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 作者
- 孟繼孔
- 朝代
- 明
- 年份
- 公元1593年
治痘詳說序
古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黃帝曰:吾不能察其幼小,是以小兒醫為難也;而不知其所最難者,猶莫甚於嬰兒之痘疹。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吉凶在反掌之間,生死在旦夕之內,可不慎歟!治痘者,若不能分表裡虛實,氣血寒溫,毒勢深淺而施治焉,未有不為害者。予深慨夫治痘之醫,或有拘於日數者,或有拘於方書者,當用升麻藥保元湯而強執不用,不當用者則又妄用之,血不足矣反補其氣,里本實矣反補其虛,熱毒盛矣反助其火,陽氣脫矣反解其毒,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非醫殺之乎?病死者不之知也,為人父兄者亦不之知也。至於方書所載,又有偏於溫補者,有偏於涼瀉者,有先人之妙用則可,無先人之妙用則誤矣。豈應以當今粗率孟浪之見,滑詐嗜利之人為之哉。予素研窮於此,尚未得其奧旨,因被逮淹禁比部二載,遂將聞人氏、錢氏、陳氏、蔡氏及《痘疹全書》、《玄機博愛心鑑》等書細加參詳,將其已出未出、長髮灌漿、收靨形色、治法膚淺易曉之說採集,及予素所經驗者,編成一冊,名為《治痘詳說》,不特宜於東南,雖西北之人亦不越是矣。惟高明同志者校之。
時萬曆癸巳仲夏吉日後學孟繼孔識
上卷
孟氏治痘詳說
論種子不宜服熱藥
世人有無子嗣者,皆謂腎家不足,乃服鹿茸、鹿角膠霜、鎖陽、蓯蓉、龜板等輩以溫腎,不知腎不可溫也。蓋腎水本寒,衰則熱矣,故腎虛為病皆是熱症。夫欲壯腎水以滋陰,而反以藥助其熱,則水益涸而腎益虛。蓋人之得子,全賴腎水。故二八之年,腎氣勝,天癸至,陰靜陽動即易之,所謂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故能有子。是宜以和平之劑,壯水之源,如人參、當歸、地黃、枸杞等藥,服之則水滋火降,精滿氣充,何患無子?不然如劉河間所謂「病本熱而無寒,又得熱則病轉甚」,世人不悟,乃謂服此熱藥,自誇陽事易舉,行房不倦,甚得其助,不知熱藥助火,一時舉陽有功,火易舉則水易涸,徒知房中之藥而不知所損於腎者居多也。每每見服熱藥者,或生癰毒,或染風疾,色槁齒落,身瘦耳焦,既絕其子嗣,而又傷其身軀,不亦可哀也哉。《醫學鉤玄》內云:五湖陸君兄弟,以文名縉紳儒林間,而獨不悟此說,生平服壯陽固精藥,兄弟俱染中風而卒,豈虛語哉!夫服熱藥,豈徒不能結胎生子,而熱毒流注胞胎,雖生其子,往往為痘疹所患,故深為之戒也。世人慾種子者,幸勿以予言為迂。
論出痘根源
夫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有生,受父精母血以成形,固自然之理,然父母交會之際,不無淫火之毒,至於兒在母胎數月,借母之氣,飲母之血,為母者不能節房欲,忌口腹,冬則烘衣被,夏則頻洗浴,日積月累,蘊於胎胞,蓄於兒身,謂之胎毒。降生以來,其毒不即發泄,俟外邪沖搏,與原受穢毒相激,遂令出痘。先年痘氣之行,多在於午卯酉之年。蓋子午年君火司天,卯酉年君火在泉,諸瘡癢痛皆屬心火,況痘自頂至踵,無所不到者而豈泛常瘡之痛癢可比者乎。故其發也,得於有生之先,受於已生之後,自始至終,無不假氣血以生長收靨;其遲速之不同,則歲運之乘否;而輕重之互異,則毒氣之淺深,此理之可測而亦勢之必然。其曰痘瘡者,蓋象氣以命名耳。至於所謂茱萸痘,菀痘、蠢痘、蛇皮痘之說,則又老嫗之俗談也。方書所載預備痘法甚為詳切,如所謂挖去口中惡血,於啼聲未出之先服甘草、黃連、朱蜜於既去惡血之後,並瓜蒂散、兔血丸、稀痘丹、三豆湯浴體法之類,以解逐胎毒,安調臟腑,無不善者。其間又有效於彼而不效於此,效於此而不效於彼者,學者不可以為無益而盡廢之。至於沿街遍野,不分大小,一概染出瘡痘,輕者俱輕,重者俱重,此則歲氣並臨,疫癘傳染,天行瘟毒所致,豈可概以為胎毒?必須明歲氣所及,人之氣血虛實,天之寒暑溫涼,地之東南西北,或消毒,或和中;或解,或表,或下,或補,或涼,或溫,使正氣得保全之功,邪氣無留滯之患。若他鄉市井老嫗、幼婦之說,予不敢書以亂人心志,惑人之聽聞也。為人父兄者,當熟思而詳察之。
論大痘水痘斑疹分別
發熱後,三五日之間,紅點出水疱,水疱成膿疱,膿疱結痂,干靨脫落者,總謂之痘。此則胎毒之所發也,其或隱隱見於皮膚之間,不發胖,不膿不痂者,謂之癮疹。一見紅色出而覆沒,沒而復現者,謂之膚疹;北人謂騷疹。遍身紅瘢如蚊蚤所咬,如錦紋雲霞者,謂之斑疹;吳人謂為疹,越人謂為瘄。其或初紅點有類痘瘡,不三日而灌水灌漿,顏色紅潤,方見漿而即焦者,謂之水痘。世人有以水痘誤認為正痘者,或有醫人奉承病家妄言水痘內帶過幾粒大痘者。殊不知大痘之毒,五臟之毒,毒之重者也,出不易長,長不易漿,漿不易收。水痘之毒,毒之輕者也。出即生清漿,漿滿即破,皮破即乾結痂。間有人家不忌表藥,妄食毒發之物,以致水痘潰膿成瘡,作麻點者,又不可不辨也。且大痘毒重,水痘毒輕,重病兼輕病容或有之,豈有患輕病而帶過重病者耶?以上諸症,乃脾肺經蓄熱,或外感風熱,或傷食積熱,或驚後、傷寒後乘間而發,不可盡歸於胎毒也。方書內皆謂痘瘡色赤而小者,屬心色;白而大者,屬肺色;青而小者,屬肝色;黃赤而淺者,屬脾。又有陳氏三穢毒之說。皆以意逆之而云然耳。予何人斯而敢妄為議論耶?醫者能審表裡,察虛實,別寒熱而施治焉,自無夭枉之患矣。
論發熱
痘瘡欲出,必先發熱。然亦有因驚熱、風熱、溫熱、潮熱、壯熱之類,久而不去,內外激搏,而痘毒亦或因之而發見者,大概與傷寒相類,而實與傷寒大不相同。何也?蓋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毒所發,由里達表,故惡寒無汗,左額青紋,面色慘而不舒,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疹之所無也;目睛黃眵,耳後紅紋,耳尖尻骨獨冷,面色四肢俱赤,惡熱而不寒,此痘疹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若疑似之間,辨認未真,先以升麻、葛根、惺惺散探之。若果見其痘矣,又當別其熱之輕重,以知痘之多寡,痘之淺深。如溫溫微熱,時作時止,或二三日,或四五日,呵欠盹悶,夢中驚悸,面色微紅,沉沉喜睡,此痘必稀,其毒必輕,可俟見苗之後,隨症調治,百不失一。蓋外發熱者,由內毒之所激也。毒淺則熱輕,故遲延三四日而出者輕;身涼脈靜而出者為尤輕也。其或驟發壯熱如火,薰蒸炙手,不可捫摸,頭面俱赤,悶亂昏眩,狂躁不定,或一日、半日、二日之間即見紅點,此由內毒太盛,瘡必稠密,急宜投以解毒活血、消導清涼之劑。又有發熱之時,腹中作疼,時時攻攪,上下不定,或煩躁作渴,譫語妄言,即當通其大便,得一大通利,其痛必定,其熱必滅,瘡亦隨發。若不肯下,若下少遲,煩躁不定,胃熱發瘢,口臭唇燥,口角流血,白睛紅赤,腹脹喘滿,身發紫疱而死者,非誤乎?然則痘瘡首尾不可下之說,則又一偏之見也。
痘瘡發熱,腰脅大痛,此毒在肝腎,孰不以為至惡之候不治之症。然亦有因氣怒而起脅痛不能轉側者,當於本經藥內倍加柴胡、酒炒白芍藥、香附、青皮之類治之;亦有因閃肭而腰痛者,當於本經藥內加活血藥及官桂、乳香、木香之類治之;亦有因外感風寒而腰痛者,當減本經藥,倍加羌活、防風、白芷、肉桂之類以溫散之,不可忽略,悉認以為痘之腰痛而棄之也。予每每試驗,臨時當細加審察,不可輕易發言,驚恐病家父兄,慎之慎之。
痘瘡,或吐,或瀉並作,俱於發熱時二三日內見者,乃其邪氣、毒氣、食積作吐作瀉,當因其症而施治,不可驟然止之。俗云:千錢難買痘前瀉,蓋言熱隨利減,毒隨利減也。若痘現苗已定而吐瀉猶不止,恐損脾胃,當用人參調中湯,七味豆蔻丸,或參苓白朮散治之。若火盛迫於上下而作者,又當斟酌連翹、牛蒡子、酒炒黃芩、黃連、山楂、枳殼,皆可選而用之也。
痘瘡,發熱時發驚發搐如驚風狀者,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是以抽搐不寧,如是見痘,俗呼為驚痘。驚痘多吉者何?蓋驚屬心火,痘發由驚則心經痘矣,是以多吉。若搐不定,痘不透,當用升麻、葛根湯加天麻、防風、木通,並抱龍丸、燈心湯調服。至如頭額胸背手足之間微微自汗者,此腠理疏通,毒氣發泄,不須服藥。若瘡已見形,驚風不定,昏昏如睡,痰壅氣喘,人事不省,兩目不開,譫言妄語,下後不減,毒氣壅盛,邪氣閉塞,清道不行,至惡之症,不可認以為驚痘。書云:驚之輕者,毒亦輕;驚之重者,毒亦重,正此之謂也。
痘瘡,發熱之時,唇不紅赤,脈不洪大,洒洒淅淅,顫顫兢兢,如惡寒之狀,間作乾嘔,此表氣素虛,瘡毒流滯於腠理之間,欲出不出所致,宜參蘇飲以和之,則痘自出而寒熱俱退,慎勿輕用解表之劑,以成虛虛之誤。若發熱日久,綿綿不已,或外感風寒,腠理閉密,痘瘡為邪毒所遏而不出,當用麻黃解表湯以表之。若大病之後失調理,或吐瀉後脾胃氣虛,痘毒內陷而不得出,須用參耆內托散以補之。若傷食膩膈,阻塞清道腸胃,與痘毒合併而不出,此內實也,當用枳實導滯湯以利之,自然痘出。若熱不止,痘不出,當以藥發之。升麻湯,羌活、防風、乾葛、川芎、桔梗之類微發,不出再加藥以發之。發後熱退身涼,此邪氣解散,無病症也,不必服藥。若服表藥後所出不多,熱退氣和,此瘡本稀少,不可重發,以增斑爛之患。
痘瘡,發熱之時,亂言狂語,見鬼見神,尋衣摸床,昏睡不醒者,此皆毒氣內攻,心神不清所致,宜導赤散加連翹、黃芩、犀角、木通、牛黃丸、抱龍丸、辰砂益元散,使小便流利,精神清爽,痘亦漸出,方望生意。若昏倦軟弱,人事不省,口語喃喃不休者,則不可治矣。
出痘遍身皆熱,獨手足如冰,此脾胃虛也。蓋脾竅通於四肢,急宜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參苓白朮散,以生胃氣。若手足熱者,可治;仍冷而厥者,則不可治矣。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
痘出發熱,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此毒盛薰灼太過,逼血妄行,至為惡候。惟從鼻出者,由肺家大熱,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大便內去血者,熱毒從利減也,當以黃連、當歸、芍藥、枳殼、山楂、木通、甘草、牛蒡子、連翹酒蒸、炒黑大黃治之。大抵痘瘡見血,十不救一,醫者審之。
治痘全在發熱之時,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分別明白,審真認實,當表則表,當解則解,當汗則汗,當下則下,當補則補,當泄則泄,使毒氣不致於壅遏,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以貽後患。其或痘出四五日,身熱猶不除者,尚能加添痘瘡,不可謂已出盡。大抵必待熱退盡,方可謂痘瘡出淨也。
痘瘡,出至六七日,復又身熱,此將行漿而血少也。當用保元湯加當歸、川芎、白芍藥以助之。若血少而有餘毒者,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若痘已出完,復又發熱,此非餘毒,即系血少,急宜隨症施治。若發熱兼咳嗽者,欲作疹也,俗云痧蓋痘,當用前胡、防風、荊芥、蟬退、桔梗、陳皮、熟半夏、山楂以微透其毒。書云熱不可驟遏,宜輕解之。若無熱則又不可發升,用藥者不可不知。
論見形
痘瘡,發熱三四日而出,或身涼而後出,大小不一等,顆顆相間如痘,如珠,摸之礙手,明潤光澤,根顆紅活,痘與皮肉紅白分明,作三次出,天庭無,年壽無,喉下無,頭、面、胸、背稀少,飲食言動、大小便如故,至吉之兆,順之症也。不須服藥,當觀其日後何如,隨時調理而已。
熱便出瘡多稠密,當詳視其稠密之中,根顆分與不分,顏色紅潤不紅潤,有無黑色痘疔、芋頭皮色痘疔、紫色痘疔,更察其元氣虛實,年紀少長。若疔少根腳分明,顏色紅潤,元氣實,年力大,飲食強者,當以銀針挑破疔口,括去惡水、惡血,塗以四聖丹,拔其毒;內用小劑保元湯,加活血解毒之藥治之。如頂不起者,倍加鼠黏子;小便秘者,燈心湯調益元散。用藥後如飲食不減,大小便調,瘡色飽滿,光澤日長一日,依期灌漿,不煩躁,不癢榻,不瀉,或癢而抓破,鮮血淋淋,扶過十三日、十五日,自然平復。其或過用解毒之藥,致寒氣損傷脾胃,作瀉作嘔,癢渴不止,咬牙寒顫者,投以陳氏異功散、七味豆蔻丸,止瀉調元,溫胃亦可得愈。
痘既見形,雖分根顆,身尚發熱,瘡色乾焦枯紫,大便燥結,此火盛毒熾,氣血分俱有熱也。久則津液枯而發渴,當用四聖散、導赤散、犀角飲,使心火有所導引,則熱自退;更用涼血解毒湯、辰砂益元散,無使其變壞轉黑而為危惡症也。若身不熱而止乾焦者,此內熱也,導赤散加木通即安。
痘色雖紅活,卻過於嬌嫩,如水噴桃花之狀,此皮嫩囂薄,元氣不實,毒入氣分者也。當大劑保元湯,少加酒洗焙乾當歸身、酒炒白芍藥、肉桂、糯米為治。
痘色淡白而嫩,或皮寬者,此毒雖少而元氣至虛,不能擴充者也。宜參耆內托散,倍加糯米為主,保元湯加生磨木香汁、官桂等藥治之。
痘瘡起色雖紅,但乾燥口渴者,此火盛血不足,當用生地四物湯加牛蒡子、紫草、木通、連翹等治之。
痘雖光潤,以手摸之即破,此血有餘而氣不足,或衣被過厚,汗出過多,或先用表藥劑大,以致如此。宜大劑參耆內托散主之,保元湯加官桂等治之。
痘色如麩殼,無紅色,無水氣者,此氣血俱虛,雖用八物,亦不能轉。間有一二服八物湯並黃耆、肉桂之類,變為紅潤含水者,此又可治也,否則危矣。以上諸候,俱有癢搨之變,均之為險症也。
痘內遍身有碎小密如芥子者,此夾疹也;有內色鮮紅成片,或塊者,此夾斑也,皆毒火太盛,薰於中,故一齊湧出。宜解毒涼血使斑疹消去,則可施治,以蟬退、荊芥、殭蠶、川山甲等治之。蓋痘瘡夾斑疹,如五穀中夾荑稗,未有不耨去荑稗而得五穀茂盛者也。書云: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三日退者可治,三日不退者難治。
痘初出時便見水泡,才二三日即頭戴白水,不久即干,其餘平頂不起,此毒至盛,謂之太過失序。俗云:未老先白頭,不治者也。
痘既出之後,若叢雜團聚,密如蠶種,堆垛如魚子,平搨如胖蠶,抓破如蛇退皮,結痂如冷粥皮,頭面眼胞口唇上下一齊光腫,則五、七日內當發斑,發血泡,及口鼻出血而死。蓋痘瘡喜其腫而皮肉不喜其腫。書云:瘡腫肉不腫者昌;肉腫瘡不腫者亡,正此之謂也。若簇簇於皮膚中,如寒風粟起之狀,或隱或見者,此不待長髮,當啼叫煩悶而危。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如丹瘤之狀者,當成黑陷,破爛挖坑而危。若紅紫黑斑如蚤咬,如蚊跡,如灑朱,如點墨,如青黛,與皮膚一平及頭面一片如胭脂者,此極惡之候,三朝五日即危矣。
論部位
痘瘡於初放點之時,先察部位所發之處,即可預知其輕重吉凶。若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之間先出現者,吉;若從兩鬢角耳後,咽喉處先出現者,凶也。其起漿收靨亦如是。至如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之道;喉者,呼吸之門;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所居,痘疹最要五處稀少。若頭額多者,謂之朦頭毒參陽位也;頸項多者,謂之鎖喉;胸前多者,謂之縵胸。朦頭則視聽廢,氣化絕;鎖喉則內不出,外不入;縵胸則陽不清而神失守。兩頰兩頤多致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泄,瀉青色,不食而為險候,故不宜多也。惟四肢雖多不妨。以上諸症,俱要疏通榮衛,活血調氣,健脾生胃,使無干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等味似不可少。若熱甚者,酒炒芩、連、地骨皮;渴者,天花粉;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白朮、陳皮;癢者,桂枝;脹者,大腹皮、厚朴;肚疼者,白芍藥、丁香。然亦看人之大小,稟之虛實。大而實者可救,小而虛者難痊。
論長髮
痘瘡既出之後,二三日之間漸漸長髮,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肥大紅潤,光澤腫胖,依期灌漿,無他症者,吉矣。若三四日內,雖無他症,但隱於皮膚,不長髮者,此元氣虛也,人參透肌散、參耆內托散,加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催之。若見吐瀉、口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寒也,陳氏木香散主之;胡荽酒噴之;雞冠血和酒灌之;桑蠶搗爛,白酒調下亦可。
痘出四五日,雖見長起而頂獨陷者,氣虛也,參耆保元內托等劑加糯米主之;頂陷不紅活者,此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甘草主之。若色雖血活,根腳散大,此血熱而氣不相依,當涼血、解毒、補氣,以大鼠黏子湯加紫草、黃芩、山楂等治。若色紅而焦,口乾,不起發者,紫草飲加紅花酒、炒黃芩、連翹之類治之。
若大便秘結,內有實熱而不發者,加味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及快斑散。若大便利,口發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熱也,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若不渴,大便利者,此內虛寒也,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主之。
若夏月盛暑,炎氣薰蒸,煩躁發渴,以致痘不起發者,五苓散加木通、乾葛及人參竹葉湯治之。
若冬月寒天,為冷氣所侵,致肌膚粟起而不發者,當用陳氏木香散加紫蘇、桔梗。若鼻塞聲重,咳嗽不發者,此為風寒所侵,人參敗毒散。若氣血虛弱,偶為邪穢所觸,內伏或陷而不發者,內用十宣散,外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之,以闢其氣。
痘瘡長髮之際,五六日之間頭面多者,自然腫脹目閉,此正候也。若應腫不腫,應閉不閉,此毒氣鬱留於內,不能起發之故,急用托裡快斑湯治之。腫起者吉,不腫者凶,然只要痘腫,不要皮肉腫。又須驗其色,若瘡本分顆,皮色紅活者,吉;瘡本模糊,皮色黑黯灰白者,凶。目雖要閉,不要目胞光亮。若腫後忽然平搨,目開露睛者,此為氣泄,急用參耆內托散加川山甲、糯米治之。重複腫閉者吉,不腫閉者凶。又有痘將起發便頭面先腫大者,此天行疫氣,名大頭病。宜解表救苦湯解之,消者吉,不消者凶。此症易腫、易消,七日之後,變為癢搨,嗆水錯喉,聲啞痰喘,倒陷百無一生之理。其有瘡或稀少,自然灌漿,頭面不腫,目不閉者,又不在此例。大抵痘不論稀密,俱要飽滿光澤,頂圓高起。若頂凹陷不灌漿,漿不脹不膿,目不閉,顏色不正,雖勉強灌漿於一時,亦難保其十一、十三朝之變也。
論灌漿
夫痘瘡自出齊長足,至六七日內放亮紅活,徐徐灌漿,乳食日進,無雜症者,當九日、十日收靨脫痂,自然平復,此大吉矣。其或唇上、鼻凹、天庭、耳邊有痘,皮薄先灌黃漿者,此為賊痘。毒氣內攻脾臟,當於活血內托藥中加紫草、連翹等藥治之,此又不可概謂為急也。
痘出稠密,色焦紫不能起頂者,此血熱毒盛之故。當細看其皮之厚薄。厚者保元湯加紫草、木通、連翹、桔梗、當歸、紅花為治。若皮薄如水泡者,雖灌不過半漿,必有癢搨黑陷之變。
痘頭面稠密,身上稀少,顏色淡白,不能起頂灌漿者,此氣血虛少所致,宜參耆內托散加桔梗、白芷載藥力在上,先灌頭面滿足,然後放下。若四肢不灌者,前藥內倍加白朮、白芍藥、牛膝引之,蓋四肢屬脾,前藥皆脾經之藥也。
痘瘡五六日,漿雖灌而不稠,膿雖滿而不圓,或頂陷者,此因氣弱不能統領其血,宜保元湯合四物湯加官桂治之。若漿雖飽滿,色見光白而不榮活者,此氣盛血弱也,四物湯加木香、糯米主之。
痘瘡六七日,漿雖灌不甚滿足,中間又有不能灌者,此氣血不和也,終必變為虛寒癢搨之症。宜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主之。
痘瘡雖見脹滿,但手摸則皮皺,此血雖至而氣不相依,後必難於收靨,亦險逆相兼之症。宜用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糯米等治之。
氣虛痘瘡,因用內補藥方見長起灌漿,不能平滿而隨即倒榻者,更用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官桂、升麻等大劑主之。此苛之症,須年大能食者,十活五六;年小不能食者,則不可治也。
漿雖灌而色大紅,根腳漫無一線之紅圍繞者,此血熱甚而未解,九朝、十朝,當有發癢之患,急宜參耆內托散、保元湯加蟬退、木通、荊芥、白芷、火煅川山甲等藥治之。更須令人看守,勿令抓破,如抓破之處鮮血淋漓,則氣流通,猶可施治。外用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或伏龍肝末敷之,使其重複灌漿,庶亦可愈。若重複灌漿而隨灌隨干,其痂青白綠色,堆垛如雞屎者,終必咬牙寒顫,危於十五六朝,發渴發喘,未灌漿之時而內是血也。若既灌漿之後,則內是膿安得又有血乎?亦難以有血、無血而定吉凶,須以日期先後為定論可也。若抓破之處,肉如剝光魚皮,形如湯火泡者,此血為毒所滯,氣為毒所壅,二者俱脫,是名倒陷;及挖肉成坑者,是名內陷,俱為不治之症。
痘瘡八九日之內,正在灌漿之時,身發壯熱,渴欲飲水者,此必瘡多毒盛,表裡氣血俱虛,宜用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麥門冬等藥,或大補湯治之。若飲食傷脾,或傷生冷,以致大便頻去,或作瀉者,宜用參耆、山楂、白朮、黃耆、肉桂、肉豆蔻、訶子、澤瀉藥以止之。若大便雖去,飲食尚強,亦還可施藥餌,順序調理得獲安妥;若胃弱脾虛則危矣。
灌漿之時,十朝之外,身體倦怠,精神不舒,煩悶嗜臥,口有氣息,口舌生瘡,此必胃中蘊熱,急用牛蒡子、白朮、茯苓、黃連、桔梗、連翹、薄荷煎濃汁,食後徐徐服之,遲則瘡雖收靨脫痂,延至二十日外,漸成牙齗蟲蝕生瘡,時時出血,謂之牙宣;呼吸息出為之息露;為走馬;為崩砂,為狐;為惑;為齒脫;為唇爛,為不治矣,慎哉,慎哉。
論觀形驗色
大凡出痘,當先看形貴尖圓,起發瘡皮堅硬雖在,稠密顆顆成珠,豐厚沖滿,此氣勝毒,吉也。若頂陷平搨,皮鬆皮薄,毒盛元氣,凶之兆矣。色貴光澤明潤紅活,雖至稠密,粒粒有血絲圍繞,此血勝毒,吉也。若慘黯昏昧,或赤或白,根顆成片,乾枯焦黑,凶之兆矣。灰白色者,氣虛也,大補氣血。色赤者,焦紫昏暗者,血熱盛也,當涼血解毒;色白而漿不滿,或倒搨,或皮薄易破,大補湯、內托散主之,若色焦紫而漿不滿,欲成乾枯黑陷者,四物湯、消毒飲加紫草、紅花、升麻、乾葛主之。蓋氣和血順則痘色明潤,氣弱血滯則痘色昏慘。血非氣則毒不能出,氣非血則毒不能化,故初見紅點者,毒始出也。次見水泡者,毒未散也。繼成膿者,毒將解也。若色黑,則毒滯血乾;焦黑,則氣血枯槁,乃毒勢過盛,非藥所能療者矣。故於六日之前,須看根顆。無根顆者,必不灌漿。六日之後,須看漿色。無漿色者,必不收靨,所以昏慘而形搨陷,擦破而無膿血,縱有善治者,亦存十一於千百耳。
論收靨
痘瘡自八九日之後,內外大勢已定,漿滿氣足,膿汁漸干,或如蒼蠟色,或如蓮肉色,或如肥皂色,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收起,漸漸收至頸下、額上,後身手足心及兩腳,一齊收盡,痂厚色黑,逐漸脫落,飲食如常,大小便如故,身體輕快,別無他症者,大吉也。若漿未稠,頂未滿,面腫忽退,目閉忽開,瘡腳散闊,白色,皮皺乾燥,似靨,痂薄如紙者,此因津液枯竭,血氣虧敗,內症未除,不可誤認以為收斂而徑許其可救也。其或八九日,瘡尚未收,目忽開,腫忽退,眼睛白珠紅赤,痘色淡白,腹脹煩悶,喘渴不寧,此必曾經泄瀉,或過用涼藥,虧損脾胃,木香散、異功散救之,百可活其二三。
痘當靨之時,大片潰爛,膿水淋漓,黏沾衣被,疼痛難忍,此因出痘時當發表而發表少遲,毒氣停留於肌肉之間,不當發表而發表太過,元氣露泄,衛氣不生,毒火薰灼,以致潰爛,甚則內虛轉瀉轉利,悶亂呻吟而為死候,急用陳氏木香散、參苓白朮散、豆蔻丸以止其瀉;外以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敷患處,或用芭蕉葉襯在身下以收其毒,使之徐徐自干,庶亦可保。若手足臂膊臀胯之間,久著床蓆,展轉擦破之處,若非灌漿堅實,鮮有不傷者,急難成痂,須皮肉潤澤,膿水浸淫,方有生意;苟破爛成片,焦乾黧黑,如火燒湯潑之狀者,必無生理也。凡痘行漿之時,宜痛不宜癢。書云:諸疼為實,諸癢為虛;外痛則內快,外快則內虛。若漿已收,痂已結,而肢體猶痛者,此必發痘毒也,宜活血解毒藥服之。又有一種疔毒,生於痘後,狀如羊眼之類者,內服消毒散,外貼膏藥,亦自漸安。
痘頂破膿出結聚於上,如曬乾飯,如碎松香,不肯結痂,口有熱氣,胸腹飽滿,悶亂不寧,掀衣揭被者,此必過用溫補之藥,致邪氣得補反蝕正氣,如火薰灼,不速為清解則毒入攻心,為害不淺。生犀水,六一散,宣風散,皆可選而用之也。聞人氏常用豬尾膏,神效特異者,正此之謂也。又有用涼解藥過多,或冷水過多,致寒濕之氣侵入脾胃,停蓄壅滯,水氣浸淫,致腹中滑泄,氣短體倦而不靨者,宜除濕湯內滲其濕,胃苓湯和胃安脾,亦能收靨,否則發癢抓破為倒搨矣。其或瘡頭有孔,膿水流出如天泡瘡、癩頭瘡之狀;或清水無膿,卒然自破,水出瘡干,色黑則不可治矣。瘡欲靨不靨,其痂欲落不落,當辨其寒熱虛實施治。若身熱作渴飲湯,此脾胃氣虛也,參苓白朮散、木香散、六君子湯治之。若身熱煩躁,手足發熱,欲飲冷水者,此脾胃蓄熱也,人參麥門冬湯主之。如手足心熱,日晡潮熱,面赤心煩者,此肝脾血虛也,四物湯合逍遙散及歸脾湯主之。如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煩悶不安,此腸胃實熱也,四順飲、解毒湯主之,則靨收痂落,更無他變矣。切不可概謂氣虛而純用補藥也。
痘瘡日久,肌肉潰爛,膿血淋漓,遍身手足和皮脫去,腥臭不可聞者,其說有二。須當問其成膿而後潰爛,能進飲食,別無他症者,但當和脾助胃,避忌風寒,多用伏龍肝或敗草散滲之,自然平復。若先未曾成膿,逕自潰爛者,是名倒靨,不治症也。今人見此,概云漿臭者吉,不知臭有二說:有瘡乾臭者,有瘡腥臭者。乾臭者,其瘡稠膿,其痂紅紫而厚,如肥皂色,此吉也。若腥臭者,其漿清,其痂或白,或黃,或油綠而薄,間有如雞糞色者,此逆也。若潦漿白泡之症,最忌破損。若破損而赤,不臭者,此無陽症也,可不辨哉?
痘先因皮薄破損,多用補藥,重複腫脹灌漿而不能收靨,身復發熱者,此正氣得補,雖將邪毒驅逐為膿,然正氣終為邪毒剋剝,到此之時,其氣又衰,故不能逼逐邪氣以成痂,宜大補湯倍加人參治之。又有重複灌漿,但膿血淋漓,浸漬面目之間,不能幹靨,必有壞眼、損鼻、傷面之患,宜多服犀角消毒飲,升麻解毒湯。若元氣本實,能飲食者,可愈。如或出血不止,膿水不幹,變成疳蝕瘡,名陽瘡出血者,雖內服大補湯,外用綿繭散敷之,縱幸而得生,亦難免於傷殘面目之患,然終百不救一也。
痘痂干潤圓滿,如螺螄殼,最為吉兆。然忽身體戰慄,口作胡言,或乾噦,發渴煩燥者,此正氣不能接濟,邪氣不能禁持,宜生脈散、燈心湯酌用之。
論痘瘡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
夫痘賴氣血以成終始,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初發之時,若不惡寒,遍身不拘急,頭不痛,脈不洪大,此無外感症也。若妄汗之,則榮衛虛,肌肉開泄,風邪乘間變成斑爛異症,首之不可汗也。若不惡食,不煩躁,大小便調,不譫言妄語,脈不沉滑,此無傷食症也。若妄下之,則脾胃氣虛,毒不能外出,而反內入變成倒陷,首之不可下也。已出之後,氣血虧損,身作潮熱,惕惕惡寒,或頭痛,四肢痠痛,不思大補氣血,以為傷寒惡寒也,而妄用羌活、防風、乾葛、升麻,苛發表之劑,或服後愈增大熱,病家猶以為邪氣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發表;若痘後胃弱不思納受,脾弱不能運化,毒氣不清,身熱不除,不思健脾、養胃、敗毒、調元,誤認以為傷食惡食而妄加克伐之劑反增嘔噦泄瀉,病家或以為消導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利之,如是二症,未有不傳變而為慢驚。若慢驚已成,溫補回陽尚近於理。若徒治其標,率用天麻、防風、羌活、全蠍、殭蠶等藥,牛黃丸、鎮驚丹、紫金錠之類大傷陰血,如是夭亡,非庸醫妄汗、妄下者以殺之乎?所以痘後最忌汗下也。
論痘瘡首尾當汗當下
夫痘始於胎毒,發於時氣,類乎傷寒,行乎氣血。初出之時,若身體壯熱,頭痛鼻塞,噴嚏咳嗽,煩躁面赤,六脈洪數者,此表實熱甚也,須用升麻葛根湯、麻黃湯微汗以解之。已出之後,風邪乘虛而入致熱毒鬱而不發,或寒熱往來,或發驚搐,或鼻流清涕,或頭背身痛宜人參羌活湯、敗毒散、抱龍丸以和之,否則熱不解而邪毒停蓄於肌肉之間,不變為濕爛膿水疼痛之症者幾稀矣。若將見形、已見形時,大便秘結,身熱腹脹悶亂,煩躁狂言奔走,此裡實熱盛也,小承氣湯、四順飲加連翹利之。既膿之後,能食易消,大便秘結,發渴煩躁,此血熱停滯也,宜當歸芍藥湯加黃連、黃芩以順之;肥豬脂湯以潤之。小便澀者,六一散以利之,否則熱毒停於腸胃之間,未有不為口疳、牙宣、癰毒、下痢症者矣,豈可拘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之說而誤之耶。
保元湯辨
人參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黃耆溫肉分而實腠理,補三焦而托瘡膿;炙甘草之甘溫以健脾胃,合藥性而不走失,立此三味為保元湯,固其理,實其表,誠確然之至論矣。但以此而治虛症,何施之不得?若煩躁發渴引飲,壯熱二便不通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舌心焦黑,六脈沉滑,夾斑疹、失血發泡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是以治痘者,須當分別寒熱虛實,表裡氣血,隨症處方而治療焉,斯百發百中矣。故苟得其人,則硝硫砒豆投之,而當誠中病之奇方;苟非其人,則雖參耆菽粟用之失宜,亦皆殘生之烏喙也。豈可以保元一湯而為治痘首尾之要藥哉。然則《博愛心鑑》一書,醫者當變通而酌用之耳。若以溫補為是,以清涼為非;以保元為是,以疏通為非,則非予之所敢知也。予意治痘始末,莫若以理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不惟氣得其正而血未必無小補矣,又何必拘拘於參、耆、甘草之三品也哉。
見紅點忌用升麻辨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升麻之功,誠不小也。古人治斑疹已見未見、痘瘡已出未出而悉用升麻葛根湯以治之者,蓋欲疏通氣血,因其熱而發達之,俟出齊長髮之後,分氣血虛實,調理治療,未為不善者。若云見紅點忌用升麻,予不能不疑焉。且痘之始出也,潮熱驚悸,眼目清白,氣息和平,飲食如故,二便調停,痘形疏朗,大小不一,作三次出,此順症不必服藥。升發者當以飲食湯水,微發之,如白酒漿、芫荽鮮筍湯、雄雞汁之類,頻頻用之。若發熱煩躁,欲出不出,或見而不透,或透而不淨,肢體倦怠腹滿氣粗,不用升麻葛根等味,則毒邪何由發泄?元氣何以疏通,若停滯於肌膚之間,未有不變為蚊跡蚤斑,喘滿光腫逆症者幾稀矣。若依期見形,顆顆點點,摸之打手光澤明淨,氣血沖和,其毒已透,其出已淨,無俟人為者,而妄以升麻、乾葛、羌活,防風等藥以重表之,則表虛氣泄,灌漿收斂之際,傳遍斑爛,搨皮沾衣汙被苦痛不安者,不能保其必無也。大抵當發則發,當表則表,當汗則汗,變而通之,存乎人耳。若曰大凡見痘紅點,悉忌用升麻,則非。予之所敢深信者,因錄之以備擇。
升麻葛根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酒炒)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水煎服。
惺惺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細辛 甘草 薄荷(各等分)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人參調中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炙) 木香 白芍藥(酒炒) 陳皮(隨意加減)
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七味豆蔻丸
木香(三錢) 肉豆蔻(麵煨去油,七錢半) 砂仁(二錢) 龍骨(火煅過,五錢) 訶子肉(五錢) 白礬(煅過,七錢) 赤石脂(煅過,七錢)
上共為末,糊丸如粟米大。三歲者,五十丸。量兒大小加減,陳米湯送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辰砂(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湯或白滾湯化下。
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 桔梗 前胡 甘草 乾葛 川芎 陳皮 防風 熟半夏 赤茯苓
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升麻 乾葛 荊芥穗 牛蒡子 蟬退 甘草 桔梗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耆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木香(隨時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蓮肉 乾山藥 桔梗 薏苡仁 藿香 乾葛 肉豆蔻(麵包煨,去油)
牛黃清心丸
牛黃 人參 神麯 桂 乾薑(炮,各一錢五分) 冰片 麝香(各五錢) 雄黃(飛過,一錢) 川芎 茯苓 柴胡 桔梗(炒) 犀角屑(各二錢) 白朮(炒) 黃芩(炒) 黑豆(炒) 阿膠(炒成珠)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光,各二錢五分) 蒲黃 白芍藥(炒,各一兩) 乾山藥(八錢) 甘草(七錢) 金箔(一百五十片) 羚羊角屑(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竹葉燈心湯磨化,不拘時服。
六一散,一名辰砂益元散
滑石(為細末,水飛淨,六兩) 甘草(刮去皮,炙過,為細末,一兩)
上為一處,每服一二匙,用涼燈心湯調下。夏月井水調服,加辰砂末二錢,名為辰砂益元散。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朮 當歸 升麻 柴胡 橘紅
水一鍾,姜二片,棗一枚,煎服。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煨,各等分)
水一鍾,煎服。
玄參解毒湯
玄參 黃芩 山梔(炒黑) 桔梗 甘草 生地 荊芥穗 乾葛(各等分)
水煎服。
保元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肉桂(隨意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加味邊翹散
連翹 升麻(各酒洗) 葛根 甘草 桔梗 赤芍藥 黃芩(酒炒) 木通 牛蒡子 麥門冬(去心) 山梔(酒炒)
水一鍾,燈心竹葉煎服。
四聖丹
血餘(一錢) 珍珠末(三分) 菀豆(十粒,為末)
共為細末,用油胭脂調成膏。凡有痘疔,將銀針挑破,刮去惡血、惡水後用膏點入。
陳皮異功散
木香 當歸 陳皮 丁香 肉豆蔻(麵包煨) 官桂 人參 白朮 厚朴 白茯苓 熟半夏 附子(制過)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五分,空心服。
四聖散
紫草 木通 蟬退 甘草 一方加枳殼
川芎(名加味四聖散)
水一鍾,煎服。
導赤散
木通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淡竹葉(三十片)
水一鍾,煎服。
犀角散
犀角 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錢半)
水一鍾,燈心竹葉煎服。
涼血解毒湯
當歸 白芷 升麻 紫草 紅花 赤芍藥 桔梗 連翹 燈草
水一鍾,煎服。
生地四物湯
生地黃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水一鍾,煎服。
八物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川芎
水一鍾,煎服。
人參透肌散
人參 白芍藥 川芎 甘草 蟬退 陳皮 白茯苓 白朮 木通 紫草 當歸
水一鍾,煎服。
陳皮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 赤茯苓 人參 前胡 青皮 半夏 丁香 訶子肉 甘草 桂心
水一鍾,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水一鍾,煎服。
五苓散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煎服亦可。
人參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水一鍾,姜一片,煎服。
十宣散
人參 當歸 黃耆 官桂 甘草 川芎 防風 桔梗 木香 白芷 厚朴 紫草
水一鍾,煎服。
托裡快斑湯
人參 當歸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防風 甘草 白朮 赤芍藥 黃耆 荊芥穗(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水一鍾,煎服
解毒救苦湯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桔梗 天花粉 地骨皮 荊芥穗 甘草 連翹 川芎 黃芩 紫草
水一鍾,煎服。
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黃耆 肉桂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甘草 當歸 白芍藥(酒炒) 陳皮 川芎 肉桂
水一鍾,糯米一錢,煎服。
消毒飲
牛蒡子 甘草 防風 荊芥穗
水一鍾,煎服。
小承氣湯
厚朴 大黃 枳實 一方加芒硝
水一鍾,煎五分服。
穀精草散
治痘後眼睛生翳。
穀精草(一兩) 生蛤粉(二兩)
上為細末,用獖豬肝一葉,竹刀批作片,擦藥在內,或麻或草縛定,以砂罐貯水,慢火煮熟,令兒不拘時服。
蟬退木賊湯
治症同前。
蟬退(廿一個) 木賊(五錢)
水二鍾,煎一鍾,日逐隨意飲。
清肝氣黏子湯
治痘後眼黑睛紅色,怕日羞明,欲生翳沫。
甘草 桔梗 鼠黏子 連翹 當歸 赤芍 防風 荊芥 蒼朮(為君) 黃芩(酒炒) 穀精草 龍膽草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洗肝散
退痘後眼翳。
甘草 桔梗 川芎 木賊 草決明 沙苑蒺藜 穀精草 柴胡 當歸 黃芩 防風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甘桔湯
治痘瘡首尾喉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
水一鍾,煎四五分,食遠服。
射干鼠黏子湯
治痘後喉痛不可忍者。
射干 山豆根 牛蒡子 桔梗 升麻 木通 燈草 防風 薄荷 玄參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白虎湯
治痘瘡,熱極煩躁引飲,舌上生刺,睡臥不安者。
石膏(三錢)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分) 粳米(二十粒)
水煎服,淡竹葉隨意加減。
水楊湯
浴洗瘡疹最妙。
水楊柳,生於溪邊,細條叢生者是也。亦有用苑內栽培觀音柳者。春冬用枝條,秋夏連枝葉,銼斷,用長流水一鍋,入楊柳枝葉在內,煎六七沸,將三分中一分入浴盆內,不要太熱,不要太冷,先要用過升表藥或內托藥,然後將兒浴洗,漸添湯,浴畢抱置溫暖處,勿令見風,以燈照看,隱隱有起發意,此佳兆也。若先後不見起發,不見紅綻,則津液枯矣,不必更洗。
解毒鼠黏子湯
治痘後口瘡。
白朮(於潛者佳) 黃連 甘草 桔梗 鼠黏子 連翹 玄參 薄荷 防風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渣煎,攪口洗瘡。
口瘡藥
治諸瘢口瘡。
黃連 細辛(各等分,為極細末)
先用米泔水攪淨後,用藥末擦上。
立效散
治痘疹、口瘡、口疳神效。
冰片(二分) 干胭脂(二分) 麝香(一分) 珍珠(三分) 龍骨(三分) 血竭(三分) 鏡秀(二分) 兒茶(三分) 生肌散(四分,外科醫家處取)
共為極細末,先用米泔水洗,攪淨後,擦藥末,嚥下亦無妨。
柴胡門冬散
治痘後咳嗽。
柴胡 麥門冬(去心) 茯苓 甘草 白朮 乾葛 陳皮 半夏 桑皮
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遠服。
敗草散
用多年蓋牆屋上爛草不拘多少,曬乾或烘乾,為細末,擦在破爛處。若膿水不絕,沾衣服難以坐臥,可用二三升,攤在席上,令兒坐臥在上,此草經霜露,感天地陰陽之氣,善解瘡毒,其功不可盡述。如一時不得敗草者,滑石末、綠豆粉、喬麥面代用之亦可。
綿繭散
治痘疳。
出蛾綿繭子不拘多少,將生白礬捶碎,入繭內令滿,以炭火燒之。白礬汁盡,取出,研細,加密佗僧五錢,白芷末二錢,和藥擦上。
當歸芍藥湯
治痘後下痢膿血。
當歸 芍藥 枳殼 黃連 黃芩 茯苓 澤瀉 陳皮 牛蒡子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千捶膏
貼痘毒、痘疳,及一切無名腫毒,神效。
乳香 沒藥 兒茶 天麻仁 松香(各等分)
用槌捶三五千下成膏,攤在段子上,貼之。
四順飲
治痘瘡,大便秘結,煩躁口渴,譫言妄語。
大黃 赤芍藥 當歸(各等分) 甘草(減半)
水一鍾,煎五六分服。
中卷
孟氏雜症良方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初節寅關(食指第一節) 次節卯關(食指第二節) 三節辰關(食指第三節)
經紋歌
左手紅生似線形,須知發熱又兼驚;右手筋紋如左樣,脾傷驚積一齊生。紋頭有似三叉樣,肺氣生痰夜作聲;色青應有傷寒症,若是空紅瀉定生。
指脈深青不暫停,微青腹痛糞多青,若兼黑色盤腸吊,眼搐牽抽不得寧。
小兒指脈深紅色,發熱驚時目強直,微紅下痢腹中疼,吐瀉脾虛多不食。
指上紋生紫色深,驚時啼叫又呻吟,微微紫色腸中痛,若是紋彎主噁心。
虎口脈紋多,須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下痢瀉如何。青黑慢驚發,入掌內釣多;三關急通過,此症必沉疴。
第一節寅關輕重
脈紋有青紫,心肝有病,主驚搐,口舌生瘡,發熱,四肢厥逆,不食;黃白紋,主食停胃口,腹疼腹脹;黑色者不救。
第二節卯關輕重
脈紋見青紫,心肝受病,日久成疳,發熱,頭眩,驚怖,面赤,口乾燥。黃白色紋,疳病在脾肺,吐瀉發熱,咳嗽,吐痰;黑紋,疳在腎,繞耳生瘡,作腫作脹。
第三節辰關有重無輕
脈紋見者,通度三關,直上爪甲,胃絕多死。
小兒脈法
小兒之脈與大人異,九至為傷,平和六至。沉細知其為冷,十至而病困矣。急弦為氣之干,沉緩為食之滯,促急必是虛驚,緊者風癇而理。弦而又急,客忤之氣。沉而數者,骨熱何議。脈來亂者,必然難治。
脈弦急(主氣不和) 脈沉緩(主傷食) 脈促急(主虛驚) 脈浮(主風) 脈沉(主冷)
持脈三要
曰舉(輕手尋之) 曰按(重手取之) 曰尋(不輕不重,委曲求之)
舉按尋三要,惟尋字診家下手之至訣,即經之所謂三菽、六菽、十二菽之旨也。
脈象綱領圖 (此將七表八里之脈融會至為切要)
浮(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輕手得而(無力則為芤 有力則為洪 力重則為實 細小則為微)
沉(舉之不足 按之有餘) 重手得而(至骨有力則為伏 無力則為弱 少軟則為緩)
遲(一息三四至 來去極遲) 重手得而(短細則為澀 無力則為軟 極數則為緊)
數(一息七八至 來去極疾) 輕手得而(有力則為實 流利則為滑)
論浮沉遲數四脈有力無力主病此極要者
浮而(有力則為風 遲為風寒 無力則為虛 數為風熱)俱為表症
沉而(有力為積 遲內寒 無力為氣滯 數內熱)俱為里症
遲而(有力為痛 無力為冷為寒)
數而(有力為熱 無力為瘡為燥)
滑者(脈形流利 主血不和主氣壅滯主痰)
澀者(脈形濡滯 主氣不和傷精敗血)
俱看在何部此診脈之切要也
凡長人脈長,當疏下指;短人脈短,當密排指;人瘦小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急性人脈急,緩性人脈緩。又有反關脈,在三部之後側處。若過寸口上至魚際者,名曰魚際脈。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有貴人兩手清微全無脈者,名六澤脈。有兩手俱洪大者,須用心診視。凡診人脈,須先調平自己氣息,初輕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分別寸關尺部,五六至者為平脈,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也矣。
小兒囟門高起者熱衝於上也(宜清利之)。囟門陷下者元氣虛脫也(宜補助之)。
十二經絡氣血歌
多氣多血經須記,手足陽明大腸胃;少血多氣有六經,二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胞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心臟,脾足太陰手肺金。
引經藥歌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方;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四時用藥法
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病,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寒涼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辛熱之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錢仲陽治小兒,深得此理。《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曰:無違時,無伐化。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用藥之法。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症,則當從權施治。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勿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勿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主氣,金曰從革,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人勿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人勿多食苦。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咸走腎,骨病。人勿多食鹹。
小兒初受氣論
《聖濟總錄》:小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動作,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月日瞳子成,孩兒能頦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脛骨成,乃能移步。此是常定之法。至於不及期而先能,並過期而不能者,則又稟賦之豐怯,是又不可以一概拘也。先人有行遲語遲之方,諸方書俱載,愚意物各有時,似亦不必人為,惟高明者鑑之。
小兒始生變蒸
三十二日一變生,癸腎臟,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膀胱腑,屬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心臟,屬手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小腸腑,屬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肝臟,屬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膽腑,屬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肺臟,屬手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大腸腑,屬手陽明經。
二百八十日九變生,己脾臟,屬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二日十變五蒸生,戊胃腑,屬足陽明經。
至於心胞絡臟,屬手厥陰經,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此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而不蒸也。然所謂變者,變生五臟也。蒸者,蒸養六腑也。又曰: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骨體,故血脈方榮,骨格始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時,看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或有珠泡子者,見變蒸症也即,宜少與乳食,不可妄投藥餌,切不可用艾火灸。若不依此,多致殺兒,屢見有此者,故書以告。
初生論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症也,無脈有驚,定知是胎。驚有熱,定知是胎熱,內無脈,外無形,手無紋,面無色,有病殊不可曉,惟心誠求之耳。故有聲有淚者,驚啼也,五味抱龍丸主之;有聲無淚者,腹痛也,木鱉子膏主之;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盤腸內釣也,鉤藤湯主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麝香(二錢) 辰砂(三錢) 雄黃(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作三四次,用燈心湯化開,抹於舌上,仍以燈心湯下。
木鱉子膏
木鱉子(去殼,細切,搗為泥,去油淨,三分) 乳香(箬葉上火炙去油,取末,三分)
共為一處,每用一二分,鉤藤、枳殼各一撮煎汁,調為膏,抹於舌上,以滾白湯送下。
鉤藤湯
鉤藤(五分) 枳殼(五分) 甘草(二分) 玄胡索(五分)
用水半茶鍾,煎至二分,不拘時與服。
臍論
嬰兒之臍,大腸之竅,收拾急宜謹慎,生下截斷宜長不宜短,截後當用絹帛絲綿包裹,仍以艾火炙之候乾,聽其自落。落後如臍乾,當以暖臍膏貼之,防洗浴水濕,換衣風侵。如臍不幹而有潮濕水氣,輕者以紅絨散敷之,重者以龍骨散敷之。至於臍風撮口等症,以救急湯、龍腦膏,間十救其一二,不可不思患而預防也。
紅絨散
紅色絨或紅色褐子,不拘多少,燈下燒灰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以膏藥貼之。
龍骨散
龍骨不拘多少,入炭火內燒令通紅,取出冷定,研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仍以膏藥貼之。
救急湯
猴猻糞,山中者良,人家餵養吃五穀者不宜用也。不拘多少,煎湯喂之。
龍腦膏
蝦蟆膽,同上好冰片,搗為膏,收於小磁罐內,黃蠟封口。臨用以銀簪挑出,抹入兒口中,以燈心湯化下。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凶候矣。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 枳殼 蒼朮 厚朴 神麯 山楂 藿香 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黃連 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 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致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致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致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云: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致慢驚,慎之慎之。
香橘餅
陳皮 甘草(減半) 蒼朮 厚朴 枳殼 香附 砂仁 神麯 藿香 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二陳湯
陳皮 茯苓 熟半夏 甘草 黃連(薑汁炒) 山梔(薑汁炒) 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書云:急驚合宜涼泄,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致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吁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云: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吐後生驚者,以星香散主之;瀉後生驚者,以參苓白朮散主之;嗽後生驚者,以門冬散主之;病後生驚者,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急驚傳變為慢者,鎮心丸、回生丹本藥內少加截風化痰藥治之。大抵治急驚者,十全八九;治慢驚者,十不救一。辨之不真,藥之不當,延緩不能速救,以致夭亡者,得不歸咎於醫歟!
牛黃丸
枳實 大黃 陳皮 黃芩 牛膽南星(各等分) 辰砂(水飛入藥內,不拘分兩,以紫色為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辰砂、金箔為衣。每一丸,燈心湯化下。
鎮驚錠子
天竺黃(五錢) 膽南星(一兩) 辰砂(三錢) 雄黃(二錢) 牛黃(七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以上另研) 羌活 防風 白附子(五錢) 枳實 大黃 茯神 殭蠶 全蠍 黃連 天麻(各二兩)
上為末,甘草煎湯,打糊為錠,曬乾,辰砂為衣。每服用燈心湯磨下,或薄荷湯磨下。
鎮心丸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 乾山藥(一兩) 甘草(一兩) 牙硝(三錢) 人參(一兩) 辰砂(六錢) 茯神(一兩) 麝香(一錢) 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金銀箔為衣。每服如圓眼肉大,或燈心湯,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醒風天麻湯
羌活 防風 天麻 枳實 黃連 黃芩 橘紅 膽星 全蠍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入薑汁一匙,不拘時服。
星香散
膽南星 陳皮 半夏 藿香 香附 砂仁 白朮 人參 天麻 茯神 鉤藤
用水一鍾,煨姜二片,煎至四五分,不拘時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厚朴 澤瀉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訶子肉 白扁豆(炒)
上為末,米湯調下,或煉砂糖為丸亦可。
門冬寧肺散
麥門冬 陳皮 膽南星 熟半夏 桑皮 桔梗 白朮 五味子 天麻 防風 殭蠶 白附子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
陳皮 甘草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川芎 升麻 柴胡(加等分) 天麻 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回生丹
天麻 防風 白附子(各二錢) 殭蠶 人參 白朮 茯神 木香 肉桂 肉豆蔻(麵包,煨) 半夏曲(各一兩) 雄黃 辰砂(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打糊為餅,曬乾,辰砂為衣。每服量兒大小,或薑湯,或燈心湯,或門冬湯,磨下。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不同者,兼驚耳。其餘他症、傳經等項,用藥與大人同,特劑有大小耳。故惡風惡寒、隈人藏身、引衣密藏是為表症,宜汗者。若惡熱惡食、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結、氣粗腹滿,是為里症,宜下宜潤,或蜜導法治之。若頭額涼、手足厥冷、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用理中等溫藥以急救其里。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 乾葛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升麻 乾葛 赤芍 甘草 麻黃 川芎 白芷 陳皮 紫蘇 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 甘草 桂枝 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麻黃 杏仁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 獨活 前胡 砦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 甘草 當歸 芍藥 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表裡俱虛,胸中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煩少氣。如傷寒未解不可服。
人參 半夏 甘草 石膏 麥門冬
水一鍾,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燈心廿莖,粳米一撮同煎。如嘔,倍加生薑、竹葉。
白虎加人參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脈洪大者。
人參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水一鍾,煎至米熟為度,濾去滓,溫服。
傷風論
傷風咳嗽,先要發散風邪,然後寬氣止嗽化痰。有熱用涼肺之藥。如面赤飲水,痰涎壅塞,咽喉不利,嗽吐痰食,當下之。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亦當下其痰。若久嗽則不可下。冬月嗽乃傷風也,宜當發汗。蓋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毛肌膚,入傷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辛甘,桂枝、麻黃是也;湧泄系以酸苦,葶藶、大黃是也。五味子收斂肺氣,亦治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肺氣虛急,必發慢驚。有嗽甚眼目兩眶紫黑如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黑豆溫研成膏掩於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於眼淚中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蓋肺經鬱熱,用瀉白散加減;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加減;中焦實痞,宜用大承氣;脾不能生肺,宜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誤矣,仍參某症治之。若肺非虛而用人參亦誤也,用人參鬚以化藥制之,高明者酌議。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 細辛芩地黃 蒼防芎芷草 熱服汗之昌
三和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頭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喘短促。
麻黃 杏仁 甘草
姜三片,蔥一根,煎溫頓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有熱加前胡,有痰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叫語,無汗及隱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痘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傳變急慢風,手足抽搐,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
赤芍 石膏 茯苓 杏仁 知母 甘草 葶藶 人參 麻黃 羌活 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遠服。
清金前胡飲
治傷風發熱,咳嗽痰喘驚悸。
桔梗 甘草 橘紅 半夏 桑皮 前胡 防風 枳實 黃芩 天麻 花粉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瀉白散
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熱服。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促。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炒) 防己 黑醜(略炒,各一兩,為末)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搗膏)
共為一處,加蒸棗肉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臨夜服。
辨諸熱論
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亦呼為潮熱。
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
小兒發熱,煩吐不時,面青者,謂之風熱。
小兒發熱,日中可,夜間熱,天明覆涼,謂之傷寒餘熱未解。
小兒發熱,睡覺癲叫無時,遍身熱,發渴,謂之積熱。
小兒諸病,惟熱最多,當先辨虛實,隨症治之。
小兒病熱者,左腮先赤肝受熱也;右腮先赤,肺受熱也;額上先赤,心受熱也;頤間先赤,腎受熱也;鼻間先赤,脾受熱也。五臟所主,熱各不同,其治也,亦不同,是不可以一概論。
虛熱
其症面色青白,身微熱,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云:虛熱不可太攻,熱出則寒起,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酌用之。
實熱
其症面赤,氣粗口熱,煩躁唇腫,大便秘結,小便短數,揭衣掀被,煩蹄躁叫,肚熱肚疼。在表宜汗,青龍湯、解肌湯加麻黃;在裡宜下,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孫真人曰:得利謹勿中補,熱氣得補後作。若表裡俱熱,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大便堅硬,小便赤澀,口中氣熱,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若汗下熱不除,仁齋曰:退表熱宜微汗,退裡熱宜微下,汗下而熱之再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用之。柳叔舉曰:若經汗下,大熱未除,恐防痘疹,不可忘用涼藥。餘熱不除,仁齋曰:用涼不可十分盡用,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
邪熱在心
湯氏曰:本臟屬火,後為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症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啼時有汗,仰身啼,煩躁畏燈,大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同煎,不拘時候服。
積熱在內
小兒內外蘊積熱氣,非食積熱也,失治則發斑咽喉等疾。楊氏曰:內因酒面煎炒,熱毒熱藥峻補;外被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所謂積熱者,朝斯夕斯,內外久積熱氣,三黃丸最要之藥。熱出於心,熱盛則傷血。
三黃丸
解小兒三焦積熱
大黃 黃芩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用白滾湯研化,食前服。
風痰熱
得患風痰熱,晚熱早還涼,吃水無時度,粥飲食如常,日夜多啼叫,喘息豈為昌,患宜頻進藥,莫待復翻張。頭熱腳冷氣不和,漸生氣喘愛眠多,夢裡自驚手足掣,除熱消痰不作磨。
麻痘熱
時行瘡痘數日前,壯似傷風面頰鮮,乍熱乍涼頭有汗,虛驚虛悸手多牽,唇紅面赤時加喘,鼻青耳涼只貪眠,目澀氣粗頻噴嚏,定有麻痘要相傳。
驚風熱
兒患驚風熱,驚啼汗出多,糞青兼見乳,兩眼卻違和,咬乳流涎出,腳冷病纏疴,若逢頭伸視,早治莫蹉跎。
疳熱
此症疳為熱,鼻赤齒頻搖,乳食常無飽,頭瘡鬢髮焦,泥炭飧如飯,肌膚不長膏,五心煩熱盛,有積是肝勞。
潮熱
因疾未安和,潮熱早晚過,體虛並氣弱,調理莫蹉跎。日久加驚悸,脾邪困漸多,面腮唇色絕,厥逆已沉疴。
時氣傳變
時氣因邪觸,春秋及夏冬,受邪肝肉內,傷客衛胃中。頭痛渾身熱,心煩兩頰紅,鼻清痰嗽喘,傳變似傷風。
夜熱晝涼
夜熱身如火,天明依舊涼,非干邪氣作,蓋為客風傷。肝熱尿水赤,脾蒸糞帶黃,汗來方始退,肌體漸羸尪。
諸身通治
身中有熱先除熱,熱里逢虛先補虛。
時氣熱
巢氏曰: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疼壯熱與傷寒相似,但一時所行之證,人人相似,為時氣熱。用太乙十神湯。
太乙十神湯
陳皮 紫蘇 川芎 赤芍 乾葛 香附子 麻黃 白芷 甘草 升麻
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不拘時候服。未受症者加大黃末、雄黃末同煎服,以解疫毒、熱毒之氣。
疳論
疳之為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積者,虛中之積。治熱不可妄表過冷,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治積不可峻取。蓋小兒易虛易實,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峻取則傷脾胃。醫者止宜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持之;病家從容調理,節飲食以培養之,使榮衛調和,臟腑充實,自安矣。蓋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凡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若積而虛甚則扶胃,使胃氣充實,方與微利,急以和胃之藥扶虛救急,加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莪朮消積等藥疏利也。肋間癖痛,亦虛中之積。先寒後熱,飲水不食等症,當分別治之。
自然生疳
久吐、久瀉、久痢、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皆因病後失治、濕熱傷脾,積傳諸臟,虛以致之。
疳症
小兒五疳,因過多食,或因甘甜,驚風入腹;或因病後不長肌肉致成疳疾。不思乳食,朝好暮歹,或發潮熱,四肢羸瘦,腹急氣喘,頭髮稀疏,喜食泥土,變成疳勞。
肝疳
肝疳白膜眼中光,怕日羞明淚不幹,咬甲搖頭肌體瘦,腹中堅癖塊多端。
搖頭揉口鼻,白膜眼中縵,揩磨常淚出,兩目不曾干顏容面青色,渾身瘡癬斑,毛焦併發豎,此病本從肝。
心疳
心疳臉赤少精光,壯熱唇紅面色黃,才臥皮膚沉盜汗,睡中驚恐意恓惺。
渾身壯熱甚,四肢全不任,面黃並臉赤,怕冷寒重衾。口鼻常乾燥,根源病漸深,只因驚撲著,此病本從心。
脾疳
脾疳腹脹體薑黃,冷物難消又滑腸,揉鼻擦眉愛泥土,蛔蟲和糞瀉非常。
面黃肚大手腳細,吐逆中滿乏氣力,便下水穀不消容,瀉痢酸臭合面睡。搭口發豎啼哭頻,愛食茶米沙炭類,此疳本從脾臟來,治之肥兒與蘆薈。
肺疳
肺疳咳嗽體尪羸,喘急痰涎氣力衰,疥癩皮膚生痛癢,頻頻吃食只多飢。
啼多並嗽逆,口鼻脛生瘡,昏昏饒愛睡,體瘦又滑腸。四肢無氣力,客熱不同常,瀉膿並吐血,此病肺家傷。
腎疳
腎疳骨熱主偏墜,齒唇焦燥瘡䘌鼻,增寒壯熱手如冰,母夜咨煎不穩睡。
瀉痢時頻並,吐逆轉加深,大腸肛頭脫,壯熱兼腹鳴。乳食全不進,手足冷如冰,急疳難治療,此病腎家因。
肥兒丸
治諸般疳疾
黃連 神麯(各一兩) 麥芽面(五錢) 木香(二錢半) 檳榔(一個) 肉豆蔻(麵煨) 使君子(酒浸去黑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大。每一丸,米湯化下。
蚵皮丸
治諸疳、無辜疳症。
蝦蟆一隻,肥大不跳不鳴,其身多癩者;另取糞蟲一杓,以水洗淨,置桶中。將蝦蟆打死,頓在蟲中,任蟲食一二日,將皮揀出裝新布袋中包系定,置急流水中漂一日,取出瓦上焙為極細末,入麝香二分,揉飯內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湯下,或拌在飯內與兒食之,效驗不可盡述。
蘆薈丸
治諸般疳症身黃,腹脹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一兩) 使君子(去黑皮) 蓬朮 青皮(炒) 陳皮 麥芽(炒) 神麯(以上各一兩) 檳榔 川黃連(各五錢) 蘆薈 木香(各三錢)
瀉者加茯苓(一兩) 肉豆蔻(麵煨,一兩) 人參(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米湯空心化下;或麥芽面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分,米湯吞下。
天麻丸
治小兒疳眼、肝疳症。
真青黛 黃連 天麻 川芎 夜明砂 蘆薈(各二錢半) 龍膽草 防風 蟬退(各一錢半) 全蠍(二分,去毒洗淨炙) 麝香(二分) 干蝦蟆(二隻,煨)
共為細末,豬膽汁和水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吞下。如不能吞,煮煉蜜為丸,化下亦可。
清沛飲
治肺疳,肺熱鼻熱瘡,鼻息作臭,欲侵蝕者。
桑白皮(一錢) 紫蘇 前胡 防風 赤茯苓 黃芩 當歸 天門冬(去心) 連翹 桔梗 生地黃 甘草(各五分)
用水一鍾,煎五分,食後服。服數貼後,服化䘌丸。
化䘌丸
蕪夷 蘆薈 青黛 蝦蟆(煨,取末) 川芎 白芷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以杏仁煎湯吞下。其鼻常用熊膽泡湯蘸洗。
敷鼻千金散
青黛 當歸 赤小豆 瓜蒂 圯榆 黃連 蘆薈
上味各等分,入雄黃少許,研極細末,入鼻斂瘡。
蘭香散
治小兒走馬牙疳,牙齒潰爛,以至崩砂出血齒落。
輕粉(一錢) 蘭香子末(一錢) 密陀僧(五錢,燒紅醋淬為末)
上研如粉,敷齒上,齦上患處,立效。
又方
鴨嘴膽礬一錢,煅紅冷定,研極細,入麝少許,又研敷牙齒上。
三黃散
治腎疳崩砂良方。
牛黃(一分) 大黃 生地 木香 青黛(各三分)
上為末,熱水調服。
布袋丸
治諸疳面黃腹大,飲食不潤肌膚。
夜明砂(揀淨) 蕪荑(炒,去皮) 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兩) 白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 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提取藥於當風處懸掛,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藥盡為度。
泄瀉論
夫小兒泄瀉者,證非一端,然有冷瀉、有熱瀉、有傷食瀉、有驚瀉,當辨其證而治之。蓋冷瀉者,脾胃受冷,肚腹疼痛,水穀不化,小便清而大便黃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當服理中湯、益黃散,對症服之。熱瀉者,大便黃赤,小便赤少,口乾煩躁,宜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桂、錢氏白朮散去木香治之。如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痢者,黃芩湯。嘔加半夏。又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傷食瀉者,由乳食過飽,坐臥風冷之所傷,兼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宜先取下其積,不可便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宜大消食丸、蘆薈丸,量虛實先取其積,次以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理之。驚瀉者,因驚而起,眼白青黯,大便青黃,宜辰砂五苓湯散、鎮心丸主之。大抵傷脾則瀉,而瀉久脾愈傷也。脾虛未有不成慢驚者,本藥如服過數貼不止,急宜大補脾胃。若傳變慢驚,坐以待斃,醫者未必不無責也,慎之慎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 茯苓 白朮 藿香 甘草 砂仁 肉豆蔻(麵煨) 山藥 澤瀉
用水一鍾,姜二片,蓮子七個去心,煎五分,不拘時服。
四順清涼飲
黃連 芍藥 甘草 陳皮 枳殼 茯苓 木通 澤瀉
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作瀉。
豬苓 澤瀉 白朮 白茯苓 厚朴 陳皮 神麯 甘草 麥芽
用水一鍾,燈心二十根,陳倉米一撮,煎湯,不拘時服。
益黃散
治泄瀉、冷瀉、胃虛腹痛。
青皮 陳皮 訶子肉 甘草 木香 肉豆蔻
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消食丸
寬中快膈,消飲食,退黃色。
砂仁 橘皮 蓬朮 神麯(炒) 麥芽(炒,以上各五分) 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紫菜湯下二十丸。煉蜜為丸,薑湯化下亦可。
調中湯
人參 茯苓 木香 白朮 甘草 乾薑 藿香 香附子 砂仁 丁香
水一鍾,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痢論
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治法大要散邪熱,行滯氣,消積滯,解暑毒,開胃進食為先。初得痢者,便不可用訶子、豆蔻、樗皮、龍骨等劑補住邪氣。若氣得補則積滯不得發泄,腸胃滯澀,腫脹日久難愈。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而氣滯不得與出,則下墜裡急後重,乍起乍止,日夜無度痢者,五臟窘痛而不散,當先用通利之藥,疏其臟腑積滯,然後辨其寒熱氣血虛實而施治。丹溪云:初而重者承氣方,輕則黃芩芍藥湯,氣血俱虛為八物,隨時處治,方為良者,非此之謂乎。
導滯湯
治初得痢腹痛後重者。
黃芩 黃連 白芍 檳榔 厚朴 枳殼 陳皮 大黃(生用)
水一鍾,煎五分,入大黃一滾取起,生磨木香汁一、二、三茶匙,不拘時服。
黃芩芍藥湯
黃芩 芍藥 甘草
用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芍藥調中湯
治痢已經通行後,不問赤白,服此調理。
黃連(茱萸炒) 黃芩 陳皮 厚朴 山楂 神麯 白芍(炒) 枳殼 茯苓 澤瀉
用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後服。後重者加木香、檳榔;血盛者加當歸。
健中湯
治瀉痢日久,脾胃虛寒,下如雞子青者。
黃連(茱萸炒)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朮 陳皮 甘草 乾薑 肉豆蔻
用水一鍾,倉米一撮,煎五分,不拘時,徐徐溫服。
瘧論
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起居,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哉?古人以暑受病者多言之耳。夫瘧者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寒慄鼓頤,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但欲飲冷,嘔惡煩悶而不嗜食,或內伏寒痰,皆從背起,冷如掌大。瘧之寒熱,豈非陰陽二氣互相勝負而作耶?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陰勝則寒多,陽盛則熱熾。其寒也,湯火不能溫;其熱也,冰雪不能寒。衛氣與邪氣交爭,其病乃作。邪氣與衛氣相離,故汗出乃解。其病已休,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旦晝;得陰而內搏,故發於暮夜。或二日一發,或三日乃發,衛氣行遲耳。若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迭勝,寒熱互起,則休作無定時矣。
青皮飲
治熱多寒少,胸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 厚朴 白朮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黃芩 甘草
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前服。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 草果 青皮 藿香 半夏 甘草 陳皮 神麯 良薑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飲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 茯苓 厚朴 青皮 陳皮 半夏 大腹皮 檳榔 莪朮 木通 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常山飲
治一切瘧。
知母 貝母 半夏 甘草 茯苓 常山 人參 草果 厚朴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熟,露過夜,空心溫服。
香葛散
治小兒夾食感冒、瘟疫瘧疾症。
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青皮 甘草 葛根
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不拘時服。
腫脹論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症候輕重多端,須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有溫腫、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有疳脹、有氣脹、有癥疾脹、飲食膨脹。以上腫脹有實有虛,實不可補,虛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則目疱腮頰腫,短氣喘滿也;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黃也,調治各有其法。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有冷積停留於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久而脾亦虛作腫,以上腫者宜先調胃氣,補臟腑,然後去腫。其血氣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百脈,流注脈絡,表裡俱虛,邪正亂作,以致四肢浮腫,肚腹膨脹,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至於疳氣積脹,宜先蘆薈丸;癰痞氣脹,宜三稜丸等以消其痞。至於虛冷脹者,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平復矣。如有熱者,葶藶、牽牛以治之。丹溪云:諸濕腫脹補中宮,補中行濕應為宗。腰以上腫微汗之,以下小便須要通。庸醫不識其中趣,妄將下藥而利水。若還利水氣一脫,禍不旋踵必可許。故補中行濕治腫滿之要法也。分別氣血而用四物、四君子,加以五苓,其百發而百中者,於高明君子酌議之。
塌氣丸
治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宜服此以消之。
蘿蔔子 赤小豆(炒) 陳皮(各一錢) 木香(二分) 甘草(五分) 黑醜(一錢)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者服三十丸,米飲湯吞下。
推氣丸
陳皮 檳榔 枳實 黃芩 黑醜 蓬朮 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補中行濕湯
治諸般虛腫,小水不利者。
陳皮 甘草 蒼朮 厚朴 白朮 人參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水一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 桔梗 赤茯苓 熟半夏 陳皮 甘草 木通 澤瀉 藿香
水一鍾,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榮衛飲子
治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 川芎 白芍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枳殼 黃耆 陳皮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丹瘤論
瘤者流也,片片如脂,遊走而不定之謂。始於胎毒,後因烘衣、洗浴而得。故從心腹而發於四肢者易治;從四肢而入心腹者難治。入心、入腹、入囊,作脹作瀉,舌乾驚悸,則不可救藥矣。
黃連法
牛肉切成薄片,晾半乾,用黃連煎濃汁,將牛肉片投入黃連汁內,泡片時,以牛肉貼瘤上。肉乾再易,換過數次,即有效矣。
白玉散
寒水石 滑石(各一兩)
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又方
伏龍肝 碾細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又方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金銀花 當歸 赤芍 生地 牛蒡子 連翹 防風 天麻粉 羌活 犀角屑
水一鍾,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上身者加川芎、桔梗;下身者,加木通、黃柏。
耳中生瘡
耳為腎之外候,腎通竅於耳也。夫十二經脈上絡於耳,若耳中生瘡疼痛,乃厥陰少陽風熱熾盛而上升,故患此,出膿汁而痛,治法宜疏熱散風。
口舌生瘡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舌乃心之苗,能知味而舌中有脾也。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舌病本乎心經,蓄熱而然,口瘡皆因脾熱所致,宜各推類而治之,無有不安也。脈法左寸洪數心經熱,右關沉實脾胃中。有實熱心脾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主之。
齒病
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有痛而齒動;或有痛而蟲侵蝕;或有齒縫疏稀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腎氣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症,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殺蟲之藥,以治其標,無不安之理也。《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大凡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瘰癧瘡
夫瘰癧者,有風熱毒氣之異,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食味之厚,相搏於經絡。其症生頸項胸臆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況少陽一經多氣少血,不繫丹毒膏粱火極之變,即因氣鬱脾虛惱怒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詳脈症經絡,毋犯病禁。但屬脾虛,宜養胃健脾。若用驅熱解毒耗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其疾或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之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須分虛實,實者可治,虛者可慮。仍戒暴怒氣惱,忌甜糖厚味辛辣之物而調理,不然日久變成疳痞之症,則難愈矣。
消腫湯
消腫湯內柴連翹,牛蒡紅花當歸梢,
黃耆芩連天花粉,桔梗貝母力能消。
又方
土茯苓(四兩) 防風(五分) 荊芥(五分) 蜂房(五分) 肥皂子(九個) 金銀花(一錢) 竹葉(七片) 燈草(三十根)
上水五六碗,煎三四碗,隨意服。
又方
肥皂子,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好壇酒調下。
又方
馬鞭草,不拘多少,日日煎湯,隨意飲之。
諸瘡成漏
《病源》云:癰疽瘰癧諸瘡,膿水日久不痊,皆變成漏。有熱停積流膿不絕謂之膿漏者;瘡口被風冷襲之,久而不愈,謂之冷漏;或瘥後復發,或移易之別處,謂之久漏。由是而言,所謂漏者,因諸瘡久出膿水,或氣血俱虛,肌肉無由而生,故瘡口不合,遂成其漏。夫蓄熱毒者清之,風冷者散之溫之,而後補氣血自愈。
當歸連翹散
治一切風熱,癰腫瘡瘍,咽膈不利,舌腫喉閉,脈洪大而實,或洪數壯實之人,大便秘結,腫高色赤。
當歸連翹散黃芩,山梔赤芍忍冬藤,
熱甚加入大黃服,能消熱毒效如神。
千金托裡散 治如前
千金托裡薄荷硝,歸芍大黃並連翹,
黃芩甘桔山梔子,煎成入蜜有功勞。
涼膈散
涼膈散治上焦熱,連翹山梔並柏葉,
竹葉甘草共黃芩,大黃芒硝治熱結。
托裡內補散 膿潰之後宜多服
托裡內補耆朮參,芎歸芍草忍冬苓,
防風白芷皂莢刺,潰膿之後服如神。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滑石膏,歸芍芎梔薄荷翹,
麻黃甘桔苓白朮,荊芥大黃並芒硝。
下卷
錢氏經驗良方
初生訣
小兒生下一月餘,有病如何為分別?男左女右虎口看,若還紫紋胎驚熱,青色受胎氣不全。亦有驚多積蓄掣,青色必因數日前,皆因蹼跌□□顛。孩兒一歲至三歲,虎口脈內看兩邊。若還一關長一米,定是驚風傳候起,半寸病因是驚傳,先須用藥鎮心裡。若過第二第三關,並同驚積一般說,似出不出隱隱紋,此乃驚傳脾藏絕。若還紫色難醫療,青色其驚入脾竅,此病呼作慢驚風,好手醫人急須療,或紅顏色便心寬,用藥之時立見安,脈過三關連指面,孩兒死後立須見,不拘顏色赤白紅,十死一生休怨嘆。二三歲時看虎口,更用中指按高骨,浮即生風數即驚,緊是顛癇風作熱,沉細腹痛緩沉虛,瀉痢皆因此脈初。微遲有積兼蟲盛,遲澀元來胃脘虛。四歲脈不在指端,一指高骨按虛實,五六袞轉尋三部,平正關上為準則,七八稍多指稍許,九十次第八位取,十一十二也全看,十四十五三指數。小兒有病脈不多,先定浮沉遲數數,沉遲為陰浮為陽,更看面部屬何方,青色驚風白虛瀉,赤色痰熱黑難當,黃是脾家因有積,醫人審度用良方。
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吐嘔,弦緊因知氣不和,緩急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因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此是胃寒宜療救。變蒸之時脈亦變,不治自然無過謬,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均為惡候,脈遲而澀有寒熱,此是胃寒分別嘔,瀉痢浮弦不可醫,仔細思量宜審究。
小兒脈浮多風熱,沉細原因乳食結,弦長多是肝膈風,緊數驚風四肢掣,洪浮胃口似火燒,沉緊胃中痛不歇。虛濡有驚又兼驚,脈乳大小便中血,四至洪來苦煩滿,沉細腹中痛切切,滑主露濕冷所傷,弦緊容忤分明說。
五指尖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痘疹症相傳;男左女右分,脈紋仔細看。
看指虎口脈色法
紫熱紅傷風,青驚白色疳,黑色因中毒,黃色因脾端。
身冷熱驗症歌
鼻冷知痘疹,耳冷緣傷風;熱症渾身熱,乍熱是傷脾。
囟門高起,脈來洪大而有力,渾身壯熱,日夜不寧者,是傷風寒,宜用發表之劑。囟門高起,脈來緊大而軟,身體不熱,唇紅口乾,乃是內熱,或有驚悸,宜抱龍丸治之。
乍涼乍熱,肚腹膨脹,大小便不通者,下之;如大小便照常者,保和丸主之。
口乾發渴,大便泄瀉,小便赤短者,胃苓丸主之。
囟門陷下,肚腹膨脹,不思乳食,乃是傷寒,宜用香砂保安丸治之。
傷風 惡風發熱頭應痛,兩頰微紅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是傷風症易和。
傷寒 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嚏,氣粗身熱是傷寒。
夾食 鼻涕頭痛時吐逆,面黃紅白帶不一,此因夾食又傷寒,發表有功方下積。
夾驚 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症,亦須先表次寧心。
傷風之症,鼻流清涕,身常有汗,咳嗽不寧,兩頰微紅。宜用前胡半夏丸治之。
傷寒之症,遍身大熱,氣粗喘急,宜用羌活膏表之。
夾食者,目胞微浮,吐逆臆氣,吞酸身熱,頭痛鼻塞,心煩發渴,腹痛而膨。宜用羌活膏,次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之類治之。
夾驚者,或被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而後受驚,兩熱相乘,故神思昏沉,渴而煩躁,咬牙呵欠,目直手動,面有青紫色。宜用羌活膏,次抱龍丸、金箔鎮心丸之類,選而用之。
痰 咳嗽雖然分涼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
積 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積聚之症不同。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胸前脅下,或左或右,有物堅硬,按之礙手者,為積;其發無根本,上下有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者,為聚。皆面發焦黃,昏困多睡,兩目黃赤,面目虛腫,乳食漸減,身體肌瘦。宜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之類。
痢 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痢症皆於冷熱不調,飲食積滯,不能運化而成。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陽胃自厚,故香連胃苓膏先服之。其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欲出而不出者,以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下之。純白者,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治之。純紅者,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治之,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後略加地榆,借意而止之為妙。
吐 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成吐瀉,久傳虛渴便成生。
小兒吐症皆脾胃虛怯,或過傷冷熱所致,是胃氣不和則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嘔者,有物有聲;乾嘔則無物矣。吐者,有物無聲。其症不同,有熱,有冷,有虛,有痰,有食,當詳辨之。
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寒吐者,或冒風寒,或寒時就與乳吃,冷氣入胃,吐必夾乳食,或夾清水白沫,四肢淒冷,面白,喜熱惡寒者,是治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之藥;其或面有青氣則肝來克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量小兒虛實以治。
虛吐者,肌弱神困,面白。脾胃久虛,或源患疳積,及節次傷乳食,胃氣衰,寒不能停蓄飲而即吐,治用實脾化痰溫胃,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施之。
痰吐者,傷風痰塞,咳嗽氣急,或身發熱,面色青紅,此因有風生痰,痰積日久,膈於中脘,遂令乳食不化不下,故咳嗽連聲,氣逆上塞,即便吐出。治法先與化痰定心,服天竺地黃丸、抱龍丸,後用解表惺惺散,寧嗽補脾潤肺之藥治之。
食吐者,因過傷乳食,吐出酸水或宿乳,食不消。蓋胃氣不和,物積不化所為,滿而溢者,必肚腹發熱作痛,面額熱,時作噯氣。治先消其食,用妙應丸、挨積丸、保和丸之類,愈後用助胃丸、參苓白朮散等調理之。
瀉
瀉症有五:曰溏,曰泄,曰滑,曰痢,曰洞,俱當分別。溏者,糟粕不聚,似瀉非瀉;泄者,無時無度,或出不知,稀薄如水;痢者,氣從中脘下奔,直射濺溜,如卒筒然;滑者,水穀不化,腸胃直過;洞者,頓然大下,如桶傾水。凡此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如大便黃赤有沫,糞出射遠,此熱也,宜五苓散、天水散,分其陰陽,後平胃氣。如面青唇白,眼輪紫黑,糞白或青,手足冷,未瀉時先腹痛叫哭,此寒也。宜木香餅、助胃丸,調其胃氣;參苓白朮散補之;五苓散分利之。
瀉下臭穢如抱退雞子,肚腹膨脹,其手脈紋紫,身熱,此裡實有食積。宜妙應丸治之,後與調補。
如瀉出青色,乳片不化,小便短少,面色青紅,或糞腥臭,自傷乳食也,夾驚也。宜先與清寧散、抱龍丸去驚,後五苓散、胃苓膏利小水;後錢氏白朮散溫補之。
暑月作瀉清水,口發渴,小便短少,此傷暑熱也。宜天水散、五苓散、錢氏白朮散、香薷飲之類。
面紅卒腫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
自播搐搦喉有痰,此是急驚容易決。
陰盛陽虛病已深,吐余瀉後睡揚睛,
神昏搐緩涎留甚,此症分明是慢驚。
急驚受病之源,皆因其母平日恣食辛辣熱物,厚衣暖室,閉藏太過,致使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四症既具,則變為八候。蓋風盛則兩手伸縮而成搐搐,盛則十指開合而成搦,搦盛則熱如相撲而成掣,掣盛則頭搖不定,或偏而成顫,顫則身仰向後而為反,反則臂若開弓而為引,引則兩目或上視、邪視、直視而為竄,竄則睛露不動而為視。所為八候者,其類俱牙關緊急,痰如拽鋸,手足拳攣,張口出舌,唇紅臉赤,或滿面俱青,唇青瀉青,虎口脈紋紅紫或青者,皆急驚也。此症積於平時,發於頃刻,最能駭人,然專屬心肝二經,乃風火相搏之故,必先去痰瀉肝,後清心利小水,定驚安神養脾,方無變症。宜用瀉肝散、天竺黃丸、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琥珀抱龍丸、參苓白朮散等施治,無不愈者。但當辨認搐之順逆,蓋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為順,反者為逆。如發逆症者,金木相戰也,俱當瀉肺湯以瀉肺,地黃丸以補腎,瀉肝散、涼驚丸以瀉心肝;又當採其氣之冷熱,如氣冷不乳者,難治;氣熱能乳者,雖搐不妨。至於慢驚則或吐或瀉,涎鳴微喘,眼開神緩,目慢露睛,昏睡跳搐搦,似有似無,乍發乍止,口開臭,氣冷或身熱,或冷,脈紋透關。皆因吐瀉之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及下吐太多所致。唯當醒脾溫胃之中加以截風化痰之藥,宜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之類。
疳 五疳五臟五般看,治法推詳事不難。若見面黃肌肉瘦,齒焦發豎即為疳。
疳之為病,所得不同。或乳食不調,過餐甘肥;或缺乳食物大早;或乳母喜怒房勞即與乳吃;或飲有娠之乳,大抵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之故。又有因病服吐下表散之藥先後失宜,為醫所誤而得者,皆當詳其五臟所主而用藥。如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多哭者,在心頭;焦發立,筋青腦熱,躁渴多汗,下痢,疥癬者,在肝;胸熱肌消,手足冰冷,寒熱時來,滑泄肚疼,牙疳口臭,尿黃多渴者,在腎;咳嗽喘逆,發熱惡寒,皮膚粟起,鼻癢流涕者,在肺;面黃身黃,肚大腳細,吐逆身滿乏力,啼哭,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搭口發豎者,在脾;至如肚大青筋,如吃泥土並雜物茶、米、沙、炭之類,肚腹膨大,釀乳洞泄,骨蒸潮熱,尿如米泔,上下蟲出,羞明雀目,俱是疳症,此皆脾家受病,傳入諸臟。惟先理脾氣則諸臟皆安,故總用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有蟲者,追蟲丸、使君子丸。牙疳者,人中白散、雞金散,次第用之。
又吐論 熱寒虛痰食五吐解見於前
凡未周小兒吐奶最為重病。吐奶必夾痰,三吐之後,胃氣即虛,虛則外風乘入,內外夾攻,痰涎愈生,而閉於胃脘,胃脘閉而四肢關亦閉,遂發驚搐,或慢驚等症。如手足搐搦,口眼翻脹,頭額強舉,不可名狀,往往用藥無效,故此乳要預先治之。如吐成乳片者,是胃熱。熱盛生痰,久則成風矣,必先與清胃化痰定吐之劑。若吐久則胃久虛寒,尤宜溫補不可熱。一如鼻有青色,夜間煩躁身熱,是客風傷肺也,先宜發表,然後止吐。如唇口黑色,多哭,喉中作聲,是傷脾,宜調脾止吐。如吐出夾清水,面青唇白,是胃寒,宜溫胃木香餅、助胃丸之類。如早夜發熱,不睡多啼,則將發驚矣,急宜調胃補胃補脾,人參溫中之藥,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劑治之,切莫孟浪可也。
泄瀉
泄瀉之症,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
若面色痿黃,肚脹腳細弱,頭大項小,肌肉消瘦,貪餐妒食,瀉出或黃或白,或稀或稠,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二日、三日一次,腹似蜘蛛,瀉去頗軟,自瀉自止,此釀瀉也。釀者,如酒之意,皆疳積為病,宜蘆薈丸、肥兒丸,多服後,調脾自安。若瀉出青綠色者,此肝來侮脾,將發驚也。
若初瀉出色黃,良久變而為青,乃脾虛而受制於肝也。此等症,三五次即困乏,治之稍緩,即成慢驚風。急先溫其臟氣,調其胃氣,平順三焦,和正榮衛,如瀉不能止,且先投其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訶子之藥,止之後,徐調理。若困乏,四肢厥冷,目無睛光,鼻中乾燥,則逆症也,附子理中湯之類,宜酌量用之。如遲,過投熱藥,瀉止則痢作無疑矣,須當詳審。
又有吐瀉並作者,身體壯熱,不思乳食,大便白色,或所出物不化,此傷食也。當先消導之,後與助胃調脾。若身溫,或冷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化,此上實下虛,尤當兼其所現之症治之。大要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為先也。
又有吐瀉並作,身熱多睡,吐痰咳嗽,能食乳,大便稀黃,渴欲飲水,胃虛而有風熱之故。當先與白朮散,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以抱龍丸發散風熱;更服養脾胃之劑。
痢症
痢症不同,非有積滯,終不能成,須當辨其致病之由。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腸胃自厚,故五苓散、胃苓湯必先服之。一二日間,元氣未虛者,以大承氣湯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切不可驟用補藥,亦不可用澀藥,至變作禁口、刮腸等痢,為害非淺。
冷痢者,脾胃虛寒停滯,物冷不化,遂下,或青或白,凍沫夾水腹痛者是也。治宜胃苓湯加白芍藥、理中湯、參苓白朮散、胃風湯、木香餅之類,屢效。
熱痢者,胃中濕熱,凝蓄不散,乘於血分,而散於大腸,故下或赤或黃腥臭,或多或少腹中窘痛,裡急後重,或身發熱,噁心口渴,不思飲食者是也。宜五苓散加車前子,次香連丸、芍藥甘草湯、不換金正氣散、人參、赤茯苓、薑棗,後以參苓白朮散調補,無不愈者。
疳痢者,過餐冷肥甘油膩之物,或乳食並進,其下黃白色,腹不痛,下無時度,或二三日一次,或一日數次,貪食妒食,目無睛光,肌肉羸瘦,發漸脫落者是也。治宜香連丸、木香肥兒丸、參苓白朮散之類。
驚痢者,因驚積熱傳入臟腑,故印堂眉面觀病之間俱有青色,其下青多黃少,或如苔蘚,或如痰涎,睡中多哭者是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或一散利其小便後,以胃苓湯去桂並抱龍丸、香連丸、緩驚紅餅子治之。冷熱不調者,因腸胃間或傷冷熱,或晝涼夜熱,氣急發渴,目胞浮腫,肚腹脹硬,其下赤白不一,或兼青白,或如魚腦,酸臭或稀散成凍,或純水交集,惡食者是也。治宜五苓散、胃風湯、或消積丸下之;下後五苓散加黃連、白芍藥、枳殼治之;仍以錢氏白朮散調自愈。純血痢者,糞少血多,色鮮,或紫或黯,午後身微熱,或能食,或不能食,服止痢止血之藥不效者,此脾家受病已深,脾病而肺亦病,遂不能統制其血,聽其乘入大腸之故。治當消食補脾,啟脾丸、消積丸、保和丸、白朮散之類,加以黃芩、當歸、白芍、滑石、山楂、神麯、麥牙、陳皮、枳殼等藥治之。又有風邪下陷者,升提之大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略加地榆少許借意而止之為妙。如發熱者,更加黃芩,少加黃連;血虛者,四物湯;元氣形體羸弱者,參苓白朮散調補之。
大概先水瀉後痢者難愈,先痢後瀉者易愈;脈微小者易治,浮洪數大者難治。懸絕者死,滑者生。
瘧症
瘧症不一,有痰、食、勞、暑、鬼、障、寒、溫、濕、牝、痰之症不同,六經、五臟、三陰之各一。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有間一日一發,有間二日一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及或發於夜者;有有汗、有無汗者;先寒後熱者;先熱後寒者,皆當詳辨而治之。
如胸膈有痰,心下脹滿,氣逆煩嘔,此痰瘧也。二陳湯加柴胡、黃芩、枳實之類治之。
胸膈不和,肚腹疼痛,吞酸噯氣,吐水,此食瘧也。和中保安丸加青皮、柴胡、檳榔並五苓散、異功散之類治之。
病愈未久,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過勞即發,此勞瘧也。宜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少加柴胡、鱉甲治之。
面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肌熱額熱,微微汗出及上半身汗,此暑瘧也。十味香薷飲、五苓散治之。
進退無時,作止不一,或單熱,此鬼瘧也。鬼哭散、截瘧丹、清脾飲治之。
寒熱往來,或上半日,或申酉時,噁心乾嘔,此瘴瘧也。四獸飲治之。
若纏延日久不愈者,則兩脅之間結成癖積,名曰瘧毋。此皆初發時失於解表,內傷飲食,外感風邪所成。治宜鱉甲飲、四獸飲、歸脾湯主之。但先寒後熱者,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溫瘧;身重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濕瘧;但寒不熱者,名牝瘧。皆因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而不發散之故也。必須先解表邪,後扶胃氣。丹溪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此治之大略也。然亦不拘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四君子湯、人參養胃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鱉甲以主治之。慎勿泥於時俗之說,以藥露冷而服,致傷元氣變成浮腫瀉痢,致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遂成大害,戒之戒之。
羌活膏
茯苓(五錢)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各七錢) 桔梗 枳殼 天麻(各五錢) 川芎(七錢) 地骨皮 薄荷 甘草(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下。
前胡半夏丸
紫蘇(一兩二錢) 乾葛 陳皮 枳殼 半夏曲 桔梗 前胡(各一兩) 甘草(三錢) 金沸草 款冬花(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開服。
香砂保安丸
香附(炒,四兩) 砂仁(炒) 白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兩) 山楂(三兩) 益智 陳皮(各一兩半) 木香 檳榔 使君子(炒,各一兩) 甘草(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米飲化開服。
青橘餅子
木香(炒)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厚朴(薑製,七錢半)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捏作餅子。每一餅,不拘時,用米湯化開下。
抱龍丸
牛膽南星(二兩) 天竺黃(五錢) 雄黃 辰砂 甘草(各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下。
金薄鎮心丸
山藥 硃砂(各一兩) 牙硝(一錢半)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五錢) 麝香(五錢) 片腦(一錢) 紫河車(黑豆水煮,二錢五分)
上用金箔十五片為衣,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開下。
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入糯米一百粒,煎服。
白玉餅子
滑石 輕粉 半夏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用水一碗煎乾,將豆細研後,入眾藥和勻)
上用糯米飯丸如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服五餅,三歲以下三餅,空心或臨臥時,蔥白湯下。
滾痰丸
天南星(薑製,一兩) 半夏(薑汁製,一兩半) 白牽牛末(六錢) 黃芩(一兩) 枳實(炒,八錢) 輕粉(炒,一錢)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薑湯下。
天竺黃丸
天竺黃(一兩) 天南星(薑製,一兩半) 半夏(薑湯泡,五次) 天花粉(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一丸,薑湯磨化下。
五疳消積丸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山楂 三稜 蓬朮 乾薑 良薑 枳殼 神麯 麥牙(各一兩) 蘿蔔子(一兩) 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粟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湯下。
挨積丸
三稜 丁皮(各七錢半) 乾薑(炮,一錢) 巴豆(去油淨,五錢) 青皮 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錢,食前薑湯送下,量病加減。
香連胃苓丸
白朮(炒,一兩) 茯苓 厚朴 陳皮 蒼朮 白芍(各五錢) 黃連(六錢) 豬苓 澤瀉(各七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燈心、老米同煎湯化下。
胃苓丸
蒼朮(二兩半) 厚朴(二兩) 陳皮 白朮 官桂(各一兩) 豬苓 澤瀉(各二兩) 甘草 茯苓(各一兩半)
上咀片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燈心一十根,老米六十粒,煎服。
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各五錢)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上服二錢,姜三片,水一鍾,煎三分,不拘時服。
木香檳榔丸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酥炙) 半夏(泡) 枳殼 青皮 杏仁(去皮尖) 木香 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另將皂角四兩,用水一碗熬成膏,入熟蜜少許,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五苓散
白朮(炒,二兩) 茯苓 澤瀉(各一兩半) 豬苓(一兩) 官桂(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燈心湯調化,空心服。
天水散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清水不拘調下。
香薷飲
香薷 白扁豆(各三錢) 厚朴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用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洗) 白芷 半夏(泡,七次) 紫蘇 白茯苓(各五錢) 厚朴(薑製) 白朮 陳皮(各一兩) 桔梗 藿香(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加薑、棗煎亦可。
木香餅
木香 檳榔 白豆蔻(去殼) 青黛(各一錢半) 麝香(一錢) 續隨子(三錢) 蝦蟆(燒存性,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前清米湯下。
參苓白朮散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半) 石蓮子肉(一兩半) 山藥(二兩) 蓮肉(一兩) 桔梗(五錢) 白茯苓(二兩半) 薏苡仁(炒,二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米或糖湯調下,隨意加用。
助胃丸
人參 白朮 茯苓 縮砂 肉豆蔻(麵煨去油,一個) 山藥 甘草(炙,各三兩) 丁香(五粒) 沉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惺惺散
桔梗 人參 細辛 白朮 天花粉 白茯苓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三分,不拘時服。如傷風無汗,加蔥白、薄荷煎服。
保和丸
神麯(炒) 山楂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連翹 陳皮 卜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清寧散
羌活(二兩) 防風(一兩) 當歸(二兩,酒洗) 大黃(二兩,蒸) 川芎(一兩半) 山梔(炒黑,一兩) 龍膽草(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用清湯調服,隨意大小加減。
錢氏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乾葛(各三錢) 甘草(一錢) 木香(少許)
上銼散,生薑三片,水一鍾,煎四五分溫服。
瀉肝散
軟柴胡 甘草(各一錢) 當歸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鉤藤(二錢)
上銼散,白水煎,母子同服。
牛黃清心丸
牛黃(一錢二分) 羚羊角(五分) 白芍(一兩) 白茯苓 犀角 甘草(各五錢) 乾山藥(炒,七錢) 黃芩 人參 桔梗(各三錢) 雄黃(水飛,三錢) 柴胡(二錢五分) 川芎(一錢五分) 麥冬(五十粒) 神麯(炒,一兩) 阿膠(炒,二錢半) 麝香(炒,二錢半) 冰片(三分) 白朮(一兩半) 黑豆(炒,七錢) 乾薑(炒,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竹葉薄荷湯化開,空心服。
琥珀抱龍丸
琥珀(燈心,同研) 雄黃(各五錢) 天竺黃(七錢) 辰砂(三錢) 膽星(一兩三錢) 乾山藥(七錢) 麝香(五分) 白茯苓(一兩) 姜蠶(炒去絲嘴,四錢) 全蠍(去毒,炙,三錢) 薄荷(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燈心湯、薄荷湯化開,不拘時服。
瀉肺湯
桑白皮 地骨皮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地黃丸
熟地黃(二兩半) 山茱萸(肉一兩) 乾山藥(一兩) 澤瀉(八錢) 牡丹皮(六錢) 白茯苓(八錢)
上為細末,量加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湯送下。
涼驚丸
川芎(四錢) 大黃(五錢) 防風(二錢) 鉤藤(二錢) 硃砂(一錢) 薄荷(一錢) 羌活(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四丸,空心蜜湯送下。
腥脾散
人參(一錢) 白附子(泡) 天麻(煨) 白茯苓(各八錢) 甘草(炙,五分) 木香(五分) 全蠍(去尾,六分) 石蓮肉(一錢) 肉豆蔻(麵包煨,一錢) 白朮(一錢二分) 陳皮(七分) 石菖蒲(八分) 乾山藥(一錢) 南星(薑製,一錢) 砂仁(六分) 丁香(五分)
上銼散,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量大小加減。
附子理中湯
白朮(炒,一錢半) 人參(一錢) 乾薑(一錢) 甘草(五分) 熟附子(多少隨病虛實輕重加減)
上用水,加薑、棗同煎服。
蘇合香丸
蘇合香(酒熬成膏) 安息香(同上制) 乳香 檀香 沉香 丁香 青木香 麝香 香附(各四錢) 硃砂 人參 白朮 犀角 蓽澄茄 訶子(炮,各一兩) 龍腦(二錢)
上為細末,除蘇合、安息香外,用酒浸透,入瓶內,湯蒸透入藥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化送下。
五疳保童丸
蟾頭(一個,炙黃) 蘆薈(三錢) 胡連(二錢) 熊膽(一錢) 麝香(五分) 黃連(炒) 龍膽草 雄黃(水飛) 青皮(炒) 五倍子 夜明砂(微砂) 青黛 苦楝根 天將手(炒,各二錢五分) 白鱔頭(炙黃,如無,用蕪荑代之)
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粟米大。一歲二丸,用米飯下,不拘時服,日三服。
消疳肥兒丸
蘆薈(一錢) 胡連 使君子 青皮(炒) 黃連 陳皮 蓬朮 三稜(煨) 龍膽草 白朮(炒) 砂仁 山楂 白茯苓 木香 香附(炒) 檳榔 夜明砂(炒) 蒼朮(米泔浸,炒,各三錢) 訶皮(二個,炒) 柴胡(二錢)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用米飲送下。
木香蘆薈丸
蘆薈(一錢) 蕪荑 檳榔 黃連(炒) 青黛(各二錢半) 胡連(五錢) 木香(一錢) 蟬蛻(去足,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追蟲丸
新苦楝根皮 貫仲(綠木者) 木香 桃仁(炒) 蕪荑(炒) 檳榔(各一錢) 鶴蝨(炒,一錢五分) 輕粉 蟬頭(各一錢) 使君子(去殼,二十五個) 當歸 黃連(炒,各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用肉汁食前服。
使君子丸
使君子(一兩) 甘草 厚朴(薑製炒) 青黛(五錢) 訶子肉(五錢,一半煨) 陳皮(二錢半)
上為細末,飯糊丸如芡實大。每服四五丸,先以豬肉汁飲之,後服藥。
人中白散
人中白(煅過多) 雄黃(中) 枯礬(少) 黃柏(多)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漱口,後搽藥。
雞金散
雞內金(即雞肫內粗皮,陰乾,一兩) 白芷 銅綠(各五錢) 麝香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灌,後敷藥入。
附(上用方)
抱龍丸
治小兒傷風發熱,咳嗽不寧,跌僕受驚,痰涎壅盛,心神欠安之症。宜服之,用薄荷湯送下。
麝香(五分) 天竺黃(五錢) 雄黃(二錢) 硃砂(二錢五分) 牛膽南星(二兩) 甘草(三錢)
清寧丸
治小兒肺經有火,痰涎壅盛,喘急氣粗,咳嗽連綿不寧之症。宜服之,用燈心薄荷湯化下。
陳皮 枳殼 桔梗 前胡 杏仁(炒) 貝母 黃連 桑皮 山梔 花粉 黃芩 半夏(法制) 瓜蔞仁(各一兩半) 膽南星 青黛(各一兩) 甘草(五錢)
羌活膏
治小兒感冒風寒,發熱氣喘,頭痛不利,渾身拘急,痘疹已發未發之際,皆可服之。用薑湯化下。
麻黃 羌活 獨活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各一兩) 前胡(一兩) 茯苓(六錢) 甘草(五錢)
鎮肝丸
治小兒肝經有熱,兩目暴腫,睛色赤紅,時多淚下,及目常直視連劄不搐之症。並宜用竹葉燈心同煎湯下。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膽草 梔子仁 生地 膽星 大黃 天竺黃(各八錢) 硃砂(一錢五分)
前胡半夏丸
治小兒傷風發熱,四時咳嗽,氣息喘急,痰涎壅盛,胸膈不利之症。皆宜用生薑薄荷湯化下。
紫蘇(一兩二錢) 乾葛 陳皮 前胡 半夏面 枳殼 杏仁(炒) 桔梗(各一兩) 茯苓 柴胡 桑白皮 黃芩(各八錢) 金沸草(七錢) 甘草(五錢)
犀角解毒丸
治小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遍身瘡癤,鼻衄痘疹,餘毒不盡之症。宜用燈心薄荷湯化下。
犀角 防風 荊芥 芍藥 連翹 黃芩 桔梗 薄荷 甘草末(各五錢) 生地黃 當歸 牛蒡子(各七錢)
胃苓和中丸
治小兒脾胃欠和,飲食不美,水土不服,或生冷失調,小水不利,大便泄瀉之症,皆可服之。用燈心老米湯化下。
蒼朮 白朮(各三兩) 厚朴(一兩五分) 陳皮 豬苓 澤瀉 茯苓 車前子 木通(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參朮健脾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嗜臥不食,面黃肌瘦,水土不服,大便瀉久,完穀不化之症,皆可治之。燈心老米湯下。
蒼朮(四兩,米泔浸炒) 厚朴(二兩,薑汁炒)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兩五錢) 白茯苓(炒,二兩) 白朮(炒,二兩) 甘草(炙,一兩)
和中保安丸
治小兒停食積滯,飲食少進,胸膈飽悶,夜臥不寧,用清米湯下。如大便初瀉,或赤白痢疾,加燈心老米湯下。如嘔吐噁心,肚腹作痛,則用生薑湯。
香附(四兩) 砂仁(四錢) 青皮 神麯 麥芽 白朮 檳榔末(各二兩) 甘草末(二兩) 山楂 陳皮(各三兩) 厚朴 蒼朮 三稜 蘿蔔子(炒) 黃連(各一兩)
牛黃鎮驚丸
治小兒一切急慢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搐逆,痰涎不利,人事不醒之症。用生薑薄荷湯下。
天竺黃 膽星 白芍 青皮 薄荷 桔梗 牛黃 陳皮 防風 醬瓜天麻 黃芩 黃連 檳榔 甘草末 大黃(各等分)
金箔鎮心丸
治小兒驚熱,鎮心安神,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山藥(一兩半) 硃砂(一兩) 牙硝(一錢半) 甘草(五錢) 人參(五錢) 茯苓(五錢) 麝香(五分) 片腦(一錢) 金箔(十五片為衣) 紫河車(黑豆水煮軟,二錢五分)
緩驚餅子
治小兒便青,有驚肚,腹疼痛,不拘時服。
人參 茯苓 辰砂 赤石脂 山藥(各二錢) 白朮(一錢) 麝香 乳香(各三錢)
利驚丸 化毒丸即此也
涼驚、溫驚、利驚有分別,不拘時用。
天竺黃 青黛 膽星(各一錢) 牽牛 辰砂(各五分)
牛黃丸
治小兒夜啼,多驚煩熱,不拘時服。半年者,每服五丸。量大小加減。
牛黃 硃砂 蘆薈 麝香 鉤藤(各一錢) 姜蠶(炒,五錢) 蝸牛(炒黃) 龍腦 當歸 代赭石 赤芍(各一錢)
芍藥丸
治胎寒大便青,不欲食,不拘時用。
芍藥 當歸 芎藭 人參(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桃紅丸
治小兒驚啼,眠睡不穩,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丹砂 麝香(各五分) 白附子(半枚二分半) 姜蠶(炒,二分半) 全蠍(炒,二分半) 膩粉(七分) 金箔 銀箔(各二片)
養脾丸
治小兒軀啼,脾胃虛冷,心腹疼痛,胸膈滿悶,不拘時用,生薑湯化下。
乾薑(泡) 縮砂 白朮(各一錢) 甘草(炙,三錢) 茯苓 人參 麥芽(各五錢)
香連胃苓丸
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口乾,不拘時,清米湯化下。
白朮(一兩) 豬苓 澤瀉(各七錢) 黃連(炒,六錢) 茯苓 陳皮 厚朴 蒼朮 白朮(各五錢) 木香 甘草(炙,各三錢)
安神丸
治小兒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壯熱驚啼,精神恍惚不寧,不拘時用,砂糖湯下。
麥門冬 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五錢半) 甘草(五錢) 龍腦(一字研)
柳花散
治小兒口舌生瘡,每用少許,敷貼患處。
黃連 黃柏 青黛 密佗僧 玄胡索(各等分,為末)
五福化毒丹
治胎熱胎毒,口舌生瘡,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玄參(一兩) 桔梗(八錢) 人參 赤茯苓(各五錢) 青黛 甘草(各一錢) 牙硝(另研) 麝香(各五分)
沒石子丸
治小兒熱瀉久痢,皆可服之。
黃連(炒,二錢半) 沒石子(大者,五枚) 訶子(七個,炮) 木香(一錢) 肉蔻(七個,炮)
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不拘時用,白滾湯下。
紫霜丸
治變蒸發熱不解及夾食停冷,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乳哺不進,乳則咽食癇,先寒後熱者,用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粒,乳汁下。
代赭石(一兩,醋浸七次,研) 赤石脂(一兩,醋浸七次,研) 杏仁(五十粒,去皮)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淨)
保和丸
和脾胃消食,此方與《奇效良方》不同。
《奇效良方》錄於後。
白朮 半夏 陳皮 白茯苓(各十二兩) 山楂(二斤二兩) 神麯(一斤八兩) 連翹 蘿蔔子(各六兩)
水發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分,不拘時用,米湯下。
消積丸
消積,化乳食。
宿砂(炒) 橘皮(炒)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 甘草(炙,各一兩半) 香附(炒,一兩)
湯浸蒸餅丸如麻子大。每二十三丸,不拘時用,白滾湯下。量歲長幼加減。
蘆薈丸
治小兒積聚,清熱消肝,健脾胃,爽精神,美飲食,潤肌膚,大有神效。不拘時用,滾白湯下。
蘆薈 胡黃連 神麯(炒) 白朮(炒) 當歸 芍藥 青皮 使君子 香附 三稜(煨) 黃連 蓬朮(煨) 檳榔 蘿蔔子 麥芽(炒) 木香 甘草(各等分,末為丸)
肥兒丸
治小兒疳病,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不拘時,白滾湯下。用麵糊為丸。
黃連 神面(炒,各五錢) 肉豆蔻(麵包煨) 麥芽(炒) 使君子(各二錢) 木香(一錢) 檳榔(一個)
香橘餅子
治小兒食積腹脹作痛,面黃肌瘦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木香(二錢,炮) 青皮(三錢) 陳皮(三錢) 神麯(炒,五錢) 厚朴(薑製,七錢半) 麥芽(炒,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捏作餅子,不拘時用,清米湯化下。
至聖保命丹
治胎驚內吊,肚腹堅硬,目睛上視,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痰涎壅盛,一切急慢驚風,並皆治之。
全蠍(十四個) 姜蠶(直者) 白附子 天南星(炮) 硃砂(研) 麝香(研,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二錢) 蟬蛻(去泥,一錢) 金箔(十五片為衣)
上為末,粳米飯取中心者,搜和丸,每一兩作四十丸。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一切驚風,壯熱,痰涎壅盛,並皆治之。
天麻(煨) 防風 人參(各一兩) 牛黃(一錢) 硃砂 雄黃 麝香(各二錢半) 姜蠶(去絲嘴,炒) 全蠍(去尾炒,各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不拘時用,薄荷湯下。
保和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山楂肉(四兩) 陳皮 茯苓 半夏曲(各五錢) 蘿蔔子(二錢半) 使君子 白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砂仁(四兩四錢) 木香(二兩二錢四分) 黃連(四兩五錢)
上為末,水發丸。每服一錢,不拘時用,米湯下。
犀角丸
治小兒風熱痰實,面黃頰赤,大小便秘澀,三焦邪熱,臟腑蘊毒,此藥疏導極穩。
生犀角(一錢半) 人參(五錢) 黃連 枳實(麩炒,各一兩) 大黃(二兩,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一粒,貼在大黃上,用絹包裹,湯鍋內蒸過,取出去巴豆,將大黃曬乾,研末)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再服。
消疳健脾和中丸
白朮 茯苓 陳皮 芍藥 枳實(各五錢) 山楂 黃連 厚朴 蕪荑 使君子 麥芽 香附(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一丸,用清米湯或白滾湯,食遠下。
金不換
治小兒九種心疼。
雄黃(一錢) 焰硝(三錢) 硫黃(一錢) 白礬(五分,飛過)
上為末,丸如粟米大。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健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
天門冬(湯洗,去心) 五味子(去梗) 石菖蒲(去毛) 桔梗(去頭,泔洗) 麥門冬(湯泡,去心) 玄參 茯神(酒鹽拌,炒去絲) 酸棗仁 遠志(甘草水,煮去梗) 人參 當歸(酒洗,去泥) 丹參 熟地黃(去梢,酒洗) 生地黃 柏子仁(去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一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燈心紅棗湯,食遠化下。
辰砂異功膏
治小兒夏月傷暑,水瀉熱瀉,口渴未開葷者更妙。又名術苓膏。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各一兩)
祖云:去滑石加白朮更妙。
安胃和中丸
半夏曲 陳皮 枳實 青皮 厚朴 黃連 砂仁 香附 檳榔 茯苓 山楂 大黃(各等分,為末)
琥珀抱龍丸
琥珀 天竺黃 辰砂 雄黃 山藥 茯苓 麝香 姜蠶 膽南星 全蠍 薄荷(各等分,為末)
敗毒散
治一切腫毒瘡癤。
皂角(炒去尖)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防風 連翹 黃芩 赤芍 白芷 川芎(各五錢) 甘草(四錢) 貝母 乳香 當歸尾(各一錢) 川山甲 明沒藥 蛤粉(炒,各二錢) 天花粉(八分)
上分作八貼,每服小二鍾,煎八分,入白酒半杯再煎三五沸,看瘡上下服之。
又一方蘆薈丸
神麯 黃連 白朮 檳榔 麥芽 使君子 青皮 陳皮 龍膽 三稜 蓬朮 香附 枳實 蒼朮 厚朴 蕪荑 蘿蔔子(各七錢半) 山楂(一兩) 柴胡 青黛(各五錢) 蘆薈(六錢) 木香(四錢)
又一方參朮健脾丸
人參 茯苓 白朮 山藥 苡仁 扁豆 澤瀉 蕪荑 砂仁(各五錢) 麥芽(七錢半) 木香(四錢) 豆蔻(六錢) 山楂(一兩半) 陳皮(一兩) 甘草(三錢) 使君子(五錢)
幼幼集附本草藥性
升麻 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陰中之陽也。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羔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羌活 味苦平,性微溫,升也,陰中之陽也。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治新舊風濕之症,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藥也。
白芷 味辛,性溫,升也,陽也。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痹,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起痘瘡頂陷、退風疹、疏熱癢之要藥也。
防風 味甘辛,性溫,升也,陽也。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治痘發驚者與天麻同用。
葛根 味甘平,性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發傷寒之表邪,升痘疹之熱毒,理胃虛,解煩渴,乃痘瘡已見形、未見形之要藥也,須白色如粉者佳。
人參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能益元氣而和中,生津液而止口渴,治痘之聖藥,非此莫能固里。量人大小多寡用之。若裡實毒盛者,不宜用也。須擇明潤者佳,乾枯碎小者無力。
黃耆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能益元氣而補腎,溫肉分而實肌。治痘賴此里托外負,量人大小多寡用之。若表實者,不宜用。須箭桿綿軟不油者佳。十日之後,痘發已足,不肯收斂,蜜炙隨意用。
甘草 味甘平,氣微溫,陽也。能解諸毒而瀉火,健脾胃而和中。治痘賴以分理陰陽,佐正君臣之道也。寒則炙用,熱則生用,須擇堅實者佳。
官桂 味辛熱,浮也,陽中之陽。能祛風邪而實腠理,和榮衛以固肌表。桂枝引藥力以上行,肉桂引藥力以下行,開榮衛,藉力以達於表。冬月夏月斟酌多寡用之。
川芎 味辛,氣溫和也,陽也。能助清氣而升頭面,引參耆以補元陽。小如雀腦者佳。
當歸 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治各有條能,生血止血,活血養血,治痘賴以助血歸附氣位,必加芍藥以佐之,恐其活血流動,毒無定位。宜身大白淨者佳。酒洗,銼片,焙乾用。大便不實,不宜多用。
茯苓 味甘淡,性溫,降也,陽中之陰也。能利竅而去濕,止渴而生津,治痘不可過用。惟瀉渴及毒不斂而發水疱者不禁。惟堅白大者佳。
白朮 味甘,氣溫,可升降,陽也。能利水道而除濕,益脾胃而退熱,治痘不宜過多,非瀉痢發水疱者不加,漿毒溢盛不結痂者多用。宜於潛細白而堅者佳。
白芍藥 味酸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也。能健脾氣而補表,止腹痛而收陰。治痘血散不歸,賴以收之而附氣也;痘解不斂賴以收之而成功也。宜白大者佳。須酒浸透,切片,微火炒過用。七日前少用,七日後大用。
紫草 味苦氣寒,能補中氣而制諸邪,行痘毒而利九竅,瘡色白者不宜用。須紫茸染手者佳。若色紫赤毒盛者,五日前後皆不禁也。
陳皮 味苦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能和中而益脾,消痰而行氣,不可多用。若去白而名橘紅者,專主消化痰涎,行氣壅滯,惟暫用之則可。以廣東陳久者佳。
麥門冬 味苦甘平,氣微寒,陽中之微陰也。能清肺火而止渴,補心氣而生脈,治痘。宜白淨小者佳,須去心用之。
木香 味苦辛,氣微溫,降也,陰中之陽也。能調氣而破堅,和胃而闢毒,若痘行氣助參耆之力,止瀉痢,而理後重,不可過於多也。宜如枯骨黏牙者佳。磨水用,或銼片同煎亦可。
肉豆蔻 味辛氣溫,能止霍亂而溫中,治積冷而止瀉,非水瀉久痢不加,乃一時救急之要藥也。宜大而堅實者佳。麵裹煨熱,去面用。
鼠黏子 一名牛蒡子。味辛,氣溫平,能潤肺而散氣,利咽而退腫。治痘,專解毒起頂,不可缺少者。微炒研細用。
荊芥穗 味辛平,氣溫,陰中之陽也。能除風熱而消毒,清肌表而利咽,治痘,專退壅腫而解餘熱。宜穗不宜莖,香鮮者佳。
黃連 味苦,氣寒,升也,陰中之陽也。能瀉心火而散痞,燥胃濕而厚腸。治痘,專退餘熱,毒解之後臉赤潮熱不可缺。宜川蜀堅實者佳。銼碎,酒炒用。
山楂子 味甘酸,氣溫平,陰中之陽也。能寬氣消食,益脾去垢。治痘,專平氣解利參耆之滯。宜赤色肥大者佳。
糯米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治痘,專溫脾胃之中氣,不使毒內攻;制紫草之餘寒,不使味傷胃。宜粗大白色者佳。
黃陳米 味甘氣溫,升也,陽也。治痘,專扶穀氣以助胃氣,益真氣而和胃氣。宜多年倉廩中香黃者佳。
生薑 味辛氣溫,升也,陽也。能止嘔和中,助陽發表。治痘不可缺,以其力能助參耆之功也。宜老而生者佳。
天麻 味辛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專治痘疹首尾驚悸,祛諸風麻痹不仁。須明淨者佳。
大棗 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助脈強神,大和脾胃。
紅花 味辛,性溫無毒,陽也。逐惡血,生新血,活滯血,補虛血。
木通 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小腸熱閉而不通,瘡之熱盛毒重者,非此莫去。宜用淡黃色者。
連翹 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陰也。瀉諸經之客熱,散諸腫之瘡瘍,排膿托裡,不可缺者。
厚朴 味苦辛,性溫,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苦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溫能益氣除濕滿散結調中。
生地黃 味甘苦,性寒,沉也,陰也。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
枳殼 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陰也。消心下痞滿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日久之積。須年深日久者佳。銼碎,麩炒過用。
桔梗 味苦辛,性微溫,升也,陰中之陽也。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通調水道,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
大黃 味苦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奪土鬱而無壅滯,定禍亂而治太平。若痘疹熱毒熾盛,煩躁引飲,二便不通,非此莫救。急救者不可缺。酒浸透,蒸熟,焙乾用之。
黃芩 味苦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也。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中枯而飄者,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源,退熱於膀胱;酒浸透,銼片,微炒焦用,退肌表熱,以柴胡為使。
草決明 味苦甘平,微寒,沉也,陰也。瀉肝熱,明目驅風。
半夏 味辛平,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止嘔去痰涎,除濕和脾胃,定頭疼須生薑製過方可用。
木賊草 味甘微苦,降也,陽也。瀉肝熱,開眼中雲翳,兼治腸風下血,女人赤白帶崩。
穀精草 味辛溫,可升可降,陽也。破翳膜遮睛,兼治喉痹,止齒痛。
射干 味苦平,微溫,降也,陰中之陽也。開喉止痛,明目消腫,專治咽閉。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清痰下氣,止咳嗽,治肺虛。
後序
不佞遊學白下,即聞春沂先生之名,未識其面也。後於友人寓,獲識其面,未知其術也。及兒輩患痘甚惡,諸翳咸目為逆,獨先生目為險,日三顧而保全之,嗣是凡雜症,即先生一一治焉,靡不應手而愈,先生之術誠神矣哉。然業是術者,恆以九流自居,小道是泥,先生則素性慷慨足稱豪俠,以之積德為重而資身為輕也,故無論貴賤貧富,望風生快,飽德於中,互為傳誦,於是先生之名日益著。不佞謂先生與其著名於一時,孰若垂名於萬世,則述作似不可少,乃先生急於救人飲食,且不暇又奚暇及此,無何有事於犴狴,殆天假此於先生為述作計也。先生既出書果獲成,非唯先生酬其素志,即不佞之素志亦酬矣。不佞因請付諸梓,而先生並錢氏方俾不佞校而梓之,不佞因總集而目之曰幼幼。蓋先生前此頗艱嗣,息茲且幼,是取子輿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義,云:「爾書行,先生之德更溥矣哉。萬世之下,見先生之書,不啻識先生之面矣,果一時之足云。」
萬曆乙未孟秋望日錢唐胡文煥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