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秘集
- 作者
- 張宋良、吳氏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50年
總論
夫左為咽,屬胃,右為喉,屬肺。乃一身百會之關,呼吸出入之門。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而為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共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氣痛。痹者,不仁之謂,此喉痹之所由名。而乳蛾、喉閉、纏喉等症,皆痹類也。有風、寒、火、濕、毒、虛之別,或風火相搏,或寒暑相聚,其症變幻不一。如漫腫而多痰,風與濕也。痰白而牙緊,風寒也。紫色不腫而爛者,風伏寒也。紅腫而脈浮者,風火也。脈沉實,爛而不腫者,毒也。脈細數而浮者虛火也。脈細而緩者,虛寒也。六者之脈象可類推也。大凡初起之症,診右寸洪緊,肺風也。兩關浮數,胃火肝風也。左寸浮洪,心火也。右寸沉遲肺伏寒也。右寸沉細,肺伏熱也。右尺洪大,三焦火旺也。左尺浮洪而有力,腎虛火炎也。六脈大略論治,俱可用六味湯加減。症若囚險脈宜細診,再察形窮原,對症用藥,自然可愈。經云:「神聖功巧,不過望、聞、問、切,細心推詳,庶無誤耳」。
喉症分經
喉有二孔,左為咽,屬胃,納食之關。右為喉,屬肺,納氣之關。口內:上齶屬胃陰,下齶屬脾陽。舌之中屬心,四圍屬脾,舌根亦屬心,小舌又名「帶丁」屬胃,左右舌根屬肝。外兩耳垂下亦屬肝。牙根:上屬胃,下屬脾。舌苔:白主寒,黃主熱,焦熱甚,黑熱極。凡舌苔不單論色,但有津者非真熱,不可概投涼藥,宜引火歸原。大舌邊乃脾火,可用清涼之劑。喉癰部位屬肝,再連內寸許,或爛或腫,俱屬脾胃火毒之症。結毒亦有之,但結毒者,兩關脈必沉,若兩關脈浮,非結毒也。此分經大略。
咽喉治法要論
送者當審其病由,參之時令,必須大涌其痰。去痰之法,先備溫水,使病人漱口。如點刺或吹藥,令其垂頭流出痰涎。俟痰涎少止,仍以溫水頻頻漱之。如虛弱人及病勢重者,須要著人扶好,或用銀針刺其患處。風熱則散之,火症則清之,甚者下之,陰寒者溫之。若初起驟用寒涼之藥,則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其毒乘虛而入,即喘不休,死不救矣。大抵風熱症十之七、八,火症十之二、三,寒症十無一、二也。病昏沉,痰多氣急,飲食不進,發熱不退,牙關緊閉,脈息微弱者,症為重。人事不省,痰氣上攻,聲如雷鳴,嗆食眼張,天柱倒陷,面色焦黑,鼻如煙煤,張煽不止,目睛突出,汗出如雨,咽喉干痛,聲啞無痰,手足麻,足麻至膝蓋,發喘及呃,脈息如絲,乃死症也。臨症用藥,生死反掌,醫者不可懷希異之心,故意延挨,病者不可起懈怠之念,以致決裂。古云:走馬看咽喉,不待少頃者,即此之謂也。
遇症用藥後,痰少腫退,即愈。如已潰,用藥後越兩日即可進飲食者,三日後無不收功。
喉癰用藥後,患處要變紅色,知癢痛,有津液潤澤者,可治。用刀、針須向自己(醫者方向)勾來,不可向病人口內剔去。
咽喉忌下刀之地有四處:嚨化,啞門穴,喉關兩溝上,舌下筋。
若用刀,其刀頭上須蘸巳藥或,亥、申藥,庶不作痛。
臨症先診其脈象輕重,後看其患處深淺,若脈絕、脈怪、脈死,則毋須用藥矣。因毒已入腹,非藥力所能挽回也。
纏喉風及陰虛喉癰二症最險而難治,至危而不易識,纏喉風內外無形,其患在關內,上面有紅絲,如未入心,尚可用藥;如已入心,則不治。凡遇此症,宜早治,在一日半日之內,可保無虞。陰虛喉癰如癩蛤蟆皮形,有青白點子,高低大小狀如暑天痱子,其症總危,延日最久,或一年半載而死,或一月半月而死。如起病數日之前治之,十症可得九愈。看喉腫處其色變紅者,即成膿之候,可不刺而自潰也。
喉症用糯米泔水或甘桔湯或薄荷湯,俱要溫和為主,山楂焙燥磨細末,煎藥內可加一撮,乃消腫去毒,治咽喉之要藥也。
病人壯者,藥可猛;弱者攻宜緩。
刺針不可傷小舌要緊。
夜晚看症宜倍加細心,藥用六味湯,天明覆看再為加減。
凡針舌下兩邊青筋,血紅生,血黑死,宜服清膈、消痰、解毒之劑。
四絕症
走馬喉風。
鎖喉風。
走馬牙疳。
纏喉風。
此皆凶險之症。若不吐不瀉,針之無血,藥不能入,皆為不治,慎之!慎之!
十六絕形
舌卷囊縮。角弓反張。油汗如珠。十指無血。
啞喉嗆食。喉干無痰。吐血喉癰。六脈沉細。
聲如鋸拽。大便不通。鼻扇唇青。天柱倒塌。
脈細身涼。兩目直視。痰壅氣塞。喉菌不治。
針刺穴位
頭面:頰車穴。在耳垂下八分,足陽明胃經。
兩手:少商穴。在大指內甲角,手太陰肺經。
中衝穴。在中指內甲角,手厥陰心包絡經。
少衝穴。在小指內甲角,手太陽小腸經。
商陽穴。在食指內甲角,手陽明大腸經。
關衝穴。在無名指外甲角,手少陽三焦經。
吳氏咽喉二十四大症歌訣
(今存二十二症)
喉痹
鬱火攻兮喉痹成。或生左右小棋形。
鮮紅酒毒光如鏡。痹在喉間風熱勝。
其症形小而圓,初起或內消或針刺皆可。如其色紫紅,平塌光如鏡者,不可刺,宜內消。因其毒發於本源故也。
喉閉
積熱風痰喉如閉。因生血泡在喉間。
忽然壅塞櫻桃似。點刺流涎病即安。
其症宜發表清熱,先用針點,後吹子、醜藥。
纏喉風
惡寒惡痛名陰毒。面外無形氣短促。
胸前紅腫足多寒。若見紅絲針貴刺。
用藥宜發表,吹藥先用巳藥。若見紅絲即刺斷,再用子藥。
嗆喉風
此症謂之飛絲毒。日中發泡醜藥覆。
燥極無痰熱在心。忽然嗆食終非福。
先用針挑破血泡,後上醜藥,兼吹子藥。煎藥宜清熱祛痰。
啞喉風
啞痹喉症犯咽膈。口不言兮牙關塞。
面紫唇青清涕流。風疏痰降即無厄。
其症牙關緊閉,先用巳藥,後用申藥,前後抹之,風痰去盡為度。煎藥先發表後清熱。
弄舌喉風
體發熱兮口內腫。舌出頻將兩手弄。
筆(直)針患處去痰涎。解毒疏風清熱壅。
用三稜針刺破少商穴,先用巳藥,後用子藥。
爛喉風
爛喉風症頻頻熱。唇若塗朱口內裂。
看其患處淺和深。藥宜子醜兼調攝。
子醜二藥和勻上之,再用巳藥收功。煎藥宜清熱。
單乳蛾
喉內腫如桃李形。或左或右單蛾名。
此症早治可速退。痰消毒散自然平。
此症不論已成未成,皆可刺,其形大而長,初用巳藥,後用子醜二藥收功。煎藥先發表後清熱。
喉癰
七情鬱結病成癰。六日之內可刺膿。
不治須防成冷痿。巳申藥到定收功。
其患在喉嚨正中,到四五日後可刺,早刺防復腫。未刺前及未潰前,吹藥先用巳藥,復用申藥。潰後用子、醜二藥。煎藥先發表後清熱。
牙疔
太陰脾土足陽明。二火交攻疔即成。
患在牙齦如豆大。挑針點破即安寧。
先用申藥,後用子藥。
牙宣
此症起時因胃熱。壅而宣露常流血。
藥吹酉未即能除。清胃煎來功奏捷。
先用子藥,後用酉藥未藥二種止血。煎藥宜清胃火。
木舌
舌病心經受風熱。忽然腫破口難說。
看時左右共宜針。藥用桅連火氣滅。
吹申藥,看紫色處用小刀點之出血,後吹子藥。
重舌
蓮花之症看如何。三舌攢在舌底疴。
戌藥頻搽宜更點。清心瀉火莫蹉跎。
用申藥吹之,不退,再用戌藥。煎藥宜清熱解毒。
重齶
體總不熱獨心嘈。舌上生來似小桃。
藥用黃連解毒飲。吹宜冰片不須刀。
用子藥吹之。
走馬牙疳
小兒疳症屬於脾。黑腐沿開臭不宜。
子醜合參兼卯藥。穿腮落齒總難醫。
先用米泔水洗淨或溫水亦可,用子、醜藥和勻敷全。如不應,乃險症也。煎藥用解毒。
痧痘口疳
痘余痧後口生疳。爛在牙齦痘毒傳。
若是見痧生滿口。須從心胃二經參。
吹子、醜、卯藥,煎藥宜瀉心胃二火。
雙乳蛾
雙蛾兩兩生喉間。關上輕兮關下難。
氣吹好似紅李子。輕消重刺去風痰。
形與單蛾同,不論已成未成皆可刺,先吹巳藥,不退,再點子藥。煎藥先發表後清熱。
螞蝗疔
疼而微白螞蝗疔。齶上生來韭菜形。
內不腫兮發寒熱。速宜針刺自然平。
用申藥點去惡血後,上子藥。煎藥有表發表,無表解毒瀉火。
連珠風
兩溝深處患連珠。初起沿開白色余。
日久漸成八九點。藥和子醜病當除。
和勻子、醜、巳藥吹之,兼上寅藥。煎藥宜清熱解毒。
陰虛喉風
癬症原來因損肺。斑生苔癬若蝦皮。
時時發熱頻頻嗽。面赤聲嘶病可慮。
其症陰虛,不宜發表,須用滋補兼解毒。上半天痛甚者乃氣虛,下半天痛甚者乃血虛。吹卯藥並上醜、酉二藥。如日久不減者不治。
楊梅喉癬
楊梅結毒癬由生。片白喉中穢氣聞。
白色變黃才可治。酉隨子醜共追尋。
和勻子、醜二藥吹入,後用酉藥收功。煎藥宜用解毒。
咬牙風
咬牙即是鎖喉風。毒在牙齦胃火攻。
不治恐成牙漏症。關開辰藥可收功。
先用辰藥擦牙齦縫中,如腫不退,再用子藥。煎藥宜清熱解毒。
張氏咽喉七十二症治
簾珠喉
簾珠喉滿喉如白網細狀,兩邊微腫,根有白點帶紅色,小舌紅腫,咽水大痛,此症因鬱積熱毒而發,其脈兩寸浮洪,兩尺亦數大而洪,此上盛下虛之症也。宜清火,用六味湯加鹽炒黃柏六克、酒炒黃芩六克、鹽炒知母六克、石膏十五克、山豆根六克、鹽炒玄參六克。山梔三克、木通三克、生地六克,服一劑,來日再加連翹十克、紫花地丁十克、熟地六克、丹皮六克、草河車六克、川連三克、金汁一盅或煎柏枝汁一盅沖服乃妙。外吹藥,六、七日可愈。
嗆食啞喉
此症因伏邪在肺,聲啞嗆食,六脈遲細,屬陰症。余曾治一人,年二十,患此症三年,飲食少進,病在將危,余診視再三,病雖久,脈尚有力有根,或可治。用六味湯加麻黃九克、桂枝三克、蘇葉十克、木通三克、細辛三克、白芷三克、訶子六克、皂核九克、姜炒半夏三克,連服至六日,病雖退而聲啞未除,換加桔梗三十克、訶子二十一克、甘草二十一克、薄荷三克,以上俱童便炒,麻黃三克,煎數沸,噙漱徐徐嚥下,服十劑乃愈,後服補藥健脾。
內外腫喉
此症生於喉關之下,陰陽相結,內外皆腫,或有爛斑火鬱之症,用六味湯加炒黃芩六克、熟軍十五克、海浮石六克,外吹藥,來日加丹皮四克、生地六克。酒炒黃芩六克、生石膏九克、炒山梔三克、木通三克、針刺少商、商陽,兩手四穴。如背寒加羌活,胃泛加粉葛根、柏枝汁,亦可漱之。
風熱喉
此症感風熱而起,滿喉發細紅點,根帶淡白,舌下兩邊三、四塊,六脈洪緊,用六味湯加鹽炒玄參三克、酒炒黃芩六克、山梔三克、花粉三克,一服可愈。外用吹藥,兼服八仙散。
紫色虛喉
喉間紫紅,久之變爛,如生漆色,因初起早服寒涼之藥故也。此症肺胃伏寒,平而不腫,飲食難進,吐出乃腐肉者宜急治之,如誤認為火熱之症,反以「三黃」、犀角、羚羊角等藥,則釀成死症矣。余見此等紫色之症,不論名色,喉間絕無影形,滿喉皆紫,脈緩身涼者,用六味湯加細辛一克半、葛根、蘇葉、白芷、川芎、麻黃各三克服後紫變為紅,換加鹽炒玄參三克、酒炒黃芩六克、花粉六克,即愈。
喉癬
此症因腎虛火旺,髮癬於喉,不腫而微紅,上有斑點,青白不一,如芥子大或針孔綠豆大,每點生芒刺,入水大痛,喉間聲啞,咳嗽無痰,六脈細數者,用知柏地黃湯兼四物湯加麥冬、炒玄參、鹽炒女貞子、枸杞、人參、洋參。二參或前藥不用亦可;首烏、阿膠各六克,十服後用附桂八味丸加女貞、枸杞、二參,俱鹽炒,淡鹽湯下,每服(劑)十二克。如前知柏地黃湯、四物湯服後不應,酌加附、桂,每服各六克,冷服。此引火歸原之法也。如六脈洪數,恐難脫體,外兼用吹藥治之。
喉疳
此症因腎虛火旺,沸騰上部而發。喉間上齶有青白紅點,平坦無刺,故名喉疳。聲不啞,不咳嗽,兩尺脈虛者是也。先用六味湯去荊、防、蠶三味,加鹽炒玄參三克、酒炒黃芩六克、丹皮六克、生地六克、鹽炒山梔三克、鹽炒水拌再炒女貞四克、鹽炒知母四克,男加龜板十五克、女加別甲十五克,服五劑或十劑。如不愈,再加附、桂各九克,另煎入藥,冷服,愈後合附桂八味丸加玄參、知母、女貞、枸杞,各藥俱鹽水炒,服一料可愈,外用吹藥。
飛揚喉
此症由風熱上壅上齶。紅腫氣不能通,咽物不下,從小舌中飛揚逐漸至口,此係凶惡之症。急針患處出血泄氣,吹藥,內服六味湯加連翹、葛根、黃柏、山梔、木通各三克,生石膏十二克,一、二服可愈。
虛啞喉
虛啞喉喉間不腫,兩邊關內少有紅點,聲啞不明,牙關不開,此症乃內外風火,因喜食酸澀之物,肺氣不清故也。用六味湯加細辛九克。(按:原文細辛三錢,分量過重,可能是三分之誤,或者有獨到之處,細辛臨床應用一般以不超過三克為宜。)蘇葉三克,服一劑聲音不啞,換加生地、丹皮各六克,鹽水炒山梔、木通、花粉各三克,二服愈矣。
聲啞喉
聲啞喉為寒伏肺腑,不腫不紅,又無爛點,總覺干痛,難於飲食。用六味湯加蘇葉、麻黃各六克、細辛一點五克。二服後,麻黃、蘇葉各減半。再二日,換加花粉、黃芩、羌活、姜炒半夏各三克,皂核二十粒,訶子六克、桔梗十五克、甘草十五克,以上三味皆拌童便炒,四、五服乃愈。初起不可用涼藥,此症非三、四天不能痊愈。
爛痧喉
爛痧喉發於傷寒之後,表邪未盡,其喉關內腫爛,右關脈急,肺脾之症可知。用六味湯加酒炒黃芩三克、花粉三克、鹽炒玄參三克、葛根三克、生石膏八克、淡竹葉六克、草河車六克,連服四劑,如爛斑不褪,加生大黃九克,津化八仙散、玉樞丹,每服二克,三服可收功。
雙乳蛾
雙乳蛾感肺胃二經之熱而發,生於關口上部兩邊,如櫻桃大,肺胃之症也。身發寒熱,六脈弦數。先針少商、商陽,兩手四穴,或挑破患處出血亦妙。用六味湯加陳皮、海浮石、蘇葉、羌活各四克,兩服可愈。如腫不退,六脈有力,加大黃九克。
單乳蛾
單乳蛾生於雙蛾地部之旁,或左或右,六脈浮數,因傷寒後邪未散盡,身熱噁心,恐見痧疹,用六味湯加葛根三克、蘇葉三克、羌活六克、鮮芫荽十五克、(無鮮者用芫荽子十克,)一服退半,來日再加酒炒黃芩六克、花粉三克、山梔、赤芍、木通各三克,即愈。
爛乳蛾
爛乳蛾因肺胃鬱熱,紅腫爛斑,大痛難食,六脈弦緊,宜急針少商、商陽,兩手四穴,用六味湯加葛根六克、蘇葉、鹽炒玄參各三克、炒黃芩六克、沖柏枝汁一杯,漱喉間,徐徐嚥下,再用八仙散一服津化下;來日去蘇、葛二味,加山梔、木通、生地、丹皮、海浮石、花粉各六克,脈大有力,加生大黃九克,脈虛用八仙散同柏枝汁照前吃法,三、四日可愈,如聲啞背寒,六味湯加葛根六克、蘇葉三克、羌活一克、細辛。點九克治之。
風寒蛾
風寒蛾因風寒而起,腫大如李,頭不能下垂,氣塞不通,寸關之脈浮緊,肺胃之症也。針少商、商陽、少衝,兩手六穴,用六味湯加蘇葉十克、羌活三克,一服可愈。若早用涼藥,則不能退矣。
白色乳蛾
白色乳蛾腫塞滿口,身發寒熱,六脈浮弦,此肺受風寒之症也。六味湯加蘇葉六克、細辛。點九克、羌活六克,一服可愈。
石蛾
石蛾因胎生本原不足所致,生於乳蛾部位,少進半寸。初生不可用涼藥,不可動針刀。此乃肝火老痰結成惡血,凡遇辛苦即發。用六味湯加貝母三克、生地六克、牛蒡子三克、麥冬三克、木通三克,服四、五劑;如不退,去六味,用生地四克,丹皮三克、象貝母三克、甘草、牛蒡子各三克、桔梗二克、麥冬三克、木通二克、薄荷六克、燈心草一克,服以愈為度,外吹退腫藥。
伏寒乳蛾
伏寒之症其乳蛾色紫,治法同紫色喉癰(見前紫色虛喉)。如孕婦喉癰,慮服藥有礙,將藥煎濃,漱喉吐出,亦可愈。
爛喉痹
爛喉痹因肝胃熱毒,外感時邪而發,形如花瓣,爛腫白斑,痛叫不食,目晴上泛,六脈洪大,速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兩手八穴,有血生,無血死。用六味湯加生大黃六克、鹽炒黃芩六克、入酒少許,玄參六克、鹽炒生地六克、丹皮三克、海浮石六克、山梔三克、木通三克,兩服後去大黃,用六味湯再加生石膏十克、訶子四克、整柏子仁用柏枝汁制六克,四服可愈,並服八仙散六克,津化下。此症若脈細身涼不治。
白色喉痹
白色喉痹因肺胃受寒,脈遲身熱,用六味湯加細辛。點六克、羌活六克、蘇葉、陳皮各三克,二服可愈。若變紅色干痛,去前四味,換加山梔、木通、酒炒黃芩、生地、黃柏各三克,痰多加海浮石、半夏、花粉各三克。
寒伏喉痹
寒伏喉痹為肺經寒重,色紫亦不大腫,脈緩,若誤服涼藥,久之必爛。凡遇紫色者不可作火治,用六味湯加細辛一點五克、麻黃、桂枝、蘇葉、栝蔞、訶子、牛蒡子各三克。甚者吐出紫血塊,治法亦同未爛者,加蘇葉六克、細辛一點五克、柴胡、海浮石各三克,腫與不腫同治。
雙喉痹
雙喉痹生於上齶關內兩邊,形如欖核,痛而難食,胃經積熱所致,或發寒熱,兩關脈洪大者是也。速針患處或少商穴亦可,先用六味湯一服,來日再加黃芩、山梔、木通、炒玄參各五克,一服可退。爛者不可針,但於患處用吹藥。
單喉痹
單喉痹或左或右,治法同雙喉痹。
淡紅喉痹
淡紅喉痹腫似雞子,飲食不下,身發寒熱,眼紅嘔吐,恐有斑毒在內,急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左右八穴,或患處挑破,用六味湯加蘇葉、羌活、葛根各六克、鮮芫荽十五克,服一劑,滿身發出痧疹,嘔吐即止。或身熱不退,喉外亦腫,此內火外泄也,用六味湯換加生大黃六克、葛根、黃芩、山梔、玄參、花粉各六克、生石膏十五克、滑石六克,二服後去大黃、石膏,再服四、五劑可愈。有爛斑用八仙散一服津化下,兼服柏枝汁。此症因傷寒時邪未消之故,兩關脈沉細,兩寸尺脈虛數者是也。
走馬喉痹
走馬喉痹內外俱腫,此係急症,肝脾火閉不通而為痹,或發寒熱,脈洪大者生,沉細者死。用六味湯加葛根六克、柴胡三克、細辛一點五克,漱之,再加皂角刺六克、歸尾六克、赤芍六克、草河車六克、生軍十五克,痰多加海浮石九克、製半夏六克,身熱惡寒加羌活三克、蘇葉三克,急刺少商、商陽、關衝,兩手六穴,血多為妙。
內腫鎖喉風
內腫鎖喉風由肺胃兩經陰陽相結,內塞不通,外無形跡,喉內多痰喘,先用灌吐法(見下面纏喉風),再用六味湯加麻黃六克、生軍十五克、細辛三克、蘇葉六克、桂枝三克、羌活六克,煎數沸服,或瀉或吐為妙。如不吐不瀉,針少商、商陽、關衝、曲池、合谷,左右十穴,有血者生,無血者死。左右關寸脈弦緊洪大者生,沉遲者死。吹吊痰藥。
曲池穴在肘曲橫紋頭臂之外側。合谷穴在虎口背側大指與食指合界之端。
纏喉風
纏喉風因肺感時邪,風痰上壅,陰陽閉結,內外不通,如蛇纏緊,關下壅塞,甚者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先用開關藥吹鼻擦牙,以吐為度,再速針頰車,左右兩穴,艾灸數壯,或用雞蛋清沖白礬灌之。以上諸法如不吐,再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少陰,有血為度,無血不治。用六味湯加生軍三十克、麻黃、羌活、蘇葉、訶子各六克,煎灌服,或瀉或吐皆妙。如不吐,即針之,針而無血,六脈沉細者不治。吹用膽礬去痰藥。
匝舌喉風
匝舌喉風生於喉之上下兩邊,迫於小舌,有泡,或紅或紫,外臉皆腫,喉內不腫,舌根粗大,此惡症也,痊者甚少。用六味湯加黃連三克、黃芩六克、生軍十二克、連翹六克,沖玉樞丹三克,急進三、四服,或有可生。如牙關黑腫,齒落頭搖,不治。此症乃肺肝積毒所致。
虛爛喉風
虛爛喉風因本源不足,虛火上炎,生於喉之關內,上下紅色白斑,痛爛不腫,六脈細數是也。初起用六味湯加鹽炒玄參六克、酒炒黃芩六克、炒山梔、花粉各三克、生地十克、丹皮六克,兩服後去六味湯加鹽炒知母、黃柏各三克,服五劑,如兩關脈大,作結毒治,外吹藥,並服八仙散。
白色喉風
白色喉風因寒包火,伏於肺經,白而不腫,上有紅紫爛斑,脈象不數,身熱畏寒,火欲外發,用六味湯加葛根六克、麻黃三克、蘇葉三克、柴胡二克、花粉四克、桂枝、羌活各三克,一、二服,兼八仙散一服,津化下。患處變紅色換加鹽炒玄參六克、酒炒黃芩六克、炒山梔、木通各三克,兩服可痊愈。紫色喉風同此治法。
酒毒喉風
酒毒喉風因醇酒厚味所致,生於關內,紅腫痰多,咽物不下,肺脈獨遲,兩關皆大,用六味湯加生甘草三十克、葛根三克、海浮石九克、花粉六克、枳椇子九克、山梔三克,煎湯嗽之,來日再加鹽炒玄參、生地、丹皮各六克,四服可痊,並吹退腫藥。
勞碌喉風
勞碌喉風,肝腎兩虛,發於關內,滿口有紅點,根白不腫,常有血腥氣,勞碌即發,脈象數而中空為芤脈是也。用六味湯加鹽炒玄參六克、鹽炒知母六克、生地六克、丹皮、木通各三克,來日再加連翹、酒炒黃芩、花粉各三克,山梔三克。兩日後去六味湯換煎方,鹽炒玄參六克、女貞子四克、生地四克、麥冬四克、炒黃芩三克、丹皮六克、枸杞六克、龜板九克、生首烏十五克、生甘草三克,二服可愈,外吹消散藥。
酒寒喉風
酒寒喉風因酒後受寒,關內兩邊平而不腫,有淡紅塊四、五處,咽物覺痛,身無寒熱,六脈洪大。用六味湯加花粉六克、枳椇子六克、酒炒黃芩六克,葛根三克,兩服可愈。
腫爛喉風
腫爛喉風因風火內熾,肺胃脈洪數,用六味湯加葛根、花粉各三克,如紅爛不退,藥不能入,再用六味湯加淡豆豉。木通、山梔、鹽炒知母各六克、花粉、當歸、柏子仁各三克、丹皮六克、生地四克、海浮石九克、柏枝汁一杯沖藥服,五、六劑而安,外吹消散藥。
肺寒喉風
肺寒喉風因肺受重寒,生在關內下部兩邊,如扁豆殼樣,平而不腫,大痛難食,不穿不爛,畏寒怕冷,右寸關弦緊,用六味湯加羌活、蘇葉各六克、當歸、柴胡、牛蒡子、桂枝各三克、細辛一點五克,兩服可愈。
辛苦喉風
辛苦喉風因日夜勞苦而發,不腫不太紅,但微紅而痛,小舌左右常出血,上部之脈洪緊。用六味湯加鹽炒玄參、酒炒黃芩各三克、山梔六克、木通三克、連翹六克,火重者加生地六克、鹽炒知母六克、丹皮、澤瀉、花粉各三克,三服可愈,外吹消散藥。
淡紅喉風
淡紅喉風由肺胃感冒風邪而發,腫連小舌,喉塞不通,聲音不清,右手關脈弦緊,宜針少商、關衝、少衝、兩手六穴,急者患處亦可挑破,用六味湯加羌活、蘇葉、葛根各六克,一服可愈。
伏寒喉癰
伏寒喉癰因積寒在內,外感時邪而發,其色紅腫或帶紫色,脈浮不數,用六味湯加羌活、葛根、草河車、穿山甲、赤芍、歸尾各三克、細辛一點五克,兩服後去羌活、葛根,加山梔三克,五日可愈。
腫爛喉癰
腫爛喉癰因脾家積熱而生,紅腫潰爛,兩手關脈洪大者是也。針少商、商陽、關衝、少衝,兩手八穴,血多為妙。先服八仙散,放舌上津化下,再用六味湯加鹽炒玄參六克、鹽炒黃柏三克、酒炒黃芩三克、生大黃九克、山梔、木通各三克、草河車六克,煎服,瀉過,去大黃再服,三日後用十八味神藥、柏枝汁咽漱即愈,外兼用吹藥。
淡白喉癰
淡白喉癰因肺脾受寒,其色不紅,若用涼劑,七日之內必成膿,有膿即針破。初起腫,針少商、商陽,兩手四穴,出紫血,用六味湯加蘇葉、赤芍、歸尾各五克,一服加穿山甲、皂角刺、草河車各六克,再服可愈。此症六脈緊,身發寒熱者是也。
大紅喉癰
大紅喉癰為脾肺積熱,其色鮮紅,腫脹關內,六脈洪大,身發寒熱,急針少商、商陽,或刺患處出惡血,用六味湯加山梔、木通各三克、海浮石、生大黃各九克、歸尾、皂角刺、草河車各九克、赤芍、花粉、黃芩各四克,先將十一味煎二、三十沸後,下六味湯同煎,兩服可安。
聲啞喉癰
聲啞喉癰因受寒太重,肺脈閉塞,以致聲啞,飲食難進,或有爛斑,右寸脈沉澀,脾胃脈洪大,畏寒身熱,用六味湯加羌活六克、葛根、蘇葉各三克,漱之,二日後聲音不啞,換加花粉三克、乳香二克、葛根、酒炒黃芩、歸尾、赤芍、穿山甲、皂角刺各九克,再服八仙散、玉樞丹,兩服可愈。
單喉癰
單喉癰或左或右,身熱惡寒,脾胃之症也,有紅點風熱,無紅點風寒,脈象如前。六味湯加蘇葉、羌活各六克,漱咽一服,來日再加赤芍、歸尾、山豆根、山梔各四克,服一劑可愈。
外症喉癰
外症喉癰生於頜下,天突穴之上,內外皆腫,飲食有礙,初起無痰涎,內不見形跡,此風毒之癰也。六味湯加黃芩、皂角刺、山甲、歸尾、赤芍、草河車各六克,紅花、葛根各三克、乳香二克,連三服,以消為度。已成出膿必成瘻管。用十全大補湯收功。
兜腮喉癰
兜腮喉癰生於腮下,其名「懸癰」,因鬱積寒氣而發,外用灸法二壯,用六味湯加山甲、歸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各三克、升麻一克、紅花、乳香各二克、以消為度,有膿針之,若成瘻管,多用參、苓(耆)內托,或可收功。此症不可輕意疏忽。
舌上癰
舌上癰生於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語,此症熱入心包絡而發,左寸脈宜洪大數,不宜細緩。紅腫可治,黑者不治。六味湯加川連三克、連翹、草河車各十五克、生軍十二克、地丁九克,外吹牛黃消散藥,以愈為度。
舌下癰
舌下癰乃脾腎積熱而發,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於腎經,水枯方生此症,診其左尺洪數者是也。六味湯加生地、草河車各六克、葛根、花粉、丹皮各三克、玄參六克,兩服,用十八味神藥收功,吹藥如前。
上齶癰
上齶癰有如桃核掛下,不能飲食,因肺家炙煿之毒積久而發,宜用解毒之劑加草河車九克、石膏十五克、地丁、生地各六克、歸尾、山甲、赤芍、皂角刺各四克、丹皮、花粉、葛根各三克,七、八服,兼玉樞丹每日二克。並用吹藥,據理或遲至二、三月收功亦有之。
木舌
木舌因心、脾、肝三經積熱,舌粗紫脹,不能言語,此多食炙煿所致,急刺出紫血,搽吹藥,用大承氣湯兼黃連解毒湯加山梔、木通、連翹、花粉各六克,赤芍、草河車各九克,兩服後應加生軍瀉毒,再用六味湯漱口吐出,左右寸關脈洪大者屬實症,可治,六脈細者屬虛症,難治。
白腫舌
白腫舌因風寒積內,六脈弦緊,舌腫硬痛,六味湯加細辛一克、蘇葉四克、白芷六克、當歸四克、川芎、葛根各三克,如有白苔黑點而滑者,用淡附子、乾薑各二克,煎服。外用乾薑、冰片、麝香、青皮各等分,為末,搽患處。
爛邊舌
爛邊舌因脾經濕熱不清,大舌邊上發疳,白點而爛,六味湯加小生地六克、滑石九克、淡竹葉三克、前仁、豬苓各四克、澤瀉、車前、甘草梢各三克,服兩劑,外用吹藥。唇牙內腫爛同此治法。
紅點紫舌
紅點紫舌因心脾二經熱極所致,滿口紅點紫色作爛而痛,或身有赤斑。六味湯加石膏三十克、葛根四克、川連三克、黃芩六克、黃柏三克、木通、山梔各三克,甚者加生軍九克。如六脈不數,不可用此方。外用吹藥搽患處。
純紫舌
純紫舌因傷寒用蔥酒發汗,酒毒入心,以致大舌純紫,宜用升麻、葛根各三克。枳椇子六克、石膏六克、川連八克、滑石、人中黃各九克、木通三克,如心煩加山梔、淡豆豉各三克,噁心欲吐恐防發斑,加芫荽三十克,又用芫荽沖燒酒揉背心為妙,外用吹藥。
座舌蓮花
座舌蓮花因脾經熱毒積久而發,生於牙齦內面,走竄如蓮花一座,急針患處出血,搽吹藥,再針左右少商穴,用六味湯加草河車六克、歸尾、赤芍各三克、川連、連翹各三克、生軍九克、山梔、木通各三克、生地六克、穿山甲三克、生石膏十五克,服兩劑,如不退,用十八味神藥收功。
重舌
重舌大舌之下又生小舌,以致大舌反粗短,小舌長痛,此心脾之毒,左寸右關兩部脈洪大者是也,久之必爛,爛則難愈。初起即針出惡血,搽吹藥,服黃連解毒湯加生軍十五克,如瀉,五、六日即愈。玉樞丹、十八味神藥亦可服。
蓮花舌
蓮花舌因心脾之火飛騰舌底,即針刺小舌出血,吹藥用三黃石膏湯加甘草二克、草河車六克,外針商陽穴即愈。
焦黃舌
焦黃舌因嗜酒太過,遇寒而起,大舌乾黃,用三黃湯加枳椇子、生石膏、人中黃,身發寒熱用大柴胡湯加羌活三克,如嘔吐心煩脈洪大,加生軍十二克、佐以牛蒡子、赤芍、葛根之類,再無不應。
舌上珠
此心脾積熱,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脈洪大,搽吹藥,用三黃湯加石膏十克、草河車六克、地丁三克,兼服玉樞丹二克。如六脈遲細者不可用前藥。
舌下珠
此脾腎兩虛之症,六味湯加鹽炒玄參、生地、鹽炒知母、黃柏、木通各等分(按:一般六至十克為宜),煎服,兼搽吹藥,余藥照前。
左雀舌
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煿之物,積毒於胃,故發於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齦,初起針破出血,搽吹藥,用六味湯加三黃湯、清膈散(即涼隔散)治之,久之必爛,用龍骨生肌散收功。
右雀舌
右雀舌亦因積毒,治法如左雀舌,大同小異,用六味湯加犀角地黃湯治之,搽藥同前。
胃火小舌
胃火小舌因脾經火毒郁久而發,小舌生白點爛,胃脈浮,用六味湯加生石膏一百二十克、酒炒黃芩六克、花粉九克、葛根六克、山梔三克,兩服如不愈,用吹藥兼服柏枝汁。此乃多食炙煿醇酒厚味,或魚骨刺傷,非結毒可比,須診脈浮洪者屬胃火,脈沉實者屬結毒,詳辨為要。
胃毒小舌
胃毒小舌因毒結胃經,發於小舌,形如前症,胃脈沉實而洪大者是結毒,臨症不可疏忽。有紅腫爛者,治法亦同前。用十八味神藥同玉樞丹三克,土茯苓每日一百二十克,煎湯代茶,多吃為妙。如一月不愈,宜合結毒紫金丹一料,沖玉樞丹同服,土茯苓湯下,每晚九克可收功。
積熱小舌
積熱小舌因肝、胃二經火毒飛騰,所以小舌長硬,白衣裹滿,咽物不下,右關脈浮大,六味湯加山梔三克、連翹六克、酒炒黃芩六克、黃柏四克、生石膏十克、滑石六克、赤芍、木通、葛根各三克、草河車六克,外吹藥,兼用玉樞丹二、三次,無不愈。
懸旗小舌
「懸旗風」生小舌下垂尖頭,似桂圓核大,紅如爛桃,胃脈浮洪,多因食厚味火酒,以致胃火鬱盛而發,六味湯加甘草二克、枳椇子六克、赤芍六克、草河車六克,兩服可愈。如腫處出血,用吹藥。
純白小舌
純白小舌因胃經積毒,小舌忽變白色,軟大而腫痛,右關脈洪沉,先用玉樞丹每服二克,或十服或五服,銀花湯下,再用土茯苓煎湯代茶。如胃脈不沉反洪大,作火症看,用六味湯加生石膏六克、酒炒黃芩、車前各六克、山梔三克、木通三克、滑石九克、葛根九克、天花粉三克、山豆根六克,三服。此即一症兩治之法,臨症細參脈理,然後用藥,慎之!慎之!
松子喉疔
松子喉疔生於關內小舌左右兩邊,形如松子,淡紅而硬,大痛難食,背寒身熱,兩寸關脈緊,乃風火鬱積之症也。六味湯加蘇葉、赤芍、羌活、連翹、穿山甲、草河車各三克,來日去蘇葉、羌活二味,加乳香一克、玉樞丹三克,研細沖服,二日可愈,外兼用吹藥。
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因脾經積受熱毒太重而起,牙肉先腫,日久腐爛,此為急症,齒落肉黑不治,脈浮洪者生,沉細者死。脈大而有力,尚可用重劑救之;脈遲細者,藥不能投,臨症詳脈治之。初起未爛即針腫處出血,搽吹藥。已爛不必針,搽吹藥。用川連、葛根、連翹、犀角、生地各六克、白蘚皮、甘草、貝母、花粉各四克、生石膏三十克、草河車三十克,入大鍋煎服三、四碗,連服三劑。如脈數便結加生軍三十克,或可救,遲則不治矣。
喉單
喉單因肝火鬱熱動風而生,關口上部下垂,根大頭小,紅色大痛,先針兩邊患處出血,吹藥,漱六味湯一服。來日加柴胡、鉤藤、赤芍、生地、丹皮、草河車各三克、連翹、黃芩、黃連各三克,煎服可愈。
喉菌
喉菌因胎毒所致,或因心胃火邪,生於喉內如菌樣,故名。喉菌不可用刀、針,服黃連解毒湯、玉樞丹,可使其不發熱,然未見全消者。
喉瘤
喉瘤因鬱怒傷肝,或迎風高叫,或本源不足,或誦讀太急,以致氣血相凝,生於關內,不時而發,治以調本養原之藥,玉樞丹、地黃丸俱可常服,難許速愈,外用吹藥。
又喉瘤生於關外,治法同前。
陰瘡
陰瘡生於頰車之下,或左或右,內熱外寒,皮色不變,身發寒熱,腫大如鰻鯉瘟,六味湯加萬靈丹,同藥化下。如變紅色,用喉癰藥治之。便結加生軍九克,玉樞丹亦可服。症屬少陰心腎,則如此法。若症屬少陽膽、三焦,用柴胡、牛蒡子,並六味湯漱之。
附方
六味湯: 桔梗、生甘草、防風、荊芥穗、殭蠶、薄荷。
八仙散: 人中白三十克、生軍三十六克、生石膏十五克、玄參三十克、酒炒黃芩四十二克、玄明粉二十一克、殭蠶九克、瓜硝二十四克、輕粉三克(用時宜慎),共為末,用煉蜜為錠,每重六克,舌津化下。
玉樞丹: 山慈姑六十克,(洗淨為末),麝香九克,大戟、(淨末)十五克,草河車、(淨末)十五克,五倍子、(淨)一百二十克,千金子、(淨末)三十克,共為末,米飲調和,搗千餘下為度,每服一至二克,甚者三克。
十八味神藥: 川連二克、白蘚皮二克、黃芩六克(酒炒)、地丁六克、當歸六克、草河車六克、山梔三克半、生龜板九克、木通三克、生甘草六克、川芎四克、連翹六克、乳香一克(去油)、銀花五克、皂角刺四克、知母六克(鹽水炒)。
結毒加土茯苓、鮮首烏,火症爛喉加生石膏、大黃各十二克。
知柏地黃丸: 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知母、黃柏。
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石膏、犀角。(按:此方非《千金方》所載犀角地黃湯,系自創處方)
三黃湯: 黃連、黃柏、黃芩,俱鹽水炒。
可加石膏、炒山梔。
涼膈散: 連翹三克、大黃六克。芒硝三克、甘草三克、炒山梔五克半、黃芩四克、薄荷三克、竹葉十片。(按:《和劑局方》涼膈散無竹葉)
四物湯: 川芎、當歸、生地、白芍。
附桂八味九: 即六味地黃丸加製附子、肉桂,冷服。
大承氣湯: 大黃十五克、芒硝十克、厚朴五克、枳實五克。
黃連解毒湯: 黃連三克、炒山梔二克、黃柏二克、黃芩三克。
大柴胡湯: 大黃、黃芩、半夏、白芍、柴胡、枳實、生薑、大棗。
子藥: 明硃砂二克、硼砂十五克、梅冰片二克、制玄明粉十五克,研末。治喉中潰爛,長肉生肌,生新去腐。
醜藥: 雄黃精三克、梅冰片二克、膽礬一克(火煅),研末。
治口內腐爛,用少許,不宜多,孕婦忌用。
寅藥: 青黛三十克、人中白十五克、黑山梔十五克、梅冰片三克、厚朴十五克切片,用黑棗一百五十克(去核),包厚朴火上煅存性。共研末。
治口疳如神。如遇傷寒後口疳,另加坑磚一角,火煅研末十五克。
卯藥: 梅冰片三克、雄黃精三克、靛花六克、玄明粉六克、硼砂十五克、粉甘草三克、川黃連六克、人中白九克(煨存性)、銅青十五克(煅)、黃柏三克(蜜炙)、雞內金三克、鈔紙二張(煅、存性)、枯礬三克、鹿角霜三十克。研末。
能解毒退腫,生肌去腐,治陰虛喉癬更佳。
辰藥: 上好膽礬,冬月取青魚膽汁和勻成塊,陰乾刮下,用瓷瓶收貯,其藥過一、二年可用。研末。
治牙關緊閉,食不能進,口不能開,用雞毛蘸抹兩牙底,令其流出痰涎,少頃即開矣。
巳藥: 梅花冰片一克、雄黃精六克、焰硝(要黑槍硝,煅,更佳)四十五克,(按:焰硝即火硝)
巳藥之性與申藥同,論其功更速,如痛腫者先用巳藥,後用申藥吹之。治單雙蛾初起一、二日,用此藥開痰即愈。未潰可用,已潰不可用,孕婦忌。
午藥: 川黃連三克、明礬三克、牙皂三克(去皮),放新瓦上焙存性,共研末,吹患處。
吹藥時扶好病人,囑其垂頭,流去痰涎。其藥不可多用。如聲似雷音,以溫水調藥,徐徐漱之。治喉中痰壅,其功與辰藥同,但其性太猛,不宜輕用,不如用辰藥平穩,臨時看症酌之,孕婦忌用。
未藥: 雄黃精六克、朴硝十五克、硼砂六克。研末。
如喉嚨緊閉不能吹藥,用此藥吹入鼻孔內,其口即開。開後或點或刺或消腫,用巳、申之藥,如腐爛則用子藥,一切喉症皆可用。
申藥: 玄明粉三十克、雄黃精三克。
去痰消腫,不剛不柔,神妙莫測。孕婦及虛弱人病勢沉重者,皆不可用。
酉藥: 雞內金三克,(要不落水者,瓦上焙乾為末),梅冰片。點三克,研末吹患處,可止痛。如腐爛疼痛,加子藥。若要收口,加兒茶六克。
戍藥: 硼砂六克、玄明粉六克、青鹽三克,用火煅紅,放在地上越一日去火毒。研末。
擦重舌、蓮花舌,名「紫雪丹」,餘症不可用。
亥藥: 巴豆二十一粒,生明礬三十克、入銀罐內滾之,看礬枯去巴豆。每三十克礬,加薑黃末三克,麵糊為丸,用雄黃末六克為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粒,薑湯下,用辰藥後可服此丸。重者用之,輕者不可用。此丹開關竅、降痰,乃起死回生之靈丹也,名「回生丹」。
青金錠: 玄胡索六克、牙皂十四條(去皮弦),研末加青黛二克、麝香。點一五克,水泛為丸,重一點五克。遇症用新汲井水磨化,以綿紙條蘸藥入鼻孔內,如病沉重者研末吹之,中風及小兒驚風皆可用。
鎖匙散: 即巳藥去雄黃,專治雙乳蛾,其效如神。
玉鎖匙: 明礬三十克、銀罐內溶化,即下巴豆二十一粒,俟礬枯取起,放在地上越宿,次早去巴豆,用礬研末,治症同上,孕婦忌用。
綠袍散: 厚黃柏六十克、青魚膽三十克。
將黃柏置火上烤乾,以魚膽塗上,再烤再塗,以膽盡為度,切片研末,加入人中白六克、青黛六克、梅冰片六克、膽礬九克、硼砂六克,研末,治口疳、疔瘡。
喉蛾穿方: 人指甲,清水洗淨,瓦上焙,黃色為度,每指甲末。點三克加梅冰片。點三克。
又方: 壁錢窩(蜘蛛類,體扁平,黑褐色,八足而長,大如錢,窠幕光白如繭。)用銀簪夾住,向燈上燒灰,研末吹之。
牙宣出血方: 七葉一枝花二克,加牛膝一克、梅冰片少許,研末吹之,如神。
通閉散: 青鹽三克、白礬三克、硼砂一點五克。
咽喉腫痛,滴水不下,吹之止疼。
走馬牙疳方: 梅冰片一克、人中白九克(煅),赤砒四克,黑棗七個(去核),將砒分作七處,入棗內,炭火煅煙將盡,取出存性。共研末。用米泔水洗淨患處,將藥抹上。再以牛蒡子、玄參、防風、皂角刺、蔓荊子、蟬蛻、石膏,白水煎服三劑。
甘桔湯: 生甘草、苦桔梗各三十克。
十全大補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肉桂。
三黃石膏湯: 即黃連解毒湯加麻黃、淡豆豉。
地黃丸: 熟地二百四十克、山萸肉、山藥各一百二十克、澤瀉、茯苓、丹皮各九十克,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吞服十至十五克。
萬靈丹: 當歸、蒼朮、川烏、草烏、何首烏、細辛、炙甘草、荊芥、防風、川芎、羌活、天麻、石斛、雄黃、麻黃、全蠍,法制為丸,硃砂為衣。
薄荷湯: 薄荷葉十五克、羌活、麻黃去節、甘草、柴胡、川芎、桔梗、茯苓各八克。
龍骨生肌散: 生龍骨、訶子肉、細茶各等分,研細末,干搽患處。
結毒紫金丹: 龜板(放炭火上炙焦,用白酒塗之再炙,以焦黃為度)六十克、硃砂(飛)、石決明(煅紅,童便焠一次)各十八克,研為極細末和勻,爛米飯為丸,如麻子大。
迴雪方: 元寸香。點三克、冰片。點六克、牙硝三克、硼砂十二克、研末外搽。
牙疳方: 青鹽。點三克、白礬三克、硼砂二克、冰片三克。共研細末外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