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嬰孩門
- 作者
- 朱橚
- 朝代
- 明
- 年份
- 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初刊
- 底本
-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普濟方》,文淵閣本(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
卷三百五十八
嬰孩門
總論
夫醫之道誠為難矣。而治小兒為尤難理。寧醫十丈夫莫醫一婦人何也。丈夫者營衛氣壯。婦人血脈相沖。兼產難治。千金云。婦人之病。比男子十倍難療。寧醫十婦人莫醫一老人何也。婦人者氣血尚盛。老人元陽枯竭。氣血皆衰。故老人為難治。寧醫十老人莫醫一不語小兒何也。老人雖元陽枯竭。氣血皆衰。疼痛即能言。小兒不能言。精神尤未備。骨肉尤未堅。形聲尤未正。脈息尤未全。所以難治者。語不能問其得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故黃帝云。若吾不能察其幼小也。寶鑑云。冠壯易明。幼童難治。活幼論危氏得效方云。嘗謂木有根荄。水則有源。根荄盛則枝葉暢茂。源深則其流必長。小兒稟父母元氣而生成。元氣盛則肌膚充實。驚疳積熱無由而生。風寒暑濕略病即愈。元氣虛則體質怯弱。諸證易生。所患輕則藥能調治。所患重則可治者鮮。故試晬之後。或不能言。或不能行。或手拳不展。或發不生。斯猶可治。甚則初生之時。臍風撮口吊腸等證。鎖肚重舌。無聲舌焦。遍體青黑。如此病狀。非急療則百無一活。若其餘諸病不一。治之之道。當觀形察色聽聲切脈。觀形則先觀其眼。若兩眼無精光。黑睛不運轉。目睫無鋒芒。如魚眼貓眼者不治。或神藏於內而外若昏困。神氣不悅。則豈無再活之理。察色者。若面目俱青。眼睛竄視。此為驚邪入肝。面紅頰赤。惕恐夜啼。則驚邪入心。面青惡叫。齧奶咬牙。乃驚邪入腎。面色淡白。喘息氣乏。則驚邪入肺。面黃嘔吐不食。虛汗多睡。乃驚邪入脾。皆隨其狀而治之。聽聲。則睡中驚啼。聲浮者易治。聲沉不響者難痊。或聲如鴉中彈者不治。至於切脈。虛則細而遲。實則洪而數。次當看紋候。男左女右手辨之。從虎口內至第一節是風關。第二節是氣關。第三節是命關。第一節風關。赤紋乃飛禽內外驚。赤紋微乃火驚。黑則水驚兼打撲驚。青色乃天雷四足驚。內隱青紋微屈。則是急風候。紋彎乃停食候。第二節氣關。紫色紋是驚疳。青色紋乃疳傳肝經。白則疳傳肺經。若黃色乃傳脾經。黑色難安。第三節命關。青黑紋現。三關通度。斜歸指甲則不治。至於驚疳積熱四證。驚者。虛惕怔忪。氣怯神散。痰涎來去。其瀉必青。積漸生風。其證有冷熱虛實。冷則燥之。熱則涼之。虛則溫之。實則利之。是為活法。急驚之候。通關截風定搐去痰。其熱尚作。則當下之。一泄已後。急須和胃鎮心。不可過用寒涼等劑。其或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腹肚搐動。摸體尋衣。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痛絕。忽大叫者難愈。慢驚之候。宜於生胃氣藥。和以截風定搐。不可太燥。其或四肢厥冷。吐瀉加嗽。面黯唇慘。胃痛鴉聲。口生白瘡。髮直搖頭。喘急涎鳴。口眼手足一邊牽引者難愈。慢脾十救一二。只當生胃回陽。如太衝脈在則取百會穴。多灸之。若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大小便不禁。虛痰上攻。呼吸氣粗。脈來浮數。是謂陰盛強陽。錯認陽氣已復。直與峻藥下痰。痰隨氣下。人以醫殺咎之。此則覆燈將絕之證。雖不藥亦無生意矣。又有喉中痰涎。聲如拽鋸。一兩日間。閉目不開。此為虛痰。保養其氣。勿遽下痰。亦未可保。蘇合香白丸子輩姑與之。痙病發癇天瘹。亦風之種類。舉身僵仆。有汗不惡寒。手足冷。口噤為柔痙。無汗惡寒身反張。咬齧為剛痙。得之未易施治。諸癇八證。馬癇張口搖頭。馬鳴反折。羊癇喜揚吐舌。犬癇手屈兩足拳攣。雞癇搖頭反折。並屬陽。豬癇口吐涎沫。振目視人。牛癇目視腹脹。鳥癇唇口撮聚。手足俱搖。蛇癇身軟頭舉。吐舌視人。並屬陰。治法須辨其冷熱。順氣平血。豁痰除風。其或目睛不轉。口噤無聲。唇面青黑。肚脹不乳。身熱下血。厥逆吐利。汗出壯熱不止。體軟不睡。眼生白瘴。不治之候。天瘹者壯熱翻眼。手足搐掣。如魚之上鉤。皆由乳母過食熱毒。遄復乳兒兼挾風邪所致。但當解利風熱。則應手而愈。驚風諸證。有不可治者。總而論之。項筋無力。魚口氣粗。齧齒咬人。瀉下如瘀血。手足搐搦不停。目似開不開。身軟口噤不食。木舌乾澀。反張。脊強。囟陷不動。啼不作聲。冷汗如雨。慢脾。灸不醒。視物不轉睛。眼上赤脈。雖盧扁復生。亦無如之何。若疳候。兒童二十歲已下為疳。二十歲以上為癆。癆與疳皆氣血虛憊。臟腑受傷。故有肝心脾肺腎五疳。外有蛔疳。脊疳。腦疳。乾疳。疳渴。疳瀉。疳痢。腫脹疳癆。無辜疳。丁奚。哺露。治之各有方。其病多因乳哺失常。腸胃停滯。或妄服吐下藥。津液內竭而得之。故其為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淡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鬥甲咬牙。焦渴自汗。漩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或身多瘡疥。酷嗜瓜果。鹹酸。炭米。泥土。多飲水者。皆其證也。惟腎疳害人最速者。蓋腎虛受邪熱。疳氣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氣次第齒黑。盛則齦爛熱血迸出。甚則齒脫。宜急治之。縱得全活。齒不復生。其餘諸疳。如或飲水不止。滑泄不休。舌上黯黑。目睛青筋。眼角黑氣。小便如乳。牙黑骨枯。脫肛。咳逆氣促。身上粟生斑黑。唇白腹高。人中平滿。抱著手足垂嚲無力。襯著腳心。全不知疼。身體變冷。為五絕。積者。面目浮黃。肚緊脹痛。覆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秘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穢。皆其證也。其或面黑瀉黑。肚腸泄下不止。氣粗身必有瘡。瘦弱柔軟。亦莫能療。熱之為病。有實有虛。實者兩臉深紅。唇口紅紫。燥渴焦煩。大小便難。啼叫無時。身發極熱。虛者面色青白。恍惚微潮。口中清冷。泄瀉虛汗。或乍冷乍溫。上壅下利。水穀不分。乃冷熱不調。外有十證。熱者潮熱如瘧。風熱不減。乳食積熱多吐。傷寒腳手冷。耳鼻腳梢手指尖冷。乃麻疹之證。唇汗口珠。乃變蒸候也。多瀉多渴。疳之為熱。面青脈大。驚熱的矣。脾痛啼聲不息。癉毒瞭然。目閉面如丹。胎中全不受熱。諸吐乳食不化。面色黑。隨食隨吐。通身冷則為不治。諸瀉日久不宜緊澀之藥卒止。先須調氣和中。若洞瀉不止。乳食不進。無有愈期。汗多舌出。唇紅眼閉。搖頭氣粗。兩脅動。口生血瘡。吐瀉得之。名曰胃爛。夭亡轉盼。至於八痢。則有魚口。噤口。五色。脫肛。臟毒。脾毒。冷積。疳痢。無非便下膿血。裡急後重。臍腹急痛。日夜無度。治之須究其因。先以去積寬腸通氣之劑。續為之斷下。鮮有不愈。其或所下如魚腸血水。壯熱煩渴。不食自汗。小便不利。未知有瘳。一瘡疹一證。乃表虛里實。其根於臟腑。所患之重。麻疹表實裡虛。其根於皮膚。所患之輕。不治亦自愈。至若痘疹。多因時令不正。氣候轉染。加之外感風寒。內積邪熱而得。大抵與傷寒相類。發熱煩燥。臉赤唇紅。身疼頭痛。耳鼻腳梢手中指俱冷。噴嚏呵欠。喘嗽痰涎。或乍寒乍熱。疑似之間。當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及見心胸間細點如粟起為真。首尾不可汗不宜溫涼之劑。解毒和中安表。大要如疱人作籠炊樣。務得松耳。其或熱極生風。或發驚搐。但當清心散風。切不可投冷驚之藥及灼艾。蓋灼則火助熱熾。投冷驚藥則毒氣內伏反為大害。仍忌諸般臭穢煎炒油煙。父母行房。梳頭等。觸犯未發而觸。則毒氣入心。悶亂而死。已發而觸。則瘡痛如割。以至黑爛。切宜禁戒。仍燒帶諸香。及打醋炭。噴胡荽酒於遍房以闢穢濁之氣。卻不可以田舍兒不忌無恙為常法。病此者多不服藥豈知未發已發則合解散。正發則合活氣血。若依此非惟出疏。亦易干斂。仍免後慮。若不依此。則邪盛瘡密。收亦費力。餘毒為患。致生癰疽疥癆。赤眼咽喉口瘡之疾。至於善惡之證。猶當細認。如善證則乳食如常。大便或一日一次。或兩日一次通者。只須用和。不冷不熱之藥自保十全。如惡證則春夏屬陽為順。秋冬為逆。冬月寒腎水得時。多歸於腎。或先如瘧後發渴。其瘡色如黯血。此腎證也。不治。春膿疱為金剋木。夏黑陷為水剋火。秋斑子為火剋金。冬疹子為土剋水並逆。鼻有黑氣或舌黑。瘡已出而譫語燥渴。小便澀。泄瀉。不入食。瘡成餅。塌黯慘不發。其聲焦啞。兩眼閉而黑睛矇昧。面腫鼻陷。目閉頻齧齒。頭面腫硬。胸高而突。以上證狀。均不可治。外此至於風寒暑濕之感。與大人無異。治之法。特劑量差少耳。雜證則隨方備治。
辨形色(附論)
全嬰方論云。夫嬰兒未能言。有病固難治也。唯察形色而已。蓋形有五。色應其五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臟心脾肝肺腎。心赤肝青脾黃肺白腎黑。是五臟所主。人蘊其內。必形於外。故小兒有病先見於面部也。如形病不相應者。更切脈聽聲。
分五臟五色。應面部形骸左頰屬肝。東方之應。其位居左。脈訣云。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右頰屬肺。西方之應。其位居右。脈訣云。兌為八卦地。金屬五行牽。額上屬心。南方之應。火性炎上。脈訣云。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鼻上屬脾。中央之應。其位居中。脈訣云。旺時隨四季。自於土為根。下頦屬腎。北方之應。水性潤下。脈訣云。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疑。難經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素問云。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云。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錢氏云。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赤者熱隨證治之。
定四季色。各歸部位驗病。春色。左頰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絕。夏色。額上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絕。秋色。右頰微白者平。深白者病。黑赤色者絕。冬色。下頦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黃色者絕。季色。鼻上微黃者平。深黃者病。青色者絕。季色者。四季月各其十八日。土旺脾。
分五臟面部病證額上心證。赤色者心經有風熱。主心躁驚悸。睡臥不安。青黑色心中有邪。主驚風腹疼。寶鑑云。心乃中邪。手瘛瘲而啼叫。青黑甚則心腹疼。微黃色皮乾燥。主盜汗。頭髮干黃燥主驚疳。骨熱微渴。王氏云。毛髮黃必時復發熱故也。左臉肝證。赤色身熱拘急。肝風熱也。青黑主驚。或腹痛。淺赤潮熱心躁。有一等小兒。夜間潮熱。日中面臉不赤。必唇紅乾燥。恐驗不真。兼診脈。緊數。右臉肺證。赤色身熱。淺色潮熱。或大便堅而氣粗壅嗽。青白色主咳嗽噁心。青色主風入肺。時時嗽。青黑主驚風欲發。或腹疼盤腸內吊。鼻上脾證。赤色身熱。不思飲食。深黃色小便不通。鼻孔乾燥。氣粗主衄血。鼻孔乾燥不氣粗是肺熱。夜間多哭。鼻上淡白色。主泄瀉食不化。王氏云。鼻青主吐奶。鼻口乾燥主大小便不利。下頦腎證。赤色主裡有熱。則水道不利。令小便不通。
分面部雜病證面目證。青色驚。肝風熱。赤色心肝熱。主煩躁風熱。黃色主脾積口臭。不食。目鮮主驚。目眨肝風熱主驚。目疱浮腫。主久嗽噁心。如不嗽主疳食積。夏秋大便不調。春冬主骨熱。或時腹痛。亦主夜起。王氏云。兩目疱腫。早晚面浮。是脾受積。目睛黃赤主早晚發熱。兩目深沉色微黑。眼睛微赤。主耳聾聹耳。是疳氣攻腎。眼尾有細碎紅紋。主驚風內吊。已上四證。王氏云。眼矇矓。主肝熱。多變雀目。其狀黑睛外如金線緣是也。靈秘云。盛熱眼矇矓。又曰睛黃。臟腑有積。寶鑑云。青在兩眼是驚欲發。在左上必多驚悸。右上風入肺為嗽。脈要云。目赤偏多怒。孫真人云。揩拭眉眼是欲生風。印堂證青黑色主腹疼夜啼。如傷風主頭疼。不傷寒主久痢。靈秘云。痢候眉頭皺。王氏云。眉心中淡。白色主泄瀉。糞白食物不化。人中證。寶鑑云。人中左右兩邊黃。主傷食。人中下青。主乳不化。便青唇口證。唇白主吐涎嘔逆。亦主吐血便血。唇紅赤乾燥而皺者主渴。唇紅赤不皺主口臭大便不通。夜間心躁不睡。紅乾而燥主熱。王氏云。口臭唇黃脾受積。後必發腫。亦主夜起。糞白不化。又云。唇紅口紫吐涎主蟲痛。飛仙論云。唇口紫不吐涎是積痛。千金云。唇纈赤主心熱口舌生瘡。至聖訣云。唇紅赤主衄血。唇白亦然。唇口動主驚熱。靈秘云。口滴清水欲生重舌。又主口瘡。有一等小兒。脾冷流涎。下頸常濕。名滯頤。不在此條。錢氏云。口頻撮氣不和。益黃散。又云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孫真人云。唇青主脾寒。或時肚疼。乳食減少。舌上證。舌乾舌黑舌燥舌胎黃舌赤腫主大便不通。設或通利大便必焦黃。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極熱陽毒也。舌上生瘡。心脾熱。舌卷主驚。有久瀉痢。舌黑必潤。不可認為熱。蓋久痢上焦虛。久瀉舌黑者多死不治。氣噎證。氣噎不通。必主驚候。靈秘云。噎欠須知死。嘆氣、哽氣、下氣、頻呵欠、主驚。兩耳證。王氏云。耳前微赤主耳聾。微黃主腎驚。睡中咬牙耳輪乾燥黑。主疳骨蒸熱。
分面色相兼病證。面青淡白主噁心。不食驚瀉。面青白主吐瀉。靈秘云。主驚風欲發。又云。面青唇白主躽身哭。脾受邪。王氏云。面青唇白主吐奶不化胃冷。難經云。外證。面白喜嚏。悲愁不樂只欲哭。面青黑色。吐沫者蟲痛。不吐沫者食積痛。亦主驚。靈秘云。主天吊風。面青通身熱發躁。多變痢疾。面青有汗。口內氣熱。必發吊痛。面黃夜臥盜汗。面青黑或時吐沫者客忤。面青臉赤主壯熱驚搐。面青白黑往來不定。主心腹痛發渴無時。寶鑑云。臉赤面黃白主心疳壯熱。千金云。面赤目黃主小便不禁。通真子云。面青筋急或多嗔閉目。唯思不見人。面紅赤色。主傷寒發熱。心躁不安。若眼鮮欲驚發狂。靈秘云。主身熱傷風。又云。面紅變易主驚搐。通真子云。面赤心煩仍喜笑。面黃臉赤主傷寒。潮熱驚搐睡臥不安。如肉內微微赤者。主疳食潮熱。錢氏云。疳面黃臉赤身壯熱。安神丸主之。面黃白色。生疳積大便不調。夜起食不消。嘔逆。靈秘云。面黃白主脾肺有積。通真子云。面色痿黃瀉痢無時。錢氏云。面胱白氣弱腹肚疼痛。不思乳食。面目皆黃是脾熱曰黃疸。寶鑑云。黃疸皆因胃熱為。錢氏云。此證多於大病之後。不因病及身微黃者。胃熱面黃。肚大脾疳。初生嬰兒。身黃胎疸。頭面青筋見者。將欲發驚。自熱必作搐。自吐必肚疼。若頭面大小青筋如線繩透起者急治。不爾便搐搐。則進退難差。非時弄色。面色不定謂之弄色。面色非時變易不定者。是胎風有驚。亦主客忤。面色或青或白或黑不定者。心腹疼痛。錢氏論云。目赤兼青欲發搐。目直而射。身反折強直者。生驚咬牙。甚者發驚。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昏睡。喜嚏噴者。將發瘡疹。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吐瀉乳食不化也。不可下之。吐沫及痰。白沫皆胃虛冷。吐稠涎及血皆滿熱。久則虛。瀉黃紅赤黑皆熱。瀉青白穀不化皆冷。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身熱飲水者熱在內。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逆。口噤不止則失音。遲聲亦同。長大不行。行則腳抽。齒長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尿深黃色。久則尿血。小便不通。久脹滿。當利小便。洗浴拭臍不幹。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吐痰涎。熱者下之。吐痰涎冷者溫之。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發水疱後發疹子者逆。先發膿疱後發水疱。多者順少者逆。先水疱後斑子。多者逆少者順。先疹子後斑子者順。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胎實面紅目黑。睛多者喜笑。胎怯面黃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凡病先虛或下之。合下者先實其母然後下之。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先當益脾後。方瀉肺也。大喜後食乳食多成驚癇。大哭後食乳食多成吐瀉。心痛吐水者蟲痛。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吐水不心痛者胃冷。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澤者死。呵欠面青色者驚風。呵欠面黃色者脾虛驚。呵欠多者內熱。呵欠氣熱者傷風。熱證疏利或解化後。無虛證勿溫補。補則熱必隨生。
小兒面部氣色
五臟五色本位 心主紅。脾主黃。肺主白。肝主青。腎主黑。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 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本生相侵 心氣侵黃。脾氣侵白。肺氣侵黑。腎氣侵青。肝氣侵紅。
五臟生本相臨 心氣臨青。脾氣臨紅。肺氣臨黃。腎氣臨白。肝氣臨黑。
五臟勝復相交 白色交心。黑色交脾。青色交肺。紅色交腎。黃色交肝。
五臟受敵克入 黑色入心。青色入脾。紅色入肺。黃色入腎。白色入肝。
五臟畏愛 肺本辛金畏丁火。愛己土。腎本癸水畏己土。愛辛金。肝本乙木畏辛金。愛癸水。心本丁火。畏癸水。愛乙木。脾本己土。畏乙木。愛丁火。
五臟子母生成 肺(脾母腎子)。腎(肺母肝子)。肝(腎母心子)。心(肝母脾子)。脾(心母肺子)。
分定五位所屬
肝臟部位 風池與正眉氣池泡。眥頭上下眨動處。太陽及太陰。連及山根。皆屬肝之部位。
心臟部位 頤面臉頰。心火所屬。氣池之下。法令之傍。食倉之上。高骨取之。一寸二分。皆屬心之部位。
脾臟部位 承漿之上。人中之下。法令之內。食倉之傍。其合即唇。其開即口。合則屬脾。開則屬心。四方二寸四分。撮動之所。皆脾之部位。
肺臟部位 準頭至山根。兩孔並中梁。皆頭直下平上。壽上裡外通息。皆屬肺之部位。
腎臟部位 耳花及輪廓。文台山林。頤髮際兼地角。四維如海岸。皆屬腎之部位。
面部色證 額(青驚紅熱)。印堂(青驚。紅驚熱。白無病)。年上(準頭近里名年上黃吐痢。赤吐痢)。顴(紅熱)。臉(赤傷寒)。兩眉(紅夜啼燥熱)。風池(紅熱多啼。黃吐逆)。金匱(青驚)。人中(黑腹痛蟲動。點點黑。吐痢)。腮(紅紫痰氣。青驚)。承漿(黃吐青驚)。正口(常紅無病。乾燥脾熱腎虛)。兩眼(黑睛黃傷寒。白睛黃積赤心熱。淡紅心虛熱。青肝熱)。危證(目無睛光。瞳人不活。眼上膜。赤脈貫瞳)。太陽(紅血淋。青驚)。兩顴(兩紋青。第二驚。左青驚。赤傷寒。右青驚。紅驚。青惡危證)。已上大抵紅赤則熱。青則驚。黃積或吐痢。黑色非疝則危證也。
面部五色 面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黃脾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黑腎之病。
附五臟受病
肝臟受病 驚風發際白(自發際下至丞相印。其色淺白。為肝受驚)。受積食倉黃(自食倉至耳前。色黃。為肝受積)。面青為冷候(面青勻黑。為肝受冷)。眉赤熱為殃(正眉赤色為肝受熱)。
心臟受病 心驚看鼻梁(自眉心至鼻梁赤。為心驚生風惡候)。積候起太陽(太陽穴虛。心受積也)。熱多面頰赤(面頰赤色。為心受熱也)。冷則目無光(太陽目無光為心受冷也)。
脾臟受病 脾驚髮際白(髮際色微白。為脾受驚也)。有積口唇黃(口唇黃色為脾受積也)。冷則眉心白(中嶽白。為脾受冷也)。熱則太陽當(太陽白為脾受熱也)。
肺臟受病 髮鬢赤為驚(鬢色赤為肺受驚也)。髮際赤為症(髮際色赤為肺受症積也)。冷在人中見(人中隨四季見色。或青或白。為肺傷寒冷)。熱須面頰青(面頰色青白。為肺受熱候也)。
腎臟受病 驚入耳前黃(耳前穴黃。為腎受驚也)。眼沉積所傷(眼泡深沉為腎受積也)。冷觀額上紫(額上色紫。為冷人腎也)。熱變食倉光(食倉色赤。為腎有熱也)。
面上諸候察形歌
痢候眉頭皺。驚風面臉紅。渴來唇帶赤。熱盛眼矇矓。
山根若見有此青。此則名為兩度驚。赤黑因兼時吐瀉。紅汗多啼夜不停。
青脈生於左太陽。一度虛驚易審量。赤是傷寒微燥熱。黑青聲色乳為傷。
右邊青脈不妨多。有則頻驚歎奈何。紅赤為風抽眼目。青黑三朝命不過。小見初誕月。腹痛兩眉頻。病號盤腸氣。時時哭又惺(翻眼仰頭者天吊。腰腳曲者。內瘹也)。
小兒初誕月。肢體瘦形骸。頭髮毛稀少。元因鬼疰胎。
外八片錦
眼上赤脈定難量。數內之中一不祥。或有亂紋鋪目下。更加赤脈解瞳光(赤脈貫瞳人。乃惡候也)。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須也不中。忽陷成坑如盞足。七日之內命必終。鼻乾黑燥渴難分。面黑青時命不存。肚大青筋無死候。只恐連心直大紋。目多直視白睛黃。聲細牙疼不可當。更兼看物騰騰慢。不久應須命也亡。指甲青時黑又多。惡瘦唇青怎奈何。忽作鴉聲心氣急。此時應不免沉疴。虛舌出口軟無妨。氣急唇青命即亡。叩齒醫人難定死。聲孤魚口謾堤防。蛔蟲出則有三般。口鼻之中出不歡。或若白蟲兼黑色。靈方任選命須棄。腳手生瘡痛不常。下氣頻頻更滑腸。氣喘汗流身不熱。手拿胸膈命遭殃。
已上八候。病中犯得一證者。危惡之候也。
內八片錦
紅黃安靜體則寧。如逢紅黑便須驚。更兼紅亂煎人甚。轉下除驚藥有靈。赤段輕微是外驚。若如米粒熱非輕。紅散多因喜怒乳。搐搦將來豈得平。忽逢相間有其青。看看立便有風生。紅青競碎風將起。不見風疳氣隔澄。亂投湯藥紫兼青。急急醫持命免傾。若如淨紫體還熱。須知五臟有風生。黑輕可治死還生。紅赤傷寒痰疾停。赤青已受脾風了。青黑脾風作慢驚。紫細紅曾六畜驚。紫赤相兼則疳成。紫若一同如米粒。夾食傷寒事可聽。紫散風傳脾臟間。紫青多渴即風癇。隱隱紫深難治療。去風痰毒命須還。紅赤連兮赤若輕。必然乳母不相應。有時兩手俱無見。定知衝犯惡神明。
已上歌訣無形。但觀五色。浮沉長短。可定死生。
小兒面部氣色總觀
五位總作。流波泛澱。隔窗照藍。青色者。驚積不散。欲發風候。其神彩觀覷不穩。上上下下。證變風生。
五位總作。閃爍焰射。丹爐映火。紅色者。痰積壅盛。驚悸增進。其神形視物不定。恍恍惚惚。候變驚速。
五位總作。混袞泥漿。衣傳土牆。黃色者。食積症傷。欲作疳候。或痞癖有之。其神看顧散漫。昏昏沉沉。其候寒熱潮發。飲食不欣。氣粗短滿。困倦喜睡。嘔噦瀉痢皆有之。
五位總作。濈濈浮虛。野露入谷。白色者。肺氣不利。大腸滑泄。水穀不分。欲作吐利。其眸凝濁。失其精神。矇矇矓矓。性情不有。光滑全無。五臟少實。百脈多虛。或吐利之後。有失調補。
五位總作。漫漫黯黯。塵灰彌覆。黑色者。傳不順證。變即逆候。表裡有虧。臟腑欲絕。其血不榮。其氣不衛。失序經絡。流注凝滯。於脈為疾危惡。其神昏冒。沉沉默默者。為人不久。
虎口三關指掌
虎口。叉手處是也(三關。第二指側三節是也)。
風關。第一節寅位。氣關。第二節卯位。命關。第三節辰位。
夫三關者。正謂男左女右手。第二食指三節也。頭節為命關。次節為氣關。下節為風關。後歌所謂寅赤者。正謂下節屬寅位。中節屬卯位。上節屬辰位也。又謂上青者即第一節青也。下黑者即第三節黑也。非謂寸關尺也。
活幼口議詩
小兒初生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有驚須知是胎驚。有熱須知是胎熱。小兒生下一月餘。有病如何為分別。男左女右虎口看。若是紫紋胎驚熱。青色受胎氣不全。亦有驚積多搐掣。赤色必因數日前。有驚因跌蹼嗔顛。孩兒一歲至三歲。虎口脈內看兩邊。若過一關長一米。定是驚風傳候起。半寸病因是驚傳。先須用藥鎮心裡。若過第二第三節。並同驚積一般說。似出不出隱隱紋。此乃驚傳脾臟結。若還紫色難醫療。青色其驚入脾竅。此病呼作慢脾風。好手醫人急須療。或紅顏色便心寬。用藥之時立見安。脈過三關連指面。孩童死候立須見。不拘顏色白與紅。十死一生休怨嘆。
虎口亂紋多。因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不亂瀉相和。青即慢驚發。入掌內吊多。三關若通過。此疾必沉疴。脈候若深青。情知四足驚。赤因水火得。紅色是人驚。曲反風熱盛。紋彎食上停。但看叉手處。方可辨真形。青色大小曲。人驚並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飛禽撲。紫色大小曲。傷米麵魚肉。黑色大小曲。脾風微作搐。
三關詩
左有紅紋似線形。定知發熱又兼驚。右有紅紋如左樣。脾傷驚積一齊生。紋頭若似三叉樣。肺熱風痰夜有聲。青赤應是傷寒候。只見空紅定瀉生。
命關上辰位。氣關中卯位。風關下寅位。
寅赤因驚積在心。口乾發渴即呻吟。若逢中赤還須解。不解之時命必沉。寅黑鬚知腎臟傳。中關黑色病纏綿。水驚人驚相夾雜。目反直視有痰涎。上青肝臟本傳留。目閉身疼四肢柔。一則冷邪侵胃氣。中青胃逆幾時休。下青驚是再驚來。用藥追風可免災。上下若青唇又白。四肢逆冷葬泉臺。上赤由兼黑脈沉。或涼或熱糞多青。上下一同煩渴熱。更兼尿赤解方醒。下黑赤脈共同隨。氣粗下泄病須知。漸變慢脾風證候。心虛體熱早求醫。赤傳辰位亦相通。大便秘結熱兼風。上下若逢煩熱燥。小便赤色熱來攻。不黑鬚紅定是驚。但宣驚積自安平。上下若逢因打跌。熱來眼閉沒心情。
三關紋色形狀
魚刺形主初驚。
在風關主壯熱吐痢。在氣關主初驚風。在命關極難治。
懸針形主瀉痢。
在風關主傷冷。在氣關瀉傳。主驚風。在命關傳慢脾極候。
水字形主肝驚。
在風關主痰嗽虛損。在氣關發驚喘哽。在命關困不治。
乙字形又名曲形主食驚。
在風關主食傷吐痢。在氣關傳變。為肝刑于脾。在命關困不治。
走蛇形主內虛外實。
在風關主病積。在氣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
來蛇形主外實內虛。
在風關主病積。在氣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
蛇中倦形內外俱虛。
在風關主病積。在氣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
弓形環形主疳積。
在風關熱吃。主吐逆疳。在氣關疳極羸瘦。在命關不治。
亂紋樣主蟲痛。
在風關主蟲積。食生物。在氣關蟲咬心痛。在命關痛熱難治。
珠形死候。此形不拘三關。見者皆死候。
三關指紋要訣
末關命門。中關氣候。初關風候。
流珠形主膈熱。三焦不和。氣不調順。飲食欲吐。或瀉作熱。或腸鳴自利。煩燥啼哭。
環珠形主氣不和。脾胃虛弱。飲食傷滯。心腹膨滿。作熱夾食。虛煩懶悶。
槍形者主邪熱。痰盛生風。神情恍惚。睡不安穩。欲發搐搦。驚風傳授。
魚骨形主驚風痰熱。證候已定。可以截風化痰。利驚退熱。不作諸惡候。若已傳過。必作他證。
水字形主驚積食積。膈熱煩躁。心神迷悶。夜啼。三焦不順。痰涎壅盛。涎潮口禁。漸加搐搦。
針形主心肺受熱。熱極生風。驚悸煩悶。沉沉默默。不食神困。四肢垂嚲。及驚風暴發。痰涎壅盛。搐搦等候。
透關射指面。主驚風痰熱四證。皆聚停在胸膈不能散。其候所受雖重。證順亦可治。
透關射甲主驚風惡候。受驚傳入經絡。風熱發生。併入八候。虛痰不下。危急惡證。難可療治。
黃色無形者。即安樂脈也。紅若無形者。安寧脈。有前件形者即病之脈。次第而變。初作一點子。氣關多紅脈。至於風關。其色方變紫色。病已傳過。青色已受之。極黑色其病危急。純黑分明。不可療治。三歲已上。病重危急。指甲口鼻多作黑色。蓋兒脈絕神困。證候惡逆。
流珠只一點子紅色。環珠其形差大。長珠其形圓長。以上非謂圈子。總皆紅脈貫氣之如此。來蛇即是長珠。散一頭大一頭尖。去蛇亦如此。乃分其上下。故曰來去。角弓反張分其裡外。向里為順。向外為逆。槍形直上。魚骨分開。水字即三脈並形。針行即過關一二粒米許。射甲命脈外透。射指命脈曲里。一十三位。悉有輕重。元由一氣。自微至著。從漸至總。輕重參詳。有云五色者。曰紅黃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變。又傳加進。即越黃紅之色。紅盛作紫。又有紅紫之色。紫盛作青紋。又有青紫色之色。青盛作黑。又有青黑之色。至於純黑之色。不可治矣。
虎口手紋脈訣
夫脈者血氣之先也。有血氣則有脈。然小兒初生至於五歲。血氣未定。呼吸至數。大過必辯虎口色脈。參合三部脈法。方可察其病之善惡也。男以左手。女以右手觀之。其色赤者。主心驚。顏容憔悴。壯熱多啼。睡中頻驚。眼視直。少精神。其色黑者。主痰毒積冷。在脾與肺。咳嗽重者。又加氣喘。其色青者。肝家受氣。涎熱壅。閤眼如醉。久則變慢驚風也。其脈上出者。主疳氣逆。食乳知積。吐逆。其脈縮。見入內至虎口者。主食乳不消化。赤白痢泄瀉。脈紅可療。面唇黑冷逡巡死。青色難治。夜多涎嗽。及主天吊風寒。目帶上搐搦。或熱或冷。面白肺風。咽喉破而無聲。面赤生瘡癬。其脈紋彎者。主冷乳在脾。宿食積滯。忽熱忽冷。及脾寒變成瘧疾。如青彎過第二節者。有難消瘀水在脾。腹肚虛脹。小便難出。大便積冷。與脾虛藥服之。如黑彎過三關者。飲食不化。吃水之時。更加嘔吐。肚大青筋。蛔蟲頻出。急與安脾胃藥服之。遲即死也。其外曲脈者主因驚而受風邪。或即吐瀉。如療之遲。脈過第三節。變成慢驚必死也。其里曲脈者。主傷熱。身體壯熱。頭痛。多啼哭不睡。時時咬人只在其中節。風熱灌於心臟而眼赤。與涼風藥治之。其脈過第一節可治。過第二節為難治。過第三節為靠甲。名曰絕脈。不拘顏色。俱死證也。如紋紫色白日死。如青色黑色夜死。
指脈紋色樣
深青色主驚悸。淺青主便青肚痛。青黑主驚搐內吊。
紅赤色主驚熱。淺紅主下痢腹痛。如不痢主吐瀉不食。
深紫色主驚哭。淺紫主煩渴。紋彎主傷乳。不吐即瀉。
脈紋透起指面者。必發熱。驚臥不安。不熱則受病日深。不久必變風搐。若指紋生枝節者不治。或有進退。嗞煎多睡。精神不爽。指紋不見者。久必發驚。候不治。
脈指訣歌
小兒食指辯三關。男左女右一般看。皆知中初氣風候。末是命關易亦難。要知虎口氣紋脈。倒指分形看五色。黃紅安樂五脈和。紅紫依稀有損益。紫青傷食氣虛煩。青黑之時證候逆。忽然純黑在其間。好手醫人心膽寒。若還直下到風關。粒米短長分兩端。如槍沖直驚風至。分作支叉有數般。弓反里順外為逆。順逆交連病已難。叉頭長短猶可救。如此醫人仔細看。男兒兩歲尚為嬰。三歲四歲幼為名。五六次第分少長。七齠八齔漸論情。九歲為黃十稚子。有病關隔辨其因。十一癇疾號癲風。疳病還同勞病攻。痞癖定為停積候。退它潮熱不相同。初看掌心中有熱。便知身體熱相從。肚熱腳冷傷食定。腳熱額熱是感風。額冷腳熱驚所得。瘡疹發來耳後紅。小兒有積宜與塌。傷寒三種解為宜。食瀉之時須有積。冷瀉須用與溫脾。水瀉且與澀臟腑。先將滯腸散與之。孩兒無事忽大叫。不是驚風是天吊。大叫氣促長聲粗。誤食熱毒悶心竅。務須解熱卻和脾。若將驚藥真堪笑。痢疾努氣眉頭皺。不努不皺腸有風。冷熱不調分赤白。脫肛因毒熱相攻。十二種痢何為惡。禁口刮腸大不同。兒但有病不可下。不熱自汗兼自瀉。神困囟陷四肢冷。乾嘔氣虛神怯怕。吐蟲面目毛焦穗。疳氣潮熱食不化。鼻寒咳嗽及虛痰。脈細腸鳴燥煩訝。若將有積與疏通。下了之時心生詫。孩兒實熱下無妨。面赤睛紅氣壯強。脈大弦洪肚上熱。胙腮喉痛尿如湯。屎硬腹脹脅肋滿。四肢浮腫夜啼長。遍體生瘡肚隱痛。下之必愈世為良。
凡看小兒初生至半晬之間。有病即與看額前。眉上髮際下。以名中食三指。輕手滿曲按之。兒頭在左舉右手。在右舉左手。食指為上。中指為中。名指為下。若三指俱熱。感受寒邪。鼻塞氣粗。三指俱冷。臟寒吐瀉。若食中熱。上熱下冷。若名中指熱。夾驚之候。若食指熱。胸堂不寬。若名指熱。乳食不和。五指梢冷。主驚。中指熱傷寒。中指獨冷主痘。分男左女右看之。半晬以上。方可看虎口。周晬以上看虎口。兼一指脈。若五百七十四日。變蒸滿足。只與看一指脈。以食指袞轉。分取三部。此三部非寸關尺也。看面氣色為一部。虎口紋脈二部。寸口一指脈三部。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大沖。並前三部。謂之五脈。凡兒有患。不屬惡候。即不可與診大沖之脈。其脈定生死之要會也。其證危惡。故當診之。
驗五臟氣絕證
心絕 囟腫。囟陷。汗出不流。汗出如珠如油。舒舌出口。舌腫發驚。瀉黑黯血。髮直如麻。皮膚無血色。並死壬癸日。
肝絕 啼哭無淚。不哭下淚。爪甲青黑。眼深如陷。舌卷囊捲縮。發搐目斜。連唇口動。手如抱頭之狀。或腳面直。素問云。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並死庚辛日。
脾絕 人中滿或黑。唇縮翻張。唇焦枯燥。唇乾紫黑。唇不蓋齒。舌腫。尿血。舌縮或卷。鼻孔開張。齒噤。冷涎如油。撮口如囊。面如土色。四肢逆冷。如濕石之狀。吃乳不收。瀉糞赤黑。並死甲乙日。
肺絕 有病咽湯水並藥食。喉中鳴。是胃管直水。不能蔭肺。此證醫書罕有。蓋累曾有驗。必死不治。目直青。解目。氣喘不回。吃食多噎。嗽痰眼上。頑涎塞口。喉中鳴響。鼻乾黑燥。鼻不通。肺脹胸膈。頭汗肢冷。並死丙丁日。
腎絕 面黑神昏。眼黑睛腫。目無光彩。耳輪青黃。耳輪焦枯。牙齒焦枯。疳牙齒落。發疏黃燥。膚黑皮燥。驚風咬奶。驚風戛齒。泄屁發驚。黑色繞口。並死戊己日。
五臟相剋雜證 心病目黑腎克心。壬癸日絕。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日絕。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絕。肺病頰赤目腫心克肺。丙丁日絕。腎病面腫唇黃脾克腎。戊己日絕。
五軟惡候 手軟。腳軟。頸軟。背軟。腰軟。
五硬惡候 手硬。腳硬。頸硬。背硬。心硬。
五冷惡候 手冷。腳冷。氣冷。唇冷。面冷。
五縮惡候 手縮。腳縮。舌縮。唇縮。陰縮。
五反惡候 眼反。唇反。舌反。項反。腳反。
五緊惡候 咽喉緊。唇口緊。眼梢緊。手腳緊。陰囊緊。
五陷惡候 囟門陷。太陽陷。眼輪陷。胸下陷。肩胛陷。
五腫惡候 五心腫。人中腫。舌頭腫。膝脛腫。陰莖腫。
五喘惡候 瘡豆喘。驚風喘。虛腫喘。吐瀉喘。下痢喘。
五盲惡候 瘡豆盲。驚風盲。久渴盲。久痢盲。久瀉盲。
辨表裡諸證及治法
表證屬陽
陽病外證。壯熱煩渴。大小便秘澀。頭面有汗。昏憒氣粗。揚手擲足。
三陽乃足三陽。自頭至足。
太陽屬膀胱。其證腰脊強。頭項痛。發熱惡寒。乃陽證之表。
陽明屬胃。其證目疼身熱。鼻塞。不惡寒反惡熱。自汗不寐。內實大便難。乃陽證之裡。
少陽屬膽。其證胸膈痛。或口苦咽喉干目眩。往來寒熱而嘔。病在三陽三陰之間。
表證。發熱頭疼。惡風惡寒。或身體疼痛。小便清。其脈浮洪。浮緊。浮數。 表虛脈浮而緩。其證自汗惡風。小便自利。明理論曰。汗出而惡風為表虛。當解肌。楊氏參蘇飲。羌活散。香蘇散。加乾葛。本方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
表實脈浮而緊。其證無汗惡寒大熱。小便赤澀。明理論曰。無汗而惡寒為表實。當表汗。楊氏解肌湯。楊氏麻黃桂枝湯加黃芩。本方青龍湯。解肌湯。惺惺散。並加麻黃。
論汗下。活人書曰。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楊氏曰。陽證體輕。脈輕而浮於外。在臟為表。表有邪。則知陽虛而陰盛。發表之藥宜溫。抑陰助陽也。湯氏曰。凡小兒發熱之初。急須表汗。次當發散。然後調理。要在一晝夜熱退為佳。今之醫者。多不用麻黃。但用惺惺散。羌活散之類。乃常法。致令失表。三五日熱不除。入於經絡。搏於血氣。表裡受邪。內外蘊熱。變證蜂起。或作驚風。或成痘證。傷生性命。皆失表之過。當汗而不汗。仁齋曰。則汗血化為毒血。則熱閉眩悶。昏迷讝語。心怯氣短。發燥喘滿。小便多。皆血證也。當汗而誤下。明理論曰。表未解而醫反下之。胃中空虛。陽氣內陷。則為懊憹。楊氏曰。誤下則內泄其真氣。邪氣得以深入。為痞滿。為結胸。為懊憹。為衄血。張氏曰。承氣入胃。陰盛乃亡。乃陰盛出外。而誤投承氣下之。外得寒而助邪。內受虛而損正。安得不亡。述之為妄下之戒。
里證屬陰
陰病外證。脈沉而微。其證厥冷自利。煩躁無汗。身熱頭疼。太陰屬脾。其證腹滿或痛。手足溫。自利不渴。咽乾腹滿。時痛有積。
少陰屬腎。其證口燥舌乾而渴。惡寒欲寐。不欲見光明。咽乾口燥。胃汁干也。
厥陰屬肝。其證唇青煩滿。筋冷。或渴不欲食。舌卷囊縮。毒入腎也。
里證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腋下有汗。口燥胃干。身熱腹滿。小便如常。大便堅硬。其脈滑實弦緊。中間數盛。此里證也。裡實。脈沉而實。腹滿身熱。口氣熱。大便堅。明理論曰。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為實。法當下之。楊氏四順清涼飲。本方解肌湯。惺惺散。並加大黃。虛者煨用。裡虛而傳陰證。脈沉而微細。其證自利厥冷。身清四逆。口氣冷煩。燥而無汗。身熱唇青。舌黑或白胎。或卷。頭強額冷。手足溫。面色黯淡。瀉青。明理論曰。腹濡滿而短氣者。里邪虛也。宜溫之。仁齋曰。陰病裡虛。當用溫熱藥救里。楊氏溫里理中湯。厥冷甘草乾薑湯。本方實脾散。四君子湯加乾薑。重加附子。
論汗下溫。活人書曰。里病表和。下之則愈。汗之則死。仁齋曰。里病體重脈重。實而不浮。其病在裡屬陰。謂之裡有邪。則為陰虛而陽盛。是以攻裡之藥性宜寒。抑陽助陰也。又曰。陰病亦謂之裡。陰經受邪。則成臟病。里者胃腑之主。而臟受病又深於里焉。又當助陽以救里。法當溫之。是以溫陰之藥性宜熱。助陽抑陰也。當下而失下。楊氏曰。致血氣不通。是以熱燥而厥深。厥者手足冷也。陽盛則厥。其脈滑數。指爪時溫。當下而誤汗。楊氏曰。外泄其正氣。內邪乘虛而出。為讝語。為亡陽。動經下厥上竭。至於陽厥似陰。張氏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恐陽盛而入。誤以桂枝汗之。內得熱以助邪。外受虛而損正。安得不死。述之為誤汗者戒。
小兒諸病。惟熱最多。先當辨其虛實。隨證治之。
虛熱。其證面色青白。身微溫。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大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曰。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惺惺散。豬苓湯。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
實熱。其證面赤氣粗。口熱燥渴。唇腫。大便難。掀揭衣被。煩啼暴叫。在表宜汗。青龍湯。解肌湯。並加麻黃。在裡宜下。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鬱金。
冷熱不調。其證身體乍清乍溫。乍涼乍熱。上盛下泄。水穀不分。楊氏敗毒散加木香。本方解肌散加肉桂木香。
汗下熱不除。仁齋曰。退表熱宜微汗。退裡熱宜微利。汗下而熱又在表。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本方實脾散。柳叔舉云。若已經汗下。大熱未除。恐防痘證。不可妄用涼藥。
餘熱不除。仁齋曰。用涼藥不可十分盡。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或餘熱不除。不足關心。但用川芎茯苓甘草白朮。少用白水煎。以和胃氣。收斂浮陽。累用取效。又曰。凡壯熱煩躁。已用柴胡黃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乍輕乍進。宜用黃連。能瀉心。川芎活血。赤茯苓利小便。生地黃退熱。入燈心一捻。水煎服。心血一調。其熱自退。
冷證。其脈沉而微遲。其證面色青白。身溫冷。口氣冷。大小便自利。手足冷。乳食不化。隨證用藥治之。
寒熱往來。明理論。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乃陰陽相勝也。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於表與陽爭則為寒。邪入於裡與陰爭則為熱。邪在半表半裡。外與陽爭為寒。內與陰爭為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亦半矣。審其寒熱多少。知其表裡邪氣淺深。小柴胡湯主之。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必先散熱。以苦寒為主。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徹熱發表之劑。人參味甘平。邪氣傳裡。甘以緩之。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半夏味苦辛微溫。邪初入里。辛以散之。以三味佐柴胡和里。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經曰辛甘發散。是以生薑大棗為使。和柴胡以和表。七味相合。兩解之劑則當矣。仁齋曰。小柴胡非獨和解表裡。大能解血熱。消惡血。蓋傷寒一二日。調治失宜。必致傷血。此藥內有黃芩柴胡。最能行血。但藥性差涼。宜以寒熱輕重。用藥溫涼。加減得法。本方解肌湯。內此方藥味俱用。詳審用之。毋為熱過冷誤。乃良工也。
素問虛實
五虛 身寒 脈細 不食 前後和 汗出 五實 身熱 脈大 能食 悶瞀 大小便不利
石壁胡大卿痘疹方論虛實
飲食進退。則知人穀氣之虛實。大便滑澀則知人臟腑之冷熱。
實者稟氣壯實。夏酷暑而不畏熱。冬嚴寒而不畏寒。虛者稟氣怯弱。易寒易熱。見天氣寒陰則感寒而腹痛。遇天氣稍炎。則中暑發熱。
朱氏集驗方論虛實
小兒面如桃花色乃童顏也。大便黃稠。小便清徹。手足和暖。乃表裡俱實。其子易養。無病。不必服涼藥。恐傷胃氣。證傳吐利。
不可服熱藥者七。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赤。渴不止。上氣急。脈緊數。
不可服涼藥者七。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脈沉微。
楊仁齋論虛實貴賤
五實脈盛。大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
五虛脈細。皮寒。氣少。前後泄利。乳食不進。
貴賤膏粱之腹。與藜藿之腹不同。韋布之軀與純綿之軀各異。
論曰諸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陰出乘陽。陽入乘陰。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陰靜則緩。陽燥則急。濡者為虛。堅者為實。療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者。外實內虛。外快內痛者。外虛內實。其有心腹皮膚內外俱痛。按之而止虛也。按之而痛實也。經所謂皮虛則熱。脈虛則驚。肉虛則重。筋虛則急。骨虛則痛。髓虛則惰。腸虛則泄。三陽實。三陰虛。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汗不止。
錢氏治法(出潔古錢氏補遺)
五臟五邪
在前為實邪子能令母實。拒賊不敢傷於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相助。故曰實邪也。
在後為虛邪母引子之賊至由此。此母能使子虛也。內經曰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此之謂也。
妻來乘夫為微邪。
夫來乘妻為賊邪。法當瀉賊補本臟。
本臟自病為正邪法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固其上。逆其根則伐其本。伐其本則敗其真矣。
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壯熱。瀉白散。肝乘心虛邪。風熱。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腎乘心賊邪。恐悸惡寒。安神丸。
肺主燥。自病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而後阿膠散。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嗽。羌活膏。腎乘肺實邪。憎寒清利。百部丸。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虛則風搐力小地黃丸。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涼驚丸主之。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引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搐。先當定驚搐。瀉青丸主之。搐止再見後證。則別主法治之。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濕。自病則瀉泄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實則泄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虛則瀉白色。睡露睛。白朮散。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理中丸之類。
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瘡疹變黑陷。則是腎實。水克心火。是以水能制火也。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丸。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澀寒。百部丸。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本臟虛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賊之所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假令肺病喘嗽。時於初春見之。法當補腎。見於夏救肺。見於秋瀉肺。見於冬補心。瀉本臟乃名寒嗽。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逢所克位。不可更瀉。
外感風寒 小兒外傷於風。拘急。呵欠頓悶。皮毛澀。口中氣熱。當發散。秋冬用溫熱藥。春夏用涼寒藥。若不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子服之。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為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茯苓之類。利小便則其熱自退。如清便自調。慎不可妄下。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危證多矣。
肝熱 肝主謀勇。熱則尋衣捻物。瀉青丸。
肺熱 肺主氣燥。熱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
肺證復有風冷 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肺。瀉白散。而復發散大青膏。
肺臟虛怯 唇乃肺所主。紅則肺虛熱。少服瀉白散。色白者肺虛怯也。可補之。阿膠散。若唇白無澤者。難治。
心熱是積在心經內 心自主熱。合面而睡有就涼之意。口中氣溫。上竄。搖頭。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實則上下氣壅。喜仰臥。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溫中丸亦妙。
腎氣不足 下竄者是也。兩足熱。不喜衣服。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此乃腎不足而心有餘。宜地黃丸。
肝勝肺 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戍時。是肝真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後瀉肝。導赤散。瀉青丸。
肺勝肝 肺病喘嗽氣盛。見於寅卯辰時。木之位。又以見肝怯弱少力。正謂賊邪所克。法當補肝瀉肺。若肺病嗽久。虛羸無實。不得瀉肺。只宜用地黃丸補之。不可用瀉白散。何謂也。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肝風 目連札。目直視不能轉視。或極則身反折強直。皆風熱也。瀉青丸。導赤散。地黃丸主之。目者肝之竅。屬木。木性急。故如是也。當補腎瀉心。
發搐相勝 男為木。左視木位。右視金位。相擊則有聲。男反右視。女反左視。亦皆有聲。
早辰發搐 潮熱於寅卯辰木之位。是肝旺也。當補腎水以制心火。瀉肝以止其搐。
日午發搐 巳午未火之位。而發潮搐者。心熱也。導赤散。涼驚丸。
日晚發搐 肺之位而肝強。法當補脾。恐被木之賊所克害。先瀉心肝以挫其強勢。瀉心導赤散。瀉肝瀉青丸。而後補脾。益黃散。
夜間發搐 皆因大病之後。脾胃虛損。多有此疾。法當補脾涼心。益黃散。
傷風發搐 因傷風而得之。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強。手足搖。如此者同大人傷風寒疾病之類。當辨有汗無汗。陰陽二證。用大青膏。小續命之類開發則愈。小續命湯方當用仲景方中者是也。非局方也。
傷食發搐 謂不因他病。忽然而發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飲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急驚 陽證也。俱腑受病爾。小兒客疾熱於心膈。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慢驚 陰證也。俱臟受病爾。蓋小兒吐瀉病久。脾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風。名曰瘛瘲。似搐而不搐也。因脾胃虛損。故大便不聚。當去脾間風。先以宣風散導之。後用使君子丸。益黃散。則其利自止。既以失治。則脾肺俱虛。致被肝木所乘。是為慢驚也。當用溫補。羌活膏。
論瘡疹 素問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夫癍疹者。相行君命。三焦真陽之氣所作也。若陽氣入於脾則變膿胞。入於肝則成水癍。自病為癍也。心之君火。入於肺作癮疹。謂肺主皮毛。君火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
辨傷風與癍疹 凡傷風則皮澀。拘急。鼻塞。癍疹則睡中發驚悸。呵欠嚏噴。足為是識也。
瘡疹輕重候 凡未出而發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內發心熱之所作也。當用茶粉下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主之。一發便密如針頭。形勢重者。合輕其表而涼其內。連翹升麻湯。若癍已發密重。微喘飲水者。有熱證用去風藥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其在表不在裡。當微發散。用升麻葛根湯。若青乾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是熱在內。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若身表大熱者。表證未罷。不可下。若癍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當利小便。已發後有餘毒未散。復有身熱瘡腫之類。當用茶粉下解毒丸。瘡疹已出後有聲音者。乃形病氣不病也。若瘡疹出而聲音不出者。是形氣俱病也。當清其肺氣。當用排風湯。並涼膈散去硝大黃亦可。
吐瀉脾胃病 夏月心火用事。治吐瀉不可用溫暖藥。秋用溫藥。秋深用暖藥。更有五臟兼見證。如有風瀉。防風羌活。有熱瀉黃芩大黃。有寒瀉附子。有濕瀉白朮茯苓。有肺瀉芍藥桂。定喘荊芥人參。如甚加檳榔木香。大便不通則加大黃。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過。以間藏君臣藥調之。益黃散。凡大瀉引飲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朮散。痢病亦可。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榨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身熱吐瀉。大渴。小便必少。是熱入膀胱。亡失津液此為大逆。是陰陽相乘也。五苓散主之。身涼吐瀉不渴。則知為寒瀉當補之。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陰陽相乘肝入於胃故發熱而嘔。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腹脹虛實 凡久病吐瀉之後。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合先服塌氣丸。復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諸溫藥。以養其氣。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自利。不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
傷寒表裡攻發 有表證者。惡風惡寒。當發表。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證可攻裡。春主生屬木。身溫當發汗。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長夏主化屬土。及居四季同。當調其飲食。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冬主藏屬水。身大寒內熱合大下。其溫熱而惡風寒是也。熱在外而寒在內。身涼寒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惡風者。白朮湯。惡寒者。神術湯。能食便結。無表可攻裡。通膈丸。五黃丸。春身溫可汗。神術湯。夏身熱煩躁可發散。神術加黃芩湯。長夏四季同。調飲食。四君子湯。秋身涼內溫。微下。通膈丸。金花丸。冬身大寒內熱。合大下。宜調胃承氣湯。熱在外寒在內。調中湯。凡熱在內寒在外。三黃湯。後有潔古老人。法是依四時陰陽升降。順剛柔而施治。氣升則發之。氣收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當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惡風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滑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涼藥三服下之。黃芩甘草湯。連翹飲子。黃芩芍藥湯。小柴胡湯。黃芩梔子湯。涼膈散。黃芩白朮湯。八正散。黃芩蒼朮湯。白虎湯之後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轉過度。致脾虛引飲。白朮散。三者因患溫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裡證者。五苓散。
亡失津液脾胃病 若病後久虛。亡水者是飲食不能榮養。致脾胃久虛。亡失津液。合榮養胃氣。白朮散。或初病大小便澀。亡津液。飲水者是為陽。合用勝濕利小便藥。
五癇 如有客疾發熱。而有聲。煎大黃湯下五色丸。為心之所主潮熱有時積熱也。桂枝丸主之。壯熱不退。當用地骨皮散。五色丸白虎湯。蒼朮防風湯。風熱當用防風黃芩湯。下大青膏。穩妥。下熱。當用白虎湯加蒼朮。五色丸。
黃病 陽黃則大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搏。故為陽病法。當先利小便。後下大便。陰黃則清便自利。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制腎水。當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凡治黃病。脹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若先利小便去大黃。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者可服。謂面赤飲水者是也。
黃病血氣不足 疸病一身盡黃。大小便澀。煎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瀉黃散。淡黃白者胃不和也。平胃調中丸。渴者人參白朮散。
諸疳證 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之胃虛。而失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痢色無常。漸加瘦瘁。久不痊可。是腸胃有風積。法當用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脾肉疳益黃散。肺皮疳阿膠散。心血疳安神丸。肝筋疳地黃丸。腎骨疳亦宜地黃丸。大抵小兒疳病。肌瘦血氣不足。同大人癆瘵之疾。
乳食不消 初起忽然氣不和。四肢亦冷。面目色白無光澤。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合先服益黃散二服。後用宣風散導之。後更宜再補胃。
咳嗽 肺之生病。而成咳嗽。大抵秋冬病則實。春夏病則虛。更詳五臟兼見之證。以辨虛實。若實則面赤飲水。身熱痰涎盛。涕唾稠黏。咽乾不利。喘而面腫。吐食。皆當先補脾後瀉肝。益黃散。瀉青丸。若咯膿血是肺痿也。用清肺藥治之。若虛則面白脫色。氣少不語。喉中有聲。唾痰清利。法當用阿膠散補之。若亡津液。用白朮散。
目內有五色 五色甚者瀉本臟。色淡淺者宜補之。不澤不常者死。黑是閉合發散。抵當湯。白是寒。小便清。四逆湯。黃赤是熱。用承氣湯。瀉本臟。青是腹痛。捻頭散主之。或桂枝湯。
五臟標本
肝。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在時為春。腎水為母。心火為子。克脾土。主筋。主藏魂。其聲呼。其液泣。其味酸。上應眼。外應爪甲。其色青不欲如藍。青欲如蒼玉之澤。不欲如藍。肝主風。風喜疏暢。鬱則傷肝。病主驚風。怒氣逆則傷肝。氣痘主水疱。燥氣勝則病。面白為逆。金邪剋木也。
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閉不欲見人。臍左動氣。
肝實。目赤。多怒。頭眩。痛引兩脅小腹之下。
肝虛。目昏。胸痛。筋縮拘拳。恐懼。如人將捕。
肝絕。唇吻反青。四肢多汗。
平脈春王七十二日。春則弦緩而長。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 賊脈浮澀而短。金剋木也。 危脈弦。如張弓弦。
心。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在時為夏。肝木為母。脾土為子。克肺金。主血。主藏神。其聲言。其液汗。其味苦。上應舌。外應掌。其色赤。赤欲如帛裹朱。不如赭。心主熱。熱則傷心。病主驚熱。憂愁思慮則傷心神。痘主紅班。寒氣勝則病。面黑為逆。水剋火也。
心病。面赤喜笑。心煩掌熱。口乾。開目妄語。臍上動氣。
心熱。口乾。喜笑。身熱汗出。胸脅膺背痛滿。
心虛。恍惚多驚。憂煩。少色。咳唾。舌強。腰背痠疼。
心絕。搖頭直視。形如煙燻。
平脈夏王七十二日。夏則洪緩。夏洪者大而散。來疾去遲。賊脈沉澀而微。水剋火也。 危脈鉤。如操帶鉤。
脾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在時為四季。心火為母。肺金為子。克腎水。主肌肉。主藏意智。其聲歌。其液涎。其味甘。上應口。外應四肢。其色黃。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脾主濕。濕則傷脾。病主乳食。飢飽則傷脾。痘主濕。風氣勝則病。面青為逆。木剋土也。
脾病。面黃。善思。善嗜。體重節疼。四肢不收。怠惰。
脾實。肢體重著而不舉。腹脹尿秘而苦飢。
脾虛。吐逆泄痢。乳食不消。腹脹腸鳴。四肢無力。
脾絕。臍突唇反。環口黧黑。柔汗發黃。
平脈。四季之月。各王十八日。土之脈溫厚。氣行臟腑之間。平和不得見。其衰則見焉。 賊脈弦長而緊。木剋土也。 危脈狀如雞雀啄。止而復來。
肺在天為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時為秋。脾土為母。腎水為子。克肝木。主氣。主藏魄。其聲哭。其液涕。其味辛。上應鼻。外應皮毛。其色白。白欲如白玉之澤。不欲如堊。肺主燥。燥則傷肺。其病嗽。形寒飲冷則傷肺。痘主膿疱。熱氣勝則病。面赤為逆。火邪乘金也。
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喘咳。寒熱。脅右動氣。
肺虛。呼吸少氣。鼻涕嗌乾。喘亡咳血。
肺實。喘促咳嗽。上氣。鼻塞。脛股肩疼。胸滿。
肺絕。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毛焦皮枯。
平脈。秋王七十二日。秋則脈浮。秋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以浮。賊脈浮大而牢。火剋金也。 危脈毛。如風吹毛。
腎。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在時為冬。肺金為母。肝木為子。克心火。主骨。主藏精與志。其聲呻。其夜唾。其味鹹。上應耳。下應腰腎。其色黑。黑欲如漆重澤色。不欲如炭。腎主寒。寒則傷腎。其病疝。淫欲則傷腎。痘主黑陷。濕氣勝則病。面大黃為逆。土邪乘水也。
腎病。面黑。恐欠。足寒。逆氣腹痛。飧泄後重。臍下動氣。
腎實。腹膨體重。少氣不言。骨痛。飧泄。小便少。
腎虛。心懸如飢。胸痛引脊。厥逆。泄多。耳鳴。
腎絕。反目直視。狂言遺尿。腰折骨枯。
平脈。冬王七十二日。冬則沉濡而滑。舉指來疾。 賊脈緩而大。土剋水也。危脈石。來如奪索。去如彈石。
卷三百五十九
嬰孩門
五臟伏敵喜傷(附論)
肺所伏者心。所敵者肝。所喜者辛。所傷者焦苦。二變七蒸之臟。和則喜歡。氣爽神清魄強。疾主喘滿咳嗽。傷風作熱。虛痰壅盛。
腎所伏者脾。所敵者心。所喜者咸。所傷者甘甜。五變十蒸之臟。和主行坐嬉戲笑語。疾主面黃黑齒。截齒咬牙。聤耳膿汁。
肝所伏者肺。所敵者脾。所喜者酸。所傷者辛辣。初變六蒸之臟。和則魂神壯。意志生。疾主風攣搐搦。眼目腫赤疼痛。
心所伏者腎。所敵者肺。所喜者苦。所傷者鹹鹵。三變八蒸之臟。和則情性悅樂。疾主驚癇恐悸。虛躁啼叫。讝語狂煩。涎流口角。
脾所伏者肝。所敵者腎。所喜者甜所。傷者酸釅。四變九蒸之臟。和則消穀氣。美飲食。疾主嘔噦。疳積。虛痢。痞癖潮熱。不思乳食。
五位分部定位(附論)
肺部所主鼻孔。名井灶。尖處名準頭。眼邊名大小眥。中央坎陷名山根。若鼻孔黑如煤。即肺經焦。或作黑燥如墨者。即肺家絕。其候難治。鼻中赤癢疳盛。蛔長或瀉。白涕腦寒。困寐。或流清涕。傷風喜睡。肺熱鼻塞。因息吹得。有妨吻乳。關竅閉阻。感風寒邪熱亦如此。鼻下生瘡。潰爛即疳。鼻中常臭。積熱為咎。
腎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船名輪。輪里名廓。輪廓焦黑。腎家虛熱。其黑如炭腎絕。死旦夕。耳門生瘡。衛積非常。耳中膿出。腎熱疳極。臭名聤耳。膿汁不止。痛癢如裂。其候虛熱。耳聽不聰。心腎氣壅。常作哄哄。熱氣上攻。或如蟲刮榮虛衛熱。耳輪如冰。麻痘相侵。耳輪紅熱。傷寒是則。熱極內痛。腫氣相攻。清心涼膈。關竅通塞。兒孩兩腎。常虛無病。若有攻擊。便令無益。
肝部所主眼睛。有穴內藏。其神外究。五輪眶䀭屬脾。熱即生眵。兩眥屬心。熱痛如針。白屬肺家。熱赤生砂。黃屬肝臟。昏瞀醫障。中心瞳人。腎熱不明。小兒眼目。痛即便哭。良方對治。更為忌毒。或患丹瘡。從里為殃。經效良藥。速療無妨。眼本屬肝。怕熱怯寒。令有治法。拯理何難。眼忽連眨。驚風交雜。忽然竄視。驚風已至。肝熱定睛。或翻無神。瞳出中陷。十無一生。
脾部所主。唇即口門。語言之尊。舌居其中。飲食之宗。齒牙咀嚼。咽喉相約。牙質既剛。角宮羽商。嬰孩未定。唇口見病。上則人中。下乃承漿。上下四方。皆屬脾鄉。口內屬心。心脾有熱。舌燥唇裂。三焦蘊熱。唇紅如血。深紅重渴。輕即流沫。鵝口慕口。木舌重舌。脾肺熱就。口內噴臭。脾腎氣寒。色如死肝。大驚一嚇。口乾唇白。時時積驚。漸漸衝心。心氣不足。令兒煩哭。何知脾絕。指甲皆黑。目無神光。醫者知亡。五種撮口。驚風最惡。可醫論方。無路莫錯。
心部所主。眼睛直下。高骨之中。名之曰顴。顴下名面。面里名臉。屬心無別。黑則沉困。青即驚悸。亦心發風。白乃疳氣。虛黃衛積。浮腫氣逆。相順則安。相生則吉。相反病乖。相剋證失。醫士喜之。平常不動。良士惡之。其色反弄。應病弄色。九分不得。心絕何因。大叫數聲。過關不叫。必作鴉聲。夫人一身。主事於心。心不可病。神散呻吟。兒童心真。才熱傷神。神既昏亂。當與調榮。心為身主。常安能語。忽然加熱。譫讝駭汝。心要當清。邪幹不寧。心常昏沉。醫工究心。藥莫亂陳。人之五體。以頭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睛。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或隱或顯。或橫或沖。應衛而現。病之順即順。疾之逆即逆。色者。青黃紅白黑是也。初發則我生而侵之。次則生我以臨之。盛則我克以交之。重則克我而入之。侵即有犯。臨即相干。交即過位。入即通度。然其白色者。白似枯骨。又如煙霧騰空。黑色者黑如冷灰。又如灶尾塵埃。紅色者。紅若朽木。又若赤霞照谷。黃色者。黃似淡竹。又如敗葉經霜。青色者。青如冬瓜。又如荷葉蓋水。察之侵臨交入。究之生平克傷。加以聽聲而應之。一數圓長。謂其如水渦。漩洑流聲也。二焦銳。謂如焚薪爆烈之聲也。三數散靸。謂其如朽腐拆蠹之聲也。四數洪亮。謂其如鐘磬之器。擊響之聲也。五數頹獘。謂其如牆傾岑陷崩塌之聲也。在疾病而有變。隨證而有應。五行五脈。一氣易更。色有滯者。從幼至長。氣干犯者。隨受以傳。或善或惡。惟生五臟相參。百脈相領。輕重相傳。自然應見。
辨小兒脈法
分三部法 分三部但取掌後高骨為關。關前為寸口。關後為尺脈。如小兒脈可以一指按其三關。進退取之。此法甚明。不須疑惑也。
論小兒脈 小兒脈三歲以上五歲以下。然後可看候。與大人有異者。為呼吸八至是常也。九至病十至困。蓋小兒純陽。故脈息數促。如大人者為不同也。小兒周歲以前。脈息難憑。周歲以後。方有脈形。寶鑑云。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血脈。骨肉皆堅牢。方可診候也。
審脈逆順。
驚搐脈(浮數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夜啼脈(微小順。洪大逆。身冷逆)。心腹痛(沉細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傷寒脈(洪弦順。沉細逆。浮大順。沉伏逆)。汗後脈(沉細順。洪緊逆。困睡順。狂躁逆)。溫病脈(洪大順。沉細逆。身熱順。腹痛逆)。咳嗽脈(浮滑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霍亂脈(浮洪順。遲微逆。身溫順。身冷逆)。吐哯脈(浮大順。沉細逆。身溫順。身冷逆)。泄瀉脈(緩小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諸痢脈(沉細順。浮大逆。身溫順。肢冷逆)。諸渴脈(洪數順。微小逆。身溫順。肢冷逆)。諸腫脈(浮大順。沉細逆。臟實順。腸泄逆)。腹脹脈(浮大順。虛小逆。臟實順。泄瀉逆)。痰喘脈(滑大順。沉細逆。身溫順。肢冷逆)。寒熱脈(緊數順。沉細逆。倦怠順。強直逆)。疳勞脈(緊數順。沉細逆。臟實順。脾泄逆)。蟲痛脈(滑緊順。浮大逆。身溫順。唇青逆)。諸失血(沉細順。浮數逆。身溫順。發熱逆)。中惡腹脹(緊細順。浮大逆。身熱順。身冷逆)。黃疸脈(浮大順。沉細逆。腹實順。泄瀉逆)。火癉脈(浮洪順。沉細逆。身熱順。身冷逆)。
已上脈。是小兒五臟之根本。若得其順。則知其可治。若得其逆。則知其不可治也。縱有生者。十難一二。
七表應病。
浮(寸口風熱頭疼。關上腹脹胃痛。尺中大便不通)。芤(寸口衄血吐血。關上瀉血痢血。尺中小便出血)。滑(寸口吐逆噁心。關上胃寒不食。尺中渴飲不休)。實(寸口胸中煩。關上腹滿。下利切痛。尺中小腹脹。小便淋澀)。弦(寸口胸心結痛。關上胃寒不食。尺中小便赤澀)。緊(寸口頭疼心痛。關上腹內刺痛。尺中小便急痛)。洪(寸口頭疼壯熱。關上吐逆不食。尺中小便赤澀)。
三部一脈。
三部俱數(身熱驚搐。煩竭心燥)。三部俱緩(脾熱口臭。吐逆寒熱)。三部俱弦(肝風拘急。欲發驚搐)。三部俱浮(心腹疼痛。急則驚癇)。三部俱芤(久患瀉血。吐血溺血)。三部俱洪(發熱驚悸。大小腸澀)。三部俱實(胃壅不食。或即下利)。三部俱急(巢氏云。主小兒驚癇)。
脈應雜病。
數(為熱屬腑)。遲(為冷屬臟)。陽數(主吐逆。不吐必發熱)。陰微(主泄瀉。不瀉必盜汗)。沉數(寒熱。寒多熱少。亦主骨蒸)。緊數(寒熱。熱多寒少。又主骨熱。急則驚癇)。沉緊(心腹疼痛。短數同就。主咳嗽有痰)。沉細(乳食不化。亦主㽲痛。下利)。沉伏(為積聚。主霍亂)。微緩(泄瀉。乳不化。沉緩同)。微澀(瘛瘲。筋攣。微澀主痢血)。微急(寒熱。吐血)。微浮(嗽)。浮滑(宿食不消。亦主咳嗽)。浮緊(疳氣。耳聾)。弦緊(潮痛)。浮弦(頭痛身熱)。浮數(驚熱)。緊滑(吐血。噁心)。心急數(驚癇下利又主疳淋)。肺甚急(顛癇。風癇。痰涎流溢)。肺浮實(鼻塞。大小便不通)。脾微細(不吐則瀉。難治)。關緊滑(主蛔蟲。尺沉同)。尺微細(溏泄。冷痢。乳食不化)。尺微澀(便血。無血必盜汗)。脈過寸口入魚際(主遺尿)。
七表八里脈。乃是五臟六腑脈也。蓋小兒純陽。有病多見七表脈。為屬陽脈故也。主病有驗。八里脈所以不見者。為屬陰脈故也。設是小兒有八里脈者。必發寒癇。孫氏云。陽脈急甚必變陽癇。急驚風也。陰脈沉遲。多變陰癇。則是慢驚風也。是以八里脈多不經見。
小兒脈訣並歌
凡小兒脈。當以大指接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十至為發。五至為內脹。脈緊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息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浮為風。大小不勻為惡候。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熱。伏細為物聚。單細為疳勞。凡腹痛多喘嘔。而脈洪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胃寒也。溫之則愈。 嬰孩有疾未能言。筋骨肌膚尚少堅。脈理未全難考據。當觀形色定由緣。面帶青色肝之病。赤色心病因可必。白為肺病黃屬脾。黑色屬腎斯為得。黑死還生死可生。紅深時氣有疾停。青赤已受脾風了。青黑應傳入慢驚。發熱鼻冷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證。通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更將虎口紋色看。或紅或紫傷風寒。青驚白疳黑中惡。黃困皮端皆可觀。紋直是驚曲傷損。沉隱為風因可識。曲外為冷內食傷。紋得短少當安逸。五臟部位怕相承。更看稟受有虧盈。陰陽表裡不可亂。補瀉過多須辨明。五百七十有六日。大小變蒸數已畢。血榮氣盛脈理全。診候方能無所失。男左女右不相干。須臾一指蓋三關。浮風洪熱驚須數。遲冷沉虛實積然。脈浮固知感風候。浮大傷寒宜審究。浮緊驚風不可當。浮數風熱應須有。浮遲之脈有潮熱。乃知胃寒無所守。浮虛盜汗睡中多。浮洪胃口如火炙。瀉痢浮大不可醫。口噤不食亦堪悲。脈洪腹痛多嘔逆。定知蟲動不容違。脈弦為風或為寒。弦數之脈瘧未痊。弦急因知為客忤。氣或不和邪所幹。脈沉帶緊為腹痛。緊數為驚多瘛瘲。脈牢而實大便難。牢緊瘲聚何能動。脈浮濡瀉為虛弱。久亦變驚上還作。虛緊伏熱致生風。虛濡漫驚真可邈。脈沉而實為有積。沉數骨間須極熱。沉遲虛冷豈因無。沉緩食傷多嘔逆。脈緩筋細皆為冷。乳食不化兩相宜。單細疳勞伏氣攻。小大不均惡候省。蒸變尺寸脈不拘。既曰變蒸何必驚。脈如雀啄風癇疾。直上直下亦驚名。
形候驗病詩
額上多青色。驚疼臥不安。赤時身壯熱。黃燥汗難乾。
素問云。心熱病者顏先赤。心氣合火。火氣炎上。指象明候。故候於顏。顏額也。
毛髮燥干黃。驚疳體似湯。熱除須有汗。微渴意恓惶。
毫毛畢直。主傷寒作熱。素問云。寒客於人。使人毛髮畢直。皮膚閉而乃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之。
左臉連腮赤。身軀發熱時。肝弦筋脈急。驚哭又攢眉。
身熱攢眉主頭痛。不熱攢眉主下痢。素問云。肝熱病者。左臉先赤。肝氣合木。木氣應春。南面正理之。則其左臉也。
右臉腮青白。時時咳嗽頻。痰涎多嘔逆。不食少精神。
素問云。肺氣合金。金氣應秋。南面正理之。則右臉也。
兩臉微赤因潮熱。夜間發作日間歇。久則今兒氣血虛。骨肉如蒸四肢厥。
有一等小兒兩臉常赤。是血氣狀實自然也。非熱所作。若臉赤有熱者。色必憔悴。養生方云。氣虛則發厥。謂手足冷也。血虛則發熱。謂肌膚熱也。
兩臉腮青黑。多啼無奈何。驚疼是進退。腑臟不安和。鼻燥身粗促。孩兒衄血因。黃時尿不利。赤色熱多嗔。鼻燥兒多哭。皆因肺熱為。白青連口鼻。吐瀉食傷脾。
目鮮目眨目青驚。直視心肝熱已成。二臟戰爭風火盛。(肝主風。心主火。) 漸看搐搦動雙睛。
錢氏云。目赤兼青欲發搐。目直身反強直生風。又云。肝風熱目連眨。萬全方云。目若目睛青脈。左脅下必硬。多吐涎沫。扁鵲云。目睛青脈主癖。凶也。
有積眼睛黃。春冬骨似湯。夏秋多瀉痢。疱腫嗽難當。兩目疱浮腫。皆因久嗽為。睛黃脾有積。潮熱有瘡痍。
亦有目疱腫不嗽者。因積食傷脾。久必虛腫。有目腫腹脹者。必利色無常。
眼深微黑睛微赤。必生耳聾腎受積。眼梢如有細紅筋。內吊驚風是蹤跡。
印堂多青黑。腹痛夜頻啼。睡臥時驚悸。無歡日慘淒。攢眉因下痢。疳積面黃浮。吐瀉形容白。唇乾渴不休。
傷寒身熱攢眉者。主頭疼。
黃色人中畔。兒因食物傷。形青便澱沫。脾胃不安康。唇白兒須吐。兼成失血形。(紅赤亦同) 唇乾唇皺渴。夜熱不安寧。久渴瀉唇紅。(以上虛證不可用涼藥)。
有積唇黃色。看看作腫形。脾虛多夜起。糞白臭酸腥。
唇青脾胃怯。腸冷痛非常。畏食多嫌乳。憎寒面色黃。
青肝木色。唇主脾土。木來剋土。知脾弱不能食。巢氏云。小兒臟氣不和。血氣為冷所乘。即口唇青白。亦有臟氣熱。唇生瘡。而風冷之氣入瘡。雖瘥後血氣不復。故令唇青。
口臭(或作燥)唇焦赤。腸中糞不通。氣粗多作熱。睡臥不和同。
紫色唇間見。流涎口畔垂。蛔蟲攻刺痛。久則致尫羸。
涎流唇紫蛔蟲積。痛作疼時汗出多。虛痛若來脾胃冷。蟲消積瀉保安和。
舌白乾焦燥。焦黃並熱為。小便難且澀。心火漸蒸脾。
如小便不澀。必焦黃。舌腫厚。急欲乳不能吃者。此因邪熱客入兒臍。流入心肺。即舌厚唇燥。不急治殺人。洗心散。導赤散。墨魚切片子貼舌上。百草霜鹽等分。和塗舌上下立消。舌黃舌上出血。舌腫舌裂舌上芒刺。舌焦舌黑舌赤。並與地黃湯。方見(舌胎舌卷同)。
兩耳前微赤。疳攻必耳聾。微黃驚入腎。戛齒睡魂中。
頤下微黃亦主之。或曰女子無腎。素問云。脆胎者系腎。
㿠白青形面。心煩瀉又驚。躽身啼腹痛。臟腑作雷鳴。
面色青兼赤。驚來熱亦成。色青腸胃冷。腹痛但啼聲。紅赤傷寒面。
心煩熱不安。眼解驚必作。風盛變多端。
有一等小兒面黃不赤。卻發潮熱。傷寒壯熱者。必唇乾燥。或氣微促也。
面白黃皆見。心煩瀉不調。因傷常夜起。乳食不能消。 面色兼黃赤。驚疳發病因。睡中多叫哭。潮熱損精神。 胃熱身金色。脾蒸麵眼黃。不宜腸自利。黃疸病難當。 頭面青筋起。嗞煎不肯眠。身軀才發熱。驚哭握雙拳。
唇紅面赤睡難安。頭黑青筋驚氣蟠。冷氣入腸成內吊。虛風在胃變多端。軀身叫哭為非祟。拗頸啼聲欲作癇。不久自然驚搐候。陰陽邪正互相干。
弄色非時變。胎氣客忤驚。紅青鬚髮搐。兼黑痛分明。
錢氏云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澤者死。孫氏云。弄色為夭色。夭色者死。
下頤色(微紅)亦主耳聾熱聚小腸中。結澀膀胱內。令兒溺不通。
素問云。腎熱病頤先赤。腎氣合水。水性潤下。指象明候。故候於頤。古書有一證面青目兼黃。小便澀異常。亦主滑。
喉中多哽氣。噎飲欲生驚。二證皆癇疾。看看搐搦成。
便黃因內熱。紅赤黑同看。綠白青皆冷。疳肥食臭酸。
有一等淡黃沫。如蟹之吐沫。黃如槐花者。虛熱。治法在後。
傷食酸餿臭。兼疳瀉白肥。積停物不化。結實久還稀。
小兒多要吐者傷胃中有宿食。宜下之妙。丸子下益黃散補。若此吐唾者停飲在胃。黃龍丸以白朮橘皮煎湯送下。孫氏云。小兒飲乳吃水正。乳吃食正。食飲水併成痰飲。錢氏云。口中吐沫。後必蟲痛。
面黃目白少精光。多睡嗞煎被食傷。嘔逆出聞酸氣息。時時腹痛陣難當。先下後補。
右驗實積痛。錢氏云。凡積痛。面黃目白無精光。多愛睡。畏食。大便酸臭。輕者磨去其積。重者下去其積。腹痛亦去矣。
時行瘡豆數日前。狀似傷風面臉鮮。乍熱乍涼頭有汗。虛驚虛悸手多牽。唇紅體熱時加喘。鼻清耳冷只貪眠。目澀氣粗頻嚏噴。定知瘡疹有相傳。
瘡疹多驚悸。時行候一同。憎寒偏要水。發熱又嫌風。目澀雙睛白。疱浮兩臉紅。嗽涎聲啞嗄。呵欠睡矇矓。 瘡豆相傳染。時行若感風。唇乾唇綠白。目澀目微紅。 疹出眉先皺。瘡來鼻不通。皮毛寒聳立。麩豆隱其中。 時氣行瘡豆。形青面臉鮮。嗞煎頭有汗。恍惚手多牽。嚏噴兼微嗽。噓呵只愛眠。睡中驚起哭。瘡豆欲相傳。孩兒驚搐定。體熱狀如湯。班疹藏肌肉。 身涼出豆瘡。身熱心煩躁。驚來耳似冰。指梢俱帶冷。豆搐甚分明。
湯氏雜病形證歌
鬼氣皮膚里。相傳臟腑間。腫虛知水病。瘛瘲似風癇。發熱渾身澀。頭痛心腹攢。小兒還有此。服藥急醫看。
時氣皆因節令虧。頭疼壯熱汗微微。良工仔細看時候。但作傷寒病治之。(宜服羌活散。惺惺散)。
熱氣流傳脾胃居。致教黃色在皮膚。須知其病真何似。可用燒錢問女師。(此證宜服五苓散。煎茵陳湯調)。
熱氣還逢府氣衝。便成結毒在腸中。身體若煩多燥渴。更兼尿糞不能通。(此證宜利下。輕則利之用四順飲。重則下之。用金星丸)。
時氣還須早早醫。變成敗氣切須知。差乍寒乍熱無時度。或往或來體漸羸。(小兒骨蒸者。皆因時氣不治療療。漸成敗氣羸瘦。寒熱往來。便是疳勞。宜服地骨皮散。次服星露膏。鱉甲散)。
陰陽邪氣兩相併。臟腑陰陽各競爭。發作有時名是瘧。早須醫治莫留停。(此疾宜服正氣散。並瘧藥草果飲)。
雖然吐下熱猶余。蓋為元因臟腑虛。熱盛虛時皮肉澀。致令燥渴不能除。(此候宜服五苓散。以上俱是時氣傳變。有此等候。初無治法。學者當審其根源。量其輕重虛實用藥。何患不痊)。
時氣雖然瘥。猶多餘熱停。氣填須不食。頰冷麵皮青。
熱盛血兮血散行。鼻出血兮人可驚。皆因汗而不得汗。上壅喘兮聞有聲。(大凡時氣與傷寒病相似。初病在表。速而汗之。庸醫恐誤失表。漸入腠理。其熱循於經絡。血得熱即散。從鼻中出。故其名紅汗也。宜服小柴胡湯。大便秘用大柴胡湯)。
病未入而先下之。乘虛入腹怎生醫。痞滿喉中生喘急。結胸之候切須知。
傷寒熱毒胃中存。久作班瘡發滿身。若見舌唇渾似墨直教性命在逡巡。
黃病皆因胃熱為。痢加腹滿脈沉微。見此候時休用意。若言魂去定難醫。
百日孩兒忽作黃。非干瘟疫及時殃。只為胎中遭熱盛。勿令人灸作成瘡。(此候乳母宜服生料四物湯。用生地黃赤芍藥乃是也。兒亦服之)。
瘧疾因何渴。皆因臟腑虛。熱余多飲水。結塊腹中居。
小兒胎里受風寒。生下令兒不得安。腹痛躽身頻哭泣。良工依此細尋看(此名躽啼。宜服鉤藤膏木香乳香等藥)。
風冷傷筋脈。四肢全不仁。痛因風熱搏。緩是熱傷筋。寒客於喉里。啼聲似啞人。溫和用湯藥不爾損精神。
小兒虛腫一似吹。蓋是風邪夾氣為。若見皮膚如熟李。此名疳水聽因依。(此候宜服塌氣散。並五苓散加木香青皮。用燈心煎)。
脾為土壞不剋水。便為腫滿入於脾。腫毒赤時還熱痛。水居血氣即成之。若看此候須審細。莫教差誤使傾危。
太陽入耳助聽聰。氣滯多應耳必聾。鳴是風並氣相系。痛因腦戶有邪風。
腎熱鬱蒸聤耳患。漸深疼痛出稠膿。不痛即非風與氣。蓋緣風水入其中。
熱氣薰肝眼必昏。有其輕重必須分。輕疾熱多多熱淚。重生白翳色如銀。赤目眥頭成努肉。矇矓睛上似浮雲。洗肝飲子頻頻服。只此良醫是異人。
小兒飲水久停肝。翳障全無辨物難。夜裡不明為雀目。青盲晝夜一般般。
小兒眼裡熱班瘡爛。發渴無時癢復疼。蓋為熱氣傷眼瞼。世人俗語號胎風。
毒熱喉中熱作癰。名為喉閉食難通。馬脾頷間生腫痛。重必心煩命必終。(凡有此證。急宜吐出惡涎為佳)。
胃熱皆因血氣強。四肢溫壯小便黃。表裡熱時煩燥甚。渴多身體恰如湯。 客忤多因人物沖。更遭鬼氣亦相逢。吐下青黃並白沫。水穀悶脹痛又攻。 面色青紅時變色。脈弦急數不幹風。一似驚癇無上視。早須醫治莫從容。 小兒氣弱命中衰。魂魄多因被鬼持。其候痿黃頻哭泣。沖人冷氣早須醫。
乘年衰兮逢月空。失時和兮三虛中。遇賊風兮還卒死。一如鬼氣候須同。臟腑未絕兮須再活。急須救療莫從容。
疝氣因何得。邪風在腎經。流傳並血聚。如此漸成形。冷氣結在臟。因茲小腹疼。本經無補法。疏利藥通靈。霍亂因風冷。忽然吐瀉並。有時連腹痛。或即繞臍鳴。乳母因傷冷。孩兒有宿症。夾風身發熱。臟實更頭疼。
小兒吐痢早須醫。總是腸虛胃逆為。更有中他湯藥毒。必加煩躁在心脾。
風冷傷於乳。變壞汁須凝。孩兒生嘔逆。氣喘腹彭亨。解脫當風處。洗浴向檐楹。哭中還餵奶。氣逆在胸停。嘔吐從茲發。良醫諳本經。(當令乳母服順氣釀乳藥)。
血為榮兮氣為衛。二氣相須無阻滯。忽然血被氣來侵。所以妄行不循位。血隨氣上奔心來。吐出鮮紅爭忍視。便須服藥急醫看。解熱涼中依次第。(備急即服藕汁及蘿蔔汁。治法當順其氣。次行血)。
產母懷胎忌數般。莫令傷冷或傷寒。生下嬰兒不吃乳。更加腹痛肚皮堅。
乳哺寒溫不著量。致令壅滯在胸堂。更兼新乳相投觸。不得安和亂胃腸。因成吐哯須醫治。診脈輕浮壽必長。
衣厚傷熱損小兒。熱蒸津液透膚皮。致令身體連頭上。汗出流珠汙濕衣。
小兒血氣未調和。腠里開疏易染疴。將養傷濕成盜汗。早須醫治莫蹉跎。(此候有二般。有虛汗。有心血溢汗。治法不同。切宜詳審。虛汗乃脾虛不能剋制津液。當補脾。心虛溢汗兩臉赤當斂心氣。涼血為佳)。
飲乳並傷水。為痰結在胸。令兒乳不下。吐沫似癇同。實則身烘熱。譫言入夢中。早須藥醫療。取久變驚風。
三焦若不調。胸中寒氣極。煩滿喘氣粗。噯出酸氣臭。乳哺不能消。結聚成症癖。有形名曰症。浮動為症積。弦強癖之元。分明記胸臆。
胸中熱兼實。榮衛不通徹。臟腑不調和。經中名痞結。氣滿腹肚脹。時時加壯熱。不用問神明。此是分明訣。
察形證神色 凡看小兒疾病。先觀形證神色。而切脈次之。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黃脾之病。面黑腎之病。先欲別其五臟。各有所主。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陰陽二證。補過瀉多。當救其失。兼五臟六腑表裡各有相應配。若能明其標本。則神聖工巧自然有之。
察形證歌 搖頭揉目。肝熱生風。眵淚憎明。三焦積熱。鼻生清涕。肺受其寒。頰赤面黃。風傷脾熱。霍亂吐逆。胃積氣傷。瀉痢不常。氣攻腸滑。面青呵欠。驚風傳肝。盜汗頻頻。臟腑虛熱。傷寒驚搐。風盛發狂。胃熱生斑。氣傷冷厥。長吁齧齒。風盛氣生。上竄搖頭。流涎胃熱。肺壅氣傷。咳嗽咯血。涎盛發齁。積傷風熱。小便淋積。熱聚膀胱。疝氣因啼。胎中積結。奶脾痞癖。因物所傷。喉閉丹瘡。肺之受熱。愛吃泥土。脾臟生疳。嘔逆痰涎。蛔蟲上出。鶴膝解顱。因風腑熱。審而用之。細詳使藥。
病症疑難
逆證似順 順逆有別。陰陽不均。證候相加。色脈致亂。惟是驚風發作。按脈察證以較之。陽候證脈。俱得其陽陽者順也。陰候證脈。俱得其陰。陰者逆也。陽候有陰脈者。其證欲傳。陰候得陽脈者。其證反是也。謂如急驚風。乃是陽癇。得脈沉細遲弱浮數洪弦。陽中之陽又有得脈沉緩。陽中有陰。慢驚風乃是陰癇。得脈沉細遲弱。陰中之陰。又有得脈浮大陰中有陽。所言逆證似順。乃謂陰乃謂陰中有陽。助陽不醒。回陽不生。其候偏虧。雖則陰中有陽。其陽非真脈。使有疑二。不可攻理。詳而知之。察其可否而後已。
陰證反陽 小兒傷寒。惟察表裡而理之。不以陰陽證候究竟者。蓋無關前關後之脈。所謂純陽之孩。合而言之。此說驚之陰候。慢驚是也。凡兒吐瀉疾作慢驚。其候無反證。良由急驚傳來。已成陰癇。藥用寒涼。證入慢脾。藥用燥熱。其候反陽者。反從陽也。其脈愈盛。其證愈逆。故云反也。陰陽俱壞。實為難治。醫工不知所以。但見其搐搦。肆意退熱截風。良久卻不引搐。但只合眼聚痰。冥冥如睡。證候有如此。何藥理之。
陰盛強陽 慢驚風候謂之陰盛。及其欲絕之時。虛痰上攻。咽喉引氣。呼吸粗大。其脈浮數。其證強陽。得之醫工將謂陽回。以得其所之。宜與下痰藥。用大迅。痰涎隨藥而下。兒命隨藥而亡。眾言醫殺之。非也。謂不識證絕而用之。雖不下藥亦死矣。
虛極生熱 疳疾有作。斯證初發。即謂疳氣。次第傳至疳極。是謂虛極之後。陰陽二氣不勻。上下氣不升降。榮衛兩虛。臟腑滑泄。豈可攻療。善醫疳者。隨順藥餌以助之。淡薄飲食以扶之。榮衛善得均勻。氣脈方得升降。既而陰陽二氣已得調和。臟腑已自充實。肌膚已自肥壯。醫工已知疳傳虛候。名作疳極。遂與補氣藥。服之稍多。反生大熱。所謂虛極勿補。熱盛煩渴。疾作疳勞。名曰丁奚。皆由藥助。虛極生熱而致之也。
冷極必寒 症積已作。證候所傳。自是孩童飲食不化。氣滯中脘再食停氣。復傷前積。積之為病。皆致其冷。冷之既久。脾胃虛怯。虛怯既存。陰陽相勝。寒熱間發。痞癖有加。脈氣無定。醫工不理陰陽。令其勻平。但作痰瘧治之。利下大速。疾不去根。為患反重。難施和劑。良由動利臟腑。虛必入腹。發作煩燥。腹肚脹緊。氣喘短促。難以調治。此等證候。究心無忽。保全是幸。
熱多作燥 熱分內外。身藉陰陽。一氣受邪。三焦致熱。三焦者。本質無狀。隱伏得名。所通五臟六腑相干。血脈皮毛。溫平由實。燥熱由虛。靜則為一名。動則分三所。上焦喉管至於臆。中焦至於中脘。下焦至於丹田。以大拇指展中指作一握。自咽喉坎處分作三停。則知上中下三焦所寓也。溫極則熱。熱盛則燥。燥盛則焦寄於其中矣。大人患此。猶尚不可。況小兒三焦隱伏。熱多作熱。寒涼之藥。所投不堪。畢竟從長。何劑調理。若不早療。疾作無辜。
理實致虛 虛則作疾。實亦是病。按實理虛。遣病去疾。內知其冷熱。外審其證候。三實兩虛。神不安居。三虛兩實。人有得失。虛之為病。其候則速。實之為疾。其候則緩。實未致害。虛則作禍迅矣。肝心脾肺腎子母相生。肺肝脾腎心五臟相剋。且如脾胃經虛。嘔噦不食。又心氣不足。驚悸有作。所療子母俱虛。小便閉澀。利之可乎。所以知其內者。母虛靠子實。子虛藉母榮。又肺家有熱宜瀉之。否大腸滑利宜溫之可。醫工但究母虛脾病。理其子實。若攻其子。則母亦虛。所謂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脾病瀉心。理實致虛矣。
利表傷里 傷寒痘疹。皆論表裡。二義不同。所受反是。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疹所發。自里出表。作熱形證。與傷寒頗似。病家不究輕重。所受相尚。與服升麻葛根湯。或過劑飲餌。其表裡已解。其汗不止。汗出稍多。裡虛作渴。且熱乘機。悉化疹痘。自然迥出所緣。逐其熱利其表。遍出雖多。疹亦不成。痘亦不是。比比小赤。由其熱尚是有限。裡外不相續。榮衛不加助。即於中道而廢。漸加黑陷。非食毒感風之咎。自是助發大過。失其自然之理。至死莫知其由。是謂利表傷里也。
退熱作渴 小兒發熱一證。與大人同。熱在三焦方渴。肺驚不利。虛煩方渴。上盛下虛方渴。水火不相濟方渴。伏暑蘊熱方渴。津液燥竭方渴。渴證本無。但有其熱。熱在乎表。攻動其里。里自無熱。受之以虛。表熱傳裡。反致其渴。表裡俱虛。引飲入脾。頭面手足受濕。虛浮作腫。醫工下之。徒增其病。宜與扶表救里。庶幾有命。
療驚發風 有痰者必有熱隨之。有驚者必有風繼之。利其驚風。必先散其熱。則痰不生。此醫者流。所得其宜。調理證候。截風定搐。以明其要也。常見豪貴家。才見孩童有熱。不問原因。便投驚藥。日輒數粒。月既積多。雖則驚悸不作。忪恐無妨。其兒所服寒涼藥多。脾胃虛弱。不吐即瀉。遂成慢風。更與驚藥。愈加其疾。調理醫工。當究之也。
風痰隱久 風者肝主之。肝稍不和。則風所由縱。痰者脾主之。脾若不壯。則痰所由盛。痰之與風。驚之與熱。四證互在。流行於經絡。傳變它疾。風痰和襲。久而不化。隱在肝脾。所由飲食冷熱。相干不散。雖則療理愈而復作。以至長成。且風痰常在牙頰之間。吐茹無盡。生髮有因。或作齁䶎。或喘息。或硬牙關。或腫頤頰。臨於肺則咳嗽。干乎心則恍惚。善術醫士。未能速下其痰。恐風猖狂者逐其風。又疑痰作梗。須是風痰並化。妙藥奇方。逐漸減瘥可也。食不禁戒。服藥無功。若療風痰。不可緩致。久則發疾。宜深究之。
驚熱無時 因驚而得熱。其熱常發。不繫乎心。而屬乎血。更加氣血榮衛。不得循還。驚熱時常發作。或生疥癬。或發瘡痍。熱來神困心虛。熱去唇焦口苦。呻吟求飲。恍惚忘飢。兒孩受此艱辛。藥餌如何救療。人參、羌活、蠍尾、當歸之類總不相關。更尋妙餌可也。
恐悸喘息 驚悸心屬。喘息得同而言否。愚曰。非心主之。若心所受。其疾不作喘發。是知肝臟魂魄不安。恐悸傷乎肝肺。肺受其驚。而受其喘。須求水飲。肝受其驚。發喘細細。若張口大喘者。肝肺俱不利。鎮心安神。調氣定喘。未必盡善。當於損益魂魄。丸散瀉心補肝。立見功效。
食噎咳逆 兒孩睡息。魂魄恬遊。擊響高聲。傷乎其神。睡中不穩。乃心不寧。乳幼飢渴。飲食宜細。掇物觸志。傷乎其氣。令肺作噎。肺脾發噫。其氣逆不升降。其志分不伸舒。陰陽差忒。胸襟鬱悶。良久取氣。發聲含飯。面黑。啼哭聲焦。輕則咳逆致燥。盛則咽塞不通。所受之後。常作咳逆者。良由食噎觸擊。悶挫關竅。宣通臟腑。即宜升降。榮衛乃利。若不早治。咳逆肝傷。終身致疾。而難療矣。
令子無辜 夫人所藉者陰陽而生。所宜者氣血而長。血氣不順則五臟以違其和。陰陽不均。則百脈亂其體。流之於表裡相參。注之於經絡致急。凡周晬乳兒。等閒捉挐。又更齊齒。身體。檢束。頭目搖動。此乃陰陽有虧。榮衛失正。疾名胡孫禁。十二種無辜疾之一也。母情不識。見之喜笑。復作體態。教令如其然也。久而不已。愈加其遍次。非風痰之所攻。無驚熱之致作。當為舒其氣。調其脈。均其陰陽。適其寒溫。受氣不足。三才降。氣數成。方謂為人。萬象論功。道合始知得志。胞胎既備。心定神全。血脈未充。骨萎髓薄。筋力藉乎骨體。智謀出乎心神。為人恍惚者斯可知。多忘者應由是。傴僂者乃如然。侏儒者必告此。不及數人。重者候存。五軟太過。受之深者。身負五硬。由其肺心肝腎。所屬者氣血脈筋骨。所受者體舌臂項膝。其或有疾於證候。不及議者。往往無辜。無辜形體必定。受氣不足。謂之五硬五軟。只許聞名。稍有求醫。難著方藥。後進孰謂堪與療理者。野老付之一笑。
飯多傷氣 幼孩未降。形處胞胎。藉母氣血滋蔭。由如養素。已誕之後。繼時吻之以乳。乳者化其氣血。敷養肌膚。百脈流和。三焦頤順。身體漸舒。骨力漸壯。三周所庇。一生為幸。其或母因產得疾。血竭氣耗。乳不成汁。當召奶子看顧。貧乏之家。食不繼口。奚能講此。其乳少其食多。不益兒體。其有不產之婦。抱幼繼宗。終夜號啼。惟飼飯食。初傷其氣。次傷其形。久傷其神。重傷其命。萎羸聲急。躁哭皮皺。項軟足垂。唇焦骨露。但見有眼。時光將久。氣散神敗。凡人生子。吮乳為上。獨以穀食扶持。十中未保一二。抑服圓散。堪笑強為勉之。急假乳蔭。庶得為人。死中半活矣。
臍腫受熱 初生未及蔭乳。洗罷便用斷臍。帶留一握。綿裹三重。受氣根全者。其臍自深。成胎數闕者其臍自突。臍者受質之根也。為人之本也。形體之基也。元命之壽也。迭月之前。一臘之後。其兒臍紅高腫。不作水濕。亦無風候。但將胸堂仰起。呃呃作聲。闔家無見。責之老嫗。有傷臍帶致之非也。召愚一觀察之。知心氣受之胎熱。與利丁火。少頃不展胸堂。呃聲遂止。越宿視之。臍根複本。醫工與傳。故書於楮。果其宜哉。謾舉捧頤。以誚之云爾。
治胎中受病諸證。
鬼胎 婦人產育有患鬼胎者。庸鄙謂婦人納鬼之氣而受之。實非也。鬼胎者。乃父精不足。母氣衰羸。滋育涵泳之不及。護愛安存之失調。方及七八個月已降生。又有過及十月而生。初生胎氣血虛羸。降誕艱難。所言鬼胎者。即胎氣怯弱。榮衛不充。致子萎消。猶如果子。結實之時。有所蔭藉不到灌溉為物褊小。其形猥衰。無有可愛。如此之謂。胎氣怯萎。常與丸散。扶挾乳哺。勻調氣血。充蔭腸胃。固壯即保其盡善。蓋由受氣不足。稟賦不全。忽而橫殤。非可惜耶。
魃病 小兒有患魃病者。非五臟傳變。亦非六腑所主也。緣兒生後。方且周晬。母腹有孕。血氣所蔭。分之兩端。是故胚胎漸傷。乳汁成毒。虛邪相攻。兒吻致疾。斂率其氣。郁傷其神。魄令兒疳。虛尫羸枯。憔悴煩燥。朝昏嘔噦。日夜不可得療。但速與斷其乳。溫平胃氣。和順血脈。自然而愈。其有萎怯致病。乃成無辜證。(巢氏病源。小兒被魃病者。婦人懷妊。有鬼神導其胞中。胎嫉妒而致服他。故令小兒病也。妊娠婦人。不必悉能致魃。人時有此耳。魃之為疾。頻頻下痢。寒熱往來。毛髮髦鬡。情思不悅。是其證也。千金又論曰魃者小兒鬼也。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母繼有胎妊。兒未節乳。漸覺羸瘦骨立。毛髮稀黃不長。時作壯熱。大便不勻。乃魃之證也)。
胎氣 初生芽兒。三朝之後。滿月之前。所受諸證作疾。輕重不同者。蓋由胎氣稟賦有強弱。其母飲食恣令飢飽。起止無忌。坐臥不擇。令兒得疾。不寒即熱。不虛即怯。熱乃作壅。寒乃作泄。虛即作驚。怯即作結。寒則溫之。熱則涼之。虛則壯榮。怯則益衛。驚用安神。結用微利。詳審用之。不必過劑。
胎病 芽兒胎病。謂月數將滿。母失護愛。或勞動氣血相干。或坐臥飢飽相役。或飲食冷熱相制。或恐怖血脈相亂。胎氣有傷。兒形無補。或因動土與工。或由營葺臥房。或移安居。或更床蓆。雖不犯凶神惡煞。終干礙子體兒身。有因如此。得疾者乃成終身或傳成風為之患。重則損根廢枝。輕則拳攣跛躄者也。胎病由氣致患。乃尚可療。疾者。斷不可醫。初生幼兒。又被邪干。即時和順調理。
胎病作熱 兒在胎中。母多驚悸。或因食熱毒之物。生育之後。兒多虛痰。氣急短滿。眼目眵淚。神困呵欠。不發伸舒。呃呃作聲。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盛則手常拳緊。腳常搐縮。眼常斜視。身常掣跳。皆因胎中受熱。宜速與大連翹飲子。解散諸熱。次與消風散。數服無恙。
胎氣蘊熱 兒在胎中。母多憂怒鬱悶之情不散。又因胎氣燥熱。兒生艱難。母生驚悸。以致乳汁不和。兒吻成毒。故能作熱。令兒食即嘔吐。眠不定席。神不安穩。聞響即掣。若不解蘊。毒熱相干。久作無辜。成疾害生。先宜順氣。次服四順。若不安愈。蔥根必效。
胎病風熱 兒在胎中。母常喜食動風之物。熱毒流傳。致兒受之。隱在經絡。則手足拳攣。注入血脈。則肌體枯槁。其兒眼常喜竄。血不蔭心。神不守舍。怯人怕物。視作定目。若不早療。恍恍惚惚。形體雖長。情性乖拙。為人多荒。朝記夕忘。雖久受病。不如無生。蓋父母但知惜其嬌姿。安養無用之兒。如此者。凡胎氣服藥。至用貴細。若以常方。難言功效。
胎病驚熱 兒在胎中。母因驚悸。驚氣入胎。兒當受之。生育之後。其兒精神不爽。顏色虛白。初則溫溫有熱。其後頰赤饒驚。物動則恐。聲響即悸。若不繃抱安床。取次難為調適。既有胎驚。將傳胎風之候。產母謹謹忌食。一切熱毒之物。若作尋常。畢竟難拯。蓋是血脈柔弱。臟腑虛怯。不堪重劑。何可攻擊。是使智者怯懼。受之若輕。熱已自散。即於項上生癤。其大如拳。名曰驚氣。須當破之。而後合之。勿敷毒藥。恐傷肌體。不惟傷壞。深恐為禍。
胎病風痰 兒在胎中。母喜食熱毒之物。熱即生風。脾肺不利。遂有風痰。雖不能損肌傷體。其痰與風相襲。痰多風不散。熱盛痰復生。風痰能作熱。更加暖被紅爐。母食炙煿淹藏動風之物。即時害生。藥非不驗。乳汁之咎也。如兒或患風痰。不必下截風化痰藥。但清心肺涼膈。利順三焦。則自然安愈。亦不可太涼。恐寒傷臟腑。宜以消風散。吞下白丸子至良。合小作丸。
胎病結熱 兒在胎中。母失調理。恣縱飲食。不加將護。蘊熱頗久。及至生育。熱氣隱蔽。傳入於裡。遂作閟結。由熱極得之。大便不通利。衝心腹脹。臍突撮口。弩力停郁。急以三黃丸或四順七寶。以通為度。不必過劑。切不可積丸子藥。不惟無益。恐反為害。
胎病為寒邪 兒在胎中。母因感受寒邪。熱氣煩蒸。傳入胎臟。兒當受之。及至生育。令兒關竅不通。精神昏濁。作熱加蒸。啼聲不響。號叫駭人。未知之者。將謂驚風。妄動臟腑。或妄鎮心。良由所受寒邪。初只在表。久則傳裡。邪氣亂真。血脈皮毛皆不得其便。腠理所拘。邪不得解。變蒸有違。氣血致傷。煩燥益增。無能自暢。但與小柴胡湯。服之稍輕。次以人參羌活散。然胎中所受。未分表裡。既生蔭庇。當議和解為良。
胎病榮熱 兒在胎中。母喜啖姜瓜。古人有云。修灶缺唇。食姜余指。蓋姜性至熱。又是淹藏。攻及血脈。傳入經絡。輕則令兒遍體生疽瘡。延毒熱瘡丹瘡之類。經年發作。或於頭額生核。重則大發。癰癤潰則爛壞皮膚。十死一生。何堪忍見。初生幼孩。毒氣加盛。肌肉柔弱。參朮托裡。互柏扶肌。常與清心。平調血脈。母慎其口。父抱令暖。醫工順理。以扶其危。
胎病衛熱 兒在胎中。母傷和氣。飢飽勞役。神疲力倦。否則憂愁思慮。役乎其中。動其真氣。攻以陰邪干亂。心魂流入胎臟。兒乃受之。既生之後。兒常昏困。腹急氣粗。重則喘急。睡思不穩。狂啼煩哭。肌肉不滋。亦生瘡痍。熱食早晚。精神少具。宜平調臟腑。臟腑既正。熱自散止。
胎病臟寒 兒在胎中。將順其月。母喜食諸生冷物過度。冷盛既寒。腸鳴泄利。時時有作。生育之後。兒腹青脈。膨脹虛緊。乃是虛氣入腹。呃呃作聲。日夜不禁。雖則漸長。終是臟腑陰陽二氣受不勻調。若不溫平分氣。長成痞結。陽結易治。陰結難醫。誠宜抑母服藥。庶得乳溫。令子調和。
胎病潮熱 兒在胎中。母曾發作子瘧。或是因患瘴氣。母或飲酒無厭。或是冒風傷暑。經絡榮衛。為熱所傷。母雖分娩。以脫其難。兒襲其氣。陰陽不解。初生嫩弱。血氣不和。作熱潮來。先寒關緊。身體作顫。庸工未諳其理。即以艾炷灸之。經絡未痊。用之枉究。但與調中。均其陰陽。若是肚緊。宜以全條蛇蛻。米醋炒令熱。手帕盛系臍上。漸安。
證候發端
急驚風候。醫雲陽癇也。手足搐搦。涎潮大熱。醫家下之。往往利以輕粉。或水銀、巴豆。皆有毒藥。既已蘇省。精神猶向昏沉未快。乳食者或有餘熱。其候欲得安痊平和。只可用平穩藥調胃氣。不可便與燥熱藥。若與服之。其候復作矣。(小兒驚風之後。胃氣多虛不食。沉沉默默。或瀉尚不止。只可助胃生氣。以截風藥移在生胃散或觀音散中。謂用全蠍、天麻、殭蠶、白附、防風、羌活之類。生薑棗子同煎。自然胃壯瀉止。諸風不作。雖則驚熱及搐搦皆去。其精神未爽。不可便謂無事。若用補藥助虛。乾薑、豆蔻、硫黃、附子之類則熱復來。其候又發。凡治急驚之候。正謂醫療。豈可遽云調理。用藥乃在一時之久若竟寬緩。證候轉加深重。醫者既知當下。即可量其輕重。如病五六分。只下三四分許。隨通且利。熱去痰消。則病徐徐減差。若不揣度。一概並蕩下之。太過傷害臟腑。疾轉陰候。乃作慢驚風候。豈可臨時生胃回陽)。
慢驚風候。醫云陰癇也。良由急驚用寒涼之藥太過。轉動深重。傳作慢驚。或因吐痢不止。而成慢驚。或因澡浴感風。不解而作慢驚。或因風食二癇。不治而變成慢驚。或因咳嗽下痰。轉虛而成慢驚。因由甚眾。概而舉之。病家怕驚不怕瀉。良醫怕瀉不怕驚。其瀉不止。驚風愈盛。若與治驚。更用寒涼之藥。且瀉轉多。病加進重矣。(小兒脾胃虛怯。方作吐瀉。其證有五。有熱吐。冷吐。虛吐。痰吐。食吐。所言熱吐者。謂母飲酒吃肥炙煿淹藏。或冒風傷暑致熱。兒吻乳入胃。遂成熱吐。冷吐者。謂兒胃冷。加以宿冷之物。與食即吐。虛吐者。其兒肌熱神困。疳積未消。胃堂久虛即吐。痰吐者。其兒胃氣本虛。復感寒邪。生痰作熱。留滯胸膈故吐。食吐者。其兒胃弱。飲食不節。強食傷脾。作熱神困。吐後即吐之。病家但知其吐。不明所以。且吐兼瀉作。名曰霍亂。其吐候又推輕重有五。初則乳自流出謂之哯。哯之不已即謂之吐。吐之不已即作嘔。嘔之不已。即作逆。逆之不已即作噦。自嘔逆噦皆有出聲動氣。嘔者口開而作。逆者心胸上下氣逆郁築。噦者無物可出。即膈虛胃寒引氣。噦噦作聲。此等候惡。須臾變證。即慢脾風。熱吐者。先去風痰。冷吐虛吐與生胃氣。痰吐即與下之。次與正氣。食吐宜與搨氣。豈可一概理之。吐瀉不止。脾虛風生。眼開慢驚。眼合慢脾。治之不當。更下驚藥旋踵而死。豈可得而救療。兒分長幼。病察虛實。有吐瀉三五日發風者。有一日半日而發者。大抵女孩以吐為急。男以瀉為速。若氣虛暴瀉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瀉不成。風候。久則虛之矣。但治腸止瀉為良。吐即生胃為正。截風之藥。加而用之。凡驚藥及寒涼之藥。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大熱藥。其候乃屬陰證)。
小兒熱證古。分十種為總例。有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風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十種熱證。病各不同。已有觸類而作。潮熱者。即痞癖。熱也。類近積熱。證先腹肚熱腳冷者是。傷寒熱與瘡疹熱亦相類。且傷寒有三種。皆從表發入里。瘡疹隨五臟所受。從里出表。故不同根。風熱與驚熱亦相近。疳熱與餘毒熱相類。疳有五證。瘧有五候。皆由脾家陰陽不順。若驚熱盛即風熱作。丹毒熱有數種。皆五臟熱毒所作。自上發下曰毒。自下發上曰丹。總之曰丹毒。各隨輕重。又有一種名曰龍帶。橫腰過肚上。或至胸前。相交者重。有如火燔。其候亦同丹治。病後餘毒熱。諸證皆有之。須適輕重類諸證而調解。不可越前病用藥。如傷寒後有餘毒熱。即於傷寒調理。不及而解。余皆放之。大抵驚熱涼之。風熱化之。疳熱補之。潮濕散之。傷寒熱解之。瘧熱分之。積熱利之。丹熱消之。瘡疹熱順表之。諸證餘熱。皆和證不可直便獨下。熱積虛極。先和脾調胃。令其充實。次以與服下。若積證二二並作。何證先下。而急與調胃藥服之。稍用倒置不免為它咎。乃計利害。所議積證作疾。無可與之安和。一味當下。斯為良法。有積不可安養。久則為它病矣。惟痞癖證。先宜定去寒熱。寒熱已去。方可後下。以適為度。下之太過。反生重熱。雖有重熱。即不宜用涼藥。宜以調理胃氣藥與之。尤宜深究)。
小兒傷寒正受、夾驚夾食(正受傷寒所由感受寒邪。胃冷。脫著。傷於腠理。輕則傷風。重則壯熱。頭疼鼻塞。流涕。斯乃正傷寒候。又有傷風、傷暑、傷冷、傷濕、皆能作熱困乏。但不咳嗽。又有因驚之時而傷寒。故云夾驚。又有因食之時而感寒氣者。故曰夾食。大抵傷寒或有它證似積之類。切不可妄下。若下之太早。表裡俱虛。難以調理。謂之壞證。大人壞證。尚猶可藥。小兒壞證。救療無門。凡傷寒有驚候。亦不可下驚藥。雖夾驚證亦不可用下驚藥。幼兒傷寒。只可解表。雖曰用表。不可令兒汗出。如王氏杜薄荷散和劑方人參羌活散之類。若熱在裡。譫語鄭聲。於證當下。只用散末藥。七寶洗心散。四順飲。犀角飲之類。不可用丸子。或以取積藥下之。其熱不去。反成無辜。夾食者於理用下。宜以紫霜丸量虛實而用。須問先傷寒後夾食。後傷寒。然傷寒夾食。乃在於食時之間。惟母覺知其先後。多是不覺。若知之以後受者。先調理之。既不明其先後。即可解表。以俟里證有者。方可與下。為尤善也。且下與表。二理不可並行。且如三日前在表。三日後在裡。斯乃大概約而言之。恐後人傳之不當。反為其害。凡傷寒在表即解。在裡則下。不可以日限為拘。其或有在表裡之間。亦宜和解。如又不愈。小柴胡湯治之。又不愈俟傳裡下為良。大者譫語。小即煩啼。切不可意急取愈。宜在用心。明究表裡)。
小兒積證(積證最為要緊。病家將作尋常。醫者不急治之。及至傳變方覺困重。東漢王氏不言疳與瀉及痢。即述證而已。所以治未病之病。凡小兒自幼及長。不患驚風癇痓癲痙有之矣。未聞無患積證者。五臟之所積名曰積。六腑之所聚名曰聚。且小兒只理五臟受病。故不有大聚證者何。腑屬陽。雖有病不治而自愈。且胃屬腑氣。生於漸。乃脾主食。主有疾當治之。臟屬陰治之。尤難調治。四季有積。欲下之。理皆可用下藥。但當究其虛實。然後利之。既有積氣。不能全實。量其輕重。故古人有挨積、磨積、消積、化積、無下積之說)。
小兒有患驚風痰熱四證。如何用藥。(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作風。風盛發搐。又盛牙關緊急。又盛反張上竄。痰涎擁。牙關緊。風熱極。閉經絡即作搐搦。涎擁胃口。悶亂不省。才入中脘。手足拳攣。關竅不通。百脈凝滯。有退熱而愈者。有治驚而愈者。有截風而愈者。有化痰通關而愈者。皆是依證用藥。不可不究其所以。凡病在熱。不可妄言痰。病在驚不可妄治風。病在痰不可便治驚。病在風不可便治搐。凡治小兒。病在驚由痰熱得。只可退熱化痰。其驚自止。病在風。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病在痰涎。急須退熱化痰。若有搐。須用截風散驚。若以意急。雖治驚。痰不化。熱以不退。驚如何自止。化其痰。熱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如何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
小兒泄瀉。除疳瀉為虛熱。余瀉皆臟腑虛寒怯弱得之。(小兒臟寒腑冷。大腸不禁。總謂之瀉。分別輕重。究竟緩速。有溏。有泄。有滑。有利。有洞。五者不同。豈可一概而理。溏者糟不聚。由其尚濃。似瀉非瀉。泄者無時而作。或出不知。利者直射濺溜。氣從中脫。滑者穀食直過。腸胃不化。洞者頓然下之。如桶散潰。余更不留。即知其兒臟寒腑冷。瀉之作疾。其來緩速。輕重可知。凡兒瀉。糞出青色者。蓋脾受肝經所制。肝屬乙木。能剋土。所勝之功。故見本質。由其臟之虛寒。非謂驚也。又瀉初黃良久變青色。乃臟寒之徵。又瀉藥物直過。尤為寒滑。凡虛滑三五次即困乏。若不急與溫其臟調其胃。平順三焦。和正榮衛。即慢驚證候。傳變如此之急。欲以止瀉藥。次第調理之。往往不及。惟務溫其臟腑。臟腑既溫。寒何能留於腸胃之間。或以熱藥頓止。則熱反為它疾。須先投滯腸藥。然後生胃正氣與服。切不可意急。過劑投之熱藥也。稍或臟腑至虛寒。孩童困乏。四肢厥冷者。是謂逆證。當用黑附子、白朮、乾薑、量輕重而用。凡投熱藥。瀉止則痢作無疑)。
小兒痢疾。醫云五疳八痢。究其理。種數多端。輕重不一。(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及至積化成痢。且脾胃亦虛。即不可便下。善治痢者。生其胃、溫其脾、厚其腸、和其氣、無不愈也。若成痢疾。故不可下。下之反虛作渴。浮腫痞滿。脹急不食。亦未可便補。補則傷熱。能令脫肛。先與禁卻一切毒食之物。頻與生胃赤調氣。或白。即是冷熱不調。或受暑致溫。即與分陰陽氣。利水穀道。若裡急即與厚腸胃。肚痛即與和順氣。溫臟腑。或純白者。乃積冷毒加之。即挨去其毒。卻與溫其脾胃。其痢自止。凡痢疾能飲食可治。不能飲食。疾名禁口。有不食至死。又有毒氣侵胃口。亦不飲食。或患痢疾。因食毒物。不見腸頭。鮮血頻滴。肛門寬大。深黑可畏腹肚㽲痛。裡急後重。名曰刮腸。日夜頻並。飲食在過者。名曰滑腸。此三種痢疾。最為惡候。乃是十二種中。皆能傳變。而作此候。凡言小兒美飲食者。飲謂飲乳。食謂食飯。若病中能飲水漿。喜食果子魚肉之類者。亦助其虛。不能令臟腑充實。須是白粽子爛煮飲可矣。若以蔥粿䊦。黏膩不堪。脾胃之物。尤其增困。幼者吻乳。克化漸安。五臟平和。六腑調貼。然後陰陽自均。氣脈自壯。丸散湯劑不必抑之。或有餘毒。宜以順調緩助。不可攻之。又有時氣作痢。熏習相染而成。或由天氣晴雨不常。陰濕冷熱。相干腸胃。糟粕不聚。遂成其疾。腹肚㽲痛。裡急後重。他藥莫治者。宜服木香、黃連、地榆、川當歸、白芍藥、肉豆蔻為末。蒸烏梅肉丸。棗子湯下三五十丸。如麻子大。加減神良)。
小兒疳疾其證數端。其候不同。發作不常。治療不一。方論不等。輕重斟酌。隨宜設方。必有可理者。(疳者甘也。疳因脾家有積虛而致。其積不可復食黏膩甘甜生冷炙煿之物。故名曰疳。初作名疳氣。皆由飲食不節。生冷相投。積傷久滯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足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食不生肌肉。作渴煩燥。名疳虛候。時發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腹大喉細。手足無肉者。名丁奚候。自丁奚翻食吐蟲。虛熱來去。名曰哺露。十歲以下曰疳。以上曰勞。治勞之理悉不用疳藥。蓋疾作傳足非常。治疳之法。理其氣虛。助其血弱。調令脈壯。消其蟲子。散去疳熱。和順三焦。無用急力攻治。亦無勉強投藥。只可循候而設。不得過劑。若冷藥易動臟腑。燥藥易損三焦。審察端的。丸散隨其輕重。無所失矣)。
小兒諸證。悉皆著載方藥。療理法度。惟有咳嗽一證。究莫能盡。月內芽兒難醫。百日嬰孩亦難調理。(所言芽兒及嬰孩咳嗽難治者。蓋為初生血氣微弱。五臟未充。肌體未固。變蒸未周之兒。所感寒邪。攻及腠理。表裡相干。邪正相勝。陰陽未和。不可強生攻治。妄吐妄下。妄汗妄補。皆令兒疾轉盛。不惟無益。甚有傷害。幼兒咳嗽。乳母之過。丸散狼虎。醫人之罪。豈特芽兒及嬰兒難為調理。小兒有咳嗽。未許一二服藥。便見安樂。雖傷寒傷風證候已歸平復。且咳嗽尚作。大抵究竟小兒咳嗽。先看有無熱與痰。有熱在表。無熱傳過。或是未傳。痰稠熱盛。痰壅即吐。宜服補肺散。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訶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有痰加半夏。風熱加防風、天麻服之。自然痰化熱散。咳嗽漸愈。未可直用粗澀藥。白礬、南星、石膏、雄黃、砒粉之類。宜先滋潤。脾肺。次用王氏金華散。少少時時與服。或以白丸子加雌朱腦子。隨大小作丸。凡兒患咳嗽。須究表裡。未可一向攻嗽。若用金石藥直入胃脘。乃成脾風候。手足勾曲。又何所益。巴豆、輕粉、砒霜藥下之。腸胃不禁。須臾成風。亦何所益。只用溫平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和順三焦。其痰漸化。其熱自退。不必攻擊。所謂理嗽宜且補氣化痰。益肺生胃。胃開氣壯。即嗽漸減。胃正即痰不生。肺滋即嗽不有。然小兒氣弱。其嗽作熱。與大人一同。而用藥調理實不同。又有時氣咳嗽。謂天時冷熱不同。幼兒虛怯。受患者眾。其嗽日夜不輟。或吐或喘。痰熱壅盛。至重者利之即愈。謂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心神煩悶。胸膈不快。方宜與服。無熱與痰。亦不可下)。
審小兒得病之源
大喜後乳食。多變驚癇。 喜屬心。大喜後乳食。則傷心。錢氏云。心主驚。驚是癇也。素問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孫真人云。傷陰則瀉。傷陽則驚。
大喜後飲水多。成喘急。 喜後飲水。則停於膈上。令胸喘急。通真子云。喜後飲水。水傷於三焦。令氣息喘急。聖惠方云。汗後飲水。必成喘也。蓋喜屬心。汗亦屬心故也。
大哭後乳食多。成吐瀉。 哭屬肺。大哭後乳食。則傷肺。肺氣逆則作吐瀉。故肺與大腸為表裡。錢氏云。大哭後乳兒。多成吐瀉。
大哭後飲水。多成嗽噎。 哭屬肺。大哭後飲水則氣道不通。成痰嗽氣噎。聖惠方云。飲水積結不散。故成痰也。又云。肺水氣乘之則多咳嗽也。倉公云。哭人飲成氣噎。嘔吐咳嗽痰水。
大飢後乳食多。成腹痛。 修真秘訣云。飢食過多。則結積聚。又云。凡食不用急。急則不細。不細則傷損脾胃。扁鵲云。大飢急食。久成癖塊面黃。
大飢後飲水。泄瀉肚疼。 飢後飲水。則冷濕傷脾。脾氣受濕。則令腹痛。素問云。濕勝則瀉。聖惠方云。飲冷過多。結在心下。故令心腹滿痛也。
大飽後飲水過多。成氣逆。 素問云。飲多則肺布葉舉。是氣逆而上奔。故能生痰疾。道書云。飲食過多。成痰癖氣逆。養生云。飲水莫急咽。久成氣病。
大飽後迎風。多成暴厥。 大飽則食氣上衝心肺之間未散。卒被風冷所傷。故暴厥不醒。如中風之狀。修真秘訣云。熱食汗出。當風發痙。頭疼多腫。
大驚後乳食。嘔吐心痛。 大驚後乳食。則手少陰經受邪。多成心痛。抱朴子云。夾驚便食。多成心痛。心主驚故也。大驚飲食。氣節不通。或吐逆翻胃。
大驚後飲水。久成不語。 心主驚。驚後飲水則傷心。心氣通於舌。舌本無力。故不語也。亦能成水痢癖。寶鑑云。小兒水痢癖者。因飲水而被驚則成也。
當風乳兒成吐嗽腹膨。 倉公云。小兒迎風飲乳。風冷入肺。則令咳嗽。又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咳嗽。肺主氣。氣傷則腹脹。
當風飲水。成雀目青盲。 素問云。風氣通於肝。當風飲水。則水停於肝。肝氣通於目。故成青盲雀目也。寶鑑曰。小兒飲水久停肝。翳障全無辨物難。夜裡不明為雀目。青盲晝夕一般般。
夜露下乳兒。多成嘔吐。 夜露下乳兒。陰氣入咽。冷乳不散。多生嘔逆。修真秘訣云。夜露食。其上有邪氣。
夜露下飲水。多成泄瀉。 素問云。濕勝在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水穀相和。故大腸傳道。而乃注瀉也。
正食便乳。成疳黃口臭。 王氏云。正食便乳。令兒口臭。牙中血出。通真子云。乳食並餐。令兒面黃口臭。又能生痰癖。巢氏云。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
正汗便乳。成心疳壯熱。 葛洪云。汗者心之液。正汗便乳。則傷其心。心傷則液散。液散則皮膚苦燥。或心疳壯熱。錢氏云。心疳面黃臉赤。身體壯熱。修真秘訣云。大汗脫衣。得偏風半身不遂。
食熱面乳兒。多成龜胸。 聖惠方云。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所生。又乳母恣食五辛熱面。令兒龜胸也。孫兆云。母食五辛。令兒龜胸。
食酸鹹炙煿。乳兒成渴。 聖惠方云。乳母恣食五辛。多味酸鹹。夜餐炙煿。心胸停滯。便即乳兒。致臟腑生熱。熱則煩躁。致令渴不止也。又兒食醬肉。渴飲水。則成渴痢。
母醉臥當風。乳兒失音。 抱朴子云。乳母飲酒過度。當風取涼。仰臥乳兒。風冷酒毒。氣亂之乳。入于于喉咽之間。故令兒失音不語也。
母飽便乳兒。身熱喘急。 孫氏云。乳母大飽。胸膈停滯。氣息未調。便即乳兒。遂令身熱喘急。萬全云。醉飽傷勞便乳兒者。多成疳病。
飲水便乳。積痰成驚風。 寶鑑云。飲水並傷乳。為痰結在胸。令兒乳不下。吐瀉與癇同。實則身多熱。喃言入睡中。早須醫治取。久則變驚風。修真秘訣云。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飲酒食肉乳兒。成天吊。 聖惠方云。乳母食飲無常。酒肉過度。煩毒氣流入乳中。即便乳兒。心肺生熱。熱毒旺盛。風邪所傷。則令心神驚悸。眼目反騰。壯熱不休。四肢抽掣。故成天吊。
嗽後飲乳。成驚喘痰噎。 嗽者肺也。嗽後飲乳。痰聚不散。氣道不利。關膈不通。則成痰噎。痰噎即驚喘。
嗽後飲水。成鼻齆多涕。 嗽主肺。肺氣通於鼻。嗽後飲水。則傷於肺氣。肺氣受寒。則鼻齆多涕。家寶云。清涕出。肺受寒。
悲喜未定便乳。成涎嗽。 孟氏云。悲喜未定。便乳兒者。涎嗽引風。高氏云。小兒悲喜未定。便飲乳者。則傷肝心。風火交急則化成痰。流滯於肺。而成痰嗽。
悲喜未定。飲水成吐血。 悲喜未定。氣血不和。飲水則逆其氣。氣逆則勝血。血隨氣行。故令吐血。萬全方云。渴則飲水多。停心下故令喘嗽。甚則唾血。
兒啼未定便乳。生癭氣。 聖惠方云。兒啼未定。以乳乳之。令氣不得消散。故結聚成癭氣也。孟氏云。兒啼未定。肺竅開便即乳兒。與氣相逆。氣結停積。多成瘰癧。
兒啼未定飲水。成胸高。 孟氏云。兒啼未定。飲水則痰結。痰結則肺脹。肺脹則胸高。巢氏云。痰者水飲停結胸膈之間。故結成痰也。又云。若為風冷所加。即氣聚於肺。肺脹則胸高氣急。
拭浴未乾乳兒。生瘡疥。 寶鑑云。小兒癬是母於風中浴後拭之未乾。和水飲乳。及夏月汗出而不粉。生瘡細星星是也。修真秘訣云。炊湯洗面無光彩。作甑哇瘡。
拭浴未乾飲水。成頭疼。 拭浴未乾。便飲水者。則內外傷冷。故令身熱頭疼。葛氏云。濕體飲水。則內外寒冷交攻。遂頭疼身熱。仙經曰。炊湯洗浴。則多成痹。
喜乳。涎喘生驚。 孫兆云。令兒上氣顛狂。亦令兒生痰喘急。或生驚。
怒乳。疝氣腹脹。 千金翼云。怒乳令兒疝氣。扁鵲云。女子則腹脹。
寒乳。奶片不化。 華陀云。乳氣寒虛冷。故令便青而啼。千金翼云。令兒咳嗽。
熱乳。面黃不食。 千金翼云。令兒嘔吐。張氏云。熱乳則傷肺氣。令兒龜胸。
氣乳。吐瀉腹脹。 寶鑑云。令兒面黃白。乳哺減少。夜啼哯乳。
病乳。能生諸疾。 令兒黃瘦。骨蒸盜汗。嗞煎夜哭。孫氏云。病乳則致虛羸。及生諸候。
壅乳。吐逆生痰。 靈秘云。壅乳成痰涎。涎壅生驚。寶鑑云。壅乳成奶癖。又吐逆生痰。
魃乳。腹急臟冷。 寶鑑云。腹急而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塊。
醉乳。恍惚多驚。 千金翼云。令小兒熱。腹急痛。扁鵲云。醉淫情亂乳兒。恍惚多驚。
淫乳。心發驚癇。 寶鑑云。乳母淫佚情亂。乳兒令吐瀉身熱。啼叫如驚。不治。已上急欲乳兒。能生諸病。不可不忌也。凡喜怒氣亂未定乳兒。則成吐瀉腹痛。疳黃不食。寒熱壅積不散。乳兒則成痰癖涎嗽。肺脹龜胸。醉淫喘乳。多發驚癇。聖惠方云。醉淫喘乳。能殺小兒。聖濟經。乳者夏不欲熱。熱則吐逆。冬不欲寒。寒則咳痢。母不欲怒。怒則令上氣顛狂。母不欲醉。醉則令身熱腹滿。母方吐下而乳。則致虛羸。母有積熱而乳。則變黃不能食。新房而乳。則致瘦悴。交脛不能行。大抵母乳食不便。則生疾病。
病源歌
胎風腹痛。 胎病變胎風。胎驚變不同。胎癇寒腹痛。胎熱搐如弓。
內吊夜啼。百日內外多有此證。 盤腸內吊躽身哭。氣吊疼時曲臍腹。每夜多啼直至明。胎中有毒腸間搐。
盤腸內吊。十歲上下多有此證。 盤腸吊痛令兒哭。氣刺攻衝聲漉漉。臍上如蛇隱見形。發歇無時因積毒。
口吐不瀉。惡候。 傷乳停胸膈。生痰作吐頻。不宜尿糞澀。尤忌燥紅唇。
壅乳生吐。惡候。 孩兒何嘔逆。壅乳為傷脾。解脫因風冷。頻頻吐不宜。素問云。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巢氏云。小兒吐哯者。乳哺冷熱不調。則令停胸膈。因乳哺前後相觸。氣不宣流。故令兒吐哯也。
吐乳發搐。惡候。 吐乳頻頻必發驚。脾虛因弱失精神。精神既失涎潮盛。囟腫青筋不救因。
哯乳生涎。 哯乳非為吉。生涎甚可疑。鬥睛防掣搐。咂口必驚危。
食停中脘。急利大便。 食停中脘內。嘔逆氣難通。不瀉時為痛。生痰必引風。
嗞煎生驚。 嗞煎無休歇。風生五臟中。面青因腹痛。不爾變驚風。
呵欠生驚。 呵欠若頻頻。睛斜撮口唇。雖然驚未發。啼哭動心神。
搖頭生驚。 搖頭頻擦面。拗頸亦因風。目眨青筋綻。牽身搦若弓。
悲喜莫乳。 悲喜令兒乳。痰涎嗽不通。停留胸膈上。吐逆未生風。巢氏云。小兒飲乳。因冷熱不調。停積胸膈之間。結聚成痰。痰多則令飲不下。吐痰沫。壯熱不止。則發驚癇。
肺穴生風。 肺穴傷風冷。痰涎喘嗽聲。嗞煎因有熱。恍惚自然驚。
傷暖傷風。 傷暖傷風冷。令兒鼻不通。乳多咽不利。痰聚引驚風。
嗽咳因風。 嗽咳因風肺受寒。痰涎喘急睡難安。時時發熱心煩燥。臉赤唇紅口鼻乾。(鼻內流涕亦然)錢氏云。嗽而吐痰風在肺。以麻黃輩發散。孫氏云。嗽而不吐。痰熱在上焦。甘草、桔梗、身熱嗽受邪重。身涼受邪輕。
胃冷咳逆。治用香南散。 咳逆寒生胃。連聲最損人。衛虛榮不順。牽引痛頻頻。素問曰噫。巢氏云。風冷傷於肺。肺冷傳於脾胃而成。
鼻塞不通。 邪客皮毛肺中風。致令鼻塞氣難通。寒停囟戶流清涕。息肉生成滿鼻中。
鼻流清涕。 鼻內流清涕。原因肺感寒。寒停傳囟戶。鼻涕不曾干。
喘息聲嗄。惡證。 寒邪傷肺葉。啼哭啞無聲。氣結停胸膈。痰涎喘自驚。
驚喘痰噎。 驚喘痰潮噎。風驚又食傷。蓋因三種作。發熱體如湯。
驚痰壅滯。 痰涎壅乳滯胸中。膈節令兒氣不通。嗽吐自然生喘急。精神恍惚變驚風。
驚後成癇。 慢驚雖瘥後。涎唾溢難收。發歇成痰疾。精神不自由。
驚後肢軟 慢驚雖瘥後。神思一如癡。不語因痰滯。須防軟四肢。
驚風不語。惡候。 驚風得病不能言。只被風邪五臟綿。涎滯肺心關氣道。致令聲語不相連。
癇病潮歇。 癇來仆地口流涎。嚼舌唇青眼鼻牽。頭顫手搖痰壅噎。朝昏退息復依然。
痙病強直。惡候。 強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風。涎流唇口動。瘛瘲與癇同。
顛狂嗔喜。 重陰相勝必為顛。嗔喜無時面目鮮。陽盛兩爭強自作。或歌或哭妄驚眠。
傷寒驚狂。 傷寒身熱發狂顛。臉赤唇紅目又鮮。氣促生涎多渴燥。翻睛牽口不曾眠。
傷寒結胸。惡候。 傷寒因下早。腫痛結胸間。痞悶時為喘。皮膚作紫斑。
時氣傳變。仲景云寒毒藏於肌骨。至春即發病。 時氣因邪觸。春秋及夏冬。受邪肌肉內。傷客衛榮中。頭痛渾身熱。心煩兩頰紅。鼻青涎嗽嚏。傳變似傷風。
夜熱日涼。 夜熱身如火。天明依舊涼。非干邪氣作。蓋為客風傷。疳熱尿多赤。脾蒸糞帶黃。汗來方始退。肌體漸羸黃。
頭熱身涼。六合湯。 頭熱卻身涼。陰虧不順陽。陰沉陽不降。病作必為殃。
頭熱頭疼。同前法。 諸傷傷腦戶。熱痛只攻頭。陰被陽相隔。榮行衛不流。
身熱發厥。久瀉利多。此虛熱。 氣熱多發厥。血虛須作熱。氣血若俱虛。身熱手足厥。
久熱筋疼。 久熱傷筋骨。伸舒痛若風。亦能成軟弱。血氣不能通。
久熱頭暈。 久熱主頭暈。心虛臥不寧。骨蒸微有汗。憔悴成形容。
風熱相競。驅風膏、宣風散。 風熱互相競。風攣不自由。疼牽腰脊曲。痛引熱攻頭。
掩面驚哭。祛風膏、琥珀散。 掩面藏頭哭。心虛怕見人。驚潮肝腎作。戛齒及牽唇。
伏熱生驚。 伏熱生涎燥。多嗔見食悲。嚮明增不樂。入暗稍相宜。或即鮮雙目。無時動四肢。渴煩尋冷地。暑毒作驚危。
中暑似驚。惡候。 暑伏傷心狀若驚。頭疼熱渴躁無聲。昏沉喘噎涎無汗。手足掣抽眼鬥睛。
傷寒鼻衄。 傷寒何鼻衄。蓋為熱傳心。合汗應無汗。陽邪氣受深。
吐血氣逆。 血虛氣盛不和同。熱毒流心引肺風。忽然爾氣虛榮衛逆。吐出鮮明點點紅。
痰中有血。 咳嗽痰中忽有紅。風傷氣熱不和同。痰中膿血因頻嗽。脈損聲粗必引紅。
大便下血。 風冷腸間有熱攻。交相系作糞須紅。疳傷臟腑令便血。(錢氏云。筋疳瀉血。而瘦。孫氏云。疳傷。心肺腸中下血。濕暑兼停在胃中。古書云腸胃有溫毒。血下如赤豆汁。)
血淋尿血。 久熱膀胱內。脬中積聚成。小便時下血。澀少痛干心。
熱淋結澀。 三焦因有熱。熱聚入膀胱。結澀陰中痛。淋漓溺色黃。
石淋沙石。 膀胱並腎熱。小水脬中結。似石或如沙。澀痛溺難泄。
氣淋頻澀。 寒氣膀胱內。尿難澀又頻。腎虛脬受冷。水道不藏精。
寒淋如膏。 淋瀝脂膏水。脬寒腎氣虛。溺頻精液耗。白濁又難除。
水泉不止。 水泉頻不止。脬內不收藏。冷滑溺難禁。亡津耗小腸。
脬囊疼痛。 脬轉尿時痛。尿時卻似常。非干淋瀝病。氣壅結膀胱。
遺溺。 膀胱因受冷。夜臥必尿床。久則遺便溺。淋瀝滑小腸。
疳蝕。女陰有疳。深者自然生蟲。亦用熏法。 疳蝕陰中腫。浸淫漸作瘡。白膿如帶下。久耗即痿黃。(香蟾丸加附子、龍骨各半兩。外用蟾酥膏敷之)。
蟲攻下部。 疳蟲攻下部。侵蝕至肛門。癢痛蟲來咂。疳深病在根。(粟房散、遣蟲丸。又有薰法)。
肛腸脫出。 肛腸頻自下。因痢滑難收。秋後經時日。令腸痛不休。
臍濕生瘡。 臍濕成瘡腫。風傷冷氣攻。腹膨膿作痛。荏苒必生風。
尿難糞結。 結熱在腸中。尿難糞不通。外加身壯熱。內必引驚風。
大小便澀。四順散、八正散。 氣壅生風熱。大便不疏泄。小水澀難通。頃刻成驚掣。
吐瀉因暑。 吐瀉因傷暑。腸鳴利色黃。(扁鵲云。傷暑吐瀉。腸鳴便黃水。久則青白。千金云。寒則腸中鳴。泄瀉腸滿痛。千金翼云腸虛則如雷鳴。瀉泄青白痢。食不化腹臍痛)。渴多煩不食。尿少熱如湯。困頓精神慢。嗞煎意思荒。氣粗頻腹痛。面色減精光。
疳脾泄瀉。 小兒泄瀉精神少。久患脾虛食不聞。碧綠眼睛生白膜。青黃面臉見紅筋。有時揉鼻揉眉額。或即牽唇擦齒齦。渴飲停留脾受濕。致令水穀不能分。
疳瀉進退。 疳瀉膨臍腹。肌膚日漸衰。脾虛難化食。腸滑又經時。糞雜腥多臭。頭垂腫四肢。唇紅因渴熱。進退極難醫。
疳痢雜色。 大便膿血色青黃。久患成疳必滑腸。下部脫肛情倦怠。上焦煩渴意悽惶。疼來冷熱相干作。因為寒溫理失常。體熱須宜多進食。景令豈愁憔悴少精光。
糞中雜色。 糞雜原因積。醙酸是食傷。驚深青澱沫。疳白臭非常。
五臟糞色。 肝冷傳脾糞綠青。焦黃脾熱土之形。肺腸寒積膿黏白。赤黑因心腎熱成。
驚疳相傳。 驚病兼疳病。相傳心與脾。嗞煎多愛哭。憔悴漸尫羸。驚熱便黃沫。疳寒尿白脂。睡中眠不穩。遍體有瘡痍。
驚疳食傷。 作瀉不甚瀉。或吐或不吐。乍熱乍溫涼。多嗔多喜怒。小水澀難通。大便物不聚。驚疳與食傷。嗞煎兼乳哺。
乳食頻傷。 乳食若頻傷。為痰亦為積。吐出臭酸醙。瀉多惡氣息。腹痛腹膨脝。瘦黃疳瘦瘠。或倦或嗞煎。不眠不安跡。(紫圓子下益黃散)。
食物不化。 食物難消化。脾間有積停。腸疼須作瀉。進退不安寧。
堅積癖塊。 堅積癖塊有多端。元因乳食聚脾肝。或積橫臍連腹痛。無時隱見脅難安。
瘰癧核塊。 瘰癧本因肝。連珠核數般。項邊筋結塊。膿潰卒難安。
面覆地睡。 傷暑傷疳食。心煩覆地眠。腹膨疼渴燥。吐與瀉相連。
腹大非飽。 嗜食不知飢飽。不生肌肉。腹大大便頻泄。腸胃不守故也。腹大非干飽。多餐只是飢。疳深常骨熱。肌體致尫羸。(妙丸子下益黃散補之)。
因飢傷飽。苦參丸。 因飢傷太飽。氣脹腹膨脝。渴汗疳黃熱。嗞煎不喜行。
虛實腹脹。 腹脹皆因食氣傳。虛而喘滿瀉相連。朝寬暮急須為實。虛脹宜溫實可宣。
寒熱因積。 壯熱來時又卻寒。皮膚燥澀發毛干。非干神鬼為邪祟。取下脾間積始安。
冷物為瘧。 寒熱往來頻。傷脾是病因。連朝勞血氣。間日損精神。
頭面生瘡。四順散。 五臟不和同。六腑氣難通。瘡癤生頭面。流傳必至癰。
血熱生瘡。 血熱生瘡疥。膿窩綻若珠。癢時搔不已。痛過腫皮膚。
腮腫咽痛。 腮腫喉中痛。咽乾咽物難。有痰風熱作。涎喘不寧安。
風疹火丹。四順散。 熱盛生風疹。俄然發遍身。火丹並赤腫。班毒亦驚人。
膿耳成聾。 腦戶停風熱。重蒸耳作膿。腫疼因熱聚。氣聚亦成聾。(煆白礬坯子。硎如桃花色。入麝香。納耳中)。
心疳臉赤。 心疳臉赤少精光。壯熱唇紅面色黃。才臥皮膚流盜汗。睡中驚哭意恓惶。
肝疳白膜。 肝疳白膜眼中瞞。怕日羞明淚不幹。咬指搖頭肌體瘦。腹中堅癖塊多端。
脾疳腹脹。 脾疳腹脹體痿黃。食物難消又滑腸。揉鼻揉眉多愛吐。蛔蟲和糞瀉非常。
肺疳咳嗽。 肺疳咳嗽體尫羸。喘急痰涎氣力衰。疥癩皮膚生遍體。頻頻吃食只多飢。
腎疳骨熱。 腎疳骨熱生偏墜。齒黑唇焦瘡䘌鼻。憎寒壯熱手如冰。每夜嗞煎不穩睡。
時時吐唾。 時時頻吐唾。腎氣冷之因。日久亡津液。萎黃作瘦人。(地黃丸加附子)。
偏墜腫硬。 陰核腫如吹。兒啼怒氣為。或因疳積作。或被暑邪欺。傳注膀胱內。侵陵外腎垂。停留堅且大。結聚一邊欹。
疳熱肢冷。 渾身熱似火。手足冷如冰。腹大時加渴。皮膚盜汗蒸。(寶鑑云。渾身似火。渴飲水無休。手足如冰)。
骨熱膚燥。 骨熱皮膚燥。時時盜汗多。又加津液竭。血氣不安和。
疳眼羞明。 疳眼最羞明。才開淚又傾。肝心俱積熱。生膜翳遮睛。
雀目青盲。 雀目氣熏肝。黃昏見物難。睛雖無翳膜。內障若云瞞。
盜汗如珠。 才睡汗如珠。夜多日晝無。亡津添骨熱。面色燥皮膚。
渴變成腫。 渴頻因久瀉。脾胃久亡津。水飲無干舌。咽焦又燥唇。眉攢多困倦。發豎少精神。荏苒經時日。成虛腫遍身。
脾冷流涎。 脾冷流涎唾。經云是滯頤。不宜頦下濕。濕久損傷肌。(乾薑白朮為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湯下)。
疳腫明亮。 虛黃如熟李。疳水定無疑。聚氣膀胱內。陰囊腫若吹。
風腫多癢。 體腫時時癢。風邪客肺脾。搔之成㾦癗。痰熱互相為。
氣腫因嗽。 久嗽疱浮腫。因勞肺氣為。痰停胸膈滿。涎喘不相宜。
積腫傷脾。 因食誤傷脾。肌膚狀若吹。腹膨多氣促。虛腫積無疑。
虛腫煩渴。惡候。 久痢積傷脾。脾虛腫四肢。渴煩多畏食。臍凸滿將危。
囟腫頭大。 囟腫頭皮急。風攻腦縫開。縫開頭必大。筋緩頸難抬。
咳嗽氣粗。 (大忌腹滿)。 百日孩兒嗽。涎鳴肺臟虛。喘粗心腹脹。哽咽咽難居。(聖惠方云。老人小兒。熱而腹脹者死)。
胃熱身黃。 胃熱遍身黃。熏蒸體似湯。瀉頻心腹脹。脈亂定知亡。
客忤吐沫(入房喘息未定。便乳兒者。則成客忤。殺小兒)。客忤畏生人。或沖鬼共神。吐黃青白沫。瀉綠黑紅新。眼白睛垂下。唇青色變頻。若傷淫喘乳。腹痛命逡巡。
三虛卒中。 乘年逢月失時和。此是三虛被鬼魔。賊氣中心兒暴死。陰陽未絕免沉疴。
痘毒停留。 痘毒停留熱有餘。流傳臟腑結癰疽。攻脾瀉利腸中滑。沖肺痰涎嗽轉虛。侵腎耳疼膿易聚。熏肝眼痛醫難除。心經若也邪干犯。驚哭精神不自居。
痘毒生熱。 痘毒多生熱。攻衝氣血虛。熏肝睛上膜。入肺嗽難除。傳腎瘡猶黑。傳脾腫有餘。傳心驚恍惚。眠臥不能舒。
痘後結癰。 痘後結癰疽。肌膚熱未除。瘡瘢重再出。膿泡起如初。嗞啀無歡意。驚眠意不舒。腸疼元有積。毒氣腹中居。
痘毒攻肝。 痘毒攻肝膽。羞明眼澀昏。赤筋生息肉。白翳結瘢痕。
瘡痘如珠。 瘡痘如珠綻。肥紅正得宜。瘢焦須解利。有熱速涼之。
痘毒未盡。 痘毒除未盡。瘡瘢再出瘡。身涼重發熱。癰腫必為殃。
痘毒發驚。惡候。氣實者可治。 痘後驚來逆。瘡前搐亦危。吐痰真可畏。哽氣不相宜。
痘後牙疳。 痘後亡津液。生疳食齒齗。侵唇連口鼻。損肉又傷筋。
瘡後肚疼。 發熱腹中痛。班瘡腹內攻。出多防不透。出少更防癰。
瘡痘逆候。不治。 吐瀉班瘡逆。便難疹亦危。黯瘡因走氣。厭痘血之衰。
瘡痘變證。不治。 咽物時時噎。喉中搶錯聲。喘痰頭有汗。腹脹氣虛鳴。
瘡痘便難。 痘毒熱交攻。尿難糞不通。數朝須鼻衄。或瀉若腸風。
瘡痘青黑。不治。 瘡痘欲出先青黑。半在皮膚帶紫色。昏沉默默又憎寒。困頓冥冥都不食。心煩涎盛瀉膿頻。體熱喘粗癰腫極。渴吐戛牙時顫發。毒聚咽喉聲啞塞。
湯氏惡候形證歌
孩兒形候細消詳。背母搖頭各一廂。鼻額汗珠魚口呷。手拿胸膈命遭殃。白睛灌入瞳人里。四肢垂嚲痛聲強。五硬五干並五軟。下痢頻頻亦不良。囟門腫起難醫療。忽作鴉聲便即亡。小兒形證最難別。滿口頑涎喉中噎。吐瀉無時加咳嗽。身體皮膚色無血。汗出如油頭仰後。眼青鼻黑不光潔。浮胸心凸兼撮口。足面直垂冷如鐵。搐搦睛斜連唇口。扭身搖頭難捉拽。舌黑如墨喘又逆。飲水百杯猶未歇。啼哭無淚似鴉聲。喉吹牽鋸口吹沫。此疾誠難去療之。免被時人道醫殺。肝風搖頭諸家無。古今方書不曾述。
不治候歌
(全生方云。一病未已一病復生。五行勝復相連。其人必死)
。
囟腫或陷。 初生小嬰孩。惟怕囟門開。胎風憂囟腫。囟陷亦多災。
腹脹內吊。 初生小嬰孩。腹脹目瞪開。內吊痛難止。驚風搐再來。
青點口噤。 初生小嬰孩。著噤口難開。臍內流鮮血。肌膚碧似苔。
重舌無聲。 嬰孩患重舌。啼叫哭無聲。面色頻更變。驚疼命必傾。
弄舌生驚。 弄舌驚之極。牽睛引皺眉。涎流空嘆氣。唇撮口如吹。
囟門低陷。 囟陷形容瘦。頻傷乳所為。瀉青黃白水。嘔吐用難醫。
囟門開大。 囟大頭成縫。胎中母氣衰。父精因不足。肌體致虛羸。
囟門腫起。 頭腫青筋露。嗞煎又怕驚。吐涎並嘔乳。風引動雙睛。
孩子發驚。 孩子發驚時。唇紅汗濕肌。瞪睛雙直視。體躽四肢垂。腹脹頻頻喘。精神漸漸衰。吐涎非易治。爪甲黑難醫。
急驚握拳。 急驚將發先握拳。蓋為胸中有毒涎。陰錯陽差為逆候。男左女右搐須痊。面白唇紅應少睡。口喎舌卷更驚眠。大忌腹高頭手汗。神昏氣促豈能痊。
啼哭無淚。 啼哭無淚或無聲。下氣時時又發驚。齧齒黏痰魚口動。瞳人昏暗翳遮睛。
發搐面白。 發搐面白唇中黑。身上皮膚無血色。汗出如油黏體滑。頑涎滿口喉中塞。
驚風指黑。 驚風指黑爪如煙。手足多垂軟似綿。咬奶多啼無淚下。暫時停息又牽纏。
再發驚風。 再發驚潮搐。涎流臉目斜。烏青連口鼻。啼哭類如鴉。
面冷腮紅。 面冷腮紅。眼鬥睛。手青甲黯指如丁。朝朝嘔吐時時瀉。日日嗞煎夜夜驚。舌腫風涎牽鋸響。唇焦氣喘水雞鳴。齒噤戛牙偏咬奶。頻吹魚口作鴉聲。
逆危衰脫。 面白唇紅逆。睛昏力困危。驚風嫌有汗。痢熱怕攢眉。吐瀉防咽噎。痰涎忌氣痿。囟低脾胃脫。頸軟骨筋衰。
喘嗽變驚。 黏痰作嗽發連綿。喘急時時臉面鮮。外被客風傷肺穴。內緣冷氣入喉咽。看看拗頸雙眸直。漸漸翻身兩手牽。口角流涎心腹脹。鴉聲齕齒必難痊。
感風氣喘。 邪客皮毛肺感風。忽然喘急氣難通。睛邪汗出唇青逆。尤忌痰涎聚腹中。
虛陽生風。 虛脫變虛風。虛陽必上攻。下焦陰氣盛。中脘食難通。
上熱下冷。 虛陽上熱口生瘡。下泄頻頻為滑腸。渴飲唇乾咽若火。四肢冷逆似冰霜。
天柱骨倒。 天柱骨倒為亡津。所得元因吐瀉頻。肝受賊風難俯仰。脾傷冷氣損精神。頭垂頸軟身憔悴。筋緩皮寬項不伸。面色萎黃胸腹脹。渴多畏食命逡巡。
歷驗不治。 囟腫數日。急病不治。或風攻囟門頭骨開解。或時面赤如酒色。少時即愈。必發驚不可治。兒百日內外發搐。愈而復作。並愈後囟腫不可治。病愈後復作。面黑神昏。雖不吐瀉。大便如常。身熱口瘡。嗞煎。兒自指口內者。胸中有痰。久必發驚。不治。
久痢不治。 身熱膿青。身熱血黯。潮熱腹痛。憎寒汗出。頭熱足冷。壯熱手冷。形羸頭軟。睛昏赤脈。眼澀白膜。口臭生痰。面腫作喘。舌頭黃黑。口唇焦赤。喉中鳴響。膈滿氣喘。飢不能食。渴欲思酒。痢如血蠶。或如癰膿。神昏項硬。
雜色不治。 青赤從眉入目者死。青色連眉入耳者死。青色如針目下者死。青黑色入口鼻者死。黑色多繞口鼻者死。黑色從眉繞耳者死。鼻上青色腹痛者死。鼻上白色諸血出者死。耳目口鼻起黑或白色者死。汗不出出不止者死。熱病得汗熱不去者死。
不治證
目赤脈貫瞳人。胸腫及陷。鼻乾黑。魚口氣急。吐蟲不定。瀉不定。精神好。大渴不定。止之又渴。吹鼻不噴。病重口乾。不睡。時氣唇上青黑點。頰深赤如塗胭脂。鼻開張喘急不定。
聽聲音驗病
驗五臟正聲。 脾屬土應宮音。(其聲緩大而慢)。肺屬金應商音。(其聲促而清。次於宮)。肝屬木應角音。(其聲悲而和。次於商)。心屬火應徵音。(其聲雄而清。次於角)。腎屬水應羽音。(其聲沉而細。次於徵)。
亂聲音主病。 聲雄而重大。(主傷風身熱頭疼。驚悸。上焦熱)。聲雄而實澀。(主身熱。大便不通。及口瘡)。聲悲而焦躁。(主肝風拘急。眠臥不安。或恐怖)。聲濁而沉重。(主疳氣。並耳聾)。聲哭而不啼。(主驚。睡臥不安)。聲啼而不哭。(主腹中疼)。聲促而躁急。(主肺經感風邪。咳嗽身熱)。聲長而細小。(主下痢。腹痛或大便下血)。聲嗄而不響。(主肺熱。久則虛)。聲嗄而輕顫。(主久病。發驚癇)。聲短而微細。(主小便澀)。聲短而遲緩。(主瀉虛腸鳴)。聲前促而後緩。(主吐逆噁心。不思飲)。聲嗞煎不定。(主心煩躁。眠臥不定)。
有小兒聲嗄咳嗽。眼目澀者。是欲出瘡痘。有瘡痘盛出。或出後痘毒咽喉聲啞者死候也。又有初生嬰兒患重舌。啼聲不出者死。
辨疑
一 兒患陰癇。其脈浮數洪弦。是陰中之陽。非真陽也。
一 兒患慢驚。得脈浮數。呼吸粗大。是其絕證。非陽回也。
一 兒患痘疹。作熱非傷寒也。但看耳後赤縷者是。
一 兒患身反張。非驚風也。或投涼寒亦愈。
一 兒間響即掣跳者。非驚也。乃肺肝足神有未安。
一 熱在筋脈亦發搐。非真搐也。如或過劑。變假為真。
撮要
一 兒在胞胎。必須飲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氣和。胎氣安。生子必偉。
一 兒孩變蒸作熱。非為其病。不藥自愈。
一 小兒有病在腑。有自愈者。故先賢惟理其臟。未言其腑陽臟陰。如麻子一證。乃是腑病。
一 小兒顱囟未合。視為尋常。
一 兒生穀道無穿。多至不救。藥無速驗。必假物透以通之。
一 驚風發搐。手足不宜熱捉。恐風癇逆入經絡。廢害肢體。
一 小兒無容入神廟中。恐神情閃爍。必生怖畏。
一 小兒笑極與和哭極。與樂。睡思既濃。母使咀嚼。
一 小兒患瘡疹發驚不可下驚藥。有熱不可用退熱藥。或出痘後有汗不可止汗。或吐不可理吐。或下亦有可不可。
一 懷娠之後。最忌食熱毒等物。庶兒孩之生。免有臍突瘡癰等患。
一 乳母常須養和血氣。樂以忘憂。使乳汁溫平。縱兒疾作。自安平過半矣。
一 嬰兒平常無病。不必服藥。恐遇病服藥無效。
一 初生小兒。必忌外客所觸。庶免致客忤熱。古人所以忌客。
一 兒孩不宜食肉太早。傷及脾胃。免致蟲積疳積。
論髮際穴
仁齋直指方論云。小兒初誕。收生者多於頭額前髮際中間灸之。蓋取其可以截風路也。諸風篤證。藥力不及。昏迷沉絕。嘿然無聲。於此灼艾。每有扶危之功。然亦顧其善後之劑何如耳。百會一穴在頂心端正旋毛間。亦濟危困者以是哉。
灌藥服藥法
小兒煎藥以銀盞。約水半盞。藥多又加多焉。其或不能灌藥。則以匙送下。服藥未盡。旋旋與之。藥性溫熱乳食前服。藥性寒涼乳食後少頃服。和平之疾。隨意無拘。
論腦麝銀粉巴硝等不可輕用
仁齋直指方論云。小兒急驚風。古人以其內外熱熾。風氣暴烈。而無所泄。故用腦麝麻黃以通其關竅。銀粉巴硝以下其痰熱。蓋不得已而用之。其實為風熱盛實者設也。世俗無見。不權輕重。每見發熱發搐輒用腦麝蟾酥鉛霜水銀輕粉巴豆芒硝等劑。視之以為常。惟其不當用而輕用。或當用而過用之。是以急驚轉為慢驚。吐瀉胃虛。荏苒時日。驚風之所為難療者。正坐此也。萬一發熱驚搐。本為傷風傷寒傷食瘡痘而作。誤藥至此。其為害豈淺鮮哉。以理觀之。能用細辛羌活青皮乾姜荊芥之類。以為發散。勝如腦麝。能用獨活柴胡山梔枳殼大黃之類。以為通利。勝如銀粉膏硝。設或當用酌量。可用而不可無之。亦須酌量。勿可過劑。幼幼書謂瀉青丸導赤散乃醫用之上藥。蜈蚣有毒惟風氣暴烈者可以當之。然其風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自止。但用之貴乎藥病相當。弗容固執。或半字。或一字。或桐子半丸。或桐子一丸。尤在酌量而作劑也。設或過焉。當以蚯蚓桑皮為解。解巴豆毒以龍腦薄荷汁調沙糖服。或芭蕉根汁服。凡幼兒欲發驚風。先神志不定。恍惚懼人。搭眼上視。左顧右盻。伸手握拳。悶郁拿氣。情態不若尋常。如此者有驚即散驚。有熱即退熱。壅實即云壅實。熱退則不生痰。驚散則不生風。壅滯通則氣得其平。病無由作。是故當以小劑治之。若夫患在痰熱。全未有風癇。搐搦顫引之狀。則只與退熱化痰。如參蘇飲之類可也。謹勿妄投通關利腠等劑。惡或透其熱。流入經絡。反成風痰。此又小兒無病不可服藥之戒。世俗玩習。以為小兒體熱。或遇澡浴。即與久坐湯水之中。風冷外傷。水濕內滲。頃刻間遽成風搐。或惡叫頻吐。或昏迷失音。或洞泄或已勢如暴風疾雨。難以支吾。不可不戒。
小兒四時用藥(拔粹)
假如春分前風寒也。宜用地黃當歸羌活防風。或地黃丸瀉青丸相間服是也。春分後風熱也。羌活防風黃芩。或瀉青丸用導赤散下之。立夏之後宜三黃丸導赤散。夏至後濕熱也。導赤散瀉黃散合而服之。或黃芩甘草白朮茯苓之類。為勝濕去熱也。立秋後宜益黃散。陳皮厚朴人參木香之類是也。秋分之後瀉白散。立冬之後地黃丸主之。謂腎不受瀉也。
新生兒戒灸
嘗有北人居於南方。新生小兒多與灸囟。其害非淺。古書云。河洛土地多寒。多兒生三日。灸囟以防驚。今者東南地土多濕。新生牙兒無病不宜逆灸。聖濟經云。前世之書。執小兒氣盛之論者。不知陽中有陰。而專於吐利。執河北關中地寒之論者。不知南北之異而專於灸炳。大抵宜察其地土寒溫虛實。
卷三百六十
嬰孩初生門
總論
辨小兒初受氣
凡小兒受氣在娠。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生。四月形體成。五月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十日目瞳子成。能頦笑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髓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此是定法。若有不依期者。必不壽也。
相貌壽法
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啼聲散不成人。啼聲短不成人。臍中無血者奸。臍小者不壽。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鮮白長大者壽。自開目者不成人。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汗血者多危不壽。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者不成人。頭四破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早坐早行早齒早語者皆惡性。非好人。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發稀少者強不聽人。頭上有旋毛者早貴。妨父母。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魚口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頤下破者死。陰不起者死。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卵縫通達黑者壽。兒三歲已上十歲已下。視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壽。大略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大則項橐顏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達者赤夭。即楊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也。亦猶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成凋於霜後。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
論初生諸疾並治法
夫今之孕婦懷胎。習以為常。飲食不節。起居不宜。未誕之間。勞役眾苦。男子視孕以為常。恣其所欲。任其所施。頻受觸穢。所以生兒之後。百脈致虛。三焦不順。關竅不通。榮衛不和者。初生之間。便作疾患。怪異多端。不可得而詳述。今舉二十有六證候。概而言之。審其可否。比附與之。療理而助其榮衛。調順經絡。得宜而已。
呵者。即張口而又合之。欠者謂神不足。故名呵欠。非是疾病。初生芽兒多有此作。不足怪訝。錢氏有謂。呵欠遁悶。良由胎氣怯弱。榮血不壯。衛氣少順。即血不蔭心。血不蔭心。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呵欠遁悶。無他愧也。古方有硃砂審法。用煎人參湯調和飲之者。不若定志丸五七粒。麥門冬湯化開與服之妙也。
伸者突其胸堂。展其氣脈。舒者引其頭頸。直其手足。努而作之。良久復作。初生孩兒多有如此亦非病也。良由母懷胎胞。起坐不得寬展。或將絹帛兜束肚皮。或系襠褲。勒縛大緊。或臥己盤旋。或睡不轉側。是故偃傴胎囊。氣失舒暢。降生之後。自然如此。老嫗知與挼揉。未知調其百脈。宜將五木湯浴之。功效。用桃李槐柳皂莢各取枝煎湯。候溫與浴。仍與觀音散。少少與服效。
肺之氣壅。腠理不通。外感寒邪。或已傷風。關竅閉塞。鬱郁於中。及至噴嚏。方有少解。不能發散。漸入胸堂。遂生痰熱。痰熱既有。即加之咳嗽。輕則氣促短急。重則驚風搐搦。搐搦之利。若在初生。尚云不可。宜與消風散服之。咳嗽宜與金沸草散。人參羌活散。二藥皆和且順。雖則嫩弱。服之無恙。其劑溫純。化痰利膈。
胎乃育形。臍乃根本。胎氣固則形體壯。肚臍深則根命長。受氣乖遺。形萎臍突。凡兒斷臍利益漸長漸深。吻乳調和。愈固愈實。是血脈之相順。致形體之相資。初生之兒。有熱在胸堂。則頻頻伸引。呃呃作聲。努脹。其氣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臍突。腫赤虛大。無可畏。無識之夫。將謂斷臍之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臍斷不盈尺。一臘之內。隨其根蒂自腐。實者深之。弱者淺之。深淺之理。以其稟賦得之。此乃多由胎中。母多驚悸。或因食熱毒之物。有作。宜與大連翹飲子。其熱自散。其臍歸本。不必以藥敷之。恐毒傷人為害。
初生三五日之間。便有舉目上竄。將身反張。然其非疾所作。情實駭人。凡醫工必作驚風療之。其候非也。萬一所由。兒在胎中。受飲食熱毒之氣。蘊在胸堂。誕下三日之前。宜與黃連去熱。膩粉散毒。古人預計利害。其又與人參朱蜜湯。皆清心肺。積毒既化。兒獲無恙。若不如此。所生個個反張上竄。或有不患此者。鄙婦不思。恣食啖熱毒之物。何可怪哉。或投驚風涼藥亦愈。但須明其所以用藥。智者裁之。萬一不由驚風所傳。當與詳悉。
物萌失之灌溉。長必焦萎。兒誕違之乳哺。壯必怯弱。凡兒在胎前和氣養之。降生則美乳蔭之。其氣偎則胎不壯。其乳敗則兒不長。食不及乳。乳飽即不食。無致咎也。雖食無乳。禍害生焉。是故乳不可失時。食不可不節。乳失時兒不病自衰。食失節兒無疾自怯。乳者壯其肌膚。食者厚其腸胃。所謂乳哺二周三歲。則益其體。今人未周奪其乳。入月恣肥甘。豈不致疾。
鍾鴻聲大。澗遠流長。形處胞胎之中。受氣充足。水火兼濟。心腎不虧。耳目兩竅相通。大小二腸相佐。發聲清響洪亮者。根固本壯。稟賦充實。而自然之理也。初生啼笑發聲不出。呃呃而作。鬱郁而為。其或短汲。上下氣不相乘。醫與果訣。云此由胎氣不足。何更投藥。假使成人。父母不悅。根本不壯。何須藥餌。如果木之萎水奚益也。古意速用父母呼呵。及以蔥熨。令聲發越。奈緣自無根本。產子育兒。當知其理。
人之受胎應數。降生之後。不以貧富。其子皆以精神全氣脈壯。視聽欣嬉。取與喜怒。周晬之間。於人事情懷意旨撫叱。以知其逆順。方可謂孩兒。性識之本也。其或周晬已過。不認名。不偎親。常常皺蹙顏容。喎臉含啼。東喚西向。南呼北面。其坐若木。其臥若屍。其行即蹶。其立用掇。筋骨氣脈柔怯虛弱。食不辭飽。渴不知飲。若或長成。亦則庸蠢。如此胎氣。月數不足者。難保千日。
胎氣已滿。產降必全。盡一氣而包養。開九竅以通運。在乎十月之中。形骸已具分娩片時之內。穀道無穿。所緣兒在胎中。已空九竅。若不通利。如何四體百骸。而能生長。斯由熱壅所致。肺經之極。結於肚口。閉而不通。降生之後。無復滋潤。乾燥而合。若投寒涼之藥。愈閉不通。若下溫平之藥。而又不通者。即是兒氣不順。腸胃空澀。穀道乾燥。閉合可畏。方不詳載。藥無速驗。至於此等所受。須當以物透而通之。金釵為上。玉簪次之。蘇合香丸內入孔中。凡刺一二寸許。屎為快色。曾見肛門肉合。小便通利。大便至死無能通者。愚鄙燒火箸刺之。事出不得已。既然肉合。決無奇方。試以金玉重力刺之。有勝火箸。又有初生胎熱。一二日不通者。與服洗心散。以通為度。四順飲加荊芥煎亦良。
產婦血敗者當下。榮者化乳。血下不盡。母致其疾。乳有不調。兒招其病。凡兒吻其乳。有不到於胸堂。氣滯積隘。或冷或餿。故以哯出。或問之無恙否。曰不宜也。久哯令兒神困力乏。氣怯肌羸。脾家若虛。遂作癇疾。及至成疾脾。風定矣。初生與周晬之兒。胃氣未備。穀食未登。全藉吻乳。快活無恙。自然臟腑充百脈順。肌體壯神氣清。其或母用性不順。則氣血亂。氣血亂則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兒哯逆。宜其速與療理。若作尋常。必致害生。小沉香煎。及鹽豉丸兼與服之。乳母宜服藿香正氣散。加枳朮至良。
論新生將護法
小兒初生先以綿裹指。拭兒口中及舌上青泥惡血。此為之玉衡。若不急拭。啼聲一發。即入腹成百病矣。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當啼。兒生不作聲者。此由難產少氣故也。可取兒臍帶向身。卻呵之令氣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聲自發。亦可以蔥白徐徐鞭之即啼。兒已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內雷鳴。乃先浴之。然後斷臍。不得以刀子割之。須令人隔單衣物咬斷。兼以暖氣呵七遍。然後纏結。所留臍帶。令至兒足趺上。短則中寒。令兒腹中不調。當下痢。若先斷臍。然後浴者則臍中水。臍中水則發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宜急剔撥去之。不爾入兒腹成疾。斷兒臍者。當令長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不以時斷若挼汁不盡。則令暖氣漸微。自生寒冷。男臍風生兒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為善。不可令衣過厚。令兒傷皮膚。害血脈。發雜瘡而黃。兒衣綿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則令肌膚脆軟。便易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在幃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凡裹臍法。椎治白練。令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調其緩急。急則令兒吐哯。兒生二十日乃解視臍。若十日許兒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臍燥。還刺其腹。當解之。易衣更裹。裹臍時。閉戶下帳。燃火令帳中溫暖。換衣亦然。仍以溫粉粉之。此謂冬時寒也。若臍不愈。燒絳帛末粉之。若過一月。臍有汁不愈。燒蝦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臍中水及中冷。則令兒腹絞痛夭糾。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炙。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當隨輕重。重者炙之乃可至八十九壯。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搗當歸末和胡粉敷之。炙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為候。若兒糞青者冷也。與臍中水同。兒洗浴斷臍竟。䙀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以甘草如手中指一節許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連吮汁計約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余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臾更與之。若前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但稍稍與之。令盡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惡汁。令兒心神智慧無病也。飲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耳。勿復與甘草湯。乃可與朱蜜以鎮心神安魂魄也。兒新生三日中與朱蜜者不宜多。多則令兒脾胃冷。腹脹喜陰癇。氣急變噤痙而死。新生與朱蜜法。以飛鏈硃砂如大豆許。赤蜜一蜆殼和之。以綿纏箸頭沾取與兒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盡。此一豆許可。三日與之則用三豆許也。勿過此則傷兒也。與朱蜜竟可與牛黃如朱蜜多少也。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辟惡氣。除小兒百病也。
新生三日後應開腸胃助穀神。可研米作厚飲如乳酪厚薄。以豆大與兒咽之。頻咽三豆許指止。日三與之。滿七日可與哺也。兒生十日。始哺如棗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彈丸。百日如棗若乳汁少。不得從此法。當用意小增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兒無疾。兒哺早者。兒不勝穀氣。令生病。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兒尫弱難養。三十日後雖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強與之。強與之不消。復生疾病。哺乳不進者。腹中皆有痰癖也。當以四物紫圓微下之。節哺乳。數日便自愈。小兒微寒熱。亦當爾消息之。要當下之。然後乃瘥。凡乳兒不欲大飽。飽則嘔吐。每候兒吐者。乳大飽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兒。若臍未愈。乳兒大飽。令風中臍也。夏不吃熱乳命兒嘔逆。冬不吃寒乳。令兒瀉痢。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母怒以乳兒。令喜驚發氣疝。又令上氣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凡新生小兒。一月內常飲豬乳大佳。凡乳兒。母當先極挼散其熱氣。勿令汁奔出。令兒噎。輒奪其乳。令得息。息已復乳之。如是十返五返。視兒飢飽節度。知一日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又常捉去宿乳。兒若臥。乳母當以臂枕之。令乳與兒頭平。乃乳之。令兒不噎。母欲寐則奪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飢飽也。
浴兒法。凡浴小兒。湯須令冷熱調和。冷熱失所。令兒驚亦致五臟疾也。凡兒冬不可久浴。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數浴背冷則發癇。若不浴又令兒毛落。新生浴兒者。以豬膽一枚。取汁投湯中以浴兒。終身不患瘡疥。勿以雜水浴之。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一兩枝亦得。㕮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滓。浴兒良久。除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治小兒驚辟惡氣。以金虎湯浴。金一斤。虎頭骨一枚。以水三升。煮為湯浴。但須浴即煮用之。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外亦有之。此由兒在胞胎中。受穀氣盛故也。或妊娠時嗜糯米使之然。治之之法。以發纏箸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也。如不脫可煮慄扶汁令濃。以綿纏箸頭拭之。若春夏無慄扶。可煮慄木皮。如用井花水法。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喜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裡清淨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兩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裡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齗上者。名重齗。皆刺去血汁也。
小兒生輒死。治之法。當候視兒口中懸癰前上齶有胞者。以指摘取頭。決令潰去血。勿令血入咽。入咽殺兒。急急慎之。
小兒初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成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主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與龍膽湯也。
論乳兒法
擇乳母。須精神爽健。情性和悅。肌肉充肥。無諸疾病。知寒溫之宜。能調節乳食。奶汁濃白。則可以飼兒。不得與奶母大段酸鹹飲食。仍忌才沖寒或沖熱來便喂兒奶。如此則必成奶癖。或驚疳瀉痢之疾。切須忌之。夜間不得令兒枕臂。須作一二豆袋令兒枕。兼左右附之。可近乳母之側。蓋覆衣衾。須露兒頭面。一向仰臥。恐成驚疾。須時復回動之。夏月須涼簟。如夜間餵奶。須奶母起身坐地。抱兒喂之。如陰陽交接之間。切不可喂兒奶。此正謂之交奶也。必生癖。或換易衣繃。須三月後。房中不可大暖。奶母不可頻吃酒。恐兒作痰嗽。驚熱昏眩之疾。至於變蒸次第。奶乳所傷。夜啼潮熱之類。若能調和奶食。並看承愛護。如此則別無疾病。亦不須令兒常服湯藥。此尤宜審之也。
乳生病雜治
凡小兒飲食乳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若微不進。即當將護。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不致寒熱也。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即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其益多矣。若不時下。則疾成難治。冬月下之。最難將護。然有疾者。亦不可不下。夏月下後。腹中常小脹滿。當節哺乳護之。兒之乳哺宜令多少有常。兒稍大食哺自能稍增若減少者。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便當微與藥。勿復哺之。但乳之而已。甚者十餘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不可不下。不下即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痢。若先治其輕。則病速愈矣。小兒有少病癇者。母懷娠時。役動骨血。即令氣強。若侍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即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兒須多著項衣。取燥菊花為枕。乳母乳兒時。摸兒風池。若壯熱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穴。與風池凡為十穴。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增之。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宜多。七歲以上多至百壯。小兒當切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邊。有病乃治之。尋常不可妄施針灸。亦不可輕於吐下。緣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臟腑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處涼。時以新水飲之。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即忍痛動脈。因而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多逆炙以防之。又炙其頰以防噤。又決舌下以去血。江東吳蜀地溫。無此疾。古方雖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為害最多。惟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患。又云。春夏不可下。以小兒腑臟軟弱。易虛易實。下之則下焦必虛。上焦生熱。熱即增痰。自非當下之病。不可下也。
嬰兒初生斷臍之後。宜著艾厚裹。愛護。若乳母不慎。或因浴而水入。或因屎於䙀袍之內。濕氣傷臍。或解脫風冷所侵。令兒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即成臍風。宜用裹臍法。通大小便法。
兒初生腹脹欲絕。大小便不通。急令婦人漱口。汲咂兒背心手足心。臍下共七處。以紅赤色為度。須臾自通。
胎肥生下肌肉厚。通身血色紅。滿月以後漸漸肌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又云胎怯。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小便白。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采。當浴體法主之。
新生小兒煎益母草湯洗之。則不生瘡。又以薏苡葉煎湯浴。則一生少病。小兒初生七日內。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活。坐視其斃。良可憫哉。惟有一法極驗。世人罕知。其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但以溫湯蘸熟帛裹手指。輕擦破。即開口便安。不用服藥。或用真珠天麻丸治之。
胎驚風以胎婦調適乖常。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母有所觸。胎必感之。或外挾風邪。有傷於胎。故子乘母氣。生下即病也。其候月內溫壯。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腮縮。囟開。或頰赤。或面青眼合。胎風眼合。不可誤作慢脾。妄用溫藥。其有著噤撮口之類。亦此一種之所發也。視其眉間氣。色紅赤鮮碧者可治。若黯黑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紋曲入里者可治。紋反出外者不治。治法解散風邪。利驚化涎。調氣貼囟。甚則以朱銀丸利之。
初生方法
虎頭湯(方出聖惠方)
虎頭骨(五兩) 苦參(四兩) 白芷(二兩)
上用水一升。煮二十沸。入豬膽汁少許。適寒溫浴兒。
治兒少小身熱。李葉湯(方出聖惠方)
上用李葉不拘多少。以水煮熟。去滓。適寒溫。浴兒。
又方(出聖惠方)
用白芷根苗煎湯。浴兒良。
又方(出衛生寶鑑方)
用苦參煎湯。浴兒良。
浴體方(出衛生寶鑑方)
天麻末(二錢) 蠍尾(去毒為末) 硃砂(各半錢匕) 烏蛇肉(酒浸焙為末) 白礬(各三錢) 麝香(一字匕) 青黛(三錢匕)
上同研勻。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並葉五七枚。同煎至十沸。溫熱浴之。勿浴背。御藥院名浴體天麻散。治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假者發頻不為重。真者內生髮癇。假者外傷風冷。蓋血氣未實。不能勝任乃發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氣出熱也。治之可發風邪。用浴體塗囟法。
凡尋常浴兒(出聖惠方)
上以湯添水。著少鹽。浴兒後。以粉敷之。若無事勿數浴。恐遇風冷。令兒發驚成癇。
李梅湯(出聖惠方)浴兒闢瘟惡氣。療百病。去皮膚沙粟。
桃根 梅根 李根(各一把) 細辛 蛇床子(各一兩)
上都銼。以水二斗。煎至一斗。澄濾候冷暖得所。浴兒佳。一方加麝香少許。不用細辛、蛇床子。
治新生兒卒寒熱不住。不能服藥。用六物莽草湯浴之方(出聖惠方)
莽草 丹參 蛇床子 桂(各三兩) 菖蒲(半斤) 雷丸(一斤)
上銼碎。水五升煮三五沸。適寒溫浴兒。避日。向陰處。
治小兒卒客忤。吐下乳哺。面色青黃。脈變弦急。浴之方(出聖惠方)
用錢七十文。以水三升煮令有味。適寒溫浴兒。
浴兒法(出聖惠方)
凡浴兒不可先斷臍帶。候洗了方斷。不致水濕傷臍。可免臍風臍瘡等證。仍以清油調發灰敷臍。凡洗兒並不可用水打濕臍帶。切宜戒之。
又法(出聖惠方)
上益母草五兩銼。水一斗煎十沸。溫浴面。不生瘡疥。
初生浴兒良日(出聖惠方)
寅卯酉日大吉 壬申丁己癸己大凶
上用虎頭骨煎湯浴之。令兒不驚。辟邪惡氣。
金虎湯(出聖惠方)治小兒驚。辟惡氣。
金(十兩) 虎頭骨(一枚)
上以水一斗。煮至七升。候冷暖得所。將用浴兒。心安。甚良。
浴新生兒方(出聖惠方)
上用豬膽一枚。煎湯在盆中。取膽汁投於湯中。適寒溫以浴兒。終身不患瘡。切不得湯中入著生水。
甘草法(出湯氏寶書)
妊婦臨月。預辦甘草。細切少許。產臥時。以綿裹沸湯泡盞內蓋定。收生之際。急以軟帛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黃連法。
黃連法(出湯氏寶書)
產婦臨月內。黃連細切槌碎。將綿裹百沸湯同用甘草一處泡。如前法拭口。次用朱蜜法。
朱蜜法(出湯氏寶書)
用甘草黃連法。拭口。吐其惡計。稍定更與朱蜜安神定魄。用硃砂一豆大細研。以蜜一蜆殼許。和硃砂。旋抹口中。非獨鎮心安神。能解惡物之毒。一生免瘡痘之患。一方韭根汁灌之。亦清血。令兒無病。
牛黃法(出湯氏寶書)
與朱蜜竟。可與牛黃。服牛黃法亦如朱蜜多少也。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邪。辟惡氣。除小兒百病也。
豬乳法(出湯氏寶書)
取豬乳須令豬兒飲母。次便提著豬兒後腳起。口自離乳。急用手挼之。即得乳矣。非此法不可取也。千金。張渙論初生嬰兒。或未有奶子。產婦之乳未下。亦可用豬乳代之。此法甚良。先用朱蜜。而豬乳次之。可免驚癇瘡痘。
乳兒法(出湯氏寶書)
湯氏云顱囟經論夏中盛熱時。乳母浴後。或兒啼不可與奶。能使兒成胃毒。秋成赤白痢。凡浴後可令定息良久。熟揉乳之。乃無患也。千金。論凡乳兒。不可過飽。蒲而必溢。則成嘔吐乳。或猛取出挼後再乳。凡初乳時。須當捏去宿乳。然後與之。兒若臥。乳母當以臂枕之。令乳與頭平。令兒不噎。母欲寤即奪其乳。睡著不知飽足。而成嘔吐。父母交合之間。乳兒臥於側或驚哭起不可乳兒。氣亂未定。則殺人也。巢氏云。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勿遽以乳飲之。故不得下。停滯胸膈。而成嘔吐。此患有之。可不為之慮也。
擇母乳法(出湯氏寶書) 乳母者。其血氣為乳汁也。五情善惡。悉是血氣所生。凡乳兒當宜善其喜怒。若忿怒之氣未解。忌勿乳兒。必令逆也。乳母形色美陋甚多。不可求備。但無狐臭、癭瘻、哮喘、瘑疥、癲癡、白禿、癧瘍、缺唇、耳聾、齆鼻、膁瘡、麻風、癇疾、獨眼、跛足、龜胸、駞背、鬼形、惡貌、諸般殘患者。余皆可用也。沾染之久。識性亦同。猶如接木之造化也。其理甚詳。
內八片錦 紅淨為安體則寧。如逢紅黑便須驚。更兼紅亂煎人甚。轉下除驚藥有靈。赤段輕微是外驚。若如米粒熱非輕。紅散多因喜怒乳。搐搦將來豈得平。忽逢相間有其青。看看立便急風生。紅青兢碎風將起。不見風疳氣膈證。亂投湯藥紫兼青。急急醫持命免傾。若如淨紫體還熱。須知五臟有風生。黑輕可治死還生。紅赤傷寒痰疾停。赤青已受脾風了。青黑脾風作慢驚。紫細紅曾六畜驚。紫赤相間則疳成。紫若一同如米粒。夾食傷寒事可聽。紫散風傳脾臟間。紫青多渴即風癇。隱隱紫深難治療。去風痰毒命須還。紅赤兮連赤若輕。必然乳母不相應。有時兩手俱無見。定知衝犯惡神明。
已上歌訣無形。但觀五色浮沉長短。可定死生。
小兒面部氣色總觀
五位總作。流波泛瀝。隔窗照藍。青色者。驚積不散。欲發風候。其神彩觀覷不穩。上上下。證變風生。
五位總作。閃爍焰射。丹爐映火。紅色者痰積壅盛。驚悸增進。其神彩視物不定。恍恍惚惚。候變驚速。
五位總作。混袞泥漿。衣敷土牆。黃色者食積症傷。欲作疳候。或痞癖有之。其神看顧散漫。昏昏沉沉。其候寒熱潮發。飲食不欣。氣粗短滿。困倦喜睡。嘔噦瀉痢皆有之。
五位總作。濈濈浮虛。野露入谷。白色者。肺氣不利。大腸滑泄。水穀不分。欲作吐利。其神眸凝濁。失其精神。矇矇矓矓。性情不有。光滑全無。無臟少實。百脈多虛。或吐利之後。有失調補。
五位總作。漫漫黯黯。塵灰稱覆。黑色者。傳不順證。變即逆候。表裡有虧。臟腑欲絕。其血不榮。其氣不衛。榮衛失序。經絡流注。凝滯於脈。為疾危惡。其神昏冒。沉沉默默者。為人不久。
虎口三關指掌
飲食不禁。雜物未能克化。令之患食癖。疳積肚疼。面黃。肚大脛小。好覆冷地者。得患皆由此也。嬰兒生下兩月。目瞳子成。能識笑認人。勿令生人抱之。及不可見非常之物。因成客忤。百晬任脈生能反覆。乳母當適寒溫。半歲尻骨成。乳母當令學坐。二百日掌骨成當教匍匐。三百日臏骨成。當教獨立。周歲膝骨成。當令行步。此皆定法。今富貴之家。不按此法。但令奶子懷抱。亦不令出見風日。亦不曾見地氣。致令筋骨緩弱。雖生數歲。亦未能行。誠非愛護之法。余觀田舍小兒。未嘗愛護及此。終日暴露。拖泥帶土。而絕無他疾者。譬之草木生於深山峻嶺。及大澤之中。容易合抱。至於園圃奇林異果。縱加培壅。多有秀而不實者。此豈貴賤之理有異哉。
回氣法(出危氏得效方)
小兒初生氣欲絕者。必因難產。或冒寒冷所致。不可便斷臍帶。急烘綿絮。包抱懷中。以胎衣置火中燒。仍以大紙捻點清油。燃於臍帶上。往來燎之。使暖氣入腹。須臾氣回。方洗。洗了即斷臍帶。
聖惠方預治三證
凡兒初生。預防臍風、著噤、撮口。最為急證。十難救一。以軟帛包指。拭兒口牙根上。如有青筋兩條。便用竹刀輕輕刮斷。以豬乳點之。
又用黃連(半錢) 豉(三十五粒) 白米(四十九粒) 生甘草(二寸) 蔥白(二寸) 以童子小便。煎取三合。兒初生未吃奶前。便以綿濡點藥口中。二七滴。逡巡兒腹中。轉即利出臍糞。後與吃奶。至七月已來。每日滴三七滴。永無此疾。經極效也。
又方抱兒嚮明。看臍上有赤脈直上。於赤脈頭上灸三壯。可起死。
封臍散(出醫方妙選)
川當歸(半兩去土根) 天漿子(三個) 亂髮灰(一錢燒灰存性)
上末。別入麝香一字。乳缽內一處研勻。乾摻臍中。一方臍瘡不合。黃蘗塗之。
敷臍散(出直指方)
瓜蒂 南星 白蘞 赤小豆(等分)
上為末。每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邊。
剃頭法(出集驗方京畿)
初剃頭俱不擇日。但於滿月日剃之。蓋風俗所尚。前此產婦未得出房滿月。與兒俱出。以謂胎髮穢惡。恐觸灶神。令小兒不安。故用此日。當就溫暖避風處剃之。即以生油、杏仁、膩粉頭上擦之。以避風邪。爾後剃頭。皆宜用此。
外臺崔氏初剃頭良日(出湯氏寶書)
寅日丑日吉 丁日未日凶。不可剃。令生瘡。
塗囟法(出錢氏方)治傷寒百日內發搐。
麝香(一字匕) 蠍尾(去毒為末半錢匕) 薄荷葉(半錢匕) 蜈蚣末 牛黃末 青黛末(各一字匕)
上同研勻。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藥。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灸手頻熨。百日裡外兒。可用此塗囟法。
哺兒良日。法以平定成日大吉。其哺不得令咸。
又寅醜辰己酉日良 又男戊己日不得。女丙丁日不得。
小兒初生不飲乳。及不小便。(出百一選方)
上蔥白一寸。四破之。以奶汁二合銀石器煎至一合。灌之效。曾氏女生兒。移時不飲乳。及不小便。皆驚以為惡證。急撿外臺得此方。用之即效。
木瓜丸(出百一選方)治兒初生下。口中穢惡不盡。入喉中。即便自吐。然後啼聲一發。則又咽下。因生異疾。
木瓜 麝香 膩粉 木香 檳榔(末各一錢)
上水煮麵糊為丸。如小黃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不拘時候。
米粉散(出經驗良方)治小兒初生下。遍身無皮。俱是紅肉。
宜速以白占米研為細末干撲。候皮肉生干方止。
陀僧散(出經驗良方)治小兒生下。遍身如魚泡。又有如水晶。破則成水。流滲又生。
用密陀僧生研。入紗絹滲之。仍服局方蘇合香丸。
雄黃丸(出御藥院方)治小兒諸般驚顫瘛。初降誕下。便與乳母。帶碎諸驚忤之氣。
雄黃(一兩) 虎頭骨(炙三分) 麝香(一分) 猴孫頭骨(三分炙) 白龍腦 乳香(各一分) 降真香(末) 箋香 白膠香 鬼臼(去毛各一兩為末) 大蛇頭(一枚炙)
上細研勻。用熟棗肉和丸。如彈子大。初降誕兒。煎熱一丸。次用綠絹袋子。帶一丸於身。闢一切驚忤之氣。
茯苓丸(出直指方)治小兒初出胞胎。其聲未發。急以手拭掠其口。令惡血淨盡。不得下咽。則無他病。若拭口不淨。惡穢入腹。則腹滿氣短。不能飲乳。或產婦取冷過度。胎中受寒。則令兒腹痛。不肯飲乳。惡穢入腹。宜用。
赤茯苓 川黃連(去須) 枳殼(炒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一丸。乳汁調灌下。
丁香散(出直指方)治惡穢入腹。令兒嘔吐不止方。
木香 乾薑 茯苓 甘草(焙各一分) 酸木瓜 丁香(各半分)
上粗末。一捻。水煎。以綿與之。
初生小兒。舌下有皮膜如榴。中膜里舌。或遍舌根(出肘後方)
可以指甲刺破。令血出。燒礬灰細研敷之。半綠豆許。若不摘去。兒必啞。
水銀膏(出聖惠方)療小兒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沫不能乳哺方。
上取水銀如黍米粒與服。覺病無早晚。水銀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過小麻子許與則也。
治小兒不能乳。(出聖惠方)
上將雀屎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通便法(出危氏得效方)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婦人以溫水漱口了。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處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不爾無生意。有此證。遇此法可謂再生。
保命散(出醫方妙選)治初生七日間。胎毒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連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兒語不發。如鵝口狀。名曰鵝口病。
白礬(一分燒灰) 馬牙硝(半兩細研) 硃砂(一分水飛)
上同再細研。每服一字。取白鵝糞。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頜頰內。未用藥時。先以手指纏亂髮。揩拭舌上垢。然後使藥敷之。
治小兒出腹六十日。舌上喉里斷齶上。有物如蘆籜。貯水狀者。(出肘後方)
上以綿纏上針留鋒如米。㓨以決之。令去卻一㓨且止。若不消待明後日各一㓨。不過再㓨愈。
孩子要用藥物
硃砂 牛黃 麝香 蘆薈 青黛 蛇黃 犀角 蜣螂 虎頭骨 蝸牛殼 蜈蚣 雀兒飯甕 天竺黃 白藥 竹瀝 吹鼻散 虎睛 鉤藤飲子 虎骨 紫霜丸 錦灰 五味虎睛丸 封臍散 烙臍丸 發灰 好綿(一兩) 黑散子 胡粉紙燭子(柔粉入紙作燭防暖撮口須要) 綿繩子(二尺要系臍用)
上以上藥物入月皆須是一一題記。與產婦藥相雜。
藏衣法
崔氏凡藏兒衣法
上兒衣。先以清水洗之。勿令沙土草汙。又以清酒洗之。仍內錢一文在衣中。盛於新瓶內。以青帛裹之。其瓶口上。仍密蓋頭。且置便宜處。待滿三日。然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之處入地三尺埋之。瓶上土厚一尺七寸。維須牢築。令兒長壽。有智慧。若藏衣不謹。為豬狗所食者。令兒癲狂。蟲蟻食者令兒病惡瘡。大烏食之令兒兵死。近社廟傍者令兒見鬼。近深水洿池令兒溺死。近故灶傍令兒驚惕。近井傍者令兒聾盲。棄道路街巷者令兒絕嗣無子。當門戶者令兒聲不出。耳聾。著水流下者。令兒青盲。棄於火里者。令兒生癇瘡。著抹木頭者。令兒自絞死。如此之忌。皆須慎之。
又安產婦及藏衣天德月空法
正月(天德在丁。月空在丙壬)二月(天德在申。月空在甲庚)三月(天德在壬。月空在丙壬)四月(天德在辛。月空在甲庚)五月(天德在壬。月空在丙壬)六月(天德在甲。月空在甲庚)七月(天德在癸。月空在丙壬)八月(天德在良。月空在甲庚)九月(天德在丙。月空在丙壬)十月(天德在乙。月空在甲庚)十一月(天德在丙。月空在丙壬)十二月(天德在庚。月空在甲庚)
凡藏兒衣皆依此法。天德月空處埋之。若有遇反支者。宜以衣內新瓶盛密封塞口。掛於宅外福德之上。向陽高燥之處。待過月然後依法埋藏之。大吉。
又法 甲寅旬日。十日不得藏埋兒衣。以瓶盛密封。安置空處。度十日即藏埋之。
又法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此五日亦不藏兒衣。還盛瓶中。密塞勿令氣通。掛著兒生處。過此五日即埋之。亦不得更過此日。
又法 甲乙日生兒。丙丁日藏衣吉。丙丁日生兒戊己日藏衣吉。戊己日生兒庚辛日藏衣吉。庚辛日生兒壬癸日藏衣吉。
小兒初生搜口法一。(出保嬰方) 嬰兒初出母胎者。老孃不明保嬰之法。兒啼一聲。則口中惡物咽入喉腹。令兒多病。亦多瘡疹。凡有孕婦臨月之家。前一二日。備下甘草黃連各半錢。沸湯浸至次日。去粗入細硃砂少許。候時初出母胎。老孃疾用左手托住嬰兒肩背。以右手輕提兩足。令兒倒。啼一聲吐出口中惡物。隨手用綿包手指蘸甘草藥水搜兒口中令淨。然後以溫水浴之。能令兒不生驚哭。後出瘡疹必輕。長大疾病亦少。此乃保嬰之第一法也。
小兒初生斷臍法二。(出保嬰方) 初生斷臍者。忌用冷鐵刃器。蓋嬰兒柔弱。易引寒氣入腹。令臟腑滑瀉。多致生病。宜用火炙剪刀。乘熱斷之。更就斷臍袋上。著艾如麥粒。炙二十壯。助暖氣入腹。則臟腑堅固。元氣充實。令子病少。壽長。大有益焉。
浴洗初生小兒法三。(出保嬰方) 小兒初生浴法。先用虎骨一兩捶碎。入連根蔥白三莖。同煎數沸。去柤。以豬膽一枚取汁入浴湯。攪勻。溫熱得所。自首至足輕手浴洗。令子肌膚通身瑩淨。以後不生瘡疥。可無驚風之患。
將護小兒法四。(出保嬰方) 小兒初生。先要乳母將息。氣體平和為上。蓋熱即生風。冷即傷氣。乳母受病。兒亦隨之。況初生小兒。肌膚軟脆。腸胃細微。宜得乳母按時乳。無令兒飢。亦不可令兒傷飽。易致嘔吐。切要調和臟腑。所用襁褓衣絮。宜時見於風日洗曝乾淨。若見天氣中和。令乳母抱兒日中嬉戲。使氣血流通。筋骨強勁。外邪不侵。每見富貴之家。愛惜太過。厚之以綿衣。飽之以乳食。閉於帷帳。兒受客熱。多致驚癇。不保其生。才有此證。急令乳母依前法調理。隨兒所感。進所當服之藥。如紫霜丸。五色丸之類。選而用之。
拭兒口法(出澹寮方) 嬰兒在胎。口有惡物。生下聲啼未出。急令軟綿裹指拭口惡汁。古人有黃連共甘草法。朱蜜法。豬乳法。用之則免使惡物嚥下。伏之於心。遇天行時氣。久熱不除乃乘於心。心主血脈。得熱而散。流溢於胃。胃主肌肉。發出於外。故成瘡疹之候。世之小兒無有免者。或幼年不出。年至四十餘者。亦未能免此。嗚呼。今之學者。殊不知病之源流。初生拭口。若依此法。得免痘瘡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細疹。前輩方書雖多。未嘗講究及此。余嘗遇至人得其妙理。況試之累驗。故編集成此方也。
水粉法(出醫方妙選) 嬰兒初生。第一日才斷臍䙀袍訖。看兒形色。若面紅潤色赤。啼聲響快者。宜用水粉半錢。漸漸令兒吮之。良久。有臍糞便下為佳。
甘草法(出醫方妙選) 用好原州甘草。中指一節許。拍碎。以水二蜆殼煎一蜆殼。以綿纏蘸。令兒吮之。若吐出惡汁為佳。若服一蜆殼不吐。即不須更服。不問嬰兒虛實寒熱。皆須服之。
朱蜜法(出醫方妙選) 好硃砂一大豆許。細研。水飛煉赤蜜一蜆殼。看稀稠和成膏。每用一豆大。乳汁化下。時時滴口中。三日內上三粒。臨時更看形色多青白。啼聲不響。即不須服。
牛黃法(出醫方妙選) 真牛黃一塊。用好蜜煉熟和成膏。每服一大豆大。乳汁化。時時滴口中。形色不實者不宜多服。若嬰兒胎熱。或身體黃色。宜多服之。
嬰兒初生至滿月。常時時旋取豬乳滴口中。最為佳妙。(出醫方妙選)
刺泡法(出危氏方) 小兒才生下即死。用此法可救活。急看兒口中懸壅前齶上有泡。以手指摘破。用帛捏拭血令淨。若血入喉。即不可治。
小兒初生。
六日溫腸胃壯血氣方(出肘後方)
煉成硃砂如大豆許。細研。以蜜一棗大熟調。以綿蘸取。令兒吮之。一日令盡。
小兒初生畏寒(出澹寮方) 候浴水未得。且以綿絮包裹。抱大人懷中。平時亦當如此。雖暑月亦未可遽去綿絮。漸漸去之。乍出母腹。不可氣也。預煎下沸湯。以瓶收之。臨時漸暖不犯生水。則兒不生瘡。如此一月為佳。
小兒初生服藥(出澹寮方) 急以綿裹指。拭盡口中惡血。若不急拭。啼聲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亦未須與乳。且先與拍破黃連浸湯。取濃汁。調硃砂細末。抹兒口中。打盡腹中舊屎。方可與乳兒。若多睡聽之。勿強與乳。則自然長而少病。
地黃湯(出傅氏方)初生嬰兒。吞惡血。
赤芍(三錢) 當歸(二錢) 桂心(一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芷稍(二錢) 粉草(三錢) 生地黃(三錢)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生地黃湯調下。
治小兒初生。用五香湯。熬水洗之。(出德生堂經驗方)
茅香 藿香 零陵香 檀香 木香(各一錢)
上㕮咀。水一升熬湯濾去滓。以溫水洗小兒。極妙。
治小兒一歲至兩歲。號干無辜。(出本草)
上取夜明沙。熬搗為散。任意拌飯並吃食與吃。
治小兒初生六日。助穀神以導達腸胃。(出本草)
研粟米煮粥飲厚薄如乳。每日研與半慄殼。哺兒。
浴兒易長(出本草)
以兜納香與茆香柳枝合為湯。浴小兒易長。
治小兒新生三日。應開腸胃。助穀神。
用碎粳米濃煎汁。飲如乳酪。與兒大豆許。數含飲之。頻與三豆。
令兒無病(出本草)
小兒初生。取韭根搗汁灌之。即吐出惡血。令無病。
治小兒未滿月。驚著似中風。欲死者。(本草方)
用硃砂以新汲水濃磨汁。塗五心上。兩手心。兩腳心。胸心。立瘥。最有神驗。
令小兒速語(出本草)
以社酒納小兒口中。
小兒初生
以虎骨煎湯浴。其孩子長大無病。
臍風撮口(附論)
臍風者。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強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其疾發為風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熱在胸堂伸引努氣亦令臍腫。可與千金龍膽湯。如前三者。受病之源。非一朝夕。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並用取下胎毒。天麻丸、定命丹、朱銀丸輩可量與之。千金論云。小兒始生。其氣尚盛。若有微患。即須下之。若不時下。則成大病。病成則難療矣。紫霜丸。紫丸子可量用之。
撮口者。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蓋由始氣挾熱。驚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故令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藥。其或肚脹青筋。吊脈卵疝。內氣引痛。皆腸胃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撮口最為惡候。一臘內見之尤急。
斷臍後為水濕所傷。或尿在䙀袍之內。乳母失於覷視。換䙀濕氣所侵。及當風解脫。風濕之氣。傷於內。即令腫突。多啼。漸致風搐也。先撮口而生驚。乃此候也。
初生當洗浴。然後斷其臍。後便當以熟艾封裹之。或炙數壯。勿令犯濕。若先斷臍。後洗後浴。揩拭不幹。或為邪氣所傷。或為水入臍中。皆致臍瘡也。瘡過百日者雖差。或風邪入里。則變為癇矣。
小兒患諸風疾。傳入惡候。至於撮口病至危急。凡有臍風撮口。鎖肚撮口。吊腸撮口。卵疝撮口。應病悉入成風。風入心脾。俱能撮口。夫患在撮口者。皆由結鬱於中。干及腸胃。閉澀不通。氣不能化。腹中滿脹。肚上青筋撮口。以為常。則候傳入豈可投藥應患。用以珍珠天麻丸利之。才通疾去氣。和兒活用者。敬信而已。治宜封臍散為主。
方
封臍散 巢氏曰。因浴兒水入臍中。或尿濕䙀袍。致臍中受濕。腫爛成瘡。或解脫風邪所襲。入於經絡則成風癇。若臍腫爛。不幹。久者發搐。
甑帶灰 亂髮灰 白姜灰 紅綿灰(四灰不可加別灰) 南星 白蘞 當歸 赤小豆 五倍子(各一錢為末) 血竭 龍骨 赤石脂(煅) 海螵蛸 百草霜 胭脂(六味各半錢別研)
上為末。濕則乾摻。干則清油塗。忌生水。
撮風散
赤足蜈蚣(半條炙) 白殭蠶(七個) 硃砂(一錢) 麝香(一字以上四味別研) 川烏(炮) 半夏(薑製) 南星(薑製) 鉤藤 天麻(炮) 荊芥穗(六味各一錢同研和前藥)
上為末。豬乳或竹瀝或用東引槐枝十根。各五寸。槐枝入火煨。候津液出。拭去灰。於烏驢乳或豬乳內浸。以槐枝點藥滴口中。
丹砂丸 治小兒臍風撮口。
丹砂(研) 麝香(研) 牛黃(研各一分) 丁香 白附子 鐵粉(研) 半夏(湯洗之七遍切焙) 天麻 天南星(各半兩)
上搗研為末。用粳米飯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荊芥湯下。空心午後各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天麻丸(出危氏方)治因斷臍後。為水濕風冷所乘。入於臍。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強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此藥利驚下痰。凡釣腸鎖肚。撮口皆可用。
南星(炮二錢) 白附子(炮) 牙硝 天麻 五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霜(一字)
上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姜煎泡湯送下。若臍邊青黑。及爪甲黑者不治。
益脾散(此方在本類空延散後)
以四君子湯加陳皮厚朴木香薑棗煎服。
辰砂膏(出直指方)治噤風。眼閉口噤。啼聲漸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不通。蓋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或為風邪系搏致之。
辰砂(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一錢半) 玄明粉(二錢) 全蠍 真珠末(各一錢) 生麝(一字)
上為末。好油紙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許。治諸驚。月內用乳汁調敷乳頭上吮下。金錢薄荷湯下。有潮熱甘草湯服。
蠍梢散(出危氏得效方)治百日內。撮口、臍風及胎風。
上用蠍梢四十九個。每一個用薄荷葉卷定。以綿扎。放砂銚中滾轉。炒令薄荷干酥為度。再用白殭蠶。四十九個。生薑汁炒乾去絲嘴。同為末。以腦子生麝香少許。研勻。紫雄雞肝三片。煎湯調下。
撮風散(出直指方)治撮口。
紫腳蜈蚣(半條炙) 鉤藤(一分) 硃砂 白殭蠶(焙) 蠍梢(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每服一字。取竹瀝調下。竹瀝解熱。
神灰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臍風腫。
雄鼠糞(七枚兩頭尖者是) 乾薑(棗大一塊) 甑帶(一團) 故緋綿 胡粉(炒微金色) 白石脂(各半兩)
上存性燒為灰。相和細研。如少許麝香為散。看臍欲落不落。即封臍便差。如未患敷之終不患也。燒藥時不得令有別灰入。外臺無甑帶白石脂。聖惠方無白石脂。有錦灰。
控痰散(出聖惠方)治噤口風。撮臍風。
蠍尾 甘草 銅青 膩粉 麝香 一方加半夏南星生薑煎。調前藥入豬乳點入口中。吐下風痰。
天漿子散(一名安臍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初降誕。斷臍了。便敷此散。免一臘內疾。
天漿子(三枚) 亂髮(燒灰存性半錢) 蜈蚣(二寸燒灰) 羚半角(燒灰一錢) 麝香(一小豆大)
上研令極細。斷了臍。便用少許敷之。
哭風散(出醫方大成)噤風者。(一名著禁) 胎受熱毒。流於心脾。或生下為風邪侵襲。自滿月至百二十日。見此名犯風禁。不治。撮口者。初生一臘。乃由胎受。風熱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或成臍風。胎風。鎖肚吊腸。卵疝等證。皆令氣促。舌強唇青。撮口如囊。不乳。其證面目黃赤。撮口不乳。臍風者。由斷臍為水濕風冷之氣。流於心包絡。或䙀袍尿濕所侵。或當風解脫為風邪所襲。能令臍腫爛。四肢強直。多啼不乳。先撮口而生驚。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青即死。王氏曰。其或熱在胸堂伸引弩氣亦令臍腫。
千金龍膽湯(在胎驚類) 小兒始生。其氣尚盛。若有疾病。即須下之。若不時下。則成大病。小兒在胎。受病非一。大抵裡氣鬱結。擁閉不通。並宜取下胎毒。(紫霜丸或五積丸。熱盛四順飲。) 法當先與𠸻風散。次與取吐。(控痰湯) 次為和胃。(益脾散) 方與利驚撮風散。
蜈蚣(一條炙) 全蠍(七個) 白殭蠶(一錢炒) 瞿麥(半錢) 半夏末(半錢)
上為末。鵝管吹入鼻中。入如噴嚏啼叫則可醫。一方無半夏。用薄荷湯調服。
錦灰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初生至七日。臍風發腫欲落者。
綿帛(燒灰微存性一錢) 雄鼠糞(微炒七枚) 大棗(去核三分) 麝香(研少許)
上搗研為散。看臍欲下落。即用藥封之。切忌風入。一方有胡粉半兩。
香礬散(出聖惠方)治小兒斷臍之後不幹。及膿出耳中。
枯礬(半兩) 龍骨(一錢) 黃丹(一錢) 麝香(少許研)
上為細末。每用乾摻之。
立聖散(出直指方)治小兒口噤。
蠍梢(七個) 干蜘蛛(一個去口足先以新竹於火上炙取竹油一個蛤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
上同末研極細。入膩粉少許。每一字。用乳汁調。時時滴入口中。
鉤藤湯(一名撮口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初生撮口。
鉤藤 升麻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一小盞。入蘆根半分。煎取五分。去滓放溫。徐徐服。量兒大小加減。一方有甘草。用甘草湯。時時點之。
當歸散。(出直指方)治小兒著臍風汁出。
當歸(切焙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鉛丹(研半分)
上除鉛丹外。搗為散。入鉛丹合研令勻。以敷臍中。瘥。
安臍散 治臍中汁出。赤腫疼痛。因水與乳。入臍所致。
上當歸為末敷。蝦䗫燒灰。白石脂末。油發灰敷。皆可。
蘗墨散 治小兒斷臍後。為水濕所傷。或䙀袍濕氣。傷於臍中。或解脫風冷所乘。致令小兒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療之。
黃櫱(末) 釜下墨煤 亂髮(燒灰存性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之。
蜈蚣方 治口噤不開。不能收乳。
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以豬乳一合和之。分三服。豬乳主小兒口噤不開。最良。
麝香散 治小兒生下三四日。臍風撮口者。蓋因生下時。剪臍不定。傷動臍帶。外風入臍。故有此證。下乳不得。其候面青。啼聲不出。唇青撮口。若口出白沫。四肢逆冷。此惡候。
赤腳蜈蚣(半條酒炙) 麝香(少許) 川烏尖(三個生)
上細末同麝香研極細。每服半字先吹入鼻內。連嚏可治。次用煎金錢薄荷湯調下。此方治小兒驚風尤妙。若初生孩兒。更斟酌多寡用之。
蜘蛛方 治噤口不開。不能吮乳。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
上用豬乳一合。調和為三服。徐徐灌之。神效。牙疳亦用。蜘蛛並麝香。
胡粉散 治臍瘡腫濕。經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急。宜用。
胡粉(一錢為末) 乾薑(燒灰一錢為末) 白石脂(一錢存性)
上同再研細。用藥一字至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麝香散 治小兒初生。胎熱撮口。
麝香(研) 丹砂(研各一分) 蛇蛻皮(一尺炙令赤為末)
上細研如粉。每用半字。以津唾調塗兒唇上。日五七次。
金黃散 治嬰兒臍瘡不瘥。風氣傳於經絡。變為癇疾者。
川黃連(一錢) 胡粉(一錢另研) 龍骨(一錢燒灰另研)
上研為細末。每用少許。敷臍中。時時用。一方加亂髮灰。
三灰散 治小兒臍濕。逾月不止。
干蝦蟆(燒) 白礬(燒) 皂莢子(燒各一分)
上細研。少少敷臍中。一方蝦蟆燒為末。封臍。
烙臍丸
豆豉(一分) 黃蠟(一分) 麝香(少許)
上同搗令爛熟。捻作餅子。斷臍訖。安臍上。炙三壯。艾炷如小麥大。若不啼炙至五七壯。炙了以封臍散封之。不得令濕著。恐臍腫。
白龍散 治小兒臍風。
天漿子(有蟲者一枚) 白殭蠶(直者炒一枚)
上搗羅為散。入膩粉少許。以薄荷自然汁調灌之。取下毒物神效。量兒大小。分作二服亦得。
牡蠣散 治小兒臍風。久不瘥。腫出汁者。
牡蠣(一枚) 蝦蟆(一枚)
上並燒灰。細研如粉。每以少許。敷臍中甚驗。
甘草散 治小兒臍風汁出。
甘草(炙銼) 螻蛄(炙焦各一分)
上搗羅為細末。摻敷臍中。瘥。
枯礬散(一名白龍骨散)治嬰兒因剪臍風傷於外。致臍瘡不幹。
白礬(煅) 白龍骨
上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敷之。一方用枯白礬末。貼之。
烏蛇散 治初生小兒撮口。不收乳飲。
烏蛇(酒浸去骨半兩) 麝香(一分研)
上將烏蛇搗羅為末。同麝香再研勻。每服半錢。煎荊芥湯灌之。
治臍風濕腫。
上以鹽豉相和。炙熱。安臍上。亦用黃柏末。敷之。
治小兒撮口病。先拭小兒口傍。令見血碎之。
上取雀甕。搗汁。亦生搗鼠婦。並雀甕汁塗之。小兒多患不得飲乳者。是。
杏骨膏(出聖惠方)治小兒臍腫汁出。久不瘥。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豬牙頰骨中髓(半兩)
上先研杏仁如膏。入髓和令勻。以塗臍中。
蜈蚣丸(出聖惠方)治小兒撮口。
赤足蜈蚣(一條) 棘剛子(五枚)
上二味燒成灰。飯和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乳汁下。一方燒為末。用一字。飲湯調下。
牛黃竹瀝散(出危氏效方)治小兒胎風熱。撮口發噤。亦治心熱發驚。
牛黃(研一分) 淡竹瀝(半合)
上每服牛黃一字。用淡竹瀝調下。一二歲兒服之。三四歲兒每服半錢匕。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一方豬乳點口中。
螵蛸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臍中膿出不幹。
上用胭脂海螵蛸為末。油調搽。
蝸牛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胎熱撮口。
蝸牛子(十枚去殼細研如泥) 蒔蘿末(半分)
上同研令勻。用奶汁和塗於口畔。立瘥。
烏槐散(出聖惠方)治撮口。當兩乳中高下平。以線量灸之。三壯起死。仍用後方。
烏驢乳(一兩合) 東引槐枝(十根各長三寸)
上以煻火煨槐枝。入火一半。看不煨頭津出即取。拭卻灰。內於乳。須浸須臾。便以槐枝點乳於口中。大驗。
白石脂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臍赤腫。汁出不止。初生未滿月。多啼哭致使臍中血出。
上用白石脂一兩。研為散。熬令溫。撲臍中。日三。未愈再貼。仍不得剝揭。
又方(出海上名方)
綿不拘多少。燒灰為末。乾摻之。傅氏活嬰方。名綿灰散。一方舊者亦佳。
治臍傷水腫(出醫方集成)
用肉桂。碎如粟米粒大。炙熱。熟絹帛兜包。熨臍即安。
治臍赤腫(出醫方集成)
以杏仁爛研敷之。
牛沫方(出聖惠方)
取未行牛口沫。塗兒口及額上。即效。
治小兒口噤。乳不下。(出聖惠方)
用白棘燒末。水服一錢匕。或塗乳上。
治小兒臍濕將爛。若不早治。即成臍風。或赤腫及膿水出。(出聖惠方)
以當歸為細末。干滲濕處。一方用胡粉等二味相和。敷臍中。頻用自瘥試。之最驗。此方一敷而干。後因尿入瘡。病復作。又一貼愈。
治臍腫(出危氏得效方)
上先用荊芥水洗。了蔥葉一皮。火上炙。過地上出火毒。以手指甲刮薄。內搭放腫處。次日便消。用通心飲。
殭蠶方(出聖惠方)治撮口。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蓋由胎氣挾熱。流毒心脾。故令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及發噤口者。
用直殭蠶二條。去嘴。略炒為末。蜜調敷唇中。效。又。晚蠶蛾二枚。炙黃。末。蜜敷。
治小兒撮口風。但看舌上及上下齶。有瘡如粟米大者是也。
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敷兩頭間上瘥。如無生。以干作末。點之。
治小兒臍風。
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炙。口中有蒜氣即止。立效。
治小兒撮口病。
取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並洗。
治小兒臍風濕腫。久不瘥。(出聖惠方)
用蜜蜂房。燒末敷之。
治小兒未滿月。不飲乳。亦不哭。口吐白沫者。
用丁香七粒。用乳汁於磁器內煎。灌即愈。
治小兒臍風鎖口(出聖惠方)
歌曰。臍風鎖口為何緣。千個醫來千個難。收取猢猻拋下糞。乳調吃下便安然。
治小兒撮口風(出聖惠方)
又歌曰。小兒撮口風。猢猻糞最強。燒灰兼奶汁。塗口自然良。
又方(出聖惠方)
取壁魚子。細研作末。每服少許。令兒吮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初生時豆牙。爛研。以乳汁調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
又方(出聖惠方)
以蝸牛子五枚。去殼取汁。塗口上。瘥即止。
又方(出聖惠方)
取柏樹白皮。穿作小孔。安於臍上。以艾炷入柏皮孔中灸之。即瘥。
又方(出聖惠方)
以甑帶燒灰。研敷之。效。
又方(出聖惠方)
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治小兒生來臍內有汁出。經久不瘥方。(出聖惠方)
上燒緋帛灰。研敷臍中。
演山真珠天麻丸。(出永類鈐方)治撮口。吊腸。鎖肚。鬱結腹脹。青筋阻乳。急與疏利。量重輕截風定搐。
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一錢)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蕪荑(炮) 全蠍(麵炒) 滑石(各一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芽兒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末。名青黛丸。薄荷湯。茶清下。
治褓中小兒臍風撮口法。(出德生堂經驗方)
小兒生後至七日。或臍口受風。令兒生病。宜囑老孃或乳母。每日晌午前後。仔細看兒口內。上齶但有粟米白泡。隨用手指輕輕磨破去之。可免他疾。
治褓中小兒臍風撮口法。(出德生堂經驗方)
上治小兒上下牙齗。當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豇豆大。此病發之源也。急以手爪正當中掏之。自外而內。掏令氣脈斷出。亦不妨。又於白處兩盡頭。亦依此搗。令內外斷。只搗令氣脈斷。不可見血。破肉。指爪勿令大銛。恐傷兒甚。此法乃東坡家藏方。內具述趙郡一老人。用此治小兒。已活千餘人矣。信哉是言。用之大應。
治小兒撮口及發噤方。(出聖惠方)
上取鼠婦蟲絞取汁。與兒少許。服之。
又方(出聖惠方)
上取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甕子內物。和奶汁研灌之。
五聖散(出傅氏活嬰方)治撮口。
朴硝(一分) 豆豉(二十粒 ) 白米(五十粒) 蔥白(二寸) 甘草(炙一分)
上用童子小便。半盞煎至二三分。未乳前先用綿子拭口中一二次。逡巡用之。令兒腹中自轉。然後護養。至五七日。再用五七滴與之。永無胎疾。
蟬蛻散(出傅氏活嬰方)治撮口。
蟬蛻 蛇蛻 硃砂 麝香 腦子(各等分)
上研令勻。點兒唇上。有效。
牛黃飲子(出傅氏活嬰方)
牛黃(君平少毒) 雄黃(君平寒溫) 硃砂(君平微寒)
上等分為末。淡竹葉煎湯點服。
竹瀝湯(出傅氏活嬰方)治口噤體熱。
硃砂 麝香
上研細收之。如用。先將苦竹一束。除去兩頭節。火燒取油一二合。入淡竹葉湯。點服。
五靈丸(出朱氏集驗方)治臍風。
南星(一錢) 五靈脂(一錢) 草烏(半錢為末)
上用羊膽汁調貼之。
又方(出澹寮方)
謂臍濕而腫者。可用枯過白礬末。坯子同敷。然恐小兒肉嫩。用礬則痛痛則啼哭。而又弩力迸損也。代以烏賊魚骨為妙。
治小兒口噤(出經驗良方)
上用麝香少許入大黑豆末中。和乳飲之。
治小兒臍風瘡。歷年不瘥方。(出子母秘授方)
上東壁土敷之。
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並赤腫。(出本草)
用礬燒灰。細研敷之。
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出本草)
以蝦蟆燒。杵末敷之。日三四度。瘥。
治小兒口噤(出本草)
上以蛇苺草汁灌口中。死亦再活。
治小兒口噤體熱者。及吐沫不能乳哺者。
用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兒新生切不可逆加針炙。忍痛動其五脈脈因之成癇。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疾。可審之。
治小兒牙關不開(出本草)
用天南星一個。煨熟。紙裹封角。莫要透氣。於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於鼻孔中。牙關立開。
治小兒撮口。
用鹽豉敷臍上。以艾於上灸之。
卷三百六十一
嬰兒初生門
胎寒(附論)
凡小兒胎中受寒於臟。傷動胞胎。生下不能將護。再傷風外。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顫動。似大人寒瘧。或口噤不開。乃胎寒之候也。其寒氣或乘虛而入臟。則令腹疼。或作盤腸內瘹。皆因寒而得之。大便青者是也。
方
調中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癇。宜服。
當歸(半兩銼微炒) 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狼毒(半兩炒黃)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去油盡) 細辛(一分) 豉(四合炒微焦) 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微炒黃)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以器盛之。未滿百日兒。以溫水下一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服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當歸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躽啼反張。怒驚。
當歸(銼微炒) 黃耆(銼蜜炙) 細辛 黃芩 龍骨(細研) 桂心 赤芍藥(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醫方集成。治小兒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風。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腸疼。盤腸內瘹。並皆治之。
川白姜散(出直指方)治產婦取冷大過。胎中受寒。令兒腹痛。不飲乳。
木香 陳皮 檳榔 官桂 川白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取一捻。水一合煎。以綿蘸與之。嘔加木瓜、丁香。
雀糞丸(一名逐痛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寒躽啼。溫中止痛。
雄雀糞(一分) 牛糞(半兩細研) 赤芍藥(半兩) 芎藭(半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以乳汁下一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茱萸散(出危氏方)治兒生七日腎縮。乃初生受寒氣。有此證。
上用硫黃茱萸各半兩為末。研大蒜薄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熏之。
豬腎當歸散(出聖惠方)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微熱而驚。聚唾。弄舌。躽啼上視。此癇之候。宜服此方。
豬腎(一具薄切去脂膜)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兒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良。
治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疾。(出肘後方)
上用當歸末一小豆大。用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瘥。
芎藭丸(出肘後方)治小兒胎寒。腹痛。大便青。
芎藭 黃耆(各三錢) 牛黃(研一分) 䗪蟲(半兩) 麝香(研一錢) 當歸(切焙) 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兩丸至三丸。米飲下。早晨晚間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黃耆湯(出聖濟總錄)治小兒胎寒。腹中㽲痛。
黃耆(切焙) 人參 芍藥(各一兩半) 當歸(切焙) 甘草(炙) 芎藭(各一兩)
上搗羅。每服二錢匕。以水一小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
芍藥丸(出聖濟總錄)治小兒胎寒。大便青。不欲食。
芍藥 當歸(切焙) 芎藭 人參(各三分)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以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
衣中白魚摩方(出聖惠方)治小兒胎寒。腹痛。汗出。
衣中白魚(二十枚)
上以薄熟絹包裹。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瘥為度。
梨汁飲(出千金方)治小兒腹痛夭矯。汗出。名胎寒。
上以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當歸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寒啼叫。
當歸 桂心(各一錢) 甘草(半錢) 木香(三錢) 白茯苓(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乳汁調入口中。
五加皮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寒身軟。
當歸(二錢) 甘草(半錢) 五加皮(三錢) 木香(一錢) 白茯苓(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棗湯下。或東瓜仁湯下。
治胎寒。喉中白膜口瘡。(出傅氏活嬰方)
黃連 硼砂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用乳汁調。滴入口中。豬乳汁亦可。
人參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寒。
人參 當歸 白茯苓 白芍藥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乳汁調入口中。
小柴胡湯(出傅氏活嬰方)治胎病寒邪。
柴胡(二兩) 黃芩 人參 半夏(各三錢) 甘草(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胎熱(附論)
小兒受胎。因母受熱。或恣食酒面熱毒之物。傳入胎中。令兒生下面赤。眼閉不開。身體壯熱。哭聲不止。口熱如湯。乃為胎熱之候也。
初生嬰兒以表用藥。凡有胎熱證。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速效也。治法當以酸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乃成大患。學者當曉此理。胎熱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壯熱如淡茶色。目赤。小便赤黃。糞稠。急以乳浴法主之。更別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
方
地黃湯 治在胎受母熱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黃。身熱大便秘。小便黃色。多啼不乳。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天花粉 豬苓 赤茯苓 澤瀉 甘草 山茵蔯(各等分)
上㕮咀。生地黃煎。子母同服。
解胎熱釀乳方。(出危氏得效方)解胎中受熱。生下面赤眼閉。大小便不通。不食乳。
澤瀉(二兩半) 木豬苓(去黑皮) 赤茯苓 天花粉(各一兩半) 生乾地黃(二兩) 山茵蔯(用葉) 甘草(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擠去舊乳。去滓服。
急風散(出醫方妙選)治胎氣挾熱。亦因母有邪熱傳染。或生下洗浴當風。褓襁失度。致令嬰兒啼聲不出。乳哺艱難。名曰撮口不開。病在七日之內尤甚。宜用。
蛇蛻皮(一分微炒) 鉤藤(一分) 乾蠍梢(一分) 硃砂(一分水飛) 好麝香(半錢) 真牛黃(半錢研細)
上為末。每服一字。取竹瀝一兩點。同乳汁調下。
黃連散 由洗兒洗目不淨。穢汁浸漬。或在胎母食熱物熱藥。令兒目赤爛。
杏仁 黃連 黃柏 當歸 赤芍藥(各等分)
上銼。乳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字。生地黃汁調頻點眼中。母服洗心散。
豬苓湯
上加天花粉、山梔仁。白水煎。臨熟入生地黃汁。子母俱服。
胎驚(附論)
胎驚者。兒在母腹中十相俱足。或妊婦驚怪攧撲失驚。而心主血脈。應之於胎。故生下未滿月而發驚者是也。初生嬰兒。難以用藥。凡有此候。急令取豬乳。細研辰砂牛黃各少許。調抹口中。功效不可具述。又入麝香當門子尤佳。
方
龍膽湯(出直指方)治胎驚。月內氣盛。發熱。凡臍風撮口。壯熱等證皆可用。
龍膽草 鉤藤 柴胡 黃芩 北梗 赤芍藥 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蜣螂(二枚去翅足炙) 大黃(一分濕紙煨) 麥門冬(去心) 防風(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北棗煎服。或加防風麥門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用。三因引用無蜣螂。余藥並同。
太一散(出直指方)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 南星 白附子(各微炮) 天麻 防風 茯苓(各二錢) 全蠍 硃砂(各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乳汁化下。
參蠍散(出直指方)治胎驚發。定心神。
天漿子 天竺黃 人參 硃砂 全蠍 天麻 蟬殼(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金銀湯下。
獨活湯(出直指方)治胎驚發。散風邪。
羌活 獨活(各一分) 檳榔 天麻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半分)
上銼散。每服半錢。水煎服。於內加南星末。蜜調可貼囟用。
豬乳膏(出直指方)治胎驚最妙。
琥珀 防風(各一錢) 硃砂(半錢)
上為末。豬乳調一字。拭入口中。
全蠍散(出直指方)治諸驚胎癇。
全蠍(一個焙) 琥珀 硃砂(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麥門冬煎湯調下。
全蠍散(出湯氏寶書)治胎驚風。皆可服。
上以全蠍頭尾全者。用生薄荷葉裹。外以麻線纏。火上炙燥為度。碾為末。另研生硃砂麝香各少許。煎麥門冬湯下。
牛黃豬乳膏(出危氏方)治兒在胎中受驚。故生未滿月。而發驚搐。
上用硃砂研細。同牛黃少許。取豬乳汁調稀。抹入口中。入麝香當門子尤妙。此法諸家方書並不曾載。自余始傳之。東官吳觀察新得一子。有一月病此。因用之。
牛黃散 治小兒胎驚。及乳癇心熱。
牛黃(研半兩) 馬牙硝(研) 鐵粉(研) 龍齒(研各一分)
上研細和勻。每服方寸匕。用熟水調下。早晨午間臨臥各一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胎風(附論)
夫胎風者。由在胎之時。臟腑未具。神氣未全。母動靜不常。酒色過度。或憂愁思慮。叫喚聲高。或自聞大聲。傷動心神。又因將養失宜。觸冒寒暑。腠理開泄。風邪所傷。入於胞中。兒生之後。邪風在臟。不能宣泄。或包裹失度。冷觸臍帶。風傷四肢。若乳哺不調。令兒吐哯。時復面青。或痰食壅積。則生壯熱。時復面紅。二者不已。致令拘急。驚臥不安。手足動搖。身反強直。乍靜乍動。此即胎癇也。子在胞胎。稟受不足。肝心驚虛。及其始生。乳養無法。觸冒外邪。或因斷臍瘡痂未斂。風邪一入。則令臟腑虛弱。經絡不通。蘊結為熱。蓋風善行而數變。入於榮衛氣血間。則令兒壯熱吐哯。精神不寧。睡臥饒驚。手足抽掣。故名胎風。縱而弗治。則成癇疾。
方
葛根湯 治小兒初生。至百晬前後。驚癇連發。不醒。及胎中感風。體冷麵青。筋急反張。
葛根(銼微炒) 麻黃(去節) 羌活(去蘆頭)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分) 升麻 黃芩(去黑心) 大黃(銼炒各一兩) 柴胡(去苗) 芍藥(各三分) 鉤藤(一分) 蛇蛻(微炙三寸) 蚱蟬(二枚去翅微炒) 石膏(碎一兩)
上搗篩。每服一錢匕。水半盞。煎至三分。入竹瀝少許。更煎一兩沸。去滓。分溫三服。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犀角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搐搦。筋脈拘急。牙關或時緊硬。
犀角(半兩) 白花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 天南星(半兩炮裂) 白附子(半兩炮裂) 乾蠍(半兩微炒) 天麻(半兩) 麻黃(半兩去根節)
以上七味。搗羅為末。用無灰酒二大盞。攪令勻。於慢火上煎。旋添酒。不住手攪。以酒盡為度。
又方
牛黃(一分) 麝香(半分) 膩粉(一分) 硃砂(一分) 虎睛(一對微炒) 水銀(一分以棗穰研令星盡) 龍腦(一分)
上細研入酒煎。膏內看硬軟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水銀丸(出直指方)治胎風壯熱。痰盛翻眼口噤。取下胎中蘊受之毒。亦治驚積。但量用之。
水銀(一錢蒸棗肉研如泥) 白附子(一錢半) 蠍(一錢) 南星 硃砂(各一分) 天漿子 牛黃 蘆薈(各半分) 腦(一字) 鉛霜(半錢和水銀研) 麝香(半錢) 白殭蠶(炒七個)
上為末。粟米糊丸。芥子大。每一丸薄荷湯下。如未通利。加至二丸。
虎睛丸 治小兒胎風。
虎睛(研) 牛黃(研各一字) 乾蠍(七枚炒) 墨(一棗大) 青黛(研一分) 使君子(十枚燒存性) 丹砂 麝香(研各半錢) 龍腦(研) 金箔 銀箔(各十片)
上為末。用水浸炊餅心為丸。如櫻桃大。煎金錢薄荷湯。磨下半丸。如疾重。服一丸。更量兒大小加減。
龍腦散 治小兒胎風。及慢驚。眼澀多睡。化涎解熱。
龍腦(研) 麝香(研) 白附子(微炮) 牛黃 天麻 白殭蠶(直者炒) 乾蠍(炒) 烏蛇肉(酒浸焙各一分) 麻黃(去節半兩) 天南星(微炒半兩)
上除龍腦、麝香、牛黃同研令勻外。余搗碎不羅。用新水一盞浸一伏時。冬月浸兩伏時。生絹濾藥汁調和寒食白麵為丸。如大皂子大。陰乾搗羅為散。入前三味。再同研勻。每服一字。用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露蜂房丸 治小兒胎中久積風熱。發歇手足搐搦。多驚不睡。(出聖惠方)
露蜂房(半分炒令黃色) 蠶蛾(半兩微炒) 天漿子(三十枚微炒) 天南星(半分泡裂) 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乾蠍(一分微炒) 膩粉(一分) 牛黃(一分細研) 水銀(一分以棗肉研令星盡)
上為末。都研令勻。以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煎槐、柳、薄荷湯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水銀丸(出聖惠方)治小兒風發作抽掣。渾身急強。眼目反張。
水銀 天麻 天南星(炮裂) 白附子(炮裂) 乾蠍(各一兩微炒) 麝香(研細) 龍腦(細研) 藿香(各一分) 白殭蠶(一兩微炒)
上為末。先用少許棗肉研水銀星盡。與諸藥末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得汗出立效。
虎睛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及驚風。目睛上視。手足搐搦。
虎睛(一對酒浸炙微黃) 天麻 乾蠍(微炒) 烏蛇肉(炙微黃) 羌活 獨活 殭蠶(微炒) 麝香(各一分細研)
上為末。以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研破。不計時候。以薄荷湯服之。一方虎睛膏。金箔為衣。
天南星丸 治小兒胎風。壯熱瘛瘲。
天南星(炮二枚) 白附子(炮十枚) 乾蠍(全者炒一分) 牛黃(研) 龍腦(研各一錢) 丹砂(研一錢半) 雄黃(研一分) 天漿子(十枚去皮)
上為末。煉蜜和為丸。如皂角子大。以丹砂為衣。三二歲兒。每服一丸。至十歲服三丸。煎金錢薄荷湯化下。空心臨臥服。
虎睛丸 治小兒胎風。服犀角丸後。宜服。
虎睛(微炙研一對) 代赭(搗研) 丹砂(研各一分) 蘆薈(研三分) 麝香(研一分) 牛黃(研三分) 桃仁(二七枚湯退去皮尖雙仁麩炒) 當歸(切焙為末二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並溫水下。日再。
牛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手足搐搦。遍身壯熱。
牛黃(一分細研) 水銀(一分用黑鉛一分同結為砂子細研) 硃砂(一分細研) 犀角屑(一分) 麝香(半分細研) 蠍稍(一分微炒) 天漿子(一分) 天南星(一分炮裂)
上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化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牛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驚熱。搐搦。心神煩亂或渴。
牛黃(半分細研) 人參(半兩去蘆頭) 硃砂(半兩細研水飛) 真珠末(一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郁香(半兩)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胡黃連(半兩)
上為末。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斷癇丸(出御藥院方)治小兒胎風。久為驚癇。時發時愈。
蛇蛻(微炙三寸) 蟬蛻(去土炒四枚) 黃耆(銼) 細辛(去苗葉) 鉤藤鉤子 甘草(炙銼各半兩) 牛黃(研半錢)
上為末。再同和勻。煮麵糊和丸。如小豆大。百晬內小兒。服三兩丸。二三歲兒十丸。至十五丸。人參湯下。不計時候。
朱麝散(出直指方)治胎風。心熱痰壅。
人參 硃砂(各一分) 牛膽南星 天竺黃 牙硝 鐵粉(各半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生薑薄荷湯調下。
牛黃散(一名人參散)治小兒胎風驚熱。痰涎停滯。身體強直。不眠反張。
牛黃(研一分) 天竺黃(研) 鉛霜(研各半兩) 馬牙硝(研一兩) 人參(半兩) 丹砂(研一分)
上為末。再同研勻。每服半錢匕。薄荷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一方有甘草。
水銀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四肢驚掣。痰涎壅滯。宜服。
水銀(半兩黑錫半兩同結作砂子) 天麻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鬱金 白附子(各一分炮裂) 乾蠍(微炒一分)
上為末。以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
定命丸 治小兒胞胎氣虛。既生觸冒外邪。名曰胎風。令兒壯熱神昏。多驚掣縱。
蟾酥(一錢乾者酒浸一宿) 乾蠍(七枚炒全者) 白附子(炮為末半分) 天南星(炮為末一分) 麝香 青黛(各半錢)
上研細。以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別以青黛為衣。如新生兒用膩粉二捻。生油一兩。點新汲水半茶腳。化藥一粒服。取下。胎受者。驚熱即更不驚。患重者。荊芥薄荷湯化下一粒。服藥後睡困無礙。但有患者。先化半丸。滴入鼻中。急嚏者必瘥。
天竺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驚熱。手腳急強。
天竺黃(一分細研) 牛黃(半分細研) 胡黃連 犀角屑 天麻(各一分) 蟬殼(各一分微炒)
上為末。都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字。二歲以上加藥服之。
天竺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搐搦。壯熱多驚。
天竺黃(細研) 天南星(各半兩炮裂) 鉛霜(一分細研) 胡黃連(半分) 牛黃(一分細研)
上為末。研入牛黃等。令勻。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乳汁研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如三歲以上。用酒及荊芥湯下。
乾蠍散 治小兒胎風發驚。搐搦。
乾蠍(去土炒) 楓香脂(研各一分) 白芥子(五十粒) 阿魏(研一錢) 白殭蠶(直者十五枚炒)
上為散。再和勻。每服一錢匕。不計時候。煎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丹砂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心熱驚癇。
丹砂 牛黃 天竺黃 鐵粉(各一分) 麝香(半分)
上研勻細。每服半錢。以竹瀝調下。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蛜𧌴散(一名乾蠍散)治小兒胎風。驚風搐搦。狀如天瘹。宜服。
蛜𧌴(即乾蠍微炒) 白膠香(各一分) 白芥子(五十粒) 阿魏(半分研入) 白殭蠶(十五枚微炒)
上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良久微汗出。瘥。
牛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胎風。手足抽掣。宜服。
牛黃 天竺黃(各半兩) 羌活(末) 麝香(各一分) 蠍(二枚頭尾全炒)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犀角丸 治小兒胎風驚悸。
生犀牛角尖(鎊) 牛黃(研) 黃連(去須) 代赭(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三丸。用乳汁研化。三四歲兒每服五丸。次服後方虎睛丸。量兒大小加減。
倍輕散(出經驗良方)治小兒胎風瘡。
上用豬腰子一個。開作二片。去膜心。將五倍子末。用輕粉納入腰子內。用沙糖和麵固濟腰子縫。炭火上炙焦為末。清油調塗。
皮鞋輕粉散(出經驗良方)
上用舊皮鞋面。燒灰為末。輕粉少許。濕瘡干敷。干瘡油敷。
松豉散(出經驗良方)治小兒頭瘡爛。名胎風瘡。
上取古老松樹上自脫薄皮。豆豉少許。瓦器中同炒存性。為末。入輕粉油調塗。
烏雄散(出經驗良方)治小兒胎風瘡。
上用烏桕根。水邊者。曬乾為末。雄黃生用。油調敷之。
水銀丸(出聖惠方)治小兒天瘹。多驚搐搦。眼忽戴上。吐逆夜啼。遍身如火。面色青黃。不食乳哺。並無情緒。
水銀(一兩煮青州棗肉二十顆同研水銀星盡) 天南星(半兩炮半生使半) 白殭蠶(半兩生用) 乾蠍(一分生用) 牛黃(一分) 麝香(一分) 白附子(半兩生用) 鉛霜(半兩)
上拌藥除水銀膏。牛黃、麝香、鉛霜三味研令如粉。餘四味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水銀膏和丸。如黍米大。一二歲每服用薄荷湯下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硃砂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風驚搐。心神驚悸。眼目直視。
硃砂 天竺黃 牛黃 鉛霜 麝香 甘草 鐵朵粉(各等分)
上為末。薄荷湯調下。
牛黃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風手足搐搦。口眼喎斜。
天麻 牛黃 犀角 蟬蛻 甘草 天竺黃 胡黃連(各等分)
上搗為散。每服一字。薄荷煎湯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天麻丸(出傅氏活嬰方)治痰涎壅盛。迷悶。
牛黃 天麻 天竺黃 鉛霜 南星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荊芥湯下。
驚藥(出傅氏活嬰方)治風身軟弱。啼叫。手足微腫。
殭蠶 天麻 全蠍 白附子 防風 羌活 甘草 白茯苓 蟬花 麝香 硃砂 山藥 金箔 鉤藤 遠志 茯神(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燈心薄荷煎湯。點服。
附子散(出傅氏活嬰方)治胎寒。風證。頭項軟弱。
附子 白芨 百合 川烏 南星 柏子仁 五加皮(皆生用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酒塗角項上。干即便再用。又治小兒中風死去。四肢厥冷。口內涎流。眼目喎斜。身首反張。用鉤藤煎服灌之。或得蘇省。如有此證請漫試之。
胎黃(附論)
凡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此胎黃之候。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證。乳母宜服生地黃湯。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方
生地黃湯(出湯氏寶書)治小兒生下胎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小便不通。乳食不進。啼叫不止。此胎黃之候也。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證乳母宜服。並略與兒服之。
生乾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洗) 栝蔞根(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產婦亦可服。抹些入兒口中。
甘豆湯 (出湯氏寶書)治小兒初生下胎黃。
黑豆(用一合) 甘草(一兩切)
上用水一大碗煮。臨熱入沙糖少許。同煎糖化。澄清。遇渴飲之。加淡竹葉一握。能解五臟熱毒。夏月產者。尤宜服之。
黃龍湯(出傅氏活嬰方)治嬰兒出胎。血肉未斂。面目俱黃。不啼鼻乾。撮口。四肢不能伸縮。並宜服之。
山茱萸 山藥 生乾地黃 澤瀉 赤茯苓 甘草(各一錢) 腦子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點服。如小便不通。則用五苓散。加人參加茵蔯。煉燈心煎服。
變蒸(附論)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蒸後一百二十八日復大蒸。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凡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有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變蒸畢。目睛明矣。此其證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期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且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傍多人。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過日數不歇。審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視之。若良久熱不可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瘥。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兒變蒸時。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腹腰夭糾。啼不止者。熨之則愈也。變蒸與溫熱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尻耳亦熱。此乃為他病。可作余治。審是變蒸。不得余治也。
凡小兒生三十二日始變。變者身熱也。至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其狀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變。以成機關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五機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以知欲學語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以亭亭然也。凡小兒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四蒸也。當其變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蒸者。甚熱而脈亂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遠者八九日歇也。當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錢氏云。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具。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變者。易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每異常情性異於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中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不及三十二數者。乃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數也。凡一周變。乃發虛熱。諸病如此。十周則十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骫冷。腎與膀胱俱主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熱膚不汗。肺者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公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能行立。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別治。是以小兒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三十齒由變之不及。齒與當日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卻逢相剋。相剋者又逢相生。理宜新證。大氐陰陽造成五臟。相生者順。相剋者逆。其變蒸法。是養血氣滋榮五臟相生之法。此理昭然。聖濟經云。水木火土金為序者。以其相生。有母子之道也。水火金木土為序者。以其相剋。有夫婦之義也。相生所以相繼。相剋所以相治。愚原胎者。得水火既濟。陰陽造化。受五行相治而成形。故始於腎氣之初生也。錢氏將腎初變非嬰兒變蒸者。當血氣改變。陰陽升降。從五臟相繼而成人。寶鑑云。三大蒸都計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也。故始於肝經之初變也。寶鑑以肝為初變。是肝者東方甲乙木也。孫真人云。新生曰芽兒。芽者。萬物始榮為芽。應東方肝木為首。以此之初變明矣。凡小兒變蒸法者。合相生而傳變矣。故證錢氏寶鑑互有差殊之誤。使後之學者。不至疑惑也。素問云。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應言肝木為首也。
變蒸詩曰。口中白泡起如珠。蒸變居常有自殊。壯熱來時還有退。兒經初變長肌膚。二蒸哯乳或多嗔。寒熱來時嚏噴頻。毛髮堅時生氣血。過期七日有精神。嬰兒體熱動心神。汗出虛驚又畏人。蒸變有期增骨髓。時時反復學翻身。四蒸木過體安康。乳食甘甜覺異常。穀氣暗增添意智。雖能學坐未能行。經絡流通第五蒸。今時精志日俱增。形神未定多嬌態。掌骨生而匍匐能。情昏神倦色偏移。或自嬉歡或自悲。蓋自陰陽當運合。滋榮氣血正相宜。七變憔悴昏兒目。情思恓惶愛多哭。近則五朝三日散。遠過七日方平復。八蒸驚哭要嗞煎。變易肌膚血氣堅。微利腸鳴更膺熱。精神充悅得人憐。九蒸筋骨始能全。氣血充脾不肯眠。變過自然生意智。肌膚潤澤臉如蓮。十蒸學語幾般聲。倚立停停又怕驚。扶步堪憐猶未穩。三焦通利暢心神。
氣實者迎暮行。氣虛者期後行。
方
龍膽湯 治小兒初生。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飲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忤鬾氣。並諸驚癇。悉療。
龍膽 鉤藤 柴胡(去苗) 赤茯苓(去黑皮) 桔梗(炒) 黃芩(去黑心) 芍藥 大黃(銼炒各一兩) 甘草(炙銼) 蜣螂(去翅足炙) 當歸(切焙) 人參(各一兩)
上粗搗篩。一二歲兒每服一錢匕。水五分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三四歲兒。每服一錢匕半。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連夜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惺惺散(出傅氏活嬰方)退變蒸及溫。病輕宜服。及發熱。咳嗽痰涎。鼻塞聲重。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白芍藥 天花粉 桔梗(各半兩) 細辛(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小盞。姜一片。薄荷一葉。煎至三分服之。或除天花粉。加川芎。或加粉葛、升麻、柴胡等藥。一方無白芍藥。
調氣散(出直指方)治變蒸吐瀉。不乳不啼。
木香 香附子(炒去毛) 人參 厚朴(去粗皮薑汁炒) 橘皮 藿香(去土) 甘草(各一錢)
上銼散。每服三字。水一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溫服。以上證候治之。但當以平和之劑。微表熱實者。微利之。
柴胡湯(一名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變蒸。經時不止。挾熱心煩。啼叫不歇。骨熱面黃。
柴胡(去苗) 甘草(炙銼) 人參 玄參(各一兩) 龍膽(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更量兒大小加減。一方有防風。無玄參。
清心湯(出醫方妙選)治嬰兒周晬內。時或體熱。眠睡不寧。乳哺不調。目睛不明。或差或作。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甚者微驚。乃長血氣。名曰變蒸。候過周晬漸除。切不可亂投諸藥。宜用。
人參(半兩去蘆) 麻黃(去節) 川大黃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 犀角(用屑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杏仁一個。去皮尖拍破。同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前胡湯 治小兒變蒸。熱氣乘心。煩燥啼叫不已。及骨蒸煩熱。
前胡(去蘆頭) 龍膽 甘草(炙銼)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食後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紫砂丹(出醫方妙選)治證與前清心湯同。
當歸(半兩焙) 硃砂(水飛) 木香 人參(各一分去蘆) 代赭石(半兩研細水浸一宿澄去清水焙乾)
上為細末。與代赭石研勻。入杏仁十枚去皮尖。巴豆五個去心膜。出油。同研勻。入麝香半錢。拌勻。滴水和如針頭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荊芥湯下。乳後。
當歸散(出直指方)治變蒸有寒無熱。
當歸(二錢) 木香 官桂(辣者) 甘草 人參(各一錢)
上銼散。每一錢。水一盞姜三片。紅棗一枚煎。食前服。
紫丸(一名紫雙丸出聖惠方)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夾食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後熱。
赤石脂 代赭(各一兩醋碎) 巴豆(三十粒去油)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減。夏月多熱。喜冷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療。雖下不虛人。代赭須真者。若不真。以左顧牡蠣代之。一方爛飯杵為丸。一歲二丸。米湯下。
四君子湯 治小兒變蒸時。用四君子加茯神去白朮。
人參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薄荷煎湯調下。慎不可服驚藥。恐冷胃氣。
黑散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亦治傷寒。退熱(一名黑膏子)
麻黃 杏仁(各半兩) 大黃(六銖)
上搗麻黃大黃為散。別研杏仁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搗令調和。內密器中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以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一方為末。一歲兒半錢。熟水調下。一方以甘草薄荷湯下。
小紅綿散 治變蒸。驚悸自泄。
天麻 人參 全蠍 麻黃 甘草 茯苓 白附 紅花 荊芥 辰砂 麝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同煎湯溫服。
防風飲子 治變蒸驚悸。焦啼哯乳。手足抽掣。
防風 羌活 白附 甘草 川芎 白茯苓 全蠍 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為散。每服一錢。鉤藤同煎。
防風散 治變蒸潮熱。焦啼哯乳。欲發瘡癬。
山藥(半兩) 白茯苓(半兩) 白附(半錢) 甘草(二錢) 全蠍(一錢) 人參 防風(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鉤藤同煎。
溫平驚藥 治嬰兒變蒸。潮熱驚悸。吐乳。泄青。夢裡佯啼嬉笑。情思憔悴。並宜服之。
茯苓 遠志 羌活 防風 白附 川芎 天麻 全蠍 粉草 山藥 硃砂 代赭 麝香 白茯苓 白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金錢薄荷湯下。
天麻四君子湯 治變蒸。吐乳泄瀉。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麻 甘草(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熱湯點服。及治慢驚。體弱。冬瓜仁棗子湯。點服。
前胡飲子 治變蒸潮熱。煩渴。頭痛。瘡癤熱伏。或疹痘未勻。並宜服之。
升麻 白芍藥 乾葛 前胡 川芎 甘草 知母 麻黃 苦梗 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薄荷同煎。
白朮散 治變蒸風。吐乳自泄。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藿香 山藥 扁豆(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點服。
清神散 治變蒸潮熱。傷寒兼傷風咳嗽。氣急夜啼。煩燥。頭目昏沉。
麻黃(去節二錢) 川芎(半兩) 羌活(二錢) 防風(二錢) 荊芥(二錢) 苦梗(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半兩) 人參(三錢)
上為散。每服二錢。薄荷同煎。
溫藏鉤藤膏 治變蒸。驚焦啼。
白附 茯神 甘草 茯苓 全蠍 羌活 天麻 防風 山藥 蟬蛻 殭蠶 遠志 人參 硃砂 麝香 金箔(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鉤藤蘇木湯化下。
蟬花散 治變蒸。風痰潮熱。焦啼。
蟬花 白茯苓 人參 防風 白附子 甘草 山藥 全蠍 天麻 硃砂 麝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金錢薄荷湯點服。
小紅丸 治變蒸潮熱。咳嗽多痰。吐乳。驚悸無時。焦啼。痄腮。風痰。並宜服之。
南星(二錢生) 半夏(二錢生) 白礬(二錢生) 全蠍(一錢) 巴豆(三七粒去油) 代赭(錢半) 白附(一錢生) 杏仁(二錢炒) 硃砂(二錢)
上為末。爛飯為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五丸。蔥白薄荷湯下。連進三服。立通。
洗心散 治變蒸。潮熱焦啼。煩躁。口舌生瘡。眼赤熱痛。並宜服之。
荊芥 甘草 防風 羌活 苦梗 黃芩 赤芍藥 白芷 大黃 山梔子 山藥 川芎 赤茯苓 麻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燈心麥門冬煎湯。點服。
連翹散 治變蒸。焦啼驚熱。
連翹 荊芥 防風 甘草
上各等分為末散。白水點服。
牛蒡散 治變蒸生瘡。
防風 荊芥 甘草 牛蒡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散。白水煎服。
硼砂散 治變蒸。生口瘡。
硼砂 豆粉 硃砂(各等分)
上為末。摻口中。
犀角散。 治變蒸潮熱。焦啼驚悸。暴赤眼疾。
茯神 茯苓 荊芥 防風 藍葉 升麻 人參 薄荷 羌活 苦梗 黃芩 山梔子 川芎 白芷 山藥 山茨菇 赤芍藥 粉草 蟬蛻 大黃(各等分)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服。
驚啼(附論)
夜啼脾臟冷而痛也。當以溫中藥。法以禳之。燈花膏主之。驚啼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
又有驚啼。夜啼。躽啼。盤腸氣吊啼。驚風內吊啼。胎寒胃冷啼。胎熱伏心啼。心腹刺痛啼。邪干心痛啼。乳食作痛啼。十者大同而小異。
又啼而不哭是煩。哭而不啼是躁。凡初生兒日夜煩啼。真如有祟。或謂熱在心經。藥與疏利。或謂寒停臟腑。與服溫暖。醫者察而治之乃善也。若兒啼哭。胸堂仰突。首反張。喜燈者心經有熱。宜疏利。服三黃丸、或洗心散加燈心麥門冬子良。若兒啼哭。頭低身曲。眼閉肚緊者。臟腑留寒。宜與溫之。胃風湯加黃耆煎效。若不識證候。但以蟬蛻二七枚全者。去大腳為末。加硃砂一字。蜜調與吃。立效。
小兒夜啼有四證。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口有冷氣。肢亦冷。曲腰而啼。此冷證也。熱則心燥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證也。若重舌口瘡。則要乳吃。口到乳上便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腫也。客忤者見人氣忤犯而啼也。
如陽痛服對證藥不退者。可與珍珠丸利之。再與對證藥治之。陰痛服對證藥不退。亦可利之。再與對證藥治之立效。蓋有積也。
又治法。一是邪熱在心。本臟屬火。復以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候舌白小便赤者是也。宜服真珠散小便赤澀。壯熱。宜導赤散。又宜服官局紫雪。二是恐有祟物所睹。但口不能語而驚哭也。其候兩手虎口俱無脈。面變五色者是也。
玉環集。三關虎口脈形歌云。忽然兩手俱無見。定知唐突惡神明。宜服蘇合香丸。仍以絳紗袋盛帶之。及燒降真。醋炭熏之。以甚燒符。命有德行法師遣膈之。三是有臟腑積冷。或乳母飲食生冷。令乳夾冷氣。入兒腹。遇夜半陰氣又盛。或失蓋覆孩兒腹肚。故作疼尤甚也。其候大便青白而瀉。宜服乳香沒藥等。仍用蔥連白煎湯。熨洗。乳母宜服木香勻氣散。宜服魏香散。
夫驚啼有陰陽二證。亦有半陰半陽證。陰則身體溫涼。大便青綠。時復驚啼。陽則身體發熱。精神不定。睡中驚啼。良由風冷乘之。榮衛不調。又有身涼大便赤黃而啼者。有身熱大便青白而啼。是半陰半陽之證也。陰用安神膏、神寶膏。陽用寧眠膏、大青膏。半陰半陽用蘇香丸、琥珀散。
方
蛇黃散 治小兒風熱驚啼。
蛇黃(搗碎研) 犀角(鎊)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防風(去叉) 細辛(去苗土) 蚱蟬(去翅足微炙) 乾蠍(醋拌微炒) 丹砂(研) 母丁香 山茱萸(微炒) 甘草(炙) 牛黃(研各一分)
上羅為末。更研令細。一二歲兒每服一字匕。用竹瀝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匕。日三服。不拘時候。
安神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二錢) 辰砂(半錢) 天麻(半錢) 茯神(半錢) 全蠍(七個) 荊芥穗(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荊芥湯下。如未安。再用調中散。
治小兒驚熱。
以犀角水磨取汁服。
龍齒丸 治小兒夜啼驚熱。
龍齒 白殭蠶 當歸(切焙) 芍藥 蝸牛 鉤藤(各半錢) 代赭(研) 牡蠣(煨各二兩) 麝香(研) 牛黃(研各一分)
上搗研細。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二歲兒三丸。井華水化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牛黃散 治小兒風熱驚啼。
牛黃(一分細研) 犀角屑(一分) 人參(一分去蘆頭) 茯神(一分) 防風(一分去蘆頭) 蚱蟬(一分去足頭微炒) 細辛(一分) 蛜𧌴(一分醋拌微炒) 硃砂(一分細研)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竹瀝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不計時候。
安神丸 治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壯熱驚啼。神志恍惚不寧。
麥門冬(去心焙) 馬牙硝 乾山藥 白茯苓 寒水石(研各半兩) 硃砂(一兩研) 甘草(半兩) 龍腦(一字研)
上為末。煉蜜為丸。雞頭米大。每服半丸。沙糖水化下。不拘時候。
青金丸 治小兒體熱。忽發吐逆。夜驚多啼。或泄或秘。變成慢驚。或為疳疾。定搐搦。療疳蟲。墜涎痰。安心神。
龍腦(研) 麝香(研各一分) 墨(一錢半) 使君子(煨兩枚) 膩粉(一分) 白麵(三分) 青黛(二錢) 金銀箔(各少許)
上為末。滴井華水和丸。如雞頭米大。每服薄荷湯。化下半丸。
桃紅丸 治小兒驚啼。眠睡不穩。
丹砂 麝香(各半錢研) 白附子(半枚) 白殭蠶(半枚) 乾蠍(頭尾全炒一枚) 膩粉(一錢研) 金薄 銀薄(各二片研)
上搗研為末。水浸炊餅心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金錢薄荷湯化下。看兒大小。臨時加減。
萬金散 治嬰兒臟寒。稟氣怯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煩悶。狀若神祟。亦由觸犯禁忌所致。此名夜啼。宜用。
沉香(一兩) 丁香(一兩) 人參(一兩) 五味子(一兩) 當歸(一兩) 赤芍藥(半兩) 白朮(半兩) 桂心(一分)
上羅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溫淡漿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放溫。時滴兒口中。立效。一方有乳香。
清神散 治小兒驚熱。啼叫不安。
牛黃(研) 天竺黃(研) 鉛白霜(研) 鬱金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各一分) 人參(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錢。人參湯放冷調下。乳食後服。
牛黃膏 治嬰兒眠睡著。忽啼哭驚覺。面赤口乾。狀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風熱邪氣乘於心臟。名曰驚啼。
真牛黃(一分另研成粉) 牡蠣(一分燒為灰) 人參(半兩去蘆) 甘草(半兩炙) 辰州硃砂(一分) 雄黃(一分水飛) 龍腦(半分)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和成膏。如雞實大。每服半粒至一粒。薄荷湯化下。乳食後。
養藏湯 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腸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躽啼。
川當歸(一兩) 沉香(半兩) 丁香(半兩) 白朮(半兩) 桂心(半兩) 川芎(半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一方無木香。
紅輪散 治小兒驚熱夜啼。涎壅心躁。並治中暑昏睡。
牙硝 寒水石(煅各一兩分) 麝香(半錢) 腦子(半錢) 硃砂(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周晬歲兒一字。薄荷湯調下。
龍角丸 治小兒五驚夜啼。及壯熱心煩。眠臥不安。睡中或時搐搦。
龍角(六銖) 牡蠣(一作生用) 川大黃(各九銖) 黃芩(半兩) 蚱蟬(二枚) 牛黃(如小豆五枚)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蓐里兒服二丸。隨兒大小增減。
龍齒散 治小兒抝哭夜啼。
龍齒 蟬殼 鉤藤(有鉤子者) 羌活 茯苓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或熱服。
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真好麝香
上研為末。每服清水調下一字。日三服。量兒大小服。
鉤藤散 治小兒驚啼壯熱。心煩不得穩睡。
鉤藤(一分) 龍膽(一分去蘆頭) 犀角屑(一分) 茯神(一分) 黃芩(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增減頻服之。
龍齒散 治小兒驚啼。煩熱。眠臥不安。
龍齒(半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赤芍藥(一分) 川升麻(一分)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頻服之。
虎睛丸 治小兒驚熱多啼。不吃乳食。顏色萎瘁。腹中堅積。不可乳哺。兼去風癇。
虎睛(細研二枚) 犀角屑(一兩) 黃芩(去黑心) 梔子仁 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除虎睛外。搗羅為末。再同研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一二歲用乳汁研破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溫水研破下。勤服。微利為度。
赤芍藥散 治小兒初生。及一年內兒。多驚啼不休。或不得眠臥時。時肚脹。有似鬼神所為。
赤芍藥(一分) 桂心(一分) 白朮(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牛黃丸 治小兒驚啼。煩悶壯熱。不得少睡。
牛黃(半兩) 牡蠣(一分燒為末)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 黃芩(一分) 龍角(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滿月兒以乳汁研破服二丸。一歲兒以薄荷湯下五丸。余以意加減服之。
雄黃丸 治小兒驚啼壯熱。潮汗惕惕。大便或青或白。
雄黃(半兩細研) 牛黃(半兩細研) 牡蠣(半兩燒為末) 真珠末(一分) 巴豆(三枚去皮心研出油)
上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粒大。小兒一月或五十日。未發時飲服三丸。母抱臥炊一斗米頃。兒當寐身體輕。汗出即解。一服不解。可再服。若小兒傷乳不安。腹中有痰。乳當微下。如雞子青、鳥屎、鼻涕。勿怪。便住服藥。
雷丸浴湯 治小兒寒熱。驚啼不安。
雷丸(三丸) 牡蠣(三分) 黃芩(三分) 細辛(三分) 蛇床子(一兩)
上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為兩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兒頭。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後浴腰以下。浴干避風。以粉撲之。
真珠丸 治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一方名伏龍肝丸)
真珠末 伏龍肝 丹砂(各一分) 麝香(一錢)
上研如粉。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溫水下一丸。大小加減。
犀角丸 治小兒驚啼不止。
犀角屑(半兩) 羌活(一分) 胡黃連(一分) 龍齒(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金錢薄荷湯。研破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玉散
白玉(一分) 寒水石(半兩)
上為細末。用米醋或新水。調塗。
千金湯 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
蜀椒 左顧牡蠣(各六銖碎)
上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服一合。口燥不能服。令含吐兒吃。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黃芩散 治小兒心熱驚啼。
黃芩(去黑心) 人參(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之。
柏子仁散 治小兒驚啼。狀如物刺。
柏子仁(一兩)
上研為細末。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粥飲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一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取雞屎白。炒為末。以乳服之佳。一方米湯調服。
又方
用亂髮燒灰。酒服或溫水調下一字。去心竅有血也。
又方
用臘月縛豬繩。燒灰服之。
又方
用蝟皮三寸燒灰。著乳頭。飲之。
代赭丸 治小兒驚啼。手足搐搦。
代赭(生用半兩) 鐵粉(研) 丹砂(研) 白附子(各一錢) 麝香(研) 龍腦(研各一字)
上研細勻。煉蜜和丸。如櫻桃大。量兒大小加減。薄荷湯化下。
治小兒驚啼。
用車轄脂如小豆許。內口中及臍中。瘥。
治小兒夜啼驚。大人因驚失心。
以震肉作脯與食之。北畜為天雷所霹靂者是。
療小兒驚邪。
取胡燕窠。多作湯。洗浴兒。即除驚邪也。
治小兒夜後狂語。
用竹瀝。每一歲兒連夜一合。服令盡。
虎睛丸 治驚啼瘛瘲。心神恐悸。中風不語。角弓反張。或驚搐太甚。並宜服之。小兒三五日進一服。大能去驚安魂魄。與青金丹間服。取效。
青黛(一錢) 全蠍(五個) 硃砂(半錢) 麝香 腦子(各一字許) 白附(半錢) 水銀(半錢炒研) 殭蠶(半字) 蟬蛻(七個去大足) 鐵華粉(少許)
上為末研勻。用半夏末。煮糊為丸。如雞頭子大。一歲兒半丸。薄荷湯研化。隨大小加減。此驚啼又謂之雞啼。思忖間忽然而啼。更用安神散。
夜啼(附論)
夫夜啼者。有陰陽兩證。陰者臟冷也。夜則陰盛。與冷相搏。冷與臟氣交擊。故作痛而啼。陽者臟熱。夜則陽衰。與熱相搏。熱與臟氣交擊。故作痛而啼。又有冷熱之氣。與胎毒攻衝。亦令夜啼也。孩兒夜啼者。非是鬼神為祟也。蓋因胎熱伏心。冷則為陽相刑。熱則與陽相搏。腹中燥悶。是以為驚啼也。經謂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夜為陰盛之時。凡病在陰者。至夜則邪氣盛。嬰兒氣弱。腑臟有寒。每至昏夜。陰寒與正氣相擊。則神不得安靜。腹中切痛。故令啼呼於夜。名曰夜啼。又有獨犯禁忌。亦令兒夜啼者。當以符術治之。
初生嬰兒夜啼多不服藥。但禮神作⿰礻厭法。或書天蒼蒼語於客堂壁上。誤小兒疾甚多。設有安者。必多瘦弱。便利青沫。非禳可止。況兒腹中有痛。即令啼叫也。
方
牛黃丸 治小兒夜啼。多驚煩熱。
牛黃(一分細研入) 硃砂(一分細研入) 蘆薈(一分細研) 麝香(一分細研) 白殭蠶(半兩微炒) 龍齒(一分細研) 當歸(一分銼微炒) 赤芍藥(一分) 鉤藤(一分) 蝸牛(一分麩炒令黃) 代赭(一分) 牡蠣(一分燒為粉)
上為末研。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用薄荷湯下三丸。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連夜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紫蘇子散 治小兒啼氣未定。與乳飲之。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微炒) 蘿蔔子(微炒) 訶梨勒皮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人參(去苗) 木香(各半兩) 青皮(去白) 甘草(炙微赤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一錢。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人參散 治小兒夜啼。不可禁止。
人參(半分去蘆頭) 茯神(半分) 甘草(半分生銼) 川大黃(半分銼碎微炒) 蛇黃(半分) 牛黃(半分細研) 犀角屑(半分) 白芥子(半分微炒)
上為散。每服用水。煎柳枝桃枝湯調下半錢。頻服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而不歇也。
鉤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澀之證。鉤藤散去當歸、木香。加硃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煎湯調下。又有觸犯禁忌而夜啼者。醋炭熏。服蘇合香丸。急以方術驅之。
當歸散 治小兒夜啼者。臟寒而腹痛。面青手冷。不咂乳是也。
當歸(去蘆頭切焙研) 白芍藥 人參(一錢) 甘草(炙半錢) 桔梗 陳橘皮(各一錢不去白)
上為末。水煎半錢。時時少與服之。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唇焦。小便黃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一方雙效散。有官桂。
五味子散 治小兒夜啼。及多腹痛。至夜輒劇。狀似鬼祟。
五味子 當歸(微炒) 赤芍藥 白朮(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 桂心(各一分)
上為粗散。每服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溫服。醫學發明。有茯神、陳皮。一方無赤芍藥。
蓮心散 治小兒夜啼驚熱。
石蓮心(半兩) 人耳塞(半錢) 乳香(二分別研) 人參(半兩) 燈花(一字) 丹砂(一分別研)
上為散。每服半字。以薄荷湯調下。不計時候。
黃耆丸(一名乳頭散)治小兒夜啼不止。腹中㽲痛。
黃耆 甘草(炙) 當歸(切焙) 芍藥 附子(炮裂去臍皮) 乾薑(炮各一分)
上為末。用乳汁和丸。如難丸更入少許麵糊丸。如黍米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三丸。用乳汁下。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一日三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犀角散 治小兒夜啼。驚掣。
犀角屑(一分) 鉤藤(一分) 川升麻(炙一分) 人參(三分去蘆頭) 黃芩(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羚羊角散 治小兒夜啼。及多驚熱。
羚羊角屑(一分) 茯神(一分) 黃芩(一分) 犀角屑(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及驚掣。
鉤藤(一分) 龍膽(一分去蘆頭) 犀角屑(一分) 茯神(一分) 黃芩(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溫服之。
芍藥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胸滿氣脹。膈中氣逆。吐嘔腹痛。
赤芍藥(半兩) 桂心(半兩) 芎藭(半兩) 黃芩(半兩) 薯蕷(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一字。粥飲調下。半年至一歲兒服半錢。連夜三五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鉤藤膏 治小兒內瘹夜啼。躽身叫哭。唇面青冷。
乳香(用燈心研末) 五靈脂 沒藥 當歸(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一百日內兒一丸。煎鉤藤湯化下。飢服。一方以燈花三兩顆。乳香湯化下。一方燒蛤灰粉。入坯子麝香。以鉤藤湯調下。
乳頭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腹中痛。(一名黃耆散)
黃耆(銼) 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微炒) 赤芍藥 木香(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少許。著乳頭上。因兒吃乳服之。
龍齒散 治小兒夜哭不止。
蟬殼(去翅足洗泥土) 鉤藤(有鉤子者) 龍齒 茯苓(去皮)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服。
桂心湯 治小兒夜啼腹痛。狀如鬼祟。
桂心(去粗皮一分) 五味子(半兩) 當歸(切焙一分) 枳殼(去葉麩炒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粗篩。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一錢匕。用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二服。半年至一歲兒。准前作一服。不計時候。
鉤藤膏 治小兒胎寒胃冷。腹肚㽲痛。夜間啼哭。嘔吐乳食。大便瀉青。狀若驚搐。時有冷汗。
薑黃(二錢) 沒藥(別研) 木香 乳香(別研各四分)
上為末。煉蜜和成膏。每服三錢。小兒一丸。如雞頭子大。煎鉤藤湯化下。更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代赭丸 治小兒夜啼腹痛。雞鳴即止。(一名牡丹丸)
代赭(醋淬七遍別研) 牡丹皮 芍藥 麝香(別研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三丸。用薄荷湯下。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連夜三四服。蜜湯亦可。
伏龍肝丸 治小兒夜啼。
伏龍肝(一分) 丹砂(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量兒大小加減。俟夜深煎桃符湯下。
芍藥散 治小兒夜啼。腹痛。
芍藥 芎藭 䗪蟲(炙令焦各一分)
上為散。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一字。用乳汁調服。半年至一歲兒每服半錢匕。連夜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一方溫湯下。
石膏散 治小兒夜啼。壯熱驚懼。
石膏(一兩) 人參 龍骨(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溫服之。
燈花膏 治小兒夜啼。錢氏小兒方有之。謂之燈花膏。但只用一味。此方加下二味。亦治熱燥。小便赤。口暖有汗。仰身而啼。
燈花(七個) 硼砂(一字) 硃砂(少許)
上研令極細。以蜜調成膏。候兒睡時。以少許抹口唇立驗。無燈花用燈心湯下。亦可。
芎藭散 治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
芎藭 白朮 防風(各半兩)
上治下為末篩。以乳和。與兒服之量多少。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臉。二十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服。如麻子大一丸。兒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與之。粥飲調下亦可。一方用人參。無白朮。
蟬朱散 治小兒夜啼。
蟬蛻(水洗過) 硃砂 白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用雞冠血。並蜜湯調下。臨臥服。
劉寄奴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
劉寄奴(半兩) 甘草(一指節許) 地龍(炒一分)
上㕮咀。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時時與服。
伏龍肝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
伏龍肝 交道中土(各一把)
上治下篩。水和少許。飲之。
蟬砂丸 治小兒驚熱夜啼。
上用蟬蛻十四枚。全者。去大腳為末。入硃砂一字。蜜調為丸。使吮之。
蒜乳丸 治小兒冷證。腹痛夜啼。
上用大蒜一顆。慢火煨熟。細切焙乾。乳香半錢別研極細。丸如芥子大。每七丸乳空時。以乳汁化下。
豺狼骨 治小兒夜啼。醫所不治者。
豺皮 狼屎中骨(各等分)
上燒作末。服如黍米許即定。一方狼屎中骨燒灰。水調服。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立效散 治小兒夜啼。
乳香(一錢) 燈花(七枚)
上為散。每服半字。塗乳母乳頭上。令服。一方燈心灰塗上。與兒吃。
硫丹丸 治小兒夜啼。
硫黃(一分) 鉛丹(炒過一兩)
上研如粉。以小合子內盛。封固濟。大火煅令煙盡。候冷。以竹筒中盛。紙單子封口。埋在地下。七日取出。更研細。用飯丸如黍米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二丸。用冷水下。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連夜三四服。
蟬花散 治驚風夜啼。咬呀咳嗽。及療咽喉壅痛。
蟬花(和殼) 白殭蠶(直者酒炒乾熟) 甘草(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
上為末。一歲一字。四五歲半錢。蟬殼湯調下。食後服。
一物前胡丸 治少小夜啼。
上用前胡隨多少搗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麝香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面青腹脹。是中客忤。
上用麝香一分研細。每服一字以清水調服。一方乳汁調塗口中。即愈。
治夜啼。
上用青黛細研。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觸犯禁忌夜啼。
上用蘇合香丸。以醋炭熏之。及用方術驅之。口到乳上便啼。身額必微熱。急看口內。或瘡或重舌。依前口瘡重舌類治之。其啼自止。
治小兒夜啼。
上用馬蹄末。敷乳上飲。止。馬骨灰敷乳上。與兒飲。一方取死人朽棺木。燒明照之即止。
治小兒夜啼。
上用烏雞翼安席下。勿令母知。一方於臍下書田字。瘥。
治小兒夜啼。
上用甑帶懸門上。一方取犬頸下毛。以絳囊盛。系兒兩手立止。
治小兒夜啼。
一方取明鑑。掛於床腳上。瘥。
治小兒夜啼。
大蛇眼睛一隻
上為散。以竹瀝調少許與兒吃。一方取荒廢井中敗草。垂戶上。瘥。
治小兒夜啼。
胡粉
上為末。每服水調三豆大。日三服。
治小兒夜啼。
上取烏牛糞。乾者如手大。安臥床蓆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蟬花散 治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上以蟬殼下半截為末。初生抄一字。薄荷入酒少許調下。或者不信。將上半截為末。依前湯調。下復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一方蟬蛻七個。去大足為末。欲止上半夜則用上截。燈心七莖煎湯下。欲止下半夜。則用下截。如前煎湯服下。神效無比。
治客忤夜啼法。
上用本家廚下火柴頭一個。以朱書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頭以火燒焦。頭為上書了。勿令兒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腳里。男左女右。
治小兒夜啼。豬屎浴方。
上取豬屎燒灰。以沸湯淋汁浴兒。並與少許服之。
又方
以日未出時及日午時仰臥。於臍上橫紋中。屏氣朱書作血字。其夜即斷聲。一方車輞盜取。安母臥床。勿令知。
花心散 治夜啼。邪熱在心。內燥。
上用燈花一顆。取下。塗乳上。令兒吮乳。一方水調硃砂塗五心上。
治小兒夜啼。
小兒夜啼叫聲連。無明無夜不睡眠。田牛尋來臍上貼。冥冥悄悄自安然。
又方
以妊娠時。食飲偏。有所思者物。以此哺兒。即愈。
天麻四君子湯 治小兒夜啼。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麻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燈心煎服。
當歸散 治小兒夜啼。
人參 當歸 白朮 甘草 藿葉(少許) 桂(少許)
上㕮咀。白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硃砂散 治小兒夜啼。
硃砂(一錢) 石膏(一錢) 寒水石(一錢) 滑石(一錢) 甘草(一錢) 代赭石(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燈心薄荷湯下。
安神丸 治小兒夜啼。
麥門冬(去心) 牙硝(匙上煅)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一錢) 硃砂(半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腦子(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米大。每服一丸。荊芥湯下。
治小兒腹痛夜啼。
上取樹孔中草。著戶上。立止。
治小兒夜啼。符法三道。
此符左右手中貼之 此符臍中貼之 貼房門上
治小兒驚癇夜啼。
以仙人杖安身伴睡。良。
治小兒夜啼。
以豬窠中草。安席下。勿令母知。
治小兒夜啼不止。
取雞窠中草。安席下。勿令母知。
治小兒夜啼。
以井口邊草。著母臥席下。勿令母知。
治小兒夜啼。
以灶中土。及交道土合末。以飲兒。
治小兒夜啼。
以狼屎中骨燒作末。服如黍米大。即定。
躽啼(附論)
夫躽啼有陰陽兩證。陰者在母妊娠之時。將養失度。取涼飲冷。不避風寒。冷氣入胞。傷兒臟腑。兒生之後胎寒。腹內與正氣相搏。令兒腹痛。仰蹙而啼。其證面白印堂黑。大便青氣是也。陽者亦母妊娠之時。酒食熱物。衣厚火烘焙衾服。熱氣入胞。傷兒臟腑。兒生之後胎熱。腹內與正氣相搏。令兒腹痛。躽身而啼。其證面赤印堂青。大便黃色是也。又有嬰兒出腹。口中胎穢。拭除不盡。嚥下血穢。停留臟腑。亦令躽啼也。
方
養脾丸 治小兒躽啼。脾胃虛冷。心腹㽲痛。胸膈滿悶。
乾薑(炮) 縮砂仁(去皮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甘草(炙三分) 大麥櫱(炒) 人參(各半兩) 白朮(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生薑湯化下。不計時候。乳母亦可加丸數服。
養臟湯 治內瘹躽啼。挾冷作痛內瘹。一名瘹腸。
當歸 沉香 木香 桂 川芎(各半兩) 丁香(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姜煎。食前服。一方有白朮。無木香。
牡蠣散 治小兒躽啼。腹脹胸滿。
牡蠣(燒過研) 伏龍肝(研) 甘草(炙銼) 蒼朮(銼炒各一分) 麝香(研半分)
上於木臼內搗甘草蒼朮成末。次與三味再同研令勻。每服半錢匕。研陳米泔澄清。煎竹茹湯調下。量兒大小增減。
紫蘇子丸 治小兒躽啼。及一切氣逆。心腹刺痛。
紫蘇子(揀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各一兩) 高良薑 桂(去粗皮) 人參(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米飲或溫酒化下。不計時候。乳母可加丸數服。
白朮丸 治小兒躽啼。脾胃傷風冷。心下虛痞。腹中冷痛。胸膈逆滿。
白朮 乾薑(炮) 人參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沸湯化下。量兒大小加減。
牛黃丸 治小兒躽啼不止。
牛黃(研一分) 代赭(煅過研三分) 麝香(研一錢) 牡丹皮(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兩丸。溫水下。
馬齒礬石丸 治小兒胎寒。躽啼驚癇。腹脹滿。不嗜飲食。大便青黃色。或有食不能吐下。並大人虛冷內冷。皆治之。
馬齒礬石(燒作灰二兩)
上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米飲下。加五丸。以意加減。以腹中溫暖為度。
治小兒躽啼驚癇。腹滿不食乳。大便青色。
上用柏子仁為末。溫水調下二錢。
又方
燒豬糞。以沸湯淋取汁。看冷暖浴兒。並與少許服之。
治小兒躽啼。面色青。腹強是客忤氣。大人亦可用。
上以新放馬糞一圈。絞取汁。灌之。
盤腸氣瘹啼(附論)
夫盤腸氣瘹啼者。每發時。腹內如蛇盤之狀。漉漉有聲。由乳母妊娠之時。憂愁思慮。勞役心氣。蘊結不散。觸入胎中。致生之後。胎氣怯弱。被正氣相搏。令兒作痛。共有陰陽二證。陰則曲身而啼。大便青沫。陽則躽體而叫。大便青。是二者皆乾啼無淚。大便氣泄。如兩證交互者。是半陰半陽也。
歌曰。盤腸氣發先腰曲。無淚叫啼眼乾哭。口開腳冷上唇烏。(鳳髓經云。上唇乾。一云口乾) 額上汗流珠碌碌。(小腸為冷氣所薄。致使痛發腰曲。為腸結痛也。當溫小腸則痛住。次去其小腸積冷。即痊安也。) 又歌曰。痛來難忍便身強。體硬如弓一向張。如婦胎中傳邪毒。醫人何不用明方。
此候氣在小腸結卻不伸。只將寬氣檳榔散與服。並與白丁香膏、兼葡香散相兼服。必愈。不可誤吃他藥。吐瀉傷榮衛。但只和氣。
小兒有患盤腸。非暴所得。元由氣鬱積久不散。榮衛壅結。五臟六腑無一舒暢。其氣乘虛發動。滾流上下。築隘於腸胃之間。有聲汨𨌠連連。其狀如貓吐惡。視之不忍。又有吊腸一證。寒氣壅結。內不伸舒。雖不引氣。皷動臟腑。胸堂與臍上下吊促。躬曲傴僂。就忍冷痛。二候既作。駭醫驚眾。然俱氣所患。受發不同。盤腸宜以勻氣散加沉香煎服之。無不愈。吊腸當用珍珠丸。加以沉香乳香煎鉤藤湯送下。微通即瘥。然後更與調氣。順助根本。方為佳勝也。
方
茴香散 治小兒盤腸氣痛。
茴香(炒) 木香 黑附子 金鈴子(去核用皮) 蘿蔔子(炒) 破故紙(炒) 白豆蔻(煨各等分) 檳榔(同上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入鹽煎服。
備急方 凡有此證。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其蔥。熨臍腹間良久。尿自湧出。其疼已止。續次服藥方。
乳香 沒藥(各少許透明者細研)
上用木香一塊。於乳缽內磨。水一小盞。調煎。數沸了。調乳香沒藥。此方只一服即效。
白豆蔻散 治盤腸氣痛。
白豆蔻仁 縮砂仁 青皮 陳皮 甘草(炙) 香附子 蓬莪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煎湯調下。一方無甘草。
茴香散 治小兒臍下。氣塊瘹痛。
蕓薹子(炒) 蓬莪朮 茴香(炒) 青皮 甘草(各一分) 辣桂 木香(各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鹽湯調下。
蘿蔔子散 治盤腸氣痛。
蘿蔔子(炒黃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服半錢。辣桂煎湯調下。或只入蘇合香丸。則用薑湯調下。
乳香膏 治小兒盤腸氣瘹。躽身啼叫。面紅青黑不定。大便青白。奶片不化。
附子(炮二錢) 乳香 當歸(各一錢) 麝香 沉香(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小豆大。月內兒一丸。鉤藤湯下。或米飲。食前大小加減用之。三歲兒二丸。
鉤藤膏 治嬰孩盤腸氣瘹。腹痛叫哭。
乳香(細研) 沒藥 木香(炮) 薑黃(各一錢) 木鱉子(三個)
上為末。煉蜜為膏。收砂罐內。每服一丸。如皂角子大。煎鉤藤湯。化下一丸。日三服。次服魏香散。(見本類後)
木香散 治小兒盤腸氣痛不已。面青手冷。日夜啼叫。尿如米泔。
川楝子(七個去皮核用巴豆三十五粒去皮同炒令巴豆黃去巴豆不用) 木香(勿見火) 使君子肉 延胡索 茴香(各一分)
上同為末。清米飲。空心調下。量兒大小服之。
宣連丸 治盤腸氣痛。
宣連 雷丸(各一分) 木香(二錢炒)
上為末。用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飯飲下。
巴附丸 治小兒盤腸氣。緣懷子在腹中時。或則其母吃冷物太多。或因胎中帶不淨物入孩子腹中。每至夜深。則陰氣盛。逼令小兒腹中至冷。啼哭不止。故為盤腸氣也。
大附子尖(不可長半寸去皮炮裂為末) 斑蝥(一個去嘴及足翼只用肉先以麥麵炒熟) 巴豆(一粒去心膜並殼將巴豆肉乳缽內爛研成膏用竹紙一幅摺揲裹之以竹捧捍令油在紙上直至捍得巴豆油極盡為度)
上研半日。以麵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以少許茴香。略借氣。切不可多用也。菖蒲茴香湯下臨夜服。只通使一服。新修合者。未可用藥。修合百日後適用也。此藥修合下。經年歲轉妙。治小兒盤腸氣最佳。
延胡索散 療兒初生下。盤腸刺痛。面青色。啼哭不止。
延胡索(一錢) 乳香 木香(各半錢)
上為細末。水一大盞。煎七分。無時與服少許。
檳榔丸 治小兒盤腸氣瘹。
麻逸檳榔 大腹子 紅丹(香匙煅)
上等分。為末。麵糊丸。麻子大。三歲以下。小麻子大。每服十丸。蘿蔔煎湯下。三日燈心湯下三日。霹靂湯下三日。其湯用姜錢十片。水一盞。燒秤錘浸水。候沸止去錘。將此下藥。號霹靂湯。
魏香散 治小兒盤腸氣瘹痛。
真阿魏(一錢) 蓬莪朮(半兩)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莪朮一晝夜。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越桃散 治小兒盤腸氣瘹痛。
越桃(去殼半兩入草烏少許同炒去草烏) 白芷(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炒茴香蔥白酒下。
安息香膏 理盤腸氣瘹。內瘹蟲痛。外疝。但諸般心腹痛。皆治。
安息香(一分) 桃仁(湯去皮尖麩炒黃) 蓬莪朮(綿紙裹煨) 使君子(取肉切焙乾秤以上各半兩) 乾蠍(一分) 阿魏(一錢) 茴香(三錢炒)
上除桃仁別研外。次以阿魏並安息香。以酒少許就湯瓶口上。以盞盛。蒸開土砂。入桃仁中。研余藥為末。一處煉蜜為膏。如皂角子大。生薑薄荷湯化下。隨兒大小加減。
又方 盤腸氣痛。其證傴僂腰曲。乾哭無淚。額有汗。
以蔥一握水煮。以湯淋洗兒腹。以蔥頻熨臍間。良久尿出痛止。
驚風內瘹啼(附論)
夫驚風內瘹啼者。陰陽兩證。陰者起於吐哯之後。胃氣虛弱。精神昏憒。嗞哐不寧。或不乳。項硬反張。手足瘛瘲。內瘹啼叫也。陽者起於身體發熱。驚悸大哭。精神傷動。恍惚不定。或睡或不睡。涎鳴氣粗。手足潮搐。驚瘹啼叫也。
歌曰。內瘹多啼子細看。莫將蟲痛一般言。唇涎鼻紫為蟲痛。(一云蟲痛吐涎唇口紫)內瘹還須黑色觀。但觀紅筋生眼尾。便知風候本根源。(四十八候云。只看眼畔紅筋見。有血相和點點斑) 鎮心使藥方為妙。始覺良工按古賢。其候寒熱內薄。氣血凝滯。蘊結不散。腹中痛。但調氣去其積熱積冷。調毒退熱。(宜與生銀丸。越桃散。宜下蠍稍丸。未安即微下)此候與蛔蟲候一般。唇口紫黑是蟲候。目有紅筋手在後。胸高是內瘹也。
方
沉香飲 治小兒驚氣入腹。內瘹壯熱肚疼。並受胎氣怯弱。冷氣傷脾。腹躽啼叫。狀若鬼祟。腹脹面青。
沉香 木香(炮) 當歸(去蘆) 白朮 甘草(炙) 肉桂(去皮) 枳殼(麩炒) 五味子 赤芍藥(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半歲兒抄半錢。水酒各半盞。煎至五分。去滓。飢服。大小加減。
辰砂散 治小兒傷冷。聚積驚風。日久變成內瘹。時人不識。呼為祟。
硇砂(半分) 紅芍藥 鉛白霜(各一分半) 琥珀(研) 珍珠(不鑽者為末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
斬邪丹 治小兒驚積內瘹。時發肚疼。夜啼驚叫。
乳香 沒藥 舶上茴香(炒) 木香(不見火) 鉤藤(各一錢)
上為末。將乳香沒藥二味乳缽中研細。然後勻諸藥。切大蒜白三片。研細和前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鉤藤茴香湯吞下。無時。
乳香丸 其證腹痛多啼。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有斑血。驚風內瘹啼。
乳香 沒藥 沉香(各一兩) 蠍梢(水洗四枚) 檳榔(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菖蒲鉤藤煎湯下。丸如黍米大。一方無檳榔。
乳香丸 治小兒驚風內瘹。痛不可忍者。
乳香(一錢半) 蠍梢(二七個) 沒藥(半錢) 沉香(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嬰孩三丸。一歲五丸。三歲七丸。以意加減。乳香湯吞下。
桃符丸 治嬰孩驚風內瘹。
銀硃 乳香(各一錢研) 大蒜(一個煨研)
上先研乳香極細。後入銀硃。再研。後又同大蒜研。看軟硬得所。丸如綠豆大。半歲每服五丸。一歲七丸。二三歲十丸。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
沒石子丸 治小兒驚風內瘹。腹痛不可忍。
木香 螺粉(燒) 草烏頭(生用去皮尖)
上為末。用醋煮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淡醋吞下。
止痛丸 治嬰孩內瘹。
大鱉子肉 胡椒(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黑豆末。醋作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粒。荊芥湯下。
治內瘹腹痛 病源曰。驚風內瘹。腹痛多啼。汗出糞青。咬乳眼慢。流涎或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內有紅筋斑血。虎口脈紋入掌。
上以青龍湯奪命丹。並用鉤藤鉤子七個。不蛀皂角子七粒。薄荷七葉。煎湯調服。
芎歸散 治內瘹胎寒。腹痛躽啼。
官桂 當歸 川芎 香附子(各一分) 川白姜 木香 甘草(炒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白水煎。乳食前服。
木香散 治驚風內瘹。盤腸氣蟲痛。
黑牽牛末(半生半熟) 大腹皮(各一兩半) 檳榔 雷丸 錫灰(醋炒) 三稜莪朮(並煨) 木香 大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蜜水或沙糖水調下。仍先用燒豬肉一片。細嚼不吞仍吐出。卻服藥引蟲。
胎寒胃冷啼(附論)
夫胎寒胃冷啼者。由母妊娠之時。寒溫失理動止乖違。取涼飲冷。冷氣停滯。觸入胞中。致生之後。冷伏脾胃。令令兒咳噎。風邪暴傷。令兒吐哯。面白形青。時時啼叫。是胎寒胃冷故也。小兒胎寒之病。本於在胎時。稟受不足。或犯寒冷。既生之後。臟腑又怯弱。乳哺不化。或脹或利。痢顏色青。甚則邪冷與正氣相搏。令兒腹痛。躽張蹙氣而啼。是為胎寒之病。
方
蜀椒丸 治小兒胎寒躽啼。腹中痛。舌上青。下黑涎。
蜀椒(去目皮羽者炒出汗一分) 當歸(切焙半兩)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半分) 狼毒(銼炒一分) 細辛(去苗葉三分) 乾薑(炮一分) 豉(炒二合) 巴豆(十枚去心膜研細紙裹出油盡)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上將八味搗羅為末。以巴豆一處同研令勻。煉蜜為劑。搗一千杵和丸。一月兒服如黍米大一丸。早晨晚後各一服。一歲兒兩丸。三歲至五歲兒服五丸。並用米飲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當歸九 治小兒胎寒躽啼。驚癇虛脹。不嗜食。大便青。或夾膿。並治諸癇證。
當歸(切焙半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一分)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狼毒(銼炒半兩) 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豉(微炒)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爛去油盡) 細辛(去苗葉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杵。以瓷器盛之。每用旋丸。未滿百日兒。服如麻子大一丸。溫水下。一二歲兒二丸。只早晨服。更量兒大小。加減以利為度。
楊氏當歸散 治胎寒腹痛。面色青自。身冷。腹痛多啼。
當歸(炒) 黃耆(蜜炒) 北細辛(去土葉) 肉桂(去皮) 陳皮(去白) 白姜(炮) 縮砂仁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生薑糯米煎。空心服。
當歸散 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躽啼。反張。怒驚。
釀乳法 治中寒。其證。手足厥冷。寒顫口禁。暈悶。口吐涎沫。不能啼哭。
上用五積散。薑棗煎。子母服。一方消積飲加丁香、薑棗煎。子母同服。一方用食鹽同茱萸炒。絹包。熨兒臍腹。
乳附丸 治小兒腹寒胃冷。便青夾自膿。心腹痛。泄瀉。氣虛腹痛。啼叫有汗。
附子(炮去皮) 乳香 當歸(切焙) 訶子(炮去核) 桂心 乾薑(炮) 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小豆大。月內兒一丸。鉤藤湯下。或米飲。食前。大小加減服之。
芎藭湯 治小兒胎寒。腹痛躽啼。
芎藭 當歸(切焙) 黃耆(銼焙各二兩) 乾薑(炮) 甘草(炙)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早晨日晚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逐痛丸 治小兒胎寒躽啼。溫中止痛。
雀屎(一分炒) 牛黃(別研) 芍藥 芎藭(各半兩) 當歸(切焙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一丸。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
理中丸 治小兒胎寒。腹痛躽啼。溫中止痛。
人參 乾薑(炮) 白朮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入大棗一枚擘破。同煎至半盞。分溫三服。以薑棗湯化下。保嬰方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名理中湯。
當歸酒 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微熱。聚唾弄舌。躽啼上視。
當歸(切焙粗搗一分) 豬肉(一兩薄切小片)
上用清酒一碗。煮至七分。去滓。每服取半呷許。令兒咽之。日三夜一。量兒大小加減。
胎熱伏心啼(附論)
夫胎熱伏心啼者。由母妊娠之時恣食辛酸。多味炙煿。厚衣焙服。熱氣熏蒸。觸入胎中。致五味毒熱。伏於經。令兒恍惚。風邪暴傷。令兒驚啼。面赤唇紅。時時啼叫。是胎熱伏心故也。
方
導赤散 治小兒燥啼。面赤。小便亦赤。口中熱。腹上亦熱。或有汗仰身而啼。至曉方息。
上以導赤散加黃芩煎。未效。通心飲加麥門冬、車前子、燈心、薄荷。煎與兒飲。
豬苓湯 治邪熱在心。本臟屬火。復為熱所乘。故炎上焦哭。其證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啼時時有汗。仰身而啼。煩燥畏燈火。
上以豬苓湯加辰砂。導赤散。小柴胡湯加黃芩、生地黃。並用燈心麥門冬。或竹茹煎服。
芝燈湯 治小兒熱證。心燥夜啼。
上用芝麻清油燈花三兩顆。研細。用燈心數莖。煎湯調塗口中。以乳汁送下。
邪干心痛啼(附論)
夫邪干心痛啼者。本非起於心。即邪氣客於心主之脈。少陰者君心火也。是五臟之主。精神之舍。心氣實則邪不干正。心氣虛則邪傷於心。則神去。神去則死矣。經曰。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凡諸邪在心者。止在心包絡。是心之別脈也。蓋小兒稟受虛怯。厥氣上逆。痞而不散。故發心痛而啼也。
一是邪熱在心。本臟屬火。復以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候舌白小便赤者是也。宜服珍珠散。小便赤澀壯熱。宜導赤散。又宜服官局紫雪。
二是恐有祟物所侵。小兒目有所睹。但口不能語而驚哭也。其候兩手虎口俱無脈。面變五色者是也。玉環集三關虎口脈形歌云。忽然兩手俱無見。定知唐突惡神明。宜服蘇合香丸。仍以絳紗袋盛帶之。及燒降真。醋炭薰之。
三是有臟腑積冷。或乳母飲食生冷。令乳夾冷氣。入兒腹。遇夜半陰氣又盛。或失蓋覆孩兒腹肚。故作疼尤甚也。其候大便青白而瀉。宜服乳香沒藥等。仍用蔥連白煎湯熨洗。乳母宜服木香勻氣散。宜服魏香散。
方
治小兒邪祟所侵。小兒目有所睹而驚哭。其候兩手虎口俱無脈。面變五色。
上研麝香、雄黃、硃砂。同蘇合香丸。降真湯下。
又方
上用熟艾。紙上烘熱。外以帕子包。熨臍腹中。作兩包頻易。如大便青瀉。宜服錢氏益黃散。
蚯蚓丸 治小兒本客忤。(一名黃土散)
上用淡豉。灶中土。蚯蚓糞。用醋措和丸。如雞子大。摩兒囟上及手足心。並臍上下各七次。擘開有毛。即棄之。
心腹痛啼(附論)
夫卒然心腹刺痛。啼叫悶欲絕死者。蓋小兒氣血軟弱。精神不足。忽傷賊風。遭邪氣。中客忤。皆虛而得之。其證面易五色。眼睛不視。似驚癇狀是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和平。神守內堅。邪不干正。無諸暴疾也。或腸胃挾冷。暴為寒邪所折。邪氣分爭。攻衝上下。亦令心腹刺痛而啼也。
方
蘇合香丸 治小兒心腹刺痛。啼哭不住。或中邪氣。或沖客忤。或驚氣入腹。或夜啼瘹痛。面色不定。常服與少許。辟邪氣瘟疾。除癇霍亂。
白朮 沉香 香附子 訶子(炮去核) 木香 檀香 蓽澄茄 丁香 犀角(各一兩) 麝香(半兩) 蘇合香(酒炙熬成膏) 乳香(各一兩) 硃砂(一兩) 腦子(半兩) 安息香(酒熬成膏) 人參(各一兩)
上為末。同蘇合香、安息香膏、八味煉蜜一處和為丸。如雞頭米大。半歲分作七服。人參湯化下。飢服。
六神散 治腹痛啼哭。面青口中冷氣。四肢亦冷。曲腰而啼。大便泄瀉。青白糞。及不吮乳。及治因身熱。服藥既表解後再熱者。蓋氣不歸原。而陽浮於外故耳。此非熱證也。當用此藥。加粳米煎。和其胃氣歸內。身體自涼。
人參 山藥 白朮(各半兩) 甘草(二錢) 白茯苓 白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姜二片。棗一枚煎。一方用當歸、白芍藥、人參各二錢半。甘草、桔梗、陳皮各一錢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時時與服。前藥治胃冷加附子。治風加天麻。治痢加罌粟殼。
參香丸 治小兒心腹痛。並腸冷。便青。腹急痛。
乳香 木香 石菖蒲 人參 良薑(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小豆大。一歲五丸。米湯下。
蓬仙丸 治小兒心腹刺痛。躽身啼哭。腸冷便青。發稀面黃。肚腹膨脹。
桂心(去皮) 乳香 蓬莪朮(炮各一錢)
上為末。酒煮糊為丸。如小豆大。一歲三丸。鉤藤湯下。飢服。
蒜乳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面青手冷。
大蒜(一枚慢火煨香熟取出細研切日中或火上焙半乾研) 乳香(半錢別研)
上研勻。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七粒。乳空時服。以乳汁送下。
治小兒腹痛夜啼。
牛黃(如小豆大)
上用乳汁化服。又臍下書田字。瘥。
半夏丸 治小兒腹中卒痛。啼呼悶絕。
半夏(生薑汁洗去滑暴乾一分)
上為末。用酒麵糊丸。如黍米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三丸。用薄荷湯下。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一日三五服。
乳食作痛啼(附論)
夫乳食作痛啼者。因兒飲乳。乳壅不散。傷動脾胃。脾胃氣弱。不能消化。滯乳停留。與正氣交擊。故成陣作痛而啼也。
湯氏曰。臟寒腹痛。由乳母食啖生冷。觸冒風寒。令乳夾冷氣。入兒腹中。遇夜半陰氣又盛。或失蓋覆。令兒腹冷作痛。或胎中受寒。亦令腹痛多啼。其證。大便青白而瀉。面白。
方
治臟寒腹痛。
用四君子湯。加丁香、白姜。兼服木香勻氣散、五積散。
又方
以熟艾烘熱。以帛包。頻熨腹臍。
小兒不吃乳(附論)
凡小兒初生。看產人見兒出。急以手掩拭兒口。無令惡血得入兒喉。則兒腹內調和。無有疾病。若掩拭不及。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故兒不吃乳也。
方
硃砂丸 治小兒三歲以下。胃口閉。不吃乳。
硃砂(一分細研) 丁香(一分) 麝香(一分細研) 人參(一分去蘆頭) 犀角屑(半兩) 黃耆(半兩銼) 石膏(半兩細研水飛) 五靈脂(半兩) 牛黃(一分細研)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三丸。日四五服。
龍膽散 治小兒壯熱。肚脹不飲乳。
龍膽(半兩去蘆頭) 犀角屑(一分) 川升麻(半兩) 檳榔(一分) 川大黃(一分銼碎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鱉甲(一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分減漸漸與服之。如不乳。更入後方。
摩頂膏 治小兒鼻塞腦悶。吃乳不得。
羊髓(三兩) 當歸(三分銼微炒) 細辛(三分) 白芷(三分) 木通(三分) 野豬脂(三兩)
上搗碎先下脂髓於鐺中。入諸藥以慢火煎。候白芷色焦黃藥成。以綿濾去滓。於瓷合內盛。令凝。每用少許。塗頂門上摩之。兼以少許入鼻內。立效。
人參丸 治小兒腹痛。不食乳。
人參(半兩去蘆頭) 黃連(半兩去須) 龍膽(半兩去蘆頭) 馬牙硝(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炒銼)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乳汁研二丸。灌入口中。日四五服。瘥。
乳黃散 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
赤茯苓(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黃連(一分去須)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用一丸。研破。著奶頭上。令兒吮奶。或研點口中。亦得。
硃砂散 治小兒不吃乳。眼目不開。手足牽挽。此是驚風。
硃砂(一分) 龍齒(一分) 消石(一分)
上細研為散。每服煎竹葉湯。放溫。調下一字。如二歲以上兒。每服半錢。
鹽黃散 治初生兒。不飲乳。吐不止。目呆面青。不得啼哭。
蓬莪朮(少許) 鹽(兩黃米大)
上以奶汁一合。煎三五沸。去滓。即加牛黃末兩粟米大。分減服之。立效。
青礞石丸 治小兒吐奶。
白丁香(一錢去土) 硫黃(三錢) 青礞石(一錢半) 百草霜(一錢半) 五靈脂(一錢半)
上為細末研。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三十餅。溫水送下。或淡薑湯糯米飲空心服。漸加至五六十餅。食前。
厚腸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克化。或生腸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橘皮(三分去白) 大麥糵(五錢炒) 半夏(三分洗) 枳實(三分炒) 蒼朮(三錢制) 青皮(三分去穰) 人參(三分) 厚朴(二分姜炙) 神麯末(五分炒)
上為細末水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卷三百六十二
嬰孩五臟門
總論
錢氏論云。五臟所生。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腎主虛無實也。豆瘡入腎則黑陷。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則虛冷。肝強直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則補母。實則瀉子也。肝臟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青而死。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心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輕者腎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脾病見四季。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胃怯。汗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胃啼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胃氣虛。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乳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胃虛冷。面㿠白色。瘦弱腹痛不思乳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下痢者宜調中丸主之。
湯氏五臟中風詩。小兒心臟中風時。偃臥唇紅汗濕衣。但灸心俞三五壯。唇青黃白黑休醫。目瞪此為心已絕。性命多應六日期。此疾難別難治。李倅之子。前任義烏丞。患心臟中風。諸醫皆言死而退。已三日不醒人。余遂灸之。今已長大。凡見此候。先宜著艾心俞。正大中骨下兩傍各一寸半。次服家傳牛黃丸。肝風踞坐舉頭難。早灸肝俞病即安。細視眼連唇上色。青黃方可放心寬。色黑只應旬日死。命歸泉路不能還。脾臟若或中風邪。腹滿通身色似瓜。吐沫醫人猶可治。唇青手足冷空嗟。若灸脾俞三五壯。縱然危困命能賒。腰疼面黑腎之風。兩脅麩病𥻓可攻。急灸腎俞由得瘥。面黃發痙莫從容。啼不作聲有兩般。肺絕無聲不用看。或若外邪侵主臟。溫和調氣自然安。忽然喘急心煩滿。縱有靈方命也棄。急灸肺俞三五壯。始知妙訣在人間。
湯氏肺中風多因嗽而始。但服嗽藥不能散其風邪。入於肺臟之絡。其候喘急。面色青黃。目能認人。口不能言。醫者不明其證。待盡而已。余有親戚之子。得此疾危亟。余往視之。尚留殘喘急。以橘皮、桑白皮、瞿粟殼三件煎湯。化百部丸二服。急灸肺俞至第三壯。其喘已定。忽能言。再灸作五壯。繼而索粥。自此生矣。
心臟(附論)
心熱者。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心有餘。眠臥不安。面伏地睡。則導赤散、洗心散主之。虛弱則驚悸不安。寧心膏主之。小腸有熱。或赤澀尿血。木通散、消石散、紅龍散主之。心不足驚悸恍惚。憂愁不樂。面無顏色。用寧心膏、安神膏。心有客熱。則睡中語。導赤散、洗心散主之。
方
參砂膏 通心氣。除膈熱。去痰壅。
硃砂 人參 南星(炮) 天麻 遠志(去心用皮薑汁浸焙) 白附子 殭蠶(炒各半分) 硼砂(一焙半) 茯神(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
八物定志丸 補心氣。安精神。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菖蒲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白者各半兩) 牛黃(一錢) 白朮(一分) 人參(六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三十丸。以硃砂為衣。每服一丸。人參湯化下。食後。
瀉心湯 瀉丁火。
上用黃連一兩去須。研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臨臥溫水調下。海藏云。易老單瀉心湯加減法。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泄其子。
肝臟(附論)
肝感風者。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用大黃丸。微下。余不可下。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有風。目連扎不搐。得心熱則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肝有熱目得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之。導赤散主之。肝有風甚。身反張。強直不搐。是肝受風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若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任風。目連扎也。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肝有餘。目赤多怒。筋脈拘急。肝風亦然。或身熱者。驅風膏。並涼肝藥。肝不足視不明。兩脅拘急。面色青白。多恐悲泣。地黃丸主之。
方
瀉青丸 治小兒肝臟實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目內青。或臟腑泄。諸藥不止。脾胃久虛。並宜服之。(又名瀉肝丸)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 龍膽草(焙秤) 川芎 山梔子仁 川大黃(濕組裹煨) 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雞頭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
地黃丸 治小兒本氣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開。面色㿠自。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於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無精光者。宜補之。
熟乾地黃(八錢焙秤) 山茱萸 乾山藥(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五十丸。三歲以下。每服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麝香青金丸 治小兒肝臟有風。呵欠頓悶。神昏不爽。口中氣熱。急驚搐搦。胸滿氣短。並皆治之。
天麻(半兩) 白附子(三錢炮) 蠍梢(去毒微炒) 青黛(二味各二錢) 烏蛇(酒浸取肉焙乾七錢) 麝香(別研) 硃砂(別研) 天竺黃(三味各一錢)
上拌為細末。次入研者麝香硃砂研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煎人參薄荷湯化下。(乳食空)。
脾臟(附論)
脾有餘。脾胃有熱。不思乳食。或吐黃水。瀉深黃色。實熱也。或瀉黃沫。如蟹之吐沫。虛熱也。皆食物不化。寶鑑云。胃受熱。五穀不能實。先以黃白散行其臟腑。後以五苓散。脾虛熱先五苓散。次黃白散。再服五苓散。或少以益黃散。脾不足。脾胃經冷。不思乳食。噦吐清水。瀉綠白色。食物不化。時復肚痛。或渴或不渴。巢氏云。小兒噦。由哺乳冷。冷氣入胃。與胃氣相逆。則胃氣不通。致令噦也。錢氏云。瀉青白。穀不化。脾胃冷。王氏云。宿食不消。脾胃冷也。益黃散。兩服。紫丸逐積。再益黃散。千金云。脾虛腹脹。腸鳴溏瀉。食物不化。脾胃有積。不思乳食。或吐酸水。瀉白腥酸。食物不化。傷食亦同。或腹痛或不痛。家寶方云。吃物不消是脾有積。紫丸逐下食積。益黃散補。或食不知飢飽。並能食而大便不化。是疳熱積。益黃散汁吞紫丸。瀉下後。益黃散補。並六甲丸。脾胃有風。不思乳食。嘔吐涎沫。食物不化。大便雜色。瀉久不定。定而復作。時多困倦。錢氏云。身溫風在脾。故大便不聚。先下益黃散補脾。次宣風散逐去脾間風。再益黃散、並神寶丹、及溫驚藥。又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下之。素問云。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川椒丸、五苓散。活人曰。五臟之病。何脾病之多也。蓋脾土也。萬物之發生。皆由於土。百病起因。皆是脾之受納。谷飲多於諸臟。乃病之多也。脾怯。當面目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氣不和。口頻撮。當調氣。益黃散主之。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弄舌。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亦或飲水。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輩。大病未已。用藥而弄舌者凶。涎液不收。小兒因氣不升降。膈脘否滯。致令乳食不化。流入胃中。隨氣上溢。故令多涎。其候胸滿短氣。飲食遲化。內經謂脾為涎。當調脾胃。升降其氣。則病可愈。
方
鉛霜散 治小兒脾風多涎。心胸壅悶。不下乳食。昏昏多睡。
鉛霜(研) 牛黃(研) 半夏(生薑汁製焙乾) 龍腦(研各半分) 白附子(炮) 馬牙硝(研) 防風(去叉) 丹砂(研) 天竺黃(研) 犀角屑 細辛(去苗葉)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各一分)
上為散再同研勻。每服一字。用生薑蜜溫水調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不計時候。
防風湯 治小兒脾肺風熱。膈上多涎。心神昏悶。少欲乳食。
防風(去叉) 羚羊角屑 黃芩(去黑心) 人參 枳殼(麩炒去瓤) 甘草(炙銼各一分) 半夏(半分生薑汁製焙乾)
上搗篩。每一錢。以水八分。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降氣丸 治小兒脾氣上溢。氣不升降。涎液不收。清膈。
牛蒡子 梔子仁 甘草(炙微赤銼) 川硝 鬱金(以上各半兩) 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穰) 龍腦(半兩研)
上為末。麵糊和為丸。如麻子大。用薄荷水化下二丸至三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溫脾散 治小兒脾胃傷冷。涎常流出。在兩口角。(一名溫胃散)
半夏(半兩用白礬水浸) 人參 豆蔻 白朮 乾薑(各半兩) 丁香(一兩) 甘草(半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服。食前。
張渙溫脾丹 治小兒滯頤。多涎流出。漬於頤上。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漬於頤上。法當溫脾。俗謂之捏破涎渦兒者。葛丞相云。此方甚奇。
半夏曲(用生薑六兩同搗細炒) 丁香(一兩) 木香(一兩) 乾薑(半兩炮) 青皮(半兩去白陳皮亦可) 白朮(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十丸。二歲二十丸。大小加減。米湯下。直指方有陳皮半兩。一方煉蜜和丸。
金朱丹 治脾熱多涎。
金箔(二十片) 硃砂(一兩研水飛) 半夏(湯洗七次) 牛膽制南星(一兩) 白茯苓(半兩) 石膏(半兩研水飛)
上都拌勻。再細研。用生薑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人參湯下。乳後。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瀉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藿香葉(七錢重) 山梔子仁(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切焙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南方多以寒水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京師相反。乃大誤也。蓋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而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微有黑細紋。方書中寒水石則火煅用之。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湯用石膏。則能解肌熱。破痰。治頭痛。若用寒水石。則誤矣。又有一等堅白全類石膏。而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可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說者。孝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買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又同詣惠民和濟局。及訪諸國醫詢證之。皆合此說。乃信服。孝忠頃編保生信效方。已為下論。恐小兒尤不可誤。故復見於此。
益黃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五穀不化。困倦少力。腸滑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流。頷下常濕。名滯頤。
陳皮(一兩去白) 丁香(二錢)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炮炒各半兩)
上為末。三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食前服。大小加減服之。海藏云。此劑瀉脾熱。
牛蒡丹 治脾熱多涎。
牛蒡子(一兩) 鬱金 川朴硝 枳殼(去穰麩炒) 皂子(半兩炒黃)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打白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大小加減。
半夏丸 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多涎。(一名皂莢丸)
半夏(半分須用生薑湯洗七遍去滑) 皂莢子仁(半兩)
上為末。用生薑汁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丸。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半夏丸
半夏(一兩微炒) 白礬(生研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量輕重加減。食後。臨臥生薑湯下。
桑白汁 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
上用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細銼。取自然汁。塗於兒口內。立效。如無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兩。細銼用水一盞。煎至半盞。放溫。塗兒口內極妙。
又方
上以白羊糞少許。入水研取汁。塗兒口內效。
又方
上取鹿角末。炒令焦。更研令細。以清粥飲調下一字。
又方
上取牛噍草。絞取汁。少少與服之。
鬱金散 治滯頤。不問脾虛驚熱。並可進之。
鬱金 南星 白附子 大半夏(各半兩)
上用生薑二十片。皂角三條。水兩盞。煎藥同煮。以干為度。去皂角及生薑。以四味焙乾。同雄豬膽一枚。以盞盛定。刺汁。以前藥入膽汁內浸。炙乾又浸。以膽汁盡為度。再用。
鐵華粉(半兩) 甘草(三錢) 研勻同為末。每服一錢。薄荷蜜湯調下。
肺臟(附論)
肺有餘。咳嗽氣急。痰實成塊。瀉肺散、褊銀丸、珍珠丸、下涎。肺不足哽氣喘息。嗽吐清涎。目胞浮腫。補肺散、人參丸。肺盛復有冷風者。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熱。手掏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肺臟怯。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白如干骨者死。
錢氏曰。東都張氏孫九歲。病肺熱。他醫以珠犀麝生牛黃治之。一月不愈其證。其證嗽喘悶亂。飲水不止。全不能食。錢氏用使君子丸、益黃散。張曰。本有熱。何以又行溫藥。他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錢曰涼藥久則胃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補脾。候飲食如故。卻瀉肺經。病必愈矣。服補脾藥二日。其子欲飲食。錢以瀉白散瀉肺遂愈七分。張曰何以不虛。錢曰先實其脾。然後瀉肺。故不虛也。
方
阿膠散 補肺。
阿膠(一兩半麩炒) 馬兜鈴(半兩焙) 甘草(二錢半炙) 黍黏子(二錢半炒香) 杏仁(七個去皮尖) 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海藏云。杏仁本瀉肺。非若人參、天門冬、麥門冬之補也。當以意消息。
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炒乾秤) 天麻(去節先作末各三分)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煮三五沸研入)
上為末和勻。蜜丸皂子大。溫水化下二三丸。無時。日三四丸。此本方也。仲陽加松子仁五十個。糖丸之。含化大妙。
瀉白散 瀉肺脾熱。目黃口不吮乳。喘嗽。
桑白皮(一兩銼炒黃) 地骨皮(一兩) 甘草(半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後服。易老加黃連。海藏云。治肺熱。傳骨蒸自汗。用此以直瀉之。梔子黃芩亦能瀉肺。當以氣血分之。
腎臟(附論)
腎有餘腹滿。腸泄體重喘嗽。小便黃色。牽牛散。瘡頭變黑氣急。亦腎有餘。百祥丸。腎不足體重厥逆。腹大喘嗽。面無精光。好暗畏明。耳鳴聾重。腦縫開。地黃丸主之。腎虛者。兒本虛怯。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面色㿠白。皆為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少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膀胱內通腎臟。一處承受。三經所傳。其外腎冷熱。皆由心氣主之。心經有熱。熱入小腸。或赤或白或淋或澀。心經有寒。流膀胱。或秘或疝或腫或光。凡小兒初生。兩個腎子俱大。光浮。名曰卵腫。一邊差大。名曰偏墜。蓋由驚氣所行。傳受於中。或母懷孕。驚憂之氣不散。胞胎之間。兒亦受之。所以生下。便有卵腫。外宜黑散敷之。內用清心順之。黑散者用黃連、黃芩、大黃、黃蘗等分。燒留性為末。豬膽汁同蜜調敷之。立效。清心以犀角、地黃膏與服。若有熱。大連翹飲。宿夜安定。
方
羚羊角丸 治小兒腎虛。或病後筋骨弱。五六歲不能行。宜補益脾腎。
虎脛骨(敲破塗醋炙黃) 生乾地黃(焙炙) 酸棗仁(去皮炙秤) 羚羊角(尖細而節密者錯為末) 白茯苓(各半兩) 桂(去皮即有味煮不見火) 防風(去蘆頭) 當歸(去蘆頭) 黃芩(切焙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成丸。每服一丸皂子大。兒大者加之。食前溫化下。日三四服。久服取效。
地黃丸 治小兒脾腎虛。兩脅拘脹。多恐悲哭。又治大病後。不能作聲。是腎怯不能上接於陽。又治稟受腎氣虛。頭骨開。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熟乾地黃(八錢焙秤) 山茱萸(四錢) 山藥(半兩) 牛膝(四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三歲每服七丸。空心溫水下。一方無牛膝。
白芨散 治小兒腎氣不成。腦髓不足。小兒年大骨應合而頭縫開者是也。宜以藥塗之。
白芨 柏仁 防風(去苗) 細辛(去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以乳汁調塗。在兒顱骨上。每日一次。用之。
甘豆湯 治小兒腎虛有熱。大小便不通。
黑豆(一合) 甘草(二錢) 姜(七片)
上銼。新水煎服。
瀉腎丸 治脈洪而實。
上用前地黃丸。熟地黃改生地黃。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脈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此地黃丸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腎氣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腎水焉。
治腎縮 治小兒初生。兩腎縮。乃初生受寒氣也。
硫黃 茱萸 大蒜
上同研。塗其腹。仍以菵草、蛇床子二味煎湯淋洗熏之。蓋初生受寒氣而然。
治虛寒證。惟腎主虛。亦惟腎受寒。小兒骨氣未就。雖虛而不容補。但以地黃丸與之。厥冷者以生乾薑炙甘草煎湯調下。洞泄者專用木香、白朮、生乾薑、各一分、辣桂炙甘草各半分、銼細。量兒大小作劑。入陳米煎服。
治小兒外腎腫硬。成疝腫硬。(一名地龍散)
上用干蚯蚓為細末。用唾調塗。常避風冷濕地。
治小兒外腎腫硬。或疝疾。或風熱暴腫。
上用地龍糞。生薄荷汁。調塗尤妙。
卷三百六十三
嬰孩頭眼耳鼻門
頭瘡(附論)
夫小兒頭瘡者。由臟腑有熱。熱氣上衝頭面。復有濕氣乘之。濕氣相搏。折於血氣。而變生瘡也。
白禿瘡者。由頭上白點斑剝。初似癬而有白皮屑。久則生痂或瘡。遂至遍頭。自少至長不瘥。頭髮禿。謂之白禿瘡。
小兒頭生小瘡。浸淫瘙癢。黃膏出不生痂。連年不瘥者。亦名妒頭瘡。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內服漏蘆湯。外宜敷飛烏膏散。及黃連胡粉水銀膏散。
方
雄黃膏(出聖惠方)救急療小兒頭瘡。經年不瘥。瘥而復發者。
雄黃(研) 大黃 黃蘗 黃芩 薑黃 雄黃(研) 白芷 當歸 青木香(各四兩)
上㕮咀。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一大升煎。俟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入水銀一兩。以唾於手中。研令消。入膏攪相得。於瓷器中收。每以皂莢湯洗瘡。干拭以膏塗之。日再換。以瘥為度。一方無大黃。以藍漿水洗淨塗之。
松脂膏(出聖惠方)治小兒頭瘡。經年不瘥。
松脂(一兩半) 川大黃(一兩) 苦參(一兩銼) 黃連(一兩去須) 胡粉 黃芩 水銀(各一兩) 白礬(半兩) 蛇床子(三分)
上羅為末。以臘月豬脂膏。和研水銀。星盡。以瓷合盛。每日於瘡上塗之。效。
苦參湯(出千金方)治小兒頭瘡。
苦參 黃芩 黃連 黃蘗 甘草 大黃 芎藭(各二兩) 蒺藜子(三合)
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漬布搨瘡上。日數過。
治小兒頭熱瘡方(出千金方)
石南草 大黃 黃芩 黃蘗 礬石 澤蘭(各一兩) 戎藍(二兩) 蛇床子(三合)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絮納湯中。洗拭。每日三度。瘥。
藜蘆膏 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則瘙癢。不結痂瘡。
藜蘆 黃連 雄黃 黃芩(各三兩) 松脂(二兩) 豬脂(半斤) 礬石(五兩)
上為末。煎令調和。先以赤龍皮天麻湯。洗干。敷之。(赤龍皮即檞皮是也) 一方用桐樹白皮。天麻甘草煎湯。洗淨塗之。
治頭瘡
細搗水龍骨 黃丹等分安 白礬須要碎 雞子用清丸 將去紅爐煅 煉出象灰團 牛皮另燒用 硫黃生一般 香油調搽敷 直要見根盤 神仙真妙藥 一月保安全
上用酸虀汁。去瘡蓋。如有發須剃淨。方可敷之。
青砂散(出聖惠方)治小兒頭瘡。久不瘥。
水銀(一分以小棗研令星盡) 硫黃(一分) 狗骨頭(半兩燒灰) 川椒(一分去目) 膩粉(一分) 宿砂(一分去皮) 竹葉(半兩燒灰)
上羅為末。研入水銀令勻。以生油調塗之。立效。
治小兒頭上生惡瘡方(出聖惠方)
人糞灰 狗糞灰 皂莢灰 香豉(炒令微焦) 白礬灰(以上各半兩)
上羅為散。每使量瘡以生油調塗。每日一易。以瘥為度。
胡粉散(出聖惠方)治小兒頭上生惡瘡。及疳瘡軟癤。
胡粉 黃連(去須各一兩) 糯米(二十一粒) 赤小豆(十四粒) 吳茱萸(半分) 水銀(一兩點少水入胡粉研令先盡)
上羅為末。即以麻油和諸藥調勻。塗之。
水銀膏(出聖惠方)治小兒赤瘡。渾頭面皮胸上作片。人不識者。
水銀 松脂(各一兩) 膩粉(一分) 土蜂窠 黃蘗(銼) 川大黃(各一兩半)
上除水銀膩粉外。搗羅為末。以煉成豬脂半斤。煎成膏。似稀麵糊。放冷。取水銀膩粉於掌中。以唾調和如青泥後。可入膏中相和。攪令勻。塗於瘡上。不過三兩上。瘥。
紫草膏 治小兒頭瘡。
紫草(二兩去無色枝幹搗末) 馬腸根(一兩搗末)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研) 吳茱萸(一兩搗碎) 雄黃(一兩細研) 清麻油(八兩)
上先以麻油於一淨鐺內煎。下杏仁茱萸徐徐煎三兩沸即去火。以生絹濾去滓。次入紫草馬腸根等末。又煎五七沸。再濾去滓。看膏稀調得所。入雄黃末攪勻。用瓷盒盛。每用。先以鹽漿水洗瘡令淨。拭乾。以膏塗之立效。
治小兒頭瘡不瘥。惡汁出不斷。並熱瘡方。
黃連(去須) 黃蘗(銼) 白礬(燒灰各一兩) 蛇床子(半兩) 胡粉(三分)
上羅為散。以熬成豬脂調如膏。日二塗之效。一方無白礬。以油調敷之。
治小兒頭瘡。及惡瘡方。
黃連(一兩去須) 吳茱萸(生用) 膩粉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麻油(一合)
上羅為末。入麻油杏仁同研。入膏每塗藥時。先以鹽漿水洗了。拭乾。塗上。日二用之。
黃連散 治小兒頭瘡。
川黃連 黃蘗(去粗皮) 草決明 輕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生豬油。於所患瘡上塗之。立愈。
治小兒三歲。忽頭上煙漿如釘蓋。一二日及胸背皆生。仍成瘡方。
水銀 硃砂(各半兩破兩相得) 石硫黃(一兩研) 臘月豬脂(如研如膏)
上煮桑葉湯洗。以敷之。勿令豬、犬、婦人、小兒見。見無效。又一方有胡粉。無臘月豬脂。
治小兒頭瘡。及惡瘡方。
香豉(二合) 麻油(二合) 大黃(半兩) 蔥白(四兩細切)
上先煎油令熱。入香豉等。熬令煙出。熱搗貼於瘡。以物密裹之。效。
水銀膏 治小兒遍頭生瘡。
水銀(二兩) 胡粉(二兩入少水與水銀同研令星盡) 松脂(二兩細研) 豬脂(三兩)
上先煎豬脂令消。去滓。下松脂。次下水銀、胡粉。不住手以柳枝子攪令勻。膏成盡傾在瓷盒內。淨洗干拭。塗瘡上。日二用之。
雞子膏 治小兒頭瘡。及白禿瘡。
新雞子(七枚去殼) 膩粉(半兩) 麝香(一分細) 婦人油頭髮(一團如雞子大)
上先將雞子入銚內熬。次下發令消。以綿濾過。入膩粉麝香攪勻。以瓷盒盛。每用先洗淨拭乾。塗之。
治小兒頭瘡出膿水。瘥而復發。
豆豉(一兩炒微焦) 皂莢(一枚長三寸許燒過灰) 鱉甲(一兩燒灰) 膩粉(一分)
上羅為散。每使以生油調。塗上立效。
治小兒禿瘡。
紫草(一兩為末) 輕粉(二錢) 臘月鵝油(無鹽者不拘多少) 黃臘(一兩)
上先熬紫草。次諸藥煉成膏。不時搽頭上瘡。
治白禿瘡方。
斑蝥蟲(七個) 巴豆(七個去殼) 蛇床子 松香(各等分為末)
上用清油半盞。煎蟲豆二味焦黑色。並去不用。又用油俟冷。火氣息。將二味末藥加輕粉於油內。如用時先以禾杆燒灰淋汁。及煨皂角洗淨。候水氣干。塗前藥。
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 連翹(各一兩) 水銀(半兩)
上以水煎連翹。納胡粉水銀。和調敷之。
螵蛸散 治頭上瘡。俗名黏瘡。絕妙方。
海螵蛸(二錢) 白膠香(二錢) 輕粉(半錢)
上將海螵蛸、白膠香同研。卻用輕粉再於乳缽內研極細。敷貼瘡時。先用清油將瘡潤了。然後將藥末乾摻瘡上。只一上可愈。甚者二上。
黃連散 治小兒頭瘡出膿水。瘥而復發。
黃連(五兩去須) 水銀(二兩) 烏賊魚骨(一兩燒令赤色)
上除水銀。搗羅為散。別用白蘞末一兩半。入少水與水銀同研星盡。與前藥末相和研勻。每用先以桃葉湯洗瘡。令淨拭乾。以藥敷於瘡上。
又方
水銀(半兩) 黃連末(一兩) 胡粉(半兩)
上相和。入少水研水銀。星盡。以生油調塗之。
如聖黑膏 治頭瘡久不瘥。及白禿。
豆豉(半斤) 龍膽草 蕪荑(各一分)
上一處用濕紙裹。鹽泥固濟。火煅存性。碾為末。以生清油半斤。熬取四兩。下藥急攪勻。將瓷盒收貯。敷之神效。凡人耳輪瘡極癢。臨睡時敷一遍。治白禿。剃頭後一敷愈。
治癩頭瘡方
白礬(五分刀頭飛過) 杏仁(五分去皮尖細研) 大楓油(五分)
上一處溶成膏子。後入輕粉三分(十文)。調敷之。
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一兩) 黃連(一兩)
上為末。洗瘡去痂。拭乾敷之。即瘥。更發如前敷之。
治小兒頭瘡。面上赤。有日月益甚者方。
黃連 赤小豆(各等分)
上搗末。以臘月豬脂和塗之。即瘥。
治小兒頭瘡出膿水。瘥而復發方。
杏仁(一百枚燒為灰) 膩粉(一分)
上研為散。每使用。生油調塗之。
治小兒頭瘡。晝間出膿。夜即復合者。宜用此方。
大附子(一枚去皮臍搗羅為末) 鯽魚(一尾長四寸者)
上將附子末入鯽魚肚中。於炭火上炙令焦。細研敷瘡上。更爛搗蒜於上封之。甚良。一方用鯉魚。
又方
亂髮(一團如梨大) 雞子黃(五枚)
上相和於銚中。炭火熬令發消。以綿濾過。用瓷盒盛。塗於瘡上。
鯽魚方 治小兒白禿瘡。
鯽魚(一尾重三四兩者去腸肚以亂髮填滿濕紙裹燒存性) 雄黃(二錢)
上為末。生清油調敷。先以虀水洗拭。後用藥。
平瘀散 治凍瘡白禿。
黃柏 九節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凍瘡以蕓薹煎湯。俟溫洗令淨。軟絹拭乾。烏雞子清調敷。白禿用甘草湯洗。麻油調敷。
治小兒頭上惡毒腫。痤癤諸瘡方。
取男子屎燒灰。和臘月豬脂。先以酢泔洗淨。拭乾敷之。
治小兒頭瘡方
以多年籬竹。入土爛者。燒存性。入輕粉少許。濕者乾摻乾者油調。塗之。(一名籬灰散)
治頭瘡。海上名方。治久不瘥瘡。
以豬筒骨中髓。膩粉和為劑。復納骨中。火煨香熟取出。先以溫鹽水浴瘡。乃敷之。兼肥瘡疳瘡。皆可用。
又方 取樹上干桃。燒存性。碾為末。與輕粉麻油調敷。一方無輕粉。或暑毒頭塊瘡。及面上軟癤。亦可治。
治小兒頭瘡。
煮熟雞子黃。炒令油出。以麻油膩粉調敷。或以蔥汁調膩粉。塗之。
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方。
用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
治小兒頭瘡方
取豬膽汁敷之。豬𦚠(音夷)主肺痿咳嗽。棗肉、酒浸服之。亦能治痃癖羸瘦。
治頭瘡及諸熱瘡方
先用醋少許和水。淨洗去痂。再用溫水洗干。用百草霜細研。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立愈。
治小兒頭瘡方
用龜甲燒灰。敷之。
治小兒頭瘡方
用麥葉搗末。和白蜜、雞子白和勻。塗上。蟲出不作瘢。
治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亦療婦人陰瘡。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即否。去陳留新。
胡麻人生嚼塗之。(八稜者名胡麻二稜者名巨勝)一方用麻油。嚼敷之。
治小兒頭瘡方
用馬骨一味煅。燒作灰。和醋敷。一治身上瘡。白禿瘡。以駿馬不乏者屎。數數暖洗之。十遍瘥。又白馬脂五兩。封瘡上。稍稍封之。白禿者發即生。
治小兒頭瘡不瘥方
用大蟲脂。消令凝。每日三四度塗之。亦治白禿。
治小兒頭瘡。又白禿。發不生。汁出者方。
用雞子七個。去白皮。於銅器中熬。和油敷之。
治頭瘡
用大筍殼葉。燒為灰。量瘡大小。用灰生油調敷。入少許膩粉佳。
治小兒頭面身上生諸瘡方
用蛇蛻燒末。和豬脂。敷之於上。效。
治頭瘡不瘥。汁出不止方。
用枳實燒灰。豬脂調。塗瘡上。
又方
用田螺殼。燒灰存性。清油調塗。濕摻末在瘡上。
治頭面上諸惡瘡方
用南星、貝母等分用。湯泡七次。研為末。入土朱末少許。干油調塗。濕用乾摻。
治頭瘡白禿風密皮膚癢方
用紫草煎汁。浸並敷。一方用白芨。可煎汁。浸並敷。
治頭上豆瘡白禿方
用馬肉煮汁洗。一方用馬尿洗。
治小兒頭上生瘡及肥疳瘡方
用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
治小兒頭瘡方
以松香為末。用青蔥葉盛貯。皮黃就湯煮數沸。取出待冷。研細。入輕粉和勻。香油調敷。
治小兒頭瘡。晝間出膿。夜即復合者。(出聖惠方)
用馬蹄燒灰細研。以生油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露蜂方細研。以臘月豬脂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黑豆一合。炒令存性。搗為末。以水調塗之。
治小兒頭瘡積年不瘥方(出聖惠方)
取檳榔。水磨。以紙襯曬乾。以生油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雞子殼燒灰。細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效。雞糞炒為末。敷之亦佳。
又方(出聖惠方)
用烏梅肉燒灰研。以生油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吳茱萸炒令焦。細研。入膩粉。以豬脂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菖蒲末。生油調塗之。
治小兒禿頭瘡方(出千金方)
取雄雞屎。陳醬一升。苦酒和勻。以洗瘡了。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芫花。臘月豬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一治白禿。
又方(出千金方)
用不中水蕪菁葉。燒作灰。和豬脂敷之。
秘傳頭禿瘡方(出和幼口議)
用吳茱萸鹽醃為末。釅米醋調。刷頭上。大人肩疽瘡用之。立效。
治小兒禿瘡方(出百一選方)
用鼠糞不拘多少。新瓦上煅存性。以輕粉麻油調塗之。
苦楝膏 治小兒禿瘡。及惡瘡。
用苦楝皮灰。豬脂調敷之。
治小兒禿瘡方
用豬蹄甲七個。每甲中放白礬一塊。棗兒一個。同燒存性。研為極細末。加輕粉得宜研細。用清油調搽。不過三五上即瘥。
治頭瘡白禿殺蟲方
以繭草與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塗之。干即更易。
治小兒白禿瘡方
用羊糞煎湯。洗去痂。卻用雄羊糞。燒灰同屋懸煤。炒為末。清油調塗之。
治小兒頭上禿瘡方
用仙人掌草。焙乾為末。有汁乾摻。無汁油調。
療禿瘡方
取虎骨為末。油調塗之。
治小兒禿方
用白頭翁根敷。一宿作瘡。二十日愈。
療白禿瘡及發中生癬瘡。頂白者。
取熊白敷之。
治頭上禿瘡
用赤馬皮、白馬蹄、燒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治小兒禿瘡
用胡荽子。油煎敷之。
治禿瘡方
用桃枝未開花。陰乾與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豬脂和。先用灰汁洗去瘡痂。即塗藥。治患禿瘡。用山豆根。以水研。敷瘡上。
治頭上禿瘡方
用膽礬少許。火枯。硼砂少許、信少許、硃砂少許、一處研末。取月頭剃去瘡。又以炭汁洗清。待血水乾。清油半盞。取鱔魚一條。斬斷尾。滴血油內。調藥用。
治小兒頭瘡
用草鞋鼻子燒灰。香油調敷。
治小兒白禿瘡
用淡豉一合。炒令煙出色焦為末。用飯飲調屋塵一團。於炭火內煅令灰燼。並細研。入真輕粉少許。油調。剃頭了。搽之見效。一方治頭瘡。無屋塵。
療惡瘡白禿
用蕺菜有毒。淡竹筒內。煨敷之。
治小兒白禿瘡。頭上瘡。團團白色。
以牛糞敷之。
治白禿
以羊肉如作脯法。炙令香。及熱以搨上。不過三四日瘥。
治小兒白禿瘡。凡頭上團團然白色。
以蒜揩白處。早朝使之。
治小兒白禿
用葶藶搗末。以湯洗訖。塗上。
治小兒白禿瘡方(出肘後方)
搗榆白皮末。醋和塗之。蟲當出。
治頭瘡白禿殺蟲。
用烏雌雞窠中草。和白禿翁草紙灰。豬脂調敷之。先以酸米泔水洗。然後塗之。
治白禿方
用白鵓鵒糞。細羅為散。先以酸米泔洗了。敷之立瘥。
治白癩頭瘡(出百一選方)
以白炭不拘多少。燒令通紅。先用盆盛白沸湯。以熾炭投之。卻濾令淨。將此灰湯。候通手。洗瘡即愈。
治小兒頭上熱瘡。滿頭膿瘡成片。用此藥兩三次。作痂而愈。(出百一選方)
用屋塵。即烏龍也。以麻油腳研令極細。敷之。雖痛不妨。一方用皂角湯洗之。皂角末敷之。
治乳抱小兒癩頭方 及治軟硬癤。諸熱毒疱瘡。
用五倍子七個。搗碎。用真香油四兩。瓦碗熬令乾一半。生布絞去滓敷之。三四遍即可。不必水洗。一方水調塗。麻油點用。
治小兒頭上梅花癩
用清油不拘多少。小竹子火灰內煨乾。煎令油沸。卻以豬膽一個。燈上燎熟。針出膽汁。入油內。先剃頭搽上。勿令日曬淋。二三日即愈。
治小兒頭上有瘡。因入湯入水。成毒膿水。出不止。(出百一選方)
用紅曲不拘多少。口爛嚼罨之。立效。
又方(一名香皂膏出海上名方)
用肥皂燒灰存性。麻油膩粉塗。
伏龍肝散 治小兒頭瘡不瘥。
鯽魚(一尾如手大者腹下開少許去腸不去鱗用) 頭髮(約實一團如彈子大) 伏龍肝(一錢) 巴豆(一枚去殼)
上將頭髮等三味。入在魚腹中。用甘草。一寸塞魚口內。盛在瓦缶中。固濟。炭火燒紅。無煙取出。研細。油調塗之。
生肌散 治小兒頭上瘡。
白礬(飛過在地上一宿) 白膠香(別研) 韶粉(各一兩) 膩粉(一錢)
上為細末。麻油調塗瘡上。只一二日效。或熱毒盛。再生一兩番。亦如此塗之。
歷青膏 治小兒黏瘡。
歷青(一兩) 黃丹(三錢) 菌荽子(三錢) 黃蠟(一兩)
上為細末。小油三兩。點熬散搽。不須洗。
神妙散 治小兒頭瘡。疳肌禿瘡。
豆豉(一合炒焦) 白礬(半兩枯過) 膩粉(一錢)
上等件研令極細。先淨洗瘡。剃去發。以小便一盞。燒秤錘通紅。淬入小便中。熱洗去瘡皮令淨。血出無妨。用軟帛拭乾。生油調藥敷之。
如聖散 治小兒頭面耳連引甜瘡。流水極癢。不住手撾。又痛。久不愈者神效。
蛇床子(一兩) 輕粉(三錢)
上共為末小油調搽。
治小兒頭生瘡。手爬處即延。謂之胎癬。
治法先以蔥鹽水洗。
輕粉 桑木蛀屑(煅存性) 研勻。生麻油調搽。
治小兒頭瘡神效方
水飛雄黃 密陀僧
上件同京歷青等分。各研極細。再同研勻。桃柳頭各十四個。清油浸兩宿。以此油。調藥塗瘡。
治小兒頭上生瘡方
黃泥裹豉煨。熟放冷。去土。豉搗末。先取菜油敷瘡上。著末必瘥。
治小兒頭面忽生瘡方
炙艾於銅器內。燒灰。細研為末。先用甘草煮水。放溫洗了。然後敷藥。未愈再易。
治頭瘡方
野外收干牛糞。經久不壞者。燒灰存性。以輕麻油調搽。
治小兒頭上膿瘡
蠶退紙(燒灰存性出火毒)
上加輕粉少許。麻油調敷。瘡上。
治小兒頭癢瘡
舊牛皮鞋底。淨洗。煮化。淨洗訖。敷之。
治小兒頭瘡及一切疥瘡
烏桕樹粗皮(向東者) 大椒 五倍子 白礬(一錢) 苦楝樹根(焙乾)
上研為細末。用麻油調塗。有膿水乾敷亦可。
治小兒頭瘡及女人面瘡方
菟絲子煎湯洗。
治小兒頭瘡、吻瘡、耳後月蝕瘡。
以龜甲燒灰敷之。
治小兒頭瘡
以蓼葉搗敷之
治小兒頭瘡、癰腫、陰㿉。
以蒺藜子作粉摩之。
治小兒禿瘡熱腫
以藍靛滓敷之。
頭不生髮(附論)
夫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榮在發。小兒稟性少陰。血氣不足。則發疏薄。亦有陰瘡而禿落者。皆由傷其氣血。氣血損少。不能榮於發。故令發不生也。
方
治小兒不生髮燥癢(出經驗良方)
皂角(去皮弦子二條燒灰) 乾薑(燒灰) 檳榔 黃芩 黃丹(炒各一錢) 麝香(少許) 硃砂(少許) 白芨(二錢)
上為細末。先以桑桃枝燒灰。熱湯淋灰汁。洗去瘡痂。用米醋塗。甚者不過三次。
京芎油(出全嬰方)治小兒頭髮不出。
秦艽 香白芷 京芎 附子 蔓荊子 零陵香(各等分)
上細銼。用綿裹定。生麻油三斤。於磁器中浸二十一日後。塗頭上。不得滴在面上。恐生毛。
巨勝丸(出全嬰方)治小兒頭髮不生。
當歸(焙) 生乾地黃 芍藥(各一兩) 苣蕂(一分) 胡粉(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煎黑豆湯下。兼化塗頭上無妨。量大小加減。
蓯蓉丸(出危氏方)治發不生。稟受血氣不足。不能榮於發。
當歸(去尾) 生乾地黃 肉蓯蓉(酒洗炙) 芍藥(各一兩) 胡粉(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湯下。兼磨化塗抹頭上。
神效黑豆膏 治小兒腦疳。頭髮連根作穗子不脫落。生兼瘡。白禿髮不生者。宜用生髮。
黑豆(三合) 巨勝(三合) 訶黎勒皮(一兩)
上羅為末。以水拌勻。納於竹筒中。以亂髮塞口。用煻灰內煨取油。貯於瓷器中。先以米泔莢湯。洗頭拭乾塗之。日再用。十日發生。
又方 兼治小兒頭禿瘡苦癢。
葛根末(一方用野葛末) 豬脂 羊脂(以上各二兩)
上水銚子內。以慢火熬成膏。收於瓷盒中。每取一錢。塗磨頭上。再用不過五七度。立效。
香薷煎 治小兒白禿。不生髮燥癢。並出汁慘痛。
陳香薷(二兩) 胡粉(一兩) 豬脂(半兩)
上以水一大盞。煎香薷取汁三分。去滓。以胡粉、豬脂相和令勻。塗於頭上。再用之即生。一方有黃丹。無胡粉。
治少小頭不生髮。一物揪葉方。(出聖惠方)
用楸葉取汁。敷頭上立生。
治小兒頭不生髮方(出聖惠方)
燒鯽魚灰末。以醬汁和敷之。
治頭禿髮不生白禿者(出肘後方)
用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立生。
治小兒白禿髮不生(出肘後方)
用臘月豬屎。燒末敷之。油調亦可。
蔓菁子散(出聖惠方)治小兒頭禿不生髮。苦癢。
取蔓菁子。搗為末。以豬脂調塗於禿處。佳。
又方(出聖惠方)
取貫眾燒灰細研。以油調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麻子一升熬黑。壓取脂。敷頭上良。
又方(出聖惠方)
用鹽湯洗之。生油和蒲葦灰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雁脂敷之。佳。
長毛髮(出木草)
以物灼飲。飯時取甑氣水沐頭。令髮長密黑潤。朝取梳小兒頭。有益。
解顱(附論)
夫人之資質稟賦。父母精氣血脈。渾樸胞胎。調攝鞠育。凡兒變蒸之後。其形可知。是以顱囟未合。筋骨柔弱。顱囟青筋。脈虛不榮。顱囟常坑。滑泄便青。顱囟腫起。風痰不止。顱囟久沉。吐利清頻。顱囟虛軟。癲癇不免。顱囟匾闊。暴瀉易脫。顱囟喎長。風作即亡。顱開連額。驚風易得。顱囟未完。怕熱怯寒。顱囟緩收。胎氣不周。顱囟動數。神昏氣弱。顱囟寬大。受疾恐害。顱囟者乃精神之門戶也。關竅之槖籥也。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孔應透。五臟所藉。泥丸之宮。魂魄之所。氣實則合。氣虛即開。良由長大。不可不合。醫者一見。當知其可否用藥。凡兒有顱囟未合。受病沉重者。慎勿將作尋常審思施治。不可妄投丸散。
小兒解顱者。囟大。頭縫不合如開解。故曰解顱也。皆由腎氣不成故也。腎主骨髓。而腦為腎海。腎氣不成。則腦髓不足。故不能合也。凡得此者。不遠千日。其間亦有數歲者。乃廢人也。人乏腦髓。如木無根故也。此乃無辜之疾。設有此證亦不可束手待斃也。宜依錢氏以補其腎。萬一有可生之理。宜服地黃丸。解顱生下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㿠白色瘦者。多愁少說也。
全嬰方云。夫解顱者。小兒頭骨不合。腦縫開解。囟大青筋。面色黃白。多愁少悅。易為傷犯。蓋受父母之精氣不足。則髓海不強。不能充於骨也。今兒腎氣不成。腎氣主骨髓。腦為髓海。故腦骨開解也。
寶鑑云。父精不足頭骨不合顱開。母氣衰微。極其體虛。而骨極其開。有如因驚風或傷風身熱不退。被風邪所攻。腦骨開大。頭重舉。夭傷多矣。又因打火地震。亦令兒頭開。經驗有此病者。便作頭巾長裹之。不使之舒展。更用治方。久而愈。
方
牛黃丸 治小兒腦長。喜搖頭。解顱。
牛黃 漆花 甘草(炙銼) 白朮 防風(去叉) 鍾乳粉 生乾地黃(焙各一分)
上為末用犬腦髓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溫水下早。晨日午晚後各一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半夏熨方(出聖惠方)治小兒長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
半夏 生薑 芎藭(各一升) 細辛(三兩) 桂心(一兩) 烏頭(十枚)
上㕮咀。以醇苦酒五升漬之。晬時。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適寒溫。以熨囟上。冷更溫之。復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可愈。一方無生薑。
補骨丸(出全嬰方)治小兒骨氣衰弱。囟門不合。受胎精氣不足。受氣於腦。久病氣虛。風邪攻作亦然。
川萆薢 骨碎補 補骨脂(各半兩) 牛膝 葳靈仙 草烏頭(各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地黃丸(出危氏方)治嬰兒胎虛氣弱。腎氣不足。神氣未完。囟大顱開。面色㿠白。眼目竄視。白日好眠。肌體羸瘦。如木無根。不過千日終成廢人。此方補腎合骨。功不可具論。
熟乾地黃(八錢洗) 山茱萸 乾山藥 澤瀉(洗)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一方用炒茴香湯下。一方用天南星微炮為末米醋調。敷於緋帛。烘熱貼之。
鍾乳丸 治小兒解顱囟大。身有痼熱。頭面汗出。腹脹咳嗽。上氣肩息。足蹇脛交。三歲不行。
鍾乳(研粉) 防風(去叉) 生乾地黃(焙一方用熟地黃) 牛黃(研) 甘草(炙銼) 漆花(各一分一方無漆花)
上為末。以犬腦髓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米飲下。早晨午時日晚各一服。更量兒大小加減。一方以豚腦為丸。
防風丸 治小兒解顱。腦縫開。不合。
防風(去叉) 鍾乳粉 牛黃(研) 白朮(各半兩) 熟乾地黃(焙) 甘草(炙各三分)
上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溫酒化下。隨歲數以加減。服。
玉乳丹 治嬰兒頭骨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此最為小兒大病。皆由腎氣虛腦不足。不能結成。名曰解顱。蓋腎主骨。而腦為髓海。若此不察。百病交攻。極難調護。宜用。
鍾乳粉(依古法治半兩) 熟乾地黃(半兩依法蒸炒) 柏子仁(半兩另研) 當歸(半兩洗) 防風(一分) 補骨脂(一分炒)
上除柏子仁另為細末。次以鍾乳等拌勻。煉蜜和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茴香湯下。食前。或加黃耆、茯苓。
封囟散 治小兒解顱。囟開解。
柏子仁(炒) 細辛(去苗葉) 防風(去叉) 白芨(各半兩) 草烏頭(炮半兩)
上為細散。乳汁調塗。囟開處。
封囟散 治嬰兒解顱。囟不合。囟填囟陷不平。皆由腎經虛熱。宜用。
蛇蛻皮(一兩燒灰) 防風(半兩) 白芨(半兩) 川大黃(半兩濕紙裹炮存性)
上為細末。青黛半兩同研勻。每用半錢。以獖豬膽汁調勻。用一紙囟子攤之。四邊面各留少白紙。用淡生醋麵糊貼囟上。不住以溫水潤動。一伏時換。一方生薑汁調敷。
白芨散 治小兒顱骨開。蓋腎氣不成。腦髓不足。小兒年大。骨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者。宜以藥塗之。
白芨(一分) 細辛(一分) 防風(一分去顱頭) 柏子仁(一分)
上搗羅為散。以乳汁調塗兒顱骨上。日二用之。
三辛散 治小兒解顱。腦角骨大。囟開不合。名曰解顱。
細辛 桂心(各半兩) 乾薑(十八銖)
上為末。以乳汁和。敷顱上。干復敷之。兒面赤即愈。(一名桂心散)
防風散 治小兒囟開不合。(一名柏子仁散)
防風(去蘆頭) 白芨 柏子仁(各一兩)
上羅為末。以乳汁和。塗頭囟上。日一上。以合為度。
治小兒解顱不合方 治小兒頭骨連囟開作縫者。(一名解凡散)
生蟹足 白蘞(各半兩)
上搗為末。以乳汁和。敷囟上。立愈。
治小兒解顱方 治小兒頭開解。
蛇蛻皮(一兩燒灰細研) 豬頰骨中髓(一分)
上調為膏。塗於顱上。日二塗之。只用髓已效。曾有人作頭巾。裹遮護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治小兒骨氣衰弱。囟開不合。受胎精氣不足。容風於腦。久病氣虛。風邪攻作。
用胡粉不拘多少。水調三豆大。日三服。
小兒頭骨開解。
用驢頭骨不拘多少。燒灰研細。以生油調敷頭縫中。一方用驢蹄燒灰。
治小兒腦長囟不合雞血塗方(一名固頂散)
取丹雄雞一隻。於小兒囟上割其冠。使血滴囟。干以赤芍藥末粉血上。使血不見。一日瘥。
爽神丸 母氣衰時胎氣冷。父精不足號顱開。胎中受氣多不足。腎氣未全生下來。身上自然無血色。肌羸骨細面容衰。腦分十字顱門陷。目無光彩白睛猥。
此候父精不足。頭角闊而顱開。母氣衰微。肌膚羸而四肢弱。凡遇此候。十不救一。先用爽神丸。次以南星散貼之。
人參(三錢) 白朮(一錢) 全蠍(一錢) 防風(一錢) 羌活(半錢) 天麻(一錢) 殭蠶(半錢湯泡浸洗) 丁香(二錢) 木香(一錢) 茯神(一錢)
上為末。以酒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糯米飲下。
南星散。
天南星(大者一個。開一坑入硃砂半兩。用酒塞坑內。於慢火煨制。) 白芨(半兩)
上為末。令勻。淡醋調。塗囟上。以絹片隔。用慢火炙手。頻頻熨之。得效自升。如此六七次方見效。百日孩兒鼻塞不乳。此藥服之亦效。
熨頂散 治長頭方面。囟大不合。手足痿小。不能行步。頭頂軟弱。體瘦面光。並皆治之。
半夏 川烏 川芎 桂心 細辛 百合 白芨 柏子仁 朗黎樹根(焙各等分)
上為末。用煨大蒜和酒。搗成餅子貼之。又用緋絹貼之。用炙手頻頻熨之。
地黃丸 治頭囟不合。體瘦骨露。有如鶴膝。皆腎虛不足。虛治腎疳。天柱傾倒。腎主骨也。
熟地黃(洗焙八錢) 澤瀉(洗二錢)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各三錢) 山茱萸肉 牛膝 鹿茸(酥炙) 山藥(各四錢)
上研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三歲以下二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防風柏子散 治囟大不合。
防風 柏子仁 百合 川烏 朗黎樹根皮(各等分)
上為末。酒調塗囟上。
囟填陷(附論)
夫囟填者。囟門腫起也。脾生肌肉。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脾臟不調。其氣上衝。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自汗足耳。若寒氣上衝。則牢𩊅。熱氣上衝則柔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劑量重輕。兼與調氣。小兒肝盛風熱加攻亦然。未易退瘥。
囟陷者。小兒胃氣中和則腦髓充成。囟頂漸合。若胃熱熏蒸腑臟。則渴而引飲。因致瀉利。令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所以囟陷如坑。不得平滿也。
聖惠云。小兒上陷者。此謂囟陷不平也。由腹內有熱。氣熏臟熱。則渴引飲。而小便不利者。臟腑血氣虛。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方
當歸湯(出聖惠方)治小兒胃虛。血氣不充。囟陷。
當歸(切焙) 白朮 人參 黃耆(銼各一兩) 訶黎勒(煨去核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上粗搗篩。每一錢。水七分。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二服。不拘時候。
地黃丸 治小兒血氣虛弱。囟陷不平。
熟乾地黃(焙) 芍藥 當歸(切焙) 白朮(各半兩) 桂皮(去皮一分)
上為細末。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粥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者。
生乾地黃(焙二兩) 烏雞骨(酥炙黃一兩)
上為細散。粥飲調下半錢。不拘時候。
治小兒囟陷方(出直指方)因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利。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故囟陷如坑。不得滿平。
用狗頭骨炙令黃。搗羅為末。雞子清調塗之。一方用黃狗頭骨。
又方(出聖惠方)
用天靈蓋炙令黃。搗羅為末。生油調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取豬牙車骨髓。煎如膏。塗囟上良。一方用頰車髓。
囟腫為熱以黃柏膏。塗足心湧泉穴。陷則為冷。以半夏塗手心妙。
治囟填陷方
以白丁香膏三服。或南星丸三服。凡小兒生下一月內。或腫起及交胎熱氣。即用黃柏膏塗足心湧泉。如陷足開半夏膏塗足心。乃嬰兒腎濕冷。邪氣干心致此。皆為末。冷水調。
囟風傷寒(附論)
小兒有囟風傷寒候。氣急吃乳不得。身溫熱鼻塞。此候因母夜間抱小兒睡。鼻孔內氣衝著小兒囟門。奈小兒的囟門未合。被熱氣吹著而鼻塞。至此所治者。用蔥涎膏。塗囟門上。然後用鎮心丸。磨與下之。氣通即愈也。
方
鎮心丸 治囟風傷寒。兼治小兒諸驚。
硃砂(別研) 白附子 白殭蠶(酒洗) 蟬蛻(去足翅淨洗) 茯神(去皮各半兩) 全蠍(一分尾丁) 腦麝(隨意研入)
上為末。拌合。薄荷自然汁為丸。如芡實大。用銀硃拌腦麝為一。每服一丸。金錢薄荷。煎湯磨下。
芎蠍散 治小兒腦髓風。囟顱開解。皮肉筋脈急脹。骨縫青筋起。面少血色。或腹中氣響。時大便青白沫。嘔吐痰涎。以成慢驚風搐。足脛冷或大人氣上衝胸。頭面瘇癢。皆宜服之。
川芎 蓽茇(各一兩) 蠍梢(一錢) 細辛(去蘆苗一兩淨) 半夏(湯泡去皮臍二鍾半生薑自然汁制一宿)
上等件搗羅為細末。周歲兒每服一次銅錢許。用數沸湯調。稍熱肚飢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增減。如痰滿胸喉中。眼珠斜視者。速與服之。若上直視。睹不轉睛者難救。或痰氣壅塞。不能咽藥。用一指於兒喉齶中探捥。就斡去寒痰冷涎。氣稍得通。次服補脾益真湯。或以油珠膏二藥選用之。然生死在人主持。此方家傳累世。曾救過無數之人。今固刊行流傳於世。使養子之家。無憂患離情之痛。幸甚。
通頂散 治小兒腦熱枕骨疼。腦熱閉目不開。或頭風痛。攢眉啼哭並赤目。
龍腦 薄荷 川芎(各半兩) 山茵陳 甘草(各四錢) 朴硝(三錢)
上為末以少許吹鼻即效。用朴硝吹鼻即止。如要嚏噴。躑躅花一錢。
蔥涎膏 治小兒囟風傷寒。貼囟。
豬牙 皂角 天南星 赤小豆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大錢。用生蔥自然汁調。塗囟上兩次。其鼻孔開。即愈。
治頭風痛
用川烏為末。醋調。塗頂上。囟角太陽穴之上。須臾即止。
又方
用苦葫蘆子為灰。吹鼻即止。
眉瘡(附論)
凡小兒面上瘡謂之眉煉。耳上瘡謂之輒耳。足上瘡謂之靴癬。此三者。究其本皆謬名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乃血熱極而致然也。或謂內經大概。不可便以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䤵針刺之出血。一刺不愈。當復刺之。再刺不愈。則三刺之必愈也。內經曰。血實者決之。眉煉不可藥敷之。以其瘡多則癢。癢則爬。藥入眼則目必損矣。
方
治小兒眉煉
輕粉(一錢) 青黛(三錢) 白膠香(五錢)
上為末。濕幹上。乾用水油調搽。神效。
治眉煉頭瘡
用小麥不拘多少。略燒令黑色。存性。為末。以小油調塗瘡上。
治小兒眉間煉胤瘡。
用曾煅金飯甘鍋子。捶碎煨細。量研如粉。生麻油膩粉調。敷之。
治小兒面湮瘡、浴銀煉。云瘡者。是母受胎之日。食酸辣及邪味過度。多生此瘡。
用百藥煎半兩。生白礬二錢。為細末。小油調。旋搽之。
治小兒煉胤瘡並眉煉瘡方。
用黑驢屎曬乾燒灰。清油調搽。立效。
前甲散 治小兒眉叢中生瘡。名曰煉銀癬。
用穿山甲前膊鱗。炙焦為細末。麻油輕粉調敷。
黃連散 治小兒眉煉。
黃連 大黃 黃芩 百藥煎(各等分) 輕粉(少許) 陀僧
上為極細末。每用不拘多少。油蜜調搽。立效。
眼目(附總論)
小兒諸疾。除疳蝕斑瘡二證外。皆由五臟所積熱毒而作。又有胎內受氣。乘母所食熱毒。稍長因毒相觸。忽作障瞑。不由腫赤熱毒積成其候者。此等決定難醫。若加寒涼之藥壞害尤甚。若赤腫流淚。疼痛翳膜。須與忌食熱毒之物。清心涼肝。順氣行血。解熱散毒。認證瀉臟。常宜用四順清涼飲。隨其熱毒所發輕重。加藥與服。萬一克效不必執滯方藥。指算攻療。蓋小兒無患眼。所患即與大人不同。至重者謂赤腫等俱作。宜與利下即便解散。若有瘀血眼胞內外腫盛。即從鼻中取出敗血立愈。既無血眼。不作攀努。雖有赤脈貫萬一是熱毒所治。即不可以鐮針割。凡當利下。並以大黃藥。洗心散之屬乃佳。
胎氣充足。兒當將分降。胞囊以破。先行清水。其兒既誕。即送下。緣由胞氣頗澀。轉側差緩。其血壓瘀眶眥。遂致濺滲。盛則灌注其睛。不見瞳人。輕則外胞赤腫。上下爛眩。若投涼藥必寒臟腑。宜與服生熟地黃湯。流行血氣。或用杏仁二枚。細嚼乳汁三五匙。膩粉少許蒸熟。以絹片色蘸。頻點甚效。重盛者加黃連、朴硝最良。
凡小兒患眼。皆由熱毒得之。方藥甚眾。惟有斑瘡眼患。此疾最為惡候。若有是疾。皆由兒病不謹口腹。或斑瘡方愈。便與食毒。熱毒入於肝腎之間。便作腫痛。羞明怕日。眵淚難開。毒者。諸凡炙煿醃臘油麵、白魚黃牛母豬、米醋、鮭鯗、鮓醬、雞羊鵝鴨、蝦蟹魚鱉、腥膻鱔鰻、飛禽之屬。悉為斯咎。及至熱退痛止。睛中白翳已成。或一隻兩睛。隨其輕重得之。宜速與療。
凡小兒患澀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散、風熱即甚。鬱結散而自開也。
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耆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
胎中受風。五臟不和。嘔吐黃汁。兩眼一同見物不明。無藥可治。
目者腑臟之精華。肝之外候也。小兒臟腑有熱。與膈間痰飲相搏。氣不宣通熏漬於肝。肝經受熱則血脈壅大。循經上衝於目。故令目赤痛。不即治熱甚則生障翳。
龍木論歌曰。小兒不與大人同。醫療流傳別有宗。神氣未全難保抱。披鐮炙割哭傷瞳。等閒痛概無令點。啼叫勞他病轉濃。更若手揉雖禁制。因茲睛破更無功。欲求穩便全雙目。善藥熱淋洗避風。服藥治肝須見效。免教昏暗一生中。
雀目(附論)
夫小兒有晝而精明。至暝便不見物。謂之雀目。言如鳥雀。瞑便無所見也。
方
泉石散 治小兒熱疳雀目。青盲眼腫。並疳眼生翳。
甘泉石 大黃 梔子仁 石決明 菊花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煮狗肝湯。食後服。
還明散 治小兒至夜不見物者。名雀目。一名復明散。
蒼朮(一兩半泔浸切去皮) 穀精草(半兩) 黃芩 決子明 地膚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荊芥少許。煎三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小兒雀目。至暮無所見。
老柏皮(一兩) 烏梅肉(半兩微炒) 細辛(半兩) 地膚皮(一兩) 車前草(半兩)
上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細辛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銼) 陳皮 蕤仁(湯浸去皮細研以上各等分)
上羅為末。以白羊子肝一枚。去筋膜煮爛。和丸。如綠豆大。每日食後。溫水下五丸。五歲以上增之。
又方
烏梅肉(微炒) 槐子(微炒) 黃連(去須) 防風(去蘆頭以上各一兩) 黃牛膽(一枚取汁)
上羅為末。牛膽汁拌勻曝乾。重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每日空心。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
夜明砂散 治小兒雀目。日晚無所見。
夜明砂(半兩微炒) 細辛(一分) 羌活(一分) 姜石(半兩搗碎細研水飛過)
上為散。研令勻。每服一錢。用白羊子肝半枚。粟米二百粒。水一中盞。煮米熟去肝。放冷。漸漸服之。兒稍大。並肝食之。
煮肝石決明散 治小兒雀目。及疳眼。
石決明(細研) 井泉石 蛤粉 穀精草(以上各半兩)
上羅為散。每服一錢。取白羊子肝一枚。劈開放藥末。以米泔一中盞煮熟。空心與食。量兒大小加減。
仙靈脾散 治小兒雀目。至暮無所見。
仙靈脾根(半兩) 晚蠶砂(半兩) 射干(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羅為散。用羊子肝一枚。切開摻藥二錢在內。以綿系定。用黑豆一合。米泔一大盞。煮熟取出。分為二服。以汁下之。
合明散 治小兒雀目。至夜不見物。
蛤粉 石決明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煮豬肝汁。調下。食後服。
又方
穀精草(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乾薑(一分銼)
上搗為末。用面一兩。作燒餅子樣。用藥三錢入在中間。安慢火內。煨令熟。用好茶下之。每日晨早一服。至三日後見物。多時者不過五服見效。無問大人小兒並治。小兒量其大小。加減。
又方
地膚子 決明子(各半兩)
上羅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粥飲下七丸。至夜再服。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夜明沙(微炒) 黃芩(各半兩)
上搗為散。用米泔煮豬肝汁。調下半錢。日三服。三歲以上增之。
又方
用蒼朮一兩。去皮銼微炒。每服一錢。用羊子肝一具。以米泔煮熟。分半具細切拌藥。與兒食之。至晚再服。五歲以上即可服。未五歲兒不可服。一方用河水浸去黑皮煮熟。乘熱服。然後食之。亦治大人雀目。
治小兒雀目立效方
用羊子肝一具。薄切作片子。鄆州蛤粉一錢。勻摻在肝內系定。以水煮熟服之。五歲以下。分減與服。
又方
用牽牛子一兩。搗羅為散。用羊子肝一片切。將末一錢拌肝。以白麵作角子兩個。炙令黃色。候冷服之。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用夜明沙一兩。微炒細研。用豬膽和丸。如綠豆大。不計食前後。以粥飲下五丸。三歲以下三丸。
治眼胎赤痛(附論)
夫小兒眼胎赤者。是初生洗目不淨。令穢汁浸積於眥中。使瞼赤爛。至大不瘥。故云胎赤也。
方
升麻湯 治小兒眼胎赤。風毒所攻。腫痛。
升麻 黃耆(銼) 玄參 甘草(炙各半兩) 犀角屑 防風(去叉) 蕤仁(湯浸去皮研各等分)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以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一方用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服。
麥門冬湯 治小兒眼胎赤。腫痛。上焦壅熱。
麥門冬(去心焙) 犀角屑 芒硝 防風(去叉) 甘草(炙各半兩) 旋覆花(一分)
上粗搗篩。每一錢。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溫服。日四五次。
牛黃丸 治小兒眼胎赤。久不瘥。
牛黃(一分研細) 黃連(半兩去須) 決明子(一分) 蕤仁(一分湯浸去皮) 犀角屑(半兩) 龍腦(一錢細研)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黃連丸 治小兒胎赤眥爛。
黃連(去須一兩) 防風(去叉) 龍膽(去土) 大黃(銼炒) 細辛(去苗葉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水下。日三次。更量兒大小加減。
黃連散 治小兒胎赤眼。由洗兒洗眼不淨。穢汁浸漬。或在胎母食熱物熱藥。令兒目赤爛。
黃連 黃蘗 當歸 赤芍藥 杏仁(各等分)
上銼。乳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次。用地黃汁調。頻點眼中。母服洗心散。
杏仁膏 治小兒眼。經年胎赤。兼有翳膜。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研如膏) 膩粉(一錢) 鹽綠(一分細研) 黃連末(一分)
上同研令勻。以真酥調如膏。攤於銅碗內。以熟艾如雞子大。掘小坑子內。燒艾煙出。將銅碗於上熏之。勿令泄氣。候煙盡為度。更研令勻。每取少許。以綿裹。用人乳汁浸一宿。日三四度點之。
銅青散 治小兒眼胎赤。經年月深遠者。
銅青(一錢) 膩粉(一錢) 龍腦(半錢) 乾地龍(一條為末)
上研令極細。每用半小豆許。點著目眥。日以兩度用之。
龍腦膏 治小兒眼胎赤。及生瘡。怕見風日。
龍腦(半錢細研) 蕤仁(一分湯浸去皮研)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研)
上滴少水。都細研。和乳汁。每日三四度點之。
龍腦煎 治小兒眼胎赤。
龍腦(一錢) 鹽綠(半兩) 蕤仁(一分湯浸去足)
上研令極細。蜜調似面脂。每日三兩上。點之。
黃連煎 治小兒胎風赤爛。不分年月。時發時歇。頻頻視物淚出。澀痛不可忍。
黃連(一兩去須) 蘆薈(一分) 龍腦(一錢別研)
上先將黃連蘆薈搗為末。以新綿裹。用水一大盞於銀器中。以白湯慢煎。候藥汁三分減二。即去藥綿。入龍腦收入瓷瓶內。每日三兩上。點之。
治小兒眼胎赤。癢痛。
龍腦(半錢細研) 桑葉(五錢燒作灰)
上水一升。先煎桑葉灰。取半升。綿濾去滓。後入龍腦。攪令勻。日三四上。點之。
玉筋煎 治小兒胎赤眼。及風赤眼。
用蛔蟲二條。小兒口中者為末。放瓷盒子盛。用紙裹。向濕地埋。五日後取出。其蟲化為水。以瓷瓶子盛。每日以銅箸點少許。著目眥頭。及夜臥時。再點之。
治小兒眼胎赤及生瘡方(出聖惠方)
用馬牙硝半兩研。取臘月豬膽三枚。納硝於膽中浸之。一干後。取硝出。以少許龍腦同研細。點之。
四仁膏 治小兒風熱。疳氣攻眼赤痛。內外障眼。
桃仁(四個去皮尖) 杏仁(四個去皮尖) 蕤仁(五個去皮尖) 郁李仁(五個去皮尖) 蕪荑(五個取肉) 海螵蛸(取中心末半錢) 北停(如指大一塊)
上七味。放乳缽內。生研極細。將綿絹濾過。後用白蜜五文。龍腦一百文。真麝香一百文。輕粉五文。再研極勻。點之。
四順散(出鄭氏小兒方)治小兒目赤。上焦壅熱。及退諸般潮熱。大小不通。
當歸(洗去土) 芍藥(洗) 大黃(濕紙裹煨) 甘草(炙)
上等分為末。每服。嬰孩二三歲半錢及一錢。水一中盞或半銀盞。於銀石砂銚中。煎十數沸。溫服。
牛黃散(出宣明論方)治小兒上焦壅熱諸眼疾。
肉桂 鬱金(一兩) 馬牙硝(四兩) 甘草(半兩生)
上為末。如患眼三五年吃三五兩便瘥。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小兒十歲服半錢。五歲以下服一分。永無驚風疳癇之患。
目赤腫痛(附論)
夫肝氣通於目。臟內有熱。與胸膈痰熱相搏。熏漬於肝。熱氣皆發於目。故令眼赤痛。甚則生翳也。
方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肝臟風熱。上注眼目。赤腫疼痛。
羚羊角屑 犀角屑 赤芍藥(各三分) 黃連(去須) 馬牙硝 硃砂(細研各一分) 川升麻 牛黃(細研) 天竺黃(細研) 芎藭 當歸(銼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錢)
上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煎竹葉湯。放溫調下一錢。量兒大小加減。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小兒肝臟。風毒上衝。眼赤痛。開張不得。頭額疼痛。
羚羊角屑(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葳蕤 防風(去蘆頭) 甘菊花 牛黃(細研入) 玄參 赤芍藥 黃芩 梔子仁(以上各一分)
上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牛黃一分。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龍腦散 治小兒肝臟壅熱。兩眼赤痛。
龍腦(一錢細研) 梔子仁 黃芩 麥門冬(去心焙) 地骨皮 川升麻 犀角屑(以上各半兩) 牛黃(一分細研)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羅為散。每於食後。以溫水調下半錢。五歲以下可服一字。
決明湯(出聖惠方)治小兒眼赤。隱澀不開。膈中有熱。
決明子(炒)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一分) 柴胡(去苗) 大黃(炒碎各一兩半) 升麻 石膏 梔子仁(各一兩) 甘草(炙銼) 枳殼(去穰麵炒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一錢。水七分。入竹葉五片。同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隨兒大小加減。食後服。一方有羚羊角屑。無枳殼。
地黃散(出錢氏方)治小兒心肝壅熱。目赤腫痛。生赤膜或白膜。遍睛四邊。散漫者猶易治。若暴遮黑睛。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瘡疹入眼。
生熟乾地黃(切焙秤)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 防風(去蘆頭焙) 羌活(焙) 生犀末 蟬殼(去土並頭足) 木賊 穀精草 白蒺藜 沙苑蒺藜(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銼炒) 玄參(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量兒大小加減。煎羊肝湯。食後調下。日三夜一。忌口將息。亦治大人。一本黃連去須。大黃去皮。取尖者略炒一錢。木通一錢半。
小流氣飲(出活幼口議)治小兒風毒眼患。
蟬蛻(去大節) 甘草(炙) 羌活 天麻 川當歸 赤芍藥 防風 大黃 龍腦 薄荷 杏仁(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大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食後服。
小菊花膏(出活幼口議)治小兒積毒眼。
黃連 黃芩 大黃 菊花 羌活 蒼朮(米泔水浸) 荊芥穗 防風
上等分為末。煉蜜為膏。尾指大。每服一餅。細嚼白湯下。
小防風湯(出活幼口議)治小兒熱毒眼患。赤腫乾澀。疼痛不開者。
大黃(蒸) 山梔子 甘草(炙) 赤芍藥 川當歸(洗淨) 防風 羌活(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大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食後服。一方有荊芥。用燈心薄荷同煎。
洗肝散(出全嬰方)治小兒肝熱赤眼。腫痛多淚。
赤芍藥 羌活 防風 大黃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食後服。或用黑豆三五個同煎服。一方用黑豆燈心煎服。又方以秋芙蓉葉為末。水調貼太陽尤妙。
銀白散 治嬰孩肝熱。眼赤痛。涼膈退熱。
天花粉(一方用蛤粉) 連翹 甘草 川白藥 白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麥門冬蜜熱水調下。不拘時候。
梔子仁散 治小兒眼風。熱澀赤痛。
梔子仁 黃芩 犀角屑 龍膽(去蘆頭) 赤芍藥 黃連(去須) 胡連 川大黃(銼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熱毒眼。痛赤澀。熱淚不止方。
玄參 決明子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梔子仁 犀角屑 牛黃(細研各半兩) 龍腦(半錢細研)
上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於食後。以蜜水調下半錢。五歲以上增之。
瀉青丸 治疳熱肝風。赤眼多淚。睛疼心躁。並消熱翳。(即瀉肝丸)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梔子仁 大黃(炒) 防風(去蘆) 羌活(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煎淡竹葉湯化下。一方加甘草。每服一丸。沙糖湯下。
又方 大人小兒皆可服。
蒼朮(去皮生用) 當歸(洗去土蘆) 赤芍藥 荊芥穗 防風(去蘆) 槐花(各一兩) 甘草(生一分)
上㕮咀。水煎。去滓。有實熱加大黃。大人小兒。以意加減。
黃連水藥煎 治小兒熱毒眼赤。
黃連(去須) 蕤仁(湯浸去皮研入) 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研入雙仁) 黃蘗(銼) 青鹽(以上各半兩) 膩粉(一錢細研) 龍腦(一錢細研)
上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生絹袋盛。用雪水二大盞。浸藥一七日。取出藥袋子。將藥汁灌在竹筒內。蜜裹封。坐在重湯鍋中。煮一時。復掘地坑子。深三尺。埋一宿。取出放龍腦。攪令勻。以瓷瓶盛。旋取點之。
真珠散 治小兒肝臟風熱。上攻於眼目。赤痛。
真珠末(一分研) 青葙子(一分) 牛黃(細研) 黃連(去須) 蔓荊子(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上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每服以熱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
牛黃丸 治小兒肝心壅熱。上衝眼。赤腫疼痛。
牛黃(一分細研) 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熊膽(一分細研) 龍腦(一錢細研) 黃連末(半兩) 膩粉(一錢)
上研令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不計時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
寒水散 治肝風暴赤。目睛偏視。
青黛(一錢) 大豆(去皮) 黃蘗(各三錢) 馬牙硝 黃連(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蜜少許。冷水調成膏。緋絹作餅子。如小錢大。攤藥於上。貼太陽穴。病左貼左。病右貼右。
生地黃湯 治小兒眼赤痛不開。
生乾地黃(二兩) 決明子 黃芩(去黑心) 竹葉(各一兩) 白芍藥(一兩)
上細銼。以水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澄清。洗眼。一日三次。大人通用。
治小兒暴赤眼澀痛神效方
龍腦(半錢) 秦皮(銼) 黃連(去須) 生甘草(銼) 馬牙硝(煉過細研五味各半兩)
上羅為末。用水一大盞。浸藥一宿。將銀銚子煎至五分。以新綿濾過。入龍腦攪令勻。用瓷器盛。日三度以銅箸點之。
導赤散 治心熱。小便赤澀。眼目赤痛。
生乾地黃 木通(各一兩) 甘草 黃芩(各半兩)
上㕮咀。燈心、淡竹葉煎。量見大小。以意加減。
黃芩散 治小兒赤眼。
黃芩(去黑心半兩) 寒水石(一兩一分) 升麻 甘草(炙銼各一分)
上粗搗。每一錢。水七分。入竹葉五片。同煎至四分。去滓。作二貼。食後臨臥分服。隨兒大小加減。
敗毒湯 治小兒風熱。眼赤痛。
大黃(銼研麵炒) 甜硝(別研) 甘草(炙銼各二錢) 陳橘皮(去白焙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薄荷三葉。煎至四分。去滓。食後服。量兒大小加減。無薄荷入乳香亦得。
大黃丸 治小兒目赤澀痛。漸生翳膜昏暗。
大黃(銼) 鬱金 人參 黃連(去須各三錢)
上為末。研鼠肝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米泔下。乳食後。量兒大小加減。
胡黃連散 治小兒肝臟久積風熱。熱毒所攻。兩眼赤痛。
胡黃連(一兩) 真珠末(一分研入)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羅為散。入真珠粉同研令勻。每服一字。濃煎竹葉湯溫調。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暴赤眼澀痛點眼方
黃連末(一分) 膩粉(半錢) 杏仁(一分湯浸尖) 蕤仁(半兩湯浸去皮)
上先將杏仁、蕤仁、爛研如膏。後加黃連、膩粉相和研了。以新綿厚裹。卻用新汲水半小盞放淨器內浸藥半日。濾取汁。日三四度。點之。
貼藥 治小兒赤熱腫目。
川大黃 白礬 朴硝(各等分)
上為末。冷水調作掩子。貼目上。一方無朴硝。
決明丸 治小兒赤眼。
決明子 牛黃(別研) 蕤仁(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臨臥時。乳汁下二丸。隨兒大小加減。如熱痛不可忍者。用豬膽汁和丸。立瘥。
黃連膏 治小兒眼爛眥癢痛。淚出不能視物。風傷則痛。
黃連(去須八分) 大銅錢(七文) 白礬(燒灰一分)
上以水並白蜜各三合。用銅器盛。放飯上。炊一次。綿濾去滓。貯瓷盒內。點眼。
黃蘗湯 治小兒赤眼。
黃蘗(去粗皮銼) 秦皮(各一兩銼) 蕤仁(去皮半兩)
上粗搗篩。每用兩匙頭。以水一碗。干棗三枚同煎三五沸。去滓。適寒溫。洗眼。一方有秦艽。無秦皮。
朴硝膏點方 治小兒赤眼。
朴硝(燒灰幹一分) 黃連(去須三分)
上為粗末。綿裹。以乳汁浸之。點眼效。一方無朴硝。
治小兒暴赤眼澀痛點方
甘蔗汁(三合) 黃連末(半兩)
上放銅器中。以慢火熬煎。令汁減半。用綿濾。每日三四度。點之。
又方
龍腦(一錢) 川朴硝(半兩)
上都研令細。每用如綠豆大。日三四度點之。
治小兒眼暴赤痛點眼方
雞子(一枚) 黃連末(半兩)
上取雞子敲破頭。作小竅子。出黃取清。調拌黃連末。卻納雞子殼中。以蠟紙封裹。於青泥溝中浸三兩日。不得令沒。取出日三四度點之。
又方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 龍腦(三豆許大)
上先研杏仁。後放龍腦。同研如膏。頻點少許目眥中。瘥。
治小兒目暴赤熱毒腫痛方
蕤仁(一分去皮尖) 黃連末(半兩)
上同研。以綿裹納雞子白中。浸一宿後。和如膏。如半小豆大。點兩目眥。良久用熱水洗之。
治小兒眼赤痛不能開方
竹瀝(三合) 人乳汁(一合)
上相和。以綿濾過。時時拭眼中。月內兒及三歲以下。並宜用之。
牛黃膏 治小兒肝臟風熱。上攻於目。疼痛不止。
牛黃(一分) 川大黃(一兩銼生用)
上先搗羅大黃為末。以牛黃同研令勻。用生地黃汁調如稀膏。勻於紙上。貼眼。候乾時時以冷水潤之。如頻開重換。
治小兒蓐內患赤眼。或眥中延瞼赤爛。至長大不瘥者。名曰胎赤。
黃連(一錢去須) 黃蘗
上細銼。以乳汁浸半日。綿裹。濾去滓。頻點之。一方用荊芥湯浸。放溫。時時洗之。
治小兒赤眼
用黃連研為末。調塗腳底心。其赤自退。
又方
余平生免赤眼之患。用之如神。大人小兒俱可用。凡眼赤澀之初。即用自己小便。張目溺出一半。可用指按抹眼中。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