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 作者
- 梁廉夫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81年
- 底本
- 《珍本醫書集成》第十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序
醫書夥矣,上自《靈樞》《素問》,啟發元微。後則張仲景、劉河間、朱丹溪、李東垣諸名賢,以及近世玉路張氏、西昌喻氏、云間黃州二李氏、景岳張氏,類皆各有心傳,創立至論。業是者,自當博覽詳辨,精思審問,以求折衷,臨證又復變通,法古而不泥古。夫然後得以知醫名,否則皆不得謂之知醫也。乃今世之所謂知醫者。大都墨守一家,或固執成方,存以方試病之幸心,鮮因病立方之灼見,而不知醫者。亦遂敬而聽之。其貽誤為不少矣。(煦)甚慨焉,頃閱梁子材先生所輯《不知醫必要》一書,悉心披閱,見其條分縷晰,簡易詳明,俾不知醫者,得以遇病檢閱,心目瞭然,按證施方,有所把握,不致為庸庸者所誤。此中造福,功德豈有量哉。因捐資亟付手民,壽之棗梨,以傳於世。(煦)不知醫,亦勉志鄙見於簡端云爾。
光緒七年孟春月旭階氏岑春煦謹序
序
子翁先生,僕之莫逆友也。當僕蒞貴任時,見其人有澹臺子羽風,非公不至,心焉欽慕之而未敢以瑣屑致請也。及遇有疾延診,視其方無多藥數,而一投輒效,若海上仙,未嘗不嘆翁醫理之精,真於此道三折肱也。既而文郎以少年舉於鄉,並捷南宮,榮膺中書職,而翁亦選授靈川儒學,遂數年不相見,惟以雙鯉時通往來,而聞翁所至之處,全活多人,彌信功之不下良相焉。己卯秋,僕適卸布山篆,僑居省垣,翁以所著《不知醫必要》編問序於僕。披閱之下,見其中論症顯明,選方詳慎,知翁誠能博覽諸名醫之作,而得其竅要,又參以數十年閱歷,舉凡時疾雜症之紛紜蕃變,無不並蓄兼收,瞭如指掌,始匯為一編也。記有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如翁之少而習,長而安,老而不倦,與三世醫無以異,殆所謂括古今之奧旨,成一家之微言者乎。僕本不知醫,常因疾求醫,非特時醫不知翁之簡要,即良醫亦鮮如翁之審慎也。信之於素,更徵之實,翁之集為是編,無非因疾用藥之一言蔽之也。是為序。
光緒五年季秋山左愚弟焦肇駿撰
自序
古來醫書,自《靈素》而下,代有著作。然類皆卷帙浩繁,義理精奧,吾人各有所事,既不能捨己業而習之。一旦有病,不得不託之於醫。夫醫所以濟人也,識有不到,即未免殺人。嘗見世之市醫,往往抄用歌訣,執而鮮通。幸而病愈,不知何藥之投,若未愈,則不憚以人試藥,始而輕,繼而重,卒至於危而不可救。以父母妻子之性命,誤於庸庸者之手而不自知。予甚嘅焉。丙午秋,領鄉薦後,家居數載。暇時輒取前人所著方論,擇其辨症顯明,藥皆常見者,刪繁就簡,並參以己見,彙集成編。因遭兵亂,半已散亡。今任苜蓿閒官,謹將所存者檢出,失者補之,略者增之,以便人抄錄。倘不知醫者,誠能家備一書,臨症翻閱,庶不至為庸醫所誤,未嘗無小補云。
光緒六年仲秋七十老人子材梁廉夫書於靈川學署
要言
脈理最微,雖聰悟通人,加之細心參考,尚不能盡悉其奧妙。醫者動云診脈知症,此乃謬妄之談,欺人以取利耳。不知醫者,且不必言脈。
臨症最要者惟問,問其飲食好涼好熱,初病因何而起,曾服何方,服某方合,服某方不合,逐一問明,已得其大概。
凡人平日體質寒者,所得之病多寒。體質熱者,所得之病多熱。試看嗜酒之人,陽臟則酒氣上升而為熱,陰臟則水氣下降而為寒,可知熱因熱化,寒因寒化矣。
實熱症,必渴欲飲水,目有眵,唇紅,口氣臭,舌燥,微有黃苔,甚則起芒刺,或黑而焦,小便短赤,大便乾結,尿管痛澀,形色聲音壯厲。不必各樣俱全,但見多有可據者,便知其為熱。
虛寒症,必喜飲熱湯,唇不紅,口氣不熱,舌白無苔,帶潤,大便溏,小便清長,形色聲音微弱。不論何病,看其大小便,最為確據,如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斷無熱症。至於微黃之色,亦不可即以為熱。凡人中氣不足,或勞心勞力,與陰虛者,小便往往帶黃,宜細辨之。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或渴欲飲水,多亦不厭者,此火有餘也。或飲水只飲些須,不久又飲者,此真陰不足,欲得外水以潤之也。雖狂躁譫語,要看其舉動有力無力,聲音或壯或弱,並問其大便稀結,小便清赤如何,細心辨之,始無所誤。
陡然發熱,多是感受風寒,即速先服散劑,切不可隱忍,以致邪傳入里誤事。如未愈,然後審症用藥,既免風寒相兼,則見病治病,乃易於調理。
手足之厥,當分陰陽。陰厥者,其指甲帶青色,手掌心亦帶冷,固宜用四逆、薑、附等藥以回陽。若陽厥,則指甲帶紅色,手掌心必微熱,所謂熱深厥亦深也。須用涼藥,此亦不可不知。
得某病,即翻某病所論,反復細閱,閱畢,又將各方逐一看之。先擇平劑煎服,若未愈,熱症則服微涼,寒症則服微熱,由漸而進,不得初起即用大寒大熱之藥,以致有誤。
病有緩急。倘系緩症,無論男女老幼,俱從緩治,不可望速,遽用峻劑,以免有誤。小兒臟腑柔嫩,易於變症,用藥尤不得猛浪,如應用乾薑,只先用煨姜一二片,應用黃連、梔子,祗先用連翹、石斛之類,慎之志之。
大黃、朴硝、附子、乾薑,一大寒,一大熱,誤用則易殺人。然有時既有是症,必用是藥,始能挽回者。臨症者要有膽有識,事乃有濟。
有病最忌家人誤聽旁言,說某人服某藥愈,暗地與食。殊不知人有老少強弱,病有新久虛實之不同,藥物雜投,往往至於害事。
醫道無窮盡,愈學愈見其難,愈閱歷愈知其險。乃市醫往往大言,不論何症,動云包醫,冀僥倖以取利。若遇此輩,不妨明言,有賞有罰,以緘其口,免至病家為其所惑。
坊間所刊醫方,或將方刊入善書,自是一片婆心,但其人本不知醫,因偶然愈病,遂執為定論,不可盡信。如中風脫症,口開手撒,用皂角、明礬,服之必死;痢症概用黃連,寒痢服之,亦必死。其餘誤者尚多,不能枚舉。
川芎系血中氣藥,亦補散方內所常用。乃此藥能脫人真氣,用之不過錢余、二錢,至三錢而止。乃醫方婦科內,竟有用至五錢、七錢之多,陰受其害者,雖死不知也。慎之。
黃耆雖補氣,氣滯者忌之。白朮、甘草雖補脾,中滿者忌之。半夏雖能降逆,口乾與陰虛者忌之。當歸雖補血,其性帶滑,便溏者忌之。牛膝雖益精強陰,以其能通經墮胎,孕婦忌之。素有夢遺之症者,亦忌之。瘡科催膿,痘科行漿,忌白朮之燥脾,茯苓之滲濕,余藥非常用者,所忌不盡述。
凡人在家,則有父母妻子,出外或宦遊經商,孰能無一時之病。至有病而托性命於庸醫之手,念之殊足寒心。備是書則不至為其所害。
居家宜做木拖箱一隻,約可載藥三二十味,內開通火路,春夏則用火焙之。倘遇急症,取攜甚易,可便己,亦可救人。
望色
凡病皆現於舌,能辨其色,症自顯。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試舉傷於風寒者言之,如其津液如常,口不燥渴,雖或發熱,尚屬表症。若舌苔粗白而滑,邪已入里,此時不辨滋味矣,藥宜兼用半夏、藿香。迨粗白而轉黃色,邪已化火,宜加黃芩。熱甚則變黑,胃火甚也,宜加石膏。如黑而燥裂,則仍用石膏,知母,麥冬,花粉之類以潤之。厚苔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用生地、麥冬、沙參、石斛以養之。此表邪傳裡者然也。黑苔之不同有二:如黑而焦裂,起芒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症。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剋火之寒症。又藍為黑之變色屬寒,紫為紅之變色屬熱,此皆傷風寒症之辨法。舌中苔厚而黑燥,起芒刺,惟時疫發癍與傷寒之症乃有之。宜用生地,天麥冬,並重用石膏方可。若看雜症之法,其脾胃虛寒者,則舌無苔而潤,甚者連唇口面色俱痿白。此或泄瀉,或受濕,乃脾無火力,宜用四君,加木香、乾薑、大棗以振之。虛甚欲脫者,加附子、肉桂。脾熱者,舌中苔黃而薄,宜用黃芩。心熱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用黃連、麥冬,竹捲心。肝膽熱者,舌邊赤,或起芒刺,宜用柴胡、黑山梔。其舌中苔厚而黃者,胃微熱也,宜用石斛、花粉、知母、麥冬之類。如滿舌紅紫色而無苔者,此名絳舌,屬腎虛。更有病後絳舌,發亮而光,或舌底嗌乾而不欲飲冷,此皆腎水虧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左歸飲,或加肉桂以救其津液。至舌腫脹與重舌、木舌,均屬熱甚之症。
聞聲
古人何以聞聲而知病,蓋診脈時而呻吟者,痛也。言遲而蹇澀者,風痰也。聲如從甕中出者,中氣有濕也。言將終乃復言者,氣弱不相續也。衣被不斂,言語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出言懶怯,先輕後重者,內傷中氣也。出言壯厲,先重後輕者,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苦頭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也。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也。搖頭而呻,以手捫腮,唇齒痛也。診脈時呼氣者,鬱結也。紐而呻者,腹痛也,形羸聲啞,咽中有肺花瘡,癆瘵之難治也。猝然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也。聲嘶血敗者,久病不治也。坐而氣促,痰火為哮也。久而氣促者,病危也。中年人聲濁者,痰火也。診脈時獨言獨語,首尾不應者,思慮傷神也。氣促喘急,不足以息者,虛甚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是痰與火也。新病聞呃,非火逆,即寒呃也。久病聞呃,胃氣欲絕也。若傷寒壞症,聲啞為狐惑,上下唇有瘡,蟲食其臟與肛也。大抵諸病,總要聲音清亮,不異平時者為吉。
問症
凡看病必須問其起於何日,日少為新病多實,日久為舊病多虛。問其曾食何物,恐或傷肉食,或傷米麵之食,當分而治之。問其有怒勞房欲否,怒則傷肝,勞則內傷元氣,房事則傷腎。問初起是何病,發熱,頭痛,惡寒,則屬外感。心腹疼痛,及瀉痢等症,則屬內傷。問後變何病,痢變瀉變瘧為輕,瀉變痢則重也。聞口渴思飲否,不渴則內無熱也。口渴欲飲,則是有熱也。問喜冷喜熱,喜飲熱為寒,喜飲冷為熱也。問口中何味,如苦則熱,咸則寒,虛則淡,酸則傷食。甘則熱,或成疳也。問思食否,傷食則不思食。惟雜症思食,為有胃氣則生。絕食,為無胃氣則死也。問五味中愛食何味,如愛甘則脾弱,愛酸則肝虛也。問其胸中脹不脹,脹則不宜補,不脹則不宜瀉也。問腹內有無痛處,無痛則病不在內,主虛。有痛恐或食積,痰積,氣滯之類,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也。問足冷暖如何,足暖陽病,足冷陰病。倘乍冷乍溫,大便結則屬陽,大便如常則為虛症。問其平日勞逸,喜怒憂思,及素食何物,勞則氣散,逸則氣滯,喜則傷心,怒則傷肝,憂傷肺,恐傷腎,思慮傷脾胃,食厚味則生痰,醇酒則發熱也。問其有寒熱否,欲以辨其表裡,或外感,或內傷,或陰虛,或陽虛也。問其有汗無汗,頭身之痛不痛,欲察其表裡。表症固有可徵,里症亦必有內應之可驗也。種種問法,實為活人之捷徑。
觀形
凡看病之法,驗其口鼻之氣,可以知內傷外感,觀其身體動靜,可以定在表在裡。蓋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外感為邪氣有餘,邪有餘則口鼻之氣粗,疾出疾入。內傷為正氣虛弱,氣虛弱則口鼻之氣微,徐出徐入。此決內外之大概也。若夫身體動靜,亦有表裡之分。如發熱靜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動而躁及譫語者,此邪在裡也。而里症之中,復有陰陽之別。其向里而睡者陰也。向外而睡者陽也。仰睡者多熱,覆睡者多寒也。伸腳者為熱,蜷腳者為寒也。又須看其受衣被與否,如衣被全蓋,手足不露,身必惡寒。既惡寒,非外感,即寒邪直中也。揭去衣被,揚手露腳,身必惡熱。既惡熱,則邪已入腑矣。此以身體動靜,定其寒熱也。然更有陽極似陰,其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者。陰極似陽,假渴煩躁,欲坐臥泥水中者。此乃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症,尤不可以不辨。
卷一
傷風
此症由外感風邪,初起覺微涼畏風,旋即發熱,或鼻塞聲重,或頭痛身痛,或邪連陽明而口渴,或邪侵少陽而寒熱往來。速即照方服藥一劑,未愈再服一劑。避風寒,忌口,慎起居。邪無有不退。若隱忍遲滯,且食油膩,以致留邪不去。庸醫治之,每多受害。凡平日無病,陡然發熱,熱無停止者,即是傷風。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者,仍是外感之邪,猶未解。芩連知柏等寒涼,並神麯,山楂,麥芽,各消導之藥,一則使邪凝不散,一則能引邪入里。初傷風時,切不可服。邪未傳裡,則舌無苔,有熱仍當發散。如已傳裡,則舌苔粗白,渴欲飲水,宜服葛根湯。舌苔白而轉黃,則加黃芩,至黃而轉黑,或起芒刺,煩躁大渴,宜服人參白虎湯。大便秘結,小腹脹滿,則服小承氣湯。風寒俱從背俞而入,無論春夏秋冬,俱宜著背心以護之。若嚴寒時節,所縫綿衣,此處綿須加厚,庶免傷風傷寒之患。養生者其慎之,而年老及虛弱人,更不可忽。
傷風列方
蘇葉湯 散 治傷風發熱。
蘇葉 防風 川芎(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嫌甘草微涼,則用蜜炙,以下同。
羌活湯 散 治風邪發熱,兼肩背痛,或腰及手足痛者,亦宜。
羌活 防風 川芎 秦艽(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葛根湯 散微涼 治風邪發熱兼渴。
柴胡(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黨參(生,去蘆) 防風 荊芥(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生薑(二片)
二陳羌活湯 散 治風邪發熱,兼鼻塞聲重,或流清涕。
防風 羌活 茯苓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陳皮 川芎(各一錢) 蒼朮(米泔水浸,七分) 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
沖和湯 散 治感冒風濕,頭目不清,鼻塞聲重,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水浸) 荊芥(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
二陳杏仁湯 散 治風邪發熱,兼咳嗽。
防風 荊芥 茯苓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陳皮 桔梗(各一錢) 杏仁(二錢,杵) 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參歸荊防湯 散兼補 治風邪發熱,平素身體虛弱者。
黨參(炒,二錢) 陳皮(一錢) 防風 歸身 荊芥(各一錢五分) 炙草(六分) 紅棗(二枚) 生薑(二片)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大便溏,則去當歸。
加味小柴胡湯 涼散 治寒熱往來,無汗者。
柴胡(二錢) 羌活 黨參(生) 半夏 防風(各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臟寒者,去黃芩。
甘桔湯 散微涼 治風邪入肺,鬱而為熱,以致喉干,或喉痛者。
桔梗 甘草(各一錢五分) 荊芥穗(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
傷寒
此症乃因外感寒邪,四時皆有,惟冬季為正傷寒。蓋人因不慎起居,以致陰邪乘虛而入。初病時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疼,無汗,須速服發散之劑。未愈,則再服。務期身有微汗,則邪從外入者,亦使之從外而出,庶免有害。若猶豫隱忍,邪即傳經,或巡經傳,隔經傳,且有合病,並病,兩感,病變多端,甚難措手。茲略選數方,得某病,當服某湯,用活法治之,庶或有濟。又云傷寒大症,必得良醫診視,方無所誤。若無良醫,服發散藥後,每日惟飲淡薑湯,俟其漸愈,此亦不藥當中醫之法。至於大小承氣等湯,必察其胸腹果滿脹,腸胃果燥結,乃可服而下之。如似脹非脹,似滿非滿,仍不宜服,恐誤下或致不救。
傷寒列方
人參敗毒加減湯 散 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身疼無汗者。
黨參(去蘆) 羌活 獨活 川芎(各一錢五分) 蘇葉(一錢五分) 防風 藿香(各一錢)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
葛根升麻湯 散微涼 治邪傳胃經,身熱目痛,鼻乾唇焦不渴。
葛根(二錢) 升麻 秦艽 荊芥 白芷 赤芍 蘇葉(各一錢) 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面浮腫而痛者,風也。亦宜此方。
小柴胡湯 涼 治邪傳膽經,耳聾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脅痛,頭有汗,寒熱往來而嘔。
柴胡(二錢) 白芍(酒炒) 半夏(制) 黃芩(各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 甘草(各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大柴胡湯 大寒峻劑 治邪入脾經,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口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 半夏(制,一錢) 黃芩 白芍(各二錢) 枳實(一錢) 大黃(一錢)
五苓散 微熱 治邪止傳脾腑,口渴溺赤。
白朮(淨,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如不宜熱者,去肉桂。
白虎湯 大寒 治邪止傳陽明胃腑,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自汗,不得眠。
生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撮)
小承氣湯 大寒峻劑 治邪傳腎經,舌乾,口燥,利清水,或欲吐不吐,目不明。病至此已危。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
大承氣湯 大寒峻劑 治邪傳入肝經,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或氣上撞,心飢而不欲食。病至此已危極。
大黃(三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 芒硝(二錢)
附子理中湯 大熱峻劑 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穀,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炒) 製附子(各二錢) 乾薑(炒黃) 炙草(各一錢) 大棗(二枚)
當歸羌活湯 散兼補 治虛弱。及老人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
黨參(米炒,去蘆,二錢) 羌活 獨活 當歸(各一錢五分) 川芎 藿香(各一錢) 炙草(七分) 紫蘇(一錢)
加紅棗二枚,生薑二片,蔥白三寸煎。
結胸外治法 傷寒下早則成結胸,亦有不下而亦結胸者。其症心胸脹痛,手不可近。若服陷胸湯,未免太峻,不如用罨熨之方,較穩。痰積各病亦宜。
蔥頭(連須,一斤) 生蘿蔔(五個,若無則用子四兩,研碎) 老生薑(五兩)
三味共搗爛,略揸去水。燒酒炒熱,用布分作二包,於心胸或脅下痛處,順熨而又罨之。干則用揸去之水,並酒再炒,輪流熨罨,自能豁然開散,汗出而愈。但不可太熱,恐傷皮膚,大便結則兼熨臍腹。
麻黃桂枝湯列方 西北地方多寒,人之肌腠密,必服此二方始愈。
麻黃湯 溫散 治傷寒初起,發熱,惡熱,無汗者。
麻黃(去根節,二錢) 桂枝(一錢) 杏仁(八粒,去皮尖,炒杵)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
桂枝湯 散寒 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有汗者。
桂枝 赤芍(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服後,啜熱粥一盅,蓋被睡。
咳嗽
咳嗽之症,惟有外感內傷,二者而已。蓋外感者,陽邪也。邪自外而入,故治辛溫。內傷者,陰病也。陰受傷於內,故治宜甘平。外感之嗽,自上而下,其來速,病在肺。內傷之嗽,自下而上,其來徐,病在腎。又有勞傷之嗽,因汗出,風邪入肺,又復內搖其精,以致精血虧損,則邪不散,痰亦不出,此即勞傷干嗽之類也。最難醫治,故人不可不慎。
外感咳嗽(附:濕痰嗽,心胸煩熱嗽)
蘇子湯 和 治外感咳嗽。
陳皮 茯苓 前胡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蘇子(七分) 杏仁(杵,二錢) 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頭痛鼻塞,加川芎一錢五分。痰不易出,加當歸二錢。年老人尤宜。惟大便滑者,忌用。痰結而黃,平人加黃芩一錢五分。虛寒人,則加薑汁炒貝母。
六安煎加減 溫散 治外感咳嗽,冬月寒氣盛,邪不易散者。
陳皮 茯苓 杏仁(杵) 前胡(各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半夏(制,二錢) 炙草(七分) 生薑(三片)
五均湯 溫散 治外感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滿,咽痛者。
麻黃(去根節,七分) 荊芥(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杏仁(杵,二錢) 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麻黃,須先煎去沫,甘草不用炙。
白朮加減湯 和 治五臟受濕,咳嗽痰多,氣喘身重。
陳皮(一錢五分) 白朮(淨二錢) 半夏(制,一錢)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杏仁(杵,一錢) 炙草(一錢) 生薑(三片)
前胡湯 微涼 治心胸煩熱,咳嗽不利,涕唾稠黏。
前胡 麥冬(去心) 貝母(杵,各一錢五分) 桑白皮(蜜炙,一錢五分) 杏仁(杵,一錢) 炙草(六分) 生薑(三片)
久嗽列方
杏仁丸 兼補 治久嗽,及老人咳嗽喘急,不能睡臥。
核桃(去殼留衣,一兩五錢)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五錢)
煉老蜜為丸,每隻約重三錢,臨睡薑湯嚼下。
六君加味湯 補 治外感咳嗽,久服散藥未愈者。
黨參(去蘆,飯蒸) 白朮(淨炒) 杏仁(杵)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止嗽六君湯 溫補 治老人痰嗽,年久不愈者。
黨參(去蘆,飯蒸) 陳皮 核桃(去殼留衣,杵) 款冬花(蜜炙)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炒二錢) 炙甘草(一錢)
加泡姜七分,北味六分煎。
內傷咳嗽列方
此症多因酒色勞傷,初起時微嗽,日甚一日,則或為夜熱潮熱,或為形容瘦減,或兩顴常赤,氣短喉干,最為難治。有宜暫服涼藥者,有宜補水者,有宜補火者,有宜補土以生金者,當因病施治。
瀉白散 涼 治內傷肺熱咳嗽。
桑白皮(蜜炙) 川地骨(各四錢) 甘草(二錢)
共研細末,每服一二錢,白湯下。此散服一二料已愈,六七分即止,當思培補,不可過劑。
鱉甲丸 微涼 治虛癆咳嗽,耳鳴眼花。
五味子(二兩) 鱉甲(炙) 川地骨(各一兩三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錢,鹽湯下。
百花膏 和 治虛癆咳嗽不已。
款冬花(蜜炙) 百合(蒸透,焙乾)
等分,研末,蜜和丸,約每隻重三錢,臨臥,薑湯下。
燕窩湯 補 治虛癆咳嗽,潤肺清金。
沙參(二錢) 燕窩(三錢) 百合(五錢)
共燉爛食。
救肺湯 涼補 治虛癆,咳嗽肺燥。
黨參(去蘆) 杏仁(去皮尖,杵) 貝母(杵) 枇杷葉(去淨毛,蜜炙,各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 生地(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珠,二錢) 細甘草(六分)
加味地黃丸 補 治虛癆咳嗽。
熟地(一兩) 淮山(七錢) 茯苓(六錢) 萸肉(四錢) 丹皮(二錢) 北味(四錢) 麥冬(去心,三錢) 蛤蚧(去頭足,炙,五錢) 澤瀉(鹽水炒,二錢)
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四錢,白湯下。
黃耆散 補 治虛癆久嗽,唾血之症。
正黃耆(飯蒸) 真阿膠(蛤粉炒珠) 糯米(炒,各八錢)
等分,為末,每早晚,米飲下二錢。
加味六君湯 補 治虛癆咳嗽日久,以致粥飯食少者。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 白朮(淨) 半夏(制) 款冬花(蜜炙)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北味(六分) 炙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寧肺散 劫劑 治咳嗽久,肺氣不通,咯唾膿血,自汗長年不愈者,服之立止。
烏梅肉(七分) 粟殼(去筋膜,蜜炙,二錢)
共研細末,烏梅湯下。
乾咳嗽列方
貝母丸 微涼 治乾咳嗽。
川貝母(一兩五錢)
研末,蜜丸,如龍眼大,淡薑湯嚼下。
鳳髓膏 兼補 治乾咳嗽,大能潤肺。
淮山(炒) 杏仁(去皮尖研) 胡桃仁(研,各四兩)
共煎濃,攄去渣,加牛髓,白蜜,各八兩,熬將成膏,入磁瓶內,以紙封口,重湯燉一日,取起,冷定,用白湯化服一二匙,早午晚均宜。牛髓,即牛骨筒內結成者。
瓊玉膏 涼補 治虛癆,肺枯乾咳嗽,或好酒者,久嗽尤效。
大生地(四兩) 蜜糖(四兩)
共煎濃汁,用絹攄過,待用。雲茯苓一兩二錢,黨參六錢,研極細末,與藥汁和勻,入磁瓶內,紙封瓶口,置砂鍋水煮一日,取起,埋落地,去透火氣,每早晚白湯調下半酒杯,或溫酒下亦可。
喘促
二症相似,而實不同,宜細辨之。切不可混治。喘者,實邪也。病在上焦。或風寒外感,或痰涎內盛,或火熾傷金,或水氣乘肺。其人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以呼出為快也。此其病在肺,宜清宜破。促者,虛症也。病在下焦。或精泄之後,或藥誤之後,或大汗大瀉之後,或婦人月期生產之後,氣道噎塞,聲低息短,皇皇然氣若不續,提之不升,吸之不下,勞動則益甚,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此其病在肝腎。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上下不交,非培補本根不可。倘用實症等藥,則危在頃刻矣。慎之。
喘症列方
蘇子杏仁湯 和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蘇子(六分) 陳皮 半夏(制) 桑白皮(蜜炙,各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杏仁(杵二錢) 炙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加蘿蔔子一錢,更驗。
蘿蔔子丸 和 治氣壅痰盛,喘急,喘嗽亦宜。
杏仁(去皮尖) 蘿蔔子(炒)
等分,為細末,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如食積成痰而喘者,加山楂,神麯(炒),栝蔞仁(研),製半夏,各一錢五分。
十緡湯 微峻 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制,二錢) 皂角(炙,八分) 炙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煎。孕婦忌服皂角。
小青龍湯 熱散峻劑 治初感寒邪,心下有水氣,發熱咳嗽喘急。老人及虛弱者,勿服。
麻黃(去根節,七分) 桂枝(一錢) 半夏(制,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北味(六分) 細辛 乾薑(炒) 炙草(各五分)
人參定喘湯 溫散 治肺氣上喘,喉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黨參(去蘆,米炒) 阿膠(蛤粉炒珠) 半夏(制) 桑白皮(蜜炙,各一錢五分) 麻黃(去根節,七分) 北味(五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麻黃先煎去沫。
四磨飲 破氣 治氣逆,胸膈脹滿,喘急。
沉香 烏藥 枳實 檳榔
用酒磨白湯沖服。黨參煎湯,沖服更妥。
杏仁丸 兼補 治喘嗽。
胡桃仁(去殼留衣) 杏仁(去皮尖,各七錢)
研膏,煉老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又方以胡桃肉三枚,生薑三片,臨臥嚼服,飲湯三四口,再嚼再飲而睡,止嗽無痰。
促症列方
枸杞湯 補 治促症。腎主納氣,腎虛則不能吸氣歸根而短,故用枸杞以補之。只用一味者,任專則效速,較八味地黃丸尤勝。
大枸杞(四錢)
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煎。
獨參湯 補 治氣虛,氣脫,促症,反胃,嘔吐,各垂危病,亦宜。
高麗參(米拌炒,去蘆,一兩五錢)
濃煎乘熱服,日再進,兼以參煮粥食,尤佳。又方,高麗參二錢,胡桃仁五枚,加姜一片,大棗二枚,煎服。
貞元飲 補 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氣道噎塞,勢劇垂危。此乃元海無根,虧損,肝腎子午不交,氣脫症也。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病。
熟地(七錢) 當歸(三錢) 炙草(二錢)
水煎溫服。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片。氣虛極,加高麗參四錢。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六分。
哮喘
此症原有夙根,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偶觸風寒即發,遇勞亦發。治之者,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發後以扶正氣為主。
哮喘症列方
麻黃蘇子湯 溫散 治哮喘既發。
陳皮(一錢) 半夏(制) 竹黃(各一錢五分) 麻黃(先煎去沫,七分) 蘇子(六分) 沉香(研末,沖藥,四分) 細辛(五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蘇陳九寶湯 溫散 治老人小兒素有喘急之症,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臥。
麻黃(去根節,先煎,六分) 蘇葉 陳皮 大腹皮(酒洗,各一錢) 桂枝(七分) 薄荷(五分) 杏仁(杵) 桑白皮(蜜炙,各一錢) 炙草(五分) 烏梅(一隻) 生薑(三片)
六君貝母丸 兼補 治哮喘既發後補方。如虛弱之人,無論已發未發,均宜照服。
黨參(去蘆,米炒) 貝母(薑汁炒) 半夏(制,各一兩五錢) 茯苓(一兩二錢) 陳皮(一兩) 白朮(淨炒,二兩) 炙草(五錢)
用竹瀝水一茶杯,老生薑汁半茶杯,與各藥和勻,曬乾後,再和竹瀝、薑汁,二次曬乾,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中風
忽然昏倒,勢甚危急,宜分清閉症,脫症,用藥切不可混治。
閉症列方
此症忽然昏倒,牙關緊急,兩手握固,危在頃刻,皆由真氣耗散,脾腎已傷,故肝邪得以侮之。一見此症,速煎薑湯,用竹箸抉開口灌之。如抉不開,以通關散吹入鼻孔,有嚏可救,無嚏難治。以開關散擦牙,其口可開。
通關散 治中風閉症,將散少許吹入鼻內。此散藥鋪有賣。
生半夏 生南星 薄荷 細辛 皂角
等分,共研細末。
開關散 治閉症牙關緊閉,擦之可開。
生南星(一錢) 冰片(三分) 烏梅(去核,四隻)
共研細末。
生薑湯 溫散 治閉症,初服須抉開口灌。
老生薑(五錢)
水煎。
四君加味湯 兼補 治閉症脾虛者。
黨參(去蘆,飯蒸,三錢) 天麻 茯苓 鉤藤(各一錢五分) 白朮(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汁半酒杯沖藥服。有痰,加竹瀝水半酒杯。如倉猝無竹瀝水,即加天竹黃一錢五分。
加減六味地黃湯 兼補 治閉症腎水虛者。
熟地(五錢) 淮山(二錢) 萸肉 天麻 茯苓 鉤藤(各一錢五分)
加味,同上。
加味六君子湯 兼補 治閉症,口眼歪斜,偏左者。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 白朮(淨)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加竹瀝水,薑汁,各半酒杯,沖藥服,以去經絡之痰。或加殭蠶,天麻,羚羊角,以熄風活絡。或加附子以固陰,肉桂以通陽,黃耆以勝風。當審病而用之。
加味四物湯 兼補 治閉症,口眼歪斜偏右者。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川芎(各一錢五分)
加味,同上。
八珍湯 補 治閉症醒後,宜培補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二錢) 熟地(三錢) 川芎(一錢) 當歸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棗二枚煎。
脫症
此症倏然仆倒,昏不知人,口開手撒,眼合遺尿,皆由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或年力衰邁,氣血將離,再有所損,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昏僕不醒。此乃陽氣暴脫之候也。最危最急,與閉症迥不相同,切勿混治。一見此症,速即服大劑附子理中湯,十中或可救一二,遲則氣脫。倘灌蘇合牛黃等散風去痰之藥,必死。薑湯亦不可服,慎之。若吐沫直視,搖頭上攛,面赤如脂,汗出如珠,筋骨疼痛,即為脫絕不治之症。
脫症列方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中風脫症。
高麗參(去蘆,炒,四錢) 川乾薑(炒,一錢) 白朮(淨炒,二錢) 附子(制,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煎。如無麗參,則選好黨參亦可。
人參鹿茸丸 熱補 治脫症愈後培補者。
熟地(六錢) 枸杞(隔紙炒,三錢) 肉桂(去皮,一錢) 鹿茸(去毛,酥炙,二錢) 附子(制,二錢) 白朮(飯蒸,六錢) 淮山(薑汁炒,三錢) 麗參(飯蒸,切炒,二錢) 北味(鹽水浸炒,二錢) 麥冬(去心,紹酒潤,曬乾,二錢)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錢,米湯下。忌生蘿蔔,生蒜,及蕓薹,諸血亦不可食。
風中經絡
此症忽然倒僕,人事不省,但風從外入,中人肢體,或頑麻不仁,或癱瘓不用,或語言蹇澀,或痰涎壅滯,或半身不遂,手足不隨。若覺疼痛,多屬風邪。如只麻木不痛,皆由血氣之虧。治之者宜辨。痹症各方,多可通用。凡為風邪所侵而痛,無論手足腰脊等處,初起速即用羌活二三兩,研末酒炒,布包敷之,次日即愈。免至留邪為患,此秘方也。加薑汁一酒杯炒。
風中經絡列方
秦艽湯 散兼補 治風中經絡而痛。
羌活(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熟地(三錢) 秦艽 白芍(酒炒) 獨活(各一錢五分)
如有熱,加防己一錢,黃芩一錢五分。有寒,加製附子一錢,肉桂四分。小續命湯,亦治此症。方在痹症內。
當歸羌活湯 散兼補 治風中經絡,口眼喎斜,手足拘急。
黨參(去蘆,炒,二錢) 當歸 秦艽 獨活 鉤藤(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羌活(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
養血湯 散兼補 治風中經絡,血少偏枯,筋脈拘攣,疼痛。
當歸(二錢) 熟地(三錢) 白朮(酒炒,一錢五分) 藁本(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川芎 白芷(各一錢) 細辛(四分)
易老天麻湯 熱散微補 治肢節麻木,手足不隨等症。
熟地(五錢) 當歸(二錢) 牛膝(酒炒) 萆薢 天麻(酒炒) 羌活(各一錢五分) 附子(制,一錢) 生薑(二片)
黃耆五物湯 熱補 治半身不遂,或癱瘓不用,其人心清語謇,舌軟無力者。若神氣不清,則是痰病。須服二陳加薑汁,竹瀝。虛弱人,則服六君,加薑汁、竹瀝。
炙耆(四錢) 當歸 白芍(酒炒) 桂枝(各一錢五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神效黃耆湯 補 治渾身或頭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緊縮小,及羞明畏日,視物不明。
黃耆(酒炒,二錢) 黨參(去蘆,炒) 白芍(酒炒,各一錢) 蔓荊子(杵,一錢) 陳皮(五分) 炙草(一錢)
水煎臨睡熱服。凡麻木不仁,雖有熱症,不得用黃柏,惟加黃耆。
黃耆烏蛇酒 熱補去風 治半身不遂,肌肉消瘦,為偏枯症。忌用散藥,宜服此酒。
正北耆(蜜炙,一兩) 當歸(七錢) 桂枝(五錢) 烏蛇肉(炙,一兩五錢) 白芍藥(酒炒,四錢)
燒酒浸,早晚隨量飲。
暑症
前人分為陰暑陽暑,未免亂人聽聞,而不知畏熱貪涼,涼襲於外,則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病。此由靜得之,謂之傷風,傷寒。服防風、羌活,諸散藥自愈。若夏日炎炎,長途跋涉,人觸之則生暑病。此由動得之,謂之傷暑。其症口渴,心煩,頭痛,溺赤,身熱,汗出不止,脅下有汗,熱有停止,四肢困倦,與外感風寒不同,宜辨。
暑症列方
六一散 涼 治暑天熱傷元氣,或身熱,或小便短赤,或煩渴欲飲者。此方盪滌邪熱,從小便而出。加硃砂三錢,名益元散。使心神不安,藉以鎮之,亦佳。二散藥鋪均有賣。
滑石(一兩) 甘草(一錢)
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如無汗,則加香薷一錢。渴欲飲水,加乾葛二錢。足冷,則加蒼朮一錢。俱是水煎開散服,乃虛弱人平穩之方。
香薷飲 散 治傷暑熱而無汗者。若有汗則非宜。
香薷(一錢五分) 扁豆(杵,二錢五分) 厚朴(一錢) 炙草(六分)
如兩足轉筋,加川木瓜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心煩口渴,加黃連五分。但黃連,系苦寒之藥,平日胃寒者,不可服。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人亦不可多服,均當因其人之體質而用之。
歸葛飲 涼補 治陽明溫暑時症,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症。
當歸(二錢) 乾葛(三錢)
水煎,候微溫服。不可過熱。如大便溏者,勿服當歸。
人參白虎湯 大寒 治傷暑身熱,大渴大汗。兼治赤斑狂躁,渴欲飲水者。
生石膏(五錢) 知母(去毛,二錢) 黨參(去蘆,二錢) 甘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煎。如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加蒼朮一錢五分。此方乃係為壯健人而設,若體質虛寒者,勿服。
生脈散 涼補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此是預服以卻暑者,或暑病愈後,以此收功,非暑病正方也。
生黨參(去蘆,八錢) 麥冬(去心,三錢) 北味(七分)
水煎服。俗醫誤看生脈二字,每用此方以救脈脫。殊不知脈脫由陽氣欲散,服此湯是速其死也。必要四逆等湯,乃可挽回。
附中暑症
此症由暑天路途受熱,熱傷元氣,忽然昏僕,不省人事。切不可灌以冷水,冷水入口,即不能救。急以熱物熨其臍下,服中暑等方。又暑月身熱昏睡,或恐出丹,以生扁豆數粒與食,不知腥味,即是此症。急用生扁豆六錢研汁一小茶杯,滾水沖服,即愈。
中暑列方
茯苓半夏湯 和 治中暑忽然昏倒。
製半夏(醋炒,四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二錢)
共研末,白湯調下二錢。
蒜子湯 溫 治同上。
大蒜頭(三隻)
搗爛取汁,以白湯衝入,灌之即醒,醒後服益元散。
濕症
此症頭重腰冷,或一身四肢疼痛,在身以上者,要兼散。身以下者,要利小便。大概固然矣。然有寒有熱,濕熱者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清宜利。寒濕者小水清長,大便稀溏,宜溫宜燥。病各不同,治須分別。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 和 治濕症。
白朮(淨,二錢) 蒼朮(米泔水浸)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內外之濕,俱用此方主之。外濕,加紫蘇、防風、乾葛、木瓜。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濕,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乾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加連翹。
除濕湯 散濕 治中濕身體重,腰腿疼痛,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陳皮(一錢) 半夏(制) 蒼朮(米泔水浸) 白朮(淨炒) 茯苓 防風 羌活(各一錢五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寒濕加乾薑七分。濕熱約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加輕重,仍因其人之體質用之。
羌活勝濕湯 散 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防風(一錢) 羌活 獨活(各一錢五分) 藁本(一錢) 荊子(杵) 川芎 炙草(各五分)
水煎,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 利濕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而渴。
羌活(二錢) 白朮(淨) 澤瀉(鹽水炒)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分,或四五分。
腎著湯 微熱 治寒濕腰痛,其痛冷重,如帶五千錢。此症不渴,小便亦利。
白朮(淨,五錢)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乾薑(七分) 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 補去濕 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淨,一兩)
酒煎頻飲。不能飲酒者,水煎亦可。
黃疸
此症遍身面目皆黃,宜分別陰陽。陽黃者其色帶亮,多由外感風濕,內傷酒食,或身有熱,或煩渴,或躁擾不寧,或小水赤澀,或大便閉結,清火利小便,熱去而黃自退。若系陰黃,其色帶暗,總由氣血之敗,或喜靜惡動,或精神困倦,或言語輕微,或畏寒少食,或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宜速服溫補之劑。倘誤作陽黃治,無不隨藥而斃者。
陽黃列方
茵陳四苓湯 和 治陽黃無汗,小便短少,惟利小便,使其濕熱俱從水道而去。
蒼朮(米泔水浸) 茵陳 澤瀉(鹽水炒)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熱甚,加梔子(杵,一錢)。
茵陳蘇葉湯 散 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
紫蘇(二錢) 茵陳(二錢)
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茵陳大黃湯 大寒峻劑 治陽黃表有汗,大便閉而腹滿者。
生大黃(二錢) 梔子(杵) 茵陳(各一錢五分)
加燈心一團,水煎。
陰黃列方
茵陳五苓湯 微熱 治陰黃小便不利者。
白朮(淨,二錢) 豬苓 澤瀉(鹽水炒) 茯苓 茵陳(各一錢五分) 肉桂(四分,去皮另燉)
茵陳姜附湯 大熱峻劑 治陰黃小便利者。
白朮(淨炒,二錢) 附子(制,一錢) 乾薑(七分) 茵陳(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炙草(七分)
茵陳理中湯 熱補 治陰黃,溫脾去濕。
黨參(米拌炒,去蘆) 茵陳(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炒二錢) 乾薑(一錢) 炙草(一錢)
茵陳四逆湯 大熱峻劑 治陰黃,溫腎去濕。
製附子 茵陳(各一錢五分) 乾薑 炙草(各一錢)
痹症痿症
痹與痿,二症相似,而實不同。痹者風寒濕雜至,血氣為邪所閉,則病而為痹。治行痹者,散風為主,仍須去寒利濕,而參以補血之藥。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仍須疏風燥濕,而參以補火之藥,非大辛大溫,不能除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仍須祛風解寒,而參以補脾補氣藥,使土強可以勝濕,而自無頑麻也。提其大綱,約略如此。若夫痿病雖起於肺熱,而所重獨在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主氣而畏火。脾土性溫居中,主四肢,畏木火能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則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不能管攝一身,脾受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治之者,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治痿之法,無出於此。又云:痹病通身疼痛,或麻木不仁。痿病惟兩足軟弱不能行,麻木亦有之,而全不痛,乃兼氣血之虛也。以此辨之,顯而易見,不可混治。痿症或不能食,亦當培補脾胃,切不可用風藥,及蒸炙之法,用之必危。且要淡滋味,方能保全。
痹症列方
五積散 微熱兼散 治痹症之實者。
當歸(一錢) 麻黃(八分) 蒼朮(米泔水浸) 陳皮(各一錢) 厚朴 乾薑 枳殼(各八分) 半夏(制,七分) 桔梗 茯苓 麗參(炒,各五分) 川芎(四分) 白芍(酒炒,八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白芷(七分) 炙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二莖煎。
加味二妙丸 涼 治濕熱為病,兩足痹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者。
當歸 防己 龜板(酥炙) 川牛膝(鹽水炒) 蒼朮(米泔水浸,各五錢) 秦艽(一錢五分) 黃柏(酒浸曬乾,一兩) 川萆薢(五錢)
酒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薑湯下。
羌活勝濕湯 散 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
防風 藁本(各一錢五分) 羌活 獨活(各二錢) 川芎 荊子(杵) 炙草(各五分)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附子各五分。
蠲痹湯 微熱散 治風寒濕三氣成痹。
羌活 獨活 秦艽(各一錢) 海風藤(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七分) 桑皮(三錢) 制乳香(八分) 木香(八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炙草(六分)
又方 散兼補 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或身體沉重,背項拘急者。此亦名蠲痹湯。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黃耆(酒炒) 薑黃 羌活(各一錢五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除濕蠲痹湯 散 治風濕痹痛。
羌活 蒼朮(米泔水浸) 白朮(淨) 澤瀉(鹽水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加生薑汁、竹瀝各半酒杯煎。痛在上者,加桂枝、威靈仙各一錢。痛在下者,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各一錢。
活絡飲 散微補 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者。
當歸(二錢) 白朮(淨) 羌活(各一錢五分) 獨活 川芎(各一錢)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熱加黃芩一錢。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八分,茯苓一錢五分。
續斷丸 散涼血 治肝腎受風,風毒流注下部,腳疼痛,不能踐地,行步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氣,祛風涼血,兼強筋骨。
防風 羌活 薏米 五加皮 牛膝(酒浸) 續斷(各三錢) 生地(五錢) 川杜仲(鹽水炒,五錢) 萆薢(四錢)
研末,用青鹽五錢,川木瓜(去皮子),二兩酒煎成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或溫酒下。
薏米酒 散兼補 治腳痹。
白朮(淨,三錢) 熟地(八錢) 牛膝(鹽水炒,六錢) 生薏米(一兩) 防風 獨活 杜仲(鹽水炒) 海桐皮(各五錢)
加五加皮六錢,酒浸一月,每空心服一二杯,常令酒氣不斷。久之,覺皮膚如有蟲行,即風濕散也。
黃耆五物湯 補微熱 治身體四肢不仁,為痹症屬虛之總方。
黃耆(炙) 白芍(酒炒,各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加生薑五片,大棗四枚煎。或加當歸二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
痿症列方
甘菊湯 補微涼 治痿症,腿足不能起立,能食易飢者。
熟地 淮山(各四錢) 元參(三錢) 甘菊花(七錢) 白芍(酒炒) 當歸 黨參(去蘆,各二錢) 建神麯(一錢)
水煎。如兩足熱極者,服加味二妙丸。方在痹症內。
虎潛丸 涼兼補 治痿症,能降陰火滋腎水。
熟地(酒炒) 黃柏(各六錢) 知母(六錢) 川牛膝(鹽水炒,四錢) 龜板(炙,八錢) 白芍(酒炒) 當歸(各四錢) 虎脛骨(酥炙) 瑣陽(酥炙) 陳皮(各三錢)
加乾薑一錢,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薑湯或酒下。
加味四物湯 涼補 治血熱陰虛,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者。
熟地(三錢) 當歸 麥冬(去心) 蒼朮(米泔水浸) 黃柏 黨參(去蘆,各一錢) 北味(九粒) 白芍(酒炒) 川芎(各七分) 杜仲(鹽水炒,八分) 牛膝(鹽水炒,五分) 知母(三分)
水煎,沖酒一杯服。
加味六君子湯 微涼兼補 治痿症氣虛多痰者。
黨參(去蘆,二錢) 陳皮 蒼朮(米泔水浸) 黃柏(各一錢) 白朮(淨) 紫苑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生薑(三片)
加味四斤丸 補 治腎虛肺熱,熱淫於內,以致筋骨痿弱,不能收持者。
熟地 鹿茸(酥炙) 木瓜 肉蓯蓉(洗淡) 牛膝 絲餅 北味(各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溫酒或米飲下。
加味金剛丸 補 治痿病,筋骨軟弱。
絲餅(七錢) 牛膝(鹽水炒) 木瓜(各五錢) 肉蓯蓉(酒洗淡,七錢) 杜仲(鹽水炒,六錢) 萆薢(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一方,單用杜仲一兩,煎服。
鹿角膠丸 補 治血虛虧損,兩腳痿弱不能行動,久臥床褥者。
鹿角膠(三兩) 黨參(去蘆,米炒) 熟地(各四錢) 鹿角霜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 白朮(淨炒) 川杜仲(鹽水炒,各三錢) 菟絲餅(四錢) 牛膝(鹽水炒,二錢) 當歸(五錢) 白茯苓(四錢)
共研末,先將鹿膠,用酒溶化,加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十全大補湯 溫補 治痿症已久,氣血大虛者。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 白朮(飯蒸)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川芎(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歷節風
此症肢節走痛,痛無定處,皆由其氣血本虛,或汗出當風,或勞倦過度,或醉而行房,調護不謹,以致三氣之邪,遍歷關節而疼痛非常,如虎之咬,故俗人又謂之白虎風。蓋其症日輕夜重,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陰邪之在陰分也,治宜溫熱。或得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症也,宜清宜涼。又云:若筋骨拘滯伸縮不利者,陰虛血燥也。非養其血氣不可。大都治法,與痹症略同,須參看。
歷節風列方
當歸羌活湯 散兼補 治歷節風症。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酒炒) 羌活 獨活(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熱加黃芩、黃柏各一錢。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六七分,或一錢。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五分。又五積散治歷節風初起,兼頭痛,惡寒,發熱者,為新受之邪,宜服。方在痹症內。
薏苡仁湯 溫散 治風寒濕流注。手足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麻黃(去淨節,八分) 肉桂(去皮,燉,四分) 薏米(三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有熱去肉桂。自汗去麻黃。
虎骨散 溫散 治風毒走注。疼痛不定,少得睡臥者。
當歸 自然銅(醋淬) 沒藥(制,另研) 蒼耳子 血竭(另研) 骨碎補(去毛) 赤芍(各二錢) 虎脛骨(酥炙,五錢) 白芷(一錢二分) 川牛膝(酒浸) 檳榔 五加皮 羌活 明天麻(各二錢五分) 龜板(酥炙,五錢) 白附子(炮,一錢二分) 防風(二錢) 油肉桂(去皮,另研,一錢二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或白湯調,加酒一杯亦可。
玉竹湯 和 治歷節風,久服辛熱之藥不愈,用此方為柔潤熄肝風之法。
生黃耆 阿膠(蛤粉炒珠) 直殭蠶(酒洗) 菊花(各一錢五分) 黑芝麻 蒺藜 當歸鬚(各一錢) 玉竹(一錢五分) 炙甘草(七分)
水煎。凡久病不愈,切不可徒用風藥,宜大補氣血,用十全大補湯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製附子七分,薑汁、竹瀝各半酒杯,沖藥服。久病所服之方,所有金銀花、刺蒺藜、鉤藤鉤等藥,均宜加入。
薰洗歷節風法
取樟木屑一籮,放大桶內,煮滾水一擔傾入,桶邊放一高凳,桶內安一矮凳,令病人坐在桶邊,腳踏小凳上,外以草荐或夾被,在病人頸膊處圍緊,勿使木氣衝上,以致損目。俟水溫即洗浴,止痛最速。
鶴膝風
此症由風寒濕合痹於膝而成,風勝則走注作痛,寒勝則如錐刺痛,濕勝則腫屈無力,久則膝腫日粗,大腿漸小,痛而無膿,皮色不變,成壞症矣。宜早治之。
鶴膝風列方
大防風湯 熱補兼散 治三陰虧損,寒濕乘虛內侵,致患鶴膝風,附骨疽等症。初起時即先服此方,又治痢後腳膝軟痛。此藥祛風順氣,活血壯筋骨。
黃耆(飯蒸,一錢) 白朮(淨) 防風 黨參(去蘆米炒) 羌活(各一錢五分) 杜仲(鹽水炒) 熟地 白芍(酒炒) 附子(制) 牛膝(鹽水炒) 當歸 川芎(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又五積散治鶴膝風,初起兼發熱頭痛者,即宜服之。痢後變成者,亦宜。方在痹症內。
二妙散 寒 治鶴膝風赤熱焮腫,並一切濕熱在經,筋骨疼痛者,均宜。
蒼朮(米泔水浸) 黃柏(酒炒,各一錢五分)
水煎。如氣滯加行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則加生薑汁,熱辣服之。
四物加味湯 補散 治鶴膝風陰虛者。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羌活 獨活(各一錢五分) 牛膝(鹽水炒) 川芎(各一錢) 炙草(七分)
水煎。如有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六七分,或一錢。
加味四君子湯 補散 治鶴膝風陽虛症。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 羌活 獨活(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二錢) 牛膝(鹽水炒) 當歸(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寒加乾薑七八分,或一錢。病久而虛者,服十全大補湯。
塗鶴膝方 治病初起者。
白芥子(要陳的,愈陳愈佳,四錢)
研細末,用薑蔥汁調塗患處,約一時久,即起泡,泡干皮脫自愈。
火龍膏藥 治鶴膝風,歷節風。凡風寒濕毒所襲,及濕痰流注經絡,疼痛不能行步者,均宜。
牛皮膠(四兩) 乳香(制) 沒藥(制,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分)
用老生薑八兩,搗取自然汁,同牛皮膠熔化,入乳香、沒藥,攪勻,俟少溫,再加麝香則成膏矣。以青布或油紙攤貼患處,當痛止腫消。
時疫
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氣而得者,或頭痛,發熱,或頸腫,發頤,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一邑。其症憎寒,壯熱,口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也。初病時俱宜服散藥發汗,未汗則再服。總以得微汗為吉。倘汗不出而邪傳陽明,則必大熱,大渴,有自汗癍黃等症。治不得法,鮮不危矣。
時疫列方
敗毒湯 散 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頭痛,項強,身體疼痛。初起須速服此方。
黨參(去蘆) 羌活 防風 川芎 柴胡 桔梗 獨活(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未汗則再照服。火盛人,去黨參,加黃芩一錢,牛蒡子一錢五分。血弱人,加當歸一錢五分。
柴葛解肌湯 涼散 治時疫邪傳陽明,熱而兼渴者。
柴胡(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白芍(酒炒) 羌活 黃芩 桔梗 白芷(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煎。無汗惡寒,去黃芩。冬月加蘇葉一錢。
清涼飲 寒 治疫邪入里,脹悶譫狂諸症。
秦艽 赤芍 知母 貝母 連翹(各一錢) 薄荷(七分) 柴胡(一錢五分) 丹參(五錢)
加人中黃三錢,煎。
黃連梔子湯 大寒 治時疫上膈結熱。
黃芩 梔子 連翹(各一錢五分) 黃連(六分) 青蒿 薄荷(各一錢) 甘草(七分)
消毒飲 寒散 治時疫憎寒壯熱,頭面頸項俱腫,目不能開,口乾舌燥,俗所謂大頭瘟者。
羌活 防風 黃芩 白芷(各一錢五分) 黃連 射干(各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痰,加竹瀝、薑汁各半酒杯服。大便熱結者,加生大黃三錢。小便赤澀,加澤瀉、木通各一錢五分。以上各方,銀花俱可加入。
瘧疾
此症寒熱往來,或口苦耳聾,胸滿脅痛,發有一定之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其症有寒熱平分者,有熱多寒少者,有熱少寒多者。且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熱無寒,單寒無熱者,種種不一,要皆少陽之病。照方服藥,無有不愈。凡瘧疾初起,無汗要有汗,發散為先。若病後汗多,亦宜兼斂汗。久而不愈,則不必計其瘧疾,均宜服六君子、補中益氣、附桂地黃湯等補劑。
瘧疾列方
小柴胡湯 涼 治瘧疾初起,凡氣血和平之人,非虛弱者均宜服。平日胃寒者,去黃芩。
柴胡(三錢) 黨參(去蘆) 半夏(制) 黃芩(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無汗,加蘇葉二錢,防風一錢。汗多,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脅脹或痛,去紅棗,加煅牡蠣粉一錢五分。腹痛,去黃芩,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口渴加葛根二錢,麥冬二錢。熱多加知母一錢五分,貝母二錢,或再加生石膏二錢。單熱者亦然。若欲速愈,此方三服後,加酒炒常山三錢以截之。
小柴胡加減湯 微熱 治寒多熱少,或單寒者。
柴胡(二錢) 黨參(去蘆)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汗多,去肉桂,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口渴加葛根,麥冬,各一錢五分。無汗腹痛脅脹或痛,加減同前方。
柴胡參歸湯 散兼補 治虛弱人瘧疾初起。
黨參(去蘆) 半夏(制) 歸身 紫蘇(各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 陳皮(一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有汗去紫蘇。糞溏去歸身。其餘加減,與第二方同。
附桂二陳湯 熱 治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厥冷,或單寒者。
陳皮(一錢)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附子(制,六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
柴胡六味地黃湯 補 治久瘧熱未退,而口乾唇焦者。
熟地(五錢) 淮山(二錢) 柴胡 萸肉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白朮湯 補 治久瘧未愈。
白朮(淨一兩)
加生薑五大片煎,寅時一服,渣再煎,病將來時又一服。
補中益氣湯 補 治久瘧未愈。
黨參(去蘆,二錢) 炙耆 白朮(淨) 當歸 柴胡(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升麻(蜜炙,三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一片,烏梅二隻煎。
六君子加味丸 兼補微攻 治久瘧成症癖,結於小腹上,名瘧母者。
黨參(去蘆,米炒,五錢) 白朮(淨,六錢) 龜甲(醋炙,八錢) 莪朮(五錢) 半夏(制,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共研細末,加木香末一錢五分,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汗症
此症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陽虛,陽虛則表不固,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陰虛,陰虛則血必熱,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然亦有不盡然者,須辨而治之。又云:因於熱者,所出之汗必熱。因於寒者,所出之汗必冷。
汗症列方
白朮散 治自汗盜汗。
白朮(淨四兩) 浮小麥(三兩)
同煎半日,去小麥,取白朮切片,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仍煎小麥湯調下。若小兒則以飯蒸黃耆煎湯,量兒大小與服。忌蘿蔔、辛辣、香炒等物。
牡蠣飲 和 治體虛,或病後津液不固,常覺自汗。
黃耆(炙,三錢) 牡蠣(煅淬酸中,二錢) 麻黃根(去淨節,二錢)
加浮小麥一錢五分,同煎。
玉屏風飲 補 治自汗。
黃耆(炙,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白朮(淨炒,二錢) 加生薑二片煎。
參麥湯 補微涼 治熱傷元氣,肢體困倦,氣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生黨參(去蘆,五錢) 麥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三錢)
水煎。
黃耆六一湯 補 治表虛自汗。
黃耆(炙,六錢) 炙草(一錢)
水煎。
加味歸脾湯 補 治陰陽俱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 黃耆(炙) 棗仁(即炒杵) 麥冬(去心) 白朮(淨炒) 白芍(酒炒) 歸身(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龍眼(淨肉,一錢) 北味(六分) 炙草(七分)
耆附湯 熱補 治陽虛自汗,其人常惡寒者。
黃耆(炙,四錢) 附子(制,一錢)
水煎。
參苓散 補 治睡中汗出。
黨參(去蘆飯蒸,七錢) 棗仁(即炒杵,四錢) 白茯苓(五錢)
研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當歸六黃湯 寒兼補 治陰虛發熱,其人常有盜汗者,甚驗。
黃耆(炙) 當歸 熟地(各二錢) 黃芩 生地 黃柏(各一錢) 黃連(六分)
酸棗仁湯 補兼寒 治心虛不固,盜汗。
黨參(去蘆) 棗仁(炒杵) 白芍(酒炒) 黃耆(飯蒸) 當歸 生地(各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黃柏(七分) 知母(一錢) 北味(六分)
勞倦內傷
此症由飢飽失時,或勞倦過度,以致脾腎受傷。忽然發熱,怠惰嗜臥,懶於言語,亦間有頭痛,惡寒者,非外感也。外感之惡寒,雖近烈火而不休。內傷之惡寒,得就溫暖而即解。外感之自汗,聲高氣壯。內傷之自汗,氣短聲微,外感之發熱,頭痛,晝夜不止。內傷之發熱,頭痛,則有止期。以此辨之。庶不至誤。
勞倦內傷列方
補中益氣湯 補 治虛弱人,勞倦發熱。
黃耆(炙) 黨參(米炒,去蘆,各一錢五分) 白朮(飯蒸) 歸身(各一錢) 陳皮(六分) 升麻(蜜炙,四分) 柴胡(六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溫胃飲 溫補微散 治勞倦內傷,平素臟寒,而兼略有外感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 歸身 防風(各一錢) 陳皮(五分) 乾薑(六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煎。
四君防風湯 補兼散 治勞倦內傷外感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飯蒸,一錢五分) 防風 茯苓 荊芥(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當歸防風湯 補兼散 治勞倦內傷,血虛外感者。
黨參(去蘆飯蒸) 淮山(各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防風 荊芥(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癆瘵
凡人內傷元氣者,無非虛損之症。至於虛損之深,即成癆瘵。或骨蒸,或干嗽,或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尪羸日甚,積漸而來,以致本末俱竭。此症切不可服寒涼藥,萬一要服,多不過三兩劑,即當溫補。不然則難救。此症由色傷者居多。
癆瘵列方
瀉白散 微涼 治火氣乘金而成痰嗽者。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水煎。
地骨皮散 補微涼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
熟地(四錢) 當歸 丹皮(各一錢五分) 川地骨(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通關飲 微涼 治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者。
黃柏 知母(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水煎。
四生丸 涼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 生艾葉 生柏葉 生荷葉
共搗成團,如白鴿蛋大,曬乾,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秦艽扶羸湯 微涼兼補 治肺痿,骨蒸癆嗽,或寒熱往來,聲啞自汗,體虛倦怠者。
黨參(去蘆) 秦艽 紫苑 川地骨 柴胡 當歸(各一錢五分) 鱉甲(醋炙,先煎,四錢) 細甘草(六分)
潤神散 補微涼 治癆瘵,憎寒壯熱,口乾咽燥,疲倦,煩躁自汗。
黨參(去蘆) 黃耆 麥冬(去心,各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竹葉(六分) 炙草(七分)
加浮小麥一錢煎。
清骨散 寒 治骨蒸癆熱。此症亦有暫服石膏方寸匕,以熱退即止者。
秦艽 青蒿 知母 川地骨 胡連 鱉甲(童便炙,各一錢) 炙草(五分) 銀柴胡(一錢五分)
五味子湯 補 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黃耆(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一錢) 北味(五分) 麥冬(去心,六分) 炙草(三分)
水煎。日夜服數劑。
聖愈湯 補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等症。
熟地(四錢) 川芎(一錢) 黨參(去蘆,飯蒸) 黃耆(各二錢) 白芍(酒炒) 歸身(各一錢五分)
六味地黃湯 補 治腎精不足,虛火上炎。
熟地(四錢) 淮山(二錢) 萸肉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水煎。加肉桂三分,制附片七分,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少思飲食。
獨參湯 補 治元氣虛而不支,大汗大下之後,及吐血,血崩,產後血暈諸症。
高麗參(去蘆,飯蒸,米拌炒,一兩五錢)
水煎。
當歸補血湯 補 治血虛身熱。
黃耆(炙,七錢) 當歸(一錢五分)
水煎服。此方再加當歸一錢五分,治曾經失血,發熱面赤,大渴。
六君子湯 補 治脾胃虛弱,痞滿痰多。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飯蒸,各二錢)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八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者,加砂仁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歸脾湯 補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或健忘怔忡。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拌炒) 白朮(飯蒸,各二錢) 遠志(去心,五分) 當歸 棗仁(即炒杵) 茯神(各一錢五分) 木香(七分) 龍眼(淨肉,六分) 炙草(五分)
保元湯 補微熱 治氣血虛弱。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黃耆(炙,二錢) 炙草(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水煎。
耆附湯 熱補 治汗多而畏寒者。
製附子(一錢) 黃耆(炙,四錢)
水煎。
獺肝散 和 治鬼疰,傳屍,癆瘵。
獺肝一隻(陰乾)
研細末,每日溫湯調服二錢,日二次。
卷二
血症
凡人身之血,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半行於脈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內有所傷,則血不循經從上而湧,則為吐血,咳血,咯血,鼻血,齒血,舌血。從下而走,則為大小便血,婦人血崩。須審其或由血熱妄行,或由血寒凝滯,或由飲酒過多而咯吐,或由怒氣傷肝而嘔血,或由憂思過度而損傷心脾,或由色欲勞傷而隔陽失血,各症分明。又要問其平日是陽臟陰臟,現在愛涼愛熱,病系新久,人或靜躁,小便是清是赤,大便或結或稀,逐一審明,然後無誤。又云:失血之症,無論上下,皆是經絡散行之血,若仍循其經常之道路,自愈。除瘀血與傷寒外,其餘俱屬七情飢飽勞力等因,可以一味固元湯主之。補藥當用溫藥,亦須急加桂,附,炮姜隨宜。或血虛煩渴,躁熱,睡臥不安,須服聖愈湯。剛燥之劑,不可用。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倘服寒藥已愈,即宜接服溫補,切不可再服涼劑,以致不救。
吐血列方
黑神散 和 治吐血,衄血,及口鼻俱出,若聲未失,無不可救。
百草霜(即鍋底煙,要鄉間燒草者,燒柴者不可用)
研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若衄血者,兼以少許吹入鼻。凡血不論上下,用百草霜,或煅透黑薑炭,或燒蓮蓬殼存性,研細末服,均可止之。
參地煎 涼補 治吐血。
生地(六錢) 黨參(去蘆,二錢) 百草霜(二錢,研末)
水煎。又方藕節七個,荷葉頂七個,擂爛,入蜜一匙,煎服。亦治卒暴吐血。
二神散 涼 治一切男婦吐血,或血崩下血,屬熱者。
陳槐花(炒焦,一兩) 百草霜(四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白茅根煎湯調下。舌上忽然出血,亦用此散摻之。
犀角地黃湯 大寒 治胃火血熱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出斑出疹皆宜。
生地(四錢) 麥冬(去心) 白芍 犀角尖(先煎) 丹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又方生石膏二錢,生地四錢。治胃火熱甚,煩熱作渴,頭痛氣壅而吐血。
生地元參湯 涼 治色欲過度之人,腎火爍金而吐血唾血。
生地(四錢) 麥冬(去心) 白芍(酒炒) 丹皮 丹參(各一錢五分) 鬱金(七分) 元參(一錢五分) 三七(五分)
加磨濃墨,並童便各半酒杯,沖服。
加味葛花解酲湯 涼 治飲酒過多而吐血。
黨參(去蘆) 白朮(淨) 茯苓 砂仁(杵) 白蔻(淨仁,杵) 葛花(各一錢) 青皮 陳皮 豬苓 澤瀉(鹽水炒,各七分) 神麯 木香(各五分) 黃連(四分) 丹皮(七分)
加味四物湯 散血兼補 治血瘀而吐。未吐之前,胸必痛,及吐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塊。
當歸 川芎 丹皮 香附(杵) 白芍(酒炒) 蘇木(各一錢五分) 生地(酒炒,四錢) 紅花(一錢)
水煎。如紫血盡而見鮮血,即服六君子湯,加當歸、泡姜以溫補之。又韭菜搗取自然汁飲,亦善行瘀血。
芎歸飲 散血兼補 治飽食用力,或因持重,努傷脈絡,失血湧吐者。跌撲打傷,令人大吐者,亦宜之。
川芎(二錢) 當歸(三錢) 紅花(一錢) 桃仁(杵十二粒)
獨參湯 補 治大吐大衄大崩之後,血若稍止,即服此方,聽其熟睡,切勿驚醒,則陰血一夜復生。
高麗參(去蘆,米炒,一兩五錢)
固元湯 補 治吐血止後宜服。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歸身(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煨姜(二斤)
聖愈湯 補 治一切失血症,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不宜剛燥之劑者。
炙耆(一錢)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熟地(三錢) 川芎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水煎。如微有火者,去熟地,加生地二錢。
甘草炮薑湯 熱 治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狀者。
炮姜(一錢五分) 炙草(二錢) 北味(一錢)
水煎。或服附子理中湯,加木香,亦宜。
鎮陰煎 補大熱 治陰虛於下,隔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者,速宜服之。
熟地(一兩) 牛膝(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附子(制,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八分) 炙草(一錢五分)
水煎。如兼惡寒者,加炒乾姜一錢。氣脫倦言,軟弱之極者,速加炒高麗參,隨宜。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吐血色黯而非鮮紅,或如豬肝色,或如紅米粥水色者。此離位之血,非由火逼,其人氣息輕微,身體不熱,乃系脾腎不能攝血,虛寒大症。若服寒藥必死。
黨參(去蘆,米炒) 附子(制,各二錢) 白朮(淨炒,二錢) 炮姜(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嗽血咯血列方
加味地黃湯 涼補 治嗽而有血,痰易出者。
生地(三錢) 淮山(二錢) 萸肉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 側柏(炒成炭,研,各一錢)
水煎。如嗽而痰少難出者,乃系水竭於下,液涸於上也。宜加天冬、麥冬、百合。
天門冬丸 涼 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貝母(三錢五分) 天冬(五錢) 杏仁(三錢五分) 阿膠(蛤粉炒珠) 茯苓(各二錢五分)
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噙化一丸,津嚥下。
生熟地黃湯 涼 治酒色勞傷,以致咯出之痰中有血絲者。此方治鼻衄亦可。
熟地 生地(各三錢) 天冬 麥冬(去心) 貝母(杵) 茯神(各一錢五分) 茜根(一錢) 甘草(六分)
水煎。如有火加黃柏、知母。須自知謹慎,不然必日甚。
鼻衄列方
茜根湯 涼 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生地(二錢) 阿膠(蛤粉炒珠) 茜根 側柏葉(炒黑,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
柏艾飲 涼 治鼻衄。
生地(三錢) 淮山(二錢) 蓮仁(去心,二錢) 柏子仁(去淨油) 丹皮 萸肉(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生荷葉(一張,乾者不效)
加生艾葉搗汁半酒杯沖服。治法與吐血略同。凡加味地黃湯、生熟地黃湯,及鎮陰煎,均可因症選服。
茅根湯 涼 治鼻血。
白茅根(一兩) 側柏(炒成炭,二錢)
水煎。或用生茅花更勝。
地黃膏 涼補 治衄血往來,久不愈者。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川地骨(各八錢)
共熬膏,每服一匙,蜜湯調下。
舌血牙血列方
香薷飲 散 治舌上出血,如孔鑽者。
香薷(二錢)
水濃煎,服半茶杯,外用槐花,或蒲黃,炒成炭,研末摻之。
蘿蔔方 治滿口牙內出血。
生蘿蔔(一個)
用口嚼爛,含少頃吐去即愈。
竹茹醋 治牙齦出血。
生竹茹(五錢,無生用干,須加倍)
用醋浸一宿,不時含之。
荊槐散 治牙宣出血,疼痛不止。
槐花 荊芥穗
等分為末,搽患處。
杞子湯 補 治滿口牙內出血。
枸杞子(四錢)
水煎漱之,然後吞下。以枸杞細嚼,吞下亦可。
尿血列方
生地黃飲 涼 治血熱,小便出血。
生地(一錢) 阿膠(蛤粉炒珠) 側柏葉(炒黑,各一錢五分)
水煎。
地黃赤茯散 涼 治尿血。
生地 赤茯苓 海螵蛸(去硬皮)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柏葉、車前煎湯調下。此方血淋亦治。如痛兼以藕汁蘿蔔汁調服。
發灰散 和 治尿血及一切血症。
亂髮(洗淨,煅透成炭)
研細末,每服二錢,米醋湯調下。
珀珠散 微涼 治所溺之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痛者。此症因忍精不泄,或年老竭欲而成。
滑石(飛過,六錢) 甘草末 琥珀末(各一錢) 珍珠末(五分)
加硃砂末五分,合勻,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如有熱尿澀,以導赤散加牛膝、鬱金清之。利後仍服此散甚效。導赤散:麥冬、生地、木通、甘草、竹葉、車前、赤茯。
大便下血列方
清魂散 和 治腸風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當歸(五錢) 荊芥(炒成炭,三錢)
研末,分三次米飲調下。
槐花湯 微涼 治腸風,臟毒下血。
側柏葉(二錢) 荊芥穗(炒黑) 槐花(炒黑,各一錢一分) 枳殼(麵煨去瓤,一錢)
水煎。或加白芍一錢五分,烏梅二隻。如有熱加生地二錢,黃芩一錢。
歸芍六君子湯 補 治脾陰虛弱下血。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二錢) 半夏(制) 陳皮(各一錢) 炙草(六分)
加燒黑蓮蓬殼,研末一錢,沖藥服。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大便下血,其血非鮮紅,或淡紅色,或灰黑色,或色如紅米粥者。此乃氣虛,不能攝血,脾元脫絕之症。若加之嘔吐,則更為危急。宜速服此湯。服涼藥必死。慎之。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附子(制,一錢五分) 白朮(淨炒,二錢) 乾薑(炒,一錢) 炙草(一錢)
水煎。嘔吐加製半夏二錢。如糞出多,或溏泄者,乾薑用二錢,附子用三錢。
腫脹
此症有二,一病在氣,一病在水。凡氣分之病,倏然浮腫,或自上及下,隨按而起。有氣熱者,有氣寒者,有氣濕者,有氣虛者。若病在水,其色明潤,其皮光亮,其腫不速,按之窅而不起,浸漬有漸,屬陰症者居多。又云:先腫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脹於表而後漸及於內,或外雖脹而內不脹者,多虛。小便紅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形容惟悴,聲音短促者,多虛。當辨而治之。腫脹之病,無論是氣是水,是單腹脹,愈後均宜服六君、香砂六君、歸脾、補中益氣等湯,或服六味、八味、金匱腎氣等丸,須擇宜而用。若病後浮腫者,乃系虛症,服補劑自愈,不得誤認。
腫脹通用列方
局方五皮飲 和 治風濕客於脾經,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急促,兼治皮水胎水。
茯苓皮(二錢) 五加皮 地骨皮 大腹皮(酒洗淨) 生薑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上腫宜發汗,加蘇葉、防風、杏仁各一錢五分。下腫宜利小便,加木通一錢,豬苓、防己一錢五分。小便清長為陰水,加製附子、生薑各一錢,白朮二錢,川椒六分,木香七分。小便不利為陽水,加豬苓、防己、知母各一錢五分。凡虛寒人,宜加白朮、黨參、附子、肉桂。壯健人,宜加枳殼、萊菔子。畏風之甚者,宜加黃耆三四錢,或再加附子一錢。
澹寮五皮飲 和 治病後身面四肢浮腫,小水不利。此由氣不能運,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此方最宜。孕婦胎水腫滿,用此方加白朮、茯苓。
生薑皮 桑白皮 大腹皮(酒洗淨) 赤茯苓皮 廣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腰以上腫者,邪在表也。宜發汗,加蘇葉、防風、荊芥、秦艽之類。腰以下腫者,邪在裡也。宜加車前、澤瀉、萆薢、防己、赤小豆、茯苓等藥,以利小便。若小便清長,則不可過利。如煩渴便閉者,陽水也。加連翹、黃芩、黃柏。不煩渴便不閉者。陰水也。加附子、乾薑、肉桂。
氣腫列方
平胃散 和 治心腹脹滿。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五分) 厚朴(一錢) 陳皮(一錢) 炙草(六分)
水煎。氣鬱,加香附、木香。傷食,加麥芽、山楂。傷酒,加乾葛二錢、砂仁七分。痰多,加茯苓三錢。腹痛,加生白芍二錢。小便閉,合五苓散煎服。如貼臍左右上下脹者,脹必兼痛,去蒼朮,加紅花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肉桂四分。
厚朴散 和 治壯健人心腹脹滿而氣壅實者。虛弱者勿服。
川厚朴(薑汁製,六錢)
研末,每服二錢,薑湯下。
調氣平胃散 和行氣 治胃氣不和,脹滿腹痛。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五分) 厚朴(薑汁製) 烏藥(各一錢) 白檀香(五分) 陳皮 藿香(各一錢) 砂仁(杵,五分) 白豆蔻(去殼杵,六分) 木香(七分) 炙草(五分) 生薑(三片)
芍藥枳實散 和 治食積痞滿,及小兒腹大脹滿,時常疼痛,脾胃不和等症,最效。
白朮(淨,一兩) 枳實(麵煨去瓤,五錢) 陳皮 赤芍藥(各三錢) 老米(炒香,二錢) 蓮仁(去心,二錢)
研末,每服二錢,白湯下。寒加乾薑。氣虛加黨參。
水腫列方
此症宜忌鹽醬,愈後亦須忌百日。
茯苓湯 和 治水腫。
白朮(淨,二錢) 茯苓(三錢) 郁李仁(杵,一錢五分)
加生薑汁煎。又方白朮、澤瀉,等分為丸,茯苓湯下。
小分清飲 和 治濕滯腫脹,不能受補,小水不利者。
茯苓(三錢) 枳殼(麵煨,去瓤) 厚朴(各一錢) 生薏米(四錢)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水煎。如無內熱而寒滯者,加肉桂五分。黃疸症,則加茵陳二錢。
消腫方 和 治水腫。
赤小豆(杵,揀緊小赤黯者始真,四錢)
同黃雌雞煮食,或用鯉魚、鰂魚同煮食均可。
金匱腎氣湯 熱補利水 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膨症者,甚效。
熟地(四錢) 淮山 茯苓(各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牛膝(鹽水炒) 附子(制) 澤瀉(鹽水炒) 車前 丹皮(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雞屎醴 涼 治水腫甚效。
雄雞一隻(用大麥喂四五日,取雞屎約半茶懷,炒黃色)
以好酒浸雞屎,煎約一茶盅,去渣,令病人溫服。少頃腹內氣轉而鳴,濕從大便泄出,其腫漸消。如泄未盡,再服一二次,愈後須服六君子湯補之。平日養雞之寵底,鏟去上面汙穢,連泥掘取一大碗,水煎去泥,加酒一杯服亦效。
治水腫奇方
赤尾鯉魚(一隻,約重一斤,破開去腸雜,不得見水與鹽)
用生白礬四錢,研細末,摻入魚腹內,以粗紙包裹,外以黃土包好,放灶內煨熟,取出去淨紙坭。食頭者上消,食身與尾者下消,一日用盡,屢驗。愈後要服補劑。
單腹脹列方
五味異功散 補 治單腹脹。凡一切腫脹,愈後均宜服。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 茯苓(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
水煎。半夏,藿香,俱可加入。如寒則加乾薑,隨宜。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單腹脹,虛寒之甚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 附子(制,各二錢) 乾薑(炒,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積聚
此症一由五臟所生,一由六腑所成。蓋積者積壘之謂,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塊,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有形而靜者也。聚者聚散之謂,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凡隨觸隨發,時往時來,皆聚之類,其病多在氣分,無形而動者也。治此者當辨其新久虛實,應攻應補,或攻補兼施。《內經》云:大積大聚,衰其半而止,過則死。誠不可不慎也。
積聚列方
三稜散 攻峻劑 治積聚癥瘕,堅滿不散。此方惟壯健新病者宜服。若久病或虛弱,或年老,須斟酌。或服一錢,兼服補劑。
白朮(淨炒) 三稜(各一兩) 木香(一錢) 蓬朮 當歸(各二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研末,每服二錢,沸湯下。熱積,加黃連、黃芩。寒積,加附子、乾薑、肉桂。酒積,加葛根,或葛花。血積,加桃仁、紅花。痰積,加半夏、茯苓。水積,加桑白皮、赤小豆。肉積,加山楂、阿魏。果積,加麝香、草果。愈後,宜服六君子湯,與香砂六君子湯,或附子理中湯。
枳實丸 和去積 專治食積癖塊。
白朮(淨) 枳實(麵煨,去瓤) 山楂(去核) 麥芽 半夏(制) 神麯(各五錢) 蒼朮(米泔水浸) 陳皮(各一錢二分) 木香(四分) 薑黃(七分)
共研末,用荷葉蒸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薑湯下。
大和中飲 和去積 治飲食留滯,積聚等症。
陳皮 厚朴(制,各一錢五分) 山楂 麥芽(各二錢) 枳實(麵煨去瓤,一錢) 砂仁(杵,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水煎。脹甚,加白芥子一錢。胃寒噁心,加乾薑一錢。痛則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又芍藥枳實散,治食積脹滿,或疼痛,最穩最驗,大人小兒俱合。方在腫脹內。
木香枳殼湯 補兼消 治虛弱人氣滯脹痛。
黨參(米炒,去蘆,二錢) 白朮(淨,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 厚朴(制) 烏藥 當歸 陳皮(各一錢) 木香(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分二次服。
加味香砂六君湯 補兼行 治虛弱人積聚。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 陳皮 製半夏 歸身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木香(沖藥服,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此方去生薑,加煨姜三片,用白蕪荑炒,研末一錢,沖藥服,治血鱉多驗。血鱉者,嗜酒人血鬱於酒,則成酒鱉。多氣人血鬱於氣,則成氣鱉。虛癆人敗血雜痰,則成血鱉。此鱉如蟲之行,上侵入嚥下,下觸入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名雖各異,治法俱同。
參附湯 熱補 治服攻藥大下血積,自汗不止,氣弱不能轉動者,須速服此方。
高麗參(去蘆,米炒,五錢) 附子(制,三錢)
水煎。如貧不能買參者,服炙耆六錢,當歸二錢,製附子三錢。
消痞膏 治積聚痞塊。
朴硝 蒜頭(杵,各五錢) 大黃 急性子(各三錢) 三稜 蓬朮(各四錢) 乳香(制) 真阿魏 沒藥(制,各二錢)
將三稜、蓬朮、大黃、急性子,研末,用芝麻油四兩,煎蒜頭、朴硝,及藥末,煎好,去蒜頭,下黃丹二錢,候已成膏,以乳香、沒藥、阿魏三味,研粉加入,再加麝香二分攪勻,貯有蓋瓦器內,俟三兩日,火氣去淨。以白布或厚油紙攤貼,五六日一換。或見大便有膿血,勿以為異。亦有不下膿血者。須忌房事,及一切生冷物。
眩暈
《內經》云:上虛則眩。又云:腎虛則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此症虛者十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間亦有之。原其所由,或因勞倦過度,或因飢飽失時,或因嘔吐傷上,或因泄瀉傷下,或因大汗亡陽,或因大醉傷陰,或因被毆奪氣,或因焦思不釋,或因男子縱欲,或因婦人血崩,皆能致之。須服補氣補血等藥,切不可服寒涼消散之劑,以伐其生氣。此症忽然頭暈,眼黑,腦髓旋轉,不可以動,與頭痛之上實者不同,宜辨。
眩暈列方
八珍加減湯 補 治氣血兩虛眩暈。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飯蒸,各二錢) 熟地(三錢) 當歸 天麻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三片)
補中益氣加減湯 補 治氣虛眩暈。
炙耆(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米炒) 歸身 白朮(飯蒸) 天麻 鉤藤(各一錢五分) 陳皮(七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六味地黃加減湯 補 治精氣不足而眩暈。
熟地(四錢) 淮山(炒) 杞子(各二錢) 萸肉 天麻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水煎。如火衰者加肉桂四五分。
天麻六君子湯 補 治眩暈兼有痰或嘔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二錢) 半夏(制) 天麻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頭痛
此症有風邪,有火邪。風邪者身必寒熱,或多清涕,或兼咳嗽,皆由風寒在經,散去風寒,其病自止。火邪者各經俱有,惟陽明為最,正以陽明胃火,盛於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病更甚也。暫痛為邪,久痛為虛。邪則分寒熱而除之,虛則審陰陽而補之。然亦有久病為邪所纏,暫痛因虛而發者。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郁之火得升而愈熾。此外又有氣虛痛,血虛痛,腎虛痛,痰痛,偏左右痛者。症與眩暈不同。
頭痛列方
羌活湯 散 治外感邪在太陽頭痛。
防風 羌活 川芎(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 白芷(各一錢) 甘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連須蔥白二寸煎。如有汗去蒼朮。
升麻葛根湯 散 治外感邪在陽明,頭痛連及目眶者。
葛根(二錢) 升麻 秦艽 荊芥 蘇葉 赤芍(各一錢) 白芷(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面浮腫而痛者,風也。亦服此方。又癍疹者,邪熱所化也。用此方加牛蒡子。
逍遙散 補微散 治少陽頭痛,兼兩脅痛者。
柴胡 當歸 白朮(淨)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薄荷(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有熱,加丹皮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都梁丸 微散 治風吹項背,頭目昏眩,腦痛,及婦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者。
白芷(沸湯泡,切)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荊芥湯下。
加味二陳湯 治頭痛而多痰者。
陳皮 蒼朮(米泔水浸,各一錢) 半夏(制) 川芎 南星(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生地芍藥湯 寒 治火邪頭痛。
生地(二錢) 花粉 白芍 知母 澤瀉(鹽水炒) 黃柏(各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
竹葉石膏湯 寒 治陽明火邪盛極而頭痛者。
生石膏(杵三錢) 桔梗 木通 淡竹葉(各一錢) 薄荷葉(八分) 甘草(一錢)
吳萸湯 溫補 治頭痛如破,乾嘔吐涎沫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吳萸(泡,一錢)
加生薑五片,大棗四枚煎。
加味補中益氣湯 補 治氣虛頭痛。
炙耆(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歸身(各一錢五分) 陳皮 川芎(各一錢) 升麻(蜜炙,三分) 柴胡(四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煎。或加蔓荊子七分。
加味四物湯 補 治血虛頭痛。
熟地(四錢)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蔓荊子(杵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水煎。如有熱,加黃柏、知母各一錢。
當歸酒 補 治血虛頭痛欲裂。
大當歸(一兩)
用好酒煎服。
六味地黃加減湯 補 治腎水虛頭痛。
熟地(四錢) 杞子(二錢) 萸肉 川芎 茯苓(各一錢五分) 淮山(二錢) 炙草(一錢)
八味地黃加減湯 熱補 治命門火虛頭痛。
熟地(四錢) 淮山(炒,二錢) 杞子(三錢) 萸肉 川芎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附子(制,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炙草(一錢)
加酒洗淡肉蓯蓉二錢。
頭風痛列方
點頭散 和 治偏正頭風。
川芎(三錢) 香附(去毛,炒,一兩)
研末,每服二錢,清茶調下。
二陳當歸湯 和 治偏左頭痛。
當歸(三錢) 半夏(制) 白芍(酒炒) 川芎 陳皮 白芷 茯苓(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味二陳湯 寒 治偏右頭風。
沙參(酒炒,三錢) 半夏(制) 防風 南星(制) 川芎 茯苓(各一錢) 黃芩(七分) 陳皮(一錢) 黃連(五分) 甘草(六分)
偏正頭風薰蒸方
川芎(五錢) 殭蠶(因人年歲,一歲用一隻,二歲二隻至五六十歲,亦遞加之) 晚蠶沙(二兩)
用水五六碗,煎至三碗,以厚紙封砂鍋中,開一孔如錢大。病人就之,以薰蒸其痛處。雖年久症,不過治五六次即愈,永不再發。
咽喉
凡咽喉之腫,腫於咽之兩旁為雙蛾,腫於一邊者為單蛾。其形圓突,與纏喉風之滿片紅腫者不同。大約多由於火,而亦有陰虛水虧,陰盛隔陽者。果系實火,必有火症可驗,自當用清涼解毒之藥。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此腎中之虛火也。非壯水不可。又或火虛於下,隔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真寒症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內經》云:驟起非火,緩起非寒。故忽然而痛難忍者寒症也。悠緩而痛者乃系熱症也。如忽然腫大,製藥不及,恐閉塞咽喉。速將小竹削尖刺破,以出其血,此亦不得已救急之策。
咽喉列方
甘桔湯 微涼 治一切咽乾咽痛。
桔梗 甘草(各一錢五分)
水煎。如治蛾喉,加荊芥穗、牛蒡子各一錢。
燒鹽散 和 治喉中懸癰垂長,咽有妨礙。
白鹽(燒過) 枯礬
等分,研細末,蘸少許點之即消。
消毒涼隔散 寒微散 治咽喉初起腫痛。
黃芩 黑梔(各一錢五分) 連翹(二錢) 牛蒡子(一錢) 薄荷(七分) 甘草(一錢)
皂角散 治雙單蛾喉。
皂角(揀新的,蟲蛀者勿用)
研細末,好醋調勻,以鵝毛蘸藥入喉攪動,以出其痰,另用此藥醋開塗喉外,干則隨換,功效甚速。或用真桐油一分,蘸藥卷攪喉內,則痰隨油吐亦佳,愈後均宜加味甘桔湯。煎甘草水飲,可解油氣。
指甲散 治喉蛾。
手指甲(焙焦,六分) 燈心(燒灰,一分或五釐)
共研細末,吹入患處,其蛾即破,破後亦服甘桔湯。
地黃滋陰湯 補 治咽喉腫痛,日輕夜重,痰聲如鋸者。
熟地(五錢) 茯苓(三錢) 麥冬(去心) 萸肉(各二錢) 牛膝(鹽水炒,一錢五分) 北味(七分)
薑桂飲 大熱 治頃刻間咽喉痛極難忍。
肉桂(去皮) 乾薑(炒黃) 炙草(各五分)
用滾水半碗,將藥共燉好,去渣候溫,緩緩飲之。一方用生附子一厚片,塗白蜜,炙透變黑色,取如豆大一粒,含口內咽津,亦立刻見效。
八味地黃湯 溫補 治隔陽喉痹,或因色欲傷精,或因泄瀉傷腎,或因過服寒涼,以致火不歸元,上熱下寒者。
熟地(四錢) 淮山(炒,二錢) 澤瀉(鹽水炒) 萸肉(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元參(各一錢) 茯苓(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水煎,前方薑桂飲,與炙附子粒,亦可用。
眼目
凡人六腑五臟之精華,上注於目而為之睛。肺之精為白眼,筋之精為黑眼,骨之精為瞳子,血之精為絡毗,肉之精為約束。蓋風熱之邪,上攻於目則赤腫疼痛。白精赤,火乘肺也。黑精赤,火乘肝也。瞳仁赤,火乘腎也。目胞腫,火乘脾也。兩眥赤,火自甚也。其或隱澀難開,羞明多淚,暴生雲翳,皆屬火症。除此之外,而一切目視無光,及昏黑倦視,非陰虛即陽虛,不可混治。又云:腫而硬者屬熱盛也。宜先清涼。腫而軟者屬風盛也。宜先發散。病分新久,障有內外。新病多實,久病多虛。外障多火,內障皆虛。治各不同,不可執一。
眼目列方
密蒙花湯 和散 治風熱上攻,兩眼昏暗,眵淚羞明,並赤腫翳障。
甘菊花(三錢) 密蒙花 羌活 木賊 石決明(杵) 白蒺藜(炒,各一錢五分)
水煎。如火盛,加黃連五六分。
瀉肺湯 涼散 治肺受風熱,七情鬱結,風毒上攻,眼目忽然腫痛難開者。
羌活 元參 桔梗(各一錢五分) 川地骨(一錢) 桑白皮(二錢) 甘草(一錢)
加減徙薪飲 寒 治目赤腫疼痛。
黃芩 山梔(杵,炒黑) 白芍(酒炒)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菊花(二錢) 甘草(六分)
八味還睛湯 涼散 治肝肺停留風熱,翳膜遮睛,痛澀眵淚。
決明子(炒,一錢五分) 白蒺藜(炒去刺) 防風 木賊 山梔仁(杵,各一錢) 青葙子(半炒,四分) 蟬蛻(去頭足,四隻) 麥冬(去心,一錢) 細甘草(六分)
抑肝順氣湯 涼補行滯 治眼紅不退,氣滯血凝,上攻頭目,眼眶脹痛。
柴胡 青皮 生地 草決明 當歸(各一錢五分) 香附(酒炒,杵,二錢) 黃芩(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甘草(七分)
菊花飲 微涼 治目赤腫疼痛。眼科藥多系寒涼,看病加之。
白菊花(二錢)
水煎。如兩眼角肉綻者,瀉心火為主,加黃連六分,黃芩一錢,連翹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甘草七分,燈心一團。白睛紅多者,瀉肺火為主,加桑白皮二錢,黃芩一錢,黃連四分,黑梔、升麻各一錢,連翹一錢五分。黑睛腫痛者,瀉肝火為主,加龍膽草、青皮各一錢,黃連三分,草決明一錢五分,甘草七分。瞳神昏暗,瀉腎火為主,加生地、澤瀉、黃柏各一錢五分,連翹一錢,升麻七分,黃連三分,甘草六分。又云:紅絲侵黑珠者,加桑白皮三錢。目中紅絲多者,加山梔仁三錢。血灌瞳仁,兩目通紅者,加石膏、大黃各二錢。瞳仁端正不動者,加新瓦焙燥蜣螂蟲,研末三錢。蟹眼,蝦眼,突出老膜者,加千里明三錢,石燕一錢五分。視人長大似兩人者,加青葙子三錢。眼內如針刺者,加大黃、山梔仁各二錢。兩目黑珠紅而白珠不紅者,加茜草、赤芍、梔子仁各二錢。白珠紅而黑珠不紅者,加百合、梔子仁各二錢,黃連六分。
助陽和血湯 微補兼散 治眼發之後,熱未退清,白睛赤色,隱澀難開而多眵淚者。
炙耆 當歸(酒洗,各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防風(七分) 升麻(蜜炙,三分) 白芷(六分) 荊子(杵,五分) 炙草(四分)
駐景丸 補 治肝腎氣虛,而目昏暗。
熟地(七錢) 當歸(五錢) 絲餅(一兩) 杞子(七錢) 北味(三錢) 車前(六錢) 楮實(四錢) 川椒(去合口者,三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酒下或白湯下。
六味地黃湯 補 治腎水虛,目視無光,乾枯少潤。
熟地(四錢) 淮山(二錢) 萸肉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一錢)
如腎火虛,加製附子一錢,肉桂四分。
加味四君子丸 補 治虛寒目疾。
潞黨參(去蘆,炒,一兩) 白朮(炒,八錢) 川椒(去合口者,一錢五分) 絲餅(七錢) 肉蓯蓉(酒洗淡,五錢) 茯苓(四錢) 炙草(二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菊花湯下。
六一丸 熱補 治血虛目暗。
當歸(五兩) 製附子(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酒下。
羊肝丸 微補 治目疾內障。
夜明沙(淘淨) 蟬蛻(去頭足) 當歸 木賊(去節)
等分為末,用羊肝(去筋膜),煮熟,搗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百靈粉 和 治雞朦眼,夜不見路者。
鍋底煙(要燒草者方好,燒柴者勿用,二錢)
研細末,用煮熟豬肝切片,蘸而食之,即愈。
治青盲奇方
用白犬生子目未開者之乳,頻頻點之。雖十年久疾亦愈。
治胬肉方
用雀糞,研如香灰細,乳汁和勻,點之能去目中胬肉,亦可止淚。雀即是在屋檐為巢者。
立消膏 治浮翳宿障,霧膜遮睛。
雪白生鹽(用淨磁器碗,研如香灰細)
用大燈心蘸鹽少許,輕手指定浮翳,點上三四次即愈,亦無痛癢。
去膜眼藥方 治膜如米碎粒者甚效。惟如梅花片者頗難。
海螵蛸(去淨硬皮,二錢) 腦片(一分)
共研末如香灰細,以入口無渣為度,用燈心染生蜜糖蘸藥少許,點患處日數次。如眼內無膜,不論何等眼藥,切不可點入,慎之。凡欲退膜,如蟬蛻、蛇蛻、木賊、青葙子、密蒙花、草決明、石決明、夜明砂之類,皆宜服。
洗眼方 凡用寒涼藥點眼洗眼,多致逼熱入內,往往誤事,惟天然水最善。
天然水(即龍口水,若無則用水從地脈來者)
用潔淨器煎滾,傾入茶盅內,候少溫,揀新白絹一塊,放水內洗眼,日洗三五次,火氣自退,最穩最驗。
齒痛
此症不過曰火、曰蟲,及風寒而已。火痛多腫,喜飲冷,得冷則更疼者,讎仇之意也。蟲痛則一牙作痛,蝕盡一牙,又蝕一牙作痛也。風寒者,因客寒犯腦,齒連頭痛,是寒邪也。故喜熱飲,不腫不蛀也。又云:實火痛不可忍,虛火其痛甚緩,日輕夜重。以手按其痛處,實者熱也,虛者風也。當辨而治之。
齒痛列方
消胃湯 寒 治胃火牙痛。
生地(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黃連(六分) 升麻(一錢) 丹皮(三錢)
如腫痛牙齦不出血者,屬氣分。加荊芥一錢,防風一錢,細辛四分。
滋陰清胃飲 寒 治胃火兼陰虛牙痛者。
生石膏(杵,二錢) 熟地(四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安腎湯 補 治虛火牙痛。
熟地(四錢) 淮山(炒) 枸杞(各二錢) 茯苓 牛膝(鹽水炒) 萸肉(各一錢五分)
水煎。或加肉桂四分,澤瀉一錢五分,以引火歸位。
加味溫風湯 大熱兼散 治寒邪犯腦,牙連頭痛者。
當歸 川芎 羌活(各一錢五分) 蜂房(炙,一錢) 細辛(四分) 蓽茇(七分) 麻黃(去淨節,六分) 附子(制,一錢)
水煎,服一半,口含一半,久之連涎吐出,自愈。
丁香散 治牙痛。
蓽茇 丁香 蠍梢 川椒(炒)
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擦於患處。又方細辛三分,北味三分,共搗為丸,塞患處立效。
如神散 治風牙蟲牙疼痛。
川椒(炒,二錢) 蜂房(炙,三錢) 共研細末,每用二錢,水煎數沸,乘熱漱之。
立效散 治風蟲牙痛。
良薑 草烏 細辛 荊芥穗
等分為末,用少許擦牙,有涎則吐之。
治蟲牙奇方
川椒 樟腦
等分研末,放銅杓內,以盅蓋好,周圍以面封固,置風爐內,微火升之。少頃覺聞樟腦氣透出,即取起在地上候冷,揭開,藥俱飛上盅蓋,以少許塞牙痛處,立愈。
殺蟲散 治牙蟲痛在一處,無論有膿無膿皆是。
雄黃(揀明淨的,六錢)
研細末,用真芝麻油一盅調勻,口含片時漱出,再含再漱,數次即愈。又方五倍子煎濃汁,含漱數次,其蟲立死。上牙痛,韭菜子燒煙,用筆管吸而薰其痛處。如痛在下牙,則煎濃汁,不時含漱之。
人中白散 治走馬牙疳,牙床出血潰爛,並治咽喉腫痛,腐爛,紅赤者。
元明粉(五分) 人中白(一錢) 真青黛 兒茶 真硼砂(各一錢) 馬屁勃(五分)
加頂上冰片二分,共研極細末摻之。如咽喉病,則用筆管吹入,日三次,夜二次。
養牙法
凡人牙將脫落,必先浮突。故欲養牙者,須每日將牙輕輕咬實,漸咬漸齊,而牙自固。又當於早起時,咬定牙根,而後小解,非獨養牙,亦且固腎。飯後必漱齒,至老不壞。
耳鼻
凡耳之聾閉,若由諸經之火,壅塞清道而然者。其症必哄哄熇熇,或脹悶,或煩熱,或兼頭面紅赤。清其火而閉自開。至於肝膽氣逆,風寒外感,挖損震傷,年老病後,皆能致病,治法多端。惟鼻病只有外感與內傷二者而已。
耳症列方
清化飲 涼 治內火上炎耳閉。
生地 茯苓(各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去心) 白芍(酒炒) 丹皮 石斛(各一錢五分)
柴胡清肝飲 涼 治怒動肝火而耳閉。
柴胡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黑梔 連翹 黃芩(各一錢) 甘草(七分)
地黃湯 補 治腎虛耳聾。腎虛耳響其聲小,與火熱上炎肝氣內動者不同。
熟地(四錢) 淮山(炒) 杞子 茯苓(各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絲餅(三錢)
如腎有邪火,則去杞子、絲餅,加澤瀉一錢五分,黃芩、知母各一錢。
耳聾外治方
真磁石(一粒,如豆大) 川山甲(二分,炙研末)
用綿少許,撒藥末其上,實包磁石塞耳,口內含生鐵一塊,如聞風雨之聲即通。
白龍散 治耳有膿水不幹。
枯礬(四分) 龍骨(一錢五分)
共研末,先用綿杖攪淨膿水,然後將藥少許吹入,日二三次。又方亦將綿杖攪淨,取菖蒲根,水洗去坭,搗汁一杯,灌入浸洗,數次即愈。
燒酒洗方 治耳被挖傷,內常濕而不幹者。
用三熬燒酒,灌入耳內,浸洗數次即干。
鼻症列方
川芎飲 和散 治風寒鼻塞。
羌活 川芎 藁本 白芷(各一錢)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五分) 細辛(四分) 甘草(七分) 蔥白(三寸)
蒼耳散 和散 治鼻流濁涕,名鼻淵者。
辛夷仁 薄荷葉(各二錢五分) 蒼耳子(一錢二分) 白芷(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或蔥湯食後調下。
細辛散 治鼻齆有齆肉,不聞香臭。
瓜蒂 細辛(各一錢)
共研細末,綿裹如豆大,塞鼻內。
白礬散 治鼻生瘜肉。
白礬(煅)
研細末,以綿咽脂包少許,塞鼻內。數日瘜肉隨落。
心腹痛
此症須分虛實寒熱。凡可按為虛,拒按為實,久痛為虛,暴痛為實。得食略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一定不易者為實。無脹無滯者多虛,有物有滯者多實。又云:熱在上者,必有煩熱,焦渴,喜冷等症。熱在下者。必有脹熱,秘結等症。三焦痛病,惟因寒滯、氣滯、食滯者最多。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但痰痛、蟲痛多在中焦。火痛、寒痛三焦俱有,血痛則多在下焦。然血症痛,婦人所常有。男子雖有,亦少也。宜辨之。
心腹痛列方
香附湯 和 治心氣痛。
香附(酒炒,杵,二錢)
加生薑二片,鹽少許,同瘦豬肉煎。去藥,連肉食。
荔香散 和 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婦人多有此症,服之最效。
荔枝核(燒微焦,五錢) 木香(四錢)
研末,每用一錢二分,清湯調下。
姜附散 熱 治心胃痛。
良薑(酒炒) 香附(醋炒)
研末。因寒痛者姜加倍,因氣痛者附加倍,每服二錢,米湯下,或白湯下亦可。
百合湯 和 治心口痛,服諸熱藥不效者。
烏藥(二錢) 百合(七錢)
丹參飲 微涼 治心痛及胃脘諸熱痛,婦人更效。
丹參(四錢) 檀香(五分) 砂仁(杵,五分)
藿香飲 溫 治腹痛。
藿香(三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香砂六君子湯 補行滯 治胃脘虛痛。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半夏(制) 茯苓 藿香(各一錢五分) 砂仁(杵,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寒加煨姜二大片,或加乾薑五七分。如心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者,宜服歸脾湯,加石菖蒲七分。
排氣飲 和行滯 治胃脘氣逆脹痛,胸脅脹痛亦治。
陳皮 枳殼(麵煨,去瓤) 藿香(各一錢五分) 木香(七分) 香附(杵) 澤瀉(鹽水炒) 烏藥(各二錢) 厚朴(制,一錢)
如食滯,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寒滯,加乾薑、吳萸、肉桂之屬。氣逆甚者,加白芥子、沉香、檳榔之屬。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屬。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焦,搗碎,二三錢。
金鈴子散 微涼 治心腹痛,及脅痛服熱藥而增痛者。
元胡索 金鈴子
等分研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加味附子理中湯 大熱峻劑 治寒痛綿綿不休,手足俱冷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乾薑(炒) 附子(制) 木通(各一錢) 吳萸(泡,六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炙草(七分)
痰飲腹痛列方
二術半夏湯 和 治痰飲。此症痰聚則痛,散則響。
白朮(淨,三錢)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半夏(制) 白茯苓(各二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寒,乾薑、附子,任加隨宜。
傷食腹痛列方
加味平胃散 和消食 治傷食痛,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
蒼朮(米泔水浸) 厚朴(制) 麥芽(炒) 穀芽(炒) 陳皮 半夏(制) 山楂(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如脹甚者,加研生萊菔子二錢。食尚在胸中者,服此湯後,以手探而吐之。腹脹拒按,大便不通,服承氣湯下之。
生韭飲 和 治食鬱久,胃脘有瘀血作痛者。
生韭菜
搗自然汁一盞,加溫酒一二杯服。或先嚼桃仁十餘粒,用韭汁送下亦佳。
胸痛列方
加味百合湯 微涼 治胸膈痛。
烏藥(一錢五分) 百合(四錢) 貝母(杵) 栝蔞皮(各二錢) 薤白(三錢) 白蔻(去谷,杵,七分)
顛倒木金散 和 治胸痛。
木香 鬱金
共研末。氣鬱痛者,倍木香。血鬱痛者,倍鬱金。每服二錢,老酒調下。虛弱者,煎參湯下。
神香散 和 治胸脅胃脘作痛,逆氣難解者。三焦滯皆可解。
丁香 白豆蔻(去殼)
等分研末,每服五七分,白湯下,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薑湯調下。
脅痛列方
柴胡疏肝湯 和 治肝實脅痛。
陳皮 川芎(各一錢) 白芍(酒炒) 枳殼(麵煨,去瓤) 香附(杵) 柴胡(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左金湯 寒 治肝火脅痛。
白朮(淨) 陳皮(各一錢五分) 黃連(八分) 吳萸(泡,四分)
水煎。
導痰湯 治胸脅痛屬痰者。
茯苓(二錢) 南星(一錢制) 枳殼(麵煨,去瓤) 半夏(制)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生薑(三片)
枳芎湯 和 治脅痛屬瘀血者。
枳殼(麵煨,去瓤) 鬱金 川芎(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水煎。
加味逍遙飲 兼補 治肝虛脅痛。
白朮(淨) 茯苓 當歸 白芍(酒炒) 柴胡(各一錢五分) 川芎 陳皮(各一錢) 細辛(四分) 薄荷(三分) 炙草(六分) 生薑(三片)
小腹痛列方
吳萸四逆湯 大熱峻劑 治中寒小腹痛甚。
附子(制) 乾薑(炒,各一錢) 吳萸 炙草(各一錢)
水煎。
奔豚丸 大熱峻劑 治小腹氣結作痛。
川楝子(五錢) 茯苓(七錢五分) 橘核(五錢五分) 荔枝核(四錢,燒焦) 製附子(二錢五分) 吳萸(泡,三錢五分) 肉桂(去皮,一錢五分) 木香末(三錢五分) 小茴香(七錢五分)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臍腹痛列方
五苓湯 微熱 治臍下痛,近逼膀胱,小便不利者。
白朮(淨,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通關飲 微涼 治臍下脹痛,因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者。
黃柏 知母(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水煎。
真武湯 熱 治臍下痛,水臟虛寒者。
白朮(淨炒) 附子(制,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茯苓(各二錢)
加生薑三大片煎。小便利減茯苓。泄瀉,去白芍,加乾薑七八分。嘔加製半夏一錢五分。
四逆加白芍湯 大熱峻劑 治腎氣虛寒,臍中痛不可忍而喜按者。
白芍(酒炒,三錢) 乾薑(炒) 附子(制,各一錢) 炙草(七分)
如口中熱渴,腹滿拒按,大便秘者,此方不合,宜服承氣湯。
加減四物湯 補微熱 治臍旁左右痛。
生黃耆(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紅花(六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水酒各半煎。
蟲痛列方
蔥油飲 和 治脾胃蟲痛。渴或飲水,口吐清水者,是此症。
蔥白汁(一酒杯) 真芝麻油(一酒杯)
先飲蔥汁,隨即飲麻油。
川椒烏梅湯 溫 治脾胃蟲痛。其痛有時者,是蟲症。
川椒(去合口的,一錢五分) 烏梅(二隻)
加生薑三片煎。又方明雄黃、白礬、雞心檳榔,等分研末,用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分。
蕪荑散 和 治諸蟲。
木香(一錢) 白蕪荑 雞心檳榔(各二錢)
共研末,五更時,先吃炙肉,引蟲頭向上,以石榴根煎湯,開散服二錢。而蟲自下。
腰痛
此症凡慼慼悠悠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鬱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虛也。腎虛之人,形色必清白,或見黧黑,或行立不支,臥息少可,或疲倦無力,而勞動益甚。積而漸者多不足,暴而痛者多有餘。如腰腎本無虛損,只因邪火蓄結者,必痛極,必煩熱,或大渴引飲,或二便熱澀不通,當直瀉其火。水虧火盛者,宜兼滋陰。諸如此類,須辨而治之。
腰痛列方
五積散 溫散 治腰骨腳骨痠痛,寒邪客於經絡者。
當歸 蒼朮(米泔水浸) 陳皮(各一錢) 麻黃(去淨節) 厚朴(制) 乾薑 枳殼(麵煨,去瓤,各八分) 半夏(制) 白芷(各七分) 黨參(去蘆) 桔梗 肉桂(去皮,另燉) 茯苓(各五分) 川芎(四分)
加生薑三片,蔥三莖煎。
除濕湯 和 治中濕身重,腰腿疼痛,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蒼朮(米泔水浸) 厚朴(制)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七分) 藿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兼風邪,加羌活一錢,獨活一錢五分。
白朮湯 補 治腰濕痛,如系重物者。
白朮(淨,八錢) 生薏米(七錢)
水煎。如系寒熱,去薏米,加乾薑一錢。
知柏八味湯 寒兼補 治陰虛水虧,火盛腰痛者。
生地(四錢) 淮山 茯苓(各二錢) 萸肉 澤瀉(鹽水炒) 知母 黃柏 丹皮(各一錢五分)
加味四物湯 寒兼補 治陰虛火盛腰痛。
生地(四錢) 當歸(二錢) 黃柏 知母(各一錢) 白芍(酒炒) 梔子(杵,各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蒼朮湯 寒 治濕熱腰腿疼痛。
柴胡 黃柏(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二錢) 防風(一錢)
水煎。如痛甚,加生薑汁,沖藥服。
大分清飲 寒 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以致腰腹下部痛極者。
茯苓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二錢) 木通 枳殼(麵煨,去瓤) 車前(各一錢) 梔子(杵,一錢五分)
如內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類。大便堅硬脹滿者,加大黃二三錢。
六味補腎丸 補 治腎水虛腰痛者。
熟地(八錢) 淮山(炒,五錢) 萸肉(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 杜仲(鹽水炒,三錢) 牛膝(鹽水炒) 故紙(鹽水炒,各一錢) 鹿茸(酥炙,二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八味補腎丸 熱補 治腎火虛腰痛者。
熟地(八錢) 淮山(炒,五錢) 萸肉(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杜仲(鹽水炒,三錢) 澤瀉(鹽水炒) 牛膝(鹽水炒) 故紙(鹽水炒) 附子(制,各一錢) 鹿茸(酥炙,二錢) 肉桂(去皮,另研,七分)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杜仲湯 補 治腎虛腰痛腳軟。
川杜仲(鹽水炒去絲,一兩)
酒水各半煎。
當歸地黃湯 補 治腎虛腰骨疼痛。
熟地(五錢) 淮山(炒) 杜仲(鹽水炒) 當歸(各二錢) 萸肉(一錢) 牛膝(鹽水炒,一錢五分) 炙草(八分)
如下部虛寒,加肉桂五六分。甚者,加製附子一二錢。多帶濁者,加故紙一錢,或金櫻子二錢。氣虛,加黨參二錢,枸杞二錢。
胡桃湯 溫補 治腎虛腰痛。
故紙(鹽水炒,一錢五分) 川杜仲(鹽水炒) 胡桃肉(杵,各四錢)
水煎。
鹿茸丸 補 治腎虛腰痛,不能轉側。
鹿茸(酥炙) 絲餅(各一兩) 舶茴香(五錢)
研末,用羊腰子二隻,酒煮爛,去膜,共藥末,搗如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溫酒或淡鹽湯下。
青娥丸 溫補 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烏須壯腳力。
胡桃肉(一兩) 川杜仲(鹽水炒,八錢) 破故紙(鹽水炒) 大茴香 巴戟天(各四錢)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溫酒下。
補髓丹 溫補 治老人虛弱,腎傷腰痛,不可屈伸。
杜仲(鹽水炒去絲,十兩) 鹿茸(酥炙,四兩) 補骨脂(四兩,用芝麻五兩同炒,以芝麻黑色無聲為度,去芝麻不用)
共為細末,用胡桃肉三十個,水浸去皮,搗為膏,入面少許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或溫酒下。
瘀血腰痛列方
鹿角飲 和 治瘀血腰痛如刺。
鹿角(炒,一兩)
研末,酒開,每服三錢。
舒筋湯 熱 治閃跌血滯,腰腹疼痛。
元胡索 當歸 肉桂(去皮)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用白湯,沖酒一杯下亦可。
生軍散 治閃跌腰痛,及肩挑重物受傷。初時不覺,日久方痛者亦效。
生大黃(八錢)
研末,先以蔥白搗爛炒熱,於痛處擦遍,隨用生薑汁,調大黃末敷,蓋以粗紙,一日一換,並儘量飲好燒酒,極效。
熱症
凡熱過即退者,潮熱也。熱而尚微者,溫熱也。常熱不已者,壯熱也。又有午前熱,午後熱,日靜而夜熱者。熱病雖多屬陽,當分真假。如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神氣清明,聲音強壯者,實熱也。藥須清涼。或肢體發熱,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聲微氣短者,虛寒也。藥宜溫補。又云:口或渴,唇或紅,好飲冷水者,真熱也。口不渴,唇不紅,好飲滾湯者,真寒也。倘辨之不明,以假作真,殺人如反掌。
熱症列方
石斛青蒿湯 涼 治火之微,非壯熱者。
石斛(三錢) 銀花 麥冬(去心) 川地骨(各二錢) 丹皮(一錢) 青蒿 連翹 黑山梔(杵,各一錢五分)
加淡竹葉十片,燈心一團煎。口渴,加花粉二錢。
抽薪飲 寒 治諸火熾盛而壯熱者。
石斛(一錢五分) 黃芩 梔子(淨仁炒,杵) 枳殼(麵煨,去瓤) 澤瀉(鹽水炒) 黃柏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
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花、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口渴便實者,加生地、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車前、龍膽草以利之。倘痛未除,則去甘草,用甘草梢一錢。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生地、麥冬、白芍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大便閉結者,加大黃、朴硝以通之。
一陰煎 涼補 治水虧火勝而熱者。
熟地(四錢) 生地(二錢) 白芍(酒炒) 麥冬(去心) 丹參(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如火盛躁煩者,加龜膠二錢。心虛不眠者,加當歸、炒棗仁。汗多煩躁,加五味子,或再加淮山萸肉、女貞子。吐血衄血,加澤瀉以降之,加茜根、川續斷以澀之。
人參清肌湯 補微散 治午前潮熱,氣虛無汗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飯蒸) 白芍(酒炒) 當歸 茯苓 柴胡(各一錢五分) 乾葛(二錢) 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白朮除濕湯 寒補 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者。又治汗後發熱。
黨參(去蘆,二錢) 生地 白朮(淨) 川地骨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 知母(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二皮四物湯 涼補 治日靜夜熱者。
生黨參(去蘆) 白芍(酒炒) 丹皮 沙參(各一錢五分) 川地骨(二錢) 生地(一錢) 甘草(六分)
水煎。如體質寒者,去生地,加煨姜一片。
當歸補血湯 補 治血虛身熱,或口渴,目赤,面紅者。
黃耆(炙,六錢) 當歸(一錢)
水煎。
四君加耆湯 補 治陽虛外熱。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補中益氣湯 補 治虛弱人困勞心勞力,以致表熱自汗,頭痛口乾,不任風寒,四肢困倦,懶於言語者。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各一錢五分) 陳皮(七分) 歸身(一錢) 柴胡(四分) 升麻(蜜炙,三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煎。
十味地黃湯 熱補 治陰盛隔陽,真寒假熱,上則唇焦口燥,下則大便溏,小便或清者。
熟地(四錢) 淮山(二錢) 萸肉 澤瀉(鹽水炒)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白芍(酒炒) 附子(制) 元參(各一錢)
加減聖愈湯 補 治寒熱往來,非若瘧疾之發,有定候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 歸身 柴胡(各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白芍(酒炒,一錢) 炙草(八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
附諸熱方
柴防煎 散微涼 治溫熱時症。
柴胡 防風 桔梗(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
柴葛解肌湯 寒散 治溫熱症,發熱,頭痛,不惡寒,與傷寒異者。
柴胡 葛根 黃芩 丹皮(各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 赤芍 貝母(杵) 知母(各一錢) 甘草(六分)
生熟地黃湯 涼兼補 治燥症,其人鼻乾,口渴,咽痛,舌燥,目火,便秘,乾熱,惟秋冬時久晴,乃有此病,而吸鴉片者。更易犯,不可發散。
熟地(三錢) 生地(二錢) 天冬 麥冬(去心) 歸身 花粉(各一錢五分) 沙參(二錢) 元參(一錢)
加蔗汁一酒杯沖服,或藕汁、梨汁,均可。
不寐
此症當分有邪無邪。有邪者,神為病擾則不靜,不靜則不寐,乃實症也。去其病則寐矣。若無邪者,皆由營氣之不足,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有所繫懸,或多所妄思,以致神魂不安,終夜不寐,此虛症也。治之者,宜以養營氣為主。又云:茶性陰寒,陽為陰抑則不寐。心本藏神,心有事動而不靜,則不寐。
不寐列方
酸棗仁湯 補微涼 治氣血俱虛,內無津液,煩熱驚悸不寐者。
黨參(去蘆) 棗仁(即炒杵,各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二錢) 龍眼肉(六分) 竹葉(十片) 炙草(七分)
養心湯 補兼涼 治體質素弱,或病後思慮過多,心虛驚悸不寐。
熟地(二錢) 生地(酒炒,一錢) 黨參(去蘆) 棗仁(即炒杵) 麥冬(去心,各一錢五分) 歸身 茯苓(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五味子十五粒,燈心一團煎。
補心湯 涼補 治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者。
生地(酒炒) 茯苓(各二錢) 棗仁(即炒杵) 當歸(硃砂末拌) 蓮仁(去心) 麥冬(去心,各一錢五分) 竹葉(十片) 甘草(七分)
加燈心一團煎。
益營湯 補 治思慮過度,心血耗傷,怔忡恍惚不寐。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一錢) 棗仁(即炒杵) 茯神 當歸(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三分) 白芍(酒炒,一錢)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木香三分煎。
附驚悸列方
遠志飲 溫補 治心勞虛寒。夢寐驚悸。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酒炒) 棗仁(即炒杵) 茯神(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黃耆(炙,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酸棗仁湯亦治驚悸。方在不寐內。
平補鎮心丸 補微涼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亂夢,如墜崖谷,常服安心腎,益營衛。
黨參(去蘆,米炒,五錢) 熟地(酒蒸) 淮山(薑汁炒) 茯神(各四錢) 龍齒(煅) 麥冬(去心,各三錢) 棗仁(即炒杵) 天冬 北味(各二錢) 遠志(去心一錢) 當歸(三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米飲或溫酒下。如欲溫補者,加肉桂二錢。
鎮驚丹 補 治夜睡驚悸。
當歸(三錢) 硃砂(研末,二分) 豬心(一隻,切片同蒸,連汁食)
附身癢列方
荊防生地湯 涼散 治身癢難忍。
防風 荊芥(各一錢) 赤芍 生地 銀花(各八分) 木通(五分) 甘草(三分)
二味消風散 散 治同上。
薄荷葉 蟬蛻(去頭足)
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洗身去癢方
用浮萍煎濃湯,洗之即愈。
不思食
凡人精血之司在命門,水穀之司在脾胃,脾胃者具坤順之德,而有乾健之運也。故坤德或慚,補土以培其卑監,乾健稍弛,益火以助其轉運。迨土強火旺,則出納自如,轉輸不息,即能食矣。世俗不悟,每見不能食者,便投香、砂、枳、樸、面,卜、楂、芽等藥,甚至用黃連、山梔,以為開胃良方,害人不少。又有辨於其微者,不飢不思食,是脾病。飢不能食,是肝病。治者其審之。
不思食列方
和中湯 補 開胃進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二錢) 木瓜(去瓤) 陳皮(各一錢) 砂仁(杵,六分) 炙草(七分)
加煨姜三片,紅棗二枚煎。如胃寒去煨姜,換用乾薑五七分,或一錢,隨宜。
加味四君湯 補 治脾胃氣虛,口淡食不知味,及耳鳴腳軟,虛弱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黃耆(炙) 白朮(淨) 白扁豆(炒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六君加味湯 補微熱 治脾胃虛弱,及過服涼藥,以致飲食少思,或吞酸噯腐,或噁心嘔吐,或米穀不化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炮姜(一錢) 半夏(制,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如有滯,加木香、砂仁。
丁香茯苓湯 大熱行滯 治脾胃虛寒,宿食留滯,否塞疼痛,氣不升降,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不思飲食。
陳皮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丁香(三分) 附子(制) 砂仁(杵,各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炮姜(七分) 木香(六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
附傷食列方
凡人必有胸悶,吞酸噯腐,腹脹腹痛等,方是此症。若無此等症,但見頭痛,發熱,乃是外感,切不可誤用消導藥,以引邪入里,變症百出,為害非輕。
平胃散加味 和 治傷食。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五分) 厚朴(薑汁炒,一錢)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傷米麵之食,加穀芽、麥芽、神麯。傷肉食,加山楂、神麯,或加蘿蔔子以消之。食尚在膈,服藥後以手探吐,其愈最速。傷食已久,腹滿拒按,須用承氣湯下之。下後服香砂六君,加炮姜,以調養脾胃。
霍亂
此症上吐下瀉,有外受風寒,寒氣入臟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內傷生冷而病者。有因事忍飢,胃氣已傷而病者。有一時過飽,食不能化而病者。有水土氣令,寒溫不時,遇之而病者。有旱潦暴雨,清濁相混,感之而病者。總之皆是寒濕傷脾之症。又有轉筋霍亂者,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此足陽明、厥陰,氣血俱傷之症也。更有乾霍亂者,其症上欲吐而不能,下欲瀉而不得,胸腹脹急疼痛,俗名為絞腸痧。此必內有飲食停滯,外有寒邪閉遏,陰陽拒格,氣道不通,尤為危急。宜先用鹽湯探吐去滯隔,以通清氣,然後服溫中散滯之藥,庶無所誤。凡霍亂吐瀉之後,胃氣未清,一切飲食之物,稍遲為佳,雖粥湯亦不可急與。若其邪滯復聚,則為害不小。
霍亂列方
加味二陳湯 和 治霍亂嘔吐,或兼瀉。
陳皮(一錢) 藿香 茯苓(各二錢五分) 製半夏(二錢) 炙草(一錢) 生薑(三片)
藿香正氣湯 和 治感四時不正之氣,霍亂吐瀉,頭痛寒熱往來者。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酒洗) 桔梗(各一錢) 厚朴(薑汁製) 白朮(淨) 白茯苓 陳皮 半夏(制) 炙草(各八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
一味簡便方 和 治霍亂。
樟木皮(一兩)
水煎服。又方吐瀉不止,用艾一把煎濃服。
六和湯 和 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亂。
黨參(米炒,去蘆) 半夏(制) 砂仁(杵,各一錢) 扁豆(炒杵) 藿香 赤茯 木瓜(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
平胃散 和 治脾胃不和,脹滿嘔吐,霍亂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 厚朴(薑汁炒) 陳皮(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吐多,加製半夏一錢五分。腹痛,加砂仁七分,木香一錢。寒加乾薑五七分,或一錢。
冷香湯 大熱峻劑 治夏秋水濕,恣食生冷,陰陽相干,遂成霍亂,肚腹刺痛,脅筋脹滿,煩燥引飲無度者。
草豆蔻(淨仁,煨杵) 附子(制) 良薑(各一錢) 丁香(七分) 白檀香 炙草(各一錢)
水煎候冷,於嘔吐時服之。
附子粳米湯 大熱峻劑 治霍亂手足逆冷,多嘔少吐者。
乾薑(微炒,一錢) 附子(制) 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大棗二枚煎。
轉筋霍亂列方
木瓜湯 溫 治霍亂吐瀉不已,轉筋擾亂。
吳萸(泡,一錢) 茴香(炒,一錢) 木瓜(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紫蘇葉十片煎。
四順附子湯 大熱峻劑 治霍亂轉筋,吐瀉,手足逆冷,氣少不語,身冷汗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附子(制,一錢五分) 乾薑(炒) 炙草(各一錢)
乾霍亂列方
白礬散 微涼 治欲吐不出,欲瀉不行,兼之腹痛,俗名絞腸痧者。
白礬(一錢)
研末,用陰陽水調服。冷水滾湯各半沖勻,便是陰陽水。
三消
此症當分上中下。上消者,上焦病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古人悉以為火。然有實火者,有虛火者。此多真陰不足也。倘不辨虛實,其不誤者鮮矣。天花粉乃治消渴之神藥,惟半夏一味,三消俱忌。且血虛者禁用。汗多者禁用。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禁用。
三消列方
四物湯加味 補 通治三消。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如上消,加黨參二錢,麥冬一錢五分,花粉二錢,北味六分,以生津液,或再加藕汁,人乳,沖藥服。飲酒人,宜加乾葛一錢五分。中消,加知母、滑石各一錢五分,生石膏三錢,以降胃火。下消,加黃柏、知母各一錢,北味六分,熟地四錢,以生腎水。
花粉飲 涼 治上消。
生地 麥冬(去心) 乾葛 花粉(各二錢) 北味(六分) 甘草(七分)
加粳米百粒煎。
玉壺飲 微涼兼補 治同上。
生黨參(去蘆,三錢) 花粉(三錢)
如飲酒人,加乾葛一錢。
火府丹 涼 治上消,心經有熱,並治淋症。
生地(三錢) 黃芩 木通(各一錢)
水煎。
人參白虎湯 大寒峻劑 治中消煩熱,並治癍黃,狂躁大渴等症。
生石膏(三錢) 知母(二錢) 黨參(去蘆,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煎。
調胃承氣湯 大寒峻劑 治中消善飢,而大便結者。
生軍(二錢) 朴硝 甘草(各一錢)
水煎。
六味地黃湯加減 補微涼 治下消腎水虛者。
熟地(四錢) 淮山(二錢) 萸肉(一錢) 花粉(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八味地黃湯加減 補微熱 治下消腎火虛者。
熟地(四錢) 淮山(炒) 花粉(各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北味(六分)
痰飲
凡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皆以脾腎二經為主,以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也。治之者,當求其本。又云:飲為水液之屬,凡嘔吐清水,胸腹膨滿,及腸胃渥渥有聲者便是。若痰則稠濁,無處不到,五臟受傷,皆能致之。二者無非水穀之化,但化得其正,則為血氣。化失其正,即成痰涎。痰涎日盛,其人元氣之虛可知矣。痰之由生,有因熱者,有因寒者,有因風者,有因濕者,有因酒積者,有因食積者,有脾虛不能攝涎者,有腎虛不能攝水者。治痰必以順氣為先,治飲須以溫中為要。腸有水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痰症列方
二陳湯 和 通治諸痰。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制)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風痰,加制南星一錢五分,白附子一錢。熱痰,加黃芩一錢五分。寒痰,加乾薑一錢,肉桂四分。濕痰,加蒼朮一錢五分。郁痰,加厚朴、香附、蘇葉。惟燥痰,則不宜此湯,以有半夏、茯苓、其性過於滲燥也。又陳修園加味方,如火痰,加海粉、黃芩、海石、栝蔞仁之屬。寒痰,加乾薑、附子。風痰,加天麻、竹瀝、薑汁、制南星之屬。燥痰,加玉竹、天冬、栝蔞仁。濕痰,加蒼朮、白朮。郁痰,加川芎、貝母、香附、連翹。虛痰,加黨參、白朮。實痰,加旋覆花、枳實。食積痰,加萊菔子。痰多頭痛,加天麻一錢五分。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加黃芩、梔子、生薑。頑痰膠固,加枳殼、膽星。嗜酒人,手臂重痛麻木,加蒼朮、枳殼、片子薑黃。以上俱是治痰,非治飲,切勿混用。然亦有用此方,加前胡二錢,白芥子一錢五分,治停飲脅痛者。
六味地黃湯 補 治肝經血燥,及腎水虧損而生痰者。
熟地(四錢) 淮山(二錢) 萸肉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飲症列方
澤瀉湯 和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者。凡飲症切不可用陰藥,如地黃、麥冬、北味之類,俱忌之。
白朮(淨,二錢) 澤瀉(鹽水炒,四錢)
大半夏湯 和 治飲症及脾胃不和。
陳皮 半夏(制) 白茯苓(各二錢)
加生薑二片煎。
小半夏加茯苓湯 和 治飲症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氣。
製半夏 白茯苓(各三錢)
加生薑五片煎。
茯苓甘草湯 溫 治水飲停蓄心下,或時而悸者。
白茯苓(三錢) 桂枝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六片煎。
桂苓朮附湯 大熱 治飲症屬虛寒者。
白朮(淨炒) 茯苓(各三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附子(制,一錢)
加生薑汁半酒杯,沖藥服。
理中化飲湯 熱補 治脾胃虛寒,飲停於內,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小便或清者。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 茯苓(各二錢) 白朮(淨炒,三錢) 炮姜 炙草(各一錢) 生薑(二片)
白朮姜附湯 大熱峻劑 治飲症腹痛,腸內時響,或嘔吐,或嘔出,並所下之糞,如紅米粥,或色帶黯黑,此兼脾虛,不能攝血,最危之候。涼藥點滴不可入口,慎之。
白朮(淨炒,四錢) 半夏(制,二錢) 炮姜(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附子(制,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癲狂癇(此症不過調中,補北,瀉東南,不必過求奇險)
癲者,癡呆之狀,哭笑無時,語言無序,其人常靜。狂者,罵詈不避親疏,其人常動。更有忽然昏倒,口角流涎,或作六畜聲,愈後如平人,作止有間斷者,名之為癇。此皆由痰火為病,治者審之。
癲狂癇列方
生鐵落飲 寒 治癲狂,墜痰火,鎮心神。
川貝(杵,三錢) 麥冬(去心,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石菖蒲 膽星 橘紅 連翹(各一錢) 白茯神(二錢)
用匠人所錘燒紅生鐵,紛紛飛落之鐵花一大碗,水煎三炷香久,去鐵花,取水,加硃砂二分,同藥煎服。入竹瀝水半酒杯,沖服更驗。
清膈煎 寒 治痰因火動,而癲狂者。
陳皮(一錢五分) 海石(三錢) 膽星(一錢) 白芥子(五分) 貝母(杵) 木通(各二錢)
清心湯 大寒峻劑 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
黃連(六分) 黃芩 梔子(淨仁炒,杵) 連翹 薄荷 甘草(各一錢) 大黃(一錢) 朴硝(一錢)
加竹葉二十片煎。糞溏則去大黃、朴硝。
苦參丸 涼 治狂疾觸發無時,披頭大叫,每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二兩)
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或清茶送下。
磁朱丸 和 治癲狂如神。又治耳聾,及眼目神水漸散,睹物成二體。內障,神水淡綠淡白色,均治。
真磁石(一兩) 硃砂(五錢) 神麯(一兩五錢,不得經火)
共研細末,另用神麯五錢,水煎乾,入前藥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下。
人參琥珀丸 和 治癲癇。
黨參(去蘆,米炒) 琥珀(各五錢,另研) 棗仁(酒浸,炒香,二錢五分) 石菖蒲(五錢) 遠志(酒浸,去心) 乳香(制,另研,各四錢) 硃砂(三錢) 白茯苓(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煎棗湯下。
礬朱散 微涼 治同上。
鬱金(七錢) 白礬(三錢) 硃砂(水飛過,一錢)
研末,每服一錢,薄荷湯調下。
青欖膏 和 治同上。
青欖子(十斤)
入石臼內搗爛,用砂鍋煎至無味,去渣,熬成膏,加入白礬末八錢,攪勻,每早晚服一小酒杯,滾水開下。或用銅鍋煮熬俱可。
參朮茯神湯 補 治癲狂癇,愈後培補。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半夏(制,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 茯神(硃砂末拌,五錢) 絲餅(三錢) 炙草(一錢) 製附子(一分)
卷三
嘔吐
此症必有所因,因寒滯者,腹多疼痛。因食滯者,胸多脹滿。因氣逆者,脹連脅肋。因火鬱者,渴而躁熱。因痰飲者,必先渴水。因風邪者,每兼發熱。若無此諸症,悉屬胃虛。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即此二語,可辨寒熱。
嘔吐列方(勿混作翻胃治)
二陳湯 和 治脾胃不和而嘔吐。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食入而出是寒症。加藿香一錢五分,炒砂仁五分,煨姜三大片。寒甚,則不用煨姜,加乾薑五六分,或一錢。食不得入是熱症,加黨參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黃連五分。如為飲食所傷,吞酸噯腐,加砂仁五分,蒼朮、藿香、麥芽、山楂各一錢。吐酸水加吳萸七分,黃連五分。嘔吐無物,加黨參一錢,竹茹一錢五分,旋覆花二錢,代赭石三分,大棗三枚,生薑再加二片。發熱有風邪者,加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脾胃虛弱而嘔吐者,加炒黨參、白朮各二錢,炒砂仁四分,木香濕紙包煨六分。兼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一錢,或六七分,隨宜。
竹茹湯 涼 治胃熱嘔吐。
半夏(制二錢) 乾葛 竹茹(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
葛花湯 和 治飲酒過多,痰逆嘔吐。
黨參(去蘆) 葛花 白朮(淨) 澤瀉(鹽水炒) 茯苓 白蔻(杵) 砂仁(杵,各一錢) 豬苓 陳皮 青皮(各七分) 神麯(炒,杵) 木香(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
小半夏加茯苓湯 和 治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茯苓(三錢) 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大片煎。
二術二陳湯 和 治嘔吐清水如汁。
白朮(淨,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切) 陳皮(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如虛寒者,加黨參二錢,煨姜三大片,或加乾薑七八分,隨宜。食滯,加神麯一錢,砂仁五分。腹痛,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七分。
吳茱萸湯 溫 治乾嘔,胸滿,吐涎沫及頭痛,食谷欲嘔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吳萸(泡,七分)
加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方製半夏二錢,乾薑一錢,治乾嘔吐寒痰。
溫胃飲 熱補 治中氣虛寒,嘔吐不思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 扁豆(炒杵) 半夏(制,各二錢) 陳皮(七分) 乾薑(炒,八分) 炙草(一錢)
如胸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五分,木香七分。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加炒高麗參三錢,炒白朮一錢,另研胡椒末二分,沖藥服。
翻胃
此症當辨新久及所致之由。或由酷飲無度,或由傷於酒濕,或由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由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無非內傷之甚,以致損傷胃氣而然。治之者,新病可兼去滯解鬱,久病必須扶助正氣,健脾養脾胃為主。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誠一言而盡。然無火之由,而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治之者,當求其本始效。嘔吐方內亦有,可通用。初愈宜飲參湯,或食稀粥飯,只可食半盅,由漸而加,一月後乃可復常。亦切不可過飽。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 和 治病在上焦,噁心嘔食。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痰,加茯苓二錢。
人參半夏湯 熱 治上焦為寒所傷,而噁心嘔食者。
黨參(米拌,炒,去蘆,三錢) 半夏(制,二錢) 乾薑(八分)
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 溫補 治病在中焦,嘔而兼有痰者。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各二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吳萸(五分) 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 熱補 治病在中焦,脾胃虛寒,食入反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各二錢) 白朮(淨,炒) 歸身(各一錢五分) 乾薑(炒) 蓽茇 炙草(各一錢)
右歸飲加減湯 熱補 治病在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久而反出者。
熟地(四錢) 淮山(炒) 半夏(制) 枸杞(各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附子(制,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炙草(七分)
地黃肉桂湯 熱補 治同上。愈後宜服六味地黃丸,或加肉桂。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熟地(四錢) 半夏(制) 歸身(各二錢) 吳萸(泡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散 大熱 治病在下焦,而反胃者。
大附子(一個) 新燒磚(一隻)
將附子淬入生薑汁,放在磚上,四面燒紅,炭火逼干,再幹再逼,約薑汁盡半碗,研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姜要自然汁,磚要新,方佳。
香櫞甘蔗湯 和 通治反胃。
干香櫞(二大,只熬濃汁) 甘蔗汁(五碗) 生薑汁(一茶杯)
和勻,早晚每服大半茶杯。
噎膈
食不得入為噎。食雖入咽,即帶痰吐出為膈。此皆由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以致血液俱耗,上下乾槁而然。趙養葵則歸於治腎,腎乃胃之關門,關門不利,升降息矣。惟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以大劑六味、八味地黃湯為主。而高鼓峰等,又宗其法而變通之,專取陽明。以六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茯苓,加甘草、枸杞、生地、當歸,使一派甘潤之藥,以養胃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服十餘劑而愈。薛立齋則以歸脾、六君等湯,與六味、八味地黃丸間服。或謂此症往往六七日不大便,則陳物不去,宜以大黃下之。隨用芝麻煎濃飲之。惟張仲景之法最佳。以半夏為主,而降衝任之逆,以人參為輔,而生既亡之液。若於此而得其悟機,又審其寒熱虛實而施治之則善矣。幸而能愈,初一二日,只可飲參湯,與稀粥一盅。三日後,由漸而加。十日後,方可食飯。然亦不得飽食,飽食傷胃,則病復難救。
噎膈列方
開膈法
甘蔗(約四寸,去皮,切片如錢) 白米(一酒杯,以水潤透)
用磁碗一隻,將蔗與米放入碗內,蓋密,慢火蒸成飯,先取蔗與病人徐徐嚼咽其汁,喉嚨乃開,隨食此飯開膈,後看症服藥。
四物加味湯 補 治噎膈。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加甘蔗汁,牛乳,各一酒杯,沖藥服。
加減六味地黃湯 涼補 治同上。
生地 當歸(各二錢) 半夏(制) 萸肉 淮山 枸杞(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如寒則去生地,加熟地三錢,肉桂四分,附子七分,甘草炙。
歸脾湯 補 治同。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 棗仁(即炒杵) 白朮(蒸飯)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龍眼(淨肉,六分) 木香(七分) 遠志(去心,三分) 炙草(五分)
如有痰涎多者,加泡吳萸六分。
葛花半夏湯 補 治好飲酒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半夏(制) 葛花(各二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生薑(二片)
加牛乳或羊乳半茶杯,沖藥服。如痰涎多者,加泡吳萸六分。
烏藥半夏湯 和 治氣滯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半夏(制) 烏藥(各二錢) 香附(酒炒,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砂仁(杵,七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加味照前。
神麯半夏湯 消食兼補 治不節飲食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 半夏(制,各二錢) 神麯(炒) 山楂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炙草(七分)
生薑三片同煎。加味照前。如大便結,三方俱加當歸二錢。一老醫云:此症宜飲牛乳,或同薑汁、蔗汁、陳酒服均佳。若徒服香燥之藥,以取快一時,破氣而燥血,是速其死也。
生薑汁煎 補 治噎食不下,咽喉閉塞,胸膈煩悶。
高麗參(去蘆,米拌炒) 百合(各二兩) 牛酥 白蜜 生薑汁(各五兩)
共入銅鍋內煎,去渣熬膏,每服一酒杯,緩緩嚥下。
金銀花膏 微涼 治噎膈胸痛畏食者。
金銀花(十兩)
水煎去渣,慢火熬成膏,早晚每服一酒杯,米湯下。
枇杷葉煎 兼補 噎膈均治。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阿膠(蛤粉炒珠,一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蜜炙,三錢) 陳皮(六分) 炙草(五分) 生薑(三片)
老人噎食不通方
黃雌雞肉四兩,茯苓二兩,白麵六兩,作餛飩入白油煮食,三五次即愈。
治噎膈奇方
香櫞一隻,挖通心,以乾結人糞填入,仍封口,火煅三炷香久,取出碗蓋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黃酒下,三次即效。如無香櫞,用蘿蔔亦可。
呃逆
此症雖由氣逆而然,然有兼寒兼熱,有因食滯氣滯,亦有因中氣虛,陰氣竭者。治之當察其聲強氣盛,多宜清降,聲小息微,悉宜溫補。若大病之後而見此者,乃虛脫之呃,殊非吉兆。凡咂逆多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呃逆列方
柿蒂飲 和 治尋常呃逆。
柿蒂(三錢)
水煎。一方,加丁香七分,治胸滿呃逆不止。又方,用雄黃二錢,研細末,酒煎,令病人以鼻常聞之,即愈。
姜蜜飲 溫 治呃逆久不愈,連連四五十聲者。
生薑汁(半盅)
加蜜調勻燉熱服。
安胃飲 涼 治胃火上衝,呃逆不止。
黨參(去蘆) 陳皮 山楂 麥芽 木通 澤瀉(鹽水炒) 黃芩 石斛(各一錢)
橘皮湯 微涼 治氣鬱火沖呃逆。
黨參(去蘆) 半夏(制,各一錢) 竹茹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生薑(一片)
丁香散 熱 治痢後或病後,胃中虛寒呃逆。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 陳皮 茯苓(各一錢) 良薑(五分) 柿蒂(一錢五分) 丁香(四分) 炙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
遺精
遺精之症,凡有所注戀而夢者,精為神動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夢者,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腎。有勞倦而即遺者,筋力不勝,肝脾之氣弱也。有用心過度輒遺者,中氣不足,心脾之虛陷也。有濕熱下流,相火妄動而遺者,脾腎之火不清也。有無故滑而不禁者,下元之虛,肺腎之不固也。有素稟不足,而精易滑者,先天之元氣單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劑,以致元陽失守而滑泄者,誤藥之所致也。治此者當各求所因,至於年壯孤眠,盛滿而溢,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無足為意。
遺精列方
菟絲子湯 補 治腎氣虛損,目眩耳鳴,四肢倦怠,夜夢精遺。
絲餅(五錢) 淮山(炒,三錢) 石蓮(去殼,去心) 白茯苓(各二錢)
水煎。一方,加五味子六分,治小便不禁。
補心神效丸 補 治心神不安,夜夢遺泄。
黨參(去蘆,米炒) 淮山(炒) 茯神(各六錢) 遠志(去心,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棗仁(即炒杵,三錢) 北味(二錢)
加另研柏子仁末三錢,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錢,黨參龍骨煎湯下。
遠志飲 兼補 治心腎不足,恍惚不寧,夢遺泄精。
高麗參(去蘆,米炒,二錢) 淮山(炒,三錢) 龍齒(煅,一錢五分) 石菖蒲(一錢) 正茯神(硃砂末拌,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茯神湯 涼補 治欲心太熾而夢遺者。
黨參(去蘆,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生地 當歸 菖蒲(各一錢) 遠志(去心,五分) 黃連(三分) 炙草(四分)
加去心蓮仁七粒煎。
金鎖思仙丹 補 治嗜欲太過,精血不固。
石蓮仁(去心) 芡實(各一兩五錢) 蓮蕊(一兩)
共研末,熬金櫻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溫酒下,或淡鹽湯入酒少許送下。腎虛有火而滑泄,加黃柏一錢。
乾葛湯 涼 治飲酒人酒味濕熱,下干精臟而夢遺者。
白朮(淨,二錢) 乾葛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豆蔻(去殼,杵,七分) 黃柏(三分) 甘草(五分)
加味四君子湯 補 治肝脾氣弱,勞倦即遺精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飯蒸,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菟絲煎 補 治心脾氣弱,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
黨參(去蘆,米炒) 絲餅(各二錢) 淮山(炒,三錢) 棗仁(即炒杵) 當歸 茯苓(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炙草(一錢)
加鹿角霜,研末六分,沖藥服。
參桂湯 熱補 治誤服久服寒藥,而遺泄者。
高麗參(去蘆,米炒) 萸肉(各一錢五分) 淮山(炒) 茯苓(各二錢) 菟絲餅(三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固真散 和澀 治才睡即夢泄者。
韭子(炒) 白龍骨(煅,各一兩)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或白湯沖酒一杯送下。
金櫻子丸 補澀 治遺泄精滑。
絲餅(五錢) 茯苓(酒拌,蒸曬,二錢) 牡蠣(煅,一錢五分) 金櫻子(去毛,去核,蒸熟,二錢)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酒下或淡鹽湯下。
五鎖散 和澀 治玉門不閉,遺精日久,如水之漏,不能關束者。
文蛤(一兩六錢) 白龍骨(煅,二錢) 白茯苓(四錢)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淡鹽湯下,臨睡再服一次。
治遺精奇方
荷葉(二兩)
研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或白湯加酒一杯送下。
濁症淋症
濁有赤白之分,並有便濁精濁之異。赤濁者熱勝於濕,白濁者濕勝於熱。便濁色似米泔水,精濁便後如膠黏之有絲。此病較淋症頗輕。若淋之為病,古人別為勞、膏、石、氣、血五種。膏淋則溺出如膏。勞淋每從勞後而得。石淋則溺如砂石,痛不易出。氣淋則氣滯不通,臍下悶痛。血淋則瘀血停蓄,莖中刺痛。此皆為熱結膀胱所致。治之者當辨人有強弱,病有新久,用藥庶不至誤。又云:溺出帶赤色為赤濁。鮮紅色不痛者為尿血。血來而痛者為血淋。精濁則是因相火妄動,久而痛澀俱去,均宜用寧心固腎等藥方合。
濁症列方
加味二陳湯 涼 治濁病初起,宜導其濕。
陳皮(一錢) 白朮(淨,二錢) 蒼朮(米泔水浸) 半夏(制) 黃柏 萆薢(各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甘草(七分)
如赤濁加丹參二錢。體質寒者,去黃柏。病頗久者,當服固劑。
清心蓮子飲 涼 治赤濁屬熱者。
炙耆(八分) 黨參(去蘆) 茯苓 石菖蒲(各一錢) 遠志(去心,五分) 石蓮(淨仁,杵去心,一錢) 麥冬(去心) 川地骨 黃芩 車前 甘草(各一錢五分)
分清飲 涼 治心移熱膀胱而為赤濁,並治諸淋症。
丹參 車前(各一錢五分) 黃柏(五分) 川萆薢(三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石蓮(淨仁,去心,七分) 石菖蒲(五分)
固精丸 和澀 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小便無度,並效。
牡蠣(煅) 絲餅 韭子 桑螵蛸(煅) 北味 龍骨(煅) 茯苓 白石脂(煅)
等分為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萆薢分清飲 溫 治真元不固,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利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症。
川萆薢 益智仁(鹽水炒) 烏藥 白茯苓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 甘草梢(一錢)
加鹽少許煎。
菟絲丸 補 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元不固,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尿有餘瀝。
菟絲餅(二兩五錢) 石蓮仁(去心,六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鎖精丸 溫 治白濁白帶,小便頻數。
破故紙 白茯苓 五味子(炒,各六錢) 青鹽(三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芡實杞子湯 補澀 治精濁。
熟地(三錢) 淮山(炒,二錢) 杞子 石蓮仁(去心,杵) 芡實(杵,各一錢五分) 蓮鬚 牡蠣(煅,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
水煎好,另以椿根、萹蓄、煎汁,入藥再煎服。如熱,加黃連六分。寒,加益智仁一錢五分。滯,加烏藥一錢五分。
四君子加遠志湯 補 治心虛白濁頗久者。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二錢) 遠志(去心,五分) 炙草(七分)
金櫻膏 溫補 治虛勞遺精白濁。
黨參(去蘆,米炒) 山藥(各二兩) 益智仁(鹽水炒,一兩) 桑螵蛸(瓦焙燥,二兩) 薏仁(炒) 萸肉(各四兩) 川杜仲(鹽水炒,一兩) 枸杞子 芡實(杵,各一兩五錢) 青鹽(三錢)
水煎去渣,熬成膏,以金櫻膏對半和勻,每服三四匙,空心白湯調下。
水陸二仙丹 澀微補 治精脫腎虛,白濁,與補陰藥同服,更效。
芡實(四兩)
研末,同金櫻膏四兩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加味附桂地黃湯 熱補 治命門火衰,以致敗精為濁。
熟地(三錢) 淮山(炒) 茯苓(各二錢) 絲餅(四錢) 萸肉 車前(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一錢) 附子(制八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淋症列方
五淋散 寒 治膀胱有熱,小水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為膏汁,或熱而便血,均宜。
山梔(淨仁,炒,杵) 白芍(酒炒,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燈心(一團)
如氣淋,加香附二錢,荊芥、麥芽各一錢五分。血淋,加生地、牛膝各二錢,紅花一錢,入麝香少許。石淋,加六一散三錢調下。膏淋,合分清飲,煎,勞淋,合補中益氣湯煎。如過服金石藥,與老人陽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內敗而為淋者,加萆薢二錢,石菖蒲一錢,菟絲餅三錢以導之。
八正散 寒微峻 治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等症。
滑石 木通 車前 山梔(淨仁,炒,杵) 大黃 瞿麥 萹蓄 甘草(各一錢)
加燈心二十莖煎。
導赤散 涼 治心火及小腸有熱,小便赤澀,赤濁血淋而渴者。
生地(二錢) 木通(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竹葉二十片煎。一方有黨參、麥冬。
加味六一散 涼 治血淋。
滑石(三錢) 車前(一錢) 甘草梢(四分)
加生柏葉、生藕節,搗汁半茶杯,沖藥服。
牛膝煎 和 治石淋及死血作淋,痛不可忍者。凡五淋,小便不通,莖中痛甚者,均宜。
牛膝(鹽水,炒捶碎,一兩)
濃煎去渣,加麝香少許調勻,早午晚分三次服。如氣淋,則不用麝香,加乳香末一錢。有遺精症者,禁用牛膝。
發灰散 和 治血淋。
亂髮(洗淨,火煅透,研末,二錢)
用藕節搗汁半茶盅調服,二三次愈。
假蘇散 微涼 治氣淋。
瞿麥 赤茯 麥冬(去心) 香附(杵) 陳皮 荊芥 木通(各一錢)
海金沙散 涼 治膏淋。
海金沙 滑石(各五錢) 甘草(六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燈心湯下。
六味地黃丸 補 治淋症久而水虛者。
熟地(一兩) 淮山(炒,八錢) 萸肉(六錢) 茯苓(三錢)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二錢)
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白湯下。加肉桂、附子,治冷淋。
琥珀散 補 治老人虛人小便不通淋瀝。
真琥珀(五錢)
研末,用高麗參煎湯調勻,每服一錢。
疝氣
此症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腸病亦多,各經間或有之。經云: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治之之法,必先治氣。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氣實者須破氣,氣虛者須補氣,諸症中俱當兼用氣藥。凡寒症必喜暖惡寒,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亦不熱。若熱症必煩熱喜冷,或為脹為痛,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傷於寒則陰縮,傷於熱則縱挺不收。疝病初起,必以溫經,除濕,散寒,行氣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以致留邪為害。
疝氣列方
加味五苓散 溫 治疝氣初起。
白朮(淨,二錢) 橘核(杵) 茯苓 金鈴子(各一錢五分) 檳榔 豬苓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 小茴香(一錢五分) 木通(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荔香散 和 治疝氣痛極,並治小腹氣痛等症,俱效。凡在氣分者最宜。
荔枝核(燒微焦) 大茴香(各六錢)
研末,好酒調服二錢,或三錢,日三次。寒甚者,加泡吳萸三錢。此方加橘核六錢,治腎囊大如斗者。
導氣湯 溫 治寒疝疼痛。
川楝子(二錢) 木香(一錢五分) 茴香(一錢) 吳萸(泡五分)
用長流水煎。一方用慄木炭燒紅放碗內,加好燒酒半碗,以碗蓋住飲之。雖痛不可忍,亦必立止。
神應散 熱 治寒疝及諸疝,心腹痛不可忍,以此散氣開鬱。
元胡索 小茴 胡椒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加味二陳湯 微熱 通治七疝甚驗。
白朮(淨) 半夏(制) 小茴 金鈴子(各一錢五分) 陳皮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炙草(六分)
如寒甚者。加乾薑一錢,附子一錢。熱極者,去肉桂,加黃柏、知母各一錢五分。小便如膏者,加石菖蒲七分,萆薢一錢五分。氣上衝者,去白朮,加泡吳萸六分,當歸一錢五分,肉桂再加二分。囊腫如水晶者,加生薏米四錢,桑白皮一錢五分。痛不可忍者,恐瘀血為膿致潰,加桃仁十餘粒,紅花一錢,制乳香一錢。筋縮者,加生薏米一兩,川木瓜二錢。頑麻不痛者,加川芎一錢,檳榔一錢五分。癢者,加刺蒺藜三錢。
胡蘆巴丸 熱 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作痛者。
大把戟(炒,三錢) 胡蘆巴(八錢) 茴香(一兩) 吳萸(泡,五錢) 川楝子(九錢) 製附子(三錢)
共研末,酒和為丸,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暖肝煎 微熱兼補 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當歸 枸杞(各三錢) 茯苓 小茴 烏藥(各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沉香(六分) 生薑(三片)
加味附桂地黃湯 熱補 治陰虛疝症。
熟地(四錢) 淮山(炒,二錢) 萸肉 川楝子 丹皮 茯苓 小茴(各一錢五分) 製附子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加味歸脾湯 補 治陽虛疝症。
炙黃耆 白芍(酒炒) 歸身 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 龍眼肉(一錢) 棗仁(即炒杵) 茴香(各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木香(六分) 炙草(七分)
治寒疝神方 大熱 治病甚至於氣往上衝,如有物築塞心臟欲死,手足厥冷者,二三服除極,痛當立止。
荔枝核(燒焦,研末) 洋硫黃 陳皮
等分為末,飯丸如綠豆大,每服十四丸,酒下多亦不得過二十丸。一方,葫蘆巴子一兩,鐵鍋內炒黑,研末,每服三錢,滾水沖服,出微汗即消。又方,老絲瓜瓦上焙枯,研末,熱酒沖服,重者不過三服即愈。雖氣痛衝心亦效。
治陰囊腫痛奇方
用蔥白、乳香搗塗,即時痛止腫消,或用煨蔥入鹽少許搗塗亦可。一方,治偏左不痛者。黨參三錢,當歸、炙耆各二錢,川芎、小茴、橘核、川楝子、荔枝核各一錢,川椒、製附子各五分,赤芍一錢五分,另燉肉桂五分,分三次沖藥服,服一二劑,效驗之至。
腳氣
此症自膝至足,或見麻痹,或見冷痛,或見痿弱,或見攣急,或腫或不腫,或漸枯細,或如火熱,或有物如指發自踹腸,而氣上衝心,是皆腳氣之正病。而亦有兼病者,宜辨而治之。又云: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腫者當除濕,乾者當行氣。大抵此症,有緩有急。緩者其來漸,初時飲食如故,至二三月久,乃日甚一日。急者其來速,或一二日即危。治之若緩,恐其氣上衝心,亦能殺人。寒濕外侵,致成腳氣者,十居六七。其症疼痛拘攣,惡寒凍厥,宜以溫經除濕為主,故多用麻黃、桂、附、乾薑、川烏之屬。蓋以麻黃、川烏,走而不守,能通行經絡。乾薑、桂、附,辛甘大熱,能助陽退陰清熱。濕既除,病無不去。除濕則用蒼朮、白朮、防己、南星。行氣利關節,則用羌活、獨活、木瓜、檳榔。引經則用木通、牛膝。和血則用生地、當歸。此皆不可少之藥。凡人不論男女老幼,鞋襪濕,切須速換,即赤腳亦無礙,不然則染腳氣之病,慎之。
腳氣列方
雞鳴散 溫疏散 治腳氣,男女皆宜,如感風濕流注,浮腫疼痛者。亦服之甚效。
橘紅 木瓜(各六錢) 檳榔(杵,五枚) 吳萸(泡) 蘇葉(各二錢) 桔梗(三錢) 生薑(三片)
煎好,約於四五更時分,作三次或六次溫服,服畢,食乾飯壓下,至天明,當有黑糞水瀉出,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毒。漸當痛住腫消,須遲吃飯。
加減檳榔湯 和疏散 治腳氣,腳弱名曰壅疾,貴在疏通,春夏尤宜。
橘紅 檳榔 蘇葉(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腳痛不已者,加五加皮二錢,木香一錢。中滿不食,加枳殼一錢。痰厥或吐,加半夏一錢五分。轉筋者,加吳萸六分。腳腫而痛,加大腹皮、川木瓜各二錢。腳痛而熱,加地骨皮二錢。小便不利,加木通一錢五分。大便不通,加大黃一錢五分。婦人腳痛,加當歸二錢。室女腳痛,多是肝血滯實,加赤芍藥二錢。
獨活湯 熱補兼散 治腳氣,陽虛寒勝,經氣不行,頑麻不用,如神。
麻黃(去節) 獨活 川芎 附子(制) 牛膝(鹽水炒) 炙耆 黨參(去蘆,米拌) 當歸 白芍(酒炒) 茯苓 白朮(淨炒) 杜仲(鹽水炒) 乾薑 肉桂(去皮,另研,沖藥服) 木香 炙草
等分研末,每用七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服。凡虛弱之人,受寒濕,此方所必用,切勿以為腳氣忌補而棄之。
二妙湯 寒 治濕熱腳氣疼痛者。
蒼朮(米泔水浸,切) 黃柏(各二錢)
水煎,加生薑汁半酒杯沖服。此二味藥有雄壯之氣,氣實者加酒一杯助之,痛甚再加薑汁。又云:有氣加氣藥,血虛加補血藥。一方,有陳皮一錢,羌活二錢,芍藥、甘草各一錢,威靈仙酒炒研末三分。
立效散 溫疏散 治腳氣攻心,兼治暴腫甚效。
木瓜 蘇葉 陳皮(各二錢) 吳萸(泡,一錢) 檳榔(杵,四隻)
加生薑五片煎,分二次服。
檳榔散 和行氣 治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
茴香 檳榔 木香
等分研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半夏散 熱兼散 治腳氣,煩悶嘔逆,心胸壅滯,不能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 赤茯(各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半夏(制) 陳皮 前胡 檳榔(杵) 蘇葉(各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或加淡竹茹一錢。
茱萸散 溫 治腳氣入腹,喘急欲死。
川木瓜 吳萸(泡)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刺腳氣方 治腳氣腫痛。
白芥子 白芷(各五錢)
共研細末,薑汁和勻,敷患處。
脫肛
大腸與肺為表裡,肺虛則大腸滑脫。故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色欲傷腎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而脫者。有因過服寒涼而脫者。亦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然熱者必熱赤腫痛,乃系實症。不然非氣虛,即陽虛也。須用溫補升提之藥始效。
脫肛列方
涼血清腸湯 涼兼補 治大腸血熱脫肛。
生地(二錢) 當歸 白芍(酒炒) 槐花(炒,各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升麻(六分) 甘草(七分)
加味補中益氣湯 涼補 治脾虛下陷而有熱者。
炙耆 黨參(去蘆) 白朮(淨) 槐花(各一錢五分) 當歸 黃芩(各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陳皮(六分) 炙草(七分)
如無熱則去黃芩、槐花,加北味七分,薑棗同煎。
柯子人參湯 補 治脫肛。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蓮仁(去心,炒) 歸身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升麻(蜜炙,五分) 柯子(杵一隻)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臟寒,加乾薑,隨宜。或再加附子。
升陽除濕湯 和 治酒濕脫肛。
白朮(淨) 葛花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升麻(六分) 澤瀉(鹽水炒) 蒼朮(米泔水浸) 神麯(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
參耆白朮湯 補 治瀉痢與產育氣虛脫肛。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 白朮(淨炒) 肉蔻霜 茯苓(各一錢五分) 淮山(炒,二錢) 升麻(蜜炙,六分) 炙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或加製附子五分。
補陰益氣湯 補 治陰虛肝腎不足而下陷脫肛者。
熟地(三錢) 黨參(去蘆,米炒) 淮山(炒,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七分) 升麻(蜜炙,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蟠龍散 治熱症脫肛腫痛者。
地龍(曬乾,五錢) 風化硝(一兩)
共研細末,先用荊芥八錢,生蔥四根煎湯,候溫,以軟帛淋洗拭淨,如濕則將藥末摻之,干則調芝麻油塗之。須以油紙托上。
明礬五倍子散 治脫肛。
五倍子(三錢) 白礬(二錢)
共研末,用水二碗煎沸,候溫以軟帛蘸湯淋洗,日數次,即上。如脫肛長者,淋洗後,以油紙托上,四圍皆用赤石脂研細末摻之。
泄瀉
泄瀉之症,有寒有熱。實熱者,形氣有餘,聲音壯亮,飲食裕如,舉動輕捷。虛寒者,形氣不足,精神短少,言語輕微,舉動疲倦。以此辨之,始無所誤。但人之病此,實熱固有,而虛寒居多。辨之未真,不如先服平劑為妥。水瀉系清濁不分,利其小便自愈。挾濕則兼用去濕藥一二味。若口中和,小便清長,切不可利,利則傷陰。又有洞瀉一症,忽然大瀉不止,或汗或喘,最為危候。多因夏月伏陰在內,虛寒人恣食寒涼蔬果所致,須速服大劑附子理中湯,乃可挽回。
泄瀉列方
四苓湯 和 治水瀉小便短少者。
白朮(土炒) 澤瀉(鹽水炒) 茯苓(各二錢) 豬苓(一錢五分)
如腳冷者是挾濕,加蒼朮一錢。兼感冒身熱者,加防風、荊芥各一錢五分。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四分。
胃苓湯 和 治脾濕泄瀉不止。
陳皮 厚朴(制) 蒼朮(米泔水浸,各一錢)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扁豆四苓湯 和 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白朮(土炒,二錢) 厚朴(薑汁炒,一錢) 扁豆(炒杵) 澤瀉(鹽水炒)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生薑(二片)
如有火人,加香藿一錢,黃連五分。無火人,加肉桂三分。
防風芍藥湯 和 治瀉而腹痛者。
白朮(土炒,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防風 陳皮(各一錢)
白朮芍藥湯 補 治脾經受濕,體倦泄瀉,水穀不化。
白朮(土炒,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炙草(二錢)
柴胡湯 涼 治平人身熱,煩渴泄瀉。胃寒者,去黃芩。
白朮(土炒,二錢) 黃芩 澤瀉(鹽水炒) 柴胡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茵陳飲 寒 治熱瀉,或口渴喜冷,小水不利者,甚驗。
山梔子(炒杵) 茵陳 澤瀉(鹽水炒) 青皮 甘菊花(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七味白朮散 補微涼 治泄瀉而渴者,無論大人小兒,應驗如神。
黨參(去蘆)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木香(濕紙包,煨,六分) 乾葛(二錢) 炙草(七分)
如胃寒人,加煨姜二片。
白朮湯 補 治小便清長而瀉者。
白朮(土炒,四錢) 炙草(一錢) 加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如寒甚,則煨姜換用乾薑,隨宜。
理中止瀉湯 熱補兼澀 治寒瀉,溫胃止泄。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乾薑(炒,一錢) 白朮(土炒,二錢) 肉蔻霜(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或加柯子一隻,藿香一錢五分。
八味理中湯 熱補消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食滯泄瀉,胸膈痞滿。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土炒,二錢) 乾薑(炒) 神麯(炒) 麥芽(各一錢) 砂仁(炒,杵,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飲食不化,加生益智仁一錢五分。
北味吳萸湯 溫 治五更即溏瀉,經年不愈,名為腎泄。
肉蔻霜(一錢) 北味(六分) 吳萸(泡,五分) 白朮(淨炒,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姜附湯 大熱峻劑 治忽然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者。
白朮(淨炒,三錢) 附子(制,三錢) 乾薑(炒,一錢五分) 良薑(一錢) 炙草(一錢)
水煎。候溫急服,如欲嘔,加製半夏二錢。
痢疾
此症所下有紅有白,穢濁膠黏,裡急後重,欲下不下,當分虛實寒熱。實熱者,其人必形氣強壯,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欲飲水,小便赤痛,或下純紅鮮血。虛寒者,其人必體質薄弱,喜暖畏冷,常欲衣被,口不渴水,小便清長。若混治,最易殺人。如發熱不休,非外感風寒,即經絡不和,宜用人參敗毒散,加老米。治其初起,以取微汗則愈。如邪侵陽明,則用仲景葛根湯。寒熱往來,必用小柴胡湯。熱多口渴,則去半夏,加葛根。口中熱,胸腹脹滿,則用承氣湯下之。口中和,小便清長,手足冷者,是虛寒無疑,當用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危極者,亦用此方救之。有滯服平胃散。脾胃虛弱,服六君湯。察其無外症惡症,三日外,方可服芍藥湯。倘是產婦,俱宜於各方之內。加阿膠,炙草。
痢症列方
人參敗毒湯 散 治痢疾初起,身熱者。不可望速,須因症服藥,始免日甚。
羌活 獨活 黨參(去蘆) 川芎(各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八分)
加生薑二片,老米一撮煎。
薑茶飲 和 治痢初起。
陳細茶(二錢) 生薑(八片)
水煎。
芍藥湯 和 治痢疾初起,身不熱者。
生白芍 山楂(燒成炭) 桔梗(各一錢五分) 陳茶葉(二錢) 炙甘草(七分) 生薑(五片)
如渴,加葛根一錢五分。
歸芍湯 和 治痢疾。
當歸(二錢) 桔梗(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六分) 生白芍(三錢) 木香(濕紙包煨) 檳榔(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白痢,加蒼朮七分,砂仁四分。紅痢,則加山楂炭一錢。
黃芩芍藥湯 寒 治熱痢。
生白芍(六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如腹痛,加肉桂三分。膿血甚者,加當歸一錢,黃連五分。
芩連湯 寒 治實熱人痢疾。
當歸(二錢) 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 檳榔 木香(各一錢) 炙草(五分)
如腹中脹滿而痛,手按更痛者,加生大黃二錢,厚朴一錢下之。審非此症,切不可服。
芍藥木香湯 熱 治虛寒人痢疾。
白芍(酒炒,七錢) 木香(濕紙包煨) 炮姜(各一錢) 蘄艾(揉去灰泥,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吳萸(黃連拌炒,去黃連,七分)
歸芍利導湯 滑腸兼補 治痢日夜數十次,欲下不下,逐點而來者。
油當歸(七錢) 枳殼(麵煨,去瓤) 蘿蔔子 檳榔(各一錢) 生白芍(五錢) 車前(一錢五分) 細甘草(一錢)
如實熱,加槐花一錢五分。虛寒人,加泡吳萸六分,乾薑六七分,或一錢,甘草蜜炙。服藥後,大便漸通,色變黃,即不可再服,恐過滑也。須服黨參甘草湯。
黨參甘草湯 補 治痢疾糞漸變黃者。
黨參(去蘆,七錢) 甘草(一錢)
如寒痢,參用米拌炒,甘草蜜炙,加煨姜一片。
當歸黃耆湯 補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者。
黃耆(炙,三錢) 當歸(六錢)
加糯米一撮煎。
噤口痢
下痢常覺噁心欲吐,食不能入,此症最危。虛寒者居多,亦間有實症。若因食積,必胸腹脹滿,因火鬱必臟腑熾熱。無脹無火,但見臟氣不能容受,有出無入,精神日敗,其故有二。一由脾氣之弱,或為嘔吐,或為吞酸,或惡聞食氣,飢不能食,而枵腹待斃。此中焦不運,病在脾也。非用人參、白朮、乾薑、炙草之屬不可。一由腎氣之弱,則命門不暖,大腸不能固,小腸不能化,胃氣不能行,此下焦失守而化源無主,病在腎也。非用熟地、附子、肉桂、吳萸之屬不可。脾胃強而食自能入,其理甚明,不加審察,妄用寒涼攻擊之藥,必速其死矣,慎之。
噤口痢列方
人參黃連飲 寒 治噤口痢屬熱者。
生黨參(去蘆,三錢) 黃連(吳萸拌炒,去吳萸,六分)
加粳米一錢,濃煎逐匙入口。
人參蓮子飲 補 治噤口寒痢,噁心不能食者。
黨參(去蘆,米拌炒,四錢) 石蓮(去殼,去心,炒,六錢)
加陳倉米一錢煎。有高麗參,則不用黨參。
治噤口痢奇方
糯米殼(炒開花,入薑汁,再炒)
研細末,每服二三錢,白湯調下。
開噤方
鐵秤錘二隻(無秤錘,用新磚瓦亦可) 瓦盤一隻,(銅盤亦可。)
將秤錘燒紅,放盤內,以好醋淬之。日夜數次,令病人聞其氣甚效。
理中湯 熱補 治虛寒各痢症危極者。以此方救之,或可回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二錢) 乾薑(一錢) 炙草(七分)
加灶心土八錢,先煎澄清,去土入藥煎服。
附瘧痢並行列方 有痢後瘧,有瘧後痢,亦有瘧痢並行者。治之當分寒熱。
柴芩煎 寒 治內火上衝,瘧痢並行,頭痛,煩渴,喜冷者。
柴胡(二錢) 澤瀉(鹽水炒) 梔子(杵,各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 木通(各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如下純紅鮮血者,加酒炒白芍二錢,甘草一錢。濕勝氣陷者,加防風一錢。
補中益氣加薑桂湯 熱補 治瘧止而痢更甚者。
炙耆 白朮(淨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升麻(蜜炙,三分) 柴胡(五分)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乾薑(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水煎。凡瘧後痢,痢後瘧,俱宜服補中益氣湯,薑、桂則因人而用。瘧痢並作,先治瘧,瘧止痢益甚,須服此湯。若復瘧,則去薑、桂,加製附子,隨宜。
小便閉
凡人小水不通,若火在下焦,必有火症可據,及溺管疼痛。此則可清可利。又有敗精宿血,阻塞水道而不通者,亦可用法以通之。固非難事,所難者其惟氣閉乎。然氣亦當分虛實。實閉者不過肝強氣逆,移礙膀胱,或破其氣,或提其氣而升之,猶易為力。至於虛閉之症,最危最難,治之不得不加意詳審矣。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是水即氣,氣即水,氣既不化,安得不閉。今人往往見小水不通,輒強為通利,而不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再用苦寒之藥,以清之通之,是醫殺之也。臨症者,其慎之。又云:大小便俱閉,通其大便而小便自利。
小便閉列方
導赤散 涼 治心火及小腸有熱,小便不通而渴。
生地(三錢) 木通(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 赤茯苓(各二錢) 竹葉(十片) 甘草(七分)
大分清飲 寒 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或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黃疸,溺血,蓄血,淋閉等症。
茯苓 澤瀉(鹽水炒,各二錢) 木通 豬苓 枳殼(麵煨,去瓤) 車前(各一錢) 梔子(炒杵,一錢五分)
加內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類。大便堅硬,脹滿,加大黃三二錢。
葵子湯 寒 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滑石 葵子 豬苓 赤苓 枳實(去瓤)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各一錢) 甘草(五分)
化陰煎 寒兼滋陰 治水虧陰涸,陽水有餘,小便癃閉,淋濁,疼痛等症。
熟地(四錢) 牛膝(鹽水炒) 生地(各二錢) 生知母 黃柏(生,各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綠豆(三錢) 閩澤瀉(鹽水炒,二錢)
加食鹽少許煎。如熱甚,加龍膽草一錢五分。
滋腎飲 微涼 治腎虛足熱,小便不通,肚腹腫脹之甚,眼睛欲突出者。凡病在下焦不渴者,宜之。(一名通關飲,方在臍腹痛內。)
蔥白湯 和 治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脹急,氣上衝心,悶絕欲死。
陳皮(三錢) 葵子(一錢五分)
加蔥白三莖煎。
春澤湯 微熱兼補 治氣虛小便閉。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飯蒸) 茯苓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舉元煎 補 治小便閉因氣虛下陷者,提而升之。
炙耆 黨參(米炒,去蘆,各二錢) 白朮(淨,一錢五分) 升麻(炒,五分) 炙草(七分)
水煎服。後即以手探而吐之。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倒懸之,點滴不下。去其上閉,下竅即通。
八味地黃湯 熱補 治腎火虛而閉,用附、桂蒸動腎氣以開關。
熟地(五錢) 淮山(炒) 澤瀉(鹽水炒) 茯苓(各二錢) 萸肉 丹皮(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制,一錢)
治小便閉奇方
白菊花根(搗爛,取汁半茶盅)
用熱酒沖汁服,或滾水加酒一小杯沖亦可。如倉猝無白菊花根,即別樣色亦宜取用。
蔥熨法 治小便不通。
連根蔥(三斤)
慢火炒熟透,加好燒酒二杯再炒,用布分作二包,輪流順熨臍下即通。如一時無蔥,則以食鹽炒熱熨之。但不可太熱,免傷皮膚。
薰洗法 治小便不通。
皂角(十兩) 蔥頭(二斤) 王不留行(十兩) 煎濃湯一大盤,令病人坐浸其中,薰洗小腹下體,久之熱氣下達,壅滯自開而便通。但便出時,須聽其在盤內,切不可起,致使氣收復閉。通後要審症施治,不可有誤。
附小便不禁列方
菟絲子飲 溫 治小便不禁,或遺尿或過多者。
絲餅(三錢) 牡蠣(煅,一錢) 北味(杵,五分) 益智仁(鹽水炒,一錢) 熟地(二錢)
固脬丸 熱 治小便不禁,遺尿不覺。
菟絲餅(一二兩) 桑螵蛸(炙,五錢) 戎鹽(一錢) 茴香(一兩) 製附子(五錢)
研末,酒和為丸,每服三四十粒,米飲下。
縮泉飲 溫 治脬氣不足,小便頻多。
淮山(炒,三錢) 烏藥(一錢五分) 益智仁(鹽水炒,一錢)
大便燥結
大便不通之症,不過陰結陽結二者而已。陽結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或以時令之火蓄於臟。凡因暴病,及年壯氣實之人,乃有此症。此則宜清宜泄也。若陰結者,既無火症,又喜熱惡冷,其必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或以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腸臟乾枯。故治之者,陽虛陰結,則益其火,須用右歸飲、八味地黃湯之屬。陰虛陰結者,則壯其水,宜用左歸飲、六味地黃湯之屬。均加洗淡肉蓯蓉三二錢,多效。又有大便本無結燥,或連日或旬日欲解不解,解下只些須而不能通暢,及其已解,仍非乾硬,此總由七情勞倦色欲,以致陽氣內虧,不能化行,亦陰結之類也。當服理中、歸脾,右歸、八味地黃等湯。凡虛弱之人,雖旬日十餘日不大便,不必以為意。倘病家、醫家,性急欲速,遽用大黃等藥通之,多致誤事。
大便燥結列方
小承氣湯 大寒峻劑 治陽結因邪有餘,津液枯燥者。須察果系實熱,始可服切勿輕用。
大黃(二錢) 枳實 厚朴(各一錢)
如不下,煎好藥,加芒硝一二錢,再煎服。
四順清涼飲子 寒微峻 治陽結,較前方略緩。
大黃(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
潤腸湯 寒補微峻 治陽結,大便燥結不通。
熟地(四錢) 生地(二錢) 當歸(三錢) 火麻仁(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 甘草(一錢)
肉蓯蓉丸 潤 治陰結,或因發汗利小便,致亡津液而大便不通者。凡老人虛人亦宜。
肉蓯蓉(酒洗淡,四兩) 沉香末(二錢)
用火麻仁一兩,搗爛,和水,取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米飲下。
益血潤腸湯 潤兼補 治陰結,凡虛弱及老人大便不通均宜。
熟地(四錢) 麻仁(二錢) 枳殼(去瓤,麵炒,一錢) 肉蓯蓉(酒洗,去甲,二錢) 杏仁(杵,一錢) 阿膠(蛤粉炒,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加減左歸飲 補潤劑 治陰虛陰結,而大便不通者。
熟地(六錢) 萸肉(二錢) 淮山(二錢) 肉蓯蓉(酒洗淡) 當歸(各三錢) 杞子(二錢)
加減右歸飲 熱補潤劑 治陽虛陰結,而大便不通者。
熟地(六錢) 萸肉 淮山(炒,各二錢) 肉蓯蓉(酒洗淡,三錢) 杞子(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附子(制,一錢) 油當歸(三錢)
蜜煎導方 治虛弱人大便秘結。
白蜜(四兩)
加皂角末四五分,微火煎稍凝,即用竹箸攪之。勿令焦,俟可為丸,以手速捻成條,上略小,下大,約長二寸許,麻油塗納穀道內夾緊,大便急極,然後去之。或用線系下截,亦是善法。
豬膽汁導方 治老人或虛弱人大便不通。
大豬膽(一隻,加入好醋,少許)
用小竹管插入膽口線縛緊,將油塗滑小竹管,納穀道中,以手捻膽汁灌下,約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小兒科
(內載各方乃係為飲乳小孩而設,若四五歲以上藥味則宜略重。惟大黃、黃連、附子、乾薑、肉桂、等藥須斟酌)
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即內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寒熱疳癇而已。蓋外感者。必有外症,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必有里症,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症,如熱渴,燥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症,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之類是也。四者之外,尤當辨其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形色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觀其形色,審其病情,若果有實邪,果有火症,不得不暫為治標。治標之法,及病則已,切不可妄為攻擊消耗。小兒以柔嫩之體,血氣未育,臟腑甚脆,略受傷殘,即痿敗而不可救。慎之。小兒疾痛疴癢,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且以嬌嫩之體,易虛易實,藥一過分,變幻百出,即危在頃刻矣。凡小兒有病,自一二歲至十二三歲,全恃父母細心看理,方能知真。其虛實寒熱,庶不至誤。有一等父母,姑息之深,飽暖失宜,果物恣食,或畏苦廢藥,或求速雜投,為害亦不淺。小兒一切雜症,與大人同治,惟藥味較輕耳。至於大黃、朴硝等藥,非萬不得已,切不可用。
發熱
凡小兒平日無病,陡然發熱,乃是外感風寒。外感之症,其至甚速。若熱由內生,其來必緩。察其絕無表症,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三陰,筋骨肌肉之間,即是內熱之症。但熱有虛實。實熱者,面赤氣粗,口燥唇瘡,作渴,喜冷飲水,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聲洪,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此其邪氣有餘,可清可散。虛熱者,面色清白,氣怯神倦,恍惚軟弱,口鼻微冷,不喜寒涼,飲湯安靜,泄瀉多尿,嘔惡驚惕,上盛下泄,抱而喜按,乍涼乍溫,夜則虛汗,睡則露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此其正氣不足,最宜調補。切不可妄用寒涼,及消散克伐等劑。小兒發熱,服表散藥不退,如別無癰毒疳積,而耳後紅筋燦然,及眼如包淚,手指尖冷者,必是痘疹。飲食內傷,本無發熱。蓋飲食傷臟,不過為脹,為痛,為吐瀉,安得有肌表之症。惟傷風夾食者有之。傷食久而成疳者有之。其熱之來,亦有漸,不可不辨。
發熱列方
紫蘇飲 散 治傷風,身體發熱憎寒,嚏涕鼻塞聲重。凡陡然發熱者,即宜服此方,或服鉤藤飲,最穩。
紫蘇 黨參(去蘆,飯蒸,各一錢) 桔梗(八分) 半夏(制) 防風(各七分) 川芎(六分) 陳皮(五分) 甘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如服後尚有餘熱未清,摘生竹葉二十片,煎服。
鉤藤飲 散 治感冒,兼肝風內動。
黨參(去蘆) 防風(各一錢) 蟬蛻(去頭足,四隻) 鉤藤(一錢五分) 荊芥(六分) 竹葉(十片) 陳皮(四分) 甘草(二分)
如有痰,加竹黃一錢一分。
生犀散 涼 治心經風熱。
柴胡 葛根(各一錢) 犀角鎊(三分) 地骨皮 白芍(酒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柴胡飲 涼補 治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
黨參(去蘆) 柴胡(各六分) 白芍(酒炒) 黃芩(各八分) 當歸(一錢) 甘草(四分)
柴苓竹葉飲 涼 治壯熱往來。
柴胡 麥冬(去心) 黨參(去蘆) 赤茯苓(各六分)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加生竹葉五片煎。
人參黃連飲 寒 治心經蘊熱煩躁者。
黨參(去蘆一錢) 生地 麥冬(去心,各七分) 黃連(四分) 竹葉(十片) 炙草(三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黃芩芍藥湯 寒 治伏火熱症。
白芍(酒炒) 黃芩(各一錢) 山梔(炒黑,杵,六分) 丹皮(七分) 甘草(一錢)
地骨皮飲 涼補 治晝靜夜熱。
生地(一錢) 沙參(八分) 丹皮(六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 白芍(酒炒,各七分) 甘草(四分)
四物加天麻鉤藤湯 兼補 治肝經血虛,生風而熱。
熟地(一錢) 當歸 天麻 白芍(酒炒,各七分) 川芎(五分) 鉤藤(一錢)
參耆四物湯 補 治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黨參(去蘆,飯蒸,八分) 炙耆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七分) 熟地(一錢) 川芎(五分)
四君子加味湯 補 治陽虛而熱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炙耆 茯苓(各一錢) 炙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
參桂飲 熱補 治隔陽熱症,口燥舌焦者。
熟地(二錢) 黨參(去蘆,米炒,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澤瀉(鹽水炒) 白芍(酒炒) 淮山(各一錢)
急驚
小兒或感風寒,或積乳食,皆能生痰,痰積則化火。或受暑熱,亦能生火。失於清解,則痰隨火升,痰火上壅,閉其肺竅,則諸竅俱閉。其症壯熱,痰壅,昏悶不醒,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飲冷便秘。此因痰火鬱結,肝風內動而然,宜利火降痰,醒後當清熱養血。肝主筋,肝失所養,則筋脈乾熱,故外作抽搐拘攣,而現青色。此是肝風內動,非外風也。不可誤治。血虛則肝風內動,風動則肝火愈熾,火熾則肺金虧,肝邪愈盛。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當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庶不至變慢脾之症。凡小兒服藥後,余藥須與乳母服,乳母宜忌口。
急驚列方
利火降痰湯 寒 治急驚壯熱,痰壅,昏悶不醒,搐搦顫動。
柴胡(八分) 黃芩(七分) 陳皮(六分) 天竹黃(一錢五分) 鉤藤(二錢) 連翹(一錢) 木通(七分) 細甘草(四分)
清熱降痰湯 涼 治同上。
柴胡(一錢) 連翹(八分) 蟬蛻(去頭足,四隻) 鉤藤鉤(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澤瀉(鹽水炒,六分) 甘草(三分)
加竹瀝水半酒杯,沖藥服。
生地丹參湯 涼 治急驚初愈,清熱養血者。
生地(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 青蒿(七分) 白芍(酒炒,八分) 丹皮(五分) 桔梗(六分) 竹葉(四分) 甘草(三分)
人參竹葉湯 涼補 治虛弱小兒,急驚初愈。
生黨參(去蘆,二錢) 生竹葉(二十片)
水煎。
慢驚
小兒慢驚,因作吐作瀉,或吐瀉交作,稍久則脾土虛弱,肝木乘之。其症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鼻煽,乍發乍靜,時涼時熱,面部淡白,瀉漸青色,手足微搐無力,神氣懨懨不振,乃脾虛生風,無陽症也。此症多因病後,或因誤用寒涼,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兒脾胃素弱,不必病後及誤藥者。總屬脾胃虛寒之症,初起當用溫補,加藿香、煨姜。糞見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漸冷,唇舌痿白,此將脫之候,速用附子以回陽,方可以救。一切驅風逐痰之藥,絲毫不得用。
慢驚列方
加味異功散 溫補 治慢驚初起。
黨參(去蘆,飯蒸) 白朮(飯蒸) 鉤藤 當歸(各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七分) 炙草(四分)
加煨姜一片煎。泄瀉則去當歸。
加味六君子湯 熱補 治慢驚昏睡,露睛,痰鳴,氣促。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 半夏(制,七分) 乾薑(四分) 陳皮(五分) 茯苓(八分) 炙草(四分)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慢驚手足漸冷,唇舌痿白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 附子(制,七分) 乾薑(微炒,四分) 炙草(五分) 紅棗(一枚)
附桂地黃湯 補大熱 治慢驚口燥舌焦,陰症似陽者。
熟地(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附子(制,六分) 澤瀉(鹽水炒) 黨參(去蘆,米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驚啼
此症與驚風不同,與大驚猝恐者亦異。蓋小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目睹驟色,雖非大驚猝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寐則驚惕,或振動不寧,或忽爾啼叫,或微有煩熱,皆神怯不安之症,宜以安神養氣為主。驚啼多淚,忽啼忽止者是驚惕。啼叫無度,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驚啼列方
硃砂安神丸 寒 治寐中驚悸而煩熱者。
生地 當歸 黃連(各一錢,薑汁炒) 甘草(五分)
共研末,米飲和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滾水開融灌下。
參麥湯 微涼 治驚悸而微煩熱者。
生黨參(去蘆,八分) 麥冬(去心,六分) 北味(三分)
水煎。
團參散 補 治心虛驚悸。
黨參(去蘆,飯蒸) 當歸(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服一錢,用豬心一片,硃砂五釐,煎湯下。
安神丸 補 治受驚嚇而驚啼者。
黨參(去蘆,飯蒸) 棗仁(炒) 茯神(各七分) 陳皮 白芍(酒炒) 當歸(各五分) 炙草(四分)
共研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開下。
腹脹腹痛
小兒肚腹或痛或脹,雖由食積與寒涼傷脾而然,然使脾胃不虛,則腹中和暖,運化以時,何至為寒涼食積所傷。故治之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審無火症,不得妄用涼藥。無拒按堅實等症,切不可妄用攻擊之藥。慎之。
腹脹腹痛列方
藿香飲 和 治腹痛。
黨參(去蘆,飯蒸) 藿香(各一錢) 陳皮(五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四君子加味湯 溫補 治寒滯腹痛。
黨參(米炒,去蘆) 白朮(淨炒,各一錢) 藿香 木香(各六分) 茯苓 炙草(四分) 煨姜(一片)
加味六君子湯 補去積 治腹有食積,痛而兼脹者。
黨參(去蘆,飯蒸) 白朮(淨炒,各一錢) 茯苓(七分) 神麯(炒,八分) 陳皮(四分) 半夏(制,五分) 木香(六分) 炙草(三分)
芍藥枳實散 消微補 治小兒肚腹膨脹,或不時作痛,大人亦宜。
白朮(淨,四錢) 枳實(麵煨,去瓤,二錢) 赤芍 蓮仁(去心) 陳皮(各一錢)
加炒香老米一錢,共研細末,量兒大小,或一錢,或一錢零,米飲調下,白湯下亦可。
疳症
小兒疳疾,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凡疳在內者,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者,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其症不一,治亦多方。而有驗有不驗,竟有過服寒涼克伐之劑而斃者,故不可不慎。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然。在小兒為疳疾,在大人則為癆瘵,宜兼調補脾胃為要。
疳症列方
治疳疾藥
皮硝(三錢) 苦杏仁(二錢) 生梔子(七個) 真頭道酒糟(一兩) 蔥頭(七個,每個約長一寸) 白灰面(三錢) 大紅棗(去核,七個)
共入石臼內,搗爛成泥,用白布二塊,約寬五寸,將藥在布上攤勻,一貼肚臍,一貼背後,正對肚臍之處,用帶捆好,貼三日肉見青色即愈。如未見青,再換藥一次,無有不效。
治疳奇方
羊尿脬(六七隻,吹脹陰乾) 頂上汾酒(一瓶)
將汾酒灌入尿脬內,用線紮緊,掛小兒心口胃脘之間。症重者,不過數時,其酒自然消減,必須秤准方知減否。如減再換一個,入酒掛上,換至數個,酒不消減即愈。無汾酒用好燒酒亦可。
消疳散 和 治疳積眼。
雄黃(二分) 石決明(煅,一錢五分) 海螵蛸(煅去殼,五分) 正辰砂(一分) 滑石(五分) 蘆甘石(童便泡一日一夜,燒透,以能浮水為度,五分)
共研細末,加冰片五釐再研,量兒大小,或三四分,或五六分,用不落水雞肝一副,竹刀切破,上開下連,摻藥在內,線紮好,加淘米水入砂灌煮熟,連湯食盡,神效之至。
疹症
凡出疹皆由胎毒蘊於脾肺,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一時傳染,大小相似,未有不因天行癘氣而發者。總之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脾肺受之。其為症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紅,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噁心嘔噦,或以手掐面目唇鼻,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毒留於中,庶無他患。疹將出,其面必赤,中指冷而多嗽,大熱五六日,而後遍身見紅點,此所以異於出痘與傷寒。疹與痘不同,痘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始終不妨於食,而全賴水穀為主,所以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治痘者不可不顧脾腎。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多不能食。治疹者宜解散火邪,則自能食。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孔俱干,待收完,毒輕者,清涕即來,當思飲食,不必服藥。如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清涕復出,方可無慮。疹與麻癍同類,疹則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癍則無粒,惟紅紫成片,如雲如錦者是也。俱是火邪,治宜解散。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後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不可見嗽而治嗽。至於泄瀉,嘔吐,腹痛,亦是疹毒使然,不得妄用補澀之藥。宜謹避風寒,忌雞,魚,炙,煿,鹽,醋,五辛,並生果之物,以免逼毒入里。疹後瀉痢,須細審虛實,亦間有過服寒涼而將成慢脾者,當急溫補,不可執一不通,以致不救。
疹症四忌
忌初起即用寒涼。(俟出後看症用藥。)忌妄用辛熱。忌誤用補澀。忌葷腥生冷風寒
疹症列方
升麻葛根湯 散微涼 治疹症初起。
升麻 葛根 白芍(酒炒) 甘草(各一錢)
如譫語狂亂,調辰砂一分,六一散一錢服。牛蒡子、黃芩、貝母、知母、桔梗、麥冬、連翹、生地、當歸、防風、荊芥、柴胡、桑白皮等藥,均可隨症加入。
透邪煎 散微補 治疹症初熱,疑似之時,恐誤藥者。
當歸 荊芥(各一錢) 升麻(三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防風 甘草(各七分)
如熱甚,加柴胡一錢。
加味瀉白散 寒 治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
桑白皮(一錢) 元參(七分) 連翹(八分) 地骨皮(一錢) 天花粉(一錢) 黃連(三分) 甘草(四分)
敗毒散 散微補 治風寒外束,逡巡不出,或出而覆沒者。
生黨參(去蘆) 防風 荊芥(各一錢) 當歸 牛蒡子 升麻(各七分) 川芎(五分) 甘草(四分)
加薄荷六分煎。
加味四物湯 涼補 治心血不足,疹色淡白者。
生地(酒炒透) 白芍(酒炒) 防風 當歸(各一錢) 川芎(六分) 炙草(五分)
涼血補陰湯 涼 治疹色帶紫,或出大甚者。
生地黃(一錢) 白芍(酒炒) 連翹(各七分) 紅花(六分) 牛蒡子 黃芩 當歸 乾葛(各八分)
導赤散 涼 治疹症,譫語溺閉。
生地(二錢) 木通(一錢) 竹葉(二十片) 甘草(六分)
加味甘桔湯 涼 治疹症,火毒上薰,而咽喉干痛。
牛蒡子 桔梗 連翹 甘草(各一錢)
水煎。緩緩咽之。
解毒合白虎湯 大寒 治疹症,煩躁大渴。
生石膏(一錢) 知母(七分) 黃連(四分) 連翹(七分) 金銀花(一錢) 甘草(五分)
加粳米一撮煎。
加味犀角地黃湯 大寒 治疹症,吐血衄血。
生地 白芍(酒炒) 山梔(仁,炒杵) 犀角(各一錢,先煎) 丹皮(七分)
如小便赤,加木通一錢。
加味四芩散 涼 治疹症泄瀉。
白朮(土炒) 茯苓 澤瀉(鹽水炒) 金銀花(各一錢) 豬苓(七分)
如小便如米泔水,加車前、木通各一錢。
黃芩湯 涼 治火邪內逼下焦而痢者。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炙草(七分)
加大棗一枚煎。如火逼上焦而吐,或吐痢並作者,俱加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一片。
大紫胡湯 寒峻劑 治疹症,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
柴胡 半夏(制) 白芍(酒炒) 黃芩(各一錢) 枳實(麵煨,去瓤,六分) 大黃(八分) 生薑(一片) 紅棗(一枚)
二母散 寒 治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各二錢) 乾薑(一片)
共研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痘症
近日有種洋痘之法,最為穩妥,但恐有未種而自出者,方法亦不可不為之備。痘由胎毒內藏,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始終皆賴乎血氣。若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氣血不足。則變症不一。治痘者必要先顧血氣。蓋氣主形以起脹,血主色以灌漿。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痘殼,為不靨不落,為肌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症,皆氣之病也。至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腫痛牙疳,為疔癰癍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病也。氣與血相需。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澤而毒終不透。表熱者,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癍,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痛甚,皆火在肌表之症。治宜散血解毒。裡熱者,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症。治宜清熱解毒。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塌,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症。治宜補陽溫表。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惡寒喜暖,為小便清長,大便不實,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症。治宜溫中補陽。當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當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治痘宜先顧脾胃,能食者吉,不泄瀉者吉,且須培補氣血。略兼發散始合。看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亦皆熱,惟中指男左女右獨寒,便是出痘。若傷寒症,則中指獨熱,甚驗。如熱盛血虛者,首尾俱不可用白朮、半夏之燥悍,及升麻之提氣上衝。要謹避風寒,忌葷腥生冷,生果,蔥,蒜,雞鴨蛋,豬肉,茶水等物。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此亦宜辨。
痘症四忌
忌清熱敗毒。忌克伐氣血。忌妄投醫藥。忌吞服醫家小丸。
痘症四宜
宜補氣。宜補血。宜補脾腎。宜察虛實。
痘症列方
柴歸飲 散 治痘初時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一錢) 防風 荊芥穗(各八分) 柴胡(七分) 甘草(五分)
加生薑一片煎。血熱,加生地一錢。陰虛,加熟地一錢五分。氣虛,加黨參一錢五分。虛寒,加炮姜六分,肉桂三分。火盛,加黃芩八分。熱渴,加乾薑一錢五分。腹痛,加木香四分。嘔吐,加陳皮五分,炮姜四分。如陽明實熱,邪盛者,初起用升麻葛根湯。方在疹症內。
六物煎 補 治痘症血氣不充,隨症加減甚效。並治孕婦氣血俱虛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川芎(三分) 炙草(六分)
如發熱不退,或痘未出之先,宜加蘇葉一錢,防風八分。頭痛,加蔓荊子七分,川芎三分。咽痛,加桔梗八分,連翹七分。不起發,不灌漿,或灌而漿薄,加糯米五十粒,川芎六分,肉桂三分,人乳半酒杯,好酒少許,以助營氣。虛寒癢塌不起,加炒川山甲六分。紅紫血熱不起,加紫草七分,或犀角八分。脾氣滯者,加陳皮六分,山楂八分。胃氣虛寒多嘔者,加炒乾姜四分,或加丁香三分。腹痛兼滯者,加木香五分,陳皮四分。表虛氣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酒炒黃耆一錢。氣血兩虛,未起未灌而先癢者,加肉桂三分,白芷六分。元氣大虛,寒戰咬牙泄瀉者,去白芍,加黃耆一錢五分,製附子六分,乾薑四分,或再加肉桂三分,生薑一小片。
六氣煎 補微熱 治痘症氣虛,癢塌倒陷,寒戰咬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病。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白朮(淨,七分) 當歸(一錢) 炙草(六分)
如泄瀉,去當歸,加肉蔻霜五分,茯苓八分。其餘加減,照前六物煎。
涼血養營煎 寒補 治痘血虛血熱,地紅熱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結溺赤,陽盛陰虛等症。
生地 白芍(酒炒)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 黃芩(八分) 紫草(七分) 紅花(六分) 生甘草(五分)
如渴加花粉一錢。肌熱無汗,加紫蘇一錢,荊芥七分。熱毒甚者,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一錢,木通八分。血熱毒不透者,加犀角八分。
加味四物湯 寒補陽 治痘症,熱毒熾盛,紫黑乾枯,煩熱便結,純陽等症。
生地 黃芩 白芍(酒炒) 當歸 連翹(各一錢) 川芎(五分) 紫草(八分) 木通(八分)
如渴,加花粉、麥冬各一錢。陽明熱甚,頭面牙齦腫痛者,加生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大腸乾結,臍腹實脹者,加大黃一錢。血熱妄行者,加犀角一錢,童便半酒杯沖服。小水熱閉者,加山梔、車前各一錢。兼表熱者,加蘇葉、荊芥各一錢。
連翹升麻湯 涼 治痘,散毒清火。
連翹(一錢) 葛根 白芍(酒炒) 桔梗(各七分) 升麻(六分) 薄荷(一分) 甘草(七分)
加竹葉十片,燈心十條煎。
加味甘桔湯 涼 治痘症,肺熱咽喉腫痛,聲不清者。
桔梗(一錢) 甘草(七分) 柯子皮(三分) 牛蒡子(炒,六分) 連翹(五分) 薄荷(一分)
托裡十補散 溫補 調氣補血,內托痘毒,五日後必用之方也。亦治一切癰疽。
高麗參(去蘆,米炒) 黃耆(酒炒) 當歸(各一錢) 川芎 川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炙甘草(各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下。
保元湯 補 治虛弱人出痘。
炙耆 黨參(米拌炒,去蘆,各一錢) 炙草(六分)
如痘灰白色,或頂陷者。加酒炒黃耆、當歸各一錢。癢則去當歸,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活血湯 補 養營起痘。
當歸(一錢) 川芎(四分) 紅花(三分)
水煎服。
鹿耆催漿湯 補 治痘不起漿。
炙耆(一錢五分) 鹿茸(酥炙,七分) 香附(一錢) 川山甲(炒,研,五分)
水煎。
內托散 補 治痘雖起發,以手按之。水漿即出者。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黨參(米炒,去蘆,一錢) 川芎(五分) 丁香(二分) 糯米(五十粒) 炙草(五分)
快班越婢湯 溫補 治痘手足不起發。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桂枝(六分) 防風(七分) 炙草(四分) 生薑(一片) 紅棗(一枚)
蟬蛻散 補微散 治痘瘡虛陷不起。
當歸(六分) 川芎(三分) 防風 荊芥穗 升麻(淡蜜炙) 薄荷(各二錢) 蟬蛻(去頭足,四隻) 高麗參(米拌炒,六分) 白芍(酒炒,五分) 炙草(三分)
加味保元湯 溫補 治痘瘡漿清,腳淡倒靨。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扁豆(炒杵) 當歸(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木香(四分) 炙草(五分)
紫草飲 補 治痘瘡黑陷,氣血虛弱不起。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紫草 炙草(各一錢)
加糯米一百粒煎。
加味四聖飲 兼補 治痘黑陷倒陷。
黨參(米拌炒,去蘆) 黃耆(酒炒,各一錢) 紫草(七分) 木通(八分) 蟬蛻(去頭足,六隻) 川芎 木香 炙草(各六分)
加糯米五十粒煎。
起痘奇方 治痘不起,或倒靨,或灰白者。
童子糞(要乾結者)
用新瓦煅透存性,每一兩入冰片一分,研勻,少則服五分,多則服一錢,蜜水調下,入藥沖服亦可。
百花膏 治痘燥,痂皮濺起作痛,或痂欲落不落者。
白蜜(一小酒杯) 滑石(一錢,研細末)
略用湯和勻,以鵝翎染藥,輕掃痛處,則易落無痕。
固肌湯 補 治痘發表太過,以致肌肉不密,痘痂久黏不落。
炙耆(八分) 當歸(酒洗,七分) 蟬蛻(去頭足,四隻) 高麗參(去蘆,米炒,六分) 糯米(一錢) 炙草(五分)
催漿飲 補 治空倉痘,外雖起發而內無膿漿者。
黃耆(酒炒,八分) 川芎 白芷 牛子(各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當歸(一錢五分) 鹿茸(酥炙) 生地(酒炒,各一錢) 白芍(七分) 山甲(炒,三分)
水煎服二劑,即去山甲。
補氣健脾湯 溫補 治漏痘上有孔者。
高麗參(去蘆,米炒,八分) 黃耆(酒炒,八分) 川芎 白芷(各五分) 白扁豆(炒,杵,一錢) 丁香(二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淮山(炒,七分) 炙甘草(四分)
加龍眼肉四分,去心炒蓮仁七分。
實漿飲 補 治痘色光亮,全無膿血者。看其中有起脹極大者,刺去其水。
高麗參(去蘆,米炒) 黃耆(酒炒) 鹿茸(酥炙) 當歸(各八分) 白扁豆(炒,杵) 淮山(炒) 白朮(飯蒸,各七分) 白芷(五分) 炙草(四分) 山楂(六分) 黃豆(二十粒)
治爛痘列方
敗草散 治痘癢抓搔已爛,膿血淋漓者。
爛草(蓋屋蓋牆多年者,或野外自爛者尤佳)
研極細末,摻之。如遍身俱抓爛者,須多摻席上,令兒坐臥其上,即愈。
白龍散 治爛痘及抓破者。
干黃牛糞(在風露中日久者)
煅成灰,取中心白者,為末,入薄絹囊內,於爛處撲之。
痘後目疾列方
決明散 和 治痘後眼生翳障。
石決明(煅) 穀精草(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用一錢,以蒸熟豬肝蘸食。
臭蟲方 治痘眼發紅將上瘼,或已有白點者。
臭蟲血(射入眼內即愈)
或用蛙膽調臭蟲血點入,更佳。
痘後癰列方
三痘散 治痘後癰初起者。
綠豆 黑豆 赤小豆(各四錢)
共研細末,醋調勻,時時塗之。自愈。
黃豆散 治痘後癰。
黃豆(炒,八錢)
研細末,熟水和勻塗之。或炒黑研末,芝麻油調塗亦佳。一方,用赤小豆研末,調雞蛋清塗之。
痘疔列方
此疔能閉痘毒,凡未齊則不出現,既齊則不起發,行聚則必致倒陷,看痘中有紫黑乾硬,暴脹獨大者。即是,須急治之。一見此疔,即以銀針挑破,吸盡紫血,乃以藥塗之。
拔毒膏 治痘疔。
蒲公英(二兩)
水煎熬膏,載磁器內,放水中一日一夜,冷去火氣,俟挑破痘疔,吸盡紫血,即以此膏塗之。又方,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研細末,如法挑吸,用胭脂汁調塗之。
卷四
婦人科
婦女之病,大要不離乎中情鬱結。其人本坤陰吝嗇之體,心地淺窄,識見拘迂,一有逆意,即牢結胸中,又不能散悶於外,則鬱久而成病矣。主治之法,審無外感內傷別症,惟有養血,疏肝,用四物湯、逍遙散之類,加減便合。室女天癸未至,作小兒論。若天癸已至,與婦人病同治矣。婦人所異者,惟經水乳汁,及胎前產後之屬,不得不另詳方論。其餘各病,與男子多同,有病當照方醫治。
肝氣列方
逍遙散 兼補 治肝經血虛,木鬱上逆而頭痛,或連眉稜骨眼眶痛者。肝血虛見光則痛,亦服此方。若目干則是水不養目,宜服六味丸。
白朮(淨) 當歸 柴胡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 薄荷(四分) 炙草(七分)
如有熱,加丹皮一錢,黑山梔八分。凡陰腫,陰挺,陰癢諸症,此方均宜。
柴胡疏肝散 和 治肝氣不和,左脅痛。
陳皮 柴胡(各一錢五分) 川芎 枳殼(麵煨,去瓤) 香附(醋炒) 赤芍(各一錢) 炙草(五分)
如七情鬱結,服逍遙散。
推氣散 微熱 治肝移邪於肺而右脅痛。
枳殼(麵煨,去瓤) 鬱金(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桔梗 陳皮(各八分) 炙草(五分)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奔豚湯 溫 治肝氣旁散,下注而小腹痛。
川楝子(一錢) 橘核(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荔枝核(燒焦,杵) 小茴香(各一錢) 吳萸(泡,五分) 木香(七分)
如寒加肉桂三分,製附子五分。
沉香降氣散 和 治氣逆胃脘痛。
元胡索(酒炒,一錢) 沉香(三分) 砂仁(五分) 香附(鹽水炒,五錢) 川楝子(焙,一錢) 炙草(五分)
共研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附:師尼寡婦室女方
生地黃丸 寒 治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而患瘡瘍,及項間結核,肝脈弦長而出魚際,外無寒邪,內多鬱火者宜之。
生地(酒炒) 赤芍(各一兩) 秦艽 黃芩 柴胡(各五錢) 蜜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烏梅湯下。
月經
經者,常也。月行有常度,經水有常期。其愆乎常者,是病也。方書以先期而至者為熱,後期而至者為寒,此不過論其大概,而要必細辨其血色。若濃而多者,血之盛也。淡而少者,血之衰也。紫而兼紅,成片成條而色明者,此乃新血妄行,多由熱結也。紫而兼黑,或散或薄而色暗者,此以真氣內損,必屬寒凝也。由此而甚,則或如屋漏水,或如腐敗之宿血,是皆紫黑之變象。肝脾大損,陽氣大陷,當速用甘溫之藥,以救脾土,則元氣漸復,無有不愈。若以紫黑概作熱治,其害有不可勝言者。將行而腹痛拒按者,氣滯血凝也。既行而腹痛喜按者,氣虛血少也。經前發熱者多血熱,經後發熱者多血虛。腹脹者多氣滯,腹痛者多血滯。或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此乃血氣敗亂之微,當觀形察色,辨其寒熱而治之,不得以經早概論。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至於逆行上溢,而吐衄錯行,下流而暴崩,皆屬血熱妄行。而亦有絡脈損傷,瘀積肝旺所致,不可以不辨。經行之際,凡服藥並飲食,大忌寒涼。切宜問其平日是陽臟陰臟,並看其形色如何,小便或清或赤,大便或實或稀,現下能食不能食。虛實寒熱既明,則醫治自不難矣。
月經列方
加減四物湯 寒兼補 治經先期而至,屬血熱者。
生地(二錢)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黃芩 柴胡(各一錢) 甘草(五分)
如腹痛,加酒炒香附一錢五分。
加味異功散 補 治經後期而至,氣血虛而食少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各二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一錢) 茯苓 川芎(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加味逍遙散 涼兼補 治經水不調,因鬱而致者。
當歸 白芍(酒炒) 白朮(淨) 茯神 柴胡(各一錢) 梔子(炒,杵) 丹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
決津煎 熱補兼行 治血虛經滯不能流暢而痛極者。
當歸(四錢) 牛膝(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烏藥(一錢) 熟地(二錢)
如噁心嘔吐,加焦乾姜六分。氣滯脹痛者,加香附一錢五分。氣滯血澀者,加紅花一錢。小腹不暖而痛極者,加泡吳萸六分。
牛膝湯 熱行散 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
當歸(酒炒) 牛膝(鹽水炒) 白芍(酒炒) 元胡索(炒) 丹皮(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桃仁(去皮尖,杵,七粒) 木香末(五分,沖藥服)
水煎。加酒一杯。
香附四物湯 補兼行 治經脈氣血凝滯而痛脹者。
熟地(四錢) 川芎 香附(酒炒) 元胡索(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木香(一錢)
紅花四物湯 補兼行 治經脈氣血凝滯而痛脹者。
熟地(炒仁末拌,三錢) 當歸(酒炒,二錢) 白朮(淨) 丹參(酒炒) 白芍(酒炒) 香附(酒炒,各一錢五分) 紅花(六分) 川芎(五分)
逍遙飲 補 治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經脈漸不調者。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棗仁(即炒杵) 茯神(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遠志(去心,四分) 陳皮(七分) 炙草(一錢)
如氣虛加米炒黨參二錢。
益母八珍湯 補 治經來或前或後不調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 當歸(各二錢) 白茯苓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川芎(一錢) 益母草(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膠艾湯 補 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漓不止者。
熟地(三錢) 當歸 白芍(酒炒) 艾葉(各一錢五分) 阿膠(炒珠,一錢) 炙草(一錢)
加味六君湯 補 治經水黃色者。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一錢) 生薏米 當歸 半夏(制) 白朮(淨,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加煨姜二片煎。經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均宜服補中益氣湯。看寒熱加藥,並加蓮蓬殼,燒成炭,一錢五分。
十全大補湯 溫補 治經水色淡,或白或綠者。
炙耆(二錢)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 白芍(酒炒) 白朮(淨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川芎 炙草(各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經閉
凡經閉之症,審其果有邪氣膈滯,自當以開導之藥通之。若衝任虧敗,經血枯竭,此乃源斷其流。蓋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之後,未有不經閉者。故或以羸弱,或以困倦,或以咳嗽,或以有熱,或以飲食減少,無脹無痛,無阻無隔,而經有久不至者,無非血枯經閉之候。急須調養氣血,兼顧脾胃,切不可妄行通利,以致誤人,慎之。
經閉列方
調經飲 和 治婦人經脈阻滯,氣逆不調,多痛而實者。
當歸(四錢) 牛膝(鹽水炒) 山楂 香附(酒炒) 青皮 茯苓(各一錢)
如因不避生冷而血凝滯者,加肉桂五分,或吳萸六分。兼脹悶者,加厚朴一錢,或砂仁七分。氣滯者,加烏藥一錢五分。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一錢五分。倘因經水適來,偊阻溺竅,以致小便不通,腹脹欲死者,急用此方,以通其經,小便自利而愈。
元胡當歸散 和散血 治血積小腹疼痛,或因氣逆,月經不行,肚腹作痛者。
當歸 元胡索 白芍(酒炒) 沒藥(制) 枳殼(麵煨,去瓤) 劉寄奴(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或服決津煎亦佳。方在上月經內。
澤蘭湯 微補 治虛弱人月經耗損,漸至不通,而生潮熱者。此方甚宜,切勿以峻劑通之。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一錢) 澤蘭葉(二錢) 炙草(六分)
水煎。一方有熟地、柏子仁各一錢五分,牛膝、茺蔚子各一錢。桃仁、紅花、丹皮、元胡索,看症任加。
逍遙散 兼補 治虛弱人經漸不通而生潮熱。
白朮(淨,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茯苓 柴胡(各一錢五分) 薄荷(四分) 炙草(七分) 生薑(一片)
歸脾湯 補 治虛弱人經漸不通,飲食減少者。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 白芍(酒炒) 棗仁(即炒杵,各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龍眼(淨肉,六分) 白朮(淨,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生薑(一片)
附熱入血室方
此症因傷寒勞役,怒氣而發熱,適遇經行,以致熱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令人晝則明瞭,安靜,夜則譫語如見鬼神,宜服涼血藥。若元氣素弱,而熱未退,血未止者,宜補陰,並服歸脾湯等方。
加減保陰煎 涼血寒 治熱入血室。
生地(二錢) 黃芩(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丹皮 甘草(各一錢)
或加地骨皮二錢。
補陰益氣煎 補 治熱入血室,病雖漸愈,而元氣素弱,血尚未止者。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淮山(炒) 柴胡(各一錢五分) 升麻(蜜炙,三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血未止,加蓮蓬殼炒成炭,研末一錢,沖藥服。
逆經
此症由食熱毒等物,以致經血亂行,上從口鼻而出。然亦間有絡脈損傷,瘀積肝旺而然者。
逆經列方
加味四物湯 寒補 治經逆從口鼻出。
生地(二錢) 阿膠(炒珠) 白芍(酒炒) 黃芩 山梔(炒成炭) 當歸 丹皮(各一錢) 川芎(六分)
韭汁生地飲 涼兼補 治同上。
生地(二錢) 當歸 鬱金 降香(各一錢)
加韭菜搗汁半酒杯,童便少許,沖藥服。單用韭菜汁,童便,燉熱服亦可。鍋底煙,研末二錢,米飲調下,止血甚效。
治逆經簡要方
紅花 歸尾(各三錢)
先磨好京墨半盅燉熱,急服以止血,再服此方即愈。
血崩
此症有暴崩,有久崩。暴崩者其來速,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難。凡血因崩去,勢必漸少,少而不止,病則為淋。此等症候,未有不由憂思,憂怒,先損脾胃,次及衝任而然者。初病當察其有火無火,久病必要用參、朮、歸地之類,以培本根。但得胃氣未敗,受補則可望生。若不受補而日服清涼,則難救矣。
血崩列方
治血崩奇方
百草霜(即鍋底煙,要平日燒草的,燒柴者不堪用,二錢)
研細末,沖溫酒服,立能止血,水煎沖酒半杯服亦可。一方,用舊蓮蓬殼,燒灰存性,研細,沖酒服二錢,甚驗。
槐花散 微涼 治初病血崩,及腸風下血。
槐花 地榆(去淨梢,各二錢)
二味俱炒成炭,研末,酒煎服,或水煎加酒半杯亦可。
保陰煎 寒補陰 治血因火逼,妄行而崩。凡便血不止及經期太早。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症俱宜。
生地 熟地 白芍(酒炒,各二錢) 續斷 淮山(各一錢五分) 黃芩 黃柏 甘草(各一錢)
如夜熱,加川地骨二錢。多汗,加麥冬、棗仁各一錢五分。血虛,血滯,筋骨疼痛,加當歸一錢五分。血滑不止者,加去梢地榆、炒黑研末一錢五分,或加烏梅亦可。
加味逍遙散 補微涼 治肝經風熱,致血妄行而崩者。
當歸 白芍(酒炒) 山梔(炒黑) 柴胡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丹皮(七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一片煎。
加味歸脾湯 補微涼 治脾經鬱結,血不歸經而崩者。
黃耆(酒炒) 黨參(去蘆,米炒) 棗仁(即炒,杵,各一錢) 木香末(四分,沖藥服) 丹皮(七分) 白朮(淨,一錢) 炙草(六分)
加味六君子湯 補 治脾胃虧損,不能攝血歸源而崩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當歸 白朮(淨) 半夏(制)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柴胡 炙草(各一錢)
加蓮蓬殼,燒成炭一錢,研末沖藥服。有熱,加山梔一錢。
舉元煎 補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
炙耆(三錢)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飯蒸,各二錢) 升麻(蜜炙,四分) 甘草(炙一錢)
如兼虛寒者,乾薑、附子任加。滑脫者,加烏梅二隻。
奇效四物湯 補 治肝經虛熱。血沸騰而崩久不止者。
當歸(二錢) 川芎(六分) 熟地(三錢) 阿膠(蛤粉炒珠) 白芍(酒炒) 艾葉(酒炒,各一錢五分)
如血仍未止,加百草霜一錢,研末沖藥服。有熱則加黃芩一錢。
柏葉散 補澀 治元氣虛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者。白帶亦治。
當歸 生地 柏葉(炒) 川續斷 龜板(炙) 川芎(各三錢) 阿膠(蛤粉炒珠,一錢) 禹餘糧 鱉甲(炙,各三錢) 地榆(去梢,炒黑) 牡蠣(煅) 赤石脂(煅) 鹿茸(酥炙) 艾葉(酒炒,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粥水調下。
黃耆湯 補 治血崩日久不愈者。
炙耆(二錢) 當歸 薏米(炒) 蓮蓬殼(燒成炭研) 白芍(酒炒) 阿膠(蛤粉炒珠) 山藥(炒,各一錢五分)
加鹿角霜,研末六分,沖藥服。或以錢作兩,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溫酒下,白湯下亦可。
附:殺血症方
此症或由血崩,或由小產,去血過多,心無所養而作痛。宜用甘溫之劑,以養營血。
養營湯 補 治殺血心痛。
黨參(去蘆,米炒) 枸杞(各一錢五分) 山藥(炒,二錢) 熟地 當歸(各三錢)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如有熱,去生薑,加酒炒白芍二錢。
歸脾湯 補 治殺血症,心無所養而痛者。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棗仁(即炒杵) 白朮(淨,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龍眼(淨肉,六分) 當歸(三錢) 木香(五分) 炙草(七分)
胎孕
凡婦人受胎之後,有胎氣不安者,或虛或實,或寒或熱,各有所因。治之者當細察其症而用藥,乃為至善。若泥於古方,謂白朮、黃芩,為安胎聖藥,無有不誤。氣滯者,忌白朮。中寒者,忌黃芩。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症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漏血,溺赤,或大便堅結,清其熱而胎自安。有胎氣寒而不安者,其症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小水清長,大便泄瀉,服溫中之藥而胎自安。有胎氣實滯而不安者,其症或食滯脹滿,或肝氣滯逆,或氣滯作痛,察其所由,開之導之而胎自安。惟有胎氣虛而不安者,最難調治。其症有先天虛,有後天虛,實為胎元之所繫。先天虛者由於稟賦,隨陰陽之偏,漸加培補。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其胎氣。此總不離於胎氣之虛,仍須加之謹慎為要。宜問其平日之臟氣是寒是熱,酌而治之。不獨婦科,諸症皆然。凡妊娠有病,以四物湯為主。無論麻黃、桂枝、大黃、薑、附等藥,皆可隨症加入。古人六合四物湯,論之詳矣。如恐有礙,以灶心黃土研末,水調塗於心下及臍下,干則易之。孕婦宜節欲食淡,勿過勞,勿過佚,日常行動,以活其胎。屏絕嗔怒,以靜其性。自然易生易育,兒亦多壽。此外尤有漏胎下血各症,另有治法。
胎孕列方
涼胎飲 寒微補 治胎氣內熱不安。
生地 白芍(酒炒,各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黃芩 枳殼(麵煨,去瓤) 石斛 當歸(各一錢) 甘草(七分)
如熱甚,加黃柏一錢。
三味白朮湯 涼 治妊娠內熱心痛。
白朮(淨,三錢) 赤芍(一錢五分) 黃芩(炒,一錢)
水煎。
溫胃飲 溫補 治臟寒嘔惡,胎氣不安。
黨參(去蘆,米杵,三錢) 白朮(淨,二錢) 扁豆(炒,杵,一錢五分) 陳皮 當歸 炙草(各一錢)
加煨姜二片煎。滑泄者去當歸。氣滯胸腹痛,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五分。下寒帶濁,加故紙一錢。
人參橘皮湯 補 治妊娠脾胃虛弱,氣滯惡阻,嘔吐痰水,飲食少進者。
黨參(去蘆,米炒) 陳皮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厚朴(制,七分) 炙草(三分)
加生薑二片,竹茹一團煎。如因中脘停痰,宜二陳湯加枳殼。因飲食停滯,宜六君加砂仁。
小和中飲 和消滯 治娠婦食滯,脹滿不安。
扁豆(炒,杵,二錢) 陳皮 山楂(各一錢五分) 厚朴(制) 茯苓(各一錢) 炙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氣不順者,加砂仁七分。寒滯者,加煨姜。火盛於上者,加山梔一錢。
解肝煎 和 治妊娠肝氣滯逆,脹滿不安。
藿香 陳皮(各一錢五分) 砂仁(杵,七分) 厚朴(制) 茯苓 白芍(酒炒) 蘇梗(各一錢)
安胎飲 補 治起居不慎,胎動不安。
熟地(一錢五分) 川芎(六分) 白芍(酒炒) 阿膠(炒珠) 當歸 茯苓(各一錢) 白朮(淨,二錢) 炙草(三分)
加艾葉四分煎。
養胎飲 補 治血不養胎,胎動不安。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白朮(飯蒸) 杜仲(鹽水炒,各二錢) 熟地(四錢)
如腹時痛多寒者,加川椒五分,煨姜一片。有火者,加黃芩一錢。
七味阿膠散 補 治胎動腹痛。
白朮(飯蒸) 茯苓 阿膠(蛤粉炒珠) 白芍(酒炒) 當歸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胎元飲 補 治胎氣虛而不安不固者,或間二三日服一劑。
黨參(去蘆,米炒) 杜仲(鹽水炒) 當歸(各二錢) 熟地(三錢) 白芍(酒炒) 白朮(飯蒸,各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炙草(一錢)
水煎。有帶濁,加山藥二錢,故紙一錢。氣分虛極,加炙耆二錢,白朮一錢五分。如滯而胸腹飽悶者,則勿用。寒則加炮姜七分。陰虛小腹痛,加枸杞二錢。氣逆,加砂仁七分。虛而兼熱者,去杜仲,加生地二錢。若心脾氣虛,宜服逍遙飲,或歸脾湯。
達生飲 補 治妊娠臨月,間三兩日,或間三四日服一劑,則如羊之易生。倘有別症,須以意增減。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飯蒸) 當歸(各一錢) 大腹皮(酒洗,曬乾,一錢五分) 陳皮 蘇葉 白芍(酒炒,各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胎前
子懸、子腫、子嗽、子瀉、子淋、子氣、子鳴、子煩、子滿、子癇,此外又有子喑者,因督脈繫於舌本,為胎氣壅閉,故不能言。俟分娩後,自能言矣,不必服藥。
並小便不通列方
紫蘇飲 兼補 治胎氣不和,上腠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
紫蘇 陳皮 川芎 大腹皮(酒洗) 歸身 白芍(酒炒,各一錢) 黨參(去蘆,米炒,七分) 炙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煎。
加味五皮湯 和 治妊娠四肢浮腫,此乃胎水氾濫,謂之子腫。
大腹皮(酒洗) 生薑皮 桑白皮 五加皮(各一錢) 茯苓皮 於白朮(淨,各一錢五分)
加紅棗二枚煎,磨木香少許沖服。
加味二陳湯 和 治妊娠久嗽,謂之子嗽。
陳皮 阿膠(蛤粉炒珠) 麥冬(去心) 桑白皮(各一錢) 細辛(四分) 乾薑(五分) 北味(四分) 白茯苓(一錢) 半夏(制,一錢) 炙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發熱鼻塞,或流清涕者,宜照感冒咳嗽方治。
加味四君子湯 補兼涼 治妊娠泄瀉,謂之子瀉。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砂仁(杵,五分) 黃芩(七分) 炙草(一錢)
如不宜涼者,去黃芩,或服補中益氣湯。
安營飲 涼補 治妊娠小便少而澀痛,謂之子淋。
當歸 生地 滑石 麥冬(去心) 黨參(去蘆) 木通(各一錢) 竹葉(十片) 草梢(六分)
加燈心一團煎。
天仙藤飲 和 治妊娠三月之後,足指發腫,漸至腿膝,飲食不甘,或足指間出黃水,謂之子氣。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杵) 陳皮 烏藥(各一錢) 川木瓜(三片) 蘇葉(四片) 甘草(六分) 生薑(三片)
如因脾虛弱,中氣下陷,宜兼服六君,及補中益氣湯。
加味四物湯 補 治子在腹中,失脫口內所含疙瘩而啼者,謂之子鳴。
當歸 白芍(酒炒) 熟地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先將豆撒在地,令孕婦撿之,則子自含著疙瘩而止矣。愈後服此湯以安胎。
竹葉湯 涼補 治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謂之子煩。如胃寒,則去黃芩。
當歸(一錢) 川芎(五分) 黃芩 熟地 麥冬(去心)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 竹葉(五片)
鯉魚湯 補 治妊娠腹脹,胎中有水氣,遍身浮腫,小便不利,謂之子滿。
當歸 白芍(酒炒) 白朮(淨各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橘紅(五分) 鯉魚(一隻,約重四五兩,略重亦可)
先將鯉魚去鱗臟煮熟,去魚用汁,加生薑五片入藥,煎約一盅,空心服,當有胎水下如水。未下盡,或胎死腹中,脹悶未除,再製一服,即水盡脹消而愈。
羚羊角湯 涼散微補 治妊娠血虛受風,忽然口噤反張,謂之子癇。
羚羊角(先煎) 獨活(各一錢) 鉤藤(二錢) 黨參(去蘆,米炒,八分) 白茯神 防風(各七分) 川芎(五分) 當歸 桑寄生(各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如因怒動肝火者,宜兼服逍遙散。
小便不通
四物加黃芩澤瀉湯 補兼涼 治妊娠小腸有熱,小便不通。
當歸 澤瀉(鹽水炒) 熟地(各一錢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 黃芩(各一錢)
茯苓升麻湯 微補 治妊娠胞胎墜壓,胞系繚亂,小便點滴不通,謂之轉胞。其症最危最急。
當歸(二錢) 川芎(六分) 升麻(蜜炙,五分) 茯苓(赤白,各一錢) 苧根(一錢五分)
加琥珀,研末二錢調服。
治妊娠胞胎墜壓小便點滴不通奇方
急令娠婦睡在竹床,或睡在大長凳上,一人扶穩,一人倒舉凳尾,輕輕搖數次即愈。
妊娠禁用各藥
斑蝥,水蛭,虻蟲,烏頭,附子,天雄,野葛,水銀,巴豆,牛膝,薏米,蜈蚣,三稜,莪朮,代赭石,芫花,大戟,麝香,蛇蛻,雄黃,牙硝,芒硝,丹皮,肉桂,槐花,牽牛,皂角,半夏,南星,通草,瞿麥,乾薑,桃仁,硼砂,乾漆,蟹爪,地膽,茅根。此說出《便產須知》。但半夏與參朮並用以補脾,可不必忌。虛陰之人,姜附亦不得不用。臨症者要識變通。
胎漏
妊娠經血不固而漏,謂之胎漏。有因病氣而漏者,則去其病。有因胎氣而漏者,則安其胎。或涼或補,各有所宜。又有忽然下血者,或由火熱迫血,或由鬱怒氣逆,或由損觸胎氣,或由脾胃氣陷,皆當審症調理。若去血過多,宜專顧元氣,以防其脫陷。
胎漏列方
獨聖散 和 治妊娠有所傷觸,激動胎元,腹痛下血極效。
大砂仁(一錢)
連皮炒,勿令焦黑,取仁去膜,研末白湯下。
膠艾湯 補 治妊娠卒然下血,並治跌僕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或去血腹痛。
當歸 艾葉(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熟地(各二錢) 阿膠(蛤粉炒珠) 炙耆 地榆(去梢,炒成炭)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一方,單用阿膠炒珠四錢,艾葉二錢,治亦同。
四聖散 涼微補 治因內有熱而胎漏下血。
條芩(一錢五分) 白朮(淨,二錢) 阿膠(蛤粉炒珠,三錢) 砂仁(杵,六分) 艾葉(五分)
如因脾胃虛陷,或去血過多,宜服八珍湯,或補中益氣湯。因惱怒傷肝者,服加味逍遙散,加生地。
蔥白湯 和 治胎動下血,腹痛搶心。
蔥白(約五六莖)
煎濃汁飲,胎未死即安,已死即下。
舉元煎 補 治去血過多,速顧元氣,以防其脫陷者。
炙耆(三錢)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各二錢) 炙草(一錢) 升麻(蜜炙,四分)
如虛寒者,姜附任加。防滑脫者,加烏梅二隻,或文蛤六七分。
墮胎小產
此症屢患者多在三個月,或五七月之間,下次之墮,必應期而復然。總屬氣血大虛。蓋婦人腎以系胞,而腰為之府,故妊娠之候最慮腰痛,痛甚則墮,不得不防。凡畏墮胎者,必須察其所傷之由,預為戒慎,而培養之。若到臨時,則無及矣。婦人當血氣既衰,於小產後多有胎既落,而復又下墮,如更有一胎欲產者,不必驚慌,服八珍、十全等湯自愈。
墮胎小產列方
四物鹿膠湯 溫補 治屢患墮胎。
當歸 鹿膠(各一錢五分) 杜仲(鹽水炒,一錢) 補骨脂(鹽水炒) 白芍(酒炒) 川芎 絲餅 川續斷(各一錢) 熟地(二錢)
千金保孕丸 補 治妊娠腰背痛,慣於小產墮胎,不受溫熱之劑者,受胎兩月即服之。
川續斷(酒洗,一兩) 山藥(炒,三兩) 川杜仲(糯米煎湯浸透,炒斷絲,四兩)
研末,棗肉和丸,每服三錢,米飲下。忌酒醋惱怒。
桑寄生丸 補 治妊娠應期墮胎,不受熱藥者。
川杜仲(糯米水泡,即以糯米拌炒,勿令焦,一兩六錢) 炙耆(三兩二錢) 真桑寄生 高麗參(去蘆,米炒) 北味(各八錢) 白朮(淨炒,一兩二錢)
加去核大棗一兩二錢,水熬成膏,將所炒之糯米研末,共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錢,米湯送下。一日二次。
芎歸補中湯 補 治氣血虛半產。
炙耆 當歸 川芎 白朮(淨)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杜仲(鹽水炒) 艾葉 阿膠(蛤粉炒珠,各一錢) 北味(六分) 炙草(五分)
如脾氣虛弱,則服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湯 補 治小產氣虛,血下不止。
黨參(去蘆,米炒) 炙耆 當歸 白朮(淨) 白朮(酒炒) 艾葉(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珠,二錢)
如小產後血不止,或煩渴者,屬氣血大虛,用八珍湯,加泡姜補之。腹痛嘔瀉,服六君子湯,加姜附。
胎死腹中
此症多以觸傷,或犯禁忌,或胎薄弱不成,或以胞破血乾,持久而殞。但察產母唇舌俱紅者,母子無事。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唇青舌紅者,母死子活。唇紅舌青者,母活子死。若非產期,而覺腹中陰冷重墜,或為嘔惡,或穢氣上衝,舌見於黑者,皆子死之症,速宜下之。下後審其虛實,隨加調補自愈。
子死腹中列方
加味脫花煎 攻峻劑 治胎死腹中。
當歸(七錢) 牛膝(鹽水炒) 川芎(各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 紅花(各一錢) 車前(一錢五分) 朴硝(三錢)
水煎好,加入朴硝,再煎三四沸服。
臨產
臨產之月勿多睡,宜常運動,使血氣流暢,又不可過勞。凡一切應用之物,預為備便。穩婆要擇老成慣熟者。暑天則以水漉地而掃。時值寒冷,則以紙糊密窗欞,並燒火盤,庶幾溫涼得宜。房中只許曉事老婦二人陪伴,須關閉門戶,禁止雜人往來,更不得大驚小怪,無事詢問。如產母欲食則進以薄粥,美膳,以助氣力。渴則取白蜜半杯,滾水調勻飲之。使之潤燥滑胎,自然易生。有一月之前,忽然腹痛如欲即產,卻又不產,此名試月。又有臨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一日或三五日,胎水少來,但腹痛不密,謂之弄胎。無論胎水來與不來,俱不妨礙,當寬心待時,切不可預先驚動,混服催生等藥,以致誤事。俟至腰腹一陣痛似一陣,痛極難忍,糞門挺急,如欲大便。眼中時見金光,漿破血來,方是瓜熟蒂落正產之候。如胞漿破後一二時辰不生,即宜服催生等藥,如脫花煎、羊肉湯之類。不應即服加味八珍湯。蓋漿乃養兒之生,漿幹不產,必其胎元無力,愈遲則愈干,力必愈乏,所以速宜催之。與無故而妄服催生藥者不同。若胞破久而水血乾,產路澀則兒難下,服藥以助氣血,並急濃煎大盤蔥湯,令產婦以小凳坐於盤內,薰洗產戶良久,並洗小腹,使其暖而氣達,血自行而產矣。妊娠之婦,切不可占卜問神,如巫覡之徒,哄嚇謀利,妄言凶險,產婦聞之,則氣結滯而不順,多致難產,此宜切戒。
產難催生列方
脫花煎 熱兼補 治產難經日,催生最佳。
當歸(七錢) 肉桂(去皮,另燉,一錢) 牛膝(鹽水炒) 車前子 川芎(各一錢五分)
或加酒一二杯,沖藥服,以助藥力。
如氣虛困劇者,加參隨宜。陰虛必如熟地三四錢。
羊肉湯 補 治難產經日,服之以助氣血。
精羊肉(四兩)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生薑(五片)
水煎,分四次服。
加味八珍湯 補 治胞漿破後,血水枯竭,元氣困憊者。
當歸(二兩) 白朮(飯蒸,一兩二錢) 川芎(四錢) 白茯苓(五錢) 黨參(去蘆,米炒) 熟地(各一兩五錢) 白芍(酒炒,七錢) 益母草(三錢) 炙草(四錢) 生薑(五片) 大棗(六枚)
水煎數碗,不時飲之。飲畢再撿再煎而飲以救之,亦可得生,不可遲緩。
尋常催生列方
姑備平穩之方,不服亦可。
保產無憂飲 兼補 治胞盛氣實,臨產日先服者。
當歸(一錢五分,酒炒) 川芎 白芍(酒炒,各一錢二分) 川貝(去心,研末,沖藥服,一錢) 黃耆(八分,生) 蘄艾(七分,醋炒) 絲餅(一錢四分) 厚朴(七分,薑汁炒) 荊芥(八分) 枳殼(麵炒,去瓤,六分) 羌活 炙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達生飲最佳。方在胎孕內。
保生無憂散 補兼行 治臨產補其血,順其氣。或胞胎肥厚,根蒂堅牢者,皆可使之易產。並治小產瘀血作痛。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乳香(制) 枳殼(麵煨,去瓤) 木香(各四錢)
共研末,每二三錢,水煎日服二次。
交骨不開列方
此症無非陰氣不足,陰不足則氣不達,所以不開,不開則產必艱難。
加味芎歸湯 兼補 治臨產交骨不開,難產者。
當歸(六錢) 川芎(二錢) 龜板(炙,杵,五錢) 婦人發(洗淨,煅透,研,二錢)
水煎服。
生產不順
橫生者,兒方轉身,用力太早,逼之使然也。須安慰產母,令其仰臥,囑老練穩婆,剪去指甲,以香油潤手,推兒身順直,用中指探兒肩,不使臍帶纏絆,然後服脫花煎催之。方在前二頁。
倒產者,兒未轉身,努力太早,手腳先出也。令穩婆以手輕輕推入,又再推上,兒身必轉。若久之不生,穩婆手入產戶,就一邊撥轉兒頭,服脫花煎。渴則飲以蜜水,飢則食以薄粥,然後扶掖起身,用力一送,兒即生矣。切勿以針刺兒腳心,恐兒痛上系,則母命難保。
偏產者,兒方轉身,母用力太急,逼兒頭偏一邊,雖露頂,非頂也,乃額角耳。令穩婆輕手扶正,其頭即下。若兒頂後骨偏注穀道露頂,穩婆輕手於穀道外旁托正,產母用力,則生矣。
礙產者,兒轉身時,臍帶絆其肩,以致難生。令穩婆輕手推兒向上,以中指按兒肩,脫去臍帶即生。
盤腸產者,臨產子腸先出,然後生子,腸出時須以潔淨漆器盛之。用萆麻子四十九粒,去殼研爛,貼在頂心,候腸收盡,速即洗去,切不可遲。若腸略干,以磨刀水少許溫潤之。又法,用芝麻油紙捻點火吹熄以薰鼻,腸亦收上。於子腸出時,產母仰臥,穩婆將子腸溫水洗淨,然後托起,輕輕送入,推而上之。囑產母兩腿夾緊穀道,其腸自收,此法尤為便捷。
胞衣不下
此症如無痛脹,但見無力者,宜補氣助血,速服決津煎。因惡露流入胞中,脹滯不出者,令穩婆以手指頂其胞底,使其血散,或以指摸上口攀開一角,使血水傾瀉,則自落矣。如血滲胞中,停蓄既久,而為脹為痛,或喘或急,命在頃刻者,非逐血破血不可,須速服牛膝湯。
胞衣不下列方
決津煎 熱兼補 治胞衣不下,但見無力,不痛不脹者。
當歸(七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牛膝(鹽水炒,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八分)
水煎服。一方,川芎二錢,當歸六錢,肉桂一錢,治同。
牛膝煎 攻峻劑 治胞衣不下,腹中脹急,速服此方,緩則不救。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牛膝(鹽水炒,二錢) 蒲黃(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一錢) 朴硝(三錢) 丹皮(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好,入朴硝,再煎三四沸服。如非危急,只見不下,並無脹痛者,服當歸五錢,川芎二錢,最穩。
失笑散 和 治血入胎衣,脹而不下。
五靈脂(去土,炒,五錢) 蒲黃(炒,五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溫酒下。
蛋醋飲 和 治胞衣不下。
生雞蛋(二個,去黃留白)
用好陳醋大半盅,煎滾沖服。
治胞衣不下奇方
用蓮葉一張,扯作兩三塊,煎水服。胞衣即破作兩三塊而下。無葉則用蓮蓬,無論生枯,均要扯破。又方,用萆麻子四十九粒。去殼搗爛,貼兩足心即下,下後速即洗去,遲恐腸出。如腸已出,仍用此藥敷囟門,腸自收入,藥即洗去,勿遲。以本婦頭髮攪入喉中,使之作嘔,則氣升血散,胞軟自下。難產者,亦用此法,甚效。
血暈氣脫
產時胞胎既下,忽然眼黑頭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此症有二:一曰血暈,一曰氣脫。血暈者本由氣虛,然亦有血壅痰滯者。察其形氣,果屬有餘,胸腹脹痛上衝,此血逆症也。不可放倒,宜服芎歸湯下失笑散。痰盛氣粗,則服二陳湯。若氣脫者,產時血既大行,血去氣亦去,多致昏暈不省。微虛者,少頃即醒。大虛者,脫竭即死。察其形氣不足,俱無脹痛氣粗之類,而眼閉口開手冷者,即是氣脫之症。速服大補藥以救之。少遲則不及。倘作血暈治,而用辛香化痰逐血之劑,則立刻而斃矣。切宜慎之。
血暈列方
芎歸湯 兼補逐血 治胞衣下後,血暈,實症,胸腹脹痛上衝者。
川芎(二錢) 當歸(六錢)
水煎,用五靈脂,(去土炒,)蒲黃(炒),各一錢五分,研末沖藥服。
加味二陳湯 和 治血暈實症,痰盛氣粗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半夏(制) 茯苓 陳皮(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氣脫列方
加味當歸補血湯 補大熱 治胞衣下後,血脫而暈,眼閉口開,手足厥冷者。
炙耆(一兩) 黨參(去蘆,米炒,四錢) 當歸(三錢) 乾薑(炒,二錢) 附子(制,三錢)
人參湯 熱補 治同上。
正高麗參(去蘆,米拌炒一兩五錢) 附子(制,三錢)
如倉猝未及撿藥,宜急燒鐵秤錘盛瓦盤內,捧至床前,以醋淬之。令酸氣入鼻內,收神即醒。若無秤錘,即用新磚瓦燒亦可。
產後
產後氣血俱去,最多虛症,固宜大加培補。然有虛者,亦有實者。蓋虛症者,其人平日必元氣素弱,臨產又血隨胎去,此當察其形氣,果系不足,須以全虛治之。若其有邪有火,有飲食停滯,乃虛中有實,不得不兼而治之。實症者,必其素無疾病,或年當少壯,或慣於辛苦貧勞,即臨盆下血,未免暫見虛損,第此壅滯之餘,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去者自去,生者旋生,何虛之有。治之者要審症用藥,不可執一,以致有誤。如頭痛,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此外感之實邪也。或熱渴躁煩,或便結腹脹,口臭舌焦,眼眵多,尿管痛,小便赤,酷喜飲冷,此內熱之實症也。鬱怒動肝,胸脅脹痛,大便不利,此氣逆之實症也。惡露未盡,瘀血上衝,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難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實症也。富貴之家,保護太過,或多用人參、耆、術,以致氣壅,或多用糖酒炭火,以致內熱,此調攝太過之實症也。又或因產恐其勞困,強令多食,以致停蓄不散,此內傷飲食之實症也。俱當因症施治,不可執以為虛。有狂言如見鬼神者,以有敗血上衝,胸腹脹痛,宜服澤蘭湯,並失笑丸。此症與血虛,神不守舍,心慌,自汗者迥別,切莫混治。產後有三禁,發汗多恐亡陽,利大便則傷胃,利小便則津液竭,而胃中枯燥。此經常之法,不可不知,而應變之權,尤不可不講。產畢胞衣下後,即服生化湯,上床以被褥靠之。暑月則以大藤枕,或凳靠之。須至四五日後,方可平睡。又常以手從心順熨至臍下,令惡露下行,並要避風養神,少言語,大忌梳頭,濯足,免招風濕。
產後列方
生化湯 微補 治產後去瘀生新,胞衣下後即服,人人必用之方。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桃仁(研,七粒) 益母草(一錢) 炮姜(六分)
加童便半酒杯,沖服更佳。
狂言
澤蘭湯 行血 治敗血上衝,胸腹脹痛,狂言如見鬼神。
當歸 牛膝(鹽水炒) 茺蔚子 白芍(酒炒) 熟地(各一錢五分) 澤蘭(二錢) 柏子仁(杵,一錢五分)
或加失笑散一錢五分,沖藥服。方在胞衣不下內。一方,用生化湯,倍加桃仁,煎好,煎失笑散一錢五分服,不可服峻劑。
心慌自汗
歸薑湯 溫補 治產後心慌自汗。
當歸(三錢) 棗仁(即炒杵,一錢五分) 炮姜(七分)
如氣虛,加參或加製附子。
歸脾湯 補 治產後心慌自汗,或心神驚悸。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當歸 白芍(酒炒) 棗仁(即炒杵) 炙耆(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龍眼(淨肉,四分) 炙草(六分)
腰痛
獨活寄生散 散 治產後腰痛,上連脊背,下連腿膝,屬風者。
當歸 桑寄生 防風 秦艽 牛膝(鹽水炒) 威靈仙 獨活 狗脊(各一錢金毛) 細辛(三分) 白茯苓(一錢) 桂枝(五分) 炙草(三分)
舒筋湯 熱 治產後血滯,腰腹疼痛。
元胡索 當歸 肉桂(去皮)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白湯加酒一杯下。
桃仁湯 散血 治產後腰痛如錐刺,屬惡露為患者。
澤蘭 當歸(各三錢) 牛膝(鹽水炒,二錢) 桃仁(炒,研,十粒) 蘇木(一錢)
加味八珍湯 溫補 治產後腰痛,專在一處,不連上下,屬虛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當歸 白芍(酒炒) 杜仲(鹽水炒) 熟地(各一錢) 續斷(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茯苓(八分) 川芎(五分) 炙草(六分)
心腹痛
四神散 溫補 治產後血虛,或瘀血腹痛。
當歸(一錢) 白芍(酒炒) 川芎(各一錢) 炮姜(六分)
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 補 治產後脾虛腹痛,而嘔吐食少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 半夏(制) 當歸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煨姜(二片)
羊肉湯 溫補 治產婦虛弱,血氣不足而腹痛,或寒氣入腹,臍下脹痛,手不可按者。
精羊肉(四分) 當歸(三錢) 生薑(五片)
加蔥鹽煎,日服三次。兼嘔者,加陳皮七分,白朮一錢。
理中湯 熱補 治產後中氣虛寒而腹痛。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二錢) 乾薑(微炒,七分) 炙草(一錢)
水煎。
加味四物湯 補兼行 治產後因怒氣而心腹痛者。
當歸(三錢) 川芎 柴胡(各一錢五分) 熟地(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 木香(六分)
如因氣滯者去柴胡。
通瘀煎 散血 治惡露留滯而心腹痛者。其症由漸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實而脹,或自下上衝,心腹痛極,如刀錐之刺,手不可近,與虛症不同。
歸尾(三錢) 紅花(新者炒黃,二錢) 香附 山楂(各二錢) 烏藥 青皮(各一錢) 木香(七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水煎,加酒一杯服。如寒滯者,加肉桂四分。火盛內熱者,加梔子一錢。微熱血虛者,加酒炒白芍二錢。血虛澀滯者,加牛膝一錢。血瘀不行者,加去皮尖桃仁十粒,或元胡索一錢五分。痛近下者,服此方。若痛近上者,用失笑散三錢,溫酒調下。
兒枕腹痛
此是兒已產下,其所枕之腹內疼痛,摸之亦似有塊,按之亦微拒手,與瘀血作痛,自下上衝,心腹痛不可忍者迥別。切不可服桃仁、紅花等藥,以致有誤。
殿胞煎 熱兼補 治產後兒枕腹痛。亦治產婦血虛腹痛。
當歸(五錢) 川芎 茯苓 炙草(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如血熱有火者,去肉桂,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嘔者,加煨姜三片。陰虛者,加熟地三錢。氣滯,加香附一錢五分。腰痛,加杜仲二錢。
身痛
芎歸加古拜湯 溫散 治產後外感身痛,兼鼻塞惡寒者。
當歸(三錢) 川芎 秦艽(各一錢) 炮姜(七分)
加荊芥穗二錢,研末,生薑湯調下。
四物加澤蘭湯 散血兼補 治產後身痛,因瘀血凝滯,以手按遍身而更痛者。
澤蘭 熟地(各二錢)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 川芎(各一錢五分) 桃仁(去皮尖,研,七粒) 紅花(一錢)
四物加參朮湯 熱補 治血虛身痛喜按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白朮(淨) 川芎(各一錢五分) 當歸 熟地(各二錢) 炮姜(一錢)
發熱
人參荊防散 散兼補 治產後外感風寒,其症憎寒,發熱,頭疼身痛,或腰背拘急。凡屬外感,熱晝夜不退,與血虛者不同。
黨參(去蘆) 川芎 防風 荊芥穗(各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炙草(六分) 生薑(二片)
四物加黑薑湯 溫補 治產後陰血暴傷,陽無所附,夜熱晨退,與血虛不同。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白芍(酒炒) 川芎(各一錢五分) 泡姜(一錢)
加味四君子湯 熱大熱 治產後誤服寒涼之藥而發熱。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乾薑(微炒,六分) 附子(制,七分) 炙草(五分)
如因元氣虛弱而發熱者,服補中益氣湯,加泡姜一錢。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
當歸補血湯 補 治產後氣血損傷,肌膚髮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或頭痛頭暈,氣短悶亂者。或服十全大補湯。
炙耆(一兩) 當歸(三錢)
乍寒乍熱
八珍湯 補 治陰陽不和而寒熱往來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川芎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陽氣陷入陰中,宜服補中益氣湯。
增減四物湯 熱補 治產後寒熱往來,陰勝而寒多者。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 川芎 乾薑(微炒) 白芍(酒炒,各一錢) 炙草(五分)
如陽勝熱多者,服四物湯。
蓐勞
此因產婦坐草艱難,以致過勞心力,故謂之蓐勞。其症或寒熱如瘧,或頭痛自汗,或眩暈昏沉,或百節疼痛,或倦怠喘促,飲食不甘,形體虛羸之類,悉當培補元氣為主。
豬腰湯 補 治產後蓐勞,寒熱如瘧,自汗無力,或咳嗽頭痛腹痛俱效。
黨參(去蘆,米炒,四錢) 當歸(七錢) 白芍(酒炒,三錢)
水煎去渣,用豬腰一對切碎,同好米煮稀粥,加蔥椒鹽豉,日服一次。
母雞湯 補 治產後蓐勞,虛汗不止。
黨參(去蘆,飯蒸) 炙耆 白朮(淨) 麻黃根(去淨節) 茯苓 牡蠣(煅,各二錢)
水煎去渣,用母雞一隻,去毛腸雜,煎湯三碗,任意服之。
產後喘急
此症有二,一由風寒外感,一由陰血暴竭。外感者,以邪氣入肺而喘急,必氣粗胸脹,形色壯盛,或多咳嗽,自與虛症不同。陰竭者,氣短似喘,上下不相接,吐之若不能,吞之若不得,形色怯弱,此乃無根將脫之兆,最為危候,切不可混治。
金水六君煎 兼補 治產後外感喘急,而氣粗胸脹者。
當歸(二錢) 熟地(三錢)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或用六君子湯,加杏仁一錢。
貞元飲 補 治產後氣短似喘,呼吸喘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熱劇垂危者。
當歸(三錢) 熟地(七錢) 炙草(二錢)
如兼嘔或惡寒,加煨姜二片。氣虛加人參。手足厥冷,則加製附子。
附:瘀血入肺
參蘇飲 補兼散血 治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高麗參(去蘆,米拌炒,一兩) 蘇木(三錢)
如口鼻起黑氣,手足厥冷自汗,速加附子五錢,亦有可救。
產後發痙
此症腰背反張,戴眼直視,或四肢強勁,身體抽搐,無論剛痙柔痙,均屬血燥血枯之病。若誤用發散消導等藥,必死。
十全大補湯 溫補 治產後發痙。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白朮(淨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川芎(一錢) 熟地(三錢) 炙草(七分)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大補元煎 補 治同上。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山藥(炒) 杜仲(鹽水炒,各二錢) 熟地(三錢) 當歸 枸杞(各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 炙草(七分)
如元陽不足畏寒者,加泡姜七分,製附子一錢。
惡露不止
清化飲 涼 治惡露不止因血熱者。
白芍(酒炒) 麥冬(去心,各二錢)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 石斛(各一錢)
如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五分。
補中益氣湯 補 治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而血不止者。子宮下墜,或玉門不閉,均用此方,加附子一錢。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當歸(各一錢) 陳皮(六分) 升麻(三分,蜜炙) 柴胡(五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血不止,加炒黑去淨梢地榆一錢五分。氣血俱虛,血來淡色者,速服十全大補湯。
傷食
加味異功散 補兼消 治產後傷食,吞酸噯腐滿悶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一錢五分) 陳皮 麥芽(炒) 茯苓 神麯(炒)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腹痛,加木香末六分,沖藥服。
泄瀉
補中益氣加減湯 補 治產後泄瀉。不可利小便。
炙耆 白朮(土炒) 黨參(去蘆,米炒) 淮山(炒,各一錢五分) 扁豆(炒,杵,一錢) 升麻(蜜炙,三分) 陳皮(六分)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不止,加肉蔻霜一錢。寒加乾薑四分。
大便秘澀
此症以血去津液不足而然。若計其日期已多,以大黃等藥通之,則禍在反掌矣。必待腹滿覺脹,欲去不能者,然後用此潤劑。
濟川煎 滑兼補 治產後大便秘結。
當歸(四錢) 熟地(三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肉蓯蓉(酒洗淡,二錢) 枳殼(麵煨,去瓤,六分) 升麻(三分,蜜炙)
豬膽汁導法
大豬膽(一隻)
研皂角末二分,用醋少許和膽汁,以竹管貫入穀道,俟一食頃,當有宿食惡物出。
乳汁不下
凡產後乳遲或乳少,多由氣血不足而然,通之補之,乳汁自來。
豬蹄湯 和 治乳汁不下。
通草(二錢) 川芎(七分) 陳皮(六分) 川山甲(五片,炒) 炙草(五分)
水煎去渣,用豬蹄一隻洗切,再入水五六碗,煮約三碗,加蔥姜鹽料取汁飲之。忌食生冷物,並時將蔥湯洗乳為妥。又方,鮮蝦約四五兩,去皮、須、頭、足、取淨肉熱酒沖服。隨飲豬蹄湯,蝦酒只飲一次,豬蹄湯可長服。
加味八珍豬蹄湯 補 治虛弱人氣血不足,乳汁不下。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陳皮 白芍(酒炒(當歸 熟地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川芎(六分) 木通(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以王不留行一錢,同煎去渣,用豬蹄一隻洗切,加水同煮,約二碗,任服。須用木梳,在乳上順梳下。
婦科補遺
帶病
此症不外脾虛有濕,但分寒熱治之,無有不愈。又云:皆由中土虧損,帶脈不能收引,以致十二經之脈,因而內陷,宜用六君,加泡姜以補脾。甚則用補中益氣湯以提之。或用牡蠣等丸以澀之。不論用何方,加鹽水炒杵故紙一錢,甚驗。
加味異功散 補 治帶病因脾虛有濕。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扁豆(炒杵,一錢五分) 生薏米(三錢) 白朮(淨) 山藥(炒,各二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如有熱,加蓮子心五分,黃柏一錢。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加乾薑一錢,或再加製附子一錢。
加味補中益氣湯 補 治帶病脾腎虧陷,不能收攝者。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歸身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故紙(鹽水炒) 陳皮(各一錢) 升麻(三分,蜜炙) 柴胡(五分)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炙草(七分)
癥瘕
結有定處者,為症,屬血。行無定處者,為瘕,屬氣。各有虛實,或宜攻,或宜補,或宜攻補兼施,要審而治之。若任意攻下,與不守禁忌,縱嗜欲,未有不喪厥身者。
血症列方
五物煎 補兼散血 治瘀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初見停蓄,根盤未固者。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二錢) 熟地(三錢) 川芎(一錢) 肉桂(六分,去皮,另燉) 桃仁(十粒,去皮尖,杵)
通瘀煎 和行散 治氣滯血積,實痛拒按者。
歸尾(二錢) 紅花(新者,炒黃) 山楂 香附 澤瀉(鹽水炒) 烏藥(各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木香(七分)
水煎,加酒一杯沖服。寒滯,加肉桂六分。微熱,加白芍一錢五分。血瘀不行,加桃仁七粒。
三稜散 攻峻劑 治積聚癥瘕,堅滿不散者。
白朮(淨炒) 三稜(各六錢) 蓬朮 當歸(各一錢六分) 檳榔 木香(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加味四君湯 補兼行 治血症久而不散,人已虛弱者。宜兼用外治,方善。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川芎 茯苓(各一錢五分) 木香(七分) 當歸(二錢)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或服歸脾湯,重用木香,或服逍遙散、六君子湯,加木香,均當審而治之。
氣瘕列方
木香調氣散 和行氣 治氣瘕。
大砂仁 木香 白蔻 丁香 白檀香 藿香 炙草
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淡鹽湯調下。
五磨飲 和行氣 治同上。
黨參(去蘆,米炒) 烏藥 檳榔 正沉香 木香
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香砂六君子湯 補兼行 治虛弱人氣瘕。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砂仁(炒,杵,五分) 木香(六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
熨痞方 治結有定處,無論男女皆宜。
先將麥面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第一層用麝香二三分摻上,第二層用真阿魏一二錢研細末摻,第三層用朴硝一二兩鋪蓋其上,以青布覆之。備熱熨斗二隻,於布上輪流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兆。麝香、阿魏要真的,假者不驗。
乳癰乳岩
乳癰則因兒口氣所吹,壅結脹痛,肉色赤腫,發熱煩渴,憎寒頭痛,治之亦易。惟乳岩之症,初起結小核於內,肉色如常,速宜服消散之藥。若積久漸大,內潰深洞,最為難療。服補方尚可以延歲月,切忌開刀,開刀則翻花必死,用藥咬破者亦同。
乳癰列方
栝蔞散 和 治吹乳腫痛。
栝蔞(一個) 乳香(制,一錢五分)
酒煎服,外用南星為末,溫酒調塗,更以手揉散之。又方,用萱草根,擂酒服,渣敷患處。
連翹金貝煎 和 治乳癰紅腫,疼痛之甚,熱毒有餘者。
白芷 歸身 乳香(制) 沒藥(制) 川貝(杵各一錢)
水煎,沖酒一二杯服。又方,生蒲公英搗爛沖酒服。渣敷乳上。略睡片時,數次即愈。如無生的,用乾研末亦可。
乳岩列方
加味陽和湯 熱補 治乳岩初起,日久亦宜,此乃陰症聖藥。須間日服二陳湯。
熟地(八錢)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泡姜(五分) 真鹿膠(炒珠,三錢) 麻黃(四分) 甘草(炙,一錢)
水煎服,服後飲好酒一二杯。謹戒房事,服至病愈為止。泡薑、肉桂,看症任加,製附子亦宜。
加味逍遙散 熱補 治乳岩。
白朮(淨,二錢)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 香附(杵) 柴胡(各一錢五分) 泡姜 茯苓(各一錢) 炙草(七分)
外科
瘡瘍
凡瘡紅者為癰,白者為疽,小者為癤。癰是熱症,宜清涼解毒。疽是寒症,乃氣血大虛,與癰相反,寒藥絲毫不得用,即外敷亦不可,宜服大補氣血之劑,或加附子、泡薑、肉桂,引用麻黃五分,冬天有用至一錢者。此味雖夏月亦必用,使之寒毒有路而出。疽者色白,不甚腫,其寒毒深,故藥須熱補,或用艾火灸之。癰者色紅亮而腫,其熱毒外見,故藥當清涼。然年老及虛弱人,必服內托藥方穩。
紅瘡列方
真人活命湯 和 治熱瘡初起,功能消散。潰後忌服。
當歸 防風 白芷 銀花 貝母(杵) 花粉 陳皮 草節 乳香(制) 沒藥(制) 山甲(炙) 角刺(各一錢)
水煎,加酒一杯沖服。
神功托裡湯 涼補 治一切腫毒及發背乳癰,或焮腫,憎寒壯熱,未成已成均效。
金銀花(五錢) 生黃耆(四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加酒一杯沖服。
白疽列方
陽和湯 熱補 治一切色白平塌陰疽,此為聖藥,萬應萬靈,從無一失。
熟地(七錢) 肉桂(去皮,另燉,七分) 泡姜(五分) 真鹿膠(炒珠,三錢) 麻黃(五分) 炙草(一錢)
水煎,服後飲好酒數杯。謹戒房事服至病愈為止。
乾薑散 熱 治白疽初起甚效。
乾薑(一兩,炒黃)
研細末,用醋調敷,四圍留頭自愈。又方,無論虛實寒熱,用遠志研末敷之。並酒開服七分,甚效。若治乳癰更驗。
獨聖散 和 凡患瘡瘍,皆由氣血凝滯,須服香劑,以香能行氣血也。此方最宜。
香附(六錢,薑汁浸一宿,焙乾)
研末,每服一錢五分,或二錢,白湯下。
癰疽潰爛列方
集香散 和 治癰疽潰爛,須用此香味。凡氣血得香則行,得臭則逆。又要用膏藥貼護,使風不入,則肌肉易生。
白芷 藿香 香茅 香附 防風(各三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
研細末,先照方撿二劑,煎濃湯洗之,然後摻此散,摻畢以敗毒膏藥貼之。
瓜皮散 和 治多年惡瘡。
冬瓜皮(焙)
研末摻之。又治傷損腰痛,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指頭瘡方
消毒散
雄黃(八錢) 蜈蚣(二條)
共研末燒煙,薰三兩次即愈,或用豬膽汁調塗亦可。
腫毒列方
鳳仙膏 和 治對口發背,魚口便毒,及瘰癧初起,一切腫毒之症,用之甚效。
鳳仙花(即指甲花,取連根葉,一大把)
洗淨風乾,搗取自然汁,入銅鍋內,不可加水,將原汁熬稠,敷患處,一日一換。凡諸毒初起,雖大如碗,敷二三次即消,已破者禁用。不得以鐵鍋熬。水仙花根搗爛敷亦佳。
膿泡疥瘡方
樟腦散 治疥瘡有膿者,百發百中,靈驗無比。
樟腦(八錢) 硫黃(一錢五分) 川椒(一錢,炒) 枯礬(一錢)
共研末,真芝麻油調勻,不可太稀,攤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線紮緊,先將疥瘡針刺去膿,隨以藥包炭火烘熱,對患處按之。日按數次,俟其不能復起膿,則可用藥包乘熱擦之矣。如秋冬涼天,四五日即結痂而愈。布為膿漿糊實,須換布另包。
治瘰癧列方
夏枯草膏 和 治瘰癧無論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亦效。
用夏枯草一把,煎熬成膏。每服半酒杯,白湯開下,並將此膏塗之。瘰癧即消。此草能生血,乃治瘰癧之聖藥,但虛弱人不可單服,宜於補劑中加香附、川貝各一錢五分,遠志七分,煎好開膏服之。
鯽魚散 和 治瘰癧。
用鯽魚一隻,約重四五兩,破開不見水,去腸雜,將肥皂核塞滿,外以紙包,再以泥包,放爐火中煨成炭,取出,碗蓋存性,研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服至一兩,無有不愈。
殭蠶散 溫 治項下瘰癧。
白殭蠶(炒,一兩五錢)
研細末,每服五分,白湯下,日三服,十日愈。
白玉丹 專治瘰癧破爛,連及胸腋,臭穢難聞。雖數十年不愈,藥到病除,神效之極。
新出窯石灰一大塊,放清水盤內化開,次早取其面上者,用真桐油調勻,先煎花椒與蔥,洗淨患處,以藥敷之,其效如神。
疔毒
凡手指或各處有瘡,初起即發癢,身熱惡寒或麻木,此乃極毒之疔瘡,不速治必死。
去毒方
急以針挑破,擠去惡血,候血盡,口噙涼水吮之。水溫再換,吮至痛癢俱無,即愈,此法最善。
蔥蜜方 治疔瘡惡腫。
針挑破,用老蔥、生蜜糖搗勻,貼兩時久,疔即出,以醋洗之,神效。
菊花酒 微涼 治疔瘡腫毒。
野菊花根(一握)
搗汁一升,沖酒一杯,燉熱服,即至垂死,入口便活。冬月掘地取用亦可。並治一切惡毒,搗爛酒煮服,以渣敷之。
附癍疹
葛根加牛子湯 涼散 治癍疹初起。
升麻(一錢) 葛根(二錢) 秦艽 荊芥 蘇葉 白芷 赤芍(各一錢) 牛子(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服此方後,次服犀角地黃湯,或服大青湯、三黃解毒湯,甚則服白虎湯。
犀角地黃湯 寒 治癍疹。血熱妄行亦宜。
生地(四錢) 白芍(酒炒) 麥冬(去心) 犀角尖(先煎) 丹皮(各一錢五分)
大青湯 大寒 治癍疹大毒。
生石膏 知母 元參 青黛 地骨皮 生地 木通(各一錢) 甘草(七分) 荊芥穗(一錢) 竹葉(十五片)
元參升麻湯 涼 治發癍咽痛。
元參(三錢) 升麻 甘草(各一錢)
加犀角、黃芩、射干、黨參,治陽毒發癍,頭頂皆痛,狂躁罵詈,咽腫吐血。溫服取汗。
跌打損傷
玉真散 治破口傷,無論傷口大小,或潰爛進風,口眼喎斜,手足扯動,用此散敷傷口,另用三錢,溫酒沖服,白湯調服亦可,效能起死回生。惟已嘔吐則難治。如膿多者,以溫茶避風洗淨而敷,無膿忌洗。
生南星(薑汁炒) 羌活 防風 明天麻(各二錢) 白附子(四錢) 白芷(二錢)
共研極細末,收入窄口磁瓶內,以蠟封密,不可泄氣。
又方 治破傷風,亦名玉真散。
防風 生南星(薑汁炒)
等分,研細末,用以敷傷口,並酒調服一錢。此方雖打傷至死,童便調灌二錢,三服必活。
跌打青腫
大黃生薑方 治跌打青腫不破口者。
生大黃(一兩)
用老生薑汁,磨融敷之。一日一換,紫者轉黑,黑即轉白,甚覺效驗。
湯火傷
宜服童便,或用白沙糖二三兩,滾水調服,以免火毒攻心。雖痛極亦要忍住,若用冷水及井泥溝泥,則熱氣內逼,為害非輕。
大黃散 治湯火傷。
生大黃(七錢,研極細末)
先以真桐油或真芝麻塗之。塗後,摻以食鹽少許,再將藥末撒上立刻清涼止痛,並無疤痕。又方真芝麻油二斤,生大黃半斤,用銅鍋熬至藥色焦黑,瓦罐連渣收存。遇傷以鴨毛蘸油塗之極驗。
清涼膏 治被湯火傷者,無論新久均效。
新出窯石灰(三四大塊)
用冷水一盤,放石灰於內,次日面上結一層如薄冰樣者取起,以杯載之。加真桐油調極濃厚,敷之即愈。面上所浮石灰,並水取之,方得滴桐油下,調之自然濃厚矣。
外科補遺
治痔瘡有血者,用苦苣菜,或生或干煎湯以熟爛為度,連湯傾大木盤內,以橫板一塊架上,坐而薰之。俟湯可下手,即撩菜頻頻洗之,湯冷方止,日洗數次,五六日見效。又方,取菊花葉搗爛敷之,數次即愈。
治腦破骨折,用蔥白和蜜搗勻,厚敷立效。
凡一切湯火傷,及跌打傷,壓傷症重者,恐其瘀血與火毒歸心,須急飲童便半茶杯,或小便亦可。如嫌其穢,則用滾水開白沙糖二三兩,候溫飲之。均不宜遲。
培補藥方
凡人於病後,或平日體質虛弱,皆宜培補。然培補之法,須分陰陽。陽虛者,其人每多津液,口不思水,小便頻數或清長,大便稀溏,手足清冷,喜飲熱湯。陰虛者,其人津液少,每欲得水滋潤,小便黃短,大便乾結,或有潮熱。茲略選數方,以便擇用。如浸藥酒,或錢換作兩,分換作錢,均要加蒸曬過五加皮一二兩。
培補藥方
加味四君湯 補 治脾胃虛,口淡不知味,腳軟氣弱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 白朮 白扁豆(炒,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六君子湯 補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茯苓 半夏(各一錢五分制) 陳皮 炙草(各一錢)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如有虛火,加泡姜一錢。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八分,名香砂六君湯。治過服涼藥,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滯,噁心脹滿等症。
補中益氣湯 補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並外感不解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 炙耆 白朮(各一錢五分,淨,炒) 當歸(一錢) 升麻(三分,蜜炙) 陳皮(五分) 柴胡(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如氣虛下陷而脫肛者,亦宜。截久瘧,須加制首烏三錢,或加烏梅二隻。脾虛發腫,皮不光亮,手按成窟者,用此方去升麻服之。當歸滑腸,便溏則勿用。以下同。
歸脾湯 補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哮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此乃培補後天第一之方。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 棗仁(即炒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當歸(一錢) 龍眼(淨肉,六分) 木香(五分) 炙草(六分)
水煎。凡痢疾既久,宜用此方。或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加烏梅二隻。
參苓白朮散 補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大病後須調補者。
黨參(去蘆,米炒) 山藥(炒) 蓮仁(去心,炒) 白扁豆(去皮,薑汁炒,各一兩) 白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砂仁(四錢) 薏米(炒,七錢) 白茯苓(七錢) 炙草(六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煎服。
六味地黃湯 補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此實壯水制火之方,火衰者勿服。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 白茯苓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一錢五分)
加肉桂四分,北味五分,治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爛,咽喉疼痛,寢汗憔悴等症。
左歸飲 補 治命門陰衰,服此以壯腎水。
熟地(四錢) 山藥(炒) 枸杞(各二錢) 萸肉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如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川地骨皮二錢。
五味子湯 補 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炙耆(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北味(七分) 炙草(五分)
水煎,日服三次。
四物湯 補 治一切血虛營弱者。
熟地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白芍(酒炒,二錢)
水煎。加黨參二錢,茯苓、白朮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名八珍湯。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治氣血兩虛。
聖愈湯 補 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安,五心煩熱。
黨參(去蘆,米炒) 川芎 當歸 白芍(酒炒) 熟地 炙耆(各一錢)
一方,無白芍,有酒炒生地一錢。
八味地黃湯 補大熱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症。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炒) 澤瀉(鹽水炒) 萸肉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附子(一錢,制)
右歸飲 補大熱 治命門陽衰,服此以益腎火。
熟地(四錢) 山藥(炒) 杜仲(薑汁製) 枸杞(各二錢) 萸肉 附子(各一錢,制)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炙草(一錢)
如嘔噦吞酸,加炮姜一錢。小腹多痛,加吳萸六分。帶濁不止,加故紙一錢。血少血滯,腰膝軟痛,加當歸二錢。
加減金匱腎氣丸 補大熱 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亦脹,喘急痰盛,已成膨症。
熟地(二兩) 山藥(炒) 萸肉 牛膝(鹽水炒) 澤瀉(鹽水炒) 肉桂(去淨皮) 丹皮 車前(各五錢) 附子(二錢五分,制) 茯苓(一兩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米飲下。一方,有五茄皮更效。
人參養營湯 熱補 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困倦,食少作渴,口乾心悸,自汗等症。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當歸 熟地 白朮(淨,炒) 陳皮(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茯苓(七分) 遠志(去心,五分) 北味(七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理中湯 熱補 治胃寒。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二錢) 乾薑(炒黃) 炙草(各一錢)
加製附子一錢,治臟寒將脫之症,用以回陽。
十全大補湯 溫補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溏泄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 川芎(七分) 茯苓(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 熟地(二錢) 當歸(一錢) 炙草(七分) 炙耆(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仙傳斑龍丸 溫補 治諸虛百損,壯精神,養氣血,老人及虛弱人服之最宜。
鹿角膠 柏子仁 鹿角霜 菟絲餅 熟地黃(各二兩) 補骨脂(鹽水炒) 白茯苓(各一兩)
先將鹿膠溶化,各藥研末,入無灰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或溫酒下。
五味異功散 補 治小兒虛弱,飲食少進者。
黨參(去蘆,飯蒸,四錢) 白朮(飯蒸,六錢) 茯苓(四錢) 陳皮(二錢) 炙草(二錢)
共研極細末,每用六七分,或一錢,或一錢零,量兒大小,米湯調下,摻於粥內,亦可間日一服。此乃培補小兒平穩之方,久久服之,有益無損。惟壯健者則不必服。散要焙乾入窄口磁瓶內,用蠟封固,勿令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