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 作者
- 水走嘉言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11年
- 底本
- 出自《皇漢醫學叢書》第十一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原序
夫醫道之難為也久矣。古今名家。無不原於張祖。余奉職之暇。夙潛心於方術。竊採擇歷代成方。而歷試於四方有年於此矣。憾未能悉驗焉。向壬戌丁卯之歲。劦北再羅水災矣。病患夭殞不可勝計也。巡邑施藥之際。乞活之民。千百有餘人也。於是多試之。各奏其效。因集其驗者。名方苑。以告於同志云。此書也。取上自長沙。下逮明清。數十百家可為標誰。匯為小冊子。列以國韻四十八字母。以便於檢閱云。
文化戊辰孟夏
河陽平岡水走嘉言識
一畫
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時發者。此可絕根方。(衛生方)
蓬莪朮(二兩酢煮) 木香(一兩煨為末)
每服半錢。淡酢湯下。
一物瓜蒂湯 治諸黃。(金匱中暍)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日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同上)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二畫
二氣散 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如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楊氏方)
梔子 乾薑(炮二味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後熱服。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局方)
半夏(湯洗七次)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二勝散 治乾霍亂不吐不利。令人昏冒煩亂。氣短。上下膈塞。冷汗自出方。(聖濟方)
訶子 乾薑(成塊者各二兩)
上二味。不搗碎。同用水二升。於銚子內煎。水盡為度。取出重物細切。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陳米飲調下。
人參丸 療患久痛腹滿並痰飲。不下食。(外臺方)
人參 白朮 枳實(各六分) 茯苓(八分) 厚朴(六分) 青木香(六分) 橘皮(五分) 大黃(六分) 檳榔(六分)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空腹煮生薑棗湯下。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人參湯 安食下氣。理胸脅。並治客熱。(千金方)虛勞人血氣微弱。陰陽俱虛。小勞則生熱。熱因勞。而故以名客熱。(病源)
人參 麥門冬 乾薑 當歸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黃耆 芍藥 枳實(各二兩)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 大棗(十五枚)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從旦至晡。令盡。皆熱服。慎勿冷。
人參湯 療肺客熱。並肝心家氣方。(外臺方)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人參 乾薑 防風(各二兩) 白朮(一兩半)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宜溫服。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
人參湯 治厥逆。三焦不調。及脾胃氣攻。頭面虛腫。氣喘心急脹滿。(聖濟方)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 紫蘇子(炒) 大腹皮 桑根白皮(銼) 檳榔(各一兩) 陳橘皮(去白焙) 防風(各一兩半)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生薑一塊。拍破。蔥白三莖。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人參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多盜汗。此藥補和真氣。解勞倦。婦人血熱虛勞。骨蒸。並皆治之。(本事方)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茯苓(去皮) 柴胡(去苗洗) 半夏曲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 赤芍藥 乾葛 甘草(各一兩炙) 子芩(半兩去皮)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四片。棗二個。煎至八分。不拘時候。帶熱服。但是有勞熱症。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肌解熱。乾葛第一。柴胡次之。所以升麻葛根湯。為解肌之冠也。
人參煮散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心腹脹痛。不思飲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或因飲冷過度。內傷脾氣。嘔吐痰逆。寒熱往來。或時汗出。又治腸胃冷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脅肋虛脹。兼療傷寒陰盛。四肢逆冷。(局方)
茯苓(去皮銼) 蒼朮(去皮各半斤) 人參(四兩) 甘草(炙十兩) 三稜(煨搗碎) 青皮(去白各十二兩) 乾薑(炮) 丁皮(各六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三枚。同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溫服。
人參飲子 治陽毒傷寒。四肢壯熱。心膈煩躁。嘔吐不止。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 半夏(半兩)
上為散。每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三十片。生薑半分。煎六分。溫服。(十便方。聖惠方無方名即小柴胡湯加竹葉麥門冬也)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咽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並皆治之。(局方)
人參(去蘆洗焙) 茯苓(去皮) 甘草(炙) 前胡(去苗洗焙) 芎藭 羌活(去蘆) 桔梗 獨活(去苗) 柴胡(去苗洗焙) 枳殼(水浸去穰銼。麩炒黃色。各等分。)
上十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活人三因。並同。聖濟總錄。名羌活湯。準繩。加蒼朮。陳倉米。名羌活散。治時行下痢赤白。本事方。去桔梗。加白朮。青皮。名清氣散。調榮衛。順三焦。治風壅。消痰涎。退煩熱。增損亦有理。用之良驗。
人參當歸湯 治產後煩悶不安。(千金方)
人參 當歸 麥門冬 乾地黃 桂心(各一兩) 大棗(七枚) 粳米(一升) 芍藥(四兩) 淡竹葉(三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及米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煩悶不安者。當取豉一升。以水三斗。煮取一升。盡服之甚良。
人參養榮湯 按前證實為庸醫耽擱。及今投劑。補瀉不及。然大虛不補。虛何由以回。大實不瀉。邪何由以去。勉用參地以回虛。承氣以逐實。此補瀉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證。純用承氣。下證稍減。神思稍蘇。續得服。身體振戰。怔忡驚悸。心內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反厥。眩暈鬱冒。項背強直。並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證。此皆大虛之候。將危之證也。急用此湯。虛候少退。速可屏去。蓋傷寒溫疫。俱系客邪。為火熱燥證。人參固為益元氣之神品。偏於益陽。有助火固邪之弊。當此又非良品也。不得已而用之方。(溫疫論)
人參(八分) 麥門冬(七分) 遼五味(一錢) 地黃(五分) 歸身(八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知母(七分) 陳皮(六分)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
人參養榮湯 治肺痿咳嗽有痰。午後熱。並聲嘶者。(聖濟方)
柴胡(二錢) 桑白皮 阿膠(蚧粉炒) 人參(去蘆) 桔梗 貝母 杏仁 枳實 茯苓(各一錢) 五味子(十二枚)
上水二升。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乾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藏氣竭。難可振復。又治肺與大腸俱虛。咳嗽下利。喘乏少氣。嘔吐痰涎。(局方)
白芍藥(三兩) 當歸 桂心(去粗皮) 甘草(炙) 陳橘皮 人參 白朮(煨) 黃耆(各一兩) 熟地黃(制) 五味子 茯苓(各七錢半) 遠志(炒去心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便精遺泄。加龍骨一兩。咳嗽加阿膠甚妙。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體拘急不同。風寒二證。拘可治療。須令濈濈微汗。自然解散。若先有汗。則溫服。不須更汗。兼治飲食傷脾。或外感風寒濕氣。發為痎瘧。及山嵐瘴疫。常服尤佳。(得效方)
厚朴(去粗皮切薑汁拌炒乾) 蒼朮(米泔浸炒黃色) 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甘草(二錢半) 人參(去蘆) 草果(煨去皮) 藿香(去土各半兩) 橘紅(去白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杯半。生薑三片。經棗二枚。煎。空心熱服。寒加炮附子數片。體虛寒瘧。加肉桂。炮附子。各一錢。
人參荊芥散 治婦人血風勞氣。身體疼痛。頭昏目澀。心忪煩倦。寒熱盜汗。頰赤口乾。痰嗽胸滿。精神不爽。或月水不調。臍腹㽲痛。痃癖塊硬。疼痛發歇。或時嘔逆。飲食不進。或因產調理失節。淹延瘦瘁。乍起乍臥。甚即著床(婦人大全良方)
荊芥穗 人參(去蘆) 桂心 生地黃 柴胡 鱉甲(酢炙) 酸棗仁(炒) 枳殼(制) 羚羊角(別為末) 白朮(各七分半) 川芎 當歸 防風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熱服。無時候。日三服。常服除一切風虛勞冷宿疾。孕婦休服。(局方有牡丹皮芍藥)
人參紫菀散 虛勞唾血。痰涎上盛。咳嗽喘重。寒熱往來。肩背拘急。勞倦少力。盜汗發渴。面目浮腫。(事證方)
人參(去蘆頭) 紫菀(洗去蘆頭) 陳皮(去白各一兩) 桑白皮 五味子 貝母(去心以上各二兩) 紫蘇葉(四兩) 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麩炒) 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丁香散 治傷寒咳逆。(活人書方)
丁香 柿蒂(各一分) 甘草 良薑(各半錢)
上沸湯煮。作一服。乘熱猛吃。按。三因方同。大全良方。有人參。五味。治妊娠惡阻。又家寶方。丁香柿蒂二味。煎服治同。名順氣湯。濟生名柿蒂湯。易簡無方名。
七寶飲 治一切瘧疾。無問寒熱多少。先後連日間日。及不伏水土。山嵐瘴氣。寒熱如瘧等證。(簡易方)
厚朴(薑汁製) 陳皮 甘草(炙) 草果仁 常山(雞骨煮) 檳榔 青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五錢。水半盞。酒半盞。煎取一盞。去滓。露一宿。來早又燙溫。向東服了。睡片時。忌熱物。半日。寒多加酒退水。熱多退酒加水。須熳火煎。令熱。不吐不瀉。一服即效。
七成湯 溫疫愈後。脈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此湯。或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溫疫)
破故紙(炒錘研三錢) 熟附子(一錢) 遼五味(八分) 白茯苓(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照常煎服。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
七氣消聚散 有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者。初用此湯。日久元氣虛。脾胃弱而脹者。參朮健脾湯。少助消導藥。(準繩方)
香附米(一錢半) 青皮 蓬朮 三稜(俱醋炒) 枳殼(熬炒) 木香 砂仁(各一錢)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四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七氣湯 虛冷上氣勞氣方。(千金)痰涎積聚。心腹亦痛。不能飲食。(準繩)
半夏(一升) 人參 生薑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七味清脾湯 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半。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或三日五日一發者。(三因方)
厚朴(四兩薑製) 青皮 半夏 良薑 烏梅(各二兩) 草果(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四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未發前。並三服。
八正散 治大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痛。唇焦血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隆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局方)如酒後恣欲而得者。則小便將出而痛。既出而癢。以此藥主之。(回春)治肝經積熱。小便淋閉不通。及一切淋病俱效。(正宗)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大黃(曲裹煨去曲切焙) 山梔仁 萹蓄 木通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潔古云因熱為腫者用此方)
八味腎氣丸 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者。(金匱)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同上消渴)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同上婦人)治虛不足。大渴欲飲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千金方)
乾地黃(八兩) 桂枝 附子(各一兩炮)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二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八味順氣散 凡中風。若內因七情。而得之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當調氣。然後依所感六氣。隨症治之。(濟生方)
白朮 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三錢。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八物湯 治大病後。血氣虛損者方。(正宗)
即於八珍湯中。去人參。加黃耆。
八珍湯 治肝脾傷損。血氣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寒熱昏憒。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實。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證。(薛己)治潰瘍諸症。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氣血。增進飲食。和表裡。退虛熱。為氣血俱虛之大藥也。(正宗)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即四君四物湯合方)
八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痛壯熱。感風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節痠疼。飲食無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黃。怠惰少力。咳嗽寒熱。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嘔逆噁心。(局方)
人參(去蘆) 陳皮(去白) 半夏(湯洗七次) 甘草(炙) 藿香(去土) 白朮 茯苓(各一兩) 厚朴(去粗皮銼。生美汁浸炒紫色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正宗)
生狼牙(一兩炙) 附子(三兩炮)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九味羌活湯 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無汗。脊強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宜此發散。(同上)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半) 蒼朮(米泔浸一錢) 川芎(一錢) 細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
九味清脾湯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鬲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濟生方)
青皮(炒) 厚朴(薑製炒) 白朮 黃芩 半夏(湯泡七次) 柴胡(去蘆) 茯苓(去皮) 草果(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㕮咀。每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九味當歸湯 療小兒宿食不消。發熱。(外臺方)
當歸 甘草(炙) 芍藥 人參 桂枝 乾薑(各一分) 大棗(五枚) 大黃(二分)
上藥。切。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分服。
九寶湯 經年喘嗽通用。常服屢效。(仁齋直指方)
麻黃(去節) 橘紅 腦苛(各一兩) 辣桂 紫蘇 桑白皮 炒杏仁(去皮) 大腹子(連皮) 甘草(炙各半兩)
上細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烏梅一個。水煎臨臥服。或入童子小便半盞。同煎尤妙。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氣血。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酲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胃。其效不可具述。(局方)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潰。或自汗盜汗。及偏身流注。瘰癧。便毒諸瘡。久不作膿。或膿。或不潰。潰而不斂。若氣血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陳皮。香附子。半夏。連翹。服之自消。(正宗)
白茯苓(焙) 白朮(焙) 人參(去蘆) 熟乾地黃(洗酒蒸焙) 白芍藥 粉草(炙) 黃耆(去蘆)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當歸(去蘆洗) 川芎(各等分)
上十味。銼為粗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此藥補虛損。大有神效。(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
十全流氣飲 治憂鬱傷肝。思慮傷脾。致脾氣不行。逆於肉裡。乃生氣癭。肉瘤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宜服此藥。(正宗)
陳皮 赤茯苓 烏藥 川芎 當歸 白芍(各一錢) 香附子(八分) 青皮(六分)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十六般哮嗽方。(本事方)
黃明膠(二兩銼) 馬兜鈴 甘草(炙) 半夏(薑汁浸三日) 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一兩) 人參(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隨病有湯使。煎至七分。臨睡食後服。湯使於後。心嗽。面赤或汗流。加乾葛煎服。(早吃脫飯) 肝嗽。眼中淚出。入烏梅一個。糯米三四粒。煎服。 脾嗽。不思飲食。或一兩時噁心。入生薑三片煎。胃嗽。吐逆。吐酸水。入蚌粉煎。膽嗽。令人臨睡。用藥半錢。茶清調下。肺嗽。上喘氣急。入桑白皮煎。膈嗽。咳出痰濁成塊。生薑自然汁。調藥嚥下。勞嗽。入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曉嗽甚。蔥白三寸。同煎。血嗽。連頓不住。當歸末棗子同煎。暴嗽。涕唾稠。入烏梅生薑煎。產嗽。背甲疼痛。甘草三寸。同煎。氣嗽。肚痛。脹滿。入青皮。去白同煎。熱嗽。夜甚。蜜一匕。蔥白。同煎。哮嗽。聲如拽鋸。入半夏二個。同煎。腎嗽。時復三兩聲。入黃耆。白飴糖。煎。上件十六般嗽疾。依法煎服。無不效驗。此方乃都下一家專貨此藥。治十餘口。余因中官。厚賂錢物。方始傳得。屢試有驗。
十珍散 治大病之後。氣不復常。乏力短氣。神情不樂。口舌無味。(續易簡方)
黃耆(蜜炙)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扁豆(薑製) 山藥(各一兩) 宿砂 桔梗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此藥不問陰陽兩感。或風寒濕痹。皆可服之。(局方)
陳橘皮(去白)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甘草(炙) 香附子(杵五枚) 紫蘇(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赤芍藥(各四兩) 乾薑(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如發熱頭痛。連須蔥白三莖。如中滿氣實。加枳殼數片。同煎服。雖產婦嬰兒老人。皆可服餌。如傷寒不分表裡證。以此導引經絡。不致變動。其功效非淺。
十味香薷飲 治脾胃不和。冒暑氣。心膨悶。飲食無味。嘔噦噁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功能消暑。健脾。進飲食。(百一選方)
黃耆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木瓜(各半兩) 香薷(一兩) 厚朴 藊豆 甘草(各半兩)
上粗末。每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服。衛生寶鑑。名消暑十全飲。局方。六和湯。加減方也。
十棗湯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主之。(傷寒太陽)病懸飲者主之。(金匱)咳家。其脈弦為有水主之。(同上)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此湯。(同上)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洗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白養。
三畫
三和散 治五藏不調。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䐜脹。風氣壅滯。肢節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並可服之。又治脹痛脅痛。有妨飲食。及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方。(同上)
檳榔(麩裹煨熟去面) 甘草(炙) 木香 陳皮(去白) 芎藭(一本作三兩) 白朮(各三兩) 大腹皮(炙焦黃) 羌活(去蘆頭) 紫蘇(莖葉並用去粗梗) 宣州木瓜(薄切焙乾) 沉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三生飲 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大有神效。(同上)
天南星(生用一兩) 烏頭(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半兩) 木香(一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三味飲子 療濕霍亂。吐利無限。宜合高良薑等服之方。(外臺)
高良薑(二兩) 豆蔻子(十二枚) 桂心(二兩)
上藥。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啜之。亦有於此方。加乾薑。人參。二物。忌生蔥。
三消飲 溫疫舌上白胎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乃邪漸入胃。設有三陽現證。用達原飲。三陽加法。因有里證。復加大黃。名三消飲。三消者。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劑。以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者宜之。(溫疫)
檳榔 草果 厚朴 白芍 甘草 知母 黃芩 大黃 葛根 羌活 柴胡
薑棗。水煎服。
三物備急丸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禁。傳屍卒死者。以緩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金匱)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許。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按此方通治乾霍亂。此即醫林所謂絞腸痧也。
三物黃芩湯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主之。(同上)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川芎散 治頭風。偏正頭痛。昏眩妙方。(準繩)
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石膏 香附子(各半兩) 荊芥 薄荷 菊花 防風 茵陳(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忌動風物。
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痠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太陽冗痛。但是外感。風氣並效。(回春)
川芎 荊芥穗(各二兩) 薄荷 香附子(各四兩) 羌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兩) 防風(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薑蔥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一兩。細辛五錢。殭蠶。蟬退各二錢半。名菊花茶調散。
千金內托散 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服藥後。疼痛頓減。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氣。祛風邪。闢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回春)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人參(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各一錢) 厚朴 肉桂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碗。煎八分。臨服入酒一小杯。食遠服。正宗。無厚朴。有天花粉。白芍。金銀花。乳香。沒藥。
千金風引湯 療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外臺)
麻黃(二兩去節) 吳茱萸(一兩) 獨活(一兩) 石膏(二兩) 杏仁(六十枚) 白朮(三兩) 茯苓(二兩) 桂心(一兩) 人參 細辛 乾薑(碎) 防風 防己 芎藭 甘草(炙) 附子(各一兩炮) 秦艽(一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桃李。雀肉。醋等物。
千金小風引湯 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方。(同上)
獨活 防風 當歸(各二兩) 茯苓(三兩) 大豆(一升)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胡洽作桂心) 附子(一枚炮) 石斛(二兩胡洽作黃耆) 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服後如人行十里久。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醋等。(一方無干姜石斛有桂心黃耆)
千金大鱉甲湯 療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及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痹弱方。(同上)
鱉甲(二兩炙) 防風 麻黃(去節) 白朮(各一兩) 吳茱萸(五合) 知母 升麻(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貝齒(七枚燒) 茯苓 橘皮 芎藭 杏仁(各一兩) 犀角(半兩屑) 生薑(三兩) 人參(一兩) 赤小豆(三合) 青木香(半兩) 麝香(三分研) 羚羊角(一分屑)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黃(一兩半) 薤白(十四枚) 烏頭(十枚炮) 石膏(一兩碎) 雄黃(二分碎) 半夏(一兩洗) 當歸 萎蕤 芍藥 甘草(各一兩炙)
上三十一味。切。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二分。畏下可用一分也。一方用羚羊角二分。毒盛可用三分也。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酢物。羊肉。餳等。(一方有小茱萸。翼方。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當歸。萎蕤。)
千金小鱉甲湯 療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口痞滿。有氣壯熱。少腹厚重。兩腳弱方。(同上)
鱉甲(炙) 升麻 黃芩 麻黃(去節) 羚羊角(屑各三兩) 前胡(四兩) 桂心(三兩) 烏梅(二七枚擘) 杏仁(三兩) 薤白(二十一莖)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須利者。加大黃二兩。忌莧菜。生蔥。
千金甘草湯 療腳弱。全身洪腫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利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同上)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半夏(一升洗) 桂心(三合) 小麥(八合完用) 大棗(二十枚擘) 生薑(八兩) 吳茱萸(二升) 蜀椒(各三兩出汁)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麥取一斗。去麥內諸藥。煮取四升。一服六合。作六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千金麻黃湯 療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病相當。即服此湯。(同上)
麻黃(一兩去節) 防風 大棗(二十枚擘) 當歸(二兩) 茯苓(三兩) 升麻 芎藭 白朮 芍藥 麥門冬(去心) 黃芩 桂心(各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心) 甘草(二兩炙)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酢物。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金匱方)
細辛(二分)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千金當歸湯 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外臺方)
當歸 人參 桂心 甘草(炙) 芒硝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 生薑 黃芩 澤瀉(各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空心食後服。忌生蔥。海藻。菘菜。
千金第一竹瀝湯 療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飲食。或患冷方。(同上)
甘草(三兩炙) 秦艽 葛根(各一兩) 附子(二枚炮) 黃芩(一兩) 麻黃(去節) 防己(各一兩) 杏仁(五十枚) 防風(一兩半) 生麻(一兩) 茯苓(三兩) 細辛(一兩) 竹瀝(五升) 桂心 乾薑(各一兩)
上十五味。切。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生菜。生蔥。(翼方無茯苓。杏仁。有白朮。)
千金第二大竹瀝湯 療卒中風。口噤不能語言。四肢緩縱。偏痹摩急痛。風經五藏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同上)
竹瀝(一斗四升) 獨活 芍藥 桂心(各二兩) 麻黃(一兩去節) 防風 白朮 葛根(各二兩) 生薑(三兩) 茵芋 細辛(各二兩) 茯苓(三兩) 防己(一兩) 烏頭(一枚炮) 人參 石膏(各一兩) 黃芩 芎藭 甘草(各二兩炙)
上十九味。切。以竹瀝。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狀相當。即服。忌同。(翼方無白朮。)
千金第三竹瀝湯 療風毒入人五內。短氣。心下煩熱。手足煩疼。四肢不舉。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語方。(同上)
當歸(二兩) 防風(三兩) 生薑(八兩) 白朮(三兩) 人參 黃芩 芎藭 細辛 桂心(各二兩) 茯苓(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 秦艽(三兩) 葛根(五兩) 升麻 麻黃(二兩去節) 蜀椒(一兩汗)
上十七味。切。以甘竹汁一斗九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忌同。(翼方。有芍藥。茯神。防己。通草。無茯苓。黃芩。芎藭。升麻。蜀椒。麻黃。生薑。)
千金獨活湯 服千金麻黃湯後服此湯。(同上)
獨活(四兩) 乾地黃(三兩) 芍藥 葛根(各二兩) 桂心 生薑(五兩)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犯之一世不愈。忌同腳弱。特忌食瓠子。蕺菜。
千金獨活湯 治腳痹方。(同上)
獨活(四兩) 當歸 防風 茯苓 芍藥 黃耆 葛根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大豆(二升) 附子(一枚) 乾薑(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七氣湯 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藏不調。氣衰少力方。(同上)
乾薑 黃芩 厚朴(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乾地黃 芍藥 栝蔞根(各二兩深師作橘皮)蜀椒(深師作桔梗)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破癖方。(外臺)
白朮(三兩) 枳實(三兩炙) 柴胡(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服三十劑。永瘥。忌桃李雀肉。
千金人參湯 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皆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差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同上)
人參 附子(炮) 厚朴(炙) 茯苓 甘草(炙) 橘皮 當歸 葛根(各二兩) 乾薑(炮各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
千金通氣湯 療胸滿短氣。噎塞方。(同上)
半夏(八兩洗) 生薑(六兩) 桂心(二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生蔥。(一方無桂心。用橘皮。)
千金調經湯 治婦女經水不調。或曾經小產。或帶下二十六病。腹痛口乾。或發熱。小腹急痛。手足煩熱。大腑不調。時時泄血。經水不調。久不懷孕。(回春)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各二錢) 人參 阿膠(炒) 牡丹皮 肉桂(各一錢) 吳茱萸(炒一錢) 麥門冬(去心) 半夏(薑製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千金療痰飲 飲食不消。乾嘔湯方。(外臺)
杏仁(去皮尖) 枳實(炙) 白朮(各三兩) 茯苓 柴胡 生薑 芍藥(各四兩) 旋覆花 人參 橘皮 細辛(各二兩) 半夏(四兩洗) 澤瀉(三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羊肉。餳等物。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此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太陽篇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以此湯下之。則愈。(同上中篇)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主之。(同上下篇)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此湯主之。(金匱腹滿)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更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此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傷寒陽明)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此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同上)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此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同上)陽明病。讝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胸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此湯。(同上)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此湯。(同上)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此湯。(同上)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此湯。(同上)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同上)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此湯。發汗宜桂枝湯。(同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此湯。(同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能臥者。燥屎也。宜此湯。(同上)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不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此湯。(同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此湯。(同上)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此湯。(同上)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同上)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宜下之。宜此湯。(同上)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此湯。(同上)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同上)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少陰病。得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可下之。宜此湯。(同上)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此湯。(同上)痙為病。胸滿口噤。臥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此湯。(金匱痙病)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此湯主之。(同上腹滿) 脈數而滑者實。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湯。(同上)下痢不欲食者。以宿食也。當下之愈。此湯主之。(同上)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此湯。(傷寒可下證)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此湯。(同上)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金匱嘔吐)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同上)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湯。(同上)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為胃實。宜此湯。(同上產後)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此湯。熱在裡。結在膀胱也。(同上)熱邪傳裡。腹中堅結而有燥屎者主之。(溫疫論)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陷胸湯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湯主之。(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主之。(向上)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主之。(同上)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主之。(同上)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取大黃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大陷胸丸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之。(傷寒)
大黃(半斤) 葶藶(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含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者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太陽中)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發之。(同上)病溢飲者。當發其汗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痰飲)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擘)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宜此湯。(金匱寒疝)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大建中湯 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泱泱有聲。已如從一邊下。決決然有頭。並沖皮起引兩乳內痛。裡急。善夢。失精。氣短。目䀮䀮惚惚多忘方。(千金方)
蜀椒(二合) 半夏(一升) 甘草 生薑(二兩) 人參(三兩) 飴糖(八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內糖。溫服七合。裡急拘引。加芍藥。桂心。各三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勞者加黃耆一兩。
大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䀮䀮。憒憒不樂。胸中氣急。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方。
飴糖(半斤) 黃耆 遠志 當歸(千金翼無) 澤瀉(各三兩) 芍藥 人參 龍骨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八兩) 大棗(十一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湯成內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師無飴糖。遠志。澤瀉。龍骨。有桂心六兩。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大半夏湯 胃反嘔吐者主之(金匱嘔吐)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方。(千金)治嘔心下痞硬者。(外臺)
半夏(二升洗浣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有白朮一升生薑三兩)
大半夏湯 肉極。虛寒脾咳。其狀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腹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寒主之。(外臺)
半夏(一升洗) 白朮 茯苓 人參 甘草(炙) 附子(炮) 橘皮(各二兩) 生薑(八兩) 桂心(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為四服。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大半夏湯 胃反不食。食已嘔吐。(同上)
人參(一兩) 茯苓(四兩) 青竹茹(五兩) 大黃(六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澤瀉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千金。備急。張文仲同。方中無半夏。未詳其名。)
大半夏湯 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千金方)
半夏(一升) 大棗(二十枚) 甘草 附子 當歸 人參 厚朴 茯苓 枳實(各二兩) 桂心(五兩) 生薑(八兩) 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大黃湯 療兩眼痛方。(外臺)
大黃(四兩) 芍藥(五兩) 細辛 甘草(炙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溫分為三服甚妙。
大黃牡丹湯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之。(金匱。按謂小便如淋。則當不自調。令見其病。小便澀數。此書小便自調。疑有脫字矣。)腸癰。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似淋。時時汗出。(病源候論)腸癰之病。少腹痞堅。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下。(千金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枚) 瓜子(半升) 芒硝(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正宗不用瓜子。有白芥二錢。名大黃湯。)
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腹滿)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主之。(同上)傷寒大下後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此湯。(同上)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更絞去滓。分溫再服。(按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方加附子也。)
大黃甘遂湯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主之。(金匱婦人)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大黃硝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此湯。(同上黃疸)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大黃甘草湯 食已即吐者。用此方。(金匱嘔吐)治吐水。(外臺)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大黃䗪蟲丸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主之。(金匱血痹)
大黃(十分熬)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漆(一分) 乾地黃(十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䗪蟲(半升) 杏仁(一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大連翹飲 治小兒傷風感冒。發熱痰塞。風熱丹毒腫痛。頸項有核腮赤。癰癤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小便淋瀝。胎毒痘疹餘毒。一切熱毒。並治之。(萬病回春)
連翹 藋麥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各八分) 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柴胡 黃芩 荊芥(各一錢二分) 蟬退(五分) 甘草(一錢六分)
上銼。竹葉十個。燈心十莖。水煎。不拘時溫服。
大補中當歸湯 產後虛損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少腹苦痛。或從高墮下。犯內及金瘡血多內傷。男子亦宜服之。(千金方)
當歸 續斷 桂枝 川芎(各一兩) 乾薑 麥門冬(各三兩) 芍藥(四兩) 吳茱萸(一升) 乾地黃(六兩) 白芷(各二兩) 大棗(四十枚) 甘草(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酒一斗。漬藥一宿。明旦以水一斗合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有入黃耆二兩益佳。
大竹葉湯 療虛勞客熱。百病後。虛勞煩擾。不得眠臥。骨間勞熱。面目青黃。口乾躁煩。不自安。短氣少食。不得味。縱食不生肌膚。胸中痰熱。煩滿潰悶主之。(外臺)
甘草(二兩炙) 小麥(五合完用) 黃耆(二兩) 人參(二兩) 知母(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半夏(三兩) 栝蔞(一兩) 粳米(一升) 黃芩(一兩) 桂心(二兩) 竹葉(切一兩) 當歸(二兩) 龍骨(三兩) 前胡 芍藥(各二兩) 麥門冬(六合去心) 生薑(四兩)
上十八味。切。用東流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夜二。不過兩劑。如湯沃雪效。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大定心湯 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志少不足。(千金方)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赤石脂 龍骨 乾薑 當歸 甘草 白朮 芍藥 桂心 紫菀 防風(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二夜二。
大防風湯 治三陰之氣不足。風邪乘之。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曰鶴膝風。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或腿膝腫痛。(外科正宗)
人參(二錢) 防風 白朮 附子 當歸 白芍 川芎 杜仲 黃耆 羌活 牛膝 甘草 熟地黃(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大犀角湯 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死者。(外臺)
犀角(二兩) 旋覆花(二兩崔氏無) 白朮(二兩) 桂枝(二兩) 防己(二兩) 黃芩(三兩) 生薑(一兩) 香豉(一升) 橘皮(三兩) 茯苓(三兩) 前胡(四兩) 桑根白皮(四兩) 紫蘇莖(一握) 大棗(十枚擘)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浸一宿。煮取二升七合。或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下氣。利小便為度。若得氣下小便利。腳腫即消。能食。若服湯訖。不下氣急不定。仍服後湯。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
大溫脾湯 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向向脹滿。時若下痢方。(外臺)
黃芩 人參 芍藥 附子(炮各一兩) 甘草(炙) 乾薑 大黃 厚朴(炙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二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更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
大青湯 治傷寒熱病不解。下利因篤。(聖劑)
大青 阿膠(銼炒燥各一兩) 山梔子 赤石脂 甘草(炙銼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錢半。豉一百粒。薤白五寸。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大七氣湯 治積聚癥瘕。隨氣上下。心腹㽲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準繩)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通。或復泄瀉。淋瀝無度。(濟生方)
京三稜 蓬莪朮 青皮 陳皮(各去白) 桔梗 藿香葉 肉桂(不見火) 益知仁(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去毛一兩半)
上㕮咀。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大保元湯 治項陷。根窠雖紅而皮軟。且薄。血有餘而氣不足也。(保赤全書)
黃耆(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川芎(一錢) 官桂(一分) 白朮(炒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如氣不行。去桂加木香。若不食。加人乳半鍾。又方加白何首烏。黑豆水煮。
大三五七湯 治頭風。口喎目斜。耳聾方。(千金方)
天雄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又治面骨痛疼。
大豬膽汁方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此方皆可導。(傷寒)
大豬膽(一枚)
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穀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大便出血。及口鼻皆血出。血上心胸氣急。此勞熱所致之方。(千金方)
生地(八兩) 蒲黃(一升) 地骨(五兩) 黃芩 芍藥 生竹茹(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大烏頭煎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主之。(金匱寒疝)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主之。(傷寒論太陽中)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之。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心下。邪高痛下。故便嘔也。此湯主之。服此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同上)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此湯。(同上)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黃者。與此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此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同上)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主之。(同上)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此湯主之。(同上)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服此湯病證而下之。若此湯證不罷者。復與此湯。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同上)太陽病。過經必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此湯證仍在者。先與此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同上)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此湯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此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同上)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此湯主之。(同太陽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此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同上)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同上)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此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此湯證仍在者。復與此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同上)陽明病。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此湯。(同上陽明)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此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同上)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此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同上)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此湯。(同上)嘔而發熱者主之。(同上厥陰)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同陰陽易)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此湯。(金匱)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處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主之。(同上)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此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主之。(同上)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各三兩) 甘草(炙) 生薑(各二兩切) 半夏(半斤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書。加陳皮。芍藥。柴胡雙解散。又全生集方。加枳實。桔梗二味。)
小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此湯。微和胃氣。勿令之大泄下。(傷寒陽明)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此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此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同上)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讝語。此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同上)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此湯主之。因與此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此湯也。(同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此湯。和之愈。(同上太陽)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此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此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少者。雖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同上)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此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鬚髮汗也。(同太陽)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此湯。(同上厥陰)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金匱)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者。宜此湯。(溫疫)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不更衣者。勿服之。
小青龍湯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主之。(傷寒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主之。(同上)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此湯亦主之。(金匱)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此湯一劑乃進。(同上)咳逆倚息。不得臥。此湯主之。此湯下已。多唾口燥。乍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翕發熱。如醉狀。因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攴飲也。攴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金匱痰飲)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此湯主之。(同上婦人)
麻黃(去節)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此湯主之。(千金證治同外臺如脅下痛引缺盆肺痿篇)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兩)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小建中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此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主之。(同上)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主之。(金匱)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此湯。(同上)婦人腹中痛主之。(同上)凡男子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息。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王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外臺)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小陷胸湯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同上)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攴飲故也。此湯主之。(千金)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主之。(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主之。(同上)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千金)
半夏(一升) 生薑(半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主之。(金匱)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此湯主之。(同上)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曰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小品射干湯 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拗不後。氣息喉鳴。音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硬者方。(外臺)
半夏 麻黃 射干 杏仁 乾薑 甘草 紫菀 桂枝 吳萸 當歸 橘皮 獨活
若病久者。初服可大黃二兩。秋夏日暴冷。及天行暴寒。熱伏於內。宜生薑四兩。代乾薑除吳茱萸。用枳殼三兩。
小品葛根湯 療妊娠臨月。因發風痙。忽悶憒不識人。吐逆眩倒。小醒復發。名為子癇。主痓冒方。(外臺)
貝母(去心) 葛根 丹皮(去心) 木防己 防風 當歸 芎藭 肉桂 茯苓 澤瀉 甘草(炙各二兩) 獨活 石膏(碎) 人參(各三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貝母令人易產。若未臨月者。升麻代之。忌海藻。菘菜。酢。
小品當歸湯 療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同上)
當歸(三兩) 乾薑(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厚朴(三兩炙) 黃耆(二兩) 蜀椒(一兩) 半夏(二兩洗) 肉桂(二兩) 人參(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小品地膚湯 療下焦諸結熱。小便赤黃。數起出少大痛。或便血。溫病後餘熱。及霍亂後當風取熱過度。飲酒房勞。及步行冒熱。冷飲逐熱。熱結下焦。及乳石熱動。關格。少腹堅。胞脹如斗大。諸淋服之。即通方。(同上)
地膚草(二兩) 知母 豬苓(去皮) 瞿麥 黃芩 升麻 通草(各二兩) 海藻( 一兩) 葵子(一升) 枳實(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大小便皆閉者。加大黃三兩。婦人房勞。腎中有熱。小便難不利。腹滿痛。脈沉細者。加豬腎一具。
小品黃耆湯 療虛勞少氣。小便過多者。(同上)
黃耆(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三十枚擘) 芍藥(二兩) 乾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 桂心(二兩) 生薑(二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豬肉。冷水。(一方黃連有一兩)
小品黃耆湯 療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䀮䀮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多方。(同上)
黃耆(三兩) 人參(一兩) 芍藥(二兩) 生薑(半斤) 桂肉(三兩) 大棗(十四枚) 當歸(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
小續命湯 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千金)
麻黃 防己(崔氏外臺不用) 人參 黃芩 桂心 芍藥 甘草 芎藭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隹。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差。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小品千金翼同。古今錄驗有白朮。不用杏仁。救急無芎藭杏仁。止十味。延年無防風。)
小烏沉湯 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局方)
烏藥(一兩去心) 香附子(炒盆內淅去皮毛焙乾二兩) 甘草(一分一本烏藥十兩香附子二十兩甘草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不拘時。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金匱)
柴胡(八兩) 黃芩(二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經心錄療勞瘧)
小兒疳蟲蝕齒方。(金匱)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土瓜根散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主之。陰㿗腫亦主之。(金匱婦人)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主之。(金匱痰飲)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下瘀血湯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此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金匱婦人)
大黃(二兩) 桃仁(六枚) 䗪蟲(二十枚熬去皮)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預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女曲散 痢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千金方)
女曲(一升) 乾薑 細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半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加二三匕。日三。產虛滿大良。
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絕並主之。(外臺)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乾薑(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
四畫
五味子湯 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後復劇。瘦瘠骨立方。(千金)
五味子(十銖) 大黃 黃連 黃芩 麥門冬 前胡(各六銖) 芒硝(五銖) 石膏(一兩) 甘草 當歸(各十二銖)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損之。
五味子湯 肺氣不足。寒從背起。如含霜雪。語無聲音。劇者吐血方。(外臺)
五味子(三兩) 大棗(五十枚擘) 桑白根皮(一升) 藁本(二兩) 鍾乳(三兩) 款冬花(二兩) 雞蘇(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忌豬魚炙肉。熱面。陳臭等物。此方甚良。
五味子湯 小兒夜啼。此腹痛。故至夜輒劇。狀似鬼祟。(聖劑)
五味子 當歸 芍藥 白朮(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分服之。增減量之。
五味子湯 治唾中有膿血。胸脅痛方。(千金)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續斷(各二兩) 竹茹(三兩) 赤小豆(一升) 桑白 地黃(各五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為三服。
五皮散 治脾受濕。面目四肢虛腫。通利小便。(百一選方)
大腹皮 茯苓皮 橘皮 生薑皮 桑白皮
上各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一日三四服。局方五皮散。有五加皮。地骨皮。無桑白皮。橘皮。又大全良方。有木香。俱六味。引指迷方。
五痹湯 治風寒濕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痹麻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並皆治之。(局方)
羌活 白朮 防己(各一兩) 片子薑黃(一兩洗去灰土) 甘草(微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五靈湯 治膜外水氣。(聖劑)
木通(銼) 訶勒皮 防己(銼) 赤茯(去黑皮) 陳皮(一兩)
水煎五錢。覺熱吃好茶。
五瀉湯 治瞳人幹缺。肝火旺。及五藏虛火妄動。此藥能瀉火熱。甚加羚羊角。犀角。黃連。(銀海精微)
黃蘗 知母 木通 梔子 生地黃 甘草 玄參 桔梗 黃芩 防風
上㕮咀。每服六七錢。用水煎。食後服。
五積散 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氣血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勻。或閉不通。並宜服之。(局方)治傷寒。脾胃不和。嘔逆寒熱。(聖惠方無生薑)
橘皮(去白) 枳殼(去穰銼炒) 麻黃(去根節六兩) 白芍藥 當歸(去蘆洗) 川芎 甘草(炙銼) 茯苓(去皮) 半夏(洗七次) 肉桂(去粗皮) 白芷(各三分) 厚朴(去粗皮薑製) 乾薑(炮各三兩) 桔梗(去蘆皮十二兩) 蒼朮(米泔浸淨洗去皮十四兩)
上除肉桂。枳殼。外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為粗末。熳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肉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如冷氣奔沖。心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瀉痢清穀。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即入煨生薑三片。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寒發熱。項背強痛。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入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並不拘時候。活人濟生並同。得效方。除麻黃。名異功散。又易簡方。十五味。並不炒。入生薑蔥煎服。名生料五積散。
五苓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方主之。(傷寒太陽)傷寒汗出而渴者主之。(同上)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主之。(同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主之。(同上)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同上)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同上)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慄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此湯。寒實結胸無熱者。與三物小陷胸湯。(同上)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主之。(同上)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此散。(同上陽明)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主之。(同上霍亂)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主之。(金匱痰飲)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主之。(同上消渴)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六成湯 瘟疫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症。是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塞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此湯方。(溫疫論)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 地黃(五錢) 天門冬(一錢) 肉蓯蓉(三錢) 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六君子湯 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宜此。(楊氏方)
半夏 白朮 枳殼 人參 茯苓
上等分。每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一盞溫服。易簡方。濟生方無茯苓。有甘草。得效。方無枳殼。有甘草。今人多用此方。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縮砂仁 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赤茯苓(去皮) 藿香葉(拂去塵) 白扁豆(薑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 香薷 厚朴(薑汁製各四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局方)
升麻和氣飲 治瘡疥發於四肢。臀脾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及癩風入藏。陰下濕癢。耳鳴眼痛。並皆治之。(局方)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二錢) 熟蒼朮 乾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一本作六錢半) 陳橘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十五莖。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及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局方)治初熱壯盛。疑似未明。服此。或痘已出。而表熱甚者。(保赤全書)治傷寒頭痛。時疫。憎寒壯熱。肢體痛。惡寒。鼻乾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服之。(活幼)
升麻 乾葛(一本作一十五兩) 白芍 甘草(炙各一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一本作一鍾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歲數加減服。
升麻鱉甲湯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金匱)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傷寒六書)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汁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升陽散火湯 傷寒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症。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持自主。特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傷寒六書)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苓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金銀首飾。煎之熱服。有痰者加薑汁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加升麻。炒白朮。
內疏黃連湯 癰疽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噦啘心煩。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邪毒在藏也。急宜服此。以內除之。使邪氣不得傳變經絡。(外科正宗)
木香 黃連 山梔 當歸 黃芩 白芍 薄荷 檳榔 桔梗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二錢)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前服。臨服加蜜二匙亦可。
內托黃耆湯 治濕熱腿內近膝股患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此太陰厥陰之分也。脈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同上)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柴胡 木瓜 連翹(各一錢) 羌活 肉桂 生地黃 黃蘗(各五分)
水酒各一鍾。煎一半。空心熱服。
內補黃耆湯 治婦人七傷。身體疼痛。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食飲。並諸虛乏不足。少氣心悸。不安方。(千金方)
黃耆 當歸 芍藥 乾地黃 半夏(各三分) 茯苓 人參 桂心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五味子 白朮 澤瀉(各二兩) 乾薑(四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服。
牛膝湯 療筋虛極傷風。為風所傷。入筋縮攣。腰背不伸。強直。苦痛。或為腳氣方。(外臺)
牛膝 防風 甘李根皮 丹參 前胡(各四兩) 石斛(五兩) 杜仲 秦艽 續斷 鱉甲(炙各三兩) 陳橘皮(二兩) 大麻仁(二升熬研)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五升。去滓。下麻仁更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莧菜。
牛膝湯 治婦女逾年月水不通。臍下結塊方。(聖濟)
牛膝 牡丹皮 芍藥 當歸 川芎 鱉甲 羌活 薔薇 附子 三稜 桂枝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牛蒡子散 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大便秘即作。(本事方)
牛蒡子(三兩) 黃耆(一兩半) 地黃(二兩半) 羌活(一兩) 豆豉(炒一兩)
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三服。此病多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不退。遂成厲風。此孫真人所預戒也。宜早治之。
牛蒡子湯 治風熱上壅。初發牙關緊急。已發咽喉腫痛。或生瘡癰。及愈後復攻胸脅。氣促身熱。不能言臥。(入門)
牛蒡子(二錢) 玄參 犀角 升麻 黃芩 木通 桔梗 甘草(各一錢)
食後水煎服。如有痰。加瓜蔞貝母。肝火加柴胡。吳茱。黃連。腎火加當歸。地黃。知母。倍玄參。畏下陷。加升麻。
牛蒡子湯 治乳癰。乳疽。結腫疼痛。無論新久。但未成膿服。(正宗)
陳皮 牛蒡子 山梔子 金銀花 甘草 黃芩 瓜蔞仁 天花粉 連翹 角針(各一錢) 柴胡 青皮(各五分)
上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杯。和勻食遠服。
木防己湯 胸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金匱)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芒硝(三合)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木香流氣飲 治流注瘰癧。及鬱結為腫。或血氣凝滯。遍身走注作痛。或心胸痞悶。嗌咽不利。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或四肢面目浮腫者並服之。(正宗)
川芎 當歸 紫蘇 桔梗 青皮 烏藥 黃耆 枳實 茯苓 防風 半夏 白芍(各一錢) 甘草節 大腹皮 木香 檳榔 澤瀉 枳殼(各五分) 牛膝(下部加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文蛤散 渴欲飲水不止者主之。(金匱消渴)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慄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此方。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傷寒太陽)
文蛤(五兩金匱作四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和方寸匕。湯用五合。
文蛤湯 吐後渴欲得水。而食飲者。主之。兼微風脈緊頭痛。(金匱嘔吐)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分心氣飲 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鬱抑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虛否。不思飲食。並皆治之。(局方)
木香(不見火) 丁香皮(一兩) 人參(去蘆銼) 厚朴(去粗皮薑汁製) 大腹子(炮)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炒) 草果仁 桔梗(去蘆炒) 麥門冬子(去心) 白朮(各半兩) 香附子(炒去毛) 紫蘇(去梗) 藿香(去土) 陳皮(去白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燈心十莖。棗子一個。擘破去核。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分心氣飲 治證與前方同。(同上)
大腹皮 赤芍藥 木通(去節) 半夏(湯洗七次) 桑白皮(微炒) 赤茯苓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 陳橘皮(去穰) 青橘皮(去白) 羌活(各一兩) 紫蘇(去粗梗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燈心五莖。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常服消化滯氣。升降陰陽。調順三焦。和脾進食。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疼壯熱。腰背拘急。五勞七傷。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亂吐瀉。藏腑虛寒。下利赤白。並宜服之。(同上)
厚朴(去皮) 藿香(去苗) 陳皮(去白) 半夏 蒼朮(米泔浸)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毒物。若四方人。不伏水土。宜服之。常服能闢嵐氣。調和脾胃進飲食。 王宇泰曰。風寒暑濕。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故能中。非如風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濕之症。關節沉重。而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不知人。其脈必沉而緩。或沉而微細。宜除濕湯。於本方加白朮茯苓。
丹參煮散 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方。(外臺)
丹參(十二分) 川芎 杜仲 續斷 地骨皮(各八分) 通草 當歸 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禹餘糧(煉) 麻黃(去節七分) 甘草(炙) 桂枝(各五分) 牛膝(九分) 生薑(薄切炒取焦燥) 牡蠣(各十分熬) 升麻(六分)
上十七味。搗下篩為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華水二升煮。數動絹囊子。煮取一升為一服。日再煮。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勻氣散 此方前代曾服有效。風藥服之。十三日。安。可治腰腿疼。半身不遂。手足不能屈伸。口眼喎斜。風氣。中風。中氣。便用風藥治之。十無一愈。當以氣藥治之。氣順則風散。近有人。服之見效。(瑞竹堂方)
白朮(四兩) 沉香(五兩) 天麻(一兩) 烏藥(三兩) 青皮(五錢) 白芷 人參 甘草(各五錢)
上為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錢半。生薑三片。紫蘇五葉。木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止熱極湯 療脈熱極。遇風為痹。痹感心。顏脫。面色白不澤。脈空虛。口唇色赤。乾燥。升麻潤色消痹方。(外臺)
升麻 射干 芎藭 人參(各三兩) 赤小豆(五合) 生薑 麥門冬(去心) 萎蕤(各四兩) 生地黃(切一升) 甘草(二兩炙) 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
心腹急滿湯 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千金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崔氏無) 黃芩 杏仁(各五兩) 旋覆花(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化斑解毒湯 治三焦風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癢痛者。(正宗)
玄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蒡子(等分) 甘草(五分)
上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時候服。
王不留行散 病金瘡主之。(金匱浸淫)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十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二月二日採) 甘草(十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厚朴(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七。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反胃大驗方。(外臺)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炙) 大麻子仁(熬) 吳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棗(十枚)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酢物等。(一方用橘皮三兩)
五畫
甘草乾薑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此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太陽)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讝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脛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燥。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此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當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正其譫語。故知病可愈。(同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以此湯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金匱肺痿)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瀉心湯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主之。(傷寒論太陽下)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此湯主之。(金匱百合)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各三兩) 半夏(半斤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千金。並外臺秘要。治傷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甘草粉蜜湯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主之。(金匱蛔蟲)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按本經逢原曰。金匱甘草粉蜜湯。治蛔蟲。吐涎心痛。專取胡粉殺蟲。甘草安胃。蜜以誘人蟲口也。)
甘草湯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主之。(傷寒少陰)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服七合。日二服。
甘草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主之。(傷寒太陽)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甘草麻黃湯 里水主之。(金匱水氣)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令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者。主之。(金匱風寒)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西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甘桔湯 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醫通)
甘草 桔梗 山豆根 黑玄參 鼠黏子 荊芥(等分) 麥門冬(倍用)
上水煎。溫服。
甘連湯 小兒初生。先須此方(幼幼新書)
甘草(五分) 黃連(三分) 辰砂(少許)
上水煎。一方加茯苓。
甘麥大棗湯 婦人藏躁。喜悲傷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湯主之。亦補脾氣。(金匱產後)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麥(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甘露飲 治丈夫。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宜服之。(局方)
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枳谷(去穰麩焙) 甘草(炙) 山茵陳(去梗) 枇杷葉(刷去毛淨) 石斛(去蘆) 黃芩 生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兩服。仍量歲數。加減與之。
甘露丸 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療中暑。解熱毒。(同上)
鉛白露 龍腦(各三分) 甘草(炙一兩) 牙硝(枯過三兩) 寒水石粉(三十二兩)
上為細末。用糯米糊丸。如彈子大。每服用生薑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兒一丸分五服。食後服。
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主之。(同上痰飲)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四物湯 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㽲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局方)
熟乾地黃(淨洗酒灑蒸焙) 白芍藥 當歸(去蘆酒浸微炒) 川芎(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方。或血藏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
四逆湯 傷寒。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上篇)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當救表。救里宜此湯。救表宜桂枝湯。(同上中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此湯。(同上)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宜此湯。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噦。(同上陽明)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者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同上太陽)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溫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可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也。當溫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同上厥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主之。(同上)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全匱嘔吐)嘔吐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主之。(同上)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此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厥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主之。(同上霍亂)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主之。(同上)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四逆加人參湯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主之。(傷寒霍亂)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傷寒)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乾)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折。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四君子湯 治榮衛氣虛。藏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局方)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服。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闢寒邪。瘴氣。
四柱散 治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旋目暈。四肢怠倦。小便滑數。泄瀉不止。(同上)
人參 附子(炮去皮尖) 木香(濕紙羅曝) 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二片。棗子一個。鹽少許。煎七分。空心食前服。凡臟氣虛弱者。悉宜服之。
四順清涼飲 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濯。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乾。大便秘實者服。(正宗)
連翹 赤芍 羌活 防風 當歸 山梔 甘草(各一錢) 大黃(炒二錢)
上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四苓湯 溫疫煩渴思飲。酌量與之。若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名停飲。宜此湯。若大渴思飲冰水者。無論四時。皆可量與。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溫疫)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取長流水。煎服。今不用白朮者。疫邪傳胃而渴。白朮性壅。恐以實填實也。加陳皮者。和中利氣也。
半夏茯苓湯 療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外臺)
半夏(洗) 生薑(各五兩) 旋覆花(一兩) 橘皮(二兩) 茯苓(三兩) 細辛 芎藭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二兩) 芍藥(二兩) 乾地黃(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羊肉。餳。菘菜。海藻。生菜。蕪荑。
半夏茯苓湯 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同上)
半夏(五兩洗) 生薑(五兩) 茯苓(三兩) 陳橘皮 人參 桔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桂心(一兩) 旋覆花(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乾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朮三兩。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乾地黃。並用三兩。忌同前。
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但滿而不痛。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傷寒太陽篇下)嘔而腸鳴。心下痞堅。(金匱嘔吐)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外臺無大棗有桂心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擘) 人參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滓再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與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之中。頭苦痛如裂。身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乃胃氣虛損。停痰而致也。(回春)
半夏(薑汁製) 白朮(米泔浸) 陳皮(去白) 麥芽(各七分半) 茯苓(去皮) 黃耆(炒) 人參 澤瀉 蒼朮 天麻(各三分半) 神麯(炒五分) 黃蘗(酒炒) 乾薑(炒各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
半夏乾薑散 乾嘔吐逆。吐涎沫方。(金匱反胃)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半夏散及湯 少陰病。咽中痛者。主之。(傷寒)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半夏麻黃丸 心下悸者主之。(金匱)
半夏 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半夏厚朴湯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主之。(金匱)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千金)
半夏(一斤) 厚朴(三兩) 茯苓(二兩) 生薑(五兩) 干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半夏藿香湯 疫邪留於心胸。胃口熱甚。皆令嘔不止。下之。嘔當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主之。(溫疫論)
半夏(一錢五分) 真藿香(一錢) 乾薑(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廣陳皮(一錢) 白朮(炒一錢) 甘草(五分)
水姜煎服。
半夏飲 治反胃不食。食即吐逆。羸瘦少力。(聖濟)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盡焙二兩)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半) 糯米(二合) 橘皮(湯洗去白焙一兩) 生薑(切片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棗二枚擘破。水一盞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半夏湯 治胸中客熱。心中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千金)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胡(四兩) 茯苓 白朮(各五兩) 甘草(一兩) 黃芩 人參(各二兩) 杏仁 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為十一味)
半夏湯 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方。(同上)
半夏 宿姜(各八兩) 茯苓 白朮 杏仁(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竹葉(切一升) 橘皮 芍藥(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半夏湯 治陰黃小便。色不清。欲自利。腹滿而喘者必噦。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 人參(二兩) 葛根(二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煎取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
白虎湯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主之。(傷寒太陽)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主之。(同上陽明)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同上厥陰)瘟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者。宜此湯。(溫疫)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者主之。(寒傷太陽)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主之。(同上)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主之。(同上)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此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此湯主之。(同上)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此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同上)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同上)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主之。(金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主之。(同上)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三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湯。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湯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熱。骨節疼煩。時嘔。主之。(金匱)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二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即愈。
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者。主之。(傷寒少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此湯。(同上)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服白通。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此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傷寒少陰)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屎(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白朮散 妊娠養胎主之。(金匱)
白朮 川芎(各二兩) 蜀椒(三分去汁) 牡蠣(二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匙。日三服。夜一服。若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酸漿水服之。
若嘔以酸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白薇湯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發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本事方)
白薇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各一兩) 人參(去蘆半兩) 甘草(五分炙)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頭翁湯 熱利下重者。主之。(金匱)下欲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主之。(傷寒厥陰)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蘗(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產後下利虛極主之。(金匱婦人)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兩) 秦皮 黃連 黃蘗(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白蘚皮湯 肺受風而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干痛。此為虛風主之。(準繩)
白蘚皮 麥門冬(去心) 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雙人炒) 細辛(去苗) 桑白皮 白芷(各一兩半) 石膏(研各一兩)
每服三錢。水三盞。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白蘚皮湯 治少小客魃挾實方。(千金方)
白蘚皮 大黃 甘草(各一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白扁豆散 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本事方)
白扁豆(飯上蒸) 生薑(各半兩) 枇杷葉(去毛) 半夏(湯洗七次) 人參(去蘆) 白朮(各一分) 白茅根(三分)
上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生薑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匱)
生薑(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生薑半夏湯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何者。用此湯。(同上)
半夏(半斤)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嘔止停後服。
生薑瀉心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主之。(傷寒太陽)
生薑(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生薑湯 療吐逆乾嘔。(外臺)
生薑(四兩) 澤瀉(三兩) 桂心(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
生脈散 滋生精氣。培養真元。補心潤肺。(入門)
麥門冬 人參(各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一日茶湯。
生蘆根五味飲 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無冷病。壯年力強。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生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胃。生此嘔逆。經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此湯。(同上)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青竹茹(一升) 生薑汁(五合) 茯苓(五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大合。攪調合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劑。忌醋物。
加味遺糧湯 治楊梅瘡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數月延綿不已。並楊梅風毒。誤服輕粉。癱瘓骨疼。不能動履。
川芎 當歸 防風 薏苡仁 木瓜 金銀花 木通 白蘚皮 蒼朮 威靈仙(各一錢) 甘草(五分) 皂莢子(五個切片微炒) 仙遺糧(二兩) 人參(瘡久氣虛者加)
水二碗。煎八分。量上下。食前後。腿腳之下。加牛膝一錢。病淺者一月可退。病深者百日可痊。忌牛肉。燒酒。海腥煎炒。此瘡發時。多先起於下疳。若以此方預服之。可以止其不發梅瘡也。
加味金沸草散 麻疹其症重者主之。(準繩)
旋覆花(去梗) 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曬乾) 前胡(去蘆各七錢) 荊芥穗(一兩) 甘草(炙)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拌炒) 赤芍藥(各五兩) 鼠黏子(炒) 浮萍(各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二片。薄荷葉三五片煎。
加味茯苓湯 治痰迷心胞。健忘失事。言語如癡。(得效方)
人參(去蘆) 半夏(湯洗) 陳皮(去白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粉草(五錢) 益智(去殼) 香附子(炒去毛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半個。同煎。不拘時溫服。
加味香薷飲 治伏暑成瘧。煩悶多渴。微微振寒。寒罷大熱。小便黃赤。或背寒面垢。(濟生方)
香薷(半斤) 扁豆(四兩) 厚朴(薑製炒六兩) 檳榔(二兩) 黃連(去須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用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沉冷服。不拘時候。
加味逍遙散 治便毒下疳。血疝。服疏導攻伐之劑。不能消散。虛熱不已。口無食味。及肚腹重墜。水道澀痛。或兩胯痛。足膝無力者。(薛己)治患顛疾。歌唱無時。逾牆上屋。乃榮血迷於心胞所致。加遠志去心。桃仁去皮尖。蘇木紅花。各一錢。水一杯半煎。(得效方)
當歸(去苗) 芍藥(白者) 白朮 柴胡 茯苓 牡丹皮 山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煅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加減鼠黏子湯 痘疔證屬有餘。首尾俱宜此方為要。(正宗)
鼠黏子 天花粉 知母 荊芥 山梔子(各六分) 甘草(三分)
水二盞。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服。身熱加柴胡。黃芩。有痰加麥冬。貝母。咽啞加玄參。桔梗。咬牙加薄荷。石膏。便秘加蜂蜜。玄胡粉。昏憒加黃連。硃砂。痂枯加當歸。地黃。戀疤加蟬蛻。川芎。
加減二陳湯 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壽世)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制錢半) 茯苓(酒炒各一錢) 防風(去蘆五分) 貝母(一錢半) 枳實(一錢) 白朮(去蘆一錢二分) 連翹(五分) 黃芩(酒炒各一錢) 天花粉(七分) 香附子(炒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屬寒者。(局方)
半夏(五錢) 陳皮 茯苓 乾薑 桂枝(各三錢) 甘草(一分)
上水煎溫服。按張氏醫通云。婦人月水及期。嘔吐煩悶。頭痛者。是心下寒飲也。宜此湯。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外臺方)
甘草(一兩炙)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竹葉(二把) 葛根 乾地黃(各三兩) 知母 黃芩(各二兩) 石膏(五兩碎) 粳米(一合)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
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方。(同上)
桑根白皮(切二升) 郁李仁(一升碎) 赤小豆(二升) 橘皮(三兩) 蘇葉(三兩) 茅根(切二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適冷暖稍稍飲之。
古今錄驗桂心湯 療人心痛懊憹。胸悶築築引兩乳。又或如刺困極方。(同上)
桂心(半兩) 芍藥 吳茱(二兩) 當歸(二兩) 生薑(半斤無代乾薑五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晝三夜一。良有驗。忌生蔥。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 療寒氣急下。及滯下方。(同上)
白頭翁 乾薑(各二兩) 甘草(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 秦皮(各一兩半) 石榴皮(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古今錄驗羚羊角湯 療噎塞。氣不通。不下食方。(同上)
羚羊角(屑二兩) 厚朴(炙) 橘皮 通草 吳茱萸 乾薑(各三兩) 烏頭(十五枚炮)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日三。忌豬肉。冷水。
古今秘苑第二方 治瘧疾。
何首烏(生用三錢) 陳皮 茯苓 柴胡 黃芩(各八分)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 威靈仙(一錢) 生薑(三片)
上井水河水各一碗。煎八分。加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三煎。並治久瘧。加蓬朮一錢。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皆宜。不用參耆。並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極重之病。十劑之後。立有起色。功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一方也。切勿早用人參。如閉賊於重門之內。必搏擊害人。所傷者大矣。
正氣天香湯 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發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胎前產後。一切氣症方。(入門)
香附子(一錢半) 烏藥(六錢) 紫蘇 陳皮 乾薑(各六分)
水煎熱服。
正脾散 治大病之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如水氣。此藥主之。(楊氏方)
莪朮(炮切) 香附子(炒) 茴香(炒) 陳皮(去白) 甘草(炙)
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下。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同上)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 橘皮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外臺黃芩湯 治乾嘔下痢。(同上)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必效療痢兼湯方。(外臺)
麥門冬(去心三兩) 烏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嚥之。即定仍含之。
必勝湯 痧有因於血實者。此方主之。(生衡)
紅花 香附子(各四兩) 桃仁(去皮尖) 大黃 貝母 山楂 赤芍藥 青皮 五靈脂(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補中。益精氣。(金匱)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炙一兩)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之。(傷害論太陽)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此方。(同上厥陰)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此湯。(金匱腹滿)治諸黃(同上黃疸)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此湯。
仙遺糧湯 治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已破肌肉潰爛者。(正宗)
仙遺糧(即稱土茯苓四兩) 防風 荊芥 川芎 當歸 天花粉 金銀花 白蒺藜 薏苡仁 威靈仙(各一錢) 山梔子 黃連 連翹 乾葛 白芷 甘草 黃芩(各六分) 牛膝(下部加之)
水三鍾。煎二碗。量病上下。食前後服。渣再煎一碗。服後飲酒一杯。忌牛肉。火酒。房事等件更妙。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翻胃。並宜服之。(局方)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焙乾五斤炒) 厚朴(去粗皮水浸一宿銼生薑汁製焙乾五十兩) 陳皮(去白五十兩) 甘草(銼炒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七分。去棗姜帶熱服。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石膏湯 治腳氣風毒。熱毒氣上衝頭面。面赤鼻塞。來時令人昏憒。心胸恍惚。或若驚悸。身體戰掉。手足緩縱。或酸痹。頭目眩重。眼反鼻辛。熱氣出口中。或患味甜。諸惡不可名狀者方。(千金)
石膏 龍膽 升麻 芍藥 貝齒 甘草 鱉甲 黃芩 羚羊角(各一兩) 橘皮 當歸(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六畫
竹皮大丸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金匱產後)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生竹茹(一分) 石膏(二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脈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竹茹溫膽湯 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不得眠者。(回春)
柴胡(一錢) 竹茹 桔梗 枳實(麩炒各一錢) 黃連(錢半) 人參(五分)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竹茹湯 治吐血汗血。大小便下血方。(千金方)
竹茹(二升) 甘草 芎藭 黃芩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白朮 人參 桂心(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竹葉黃芩湯 治精極實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落。形衰體痛。通身虛熱方。(千金方)
竹葉(切二升) 黃芩 茯苓(各三兩)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 生薑(六兩) 芍藥(四兩) 大黃(二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竹葉石膏湯 治痘不惡寒。壯熱煩渴。小便赤澀。(保赤全書)
石膏 知母 甘草 麥門冬 淡竹葉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主之。(傷寒勞復)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麥門(一升去心) 半夏(半升洗)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消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竹葉湯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主之。(金匱產後)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泡) 大棗(十五枚) 生薑(五兩)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出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竹葉湯 治五心熱。手足煩痛。口乾唇燥。胸中熱方。(千金方)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茯苓 黃芩 麥門冬(各二兩) 人參(一兩半) 栝蔞根 半夏 甘草(各一兩)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竹葉湯 療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外臺秘要)
竹葉(切一升) 麥門冬(去心) 小麥 生地黃(切各一升) 生薑(六兩) 干棗(十枚擘去核)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一兩炙) 石膏(六兩碎裹綿)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
竹葉湯 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此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後。胸上痰熱者。服之妙方。(同上)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半夏(一兩洗) 芍藥(三兩) 前胡(一兩) 黃芩(一兩) 小麥(五合) 人參(二兩) 粳米(一升) 知母(三兩) 麥門冬(四合去心) 栝蔞根(一兩) 生薑(四兩) 竹葉(一把須以竹條飲代水煮湯小用其葉)
上十四味。切。以竹條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耆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
竹葉湯 療霍亂吐利。已服理中。及四順湯。不解者。(同上)
竹葉(一虎口) 小麥(一升) 生薑(十兩) 甘草(一兩炙) 人參(一兩) 附子(一兩炮) 肉桂(二兩) 芍藥(一兩) 白朮(三兩) 橘皮(二兩) 當歸(二兩)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半。先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汁。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吐利後。腹滿加厚朴二兩。炙上氣加吳茱萸半升差。理中四順則大熱。熱毒霍亂。宜竹葉湯。忌生蔥。海藻。菘菜。豬肉。桃李。麻雀肉等。
竹葉湯 治脾癉煩悶。口甘咽乾煩渴。(聖濟)
淡竹葉(切四兩) 柴胡(去苗二兩) 犀角(鎊屑) 芍藥(各一兩半) 黃芩(去黑心) 大黃(銼炒各半兩) 山梔子(七枚)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朴硝半錢匕。溫服。
竹葉飲 療骨蒸。唇乾口燥。欲飲水止渴。(外臺秘要)
竹葉(一握) 麥門冬(一升去心)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三兩炙) 半夏(一升湯洗令滑盡) 粳米(五合) 生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竹瀝湯第一方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千金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竹瀝湯第二方。(同上)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藭 防己 附子 人參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羚羊角(三兩)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 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湯第三方。(同上)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藭(各二兩) 麻黃(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竹瀝湯第四方。(同上)
竹瀝(一升) 甘草(一本作根二兩) 人參 芎藭 獨活 升麻(各一兩) 防風 麻黃 芍藥(各一兩半) 生薑 羚羊角 石膏 防己 桂心 黃芩 附子(一作杏仁) 白朮(各二兩)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汗後者。主之。(金匱)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病。吐之後者主之。(同上)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主之。(同上)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洗方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主之。(同上)
百合(一升)
上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滑石湯 百合病。變發熱(一本作發寒熱)者。主之。(同上)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安中散 治遠年近日。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於內。停滯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噁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又治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注重痛。並能治之。(局方)
甘草(一十兩炒) 玄胡索(去皮) 良薑(炒) 乾薑(炮) 茴香(炒) 肉桂(各五錢) 牡蠣(四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婦人淡醋湯調服。如不飲者。用鹽湯點下。並不拘時。
安心養血湯 若誤用承氣及寒涼剝削之劑。變證蜂起。卒至殞命。宜服此湯。(溫疫)
茯神 酸棗仁 當歸 遠志 桔梗 芍藥 地黃 陳皮 甘草
加龍眼肉。水煎服。
安石榴湯 廩丘公云。吾患痢三十餘年。諸療無效。唯服比方得愈也。療大疰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所不能療方。(外臺)
乾薑(二兩生薑倍之) 黃蘗(一兩細切) 石榴(一枚小者二枚) 阿膠(二兩別研漬之)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膠。令烊頓服。不差復作。療老小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預取之肘後同一方無黃蘗用黃連)
安蟲散 蟲痛面皎白。心腹痛。口中吐沫及清水。發痛有時。此方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小兒真訣)
胡粉(炒) 檳榔 川楝子 鶴蝨(炒各二兩) 白礬(五錢)
上為細末。每一字大者半盞。溫米飲調下。痛時宜服。(按局方化蟲丹。幼幼新書化蟲丹同。)
托裡舉斑湯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若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或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此湯方。(溫疫)
白芍 當歸(各一錢) 升麻(五分) 白芷 柴胡(各七分) 川山甲(二錢炙黃)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後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托裡消毒飲 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服此藥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正宗)
人參 川芎 白芍 黃耆 當歸 白朮 茯苓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 皂角針 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脾弱者去白芷加人參。
行氣香蘇散 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痛。手痛。足痛。肩臂痛。遍身骨節痛。麻木。發七情。惱怒相沖。諸氣痞塞。飲食不下。心腹氣痛。(古今醫鑑)
紫蘇(一錢) 陳皮(八分) 香附(一錢) 蒼朮 川芎 羌活 枳殼(各八分) 麻黃(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水煎。溫服。外感風寒。加蔥白三根。(回春無蒼朮)
西州續命湯 治中風痱。(一作入藏)身體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千金)
麻黃(六兩) 石膏(四兩) 桂心(二兩) 甘草 芎藭 乾薑 黃芩 當歸(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麻黃再沸。去上沫。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勿熟眠臥。可厚覆小汗出。已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後復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復服。飲食如常。無禁忌。勿見風。並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臥。服之大善。凡服此湯不下者。當以人口噓其背。則下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湯。若虛羸人。當稍與五合為佳。間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而有害者。皆為頓服。三升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無害也。(胡洽方。古今錄驗。名大續命湯 按外臺有生薑。郁李仁。防風三味。療中風入臟。及四肢拘急不隨緩急風方云云。)
肉豆蔻散 治脾胃氣虛。腹脅脹滿。水穀不消。藏府滑瀉。腹內虛鳴。困倦少力。口苦舌乾。不思飲食。漸瘦弱。並宜服之。(局方)
訶子皮 川烏(炮去臍) 肉桂(去粗皮) 茴香(炒各二兩) 厚朴(去粗皮姜炒) 甘草(炙) 乾薑(炮) 橘皮(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焙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溫服。
回乳四物湯 治產婦無兒吃乳。致汁腫脹。堅硬疼痛難忍。(正宗)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二錢) 茶芽(二兩炒粗末)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用腳布束緊兩乳。以手按揉。其腫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冰硼散 治咽喉口齒。新久腫痛。及久嗽痰火。咽喉作痛。(正宗)
冰片(五分) 硃砂(六分) 玄明粉 硼砂(各五錢)
共研極細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最效。
地膚大黃湯 妊娠患子淋。宜下之。(外臺)
地膚草 大黃(各三兩) 知母 黃芩 茯苓(一作豬苓) 芍藥 枳實(炙) 升麻 通草 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後。淋不好瘥。還飲地膚葵根汁。忌海藻。菘菜。酢物。
地龍湯 治瘀積太陽經中。腰脊痛。不可忍方。(醫通)
地龍(焙乾) 肉桂(各五分) 桃仁(十粒研) 羌活(二錢) 獨活 甘草(炙) 黃蘗(姜酒炒各一錢) 麻黃(六兩) 蘇木(八分) 當歸梢(錢半)
上水煎。食遠服。
七畫
防己茯苓湯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金匱水氣)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同上)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一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防己黃耆湯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金匱風濕)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同上水氣)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腹痛加芍藥。
防己湯 治病後氣虛。津液不通。皮膚虛滿方。(聖濟)
防己 黃耆(銼) 桂(去粗皮各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三兩) 甘草(炙令赤銼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再服。
防風解毒湯 治風毒瘰癧。寒暑不調。勞傷湊襲。多致手足少陽分。耳項結腫。或外寒內熱。痰凝氣滯者並效。(正宗)
防風 荊芥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甘草 石膏 薄荷 枳殼 川芎 蒼朮 知母(各一錢)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後服。
防風金勝湯 痧有因於食積血滯者主之。(玉衡)
防風 烏藥 延胡索 桔梗 枳殼(各七分) 蘿蔔 金銀花(各二錢) 檳榔 山楂 連翹 芍藥(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防風散 治腳痹。並治毒氣上衝心胸。嘔逆。宿癖積氣。疝氣諸病服之方。(千金方)
防風 麻黃 川芎 人參 芍藥(各一兩) 赤小豆(一升) 當歸 茯苓 半夏 甘草 橘皮鱉甲 生薑 桂枝(各一兩) 杏仁(一兩半) 貝齒 烏梅(各五枚) 大棗(六枚) 吳茱萸(五合) 犀角 羚羊角(各半兩) 薤白(十四枚)
上二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間食糜。(一方半夏二兩隨時用)
防風散痧湯 痧有挾風寒者主之。(玉衡)
防風 陳皮 細辛 金銀花 荊芥 枳殼(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頭面腫加薄荷甘菊。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威靈仙。牛膝倍。金銀花。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瓜蔞仁。寒熱加柴胡獨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痛加青皮。血滯加茜草丹參。咽腫加山豆根射干。食積腹痛加山楂卜子。心痛加玄胡索蓬朮。赤白痢加檳榔。口渴加花粉。面黑血瘀也。加蘇木紅花。放痧不出。倍細辛蘇木桃仁荊芥。穢濁加藿香薄荷。
防風秦艽湯 治痔瘡。不論新久。肛門墜重。便血作疼者並效。(正宗)
防風 秦艽 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藥 赤茯苓 連翹(各一錢) 檳榔 甘草 山梔子 地榆 枳殼 槐角 白芷 蒼朮(各六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便秘者。加大黃二錢。
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熱。大便閉。小便澀。頭面生瘡。眼赤痛。或舌強口噤。或鼻生赤癮疹。或風熱腸風。而為痔漏。諸熱譫語驚狂方。(宣明方)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弦洪實數浮緊者。(準繩) 治時毒。惡寒發熱。煩躁口乾。表裡脈症俱實者。(正宗)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連翹 薄荷 麻黃 大黃 芒硝(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 梔子 荊芥(各四分) 滑石(二錢四分) 甘草(一錢) 白朮(二分) 生薑(正宗無)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
芎黃丸 治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艱難。(楊氏家藏方)
大黃(酒煮) 川芎(各等分)
上末蜜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丸。溫熟水下。(本事方名川芎丸治膈上有痰皂角汁丸薑湯下)
芎蘇散 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暈頭旋者。宜進此方。以發散表邪。其病自愈。(濟生方)
川芎 陳皮 芍藥 白朮 蘇葉 乾葛 麥門冬 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二寸。煎八分。溫服。(醫學入門有黃芩前胡)
芎附散 治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此脾胃虛。衛氣不溫分肉。為風寒濕所著。(本事方)
小川芎 附子(炮去皮臍) 黃耆(蜜炙) 白朮 防風 當歸(洗去蘆) 乾地黃 桂心 柴胡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日三服。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
芎歸膠艾湯 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主此方。(金匱)主男子傷絕。或從高墜下。傷五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並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服之神良。(千金)
芎藭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千金翼有乾薑二兩胡氏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芎歸養榮湯 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症。不作膿。或不潰。或已潰。不斂。或身體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驚悸。恍惚。並皆治之。(正宗)
當歸身(二錢) 人參 黃耆 白朮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一錢) 五味子 麥門冬 遠志 甘草 茯苓(各五分) 牡丹皮 砂仁(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芎歸湯 治一切去血過多。眩暈悶絕。不省人事。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不止者。心煩眩暈。頭重目暗耳聾。舉頭欲倒。悉能主之。(易簡)
芎藭 當歸(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若產後眩暈。宜加芍藥等分服之。
芎藭湯 療卒寒腹中拘急痛方。(外臺)
芎藭 當歸 桂心 芍芍 甘草(炙各一兩) 黃芩(半兩) 乾薑(半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芎芷香蘇散 治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濟生方)
川芎 白芷 香附子 陳皮 羌活(各一錢) 薄荷 紫蘇(各八分) 甘草(五分)
薑蔥白水煎。加荊芥防風。名荊防芎蘇散。
延年半夏湯 主腹內左肋痃癖。硬急。氣滿不能食。胸背痛者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 生薑(四兩) 桔梗(二兩) 吳茱萸(二兩) 前胡(三兩) 鱉甲(三兩炙) 枳實(二兩炙) 人參(一兩) 檳榔子(十四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服。忌豬羊肉。餳。莧菜等。
延年茯苓飲 主腳氣腫。氣急。上氣。心悶熱煩。嘔逆不下食方。(同上)
茯苓 紫蘇葉(各三兩) 杏仁 橘皮 升麻(各三兩) 生薑(四兩) 柴胡(三兩) 犀角(二兩屑) 檳榔(十二枚並皮子研)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服。忌酸物。
延年茯苓飲 主風痰。氣發即嘔吐。欠伸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方。(同上)
茯苓(三兩) 人參 生薑 橘皮 白朮(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三服。中間任食。忌大酢。桃李。雀肉等。
延年玄參湯 主惡核瘰癧風結方。(同上)
玄參 升麻 獨活 連翹(各二兩) 木防己 菊花(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
延年酸棗湯 主虛煩不得眠。並下氣方。(同上)
酸棗(二升) 茯苓(三兩) 生薑(一兩半)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橘皮(陳者) 杏仁(去皮尖碎) 紫蘇(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大酢。
延年前胡湯 主胸背氣滿。膈上熱。口乾痰飲氣。頭風旋方。(同上)
前胡(二兩) 枳實(炙) 細辛 杏仁(去皮尖碎) 芎藭 防風 澤瀉 麻黃(去節) 乾薑 芍藥(以上各三兩) 茯苓(一本茯神) 生薑(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升六合。分三服微汗。忌生冷。油膩。豬牛肉。面。海藻。菘菜。生蔥。生菜。酢物。
延年療兩肋脹急。痃滿不能食。兼頭痛壯熱。身體痛方。
枳實(三兩炙) 桔梗 鱉甲(炙) 前胡 桂心(各二兩) 檳榔(七枚) 生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再服。禁生蔥莧菜。
延年人參丸 主痃癖氣。不能食。(同上)
人參(八分) 白朮 枳實(各六分炙) 橘皮(四分) 桂心(七分) 甘草(炙) 桔梗(各五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二服加至二三十丸。
赤小豆湯 治水氣腫脹。(本綱赤小豆附方)
赤小豆(五合) 大蒜(一顆) 生薑(五錢) 商陸根(一條)
上並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也。
赤小豆湯 治年少血氣俱熱。遂生瘡疥。變為腫滿。或煩或渴。小便不利。(濟生方)
赤小豆(炒) 當歸(炒) 商陸 牛膝 連翹 赤芍藥 漢防己 豬苓(去皮) 桑白皮(炙) 澤漆(以上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熱甚者。加犀角二錢半。
赤小豆當歸散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主之。(金匱)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主之。(同上)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
赤丸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寒氣厥逆。此丸主之。(金匱)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炮)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赤石脂禹餘糧湯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下篇)
赤石脂(一升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赤石脂湯 下焦熱。或痢下膿血。煩悶恍惚。(外臺)
赤石脂(八兩) 烏梅肉(二三枚) 梔子仁(十四枚) 白朮(三兩) 乾薑(二兩) 廩米(一升) 升麻(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李季雀肉等。
赤茯苓湯 治膈間留飲。嘔逆頭眩。短氣多渴方。(聖濟)
赤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 枳殼(去穰麩炒) 白朮 檳榔(銼各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各三分) 人參 旋覆花(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牡丹散 治婦人虛羸瘦。血塊走疰。心腹痛。不思飲食。(良方)
牡丹皮 桂心 當歸 延胡索(各一兩) 莪朮 牛膝 赤芍藥(各二兩) 荊三稜(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溫服。
牡丹丸 治心疝心腹痛。(聖惠方)
牡丹 桂心 川烏 木香(各一兩) 吳茱(二兩) 檳榔(一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溫酒服十丸。外臺牡丹丸。無木香。吳茱萸。檳榔子。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及婦人月病。血刺痛疼。(三因方。直指方。百一選方。名消堅丸。酒糊丸。溫酒下。外臺秘要方。牡丹丸無桃仁。)
烏頭(炮) 牡丹(四兩) 桂心 桃仁(炒各五兩別研)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下。婦人醋湯下。
牡丹五等散 療㿗疝。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大。行走腫大。服之良驗方。(外臺)
牡丹皮 防風 黃蘗(炙) 桂枝(各一分) 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五味。搗為散。以酒服一刀圭。二十日愈。少小㿗疝最良。小兒以乳汁和。如一大豆與之。忌如常法。
牡蠣澤瀉散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主之。(傷寒)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枯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牡蠣湯 治牡瘧。(金匱)
牡蠣(四兩熬)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芍藥湯 虛弱人初痢。宜清之。(回春)
芍藥(二錢) 木香(一錢) 當歸 枳殼(去穰) 檳榔(各一錢) 黃芩 黃連(各二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芍藥湯 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此湯主之。(溫疫)
厚朴 芍藥 當歸(各一錢) 檳榔(二錢) 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煎服。
芍藥甘草湯 脛尚微拘急主之。(傷寒太陽)
白芍藥 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主之方。(同上)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又治胃痹留飲。噎醋聞酸。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及中寒咳逆。脾濕洞泄。兩脅虛鳴。臍下撮痛。皆能治之。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腸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常服開胃消痰。散壅思食。(局方)
香附子(二十五斤炒去鬚毛) 沉香(一斤二兩半一作十四兩半) 縮砂仁(三斤) 甘草(一斤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服之。去邪惡氣。使無瘴疫。(一本香附子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一百二十兩。)
沉香天麻湯 治癇證。或小兒因恐懼發搐搦。痰涎有聲。吐沫嚼舌。目上視。項背強直者亦主之。(衛生寶鑑)
沉香 益智 川烏(各二錢) 天麻 防風 半夏 附子(各三錢) 獨活(四錢) 羌活(五錢) 當歸 殭蠶(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水煎溫服。
利咽解毒湯 痘有咽喉腫痛者主之。(保赤全書)
山豆根(一錢) 麥門冬(一錢) 牛蒡子(炒七分) 玄參(七分) 桔梗(七分) 防風(五分) 甘草(二分)
上七味。加綠豆四十九粒。水煎服。
利膈湯 治虛煩上盛。脾肺有熱。咽喉生瘡。(本事方)
雞蘇 荊芥 桔梗(炒) 防風 牛蒡子(炒) 甘草(各一兩炙) 人參(半兩)
上細末。每一錢。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殭蠶一兩。
何首烏散 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心神煩悶。及血風遊走不定。並宜服之。(大全良方)
何首烏 防風 蒺藜 枳殼 天麻 殭蠶 胡麻 茺蔚子 蔓荊子
上為細末。每二錢。煎茵陳湯調下。
壯原湯 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赤水)
人參 白朮(各二錢) 茯苓 破故紙(各一錢) 桂心 附子 乾薑 砂仁(各五兩) 陳皮(七分)
水煎。食遠服。
杉木節湯 治腳氣入腹衝心。或心脅有塊。毒勝痰逆。痞滿喘急。汗流搐搦。昏悶上視。咬齒。甚至垂絕不知人。宜此藥以救急。(得效方)
杉木節(一大升) 橘葉(一升無葉用皮) 大腹子(十一個連皮銼碎)
上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二服。若服得快利。停後服。
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此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主之。(同上少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同上厥陰)嘔吐胸滿者用此湯。(金匱嘔吐)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本事方)
貝母(一兩去心薑製半日焙) 黃芩 乾薑(生各一兩) 陳皮(去白) 五味子(各一兩揀) 桑白皮(洗淨蜜炙黃) 半夏(湯浸七次) 柴胡(淨洗) 桂心(不見火各半兩) 木香(一分) 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此治諸嗽悉皆愈。
沃雪湯 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本事方)
蒼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六兩) 防風 乾葛 厚朴 芍藥(各四兩)
上每三錢半。水二盞。煎七分。按百一選方。有當歸川芎橘皮。無干姜。俱九味。治同。家寶方。無干姜。有芒硝。治山嵐瘴氣。
皂莢丸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主之。(金匱)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用)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三丸。日三夜一服。
吹喉散 治三焦大熱。口舌生瘡。咽喉腫塞。神思昏悶。並能治之。(局方)
蒲黃(一兩) 盆硝(八兩) 青黛(一兩半)
上用生薄荷汁一升。將盆硝。青黛。蒲黃。一處用瓷罐盛。慢火熬。令乾。研細。每用一字。或半錢。摻於口內。良久涎出。吞之不妨。或喉中腫痛。用管子入藥半錢許。用力吹之。無不立效。
抑肝散 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者。(直指方)
當歸 白朮 茯苓 鉤藤(各一錢) 川芎(八分) 柴胡 甘草(各五分)
水煎。母子俱服。
走馬湯 治中惡痛腹脹。大便不通。通治飛屍鬼擊。(金匱)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熬去皮心)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
疔毒復生湯 治疔毒走黃。頭面發腫。毒氣內攻。煩悶欲死者。(正宗)
牡蠣 山梔 銀花 木通 連翹 牛蒡子 乳香 沒藥 角刺 花粉 大黃 地骨皮(各八分)
水酒各一茶鍾。煎一半。食遠服。不能飲者。水煎。臨服入酒一杯和服。亦效。脈實便秘者。加朴硝。
快氣湯 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食不解。不思飲食。(局方)
縮砂仁(去皮殼八兩) 甘草(四兩爁) 香附子(炒去毛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常服快氣。進食。溫養脾胃。或銼為粗末。入生薑同煎。名小降氣湯。
妊娠忽暴下血數升。胎燥不動方。(千金方)
榆白皮(三兩) 當歸 生薑(各二兩) 乾地黃(四兩) 葵子(一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更作服之。
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同上)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銖) 茯苓 生薑(各一兩) 半夏(三十銖)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
肘後療卒得漆瘡方。(外臺)
煮柳葉湯。適寒溫洗之。柳皮尤妙。
冷熱久癖。不能飲食。虛滿如水狀方。(同上)
前胡(四兩) 生薑(四兩) 枳實(三兩炙) 半夏(四兩洗) 白朮(三兩)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半炙) 桂心(二兩)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八畫
治遊風行走無定。腫痛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方。(千金方)
海藻 獨活 茯苓 防風 附子 白朮(各三兩) 大黃(五兩) 當歸(一本作當陸) 鬼箭(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同上)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 生地黃汁(八合)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治三十年久痢不止方。(同上)
厚朴(炙) 乾薑 阿膠(炙各二兩) 黃連(五兩) 石榴皮 艾葉(各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蘗汁。眾醫不能療者方。(同上)
茵陳 梔子(各四兩) 黃芩 大黃 柴胡 升麻(各三兩) 龍膽(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延年秘錄無茵陳有梔子四兩。栝蔞三兩。芒硝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同上)
半夏 生薑(各五兩) 芍藥(二兩) 茯苓(四兩) 旋覆花 細辛 橘皮 桂心 人參 桔梗 甘草(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時喜水下者。用白朮三兩。去旋覆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黃二兩。須微調者。用乾地黃。
治下焦虛熱注脾胃。從脾注肺。好渴利方。(同上)
竹葉(切三升) 甘草(三兩炙) 生薑(五兩) 麥門冬 茯苓(各四兩) 大棗(七枚) 小麥(一升) 栝蔞根(五兩) 地骨皮(一升)
上九味。㕮咀。先以水三升。煮小麥。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藥取三升。分三服。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王也。心王便汗出。汗出則腎中虛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日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腎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名腎實也。(外臺)
治一切氣疾。丈夫婦人。撞心冷氣並治之。(本事方)
香附子(一斤炒去毛) 陳皮(四兩去白) 甘草(一兩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鹽湯點服。
治熱中能食。小便多。漸消瘦方。(外臺)
地骨皮(切一升) 麥門冬(三兩去心) 黃連(二兩) 小麥(八合) 人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為三服。間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豬肉。
治卒吐血。及衄血主之方。(千金)
伏龍肝(半斤) 阿膠 黃芩 白朮 乾薑(仲景作地黃) 甘草(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仲景有附子三兩)
治小兒口瘡方。(本綱天南星附方)
白屑如鵝口。不須服藥。以生天南星去皮臍研末醋調塗足心。男左女右。治小兒疳口瘡方。(外科精義)天南星一個去皮。上為末。好醋調攤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以帛系定。三日外取了。以溫水洗盡腳下藥。
附子理中丸 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主之。(局方)
人參(去蘆) 白朮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口噤則斡開灌之。
附子粳米湯 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併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得效方)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主之。(金匱腹滿)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主之。(外臺一方有乾薑一兩)
附子(一兩炮) 半夏(半斤)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甘草(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服。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主之。(傷寒太陽)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附子六物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並皆服之。(正宗)寒濕腳氣。疼痛不仁。兩尺脈來沉細者。此方主之。此痹證也。(三因方)
附子 甘草(各一錢) 防己 白朮 茯苓(各三兩) 桂心(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傷寒少陰)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主之。(同上)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千金方。腳氣門。附子湯。有桂心。甘草。各三兩。俱七味。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
阿膠散 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二兩炒) 當歸(炒) 黃連(炒) 芍藥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以粥飲調下二錢。(按千金駐車丸無芍藥赤石脂)
知母麻黃湯 治傷寒後。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千金方) 傷寒瘥後。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醒。醒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疾。多般治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是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之間所致。(活人書)
知母(二兩) 麻黃 甘草 芍藥 黃芩 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少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知母湯 療傷寒骨節痛。頭痛。眼睛疼。咳嗽方。(外臺)
乾葛(三兩) 知母(二兩) 芍藥(三兩) 石膏(四兩碎裹) 黃芩(三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及雙仁) 梔子仁(三兩擘) 貝母(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蒜面七日。
知母鱉甲湯 療溫瘧壯熱不能食方。(同上)
知母 鱉甲(炙) 地骨皮(各三兩) 常山(二兩) 竹葉(切一升) 石膏(四兩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
知母茯苓湯 肺痿喘嗽。往來寒熱自汗。(聖濟)
知母 白朮(各八分) 茯苓(去皮) 五味子 人參 阿膠(各五分) 款冬花 桔梗 麥門冬(各七分) 半夏(湯泡七次) 柴胡 甘草(炙各一錢) 薄荷 川芎(各五分)
上十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服。
定志下氣方 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千金方)
人參 茯苓 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二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 黃耆(四兩) 生薑(六兩) 茯神(二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次內藥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二。
定痛散 治蟲牙痛甚。(回春)
當歸 生地 細辛 乾薑 白芷 連翹 黃連 花椒 苦參 桔梗 烏梅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先噙漱。後嚥下。
定喘湯 治哮吼喘急。(同上)
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尖二錢半) 片芩(去朽) 半夏(薑製) 桑皮(蜜炙) 蘇子(水洗去土) 款冬花蕊(各三錢) 甘草(一錢) 白果(二十一個去殼切碎)
上銼一劑。水煎服。
抵當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結證也。此湯主之。(同上)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此湯下之。(同上陽明)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此湯。(同上)婦女經水不利下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全匱婦人)
水蛭(熬) 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當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此丸。(傷寒太陽)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奔氣湯 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每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將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方。(千金)療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衝心胸臍間。築築發動。有時不療殺人。(外臺)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吳茱萸(一升) 生薑(一斤) 半夏(一升) 桂心(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此藥須預畜。得病便急合服。
奔豚湯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主之。(金匱)療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沖者。(外臺)
甘草 芎藭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斤)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外臺秘要方無芍藥當歸有桂心栝蔞各二兩)
固本養榮湯 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斂。由氣血之虛。脾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不收斂者。自斂。(正宗)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白朮 山藥 人參 牡丹皮 黃耆 茱萸(各一錢) 甘草 肉桂 五味子(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炙甘草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主之。(傷寒太陽)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同上)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同上)
甘草(四兩)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麥門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門冬甘露飲 治麻疹熱甚而渴。(醫通)
麥門冬(二錢去心) 黑玄參 黃芩 栝蔞根 連翹(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燈芯(廿莖) 竹葉(七片)
水煎。溫服。
來蘇散 治傷風。及陰陽二毒。傷寒。(魏氏家藏方)
蒼朮(八錢炒) 香附子(四錢) 甘草(一錢炙) 陳皮 紫蘇(各二錢)
上每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和解湯 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㽲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十便)
芍藥 桂(各二兩) 厚朴 甘草 乾薑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六分溫服。(按楊氏方。十味和解散。比此方。則有桔梗。當歸。陳皮。枳殼。防風。無桂。乾薑。茯苓。冶頭痛發熱。肢體倦怠。又百一選方。和解湯。羌活。防風。川芎。人參。乾葛。升麻。甘草。各半兩。又魏氏方。無川芎。只六味。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多涕。驚悸自汗。肢節疼痛。及麩瘡。豆瘡。已發未發者。皆可服。)
青蒿散 治虛勞骨蒸。咳嗽胸滿。皮毛乾枯。四肢怠墮。骨節疼痛。心中驚悸。咽燥唇焦。面赤煩躁。涕唾腥臭。困倦。夜多盜汗。肌體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事證方)
天仙藤(即青木香) 鱉甲(酢炙) 香附子(炒去毛) 桔梗(去蘆頭) 柴胡(去苗) 秦艽 青蒿(以上各一兩) 烏藥(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川芎(二錢半)
上十味。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褲襠燒服。
承氣養榮湯 溫疫熱渴未除。里症仍在者主之。(溫疫)
知母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大黃 枳實 厚朴(等分)
水姜煎服。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蔞貝養榮湯。
九畫
枳殼散 治五種積。膈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常服順氣。寬中消痃癖。積聚。散驚憂恚氣。宜服。(同上又局方名膈氣散)
枳殼(去穰銼麩炒) 荊三稜 橘皮 益智仁 蓬莪朮 檳榔 肉桂(不見火各一兩或各六錢) 乾薑(炮)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 甘草(炙) 青皮 肉豆蔻 木香(各半兩或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熱服鹽點亦得。不拘時候。
枳實散 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本事方)
香附子(一兩麩炒舂去皮) 白朮(各半兩) 枳實(去穰銼麩炒) 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龐老)
枳殼煮散 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筋脈緊急。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動。四肢不能舉。漸至脊膂攣急。此藥大治脅痛。(同上)
枳殼(去穰麩炒黃) 細辛(去葉) 桔梗(炒) 防風(去釵股) 川芎(各四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枳實梔子豉湯 大病差後。勞復者主之。(傷寒)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一分綿裹)
上三味。以清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若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枳實芍藥散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主之。(金匱)師曰產後腹痛。法當以此湯。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同上)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枳實白朮湯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主之。(外臺)
枳實(七枚) 白朮(三兩)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瘥也。此出姚大夫方。忌桃李雀肉等物。
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脅。滿脅下逆搶心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
枳實(四枚) 厚朴(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枳實大黃湯 治痧毒結於大腸之劑。(玉衡)
赤芍藥 青皮 枳實 桃仁(去皮尖) 金銀花 槐花 黃芩(酒炒) 大麻仁 連翹(各一錢) 大黃(三錢)
水煎。微溫服。
枳實大黃湯 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回春)
枳實 厚朴(去皮) 大黃 檳榔(各二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中溫服。以利為度。不可再服。腹痛甚加木香五分。
枳縮二陳湯 治涎在心膈上。攻走腰背。嘔噦大痛。(同上)
枳實(麩炒) 砂仁 半夏(薑汁炒) 陳皮 香附(各一錢) 木香 草蔻 乾薑(各五分) 厚朴(薑汁炒) 茴香(酒炒) 延胡(各八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入竹瀝磨木香。同服。
香附子湯 治血崩不止。永嘉陳旡擇用此方。妙甚。勿謂藥粗賤而輕之。合時當以斤計大劑服之。方見奇效。(事證方)
香附子(不拘多少去毛並黑皮炒深。色焦不妨)
上為細末。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香蘇散 治四時溫疫傷寒。(局方)
陳皮(二兩不去白)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一本作三錢)入鹽點服。 得效方。有蒼朮二兩。又云。加沉香。名沉香飲子。治四時傷寒。傷風。傷濕。傷食。大人小兒皆可服。又加川芎白芷各二兩。名芎芷香蘇散。引管見大全良方。
香薷散 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或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死者。此藥悉能主之。(同上)
香薷(去土一斤) 白豆蔻(微炒) 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令黃。各半斤。)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至煎至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候。活人書方。不用白扁豆。加黃連四兩。銼碎以生薑汁同研勻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
香砂養胃湯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回春)
香附(炒) 砂仁 蒼朮(米泔制炒) 厚朴(薑汁炒) 陳皮(各八分) 人參(五分) 白朮 茯苓(去皮各八分) 木香(五分) 白豆蔻(去殼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薑棗煎服。
香砂平胃散 治傷食。(同上)
香附(炒一錢) 砂仁(七分) 蒼朮(米泔制炒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枳實(麩炒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噁心嘔吐。或飲食不思等症。(正宗)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禹餘糧丸 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濟生方)
禹餘糧(煆) 赤石脂(煆) 龍骨 蓽茇 訶子(煆) 乾薑(炮) 肉豆蔻(煆) 附子(炮)
上等分。為細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米飲送下。食前。
栝蔞桂枝湯 太陽症。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主之。(金匱痙濕)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脾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主之。(金匱胸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六升)
上三味。同煎。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主之。(同上)
薤白(去白) 半夏(半斤) 白酒(一升) 栝蔞根(一枚)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栝蔞瞿麥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主之。(同上小便)
栝蔞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之)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栝蔞牡蠣散 百合病。渴不差者。主之。(同上百合)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飲方寸匕。日三服。
栝蔞枳實湯 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並痰逆心竅。不能言語者。並皆治之。(回春)
栝蔞(去殼) 枳實(麩炒)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貝母(去心) 陳皮 片芩(去朽) 山梔(各一錢) 當歸(六分) 砂仁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
前胡瀉肝除熱湯 療肝勞虛熱。面目為赤。閉塞不開。煩悶宛轉。熱勢竄胸。(同上)
前胡 乾薑 大青 細辛 秦皮 決明子 梔子仁 子芩(各一兩) 淡竹葉(切一升) 車前子(切一升) 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平旦分為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忌生菜。
前胡湯 療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方。(同上)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貝母 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麥門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 竹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差。忌海藻。菘菜。油膩豬魚等。
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弱。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千金)
前胡(三兩) 黃耆 芍藥 當歸 茯苓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薑(八兩) 白糖(六兩) 人參 半夏(各六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糖。分四服。
前胡牡丹湯 治婦人盛實。有熱在腹。月經瘀閉不通。及勞熱。熱病後。或因月經未得。熱不通方。(同上)
前胡 牡丹 玄參 桃仁 黃芩 射干 甘草 旋覆花 栝蔞根(各二兩) 芍藥 茯苓 大黃 枳實(各三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風疹遍身主之方。(外臺)
麻黃(去節) 生薑(各三兩) 防風(二兩) 芎藭 芍藥 當歸 蒺藜子 甘草(炙) 獨活 烏喙 人參(各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分訖。進粥食三日。慎生冷。醋滑。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風痰飲氣逆滿。噁心不能食方。(同上)
人參(二兩) 枳實(炙) 白朮(各三兩) 生薑(四兩) 桂心(一兩半)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分。忌桃李。雀肉。生蔥。
風引湯 治除熱癰癇。(金匱中風) 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同上)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英石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風引獨活方 治腳氣兼補方。(千金)
獨活(四兩) 茯苓(三兩) 甘草(炙三兩) 升麻(一兩半) 人參(二兩) 桂心(一兩) 防風(二兩) 芍藥(二兩) 當歸(二兩) 黃耆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兩炮) 大豆(二升)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分四服。相去二十里久。更進服。
風緩湯 治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藏。胸中滿塞不通。即嘔吐方。(千金方)
獨活 麻黃 犀角(各三兩一方用羚羊角) 半夏(一升) 大棗 烏梅(各十二枚) 桂心 鱉甲 升麻 橘皮 枳實 甘草 吳茱萸 大黃(各二兩) 生薑 石膏(各六兩) 貝母(七枚)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差。至三劑必差。
活血湯 治死血痛。並治血結痛。(回春)
歸尾 赤芍 桃仁(去皮) 烏藥 牡丹皮 玄胡索 香附子(別磨各五錢) 川芎(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
活血散瘀湯 治臀癰初起。紅赤腫痛。墜重如石。及大便秘澀。(正宗)
川芎 當歸 防風 芍藥 蘇木 連翹 天花粉 皂角針 紅花 黃芩 枳實(各一錢) 大黃(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服食前。便通者。去大黃。加乳香。
活絡透毒飲 治痘收靨時。熱毒留連。愁容可掬。將來餘毒。在所不免。卻不易來者。主之。(急編瑣言) 治痧後熱毒流連。餘毒在所不免。卻不易來者。以此湯預治之。(玉衡)
羌活 紅花 荊芥 牛蒡子 木通 當歸 牛膝 蟬退 青皮 連翹 甘草
上水煎。溫服。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局方)
白芍藥 白朮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當歸(去苗) 芎藭 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下。小兒量力減之。
胃苓湯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水穀不化。陰陽不分。(回春)
蒼朮(米泔制) 厚朴(薑汁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白芍(煆各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煎。空心溫服。
苦酒湯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傷寒)
半夏(破如棗核十四枚洗)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苦參丸 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方。(準繩)
苦參(四兩) 玄參 黃連(去須) 大黃(銼碎炒香) 獨活(去蘆) 枳實(去穰炒) 防風(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梔子仁 菊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千餘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漿水下。日進三服。茶酒任下亦得。
範汪木防己湯 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外臺)
防己(三兩)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茯苓(六兩) 黃耆(三兩) 生薑(二兩) 白朮(三兩) 芍藥(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有人患下是胃寒。加當歸三兩。人參二兩。龍骨二兩。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金匱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兩合方。加芍藥一味也。)
思仙續斷丸 治肝腎風虛。氣弱腳膝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疰。下脛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精。涼血。堅強筋骨。益智輕身耐老。(本事方)
思仙術 五加皮 防風 薏苡仁 羌活 川續斷 牛膝(各三兩) 萆薢(四兩) 生乾地黃(五兩)
上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大木瓜半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子少益以酒糊。
俞山人降氣湯 治陽虛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實。喘滿咽乾不利。煩渴引飲。頭目昏眩。腰腳無力。四肢倦怠。咳嗽。兼治風濕腳氣。(局方)
蘇子(炒) 前胡 厚朴(炒) 半夏(炙) 甘草(炙) 橘皮 五加皮(姜炙) 當歸 桂心 黃耆(各一兩) 人參 附子(炮) 桔梗 羌活 乾薑(炮各半兩)
上每三錢。水一盞半。紫蘇三葉。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洗肝散 治風毒上攻。暴作赤目腫疾。難開隱澀。眵淚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局方)
山梔(取仁) 川芎 防風 薄荷(去梗) 當歸(去蘆) 大黃(炮) 羌活(去蘆)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冷水或熱水。食後調下。日三服見效。
扁豆湯 療霍亂吐痢方。
扁豆葉(一升) 香薷葉(一升) 木瓜(一枚) 乾薑(一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並無所忌。
保元湯 治痘癰出膿之後。脾胃虛弱。膿清不斂者。(正宗)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 甘草(三分)
姜一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桂助參耆之力)
柏葉湯 吐血不止者主之。(金匱血病)
柏葉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一升溫服。
紅藍花酒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主之。(金匱婦人)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厚朴七物湯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主之。(金匱腹滿)主腹滿氣脹。(外臺) 腹滿發熱。以陽並陰。則陽實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故致脹滿者。為熱脹。(得效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二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外臺作乾薑)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千金一方加芒硝二兩。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汗後。脹脹滿者主之。(傷寒太陽)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人參(一兩) 半夏(半斤洗) 甘草(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斤。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三物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胃胸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而痛閉者主之。(金匱寒疝)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千金加芒硝二兩。治腹滿發熱。數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厚朴人參湯 療霍亂心腹痛煩。嘔不止。(外臺)
厚朴(四兩) 橘皮(二兩) 人參(二兩) 高良薑 當歸(各一兩) 藿香(一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忌生冷。黏膩。
厚朴桂心湯 療霍亂後。渴。口乾。腹痛不止者。(同上)
厚朴(四兩炙) 桂心(二兩)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絞去滓。內分六合。細細飲之。服了如其渴。欲得冷水。盡意飲之。
厚朴湯 療霍亂後。不飲食。胃弱。嘔吐不止。(同上)
厚朴(四兩炙) 干扁豆葉(二兩) 茯苓(三兩) 白朮(五兩) 人參(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如法。
厚朴麻黃湯 咳而脈浮者主之。(金匱肺痿)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斤) 石膏(雞子大) 杏仁(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大黃湯 支飲胸滿者主之。(同上支飲)
厚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厚朴煮散 治胃風冷氣。攻心腹。脹滿疼痛。飲食不消。四肢羸瘦方。(聖濟)
厚朴(去粗皮炙薑汁) 訶梨勒(煨去株各一兩半) 木香 蒼朮(米泔漬一宿切焙) 枳殼(去瓤麩炒) 當歸(切焙) 桔梗(去蘆頭炒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
厚朴湯 脾胃不和。化癖氣。調中藏。及下急懊。(同上)
厚朴(去粗皮四兩生薑二兩同杵陰一二日暴乾) 白朮(四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兩) 烏藥(湯浸銼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十畫
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外臺)
大腹檳榔(四十枚) 生薑(八兩) 半夏(半升洗) 杏仁(四兩去皮尖) 橘皮(三兩) 茯苓(五兩) 白朮(切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古今錄驗同。
桂枝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主之。(同上)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此湯。用前方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同上)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同上)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同上)若酒客病。不可與此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同上)太陽病。初服此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此湯則愈。(同上)凡服此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同上)服此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此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同上)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此湯。(同上)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此湯。(同上)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此湯。(同上)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此湯。(同上)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此湯。(同上)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此湯。(同上)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此湯。(同上)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此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同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此湯。(同上陽明)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此湯。(同上)太陰者。脈浮者。可發汗。宜此湯。(同上太陰)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此湯症。(同上可發汗篇)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此湯發汗。(同上)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此湯。(同上厥陰)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此湯小和之。(同上霍亂)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塞熱。名妊娠。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金匱妊娠) 產後中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陽旦湯。(同上雜篇)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
桂枝加桂枝湯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更加桂二兩也。(傷寒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桂枝加芍藥湯 本太陽病。醫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此湯主之。(同上太陰)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芍藥三兩。
桂枝去芍藥湯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主之。(同上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服前方。若微惡寒者。宜此湯。(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一枚。將息如前法。
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主之。(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附子一枚。將息如前法。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主之。(金匱)
桂枝(二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 大實痛者主之。(傷寒太陽)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主之。(傷寒太陽)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同上)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二兩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主之。(同上)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遂水氣未得除。故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由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此湯主之。(同上)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此湯。(同上)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下。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此湯。(同上)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曰桂枝湯二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主之。(同上)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也。第三卷有葛根湯。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甘草湯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主之。(同上)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主之。(同上)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燥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傷寒太陽)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同上)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同上)脈浮而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同上)微數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同上)脈浮宜似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同上)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主之。(同上)火邪者。此湯主之。(金匱胸滿)
桂枝(三兩去皮金作二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金作六兩) 甘草(二兩炙金作三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牡蠣(五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主之。(傷寒太陽)
本曰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主之。(同上)
本曰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桂枝去芍藥加黃辛附子湯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主之。(金匱水氣)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同上)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金匱肺痿)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主之。(金匱血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按小品。曰虛弱浮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二分。
桂枝芍藥知母湯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屈伸。此皆飲灑。汗出當風所致。(金匱風濕) 諸肢節疼痛。身體尩羸。腳腫如脫。頭痃短氣。溫溫欲吐主之。(同上中風)
桂枝(四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茯苓丸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不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金匱婦人)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二月不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下去故也。當下其症主之。(同上)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主之。(同上胸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加黃耆湯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主之。(金匱水氣)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此湯。(同上黃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耆(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柴胡桂枝幹薑湯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主之。(傷寒論太陽下)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而不熱者。服一劑如神。(金匱瘧論)
柴胡(半斤) 桂技(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湯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讝語。如見鬼神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同上太陽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主之。(同上)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此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同上)治寒疝腹中痛者。(外臺) 治心腹卒中痛者主之。(金匱寒疝)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柴胡(四兩)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此湯下之。(傷寒太陽)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二兩切) 半夏(二十銖一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金匱瘧論)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主之。(傷寒太陽中)
半夏(二合半洗) 大棗(六枚擘) 柴胡(四兩) 生薑(一兩半) 桂技(去皮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大黃(三兩) 牡蠣(一兩半熬) 黃芩(一兩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
柴胡清燥湯 溫疫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未盡。傳胃。邪熱與衛氣相併。故熱不能頓除。當寬緩兩日。俟餘邪入胃。再下之。宜此湯。緩劑調理方。(溫疫)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薑棗煎服。
柴胡養榮湯 表有餘熱。宜此湯。(同上)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知母 天花粉
薑棗煎服。里證未盡。宜承氣養榮湯。
柴胡湯 溫疫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自止。設不止者。宜此湯。(同上)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柴胡丁香湯 治婦人年三十歲。臨經先腰臍痛甚。則腹中亦痛。經縮三兩日。(蘭室秘藏)
羌活 防風 當歸身(以上各一錢) 生地黃(二兩) 丁香(四兩) 柴胡(一錢五分) 全蠍(一個)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柴胡勝濕湯 治外腎冷。兩髀陰汗。前陰痿。陰囊濕癢臊氣。(蘭室秘藏)
柴胡 生甘草 酒黃蘗(以上各二錢) 升麻 澤瀉(以上各一錢五分) 當歸梢 羌活 麻黃根 漢防己 龍膽草 茯苓(以上各一錢) 紅花(少許) 五味子(二個)
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忌酒濕。面。房事。又名清魂湯。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千金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三兩) 梔子仁(四兩) 石膏(六兩) 生地黃(一升) 芒硝(三兩) 香豉(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九味。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
柴胡厚朴湯 療心腹脹滿。(外臺)
柴胡 厚朴(炙各十分) 茯苓 橘皮 紫蘇(八分) 生薑(十二分) 檳榔(五分末)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微利。忌醋物。生冷。油膩。黏食。
柴胡清肝湯 治鬢疽初起未成者。毋論陰陽表裡。俱可服之。(正宗)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山梔子 天花粉 防風 牛蒡子 連翹 甘草節(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鱉甲湯 治虛勞。夜多盜汗。面色痿黃。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咳嗽不止方。(聖濟)
柴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酢炙令熱各一兩) 地骨皮(一兩半) 知母(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烏梅半個。青蒿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服之。
柴胡抑肝湯 治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惡寒發熱。全類瘧者。(壽世)
柴胡 赤芍(各二錢半) 青皮(二錢) 牡丹皮(一錢半) 蒼朮 香附子 梔子 地骨皮(各一錢) 神麯 川芎(七分) 連翹 生地黃(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柴胡湯 治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方。(千金方)
柴胡 生薑(各八分) 桃仁(五十枚) 當歸 黃耆 芍藥(各三兩) 吳茱萸(二錢)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先食服一升。日三。(千金翼以清酒一斗煮)
柴胡湯 治勞羸瘦。榮衛不順。體熱盜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方。(聖濟)
柴胡 鱉甲(去裙襴醋浸一宿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秦艽(一兩銼) 知母(焙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擘。煎取六分。去滓熱服。
柴胡湯 療天行後。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乾生瘡。(外臺)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藥(六分) 黃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生麥門冬(六分去心) 蔥白(半分) 香豉(六分綿裹) 生薑(六分) 竹葉(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差。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
柴胡湯 療胸膈間伏氣。不下食。臍下滿。(同上)
柴胡 枳實 生薑 白朮(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檳榔(七個)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分溫二服。服別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小弱人微利。忌生冷。蒜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柴胡湯 療胸膈滿塞。心背撮痛。走注氣悶。宜此湯。(同上)
柴胡 當歸 青木香 犀角(屑各六分) 檳榔(十個) 甘草(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內麝香末。分溫三服。服別如人行四五里。微利為度。忌海藻。菘菜。熱面。蕎麥。豬魚等。
柴胡湯 療兩脅下妨。吐逆不下食。(同上)
柴胡 茯苓 橘皮 人參(各六分) 厚朴(八分炙) 桔梗(六分) 紫蘇(五分) 生薑(十六分) 訶黎勒(七枚去核炙) 甘草(五分炙)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醋物。豬肉等。
柴胡散 治骨蒸勞。肺痿咳嗽。唾涎。心神煩熱。不欲飲食。宜服此方。(事證方)
柴胡(一兩去苗)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黃芩(一兩) 陳皮(三分湯浸去白焙) 人參(一兩去蘆) 甘草(二分炙微赤銼) 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 桔梗(半兩去蘆) 白茯苓(三分)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 治肝氣實熱。頭痛目眩。眼目赤痛。胸中煩悶。夢寐驚恐。肢節不利。(同上)
柴胡(去蘆) 地骨皮(去木) 玄參 羚羊角(鎊) 甘菊(去枝梗) 赤芍藥 黃芩(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柴葛解肌湯 治足陽明胃經受症。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諸病。別有治法。(傷寒六書)
柴胡 葛根 黃芩 羌活 芍藥 白芷 桔梗 石膏(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本經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茯苓甘草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同上厥陰)
茯苓(二兩) 桂皮(二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同上太陽)
上於前方中。去生薑。加大棗。以甘爛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主之。(同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用此方。(金匱痰飲)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湯主之。腎氣丸主之。(同上)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衛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此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金匱咳嗽)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衛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金匱咳嗽)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斤)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 細辛(三兩)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同上胸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個)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茯苓四逆湯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主之。(傷寒太陽)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去皮用生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茯苓戎鹽湯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主之。此湯亦主之。(金匱消渴)
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朮煎成。入鹽再煎。分溫三服。
茯苓澤瀉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用此湯。(同上反胃)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一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煎。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湯 胃腑實熱。引飲常渴。泄熱止渴方。(外臺)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 栝蔞(五兩) 知母(四兩) 小麥(二升) 麥門冬(五兩去皮) 大棗(二十枚去核) 生地黃(六兩) 淡竹葉(三升) 萎蕤(四兩)
上九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隨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痛。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茯苓湯 心頭結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同上)
茯苓(四兩) 厚朴(四兩炙) 橘皮(二兩) 白朮(二兩) 生薑(十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須利加檳榔末一兩半。湯欲熟時內之。甚安穩。三日服一劑。頻服六七劑。可則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茯苓湯 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同上)
茯苓 橘皮 生薑(各十二兩) 白朮 甘草(各八分炙) 人參 桂心(各六分) 紫蘇(十分) 檳榔(七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人行七八里。未好差。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小取微利。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茯苓安心湯 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同上)
茯苓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心(一兩) 遠志皮(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如上法。
茯苓理中湯 療霍亂。臍上築而悸。(同上)
木瓜 人參 甘草(各三兩) 茯苓(二兩) 乾薑(一兩泡)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茯苓補心湯 治心肝症。(回春)
茯苓 人參 白朮 當歸 生地黃 白芍 酸棗仁 麥門冬 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辰砂(研末臨服調入五分)
上銼一劑。棗二枚。烏梅一個。小麥一撮。水煎。食遠服。
茯苓補心湯 婦人以血旺。氣衰為本。心主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氣盛者。由心氣虛耗。不能主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氣得以乘乎肝木。肝之虧損。則血不能藏。漸致枯涸。不榮經絡。故月事不調矣。此方專補心元之虛。抑其肺氣之乘。調和榮衛。滋養血脈。其疾自然平復矣。(大全良方)
即於參蘇飲方內。除木香。與四物湯對分勻和。以薑棗煎。每服四錢。食前溫服。
茯神湯 療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外臺)
茯神 萎蕤 宿姜 知母(四兩) 地骨皮 生地黃(各一升) 石膏(八兩碎) 竹葉(二升) 麥門冬(二升去心) 栝蔞(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棗三十枚擘。並藥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蕪荑。
茯神散 治因驚語言顛錯。(本事方)
茯神(去木) 熟乾地黃(酒洗九蒸九曝焙乾秤) 白芍藥 川芎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 白茯苓(去皮) 桔梗(炒) 遠志(去心洗銼炒令黃色) 人參(去蘆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燈心棗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烏藥順氣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及療癱瘓。語言蹇澀。筋拘攣。又治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局方)
麻黃(去根節) 陳皮(去白) 烏藥(去木各二兩) 川芎 甘草(炒) 白殭蠶(去絲觜炒) 枳殼(去穰麩炒)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炒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如四時傷寒。憎寒壯熱。頭痛。肢體倦怠。加蔥白三寸。同煎並服。出汗差。如閃挫身體頭痛。溫酒服。遍身瘙癢。抓之成瘡。用薄荷參葉。煎服。常服。疏風順氣。孕婦不可服。按三因方。直指方並同。得效方。無干姜。殭蠶。有人參。白朮。名通氣驅風湯。
烏頭湯 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者主之。(金匱中風)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同上)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同上)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同上)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三兩炙)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烏頭桂枝湯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炙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湯。(金匱寒疝)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烏頭赤石脂丸 心頭徹背。背痛徹心。主之。(金匱胸痹)
蜀椒(一兩一法一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二分) 乾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烏頭湯 治風冷腳痹。疼痛攣弱。不可屈伸方。(千金)
烏頭 細辛 蜀椒(各一兩)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藥(各二兩) 乾薑 茯苓 防風當歸(各三兩) 獨活(四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毒多服亦佳。
烏梅丸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胸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主之。又主久利方。(傷寒論厥陰篇)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汁)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 黃蘗(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服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烏沉湯 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調中補五藏益精。壯陽道。暖腰膝。去邪氣。治吐瀉。轉筋。症癖疼痛。風水毒腫。冷風麻痹。又中惡。心腹痛。蟲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瘴疫。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及婦人血氣攻擊。心腹刺痛。並宜服之。(局方)
天台烏藥(一百兩) 人參(去蘆頭三兩) 沉香(五十兩) 甘草(爁四兩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入生薑三片。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食前下。
烏苓通氣散 治一切疝氣。無問遠近寒熱風濕寒氣。(回春)
烏藥 當歸 芍藥 香附 糖球 陳皮(各一錢) 白朮(去蘆) 茯苓 檳榔 玄胡 澤瀉(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秦艽扶羸湯 治膽肺二經虛熱。及肺痿骨蒸已成勞咳。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入門)
柴胡(二錢) 人參 鱉甲(醋炙) 秦艽 當歸 紫菀 半夏(各一錢) 地骨皮(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七分。食後服。如熱甚者。加青蒿。汗多者。加黃耆。去半夏生薑二味。
秦艽蒼朮湯 治痔疾若破。謂之痔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由風熱乘襲。食飽不通。氣逼大腸而作也。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胃濕也。胃與大腸則化燥火。以乘燥熱之實。勝風附熱而來。是濕熱風燥。四氣而合。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若大便燥結者。主病兼受火邪。熱結不通也。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諸氣。其體收下。亦助病為邪。須當破氣藥兼之。治方全矣。以銼湯與之。其效如神。(蘭室秘藏)
秦艽(去蘆) 桃仁(湯浸去皮另研) 皂角仁(燒存性另研各一錢) 蒼朮(制) 防風(以上七分) 黃蘗(去皮酒洗五分) 當歸梢(酒洗) 澤瀉(以上各三分) 梭身檳榔(一分另研) 大黃(少許雖大便過澀亦不可多用)
上除檳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外。余藥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入檳榔等三味末。再上火煎至一盞。空心熱服。待少時以進膳壓之。不犯胃氣也。服藥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濕面。大辛熱物乾姜之類。犯之。則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頭五朵。去萼心。青皮半錢。不去白。入正藥中。同煎。木香三分。為細末。同檳榔等三味。依前服餌。古人治此疾。多以歲月除之。此藥一服則愈。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藥主之。(同上)
素艽 防風 當歸身 白朮(以上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澤瀉(各六分) 黃蘗(五分) 大黃(煨) 橘皮(各五分) 柴胡 升麻(以上各二分) 桃仁(三十個) 紅花(少許)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服之。避風寒。忌房事。酒濕面。大辛熱物。
秦艽當歸湯 治痔漏。大便結燥疼痛。(同上)
大黃(煨四錢) 秦艽 枳實(以上各一錢) 澤瀉 當歸梢 皂角仁 白朮(以上各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二十個)
上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熱服。忌同前。
秦艽鱉甲飲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倦。夜有盜汗。(衛生寶鑑)
柴胡 鱉甲(去裙醋炙九肋者)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當歸 知母(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
秦艽湯 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聖濟)
秦艽(去苗土一兩) 旋覆花(半兩) 赤茯苓(去赤皮半兩) 甘草(炙銼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以牛乳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桃仁承氣湯 發黃一證。胃實失下。表裡壅閉。鬱而為黃。熱更不泄。搏血為瘀。凡熱經氣不郁。不致發黃。熱不幹血分。不致畜血。同受其邪。故發黃而兼畜血。非畜血而致發黃。但畜血一行。熱隨血泄。黃因隨減。嘗見發熱者。原無瘀血。有瘀血者。厚不發黃。所以發黃。當咎在經瘀熱。若專治瘀血誤也。胃移熱於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畜血也。小腹硬滿。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責之畜血也。小便不利。亦有畜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畜血也。胃實失下。至夜發熱者。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此湯。(溫疫論)
大黃 芒硝 桃仁 當歸 芍藥 牡丹皮
照常煎服。
桃仁湯 熱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於氣分。小便膠濁。干於血分。溺血畜血。留邪欲出。小便急數。膀胱不約。小便自遺。膀胱熱結。小便閉塞。(溫疫)邪於血分者。宜之。熱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熱灼於下焦。在膀胱。但有熱而無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同上)
桃仁(三錢研如泥) 丹皮(一錢) 當歸(一錢) 赤芍(一錢) 阿膠(二錢) 滑石(五錢)
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畜血也。加大黃三錢。甚則抵當湯。藥分三等。隨其病輕重而施治。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此方。(傷寒論太陽中)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桃花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主之。(同上少陰)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主之。(同上)不利便膿血者。主之。(金匱下利)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湯 療腳氣及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外臺)
桃花(陰乾)
收量取一大升。但隨虛滿。不須按捺。搗為散。羅下之。溫清酒和一服。令盡通利為度。空腹服之。須臾當轉。可五六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總瀉盡。若中間覺飢虛。進少許軟飯。及糜粥安穩。不似轉藥。虛人廢朝謁。但覺腰腳軟快。使人踴躍。食味倍佳。腳先腫者。一宿頓消。如囊中貯物傾卻相似。又無毒。易將息。唯忌胡蒜豬肉。三月內腹虛大。都消息。慎生冷。酸滑。五辛。酒面。及黏食。肥膩。四五日外。諸食復常。
茵陳蒿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主之。(傷寒陽明)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滿者主之。(同上)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主之。(金匱黃疸) 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身目如金者。宜此湯。(溫疫論)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黃疸病主之。(金匱黃疸) 治陰黃。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聖濟) 又曰。陰黃者。面色黃。頭痛不發熱。黃如橘。故謂之陰黃也。(同上)陰黃。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陰黃也。(病源候論)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方寸匕。日三服。
茵陳湯及丸 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方。(外臺)
茵陳(四兩)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三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搗篩蜜和為丸。飲服廿丸。加至稍稍二十五丸。量病與之。重者作湯勝丸。日一服。忌羊肉。酒。面。熱物等。以差為限。小便黃色及身黃者。並主之。
茵陳湯 治黃疸目黃。小便如血。心躁悶。口苦頭痛。(聖濟)
茵陳蒿 山梔子仁(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木通(銼) 栝蔞根 柴胡(去苗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
茵陳散 治骨槽風。(醫通)
茵陳 連翹 荊芥 麻黃 升麻 羌活 薄荷 殭蠶(各五錢) 細辛(二錢半) 牽牛頭末(一兩)
為散。每服三錢。先以水一盞煎沸入藥攪之。急出。食後和滓熱服。
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四肢倦怠。行步喘乏。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涕唾稠黏。痰涎壅盛。氣急滿悶。並宜服之。(局方)
荊芥 陳皮(洗去白) 白芷 蒼朮 麻黃(去節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姜三斤。烏梅一個。同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或用茶酒調下。仍欲發散風邪。入連發蔥白三寸同煎。
消風散 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並效。(正宗)
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 荊芥 蒼朮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甘草 木通(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消疳飲 治小兒疳疾。身熱面黃。肚大青筋。瘦弱者。通治諸疳。(濟生方)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連 胡黃連 神麯 青皮 砂仁 甘草(炙)
水煎。傷食加山楂。有蟲加使君子。
硝礬散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主之。(金匱)
硝石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消毒飲 治便毒。單生腫硬。大作痛者。服此方。(黴瘡)
歸尾 粉草 熟大黃 黑醜(搗研各三錢) 殭蠶 貝母(各二錢)
用水酒各一大鐘。煎八分。空腹。滓煎七分服。
消渴口苦舌乾方。(外臺)
麥門冬(五兩去心) 茅根(一升) 栝蔞(三兩切) 烏梅(十顆去核) 小麥(三合) 竹茹(一升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細細含咽。分為四五服。忌面炙肉。
桔梗白散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傷寒太陽)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金匱)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碎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膜如粥者。為肺癰主之。亦治血痹。(金匱)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此湯。(傷寒)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桔梗散 療心腹中氣。時時痛。食冷物則不安穩。及惡水。(外臺)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實(炙) 人參 厚朴(炙) 芍藥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檳榔(八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肚。煮薑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一匕半。熱以茶飲不利。忌豬肉。酢物。生蔥。生冷。油膩。小豆。黏食。面。炙肉等物。
荊防敗毒散 治時毒初起。頭眩惡寒。腮項腫痛。脈浮者服之。(正宗)癰疔腫。發背乳癰。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者方。(仁齋直指)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桔梗 荊芥 防風 茯苓 枳殼(各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五分)
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寒甚加蔥白三枝。直指方無人參。有薄荷。
荊芥連翹湯 兩耳腫痛者。腎經有風熱也。(回春)
荊芥 連翹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殼 黃芩 山梔子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兩耳出膿者。腎經亦風熱也。
荊芥湯 痧有鬱氣不通者。此方主之。(玉衡)
荊芥 防風(各一錢) 川芎(三分) 陳皮 青皮 連翹(各八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食不消。加山楂。卜子。心煩熱去川芎。加黑山梔。有積。加檳榔。痰多。加貝母。白芥子。氣壅。加烏藥。香附。血壅。加桃仁。紅花。鬱悶不舒。加細辛。食積。加三稜。蓬朮。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暑熱。加香薷。紫樸。小便不通。加木通。澤瀉。喉痛。去川芎。加薄荷。射干。大力子。咳嗽。加桑白皮。兜鈴。
桑白皮湯 治舌苦頭痛。欲嘔心悶方。(千金)
桑根白皮(半兩) 乾薑(二兩) 桂心(五寸) 大棗(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適衣無令汗出。
桑白皮湯 治下痢後脾胃虛弱。不能制輸水氣。致身腫脹滿。(聖濟)
桑白皮 海藻 赤小豆 郁李仁 橘皮
上水煎。
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主之。(金匱肺痿)
射干(十三枚一日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斤)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斤)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射干兜鈴湯 治痧似傷風咳嗽者。(玉衡)
射干 桑白皮 兜鈴 桔梗 薄荷 玄參 天花粉 貝母 枳殼 甘菊 金銀花(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合。稍冷服。咳甚加童便。
射干湯 療喉痹閉不通利而痛。不得飲食者。若閉喉並諸疾方。(外臺)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芷(三兩) 升麻(一兩) 射干 犀角(屑)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神良。忌海藻。菘菜。
益氣養榮湯 治抑鬱。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筋縮結。成瘰瘰如貫珠者。謂之筋癧。此患皆繇思慮太過。神氣受傷。乃勞中所得者也。其患或軟。或硬。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者是。(正宗)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子 當歸 川芎 黃耆 熟地 白芍(各一錢) 甘草 桔梗(各五分) 白朮(二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益元散 治身熱吐痢。泄瀉腸癖。下利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偏生石淋。腸胃中積聚。寒熱積氣。通九竅六府。生津液。去留結。消畜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藏。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藏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痙。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藏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穀。保元真。解百藥。 食邪毒。耐勞役。飢渴。闢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病。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血。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此神驗之仙藥也。惟孕婦不宜服。滑胎也。(宣明論)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汗。煎湯調下四錢。並三服。效度。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症驗之。此凡人之仙藥也。不可闕之。(又綱目附方名天水散。玉泉散。六一散。又救偏瑣言。加辰砂五錢。名硃砂六一散。治痘出炎天。煩渴不寧。或熾熱紫豔。心胸煩悶者。)
真武湯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中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嘔者主之。(傷寒少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主之。(同上太陽)
茯苓 芍藥(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斤) 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千金方作玄武湯)
真人養臟湯 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藏府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脊肋脹滿。全不思食。及治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並皆治之。(局方)
白芍藥(一兩六錢) 當歸(去蘆洗焙) 人參(去蘆) 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一本作一兩六錢) 白朮(焙各六錢) 肉豆蔻(麵裹煨半兩一本無肉豆蔻)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三錢) 訶子皮(一兩二錢)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三兩六錢)
上件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見暴瀉。宜急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如腸肺滑泄。夜起久不差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煎服。此藥的有神效。不可具述。
流氣飲 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翳障。倒睫拳毛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胞紫黑。應有眼疾。並宜服。(局方)
荊芥(去梗) 木賊(去根節) 牛蒡子(炒) 細辛(去苗) 玄參(去蘆) 大黃(炮) 蔓荊子(去白皮) 白蒺藜(去尖炒) 決明子(一兩半) 黃芩(一作二兩) 防風(去蘆) 山梔子(去皮) 川芎(各一兩) 蒼朮(二兩米湯浸洗一本作湯浸一宿炒十二兩) 菊花(去枝) 甘草(炙)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半。臨臥用冷酒調下。如牙兒(一作孩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流氣飲子 治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此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留滯經絡。與正氣相搏。其痛發則有癱瘓。(婦人大全良方)
紫蘇葉 青皮 桔梗 大黃(焙) 當歸 芍藥 烏藥 茯苓 川芎 黃耆 枳殼(去瓤麩炒)防風(各半兩) 甘草 橘皮(各三分) 木香 連翹 大腹(二兩銼薑汁炙)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
高良薑湯 治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千金方)
高良薑(五兩) 厚朴(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者為二服。劣者分三服。 仁齋直指。名當歸厚朴湯。治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痢。
高良薑湯 療久心刺肋。冷氣結痛。不能食。(外臺)
高良薑(十分) 當歸(十分) 橘皮(八分) 厚朴(十分炙) 桔梗(八分)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 吳茱萸(八分) 生薑(八分) 訶梨勒(五分)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忌豬肉。生冷。油膩。黏食。小豆等。
痃癖氣壯熱。兼咳。久為骨蒸驗方。(外臺)
柴胡(四兩) 茯苓 白朮 枳實(炙各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積熱不歇。即加芒硝六分取利。熱除之後。每三日。服一劑瘥。後每日一劑。肥白。終身永除。忌桃李。雀肉。醋物。
痃癖胸背痛。時時咳嗽。不能食方。(同上)
桂心 細辛 鱉甲(炙各四分) 白朮(六分) 厚朴(三分炙) 附子 乾薑(各五分) 橘皮 防葵(三分炙) 吳茱萸(三分)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忌莧菜。醋物。生蔥等。
候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細辛 茯苓 牡蠣 人參 礬石 當歸 乾薑 芎藭 桂枝(各三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酒溫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直指)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朮 辣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各三分)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四片。棗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秘傳降氣湯 治男子婦人。上熱下虛之疾。飲食過度。致傷脾胃。酒色無節。耗損腎元。水土交攻。陰陽關隔。遂使氣不升降。上熱則頭目昏眩。痰實嘔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飲食無味。下弱則腰腳無力。大便秘澀。裡急後重。臍腹冷痛。治以涼。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口舌生瘡。及腳氣上攻。與久利不差。宜先服此藥。劫以所主藥。治之。(局方)
桑白皮(二兩炒) 枳殼(湯浸去瓤麩炒) 柴胡(去毛蘆洗) 陳皮(炒黃色) 甘草(炒一兩) 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黃) 骨碎補(燎去毛銼炒半兩) 地骨皮(炒黃) 草果(去皮膜淨洗炒黃) 訶子(炮取肉) 半夏(生薑汁和餅再碎炒以上各半兩)
上銼散和勻。以碗盛。飯甑上蒸一伏時。傾出攤令冷收之。每服二錢。紫蘇三葉。生薑三片。水一盞。同煎七分。食後通口服。痰咳加半夏曲。心肺虛每料加人參茯苓各一兩。上膈熱加北黃芩五錢。下部大段虛。加少許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薑。婦人血虛。加當歸一兩。
神授散 治大便下血不止。(魏氏家藏方)趙八節使傳。壽皇御前。見一藥人。黃瘦。一日忽肥壯。呼來問之。乃云久患失血。因得此方。遂獲安差。壽皇面賜此方。吳嗣秀王。傳於大父。(同上)
白雞冠花 生薑(去皮)
上等分。同於沙盆內。爛研捻作餅子。焙乾為細末。白湯調下。不拘時候服。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消散腫氣。極驗。(外臺)
大檳榔(七枚合子碎) 生薑(各二兩) 橘皮 吳茱萸 紫蘇 木瓜(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忌如藥法。
夏月暴冷。忽壯熱。泄痢引飲。熱湯斷變。通身浮腫。或成冷下結。脈沉細。小數方。(千金方)
澤瀉(一兩半)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當歸 桔梗 犀角 青木香 海藻 芍藥 大黃(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後消息。五六日許。可與女曲散。
羌活湯 治白虎風。痛甚如齧。(聖濟)
羌活(去蘆頭一分) 防風(去叉一兩) 秦艽(去苗土) 芎藭 當歸(焙各一兩半) 牛膝(去苗酒浸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大腹(連皮用三枚)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三十一枚)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夜一。
狼牙湯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此湯洗之。(金匱婦人雜病)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除熱清肺湯 治麻疹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秘結。(醫通)
石膏(三錢) 黑玄參 生地黃 赤芍 栝蔞根 貝母(各二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水煎。溫服。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準繩)
半夏曲(炒) 厚朴(薑製) 蒼朮(米泔制各二兩)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朮(生用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身強直痙方。(千金)
當歸 防風(各十八銖)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五銖)
上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十一畫
清濕化痰湯 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水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壽世)
南星(炮) 半夏(制) 陳皮(去白) 茯苓(去皮) 蒼朮(米泔炒) 羌活 酒芩 白芷(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水煎。入竹瀝薑汁。磨木香溫服。骨體痛甚。及有腫塊作痛者。名痰塊。加乳香。沒藥。海石。朴硝。頭項痛加川芎。威靈仙。手臂膊痛。加薄桂。引南星等藥至痛處。
清燥養榮湯 夫疫乃熱病也。邪氣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暴解之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大忌參耆白朮。得之反助其壅鬱。餘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異證。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攣急。或流火結痰。或遍身瘡瘍。或兩腿攢痛。或勞嗽湧痰。或氣毒流注。或痰核穿漏。皆驟補之為害也。凡有陰枯血燥者。宜此湯。若素多痰。及少年平時肥盛者。投之恐有膩膈之弊。亦宜斟酌。大抵時疫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溫疫)
知母 天花粉 當歸身 白芍 地黃汁 陳皮
加燈心煎服。表有餘熱。宜柴胡養榮湯。
清陽湯 治口喎斜。頰腮緊急。胃中火盛。汗不出而小便數也。(準繩)
紅花 黃蘗(酒製) 桂枝(已上各七錢) 生甘草 蘇木(各五分) 炙甘草(一錢) 葛根(一錢五分) 當歸 升麻 黃耆(各二錢)
㕮咀。作一服。酒三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稍熱。食前服訖。以火熨摩緊急處即愈。夫口喎筋急者。是筋脈血絡中大寒。此藥少代燔針。劫刺破惡血。以去凝結。內泄衝脈之火熾。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大勝。蒸蒸。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通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摸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辨惑論)
黃耆(汗少者減五分) 蒼朮(各一升半) 升麻(一錢) 人參(去蘆) 五味子 白朮 陳皮(各五分) 神麯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黃蘗(酒焙)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青皮(去白) 乾薑(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之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服。
清涼甘露飲 治膏粱所釀。暴怒所結。遂致口唇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症久作。並治。(正宗)
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甘草 麥門冬 生地黃 黃芩 知母 枇杷葉(各一錢)
水二鍾。淡竹葉。燈心。各二十。煎八分。食後服。
清涼飲子 治小兒血脈壅實。腑藏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溫熱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局方)
赤芍藥 當歸(去蘆) 甘草(炙) 大黃(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食後臨臥服。
清涼散 治一切實火。咽喉腫痛。(回春)
山梔 連翹 黃芩 防風 枳殼 黃連 當歸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桔梗(倍) 薄荷(減半) 白芷(或不可用)
上銼一劑。燈心一團。細茶一撮。水煎。磨山豆根調服。
清胃散 治胃經有熱。牙齒或牙齦作腫。出血不止。並效。(正宗)
黃芩 黃連 生地 丹皮 升麻 石膏(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清中散 治胃經積熱。牙齒或牙根腫痛。或牽引頭腦作痛。或面熱耳紅。並皆治之。(同上)
當歸 黃連 生地黃 山梔子(各一錢半) 牡丹皮(六分) 升麻(八分) 甘草(五分)
上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熱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準繩)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熟地(酒洗各一錢) 玄參(七分) 知母 五味子 黃蘗 麥門冬(去心) 柴胡 牡丹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治之。
清熱導痰湯 中風痰涎壅盛。不能言語。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有火有痰有氣。或面赤。身熱。手足溫暖。脈緊盛。宜服此方。(壽世)
人參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去皮) 半夏(薑製) 南星 桔梗 瓜蔞 枳實(麩炒) 黃芩 黃連(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生薑水煎。一方有防風。白附子。尤效。
清熱透肌湯 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醫通)
黑參 石膏 鼠黏子 荊芥 防風 前胡 葛根 杏仁(等分) 生甘草(減半)
水煎。熱服。
清熱消毒散 治癰疽。陽症。腫痛發寒熱。作渴等證。(入門)治熱實口舌生瘡。及一切瘡瘍。腫痛。形病俱實方。
金銀花(二錢) 芍藥 川芎 生地黃(各一錢半) 當歸 黃連 梔子 連翹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清魂散 治產後血暈不省人事。(續易簡方)
澤蘭葉 人參(各一分) 荊芥穗(一兩) 川芎(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細末。每服一錢。熱湯溫酒各小盞調勻。日灌下。過喉。即開眼氣定。省人事。
清肝解鬱湯 治一切憂鬱。氣滯乳結腫。硬不痛。不癢。久漸作疼。或胸膈不利。肢體倦怠。面色痿黃。飲食減少。(正宗)
陳皮 白芍 川芎 當歸 生地 半夏 香附子(各八分) 青皮 遠志 茯神 蘇葉 桔梗(各六分) 甘草 山梔子 木通(各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清肝滲濕湯 治肝經鬱滯。邪火流行。致陰腫痛。或熱作癢。(同上)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山梔 黃連 連翹 龍膽草(各一錢) 銀柴胡 澤瀉 木通(各六分) 滑石(一錢) 蘆薈(五分) 甘草(三分) 防風(八分)
水二鍾。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前服。
清心蓮子飲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玉莖腫痛。或莖竅作疼。及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煩躁作渴。又治虛陽口乾。小便白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者。(同上)
石蓮肉 黃耆 黃芩 赤茯苓 人參(各一錢) 炙甘草 澤瀉 麥門冬 地骨皮(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並食前服。(赤水玄珠。去澤瀉。加車前。)
清心抑膽湯 平肝解鬱。清火化痰。除眩暈諸癇之疾。(回春)癇屬氣血虛。而兼痰火者。宜攻補兼施。(同上)
當歸(酒浸) 白芍(酒炒) 白朮(去蘆炒) 茯苓(去皮) 陳皮 半夏(薑汁炒) 枳實(麩炒) 竹茹 石菖蒲 黃連(薑汁炒) 香附(炒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 川芎 人參(去心) 遠志 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清咽滋肺湯 治麻疹出透。及沒後有餘熱。咳嗽聲喝者。(醫通)麻疹未出。先咳甚為佳兆。發透咳自己。若透徹。及收後咳仍不止者。屬肺熱。(同上)
玄參 牛蒡子 荊芥 葳蕤 貝母 栝蔞根 馬兜鈴 桔梗 麥門冬(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十味。照常煎服。若多吐痰。去麥門冬。加橘皮。(按繆仲淳方。無馬兜鈴。有薄荷。)
清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痹。喉癰。重舌。木舌。或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等症。(正宗)
連翹 黃芩 甘草 桔梗 荊芥 防風 山梔 薄荷 金銀花 黃連 牛蒡子 玄參(各一錢) 大黃 朴硝(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肺飲 治痘兒咽乾聲啞。(保赤)
麻黃(一錢五分) 麥門冬 桔梗(各二錢) 知母 荊芥穗 天花粉(各一錢) 石菖蒲 訶子肉(各八分)
上入竹瀝薑汁服。
清肺湯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或久嗽不止。或勞怯。或久嗽聲啞。或喉生瘡者。是火傷肺金。並宜此湯。(回春)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 桑白 貝母(去心各一錢) 杏仁(去皮) 當歸 山梔 天門(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甘草(三分) 黃芩(去朽心一錢半)
上銼。薑棗子水煎。食後服。
清肺飲子 治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邪在上焦。肺之分。故不利也。肺者金也。金合生水。若肺中有熱。不能生水。是絕其水源。治宜淡滲之劑。以清肺之氣。泄其火邪。滋水之上源也。(同上)
赤茯苓(去皮一錢半) 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 通草(一錢) 燈草(一錢) 車前子(炒另研一錢) 琥珀(另研五分) 萹蓄(七分) 木通 瞿麥(各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稍熱服。
清上防風湯 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癤。風熱毒等。(同上)
防風(一錢) 荊芥 薄荷 黃連(酒炒) 山梔子 枳殼(各五分) 黃芩(酒炒) 川芎(各七分) 連翹 白芷 桔梗(各八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食後服。入竹瀝一匙。尤妙。
清神散 治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準繩)
甘菊花 白殭蠶(炒各半兩) 羌活 荊芥穗 木通 川芎 防風(各四兩) 石菖蒲 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飲。
清解湯 治一切感冒。(同上)
蒼朮(炒) 荊芥(各二兩) 麻黃(一兩半) 甘草(一兩)
上四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七分。去滓微熱服。以被蓋覆。取汗為度。
清陽散火湯 治牙根盡處結腫。連及耳項作痛。名骨槽風也。(正宗)
升麻 白芷 黃芩 牛蒡子 連翹 防風 當歸 荊芥 白蒺藜(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清地退火湯 治痘不退熱而出。名為火里苗。急用此方。以退其熱。則後無青黑干陷之患。(保赤)
地骨皮(一錢) 地膚子(九分) 牛蒡子(炒研七分) 柴胡(一錢五分) 紫草(八分用糯米撮制過) 乾葛(八分) 連翹(六分) 當歸(五分) 木通(三分) 蟬退(二分)
上用姜一片。水煎服。如熱不退。再服一劑。或制末藥燈心湯下。亦好。
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此湯。(同上)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主此湯。(同上)脈浮者。病有表。可發汗。宜此湯。(同上)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此湯。(同上)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主之。(同上)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同上陽明)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此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同上)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此方。(同上)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傷寒可發汗篇)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附子甘草湯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愈。脈沉者宜此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水氣篇。又云。杏子湯未見。恐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此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傷寒少陰)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此湯。(金匱濕暍)
麻黃(半兩湯泡去節) 甘草(一兩炙) 薏苡(半兩) 杏仁(七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麻黃加朮湯 濕家身煩疼。可與此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同上)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此湯。(傷寒太陽)
麻黃(四兩去皮)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黃細辛附子湯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傷寒)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三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升麻湯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主之。(同上厥陰)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萎蕤(各十八銖一作菖蒲) 石膏(碎綿裹) 白朮 乾薑 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各六銖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麻黃醇酒湯 治黃疸。(金匱)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主之。(傷寒陽明)
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梗也)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十枚擘) 生梓白皮(切一斤)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湯 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外臺)
麻黃(五兩去節) 桂心(四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藥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同前。
麻黃湯 治頭面風熱煩躁。皮肉如亂針刺痛。(聖濟)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桔梗(去蘆頭) 秦艽(去苗葉) 薄荷葉 丹皮(去心) 防風(去皮) 芍藥 升麻 黃芩(去黑皮) 紫菀(去苗土各一分) 半夏(湯洗去滑半分) 羌活(去蘆頭半兩)
上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熱服。
麻子湯 治大風周身。四肢攣急。皮膚勞強。服之。不虛人。又治精神矇昧者方。(千金)
秋麻子(三升淨擇水漬一宿) 防風 桂心 生薑 石膏(碎綿裹) 橘皮(各二兩) 麻黃(三兩) 竹葉 蔥白(各一握) 香豉(一合)
上十味。㕮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漉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兩沸。掠去沫。內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空腹服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極重者。不過三兩劑。輕者一兩劑瘥。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比之小續命湯。准當六劑。
麻子湯 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千金)
麻子(一升) 桑白皮 餳(各一斤) 桂心 人參(各二兩) 阿膠 紫菀(各一兩) 生薑(三兩) 乾地黃(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麻子仁丸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主之。(傷寒陽明)脈陽微而汗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同上)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同上)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參附養榮湯 疫邪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後。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因下益虛。失其健運。邪氣留止。故令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更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證。宜此湯方。(溫疫)
當歸 白芍(一錢) 生地黃(三錢) 人參(一錢) 附子(炮七分) 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果如前證。一服痞當如失。倘有下證。下後。脈實。病未除者。再下之。此有虛實之分。一者有下證。下後痞即減者為實。一者表雖微熱。脈不甚數。口不渴。下後痞反甚者為虛。若潮熱口渴。脈數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
參耆內托散 治痘不起發。根窠不紅。灰白色。咬牙寒戰等症。(保赤)氣虛癢塌及大便頻者。(同上)
人參 厚朴(去粗皮薑汁炒) 黃耆 川芎(去蘆) 當歸(酒洗) 防風(去蘆) 白芷 桔梗(去蘆頭) 木香(隨時磨服各隨意加減) 肉桂(去粗皮) 紫草 糯米(一撮)
上各等分。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紅色紫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蟬退。漿不滿。水酒各半煎。色淡白者。去防風。白芷。加糯米。弱。不食。加人乳和服。
參苓白朮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嗽。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局方)
人參(去蘆) 山藥(各一斤) 蓮肉(去皮) 白扁豆(一斤半薑汁浸去皮微炒) 白朮 縮砂(取仁各一斤) 桔梗(炒令深黃色二兩) 薏苡仁 甘草(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久瀉及大病後。痢後調理。消渴者。尤宜此方。
參蘇飲 治感冒發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節。兼以為熱。並宜服之。若因感冒發熱。亦如服養胃湯法。以被蓋臥。連進數服。微汗即愈。尚(一本作面)有餘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飲發熱。但連日頻進此藥。以熱退為期。不可預止。雖有前胡乾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不致傷脾。兼大治中脘痞滿。嘔逆噁心。開胃進食。無以逾此。毋以性涼為疑。一切發熱。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兒室女。亦宜服之。(局方)治一切發熱。頭疼體痛。服之皆效。不必拘其所因。小兒室女。尤得其宜。用藥致和。而且平故也。痰飲停積。中脘閉塞。眩暈嘈煩。忪悸愪戄。嘔逆不食。有如氣隔。痰氣停滯。關節不利。手足嚲曳。筋脈攣急類中風。食已即吐。發熱頭痛。百節煩疼。狀似傷寒。但連日頻進此藥。以病退為期。不可預止。(得效方)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穰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 木香(各半兩) 半夏(湯洗七次薑製) 紫蘇(用葉) 乾葛(洗) 前胡(去苗)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易簡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參連湯 治下痢噤口。不食者。脾胃熱甚也。(回春)
人參(五錢) 黃連(一兩)
上銼水煎。終日時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口呷下咽喉。即好。加石蓮肉三錢尤效。外以田螺搗爛盫臍中。引熱下行故也。
參耆鹿茸湯 痘初無大熱。面色少赤或赤斑。皮膚中隱隱。而經四五日不起出。面色憔悴。似內攻非內攻。此稟受虛症之兒。毒氣盛實。不能發表危症也。不可下。宜此湯。若表氣兼陰寒者。宜溫中益氣湯。(活幼新法)
鹿茸(酒炙去毛三錢)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二分) 附子(一枚) 龍眼肉(三個) 生薑(一片) 甘草(炙六分)
同煎。去滓。入好酒一杯溫服。
參麥清補湯 有一種出痘稠密。毒火既盛。然元氣虛。血氣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虛火炎蒸。或煩或渴。或咽喉痛。或鼻時出血。難任溫補。痘必不能成漿結痂。大凡年長之男女。嗜欲久開。血氣耗者。多有此症。最為難治。時醫見其熱候。率用清涼如犀角地黃湯之類。不知原因。血氣不能勝毒氣。而致有此證。今又純用寒涼。則血氣愈虧損。而毒氣愈肆行。豈復有可生之理。是以此等之症。時醫治之。十無一生。可哀憐。今制此湯調之。(同上)
大參(八分) 麥門冬(無心酒蒸曬乾一錢二分) 白花粉(酒蒸曬乾) 生黃耆(各一錢) 前胡 牛蒡(各五分) 炙甘草 生甘草(各三分) 酒炒白芍 生白芍(各四分) 當歸(酒洗八分) 紅花(酒洗三分) 大川芎 生地黃(酒洗各三分) 桔梗(三分) 山楂肉(五分)
生薑一片。龍眼肉三個。同煎溫服。遇此症者。此藥當頻服。
通脈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金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主之。(傷寒)
甘草(一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主之。(同上)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通氣防風湯 治肩背痛。用風藥以散之。肩背痛不可回顧者。太陽氣鬱而不行也。(回春辨惑論羌活勝濕湯)
藁本(一錢) 防風 羌活(二錢) 川芎(一錢) 獨活(二錢) 蔓荊子(六分) 甘草(六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如身重腰沉。經中有寒濕。加酒浸防己一錢。輕者炮附子。重者炮川烏各五分。
通氣噎湯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生薑(八兩) 羚羊角(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飴。
通經導滯湯 治婦人產後敗血。流注經絡。結成腫塊。疼痛者。(正宗)
香附 赤芍 川芎 當歸 熟地 陳皮 紫蘇 牡丹皮 紅花 牛膝 枳殼(各一錢) 甘草節 獨活(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小杯。食前服。
通膈絕湯 療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不吐不下。腹滿彭彭喘急。大黃瀉熱開關格。(外臺)
大黃(三兩切引漬) 黃芩 澤瀉 升麻(各三兩) 羚羊角(四兩) 梔子仁(四兩) 生地黃汁(一升) 玄參(八兩) 芒硝(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七味。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煎數沸。絞去渣。下消。分三服。忌蕪荑。
通膈湯 治肺氣喘急煩悶。或時咳嗽方。(聖濟)
射干 桑白(炙銼一兩) 麻黃(去根節洗去沫焙) 甘草(炙各一錢) 檳榔子(銼) 草豆蔻(各半兩) 郁李(麩炒去皮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盞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通氣飲 治橫痃初起。或兩髀俱腫作痛。肉未堅實。應服此方。(黴瘡)
木通 瓜蔞子(各五錢) 忍冬花 粉甘草(各三錢) 貝具 紫蘇葉(各二錢)
用水二大鐘。煎八分。空腹服。渣再煎。七分服。
通關散 治中風傷寒發熱。惡風頭痛。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痠疼。肌肉瞤動。牙關緊急。及久新頭風。攻疰眼暗。並宜服之。(局方)
川芎(一兩) 細辛(半兩) 甘草 川烏 白芷(一本以上三味各一兩半) 撫芎(各二兩) 龍腦 薄荷(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蔥白茶清調下。薄荷湯調亦得。不拘時候。
通經丸 治婦人室女。月候不通。或成血瘕。(本事方)
桂心 青皮 大黃(炮) 乾薑(炮) 川椒 莪朮 川烏(炮) 乾漆(炒) 當歸 桃仁(炒各等分)
上細末。四分用米醋熬成膏和。餘六分未成劑曰中治之。丸梧子大。淡醋湯下。溫酒亦得。食前服。按大全良方。及濟生方。有紅花。無川烏。
梔子豉湯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主之。(傷寒太陽中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此湯主之。(同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主之。(同上)凡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同上)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潰潰反讝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主之。(同上陽明)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主之。(同上)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此湯。(同上厥陰)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 前證若少氣者主之。(傷寒太陽)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 前證若嘔者主之。(同上)
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大黃湯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主之。(金匱)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梔子乾薑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傷寒太陽中篇)
梔子(十四個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進一服。
梔子蘗皮湯 傷寒身黃髮熱者主之。(同上陽明)
梔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厚朴湯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主之。(同上太陽)
梔子(十四個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服進一服。
深師石膏湯 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欲解其外。故宜石膏湯。(外臺方)
石膏 黃連 黃蘗 黃芩(各二兩) 香豉(一升綿裹) 梔子(十枚擘) 麻黃(三兩去節)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少汗。其後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忌豬肉。冷水。
深師阿膠湯 療虛勞小便利而多。有人虛勞。服散又虛熱盛。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小便利。脈細弱。此方利即減。同上
阿膠(一兩) 乾薑(二兩) 麻子(一斤搗篩) 遠志(四兩去心) 附子(一枚炮)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分三服。一方云小便利多。日夜數十行。一石五斗者良。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深師芍藥湯 療中毒風腫。心腹痛達背。迫氣前後。如疰痛方。(同上)
芍藥 細辛 桂心 甘草(炙) 當歸 吳茱萸 獨活(各二兩) 乾地黃 生薑(五兩) 桃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研)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宜利者。加大黃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芫荑。生菜。
深師乾薑湯 療冷咳逆氣。(同上)
乾薑(四兩) 紫苑(一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人切) 麻黃(去節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五味子(一兩)
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體人加射干一兩。代乾薑。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深師酸棗湯 療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同上)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知母(一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棗取一斗。去棗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按金匱。無干姜。麥門冬。
豬苓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竭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傷寒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金匱消渴)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此湯。余皆效此。(同上)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此湯。以汗多胃中燥。此湯複利小便故也。(傷寒陽明)少陰病。不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主之。(傷寒少陰)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澤瀉 滑石(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用此湯。(金匱嘔吐)
豬苓 茯苓 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豬苓湯 邪到膀胱者。乃疫邪分布下焦。膀胱實有之邪。不止於熱也。從胃家來。治在胃。兼治膀胱。若純治膀胱。胃氣乘勢。擁入膀胱。非其治矣。若腸胃無邪。獨小便急數。或白膏如馬遺。其治有膀胱。宜此湯。(溫疫論)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滑石(五分) 甘草(八分) 木通(一錢) 車前子(二錢)
燈心煎服。
豬膏發煎 諸黃用此方(金匱黃疸)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同上婦人)
豬膏(半斤) 亂髮(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豬膚湯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主之。(傷寒少陰)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湯液本草曰。方中用白粉。即白米粉。)
紫參湯 下利肺痛主之。(金匱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紫石寒食散 治傷寒。愈後不復。(同上)
赤石脂 紫石英 白石英 鍾乳(雄煉) 栝蔞根 防風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附子(炮去皮四分) 太一餘糧(十分燒) 乾薑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為散。服方寸匕。
紫菀湯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婦人大全良方)
甘草 杏仁(各一兩) 紫菀(一兩) 桑白(一分) 桔梗(三分) 天門冬(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茹一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半匙。更煎二沸溫服。
紫蘇飲 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近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者。心胃脹痛也。兼治胎氣不和。心腹脹滿。疼痛及胎前諸疾。依此方加減。(壽世保元)
大腹皮 人參(去蘆) 川芎(洗) 陳橘皮(去白) 白芍藥(各半兩) 紫蘇莖葉(一兩) 當歸(洗去蘆薄切三錢) 甘草(一錢炙)
上各細銼。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生薑四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濟生方。名紫蘇和氣飲。又百一選方。無川芎。
紫蘇煮散 膜外水氣。(聖濟)
紫蘇 防風 白朮 桑白皮(各等分)
共末。水煎覺熱。去白朮。加甘草。功效如五靈湯。
紫蘇湯 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不下。不能食。食囷脹者方。(外臺)
紫蘇莖(一兩) 甘草(炙) 橘皮(各一兩半) 生薑(三兩) 檳榔(三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能長服之。永令氣消下。忌海藻。菘菜。(本事方。不用甘草。名檳榔湯。暴得疾。手足不舉。諸醫以為風。針灸臂腿不知痛。作腳氣。與此藥乃愈。)
麥門冬湯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主之。(金匱咳嗽)病後勞復發熱者。(玉函)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千金三因並同。聖濟。治虛勞煩熱。口乾舌燥。欲得飲水方。無人參。有竹葉。生薑。本事方。治小兒嘔吐。脈數有力方。無粳米大棗。加茯苓三錢。姜三片。名麥門冬散。
麥門冬湯 治霍亂已愈。煩熱不解。多渴小便不利。(濟生)
麥冬 橘皮 半夏 白朮(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小麥(五合)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烏梅少許。煎八分溫服。 聖惠方。人參散。無小麥。烏梅。半夏。有葛根。治霍亂卒吐。下利不禁。脈數煩渴。宜服此方。
麥門冬湯 治脾癉發黃。口甘煩渴主之。(聖濟)
麥門冬(三兩) 芍藥 黃芩(兩半) 梔子仁(五枚) 烏犀角(一兩) 石膏(一兩)
水煎五錢。去滓入朴硝五分。三沸。溫服。日二。
麥門冬湯 治凡下血虛極方。(千金)
麥門冬 白朮(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排膿內托散 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已潰流膿時。宜服。(正宗)
當歸 白朮 人參(各二錢) 川芎 白芍 黃耆 陳皮 茯苓(各一錢) 香附 肉桂(各八分) 甘草(五分) 白芷(項之上加三分) 桔梗(胸之上加五分) 牛膝(下部加五分)
姜三片。水二茶鍾。煎八分。食遠服。
旋覆花湯 治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主之。(金匱)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此湯主之。(同上)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旋覆花湯 療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處方。(同上)
旋覆花(一兩) 厚朴(炙) 白朮 枳實(炙) 黃芩 茯苓(各三兩) 半夏(洗七遍) 芍藥(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先食分五服。日三夜二。忌羊肉。餳。醋。桃李。雀肉等。
旋覆代赭石湯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傷寒太陽)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主之。(同上)
旋覆花(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斤洗)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飲子 治腳氣𤸷痹不仁。兩腳緩弱。腳腫無力重者。少腹氣滿。胸中痞塞。見食即嘔。或兩手大拇指不遂。或兩腳大拇指不遂。或小便澀。第一療氣滿。嘔逆不下食。(外臺)
即犀角旋覆花湯。去犀角者。
旋覆花湯 治支飲。胸膈實痞。呼吸短氣方。(聖濟)
旋覆花 檳榔 紫胡(去苗) 桔梗(炒各一兩) 鱉甲 桑根白皮 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八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羚羊角散 治大人小兒。一切風熱毒上衝。眼目暴發赤腫。或生瘡疼痛。隱澀羞明。(局方)
羚羊角(鎊) 車前子 甘草(微炙) 黃芩 川升麻(各十兩) 決明子(二十兩炙) 龍膽草(去蘆) 山梔子(取仁各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溫熟水調下。日進三服。小兒可服半錢。
羚羊角湯 主肺熱胸背痛。時時乾咳。不能食方。(外臺)
羚羊角(屑二兩) 貝母 生薑 茯苓(各三兩) 橘皮 人參 芍藥(各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更服。禁生冷蒜面醋。
羚羊角豉湯 療喉痛腫結毒。氣衝心胸方。(同上)
豉(一升半) 犀角(一兩屑) 羚羊角(屑一兩) 芍藥(三兩) 升麻(四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 梔子(七枚) 甘草(炙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
羚羊角湯 治肝熱生風內障。(醫通)
羚羊角(鎊) 人參(各錢半) 黑玄參 地骨皮 羌活 車前子(各一錢二分)
水煎。食前熱服。
羚羊角湯 治眼見黑花。或頭旋目暗。欲變青盲。眼瞳微開方。(聖濟)
羚羊角(鎊) 決明子 人參 升麻 玄參 車前子(各一兩) 羌活 防風(去叉各一兩半) 細辛(半兩)
上九味。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理中丸(即人參湯)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此丸主之。(同上霍亂)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此丸。(同上陰陽易)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桂枝湯主之。人參湯又主之。(金匱胸痹)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者主之。(同上霍亂。即局方理中湯。千金名治中湯。)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理中丸 療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外臺)
人參(八分) 白朮(八分) 甘草(八分炙) 高良薑(八分) 桂心(六分)
上五味。搗篩蜜丸。空腹以飲下。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二服。漸加四十丸。老少以意減之。
理中安蛔湯 傷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虛也。(回春)
人參(七分)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烏梅(三分) 乾薑(炒黑五分)
上銼劑。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蓋蛔得甘。則動於上。得酸則靜。見苦則安。得辛辣則頭於下。如合丸用烏梅。浸爛蒸熟搗如泥。入前末藥。再搗如泥。每服十丸。米湯吞下。
乾薑湯 治飲食。輒噎方。(千金方集驗名半夏湯)
乾薑 石膏(各四兩) 人參 桂心 栝蔞根(集驗作桔梗各二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甘草(一兩) 吳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合三服。
乾薑附子湯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主之。(傷寒)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尖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乾薑人參半夏丸 妊娠嘔吐不止主之。(金匱妊娠)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傷寒厥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同上少陰)
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連翹消毒飲 治熱毒瘰癧。過食炙煿。醇酒。膏粱。以致蘊熱腮項成核。或天行亢熱。濕痰作腫。不能轉側者效。(正宗)
連翹 陳皮 桔梗 玄參 黃芩 芍藥 當歸 山梔 葛根 射干 天花粉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初起便燥者加之)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有痰者。加竹茹一錢。
連翹湯 治妒乳。乳癰方。(千金方)
連翹 芒硝(各二兩) 芍藥 射干 升麻 防己 杏仁 黃芩 大黃 柴胡 甘草(各三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連翹散 治積飲停痰。蘊熱膈上。以致咽喉腫痛。胸膈不利。咳吐痰涎。舌燥。無表裡症相兼者。服此。(正宗)
連翹 葛根 黃芩 赤芍 山梔 桔梗 升麻 麥門冬 牛蒡子 甘草 木通(各八分)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八分。食遠服。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藏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忘。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局方)治三焦實火。煩渴舌生瘡。小水赤。大便結。一切有餘之火。(回春)
川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兩) 連翹(去梗二斤半) 梔子 黃芩 薄荷(去土各十兩)
上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至七分。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正宗有石膏)
涼榮瀉火湯 治婦人懷抱。憂鬱不清。致生內熱。小水澀滯。大便秘結。及陰中火鬱作痛。亦如澀淋。宜此瀉之。(正宗)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 黃芩 黃連 山梔 木通 柴胡 茵陳 龍膽草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酒炒二錢)
上粗末。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便利。去大黃。
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外臺)
大豆(二大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豆) 桑白皮(一握切) 檳榔(七枚碎) 茯苓(二兩切)
上四物。將三物。以前豆汁。浸經宿。煮取二升。絞去滓。添酒二合。內藥中。隨多少服之。忌醋物。
崔氏療漆瘡方。(同上)
頻以鹽湯洗之。大良。
陳橘皮湯 治乾霍亂。腹脅脹滿。不吐利。心胸悶亂。不可忍方。(聖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兩) 蜀椒(去目並開口炒出汗四十枚)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牽牛子湯 此藥不獨療水病。凡肺氣腳氣奔豚氣。上築心胸。不可忍。皆治之。(聖濟)
牽牛子 檳榔(煨) 木香 赤茯苓 陳皮(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三兩沸。去滓溫服。
啟脾丸 消食。止瀉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腹痛。益脾健胃。(回春)
人參 白朮(去蘆油炒) 白茯苓(去皮) 陳皮 蓮肉(各一兩去心) 山楂肉 山藥(炒)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或米湯研化服。亦可。小兒常患傷食。服之立愈。
鹿肉湯 治產後虛羸。勞損補之方。(千金)
鹿肉(四斤) 乾地黃 甘草 芎藭 黃耆 芍藥 麥門冬 茯苓(各三兩) 人參 當歸 生薑(各一兩) 半夏(半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二斗五升。煮肉取一斗三升。去肉。內藥煎。取五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陰毒甘草湯 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便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面青黑。四肢厥冷。其數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千金方)
甘草 升麻(各半兩) 當歸 蜀椒(各六銖) 鱉甲(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須臾進一服。溫服發汗。當從汗出。汗出則愈。若不汗。則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
陷胸湯 治胸中心下結積。飲食不消方。(千金方)
栝蔞實 大黃 黃連(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透膿散 治便毒有膿未破。作痛作脹。(黴瘡)
皂角刺 黃耆 牛膝(各三錢) 川芎(一錢) 當歸尾 川山甲 忍冬花 漢防己(各一錢五分)
用水二大鐘。煎八分。空腹服。渣再煎七分。若服前方不效者。感毒必重。正宗。透膿散。無牛膝。忍冬花。漢防己三味。而有入酒一杯。法曰。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宜服之。即破。
偏風。膈上風熱。心藏恍惚。神情天陰。心中惛惛。如醉不醒方。(同上)
淡竹瀝(三升若熱多用竹瀝冷多則用荊瀝) 羚羊角(二分屑) 石膏(十分碎綿裹) 茯神(六分切)
上四味。以水一斗。合竹瀝煮取一升五合。去滓食後服。欲消分為三服。常能服之。永不畏風發。忌酢物。
豆附丸 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腸鳴。手足厥冷。服諸藥不效者。(局方)
肉蔻(炮) 附子(炮) 茯苓(各四兩) 木香 肉桂 乾薑(炮各二兩) 丁香(一兩)
上細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食前生薑下。
淨府湯 治小兒一切癖塊。發熱口乾。小便赤。成洞瀉。(回春)
柴胡 白茯苓(去皮) 豬苓 澤瀉 三稜(醋炒) 莪朮 山楂子(去核各一錢) 黃芩 白朮(去蘆) 半夏(薑製) 人參(各八分) 胡黃連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產後下赤白。腹中絞痛湯方。(千金)
芍藥 乾地黃(各一兩一本作五兩) 甘草 阿膠 艾葉 當歸(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常山飲 治山嵐瘴瘧。寒熱往來。或二日三日一發。(聖濟)
常山(銼)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肉豆蔻(去殼各兩枚) 烏梅(去核七枚) 檳榔(銼) 甘草(炙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發前服。如熱吃即吐。
蛇床子散 溫陰中坐藥。(金匱)一本曰。婦人陰寒。溫中坐藥主之。(同上)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汁。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治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局方)
柴胡(七分炒) 白朮(蜜蒸) 茯苓 當歸(各一錢) 白芍(錢半酒炒) 甘草(炙八分) 薄荷(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七片。水煎溫服。痰盛加全蠍。炙二枚。仍先用通關散。搐鼻。若牙噤者。用烏梅肉擦。和南星細辛末。以中指蘸藥。擦牙自開。
十二畫
黃土湯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主之。亦主吐血。(金匱吐衄)
甘草 乾地黃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白朮 附子(炮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芩清肺飲 治肺風粉刺。皶鼻。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正宗)
川芎 當歸 赤芍 防風 生地 乾葛 天花粉 連翹 紅花(各一錢) 黃芩(二錢) 薄荷(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用酒一杯過口。
黃芩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傷寒太陽下)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此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此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同上厥陰)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陰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下) 乾嘔而利者主之。(金匱)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外臺。用乾薑有桂枝人參。無甘草。芍藥。名黃芩湯。又治乾嘔下痢。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千金)
黃耆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糖(一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飴。令消。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可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集驗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糖。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方。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多。有人參。當歸各一兩。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疾服之。能進飲食。陸彥安方。唐仲舉家屢效。(事證方)
黃耆(去蘆) 白朮 枳殼(湯浸去穰) 前胡(三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銀州者)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半夏(湯洗七遍) 黃芩 白芍藥 羚羊角 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各二分)
上十七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半。生薑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服。食後服。日二服。
黃耆桂枝五物湯 血痹。陰湯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主之。(金匱血痹)
黃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一方有人參)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芍藥(三兩) 黃耆(五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金匱水氣)
黃耆湯 筋實極。則好怒。口乾燥。好嗔。身躁不定。調筋止怒定氣方。(外臺)
黃耆 芎藭 白柘皮(無刺者各二兩) 通草 芍藥(各四兩)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大棗(四十枚去核) 石膏(八兩碎綿裹) 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
黃耆湯 療虛勞裡急。少腹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方。(同上)
芍藥(六兩) 黃耆(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二兩) 乾薑(四兩) 當歸(四兩) 大東(十二枚) 飴糖(六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飴糖令消。分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
黃耆湯 療消渴。(同上)
黃耆 茯苓 栝蔞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乾地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托服丸藥。後腎消門中。宜補丸是。
黃耆湯 治咽喉中腫癢。微嗽聲不出方。(聖濟)
黃耆(一兩半) 人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半) 桂枝(半兩) 甘草(炙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半分。拍破。棗二枚擘。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食前。各一服。
黃耆湯 自汗屬表虛。宜此湯。無有不止者。然溫疫證。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未免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溫疫)
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當歸(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
黃耆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千金)
黃耆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 桔梗 乾薑 茯苓 甘草 川芎(各三兩) 丹參 杏仁(各四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為三服。
黃耆內托散 治臀癰已成。服活血散瘀湯。勢定者。欲其潰膿。宜服之。(正宗)
黃耆(二錢) 當歸 川芎 金銀花 皂角刺 穿山甲 甘草節(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杯。食前服。
黃連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三兩)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傷寒太陽下)
黃連阿膠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主之。(傷寒少陰)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解毒湯 前軍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余思作此湯方。(外臺)
黃連(三兩) 黃芩 黃蘗(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於此漸差。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忌豬肉。冷水。正宗有連蕘。牛蒡子。甘草各五分。治疔毒入心。內熱口乾。煩悶。恍惚。脈實者宜用。
黃連瀉心湯 治大人小兒。心火妄動。結成重舌。木舌。紫舌。脹腫堅硬。語言不利者。並宜服之。(正宗)
黃連 山梔子 荊芥 黃芩 連翹 木通 薄荷 牛蒡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後服。
黃連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千金方)
黃連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 當歸 厚朴 乾薑(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下阿膠。更煎烊。分三服。
黃連竹茹湯 治胃熱。煩渴嘔吐。(回春)
黃連(薑汁炒) 山梔(炒黑) 竹茹(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白芍(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棗二枚。炒米一撮。水煎。徐徐溫服。發熱加柴胡。
黃連洗湯 療眼漠漠方。(外臺)
黃連(三兩) 秦皮(二兩) 蕤仁(半兩)
上三味。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絞去滓。適寒溫。以洗目。日四五度。又加升麻二兩。加水煎之。忌豬肉。
黃龍湯 溫疫證。本應下。耽擱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補瀉不及。兩無生理。不得已勉用此方。此證下亦死。不下亦死。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或有回生於萬一。宜此方。(溫疫論)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 人參 地黃 當歸
照常煎服。
黃蘗黑散 療小兒臍中汁不差方。(外臺)
黃蘗(炙一兩) 釜底墨(四分)
上二味。搗和作散。以粉臍中即差。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麵黃。消瘀血。(千金)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忘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又溫疫論云。服桃仁承氣湯。畜血盡。而熱亦盡。大勢已去。亡血過多。余焰尚存者。宜此湯。)
犀角地黃湯 治一切吐血。衄血。咳血。咯血。唾血。並皆治之。(回春)
犀角(一錢鎊) 牡丹皮(一錢半) 生地黃(二錢) 赤芍藥(一錢半) 當歸(一錢) 黃芩(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熟入茅根汁。磨京墨。調服。
犀角旋覆花湯 夫腳氣之疾。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腫滿。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時冷熱。小便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先覺此證。先與此湯。(千金方)
犀角 旋覆花(各二兩) 橘皮 茯苓(各二兩) 大棗(二七枚) 香豉(一升) 紫蘇莖葉(一握)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名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
犀角麻黃湯 服大犀角湯。竟不下。氣急不定。主之。(同上)
犀角 麻黃 防風 獨活(崔氏用茯苓) 防己 芎藭 白朮 羚羊角(崔氏用附子)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石膏(四兩) 生薑 甘草 杏仁(崔氏用細辛) 桂心(各三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麻黃去沫。取汁八升。下藥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訖覆取汗。若不差。五日後。更一劑。取汗同前。
犀角散 治風毒壅熱。心胸痰滯。兩耳虛聾。頭重目眩。(準繩)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 枳殼(麩炒黃) 羌活 石菖蒲 澤瀉 木通 生地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食後溫服。
犀角黑參湯 治發斑。毒盛咽痛。(傷寒緒論)
犀角 黑玄參(各一錢) 升麻 射干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甘草(生八分)
上水煎。溫服。
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同上)
犀角(三錢) 大青(一錢五分) 黑玄參 升麻 黃連 黃芩 黃蘗 山梔(各一錢) 甘草(八分生)
上水煎。熱服無時。
犀角飲子 治風熱上壅。耳內聾閃。焮腫掣痛。膿血流出。(準繩)
犀角(鎊)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去根枝) 玄參 赤芍藥 赤小豆(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候。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千金)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方。(同上)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黃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犀角升麻湯 王檢正希皋。昔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者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可開。口雖言語飲食亦相妨。左額與頰上常如糊急。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證。或者以排風小續命。透水丹之類與之。皆不效。予制此湯贈之。服數日而愈。(本事方)
上等犀角(鎊一兩二分) 真川升麻(一兩)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三分) 白芷(不見火) 黃芩(去皮) 川芎(洗) 白附子(焙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日三四服。
犀角消毒飲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癰腫毒聚。遍身風疹。癉毒赤瘦。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小兒疹痘欲出及已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快透消毒。應神效。(局方)
鼠黏子(炒六十四兩) 荊芥穗 甘草(各十六兩) 防風(去苗八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吳昆醫方考曰。此方名犀角。無犀角者。謂其功同乎犀角也。
溫中當歸湯 療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亂吐下。脈沉細者。及傷寒毒冷。下清水變作青白滯下。及白滯後。還復下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調諸冷痛也。(外臺)
當歸 人參 乾薑 茯苓 厚朴(炙) 桂心 青木香 桔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生蔥等。
溫中補脾湯 慢驚之後。多因吐瀉。或因久瀉。或因久瘧而得之。身冷。面或白或黃。不甚搐搦。目微微上視。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目昏睡露睛。筋脈拘攣。俗謂之天吊風。蓋因脾土極虛。中氣不足。故寒痰壅盛。而風動筋急也。此陰證也。又危證也。急宜溫中補脾。則風痰自退。蓋治本。即所以治標。全不必治風。治驚。彼用蜈蚣。全蠍。辰砂。牛黃等。皆誤也。(活幼心法)
白朮(用里白無油者去蘆去皮炒一錢二分) 製半夏(七分) 黃耆(蜜炙) 人參(各八分) 白茯苓 白豆蔻仁(研) 乾薑(炒) 砂仁(研各五分) 官桂 陳皮 甘草(炙) 白芍(酒炒各四分) 熟附子(若覺虛寒甚者加五分) 老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去核)
水二茶鍾。煎八分。溫服。兒小者分數次服。必得肢體溫和。風除神爽。方可止服。遇此症。服藥不於遲緩過時。其效如神。立起回生矣。而昔人謂慢驚。為九死一生之症。何也。得非調治錯慢而然乎。
溫中大黃湯 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者。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目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用溫和者。除之方。(千金方)
大黃(六分) 桂心 厚朴 甘草 乾薑(各一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來。一服三合。
溫中湯 療寒下。食完出方。(外臺)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蜀椒(八十枚去汁) 附子(一枚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再服。若嘔。內橘皮半兩。小與老皆取服之良。
溫經湯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滯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金匱婦人)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同上)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局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藭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斤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溫經湯 治婦人血海虛寒。月水不調方。(局方)若婦人經道不通。繞臍寒疝痛徹。其脈沉緊。此由寒客血室。血凝不行。結積。血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發痛。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宜服此藥。(十便)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枝 牡丹皮 莪朮(各半兩) 人參 甘草 牛膝(各一兩)
上九味。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按大全良方。同金匱溫經湯。加減方也。
溫脾湯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千金)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千金方)
生薑(四兩) 半夏(二兩洗) 竹茹(二兩) 枳實(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按得效方。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治驚悸自汗。觸事易驚。又回春。有酸棗仁。茯苓。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又加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黑錫丹 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衝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積水氣。腳氣上攻。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藥百粒。煎薑棗湯灌之。壓下。風涎自利。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痠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血氣攻注。頭面四肢。兼療胸膈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局方)
金鈴子 胡蘆巴(酒炒) 木香 附子(炮) 肉蔻(煨) 破故紙(酒炒) 沉香(鎊) 茴香(舶上者) 陽起石(酒煮研各一兩) 肉桂(半兩) 黑錫 硫黃(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併為細末。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四粒。空心鹽湯或棗湯下。按家寶方直指方並同。本事方無陽起石。有巴戟天。俱十一味。三因方。有青皮。烏藥。俱十四味。楊氏方。無胡蘆巴。沉香。陽起。肉桂。俱八味。
疏鑿飲子 治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煮熱藥不得者。(濟生方)
澤瀉 赤豆(炒) 商陸 羌活(去蘆)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蘆) 檳榔 茯苓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疏肝飲 治左脅下痛。肝積屬血。或因怒氣所傷。或跌撲閃挫所致。或為痛。(回春)
黃連(吳茱萸煎汁炒二錢) 柴胡 當歸(各一錢半) 青皮 桃仁(研如泥) 枳殼(麩炒各一錢) 川芎 白芍(七分) 紅花(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疏經活血湯 治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屬血。多因酒色損傷。筋脈虛空。被風寒濕熱。感於內。熱包於寒。則痛傷筋絡。是以晝輕夜重。宜以疏經。活血。行濕。此非白虎。歷節風也。(同上)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一錢半) 生地(酒洗) 蒼朮(米泔浸) 牛膝(去蘆酒洗) 陳皮(去白) 桃仁(去皮尖炒) 威靈仙(酒洗各一錢) 川芎 漢防己(酒洗) 羌活 防風(去蘆) 白芷(各六分) 龍膽草(八分酒洗) 茯苓(去皮七分) 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斤。水煎空心溫服。忌生冷溫物。
異功散 治婦人血冷氣痛。心胸煩悶。不思飲食。四肢無力。頭目昏疼。寒熱往來。狀似勞倦。並治之。(醫書大全)
牡丹 芍藥 白芷 乾薑(各三錢) 當歸 陳皮 官桂 玄胡 川芎 桔梗(各半兩) 烏藥(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生薑三片。酒水各半盞。煎七分。溫服。初生時。宜服此藥。每日三服。七日後。漸減服。數至十日滿。永無疾病。服後些少。腹痛不妨。
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食。凡治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直訣)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
上每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個。煎七分。食前溫熱服。
異功散 能除風寒熱濕痹。調和陰陽。滋養氣血。使痘瘡易出。易靨。不至癢塌。善救表虛。文中代代為醫。不敢妄處藥餌。思人身難得。因果非輕。(陳氏方)
木香 官桂 當歸 茯苓 人參 陳皮 厚朴 肉蔻(各一兩) 丁香 附子(炮) 半夏(各一兩半) 白朮(一兩)
上每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六分。空心溫服。
萎蕤湯 治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讝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遺失便利如此者。宜服之方。(千金方無葛根)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腦痛。咽喉干舌強。骨肉疼。心胸痞滿。腰背強。亦治風溫。(小品方)風溫者。脈尺寸俱浮。頭痛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發即讝語。獨語。內煩躁。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準繩無白薇有白芷)治風溫咳嗽。及冬溫發熱。頭眩咽乾舌強。(醫通)
萎蕤(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碎) 白薇 麻黃(去節) 川芎 葛根 羌活 甘草 杏仁(去皮尖碎) 青木香(各一錢)
上水煎。日三服。千金方。無葛根。用獨活。以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雲林參苓白朮散 治氣虛泄瀉。凡虛瀉者。飲食入胃即瀉。水穀不化。脈微弱是也。(回春)治痘出裡寒。飲食少進。大便泄瀉。小便清白。神氣倦。口鼻氣冷。瘡不起發。(保赤全書)
人參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砂仁(炒) 山藥(炒) 藿香 陳皮 乾薑(炒) 蓮肉(去心皮) 訶子(煨) 肉蔻(煨去油) 甘草(炒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燈心一圈。水煎服。嘔噦噁心。加半夏。烏梅。元氣虛脫。昏倦。加黃耆。升麻少許。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朴。去內蔻。訶子。水小短澀。加木通。車前炒。去乾薑。瀉甚不止。加炒蒼朮。烏梅。熟附子少許。
越脾湯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主之。(金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一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越脾加朮湯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金匱)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主之。(同上)
于越脾湯內加白朮四兩。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越脾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主之。(同上)
于越脾湯內。加半夏半斤。
提肛散 治氣虛肛門下墜及脫肛便血。脾胃虛弱等症。(正宗)
川芎 歸身 白朮 人參 黃耆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 條芩 黃連 白芷(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渣再煎服。
提氣散 脫肛乃脾肺虛寒也。下脫肛門翻出也。宜此方。(壽世保元)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門。肺實熱則閉結。虛寒則脫肛。腎主大腸。故肺腎虛者。多有此症。(同上)
黃耆(蜜炒) 人參 白朮(去蘆) 當歸(各一錢) 白芍(炒八分) 乾薑(炒) 柴胡 升麻 羌活(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水煎服。
鉤藤散 治肝厥頭昏。清頭目。(準繩)
鉤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石膏 人參 甘菊花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半。姜七片。煎八分溫服。
鉤藤飲 治吐利。脾胃虛。慢驚。(幼幼新書)
鉤藤(二分) 蟬殼 防風(焙) 人參(切去須焙) 麻黃(去節) 白殭蠶(炒) 天麻 蠍尾(去毒炒各半兩) 甘草(炙) 川芎(各一分) 麝香(一錢)
細末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量與。寒多加附子半錢。無時。
舒筋湯 臂痛不能舉。有人常苦左臂痛。或以為風為濕。諸藥悉投。繼以針灸。俱不得效。用此方而愈。蓋是氣血凝滯。經絡不行所致。非風濕。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準繩)
薑黃(二錢如無則以嫩莪朮代之) 芍藥 當歸 海桐(去角皮) 白朮(以上各一錢半) 羌活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去滓。磨沉香汁少許。食前服。(大全良方。名舒經湯。直指增味五痹湯。無防己。)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局方)治頭痛壯熱喘急。此攻毒散熱之劑。(保赤)
人參(去蘆) 甘草(炙) 細辛(去葉) 瓜蔞根 茯苓(去皮) 白朮 桔梗(各一兩半)
上件同杵。羅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薄荷三葉。同煎至四分。溫服。要和氣。即入生薑煎服。不計時。一方無瓜蔞根。有川芎。
普濟消毒飲 治時毒疫癘。初覺憎寒發熱。肢體沉重。次傳頭面作腫。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煩渴不寧者服。(正宗)
黃芩 黃連(各二錢) 人參(一錢) 陳皮(去白) 玄參 甘草 柴胡 桔梗(炒各一錢五分) 連翹 牛蒡子 馬勃 板藍根(一作大青) 升麻 殭蠶(各五分)
水二碗。煎八分。食後服。如大便燥。加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為度。腫勢甚者。宜砭去惡血。
開結舒經湯 婦人手足麻痹者。七情六淫。鬱滯經絡也。(回春)
紫蘇 陳皮 香附 烏藥 川芎 蒼朮(米泔制) 羌活 南星 半夏(薑製) 當歸(各八分)桂枝 甘草(各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臨服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
訶梨勒散 氣利主之。(金匱嘔吐)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順氣和中湯 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回春)
陳皮(鹽水浸炒一錢) 半夏(薑汁炒七分) 白茯苓(去皮七分) 白朮(去蘆炒七八分) 枳殼(麩炒五分) 香附(薑汁炒黑一錢) 砂仁(炒三分) 黃連(六分薑汁和豬膽汁拌炒) 山梔(薑汁炒黑一錢) 神麯(炒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入嬌泥攪澄清。水一鍾。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薑汁。不拘時。細細溫服。
萆薢湯 治結毒筋骨疼痛。頭脹欲破。及已潰腐爛。並效。(正宗)
川萆薢(二錢) 苦參 防風 何首烏(各一錢) 威靈仙 當歸 白芷 蒼朮 胡麻 石菖蒲 黃柏(各六分) 羌活 川椒(各四分) 龜板(一錢五分) 紅花(三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臨服入酒一杯。量病上下服之。
雄黃熏 蝕於肛者熏之。(金匱)
雄黃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脈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之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者。豬苓散主之。(百合病)
腎著湯 治妊娠腰腳腫痛。(三因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 杏仁(炒三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千金方。腎著湯。無杏仁。大全良方亦同。)
椒梅湯 治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者。是蟲痛。(回春)
烏梅 蜀椒 枳實 木香(另研) 肉桂 砂仁 厚朴 乾薑 川楝子(去核) 檳榔子 香附子 甘草(各等分)
上十二味。生薑一片。水煎溫服。
痢聖散子 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局方)
黃蘗皮(去粗皮) 枳殼(去穰) 甘草(爁) 御米(即罌粟子) 罌粟花(去蒂蓋各四兩) 乾薑(炮) 當歸(去蘆各二兩)
上件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薤白二條。擘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溫服。老人小兒。加減服。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同上)
麻黃(去根節) 紫蘇子(隔紙炒) 桑白皮(炙)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藥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十三畫
達原飲 溫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痛身痛。其時在挾脊之前。腸胃之後雖有頭疼身痛。此邪熱浮越於經。不可認為傷寒表證。輒用麻黃桂枝之類。強發其汗。此邪不在經。汗之徒傷表氣。熱亦不減。又不可下。此邪不在裡。下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此方。(溫疫)
檳榔(二錢) 草果仁(五分) 厚朴(一錢)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
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掣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此方。(金匱婦人)
當歸(四兩)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宜此方。(金匱寒疝) 產後腹㽲痛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同上產後)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當歸芍藥散 婦人懷妊。腹中㽲痛主之。(同上)婦人腹中諸疾痛主之。(同上)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白朮(四兩) 茯苓(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主之。(傷寒厥陰)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主之。(同上)
當歸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吳茱萸(二斤)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當歸散 婦人妊娠。宜常服之。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金匱妊娠)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藭(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再服。
當歸鶴蝨散 九種心痛。蛔蟲冷氣。先從兩肋胸背撮痛。欲變吐方。(外臺)
當歸(八分) 鶴蝨(八分) 橘皮(六分) 人參(六分) 檳榔(十二分) 枳實(六分炙) 芍藥(六分) 桂心(五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空腹煮薑棗飲服。方寸匕。日二服。漸漸加之。一匕半。不利。忌生蔥。生冷物。油膩。黏食。
當歸湯 療卒心腹痛。氣脹滿。不下食。欲得瀉三兩行佳。(同上)
當歸 茯苓 橘皮 桔梗 高良薑 檳榔(各八分) 生薑(八分)
上七味。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訖。利三兩行。宜停後服。忌豬肉。酢物。生冷。油膩。魚蒜。黏食。小豆。
當歸湯 療心痛冷痛。腹滿如錐刺。及蟲齧心痛方。(同上)
當歸(三兩) 桔梗(二兩) 吳茱萸(三兩) 桂心(三兩) 芍藥(二兩) 大黃(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內鶴蝨一兩。攪溫一沸。分三服。空腹服之。微利度。忌豬肉生蔥。
當歸湯 冷氣脅下往來。胸膈痛引背脅悶。(同上)
當歸 芍藥 吳茱萸 桂心 人參 大黃 甘草(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上十味。細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服。治屍疰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等。
當歸湯 主心腹攪結痛不止。似有蛔蟲者。(同上)
當歸 橘皮 細辛 甘草(炙) 生薑(各四分) 大黃(八分別漬) 鶴蝨(二分)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利未差。三日更服之。忌海藻。菘菜。生菜。
當歸散 凡小兒夜啼者。藏寒而腹痛。面色青手冷。不吐乳是也。此方服之妙。(準繩)
當歸(去蘆頭) 芍藥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 桔梗 陳皮(各一錢)
上㕮咀。煎五合。時時少服愈。
當歸湯 療妊娠五月。舉動驚愕。動胎不安。下在少腹。痛引腰胳。(腋下)小便瘀。下血安胎方。(外臺)
當歸 阿膠(炙) 芎藭 人參(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艾(一虎口)
上六味。以酒水各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腹中當小。便緩差也。
當歸養血湯 年老之人。陰血枯槁。痰火氣結。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者。及成膈噎之病也。(回春)
當歸 白芍(煨) 熟地黃 茯苓(去皮各一錢) 貝母(去心) 瓜蔞(去殼) 枳實(麩炒) 陳皮 厚朴(薑汁炙) 香附 撫芎 蘇子(炒各七分) 沉香(五分)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萸不用。用連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竹瀝磨沉香調服。
當歸飲子 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癢或膿水浸淫。或發赤疹㾦癗。(濟生方)
當歸(去蘆) 白芍 川芎 生地黃(洗) 白蒺藜(炒去尖) 防風(去蘆) 荊芥穗(各一兩) 何首烏(各一錢) 黃耆(去蘆) 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當歸六黃湯 主盜汗。聖藥也。(蘭室秘藏)
當歸 黃耆(各一錢) 黃蘗 黃芩 黃連 生熟地黃(各七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
當歸連翹湯 治痔漏。(回春)
當歸 連翹 防風 黃芩 荊芥 白芷 芍藥 生地黃 山梔 白朮 人參 阿膠 地榆(各等分) 甘草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棗一枚。同煎。食前服。
當歸郁李湯 治痔大便結燥。大腸下墜出血。苦痛不能忍者。(正宗)
當歸 郁李仁 澤瀉 生地黃 大黃 枳實 蒼朮 秦艽(各一錢) 麻子仁(研一錢五分) 皂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下注。腿腳生瘡。赤腫作痛。或腰腳痠痛。或四肢遍身腫痛。或下部頑麻作癢。或成血風。(正宗)
羌活 當歸 防風 茵陳 蒼朮(各一錢) 苦參 升麻 白朮(各七分) 葛根 甘草 黃芩 知母 豬苓 人參(各五分) 黃蘗(三分準繩無) 澤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準繩)
甘草(一錢半) 當歸 芍藥(各一錢) 木香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澤瀉(五分) 生地黃(一錢半酒浸) 檳榔(三錢)
上共為末。用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當歸四逆湯 治十年患疝。形容枯槁。左脅有形。其大如臂。以熱手握之。瀝瀝有聲。甚至上攻於心。悶絕者久之。熱醋熏炙方蘇。(醫宗必讀)
當歸(七分) 附子(炮) 肉桂 茴香(炒各五分) 芍藥(四分) 延胡索 茯苓(三兩) 澤瀉(二分) 柴胡(五分) 川楝子(三分)
上藥研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服。(宣明方有山楂子無茴香)
當歸芍藥湯 治產後虛損。逆害飲食方。(千金方)
當歸(一兩半) 芍藥 人參 桂心 生薑 乾地黃 甘草(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藥。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等症。(回春)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云。甘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藥。損其脾胃之氣。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脾胃論)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黃耆 白朮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件藥。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楂。食遠稍熱服。如傷寒之重者。不過二服愈。若病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正宗。有麥門冬六分。五味子五分。
補肝湯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瞭。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渴。爪甲枯。口面青者方。(千金)
山茱(翼作烏頭)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翼作蕤人) 柏子仁 細辛 防風 茯苓(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補肝散 治肝風內障。不痛不癢。眼見花。發黃白黑赤。或一物二形難辨方。(準繩)
羚羊角 防風(各三兩) 人參 茯苓(各二兩) 玄參 細辛 車前 黃芩(炒) 羌活(各一兩)
上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
補肺湯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千金)
五味子(三兩) 乾薑 桂心 款冬花(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大棗(一百枚) 粳米(二合) 桑根白皮(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補肺湯 專治肺氣不足。咳嗽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千金)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 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 款冬花 射干(各半兩) 麻黃 乾薑 桂心(各三兩) 細辛(一兩半)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補肺人參湯 治肺藏氣虛。咳嗽少力。言語聲嘶。吃食減少。日漸羸瘦方。(聖濟)
人參(一兩) 紫菀(去苗土半兩) 黃耆 鹿角膠(搗研炒黃) 桂皮(去粗皮各一兩) 白朮 紫蘇莖葉(各三分) 五味子 乾薑(炮各半兩) 乾地黃(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主之。(太陽中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主之。(同上)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主之。(金匱痙病)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葛根加半夏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主之。(傷寒太陽中篇)
葛根(四兩)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 半夏(半斤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黃連黃芩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主之。(同上)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二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葛根解肌湯 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主之。(醫通)
葛根 前胡 荊芥 鼠黏子 連翹 赤芍 蟬脫 木通(各等分) 生甘草(減半)
水煎熱服。
葛花解酲湯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辨惑論)
白蔻 砂仁 葛花(各五錢) 木香(五分) 青皮(三分)
水煎溫服。或為極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微汗。酒病去。
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方。(千金)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黃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駃豉丸下之。按局方。葛根解肌湯從延年方。有桂心一兩。作七味。又活人書同。
解毒湯 治下疳初起。(黴瘡秘錄)
連翹 荊芥 木通 黃連 生地黃 牛膝 滑石 忍冬花 何首烏 甘草(各等分)
用水二大鐘。煎八分服。渣再煎七分服。
解毒瀉心湯 治心經火旺。酷暑時臨。致生天泡。發及遍身者。(正宗)
黃連 防風 荊芥 山梔 黃芩 牛蒡子 滑石 玄參 知母 石膏(各一錢)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解急蜀椒湯 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外臺)
蜀椒(二百枚汗)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斤) 乾薑(半兩) 半夏(十二枚洗)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差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囷結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無甘草。余同。經心錄同。)
滋腎明目湯 治勞神腎虛。血少眼痛。(回春)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以上倍) 桔梗 人參 山梔 黃連 白芷 蔓荊子 菊花 甘草(以上減半)
上銼劑。細茶一撮。燈心一團。水煎食後服。熱甚加草龍膽。柴胡。腎虛加黃蘗。知母。風熱壅甚。加防風。荊芥。風熱紅腫。加連翹。黃芩。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兼服之。大補虛勞神效。(回春)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一錢三分) 生地黃(八分) 熟地黃(薑汁炒)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白朮(去蘆各一錢) 陳皮(七分) 黃蘗(去皮蜜水炒) 知母(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臨服入竹瀝。童便。薑汁少許。同服。
塌氣散 治腫。(幼幼新書)
中庸(樟柳根) 赤小豆 橘皮紅 蘿蔔子 檳榔 甘草(各半兩) 木香(一分)
上末二錢。水小盞。薑棗煎六分。通口服。量與。
塌氣散 瀉利差後。遍身腫主之。(同上)凡冷利日久。失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有之。氣順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交食。飽還憂滯。此疾元因積損脾。(同上)
茴香 白牽牛 甘草(炒) 木香(各一錢)
上末半錢。紫蘇湯下。
滑石代赭湯 百合病。下之後者主之。(金匱百合)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彈丸一枚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沫出。去其水。更以泉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和合重煎。取一升五合。溫服。
滑石白魚散 小便不利主之。(同上消渴)
滑石(二分) 亂髮(二分燒) 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鼠黏子湯 治鬢疽初起。熱多寒少。頭眩作痛。口燥咽乾。渴當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外科正宗)
鼠黏子 桔梗 當歸 甘草梢 赤芍 連翹 玄參 地骨皮 防風 天花粉 木通(各一錢) 大黃(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渣再煎服。
搜風解毒湯 治楊梅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本草綱目入門名仙遺糧湯)
土茯苓(一兩) 薏苡仁 金銀花 防風 木瓜 木通 白蘚皮(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人參(氣虛加七分) 當歸(血虛加七分)
水二大碗。煎飲。一日三服。惟忌飲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麥面。房勞。蓋秘方也。
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千金方)
柴胡 梔子仁 芍藥 知母(各四兩) 升麻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石膏(八兩) 香豉(一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甚。加大黃四兩。
蜀漆散 瘧多寒者。名牡瘧主之。(金匱)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半錢。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一方。雲母作雲實。)
痰澼。心腹痛。兼冷方。(同上)
鱉甲(炙) 柴胡 赤芍藥(各八分) 甘草(炙) 枳實(炙) 生薑 白朮(各六分) 檳榔(七個)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內檳榔末。分服八合。當利。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等。
飲酒房勞。虛受熱積。日不食。四體中虛熱。飲食不已。入百脈。心氣虛。令人錯謬失常方。(外臺)
酸棗仁(半升) 人參 白薇 枳實(炙) 知母 栝蔞根 芍藥(各二兩) 茯苓(三兩一作茯神)甘草(炙一兩) 生地黃(八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癰。喘不得臥。(金匱肺癰)療支飲不得息主之方。(千金)肺癰胸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主之。(脈經)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腰膝髀連腿腳疼酸者方。(外臺方)
杜仲(八兩) 獨活(四兩) 乾地黃(四兩) 當歸 川芎(各四兩) 丹參(五兩)
上六味。切。以絹袋盛。上清酒二斗。漬之五宿。初服二合。日再服。以知為度。忌蕪荑。
瑞金散 治婦人血氣撮痛。月經不行。預先嘔吐疼痛。及月信不通。(婦人大全良方又名薑黃散)
片子薑黃(四兩) 牡丹皮 莪朮 紅花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桂心 延胡索(各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酒三分。溫服日三。
腹中痃氣連心引痛緊急方。(外臺)
白朮(三兩) 枳實(三兩炙) 柴胡(四兩) 鱉甲(二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空肚分三服。相去七八里久。能連服三四劑。始知驗。禁生冷。豬肉。並毒魚。大須慎之。頻服有效。忌莧菜。生蔥。
葵子茯苓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者主之。(金匱)
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十四畫
酸棗湯 虛勞虛煩。不得眠。(同上)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可寧者方。(外臺有生薑二兩一方加桂二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深師有生薑二兩麥門冬一升)
酸棗湯 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千金)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酸棗仁湯 治風毒散攻下焦。冷注四肢。疼痛。腳膝𤸷痹。及風邪干藏。心神恍惚。筋脈拘急。(聖濟)
酸棗仁(炒一兩) 薏苡仁(炒一兩半) 人參(三分) 茯神(去木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
遠志散 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方。(千金)
遠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兩半) 茯神 麥門冬 葛根 甘草(各一兩) 芍藥(一兩三分) 桂心(三分) 知母 升麻(各五分) 石膏(二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內藥一匕半。煎取八合。為一服。日一。以綿裹散煮之。
遠志丸 治因驚言語顛錯。不能服溫藥。宜此方。(本事方)
硃砂(半兩入麝香少許同研) 金箔(五片) 遠志 南星 白附子(炮微黃) 白茯苓 酸棗仁 人參(各八兩)
上八味。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食後臨臥服。濟生方無金箔。白附子。天南星。酸棗仁。有石菖。龍齒。茯神。俱七味。
遠志湯 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語錯誤。惚惚憒憒。情不自覺。(產後得此症。是心虛所致。若其人心胸逆氣。加半夏三兩。)
遠志 麥冬 人參 甘草 當歸 桂心(各二兩) 芍藥(一兩) 茯苓(五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羸者分四服。(千金方)
蜜煎導方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此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傷寒)
食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蜜附湯 治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狀如霍亂。及療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三因方)
附子(生去皮臍。切作四片。以白蜜煎。令附變色。以湯洗。去蜜。切半兩。) 桂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四分)
上每四大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大便秘結。入白蜜半匙煎。(按易簡方。附子建中湯方後云。治疝氣發作。加蜜一箸頭煎。名蜜附子湯。)
寧志丸 治心虛。血虛。多驚。(直指方)
人參 茯苓 茯神 柏子 琥珀 當歸 酸棗(炒) 遠志(酒浸半日焙各半兩) 乳香 硃砂(別研) 石菖(各一兩)
上末。蜜圓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棗湯下。按千金定志小丸。百一選方。產後寧志膏兩合。無當歸柏子。又比魏氏八物定志丸。則有紫石英。無柏子。茯苓。琥珀。當歸。
寧志膏 治心臟虧虛。神志不守。恐怖驚惕。常多恍惚。易於健忘。睡臥不寧。夢涉危險。一切心疾。皆治之。(局方)
酸棗仁(微炒去皮一本作二兩) 人參(去蘆各一兩) 辰砂(研細水飛半兩) 乳香(以乳缽坐水盞中細研一分)
上各研和勻。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溫酒化下。棗湯亦得。空心臨臥服。按百一選方。寧志丸。有當歸。石菖。茯苓。
鼻中瘜肉不通利方。(外臺)
細辛 瓜蒂
各等分。末。以吹鼻中。須臾涕出。頻吹之差。(千金方。絮裹如棗大。塞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癰。不聞香臭。)
榮衛返魂湯 流注癰疽。發者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真仙妙劑。主之。(準繩)
何首烏(不犯鐵) 當歸 木通(去皮節) 赤芍藥(炒) 白芷(不見火) 茴香(炒) 土烏藥(炒) 陳皮殼(麵炒若噁心加薑汁炒) 甘草
上方止九味。各等分。水酒湯使。隨症用之。惟流注加獨活。每服四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又名通順散或何首烏散)
漢防己散 治傷寒熱毒逼心。譫語見鬼神不安。宜服。(聖惠方)
漢防己(半兩) 桂心(三分) 防風(三分去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生地黃(二斤絞取汁)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地黃汁。水一大盞。調令勻。入銀器中。盛甑中蒸半日。取去。每服三合。以溫水下之。不計時候服之。(即金匱防己地黃湯也)
駃豉丹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同上)
豆豉(一升) 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十枚) 黃芩 黃連 大黃 麻黃(各四兩)芒硝 甘遂(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以酒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肺痿)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蜘蛛散 陰孤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主之。(金匱跌蹶)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蒲灰散 厥而皮水者主之。(金匱水氣)小便不利者主之。(同上)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膈氣丸 治氣食憂勞思慮方。(事證方)
半夏(湯浸七次薄切焙) 桔梗(各二兩炒) 肉桂(不見火) 枳殼(去穰麩炒各一錢半)
上細末。薑汁糊丸。梧子大。薑湯下三十丸。臨臥服。
實脾散 治脾元虛腫。(本事方)
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 草果子(去皮) 乾薑(炮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腹(連皮六個) 木香(一個切片)
上用水於砂器內同煮一半以來。擘開乾薑心肉白為度。不得全令水乾。恐近底焦。取出銼焙為末。每服空心。日午用沸湯點服。一方。有厚朴。白朮。木香。茯苓。共十味。治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此湯主之。
實脾飲 治水腫。(回春)治中滿或鼓脹。兼脾虛發腫飽悶。(同上)
蒼朮 白朮 厚朴 枳殼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砂仁(七分) 木香(三分) 香附 豬苓 澤瀉 大腹皮(各八分)
上銼作劑。燈心一團。水煎磨木香調服。(或枳殼代枳實名分消湯)
十五畫
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此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太陽。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此湯。(同上)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此湯。(同上)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此湯主之。(同上)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此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同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此湯。(同上陽明)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宜此湯。(同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此湯。(同上)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同上)邪熱傳裡。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主之。(溫疫論有生薑)
芒硝(半升)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去皮酒漬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
調中湯 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外臺) 又調中湯。去大黃。即治風溫證。兼治陽病。因下遂協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自利。表不解。而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煎之。殊驗也。(活人書)
大黃 葛根 黃芩 芍藥 桔梗 茯苓 藁本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旱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少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鬱悶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
調中湯 論曰。產後腹痛。及瀉利者何。答曰。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欲冷當風。乘虛襲留於原膜。散於腹脅。故腹痛作陣。或如錐刀所刺。流入大腸。水穀不化。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䐜脹。或痛走不定。急服此湯立愈。若醫者。以為積滯取之。禍不旋踵。謹之謹之。(婦人大全良方)
高良薑 當歸 桂心 芍藥 附子(炮) 川芎(各一分) 甘草(半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評曰。產後。下痢非止一證。當隨所因而調之。既云欲冷當風。何所不至。寒熱風濕。本屬外因。喜怒憂思。還從自性。況勞逸飢飽。皆能致病。若其洞泄。可服調中湯。赤白滯下。非此能愈。各隨門類。別有正方。
調經方 產後四肢浮腫者何。答曰。產後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氣。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差後既虛之。是為重虛。往往因致夭枉。但服此散。行瘀腫消即愈。(三因方)
沒藥(別研) 琥珀 桂心 赤芍藥 當歸(各一兩) 細辛 麝香(各半錢別研)
上為末。每服半錢匕。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勻服。
增損四物湯 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俱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宜此方。(三因方)治婦人血氣不足。四肢惰怠。乏力少氣。兼治產後。下血過多。榮衛虛損。陽氣不和。乍寒乍熱。並宜服之。(易簡方)
當歸(去蘆) 甘草(炙) 芍藥 川芎(去蘆) 乾薑(炮) 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
樂令黃耆湯 療虛勞少氣。胸心痰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補諸不足。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又治風裡急方。(外臺)
黃耆(二兩) 當歸(三兩) 烏頭(三兩炮去皮尖破四片入蜜炙之金黃色) 桂心(三兩) 生薑(四兩) 蜀椒(二兩去汗) 人參(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七枚擘) 茯苓(二兩) 遠志(二兩去心) 半夏(四兩洗)
上十二味。㕮咀。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再。忌生蔥。羊肉。餳。豬肉。冷水。大酢。(千金有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門冬。無烏頭。蜀椒。遠志。為十四味。)
潤腸湯 治大便閉結不通。(回春)
當歸 熟地 火麻仁(去殼) 桃仁(去皮) 杏仁(去皮) 枳殼 厚朴(去粗皮) 黃芩 大黃(各等分) 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大便通即止。藥不得多服。如修合潤腸丸將藥加減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吞下。切忌辛熱之物。
廣濟半夏湯 療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外臺)腳氣心煩悶氣急不安方。(同上)
半夏(一升湯洗去滑) 生薑(八兩) 桂心(三兩) 檳榔(二兩半末)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檳榔仁末。煎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微利為度。
蔓荊子散 治大焦熱。耳內生膿。或耳鳴而聾。(回春)
蔓荊子 升麻 木通 赤芍 麥門冬(去心) 炙甘草 生地 前胡 赤苓 桑白皮(蜜水炒) 甘菊花(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服。
蔞貝養榮湯 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之。(溫疫)
知母 天花粉 貝母 瓜蔞實 橘紅 白芍 紫蘇子
水姜煎服。
潰堅湯 治五積六聚。諸般癥瘕。痃癖。血塊之總司也。(回春)
當歸 白朮(去蘆) 半夏(姜炒) 陳皮 枳實(麩炒) 砂仁 香附子 山楂肉 厚朴(姜炒) 木香(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磨木香調服。
十六畫
橘皮湯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主之。(金匱)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橘皮湯 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方。(千金)
橘皮 麻黃(各三兩) 柴胡 乾紫蘇(刪繁作干藍各三兩) 宿姜 杏仁(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差與兩劑。
橘皮湯 療妊娠嘔吐。不下食。(同上)
橘皮 竹茹 人參 白朮(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 厚朴(十二銖)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
橘皮湯 治飲酒過度。酒毒積在腸胃。或嘔吐不食。渴多引飲。(聖濟)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葛根(銼) 甘草(炙銼) 石膏(打碎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橘皮大黃朴硝方 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金匱)
橘皮(一兩) 大黃(二兩) 朴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
橘皮枳實生薑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此湯亦主之。(同上)肘後千金曰。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食習習如癢。喉中澀。唾吐澡沫。(同上)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橘皮竹茹湯 噦逆者主之。(同上)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大棗(三十枚) 生薑汁(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濟生方。無大棗。有枇杷葉。麥門冬。半夏。茯苓。俱九味。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霍亂轉筋洗方。(濟生方)
蓼一把。去兩頭。水三升。煮取二升。放溫重洗。
獨活湯 治風腰腳疼痛不可忍。足脛痛痹方。(聖濟)
獨活(去蘆頭一分) 黃耆(銼半兩) 防風(去叉) 茯神(去木) 桂(去粗皮) 白蘚皮 羚羊角(鎊各一錢) 酸棗仁(炒半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一。
獨參湯 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婦人難產。產後不醒。喘急等證。(薛氏)
人參(二兩)
上一味。水煎。人參性寒。故姜佐之。如不應。急用參附湯。 聖濟錄。治胃寒氣滿不能轉化。易飢不能食者方。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水七合。煎二合。雞子清一枚。打轉空心服之。
獨活寄生湯 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以速治。能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千金方)
獨活(三兩) 寄生(一作續斷)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乾地黃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各二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溫身勿冷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復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或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腳腰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危氏得效方。去寄生。芍藥。用斷續。名萬金湯。治風補虛順榮衛。通血脈。並腰膝沉重。緩弱無力。及治手足風累效。血虛體弱。加鹿茸。肉蓯蓉。各半兩。
獨活散 治冷滯風氣攻刺腰胯疼痛。(聖惠方)
獨活(一兩) 牛膝(二兩) 附子(炮一兩) 川芎 桂心 芍藥 當歸(各三分) 桃仁(半兩)
上八味。每三錢。水一中盞。姜半分。煎六分。食前溫服。
澤漆湯 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此方主之。(金匱咳嗽)
半夏(半升) 紫蘇(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若冒眩者主之。(金匱痰飲)
澤瀉(五兩) 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澤瀉散 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宜服。(準繩)
澤瀉 木通 桑白皮 赤茯苓 枳殼 檳榔(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前服。
龍膽湯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加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准此。(千金)
龍膽 鉤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神 甘草(炙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有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小便赤澀。或久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紅熱甚者並效。(正宗)治婦人陰癃癢痛。(薛己)
龍膽草 連翹 生地黃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 歸尾 山梔 甘草 黃連 黃芩(各五分) 大黃(二錢便秘加)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不知熱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昏。名越經證。無人知之。(六書)
黃連 山梔 黃芩 滑石 甘草 知母 犀角 茯神 麥門冬 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龍眼肉十枚。煎沸熱服。(壽世保元名瀉心導赤散。無龍眼肉。生用地黃汁。三匕。)
導痰湯 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不思。(濟生方)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枳實(去瓤麩炒)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合。溫服食後。按百一選方。無南星。有桂。又入門。加香附子。烏藥。木香。名順氣導痰湯。又加黃芩黃連。名清熱導痰湯。又加羌活。防風。白朮。名祛風導痰湯。又加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名寧心導痰湯。皆後世方名也。
頭風神方。(廣筆記)
土茯苓(忌鐵四兩) 金銀花(三錢) 蔓荊子(一錢) 玄參(八分) 防風(一錢) 明天麻(一錢) 辛荑 川芎(各五分) 黑豆(四十九粒) 燈心(二十撮) 芽茶(五錢)
河水井水各一鍾半。煎一鍾服。
頭風摩散。(金匱)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樺皮散 治肺藏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瘙之成瘡。又治頭上風刺。及婦人粉刺。(局方)
荊芥 杏仁(去皮尖用水二碗於銅鍋內熬候減水一半急取出放令乾各二兩) 甘草(炙半兩) 枳實(去穰用炭火燒存性取出於濕紙上令冷) 樺皮(燒灰秤各四兩)
上藥除杏仁外。並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每服二錢。食後調下。溫酒服。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歷節諸風方 療歷節諸風。百節痠痛。不可忍。(外臺)
松脂(卅斤煉五十遍不能三十遍亦可用)
上一味。以煉酥三升。溫和脂三升。熟攪令極調。且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數食麵粥為佳。慎魚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
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之蠱方。(千金方)
檳榔(大者四十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柴胡(三兩) 生薑(八兩) 橘皮 甘草 桂心 當歸 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劑。服三劑。永除根本。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並不止。津液枯竭。煩渴多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困少力。 因而失治。變成風癇。不問陰陽虛實。並宜服之。(同上)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白朮(不見火) 藿香(去土梗) 木香(不見火) 甘草(炙各一兩) 乾薑(銼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服。不拘時。更量兒大小加減。渴甚者並煎。任意飲之。
燒褌散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主之。(傷寒)
取婦人中褌近陰處火燒作灰
上姜水煎。又小兒骨蒸。勞熱肌瘦。減食者。每服一錢。加小麥。
十七畫
療冷氣。兩肋脹滿。痃氣不能食方。(外臺)
白朮 枳實(炙) 生薑 茯苓(各三兩) 人參 桔梗(各二兩) 桂心(一兩半)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服。
療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長壽公姚僧垣處二方。應手即差。先服湯方。(同上)
桑白皮(四兩) 橘皮(二兩) 海藻(三兩洗去咸) 郁李仁(碎各四兩) 赤小豆(一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
療水病方。(同上)
烏豆(一大升粒小者) 桑白皮(五升細切)
上二味。以水五斗和。煮可一斗汁。濾去滓。於銅器中重湯煎如餳。可作丸即成。所患人每服取利小便為度。其小便復舊色。身上腫除。候體中熱煩即服之。禁房勞及食死牛馬肉。油膩麴酒等。經數日得食羊頭肉。兔肉。(水病忌食羊頭蹄此云得食恐誤也。)
療水病身腫方。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惟取肉)
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者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暖。服訖下利。利盡即差。忌牛肉白酒生冷麵豬魚油酪。藥滓埋之。勿令人食。
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方。
檳榔(四十枚切) 大豆(三升) 桑根白皮(切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間粥亦得。若冷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二兩。用亦良。
療漆瘡方。(同上)
煮椒湯洗。頻四五度。又嚼糯米敷上。干即易之。頻四五度即差。忌熱面肉飲酒。
薏苡附子敗醬散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主之。(金匱腸癰)
薏苡(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薏苡附子散 胸痹緩急者主之。(同上胸痹)
薏苡(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焙)
上二味。杵為末。服方寸匕。日三服。
薏苡仁散 治腳氣。痹攣煩疼掣痛。行步不得。氣滿心胸塞悶。不得眠臥宜服。(聖惠方)
薏苡仁(二兩) 地骨皮(一兩) 五加皮(二兩半制) 木通(二兩) 木香(三兩) 羚羊角節(一兩) 牛膝(一兩去苗)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薏苡仁散 治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在肩髃。肌肉疼痛。漸入在指中。(本事方)
薏苡仁(一兩) 當歸 小川芎 乾薑 甘草(各半兩) 官桂 川烏 茵芋 人參 羌活 白朮 麻黃 獨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
姜椒湯 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吐哯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 生薑(汁七合) 桂心 附子(炮) 甘草(炙) 茯苓 桔梗(各一兩) 蜀椒(二合) 橘皮(二兩切)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薑汁。煎取四升半。分三服。服三劑佳。若欲服大散。並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及進黃耆丸。輩必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豬肉。冷水。酢物。
薯蕷湯 治中心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千金)
薯蕷 麥門冬 人參(各四兩) 生地黃 前胡 芍藥(各八分) 枳實 遠志 生薑(各三分)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黃芩 竹葉(各二分) 秫米(三合)
上十六味。㕮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內半夏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流水代之。揚手令上頭也。秦中無江水。涇渭水可用。
薄荷湯 痧有於暑者。此方主之。(玉衡)
薄荷 香薷 連翹(各一錢) 紫樸 金銀花 木通(各七分)
水二鍾。煎七分冷服。
十八畫
瀉心湯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此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太陽篇下)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用此湯。亦治霍亂。(金匱)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此湯主之。(同上)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此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藏俱熱。即生㾬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方。(局方)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胸脅刺脹。同苓連煎服。亦單為散。水煎服。(本草百病主治大黃條下)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瀉肝湯 治眼赤漠漠。不見物。息肉生方。(千金)
柴胡 芍藥 大黃(各四兩) 決明子 澤瀉 黃芩 杏仁(各三兩) 升麻 枳實 梔子仁 竹葉(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熱多體壯加大黃一兩。羸老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兩。
瀉白散 治肺癰。(準繩)治嗽喘脅痛滿。氣促。肺經溫熱等症。肺火咳嗽之要方也。(玉機)
桑白皮(炒二錢) 地骨皮 甘草(炙) 貝母(去心) 紫菀 桔梗(炒) 當歸(酒拌各半錢) 瓜蔞仁(一錢半)
作一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瀉白消毒飲 痘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泡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為異耳。輕者主之。(幼科準繩)
桑白皮 地骨皮(二味自採鮮者各三錢) 牛蒡子(炒研) 荊芥穗(各一錢半) 桔梗 甘草(各一錢) 浮萍(曬乾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濾清服。
瀉胃湯 治牙痛如神。(回春)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黃連 牡丹皮 山梔子 荊芥 薄荷 防風 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頻服。
歸母苦參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主之。(金匱)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歸脾湯 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準。晡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濟生方)
黃蓍 人參 白朮 茯苓 酸棗(炒) 龍眼(各二錢) 當歸 遠志(各一錢) 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本方無當歸遠志。薛立齋加之。又加柴胡。梔子仁。名加味歸脾湯。前症兼熱者主之。
歸靈湯 治楊梅瘡。不問新久。但元氣虛弱者。宜此藥。(正宗)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米仁 木瓜 防己 天花粉 金銀花 白蘚皮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威靈仙(六分) 土茯苓(二兩) 牛膝(下部加五分)
水三鍾。煎二鍾。二次。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渣再煎八分服。
雞舌香散 治男子女人。陰陽不和。藏府虛弱。中膈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胸膈脹滿。心脾引痛。攻刺腹脅。有妨飲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飲。浸漬。嘔逆噁心。噫氣吞酸。並皆治之。(局方)
天台烏(去木)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香附子(炮去毛) 赤芍藥 高良薑(去蘆頭用麻油炒各四兩一本作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用沸湯點服。不拘時候。按此方。諸書考之少丁香耳。此無丁香。雞舌者。恐其諸功用同於丁香。仍如犀角消毒之例也。
雞屎白散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主之。(金匱)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藍葉散 治小兒月內,發一切丹。(聖惠方)
藍葉(一兩) 黃芩 犀角 大黃(炒) 柴胡 柏子(各一兩) 升麻 石膏(各一分半) 甘草(半分炙)
上每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下竹瀝半合。更煎三四沸。溫服。
轉胞不得小便主之方。(外臺)
雀矢(半合) 車前子 滑石(各四兩) 通草 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先食服。立愈。
斷利湯 治心胸下伏水方。(千金)
半夏(一升) 生薑(五兩) 茯苓 甘草 龍骨(各二兩) 附子(一兩) 人參 黃連(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方。(千金)
鯉魚(一頭二斤) 白朮 生薑(各五兩) 芍藥 當歸(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鯉魚澄清。取八升。內藥煎取三升。分五服。
檳芍順氣湯 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證。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蓋疫邪傳胃。十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疫邪不能自出。必借大腸之氣傳送而下。而疫方愈。夫痢者。大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退而胃氣通行。正糞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不自行。又何能與胃載毒而出。毒既不前。羈留在胃。最能敗壞真氣。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證者。在痢尤為吃緊。疫痢俱急者。宜此方。誠為一舉兩得。此方專治下痢頻數。裡急後重。兼舌胎黃。得疫之重症者。
檳榔 芍藥 枳實 厚朴 大黃
生薑煎服。
檳榔散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千金方)
檳榔(八枚皮子兼用) 人參 茯苓 神麯 厚朴 麥蘗 吳茱萸 白朮(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檳榔湯 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目不明。(同上)
檳榔(十四枚) 附子(七枚) 母姜(七兩)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梗 白朮(各四兩) 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每服一升。若氣喘者。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檳榔散 治水腫。(準繩)
檳榔(半兩另研末) 商陸 生薑(各一兩) 桑白皮(一兩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除檳榔外。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五更初作二服。每服調檳榔二錢半服。至平明當利。如未利再服。
檳榔湯 治一切腳痛。順氣防壅。(濟生方)
檳榔 香附 橘皮 紫蘇 木瓜 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婦人腳氣。多由血虛。加當歸半兩。室女腳氣多由血實。加芍藥一兩半。如大便結。虛弱者。加枳實。壯盛者。加大黃。
永類鈐方。無五加皮。俱六味。名檳蘇散。同治。
檳榔湯 療心頭冷哽。結痛下氣。(外臺)
檳榔(十顆) 生薑 青木香(各三兩) 橘皮 枳實(炙) 甘草(炙) 大黃(各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取微利。忌生菜。熱面。炙肉。海藻。菘菜等。
十九畫
獺肝散 肘後獺肝散。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金匱)
獺肝(一具)
上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麗澤通氣湯 治久風鼻塞。(醫通)
羌活 獨活 防風 蒼朮(去皮切麻油拌炒) 升麻 葛根(各八分) 麻黃(連節四分) 川椒(五分) 白芷(錢半) 甘草(炙七分) 生薑(三片) 大蔥(二枚擘) 蔥白(三寸)
水煎。食遠服。冬月倍麻黃。加細辛三分。夏月去獨活。加石膏三錢。忌一切冷物。及風涼處坐臥。
二十畫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吐瀉。霍亂。藏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皆治之。(局方)
大腹皮 茯苓(去皮) 白芷 紫蘇(去土各一兩) 陳橘皮(去白) 桔梗 白朮 厚朴(去粗皮薑汁製) 半夏曲 甘草(炙各二兩一本作二兩半) 藿香(去土三兩)
上藥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要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
藿香半夏散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胸滿。噎痞。短氣。倦怠不入飲食。(同上)
藿香葉(一兩) 丁香皮(半兩) 半夏(湯浸洗七次炒令微黃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七片。同煎至六分。(一本作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藿仁養胃湯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入門)
藿香 烏藥 白朮 人參 茯神 茯苓 半夏曲 砂仁 薏苡仁(各一錢半) 蓽澄茄 甘草(各一錢)
薑棗煎服。
蘇子降氣湯 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專治腳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有妨飲食。(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回春)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洲。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方。(千金方本名紫蘇子湯)
紫蘇子 半夏(各一升) 前胡 厚朴 甘草 當歸(各一兩) 橘皮(三兩) 大棗(二十枚) 桂心(四兩) 生薑(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日三夜一。
蘇解散 治痘初。壯熱頭痛。或腰痛腹痛作脹。一切熱毒甚者。(保赤全書)
紫蘇 乾葛 防風 荊芥 白芷 蟬退 紫草 升麻 牛蒡子 木通 甘草
上各等分。加燈心七根。蔥白七莖。水煎熱服。
蘇恭防己湯 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者方。(外臺)
桑白皮(五兩) 大豆(五升以水二斗並桑白皮煮取一斗去滓) 防己 橘皮 赤茯苓 麻黃(去節各三兩) 生薑(五兩) 旋覆花(一兩) 杏仁(八十枚) 紫蘇莖葉(二兩切)
上十味。切。以前件藥汁。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力弱者。分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當汗。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加茱萸四兩。熱多加玄參四兩。忌酢物。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金匱中風)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礬石丸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主之。(金匱雜病)
礬石(一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嚴氏玄胡索湯 治婦人室女。七情傷感。遂使血與氣並。心腹作痛。或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經候不調。但是一切血氣疼痛。並可服之。(濟生方)
當歸(炒) 玄胡(炒) 芍藥 蒲黃(炒) 桂枝(各半兩) 薑黃 乳香 沒藥 木香(各半兩) 甘草(各二錢半)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食前溫服。吐逆嘔。加半夏陳皮各半兩。
蘆根湯 風毒腳氣。昏煩壯熱。頭疼嘔吐口乾。(外臺)
蘆根(生半兩) 赤茯苓 葛根 知母 淡竹葉 麥門冬(三錢) 炙甘草(五錢)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近晚再服。
二十一畫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及痰厥。氣厥之類。不省人事。初作即用此方。無熱者用此。(回春)
南星(濕紙裹煨) 半夏(薑湯洗) 木香(各一錢半) 蒼朮(生) 細辛 石菖蒲 甘草(生各一錢)
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溫服。
鐵刷湯 治男子脾積。心氣痛。婦人血氣刺痛。及治中酒惡心。一切瘧痢。氣疾腸風。下血。臟毒滑泄瀉。(局方)
蒼朮(八兩米浸一宿) 良薑(六兩油炒) 茴香(炒二兩) 甘草(炙八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鹽一捻。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或用熱酒調下。亦得。如脾寒。用酒一盞煎。臨發時。連進三服。兼治四方之人。不伏水土。小兒臟寒脫肛。並用姜三片。棗子一枚。煎服。如冒狀。暑熱。擦生薑冷水調下。若行路早起。棗子一個去核。包藥少許。同生姜三片。嚼下。能闢四時非節。疫癘瘴氣等疾。
續斷丸 治風濕。四肢浮腫。肌肉麻痹。甚則手足無力。筋脈緩急。(本事方)
續斷 萆薢 當歸(炒) 附子(炮) 防風 天麻(各一兩) 乳香(研) 沒藥(各半兩) 川芎(三分)
上為細末。蜜丸梧子大。酒或飲下。食前服。
二十二畫(缺)
二十三畫
驚悸丸 治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則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本事方)
附子(炮去皮臍) 南木香 白殭蠶(去絲嘴炒) 花蛇(酒浸去皮骨炒) 橘紅 天麻(去蘆) 麻黃(去根節各半兩) 乾蠍(一兩去毒) 紫蘇子(一兩淘洗) 天南星(洗浸薄切生薑汁浸一夕半兩) 硃砂(水飛一分留少許作衣)
上為末。入研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杵丸如龍眼大。每服一粒。金銀薄荷湯化下。溫酒亦得。
蠲痹湯 治身體煩重。背項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筋脈無力。(濟生方)
當歸(去蘆酒浸) 赤芍藥 黃耆(去苗) 片子薑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二十四畫
鱉甲煎丸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為瘧母。急治之。(金匱瘧)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阿膠(三分炙) 紫葳(三分) 半夏(三分) 人參(一分) 䗪蟲(五分熬)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鱉甲散 治勞黃手足煩熱。肢節疼痛。小腹拘急。時有虛汗。(聖惠方)
鱉甲(一兩半酢炙) 柴胡 茵陳 地骨皮 赤芍藥 黃耆 梔子 麥門冬(各三兩)
上八味。每三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