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外科集驗方
- 作者
- 趙宜真
- 朝代
- 元末明初
- 年份
- 公元1382年
- 底本
- 《正統道藏·仙傳外科祕方》,涵芬樓版(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序
余少讀書,嘗聞先哲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於是遇好方書,輒喜傳錄,累至數十帙。見有疾者,如切己身,常製藥施與。一日,先君子訓曰:施人以藥,不若施人以方,則所濟者廣。從而有已驗之方,必與樂善之士共。及冥棲方外,悉棄舊學,況經塵劫,煨燼無遺,僅《外科集驗方》一帙,乃禾川楊清叟所編述,以授吳寧極。寧極之子有本以授西平善觀李先生。先生以授於宜真者,其方簡要,惜未版行,故獨存之。昨來遊金精福地,道經雩都,吾徒蕭天倪鳳岡,本西昌望族,自幼學道於紫陽觀二十載,前嘗從予遊,亦能召風雨濟旱澇。蓋道緣深重,履踐端恪之所致也。其師弟劉致柔順川,數年間遍身苦瘡癤,服荊煎湯、敗毒散諸藥俱不效。予因以外科方授之,用返魂湯未終劑而愈。天倪乃欣然捐己資繡梓,散施流通。其慧濟之意如此,則雨暘之應禱也。宜哉。雖然,予有故人曾害鼓椎風,往來寒熱,數月伏枕,諸藥不能療,最後一醫士診之曰:雖成痼疾,而有客邪在少陽經未解,若曾服五積散則誤矣。詢之果然。因授小柴胡湯數服,寒熱頓除,卻用本科追風丸等藥理其風證,而全瘳矣。夫雜病有方,傷寒有法,二者兼盡其道,乃為良醫。若以大方、外科各專其一,正恐或有所誤,而不自知,則又豈能全美乎。此外科論證處方,雖極其造理,校於諸方為獨優,在圓機之士,臨證之時,尤當加審焉。
洪武戊午九月朔日浚儀原陽子趙宜真序
醫之為藝尚矣。自神農氏始嘗百草,辯溫涼寒熱之性,以濟民於夭枉,其功莫大焉。厥後扁鵲、華佗,最精於技,治療之法,效驗如神,惜其術不盡傳。今之外科,乃其緒餘也。外科之證,癰疽為甚。蓋疽有陰陽虛實之不同,用藥稍差,則立至殆。其次如疔瘡、咽喉之屬,尤易以殺人。世之工外科者,固為不少,求其能精,類不多見。浚儀原陽趙練師,以通儒名家,學於老氏,道行高潔,超邁輩流,處心切於濟人,以平昔所獲奇異方書,匯聚成帙,中經兵火散失,唯外科方僅存。戊午秋挾其書遊金精,寓雩都之紫陽觀。蓋二十年前,嘗以道法授其觀之高士蕭鳳岡,今而重過,又能愈其徒劉順川積年不治之瘡疾。鳳岡即欲版行,以廣其扶危救急之意,而雩都谷邑,艱於得匠。因循至壬戌夏五月,而原陽仙化,遺命囑其徒劉淵然終其志。淵然佩服不敢違,仍將所授秘方,總編為一卷。復遇釜江謝安達,慨然任其事,凡工匠供饋之費,悉出於己。其子允原、允恭能如父志,與一門少長互相讚美,誠可嘉尚。觀原陽之自敘,與鳳岡之捐資版行,其用心皆極其忠厚。然非淵然次第集錄,則不能就一全書。淵然遊心方外,屏絕俗紛,獨拳拳篤於濟人,信可謂賢矣。若非安達力為玉成,則鳳岡雖欲廣其傳,亦不可得。安達豈不尤賢矣乎。是書之行,可以拯危急,利倉卒。使凡為人子者,皆得此書,可不陷於不孝。使凡為醫者,皆得此書,可不墮於不仁。則仁人孝子之心具在此。吾鄉前輩申齊劉先生本草單方序語也。予故為淵然誦之,庶幾不負其編輯之勤也。
洪武陽復月廬陵友蘭父吳有壬序
敘論癰疽發背第一
外科冠癰疽於雜病之先者,變故生於頃刻,性命懸於毫髮故也。夫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證,而其要有二。何則?陰陽二證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厚、色淡、腫硬,狀如牛頸之皮而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實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者,其證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而陽者,其證少,不復能為陽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所謂發者,積於中而發於外也。大抵人之一身,皆本於五臟;五臟之氣,皆稟於胃氣。胃為五臟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氣。脾生肌肉,胃氣傳五臟而行血脈,以經絡一身,而晝夜一周。雖癰疽有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其因有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候於人迎。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也。外因候於氣口,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也。人迎氣口之脈和平,則為不內外因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搏於風冷;五食炙爆、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以此五者為邪氣鬱於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搏而流注於經絡,澀於所滯,血脈會聚,壅結而成癰。胃氣弱而體虛,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凝澀流積,血脈不潮,內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錢,里可著拳;惡毒膿管,寸長深滿;膿血交黏,用藥可痊;臭穢無絲,血敗氣衰;陽絕陰盛,神仙難醫。醫之用藥,當量人虛實,察病冷熱,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後治之,使內外相應,不可一概而論。如病發於陽而極熱,則當有順其氣,勻其血。氣順則陽氣宣通而不滯,血勻則血脈流動而自散。蓋氣為陽,血為陰,陰陽調和,病者自安。外則用涼藥而蠲之,熱盛則血得涼而易散,不散,則熱已痿而血凝於涼。此陽變為陰之漸,乃壞爛之根也。急歸溫涼以治之,解其外攻四圍之血路,出其中間已成之膿毒,然後依法以收其功也。如病發於陰而極冷,則內用平補之藥,以宣其氣,滋其血,助其元陽,從其脾胃,待其飲食進,精神回,然後順氣勻血如常法。外因熱藥,以潮會一身之氣血,回死肌,拔毒氣,然後用溫藥以散之。其極冷者,而又為涼藥所誤者,不得已於三建而回陽,則病必不出,再作,方為佳。此陰變為陽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內陽不回,外證不見,是為獨陽絕陰,不可為矣。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氣不運而血死,血死則肌死,肌死則病死矣。冷證則用熱藥者,不過行其氣血也。蓋血氣遇熱則行,遇涼則止也。雖然,冷熱之藥用之固妙,尤當先乳香、豆粉救其心,護其膜。蓋心為一身之主宰,膜為五臟之囊橐。病之初發,毒必上攻心胞絡,故先嘔逆而後癰疽,或先癰疽而後嘔逆者,胞絡根於心也。苟治之不早,則心主受毒。神無所舍,元氣昏瞑矣。病之初發,毒必旁腑肌肉,苟治之不早,則毒氣透膜。膜透則元氣泄,臟腑失養,精神枯槁,脈壞絕矣。故病至盛而生者,內見五臟而膜完全者也。亦有至微而死者,肌肉未潰,而膜先透者也,此救心護膜所以為第一義歟。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聖工巧,不可具述,非尋常草醫,一草一木、一針一刀之比,得其要者,寶之寶之。
服藥通變方第二
榮衛返魂湯
(又名通順散,又名何首烏散。)
何首烏(不犯鐵) 當歸 木通(去皮節) 赤芍藥(炒) 白芷 茴香(炒) 土烏藥(炒) 陳枳殼(麩炒。若噁心,薑汁炒) 甘草
上方只此九味各等分,水、酒、湯使隨證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獨活。每服四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此一藥,流注、癰疽、發背、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中間君臣佐使,如四時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劑,隨證加減,其效無窮。何則?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故也。夫氣陽也,血陰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陽滯則陰凝,氣弱則血死;血死則肌死,肌死則病未有不死者矣,必調其陽,和其陰,然後氣血勻,二者不可偏廢。只調陽不和陰,則氣耗而血凝,肌必不活,如五香連翹之類是已。只和陰不調陽,則血旺而氣弱,疾必再作,如內補十宣之類是已。然二藥亦須參用之,不可執一為妙。此藥扶植胃本,不傷元氣,盪滌邪穢,自然順通,不生變證,真仙劑也。用法開具於後:
一、發背既久不愈,乃前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土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宜於此方中去木通,少用當歸,倍加厚朴、陳皮。盛則用家傳對金飲子,又盛則加白豆蔻之類為妙。
一、凡治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流而滯,則血注而凝。加此藥者,可以動盪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
一、流注起於傷寒,傷寒表未盡,餘毒流於四肢,經絡澀於所滯,而後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邪未盡散。此方中可加升麻、蘇葉。如服此而熱不退,可加乾葛。如有頭疼加川芎,並用姜水煎。如無潮熱,可用水酒相半煎,酒大能行血生氣故也。氣生血行,病愈可必然。流注須表者何也?所以推其因究其源,不忘病之根本也。寒邪既盡,表之太過則為冷流注,尤為難治,故宜略表為妙。表後第二節,宜服溫平之藥,乃十宣內補是已。如不效,第三節宜加附子,或服四桂散數服即止。溫藥亦不可多用,恐增痛苦,反成膿血不幹。第四節仍歸本方收效。然表未盡,則餘毒附骨而為骨癰。夫流注者,傷寒之餘毒。骨癰者,又流注之敗證也。流注非傷寒之罪,乃醫者表之未盡也。骨癰非流注之過,又庸醫涼藥之過也。庸醫無識,心盲志聾,妄猶明見,雖知為骨癰,而治之無法,又復投之涼藥,烈之毒刃,則毒氣滯,涼藥觸鐵器,則愈附骨而不能愈矣。不然,則人之骨何以有癰。骨而成癰,非藥所治,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飛屍。留連周期,輾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其不愈者,至於終身有之,此皆失於初也。其骨腐者,多為副骨,尤或可痊。正骨腐則終身廢疾。故膿白而清者,碎骨初脫,肉深難取;膿黃而濃者,碎骨將出,肉淺可取,宜以利刀取之。詳在後章。此不過治骨癰之概耳。
又有病經數月,傷於刀刃,羸弱、拳攣、咳嗽、膿血、壞肉陰爛者,此皆冷極。陽弱陰盛,不可以唾紅為熱,宜以好附子加減治之。
又有毒自手腳頭面而起,疼痛遍身,上至頸項經絡所繫去處,如瘍癧貫珠者,此為風濕流氣之證,宜以加減小續命湯及獨活寄生湯,與此方參錯用之。
又有兩膝痛起,以至遍身骨節皆痛,婦人類血風,男子類軟風,此名風濕痹,又名癧節,宜以附子八物湯加減用之。
又有癰腫在項、腋、兩乳旁,兩胯軟肉處,名為𤷍癧癰。此冷證無熱,宜以內補十宣散,與此方參用。小兒不可輕用附子,恐生驚癇。切不可更犯針刀,薄血無膿,胬肉難合,宜以溫熱藥貼散內消。倘犯針刀,生胬肉,亦以此藥收功。倘用藥微疼,略有驚癇,宜用全蠍觀音散加減用之。驚定,藥如故事。又有小兒亦患宿痰失道者,癰腫見於頸項、臂膊、胸背等處,是為冷極,全在熱藥敷貼之功,(留口。)病須再作為佳,治法在後。
又有流注,大如匏瓠覆碗,見於胸背,其證類發而甚惡,用藥之後,形勢一有微動,即非發矣。宜以內補十宣,與此方隨證通變用之,可以內消。大抵諸證,皆原於冷,故為痛者,骨痛也。骨者腎之餘,腎虛則骨冷,骨冷所以痛。所謂骨疽,皆起腎者,亦以其根於此也。故補腎必須大附子,方能作效。腎實則骨有生氣,疽不附骨矣。凡用藥不可執一,貴乎通變。
一、凡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於所滯,而後盛作。故病人氣血盛者,此方中減當歸,多則生血,發於他所,再結癰腫,生生不絕。斯乃秘傳,醫者少知也。
一、凡癰疽生痰有二證:一胃寒生痰,此方中加半夏健脾化痰。二熱鬱而成風痰,此方中加桔梗以化咽膈之痰,並用生薑,和水酒煎。
一、凡腦發背發在上者,此方中可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於用藥。老人虛弱者,尤宜去之。
一、凡病人有瀉者,不可便用此方。宜先用止瀉藥,白礬生用為末,溶開黃蠟為丸米飲下三十丸,俟瀉止方用此藥。蓋人身以血氣為主,病癰之人,氣血潮聚一處為膿,若臟腑不固,必元氣泄而血愈寒難愈。此藥大能順氣故也。大抵氣順則血行,氣耗則血寒,氣寒則血死,血死則肌肉不生。投之熱藥,則肌肉無元氣,不足以當之,徒增苦。投之涼藥,則無是理。是方雖仙授,要在用之得當,不然,則有刻舟之患矣。至於流注,又不可一概論也。若涼藥耗散元氣虛敗,有用三建取效者,其疾多緣於冷故也。尤當審其脈、辯其證的出於冷,而然後用之。亦不可過,過亦有害。但陽脈回,腫處紅活,骨有生氣,寒氣不能相附為疽,即歸功本方以取效。此萬全妙法。
一、此藥,丸、散、末皆可水、酒、湯使,臨時裁度用之。貴人加木香為衣。病者有熱痰、咳嗽,富沉香、貧蘇葉湯皆可下,丸用蜜為丸。
一、此方,非但治癰疽、發背、傷折,至於男子婦人疝氣、血氣皆可用,屢獲效矣。有一婦人患氣疾五年,發時只是塊痛、嘔逆,水漿不下,一發便死。用此藥為丸,木香湯下,一服嘔止,再服痰氣順遂愈。
一、凡傷折,皆不脫此方,但加減有差,詳見傷折類中。如尋常打破傷損,或傷心胞,並皆治之。在頭上則去木通、枳殼,加川芎、陳皮;常用加丁皮、蘇葉能活血;加破故紙、五靈脂能破宿血。水煎熟了,卻用濃酒一盞浸入;侯再沸,卻入大黃末,空心服之。如通順,藥只四服,先二服中入大黃末,後二服不必用,只是催發便下。如不通,用枳殼湯一向催;如若不通,即不可治。不可坐視人死而不知也,補血十宣散之類。
一、凡傷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烏散。蓋首烏能扶血故也。如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證,可服索血散、葛根湯數服,薑蔥煎發散:或敗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貼藥,依法治之,無不愈者矣。
一、經年腰痛,加萆薢、玄胡索,以酒煎服。
一、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之。
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識,自仙授以來,惟餘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潤滑一身,猶魚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動則無病,動則百病生,或喘、或咳、或嘔、或暈,頭痛睛疼,遍身拘急,骨節痹疼,皆外來新益之痰,乃血氣敗濁凝結而成也。何則?臟腑氣逆鬱結生痰,當汗不汗,蓄積生痰,飲食過傷,津液不行,聚而生痰。其常道,則自胃脘達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凡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結聚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壞肉如破絮;又恐如瘰癧,在皮肉之間,如雞卵浮浴於水中,可移動,軟活不硬,破之亦無膿血,針口胬肉突出,惟覺咽喉痰實結塞,作寒作熱,即皆其證。急於此方中加南星、半夏等藥,以治其內;外用玉龍熱藥,以拔其毒,便成膿破為良。其輕無膿者,必自內消。如熱極痰壅,則用控涎丹:紫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為末,米糊為丸。如遍身腫硬,塊大如杯盂,生於喉項要處者,尤為難治。夫血氣和暢,自無他病;氣行不順,血化為痰;痰復失道,則血氣衰敗,不能為膿,但能為腫硬,理必然也。此證陽少陰多,隨證用藥,回陽生氣,補血控涎。外則用後法,作起一身氣血引散冷塊。萬一腫不消,不作痛,不為熱,體氣實無他證,肉塊與好肉無異,此又一證也。切不可輕用針刀自戕,如草醫曾用針灸,陰爛其肉;或用毒藥點脫,使人憎寒壯熱。法當通順其氣血,於此方中加升麻,以除其寒邪。用斂口結痂之藥以安之,使為疣贅而已。萬一病自作臭穢糜爛,不免動刀,則有妙劑,可以代刀,不可輕泄,即白礬枯朴硝二味為末敷之。
一、肚腸內癰,宜服十宣散,與此方相間用之,並加忍冬藤。此藥最治內癰,但當審其虛實,或通或補。補須用附子,通則用大黃。如不明虛實,則此方亦自能通順。十宣自能內補,可無他變。至於肺癰,初覺飲食有礙,胸膈微痛,即是此證。急須察脈,審其虛實。虛則用此方,加附子相出入用之。若稍再作,即用十宣散內補之,即自消散。實則用此方加大黃略通之,使毒氣下宣為妙。蓋肺與大腸相表裡故也。如內癰已成,宜以海上方,與此方加減參用之。喘咳膿血者,肺癰也;大便有膿自臍出者,肚癰也;忍冬藤甘草節煮酒妙。
用敷貼溫藥第三
沖和仙膏
(一名黃云膏,又名仙膏。)冷熱不明者用之,茶酒隨證治之。
川紫荊皮(五兩重,炒。又名紅肉,又曰內消) 獨活(三兩重,炒,不用節) 赤芍藥(二兩重,炒) 白芷(一兩重,不見火。) 木臘(又名望見消、陽春雪,隨加減妙,即石菖蒲)
上五件,併為細末,用法詳見於後。
夫癰疽流注雜病,莫非氣血凝滯所成,遇溫即生,遇涼即死。生則散,死則凝。此藥是溫平,紫荊皮木之精,能破氣、逐血、消腫;獨活土之精,能止風、動血、引氣、拔骨中毒,去痹濕氣,更能與木臘破石腫堅硬;赤芍藥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風;木臘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腫、破風、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血動則流通,肌生則不爛,痛止則不掀作,風去則血自散,氣破則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乎。
一、凡病有三證,治有三法。如病極熱,則此方中可倍加紫荊皮、木臘,少用三品,亦能消散之,但功少遲耳。如病極冷,則此方微加赤芍藥、獨活,亦能活血而消散之,功亦稍遲,而不壞病。
一、如病熱勢大盛,切不可用酒調,但可用蔥泡湯,調此藥熱敷上,蔥亦能散氣故也。血得熱則行,故熱敷也。如病稍減,又須用酒調。酒能生血,遇熱則血愈生;酒又能行血,遇溫則血愈行矣。
一、瘡面有血泡成小瘡,不可用木臘,恐性黏起藥時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後用木臘,蓋在上面,覆過四圍,以截助攻之血路。凡敷藥皆須熱敷,干則又以元湯濕透之,使藥性濕蒸而行,病自退矣。
一、如用正方,四面黑暈不退,瘡口皆無血色者,是人曾用冷藥大過,不可便用玉龍,蓋肌未死也。恐藥力緊,添痛苦。宜於此方加肉桂、當歸,以喚起死血,自然黑暈退,見功效。血回即除加藥,只以正方取效。
一、如用正方痛不住,可取酒化乳香、沒藥,於火上使熔,然後將此酒調藥熱塗痛止。
一、流注筋不伸者,可於此方加乳香敷之。其性能伸筋故也。
一、如瘡口有赤肉突出者,其證有三:一是著水,二著風,三是刀破後,刀口翻突。宜以此方加少南星以去風,用薑汁酒調。其不消者,必是庸醫以手按出膿核大重,又以涼藥涼了皮,以致如此。若投以熱藥,則愈糜爛。此又有口訣焉。宜用白礬枯朴硝二味為末敷之,次用硫黃掞之外,服榮衛加對金飲,外貼沖和。
一、若病勢熱盛者,不可便用涼藥。熱盛則氣血壅會必多,大涼則血退不徹,返凝於涼,故宜溫冷相半用之。血得溫則動,挾涼則散。可用此方加對停洪寶丹,用蔥湯調塗貼之。
一、此方乃發背流注之第一藥也。學者當通變妙用,表裡相應,則病在掌握之中。但發背甚者,死生所繫,惟此藥功最穩重,終始可恃,決無變壞。若發之輕者,草醫亦能取效,然有變證流弊之患。此無他,發於陰則非草醫之可治矣。豈如是劑兼陰陽而並治,奪造化之神功哉。至如流注一疾,雖不能死人,而十有九為廢疾。廢疾流連,死亦隨之。縱有醫之能愈者,亦必半年周歲之後,方見其效。此乃百中之一,然終為殘弱之身矣。惟吾此派仙方,藥奇效速,萬不失一,端有起死回生之效,非言所能盡述。夫流注乃傷寒之餘毒也。故有表未盡者,餘毒客於經絡,氣血不勻,則為熱流注。所謂醫之能愈者熱也。熱病少見,有表散大過氣血衰者。餘毒流入腠理,腠理或疏或密為冷流注,所謂醫之難愈者冷也。冷病常多,故傷寒表未盡者,非特為熱證而已。其餘毒亦多為冷證,皆原於腎虛,故作骨疽。冷則氣愈滯而血愈積,故但能為腫而不能為膿。若醫者投之以涼劑,則所謂冷其所冷,而陰死於陰,惟有壞爛肉腐,毒氣著骨而為骨癰,流為廢疾。故曰:骨癰者,流注之敗證也。又曰:骨癰非流注之罪,乃醫者涼劑之過也。流者動也,注者住也。氣流而滯,則血注而凝。氣為陽,血為陰。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吾所以能移流注於他處而散之者,取其能動故也。動則可移,陽既移而動矣。陰豈能獨住而不隨之者乎。是故以獨活引之者,以其性能動盪氣血也。引之一動,則陰陽調和,不能為膿,而散之於所移之處,勢必然矣。
一、流注在背膊腰腿緊要處,當用此方,厚敷患處。卻單用一味獨活末,酒調熱塗一路,其盡處以玉龍誘之,此移法也。使血氣趨於他所,聚於無緊要處作膿,又或消之。若以成膿,則引不下,急將此藥拔之出毒氣,免作骨疽。如庸醫用了涼藥,犯了針刀,使成骨癰,非藥所愈。又待其碎骨出盡方愈。若怯用針刀取之,則用玉龍。治法在後。若正骨出無治法,副骨出可安。
一方用白芷、紫荊皮酒調,以內消初生癰腫,名一勝膏。又方只用赤芍藥、木臘、紫荊皮作箍藥,名三勝膏。
一方治大人小兒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用雞白軟皮袋了舌頭,用破血丹蜜調塗舌根斷血,卻以蜜調和蠟,稀稠得所,調此正方敷在雞子皮上,取性軟薄,能透藥性故也。如在口溶散,勤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可去雞子白皮。只用蜜蠟調藥,勤勤敷上,七日全安。學者觀此,則知通變活法,妙用不在師傅之功。如無速效,以金瘡藥參錯治之,尤妙,尤妙。
一、治癰腫未成膿,不可使用洪寶丹敷貼頭上,恐為冷藥一冰,血凝不消,不能成膿,反能爛肉。只用此方敷貼。如不消,欲其成膿,卻以玉龍貼癰頭以燥之。次用此正方在玉龍之下,四圍用洪寶丹箍住,以截新潮之血。又若病未甚冰於涼藥者,玉龍之下,不必用此方。只以洪寶丹圍之。
一、如救壞病,未見可用玉龍,只用此方自然穩當,免病人苦。
一、發背初生未成,單用紫荊皮末酒調箍住,自然撮細不開,服藥只用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
一、此方加南星、草烏二味三分之二,熱酒調敷,諸癰可以潰膿不痛。若單玉龍,要洪寶丹箍住,實此法妙。
一、猘犬咬人,單用紫交沙糖調塗留口,金丹退腫,嚼杏仁置口中去毒。一法加南星、草烏二味,與此方各一半,熱酒調敷,可治久損,至妙至妙。
一、小兒軟節,用此方加軍姜酒調敷。若初發,只用此方酒調敷,成膿而止。若初發之時,用紫荊皮、木臘酒調敷,可以必消,切不用洪寶丹。
一、熛疽,心火熱毒也。見於五心,痛不可忍,其狀如泡瘡而血赤,外形雖小,內有熱毒在心,醃者難治,在手足心者可療。然治之須早,稍遲或在心醃,則腐肉粉碎,神仙莫醫。凡有此疾,在手心則用洪寶丹,於手心環圍敷之,以截其血。卻用沖和於手心,留口收功。在腳心則用洪寶敷;在腳脛交骨四圍一二寸長,以沖和收功如前。
敷貼熱藥第四
回陽玉龍膏
(性熱。)
草烏(三兩重,炒) 南星(一兩重,煨) 軍姜(二兩重,煨) 白芷(一兩重,不見火) 赤芍藥(一兩重,炒) 肉桂(半兩重,不見火)
一、此方,治陰發背、冷流注、鼓椎風、久損痛、冷痹、風濕、諸腳氣、冷腫無紅赤者,冷痛不腫者,足頑麻、婦人冷血風,諸陰證之第一藥也。用熱酒調塗。用法詳具於後:
一、夫雜病雖見於皮膚手足之間,而因必本於五臟六腑。蓋臟腑之血脈經絡,一身晝夜運行,周而復始,一臟受病,必見於本臟脈息所經之處,即陰陽分手足之所屬也。其為病有冷有熱,熱者易治,冷者難療。夫冷,必由臟腑元陽虛弱,然後風邪得以乘間而入,血氣不勻,遂自經絡而客於皮膚之間,脈息不能周流,遂澀於所滯,愈冷則愈積而不散;復加庸醫用涼劑,而內外交攻,則其為病,鮮有不危者矣。學者當觀其外之為證,而察其內之所屬,表裡相應,萬無失一。此藥有軍薑、肉桂,足以為熱血生血。然既生,即熱而不能散,又反為害。故有草烏、南星,足以破惡氣,驅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喚陽氣。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藥性散氣血,雖十分冷證,未有不愈,端如發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則寒根透髓,非尋常之藥所能及。惟此藥大能逐去陰毒,迎回陽氣,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膚之病,從可知矣。但當斟酌用之,不可大過,則為全美。治法加減,疏舉如下。
一、發背發於陰,又為冷藥所誤。又或發於陽,而誤於藥冷,陽變為陰,滿背黑爛,四周好肉上用洪寶丹,把住中間,以此藥敷之,一夜陽氣回,黑者皆紅,察其紅活即住此藥,卻以沖和收功。如不效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加於沖和用之。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爛不能紅者,蓋血已死,可以朴硝、明礬。又云白丁香、硇砂、乳香,用唾調勻,於黑紅交處作一圈,上用沖和蓋之,至明早起藥,自然去黑肉如割,卻以藥洗之,掞以生肉,合口收功。
一、流注冷證多附骨,內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伸。若輕用刀針,並無膿血,若只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藥敷之。若稍緩止,以軍薑、白芷、肉桂、草烏等分熱酒調敷,骨寒除而痛止,則氣溫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然治流注,不可無木臘,以其性能破積滯之氣,消堅硬之腫最妙。又不可多,多則能解藥性,蓋此證主於溫藥故也。
一、鼓椎風,起於中濕,或傷寒餘毒,又或起於流注之壞證,或起於風濕虛痹。此證有三:一是兩膝相搕,行步振掉,膝𦚐脛骨微腫;二是膝𦚐脛骨交接處,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縮裹骨;三是上腿腫大,下股冷消。
蓋足膝屬肝,肝經有風寒濕氣則血脈不流而作此,遂為膝寒所澀,凝流不動。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肉愈瘦。其原,若起於流注,則肉凝者為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未破則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藥,熱酒調敷膝𦚐骨上腿處,以住骨痛回陽氣;又以沖和塗下腿冷處,引其血氣,使流動而不通貫血脈。又以此方敷脛骨交處,以接所引之血脈,以散所積之陰氣。內則用追風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無不愈者。如人慾出方,可用五積散加薑、桂、芷、歸,又加大川烏、牛膝、檳榔、木瓜,或茶或酒調之。
一、男子婦人久患冷痹血風,手足頑麻,或不能舉動,可用綿子夾袋此藥在中心,卻以長長纏在痛處,用絹袋系定。此藥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覺皮膚如蟻緣,即其功也。如痹,可加丁皮、吳茱萸、沒藥、大川烏等分,然後全在追風丸,表裡交攻,去病如神。
一、風腳痛不可忍,內用追風丸,外用此方加生面,薑汁調熱敷。欲得立止,可依法加乳香、沒藥,化開酒調為妙。
一、久損入骨者,蓋因墜壓跌撲傷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處,久則如雞肺之附肋,輕者苔蘚之暈。上年少之時血氣溫和,尤且不覺;年老血衰,遇風寒雨濕,其病既發。宜以此方熱酒調敷,內則用搜損尋痛丸,表裡交攻為妙。雖然血氣虛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間者,謂之脫垢不除,變為血結勞,不論老少,年遠近歲,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醫之則一。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劑可愈,磨以歲月,方可安。未成勞者易,已成勞者難。
一法只用南星、草烏,加少肉桂,能去黑爛潰膿,謂之小玉龍,此法大效。
一、治石癰,用此方熱酒調敷外,卻用洪寶箍住四圍,待成膿後破。
一、婦人乳癰,多因小兒斷乳之後,不能回化;又有婦人乳多,孩兒飲少,積滯凝結;又為經候不調,逆行失道;又有邪氣內鬱而後結成癰腫。初發之時,切不宜用涼藥冰之。蓋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結實腫核,其性清寒。若為冷藥一冰,凝結不散,積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熱痛,蒸逼乳核而成膿。其苦異常,必爛盡而後已。故病乳癰者,既愈則失其乳矣。蓋乳性最寒而又滯,以涼劑則陰爛宜也。然涼藥亦未嘗不用,用於既破之後則佳。如初發之時,宜於此方中,用南星、薑汁酒兩停調勻熱敷,即可內消。欲急,則又佐以草烏,此藥味性烈,能破惡塊,逐寒熱,遇冷即消,遇熱即潰。如已成癰腫,易又從沖和,依常法用之,或加此草烏、南星二味亦可。破後觀其原,原於冷用沖和收功;原於熱用洪寶生肌,且須用乳沒住痛,以減其苦。至於吃藥,只用栝蔞散隨人虛實參以通順散、十宣相間服之。多口者為乳發,乳房堅硬者為乳石,正在乳嘴處腫者為吹乳,在乳兒囊下為乳漏,以肉懸垂而血易滿故也,故為難治。一囊一口為乳癰,五十歲老人無治法。外有老人乳節,又為可治。蓋在垂囊肉上為癰,若近腦則為節矣。
一、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可用此藥點頭。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虛耗,此為敗證。如元陽虛耗敗證者,急用全體玉龍敷之,拔出成膿,服藥則通順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若病紅活熱驟,則當歸沖和為佳,切不可誤投涼劑。此方但能拔毒作膿,病回即止,不可過。若能參用陷脈神劑尤妙,出《外科精要》。
一、肚癰一證,十有九死。蓋胃屬陰,外寒裡熱。凡氣血潮聚,趨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則又為冷藥所蠲,及服涼劑,雖有神仙,莫施其功,醫者可不慎乎。凡有此證,初覺腰痛,且以手按之痛苦,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然後收功沖和,內則用通順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癰自能外現者,不必用此方,只用沖和為妙,不可輕用針刀。如犯鐵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龍貼癰頭上,四面以沖和圍之,依法自破。若膿流不快,依法用洪寶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用十宣平補生肌,外則依然收功沖和。此證陰多陽少,損人最害,將安之際,倍服內補,以生氣血,庶幾易愈,否則消而復脹,口不合。既安之後,尤宜多服內補加附子,否則氣弱難平。證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後,切不可用急澀斂口之藥,恐炲毒不散。服藥力到,自然合口。至於內癰已成,不能拔出,只用沖和外貼,使在外溫合成膿,自臟腑而出,不至肉爛,死生所繫,全在服藥之功,治法見前。最忌毒食,食毒即發,反復雜療。又有孕婦病此者,又與此異,內用紫蘇飲安胎,勿輕與他藥。若臨月則兒與膿俱下,若尚遠則膿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藥可消。若癰在外面,其證必熱,惟可用沖和收功,亦須審輕重用之,恐有誤也。
敷貼涼藥第五
洪寶丹
(又名金丹、寸金、四黃散、一黃散,又名破血丹、黃藥。)
天花粉(三兩重) 薑黃(一兩重) 白芷(一兩重) 赤芍藥(二兩重)
上為末,茶、酒、湯使,隨證熱塗諸般熱證、癰腫之毒,金瘡之證。
此一藥一涼而已,能化血為水,又能使血瘀積,又能涼肌生肉,去死肌爛肉,及能破血退腫,又能滯氣為浮,能止痛又能為痛,閉膿又能出膿,一反一復。此方藥性無他,遇涼效少,遇熱效多,故非十分陽證不可輕用,恐或凝寒,治療費力。若夫金瘡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藥。餘外但可為前二藥之佐使爾,當審之審之。大抵此三藥可合力同功者,可獨將專權者,可分司列職者,可合圍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鋒、奇兵取勝者,可奇兵先鋒、正兵取勝者。神聖工巧,端與兵法無異。然兵隨印轉,將遂令行。故立功取勝,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變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後:
一、若病勢大熱,可用熱茶調敷。如證稍溫,則用酒調。若用以撮膿,可用三分薑汁、七分茶調。何也?此藥最涼,能使血退;薑汁性熱,能引血潮。故血退則被引,血潮被逐。進退相持,而後成膿作破,逼膿盡流也。
一、凡瘡口破處,肉硬不消者,瘡口被風所襲也。此方中加獨活以去風,用熱酒調。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又加紫荊皮,有必消之理矣。
一、此方莫善,去金瘡及諸熱症赤腫,斷諸血根,不使掀赤。若癰疽不可輕用,恐貼處不散,炲毒入內,在骨則成骨癰,在喉項則毒氣聚喉,在胸背則陰爛臟腑,在腹肚則為內癰,殺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沖和、玉龍,依法詳證,用之為妙。
一、年少血壯之人,衰老血敗之士,如有濺血,無藥可止,血盡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調敷手足上下尺余遠;若在胸背腰腹,則全體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卻用斷血藥。(五倍末,方見後。)或神效軍中方掞口,方得安愈。
一、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卻以此方從手臂上,用茶調敷住血路,然後卻用斷血藥掞口,卻不可使內補及四物等藥,卻又能令人發嘔吐,甚則口眼喎邪。少焉發煩、發熱,成破傷風。只可下對金飲加川芎、白芷、薑、棗煎自安,卻徐徐補血。如或有破傷風證,又須用破傷風藥,即葛根湯之類。(方見後。)瘡口用軍中方加九肋鱉甲酥炙碾。
一、凡金瘡在頭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調團圍敷頸上截血,瘡口邊亦用此敷,軍中方掞口。重十日、輕者三日效。
一、凡金瘡著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調此方敷瘡口兩旁,以火微灸之。或用早稻稈煙燻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是風襲,可用南星茶調敷之即愈。然後以軍中方掞口妙。
一、治婦人產後,或經絕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調敷頸上,生艾汁調亦妙,其血立止,然後服藥以絕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復脹,可用線於舌根頸縛住勿除,於頸項上截血。內用黃芩、荊芥涼心之藥,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調結口之藥以治之,泡破除線血不脹矣。服涼心藥四物湯加荊芥、薄荷、硃砂。
一、此方用藥調塗熱毒,恐隨干隨痛,赤腫不退,當用雞子清調敷,諸熱毒難乾妙。湯火瘡同。
一、打破傷損在胸膈上者,藥通血不下,可用綠豆水調此藥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從高墜下,用通血藥不下,數日病人幾死。此必天時寒凍,服大黃等藥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熱酒調軍薑末飲之,片時血通,人得更生。蓋借熱性以活死血,則前藥方能行矣。
合用諸方第六
黃礬丸
(即護膜散。)
明礬(一兩重,生用為末) 黃蠟
上以蠟熔開出火,俟及九分冷,傾入礬末在內,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或米湯下。未破者即潰,已破者即合。大能護膜救心,防毒內攻。
柞木飲子
治發背癰疽已成、未成,並宜服之。(此乃救貧良方。)
干柞木葉(四兩) 乾荷葉心蒂 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重)
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進一服,再合滓煎。有膿者自干,成膿者自消。忌一切毒食之物。
三石散
治患瘡消渴小便數,宜服此藥。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藥(各一錢) 桔梗 知母 山梔子(各二錢) 茯苓 連翹 天花粉 乾葛(各二錢) 肉桂 藿香 木香(各半錢) 甘草(六錢) 朴硝(一兩六錢) 寒水石 石膏(各八錢) 滑石(一兩) 大黃(八錢)
上為末、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一半,用布絹絞汁,入蜜少許服。漸加一兩重,一日三服,常使小便疏通。如有自利,不用朴硝、大黃。《外科精要》八味丸,亦治此證。
栝蔞散
治癰疽。
栝蔞(新舊皆可,和椒炒,碎) 川椒(二十粒) 甘草(三四寸,銼) 乳香(五粒,如皂角子大)
上用無灰酒三碗,煮作一碗,去滓溫服,其毒立散。未成即破,已成者膿自出,皆不用手。
《海上方》:治內癰有膿,敗血,腥穢殊甚,遂至臍腹冷痛。此乃敗膿所致,用此方推膿下血。
白芷(一兩) 白芍 白礬(枯,各半兩) 單葉紅蜀葵根(二兩)
上為末,蠟礬熔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十丸。俟膿出盡,十宣散補之。一方,用豬膏煎鯽魚治腸癰。一方,以鱉甲燒存性服之。
真君妙貼散
通明硫黃(三兩) 蕎麥粉(二兩)
上作末,以井花水調和稀稠得所,捏作餅子曬乾,或焙乾收之。如有惡瘡,再用研碎,以井花水調敷之。如痛、即不痛,如不痛、即痛而愈。
追風丸
治男子婦人冷痹血氣,手足頑麻,流注經絡成鼓椎風,並皆治之。
沉香(五錢重,焙) 牛膝(酒浸,炒) 當歸(各三兩重,焙) 薏苡仁 白芷 川芎(各二兩重) 羌活 防風(炒) 川烏(一隻,泡) 赤芍(炒) 天麻(炒) 草烏(炒黃) 肉桂 乾薑(炒,各一兩) 丁皮 乳香 沒藥 木香(各五分重) 木瓜(炒,三兩重)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酒下。如腳氣,用酒糊為丸,溫酒下;為末,則用酒調服,忌熱食。
搜損尋痛丸
能接骨,遍身疼痛,久損至骨。如金刃傷則後用之。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當歸(一兩) 軍姜(五錢,炒) 肉桂(三錢) 川芎(一兩) 薏苡仁(炒一兩。如筋絕脈絕,多加此一味) 丁皮(五錢) 獨活(五錢,炒) 茴香(二錢,炒) 草烏(五錢,炒黃色) 骨碎補(二兩,炒) 赤芍(五錢,炒) 石黏藤(炒,五錢。云二兩) 白芷(炒,五錢)
上作末,蜜為丸,用生薑細嚼,溫酒吞下。如為末,用姜酒調服亦可,浸酒吃亦可。如折傷,則須用藥,遍身頑麻,方可用藥。接骨加草烏一匕多,熱酒調服,量人老弱虛實,加減用之。如其人麻不解,可用大烏豆濃煎汁解之;如無豆,淡煎濃豉亦可。如吐,加薑汁。
復煎散
治癰疽發背。
黃柏 黃芩 黃連 知母 生地黃(各一錢,酒洗) 防己 山梔 羌活 黃耆 麥門冬 甘草(炙) 獨活(各半錢) 人參(半錢) 當歸尾(二錢) 陳皮 防風梢(生) 甘草梢(生) 蘇木 當歸身 五味子 豬苓 藁本 連翹 桔梗(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隨證上下,食前後服。
神鋒散
(又名替針膏。)
餅藥 針水 白丁香(七粒) 硇砂(一字)
上用針水調勻敷貼。
烏金散
去惡肉,潰滯膿。
巴豆(半錢) 寒食麵(二兩)
上用水和麵作餅子,巴豆燒黑色,量瘡口大小干掞之。
索血散
凡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者,此藥亦以治之。
乾葛(虛弱老人出血多者,去此,加川芎代) 防風 赤芍 細辛 羌活 桔梗(炒) 甘草 肉桂 白芷(各三錢)
上為散,薑、蔥煎服。
葛根湯
治刀刃傷後發寒熱,男女流注初發,潮熱紅腫赤痛者,以此發散。
升麻(一兩) 葛根(二兩) 甘草(二錢) 半夏 蘇葉 白芷 丁皮 川芎 香附子 陳皮(各五錢)
上為散,每服二錢,薑、蔥煎,空心服之。
散血散
被刀刃傷,血出過多,用此藥補之。
人參 當歸 白芷 白茯苓 黃耆(各五錢) 砂仁 陳皮 丁香(各二錢) 枳殼(炒) 牛膝(酒浸,各三錢) 川芎(一兩) 蒼朮(炒) 茴香(炒) 甘草(各一錢) 肉桂(一錢。若去血多,多用此一味)
上為㕮咀,每服三錢,薑、棗煎,不拘時。凡瘡口及杖瘡要生肉,須服此藥。或十宣散亦可。
通血散
如肉傷無血者,及打撲遍身赤腫,大小便不通,服此通之。
大黃(三錢,麵裹煨) 當歸(三錢,焙)
上用蘇木、枳殼煎湯調,溫服。如用酒,加童便;有潮熱,不用酒;如不通,用炒枳殼煎湯引發。
雞鳴散
亦通血。
大黃末(生用) 杏仁(去皮、尖,炒)
上為末調服。
伯顏丞相軍中方 治刀箭兵刃所傷。
乳香 沒藥 羌活 紫蘇 細辛 烏藥 麝香(半字) 蛇含石(煅) 厚桂 白芷(不見火) 降香 當歸 蘇木 檀香 龍骨 南星 硫黃 寄生尾 花蕊石(童便淬十數次)
上等分為末,干掞傷處,止血止痛,去風生肌。瘡口四圍,用洪寶丹敷貼,神妙。熏洗方 凡患一切癰疽發背諸瘡,打破傷損骨斷,未破或未斷而腫痛者,並皆治之。
桑白皮(殺傷,此為主) 白芷(一兩半) 赤芍(二兩) 烏藥(腫骨痛,此為主) 左纏藤 荊芥 橘葉 藿香(臭爛加此) 桕葉根(亦可)
上銼散,隨證加減,每藥一兩重,用水二碗煎。如洗金瘡加荊芥、桑白皮,臭加藿香,毒瘡加烏桕根皮,溫溫用瓶斟洗。如傷損遍身,重者可於小房內無風之處,用火先燒紅大磚數片,先用熱藥湯熏洗。如氣息溫,又用紅磚逐旋淬起藥氣令熱,得少汗出為妙。
麝香輕粉散
(又名桃花散。) 生肉合口,去痛住風,一切癰瘡傷折,口不合,用藥洗後,以此方干掞。
乳香 沒藥 五倍子(焙,為主) 白芷(不見火,去風生肌) 赤芍(散血止痛) 輕粉 國丹(水飛) 赤石脂(煅,性急) 麝香 血竭(止血生肉) 檳榔(止血) 宣郎 當歸(酒浸,焙、洗) 海螵蛸
上研為細末掞口。
神異四七膏
治一切疰瘡、惡瘡、毒瘡久不愈者,即愈。
乳香 沒藥 防風 羌活 白芷 赤芍 當歸 宣連 肉桂 皂角 五倍子 巴豆(去殼) 木鱉子 國丹 蓖麻子 無名異 檳榔 水粉 輕粉 楓香 蓽茇(一用烏葉) 松香 黃蠟(各等分) 桃、柳、槐枝 蠟膏 清油
上除乳、沒、麝、輕粉、丹另研外,先用清油煎諸藥令焦,方下楓香、松香、黃蠟、蠟膏,又熬令熔,用絹濾去前藥,卻下國丹、水粉,再熬令紫色,然後下乳、沒、麝、輕末,用桃、柳、槐枝,不停手攪勻,滴水不散為度,將瓦器收貯,出火毒方用。
又方:止血、生肉、合口,通變用法。
滑石(性緩) 寒水石(煅) 石膏(煅,性緩) 番香(燒) 雄黃(住臭去爛) 龍骨(煅,性急) 穿山甲(灰炒能去水) 百草霜 王不留行(炒,止血) 劉寄奴(炒,止血) 金櫻子 九里光(止血) 苧根(燒存性) 老松皮(燒存性)
上各為細末,加減用之。
住痛一黑散
亦能止血。
百草霜 苧根(燒存性) 番降(燒存性) 掞口用。
先用老松皮燒存性為末,能住刀口杖瘡,一切痛不止者,亦能止之。
神效復元通氣散
治一切惡瘡,初覺發時,連進三服,癰疽、丁瘡、腫痛並皆治之。
當歸(三兩) 甘草(一兩) 生地黃(半兩) 黃耆(一兩) 白芍(一兩) 天花粉(一兩) 熟地黃(半兩) 金銀花(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隨證上下,食前後服。本方藥品今注於後異名:馬肝石上何首烏,碧蓮虋水通可呼。紅牡丹名赤芍藥,陽春木臘水菖蒲。(又名陽春雪,望見消。)快胃香茴香更好,長生草獨活人蘇。金鴉散草烏形變,虎骨膏南星不殊。淮上橘來為枳殼,龍泉香炒軍姜敷。補血脂當歸酒焙,寶鼎香薑黃最殊。玉箭名為香白芷,土烏藥化土木蘇。金屑香桂不見火,紫霞膠即紫荊呼。玉髓瓊漿番乳沒,天花粉瑞雪模糊。國老實名為甘草,尋方取類可相扶。
製法:白芷肉桂不見火,何首烏不犯鐵器,土烏藥、赤芍、茴香、紫荊皮、望見消、軍姜並炒,獨活去節炒,當歸酒洗焙,枳殼煨,甘草炙,木通去皮節,南星煨,淮草烏煨,薑黃、天花粉生用。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治癰疽發背
內補散
專治癰疽發背,潰濃出多,內虛少力,不進飲食。有陰證惡重者,亦治之。
人參 白茯苓 當歸 黃耆 桂心 遠志(各半兩) 芎藭(一兩) 麥門冬(一兩) 甘草(半兩) 白芍 陳皮 熟地黃 五味子(各一兩)
上㕮咀,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同煎溫服。
又方用:
附子 桂心 乾薑 白蘞 人參 川椒(各二錢) 芎藭(二兩) 赤小豆(一合半) 黃芩 防風 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入酒煎,溫服之。
內補黃耆散
治癰疽,內虛不足,膿水不絕,四肢乏弱,不進飲食。久不好者,必為內漏。
附子 黃耆 肉蓯蓉 遠志 麥門冬 熟地黃 巴戟(各一兩) 白茯苓 白芍 人參 石斛 甘草(各三錢) 北五味 山茱萸 菟絲子 當歸 芎藭 地脈 石葦(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荊芥湯送下。
治消渴證,多發癰疽之疾,吃此水立效。
上收下臘月水,以搊取絲留湯,澄清冷,溫服二十三次,病退不渴。
沉香散
治諸發腫毒入腹,心煩脹滿,不進飲食。
沉香 木香 薰陸香 丁香 大黃(各一兩) 麝香(少許)
上為㕮咀,入水煎溫服。
乳香散
治發背內潰,及毒氣攻衝,嘔逆噁心,內攻危證。凡惡疽、疔瘡癤,宜日進一二服便毒出外,不攻臟腑之證。
乳香(別研) 真綠豆粉(以綠豆去皮亦可用)
上研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重,新汲井水少許調服,細細呷之要。
經絡發背、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盛,其堅如石,極紫黑,醫以陳藥敷之,中夜大嘔,乃連進此藥三四服,嘔遂止,既而瘡潰,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一患瘰癧者,疼痛輒嘔,服此嘔逆即止,草節煎湯調服亦可。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諸瘡癤結硬,疼痛不止。
人參 當歸 黃耆 川升麻 沉香 黃芩 防己 防風 瞿麥 白蘞 甘草(各一兩) 赤小豆(一合,炒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麥門冬散
治發背乳癰赤腫,疼痛體熱,大煩渴不止。
黃耆 黃芩 門冬(各一兩半) 川升麻 赤茯苓 赤芍 玄參 當歸 甘草 知母 栝蔞根(各一兩) 生地黃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溫服。熱甚,加淡竹葉、燈草。
木通散
治癰疽諸發氣壅,大小便不通。
木通 黃芩 大黃 土瓜根 漏蘆 甘草 朴硝(各二錢) 梔子仁(三錢)
上㕮咀,水煎,溫服,以利為度。
瞿麥散
治癰疽發背,排膿止痛,利小便。
桂心 赤芍 當歸 黃耆 芎藭 瞿麥 白蘞 門冬(各等分) 赤小豆(一合,酒浸,炒乾)
如諸癰已潰、未潰,瘡中膿血不絕,痛不可忍者,加細辛、白芷、白蘞、薏苡仁。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酒煎溫服。
不止麒麟散
治癰疽惡瘡,生肌後行房事,用力勞動、努復出血不止。
血竭 檳榔 白芨 黃連 黃柏 訶子(各半兩)
總為細末,用雞子白調塗敷之,用紙貼之。藥干即換,不用水調。
仙方化痰丹
明礬 遲礬 大半夏(湯洗七次) 大南星(各二兩,一半湯洗七次,一半皂角煮)
內用南星一半,切作片子,卻用不蛀皂角截斷七片,各長一寸,用水同南星煮乾為度,去了皂角,只用南星焙乾,將前藥總為細末,水打硬麵糊候冷,用濃生薑自然汁,在內化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臥用淡薑湯吞下,立效。
肺癰黃耆散
(亦名桔梗湯。)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肩背煩悶,小便赤黃,大便多澀,不進飲食。
黃耆 天門冬 川大黃 紫蘇葉 赤茯 桑白皮 生乾地黃(各一兩) 杏仁 蒺藜 枳殼(各一錢) 當歸 甘草(各半兩)
加貝母、薏苡仁。
上為㕮咀,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桔梗丸
治肺癰,胸中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硬米粥者用。
桔梗(半兩) 貝母(半兩) 巴豆(一錢,去油)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強人進粥飲下五丸,羸人下三丸。若病在膈上者,吐出也;若膈下者,利出也;若下多不止者,冷飯三四匙,補之即止。治腸癰,壯熱大,微汗氣急,小腹腫痛,小便澀似淋,或大便澀難,如刀刺痛,及背肺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者用。
當歸(一兩,微炒) 甜瓜子(一合) 蛇蛻皮(一尺長)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之。利下惡物,為妙效矣。
牡丹散
治腸中未成膿,腹中疼痛不可忍者。
木香 牡丹 敗醬 甜瓜子 赤芍 桃仁 芒硝 川大黃(微炒,各三兩)
上為咀散,用水煎服。
茯苓湯
治腸癰,小腹牽強,按之疼痛,小便不利,時時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也。
赤茯 桃仁 甜瓜子 川大黃(微炒) 川芒硝 牡丹
上㕮咀,用水煎服,三四日即愈。
牛黃散
治腸癰成膿者,治之。
牛黃(一錢) 血竭(半錢) 大黃 牙硝 牽牛 牛蒡子 破故紙
總為細末,用溫酒調服,以利下膿血為度。
《千金方》:凡人患腸癰,其狀兩耳輪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疼痛,或繞臍痛,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者,不治者必死也。
漏蘆湯
漏蘆 黃芩 白芨 麻黃(去節) 大黃(各三兩) 升麻 白薇 枳殼(去白麵,炒) 芍藥 粉草(各二兩,炙)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熱服。本方黃芩去之。若見熱而實者,加大黃五兩,或加芒硝亦可。
升麻和氣飲
治瘡疥發於四肢,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腫下濕癢,並皆治之。
升麻 乾葛 桔梗 蒼朮(各一兩) 枳殼 半夏(制) 乾薑(各半兩) 陳皮 白芷 甘草(各一兩) 茯苓 當歸 大黃(蒸,各半兩) 芍藥(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燈心同煎,食前溫服。
復元通氣散
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青皮 陳皮(各四兩) 穿山甲(炮) 甘草(半生熟) 栝蔞根(各三兩) 金銀花(一兩)
加連翹、大黃、當歸(各半兩),皂角刺(一兩)
上為細末,熱酒調下,或用酒煎亦可。
黃耆茯苓湯
治諸癰疽膿出大多,虛熱不停。
赤茯苓 升麻 大黃 黃耆 黃芩 遠志 赤芍(各一兩) 甘草 人參 當歸 生地黃(各二兩) 麥門冬(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之,大效。
治諸疔瘡方法
如疔瘡初出,以不變色及不知疼痛,按搖不動,嵌頂,身發寒熱,便是此瘡。氣疔、水火疔、蛇眼、石疔、雄雌疔、爛疔、血疔、刀斧疔、紅絲、魚睛、紫硯、麻子諸般疔,急用圈黃藥,用臘月間雄豬膽一個,入雄黃、京墨、薑汁末,入為於膽內,用此藥塗在瘡上圈之,便不走黃。元疔發之上,便打一針,直到痛處便住,血出無妨,便入仙蟾拔毒,取黃藥入於瘡口內,即用水沉膏貼之,神應膏亦可。取黃回時,以瘡紅腫為度。四圍腫,可以放針出血毒黃水。如是走黃,看血筋到何處,以用火針刺斷其血筋立住,便不走黃。看先黃走入何處,結成一塊,便是黃者,可以黃上便放三五十針,等出血及毒氣,即用敷黃藥敷出毒矣。如是黃走者,左過右、右過左者,難治之,必死也。瘡上黃上放針無血出,如血紫黑者,難治,亦死也。用針取黃不用鐵針,只用金、銀、銅針者,初發急服追疔奪命湯,即能內消立效,以服飛龍奪命丹亦可,後服化毒消毒托裡散。以服諸藥,皆要大汗出為度。
取蟾酥法度
上將活蝦蟆眉稜上,用手裹捻油紙上,或是黃桑葉上便有蟾酥,用竹篾青刮離紙葉上,便於原刮竹篾上,插在背陰處,經宿酥自然干,收用之。
追毒丹
取黃去疔頭,追膿毒立效。
蟾酥(一錢,乾用老酒化) 蜈蚣(酒浸,炙乾黃) 硇砂(一錢) 白丁香(一錢,無此味加巴豆) 巴豆(七粒,去殼不去油) 雄黃(二錢) 輕粉(一錢) 硃砂(二錢,為衣。如無,黃丹亦可)
總為細末,面調水為丸。如丸不就,用酒打麵糊為丸如麥大,兩頭尖,入於針破口內,用水沉膏貼之,後用膏藥及生肌藥迫出膿血毒物。又如有黑陷漏瘡者,四圍死敗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藥追毒,去死肌敗肉,生新肉愈矣。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病輕者不必用針,只以手指甲爬動於瘡頂上,安此藥水沉膏貼之,其瘡即時紅腫為度,去其敗肉為妙,用之神效立驗。
水沉膏
將白芨末放在盞內,用水沉下去,用紙貼之,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藥,方在前。敷黃藥
蟬蛻 殭蠶
又方:絲瓜葉、連須、蔥白、韭。
又方:蒼耳根苗燒灰,白監梅灰,藍靛為妙。
總為細末,酸醋調塗四周,留瘡口上,毒出如干,再以醋常常潤濕為度。如不退,加前敷藥、化毒散血拔毒散立效。
疔瘡陷頂,專治疔瘡發背,諸般惡瘡癤及膿水不幹者。以用鐵鏽,不拘多少,研為細末,用醋調塗疔瘡上,須臾疔毒自然凸出,膿水即干,立效。
追疔奪命湯
秘方速效,能內消腫。
羌活 獨活 青皮(多用) 防風(多用) 黃連 赤芍 細辛 甘草節 蟬蛻 殭蠶 腳連(各等分)
加河車、澤蘭、金銀;有膿,加首烏、白芷;要利,加青木香、大黃、梔子、牽牛;在腳,加木瓜。
上㕮咀,每服五錢,先將一服加澤蘭、(少用葉。)金銀花各一兩,生薑十片,同藥擂爛,好酒鏇之,熱服;不吃酒者,水煎為妙。然後用酒、水各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熱服,汗出為度。病退減後,再加大黃二錢,煎至熱服,再以利一兩服,去餘毒為妙。此方以藥味觀之,甚若不切,然效速於神驗,萬無一失,累用累效。如有別證再出,宜隨證加減治之速效。
若心煩嘔吐,加甘草節一錢,豆粉,酸漿水下。嘔逆噁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湯下,紫河草、老薑,用米醋一口吞下。心煩嘔,名伏暑,用硃砂五苓散。嘔逆,加母丁香、石連。不止,用不換金正氣散,又加人參、木香。嘔不止,因吃水多,手足冷,以黃連香薷散吞之消暑丸。冷不止者,加宣木瓜、牽牛。心煩加麥門冬,赤芍、梔子、燈草。潮熱,加北柴胡、黃芩、淡竹、絲茅根。眼花,加硃砂、雄黃、麝香少許。腹脹加薏苡仁、寒水石;自利,加白朮、白茯苓、肉豆蔻、米殼。腹內痛不止,加南木香、乳香。喘嗽,加知母、貝母、蜜少許。頭疼,加川芎、白芷、蔥白;痛不止,加蘿蔔子、川芎、蔥白擂碎敷於太陽即止。痰涎多,加生艾尾葉,用米醋擂取汁,嗽去痰。咽喉痛,加山豆根、靈消根、梔子、淡竹葉、艾葉、燈草。大便秘,加赤芍薑製,枳殼、大腹皮。小腑秘,加赤芍、赤茯、木通、車前、燈草。尿血出,加生地黃、車前。鼻血出,加野紅花、地黃、藕節、姜皮生用。骨蒸,加絲茅根。無脈,服二十四味流氣飲。瘡不痛,頂不起,灸三狀,更不痛,不治。秘方,加進葉,速效內消,一生受用矣。
飛龍奪命丹
專治疔瘡發背,腦疽,乳癰疽,附骨疽,一切無頭腫毒惡瘡,服之便有頭,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惡證藥中至寶,病危者服之立可矣,萬無失一。此乃家傳之秘方,一生受用,不敢輕泄,神速之驗,即愈立效。
蟾酥(二錢,乾者老酒化) 血竭(一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雄黃(三錢) 輕粉(半錢) 膽礬(一錢) 麝香(半錢) 銅綠(二錢) 寒水石(一錢) 硃砂(一錢,為衣) 海羊(二十個,蝸牛即是,連殼用之) 腦子(半錢,無亦可) 天龍(一條,酒浸炙黃,去頭足)
上為細末,先將海羊研為泥,和前藥為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酒打麵糊為丸。每服二丸,先用蔥白三寸,令病人嚼爛,吐於手心,男左女右,將藥丸裹在蔥白內,用無灰熱酒三四盞送下。於避風處,以衣蓋覆之,約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熱酒數杯,以助藥力,發熱大汗出為度矣。
初覺二丸即消,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三五日病重者,再進二丸即愈。如疔瘡走黃過心者,難治之。汗出冷者,亦死矣。如病人不能嚼蔥,擂碎裹藥丸在內,熱酒送下。瘡在上食後服,瘡在下食前服。服此藥後,忌冷水、黃瓜、茄子、油、豬、雜魚肉、濕面,一切發風發瘡毒類之物,不可食之。又忌婦人。洗換狐臭,百發百中,此藥活人多矣。
歌括:血竭蟾酥輕粉,雄黃銅綠硃砂;膽礬寒水麝香加,三七海洋研化。專治疔瘡惡毒,腦疽發背無差。如綠豆大二丸佳,細嚼蔥酒送下。衣被蓋之汗出,返魂救死堪誇。神仙傳與世人家,奪命金丹無價。
凡患疔瘡癰疽等瘡癤毒,專治此瘡,能令內消去毒,化為黑,水從小便出,萬無失一。此方不得秘,又不許輕泄,謹之,慎之,寶之可也。
乳香 知母 半夏 天花粉(可加貝母) 穿山甲 白芨 皂角 銀花(各一錢)
上為㕮咀,用無灰酒一碗,煎至半碗去滓,只作一服溫服,不得加減。再將滓搗碎為細末,加秋過芙蓉葉一兩,用蜜調井花水及敷藥於瘡口上,如干再用蜜水潤濕過一宿自然消,不必用第二服。
雄黃丸
利大腑,去毒積。
鬱金 雄黃(各半兩) 大戟 芒硝(各一兩) 巴豆(四十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九丸,用巴豆半粒擂爛,冷白湯送下。如要打痰,以桑白皮、杏仁煎湯,冷吞下即行。
又方:以大戟為末,每服三四錢,茶清調服即行。
又方:如要下積,用江子二十一粒,木香、丁香、桃仁各等分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溫白湯吞下。
過藥
江子(一兩) 豆豉(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每服七丸,白湯送下即行。忌食熱湯物。過後,以溫白粥、米湯補之。
拔黃藥:用蟾酥、飛羅面為丸如梧桐子大,可將一丸放在面前舌下,即時黃出。
百二散
(又名護心散。)治發疔瘡煩躁,手足不住發狂者,急宜服之。
甘草節 綠豆粉 硃砂(各等分)
上為細末。甚者水調服之,大效。
返魂丹
治病同前。
麝香(少許) 雄黃(二錢) 蟾酥(一字) 江子(七粒,去殼,燈上燒存性)
上為末,和酥點舌上三次,含化咽之,其疔自爆,勿用鐵器,忌之。
治瘰癧神效方法
凡患瘰癧,不問年深月久者,先用箍子箍住其瘡,以後用艾火,從下面兒癧上灸一個起,以等下灸上去,灸到母發之處即住,每一個上用大蒜一片貼之,灸五七壯止,隨灸一個,便用膏藥貼之,當時一日一換,立見神效矣。
秘傳膏藥
真綠豆(二兩半,炒,用銅銚子炒黃色,枯了為妙) 檀香(半兩,焙乾用) 香竭(香節亦可) 膽礬(半兩,真者取毒生肌,後不用此味) 乳香 沒藥(各半兩,痛用) 輕粉(匣子亦好,少用) 南蛇膽(無亦可) 麝香(破者可用,初灸不用)
上為細末,諸藥半兩,可用豆粉五兩,米醋調成膏,攤開油紙上貼之。不生肌,加生肌藥即愈矣。
五香連翹散
治一切積熱,結核,瘰癧,癰疽,惡瘡,腫癤。
沉香 連翹(去蒂) 桑寄生(升麻亦可) 丁香(去枝梗) 射干 獨活 乳香 升麻 大黃(蒸,要利生用) 木通 羌活 甘草 麝香(破者用) 青木香(各等分)
又方加生黃耆。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煮取八分,食後熱服,以利下惡毒為度。本方有竹瀝、芒硝隨證熱輕重,當自加減為妙,再用此滓煎湯洗之,其瘡即愈。
立效散
(又名六一散、益無散。)瘰癧初發之時,服此藥即安。
滑石(一兩) 甘草(二錢)
二味為末,先將此末每服一錢半,米飯調服。臨睡進一服,半夜再進一服。
又方:用荊芥穗、殭蠶、黑牽牛各四錢,斑蝥二十八個。(去頭、足、翅,入糯米炒黃色,去斑用米。)
總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五更初時,用溫酒調服,等惡物從小便中出。如小便無惡物行,次日再進一服。又不行,第三日早五更初,先進白糯米稀粥,卻又再一服,更以燈草湯調琥珀末一錢服之,以小便內利下惡物為效,絕根不發。如肚疼痛不止,利惡毒不住,可用生冷茶補之。肚痛不止,用防風擂水解之。前藥不可多用。
牛蒡子丸
治風毒,結核,瘰癧,腫痛不止。
牛蒡子(微炒) 首烏(各一兩) 干薄荷 雄黃(各二兩) 牛黃 麝香(各二錢) 皂角(七皮,水二升,捶汁煉膏)
上以為末,用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黃耆湯下。
四聖散
治瘰癧去利後,用此補之。
海藻 石決明 羌活 瞿麥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經驗治咽喉方法
夫咽喉者,為一身之總要,與胃相接,呼吸之所從出。若有胸膈之間蘊積熱毒,致生風疾,壅滯不散,發而為咽喉之病。喉內生瘡,或狀如肉腐為腫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則生出重舌。治之尤宜先去風痰,以通咽膈,然後解其熱毒,遲則有不救之患。又有熱毒衝於上齶而生瘡,謂之懸癰,及腑寒亦令人咽門吐吞不利。臨病須當審詳其證,施以法治。
化毒托裡散
治咽喉風熱上攻急閉,腮頰腫痛,並雙蛾單蛾結喉,重舌木舌,並皆治之,以利即解。
玄參 木通 大黃(生用) 淡竹葉 梔子 生地黃 燈草(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水煎溫服。
灌漱急解,用水清油調皂角末、百草霜吞下亦可。
山豆根湯
治咽喉腫閉疼痛。灌漱去痰,噙之嚥下即愈。
山豆根(解毒) 靈霄根(生肌) 梔子 淡竹葉 艾葉 燈草
上為㕮咀。吃酒者,用酒煎;不飲酒者,水煎亦可。有孕婦人不可服。若諸喉生瘡者,好了吃此藥五六服,絕根好矣。
吹喉祛風散
治咽喉中生瘡、腫痛,纏喉風閉,單蛾雙蛾結喉,急喉風,飛緣入喉,重舌、木舌等證。
膽礬(鴨觜炒) 腦子(一字) 碧雪 白殭蠶(炒去絲) 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 燈草(米糊漿炒)
若病不退,加雄黃、豬牙皂角,去皮炙黃,焰硝、藜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未成者速散,已成者即破立愈。重者吹入鼻中。如痰多,急解,用生艾尾葉,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立愈矣。
又方:用臘月豬膽,以明礬為末,入在膽內,風中吹乾,取礬碾末吹之,立效。每年發者,可灸火不發。
又方:若牙關緊閉者,取九龍川名金釵草,單枝上為妙,只用根不用皮,打碎用綿子裹著,縛在筋頭上,以去五六次於牙關上,牙關即開。又以喉中五六次,痰涎即出。後用火炙鹽為末,綿子帶鹽去潤之即愈。進食後有返復,取生薑捶碎,將皂角炙過,炙鹽為末,用綿子裹姜帶鹽,並皂角末去潤五六次,即能愈矣。
治纏喉閉急證,以米醋生薑同擂灌之,喉瘡即破。
鼓槌草 土牛膝
加烏藥為妙。
上二味生擂碎取汁,用醋灌下,重者灌於鼻中,吐痰即愈。乾者為末,米醋煎之亦可矣。
如聖散
治急時氣纏喉風,漸入咽塞,水穀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並皆治之。
雄黃 藜蘆(生) 白礬 牙皂(去皮、炙黃)
加蠍梢七枝。
上為細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吐出頑痰愈矣。
又方:用白藥、山豆根同煎噙之,灌漱後嚥下一二口即愈。
經驗治瘋狗咬人方法
如若瘋狗才傷人之時,即便吃清油半盞,能清其心,急取雄黃炒斑蝥去頭、翅、足,研為細末,一日服一個,用雄黃以酒調服,至七七四十九個,以服四十九日,少用冷水入清油亦可。若小便利,下惡毒為度,如不利者,多進一服,利後肚腹疼痛,急用冷水調青靛服之,以解其痛,再以黃連水煎服之亦可。服藥之後,不得便吃熱物,即絕根愈矣。瘡口莫等好,如不破可以灸破,待出血去毒氣,再不發也。如是小便出血,不可治也,此之必死矣。
治傷人死對周急解之。凡傷人已後,至一年或一百日內發者已死,但心間溫者,便可救之。急取槐花一斤,用酒水二大碗煎至碗半,以溫服之;不能用者,挑開口灌入喉中,少時便能蘇省,一個時辰之後,用溫清粥與吃之,此個即無事矣。如若不然,再將藥滓煎服之,不可與冷水及羊肉,一應發風毒類之物,切須忌之。
又方:若復發者,無藥可療,用之極驗。
雄黃(明者,五錢重) 麝香(五錢重)上各研為細末,勻和一處,用好酒調二盞服之。如不能服者,則捻其鼻而灌之。
服藥已後,必然得睡,切莫驚起,任其自醒,後利下惡物,再進藥數服,即見此藥效矣。
又經驗方法:用杏仁不拘多少,去其皮尖,又以馬藺根一處同研細,先以蔥煎湯洗之,然後再以此藥敷之,或單以杏仁一味,去皮尖用之亦可。
又方:用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花水研成膏,先以鹽湯洗淨,後敷之。
又方:用虎骨油搽之,即可立見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