五兩) 鱉甲(醋炙,一斤)
用山藥一斤為末,打糊為丸。每日白滾湯送下五錢,半年而蟲俱從大便中出矣。
朱震宇曰:癆病已成,人最難治。蓋有蟲生之,以食人之氣血也。若徒補其氣血,而不知殺蟲之品,則飲食入胃,止蔭蟲,不生氣血矣。但止殺蟲而不補氣血,則五臟盡傷,又何有生理哉?方於大補氣血之中加入殺蟲之藥,則元氣既全,真陰未散,蟲死而身安矣。
獺肝殺蟲丸 治癆蟲神效。
榧子(半斤) 鱉甲(一斤) 地慄粉(八兩) 獺肝(一副) 白薇(四兩) 何首烏(一斤)
上藥各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臨臥空心白滾湯送下五錢。過服半料,腹中似蟲非蟲,盡行便出矣。
救癆殺蟲丸
鱉甲(醋炙) 山藥 熟地 地骨皮 山萸 沙參(各一斤) 白芥子 茯苓 白薇(各五兩) 人參(二兩)
以鰻魚一斤煮熟,先將鰻魚搗爛,各藥研為末,米飯為丸。每日五更送下三錢,服過一斤,蟲即化為水矣。
宏格曰:此方大補真陰,全非殺蟲傷氣之藥,然補中用攻,而蟲又潛消於烏有,真治癆之神方也。
作香鰻 凡有癆蟲盡皆死矣。
肥鰻(二斤) 白薇(一兩) 小茴(三錢) 甘草(一錢) 薏仁(五錢) 榧子(十枚,去殼)
上藥同入砂鍋中,用水煮爛,加五味和之。乘飢飽餐一頓,不可再食飯食,亦不可用茶水。
吳澄曰:心者精之合,神之舍也。心氣不足之人,精神衰弱,邪氣乘虛而感,則為飛屍鬼疰,邪魔魘魅之候。令人喜怒不常,情思淹滯,沉沉寐寐,如醉如癡,或狂言驚怖,或向壁默坐,夢寐多魘,夜與鬼交,乍寒乍熱,背膊一點刺痛,腹滿不食,口吐血水,乏力虛羸。其脈人迎、氣口乍大乍小,左右不齊。如中惡客忤,鬼擊屍疰,鬼魅妖邪,皆其類也。斬鬼丹、八毒赤丸,皆有神效。(方見疑慮門。)
上集卷之十二
各名家治虛損法
吳澄曰:虛損之證,極難治之候也,先聖立法於前,諸賢補遺於後,皆各有主見,以昭來學者,分為各冊。其各有宗派,立論不朽,以成一家之書者,匯為一冊,合而觀之,可為虛損之大成。
精神氣血論
楊士瀛曰:老莊有言,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憊,借是可以論病矣。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氣血也。若男若女,氣血均有,獨不能保而有之,終日役役,神倦力疲,飢飽越常,喜怒失節,形寒飲冷,縱欲恣情,遂使五臟氣血俱虛,此五勞之所從始也,六極七傷類焉。故心家虛,則便濁汗多;肝家虛,則筋攣目眩;腎家虛,則腰痛泄精;肺家虛,則咳嗽烘熱;脾胃虛,則嘔吐不食,日就羸黃,或乃胃熱消穀,飲食雖多,亦不生肌肉,而轉加瘦悴矣。前此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與疏泄;咳嗽者,不可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但以滋養榮血為上,調平臟氣次之。某病某藥,又於養血調氣之中而增益也。其或骨間有熱,以至四肢緩弱不舉,此則骨痿,欲斯疾之瘳也,艱哉!雖然當歸、地黃、黃耆、芍藥,固養血之上藥也,亦當以益胃消痰輩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氣,由穀氣而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不無先後於其間也。當歸、地黃戀膈引痰,黃耆、芍藥多則傷胃,是可膠柱調瑟,而劑量輕重之不審乎?抑余聞諸虛不足皆成勞倦,此可療不可惡之疾也,其視傳疰一種,實霄壤焉。傳疰者,挾邪精鬼怪之氣而作也。經曰:人有逢年月之厄,感鬼物之精,無處不惡,沉默而不能的知所苦,積歲漸至委頓,既往復傳疰於旁人。須用通神明、去惡氣等劑療之。或者刳麝刳犀,驅伐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蓋為屍疰設也。
氣血論
楊士瀛曰:勞倦之疾,百脈空虛,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古方用鹿角膠、牛乳、飴糖、酥酪、煎蜜、人參、杏仁、當歸、熟地黃之類,正此意也。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熱等輩,以致氣血乾涸,心腎不交。故火炎於上,為痰嗽,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熱;水走於下,為腳弱,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皆虛勞之候也。大者易治,血氣未定,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調補之。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此尤難治。加數脈則殆矣。
附:灸勞法
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臍相對取背脊骨對正,灸亦有驗。艾炷亦不可多。
虛勞癆瘵論
滑伯仁曰:勞患人者,有病機之不同,有形狀之不一,肌膚羸瘦,骨熱如蒸,服藥無效,針灸無功,何也?夫勞者虛勞也,是因體虛之人,房勞過損,酒怒多端,氣虛血耗,諸疾蜂生,致使陰陽失守,寒熱自生。陽虛曰生寒,陰虛曰發熱,久虛久熱變為骨蒸,久則成勞,久勞成疰。疰者住也,有二十四種之名,有三十六種之類,有九十九種之形,種種不同,症症各異。內有勞疰、屍疰、鬼疰、食疰、蟲疰、毒疰,此六者為傳屍之癆患,滅門絕戶,醫難治之。又云:所因少壯之時,醉飽迷房,勞傷心腎。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衰,失於調護,而無滋化之源,致有融融之熱,咳咳之痰,陰虛盜汗,夜夢鬼交,遺精困倦,腰背痠疼,咯痰咯血,頰紅喉痛,飲食減少,骨肉枯羸,是為不治。故曰患此疾者,有氣虛,有血虛。氣虛者易治,血虛者難調故也。又云:治虛勞,世用寒涼之藥治熱證,熱之愈熱;用熱藥治寒證,寒之愈寒,何也?蓋東垣有云:用苦寒之劑,妄治勞傷之熱,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怯其內,治療無端,致傷脾胃。殊不知甘能緩火,勞者溫之。保全者當求微病之初,莫治已病之後。察氣血之虧盈,審病原之要道,補益溫平,無不效驗。
胃氣元氣不足論
劉忠厚曰:虛損之證,其源雖多,莫不因胃氣、元氣不足,致氣虛血虛,陰陽俱虛。或房勞精竭,營衛弱而臟腑氣痿,不能輸養為疲極,甚至變為癆瘵之疾。但世俗處治,昧此病機原委,例用香燥或金石之劑,往往誤人。惟有宋·錢仲陽,建五臟虛方,迥出前人之論。我丹溪先生髮揮《局方》之失,示用補端緒言。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此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徒取其法,則於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於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意此不可恃為通行之法云。人之虛者,多是陰不足,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後,則形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得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云哉?斯論虛衰,與東垣製法,雖證不同,實本乎《內經》「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之旨。蓋謂人之壽夭,比之經論南北二方,亦自微甚不等。升陽之例,當為活法;滋陰之劑,義亦是焉,必求的在之虛,合病機而行其法。如此與世俗不明造化之理概用溫補者,天地懸隔。故於諸書補劑而不詳錄,學者審是,則思過半矣。
調補心腎論
戴元禮曰:五勞皆因不量才力勉強云為,憂思過度,嗜欲無節,或病失調將,積久成勞。其症頭旋眼暈,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神,耳內蟬鳴,口中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症也。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類,投之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然不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其胃氣。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丸。
虛勞病證總論
王宇泰曰:《素問》但言虛,而無癆瘵之名,然其因則固屢言之矣。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其邪輾轉,乘於五臟,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見所合衰憊之症,真臟脈見,則有死期。又如二陽之病,則傳為風消息賁;三陽之病,傳為索澤癉成,為消中。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則皆善食而瘦。嘗先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暴樂暴喜,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阻。離絕菀結,喜怒憂恐,五臟空虛,血氣難守。《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又諸熱病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各客於所合之本臟,不得客於所不勝。及考醫和視晉平公之疾曰:是近女室,晦女陽也,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或蠱之疾,非鬼非食,疾不可為也。至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明立虛勞門,於是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皆由此而推之者也。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六極者,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者,曰陰寒,曰陰痿,曰裡急,曰精速,曰精少,陰下濕,曰精滑,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又曰: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蒸有五: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又有二十三蒸,胞、玉房、腦、髓、骨、血、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小腸、肉、膚、皮、氣各有一蒸。其狀遍身發熱,多因熱病愈後,食牛肉,或飲酒,或房欲而成注者。注之為言住也,邪氣居人身,生既連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即所謂傳屍。
虛損論
吳茭山曰:虛損者形精不足,或勞役傷寒,或久瘧產難,病後不能衛生,逆於陰陽,施瀉過度,遂成五勞、六極之病。悉致目視無光,腦枯髓減,精神困憊,盜汗自汗。男則遺精白濁,女則崩漏帶下。陽火愈剛,陰血消鑠,所以潮熱往來,失血咳嗽等症作矣。古方雖有補形溫氣之殊,令人不分峻溫之道。經云: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故溫之以氣者,脈沉無力,體冷沉冷,以附子、鹿茸諸香燥熱為君,薑、桂辛溫為佐,此為峻治霸道也。脈微氣短,以參、耆、苓、術甘溫為君,甘草、歸、芍甘辛酸苦為佐,此為溫氣王道也。形弱血虛,腰膝無力,脈澀而微,則當補之以味,以鹿角膠、肉蓯蓉甘溫為君,牛膝、杜仲、黃精甘苦為佐,此為峻治霸道也。潮熱往來,脈弦而弱,以地黃、當歸、門冬、五味甘辛為君,芎、朮、知母、黃柏辛苦為佐,此為緩治王道也。其間形削氣喘,趺腫溏泄,面紅發喘,古今為不治之病也。今人不察血虛氣盛之由,妄施燥熱之劑,殊不知寒極傷氣,熱極傷形,結成歲後之憂。因樂目前之效,良可悲哉!
氣血汗熱分治
又曰:病後氣血兩虛,遂成勞怯。潮熱往來,盜汗自汗,或無汗燥熱。世俗便以柴胡、地骨皮治,往往不效,其病愈劇。故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營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補中益氣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清肌散。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八物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柴胡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逍遙散。其咳嗽咯血者,以人參五味子散。骨蒸者,以五蒸湯、清骨散。已上皆治勞熱之聖藥也。
勞極傳屍論
虞天民曰:《內經》云:陰虛生內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者消亡,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是故欲養陰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今也,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慾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於腎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燥熱,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咳嗽發熱,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虧漸羸,成勞極之候。夫病此者,始多求免姑息,日久則發熱不休,形體瘦甚,真元已脫,然後求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良可嘆哉!雖然一人不足憐也,況其侍奉親密之人,或同氣連枝之屬,薰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名曰傳屍,又曰喪屍,曰飛屍,曰遁屍,曰⿰歹厭殜,曰屍疰,曰鬼疰,蓋表其傳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測之也。雖然未有不由體氣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者,初起本一人之不謹,而後傳注數十百人,甚而至於滅族滅門者,誠有之矣。然此病最為可惡,其熱毒鬱積之久,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諸般奇狀,誠可驚駭。是以勞傷於肝膽者,則為毛蟲,如刺蝟、瓦蛆之屬,食人筋膜;勞傷於小腸者,則為羽蟲,如燈蛾、蚊蟲、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於脾胃者,則為倮蟲,如嬰孩、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於肺與大腸者,則為介蟲,如龜、鱉、蝦、蟹之類,食人膚膏;勞傷於腎與膀胱者,則為鱗蟲,如魚、龍、鯪、鯉之類,食人骨髓,或挾相火之勢。亦有有蟲之酷者,鴟梟之類,為狀不一,不可勝紀。凡人覺有此症,便宜早治,緩則不及事。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分經用藥,各有調理,務宜庖丁解牛,動中肯綮,無有不安者也。若病勢已極,元氣已脫,雖以古法取蟲滋補,患者無一得生,但亦可絕後人之傳注耳。
虛損真陰虧敗論
汪石山曰:虛損者,元氣真陰虧敗之謂也。原其所由,蓋因飲食起居,情欲勞役失宜,而真元走泄所致。是以經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房色勞役,汗出於腎;走疾恐懼,汗出於肝;持重遠行,汗出於脾。此皆汗出走泄真元也。又云:勞則氣耗,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與夫情欲飛越,此皆火動消鑠真陰也。虛損之證,由此基焉,但中有陰陽二者之別。蓋陽者氣也,衛於外;陰者血也,營於內。若攝養失宜,以致元氣虧敗,則不能禦寒,而惡寒之症作矣。經云:陽虛生外寒。寒邪則損陽,肺為氣之本,是以其病發於肺起,漸下而終於腎。故《難經》云: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營於臟腑;三損損於脾,肌肉消鑠,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脈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而終焉。若情欲過度,以致真陰虧敗,陽失其配,亢而為火,則煩躁之症作矣。經云:陰虛生內熱。熱邪則損陰,腎為陰之根,是以其病發於腎起,漸上而終於肺,故《難經》云: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胃,飲食不能消克;四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五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終焉。治療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益其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學者宜各致意,毋執一以夭人無年。大抵此證陰虛者多,蓋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形肖天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況勞動雖是傷氣,殊不知諸動皆屬於火,火甚則陰愈消,學者不可不識。觀其病久多成勞怯,咳嗽發熱,陰虛火動可見,宜詳辨之。
虛損陰虛咳嗽治法
沈朗仲曰:陰虛多火,偶感客邪,其蒸熱咳嗽,雖異平時,然察其脈,不能便顯浮緊之象,但較平時,必然稍旺。慎忽輕用疏風散表,以風藥性皆上升,嗽喘咸非所宜。亦不可妄與清肺止嗽,轉傷胃氣,為害不淺。蓋陰虛火旺,元氣損傷,雖有客邪,切忌升發散表。誤用風藥,則風乘火勢,火助風威,以煽動陰邪,輕則虛陽擾亂不寧,重則氣隨汗脫而斃。蓋邪氣方張,如日之東昇,雖有合劑,遏之愈逆,不獲已而用藥,只宜小劑蔥白、香豉以解散之。若陰虛原不太盛,小建中、黃耆建中亦無妨礙。誤用保肺藥,則咳嗽益甚,即於建中稍加萎蕤、細辛以搜散之,俟其勢衰脈虛,確遵趙以德甘寒杜風清熱之例,庶無差誤。如六味合生脈,去山萸肉,倍地黃、人參,加萎蕤,大劑作湯,晨夕兼進,合標本而為施治。服後咳嗽稍減,蒸熱未除,此虛陽不能斂制也。如牛膝、鱉甲以滋下元,分先後而為處裁。然鱉甲非九肋者,必不能應手也。
心腎寒熱虛實論
江應宿曰:勞怯乃精竭血虛,火盛無水之證,脈多弦數,潮熱,咳嗽咯血。若肉脫脈細數者不治。經云:心本熱,虛則寒;腎本寒,虛則熱。又曰:心虛則熱,腎虛則寒。當分別陰陽虛實。心腎虛而寒者,是氣血正虛。以其稟賦中和之人,暴傷以致耗散真氣,故必近於寒,宜溫補以復元氣。心腎虛而熱者,是氣血之偏也。以其天稟性熱,血少之人,貪酒好色,腎水不升,心火不降,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故致於熱也。苟非滋陰養血,涼肝補腎,則陽愈亢而成勞極偏虛之證矣,或有挾外感邪熱,致鑠陰血枯涸者,故不可用參、耆甘溫之藥。若產後血虛,乃勞心用力失血,飲食失調,暴傷血虛之證,非血虛本病,亦正虛之類也,又兼溫補其氣。陽虛者挾寒之證,陰虛挾熱之證,內傷者暴損元氣,虛損者累傷氣血,積損成癆,病已極矣,雖良工鮮能善其後矣。
虛損脈證治法
慎柔師訓云:嘗治虛損脈和而五六至,但咳嗽發熱,無惡寒,咽痛,喉哽等症,以為可治,服保元、四君之類十餘劑,咳嗽略可,熱亦微退。至二十劑之外,咳嗽反盛,復如前而身反不能轉側,足漸無力,至不能行而踡。此何也?諒下焦腎氣衰憊,無津液滋百骸,陽氣不能四運,脾肺之氣不能下輸,故足無力而踡。藥雖有效,病雖漸減,終不可治。若初服四君、保元十餘劑,而脈細如絲,其數不改,決不可治。細而不數者,此猶有胃氣,無腹痛作瀉,而飲食如常,可用保元、參、術調理,須二三年方愈。若服藥後,數脈漸減,和緩有神,雖曰可治,亦得三月見功,年半方可痊愈。又須看年力之衰壯,精神脾胃之強弱斷之。若服藥後,脈雖和緩,而腿漸無力,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脈雖緩,治之無益。又或如前證,足雖無力,而熱退嗽減,飲食如平人,此脾胃強,猶可遷延歲月。又有如前證,六脈俱和緩,服前劑熱退,而脈漸弦,反作瀉下血,此平時火熱煎熬,血留經絡,得補藥氣血流通,邪不能留而下,下後半月十日自愈。下血時,能食者不死;不能飲食,精神倦怠者,死可立待。吐血後,反驟能飲食者,亦不可治。若見腹痛,理中湯;噁心飲食少,六君子湯。無此二證,用四物、保元服之。蓋下血,邪從下竅而出也。又有變作傷風,壯者邪從上竅而散也,當服補肺助脾之藥,亦須半月而愈。
凡病求汗,不得汗者,不治。虛損六脈俱數,服滋陰降火之劑,不及四五十劑者,猶可治之。如服至百劑,真元消耗,脈洪數而無神,雖用補劑,而洪數變為細數,必漸痿困不起而斃矣。又或服寒涼未多,用保元、四君加生薑,一二十劑,求汗不出,而洪數之脈不退,亦難救治。或雖無汗,而洪數之脈漸減,病亦漸退,且能飲食,此為可治。如此之脈,大抵秋冬易治,春夏難療。
凡虛損脈六七至,若逢夏火令,津液枯槁,腎水正行死絕之鄉,肺絕脾燥,無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金水正旺,脈雖數可治也。設病者骨立聲啞,喉疼寒熱,腹疼作瀉,而脈細數,亦屬不治。
虛損用扶脾益肝法
張路玉曰:夫嗽雖言肺病,而實本於胃。《內經》云:其本在胃,頗關在肺。其義可見。至於平肝之說,關係匪輕。肝為升發之臟,主藏精血,精血充,證脈俱無由見也。凡虛勞裡急,亡血失精,煩熱脈弦諸症,良由生氣內乏,失其柔和,而見乖戾,邪熱有餘之象。是須甘溫調補,以扶發生之氣。審系陰虧,則壯水以制陽,陽虛則培土以厚載,使之榮茂,而保其真固,詎可復加削伐,而損既病之胃氣乎?
虛損風土不同論
張路玉曰:西北之人,恆食煤火。煤為水土之精英,得水益熾,作食食之,能助真火。真火過極,則為壯火,壯火散氣。是以西北之人,患中風者多,虛羸者少。即或有之,惟以苦寒清火為務,雖虛證無藉辛溫也。東南之人,惟食薪火。薪稟水上之慓悍,得水即滅,作食食之,專助龍火。龍火飛騰,則為邪火。是以東南之人,患中風者少,虛羸者多。縱有肝邪,最忌苦寒傷中之劑,雖有木鬱,難於升發也。然西北之人,豈無真陽虛劇,宜用薑、附者?東南之人,豈無邪熱亢極,宜用芩、連者?當知北人稟賦雖強,以水為事,真陽耗竭,非峻投辛溫,烏能扶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南人稟賦雖薄,恣情自恃,邪火暴逆,非暫用苦寒,何以救其真陰於將竭之頃哉?庸師但知辛熱有扶陽之功,曷知有損陰之患?苦寒有傷中之慮,曷知有救陰之力歟?
虛損癆瘵論
(附:夢遺鬼交,盜汗自汗,骨蒸潮熱)
孫對薇曰:癆者勞也,猶妄作勞以成病也。從病從勞,故名曰癆。勞力負重則傷血,而氣亦重傷,然精猶未傷也。勞力行房則傷精,而血氣其能獨不傷乎?或勞力以負重,而復勞力以行房,更失於檢束,而不避風寒。恃其強壯,而縱欲麴櫱,則精神與血俱傷,而真元斫削。風寒麴櫱交攻,而虛火易熾,病根日深,病已不可拔,猶不知戒而肆情逞欲,則心、肝、肺、腎損矣。心損則精神不守,恍惚失志;肝損則失血少睡,面白無色;肺損則聲音低小,言語不續;腎損則腰膝軟弱,小便短數,而虛損之證成矣。虛損者癆瘵之始,癆瘵者虛損之終。由勞傷而成虛損,由虛損而成癆瘵也。癆瘵之為病也,有咽乾喉癢,頻嗽而無痰者;有哮喘滿急,氣壅而不得眠者;有痰中見血,一咳而即出者;有面常頰熱,忽灑淅而似寒者;有胸前無火,而兩足冰冷者;有腰疼背疼,而筋骸無力者,總屬於虛。至於夜夢鬼交,盜汗自汗,骨蒸潮熱,又孰非虛之所致耶?究而言之,夢遺鬼交,虛不暇言矣。然何以有是夢,有是交,而又有是精耶?蓋夢者心之神也,鬼者肝之魂也,精者腎之液也。心之火君火也,肝腎之火相火也,相從君之令者也。君火一動,相火從之,而夢遺鬼交之病起矣。盜汗自汗,虛不暇言矣,然均之為汗也,何為有盜與自之異耶?蓋盜汗者,睡即出,醒來即收,如盜之偷竊,乘其虛隙,而惟恐人知,故有盜汗之名焉。而求其所屬之經,則由於心氣之不足。汗者心之液也,心氣不足,則神不守舍,而液無所攝,故睡中出汗,一驚覺之間,則心神漸定,故汗亦收也。自汗者,無睡無醒,自然濡濕,故有自汗之名焉。較而論之,則自汗為甚,何也?蓋汗本於心虛,而其真元猶未盡虛也。自汗則真元耗散,腠理皆開,肺失統氣之權,不能固表,故毫竅疏豁,汗流不禁,豈不大可畏哉?若汗出如膏,凝而不流者,乃真元盡泄於外,而生氣以絕,死期至矣。骨蒸潮熱,虛不暇言矣。然何以使熱之蒸於骨耶?蓋骨之所屬者腎也,腎實則寒,腎虛則熱。骨熱龍火大旺,煎熬真陰,真陰既竭,熱無所容,流入於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於顴,顴赤而熱,則不救矣。蓋顴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則腎經已絕,死期至矣。又有喉啞一症者,百無一生;傳屍一症者,九死一活;相思一症者,無藥可治。或平素有漏瘡,及下部忽生腫毒,與夫脾虛發腫泄瀉者,皆不治之症也。
虛勞論三綱五常治法
張飛疇曰:虛勞之證,必先明受病之三綱,見症之五常,然後參詳脈症以辨之。三綱者,房勞傷、思郁傷、藥傷。五常者,骨蒸、咳嗽吐血、泄瀉、男子失精、女子不月,此皆病本之常也。房勞傷者,斫喪太過,而傷其先天也。世俗謂之陰虛,而實兼陰中陽氣,故曰先天。若云腎水受傷致病,則有質之精,依然後天水穀所化,安得謂之先天乎?惟素稟虛寒,陽氣不振,恣餌金石,熱毒入於腎臟,耗真陰者,乃為陰虛。其症皆從下而上,由腎肝而至於脾,或先失血,或見遺精,次見咳嗽、骨蒸等症。真陽虧者,乏氣少食,後見泄瀉而危。真陰虧者,強中熱中,必發癰腫而斃。故治本病之陽虛,八味腎氣丸、異功、保元等劑;兼外感者,黃耆建中湯。病本之陰虛,六味、都氣、補陰、虎潛之類;兼客邪者,小建中加丹皮。先吐血者,為榮血受傷,黃耆建中加當歸。先遺精者,受封藏不固,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雖有外邪,無逾上法。但須參邪之盛衰,從多從少,以為活法可也。
思郁傷者,是神氣受困,七情之火,交煎真陰,不久告匱,豈藥石之所能療哉?惟早適其志為第一義。此病起於腎,關於心,而迫傷肝及脾,再交水火,謂之七情。初起骨蒸乾咳,繼則亡血失精,女子不月,至死而面色不衰。以其陰火蒸騰津液於上,所以肢體日削,神采愈鮮,不似房勞之精氣先傷,而形神枯索也。在初起真陰未耗時,急宜調治,如地黃丸、逍遙散、歸脾湯之類。若經閉不行,氣體尚強,可用玉燭散,疏滌其熱;次以《金匱》下瘀血丸,歸脾湯下之。倒經血溢於上者,亦然。男子失血遺精,都氣丸加鰾膠與四烏鰂骨一藘茹丸間服。有外感者,通宜小建中湯加大劑丹皮服。熱不除,合當歸補血湯自止。若誤與羌、防、升、柴等藥,多致昏熱痞悶,變害不測,慎之慎之!
醫藥傷者,表邪發散不清,病留肺絡,而致咳嗽纏綿。醫者不察,誤認陰虛肺熱,而與寒涼清肺,降火滋陰。其邪從皮毛入肺而及心腎,從上而下。亦有因寒涼而傷胃,胃輸寒氣於肺,感必先咳嗽而後寒熱也。復有風熱,認作風寒,誤投辛散而傷少陰之經者,必先咳唾膿血而後泄利。又有汗下太過,失於調養而成此,則榮衛受傷,必先微寒數熱而後咳嗽,凡此皆能致虛。若於本門求治,百不一效,惟用傷寒搜滌之法,庶或可圖。但得形氣未衰,脈證相符,縱加客證,亦有成法。如邪留肺絡,而喘咳不休,脈見浮緊、浮數者,大小青龍、射干麻黃選用。咳嗽有血者,和劑款冬散之類,服二三劑而見鼻塞聲重似傷風之狀者,此邪從上泄也,即以保元、異功少加細辛調理氣,兼六味加桂枝滋其下元。若服二三劑不應,反加喘嗽脈疾,或腹痛聲啞者,難已。如寒涼傷胃,而咳嗽畏寒少食,氣口脈見緊細沉弦,大劑桂枝人參湯。服四五劑而見下血,或有積沫,小腹微痛,喜得溫按者,邪從下泄也。小劑理中湯和之,七日不止者,難治。風熱認用辛溫者,麻黃升麻湯、萎蕤湯、消風散,隨輕重而施。以上等法,皆是因風寒久伏,故與兼客邪者同治。惟汗下太過者,當助正氣,如十全大補湯、大建中、人參養營酌用。倘邪乘虛入,而見表證,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諒寒熱施治可也。
虛勞致病之因,不過陰陽氣血而已。故凡治療,必察陰陽。如骨蒸勞熱之晡發夜盛,善渴易飢者,陰虛也。晝日煩熱,至夜稍安者,陽虛也。咳嗽咽乾,咳甚略有兼痰者,陰虛也。咳嗽清痰,嗽甚則嘔水者,陽虛也,吐血絲,紫赤膿厚光澤,或有結塊星縷者,陰虛也。血色晦淡無光,吐久不凝,或雖瘀結多帶痰水者,陽虛也。泄瀉臭穢,身熱煩渴,或兼膿血者,陰虛也。瀉下純清水,或白沫者,陽虛也。失精夢寐不寧,二便引急,陰虛。陰頭寒,而精出不知,或溺後常有滑精者,陽虛也。經閉發熱,咳嗽,五心煩熱者,陰虛也。少腹引痛,而背微惡寒者,陰氣有餘,循經不乘陽位,必有乾血。若經雖不行,但少食倦怠,腰腹不痛者,陽虛也。陽虛則氣衰不能生血,經雖不通,必無結血。此病機之最要者也,勿以其繁而忽之。大都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俱虛則寒熱之症錯雜而見,又當審其偏勝而為處方。設不知此,日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則偏者愈偏,勝者愈勝,永無均適之期矣。故智者臨病,務在調其所偏,察其所變。診察之際,其脈忽然鼓大,證異平時,便當推原飲食起居,以辨有無客邪之應。又有忽然惡寒發熱,脈無常候,乃陰陽倚伏,亢極反害。大虛之證,豈可認風寒而與開泄,不旋踵於告變矣。歷觀此症,但陽虛可服參、耆者,十全五六;陰虛不服參、耆者,十難救一。若年在三十向外者,其人質干已固,尚可斡旋。如在二十上下,非特筋骨柔脆,抑且性情難制,雖極力圖治,終難見效也。
脾腎虛損
李士材曰: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原,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居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淩水,水安其位,故脾安而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而脾愈安也。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兩先生深知臟為生人之根本,又知二臟有相贊之功能,故其說似背,其旨實同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近世治癆,專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調,久行必致滑腸。黃柏、知母,其性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癆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家常茶飯,此惟火衰者宜之。若血氣燥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大抵虛勞之證,疑難不少,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雖喘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而清潤之品宜戒矣。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保肺也。常見癆證之死,多死於泄瀉。泄瀉之因,多因於清潤,司命者能不為之兢兢耶?又如補腎理脾,法當兼行。然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食減,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又恐愈耗其水。兩者並衡,而較重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若腎大虛而勢困篤者,又不可拘。要知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北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又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宜不可偏也。然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又曰:血脫補氣。又曰:獨陰不長。春夏之溫可以發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長。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陽生陰長之理也。且虛癆證受補者可治,不受補者不治。故葛可久治癆,神良素著,所垂十方,用參者七。丹溪專主滋陰,所述治癆方案,用參者亦十之七,不用參者,非其新傷,必其輕淺者耳。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直至上嘔下瀉,猶不悔悟,良可悲已。幸李瀕湖、汪石山詳為之辨,而宿習難返,貽禍未已。不知肺經自有熱者,肺脈按之而實,與參誠不相宜。若火來乘金,肺脈按之而虛,金氣大傷,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可謂洞達《內經》之旨,深窺根本之治者也。
養榮歸脾治虛損變方
馮兆張曰: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無停食之患。七情無過,則神無損傷之失。如是百病何由而作也?故百病之作,必由正氣之虛。治者求其所因以調之,則百病不攻而自退矣。蓋人之軀殼,猶屋之牆垣也;人之腸胃,猶屋之內房也;人之氣血,猶屋之家人也。牆垣不固,盜賊乘虛而入,自宜謹守房戶,廣集家人,則盜賊焉能為患,自當潛蹤遠遁矣。若不知所重,妄行驅逐,故用大汗以耗其表者,如自破其牆垣者也;用迅下藥以竭其里者,如自毀其房戶者也;用消克藥以傷其氣血者,如自殺其屋中家人者也。況有勞苦內傷中氣而不能納下焦陰火以發熱者,誤用發散之藥以汗之,則益耗其陽,而愈竭其陰。如中氣不健運,而不思飲食者,誤用克伐之藥以消之,則愈傷中氣,而益增痞悶。耗其陰而發熱不已者,再加發散寒涼;中氣虛而痞悶不食者,再加消導克削,則已傷已弱之元氣,何當無憑無據之妄攻?正微不能主宰,必隨藥力而變生他證。名治病而實做病,似救生而實傷生也。張以養榮、歸脾之意,合成一方,名為養榮歸脾湯,滋陰即所以發汗,導火即所以除熱,固正即所以祛邪,補心即所以養胃,益火即所以補土,清肺即所以納氣,降濁即所以升清,五臟既和,百骸俱健,自能神清思食而愈矣。
養勞歸脾湯 生地(八錢) 棗仁(二錢) 白朮(三錢) 白芍(一錢二分) 茯神(一錢五分) 牛膝(二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六分) 肉桂(八分) 蓮肉(二錢) 燈心(二十節)
諸病久病不愈成癆
石臨初曰:人之死生壽夭,觀察平日形神性情可知。觀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必得春生夏長生陽暢達之氣而生。生,申也。若得秋冬肅殺陰凝閉藏之氣而死,死,止也。第草木之死為止,即謂之伏氣,為來春生髮之基。人之性情最喜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生長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若人平日無事,而憂思沉想,默默無言,面容黯慘,眉宇不舒,人以為老誠忠厚,不知胸中之殺機日甚,已現於形容矣。即坐臥歡樂之場,反生暴怒;即處於富貴之境,略無喜色。所謂抑鬱成癆、多氣成癆、久嗽成癆、積熱成癆、久瘧成癆、久病日遠成癆、傷風不醒成癆、產怯成癆、傳染習氣成癆、小兒疳瘧成癆、疳嗽成癆、窮思積想成癆、酷飲成癆、過欲成癆、慳吝刻剝成癆、男女過時失配成癆。須知致癆之因不一說,不外性情之執滯,習染而成。多致不治者何也?藥能療病補虛,不能移情易性故也。
上集卷之十三
血證八法扼要
總論
吳澄曰:夫血者,水火合德而生,其形象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為體,合火之神以為用,人賴以有生。其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氣使然也。故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經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是也。然人之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息。凡血之越出上竅者,皆氣為之也。先賢立論,治法不一,或主溫補,或主寒涼,或以活血行氣,或以滋陰降火,或以心腎為主,或以脾胃為急,或主潤肺,或主疏肝。有是病用是法,非漫然也。無如時師不察,不明夫寒熱虛實之旨。欲用溫補,畏其助火添邪。欲用寒涼,畏其血凝不散。活血行氣,又恐傷其真元。滋陰降火,又恐傷其脾胃。心陽腎陰不分,脾胃勇怯罔顧。潤肺難痊,疏肝恐誤,藥餌妄投,希圖僥倖,未有能毅然獨斷於中者也。余歷練數十年,見症甚多,務求其要,晝夜苦思,深知根底,立為八法。以氣為主,貫通寒熱虛實,經緯其間,條分縷析,開卷瞭然。以見氣虛者宜補氣,陷者直升氣,逆者宜降氣,滯者宜行,外寒者宜散,內寒者宜溫,虛火者宜滋,實火者宜清。當用寒涼者,竟用寒涼,而無傷脾敗胃之虞。當用溫補者,竟用溫補,而無添邪助火之弊。活血行氣,非活血行氣則血不痊。滋陰降火,非滋陰降火則血不止。以心陽為主者,必當行陽固陰。以脾胃為急者,必當調和中土。當潤肺則潤肺,當疏肝則疏肝。確然可據,不致臨證茫然,妄執臆見,歧中又歧也。
醫易會參
吳澄曰:《易》之為道,至廣至大,其於事事物物之理,大無不包,細無不入。雖非為醫而設,而醫之玄妙精微,實莫能外乎此也。古人有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醫。《易》理明,則可以範圍天地,曲成民物,通乎晝夜。醫理明,則可以宣節化機,調燮陰陽,拯理民瘼。如失血一症,既立八法以扼其要,而又以八卦統之何也?蓋《易》之變化無窮,猶病之變化亦無窮也。《易》無定體,病亦無定體。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此八卦也,其參伍互換,八卦變而為六十四卦矣。氣虛、氣陷、氣逆、氣滯、虛火、實火、內寒、外寒,此扼要八法也。其標本虛實,萬有不齊,或一症而相兼,或數症而合併,則當以主卦為本,變卦為標,再相兼相雜者,為神明變化,亦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八而六十四矣。推而廣之,病情變遷,反復難測,亦如三百八十四爻,不外乎此矣。倘氣虛而兼實火,則乾卦而變為天水訟;若兼虛火,則變為天火同人。倘氣逆而兼外寒,則震卦而變為雷風恆;若兼內寒,則震卦而變為雷澤歸妹矣。聖人作《易》,不過模寫象數,順其自然,而非有心要安排如此也。如先賢著書,亦不過標示法則,而非有心執定某症必用某藥也。《易》曰: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八卦統八法意義
乾為天為圓,君象也。天包乎地,則陽統乎陰。氣虛不能攝血者,乾卦統之。
坤為地為土,主載萬物者也。中氣有虧,如土德或慚。氣虛下陷失血者,坤卦統之。
震動也,其象為雷。東方屬木,肝氣上逆失血者,震卦統之。
艮止也,其象為山,止而不移。氣滯血凝失血者,艮卦統之。
坎者水也,陽卦也,得乾之正體,中含一點真陽。凡實火失血者,坎卦統之。
離者火也,陰卦也,得坤之正體,中含一點真陰。凡虛火失血者,離卦統之。
巽入也,其象為風。凡屬風寒外入失血者,巽卦統之。
兌西也,其象為澤。凡屬寒從內生失血者,兌卦統之。
凡治血症,不能脫此八法,乃總綱也。臨證施治,察其果屬何證,便知某卦所屬,則用藥不致狐疑,而胸中自有定見矣。
血證八法扼要總綱
氣虛失血(有氣虛,有氣陷。)乾坤二卦
吳澄曰:氣為血母,血為氣軀。今氣虛而不攝,氣下陷而不固,若不以甘溫純補之劑,固而攝之,則氣隨血脫,更虛之甚也。氣愈虛則血愈吐,血愈吐則氣愈虛,何所底止?必先救本培元,乃克有濟。若以為火而止之,鮮有不危者矣。
中氣虛則不能攝血,宜補氣溫氣。乾卦。
中氣陷則自能脫血,宜補氣升氣。坤卦。
氣實失血(有氣逆,有氣滯。)震艮二卦
吳澄曰:實者泄之。氣實者,非正氣實也,乃邪氣、火氣實也。邪氣、火氣實,則血不循經而上逆;邪氣、火氣實,則血凝結而不行。當以苦寒瀉火,辛溫利氣,方能止血。若姑息太過,因循畏攻,則虛者益虛,而實者益實,終無愈時也。
氣逆則血隨氣升,宜降氣活血。震卦。
氣滯則血隨氣積,宜利氣行血。艮卦。
氣寒失血(有內寒,有外寒。)巽兌二卦
吳澄曰:氣虛挾寒者,陽氣虛衰,真火不足也。蓋火旺則能生氣,火衰則中氣虛餒,外來之寒不能拒,虛久之寒從中生。故亦有內外二證,俱失血者焉。
內寒則陽虛而陰必走,宜引火歸原。兌卦。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宜溫表散寒。巽卦。
氣熱失血(有虛火,有實火。)坎離二卦
吳澄曰:氣有餘即是火,非氣之有餘,實氣之不足也。既變為火,則不得復名為氣矣。宜參虛中之實,實中之虛。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虛火之血,扶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勿謂均是火也,以虛為實,以實為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實火則熱甚逼血而妄行,宜苦寒瀉火。坎卦。
虛火則陽亢陰微而上泛,宜滋陰降火。離卦。
以上八法,各有所宜,隨病所因。諸家之法,俱不可廢,則寒熱溫涼,升降補瀉之法,臨證不惑,而諸法皆得為吾用矣。
宏格曰:人身俱賴於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氣和則平,氣鬱則病。故經云: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有往必有來,有勝必有復,此一定之理也。氣本於少陽而原於腎,腎藏精,氣旺則精生,所以失血一症,皆統乎氣。而其中經緯,以寒熱虛實一理貫通,條分八法。又以各種血症匯為全書,以備參考。而下集外損門中,又分失血、積瘀二卷,治血之法,可謂詳且盡矣。
血證八法扼要證治
氣虛不能攝血,乾卦統之
吳澄曰:天地之道,無形者依有形,有形者附無形,互相依附。天地之道,亦即氣血之道也。氣之離,未有不由於血之散;而血之脫,未有不由於氣之虛。所以善治者,不治其血,而專治其氣,氣旺則陽能統陰,而血自歸經矣。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非陽無以生,生者神其化也。非陰無以成,成者立其形也。人有陰陽,即為氣血。陽主氣,故氣全則神王。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然人之初生,必從精始。精之與血,似乎非類。而丹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由此觀之,則凡屬水類,無非六一所化,而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受藏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於一身,無所不及。故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體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宣通,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所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然血化於氣,而成於陰。陽虛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溫而不宜寒。陽亢則最能傷陰,所以血宜靜而不宜動。此盈虛消息之機,苟能察其精義,而得養榮之道,又何血病之足慮者哉?
—陽能統陰,氣能攝血。凡氣虛而不能攝血者,其脈必微弱虛軟,精神疲憊,宜獨參湯,或人參飲子。
—今人凡見吐血,喜用血分之藥,而不敢補氣,恐助火也。人但知火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但知金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惟東垣有曰:甘溫能除大熱,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自能攝血,陽生陰長,一定之理也。故補氣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氣虛血弱,當從長沙治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憂思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者,其病多非火症。或常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鬱結,飲食無味;或腹雖作飢而不欲食;或神魂驚困而臥不安。是皆中氣虧損,不能收攝所致。速宜救本,不得治標,惟五福飲、五陰煎之類。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吐衄咳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世人不識,往往服之致不救者多矣。噫!此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甫論節齋,議論多長,而獨短於此,何則?凡諸失血症,因火盛妄行,不宜於甘溫者,理固然也。其虛火有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獨參湯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虛也。經云虛者補之,是以臞仙集之以為《十藥神書》。今之治勞怯吐血,立有起死回生之效。然則彼以獨參湯者,何其神歟!又如丹溪治一人,勞嗽吐血,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而愈。又如局方人參湯,專治胃弱吐血衄血之症,然則彼皆非歟?大抵用藥補瀉宜審人虛實,則無施不當,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
—劉忠厚云: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神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但何以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其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亢陰乏矣。
—凡暴吐暴衄,失血如湧泉,多致血脫氣亦脫,危在頃刻者,此其內傷敗劇而然。當此之際,速宜以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漸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加飛羅面一錢許,或溫水,或井花水,隨其所好,調和稀糊,徐徐服之。或濃煎獨參湯,徐徐服亦可。此正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大法也。
—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胃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穀氣上行之別名,其實一也。百病之源,皆由於此。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六腑之元氣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則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營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乃生髮耳。
—積勞吐血,久病之餘,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用獨參湯。
—血從九竅齊出,乃血脫也。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服止之。血溢或觸傷破出,遂如湧泉不止,惟用十全大補湯,頻頻多服之。
氣下陷則脫血,坤卦統之
吳澄曰:凡血越出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也。何則?血不自行,隨氣而行;血不自止,隨氣而止。今氣下陷,而不能上升,則血亦當下脫,而不應上越。殊不知有勞傷肺氣,鬱結傷脾氣,氣不上升,而血無所統,則亦有上越者。豈可執定下陷,而不上脫之說乎?
—氣為生陽,血為死陰。統運血脈,周流全體者,營氣也。故經曰:營行脈中,血隨氣配。今氣虛則下陷,血無統攝,反上脫溢。若求血屬之藥治血,血終不止。惟以人參養營湯,重用參、耆,升舉脾胃之氣,則血可立止,有旋轉造化之妙。
—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氣陷,不能攝血,非火症也。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切不可用清涼等藥。
—氣陷而兼氣滯者,宜歸脾湯。
—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或理陰煎。
—勞傷過度,氣陷於血,食少不眠,發熱體倦,怔忡健忘驚悸,脾虛不統,當以參、耆補氣為主,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所謂歸經者,非謂已離經之死血復還本經。惟調和氣血,使好血有所依歸,不致上溢耳。宜歸脾湯。
—今人見吐血,只知用降藥,而不敢用升提。蓋血已上越,清降猶恐不止,而再提補,不益甚乎?不知有一種勞傷之人,中氣下陷而吐血者,徒用歸脾無益。如薛立齋治星士張東谷,與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薛氏治一童子發熱吐血,用補中益氣湯。(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治章魯齋吐血發熱,用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吳澄曰:血以下行為順,上越為逆,然血逆之,皆由於氣之逆也。氣逆者宜降,降則氣順,而血自寧矣,雖然有說焉,降氣行血,此特八法中之一法耳。人之虛實寒熱,萬有不齊;表裡陰陽,當分類治。雖同一失血症,而治之之法不同,常酌其中有可降不可降之因,不可遂謂失血一症,輒雲氣逆,儘可降而降之也。
—東垣曰: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口鼻。
—又曰:傷寒家衄血,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白芍、生地、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白芍、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加黃連主之。血症上行,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為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逆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自知吉也。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李士材曰:上盛下虛,法當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脈來微軟,精神困倦,是氣虛不能攝血,宜人參飲子,或獨參湯。脈素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滯痛,或吐塊血,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之屬,從大便導之。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苟非大虛泄,皆當行之,以轉逆為順,此釜底抽薪之妙法。若吐血已多,困倦虛乏者,不可行也。吐多而急欲止之,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湯,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灰二錢,墨汁五分,調均熱服。怒氣傷肝者,丹皮、白芍、木香之屬。勞心者,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之屬。酒傷者,荊芥、茅花、側柏之屬。飲食傷者,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之屬。吐血色黯,脈遲而寒者,理中湯。勞力者,蘇子降氣湯加阿膠,或以豬肺煮熟,蘸白及末食之。
—氣逆於上,血隨氣亂,吐血不止,宜用降氣不降火之法。氣順而火而自熄,血自寧。
—怒氣傷肝,動肝火則火載血上,動肝氣則氣逆血上奔,所以皆能嘔血。
—肝氣逆者,必有胸脅脹滿痛等症,宜白芍、生地黃、青皮、枳殼、貝母、澤瀉之類,行其氣而血自清。
—氣逆於臟,則血隨氣亂,錯經妄行,然必有氣逆喘滿,或胸脅脹痛,或尺寸弦長等症。此當以順氣為先,宜青皮、陳皮、蘇子、澤瀉之屬。氣逆兼火,佐以平肝,宜梔子、白芍之屬。氣逆無火,當行陰滯,宜香附、烏藥、鬱金、乾薑之屬。然必氣逆多實者,乃堪用此。其或實中有虛,不堪消耗者,或宜暫用,不可不審。
—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能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凡出血諸症,每以胃藥收功。
—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逆吐衄者,法當順其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一錢,下養正丹。
—凡怒氣動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症,降火而血自清。氣逆者,必兼胸脅痛滿,行氣而血自止。
—有病因怒,而怒氣已散者,不得再加行散,以傷其氣。或肝火已平,不得過用苦寒,再損元陽。且凡肝氣為邪,每多侮土,故常致脾胃受傷,及營血失守等症。若察其無脹無火,脈虛神困,而血有妄行者,此其病傷在脾,治當專理中氣,宜五陰煎、五福飲之類主之。或兼火不生土,則理中湯、理陰煎之屬皆不可少,勿謂始因怒起,而專意伐肝也。
—血從下出者順,上出者逆。一應血上溢之症,苟非脾虛泄瀉,羸瘦不禁者,當以大黃醋製,和生地汁及桃仁泥、丹皮之屬,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轉逆為順,此妙法也。不知此而從事於芩、連、知、柏之屬,輔四物而行,使氣血俱傷,脾胃兩敗,今之醫治血症者,百豈有一生焉?
—氣逆者因怒傷肝木,則氣菀於上,令人薄厥,宜沉香、木香、青皮、白芍、丹皮之屬。
氣滯則血隨氣積,艮卦統之
吳澄曰:氣滯者,血亦滯也。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滯於中,血因停積,凝而不散,愈滯愈積,愈積愈滯。若非降火以流動乎氣,消瘀以活利乎血,則血終不止。然有因氣而致血滯者,以行氣為先。亦有因瘀而致氣滯者,以活血為主。或兼清火,或兼清火,或兼溫中,隨其變而通之,是在用之者何如耳。
—攖寧生治血溢血泄者諸蓄妄症,其始也,予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雖往往獲效,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問論諸家之術,伊舉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
又曰:婦人之於血也,經水蓄而為胞胎,則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產育為惡露,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醞而為乳,則無復下滿而為月矣。失血為血家妄逆,產婦為婦人常事,其去其生則一也。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蓄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不戒之於亡失之後。
—因火鬱不散,致血留滯者,惟於四物湯加炒山梔,大能清胃脘之血。
—諸虛吐衄等血症藥中,每入童便半合,其效甚速。或單用童便,無不應效。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清瘀血,止吐衄諸血。先賢有言,凡諸失血服寒涼藥者,十無一生,服溲溺者,百無一死,其言信矣。一名回輪湯,一名還元湯,但取十二歲以下無欲者,絕其烹炮鹹味,令其潔淨,多與飲米湯水,以助水道。既絕厚味,況吃湯水之多,溺下無力,亦當與以淡肉味,清飲食。凡溺下卻以磁器盛之,少頃每一鍾少入薑汁二三點攪勻,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次。如天寒卻以重湯溫之服此,但以飲食相遠為妙。
—李時珍曰:小便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其味鹹而走血,故治血病。當熱飲,熱則真氣尚存,其行自速,冷則惟有鹹寒之性而已。若煉成秋石,真元之氣漸失,不及童便多矣。
—凡大吐血不止,以乾薑一味炮為末,吸血歸經,童便調服,從治之法。可見止血之味,乾薑亦為吐血要藥,不專寒冷冰凝也。
—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反好。此熱傷死血在肝中,宜服四物、解毒之類。
—側柏葉搗爛,以童便二分,酒一分,和而溫服之,大能止血。
—氣有餘便是火,血隨氣上。補水則火自降,順氣則血不升,惟生地、牛膝、丹皮補水之藥也。童便者,濁陰歸下竅,兼有行瘀之能。藕節汁者,達血使無滯,兼有止澀之力。
—脈來沉實,腹中滿痛,為蓄血。當歸、紅花、桃仁、赤芍、降香、玄胡、蓬朮之類。
虛火則陽亢陰微而上泛,離卦統之
吳澄曰:血不自動也,因火而動。火不自生也,因氣而化。氣化為火,氣愈虛矣。火動乎血,則血又更虛矣。虛火宜補不宜泄,宜滋不宜涼。蓋緣病起真陰虧損,虛火上炎,當峻補其陰,使水升火降,兼補其肺,使金水相生,得安其位,則血自寧矣。
—虛火之症,必察其虛中有實者,乃為易治,何則?雖元氣本虛,而或大便不作泄,或脾胃健而多食,或脈有力,精神壯旺,或初起根本未搖,或虛中有實,便可放心清解。若不如是,而又虛中挾火,清之不可,溫補不能,胃氣將敗,生機已窮,極難措手。
—虛中有實,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如加減一陰煎、保陰煎、天王補心丹、丹溪補陰丸之類。
—實中有虛,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如大補陰丸、徙薪飲、清化飲之類。
—虛中之實,實中之虛,本無限則,故不得謂熱者必無虛,虛者必無熱。但微虛者宜從微補,微熱者宜從微清。若熱倍於虛,而清之不及,漸增無害也。若虛倍於熱,而清之太過,則伐及元陽矣。
—口鼻失血,多因二火逼迫而妄行諸竅也,宜以一陰煎加清除等劑為主。蓋血隨氣上,則有升而無降,故惟補陰益陽,則火升氣降,而血自靜矣。
—肝火內盛,或見煩熱,脈弦數者,宜白芍、生地、丹皮、梔子、澤瀉、芩、連之屬,降其火而血自清。
—凡血因火動,根本未虧,則不得不於滋陰降火藥中兼以清之。如黃芩、桑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龍膽清肝火,黃柏、知母清腎火,貝母、枇杷葉、竹葉、瓜蔞清痰火,惟火之偶甚者宜之。但去其火,自無不愈,而非久用常用之劑也。
—咳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清火滋陰,忌用甘溫之藥。
—吐血咯血,凡因勞損而脈氣靜,或脈微弦無力,既非火症,又非氣逆,而血有妄行者,此真陰內損,絡脈受傷而然。惟用甘醇補陰,培養脈絡,使營氣漸回,而血自安矣。宜一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小營煎之類。若虛在氣分者,宜五福飲,或大補元煎為最佳。此等證候最忌寒涼,亦忌行散,皆非虛損所宜也。
—凡吐血咯血,兼口渴咽痛,躁煩喜冷,脈滑便實,小水赤熱等症,此水不濟火,陰虛陽勝而然。治當滋陰壯水,微佐清涼,宜二陰煎、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生地黃飲子、天門冬丸之類。若不甚者,惟一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之類。此等證候,大忌辛溫,如芎、歸、耆、朮、杜仲、香附、砂仁、薑、桂之類,皆所當避。
—真陰失守,血隨火沸,則參、附辛溫之藥,最不相宜。當以六味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其血自止。
—胃中實火令人吐血,腎經虛火衝上,亦令人吐血。若錯認治,以虛為實,則胃氣益傷,胃傷則無以輸精於腎,而腎水益虛,腎火益熾,吐血無已時也。治當峻補腎水,水足而火不上沸矣,宜六味加麥冬、五味子,大劑飲之。
實火則熱逼血而妄行,坎卦統之
吳澄曰:火者陽氣也,火得其正則為氣,氣失其正則為火,有虛焉,有實焉,不可不察也。虛火之血,則本無元氣,元氣既虛,而乃攻之瀉之,非挺即刃矣。實火之血,乃病之標,誤以為本,而溫之補之,則燎原莫遏矣。雖然實火失血,必有實火之症,實火之脈,確辨明白,不妨放手。如苦寒,犀角、大黃、芩、連之屬,在所必用,不必畏忌。若因循失時,喜補憚攻,則真陰敗亡,卒難救矣。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銷鑠以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並黑而為紫也。
澄按:吐血凝紫,有寒有熱。三焦出血,色紫不鮮,不可涼折。凝紫光明,是為火逼,不可溫燥。(陽症血色鮮紅,陰症血色豬肝。)
—王節齋云:大抵咳嗽見血,多是肺經受傷。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失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等症不多耳。
—火暴盛而根本無傷者,宜抽薪飲,徙薪飲,或黃連解毒湯之類主之。
—胃火熱甚,而煩熱作渴,頭痛脈滑,氣壅而吐血不止者,宜白虎湯、抽薪飲之屬。
—胃火熾甚,而兼陰虛水虧者,宜玉女煎。
—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結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或桃仁承氣湯。
—上膈壅熱吐血,脈洪大弦長,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覺胸中滿疼,或血是紫黑塊者,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荊芥、阿膠、滑石、大黃、玄明粉、桃仁泥之屬,從大便導之。此釜底抽薪之法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金匱》用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三升煮一升,燉服之。此正謂手少陰心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火亢盛無所輔,肝肺俱受其火而病作,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盛之火,黃芩救肺,黃連救肝,使之和平,則陰血自而歸經矣。
—壯火食氣,是邪火燔熾,不獨鑠干腎水,而且渙散元氣也。凡邪火猖厥之時,自非杯水可救,雖用六味地黃湯滋陰之藥,尚恐不足,故加以知、柏純陰之品,逆而折之,庶得其平。水壯而火熄,火熄而金寧,嗽血等症自安矣。今時遵薛氏者,每以知、柏為忌藥。習河間、丹溪者,又以參、附為畏途。二者皆以病合藥,非以藥合病也。蓋有是病,則用是藥,如大黃、巴豆有時建功,參、朮、茯苓有時誤事。是在通圓活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也。雖然必先小心,然後可以大膽,若粗心浮氣,認症未明,輒敢發藥,是亦妄人也矣。
內寒則陽虛而陰必走,兌卦統之
吳澄曰:氣不足便是寒。內寒者,寒從中生也。營氣虛散,上下隔絕,脈絡不通,陰陽不相為守,而血妄行也。亦有命門虛衰,逼其無根之火上泛,又或素稟薄弱,寒氣滲入中焦。一當溫補命門,導龍入海。一當溫補中宮,吸血歸經。若不知此,而日從事於寒涼,誤矣。
—吐血不已,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故用側柏葉。柏葉生而西向,稟兌金之氣而生,可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藏於肝矣,故用為君。乾薑性熱,炒黑則止而不走,用補虛寒之血;艾葉之溫,能入內而不炎於上,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以補其寒,用二味為佐。取馬通者,為生血於心,心屬午,故用午獸之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領而行為使。此仲景治吐血之準繩,可以觸類而長之也。
—血遇熱則流通,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失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而陰必走耳,外必有寒冷之狀。法當使血自歸於經絡,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者。
—所吐之血,色黑而黯,必停積失位之血,非由火逼而動也。或面白息微,脈見緩弱,身體清涼者,此必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而然,皆非火症。若用涼血之劑,必致殆矣。《三因方》中,用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溫中,大能分理陰陽,安和胃氣,故當用也。若察其虛在陰分,則又理陰煎為最。
—陰陽虛實之機,不可不審。如腎真陽不足,陽虛陰必走,以致吐血者,必下寒上熱,當用八味丸,引火歸原。
—陰虛火動者,腎中寒冷,龍宮無可安之穴宅,不得已而流行於上,故血亦隨火而妄行。今用桂、附二味純陽之火,加於六味純陰水中,使腎中溫暖。如冬月一陽來復於水土之中,龍雷之火自然歸就於原宅,不用寒涼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自歸經矣。若陰中水涸而火炎者,去附、桂而純用六味,以補水配火,血亦自安,亦不必去火,總以保火為主。
—腎經吐血,皆下寒上熱,陰盛逼陽於上,非理中、溫中可治也。趙氏曰:理中者,理中焦也,非下焦也。此係下焦兩腎中先天之真氣,與心、肺、脾、胃後天有形之體,毫不相干。且乾薑、甘草、當歸等藥,俱到不得腎經,惟仲景八味腎氣丸,斯為對症。
—血,陰之位也,靜而定者,其常也。血,水之源也,行而下者,其常也。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逼,遂致錯行。脈洪口渴便結者,宜行涼藥。若使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必有虛冷之狀,蓋陽虛陰必走是也,宜理中加木香、烏藥。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巽卦統之
吳澄曰:元氣不充之人,營不能營,衛不能衛,表受重寒,里遏虛熱,則營血為衛氣所迫,中宮失守,脫出於外,當解表溫散,則血自止。然六淫中不獨寒邪也,皆能令人失血。散見下集外損各門中,可備參考。
—傷寒外感無汗之症,多有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故謂之紅汗。此傷寒治衄之法,趙氏深知其理,仿此以治吐血之症,用之皆一服而微汗愈。蓋汗與血一物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外寒失血者,為邪氣不能發散,壅盛於經絡,逼迫於血,因而吐者,須當發散經中寒邪,或麻黃湯、桂枝湯治之。
—吐衄血者,從下炎上之火。暑熱燥火,固宜有之,何得有風寒之症?曰:此六淫之氣俱能傷人,暑濕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風寒者半。風寒內薄,則中亦發燥火,而燥火之後,卒又歸於虛寒矣。
—感寒吐血,宜麻黃桂枝湯。(見下集感寒類虛損門)
—血症,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症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湯,入川芎,調蘇和香丸溫之。
—吐血,外寒雨寒,身受寒氣,口食冷物,宜溫中散寒。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營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氣,邪入血分,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烏得為盡無也。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因想仲景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服而愈。
血證全書
經旨
帝曰: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又曰:陽氣者,大怒則神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吐。
脈法
脈芤大為失血,清為血少。吐血、唾血,脈弦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弦者死,滑者生。脈得諸澀濡弱者,為亡血。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
失血諸症,脈必見芤,緩小可喜,實大堪憂。
血症之脈,寸脈盛者,血必上溢。尺脈盛者,血必下陷。兩關盛者,虛火附於血絡,其脈故大。以其失血,經絡已虛,其脈故空。空大者,浮數而無力之象也。凡失血之脈,喜其微弱平緩,如急疾弦數而搏硬者,難治矣。
論血
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謂之血,命曰營氣。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中,衛行於外。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論精氣神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而欲無病者,未之有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命,則不免於氣散歸空,遊魂為變。方之乎燭,燭盡則火不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立涸矣。故神者魂也,魄者陰也。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氣濁。故服氣者千百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千百皆死,形歸於地。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譬如一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自然之理也。夫神明生化之本,精氣者萬物之體,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則神全,神全則形全而無病,可長生矣。
論血證
失血之症,有因火熱太甚,逼血妄行者;有因風熱拂鬱,血動而溢者;有因氣逆於臟,血隨氣亂者;有因脈絡受損,營氣不守者;有因元氣積傷,血隨氣脫者;有因真陽衰弱,氣血離根者。故失血雖一,其所因各異,不可不詳辨也。火盛者,必有口渴咽痛,煩躁喜冷,脈滑便實,小水赤熱等證。宜察火之微甚,而清之降之,或用釜底抽薪之法,降火最捷。若兼陰虛水虧者,尤宜補益陰氣,使水生則火自熄也。風熱者,必有口乾鼻燥,頭暈,或微惡寒發熱等證。宜以辛涼之劑,清之散之。若陰氣素虛,內熱生風者,必兼以甘寒之劑,滋其燥氣,使熱退風清而已也。氣逆者,必有胸脅脹痛,氣逆喘滿,或尺寸弦長等證。此當以順氣為先,蓋氣順則血自寧也。其有病雖因怒,而或逆氣已散者,不得再加行散,以傷真氣。但宜專理中氣,使土厚則木不搖,且肝木為邪,每多侮土故也。勞損者,必有色弊神枯,氣弱脈靜,或微弦無力等證,大忌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之,使損傷完固,則營氣自然寧諡,不待治血而血自止矣。夫陽虛者,必有脈微厥逆,小水清利,大便不實等證。速宜引火歸原,則血逆自已。若格陽於上,而面赤躁煩者,必用熱因寒用之法,以從治之,不然則格拒不入。切忌寒涼,犯之則死。氣虛者,火必不盛,氣必不逆,但見脈弱倦怠,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神魂不安等證。宜大補中州,使脾氣盛,則自能統血。若兼陽虛者,宜以溫暖之劑補之。若暴吐暴衄,失血如湧泉,血脫氣亦脫者,亦宜以大補元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耳,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可漸生。此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道也。以上諸症,所因不同,治法亦異,醫者體認既確,用法各當,何患乎血病之不易治哉?
治血當分輕重
吐血之病,當知輕重。凡偶有所傷,而根本未搖者,輕而易治。但隨其所傷,而宜清則清,宜養則養,隨藥可愈,無足慮也。惟積勞積損,以致元氣大虛,真陰不守者,乃為危症。此惟不慎其初,所以致病於前,倘病已及身,而猶不知慎,則未有能善其終者。凡患此者,非加意慎重,而徒博藥力以求免者,難矣。
治血求其源
失血於口者,有咽、喉之異。蓋上焦出納之門戶,惟咽、喉二竅而已。咽為胃之上竅,故由於咽者,必出於胃。喉為肺之上竅,故由於喉者,必出於肺。然喉連於肺,而實總五臟之清道。咽連於胃,而實總六腑之濁道。此其出於肺者,人知病在五臟,而不知其血出於胃者,亦多有由乎臟者也,何也?觀《內經》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氣也。然則五臟之氣,皆稟於胃,而五臟之病,獨不及於胃乎?今見吐血之症,古人云:嘔血出於胃,而豈知其亦由乎五臟也。蓋凡胃火盛而大吐者,此本家之病,無待言也。至若怒則氣逆,甚則嘔血者,亦必出於胃脘。此氣逆在肝,木邪乘胃而然也。又如欲火上炎,甚則嘔血者,亦出於胃脘。此火發源泉,陰乘胃而然也。由此觀之,則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而出血於咽者,豈止胃家之病?但咳而出者,必出於喉,出於喉者,當察五臟。嘔咯而出者,必出於咽,出於咽者,則五臟六腑皆能及之。且胃為水穀之海,故為多氣多血之腑,而實為衝任血海之源。故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嘔血吐血者,當求動血之源,源在臟也。於此不明,濟者鮮矣。
治血察虛實
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逼血而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無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動火者,有以七情而傷氣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動火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傷陰者;或外邪不解,而熱鬱於經;或縱飲不節,而火動於胃;或中氣虛寒,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或陰盛格陽,則火不歸原,而泛溢於上,是皆動血之因也。故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流注於下,則出乎二陰;或壅瘀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或鬱結於腸臟,則留為血塊血癥;或乘風熱,則為斑為疹;或滯陰寒,則為痛為痹,此皆血病之症也。若七情勞倦不知節,潛消暗鑠,不知養生意,本虧而耗傷弗覺,則營氣之羸,形體之敝,此以真陰不邇,亦無非血病也。故凡治血者,當察虛實,是固然矣。實中有虛,則於疼痛處有不宜攻擊者,此似實非實也。熱中有寒,則於火症中有速宜溫補者,此似熱非熱也。夫正者正治,誰不得而知之?反者反治,則吾未見有知之者。矧反症甚多,不可置之勿略也。
治血當察遠近
凡血一咯一塊,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近。痰中見血如瑪瑙色而成塊者,亦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亦近。二者勢若可畏,而猶可調理,法當任其自出。又必看其不鮮者,舊血也,勿以藥止之。其色鮮者,新血也,所積者必不甚多,宜以藥止之。蓋舊血終不歸經,不任其自出,反致增劇。新血終當歸經,若所出者多,則損人矣,故宜藥止之,以引血歸經。此皆可以調理而愈也。若痰中見血,或一點之小,或一線之細,語其勢似不足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血也,乃從肺臟出來,為虛所逼,血從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蓋肺臟以氣為主,本多氣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臟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則肺氣枯而無以領一身之血矣,所害不亦太乎?
治血不可拘泥
世治吐血,用竹茹、地黃汁、童便之類止血,此亦不可拘泥。如陽乘於陰,血得熱則流散,經水沸溢,理宜涼解,以犀角、大黃之類。如陰乘於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當溫散,宜乾薑、桂、附、理中之類。
治血分八法
—曰降氣。緣上盛下虛,氣升不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以蘇子、沉香之類順其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
—曰導瘀。緣上膈壅熱,積瘀紫黑成塊,胸中滿痛。法以熟地、桃仁、丹皮、枳殼之類,導之使下,則轉逆為順矣。
—曰溫中。緣衣冷食寒,滲入血分,血得寒則凝,不歸經絡而妄行,血出黯黑,色夭身涼。法以炮薑、肉桂之類,溫中和氣,氣溫和則血自歸經矣。
—曰溫散。倘衣冷感寒,色黯發熱,身痛頭痛。法以薑、桂、芎、蘇之類,溫中散寒,寒去則血自歸經矣。
—曰補氣。緣人經氣素虧,精神疲憊,陰陽不相為守,衛氣虛散,營亦妄行。法以大劑參、附之類以補元氣,則氣自能攝血矣。
—曰補益。凡失血人陰分虧損,法於四物湯中,取一二味以為主藥,或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培養之,則自陽生陰長矣。
—曰阻遏。血色紅赤,逢黑則止,水剋火之義。久而不止,法以百草霜、京墨、十灰散之類以控抑之,或花蕊石以消化之,庶不令上溢矣。
—曰升陽。緣陽氣不升,血乃下漏。法以升、柴、荊、防之類升之,則血自安於故道矣。
澄按:血循氣行,氣升則升,氣降則降。火氣上升,逼於火則血上溢。濕氣不行,滯於濕則血下滲。故治上溢無如降氣,治下滲無如升陽。若瘀則消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大過則阻遏之,而總以甘溫收補,調理脾胃,此大法也。
四證五法
血有四證:曰虛、曰瘀、曰熱、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
血虛者,其症朝涼暮熱,手足心熱,皮膚乾澀甲錯,唇白,或女子月事前後不調,脈細無力,法宜補之。
血瘀者,其症在上則煩躁,嗽水不咽;在下則如狂,譫語發黃,舌黑,小腹滿,小便自長,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則停經腹痛,產後小腹脹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
血熱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來弦而數,法宜涼之。
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在女子則月事後期而痛,脈細而緩,法宜溫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氣,而失於歸經者,當溫脾、腎二經。脾虛不能攝血,用薑、附以溫中焦。腎虛不能歸經者,用桂、附以溫命門。此皆溫之之法也。
治血三法
降氣不降火;行血不止血;補肝不伐肝。
治法三方
初方釜底抽薪,中方調理脾胃,末方引火歸原。(以上見下集失血類虛損。)
血證用藥
凡治血之藥,為君為臣,或宜專用,或宜相兼,病有淺深,方有輕重,其間參合之妙,固由乎人,而性用之殊,當知其類。
血虛之治有主者,宜熟地、枸杞、當歸、鹿角膠、炙甘草之屬。血虛之治有佐者,宜山藥、山茹、杜仲、棗仁、菟絲子、五味子之屬。
血有虛而微熱者,宜涼補之,以生地、麥冬、白芍、沙參、牛膝、雞子清、阿膠之屬。
血有因於氣虛者,宜補其氣,以人參、白朮、黃耆之屬。
血有因於氣實者,宜行之降之,以青皮、陳皮、枳殼、烏藥、沉香、木香、香附、瓜蔞、杏仁、前胡、白芥子、海石之屬。
血有虛而滯者,宜補之活之,以川芎、牛膝、當歸、熟地、醇酒之屬。
血有寒滯不化,及火不歸原者,宜溫之,以附子、肉桂、乾薑,薑汁之屬。
血有亂動不寧者,宜清之和之,以茜根、山楂、丹皮、丹參、貝母、童便、竹瀝、竹茹、百合、茅根、側柏、藕汁、荷葉、柿霜、桑寄生、韭汁、蘿蔔汁、飛羅面、黑墨之屬。
血有大熱者,宜寒之瀉之,以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玄參、花粉、石膏、梔子、龍膽草、苦參、桑白皮、香茹、犀角、童便、青黛、槐花之屬。
血有蓄而結者,宜破之逐之,以桃仁、紅花、蘇木、元胡、山稜、莪朮、五靈脂、大黃、芒硝之屬。
血有陷者,宜舉之,以升麻、柴胡、川芎、白芷之屬。
血有燥者,宜潤之,以乳酪、酥油、蜂蜜、天門冬、柏子仁、肉蓯蓉、當歸、百合、胡桃肉之屬。
血有滑者,宜澀之止之,以棕灰、發灰、白及、人中白、蒲黃、松花、百草霜、百藥煎、訶子、五味子、烏梅、文蛤、續斷、椿白皮之屬。
血有澀者,宜利之,以牛膝、車前、茯苓、澤瀉、木通、瞿麥、益母草、滑石之屬。
血有病於風濕者,宜散之燥之,以防風、荊芥、乾葛、秦艽、蒼朮、半夏、白朮之屬。
心經失血
心主血,凡因驚而動血者,屬於心。宜丹參、麥冬、山藥、茯神、當歸、生地主之。資成湯。
心主病者,宜養榮不宜耗散。若胸膈之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此病在心主包絡。茯苓補心湯、蓮心湯、五神湯、瀉心湯、天門冬湯。
肝經失血
肝藏血,因怒而動血者,屬於肝。宜柴胡、白芍、梔子、丹皮、生地、棗仁、沉香主之。
怒氣傷肝,唇青面青,脈弦,須用柴胡梔子清肝散。
凡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症,降火而血自清。氣逆者,必兼胸脅痛滿,行氣而血自止。
凡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此病在肝。宜疏利甘緩,不宜秘滯。赤茯苓湯、白及、檞葉、暢郁湯。
脾經失血
脾統血,因思慮而動血者,出於脾。宜石斛、乾葛、生地、丹皮、甘草、茯苓、黃耆主之。
凡飲食無味,胸腹膨脹,不知飽餓,多痰涎者,此病在脾。脾為後天之本,三陰之首也,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足。故血症中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其血。歸脾湯,丹溪方。又方:理脾陰正方,柔脾湯,資成湯。
肺經失血
肺主氣,因悲憂而動血者,出於肺。宜二冬、二母、甘、桔、黃芩之屬主之。
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泄漏,不衄則嘔。宜理脾陰正方,麥冬飲子,側柏散,綠雲散,大薊飲,人參救肺湯,天冬丸,資成湯。
腎經失血
腎主五液,因房勞而動血者,出於腎。宜生地、遠志、丹皮、茯苓、阿膠、知母、黃柏之屬主之。
凡氣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咽乾喉疼,動氣忡忡者,此病在腎也。
腎為先天之本,二陰之根蒂也。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寧。故血症之中有腎水虛者,當壯水以制其陽;有腎中之陽虛者,當益火以引其歸。地黃煎,壯水丸,培土養陰湯。
胃經失血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生血之鄉。其吐出血色,或赤或紫,或鮮紅,此胃經之血也。
中氣失調,邪熱在中,而嘔血者,宜犀角、地黃、丹皮、甘草、玄明粉主之。
若大嘔大吐,煩躁大熱,頭痛不得臥者,此病在胃。
傷胃吐血,飲食太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宜理中加川芎、乾葛,或加川芎、扁豆。
陽盛陰虛失血
口鼻出血,皆系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益陽,則血自歸經矣。
格陽虛火失血
格陽失血,多因色欲勞傷過度,真陽失守於陰分,則無根虛火浮泛於上,多見上熱下寒,或頭紅面赤,或喘促躁煩,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脈微細,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實者,此格陽虛火也。速宜引火歸原,用鎮陰煎、八味地黃湯之屬,則火自降而血自安矣。若用寒涼,陽絕則死。
血逆上焦失血
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惟宜行散。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能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則不妨用之。如四物湯加香附、肉桂、蘇木、紅花之屬,無不可也。或服韭汁,亦善行瘀血。若火鬱不散,致血凝滯者,惟於四物湯加炒梔子,大能清胃脘之血。
火盛逼迫失血
凡火盛逼血妄行者,或上或下,必有火脈火症可據,乃可以清火為先,火清而自安矣,宜芩、連、知、柏、玄參、梔子、童便、犀角、花粉、生地、白芍、龍膽草之屬,擇而用之。如陽明火盛者,須加石膏;三焦熱極,或閉結不通,須加大黃。如熱壅於上,火不能降者,於清火藥中須加澤瀉、木通、梔子之屬,導之泄之,則火可降,血可清也。然火有虛實,或宜兼補,或宜兼清,所當酌也。若假火作真火,則害不旋踵矣。
真陰內損失血
凡吐血咯血,因勞損而氣虛脈靜,或微弦無力,既非火症,又非氣逆,而血有妄行者,此真陰內損,脈絡受傷而然。惟用甘醇補陰,培養脈絡,使營氣漸固,而血自安矣,宜一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小營煎之類,酌而用之。若虛在氣分者,宜五福飲,或大補元煎為最佳。此等證候,最忌寒涼,亦治行散,非虛損所宜也。
陰虛陽勝失血
凡吐血咯血,兼口咽痛,煩躁喜飲冷,脈滑便實,小水赤熱等症,此水不濟火,陰虛陽勝而然。治當滋陰壯水,微佐清涼。宜二陰煎、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生地黃飲子、天門冬丸之類,察其臟氣,隨宜用之。若不甚熱者,宜一陰煎、左歸飲,或六味地黃湯之類。凡此等證候,大忌辛溫。如參、耆、歸、朮、杜仲、破故紙、香附、砂仁、薑、桂之屬,皆所當忌。
火熱氣盛失血
凡吐血,全由火盛而逼血上行者,宜察火之微盛。若火微者,宜局方犀角地黃湯,或清化飲。若火暴盛而根本無傷者,宜抽薪飲,或黃連解毒湯、三黃丸之類主之。若胃火熱甚,而煩熱作渴,頭痛脈滑,氣壅而吐血不止者,宜白虎湯,或抽薪飲。若胃火熾盛,而兼陰虛水虧者,宜玉女煎。若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閉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桃仁承氣之類主之。然此病不多見,必審知的確,乃可用之,毋孟浪也。
真陰真陽失血
五臟之中,惟腎為真,此真水真火,真陰真陽也。人但知血之為血,而不知血之為水也。人身涕、唾、津液、痰、汗、便、溺皆水也,獨血之水隨火而行,故其色獨紅。腎中之真水乾,則真火炎,血亦隨火而沸騰。腎中之真火衰,則真水盛,血亦無附而泛上。惟水火奠其位,而氣血各順布焉,故以真陰真陽為主也。
假寒假熱失血
凡腎經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熱,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之假症。世人不識,而為其所誤者多矣。吾獨窺其微,而以假寒治之,所謂假對假也。真陰失守,命門火衰,火不歸原。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於上,上焦咳嗽氣喘面紅,嘔吐痰涎失血,此係假陽之症,須用八味地黃引火歸原。用大熱之藥,倘有方無法,則上焦煩熱正甚,復以熱藥投之,入口即吐矣。須以熱藥冷飲,假寒騙之,下嗌後冷性即除,熱性始發,而嘔噦皆除,倘一服寒涼,傾刻危矣。
氣鬱失血
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參、耆(蜜炙)、黃柏、荊芥、地黃、當歸、韭菜汁、童便磨鬱金飲之,其血自消。
澄按:此補中兼消滯而解鬱之法也。
鬼擊吐血
凡人夢中被刺殺杖打,諸般不祥,卒然吐血、衄血、下血甚多者,九竅皆有。宜用升麻、獨活、續斷、地黃各五錢,官桂一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日三服。
各種失血
(見下集濕門。)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病嘔血,或滿杯,或盈盆盎,且二三年。其人平昔嗜市利,不憚作勞,中氣因之侵損。伯仁視之,且先與八寶散,一二日,黃芩芍藥湯。少有動作,即進犀角地黃湯,加桃仁大劑。稍減,服抑氣寧神散。有痰,用礞石丸。其始脈芤大,後脈漸平,三月而愈。屢效。
秀州進士陸迎忽得疾,吐血不止,氣蹶驚顫,狂躁跳躍,雙目直視,至夜深欲拔戶而出。如是兩夕,諸醫盡用古方及單方,極療不瘳,舉家哀禱事。觀音夢授一方,但服一料,當永除根。用益智仁一兩,生硃砂二錢,青皮五錢,麝香一錢,為細末,燈心湯下。陸覺取筆記之,服之乃愈。
—人癆瘵吐血,取翦草一斤,洗淨碎為末,入生蜜一斤,和成膏,以陶器盛之,不得犯鐵器,日一蒸一曝,至九日乃止,名曰神傳膏。令病人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言,用匙抄藥如食粥,每服四匙,良久呷稀粟米粥壓之。藥只冷服。粟米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無害。凡久病肺損,咯血吐血,一服立愈。
翦草狀如茜草,又如細辛。婺、臺二州皆有之,惟婺州可用。
薛立齋治星士張東谷,談命時出庭前,吐血一二口,云久有此症,遇勞即發。余意此勞傷肺氣,其血必散,視之果然。與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之而愈。翌早請見云:服四物、黃連、山梔之屬,而倦更甚,得公一匕,吐血頓止,精神如故,何也?曰:脾統血,肺主氣,此勞傷脾肺,致血妄行,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而噓血歸原耳。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餘時,過於勞,嘔血甚憂。惟診之脈皆緩弱,曰:無慮也,由勞倦傷脾耳。遂用參、耆、朮、歸、陳皮、甘草、麥冬等煎服之,月餘而愈。越十餘年,叫號傷氣,加以過飽,病膈壅悶有痰,間或咯血噎酸,飲食難化,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有時滑泄不止,睡醒口苦,夢多或夢遺。醫用胃苓湯病甚。汪診之,或前大後小,或快或緩,或細或大,或弱或弦,並無常度,其細緩弱時常多。曰:五臟皆受氣於脾,脾傷食減,五臟俱無所稟矣,故脈之不常,脾之虛也。藥用補脾,庶知允當。遂以參、術為君,茯苓、白芍為臣,陳皮、神麯、貝母為佐,甘草、黃柏為使,服之瀉止食進。後復傷食,前病又作。曰:再用湯藥,腸胃習熟,而反見化於藥矣,服之何益?令以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棗湯調下。又復傷食,改用參、朮、芍、苓、陳皮、砂仁丸服,大便即瀉。曰:脾虛甚矣,陳皮、砂仁尚不能當,況他消導藥乎?惟節飲食以養之,勿藥可也。
江汝潔治程石峰乃尊吐血,六脈俱浮大而無力則為虛。又經曰:浮而無力則為芤。又曰:大則病進。又曰:血虛脈大如蔥管。據此則知心不主令,相火妄行,以致痰涎上壅,火載而血上行,且歲值厥陰風木司天,土氣上應,眚在於腎,腎水既虛,相火無制,災生無妄。治當滋血則心君得以主令,瀉火則痰涎可以自除。以甘草四分,黃耆三錢,白芍、生地黃各一錢,川歸五分,煎熱服一二劑而愈。
江篁南治黃上舍,春初每日子午二時,吐血一甌,已吐九晝夜矣。醫遍用寒涼止血之劑,皆弗效,且喘而溺。診之告曰:此勞倦傷脾,憂慮損心,脾裹血,心主血,脾失健運,心失司主,故血越出於上竅耳。惟宜補中,心脾得所養,血自循經,而不妄行也。醫投寒涼,所謂虛其虛,誤矣。遂以人參五錢,白芍、茯苓各一錢,陳皮、甘草各七分,紅花少許,煎,加茅根汁服之。至平旦喘定,脈稍緩,更衣只一度,亦稍結。是日血未動,惟嗽未止,前方加紫菀、貝母。又次日五更衄數點,加丹皮。寢不安,加酸棗仁,夜來安靜,血不來,嗽亦止。既而加減調理,兩月而安。
生生子治一婦人,吐紅髮熱,經水二十日一行,或一月行二次,白帶且多,胸膈飽脹,脈洪數。以丹參、生地、山梔子、白芍、小薊、鹿角膠,水煎,臨服加入童便一酒杯,二十劑而愈。
張景岳治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燈窗思慮之勞,傷及脾氣,時有嘔吐之症,過勞即發。余嘗以理陰煎、溫胃飲之屬,隨飲即愈。一日於暑末時,因連日交際,致勞心脾,遂上為吐血,下為瀉血,俱大如手片,或紫或紅,其多可畏。急以延余,而余適他往,復延一時名者云:此因勞而火起心脾,兼以暑令正王,而二火相濟,所以致此。乃與犀角、地黃、童便、知母之屬,藥及二劑,其吐愈甚,脈益緊數,困憊垂危。彼醫云:此其脈症俱逆,原無生理,不可為也。其子惶懼,復至懇余,因往視之,則形勢俱劇。第以素契不可辭,乃用人參、熟地、乾薑、甘草四味大劑與之,初服毫不為動,次服覺嘔惡稍止,而脈中微有生意,乃復加附子、炮姜各二錢,人參、熟地各一兩,白朮四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黃昏與服,竟得大睡。至四更復進之而嘔止,血亦止。遂大加溫補,調理旬日而復健如故。
李士材治章魯齋令郎,吐血發熱,遺精盜汗,形肉衰削。先有醫士戒之曰:勿服人參,若誤服之,無藥可救也。兩月弗效,召李診之,此脾肺虛之候,非大劑參、耆不可。魯齋駭然曰:前有醫者戒之嚴甚,而兄用之甚多,何相懸也?曰:此能任決效否?曰:不能也。李曰:請易參五斤,毋掣其肘,期於三月可以服勣。陳論甚力,魯齋信而從之。遂用六君子,間用補中益氣湯,及七味丸治之,日輕一日,果如所約。
咯血
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即出,其色或紅或紫者是也。又如細屑亦是也。
滑伯仁曰:寒涼之溢水乃瀉火也,溫熱之助火乃折水也。衄血,手陽明循手經上行,入清氣道中;咯血乃入於所合也,所合肺也。
又曰:咯血為病最重,且難治者,以手太陰之經,氣多血少。又肺者金象,為清肅之臟,今為火所制,迫而上行,以為咯血,逆之甚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謂喘而咯血,且咳嗽也。
凡血不因咳嗽而咯出者,為咯血。或色不一,或咯一二口,或二三口,卻又不多,或帶絲帶屑,咯出均有之。此乃心包絡受傷,血隨氣逆,火炎而咯出。或亦有時隨痰咯出,乃勞煩思慮過度,非一日之所致。治宜固本養神,清熱和血之劑。非病人堅心惜命,數月調攝,不能愈也。
治法三條
張景岳曰: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症,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天王補心丹、二陰煎。)
王宇泰曰: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咯與唾少異,唾出於氣,上無所阻;咯出於痰,氣鬱於喉嚨之下,滯不得出,咯而乃出。求其所屬之臟,咯唾同出於腎也。治咯血之方,宜用童便、青黛,以手、足少陽三焦與膽所合之相火,而薑汁為佐,用四物、地黃、牛膝等以補腎陰,安其血也。
《易簡》曰:肺者清肅之職主氣,氣分有火,則令人咯血。以桑皮、杏仁、蘇子、青黛、二冬、枇杷葉之屬,降火下氣,使不咯而血自安。如肺受火傷,久致癆瘵,用七珍散,補土生金,加阿膠、鍾乳粉以和血。
若食少痰多,咯血不止者,宜和中理陰湯,加荷葉、枇杷葉。或脾肺氣虛,而咯血不止者,宜理脾陰正方,則咯血自止。味補飲亦相宜。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實而黑,病咳痰少聲嘶,間或咯血。診之右脈大無倫,時復促而中止,右略少而軟,亦時中止,曰:此脾、肺、腎三經之病也。蓋秋陽燥烈,熱則傷肺,加之以勞倦傷脾,脾為肺母,母病而子失其所養。女色傷腎,腎為肺子,子傷必盜母氣以自奉,而肺愈虛矣。治當從清暑益氣湯例而增減之。以人參二錢或三錢,白朮、白芍、麥冬、茯苓各一錢,生地、當歸身各八分,黃柏、知母、陳皮、神麯各七分,少加生甘草,煎服,月餘而安。
又治一人,形色蒼白,年三十餘,咳嗽咯血聲啞,夜熱自汗,診之脈濡細而近駛,曰:此得之色欲也。遂以四物湯加麥冬、紫菀、阿膠、黃柏、知母三十餘帖,諸症悉減。又覺胸腹痞滿,噁心惡食,或時糞溏,診之脈皆緩弱,無復駛矣。曰:真陰虛之病已退,再用甘溫養其脾胃,則病根去矣。遂以四君子湯加神麯、麥冬、陳皮,服十餘帖而安。
李東垣治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病,胸膈兩脅急迫,脹觸不快,便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略同,熱食稍減。因與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下十餘服,病減半。又與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朱丹溪治林德方,年二十餘歲,得嗽而咯血發熱,體漸瘦,諸醫以補榮調治,數年其症愈甚,診其六脈皆澀,曰:此好色而多怒,精血耗少,又因服塞補藥太多,營衛不行,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少非補不可,惟倒倉二者俱備,但使之吐多於瀉耳,兼灸肺俞五次而愈。
生生子治一人,辛苦及酒多,則咯血數口,脈兩寸皆短弱,關尺洪數。此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由壯年酒色所傷故耳。以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安。
唾血
唾血者,鮮血隨吐而出者是也。其源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而唾血也。
唾血責在下焦,陽火煎迫而為之也。腎主唾,為足少陰,少血多氣,故其症亦為難治。
張景岳曰:唾血、咯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唾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所以凡見咯血、唾血、痰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此其輕重可知矣。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宜養榮補陰,則自無不愈。
治法
《易簡》曰:唾血出於腎與肝。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六味湯加阿膠、童便主之。若氣自兩脅逆上,唾出純血,此肝氣受傷,肝血不藏,可先用杏仁、蘇子、歸、芍、丹皮、熟大黃、枳殼之類,以降其氣火;再用四物湯加牛膝、萸肉等補之。如久咳上氣,吐膿血,背痛面腫,此肺氣虛熱,風邪停滯,久之使然,難治也。
肺熱咳吐血,惟七傷散,用黃藥子、白藥子最效。又脈浮數忌灸法,若誤灸之,必吐血。仲景云:脈浮熱甚,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是也。若肝木旺,怫鬱唾血者,宜暢郁湯。
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雖多出於腎,然亦有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用天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遠志肉,或加炮姜。
生生子曰:唾血症,曾見二人,口中津唾,皆是紫黑血水,如豬血之色,晦而不鮮,形瘦體熱盜汗,為有怫鬱所致,如此者年餘。治以清痰降火開鬱等藥,或止或發。又一婦人,症亦如是,後因注船,大吐痰涎數碗,其症再不復萌。由是觀之,唾血亦有木鬱之症,不可不知。
治案
孫兆治博士王珣,患咽喉噎塞,胸膈不利,時發寒熱,夜多盜汗,忽心胸塞悶,咳唾血三數口即止,晚後脈數,口乾唾涎稠黏,咳一二聲不透,肩背微痛。當於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著艾。不詳得之肺虛,其狀中客熱。症皆因誤灸,服暖藥所致。遂與《外臺》第一廣濟紫菀湯,為丸合服之,立效。
生生子治薇垣內人,喉中掀癢,咳唾紅痰,兩寸關洪大,內熱生瘡。山梔子、小薊、生地、牡丹皮、滑石、青皮、麥冬、甘草、黃連、瓜蔞,水煎服之,而血止嗽除。後遇勞心即咳嗽,喉中血腥,總由上焦熱盛而然。以枇杷葉、山梔子、生地、白芍、甘草、丹皮、地動蜂、天花粉、滑石、紫菀,常服三五劑,兩月而安。(地動蜂,即龍牙根。)
咳血
咳血者,乾咳有聲,而痰內有血是也。
脈經
傷肺者,其人勞倦則咳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咳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脈傷氣壅所致。
褚氏曰:血充目則視明,充耳則聽聰,充四肢則舉動強,充肌膚則身色白。清則黑,去則黃,外熱則赤,內熱則上蒸喉,或下蒸大腸,為小竅。喉有竅則咳血殺人,腸有竅則便血殺人。便血猶可止,咳血不易醫。喉不容物,毫髮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
張景岳曰:咳血、嗽血者,諸家皆言出於肺;咯血、唾血者,皆言其出於腎。是豈足以盡之,而不知咳、嗽、咯、唾等血,無不有關於腎也,何也?蓋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此肺腎相聯,而病則俱病矣。且血本精類,而腎主五液,故凡血病者,雖有五臟之辨,然無不由水虧。水虧則火盛,火盛則刑金,金病則肺燥,肺燥則絡傷而嗽血,液涸而成痰,此其病標固在肺,而病本則在腎也。苟欲舍腎而治血,終非治之善者。第腎中有水火,水虛本不能滋養,火虛尤不能化生。有善窺水火之微者,則洞垣之目,無過是矣。
按: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乾咳,或痰中帶血,不過一二口。然總由火克肺金,肺燥血出。若不滋養真氣,補水生金之劑多,何以望痊?若脈弦氣促,聲嘶咽痛者,不治。病者不能養,難望回春。味補飲、資成湯。
治法
丹溪云:乃火升痰盛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用。
張景岳曰:咳血、嗽血,皆從肺竅中出,雖若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咳血少痰,其出較難;嗽血者多痰,其出較易。咳而少痰者,水竭於下,液涸於上也,亦名乾咳嗽。而多痰者,水泛於上,血化為痰也,亦謂之白血。此二者之治,雖皆宜壯水補陰,凡一陰煎、四陰煎、六味地黃湯、麥門冬湯、天門冬丸、貝母丸之類,皆必用之藥也。然乾咳者,宜加滋潤為佐,如天冬、麥冬、百合、柏子仁、茜根之屬,或當歸亦可酌用。多痰者,宜加清降為佐,如貝母、海石、阿膠、竹瀝之屬,而當歸則非所宜也。
若陰中之陽不足而咳血者,宜培土養陰湯。若心氣不足而咳血者,宜資成湯。若脾氣不足者,宜理陰煎正方。若真陰不足而咳血者,味補飲。
治案
朱丹溪治一人,近四十,咳嗽吐血。用四物換生地,加桑白皮、杏仁、款冬花、五味子、天門冬、桔梗、知母、貝母、黃芩。
又治一人,因病憂,咳吐血,面黧黑色,藥之不效,曰必得喜可解。其兄求一足衣食地處之,於是大喜,即時色退,不藥而瘳。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無失氣宜。是知藥之治病,必得其病之氣宜,苟不察其得病之情,雖藥亦不愈也。
許先生論梁寬父病:右脅,肺部也。咳而吐血,舉動喘逆者,肺脹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脾肺俱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若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甚。止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治病藥加之。聞已用藥未效,必病勢若逆,而藥力未到也。遠期秋涼,庶可復耳。蓋肺病惡春,夏火氣至,秋冬火退,只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升降寒熱,及見有證,增損服之。或覺氣壅,間與加減枳朮丸。或有飲,間服局方枳朮丸。數月逆氣少回,逆氣回則可施治法。但恐今日已至,色青色赤,及脈弦脈洪,則無及矣。病後不見色脈,不能懸料,以既愈復發言之,惟宜依准四時用藥,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不復發也。其病初感,必深恐當時消導尚未盡,停滯延淹,變生他證,以至於今。宜少加消導藥於益氣湯中,庶可漸取效也。
汪石山治一人,年二十餘,形瘦色脆,病咳血,醫用滋陰降火及清肺之藥,延三年不減。又一年,用茯苓補心湯,及參蘇飲,皆去人參,服之病益劇。診之脈細而數,有五至。汪曰:不可為也。或曰:四五至平和之脈,何為不可為?經云:五臟已衰,六腑已竭,九候雖調,猶是死也。且視形症皆屬死候。經曰:內脫熱甚者死,嗽而加汗者死,嗽而下瀉上喘者死。嗽而左不得眠肝脹,右不得眠肺脹,俱為死證。今皆犯之,雖飲食不為肌膚,去死近矣。越五日果死。凡患虛損,犯前數證,又或嗽而聲啞,喉痛不能藥,或嗽而肛門發瘻,皆在不救,醫者不可不知。
謝大尹年四十,因房勞病咳血,頭眩腳弱,口氣夢遺,時或如冷水滴於身者數點,診之脈皆濡緩而弱,右關沉微,按之不應,曰:此氣虛也。彼謂:房勞咳血、夢遺,皆血病也,右關沉微亦主血病。且肥人白人,病多氣虛。今我色蒼紫,何謂氣虛?曰:初病傷腎。經云:腎乃胃之關也。關既失守,胃亦傷矣。故致氣壅逆,血隨氣逆而咳也。又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二陽者腸胃也,腸胃之病,必延及心脾,故夢遺亦有由於胃氣之不固也。左手關部細,而分之雖屬肝而主血。概而論之,兩寸主上焦而察心肺,兩關主中焦而察脾胃,兩尺主下焦而察肝腎,是左關亦可以察脾胃之病也。古人治病有憑證者,有憑脈者,有憑形色者,今當憑證憑脈,而作氣虛治焉。遂用參、耆各三錢,白朮、白芍、當歸身各一錢,茯神、麥冬、梔子、酸棗仁各八分,陳皮、甘草各五分,煎服。朝服六味地黃丸加黃柏、椿根皮,夜服安神丸,年餘而安。
生生子治金良美者,年十八,患咳嗽吐紅,下午潮熱,夢遺。市醫進四物湯加天冬、麥冬、黃柏、知母之類,治半年,反左脅脹痛不能側臥,聲音漸啞,飲食輒噁心,肌肉大削,六脈俱數,醫告技窮。因就孫治,觀其面色白,又隱隱有青氣夾之,兩足痿弱無力,曰:此症氣虛血熱,而肝脈弦,弦則木氣太旺,脾土受虧,不能統血。始殆怒氣所觸,繼為寒涼之劑所傷,以至飲食噁心,肌肉瘦削。書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以肺金不足,則肝木愈不能制。濁痰瘀血,凝於肺竅,故咳嗽聲啞;滯於肝,故左脅不能貼席,而病勢危矣。喜在青年猶可措手,因急用人參二錢,鱉甲五錢為君,白朮、白芍、陳皮、茯苓、通草、貝母一錢為臣,甘草、牡丹皮各七分為佐,桔梗五分為使。二十帖,咳嗽減大半,潮熱止。三十帖,聲音開亮,左脅亦能貼席而臥。後以大造丸調理,全安矣。
嗽血
嗽血者,有聲而痰易出,痰中有血是也。
治法
《統旨》云:嗽出痰內有血,名血嗽。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肺者難治,漸以成勞也。然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一錢,痰盛加瓜蔞、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嗽血而氣急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張景岳曰:王節齋以咳嗽見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症不多耳。愚意王氏之說,乃多以火為言,故凡血因火動而為咳嗽者,則不得不於滋陰藥中,加清火等劑。如黃芩、桑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龍膽草清肝火;黃柏、知母清腎火;貝母、瓜蔞、竹葉、枇杷葉潤肺化痰。此等治法,非不可用,然惟火之偶盛,而根本未虧者,則但去其火,自無不愈。若用此法概治勞損,總不過暫解燃眉,終非救本之道。蓋凡陰虛生火等症,多以真陰受傷,水虧而然。此其所重在陰,不當在火。若治火太過,則脾胃俱敗,必致不救,此所以虛火宜補也。且常有過服天冬、生地之類,致傷胃氣,不能生金而不愈者;又有妄用黃柏、知母之屬,愈損真陰,遏絕生氣而不復者。此又傷而復傷,則尤為脾、肺、腎三陰虧損之害。故凡欲壯水而補陰者,無如一陰煎、左歸飲,或五陰煎、五福飲、大補元煎、六味丸等方,斯為最妥。其有火本無根,化源失守,或誤用寒涼,而病及脾肺,則有以寒在上焦,而為嘔惡、為短氣、為眩暈者;有以寒在中焦,而為膨滿、為痰涎、為飲食不運者;有以寒在下焦,為腹疼、為溏泄、為小水不化、為足寒膝冷等症,則理中湯、理陰煎,或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皆當隨症隨臟擇而用之。勿謂見血者,多是肺受熱邪,而但知滋陰降火,則必為人害矣。
若土不生金,食少泄瀉而兼嗽血者,宜理脾陰正方。若中氣不能攝血而嗽血者,宜資成湯加乾荷葉、枇杷葉。若腎陰不足而嗽血者,宜味補飲。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瘦而蒼,年逾二十,忽病咳嗽咯血,兼吐黑痰,醫用參、術之劑,病愈甚。診之兩寸關浮軟,兩尺獨洪而滑,此腎虛火旺而然也。遂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白朮、陳皮、麥冬之類治之,月餘尺脈稍平,腎熱亦減,依前方再加人參一錢,兼服枳朮丸加人參、山梔以助其脾,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其腎,半年而愈。
又治一人,年逾三十,形色清癯,病咳嗽吐痰,或時帶紅,飲食無味,易感風寒,行步喘促,夜夢紛紜,又有㿗疝。醫用芩、連、二陳,或用四物降火,或用清肺,初服俱效,久則不應。診之脈皆浮濡無力而緩,右手脾部濡弱頗弦,曰此脾病也。脾屬土,為肺之母,虛則肺子失養,故發為咳嗽。又肺主皮毛,失養則皮毛疏豁,而風寒易入。又脾為心之子,子虛則竊母氣以自養,而母亦虛,故夜夢不安。脾屬濕,濕喜下流,故入脾為㿗疝,且㿗疝不痛而屬濕。宜用參、朮、茯苓補脾為君,歸身、麥冬、黃芩清肺養心為臣,川芎、陳皮、山楂散郁為佐,煎服。後以人參四錢,黃耆三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桂枝各一錢,煎服而安。
生生子治一人,冬月目病,醫為發散太過,至春間吐血碗余,及夏下午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晨冷汗淋漓,大便溏,一日兩行,飲食少,肌肉消十之七,脈數。據症脈,法在不治。乃用瀉白散,五味子、白芍藥、貝母、馬兜鈴加入服下,其夜貼然而臥不嗽,惟大便溏。前藥加白扁豆、茯苓、山藥,汗亦漸止。復與瀉白散加石斛、馬兜鈴、貝母、陳皮、苡仁、白芍藥、五味子、桔梗,調理三月而痊。
又治金文臺,壯年咳嗽吐血,腹中常痛,夜多口渴夢遺,背心作脹,兩手脈短弱,兩關弦大,左尺弱,右尺滑大。心血不足,中焦有痰積,膈間有瘀血,陰分有淫火。乃先為清肅上焦,用山梔子、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貝母、橘紅、益元散,服十貼。背脹漸消,惟咳不止,改用黃芩、杏仁、半夏曲、益元散、黃連、瓜蔞仁、甘草,十貼而嗽止,惟腹痛不除。再以遇仙丹同丹溪保和丸進之,大便下稠積痰甚多。後用人參、茯苓、白芍、紫菀、知母、麥冬、甘草、當歸、五味子,調理而愈。
江篁南治一人,患嗽血,初一二劑用知貝母、天麥門冬、歸、芍清肺之劑,夜加脅疼,繼用人參錢半,脅疼減。後再參至兩錢,左脈近大而快,右略斂少帶弦而駛,每嗽則有血,大便溏,一日三更衣。以人參三錢,白朮、紫菀各一錢半,茯苓、白芍各一錢,甘草九分,丹皮八分,加茅根,小溲、脈弦快稍減。加黃耆二錢,百部六分,是日嗽止,血漸少。既而嗽亦止,仍便清,乃倍參、耆、朮、山藥、陳皮、甘草、苡仁、白芍等藥,兼與健脾丸而愈。
痰血
咳、咯、唾皆有之,兼帶血屑、血絲、血點是也。
勞損之漸者,必初因酒色勞傷過度,以致痰中或見血絲,此則本於肝、脾、腎經,當於未咳未嗽之先,速為調理,宜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棗仁、茯神、茜根、貝母、甘草之屬主之。或有火者,宜加黃柏、知母,仍須加意謹慎,庶無後患,否則必漸甚也。
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症,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惟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之屬,最所宜也。
王宇泰曰:肺不獨咳血,而亦唾血。蓋肺主氣為咳,腎主水,水化為液為唾。腎脈上入肺,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二臟相連,病則俱病,於是皆有咳、唾血也。亦有可分別者,涎唾中有小血散漫者,此腎從相火上炎之血也。若血如紅縷,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絡受熱傷之血也。其病雖已,若咳白血必死。白血淺紅色,似肉似肺也。然肝亦唾血,肝藏血,肺藏氣,肝血不藏,亂氣自兩脅逆上,唾而出之。有血枯症,先唾血,為氣竭傷肝也。
治法
凡未見血,則宜消宜和;既見血,則宜涼宜止。舊血未盡,則化其血;新血未盡,則補其血。因其勢之輕重而為緩急之施,則無不中矣。
丹溪曰:咯血痰帶血絲出者,用薑汁、童便、青黛、竹瀝入血藥中,用如四物湯加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又有痰中咯出如細屑,法用四物湯入薑汁、童便、青黛之類。有咯出痰帶血絲者,同治,但宜加痰火藥。
《準繩》曰:熱嗽咽痛,痰帶血絲,或痰中多血,其色鮮者,並宜金沸草散。若服涼藥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熱症,宜杏子湯。
又治肺痿痰嗽,痰中有血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食減,劫勞散煎薏苡仁一味方。
嗽痰帶血出於脾,脾濕生痰,故嗽血為痰,病脾虛,宜六君子湯加桑皮、五味,有火加味逍遙散。
肺絡受傷,血如紅縷,二冬、二母、白及、阿膠、苡仁、百合、款冬花、紫菀、甘、桔之類,清而潤之。身熱多是血虛。痰帶紅絲,童便、竹瀝主之。
薛立齋曰:若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歸脾湯。若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逍遙散。若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六味地黃丸。若過服寒涼而痰中有血者,宜四君子湯之類。
若脾虛食少而痰中有血者,宜中和理陰湯。若肝木侮土而痰中有血者,宜中和理陰湯合暢郁湯。若食少泄瀉而痰中有血者,宜理脾陰正方。若陰分不足者,宜培土養陰湯、味補飲。
白血
虛勞口吐白血者,不治之症也。夫血未有不紅者也,如何吐白?不知病久之人,吐痰皆白沫者,乃白血也。吐白沫,何以名曰白血?以其狀如蟹涎,絕無有白痰存乎其中,實血而非痰也。世人不信,取所吐白沫,露於星光之下一夜,必變紅矣。此沫出於腎,而腎火挾之,沸騰於咽喉,不得不吐者也。雖是白沫,而白沫實腎中之精,豈特血而已哉!苟不速治,則白沫變成線痰,無可如何矣。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久服,沫止精生則生矣。
按:白血之狀,似肉似肺,此必死之症也。今以白沫名之,此將變未變時,猶可治也。女子之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乳汁露一宿則色紅,白沫亦是血變明矣。此乃腎虧水泛,當宜滋陰補腎,若不早圖治,則變線痰,此亦似肉似肺之狀矣。曷能施治?最宜味補飲,或保金湯。
治法
嗽痰帶血出於脾,脾濕生痰,故嗽血為痰,病脾虛。宜六君子湯加桑皮、五味,有火加味逍遙散。
血如紅縷,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絡受傷,內傷之症也,其病難已。若咳白血似肉似肺,如蟹涎者,必死之症也。
按:吐白血,乃肌肉盡化為痰也。其人必形肉衰削,神色頓減,非若肺絡受傷,用二母、二冬、苡仁、百合、阿膠、紫菀款冬清潤之品,可治而愈也。
治案
朱丹溪治一男子,三十歲,因連夜勞倦不得睡,成一痰嗽,出白膿,嗽聲不出。時初春大寒,醫與青龍湯四帖,遂覺咽喉有血絲腥氣逆上,兩日後血腥氣多,遂有血線一條,自口中右邊出直上,如此每晝夜十餘次。診其脈弦大而散弱,左大為甚。人倦而苦於嗽。予作勞倦感寒,強以辛甘燥熱之劑,以動其血,不早急治,恐成肺痿。遂與人參、黃耆、當歸身、白芍、白朮、陳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煎熟入藕汁與之,兩日而病減嗽止。卻於前藥去麻黃,又與四日而血症除。脈之散大者未收斂,人亦倦甚,遂於前藥中去藕汁,加黃芩、縮砂、半夏,至半月而安。
席延賞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苦咽乾,又不可服涼藥。好黃耆四兩,甘草一兩,末,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
生生子治一婦人,在脅痛不能睡,背心疼,下午潮熱,胸膈作梗,痰中有血,大便秘。用大黃以韭菜汁、萊菔汁、苧根各和勻,將大黃拌濕炒乾,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以黑為度,用三錢,瓜蔞仁二錢,貝母、當歸、山梔、丹皮各一錢,青皮、前胡、川山甲各六分,甘草三分,水煎飲之。凡三帖而瘳,再亦不發。
衄血
鼻衄者,鼻中出衊血是也。衄血出於肺與胃,鼻為肺竅,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元氣勞傷,則血從鼻出。或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令人鼻衄。
《統旨》云:風行水動,氣行血流。治衄者,則知血藥以治衄,而不知氣降則血歸經,古人所以血藥中,必加氣藥一二味,如蘇子降氣湯之類是也。前人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是亦大概言之耳。豈無熱生而寒死者乎?必兼詳脈症,而後可也。
治法
鼻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所以從鼻而出,宜茅花湯治之。茅花與白芍相對尤穩。白及末新汲水調下,亦神效。
色白而夭不澤者,血脫也。此大寒之症,宜理中湯冷服之。
心動面赤,善驚上熱,犀角地黃湯主之。如大便閉結,加大黃一二錢妙。
衄血雖多由火,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素無傷損者,當作火治。若脈來洪大無力,或弦或芤,或細數無神,而素多酒色內傷者,專以補陰為主。若微有火者,當兼而清之,以治其標。若雖見虛熱,而無真確陽症,則但以甘平之劑,溫養真陰。務令陰氣完固,乃可拔本塞源,永無後患。如一陰煎、三陰煎、左歸飲、六味丸湯之類,皆必用之劑。如兼氣虛者,則五福飲、五陰煎之屬,皆隨宜用之。
有病衄愈後,血因舊路,或一月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者,日日以為常,四物湯加阿膠、蒲黃,仍佐以蘇子降氣湯,使血隨氣下。
治案
—人衄血數斗,昏困欲絕,用生地黃汁煮,服數升而愈。
《蔡子渥傳》云:同官無錫監酒趙無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殮,血尚未止。一道人過之,聞其家哭,詢之。道云:是曾服丹或燒煉藥,予藥之當即活。探囊出藥五分七,吹入鼻中,立止得活,乃梔子燒存性末之。
有患衄出血無已,醫以為熱,沈宗常投以參、附,或驚阻之,沈曰:脈小而少衰,非補之不可。遂愈。
項彥章治一婦,患衄三年許,醫以血得熱則淖溢,服瀉心涼血之劑益困,衄才數滴輒昏,六脈微弱,寸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脈微,知心虛也。心虛則不能司其血,故逆而妄行。法當養心補脾,實其子,子實則心不虛也。以琥珀諸補心藥遂安。
齒血
血從齒縫中、牙齦中出者,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入齒中,足陽明入上齒中,又腎主骨,齒者骨之所終也。此雖皆能為齒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湧,而齒不動搖,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實熱之症。宜內服抽薪飲,清胃飲、散等劑,外以冰玉散敷之。
《統旨》云:齒衄有風壅,有腎虛風壅者。消風散,外以祛風擦牙散。腎虛者,以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虛火上炎,服涼藥而愈甚,此腎經下虛而上實。宜鹽湯下安腎丸,間服黑錫丹,仍用青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擦之。亦有胃熱而牙齦出血者,宜清其熱,清胃散主之。
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痛,但齒搖而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腎陰不足,虛火偶動而然。但宜壯腎,以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類主之。或其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宜八味丸、小安腎丸之類主之。
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者,其症或多燥渴,或見消瘦,或神氣困倦,或小水短滴而熱,或六脈浮大而豁。此雖陽明有餘,而亦少陰不足,宜玉女煎主之。凡屬陰虛有火者,則惟此煎為最妙。然必大便多實者,乃可用之。若大便滑瀉,或脈細惡寒,下元無火等症,則亦有格陽而然者,當以前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
小安腎丸 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夜多漩溺,體瘦神倦,腰膝沉重,泄瀉腸鳴,眼目昏暗,牙齒蛀痛。
川楝子(一斤,用香附子、川烏各一斤,加鹽四兩,水四升同煮候乾,去香附、川烏不用,取川楝切焙) 小茴(十一兩) 熟地(八兩) 川椒(四兩,去閉口者,微炒出汗)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臨臥鹽湯或酒任下。
方見各門
石刻安腎丸(見膝冷。)
《局方》安腎丸(見喘。)
治案
—女子十歲,因毀牙動搖,以苧麻摘之,血出不止,以酒製大黃末二錢,枳殼湯加童便調下,下黑屎數塊頓止。
又一男子,牙根出血盈盆,一月一發。知其人好飲,投前藥加石膏而安。
澄按:陽明蓄有積熱,多來血來如泉,百藥不止。惟急則治標,用釜底抽薪之法,應手取效,不可誤認為虛,用血脫益氣之法。
余治族侄景良,齒衄血不止,用大鵝梨生啖之,不數枚即止。取其味帶澀,而性又能清六腑之陽熱也。
又治竹林汪秉周翁,六月間齒衄血不止,時無鵝梨,以花下藕令彼生嚼數片,亦即止。蓋藕連皮則散血,而且又能清暑熱也。
舌衄
舌上出血如泉,肝壅也。以槐花研末摻之,麥冬湯調妙香散、香薷汁,日三服。發灰二錢,米醋調服,且敷血出處。
又方用文蛤、白膠香、牡丹皮等份為末,敷患處。
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用蒲黃炒焦為末,或炒槐花為末,或冰玉散敷之亦可。若火甚者,仍須用湯飲,以清三陰之火。
耳衄
腎虛用六味丸,外以龍骨末吹之。肝火,宜逍遙散加龍膽草。
九竅出血
耳、目、口、鼻、大小便皆出血者,是燥火上炎也。丹溪用大薊飲。孫真人用黃荊葉搗汁和酒服之。
按:本草謂發灰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癥瘕血衄。有人生血瘤大如慄,常被衣擦破,則出血不止,血餘灰敷之而愈。
又一人刀傷流血不止,用胎髮灰敷之立止。
肌衄血汗
毛孔出血,名曰肌衄。用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乾研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溫酒下。外用男胎髮燒灰敷之,未止,以鬱金末水調,鵝翎掃上即止。
河間曰:膽受熱,熱血妄行,鼻中衄衊,並血汗不止,用定命散主之。
肌衄者,血從毛孔而出,前人多主於肺熱。大全竹茹湯、黃耆建中湯、辰砂妙香散、發灰散。
治案
(舌衄、耳衄、肌衄、九竅出血)
—人胃熱牙疼,舌心出血,口臭,出血不可近,內服瀉心湯,並清胃藥,外用大黃、生地為末,敷之。
—人不咳唾,而血見口中,從耳縫、舌下來者,每用益腎水瀉相火治之,旬日愈。
—僧偶搔膕中疥疾,自出血如湧泉,竟日不止。外科不效,因視時已無氣可語,診時惟尺脈如絲,余皆無。即語之曰:夫脈血氣之先也,今血妄溢,則榮氣暴衰,然尺尚可按,惟當益榮以瀉陰火。乃作四神湯加荊芥穗、防風,不間晨夜,明日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而安。
—人灸火,血出一縷如溺,手冷欲絕,以酒炒黃芩一二錢,酒下即止。
—人指縫中搔癢,遂成瘡,有一小竅,血濺出不止。用止血藥及血竭之類,亦不效,數日遂死。復有一人,於耳後髮際搔癢,亦有小竅出血,與前相似,人無識者,適有道人云:此名發泉,但用多年糞桶箍曬乾,燒灰敷之,立愈。使前指縫血出遇之,亦可以無死矣。
—人毛竅節次出血,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俱脹合,名曰脈溢。以生薑汁並水各一二盞,服之愈。
—婦人三陰交無故出血如射,將絕,以手按其竅,縛以布條,昏僕不知人事,以人參一兩煎灌之愈。
溺血(尿血)
勞傷五臟,或五志之火,致令衝任動血者,多從精道而出。若病在小腸者,必從溺道而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道而出。凡於小腹下精瀉處,覺有痠痛而出者,即是命門之病。而治之之法,亦與水道者不同。蓋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澀痛不通者,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
經曰: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包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凡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逆。
治法
凡房室太過勞傷,則小便出血。鹿角丸、山藥鹿發丸。
腎陰不足,而精血不固者,宜養陰養血為主。人參固本丸、左歸飲。
心氣不足,精神外馳,以致水火相殘,精血失守者,以養心安神為主。人參丸、天王補心丹、妙香散。
腎虛不禁,或病久精血滑泄者,以固澀為主。秘元煎、金櫻膏。
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而下者,宜用歸脾湯、舉元煎、八味養榮湯。
淋血
(附方)
凡血從精道出者,即是血淋之屬。多因房勞,以致陰虛火動,營血妄行。而凡血出命而澀痛者,為血淋;不痛者,多為溺血。好色者,必屬虛也。
琥珀、金沙、沒藥、蒲黃,為末,每服三錢。
小薊、琥珀二味為末服。
治案
林回甫小便下血,醫用八正散,服後不勝其苦,小腹、前陰痛益甚。一醫俾服四君子湯送下,稍瘥。後服菟絲子山藥丸,氣血漸充實而愈。
—產婦小便下血,面色青黃,脅脹少食,此肝乘脾土之症。用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數服而愈。後為懷抱不樂,食少體倦,驚悸無寐,血乃作。用加味歸脾湯二十餘劑將愈,惑於眾論,用犀角地黃湯之類,一劑諸症復作,仍服前藥而愈。
薛立齋治一人尿血,久用寒涼止血藥,面色痿黃,肢體倦怠,飲食不甘,晡熱作渴三年矣。此前藥復傷脾胃,元氣下降,而不能攝血也。蓋病久鬱結傷脾,用補中益氣以補元氣,用歸脾湯以解脾郁,使血歸經,更用加味逍遙以調養肝血,不月諸症漸愈,三月而痊。
大便血
仲景云: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大便前後下血,便前由手陽明隨經下行,滲入大腸,傳於廣腸而下也;便後由足陽明隨經入胃,淫溢而下者也,古人謂遠血、近血者是也。凡腸風、臟毒、血痔、腸癖等症,俱不贅入。惟內傷虛損便血,採取數則,以為全書焉。
—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色或黑色,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症,而或見噁心嘔吐。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之屬主之。
—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壽脾湯、歸脾湯主之。若氣大陷而大虛者,宜舉元煎主之。
—血滑不止者,或以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凡此之類,皆當以固澀為主,宜勝金丸、香梅丸之類主之。然血滑不止者,多由氣虛,宜以人參湯送之尤妙。或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加文蛤、烏梅、五味子之類主之。若滑甚不能止者,惟玉關煎最佳。
—怒氣傷肝,血因氣逆而下者,宜化肝煎、枳殼湯之類主之。若肝邪乘脾,以致脾虛失血者,自無煩熱氣逆等症,宜從脾胃氣虛症治,不得平肝,以再傷肝氣也。
—凡因勞倦七情,內傷不足,而致大便動血者,非傷心脾,即傷肝腎。此其中氣受傷,故有為嘔惡痞滿者,有為疼痛泄瀉者,有為寒熱往來,飲食不進者,時醫不能察本,但見此症,非雲氣滯,即云痰火,而肆用寒涼,妄加攻擊,傷而又傷,必致延綿日困,及其既甚,則多有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絕,血無所統,故注泄下行。陽敗於陰,故色為灰黑。此危劇症也,即速用回陽等劑,猶恐不及,而若輩猶云,今既見血,安可再用溫藥,必致其斃籲!受害者殊為可憫,害人者殊為可恨。
脾統血,脾虛則血無所統,而大便下血者,宜資成湯。飲食短少,中焦氣滯,而大便下血者,宜理脾陰正方。若肝木侮土,而大便下血者,宜暢郁湯。若陰分不足,而大便下血者,宜培土養陰湯。若脾虛血少者,理脾益陰湯。
治案
—人虛損,大便下血,每日二三碗,身黃瘦,以四物湯加藕節一合,紅花、蒲黃一錢,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之愈。
周輝患大便下血,百藥俱嘗,止而復作,循十五年不愈,或以人參平胃散,逐日進一服,至月餘,而十五載之病瘳。
王庭,王府長史也。病大便下血,勢頗危殆,一日昏憒中,聞有人云:服藥誤矣,吃小水好。庭信之,飲小水一碗頓蘇,逐日飲之而愈。
—人患下血,諸治不效。一教以老絲瓜,去向里上筋,烘燥,不犯鐵器,為末,空心酒下二三匙,連服數朝愈。
薛立齋治一男子,每飲食勞倦,便血,飲食無味,口乾,此中氣不足也。用六君子湯加芎、歸而脾胃健,又用補中益氣而便血止。
—婦但怒便血,寒熱口苦,或胸脅脹痛,或小腹痞悶。此怒動肝火而侮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而愈。用補中益氣、加味逍遙二藥而不復作。
—婦人久下血在糞前,屬脾胃虛寒,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加黃連炒茱萸一錢,數劑稍緩。乃加用生吳茱萸三分,數劑而愈。
江應宿治一人,便血七年,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面色萎黃,百藥不效,每服寒涼,其下愈多。診得六脈濡弱無力,乃中氣虛寒,脾不能攝血歸經。用補中益氣湯加燈燒落、荊芥穗一撮,橡斗灰一錢,炮姜五分,二劑而血止。單用補中益氣十餘劑,不復作矣。
上集卷之十四
血證例方
人參湯 治吐血、咯血,並吐血不止。
人參(一兩,為細末)
有火者,用雞蛋清,投新汲水,調如稀糊服。無火者,用人乳調和,溫飲之。
獨參湯 治吐血不止。
方見葛真人治法。
吳鶴皋曰:血者氣之守,氣者血之衛,相偶而不相離者也。一或失血過多則氣為孤,陽亦幾於飛越矣,故令脈微欲絕。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宜急固。故用甘溫之參,以固元氣,所以權輕重於緩急之際也,故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或者不達此理,見其失血,而主四物湯,則川芎之香竄,能散幾微之氣,而當歸、芍藥、地黃皆滋陰降下之品,不能生血於一時,反以失救死之權,而遺人夭殃矣。
人參飲子
人參 黃耆(各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五味子(三分) 當歸 甘草 白芍(各一錢)
六味地黃湯 治吐血、衄血、咯血、唾血。
生地(八錢) 丹皮(三錢) 山藥 山萸肉(各四錢) 茯苓 澤瀉(各三錢)
八味地黃湯
熟地(八錢) 山萸肉 山藥(各四錢)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錢) 附子 桂肉(各一錢)
澄按:古方只有六味丸、八味丸,而無六味湯、八味湯,後人改丸為湯,以應一時之急。今人竟有頻服者,無論其相宜不相宜,凡見血症,一概用之,謬之甚也。
知柏八味湯
即六味加黃柏、知母。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等症。
人參 白朮 茯神 棗仁(各二錢) 黃耆(炙,一錢五分) 當歸 遠志(各一錢) 木香 甘草(各五分) 龍眼肉(一錢)
羅東逸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耆、朮、苓、草,所以補脾也;立齋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是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鬱而傷,則母病必傳諸子,子又能令母虛,所必然者也。其症在怔忡怵惕、煩躁之症見於心;飲食倦怠,不能運思,手足無力,耳目昏眊之症見於脾,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己不能攝腎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傷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闓氣醒脾,使能急通脾氣,以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拔萃》犀角地黃湯 治一切血熱失血。
生地(二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 大黃(三錢) 犀角(磨汁)
水二鍾,煎一鍾,入犀角汁和勻,溫服。
生地黃飲子 治諸見血屬熱證。
生地 熟地 枸杞 黃耆 甘草 地骨皮 黃芩 白芍 天冬(各等份)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天冬飲子 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等症。
五味子(五個) 甘草 白芍 黃耆 人參(各一錢) 當歸 麥冬(各八分) 紫菀(一錢五分)
上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衄血,潤肺止嗽。
天冬 甘草 杏仁 貝母 茯苓 阿膠(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咽津含化。
鎮陰煎(新方) 治陰虛於下,陽格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沉細,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也。如治格陽喉痹上熱者,當以此湯冷服。
熟地(一二兩) 牛膝(二錢) 炙甘草(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肉桂(一二錢) 製附子(五七分或一二錢)
水二鍾,速煎服。如兼嘔惡,加乾薑炒黃,一二錢。如氣倦懶言而脈弱極者,宜速速加人參,隨宜用之。
養正丹 治上盛下虛,升降陰陽。
硫黃 黑錫 水銀 硃砂(各一兩)
熔化,為細末,糯米糊為丸。每空心服三十丸,鹽湯下。
柔脾湯 治虛熱吐血。
甘草(炒) 白芍(炒) 黃耆(炒) 熟地(各五錢)
旋神散 治癆瘵憎寒壯熱,口乾自汗煩躁,咳嗽唾血,瘦劇困倦。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熟地 麥冬 白芍 茯神 茯苓蓮子肉 桔梗 半夏曲 五味子 炙甘草(各等份)
水一鍾半,紅棗二枚,烏梅一個,煎七分。如嗽,加阿膠。胸滿,加木香,或加沉香。如不思飲食,加炒扁豆。
團參丸 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
人參 黃耆 飛羅面(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茅根湯下。
龍腦雞蘇丸 治上焦之火,除煩解勞,安吐血、衄血,清五臟虛煩,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症。
麥冬(四兩) 甘草(一兩五錢) 龍腦薄荷葉(一斤) 黃耆(一兩) 阿膠(炒) 人參(各二兩) 生地(六兩,另為末) 木通(二兩) 銀柴胡(二兩,湯浸二三日,絞汁) 一方加黃連一兩。
上用好白蜜二斤,先煎一二沸,卻入地黃末不住攪,徐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然後加前諸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
茜根湯 治吐血、咯血、嘔血等症。
四物湯加童便浸香附一錢五分,茜草根二錢五分,忌鐵器。
水煎。三服立愈。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似白虎證。
當歸(二錢,酒洗) 黃耆(一兩,蜜炙)
空心服。方論見東垣治法。
大阿膠丸 治血虛嗽血、吐血。
阿膠(微炒) 生地 熟地 大薊 山藥 雞蘇葉 五味子(各一兩) 柏子仁(另研) 麥冬 茯苓 百部 遠志 人參 防風(各五錢)
上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小麥麥冬湯嚼下一丸。
澄按:此羅太無方也。保精養血,血虛有潮熱者,甚相宜,純補劑也。
大補血丸 治陰虛吐血。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上以杜牛膝汁浸三日,取起酒洗,入臼內杵千杵,為丸桐子大,白湯下。
人參救肺湯 治吐血。
人參 升麻 柴胡 當歸 蒼朮(各一錢) 熟地 白芍 黃耆(各三錢) 陳皮 甘草 蘇木(各五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服。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為邪所傷吐血。
茯苓 茯神 麥冬 生地 當歸 陳皮 半夏曲(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竹葉、燈心同煎。與熱補心湯不同。
綠雲散 治吐血。
側柏葉 人參 阿膠(炒珠) 百合(等份)
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糯米飲調下。
蓮心散 治思慮傷心,吐血不止。
蓮子心 糯米(各十五粒)
上為末。空心溫酒調服。
雙荷散 治卒暴吐血。
藕節(七節) 荷葉蒂(七個)
上入蜜一匙擂細,水二鍾,煎八分,溫服。或為末,蜜湯下二錢。
藕節散 治吐血、衄血不止。
藕汁 生地黃汁 大薊汁(各三合) 生蜜(五匙)
上和勻。每服一小鐘,不拘時服。
大薊散 治辛熱傷肺,嘔吐血或一碗或半升,名曰肺疽。
大薊根 犀角屑 升麻 桑白皮 蒲黃 杏仁(去皮尖) 桔梗(各二錢) 炙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分作二服,水煎。
五神湯 治熱毒上攻,吐血不止。
生藕汁 刺薊汁 生地汁(各二盞) 生薑汁(半盞) 白蜜(一盞)
上和,煎三兩沸,無時,以一小盞調炒麵一錢,食前服。
必勝散 治男婦血妄流溢,或吐、或衄、或咳。
小薊 人參 蒲黃 當歸 熟地 川芎 烏梅(各一兩)
每服六錢,水煎服。
發灰散 治內崩吐血。
亂髮(燒灰,即血餘也)
上每服二錢,醋湯下。
棕灰散 治同前。
亂棕(燒灰存性)
上每服二錢。
二合灰散 因啖辛熱,嘔吐出血。
紅棗(和核燒灰存性) 百藥煎(煅,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龍膠 治大人小兒吐血。
阿膠(炒) 蛤粉(各一兩) 辰砂(少許)
上為末,藕節搗汁和蜜調下。
龍肝膏 治吐血不止。
伏龍肝(一兩) 生地汁 麥冬汁 小薊汁 藕汁(各三合) 薑汁(一合)
入蜜半匙,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
赤茯苓湯 治大怒傷肝,氣逆於胸吐血。
赤茯苓 人參 桔梗 陳皮(各三錢) 麥冬 白芍 檳榔(各一錢五分)
加姜三片,分二服,水煎。
涼血抑火湯 治吐血、衄血,初起氣盛上逆,不能下降歸經。
當歸 赤芍(各二錢) 大黃(三錢) 黃芩 黃連 丹皮 生地 川芎(各一錢五分) 燈心(三十莖)
臨服加藕汁半杯。
茜根散 治吐血、衄血、錯經妄行。
茜根 阿膠(各二錢,蛤粉炒) 側柏葉(一錢) 生地 甘草 黃芩(各一錢五分)
加童便半杯煎,沖服。
保真神應丸 治男婦吐血,咳嗽氣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熱,面色萎黃,日晡面赤,睡臥不寧,服之神效。
遼五味(揀淨,一斤) 杜仲(薑汁炒) 阿膠 白朮(各二兩) 貝母 茯苓 花椒目 荷葉(各四兩) 大生地(四兩,用柏子仁、砂仁三錢入內同煮,去二仁不用)
上為末,以黑棗肉同地黃汁搗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下。
急濟飲 治吐血如泉之甚,一服立止。
小薊(搗汁) 童便 京墨汁 藕汁 沉香(磨,一錢)
上作二次緩緩呷下。
奇方 治肺損嗽血、吐血。
生地(四兩,取汁) 鹿角膠(一兩,炒,為末)
上以地黃汁拌和,每服三錢,童便加薑汁少許調下。
生韭飲 治諸血上行。
韭菜取汁,用薑汁、童便磨鬱金飲之,其血自清,如無鬱金,以山茶花代之。
澄按:食鬱久則胃脘有瘀血作痛。此方大能開提氣血。
乾薑散 治吐血不止。
薑炭為末,童便調服。
大黃末 治吐血。
大黃末(一錢) 生地黃汁(一合)
水半鍾,煎四五沸服。
陳墨 治吐血。
好京墨(煨,去膠氣)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水調下。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各等份)
上研爛,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九仙驅紅散 治一切血。
連錢草(五錢) 當歸 黃連 條芩 蒲黃 生地 槐花 梔子(以上各一錢,俱酒炒)
上部加藕節一錢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錢五分。
蘿藦散 治吐血虛損。
蘿藦 地骨皮 柏子仁 五味子(各三兩)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下。
咯血方
七珍散 治久病咯血成勞等症。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山藥 黃粟米 黃耆(各一兩)
論曰:此純是氣藥,今以治血者,以久病傷脾肺,雖用血藥,恐滋潤之品,益足損脾,脾為金母,故只以脾為重也。虛則補其母,且培其土,能不作瀉,縱咯血甚,尚可調治。若滋陰藥多,病雖似減,一旦食少作瀉,則不可知矣。故血症必用脾肺藥收功,亦一定之法也。
聖餅子 治咯血等症。
青黛(一兩) 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以黃耆煎湯,炒如褐色,二味研作餅子,入柿餅內,濕紙包煨,連柿餅研細,米湯服下。
荷葉散 治咯血,用此方最良。
荷葉(不拘多少,焙乾為末)
上米飲或白湯送下。
思袍散 治咯血、吐血、唾血,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 乾荷葉 茅根(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食後溫服。
羅用蒲黃、荷葉二味。
丹溪方 治咯血。
桑白皮(一錢五分) 半夏(炒) 知母 貝母 茯苓 生地 陳皮(各一錢) 阿膠(炒) 甘草 杏仁(炒,各五分) 梔子 桔梗 柳桂(二分,入此以治上焦)
上用薑、蔥、白水煎服。
又方 治咯血、衄血。
白芍藥(一兩) 犀角(二錢五分)
上為末,新汲水調服一錢,血止為限。
白及散 治咯血。
白及(一兩) 藕節(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地黃散 治一切吐血、咯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茜草根(四錢) 大豆子 黃藥子 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方見各門
天王補心丹
四物湯
四君子湯 (俱見秦越人治法。)
二陰煎(見張景岳治法。)
桃仁湯(見下集積瘀。)
防風通聖散(見下集風熱。)
唾血方
七傷散 治勞嗽咳唾血。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 赤芍(七錢五分) 知母 玄胡索(各五錢) 鬱金 當歸 山藥 乳香 血竭(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下。一法,紅花、當歸煎湯下。
澄按:《本草》云:黃、白藥子,治肺熱有功。
千金方 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蜜糖 豬膏(二合) 糖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淨,搗如膏,和薑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每服杏仁一枚,日夜服六七次,漸加。
阿膠散 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阿膠(炒) 白及(各二錢) 天冬 北五味 人參 生地 茯苓(各一錢)
上以白及為細末,余藥用水一鍾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薑五片同煎,入白及末調,食後溫服。
茅根湯 治唾血。
白茅根一味,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絞汁飲之。
百部丸 治諸咳不得氣息,唾血。
百部(二兩) 升麻(五錢)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乾薑(各一兩)
上七味,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三次,知為度。忌生蔥、海藻、菘菜。
款冬散 治肺偏損,胸中虛;肺偏痛,唾血氣咳。
款冬花 當歸(各六分) 桂心 川芎 五味子 附子(炮,各七分) 細辛 貝母(各四分) 乾薑 生地(各八分) 白朮 炙甘草 杏仁(去皮,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為末,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
澄按:唾血、咳血屬寒者少。今此二方,用薑、桂、附熱劑,蓋為腎足少陰脈是動病咳、唾血者設也。用者審之。
麥門冬湯 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 麥冬 桑白皮(各七分) 紫菀茸 貝母(各六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淡竹葉 生地(各一錢) 五味子(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方見各門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四物湯(見秦越人治法。)
四陰煎
一陰煎(見張景岳治法。)
天門冬飲(見前血證。)
貝母丸
紫菀散(見咳嗽。)
補中益氣湯(見李東垣治法。)
六味地黃丸(見秦越人治法。)
枳朮丸(見下集食積。)
黃耆散(見嗽血。)
咳血方
《統旨》方
香附(童便浸) 青黛 梔子(炒) 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 海粉 瓜蔞仁 訶子 馬兜鈴
為細末,入白硼砂少許,煉蜜少加薑汁為丸,噙化一丸,白湯下。
天一丸 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劑也。與前方相兼服,治陰虛火動咳血等症甚效。
生地 丹皮 黃柏(童便浸) 知母(童便浸) 拘杞子 五味子 麥冬 獲苓 牛膝
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湯下八九十丸。
鹿黃丸 治酒色過度,飢飽失時,吐血、咳血、痰血神效。
枇杷葉 款冬花 紫菀 杏仁 木通 鹿茸 桑白皮(各一兩) 大黃(五錢)
為末,煉蜜丸,臨臥含化。
咳血方
青黛 瓜蔞仁 訶子 海石 山梔
上為末,薑汁蜜調為丸。嗽甚加杏仁。
雞子湯 治咳逆唾膿血。
雞子(一個) 甘草(炙) 大黃 黃芩(各二分) 甘遂(一分)
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雞子攪令調,盡飲之良。忌海藻、菘菜。
神傳膏 治癆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
用翦草一斤。婺、臺二州皆有,惟婺州可用,狀如茜草,又如細辛。每用一斤,淨洗為末,加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器盛之,不得犯鐵。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人五更起,東坐不得語,用匙挑藥如粥服,每服四匙,良久用稀粟米粥壓之。藥冷飲服,粥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損肺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神驗。
醍醐膏 治一切咳血肺疾。
用好牛酥五個,熔三遍,取出醍醐,含服一合即瘥。
方見各門
一陰煎
四陰煎(見張景岳治法。)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麥門冬湯(見唾血)
天門冬丸(見前血證。)
貝母丸(見咳嗽。)
金沸草散(見下集風熱。)
補肺湯(見嗽血。)
滋陰保肺湯(見嗽血。)
補中益氣湯(見李東垣治法。)
《局方》枳朮丸(見下集食積。)
六味地黃丸(見秦越人治法。)
新寧膏(見咳嗽。)
嗽血方
補肺湯 治勞嗽血。
人參 黃耆 五味子 紫菀(各七分) 熟地 桑白皮(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入蜜少許,食遠溫服。
滋陰保肺湯
黃柏 知母 天冬(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 生地 橘紅 紫菀 桑白皮(炒,各八分) 大粉草(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阿膠(一錢二分,蛤粉炒)
水煎,溫服。
人參黃耆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中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臟血。
人參 秦艽 茯苓(各二兩) 知母(二錢五分) 桔梗(一兩) 桑白皮 半夏(各一兩五錢) 紫菀 柴胡(各二兩五錢) 黃耆(三兩五錢) 鱉甲(去裙,酥炙,二兩)
人參蛤蚧散 治二三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 杏仁(去皮尖,五兩)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貝母 知母(各三兩) 桑白皮(二兩)
上為細末,每日如茶點服,神效。
海藏云:蛤蚧補肺勞虛嗽,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用蛤蚧、阿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內慢火煮至半升,去渣,臨臥為溫細細呷之。其渣候服盡再槌,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病人久病不喜水,當減水。
澄按:蛤蚧鳴時,聲聞數里,補中有通,善保肺氣,久嗽不愈者宜之。
續斷散 治骨蒸癆熱,傳屍瘦病,潮熱煩躁,喘嗽氣急,身疼盜汗,咳嗽吐膿血。
續斷 紫菀 桔梗 竹茹 五味子(各三錢) 生地 桑白皮(各五兩) 甘草(二兩,炙) 赤小豆(半升)
每服五七錢,入小麥五十粒,水煎,日三服。
經驗方 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
鮮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去上黃皮)
上銼細為末,糯米四兩,焙乾同搗末,每服一二錢,米飲下。
款花補肺湯
人參 麥冬(各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紫菀 款冬花 桑白皮(各一錢,炒)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 茯苓 貝母 橘紅(各八分) 甘草(五分)
寧嗽湯
五味子(十五粒) 茯苓(一錢) 桑白皮(一錢二分) 陳皮 知母 川芎(各一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黃耆散 治嗽久、勞嗽,唾血。
黃耆(蜜炙) 糯米(炒) 阿膠(等份,炒)
上為末,米飲下。
五味黃耆散 治咳嗽咯血成勞,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五味子 人參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黃耆 桔梗(各一錢五分) 熟地 麥冬(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方見各門
金沸草散(見下集風熱。)
六味地黃丸(見秦越人治法。)
一陰煎
左歸飲
五陰煎
五福飲
大補元煎
右歸飲
右歸丸(俱見張景岳治法。)
理中湯(見下集寒門。)
理陰煎(見下集屢散。)
枳朮丸(見下集食積。)
丹溪保和丸(見下集食積。)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益元散(見下集暑門)
八味地黃丸(見秦越人冶法。)
痰血方
丹溪方 治痰中血。
白朮(一錢五分) 貝母 白芍 桑白皮 桃仁(各一錢) 甘草(三分) 梔子(炒,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五分)
又方 治痰血。
橘紅 半夏 茯苓 貝母 丹皮 桃仁(各一錢) 黃連 甘草大青(各五分) 生薑(三片)
又方 治痰中血。
橘紅(二錢) 半夏 茯苓 枳殼 黃芩 桑皮(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三分) 人參(五分)
或加青黛,水煎服。
劫勞散 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芍(六兩) 黃耆 甘草 人參 當歸 半夏 茯苓 熟地 阿膠 五味子(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生薑二片,棗三枚,煎九分,無時溫服,日三次。陳日華云,有女及簪,病甚危,一歲之間藥無一效,得此方一服除根。
丹方 治盛夏吐紅痰,有一二聲嗽。
人參 防風(各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一分) 乾薑(三分) 桔梗(五分)
上煎二之一,入藕汁二大合,再煎,帶熱下三黃丸。
九味二陳湯 治中氣虧敗,動運失常,郁成痰飲,雜血而出。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 茯苓(八分) 炙甘草(五分) 陳皮 青皮(各一錢) 川芎(七分) 神麯(六分) 半夏(八分)
水煎,溫服。
保命散 治咯痰帶血出。
白朮(二錢) 貝母(一錢五分) 桔梗 青皮 梔子 甘草(各七分) 當歸(一錢二分) 白芍(八分) 丹皮 黃芩(各一錢) 桃仁(七分)
水煎,溫服。
保命人參散 治咯痰帶血而出。
人參 白朮(各三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五分) 橘紅(八分) 枳殼 桔梗 半夏 五味子 桑皮(各七分) 黃芩(一錢)
方見各門
六君子湯(見痰。)
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見郁。)
金沸草散(見下集風熱。)
四物湯
四君子湯
六味地黃丸(見秦越人治法。)
杏仁湯(見咳嗽。)
青龍湯(見下集寒。)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衄血方
犀角地黃湯治吐血、衄血等症。
生地(一兩五錢) 白芍(一兩) 丹皮 犀角(各二錢五分)
上四味,先用三味水煎去渣,入犀角汁熱服。
趙養葵曰:犀角地黃湯,乃衄血之的方。蓋犀水獸也,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從任督而至巔頂入鼻,惟犀角能下入腎水,引地黃滋陰之品,由腎脈而上,故為對症。若陰虛火動,吐血與咳咯者,可借用成功。若陽虛勞嗽,及脾胃虛者,皆不宜。
止衄散 治飢困勞役,動其虛火,致衄不止等症。
黃耆(六錢) 阿膠 生地 白芍 赤苓(各三錢) 當歸(三錢)
上每服四錢。
榴花散 治衄不止,以此末吹入鼻即止。
百葉榴花(陰乾為末)
榴花之紅,可使入血;榴花之澀,可能止血。一夫當關,此藥近之。
黃芩芍藥湯 陰火載血上行,衄不止。
黃芩(酒炒) 芍藥 甘草(等份)
羅太無寸金散 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 土馬鬃(各五錢。土馬鬃,青苔之類,牆垣之上,背陰古牆上有。有足者) 生甘草(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未止再服,立瘥。
濟生麥冬飲
麥冬 生地(各等份)
每服一兩,水煎服。
茅花散 治衄。
茅花一大握,銼,水煎,飲之立止。
方見各門
地黃飲子(見前血證。)
蘇子降氣湯(見下集風熱。)
理中湯(見下集寒門。)
一陰煎
二陰煎
左歸飲
五陰煎
五福飲(俱見張景岳治法。)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九竅出血方
黃金散
牛黃 鬱金
上二味等份為末。
血餘散
亂髮 皂角水
水洗淨,燒灰為末,每服二錢,茅根、車前草煎湯下。
大薊飲
大薊一握搗汁,以酒和服之。無生者,以乾者為末,冷水調下三錢。
耳衄方
六味地黃丸(見秦越人治法。)
外用龍骨末吹之。
逍遙散(見郁。)加龍膽草。
舌衄方
冰玉散 治牙疳牙痛,口瘡,齒舌衄。
生石膏(一兩) 月石(七錢) 冰片(三分) 殭蠶(一錢)
上為極細末,小磁瓶盛貯,敷之吹之。
冰白散 口舌糜爛。
人中白(二錢) 冰片(三分) 銅綠 杏仁(各一錢)
為細末,吹敷。
文蛤散 治舌衄。
五倍子 白膠香 牡丹皮(等份)
為末,敷患處。
蒲黃散
蒲黃炒焦為末,敷之。
槐花散
槐花為末,摻之。
發灰散(見前血症。)
發灰散米醋調,且敷患處。
妙香散(見遺精。)
肌衄方
河間定命散 治膽受熱,血妄行肌衄。
硃砂 寒水石 麝香
上為末,用五分,新汲水調下。
方見各門
冰白散
發灰散(俱見前)
大全竹茹湯
黃耆建中湯(見張仲景治法。)
辰砂妙香散(見遺精。)
四神散(見下血。)
十全大補湯(見秦越人治法。)
齒衄方
方見各門
石刻安腎丸(見膝冷。)
《局方》安腎丸(見喘。)
八味丸(見張仲景治法。)
清胃散(見積熱。)
六味地黃湯(見前血證。)
消風散(見下集風熱。)
養正丹(見前血證。)
抽薪飲
清胃飲(俱見下集積熱。)
玉女煎(見下集暑。)
左歸飲(見張景岳治法。)
溺血方
四神湯 治血出不止,更治婦人產後血虛等症。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白芍(二錢) 炮姜(五分)
山鹿丸 治房室勞傷,小便出血。
山藥(一兩) 鹿角(五錢) 發灰(二錢)
上為末,苧根搗汁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寄奴散 治大小便出血不止。
劉寄奴
上為末,清茶調服,立止。
柿灰散 治尿後有乾血。
乾柿餅(燒灰)三枚,陳米飲調下。
方見各門
人參固本丸 見泄瀉。
左歸飲 見張景岳治法。
人參丸(見怔忡。)
天王補心丹(見秦越人治法。)
妙香散(見遺精。)
秘元煎(見遺精。)
金櫻膏(見遺精。)
歸脾湯(見前血證。)
舉元煎(見張景岳治法。)
八味養榮湯見□□□□□
便血方
黃土湯 治先便後血,名曰遠血。
粉草 熟地 白朮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作三服。
赤豆當歸散 治先血後便,名曰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 當歸(一兩)
為末,白湯調下二錢,日三服。
梅師云: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小豆末,水調下方寸。
壽脾煎 治脾虛不能攝血。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及婦人無火崩淋等症。
白朮(二三錢) 當歸 山藥(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棗仁(一錢五分) 遠志(三五分) 乾薑(一二錢) 蓮肉(二十粒,炒) 人參(隨宜)
—加烏梅,一加醋炒文蛤。
養中湯 治中氣虛寒。
人參(二三錢) 山藥(二錢) 扁豆(三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乾薑(三錢)
氣滯加陳皮。虛餒加熟地。
玉關丸 治腸風血脫,崩漏帶濁不固。
白麵(炒熟,四兩) 枯礬(二兩) 文蛤(醋炒黑,二兩) 北五味(一兩,炒) 訶子(二兩五錢,生半炒)
上為末,用熟湯和丸梧桐子大。以溫補脾腎等症隨症加減,煎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如血熱妄行者,以涼藥送下。
勝金丸 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便血。
百藥煎(三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一兩)
上為末,飯為丸或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或參湯下。
香梅丸 腸風下血,服之立止。
烏梅肉 白芷 百藥煎(燒存性,等份)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方用卷柏、棕灰、地榆、黃耆為末,米飲下。
方見各門
理中湯(見下集寒。)
歸脾湯(見前血證。)
十全大補湯(見秦越人治法。)
補中益氣湯(見李東垣治法。)
化肝煎(見郁。)
舉元煎(見張景岳治法。)
上集卷之十五
咳嗽綱目
經旨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容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其時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示從容》篇曰: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
按:腎虛則龍雷之火泛,上乘肺金,煩熱冤苦,虛勞咳嗽。
《陰陽別論》曰:一陽病發,少氣,善咳善泄。
《玉機真臟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脈法
仲景曰:人嗽十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肺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嗽脈浮為實邪,宜發散。脈實為內熱,宜清利。脈澀散為肺虛,宜溫外。久嗽曾經外解,以致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咳嗽。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大無力,若沉細帶數則火鬱極也。久嗽虛羸脈弱者生,實牢大數者死,浮軟者生,沉緊者死。
《脈經》曰: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不過十五日死。脈出魚際,為氣逆喘急。
咳嗽總論
吳澄曰:咳嗽一症,為治甚難。非吾知之為治之難,能明咳嗽之難也。凡辨咳嗽者,欲知所咳之因,撮其大要而辨之,有三綱領焉,八條目焉。三綱領者:外感咳嗽,內傷咳嗽,虛中挾邪咳嗽也。八條目者:外感病多不離寒熱二症;內傷不一,總屬金水二家;其虛中挾邪,則有輕重虛實之各別也。所見出於外感者,而治之以內傷,則外邪不解,而咳嗽彌深。所見出於內傷者,而治之以外感,則正氣漸耗,而咳嗽愈熾。外感之嗽為邪有餘,若虛中挾邪,難作有餘看。內傷之嗽多屬不足,若虛中挾實,難作不足論。或稟體素虛,而又挾外感,則當分其輕重,或補三而散二。尚賦質原強,而又挾內傷,則當察其虛實,或補少而散多。此其輕重權衡,在人會意,最易差謬,此真為治之難也。
外感條目,分寒熱二證
吳澄曰:外感咳嗽,有兼風寒,有兼火熱。六氣相因,有寒包火,熱裹寒,或乾咳,或有痰,種種各殊,而治療之法,非用辛溫以散寒,即用清涼以除熱二者而已。
—外感咳嗽,無論四時,必皆因於寒邪。蓋寒隨時氣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以辛溫,其邪自散,六安煎加減。
—寒氣大盛,或中寒肺氣不溫,邪不能解者,六安煎加細辛五七分。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即麻黃、桂枝俱可加入,或大青龍湯。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病氣俱實者,宜用麻黃湯之類,所謂邪自表而入,仍自表而出也。
—傷風見寒,或傷寒見風,而往來寒熱,咳嗽不止者,宜小柴胡合二陳湯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氣不多者,但以二陳湯加減主之。
—咳嗽凡遇秋冬即發者,此寒包熱也。但解其寒,其熱自退,宜六安煎、二陳湯、金水六君煎三方主之。
—人知肺主皮毛,外感風寒為寒,殊不知傳裡郁久變為熱也。況肺為華蓋,而五臟六腑火自內起,熏蒸焚灼作嗽者多矣。
—氣動火炎,久嗽無痰,脈數躁煩,稠黏涕唾,此傷熱也,治以清熱潤燥為先。人參、半夏在所禁用,如瓜蔞、海石、二冬、二母、芩、連、山梔之類,可選用也。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內熱喜冷,脈滑等症。亦但以二陳、六安等湯加涼藥佐之,微熱者可加黃芩,熱甚者宜加梔子、知母之屬。
—夏月火熱炎上,喘急而嗽,面赤潮熱,脈洪大者,用黃連解毒湯主之。熱燥而咳,用梔子仁湯。
—火乘肺金,若上焦實熱,用涼膈散。中焦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下焦虛熱,六味丸。
—秋月濕熱傷肺,若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用白虎湯。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痞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用香薷飲。
內傷條目,分金水二臟
吳澄曰:外感以咳嗽為輕,內傷以咳嗽為重,重者精氣受傷也。五臟雖皆有精氣,蓋以肺為元氣之主,故凡氣分之受傷而咳嗽者,皆自肺主之。腎為元精之本,故凡精分之受傷而咳嗽者,皆是腎主之。其曰肝曰脾曰心,則二臟之傳變也。曰痰曰火,則咳嗽之標症抑末矣。
—肺金為清虛之臟,凡金被火刑則為嗽,金寒水冷亦為嗽。此咳嗽所當治肺也。然內傷之嗽,則不獨在肺。蓋五臟之精氣皆藏於腎,而少陰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咽喉挾舌本,所以肺金之虛多由腎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虛也。故凡治勞損咳嗽,必當以壯水滋陰為主,庶肺氣得充,嗽可漸愈。宜一陰煎、左歸飲、瓊玉膏、左歸丸、六味丸之類。
—有元陽下虧,主氣不布,以致脾困於中,肺困於上,而為喘促痞滿,為痰涎嘔惡,為泄瀉畏寒。凡脈見細弱,症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症候,皆不必治嗽,但補陽而嗽自止。如右歸丸(飲)、八味丸、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理中劫勞散之類,皆當隨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無及也。
—內傷咳嗽,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以致火鑠肺金,而為乾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喜冷,尺寸滑數等症,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此當與咳血參治。
—凡午後嗽者,屬腎氣虧損,火炎水涸,或津液湧而為痰者,乃真臟為患也。須用六味地黃丸,壯腎水滋化源為主;以補中益氣湯,養脾土生肺腎為佐。設用清氣化痰則誤矣。
—虛損咳嗽,多由火克肺金成之者,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人身之血猶水也,血之英華最厚,厚者精也。不謹養者,縱其欲而快其心,則精血滲涸,故臟腑津液漸燥,則火動熏肺而生痰。因其燥則痰黏於肺管不利出,故嗽而聲干。原乎精乏則陰虛,陰虛則相火沖冒,而變飲為涎也。二火熏膈則痰涎逆上,胃脘不利則多嗽聲。蓋痰因火動,嗽因痰起,色黃為有氣可治,狀如魚涎白沫者,為無元氣,難愈也。宜早服補陰丸以培於下,晚服潤肺湯以和其中,兼以瓊玉膏,或人參潤肺丸,或人參紫菀湯。若能絕欲忘機,庶幾望痊有期。否則藥如杯水而救車薪之火矣,焉能撲滅哉?
—有好色作勞之人,相火熾盛,氣不歸原,騰空而入於肺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內,聚痰湊沫,喘咳煩冤,日續一日,久之漸成熟路,只候腎氣一動,咳嗽俱發。外症咸痰稠濁,夜臥不眠,或兩頤紅赤,累累發塊,或胸背有瘡,如粟如米,皆其驗也。治宜清心靜養,保肺滋陰。若暴發而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赤舌脹,喉哽目突者死。瓊玉膏、清寧膏。
喻氏曰:內傷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壯水,金虛崇土,郁甚舒肝,氣逆理脾,食積和中,房勞補下,內已先傷,藥不宜峻。
《類經》云:脾為黃婆,交媾水火,會合金木者也。久嗽曾經瀉肺,及房勞飢飽,以致脾肺虛而飲食少者,只宜理脾而咳自止。
虛中挾邪條目,分輕重察虛實
吳澄曰: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其本不同,其治亦異。蓋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於肺。內傷之咳,必由精氣受傷而關於腎。一內一外,一虛一實,迥然不同,無難治也。惟是外感而兼內傷,內傷而兼外感,則補而兼散,散而兼補,其間之虛實,不可不察也。又有內傷重而外感輕,或內傷輕而外感重,則補多散少,或補少散多,其間之輕重,又不可不辨也。今人但知肺主皮毛,一遇外感風寒,疏散之外又行疏散,牢不可破。殊不知體弱之人,久則傳變為郁咳,遂成癆瘵。人但知腎主精血,一凡內傷不足,滋補之中又加滋補。殊不知外邪未解,愈投愈咳,亦成癆瘵。而究其原因,每由嗽起。因立解托、補托二法,自制得效一十三方,詳見虛損治法。
薛氏曰: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當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虛漸腫,而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凡病邪既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
—病久或誤服表散之劑,以致元氣虛而邪氣實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直入,病愈難愈矣。
—凡外感之嗽,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則最易感邪。但察其脈體稍弱,胸膈無滯;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或心嘈嘔惡,飢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氣漸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加減主之,足稱神劑。
—外感咳嗽,脾胃土虛,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肺。或脾虛不能制水,泛而為痰,宜理中湯,或理陰煎、八味丸之類以補土母。皆良法也。
—外感與內傷,寒病與熱病,氣虛與血虛,如冰炭之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病。
趙氏云: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飢飽勞役發熱等症,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稍加發散,以補中益氣為主。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實萬世無窮之利。此東垣特發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熱者,十之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熱,即曰傷寒,類用發散而斃,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煩躁,與六味地黃丸一大劑即愈。如下部惡寒,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加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飲,活人多矣。此丹溪發明陰虛發熱之旨外,尚還未盡之旨也。
李士材云: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以補中益氣湯代之。
《準繩》治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藥。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升麻、藁本、蒼朮。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補術散,有汗者用白朮散;治剛痙,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柔痙,白朮湯加耆、朮、桂心;治中暍脈弦細芤遲者,用黃耆湯。此皆治虛中挾邪,內傷兼外感之法也。
—逍遙散,能治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咳嗽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飧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以逍遙散出入加減,無不獲效。如血虛有火而咳嗽者,宜暢郁湯亦妙。若食少食痰多而咳嗽者,用和中理陰湯調之。
—肺家有餘之火,或傷風、傷熱之症,而虛中挾邪,不任發散,或以沙參、秦艽、續斷、人參三五七分,托邪外出。若肺實而有火者,不可用也。若誤用之,是助其邪而重其病也。若本經之氣血有虧,臟腑之精神不足,形枯色萎,氣弱神羸,種種弱症已現,安得不補?蓋實火瀉則清,虛火補則息。精神氣血,由補而足,則氣自歸根,而咳嗽亦自愈。
澄按:沙參形似人參,人參能補五臟之陽,沙參能補五臟之陰,其形類桔梗,其功亦能入陰分,而托邪從外出。若掘新鮮土沙參熬膏,以治虛中挾邪之症,其效甚著。而近日多用北沙參,蓋北沙參只有二種,其餘非佳品也。一種防風沙參,自防風中揀出,其形長而扁,皮粗不好看,與防風相類,而能兼補兼托。此北地來者,真北沙參也。一種出自上黨,其形如參,其色白而微黃,切片有金井玉欄杆,嫩澤而甘平不苦者為最。然雖補陰,其性味平淡,不能捷效。真者竟不可得。一云出自江西,近日肆中所售,皆近山之土桔梗做成也。邇日黨參、北沙參,名目更多,計有數十種。有一種防風黨,名大頭獅子者為最,其皮殼雖粗,亦類人參,其味甘甜,其形長大。有一劈數開者,此平生所用得力有功之品,熬膏入藥最良。惟味甘甜,脾虛氣脹者忌用耳。
—外邪咳嗽,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此必其人體柔弱,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故見其發熱,遂認為火;見其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率用滋陰降火等劑。不知寒邪既已在表,涼藥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內又得寒,則表裡合邪,既邪留不解,延綿日甚,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夫傷風豈能變勞,特以庸醫誤治,而日加清削,則柔弱之人,何能堪此?久而不愈,不至成勞不已也。此實醫之所誤耳。故於此症,最當詳察在表在裡,及新邪久病等,因脈色形氣等辨之。辨得其真,則但用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陳煎之類,不數劑而可愈矣。
澄按:外感咳嗽,變為內損,今時極多,當與下集風勞門參看。若初起寒熱往來,宜柴芩解托湯。若郁裡熱者,宜和中解托湯。若見蒸熱者,宜清裡解托湯。若客邪似虛症者,葛根解托湯。若外邪內陷者,升麻解托湯。
各種咳嗽
虛火咳嗽
虛火者,非火不足也,因人元氣虧損,三焦之火乘虛上炎,肺為火灼,則氣逆而嗽,痰涎清薄,嗽時面紅氣喘,咽乾喉癬喉癢,口臭煩渴,飲食減少,其脈虛弱,或浮弦而無力,或微數而不清。是為虛火咳嗽,法宜滋補。
肺實咳嗽
肺脹者,肺統周身之氣,因虛不能宣布於外,而反逆歸本經,諸竅半塞不通而發脹,則中府、雲門兩脅間之經絡,皆不能利,所以氣高而似喘,實非喘症。若邪偏左則左體不能貼席,偏右則右體不能貼席,貼席則喘嗽不止。其脈左則人迎弦急,右則氣口弦緊而滑數。此為氣實咳嗽,宜疏散。
肺虛咳嗽
肺虛者,肺家元氣自虛也。惟其自虛則腠理不密,故外則無風而畏風,外則無寒而怯寒,內則氣怯息短,力弱神虛,面白神羸,情志鬱結,嗜臥懶言,遺精自汗,飲食減少,咳嗽無力,痰涎清薄,六脈虛微而澀弱,按之無神。此為陽虛脈症,宜大補元氣,則嗽不治而自愈。若專於消熱消痰以止嗽,未有不速其死也。
肺燥咳嗽
金性喜清潤,潤則生水,以滋臟腑。若本體一燥,則水源漸竭,火無所制,金受火燥,則氣自亂而咳嗽,嗽則喉干聲啞,煩渴引飲,痰結便閉,肌膚枯燥,形神虛萎,脈必虛數,久則澀數無神,法當滋潤清補。
癆瘵咳嗽
癆瘵咳嗽者,因熱鬱生蟲,蟲生五臟而咳,初起即治易愈。若遲延日久,至聲嘶喉啞,六脈細數而急疾者,不治。如六脈平緩有神,飲食不減,大肉未消,用方調治,或有生機。
久嗽視唇上有白點,蟲在上面;下唇白點,蟲在下面。當用殺蟲之法,與傳屍癆瘵同治。方見水丘治法。
心經咳嗽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桔梗湯主之。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
肺經咳嗽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麻黃湯主之。又咳引頸項而唾血,謂之肺咳。
肝經咳嗽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下滿,小柴胡湯主之。
脾經咳嗽
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主之。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小腹,謂之脾咳。
腎經咳嗽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又咳則耳無所聞,引腰並臍中,謂之腎咳。
胃經咳嗽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主之。
膽經咳嗽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大腸咳嗽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
小腸咳嗽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主之。
膀胱咳嗽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茯苓甘草湯主之。
三焦咳嗽
久嗽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錢氏異功散主之。
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嗽,惡風自汗發熱,其脈浮。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
傷寒咳嗽
悽清怯寒,惡寒發熱,無汗脈緊,鼻流清涕,又憎寒壯熱,無汗惡寒。杏子湯加紫蘇、乾葛,去乾薑、五味,或二陳湯加乾葛、杏仁、桔梗。
傷暑咳嗽
煩熱引飲,口燥齒乾,或吐涎沫,聲嘶咯血。人參白虎湯,黃連解毒湯。
傷濕咳嗽
骨節煩疼,四肢重著,灑淅惡寒。或冒雨露,或浴不解濕衣。白朮酒主之。
房勞咳嗽
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大菟絲子丸主之。
飢飽咳嗽
胸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保和丸主之。
疲勞咳嗽
咳而左脅偏痛,引小腹並膝腕疼。
叫傷咳嗽
咳而因呼叫太過,或吐白涎,口燥聲嘶。
勞神咳嗽
咳而因勞神傷心,煩熱自汗,咽乾咯血。
熱嗽
熱嗽者,夏月嗽而發熱者是也。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或帶血絲,血腥臭。不若風寒之嗽,痰清而白。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竹葉石膏湯加知母、五味、杏仁、枇杷葉;或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枇杷葉、五味子、杏仁、桑皮、貝母、桔梗、茯苓。
冷嗽
飲冷食寒,因之而嗽。紫菀飲。
暴感咳嗽
暴感風寒,不惡寒發熱,止是咳嗽,鼻塞聲重,此感之輕者,寧嗽化痰湯。
春月咳嗽
春月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聲重,身熱頭疼,用局方消風散。蓋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夏月咳嗽
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燥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秋月咳嗽
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痞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香薷飲。若病邪既去,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秋深初冬,天久不雨,燥金用事,則肺燥咳嗽,當清金潤肺,或兼清散。)
冬月咳嗽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俱病俱實者,宜華蓋散,加減麻黃湯。所謂從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氣病氣虛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易入,其病愈難治矣。
冷熱咳嗽
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
七情傷感嗽
七情傷感,無非傷動臟腑正氣,致邪上逆,結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順氣為先,四七湯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參、阿膠、麥冬、枇杷葉。
冷水嗽
有飲冷水太過,傷肺至嗽,俗謂之湊肺,宜紫菀飲。
吐嗽
有嗽吐痰與食俱出者,此飲食失節,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濁道,肺清道,清濁相干,故嗽飲食俱吐出。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
食夾痰嗽
《機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或二陳湯加瓜蔞、卜子、山楂、枳殼、神麯。
失音嗽
戴云:有熱嗽失音咽疼,多進冷劑而聲愈不出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亦可;冷熱嗽後失音者尤宜。嗽而失音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症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散熱服,或潤肺丸、清音丸。
聲啞嗽
痰熱壅於肺,金空則鳴,必清金中邪滯,用清咽寧嗽湯。亦有一種寒包熱者,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
久嗽
經年久嗽,服藥不瘥,余無他症,與勞嗽異,一味百部膏。
暴嗽
暴嗽與暴感風寒不同,有本有標。昔有教之,進生料鹿茸丸、大菟絲子丸方愈。亦覺之早,治之早故也。
暴嗽諸藥不效者,宜大菟絲子丸。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補之非法。
肺熱久嗽
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肉消瘦,將成肺勞。一味黃芩湯。一方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杏仁、桑白皮等份,大黃減半,蜜丸,夜臥含化。
煩冤嗽
《素問》云: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八味丸,安腎丸主之。
勞嗽
有因久嗽成勞者,有因久勞乃嗽者。其症寒熱往來,或獨熱無寒,咽乾嗌痛,精神疲極,所嗽之痰或濃或淡,或時有血,腥臭異常,語聲不出者。宜用苡仁、桑皮、麥冬、白石英、人參、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杏仁、貝母、百合、桔梗、秦艽、枇杷葉、薑、棗同煎去渣,調鍾乳粉;咽痛加桔梗。保和湯,紫菀湯,知母茯苓湯,蛤蚧散,寧肺湯。
支嗽
(即支飲)
咳而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支咳者,刺足太衝。
厥陰咳
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厥者,刺手大陵。
肺喘咳
仲景云:咳而氣上,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上氣咳
(停水)
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主之。
肺脹咳
丹溪云:肺脹而咳者,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不能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之功。佐以海石、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姜,蜜丸噙。
痰瘀嗽
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訶子、青皮、竹瀝。
澄按:以上肺脹四症,治各不同。仲景乃治傷寒之法,主以散邪。丹溪乃治虛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