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序
夏序
昔司馬遷為淳于作傳,詳紀治驗病案,凡數十則,脈因證治,瑣屑無遺,其殆後世醫案之濫觴歟。蓋以醫雖小道,輒寄死生。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不讀書不知規模,不臨證不知變化,良以體質各異,病變不常,呆守成方,必多貽誤,雖飽若孝先之腹筒,亦徒成趙括之兵書耳。案者治病之實錄,臨證之南針也。書多空泛,率意而為,論雖奇不能必其有用,理雖足不要決其可行。案則事實俱在,難於假借,讀書不如讀案,古人已有言之者。惟是世傳醫案,多於牛毛,凡屬名家,必有專刻,雖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然普通所不免者,有數弊在:研辭琢句,儷白俳黃,或則洋灑千言,或則寥落數字,但論詞華,不言醫理,舉凡病理病證、診斷處方,均所不問,徒誇詞藻之工,實乖醫案之例,乃一二文學之士,倡之於前,便佞之徒,步之於後,相傳輾轉,風氣遂成,此一弊也。理無全勝,學有專長,但出一編,必求全品,徒誇博洽,不問精粗,其方之合否不顧也,其治之效否不顧也,以多為貴,以博為能,如靈胎所謂記賬簿子者,此二弊也。上工全九,中工全八,證有不治,藥無十全,乃好大喜功,侈言治驗,或出門人之手,為師諱過,或屬自編之案,為己掩瑕,偽造驗方,妄言效案,一若有治必愈,無病不痊,大言炎炎,欺人欺世,後人得之,真贗難辨,此三弊也。零縑斷錦,剩玉殘金,首尾不全,始末無考,雖珍敝帚,終屬殘葩,病變之轉移無尋,治療之步驟莫考,其效其否,固不可知,其是其非,又焉能曉,此四弊也。更或有案無方,但仰高深而莫測,更或有方無案,徒瞻方藥而興嗟。凡此諸端,悉為通病,各家名集,均所不免,此則好學之士所心憂,習醫之流所顰蹙者歟。廉臣先生,越水名家,醫林前輩,刻有《全國名醫驗案》之輯,將以補苴前失,嘉惠後來,意至美也。不棄鄙愚,書來乞序。僕濫竽海上,竊吹醫林,閱人雖多,究未徹天人之奧;濟世縱急,恨難銷塵世之祲。睹此瑤篇,歎為觀止,反復尋玩,覺其取捨謹嚴,收羅宏博,評釋精確,編制新奇,如掌觀螺,如眉列岫,一洗古人之積弊,能垂後學為楷模,其用心之細,編制之精,誠為昔人所未夢見。而況一時俊彥,盡入藥籠,全國勝流,都登簡冊,凡諸作者盡屬名家,今人固不讓於古人,一編竟可敵乎萬卷。千絲成錦,百花成蜜,皇然鉅製,蔚為大觀,談醫者手此一編,其不亞於掌中珠枕中秘乎,是為序。
古邗夏應堂
丁序
醫之有案由來尚矣。自伊尹制湯液,仲景論傷寒,綱舉目張,千古方案之楷模粲然大備。降而愈下,文字日繁,號稱名醫者幾無人不有醫案。然,或敘其初而遺其終,或備其方而略其效,語焉不詳,識者病焉。越邦何廉臣先生,國醫手也,其治效之捷敏,固早彰彰在人耳目矣。顧乃欲然不自足,徵求全國名醫驗案,彙纂成編,出而問世,將以收集思廣益之功,而符聲應氣求之義,用力至勤,用意甚盛,其有稗於醫界者,豈淺鮮哉!福保亦嘗從事於醫,在二十年前與先生頗有相知之雅,而當時之以醫學相往還者,如李先生平書、蔡先生小香等,皆相繼謝世,遺書俱未刊行,頗有身後寂寞之嘆。今獲睹斯編之成,於欣慰之餘,又不勝身世今昔之感矣。方今世界各國,科學之進步一日千里,即以醫論,歐化東漸,幾有奪我而代之之勢,苟不急起直追,取固有之藝能發揮而光大之,將恐國粹淪亡,而我四萬萬人之生命,胥寄託外族之手,言念及此,不寒而慄。自今以往,自當策萬駑鈍,與先生同上醫學競爭之戰線,尤願與全國名醫共勉之,群策群力,以紹岐黃之統緒,中國醫學庶有豸乎?請以是編為左券也!可是為序
民國十八年三月 無錫丁福保識
徐序
嘗聞選輯之難甚於自著,觀於醫學一門而益信矣。吾國醫書著者,奏多門類,不必皆全體例,不必皆善而發揮個性,靡不各有其特色。獨至選本,則薈萃群言,折衷至當,非學識目光超過古人之上,不克勝任愉快。以《六科準繩》之博大,不及《張氏醫通》之精確;以《名醫類案》之名貴,不及《續名醫類案》之審慎,選輯之難蓋如是矣。曾見近日新出所謂某某醫案者,所選燥病一門,竟有全用香燥、溫燥者,以燥治燥,寧非誤盡蒼生?此由操選政者學識未至,而徒以是書為宣傳之舉也。醫之經驗豐富者,日診數十百人,非必重大之證皆可一一著為治驗也,必其治有特異之點,為古籍所未及詳者,而其治法用藥亦能別出心裁,戛戛獨造,理法謹嚴,心思靈變者,始有立案之價值。蓋所以立案昭示來許,可為後學法程,非自伐其能,藉是為宣傳之資料而已。大東主人所出《名醫驗案類編》一書,雖為近人治驗,而首尾完具,較之昔賢治驗尤為切近,操選政者又屬何廉臣前輩,年高德劭,舊學既夙有根抵,新學又熟知門徑,以主選政,允無愧色,裨益後學,厥功甚偉。吾知此書一出,不脛而走,可以預卜,尚望得是書者,先於《內》、《難》、《傷寒》、《金匱》,歷代名家言生理、病理、診斷、治法、藥性、方法為深刻之研求,諳其正病正治,至其中後變化,然後研究昔賢醫案,並參諸是書,以長閱歷,以當實驗,庶幾有體有用,不至得魚而忘筌,倒果而為因,則於大東主人廉臣前輩之用心力不負矣。若絕無根抵,不知先後,而欲借徑於醫案以求速成,則不揣其本而齊其末,非不佞之所敢知,亦非昭示來許之苦心也。
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徐相任序
陸序
編醫書難,編醫案尤難,編他人之醫案則難之尤難。夫案者,按也。按其脈、按其證,非有真知的見,洞悉病源,斷難貿然處方。考之古籍,醫案之最古者,莫加倉公傳之二十餘案。(司)馬遷非醫者,而詳敘脈證,無微不顯,無隱不彰,如尺脈上像際,欲男子而不得其精微,何如乎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其詳敘證脈,極纖極微,迄今攻醫者無不奉為圭桌,以雖非醫案而按脈按證,較之醫案實有過之無不及。余於古人醫案,最喜讀徐洄溪、吳鞠通、王潛齋三書,蓋此三書,皆三子所親編。雖洄溪、鞠通、潛齋未必能盡愈諸病,而醫案所載,則皆治驗心得之證,讀之可以見前輩治病之手眼,足資借鏡者也。今上海大東書局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之輯,有案皆驗,無方不靈,當風雨晦明之日,靜坐斗室,手批是編,不啻聚群彥於一堂,而得親其謦咳洵可樂也。至採輯之嚴而不濫,分類之精而不瑣,較之江氏《名醫類案》、魏氏《續名醫類案》,實無愧色。夫編他人之醫案而能精確如是,不難之尤難乎!因樂而為之序。
民國十有八年一月十五日 青浦陸士諤序
秦序
秦子曰:醫之價值,當求諸實驗之結果。何以故?《說文》云:「醫治病工也。」既為治病工,則其責任但求能治病,治病結果之良窳,即為其價值,初不必斤斤於流派之爭也。彼中醫自詡為哲學醫,西醫自詡為科學醫。以僕視之,哲學本身固不能治病,即科學本身亦奚能起疾?同一僥倖試驗,而互以哲學、科學爭修短,其價值果何據耶?僕初治文學,繼而攻醫,舉各家學說讀之,若有所得;又取西說閱之,胸襟豁然,偶為文章,自信可敵千人。迨十年來臨診之結果,覺古人之言可信,而不可信昔之驕人者,且斂抑不自禁。蓋學說、實驗之別,不足為外人道如此。語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又曰:「九折肽為良醫。」又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診多。」洵有得之言哉!更徵諸今日,西醫之攻汗中醫,無所不至;而中醫在社會果未嘗失去固有之位置,抑且信仰者益加眾,無他,中醫實驗之結果足以制勝西醫也。故僕以為實驗之結果,即醫學之價值;結果之完美,即醫學之進步。醫案者,結果之表現也;驗案者,價值之真據也。嘗本斯意,久欲以切實之文字,介紹於世人。爰於去歲,編印《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一書行世。乃今歲,大東書局主人持《當代名醫驗案類編》索序於余。觀其緒論,使醫者受實益,病家資啟發,不禁喜其用心之不謀而合。更觀其編次,分四時六淫、八大傳染,又不禁嘆其分析之新穎精密焉。僕局處江濱,愧無建樹,對此奚僅興天涯知己之感,實足為今之好高論而不務實際者當頭棒喝。乃不辭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上海秦伯未書於新中醫社
丁序
醫學之道,明理為先,其次辨證,其次用藥,是三者不可廢其一也。世之有自詡以為醫學淵博者,考其醫理則明晰有餘,而及其臨證則往往致誤不淺者,何也?蓋彼惟知株守故書,而未曾微細揣摩於辨證用藥之中也。夫求辨證用藥之得當,豈易言哉?非有宏富之經驗,精密之考察,則每每失誤毫釐,鑄成大錯,所謂庸醫殺人者,蓋大多如此也。大東書局主人有鑑於此,亟圖挽救其弊,特請越中宿醫何廉臣先生,薈萃多方,編集成帙,皆名醫一生經驗之所得,外感六淫、八大傳染無不咸備,精選細校,有美皆臻,非惟可以作學醫者之津梁,即素鮮醫學知識者,亦可藉以觀米知山,為康健之指南。允宜人人手執一編,則人人悉登壽域,庶不負編此書者願人長壽之初衷,而吾國東亞病夫之俏,亦庶幾可以免夫。是為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 丁惠康序於上海肺病療養院
郭序
醫有理,理莫精幹《素問》;醫有法,法莫備於仲景。顧《素問》詳於養生而略於治病,不僅足為醫家之模範已也;仲景之《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則窮原竟委,移步換形,舉凡病情之正變順逆,與夫誤治之為險,為壞,為陰陽易,為勞復、食復,靡不曲折詳盡以求至當。蓋《傷寒》、《金匱》者,後世醫案之權輿也。越中名醫何君廉臣,沈浸古籍,固已著手皆春,馳聲遐邇者矣。又痛近代粗工,鹵莽滅裂,草菅人命,乃類編《全國名醫驗案》,條分縷析,不厭求詳,將壽之梨棗,以為一知半解者痛下針砭,寓書乞予序之。慨自海通以來,白人挾其物質之文明陵躒吾國,由政治經濟之落後,而鄙夷且及於學術,中醫一道遂為世所詬病。不知吾國醫學,實遠勝於歐美。姑以勞證一端言之,彼輩萃無量數之名醫,迄未發明治勞之法,與其應用之藥品。我國二千年前之仲景,已立剛性以建中為主,柔性以白虎為主之治勞兩大法,日月不磨,如算學家之有公式焉。自李東垣著《脾胃論》,以升柴耆蓮為主,大吹特吹,自詡為升發東方震卦甲木之清氣。究之,以燥濟燥,否結之弊百出,後世不察,奉為圭臬,而仲景之剛性治勞法止。自張景岳創八陣,以冬、地膠膩填下為說,伊尹割烹,易牙調味。陳修園雖著論非之,後人喜其濃厚,謂可以滋陰而配火,助淡黏礙消化,至死不悟,而仲景之柔性治勞法止。朱丹溪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又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其謬與景岳等拜金主義之庸工,以其言足以迎合富貴人之心理,視為金科玉律,終身吃著不盡。然與仲景治虛勞皆有桂枝;及以竹葉石膏治病後虛羸少氣;以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安中益氣等說,大相背馳。不學無術,殺人如麻,中醫之不振,誰之咎歟!何君此編,以實事求是為依歸,以條目詳明為程式,原始要終,纖悉罔遺,是真有合於《素問》、仲景之心法矣。復古道,昌醫學,以戰勝於世界夫,豈異人任哉!予故歡喜讚歎,不敢以蕪陋辭而為之序。
大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 瑞安奇遠郭弼拜序
緒論
嘗覽太史公作方技傳,記述驗案,名曰《診籍》,後世通稱醫案,即近今東西醫所謂診斷書也。竊思案者斷也,惟能斷乃可稱案;方者法也,惟良法乃得流傳。前清徐靈胎先生曰:凡述醫案,必擇大證及疑難證,人所不能治者數則,以立法度,以啟心思,為後學之津梁。奈今之時醫,於古書全不講求,專奉葉氏《臨證指南》為金科玉律,依樣葫蘆。俞東扶先生云:《指南》全部,亦僅數年之醫案,豈足賅葉氏之一生。自刊行以來,沾溉後學,被其惠者良多;而楞腹之輩,又藉此書易於剿襲,每遇一證,即鈔其詞句之精華,及藥方之纖巧而平穩者以應世,而舉一切醫書束之高閣,簡便則甚矣,而不知學之日益淺陋也。嗟乎,豈《指南》誤人耶,抑人誤《指南》耶。又批孫東宿治瘧止腰痛案曰:此案病情反復,孫公能隨其病機曲折以赴之,就所錄者己有七次,治法惟始終匯載方中,知其間有效有不效,而終底於效,乃可垂為模範。苟逸其半而存其半,則不知病證之來源,未明結局之成敗,何以評騭其是非乎,因不禁慨然於《臨證指南》矣。
今之識者,鑑於科學日益發達,以醫為生命關係,而實兼生理衛生理化博物等科。於是設醫學校、醫學會,發行醫學報、醫學雜誌等,策群力以探討,匯眾慮以研幾,務日蘄新理之發明,佐古方之不逮,可謂盛已。雖然,霜鐘不應,而敝帚自珍,其非交通便利之區,尚不足以普及,故往往有力學之士,專家之醫,於療病能洞見癥結而施方卓有奇驗者,徒以聲氣鮮通,致湮沒而無聞,夫豈醫學昌明之世所宜出此乎?況以我國幅員之大,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問者異俗,南北土性燥濕、民氣強弱之不同,與醫理皆息息相關,故一切病源病狀診斷療法,決不能強使一致,苟非各出驗案,以析異同、資比較,將無以指迷廣見而速醫學之進步焉,此廉臣所以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之輯也。爰為新定醫案程式:一病者,二病名,三原因,四證候,五診斷,六療法,七處方,八效果。庶幾分際清晰,事實詳明,俾閱者一目瞭然。照此程式,登報徵求,各省來稿,約近千種,其中學驗兼優,可為後學師範者固多,而閉門造車欲求出門合轍者亦不鮮。爰為之一一瀏覽,悉心鑑別,隨選隨按,隨按隨錄,選按既竣,題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約分二集,釐為十四卷。初集名四時六淫病案:第一卷風淫病案,第二卷寒淫病案,第三卷暑淫病案,第四卷濕淫病案,第五卷燥淫病案,第六卷火淫病案(即溫熱病案);二集名八種傳染病案:第七卷溫疫病案,第八卷喉痧病案,第九卷白喉病案,第十卷霍亂病案,第十一卷痢疫病案,第十二卷痘疫病案,第十三卷瘄疫病案,第十四卷鼠疫病案,此為時病疫病之大綱也。大綱之中,又分子目,例如風淫病案,凡本證、兼證、夾證、變證,名雖各異,而原因於風淫者皆統括於其中,使閱者得其頭緒,便於檢查,其餘均仿此例。予合而觀之,其案多潛心於經旨,參酌歷代名醫之治驗,學有淵源以療病,間有旁參新醫學說以闡發古醫學,故能起人所不能起之病,尤足增長見識,推廣治療。且每案自始至終,詳悉載之,堪為後學之階梯,立案之金針也。前清名醫周澂之云:宋後醫書,惟案好看,不似註釋古書之多穿鑿也。每家醫案中,必各有一生最得力處,細心遍讀,是能萃眾家之所長矣。後之學者,苟能尋予所集,朝夕觀摩,則於四時之六淫,各省之疫病,大致楚楚,瞭如指掌;較之葉氏《臨證指南》,有始鮮終,有終無始,究之治驗與否,無從徵驗,其獲益之多寡,經驗豐富者自知之,又何待老朽贅言哉。竊謂此書出,非但醫家受其益,即病家獲睹,有以啟發,而不為庸工所誤,海內蒼生,受惠無窮;而當代諸名醫實地經驗,仁民濟世之誠心,同大壤不休矣。若老朽僭為選按,聊附驥尾云爾。
公元一九二七年正月 越醫老朽何廉臣識於蠡城臥龍山麓之宣化坊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第一卷 風淫病案
冒風夾驚案(兒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厚昆子,年四歲,忘其住址。
病名 冒風夾驚。
原因 素有暮汗,庚申二月十三日寐醒即起,出外冒風,陡聞爆竹而驚。
證候 一起即身熱咳嗽,時發驚竄,咳痰不爽,狀似欲痙而不痙。
診斷 指紋紫,脈搏數。此伏氣在於肝膽,猝因風邪而起。
療法 以荷、蒡、蟬、豉、前、桔、象貝等疏風開痰為君,桑、丹、藤、竹、梔、銀等清泄肝膽以佐之。
處方 蘇薄荷(五分) 炒牛蒡(六分) 淨蟬衣(四分) 淡香豉(八分) 前胡(八分) 苦桔梗(四分) 象貝(五分) 焦山梔(八分) 冬桑葉(一錢) 粉丹皮(八分) 雙鉤藤(一錢) 銀花(八分) 鮮淡竹葉(十片)
復診 一劑即汗,身熱雖減,痰嗽如前,急進三汁飲順氣降痰。
次方 生萊菔(汁) 生、雅梨汁(各兩大瓢) 鮮薄荷汁(四滴) 重湯燉十餘沸,溫服。
三診 溏便五次,咳大減。轉氣逆,微呻多眠,喉有痰聲,口渴喜飲,此熱壅肺也,仍進清肺降痰。
三方 甜葶藶(五分) 川、象貝(各五分) 馬兜鈴(八分) 銀花(八分) 淨蟬衣(四分) 冬瓜子(一錢) 鮮茅根(二錢) 鮮蘆根(三錢) 鮮竹葉(十片)
另用西月石(三釐) 制雄精(一釐) 川貝母(四釐) 生白礬(二釐) 研勻,藥湯調下。
四診 服後吐痰三口,上午熱減,下午熱起,氣逆殊甚,口渴汗黏,指紋紫青,防有肺脹之險,急進加減葦莖湯消息之。
四方 活水蘆根(一兩) 冬瓜子(一兩) 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
五診 上午喘減,咳加多汗,頭額之熱已輕,姑進辛涼宣達、降胃清熱法。
五方 銀花(八分) 連翹(一錢) 蟬衣(五分) 前胡(八分) 焦山梔(一錢) 枳實(八分) 竹茹(一錢) 竺黃(八分) 知母(一錢) 馬兜鈴(七分) 淨楂肉(一錢)
先用鮮枇杷葉(五錢) 鮮茅、蘆根(各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煎湯代水。
六診 昨日下午熱勢未作,小溲清者漸紅,眠少,氣逆大平,夜間口渴不作,清晨熱勢更衰,惟咳仍多。
六方 前方去蟬衣、焦桅、知母,加光杏仁一錢、川貝錢半。
七診 熱又較盛,咳氣微促,顴赤、唇乾、小溲紅,仍仿前法加減。
七方 銀花(一錢) 連翹(一錢) 蟬衣(五分) 前胡(八分) 栝蔞皮(一錢) 枳實(八分) 淡竹茹(一錢) 知母(一錢) 馬兜鈴(一錢) 焦山梔(一錢) 枯芩(八分) 冬瓜子(錢半) 象貝(八分)
先用鮮茅、蘆根(各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二十日服後,大便一次,乃七日前積矢也。再服二煎,廿一晨吐痰甚多,其熱全清而愈。
康按:此即俗稱急驚風之候。綜觀是證,明是蘊熱挾痰凌肺作脹,早用二方清潤,反致邢不外達,疊次以清宣降胃滌痰而應,可見小兒痰證之不易肅清也。惟其不易肅清,所以先後之間不容欲速,欲速則不達,有如是者,可為病家欲求速效者炯鑑。
冒風夾食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沈小江,年十九歲,住昌安門外恂興。
病名 冒風夾食。
原因 感冒外風,恣食油膩轉重。
證候 初起微覺頭痛,鼻塞噴嚏,略有咳嗽。不忌油膩,遂致咳痰不爽,胸悶氣急。
診斷 兩寸滑搏,舌苔邊白中黃,後根厚膩。脈證合參,此食積阻滯於胃,風痰壅閉於肺也。
療法 當用荷、蒡、前、桔為君,疏其風以宣肺,杏仁、橘紅為臣,豁其痰以降氣,佐萊菔子以消食,使春砂仁以和氣也。
處方 蘇薄荷(錢半) 炒牛蒡(錢半)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光杏仁(三錢) 廣皮紅(一錢) 萊菔子(三錢) 拌炒春砂仁(六分)
效果 連服兩劑,諸症輕減。惟咳嗽痰多、黃白相兼而且稠黏,原方去薄荷、牛蒡,加栝蔞仁四錢、馬兜鈴錢半、片黃芩一錢,連進三劑。病人小心忌口,遂得痊瘥。
廉按:冒風即鼻傷風也,病人每視為微疾,多不服藥、不避風寒、不慎飲食,必至咳逆痰多,胸悶胃飩,或身發熱,始就醫而進藥,我見以數千計。此案方藥,看似尋常,然服者多效。再囑其避風寒、戒酸冷,病可全廖,否則每成肺病,慎旃慎旃。
傷風案(內科)
何拯華(住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悅來,年甘四歲,業商,住張家韝。
病名 傷風。
原因 脫衣易服,驟感冷風。
證候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兩手微冷,鼻鳴乾嘔。
診斷 脈浮緩而弱,舌白滑。浮屬陽,故陽浮者熱自發。弱屬陰,故陰弱者汗自出。其鼻鳴乾嘔者,衛氣不和,肺氣因之不宣也。
療法 先發其汗,病自愈。初用桂枝湯護營泄衛,加杏仁者取其降氣止嘔也。繼用肘後蔥豉湯加蔻仁,通鼻竅以止其鳴,宣肺氣以平其嘔。
處方 川桂枝(八分) 光杏仁(三錢) 清炙甘草(五分) 鮮生薑(一錢) 生白芍(七分) 大紅棗(二枚) 服後呷熱稀粥一杯。
接方 鮮蔥白(二枚) 淡香豉(二錢) 鮮生薑(五分) 白蔻末(四分,沖)
效果 進第一方後,周身漐漐微汗,諸證悉除,惟鼻鳴乾嘔如前。接服第二方,鼻氣通而不鳴,乾嘔亦止。囑其不必再服他藥,但忌腥髮油膩等食物自愈。
廉按:同一傷風,有風傷衛者,有風傷肺者,傷衛較傷肺為輕,故但用調和營衛之桂枝湯,專驅衛分之冷風以疏解之。然惟風寒傷衛,脈浮緩、舌白滑者,始為愜合。若誤用於風溫襲衛,輕則鼻衄,重則咳血失音,好用漢方者注意之。
傷風兼惡阻案(婦科)
陳艮山(江西全省醫學會)
病者 吳堯耕之女,年十九歲,住省城。
病名 傷風兼惡阻。
原因 體弱多痰,臘月行經。後感冒風寒,咳嗽發熱,因食貝母蒸梨,以致寒痰凝結胸中。延醫調治,投以滋陰降痰之品。復患嘔吐,飲食下咽,頃刻傾出。更換多方,暫止復吐。病者輾轉床褥,已越三月,骨瘦皮黃,奄奄一息。友人蕭孟伯力薦余治,吳君乃延余往。
證候 嘔吐不止,飲食罕進,咳痰稀白,大便乾燥。
診斷 細按脈象,滑數有力,兩尺不斷,此孕脈也。何以有此久病?蓋因受孕不知,旋因傷風咳嗽,以為貝母蒸梨可以治咳,不知適以凝痰。而醫者不察脈情,泛用治痰通用之輕劑以治之,痰不下而氣反上逆,遂成嘔吐。所幸腹中有孕,雖嘔吐數月,尚無大礙,否則殆矣。
療法 用大半夏湯,先治其標以止嘔,蓋非半夏不能降胃氣之逆,非人參不能補中氣之虛,非白蜜不能潤大腸之燥。開方後,吳曰:孕有徵乎?余曰:安得無徵!徵之於脈,脈象顯然;徵之於病,若非有孕,君見有嘔吐數月少納飲食而不斃者乎?吳固知醫,見余執方不疑,欣然曰:君可謂得此中三昧,余亦愛岐黃,略識一二,曩亦曾擬用半夏湯,群醫非之而止。乃急以藥進,至夜嘔止酣睡。次早吳見余曰:非君獨見,吾女幾殆。乃立保胎和氣之方,以善其後。
處方 仙半夏(三兩) 白蜜(三兩) 人參(兩半) 河水揚二百四十遍煎服。
又方 安胎。
淨歸身(三錢) 撫川芎(八分) 高麗參(三錢) 漂於朮(二錢) 酒條芩(錢半) 真阿膠(三錢) 大熟地(二錢) 法半夏(錢半) 蜜甘草(錢半)
墨魚(一兩,熬水,去魚)為引,水煎服。
效果 初方服一劑,嘔吐即止,便亦略潤,並無痰嗽,乃服次方四劑而胎安。囑用飲食調養,而體健生子。
廉按:風寒咳嗽,必先辛散輕開、宣肺豁痰,使病從表入者仍從表出,則肺氣自復清肅之常而咳嗽自痊。乃病家誤服貝母蒸梨,醫又不究病源,誤用滋陰清補,釀成實證似虛。幸而病人中氣尚實,故大便乾燥,陰精來損,故受孕惡阻,猶可用大半夏湯救誤,一擊而中,應手奏功。惟用量究嫌太重,尚可酌減。安胎一方,系遵丹溪方加減,引用墨魚,頗覺新奇。
中風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謝君,年六十四歲,建築工頭,住滄州。
病名 中風。
原因 包修房屋失利,心中懊憹非常。旬日前即覺頭疼,不以為意。一日晨起之工所,忽僕於地,狀若昏厥。移時復甦,其左手足遂不能動,且覺頭疼甚劇。醫者投以清火通絡之劑,兼法王勳臣補陽還五湯之意,加生黃耆數錢,服後更甚。
證候 腦中疼如刀刺,須臾難忍,心中甚熱。
診斷 脈左部弦長,右洪長,皆重按有力。詢其家人,謂其素性嗜酒,近因心中懊憹,益以酒澆愁,飢時恆以燒酒當飯。愚曰:此證乃腦充血之劇者。其左脈之弦長,懊憹所生之熱也,右脈之洪長,積酒所生之熱也,二熱相併,挾臟腑氣血上衝腦部。腦中之血管若因其沖激過甚而破裂,其人即昏厥不復甦醒。今幸昏厥片時而甦醒,其血管當不至破裂,或其管中之血隔血管滲出,或其血管少有罅隙、出血少許而復自止,其所出之血著於司知覺神經則神昏,著於司運動神經則痿廢。此症左身偏枯,當系腦中血管所出之血傷其司左邊運動之神經也。醫者不知致病之由,競投以治氣虛偏枯之藥,而此證此脈,豈能受黃耆之升補乎,所以服藥後而頭疼加劇也。
療法 降血平腦。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無上之妙品,屢經實驗,故以為君,佐以龍、牡、二石、楝、芍、玄參、膽草、炙甘、鐵鏽水等潛鎮清熄。
處方 懷牛膝(一兩) 生龍骨(六錢,打) 生牡蠣(六錢,打) 川楝子(四錢) 生杭芍(六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代赭石(六錢,生打) 烏玄參(四錢) 龍膽草(三錢) 生甘草(二錢)
效果 服兩劑,頭疼痊愈,脈亦和平,左手足已能自動。遂改用全當歸、生杭芍、玄參、天冬各五錢,生黃耆、乳香、沒藥各三錢,紅花一錢。連服數劑,即扶杖能行走矣。方中用紅花者,欲以化腦中之瘀血也。為此時脈已平和,頭已不疼,可受黃耆之溫補,故方中少用三錢,以補助其正氣,即藉以助歸、芍、乳、沒以流通血脈,更可調玄參、天冬之寒涼也。
廉按:吾國所謂中風者,即西醫所謂腦猝中也。中風之為病,古醫向分中經、中絡、中腑、中臟四端。西醫謂此由血沖腦經之病,分腦充血、腦積血、腦出血、腦筋麻痹,亦有四端。據其剖驗所見,凡以是病死者,其腦中必有死血及積水,是血衝入腦,信而有徵。顧血行於脈絡之中,何故而上衝傷腦,競致血管破裂,西醫亦未明言其原理。近世魯人張伯龍氏,據《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一節,參用血沖腦經之說,謂腦有神經分布全體,以主宰一身之知覺運動,凡猝倒昏瞀、痰氣上壅之中風,皆由肝火上亢,化風煽動,激其氣血,並走於上,直衝犯腦,震擾神經而為昏不識人、喎斜傾跌、肢體不遂、言語不清諸症,皆腦神經失其功用之病。苟能於乍病之時,急用潛陽鎮逆之劑,抑降其氣火之上浮,使氣血不並走於上,則腦不受其激動,而神經之功用可復。其言如此,則既申明《素問》氣血並走於上之真義,復能闡發血沖腦經之原因,則新發明之學理,仍與吾邦舊說隱隱合符,此即是案揮發中風即腦充血之原理也。所用方法亦屬潛鎮泄降,與張伯龍潛陽鎮逆大致相同,惟重用牛膝至一兩之多,則為實驗之獨見耳。
中風閉證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廖大新,年五十二歲,九江人,居鄉。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其人火體身壯,春感外風,引動內風,風火相煽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自汗惡風;繼即猝然昏倒,口眼喎斜,痰湧氣粗,人事不知。
診斷 左關脈浮弦數,右沉弦數,重按來去有力。顯系風火相煽,挾痰涎上壅清竅,陡變昏厥閉證。此即《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井走於上,則為大厥」也。其氣復返則生,不返則內閉而外脫矣。
療法 先以熄風開痰,通其竅閉為首要。急用羚角、鉤藤以熄風,至寶丹合厥證返魂丹以通竅,竹瀝、薑汁以開痰。俟神蘇後,仿繆仲淳法,再進桑葉、菊花、蒺藜、花粉清熱定風為君,石決明、蛤殼、栝蔞、川貝降氣豁痰為臣,佐竹瀝以通絡除痰,鮮石菖蒲汁以通氣清竅。必須風靜痰除,仿許學士珍珠母丸法,以珠母、龍齒潛陽鎮肝為君,棗、柏、茯神清養攝納為臣,佐以西參、地、芍,為滋養陰虛者設法,使以石斛、雞金,為增液健胃以善後。
處方 羚角片(錢半,先煎) 雙鉤藤(六錢) 淡竹瀝(兩大瓢) 生薑汁(四小匙,和勻同沖)
至寶丹(一顆) 厥證返魂丹二顆,研細,藥湯調下
次方 冬桑葉(二錢) 滁菊花(二錢) 白蒺藜(錢半) 天花粉(三錢) 石決明(一兩) 海蛤殼(四錢,同打) 栝蔞仁(四錢,杵) 川貝母(三錢,去心) 淡竹瀝(兩大瓢) 鮮石菖蒲汁(一小匙,和勻同沖)
三方 珍珠母(一兩) 青龍齒(三錢,同打) 炒棗仁(錢半) 柏子仁(三錢) 辰茯神(三錢) 西洋參(錢半)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三錢) 鮮石斛(三錢) 生雞金(二錢,打)
效果 初方連進三劑頭煎,大吐痰涎,神識清醒。續進次方三劑,已無痰熱上湧,口眼喎斜亦除。連進三方四劑,胃動納食,人能行動而痊矣。
廉按:中風之為病,有觸外風引動內風者,亦有不挾外風而內風自動者。此案雖由邪風外襲,而實則陰虛火亢。內風易動,故一觸即發,亦當從內風主治,急熄風宣竅、順氣開痰為第一要法。所列三方,虛實兼到,層次井然,凌躐急功者,可取法焉。
中風閉證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潘世傑,年四十九歲,商界,山東人。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元氣素弱,久患痰火鬱積,適中外風,引動內風而猝發。
證候 猝然昏倒,舌強不言,喉中痰塞,噫噫有聲,四肢微瘛,不省人事。
診斷 脈浮滑數,右寸尤甚,舌苔黃滑,此《內經》所謂風癔也。由內風挾痰,閉塞清竅,故猝倒。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風邪猝中,而其脈不至舌本,故舌強不言。幸身軟不直,尚可救療。
療法 先用周少川牛黃清心九,以二參竹瀝湯送下,使清竅開而神氣自爽,客邪去而脈自至舌本,口自能言。繼用外臺竹瀝飲,搜剔絡痰,以清熄內鳳。
處方 蘇扎參(二錢) 西洋參(錢半) 生薑汁(四滴) 清童便(一杯) 淡竹瀝(一兩,和勻同沖) 調下牛黃清心丸兩顆。
接方 淡竹瀝(兩大瓢) 甜水梨汁(兩大瓢) 生葛汁(一瓢) 生薑汁(四滴) 和勻,重湯燉,溫服。
效果 一劑,神識醒。去牛黃丸,再服二劑,各症減。三劑,語言清亮。終用竹瀝飲,善其後而愈。
廉按:此治虛火沖逆、熱痰壅塞、猝致昏僕之方法。故同一昏聵顛仆,而病因不同,則用藥當然各異也。《資生經》云,凡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作,所謂猝中外風者,特其激動內風之引線耳。前哲繆仲淳、顧松園、葉香岩、王孟英輩,多用熄風清熱、順風開痰而效者,良有以焉。
中風閉證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嚴文元,年五十歲,商界,住南京。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素因氣虛多痰,適感冷風而猝發。
證候 卒然痰涎壅塞,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屈而不伸,四肢厥冷。
診斷 六脈沉弦而緊,舌苔滑白淡黑。脈證合參,確為中風挾寒,寒痰壅塞氣機之閉症。
療法 先用冰片、麝香開竅宣氣,皂角、附片溫通開痰,以四味研末吹鼻,先通其閉。繼宗薛氏用三生飲加參汁通陽益氣,再入戈製半夏以驅痰涎。
處方 吹藥麝香(五釐) 皂角(四分) 冰片(七分) 附片(五分) 研末吹鼻。
湯方 生南星(一錢) 生川烏(一錢) 蘇扎參(五錢,煎汁沖服) 生附片(一錢) 鮮生薑(三錢) 廣木香(五分) 戈製半夏(五分)
效果 吹藥一次即嚏,四肢隨溫,牙關得松。旋進湯藥,一劑知,五劑已。後以廣東參茸衛生丸調補而痊。
廉按,薛院判人參三生飲,施於中風挾寒、寒痰壅閉之危證,確係急救良法,若誤用於積熱釀痰、肝風沖逆,以致壅塞氣道者,則反速其斃。故醫者不必拘於西北多真中、東南多類中,及真中屬實、類中屬虛等說,以橫於胸中,總須隨證辨其虛實,析其寒熱,而施治法也。
中風脫證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姚家瑞妻徐氏,住馹門前。
病名 中風脫證。
原因 產後血虛,誤於前醫不問病之虛實,遽以產後普通方芎歸湯加疏風發散藥治而劇。
證候 產經十句鍾,孩提包衣方全下,惡露過於常胎,頭暈嘔吐,憎寒壯熱,舌苔粗膩,面色穢垢,頭不能舉,汗出不止。醫投以芎歸湯加發散一劑,未完,汗出如雨,大氣欲脫,神識時憒。
診斷 六脈浮大鼓指,重按空而無力。確係陰血驟虛,內風暗動,孤陽上越之危候。
療法 遵仲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增損。
處方 川桂枝(一錢) 杭白芍(五錢) 炙甘草(錢半) 左牡蠣(五錢,生打) 龍骨(三錢,生打) 西潞黨(錢半) 黑附片(六分) 明天麻(錢半) 紅棗肉(六枚) 生薑(二片)
二劑,汗收熱除。第三天買藥,遇其同姓藥店官,謂其生產未過三天,這醫生方內都不用當歸、川芎以去瘀血,誠屬怪醫。如果純粹服此補澀藥,恐怕將來汝妻要被這藥補到瘀血,就要肚脹而死。遂於方內加當歸、川芎各錢半。煎服一頭煎,霎時間前證完全復作。夜半又來特招,詢問始知其故,噫,醫藥豈可兒戲乎。
二方 前方加酸棗仁三錢,日進兩劑。
效果 半月後諸證悉除,進以血屬補品甘天,軀幹精神始完滿。
廉按:中風脫證,十中難痊一二,況在產後,尤為迫不及救。乃用仲景桂枝加龍牡增損,調營和衛,回陽固脫,投之輒應,尚屬僥倖成功,不得謂此方概可救中風脫證也。惟藥肆中人,但知普通常法,不知特別變法,遽爾背加藥品,此種惡風,醫藥界當開公會,共同取締,以免貽誤病家。
中風偏枯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唐羅氏,年四十五歲,住安慶。
病名 中風偏枯。
原固 體質素弱,虛風時動,適勞倦受風而發。
證侯 猝然昏聵,醒後左半身不遂,皮膚不仁,筋骨瘦痛。
診斷 脈搏虛弱,左部尤甚。正如經云,虛邪客於身半。皆由氣血偏虛,真氣去,邪氣獨留,著於所虛之半邊,阻隔脈道,以致偏枯不仁。
療法 用八珍湯扶助氣血,加虎骨、竹瀝、鉤藤、薑汁、天麻、桑寄生鎮其虛風、消其絡痰。
處方 西潞黨(二錢) 漂於朮(錢半)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酒白芍(三錢) 直熟地(四錢) 川芎(一錢) 淡竹瀝(兩瓢,沖) 鉤藤(錢半) 生薑汁(四滴,沖) 明天麻(二錢) 桑寄生(三錢) 炙虎骨(錢半)
效果 每日服一劑,至四十餘劑,病始告痊。
廉按:《內經》謂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容其形,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然猶系因虛受風。故經又有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之說。偏枯難療,二語盡之。此案既屬偏枯,八珍湯加味,確係對證之良方,四十餘劑而痊,溝不誣也。
中風偏枯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繆吉菴,年七十七歲,堪輿,住廣東五華周潭。
病名 中風偏枯。
原因 素有哮喘,又兼老邁,元氣虧損,風邪直中血脈。
證候 半身不遂,右手足不能舉動,麻木不仁,略吐痰涎。
診斷 六脈俱緩,左關尤甚。緩非和緩,乃是怠緩,左關屬肝,肝藏血,肝血少,脈無所養而緩。
療法 當用木瓜、萆薢除濕痹,天麻、防風驅風邪,殭蠶因風而僵反能治風,續斷能續而又能補,五靈脂逐風濕之疼,威靈仙行絡中之氣,虎骨去脛骨之風,烏藥疏逆上之氣,又恐風邪凝著難散,故用黃耆、當歸、白芍之補而有力者以行之,血行風自滅也,松節、牛膝領諸藥上出下行,俾其左宜左有,各不相悖,大意以去風濕之實而補正氣之虛也。
處方 宣木瓜(五兩) 川萆薢(一兩) 白殭蠶(一兩) 松節(一兩) 黃耆(一兩) 炒白芍(一兩) 全當歸(一兩) 威靈仙(一兩) 虎脛骨(一兩) 烏藥(一兩) 淮牛膝(一兩) 防風(一兩) 天麻(一兩) 續斷(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十五味,用老酒浸一宿,取起蒸熟,曬乾研末。仍用前浸之酒,調服五錢,漸加至一兩。
效果 連服一旬,手足已見微效,二旬手能舉動,三旬足能步履,終用歸芍六君子丸,氣血雙補兼去宿痰而復元。
廉按:活絡驅風,益氣化濕,參以壯筋健骨,立方虛實兼到,配合頗費心機。雖然,神經之功用已失,肢體之偏廢已成,痼疾難瘳,調復豈易,此等方法,亦有效有不效也。
中風半身不遂案(內科)
熊鼎成(住清江樟樹鎮洋湖圩)
病者 楊生厚,年六十七歲,商人,住清江。
病名 中風半身不遂。
原因 素性嗜酒,晚年血氣衰弱,猝感外邪而發。
證候 未病前二日,肝火已動,夜間神煩少寐。病發之日,午膳甫完,忽覺身體不支,猝然倒地,扶至床榻,左半身手足俱覺不仁,口眼歪斜,肢節三日不能移動,動則痛楚不堪,每日僅食粥一杯,不餓亦不便。
診斷 脈浮數而濡,左手微弦。脈證合參,病因嗜酒生濕,濕生熱,熱生風,風自內動,一觸即發。今半身雖不仁,而神識清爽,外無寒熱,先天素強,療治尚早,加意調理,可望復原,久則血脈偏枯為難治。
療法 外以鱔魚血塗口眼歪斜處,牽之使正。內服湯劑,以熄風逐濕活絡清肝為主,手足活動後,改湯為膏,調理自痊。
處方 羚羊角(一錢,另煎,貧寒無力者不用亦可) 滁菊花(二錢) 明天麻(二錢) 雙鉤藤(四錢) 杜蒼朮(錢半) 川黃柏(三錢) 五加皮(四錢) 當歸尾(二錢) 川牛膝(三錢) 石南藤(二錢) 白頸蚯蚓(二錢) 炙甘草(一錢) 嫩桑枝五錢為引。如便秘者,酌加大黃、蘄蛇、蚯蚓研末,淡酒沖服一錢,更妙。
效果 服藥二劑,口眼歪斜處即正。四五劑後,手足漸能活動。半月後以原方十劑,熬成藥膏,加黑驢皮膠、龜膠各二兩,每日開水沖服五六錢,月餘調理而安。藥膏內酌加冰糖則易服。
廉按:東南中風之病,此因最多,丹溪所言,正是閱歷之談,此案斷語,援引愜合,方亦切中病情。
風溫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趙印龍,年近三旬,業農,住鹽山城北許孝子莊。
病名 風溫。
原因 孟秋下旬,農成忙甚,因勞力出汗甚多,覆在樹陰乘涼過度,遂得風溫病。
證候 胃熱氣逆,服藥多嘔吐。因此屢次延醫,服藥旬余無效。及愚診視,見其周身壯熱,心中亦甚覺熱,舌苔黃厚,五六日間飲食分毫不進,大便數日未行。問何不少進飲食?自言有時亦思飲食,然一切食物聞之,皆臭惡異常,強食之即嘔吐,所以不能食也。
診斷 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微有洪象,知其陽明府熱已實,又挾沖氣上衝,所以不能進食,服藥亦多嘔吐也。
療法 欲治此症,當以清胃之藥為主,而以降沖之藥輔之,則沖氣不上衝,胃氣亦必隨之下降而嘔吐能止,即可以受藥進食矣。
處方 生石膏(三兩,細末) 代赭石(一兩,細末) 知母(八錢) 潞黨參(四錢) 粳米(三錢) 甘草(二錢) 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服下。此方乃白虎加人參湯,又加赭石也。為其胃腑熱實,故用白虎湯,為其嘔吐已久,故加人參,為其沖胃上逆,故又加赭石。
效果 服藥盡一劑,嘔吐即止。次日減去赭石,又服一劑,大便通下,熱退強半。至第三日減去石膏一兩,加玄參六錢,服一劑,脈靜身涼,而仍分毫不能飲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曉其家人曰:此病已愈,無須用藥,所以仍不飲食者,其胃氣不開也。夫開胃之物莫如萊菔,可用鮮萊菔切絲,香油炒半熟,加以蔥醬煮湯勿過熟,少調以綠豆粉俾服之。至作熟時,病人仍不肯服,迫令嘗少許,始知香美,須臾服盡兩碗,從此飲食復常。
廉按:熱盛沖逆,用白虎湯加赭石清熱鎮沖,方極穩健。惟潞黨參宜易西洋參。孟英謂西參與古時人參味苦微寒者相同,故案中人參白虎湯每用洋參,良有以也。
風溫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朱熙臣令郎,年十五歲,住宜興竹巷。
病名 風溫。
原因 感受溫風,首先犯肺,早服滋養,邪熱留戀。
證候 咽喉腫痛發熱,咳嗽音啞不揚,痰黏胸痞。
診斷 脈右浮數,舌邊尖紅,苔白薄滑,證屬風熱傷肺。治宜辛平宣透,而乃誤投滋膩,致邪膠固,久延恐成肺癆。
療法 達邪宣肺,清肅氣機,故以牛蒡、蔞皮為君,佐以沙參、杷葉、杏、桔等品,以冀熱退咳爽。
處方 牛蒡子(二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皮(三錢) 北沙參(三錢) 光杏仁(三錢) 冬桑葉(錢半) 鮮竹茹(三錢) 枇杷葉(五片,去毛)
先用生蘿蔔四兩、鮮青果兩枚煎湯代水。服三劑,熱雖退,咳不止。
又方 京川貝(三錢) 款冬花(錢半) 浙茯苓(三錢) 前胡(二錢) 冬瓜子(三錢) 栝蔞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北沙參(二錢)
效果 五劑咳止而痊。
康按:藥用輕清,方效葉案,此風溫輕證之治法。
風溫暴泄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華鏡文室,年三十歲,住蘇城皮市街。
病名 風溫暴泄。
原因 產後彌月,新感風溫,發熱咳嗽。第三日經鄰醫徐某,投桂枝湯,乃作暴泄,證勢大劇。
證候 泄瀉一晝夜十餘次,津涸神昏,氣促痰鳴,舌苔焦黃乾燥,齒板面黝,目閉多眵,身灼熱,渴飲無度。
診斷 脈弦而駛,證本風溫犯肺,不與清解,反投辛溫,肺熱下移於大腸,乃作暴泄,《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況產後營液先傷,利多又足亡陰,當此一身津液傾瀉無餘,非甘寒急救其津液,不足以挽茲危局,若誤認為脾病,與以溫燥升補之藥,必陰下竭而陽上厥矣。
療法 欲存陰必先止下利,欲止瀉必先清肺熱。因以白虎湯為君、專救肺熱,佐以甘涼諸品以救津液,不得謂泄瀉之症,忌進寒涼也。
處方 鮮霍斛(二兩) 鮮沙參(三錢) 川貝母(三錢) 生甘草(一錢)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鮮竹葉(三錢) 鮮蘆根(二兩) 肥知母(三錢) 麥冬肉(三錢) 竺黃片(三錢)
又方 塘西青皮甘蔗榨清汁一大碗,頻頻服之。
效果 用大劑甘寒,服竟日,而瀉止津回,熱解身涼,竟以大愈。後加西洋參、扁豆衣等,兩日即痊。
廉按:風溫誤投桂枝湯,在上者輕則失音、重則咳血,在下者輕則泄瀉、重則痙厥,此由鞠通之作俑也,為其所欺以誤人者,數見不鮮。今用大劑甘寒以救誤,競得大愈,金在醫者之處方對證、用量適當耳,然而幸矣。
風溫火逆案(內科)
榮錫九(住永川五間鋪太平紫)
病者 榮錫九,年四十八歲,時住川東永邑五間鋪觀音橋。
病名 風溫火逆。
原因 是年三月,春行夏令,溫度太高,繼以因公赴縣,往來受熱,故致此病。
證候 四月一日回家,沉睡昏迷、不省人事。延族兄診視,以錫九素病吐血,身體極弱,誤認為陰寒,進以補中湯,身灼如火。是由火逆,病勢一變,幸次日發衄,衄後稍蘇。
診斷 自診脈浮數孽指。浮為風,數為熱,身灼熱焦痛乾燥,此風溫證也。
療法 擬用銀翹散加減,風溫身灼,焦燥如火熏,非汗不解,焦燥陰傷,汗之反逆,只得養陰,聽其自解。
處方 蜜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大力子(三錢) 苦桔梗(二錢) 薄荷(三錢) 淡竹葉(三錢) 生白芍(三錢) 生甘草(八分)
效果 此方穩服一星期,胸腋頭面,稍得汗解,得汗處肌肉便活,以外焦灼如前,將前方去大力,加真川柴胡三錢以為輸轉。又一星期,腰以上得汗,以下無汗。再一星期,汗至足脛,兩足無汗、焦痛不敢履地。直服到四星期,全身皆得汗解,安好無恙矣。此症原誤服補中湯,故纏綿不愈有如此久,然猶幸衄後人蘇頗能自主,不然病久不解,未有不東扯西挪寒熱雜投者,其為病不知胡底矣。
康按:病本熱厥,妄投補中,豈作中熱氣脫治耶?不然,何所見而率用提補耶!幸而鼻衄人蘇,經治而愈,然亦險而幸矣。
風溫喘促案(兒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郝姓幼子,年五歲,住天津小南關柴市旁。
病名 風溫喘促。
原因 季春下旬,感冒風溫,醫治失宜,七八日間,喘逆大作。
證候 面紅身熱,喘息極促,痰聲漉漉,目似不瞬,危至極點。
診斷 脈象浮滑,重按有力,啟口視其舌苔,色白而潤,問其二便,言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微黃,然甚通利,且視其身體胖壯,陰分猶足,知猶可治。
療法 欲治此證,當用《傷寒論》小青龍湯,然須重加涼藥以輔之。
處方 麻黃(一錢) 桂枝尖(一錢) 五味子(一錢) 清半夏(二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光杏仁(二錢) 生白芍(三錢) 乾薑(六分) 細辛(六分) 生石膏(一兩,研細) 煎湯一大茶鍾,分兩次溫服下。
說明 此方即小青龍湯加貝母、生石膏。《金匱》治肺脹作喘,原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然所加石膏之分量甚少。今所以重用生石膏至一兩者,為其面紅身熱,脈象有力,若不重用石膏,則麻桂姜辛之熱,即不能用矣。又《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之例,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黃者,因重用生石膏、麻黃即可不去也。
效果 將藥服盡一劑,喘愈強半,痰猶壅盛,肌膚猶灼熱,大便猶未通下,遂用生石膏、蔞仁各二兩,代赭石一兩,煎湯兩茶鍾,徐徐溫服之,痰少便通而愈。
廉按:風溫犯肺,肺脹喘促,小兒尤多,病最危險,兒科專家往往稱馬脾風者此也。此案斷定為外寒束內熱,仿《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川貝開豁清泄,接方用大劑二石蔞仁等清鎮滑降而痊。先開後降,步驟井然。惟五歲小兒,能受如此重量,可見北方風氣剛強,體質茁實,不比南人之體質柔弱也。正惟能受重劑,故能奏速功。
風溫時毒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周恆和婦,年五十二歲,住徐舍市。
病名 風溫時毒。
原因 吸受風溫,誤服辛熱。
證候 頭面赤腫,壯熱便閉,讝語昏狂,口大渴,舌鮮紅,溲赤而短。
診斷 兩脈洪數有力,已成陽明熱盛之候。
療法 先用釜底抽薪法,後用清涼品以消熱毒。
處方 生川軍(五錢) 元明粉(三錢) 生甘草(一錢) 濟銀花(五錢) 小枳實(三錢) 天花粉(五錢) 青連翹(三錢) 元參(五錢)
次診 服一劑,下大使二次,色黑而堅,後少溏薄,尚有昏讝。
次方 生川軍(一錢) 白池菊(二錢) 大青葉(三錢) 濟銀花(五錢) 冬桑葉(二錢) 天花粉(五錢) 生粉草(一錢) 活水蘆根(一兩) 生綠豆(一兩,煎湯代水) 羌活(八分) 紫雪丹(五分,開水先下)
三診 服一劑熱減,再劑腫全消。惟津虧熱不退,不能眠,甘寒復苦寒法。
三方 天麥冬(各三錢) 鮮生地(五錢) 小川連(五分) 鮮石斛(三錢) 濟銀花(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大玄參(三錢) 漢木通(八分) 生綠豆(一兩) 絲瓜絡(三錢) 辰砂染燈心(三十支)
效果 一劑熱清得眠,三劑痊愈。
康按:識既老當,號亦清健,是得力於河間一派者。
風溫發痙案(兒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劉小孩,年甫二歲,南昌人,住城內。
病名 風溫發痙。
原因 時值春令陽升,適被溫風襲肺。外風引動內風,遂發痙而狀如驚癰。
證候 初起熱咳微喘,涕淚交流,顯系風疹現象。前醫妄投辛溫風藥,以致風助火勢,陡變哭無涕淚,皮里隱隱見點,手足抽搐,目睛直視,角弓反張。
診斷 面赤兼青,指紋沉紫。此由疹毒內郁,熱盛生風,仲景所謂狀如驚癇、時時瘛瘲是也。故世俗通稱急驚,其實似驚而非真驚耳,然亦險矣。
療法 急急救濟,議以重劑清解法,重用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為君,以芥穗、薄荷、浮萍、桔梗透疹宣表為臣,佐以桑、菊、鉤藤熄風鎮痙,貝母、竹黃利竅豁痰,使以甘草,和諸藥解疹毒也。
處方 淨銀花(三錢) 青連翹(二錢) 苦桔梗(七分) 川貝母(一錢) 荊芥穗(一錢) 紫背浮萍(錢半) 蘇薄荷(七分) 冬桑葉(一錢) 雙鉤藤(錢半) 滁菊花(錢半) 天竹黃(半錢) 生甘草(五分)
次診 前方連進二劑,痙瘛已平,遍身已現紅點。險象既除,諒無意外之虞。前方減去芥穗、鉤藤,加杭白芍錢半、廣陳皮八分,接進二劑。外用西河柳芽、鮮芫荽共煎水,洗前後心手足心,日洗二次。
三診 遍體疹點滿布,燒熱漸退。惟咳嗽口於,大便未通,此係熱邪傷陰所致。再當養陰清肺,以為善後調理。
三方 元參心(二錢) 杭麥冬(二錢,去心) 鮮石斛(二錢) 川貝母(錢半) 白芍(錢半) 廣陳皮(五分) 北沙參(二錢) 生甘草(三分)
效果 連進三劑,各證痊愈。
廉按:風溫發痙,多由於外風引動內風,風動發痙,狀如驚癇,病勢之常也。奈專科一見此症,每稱急驚,輒用挑法,因此僨事者,目見甚多。此案認為疹毒內郁,熱盛生風,診斷頗有見地,用藥層次井然,後學深可為法。
風溫伏邪案(內科)
許翔霄(住無錫滸泗橋)
病者 徐錫甫,年甫弱冠,紗廠機工,住錫城。
病名 風溫伏邪。
原因 冬稍受寒,伏而不發,至春感風,觸動伏氣而發病。
證候 身熱懊憹,咳嗽咽痛,微寒便泄,鼻衄耳聾,吐痰黃稠。
診斷 脈形數大,重按帶弦,舌紅苔黃,斷為肺胃痰熱。蓋氣熱則痰為火灼,色變黃稠,氣燥則清竅不利,兩耳失聰。咽通於胃,喉通於肺,今肺胃為風熱淵藪,自然咽喉作痛。大腸與胃相連續,與肺相表裡,熱盛則下移於腸而便泄。兼症雖繁,仍不越乎風溫之本因。
療法 清痰熱以保肺,存津液以養胃。
處方 泡射干(六分) 苦桔梗(一錢) 淡片芩(錢半) 黑山梔(三錢) 前胡(一錢) 青連翹(三錢) 細木通(五分) 六一散(三錢,包煎) 鮮石斛(五錢) 竹葉(三十五片) 白茅根(一兩,去心) 此三味煎湯代水。
效果 服二劑後,咳爽痰活,熱減泄止,後以清肺湯收功。
廉按:風溫之為病,其固有二:一為新感,一為伏氣。此證屬太陰伏熱感風而發,故用肅肺養胃以奏效,繼用清肺湯以收功,尚屬伏氣風溫之輕證治法。
風溫兼伏氣化熱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陳百生將軍,年四十六歲,寓天津廣東路。
病名 風溫兼伏氣化熱。
原因 因有事乘京奉車北上,時當仲夏,歸途受風,致成溫熱病。
證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為診視。起居如常,惟覺咽喉之間有熱上衝,咳嗽吐痰,音微啞,周身似拘束痠軟。
診斷 脈象浮而微滑,右關重按甚實,舌苔白色。知此證雖感風成溫,而其熱氣之上衝咽喉,實有伏氣化熱內動也。
療法 病在初起,熱雖不劇,而伏氣之發動,必繼有大熱在後。宜少用表藥解肌,重用涼藥清裡,石膏在所必需也。然膏粱之人其身體倍自鄭重,當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劑,彼將疑而不肯服矣,斯不得不先為開清解之劑也。
處方 薄荷葉(三錢) 連翹(三錢) 蟬退(二錢) 知母(六錢) 玄參(六錢) 天花粉(六錢) 生甘草(二錢) 煎湯服。
效果 翌日復診,言服藥後,周身得微汗,而表裡反大熱,咳嗽音啞益甚。言之似甚恐懼。診其脈洪大而實,左右皆然。愚曰:君欲速愈乎?能聽我用藥,甚非難事,但重用生石膏四兩,加粳米三錢,煎湯四茶鍾,分四次徐徐溫飲下,盡劑必愈,此事我能保險也。陳君聞之,欣然聽從。遂命人向藥房購整塊生石膏(藥房預軋細者恐溷有煅石膏)一斤,自軋細,秤准四兩,加粳米三錢,煮至米熟,取清湯四鍾,先溫服一鍾,後兩點鐘服一次,果盡劑而愈。
廉按:溫風為新感,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伏氣化熱為伏熱,張路玉所謂「凡病傷寒而成溫,發於夏至以後者為熱病」是也。方用表裡雙解。周身得微汗,而諸症反益甚者,胃家燥熱上蒸故也。敵用重量生石膏清燥解熱。妙在將石膏同粳米煎湯乘熱飲之,俾石膏寒涼之性,隨熱湯發散之力,化為汗液,盡達於外,所以人慾發汗者,飲熱茶不如飲熱稀粥也。然必盡一斤而始愈,可見石膏為涼藥中極純良之品矣。
風溫夾食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吳吉人,年四十九歲,住蘇城賽兒巷。
病名 風溫夾食。
原因 素體瘦弱,食積易停,溫邪由口鼻吸入肺胃,與痰滯膠結而發。
證候 初起表熱,一日即解,能食不大便,痰嗽氣逆。病屆五日,曾陡作脹悶、喘急欲絕,旋即平復。迄十一日晨,始行大便一次,登厠方畢,腹中㽲痛不止,冷汗如雨,氣促脈微,昏讝痰嘶,面色晦黯,呼號欲絕。自晨迄晚,連易五醫,俱言不治,或僅書生脈散方以固其正,余審其齦齶間有糜腐,與之語神識尚清,中氣未奪,按其腹並不拒,但言繞臍劇痛,矢氣臭穢而極多,量其熱度,止九十八度。
診斷 脈甚細弱,而舌苔焦黃垢膩厚濁。此溫邪與痰滯交結,阻塞腸胃間欲下而不得下,故有此劇烈之腹痛也。冷汗頻流,此痛汗非脫汗也。脈雖微細,身雖無熱,其人陽氣素弱,邪亦不甚,但積滯大多,非一下所能愈者。茲當舍脈從證,先與急下之劑,不可誤認為正虛欲脫之證,致犯實實之戒,反致不救也。
療法 下法宜用湯,湯之言蕩也。惟痰熱宿滯,皆膠黏之物,淤積既久而又多,非一下即能盪滌無餘者。觀其滿口糜腐、矢氣疊轉,胃將敗而生機未絕。攻下之中又宜相度緩急,分數次以行之。
處方 礞石滾痰丸(七錢,包煎) 焦六曲(三錢) 萊菔子(三錢) 廣橘紅(一錢) 海蛤粉(四錢) 陳膽星(一錢) 製半夏(三錢) 炒枳殼(一錢) 瓜蔞實(六錢) 光杏仁(三錢) 山楂炭(三錢) 芒硝(一錢,沖)
又方 川連(七分) 楂炭(三錢) 枳實(錢半) 製半夏(三錢) 白杏仁(三錢) 烏藥(錢半) 蘇梗(錢半) 六曲(三錢) 檳榔(錢半) 全瓜蔞(七錢) 川鬱金(錢半) 大腹絨(錢半)
三方 枳實導滯丸(七錢,包煎) 廣橘紅(一錢) 製半夏(三錢) 萊菔子(三錢) 白杏仁(三錢) 蘇子(三錢) 瓜蔞實(五錢)
效果 服第一方,下宿垢甚多,腹痛緩,自覺未暢,矢氣尚多。與第二方,又解一次,痛止痰平,但自言腹中宿垢尚多。再服第三方,又暢下宿垢甚多,糜腐去而舌苔脫去大半,下露淡紅新肉。乃用石斛等養胃法,調理旬余而痊。
廉按:風溫夾食,食積化火釀痰,數見不鮮。此案診斷既明,方亦穩健可法。
風溫夾食案(內科)
胡劍華(住景德鎮畢家同)
病者 汪瑞庭,年三十八歲,米廠機師,住景德鎮。
病名 風溫夾食。
原因 夏曆八月,酷熱異常,初受風熱而不覺。於八月十七日傍晚赴筵,嗜酒狂飲,多食油膩,夜深回家,覺渴甚,食生萊菔一枚。迨東方將白之時,自覺右脅疼痛,發熱惡風矣。
證候 頭痛身熱,自汗惡風,怕寒脅痛,先在右脅,繼移左脅,背亦隱痛,渴嗜冷飲,咳劇心煩,痰濃而黏。
診斷 脈數而尺膚熱,舌中間靠右邊一條黃膩而潤。合參脈證,斷為太陰風溫而兼食滯。此《內經》刺熱篇所云:「肺熱病者,先浙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惡寒」也。
療法 凡大陰風溫,先宜輕宣清解,故用連翹、片芩、蟬蛻、豆豉為君;因其肺有熱痰,復投梔子、牛蒡、杏仁清肺行痰為臣;兼有積滯,故用蔻仁、厚朴、陳皮、萊菔子寬中行滯為佐;又有脅痛徹背,故以芍、甘、延胡和血止痛為使。
處方 淨連翹(錢半) 淡豆豉(二錢) 牛蒡子(二錢,炒) 萊菔子(八分,炒) 甘草(三分) 淡黃芩(錢半) 焦梔子(一錢) 苦杏仁(二錢) 川厚朴(八分) 陳皮(一錢) 延胡索(二線) 淨蟬蛻(一錢) 白蔻仁(六分,沖) 生白芍(四錢)
複方 淨連翹(錢半) 苦桔梗(一錢) 焦梔子(一錢) 淡黃芩(錢半) 川貝(二錢) 苦杏仁(三錢) 白茅根(五錢) 生甘草(三分) 牛蒡子(二錢,炒) 銀花(二錢) 栝蔞仁(四錢,杵) 蟬蛻殼(七分) 淡竹瀝(兩瓢,沖)
效果 服初診方四劑後,諸症皆減。惟咳痰甚難,非三四聲不能咳出,其痰甚濃,色白帶黃,每逢咳時,牽動左脅作痛,接復診方三劑痊愈。
廉按:清解消導,自是正治,方亦從葉法脫化,診斷引經證醫,足見學有根抵。
風溫挾濕案(內科)
鄭沛江(住湖州潘公橋)
病者 徐寡婦,年二十餘歲,業農,住南通通興鎮西。
病名 風溫挾濕。
原因 夫病瘵死,抑鬱為懷,是其夙因。冬傷於寒,是其伏因。辛勤田野,加冒風雨,新感風濕,是其誘因。
證候 初起體熱,咳嗽胸悶,身痛頭疼,便瀉口渴,不甚引飲。早經前醫歷投涼解疏化等劑。嗣黃安仁先生介紹予診,病已月餘,神倦瞀瘛,口燥咽乾,大便不行,溲赤而澀,月汛二期不至,奄奄待斃。
診斷 脈微欲絕,舌絳苔少。予斷為真陰已虧,故脈微神倦。肝脈上巔,肝熱,故頭疼不減。舌絳者胃陰將亡也,苔少者胃氣猶存也,咽乾口燥者伏寒化火、陰虛火旺也。眼目昏花、暗中見鬼謂之督,肝筋被灼、筋不得伸謂之瘛,火熾於上則瞀(目乃火之戶),風淫於筋則瘛(肝主筋)。經云: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詳審病機,其為水虧木旺也元疑。至於大便不行、天癸逾期,又是血虛液涸之症,小溲赤澀乃肝旺而失疏泄之職,幸而胃動知飢,客邪已去十分之八九,此則尚有生機也。
療法 治以大隊濃濁之阿膠、龜膠、鱉甲、生地填陰補隙壯水制火為君,臣以平肝之白芍、牡蠣,佐以杏仁、麻仁通幽泄火,五味斂陰,使以甘草調養胃陰,猶恐不足,令藥前吞生雞卵一枚。
處方 生白芍(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龜膠(錢半,烊沖) 大生地(三錢) 炒麻仁(三錢) 五味子(一錢) 生牡蠣(三錢) 粉甘草(二錢) 連心麥冬(三錢) 炙鱉甲(四錢) 甜杏仁(三錢,去皮,杵)
效果 兩劑而脈起,瘛止神清,苔生,便溺暢利,飲食稍進。惟四肢無力,不能起床,漸次調補,逾兩月而汛至,體健而愈。
廉按:辨證詳明,處方精切,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潛鎮攝納,為治內虛暗風之正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風熱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劉源生之母陳氏,年五十一歲,住馹門前。
病名 風熱。
原因 風熱客於會厭,咽痛音啞。醫以養陰清肺,咽痛愈而胸閉,畏寒而惡食。易醫以溫表主之,遂變發熱肢痛。又易醫以桂麻姜辛投之,又變淋漓氣餒頭暈。醫又謂病變冬溫,投以達原飲,遂變氣促鄭聲(喊叫亂言為譫語,聲細語重為鄭聲),耳鳴舌燥,諸醫束手,告以不治。
證候 汗流如雨,面若塗朱,舉動氣促,神昏耳鳴,交睫鄭聲,舌燥無津。
診斷 脈微而數,按之有神,根氣尚在。猶可挽回於末路。
療法 清淡平補,以生津養神為主。
處方 西洋參(八分) 辰茯神(三(錢 夜交藤(三錢) 鮮石斛(四錢) 白芍(三錢) 柏子仁(二錢) 女貞子(錢半) 生甘草(八分) 烏芝麻(五錢,炒) 服五劑。
復診 汗收氣平,神寧臥靜,面紅退,舌津生。以前方加鱉甲、龜板各四錢,野臺參五分,熟地四錢,服三十餘劑。
效果 調養月餘,身體方能復原。
廉按:雜藥亂投,病隨藥變,幸其人根氣尚堅,猶可挽回於末路,然亦僥倖之至矣。故病家擇醫,不可不慎之於始也。
三陽風熱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吳興,年三十歲左右,廣西藤縣。體壯。
病名 三陽風熱證。
原因 勞心太甚,晝夜不能安眠,心神焦躁,火熱漸升。誘因出巡,適值天氣乍寒乍熱,感受風邪。素因性直而剛,過於疲勞,往往肝氣鬱怒,久鬱而火暴發。
證候 起則頭目疼痛,肢體困倦,肢表麻木攣急,骨節疼痛,寒熱往來,目赤唇焦,渴飲嘔逆,呻吟不息。繼則全體大熱,晝夜不休,鼻乾口燥,氣逆喘急,口苦耳聾,形容憔黑,譫語昏狂,危殆異常。
診斷 左則浮洪弦數,右則浮滑數,六脈有力而實。脈證合參,風熱證也。奈閱前醫之方,以溫散治風之藥,愈服則風愈生、火愈盛,而病豈不危乎。今所幸者,脈尚未脫,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疏風羚犀鉤藤湯。取蓮心、玉竹、羚羊、磨犀清心肝鬱熱柔潤熄風為君,鉤藤、柴胡、蟬退、木瓜解表和里舒筋活絡為臣,石膏、知母、膽草、粉葛平陽明胃熱潤燥生津為佐,木通、皂角利水化痰通關開竅為使。二服則燥熱已減,譫語已除,人事醒而不昏,肢表不攣。惟頭部仍痛,體中發熱,診脈浮洪已除,只見弦數,又用平陽退熱湯,取其清心肝而平君相,疏表和里,清熱解肌,生津平胃。連數服,熱退體和,頭痛已除,渴飲亦止。惟腹滿大便燥結十日不行,診脈數而有力。又用大承氣湯,推蕩大腸去鬱熱。連三服,得下十餘次,腹中不滿,略能進食。惟四肢重倦無力,步履困難。又用榮筋逐濕湯,取其活血榮筋,宣通筋絡,清熱去濕。連數服,則肢不倦。惟元氣太弱,語言艱澀,診脈已弱無力。又用參耆寧神湯,取其補氣生津,清心寧神,運脾健胃,滋陰去濕。
處方 疏風羚犀鉤藤湯方
羚羊角(錢半) 磨犀尖(二錢) 鉤藤勾(五錢) 生石膏(五錢) 蓮子心(五錢) 川柴胡(一錢) 明玉竹(三錢) 生葛根(一錢) 川木瓜(三錢) 蟬退(錢半) 肥知母(四錢) 牙皂角(一錢) 龍膽草(二錢) 漢木通(錢半) 煎服。
次方 平陽退熱湯方
生石膏(五錢) 釵石斛(三錢) 知母(四錢) 膽草(二錢) 川萆薢(三錢) 羚羊角(一錢) 蓮子心(四錢) 絲瓜絡(三錢) 木通(錢半) 青蒿(三錢) 煎服。
三方 大承氣湯方
川厚朴(三錢) 川枳實(四錢) 生大黃(四錢) 元明粉(三錢) 煎服。
四方 榮筋逐濕湯方
川木瓜(三錢) 桑寄生(五錢) 威靈仙(二錢) 川黃柏(三錢) 生土薏(六錢) 歸身(錢半) 雲茯苓(三錢) 絲瓜絡(三錢) 生牛膝(三錢) 防己(二錢) 嫩桑枝(六錢) 煎服。
五方 參耆寧神湯方
花旗參(三錢) 生白芍(三錢) 破麥冬(四錢) 淮山藥(三錢) 開蓮米(四錢) 薏苡(五錢) 酸棗仁(二錢) 云茯神(四錢) 川杜仲(二錢) 正龜膠(一錢) 炙黃耆(二錢) 煎服。
效果 十日燥平渴止,譫語已除,人事已醒,熱退體和,二十日食量大迸,三十日元氣已復,精神壯健。
廉按:此肝絡伏熱,因感外風,從陽明而外潰,故一發即熱盛風動,病勢劇烈,非犀羚白虎湯加減不足以殺其勢,大承氣湯不足以芟其根,善後二方,亦有力量,故能效如桴鼓。惟方中柴葛,劫肝陰而傷胃汁,究宜慎用。
風熱咳血案(內科)
韓緒臣(住鎮江薛家巷)
病者 李鏡湖,年三十六歲,學界,揚州人。
病名 風熱咳血。
原因 初因感風,舍肺咳嗽,自以為操勞過度,妄食滋補,風從熱化,肺絡乃傷。
證候 咳聲不揚,顴紅氣促,右脅隱痛,痰中夾血。
診斷 脈浮而芤,左勝於右。蓋肺居高部,乃一身行氣之司令臟也,處氣交之中,最有直接關係,六淫之侵,易於感觸,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舍肺腧則咳,若能節飲食、慎起居,風散則咳自己。妄食滋補,助痰遏風,風居肺絡,久而釀熱,氣道為痰所壅,則咳聲不揚,風熱因郁難伸,則痰中夾血,氣壯之人,肺癰因此,氣虛之輩,肺痿由來,右脅隱痛者,乃氣痹不宣也。所服之方,罔不從虛論治,徒然塞氣生痰,吾所不取也。
療法 輕清透達,理氣活痰,君以旋覆、杷葉、桑菊清肺絡以開肺痹,佐以橘皮絡、川貝、鬱金、萊菔子開其痰結,絲瓜絡、金橘皮、新絳之屬,清營理郁,兼能化瘀。
處方 旋覆花(一錢,布包) 枇杷葉(三錢,去毛) 冬桑葉(三錢) 杭菊花(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半) 川貝母(三錢) 廣鬱金(錢半) 萊菔子(錢半) 絲瓜絡(三錢) 金橘皮(一錢) 新絳屑(一錢)
效果 日服一劑,別無加減,約半月,咳暢痰豁,血止氣舒而愈。
廉按:清肺通絡,順氣豁痰,不專止血而血自止,為治咳血之巧法,學者直注意之。
風熱夾痰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朱永興之幼子,二歲,住社稷壇。
病名 風熱夾痰。
原因 客臘發現痰病,三月有餘。前醫屢以搜風化痰,燥熱溫中,愈服愈重,奄奄一息。
證候 滿面青筋扛起,遍身瘦如雞骨,喉間痰聲漉漉,氣喘汗出,十指黑筋扛起,時有寒熱口渴,大便泄青色水糞,溺澀赤短,惟瞳神靈活。
診斷 紋紫脈數,青筋扛起,大便瀉青,此厥陰經風熱為病。
療法 以辛涼清風,潤燥豁痰。
處方 冬桑葉(八分) 雙鉤藤(錢半) 絲瓜絡(錢半) 栝蔞仁(錢半) 嫩桑枝(一錢) 白池菊(一錢) 淡竹茹(錢半) 川貝母(八分) 枇杷露、旋覆露合成(一兩,分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痰熱均減,至四劑病若失。
廉按:風熱夾痰,最易激動肝風,上衝神經,陡變狀如驚癰。似此辛涼熄風,清潤滌痰,處方輕靈可喜,方中如再加羚角,尤為著力。
風熱夾積案(兒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李爿仔之子,半歲,住小西門內陳氏祠堂。
病名 風熱夾積。
原因 七月初旬,患積熱瀉數次,糞如泡成蛋花。醫治以藿香、蒼木、桔梗、葛根等藥,瀉未止而增口渴。易醫又以川樸、法半夏等溫燥藥治,至十四夜,腦陷肢冷而轉重。
證候 面青白,目上竄,口渴,舌苔微黃,神述倦臥,氣逆肢厥,溲長頻頻。
診斷 氣逆口渴溲長,肺有熱也,面青肢厥,肝經風熱甚熾也。幸指紋未射甲,雖危尚可挽救。
療法 順氣清肺,滌熱平肝為主。
處方 北沙參(二錢) 原麥冬(一錢) 海蛤粉(一(錢 片芩(一錢) 知母(錢半) 杭白芍(錢半) 生甘草(六分) 石決明(三錢) 全栝蔞(一錢,杵)
外針少商穴三呼。
復診 據述夜半十句鍾,手足溫而神蘇。惟氣促便溏,形瘦神弱。急以提補平劑消息之。
複方 東洋參(六分) 炒麥冬(五分) 生玉竹(八分) 抱木茯神(一錢) 杭白芍(八分,炒) 炒扁豆(八分) 炒糯米(一撮) 服五劑。
效果 經兩星期調補而痊。
按:凡春末及夏秋之間,小兒患燒熱泄瀉,糞如泡成蛋花,或如菜綠色,泄出直射甚遠,糞門焮紅,指紋細淡紅沉滯,腹痛嘔噦,四肢逆冷,甚至目竄倦臥,氣逆痰壅,均屬太陰陽明,燥病居多,或兼暑風。初起治法,宜清涼兼微辛微苦之藥。若熱稍減,而舌苔淡薄,速宜清淡滋養之品,調補肺脾津液。若舌黃膩燥黑,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以救津液為要。穆十數年來,試驗準確,毫無疑義,茲錄初起及善後大法於下,就有道而正之。
廉按:嬰兒風熱夾積,患者最多,病亦善變,全在醫者隨機策應,對證發藥,未可以一定之成法執而不化也。此案方法及案後按語,特其臨症一得之見識耳。
風濕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余瑞林,年三十七歲,業商,住紹興城之咸歡河沿。
病名 風濕。
原因 素體陽虛,肥胖多濕。春夏之交,淫雨纏綿,適感冷風而發病。
證候 頭痛惡風,寒熱身重,肌肉煩疼,肢冷溺澀。
診斷 脈弦而遲,舌苔白膩兼黑。此風濕相搏之候,其濕勝於風者,蓋陽虛則濕勝矣。
療法 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湯辛甘發散為君,五苓散辛淡滲泄為佐,仿仲景徐徐微汗例,以徐則風濕俱去,驟則風去濕不去耳。
處方 川桂枝(一錢) 雲茯苓(六錢) 泗安蒼朮(一錢) 清炙甘草(四分) 淡附片(八分) 福澤瀉(錢半) 酒炒秦艽(錢半) 鮮生薑(一錢) 紅棗(二枚)
效果 一劑微微汗出而痛除,再劑肢溫不惡風,寒熱亦住。繼用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溫調中氣而痊。
廉按:春夏之交淫雨纏綿,病如傷寒者多風濕症。臨症時當別其風勝濕勝,辨其陰虛陽虛,庶兔顴預誤人之弊。病既陽虛濕勝,仲景徐徐微汗,真治風濕之金針,此案殆得長沙之薪傳歟。
風濕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官塘橋)
病者 施小毛,年二十餘歲,業商,住紹興昌安門外側水牌。
病名 風濕。
原因 素體陰虛多火,先冒春雨,繼感溫風而發病。
證候 初起寒熱頭疼,關節串痛。繼即遍身微腫,渴不引飲,便溏如醬,溺短赤熱。
診斷 脈右弦緩,左關尺微數,舌苔雖黃,黃而帶膩。證雖風濕兩感,而濕已從熱化也。
療法 先用七味蔥白湯,辛淡法以通絡祛風,使風濕從微汗而解;次用木防己湯加減,辛涼淡法以利濕泄熱,使已從熱化之濕從小便排泄;三用五葉茅根湯,清芬甘涼,醒胃生津,以清餘熱。
處方 青防風(一錢) 蘇葉嫩枝(錢半) 生薑皮(一錢) 淡香豉(三錢) 左秦艽(錢半) 絡石藤(三錢) 鮮蔥白(四枚) 嫩桑枝(一兩)
次方 木防己(錢半) 絲通草(錢半) 生苡仁(四錢) 青松針(三錢) 桂枝木(七分) 拌飛滑石(三錢,包煎) 絲瓜絡(三錢) 嫩桑枝(一兩)
三方 冬桑葉(二錢) 淡竹葉(二錢) 炒黃鮮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 建蘭葉(三錢) 生側柏葉(二錢) 去皮鮮茅根(一兩)
效果 服一方兩劑,微微汗出而惡寒除,頭疼減;服次方兩劑而溺利熱退,身痛微腫均瘥;服三方胃氣大動而停藥。
廉按:同一風濕,有風寒挾濕者,有風濕挾濕者,外因之感受不同,內因之體質亦異,而處方選藥,當然各殊。此案三方,清靈熨帖,多從葉氏方法脫化而來。
風濕相搏案(內科)
施瑞麟(住蘭豁東門外孝子牌坊)
病者 章桂林,年廿二歲,住蘭溪北鄉前陳莊。
病名 風濕相搏。
原因 今歲八月下旬,受兵災,心甚惶恐,逃避于山林,冒風淋雨,夜臥于山林而成此症。
證候 手腳縫肢節腫痛,不能轉側,臥於床褥月餘,痛楚難忍,不嘔不渴,飲食少進。
診斷 脈浮而遲滯,舌苔白滑。脈證合參,此風濕相搏之證也。經云:「風則痛,濕則腫。」《傷寒論》云:「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余仿其法,先用小續命湯加靈仙、西藏紅花之類,用酒沖服。連服三劑,未見獲效。又用疏風通經活血之劑,訣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服三四劑,而身體稍能轉動,痛亦稍止。
療法 用當歸、生地、紅花活血養血為君,用海風藤、伸筋草、川續斷、桂枝、五加皮通其筋絡為臣,用羌獨活、西秦艽、桑寄生、鑽地風、千年健治風為佐,用白朮、茯苓利濕為使,加廣木香以行其氣,加酒以和其血,然行血必須行氣,經云,血居於先,氣推於後,使血氣流通而病自愈。
處方 白當歸(四錢) 大生地(二錢) 西藏紅花(八錢) 海風藤(錢半) 伸筋草(錢半) 羌、獨活(各錢半) 千年健(錢半) 桑寄生(錢半) 鑽地風(錢半) 生白朮(二錢) 浙茯苓(二錢) 川桂枝(八分) 川續斷(錢半) 西秦艽(二錢) 宣木瓜(二錢) 廣木香(八分,加好酒沖服) 服八九劑。
效果 旬余稍能運動,月餘而能行步。至四十餘日,其腫已消,其痛已止而病愈矣。
廉按:活血祛風,舒筋通絡,此等症用藥,不過如是。
風濕夾痰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鄒允坤,年二十八歲。
病名 風濕夾痰。
原因 因夏間冒雨趕路,感受風濕,遂病腹脹腿腫,下及兩腳。初在上海某醫院醫治,服瀉藥不效。九月來鎮江,延予診治。
證候 發熱胸悶,腹脹不舒,溲赤。
診斷 脈象軟滑,舌苔黃膩。蓋濕熱蘊伏,兼有痰滯。
療法 用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合方,化痰滯以清濕熱。
處方 仙半夏(三錢) 小川連(一錢) 黃芩(錢半) 川柴胡(一錢) 栝蔞仁(四錢,杵) 淡乾薑(六分)
次診 熱退胸寬。惟遍身關節作痛,因於清利濕熱方中,加散風藥以治其痛。
次方 赤茯苓(三錢) 焦山梔(三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廣皮紅(一錢) 西茵陳(三錢) 羌活(八錢) 秦艽(錢半) 川牛膝(三錢) 嫩桑枝(兩尺,切寸)
三診 此藥服後,次日忽大喘不止。速予往診,視之果喘息不寧,精神疲憊,不能起坐。診其脈,兩手俱細弱無神,舌色亦轉光而無苔,面色黃淡,蓋病退而元氣大虛欲脫矣,議急急益氣斂神以固脫。
三方 潞黨參(三錢) 西洋參(三錢) 大熟地(四錢) 枸杞子(三錢) 胡桃肉(三錢) 炙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淡乾薑(八分) 炙甘草(五分)
四診 明日其伴某君復來延診。謂予曰,先生真神人也。昨藥服後,喘息即止,而神氣亦寧,安睡一夜。予遂偕往觀之,果安靜如平人,但起坐時仍覺喘促,因囑以原方再服一劑。
五診 此藥服後,喘則定矣,而腹忽脹大如懷孕之婦人,大小便不通。乃以資生丸方加減,改作煎劑。
五方 潞黨參(三錢) 炒白朮(三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六錢) 廣藿香(一錢) 生薏苡(三錢) 炒扁豆(三錢) 懷山藥(四錢) 湘蓮肉(七顆) 廣橘紅(一錢) 南芡實(四錢) 南山楂(二錢) 六神麯(二錢) 炒蔻仁(一錢) 炒麥芽(錢半) 桔梗(一錢) 福澤瀉(二錢) 廣木香(八分) 橙皮(一錢)
效果 一服而脹松,接服五劑,脹全消,每餐能進飯一碗余,並能起立行走,但覺腿腳痠痛無力而已。其時該艦奉調急欲赴寧,乃於前方去山楂、神麯,加炒熟地炭、牛膝、杜仲等藥,以與之而行。
說明 大凡虛實複雜之病,其中必多轉變,醫家當隨其機而應付之,曲折變化,一如其病,苟稍執滯,其不復敗者幾希。雖然,此豈可與淺人道哉。
康按:風濕夾痰,虛實雜揉,故以認症為先,對症發藥,或化痰滯以清濕熱,或利濕熱兼散風邪,或益氣斂神以固脫,或調中益氣以寬脹,皆因病以定方,不執方以治病,隨機策應,故能默收敏效,未可以尋常風濕例視也。
風濕飧泄案(內科)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徐鑑秋,年近五旬,業農商,嗜煙,住山東平陰縣河北牛角店。
病名 風濕飧泄。
原因 素呼雅片,眠食無節。秋初夜間乘涼庭中,忽聞鄰有盜警,狂奔村外,匿田禾中,因感風濕,患泄瀉不止。
證候 面黃瘦黧黑,飧泄數月,醫治罔效。藥甫入口,旋即瀉出,夜稍閉目,則遺矢滿床,因之四肢疲乏,腰膝痠痛,形衰氣短,目花耳鳴,種種敗象畢露。
診斷 脈兩寸虛大微數,兩關浮弦而空,尺細弱無力。脈證合參,此飧泄日久,脾腎兩虛之候也。前醫不求病因,不論體質,始用克伐分利之藥,繼以溫燥蠻補之劑,久之脾土愈衰,腎水亦竭。幸而兩尺脈弱而不小,手足尚溫,頭面無虛汗之發,胃中尚容谷少許。《內經》論疾診尺篇云:「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茲據各現象觀之,尚不難治。
療法 因用蓮子、芡實、山藥、人參,甘淡之品以補脾氣為君,且蓮子、芡實皆生水中,性澀不燥,補脾而不傷腎;更以補骨脂、菟絲子、巴戟覆盆、五味等酸甘微辛者,化陰以補腎陽為臣;牛膝、木瓜、山萸肉皆舒肝之品,可以為佐;再加升陽祛風藥如升麻、柴胡、羌獨活,均以為使;大劑濃煎,調赤石脂末,頓服。
處方 蓮子肉(三錢) 南芡實(三錢) 淮山藥(二錢,炒) 人參(錢半) 補骨脂(二錢) 巴戟天(二錢,去心) 菟絲子(二錢,制) 五味子(三十粒) 覆盆子(一錢) 川牛膝(一錢) 宣木瓜(錢半) 山萸肉(錢半) 升麻(五分) 川柴胡(一錢) 羌、獨活(各八分) 外用赤石脂二錢,煅為末,調服。
效果 服二三劑泄止,餘症亦減,惟覺稍悶。後於原方內去升、柴、羌獨活、赤石脂,加陳皮一錢、廣木香三分。服四五劑,旬日痊愈。
廉按:飧泄原屬於風,風木一盛,土必受哉,脾氣因而下陷。升補之法,正宜用也,惟牛膝、羌獨宜刪。
風濕腳氣夾腎虛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黃谷生,年三十二歲,新聞界,住汕頭。
病名 風濕腳氣夾腎虛。
原因 日則政務勞形,兼奔走各機關以訪查新聞,夜則撰稿勞心,加之花酒應酬,輒夜深始歸,如斧伐枯樹。由是思傷脾,色傷腎,脾腎氣虛,風濕因而乘虛入經絡,下襲兩足而發病。
證候 兩足腫痛,行履不能,日夜呻吟痛苦,食入即嘔,臥病月餘,職務催迫,更覺心悶氣促。
診斷 脈左尺滑而細數,右尺浮而澀弱。脈證合參,浮為風,滑為濕,風濕中於下肢,脈細數澀弱,腎氣更虧於內,外形所以發為腳氣症也。況事罷帶疲入房,內外交困,心腎兩勞,竭澤而漁,難供需索,精髓消鑠,血不榮筋,足焉有不痠痛者哉。
療法 先以加減三痹湯去風濕而止痛,繼用加減六味以補腎,外治以野葛膏,更用龜桑膠以榮血而淘汰花酒余積。
處方 潞黨參(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炙甘草(二錢) 制首烏(六錢) 鮮石斛(六錢) 鮮生地(四錢) 川杜仲(二錢) 川牛膝(三錢) 續斷(三錢) 左秦艽(二錢) 川桂枝(二錢) 獨活(二錢) 花檳榔(三錢)
次方 山萸肉(三錢) 肉蓯蓉(三錢) 巴戟天(三錢) 丹皮(二錢) 澤瀉(二錢) 雲茯苓(四錢) 大生地(四錢) 淮山藥(四錢) 羌活(三錢) 鮮石斛(六錢) 制首烏(四錢) 川牛膝(三錢) 千年健(三錢) 走馬胎(三錢)
三方 嫩桑枝(一斤) 生烏龜(二隻,重約一斤) 宣木瓜(四兩) 川牛膝(一兩)
效果 後贈余匾,其跋云:丙戌秋,余患腳氣,跬步不行,而身兼政界報界,不能久病不出。急延西醫治,不效,復延中醫治,又不效,床第呻吟月餘,苦難言狀。先生到診,施以內外兼治術,是夕獲安枕臥,越兩旬而痊愈云云。
廉按:探源敘症,明辨以晰,處方選藥,精切又新,真治內傷腎虛外感腳氣之佳案也。
風寒洞泄案(內科)
蕭惠儔(住贛縣洪成巷)
病者 鍾曾氏,年五十七歲,體強,住贛縣。
病名 風寒洞泄。
原因 平素體強,春間小受感冒,不耐服藥。越旬余,病變溏泄,纏綿至於秋初。
證候 氣虧色白,瞑臥小安,匙水下咽,須臾泄去,泄時必欠而嘔,嘔而暈。
診斷 脈沉細如蛛絲,或有或無。脈證合參,此為洞泄轉變之症。然審其所因,則自肝邪始。蓋所受感冒,正《內經》所云:「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未經疏散,乘其不勝,襲入倉凜而為殃。故經又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乃糾纏日久,中焦無汁變化,血日以衰,氣無所附,中因不守而病變。醫又以枳樸等觸犯虛虛,累及腎氣,致使幽闌洞闢,將腸胃素所積蓄,盡數掀空。茲所幸者,寧臥尚有時間,足徵其稟賦豐厚,二氣未肯遽離。不然年老久病之軀,一經嘔泄,立即打破崑崙,尚何有救藥之餘地乎,因是斷為可治。
療法 用參、朮、苓、草補虛升提為君;然肝主滲泄,不斂戢,肝風病根終莫能去,因用萸、梅治肝以為臣;加入木瓜、五味、白芍等收攝脾胃腎耗散之氣以為佐;合和濃煎,調二石之末,以止下焦之脫而為使。一晝夜宜盡二劑,少少與之,頻頻臥服。蓋病勢已造其極,緩則難以圖功,少則不至頓下,頻則藥力無間,臥則藥可少留。
處方 高麗參(三錢) 漂於朮(三錢) 白茯苓(三錢) 炙甘草(二錢) 烏梅(三枚) 山茱萸(二錢) 宣木瓜(二錢) 五味子(二錢) 杭白芍(二錢) 赤石脂末(三錢) 禹餘糧末(三錢)
又方 生臺黨(四錢) 漂於朮(三錢) 明附片(三錢)
效果 次日即能出廳理事,就診脈亦轉,諸症悉退,飲食略進。遂定第二方,囑其多服莫間。
廉按:久瀉傷脾,自當以補攝為主,此案方法,更見周到。
風痹案(內科)
楊華亭(住牟平養馬島楊家莊)
病者 楊占亭,年五十八歲,山東牟平縣養馬島之社長,住中原村。
病名 風痹。
原因 前清武生,因挽弓兩臂用力太過,曾受重傷,幸少年時血氣方剛,調治而愈。至上年十月十二日,風雪在地,被石滑倒,當即起立,皮肉未傷,初尚未覺。
證候 第二日晨起時,稍覺兩臂微痛,至五六日,忽而肩背疼痛,忽而手足不能屈伸,忽而項強不得回顧,從此日重一日,百藥無靈。
診斷 本年四月六日,召予診之。脈左右手寸關弦緊而實,上溢出寸,兩尺稍緩,惟左手肝部弦緊帶急。脈證合參,此為風痹。《內經》痹論曰:「痹之安生?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壽夭剛柔論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此風寒乘虛入於經絡之中,當年老時,氣血俱衰,氣衰無以行血,血衰無以養筋,又兼少年用力太過,至老而發作也。所幸者臟腑未病,飲食如初。脈弦緊而實,弦則主風,緊則主寒,弦緊兼見,則為風寒無疑,實者浮中沉三部皆見也,左手肝部弦緊而急,即經所謂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金匱》血痹篇云:「左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聖濟總錄》風濕痹論曰:「風濕痹者,以風濕之氣傷人經絡而為痹也。」西醫云:凡人知覺運動,必賴腦脊兩髓。若骨壓肉壓濃水壓,或胞衣壞髓液壞,或受寒濕,或積敗血,則腦髓不安,致令腦氣筋妄行其力,而風痹之症起矣。
療法 針灸並用。第一日刺手太陽經肩外俞穴針入六分,二刺天宗穴針入五分,三刺臑俞穴針入八分,四刺肩貞穴針入五分,五刺腕骨穴針入三分,左右手共十刺。後刺足少陽膽經風市穴針入五分,二刺足陽明胃經陰市穴針入三分,三刺足三里穴針入五分。予用黃帝九針式內之毫針,以金作之刺針。手法用先瀉後補之法,瀉則瀉其有餘之風,補則補其氣血之不足。入針時,醫以右手大指退後右轉,瀉以老陰之八數行三周,共二十四數。再行一飛三退之法,令病人呼氣一口,再將大指前進左轉,補以老陽之九數行三周,共三九二十七數。再行一退三飛之法,令病人吸氣之時,以右手出針,速將左手緊們其穴,勿令氣散血出。
第二日肩背痛疼之處,已去十之三四,脈弦緊之象,稍微和緩,惟項強之症如初。即刺督脈經風府穴針入三分,二刺足少陽膽經風池二穴針入三分,後刺手十宣穴各針一分,手法亦行先瀉後補之法,以少陰六數瀉之,行三周,一十八數。令病人呼氣一口,再補以少陽之七數,行七周,共七七四十九數。令病人吸氣一口,以右手出針,速將左手緊們其穴。惟十宣穴無手法,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
第三四日因風雨為針刺避忌之日。
第五日脈弦緊之象已去十之五六,出寸之脈,亦不見矣,項強之症如失,肩臂亦能屈伸而不痛,兩腿稍能行走。此日針手陽明經之肩髃穴針入八分,二針曲池穴入五分,三針合谷穴入三分,四針手少陽中淆穴入三分。手法與第二日同。予臨行雲:敝人不能久居家中為君診治,因煙埠(即芝罘)有事,請君去煙同寓,行孫真人阿是穴之法,何處痛以何處刺之,庶能速愈。況君久居家中,家事累心,久而久之,臟腑受病,則手續又難一層。伊聞言甚喜,定於明晨去煙。
第六日早十時,坐輪赴煙,同寓靖安公司內。下午同伊至澡塘沐浴,去時伊枕木枕休息,即覺項部微痛,少時回寓,坐未一刻,項強之症陡來。此日天雨,針家避忌。伊痛不能忍,不得已刺風府一穴、風池二穴、大椎一穴入五分,風門二穴入五分。手法用龍虎龜鳳四法療之。手法行完,項強之痛已去。
第七八九日,未行刺法。見其症日退一日,醫者不可每日行針,蓋經絡之氣血,慣亦不靈矣。
第十日晨起時,風雨交作,至下午天晴,伊忽受外感症。《內經》云:傷寒一日刺風府,先針風府穴留三呼二,針風池二穴留七呼三,針風門二穴留七呼三。手法用瀉法而不補。
第十一日外感症愈,惟缺盆骨微痛,兩膝寒冷。灸手少陽經天髎穴左右各七壯,足少陽膽經肩井穴左右灸五壯,足陽明胃經三里穴左右各灸二七壯。
灸病手法:用樟木一片,厚三分,外口寬長一寸四五,內口圓直徑三分。黃帝云:灸不三分,是謂徒冤。乃言成丁之年艾球之大小也。艾葉以五月五日採者為佳,用時暴乾,入臼搗細,篩去塵土,撮去艾葉中之硬梗,潔白如棉,俗名艾絨。灸幾壯,先將艾絨團成幾球。出汗之手,不可令團,因艾濕難燃。再以墨將穴點正,以樟木板放於穴上,外用絨布一塊,內剪一孔,套於樟木板之外,預防艾火落於肉上。外用香油燈(即芝麻油)一盞,鑷子一把,水碗一個。將艾球於燈火上燃之,看艾球焯與木板齊,病人必呼痛,急鑷下放於水碗之內。再取一球,輪流灸之。莫妙病人忍受一刻之苦,待艾球之火已滅,則一壯能有十壯之功效。灸完時過四五小時,灸處必起水泡。用金針刺破,將水擠出,用西藥布貼之,外縛以合口膏,古人用竹內皮貼之,予初用此法,多有成瘡之患。
效果 二十天,風痹之證已愈,至陰曆五月八日回里。
廉按:論證援引詳明,取穴確有薪傳,非平日研究《甲乙經》及《針灸大咸》者不辦。此等驗案,學者宜注意焉。
風痹案(內科)
高玉磷(住黑龍江南門內)
病者 杜君,年五十餘歲,錢莊總經理。
病名 風痹。
原固 體肥多濕,痰鬱經絡,致四肢痹而不仁。
症侯 左半身自頭面至足跟筋骨疼痛,皮膚不敢近衣被,耳鳴目糊,不食便阻。
診斷 脈左關弦澀,右關緩結,脈證合參,此濕痰挾風而作也。夫濕生於脾,上結為痰氣,流於臟腑則湮鬱氣道,散於四肢則阻閉經絡,凝結既久,氣血難通,偶感風邪,官骸作廢,此風痹之所由來也。
療法 內服自配迴天再造丸,外用太乙神針藥灸尺澤、風市兩穴。
處方 真方迴天再造丸。
真蘄蛇(四兩,去皮骨,並頭尾各三寸,酒浸,炙取淨肉) 兩頭尖(二兩,出烏魯木齊,非鼠糞也,如無真者,以炙白附子代之) 真山羊血(五錢) 北細辛(一兩) 龜板(一兩,醋炙) 烏藥(一兩) 黃耆(二兩,蜜炙) 母丁香(一兩,去油) 乳香(一兩,焙,去油) 麻黃(二兩) 虎脛骨(一兩,醋炙) 甘草(二兩) 青皮(一兩) 熟地(二兩) 犀角(八錢) 沒藥(一兩,焙,去油) 赤芍(一兩) 羌活(一兩) 白芷(二兩) 血竭(八錢,另研) 全蠍(二兩半,去毒) 防風(二兩) 天麻(二兩) 熟附子(一兩) 當歸(二兩) 骨碎補(一兩,去皮) 香附(一兩,去皮毛) 元參(二兩,酒炒) 制首烏(二兩) 川大黃(二兩) 威靈仙(二兩五錢) 葛根(二兩五錢) 沉香(一兩,不見火) 白蔻仁(二兩) 廣藿香(二兩) 冬白朮(一兩,土炒) 紅曲(八錢) 萆薢(二兩) 西牛黃(二錢五分) 草蔻仁(二兩) 小川連(二兩) 茯苓(二兩) 殭蠶(二兩) 薑黃片(二兩) 松香(一兩,煮) 川芎(二兩) 廣三七(一兩) 桑寄生(兩半) 當門子(五錢) 桂心(二錢) 冰片(二錢半) 辰砂(一兩,飛淨) 天竺黃(一兩) 地龍(五錢,去土) 穿山甲(二兩,前後四足各用五錢,油浸)
上藥必須道地,炮製必須如法,共研細末,擇日於淨室內煉蜜和合,搗五千杵為丸,重一錢,金箔為衣,外用蠟皮包裹。
每日一丸,服時用四物湯煎送。即用當歸三錢、赤芍二錢、生地錢半、川芎八分、朝東桑枝五錢(酒炒),如延累右半邊亦痹者,前湯合四君子湯煎送前丸。即用潞黨參(三錢) 生於術(二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四分) 朝東桑枝(五錢,酒炒) 青松針(五錢)
太乙神針藥方
艾絨(三兩) 硫磺(二錢) 臺麝 乳香 沒藥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殼 皂角 細辛 川芎 獨活 穿山甲 雄黃 白芷 全蠍(各一錢)
上為末,秤准分量,和勻,預將火紙裁定,將藥鋪紙上厚分許,層紙層藥,凡三層卷如大指粗細,杵令極堅,以桑皮紙糊六七層,再以雞蛋清通刷外層,陰乾,勿令泄氣。
附用針法
用生薑一大片,厚二分許,中穿數小孔,平放應針穴道上。用白麵捏一小碗,如酒杯大,碗底亦穿數小孔。將神針藥料析出,再加艾絨少許,捏作團,置於麵碗內點燃,平放乾薑片之上,頃刻之間,藥氣即可透入。如覺甚熱,將薑片略抬半刻,即再放下。看碗底藥將燃盡,取起另換。每一次換藥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二次不拘。
附穴
尺澤穴 在時中動脈處,即肘彎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鑑》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 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效果 外治用神針一星期一次,內服丸藥一顆,用藥湯調下。約月餘始痊。
廉按:風痹久延,每成風緩,《聖濟》謂風緩即癱緩。其病因氣血虛耗,風寒濕氣痹著筋骨,肢體緩弱串疼。此案所用迴天再造丸,與聖濟大活絡丹,藥品大同小異,能治肢節痛痹及虛人痿躄,服此頗驗,而尺部痠病,痿軟不仁,亦多神應,誠肢體大症必備之要方。惜配合需時,價值太昂,不如仍用大活絡丹較為便利,以其市肆所備耳。太乙神針外治,雖亦有效,惟血虛生熱者不可擅用。
風濕成痹案(內科)
陳艮山(住南昌塘塍上大街)
病者 陳雨洲之媳李女士,進賢人,寓南昌。
病名 風濕成痹。
原因 素因性急善怒,時患小腹痛,溺艱澀,頻下白物,經水忽斷。中醫治之,時愈時發。後隨夫留學東洋,赴醫院治療,醫雲子宮有毒,必須剖洗方能見效,愈後三月,且能受孕。果如所言。分娩後舊病復發,再往該院請治。醫云無法。再剖縱愈,而子宮亦傷,不能復孕,力勸回國。旋覺腹中有一硬塊,時痛時止,時作冷熱,白帶淋漓,面色黃瘦,飲食少進。他醫目為大虛症,用八珍加龜膠。連進數劑,忽患周身浮腫,白帶更甚,陰燒不退,群醫束手。
證候 一身浮腫麻痹,少腹痛,帶下頻頻,日夜燒熱,舌苔白滑淡灰。
診斷 兩脈沉遲。斷為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療法 仿仲景治風濕例,君以蒼朮、澤瀉燥濕,佐以麻、桂透表去風,引用姜皮導至皮膚。一劑胸部稍舒,舉動稍活。再用川萆薢、威靈仙、澤瀉、川烏、天麻、秦艽、麻黃、桂枝、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等藥數劑,腫消食迸。惟兩腳腫脹未消,乃用鰍魚炒蒜頭食之。
處方 蒼朮(二錢) 澤瀉(二錢) 麻黃(二錢) 桂枝(錢半) 姜皮(三錢)為引。
又方 川萆薢(四錢) 威靈仙(四錢) 澤瀉片(三錢) 制川烏(二錢) 明天麻(二錢) 秦艽(二錢) 麻黃(二錢) 桂枝(二錢) 茯苓皮(二錢) 大腹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
效果 服初方一劑稍愈,再服次方,逐漸加減,十餘日腫消熱退,食亦漸加。食鰍魚炒蒜頭,兩腳腫亦消盡。再教以早服人參養營丸三錢,夜服龜齡集三分。調理三月餘,白帶愈,經如期,旋受孕生子。可見醫者不能復孕之言,亦有不足信者也。
廉按:斷症老當,處方雄健,宜乎得奏全功,然非精研《傷寒論》及《金匱》,確有心得者不辦。
風水腫脹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胡養泉婦,忘其年齡住址。
病名 風水腫脹。
原因 平素嗜煙肝旺,且有痰紅。壬寅產後患此,實因早浴而起。
證候 惡風無汗,頭面獨腫,四肢亦腫,腹微脹而溺少。
診斷 脈浮濡,苔薄白滑。脈證合參,浮主風,濡主水,水漬膜胰,故發腫而微脹,風襲皮毛,故惡風而無汗,此仲景所謂風水腫也。
療法 以麻杏開肺發表為君,五皮達膜消腫以佐之。
處方 淨麻黃(五分) 光杏仁(三錢) 新會皮(錢半) 浙苓皮(四錢) 生桑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生薑皮(一錢) 蔥須(二分)
復診 一劑,即周身汗出溱溱,浮腫驟退。不事調理善後,反而不知節食,芥辣雞香冰酒恣食無忌。越數日腫復發,來診有微詞,從脈舌審知其情,切責之,其亦愧服,遂仿原方加減以調治之。
次方 生桑皮(三錢) 浙苓皮(三錢) 新會皮(錢半) 大腹皮(三錢) 萊菔子(二錢,炒) 蘇嚕子(二錢,杵) 冬瓜子(四錢) 枳椇子(四錢)
效果 連服三劑,小水暢解,腫遂漸退,胃動納馨而痊。
廉按:五皮飲加麻黃、附子,為昔者吾友周雪樵君首創之良方。謂治水腫及風水腫,其人素無肝火者,投無不效,所載驗案頗多。今此案五皮飲加麻杏,較周氏方尤為穩健,深得徐子才輕可去實之妙用(徐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非但開肺發汗,使水氣從皮膚排泄,而其餘力尤能通利水道,使水氣從小便排泄,故日本醫士獨推麻黃為治水腫之特效藥,洵不誣焉。
風疹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雷陳氏,年三十四歲,住紹興城內小坊口。
病名 風疹。
原因 風襲於表,熱鬱於絡。
證候 頭痛身熱,自汗惡風,咳嗽喉痛,面部頸項先見細點,色紅帶紫。
診斷 脈浮而數,右寸獨大,舌邊尖紅,苔薄白滑。浮為風,數為熱,此風熱鬱於血絡而發疹,疹屬肺病,故右寸浮大,然尚在欲發未發之時。
療法 速用辛涼開達,以荷、蒡、蟬、蠶為君,能疏風以透疹;臣以銀、翹、大青,清宣血熱以解毒;佐以茅根、青箬,清通血絡以泄熱;使以鮮荷錢,亦取其輕清透熱,熱勢一透,則疹自暢達,而風熱亦乘機外泄矣。
處方 蘇薄荷(錢半) 淨蟬衣(一錢) 蜜銀花(二錢) 鮮大青(四錢) 牛蒡子(錢半,杵) 白殭蠶(一錢) 青連翹(三錢) 鮮荷錢(一枚)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 青箬葉(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進一劑,疹即外達,頭痛惡風均止。二劑疹已透足,喉痛亦除,惟咳嗽黏痰,原方去蟬、蠶、銀、薄,加栝蔞皮二錢、枇杷葉五錢暢肺降氣,川貝三錢、前胡錢半化痰止嗽。連服三劑,痰嗽大減。囑其用雞子白兩枚,開水泡湯,衝入真柿霜錢半,調理而痊。
廉按:風熱發疹者輕,溫毒發斑者重,斑屬足陽明胃病,疹屬手太陰肺病,吳鞠通混而未別,章虛谷已闢其謬。此案系肺病風疹,當然以辛涼開達、輕清透絡為正治,方亦輕靈可喜。
風痧竄筋案(內科)
周小衣(住無錫)
病者 黃韻笙,忘其年,住無錫。
病名 風痧竄筋。
原因 素因遺泄,甲辰患風痧時病之後,足軟無力,以商業事繁,煎方不便,來求長方。
證候 春夏陽升之候,每患遺泄,神倦呵欠,足脛痿軟乏力。
診斷 脈大少和,苔薄白。脈證合參,良由陰液內耗,風痧餘熱,竄走筋絡,以致兩足痿軟。然苟非精血不足,風陽何能入里耶,久延恐成痿躄。
療法 育陰榮筋為主,補氣佐之。
處方 大生地(六兩) 沙苑子(三兩) 菟絲子(三兩) 覆盆子(三兩) 制首烏(六兩) 白歸身(三兩) 生白芍(三兩) 熟玉竹(四兩) 金毛狗脊(三兩) 桑椹(三兩) 潞黨參(三兩) 生綿耆(三兩) 生於術(二兩) 浙茯苓(三兩) 川杜仲(二兩) 千年健(二兩) 生苡仁(四兩) 廣橘絡(三錢) 虎骨膠(一兩) 川斷(二兩) 線魚膠(一兩) 阿膠(一兩) 雞血藤(一兩)
上藥依法制煎膏,每服一兩,朝夜開水化服。
效果 服之頗驗,藥完足健,遺泄亦止。
廉按:風痧之為病,有傳染性者,謂之疫痧,無傳染性者,謂之時痧。其形色紅而瑣碎,似麻非麻,似疹非疹,世俗通稱為紅斑痧。初起用疏風發表,急透痧毒,從外排泄,往往一藥即愈,何致餘熱內竄,流走筋絡。此案竄筋之原,良由精血內耗為其素因,故經謂邪之所湊,真氣必虛,虛則邪氣半從外達,半從內竄。方主育陰榮筋,佐以補氣,使正足邪自去之法,凡男婦肝腎不足,或遺精,或帶下,腰足痿軟無力者,亦可惜以調補。惟橘絡用於膏滋之中,效力甚微,不如易以廣皮一兩,健運脾胃,以助消化為穩妥。
風痙似驚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章山麓之子,年五歲,住道墟。
病名 風痙似驚。
原因 去年冬,氣暖失藏,今春寒溫間雜,小兒上受風溫,先傷肺經而起。
證候 初起寒熱自汗,咳逆氣粗,繼即肢牽目竄,煩躁神蒙,痰壅鼻扇,甚至口噤痙厥。
診斷 脈浮洪滑數,舌尖邊紅,苔滑微黃。脈證合參,即張仲景所謂「風溫之為病,劇則如驚癰,時時瘛瘲」,亦即徐嗣伯所謂「痰熱相搏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病雖似驚而實非真驚也。
療法 初用桑菊飲加減,辛涼開肺,驅風泄熱;繼用羚麻白虎湯,加生萊菔汁雅梨汁,甘寒咸降,熄風鎮痙,以滌熱痰;善後用吳氏五汁飲加減,清餘熱以養胃陰。
處方 霜桑葉(一錢) 滁菊花(一錢) 雙鉤藤(錢半) 蘇薄荷(七分) 光杏仁(錢半) 天竺黃(八分) 京川貝(一錢,去心) 茯神木(二錢)
次方 羚角片(八分,先煎) 明天麻(八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知母(二錢) 生甘草(四分) 蜜炙蜣螂(一對) 生萊菔汁 雅梨汁(各一瓢,分沖)
三方 甘蔗汁(一瓢) 雅梨汁(一瓢) 生藕汁(半瓢) 生荸薺汁(半瓢) 鮮生地汁(一瓢) 加枇杷葉露一兩,重湯燉滾十餘沸,溫服。
效果 初方一劑不應。改服次方,疊進兩頭煎,大便解後,熱減神清。終進三方,連服二劑,熱淨胃動。囑用甘蔗雅梨煎湯,調理而痊。
廉按:風痙似驚,由溫邪陷入,陰液內耗,陡動肝風,挾痰熱上衝神經,以致或痙或厥,實非驚恐致病也。若於病未猖獗之前,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劑降痰,兩候自能痊愈。奈病家惶懼,輒云變驚,於是專科動輒挑驚,亂推亂拿,藥則動用冰麝香開,耗散心神,每致不救,良可慨焉。此案於肝風大動,氣血並上之時,開肺滌痰,清鎮肝陽,使氣火俱潛,則上升之血自降,肝風頓熄,神經即平,而諸證自除矣。
偏頭風案(內科)
熊鼎成(住樟樹集善醫院)
病者 楊鶴鳴,年四十二歲,教員,住湖北。
病名 偏頭風。
原因 向無習慣性頭痛,因染梅毒,曾注射新灑爾沸散(即新六零六),病愈後,偶以飲食不節,發生本病。
證候 未病前胃腸時患秘結。一日午席未終,頭部左半邊發生劇痛,牽及上下臼牙亦痛,面呈蒼白色,夜間痛楚尤甚,不能片刻安神,呻吟不已,症狀險惡。
診斷 脈浮弦而急數。弦為風,數為熱,風熱相搏,故疼痛劇烈。梅毒亦能發生偏頭痛病者,雖曾用注射劑療治,必系餘毒未清。又凡西藥之有毒者,療病雖得奇功,每發生副作用,病者頭痛,以注射灑爾沸散後而發,此亦一重大原因。總之病名偏頭風,脈又弦數可徵,無論其病因如何,必主肝經風火為殃無疑。肝屬木,為風臟,位東方,故風病多發於左也。
療法 天麻為頭風聖藥,尋常偏頭痛,佐以白芷、川芎等味,治之立應。此症有上種種原因,加以胃腸秘結,益足以使頭痛加劇,故雖用前藥,而病仍不解。風火交煽,勢將燎原莫制,非厲行平肝瀉火,病必危殆。方宜加入蘄蛇、蚯蚓強有力之追風藥,並重用硝黃,清其腸胃自愈。
處方 明天麻(三錢) 香白芷(四錢) 川芎(三錢) 蘄蛇(錢半) 白頸蚯蚓(錢半) 生錦紋(三錢) 芒硝(三錢)
效果 服藥一劑,未十分鐘頭痛立止。二劑後痊愈,並未再發。凡遇此證病輕慢性者,去大黃、芒硝,新病用此,藥到病除,真神方也。若纏綿日久,風毒深入腦髓神經,非多服不為功,患此者宜豫為之加意焉。
廉按:發明病理,哀中參西,方亦極有力量,宜乎兩劑奏功也。
腦風頭痛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鄭姓,年五十二歲,業商,住象山石浦。
病名 腦風頭痛。
原因 由於風邪入腦。
證候 頭連巔痛,經十閱月,百方無效。
診斷 脈浮緩而大。脈證合參,斷為腦風頭痛。
療法 蒼耳治頭風為君,佐藁本以治頂痛。
處方 蒼耳子(二錢) 川藁本(一錢)
效果 服一劑,明日發厥,正不勝邪,人謂升散藥之咎,殊不知蘇後,其病遂失。
廉按:經謂「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治在風府」。此案頭連巔痛,確是腦風頭痛,方用蒼耳能使清陽之氣上升巔頂為君,藁本專治巔頂痛為佐,藥雖簡單,卻合病機,宜其一擊而中,病邪即退。
頭風害目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君,年近五旬,高等檢察廳科員,住奉天。
病名 頭風害目。
原因 處境不順,兼辦稿件勞碌,漸覺頭疼,日浸加劇。服藥無效,遂入西人醫院,治旬日,頭疼未減,轉添目疼。
證候 越數日,兩目生翳,視物不明,自言腦疼徹目,目疼徹腦,且時覺眩暈,難堪之情,莫可名狀。
診斷 脈左部洪長有力。脈證合參,知系肝膽之火,挾氣血上衝腦部,腦中血管因受沖激而膨脹,故作疼。目系連腦,腦中血管膨脹不已,故目疼生翳,且眩暈也。因曉之曰,此腦充血症也。深究病因,腦疼為目疼之根,而肝膽之火挾氣血上衝,又為腦疼之根。
療法 當清火平氣,引血下行,頭疼愈而目疼生翳及眩暈,自不難調治矣。其目翳原系外障,須兼用外治之法,用磨翳藥水一瓶,日點眼上五六次,自能徐徐將翳盡消。
處方 懷牛膝(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生龍骨(六錢,打) 生牡蠣(六錢,打) 代赭石(六錢,生打) 烏玄參(四錢) 川楝子(四錢) 龍膽草(三錢) 生甘草(二錢) 磨取鐵鏽濃水煎藥。
附磨翳藥水方
生爐甘石(一兩) 蓬砂(八錢) 薄荷葉(三錢) 蟬退(三錢,帶全足,去翅土)
上藥四味,先將前二味藥臼搗細,再將薄荷、蟬退煎水一大鐘,用其水和所搗藥末入藥缽內,研至極細。將浮水者,隨水飛出,連水別貯一器。待片時,將浮頭清水,仍入缽中,和所餘藥渣研細,仍隨水飛出。如此不計次數,以飛淨為度。若飛過者還不甚細,可再研再飛,以極細為度。制好,連水貯瓶中,勿令透氣。用時將瓶中水藥調勻,點眼上日五六次。若目翳甚厚、已成肉螺者,加真藏硇砂二分另研,調和藥水中。此方效力,全在甘石生用,然生用則質甚硬,又恐與眼不宜,故必如此研細水飛,然後可以之點眼。
效果 服一劑,覺頭目之疼頓減。又服兩劑,其頭疼目疼眩暈皆愈,視物亦較真。
廉按:頭風害目,即西醫所稱之腦充血也。近世眼科專家雖不知腦充血之病理,然知其為肝熱生風,逼血與氣,並走於上,輕則為頭目痛,重則為暈厥。其方用羚角、石決明、真珠母、生玳瑁、石蟹、桑葉、滁菊、穀精草等潛鎮清熄,亦頗有效。外用切法,以極細毫針十數支紮成一把,於兩太陽及腦後,輕輕刺切,先出黃水,繼放瘀血。約兩星期一切,輒多默收敏效,余見之屢矣。此案直斷為腦充血,用降血下行之法,大致與眼科相同,而藥價則便宜多多矣。經濟困難者,不可不知有此法。惟重用牛膝一味,為降血導下之峻品,必先查問明白,男則有否遺精,女則有無血崩素因,如其有之,慎毋重用以招謗,後學宜注意之。
頭風害目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謝氏,年三十六歲,住紹興偏門外張家葑。
病名 頭風害目。
原因 體素肝熱,適感風溫,頭痛屢止屢發,釀變頭風。醫者不辨病源,誤用頭風套方,如荊、防、藁、芎等辛燥升散,遂巔痛而延累左目。
證候 時而頭巔疼,時而左目痛,左目痛輕則巔疼甚,巔疼甚則眼痛輕,互相消長,累月不愈。甚至肝熱衝動水輪,當瞳人處忽變白色,忽微藍色,忽而縮小,忽而昏蒙。
診斷 脈左浮弦搏數,右浮洪或散大,沉按細澀,舌邊紫赤。脈證合參,病之本在於肝,肝之脈絡於巔,肝之竅開於目,而其所以互相消長者,病之標則在於腦。腦有十二對神經,其肝熱沖激於頭巔神經則頭巔疼,沖激於左目神經則左目痛也。其衝動水輪,當瞳人處而形色乍變者,以目系入腦,腦之精為瞳人,全賴玻璃體中之水晶樣液以保護之,今被肝熱沖激,深恐明角罩中之水晶樣液被蒸沖而渾,則瞳人生翳迷濛,不能明辨三光五色矣。故世有一目失明而頭風頓愈者,殆因腦中之血熱,已從目竅排泄而出歟。
療法 首當潛鎮清熄,故以羚角、石決、珠母等具有靈動之性質,潛鎮肝陽以熄內風為君,而羚角尤擅清肝明目、直達巔頂、善平腦熱之長,入於鹹平鎮潛之中,奏功尤速。然諸痛皆屬於心,心熱則肝熱,肝熱則腦熱,故又以童便、川連鹹苦達下以瀉心,白芍、膽草酸苦泄火以瀉肝為臣。佐以酒炒生牛膝,取其上行入腦下行納沖,善引頭目之血熱從速下降。使以青葙子,隨羚角直清腦熱,能散瞳人處昏蒙也。
處方 石決明(一兩,生打) 珍珠母(一兩,生打) 小川連(八分) 龍膽草(一錢) 生白芍(五錢) 生淮牛膝(五錢,酒炒) 青葙子(三錢) 羚角尖(一錢,磋研極細,藥湯調下) 清童便(兩鍾,分沖)
次診 前方連服四日,巔疼眼痛悉除,當瞳人處變像亦減十之六七,舌邊紫轉紅色,脈搏浮洪弦數均已大減。惟視物不甚清爽者,以目得血而能視,目血為肝熱消耗,精光不足故也,法當滋肝血以益腎陰。
次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四錢) 大生地(四錢) 大熟地(四錢) 甘杞子(錢半) 黃甘菊(二錢)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菟絲子(三錢,鹽水炒) 穀精珠(錢半) 羊烏珠(一對)
效果 次方連服十劑,肝血充而腎陰復,目自還光而明矣。
廉按:頭風害目,惟婦女為最多。皆因血鬱生熱,血熱生風,風動而逼血上腦則腦充血,腦充血則神經被逼,著於頭巔之知覺神經則痛在頭巔,著於眼部之知覺神經則癰在眼,此新發明之病理也。此案論病探源,一眼覷定肝腦,則驪珠在握,而選藥處方,自然精切。初方妙在羚角,羚之靈在角,角之靈在腦,其性涼而味鹹,故善平腦熱,其色白而氣腥,故能消肝肺血熱瘀積。凡內障之腦脂下注,瞳神變色,外障之黑珠白珠雲翳遮厚等證,果能重用此藥,奏效如神。其清肝明目、熄風鎮痙,尤有特長。惜近時價值太昂,如欲代之,惟羖羊角一味,即俗稱黑羚羊,性質功用與羚角大同小異,價又便宜大半也。接方妙在穀精珠、羊睛兩味。凡眼病諸症悉退,滋養日久而視物尚不清爽者,其因有二:一由靈竅不通,一由睛光不復。穀精珠善通靈竅,羊睛善能還光,所以十劑即能回覆原狀者,此也。
目風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凌長友,年三十六歲,住凌家岸頭。
病名 目風。
原因 風熱上受,首先犯目。
證候 頭痛惡風,身熱自汗,目白眼瞼紅腫生眵,或癢微痛,迎風流淚,視物羞明。
診斷 脈右浮數,左浮弦,舌邊尖紅,苔薄白。色脈合參,《內經》所謂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也。雖云眼寒,實則眼受風熱也,新醫學謂之沙眼。究其病理,淚液為風熱所逼,則分泌淚液較速,故一迎風即流淚。其流出之淚液,被風燥熱耗,則漸稠而或癢,生眵而微痛。目中風熱既盛,則目睛之光線弱,不克抵抗外來陽光,故羞明。其脈浮弦而數者,浮弦屬風,數為風熱內逼而上盛也。
療法 先用硼酸水洗目,內服則以清風散火湯為主。蓋以風氣通於肝,肝開竅於目,故用桑、菊、荊、丹辛涼散風以泄熱為君;風熱盛則血瘀痛癢,故以歸尾、赤芍、紅花破瘀開結為臣;然目白屬肺,眼瞼屬脾胃,故佐以黃芩清上焦,焦梔清三焦,使肺脾胃之瘀熱上從氣道、下從水道排泄而去,則風熱清而痛癢自除;使以夏枯花散鬱結者,須知眼病多鬱結,無論紅腫痛癢,必以開鬱散結為先也。
處方 冬桑葉(二錢) 荊芥穗(一錢) 歸尾(錢半) 片紅花(六分) 焦山梔(三錢) 滁菊花(二錢) 粉丹皮(錢半) 赤芍(錢半) 酒炒片芩(錢半) 夏枯花(錢半)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減。惟紅痛未除,原方去芥穗、梔、芩,加酒炒生川軍、酒洗龍膽草各錢半,疊服三劑,痛癢亦止。目尚羞明,原方再去生軍、膽草、歸尾、赤芍,加細生地四錢、白歸身一錢、生白芍三錢、鹽水炒甘杞子一錢、生羊睛珠一對,俾目得血而能視。連進十劑,光線復原而愈。
廉按:《內經》謂「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目非自病,必固外感,或因內傷,以致臟腑有偏寒偏熱偏盛偏衰,影響於目而始病。故醫必查明病因,因外感而病目者,治愈外感則病根除,而目病自愈,何用眼藥為,因內傷者亦然。須知病因為治療要訣,即為治萬病之定例,病因既明,無論其病態多端,見之確,守之定,投藥直攻,效如桴鼓。此案因風病目,當然以散風清目為首要,方亦面面顧到,輕穩靈通。惟此病愈後,切忌辛辣酒物助癢延爛,試觀眼病爛癢喜食辛辣者,未有不癢爛更甚也。
目風眼癢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孔春林,年念八歲,業農,住南門外謝墅村。
病名 目風眼癢。
原因 素嗜辛辣酒物,適衝風冒雨,遂發目疾。
證候 眼瞼作癢,似爛非爛,頭重怕風,四肢倦怠。
診斷 脈左浮弦,右軟滯,舌苔白膩。浮弦為風,風動則癢,軟滯為濕,濕重則爛,苔白而膩,尤為風濕觸目之明證也。
療法 內外並治,外用洗藥,內用荊、防、蒺、蟬疏風止癢為君,赤苓、蕤仁去濕收爛為臣,然眼癢必擦,爛亦必揩,揩擦則發電生熱,故重用滁菊、穀精以清熱散風為佐,其爛者必因風濕,風濕盛必有留瘀,故用紅花為使以消散瘀血也。
處方 荊芥穗(錢半) 青防風(一錢) 白蒺藜(錢半) 淨蟬蛻(八分) 赤苓(三錢) 蕤仁霜(一錢) 滁菊花(二錢) 穀精珠(一錢) 片紅花(七分)
洗方 羌活(錢半) 防風(錢半) 蕤仁(錢半) 生桑皮(三錢) 淨膽礬(二分)
如洗時有刺激性,改用硼酸水,放入白礬少許,常在癢爛輕輕頻抹亦妙。
效果 三劑輕減,再進三劑而痊。
廉按:目風癢爛之症,其因雖多,總不外受風則眼癢,兼濕則眼瞼爛。此案內外二方,雖皆清穩有效,若眼瞼有泡點高起、或生椒粟瘡等,必須用毫針輕輕刺破,方能立時止癢。惟病者須忌辛燥油膩,更避衝風冒雨,則其病庶可痊愈。
目風流淚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楊謝氏,年三十歲,住紹興昌安門外楊江。
病名 目風流淚。
原因 內因肝經鬱熱,外因感冒溫風。
證候 初起頭脹,微覺怕風,繼即兩目紅腫,眵淚交流,流下面皮自知燙灼。
診斷 脈左浮弦兼數,舌邊紅,苔白薄。此迎風流淚之症,初但為風淚熱淚,久則變為虛淚,視物羞明也。
療法 先用洗目七星散以治外,繼用散風止淚湯以治內。方用荊芥、蔓荊、菊花為君,以清散其風邪;草決、蕤仁、丹皮為臣,以泄熱而止淚;然非歸、芍、夏枯,無以養肝血而開鬱熱,故又以為佐;而使以炒車前者,取其利竅下滲,收吸淚管之作用耳。
處方 荊芥穗(八分) 滁菊花(二錢) 蕤仁(一錢) 白歸身(一錢) 夏枯草(錢半) 蔓荊子(二錢) 草決明(三錢) 丹皮(錢半) 生白芍(二錢) 炒車前(錢半)
洗方 洗目七仙丹,為治風熱流淚發癢之輕劑。
防風 蟬衣 銀花 薄荷(各一錢) 散紅花(四分) 淨膽礬(二分) 煎湯,先熏後洗。
效果 風外並治,三日減輕,五日兩目復原而愈。
康按:流淚之症有三:一為風淚,無故見風即流淚,不能自禁;二為熱淚,眵淚交流,紅腫熱癰;三為虛淚,一交秋冬,常流冷淚。此案處方用藥,但為風淚熱淚者設法,若治冷淚則無效。
風火眼疾案(內科)
王理堂(住九江西門外)
病者 桂蘭英婦人,年二十八歲,蕪湖人,住九江張官巷。
病名 風火眼疾。
原因 感受風熱,首先犯目。
證候 左眼赤痛,流淚羞明,大便秘,小便赤。
診斷 脈浮數,舌苔黃。此即含有傳染性之時眼痛也。
療法 先用桑菊紅花湯熏洗兩目。內服以荊、蟬、桑、菊、密蒙、青葙清散風熱為君;然赤痛由熱鬱血分,故以茺蔚、赤芍、明砂行血止痛為臣;佐以酒浸生川軍使血熱從下焦分消,穀精、蕤仁明目止淚;使以蒺藜通絡以活血也。
處方 荊芥穗(一錢二分) 蟬衣(八分,去翅足) 霜桑葉(一錢) 白菊花(錢半) 密蒙花(一錢) 青葙子(一錢二分) 茺蔚子(錢半) 夜明砂(二錢) 穀精珠(錢半) 酒浸生川軍(八分) 赤芍(二錢) 白蒺藜(錢半) 蕤仁(五分,去油) 水煎服。
次診 連服三劑,眼白己漸退。惟眼珠尚有紅絲,痛而羞明流淚。改用杞菊四物湯加味,涼血泄熱以止痛。
次方 鮮生地(三錢) 生赤芍(二錢五分) 當歸鬚(錢半) 撫川芎(四分) 白池菊(三錢) 北枸杞(一錢) 白蒺藜(一錢八分) 川紅花(八分) 四制香附(五分,打) 茺蔚子(錢半) 淨蟬衣(五分) 淮木通(六分) 水煎服。
三診 昨服方三劑,大效。白眼珠紅絲退淨,眼痛痊愈。今將四物湯前方去赤芍換白芍,生地換熟地,歸鬚換歸身,加桑菊養血驅風以善後。
三方 大熟地(四錢) 杭白芍(二錢五分) 當歸身(三錢) 撫川芎(五分) 冬桑葉(八分) 白菊花(一錢五分) 水煎服,二劑痊愈。
效果 服初方白眼珠紅退,尚有紅絲;服二方紅絲退淨,眼痛除;服三方眼明如常。
廉按:此治風火時眼,妙在生川軍一味,則升散與泄降互用,為眼科表裡雙解之良法,虛證不宜。
目風生翳案(內科)
範琴若(住金華清渠十字街)
病者 江銀仙女,年十五歲,體瘦,住金華清渠。
病名 目風生翳。
原因 初由風熱侵目,失治而內陷生翳。
證候 兩目微紅不痛,但見白翳侵睛,目多羞澀難開,視物不清。
診斷 脈浮弦澀。浮弦屬風,澀屬瘀熱。此由風熱盤踞目白,目白屬肺,肺熱絡瘀而生翳也。
療法 外用搐鼻散,以宣肺竅。內服湯藥,以白及、木賊、蟬退、蛇蛻去翳為君,歸、地、荷、芎、枯芩活血解熱為臣,佐以桔、甘宣肺氣以達膜,使以砂仁、車前運氣化以泄餘熱也。
處方 白及(二錢) 木賊草(錢半) 淨蟬退(七個) 蛇蛻(五寸) 歸尾(一錢) 細生地(三錢) 蘇薄荷(八分) 川芎(七分) 枯黃芩(一錢,酒炒) 苦桔梗(一錢) 甘草梢(五分,生) 砂仁(三粒) 車前子(八錢)
效果 初診二劑,眼轉紅腫略痛。中用手術外治。末診二劑,日漸翳去腫退,目光回覆而痊。
廉按:此治風熱生翳之方法,若實熱與陰虛皆忌。風藥助火劫陰,故醫必查明原因,隨證發藥為首要。
喉風案(兒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孫西海(即少培次子),年五歲,住南京倉巷。
病名 喉風。
原因 平素口腹不慎葷腥,痰滯俱重,阻遏氣機,釀痰為咳,喉音頓失。
證候 咳有痰聲,痰難唾出,始起即覺音啞,至夜半轉為音嘶,次晨視其喉,下關微有白點。
診斷 喉風一證,與白喉相近,每當盛行之時,死亡載道。徵諸喉科專書,雖載有各種喉風圖考及治法,遇有是病發生時,嘗依法施治,結果則收效甚少。次男西海患是病,日暮時忽咳嗽,至夜半漸覺音嘶,痰聲亦響,心疑為喉風。次晨起急視其喉,蒂丁下垂,喉關微有白點,動則生喘,誠為喉風重證。乃邀中醫濮鳳笙君、西醫歐陽曉堂君,共商治療方法。濮君先至,診脈詫曰:「病人氣息雖粗,精神甚爽,且行走如常,喉中微有白點,以證象論,何至六脈皆閉,斷為喉風初期。六脈俱閉者,乃痰火壅遏,空竅閉塞,蓋肺主一身之氣,《脈經》云:氣動脈應陰陽之義,是病痰火上干,清肅之令不行,故六脈俱閉也。斯時用藥,恐有緩不濟急之虞。」適歐陽君亦至,診視以後,公決先用血清注射法以開其閉。手術既畢,越一小時脈即回,濮君復審察一度曰:「證雖險惡,所幸醫治尚早。頰紅唇絳者,肝胃伏火為虐。《內經》謂一水不能勝二火,然陽盛者陰必虛,今按脈滑大而實,滑者痰也,大者虛也,實者胃實也,書云下之則愈。惟斯時險象已過,用藥宜遵《內經》補上治上制以緩之義。」爰共商治法,製法如下。
療法 湯液療治,以糯米專於補肺,並清金化熱之沙參為君,甜杏仁、川貝母止嗽化痰為臣,海浮石活痰定喘為佐,更用花粉止渴、療喉痹,白蜜潤燥通幽為使。
處方 糯米(一撮) 南沙參(三錢) 甜杏仁(二錢) 海浮石(二錢) 川貝母(三錢) 花粉(三錢) 先以糯米煎湯代水,煨藥加入白蜜三錢沖服。
效果 照方一劑服完,喘即平。次日濮君來診,則曰病已轉危為安。惟咳嗽音啞,飲水作嗆,肺虛顯然。補肺之品,無有出糯米之右者,食粥作嗆,何妨煮爛飯與之。以後逐日來診,但審察其形狀而已,逾半月喉音乃復。
廉按:喉風有實有虛,此治肺虛喉風之方法,故仿前哲錢仲陽阿膠補肺散意,方亦清穩。濮鳳笙君素以喉科名,品學兼猶,人頗誠實。此案所述,決非謊語,後學不必以糯來黏膩,致生疑惑也。
纏喉風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姜孔印,年四十餘歲,江西永修人。
病名 纏喉風。
原因 其人素好飲酒,奔走路途過多,感受秋燥而發。
證候 喉忽紅腫,項外亦然,湯水不能下咽,痰涎壅塞,聲如拽鋸。發後約四句鍾時,呼吸幾絕,忽又發狂,手舞足蹈,六七人不能欺住。
診斷 雖因其狂不能診脈,而證實見表面,一視便明。蓋由肺胃積熱,復感風燥,則明明為纏喉風。
療法 此為急症,不可緩圖。即囑其用多數人,將病者撳住,用針刺兩手少商穴,隨用溫水兩鍾、桐油兩匙,將雞翎蘸油探入喉內,連探兩次,湧出許多痰涎,病勢稍平。
處方 生石膏(一錢) 硼砂(六分) 牙硝(三分) 膽礬(三分) 元明粉(二分) 梅冰片(二分) 名白絳雪散。加牛蒡子(八分) 射干(一錢) 青黛(六分) 共研細末,用筆管吹入喉中三次,其腫已消一半。
接方 牛蒡子(一錢) 青連翹(二錢) 煅石膏(六分) 川貝母(二錢) 元參(三錢) 蘇薄荷(一錢) 金銀花(二錢) 片芩(一錢) 名加減清咽利膈湯。外加紫雪丹(五分) 射干(五分) 藥湯調下。
效果 服二劑,病即痊愈。
廉按:纏喉風一證,多屬風痰纏喉,其來也速,其去也亦速,全在善治者辨證確當,治法敏捷,方能默收捷效。此案尚屬輕證,故但用一外吹、一內服,兩方奏功。
馬脾風案(兒科)
張際春(住泰興北城外)
病者 李伯壎子,年四歲,住泰興王坔。
病名 馬脾風。
原因 赤痢延久,未節飲食,致痰滯內蘊,風寒犯肺。
證候 先咳嗽數日,喘生倏忽,聲嗄鼻扇,身熱,面淡白。
診斷 指紋隱伏,舌苔厚膩。病因風寒而痰閉於肺。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肺合皮毛,為氣之主。風寒既然外束,肺氣焉得舒展,所以內蘊之痰,合邪而愈壅,氣道愈塞,塞甚則危矣。
療法 急用葶藶之苦大瀉肺氣,大棗之甘以保胃氣,麻黃辛開,杏仁苦降,甘草甘緩,使肺受之邪,無可逗留其中,陳皮、茯苓以利其氣,蘿蔔汁、薑汁以豁其痰。惟恐藥不瞑眩,不足以救危疴於頃刻,按本草牽牛子主治馬脾風症,故加牽牛子之猛,助諸藥之力,俾可從大便而下也。
處方 水炙麻黃(八分) 葶藶子(二錢,炒) 廣皮(錢半) 光杏仁(三錢) 薑汁(三滴,沖) 黑白醜(二錢,炒) 赤茯苓(三錢) 炙甘草(八分) 蘿蔔汁(一小匙,沖) 大棗(五枚)
效果 一劑,大便下白黏如痰,痰喘聲嗄頓平。三四日後,痢亦隨清。
廉按:萬密齋曰:午屬馬,為少陰君火。心主熱,脾主虛,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脹而暴喘,謂之馬脾風。馬脾風者,肺脹也,上氣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喘喝聲嗄,痰涎壅塞,其症危急,宜急攻之。此案外因風寒,內因痰滯,故用麻黃湯去桂枝開肺氣以散風寒,用藶、棗、陳、苓、卜姜二汁降肺氣以豁痰滯,又佐以黑醜之氣味猛烈,使痰濁從大便而下,較之但用牛黃奪命散尤為周到。與萬氏以葶藶丸去防己加大黃除肺之熱,合小陷胸湯除肺之痰,一治風寒挾痰而暴喘,一治風熱挾痰而暴喘,臨危取勝,異曲同工。
肺風痰喘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姓孩,年一歲零兩月,住琶山。
病名 肺風痰喘。
原因 素因兒衣太厚,內有伏熱,繼因風傷肺而暴發。
證候 身熱面紅,頓咳抱首,痰鳴氣壅,忽然大喘,胸高鼻扇,右脅陷下。
診斷 脈不足憑,看指紋青浮而滯。此《內經》所謂「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龔雲林所云「俗稱馬脾風」也。小孩最多,病勢最急而險。
療法 必先辛涼散其風,故以薄荷為君,辛潤豁其痰,故以梨汁、薑汁為臣,然病勢如此急烈,不得不用急救之藥,故以保赤散為佐,庶能降痰如奔馬,使以白蜜,不過緩保赤散之烈性而已。
處方 薄荷霜(一釐) 雪梨汁(一杯) 生薑汁(兩滴) 淨白蜜(一小匙)
上藥和勻,器盛,重湯燉一時許,調下保赤散三釐。
效果 一劑即大吐痰而熱退,二劑喘嗚已平,即能吮乳。原方去保赤散、薄荷霜,加鮮桑瀝一小匙,疾競痊瘳。
廉按:小兒風熱暴喘,較之各種疾喘,尤為難療,俗稱馬脾風者,言其病勢之危急也。兒科名醫萬氏密齋曰:午屬馬,為少陰君火。心主熱,脾主虛,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脹而喘,謂之馬脾風。馬脾風者,肺脹也。上氣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喘鳴聲嗄,痰涎壅塞,其症危惡,宜急攻之。若至胸高肩聳,汗出發潤,則不可治矣。此案方用保赤散,善能通氣開痰,先使痰從口吐出,繼則從大便而出,適合急攻之法,調入於降痰四汁飲之中,以柔濟剛,處方配合頗有巧思,非雜湊成方者可比。
風嗽案(內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 吳右,年三十四歲,僱工,住楊秀浜。
病名 風嗽。
原因 風水交襲,表裡不宣所致。
證候 咳嗽漸作,咳痰黏膩,氣逆不舒,額上略有微汗。
診斷 脈右浮弦,左遲,舌上白苔,辨證察脈,知屬風水之咳嗽證也。夫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水由皮毛而侵及肺,風邪既不外解,水邪又不下滲,壅閉上焦,窒礙呼吸,動則始咳,咳極則喘。
療法 方用杏仁宣表,細辛、乾薑、半夏化飲,五味子、茯苓、紫菀、款冬降氣肅肺,治風水嗽之未化熱者,非辛溫之藥,其孰能愈之。
處方 苦杏仁(三錢) 淡乾薑(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白果(十粒) 北細辛(三分) 五味子(五分) 款冬花(三錢) 炙甘草(三分) 製半夏(三錢) 炙紫菀(三錢)
效果 服藥三劑而咳痊愈。
廉按:風寒外搏,水飲上衝,小青龍湯加減,卻是對證良方。額上既有微汗,去麻黃加紫菀、茯苓宣肺利水,調劑亦有斟酌。
風咳失音案(兒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丁貴之女,年四歲,住南京碑亭巷口。
病名 風咳失音。
原因 春病風溫,病已小愈,越旬日忽咳嗽音啞,某醫誤用溫表,次日即大汗大喘。
證候 面色青黯,頭汗如注,咳喘音嘶,飲水作嗆,目上視,不得眠,頭傾肩抬,口鼻只有出氣。
診斷 脈兩手俱不應指,病勢甚危。其聲啞者,由於肺熱,熱盛則熬液成痰,痰因火而生,火因痰而熾,痰火交結,最易障礙清竅,以致變證叢生,肺失清肅之權也。前哲費建中雲:「肺虛者,咽水嗆喉。」今仿其意,作虛脫證斷。
療法 肺虛必先補其母,故用潞黨參、淮山藥補脾為君,阿膠、糯米補肺為臣,杏仁、兜鈴清金潤肺,麥冬、五味斂肺定喘為佐,炙甘草、雞子白和中清音為使。
處方 潞黨參(五錢) 淮山藥(五錢,生打) 陳阿膠(三錢,烊沖) 杜兜鈴(錢半) 炙甘草(八分) 甜杏仁(三錢) 原麥冬(二錢) 五味子(五分) 雞子白(二枚) 生糯米(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一日連服兩劑頭煎,次日復診,喘平汗止,語言如常。惟咳唾黏痰,肺虛而燥,進甘鹹潤燥法。原方去黨參、淮藥、兜鈴、五味等四味,加暹燕窩一錢,北沙參、川貝、水晶糖各三錢。疊進三劑,再邀診脈,六脈軟滑有神,目灼灼有光,囑其不必服藥,用光燕窩一錢,葡萄乾念粒,真柿霜一錢,調養旬余而愈。
廉按:此因風咳過用散削,肺氣驟虛而變,看似危險,實則根本來漓,故用參麥散合阿膠補肺散大劑培元,挽回得及。若因病久元虛,見此現狀,則肺癆末路,決難救濟,此種方法,亦如水投石矣。
風哮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朱姓兒,年九歲,住朱家灣。
病名 風哮。
原因 素有奶哮,由風傷肺而發。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面赤唇紅,繼則痰涎上壅,喉中䶎齁如水雞聲,或如拽鋸,鼻扇口乾,二便不利。
診斷 脈右浮滑搏數,左浮弦,舌苔黃白相兼。脈證合參,此由於痰火內郁,風寒外束。《內經》所謂「肺病者,喘咳逆氣,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是也。
療法 非麻黃不足以開其肺竅,非石膏不足以清鎮痰火,故以為君;然痰為有形之物,故又以橘、半、蔞、枳為臣,辛滑滌痰,化濃為薄,化薄為無;佐以杏仁下氣降痰,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也。
處方 麻黃(五分) 光杏仁(錢半) 生石膏(四錢,研細) 清炙草(五分) 廣皮紅(一錢) 姜半夏(錢半) 栝蔞仁(四錢,杵) 生枳殼(一錢) 生薑汁(四滴) 淡竹瀝(兩瓢,分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諸證皆減,後用清金丹(萊菔子一兩拌炒豬牙皂五錢研細,薑汁竹瀝打麵粉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朝晚各一次,用金橘餔一枚,剪碎泡湯送下),調理旬日而痊。
廉按:小兒奶哮,往往由兒患傷風,乳母不知忌口,凡葷酒油膩鹽醋酸鹹姜椒辛辣芥菜麵食等一概亂吃,以致乳汁不清,醞釀而成。成則頗難除根。此案湯丸二方,確切病情,宜乎投之輒效。惜近世畏麻黃石膏如虎,不肯放膽照服耳。
風瘧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痛者 韓瑞寶,年三十五歲,業商,住東關鎮。
病名 風瘧。
原因 夏令受暑,潛伏膜原,至秋感涼風而發。
證候 風襲於表,頭疼自汗,淅淅惡風,暑伏於裡,寒少熱多,其狀如瘧,便溏溺熱。
診斷 脈右浮弦,左浮滯沉數,舌邊尖紅,苔白兼黃。脈證合參,內經所謂「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也。
療法 初用辛散開達,達原飲加減;繼用和解表裡,柴芩湯加減;終用養陰開胃,麥門冬湯加減。
處方 荊芥穗(錢半) 草果仁(五分) 花檳榔(一錢) 焦山梔(三錢) 防風(一錢) 卷川樸(一錢) 木賊草(一錢) 淡香豉(三錢)
次方 川柴胡(一錢) 生枳殼(一錢) 廣皮紅(八分) 青子芩(錢半) 苦桔梗(一錢) 仙露夏(錢半) 鮮生薑(一錢) 細芽茶(一錢) 陰陽水煎藥。
三方 原麥冬(錢半) 北沙參(一錢) 北秫米(三錢,荷葉包煎) 仙半夏(一錢) 鮮石斛(二錢) 鮮稻穗(二支)
效果 服初方一劑,頭痛除、惡風已,寒熱分清。服次方二劑,寒熱雖減而不止。原方送下半貝丸三分,一日兩次。四服而瘧住。終服第三方,連進三劑,胃氣健而病愈。
康按:凡瘧疾之因,外感不外風寒暑濕,內傷不外痰食。此案雖名風瘧,但暑為內因,風為外因,先解其外,後清其內,此用藥一定之步驟。其得力在第二方,和解清透,效果昭然。
伏風陰瘧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校)
病者 呂仲遠,年逾三稔,體弱,住太平坊。
病名 伏風陰瘧。
原因 平素體衰,因感風伏而不發,直至深秋,發為陰瘧。
證侯 寒熱往來,三日一發,汗多苔白,飲食少思。
診斷 脈左寸虛大,右關弦緩。脈證合參,此由伏風而變三陰瘧也。夫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飲食少思,脾胃之衰弱可知,正因脾胃累虛,營衛不和,而作寒熱,正《內經》所謂秋成風瘧也。
療法 只宜脾胃雙補,不必治瘧,俾營衛調而寒熱自已,此從源本施治,上乘法也。用桂枝、黃耆護衛,歸、芍養營,參、草補益脾胃,薑、棗調和營衛。
處方 川桂枝(一錢) 生黃耆(三錢) 當歸(二錢) 生白芍(二錢) 西潞黨(二錢) 清炙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效果 十日寒熱勢衰,繼以補中益氣湯善其後,兩旬瘧遂痊愈。
廉按:陰瘧之為病,陽分大虛必挾寒,陰分大虛必挾熱。況汗多苔白,飲食少思,脾胃之虛寒,尤為顯著。方用桂枝湯加參、耆、當歸,營工雙調,確是對證療治,自有奇功可據也。寒甚者,丁香、附子亦可加入。
風泄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陳麗生,年三十歲,業商,居柯橋東官塘。
病名 風泄。
原因 暮春外感風邪,不服藥而病愈,至首夏頓病飧泄。
證候 腸鳴腹痛,一痛即瀉,瀉多完穀,溺清而短。
診斷 脈弦而緩,左強右弱,苔薄白滑。憑脈斷證,即《內經》所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也。腹痛而瀉出完穀者,肝橫乘脾也。故《經》云:「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療法 初用劉氏朮、芍、陳、防等止其痛瀉為君,佐川芎升散其伏風,炒麥芽消化其完穀;繼用五味異功散升補脾陽為君,佐以白芍、煨姜酸苦泄肝。
處方 炒於朮(二錢) 陳廣皮(一錢) 川芎(一錢) 煨防風(一錢) 生白芍(錢半) 生麥芽(錢半) 荷葉(一錢,剪碎拌炒)
次方 炒黨參(錢半) 浙茯苓(錢半) 炒白芍(二錢) 煨姜(五分) 炒於朮(二錢) 新會白(一錢) 清炙草(六分)
效果 進第一方兩劑,痛瀉大減,惟肢懈無力,胃納甚鮮。進第二方三劑,痛瀉止而胃氣健。終用飯□蓮子,每日嚼十四粒,調養七日而痊。
廉按:風泄即腸風饗泄,《內經》所云「久風為飧泄。」此症甚多,醫者往往誤認為食積化瀉,或誤認為濕積所致,而不知伏風之為病,以致邪氣流連,乃為洞泄,不可挽回者數見不鮮。此案引經證醫,探源用藥,妙在劉草窗法,確是飧泄專方,用多奏效。接方用錢氏異功散加味,愜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故為醫者,不可不精究《內經》也。
風腫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水生,年念五歲,業商,住紹城西郭門頭。
病名 風腫。
原因 素因水停於下,現因風襲於上而發病。
證候 頭痛惡風,面目浮腫,腫而且亮,兩手微厥,足腫而冷,便溏溺短。
診斷 脈浮緩沉遲,舌白滑兼淡灰。脈證合參,浮緩為風,風性陽,輕清上浮,故面目獨腫,沉緩為水,水性陰,重濁下凝,故足腫且冷。朱丹溪曰:面腫屬風,足腫屬水,洵不誣也。
療法 麻附細辛湯合五皮飲主之,使風挾寒水之氣從皮裡膜外排泄而出,則上下之腫自然分消而去。然非溫不能蒸水化氣,泄氣出汗,故用辛附之辛熱助麻黃以發風水之汗,若五皮飲不過以皮達皮,取其消皮腠之積水而已。
處方 麻黃(一錢) 北細辛(六分) 生桑皮(四錢) 冬瓜皮(四錢) 淡附片(八分) 新會皮(錢半) 浙苓皮(四錢) 五加皮(三錢)
效果 連服二劑,周身津津汗出,頭痛及面目腫皆除。原方去麻、附,加絲瓜絡四錢,用路路通十個、絲通草五錢,煎取清湯化水煎藥。疊進三劑,小便暢利,足腫全退而愈。
廉按:此從仲景華佗之成方脫化而出,仿《內經》複方之法,凡治風挾寒水化腫,投無不效,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惟現在紳富病家,往往畏麻黃而不敢服,實則藥在對症,對症即是穩當,非用通套疲藥以塞責,謂之穩當也。就余所驗,凡發風寒之汗,麻黃只用四五分至六七分即能出汗,發風水之汗,非一錢至錢半不能出,從未犯過汗亡陽之弊。奉勸病家,竟可放膽而服,不必畏忌。
歷節風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何家福之妻,年四十六歲,住峽山。
病名 歷節風。
原因 素因血氣虛寒,現因風挾寒濕,直中血絡,遍歷關節而成。
證候 歷節攣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難以轉移,發作不熱,晝靜夜劇。
診斷 脈左浮弦急,右沉弱,舌苔白膩。脈證合參,張仲景所謂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歷節痛不可屈伸是也。
療法 烏頭桂枝湯加減。方以烏頭含麻醉性善能麻痹神經以止痛,故用之為君;臣以黃耆托裡達表通行三焦,麻黃開皮達腠上行外通,使肢節留伏之寒濕一齊外出;佐以桂枝橫行手臂,牛膝下行足膝,皆有活血除疼之作用;使以芍、甘、白蜜酸收甘潤以監製之。
處方 制川烏(八分) 生黃耆(錢半) 淨麻黃(八分) 川桂枝(一錢) 淮牛膝(三錢,生) 生白芍(錢半) 清炙草(八分) 上藥用水兩碗,白蜜一匙,煎成一碗,溫服。
次診 前方連服兩劑,痛雖漸減,而屈伸不利如前,形氣羸弱,頗難支持,脈仍沉弱,惟左手浮弦已減。法當通補兼施,八珍活絡湯主之。
次方 麗參鬚(八分) 浙茯苓(三錢) 全當歸(三錢) 酒炒生地(二錢) 薄桂(五分) 生於術(錢半) 清炙草(六分) 羌、獨活(各五分,酒炒) 赤芍(錢半) 川芎(一錢,蜜炙) 片紅花(六分) 制川烏(三分) 酒水各一碗煎服。
效果 疊服四劑,攣痛已除,手足亦可屈伸,人能支持,步履可扶杖而行。遂囑其服史丞相遇仙酒,一日兩次,每服一小酒鍾,旬余即痊。
廉按:《金匱要略》分歷節病因有四:一因汗出入水中,二因風血相搏,三因飲酒汗出當風,四固飲食味過酸鹹。此案即風血相搏,為歷節癰風之總因,男婦犯此者最多。《病源》、《千金》、《外臺》均謂之歷節風,以其痛循歷節,故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故又曰白虎歷節風。初方用烏頭桂枝湯,必辨明風挾寒濕搏其血絡,乃可引用。接方用八珍活絡湯,亦必其人血氣虛寒始為相直。故醫者治病,必先求其受病之原因及病者之體質,然後可對證發藥,以免貽誤,此為臨證之第一要著。
歷節痛風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張兆榮之妻,年四十一歲,住昌安門外楊港。
病名 歷節痛風。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暮春外感風熱,與血相搏而暴發。
證候 頭痛身熱,肢節攣疼,不能伸縮,心煩自汗,手指微冷,夜甚於晝。
診斷 脈浮弦數,左甚於右,舌紅苔白薄滑。脈證合參,此巢源所謂歷節風之狀,由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擊歷節,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療法 凡風搏血絡瘀筋痹肢節攣痛者,當專以舒筋活絡為主。故重用羚角為君,筋攣必因血不榮養,即以歸、芍、川芎為臣,然恐羚角性涼,但能舒筋不能開痹,少用桂枝之辛通肢節為反佐,而使以薄荷、牛蒡、連芽桑枝者,疏風散熱以緩肢節之疼痛也。
處方 碎羚角(錢半,先煎) 當歸鬚(一錢) 生赤芍(錢半) 川芎(八分) 桂枝尖(三分) 蘇薄荷(七分) 炒牛蒡(一錢) 連芽桑枝(一兩)
效果 連服三劑,外用馮了性酒沒透絨洋布以搽擦諸肢節痛處,汗出溱溱,身熱痛大減,手足亦能屈伸。惟神煩肢麻,溺秘少寐。即將原方去歸、芎、桂枝,羚角改用八分,加淡竹茹三錢、鮮竹葉心三錢、辰砂染燈心三十支、蓮子心三十支。又進三劑,夜能安眠,溺通麻除。終用炒桑枝二兩、馬鞭竹一兩、鮮茅根一兩、天津紅棗四枚,每日煎服,調理而痊。
廉按:歷節癰風:因於寒者,辛溫發散;因於熱者,辛涼輕揚,固已,但宜分辨癰狀施治。如肢節攣痛、伸縮不利者,血虛液燥也,法宜滋血潤燥,四物湯加首烏、木瓜、杞子、甘菊;肢節腫痛、遇陰雨更甚者,風濕入絡也,法宜驅風活絡,大羌活湯加小活絡丹;肢節注痛、得捶摩而緩者,風濕在經也,法宜散風勝濕,靈仙除癰飲;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者,濕熱相搏也,法宜化濕泄熱,當歸拈痛散加減;肢節刺痛、停著不移者,瘀血阻隧也,法宜消瘀活絡,趁痛散加減;肢節熱痛、夜間尤劇者,陰火灼筋也,法宜滋陰降火,四物湯合加味二妙丸;肢節木病、身體重滯者,濕痰死血也,法宜豁痰活絡,半夏苓朮湯加小活絡丹;肢節痠痛、短氣脈沉者,留飲也,法宜蠲飲滌痰,半夏苓朮湯加指迷茯苓丸;歷節久病者,邪毒停留也,法宜以毒攻毒,麝香丸與乳香停痛丸間服;歷節麻痛者,氣血凝滯也,法宜通氣活血,千金防己湯加五靈散。此案肢節攣痛、不能伸縮,與血虛液燥證雖相同,而病由風熱搏血,則原因各異,故處方用藥,亦自不同。可見病因不一一者因得之。《內經》所以治病必求於本也。
赤遊風案(內科)
李檉平
病者 幼童,年十五歲,忘其姓名住址。
病名 赤遊風。
原因 偶感外邪,前醫皆作痧證治,用開藥表藥不愈。
證候 兩臂兩腿發㾦癗而色紅,浮腫焮熱,癢而兼痛。
診斷 脈現浮緩,遂斷為赤遊風,非痧也。由脾肺燥熱而兼表虛,腠理不密,風邪襲入,佛怫日久,與熱相搏,滯於血分,故色赤。
療法 針藥並用,先針刺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適當頭之正中)及委中(當膝膕窩之正中)二穴,尋按爪彈,俾氣散而風解;繼以四物湯活血止痛,加荊、防、蟬、獨、柴、薄、桑皮等散風解熱。
處方 細生地(三錢) 全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川芎(一錢) 荊芥(錢半) 防風(錢半) 蘇薄荷(一錢) 生桑皮(一錢) 蟬蛻(一錢) 川柴胡(七分) 獨活(七分)
效果 服一劑,病稍減輕。次日復刺一次,又進一劑,至三日而痊。總使氣血調和,針功收效。西醫之刺神經,中醫之刺經穴,名雖殊而實則一也。
康按:赤遊風惟小兒最多,皆由胎毒內郁,風熱感觸而發。其治法針刺與藥物互用,自然奏功更速,手到病除。然針與藥,其功相等,藥之治病,一服不愈,必須再服,再服不盡,繼以三服,針亦猶是,觀此案而益信矣。
鶴膝風案(內科)
熊鼎成(住樟樹洋湖圩)
病者 金春霖,年三十六歲,商人,住清江。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病者前數月曾患有疑似之花柳症,治愈後,續因感受風濕,發生本病。
證候 初起左膝蓋疼痛,久之漸發紅腫,上下肌肉消瘦,形同鶴膝。醫遵林屋山人方,治以陽和湯,病益加劇。患部赤熱焮腫,膝彎屈如弓,不能履地,夜間骨痛筋跳,雞鳴後始能安枕,飲食尚佳,二便微熱。
診斷 鶴膝風方書論治,皆以風寒濕痹於膝,專主溫補其氣血,使肌肉滋榮,血氣流行,其疾自愈。餘證以歷年療病經驗,似古法未能盡是,此證大部感受風寒濕三氣居多。今細察病者舌苔微黃,脈左右俱弦數,風熱已屬可徵。患部又紅腫疼痛,證非陰性,尤屬顯然。醫不憑脈辨證,誤以鹿膠、炮姜等溫補之劑助桀為虐,宜其病益劇。幸調養合宜,胃氣猶旺,陰被劫而未損,病雖誤藥,加意療治,尚可復原。
療法 初診宜厲行驅風逐濕,兼涼血解毒為主,繼取柔潤熄風之義,用滋陰養血之品以善其後。
處方 初診方 驅風逐濕,涼血解毒。
五加皮(四錢) 杜蒼朮、川牛膝、川黃柏(各三錢) 真蘄蛇(二錢) 白頸蚯蚓(二錢) 生地(三錢) 歸尾(三錢) 生甘草(一錢) 絲瓜絡(三錢) 嫩桑枝(一兩) 初服酌加大黃一二錢,服後去之。蘄蛇、蚯蚓研末,淡酒沖服,更妙。
又方 再診方 滋陰養血,柔潤熄風。
大熟地、當歸(各四錢) 牡丹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五加皮(三錢) 川牛膝(三錢) 黑驢膠、龜膠、白頸蚯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嫩桑枝(五錢)
效果 服初診方三四劑後,即有奇效,膝不痛,筋不跳。十餘劑後,紅腫亦退,足漸能行。二十劑後,改服滋陰養血之劑,月餘痊愈。
說明 此證余用中藥治療外,兼採西法,以法國成藥美盧白靈於患部施行肌肉注射,隔日一次,收效尤速。
廉按:此案不但風濕熱三氣,想必有慢性梅毒潛伏於脛膝之中,而釀變類似鶴膝。案中發明,劈去常解,殊有新識。前後兩方,步驟井然,妙在初服酌加大黃一二錢以逐梅毒,真溫故知新之佳案也。
鶴膝風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武桂章,年逾四稔,體弱,寓上真殿。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平素氣血衰弱,風寒濕三氣乘虛而痹於膝。
證候 兩膝腫大,上下股脛枯細,足膝疼痛,筋脈不舒。
診斷 脈左尺浮緩,右尺遲弦。脈證合參,此鶴膝風證也。膝內隱痛,寒勝也,筋急而攣,風勝也,筋緩無力,濕勝也,風寒濕三氣合痹於膝,故脛細而膝腫。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宜養其氣血,俾肌肉漸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左右偏枯之證大同,夫既偏枯矣,急溉其未枯者,得以通氣而復榮,切不可急攻其痹,以致足痿不用。
療法 用當歸、川芎、酒芍、西潞、生耆、炙草、生白朮、茯苓以補其氣血,細辛、獨活、靈仙、防風、秦艽、桂枝以祛其風寒,防己、川斷、苡仁、木瓜、淮牛膝、五加皮舒筋而滲濕,加海桐皮、片薑黃、海風藤宣絡而止痛。
處方 全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酒白芍(二錢) 生黃耆(三錢) 炙甘草(八分) 生於術(錢半) 雲茯苓(三錢) 北細辛(七分) 威靈仙(一錢) 獨活(一錢) 青防風(錢半) 左秦艽(錢半) 川桂枝(一錢) 生苡仁(五錢) 木瓜(一錢) 淮牛膝(錢半) 五加皮(錢半) 海桐皮(錢半) 片薑黃(一錢) 海風藤(錢半) 每日服二劑。
效果 十日痛稍愈,足能伸縮,兩旬膝腫退,四旬扶杖能行,兩月步履如常矣。
廉按:鶴膝風初起,膝蓋骨內作癰,如風氣一樣,因循日久,膝腫粗大,上下股脛枯細,形似鶴膝。總由足三陰虧損,風寒濕流注之為病也。此案發明因證,確實詳明,方從大防風湯加減,看似藥品太多,實則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四旬扶杖能行,兩月步履如常,信然。
鶴膝風案(內科)
易華堂(住永川北門)
病者 周奠章,年甫二旬,住永川茶店場。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遠行汗出,跌入水中,風濕遂襲筋骨而不覺。
證候 始則兩足痠麻,繼而足膝腫大,屈伸不能,兼之兩手戰掉,時而遺精,體亦羸瘦。療治三年罔效,幾成廢人。
診斷 左手脈沉弱,右手脈浮濡。脈證合參,此鶴膝風證也。由其汗出入水,汗為水所阻,聚而成濕,濕成則善流關節。關節者骨之所湊,筋之所束,又招外風入傷筋骨,風濕相搏,故腳膝腫大而成為鶴膝風。前醫見病者手戰遺精,誤認為虛,徒用溫補,勢瀕於危。豈知手戰者系風濕入於肝,肝主筋而筋不為我用,遺精者系風濕入於腎,腎藏精而精不為我攝。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風濕階之厲也,設非驅風去濕,其病終無已時。
療法 擇用仲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芍藥、甘草調和營衛,麻黃、防風驅風通陽,白朮補土去濕,知母利溺散腫,附子通陽開痹,重用生薑以通脈絡。間服芍藥甘草湯,補陰以柔筋。外用麻黃、松節、芥子包患處,開毛竅以去風濕。
處方 川桂枝(四錢) 生白芍(三錢) 白知母(四錢) 白朮(四錢) 附子(四錢,先煮) 麻黃(二錢) 防風(四錢) 炙甘草(二錢) 生薑(五錢)
次方 生白芍(六錢) 清炙草(三錢)
三方 麻黃(一兩) 松節(一兩) 芥子(一兩) 研勻,用酒和調,布包患處。
效果 服前方半日許,間服次方一劑,其腳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腳能立。又服一月,漸漸能行。後守服半月,手不戰,精不遺,兩足行走如常,今已二十餘年矣。
廉按:足脛漸細,足膝漸大,骨中痠痛,身漸瘦弱,此鶴膝風證也。其證有二:一本於水濕之入骨,重而難移,痛在一處而不遷;一本於風濕之入骨,輕而可走,其痛移來移去而無定。二者困證不同,治亦隨之而各異。此案病因,系風濕內襲筋骨而成,法宗仲景,方亦對證,藥既瞑眩,厥疾自瘳,真古方學派之佳案也。
膝眼風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鄭周阪人,年逾三稔,體強,住米湖。
病名 膝眼風。
原因 初受風濕而不覺,繼服滋補而疾作。
證候 膝蓋上下隱隱作痛,兩膝胖腫,屈不能伸。
診斷 脈左手浮緊,右手細緩。脈證合參,此膝眼風證也。其痛遊走不定,風勝也,外見胖腫,濕勝也,屈不能伸,風濕襲於筋也。但風濕為痹,盡屬外邪,經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留而不去則成為實,治宜驅風滲濕,勿投滋補,庶無留邪之患。
療法 治風先治血,用當歸、川芎、酒芍以活其血,靈仙、秦艽、防風、獨活以祛其風,生苡仁、木瓜、茯苓以滲其濕,淮牛膝、千年健以壯其筋骨,痛久必入絡,加鉤藤、海風藤以通其絡。然風濕去後,血液必傷,繼以加減四物湯合新絳旋覆湯,養血舒絡以善後。
處方 全當歸(錢半) 川芎(一錢) 酒白芍(錢半) 威靈仙(一錢) 防風(一錢) 左秦艽(錢半) 獨活(一錢) 北細辛(七分) 生苡仁(四錢) 木瓜(七分) 浙茯苓(三錢) 牛膝(錢半) 千年健(錢半) 雙鉤藤(錢半) 海風藤(錢半) 每日服兩劑。
接方 酒洗當歸(錢半) 細生地(三錢) 真新絳(錢半) 旋覆花(錢半,包煎) 清炙草(七分) 酒洗白芍(三錢) 青蔥管(三寸,沖,炒香) 桑枝三兩,煎湯代水
效果 十日腫痛稍愈,半月足能伸屈,月餘已能步履,終用接方以收全功。
廉按:膝眼風者,在膝蓋下左右兩旁空陷中隱隱疼痛是也。如風勝其病則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外見胖腫。屈不能伸者,其病在筋;伸不能屈者,其病在骨;動移不遂者,沉寒痼冷之候也。日久夫治,即漸成鶴膝風。此證辨證處方,理明辭達,法美意良,可為後學標準,惟沉寒癰冷者不效。
風痢便膿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金寶生,年二十六歲,業商,住紹興府前。
病名 風痢便膿。
原因 初由春傷於風,至首夏恣食瓜果而病發。
證候 先水瀉,後便膿,腹痛在臍上下,漉漉有聲,四肢微冷,小便清白。
診斷 脈沉弦而軟,舌苔白膩。予診畢詢病人曰:腹中響聲,從幾時起?病人答曰:初起即有。予曰:痢無響聲。病人謂糞有白膿,裡急後重。予云:腸鳴者風也,凡腸澼便膿,病雖在腸,而內關脾臟,皆由肝鬱乘脾,此乃伏氣所化之風痢也。
療法 以小建中湯加減抑肝蠲痛為君,以白朮健脾為臣,佐防風以祛伏風,使以陳皮、白芷行氣敗膿。
處方 炒白芍(五錢) 清炙草(八分) 大紅棗(四枚) 炒於朮(錢半) 白芷(一錢) 川桂枝(一錢) 黑炮姜(六分) 新會皮(一錢) 煨防風(一錢) 炒飴糖(三錢)
效果 服二劑,痛痢大減。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生穀芽三錢,再進二劑,痛痢止而胃健乃愈。
康按:腸澼便膿,果由腸風及瓜果釀成,此案方法,確係歷驗不爽。故為醫者,不可不研究漢方也,予日望之。
產後血虛風乘案(婦科)
胡瑞林(住黟縣五都橫店)
病者 胡氏,年三十餘歲,住陳閭。
病名 產後血虛風乘。
原因 產後血虛風乘,瘀凝不去。
證候 產後五六日,頭痛發熱無汗,語言失常,心神昏聵,如見鬼狀。
診斷 診脈浮細,舌無苔。此欲作風痙也。心主血,產後血去則脈管縮小,氣管放鬆,而風得乘氣管之松,居膜腠而不瀉。其未至痙而強直攣曲者,邪未行於經絡也。產婦瘀猶未淨,風邪挾痰上迷心竅,故心神昏聵。肝主血而藏魂,心不生血,則肝亦不藏而魂無所附,遊於目自見其魄,故如見鬼狀。
療法 以豆淋酒浸荊芥祛風為君,歸芎生血活血、茯神棗仁寧心安神、遠志、菖蒲開心利竅為臣,澤蘭、丹皮、丹參破血和血為佐,寄生祛風、天竺黃豁痰為使,加入炙草以和諸藥。
處方 荊芥穗(二錢,大豆炒熱用酒淋之,以酒浸) 大川芎(一錢) 熟棗仁(二錢) 澤蘭葉(一錢) 石菖蒲(八分) 全當歸(三錢) 云茯神(二錢) 炙遠志(八分,去骨) 桑寄生(錢半) 粉丹皮(八分,酒炒) 赤丹參(錢半) 炙甘草(五分) 天竺黃(三分)
次方 去天竺黃、大川芎、澤蘭葉、粉丹皮、荊芥穗。
效果 二劑頭痛發熱止,神氣清。再服次方四劑平復。
廉按:此證血虛生風,必略受外邪所致。況兼瘀血未淨,方用祛風化瘀、活血寧神,可謂標本兼顧。
第二卷 寒淫病案
傷寒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周保善,四十一歲,江西新建人,往南昌城內。
病名 傷寒。
原因 初春積雪未消,晨起窗外閒步,偶感風寒,即傷太陽經。
證候 發熱頭痛,遍體痠疼,項強惡寒,蒙被數層,戰慄無汗,病勢甚暴。
診斷 左寸脈浮緊而數,右關尺兩脈亦緊數,脈證合參,知系風寒兩傷太陽之經證也。
療法 仿仲景麻桂各半湯主之。蓋初傷風寒,法宜發表,故以麻黃為君,杏仁為臣,桂枝解肌為佐,甘草、薑、棗和胃為使。又恐麻黃過猛傷陰,故加白芍以斂陰。
處方 淨麻黃(八分,先煎,去沫) 桂枝尖(一錢) 光杏仁(二錢,去皮尖) 杭白芍(二錢) 生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四枚)
效果 服此藥時,令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始進一劑,得汗熱減,各症均已小愈。惟口乾思飲,大便不通,寒已化熱,改以仲景人參白虎湯加味以逐餘邪,原方加白芍、陳皮、薄荷者,亦取行氣和血兼涼散之意。
又方 潞黨參(三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肥知母(二錢) 生甘草(錢半) 白粳米(一兩,夏布包) 外加杭白芍(二錢) 廣陳皮(一錢) 蘇薄荷(六分)
此方又接進二劑,七日內各症痊愈。
廉按:風寒兩傷太陽,用麻桂各半湯泄衛和營,固屬長沙正法,即寒已化熱,口乾思飲,且大便秘,邪熱已傳陽明之候,白虎湯法亦屬仲聖薪傳,惟案中未曾敘明氣虛,潞黨參一味,未免用得太驟。
陽虛傷寒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駱達三,年約四十餘歲,住本鎮。
病名 陽虛傷寒。
原因 素稟陽虛,新感外寒而發。
證候 頭痛惡寒,飲食無味。
診斷 脈息小滑,舌苔滑白,病勢方張,慎防變重。
療法 姑用蔥豉二陳湯加荊芥、紫蘇,疏散風寒以表達之。
處方 鮮蔥白(四枚) 淡豆豉(三錢) 荊芥穗(錢半) 紫蘇葉(錢半) 姜半夏(三錢) 廣橘皮(一錢)
次診 此藥服後,忽喘息不能臥,頭腦中覺熱氣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嘔吐痰水,畏寒,手指厥冷,脈息沉弱,蓋陽虛受寒之病,得發散而陽氣益虛也。其頭腦中覺熱氣上升者,腦力素衰,寒氣逼龍雷之火上越也。其喘息不能臥者,肺腎兩虛,不能納氣也。其腹痛嘔吐痰水者,寒氣內擾,氣血不能通調也。其畏寒手指作冷者,虛寒病之本相也。乃與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味。
次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黑炮姜(一錢) 炙甘草(八分) 雲茯苓(三錢) 姜半夏(二錢) 廣橘皮(一錢) 上猺桂(八分) 東白芍(三錢) 五味子(六分)
三診 服後喘吐俱平,腹痛亦止,能進稀粥半碗,但仍覺畏寒手冷,益信為陽虛矣。
三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黑炮姜(一錢) 炙甘草(八分) 姜半夏(二錢)
四診 午後復診,則汗止安睡,手足俱轉溫矣。仍以前方,又進一劑。
效果 自是遂能進粥,遂以六君子湯、資生丸等藥,調養半月而痊。
廉按:傷寒當行發表者,必察其人本氣陰陽無虧,方可徑用。若真陽素虧,平日惡寒喜熱,慣服辛溫,大便溏滑者,此為陰臟,宜加附子、炮薑、黃耆、白朮於發表藥中,助陽御表,庶兔虛陽外越之弊。此案汗劑雖輕,幾致虛陽上越,變症蜂起,幸而改用溫補,得力在理中湯一方,能用仲景之方以鏟病根,獲效所以神速,雖小有風波,而終歸平靜。
夏月傷寒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王子珊,年三十餘,住滬南。
病名 夏月傷寒。
原因 丙午夏抄,感冒新涼,就他醫服梔、豉、香薷、滑、蘇等劑,纖毫無汗,而形寒可披絨衫。
證候 熱不甚,口亦不渴,凜寒無汗。
診斷 脈濡苔白,此傷寒,非傷暑也。
療法 但用外治。
處方 用浮萍、薄荷、蒼朮、蘇葉、蔥、姜各五錢大劑,使其避風煎沸浴之,復薄裳而臥。
效果 遍身汗出,凜寒遂解。
廉按:此為體實者而設,若虛者熏足復衣,亦可取汗。
傷寒失表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趙仰亭,四十二歲,江西南昌人,住進賢門外。
病名 傷寒失表。
原因 真傷寒證,遷延日久,寒化為熱,津液受傷。
證候 頭痛項強,大熱無汗,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旬日不通,異常煩躁。
診斷 兩關脈洪數鼓指,舌苔邊白中黃。似此表證未除,里證又急,即仲景用大青龍湯之候也。
療法 仿長沙聖法兩解之,用麻黃髮表為君,杏仁助麻黃為臣,以桂枝、甘草、薑、棗解肌為佐,以石膏質重泄熱,氣腥達表為使,又恐麻黃過猛傷陰,故加白芍以斂陰津。
處方 淨麻黃(八分,先煎,去沫) 光杏仁(三錢,去皮尖) 桂枝尖(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生甘草(錢半) 杭白芍(二錢) 鮮生薑(三小片) 大紅棗(五枚)
次診 連進二劑,得汗熱減,病勢已有轉機,惟口渴煩躁未除,又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加減續迸。原方減去半夏者,為不嘔也,加白芍陳皮者,以行氣活血,較原方稍靈活也。
次方 淡竹葉(三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潞黨參(三錢) 杭寸冬(三錢) 生甘草(錢半) 白粳米(一兩,以夏布包,同煎) 杭白芍(二錢) 廣陳皮(八分) 鮮生薑(三片)
效果 又疊進三劑,各證逐漸就痊。
廉按:傷寒失表,自以達表為首要,今仿大青龍法,輕用麻桂,重用石膏,發表清裡,雙方並進,始能發辛涼解熱之汗。服後得汗熱減,病有轉機固已。惟熱傷津液,繼用竹葉石膏湯法清熱生津,頗為愜當,可謂深得仲景薪傳矣。
陰證傷寒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劉銘彝,年二十八歲,天台縣知縣。
病名 陰證傷寒。
原因 臘月廿八日,去西鄉白坭坦壓回,即傷陰寒。
證候 惡寒甚劇,戰慄動搖,烘以烈火,頃刻不離,舌苔邊自中黑而滑。
診斷 脈沉而緊。沉緊為寒傷於裡,《傷寒論》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療法 初服麻黃湯不應,繼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溫下理中以祛寒。
處方 高麗參(一錢) 炒居術(二錢) 淡附片(錢半) 炒川薑(一錢) 炙甘草(一錢) 蔥白(九枚) 生薑(二錢)
效果 服一劑,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廉按:陰證傷寒,多由於病者元陽素弱,不勝陰寒之侵逼,一傷寒即直入陰經,因其身不發熱,故俗稱陰證傷寒,其實是陰經傷寒也。麻黃湯專治寒傷陽經,宜其不效,幸而轉機尚捷,改用附子理中加味,扶陽理中,辛溫逐寒,一劑即汗出寒退,否則恐吐利厥逆,驟變虛脫之危候矣。
傷寒陰結案(內科)
劉榮年(住歷城東流水)
病者 劉景熹,年三十餘,織布廠經理,住省城。
病名 傷寒陰結。
原因 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
證侯 身體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者二日。
診斷 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府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未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治其表,仲景之遺法具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療法 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處方 桂枝尖(一錢) 黑附子(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大棗(二個,去核)
效果 服藥後,未及十分鐘,即大瀉兩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
康按:桂枚附子湯,本治風濕相搏之寒證,今藉以治誤用寒瀉之陰結,雖為救藥誤而設,然投之輒效,足見仲景經方之妙用無窮也。
傷寒誤遏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俞金寶,年三十餘,政界,住汕頭。
病名 傷寒誤遏。
原因 旅行遇雨,感冒發熱,中醫誤用白虎湯,以致表邪內陷,寒熱如瘧,西醫誤以金雞納霜止瘧,而病遂劇。
證侯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乾口渴,頭痛骨節痛,咳喘煩躁,小便熱赤。
診斷 左寸浮緊,右尺洪實。脈證合參,乃太陽兩傷風寒,邪從熱化,內犯肺經也。
療法 張氏沖和湯加減,以羌活治太陽肢節痛為主,副以防風驅風寒,蒼朮去風濕,芷、芎除頭痛,片芩清肺熱,木通、赤苓導赤利水,甘草緩急,解表後則治肺熱,而咳當止矣。
處方 羌活(二錢) 防風(錢半) 蒼朮(一錢) 黃芩(錢半) 白芷(錢半) 川芎(一錢) 木通(錢半) 赤苓(六錢)
又方 葶藶(三錢) 牽牛(二錢) 桑白皮(四錢) 地骨皮(四錢) 桔梗(一錢) 紫菀(三錢) 蘇子(錢半) 宋公夏(二錢) 赤苓(六錢) 天津紅(四枚)
效果 翌日汗出痛止,咳仍未除,服後治肺方三劑而愈。
廉按:潔古九味羌活湯,本治風寒濕鬱而化熱之正方,今因表邪正盛,反被涼遏誤截,致邪內陷而化熱,酌選此方加減,用得愜當。後方用錢氏葶藶丸、瀉白散法加味,亦有力量,非疲藥塞責者可比。
傷寒熱厥案(內科)
鄭震竺(住汕頭和安街)
病者 陳永吉,年十八,住汕頭。
病名 傷寒熱厥。
原因 初夏勤勞過度,伏熱體痠,勉從苦力運動,意欲因出汗而免藥,至晚遂發頭痛。醫用石膏、生地、麥冬之類,越三日而病劇。
證候 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耳若無聞,頭不著枕,面色及唇皆白,惟指甲紅活。
診斷 脈左右俱伏,切診已無可考,寒熱從何分別,況證屬危急,熱藥非可輕試。即囑其兄取冷水一大杯,扶之令飲,一服而盡。遂知其口渴伏熱,熱深厥深,誤服陰凝之品,遏熱之所致也。
療法 達郁通陽,泄熱宣痞,方用柴胡疏其木鬱,芍藥通其陰結,甘草和其中氣,枳實泄其痞塞,加木通宣其伏熱,紅花行血脈之瘀,黃芩清三焦之火,內解外達,血脈暢行,陽氣舒暢,而熱厥自愈矣。
處方 川柴胡(錢半) 杭白芍(四錢) 粉甘草(八分) 炒枳實(二錢) 漢木通(錢半) 蘇黃芩(二錢) 藏紅花(七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靜養三日,而能如常作事矣。
廉按:寒厥用四逆湯,熱厥用四逆散,研究傷寒論者皆知之,所難者辨證耳,一經藥誤,壽可立傾。前哲成無己、喻嘉言、陸定圃輩,多所發明,爰為節述其說。成氏曰: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喻氏曰:凡傷寒病初得發熱,煎熬津液,鼻乾口渴便秘,漸至發厥者,不問而知為熱也,若陽證忽變陰厥者,萬中無一,從古至今無一也。蓋陰厥得之陰證,一起便直中真陰經,唇青面白,遍體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則人事了了,與傷寒傳經之熱邪,轉入轉深,人事昏惑者,萬萬不同也。陸氏曰:厥有陰陽二證。李士村謂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余謂陰證似陽,來可以脈沉弱、指甲青冷為憑。凡證見煩躁欲裸形,或欲坐臥泥水中,舌苔淡黃,口燥齒浮,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遊移不定,言語無力,納少胸悶,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復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則不熱,或反覺冷,或身熱反欲得衣,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穀,脈沉細或浮數,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滿指,而按之則必無力,是宜溫熱之劑,藥須涼服,從其類以求之也。似此辨別,至為精審,學者宜細觀之。
傷寒戴陽證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戴劉氏,年逾五捻,形肥,住西園廟衖。
病名 傷寒戴陽。
原因 平時氣逆痰多,近日復感暴寒。
證候 初起發熱惡寒,舌苔黑潤,口雖渴而飲水不多,越三日氣急痰鳴,頭面嫩紅,神昏不語,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診斷 脈兩寸浮滑而細,兩尺豁大而空。脈證合參,此傷寒戴陽證也。寒邪激動水飲,以致水飲氾濫,故痰聲漉漉,陰霾四布,真陽飛越,故面赤汗流,手足如冰,舌黑口渴者,乃真陽式微,如釜底無薪,津液不能升騰之象。病勢至此,一發千鉤,急救之法,其惟挽正回陽乎。
療法 先用黑錫丹,以鎮其上脫之陽,復用參、附、耆、朮、炙草,以固其表裡之衰,更加法夏、茯苓、生牡蠣,化痰收澀以為佐,俟其汗止陽回,手足溫和,再加龜板、鱉甲、生芍、熟地之類以潛之,蓋陽氣以潛藏為貴,潛則弗亢,潛則可久,易道也。
處方 黑錫丹(五錢,燉) 服五錢即止。
次方 西潞黨(三錢) 附片(二錢) 炙黃耆(三錢) 生白朮(二錢) 法夏(二錢) 清炙草(一錢) 茯苓(三錢) 生牡蠣(五錢) 每日二劑。
三方 前方加龜板(八錢) 炙鱉甲(五錢) 生白芍(二錢) 熟地(四錢)
效果 黑錫丹服下,立刻痰平氣順,一日汗止能言,手足溫和。惟神識未清,自言自笑,遍身瘙癢,此心陽尚未復元之象。即於前方加炒棗仁二錢、紅棗五枚。越三日,諸證悉退,月餘康健如常矣。
廉按:傷寒戴陽,《傷寒論》所謂「少陰病,手足厥逆,其人面色赤」是也。惟戴陽之面赤,嫩紅帶白,與面色緣緣正赤者不同,為最危急之虛脫證。先重用黑錫丹,以鎮上越之虛陽,固屬急救之良法。繼用參附、耆附、朮附三方,合二陳去廣皮加牡蠣,挽正回陽,蠲痰固脫,法亦細密周到。妙在終加龜、鱉、芍、地、棗仁、紅棗潛鎮攝納,深得「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經旨,真精心結撰之佳案,吾無間然矣。
傷寒戴陽證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瑞亭,年四十餘,京都貢士,住前門外西珠市口。
病名 傷寒戴陽。
原因 仲冬之時,感受風寒,兩三日間,煩躁無汗,原是大青龍湯證,醫者誤投以桂枝湯,煩躁益甚。
證候 表裡俱覺發熱,頭微覺疼,舌苔白而微黃。
診斷 脈象洪滑,兩尺似不任重按。此乃傷寒成溫,熱入陽明之府,而猶微兼表證也。
療法 宜以大劑涼潤之品,清其府中之熱,而少加表散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惟不可煅,用煅則傷人) 玄參(一兩) 青連翹(三錢) 粳米(五錢)
煎至米熟,取湯兩茶杯,為其兩尺脈象不實,囑其分多次,徐徐溫飲下,不欲其寒涼下侵,或致滑瀉也。
效果 孰意病家忽愚所囑,竟將其藥頓飲之。藥力直趨下焦,上焦之燥熱未除,下焦之泄瀉轉增。半日之間,連瀉數次,多帶冷沫,面色紅似火炙,鼻孔黑似煙燻,關前脈大於從前一倍,數至七至,其精神騷擾不安,知其已成戴陽險證。急用野臺參一兩,煎湯沖童便(須四歲以上童子)半茶鍾,置藥碗涼水盆中,候極冷頓飲下。又急用玄參、生地、知母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備用。自服參後,屢診其脈。過半點鐘,脈象漸漸收斂,至數似又加數,遂急將備用之藥熬極熱,徐徐飲下,一次止飲一口,閱兩點鐘,將藥服盡,周身微汗而愈。
廉按:傷寒戴陽,其人面赤煩躁,氣息甚粗,脈象雖大,按之無力,又多寸盛尺虛,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傷寒論》少陰篇,用通脈四逆湯加減,收拾陽氣歸於下元,而加蔥白透表,以散外邪,如法用之,每多速愈。今固大青龍證誤投桂枝,雖同一煩躁,而面不姣紅,尚屬類似戴陽。方用仙露湯救誤而多轉折者,張氏原著謂:「因病家不聽所囑,致服藥有如此之失,幸而又愈,然亦險矣。」審是,則凡藥宜作數次服者,慎勿頓服也。蓋愚自臨證以來,無論內傷外感,凡遇險證,皆煎一大劑,分多次服下。此以小心,行其放膽,乃萬全之策,非孤注一擲也,其言甚是。
真寒假熱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黎氏,年三十餘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弱,業農。
病名 真寒假熱。
原因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消化不良,腸胃蓄濕,凝寒積冷,正氣衰弱。誘因夏月天氣不和,水濕太盛,感受風寒,皮膚鬱閉而病叢生。
證候 肢體困倦,食量日減,體中惡寒發熱,頭目暈痛,口渴咽乾,清涎湧逆。繼則食量全缺,肢體困極,軟而無力,口更大渴,清涎更湧,常見體中潮熱,頭目更痛,不能起立,胸膈滿脹,腰痛腹痛,心神煩躁,小便微黃,唇焦而燥,舌苔膠黃。絕食一月,危在旦夕。
診斷 脈左右浮數無力。以脈證合參,真寒假熱證也。此證因過食生冷瓜果,消化不良,停留腸胃,蓄濕積寒,阻遏正氣不暢,脾土不運,不能布津散精,以致氣血兩虧,臟腑皆弱,腠理不實,皮膚疏泄。適夏月乍寒乍熱,暴風暴雨,氣候不佳,感受風寒,皮膚閉塞,衛氣不能外達,風動木搖,水寒土濕,濕氣漸長,陽氣漸消,腎水愈寒,肝木愈郁,抑遏清陽,遂致上焦熱燥,濁陰不降,中下凝寒,至清涎泛溢,陰凝於內,陽越於外,則脈現浮數,體熱唇焦,舌黃,煩躁渴飲,表面雖熱,裡實中寒。前醫以風熱證治之,則更現燥渴,又以陰虛治之,更見脹悶,反助其凝寒,傷其正氣,則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中土已敗,絕粒月餘,而證勢危急萬分。今所幸者,脈未散亂,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理中湯,壯陽降逆,取熟附、肉桂、法夏暖腎壯陽,升清降濁為君,乾薑、白朮理中扶土,溫脾燥濕為臣,防黨、五味、白芍、歸身活血養肝,助氣生津為佐,砂仁、陳皮、茯苓利水化氣,和胃醒脾為使。一服後,燥渴減,清涎略少。五服後,燥渴已除,咽喉不燥,清涎更少,體中略和。惟口中味淡,以肉桂湯作常茶飲之。但百物不思,惟欲食白古月,每日需兩許。食之桂、古月與藥湯知甜不知辛辣,內寒已極,診脈沉遲,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略思飲食,即食白粥一小碗,立時胸中脹滿,證復如前,診脈浮數,又將方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病脈皆退如前,又思飲食,用乾薑煎湯,入炒焦白米煎粥食之,方能消化。又將方中附、薑、術每味倍至四兩,再連五服後,食量已進,略能步履。誤食李子數枚,即時胸膈脹滿,而病復如前,又不思食,又將方中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再連十餘服後,始知辛辣,病症已退,食進氣強。
處方 壯陽降逆理中湯方
肉桂(一錢) 熟附(五錢) 乾薑(五錢) 白朮(六錢,炒) 半夏(三錢) 陳皮(錢半) 茯苓(四錢) 白芍(三錢,炒) 歸身(二錢) 防黨(四錢,炒) 五味(二錢) 砂仁(二錢)
煎服後,連日將各味倍重,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一服。
效果 二十日清升濁降,渴止體和。三十日食量略進,元氣略復。四十日食量大進,元氣復舊。
說明 起則燥渴,脈證皆熱,服清涼而病更甚,燥渴不止。溫中壯陽,服之竟不燥渴,且薑、附、桂、古月之性辛辣,其食不知辣而知甜,可洞見臟腑之真寒,而薑、附、桂每味服去十餘斤,始知辛辣,然後病除藥止。愈後十餘年,竟無一疾發生,常年健壯,可謂奇難之證矣。自古至今,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不知誤死者凡幾。余診治二十餘年,已遇此二證數十人,皆奄奄一息,余定以真寒或真熱,對證施方,皆能痊愈。特錄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各一,以便研究。
廉按:前醫認為風熱陰虛,必用辛涼滋潤之劑,致使寒凝濕聚,病自增重,方用附、桂、乾薑以祛寒,苓、朮、半夏以燥濕,所以見效。然非確有膽識者,不敢用此重量。
太陰傷寒案(內科)
高玉麟(住黑龍江南門內)
病者 楊子榮,年逾四十,黑龍江人,住省城。
病名 太陰傷寒。
原因 赴城外戚家助忙,事繁食少,中虛受寒。
證侯 脘腹大痛,吐水不止,四肢厥逆,舌苔邊白,中灰滑。
診斷 脈左手弦大,右關弦遲,脈證合參,斷為太陰傷寒。《傷寒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適合楊君之病狀矣。
療法 用附子理中湯加味。以附、薑、桂、椒、吳萸溫寒降逆,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白朮、雲苓去濕燥土,庶冰熔土燠,中宮自無疼痛之虞矣。
處方 黑附塊(一兩) 炒乾姜(六錢) 紫猺桂(三錢) 炒川椒(三錢) 吳茱萸(四錢) 吉林參(三錢) 炙甘草(五錢) 雲茯苓(六錢) 炒白朮(五錢) 水煎服。
效果 服藥二劑,厥疾頓瘳。
廉按:寒傷太陰,必其人脾陽素弱,故邪即直入陰經。對證處方,附子理中加味固屬正治,妙在薑、桂、椒、萸善止寒吐冷癰,故能二劑而收功。
太陰傷寒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朱陳氏,年四十六歲,祖籍安徽,生長南昌省城。
病名 太陰傷寒。
原因 時當夏令,異常炎熱,貪涼飲冷,感受陰寒。
證候 上吐下瀉,腹痛異常,面青唇白,四肢逆冷,舌苔灰滑。
診斷 六脈沉遲似伏,脈證合參,顯系陰經傷寒。但懷孕六月,得此陰寒危證,殊難措手。
療法 此證非大劑附子理中,不及挽救,稍事遲延,恐誤大事,豈能因六月之娠,而見危不救哉。茲特言明在先,急救其母為首要。遂重用黑附片、高麗參以升陽復脈為君,焦白朮補土為臣,黑炮姜溫中為佐,炙甘草和中為使,外加茯苓利水以分陰陽,木香、白芍行氣和血,以助藥力。
處方 黑附片(四錢) 高麗參(三錢) 焦白朮(三錢) 黑炮姜(三錢) 炙甘草(錢半) 雲茯苓(四錢) 杭白芍(五錢) 廣木香(八分)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吐瀉腹痛,均已輕減,脈象亦起,病勢幸有轉機。原方將附片、炮姜均減半,加縮砂仁一錢,續進二劑,各證就痊。
廉按:此誠孕婦之急症,非重劑理中,復有何藥可以救急。惟附子為墮胎百藥冠,現今藥肆所備,只有漂淡附片,其中有效成分有名無實,不如易以吳茱萸,善能止吐除癰,且於胎前藥忌歌亦無切禁之條,較附子為穩健。
少陰傷寒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蔣尚賓妻,年六十二歲,住寧海東路蔣家。
病名 少陰傷寒。
原因 嚴冬之時,腎陽衰弱,不能禦寒,致寒深入骨髓。
證候 頭痛腰疼,身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減,舌苔黑潤。
診斷 六脈沉細而緊,此古人名腎傷寒。《傷寒論》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療法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溫下散寒。
處方 生麻黃(一錢) 淡附片(一錢) 北細辛(七分)
效果 一劑汗出至足,諸證即愈。昔醫聖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予屢治如前之脈證,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贅述之。
廉按:少陰傷寒,始得病即脈沉發熱,略一磋跎,勢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發熱,一用麻黃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內,然必佐細辛,從陰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從外解。有是病競用是藥,非精研《傷寒論》者不辦。
少陰傷寒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曾麗常,年三十四歲,兵營軍需長,住廣東五華文興藪。
病名 少陰傷寒。
原因 辛苦異常,日夜勞瘁,一經感寒,邪傳少陰,即從火化。
證候 一身手足壯熱,不能語言,舌黑且燥。
診斷 脈微細而數。論中微細為少陰病之提綱,數者熱也。凡操勞者病入少陰,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今一身手足壯熱,所謂火旺生風,風淫末疾也。少陰腎脈夾喉嚨,縈於舌底,其火一升,故舌強不能言。舌黑者,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也。
療法 黃連阿膠湯主之。方用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折之,白芍之苦平以降之,又取雞子黃定離中之氣,阿膠填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則壯熱退而能言,熱退而舌不黑矣。
處方 黃連(四錢) 阿膠(三錢) 黃芩(一錢) 白芍(二錢) 雞子黃(二枚)
上四味先煮三味去滓,內阿膠烊化盡,後內雞子黃,溫服。
效果 初服二劑,病勢漸平,再服一劑,諸症皆退。惟兩腳拘攣,後服白芍五錢、甘草三錢,二劑而瘥。以芍藥、甘草含有人參氣味,血得補則筋有所養,筋舒則拘攣自除。
廉按:少陰傷寒有傳經直中之分,直中者多從水化,淺則麻附細辛湯證,深則四逆湯證,傳經者多從火化。今因津枯熱熾,舌黑燥而不得語,急急以黃連阿膠湯瀉南補北,確是對證處方。終用芍藥、甘草苦甘化陰,養血舒筋,亦屬長沙正法。
傷寒夾濕案(內科)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方協恭,年五十三歲,皖人,住南通。
病名 傷寒夾濕。
原因 先伏濕邪,復傷於寒。
證候 惡寒發熱,遍身疼痛,腰肢不舉,不能轉動。
診斷 脈象左浮右緩。浮乃傷寒之徵,緩即蘊濕之候,脈證合參,此傷寒夾濕證也。
療法 治宜寒濕兼顧,寒陰互病,閉塞不宣,勢將凝冱,非辛溫大劑不能勝任,擬麻黃湯加味。
處方 陳麻黃(五分) 川桂枝(三錢) 光杏仁(三錢) 宣木瓜(二錢) 薏苡仁(三錢) 絲瓜絡(三錢) 福澤瀉(二錢) 生甘草(五錢) 生薑(二片)
效果 初服微效,再服大效,三服痊愈。
廉按:傷寒夾濕一證,江浙兩省為最繁,通用五苓散加羌防,為對證處方之常法。令用麻黃湯加味,辛散淡滲,方雖異而法則同,妙在桂枝與木瓜,辛酸並用,善能舒筋止痛,三服痊愈,信然。惟薏苡仁一味,尚宜重用。
傷寒夾痰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毛姓,年三十餘,藥肆經理,住鹽山城東北張馬村。
病名 傷寒夾痰。
原因 其人素有痰飲,曾患痰證甚劇,愚為治愈。隔數月又得傷寒證,經他醫治愈兩次,皆因飲食過度反復,醫者再投以藥不效,迎愚診視。
證候 臥床眩暈不起,頭微覺疼,面有火色,而畏食涼物,食梨一口,即覺涼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覺涼,視其舌苔淡而潤,不覺燥渴。
診斷 脈洪長有力,右部尤甚,問其大便,數日未行,知其陽明府熱已實也。
療法 愚舍證從脈,欲投以大劑白虎湯。前醫者在座,疑而問曰:此證心中不渴不熱,且舌苔白潤,畏食寒涼,無實火可知,以余視之,雖清解藥亦不宜用,果何所據而用大劑白虎湯乎?答曰:其脈洪長有力,原系陽明實熱之確徵,投以白虎湯,洵為對症的方。其不覺渴與熱,且舌苔淡白而潤者,以其素有痰飲,濕勝故也;其畏食寒涼者,因胃中痰飲與外感之熱,互相膠漆,致胃府轉從其化,與涼為敵也。病者之父,素曉醫理,遂篤信愚言,促為疏方。
處方 生石膏細末(四兩) 知母(一兩) 清半夏 甘草(各三錢) 粳米(四錢)
俾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飲下。此方加半夏於白虎湯中者,因其素有痰飲也。
效果 兩日夜間,上方略有加減,共服藥四大劑,計用生石膏斤許,霍然痊愈,愚亦旋里。隔兩日倉猝復來迎愚,言病人陡然反復,形狀異常,有危在頃刻之虞。因思此症治愈甚的,何遽如此反復。及至,見其痰涎壅盛,連連咳吐不竭,精神恍惚,言語錯亂,身體顫動,診其脈象平和,微嫌胃氣不甚暢舒。愚恍然會悟,因謂其家人曰:前者兩次因飲食過度而病復,今則又因戒飲食過度而復也。其家人果謂有鑑前失,每日所與飲食甚少。愚曰:此次勿須用藥,飽食即可愈矣。時已屆晚八點鐘,至明飲食三次,每次仍撙節與之,病若失。
廉按:此證初起,用越婢加半夏湯,為對證處方之常法。今側重脈象,放膽重用膏、知,舍證從脈,別具卓識,非學驗兼優者不辦。
傷寒夾陰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姜孔進,年近四旬,住江西永修北鄉官塘區。
病名 傷寒夾陰。
原因 其人冒寒邪微熱未除,入房耗精,更使寒邪乘虛直入前陰。
證候 大寒不止,少腹極疼,腰痛而墮,睪丸縮小,冷汗遍身,膝脛拘急。
診斷 兩手尺脈非常沉細,按至骨乃有一毛之延,惟寸關稍和。以脈合證,此少陰傷寒兼夾陰也。《傷寒論淺注》云:奇經衝任督三脈,皆行少腹之前,前陰受傷,故少腹痛,陰中拘攣,熱上衝胸,膝脛拘急。蓋由傷寒微熱未除,男女交媾,邪從前陰而入也。是既感寒邪,又復耗精,宜其腰痛冷汗,陰莖拘急也。固屬危證,然求醫尚早,脈未盡絕,猶可於危中而得生全之路。
療法 用黑附、黑姜為君,回陽益火以祛寒,用婦人裩襠燒灰為臣,取其能引邪仍由原路而去,肉桂為佐,俾虛火仍歸原位,使以艾葉、甘草,引寒邪達外也。
處方 黑附(錢半) 黑姜(一錢) 肉桂(八分) 艾葉(八分) 甘草(六分) 以婦人裩襠燒灰,共水煎服。
效果 服一劑,陰莖頭上微腫,病即減半。連服二劑,病痊愈。後更用附桂地黃湯加敗龜板,服四劑,月餘復舊矣。
廉樓:此證似陰陽易而實非,非女勞復而卻是,今用四逆湯合裩襠散加味,方較程鍾齡用人參三白湯,馬良伯用五苓散合豭鼠矢湯,尤為周到,所引陳修園說發明病理,語亦精鑿,真苦心孤詣之佳案也。
夾陰傷寒案(內科)
韓梅村(住泰安鄉滿莊)
病者 徐王氏,年四十,早寡,寄住泰安城裡。
病名 夾陰傷寒。
原因 房勞後即食西瓜,又以馬齒莧為餅,食畢又飲冷茶,至十點即病。
證候 初發腹微痛,後遂疼不可支。其男摩之揣之,行至廣腸,而痛益亟,且拒按。
診斷 診時已夜一點,病者若瘋狀,身體不顧,遍地亂滾。見余至,以首叩地有聲。執其手按脈,遲數無定,或三至一止,或五至七八至一止,皆弦勁有力,遂斷為實寒之證,非峻攻溫下不能急救。
療法 一說攻下,不惟病者投機,即其男亦首肯者再,曰:非大黃二兩不可。余曰:嘻,此等寒結,有復寒下之理乎。即熱下而病在廣腸,輕則不及病,重用之,上中焦無病之處,其能堪此乎。又診其疼處,確在少腹之右端,狀如西瓜之半,堅如石。乃喻之曰:勿急,余即返,為治方藥,保爾無險。
處方 以巴豆霜(二分) 麝香(一分) 雄黃(一錢五分) 廣鬱金(二錢) 共搗為泥,入蜂蠟錢許,化合為丸。外又以廣蠟三錢許包其外,取其不致驟化,及達病所,而猛藥始發,庶專於病處有益。
效果 囑分兩次服之,每次如綠豆大者十五粒,病者求急效,一次而盡三十粒,紅糖姜水送下,連飲數次,雞鳴時已下三次如牛糞,而疼止,中氣驟虛。即以十全大補湯峻補之,三劑而病遂失。
廉按:病因夾陰寒傷表,已為難治,寒傷里,更屬難療。今初用峻攻,繼用大補,非經驗宏富,膽識兼全者不辦。妙在用和劑解毒雄黃丸加麝香,外用蠟匱,既能逐寒止痛,又不傷胃,直達病所,急而不烈,攻不嫌峻,為善用猛藥之良法,較千金備急丸尤巧,然亦險矣。此案足為房勞後,不忌生冷者當頭棒喝。
風寒夾痰飲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季姓婦,年約三旬,住本鎮。
病名 風寒夾痰飲。
原因 乙巳二月,外感風寒,內蓄痰飲,摶結於中,不得下降,致成斯疾。
證候 咳喘,倚息不得臥,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不舒,心痛徹背。
診斷 脈沉而滑,舌苔白膩。此風寒痰飲,內外摶結,肺氣不得下降而成肺脹也。
療法 用小青龍湯以驅風寒,合栝蔞薤白湯以蠲痰飲。
處方 麻黃(四分) 桂枝(四分) 淡乾薑(五分) 北細辛(四分) 生白芍(錢半) 五味子(五分) 甘草(五分) 栝蔞仁(三錢,杵) 干薤白(三錢,白酒洗搗) 姜半夏(三錢)
次診 服後得汗,而寒熱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己。易方以桂枝湯和營衛,加乾薑、五味子各五分,細辛三分以治咳。
效果 一劑效,二劑更瘥,因貧不復延診,遂漸愈。
廉按:小青龍湯為治風寒外搏痰飲內動之主方,臨證善為加減,莫不隨手而愈。況合栝蔞、薤白辛滑滌痰,當然奏效更速。接方桂枝湯加味,修園治身癰咳嗽。凡夾痰飲者,輒用五味、薑、辛,推為神應之妙法。故仲景《傷象論》、《金匱要略》兩書,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傷寒變痹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張幼文,年三十二歲,任縣長,住廣東五華城北門外。
病名 傷寒變痹。
原因 貴胄之子,素因多濕,偶感風寒。
證候 發熱惡寒,一身手足盡痛,不能自轉側。
診斷 脈浮大而緊,風為陽邪,故脈浮大主病進,緊主寒凝。脈證合參,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療法 桂枝附子湯主之。方中桂、附辛熱散寒,草、棗奠安中土,生薑利諸氣,宣通十二經絡,使風寒濕著於肌表而作痛者,一併廓清矣。
處方 桂枝(四錢) 附子(錢半) 甘草(二錢) 大棗(六枚) 生薑(三錢)
效果 一日二服,三日舉動如常。繼服平調之劑痊愈。
廉按:傷寒變痹,必挾風濕。長沙《傷寒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今有是證,則用是藥,確得仲景之心法。
傷寒兼伏熱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馬樸臣,年過五旬,業商,住奉天大西邊門內。
病名 傷寒兼伏熱。
原因 家本小康,因買賣外國銀幣票,賠錢數萬元,家計頓窘,懊悔不已,致生內熱。仲冬因受風,咳嗽聲啞,有痰微喘,小便不利,周身漫腫。愚用越婢加半夏湯,再加涼潤利水之藥而愈。旬日之外,又重受外感。
證候 表裡大熱,煩躁不安,腦中脹疼,大便間日一行,似乾燥,舌苔白厚,中心微黃。
診斷 脈極洪實,左右皆然,此乃陽明府實之證。凡陽明府實之脈,多偏見於右手,此脈左右皆洪實者,因其時常懊悔,心肝積有內熱也。其腦中脹疼者,因心與肝膽之熱,挾陽明之熱上攻也。
療法 當用大劑寒潤,微帶表散,清其陽明胃府之熱,兼以清其心肝之熱。
處方 生石膏(四兩,不可煅,用煅則傷人) 知母(一兩) 甘草(四錢) 粳米(五錢) 青連翹(三錢) 煎至米熟,取清湯三茶鍾,分三次溫飲下,病愈後停服。
說明 此方即白虎湯加連翹也。白虎湯為傷寒病陽明府熱之正藥,加連翹者,取其色青入肝,氣輕入心,又能引白虎之力達於心肝以清熱也。
效果 一劑服完,其熱稍退,翌日病復還原。連服五劑,生石膏加至八兩,病仍如故,大便亦不滑瀉。至第六劑,生石膏仍用八兩,將湯藥服後,又用生石膏細末二兩,俾蘸梨片嚼服之,服至兩半,其熱全消,病遂愈。
廉按:和田東郭云: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故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其他石膏諸方,其量過於平劑。世醫不知此意,為小劑用之,譬如一杯水救一車薪火,宜乎無效也。吾國善用石膏者,除長沙漢方外,明有繆氏仲淳、清有顧氏松園、余氏師愚、王氏孟英,皆以善治溫熱名。凡治陽明實熱之證,無不重用石膏以奏功。令用石膏由四兩加至八兩,看似駭然,然連服五六劑,熱仍如故,大便亦不滑瀉,迨外加石膏細末用梨片蘸服又至兩半,熱始金消而病愈,可見石膏為涼藥中純良之品,世之畏石膏如虎者,可以放膽而不必懷疑矣。
傷寒挾伏熱案(內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劉氏婦,年三十歲,夫業機房,住本街。
病名 傷寒挾伏熱。
原因 房後大意,衣被單薄,遂傷寒如冷瘀,雖請數人針之,皆未見效。
證侯 腹痛踡臥,畏寒戰慄,乾嘔不止,無熱不渴,面青唇縮,手足厥冷過膝。
診斷 脈息三至,按之無力而時止,遂斷為房後傷寒,決非急痧,切勿再針。
療法 隨立回陽急救湯加減,初服傾吐無餘,又加薑汁沖服。
處方 西黨參(三錢) 土炒白朮(三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 法半夏(三錢) 老廣皮(二錢) 淡乾薑(錢半) 五味子(八分) 上肉桂(二錢) 熟附片(錢半) 淡吳萸(六分) 生薑汁(二匙,分沖)
次診 服後腹痛雖止,而發熱大作,脈息六至,口苦而渴,熱象全現。謂此非熱藥過劑,實因病者先蓄內熱,尚未發作,今寒從熱化,脈數口渴,只得見症治症,轉方用苦辛開透法。
淡枯芩(二錢) 黑山梔(三錢) 粉丹皮(二錢) 天花粉(二錢) 大連翹(三錢) 姜炒川連(一錢) 牛蒡子(錢半) 蘇荷尖(一錢)
效果 服後異常舒泰,依方加減,再二帖即收全功。
廉按:寒挾伏熱,江浙兩省為最多。此因房勞之後,三分外感,七分內傷,不得不急進溫補,回陽固脫,迨陽回而伏熱大作,幸而轉機敏捷,速為清透,再二劑即收全功,幸哉。否則皆詆熱藥太過,貽人以口舌矣。
傷寒兼瀉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帥安民,年近二十,江西星子縣人。
病名 傷寒兼瀉。
原因 感冒寒邪,發為傷寒,時當七月,前醫妄認傷寒為傷暑,誤投以三物湯加黃連、石膏、大黃一劑,即大泄不止。
證候 始焉四肢厥冷,腰疼少腹痛,繼則連連大泄,遍身盡冷,呼吸幾似絕然。
診斷 兩手脈寸關全無,惟尺脈按至骨尚有一毛之延。據其父母及妻所述從前之病情,與服涼藥後之態度,以脈合參,蓋少陰傷寒也。《傷寒論》曰:少陰從水化而為寒。該醫生反視為熱證,投以涼瀉之品,是既寒又益其寒,猶人已落井而再投以石也,反致遍身厥冷而大瀉,脈幾欲絕者,不亦宜乎。今幸尺脈未絕,猶木之尚有本也,然亦危而險矣。
療法 茯苓、白朮為君,補土製水以建中,黑附、黑姜為臣,回陽益火以逐寒,芍藥為佐,斂陽和營以止腹痛,吳茱萸為使,以止下利。
處方 黑附(四錢) 黑姜(一錢,因本系寒證,又服涼藥,恐辛熱之品太輕無濟) 茯苓(錢半) 焦白朮(錢半) 白芍(八分) 吳茱萸(一錢)
效果 前方煎服一劑,人即蘇而遍身俱熱,脈亦稍見。又減卻薑、附一半再服。病愈後,服附桂地黃湯四劑,月餘復原。
廉按:寒傷少陰,當以麻附細辛湯為正治,乃前醫誤認為傷暑,妄投涼瀉,以致下利肢厥。方用真武湯加味以救藥誤,雖屬愜當,然焦白朮尚嫌用量太輕,吳茱萸亦當易以灶心黃土,庶能收補土製水之巨功。
寒痹案(內科)
楊華亭(住煙臺老電報街靖安公司)
病者 謝誠一,年三十八歲,山東福山縣人,住獅子匡,經商芝罘。
病名 寒痹。
原因 筋肉肥大,全身富脂肪,身重一百六十餘磅,略為運動則呼吸困難,商戰過勞,少年房事過度,精神窘迫,談話之間即睡去。
證候 於甲子年五月十二夜間,因熱去衣,赤身乘涼於天井內,瞬息睡去,少時被友喚醒。至第二日晨起時,稍覺項強,第三日項強之症見重,右臂微痛,至理髮處,用按摩法,稍微見輕。於十六日晨七時,突患右肩背及手臂盡痛,呻吟之聲不絕,痛汗如珠,右半身起臥不得自由。
診斷 脈兩手寸關浮而洪大,惟右則重按而滑,左則沉取而澀,兩尺微弦。脈證合參,此為寒痹。《靈樞·邪客》篇所謂「脈大以澀者為痛痹」。《素問·痹論》「寒氣勝者為痛痹」也。其脈浮者屬風,滑者屬痰,洪大者屬火,澀者屬血瘀,外寒搏內熱,經絡凝滯,以致肩背手部疼痛,惟痛有定處,不似歷節之走注流痛而腫,亦非半枯之無痛。因客邪由外入者,必入經絡之內,經絡所藏者無非氣血,氣血若被外寒所激,則腦氣筋被氣血所壓,何處被壓,必有疼痛之症。此人肥胖太甚,陽虛則不能外固,忽被風寒乘虛而入。經云:「邪入於陰則痹」也。夫血既以邪入而血痹於外,陽亦以血痹而閉於中,此仲師以針為治痹之先著,而揭諸章之首,以示後世之人也。乃近世針灸失傳,俱以用藥療之,須知此病當疼苦萬狀之時,非藥所能即止其疼苦,惟針則能手到疼止也。
療法 針藥並用,先用刺法,以止其疼,後服藥以和之。刺手太陽經曲垣穴針入五分,秉風穴針入五分,天宗穴針入五分,臑俞穴針入八分,手太陰經尺澤穴針入三分(此穴速出針微血出),手陽明經合谷穴針入三分,少時睡去。因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君,以和血中之凝滯,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用秦艽、羌活為臣,以去經絡之風,用半夏、雲苓為佐以去痰,用制香附、地龍為使以通之。予臨行雲:此寒痹之症,非一二次所能治愈,初用針可止二三少時之疼,二次能止五六少時,至三四次,可望痊愈。下午一時召予治之,問其肩背之痛已退,起臥自由,惟臂與手部,其疼如前。再刺手少陽經天井穴針入五分,支溝穴針透間使穴陽池穴針入二分,中清穴針入二分,復又睡去。
第二日晨七時召予,問其臑臂之疼退盡,惟五指痛而且脹。即刺手陽明經陽谿穴針入二分,手少陽經中渚穴針入二分,液門穴針入二分,大指少商穴、食指商陽穴、中指中衝穴、無名指關衝穴、小指少衝穴各用細三稜針刺之微血出,將前方內加薏苡仁、防己以利濕。
處方 全當歸(四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三錢半) 紅花(二錢) 左秦艽(二錢) 川羌活(一錢) 半夏(三錢) 雲苓(三錢) 香附(三錢) 乾地龍(一錢)
第二日方內加薏苡仁六錢、漢防己二錢。
效果 第三日,肩背手臂之疼痊愈。在家調養三日,仍回芝罘。
廉按:此乃治痹證之佳案也。
寒痹案(內科)
陽貫之(住成都打金街)
病者 鄧少儀妻,年三十六歲,住石馬巷街。
病名 寒痹。
原因 初感寒濕,歷治不愈而成痹。
證候 肩臂腰腿周身皆痛,日重一日,已經兩月。
診斷 脈左浮緊,右濡滯。浮為風,緊為寒,濡為濕,明明三氣合而成痹,何前服三氣對症之藥皆不效,則仲景下瘀之法可以類推,勳臣痹證有瘀之說於斯益信。少儀以病久人弱,難堪峻劑為辭。乃為詳辨其義,血譬如水也,水經風寒而凝結成冰,此時欲使冰之凝結者,覆成為水之活潑,治風寒乎,治冰乎,知必治冰而後可。故服表藥,似對症而不及病所,徒虛其表,故不應。接服養血滋陰藥,固是婦科妙品,而血為陰凝,愈滋愈瘀,故病加重。今以逐瘀為治,即治冰之意,幸勿囿於俗見以悔將來。
療法 用王氏身痛逐瘀湯,囑服三劑。次日復診,昨日之藥已服一劑,反心煩甚。此因血瘀既久,驟用通逐,以藥不無攻抉之勢,故煩。若安然罔覺,是藥不中病,接服毋間可也。若疑中病為犯逆,養癰成患,恐難措手於將來也。於是信心不疑,連服三帖,諸症悉退。
處方 全當歸(三錢) 細生地(三錢) 光桃仁(四錢) 杜紅花(二錢) 生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川柴胡(一錢) 生甘草(一錢) 苦桔梗(錢半) 川芎(錢半) 杜牛膝(三錢,為引)
效果 凡九日,診三次,略為加減,服藥皆應,諸證悉退,行動如常。
廉按:寒則凝血,濕則滯血,血之脈絡窒塞,乃成癰痹,病勢之常。王氏身病逐瘀湯,確係經驗之方,惟柴胡不如易桂枝,辛甘發散以通經絡,同牛膝尤有直達肩臂腰腿之長,則取效當更速矣。
寒瘧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摟)
病者 奚小除,年二十歲,業商,住天台東鄉靈溪莊。
痛名 寒瘧。
原因 秋間先便溏,後發寒熱,前醫誤作實熱,妄用五瀉心湯數劑,頓致邪閉不出。
證候 目閉不語,狀若屍厥,四肢發冷,約有四日。
診斷 脈緩大,舌苔灰白。此內真寒而外假熱,其先大便溏泄者,內有寒也,繼即往來寒熱者,表未解也。
療法 非溫中散寒不可,宜再造散減芍藥。
處方 西黨參(一錢) 生黃耆(一錢) 老川芎(錢半) 北細辛(七分) 青防風(錢半) 川羌活(錢半) 嫩桂枝(一錢) 淡附子(二錢) 炮乾薑(三錢) 炙甘草(八分)
效果 先服炮姜三錢,頭額微汗。次用前方一劑,服後三時,大汗能言。再服一劑,分出瘧疾而愈。
廉按:瘧因於風寒者多,初起無汗,當用發散,如羌、蘇、防、葛之類。若在深秋初冬,寒重無汗,口不渴,脈弦緩者,當用桂麻各半湯。此案因寒涼誤遏,頓變陰厥,故用陶氏再造散,溫中散寒,回陽醒厥,是為救誤之重劑,非寒瘧之正治法也。
寒瘧發厥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路觀瀾君令媛,年十八歲,住宜興東廟巷。
病名 寒瘧發厥。
原因 干犯大寒,伏藏厥少之經。
證候 先寒後熱,寒時氣從少腹上攻則厥,面青肢冰,目上挺約一時半,厥回而熱,多吐稀涎,微汗乃退。
診斷 脈搏細弦,不為指撓,苔白舌淡。此係厥少二經伏寒竊發,病勢方張,不可藐視。
療法 寒者熱之,桂、附之屬,逆者平之,赭、復之品,以之為君,更佐薑、萸以祛陳寒,枳、樸以疏氣機。
處方 代赭石(一兩,生打) 熟附片(五分) 乾薑(五分) 肉桂(五分) 淡吳萸(五分) 旋覆花(三錢,包煎) 川厚朴(錢半) 枳實(二錢) 製半夏(錢半)
接方 當歸(一錢) 炒白芍(錢半) 北細辛(五分) 鮮生薑(一錢) 桂枝(一錢) 清炙草(五分) 漢木通(八分) 大紅棗(四枚)
效果 一劑病減,再劑厥止。繼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瘧除胃動而痊。
廉按:凡瘧發厥者,多由內伏寒飲,蘇後多吐稀涎,其明證也,此為高年所最忌。此案幸在青年,尚能鎮逆溫化而痊。兩方皆有力量,非平時研究漢方素有心得者不辦。
寒結腹痛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謝可廷,年二十餘歲,廣東順德縣人,住廣西梧州市,商業,體壯。
病名 寒結腹痛證。
原因 患瘧疾愈後,氣血衰弱,屢屢不能復元。誘因過食生冷果實,停留不化,腸胃蓄濕,濕鬱氣滯,肝氣抑遏。
證候 四肢困倦,食量減少,腹中痞滿,腸鳴疼痛,時痛時止,咽乾口渴。繼則腹中絞痛,歷月余之久,晝夜而痛不止,食量全缺,口更燥渴,肌肉消瘦,腹中膨脹,氣逆喘急,唇赤而焦,舌乾而澀,全體大熱,大便燥結,旬日不行。
診斷 診左右六脈浮大而數,按則無力。驗診體溫不足,聽診呈低音,兼水泡音。以脈證合參,定為寒結腹痛之證也。此由病後元氣衰弱,過食生冷,停留腸胃,蓄濕積寒,土濕水寒,濕氣愈長,陽氣愈衰,腎水凝寒,肝木抑鬱,肺金乾燥,大腸津竭不行,浮火升提。前醫用清熱理氣去濕之方,數十服則痛甚燥甚。又一醫謂表裡俱實,用防風通聖散治之,仍痛仍燥,而體熱增加,大便更不行,至陰凝於內,陽越於外,成為危急,外象大熱,內實凝寒,幸脈尚未散亂,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萸、木香、白芍、川椒。取薑、附、吳萸、川椒溫中達下為君,白朮、甘草運脾和胃為臣,白芍、木香理氣平肝為佐,人參生津助氣為使。一服後腹痛已減,體熱略退,燥渴亦減,診脈略緩。又照方加半倍,連二服後,大便瀉下稀量之水,兼有糞粒,形同羊屎,腹滿已消,痛渴皆除,唇白舌白,診脈沉遲。再將此方加三倍薑、附,數服則食進病除。
處方 附子理中湯加減方
熟附子(五錢) 貢白朮(五錢) 乾薑(四錢) 炙甘草(二錢) 蘇麗參(四錢) 廣木香(錢半) 吳茱萸(二錢) 川椒(錢半) 炒白芍(三錢) 煎服。
效果 五日腹痛已除,脹痛亦消,燥渴已除。二十日食量已進,元氣亦復。
廉按:寒濕傷脾,腎陽將竭,用附子理中自是正法。
寒痢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鄧文輝,年六十六歲,商界,江西。
病名 寒痢。
原因 年將古稀,每到夏秋,素嗜生冷瓜果,漸致陰寒凝血而便赤痢。
證候 下痢雖赤,而色反瘀晦稀淡,腹痛即墜,墜即欲便。
診斷 左脈細澀,右緩而遲,舌淡紅潤,苔白薄。此由脾胃虛寒,氣虛不能攝血,血為寒凝,浸入大腸,故下赤痢,《內經》所謂「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是也。
療法 周慎齋先生曰:凡血色紫黯,當作冷痢治。今仿其法,用附子理中湯為君,使脾陽健而能統血,則血痢自止,臣以升麻、黃耆,升其陽以益氣,俾其清氣得升,則痛墜可除,佐以木香、陳皮之辛香,調氣散結,使以當歸之辛甘,調血和營,遵古人血脫益氣、氣為血帥之法。
處方 附片(一錢) 炮姜(八分) 西黨參(一錢) 炒於朮(二錢) 陳皮(一錢) 木香(一錢) 升麻(三分) 生黃耆(一錢) 酒炒當歸(錢半) 炙黑甘草(一錢)
效果 每日服一劑,三劑赤痢減少,六劑各症皆痊。
廉按:張路玉曰:「前哲論痢,並以白沫隸之虛寒,膿血隸之溫熱。河間、丹溪從而和之,後世咸以為痢皆屬熱,即東垣之長於內傷脾胃者,亦認定膿血為熱。豈知血色鮮紫濃厚者,信乎屬熱,若瘀晦稀淡成為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理氣如爐冶分金,最為捷法。凡遇瘀晦清血諸痢,每用甘草、乾薑專理脾胃,肉桂、茯苓專伐腎邪,效如桴鼓。」周慎齋曰:「下痢血色如豬肝、如紫草、如莧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湯去參,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其效最速」云云。此案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殆得周張二家之薪傳歟。
傷寒夾痢案(內科)
程文松(住南京上新螺螄橋大街)
病者 魏光祖,年逾四十三,湖南木商,住二道橋。
病名 傷寒夾痢。
原因 內受濕熱積滯,外感風寒而發。
證候 惡寒發熱,下痢腹痛。
診斷 脈左右皆弦大,舌苔黃白相兼。夫弦則為風,大則病進,脈證合參,此即俗稱傷寒帶痢疾也。由外來寒邪入於足太陽膀胱,而傳足少陽膽,引動胃腸濕熱,由足太陰脾而傷足厥陰肝,以致寒熱之中,發生下痢腹痛。《內經》以痢屬肝熱,痛亦主肝,是厥陰與太少二陽之邪合而為病。況貴體生長湖南湘楚之間,其稟質非江蘇吳地可比,醫者未溯病家之稟質,地土有吳楚之分,仍一味用葉天士輕清之法,不敢用柴胡,所以未能應驗也。
療法 仿張長沙達表和里之法。用柴胡、葛根、桂枝達表為君,臣以黃芩、黃連、當歸、白芍、川芎達里和營,佐以枳、桔開肺,使以羌、獨搜肝,乃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合仲景葛根黃芩黃連之意。
處方 川柴胡(一錢) 生白芍(四錢) 羌活(五分) 黃芩(八分) 獨活(五分) 生葛根(一錢) 川芎(八分) 枳殼(一錢) 黃連(四分) 茯苓(錢半) 川桂枝(一錢) 油當歸(錢半) 桔梗(八分) 甘草(四分)
效果 兩劑熱退痢止,諸病如失。
廉按:痢疾見頭痛怕冷,身熱無汗者,均屬有表,當從汗解。如口舌不燥渴,胸腹不悶痛,舌或無苔,或淡白且滑,直活人敗毒散。每服五錢,日夜連進三五服,水煎熱服取汗,汗透而痢便減。若見燥渴,唇舌紅赤,舌上黃燥或滑,面色膩滯,心煩,小便熱赤者,為濕溫暑濕之邪,宜胃苓湯去桂,加香薷、薄荷、連翹、滑石、淡豆豉、六神麯等。連進三五服,得汗透而痢亦自止,此表分陰陽之兩大法也。此而一誤,為嘔為呃,不寐不食,神昏耳聾而危矣。此案傷寒夾痢,方用活人敗毒散加減,合仲景葛根芩連湯,仍不外喻氏倉廩湯之例,從逆流挽舟之法,足見學有根抵,處方合度。
虛寒痢案(內科)
楊德馨(住黑龍江育和堂藥號)
病者 高泰,年五十餘歲,山東蓬萊縣人。
病名 虛寒痢。
原因 先由寒鬱食積化瀉,繼則由瀉轉痢,前醫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或用行氣兼苦寒藥,皆無效,而病勢轉劇。
證候 胸滿腹痛,飲食不欲咽,目雖赤,唇雖焦,而面色青白,晝夜下痢四十餘次,神識昏沉,默默不語,病延二十餘天,勢已垂危。
診斷 兩寸關脈大而無力,兩尺沉細。脈證合參,熱在上,寒在下,乃陰盛逼陽,陽不潛藏,真陽失守之危候,皆因屢投寒涼散劑,過傷脾腎所致也。
療法 又可有四損不可正治之法,勉用白通湯加薤白,引火歸原為君,佐人尿、豬膽汁,清上焦之浮熱,力圖救濟,以盡人事。
處方 乾薑(三錢) 黑附塊(二錢) 炙甘草(一錢) 薤白(二錢) 人尿半(茶鍾) 豬膽汁(兩滴,同沖) 水煎涼服。
次診 一劑服後,一夜只瀉五六次。仍照原方服一劑,一日夜瀉四五次。又服一劑而瀉止,飲食能迸,脈搏沉緩無力,是氣血兼虛之象也。與人參健脾湯加減,以雙補之。
次方 別直參(三錢) 生於術(三錢) 浙茯苓(三錢) 陳皮(二錢) 車前(三錢) 大熟地(二錢) 蓮肉(三錢) 神麯(三錢) 焦楂(三錢) 甘草(一錢)
效果 服人參健脾湯八劑,調養半月而痊。
廉按:凡病皆有寒熱虛實,首要辨明,隨證治之,不獨痢證為然也。如痢屬於氣血兩虛者,多起於胃腸運化不足,非起於腸內聚積病毒者,宜乎虛冷者溫化之,虛熱者清潤之,以調和胃腸氣液,為正當之治法。若仍執濕熱積滯之例,妄謂不掃除腹內之病毒則病根不盡,宜投盪滌藥以廓清之,則其病益急,莫知所止,每死於肉脫厥冷困憊之下,此即由誤治致急證者也,此時之急證,與虛證相一致。今觀此案,非明證之彰彰者乎。方用白通加味,乃回陽固脫之法,龍、牡、石脂、禹糧等品亦可酌加,人參健脾,氣血雙補,善其後以調養而已。
虛寒久痢案(內科)
丁與人(住泰興舊武營西)
病者 傅和卿之子,年三齡,住泰興南門外東城腳。
病名 虛寒久痢。
原因 骨小肉脆,多食則脹,生質不足為素因,內傷生冷食滯為原因。
證候 下痢紅白,延二十餘日,面色㿠白,熱鬱腹脹,四肢不溫,大孔不合,痢下無度。
診斷 查問經過情形,中醫清熱運化,既不得其竅要,元氣已受蹂躪,西醫灌腸攻下,胃氣又被戕賊。西法中藥,咸以痢無止法,目為成例,病狀愈治愈重,中氣日虛一日,是以脈沉微欲絕,舌薄無華,乃脾腎大虛之候,深恐虛風一動,脫竭堪虞。
療法 勉用參附湯,甘溫大補元氣,力圖挽救。
處方 別直參(二錢,先煎) 炮附片(錢半) 水一大碗,煎至對摺,分四服,日夜各二次。
次診 進參附湯,身熱悉退,大孔亦合,痢下有節,陽氣有鼓舞之意,無如舌色邊尖紅燥,口渴思飲,飲水不多,非特陽氣被傷,陰分亦且受損,但補其陽,有孤陽獨發之慮,擬以陰藥配之。
次方 別直參(錢半) 炮附片(五分) 生白芍(二錢) 水炙甘草(八分) 炒銀花(三錢) 烏梅肉(一錢)
三診 連進兩劑,納穀較多,痢下夾有薄糞,大腸得陽氣以通,胃陽賴陰氣以守。第腹痛未除,腸鳴漉漉,竊思水本無聲,風蕩則鳴,大腸為手陽明,胃為足陽明,均屬中土,厥陰為風木之臟,木乾土氣,腸胃水濕蕩之有聲,加以白珠青色,木賊顯然。擬以痛瀉要方,扶土瀉木,加鮮荷蒂以升清氣,清升濁降,此經旨之微妙也。
三方 鵝頸天生術(二錢) 炒白芍(二錢) 防風(一錢) 新會皮(錢半) 銀花炭(三錢) 鮮荷蒂(兩個,酒盅口大)
效果 連服二劑,諸病悉退,穀食又增,繼以調養脾胃。數劑後,喜跳動,精神比前尤足。
廉按:太陰主裡,濕土用事,其臟性多陰少陽,過食生冷,傷脾陽而不能消積,積而不化,此寒痢之所由起也。醫者不辨其致病之原因,而仍執清熱攻蕩之套方,再四投之,勢必變症蜂起。嘗見屢服黃連,虛陽逼外,而反發虛熱虛斑者;亦有虛寒內擾,忽發除中,反驟能食而即斃者;有頻用大黃開腸洞泄,甚至大孔如洞,或發呃吐蛔者;亦有大黃丸吞下,反脹閉不通,陰氣上逆,而變中滿臌脹水腫者;凡此之類,未遑枚舉。此案病逾兩旬,手足不溫,大孔不合,下利無度,中氣下陷,窮必及腎,勢所必然。挽救之法,參附固所正用,此時關閘盡開,赤石脂、禹餘糧亦可加入。次方增芍、甘、銀、梅,作甲己化土,酸甘斂陰之法,配合適度。妙在終用劉草窗法以收全功,隨機應變,可謂活潑潑地矣。
寒濕陰黃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盧子敬,年四十八歲,湖北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寒濕陰黃。
原因 時值暑熱,喜飲冷水,又常於陰涼處當風而臥,以致濕邪不得由汗而出,困於脾家,蓄蘊日久,致成斯疾。
證候 面目遍體黯黃如嫩綠,小便清白,大便溏瀉,不熱不渴,倦臥無神,常若離魂者。
診斷 左右六脈沉遲而緩,來去無神。察其平素所好,參合脈證,知系寒濕陰黃證也。
療法 治宜溫通,議以茵陳蒿加附子乾薑湯主之。仍以茵陳蒿利濕為君,以附子、乾薑回陽溫中為臣,以薏苡仁扶土化濕為佐,以雲茯苓利水除邪為使。
處方 茵陳蒿(八錢) 黑附片(三錢) 川乾薑(二錢) 炒薏苡仁(四錢) 雲茯苓(四錢)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溏瀉漸止,黃亦稍退,各證均有轉機。仍照原方加焦乾術三錢,杭白芍二錢,廣陳皮錢半,六一散四錢包煎。又接進三劑,六日後各證痊愈。
廉按:陰黃以茵陳四逆為主方,今去甘草而加苓、苡,亦獨具匠心。
第三卷 暑淫病案
傷暑腹痛案(婦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曾仰山之妻,年二十六歲,體素弱,澄海人,住汕頭。
病名 傷暑腹痛。
原因 時當盛暑,登樓澆花,至晚頭眩,天明無恙,越數日腹痛,適月事後期,醫作經治,而不知其有暑邪也。
證候 滿床亂滾,時時發昏,四肢發厥,冷汗常流,家人惶駭,驚為不治。
診斷 診得六脈細澀,沉候數而鼓指有力。詢家人曰:畏熱乎?大便秘乎?小便數而無多乎?其夫從旁對曰:然。余曰:病系感暑不發,伏於腸胃,阻礙氣機,因而作痛。脈證合觀,其為暑因誤補而腹痛,可無疑矣。其夫曰:最先延吳醫診治,謂系停汙,服膠艾四物湯加香附,不應。次加紅花、桃仁,不應。繼再加三稜,莪朮,又不應。乃轉請秦姓老醫,謂是中氣大虛,肝風內動,服黃耆建中湯,加入平肝驅風之藥,服三劑而痛轉甚。遂日夜叫呼,飲食俱廢,發昏作厥,病遂日深。更醫多人,毫無寸效。不得已懇救於福音醫院之洋醫(懷醫生、萊醫生),咸謂周身灰白,乃系血流入腹,非剖視不可。舉家商酌,絕對不從。今先生曰傷暑,藥必用涼,但內子虛甚,其能勝乎?余曰:語云,急則治其標。西昌喻氏曰:「議病勿議藥,議藥必誤病。」誠哉其言乎。且夫人惟體正虛,不能托邪外出,是以真面目不露,率爾操觚者,乃致誤耳。經曰:「暑傷氣。」又曰:「肺主氣。」今肺被暑傷則氣虛,氣虛不能統血流行,是以脈見細澀,而外形肺虛之本色,周身灰白,西醫所以誤謂血流入腹也。如果見信,剋日呈功。
療法 主用清熱則暑邪自除,通氣則腹痛可止,清熱通氣湯極效。午後三時,水煎取服,翌日再服。
處方 清熱通氣湯
羚羊角(一錢,先煎) 金銀花(二錢) 鉤藤(錢半) 滑石粉(三錢,包煎) 小青皮(一錢) 全青蒿(錢半) 陳枳殼(一錢) 甘菊花(錢半) 川厚朴(一錢) 淡竹葉(錢半) 條黃芩(二錢) 杭白芍(三錢)
效果 一劑能眠,二劑思食,適月事通,病良已。
廉按:傷暑腹痛,何至滿床亂滾,實因諸醫不明因症,漫用成方,誤補致劇。此案診斷時,全在一番問答,始得查明其原因,對症發藥。藥既對症,自能應如桴鼓。故診斷精詳,為醫家第一之要務。
中暑案(兒科)
粱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汪子仲女孫,兩歲,住驛門前。
病名 中暑。
原因 六月三十夜半,發熱吐瀉,四肢厥冷。醫以藿香散合理中湯一劑,病遂大變。
證候 厥逆神昏,面青眼竄,旋轉反側,手足撩亂,躁不能寐,啼不出音,乳入即吐,針不知痛,乳不知食,奄奄一息。
診斷 指紋沉暗散渙,舌紫苔黑。此中暑誤作中寒治,火風大動,內陷心包,張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之危候也。
療法 宜辛涼開泄,故以三黃、羚角、紫雪為君,清熄火風,鎮痙醒厥,益元、扁豆花為臣,清絡熱以消暑,佐以竹茹止吐,使以米仁止瀉也。
處方 紫雪丹(二分,藥湯調下) 羚角片(四分,先煎) 淡竹茹(錢半) 生錦紋(五分) 古勇(三分) 淡條芩(六分) 生苡仁(一錢) 蠶沙(五分) 拌滑石(三錢) 扁豆花(十朵)
次診 兩劑即蘇,口仍渴飲,大熱泄瀉。擬以瀉黃散合人參白虎湯。
接方 蘇沙參(錢半,用人參恐滯,故換之) 知母(錢半) 生石膏(二錢,研細) 防風(二分) 藿香(四分) 陳皮(三分) 甘草(四分) 焦梔子(五分)
效果 二劑痊愈。以滋養料與乳母吃,借乳補助,一旬復原。
廉按:此中暑之霍亂證,前醫因見其肢厥,遂認為中寒霍亂,誤用香燥溫補,藥證相反,則變證之反應,勢必劇烈。幸而救誤之法,用古方重劑加減,得慶生全,幸矣,險哉!故病家必以擇醫為首要,醫家當以識證為先務也。
中暑案(婦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吳氏婦,年四十歲,夫業商,住宿遷洋河鎮。
病名 中暑。
原因 妊娠六個月,平素陰虧,肝陽易動,中暑風后,兩目忽然不見。本鎮諸醫,只知保胎,不知治病,病遂劇變。
證候 雙目如盲,寒熱胸痞,繼即肝風大動,手足抽搐,不省人事,咬牙嚼舌,面赤吐血。
診斷 脈大無倫,時有促象,舌青。隨即警告病家曰:胎已不保,係為邪火灼傷,只能專顧妊婦,但得病勢轉機,腐胎自落,不足慮也。
療法 先以毛珀四分,研入六一散四錢中,開水澄清調服,通靈入心,衝開惡血,保存元神。服後肝風即熄,隨立標本兼顧之方以挽救之。
處方 磨犀角(三分) 磨羚羊(五分) 天竺黃(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整寸冬(三錢) 生杭芍(三錢) 元武板(六錢) 生鱉甲(六錢) 左牡蠣(六錢,生打) 阿膠珠(二錢) 鮮石斛(四錢)
效果 因牙關時開時閉,灌藥不易,只能零星時服。次日復診,熱退人省,兩目能見,諸恙大減。於前方減犀羚不用,加生地、元參、麻仁。再服三帖,朽胎已落,產婦無苦。後二日,忽吐鮮血三口,心中嘈辣,神魂搖搖,不能自主。詢知因守俗例,產後必服砂糖胡椒水,以下惡血。隨告病家,時際長夏,況在陰虛風動之體,厥脫堪虞,不俟終日,改服童便,去瘀生新,清熱養陰,隨開大定風珠與服,舌上吹以錫類散,接服多劑甘寒,二旬乃痊。
廉按:病固中暑,諸醫不知去病以保孕,反因保孕以壞胎。凡專門產科,不通內科感症病理者,此誤比比皆然。血熱動風,腐毒上衝,陡發子癇,兩目如盲,舌色轉青,脈促,病勢危險極矣。此時急下其腐胎為第一法,當用桃仁承氣去桂,加羚角、淮牛膝,直達子宮以急攻之。但用血珀合益元通竅消暑,猶恐緩不濟急,惟次方用大劑潛鎮清化,標本兼顧,雖尚有效力,然必至三劑而朽胎始落,僥倖成功,病家亦已大受虛驚矣。此案可為專科而不通內科者炯戒。
中暑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薛福生,年廿三歲,住紹興昌安門外松林。
病名 中暑。
原因 夏至以後,奔走於長途赤日之中,前一日自覺頭目眩暈,鼻孔灼熱,次日即發劇烈之病狀。
證候 身熱自汗,神識昏蒙,不省人事,牙關微緊,狀若中風,但無口眼喎斜等症。
診斷 脈弦數,舌鮮紅無苔。此暑熱直中腦經,即日醫所謂日射病也。前一日頭暈目眩,即次日病發昏厥之端倪,前哲謂直中心包者非。
療法 直清腦熱為首要,先以諸葛行軍散搐鼻取嚏,繼以犀、地、紫雪為君,桑、丹、益元,引血熱下行為臣,佐以銀、翹,清神識以通靈,使以荷花露,消暑氣以退熱也。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沖) 鮮生地(六錢) 霜桑葉(二錢) 丹皮(二錢) 益元散(三錢,鮮荷葉包,刺孔) 濟銀花(錢半) 青連翹(三錢,連心) 荷花露(一兩,分沖) 紫雪丹(五分,藥湯調下)
效果 一劑即神清,兩劑霍然。
廉按:中暑為類中之一,多由猝中炎署而得,急則忽然悶倒,緩則次日昏蒙,乃動而得之之陽證也。張潔古謂靜而得為中暑,李東垣謂避暑乘涼得之者,名曰中暑,余直斷之曰:否,不然。此案決定為日射之直中腦經,理由較直中心包為充足,夏令以戴涼帽為必要,防其腦猝中耳。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合紫雪,似此急救之古方,當然一劑知,二劑已。
中暑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姓婦,年三十一歲,住南門外漁家舍。
病名 中暑。
原因 素因血虛肝熱,外因猝中暑風,一起即頭獨搖,故世俗稱為搖頭痧。
證候 手足麻木,甚則瘛瘲,不能起立,立即暈倒。
診斷 脈弦小數,舌紅兼紫,脈症合參,此暑風直中肝經,張司農所謂暑邪入肝則麻木,甚則手足瘛瘲也。
療法 治風先治血,故以鮮地、歸身,清營行血為君,木瓜泄肝舒筋,碧玉清肝消暑為臣,佐以蒺藜、荷梗,祛風活絡,使以連芽桑枝清絡熄風也。
處方 鮮生地(六錢) 白歸身(一錢) 宣木瓜(一錢) 白蒺藜(二錢) 碧玉散(三錢,荷葉包,刺細孔) 鮮荷梗(七寸) 連芽桑枝(二尺,切寸)
效果 一劑即麻木除,兩劑瘛瘲亦定。後以鮮蓮子湯調理三日而痊。
廉按:暑風直中肝經者,乃中肝藏之交感神經也。病症與暑中頭腦筋大致相同。法從張畹香前哲咸方加減,卻是清肝熄風之意,惟羚角清泄神經,決不可少。
伏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馬芹甫先生。
病名 伏暑。
原因 暑濕內伏,新涼外襲,伏邪乃乘機觸發。
證候 發熱凜寒,得汗不暢,三日不解,頭重作脹,胸脘作悶,口甜嘔惡,渴不喜飲,寐少便閉,溺赤短少。
診斷 舌苔黃膩根厚,脈右濡細數而不揚,左弦數。此暑濕鬱伏腸胃,新涼乘襲肌腠,分布表裡,病勢方張之候也。
療法 表裡雙解,故用豆豉、蘇梗、薄荷解散外邪,二陳化濕和胃,分治表裡為君,厚朴、枳實寬中達下為臣,余藥均芳香宣泄,化濁清暑,用以為佐使也。
處方 淡豆豉(三錢) 帶葉蘇梗(錢半) 制川樸(一錢) 赤茯苓(四錢) 梗通草(一錢) 薄荷葉(八分,後入) 法半夏(錢半) 生枳實(錢半) 廣陳皮(錢半) 佩蘭葉(錢半) 廣鬱金(錢半) 鮮荷梗(一尺,去刺)
次診 昨夜得暢汗後,形凜己和,身熱不壯,頻轉矢氣而不大便,小溲短赤,胸痞頭脹,口甜干膩,舌苔如昨。外感之新邪雖從汗解,內伏之暑濕正在鴟張,兼之大便四日未行,從中夾食夾滯,所以舌苔根厚,轉矢氣奇臭,脈右數而不揚,左弦數較大於右。慎防傳變,當以疏通腸胃,下達大便為要著,宗達原飲、二陳湯加減治之。
次方 大豆卷(三錢) 炒黃芩(錢半) 製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佩蘭葉(錢半)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赤苓(四錢) 廣鬱金(錢半) 花檳榔(錢半) 瓜蔞仁(四錢,打,鮮荷梗一尺,去刺)
三診 前達膜原之結,化表裡之邪,大便已通,溏而不爽,津津有汗,溲赤而短,熱勢暮分較甚,脘痞泛惡稍和,口甜渴不喜飲,舌黃根苔稍化,杳不思食,少寐神煩,腸胃伏邪正盛,垢滯雖達,濕熱仍蘊蒸不化,脈左大較平,右部較揚,數則右甚於左。病情淹纏,一定之理,治再分化,不生傳變方妥。
三方 大豆卷(三錢) 製半夏(錢半) 姜竹茹(錢半) 炒苡仁(四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枳實(錢半) 環粟子(三錢) 建蘭葉(四片) 制川樸(一錢) 陳皮(錢半) 通草(一錢)
四診 伏暑挾濕,濕熱醞釀,內戀腸胃,外蒸肌表。今新涼己從汗解,宿垢已由便通,何以身熱不解,脘悶泛惡,口甜干膩,不飢少寐,便溏不爽,溺赤不多。良由濕熱兩邪合併,黏膩重濁,最難分化,舌苔黃膩,脈來右濡數,左弦數。是症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惟有燥濕清熱,疏通腸胃,靜耐勿躁,方無他變。
四方 姜川連(七分) 赤茯苓(四錢) 炒竹茹(錢半) 梗通草(一錢) 淡竹葉(錢半) 制川樸(一錢) 陳皮(錢半) 炒苡仁(四錢) 環粟子(三錢) 建蘭葉(四片) 法半夏(錢半) 生枳殼(錢半)
五診 表熱較淡,夜寐稍安,大便溏行,溺赤略長,伏邪似有化機,口味轉淡,渴喜熱飲,濕為黏膩之邪,熱乃無形之氣,交相熏蒸,鬱伏已久,無速化之法,脈右濡數,左弦數,脘悶泛惡等亦減於昨,再以清化。
五方 姜川連(七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通草(一錢) 制川樸(八分) 焦山梔(錢半) 赤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茹、葉(各錢半)
六診 病已八日,仍蒸熱不解,脘字痞悶,口淡干膩,所幸舌苔化薄,泛惡已平,濕熱淹纏,本意中事。脈來左尚和平,右濡數,不飢不納,胃病也,溺赤便溏,腸病也,再從腸胃治之。
六方 淡黃芩(錢半) 法半夏(錢半) 生枳殼(一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葉(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陳皮(錢半) 廣鬱金(錢半) 炒竹茹(錢半) 大腹絨(三錢) 豬、赤苓(各二錢) 通草(一錢)
七診 熱勢下午較甚,濕為陰邪,旺於陰分,舌苔日化,大便今日未行,溺赤脘滿,泛惡已平,口淡頭重,能寐不酣,能飲不多,濕熱邪濁,已有漸次退化之象,脈來右濡數。擬清熱不遏,化濕不燥為治。
七方 淡黃芩(錢半) 豬、赤苓(各二錢) 生苡仁(三錢) 陳皮(錢半) 淡竹葉(錢半) 清水豆卷(三錢) 生枳殼(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茅根肉(三紮,去衣)
八診 種種病機均隨熱勢為進退,熱緩則諸恙悉減,熱盛則頭眩神煩脘滿等亦進。所喜者大使通利,邪濁得以下達,舌苔尚黃膩,口渴不多飲,脈右濡數,左部亦現數象。濕熱黏膩,惟有逐漸清化,不生他變,可保無虞。
八方 清水豆卷(三錢) 豬、赤苓(各二錢) 生、熟苡仁(各三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茅根肉(三紮,去衣) 淡黃芩(錢半) 生枳殼(一錢) 陳皮(錢半) 通草(一錢) 通天草(三錢)
九診 今晨熱勢已退,午後又來,來勢較輕,脘悶神煩頭眩等亦見平淡,小溲較長,夜寐較安,大便厚溏,渴喜熱飲,皆濕化熱退之佳兆也,脈右濡數,舌苔化薄。照此情形,交兩候,或可熱勢解清,治再肅化。
九方 清水豆卷(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炒竹茹(錢半) 通草(一錢) 炒黃芩(錢半) 廣鬱金(錢半) 陳皮(錢半) 淡竹葉(錢半) 燈心(三紮)
十診 熱勢又輕於昨,胃納稍展,邪勢日見退機。惟黏膩重濁之邪,一時不易肅清,口淡干膩,溺色深黃,舌苔亦黃,脈來濡數。病經十二日,無非濕熱留戀腸胃二經,清以化熱,淡以滲濕,佐以宣暢氣機,治法大旨如此。
十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炒竹茹(錢半) 澤瀉(錢半) 通天草(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暮分肌熱,至黎明得微汗而解,夜寐尚安,渴喜熱飲,口味作淡,舌根薄黃,胃納較展,舌苔淡黃,脈右尚濡數。邪勢日退,治再清化。惟腸胃之病,飲食由口入胃達腸,最宜謹慎。
十一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澤瀉(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穀芽(三錢) 炒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十二診 熱勢已淨,諸恙亦隨之而退,夜寐頗安,胃納漸展,脈象右軟,左弦細,神倦懶言。邪雖退,正未復,靜養調理,以冀早日痊愈。
十二方 川石斛(三錢) 赤苓(三錢) 炒竹茹(錢半) 生穀芽(三錢) 燈心(三紮) 宋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鮮稻葉(七片)
十三診 大便微溏,胃納大展,夜寐亦酣,精神較振,溺色淡黃,口不渴飲,脈仍軟弱。治再清養和胃。
十三方 川石斛(三錢) 白茯苓(三錢) 穭豆衣(三錢) 炒竹茹(錢半) 鮮稻葉(七片) 宋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焦穀芽(三錢) 通草(八分) 紅棗(三枚)
效果 此方服三劑,後即停藥,靜養月餘而痊。
廉按:伏暑挾濕,病勢反較伏暑化火為纏綿,往往一層解後,停一二日再透一層,且每有後一層之邪,更甚於前者,予曾數見不鮮矣。此案十三診而始告痊愈,可見伏邪之病勢糾葛,藥雖對症,斷難速效也。
伏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金峙生令堂,年近五旬,住本鎮。
病名 伏暑。
原因 夏令疊受暑氣,為濕所遏,伏而不發,至深秋感受燥氣而發病。
證候 發熱身痛,溲熱胸悶。
診斷 脈滑、舌苔白膩,此暑為濕遏蘊伏不能外達之症也。
療法 開濕透熱,以三仁湯加味。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苡仁(四錢) 白蔻仁(六分,沖) 全青蒿(錢半)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佩蘭葉(錢半) 嫩桑梗(兩尺,切寸)
次診 接服兩劑,熱愈甚,口渴心煩,舌苔轉燥,脈亦轉數,此伏熱蘊伏甚重也。治以清透伏暑為君,兼顧陰液。
次方 淡黃芩(三錢) 栝蔞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全青蒿(二錢) 白知母(四錢) 鮮生地(一兩) 青連翹(三錢) 銀柴胡(二錢) 漢木通(一錢) 水蘆根(一兩,去節) 鮮茅根(一兩,去皮) 另加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三診 一劑熱少平。二劑後,病人忽戰慄惡寒,震動床帳,蓋欲作戰汗。病家誤會謂藥之誤,議延他醫,幸其弟陶駿聲君來告,速余往救。予謂此戰汗也,病退之機,不可妄動。及予至其家,則戰慄已止,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神氣亦甚安靜,但覺疲倦而已。隨用薄粥湯與飲,以扶胃氣。
三方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三錢) 蘇百合(二錢) 生苡仁(四錢)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三錢) 雲茯苓(三錢) 清炙草(五分)
效果 調養數日而痊。
廉按:暑為濕遏,初起邪在氣分,即當分別濕多熱多。濕多者,治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濕氣瀰漫,本無形質,直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蓉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此案初用三仁湯加減,即是開濕鬱之法。迨至濕開熱透,當然以泄熱為首要,所難者戰汗一關耳。其人正氣足,則戰汗出而解,不足,雖作戰而邪汗不出,非邪閉,即氣脫矣,幸而戰慄一止,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可用清養胃陰法以善後。
伏暑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王士云妻,年四十三歲,住寧海東路王家。
病名 伏暑。
原因 暑邪內伏,至九月初旬遇風而發。
證候 獨熱無汗,晝夜引飲(吃茶五六壺),唇焦齒槁,舌苔灰燥。
診斷 脈實大。此脈證當兼解肌,方可除根,若有汗,僅用白虎湯,不可再加解肌。
療法 白虎湯參以解肌。
處方 生石膏(八錢) 生知母(三錢) 生甘草(八分) 粉葛根(一錢) 桔梗(二錢) 蘇薄荷(二錢) 淨連翹(三錢) 淡竹葉(三錢) 天花粉(三錢) 蟬衣(八分)
效果 一劑得效,三劑即痊。
廉按:此清透伏熱之正法,辨證確,用藥當,自然投之輒效。
伏暑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姓,忘其年,住滬北珊家園。
病名 伏暑。
原因 當初發身熱時,醫不知其暑邪內伏,反謂為夾陰,治不應,改延予診。
證候 熱起面赤,口渴喜冷,自汗便通,溺短赤澀。
診斷 脈數苔黃。脈證均屬暑熱,且探足不冷,詢陽未縮,非夾陰也。予遂曉之曰:時當秋暑正酷,窗欞密關,人眠棉褥之上,人多氣蒸,悶甚不可耐,即此厚褥肩牖已足增病,無疾之人,尚不可耐,遑問其他。即督令啟旁窗,易關席。其家中先入之說,深以夾陰為慮。予又諄諄譬之曰:《內經》謂「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云云。飲冷等固不可拘,穢熱之衣宜換,悶熱之處勿宜,否則必致輕者重,重者危矣。病家當時領會,聽余言而履行之。
療法 清透伏暑為君,展其氣機為佐。
處方 青蒿腦(錢半) 青連翹(三錢) 銀花(錢半)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片黃芩(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川通草(一錢) 生苡仁(三錢) 白花(一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 鮮刮淡竹茹(四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二劑起伏漸輕,三劑即安。
廉按:此伏暑輕證之療法,妙在開通病家,督令啟窗易席,卻是一服大清涼散。方亦輕靈清穩,得力於葉法。
伏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顧左,年三十餘,嘉定人,寄寓慶祥里。
病名 伏暑。
原因 痰火體質,新涼引動伏暑。
證候 病經五日,得暢汗後,形寒雖和,熱勢反的,身重,渴喜涼飲,口甜膩,脘悶頭重,便閉溺赤。
診斷 脈滑大數,舌尖糙,中根灰膩垢厚。體豐痰多,向來濕熱亦盛,挾伏邪垢滯,充斥陽明,已有化火之漸,病情險重,防昏陷變端。
療法 是病暑濕痰食並重,將欲化火,故用蒼朮白虎兩清濕熱為君,再以枳實、檳榔、元明粉、萎、貝、萊菔導滯化痰,峻通大便為臣,鬱金開結,佩蘭化濁為佐,通草輕揚,荷梗清暑為使。
處方 泗安蒼朮(三錢) 肥知母(三錢) 花檳榔(錢半) 象貝母(四錢) 佩蘭葉(錢半) 生石膏(八錢,研細) 元明粉(錢半,同打) 瓜蔞仁(四錢) 小枳實(錢半) 萊菔子(三錢) 廣鬱金(錢半) 鮮荷梗(一尺) 通草(一錢)
次診 大便連通,先結後溏,舌苔較化,脘悶灼熱稍和,尚渴飲口甜,汗多頭面,脈大較平,滑數依然。垢滯雖得下達,而腸胃之濕熱痰火尚甚,仍防內傳昏陷變端。治再清化。
次方 生石膏(八錢,研細) 生枳實(錢半) 瓜蔞仁(四錢) 焦山梔(三錢) 淡黃芩(錢半) 廣鬱金(錢半) 佩蘭葉(錢半) 生萊菔子(三錢) 生苡仁(五錢)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生竹茹、葉(各錢半)
三診 熱勢大衰,大便又行,黏溏頗多,煩悶渴飲,身重頭重等症亦悉退三舍,脈來六部一律滑數,尚汗多頭面,舌黃根微膩,口淡苦不甜,溺短色赤,伏邪痰火均從大便下達,最為美事,惟體豐痰盛,防其餘邪復熾。
三方 生石膏(六錢,研細) 焦山梔(三錢) 冬瓜子(五錢) 廣鬱金(錢半)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生苡仁(五錢) 鮮竹茹、葉(各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通草(一錢) 鮮地慄(四枚,切)
此方服一劑,病又輕減。因申地屋小天熱,諸多不便,即回家請醫調治,經月餘又來寓門診調理。
第二次第一診
伏暑大病之後,眠食均安。惟寐醒口氣干苦,咳嗽痰多厚稠,大便不調,小溲淡黃,脈來濡滑,舌黃微膩。胃熱熏蒸,肺不清肅,病後液虛,當清化,參以生津治之,宗千金葦莖湯加減。
處方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三錢) 瓜蔞仁(四錢) 杏仁(二錢,去皮) 枇杷葉(三片,去毛) 冬瓜子(四錢) 原金斛(三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生竹茹(二錢) 白前(錢半)
二診 咳嗽已平,稠痰尚多,大便日行帶溏,痰濕體本以溏便為相宜,脈來濡滑,安寐能食,寐醒仍有口氣,一切黏膩濃厚酒肉等務宜少食,俾不至生痰助火也。
二方 嫩蘆根(一兩) 生苡仁(三錢) 川貝(二錢,去心) 赤苓(四錢) 橘白(一錢) 冬瓜子(四錢) 原金斛(三錢) 蛤殼(四錢,生打)生竹茹(錢半) 竹瀝半夏(錢半)
效果 此方服五劑痊愈。
廉按:伏暑挾痰化火,病情糾葛,用藥頗難。過用辛淡,則傷陰涸液;過與苦寒,則滯氣傷中;若先回護其氣液,又恐助濁增病。此案第一方,蒼朮白虎加減,大有力量,以後四方,亦清靈穩健,配合適度,自非老手不辦。
伏暑案(內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範重華,年十七歲,高等小學學生,住本城。
病名 伏暑。
原因 於七月間,忽然頭暈嘔吐,小便澀痛,曾服他醫利小便藥而愈。九月再發,仍服前醫之八正散加芒硝及散藥至劇。又易數醫,皆作癆治,病更甚,乃延余診治。
證候 發熱咳嗽,痰中帶血,耳聾便濁,每溺澀痛難忍,心煩頭點,苦狀莫名,飲食不進。
診斷 脈象浮滑有似細數。竊思若系癆損,必然耳目聰明,各恙必緩,何至如此其急。前賢王潛齋云:「鼻塞治心,耳聾治肺。」溺痛便濁,皆伏暑之變象也,遂斷為肺竅伏熱。
療法 以清透肺經伏暑為君,佐以芳涼通竅,辛潤消痰,用千金葦莖湯加味。
處方 生薏仁(六錢) 冬瓜仁(五錢) 原桃仁(三分) 飛滑石(三錢,包煎) 鮮菖蒲(一錢) 天花粉(三錢) 川貝母(二錢) 扁豆衣(三錢) 厚朴花(一錢) 白通草(錢半) 鮮葦莖(二十寸,為引)
效果 服後各恙均減,轉方以瀉白散加石葦、冬葵子、瞿麥,再服三劑而愈。
廉按:伏暑,即伏熱也,所伏之淺深不一,病狀之發現各殊。此案暑伏肺經,誤用清補,往往釀成肺癆,吳氏師朗所謂「不虛而做成虛,非癆而做成癆」也。今以千金葦莖湯加味,輕清靈透,用得卻好。惟樸花不如易鮮刮淡竹茹,清絡熱以除痰、又能止血以監製桃仁,較為切當。
伏暑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珊卿,年三十四歲,住潞家莊。
病名 伏暑。
原因 夏季吸受暑氣,為濕所遏,潛伏膜原,至秋後新涼逗引而發。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午後夜間較重,狀似瘧疾而不分明,噁心胸悶,口乾不喜飲,至晨得汗,身熱始退,而胸腹之熱不除。日日如是,已有一候。
診斷 脈右緩滯,左浮滯沉數,舌苔白膩而厚。脈證合參,此膜原濕遏熱伏,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
療法 仿達原飲加減,故用樸、果、檳榔開濕鬱以達原為君,梔、翹、蒿、薷涼透伏暑為臣,然猶恐其遏而不宣,又以蘆根、細辛為佐,助其清宣疏達,使以荷梗者,不過取其清芬消暑,通絡利溺耳。
處方 薄川樸(一錢) 草果仁(八分) 海南子(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青蒿腦(錢半) 西香薷(一錢) 鮮荷梗(五寸,切) 活水蘆筍(二兩) 北細辛(五分) 先煎清湯代水。
次診 疊進兩劑,達膜原而解外邪,外邪解而熱不除,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轉渴,便閉溺黃,苔轉黃糙,脈右轉浮洪,左轉浮數。此伏暑發現,邪從陽明經腑而外潰也。法當表裡雙解,仿涼膈散加減。
處方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青子苓(錢半) 青蒿腦(錢半) 陸氏潤字丸(三錢) 拌飛滑石(六錢,包煎) 鮮竹葉(卅片) 燈心(五小帚)
三診 胸腹痞滿,按之軟而作痛,大便解而不多、或略多而仍覺不爽,溺赤澀、或黃濁。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與腸中糟粕相搏,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加陸氏潤字丸,寬胸脘以緩通之。
處方 栝蔞仁(五錢,杵) 竹瀝半夏(二錢) 小川連(一錢) 小枳實(二錢) 陸氏潤字丸(三錢) 拌滑石(六錢,包煎)
先用鮮冬瓜皮子四兩、西瓜翠衣二兩、煎湯代水。
四診 連進兩劑,服一煎,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四次,大解亦行四次,而伏邪解而不盡,熱仍減而不退。惟舌紅苔薄而無質地,脈轉小數,乃邪少虛多,陰虛火亢之候。法當增液救陰,肅清餘熱,仿甘露飲加減。
處方 鮮生地(六錢) 鮮石斛(三錢) 淡天冬(錢半) 原麥冬(錢半) 西洋參(錢半) 青蔗漿(一瓢) 雅梨汁(兩瓢) 熟地露一兩,三汁同沖
先用炒香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 鮮茅根(二兩,去皮) 煎湯代水。
效果 疊服三劑,得育陰墊托,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先一日出涼汗,繼發白㾦而熱始全除,胃氣漸復而愈。
廉按:《素問》謂「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故病發於處暑以後者,名曰伏暑,證尚淺而易治。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發,病最深而難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引發,如葉香岩先生曰:「伏暑內發,新涼外束,秋冬之交,確多是症,或因秋燥,或因冬溫,觸引而發者,數見不鮮。」此案暑伏膜原,乃腹統膜空隙之處,必先明又可九傳之理由,而後能治伏暑。前後四方,於伏暑治法,已略見一斑矣。至若伏暑解期,以候為期,每五日為一候,非若傷寒溫邪之七日為期也。如第九日有涼汗,則第十日熱解,第十四日有涼汗,則第十五日解,如無涼汗,又須一候矣,以熱解之先一日,必有涼汗。此余所歷驗不爽者也。
伏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陳祝山,年約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 伏暑。
原因 今年七月患伏暑病,延某醫診治,服藥四五日不效。
證候 壯熱頭疼,胸悶,咽喉作燥,口渴溲赤,大便七八日不通。
診斷 脈數,舌絳,苔薄焦燥無津。蓋暑熱蘊伏腸胃熱結之病。
療法 當先通大便,以解腸胃之焚。
處方 生錦紋(二錢) 元明粉(三錢) 生枳殼(二錢) 淡黃芩(二錢) 原麥冬(二錢) 天花粉(二錢) 生甘草(五分)
次診 此藥服後,得大便兩次,熱全退,頭痛亦輕,舌苔轉白膩,脈緩不數,小便仍紅,知飢欲食。乃易方以清潤等品,以解餘邪。
次方 青連翹(三錢) 生苡仁(三錢) 佩蘭葉(一錢) 川貝母(二錢) 北沙參(三錢) 天花粉(三錢)
三診 越兩日,又復發熱,口渴胸悶,是餘邪欲出也。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三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一錢) 仙半夏(錢半) 淡黃芩(錢半)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生甘草(五分) 川柴胡(八分)
效果 接服兩劑,得汗而安。
說明 大凡應用硝黃之病,決非他藥所能代,若畏而不用,必致纏延誤事。但須辨認真切,用之有方,不可顢頇孟浪耳。
廉按:此熱結胃腸,伏暑實證之治法。故初用調胃承氣湯加味直清陽明,僅得大便兩次,伏熱已退。退而不淨,輕用清潤,重用苦辛通降,肅清餘熱而痊,尚屬伏暑之輕淺證。初中兩方,皆用漢方加減,可謂得力於《傷寒論》之古方學派者矣。
陽明伏暑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楊緶業,年四十餘,住蘇城裝駕橋巷。
病名 陽明伏暑。
原因 忍飢耐寒,操作勤勞,故暑邪內伏而不覺。至歲暮天寒,乃一發而不可遏,時小除夕,風雪嚴寒,天將薄暮,病起方三日也。
證候 病者袒胸臥,床無幃帳,大渴惡熱氣粗,遍身汗如雨淋。
診斷 脈洪大而數,舌薄黃無苔垢。此即仲景《傷寒論》之陽明熱病也。但病在經而不在腑,邪在氣而不在營,風雪嚴寒中,見此大熱大寒之證,其人陽氣素盛,邪氣向外而欲自解也。
療法 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以驅陽明經氣分之暑邪。雖在天寒,藥能對症,毋庸顧慮也。
處方 生石膏(三兩,研細) 生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麥冬肉(三錢) 肥知母(三錢) 香粳米(三錢) 大竹葉(三錢)
效果 二劑後即熱退身涼,稀粥調養,未再服藥而竟愈。
廉按:陽明伏暑,較之潛伏陰經者易治。今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二劑後即熱退身涼者,重用三兩石膏之效力也。在醫家敢用三兩石膏者,不乏其人,而病家敢服三兩石膏者,實為罕見。況在深冬之時,蘇城之地乎?老朽不敏,竊竊懷疑而莫釋焉。惟方系經方,藥系良藥,如果敢服,效可立見,心雖懷疑,仍選錄以表彰之者。有一王良詭遇之巧法,莫妙於在夏令時用生石膏研細,同鮮荷花蒸露,囑各藥肆預備待用。方中但寫荷花露若干,代水煎藥,此仿前哲馬元儀,暗用麻黃之成法耳。
肝經伏暑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金姓婦,年二十五歲,住平水鎮。
病名 肝經伏暑。
原因 素因肝鬱善怒,九月間伏暑感秋燥而發。
證候 初起身熱,咳嗽咳痰,黏而不爽,繼即手足麻木,瘛瘲神昏。
診斷 脈右浮澀沉數,左弦小數,舌鮮紅,兩邊紫。脈證合參,張司農《治暑全書》所謂「暑入肝經則麻木」。余則謂暑衝心包,熱極動風,則神昏瘛瘲也。
療法 當先從肝心透出,使仍歸肺,肺主皮毛,邪從皮毛而外達,故以羚角、鮮地、銀、翹清營熄風為君,木瓜、蒺藜、益元散等舒筋清暑為臣,佐以紫雪芳透,使以鮮石菖蒲辛開,皆欲其伏邪外達之意耳。
處方 羚角片(一錢,先煎) 鮮生地(八錢) 濟銀花(二錢) 青連翹(三錢) 陳木瓜(一錢) 刺蒺藜(二錢) 益元散(三錢) 鮮荷葉(包) 紫雪丹(四分,藥湯調下) 鮮石菖蒲(錢半,生沖)
次診 連進兩劑,瘛瘲除,神識清,身反大熱,咳痰韌黃,脈右浮滑搏數,舌紅漸淡,起黃燥薄苔,此伏邪從肺胃外潰也。當用辛涼清燥,領邪外出法。
次方 冬桑葉(二錢) 蘇薄荷(一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淡竹瀝(兩瓢,分沖) 光杏仁(三錢) 牛蒡子(二錢,杵) 青蒿腦(錢半) 雅梨汁(兩瓢,分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煎湯代水。
效果 兩劑熱退,咳痰亦減。終用吳氏五汁飲,調理而痊。
廉按:伏暑晚發,病最纏綿難愈,發表則汗不易出,過清則肢冷嘔惡,直攻則便易溏瀉,辛散則唇齒燥烈,此用藥之難也。其為病也,競有先發瘩、次發疹、又次發斑而病始輕者,亦有疹斑併發,又必先便黑醬、次便紅醬、終便淡黃糞而熱勢始退者。王孟英所謂如剝蕉抽繭,層出不窮,真閱歷精深之言也。此案病勢雖猛,而方藥對症,競能速效者,以來勢愈烈,去勢愈捷,乃物極必反之理耳。
伏暑晚發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胡長卿,年十歲,住東寺街。
病名 伏暑晚發。
原因 夏傷於暑,潛伏陰分,復感新邪觸發,已逾兩候,初經老友胡君馥生治療,方藥清解不謬。
證候 汗出半身,熱退復起,耳聾妄語,神志似明似昧,唇繭苔焦,齒燥齦血,口臭噴人,便閉溲赤,子午二時躁擾不安,躁時自言心痛,需人按摩,過此漸安,安則不痛而寐,寐則驚惕。
診斷 兩脈數大,此《已任篇》所云:「秋時晚發,感症似瘧。」即伏暑之證候也。第伏有淺深,邪有輕重,質有強弱之當別耳。此病年稚質薄,元陰未充,先天不足,伏邪深入重圍,根深蒂固,所以汗難驟達,邪難驟退,已延兩候,邪從火化,累及陰維,水虛火炎,胃成焦土,恐犯溫病虛甚死之危候,無怪胡君不肯獨任其肩,茲幸脈尚不弱,尚可希冀邪潰。
療法 新邪當先達表,伏邪當先清裡,里清表自解也。此病此時,不獨里有伏邪,已覺陰維見症,陰分已傷,法當甘潤鹹寒,急救陰維,育陰滋水。擬復脈加龜板、元參,以龜板能通任脈,止心痛,元參能制浮火上游,更佐至寶丹,清心透邪,安神定魂。
處方 炙甘草(一錢) 乾生地(六錢) 麥門冬(三錢,連心) 東阿膠(三錢,另燉,沖) 杭白芍(三錢) 火麻仁(二錢) 龜板(一兩,生打) 黑元參(三錢) 河水兩盞,文武火煎七味,取一盞,烊膠一半服,渣再如法,服時調下至寶丹兩顆。
二診 夜分覺安,子時仍躁,心痛已減,齦血依然,轉多紅色,且焦苔未退,口氣仍然燻人。轉用玉女煎,去熟地之膩守,易生地之滋清,陰維已立,大便可通,仍倍加元參之柔潤,既多矢氣,可望更衣。
二方 生石膏(六錢,研細) 大生地(三錢) 大麥冬(二錢) 肥知母(錢半) 生牛膝(二錢) 黑玄參(五錢) 河水煎服,渣再服。
三診 業已更衣,齦血亦止。熱仍不退,日間覺安,夜寐欠逸,躁減煩增,是邪欲潰而陰未復,中土松而心火炎,仍屬陰虛陽勝之兆。因與阿膠雞子黃湯瀉南補北,加生草瀉火,以馭苦寒,細地涼心,石斛養胃,冀其夜得安眠,始可無虞。
三方 小川連(八分) 泡黃芩(六分) 杭白芍(三錢) 東阿膠(三錢,另燉) 細生地(四錢) 金石斛(二錢) 生甘草(七分) 雞子黃(一杯,後納,攪勻) 河水先煎六物一盞,復渣再煎一盞,去渣,內砂罐中,先以膠衝入和勻,復納雞子黃攪勻,先服一盞,余藥隔水燉之,逾六小時再服。
四診 昨夜安眠,熱未全退,焦苔去而轉黃,底仍掀紅,脈左平靜,右寸關仍搏指,乃上焦餘邪未淨。改以竹葉石膏湯,加細生地、金石斛,義取甘涼,可許來朝熱退。
四方 鮮竹葉(二十片) 生石膏(五錢) 仙半夏(錢半) 西洋(參一錢) 水炙草(七分) 揀麥冬(二錢) 細生地(四錢) 金石斛(三錢) 米泔水煎服。
五診 昨服甘涼,正當三候,天明津津汗出,熱退,舌紅亦淡,苔黃未淨,知其內熱無多,且知飢啜粥,胃氣漸開,一意甘涼。前方再進,當此九仞之功,謹當加意防護。另囑日啜京腿清湯,借血肉有情之品,食養盡之,再為善後之策。
效果 停藥數日,十八潮熱又作,口苦,苔復黃厚,耳根發頤,掀硬紅腫。此因畏藥停診,失於善後,且連日進谷,正氣勝而餘熱自尋出路也。此時水仙難覓,紅腫之處,囑以醋磨金果欖濃汁搽之,方擬梔豉合溫膽,去生薑、橘皮,用生草,加金銀花、連翹、赤小豆,仿食復法,兼清上焦而愈。
處方 黑山梔(一錢) 炒香豉(錢半) 炒竹茹(二錢) 雲茯苓(三錢) 鮮半夏(二錢) 炒枳實(錢半) 天花粉(二錢) 生甘草(七分)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二錢) 赤小豆(三錢,杵) 河水煎服。
廉按:此係少陰伏暑,累及陰維,故先實其陰以補不足,繼瀉其陽以退伏熱,仿長沙少陰篇中豬膚復脈黃連阿膠諸方之例,前哲程郊倩輩善用此法,前後五方,亦均清穩。
伏暑春發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華伯範之室,忘其年,住東亭。
病名 伏暑春發。
原因 己亥秋,伏暑內熱,忽退忽發,守不服藥為中醫之戒。至今二月,已經半年,病勢較重,始延予診。
證候 寒熱如瘧,午後則發,暮汗氣穢,飲食漸減。
診斷 脈滑,舌膩厚掯。此由先前未藥,伏邪為痰濕阻滯,鬱而留戀也。
療法 以蒿、柴、桂、膏、知、茹等透邪搜絡為君,二陳、苓、苡等化痰滲濕以佐之。
處方 青蒿腦(錢半) 川柴胡(八分) 川桂枝(六分) 生石膏(六錢,杵) 竹瀝半夏(三錢) 廣橘皮(一錢) 廣橘絡(八分) 浙茯苓(四錢) 生苡仁(四錢) 肥知母(三錢) 鮮刮淡竹茹(三錢)
霜桑葉錢半,元米湯炒,研末,臥前服。鱉甲煎丸九粒,清晨空心服。
效果 三劑,寒熱輕減,汗少。轉方去鱉甲煎丸,原方加半貝丸三錢包煎,寒熱循止,飲食調養而痊。
廉按:伏暑為病,古書未曾明言,至深秋而發者,始見於葉氏《臨證指南》。霜未降者輕,霜既降者重,冬至尤重,然競有伏至來春始發者。由於秋暑過酷,冬令仍溫,收藏之令不行,中氣固太泄而傷,邪熱因中虛而伏。其綿延淹滯,較《指南》所論更甚,調治之法則尤難,非參耆所能托,非芩連所能清,惟借輕清靈通之品,緩緩撥醒其氣機,疏透其血絡,始可十救七八。若稍一呆鈍,或孟浪,則非火閉,即氣脫矣。此案是伏虛化瘧,挾有痰濕之治法,故用桂枝白虎合二陳湯加減,參以輕量鱉甲煎丸半貝丸等,則顯而易見矣。
伏暑胎瘧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羅士信之子,年三歲,住岐山。
病名 伏暑胎瘧。
原因 暑濕內伏,至秋感涼風而發。
證候 先寒後熱,熱重寒輕,一日一發。自下午起至半夜,汗出熱解,手心脘腹,熱不盡退,喉中有痰,一哭必嘔,嘔即痰出,或眼上泛,或手足掣,一掣出汗,燒熱即退,少頃復熱。
診斷 脈弦而數,舌苔黃白相兼。此暑為濕遏,伏於膜原,感秋涼而外潰,兒科書稱胎瘧者,以其出胎之後第一次發瘧也。
療法 仿嚴氏清脾飲加減,用柴胡、黃芩和解表裡為君,然邪伏膜原,非草果不能達,非知母不能清,故以為臣,佐以半、貝,使以薑、茶,一則因無痰不成瘧,一則助柴、芩之和解也。
處方 川柴胡(五分) 青子芩(五分) 草果仁(三分) 知母(八分) 竹瀝半夏(五分) 京川貝(八分,去心) 鮮生薑(一小片) 細芽茶(一撮)
效果 服一劑,汗出津津,瘧勢即輕。二劑熱大減,瘧亦漸除。繼以荷花露燉水晶糖,兩服而胃開,漸復原狀。
廉按:胎瘧之為病,古無此名,其說始於萬氏兒科。前明萬密齋曰: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者,皆為胎瘧,當審其因而治之,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固於暑濕者從暑濕治,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寒多熱少者,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繼與平胃散加草果、炒常山除其瘧;熱多寒少者,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繼與白虎湯加常山、草果平其瘧,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也。此案處方,雖從嚴氏清脾飲加減,惟嚴方偏於燥濕,此方注意清熱,同一和解,而方則一表一里,一寒一熱,尤擅和解之長,宜乎一劑知,二劑即減耳。
伏暑兼孕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施雙喜之妻,年三十四歲,住昌安門外測水牌。
病名 伏暑兼孕。
原因 孕九個月,霜降後伏暑晚發,前醫或作傷寒證治,或作冬溫症治。皆不應,而病反轉劇,改延予診。
證候 黃昏寒熱,似瘧非瘧,入口即吐,無物不嘔。
診斷 脈右浮大搏數,舌苔微黃薄膩。脈證合參,此胃熱移肺,肺胃不和也。
療法 用川連清胃為君,蘇葉宣肺為臣,皆用輕量泡服,輕清以救其肺胃,佐一味狗寶鎮降氣逆以止嘔,使以甜醬油數滴,取其咸能潤下也。
處方 小川連(四分) 蘇葉(三分) 開水泡取清汁,衝入甜醬油一小匙,送服真狗寶二分。
次診 一劑輕減,再劑嘔止,脈轉虛數,舌紅無苔。予即告辭,以極於上者必反於下,恐胎一墮,即為棘手。病家懇切求治,辭不獲已,姑用安胎清暑法以消息之。
次方 青子芩(一錢) 生白芍(三錢) 清炙草(四分) 淡竹茹(三錢) 絲瓜絡(三錢) 西瓜翠衣(一兩) 銀花露(一兩,分沖) 荷花露(一兩,分沖)
三診 連服四劑,不足月而即產,產後幸而母子均安,惟脈細澀,按之反數,心搖搖如懸鏡,惡露點滴全無。予思病將一月,血為伏熱消耗,今欲強通其瘀,是向乞丐而逼其焦鍋粑也。《內經》謂血主濡之理,當增液濡血為治。
三方 細生地(五錢) 烏玄參(四錢) 殊麥冬(三錢) 蘇丹參(五錢) 茺蔚子(三錢) 益母膏(一小瓢,分沖)
效果 二劑惡露雖行,寒熱復作。予謂是極於下必反於上,乃伏暑從上焦外潰也。遂將原方去丹參、茺蔚、益母膏三味,加青蒿腦錢半、東白薇三錢、鮮茅根一兩、益元散三錢(荷葉包刺十餘細孔)、生藕肉二兩(去節),疊迸三劑而痊。
廉按:胎前伏暑,凡專門產科,無不注重於保胎。然當辨保胎之法,或由元氣之弱者宜補正,或由病氣之侵者宜治病,善治其病,正所以保其胎。苟不知其所以然,而徒以俗尚保胎之藥投之,若置伏暑而不顧,反致伏熱愈盛,消爍胎元,其胎必墮,是保胎適足以墮胎矣。此案診斷,注意上下二焦,別有會心。用藥處方,既能清解伏暑,又能安胎保孕,產後又不用強通瘀血之套方,皆有見地,足為胎前產後,挾有伏邪者樹一標準。
伏暑夾痰食瘀案(內科)
曹炳章(住紹城和濟藥局內)
病者 姚幼搓之媳陳氏,住紹興偏門外快閣。
病名 伏暑夾痰食瘀。
原因 初病時尚食肉品麥面,兼服補品,迨熱重胃閉始停。繼因熱逼血室,經水適來,俄頃未淨即止。前醫皆遵熱入血室例治,多罔效,遂至病勢危殆。
證候 一起即身灼熱,胸痞便閉,小溲短澀,經來即止,耳聾目閉,神昏譫語,手足瘛瘲。
診斷 脈弦數搏指,舌底苔灰黑,黃焦浮鋪苔上,且黏厚板實,舌尖深絳,邊紫兼青。詢其前由,閱其服方,參考現症,為其疏方。
療法 重用蠶沙、鼠糞,化濁道而通胞門之瘀塞,硝、黃、牙皂,以滌垢攻堅積,地鱉、桃仁,逐瘀通血絡,鮮生地、大青葉、羚羊、鉤藤清血熱而熄肝風,鮮菖蒲、天竺黃,豁痰而開心竅。
處方 晚蠶沙(五錢) 豭鼠矢(三錢) 芒硝(三錢) 生錦紋(三錢) 牙皂(二錢) 地鱉蟲(五隻) 原桃仁(錢半) 鮮生地(一兩) 羚羊角(錢半) 鉤藤(四錢) 鮮石菖蒲(錢半,搓爛,生沖) 天竺黃(二錢)
效果 服一劑,而大便下黑垢瘀塊,成團成粒者甚多,瘛瘲既定,神志略清。次晨復診,脈勢已平,而舌苔松腐,黑垢滿堆,刮去瓢余,未減其半,且逾時又厚。繼進桃仁承氣湯加減,服至五劑,舌垢始淨,身涼胃動,調理而痊。
說明 此證因先病伏暑夾濕,繼則夾食,再則阻經停瘀,濕蒸熱灼,便閉溲澀,邪無去路。又值經來,邪熱竟入血室,經水被熱煎熬,以致凝瘀淤塞胞門。前醫雖當熱入血室治,然藥性不能直入淤塞之胞門,故皆罔效。證因夾濕、夾食、夾瘀、夾痰,堆積至重重疊疊。余治以先通胞門淤塞,其血室內之熱,亦可同時引導下出。舌苔因化反厚者,此因積藏過多,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者是也。
康按:詢其前由,閱其服方,為臨證時所首要,庶於因證及有無藥誤,瞭然於心,而後對證發藥,藥用當而通種。此案處方,味味著實,精切不浮,可為伏暑之夾症,定一模範。
伏暑陰瘧案(內科)
王景祥(住建德)
病者 胡炳火,年二十,住浙江建德城內石板井頭。
病名 伏暑陰瘧。
原因 素因體質羸瘦,性情懈怠,長夏暑濕內伏,深秋涼氣外束,新感引動伏邪而發。
證候 發熱惡寒,先寒後熱,熱多寒少,發作有時,四日一度,發必在暮夜陰盛之際,每至平旦交陽分始退。
診斷 脈象沉弦,參之以證。考《金匱》云:「瘧脈自弦」。弦而且沉,則為陰瘧也。
療法 陰瘧以提邪外出為要務,故用細辛合小柴胡法,從少陰提出少陽為君,然病因伏暑,故又佐桂枝白虎法,則和解劑中含有透發之義也。
處方 嫩桂枝(一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七分) 北細辛(五分) 川柴胡(一錢) 淡枯芩(八分) 姜半夏(二錢)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三枚)
效果 服二劑,邪從汗解,瘧變為間日一度,時間亦提早在日晡時分。遂將原方去細辛,加炒常山錢半、草果六分,二劑而愈。
廉按:陰瘧雖屬三陰,亦必先查問原因,辨明證之寒熱虛實,而應以藥之溫涼補瀉。如此案病因暑濕內伏,秋涼外束,故用藥從陰達陽,仍對因證而處方。若謂陽經輕淺之方治之無益,必以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雖屬古方學派之高談,實則刻舟求劍,無濟於病也。
伏暑勞瘧案(內科)
許翔霄(住無錫滸泗橋)
病者 鄧燦鴻,年近弱冠,業紗號,住錫城。
病名 伏暑勞瘧。
原因 素因飲食失節,脾胃受戕,現因夏季伏邪留戀,內傷兼外感而發。
證侯 寒熱有汗,止作無時,肢痠力乏,遇小勞而即發,得微汗而即解,納少神憊。
診斷 脈形濡弱,舌淡紅,苔薄白。此由營虛衛弱,漸成勞瘧之候也。
療法 仿雷氏營衛雙調法,加廣皮以醒胃。
處方 川桂枝(四分) 炒白芍(錢半) 炒歸身(錢半) 廣皮(一錢) 炙甘草(三分) 西潞黨(三錢,土炒) 炙綿耆(二錢) 生薑(二片) 大棗(三枚)
效果 連服三劑而瘧止。後用歸芍異功散調養兩旬而愈。
廉按:雷少逸氏營衛雙調法,即葉案參耆桂枝湯,雖為治勞瘧之正方,然必俟伏署已清,如案中所敘遇小勞即發,得微汗即解,肢痠力乏,納少神疲者,方可引用。
伏暑瘧壞病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王樂生,年十八歲,商學生,住東門。
病名 伏暑瘧壞病。
原因 伏暑晚發化瘧,來在陰分,三次後以金雞勒霜截止,伏邪內郁,不得外泄。
證候 猝然暈僕,已經四日,據述間日有動靜。靜之日,則目張齒噤,舌蹇神呆,身不熱。動之日,申酉時間身乃壯熱,熱來則棄衣欲奔,手舞足蹈,見燈則似吳牛喘月,莫可名狀,逾三四小時,得小汗乃靜,靜則如前,口總不言。
診斷 脈來弦數,按之搏指。病勢初來,有似卒中證,以日來情形脈象,又為卒中必無之理,前醫猜痰猜中,莫衷一是。予獨取其母口中之動靜二字,偶得其機,兼參脈象,乃問其母病前可曾患瘧否。答曰:然。問:愈否?答曰:瘧來三次,急欲進店,自以西藥止之,到店三日,即發見此病。予曰:是矣。乃告其母曰:此仍是瘧也。不過邪伏少陰,重門深鎖,少陽木火內橫,少陰營液被劫,機樞不靈,以致口噤舌強神呆也。而目獨張者,目為火戶,邪火尚欲自尋路出,故不問病之動靜,目總炯炯而不閉,此瘧之變象也,亦即木火披猖,不受禁錮之象也。足見陰分之瘧,其勢未殺,不宜早截之徵。所幸退時尚有小汗,仍可開達,領邪外出。
療法 伏邪內亂,速宜透解,第邪勢鴟張,或進或退,不得不從事養陰透邪。仿青蒿鱉甲湯加減,參以至寶丹,以通靈之品借松機樞。
處方 青蒿梗(三錢) 生鱉甲(五錢) 細生地(四錢) 霜桑葉(錢半) 粉丹皮(二錢) 天花粉(二錢) 肥知母(二錢,酒炒) 生甘草(七分) 至寶丹(一粒,研細,用藥湯調下)
陰陽水各一盞,煎成一盞,午前一服,余渣,子前服,煎如前法。
二診 服兩帖,目合能言,舌能伸縮,苔色老黃而焦,津少。惟動日上燈之時,則大呼滿房紅人,滿屋皆火,起欲外奔,總屬陰不制陽,火從目泄而眩也。改以加減炙甘草湯,作乙癸同源之治。另加元參,制上游之浮火以制腎,川連瀉亢上之丙火以堅腎,亦仿瀉南補北之義。
處方 炙甘草(一錢) 乾生地(六錢) 連心麥冬(三錢) 陳阿膠(三錢,烊沖) 杭白芍(三錢) 生棗仁(錢半) 豬膽(汁拌) 黑元參(四錢) 小川連(六分,鹽水炒)
河水五杯,煎取兩杯,頓服,渣再煎服。
效果 一派養陰滌熱,十日病全消滅,胃納日強而愈。
廉按:少陰伏暑,半從陽分外潰而轉瘧,半從陰分而化火,此時急急開提透達,使陰分伏熱全從陽分而出,病勢方有轉機。乃遽用味苦性澀之截藥,例如關門殺賤,而主人翁未有不大受其害,自然變證蜂起,猝然可危。此案斷證,別具新識,處方用藥卻合成規,非平時素有研究者不辦。
伏暑痢案(內科)
劉倫正(住泰安顏張鎮)
病者 劉貫如,年四十八歲,住山東泰安東南鄉黃道溝,現任河南某縣知事。
病名 伏暑痢。
原因 酬應紛繁,夏令吸受暑氣,疊次為飲食所遏,潛伏於腸胃膜原之間,至秋積熱而變痢。
證候 下痢紅白,裡急後重,脘腹灼熱,滯痛難忍。
診斷 六脈滑數有力,舌苔黃而厚膩。脈證合參,滑為食滯化熱,數則伏暑化火,此《內經》所謂腸澼便膿血也。膿色白而血色紅,故名曰赤白痢。其所以成赤白痢者,熱傷氣分則下白痢,熱傷血分則下赤痢,熱傷氣血則赤白痢兼作矣。
療法 無積不成痢,故用萊菔、枳殼、楂肉消食積為君,歸、芍、川軍行血滌腸為臣,木香、檳榔開降滯氣,使淤滯下行,黃芩,車前清利小便,使伏暑下泄,皆以為佐,使甘草配白芍,和腹中以止痛,又和諸藥以緩急,仿潔古老人行血則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之法也。
處方 萊菔子(四錢) 花檳榔(三錢) 炒枳殼(二錢) 車前子(三錢) 淨楂肉(四錢) 生甘草(八分) 生川軍(二錢,後入) 青木香(八分) 油當歸(五錢) 生白芍(八錢) 青子芩(錢半) 水煎服。
效果 初服一劑則痛減,次日又一劑則痢亦減。繼用生蘿蔔汁生荸薺汁淨白蜜三物,重湯燉十餘沸溫服,調理三日,痢止胄動而痊。
廉按:此仿張氏芍藥湯加減,雖為初痢之常法,然惟體實者相宜,不可一概混用也。
伏暑煙痢案(婦科)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李書田之妻,年逾四旬,住山東省城。
病名 伏暑煙痢。
原因 素嗜鴉片,性善怒,近五六年鬱怒更甚,時犯肝氣,常有兩脅中脘少腹作疼等症。公元一九二二年秋,感滯下症。
證候 面白微黃,體格不甚瘦弱,大便時中氣下陷,腰腹墜痛,裡急後重。
診斷 脈左手沉弦而緊,右手虛數,舌苔厚膩,黃白相兼。此內挾肝鬱兼受暑濕,感秋涼而發為腸澼也。按《內經》於腸澼一證,辯論生死脈象極詳。巢氏《病源》則謂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於腸內則赤;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或熱甚而變膿血,冷甚而變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脾胃虛故變易多。時醫惟王損庵一論,最得體要,曰:「痢疾不外濕熱二字,所受不外陽明一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濕陰邪也,濕勝於熱,則傷陽明氣分而為白痢,熱陽邪也,熱勝於濕,則傷陽明血分而為赤痢,濕熱俱盛,則赤白俱見。」後之論者,謂夏月畏熱貪涼,過食生冷,至大火西流,新涼得氣,則伏陰內動,應時而感為痢疾。此特論內傷外感之病因,或如是也。然病屬腸胃,乃寒熱相搏而成,胃有沉寒,腸有積熱,寒氣凝結則腹痛,熱性急迫則泄瀉,乃熱欲走而寒復留之,寒既結而熱復通之,其裡急後重,腹作絞痛,皆血氣陰陽不能調和之故。況素嗜鴉片之人,偶感此證更為加劇。日以燈頭火熏灼腸胃,津液已耗,大便本難,茲復乘以邪熱,而燈火肝火,相助為虐,烈焰肆威,腸胃何堪此苦楚,用輕劑則無效,用重劑則脾胃不堪,杯水車薪,有難乎為理者矣。情難坐視,竭盡綿力謹列治法於後。
療法 婦人重肝血,以杭芍、當歸活血為君,芩、連清熱為臣,更用蒼朮、薑炭之滲濕散寒為佐,神麯、檳榔之治後重,龍骨收散氣,木香開滯氣以為使,末用升麻者,提清氣之下陷,引用米豆者,解寒熱之積毒,亦以保胃氣也。
處方 生杭芍(八錢) 歸尾(五錢) 酒條芩(錢半) 姜連(一錢) 茅蒼朮(八分) 龍骨(五分) 廣木香(五分) 神麯(錢半) 尖檳榔(一錢) 升麻(四分) 炮薑炭(八分) 粳米(一撮) 黑豆(一撮) 外用米殼三錢,浸水煎服。
效果 每日二劑,二日後痢有數,漸帶糞。又三四日,氣不下陷,後重亦除,每日僅三四行。繼以理中湯加歸、芍,引用陳倉米收功。
廉按:痢之一證,古名腸澼,又名滯下,以腸中先有積滯而後下也。自洋菸輸入中國,凡吸洋菸而病痢者,名曰煙痢。病人先自膽怯,必求峻補速止。醫者不知病理,每以漫補止澀而壞事。豈知吸菸之大便,每多燥結,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有十餘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與不吸菸者等,則其腸中之積垢,年深月久,可勝道哉,故必緩通潤下而始安。但病家皆謂吸菸之體多虛,若再下之,難保其不暴脫。余直斷之曰:醫家病家之所誤者,只在此句。蓋積滯在內,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有陳積來去,勢必不能納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現之虛象百出。若得積垢一下,胃即能納,脾即能運,何脫之有!惟病家見此虛象,一聞宜下,無不吐舌,此煙痢之所以難愈也。醫者當委曲開導,得能轉危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勿附和人意,漫補以殺人耳。此案宗張潔古芍藥湯加減,妙在重用歸、芍潤腸燥以破陰結,為治煙痢之主藥,頗得李冠仙大歸芍湯治痢之妙。
伏暑痢夾房勞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馬山虎,年二十五歲,住百舍。
病名 伏暑痢夾房勞。
原因 素體陰虛,秋後伏暑夾食,釀變赤白痢。前胡姓醫作脾痢治,用杏仁、廣皮、川樸、枳殼、銀花炭、香連丸、炒瓜蔞等,服兩劑,下積頗多,赤多白少,而小腹大痛。改延王姓醫,謂轉入肝經,當作肝痢治。用當歸、白芍、子芩、炙甘草、酒延胡、川楝子、柏子仁、炒茴香,小腹痛減,而赤痢如前,解出甚難。來邀予診,已八月終矣。
證侯 面現油光,喉痛口渴,少腹中有塊頂起,喜人以兩手用力按住,而赤痢乃下,腎囊縮入少腹。
診斷 脈弦,左尺獨大,舌根黑。予診畢,謂其祖母曰:憑證參脈,防病中不謹,夾有房勞。其祖母即詢孫媳云:此事究竟有否?生命攸關,須實告。其孫媳哭而不答。予遂曉之曰:伏熱傷氣,房勞傷精,精氣奪則虛,虛則防脫,勿謂言之不預也。
療法 當以育陰潛陽為君,如熟地、歸身、元參、淮藥之類,然囊縮為入肝,肝不舒則囊亦不舒,故以吳茱萸溫舒其肝為臣,佐以五味從肝納腎,使以肉桂引火歸源也。
處方 大熟地(八錢) 炙龜板(四錢) 白歸身(二錢) 淮山藥(四錢,生) 鹽水炒吳茱萸(一錢) 紫猺桂(二分) 拌搗北五味(三十粒)
效果 連進兩劑,舌黑退而塊隱,痢亦大減。繼以霍石斛四錢,煎湯送黑地黃丸錢半,一日兩次,以雙調脾腎法,痢止胃動而痊。
康按:先因伏暑傷陰,繼因下多亡陰,終固房勞直損真陰,症變舌黑囊縮,危險已極。方用大劑育陰潛陽,固屬根治之正法,妙在用桂、萸、五味溫劑攝納,導龍入海,此非時手所敢學步也。
伏暑子痢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詹姓婦,年三十一歲,住念畝頭。
病名 伏暑子痢。
原因 妊娠已七個月,夏季吸受暑氣,伏而不發,至仲秋食鴨,積熱下郁腸中而化痢。
證候 下痢赤多白少,如醬色紫,腹中滯痛,裡急後重,解出頗難,必轉矢氣,痢即隨出,日夜二三十行。
診斷 脈右弦滯,左弦小滑數,舌邊紫赤,苔黃薄膩。脈證合參,此《產科心法》所謂子痢也。最防胎動而墮,飲食起居,亦宜謹慎,勿謂言之不豫焉。
療法 法當涼血安胎,以當歸黃芩湯合香、連為君,佐香、砂以運氣舒肝,雖不用治痢套方,正所以治孕身之痢也。
處方 油當歸(二錢) 生白芍(三錢) 青子芩(錢半) 清炙草(五分) 青木香(六分) 小川連(七分) 制香附(錢半) 帶殼春砂(五分,杵)
效果 二劑痢即輕減,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生穀芽三錢,再進二劑,痢止胃動而愈。
廉按:孕婦患痢,治之極難,古人有三審五禁之法。三審者:一審身之熱否,二審胎之動否,三審腰之痛否。五禁者:一禁檳榔、厚朴破其氣,氣破胎下也,二禁制軍破其血,血破胎下也,三禁滑石、通草通其竅,竅通胎下也,四禁芩、澤、車前利其水,過利必傷陰,胎亦難保也,五禁人參、升麻提塞其氣,塞則下痢愈滯,提則胎氣上衝也。惟以調氣涼血為最穩。張石頑所謂調氣有三善,一使胃氣有常,水穀輸運,二使腹滿腹痛,裡急後重漸除,三使濁氣開發,不致侵犯胎元也。其藥以四制香附帶殼春砂為最良,其次白頭翁、白桔梗、炒銀花、炒香鮮荷葉,又次佛手片、鮮茉莉、玫瑰瓣、代代花之屬,涼血莫妙於芩、芍、連、梅、蒿、柏等品。此案方法,適合調氣涼血之作用,既不礙胎,又能除痢,穩健切當,正治孕痢之良劑。
產後伏暑痢案(婦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閻氏婦,年二十四歲,住宿城。
病名 產後伏暑痢。
原因 夏月感受暑濕,至秋後娩時,惡露太多,膜原伏暑,又從下泄而變痢。
證候 痢下紅白,裡急後重,日夜四十餘次,腹痛甚則發厥,口極苦而喜飲,按其胸腹的手。
診斷 脈息細數,細為陰虛,數則為熱。此張仲景所謂「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是也。然此證在產後,本婦又每日厥十餘次,證已棘手,嚴裝待斃,偃臥如屍。余遂曉之曰:病勢危險極矣,然診右脈尚有神,或可挽救,姑仿仲景經方以消息之。
療法 亟命脫去重棉,用濕布覆心部,干則易之。方用大劑白頭翁湯加味,苦寒堅陰以清熱為君,甘鹹增液以潤燥為臣,佐以酸苦泄肝,使以清芬透暑,力圖挽回於萬一。
處方 白頭翁(四錢) 北秦皮(二錢) 炒黃柏(二錢) 金銀花(六錢) 川雅連(一錢,鹽炒) 生、炒杭芍(各三錢) 益元散(三錢) 陳阿膠(一錢,烊沖) 淡條芩(二錢) 鮮荷葉(一張)
效果 次日復診,痛厥已除,痢亦輕減。遂以甘涼濡潤,如鮮石斛、鮮生地、鮮藕肉、鮮蓮子、甘蔗等味,連服五劑,幸收全功。然此證雖幸治愈,同業者謗聲紛起,皆謂產後不當用涼藥。噫,是何言歟,皆不讀《金匱要略》之婦人方,故執俗見以發此誹議。甚矣,古醫學之不講久矣。
廉按:胎前伏暑,產後患陰虛下痢者頗多。此案仿《金匱》治產後下治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合傷寒論黃芩湯增損之,以清解熱毒兼滋陰血而痊。足見學有根抵,非精研仲景經方者,不能有此膽識。
暑咳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魏國安,年二十二歲,工界,福建。
病名 暑咳。
原因 素嗜姜辛味,後因感冒暑氣。
證候 頭身發熱,咳嗽痰黏,氣逆胸悶,兩手厥冷。
診斷 左關數澀,右寸浮數,餘脈亦數,舌邊尖紅。此暑熱犯肺也。夫肺為暑熱所爍,而失清降之能,氣反上逆,故咳,肺失清肅之職,故胸悶,其手厥冷者,熱深厥亦深也。
療法 用牛蒡子、連翹、銀花、貝母、兜鈴清其肺熱,杏仁、蔞皮、桔梗宣清肺氣,桑葉、菊花平肝清熱,防其升逆太過,桑白皮、枇杷葉以降其肺氣。
處方 牛蒡子(錢半) 濟銀花(二錢) 青連翹(二錢) 川貝母(一錢) 杜兜鈴(錢半) 甜杏仁(二錢) 栝蔞皮(二錢) 桔梗(一錢) 冬桑葉(二錢) 滁菊花(一錢) 桑白皮(錢半) 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
效果 二劑熱退喘減。原方去杏、桔,加陳阿膠錢半、鮮蓮子十粒,三劑兩手轉溫,咳嗽亦止。終用吳氏五汁飲,調理而痊。
廉按:暑氣從鼻吸入,必先犯肺,因之作咳,故用輕清之藥,專治上焦,方頗靈穩,愜合時宜。
暑瘧案(內科)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楊國梁,年四十五歲,清江人。
病名 暑瘧。
原因 暑熱內伏,被新涼外觸而發。
證候 先寒後熱,每日一發,寒少熱多,口渴心煩,汗多氣粗。
診斷 脈象洪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膩。此由暑熱內蘊陽明,新感逗引而外潰也。
療法 治宜急清暑熱以顧津液,延恐津液乾枯,變證百出,勢已燎原,非辛涼重劑不能見效,擬桂枝白虎湯加味。
處方 川桂枝(三分)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金銀花(三錢) 大連翹(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甘草(五分) 生粳米(一撮)
效果 一劑知,二劑效,三劑愈。
廉按:桂枝白虎為治暑瘧之正方。葉氏謂此方二進必愈,洵不誣也。案中闡明治則,要言不煩。
暑瘧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王柏南,年二十歲,小學教員,住蘇城獅林寺巷。
病名 暑瘧。
原因 夏日受暑,伏於足太陰脾經,至秋深瘧作,纏綿數月。
證候 寒起四末,冷輕熱重,渴飲有汗,食則腹脹,三日一發,神倦肢怠。
診斷 脈弦,舌苔淡黃,斷為暑濕脾瘧,俗稱三陰瘧。初起邪尚不甚,而纏綿不愈者,皆數月來所服之方,無一中肯也。今以證因合參,既知病屬伏暑,經屬太陰,然後有正的,始能望其入彀,否則恐成瘧臌矣。
療法 病屬伏暑,故君以玉泉、蒿、知、扁豆、竹等直清其暑,但邪伏足太陰脾經,參以朮、苓、草果、腹絨等為臣,佐以穀芽、秫米者,和胃氣以快脾也。
處方 漂淡白朮皮(二錢) 草果仁(五分) 肥知母(三錢) 大腹絨(二錢) 玉泉散(五錢,夏布包煎) 茵陳蒿(三錢) 青蒿子(三錢,炒) 穀芽(三錢) 扁豆衣(三錢) 大竹葉(三錢) 白茯苓(三錢) 北秫米(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瘧雖減而不止,再服三劑,送下半貝丸截法而痊。
廉按:此案消暑為君,祛濕為佐,妙在知母清陽明獨勝之暑熱,草果化太陰潛伏之濕滯,故能中病而奏功。
暑風剛痙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蔣善楨妻,年三十餘,住寧海東路岳井街。
病名 暑風剛痙。
原因 七月初旬,由於外冒暑風,內夾酒濕,更兼胎孕數月,又生腋下疽。
證候 四肢拘攣,角弓反張,咽喉刺痛,言語不明。
診斷 脈弦緊數。《金匱》所謂「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直下」是也。此與《素問》「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適相符合。
療法 以防風、天麻、鉤藤祛風為君,海桐、白薇舒筋治厥為臣,佐川貝、桔梗、射干、甘草以治咽痛,黃芩、白朮以保胎孕,合之為發散,化痰清熱,以消腋疽。
處方 北防風(一錢) 明天麻(錢半) 雙鉤藤(三錢) 海桐皮(二錢) 東白薇(錢半) 川貝母(二錢) 北桔梗(二錢) 射干根(二錢) 淡黃芩(二錢) 臺冬朮(二錢) 生甘草(一錢)
效果 一劑四肢舒展,二劑腋疽漸消。後以健脾保胎藥數劑而痊愈。
廉按:斷症則學有根抵,選藥則雙方周到,成如容易卻艱辛,堪以移贈斯案。
暑邪入營痙厥案(婦科)
周小農(住無錫西門外)
病者 嚴橫林妻,年約三十歲,住倉浜草蓬。
病名 暑邪入營痙厥。
原因 天暑屋向西曬,感受熱邪,床邊置行灶,其熱尤盛。乃因經來不暢,自服紅花煮酒,邪即入於營分,由衝波及藏血之肝經,痙厥陡作。
證候 先腹痛,嘔吐血沫,兩手搐搦,口噤目斜,不省人事,遺尿不知。
診斷 脈沉弦勁伏,舌不得見。此暑熱因酒引入衝脈,其血上冒,引動肝風而發痙厥也。
療法 清熱息風,和營散瘀,以急救之。
處方 粉丹皮(三錢) 青蛤散(五錢,包煎) 石決明(一兩,生打) 雙鉤藤(五錢) 丹參(三錢) 益元散(五錢) 鮮荷葉包 明天麻(錢半) 金銀花(三錢) 生玳瑁(錢半) 鮮竹茹(錢半) 鰾膠(三錢,蛤粉拌炒) 茜草(錢半) 光桃仁(三錢) 童便(一杯,沖)
另用西血珀五分、上西黃三釐、羚羊尖七釐、參三七三分,研細如霜,開水化下。
效果 囑用烏梅揩齒,口開。灌藥後,口不開,橫林用火刀鑿去一齒,藥方灌入。一劑而醒,諸證頓失。再劑經行,數日旋愈。
廉按:婦人痙厥,多由血熱上衝,沖激知覺神經則發厥,沖激運動神經則發痙。方用清熱息風,和營散瘀,的是正當療法。宜其一劑神醒,再劑經行,血熱下泄而廖。
暑厥兼肺痹案(兒科)
周小農(住無錫西門外)
病者 章根泉之女菊藍,年二歲,住惠山。
病名 暑厥兼肺痹。
原因 暑邪挾風,以致乳痰內壅。其家因兵燹後拮据,不延醫,釀變昏厥。
證候 咳嗽身熱,熱甚昏閉不蘇,目干無淚,不啼不乳,已三日。
診斷 脈伏,舌紅,此暑熱挾痰內閉也。
療法 清暑宣痹,開降肺氣,以泄痰濁。
處方 青連翹(三錢) 黑山梔(三錢) 薄荷尖(一錢) 銀花(三錢) 益元散(六錢,鮮荷葉包) 光杏仁(三錢) 葶藶子(五分) 粉沙參(三錢) 豆豉(三錢) 鮮石斛(八錢) 鮮青蒿(六錢) 鮮石菖蒲(六分) 鮮竹葉(三十片) 紫雪丹(四分,另沖)
外治方 取意引痰下行。
山梔仁(十粒) 生礬(一錢) 光桃仁(十粒) 蓖麻子仁(七粒) 回春丹(一粒,研細) 用乾麵、雞子白、蔥根,搗和敷臍。
效果 一劑藥連哺二日方畢。目方活動,有呻吟聲,其父又化服琥珀抱龍丸一粒。又越數日,方出哭聲,漸愈。
廉按: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清竅所致。若乳子挾痰者,多兼肺痹,法用清暑開肺,以泄痰濁。方固對症,即所服琥珀抱龍丸,亦有捷效。一經痰開熱泄,清竅通而哭聲出,其病自廖。
暑濕案(內科)
鍾翊乾(住瑞安鮑田)
病者 項氏,年逾不惑,住瑞安鮑川。
病名 暑濕。
原因 酷暑之日,頭時痛,嗜食瓜果,猶強飯作勞。七八月間,忽起颶風,從此飲食減少,神疲乏力。
證候 寒熱往來,日作兩次,頭汗出,寒時欲飲,熱反不渴,後目眩口苦作嘔,神倦欲寐,熱時譫語。
診斷 脈弦濡微數。微數為暑,弦濡為濕,暑濕伏邪,內蘊膜原,乘新涼而外發,故始則懍寒,頭痛如破也。《內經》瘧論篇曰:「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間日乃作。」後賢薛生白亦云:「邪阻膜原,寒熱如瘧。」夫膜原乃隔膜之稱,居表裡之間,欲達不果,欲入不能,所以形寒壯熱,似瘧狀也。寒欲熱飲,熱反不渴者,良以邪欲內入,正氣難支,得熱飲以助陽御邪故也。身體疲倦者,濕阻氣滯也。延及三候,寒熱不已,日仍兩作,症添口苦、目眩、作嘔。乃邪移少陽之見象。經云:「少陽之為病,口苦、目眩、咽乾」也。
療法 初用茯苓、夏、樸理濕為君,藿梗、蔻仁芳香化濁為臣,滑、芩、連翹解暑為佐,使以竹茹、荷梗清絡熱以達膜也。繼用柴胡升陽達表為君,芩、茹退熱和陰為臣,佐以苓、夏祛痰降逆,使以參、草輔正調中。
處方 仙半夏(二錢) 浙茯苓(三錢) 川樸(八分) 杜霍梗(錢半) 竹茹(二錢) 白蔻仁(二粒,研沖) 青連翹(三錢) 飛滑石(三錢,包煎) 淡黃芩(七分) 荷梗(一尺,切寸)
繼方 川柴胡(八分) 淡黃芩(七分) 仙半夏(二錢) 浙茯苓(錢半) 西黨參(一錢) 炙甘草(六分)
效果 初方連服數劑,未見進退。繼投柴胡一方,覆杯即已。
廉按: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此即暑濕化瘧之原因。方用化濕清暑,雙方兼顧,亦屬正治之法。後用小柴胡湯加減,覆杯即已者,益見經方效用之神應。惟柴胡必須川產為妙。
暑濕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馬姓女,年二十歲,住本鎮。
病名 暑濕。
原因 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診治,用青蒿、六一散、栝蔞、貝母等藥三劑,又用大黃等藥二劑。大便雖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張用大黃,病家不敢從,乃延予治。
證候 午後發熱,胸悶不舒,口燥溲熱,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
診斷 脈滑兼數,舌苔黃薄有裂痕。蓋暑濕蘊伏肺經,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
療法 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愈。
處方 光杏仁(二錢) 北沙參(二錢) 栝蔞皮(二錢) 桔梗(一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石菖蒲(六分) 佩蘭葉(一錢) 青連翹(三錢) 淡黃芩(二錢) 原麥冬(二錢) 鮮石斛(三錢) 鮮枇杷葉(一片,去毛筋淨)
次診 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飢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加減。
次方 北沙參(二錢) 青連翹(二錢) 原麥冬(二錢) 佩蘭葉(一錢) 甘草(四分)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二錢) 絲瓜絡(三錢) 鮮枇杷葉(一片,去毛)
效果 接服兩劑而安。
說明 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廉按:此暑濕未淨之伏邪,留在上焦,故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方用輕清開化以宣上,上焦既清,餘熱自解。方皆輕靈可喜。
暑濕夾痰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潘錦文子,兩歲,住本鎮。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瀉痢數日,經幼科醫治之無效,遂延予治。
證候 手冷汗多,精神疲憊,時作噯氣。
診斷 脈息軟滑,舌苔薄膩。此暑濕痰滯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氣受傷也。
療法 宜先固正氣,用理中湯加味。
處方 潞黨參(二錢) 生於術(二錢) 淡乾薑(五分) 炙耆(八分) 廣木香(五分)
次診 服後汗漸少,手轉溫。接服一劑,汗全止,但泄瀉發熱,口渴欲飲,入暮熱甚,舌苔轉為黃膩。遂易方,以清暑利濕藥消息之。
次方 全青蒿(二錢) 淡黃芩(一錢) 蘇佩蘭(一錢) 桔梗(一錢) 生枳殼(錢半) 生苡仁(三錢) 飛滑石(二錢,包煎) 天花粉(一錢) 焦山梔(三錢) 赤茯苓(三錢)
三診 接服兩劑,渴稍平,泄瀉止。惟夜仍發熱,舌苔厚膩而黃,舌尖紅,目睛黃,小便清,蓋濕熱痰滯,蘊結上焦,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輕開化。
三方 旋覆花(五分,包煎) 石菖蒲(三分) 生苡仁(三錢) 桔梗(八分) 生枳殼(錢半) 青連翹(二錢) 赤茯苓(二錢) 西茵陳(二錢) 白茅根(四錢) 六一散(三錢,包煎)
四診 服後熱較輕,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仍以前方增損之。
四方 生苡仁(三錢) 生枳殼(錢半) 桔梗(八分) 西茵陳(二錢) 白茅根(四錢) 青連翹(二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焦山梔(三錢) 絲瓜絡(三錢) 青蒿露(一兩,分沖) 北沙參(錢半) 鮮枇杷葉(兩片,去毛筋淨)
效果 接服兩劑,熱全退。遂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三日而安。
說明 凡小兒之病,易虛易實,此病本由暑濕乳滯,蘊結上中二焦,致泄瀉發熱。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犯葉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麯、黃芩、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致胃氣受傷,故現汗多手冷,得理中湯,而胃氣回冷汗止,然病究未去,故復轉熱渴,而舌上現黃厚苔。得輕清開化之藥,則病去而熱退。步驟井然,不可稍差銖黍。其舌苔轉黃厚,與熱渴大作者,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黃厚,既熱且渴,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違適相成也。又小兒之病,幼科多嚴禁乳食,不知乳食過飽固足增病,而過飢亦能傷胃。此病當熱渴苔厚之時,則暫禁乳食,熱輕苔退及出冷汗之時,則漸與乳飲,但勿使其過飽耳。飲食起居,為看護病人之緊要關鍵,小兒為尤要焉。蓋襁褓之兒飢飽皆不能啟言,醫家病家尤宜體貼周至也。
廉按:此案病理原因,說明發揮盡致。初方用理中加減,以救藥誤,次方肅清暑濕,三方消化痰滯,皆屬對症發藥,藥隨病變之方法。
暑濕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王廷椿之室,忘其年齡住址。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己亥五月中,身熱無汗,自服艾葉湯,後即延予診。
證侯 下午發熱,口渴喜涼,胸悶肢懈,溲紅而溷。
診斷 脈數舌厚而干。數則為暑,舌苔乾厚則為濕痰阻氣,氣不化津而干也。
療法 宗吳氏三仁湯加減,苦辛芳淡法以開泄之。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苡仁(四錢) 蔻末(五分) 拌滑石(六錢,包煎) 黑山梔(三錢) 竹瀝半夏(二錢) 淡竹葉(二錢) 大豆卷(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川通草三錢,煎湯代水。
復診 熱勢起伏,胸悶殊甚,旋發疹㾦,略佐甘涼生津,即覺口膩噁心。改用瀉心湯加減。
次方 竹瀝半夏(三錢) 青子芩(錢半) 小枳實(錢半) 小川連(八分) 光杏仁(三錢) 淡竹茹(錢半)
三診 口渴不欲熱飲,反喜水果,一若病機偏於熱重者然,譫語雖劇,苔掯膩白罩黃,稔知中有痰飲,轉用溫膽湯加減。
三方 淡竹茹(三錢) 小枳實(錢半) 法半夏(二錢) 廣皮紅(一錢) 連皮苓(四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天竺黃(二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淡竹瀝(兩瓢,沖)
先用淡海蜇二兩、生蘿蔔二兩煎湯代水。
效果 服兩劑後,嘔出痰涎盆許,熱退神清而愈。
廉按:此暑為濕遏、中挾痰涎之治法,方皆從葉吳兩家脫化。閱其案後說明曰:其中渴喜飲涼之際,最難支持者,病人苦求其弟龔泉,欲覓西瓜解渴,雖死不怨也。設泥西法熱則執冰,胸前罨冰,能無僨事否?況溫病暑濕挾痰水挾氣挾食均多,見識不清,斷難已病,臨證時不可不細審也。其言可謂閱歷精深矣。
暑濕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黃宜亭,忘其年,住虹口。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己酉秋,先食冷物而臥,形寒肢冷。服西藥而寒戰氣升,目赤脘痛。轉延中醫,或與柴胡之劑,或用溫中之藥,病勢益劇。
證候 咽痛舌縮,自汗便閉,足厥而冷,脘中似有筋上撐則氣逆。
診斷 脈滯不甚數,苔黃,以證參脈,此氣積痰濕遏伏暑熱之症。病情夾雜,用藥層次頗多,斷不能如西法一例罨冰取愈也。
療法 姑以通氣清暑,開痰泄降法消息之。
處方 射干(一錢) 通草(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銀花(錢半) 玉樞丹(三粒,藥湯調下) 青蒿(錢半) 金鈴子(二錢) 荷梗(五寸) 旋覆花(二錢) 拌滑石(四錢,包煎) 蘇嗜子(三錢,杵) 大豆卷(三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復診 稍覺氣平,形寒略解,脘痛仍作,大便不通,脈舌如前。仿前法加減,參以外治熨法。
次方 原方去玉樞丹,加更衣丸三錢,先服。外用萊菔子五錢,香附、薄荷、陳皮、生薑、食鹽、麩皮各三錢,同炒布包,隔衣熨脘腹間。
三診 便黑糞一次,寒退足暖,安寐神卓。惟氣逆未平,咽痛猶甚,是積去氣通,而暑濕夾痰留戀也。治以清暑除痰,湯散並進。
三方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片黃芩(錢半) 知母(三錢) 淡竹茹(三錢) 漢木通(一錢) 旋覆花(二錢,包煎) 馬兜鈴(錢半) 紫蔻(三錢) 瓜蔞仁(三錢,杵) 淡竹瀝(兩瓢,分沖)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鮮淡竹葉四錢,煎湯代水。
另用石菖蒲、廣鬱金各一錢,制月石五分,研末,先服,開水送下。
四診 嘔出痰涎甚多,咽痛頓愈。惟脈轉數,苔轉燥,口渴氣升更劇,是痰濕去而伏暑從燥化也。當清暑之中,參以潤燥。
四方 青連翹(三錢) 知母(四錢) 青子芩(錢半) 花粉(三錢) 拌飛滑石(三錢,荷葉包煎) 焦山梔(二錢) 綠豆衣(三錢) 鮮荷梗(五寸)
另用荷花露、銀花露代茶。
先用鮮茅根二兩,西瓜翠衣二兩,鮮石斛、竹茹各四錢,煎湯代水。
五診 渴喜冷飲逾於常度,當時審諦毫無別症,純由暑熱煩灼,竟可大劑清涼甘潤。
五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臺參葉(一錢) 花粉(四錢) 拌滑石(四錢,包煎)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先用活水蘆根三兩、鮮竹葉四錢,煎湯代水。
效果 氣逆口渴陡定,不數日脈靜身涼而痊。
廉按:此暑為濕遏,夾痰挾氣之治法,證情龐雜,用藥精切對症,層次井然,非經驗宏富者不辦。看似尋常實奇突,成如容易卻艱辛,可以移贈斯案矣,學者宜注意之。
暑濕瘧案(內科)
張堯詢(住新化南門外)
病者 劉稻耕,年近六旬,住新化輦溪白沙洲。
病名 暑濕瘧。
原因 夏五月大水,宅臨江,被水傾妃,因受暑濕,積久發瘧。截太早,補太過,遂變危象。
證候 形容枯槁,水漿不入,腹脹痛,兼紅白痢,腎氣亦痛,胸膈閉塞,喘逆而渴,咳白痰,喜熱飲,肩背下唇均痛,甚則不能轉側,申酉時發熱譫語。
診斷 脈弦洪而滑,按之鼓指有力。合脈參證,斷為暑濕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因夏遇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瘧病成矣。此時清暑去濕,疏通腠理自愈,乃病家圖速,遽希堵截,以致瘧邪內陷,腹脹痛則變紅白痢,邪氣橫連膜原,則變胸膈閉塞,肝脈絡陰器,病久則變腎氣痛,陽盛陰虛,外內皆熱,則變喘逆而渴,咳白痰,喜熱飲,寒邪化熱內陷也。病雖多變,皆由前醫不探其源,驟用溫補,不知邪愈補而愈陷,氣愈補而愈滯,無怪形容枯槁,不能轉側,而變如此危象也。所幸肩背及唇俱痛,外邪尚能鼓動,猶為可治。
療法 表裡雙解,用柴、葛、羌活以升舉三陽陷下之邪為君,以芩、知、川柏清上中下三焦蘊積之火為臣,以夏、苓降其痰逆為佐,桔梗、枳殼升降諸氣為使,又用生鱉甲蠕動之屬,青蒿芳香之品,直達肝膽,搜邪外出,再用竹瀝滌清痰熱。
處方 川柴胡(錢半) 粉葛根(錢半) 羌活(一錢) 青子芩(三錢) 白知母(三錢) 生川柏(二錢) 法半夏(錢半) 雲茯苓(三錢) 苦桔梗(一錢) 生枳殼(錢半) 生鱉甲(三錢) 全青蒿(一錢) 淡竹瀝(一杯,沖)
效果 初服胸膈開,再服痢除脹消,腎氣痛止,三服遍體汗解,身能轉側。去粉葛、羌活、鱉甲、青蒿四味,柴胡減半,加石膏三錢、小川連一錢、西牛黃一分,肩背唇痛除,譫語亦止。惟咳喘多痰,因過補脈實。再服大承氣湯二劑,始陸續下黑白惡色黏臭等物,痰遂除而病愈。
廉按:臨證不究病因,妄用溫補,遂致變症蜂起,不獨暑濕瘧為然。此案救誤之法,從王肯堂方脫化而來,雖由咸方加減,而柴胡、羌活二味亦於外內皆熱相背,竟可刪卻。
暑濕痢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錢海亭,年三十五歲,直隸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暑濕痢。
原因 炎暑酷熱,納涼飲冷,停濕內郁,積久化熱,傷於陽明血分,致有斯疾。
證候 裡急後重,欲便不便,滯下膿血,日數十次,發熱畏寒,粒米不進,病勢危急。
診斷 右關脈沉滑而數,證與脈象合參,此即《內經》之腸澼便膿血也。
療法 非表裡兼治,恐難奏效,議以仲景黃芩湯加味法,以黃芩白芍加柴胡清解營衛兼升陽為君,黃連、大黃清滌腸積為臣,木香、檳榔、厚朴理滯氣為佐,山楂、陳倉米和胃為使,適有荷葉方盛,因加新荷葉以助清解和胃之力也。
處方 細條芩(三錢,酒炒) 杭白芍(五錢) 竹葉柴胡(二錢) 川黃連(錢半,吳萸水炒) 生錦紋(三錢,酒洗) 花檳榔(錢半) 廣木香(八分) 川厚朴(錢半) 山楂炭(三錢) 陳倉米(六錢,炒,新荷葉包煎)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冷熱已愈,痢亦減輕。仍照原方去柴胡、大黃、黃連,加當歸身二錢、左金丸二錢,以藥湯送下,接進二劑。至五日後,各證逐漸痊愈矣。
廉按:暑濕痢,初多噤口,由濕熱鬱滯胃脘,證必兼身熱口渴,腹灼目黃面垢,舌苔黃濁,或兼寒熱如瘧,長沙黃芩湯加味卻是正治。然其所用藥品,仍不出潔古芍藥湯之範圍。
暑濕痢轉休息案(內科)
程文松(住南京上新螺螄橋大街)
病者 黃大成,年三十八歲,木業,住新河口。
病名 暑濕痢轉休息。
原因 上年夏秋,多食瓜果,致秋後暑濕成痢。醫經數手,反轉時作時止,而成休息久痢。
證候 赤痢時發時止,每逢夏月,大便鮮紅,裡急後重,時或不禁。
診斷 脈來軟而不數。此由久痢傷中,脾不統血,血鬱小腸,所以每逢夏月,客邪即乘虛而入,遂便鮮血,裡急後重。醫者不溯成痢之原因,由於貪食瓜果,仍一味芩、連、歸、芍,致使淹纏年餘,不能痊愈也。
療法 欲通大腸之滯,必先開小腸之結。湯丸並進,用壽世篇內鳳尾草法,用風尾草清利小腸為君,陳倉米益氣補中為臣,佐以煨生薑,使以連須蔥白,皆所以消瓜果之陳積,然猶恐其無捷效,故又以葉天士醉鄉玉屑丸,藥湯送服。
處方 鮮鳳尾草(四株,洗淨) 煨生薑(三片) 陳倉米(二百粒) 連須蔥白(三根)
又方 醉鄉玉屑丸
生蒼朮(一錢) 川厚朴(一錢) 炒陳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雞內金(錢半) 砂仁殼(五分) 丁香柄(四分)
米糊丸,每服三錢。
效果 二日便紅止,四日裡急後重除,七日痢不作而痊。
廉按:恣食瓜果,致痢久不愈而成休息者,余亦數見不鮮。然在小兒為最多,年壯者少。醉鄉玉屑,確是對症之驗方,見徐春甫《醫統》,葉氏曾引用之以奏功,說見陸定圃《冷廬醫話》,非葉氏自制驗方也。鳳尾草方,載前明萬密齋《保命歌括》,主治赤白痢,而五色痢實證亦驗。總之,醫必查晰原因,對症發藥,始能奏效,決不可用籠統之套方,貽誤病人也。
產後暑濕痢案(產科)
陳在山(住遼陽咸春堂)
病者 劉李氏,年三十三歲,孀居,住遼陽城內。
病名 產後暑濕痢。
原因 其夫歿後將六個月,憂鬱成疾。身有妊娠之累,臨產時,更受暑氣熏蒸,兼之素嗜飲冷水,脾濕久已化熱,而產前曾患腹痛泄瀉,至產後轉瀉為痢矣。
證候 裡急後重,下痢頻頻,紅白相兼,思飲冷水,乾嘔惡食,小溲紅澀,頭汗不止,身熱氣促。
診斷 脈現弦滑洪大,舌苔黃白相兼而膩。脈證合參,雖謂產後多虛,而證屬有餘,外邪夾內郁,釀此最危之重證。先哲云:痢不易治者有三,曰產後、疹後、煙後。惟產後為最甚,因用藥諸多禁忌,醫故難之。今以脈象病形,不避俗說,不拘成法,對證發藥可也。
療法 治病不可執守成方,務在臨證變通。古人傅青主,以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痢,治血瘀之痢也。薛立齋用膠艾四物等湯治產後痢,治血虛之痢也,其方與暑濕,毫不相涉。今受暑濕夾氣鬱,當以清暑利濕為主,兼開鬱化滯之品。方用藿香天水散(即益元散)、木通清暑解熱,苓皮、薏苡、車前利濕快脾,白芍、牡蠣斂陰止汗,木香、厚朴行氣開鬱,甘草和中,黃連堅腸,竹茹解煩嘔,焦楂消宿積,花粉除渴,扁豆止瀉。
處方 廣藿香(錢半) 浙苓皮(三錢) 薏苡仁(四錢) 車前子(四錢) 天水散(三錢,包煎) 漢木通(一錢) 生白芍(三錢) 川厚朴(二錢) 鮮竹茹(二錢) 炙甘草(八分) 生牡蠣(三錢,打) 川黃連(一錢)
次方 浙苓皮(三錢) 川厚朴(二錢) 生薏苡(四錢) 車前子(四錢) 生白芍(三錢) 鮮竹茹(二錢) 炙甘草(八分) 廣木香(八分) 焦山楂(三錢) 生牡蠣(三錢,打) 天花粉(三錢) 炒扁豆(三錢)
效果 服前方三劑,身熱退,腹痛止,痢轉為瀉。再服第二方五劑,諸證皆效。前後共十餘日而痊。
廉按:胎前伏邪,娩後陡發,其脈有不即露者,惟舌苔頗有可徵,或厚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黑點,或微苔舌赤,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或便赤,或熱瀉轉痢,此皆溫濕暑熱之邪內蘊。世人不察,輒飲以生化湯之類,則輕者重,而重者危。不遇明眼人,亦但知其產亡,而不知其死於何病,誤於何藥也。我見實多,每為惋惜。此案由暑濕伏邪,先瀉後痢,治法注重伏邪,不拘於產後常痢,診斷獨具卓識,方亦清穩平和。
暑濕瘧痢案(兒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 李孩,年五歲,住山塘鎮。
病名 暑濕瘧痢。
原因 初因暑濕化瘧,繼因飲食不慎,寒暖失調,由是邪漸深傳,致成久痢。
證候 所下或赤或白,或如膿,或如清穀,腹痛後重,寒熱時作。
診斷 脈左右弦細且緊,舌邊白中黃。證脈並參,顯系久痢。仲聖治久痢論方,悉明於厥陰篇。厥陰居六經之末,病則寒熱虛實交錯,治則溫涼酸甘合參,觀仲景用烏梅丸以治久痢,則知厥陰之氣化矣。
療法 方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和其陰,安桂、附子益其陽,人參、扁豆、半夏安其胃,青蒿、葛根以宣其表。
處方 烏梅炭(三分) 黃柏(一錢) 姜半夏(錢半) 煨葛根(五分) 全當歸(錢半) 黑附塊(二分) 潞黨參(二錢) 青蒿腦(一錢) 炒黃連(三分) 青化桂(一分) 炒扁豆(錢半)
效果 服藥十劑而病愈。
廉按:瘧痢並作,當分新久虛實。初起者可用發散,如局方雙解飲子、喻氏倉廩湯等,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最為神妙。此案仿仲景烏梅丸例,乃治邪陷厥陰而為陰瘧久痢之方法,亦屬對證發藥之良劑。
暑濕化脹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潘四鳩,年三十八歲,住鮑瀆。
病名 暑濕化脹。
原因 初因受暑挾濕,濕熱未清,遽投生地、石斛滋養胃陰,以致濕熱膠滯,漸變咳逆脹滿。服過五子五皮飲,多劑不效。
證候 先腹脹滿,繼則咳嘔而痰多,胸悶口渴,溺短澀熱,便溏不爽。
診斷 脈右軟滯,左沉弦數,舌苔黃膩,兩邊白滑。脈證合參,前哲所謂先脹後咳治在脾,先咳後脹治在肺也。
療法 古人雖有先治脾後治肺之說,以余實驗,總須先治其上焦,越婢加半夏湯增損,而後治其下焦,桂苓甘露飲加減。
處方 帶節麻黃(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光杏仁(四錢) 竹瀝半夏(五錢) 生桑皮(五錢) 蘇子(二錢) 生薑皮(一錢) 煨香紅棗(二枚)
次方 川桂枝(一錢) 浙茯苓(六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於術(一錢) 卷川樸(錢半) 寒水石(六錢,杵) 飛滑石(六錢,包煎)
效果 初方連進三劑,痰嗽氣逆大減,胸悶口渴亦除。繼服次方四劑,小溲暢利,腹脹頓消,惟痰尚未除,自覺胸膈氣滯。終以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六分,竹瀝半夏三錢,廣皮錢半,浙茯苓四錢,清炙草四分,生打雞金二錢,佛手片一錢),調理七日而愈。
廉按:凡治暑濕,先當辨暑重濕重。若暑重於濕者,濕從火化,火必就燥,則生地、石斛卻為善後調養之要藥。若濕重於暑,暑尚在濕之中,病從水化者多,其氣機必滯,早用地斛清滋解熱則不足,滯濕則有餘,當然氣鬱化脹,濕熱化疾,病勢一定之進行也。此案治上治下,兩方確切病機,效果自速。惟古法所謂桂苓者,先用紫猺桂錢半,泡濃汁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乾,然後對證酌用,分量配入煎劑為君,每劑如是,始有捷效焉。即如腹脹消後,必須忌口,葷油麵食尤忌,若鹹味雖可不必忌,然亦不可過咸耳。
伏邪陰瘧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方子清,年三十八歲,南昌人,住景德門外。
病名 伏邪陰瘧。
原因 素因飲食不節,又因發瘧之後,妄投截瘧丸,以致邪入愈深,屢止屢發。
證候 病延三年,三日一發,發時寒熱相等,形體消瘦,面黃唇白。
診斷 六脈沉細微弦兼滑。察其病因,參合脈證,知其邪陷陰經,根深蒂固,此即俗名三陰瘧之候也。
療法 凡三陰瘧,須先將陰邪提至陽分,然後設法和解,始能除根,因用鱉甲首烏常山飲主之。蓋首烏、鱉甲皆能養陰,常山可以由陰而達陽,故以之為君,柴胡、黃芩調營衛、除寒熱為臣,大當歸養血兼扶正氣為佐,半夏、陳皮行氣化痰,建曲扶脾以助消化,甘草、薑、棗和中兼調和諸藥,共成和解之功以為使。
處方 制首烏(四錢) 炙鱉甲(三錢) 炒常山(二錢) 川柴胡(一錢) 酒條芩(一錢) 大當歸(三錢) 法半夏(二錢) 廣陳皮(錢半) 炒建曲(三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紅棗(五枚,剖破)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即提至一日一發,脈轉浮滑。仍照原方加煨草果一錢、雲茯苓三錢,又進二劑,瘧疾已止。惟正氣尚虛,又以八珍湯,微加陳皮、半夏,仍以薑、棗為引,接服數劑,此後永未再發矣。
廉按:三陰瘧,為纏綿難愈之癰疾,往往由早服截瘧湯丸而成。必先查問其有無瘧母,如無瘧母,始可用首烏鱉甲常山飲。其方配合適當,君佐合度,妙在常山一咪。歸安莫枚士《常蜀截瘧辨》云: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裡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如常山、蜀漆等品,直達病所,追逐其痰,使無形者失所恃而去。奈世俗金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後變生者。余踵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而壅,足以遏住經絡,斯留邪而釀變,非常蜀開提之性所及也。為斯說者,盍觀《外臺》、《聖濟》,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可瞭然矣。其說與此案發明常山之由陰達陽,大致相同,足見常山為治瘧之要藥也。
第四卷 濕淫病案
冒濕案(內科)
毛鳳岡(住常州)
病者 毛子培,年三十一歲,住漕橋。
病名 冒濕。
原因 初夏淫雨纏綿,晴後濕氣上蒸,晨起冒霧而行,遂感其氣而發病。
證候 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遍體不舒,四肢倦懈。
診斷 脈右浮緩而軟,左微弦而滯,舌苔薄白而滑。此濕氣蒙於皮毛,而未傳經入里,汪訒庵所謂輕則為冒也。
療法 宣疏表濕為首要,故以蘇、藿、苓皮為君,辛散芳淡以取微汗,蘭、竹、青箬為臣,清芬淡泄以化濕,佐以桂枝木微辛而淡,達其肢體,使以蔻殼,助茯苓以皮達皮也。
處方 紫蘇葉(一錢) 佩蘭葉(錢半) 淡竹葉(錢半) 青箬葉(錢半) 白蔻殼(八分) 藿香葉(錢半) 先用浙苓皮(八錢) 桂枝術(八分) 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微微汗出,頭重肢懈均除,二劑而身熱退,遍體舒。惟胸中略痞,口淡胃鈍,兼吐稀痰,溺亦短少,脈左弦象雖退,右尚緩滯,舌苔白轉微黃。治以辛通淡滲,二陳合四苓湯加減。
次方 姜半夏(錢半) 浙茯苓(四錢) 豬苓(錢半) 杜藿梗(二錢) 新會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澤瀉(錢半) 炒穀芽(二錢)
效果 連服三劑,胸寬胃健,小便暢利而痊。
廉按:前哲倪松亭曰:治濕之道非一,當細察表裡上下,為用藥之準的。如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桂、二術以表其汗,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風藥以勝濕者,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水濕積於胃腸肚腹腫脹者,宜用遂、戴、蕪、醜之屬以攻其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拘孿作癰,或麻木不仁者,宜用薑、附、丁、桂之屬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濕自干也;濕氣在於臟腑之內,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朮、蒼、樸、夏之屬以健脾燥濕,譬如微濕,以灰摻之則濕自燥也;濕熱在於小腸膀胱,或腫或渴,或溺閉不通者,宜用二苓、車、瀉之屬以滲利之,譬如水溢溝澮,非疏通其竇不達也。學者能於斯理玩熟,則治濕之法,必中鵠矣。此案治冒濕輕症,毋須麻、羌重劑,初方五葉、桂、苓,清穩新穎,接方二陳四苓,剛剛恰好。
傷濕兼寒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黃君,年三十餘,住本鄉。
病名 傷濕兼寒。
原因 素因體肥多濕,現因受寒而發,醫藥雜投無效,改延予診。
證候 手足遲重,遍身痠痛,口中淡,不欲食,懶言語,終日危坐。
診斷 脈右緩左緊,舌苔白膩。此《金匱》所謂「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也。
療法 遵經方以表達之,使寒濕悉從微汗而解。
處方 帶節麻黃(八分) 川桂枝(七分) 光杏仁(錢半) 炙甘草(五分) 杜蒼朮(一錢)
效果 連投二劑,諸證悉平而愈。
廉按:此為濕之屬表無汗者而設,蓋麻黃得術,雖發汗而不為多汗,術得麻黃,行里濕而並可行表濕,止此一味加入,所謂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宜其一方即愈。
中濕夾痰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施德培,年廿六歲,業商,住昌安門外。
病名 中濕夾痰。
原因 素有痰飲,適逢首夏乍晴乍雨,晴則炎蒸,雨則沉悶,適感其氣而猝中。
證候 初起頭眩神倦,繼即忽然昏倒,神識模糊,不省人事,痰響喉間,狀類中風。
診斷 脈右沉小而滑,左沉細澀,舌苔滑白。此即類中門中之濕中也。由濕濁與痰飲相搏,上蒙清竅,頓致痰潮壅塞。雖云濕中,實則痰中,氣返則生,不返則危矣。
療法 宣竅開痰為首要,故以蘇合香丸、遠志、菖蒲為君,開其竅以解語,杏仁、栝蔞為臣,下其氣以降痰,佐以戈半夏消痰中之飲,使以皂角通上下之竅也。
處方 遠志肉(錢半,去心) 鮮石菖蒲(一錢,搓爛,沖) 戈半夏(一錢) 光杏仁(三錢) 皂角(五分) 拌炒栝蔞仁(四錢) 蘇合香丸(一顆,研細,藥湯調眼)
次診 一劑而咯痰出聲,二劑而神醒能語。惟神倦嗜臥,頭目眩暈,脈右沉緩兼滑,左微弦,此濕困脾陽而痰作眩暈也。治以豁痰定暈,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次方 竹瀝半夏(四錢) 明天麻(錢半) 枳殼(一錢) 拌炒生於術(錢半) 抱木茯神(三錢) 廣皮紅(一錢) 遠志(一錢) 生薏苡仁(四錢) 白芥子(五分) 拌搗栝蔞仁(四錢)
三診 連投兩劑,眩暈雖止,而氣弱神疲,肢懈無力,咳痰不爽,脈右浮滑沉弱,舌苔仍白而滑。治以益氣化痰,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三方 老東參(一錢) 浙茯苓(三錢) 姜半夏(三錢) 炒廣皮(一錢) 生於術(錢半) 清炙草(五分) 淡竹瀝(兩瓢) 生薑汁(半小匙,和勻,同沖)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平,精神振作而瘥。
廉按:濕為陰邪,病發徐而不急,今忽狀如中風者,由濕阻肺氣,氣鬱則逆,挾素有之痰飲,堵塞其出入之清竅,故昏厥而不省人事。方用宣竅開痰,當然中肯,妙在蘇合香丸之辛香開達,宣氣通竅,故能奏速功。接方仿東垣法,三方用和劑局方,亦皆適當。
伏濕發㾦案(內科)
沈奉江(住無錫)
病者 王君,年十八歲,住錫山東大街。
病名 伏濕發㾦。
原因 其母寡孀,只此一子,病寒熱起伏,已歷三候。病勢轉劇,特來延診。
證候 熱久不解,骨瘦支離,心胸煩悶,遍體不舒。
診斷 脈細數,苔薄膩,此伏濕未清,防有白㾦鬱於衛分也。
療法 當輕宣氣分之濕,使氣暢濕開,邪達衛分而解。
處方 薄荷葉(八分) 淨蟬衣(八分) 牛蒡子(錢半) 佩蘭葉(二錢) 廣鬱金(二錢,生打) 杜藿梗(二錢) 飛滑石(三錢,包煎) 豬苓(一錢) 佛手柑(八分) 鮮荷葉(一錢)
次診 連投兩劑,始透白㾦,細粒密布,色如枯骨。前哲謂氣液已竭,余以為久病初透而未足也。再宗前法,加鮮茅根、水蘆根各二兩,煎湯代水。
效果 一劑而遍體透足,粒粒晶珠,二劑而熱勢大退,二三日能食稀粥,調養旬日而痊。
廉按: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氣液未竭也,其證多吉,若㾦發枯白如骨者,氣液已竭也,其症多凶。此案舌苔薄膩,尚屬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使然,其㾦初出雖如枯骨,繼加茅蘆二根升津增液,續發粒粒晶珠,故能競奏全功。
伏濕腹痛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張俊卿,中學生,年二十一歲,澄海人,住汕頭。
病名 伏濕腹痛。
原因 地近淫窪,暮春濕漲,婚後精氣空虛,遂襲人而不覺。
證候 每日亭午,即臍中切痛,抵晚漸劇,氣急上逆,能坐不能臥,必嘔吐至鹹味出乃止。自春徂秋,百醫莫效,困甚。
診斷 脈兩寸如平,右關緩細,尺弱,左關亦緩,尺澀。詳察脈證,的系濕氣傷腎,伏處於精室之中,所謂伏濕腹痛也。按腎之部位,在脊骨十四椎,左右各一枚,其功用能將周身流入之血,吸收其敗濁之質,向膀胱而排泄。今為濕氣所傷,則瑪氏囊失職,致敗濁之質仍向周身流去,是以面目黧黑也。精室處膀胱之後,直腸之前,與腎貫通,是以痛在臍中也。衝脈寄居其間,濕伏於此,則沖亦病。書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所以氣急上逆,能坐不能臥也。病必午發者,因衝脈附麗於陽明,午為陽明氣旺之時,欲藉此以攻除其所伏,故激動之而發也。吐出鹹味乃止者,以咸為腎之本味,吐出則伏邪亦泄,邪泄則衰,故痛止也。前醫不知其有伏邪,徒取調氣止痛、消導去積之套方,因循坐誤,致令元氣日虧,精血日耗,兩尺脈之見弱且澀也。所幸病前半日猶能食飲,胃氣尚存,庶幾易治。
療法 邪伏既久,邪正混為一家,助正化邪乃合理法。主用四物湯補血活血為君,枸杞、北耆、杜仲、巴戟生精益氣為臣,茯神、萆薢、琥珀、菖蒲分清導竅為佐,紫河車、鹿茸走精室壯腎陽為使。三劑逐日水煎,午前服。
處方 大當歸(二錢) 甘杞子(二錢) 正琥珀(一錢,研沖) 川杜仲(三錢) 酒川芎(錢半) 生黃耆(三錢) 川菖蒲(一錢二分) 巴戟天(二錢) 老熟地(三錢) 川茯神(三錢) 川萆薢(錢半,鹽水制) 杭酒芍(二錢) 紫河車(四錢) 北鹿茸(三錢,酒製)
效果 二劑後通腹皆痛,三劑忽大痛不可忍,旋瀉下黑如墨者數次,翌日清晨復大瀉一次,病竟如失,後不再發。
廉按:辯證詳明,論理透徹,參以新學,更為精鑿,病原分析極清,用藥亦切實周到。
濕流關節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徐君,年四十餘,業商,住四川。
病名 濕流關節。
原因 端節前來鎮收賬,冒雨而行,鞋襪皆濕,濕從下受而發,雜治不愈,已十日矣。
證候 兩腳骨節疼痛,晝夜叫號,跬步不能移,惟飲食大小便如常。
診斷 脈右沉緩,左沉細澀,舌苔淡白。此即《金匱》所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是也。
療法 通則不痛,以疏通關節為君,與自制七節湯加減。
處方 生黃耆(二錢半) 全當歸(三錢) 生白芍(三錢) 川芎(三錢) 桂枝節(三錢) 甘草節(一錢) 桑枝節(如指大三個) 杉枝節(三個) 松枝節(三個) 蘇杆節(三個) 竹枝節(三個) 生淮牛膝(二錢)
效果 一劑知,連服十劑,平復如初。
廉按:濕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風傷寒,自太陽始。但風寒之太陽病,病在肌表,濕之太陽病,病在關節。關者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也。節者骨節之交,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令病濕則神真之氣為濕邪所傷,故關節疼痛而煩。濕為陰邪,故脈沉而細。濕不在外而在下,下流兩腳關節,皆筋脈交紐之處。肝主筋而藏血,血被濕阻,阻遏氣道,逼壓神經,故爾劇癰,與濕腳氣似同而實異,與歷節風似異而實同。方用自制七節湯,以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為君,輔以桑枝、杉枝、松枝、桂枝、紫蘇、竹枝皆用節,即甘草亦用節,取其以節入節,且黃耆、當歸、桂枝、白芍、川芎、甘草,具黃耆五物當歸四逆兩方之功,用紫蘇節則尤能行氣中血滯,輔以桑、杉、松各枝節,能使關節中停蓄之風濕,一掃而空,至竹枝節氣味甘寒,恐有拒而不納,以之為反佐,故於上證功效頗巨。本方去牛膝,治兩手關節疼痛,猛不可當,亦多奏效,真獨出心裁之良方也。
濕痹案(內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鎮)
病者 黃松林,年三十八歲,業農,住泖灣村。
病名 濕痹。
原因 初傷濕,繼受寒,寒濕相搏,遂致麻痹。
證候 左足脛疼痛,伸屈不利,步履維艱。
診斷 脈左沉遲,右稍弦。證脈合參,斷為著痹。《內經》論痹症,每與中風相合,然風則陽受之,而痹則陰受之。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今寒濕客於下,下焦屬陰,以陰遇陰,濕性膩,寒性遲,濕遇寒而凝結愈力,寒遇濕而壅閉不宣,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療法 方用麻黃、附子為君,黃耆、白朮、白芍為臣,秦艽、伸筋草等為佐,使祛寒化濕之品,與通經活絡互參。
處方 帶節麻黃(三分) 西耆皮(錢半) 左秦艽(錢半) 絲瓜絡(三錢) 伸筋草(三錢) 淡附子(六分) 焦白芍(錢半) 炙甘草(四分) 生白朮(錢半) 千年健(錢半)
效果 服藥四劑,痛勢愈半。後西耆、白芍加倍,再四劑而病愈。
廉按:案語精湛,處方穩健,於痹證確有心得,非博歷知病,屢用達藥者不辦。
濕痹腫喘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史姓,忘其年名,住滬南。
病名 濕痹腫喘。
原因 先由濕鬱化腫,繼則由腫轉咳喘,屢治不應,改延予診。
證候 面浮足腫,腹滿有形,更加喘咳痰多。
診斷 脈濡帶澀,苔白,據脈症是濕痹不宣,其所以痹而不宣者,由於氣窒絡瘀也。
療法 仿前哲五子五皮飲加減,參以通絡宣氣。
處方 萊菔子(三錢) 蘇子(二錢) 葶藶子(錢半) 瓦楞子(六錢,煅研) 新絳(二錢) 旋覆花(二錢) 大腹皮(三錢) 橘皮、絡(各一錢) 連皮苓(四錢) 竹瀝半夏(三錢) 代赭石(四錢,打)
先用冬瓜皮子各一兩、蔥須一錢,煎湯代水。
效果 疊進兩劑,陡吐狂血如紫黑塊甚多,喘先定。繼診通絡宣痹,絳復湯合吳氏宣痹湯:新絳二錢,旋覆花二錢,拌滑石四錢(包煎),光杏仁、竹瀝半夏、焦山梔、連翹、赤小豆皮各三錢,生苡仁、晚蠶沙各四錢,漢防已錢半,蔥須八分,服二三劑後,腫亦退,腹寬面浮亦平,腫滿因血阻窒有如此。故治腫滿病,不但宜理氣也。如此重症驟愈於數日之內,即病者亦意所不料。
廉按:此腫而且滿,滿而轉喘之實證。治法方用順氣開痰,通絡宣痹,面面顧到,煞費經營。其病之去路,全在陡吐狂血如紫黑塊甚多,學者宜注意之。
濕夾溢飲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嘉謀,年三十八歲,業商,住偁浦村。
病名 濕夾溢飲。
原因 素患溢飲,時逢首夏,黴濕盛行,頓致新舊夾發。
證候 四肢倦懈,肌肉煩疼,脊背似脹,肘膝痰痛,惡寒無汗,小便短少。
診斷 脈右浮滑沉滯,左弦小澀,舌苔白滑。此時令之黴濕,襲於皮腠之中,內伏之溢飲,流行於經絡之間也。
療法 濕與飲互結於皮腠經絡,其表濕固當微汗,而溢飲亦宜發汗,用麻黃湯合二術二陳湯加減。
處方 淨麻黃(八分) 光杏仁(三錢) 姜半夏(三錢) 浙茯苓(四錢) 威靈仙(二錢) 川桂枝(一錢) 杜蒼朮(一錢) 炒廣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獨活(一錢)
次診 連投二劑,遍身汗出津津,肢體舒暢,惡寒已除,肌肉煩疼亦減。惟肘膝關節尚覺痠痛,溺仍短少,脈右漸轉流利,左尚弦澀,苔白微黃,此表濕雖解,而溢飲尚盤踞於四肢筋節之間也。當以蕭氏七節湯加減,疏通關節,外治用洗澡法以蠲溢飲。
次方 歸鬚(錢半) 川芎(一錢) 桂枝節(一錢) 甘草節(五分) 桑枝節(五個) 杉枝節(三個) 松枝節(三個) 桃枝節(三個) 真絳通(一錢) 路路通(七個)
洗方 紫蘇葉(五錢) 防風(五錢) 樟樹葉(五錢) 酒炒桑枝(一兩) 煎湯一大盆,乘熱洗浴。
效果 內服湯方兩劑,隔日洗澡一次,五日後關節痛除,溺亦暢利而瘳。
廉按:陰濕傷表,每多挾風,《金匱》云:「法當汗出而解。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又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然則濕夾溢飲,皆當汗解也明矣。此案妙處,全在外浴熱湯,內服發汗煎藥,蓋病從此入者,仍欲其從此出,治法從《金匱》脫化而來。
濕瘧案(婦科)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趙媼,年五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濕瘧。
原因 夏日恣飲冰水,秋間偶感風寒,致成瘧疾。
證候 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則戰慄不已,熱則渴不喜飲,心中鬱悶,嘔吐清水不止。
診斷 脈象沉細,舌苔白膩,脈證合參,此太陰濕瘧也。醫家不察其源,再三用小柴胡湯治之,徒傷胃氣,故愈吐愈渴,愈飲愈吐,而瘧疾轉劇。
療法 脾喜燥而惡濕,治宜理脾為主,脾健則瘧疾自愈,故用茯苓、薏米健脾為君,佐以澤瀉利濕,桂枝、芍藥以調理寒熱,藿梗、陳皮以芳香利氣,半夏、貝母同用,止嘔並以治瘧,再加枳殼以解鬱悶,又恐久嘔不能納藥,乃用儲石重鎮之藥,生薑辛散之品,以為嚮導,令其於瘧前服藥,每服少許,頃刻再服,恐急服將藥吐出。
處方 連皮茯苓(三錢) 生薏米(二錢) 生澤瀉(二錢) 桂枝尖(一錢) 生杭白芍(二錢) 杜藿梗(二錢) 廣陳皮(錢半) 清半夏(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對擘) 生枳殼(錢半) 煅赭石(錢半,研細) 生薑(一錢)
效果 服藥後嘔吐即止,寒熱亦輕。次日原方去赭石,連服三劑,瘧遂漸愈。
廉按:濕瘧之為病,當辨濕重於熱者,藿香正氣散加減,熱重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加減,其大要也。此案用藿樸二陳湯,參桂苓法加減,亦屬濕重熱輕之正法。惟案中斥前醫屢用小柴胡湯,病反轉劇,此由不辨因證,濫用成方之流弊,徐洄溪尚犯此,遑論其他。試援莫枚士說以證明之,莫曰:「葉案治瘧,不用柴胡,徐評非之。解之者曰:治傷寒少陽正瘧用柴胡,治秋間寒熱類瘧不用柴胡。泉應之曰:否,不然。素瘧論以夏傷於暑為端,而余瘧附焉,是秋間寒熱之為正瘧,經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經說,《外臺》既列《病源》之論,而所集方不下千首,鮮用柴胡者,可見謂秋間之寒熱,不用柴胡則是,而指為類則非。仲景於少陽篇,明言往來寒熱,形如瘧狀,如瘧二字,正類瘧之謂,少陽證之為類瘧,出於仲景親口,今反指為正瘧,何耶?但諸醫猶止誤於論症,徐氏則並論治亦誤,何以言之?傷寒邪從表入,其里無根,以柴胡提之則出;夏秋之病,新涼在外,而蘊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則外邪雖解,而內熱即升,橫流沖決,不可複製,往往有耳聾目赤,讝語神昏,汗漏體枯,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說為淫辭之助也。」
三陰濕瘧案(內科)
洪巨卿(住上海虹口)
病者 沈全林,年廿七歲,南翔人,業賣花,居滬上。
病名 三陰濕瘧。
原因 夏月常浸在水中,嗜臥於樹下,飲食生冷不節,後患瘧於暮秋,至次年孟春未止,中西瘧藥,遍嘗無效。
證候 瘧發薄暮時,四日必發兩次,熱微寒多,肢冷腹滿,脘悶嘔惡,面色萎黃,肌肉瘦削。
診斷 脈左弦緩近遲,右弦短,舌苔白膩帶微淡黃。脈證參之,此為牝瘧。昔賢雖有邪伏心藏、腎藏之說,今見症屬於脾。脾主四肢,故手足不溫,脾胃傷生冷,留而不去,故為脹滿嘔逆,是三陰中之濕瘧無疑,由於濕食互阻中焦脾絡,邪舍三陰,不能幹衛氣並出,病深者故發作亦遲。當用東坡薑茶飲加味主之。
療法 用甜茶以助陰,乾薑以助陽,寒熱並調為君,常山逐老痰積飲,檳榔下食積痰結,升降陰陽為臣,丁香、乾薑宣壅助陽,烏梅斂陰為佐,紅棗入營,燈心入衛為使,雄雞毛直達皮毛為引,水酒各半煎,未發前三時服之,忌食鮮魚發物。
處方 炒常山(三錢) 檳榔(三錢) 甜茶(三錢) 淡乾薑(三錢) 烏梅(七個) 公丁香(七粒) 紅棗(七個) 燈心(七根) 雄雞毛(七根)
效果 一服嘔脹平,瘧亦減,二服肢溫,三服痊瘳。
廉按:三陰濕瘧,山鄉間務衣之輩,患此最多。向傳單方丸藥,均系半、貝為君,佐以砒、硫、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粒,多則二粒,用薑茶各二錢泡湯送下服之,雖極神應,然究屬極毒之品,未免冒險。不如此案方藥,較為穩健無弊,奏功亦速,但不可用於三陰虛瘧耳。
濕瀉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戴某,年約三旬,湖州人,住南區漁陽里。
病名 濕瀉,即濡瀉。
原因 因受潮濕,脾胃兩傷所致。
證候 泄瀉經年,腹中微痛,或競不痛,胸痞胃困,有時泛惡,小溲赤短,神倦不振。
診斷 脈來右部濡小,左尚和平,舌膩口淡。此濕勝脾胃,病名濡泄。此即《難經》所云「濕多成五泄」者是也。
療法 際茲黴令,濕熱用事,當從胃苓湯法治。方中茅朮、厚朴芳香燥濕為君,麥芽、米仁健脾佐運,半夏、陳皮和胃寬胸為臣,腹皮、佩蘭泄濕宣通為佐,余均淡滲利溲為使。昔賢云,利小便即是實大便也,服兩劑當大效。
處方 甜茅朮(一錢,米泔水浸) 陳皮(錢半) 豬苓(三錢) 焦苡仁(四錢) 大腹皮(三錢) 茯苓(四錢) 制川樸(八分) 姜半夏(錢半) 焦麥芽(四錢) 通草(一錢) 炒澤瀉(錢半)
次診 泄瀉雖止,大便尚形厚溏,脘悶泛惡較和,溺淡而長,胃納亦展,此濕邪退舍,中陽漸振之佳兆也。口微作渴,舌膩化,邊尖紅,良由操勞過度,心營素虧,剛燥不宜過劑,右脈較起。法再和中化濕。
次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焦麥芽(四錢) 焦苡仁(四錢) 浙茯苓(三錢) 通草(一錢) 大腹皮(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佩蘭葉(錢半) 炒澤瀉(錢半) 大紅棗(三枚,炒)
三診 服三劑,胃納已展,大便得實,舌苔化,尖亦淡。惟食後運化猶遲,時作噯氣,胃主納食,脾主運化,脈來濡軟有神。治再益氣調中。
三方 生於術(錢半,炒) 淮山藥(二錢,炒) 雲茯苓(三錢) 焦穀芽(四錢) 大腹皮(三錢) 小枳實(一錢,炒)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扁豆衣(錢半,炒) 佛手片(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此方服五帖痊愈。
廉按:案亦人所能為,而層次井然,有條不紊,亦是可取。
濕溫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唐左,年廿四歲,蘇州人,住新北門虹橋。
病名 濕溫。
原因 內蘊濕滯,新感時令之溫氣而發。
證候 始而形寒,近則無寒但熱,熱勢早晨較淡,下午暮分則甚,甚則神昏讝語,胸痞嘔惡,渴不喜飲,味甜胃困,頻咳稠痰,耳襲自汗,溺赤便溏,晶㾦稠布,色尚潤澤,濕溫釀蒸腸胃,已逾兩候,既未化火,亦未劫津。
診斷 舌邊尖淡紅,根苔黃厚,脈右濡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邪勢正在奮興,且黏膩不易速化,故表有㾦汗之宣達,里有溲便之排泄,表裡宣通,何以寒熱胸痞讝語並不見退,因濕熱為黏膩之邪,其來也漸,其去也遲,再挾痰邪,交相釀蒸,舌苔黃厚,可見腸胃伏邪之盛,淹纏時日,在所不免,但求不至昏陷,幸甚。
療法 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惟有宣泄清化,故用豆卷、黃芩清宣濕熱為君,二陳去甘草之甜膩,加貝母取意半貝,合竹茹、枳殼,即溫膽湯以枳實易枳殼,取其寬胸利氣為臣,余如鬱金、通草、佩蘭、米仁,無非通氣滲濕利小便,為佐使也。
處方 大豆卷(三錢) 法半夏(錢半) 新會皮(一錢) 生竹茹(錢半) 生苡仁(三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生枳殼(錢半) 佩蘭葉(錢半) 象貝母(四錢) 方通草(一錢)
次診 下午熱甚,狀若陰虛,濕溫之的症也。熱邪熏灼故口渴,濕邪黏膩故不喜多飲,濕閉清陽則胸痞,熱邪阻胃則泛嘔,浮溢於表,蒸熱㾦汗,擾及包絡,神昏讝語,上蔽清竅,耳聾頭重,下注二便,溺赤便溏,無形濕熱夾有形痰邪,交相蘊蒸,更難分化,脈右部濡滑,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舌苔黃膩根厚,胃困口甜。病情淹纏,前案早已齒及,所慮者內傳生變,不得不豫為防護。治再宣暢氣機,清化濕熱痰邪。
次方 清水豆卷(三錢) 法半夏(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竹茹(二錢) 淨連翹(三錢)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廣陳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梗通草(一錢) 建蘭葉(四片,洗)
三診 熱勢較輕,大便溏,溲熱赤,泛嘔口甜較和,脘宇稍寬,神識亦清,脈來數象較靜,右濡細,左弦細,是日體溫一百零一度半,舌淡黃根膩,腸胃之濕熱尚盛,恐鬱蒸之寒熱,正方興未文。治再燥濕清熱,雙管齊下,或可不致昏陷,宗吳氏三仁湯加減法。
三方 白杏仁(三錢,勿研) 生、熟苡仁(各三錢) 法半夏(錢半)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白蔻仁(五分,略打,後下) 制川樸(八分)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建蘭葉(四片)
四診 舌苔較化,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分,便溏已止,熱勢入暮較甚,晶㾦隨汗出沒,熱甚時仍胸膈煩悶,略有讝語,頭重耳聾,咳痰漾漾欲泛,口味轉淡,渴不喜飲。濕溫已十八日,矇蔽清竅,流連腸胃,無速愈之法。用藥偏燥,恐化火傷津,偏清又恐助濕遏邪,治再清化,病勢不進,就是退機。
四方 制川樸(八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四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象貝(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生枳殼(錢半)
五診 濕為黏膩之邪,熱乃無形之氣,熱為濕遏,濕被熱蒸,鬱伏腸胃,釀成濕溫,其為病也,必淹纏不休。今熱勢較淡,諸恙亦有減無增,惟胃困口淡,渴飲而不多,舌苔黃膩,中根又布灰滑,蘊伏之邪,層出不盡,脈數而不揚,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候之期,就在明日,恐熱勢未必能和解也,守原意出入之。
五方 制川樸(八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枳殼(錢半) 梗通草(一錢)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生、熟苡仁(各三錢) 澤瀉(錢半)
六診 今晨熱勢已退,至午後又凜寒發熱,熱勢頗壯,舌苔灰轉深黃,口淡渴喜熱飲,溲熱色赤,煩悶嘔吐亦甚,所幸讝語不作,脈右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濕熱深重,腸胃接近膜原,得能轉瘧則松。
六方 淡黃芩(錢半,酒炒) 法半夏(錢半) 赤苓(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焦山梔(二錢) 清水豆卷(三錢)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炒枳實(錢半) 通草(一錢)
七診 昨夜得暢汗,熱勢解淨,旋即安寐。今晨大便頗爽,胃納亦展,惟午後寒熱又來,煩悶嘔吐渴飲等,隨寒熱接踵而至,脈來數象,右部較甚,體溫一百零三度,舌苔深黃。濕從熱化,轉瘧之象已著,前賢王孟英先生論黃連溫膽湯治濕熱瘧疾最宜,今謹遵之。
七方 上川連(七分,酒炒) 赤苓(四錢) 生竹茹、葉(各二錢) 生甘草(四分) 生苡仁(四錢) 製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生枳實(錢半) 象貝母(四錢) 通草(一錢) 陰陽水煎藥,服一劑。
八診 寒熱如瘧,熱重於寒,舌苔較化,耳聾漸亮,口淡干膩,晶㾦尚隨汗外布,濕熱黏膩,所以淹纏,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二。治再和解。
八方 香青蒿(錢半) 製半夏(錢半) 青、陳皮(各一錢) 生枳實(錢半) 肥知母(錢半) 川黃連(七分,酒炒) 赤苓(四錢) 生竹茹(二錢) 象貝(四錢) 草果仁(八分,同炒) 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九診 瘧勢已輕,大便通暢,胃納亦展,濕熱逐漸退化,舌苔尚黃,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治再用清宣泄。
九方 香青蒿(一錢) 法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草果仁(七分) 生竹茹(二錢) 淡黃芩(錢半) 柔白薇(一錢) 赤苓(四錢) 肥知母(錢半,同炒) 象貝(四錢) 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十診 昨午後微有寒熱,經一時余即汗解,口淡,舌根薄黃,邪勢日退,正傷未復,脈數已和,來往濡軟無力,穀食增旺,大便亦暢。治再和胃,以化餘邪。
十方 川石斛(三錢) 赤苓(四錢) 陳皮(一錢) 水炒竹茹(錢半) 通草(一錢) 法半夏(錢半)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生穀芽(四錢) 飯湯炒苡仁(四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寒熱己止,諸恙均安,惟神倦肢怠,脈來濡弱,邪雖退,正未復,性既畏藥,不妨暫停,謹慎起居飲食,壯年不難復元。治再和養。
十一方 原金斛(三錢) 宋半夏(錢半) 炒川貝(二錢) 水炒竹茹(錢半) 冬瓜子(三錢) 生穀芽(四錢) 白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通草(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廉按:東南地氣卑濕,天時溫暖,真傷寒證極少,除風溫證外,最多濕溫之證。此案濕滯熱鬱,久蘊釀痰,痰濕熱阻滯三焦。治以開上疏中導下分消法為正治,方亦宗此立法,看似常用藥品,卻非老手不辦。
濕溫案(內科)
王子達(住成都上北打金街)
病者 陳華章,年二十二歲,人長而瘦,住省內西順城街。
病名 濕溫。
原因 素喜飲酒,去冬新婚,入春無雨燥甚,二月底偶感咳嗽,頭暈口乾,而不思飲食,耳鳴無精神。初延劉子初診治,謂為風溫,主以銀翹散全方加藁本、白芷,一劑未效。
證候 前證悉在,而加身重,午後即熱,天明微汗則退,熱時口渴,心煩噯氣,合目則譫語數句,下利不爽,小便短赤,嘿嘿不語,舌苔灰白而膩,耳已聾。
診斷 左手浮滑而大,重按則微,右寸獨洪,關尺模糊不清。脈證井參,此溫證夾濕,已人陽明。陽明為成溫之藪,信然。
療法 速清陽明之熱,透其伏火,消其頑痰,淡滲其濕,期其外達,慮其內陷,少遲則津液再傷,釀成昏不識人,種種危險,更難言矣。
處方 蒼朮白虎湯加減。
生石膏(五錢,研細) 蒼朮(一錢) 粉葛根(錢半) 炒知母(三錢) 苦杏仁(二錢) 牛蒡子(三錢) 枯芩(二錢) 浙貝(二錢) 廣皮(二錢) 茯苓(三錢) 酒黃連(七分) 粉草(三分) 一劑。
次診 昨夜稍安靜,得汗熱已少減,惟譫語不休,醒則明白,自言頭痛暈重,心慌口膩,脈左寸微洪,與右寸相稱,余滑澀兼見,模糊未退,舌心微黑邊滑,面垢,苔黑赤,氣粗若喘,清涕甚多。伊母忽言曰:血也,非涕,多而黑,快拿涼水止之。予在旁急阻曰:此退病之嘉兆,豈可止乎。彼時頭汗亦多,伊岳私謂予曰:非變證乎,何汗血並來?予笑曰:汗與血一耳,何怪乎。數分鐘後血少,而病人睡去。予曰:不可高聲呼叫,聽其睡覺。且請教曰:昨日弟列舉各家,先生皆未許可,此病非溫病乎,先生所主之蒼朮白虎湯,甚為佩服,然鄙人不能無疑耳。予曰:我何敢非古人而自作聰明,令坦去歲過酒,不過蘊有濕熱耳。《內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精」字指人身津液而言,並非指男女媾精之精字而言。又《內經》:汗者精氣也。出汗亦是出精耳,比如花天酒地之區,冬藏精者幾人,則春來人人溫個個病矣。因此誤解,張石頑之少陰夾陰論;葉氏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引入陰證,吳氏更引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首列桂枝湯治溫,尤為大誤。
三診 病人言曰:刻睡去,夢四面火燒房子,將我圍住,無路可逃,身燒熱難受,大呼救命而醒。此時周身是汗,周身甚癢,頭能抬而不暈矣。診脈兩寸已平而緩,模糊已退,滑脈尚有。予命舉火照其前後心,見面部皆現紅點,細如針沙,周身皆滿,惟下臀甚少。予曉之曰:病之危險已過,恐內伏未淨耳,臀上如有,則無慮矣。外風要忌,急用椿樹皮、蔥須煎湯熏洗,下部多洗為要,過三日無礙矣,姑以牛蒡子湯消息之。
處方 牛蒡子(錢半) 牡丹皮(錢半) 地骨皮(三錢) 薑黃片(一錢) 浙貝(一錢) 廣橘絡(八分) 冬瓜仁(三錢) 大豆卷(三錢) 炒建曲(三錢) 廣角參(一錢) 鮮生地(八兩,取汁沖服)
四診 昨夜吐膠痰甚多而臭,已服藥一劑已。姑仿《千金》法,照原方加葦莖、蘆竹根各五錢,梔子、枯芩各三錢。
效果 至第五日,則病人起坐矣,自言下部昨前疹子甚多,奇癢更甚,一身脫皮,臀上如小錢大之痂還未脫盡,惟大解有四日,亦無苦,飲食每餐稀粥兩碗,時刻覺餓,聞肉食甚香,微行動即氣短心空,余亦無甚病苦。診得六脈四至而緩,兩尺尚欠和平,主以養陰潤燥善其後。
處方 西洋參(七分) 杭白芍(三錢) 秦當歸(二錢) 鮮石斛(四錢) 角參(二錢) 薏苡仁(二錢) 建蓮(二錢) 柏子仁(三錢,不去油) 粉草(五分) 葦莖(三錢,為引)
切戒醇酒厚味,二三劑後,即以飲食調養而健。
說明 伊岳丈曹子芹,邑文生,喜讀醫書而未問世者,在彼主醫。謂予曰:小婿之病,非冬傷於精而病溫,即石頑所謂夾陰病乎?蓋小婿去冬,始完婚耳。向來稟賦本弱,又喜飲酒,此時之病形,譫語神昏,全是陰虛,右寸獨大,非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似否宗葉氏、喻氏、吳鞠通之法,可乎?予因笑而謂曰:足下欲病愈乎?亦照各家之醫書刻劍乎?曹知失言,改容請予救命。予又曰:足下疑弟用白虎之石膏,聊舉以證之。《千金》溫風之證,脈陰陽俱緊,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寐一段,《千金》謂為溫風,非仲聖之謂風溫乎?《千金》石膏用三兩,又《千金》所載腑臟溫病共有六方,皆用石膏,雖腎臟有溫,亦以石膏為治,萎蕤湯之石膏亦治冬溫,人患不識病證,不察病機,故少見多怪耳,可憐可嘆!
廉按:溫為伏氣,濕從酒來,許學士蒼朮白虎湯加減,正合病機。其餘方亦清穩,案後說明,歷徵石膏為清溫要藥,足見平時研究。
濕溫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市)
病者 徐燕儀夫人,年三十七歲,住宜興洑溪村。
病名 濕溫。
原因 濕濁內蘊,又感溫邪,前醫誤認為孕,疊投滋膩,邪濕膠固,迄今五月不解。
證候 寒熱似瘧,腹脹經停,胸痞泛惡,渴不多飲,便溏溲赤。
診斷 苔白膩,脈弦滯,乃濕鬱熱遏之候。
療法 以蔞皮、紫菀開太陰之氣,六一、通草通州都之官,覆花、半、枳宣上疏中,腹皮、二苓化氣滲濕,炒蒺藜、左秦艽通絡利樞。
處方 豬、茯苓(各三錢) 大腹皮(錢半) 白蒺藜(三錢,炒,去刺) 瓜蔞皮(二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白通草(一錢) 炙紫菀(錢半) 江枳殼(錢半) 製半夏(錢半) 左秦艽(錢半) 六一散(三錢,荷葉包) 三劑。
次方 前方去腹皮、枳殼、六一散,加桂枝五分、枇杷葉五大片(刷去毛)、赤芍錢半。
三方 前方去桂枝、通草、赤芍,加象貝三錢、淡竹茹錢半、蔻仁五分(後入)。
效果 前後共服十劑,寒熱止,諸證退。惟經尚未行,與調經理氣藥三劑,經行病愈。
廉按:此治濕重熱輕、苦辛開泄之方。惟病既誤投滋膩,僅用腹皮、枳殼利氣導滯,究嫌力薄,可再加川樸、山楂,則效用較速矣。
濕溫兼寒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福生,年三十四歲,業商,住謝墅。
病名 濕溫兼寒。
原因 夏末秋初,濕溫盛行,適感風寒而觸發。
證候 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身重,肢體煩疼,胸膈痞滿,渴不欲飲,午後寒熱,狀若陰虛,便溏不爽,溺短而黃。
診斷 脈右沉細而緩,左弦緊,舌苔白膩而厚,兼帶灰滑。此由陰濕傷表,盤踞氣分,醞釀成溫,適為風寒搏束,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
療法 藿香正氣散加減,疏中解表為君,先使風寒從皮腠而排泄,芳淡滲利為佐,續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濕開熱透,表裡雙解矣。
處方 紫蘇葉(錢半) 杜蒼朮(一錢) 白芷(錢半) 廣皮(二錢) 羌活(一錢) 藿香葉(錢半) 卷川樸(錢半) 防風(錢半) 浙苓皮(四錢) 通草(錢半,切絲)
次診 一劑而汗出津津,頭身痛減,惡寒亦除。二劑而濕開熱透,咳痰不爽,脈轉滑搏,神識模糊,狀若昏蒙。此由濕熱鬱蒸過極,挾痰而上蒙清竅,俗稱濕蒙是也。急急導濕泄熱,豁痰開蒙為要,辛蘆白通湯主之。
次方 光杏仁(三錢) 竹瀝半夏(三錢) 白芥子(七分) 杜藿梗(二錢) 生苡仁(三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廣皮紅(一錢) 帶皮苓(三錢)
先用水蘆筍一兩、北細辛五分、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三診 一劑而咳吐稠痰數口,濕蒙即開,神識清醒,大便轉閉,溺亦黃熱,腹中脹滿,口淡微苦,舌苔轉黃,脈右滑數。此濕阻氣滯,夾有痰食錯雜其間也。治以味辛質滑,流行氣機,氣機一開,則大便自解,溺亦暢利,而濕熱積滯,均從二便排泄矣。
三方 白蔻仁(三分) 拌搗括蔞仁(五錢) 炒蔞皮(三錢) 干薤白(錢半,白酒洗,搗) 春砂仁(三分) 拌搗郁李淨仁(三錢) 小枳實(錢半) 扣青皮(三顆,磨汁,沖)
四診 連服兩劑,大便陸續而通,先則黃白相兼,繼則色如紅醬,終則老黃,臭穢異常,腹脹頓除,小便漸利,惟口淡胃鈍,精神疲倦,脈搏滑數轉軟,舌黃亦退。治以調中健胃,振其精神以善後。
四方 赤苓(二錢) 豬苓(錢半) 澤瀉(錢半) 廣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黃草斛(二錢) 鮮荷葉(一錢) 拌炒生穀芽(三錢)
效果 二三劑後胃氣漸開,能飲稀粥,精神亦振,多言不倦。後用黃草川斛三錢,金橘餔兩枚,煎湯代茶,調理及旬而愈。
廉按:濕兼寒熱二者而咸,或偏寒,或偏熱,不得以陰邪二字括之。觀天地之濕,發於夏月,是火蒸水而濕乃發,故濕之中人,有濕挾寒之證,有濕挾熱之證,有寒閉於外熱鬱於內之證。此案濕溫兼寒,寒中有濕,濕中有熱,較之上列三證,尤為糾纏難愈。案中前後四方,雖不出苦辛淡法,而佐溫佐涼恰如其分,可為此證之適當療法。
濕溫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永芳之室,忘其年,住虹口。
病名 濕溫夾痰。
原因 首夏身熱有汗,口渴喜飲,前醫泥其渴飲以為熱病,用鮮石斛六錢,石膏、鮮地等稱是,服之噁心吐出,轉延余診。
證候 身熱面油,胸悶異常,渴喜冷物,溲紅而短。
診斷 脈糊細按則數,舌苔掯膩色白。予決濕重於溫,中有痰濁停阻也。
療法 吳氏三仁湯加減,以杏仁、蔻仁、半夏、苡仁、滑石、通草等苦辛開痰,芳淡化濕為君,蘆根、知母輕清泄熱,透其伏溫為臣,佐以玉樞辛香疏氣,寬胸泄濁,使以竹茹清潤通絡,滑以去痰也。
處方 光杏仁(三錢) 姜半夏(三錢) 蔻仁(六分) 拌研滑石(六錢,包煎) 生苡仁(四錢) 川通草(錢半) 知母(三錢) 玉樞丹(五粒,藥湯調下)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鮮刮淡竹茹三錢,煎湯代水。
次診 連服兩劑,胸悶頓減,熱勢起伏,有時厥冷,臥向陰僻,口說妄言,脈舌如前。仍用苦辛淡法以疏達之。
次方 光杏仁(三錢) 蘇葉嫩枝(一錢)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卷川樸(一錢) 竹瀝半夏(三錢) 淡香豉(三錢) 青連翹(三錢) 飛滑石(四錢,包煎) 川通草(錢半) 野薔薇花(一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生苡仁(四錢) 淡竹茹(三錢)
三診 肢末轉暖,胸前遍發疹㾦,胸悶大退,向之渴喜冷飲者轉喜熱飲,稍溫即拒,且湧吐冷涎,喜臥向日暖處,移榻時坐起即厥,目定口噤,四肢轉冷,診時齒震,言蹇不清。種種變症,總屬痰濕重使然。防變痰迷濕蒙,急進大劑滌痰,參以化濕。
三方 姜半夏(三錢) 白殭蠶(二錢) 茯神(三錢) 淡姜渣(八分) 廣橘紅(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遠志(一錢) 制膽星(一錢) 生苡仁(四錢) 赤苓(四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白蔻末(五分,沖)
四診 一劑即痙定,冷涎略少,腹悶,連得矢氣。原方加礞石滾痰丸三錢包煎。
效果 服後得便,病減大半。續與化痰理濕熱退而安。
廉按:濕溫之為病,有濕遏熱伏者,有濕重熱輕者,有濕輕熱重者,有濕熱並重者,有濕熱俱輕者,且有挾痰、挾水、挾食、挾氣、挾瘀者。臨證之時,首要辨明濕與溫之孰輕孰重,有無兼挾,然後對證發藥,隨機策應,庶可用藥當而確收成效焉。此案濕重熱輕,挾有痰濁,濕為黏膩有形之邢,痰為有形之物,病勢故多轉變,選藥處方,亦不得不隨證治之,原因療法,轉而為對證療法也。
濕溫轉虛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周君,年約四十歲,住本鎮。
病名 濕溫轉虛。
原因 初患濕溫病,由其戚某君用三仁、枳桔及小陷胸加薤白等方,服十餘劑,又以瀉葉下之,神氣遂大疲憊。
證侯 心悸不寐,面色黯淡,手指蠕動,兩足軟弱。
診斷 右脈小弱,左脈虛數,舌燥無津,乃克削過甚,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
療法 急用增液湯加味,生津氣以養元神。
處方 細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左牡蠣(四錢) 西洋參(錢半) 鮮石斛(三錢) 柏子仁(錢半) 辰茯神(四錢)
次診 翌日復診,汗出不止,舌燥而現黑色,略有薄苔,口乾,病人自謂頭重異常。蓋元氣大虛,前藥嫌輕也。乃於前方加減,再進一劑。
次方 細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柏子仁(錢半) 辰茯神(四錢) 西洋參(錢半) 潞黨參(三錢) 炙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東白芍(三錢)
三診 次日天甫明,叩門延診,則汗出愈多,寐則汗出益甚,手冷,神氣疲憊,兩脈虛細,心腎脈尤不足,勢將欲脫矣。急急扶元斂汗以固暴脫,外用止汗藥粉撲其周身。
三方 別直參(三錢) 炙綿耆(五錢) 生白朮(四錢) 酸棗仁(五錢) 炙甘草(一錢) 浮小麥(五錢) 大紅棗(五枚) 上猺桂(八分) 大熟地(四錢) 東白芍(三錢) 五味子(六分)
四診 服後諸證悉退,病家自以為病愈,遂不服藥。越數日,復惡寒頭痛手冷,時或手足發熱,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舌苔少而色白,小便黃,脈仍沉小。乃以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
四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淡乾薑(一錢) 炙甘草(八分) 鮮生薑(三片) 川桂枝(八分) 炒白芍(三錢) 姜半夏(三錢) 大紅棗(四枚)
五診 服後諸證少退,但時覺虛火上升,則頭痛大作,手足亦覺發熱,而其身則殊不熱。遂師李東垣法。
五方 潞黨參(二錢) 炒白朮(二錢) 紫猺桂(五分) 升麻(一錢) 川柴胡(一錢) 川芎(一錢) 炙甘草(八分) 茯苓(三錢) 姜半夏(錢半)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四枚)
效果 覆杯而頭痛止,手足亦不發熱,接服一劑而安。
說明 凡老年之病,屬虛者多,非偏於陽虛,即偏於陰虛,而亦有陰陽兩虛者,醫家於此,尤宜加意焉。
廉按:莫枚士云:濕溫有兩,不可合一。《難經》濕溫言脈不言證;《脈經》濕溫言證不言脈,何也?蓋在《難經》者,既屬傷寒,則必有頭癰發熱等症,又以其脈陽濡弱也,推得先受溫,而尺熱口渴在其中,陰小急也,推得後受濕,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證而證可知已。其與《脈經》所言先受濕後受熱者迥別。後受濕者,其濕浮於表,與寒同法而減等,小急者,緊之減象也。許叔微蒼朮白虎湯,蒼朮散濕,白虎治溫,最合。緣此濕溫,重在溫也。先受濕者,其濕沉於裡,與凡濕病同法,故脛冷胸腹滿,其脈當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頭目痛妄言,是濕甚於里,將與後受之熱合化,故禁汗之虛表以甚里,蒼朮其可用乎?緣此濕溫雖屬中暍,重在濕也,觀其所重,兩者懸殊。此案開泄下奪,感證皆平,正亦大傷,故病變甚屬虛象。理合雙補氣液,兼顧陰陽,前後五方,補法漸次加重,幸而虛能受補,故得挽回於末路。此種末期療法,不可以初病濕溫例視也。
濕溫壞證案(內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蘇子昂,年三十歲,開設茶莊,住南京南門大街。
病名 濕溫壞證。
原因 素有茶癖,面白體瘦,早起咳痰極多,長夏之月患濕溫,既已誤表化燥,又因涼膈散誤下,轉為氣虛濕甚。
證候 午後發熱惡寒,頭痛汗多,藥入即吐,索水不欲飲,飲亦不多,舌苔粗厚,胸悶發躁,徹夜不眠,十餘日不大便。
診斷 脈濡小而滑。斷為濕重熱輕,氣虛多痰,證見惡寒,即經所謂陽虛生外寒也,口乾舌燥者,乃陰不升陽不降也。
療法 用桂枝辛溫通陽,厚朴散滿平胃為君,更用燥濕健脾之蒼朮,降逆化痰之半夏為臣,生薑散寒止嘔,甘草調中和藥為佐,陳皮利氣行痰,茯苓淡滲化濕為使。
處方 川桂枝(錢半) 川厚朴(錢半) 泔炙蒼朮(二錢) 姜半夏(二錢) 鮮生薑(一錢) 炙甘草(四分) 廣陳皮(二錢) 雲茯苓(三錢)
效果 服藥後胸中豁然通暢,汗出達於四末,夜半後外熱亦退,咳痰極多,自雞鳴安睡至日始醒。復診改用六君子湯加佩蘭服之,大解亦通,依法調理,漸次就愈。
廉按:濕溫一證,首當辨其濕勝熱勝,濕勝於熱者,藿樸胃苓湯加減,熱勝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增損,其大要也。此案雖誤治壞證,然亦濕勝痰多,方用薑桂平陳湯燥濕化痰,極有力量,接方用六君子湯加味,益氣除痰,亦合病情。
濕熱頭痛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陳訓臣,年六十餘歲,前清庫生,住天台城內。
病名 濕熱頭痛。
原因 由於濕熱上盛,暴風襲腦。
證候 頭重壓下如山,痛不可忍。
診斷 脈浮緊數。浮緊雖屬冷風,而數為濕熱上蒸之候。
療法 發汗透邪,用清空膏合川芎茶調散意。
處方 北柴胡(一錢) 淡枯芩(一錢) 小川連(七分) 川羌活(二錢) 北防風(一錢) 小川芎(二錢) 生甘草(七分) 雨前茶葉(二錢)
效果 煎服一劑,頭痛如失,如脫重帽。
康按:證屬外風與濕熱相合,故方用清散,從表裡兩解之法。
濕熱痢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鮑棠伯先生,年五十餘,浙江人,寓慶祥里。
病名 濕熱痢。
原因 腸胃郁濕蘊熱,又感寒積食致病。
證候 形寒熱甚,神志不清,脘悶面紅口乾,上為嘔吐,下為泄瀉。
診斷 脈來弦數而促,舌苔滿布垢厚,體溫一百零四度半。此伏熱鬱濕互阻腸胃,近因表感新涼,內夾食滯觸發,伏邪來勢險重,防其昏閉變端。
療法 表裡俱病,腸胃邪滯充滿,方中用薄荷、藿香發散表邪,檳榔、枳實、萊菔子、神麯消導里滯為君,半夏、陳皮和胃,楂炭消積為臣,鬱金、通草宣泄,佩蘭化濁為佐使,服一劑有效。
處方 廣藿香(二錢) 花檳榔(錢半) 萊菔子(三錢) 焦楂炭(三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薄荷葉(一錢,後下) 生枳實(錢半) 焦建曲(三錢) 佩蘭葉(錢半) 川通草(一錢) 製半夏(二錢) 陳皮(錢半)
次診 寒熱得汗稍減,便泄轉為下痢紅白均有,腹痛後重,澼澼不爽,口渴煩躁,頭脹脘悶,泛惡頻作,胃納杳思,伏邪食滯,交阻腸胃,表裡同病,舌苔黃白垢厚,脈促雖和,弦數尚甚,體溫一百零三度。邪勢奮張,殊難即解,神識雖清,還防昏陷及噤口變端,治再分化。
次方 廣藿梗(錢半) 花檳榔(錢半) 青、陳皮(各一錢) 焦麥芽(四錢)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赤苓(四錢) 焦楂炭(三錢) 煨木香(八分) 廣鬱金(錢半,生打) 製半夏(錢半) 萊菔子(三錢)
三診 熱勢大減,痢下紅白轉甚,腹痛澼澼不爽,泛惡口苦,渴不多飲,舌苔垢厚,汗多頭面,表邪較化,里邪正盛,脈來弦數,體溫一百零一度三。痢疾古稱滯下,即濕熱食滯滯著腸胃,氣道因之不通,不通則痛,治宜宣通,佐以潤滑。
三方 全當歸(五錢) 萊菔子(五錢) 枳殼(二錢) 車前子(四錢) 青皮(錢半) 西赤芍(三錢) 花檳榔(三錢) 生甘草(一錢) 藿梗(錢半) 楂炭(三錢)
四診 痢下較爽,糞積雜有,腹痛寒熱稍和,泛惡亦減,略飲漿粥,口乾苦,不喜多飲,脈數雖靜,兩關弦勁,舌苔黃厚。新受之表邪食滯漸有化機,蘊積之伏濕鬱熱尚留腸胃,黏膩之邪一時不易肅清。治再疏化。
四方 全當歸(五錢) 枳殼(錢半) 車前子(四錢) 藿梗(錢半) 焦楂炭(三錢) 花檳榔(二錢) 萊菔子(四錢) 青皮(錢半) 生甘草(八分) 扁豆花(一錢) 馬齒莧(三錢)
五診 表熱已解,下痢腹痛均減,積少糞多,日夜尚有十餘次,小溲較利,泛惡已平,皆邪退氣通之佳兆也,脈來左弦數,右濡細數,舌苔較化。再以清化腸胃濕熱,宣通氣機治之。
五方 藿梗(錢半) 焦麥芽(四錢) 萊菔子(三錢) 赤苓(四錢) 通草(一錢) 大腹皮(三錢) 楂炭(三錢) 青、陳皮(各一錢) 佩蘭(錢半) 生、熟苡仁(各三錢) 扁豆花(七錢) 馬齒莧(三錢)
六診 下痢日夜七八次,積少糞多,腹痛大減,腸腑膩邪漸化,邪化氣自流通,胃納日展,脈來左弦較和。尚當清化。
六方 大腹絨(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焦麥芽(四錢) 赤苓(四錢) 陳皮(錢半) 佩蘭(錢半) 銀花炭(二錢) 楂炭(三錢) 通草(一錢) 炒竹茹(錢半) 飯蒸荷葉(一角)
七診 下痢尚有四五次,臨便腹微痛,積少糞多,脘宇已寬,渴喜熱飲,知味能食,運化猶遲,脈來柔軟,濕熱漸化,氣機不健。治再和中,以徹餘邪。
七方 川石斛(三錢) 大腹絨(三錢) 焦穀芽(四錢) 陳皮(一錢) 炒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炒夏曲(錢半) 通草(一錢) 飯蒸荷葉(一角)
八診 痢已止,便厚溏,腹不痛,日行二三次,小溲清長,知味能食,運化尚遲,脈來柔軟。再以健脾和胃。
八方 淮山藥(錢半,焙) 焦穀芽(四錢) 大腹皮(二錢) 炒竹茹(錢半) 炒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炒夏曲(錢半) 陳皮(一錢) 飯蒸荷葉(一角)
九診 大便兩日未行,諸恙均和,胃納已展,脈來柔軟,飲食宜調勻,靜養勿勞神,是病後調理無上妙法。
九方 焙山藥(二錢) 焦穀芽(四錢) 茯神(三錢) 陳皮(一錢) 大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糯稻根鬚(三錢) 炒竹茹(錢半) 炒夏曲(錢半)
十診 大便乾燥,向來腸液不充,近因痢後津傷氣弱。宜健脾和胃中,參以潤腸。
十方 吉林須(五分,另煎,沖) 焦穀芽(四錢) 穭豆衣(三錢) 炒竹茹(三錢) 茯神(三錢) 淮山藥(三錢,生打) 火麻仁(三錢,炒) 糯稻根鬚(三錢) 橘白(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六劑痊愈。
廉按:濕熱積滯,釀成秋痢為最多,夏令亦間有之。此案處方用藥雖屬尋常,然皆和平切病之品,其宗旨先立於無過,後求有功。江浙之間,其道盛行者,大都如斯。
濕熱痢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崔汝槐,年四十二歲,廣東人,蕪湖某店水客。
病名 濕熱痢。《內經》名為腸澼,後賢又名滯下。
原因 體質氣虛,入夏多食瓜果,濕久化熱,正不運邪,蘊結腸胃。
證候 痢下兩旬,始則紅白稠黏,繼而轉為黃積,腹痛下墜,飲食欠納,形色索然,委頓殊甚。問有幾時?曾服藥否?答已兩旬,出方一帙。簡閱一過,純趨溫補一派,收效如何?答云:紅白已減,黃積復來,腹痛尤甚,且食減人疲。
診斷 勘脈細滑,按之有力。脈證合參,氣質雖憊,脈未動搖,仍主通之,勿以久痢之言所惑。況通之一字,原非專指攻下而言,際此黃積滯下,腹痛尤甚,仍系濕熱醞釀於中,中氣不足,調劑無方,雖有補劑,其於痰何!上焦痰既不行,下脘熱亦不泄,邪反逗留,正愈不立,當先剿而後撫,毋投鼠以忌器。
療法 通則不痛,因君乾薑、川連一開一降,臣以茯苓、半夏化濕祛痰,佐以甘草、扁豆衣、穀芽、六曲調和脾胃,導濁升清,使以滑石,通利水道,俾三焦之濕熱,鹹得長驅而直決也。
處方 泡淡乾薑(五分) 小雅連(五分,吳萸水炒) 雲茯苓(三錢) 法半夏(二錢) 水炙黑草(五分) 白扁豆衣(三錢,生) 生穀芽(三錢) 六和曲(三錢) 西滑石(三錢,包煎) 河水煎,服兩劑。
次診 前方兩服,黃積減半,苔轉淡黃且薄,腹痛亦微,小溲赤而且痛,是邪已化而下尋出路之徵,奈中氣式微,邪難速走。改以連理湯加味,培中泄邪。
次方 西潞參(二錢,米炒) 生於術(一錢) 乾薑(四分) 水炙草(四分) 小川連(五分,鹽炒) 雲茯苓(三錢) 醋夏(二錢) 方通草(一錢) 河水煎,仍投兩劑。
三診 勘得黃積已止,左少腹仍形痛脹,溲短苔化,是濕流就下,熱蓄膀胱,氣機未化。改開太陽。
三方 瑤桂心(四分) 雲茯苓(四錢) 豬苓(二錢) 生茅朮(一錢) 建澤瀉(二錢) 小川連(五分,吳萸炒,開水一杯為引)。
河水煎滾,再下桂心,十餘沸服。
四診 少腹痛蠲,溲長苔淨,惟余薄白,膈上欠舒,自覺停痰,得谷噯氣,乃邪退而中樞升降仍未調也。改以治中,兼輸升降。
四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焦白朮(一錢) 雲茯苓(三錢) 水炙草(五分) 廣橘皮(錢半) 佩蘭葉(一錢) 春砂仁(四分) 炒薏仁(三錢) 老生薑(四分) 河水一大盞,煎服。
效果 四服納穀漸強,胸次豁然矣。
廉按:濕熱咸痢,前哲謂傷氣分則為白痢,又稱脾痢,傷血分則為赤痢,又稱肝痢。用藥之法,白耐剛而赤耐柔。此案紅白痢後轉黃積,凡濕熱痢如此者多,方則用剛遠柔,以其多傷氣分,故末診用錢氏異功散加味,純屬扶中健脾矣。
濕熱痢轉休息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錢紹榮,年三十七歲,住恂興。
病名 濕熱痢轉休息。
原因 仲秋伏暑化痢,屢易多醫,雖皆不敢用大黃盪滌腸胃,然俱以枳、樸、蔞仁、麻仁等通套藥治痢,痢雖減而濕熱未清,遽用生地、霍斜滋養胃陰,從此時發時止,或止或發,遂釀變休息痢。延余診時,正次年春分前一日。
證候 下痢日四五行,或六七度,解出甚艱,必多轉矢氣,積隨能出,色如稠痰,休時糞如筆管,溺如米泔,胃雖能食,自覺無味。
診斷 脈弦滯且大,舌前半無苔,後根苔色灰膩。予斷為濕熱未淨,傷及脾臟中氣,中氣傷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鬱滯則不能下潤於大腸,所以痢則解出甚艱,休時糞如筆管也,然與液枯腸燥者不同。
療法 當用黨參、升麻為君,提補其中氣,以宣暢大腸,五苓去桂加川連為臣,祛其濕熱,香砂、陳皮為佐,疏利其氣,使以綿茵陳通其濕熱久郁之陳積也。
處方 升麻(五分) 拌炒潞黨參(五錢) 川連(七分) 拌炒泅安蒼朮(八分) 赤苓(四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青木香(八分) 帶殼春砂(八分) 陳廣皮(錢半) 綿茵陳(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下痢遂暢,大便色轉老黃。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長鬚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又進三劑,痢止胃健。嗣以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調理四劑而痊。
廉按:凡痢成休息者,半由病人貪食油膩,半由醫者早投滋陰,以致濕熱留連,滯而下去,其中又有在脾在肝之區別。如其下痢多白,則濕熱在脾,下痢多赤,則濕熱在肝。蓋白痢雖屬大腸,而內關脾臟,赤痢雖屬小腸,而內關肝臟,故用藥白耐剛而赤耐柔也。
酒濕休息痢案(內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王得勝,年三十二歲,士兵,住南京紅花地。
病名 酒濕休息痢。
原因 平素嗜酒,勞力後感冒秋邪,不慎口腹,久不大解,服西藥蓖麻油得解。表熱雖退,大解日數十行,久之腹痛轉痢,時作時止。
證候 痢下腹固痛,不痢亦痛甚,畏寒口渴,心悸欲嘔,目窠下微腫,糾纏三載不愈。
診斷 審察證象,此為休息痢。惟病延三載,脾氣未有不虛,虛則不能制水,目窠下微腫。《內經》謂水已成矣,腹痛者脾病也。《內經》謂,脾喜溫而惡寒,又謂寒則血凝泣,又謂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巢氏《病源》言,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也。本年五六月間霪雨陰寒,逾月不止,人病泄利者居多,推原其故,即《內經》所謂濕多成五泄是也。大泄之後津液隨之下行,故渴。渴則飲水多,水停心下,故悸。診脈兩關沉滑,兩尺寸俱不應指,舌苔灰黑而厚,斷為中焦食積痰飲所致。法當下去腸胃宿垢,惟病久中氣已虛,攻下則正氣愈虛,恐有顧此失彼之虞,因思古人有補下治下制以急之訓,急則氣味厚,故用大劑以盪滌之。
療法 湯丸並用,以溫脾湯為法。潞黨參性溫補氣,當歸性溫補血,用以為君,乾薑除胃冷逐寒邪,黑附子補元陽散寒濕,用以為臣,甘草和諸藥健脾胃,用以為佐,芒硝開積聚化停痰,大黃走而不守,用以為使。
處方 潞黨參(五錢) 當歸(三錢) 熟附片(三錢) 乾薑(一錢) 炙甘草(一錢)
以上五味,先用長流水濃煎兩小時後,再加入芒硝二錢、錦紋大黃三錢微煎,見滾即行離火,溫服一劑。
效果 服藥後約一小時,即覺腹中雷鳴,大瀉如傾盆,少頃又瀉,至五六次,勢漸緩。復診用理中湯為治,服三劑,晝不瀉而夜間仍瀉五六次。復以理中湯臨臥時,送服四神丸五錢,至十日而愈。
廉按:休息痢多因兜澀太早,積熱來盡,加以調攝失宜,不能節食戒欲,所以時止時作。為之醫者,但須審其病之新久虛實,或氣分受傷,或氣血並傷,參酌而治,對症發藥可也。此案胃腸中氣受傷,陳積留而不去,故用許學士溫脾湯例,通補兼施,迨陳積已淨,然後用理中合四神丸,純乎溫補攝納,以奏全功。
濕熱痢兼痿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蔡達仁之第三子,年十五歲,住潮安城外。
病名 濕熱痢兼痿。
原因 初夏偶感濕熱,作紅白痢。因醫治錯誤,纏綿不愈,至仲冬兩足瘻廢而成痿。
證候 形銷骨立,肚腹堅膨,其熱如烙,舌絳紅,滿口臭氣,令人難聞,所下腐穢極黏,日數十行,腹痛甚,粒飲不入,臥床叫苦。
診斷 六脈皆沉細而數,時有弦象(濕熱傷陰,肝膽氣鬱)。據證參脈,初系濕熱伏於大小腸而病痢,久之逆傳於肺,耗液損津,脾胃受困而病痿,此濕熱痢兼痿也。然病何至斯極,想因謬作虛寒,而服參、耆、桂、附之屬,以致五臟六腑受其燥烈之氣,而營分尤甚焉。所幸童體無虧,下泉之水,足供挹注,不然,早已焦頭爛額矣,安得一線之生存乎。其父曰:唯唯,但不識還可治否?余曰;治則可治,恐畏吾藥之寒涼,而不敢服耳。其父曰:先生果有確見,雖砒,信勿辭也,遂許之。
療法 連日與調胃承氣湯合白頭翁湯二劑,後劑加郁李淨仁以下肝膽之氣,水煎午前十時服。
處方 淨朴硝(二錢) 酒大黃(二錢) 川黃連(錢半) 生黃柏(錢半) 白頭翁(二錢) 北秦皮(錢半) 粉甘草(一錢)
次診 連服三劑,陸續下去垢汙甚多,腹膨即消,熱亦大減,兩寸稍浮,弦象去,六部仍細數。改用專清營分之熱,最合通絡清營湯三劑,逐日水煎,午前十時服。
處方 通絡清營湯(自制驗方)
金銀花(二錢) 淡竹葉(錢半) 大元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 鉤藤鉤(錢半) 杭白芍(二錢) 川鬱金(錢半) 肥知母(二錢) 羚角片(錢半,先煎) 蘇麥冬(三錢) 牡丹皮(錢半) 白茅根(三錢,去皮)
三診 內熱全解,便行僅三次,帶黏黃糞,腹痛除,脈轉浮急,兩關俱弦,此濕熱外走觸動肝陽也。其父乍喜乍驚曰:數月之痢,先生以數劑藥痊之,何其神也。但小兒起立不能,恐仍成廢人耳。余曰:無憂也,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曰: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治痿獨取陽明也。夫濕熱之人,脾先受之。書曰:飲食入胃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今脾為濕熱所困,不克輸精於肺,所以肺熱葉焦,而清肅之令不下行也。且太陰與陽明,原屬表裡,太陰受禍,陽明乏資,故無以束骨而利機關,宗筋因之縱弛而不任地也。由經言思之,令郎之病,得無是乎。子既知治痢已獲效,余自信治痿必有功。法當清熱利濕,抑木和中,甘露飲加減主之,二劑,日各一服。
處方 甘露飲加減。
生、熟地(各三錢) 金欽斛(三錢) 廣青皮(一錢) 宣木瓜(一錢) 天、麥冬(各三錢) 薏苡仁(三錢) 金銀花(二錢) 綿茵陳(錢半) 杭白芍(三錢) 尖檳榔(錢半) 粉甘草(八分) 生枇杷肉(錢半)
四診 便行仍三次,純黑色者,濕熱化也。兩足往來走痛者,血氣初通,藥力到也。脈來和緩,重按稍空,此由血氣久虧,端資調養,理宜湯丸並進,方易奏功。擬用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加枸杞、茯神,早九時水煎服,午後三時用玉竹五錢,煎湯送下虎潛丸六錢,久服。
處方 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加枸杞、茯神。
全當歸(三錢) 蘇麥冬(三錢) 五味子(十四粒) 北黃耆(六錢) 高麗參(三錢) 川茯神(三錢) 枸杞子(三錢)
效果 飲食日增,肌肉漸充,三星期大便即如常,月餘能步履矣。
廉按:痿躄一證,原因有六:一氣虛痿,二血虛痿,三陰虛痿,四血瘀痿,五濕痰痿,六食積痿,設不細審致痿之因,未有不僨事者矣。此案因痢後成痿,宗《內經》治痿獨取陽明者,以濕熱傷及牌胃,脾不輸精於肺,肺熱葉焦而成痿,乃陰氣兩虧之痿症也。一二兩方專除痢以治標,三方側重治痿,通補兼施,惟第四方湯丸並進,純用氣血雙補,強壯筋骨以收全功,層次井然,非精研內傷雜症者不辦。
濕熱陽黃證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萬方鼎,年六十四歲,安徽人,就幕南昌。
病名 濕熱陽黃。
原因 此人好飲酒,數斤不醉,適至六月濕暑當令,又飲酒過量,致有黃疸重證。
證候 壯熱不退,面目遍身色如老橘,口渴思飲,大小便秘,日漸沉重,臥床不起。
診斷 六脈沉實而數,舌苔黃燥。察其致病之由,參以脈證,知系濕熱陽黃重症也。
療法 陽黃證宜清解,因仿仲景茵陳蒿加大黃梔子湯主之。以茵陳蒿利濕清熱為君,以大黃、厚朴通大便為臣,以梔子清心腎之熱為佐,加木通利水道,使邪由前陰分走不至停滯為使。
處方 茵陳蒿(一兩) 生錦紋(三錢) 真川樸(錢半) 炒黑山梔(三錢) 漢木通(錢半)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二便均通,黃亦稍退,脈象亦較前柔和。仍照原方減去木通,加雲茯苓三錢、六一散四錢包煎,續進二劑。至四日黃證已退過半,但年高氣弱,不宜過於攻伐,因照原方減去大黃,加薏苡仁四錢。又接服四劑,未十日而黃證逐漸痊愈矣。
康按:法遵漢方加味,用藥頗見斟酌。
濕腳氣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汪姓,年二十餘歲,徽州人,住新馬路,當業。
病名 濕腳氣。
原因 受寒濕致病。
證候 兩足浮腫,麻木痠脹,舉步不便,大便溏,溲短赤,腹滿脘痞,色㿠唇淡,味淡胃困。
診斷 脈沉細澀,舌苔白膩。由寒濕滯著下焦,氣血不得宣通,致成腳氣,病勢險惡,防驟然上衝變端。
療法 治宜溫通,雞鳴散加牛膝、車前、通草者,由寒濕之氣著於下焦而不去,故用生薑、吳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湧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於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再加牛膝、車前、通草,取其下行通溲,溲多濕自化也,二劑。赤豆湯代茶。
處方 花檳榔(錢半) 紫蘇葉(一錢) 酒炒木瓜(錢半) 生薑(錢半) 酒炒淮膝(三錢) 淡吳萸(一錢) 橘紅(錢半) 苦桔梗(七分) 梗通草(一錢) 車前草(四錢) 雞鳴時微溫服。
次診 小溲較暢,大便亦通,濕邪既得下達,諸恙似見退舍。惟足腫入暮較甚,色㿠無華,舌苔白膩,口淡不渴,舉步維艱,麻木痠軟,有時氣逆微咳,有時胸脘滿悶,脈來細澀,胃納不香。南方地卑土濕,又值黴令助虐,若能回府調理,取效必捷。治再溫通,慎防上衝變端。
次方 川桂枝(一錢) 淡吳萸(一錢) 紫蘇葉(一錢) 酒炒木瓜(錢半) 酒炒淮膝(三錢) 木防己(四錢) 花檳榔(錢半) 廣橘紅(錢半) 鮮生薑(四錢) 車前草(四錢) 梗通草(一錢) 通天草(三錢)
效果 此方服一帖後,即回徽州。十月上旬始至申,來寓就診,開一調理方。據云到徽,病己愈大半,即將前方服八劑,腫勢全退,胃納如常,惟兩足稍覺軟弱,中秋後痊愈。可知此病與水土大有關係也。
附錄病後調理方案
脈來右濡左弦,重按兩尺尚有神,舌薄白,小溲微黃,大便通,胃納健。腳氣病後,先以和中化濕,續商補益。
法半夏(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 炒山藥(二錢) 炒竹茹(錢半) 絲瓜絡(錢半) 雲茯苓(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焦穀芽(四錢) 炒澤瀉(錢半) 紅棗(三個)
此方服三劑後,接服調理長方。
潞黨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炙虎脛(八分) 淮牛膝(三錢,鹽炒) 茯苓(三錢) 野於朮(錢半,飯蒸) 制女貞(三錢) 酒炒木瓜(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 萆薢(三錢) 菟絲子(三錢,炒) 厚杜仲(三錢,酒炒) 炒夏曲(錢半) 大紅棗(五個)
此方可服一二十劑。
廉按:腳氣有因於寒濕者,有因於濕熱者,足脛腫而色黃白者為寒濕,足脛痛而色紫者為濕熱。此案系寒濕腳氣,雞鳴散確係特效良方。然此症患在上海者,往往能令人死。若紅腫如雲,根自足起,上升入心,則嘔血而死;若額目與腎皆黑,則沖胸喘急而死。古人通稱為腳氣攻心。案中一再聲明曰:慎防上衝變端,誠閱歷之言也。
濕腳氣案(內科)
魏長焱(住興化狀元坊巷)
病者 張得勝,年三十餘歲,兵士。
病名 濕腳氣。
原因 因駐防住所地卑濕重,致感受濕邪成病。昔東垣謂腳氣一病,北方多感寒濕,南方多傷濕熱。《千金方》又謂為風毒所中,繇坐立濕地,風濕襲入經絡皮肉,遂成腳氣。吾興邑四面環水,水濕素重,病者又久居濕地,故風寒濕三氣,得以乘機內襲,致患濕腳氣病者多。
證候 初起兩足軟弱,步履不便,足脛浮腫,怯冷頗甚,兩腿麻痹,上至少腹,已延月餘。
診斷 脈浮濡而遲。浮主於風,濡主於濕,遲主於寒,為風寒濕三氣合病,而成腳氣之的象。實與水土有關,此今日西醫所以有易地療養之說也。
療法 外臺所立治腳氣諸方,多從風寒濕三氣合治,最為精詳周到,今宗其法為治。用雞鳴散加蒼朮、苓、瀉以疏壅利濕,羌、防、薑、附以祛風散寒,一舉而數害皆備,則其病未有不除者矣。
處方 蘇葉(二錢) 木瓜(二錢) 建瀉(錢半) 附子(錢半) 吳萸(一錢) 橘皮(錢半) 蒼朮(錢半) 羌活(錢半) 檳榔(二錢) 赤苓(三錢) 防風(錢半) 乾薑(一錢)
效果 服二帖,足脛腫漸消,麻痹亦減,步履有力,更服三帖而瘳。
廉按:濕為腳氣主因,或挾風寒,或挾暑濕,隨時令而各有所因,醫必按其各因之主要點,對症發藥,效如桴鼓。此案雖屬濕腳氣,而陰寒甚重,故於雞鳴散中加入姜附,為治此症之的對良方。案中發明原因脈理,亦有見地。
腳氣上衝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陳乃猷,年三十八歲,鄉農,江西人。
病名 腳氣上衝。
原因 平素嗜浴水,坐濕地,而漸成此病。
證候 足脛痠痛,麻痹不仁,行步艱難,四肢皆冷,忽然心胸悶亂,不識人事而昏厥。
診斷 脈兩寸雖浮,而兩尺沉微欲絕,此腳氣衝胸之危候,氣返則生,不返則由厥而脫矣。
療法 急用朮附湯,加黑錫丹、牛膝、加皮、檳榔等溫鎮沖納為君,佐沉香、茴香平其沖逆,使麻痹得通,厥逆得平,始為化凶轉吉。
處方 泗安蒼朮(錢半) 黑附塊(一錢) 生淮牛膝(三錢) 五加皮(三錢) 海南檳榔(三錢) 小茴香(一錢) 上沉香(八分) 黑錫丹(一錢,包煎)
效果 一劑即神蘇而厥止。去黑錫丹,再進三劑,手足轉溫,精神清爽。終用六斤丸(木瓜、牛膝、天麻、杞子、淡蓯蓉、鹿角膠各一斤,蜜丸),每服二錢,調理旬余除根。
廉按:此治陽為陰逼,腳氣陰厥之捷效方法。若畏其藥猛而不敢服,轉瞬由厥轉脫,不及挽救矣。凡病家遇此種劇烈危症,全在主方有人也。
腳氣衝心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何評云,年五十八歲,住汕大德里街。
病名 腳氣衝心。
原因 花酒恣飲,年老血氣衰弱,不勝其濕,毒發而為腳氣衝心。
證候 呼吸似無,心跳尚微,覺心下痰氣高聳,昏厥不語。
診斷 棺衾置前,預備入殮,兒媳環哭,延余診本以冀萬一。按診已無,只有打聽二診,打其胸腹脹實,有雜音,聽其心久而有一跳,手足未盡冷,且其病先由腳痛起,胸有痰積,此症俗名百子痰打,書名腳氣衝心。前醫誤腳氣為流火,敷以藥,所以痰氣攻心而作假死形也。
療法 先止其兒媳哭,以免喧擾。用二人扶起病者,運用人工呼吸法,以蒜艾炙其下患部,以野葛膏摩擦其上患部,俟痰氣散,心臟能活動,呼吸能接續,急煎樸香檳湯灌之,下用腳踏丸,以發其汗,繼續服後方愈,後令服四斤丸,以斷其再發。
處方 野葛(三兩) 蛇含草(三兩) 防風(三兩) 草烏頭(二兩) 桔梗(二兩) 茵芋葉(二兩) 川椒(一兩) 乾薑(二兩) 巴姜(二兩) 升麻(二兩) 細辛(二兩) 雄黃(二兩) 犀角(二錢) 鱉甲(一兩)
共為粗末,酒四斤,浸四日,以豬脂五斤熬藥,須慢火頻攪,勿令焦黑。俟滴水成珠,以絹濾去渣滓,入樟腦二兩,冰片二錢,麝香四分,磁瓶封固,待用,名野葛膏。以摩患部,為治腳氣要術。
次方 腳踏丸方
生草烏(三兩) 樟腦(二兩)
醋糊為丸,如彈丸大,每置一丸於爐中,病者足踏之,衣被蓋覆身上,以汗出如涎為效。
三方 樸香檳湯方
貢厚朴(一兩) 廣木香(一兩) 花檳榔(一兩)
四方 廣木香(二錢) 花檳榔(三錢) 防己(二錢) 郁李仁(三錢) 桑白皮(二錢) 赤茯苓(六錢) 大腹皮(二錢) 紫蘇(二錢) 廣陳皮(二錢) 秦艽(三錢)
五方 祠半夏(二錢) 桑白皮(二錢) 檳榔(二錢) 旋覆花(二錢) 草烏(二錢) 射干(二錢) 赤茯苓(四錢) 黑牽牛(六錢) 前胡(二錢) 漢木通(二錢) 秦艽(三錢)
六方 黑牽牛(四錢) 花檳榔(二錢) 瓜蔞仁(二錢) 豨薟草(三錢) 春根藤(三錢) 石龍芮(二錢) 祠半夏(二錢) 赤茯苓(四錢) 乾地龍(二錢) 葶藶(三錢)
七方 四斤丸方
川牛膝(一斤) 宣木瓜(一斤) 肉蓯蓉(一斤) 明天麻(一斤)
酒四斤,浸一日,曬乾為末,用浸過藥之酒,熬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效果 三星期愈,服四斤丸二服,迄今六十餘,體健異常。
廉按:學識嶄新,處方奇特,堪為腳氣衝心症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第五卷 操淫病案
風燥傷衛案(內科)
鄭惠中(住杭州)
病者 陳漢山,年二十四歲,住杭縣定南鄉。
病名 風燥傷衛。
原因 立冬前西風肅殺,燥氣流行,感其勝氣而發病。
證候 頭脹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氣逆胸懣,身熱唇燥,肌膚乾槁。
診斷 脈右浮滑,左弦澀,舌苔白薄。弦則為風,澀則為燥,滑則為痰。脈證相參,乃感秋涼之燥風,即徐洄溪所謂病有因風而燥者,宜兼治風是也。
療法 《內經》謂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故以杏仁之微苦溫潤為君,生白芍之微酸,桂枝木之微辛為臣,時至秋燥,每多咳逆,故佐前、桔以宣肺,使蜜棗以潤肺,肺氣宣暢,則燥氣自然外解矣。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白芍(錢半) 桂枝木(八分) 前胡(二錢) 苦桔梗(一錢) 蜜棗(一枚,擘)
次診 連進兩劑,鼻塞通而頭痛止,微汗出而寒熱除,惟咳嗽胸懣依然,脈左雖柔,右仍浮滑,此燥邪不去,則肺不清,肺不清,則咳悶不止。治以疏肺消痰,仿程氏止嗽散加減。
次方 甜杏仁(三錢,去皮) 蜜炙橘紅(一錢) 紫蔻(三錢) 蜜棗(一枚,孽) 炒蔞皮(二錢) 蜜炙百部(錢半) 蘇子(錢半) 金橘脯(兩枚,切片)
效果 三劑後,咳嗽大減,胸懣亦除,寢食精神復舊。後以橘紅、麥冬泡湯代茶,辛以通氣,甘以潤肺,忌口一旬,調理而痊。
廉按:沈氏目南謂燥氣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秋燥之勝氣也。勝氣多由於冷風,方用桂枝杏仁湯加減,深合經旨。接方用止嗽散增損,亦屬涼燥犯肺,氣逆痰嗽之正方。
涼燥犯肺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單增康,年三十六歲,業商,住單港。
病名 涼燥犯肺。
原因 秋深初涼,西風肅殺,適感風燥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而塞,狀類風寒,惟唇燥嗌乾,於咳連聲,胸滿氣逆,兩脅串疼,皮膚干痛。
診斷 脈右浮澀,左弦緊,舌苔白薄而干,捫之戟手。此《內經》所謂「大涼肅殺,華英改容,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是也。
療法 遵經旨以苦溫為君,佐以辛甘,香蘇蔥豉湯去香附,加杏仁、百部、紫菀、前胡、桔梗等,溫潤以開通上焦,上焦得通則涼燥自解。
處方 光杏仁(三錢) 蘇葉梗(錢半) 新會皮(錢半) 紫菀(三錢) 前胡(錢半) 鮮蔥白(四枚) 淡香豉(三錢) 炙百部(錢半) 桔梗(一錢) 炙草(六分)
次診 兩劑後,周身津津微汗,寒熱已除,脅痛亦減。惟咳嗽不止,痰多氣逆,胸前滿悶,大便燥結,脈右浮滑,左手弦緊已除,舌苔轉為滑白,此肺氣之膹郁,雖已開通,而胸腹之伏邪,尚多閉遏也。治以辛滑通潤,流利氣機,氣機一通,大便自解。用五仁橘皮湯加蔞、薤。
次方 甜杏仁(四錢,去皮,杵) 柏子仁(三錢,杵) 生薑(四分) 拌搗全爪蔞(五錢) 松子仁(三錢,去皮,杵) 栝蔞仁(四錢,杵) 干薤白(二錢,搗) 蜜炙橘紅(一錢)
效果 一劑而便通咳減,再劑而痰少氣平。後用清金止嗽膏,日服兩瓢,調養數日而痊。
附清金止嗽膏方
藕汁、梨汁(各四兩) 薑汁、蘿蔔汁、白蜜(各三兩) 巴旦杏仁(去皮)、川貝(去心,各二兩) 磁瓶內炭火熬膏,不時噙化。
康按: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故春分以後風濕暑濕之證多,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秋分以後風燥涼燥之證多。若天氣睛暖,秋陽以曝,溫燥之證反多於涼燥。前哲沈氏目南謂性理大全,燥屬次寒,感其氣者,遵《內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蘇散加味,此治秋傷涼燥之方法也。葉氏香岩謂秋燥一症,初起治肺為急,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若果有暴涼外束,只宜蔥豉湯加杏仁、蘇梗、前胡、桔梗之屬。此案初方,悉從葉法加減,接方五仁橘皮湯加蔞、薤,方皆辛潤滑降,穩健有效。惟初起雖屬涼燥,繼則漸從熱化,故終用清金止嗽膏以收全功。
溫燥傷肺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敬賢,年三十五歲,業商,住南街柴場弄。
病名 溫燥傷肺。
原因 秋深久晴無雨,天氣溫燥,遂感其氣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疼身熱,乾咳無痰,即咳痰多稀而黏,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乾唇燥,胸懣脅疼,心煩口渴。
診斷 脈右浮數,左弦澀,舌苔白薄而干,邊尖俱紅。此《內經》所謂「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是也。
療法 遵經旨以辛涼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 冬桑葉(三錢) 生石青(四錢,冰糖水炒) 原麥冬(錢半) 瓜蔞仁(四錢,杵) 光杏仁(二錢) 南沙參(錢半) 生甘草(七分) 制月石(二分) 柿霜(錢半,分沖)
先用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雅梨皮一兩,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 連進辛涼甘潤,肅清上焦,上焦雖漸清解,然猶口渴神煩,氣逆欲嘔,脈右浮大搏數者,此燥熱由肺而順傳胃經也。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甘寒清鎮以肅降之。
次方 生石膏(六錢,杵) 毛西參(錢半) 生甘草(六分) 甘蔗漿(兩瓢,沖) 竹瀝夏(錢半) 原麥冬(錢半) 鮮竹葉(卅片) 雅梨汁(兩瓢,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鮮茅根二兩(去皮)、鮮刮竹茹三錢,煎湯代水。
三診 煩渴已除,氣平嘔止,惟大便燥結,腹滿似脹,小溲短澀,脈右浮數沉滯。此由氣為燥郁,不能布津下輸,故二便不調而秘澀,張石頑所謂燥於下必乘大腸也。治以增液潤腸,五汁飲加減。
三方 鮮生地汁(兩大瓢) 雅梨汁(兩大瓢) 生萊菔汁(兩大瓢) 廣鬱金(三支,磨汁約二小匙) 用淨白蜜一兩,同四汁重湯燉溫,以便通為度。
四診 一劑而頻轉矢氣,二劑而暢解燥矢,先如羊糞,繼則夾有稠痰,氣平咳止,胃納漸增,脈轉柔軟,舌轉淡紅微干。用清燥養營湯調理以善其後。
四方 白歸身(一錢) 生白芍(三錢) 肥知母(三錢) 蔗漿(兩瓢,沖)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五分) 天花粉(二錢) 蜜棗(兩枚,孽)
效果 連投四劑,胃漸納穀,神氣復元而愈。
廉按:喻西昌謂《內經》生氣通天論:「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即「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條指燥病言明甚。至若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筋攣,驚駭,丈夫㿗病,婦人少腹痛,目眯眥瘡,則又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而要皆秋傷於燥之徵也。故治秋燥病須分肺肝二臟,遵《內經》「燥化於天,熱反勝之」之旨,一以甘寒為主,發明《內經》「燥者潤之」之法,自制清燥湯,隨症加減,此治秋傷溫燥之方法也。此案前後四方,大旨以辛涼甘潤為主,對症發藥,藥隨症變,總不越葉氏上燥治氣、下燥治血之範園。
燥咳案(內科)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陳周溪,年近四旬,身體強盛,廣德屠宰稅經理,住本城。
病名 燥咳。
原因 時值秋燥司令,先患房事,後宴會,酒罷當風而臥,醒則發咳。
證候 乾咳無痰,胸膺板悶,胃脘拒按,口乾喜冷,日晡發熱,夜不安寐。
診斷 六脈強直有力,舌苔黃燥。合病因脈象斷之,乃肺燥胃實也。先以清燥活痰藥投之,不應。繼以消導豁痰藥治之,轉劇。此由時值燥令,胃腸積熱化燥,燥火橫行,宜其無濟也。
療法 大承氣湯合調胃法,君以苦寒蕩積之大黃,佐以鹹寒潤燥之芒硝,臣以苦辛開泄之樸實,少加甘草以緩硝黃之峻為使。
處方 川錦紋(一兩,酒洗) 川卷樸(三錢) 炒枳實(三錢) 玄明粉(三錢) 生甘草(錢半)
上藥先煎,後納玄明粉,俟玄明粉溶化,去滓頓服。
效果 服一劑,下燥屎數十枚,其病霍然。改用清燥救肺湯二劑,以善其後。
廉按:燥之一證,有由風來者,則十九條內「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也;有由濕來者,則十九條內「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風為陽邪,久必化燥,濕為陰邪,久亦化燥,並且寒亦化燥,熱亦化燥,燥必由他病轉屬,非必有一起即燥之證,《內經》所以不言燥者,正令人於他症中求而得之,由是而證以經文,及《傷寒論》各病,則凡六經皆有燥證。嘉言所制清燥救肺湯一方,獨指肺金而言,斷不足以概之。若言六經之燥,則惟陽明一條最為重候。蓋手足陽明之胃大腸正屬燥金,為六氣之一,而可獨指肺金為燥哉?嘉言惟不識十九條之皆可以求燥證,故不知十九條之所以無燥證耳。至補出秋燥一層,自有卓見,不可沒也。此案卻合胃大腸燥金為病,清燥消滯,其何濟乎!斷證既明,放膽用三一承氣湯,苦溫平燥,鹹苦達下,攻其胃腸燥實,善後用清燥救肺,先重後輕,處方用藥,步驟井然。
燥咳案(內科)
柳貫先(住鎮江城外山巷)
病者 郎君,年六十三歲,鎮江丹徒縣人,住本城內。
病名 燥咳。
原因 中年失偶,身長而瘦,木火體質,適感秋燥而發病。
證候 乾咳喉癢,胸脅刺痛,頭脹肌熱,鼻流濁涕。
診斷 舌紅苔干,脈浮而數。乃溫燥引動肝熱沖肺也。
療法 潤肺清肝,用桑葉、二母、蔞、蘆為君以清燥救肺,竹茹、瓜絡、夏枯、蘇子為臣以清絡平肝,佐以薄荷、梨皮之辛涼甘潤以疏風燥,使以生甘草調胃和藥。
處方 霜桑葉(二錢) 紫蘇子(一(錢 蘇薄荷(五分) 生甘草(五分) 夏枯草(二錢) 栝蔞皮(二錢) 肥知母(錢半) 川貝母(三錢) 淡竹茹(三錢) 水蘆根(一兩) 雅梨皮(五錢) 絲瓜絡(三錢)
效果 服二帖,即熱退咳減。原方去薄荷、蘇子,加鮮石斛三錢,青蔗漿兩瓢,增液養胃而痊。囑其日服藕粉,以調養而善後。
廉按:此外感溫燥之咳,故專用清泄以肅肺,方亦輕靈可喜。
孕婦燥咳案(產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宋寶康之妻吳氏,年三十四歲,住本城南街。
病名 孕婦燥咳。
原因 妊已七月,適逢秋燥司令,首先犯肺而發。
證候 初起背寒乾咳,咳甚無痰,喉癢脅疼,甚至氣逆音嘶,胎動不安,大便燥結。
診斷 脈右浮滑搏指,左弦滑數,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此《內經》所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似子瘖而實非子瘖,子瘖當在九月,今孕七月,乃由燥氣犯肺,肺氣鬱而失音,所以經謂「諸氣膻郁,皆屬於肺」也。
療法 當從葉氏上燥治氣,辛涼宣上。故用桑、菊、荷、蒡疏肺清燥為君,蔞、貝潤肺活痰為臣,佐以雞子白、雅梨皮開其音,使以嫩蘇梗安其胎,庶幾肺氣舒暢,而痰松音揚,胎氣自安矣。
處方 冬桑葉(二錢) 薄荷葉(八分) 栝蔞皮(二錢) 雞子白(一枚,後入) 白池菊(二錢) 牛蒡子(錢半) 川貝母(二錢) 雅梨皮(一兩)
次診 連進三劑,音清咳減,咳痰亦鬆。惟大便五日不通,脘腹脹滿,口乾喜飲,不能納穀,脈仍搏數,舌邊尖尚紅,捫之仍干。法當內外兼治,外用蜜煎導以引之,內用五仁湯加減以通潤之。
次方 松子仁(四錢,杵) 炒麻仁(三錢,杵) 甜杏仁(三錢,去皮) 柏子仁(三錢,杵) 瓜子仁(二錢) 金橘脯(二枚,切片) 蘿蔔汁(一瓢,煎湯代水)
先用淨白蜜一瓢,煎湯代水。
三診 一劑而頻轉矢氣,再劑而大便通暢,腹脹頓寬,咳痰雖鬆而咳仍不止,左脅微痛。幸口燥已除,胃能消穀,脈數漸減,舌紅漸淡,可進滋燥養營湯,沖潤肺雪梨膏,保胎元以除咳。
三方 白歸身(錢半) 生白芍(三錢) 蜜炙百部(錢半) 蜜棗(一枚,剪)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五分) 蜜炙紫菀(三錢) 金橘脯(一枚,切片) 葉氏潤肺雪膏(一兩,分沖)
效果 連服四劑,音揚咳止,胃健胎安而愈。
廉按: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主之。此案孕婦病燥,較男子燥證為難治,初中末三方,皆對症發藥,層次井然,且無一犯胎之品,非率爾處方者可比。
燥咳咯血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小毛之妻徐氏,年廿三歲,住琶山村。
病名 燥咳咯血。
原因 肝經素有鬱火,秋分後,適被燥熱上逼,頓致咯血。前醫曾用三黃瀉心湯沖京墨汁,送服參三七,兩劑不應,特來邀診。
證候 初起喉癢乾咳,氣逆胸悶,兩脅串疼。繼即咯血鮮紅,多至兩碗,三日不止,頭暈目閉,面赤足冷,息粗難臥,神煩少寐。
診斷 脈左沉弦澀,右洪大搏數,舌嫩紅微干。予斷之曰,此由燥火傷肺。肺絡傷則血上溢,病勢甚危,最防氣隨血脫。幸而重按兩尺脈尚有根,或可挽回。
療法 苦寒瀉火不應,當易甘寒清燥,冀其寧絡止血,和胃保肺,肺氣肅降則血自止。借用顧曉瀾先生八汁飲意,以救濟之。
處方 甘蔗汁(一酒杯) 鮮蘆根汁(一酒杯) 生萊菔汁(半酒杯) 生池藕汁(一酒杯) 雅梨汁(一酒杯) 鮮荷葉汁(三匙) 生白果汁(二匙) 陳京墨汁(三匙)
先用七汁和勻,重湯燉溫,衝入京墨汁,不住口,緩緩灌之。
次診 昨進八汁,夜間得寐,血亦不來,神亦稍安。惟精神疲倦,懶於語言,狀似奄奄一息,脈雖搏數漸減,右仍浮大,按之豁然而空,舌仍紅嫩,此由血去過多,防有氣隨血脫之變。議以益氣固脫為君,寧絡佐之。
次方 吉林參(七分,秋石水拌浸一時許) 左牡蠣(四錢,生打) 北五味(七粒,杵) 雅梨汁(一酒杯,沖) 大麥冬(錢半,辰砂染勻)花龍骨(三錢,生打) 甘蔗汁(一酒杯,沖) 生藕汁(一酒杯,沖)
三診 兩劑服後,精神漸振,胃喜納食,脈大漸斂,數象己除。惟咳痰不止,或帶血絲,或夾血珠,尚防有肺損之患。再仿顧松園先生法,用八仙玉液以善其後。
三方 生藕汁(一酒杯) 甘蔗汁(一酒杯) 清童便(一酒杯) 真柿霜(錢半) 雅梨汁(一酒杯) 蘆根汁(一酒杯) 茅根汁(一酒杯) 雞子白(三枚) 重湯燉溫,頻頻服之。
效果 連服八日,咳痰已除,火平血寧,精神恢復而痊。
廉按:葉香岩先生云:咯血脈右大者,治在氣分。今則內因肝火爍肺,外因燥熱侵肺,是先由氣分熱熾,而後劫傷血管,血管破裂,所吐雖是血,其病實在氣,故初方一派甘寒潤降,氣藥居多,血藥為佐,蓋病由氣分波及血分,治法自當重氣而輕血也。《內經》云:「熱傷氣。」氣分熱灼之後,焉得不虛,人參在所必需。然恐肺熱還傷肺,故用秋石以拌浸之。且有龍、牡、五味之收斂血管,麥冬、三汁之甘涼潤降,則人參不患其升動矣。三方八仙玉液,為松園得意之方,謂癆損之咳,擇而用之,亦有特效。觀此,則是案可為治虛燥咯血之概要矣。
燥咳頭暈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姓婦,年三十餘歲,住南池。
病名 燥咳頭暈。
原因 素體血虛肝熱,時逢秋燥,燥氣逗引,陡發乾嗆而兼暈。
證候 燥咳噁心,氣逆頭眩,鼻中氣如火熱,咽乾神煩,夜寐盜汗,汗出即醒,醒則氣咳,咳甚則暈。
診斷 脈右寸浮澀,左關虛數而弦,細按兩尺,尚有根氣,舌乾少津。此由時令之燥氣挾肝經之燥火,互相上蒸,沖肺則氣逆乾咳,沖腦則頭暈目眩,病勢甚為可慮。幸而脈尚有根,兩顴不紅,聲不嘶而音不啞,不致釀變癆瘵,耐心調養,尚可挽回。
療法 欲保肺藏之氣液,當先清肺經之燥熱,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 生桑皮(五錢) 冬桑葉(三錢) 生石膏(三錢) 原麥冬(一錢) 生甘草(五分) 地骨皮(五錢) 甜杏仁(三錢,杵) 毛西參(一錢) 枇杷露(一兩,分沖) 雅梨皮(一兩)
次診 兩劑後鼻中氣熱己除,氣逆乾咳亦緩。惟夜寐仍有盜汗,神煩頭暈依然,脈舌如前。姑用吳氏救逆湯,甘潤存津,介潛鎮攝。
次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五錢) 細生地(三錢) 化龍骨(三錢,生打) 原麥冬(錢半) 炙甘草(八分) 炒麻仁(二錢) 左牡蠣(五錢,生打)
三診 三進甘潤介潛,頭暈已除,盜汗亦止。惟火升氣咳,痰不易出,即強咳出一二口,稀沫稠黏,喉中有血腥氣,右寸脈轉浮數,左弦軟虛數同前,舌兩邊潤,中心仍於,正如綺石所謂肺有伏逆之燥火,膈有膠固之燥痰也,姑仿顧松園先生法,清金保肺湯以消息之。
三方 桑白皮(五錢) 生甘草(七分) 野百合(錢半) 京川貝(四錢,去心) 地骨皮(五錢) 原麥冬(一錢) 款冬花(三錢) 生薏苡(三錢)
先用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鮮白茅根(二兩,去皮),煎湯代水。
四診 連投清金潤燥,降氣化痰,咳雖減而不除,痰已松而易出,血幸不咯,神亦不煩,脈轉滑數,舌變嫩紅。病者云:恐久嗆成癆,何不用人參以益肺氣?愚謂參固為益氣正治之藥,然今尚肺火熾盛,驟進人參,最防肺熱還傷肺。故前投清金潤燥之藥,清肺熱,即所以救肺氣,亦為益氣之法也。仍守前方,加西洋參錢半,鮮石斛三錢。
五診 四劑後餘症均減,僅有早起咳痰,惟不食則餔,得食則緩,食後咳嗆全無。診脈右關虛弱,左關沉細微數,此由胃陰肝血兩虧,中虛無砥柱之權,仿仲聖諸虛不足,先建其中,去過辛過溫之品,但用建中之法,而變建中之方,庶不致助肝陽以爍肺津矣。
五方 淮山藥(三錢,生打) 提麥冬(錢半) 炒白芍(二錢) 陳南棗(二枚) 青皮甘蔗(兩節) 川石斛(三錢) 廣皮白(一錢) 清炙草(五分) 飴糖(三錢) 鮮建蘭葉(三片,後入)
效果 六進建中方法,胃健咳止,精神復舊。後用人參固本丸(潞黨參、生熟地各四兩,天麥冬各二兩,蜜丸如小桐子大,玫瑰花三朵,泡湯送下。)調補一月而痊。
廉按:此即喻西昌所謂身中之燥與時令之燥互結不解,必緩調至燥金退氣,而肺乃得寧,咳可痊愈。案中前後五方,悉本前哲成方脫化而來,無一杜撰之方,殊堪嘉尚。
燥咳似癆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室女朱姓,年十五歲,住南門外朱家□。
病名 燥咳似癆。
原因 內因肝鬱經閉,外因時逢秋燥,遂病乾咳不止,專門產科作郁癆治,服過逍遙散加減,已十餘劑。病勢增劇,來延予治。
證候 面黃肌瘦,唇燥咽乾,懶言神倦,便結溲赤,夜間潮熱,逢寅卯時,燥咳無痰,胸脅串疼,至天將明,寐時盜汗出而身涼,經停三月,飲食漸減。
診斷 脈右浮澀,左沉弦澀,按之尚有胃氣,舌紅兼紫。此由肝鬱氣窒,以致血瘀,瘀血化火,沖肺作咳,似癆嗽而尚非真癆也。
療法 姑先用解鬱養營,以消息之。
處方 瓜蔞仁(三錢,炒) 干薤白(錢半) 焦山梔(二錢) 粉丹皮(錢半) 真新絳(錢半) 蘇丹參(三錢) 京川貝(三錢,去心) 廣鬱金(二錢,磨汁,沖) 地骨皮露(一兩,分沖)
次診 連服三劑,二便通暢,飲食大增,潮熱盜汗漸減,脈象亦漸流利,解鬱養營,幸中病機。惟咳久不止,恐將成癆。再照前方去蔞、薤,加歸身一錢,鮮生地五錢,外用紫菀噙化丸三粒,以通降之。
次定丸方 紫菀(五錢) 鮮枇杷葉(五錢,去毛,炒香) 生桑皮(三錢) 甜杏仁(三錢,去皮) 款冬花(三錢) 絳通(錢半) 醋炒生川軍(錢半) 蜜丸,如櫻桃核大,每夜噙化三丸。
三診 三劑後潮熱盜汗已止,乾咳十減八九,面黃漸潤,精神頗振,脈亦漸起而流利,舌紫亦退,轉為紅活。仍用前方,煎送當歸龍薈丸錢半,仲景䗪蟲丸錢半。
四診 連進四劑,諸恙俱痊,寢食精神復舊。惟少腹隱隱作痛,此經水將通之候,脈象流利,兩尺尤滑,其明徵也。改用寇氏澤蘭湯合柏子仁丸加減。
四方 澤蘭葉(三錢) 生赤芍(二錢) 延胡索(錢半,酒炒) 生淮牛膝(三錢) 全當歸(三錢,酒洗) 柏子仁(三錢) 陳艾葉(二分) 雞血藤膏(錢半,烊化,沖) 卷柏(錢半) 廣鬱金(二錢,磨汁,沖)
效果 連進四劑,經通脈和,寢食俱增而痊。
廉按:肝鬱氣窒以致血瘀者,必先疏暢其氣,故首用蔞、薤以宣通上焦之氣鬱。郁久必從火化,內應乎肝,故繼入當歸龍薈丸合仲景䗪蟲丸直瀉肝經之鬱火以通其經。迨郁解火清,經水有流動之機,然後用溫通消瘀因其勢而利導之。前後治法,層次井然,可為似癆非癆者進一解。
燥咳動沖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君,年三十二歲,業商,住南門外。
病名 燥咳動沖。
原因 內因腎虛肝旺,外因秋燥司令,一感觸而衝動作咳。前醫連進清燥救肺湯加減(方中人參用太子參),約八劑,而終歸無效,來延予診。
證候 初起咳逆無痰,喉癢咽乾,夜熱咳甚,動引百骸。繼則臍旁衝脈,動躍震手,自覺氣從臍下逆沖而上,連聲頓咳,似喘非喘。
診斷 脈左細澀,右反浮大,按之虛數,舌紅胖嫩。此喻嘉言所謂時至秋燥,人多病咳,而陰虛津枯之體,受傷獨猛,亦即王孟英所謂肺氣失降腎氣失納之沖咳也。
療法 首當潛陽鎮沖,故以三甲、石英為君,其次育陰滋燥,故以膠、麥、地、芍為臣,佐以款冬,使以冰糖,為專治乾咳而設,庶幾潛鎮攝納,納氣歸原,則氣納沖平,不專治咳而咳自止矣。
處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龜甲心(四錢,生打) 生鱉甲(四錢,打) 生款冬(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五錢) 原麥冬(二錢) 奎冰糖(三錢)
先用大熟地八錢(切絲)、秋冰三分,開水泡四湯碗,同紫石英一兩,煎取清湯,代水煎藥。
次診 每日兩煎,連投四劑,使水升而火降,故咽乾喉癢均除,俾氣納而沖底,故頓咳連聲大減。惟脈仍虛數,舌尚胖嫩,此伏燥之所以難滋,而陰虛之所以難復也。仍守原方,重加石斛,耐心調補,以靜養之。
次方 原方去石英,加鮮石斛五錢,同切絲大熟地,煎湯代水。
三診 連進六劑,衝動已平,夜熱亦退,胃納大增,精神頗振,晨起略有單聲咳,脈雖虛而不數,舌雖紅而不胖。病勢幸有轉機,藥餌尚需調補,議以六味地黃湯加減,善其後以復原。
三方 春砂仁(二分) 拌搗大熟地(五錢) 野百合(二錢) 大蜜棗(兩枚,擘) 山萸肉(三錢) 生淮山藥(三錢,打) 原麥冬(三錢) 金橘脯(兩枚,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