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齒類要
- 作者
- 薛己
- 朝代
- 明
- 年份
- 公元1528年
- 底本
- 日本承應三年(1654年)刊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繭唇一
《內經》云:脾氣開於口。又云:脾之榮在唇。蓋燥則干,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症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結去,反為翻花敗症矣。
治驗
州守劉克新患繭唇,時出血水,內熱口乾,吐痰體瘦,腎虛之症悉具,用濟陰地黃丸,年許而愈。
一儒者因勞役感冒,唇生瘡,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之類而愈。後復作,彼仍用前藥,益甚。腹中陰冷,余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
儒者楊國華,因怒,唇口兩耳腫痛,寒熱。余謂怒生熱,熱生風,用柴胡山梔散,數劑而愈。
一男子素善怒,唇腫脹,服清胃等藥,時出血水,形體骨立。余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桔梗,月餘唇腫漸消,元氣漸復。又以四物加柴胡、炒梔、丹皮、升麻、甘草數劑,乃去梔加參、術而痊。
一婦人懷抱久郁,或時胃口嘈辣,胸膈不利,月水不調而衰少,日晡發熱,食少體倦,唇腫年餘矣。余用歸脾湯如薑汁、炒黃連、山梔,少佐吳茱萸。嘈辣頓去,飲食少進,乃去黃連,加貝母、遠志。胸膈通利,飲食如常,又用加味逍遙散、歸脾湯,間服百餘劑,月水調而唇方愈。
一婦人懷抱久郁,患繭唇,雜用消食降火,虛症悉具,盜汗如雨,此氣血虛而有熱也。用當歸六黃湯、內黃芩、連、柏俱炒黑,二劑而盜汗頓止。乃用歸脾湯、八珍散兼服,元氣漸復。更以逍遙散、歸脾湯,間服百餘劑而唇亦瘥。
一婦人唇裂內熱,二年矣。每作服寒涼之劑,時出血水,益增他症,余用加味清胃散而愈。後因怒,唇口腫脹,寒熱而嘔,用小柴胡,加山梔、茯苓、桔梗,諸症頓愈。復用加味逍遙散而康。
一婦人善怒,下唇微腫,內熱體倦。用化痰藥,食少作嘔,大便不實,唇出血水;用理氣消導,胸膈痞滿,頭目不清,唇腫經閉;用清胃行血,肢體愈倦,發熱煩躁,涎水湧出。余曰:此七情損傷肝脾,誤行克伐所致。遂用濟生歸脾湯,食進便實;用加味逍遙散,腫消熱退;用補中益氣湯,脾健涎止。後因怒,寒熱耳痛,胸膈脹悶,唇焮腫甚。此怒動肝火,而傷陰血,用四物合小柴胡加山梔頓愈。又因怒,脅乳作脹,肚腹作痛,嘔吐酸涎,飲食不入,小水不利。此怒動肝木而克脾土,用補中益氣加川芎、芍藥而愈。又勞役怒氣,飲食失節,發熱喘渴,體倦不食,下血如崩,唇腫熾甚。此肝經有火,不能藏血,脾經氣虛,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加炒黑山梔、芍藥、丹皮而愈。
一男子內熱作渴,咳唾痰涎,大便乾澀,自喜壯實,問治於余。余曰:此脾腎陰虧陽旺之症,當壯水之主。不信,自服二陳、芩、連之類。次年下唇漸腫,小便赤澀,執守前藥,唇出血水,大便黑塊,小便淋瀝,請余往治。余曰:大便結黑,小便淋瀝,肝腎敗也;唇口腫白,脾氣敗也;辭不赴,竟歿。
一婦人月經不調,兩足熱,年餘後而身亦熱,勞則足腿痠疼。又年餘,唇腫裂痛。又半年,唇裂出血,形體疲倦,飲食無味,月水不通,唇下腫如黑棗。余曰:此肝脾血虛火症。彼不信,用通經等藥而死。
一婦人善怒,唇腫,或用消毒之藥,唇脹出血,年餘矣。余曰:須養脾胃滋化源,方可愈,彼執用前藥,狀如翻花瘤而死。
口瘡二
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如丹皮、五味、麥門。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虧也,用加減八味丸。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從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朮、五味、麥門。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輕。
治驗
秋官趙君言,口舌生瘡,勞則體倦,發熱惡寒,此內傷氣血之症,用補中益氣加五味、麥門而愈。
進士劉華甫,口舌生瘡,午前熱甚,脈數而有力,用清心蓮子飲稍愈。更以四物二連湯全愈。後因勞役,日晡發熱,脈數而無力,用四物加參、朮、柴胡少瘥。但體倦口乾,再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武庫劉君,口舌生瘡,口乾飲湯,乃胃氣虛而不能化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朮散而痊。
廷評曲汝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也。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儒者費懷德,發熱,口舌狀如無皮,用寒涼降火藥,面赤發熱,作嘔少食,痰涎自出,此脾胃復傷虛寒而作也。用附子理中湯,以溫補脾胃;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乃愈。
一男子口糜爛,脈數無力,此血虛而有火,用四物,加茯苓、白朮,少用黃柏、知母,治之而痊。
地官李孟卿子新婚,口舌糜爛,日晡益甚,用八珍湯,加五味、麥門,而口瘡愈。更用加減八味丸,而元氣實。
一男子唇舌生瘡,口苦作嘔,小便淋澀,此肝脾火動,以小柴胡,加山梔、酸棗仁、遠志、麥門,諸症漸愈。但晡熱體倦,用四物、柴胡、山梔而愈。又加白朮、茯苓、炙草而安。
一儒者口苦而辣,此肺肝火症,先以小柴胡加山梔、膽草、茯苓、桑皮而漸愈。更以六君加山梔、芍藥而痊瘥。若口苦脅脹,小便淋瀝,此亦肝經之病,用六味丸,以滋化源。
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咸,此腎經虛熱,余用六味丸悉瘥。
一婦人口苦脅脹,用小柴胡、山梔、黃連少愈。更以四君子加芍藥、當歸、柴胡而瘥。
一婦人每怒口苦,發熱晡甚,以小柴胡合四物二劑。更以四物加柴胡、白朮、茯苓、丹皮而愈。
一婦人每怒則口苦兼辣,頭痛脅脹,乳內刺痛,此肝肺之火。用小柴胡加山梔、青皮、芎、歸、桑皮而安。後勞兼怒,口復苦,經水頓至,用四物加炒梔、炒膽草一劑,更以加味逍遙散而康。
齒痛三
齒者腎之標,口者腎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齒牙是也。徐用誠先生云:齒惡寒熱等症,本手足陽明經;其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其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濕熱胃火;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治法:濕熱甚而痛者,承氣湯下之,輕者清胃散調之;大腸熱而齦腫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則調胃丸清之;六鬱而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氣虛而痛者,補中益氣湯補之;思虛傷脾而痛者,歸脾湯調之;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主之;其屬風熱者,獨活散;大寒犯腦者,血芷散;風寒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病症多端,當臨症制宜。
治驗
宗伯毛三江,胃經虛熱,齒牙作痛,用補中益氣加熟地、丹皮、茯苓、芍藥尋愈。
廷尉張中梁齒動,或用清胃散,肢體倦怠,飲食少思,牙齒作痛。余曰:此脾腎虧損,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兼服。外用羌活散而愈。或牙根潰爛,如喜寒惡熱者,乃胃血傷也,用清胃散。若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用補中益氣湯。
楊考功齒動作渴,屬脾胃虛弱,陰火熾甚,用補中益氣加酒炒黑黃柏四劑,又服加減八味丸,諸症頓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愈。
王侍御齒搖齦露,喜冷飲食,此胃經濕熱。先用承氣湯以退火,又用清胃散以調理而齒固。繼而用六味丸以補腎水,羌活散以祛外邪,而尋愈。
王吏部。患齒痛,或用祛風等劑,更加寒熱體倦,懶食欲嘔。彼以為火盛。余曰:病因元氣不足,前藥復傷。遂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元氣復而諸症愈。
郭職方善飲,齒痛腮頰焮腫。此胃經濕熱,用清胃散加乾葛、荊、防而愈。
鄭吏部仲冬牙痛連腦,此腎經風寒所犯。用羌活附子湯一服即愈。此症不問冬夏,腎虛者多患之,急用此藥可瘳,緩則不救。
朱工部午後有熱,遇勞遺精,甚齒即痛。此脾腎虛熱。先用補中益氣送六味丸,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黨吏部齒根腫痛,焮連顋頰。此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湯即愈。
表兄顏僉憲牙痛,右寸後半指脈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腸積熱,當用寒涼之劑。自泥年高,服補陰之藥,呻吟徹夜。余與同舟赴京,煎涼膈散加荊、防、石膏,與服一鍾即愈。
大尹余時正素善飲,齒常浮痛,腹痛作瀉。此酒積傷脾。食後用清胃散,食前解醒湯而愈。
膳部鍾復齋,每勞心則齒縫脹而不能咀嚼,此元氣虛弱。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更用十全大補湯,雖勞不作。
儒者柴濟美善飲,牙蛀不生,或時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二劑,又以清胃散加山梔、葛根,外搽升麻散,其牙復出。
一男子晡熱內熱,牙痛齦潰,常取小蟲,此足三陰虛火,足陽明經濕熱。先用桃仁承氣湯二劑,又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患齒痛,飲食難化,大便不實。此脾腎不足。用還少丹而愈。
一男子每足發熱,牙即浮腫。此足三陰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不復作。
一男子齒浮作痛,耳面黧色,口乾作渴,日晡則劇。此脾虛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婦人因怒齒痛,寒熱作嘔,用清胃等藥益甚。此肝火傷胃,寒藥復傷。用六君子加芍藥、柴胡、山梔而愈。
一婦人胃中嘈辣,甚則熱痛,後患齒痛。此胃火生痰也。用二陳加芩、連下越鞠丸而瘳。
一婦人發熱齒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調。此脾經血虛所致。用逍遙散加升麻尋愈。後因怒復痛,仍以前藥加川芎而痊。
一婦人因怒,牙痛寒熱。用小柴胡加芎、歸、苓、朮、山梔而疼痛止,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
荊婦每產後,齒根皆動,必逾日乃止。後復懷妊,臨月時,立齋翁偶至,言及此症,留十全大補湯二劑,令產後煎服,齒不復動矣。果如言,愚奇其神異,敢綴數言,附之卷末。後有作者,皆得觀法焉,則先生之德,垂之永久矣。後學吳江史羊生頓首謹書。
貌云叔父芝岩先生,齒根浮腫,痛不可忍,命貌求治於立翁先生。翁曰:此痛齦浮而不動,屬於坤土,乃足陽明脈所貫絡也,因胃有濕熱故爾。用清胃散加山梔、玄參進一服,應手而瘥。貌謹記其梗概,以附醫錄,將俾後之學醫者,有所準則云。嘉靖丁未仲秋,晚眷生郁貌頓首拜書。
舌症四
經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臟皆有所屬;以症言之,五臟皆有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熱作渴,為中氣虛熱。若眼若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為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乾足熱,日晡益甚,為腎經虛火;若四肢厥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為命門火衰;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腸胃實火;若發熱惡寒,口乾喜湯,食少體倦,為脾經虛熱;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為脾經濕熱;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為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為脾經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為肝經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臨時制宜。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傍,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濂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慎之。
治驗
工部徐檢齋。口舌生瘡,喜冷飲食,或咽喉作痛,大便秘結。此實熱也。用清涼飲,治之而愈。
仲侍御多思慮,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藥,發熱便血,盜汗口乾,肢體日瘦。此脾氣虧損,血虛之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常作痛,小便頻數,舌裂痰盛。此腎水枯涸,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於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若關脈洪數有力,喜飲冷,小便黃,大便硬而自汁者,名中消,調胃承氣湯下之。
學士吳北川過飲,舌本強痛,言語不清,痰氣湧盛,肢體不遂。余作脾經濕痰治之而愈。
秋官鄭過飲,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
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藥,舌腫勢急。余刺舌尖及兩傍,出紫血杯許,腫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一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出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出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洪浮而數,此邪雖去而真氣愈傷。與補中益氣倍加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一婦人善怒,舌痛煩熱,用降火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脅作脹;服流氣飲,肚腹亦脹,經行不止。此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統血。用加味歸脾加麥門、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症,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梔;血虛者,用八珍加參、朮、柴胡、山梔、丹皮;虛甚須加炮姜。
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結,或皮膚赤暈。此大腸血虛風熱。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而愈。
一婦人冬患腦疽,腫痛熱渴,脈洪數實。余用清熱消毒散,潰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服奪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秘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梔、薄荷、連翹各二錢,生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乃消,更與犀角地黃湯而愈。
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麻。余曰:舌本屬脾土,肝木克之故耳。治以六君子加柴胡、芍藥而愈。
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壅,飲食如常,遇大風欲仆地。用補中益氣湯,及八味丸即愈。間藥數日仍作,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藥諸症方痊。
喉痹諸症五
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語言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咽痛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皆閉塞也。當辨內外表裡虛實而治之。若鄉村所患相同者,屬天行運氣之邪,治法當先表散。大忌酸藥搽點寒藥下之,恐郁其表於內,而不得出也。其病有二:
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到為喉痹。又云:少陽同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用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用陽毒諸方汗之可也。
其二屬陰濕。經云:太陰之盛,火氣內郁成喉痹。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用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屬陰毒,用陰毒法可汗之。
蕭山先生云:喉痹不惡寒,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症。宜硝石、青黛等寒藥降之,或膽礬等酸劑收之。韓祇和先生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先生云:兩寸脈實,為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故予遵此法以治前症,如鼓應桴也。
陳無擇治喉痹不語,用小續命加杏仁七個,煎服甚效。本草治中氣急喉痹欲死,白殭蠶為末,薑汁調下立愈。丹溪云:殭蠶屬火,而有土有水,得金氣而成。治喉痹者,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
陳藏器每治臟寒咽閉,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臍炮裂,以蜜塗炙,蜜入內,含之勿咽云云。
孫押班治都知潘元從喉閉,孫以藥半錢,吹入喉中,少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詣孫謝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藥不能療,贈金百兩,願求方以濟非常之急。孫曰:用豬牙皂角、白礬、黃連各等分,置新瓦上,焙乾為末,既授為方,不受所贈。
謙甫云:戊辰春鄉村病喉痹者甚眾,蓋前年終之氣,及當年初之氣二火之邪也。用甘結湯加芩、連、半夏、殭蠶、鼠黏子、葛根等劑發之,虛加參、耆、當歸之類。水漿不入,先用解毒雄黃丸,醋化灌之,痰出更灌薑汁,服前藥無不神驗。若用膽礬酸寒點過者皆不治,蓋邪郁不出故也。以上治法,《內經秘旨》救生之良法,故錄之,見《醫學綱目》。
治驗
廷評張汝翰,患喉痛,日晡益甚,此氣血虛而有熱,用八珍湯而愈。後每入房,發熱頭痛,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後不復作。
秋官葉,素陰虛,因怒忽喉痛,寒熱頭痛,項強目直,小便自出,此皆肝火之症。肝主筋膜,火主腫脹,火旺則血涸筋攣,自繫緊急,頸項如拔,陰挺痿痹,則小便自遺。遂刺患處出毒血,用四物、柴胡、山梔、玄參、甘草而蘇。再用六味丸料,以生肝血滋腎水,諸症悉愈。
太守葉,咽喉腫痛,痰涎不利,手足發熱,喜冷飲食,用清咽利膈湯二劑。不應,刺少商穴,喉少寬,痰從鼻出如膠,患處出紫血稍寬,至七日咳出穢膿而愈。
一儒者三場畢,忽咽喉腫閉,不省人事,喘促痰湧,汗出如水,肢體痿軟,脈浮大而數。此飲食勞役,無根虛火上炎,用補中益氣加肉桂,一劑頓蘇。
義士顧克明,咽喉作痛,至夜發熱,此肝腎陰虛之熱。用四物,加酒炒黑黃柏、知母、麥門、五味,治之而愈。後因勞咽喉腫閉,刺患處出血,用桔梗湯,吐痰而消。至仲夏乾咳聲嘶,作渴發熱,日晡足熱,用滋腎丸、加減八味丸,間服三月餘,喜其年富,謹疾得愈。
喉痛六
(附乳蛾、懸癰、楊梅瘡)
丹溪先生云:咽痛屬血虛,用四物加竹瀝。陰虛火上炎者,必用玄參;氣虛加人參、竹瀝。又云:咽喉腫痛有陰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者,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人參一味,濃煎,細細飲之,如作實症治之,禍在反掌。此發前人未發,救無窮之夭枉。余更以上焦風熱積熱,及膀胱陰虛等症,一二於後云云。
治驗
通府李朝用,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此上焦風熱,先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喉痛漸愈。又以玄參升麻湯,口舌遂愈。
地官黃北盤喉痛,作渴飲冷,大便不通,此上下表裡實熱。用防風通聖散,治之頓愈。
地官胡誠甫,咽喉燥痛,此腎經膀胱虛熱。用四物,加黃柏、知母、玄參,四劑少愈。更以人參固本丸,一劑不復發。
職方盧抑齋,咽喉腫痛,兩目矇昧,小便赤澀,此膀胱濕熱。用四苓散加黃柏、黃連、知母、茵蔯、防己,治之而頓愈。又用六味地黃丸而痊。
儒者王文遠,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則愈甚,余謂脾肺氣虛,膀胱有熱。以補中益氣加玄參、酒炒黑黃柏、知母稍愈,乃去黃柏、知母,加山茱萸、山藥乃瘥。
一儒者年逾五十,咽喉痛服涼藥,或過勞痛愈甚,此中氣虛熱。以補中益氣,加炒黑芩、連,四劑而愈,乃去芩、連,又數劑痊愈。
一儒者腳發熱,則咽喉作痛,內熱口乾,痰涎上湧。此腎經虧損,火不歸經。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痊愈。
一老人咽喉痛,小便數而赤,日晡尤甚,此膀胱陰虛,當滋化源。以補中益氣加酒炒黑黃柏、知母二味,四劑咽痛稍可,乃去二味加以山茱、山藥、麥門、五味,頓愈。
一男子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化,更用清咽利膈散而愈。
一男子素善飲,咽喉作痛,內熱作渴,小便不利,飲食如常。此膀胱積熱,用四苓散,加茵蔯、大黃,四劑諸症漸退。又用清心蓮子飲而安。
一星士,勞而入房,喉痛漸閉,痰涎上湧,四肢乍熱。此陰虛陽氣飛揚。用補中益氣加附子煎灌而愈。
憲副姜時川,癸卯冬就診於予,右寸浮數有力,口中有瘡。余曰:此胃火傳於肺也,當薄滋味慎起居。甲辰秋復就診,尺脈洪數而無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腎水,宜靜養以滋化源。彼云:今喉間及耳內,不時燥痛,肢體不時發熱,若無根之火殞無疑矣。後謂劉古峽云:立齋謂我之病可疑。至乙巳孟春。古峽謂余曰: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同餘往視,喉果腫潰脈愈洪大,或用瀉火之藥反速其歿。
云間吳上舍年逾五十,咽喉腫痛,或針出血,神思雖清,尺脈洪數,而無倫次,按之細微如無。余曰:有形而無痛,陽之類也,當峻補其陰,今反傷其陰血必死,已而果歿。蓋此症乃腎氣虧損,無根之火炎上為患,惟加減八味丸料煎服,使火歸源,庶幾可救。
府庠歸云橋之內,產後患喉痛,服清熱等劑益甚。余診之,屬膀胱經血虛也,蓋膀胱之內脈上行,至頸而還,用八珍湯加牡丹皮、柴胡、酒炒黑黃柏,二劑而愈。
嘉靖辛丑仲秋,大方憑几執筆就書,咽喉間偶有痰涎,遂左顧吐之,以未及合而頸骨如摧,莫能轉視,至夜增劇,潛發盜汗,手足麻冷,臥起必藉人扶持,稍動則痛連心腹,苦楚萬狀,不可勝數,如是者三四日。得立齋先生視之曰:此怒動肝火,膽得火而筋攣縮。以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以清肝火生膽血。一劑未竟日,而談笑舉動,一一如常矣。接見賓從,俱以為前日之病者罔也,先生之神妙,類多如此。惜乎,不肖疏怠蹇拙,不能盡述。姑以其親視者,筆之以為明驗耳。吳門晚學生沈大方履文再頓首謹書。
一婦人喉間作痛,兩月後而潰,遍身筋骨作痛,余以為楊梅瘡毒,先以萆薢湯,數劑而平,更以四物加萆薢、黃耆二十劑,諸症悉退。
一彌月小兒,口內患之,後延遍身,年餘不愈。以萆薢為末,乳汁調服,母以白湯調服,月餘而愈。余見《保嬰粹要》。
一男子先患喉痛,復發楊梅瘡。用輕粉等劑,愈而復發,仍服前藥,後又大發,上齶潰爛,與鼻相通,臂腕數顆,其狀如桃,大潰,年餘不斂,虛症悉見。余以萆薢湯為主,兼以健脾之劑,月餘而安。余見《外科樞要》。
諸骨稻穀發鯁七
治諸骨鯁,用苧麻根杵爛丸,彈子大,將所鯁物,煎湯化下。
一方魚骨鯁,用細茶、五倍子等分為末,吹入咽喉,立愈。
一方以犬吊一足,取其涎,徐徐咽之,即消。
又方白萼花根搗爛取汁,徐徐咽之,不可著牙。
治稻芒糠谷鯁喉,將鵝吊一足取涎,徐徐嚥下,即消。
治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但多食肥牛脂諸般肥肉等味,隨大便而下。
一方吞錢,燒炭末,白湯調下,數匙即出。或服蜜升許。或食茨菇,其錢自化。
治吞發繞喉不出,取自亂髮作灰,白湯調服一錢。
治吞鐵或針,用餳糖半斤濃煎,艾汁調和服之。
一方磁石,磨如棗核大,鑽眼,以線穿令吞喉間,針自引出,或吞錢金銀銅鐵,磁石須陰陽家用驗者。
治諸鯁咒法八
子和云:大凡魚骨麥芒,一切竹木刺鯁於喉間,及發絆不能下;用《道藏經》中一咒法:取東方無根水一碗,先以左手結三臺印,將水置印上,後將右手持一劍,訣於水上,虛書一龍字,密咒九遍;咒曰:吾從東方來,路傍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君治何物,專用此間水。連誦九遍,患者飲之,即愈。
誤吞水蛭九
治誤吞水蛭,食蜜即愈,試以活蛭投蜜中,即化為水,屢驗。一書云:井中生蛭,以白馬骨投之,即無,試之亦驗。水蛭即螞蝗也,雖死為末,見水復活,人吞之為害不小,治以前法,無不愈者。
諸蟲入耳十
治百蟲入耳,用鹽汁灌之,或蔥汁尤良,或豬肉少許,炙香置耳孔邊亦出;或用細蘆管入耳內,口吸之蟲隨出。
蜒蚰入耳,以鹽少許搽耳內,即化為水。
蜈蚣入耳,以雞肉置耳邊自出。凡蟲毒入腹作脹,飲好酪二升許,蟲化為水,而毒亦消矣。
蛇入七竅及蟲咬傷十一
凡蛇入七竅,劈開蛇尾,納川椒數粒,以紙封之,其蛇自出。更煎人參湯飲之,或飲酒食蒜,以解內毒。如被蛇咬,食蒜飲酒,更用蒜杵爛塗患處,加艾於蒜上灸之,其毒自解。凡毒蟲傷並效。
男女體氣十二
治腋氣,五更時,用精豬肉二大片,以甘遂末一兩,拌之,挾腋下,至天明。以生甘草一兩,煎湯飲之,良久瀉出穢物,須在荒野之外,則可恐穢氣傳入故也,依法三五次,即愈。虛弱者,間日為之,其他密陀僧、胡粉之類,皆塞竅以治其末耳。
附方並注
清胃散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牡丹皮(八分) 當歸(三錢二分) 上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散加芍藥、柴胡,治脾胃肝膽經熱。
柴胡清肝散
治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唇。
柴胡 黃芩(炒,各一錢) 黃連(炒) 山梔(炒,各七分) 當歸(一錢) 川芎(六分) 生地黃(一錢) 升麻(八分) 牡丹皮(一錢)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朮、茯苓。
濟陰地黃丸
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五味子 熟地黃(自制杵膏) 麥門冬 當歸 肉蓯蓉 山茱萸(去核) 枸杞子 山藥 甘州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歸脾湯(一名濟生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血耗唇皺,及氣鬱生瘡,咽喉不利,發熱便血,盜汗晡熱等症。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炒) 當歸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
即前方加柴胡、丹皮、山梔,治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熱,飲食不思,失血牙痛等症。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傷損,唇口生瘡,或齒牙作痛,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食少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作渴,氣喘脈大而虛,或微細軟弱。
人參 黃耆(炒) 甘草(各一錢半) 白朮 當歸 橘紅(各一錢) 柴胡 升麻(各五分)上薑棗水煎服。
羌活散
治風熱傳脾,唇口瞤皺,或頭痛目眩,或四肢浮腫如風狀。
羌活 茯苓 薏苡仁(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入竹瀝一匙服。
人參理中湯
治口舌生瘡,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畏寒惡熱,作嘔腹痞。此中氣不足,虛火炎上。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五七錢,或一兩,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
治症同上,但四肢冷逆,或嘔吐泄瀉。
茯苓 白芍藥(各二錢) 附子 人參(各二錢) 白朮(四錢) 上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服涼藥過多,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熱所致。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藿香(八分) 甘草(炒,六分) 宿砂仁(炒,八分) 上姜水煎。
人參安胃散
治胃經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炙) 陳皮(各五分) 黃連(三分) 芍藥(七分) 上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口乾。
人參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乾葛(一錢) 上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脾胃虛弱,飲食少思,肚腹不利。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胃氣虛熱,口舌生瘡,或寒涼克伐,食少吐瀉。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甘草(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二陳湯
治脾胃虛弱,口舌生瘡,或中脘停痰,嘔吐噁心,飲食少思等症。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葛花解醒湯
治酒積,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
白豆蔻 宿砂仁 葛花(各五分) 木香(二分) 青皮(二分) 陳皮 茯苓 豬苓 人參 白朮 神麯(炒) 澤瀉 乾薑(各三分) 上水煎服,得微汗,酒病去矣。
龍膽瀉肝湯
治口苦,或生瘡。
柴胡(一錢) 黃芩(七分) 甘草 人參 天門冬(去心) 龍膽草(酒拌炒焦) 黃連(炒)山梔(炒) 麥門冬 知母(各五分) 五味子(三分) 上水煎服。
小柴胡湯
治肝膽經風熱侮脾土,唇口腫痛,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潮熱身熱,或怒而發熱脅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滿,或瀉利咳嗽,或吐酸苦水。
柴胡(一錢) 黃連(一錢半) 半夏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怒動肝火,牙齒痛寒熱,加山梔、黃連。
梔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口舌生瘡,或耳內作癢,出水疼痛,或胸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茯苓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當歸(各七分) 柴胡 山梔 牡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
治一切表症,瘡瘍焮痛,發寒熱,或拘頭痛,脈細有力者。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茯苓 川芎 桔梗 枳殼 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奪命丹
治喉閉或疔瘡,發大毒,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若疔毒牙關緊急,用三五丸為末,水調灌下,有奪命之功。
蟾酥(乾者酒化) 輕粉(各五分) 枯白礬 寒水石(煅) 銅綠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一錢) 硃砂(三錢) 蝸牛(二十個,另研,無亦效) 上為細末,用蝸牛或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丸,溫酒或蔥湯下。
東垣白芷散
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麻黃 草豆蔻(各一錢) 黃耆 升麻(各二錢) 當歸 熟地黃(各五分) 吳茱萸 白芷(各四分) 藁本(三分) 桂枝(二分半) 羌活(八分) 上另為末,和勻搽之。
東垣牢牙散
治牙齦露肉,牙疳腫痛,或牙齒動搖欲落,或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升麻(四分) 羌活 地骨皮(各一兩) 膽草(一兩半,酒浸) 上為末,以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擦之。
獨活散
治風毒牙痛,或牙齦腫痛。
獨活 羌活 川芎 防風(各五分) 細辛 生地黃 荊芥 薄荷(各二錢)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嗽咽。
謙甫加減瀉白散
治膏粱醇酒,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涕唾稠黏,咽嗌不利,口苦幹燥。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 片黃芩 甘草(炙,各一錢) 知母(七分)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五分) 桔梗(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犀角升麻湯
治陽明經、風熱牙疼、或唇頰腫痛。
犀角(鎊) 升麻 防風 羌活(各一錢) 白附子(五分) 川芎 白芷 黃芩(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
玄參升麻湯
治心脾壅熱,口舌生瘡,或木舌重舌,或兩頰腫痛。
玄參 赤芍藥 升麻 犀角(鎊) 桔梗 管仲 黃芩(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三黃丸
治實熱口舌生瘡,作渴喜冷,或齒齦腫痛等症。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安腎丸
治腎虛牙痛腰疼。
補骨脂(炒) 川楝子肉(炒) 葫蘆芭(炒) 茴香(炒) 續斷(炒,各二兩) 桃仁 杏仁(炒) 山藥 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八味丸
治腎氣虛寒,牙齒作痛,面色黧黑,精神憔瘦,腳膝無力,飲食少思;或痰氣上升,小便頻數,齒不堅固;或口舌糜爛,畏飲冷水。即後方每料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六味丸(加五味、肉桂,各一兩,名加減八味丸)
治腎經虛熱,齒不固密,或作疼痛,或發熱渴淋,痰氣壅嗽,頭暈眼花,咽燥唇裂,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暗,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
熟地黃(八兩,作膏) 山茱萸肉 乾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為末,入地黃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地黃鬚自制。
滋腎丸
治腎經陰虛,齒痛或蘇蝕色黑,日晡發熱,腳膝無力,小便不利,肚腹脹滿(詳見《內科摘要》)。
知母 黃柏(各酒炒,二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清心蓮子飲
治口舌生瘡,煩躁作渴,小便赤澀,口乾便濁,夜間安靜,晝則舉發,此熱在血分。
黃芩 石蓮 茯苓 黃耆(炒) 柴胡 人參(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二錢半) 上水煎服。
還少丹
治脾腎虛弱,齒牙作痛,或不堅固。又補虛損,生肌體,進飲食之聖藥。
肉蓯蓉 遠志(去心) 茴香 巴戟(去心) 乾山藥 枸杞子 熟地黃 石菖蒲 山茱萸(去核) 杜仲(去皮薑製) 牛膝 楮實子(炒) 五味子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並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酒日三服。
羌活附子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齒連痛,名曰腦風,為害甚速,非此莫能救。
麻黃(去節) 黑附子(炮,各三分) 羌活 蒼朮(各五分) 黃耆(一分) 防風 甘草 升麻 白殭蠶(炒去絲) 黃柏 白芷(各二分) 佛耳草(有寒嗽者用之如無不用)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俱虛,牙齒腫痛,或口舌生瘡,或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寒熱作渴,頭痛眩暈,或似中風之症。
白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黃耆 川芎 熟地黃(生者自制)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口舌生瘡,或齒齦腫潰,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胸脅作脹、或便血吐血,盜汗自汗等症。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越鞠丸
治六郁牙齒痛口瘡,或胸滿吐酸,飲食少思。
蒼朮(炒) 神麯(炒) 香附子 山查 山梔(炒) 撫芎 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
四物湯(加牡丹皮、柴胡、山梔名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牙齦腫潰,或日晡發熱,煩躁不安,或因怒而致。
當歸 熟地黃(各三錢) 芍藥 川藥(各二錢) 上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血氣俱虛,熱渴引飲,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製,二錢) 上水煎服。
元戎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晝寒夜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黃連 胡黃連(各一錢) 上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火盛,血妄行,或吐衄,或下血。
犀角(鎊) 生地黃 白芍藥 黃芩 牡丹皮 黃連(各一錢)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若因怒而患,加柴胡、山梔。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內熱盜汗。
當歸 熟地黃(自制) 生地黃 黃耆(炒) 黃連(炒黑) 黃芩(炒黑) 黃柏(炒黑,各一錢)上水煎服。
逍遙散
治血虛有熱,口舌生瘡,或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甘草(炙) 當歸 芍藥(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上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
治肝脾有火血虛,即前方加山梔、丹皮。
謙甫解毒雄黃丸
治纏喉風腫閉,或卒倒死,牙關緊急。
雄黃(一錢) 鬱金(一分) 巴豆(十四粒,去油皮)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用熱茶送下七丸,吐頑痰立蘇,未吐再服,若死而心頭猶熱,灌下更生。
謙甫龍麝聚聖丹
治心脾客熱,咽喉腫痛,或成癰不消,或舌本腫脹,口舌生瘡。
川芎(一兩) 生地黃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琥珀 玄參 連翹(各五分) 人參 赤茯苓 馬牙硝 片腦 麝香(各三錢) 硃砂 牛黃(各二錢) 桔梗 升麻 鉛白霜(各五錢) 南硇砂(一兩) 金箔(五十片)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金箔為衣,薄荷湯化下,或噙咽之。
拔萃桔梗湯
治熱腫喉痹。
桔梗 甘草 連翹 山梔 薄荷 黃芩(各一錢) 上入竹葉水煎服。
無擇玉屑無憂散
治喉風痰壅,或口舌生瘡,或骨鯁不下。
玄參 管仲 滑石 宿砂仁 黃連 甘草 茯苓 山豆根 荊芥穗(各五錢) 寒水石(煨) 硼砂(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清水調下,此藥又去邪辟瘟止渴。
甘桔湯
治咽喉腫痛。
甘草(六錢) 苦梗(三錢) 上水煎服。
白虎湯
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
知母 石膏(各二錢) 粳米(半合) 上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
治中熱,大便不通,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
大黃(一兩) 甘草(一錢五分) 芒硝(四錢五分)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
桃仁承氣湯(加當歸一錢,名當歸承氣湯)
治瘀血停滯,腹內作痛,或發熱發狂,大便秘結。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水煎空心服。
清熱補氣湯
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錢) 升麻 五味子 麥門冬 玄參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應,加炮姜。更不應,加附子。
清熱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
熟地黃(酒拌,一錢)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麥門冬(各五分)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各一錢) 玄參(七分)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治之。
清熱化痰湯
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二分) 玄參 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升麻柴胡湯
柴胡 芍藥 山梔子 升麻 木通(各一兩) 黃芩 大青杏仁(各五錢) 石膏 上每服四五錢,水煎。
涼膈散
治實熱,口舌生瘡,牙齒作痛,或喉舌腫痛,便溺秘赤,或狂言妄語,大便秘結。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一兩) 連翹(四兩) 山梔 黃芩 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如未應,當加之。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發熱煩躁,瘡毒作癢等症。
防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各二錢半)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上服五七錢水煎,或為末,白湯調下。
清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煩躁飲冷,大便秘結。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炒) 黃芩(炒) 黃連(炒,各一錢五分) 山梔子(炒、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煨) 朴硝 牛蒡子(研) 甘草(各七分) 上水煎服。
金鑰匙
治喉閉喉風,痰涎壅塞。
焰硝(一兩五錢) 白殭蠶(一錢) 硼砂(五錢) 腦子(一字) 雄黃(二錢) 上各為末,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涎雖出,咽喉不利,急針患處,以去惡血。
潤喉散
治氣鬱咽喉閉塞。
桔梗(一兩五錢) 粉草(四錢) 草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五分) 上為末,敷口內。
又方薄荷葉、蓬砂各五錢,冰片一錢為末,吹患處甚效。
破棺丹(—名通關散)
治咽喉腫痛,水穀不下。
青鹽 白礬 碙砂(各等分) 上為末,吹患處,有痰吐出。
小續命湯
治陰毒喉痹。
麻黃(五分) 防風 芍藥 白朮 人參 川芎 附子(生) 防己 黃芩(各二分) 桂枝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仲景半夏湯
治傷寒喉中生瘡,不能發聲。
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七八錢,水煎候冷,細細嚥之。
萆薢散(—名換肌消毒散)
治楊梅瘡,不拘初起潰爛,或發於舌間喉間,並效。
萆薢(—名土茯苓,又名冷飯糰,五錢) 當歸 白芷 皂角刺 薏苡仁(各二錢) 白蘚皮 木瓜(不犯鐵器) 木通 金銀花(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消熱消毒散
治咽喉瘡腫,痰涎壅盛,或口舌生瘡,大便秘結。即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硝黃。
人參固本丸
治肺氣燥熱,小便短赤,或肺氣虛熱,小便澀滯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
生地黃(酒拌) 熟地黃(用生者,酒拌,銅器蒸半日)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人參(五錢) 上除人參為末,余藥搗膏,加煉蜜少許,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下,中寒人不可服。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針如韭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即消,若膿成者必須針患處,否則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