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 作者
- 李時珍
- 朝代
- 明
- 年份
- 公元1578年(明·萬曆六年)
《本草綱目》原序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弇山園謁予,留飲數日。予窺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蒐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黃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願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鑑,毛髮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覈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籙,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進《本草綱目》疏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奏,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諸書,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採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奉此。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切思之: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取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編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註解群氏,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黃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別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註釋,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勣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伏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註,增藥一百種。召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夷考其間,玼瑕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葳,二物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酸漿、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蔞,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構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蘋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奈、土茯苓、番木鱉、金柑、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亦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既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著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至。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均戴。臣無任瞻天仰聖之至。
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 日進呈,十八日奉聖旨: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
《本草綱目》凡例
一、《神農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種,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藥一倍,隨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並或退,品目雖存,舊額淆混,義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以類從。三品書名,俱注各藥之下,一覽可知,免尋索也。
一、舊本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一、藥有數名,今古不同。但標正名為綱,余皆附於釋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紀原也。
一、唐、宋增入藥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別歸併,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標粱為綱,而赤、黃粱米皆列為目之類。
一、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形狀、採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或欲去方,是有體無用矣(舊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一、唐、宋以朱墨圈蓋分別古今,經久訛謬。今既板刻,但直書諸家本草名目於藥名、主治之下,便覽也。
一、諸家本草,重複者刪去,疑誤者辨正,採其精粹,各以人名,書於諸款之下,不沒其實,且是非有歸也。
一、諸物有相類而無功用宜參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識者,俱附錄之。無可附者,附於各部之末。蓋有隱於古而顯於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識而今則盛行;闢虺雷,昔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類,雖冷僻,不可遺也。
一、唐、宋本所無,金、元、我明諸醫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種。時珍續補三百七十四種。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一、舊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農為正,而旁採《別錄》諸家附於下,益以張、李諸家用藥之例。
一、古本百病主治藥,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證治》,亦約而不純。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雖繁不紊也。
一、神農舊目及宋本總目,附於例後,存古也。
序例第一卷上
序例上
歷代諸家本草
《神農本草經》 掌禹錫曰:舊說《本草經》三卷,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漢平帝紀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唐李世勣等以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又疑所載郡縣有後漢地名,似張機、華佗輩所為,皆不然也。按《淮南子》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華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由是見於經錄也。
寇宗奭曰:《漢書》雖言本草,不能斷自何代而作。《世本》、《淮南子》雖言神農嘗百草以和藥,亦無本草之名。惟帝王世紀云: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乃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始。蓋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世賢智之士,從而和之,又增其品焉。韓保升曰: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名醫別錄》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三百六十五種,謂之《名醫別錄》。凡七卷,首敘藥性之源,論病名之診;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蟲獸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書《神農》,墨書《別錄》,進上梁武帝。弘景,字通明,宋末為諸王侍讀,歸隱勾曲山,號華陽隱居,武帝每咨訪之,年八十五卒,諡貞白先生。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弘景自序曰:隱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納餘暇,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稱《神農本經》,予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飭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糜,十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三卷。其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智識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別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詺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桐君採藥錄》 時珍曰:桐君,黃帝時臣也。書凡二卷,紀其花葉形色,今已不傳。後人又有《四時採藥》、《太常採藥時月》等書。
《雷公藥對》 禹錫曰:北齊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記之,凡二卷。時珍曰: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之才,丹陽人,博識善醫,歷事北齊諸帝得寵,仕終尚書左僕射,年八十卒。贈司徒,封西陽郡王,諡文明。《北史》有傳。
《李氏藥錄》 保升曰:魏李當之,華佗弟子。修《神農本草》三卷,而世少行。時珍曰:其書散見吳氏、陶氏本草中,頗有發明。
《吳氏本草》 保升曰:魏吳普,廣陵人,華佗弟子。凡一卷。時珍曰:其書分記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李氏,所說性味甚詳,今亦失傳。
《雷公炮炙論》 時珍曰:劉宋時雷斅所著,非黃帝時雷公也。自稱內究守國安正公,或是官名也。胡洽居士重加定述。藥凡三百種,為上、中、下三卷。
其性味、炮炙、熬煮、修事之法多古奧,文亦古質,別是一家,多本於乾寧晏先生。其首序論述物理,亦甚幽玄,錄載於後。乾寧先生,名晏封,著《制伏草石論》六卷,蓋丹石家書也。
《唐本草》 時珍曰:唐高宗命司空英國公李績等修陶隱居所注《神農本草經》,增為七卷。世謂之《英公唐本草》,頗有增益。顯慶中右監門長史蘇恭重加訂注,表請修定。帝覆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二十二人,與恭詳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有名未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錄一卷,別為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謂之《唐新本草》。蘇恭所釋雖明,亦多駁誤。禮部郎中孔志約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構手足之災。機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期於夭折。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裁成。日用不知,於今是賴。岐、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採榆仁,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縷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採杜衡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大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缺,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藥總訣》 禹錫曰:梁陶隱居撰,凡二卷,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一本題曰《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
《藥性本草》 禹錫曰:《藥性論》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分藥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效。一本云陶隱居撰。然其藥性之功,有與本草相戾者,疑非隱居書也。
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書論主治亦詳。又著《脈經》、《明堂人形圖》各一卷。詳見《唐史》。
《千金食治》 時珍曰:唐孫思邈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採摭素問、扁鵲、華佗、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及本草關於食用者,分米穀、果、菜、鳥獸、蟲魚為食治附之,亦頗明悉。思邈隱於太白山,隋、唐徵拜皆不就,年百餘歲卒。所著有《千金翼方》、《枕中素書》、《攝生真錄》、《福祿論》、《三教論》、《老子莊子注》。
《食療本草》 禹錫曰: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凡三卷。時珍曰:詵,梁人也。武后時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出為台州司馬,轉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辭。卒年九十。因《周禮》食醫之義,著此書,多有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補養方》三卷。《唐史》有傳。
《本草拾遺》 禹錫曰: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經》雖有陶、蘇補集之說,然遺沉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
時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蒐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譾之士,不察其該詳,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豈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豈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闢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於昔而用於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海藥本草》 禹錫曰:《南海藥譜》二卷,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療疾之功,頗無倫次。時珍曰:此即《海藥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撰。珣蓋肅、代時人,收採海藥亦頗詳明。又鄭虔有《胡本草》七卷,皆胡中藥物,今不傳。
《四聲本草》 禹錫曰: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無所發明。凡五卷,進士王收序之。
《刪繁本草》 禹錫曰: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類,為五卷。開元以後人也,無所發明。
《本草音義》 時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嚴皆有音義。
《本草性事類》 禹錫曰:京兆醫工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附以諸藥制使、畏惡、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 禹錫曰: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取神農、陶隱居、蘇恭、孟詵、陳藏器諸家藥,關於飲食者類之,附以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法。時珍曰:書凡十卷,總集舊說,無甚新義。古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經》九卷,《竺喧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食醫心鏡》三卷,婁居中《食治通說》一卷,陳直《奉親養老書》二卷,並有食治諸方,皆祖食醫之意也。
《蜀本草》 時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取《唐本草》參校增補註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於陶、蘇也。
《開寶本草》 時珍曰: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詔志等重定,學士李昉等看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並目錄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註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缺。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於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淚改從於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繁縷、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於突厥白,舊說灰類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余刊正,不可悉數。下采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嘉祐補註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嘉祐二年,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同諸醫官重修本草。新補八十二種,新定一十七種,通計一千八十二條,謂之《嘉祐補註本草》,共二十卷。其書雖有校修,無大發明。其序略云:《神農本草經》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陶隱居又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註釋,分為七卷。唐蘇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種,為《開寶本草》。偽蜀孟昶,亦嘗命其學士韓保升等稍有增廣,謂之《蜀本草》。嘉祐二年八月,詔臣禹錫、臣億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遂更研核。竊謂前世醫工,原診用藥,隨效輒記,遂至增多。概見諸書,浩博難究;雖屢加刪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經》已載,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常用,而太醫未聞。向非因事詳著,則遺散多矣。乃請因其疏捂,更為補註。應諸家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並從採掇;惟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自余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間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詔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糅,間以朱墨,並從舊例,不復釐改。凡補註並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刪削,以避重複;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後書復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並以朱書其端云:臣等謹按:某書云某事。其別立條者,則解於其末,云見某書。凡所引書,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著先後為次第。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惟唐、蜀本,則曰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別: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於朱字;余所增者,皆別立條,並以墨字。凡陶隱居所進者,謂之《名醫別錄》,並以其注附於末;凡顯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開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補,舊經未有,於逐條後開列,云新補。凡藥舊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補難於詳辨,但以類附見,如綠礬次於礬石,山姜花次於豆蔻,枎栘次於水楊之類是也。凡藥有功用,《本經》未見,而舊注已曾引注,今之所增,但涉相類,更不立條,並附本注之末,曰續注,如地衣附於垣衣,燕覆附於通草,馬藻附於海藻之類是也。凡舊注出於陶氏者,曰陶隱居云;出於顯慶者,曰《唐本》注;出於《開寶》者,曰今注。其開寶考據傳記者,別曰今按、今詳、又按。皆以朱字別書於其端。凡藥名《本經》已見,而功用未備,今有所益者,亦附於本注之末。凡藥有今世已嘗用,而諸書未見,無所辨證者,如胡蘆巴、海帶之類,則請從太醫眾論參議,別立為條,曰新定。舊藥九百八十三種,新補八十二種,附於注者不預焉。新定一十七種,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皆隨類附著之。英公、陶氏、開寶三序,皆有義例,所不可去,仍載於首捲雲。
《圖經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既命掌禹錫等編繹本草,累年成書;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物,用唐永徽故事,專命太常博士蘇頌撰述成此書,凡二十一卷。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遺糧,滁州青木香乃兜鈴根,俱混列圖;棠球子即赤瓜木,天花粉即栝蔞根,乃重出條之類,亦其小小疏漏耳。頌,字子容,同安人,舉進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國公。
《證類本草》 時珍曰:宋徽宗大觀二年,蜀醫唐慎微取《嘉祐補註本草》及《圖經本草》合為一書,復拾《唐本草》、《陳藏器本草》、孟詵《食療本草》舊本所遺者五百餘種,附入各部,並增五種。仍採《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療》、陳藏器諸說收未盡者,附於各條之後。又採古今單方,並經、史、百家之書有關藥物者,亦附之。共三十一卷,名《證類本草》。上之朝廷,改名《大觀本草》。慎微貌寢陋而學該博,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政和中,覆命醫官曹孝忠校正刊行,故又謂之《政和本草》。
《本草別說》 時珍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合《本草》及《圖經》二書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所附。皆淺俚,無高論。
《日華諸家本草》 禹錫曰: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時珍曰:按《千家姓》,大姓出東萊。日華子,蓋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未審然否。
《本草衍義》 時珍曰: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以《補註》及《圖經》二書,參考事實,核其情理,援引辨證,發明良多,東垣、丹溪諸公亦尊信之;但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是其誤也。書及序例凡二十卷。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藥之下,合為一書。
《潔古珍珠囊》 時珍曰: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深闡軒、岐秘奧,參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後人翻為韻語,以便記誦,謂之東垣《珍珠囊》,謬矣。惜乎止論百品,未及遍評。又著《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其他潔古諸書,多是後人依託,故駁雜不倫。
《用藥法象》 時珍曰:書凡一卷,元真定明醫李杲所著。杲,字明之,號東垣。通《春秋》、《書》、《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為濟源監稅官。受業於潔古老人,盡得其學,益加闡發,人稱神醫。祖《潔古珍珠囊》,增以用藥凡例,諸經嚮導,綱要活法,著為此書。謂世人惑於內傷外感,混同施治,乃辨其脈證,元氣陰火,飲食勞倦,有餘不足,著《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推明《素問》、《難經》、《本草》、《脈訣》及雜病方論,著《醫學發明》九卷,《蘭室秘藏》五卷。辨析經絡脈法,分比傷寒六經之則,著《此事難知》二卷。別有癰疽、眼目諸書及《試效方》,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
《湯液本草》 時珍曰:書凡二卷,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號海藏,東垣高弟,醫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己、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別著《湯液大法》四卷,《醫壘元戎》十卷,《陰證略例》、《癍論萃英》、《錢氏補遺》各一卷。
《日用本草》 時珍曰:書凡八卷。元海寧醫士吳瑞,取本草之切於飲食者,分為八門,間增數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時人。
《本草歌括》 時珍曰:元瑞州路醫學教授胡仕可,取本草藥性圖形作歌,以便童蒙者。我明劉純、熊宗立、傅滋輩,皆有歌括及藥性賦,以授初學記誦。
《本草衍義補遺》 時珍曰:元末朱震亨所著。震亨,義烏人,字彥修,從許白雲講道,世稱丹溪先生。嘗從羅太無學醫,遂得劉、張、李三家之旨而推廣之,為醫家宗主。此書蓋因寇氏《衍義》之義而推衍之,近二百種,多所發明;但蘭草之為蘭花,胡粉之為錫粉,未免泥於舊說,而以諸藥分配五行,失之牽強耳。所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論》、《風木問答》諸書。
《本草發揮》 時珍曰:書凡三卷,洪武時丹溪弟子山陰徐彥純用誠所集。取張潔古、李東垣、王海藏、朱丹溪、成無己數家之說,合成一書爾,別無增益。《救荒本草》 時珍曰:洪武初,周定王因念旱澇民飢,咨訪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實可備荒者四百四十種,圖其形狀,著其出產、苗葉、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頗詳明可據。近人翻刻,削其大半,雖其見淺,亦書之一厄也。王號誠齋,性質聰敏,集《普濟方》一百六十八卷,《袖珍方》四卷,詩、文、樂府等書。嘉靖中,高郵王磐著《野菜譜》一卷,繪形綴語,以告救荒,略而不詳。
《庚辛玉冊》 時珍曰:宣德中,寧獻王取崔昉《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獨孤滔《丹房鏡源》、軒轅述《寶藏論》、青霞子《丹臺錄》諸書所載金石草木可備丹爐者,以成此書。分為金石部、靈苗部、靈植部、羽毛部、鱗甲部、飲饌部、鼎器部,通計二卷,凡五百四十一品。所說出產形狀,分別陰陽,亦可考據焉。王號臞仙,該通百家,所著醫、卜、農、圃、琴、棋、仙學、詩家諸書,凡數百卷。《造化指南》三十三篇,載靈草五十三種,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說。抱朴子註解,蓋亦宋、元時方士假託者爾。古有《太清草木方》、《太清服食經》、《太清丹藥錄》、《黃白秘法》、《三十六水法》、《伏制草石論》諸書,皆此類也。
《本草集要》 時珍曰:弘治中,禮部郎中慈溪王綸,取本草常用藥品,及潔古、東垣、丹溪所論序例,略節為八卷,別無增益,斤斤泥古者也。綸,字汝言,號節齋,舉進士,仕至都御史。
《食物本草》 時珍曰:正德時,九江知府江陵汪穎撰。東陽盧和,字廉夫,嘗取本草之繫於食品者編次此書。穎得其稿,釐為二卷,分為水、谷、菜、果、禽、獸、魚、味八類云。
《食鑑本草》 時珍曰:嘉靖時,京口寧原所編。取可食之物,略載數語,無所發明。
《本草會編》 時珍曰:嘉靖中,祁門醫士汪機所編。機,字省之。懲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狀,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類相從,菜谷通為草部,果品通為木部,並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書撮約似乎簡便,而混同反難檢閱。冠之以薺,識陋可知;掩去諸家,更覺零碎。臆度疑似,殊無實見,僅有數條自得可取爾。
《本草蒙筌》 時珍曰:書凡十二卷,祁門醫士陳嘉謨撰。謨,字廷採。嘉靖末,依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氣味、產採、治療、方法,創成對語,以便記誦。間附己意於後,頗有發明。便於初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
《本草綱目》 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蒐羅百氏,訪採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引據古今醫家書目
時珍曰: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諸本草引用醫書,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時珍今所引,除舊本外,凡二百七十七家。
黃帝《素問》(王冰注)
唐玄宗《開元廣濟方》
《天寶單方圖》
唐德宗《貞元廣利方》
《太倉公方》
宋太宗《太平聖惠方》
《扁鵲方》(三卷)
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華佗方》(十卷)
張仲景《傷寒論》(成無己注)
《支太醫方》
張文仲《隨身備急方》
《徐文伯方》
初虞世《古今錄驗方》
《秦承祖方》
王燾《外臺秘要方》
華佗《中藏經》
姚和眾《延齡至寶方》
《範汪東陽方》
孫真人《千金備急方》
《孫真人食忌》
孫真人《千金翼方》
《孫真人枕中記》
《席延賞方》
孫真人《千金髓方》
《葉天師枕中記》
《篋中秘寶方》
許孝宗《篋中方》
錢氏《篋中方》
劉禹錫《傳信方》
王紹顏《續傳信方》
《延年秘錄》
柳州《救三死方》
李絳《兵部手集方》
《御藥院方》
崔行功《纂要方》
《劉涓子鬼遺方》
《乘閒集效方》
陳延之《小品方》
葛洪《肘後百一方》
《服氣精義方》
謝士泰《刪繁方》
胡洽居士《百病方》
《孫兆口訣》
《梅師集驗方》
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深師腳氣論》(即梅師)
姚僧坦《集驗方》
孫氏《集驗方》
孟詵《必效方》
平堯卿《傷寒類要》
《斗門方》
韋宙《獨行方》
王珉《傷寒身驗方》
《勝金方》
文潞公《藥准》
周應《簡要濟眾方》
《塞上方》
王兗《博濟方》
沈存中《靈苑方》
《救急方》
《張路大效方》
崔知悌《勞瘵方》
《近效方》
陳抃《經驗方》
陳氏《經驗後方》
《蘇沈良方》(東坡、存中)
《十全博救方》
昝殷《食醫心鏡》
《必用方》
張傑《子母秘錄》
楊氏《產乳集驗方》
昝殷《產寶》
《譚氏小兒方》
《小兒宮氣方》
《萬全方》
《太清草木方》
李翱《何首烏傳》
《普救方》
《神仙服食方》
嵩陽子《威靈仙傳》
《寒食散方》
賈相公《牛經》
賈誠《馬經》
以上八十四家,系舊本所引。
《靈樞經》
王冰《玄密》
張杲《醫說》
《黃帝書》
《褚氏遺書》
李濂《醫史》
秦越人《難經》
《聖濟總錄》
劉氏《病機賦》
皇甫謐《甲乙經》
宋徽宗《聖濟經》
劉克用《藥性賦》
王叔和《脈經》
張仲景《金匱要略》
彭祖《服食經》
巢元方《病原論》
《神農食忌》
《神仙服食經》
宋俠《經心錄》
《魏武帝食制》
李氏《食經》
王執中《資生經》
婁居中《食治通說》
《飲膳正要》
劉河間《原病式》
《太清靈寶方》
《玄明粉方》
劉河間《宣明方》
戴起宗《脈訣刊誤》
吳猛《服椒訣》
許洪《本草指南》
黃氏《本草權度》
陸氏《證治本草》
土宿真君《造化指南》
《醫余錄》
月池《人參傳》(李言聞)
胡演升《煉丹藥秘訣》
《名醫錄》
月池《艾葉傳》
張子和《儒門事親》
張潔古《醫學啟源》
《菖蒲傳》
《醫鑑》(龔信)
《活法機要》
楊天惠《附子傳》
《潔古家珍》
李東垣《醫學發明》
東垣《辨惑論》
東垣《脾胃論》
東垣《蘭室秘藏》
《東垣試效方》
王海藏《醫家大法》
海藏《醫壘元戎》
海藏《此事難知》
海藏《陰證發明》
羅天益《衛生寶鑑》
丹溪《格致餘論》
丹溪《局方發揮》
盧和《丹溪纂要》
《丹溪醫案》
楊珣《丹溪心法》
方廣《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活套》
程充《丹溪心法》
滑伯仁《攖寧心要》
《惠民和劑局方》
陳言《三因方》
孫真人《千金月令方》
嚴用和《濟生方》
王氏《易簡方》(王碩)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繼洪《澹寮方》
《是齋指迷方》(王貺)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余居士《選奇方》
黎居士《易簡方》
《楊氏家藏方》(楊倓)
《濟生拔萃方》(杜思敬)
胡濙《衛生易簡方》
朱端章《衛生家寶方》
許學士《本事方》(許叔微)
《雞峰備急方》(張銳)
孫用和《傳家秘寶方》
王隱君《養生主論》
《真西山衛生歌》
趙士衍《九龠衛生方》
王方慶《嶺南方》
《嶺南衛生方》
初虞世《養生必用方》
周定王《普濟方》(一百七十卷)
虞摶《醫學正傳》
李仲南《永類鈐方》
周定王《袖珍方》
傅滋《醫學集成》
薩謙齋《瑞竹堂經驗方》
王履《溯洄集》
葉氏《醫學統旨》
萬表《積善堂經驗方》
戴原禮《證治要訣》
《醫學綱目》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
戴原禮《金匱鉤玄》
《醫學指南》
《楊氏頤真堂經驗方》
劉純《玉機微義》
《醫學切問》
《陸氏積德堂經驗方》
劉純《醫經小學》
王璽《醫林集要》
《德生堂經驗方》
臞仙《乾坤秘韞》
饒氏《醫林正宗》
《法生堂經驗方》
臞仙《乾坤生意》
周良採《醫方選要》
劉松石《保壽堂經驗方》
窺玄子《法天生意》
楊拱《醫方摘要》
陳日華《經驗方》
梁氏《總要》
《醫方大成》
王仲勉《經驗方》
吳球《活人心統》
方賢《奇效良方》
劉長春《經驗方》
吳球《諸證辨疑》
閻孝忠《集效方》
《禹講師經驗方》
趙氏《儒醫精要》
孫天仁《集效方》
戴古渝《經驗方》
《瀕湖醫案》
《試效錄驗方》
龔氏《經驗方》
《瀕湖集簡方》
《經驗濟世方》
《藺氏經驗方》
楊起《簡便方》
孫一鬆《試效方》
阮氏《經驗方》
《坦仙皆效方》
董炳《集驗方》
趙氏《經驗方》
危氏《得效方》(危亦林)
朱端章《集驗方》
楊氏《經驗方》
《居家必用方》
《經驗良方》
唐瑤《經驗方》
鄧筆峰《衛生雜興》
《救急易方》
《張氏經驗方》
王英《杏林摘要》
《急救良方》
《龔氏經驗方》
白飛霞《韓氏醫通》
白飛霞《方外奇方》
《徐氏家傳方》
《張三丰仙傳方》
溫隱居《海上方》
《鄭氏家傳方》
《王氏奇方》
《海上仙方》
談野翁《試驗方》
丘瓊山《群書日抄》
《海上名方》
《包會應驗方》
何子元《群書續抄》
《十便良方》
《孟氏詵方》
張氏《潛江切要》
李樓《怪證奇方》
《生生編》
邵真人《青囊雜纂》
夏子益《奇疾方》
《摘玄方》
趙宜真《濟急仙方》
《纂要奇方》
《端效方》
王永輔《惠濟方》
《奚囊備急方》
史堪《指南方》
王璆《百一選方》
臞仙《壽域神方》
陳直《奉親養老書》
《世醫通變要法》
吳旻《扶壽精方》
李廷飛《三元延壽書》
何大英《發明證治》
王氏《醫方捷徑》
《保慶集》
《保生余錄》
《神醫普救方》
楊炎《南行方》
彭用光《體仁彙編》
《傳信適用方》
王氏《究源方》
王節齋《明醫雜著》
《攝生妙用方》
艾元英《如宜方》
《濟生秘覽》
《王氏手集》
《蕭靜觀方》
《錦囊秘覽》
《唐仲舉方》
《楊堯輔方》
《金匱名方》
《嚴月軒方》
《鄭師甫方》
《芝隱方》
《通妙真人方》
《三十六黃方》
葛可久《十藥神書》
蘇遒《玄感傳屍論》
《上清紫庭追勞方》
朱肱《南陽活人書》
韓祗和《傷寒書》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吳綬《傷寒蘊要》
趙嗣真《傷寒論》
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劉河間《傷寒直格》
陶華《傷寒六書》
李知先《活人書括》
陳自明《婦人良方》
郭稽中《婦人方》
熊氏《婦人良方補遺》
胡氏《濟陰方》
《婦人明理論》
《婦人千金家藏方》
《便產須知》
《二難寶鑑》
《婦人經驗方》
錢乙《小兒直訣》
劉昉《幼幼新書》
《幼科類萃》
陳文中《小兒方》
曾世榮《活幼心書》
徐用宣《袖珍小兒方》
張煥《小兒方》
寇衡《全幼心鑑》
演山《活幼口議》
《阮氏小兒方》
魯伯嗣《嬰童百問》
《活幼全書》
《鄭氏小兒方》
湯衡《嬰孩寶書》
《衛生總微論》(即《保幼大全》)
《鮑氏小兒方》
湯衡《嬰孩妙訣》
姚和眾《童子秘訣》
《全嬰方》
王日新《小兒方》
《小兒宮氣集》
魏直《博愛心鑑》
高武《痘疹管見》(又名《正宗》)
李言聞《痘疹證治》
《痘疹要訣》
李實《痘疹淵源》
聞人規《痘疹論》(八十一篇)
張清川《痘疹便覽》
陳自明《外科精要》
薛己《外科心法》
《外科通玄論》
齊德之《外科精義》
薛己《外科發揮》
薛己《外科經驗方》
楊清叟《外科秘傳》
李迅《癰疽方論》
周文採《外科集驗方》
《眼科龍木論》
《飛鴻集》
倪維德《原機啟微集》
《明目經驗方》
《宣明眼科》
《眼科針鉤方》
《咽喉口齒方》
以上二百七十七家,時珍所引者。
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
時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時珍所引用者,除舊本外,凡四百四十家。
《易經註疏》(王弼)
《詩經註疏》(孔穎達、毛萇)
《爾雅註疏》(李巡、邢昺、郭璞)
《尚書註疏》(孔安國)
《春秋左傳註疏》(杜預)
《孔子家語》
《禮記註疏》(鄭玄)
《周禮註疏》
張湛注《列子》
郭象注《莊子》
楊倞注《荀子》
《淮南子鴻烈解》
《呂氏春秋》
葛洪《抱朴子》
《戰國策》
司馬遷《史記》
班固《漢書》
范曄《後漢書》
陳壽《三國志》
王隱《晉書》
沈約《宋書》
蕭顯明《梁史》
李延壽《北史》
魏徵《隋書》
歐陽修《唐書》
王瓘《軒轅本紀》
《穆天子傳》
《秦穆公傳》
《蜀王本紀》
《魯定公傳》
《漢武故事》
《漢武內傳》
《壺居士傳》
《崔魏公傳》
《李寶臣傳》
《何君謨傳》
《李孝伯傳》
《李司封傳》
《柳宗元傳》
《梁四公子記》
《唐武后別傳》
《南嶽魏夫人傳》
《三茅真君傳》
葛洪《神仙傳》
干寶《搜神記》
《紫靈元君傳》
劉向《列仙傳》
徐鉉《稽神錄》
《玄中記》
《洞微志》
郭憲《洞冥記》
樂史《廣異記》
劉敬叔《異苑》
王子年《拾遺記》
《太平廣記》
吳均《續齊諧記》
段成式《酉陽雜俎》
《異術》
王建平《典術》
杜祐《通典》
《異類》
何承天《纂文》
張華《博物志》
《魏略》
東方朔《神異經》
盛宏之《荊州記》
郭璞注《山海經》
何晏《九州記》
宗懍《荊楚歲時記》
《華山記》
顧微《廣州記》
徐表《南州記》
《嵩山記》
裴淵《廣州記》
萬震《南州異物志》
《南蠻記》
楊孚《異物志》
房千里《南方異物志》
《太原地誌》
劉恂《嶺表錄異》
孟琯《嶺南異物志》
《永嘉記》
朱應《扶南記》
張氏《燕吳行紀》
《南城志》
《五溪記》
王氏《番禺記》
《白澤圖》
軒轅述《寶藏論》
青霞子《丹臺錄》
《斗門經》
獨孤滔《丹房鏡源》
《東華真人煮石法》
《房室圖》
《太清草木記》
《神仙芝草經》
《異魚圖》
《太清石璧記》
《靈芝瑞草經》
狐剛子《粉圖》
《魏王花木志》
《夏禹神仙經》
《四時纂要》
賈思勰(音葉)《齊民要術》
《三洞要錄》
郭義恭《廣志》
汜勝之《種植書》
《八帝聖化經》
崔豹《古今注》
丁謂《天香傳》
《八帝玄變經》
陸璣《詩義疏》
陸羽《茶經》
《神仙感應篇》
李畋《該聞錄》
張鷟《朝野僉載》
《神仙秘旨》
楊億《談苑》
《開元天寶遺事》
《修真秘旨》
《宣政錄》
鄭氏《明皇雜錄》
穎陽子《修真秘訣》
《五行書》
孫光憲《北夢瑣言》
《左慈秘訣》
《廣五行記》
歐陽公《歸田錄》
陶隱居《登真隱訣》
《遁甲書》
沈括《夢溪筆談》
《耳珠先生訣》
《龍魚河圖》
景煥《野人閒話》
《韓終採藥詩》
王充《論衡》
黃休復《茆亭客話》
《金光明經》
《顏氏家訓》
《範子計然》
《宋齊丘化書》
《楚辭》
李善注《文選》
《張協賦》
《本事詩》
《江淹集》
《宋王微贊》
《庾肩吾集》
《陳子昂集》
《陸龜蒙詩》
梁簡文帝《勸醫文》
以上一百五十一家,舊本所引者。
許慎《說文解字》
呂忱《字林》
周弼《六書正訛》
周弼《說文字原》
王安石《字說》
趙古則《六書本義》
顧野王《玉篇》
孫愐《唐韻》
魏子才《六書精蘊》
倉頡《解詁》
丁度《集韻》
黃公武《古今韻會》
洪武《正韻》
陰氏《韻府群玉》
包氏《續韻府群玉》
《急就章》
張揖《廣雅》
孫炎《爾雅正義》
孔鮒《小爾雅》
曹憲《博雅》
羅願《爾雅翼》
揚雄《方言》
陸佃《埤雅》
《埤雅廣義》
劉熙《釋名》
司馬光《名苑》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師曠《禽經》
袁達《禽蟲述》
淮南八公《相鶴經》
黃省曾《獸經》
王元之《蜂記》
朱仲相《貝經》
《龜經》
張世南《質龜論》
鍾毓《果然賦》
《馬經》
傅肱《蟹譜》
李石《續博物志》
韓彥直《橘譜》
毛文錫《茶譜》
唐蒙《博物志》
蔡襄《荔枝譜》
蔡宗顏《茶對》
張華《感應類從志》
歐陽修《牡丹譜》
劉貢父《芍藥譜》
贊寧《物類相感志》
范成大《梅譜》
范成大《菊譜》
楊泉《物理論》
劉蒙《菊譜》
史正志《菊譜》
王佐《格古論》
陳翥《桐譜》
沈立《海棠記》
《天玄主物簿》
陳仁玉《菌譜》
王西樓《野菜譜》
穆修靖《靈芝記》
戴凱之《竹譜》
葉庭珪《香譜》
李德裕《平泉草木記》
僧贊寧《竹譜》
洪駒父《香譜》
周敘《洛陽花木記》
蘇易簡《紙譜》
蘇氏《筆譜》
《洛陽名園記》
蘇氏《硯譜》
蘇氏《墨譜》
張果《丹砂秘訣》
杜季陽《雲林石譜》
《九鼎神丹秘訣》
張果《玉洞要訣》
李德裕《黃冶論》
《升玄子伏汞圖》
桓寬《鹽鐵論》
《大明一統志》
韋述《兩京記》
《寶貨辨疑》
《太平寰宇記》
祝穆《方輿要覽》
嵇含《南方草木狀》
《逸周書》
酈道元注《水經》
沈瑩《臨海水土記》
《汲塚竹書》
陸禋《續水經》
《臨海異物志》
《左氏國語》
《三輔黃圖》
陳祈暢《異物志》
謝承《續漢書》
《三輔故事》
曹叔雅《異物志》
《法盛晉中興書》
張勃《吳錄》
薛氏《荊揚異物志》
《後魏書》
《環氏吳紀》
萬震《涼州異物志》
《南齊書》
《東觀秘記》
劉欣期《交州記》
《唐會要》
劉義慶《世說》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五代史》
《世本》
東方朔《林邑記》
《南唐書》
《類編》
東方朔《十洲記》
《宋史》
《逸史》
任豫《益州記》
《遼史》
《野史》
宋祁《劍南方物贊》
《元史》
費信《星槎勝覽》
周達觀《真臘記》
《吾學編》
顧玠《海槎錄》
劉郁《出使西域記》
《大明會典》
朱輔《溪蠻叢話》
袁滋《雲南記》
《太平御覽》
陳彭年《江南別錄》
《永昌志》
《冊府元龜》
《江南異聞錄》
《蜀地誌》
《集事淵海》
李肇《國史補》
《華陽國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楚國先賢傳》
《茅山記》
《白孔六帖》
葛洪《西京雜記》
《太和山志》
《古今事類合璧》
周密《齊東野語》
《西涼記》
祝穆《事文類聚》
周密《癸辛雜誌》
《荊南記》
歐陽詢《藝文類聚》
周密《浩然齋日鈔》
《永州記》
鄭樵《通志》
周密《志雅堂雜鈔》
《南裔記》
陶九成《說郛》
羅大經《鶴林玉露》
竺法真《羅浮山疏》
虞世南《北堂書鈔》
陶九成《輟耕錄》
田汝成《西湖志》
賈似道《悅生隨鈔》
葉盛《水東日記》
《南郡記》
徐堅《初學記》
徐氏《總龜對類》
《伏深齊地記》
《文苑英華》
邵桂子《甕天語》
《郡國志》
《錦繡萬花谷》
毛直方《詩學大成》
《鄴中記》
洪邁《夷堅志》
《蘇子仇池筆記》
《廉州記》
《淮南萬畢術》
鮮于樞《鉤玄》
辛氏《三秦記》
高氏《事物紀原》
《松窗雜記》
《金門記》
伏侯《中華古今注》
杜寶《大業拾遺錄》
《周處風土記》
應劭《風俗通》
蘇鶚《杜陽編》
《嵩高記》
班固《白虎通》
方勺《泊宅編》
《襄沔記》
服虔《通俗文》
方鎮《編年錄》
鄧顯明《南康記》
顏師古《刊謬正俗》
楊慎《丹鉛錄》
《方國志》
杜臺卿《玉燭寶典》
劉績《霏雪錄》
荀伯子《臨川記》
《河圖玉版》
葉夢得《水云錄》
洪邁《松漠紀聞》
《河圖括地象》
孫柔之《瑞應圖記》
《河湖紀聞》
《春秋題辭》
許善《心符瑞記》
王安貧《武陵記》
《春秋運鬥樞》
《夏小正》
趙蔡《行營雜記》
《春秋元命包》
崔實《四時月令》
張匡業《行程記》
《春秋考異郵》
《月令通纂》
金幼孜《北征錄》
《禮斗威儀》
王楨《農書》
張師正《倦遊錄》
《孝經援神契》
王旻《山居錄》
段公路《北戶錄》
《周易通卦驗》
《山居四要》
《胡嶠陷盧記》
《京房易占》
《居家必用》
《隋煬帝開河記》
劉向《洪範五行傳》
《便民圖纂》
《玉策記》
《遁甲開山圖》
劉伯溫《多能鄙事》
《述徵記》
南宮從《岣嶁神書》
臞仙《神隱書》
任昉《述異記》
《皇極經世書》
《務本新書》
祖沖之《述異記》
《性理大全》
俞宗本《種樹書》
薛用弱《集異記》
《五經大全》
《起居雜記》
陳翱卓《異記》
《通鑑綱目》
《洞天保生錄》
《神異記》
《程氏遺書》
林洪《山家清供》
《李元獨異志》
《朱子大全》
《閨閣事宜》
《錄異記》
《老子》
陳元靚《事林廣記》
《戴祚甄異傳》
《鶡冠子》
《事海文山》
《異聞記》
《管子》
《萬寶事山》
祖臺之《志怪》
《墨子》
《奚囊雜纂》
陶氏《續搜神記》
《晏子春秋》
《三洞珠囊》
楊氏《洛陽伽藍記》
《董子》
《陶隱居雜錄》
《太上玄科》
《賈誼新書》
《西樵野記》
《太清外術》
《韓詩外傳》
《琅琊漫鈔》
魯至剛《俊靈機要》
劉向《說苑》
姚福《庚巳編》
《地鏡圖》
杜恕《篤論》
王明清《揮塵余話》
《五雷經》
《盧諶祭法》
景煥《牧豎閒談》
《雷書》
王睿《炙轂子》
陳霆《兩山墨談》
《乾象占》
葉世傑《草木子》
《韋航細談》
《列星圖》
《梁元帝金樓子》
《孫升談圃》
《演禽書》
《蔡邕獨斷》
龐元英《談藪》
《吐納經》
王浚川《雅述》
《愛竹談藪》
謝道人《天空經》
章俊卿《山堂考索》
彭乘《墨客揮犀》
魏伯陽《參同契》
洪邁《容齋隨筆》
蔡絛鐵《圍山叢話》
蕭了真《金丹大成》
《百川學海》
侯延賞《退齋閒覽》
《許真君書》
《翰墨全書》
《遁齋閒覽》
陶弘景《真誥》
《文系》顧文薦
《負暄錄》
《朱真人靈驗篇》
朱子《離騷辨證》
陸文量《菽園雜記》
《太上玄變經》
何孟春《余冬錄》
王性之《揮麈錄》
李筌《太白經注》
黃震《慈溪日鈔》
趙與時《賓退錄》
《八草靈變篇》
《類說》
葉石林《避暑錄》
《鶴頂新書》
吳淑《事類賦》
劉禹錫《嘉話錄》
《造化指南》
左思《三都賦》
姚寬《西溪叢話》
《修真指南》
葛洪《遐觀賦》
俞琰《席上腐談》
《周顛仙碑》
魯褒《錢神論》
胡仔《漁隱叢話》
《劉根別傳》
綦毋《錢神論》
熊太古《冀越集》
《法華經》
稽康《養生論》
王濟《日詢手記》
《涅盤經》
王之綱《通微集》
李氏《仕學類鈔》
《圓覺經》
儲詠《祛疑說》
周必大《陰德錄》
《楞嚴經》
《文字指歸》
《翰苑叢記》
《變化論》
《造化權輿》
《解頤新語》
《自然論》
《潘塤楮記室》
趙溍《養疴漫筆》
劉義慶《幽明錄》
仇遠《稗史》
《江鄰幾雜誌》
《百感錄》
《魏武帝集》
張耒《明道雜誌》
《海錄碎事》
《魏文帝集》
《唐小說》
《瑣碎錄》
《曹子建集》
《林氏小說》
《治聞說》
《韓文公集》
晁以道《客話》
《龍江錄》
《柳子厚文集》
《劉跂暇日記》
《靈仙錄》
《歐陽公文集》
康譽之《昨夢錄》
《白獺髓》
《三蘇文集》
邢坦齋《筆衡》
《異說》
《宛委錄》
《蘇黃手簡》
張世南《遊宦紀聞》
高氏《蓼花洲閒錄》
《山谷刀筆》
何薳《春渚紀聞》
畢氏《幕府燕閒錄》
《李太白集》
《東坡詩集》
吳澄《草廬集》
《杜子美集》
《黃山谷集》
吳萊《淵穎集》
《王維詩集》
《宋徽宗詩》
楊維禎《鐵崖集》
《岑參詩集》
《王元之集》
宋景濂《潛溪集》
《錢起詩集》
《梅堯臣詩集》
方孝孺《遜志齋集》
白樂天《長慶集》
王荊公《臨川集》
吳玉《崑山小稿》
元稹《長慶集》
《邵堯夫集》
《陳白沙集》
《劉禹錫集》
《周必大集》
《何仲默集》
《張籍詩集》
楊萬里《誠齋集》
《張東海集》
《李紳文集》
范成大《石湖集》
《楊升庵集》
《李義山集》
《陸放翁集》
《唐荊川集》
《左貴嬪集》
《陳止齋集》
《焦希程集》
《王梅溪集》
《張宛丘集》
《方虛谷集》
葛氏《韻語陽秋》
《蔡氏詩話》
《古今詩話》
《錦囊詩對》
以上四百四十家,時珍所引者。
採集諸家本草藥品總數
《神農本草經》三百四十七種(除併入一十八種外,草部一百六十四種,谷部七種,菜部一十三種,果部一十一種,木部四十四種,土部二種,金石部四十一種,虫部二十九種,介部八種,鱗部七種,禽部五種,獸部一十五種,人部一種)陶弘景《名醫別錄》三百七種(除併入五十九種外,草部一百三十種,谷部一十九種,菜部一十七種,果部一十七種,木部二十三種,服器部四種,水部二種,土部三種,金石部三十二種,虫部一十七種,介部五種,鱗部十種,禽部一十一種,獸部一十二種,人部五種)
《李當之藥錄》一種(草部)
《吳普本草》一種(草部)
《雷斅炮炙論》一種(獸部)
蘇恭《唐本草》一百一十一種(草部三十四種,谷部二種,菜部七種,果部一十一種,木部二十二種,服器部三種,土部三種,金石部一十四種,虫部一種,介部二種,鱗部一種,禽部二種,獸部八種,人部一種)
甄權《藥性本草》四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服器部一種,金石部一種)
孫思邈《千金食治》二種(菜部)
孟詵《食療本草》一十七種(草部二種,谷部三種,菜部三種,果部一種,鱗部六種,禽部二種)
陳藏器《本草拾遺》三百六十八種(草部六十八種,谷部一十一種,菜部一十三種,果部二十種,木部三十九種,服器部三十四種,火部一種,水部二十六種,土部二十八種,金石部一十七種,虫部二十四種,介部一十種,鱗部二十八種,禽部二十六種,獸部一十五種,人部八種)
李珣《海藥本草》一十四種(草部四種,谷部一種,果部一種,木部五種,虫部一種,介部二種)
蕭炳《四聲本草》三種(草部一種,服器部一種,土部一種)
陳士良《食性本草》二種(菜部一種,果部一種)
韓保升《蜀本草》五種(菜部二種,木部一種,介部一種,獸部一種)
馬志《開寶本草》一百一十一種(草部三十七種,谷部二種,菜部六種,果部一十九種,木部一十五種,服器部一種,土部一種,金石部九種,虫部二種,介部二種,鱗部一十一種,禽部一種,獸部四種,人部一種)
掌禹錫《嘉祐本草》七十八種(草部一十七種,谷部三種,菜部十種,果部二種,木部六種,服器部一種,水部四種,金石部八種,鱗部一種,介部八種,禽部一十三種,獸部一種,人部四種)
蘇頌《圖經本草》七十四種(草部五十四種,谷部二種,菜部四種,果部五種,木部一種,金石部三種,虫部二種,介部一種,禽部一種,獸部一種)大明《日華本草》二十五種(草部七種,菜部二種,果部二種,木部一種,金石部八種,虫部一種,鱗部一種,禽部一種,人部二種)
唐慎微《證類本草》八種(菜部一種,木部一種,土部一種,金石部一種,虫部二種,獸部一種,人部一種)
寇宗奭《本草衍義》一種(獸部)
李杲《用藥法象》一種(草部)
朱震亨《本草補遺》四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木部一種,土部一種)
吳瑞《日用本草》七種(谷部一種,菜部三種,果部二種,獸部一種)
周定王《救荒本草》三種(草部一種,谷部一種,菜部一種)
汪穎《食物本草》一十七種(谷部三種,菜部二種,果部一種,禽部十種,獸部一種)
寧原《食鑑本草》四種(谷部一種,菜部一種,鱗部一種,獸部一種)
汪機《本草會編》三種(草部一種,果部一種,虫部一種)
陳嘉謨《本草蒙筌》二種(介部一種,人部一種)
李時珍《本草綱目》三百七十四種(草部八十六種,谷部一十五種,菜部一十七種,果部三十四種,木部二十一種,服器部三十五種,火部十種,水部十一種,土部二十一種,金石部二十六種,虫部二十六種,介部五種,鱗部二十八種,禽部五種,獸部二十三種,人部一十一種)
《神農本經》名例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
陶弘景曰:今按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勢力和厚,不為速效。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曰應天。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生榮時也。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祛患為速,延齡為緩。人懷性情,故曰應人。一百二十種,當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熟時也。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曰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者,當謂戌、亥、子、醜之月,法萬物枯藏時也,兼以閏之盈數焉。若單服或配隸,自隨人患,參而行之,不必偏執也。
掌禹錫曰:陶氏本草例:神農以朱書,《別錄》以墨書。《本經》藥止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並《別錄》副品而言。則此一節乃《別錄》之文,傳寫既久,錯亂所致。遂令後世捃摭此類,以為非神農之書,率以此故也。
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陶氏《別錄》,倍增藥品,始分部類。唐、宋諸家大加增補,兼或退出。雖有朱、墨之別,三品之名而實已紊矣。或一藥而分數條,或二物而同一處;或木居草部,或蟲入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淄澠罔辨,玉珷王不分;名已難尋,實何由覓。今則通合古今諸家之藥,析為十六部。當分者分,當並者並,當移者移,當增者增。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每藥標一總名,正大綱也;大書氣味、主治,正小綱也;分註釋名、集解、發明,詳其目也;而辨疑、正誤、附錄附之,備其體也;單方又附於其末,詳其用也。大綱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綱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實也;分注則各書人名,一則古今之出處不沒,一則各家之是非有歸。雖舊章似乎剖析,而支脈更覺分明。非敢僭越,實便討尋爾。
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弘景曰:用藥猶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周也。然檢仙經世俗諸方,亦不必皆爾。大抵養命之藥多君,養性之藥多臣,療病之藥多佐,猶依本性所主,而復斟酌之。上品君中,復有貴賤;臣佐之中,亦復如之。所以門冬、遠志,別有君臣;甘草國老,大黃將軍,明其優劣,皆不同秩也。
岐伯曰:方制君臣者,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張元素曰: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同者,則各等分。或云力大者為君。
李杲曰: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主病為君,假令治風,防風為君;治寒,附子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中焦熱,黃連為君。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上品為君之說,各從其宜爾。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
韓保升曰:凡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大小,各有色類,並有法象。故羽毛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腎。余皆以此例推之。子母兄弟,若榆皮為母,厚朴為子之類是也。
根莖花實,苗皮骨肉。
元素曰:凡藥根之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氣脈之上行也,以生苗者為根;中半已下,氣脈之下行也,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與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已上,天之陽也,用頭;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陰也,用梢。乃述類象形者也。
時珍曰:草木有單使一件者,如羌活之根,木通之莖,款冬之花,葶藶之實,敗醬之苗,大青之葉,大腹之皮,郁李之核,柏木之皮,沉香之節,蘇木之肌,胡桐之淚,龍腦之膏是也。有兼用者,遠志、小草,蜀漆、常山之類是也。有全用者,枸杞、甘菊之類是也。有一物兩用者,當歸頭尾,麻黃根節,赤白茯苓,牛膝春夏用苗、秋冬用根之類是也。羽毛、鱗介、玉石、水火之屬,往往皆然,不可一律論也。
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保升曰:《本經》三百六十五種中,單行者,七十一種;相須者,十二種;相使者,九十種;相畏者,七十八種;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相殺者,三十六種。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弘景曰:凡檢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蔞、乾薑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制持之者,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半夏有毒,須用生薑,取其相畏、相制也。
又曰:相反為害深於相惡者,謂彼雖惡我,我無忿心,猶如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則彼我交讎,必不和合。今畫家用雌黃、胡粉相近,便自黯妒,可證矣。
時珍曰: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爾。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宗奭曰: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且如白鵝脂性冷,不可言氣冷也。四氣則是香、臭、腥、臊。如蒜、阿魏、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狐貍、白馬莖、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是也。則氣字當改為性字,於義方允。
時珍曰: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臊是氣,其說與《禮記》文合。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卒難改易,姑從舊爾。
好古曰:味有五,氣有四。五味之中,各有四氣。如辛則有石膏之寒,桂、附之熱,半夏之溫,薄荷之涼是也。氣者,天也;味者,地也。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辛、甘者,地之陽,咸、苦者,地之陰。本草五味不言淡,四氣不言涼;只言溫、大溫、熱、大熱、寒、大寒、微寒、平、小毒、大毒、有毒、無毒,何也?淡附於甘,微寒即涼也。
及有毒無毒。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又曰:耐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
王冰云:藥氣有偏勝,則臟氣有偏絕,故十分去其六、七、八、九而止也。
陰乾曝乾,採造時月生熟,弘景曰:凡採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也。大抵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花、實、莖、葉,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所謂陰乾者,就六甲陰中干之也。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不必然,但露暴於陰影處干之爾。若可兩用,益當為善。
孫思邈曰:古之醫者,自解採取,陰乾、曝乾皆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醫者,不知採取時節,至於出產土地,新、陳、虛、實,一皆不悉,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
馬志曰:今按法陰乾者,多惡。如鹿茸陰乾悉爛,火干且良。草木根苗,九月以前採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採者,陰乾乃好。
時珍曰:生產有南北,節氣有早遲,根苗異收採,製造異法度。故市之地黃以鍋煮熟;大黃用火焙乾;松黃和蒲黃,樟腦雜龍腦,皆失製作偽者也。孔志約云:動植形生,因地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取,則物是而時非。名實既虛,寒溫多謬,施於君父,逆莫大焉。
嘉謨曰:醫藥貿易多在市家。諺云:賣藥者,兩眼;用藥者,一眼;服藥者,無眼。非虛語也。
古壙灰雲死龍骨,苜蓿根為土黃耆,麝香搗荔核攙藿香,採茄葉雜煮半夏為玄胡索,鹽松梢為肉蓯蓉,草仁充草豆蔻,西呆代南木香,熬廣膠入蕎麵作阿膠,煮雞子及魚枕為琥珀,枇杷蕊代款冬,驢腳脛作虎骨,松脂混麒麟竭,番硝和龍腦香。巧詐百般,甘受其侮,甚至殺人,歸咎用藥,乃大關係,非比尋常,不可不慎也。
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
弘景曰: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以前,當言列國。今郡縣之名,後人所增爾。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又且醫不識藥,惟聽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採送之家。採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並皆莫測。所以鍾乳醋煮令白,細辛水漬使直,黃耆蜜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蜈蚣朱足令赤,螵蛸膠於桑枝,以虺床當蘼蕪,以薺苨亂人參。此等既非事實,合藥不量剝除。只如遠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黃、門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屬,分兩不應,不知取足。王公貴勝合藥之日,群下竊換好藥,終不能覺。以此療病,固難責效。
宗奭曰: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西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
杲曰:陶隱居本草言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須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然大黃、木賊、荊芥、芫花、槐花之類,亦宜陳久,不獨六陳也。凡藥味須要專精。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熱甚。醫以涼藥下之,又食梨,冷傷脾胃,四肢逆冷,時發昏憒,心下悸動,吃噫不止,面色青黃,目不欲開。其脈動中有止,時自還,乃結脈也。用仲景復脈湯加人參、肉桂,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服二劑,病不退。再為診之,脈證相對,因念莫非藥欠專精陳腐耶?再市新藥與服,其證減半,又服而安。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唐耿湋詩云:老醫迷舊疾,朽藥誤新方。是矣。
歲物專精見後。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弘景曰: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湯、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參用,察病之源,以為其制。
華佗曰: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邪,散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杲曰: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㕮咀者,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煎汁飲之,則易升易散而行經絡也。
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以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寒,以蔥白;去膈上痰,以蜜。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滓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濕者,丸以薑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藥不傷脾胃也。
元素曰:病在頭面及皮膚者,藥須酒炒;在嚥下臍上者,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寒藥須酒浸曝乾,恐傷胃也。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嘉謨曰:製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
水制三:漬、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雖多,不離於此。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大概具陳,初學熟玩。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弘景曰: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無肯自療。故齊侯怠於皮膚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識悟之為難,亦乃信受之弗易。倉公有言:信巫不信醫,死不治也。
時珍曰:《素問》云: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荄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治病,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以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淳于意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適,三不治;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六者有一,則難治也。
宗奭曰: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有一,即為難治。又有八要:一曰虛,二曰實,三曰冷,四曰熱,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內,八曰外也。《素問》言: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婦人居帷幔之內,復以帛蒙手臂。既無望色之神,聽聲之聖,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病家厭繁,以為術疏,往往得藥不服。是四診之術,不得其一矣,可謂難也。嗚呼!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弘景曰: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只如巴豆、甘遂、將軍,不可便令盡劑。如《經》所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從此至十,皆以梧子為數。其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豈如附子、芫花輩耶?此類皆須量宜。宗奭曰:雖有此例,更合論人老少虛實,病之新久,藥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執為定法。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弘景曰: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時珍曰: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體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不遠熱則熱病至,不遠寒則寒病至。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者,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以衰之也。此皆約取《素問》之粹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後食,蓋此義也。
又有須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熱服者。服湯則有疏、有數,煮湯則有生、有熟。各有法用,並宜詳審。
杲曰:古人服藥活法: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
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弱,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不必泥法。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弘景曰:藥之所主,止說病之一名,假令中風乃有數十種,傷寒證候亦有二十餘條,更復就中求其類例,大體歸其始終,以本性為根宗,然後配證以合藥爾。病之變狀,不可一概言之。所以醫方千卷,猶未盡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緩之書蔑聞,而《道經》略載扁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于意及華佗等方,今時有存者,亦皆條理藥性。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爾。至於刳腸剖臆、刮骨續筋之法,乃別術所得,非神農家事。自晉代以來,有張苗、宮泰、劉德、史脫、靳邵、趙泉、李子豫等,一代良醫。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輩,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謨、殷仲堪諸名人等,並研精藥術。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齊有尚書褚澄、徐文伯、嗣伯群從兄弟,療病亦十愈八九。凡此諸人,各有所撰用方,觀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時用別藥,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
《範汪方》百餘卷,及葛洪《肘後》,其中有細碎單行經用者,或田舍試驗之法,或殊域異識之術。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餅店蒜齏,乃是下蛇之藥;路邊地菘,而為金瘡所秘。此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顏光祿亦云:道經仙方,服食斷谷,延年卻老,乃至飛丹煉石之奇,云騰羽化之妙,莫不以藥道為先。用藥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異世法。所用不多,遠至二十餘物,或單行數種。歲月深積,便致大益,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覺便止。今庸醫處療,皆恥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便攬筆疏之,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兩參差,不以為疑。偶爾值瘥,則自信方驗;旬月未瘳,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己,虛構聲稱,自應貽譴矣。其五經四部,軍國禮服,少有乖越,止於事蹟非宜爾。至於湯藥,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耶!
宗奭曰: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臟腑亦異。欲以一藥通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
張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食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而外實,思慮多則志苦而內虛。故病生於脈,與貧下異,當因人而治。後世醫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又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決不可忽。
又云:人以氣血為本。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營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於諸勞最為難治。或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間得九死一生耳。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芽,俟煙出,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至倦乃已。日作五、七次,遂瘥。
有人病瘧月餘,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觀其脈病,乃夏傷暑,秋又傷風。因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復作,吐逆不食,脅下急痛,此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服理中散二錢,遂愈。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二劑,至夜半大便漸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經》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減。醫以為傷冷物,溫之不愈,又以丸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言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脈伏。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瞀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承氣湯,至一劑,乃愈。
有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治不對症,必死。乃與小柴胡湯。二日,又加桂枝幹薑湯,一日寒熱止。但云:我臍下急痛。與抵當丸,微利,痛止身涼,尚不了了,復與小柴胡湯。次日云:我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利,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虛煩不寧,妄有所見,狂言。知有燥屎,以其極虛,不敢攻之。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大便自通,中有燥屎數枚,狂煩盡解。惟咳嗽唾沫,此肺虛也,不治恐乘虛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悉痊。
有人年六十,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下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少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近服菟絲有效。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因盡去人參、芩、芍,加當歸一兩半,遂安。小續命湯,今人多用,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故舉以為例。
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谷秬黍之制,從來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蘇恭曰:古秤皆復,今南秤是也。後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則水為殊少矣。
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時珍曰:蠶初吐絲,曰忽;十忽曰絲;十絲曰釐;四釐曰累(音壘);十釐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六銖曰一分(去聲),二錢半也;四分曰兩,二十四銖也;八兩曰錙;二錙曰斤;二十四兩曰鎰,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兩;三十斤曰鈞;四鈞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許者,些子也。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五匕者,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藥以升合分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昇平之。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爾。
時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湯酒膏藥云㕮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吹去細末;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今皆細切如㕮咀也。
恭曰:㕮咀,商量斟酌之也。
宗奭曰:㕮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齧,雖破而不塵。古方多言㕮咀,此義也。
杲曰:㕮咀,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銼細爾。
凡丸藥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稱爾。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宗奭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爾。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逆氣搶心,用治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瓤畢,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棗大小三枚,准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秤五兩為正。蜀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庵䕡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秤准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兩為正。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並隨方。其潤濕藥,如天門冬、地黃輩,皆先增分兩切曝,獨搗碎更曝。若逢陰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搗之。
時珍曰:凡諸草木藥及滋補藥,並忌鐵器,金性剋木之生髮之氣,肝腎受傷也。惟宜銅刀、竹刀修治乃佳。亦有忌銅器者,並宜如法。丸散須用青石碾、石磨、石臼,其砂石者不良。
凡篩丸散,用重密絹,各篩畢,更合於臼中,搗數百遍,色理和同,乃佳也。巴豆、杏仁、胡麻諸膏膩藥,皆先熬黃,搗令如膏,指㩢(莫結切)視泯泯,乃稍稍入散中,合研搗散,以輕疏絹篩度之,再合搗勻。
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其水依方,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準。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垽濁,紙覆令密。溫湯勿用鐵器。服湯寧小沸,熱則易下,冷則嘔湧。
之才曰:湯中用酒,須臨熟乃下之。
時珍曰:陶氏所說,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洗淨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須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詳見水部。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沉冷服。
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漉出。滓可曝燥,微搗更漬,亦可為散服。
時珍曰:別有釀酒者,或以藥煮汁和飯,或以藥袋安置酒中,或煮物和飯同釀,皆隨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絹袋藥入壇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飲。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皆先曝燥。
陳藏器曰:凡湯中用麝香、牛黃、犀角、羚羊角、蒲黃、丹砂、芒硝、阿膠輩,須細末如粉,臨時納湯中,攪和服之。
凡合膏,初以苦酒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晬時者,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以小黃色為度。以新布絞去滓,滓亦可酒煮飲之。摩膏滓可敷病上。膏中有雄黃、硃砂、麝香輩,皆別搗如面,絞膏畢乃投中,疾攪勿使沉聚在下。有水銀、胡粉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
時珍曰:凡熬貼癰疽、風濕諸病膏者,先以藥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煎至藥枯,以絹濾淨,煎熱下黃丹或胡粉或密陀僧,三上三下,煎至滴水成珠不散,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若用松脂者,煎至成絲,傾入水中,拔扯數百遍乃止。俱宜謹守火候,勿令太過、不及也。其有硃砂、雄黃、龍腦、麝香、血竭、乳香、沒藥等料者,並待膏成時投之。黃丹、胡粉、密陀僧並須水飛瓦炒過。松脂須煉數遍乃良。
凡丸中用蠟,皆烊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
杲曰:丸藥用蠟,取其固護藥之氣味勢力,以過關膈而作效也。若投以蜜,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有毒藥,反又害之,非用蠟之本意也。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黃,則丸藥經久不壞。
雷斅曰:凡煉蜜,每一斤止得十二兩半是數,火少火過,並不得用也。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用餳只用餳,用糖只用糖,勿交雜用,必瀉人也。
採藥分六氣歲物
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清毒不生。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寒毒不生。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燥毒不生。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寒毒不生。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濕毒不生。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熱毒不生。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言盈虛病生之緒。本乎天者,天之氣;本乎地者,地之氣。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歲物者,天地之專精也。非司歲物則氣散,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王冰曰:化於天者,為天氣;化於地者,為地氣。五毒皆五行之氣所為,故所勝者不生,惟司天在泉之所生者其味正。故藥工專司歲氣,所收藥物,則所主無遺略矣。五運有餘,則專精之氣,藥物肥濃,使用當其正氣味也。不足,則藥不專精而氣散,物不純,形質雖同,力用則異矣。故天氣淫於下、地氣淫於內者,皆以所勝平治之,如風勝濕、酸勝甘之類是也。
七方
岐伯曰: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王冰曰: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證有表裡,藥用有輕重。單方為奇,複方為偶。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腸䐈胞膽,亦有遠近。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近而偶制,多數服之;遠而奇制,少數服之。則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為常制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則反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夫微小之熱,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熱。甚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時珍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佐,即從治也。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寒氣既消,熱性隨發也。此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妙也。溫涼仿此。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制方之體,本於氣味,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隨臟腑之證,而施藥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復者,三方也。大、小、緩、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完素曰:身表為遠,里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湯、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裡而用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張從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宜之。王太僕以心肺為近,腎肝為遠,脾胃為中。劉河間以身表為遠,身里為近。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從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細呷是也。完素曰:肝腎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於下,必大劑而數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下走,不能升發於上,必小劑而數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謂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乃五臟生成之數也。
緩方 岐伯曰: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王冰曰: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服藥宜急過之,不以氣味飼心,腎藥凌心,心復益衰矣。余上下遠近例同。完素曰:聖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無犯。故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連里。用黃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蓯蓉以治腎,必妨心;服乾薑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補火,必涸水。從正曰: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屬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戀也。有丸以緩之之方,比之湯散,其行遲慢也。有品件眾多之緩方,藥眾則遞相拘制,不得各騁其性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無毒則性純功緩也。有氣味俱薄之緩方,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矣。
急方 完素曰: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故味厚則下泄,味薄則通氣。氣厚者為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故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汗是也。好古曰:治主宜緩,緩則治其本也;治客宜急,急則治其標也。表裡汗下,皆有所當緩、所當急。從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風、關格之病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藥之急方,毒性能上湧下泄以奪病勢也。有氣味俱厚之急方,氣味俱厚,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 王冰曰:單方也。從正曰:奇方有二:有獨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藥合陽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完素曰:假如小承氣,調胃承氣,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也。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散而用之也。
偶方 從正曰:偶方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謂之複方,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有藥合陰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王太僕言:汗藥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下藥不以奇,則藥毒攻而致過。意者下本易行,故單行則力孤而微;汗或難出,故並行則力齊而大乎?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藥,反以五味為奇;大承氣下藥,反以四味為偶,何也?豈臨事制宜,復有增損乎?
複方 岐伯曰: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好古曰:奇之不去復以偶,偶之不去復以奇,故曰復。復者,再也,重也。所謂十補一泄,數泄一補也。又傷寒見風脈,傷風得寒脈,為脈證不相應,宜以複方主之。從正曰:複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五積散之屬是也。有本方之外別加余藥,如調胃承氣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為涼膈散之屬是也。有分兩均齊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之屬是也。王太僕以偶為複方,今七方有偶又有復,豈非偶乃二方相合、復乃數方相合之謂乎?
十劑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
從正曰:俚人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與通矣。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
斅曰:宣,揚制曰宣朗,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君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時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是以氣鬱有餘,則香附、撫芎之屬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火鬱微,則山梔、青黛以散之;甚,則升陽解肌以發之。濕鬱微,則蒼朮、白芷之屬以燥之;甚,則風藥以勝之。痰鬱微,則南星、橘皮之屬以化之;甚,則瓜蒂、藜蘆之屬以湧之。血鬱微,則桃仁、紅花以行之;甚,則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鬱微,則山楂、神麯以消之;甚,則上湧下利以去之。皆宣劑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
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痛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時珍曰:滯,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痹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痹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
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時珍曰:《經》云:不足者補之。又云:虛則補其母。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耆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藭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
泄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
從正曰:實則瀉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時珍曰:去閉,當作去實。《經》云:實者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臟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藶、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幾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時珍曰: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里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閉者,火熱鬱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為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膹郁,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從正曰:重者,鎮縋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縋之。《經》云: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時珍曰: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癇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
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兩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
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時珍曰: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
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風;滑泄不已,澀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喘嗽上奔,澀以烏梅、訶子。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時珍曰: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
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白朮、陳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薑、附之儔為燥劑乎?
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經、在皮、在裡。
時珍曰:濕有外感,有內傷。
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
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流,必濕劑以潤之。
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時珍曰: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陽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冬、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蓯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劉完素曰: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於氣味也。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各隨五臟之病,而製藥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劑有十。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於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如是,有因其性為用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者,有氣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剋則相制者,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質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括也;杵糠下噎,以杵築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勝酒;獨活不搖風,可以治風,所謂因其所勝而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風;豆,水穀而治水,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鎮恍惚,所謂因其氣相剋則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視,所謂其氣有餘補不足也如此。鯉之治水,鶩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則以意使者如此。蜜成於蜂,蜜溫而蜂寒;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茲同質而異性也。蘼蕪生於芎藭,蓬蘽生於覆盆,茲名異而實同者也。所以如此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之類,生於陰而屬於陽。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登涉,動致顛殞,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雷斅《炮炙論》序曰: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只如栨毛(今鹽草也)沾溺,立銷斑腫之毒;象膽揮黏,乃知藥有情異。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用狗膽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卻當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仰面又如石炭味別)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箅淡滷(常使者甑中箅,能淡鹽味);如酒沾交(今蜜枳繳枝,又云交加枝)。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栨見橘,花似髓。斷絃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鸞血煉作膠,黏折處,鐵物永不斷);海竭江枯,投遊波(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別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粽心,恐誤。其草出歘州,生處多蟲獸);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以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立便成庾。硇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鬚草是,用煮硇砂即生火);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猾,以髓入在油中,其油黏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止。勿於屋下收);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其齒若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發眉墮落,塗半夏而立生(眉發墮落者,以生半夏莖杵之取涎,塗發落處。立生);目闢眼𥍃,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葉者,作末,酒浸,飲之,其目𥍃者正)。
腳生肉栨,裩系菪根(腳有肉栨者,取莨菪根於裩帶上系之,感應永不痛);囊皺漩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薢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體寒腹大,全賴鸕鷀(若患腹大如鼓,米飲調鸕鷀末服,立愈如故也);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甜瓜子內仁搗作末,去油,飲調服之,立絕)。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泡過,以酒調一錢服,立定也);遍體疹風,冷調生側(附子旁生者為側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症去塊,全仗硝硇(硝、硇,即硇砂、硝石二味,於乳缽中研作粉,同煅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觴,須煎蘆樸(不食者,並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並厚朴二味,湯服)。強筋健骨,須是蓯鱔(蓯蓉並鱔魚二味,作末,以黃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也。出《乾寧記》中);駐色延年,精蒸神錦(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於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顏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少許於口中,可知臟腑所起,直至住處知痛,乃可醫也);產後肌浮,甘皮酒服(產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愈)。口瘡舌坼,立愈黃蘇(口瘡舌坼,以根黃塗酥炙作末,含之,立瘥);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內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製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於後。
氣味陰陽
《陰陽應象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元素曰:清之清者,發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臟。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氣味各有厚薄,故性用不同。
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則泄,咸、苦、酸、寒是也。氣之厚者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滲泄,甘、淡、平、涼是也。滲謂小汗,泄謂利小便也。
宗奭曰:天地既判,生萬物者五氣耳。五氣定位,則五味生。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則能以人之疾者,蓋寡矣。
李杲曰: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氣象天,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也。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咸者,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也。氣味薄者,輕清成象,本乎天者親上也。氣味厚者,重濁成形,本乎地者親下也。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氣,如辛味則石膏寒、桂附熱、半夏溫、薄荷涼之類是也。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陽,酸、苦、咸,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使味者,氣味俱使者,先使氣而後使味者,先使味而後使氣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氣者,一物二氣者。或生熟異氣味,或根苗異氣味。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或寒熱各半而成溫。或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或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不可一途而取也。或寒熱各半,晝服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則從寒之屬而降;或晴則從熱,陰則從寒,變化不一如此。況四時六位不同,五運六氣各異,可以輕用為哉。
《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王冰曰:五氣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心榮色,肺主音,故氣藏於心肺,而明色彰聲也。氣為水之母,故味藏於腸胃而養五氣。孫思邈曰: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則損形。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後製藥物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時五臟,病隨所宜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長有天命。又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咸,此五味合五臟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麥、羊、杏、薤。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咸,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慄、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鹹:大豆、豕、慄、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麥、羊、杏、薤。腎病禁甘,宜食辛:黃黍、雞、桃、蔥。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養腎。
時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臟不足之病,畏其所勝,而宜其所不勝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悗心也。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九針論》作咸走骨,骨病毋多食鹹。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
五傷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
五過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䐢而唇揭。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槁而毛拔。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落。味過於辛,筋脈沮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脈凝澀而變色。
時珍曰:五走、五傷者,本臟之味自傷也,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五過者,本臟之味伐其所勝也,即臟氣偏勝也。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餘味仿此。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杲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標本陰陽
李杲曰: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
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而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又各有標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後傳為標。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後標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曰: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又從前來者,為實邪;後來者,為虛邪。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假如肝受心火,為前來實邪,當於肝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先治其本;於心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後治其標。用藥則入肝之藥為引,用瀉心之藥為君。《經》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是也。又如肝受腎水為虛邪,當於腎經刺井穴以補肝木,為先治其標;後於肝經刺合穴以瀉腎水,為後治其本。用藥則入腎之藥為引,補肝之藥為君。《經》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沉
李杲曰: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藥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補之以酸、苦、咸、寒及氣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矣。淡味之藥,滲即為升,泄即為降,佐使諸藥者也。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縱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須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須知載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橫;甘發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軟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鼓掌成聲,沃火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矣。五味相制,四氣相和,其變可輕用哉。本草不言淡味、涼氣,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溫、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溫、酸平、鹹平之藥是也。
氣厚者浮: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厚者沉:苦寒、鹹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兼四氣四味:甘平、甘溫、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李時珍曰: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此非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權者,不能至此。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四時用藥例
李時珍曰:《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朮、蒼朮、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經》又云: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心氣。此則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昧者,捨本從標,春用辛涼以伐木,夏用鹹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泄金,冬用辛熱以涸水,謂之時藥。殊背《素問》逆順之理,以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雖然月有四時,日有四時,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機而行之,變通權宜,又不可泥一也。王好古曰: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蒼朮為胃劑,柴胡為時劑,十一臟皆取決於少陽,為發生之始故也。凡用純寒、純熱之藥,及寒熱相雜,並宜用甘草以調和之,惟中滿者禁用甘爾。
五運六淫用藥式
厥陰司天(巳亥年),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王注云:厥陰氣未為盛熱,故以涼藥平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少陰司天(子午年),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太陰司天(丑未年),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身半以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郁,則宜解表流汗而祛之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少陽司天(寅申年),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氣已退,時發動者,是為心虛氣散不斂,以酸收之,仍兼寒助,乃能除根。熱見太甚,則以苦發之。汗已便涼,是邪氣盡;汗已猶熱,是邪未盡,則以酸收之;已汗又熱,又汗復熱,是臟虛也,則補其心可也)。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陽明司天(卯酉年),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制燥之法以苦溫。宜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宜瀉必以辛)。
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太陽司天(辰戌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厥陰在泉(寅申年),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喜溫而惡清,故以辛涼勝之。估以苦,隨所利也。木苦急,以甘緩之。木苦抑,以辛散之)。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少陰在泉(卯酉年),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性惡寒,故以鹹寒。熱甚於表,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太陰在泉(辰戌年),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與燥反,故以苦熱。佐以酸淡,利竅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少陽在泉(巳亥年),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火氣大行於心腹,咸性柔軟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氣。大法須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陽明在泉(子午年),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溫利涼性,故以苦下之)。
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太陽在泉(丑未年),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以熱治寒,是為摧勝,折其氣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於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於內,外淫於內也,故曰治之。當其時而反得勝己之氣者,謂之反勝。六氣之勝,何以徵之?燥甚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涸是也。其六氣勝復主客、證治病機甚詳,見《素問·至真要大論》,文多不載。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肝、膽(溫補涼瀉。辛補酸瀉。)心、小腸(熱補寒瀉。咸補甘瀉。)
肺、大腸(涼補溫瀉。酸補辛瀉。)腎、膀胱(寒補熱瀉。苦補咸瀉。)
脾、胃(溫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甘補苦瀉。)三焦、命門(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
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神無所居。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乃行,常有天命。
五臟五味補瀉
肝 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子(甘草)。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地黃、黃柏)。
心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耆),實則瀉子(甘草)。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母(生薑)。
脾 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白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炒鹽)。
肺 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子(澤瀉)。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母(五味子)。
腎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虛則補母(五味子)。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李時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於五臟補瀉,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者宜因意而充之。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 藏魂,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瀉子 甘草行氣(香附 芎藭 瞿麥 牽牛 青橘皮)
行血(紅花 鱉甲 桃仁 莪朮 京三稜 穿山甲 大黃 水蛭 虻蟲 蘇木 牡丹皮)
鎮驚(雄黃 金箔 鐵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銀箔 鉛丹 龍骨 石決明)搜風(羌活 荊芥 薄荷 槐子 蔓荊子 白花蛇 獨活 防風 皂莢 烏頭 白附子 殭蠶 蟬蛻)
不足補之
補母(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黃 苦參 萆薢 阿膠 菟絲子)
補血(當歸 牛膝 續斷 白芍藥 血竭 沒藥 芎藭)
補氣(天麻 柏子仁 白朮 菊花 細辛 密蒙花 決明 穀精草 生薑)
本熱寒之
瀉木(芍藥 烏梅 澤瀉)
瀉火(黃連 龍膽草 黃芩 苦茶 豬膽)
攻裡(大黃)
標熱發之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黃)
心 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瘛,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自汗,諸痛癢瘡瘍。
標病:肌熱畏寒戰慄,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實瀉之
瀉子(黃連 大黃)
氣(甘草 人參 赤茯苓 木通 黃柏)
血(丹參 牡丹 生地黃 玄參)
鎮驚(硃砂 牛黃 紫石英)
神虛補之
補母(細辛 烏梅 酸棗仁 生薑 陳皮)
氣(桂心 澤瀉 白茯苓 茯神 遠志 石菖蒲)
血(當歸 乳香 熟地黃 沒藥)
本熱寒之
瀉火(黃芩 竹葉 麥門冬 芒硝 炒鹽)
涼血(地黃 梔子 天竺黃)
標熱發之
散火(甘草 獨活 麻黃 柴胡 龍腦)
脾 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標病: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
土實瀉之
瀉子(訶子 防風 桑白皮 葶藶)
吐(豆豉 梔子 蘿蔔子 常山 瓜蒂 鬱金 齏汁 藜蘆 苦參 赤小豆 鹽湯 苦茶)
下(大黃 芒硝 青礞石 大戟 甘遂 續隨子 芫花)
土虛補之
補母(桂心 茯苓)
氣(人參 黃耆 升麻 葛根 甘草 陳橘皮 藿香 葳蕤 縮砂仁 木香 扁豆)
血(白朮 蒼朮 白芍藥 膠飴 大棗 乾薑 木瓜 烏梅 蜂蜜)
本濕除之
燥中宮(白朮 蒼朮 橘皮 半夏 吳茱萸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潔淨府(木通 赤茯苓 豬苓 藿香)
標濕滲之
開鬼門(葛根 蒼朮 麻黃 獨活)
肺 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臥,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
標病: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
氣實瀉之
瀉子(澤瀉 葶藶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濕(半夏 白礬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瀉火(粳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訶子)
通滯(枳殼 薄荷 乾生薑 木香 厚朴 杏仁 皂莢 桔梗 紫蘇梗)
氣虛補之
補母(甘草 人參 升麻 黃耆 山藥)
潤燥(蛤蚧 阿膠 麥門冬 貝母 百合 天花粉 天門冬)
斂肺(烏梅 粟殼 五味子 芍藥 五倍子)
本熱清之
清金(黃芩 知母 麥門冬 梔子 沙參 紫菀 天門冬)
本寒溫之
溫肺(丁香 藿香 款冬花 檀香 白豆蔻 益智 縮砂 糯米 百部)
標寒散之
解表(麻黃 蔥白 紫蘇)
腎 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腫寒,少腹滿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穢,水液澄徹清冷不禁,消渴引飲。
標病:發熱不惡熱,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後廉痛。
水強瀉之
瀉子(大戟 牽牛)
瀉腑(澤瀉 豬苓 車前子 防己 茯苓)
水弱補之
補母(人參 山藥)
氣(知母 玄參 補骨脂 砂仁 苦參)
血(黃柏 枸杞 熟地黃 鎖陽 肉蓯蓉 山茱萸 阿膠 五味子)
本熱攻之
下(傷寒少陰證,口燥咽乾,大承氣湯。)
寒溫之
溫里(附子 乾薑 官桂 蜀椒 白朮)
標寒解之
解表(麻黃 細辛 獨活 桂枝)
標熱涼之
清熱(玄參 連翹 甘草 豬膚)
命門 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
本病:前後癃閉,氣逆裡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濁,溺血,崩中帶漏。
火強瀉之
瀉相火(黃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黃 茯苓 玄參 寒水石)
火弱補之
益陽(附子 肉桂 益智子 破故紙 沉香 川烏頭 硫黃 天雄 烏藥 陽起石 舶茴香 胡桃 巴戟天 丹砂 當歸 蛤蚧 覆盆)
精脫固之
澀滑(牡蠣 芡實 金櫻子 五味子 遠志 山茱萸 蛤粉)
三焦 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諸熱瞀瘛,暴病暴死暴喑,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諸血溢血泄,諸氣逆衝上,諸瘡瘍痘疹瘤核。
上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出汗。中熱則善飢而瘦,解㑊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格不通,霍亂吐利。
下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渾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下痢。
上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後引痛,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反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惡寒戰慄,如喪神守,耳鳴耳聾,嗌腫喉痹,諸病胕腫,疼酸驚駭,手小指次指不用。
實火瀉之
汗(麻黃 柴胡 葛根 荊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吐(瓜蒂 滄鹽 齏汁)
下(大黃 芒硝)
虛火補之
上(人參 天雄 桂心)
中(人參 黃耆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附子 桂心 硫黃 人參 沉香 烏藥 破故紙)
本熱寒之
上(黃芩 連翹 梔子 知母 玄參 石膏 生地黃)
中(黃連 連翹 生地 石膏)
下(黃柏 知母 生地 石膏 牡丹 地骨皮)
標熱散之
解表(柴胡 細辛 荊芥 羌活 葛根 石膏)
膽 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嘔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將捕狀,目昏不眠。
標病:寒熱往來,痁瘧,胸脅痛,頭額痛,耳痛鳴聾,瘰癧結核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實火瀉之
瀉膽(龍膽 牛膝 豬膽 生蕤仁 生酸棗仁 黃連 苦茶)
虛火補之
溫膽(人參 細辛 半夏 炒蕤仁 炒酸棗仁 當歸 地黃)
本熱平之
降火(黃芩 黃連 芍藥 連翹 甘草)
鎮驚(黑鉛 水銀)
標熱和之
和解(柴胡 芍藥 黃芩 半夏 甘草)
胃 屬土,主容受,為水穀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飢,不消食,傷飲食,胃管當心痛,支兩脅。
標病: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喎斜,鼻痛鼽衄赤皶。
胃實瀉之
濕熱(大黃 芒硝)
飲食(巴豆 神麯 山楂 阿魏 硇砂 鬱金 三稜 輕粉)
胃虛補之
濕熱(蒼朮 白朮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薑)
寒濕(乾薑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肉豆蔻 人參 黃耆)
本熱寒之
降火(石膏 地黃 犀角 黃連)
標熱解之
解肌(升麻 葛根 豆豉)
大腸 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大便閉結,泄痢下血,裡急後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
標病:齒痛喉痹,頸腫口乾,咽中如核,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宿食發熱寒慄。
腸實瀉之
熱(大黃 芒硝 桃花 牽牛 巴豆 郁李仁 石膏)
氣(枳殼 木香 橘皮 檳榔)
腸虛補之
氣(皂莢)
燥(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黃 乳香 松子 當歸 肉蓯蓉)
濕(白朮 蒼朮 半夏 硫磺)
陷(升麻 葛根)
脫(龍骨 白堊 訶子 粟殼 烏梅 白礬 赤石脂 禹餘糧 石榴皮)
本熱寒之
清熱(秦艽 槐角 地黃 黃芩)
本寒溫之
溫里(乾薑 附子 肉豆蔻)
標熱散之
解肌(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小腸 主分泌水穀,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穀利,小便短,小便閉,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後血,小腸氣痛,宿食夜熱旦止。
標病:身熱惡寒,嗌痛頷腫,口糜耳聾。
實熱瀉之
氣(木通 豬苓 滑石 瞿麥 澤瀉 燈草)
血(地黃 蒲黃 赤茯苓 梔子 牡丹皮)
虛寒補之
氣(白朮 楝實 茴香 砂仁 神麯 扁豆)
血(桂心 延胡索)
本熱寒之
降火(黃柏 黃芩 黃連 連翹 梔子)
標熱散之
解肌(藁本 羌活 防風 蔓荊)
膀胱 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痛。
標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鼻窒,足小指不用。
實熱瀉之
泄火(滑石 豬苓 澤瀉 茯苓)
下虛補之
熱(黃柏 知母)
寒(桔梗 升麻 益智 烏藥 山茱萸)
本熱利之
降火(地黃 梔子 茵陳 黃柏 牡丹皮 地骨皮)
標寒發之
發表(麻黃 桂枝 羌活 蒼朮 防己 黃耆 木賊)
引經報使(潔古《珍珠囊》)
手少陰心(黃連 細辛)
手太陽小腸(藁本 黃柏)
足少陰腎(獨活 桂 知母 細辛)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桔梗 升麻 蔥白 白芷)
手陽明大腸(白芷 升麻 石膏)
足太陰脾(升麻 蒼朮 葛根 白芍)
足陽明胃(白芷 升麻 石膏 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 牡丹皮)
手少陽三焦(連翹 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足厥陰肝(青皮 吳茱萸 川芎 柴胡)
足少陽膽(柴胡 青皮)
序例目錄第二卷(上)
序例下
藥名同異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藥對歲物藥品 《神農本草經》目錄
宋本草舊目錄
序例第二卷
序例
藥名同異
〔五物同名〕獨搖草(羌活 鬼臼 鬼督郵 天麻 薇銜)〔四物同名〕堇(堇菜 蒴藋 烏頭 石龍芮) 苦菜(貝母 龍葵 苦苣 敗醬) 鬼目(白英 羊蹄 紫葳 麂目) 紅豆(赤小豆 紅豆蔻 相思子 海紅豆) 白藥(桔梗 白藥子 栝蔞 會州白藥) 豚耳(豬耳 菘菜 馬齒莧 車前)
〔三物同名〕美草(甘草 旋花 山姜) 山姜(美草 蒼朮 杜若) 蜜香(木香 多香木 沉香) 女萎(萎蕤 蔓楚 紫葳) 鬼督郵(徐長卿 赤箭 獨搖草) 王孫(黃耆 猢猻 牡蒙) 百枝(萆薢 防風 狗脊) 接骨草(山蒴藋 續斷 攀倒甑) 虎鬚(款冬花 沙參 燈心草) 鹿腸(敗醬 玄參 斑龍腸) 解毒子(苦藥子 鬼臼 山豆根) 羊乳(𦍺羊乳 沙參 枸杞) 豕首(豬頭 蠡實 天門冬) 山石榴(金罌子 小檗 杜鵑花) 狗骨(犬骨 鬼箭 貓兒刺木) 苦蘵(敗醬 苦參 酸漿草) 仙人杖(枸杞 仙人草 立死竹) 木蓮(木饅頭 木蘭 木芙蓉) 白幕(天雄 白英 白薇) 立制石(理石 礜石 石膽) 守田(半夏 菵草 狼尾草) 水玉(半夏 玻璃 水精石) 芑(地黃 薏苡 白黍) 黃牙(金 硫黃 金牙石) 石花(瓊枝菜 烏韭 鐘乳石汁) 淡竹葉(水竹葉 碎骨子 鴨跖草) 牛舌(牛之舌 車前 羊蹄) 虎膏(虎脂 豨薟 天南星) 酸漿(米漿水 燈籠草 三葉酸草) 石龍(蜥蜴 葒草 絡石) 木蜜(大棗 蜜香 枳椇) 石蜜(乳糖 櫻桃 蜂蜜)
〔二物同名〕淫羊藿(仙靈脾 天門冬) 黃芝(芝草 黃精) 黑三稜(京三稜 烏芋) 知母(蝭母 沙參) 地精(人參 何首烏) 龍銜(蛇含 黃精) 金釵股(釵子股 忍冬藤) 薺苨(桔梗 杏葉沙參) 神草(人參 赤箭) 芰草(黃耆 菱) 長生草(羌活 紅茂草) 仙茅(長松 婆羅門參) 水香(蘭草 澤蘭) 兒草(知母 芫花) 千兩金(淫羊藿 續隨子) 牆蘼(蛇床 營實) 香草(蘭草 零陵草) 逐馬(玄參 丹參) 百兩金(牡丹 百兩金草) 牡蒙(紫參 王孫) 香菜(香薷 羅勒) 地筋(白茅根 菅茅根) 都梁香(蘭草 澤蘭) 杜蘅(杜若 馬蹄香) 香蘇(爵床 水蘇) 鼠姑(牡丹 鼠婦蟲) 孩兒菊(蘭草 澤蘭) 漏蘆(飛廉 鬼油麻) 蘭根(蘭草 白茅) 地血(紫草 茜草) 木芍藥(牡丹 赤芍藥) 白芨(連及 黃精) 䕡根(蘭草 防風) 藥實(貝母 黃藥子) 夏枯草(乃東草 茺蔚) 黃昏(合歡 王孫) 夜合(合歡 何首烏) 戴椹(黃耆 旋覆花) 甘露子(地蠶 甘蕉子) 雷丸(竹苓 菟葵) 馬薊(術 大薊) 龍珠(赤珠 石龍芻) 不死草(卷柏 麥門冬) 苦薏(野菊 蓮子心) 烏韭(石發 麥門冬) 地葵(蒼耳 地膚子) 紫河車(蚤休 人胞衣) 伏兔(飛廉 茯苓) 草蒿(青蒿 青葙子) 黃蒿(鼠曲 黃花蒿) 馬肝石(何首烏 烏須石) 火杴(茺蔚 豨薟) 露葵(葵菜 蓴) 益明(茺蔚 地膚) 千金藤(解毒之草 陳思岌) 忍冬(金銀藤 麥門冬) 香茅(鼠麴草 菁茅) 麗春(罌粟 仙女蒿) 仙人掌(草 射干) 旱蓮(鱧腸 連翹) 石發(烏韭 陟釐) 蘭華(蘭草 連翹) 羊婆奶(沙參 蘿藦子) 大蓼(葒草 馬蓼) 石衣(烏韭 陟釐) 鬼針(鬼釵草 鬼齒爛竹) 血見愁(茜草 地錦) 山蔥(茖蔥 藜蘆) 地椒(野小椒 水楊梅) 斑杖(虎杖 攀倒甑) 雞腸草(蘩縷之類 鵝不食草) 鹿蔥(萱草 藜蘆) 地節(葳蕤 枸杞) 芒草(芭茅 莽草) 鳳尾草(金星草 貫眾) 扁竹(萹蓄 射干) 莞草(白芷 茵芋) 妓女(萱草 地膚苗) 紫金牛(草根似巴戟 射干) 通草(木通 通脫木) 天豆(雲實 石龍芮) 重臺(蚤休 玄參) 胭脂菜(藜 落葵) 羊腸(羊之腸 羊桃) 白草(白蘞 白英) 更生(菊 雀翹) 燕尾草(蘭草 慈菇) 白昌(商陸 水菖蒲) 臭草(雲實 茺蔚) 地䒽(草 赤地利) 紅內硝(紫荊皮 何首烏) 龍鬚(席草 海菜) 水萍(浮萍 慈菇) 林蘭(石斛 木蘭) 承露仙(人肝藤 伏雞子根) 象膽(象之膽 蘆薈) 水葵(水荇 蓴) 杜蘭(石斛 木蘭) 冬葵子(葵菜 姑活) 馬尾(馬之尾 商陸) 水芝(芡實 冬瓜) 屏風(防風 水荇) 三白草(候農之草 牽牛) 鴉臼(烏桕木 鷑鳩鳥) 天葵(菟葵 落葵) 赤葛(何首烏 烏蘞莓) 猢猻頭(鱧腸 地錦) 鹿藿(野綠豆 葛苗) 水花(浮萍 浮石) 酸母(酸模 酢漿草) 菩提子(薏苡 無患子) 景天(慎火草 螢火蟲) 山芋(山藥 旱芋) 鬼蓋(人參 地菌) 相思子(木紅豆 郎君子蟲) 王瓜(土瓜 菝葜) 石南(風藥 南藤) 蘿藦(雀瓢 百合) 雞骨香(沉香 降真香) 黃瓜(胡瓜 栝蔞) 胡菜(胡荽 蕓薹)甜藤(甘藤 忍冬) 白馬骨(獸之骨 又木名) 金罌(金櫻子 安石榴) 胡豆(蠶豆 豌豆) 機子(山楂 楊梅) 金盞銀臺(水仙花 王不留行) 木棉(古貝 杜仲) 水慄(芰實 萍蓬草根) 陽桃(獼猴桃 五蘞子) 胡王使者(羌活 白頭翁) 獐頭(獐首 土菌) 獨搖(白楊 枎栘) 菥蓂(大薺 白棘) 桑上寄生(桑耳) 鼠矢(鼠糞 山茱萸) 苦心(知母 沙參) 日及(木槿 扶桑) 芨(堇 烏頭) 烏犀(犀角 皂莢) 梫木(桂 又木名) 大青(大青草 扁青石) 茆(蓴 女菀) 文蛤(海蛤 五倍子) 樺木(樺皮 木芙蓉) 終石(草 石) 榛(榛子 厚朴) 蜾蠃(蠮螉栝蔞) 風藥(石南 澤蘭) 將軍(大黃 硫黃) 椑(鼠李 漆柿) 石鯪(絡石藤 穿山甲) 冬青(凍青 女貞) 石芝(芝草 石腦) 櫬(梧桐 木槿) 鉛華(胡粉 黃丹) 處石(磁石 玄石) 石腦(石芝 太一餘糧) 寒水石(石膏 凝水石) 石綠(綠青 綠鹽) 石英(紫石英 水晶) 石鹽(礜石 光明鹽) 蜃(車螯 蜃蛟) 石蠶(沙蝨 甘露子) 占斯(樟寄生 雀甕蟲)鷸(田間小鳥 魚狗鳥) 地蠶(蠐螬 甘露子) 地雞(土菌 鼠婦) 沙蝨(水蟲 石蠶) 鳺(伯勞 杜鵑)青蚨(蚨蟬 銅錢) 蟪蛄(蟬 螻蛄) 鼯鼠(螻蛄 鼺鼠) 飛生(飛生蟲 鼫鼠) 蝸蠃(蝸牛 螺螄) 負蠜(鼠負 蛗螽) 負盤(蜚蠊 行夜) 黃頰魚(鱤魚 黃顙魚) 土龍(蚯蚓 鼉龍) 白魚(鱎魚 衣魚) 魚師(有毒之魚 魚狗鳥) 魚虎(土奴魚 魚狗鳥) 人魚(䱱魚 鯢魚) 鯊魚(吹沙魚 鮫魚) 天狗(獾 魚狗鳥) 水狗(獺 魚狗鳥) 山雞(翟雉 鷩雉) 扶老(禿鶖 靈壽木) 鬼鳥(姑獲鳥 鬼車鳥) 醴泉(瑞水名 人口中津) 無心(薇銜 鼠麴草) 朝開暮落花(木槿 狗溺臺) 〔比類隱名〕 土青木香(馬兜鈴) 野天麻(茺蔚) 鬼油麻(漏蘆) 甜桔梗(薺苨) 山牛蒡(大薊) 草續斷(石龍芻) 杜牛膝(天名精) 野脂麻(玄參) 甜葶藶(菥蓂) 木羊乳(丹參) 天蔓菁(天名精) 草甘遂(蚤休) 黃芫花 (蕘花) 杏葉沙參(薺苨) 野雞冠(青葙子) 山莧菜(牛膝) 黃大戟(芫花) 胡薄荷(積雪草) 龍腦薄荷(水蘇) 青蛤粉(青黛) 野紅花(大戟) 竹園荽(海金沙) 野園荽(鵝不食草) 野胡蘿蔔 草鴟頭(貫眾) 野茴香(馬芹) 野甜瓜(土瓜) 野萱花(射干) 野天門冬(百部) 黑狗脊(貫眾) 草血竭(地錦) 水巴戟(香附) 土細辛(杜衡) 獐耳細辛(及己) 草鳶頭(鳶尾) 草天雄(草如蘭狀) 草附子(香附) 土附子(草烏頭) 木藜蘆(鹿驪) 山蕎麥(赤地利) 金蕎麥(羊蹄) 鬼蒟蒻(天南星) 山大黃(酸模) 牛舌大黃(羊蹄) 土萆薢(土茯苓) 刺豬苓(土茯苓) 白菝葜(萆薢) 赤薜荔(赤地利) 龍鱗薜荔(常春藤) 夜牽牛(紫菀) 便牽牛(牛蒡) 山甘草(紫金藤) 水甘草 木甘草 草雲母(雲實) 草硫黃(芡實) 草鍾乳(韭菜) 草鱉甲(干茄) 山地慄(土茯苓) 羞天草(海芋) 羞天花(鬼臼) 土質汗(茺蔚) 茅質汗 野蘭(漏蘆) 木天蓼 木芙蓉(拒霜) 木蓮蓬(木饅頭) 胡韭子(補骨脂) 野槐(苦參) 草麝香(鬱金香) 石庵䕡)(骨碎補) 硬石膏(長石) 白靈砂(粉霜) 野茄(蒼耳) 木半夏 野生薑(黃精)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出徐之才《藥對》,今益以諸家本草續增者。)
甘草(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忌豬肉。) 黃耆(茯苓為之使。惡白蘚、龜甲。) 人參(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滷咸、溲疏。畏五靈脂。)沙參(惡防己。) 桔梗(節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龍眼。忌豬肉。伏砒。) 黃精(忌梅實。) 葳蕤(畏滷咸。) 知母(得黃柏及酒良。伏蓬砂、鹽。) 術(防風、地榆為之使。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狗脊(萆薢為之使。惡莎草、敗醬。) 貫眾(雚菌、赤小豆為之使。伏石鐘乳。) 巴戟天(覆盆子為之使。惡雷丸、丹參、朝生。) 遠志(得茯苓、龍骨、冬葵子良。畏真珠、蜚蠊、藜蘆、齊蛤。) 淫羊藿(薯蕷、紫芝為之使。得酒良。) 玄參(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 地榆(得發良。惡麥門冬。伏丹砂、雄黃、硫黃。) 丹參(畏鹹水。) 紫參(畏辛夷。) 白頭翁(蠡實為之使。得酒良。) 白芨(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上草之一〕
黃連(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忌豬肉。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殭蠶、白蘚、芫花。) 胡黃連(忌豬肉。惡菊花、玄參、白蘚。) 黃芩(龍骨、山茱萸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秦艽(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柴胡(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前胡(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防風(畏萆薢。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羌獨活(蠡實為之使。) 苦參(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伏汞、雌黃、焰硝。) 白蘚(惡桔梗、茯苓、萆薢、螵蛸。)貝母(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 龍膽(貫眾、赤小豆為之使。惡地黃、防葵。) 細辛(曾青、棗根為之使。忌生菜、貍肉。惡黃耆、狼毒、山茱萸。畏滑石、硝石。) 白薇(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大黃、大戟、乾漆。)
〔上草之二〕
當歸(惡䕡茹、濕面。制雄黃。畏菖蒲、生薑、海藻、牡蒙。) 芎藭(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 蛇床(惡牡丹、貝母、巴豆。)藁本(惡䕡茹。畏青葙子。) 白芷 (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牡丹(忌蒜、胡荽。伏砒。畏菟絲子、貝母、大黃。)芍藥(須丸、烏藥、沒藥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補骨脂(得胡桃、胡麻良。惡甘草。忌諸血、蕓薹。) 縮砂蔤(白檀香、豆蔻、人參、益智、黃柏、茯苓、赤白石脂為之使。得訶子、鱉甲、白蕪荑良。)蓬莪朮(得酒、醋良。) 香附子(得芎藭、蒼朮、醋、童子小便良。) 零陵香(伏三黃、硃砂。) 澤蘭(防己為之使。) 積雪草(伏硫黃。) 香薷(忌白山桃。)
〔上草之三〕
菊花(朮、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葉為之使。) 庵䕡(荊子、薏苡為之使。)艾葉(苦酒、香附為之使。) 茺蔚 制三黃、砒石。 薇銜(得秦皮良。) 夏枯草(土瓜為之使。伏汞、砂。) 紅藍花(得酒良。) 續斷(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漏蘆(連翹為之使。) 飛廉(得烏頭良。惡麻黃。) 枲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天名精(垣衣、地黃為之使。) 蘆筍(忌巴豆。) 麻黃(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上草之四〕
地黃(得酒、麥門冬、薑汁、縮砂良。惡貝母。畏蕪荑。忌蔥、蒜、蘿蔔、諸血。) 牛膝(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紫菀(款冬為之使。惡天雄、藁本、雷丸、遠志、瞿麥。畏茵陳。) 女菀(畏滷咸。) 冬葵子(黃芩為之使。) 麥門冬(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芺、苦瓠。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款冬花(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玄參、皂莢、硝石。畏貝母、麻黃、辛夷、黃芩、黃耆、黃連、青葙。)佛耳草(款冬為之使。) 決明子(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瞿麥(牡丹、蘘草為之使。惡螵蛸。伏丹砂。) 葶藶(榆皮為之使。得酒、大棗良。惡白殭蠶、石龍芮。) 車前子(常山為之使。)女青(蛇銜為之使。) 藎草(畏鼠負。)蒺藜(烏頭為之使。)
〔上草之五〕
大黃(黃芩為之使。惡乾漆。忌冷水。) 商陸(得大蒜良。忌犬肉。伏硇砂、砒石、雌黃。) 狼毒(大豆為之使。惡麥句姜。畏醋、占斯、密陀僧。) 狼牙(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䕡茹(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大戟(小豆為之使。得棗良。惡薯蕷。畏菖蒲、蘆葦、鼠屎。) 澤漆(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甘遂(瓜蒂為之使。惡遠志。) 莨菪(畏蟹、犀角、甘草、升麻、綠豆。) 蓖麻(忌炒豆。伏丹砂、粉霜。)常山(畏玉札。忌蔥、菘菜。伏砒石。) 藜蘆(黃連為之使。惡大黃。畏蔥白。) 附子(地膽為之使。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惡蜈蚣、豉汁。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綠豆、烏韭、童溲、犀角。) 天雄(遠志為之使。惡腐婢、豉汁。) 白附子(得火良。)蜀漆(栝蔞、桔梗為之使。惡貫眾。畏橐吾。)烏頭(遠志、莽草為之使。惡藜蘆、豉汁。畏飴糖、黑豆、冷水。伏丹砂、砒石。) 天南星(蜀漆為之使。得火、牛膽良。惡莽草。畏附子、乾薑、防風、生薑。伏雄黃、丹砂、焰硝。) 半夏(射干、柴胡為之使。惡皂莢。忌海藻、飴糖、羊血。畏生薑、乾薑、秦皮、龜甲、雄黃。) 鬼臼(畏垣衣。) 羊躑躅(畏梔子。惡諸石及面。伏丹砂、硇砂、雌黃。) 芫花(決明為之使。得醋良。) 莽草(畏黑豆、紫河車。) 石龍芮(巴戟為之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蕁麻(畏人溺。)鉤吻(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上草之六〕
菟絲子(薯蕷、松脂為之使。得酒良。惡雚菌。) 五味子(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牽牛子(得乾薑、青木香良。) 紫葳(畏滷咸。) 栝蔞根(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黃環(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乾薑。) 天門冬(地黃、貝母、垣衣為之使。忌鯉魚。畏曾青、浮萍。制雄黃、硇砂。) 何首烏(茯苓為之使。忌蔥、蒜、蘿蔔、諸血、無鱗魚。) 萆薢(薏苡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蠣、大黃、葵根。) 土茯苓(忌茶) 白蘞(代赭為之使。)威靈仙(忌茶、麵湯。) 茜根(畏鼠姑。制雄黃。)防己(殷蘖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女菀、滷咸。殺雄黃、硝石毒。) 絡石(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鐵精畏貝母、菖蒲。殺殷蘖毒。)
〔上草之七〕
澤瀉(畏海蛤、文蛤。) 石菖蒲(秦皮、秦艽為之使。惡麻黃、地膽。忌飴糖、羊肉、鐵器。) 石斛(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殭蠶。) 石葦(滑石、杏仁、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礬石。) 烏韭(垣衣為之使。)
〔上草之八〕柏葉、柏實(瓜子、桂心、牡蠣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 桂(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畏生蔥、石脂。) 辛夷(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蒲黃、石膏、黃環。) 沉香、檀香(忌見火。) 騏驎竭(得密陀僧良。) 丁香(畏鬱金。忌火。)
〔上木之一〕
黃柏木(惡乾漆。伏硫黃。) 厚朴(乾薑為之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杜仲(惡玄參、蛇蛻皮。) 乾漆(半夏為之使。畏雞子、紫蘇、杉木、漆姑草、蟹。忌豬脂。) 桐油(畏酒。忌菸。) 楝實(茴香為之使。) 槐實(景天為之使。) 秦皮(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苦瓠、防葵) 皂莢(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空青。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巴豆(芫花為之使。得火良。惡蘘草、牽牛。畏大黃、藜蘆、黃連 蘆筍、菰筍、醬、豉、豆汁、冷水。) 欒華(決明為之使。)
〔上木之二〕
桑根白皮(桂心、續斷、麻子為之使。) 酸棗(惡防己。) 山茱萸(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五加皮(遠志為之使。畏玄參、蛇皮。) 溲疏(漏蘆為之使。)牡荊實(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蔓荊子(惡烏頭、石膏。) 欒荊子(決明為之使。惡石膏。) 石南(五加皮為之使。惡小薊。)
〔上木之三〕
茯苓、茯神(馬藺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麥門冬、紫石英,療五臟。惡白蘞、米醋、酸物。畏地榆、秦艽、牡蒙、龜甲、雄黃。) 雷丸(荔實、厚朴、芫花、為之使。惡蓄根葛根。) 桑寄生(忌火。) 竹瀝(薑汁為之使。) 占斯(茱萸為之使。)
〔上木之四〕
杏仁(得火良。惡黃芩、黃耆、葛根。畏蘘草。) 桃仁(香附為之使。) 榧實殼(反綠豆,殺人。) 秦椒(惡栝蔞、防葵。畏雌黃。) 蜀椒(杏仁為之使。得鹽良。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冷水、麻仁、漿。) 吳茱萸(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食茱萸(畏紫石英。) 石蓮子(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子良。) 蓮蕊須(忌地黃、蔥、蒜。) 荷葉(畏桐油。)
〔上果部〕
麻花(畏牡蠣。䗪蟲為之使。) 麻仁(惡茯苓、畏牡蠣、白薇。) 小麥面(畏漢椒、蘿蔔。) 大麥(石蜜為之使。) 罌粟殼(得醋、烏梅、橘皮良。) 大豆(得前胡、杏仁、牡蠣、烏喙、諸膽汁良。惡五參、龍膽、豬肉。) 大豆黃卷(得前胡、杏子、牡蠣、天雄、烏喙、鼠屎、石蜜良。惡海藻、龍膽。) 諸豆粉(畏杏仁。)
〔上谷部〕
生薑(秦椒、秦艽為之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南星、莨菪毒。) 乾薑(同。) 蘹香(得酒良。) 菥蓂子(得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 薯蕷(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雚菌(得酒良。畏雞子。) 六芝(並薯蕷為之使。得發良。得麻子仁、牡桂、白瓜子,益人。畏扁青、茵陳蒿。惡常山。)
〔上菜部〕
金(惡錫。畏水銀、翡翠石、余甘子、驢馬脂。) 硃砂銀(畏石亭脂、磁石、鐵。忌諸血。) 生銀(惡錫。畏石亭脂、磁石、荷葉、蕈灰、羚羊角、烏賊骨、黃連、甘草、飛廉、鼠尾、龜甲、生薑、地黃、羊脂、蘇子油。惡羊血、馬目毒公。) 赤銅(畏蒼朮、巴豆、乳香、胡桃、慈菇、牛脂。) 黑鉛(畏紫背天葵。) 胡粉(惡雌黃。) 錫(畏五靈脂、伏龍肝、羖羊角、馬鞭草、地黃、巴豆、蓖麻、薑汁、砒石、硇砂。) 諸鐵(制石亭脂。畏磁石、皂莢、乳香、灰炭、朴硝、硇砂、鹽滷、豬犬脂、荔枝。)
〔上金石之一〕
玉屑(惡鹿角。畏蟾肪。) 玉泉(畏款冬花、青竹。) 青琅玕(得水銀良。殺錫毒。畏雞骨。) 白石英(惡馬目毒公。) 紫石英(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主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主霍亂。惡鮀甲、黃連、麥句姜。畏扁青、附子及酒。)雲母(澤瀉為之使。惡徐長卿、忌羊血。畏鮀甲、礬石、東流水、百草上露、茅屋漏水。制汞。伏丹砂。)
〔上金石之二〕
丹砂(惡磁石。畏鹹水、車前、石葦、皂莢、決明、瞿麥、南星、烏頭、地榆、桑椹、紫河車、地丁、馬鞭草、地骨皮、陰地厥、白附子。忌諸血。) 水銀(畏磁石、砒石、黑鉛、硫黃、大棗、蜀椒、紫河車、松脂、松葉、荷葉、穀精草、金星草、萱草、夏枯草、莨菪子、雁來紅、馬蹄香、獨腳蓮、水慈菇、瓦松、忍冬。) 汞粉(畏磁石、石黃、黑鉛、鐵漿、陳醬、黃連、土茯苓。忌一切血。) 粉霜(畏硫黃、蕎麥稈灰。)雄黃(畏南星、地黃、萵苣、地榆、黃芩、白芷、當歸、地錦、苦參、五加皮、紫河車、五葉藤、鵝腸草、雞腸草、鵝不食草、圓桑葉、蝟脂。)雌黃(畏黑鉛、胡粉、芎藭、地黃、獨帚、益母、羊不食草、地榆、瓦松 五加皮、冬瓜汁。) 石膏(雞子為之使。畏鐵。惡莽草、巴豆、馬目毒公。) 理石(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方解石(惡巴豆。) 滑石(石葦為之使。惡曾青。制雄黃。) 不灰木(制三黃、水銀。) 五色石脂(畏黃芩、大黃、官桂。) 赤石脂(惡大黃、松脂。畏芫花、豉汁。) 白石脂(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黃連、甘草、飛廉、毒公。) 黃石脂(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黃連、甘草。忌卵味。) 孔公蘖(木蘭為之使。惡朮、細辛。忌羊血。) 石鐘乳(蛇床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人參、術。忌羊血。畏紫石英、蘘草、韭實、獨蒜、胡蔥、胡荽、麥門冬、貓兒眼草。) 殷蘖(惡防己。畏術。)
〔上金石之三〕
陽起石(桑螵蛸為之使。惡澤瀉、雷丸、菌桂、石葵、蛇蛻皮。畏菟絲子。忌羊血。)磁石(柴胡為之使。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殺鐵毒。消金。伏丹砂。養水銀。) 玄石(惡松脂、柏實、菌桂。) 代赭石(乾薑為之使。畏天雄、附子。) 禹餘糧(牡丹為之使。制五金、三黃。) 太一餘糧(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空青、曾青(畏菟絲子。) 石膽(水英、陸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辛夷、白薇、芫花。) 礜石(得火良。鉛丹、棘針為之使。畏水。惡馬目毒公、虎掌、細辛、鶩屎。忌羊血。) 砒石(畏冷水、綠豆、醋、青鹽、蒜、硝石、水蓼、常山、益母、獨帚、菖蒲、木律、菠薐、萵苣、鶴頂草、三角酸、鵝不食草。) 礞石(得焰硝良。)
〔上金石之四〕
大鹽(漏蘆為之使。) 朴硝(大黃、石葦為之使。畏麥句薑、京三稜。) 凝水石(畏地榆。) 硝石(火為之使。惡曾青、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粥。) 硇砂(制五金、八石。忌羊血。畏一切酸漿水、醋、烏梅、牡蠣、卷柏、蘿蔔、獨帚、羊蹄、商陸、冬瓜、蒼耳、蠶砂、海螵蛸、羊𩩅骨、羊躑躅、魚腥草、河豚魚膠。) 蓬砂(畏知母、蕓薹、紫蘇、甑帶、何首烏、鵝不食草。) 石硫黃(曾青、石亭脂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朴硝、鐵、醋、黑錫、豬肉、鴨汁、余甘子、桑灰、益母、天鹽、車前、黃柏、何首烏、石葦、蕎麥、獨帚、地骨皮、地榆、蛇床、蓖麻、菟絲、蠶砂、紫荷、菠薐、桑白皮、馬鞭草。)礬石(甘草為之使。惡牡蠣。畏麻黃、紅心灰藋。) 綠礬(畏醋。)
〔上金石之五〕
蜜蠟(惡芫花、齊蛤。) 蜂子(畏黃芩、芍藥、白前、牡蠣、紫蘇、生薑、冬瓜、苦蕒。) 露蜂房(惡乾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桑螵蛸(得龍骨,止泄精。畏旋覆花、戴椹。) 白殭蠶(惡桔梗、茯苓、茯神、萆薢、桑螵蛸。) 晚蠶砂(制硇砂、焰硝、粉霜。) 斑蝥(馬刀為之使。得糯米、小麻子良。惡曾青、豆花、甘草。畏巴豆、丹參、空青、黃連、黑豆、靛汁、蔥、茶、醋。) 芫青、地膽、葛上亭長(並同班蝥。) 蜘蛛(畏蔓青、雄黃。) 水蛭(畏石灰、食鹽。) 蠐螬(蜚蠊為之使。惡附子。) 蜣螂(畏石膏、羊角、羊肉。) 衣魚(畏芸草、莽草、萵苣。) 䗪蟲(畏皂莢、菖蒲、屋遊。)蜚虻(惡麻黃。) 蜈蚣(畏蛞蝓、蜘蛛、白鹽、雞屎、桑白皮。) 蚯蚓(畏蔥、鹽。)蝸牛、蛞蝓(畏鹽。)
〔上虫部〕
龍骨、龍齒(得人參、牛黃、黑豆良。畏石膏、鐵器。忌魚。) 龍角(畏蜀椒、理石、乾漆。) 鼉甲(蜀漆為之使。畏芫花、甘遂、狗膽。) 蜥蜴(惡硫黃、斑蝥、蕪荑。) 蛇蛻(得火良。畏磁石及酒。) 白花蛇、烏蛇(得酒良。) 鯉魚膽(蜀漆為之使。)烏賊魚骨(惡白芨、白蘞、附子。)河豚魚(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魚茗木、烏蓲草根。)
〔上鱗部〕
龜甲(惡沙參、蜚蠊。畏狗膽。) 鱉甲(惡礬石、理石。) 牡蠣(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惡麻黃、吳茱萸、辛夷。伏硇砂。) 蚌粉(制石亭脂、硫黃。) 馬刀(得火良。) 海蛤(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上介部〕
伏翼(莧實、雲實為之使。) 夜明沙(惡白蘞、白薇。) 五靈脂(惡人參。)
〔上禽部〕
羖羊角(菟絲子為之使。) 羊脛骨(伏硇砂。) 羖羊屎(制粉霜。) 牛乳(制秦艽、不灰木。) 馬脂、駝脂(柔五金。) 阿膠(得火良。薯蕷為之使。畏大黃。) 牛黃(人參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犀角(松脂、升麻為之使。惡雷丸、雚菌、烏頭、烏喙。) 熊膽(惡防己、地黃。) 鹿茸(麻勃為之使。) 鹿角(杜仲為之使。) 鹿角膠(得火良。畏大黃。) 麋脂(忌桃、李。畏大黃。) 麝香(忌大蒜。) 蝟皮(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蝟脂(制五金、八石。伏雄黃。)
〔上獸部〕
相反諸藥(凡三十六種)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大戟(反芫花、海藻。) 烏頭(反貝母、栝蔞、半夏、白蘞、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貍肉。)河豚(反煤炲、荊芥、防風、菊花、桔梗、甘草、烏頭、附子。) 蜜(反生蔥。)柿(反蟹。)
服藥食忌
甘草(忌豬肉、菘菜、海菜。) 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 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 桔梗、烏梅(忌豬肉。) 仙茅(忌牛肉、牛乳。) 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 牛膝(忌牛肉。) 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礜石(並忌羊血。)商陸(忌犬肉。) 丹砂、空青、輕粉(並忌一切血。) 吳茱萸(忌豬心、豬肉。)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蔔。) 補骨脂(忌豬血、蕓薹。) 細辛、藜蘆(忌貍肉、生菜。) 荊芥(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忌鯉魚。) 巴豆(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豉、冷水。) 蒼朮、白朮(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薄荷(忌鱉肉。) 麥門冬(忌鯽魚。) 常山(忌生蔥、生菜。) 附子、烏頭、天雄(忌豉汁、稷米。) 牡丹(忌蒜、胡荽。) 厚朴、蓖麻(忌炒豆。) 鱉甲(忌莧菜。) 威靈仙、土茯苓(忌麵湯、茶。) 當歸(忌濕面。) 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及一切酸。)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鱠、腥臊陳臭諸物。
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凡服藥,不可見死屍、產婦、淹穢等事。
妊娠禁忌
烏頭 附子 天雄 烏喙 側子 野葛 羊躑躅 桂 南星 半夏 巴豆 大戟 芫花 藜蘆 薏苡仁 薇銜 牛膝 皂莢 牽牛 厚朴 槐子 桃仁 牡丹皮 欓根 茜根 茅根 乾漆 瞿麥 䕡茹 赤箭 草三稜 䒽草 鬼箭 通草 紅花 蘇木 麥蘖 葵子 代赭石 常山 水銀 錫粉 硇砂 砒石 芒硝 硫黃 石蠶 雄黃 水蛭 虻蟲 芫青 斑蝥 地膽 蜘蛛 螻蛄 葛上亭長 蜈蚣 衣魚 蛇蛻 蜥蜴 飛生 䗪蟲 樗雞 蚱蟬 蠐螬 蝟皮 牛黃 麝香 雌黃 兔肉 蟹爪甲 犬肉 馬肉 驢肉 羊肝 鯉魚 蛤蟆 鰍鱔 龜鱉 蟹 生薑 小蒜 雀肉 馬刀
飲食禁忌
豬肉忌(生薑、蕎麥、葵菜、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馬肉、羊肝、麋鹿、龜鱉、鵪鶉、驢肉。) 豬肝忌(魚鱠、鵪鶉、鯉魚腸子。) 豬心肺忌(飴、白花菜、吳茱萸。) 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醬、蕎麥、魚鱠、豬肉、醋、酪、鮓。) 羊心肝忌(梅、小豆、生椒、苦筍。) 白狗血忌(羊、雞。) 犬肉忌(菱角、蒜、牛腸、鯉魚、鱔魚。)驢肉忌(鳧茈、荊芥、茶、豬肉。) 牛肉忌(黍米、韭薤、生薑、豬肉、犬肉、栗子。)牛肝忌(鮎魚。) 牛乳忌(生魚、酸物。) 馬肉忌(倉米、生薑、蒼耳、粳米、豬肉、鹿肉。) 兔肉忌(生薑、橘皮、芥末、雞肉、鹿肉、獺肉。)獐肉忌(梅、李、生菜、鵠、蝦。) 麋鹿忌(生菜、菰蒲、雞、鮠魚、雉、蝦。) 雞肉忌(胡蒜、芥末、生蔥、糯米、李子、魚汁、犬肉、鯉魚、兔肉、獺肉、鱉肉、野雞。) 雞子忌(同雞。)雉肉忌(蕎麥、木耳、蘑菇、胡桃、鯽魚、豬肝、鮎魚、鹿肉。) 野鴨忌(胡桃、木耳。) 鴨子忌(李子、鱉肉。) 鵪鶉忌(菌子、木耳。) 雀肉忌(李子、醬、諸肝。)鯉魚忌(豬肝、葵菜、犬肉、雞肉。) 鯽魚忌(芥菜、蒜、糖、豬肝、雞雉、鹿肉、猴肉。) 青魚忌(豆藿。) 魚鮓忌(豆藿、麥醬、蒜、葵、綠豆。) 黃魚忌(蕎麥。) 鱸魚忌(乳酪。) 鱘魚忌(干筍。)鮰魚忌(野豬、野雞。) 鮐魚忌(牛肝、鹿肉、野豬。) 鰍鱔忌(犬肉、桑柴煮。) 鱉肉忌(莧菜、薄荷、芥菜、桃子、雞子、鴨肉、豬肉、兔肉。) 螃蟹忌(荊芥、柿子、橘子、軟棗。) 蝦子忌(豬肉、雞肉。) 李子忌(蜜、漿水、鴨、雀肉、雞、獐。) 橙橘忌(檳榔、獺肉。)桃子忌(鱉肉。) 棗子忌(蔥、魚。) 枇杷忌(熱面。) 楊梅忌(生蔥。)銀杏忌(鰻鱺。) 慈菇忌(茱萸。) 諸瓜忌(油餅。) 沙糖忌(鯽魚、筍、葵菜。) 蕎麥忌(豬肉、羊肉、雉肉、黃魚。) 黍米忌(葵菜、蜜、牛肉。) 綠豆忌(榧子殺人、鯉魚鮓。) 炒豆忌(豬肉。) 生蔥忌(蜜、雞、棗、犬肉、楊梅。)韭薤忌(蜜、牛肉。) 胡荽忌(豬肉。) 胡蒜忌(魚鱠、魚鮓、鯽魚、犬肉、雞。)莧菜忌(蕨、鱉。) 白花菜忌(豬心、肺。) 梅子忌(豬肉、羊肉、獐肉。)鳧茈忌(驢肉。) 生薑忌(豬肉、牛肉、馬肉、兔肉。) 芥末忌(鯽魚、兔肉、雞肉、鱉。) 干筍忌(沙糖、鱘魚、羊心肝。) 木耳忌(雉肉、野鴨、鵪鶉。)胡桃忌(野鴨、酒、雉。) 栗子忌(牛肉。)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風中六腑(手足不遂,先發其表,羌活、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然後行經養血,當歸、秦艽、獨活之類,隨經用之。) 風中五臟(耳聾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湯。然後行經,獨活、防風、柴胡、白芷、川芎隨經用之。) 破傷中風(脈浮在表,汗之;脈沉在裡,下之。背搐,羌活、防風;前搐,升麻、白芷;兩旁搐,柴胡、防風;右搐,加白芷。) 傷風惡風(防風為君,麻黃、甘草佐之。) 傷寒惡寒(麻黃為君,防風、甘草佐之。) 六經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太陰,半夏;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巔頂,藁本。) 眉稜骨痛(羌活,白芷、黃芩。)風濕身痛(羌活。) 嗌痛頷腫(黃芩、鼠黏子、甘草、桔梗。) 肢節腫痛(羌活。)眼暴赤腫(防風、芩、連瀉火,當歸佐。酒煎服。) 眼久昏暗(熟地、當歸為君,羌、防為臣,甘草、甘菊之類佐之。) 風熱牙疼(喜冷惡熱,生地、當歸、升麻、黃連、牡丹皮、防風。)腎虛牙疼(桔梗、升麻、細辛、吳茱萸。) 風濕諸病(須用羌活、白朮。) 風冷諸病(須用川烏。) 一切痰飲(須用半夏。風加南星,熱加黃芩,濕加白朮、陳皮,寒,加乾薑。) 風熱諸病(須用荊芥、薄荷。) 諸咳嗽病(五味為君。痰,用半夏;喘,加阿膠佐之;不拘有熱無熱,少加黃芩;春,加川芎、芍藥;夏,加梔子、知母;秋,加防風;冬,加麻黃、桂枝之類。) 諸嗽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枳殼、甘草。) 咳嗽無痰(五味、杏仁、貝母、生薑、防風。) 有聲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 寒喘痰急(麻黃、杏仁。) 熱喘咳嗽(桑白皮、黃芩、訶子。) 水飲濕喘(白礬、皂莢、葶藶。) 熱喘燥喘(阿膠、五味、麥門冬。) 氣短虛喘(人參、黃耆、五味。) 諸瘧寒熱(柴胡為君。) 脾胃困倦(參、耆、蒼朮。) 不思飲食(木香、藿香。) 脾胃有濕(嗜臥有痰。白朮、蒼朮、茯苓、豬苓、半夏、防風。) 上焦濕熱(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黃連瀉心火。) 下焦濕熱(酒洗黃柏、知母、防己。) 下焦濕腫(酒洗漢防己、龍膽草為君,甘草、黃柏為佐。)腹中脹滿(須用薑製厚朴、木香。)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腹中實熱(大黃、芒硝。) 過傷飲食熱物(大黃為君。冷物,巴豆為丸散。) 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茯苓。) 胸中痞塞(實用厚朴、枳實;虛用芍藥、陳皮;痰熱用黃連、半夏;寒用附子、乾薑。) 六郁痞滿(香附、撫芎。濕加蒼朮;痰加陳皮;熱加梔子;食加神麯;血加桃仁。) 諸氣刺痛(枳殼、香附,加引經藥。)諸血刺痛(須加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脅痛寒熱(須用柴胡。) 胃脘寒痛(須加草豆蔻、吳茱萸。) 少腹疝痛(須加青皮、川楝子。) 臍腹疼痛(加熟地、烏藥。) 諸痢腹痛(下後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佐之;先痢後便,黃柏為君,地榆佐之;先便後痢,黃芩為君,當歸佐之;裡急,硝、黃下之;後重,加木香、藿香、檳榔和之;腹痛用芍藥;惡寒加桂;惡熱加黃芩;不痛芍藥減半。) 水瀉不止(須用白朮、茯苓為君,芍藥、甘草佐之。穀不化,加防風。) 小便黃澀(黃柏、澤瀉。) 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心煩口渴(乾薑、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葛根。) 小便餘瀝(黃柏、杜仲。) 莖中刺痛(生甘草梢。) 肌熱有痰(須用黃芩。) 虛熱有汗(須用黃耆、地骨皮、知母。) 虛熱無汗(用牡丹皮、地骨皮。) 潮熱有時(黃芩。午加黃連;未加石膏;申加柴胡;酉加升麻;辰、戌加羌活;夜加當歸。)自汗盜汗(須用黃耆、麻黃根。) 驚悸恍惚(須用茯神。) 一切氣痛(調胃,香附、木香;破滯氣,青皮、枳殼;泄氣,牽牛、蘿蔔子;助氣,木香、藿香;補氣,人參、黃耆;冷氣,草蔻、丁香。一切血痛 活血補血,當歸、阿膠、川芎、甘草;涼血,生地黃;破血,桃仁、紅花、蘇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止血,發灰,棕灰。) 上部見血(須用防風、牡丹皮、剪草、天麥門冬為使。) 中部見血(須用黃連、芍藥為使。) 下部見血(須用地榆為之使。) 新血紅色(生地黃、炒梔子。) 陳血瘀色(熟地黃。) 諸瘡痛甚(苦寒為君,黃芩、黃連;佐以甘草,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十二經皆用連翹;知母、生地黃酒洗為用;參、耆、甘草、當歸,瀉心火,助元氣,止痛;解結,用連翹、當歸、藁本;活血去血,用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沉病在裡,宜加大黃利之;脈浮為表,宜行經,芩、連、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自腰以上至頭者,加枳殼引至瘡所;加鼠黏子,出毒消腫;加肉桂,入心引血化膿;堅不潰者,加王瓜根、黃藥子、三稜、莪朮、昆布。) 上身有瘡(須用黃芩、防風、羌活、桔梗;上截黃連;下身黃柏、知母、防風,用酒水各半煎。引藥入瘡,用皂角針。) 下部痔漏(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佐之,詳證加減。婦人胎前有病,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發熱及肌熱者,芩、連、參、耆。腹痛者,白芍、甘草。) 產後諸病(忌柴胡、黃連、芍藥。渴去半夏加白茯苓;喘嗽去人參;腹脹去甘草;血痛加當歸、桃仁。) 小兒驚搐(與破傷風同。) 心熱(搖頭咬牙額黃,黃連、甘草、導赤散。) 肝熱(目眩,柴胡、防風、甘草、瀉青丸。) 脾熱(鼻上紅,瀉黃散。) 肺熱(右腮紅,瀉白散。) 腎熱(額上紅,知母、黃柏、甘草。)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也,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今之為醫,不自採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又不知冷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此實浮惑。聊復審其冷熱,記增損之主爾。
虛勞頭痛復熱,加(枸杞、葳蕤。) 虛而欲吐,加(人參。) 虛而不安,亦加(人參。) 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 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 虛而冷,加(當歸、芎藭、乾薑。) 虛而損,加(鍾乳、棘刺、蓯蓉、巴戟天。) 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 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 虛而口乾,加(麥門冬、知母。) 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若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皆用之。) 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 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 虛而勞,小便赤,加(黃芩。) 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耆。白水,地名。) 虛而冷,加(隴西黃耆。) 虛而痰,復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 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䏶胵。) 虛而小腸不利,加(茯苓、澤瀉。) 虛而損,溺白,加(厚朴。) 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 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 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 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 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 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 神昏不足,加(硃砂、預知子、茯神。)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工或治實,或治虛。謬工則實實、虛虛。惟庸工能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不省其誤,此余所以著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若不去邪而先以補劑,是盜未出門而先修室宇,真氣未勝而邪已橫騖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爾。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言辛甘發散、淡滲泄為陽,酸、苦、咸湧泄為陰。發散歸於汗,湧歸於吐,泄歸於下。滲為解表同於汗;泄為利小便同於下,殊不言補。所謂補者,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氣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果、菜、肉皆補物也,猶當辨其五臟所宜,毋使偏傾可也。若以藥為補,雖甘草、苦參,久服必有偏勝增氣而夭之慮,況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猶德教也。治亂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眾法,有按有蹺,有揃有導,有減增,有續止。醫者不得余法而反誣之,哀哉!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上;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乎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發病多在乎中。發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風寒之邪,結搏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注麻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出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為諸病,皆可湧而出之。寒濕固冷火熱客下焦發為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補。《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
吐法(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宜吐之。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溫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黃、人參蘆。苦而溫者,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薄荷、芫花、菘蘿;辛而溫者,蘿蔔子、穀精草、蔥根鬚、杜衡、皂莢;辛而寒者,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者,蠍梢、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者,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銅綠。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溫者,飯漿。咸而寒者,青鹽、滄鹽、白米飲。甘而寒者,牙硝。辛而熱者,砒石。諸藥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附、砒石有大毒;他皆吐藥之無毒者。凡用法:先宜少服;不湧漸加之,仍以雞羽撩之;不出,以齏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無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驚疑,但飲冰水新水立解。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引之未盡也,俟數日再吐之。吐後不禁物,惟忌飽食酸鹹硬物乾物、油肥之物。吐後心火既降,陰道必強,大禁房室悲憂,病人既不自責,必歸罪於吐法也。不可吐者有八:性剛暴好怒喜淫者;病勢已危老弱氣衰者;自吐不止者;陽敗血虛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醫書不辨邪正者;病人無正性反覆不定者;左右多嘈雜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反起謗端;雖懇切求之,不可強從也。
汗法 風寒暑濕之邪,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也。然有數法:有溫熱發汗,寒涼發汗,熏漬發汗,導引發汗,皆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也。以本草校之: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朮、天麻、生薑、蔥白,皆辛而溫者也。蜀椒、胡椒、茱萸、大蒜,皆辛而熱者也。青皮、防己、秦艽,其辛而平者乎。麻黃、人參、大棗,其甘而溫者乎。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風、當歸,其甘辛而溫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厚朴、桔梗,其苦而溫者乎。黃芩、知母、枳實、苦參、地骨皮、柴胡、前胡,其苦而寒者乎。羌活、獨活,其苦辛而微溫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藥,其酸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皆發散之屬也。善擇者,當熱而熱,當寒而寒;不善擇者反此,則病有變也。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凡破傷風、小兒驚風、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謂火鬱則發之也。
下法 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於內,必用下之。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通,下之者所以補之也。庸工妄投,當寒反熱,當熱反寒,故謂下為害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鹽之咸,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瓠、牛膽、藍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鹹。下之溫者,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鹹。下之熱者,巴豆之辛。下之涼者,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皆下藥也。惟巴豆性熱,非寒積不可輕用;妄下則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轉生他病也。其不可下者凡四:洞泄寒中者,表裡俱虛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兒病後慢驚者,誤下必致殺人。其餘大積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堅,非下不可,但須寒熱積氣用之,中病則止,不必盡劑也。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注見神農名例
《藥對》歲物藥品
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時,為陽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為之長。
立春之日,木蘭、射干先生,為柴胡、半夏使。主頭痛四十五節。立夏之日,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
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為牡蠣、烏喙使。主四肢三十二節。
立秋之日,白芷、防風先生,為細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節。
(禹錫曰:五條出《藥對》中,義旨淵深,非俗所究,而是主統之本,故載之。時珍曰:此亦《素問》歲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藥對》中,而義不傳爾。按楊慎《卮言》云:白字本草,相傳出自神農。今觀其中,如腸鳴幽幽,勞極洒洒,發髲仍自還神化。及此五條,文近《素問》,決非後世醫所能為也。此文以立冬日為始,則上古以建子為正也。)
《神農本草經》目錄
(時珍曰:《神農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種,首有名例數條。至陶氏作《別錄》,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條,故有三百六十七種。逮乎唐、宋,屢經變易,舊制莫考。今又併入已多,故存此目,以備考古云耳。)
上品藥一百二十種
(丹砂 雲母 玉泉 石鐘乳 礬石 硝石 朴硝 滑石 空青 曾青 禹餘糧 太一餘糧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菖蒲 菊花 人參 天門冬 甘草 乾地黃 術 菟絲子 牛膝 茺蔚子 女萎 防葵 麥門冬 獨活 車前子 木香 薯蕷 薏苡仁 澤瀉 遠志 龍膽 細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庵䕡子 菥蓂子 蓍實 赤芝 黑芝 青芝 白芝 黃芝 紫芝 卷柏 藍實 蘼蕪 黃連 絡石 蒺藜子 黃耆 肉蓯蓉防風 蒲黃 香蒲 續斷 漏蘆 天名精 決明子 丹參 飛廉 五味子 旋花 蘭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陳蒿 杜若 沙參 徐長卿 石龍芻 雲實 王不留行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實 枸杞 橘柚 柏實 茯苓 榆皮 酸棗 乾漆 蔓荊實 辛夷 杜仲 桑上寄生 女貞實 蕤核 藕實莖 大棗 葡萄 蓬蘽 雞頭實 胡麻 麻蕡冬葵子 莧實 白瓜子 苦菜 龍骨 麝香 熊脂 白膠 阿膠 石蜜 蜂子 蜜蠟 牡蠣 龜甲 桑螵蛸)
中品藥一百二十種
(雄黃 雌黃 石硫黃 水銀 石膏 磁石 凝水石 陽起石 理石 長石 石膽 白青 扁青 膚青 乾薑 枲耳實 葛根 栝蔞 苦參 茈胡 芎藭 當歸 麻黃 通草 芍藥 蠡實 瞿麥 玄參 秦艽 百合 知母 貝母 白芷 淫羊藿 黃芩 石龍芮 茅根 紫菀 紫草 茜根 敗醬 白蘚皮 酸漿 紫參 藁本 狗脊 萆薢 白兔藿 營實 白薇 薇銜 翹根 水萍 王瓜 地榆 海藻 澤蘭 防己 牡丹 款冬花 石葦 馬先蒿 積雪草 女菀 王孫 蜀羊泉 爵床 梔子 竹葉 檗木 吳茱萸 桑根白皮 蕪荑 枳實 厚朴 秦皮 秦椒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白棘 龍眼 木蘭 五加皮 衛矛 合歡 彼子 梅實 桃核仁 杏核仁 蓼實 蔥實 薤 假蘇 水蘇 水斳 發髲 白馬莖 鹿茸 牛角䚡 羖羊角 牡狗陰莖 羚羊角 犀角 牛黃 豚卵 麋脂 丹雄雞 雁肪 鱉甲 鮀魚甲 蠡魚 鯉魚膽 烏賊魚骨 海蛤 文蛤 石龍子 露蜂房 蚱蟬 白殭蠶)
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
(孔公蘖 殷蘖 鐵精 鐵落 鐵 鉛丹 粉錫 錫鏡鼻 代赭 戎鹽 大鹽 滷鹼 青琅玕 礜石 石灰 白堊 冬灰 附子 烏頭 天雄 半夏 虎掌 鳶尾 大黃 葶藶 桔梗 莨菪子 草蒿 旋覆花 藜蘆 鉤吻 射干 蛇含 常山 蜀漆 甘遂 白蘞 青葙子 雚菌 白芨 大戟 澤漆 茵芋 貫眾 蕘花 牙子 羊躑躅 芫花 姑活 別羈 商陸 羊蹄 萹蓄 狼毒 鬼臼 白頭翁 羊桃 女青 連翹 石下長卿 䕡茹 烏韭 鹿藿 蚤休 石長生 陸英 藎草 牛扁 夏枯草 屈草 巴豆 蜀椒 皂莢 柳華 楝實 郁李仁 莽草 雷丸 梓白皮 桐葉 石南 黃環 溲疏 鼠李 松蘿 藥實根 蔓椒 欒華 淮木 大豆黃卷 腐婢 瓜蒂 苦瓠 六畜毛蹄甲 燕屎 天鼠屎 鼺鼠 伏翼蛤蟆 馬刀 蟹 蛇蛻 蝟皮 蠮螉 蜣螂 蛞蝓 白頸蚯蚓 蠐螬 石蠶 雀甕 樗雞斑蝥 螻蛄 蜈蚣 馬陸 地膽 螢火 衣魚 鼠婦 水蛭 木虻 蜚虻 蜚蠊䗪蟲 貝子)
宋本草舊目錄
(李時珍曰:舊目不錄可也,錄之所以存古蹟也,又以見三品之混亂,不必泥古也。)
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
三百六十種《神農本經》(白字)
一百八十二種《名醫別錄》(墨字)
一百一十四種《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種今附(《開寶》所附)
一百九十四種有名未用八十二種新補
一十七種新定(以上皆宋《嘉祐本草》所定者)
四百八十八種陳藏器余
二種《唐本》余
一十三種《海藥》余
八種《食療》余
一百種《圖經》外類(以上皆唐慎微續收補入者)
玉石部(上品七十三種,中品八十七種,下品九十三種。)
草部(上品之上八十七種。上品之下五十三種。中品之上六十二種。中品之下七十八種。下品之上六十二種。下品之下一百五種。)
木部(上品七十二種。中品九十二種。下品九十九種。)
人部(三品二十五種。)
獸部(上品二十種。中品一十七種。下品二十一種。)
禽部(三品五十六種。)
蟲魚部(上品五十種。中品五十六種。下品八十一種。)
果部(三品五十三種。)
米穀部(上品七種。中品二十三種。下品一十八種。)
菜部(上品三十種。中品一十三種。下品二十二種。)
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
《圖經》外類(一百種。)
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藥
諸風
(有中臟、中腑、中經、中氣、痰厥、痛風、破傷風、麻痹)
【吹鼻】皂莢末 細辛末 半夏末 梁上塵 蔥莖插鼻耳
【熏鼻】巴豆煙 蓖麻煙 黃耆湯
【擦牙】白梅肉 南星末 蜈蚣末 蘇合丸 白礬 鹽 龍腦(南星)
【吐痰】藜蘆(或煎,或散。) 皂莢末(酒服。) 食鹽(煎湯。) 人參蘆(或煎,或散。) 瓜蒂、赤小豆(齏汁調服。) 萊菔子(擂汁。) 桐油(掃入。)桔梗蘆(為末,湯服二錢。) 牙皂、萊菔子(為末,煎服。) 附子尖(研末,茶服。) 牛蒡子末(羌活,酒服。)常山末(水煎。) 醋、蜜(和服。) 膽礬末(醋調灌。) 牙皂、晉礬末(水服。) 大蝦(煮熟,食蝦飲汁,探吐。) 苦茗茶(探吐。) 石綠(醋糊為丸,每化一丸。) 砒霜(研末,湯服少許。) 地松(搗汁。) 豨薟(搗汁。) 離鬲草(汁。) 芭蕉油(汁。) 石胡荽(汁。) 三白草(汁。) 蘇方木(煎酒調乳香末二錢服。治男女中風口噤,立吐惡物出。) 橘紅(一斤,熬逆流水一碗服,乃吐痰聖藥也。)
【貼喎】南星末(薑汁調貼。) 蓖麻仁(搗貼。)炒石灰(醋調貼。) 烏頭末(龜血調貼。) 雞冠血 蝸牛(搗貼。) 生鹿肉(切貼。) 鮎魚尾(切貼。) 皂莢末(醋調貼。) 伏龍肝(鱉血調貼。) 鱔魚血 蛞蝓(搗貼。) 寒食麵(醋貼。) 桂末(水調貼。) 馬膏、桂酒 大麥面(栝蔞汁調。) 蟹膏(貼。) 衣魚(摩之。) 蜘蛛(向火摩之。) 牛角䚡(炙熨。) 水牛鼻(火炙熨之。) 大蒜膏(貼合谷穴。)巴豆(貼手掌心。)
【各經主治】藁本(手太陽。) 羌活(足太陽。) 白芷(手陽明。) 葛根(足陽明。) 黃耆(手少陽。) 柴胡(足少陽。) 防風(手太陰。) 升麻(足太陰。) 細辛(手少陰。) 獨活(足少陰。) 芎藭(手足厥陰。)
【發散】麻黃(發散賊風、風寒、風熱、風濕,身熱麻痹不仁。熬膏服之,治風病取汗。)荊芥(散風熱,祛表邪,清頭目,行瘀血,主賊風、頑痹、喎斜。同薄荷熬膏服,治偏風。研末,童尿、酒服,治產後中風,神效。) 薄荷(治賊風,散風熱風寒,利關節,發毒汗,為小兒風涎要藥。) 葛根(發散肌表風寒風熱,止渴。) 白芷(解利陽明及肺經風寒風熱,皮膚風痹瘙癢,利九竅。表汗不可缺之。) 升麻(發散陽明風邪。 蔥白散風寒風熱風濕,身痛。) 生薑(散風寒風濕。) 桂枝(治一切風冷風濕,骨節攣痛,解肌開腠理,抑肝氣,扶脾土,熨陰痹。) 黃荊根(治肢體諸風、心風、頭風,解肌發汗。) 鐵線草(治男女諸風、產後風,發出黏汗。)水萍(治熱毒風濕麻痹,左癱右瘓,三十六風,蜜丸酒服取汗;治風熱瘙癢,煎水浴取汗。)
【風寒風濕】〔草部〕羌活(一切風寒風濕,不問久新,透關利節,為太陽厥陰少陰要藥。)
防風(三十六般風,去上焦風邪,頭目滯氣,經絡留濕,一身骨節痛。除風去濕仙藥。) 藁本(一百六十惡風,頭面身體風濕,手足嚲曳。) 石菖蒲(浸酒服,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主骨痿;丸服,治中風濕痹,不能屈伸。) 豨薟(治肝腎風氣,麻痹癱緩諸病。九蒸九曬丸服。) 枲耳(大風濕痹,毒在骨髓。為末水服,或丸服。百日病出,如瘑如疥,如駁起皮。亦可釀酒。) 牛蒡根(風毒緩弱,浸酒服。老人中風,口目瞤動,風濕久痹,筋攣骨痛,一二十年風疾病。) 茵陳蒿(風濕攣縮,釀酒服;浴風痹。) 白朮(逐風濕,舌本強,消痰益胃。) 蒼朮(大風頑痹,筋骨軟弱,散風除濕解鬱。汁釀酒,治一切風濕筋骨痛。) 車前子 水蓼 陸英 飛廉 忍冬 坐拿草 蒴藋 伏牛花 石南藤 百靈藤(酒。) 青藤(酒。) 鉤吻(並主風邪濕痹,骨痛拘攣。) 防己(中風濕,不語拘攣,口目喎斜,瀉血中濕熱。) 茵芋(年久風濕痹痛,拘急軟弱。) 艾葉(灸諸風口噤。浴風濕麻痹。) 白附子(諸風冷氣失音,頭面遊風,足弱無力。風喎,同殭蠶、全蠍研末,酒服。) 附子 烏頭 天雄(並主風濕痰氣麻痹,拘攣不遂。通經絡,開氣道,燥濕痰。) 草烏頭(惡風冷痰癱緩,年久麻痹。) 芫花(毒風冷痰,四肢拘攣。) 羊躑躅(賊風走皮中淫淫痛。風濕痹痛,不遂言蹇,酒蒸為末,牛乳酒服,亦效。) 蓖麻子油(酒煮日服,治偏風不遂;作膏,通關,拔風邪出外。)〔谷菜〕大豆(炒焦,投酒中飲,主風痹癱緩,口噤口喎,破傷中風,產後風痙頭風。煮食,治濕痹膝痛。醋蒸臥,治四肢攣縮。) 豆豉(浸酒,治膝攣不遂,骨痛。) 大豆黃卷 巨勝(釀酒,治風痹痛。) 麻仁(骨髓風毒,痛不能動,炒香浸酒飲。) 麻勃(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痹攣。) 麥麩(醋蒸,熨風濕痹痛。) 薏苡(久風濕痹,筋急拘攣,亦煮酒服。) 茄子(腰腳風血積冷,筋攣痛,煎汁熬膏,入粟粉、麝香、硃砂,丸服。)〔果木〕秦椒(治風濕痹。) 蜀椒(大風肉枯,生蟲遊走,痹痛死肌,寒熱,腰腳不遂。散寒除濕。為丸。) 吳茱萸(煎酒,治頑風痹癢。同薑、豉煎酒,冷服取汗,治賊風口喎不語。) 柏葉(釀酒。) 松節(酒。) 秦皮(風寒濕痹。) 五加皮(名追風使。治一切風濕,痿痹攣急。宜釀酒。) 皂莢(通關節,搜肝風,瀉肝氣。) 蔓荊實(除賊風,搜肝氣,筋骨間寒濕痹,頭旋腦鳴。) 欒荊子(大風諸風不遂。)〔虫部〕蠶砂(風緩頑痹不隨,炒浸酒服,亦蒸熨。) 蠍(半身不遂,抽掣,口目喎斜,研入麝香,酒服。) 竹蝨(半身不遂,同麝香浸酒服,出汗。)〔鱗介〕守宮(中風癱緩,同諸藥煎服。) 鯪鯉甲(中風癱緩,寒熱風痹,及風濕強直,痛不可忍。) 烏蛇(酒。) 白花蛇(酒。) 蚺蛇(酒。並主賊風,頑痹痛癢,大風,瘡癬有蟲。) 鱔魚(逐十二風邪濕氣。作臛取汗。) 水龜(釀酒,主大風緩急拘攣。煮食,除風痹痛。)〔禽部〕雞屎白(炒研,豆淋酒服。主風寒濕痹,口噤不省人事。) 五靈脂(散血活血引經有功。癱緩,熱酒服二錢。風冷痹痛,同乳、沒、川烏,丸服。) 雁肪 鵜鶘油(主風痹,透經絡,引藥氣入內。) 〔獸部〕羊脂(賊風痿痛腫痛,徹毒氣,引藥入內。) 熊脂(風痹。) 青羖羊角(炒研酒服,治風痰恍惚,悶絕復甦。) 驢毛(骨中一切風,炒黃浸酒服,取汗。) 貍骨(一切遊風。) 羊脛骨(酒。) 虎脛骨(酒。並主諸風注痛。)〔金石〕雄黃(除百節中大風,搜肝氣。) 金牙石(一切腰腳不遂,火煅酒淬飲。) 河砂(風濕頑痹,冷風癱緩。曬熱坐之,冷即易,取汗。)鼠壤土(蒸熨中風冷痹,偏枯死肌。)
【風熱濕熱】〔草部〕甘草(瀉火,利九竅百脈。) 黃芩 黃連 菊花 秦艽(並治風熱,濕熱。) 玄參 大青 苦參 白蘚皮 白頭翁 白英 青葙子 敗醬 桔梗(並治風熱。) 大黃(盪滌濕熱,下一切風熱。) 柴胡(治濕痹拘攣,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少陽寒熱必用之藥。) 升麻(去皮膚肌肉風熱。) 白薇(暴中風,身熱腹滿,忽忽不知人。) 龍葵(治風消熱,令人少睡。) 麥門冬(清肺火,止煩熱。) 天門冬(風濕偏痹及熱中風。) 牡丹皮(寒熱,中風瘛瘲,驚癇煩熱,手足少陰厥陰四經伏火。) 鉤藤(肝風心熱,大人頭眩,小兒十二驚癇。) 紫葳及莖葉(熱風遊風風刺。) 蒺藜(諸風瘙癢,大便結。)〔谷果〕胡麻(久食不生風熱,風病人宜食之。) 綠豆(浮風風疹。) 白扁豆(行風氣,除濕熱。) 茶茗(中風昏憒多睡。) 梨汁(除風熱不語。葉亦作煎。)〔木部〕槐實(氣熱煩悶。) 枝(釀酒,治大風痿痹。) 白皮(治中風,皮膚不仁,身直不得屈伸。煎酒及水服。) 膠(一切風熱,口噤筋攣,四肢不收,頑痹周身如蟲行。) 側柏葉(凡中風不省口噤,手足嚲曳。便取一握同蔥白搗酒煎服,能退風和氣,不成廢人。) 花桑枝(炒香煎飲,治風氣拘攣,身體風疹;久服終身不患偏風。) 葉(煎酒,治一切風。蒸罨風痛,出汗。) 白楊皮(毒風緩弱,毒氣在皮膚中,浸酒服。) 皂莢子(疏導五臟風熱。丸服,治腰腳風痛不能行。) 梔子(去熱毒風,除煩悶。) 黃柏皮(腎經風熱。) 地骨皮(腎家風濕痹。) 檉葉(遠近一切風,煎汁和竹瀝服。) 荊瀝(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日飲之。) 竹瀝(暴中風痹,大熱煩悶,失音不語,子冒風痙,破傷風噤。養血清痰。並宜同薑汁飲之。) 竹葉(痰熱,中風不語,煩熱。) 天竹黃(諸風熱痰涎,失音不語。)〔蟲獸〕蟬花(一切風熱瘙癢。) 犀角(大熱風毒,毷氉煩悶,中風失音。) 羚羊角(一切熱,溫風注毒,伏在骨間,及毒風卒死,子癇痙疾。) 〔金石〕石膏(風熱煩躁。) 鐵華粉(平肝,除風熱。) 鐵落 勞鐵 赤銅(併除賊風反折。燒赤浸酒飲。)
【痰氣】〔草部〕天南星(中風中氣痰厥,不省人事,同木香煎服;諸風口噤,同蘇葉、生薑煎服。) 半夏(消痰除濕。痰厥中風,同甘草、防風煎服。) 前胡(化痰熱,下氣散風。) 旋覆花(風氣濕痹,胸上痰結留飲。中風壅滯,蜜丸服。) 香附子(心肺虛氣客熱,行肝氣,升降諸氣。煎湯浴風疹。) 木香(中氣不省人事,研末服之,行肝氣,調諸氣。) 藿香(升降諸氣。) 蘇葉(散風寒,行氣利肺。) 蘇子(治腰腳中濕風結氣,治風順氣化痰,利膈寬腸。煮粥食,治風寒濕痹,四肢攣急,不能踐地。) 延胡索(除風治氣,活血通經絡。) 蘭葉(浴風痛,俗名風藥。) 大戟 甘遂(並治經絡痰飲留滯,麻痹隱痛,牽引走注。) 威靈仙(治諸風,宣通五臟,去冷滯痰水,利腰膝。) 牽牛子(除風毒,下一切壅滯。) 〔果木〕杏仁(頭面風氣,往來煩熱,散風降氣化痰。逐日生吞,治偏風不遂,失音不語,肺中風熱。) 陳橘皮(理氣除濕痰。) 枳實 枳殼(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麻木,破氣勝濕化痰。) 枳茹(漬酒服,治中風身直,及口僻目斜。) 檳榔(除一切風、一切氣,宣利臟腑。) 烏藥(治中風中氣,氣順則風散,氣降則痰下。) 龍腦香(入骨治骨痛,散經絡壅滯。) 蘇合香 安息香(通諸竅臟腑,闢一切不正之氣。) 〔蟲獸〕麝香(入骨,治風在骨髓。中風不省,香油灌二錢。) 白殭蠶(散風痰。酒服七枚,治口噤發汗,並一切風疾、風疹。)金石〕鉛霜(墜中風痰濕。) 礬石(除風消痰。)
【血滯】〔草部〕當歸 芎藭(並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虛。破惡血,養新血。蜜丸服,治風痰,行氣解鬱。) 丹參(除風邪留熱,骨節痛,四肢不遂。破宿血,生新血。漬酒飲,治風毒足軟,名奔馬草。) 芍藥(治風,除血痹,瀉肝,安脾肺。風毒在骨髓痛,同虎骨浸酒飲。) 地黃(逐血痹,填骨髓。) 茺蔚子(治風解熱。莖葉,治血風痛。) 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 虎杖(煮酒,治風在骨節間。)薑黃(止暴風痛,除風熱,理血中之氣。) 紅藍花(治六十二種風,及血氣痛。子煎服,治女子中風煩渴。)〔谷菜〕麻仁(中風汗出,下氣,逐一切風,利血脈。 韭汁肥白人中風失音。) 〔果木〕桃仁(血滯風痹,大便結。酒浸作丸,治偏風。) 蘇枋木(男女中風口噤,同乳香服。) 乳香(中風口噤。燒煙燻口目喎斜。活血止痛。) 〔蟲獸〕蜜蠟(暴風身冷如癱,化貼並裹手足。) 阿膠(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痛不隨。) 醍醐(酒服,治中風煩熱。) 野駝脂(一切風疾,皮膚急痹,酒服並摩之。)
【風虛】〔草部〕天麻(主肝氣不足,風虛內作,頭暈目旋,麻痹不仁,語言不遂,為定風神藥。) 黃耆(風虛自汗。遂五臟惡血,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人參(補元氣,定魂魄,止煩躁,生津液,消痰。) 沙參(去皮肌浮風,宣五臟風氣,養肝氣。) 長松(煮酒,治一切風虛。) 黃精(補中,除風濕。) 葳蕤(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虛風濕毒,風溫自汗灼熱,一切虛乏。) 牛膝(寒濕痿痹,拘攣膝痛,強筋,補肝臟風虛。) 石龍芮 骨碎補 巴戟天 狗脊 萆薢 菝葜 土茯苓 何首烏(並主風虛風濕,痹痛軟弱,補肝腎,利關節。) 列當(煮酒,去風血,補腰腎。) 白芨(胃中邪氣,風痱不收,補肺氣。) 仙茅(一切風氣,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九蒸九曬,浸酒服。) 淫羊藿(一切冷風,攣急不仁,老人昏耄。浸酒服,治偏風。) 蛇床子(男女風虛,濕痹毒風,腰胯痠痛。浴大風身癢。) 補骨脂(風虛冷痹,骨髓傷敗,一切風氣痛,作丸服。) 菟絲子(補肝風虛,利腰腳。)覆盆子(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石斛(腳膝軟弱,久冷風痹。酥浸蒸,服至一鎰,永不骨痛。) 絡石 木蓮葉 扶芳藤(並主風血,暖腰腳,一切冷氣,浸酒飲。) 〔菜果〕薯蕷(去冷風,頭面遊風,強筋骨,壯脾胃。) 慄(腎虛腰腳無力,日食十顆。慄楔,治筋骨風痛。) 松子(諸風,骨節風。)〔木部〕松葉(風痛腳痹,浸酒服,出汗。) 松節(風虛久痹,骨節痛,能燥血中之濕。) 杜仲 海桐皮 山茱萸 枸杞子(並主風虛,腰腳痛。) 冬青子(浸酒,去風虛。) 神木(治周痹偏,毒風不語。) 石南(逐諸風,腳弱。) 南燭(熬膏,治一切風,強筋益氣。) 不雕木(浸酒,去風氣補虛。) 放杖木(為風痹腎弱要藥。) 木天蓼(釀酒,治風勞虛冷有奇效。)〔石部〕磁石(周痹風濕,肢節中痛,男女風虛,同白石英浸水,煮粥食。) 白石英(風虛冷痹,諸陽不足,燒淬酒飲。) 孔公蘖(風冷膝痹,同石斛浸酒飲。) 石腦 石鐘乳 陽起石 代赭石 禹餘糧 石硫黃(並主風冷濕痹。) 雲母粉(中風寒熱,如在舟車。) 海蠶(諸風冷氣虛勞。)〔禽獸〕烏雞(中風舌強,煩熱麻痹,酒煮食。) 練鵲(浸酒飲,治風。)麋角(風虛冷痹,暖腰膝,壯陽。)
痙風
(即痓病,屬太陽、督脈二經。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搐搦。傷風有汗者,為柔痓;傷寒濕無汗者,為剛痓。金瘡折傷,癰疽產後,俱有破傷風濕發痙之症)
【風寒風濕】〔草部〕麻黃 桂枝 術(並主風寒風濕痙。) 羌活(風寒風濕,傷金瘡癇痙。產後中風,口噤不知人,酒水煎服。) 葛根(金瘡中風寒,發痙欲死,煮汁服。乾者為末。) 荊芥(散風濕風熱。產後中風口噤,四肢強直,角弓反張,或搐搦欲死,為末,豆淋酒服。入童尿尤妙。) 防風(主金瘡中風濕內痙。) 天南星(打撲傷損,金瘡,破傷風及傷濕,牙關緊急,角弓反張,同防風末,熱酒小便調服,名玉真散,三服即蘇;南星、半夏等分為末,薑汁、竹瀝灌服一錢,仍灸印堂;口噤,生研同薑汁或龍腦揩牙,名開關散。) 薇銜(小兒破傷風口噤,同白附子末、薄荷,酒服一字。) 細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防己(除風濕,手足攣急。) 芍藥 芎藭(一切風氣。) 當歸(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產後中風不省,吐涎瘛瘲,同荊芥末,童尿、酒服,下咽即有生意。) 附子(陰痓自汗。) 草烏(破傷風病,同白芷、蔥白煎酒,取汗。) 威靈仙(破傷風病,同獨蒜、香油搗服,取汗。) 〔菜谷〕大蒜(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煎酒服,取汗。或煎水服。) 黑大豆(破傷風濕,炒半熟,研蒸,以酒淋汁服,取汗,仍敷瘡上。亦同硃砂末酒服。)〔石部〕雄黃(破傷中風,同白芷煎酒服,取汗。)〔鱗介〕白花蛇(破傷中風,項強身直,同烏蛇、蜈蚣末服。) 土虺蛇(破傷中風,口噤目斜,同地龍、南星丸服,取汗。) 守宮(破傷風病,同南星、膩粉丸服,取汗。) 龍齒(主諸痙。) 鰾膠(破傷風搐強直,炒研,同麝香、蘇木酒服,仍封瘡口;有表症,同蜈蚣末,煎羌活、防風、川芎湯服;產後搐搦,乃風入子臟,與破傷風同,炒研,蟬蛻湯服三錢。) 牡蠣(破傷濕病,口噤強直,酒服二錢,並敷之。) 〔虫部〕蜜蠟(破傷風濕如瘧,以熱酒化一塊服,與玉真散對用,立效。) 蠍(破傷中風,同天麻、蟾酥為丸,豆淋酒服,取汗,仍同麝香貼之。) 蟾蜍(破傷風病,剁爛入花椒,同酒炒熟,再入酒,熱服,取汗。) 蜈蚣(破傷中風,同蠍梢、附子、烏頭末,熱酒服一字,仍貼瘡上,取汗。研末摻牙,立蘇。) 殭蠶(口噤,發汗。)〔禽獸〕雞子(癇痓。) 雞屎白(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臍風,口噤反張,強直瘛瘲。以黑豆同炒黃,用酒沃之,少頃溫服,取汗。或入竹瀝。) 野鴿屎(破傷風病傳入里,炒研,同江鰾、白殭蠶、雄黃末,蒸餅丸服。) 雀屎(破傷風,瘡作白痂無血者,殺人最急,研末酒服五分。) 鴨涎(小兒痙風反張,滴之。) 黃明膠(破傷風,燒研,酒服,取汗。) 狐目(同上,神效無比。) 狐肝 狼屎中骨(破傷風,同蟬蛻、桑花末,米飲服。) 六畜毛蹄甲(癇痓。) 〔人〕手足爪甲(破傷中風,油炒,熱酒服,取汗便愈。手足顫掉加南星。)【風熱濕熱】〔石部〕鐵落(炒熱,淬酒飲,主賊風痙。)〔草部〕黃連(破傷風,煎酒入黃蠟化服。) 地黃(產後風痙,取汁同薑汁絞浸,焙研,酒服。) 〔果木〕杏仁(金瘡及破傷中風,角弓反張,杵蒸絞汁服,並塗瘡上,仍以燭火炙之,取效。) 槐膠 桑瀝(破傷中風,和酒飲至醉。) 䈽葉(痙風。) 竹瀝(去痰熱子冒風痙。金瘡中風,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中風,發痙口噤,反張欲死,飲一、二升,或入薑汁。) 欒荊(狂痓。) 蘇枋木(破傷中風,產後中風,為末,酒服三錢,立效。) 〔蟲獸〕蟬蛻(破傷風病發熱,炒研,酒服一錢,仍以蔥涎調塗,去惡汗。小兒臍風口噤,入全蠍、輕粉。) 羚羊角(子癇痙疾。) 牛黃(熱痓。) 烏牛尿(刺傷中風,熱飲一升。) 〔人部〕人尿(痙風及產後風痙,入酒飲。) 發髲灰(大人痓,小兒驚。)
【外敷】貝母 茅花(並金瘡傷風。) 劉寄奴 麥面(同燒鹽。) 白芋 炒鹽 鷺頭灰鼠灰 亂髮灰(並敷風入瘡中腫痛。) 胡粉(主瘡入水濕腫痛,同炭灰敷。) 煨蔥(敷金瘡傷水,同乾薑、黃柏煎水,洗諸瘡傷風水。) 薤白 韭葉(並主諸瘡中風寒及水濕腫痛,搗烘用之,冷即易,或加炙至水出。) 箭笴漆(刮,塗。) 鯉魚目(灰。) 鮎魚目(灰。並主刺瘡傷風及水,敷取汗出。) 豬肉(乘熱貼之,連易三次,立消。) 人耳塞(破傷中風或水,痛不可忍,封之一夕,水盡即安。)
【洗浸】雞腸草(手足瘡傷水。) 桑灰汁(瘡傷風水,入腹殺人。) 自己尿(金瘡中風,日洗數次。)
【熨灸】商陸(瘡傷水濕,搗炙,熨之,冷即易。) 蜀椒(諸瘡中風腫痛,和麵煨熨。) 槐白皮(安瘡上,灸百壯。) 桑枝(刺傷瘡,犯露水腫痛多殺人。炮熱烙之,冷即易。) 黍瓤 青布 牛屎 白馬通 騾屎(並主諸瘡,傷風及水,腫痛欲死者,單燒熏令水出盡愈。)
項強
【風濕】防風(凡腰痛項強,不可回頭,乃手足太陽症,必須用此。) 荊芥(秋後作枕及鋪床下,立春去之。) 羌活 白芷 藁本 薄荷 菊花 貝母
癲癇
(有風熱、驚邪,皆兼虛與痰)
【吐痰】瓜蒂 藜蘆 烏頭尖 附子尖 石膽 石綠(並吐癲癇暗風痰涎。) 芭蕉油(暗風癇疾,眩暈仆倒,飲之取吐。) 白梅(擦牙追涎。或加白礬。) 皂莢(水浸,挼汁熬膏,入麝攤曬,每以一片化漿水,灌鼻取涎。)
【風熱驚痰】〔草木〕羌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細辛 龍膽 防己 藁本 升麻 青黛 白蘚皮(並主風熱驚癇。) 百合 鴨跖草(並主癲邪,狂叫身熱。) 鉤藤(卒癇,同甘草煎服。) 防葵(癲癇狂走者,研末酒服。) 莨菪子(癲狂風癇,浸酒煎丸服。) 蛇含 紫菀 半夏(並主寒熱驚癇瘛瘲。) 天南星(風癇痰迷,九蒸九曬,薑汁丸服。) 鬱金(失心風癲,痰血絡聚心竅,同明礬丸。) 甘遂(心風癲癇,痰迷心竅,豬心煮食。) 黃連(泄心肝火,去心竅惡血。) 苦參(童尿煎汁,釀酒飲,主三十年癇。) 天門冬(風癲發則作吐,耳鳴引脅痛,為末酒服。) 紫河車(驚癇癲疾,搖頭弄舌,熱在腹中。) 薇銜(驚癇吐舌。) 附子(暗風癇疾,同五靈脂末,豬心血丸服。) 蒼耳(大風癇疾。) 艾葉(癲癇諸風,灸穀道正門當中,隨年壯。) 茯神 琥珀 雷丸 莽草 蔓荊子 木蘭皮(並主風癲驚邪狂走。) 苦竹筍 竹葉 竹瀝 天竹黃(並主風熱痰涎發癲狂癇疾。) 蘆薈(小兒癲癇。) 蘇合香(癇痓邪氣。) 皂莢(搜肝通肺,風癇五種,燒研,同蒼耳、密陀僧丸服。) 蓖麻仁(五種風癇,用黃連、石膏煮食。) 桑白皮(驚癇客忤,瀉肺氣。) 桂心(伐肝扶脾。) 蕪荑(小兒蟲癇,發則惡症昏搐。同漆灰水服。) 紫葳花根葉(久近風癇,酒服三錢,後梳髮漱水四十九口愈。) 震燒木(火驚失心,煮汁服。)〔金石〕丹砂(豬心煮過,同茯神丸服。) 黃丹(同白礬末服。) 黑鉛(同水銀、南星丸服。) 密陀僧 金屑 銀屑 生銀 生鐵 鐵粉 鐵落 鐵精 鐵華粉 鐵漿 古鏡 珊瑚 紫石英 菩薩石 雄黃(同丹砂研末,丸服。) 雌黃(同黃丹、麝香丸服。) 礬石(同細茶丸服。) 磁石 玄石 石青 硝石 青礞石 代赭石(以上二十五味,並主風熱痰涎癲癇。) 水銀(失心風,同藕節炒,丸服。) 蛇黃(暗風癇疾,火煅醋淬末服。) 伏龍肝(狂癲風邪不識人,為末水服。) 天子籍田三推犁下土(驚悸癲邪。安神定魄。)〔虫部〕蜂房 雀甕 蚯蚓 全蠍 蜈蚣 蜣螂 白殭蠶(並主癲癇發搐。 蠶退紙癲狂亂走,悲泣妄言,及風癇病,燒灰酒服。) 蚱蟬(癲病寒熱,小兒癇絕不能言。) 衣魚(小兒癇,同竹瀝煎酒服。)〔鱗介〕龍角 龍骨 龍齒(癲疾狂走,五驚十二癇。) 白花蛇 烏蛇(定癇搐。) 蛇蛻(蛇癇,癲疾瘛瘲,搖頭弄舌。) 玳瑁(熱癇。) 〔禽部〕鴨涎(癲癇發搐。) 雁毛(小兒佩之闢癇。) 啄木鳥(久年風癇,同荊芥煅服。) 烏鴉(暗風癇疾,煅研入硃砂服,不過十日愈;又煅研,同蒼耳子、胡桃服。) 鴟頭(癲癇眩冒瘛瘲,同黃丹,為丸服。肉亦可食。) 鴞肉(食之,主風癇。) 鳳凰臺(雞癇,癲癇發狂,水磨服。)〔獸部〕狗齒及糞中骨 白狗血(並狗癇。) 豚卵 豬屎(並豬癇。) 羊齒 羊頭骨(羊癇。) 羖羊角(風癇,燒灰酒服。) 牛齒 牛屎中豆 牛牶木(並牛癇。) 馬齒 馬目 馬懸蹄 馬繩索 野馬肉(並馬癇。) 驢乳(心熱氣癇。) 驢脂(酒服,主狂癲不能語,不識人。) 六畜毛蹄甲(驚癇癲痓。) 牡鼠(煎油,主驚癇。) 羚羊角 犀角 犛牛角 象牙 牛黃 鮓答 野豬黃及膽 熊膽(並主風熱癲癇。) 麝香 虎睛、鼻 狐肝 狐肉(並主癲癇,恍惚歌笑。) 猴頭骨(癲癇口噤。) 〔人部〕人發(癇痓。) 人胞(煮食,治久癲失志,亦和藥作丸服。) 人魄(磨水服,定癲狂。)
【風虛】〔草部〕人參(消胸中痰,治驚癇。小兒風癇,同辰砂、蛤粉末,豬心血丸服。) 石菖蒲(開心孔,通九竅,出音聲。為末,豬心湯日服,治癲癇風疾。) 遠志(安心志。) 天麻(小兒風癇,善驚失志。補肝定風。) 蛇床子 芍藥 牡丹 女萎(並主驚癇,寒熱瘛瘲。) 當歸 芎藭 地黃(並養血。) 縮砂 桔梗 香附(並驚癇邪氣。) 萆薢(關節老血,頭旋風癇。) 〔果木〕酸石榴(小兒癇,釀蠍五枚,泥煅研,乳服五分。) 柏實(定癇養血。)〔蟲禽〕蜂蜜 雞子(並癇痓。) 白雄雞及腦(癲邪狂妄。)
卒厥
(有屍厥、氣厥、火厥、痰厥、血厥、中惡、魘死、驚死)
【外治】半夏 菖蒲 皂角 雄黃 梁上塵(並主卒死屍厥魘死,客忤中惡,為末吹鼻。) 蔥黃(插入鼻中七八寸,及納下部。) 薤汁 韭汁(並灌鼻。) 醋(鬼擊卒死,灌少許入鼻。) 酒(驚怖卒死,灌之,並吹兩鼻。) 乳香 安息香 樟木(並燒煙燻之。) 雞冠血(寢死,中惡卒死,塗面及心,並納口鼻。) 東門上雞頭(為末,酒服。) 犬肉(拓心上。) 青牛蹄(魘死,安頭上即蘇。) 牛黃 麝香(水服。) 熱湯(忤惡卒死,隔衣熨腹,冷即易。) 井底泥(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足拇趾甲際,多唾其面,以泥塗目,令人垂頭於井中呼之即蘇。) 瓦甑(魘死不寤,覆面打破之。) 鞋履(臥時一仰一覆,則不魘。) 人尿(中惡不醒,尿其面上即蘇。) 燒人灰(置枕中,闢魘寐。)
【內治】女青(諸卒死,搗末酒灌,立活。) 菖蒲汁 蠡實根汁(並灌之。) 南星 木香 附子(同木香,煎服。) 陳粟米(卒得鬼打,擂水服。) 白薇(婦人無故汗多,卒厥不省人事,名血厥。同當歸、人參、甘草煎服。) 巴豆(鬼擊,同杏仁汁服,取利。) 常山(小兒驚忤,中惡卒死,同牡蠣煎服吐痰。) 鹽膽水(吐痰厥。) 燒屍場上土(屍厥,泡湯灌。) 食鹽(卒鬼擊,水灌並噀之。) 鍋底土(魘寐死。末灌二錢,並吹鼻。) 白鴨血 白犬血 豬心血、尾血(並灌之。) 犀角(中惡鬼氣,卒死厥逆,口鼻出清血,須臾不救,似乎屍厥,但腹不鳴,心下暖。同麝香、硃砂末服二錢,即蘇。) 羚羊角(熱毒風攻注,中惡毒氣,卒不識人。) 狐膽(人卒暴亡,即取溫水化灌,入喉即活,移時者無及。) 馬屎(卒中惡死,絞汁灌之。) 白馬夜眼(卒死屍厥,同尾燒丸服。) 褌襠 汗衫(並中鬼昏厥,口鼻出血,燒灰湯服。) 鐵錐柄(鬼打鬼排中惡,和桃奴、鬼箭丸服。) 刀鞘(鬼打,燒灰水服。)
傷寒熱病
(寒乃標,熱乃本。春為溫,夏為熱,秋為癉,冬為寒,四時天行為疫癘)
【發表】〔草部〕麻黃 羌活(太陽、少陰。) 葛根 升麻 白芷(陽明,太陰。) 細辛(少陰。) 蒼朮(太陰。) 荊芥 薄荷 紫蘇(併發四時傷寒不正之汗。) 香薷(四時傷寒不正之氣,為末,熱酒服,取汗。) 香附(散時氣寒疫。) 艾葉(時氣溫疫,煎服取汗。) 蒼耳葉(發風寒頭痛汗。) 浮萍(夾驚傷寒,同犀角、鉤藤末服取汗。) 天仙藤(治傷寒,同麻黃髮汗。) 牛蒡根(搗汁服,發天行時疾汗。) 〔谷菜〕豆豉(治數種傷寒,同蔥白,發汗通關節。汗後不解,同鹽吐之。) 胡麻(煎酒,發汗。) 生薑 小蒜 蔥白 〔果木〕茗茶(併發汗。) 杏仁(同酢煎,發時行溫病汗。) 桃葉(蒸臥,發傷寒汗。) 胡桃(同蔥、薑、擂茶服,發汗。) 桂枝(太陽解肌。) 皂莢(傷寒初起,燒赤水服取汗;研汁和姜蜜服,取汗。) 〔水石〕百沸湯(多飲取汗。) 丹砂(傷寒時氣,始得一二日,煮服取汗。塗身向火亦出汗。) 石膏(陽明發熱,解肌出汗。) 代赭石(傷寒無汗,同乾薑末熱醋調,塗掌心合定,暖臥取汗。)
【攻裡】〔草部〕大黃(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燥熱滿痢諸證。) 栝蔞實(利熱實結胸。) 甘遂(寒實結胸。) 葶藶(結胸狂躁。) 大戟 芫花(脅下水飲。) 蕘花(行水。) 蜀漆(行水。) 千里及(主天下疫氣,煮汁吐利。) 〔果木〕桃仁(下瘀血。) 巴豆(寒熱結胸。)〔蟲石〕水蛭 虻蟲(下瘀血。) 芒硝(下痞滿燥結。)
【和解】〔草部〕柴胡(少陽寒熱諸證。傷寒餘熱,同甘草,煎服。) 半夏 黃芩 芍藥 牡丹 貝母 甘草(並主寒熱。) 白朮 葳蕤 白薇 白蘚皮 防風 防己(並主風溫、風濕。)澤瀉 秦艽 海金沙 木通 海藻(並主濕熱。) 黃連 大青 黃藥 白藥 薺苨 船底苔 陟釐(並主天行熱毒狂煩。) 知母 玄參 連軺 天門冬 麥門冬 栝蔞根(並主熱病煩渴。) 前胡 惡實 射干 桔梗(並主痰熱咽痛。) 蕙草 白頭翁(熱痢。) 五味子(咳嗽。) 苦參(熱病狂邪,不避水火,蜜丸服。) 龍膽草(傷寒發狂,末服二錢。) 青黛(陽毒發斑,及天行頭痛寒熱,水研服。) 地黃(溫毒發斑,熬黑膏服。同薄荷汁服,主熱瘴昏迷。) 青葙苗(搗汁服,大治溫癘。) 蘘荷(溫病初得,頭痛壯熱,搗汁服。) 蘆根(傷寒內熱,時疾煩悶,煮汁服。) 葎草(汗後虛熱,杵汁服。) 蛇莓(傷寒大熱,杵汁服。) 番木鱉(熱病,磨汁服。) 虎杖(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煮汁漬之。) 含水藤(天行時氣煩渴。)〔谷部〕黑大豆(疫癘發腫,炒熟,同甘草煎服。) 豆豉(傷寒頭痛,寒熱瘴氣,及汗後不解,身熱懊憹,同梔子煎服。餘毒攻手足,煎酒服。暴痢,同薤白煎服。) 赤小豆(除濕熱。) 薏苡仁(風濕痛。) 粳米(煩熱。) 餳(建中。) 麻子(脾約秘結。) 〔菜部〕百合(百合病。) 蔥白(少陰下利。) 乾薑(痞濕及下利。) 茄子(溫疾。) 甜菜汁(解時行壯熱。) 生瓜菜汁(解陽毒壯熱頭痛。)〔果部〕大棗(和營衛。) 杏仁(利肺氣。) 桃仁(行血。) 烏梅(煩渴及蛔厥。) 橘皮(嘔噦痰氣。) 檳榔(傷寒痞滿結胸,末服。) 馬檳榔(傷寒熱病,每嚼數枚水吞。) 梨汁(熱毒煩渴。木皮,傷寒溫病,同甘草、秫米、鍋煤服。) 芰實(傷寒積熱。) 吳茱萸(厥陰頭痛,多涎。) 蜀椒(陰毒時氣及蛔厥。) 鹽麩子(天行寒熱。)〔木部〕梔子(煩熱懊憹。) 黃柏(熱毒下利及吐血。) 厚朴(滿痞頭痛。) 枳殼(痞滿。) 枳實(滿實。) 竹葉(煩熱。) 竹茹(溫氣寒熱。) 秦皮(熱痢。) 梓白皮(時行溫病,壯熱發黃,煎服。) 桐木皮(傷寒發狂,煎服,取吐下。) 櫸木皮(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柳葉(天行熱病。) 楝實(溫疾傷寒,大熱煩狂。) 李根白皮(奔豚。) 茯苓(行濕利小便。) 豬苓(熱渴水逆,小便不利。) 〔水土〕臘雪(解傷寒時氣,溫疾大熱。) 冬霜(解傷寒內熱。) 夏冰(陽毒熱盛,置於膻中。) 涼水(陽毒,浸青布貼胸中。) 蚯蚓糞(譫語狂亂,涼水服。) 蜣螂轉丸(時氣煩熱,絞汁服。) 梁上塵 釜底墨(並主陽毒發狂、斑。) 〔金石〕黑鉛(傷寒毒氣。) 鉛丹(火劫驚邪。) 古文錢(時氣欲死,煮汁入麝香服,取吐或下。) 鐵粉(陽毒發狂,同龍膽草,磨刀水服。) 鐵鏵(小兒百日傷寒壯熱,燒赤淬水服。) 石膏(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解肌發汗,陽明潮熱大渴。同黃連煎服,治傷寒發狂。) 滑石(解利四時一切傷寒,同甘草末服。) 凝水石(時氣熱盛。) 雄黃(傷寒咳逆,煎酒服;燒煙燻狐惑。) 食鹽(傷寒寒熱。) 赤石脂 禹餘糧(少陰下利。)石蟹(天時熱疾。)〔鱗介〕龍骨(火劫驚邪。下利不止。) 鱉甲(陰毒。) 玳瑁(熱結狂言,磨水服。) 牡蠣(傷寒寒熱,及自汗水結。) 海蛤(傷寒血結,同芒硝、滑石、甘草服。) 文蛤(傷寒大汗,煩熱口渴,末服。) 貝子(傷寒狂熱。) 〔禽部〕雞子(傷寒發斑下痢。生吞一枚,治傷寒發狂煩躁。打破煮渾入漿啜之,治天行不解。井中浸冷,吞七枚,治妊娠時疾,安胎。) 雞屎白(傷寒寒熱。)〔獸部〕豬膽(少陽證熱渴,又導大便不通。) 豬膏(傷寒時氣,溫水服一彈丸,日三。) 豬膚(少陰咽痛。) 犀角(傷寒熱毒,發狂發斑,吐血下血。) 牛黃(天行熱病。) 羚羊角(傷寒熱在肌膚。) 牛角(時氣寒熱頭痛。) 馬屎 羊屎 羊尿(傷寒手足疼欲脫,並洗之。) 阿膠(熱毒下痢。) 〔人部〕人尿(少陰下痢,入白通湯。) 人屎(大熱狂走,水漬服。) 人中黃(研水。) 胞衣水(並主熱病發狂,飲之。)
【溫經】〔草部〕人參(傷寒厥逆發躁,脈沉,以半兩煎湯,調牛膽南星末服。壞證不省人事,一兩煎服,脈復即蘇;夾陰傷寒,小腹痛,嘔吐厥逆,脈伏,同薑、附煎服,即回陽。) 附子(治三陰經證,及陰毒傷寒,陰陽易病。) 蓼子(女勞復,卵縮入腹絞痛,煮汁服。) 草烏頭(陰毒,插入穀道中。)〔谷菜〕黑大豆(陰毒,炒焦投酒熱服,取汗。) 乾薑(陰毒,同附子用,補中有發。) 韭根(陰陽易病。) 蔥白(陰毒,炒熱熨臍。) 芥子(陰毒,貼臍,發汗。)〔果部〕蜀椒(陰毒,入湯液用。) 胡椒(陰毒,同蔥白、麝香和蠟作挺,插入莖內,出汗愈。) 吳茱萸(陰毒,酒拌蒸熨足心。) 〔木部〕松節(炒焦投酒服,治陰毒。) 烏藥子(陰毒,炒黑水煎服,取汗。) 青竹皮(女勞復,外腎腫,腹中絞痛,水煎服。) 皂莢仁(陰毒。) 〔石禽〕雄黃(陰毒,入湯藥。) 硝石 石硫黃(陰毒,二味為末,服三錢,取汗。硫黃同巴豆丸服,治陰陽二毒。) 太陰玄精石(陰毒,正陽丹用之。) 雞屎白(陰毒,同黑豆、亂髮、地膚子炒焦入酒服,取汗。) 鴿屎(陰毒,炒焦酒服,取汗。)〔獸人〕鼠屎(陰易腹痛,同韭根煮汁服,取汗。) 豚卵(陰陽易病,小腹急痛,熱酒吞二枚。) 麝香(陰毒。) 男女爪甲(陰陽易病。同中衣襠燒灰酒服。) 婦人陰毛(陰陽易病,卵縮欲死,燒灰,以洗陰水服。)〔服器〕褌襠(女勞復及陰陽易,燒灰水服。下裳帶燒服,病免勞復。) 月經衣(燒末,水服。)
【食復勞復】〔草部〕麥門冬(傷寒後小勞,復作發熱。 同甘草、竹葉、粳米煎服。) 胡黃連(勞復,同梔子丸服。) 蘆根(勞復食復,煮汁服。)〔谷果〕飯(傷寒多食,復作發熱,燒末飲服。) 曲(食復,煮服。) 橘皮(食復,水煎服。) 〔木石〕枳殼(勞復發熱,同梔子、豉,漿水煎服。) 梔子(食復發熱,上方加大黃;勞復發熱,同枳殼、豭鼠屎、蔥白煎服。) 胡粉(食復勞復,水服少許。) 凝水石(解傷寒勞復。)〔介禽〕鱉甲(食復勞復,燒研水服。) 抱出雞子殼(勞復,炒研,湯服一合,取汗。)〔獸人〕馬屎(勞復,燒末冷酒服。) 豭鼠屎 人屎(勞復,燒灰,酒服。) 頭垢(勞復,含棗許水下。) 洗手足水(食復勞復,飲一合。) 〔服器〕頭巾(勞復口渴,浸汁服。) 繳腳布(勞復,洗汁服。) 砧上垢(食復勞復,同病人足下土、鼠屎煎服。) 飯籮(食復,燒灰水服。)
瘟疫
【闢禳】〔草部〕蒼朮(山嵐瘴氣,溫疾惡氣,弭災沴。燒煙燻,去鬼邪。) 升麻(吐溫疫時氣毒癘。) 蒼耳(為末,水服,辟惡邪,不染疫疾。) 虎耳(擂酒服,治瘟疫。) 木香 闢虺雷 徐長卿 鬼督郵 藁本 女青 山奈 菝葜 葎草(並闢毒疫溫鬼邪氣。) 白茅香 茅香 蘭草(並煎湯浴,闢疫氣。) 艾納香 兜納香 蜘蛛香 〔木部〕沉香 蜜香 檀香 降真香 蘇合香 安息香 詹糖香 樟腦 返魂香 兜木香 皂莢 古厠木(並燒之,闢疫。) 釣樟葉(置門上。) 烏藥 預知子 阿魏 乳香(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取初汲水浸至元旦五更,人嚼一塊,飲水三呷,一年無疫。) 松葉(細切酒服,日三,能闢五年瘟。) 柏葉(時氣瘴疫,社中東南枝,為末,日服。) 桃枝 桃橛 桃符(並闢疫。) 桃仁(茱萸、青鹽炒過,每嚼一二十枚,預闢瘴癘。) 三歲陳棗核中仁(常服百邪不幹。) 〔谷菜〕椒柏酒 屠蘇酒(元旦飲之,闢瘟癘。) 黑豆(布袋一斗,納井中一夜取出,每服七粒,闢禳時氣。) 赤小豆(除夕正月朔望投井中,闢瘟病。正月七日,囊盛置井中,三日取出,男吞七粒,女吞二七,一年無病。元旦向東吞三七粒,一年無疫。立秋日面西吞七粒,不病痢。) 豉(和白朮浸酒常飲,除瘟疫病。) 麻子仁(除夜同小豆投井中,闢疫。) 穄米(為末,水服,不染瘟疫。) 蒜(時氣溫病,搗汁服。立春元旦,作五辛盤食,闢溫疫。) 蔓荊(立春後庚子日,飲汁,一年免時疾。) 馬齒莧(元旦食之,解疫氣。) 生薑(辟邪。) 淡竹葉(解疫。) 〔服器〕初病人衣(蒸過,則一家不染。) 草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結之,則不染。) 〔水土〕半天河水(飲之闢疫。) 東壁土 塚上土石(五月五日取,埋戶外,一家不患時氣。) 〔石部〕丹砂(蜜丸,太歲日平旦,各吞三七丸,永無疫疾。) 陽起石(解溫疫冷氣。) 婆娑石(瘴疫,熱悶頭痛。) 〔鱗介〕蚺蛇肉 鱤魚 鯢魚 牛魚 鮑魚頭灰 賁龜 珠鱉 蜆肉(並食闢疫。) 〔禽獸〕雄雞(冬至作臘,立春食之,闢疫。) 東門上雞頭(闢疫禳惡。) 雄鵲(冬至埋圊前,闢時疾溫氣。) 石燕肉(炒浸酒飲,闢溫疫嵐瘴。) 五靈脂(闢疫。) 獺肉(煮服,主疫氣溫病及牛馬疫。) 貍肉(溫鬼毒氣,皮中如針刺。) 麝香 靈貓陰 雄狐屎(燒之闢疫。) 馬骨及蹄(佩之闢疫。) 貘皮(寢之闢癘。)
【瘴癘】〔草部〕升麻(吐。) 釵子股(吐。) 葛根 草犀 大黃(溫瘴。) 附子(冷瘴。) 恆山(吐。) 芫花(下。) 金絲草 錦地羅 千金藤 伏雞子根 解毒子 含水藤 千里及 肉豆蔻 蒼朮 〔菜谷〕蔥 茖蔥 蒜 白菘 苦茄 豉 紅曲 燒酒 〔果木〕茶 鹽麩子 檳榔 烏梅 大腹皮 安息香 蘇合香 阿魏 相思子(吐。) 〔石部〕丹砂 雄黃 砒石 婆娑石 〔鱗部〕蚺蛇肉 鯪鯉甲 海豚魚(作脯。) 海鷂魚(燒服。)
〔獸部〕豬血 豬屎 羖羊角 山羊肉 羚羊角 犀角 麝香 果然肉 猴頭骨及肉 〔人部〕天靈蓋
暑
(有受暑中暍,受涼中暑)
【中暍】〔草谷〕水蓼(煮汁灌。) 胡麻(炒黑,井水擂灌。) 寒食麵(井水灌。) 〔菜果〕大蒜(同道中熱土搗,水澄服。) 瓜蒂(吐之即省。) 〔水土〕熱湯(布蘸,熨心即蘇,仍徐灌之。) 地漿(灌。) 道中熱土(壅臍上,令人溺於中,即蘇。) 車輦土(澄水服。) 仰天皮(新水調灌。) 熱瓦(互熨心上。)
【中暑】〔草部〕香薷(解暑利小便,有徹上徹下之功。夏月解表之藥,能發越陽氣,消散畜水。) 黃連(酒煮丸服,主伏暑在心脾,發熱吐瀉痢渴諸病。) 石香薷 紫蘇葉 蒼朮 白朮 木通 車前 澤瀉 半夏 藿香 縮砂 〔谷菜〕白扁豆 薏苡仁 稷米 大蒜 〔果木〕木瓜 枇杷葉 赤茯苓 厚朴 豬苓(並主傷暑有濕熱諸病。) 桂心(大解暑毒,同茯苓丸服。同蜜作渴水飲。) 黃柏(去濕熱,瀉陰火,滋腎水,去痿弱。) 〔水石〕雪水 夏冰 滑石 石膏 硃砂(解渴。) 雄黃(暑毒在脾,濕氣連腳,或吐或痛,或痢或瘧,煉過丸服。) 硝石 硫黃(二味結砂,主外傷暑熱,內傷生冷,發為頭痛寒熱、吐瀉霍亂、心腹痛諸病;三伏吞硫黃百粒,去積滯甚妙。) 玄精石(解暑消積。)
【瀉火益元】〔草部〕黃耆(傷暑自汗,喘促肌熱。) 人參(暑傷元氣,大汗痿躄,同麥門冬、五味子煎服,大瀉陰火,補元氣,助金水。) 甘草(生瀉火,熟補火,與參、耆同為瀉火益氣之藥。) 麥門冬(清肺金,降心火,止煩渴咳嗽。) 黃芩 知母(瀉肺火,滋腎水。) 虎杖(同甘草煎飲,壓一切暑毒煩渴,利小便。)〔果木〕苦茗(同姜煎飲,或醋同飲,主傷暑瀉痢。) 石南葉(煎服解暑。) 烏梅(生津止渴。) 西瓜 甜瓜 椰子漿(解暑毒。)
濕
(有風濕、寒濕、濕熱)
【風濕】〔草部〕羌獨活 防風 細辛 麻黃 木賊 浮萍 藁本 芎藭 蛇床子 黃耆 黃精 葳蕤 秦艽 菖蒲 漏蘆 菊花 馬先蒿 白蒿 庵䕡 旋覆花 豨薟 蒼耳 薇銜 蒴藋 石龍芮 茵蕷 防己 茜根 忍冬 蘇子 南星 萆薢 土茯苓 龍常 蔥白 薏苡 胡麻 大豆 秦椒 蔓椒 蜀椒紅 柏實 松葉 沉香 龍腦 蔓荊 皂莢 枸杞 五加皮 桂枝 伏牛花 厚朴(與蒼朮、橘皮同除濕病。)
〔石部〕磁石 白石英
〔蟲鱗〕蠍(風淫濕痹,炒研,入麝香,酒服。) 鱔魚(濕風惡氣,作臛食。)
【寒濕】〔草部〕蒼朮(除上中下三焦濕,發汗利小便,逐水功最大。濕氣身重作痛,熬膏服。諸方詳見本條。) 草烏頭(除風濕,燥脾胃,同蒼朮制煮作丸服。) 附子 烏頭 芫花 王孫 狗脊 牛膝 山奈 紅豆蔻 草果 蠡實 艾葉 木香 杜若 山姜 廉姜 〔谷菜〕葡萄酒 燒酒 豆黃 生薑 乾薑 芥子 蒜、葫 蘹香 〔果木〕吳茱萸 胡椒 欓子 蓮實 桂心 丁香 樟腦 烏藥 山茱萸 〔獸部〕貘皮 木狗皮 諸獸毛皮氈 火針
【濕熱】〔草部〕山茵陳 黃芩 黃連 防己 連翹 白朮 柴胡 苦參 龍膽草 車前 木通 澤瀉 通草 白蘚 蕕草 半夏 海金沙 地黃 甘遂 大戟 萱草 牽牛(氣分。) 大黃(血分。) 營實根 夏枯草 〔谷菜〕赤小豆 大豆黃卷 薏苡仁 旱芹(丸服。) 乾薑 生薑〔木部〕椿白皮 茯苓 豬苓 酸棗 柳葉 木槿 榆皮 〔介石〕蜆子(下濕熱氣。) 滑石 石膏 礬石 綠礬
火熱
(有鬱火、實火、虛火,氣分熱、血分熱、五臟熱、十二經熱)
【升散】〔草部〕柴胡(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除肌熱潮熱,寒熱往來,小兒骨熱疳熱,婦人產前產後熱。虛勞發熱,同人參煎服。) 升麻(解肌肉熱,散鬱火。) 葛根(解陽明煩熱,止渴散鬱火。) 羌活(散火鬱發熱。) 白芷(散風寒身熱,浴小兒熱。) 薄荷汁(骨蒸勞熱。) 水萍(暴熱身癢,能發汗。) 香附(散心腹客熱氣鬱。)
【瀉火】〔草部〕黃連(瀉肝膽心脾火,退客熱。) 黃芩(瀉肺及大腸火,肌肉骨蒸諸熱。肺熱如火燎,煩躁咳嗽引飲,一味煎服。) 胡黃連(骨蒸勞熱,小兒疳熱,婦人胎蒸。) 秦艽(陽明濕熱,勞熱,潮熱骨蒸。) 沙參(清肺熱。) 桔梗(肺熱。) 龍膽(肝膽火,胃中伏熱。) 青黛(五臟鬱火。) 蛇莓 白蘚皮 大青(並主時行,腹中大熱。) 連翹(少陽、陽明、三焦氣分之火。) 青蒿(熱在骨間。) 惡實(食前挼吞三枚,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燈籠草(骨熱肺熱。) 積雪草(暴熱,小兒熱。) 虎杖(壓一切熱毒。) 茵陳(去濕熱。) 景天(身熱,小兒驚熱。) 鉤藤(平心肝火,利小便。同甘草、滑石服,治小兒驚熱。) 酸漿 防己 木通 通草 燈心 澤瀉 車前 地膚 石葦 瞿麥(並利小便,泄火熱。) 烏韭(熱在腸胃。) 屋遊(熱在皮膚。) 土馬騣(骨熱煩敗。) 大黃(瀉諸實熱不通,足太陰、手足陽明、厥陰五經血分藥。) 〔菜果〕莙薘子 李葉 桃葉 棗葉 〔木部〕楮葉 楝實 羊桃 秦皮 梓白皮(並浴小兒身熱。) 梔子(心肺胃小腸火,解鬱利小便。) 鼠李根皮(身皮熱毒。) 木蘭皮(身熱面皰。) 桑白皮(虛勞肺火。) 地骨皮(瀉肺火、腎火、胞中火,補正氣,去骨間有汗之蒸,同防風、甘草煎服。) 溲疏(皮膚熱,胃中熱。) 竹葉 竹茹 竹瀝(並主煩熱有痰。)荊瀝(熱痰。) 〔水石〕雪水 冰水 井水(併除大熱。) 石膏(除三焦、肺、胃、大腸火,解肌發汗退熱。潮熱骨蒸發熱,為丸散服。食積痰火,為丸服。小兒壯熱,同青黛丸服。) 長石(胃中熱,四肢寒。) 理石(營衛中大熱煩毒。) 方解石(胸中留熱。) 玄精石(風熱。) 凝水石(身熱,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涼血降火。) 食鹽 滷鹼(除大熱。) 硝石(五臟積熱。) 朴硝(胃中結熱。紫雪、碧雪、紅雪、金石凌,皆解熱結藥也。) 玄明粉(胃中實熱,腸中宿垢。) 〔蟲介〕白頸蚯蚓(解熱毒狂煩。) 雪蛆 玳瑁(涼心解毒。) 〔獸部〕犀角(瀉肝,涼心,清胃,解大熱諸毒氣。) 牛黃(涼心肝。) 羚羊角(風熱寒熱。) 象牙(骨蒸熱。) 牛膽 豬膽 熊膽(併除肝火。) 白馬脛骨(煅過,降火可代芩、連。) 〔人部〕人中白(降三焦、膀胱、肝經相火。) 人溺(滋降火甚速。) 人屎(大解五臟實熱,骨蒸勞熱。)
【緩火】〔草部〕甘草(生用,瀉三焦五臟六腑火。) 黃耆(瀉陰火,補元氣,去虛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人參(與黃耆、甘草三味,為益氣瀉火、除肌熱躁熱之聖藥,甘溫除大熱也。) 麥門冬(降心火,清肺熱虛勞客熱止渴。) 五味子(與人參、麥門冬三味,為清金滋水瀉火止渴止汗生脈之劑。) 天門冬(肺勞風熱,丸服。陰虛火動有痰熱,同五味子,丸服。婦人骨蒸,同生地黃,丸服。) 葳蕤(五勞七傷虛熱。煎服,治發熱口乾小便少。) 白朮(除胃中熱、肌熱,止汗。婦人血虛發熱,小兒脾虛骨蒸,同茯苓、甘草、芍藥煎服。) 茅根 地筋(客熱在腸胃。) 甘蕉根 菰根 蘆根 天花粉(並主大熱煩渴。) 栝蔞根(潤肺降火化痰。飲酒發熱,同青黛、薑汁丸服。婦人月經不調,夜熱痰嗽,同青黛、香附末服。) 〔菜谷〕山藥(除煩熱,涼而補。) 小麥(客熱煩渴,涼心。) 粱米(脾胃客熱。) 麻仁(虛勞客熱,水煎服。) 〔果部〕梨(消痰降火,涼心肺。) 柿(涼肺,壓胃熱。) 李(曝食,去骨間勞熱。) 烏梅(下氣除熱。) 馬檳榔(熱病,嚼食。) 蕉子(涼心。) 甘蔗(解熱。) 〔介禽〕鱉肉(同柴胡諸藥,丸服,治骨蒸。) 鴨肉 鴿肉(並解熱。) 〔獸人〕兔肉(涼補。) 豪豬肉 豬肉(肥熱人宜食之。) 豬乳 酥酪 醍醐 人乳
【滋陰】〔草部〕生地黃(諸經血熱,滋陰退陽。蜜丸服,治女人發熱成勞。蜜煎服,治小兒壯熱,煩渴昏沉。) 熟地黃(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虛燥。同生地黃為末,薑汁糊丸,治婦人勞熱。) 玄參(煩躁骨蒸,滋陰降火,與地黃同功。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為聖劑。同大黃、黃連丸服,治三焦積熱。) 當歸(血虛發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日夜不退,脈洪如白虎證者,同黃耆煎服。) 丹參(冷熱勞,風邪留熱。同鼠屎末服,主小兒中風,身熱拘急。) 牡丹(治少陰厥陰血分伏火,退無汗之骨蒸。) 知母(心煩,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熱勞。瀉肺命火,滋腎水。)〔木部〕黃柏(下焦濕熱,滋陰降火。)
【各經火藥】肝(氣,柴胡;血,黃芩。) 心(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氣,白芍藥;血,生地黃。) 肺(氣,石膏;血,梔子。) 腎(氣,知母;血,黃柏。) 膽(氣,連翹;血,柴胡。) 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 大腸(氣,黃芩;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黃柏。) 胃(氣,葛根;血,大黃。) 三焦(氣,連翹;血,地骨。) 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各經發熱藥】肝(氣,柴胡;血,當歸。) 心(氣,黃連;血,生地黃。) 脾(氣,芍藥;血,木瓜。) 肺(氣,石膏;血,桑白皮。) 腎(氣,知母;血,地黃。) 膽(氣,柴胡;血,栝蔞。) 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 大腸(氣,芒硝;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澤瀉。) 胃(氣,石膏;血,芒硝。) 三焦(氣,石膏;血,竹葉。) 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諸氣
(怒則氣逆,喜則氣散,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則氣泄,寒則氣收)
【鬱氣】〔草部〕香附(心腹膀胱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總解一切氣鬱,行十二經氣分,有補有瀉,有升有降。) 蒼朮(消氣塊,解氣鬱。) 撫芎(與香附、蒼朮,總解諸郁。) 木香(心腹一切滯氣。和胃氣,泄肺氣,行肝氣。凡氣鬱而不舒者,宜用之。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中氣,竹瀝、薑汁調灌。氣脹,同訶子丸服。一切走注,酒磨服。) 藿香(快氣。) 雞蘇 紫蘇(順氣。) 薄荷(去憤氣。) 〔谷菜〕赤小豆(縮氣,散氣。) 萊菔子(練五臟惡氣,化積滯。) 蔥白(除肝中邪氣,通上下陽氣。) 胡荽(熱氣結滯,經年數發,煎飲。) 萵苣 白苣(開胸膈擁氣。) 馬齒莧(諸氣不調,煮粥食。) 黃瓜菜(通結氣。) 〔果木〕杏仁(下結氣,同桂枝、橘皮、訶黎勒丸服。) 青橘皮(疏肝散滯,同茴香、甘草末服。) 檳榔(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一切氣,性如鐵石。) 大腹皮(下一切氣。) 梔子(五臟結氣,炒黑煎服。) 梨木灰(氣積鬱冒。) 橄欖 毗黎勒(開胃下氣。) 榆莢仁(消心腹惡氣,令人能食)
〔石獸〕鐵落(胸膈熱氣,食不下。) 長石(脅肋肺間邪氣。) 麝香 靈貓陰 〔人部〕人尿(一切氣塊,煎苦參釀酒飲。)
【痰氣】〔草部〕半夏(消心腹、胸脅痰熱結氣。) 貝母(散心胸鬱結之氣,消痰。) 桔梗 前胡 白前 蘇子(並主消痰,一切逆氣。) 射干(散胸中痰結熱氣。) 芫花(諸般氣痛,醋炒,同延胡索服。) 威靈仙(宣通五臟,去心腹冷滯,推陳致新。男婦氣痛,同韭根、烏藥、雞子煮酒服。) 牽牛(利一切氣壅滯。三焦壅滯,涕唾痰涎,昏眩不爽,皂角汁丸服。氣築奔沖,同檳榔末服。)
〔谷菜〕蕎麥(消氣寬腸。) 黑大豆(調中下氣。) 生薑(心胸冷熱氣。暴逆氣上,嚼數片即止。) 萊菔子白芥子(消痰下氣。) 〔果部〕山楂(行結氣。) 橘皮(痰隔氣脹,水煎服。下焦冷氣,蜜丸服。) 橙皮(消痰下氣,同生薑、檀香、甘草作餅服。) 柚皮(消痰下氣,及憤懣之痰,酒煮蜜拌服。) 枸櫞皮(除痰,止心下氣痛。) 金橘(下氣快腸。) 枇杷葉(下氣止嘔。) 楊梅(除憤憒惡氣。) 〔木部〕枳實 枳殼 茯苓(破結氣,逐痰水。) 桑白皮(下氣消痰。) 皂莢(一切痰氣,燒研,同蘿蔔子、薑汁,蜜丸服。) 〔介部〕龜甲(抑結氣不散,酒炙,同柏葉、香附丸服。) 牡蠣(驚恚怒氣,結氣老血。) 擔羅(同昆布作羹,消結氣。)
【血氣】〔草部〕當歸(氣中之血。) 芎藭(血中之氣。) 蓬莪朮(氣中之血。) 薑黃(血中之氣。) 三稜(血中之氣。) 鬱金(血氣。) 延胡索 〔木部〕乳香 沒藥 騏驎竭 安息香(並活血散氣。)
【冷氣】〔草部〕艾葉(心腹一切冷氣惡氣,搗汁服。) 附子(升降諸氣,煎汁入沉香服。) 烏頭(一切冷氣,童尿浸,作丸服。) 肉豆蔻 草豆蔻 紅豆蔻 高良薑 益智子 蓽茇 畢勃沒 縮砂 補骨脂 胡蘆巴 蒟醬(並破冷氣。) 五味子(奔豚冷氣,心腹氣脹。) 〔菜部〕蒜葫 蕓薹 蔓荊 芥 乾薑 蔊菜 秦荻藜 馬芹(並破冷氣。) 茴香(腎邪冷氣,同附子,製為末服。) 白芥子(腹中冷氣,微炒,為丸服。) 〔果木〕蜀椒(解鬱結。其性下行,通三焦。凡人食飽氣上,生吞一、二十枚即散。) 秦椒 胡椒 畢澄茄 吳茱萸 食茱萸 桂 沉香 丁香 丁皮 檀香 烏藥 樟腦 蘇合香 阿魏 龍腦樹子(並破冷氣,下惡氣。) 厚朴(男女氣脹,飲食不下,冷熱相攻,薑汁炙研末,飲服。) 訶黎勒(一切氣疾,宿食不消,每夜嚼咽。)〔金石〕金屑(破冷氣。) 黑鉛(腎臟氣發,同石亭脂、木香、麝香,丸服。) 銅器(炙熨冷氣痛。) 車鎋(冷氣走痛,燒淬水服。) 白石英(心胃中冷氣。) 紫石英(寒熱邪氣。補心氣,養肺氣。) 靈砂(治冷氣。升降陰陽,既濟水火。) 玄精石 砒石 硇砂(元臟虛冷氣痛,同桃仁丸服。又同川烏頭丸服。) 硫黃(一切冷氣積痛,同青鹽丸服。同硝石、青皮、陳皮,丸服。)〔魚禽〕鱧魚(下一切氣,同胡椒、大蒜、小豆、蔥,水煮食。) 黃雌雞 烏雌雞(並治冷氣著床。)
痰飲
(痰有六:濕、熱、風、寒、食、氣也。飲有五:支、留、伏、溢、懸也。皆生於濕)
【風寒濕鬱】〔草部〕半夏(行濕下氣,濕去則涎燥,氣下則痰降,乃痰飲主藥。法制半夏可咀嚼。胸膈痰壅,薑汁作餅煎服;停痰冷飲,同橘皮煎服;中焦痰涎,同枯礬丸服;結痰不出,同桂心、草烏頭丸服;支飲作嘔,同生薑、茯苓煎服;風痰濕痰,清壺丸。風痰,辰砂化痰丸;氣痰,三仙丸;驚痰,辰砂半夏丸;老人風痰,半夏消石丸;小兒痰熱,同南星入牛膽陰乾丸服。) 天南星(除痰燥濕。壯人風痰,同木香、生薑煎服;痰迷心竅,壽星丸;小兒風痰,抱龍丸。) 蒼朮(消痰水,解濕鬱,治痰夾淤血成囊。) 白朮(消痰水,燥脾胃。心下有水,同澤瀉煎服。五飲酒癖,同薑、桂丸服。) 旋覆花(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及膀胱留飲,焙研蜜丸服。) 威靈仙(心膈痰水,宿膿久積。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同半夏、皂角水丸。) 麻黃(散肺經火鬱,止好唾痰喘。) 細辛(破痰利水,開胸中滯結。) 薄荷(小兒風涎要藥。) 蘇子(治風順氣消痰。) 佛耳草(除痰壓時氣。) 附子(胃冷濕痰嘔吐,同半夏、生薑丸服。) 烏頭 天雄 白附子(並主風痰濕痰。) 草烏頭(胸上冷痰,食不下,心腹冷痰作痛。) 紫金牛(風痰。) 百兩金(風涎。) 艾葉(口吐清水,煎服。)防己(膈間支飲喘滿,木防己湯。) 葶藶(胸中痰飲結氣。) 人參(胸中痰,變酸水,逆黃。) 肉豆蔻(冷氣嘔沫,同半夏、木香丸。) 益智子(上膈客寒,吐沫。) 草豆蔻 高良薑 廉姜 蓽茇 紅豆蔻 蒟醬 狼毒 〔菜谷〕乾薑(並主冷痰,燥濕溫中。) 生薑(除濕去痰下氣。痰厥卒風,同附子,煎服。) 芥及子 白芥子(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莫除。同白朮丸服。同蘇子、萊菔子丸,下痰。) 米醋 燒酒〔果木〕木瓜 楂子 榲桲 橙皮 柚皮(並去濕痰水唾。) 橘皮(除濕痰留飲,嘔噦反胃。二陳湯。潤下丸。寬中丸。痰膈胸中熱脹,水煎服;嘈雜吐清水,為末舐之;下焦冷痰,丸服。) 檳榔(消穀下氣,逐水除痰澼,為末湯服;嘔吐痰水,同橘皮煎或末服。) 大腹皮 都念子 都咸子 蜀椒(溫中除濕,心腹留飲。椒目,同巴豆丸服,治留飲腹痛。)吳茱萸(厥陰痰涎。) 胡椒 畢澄茄 厚朴(消痰溫中。痰壅嘔逆,薑汁製,末服。) 沉香(冷痰虛熱,同附子煎服。) 杉材(肺壅痰滯。) 皂莢(胸中痰結,挼汁熬膏丸服;一切痰氣,燒研同萊菔子丸服;釣痰丸,同半夏、白礬丸含。子及木皮,並治風痰。) 白楊皮(浸酒化痰澼。) 槐膠(一切風涎。)〔石蟲〕礬石(痰涎飲澼。) 赤石脂(飲水成澼,吐水不止,末服一斤良。)白殭蠶(散風痰結核。一切風痰,研末薑汁服。) 桂蠹(寒澼。)
【濕熱火鬱】〔草部〕栝蔞(降火清金,滌痰結。清痰利膈,同半夏熬膏服;胸痹痰嗽,取子同薤白煎服;飲酒痰澼,脅脹嘔吐腹鳴,同神麯末服。) 貝母(化痰降氣,解鬱潤肺。痰脹,同厚朴丸服。)前胡 柴胡 黃芩 桔梗 知母 白前 紫菀 麥門冬 燈籠草 鴨跖草 懸鉤子 解毒子 闢虺雷 草犀 澤瀉 舵菜 山藥 竹筍 〔果木〕烏梅 林檎 白柿 鹽麩子 甘蔗汁 梨汁 藕汁 茗 皋蘆葉 蕤核 枳實 枳殼(胸膈痰澼,停水痞脹,為末服。) 桑白皮(上焦痰氣。) 荊瀝(煩熱痰唾,漾漾欲吐。) 竹瀝(去煩熱,清痰養血。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 竹茹 竹葉(痰熱嘔逆。) 木槿花(風痰壅逆,研末湯服。) 茯苓(膈中痰水,淡滲濕熱。) 訶黎勒(降火消痰。葉亦下氣消痰。) 天竹黃 〔金石〕鉛 鉛霜 鉛丹 胡粉 鐵華粉(並降風熱驚痰。) 密陀僧(痰結胸中不散,醋、水煮過,為末,每酒水煎二錢飲。) 靈砂(上盛下虛,痰涎壅逆。) 水銀(小兒驚熱風涎。) 蓬砂 浮石〔蟲鱗〕五倍子(並化頑痰,解熱毒。) 百藥煎(清金化痰,同細茶、海螵蛸,丸服。) 海螵蛸
〔介獸〕海蛤 文蛤 蛤粉 牡蠣(並化濕痰熱痰老痰。) 爛硯殼(心胸痰水吞酸,燒服。) 牛黃(化熱痰。) 阿膠(潤肺化痰,利小便。)
【氣滯食積】〔草部〕香附子(散氣鬱,消飲食痰飲,利胸膈。停痰宿飲,同半夏、白礬、皂角水,丸服。) 雞蘇(消穀,除酸水。) 蘇葉 〔谷菜〕曲 神麯 麥蘖(並消食積痰飲,下氣。) 醋 萊菔及子(消食下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仙人杖菜(去冷痰澼。) 蔊菜(消食,豁冷痰。) 桑耳(癖飲積聚。留飲宿食,同巴豆蒸過丸服。) 蘑菇 茼蒿〔果石〕山楂(並消食積痰。) 鹽楊梅(消食去痰,作屑服。) 銀杏(生食降痰。) 杏仁 雄黃 粉霜 輕粉 金星石 青礞石 硇砂 綠礬(並消痰涎積癖。) 銀硃(痰氣結胸,同礬石丸服,有聲自散。) 石膏(食積痰火,煅研醋糊丸服。)
〔介禽〕馬刀 牡蠣 魁蛤(痰積。) 蚌粉(痰涎結於胸膈,心腹痛日夜不止,或乾嘔,以巴豆炒赤,去豆,醋糊丸服。) 鬼眼睛(痰飲積及濕痰心腹痛,燒研酒服。) 五靈脂(痰血凝結,同半夏薑汁丸服。)
【宣吐】人參蘆 桔梗蘆 藜蘆 三白草(汁。) 恆山 蜀漆 鬱金(同藜蘆末。) 杜衡 石莧 石胡荽(汁。) 離鬲草(汁。) 附子尖 土瓜根 及己 苦參 地松 豨薟 羊躑躅 紫河車 虎耳草 芭蕉油 蘿蔔子 苦瓠 瓜蒂 苦茗 烏梅 酸榴皮 犁汁 桐油 皂莢 梔子 相思子 松蘿 熱湯 齏水 鹽滷水 石綠 石青 石膽 白青 砒石 密陀僧 礬石 大鹽 蝦汁
【盪滌】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芫花(胸中痰水,脅下飲澼。) 蕘花(腸胃留澼。) 大戟(濕熱水澼。) 續隨子(痰飲宿滯。) 牽牛(痰飲宿膿。) 大黃 射干 桃花(宿水痰飲積滯,為末水服,或作餅食,取利。) 接骨木(下水飲。) 巴豆(寒澼宿食,大便閉,酒煮三日夜,煎丸水下;風痰濕病,安掌心取汗。) 芒硝 朴硝
脾胃
(有勞倦內傷,有飲食內傷,有濕熱,有虛寒)
【勞倦】〔草部〕甘草(補脾胃,除邪熱,益三焦元氣,養陰血。) 人參(勞倦內傷,補中氣,瀉邪火。煎膏合薑、蜜服。) 黃耆(益脾胃,實皮毛,去肌熱,止自汗。) 黃精 葳蕤(補中益氣。) 白朮(熬膏服良。) 蒼朮(安脾除濕,熬膏作丸散,有四制、八制、坎離、交感諸丸。) 柴胡(平肝,引清氣自左而上。) 升麻(入胃,引清氣自右而上。) 芍藥(瀉肝,安脾肺,收胃氣。) 石斛(厚脾胃,長肌肉。) 使君子(健脾胃,除虛熱。) 連翹(脾胃濕熱。) 木香 甘松香 藿香 縮砂蔤 白豆蔻 紫蘇 〔菜谷〕羅勒 蒔蘿 馬芹(並理元氣。) 蘹香(同生姜炒黃丸服,開胃進食。) 茼蒿 薺菜 苜蓿 菾菜 仙人杖草 草豉 胡蘿蔔芋 山藥 石耳 蘑菇 雞㙡 五芝 胡麻 小麥 大麥 雀麥 糯 粳 秈 稷 黍 蜀秫 粱 粟 秫穇子 稗子 稂 東牆 雕胡 蓬子 水粟 䒽草米 蒒草米 薏苡 罌子粟 黑大豆 赤小豆 綠豆 白豆 豌豆 蠶豆 豇豆 扁豆 刀豆 豆豉 豆腐 豆黃(壯氣潤肌。以豬脂和丸,每服百丸,即易肥健,甚驗。脾弱不食,同麻子熬香研,日服。) 陳廩米 青精飯 諸米粥 飴糖 酒 糟 〔果木〕大棗(同薑末,點服。) 仲思棗 木瓜 奈 白柿 橘皮 鉤慄 橡子 榛子 龍眼 橄欖 榧子 檳榔 大腹皮 桄榔面 䔋木面 波羅蜜 無花果 摩廚子 芡實 蓮實 藕 甘蔗 沙糖 鳧茈 清明柳枝(脾弱,食不化,似翻胃,煎湯煮小米,滾面曬收,每用烹食。) 沉香 檀香 訶黎勒 厚朴 茯苓 〔水石〕潦水 甘瀾水 立春清明水 太一餘糧 白石脂 石面 代赭石 〔虫部〕蜂蜜 蠶蛹 乳蟲〔鱗介〕龍齒 鱒 鯔 鯮 鰔 鮊 鯽魴 鯉 鱸 鱖 鯧 鯊 白鯗 鱠殘魚 比目魚 蝦 鱉 淡菜 海蛇 〔禽獸〕雞 雉 鸐雉 英雞 鳧 鸊𪂬 鷺 鷸 雀 突厥雀 鳩 青䳡 桑鳸 鶯 鶻嘲 豬脾舌 狗肉 羊肉 牛肉 牛膍 虎肉 兔肉
【虛寒】〔草部〕附子 草豆蔻 高良薑 山姜 廉姜 益智子 蓽茇 蒟醬 肉豆蔻 〔菜谷〕乾薑 生薑 蒜 韭 薤 芥 蕪菁 糯米 秫 燒酒 〔果木〕胡椒 畢澄茄 秦椒 蜀椒 吳茱萸 食茱萸 丁香 桂
【食滯】〔草部〕大黃(盪滌宿食,推陳致新。) 地黃(去胃中宿食。) 香附 三稜 莪朮 木香 柴胡(消穀。) 荊芥 薄荷 蘇荏 水蘇(並消魚膾。) 青黛 越王余筭 海藻 肉豆蔻 草果 縮砂 蒟醬 紅豆蔻 仙茅〔谷菜〕大麥 蕎麥 豆黃 蒸餅 女曲 黃蒸 曲 神麯(同蒼朮丸服。) 紅曲 蘖米 麥蘖 飴糖 醬 醋 酒 糟 蒜 蔥 胡蔥 胡荽 白菘 萊菔 蕪菁 姜 〔果木〕杏仁(停食,用巴豆炒過,末服。) 橘皮(為末,煎飲,代茶。) 青皮(鹽、醋、酒、湯四制,為末,煎服。) 柑皮 橙皮 柚皮 木瓜 榲桲 山楂(消肉。) 奈子 楊梅 銀杏(生食。) 檳榔 大腹子 榧子 無漏子 茶 鳧茈 蜀椒 胡椒 畢澄茄 茱萸 巴豆(一切生冷硬物。) 阿魏(消肉。) 皂莢 楸白皮 厚朴 烏藥 樟材 檀香 桂(食果腹脹,飯丸吞七枚。) 訶黎勒 枳實 郁李仁〔水土〕齏水(吐。) 漿水(消。) 生熟湯(消。) 百草霜 梁上塵〔金石〕朴硝(食飲熱結。) 青礞石(食積宿滯,同巴豆等,丸服。) 水中白石(食鱠成瘕,燒,淬水服七次,利下。) 食鹽(酒肉過多脹悶,擦牙漱下,如湯沃雪。) 硇砂(消肉。) 蓬砂 孔公蘖〔介禽〕鱉甲 淡菜 海月 白鯗(並消宿食。) 鱔頭(燒服,去痞症,食不消。) 鳧 雞屎白 鷹屎白 雀屎白 鴿屎 五靈脂
【酒毒】〔草部〕葛花 葛根汁 白茅根汁 水萍 菰筍 秦艽 苦參 地榆 菊花(酒醉不語,為末酒服。) 懸鉤子 木鱉子(醋磨。) 天南星(同硃砂丸服,解酒毒積毒。) 五味子 山姜花 高良薑 紅豆蔻 縮砂 白豆蔻 蒟醬 肉豆蔻 蠡實 蕉子〔谷菜〕麥苗汁 丹黍米(飲酒不醉。) 黑大豆 赤小豆 腐婢 綠豆 蠶豆苗(煮食。) 扁豆 豆腐(燒酒醉死,切片貼身。) 豉(同蔥白煎。) 曲 蘿蔔 蔓荊(大醉不堪,煮粥飲汁。根蒸三次,研末,酒後水服二錢,不作酒氣。) 白菘(解酒醉不醒,研子一合,井水服。) 水芹 苦苣 白苣 苦竹筍 酸筍 越瓜 甜瓜〔果木〕橘皮 柑皮 橙皮 柚皮 金橘 楊梅(干屑服之,止嘔吐酒。) 烏梅 榔梅 梨 楂子 榲桲 柿 椑柿 銀杏 橄欖 檳榔 波羅蜜 都桷子 枳椇子 鹽麩子 醋林子 甘蔗 沙糖 石蜜 藕 芰 西瓜 丁香 長壽仙人柳(酒病,為末酒服。) 河邊木(端午投酒中飲之,令人不醉。) 桑椹汁 苦竹葉 〔水石〕新汲水(燒酒醉死,浸發及手足,仍少灌之。) 食鹽(擦牙漱咽,解酒毒。先食一匙,飲酒不醉。) 蓬砂(服之,飲酒不醉。) 雄黃(飲酒成癖,遇酒即吐,同巴豆、蠍梢、白麵丸服。) 石灰(酒毒下痢,泥煅,醋糊丸服。) 鉛霜〔蟲魚〕五倍子 鰍魚 黃顙魚〔介部〕蚌 蠣黃 蛤蜊 車螯 田螺 蝸螺 海月〔禽獸〕雞內金(消酒積,同豆粉丸服。) 五靈脂(酒積黃腫,入麝丸服。) 豭豬項肉(酒積黃脹,同甘遂服,取下酒布袋。) 豬腎(酒積,摻葛粉炙食。)牛膍 狐膽 麝香(並解酒毒。) 鹿茸(飲酒成泄,衝任虛寒,同狗脊、白蘞丸服。) 驢蹄底(飲酒過度,欲至穿腸,水煮濃汁冷飲。)
吞酸嘈雜
(有痰食熱證,有陽氣下陷虛證)
【痰食】〔草部〕蒼朮 香附 黃連 蓬莪朮 縮砂仁 半夏 雞蘇(生食。) 薺苧(生食,去腸間酸水。) 旋覆花 〔菜谷〕蘿蔔(食物作酸,生食即止。) 米醋(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 神麯 麥蘖 〔果木〕橘皮 木瓜 楂子 榠楂 榲桲 山楂(併除心間酸水,止噁心。) 胡桃(食物醋心,以乾薑同嚼下,立止。) 檳榔(醋心吐水,同橘皮末服。) 大腹皮(痰隔醋心,同疏氣藥、鹽、姜煎服。) 厚朴(吐酸水,溫胃氣。) 樟材(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煎湯服。) 皂莢子心(嚼食,治膈痰吞酸。)梔子 〔蟲獸〕蜆殼(吞酸心痛,燒服。) 羊屎(煎酒服。) 頭垢(噫吐酸漿,以漿水煎服一杯。)
【陽陷】〔草部〕人參(消胸中痰變酸水。妊娠吐水,心痠痛,不能飲食,同乾薑丸服。) 柴胡(除痰熱。) 升麻 葛根(凡胃弱傷冷,郁遏陽氣者,宜三味升發之。) 蓽茇(胃冷口酸流清水,心連臍痛,同厚朴末、鯽魚肉,丸服。) 廉姜(胃口冷,吐清水。) 草豆蔻 益智子 紅豆蔻 高良薑 〔木鱗〕吳茱萸(醋心甚者,煎服。有人服之,二十年不發也。) 魚鱠(心下酸水。)
噎膈
(噎病在咽嗌,主於氣,有痰有積。膈病在膈膜,主於血,有挾積、挾飲澼、挾瘀血及蟲者)
【利氣化痰】〔草部〕半夏(噎膈反胃,大便結者,同白麵、輕粉作丸煮食,取利。)山豆根(研末,橘皮湯下。)昆布(氣噎,咽中如有物,吞吐不出,以小麥煮過,含咽。) 栝蔞(胸痹咽塞,同薤白、白酒,煮服。) 蘆根(五噎吐逆,煎服。) 天南星 前胡 桔梗 貝母 香附子 紫蘇子 木香 藿香 澤瀉 縮砂 茴香 高良薑 紅豆蔻 草果 白豆蔻 〔菜果〕生薑(咽中有物,吞吐不出,含之,一月愈。噎氣,姜入厠內浸過,漂曬研末,入甘草末服。) 橘皮(卒氣噎,去白焙研,水煎服。胸痹咽塞,習習如癢,唾沫,同枳實、生薑煎服。) 檳榔(五膈、五噎,同杏仁,以童尿煎服。) 青橘皮〔木部〕厚朴 茯苓 沉香(膈氣,同木香、烏藥、枳殼為末,鹽湯下。) 檀香 蘇合香 丁香 枳殼 枳實
【開結消積】〔草部〕三稜(治氣脹,破積氣。反胃,同丁香末服。) 蓬莪朮(破積氣,治吐酸水。) 鬱金(破惡血,止痛。) 阿魏(五噎膈氣,同五靈脂丸服。) 威靈仙(噎膈氣,同蜜煎服,吐痰。) 鳳仙子(噎食不下,酒浸曬研,酒丸服。) 馬蹄香(噎食膈氣,為末,酒熬膏服。) 紫金牛(治噎膈。) 板藍汁(治噎膈,殺蟲,頻飲。) 紅藍花(噎膈拒食,同血竭,浸酒服。) 蕘花 甘遂(哽噎氣,同木香末服。) 大黃(食已即吐,大便結,同甘草煎服。)〔谷菜〕杵頭糠(膈氣噎塞,蜜丸噙咽;卒噎,噙之咽汁,或煎飲。) 蕎麥秸灰(淋取鹼,入蓬砂服,治噎食。) 韭汁(去胃脘血。入鹽,治噎膈。入薑汁、牛乳,治反胃。)〔果木〕烏芋(主五噎膈氣。) 烏梅 杏仁 山楂 桃仁 桑霜(消噎食積塊。) 巴豆霜〔水石〕糧罌中水(飲之,主噎疾殺蟲。) 浸藍水(主噎疾,溫飲一杯,殺蟲。) 梁上塵(主噎膈食積。) 硇砂(噎膈吐食,有積症,用之神效。蕎麵包煅,同檳榔、丁香末,燒酒服。同人言、黃丹各升打過,同桑霜末,燒酒服;同平胃散末,點服三錢,當吐黑物如石。) 黑鉛(膈氣,同水銀、人言結砂,入阿魏,丸服。灰,同醋熬膏,蒸餅和丸服。) 綠礬(麵包泥固煅研,棗肉丸服。鯽魚留膽去腸,釀煅,末服。) 白礬(治噎膈,化痰澼,蒸餅丸服。或同硫黃炒過,入硃砂,丸服。) 雄黃 輕粉 石鹼 蓬砂 砒石(並化積垢,通噎膈。)〔服器〕寡婦木梳(燒灰,鑰匙湯下。)〔蟲鱗〕蛇含蛤蟆(煅研,酒服。) 蜣螂(同地牛兒用,治噎膈。) 壁虎(噎膈反胃,炒焦入藥用。) 鯽魚(膈氣,釀大蒜,泥包煨焦,和平胃散,丸服。) 〔禽獸〕鳩(食之不噎。) 巧婦窠(噎膈,燒研酒服,神驗。) 鵩雛(煅研酒服。) 五靈脂(噎膈痰涎夾血。) 鸕鷀頭(燒研酒服。) 鷹糞(食哽,燒灰,水服。) 白鵝尾毛(噎食,燒灰,飲服。) 雞嗉(噎氣不通,燒研,入木香、沉香、丁香、紅棗丸服。) 狼喉結(噎疾,曬研,以五分入飯食。) 白水牛喉(噎膈,結腸不通,醋炙五次,為末,每服一錢,飲下,立效。) 狗寶(噎食病,每用一分,以威靈仙、食鹽浸水服,日三服,三日愈。) 黃狗膽(和五靈脂末,丸服。) 狗屎中粟(噎膈吐食,淘淨煮粥,入薤白、沉香末食。) 貍骨(噎病不通飲食,炒研白湯服。) 羚羊角(噎塞不通,研末,飲服二錢,日三。) 野人糞(治噎膈,同阿魏末,以薑片蘸食。)〔人部〕人溺 秋石(噎病,每服一錢。) 人淋石(治噎食,俗名澀飯病,磨汁服。) 人癖石(消堅,治噎膈。) 天靈蓋(噎膈,用七個同黑豆煅研,酒服一錢。) 人膽(噎膈病,盛糯米,陰乾取黑色者,每服十五粒,通草湯下。) 胞衣水(膈氣反胃,飲一鍾,當有蟲出。) 頭垢(主噎疾,以酸漿煎膏服之,立愈。) 人屎(燒服。)
反胃
(主於虛,有兼氣、兼血、兼火、兼寒、兼痰、兼積者。病在中下二焦。食不能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無火)
【溫中開結】〔草部〕附子(溫中破積。反胃不下食,以石灰泡熱,薑汁淬三次,同丁香、粟米煎服,或為末舐;或為丸噙;或包丁香,以薑汁煮焙丸服。) 白豆蔻(脾虛反胃,同丁香、縮砂、陳廩米,薑汁丸服。) 白芷(血風反胃,豬血蘸食。) 木香(同丁香煎服,治反胃關格。) 王瓜(反胃,燒研酒服。或入平胃散末。) 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牛涎、蜂蜜各半斤,石器慢熬,乾研,日取一匙,入粥食。) 火杴草(焙末,蜜丸。) 蓽茇 草豆蔻 紅豆蔻 高良薑 肉豆蔻 藿香撫芎 蘇子 前胡 香附 半夏(並溫中消食止吐。) 三稜(同丁香末服。) 益智子(客寒犯胃,多唾沫。) 〔谷菜〕干餳糟(同姜搗餅,焙研,入甘草、食鹽服。) 韭菜(炸熟,鹽醋吃十頓,治噎膈反胃。) 生薑(汁煮粥食。麻油煎研,軟柿蘸食。) 白芥子(酒服二錢。) 紫芥子 大蒜 乾薑蘭香(作餅。) 蒔蘿 茴香 杵頭糠 蘿蔔(蜜煎細嚼。) 薤白 〔果木〕檳榔 青皮 橘皮(西壁土炒,薑、棗煎服。) 胡椒(醋浸七次,酒糊丸服,或加半夏,或同煨姜,煎服。) 畢澄茄(吐出黑汁者,米糊丸服。) 枇杷葉(同人參、丁香煎服。) 栗子殼(煮汁。) 松節(煎酒。) 千槌花(煮汁。) 丁香(鹽梅丸咽。)薑、蔗汁(丸服。)木香(同煎服。) 桂心 沉香 檀香 茯苓 厚朴 枳實 〔金石〕雄黃 雌黃(同甘草,丸服。) 鉛灰(醋熬,蒸餅丸服。) 鉛丹(墜痰消積,同白礬、石亭脂煅研,丸服。) 水銀(同鉛結砂,入硫黃、官桂為末,薑汁服,清鎮反胃。) 靈砂(鎮墜反胃神丹也。) 赤石脂(蜜丸服。) 砒石(同巴豆、附子,黃蠟丸服。) 白礬 丹砂 釜煤 朴硝 蓬砂 輕粉 硇砂 〔鱗介〕爛蛤(燒服。) 蚌粉(薑汁服。同田螺殼灰、烏梅燒研,人參湯服。) 鯽魚(釀綠礬煅研服。) 鯉魚(童尿浸煨,研末入粥食。)〔禽獸〕抱出雞子殼(酒服。) 雞膍胵皮(燒研酒服。) 鵜鶘皮毛(燒研酒服。) 五靈脂(狗膽汁丸,熱姜酒磨服。或加沉香、木香、阿魏。) 貓衣(煅研,入硃砂噙。) 虎肚(煅研,入平胃散末服。) 虎脂(切塊,麻油浸收,每以酒一鍾,和油一杯服。不問久近皆效。) 蝟皮(煮汁服,或炙食,或燒灰酒服。) 白馬尿(熱飲。) 驢尿(以上並能殺蟲。) 驢屎 羊屎(五錢,童尿煎服。) 牛齝草(同杵頭糠、糯米粉、牛乳和丸煮食。) 羊胲子(煅研,入棗肉、平胃散末,沸湯點服。)
【和胃潤燥】〔草部〕人參(止反胃吐食,煎飲或煮粥食,或同半夏、生薑、蜜煎服。) 白朮 芍藥 蘆根(止反胃五噎吐逆,去膈間客熱,煮汁服。) 茅根(反胃上氣,除客熱在胃,同蘆根煎汁飲。)〔谷菜〕山藥 粟米(作丸,醋煮吞。) 罌粟(同人參、山藥煮食。) 陳倉米(水煎服;或炊焙為末,入沉香末服。) 馬齒莧(飲汁。) 柳蕈(煎服。) 蓴心 麻仁 胡麻油〔果木〕杏仁 桃仁 梨(插丁香十五粒煨食,止反胃。) 棠梨葉(炒研酒服,止反胃。)甘蔗汁(同薑汁飲,治反胃。) 乾柿(連蒂搗酒服,止反胃,開胃化痰。) 干棗葉(同丁香、藿香,煎服,止反胃。) 石蓮(入炒肉豆蔻末,蜜湯服,止反胃。) 烏芋(主五噎膈氣。) 梓白皮(主反胃。) 淡竹茹 竹瀝 〔水部〕 醴泉 井華水(並主反胃。)〔土蟲〕螺螄泥(每火酒服一錢,止反胃。) 地龍屎(同木香、大黃末,水服,止反胃。) 白善土(醋煅。) 西壁土 灶中土(米飲服三錢。) 蠶繭(反胃吐食,煎汁煮雞子食之。) 繰絲湯(煮粟米粥食,止反胃。)〔獸禽〕牛羊乳(反胃燥結,時時咽之,或入湯劑。) 牛涎(噎膈反胃,以水服二匙,或入蜜,或入麝香,或和糯米粉作丸,煮食。) 羊肉(蒜、薤作生食。) 羊胃(作羹食。) 烏雄雞(虛冷反胃,入胡荽子煮,食二隻愈。) 烏雌雞(炒香,投酒中一夜飲。) 反毛雞(同人參、當歸煮食。)
嘔吐
(有痰熱,有虛寒,有積滯)
【痰熱】〔草部〕葛根(大熱嘔吐,小兒嘔吐,蕩粉食。) 澤瀉(行水止吐。) 香附(妊娠惡阻,同藿香、甘草煎服。) 黃連 苦耽(勞乏嘔逆。) 麥門冬(止嘔吐燥渴。) 前胡(化痰止吐。) 蘆根(主嘔逆不食,除膈間客熱,水煮服。或入童尿。) 乾薹(煮汁。) 赤小豆 豌豆(止嘔逆。) 綠豆粉 蒒草子 〔果木〕茯苓 豬苓 梔子 楸白皮 梓白皮(止嘔逆,下氣。) 蘇枋木(人常嘔吐,用水煎服。) 楊梅(止嘔吐,除煩憒。) 枇杷(止吐下氣。) 木白皮(止嘔逆,煮服大佳。) 葉(止嘔吐不止。) 〔水石〕黃丹(止吐逆。) 胡粉 水銀 鉛 滑石(暴得吐逆,湯服二錢。) 石膏(胃火吐逆。) 陰陽水(飲數口,即定。) 〔蟲獸〕蟬蛻(胃熱吐食,同滑石末,水服。) 蘆蠹蟲(小兒乳後吐逆,二枚,煮汁服。) 羊屎(嘔吐酸水,以十枚煎酒服。) 牛乳(小兒吐乳,入蔥、姜煎服。) 兔頭骨(天行吐不止,燒研,飲服。) 〔人部〕人乳(小兒初生吐乳,同籧篨篾、鹽少許,煎汁,入牛黃服。)
【虛寒】〔草部〕細辛(虛寒嘔吐,同丁香末服。) 蒼朮(暖胃消穀,止嘔吐。)白朮(胃虛嘔逆,及產後嘔吐。) 人參(止嘔吐,胃虛有痰,煎汁入薑汁、竹瀝服;胃寒,同丁香、藿香、橘皮煎服;妊娠吐水,同乾薑丸服。) 艾葉(口吐清水,煎服。) 半夏(嘔逆厥冷,內有寒痰,同面作彈丸,煮吞之;妊娠嘔吐,同人參、乾薑丸服;小兒痰吐,同麵包丁香,煨熟,丸服。) 南星(除痰下氣止嘔。) 旋覆花(止嘔逆不下食,消痰下氣。) 蘇子(止吐。) 香薷(傷暑嘔吐。) 藿香(脾胃吐逆為要藥。) 木香 當歸(溫中,止嘔逆。) 茅香(溫胃止吐。) 白豆蔻(止吐逆,散冷氣,胃冷忽噁心,嚼數枚酒下。小兒胃寒吐乳,同縮砂、甘草末飲服。) 生附子(胃寒有痰,同半夏、生薑煎服。) 縮砂仁 廉姜 白芷 紅豆蔻 高良薑(溫中下氣消食。忽嘔清水,含咽即平。) 肉豆蔻(溫中下氣止吐,及小兒乳霍。) 益智子(胃冷。) 〔谷菜〕糯米(虛寒吐逆。) 燒酒 白扁豆 豇豆 乾薑 生薑(煎醋食。又同半夏煎服,去痰下氣,殺蟲止嘔吐。) 芥子(胃寒吐食。) 白芥子 〔果木〕橘皮(止吐消痰溫中。嘈雜吐清水,去白研末,時舐之。) 蜀椒(止吐殺蟲。) 胡椒(去胃中寒痰,食已即吐水,甚驗。) 畢澄茄 吳茱萸 食茱萸(並止冷吐。) 檳榔(止吐水,同橘皮煎服。) 沉香 檀香 丁香(治吐,同陳皮煎服;小兒丸服;或同半夏丸服。) 厚朴(痰壅嘔逆不食,薑汁炙研,米飲服。主胃冷,吐不止。) 訶黎勒(止嘔吐不食,消痰下氣,炒研糊丸服。)〔石獸〕赤石脂(飲食冷過多,成澼吐水,每酒服方寸匕,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 硫黃(諸般吐逆,同水銀研,薑汁糊丸服。) 鹿髓(主嘔吐。) 熊脂(飲食嘔吐。)
【積滯】〔草谷〕香附子(止嘔吐,下氣消食。) 縮砂蔤(溫中消食止吐。) 大黃(口中常嘔淡泔,煎服。) 續隨子(痰飲不下食,嘔吐。) 牽牛 神麯 麥蘖 〔木禽〕巴豆 五靈脂(治嘔吐,湯藥不能下者,狗膽丸服。)
噦啘
(有痰熱,有虛寒)
【痰熱】〔草谷菜部〕蘆根(客熱嘔噦,煮汁服。) 茅根(溫病熱噦,同葛根煎服;溫病冷噦,同枇杷葉煎服。) 蘇葉(卒啘不止,濃煎呷。) 葛根汁(乾嘔不止,呷之。) 前胡 胡麻(嘔啘不止,合清油煎服。) 大麻仁(止嘔逆,炒研,水絞汁服。) 小麥 小麥面(嘔噦不止,醋作彈丸煮熟,熱茶吞之,未定再作。) 赤小豆(止嘔逆。) 生薑(乾嘔厥逆時嚼之,亦同半夏煎服,乃嘔家聖藥。) 蘿蔔 蔓荊子 〔果木〕枇杷(止吐逆。葉,下氣消痰,啘噦不止,煮汁或嚼汁咽。) 楊梅(止嘔噦去痰。) 枳椇(止嘔噦,解酒毒。) 甘蔗(止嘔噦不息,入薑汁服。) 茯苓 豬苓 淡竹茹 仙人杖(噦氣嘔逆,煮汁服。) 〔水石〕陰陽水 古磚(煮汁。) 滑石 〔蟲鱗〕蠮螉黃蜂子(乾嘔。) 蟬蛻(胃熱嘔逆。) 蘆蠹蟲 海蛤 蛤粉 白蜆殼(並止嘔啘。) 蛇蛻(止嘔。) 〔禽獸〕雞子(天行嘔逆,水煮,浸冷,吞之。) 雞卵黃(煉汁服。) 雁肪(治結熱嘔逆。) 水牛肉(主啘。)
【虛寒】〔草部〕細辛(虛寒嘔噦,同丁香、柿蒂湯服。) 半夏(傷寒干啘,為末,薑湯服。胃寒噦逆,停痰留飲,同藿香、丁皮煎服。支飲作嘔,噦逆欲死,同生姜煎服。) 燕蓐草(燒服,止嘔噦。) 白朮(產後嘔噦,同生姜煎服。) 草豆蔻(胃弱嘔逆,同高良薑,煎汁和麵煮食。) 高良薑(止胃寒嘔噦。) 蓽茇(冷痰噁心,末服。胃冷流清水,心腹痛,同厚朴、鯽魚和丸服。) 白豆蔻(胃冷忽噁心,嚼之酒下。) 益智子 麻黃(並止客寒犯胃,多唾。) 桔梗(止寒嘔。) 木香 藿香 旋覆花 紅豆蔻 肉豆蔻 附子 烏頭 蒟醬 蒼朮 〔谷菜〕糯米 糟筍中酒(止噦氣嘔逆,或加人參及牛乳。) 燒酒 白扁豆 乾薑(止乾嘔。) 薤(止乾嘔,煮服。) 芥 蘭香(啘嘔,取汁服。)〔果部〕橘皮(除濕消痰止嘔。凡嘔清水者,去白研末,時舐之。) 橙皮(止噁心,下氣消痰。) 木瓜(止嘔逆,心膈痰嘔。) 榠楂(止噁心,去胸中酸水。) 楂子(同。) 山楂 葡萄藤葉 蘡薁藤(並主嘔啘厥逆,煮汁飲。) 五子實 柿蒂(煮汁飲,止咳逆噦氣。同丁香、生薑煎服。寒加良薑、甘草;痰加半夏;虛加人參;氣加陳皮、青皮。) 檳榔 畢澄茄(止寒嘔。) 吳茱萸 〔木石〕梓白皮(溫病感寒,變為胃啘,煮汁服。) 丁香(胃寒咳逆噦氣,煮汁服。) 訶黎勒(嘔逆不食,炒研糊丸服。) 厚朴(痰壅嘔噦。) 黃丹 代赭石 硫黃 〔鱗介〕鱤魚(食之已嘔。) 鯽魚 石首魚 鱉肉 〔獸部〕羊乳(大人乾嘔,小兒噦啘,時時呷之。) 青羊肝(病後嘔逆,作生淡食,不過三次。) 牛膍 鹿角(食後喜嘔,燒研,同人參末薑湯服。小兒噦痰,同大豆末,塗乳飲之。) 獺骨(嘔噦不止,煮汁飲。)
呃逆
(呃,音噫,不平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其氣自臍下衝上,作呃呃聲,乃衝脈之病。世亦呼為咳逆,與古之咳嗽氣急之咳逆不同。朱肱以噦為咳逆,王履以咳嗽為咳逆,皆非也)
【虛寒】〔草谷菜部〕半夏(傷寒呃逆,危證也,以一兩,同生姜煎服。) 紫蘇(咳逆短氣,同人參煎服。) 烏頭(陰毒咳逆,同乾薑等分,研炒色變,煎服。) 縮砂(同姜皮沖酒服。) 麻黃(燒煙嗅之立止。) 細辛(卒客忤逆,口不能言,同桂安口中。) 旋覆花(心痞噫不息,同代赭石服。) 高良薑 蒟醬 蘇子 荏子 紫菀 女菀 肉豆蔻 刀豆(病後呃逆,連殼燒服。) 薑汁(久患咳噫,連至四五十聲,以汁和蜜煎服,三次立效。亦擦背。) 蘭香葉(咳噫,以二兩同生姜四兩搗,入面四兩,椒、鹽作燒餅,煨熟食。) 〔果木〕橘皮(呃逆,二兩,去白煎服,或加丁香。) 荔枝(呃噫,七個燒末,湯下,立止。) 胡椒(傷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氣攻胃也,入麝煎酒服。) 畢澄茄(治上證,同高良薑末煎,入少醋服。) 吳茱萸(止咳逆。腎氣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乃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也,同橘皮、附子丸服。) 蜀椒(呃噫,炒研糊丸,醋湯下。) 犁木灰(三十年結氣咳逆,氣從臍旁起上衝,胸滿氣促鬱冒,同麻黃諸藥丸服。) 石蓮子(胃虛呃逆,炒末水服。一加丁香、茯苓。) 欓子 丁香(傷寒呃逆及噦逆,同柿蒂末,人參湯下。) 沉香(胃冷久呃,同紫蘇、白豆蔻末,湯服。) 乳香(陰證呃逆,同硫黃燒煙燻之,或煎酒嗅。) 桂心 〔土石〕伏龍肝(產後咳逆,同丁香、白豆蔻末,桃仁、茱萸煎湯下。) 代赭石(心痞噫逆。) 硫黃〔虫部〕黃蠟(陰病打呃,燒煙燻之。)
【濕熱】〔草果〕大黃(傷寒陽證呃逆,便閉者下之,或蜜兌導之。) 人參蘆(因氣昏瞀呃噫者,吐之。) 人參(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同甘草、陳皮、竹茹煎服。) 乾柿(產後咳逆心煩,水煮呷。) 柿蒂(煮服,止咳逆噦氣。) 青橘皮(傷寒呃逆,末服。) 〔木石〕枳殼(傷寒呃噫,同木香末,白湯服。) 淡竹葉 竹茹 牡荊子 滑石(病後呃噫,參、術煎服益元散。)
霍亂
(有濕熱、寒濕,並七情內傷,六氣外感)
【濕熱】〔草部〕香薷(霍亂轉筋腹痛,水煮汁服。)石香薷 術(健胃安脾,除濕熱,止霍亂吐下。) 蓼子(霍亂煩渴,同香薷煎服。) 前胡 桔梗(並下氣,止霍亂轉筋。) 蘇子 紫蘇(水煮服,止霍亂脹滿。) 薄荷 雞蘇 扁竹(霍亂吐利,入豉煮羹服。) 蘆根莖葉(霍亂煩悶,水煮汁服。脹痛加薑、橘。) 蓬蕽(煮汁服。) 蘡薁藤汁 通草 防己(同白芷末服。) 木通 澤瀉 芍藥(霍亂轉筋。) 乾薹(霍亂不止,煮汁服。) 麇舌 女菀 水堇 海根 〔谷菜〕黃倉米 粟米 丹黍米 蜀黍 黃、白粱米(並主霍亂大渴殺人,煮汁或水研,絞汁飲。) 粟米泔 粳米(霍亂煩渴,水研汁,入竹瀝、薑汁飲。) 白扁豆(霍亂吐利不止,研末醋服。花、葉皆可絞汁,入醋服。同香薷、厚朴煎服。) 豌豆(同香薷煎服。) 豇豆 大豆(霍亂腹脹痛,生研水服。) 綠豆葉(絞汁入醋服。)綠豆粉(新水調服。) 水芹(止小兒吐瀉。) 〔果木〕木瓜(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水煎或酒煎服。核及枝、葉、皮、根,皆可用。) 榠楂 楂子(並同。)梨葉(煮汁服。) 棠梨枝葉(同木瓜煎服。) 梅葉(煮汁服。) 烏梅(止吐逆霍亂,下氣消痰止渴。) 鹽梅(煎汁呷。) 藕汁(入薑汁同飲。) 蓮薏(止霍亂。) 梔子(霍亂轉筋,燒研湯服。) 桑葉(煎飲。) 桑白皮(止霍亂吐瀉。) 荊葉(煎飲。) 柏木(洗轉筋。) 槐葉(同桑葉、甘草煎飲。) 蘇枋木(煎飲。) 楓皮 〔服器〕厠籌(中惡霍亂轉筋,燒煙床下熏之。) 厠戶簾(燒灰酒服,主小兒霍亂。) 尿桶板(煎服。) 敗木梳(霍亂轉筋,一枚燒灰,酒服。) 寡婦薦(三七莖,煮汁,止小兒霍亂疾。) 頭繒(霍亂吐利,本人者,泡汁呷之。) 故麻鞋底(霍亂轉筋,燒投酒中飲。) 路旁草鞋(洗淨煎飲。) 綿絮(霍亂轉筋,酒煮裹之。) 青布(浸汁和薑汁服,止霍亂。)〔水土〕東流水 井泉水(飲之,仍浸兩足。) 山岩泉水(多飲令飽,名洗腸。) 醴水 熱湯(轉筋,器盛熨之。) 生熟湯(飲之即定。) 酸漿水(煎乾姜屑,呷。) 地漿(乾霍亂欲死,飲之即愈。) 東壁土(煮汁飲。) 釜臍墨(泡湯,飲一二口即止。) 倒掛塵(泡湯飲。) 土蜂窠(小兒吐瀉,炙研服。) 蜣螂轉丸(燒研酒服。) 〔金石〕鉛丹(主霍亂。) 黑鉛(同水銀結砂,作丸服。) 水銀(不拘冷熱吐瀉霍亂,同硫黃,研末服,亦丸服。) 古文錢(霍亂轉筋,以七枚同木瓜、烏梅煎服。) 硃砂(霍亂轉筋已死,心下微溫者,以二兩和蠟三兩,燒煙,熏令汗出而蘇。) 石膏(小兒傷熱,吐瀉黃色,同寒水石、甘草末服。) 滑石(伏暑吐瀉,同藿香、丁香末服。) 玄精石(冷熱霍亂,同硫黃、半夏丸服。) 硝石(同硫黃、滑石、礬石、白麵丸服。治暑月吐瀉諸病。) 白礬(沸湯服二錢。) 〔蟲獸〕蜜蠟(霍亂吐利,酒化一彈丸服。) 牛涎(小兒霍亂,入鹽少許服。) 牛齝草(霍亂,同人參、生薑,漿水煎服。) 烏牛屎 黃牛屎(絞汁服。) 白狗屎(絞汁服。)〔人部〕人尿(小兒霍亂,抹乳上,乳之。)
【寒濕】〔草部〕藿香(霍亂腹痛垂死,同橘皮煎服;暑月,同丁香、滑石末服。) 木香(霍亂轉筋,為末酒服。) 香附子 附子(霍亂吐下,為末四錢,鹽半錢,水煎服;小兒吐瀉,小便白,熟附子、白石脂、龍骨丸服。) 南星(吐瀉厥逆,不省人事,為末,薑、棗同煎服,仍以醋調貼足心。) 半夏(霍亂腹滿,同桂末服。) 人參(止霍亂吐利,煎汁入雞子白服,或加丁香,或加桂心。) 縮砂蔤 蓽茇 蒟醬 山姜 杜若 山奈 劉寄奴 䔾車香(並溫 中下氣消食,止霍亂。) 肉豆蔻(溫中消食。霍亂脹痛,為末,薑湯服。) 白豆蔻(散冷滯,理脾胃。) 草豆蔻(溫中消食下氣。霍亂煩渴,同黃連、烏頭,煎飲。) 高良薑(溫中消食下氣。霍亂腹痛,炙香煮酒。或水煎冷服。) 蓬莪朮(霍亂冷氣。) 艾葉(霍亂轉筋,煎服。) 水蓼(霍亂轉筋,煎飲,並捋腳。) 〔谷菜〕糯米(止霍亂後吐逆不止,水研汁服。) 糯米泔(止霍亂煩渴。) 燒酒(和新汲水飲。) 醋(霍亂吐利,或不得吐利,煎服。轉筋,綿蘸拓之。) 蔥白(霍亂轉筋,同棗煎服。) 薤(霍亂乾嘔,煮食數次。 小蒜煮汁飲,並貼臍,灸七壯。) 胡蒜(轉筋,搗貼足心。) 芥子(搗末敷臍。) 白芥子 蔓荊子(煮汁服。) 乾薑(霍亂轉筋,茶服一錢。) 生薑(煎酒服。) 蒔蘿 茴香 〔果木〕橘皮(除濕痰霍亂,但有一點胃氣者,服之回生,同藿香煎服。不省者灌之。) 檳榔 大腹皮 椰子皮(煮汁飲。) 桃葉(止霍亂腹痛,煮汁服。) 胡椒(二七粒吞之,或同綠豆研服。) 畢澄茄 吳茱萸(煮服,或入乾薑。葉亦可。) 食茱萸 丁香(末服。) 丁皮 桂心 沉香 白檀香(磨汁。) 乳香 安息香 蘇合香 樟腦 樟材 楠材 釣樟(磨汁。) 烏藥(並主中惡霍亂,心腹痛。) 烏木屑(酒服。) 訶黎勒(風痰霍亂,為末酒服;小兒湯服。) 皂莢(霍亂轉筋,吹鼻。) 厚朴(霍亂脹滿腹痛,為末服。或加桂心、枳實、生薑煎服。) 海桐皮(中惡霍亂,煎服。) 〔金石〕硫黃(伏暑傷冷吐瀉,同硝石炒成砂,糯糊丸服。或同水銀研黑,薑汁服。暑月吐瀉,同滑石末,米飲服。) 陽起石 不灰木(霍亂厥逆,同陽起石、阿魏、巴豆丸服。) 炒鹽(霍亂腹痛,熨之。轉筋欲死者,填臍灸之。) 銅器(霍亂轉筋腹痛,炙熱熨之。)
【積滯】〔草谷〕大黃(同巴豆、鬱金丸服,治乾霍亂。) 陳倉米(吐泄,同麥芽、黃連煎服。) 穬麥蘖 神麯 〔木部〕巴豆(伏暑傷冷,同黃丹、蠟丸服。) 樟木(乾霍亂,不吐不利,煎服取吐。) 〔石部〕食鹽(吐乾霍亂。)〔器部〕屠砧上垢(乾霍亂,酒服一團,取吐。)〔禽部〕雄雀糞(乾霍亂脹悶欲死,取三七枚研,酒服。)〔人部〕百齒霜(小兒霍亂,水服少許。)
泄瀉
(有濕熱、寒濕、風暑、積滯、驚痰、虛陷)
【濕熱】〔草部〕白朮(除濕熱,健脾胃。濕泄,同車前子,末服;虛泄,同肉豆蔻、白芍藥丸服;久泄,同茯苓、糯米丸服;小兒久泄,同半夏、丁香丸服;老人脾泄,同蒼朮、茯苓丸服;老小滑泄,同山藥丸服。) 蒼朮(濕泄如注,同芍藥、黃芩、桂心煎服;暑月暴泄,同神麯丸服。) 車前子(暑月暴泄,炒研服。) 苧葉(驟然水泄,陰乾研服。) 秦艽(暴泄引飲,同甘草煎。) 黃連(濕熱脾泄,同生薑末服。食積脾泄,同大蒜丸服。) 胡黃連(疳瀉。) 澤瀉 木通 地膚子 燈芯〔谷菜〕粟米(併除濕熱,利小便,止煩渴,燥脾胃。) 青粱米 丹黍米 山藥(濕泄,同蒼朮丸服。) 薏苡仁〔木石〕梔子(食物直出,十個微炒,煎服。) 黃柏(小兒熱瀉,焙研米湯服,去下焦濕熱。) 茯苓 豬苓 石膏(水泄,腹鳴如雷,煅研,飯丸,服二十丸,不二服愈。) 雄黃(暑毒泄痢,丸服。) 滑石 〔獸部〕豬膽(入白通湯,止少陰下利。)
【虛寒】〔草部〕甘草 人參 黃耆 白芍藥(平肝補脾,同白朮丸服。) 防風 藁本(治風泄,風勝濕。) 火杴草(風氣行於腸胃,泄瀉,醋糊丸服。) 蘼蕪(濕泄,作飲服。) 升麻 葛根 柴胡(並主虛泄風泄,陽氣下陷作泄。) 半夏(濕痰泄,同棗煎服。) 五味子(五更腎泄,同茱萸丸服。) 補骨脂(水泄日久,同粟殼丸服;脾胃虛泄,同豆蔻丸服。) 肉豆蔻(溫中消食,固腸止泄。熱泄,同滑石丸服;冷泄,同附子丸服;滑泄,同粟殼丸服;久泄,同木香丸服;老人虛泄,同乳香丸服。) 木香(煨熱,實大腸,和胃氣。) 縮砂(虛勞冷泄,宿食。) 草豆蔻(暑月傷冷泄。) 益智子(腹脹忽泄,日夜不止,諸藥不效,元氣脫也,濃煎二兩服。) 蓽茇(暴泄,身冷自汗脈微,同乾薑、肉桂、高良薑,丸服,名已寒丸。) 附子(少陰下利厥逆,同乾薑、甘草煎服;臟寒脾泄,同肉豆蔻丸服;大棗煮丸服;暴泄脫陽,久泄亡陽,同人參、木香、茯苓煎服;老人虛泄,同赤石脂丸服。) 草烏頭(水泄寒利,半生半炒丸服。) 艾葉(泄瀉,同吳茱萸煎服。同姜煎服。) 莨菪子(久泄,同大棗燒服。) 菝葜 〔谷菜〕陳廩米(澀腸胃,暖脾。) 糯米粉(同山藥、沙糖食,止久痢泄。) 燒酒(寒濕泄。) 黃米粉 干麨 干糕(並止老人久泄。) 罌粟殼(水泄不止,宜澀之,同烏梅、大棗煎服。) 神麯 白扁豆 薏苡仁 乾薑(中寒水泄,炮研飲服。) 葫蒜 薤白 韭白 〔果木〕栗子(煨食,止冷泄如注。) 烏梅(澀腸止渴。) 酸榴皮(一、二十年久泄,焙研米飲服,便止。) 石蓮(除寒濕,脾泄腸滑,炒研米飲服。) 胡椒(夏月冷泄,丸服。) 蜀椒(老人濕泄,小兒水泄,醋煮丸服。久泄、飧泄不化谷,同蒼朮丸服。) 吳茱萸(老人脾冷泄,水煎入鹽服。) 橡斗子 大棗 木瓜 榲桲 都桷 櫧子 訶黎勒(止泄實腸。久泄,煨研入粥食。同肉豆蔻末服。長服方:同厚朴、橘皮丸服。) 厚朴(止泄厚腸溫胃,治腹中鳴吼。) 丁香(冷泄虛滑,水穀不消。) 乳香(泄澼腹痛。) 桂心 沒石子 毗梨勒〔石蟲鱗介〕白堊土(水泄,同乾薑、楮葉丸服。) 石灰(水泄,同茯苓丸服。) 赤石脂(滑泄疳泄,煅研米飲服。大腸寒泄遺精,同乾薑、胡椒丸服。) 白石脂(滑泄,同乾薑丸服,同龍骨丸服。) 白礬(止滑泄水泄,醋糊丸服。老人加訶子。) 硝石(伏暑泄瀉,同硫黃炒,丸服。同硫黃、白礬、滑石、飛面,水丸服。) 硫黃(元臟冷泄,黃蠟丸服;久泄加青鹽;脾虛下白涕,同炒麵丸服。氣虛暴泄,同枯礬丸服。伏暑傷冷,同滑石末服,或同胡椒丸服。) 禹餘糧(冷勞腸泄不止,同烏頭丸服。) 陽起石(虛寒滑泄,厥逆精滑,同鍾乳、附子丸服。) 鍾乳粉(大腸冷滑,同肉豆蔻丸服。) 霹靂砧(止驚泄。) 五倍子(久泄,丸服。水泄,加枯礬。) 龍骨(滑泄,同赤石脂丸服。) 龜甲(久泄。) 〔禽獸〕烏雞骨(脾虛久泄,同肉豆蔻、草果煮食。) 黃雌雞 羖羊角灰(久泄,同礬丸服。) 鹿茸(飲酒即泄,同蓯蓉丸服。) 豬腎(冷利久泄,摻骨碎補末,煨食。) 豬腸(臟寒久泄,同吳茱萸蒸丸服。) 豬肝(冷勞虛泄。) 牛髓(泄利。)
【積滯】〔谷木石土〕神麯 麥蘖 蕎麥粉(脾積泄,沙糖水服三錢。) 蕪荑(氣泄久不止,小兒疳泄,同豆蔻、訶子丸服。) 楮葉(止一切泄利,同巴豆皮,炒研蠟丸服。) 巴豆(積滯泄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夏月水泄,及小兒吐瀉下痢,燈上燒,蠟丸水服。) 黃丹 百草霜(並治積泄。)
【外治】田螺(敷臍。) 木鱉子(同丁香、麝香貼臍上,虛泄。) 蛇床子(同熟艾各一兩,木鱉子四個,研勻,綿包,安臍上,熨斗熨之。) 蓖麻仁(七個,同熟艾半兩,硫黃二錢,如上法用。) 豬苓(同地龍、針砂末,蔥汁和,貼臍。) 椒紅(小兒泄,酥和貼囟。)蓖麻(九個貼囟亦可。) 巴豆紙(小兒泄,剪作花,貼眉心。) 大蒜(貼兩足心,亦可貼臍。) 赤小豆(酒調,貼足心。)
痢
(有積滯、濕熱、暑毒、虛滑、冷積、蠱毒)
【積滯】〔草木菜谷〕大黃(諸痢初起,浸酒服,或同當歸煎服。) 巴豆(治積痢,同杏仁丸服。小兒用百草霜,同化蠟丸服。) 巴豆皮(同楮葉,燒丸服,治一切瀉痢。) 藜蘆(主泄痢。) 紫莧 馬莧(和蜜食,主產後痢。) 萊菔(汁和蜜服;乾者嚼之,止噤口痢。) 萊菔子(下痢後重。) 青木香(下痢腹痛,氣滯裡急,實大腸。) 山楂(煮服,止痢。) 曲(消穀止痢。一日百起,同馬藺子為散服。) 蒸餅 捻頭(湯調地榆末服,止血痢。) 檳榔(消食下氣,治下痢後重如神。) 枳實 枳殼(止痢順氣。) 蕎麥粉(消積垢。雞子白丸服,主噤口痢。)
〔土石〕百草霜(消食積。同黃連末服,止熱痢。) 膩粉(消積滯。同定粉丸服,止血痢。) 定粉(止久積痢,雞子白和,炙研服。) 黃丹(消積痢,同蒜服。又同黃連丸服。)密陀僧(煅研,醋湯服。) 硇砂(一切積痢,同巴豆、硃砂,蠟丸服。) 砒霜(積痢休息,同黃丹末,蠟丸服。) 紅礬(止積痢。)〔禽部〕雞內金(焙服,主小兒痢。)
【濕熱】〔草部〕黃連(熱毒赤痢,水煎露一夜,熱服;小兒入蜜,或炒焦,同當歸末、麝香,米湯服;下痢腹痛,酒煎服;傷寒痢,同艾水煎服;暴痢,同黃芩煎服;氣痢後重,同乾薑末服;赤白日久,同鹽梅燒末服;雞子白丸服;諸痢脾泄,入豬腸煮丸;濕痢,同吳茱萸炒丸服;香連丸加減,通治諸痢;四治黃連丸,治五疳八痢。)胡黃連(熱痢,飯丸服;血痢,同烏梅、灶下土末,茶服。) 白頭翁(一切毒痢,水煎服;赤痢咽腫,同黃連、木香,煎服;赤痢下重,同黃連、黃柏、秦皮煎服。) 柴胡(積熱痢,同黃芩半水半酒煎服。) 大青(熱病下痢困篤者,同甘草、膠、豉、赤石脂煎服。) 龍牙草(熱痢,同陳茶煎服。根為末,米飲服。) 青蒿(冷熱久痢,同艾葉、豆豉作餅,煎服。) 白蒿(夏月暴水痢,為末服。) 地榆(冷熱痢,煮汁熬服,止久痢、疳痢。) 青黛(疳痢,末服。) 益母草(同米煮粥,止疳痢;同鹽梅燒服,止雜痢。) 枲耳(熬膏。) 荊芥(燒末。) 蛇含(水煎,並主產後痢。) 山蘇(末服,止休息痢。) 黃芩(下痢腹痛日久,同芍藥、甘草用。) 地黃(止下痢腹痛。汁,主蠱痢。) 蘘荷汁(蠱痢。) 葛谷(十年赤白痢。) 馬藺子(水痢,同面服。) 雞腸草(汁,和蜜服。) 車前汁(和蜜服。) 蒲根(同粟米煎服。) 鴨跖草(煎。) 牛膝 龍膽 赤地利(煎。) 女萎 王瓜子(炒服。) 風延母 甘藤 陟釐 水藻(十三味,並主熱痢。) 菰手(小兒水痢。) 冬葵子(同末茶服。) 劉寄奴(同烏梅、白姜煎。) 地膚子(同地榆、黃芩末服。苗、葉用汁。) 千里及(同小青煎。) 山漆(米泔服。) 旱蓮(末服。) 苦參(炒焦,水服。) 榼藤子(燒灰。) 狼牙(水煎。) 貫眾(酒煎。) 地錦(末服。) 山豆根 忍冬(煎。) 藍汁 紫參(同甘草煎服。) 桔梗 白芨 蒲黃 昨葉何草 〔谷菜〕綠豆(火麻汁煮。皮蒸食,二、三年赤痢。) 赤小豆(合蠟煎服。) 黑豆(二十一味,並主血痢。) 胡麻(和蜜食。)麻子仁(炒研。) 豆豉(炒焦酒服,入口即定。) 小豆花(熱痢,入豉汁作羹食;痢後,氣滿不能食,煮食一頓即愈。) 豇豆 豌豆 薺根莖(燒灰,水服。) 白扁豆(並主赤白痢。) 豆腐(休息痢,醋煎服。) 蔥白(下痢腹痛,煮粥食,又煮鯽魚鮓食。) 菾菜(夏月毒痢,煮粥食。) 黃瓜(小兒熱痢,同蜜食。) 冬瓜葉(積熱痢,拖麵食。) 絲瓜(酒痢便血,燒灰酒服。) 茄根莖葉(同榴皮末,沙糖水服。) 胡荽(炒末服。) 木耳(血痢,姜醋煮食,或燒灰水服;久痢,炒研酒服;久者,加鹿角膠。) 蕓薹汁(和蜜服。) 苦蕒菜 〔果木〕烏芋(火酒浸收用。) 胡桃(同枳殼、皂莢燒服。並治血痢。) 柿(止小兒秋痢、血痢。) 柿根 荷蒂 楊梅(燒服。) 刺蜜 無花果 甜瓜 烏藥(燒灰丸服。) 槐花(炒研服。) 櫸皮(同犀角煎服。) 鹽麩子及樹皮(煮服。並止血痢。) 樗白皮(除濕熱殺蟲。血痢,醋糊丸服;臟毒下痢,為末服;水穀痢、小兒疳痢,並水和作餛飩煮食;休息痢,同木香為丸,或加訶子、丁香。) 柏葉(血痢,同芍藥炒,水煎服。血痢、蠱痢、疳痢,同黃連煎。小兒洞痢,煎代茶。) 梔子(主熱痢下重。血痢連年,同鼠尾草、薔薇汁熬丸服。) 黃柏(除下焦濕熱及血痢,同黃連、醋煎服;孕痢,同大蒜丸服,神驗。) 天蓼(末服,止氣痢。) 桑寄生(治毒痢,同川芎、防風、甘草煎服。) 木槿花(噤口痢,煎麵食。皮煮汁,止血痢、渴。) 茯苓(滲濕熱。)棕灰 敗船茹(並止血痢。)〔水土石部〕新汲水 滑石(俱治熱痢。) 黃土(熱毒痢,水煮澄清服。) 雄黃(暑毒泄痢,蒸過丸服。) 古文錢(煮酒,止痢。) 白鹽(血痢,燒服或入粥食。) 石綠〔鱗介蟲禽〕蝸螺(熱痢。) 水蛇(毒痢。) 貝子 五靈脂(俱血痢。) 白鴨血(小兒白痢如魚凍,酒泡服。) 白鴨通 〔獸人〕犀角(俱熱毒痢。) 豬膽(盛黑豆吞之。)犬膽、牛膽(俱同。) 熊膽(疳痢。) 野豬黃(血痢,水服。) 童子尿(休息痢,煮杏仁、豬肝食。)
【虛寒】〔草部〕甘草(瀉火止痛。久痢,煎服;又漿水炙,同生姜煎服;同肉豆蔻煎服。) 芍藥(補脾散血,止腹痛後重。) 人參(冷痢厥逆,同訶子、生薑煎服;噤口痢,同蓮肉煎呷;老人虛痢,同鹿角末服。) 當歸(止腹痛,裡急後重,生血養血。久痢,吳茱萸炒過,蜜丸服。) 白朮(胃虛及冷痢多年。) 蒼朮(久痢,同川椒丸服。) 熟艾葉(止腹痛及痢後寒熱,醋煎服,或入生薑;久痢,同橘皮,酒糊丸服。) 烏頭(久痢,燒研蠟丸服。) 附子(休息痢,雞子白丸服。) 草烏頭(寒痢,半生半燒,醋糊丸服。) 肉豆蔻(冷痢,醋麵包煨研服;氣痢,煨熟同檔子、蒼朮末服。) 蕙草(傷寒下痢,同當歸、黃連,煮酒服;五色諸痢,同木香末服。) 漏蘆(冷勞泄痢,同艾葉丸服。) 獨用將軍(酒服,治噤口痢。) 延胡索(下痢腹痛,酒服二錢。) 縮砂仁(赤白痢 休息痢,腹中虛痛。同乾薑丸服,治冷痢。) 草豆蔻(泄痢寒痛。) 蓽茇(虛痢嘔逆。氣痢,用牛、羊乳汁,煎服。) 破故紙(久痢胃虛。) 黃耆(泄痢腹痛。) 漏籃子(休息惡痢。) 雲實 肉蓯蓉 艾納香 〔谷菜〕秫米 丹黍米 粳米(並主泄痢腸澼。) 火麻葉(冷痢白凍,為末,冷水服。) 小豆花(痢後氣滿不能食,煮食,一頓即愈。) 白扁豆花(同胡椒作餛飩煮食。) 糯殼(爆米花,以薑汁服,治噤口痢、虛寒痢。) 山藥(半生半炒,末服,治噤口痢。) 大蒜(噤口痢及小兒痢,同冷水服,或丸黃丹服。) 薤白(疳痢久痢,煮粥、作餅、炒黃皆宜。) 韭白(醋炒食。) 生薑(久痢,同乾薑,作餛飩食。) 浮麥(和麵作餅食。) 麥面(炒焦服。) 小麥粉 〔果木〕蜀椒 欓子(並止冷痢。) 胡椒(赤白痢,同綠豆丸服。) 吳茱萸(燥濕熱,止瀉痢,同黃連丸服。同黑豆搓熱,吞之。) 石蓮(噤口痢,末服。) 沙糖(噤口痢,同烏梅煎呷。) 桃膠(產痢㽲痛後重,同沉香、蒲黃末服。) 桂心(久痢,薑汁炙紫,同黃連等分,為末服。) 肥皂莢(風濕下痢,同鹽燒入粥食。) 皂莢刺(風入大腸,久痢膿血,同枳實、槐花丸服。子,治久痢,焙研,米糊丸服。裡急後重,子,同枳殼丸服。) 厚朴(止泄痢,厚腸胃。水穀痢,同黃連煎服。) 乳香(虛冷腹痛。) 沉香(氣痢。) 丁香(噤口痢,同蓮肉末,米飲服。)〔土石〕白堊 赤壁土 代赭(並止泄痢。) 蚯蚓泥(久痢,一升,炒煙盡,沃水半升飲。) 墨(赤白痢,同乾薑,醋糊丸服。) 鍾乳粉(冷滑不止,同肉豆蔻,棗肉丸服。) 石硫黃(虛冷久痢,蛤粉丸服。)〔蟲鱗介部〕蜂蜜(赤白痢,和薑汁服。) 黃蠟(厚腸胃,同阿膠、當歸、黃連、黃柏、廩米煮服。) 蝮蛇骨(燒服。) 鱔頭(燒。) 鰻鱺頭(燒服,並止疳痢。) 鯉魚(暴痢,燒灰,飲服。) 鯽魚(久痢,釀五倍子燒服;血痢,釀白礬燒服;頭灰,止痢。) 白鯗 金魚 鱉臛 龜臛 龜甲〔禽獸〕烏骨雞(並止虛痢。) 黃雌雞(煮汁,止噤口痢。) 雞卵(久痢、產痢,醋煮食;小兒痢,和蠟煎食;疳痢,同定粉炒食。) 雞卵黃(白痢,同胡粉煅,酒服。胎痢,同黃丹燒服。) 雉(虛痢產痢,作餛飩食。) 阿膠(赤白虛痢,同黃連、茯苓丸服。) 乳腐(赤白痢,漿水煮食。) 牛乳(冷氣痢,同蓽茇煎服。) 牛肝 牛膍(虛冷痢,並醋煮食。) 羊脂(痢痛,同阿膠煮粥食;孕痢,煮酒服。) 羊腎(勞痢,作羹食。) 羊肝(冷滑久痢,縮砂末逐片摻上,焙研,入乾薑末等分,飯丸服;下痢垂死,摻白礬炙食。) 羊脊骨(通督脈,止痢。) 羊骨灰(洞泄下痢,水服。) 牛骨灰(水穀痢。) 狗骨灰(休息痢,飲服。) 狗頭骨灰(久痢勞痢,同乾薑、莨菪灰丸服。) 羚羊角(熱毒痢,末服;小兒痢,燒服。) 鹿角(小兒痢,燒同發灰服。) 鹿茸 狗肝(煮粥。) 豬腎(作餛飩食。) 山羊肉(作脯,並主虛冷久痢。) 貒肉(丹石毒痢。) 豬肉(噤口痢,作脯炙食。) 豬腸(熱毒酒痢,同黃連蒸丸服。) 豬肝(休息痢,同杏仁、童尿煮食。) 蝟皮灰(五色痢,酒服。) 虎骨(休息痢,炙研服。小兒洞注下痢,燒服。) 諸朽骨(水痢,同面服。)
【止澀】〔草部〕赤白花鼠尾草(赤白諸痢,濃煮作丸,或末、或煎服。) 狼把草(久痢、血痢、疳痢,或煎或末服。) 赤白雞冠花(酒煎。) 木賊(煎水。) 菝葜(同蠟茶,白梅丸服。) 營實根(疳痢,煎服。) 五味子 〔谷果〕罌粟(同殼炙,蜜丸服。) 粟殼(醋炙,蜜丸服。同陳皮末服。同檳榔末服。同厚朴末服。) 阿芙蓉 苦茶(熱毒痢,末服。或同醋,或同姜煎服。同白梅丸服。) 烏梅(止渴,除冷熱痢,水煎服;血痢,同茶、醋服;同黃連丸服;休息痢,同建茶、乾薑,丸服。) 梅葉(煮汁,止休息痢。)林檎(止痢,煮食;小兒痢,同楮實,杵汁服。) 荔枝殼(同橡斗、榴皮、甘草煎服。) 酸榴(搗汁或燒服。) 酸榴皮及根(或煎,或散,或丸,或燒服。) 大棗(疳痢,和米粉燒食。) 蛀棗(止小兒痢。) 橡實(同楮葉,末服。) 槲白皮(煮汁,熬膏服。) 橡斗 阿月渾子 木瓜 海紅 棠梨(煨食。) 鹿梨(煨食。) 榠楂(煨食。) 胡頹子 毗梨勒 韶子 棎子(生食。) 醋林子 李根白皮(煮。) 荷葉灰〔木部〕楮葉(炒研,和麵作餅食,斷痢。小兒痢,浸水煮木瓜服。) 沒石子(虛滑久痢、血痢,飯丸服。產後痢,燒研酒服。) 枸橘葉(同萆薢炒研服。) 白楊皮(孕痢,煎服。) 赤松皮(三十年痢,研面一斗,和粥食。) 松楊木皮(冷熱水穀痢,煮服。) 水楊枝葉(久痢,煮服。) 金櫻子(久痢,同粟殼丸服。花、葉、子、根並可用。) 海桐皮(疳痢久痢。) 訶子(止久痢,實大腸。) 楓皮(煎飲。) 山礬葉 城東腐木〔石服虫部〕桃花石 禹餘糧 五石脂(並止泄痢。) 赤石脂(末服。冷痢,加乾薑作丸。傷寒下痢,同乾薑、粳米煎服。) 白石脂(小腸澼,便血,米飲服。久痢,加乾薑丸服。) 礬石(醋糊丸服。冷勞痢,加羊肝。) 石灰(十年血痢,熬黃澄水,日三服。酒積下痢,水和泥裹煅研,醋糊丸服。) 雲母粉(米飲服。) 故衣帛(主胎前痢、小兒痢。) 五倍子(久痢,半生半燒丸服,或加枯礬。赤痢,加烏梅。) 百藥煎(酒痢,同五倍子、槐花丸服。) 露蜂房 蝦蟆灰(並止小兒痢。) 柳蠹糞 桑蠹糞(並主產後痢。) 蟬蛻(燒服。) 蜣螂(燒。) 蠶連 〔鱗介〕龍骨(澀虛痢。傷寒痢、休息痢,煮汁服,或丸服。) 鯪鯉甲(久痢裡急,同蛤粉炒研服。) 蚺蛇膽(止疳痢、血痢,䗪蟲為使。) 鱟骨及尾(產後痢。) 蚌粉 海蛤 魁蛤 爛蜆殼 牡蠣 甲香 〔禽獸〕豬蹄甲 馬糞灰(水服一丸。) 獺屎灰(並止久痢。) 鵜鶘嘴 牛屎汁 羊屎汁 兔頭灰 貍頭灰 豺皮灰(並主疳痢。) 牛角䚡(冷痢、小兒痢,飲服。)
【外治】木鱉子(六個研,以熱麵餅挖孔,安一半,熱貼臍上,少頃再換即止。) 芥子(同生姜,搗膏封臍。) 黃丹(同蒜搗,封臍,仍貼足心。) 水蛙(入麝搗,貼臍。) 田螺(入麝搗,貼臍。) 蓖麻(同硫黃搗,填臍。) 針砂(同官桂、枯礬,水調貼臍。)
瘧
(有風、寒、暑、熱、濕、食、瘴、邪八種,五臟瘧,六腑瘧,勞瘧,瘧母)
【暑熱】〔草部〕柴胡(少陽本經藥,通治諸瘧為君,隨寒熱虛實,入引經佐使。)黃芩(去寒熱往來,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少陽、太陰六經。) 甘草(五臟六腑寒熱。) 黃耆(太陰瘧寒熱,自汗虛勞。) 牛膝(久瘧勞瘧,水煎日服。莖葉浸酒服。) 蒼耳子(久瘧不止,酒糊丸服。葉搗汁。) 馬鞭草(久瘧,搗汁酒服。) 馬蘭(諸瘧寒熱,搗汁,發日早服。) 香薷(同青蒿末,酒服。暑瘧,加桂枝、麥芽。) 青蒿(虛瘧寒熱,搗汁服;或同桂心煎酒服。溫瘧,但熱不寒,同黃丹末服。截瘧,同常山、人參末酒服。) 人參(虛瘧食少,必同白朮用。孕瘧、產後瘧、瘴瘧,未分陰陽,一兩,煎冷服。) 白朮(同蒼朮、柴胡,為瘧家必用之藥。) 升麻(邪入陰分者,同紅花,入柴胡四物提之。) 葛根(無汗者加之。久瘧,同柴胡、二術用,一補一發。) 芎藭 知母 葳蕤 牛蒡根(並主勞瘧。) 當歸(水煎,日服。) 地黃 菖蒲 玄參 紫參 白芨 胡黃連 女青 防己 青木香〔谷菜〕麥苗(汁。) 胡麻(並主溫瘧。) 粳米(熱瘧、肺瘧,白虎湯用。) 秫米(肺瘧有痰,同恆山、甘草煎服。) 豆豉(心瘧、腎瘧。) 寒食麵(熱瘧,青蒿汁丸,服二錢。) 翻白草(煎酒。) 冬瓜葉(斷瘧,同青蒿、馬鞭草、官桂,糊丸服。) 翹搖〔果木〕蜀椒(並溫瘧。) 甘蔗(勞瘧。) 竹葉(溫瘧、心瘧。) 地骨皮(虛瘧、熱瘧。) 豬苓 茯苓〔水石虫部〕冬霜(熱瘧,酒服一錢。) 石膏(熱甚,口渴頭痛者,加之。) 鼠負(七枚,飴糖包吞,即斷。同豆豉丸服。) 蚯蚓(熱瘧狂亂,同薄荷、薑、蜜服。泥,同白麵丸服。) 蟬花〔鱗介〕烏賊骨(並溫瘧。) 龜殼(斷瘧,燒研酒服。) 鱉甲(久瘧,病在血分。勞瘧、老瘧,醋炙末服。) 牡蠣(虛瘧,寒熱自汗。牡瘧,同麻黃、蜀漆、甘草,煎服。)
【寒濕】〔草部〕附子(五臟氣虛,痰飲結聚發瘧,同紅棗、蔥、姜,水煎冷服。眩僕厥逆,加陳皮、甘草、訶子。瘴瘧,同生姜煎服。斷瘧,同人參、丹砂丸服,取吐。) 草烏頭(秋深久瘧,病氣入腹,腹高食少,同蒼朮、杏仁煎服。) 草豆蔻(虛瘧自汗,煨,入平胃散。瘴瘧,同熟附子煎服。山嵐發瘧,同常山浸酒飲。一切瘧,同恆山炒焦糊丸,冷酒服,名瞻仰丸。) 蒼朮 麻黃 羌活 高良薑 (脾虛,同乾薑炮研、豬膽丸服。)〔谷菜〕火麻葉(炒研服。) 生薑汁(露一夜服。孕瘧尤效。)乾薑(炒黑,發時酒服。)獨蒜(燒研酒服。) 薤白 韭白 〔果木石部〕烏梅(勞瘧,同薑、豉、甘草、柳枝、童便服。) 橘皮(痎瘧,以薑汁浸煮,焙研,同棗煎服。) 青橘皮(治瘧疏肝,當汗而不透者,須再汗之,以此佐紫蘇。止瘧,燒研,發日早,酒服一錢,臨發再服。) 桂心(寒多者加之。同青蒿,看寒熱多少,三七分為末,姜酒服。) 丁香(久瘧,同常山、檳榔、烏梅,浸酒服。) 硫磺 硃砂(等分,糊丸服。同茶末,冷水服。) 雲母石(牝瘧,但寒不熱,同龍骨、蜀漆為散服。) 代赭石〔鱗禽獸部〕龍骨(老瘧,煮服取汗。) 雞子白(久瘧。) 鷓鴣(煮酒飲。) 豬脾(虛寒瘧,同胡椒、高良薑、吳茱萸末,作餛飩食。)牛肝(醋煮食。) 羊肉 黃狗肉(並作臛食,取汗。) 山羊肉(久瘧,作脯食。) 果然肉(食,去瘴瘧。皮,亦闢瘧。) 驢脂(多年瘧,和烏梅丸服。) 鹿角(小兒瘧,生研服。)
【痰食】〔草部〕常山(瘧多痰水飲食,非此不能破癖利水。醋煮乾,水煎服,不吐不瀉。雞子清丸,煮熟服。同茯苓、甘草浸酒服。同草果、知母、貝母煎酒服。同大黃、甘草煎水服。同小麥、竹葉,煎水服。同黃丹丸服。瘴瘧,同知母、青蒿、桃仁煎服。孕瘧,同烏梅、甘草、石膏,酒、水浸服。) 芫花(久瘧結癖在脅,同硃砂丸服。) 醉魚花(鯽魚釀煨服,治久瘧成癖,並搗花貼之。) 大黃(瘧多敗血痰水,當下不盡者,須再下之,必此佐常山。) 阿魏(痰癖寒熱,同雄黃、硃砂丸服。) 半夏(痰藥必用,痰多者倍加。同白豆蔻、生薑、大棗、甘草各二十五塊,如皂子大,同蔥根煎一碗,露一夜,分三服。熱瘧重者極效。) 三稜 莪朮 〔谷果〕神麯 麥芽(並治食瘧,消瘧母。) 檳榔(消食闢瘴。同酒蒸常山丸服,名勝金丸,或加穿山甲。) 桃仁(同黃丹丸服,或加蒜。)桃花(末服,取利。) 杏仁 〔木石〕巴豆 砒霜(為劫痰截瘧神劑。同硫黃、綠豆丸。同雄黃、硃砂、白麵丸。同綠豆、黑豆、硃砂丸。同恆山、丹砂作餅,麻油炸熱研末,並冷水服。) 黃丹(墜痰消積。諸瘧,蜜水調服一錢。同青蒿丸。同百草霜丸。同獨蒜丸。同桃仁丸。同建茶丸。同恆山丸。並止瘧。) 礬紅(食瘧,同蒜丸服。) 綠礬(陰瘧,同乾薑、半夏,醋湯服。) 礬石(醋糊丸服。) 古石灰(同五靈脂、頭垢丸服。) 密陀僧 〔蟲禽〕白殭蠶(痰瘧,丸服。) 鯪鯉甲(痎瘧、牡瘧、寒熱瘧,同干棗燒研服。同酒蒸當歸、柴胡、知母,丸服。) 夜明砂(五瘧不止及胎前瘧,冷茶服二錢,或加硃砂、麝香,丸服。) 雞膍胵黃皮(小兒瘧,燒服。) 雄雞屎
【邪氣】〔谷果服器〕端午粽尖(丸瘧藥。) 桃梟(水丸服。五種瘧,同巴豆、黑豆、硃砂,丸服。) 鍾馗(燒服。) 歷日(燒灰丸服。) 故鞋底(灰。) 甑帶〔蟲介禽獸〕蜈蚣 勒魚骨(入斷瘧藥。) 瘧龜(痎瘧,燒服,或浴,或佩。) 鴟鴞(炸食。) 犬毛(燒服。) 白狗屎(燒服。) 白驢蹄(同砒霜丸服,治鬼瘧。) 猴頭骨(燒水服。) 黑牛尾(燒酒服。) 烏貓屎(小兒瘧,桃仁湯下。) 貍屎灰(鬼瘧,發無期度。) 靈貓陰〔人部〕頭垢 天靈蓋 小兒臍帶(燒灰,飲服。) 人膽(裝糯米,入麝香薰干。青者,治久瘧連年,陳皮湯下十五粒。)
【吐痰】常山 蜀漆 藜蘆(煎。) 地菘(汁。) 豨薟(汁。) 葎草(汁。) 石胡荽(汁。) 離鬲草(汁。) 三白草(汁。) 澤漆 蕘花 豉湯 瓜蒂 相思子(擂水。) 逆流水 人尿(和蜜,取吐。)
【外治】旱蓮 毛莨草 石龍芮 馬齒莧 小蒜(同胡椒、百草霜杵。同阿魏、胭脂。同桃仁罨。) 蜘蛛 蛤蟆 燒人場上黑土(並係臂。) 吳葵華(挼手。) 魚腥草(擦身,取汗。) 烏頭末(發時,酒調,塗背上。) 鬼箭羽(同鯪鯉甲末,發時㗜鼻。) 燕屎(泡酒,熏鼻。) 野狐糞(同夜明砂,醋糊丸,把嗅。) 野狐肝(糊丸,緋帛裹系中指。) 虎睛 虎骨 虎爪皮 麝香 貍肝 野豬頭骨 驢皮骨 牛骨天牛 馬陸 兩頭蛇(佩。) 蛇蛻(塞耳。) 人牙 人膽
心下痞滿
(痛者,為結胸、胸痹;不痛者,為痞滿。有因下而結者,從虛及陽氣下陷:有不因下而痞結者,從土虛及痰飲、食鬱、濕熱治之)
【濕熱氣鬱】〔草部〕桔梗(胸脅痛刺,同枳殼煎。) 黃連(濕熱痞滿。) 黃芩(利胸中氣,脾經濕熱。) 柴胡(傷寒心下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心下痞,胸脅痛。) 前胡(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 貝母(主胸脅逆氣,散心胸鬱結之氣,薑汁炒丸。) 芎藭(治一切氣,一切血,燥濕開鬱,搜肝氣。) 木香(能升降諸氣,專泄胸腹滯塞。陽衰氣脹懶食,同訶子,糖和丸服。) 甘松(理元氣,去郁病。) 香附子(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痰飲。一切氣疾,同砂仁、甘草末服。同烏藥末,點服。同茯神丸服。一味浸酒服之。) 澤瀉(主痞滿,滲濕熱,同白朮、生薑煎服。) 芍藥(脾虛中滿,心下痞。) 白豆蔻(散脾中滯氣。) 射干(胸膈熱滿,腹脹。) 大黃(泄濕熱,心下痞滿。傷寒下早,心下滿而不痛,同黃連煎服。) 草豆蔻 〔果木〕吳茱萸(濕熱痞滿,同黃連煎服。) 枳實(除胸膈痰澼,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解傷寒結胸,胃中濕熱。卒胸痹痛,為末,日服。胸痹結胸,同厚朴、栝蔞、薤白煎服。同白朮丸服。) 枳殼 厚朴(並泄脾消痰,除胸痞脅脹。) 皂莢(破痰囊,腹脹滿欲令瘦者,煨丸取利。) 梔子(解火鬱,行結氣。) 蕤核(破心下結痰痞氣。) 茯苓(胸脅氣逆脹滿,同人參煎服。)
【痰食】〔草部〕半夏(消痰熱滿結。小結胸,痛止在心下,同黃連、栝蔞煎服。) 旋覆花(汗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止。) 縮砂(痰氣膈脹,以蘿蔔汁浸,焙研湯服。) 澤漆(心下伏瘕如杯,同大黃、葶藶丸服。) 栝蔞(胸痹痰結,痛徹心背,痞滿喘咳,取子丸服,或同薤白煎酒服。) 三稜(胸滿,破積。) 牽牛(胸膈食積,以末一兩,同巴豆霜,水丸服。) 〔谷菜〕神麯(同蒼朮丸服,除痞滿食氣。) 麥蘖(同神麯、白朮、橘皮丸服,利膈消食。) 生薑(心下堅痞,同半夏煮服。) 姜皮(消痞。) 白芥子(冷痰痞滿,同白朮丸服。) 〔果木〕橘皮(痰熱痞滿,同白朮丸服,或煎服。) 青橘皮(胸膈氣滯,同茴香、甘草、白鹽制末,點服。四製為末,煎服,名快膈湯。) 瓜蒂(吐痰痞。) 檳榔(消水穀,下痰氣。傷寒痞滿不痛者,同枳實研末,黃連湯下。結胸痛者,酒煎二兩服。) 大腹皮(痞滿醋心。) 訶黎勒(胸膈結氣。) 巴豆(陰證寒實結胸,大便不通,貼臍灸之。)〔金石〕密陀僧(胸中痰結,醋水煎乾為末,酒水煎服,取吐。) 銀硃(痰氣結胸,同明礬丸服。) 芒硝
【脾虛】〔草部〕人參(主胸脅逆滿,消胸中痰,消食變酸水,瀉心肺脾胃火邪。心下結硬,按之無,常覺痞滿,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呃不除,由思慮鬱結,同橘皮去白丸服。) 術(除熱消食,消痰水。胸膈煩悶,白朮末,湯服。消痞強胃,同枳實為丸服。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腹滿脅鳴,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氣分,同枳實水煎服。) 蒼朮(除心下急滿,解鬱燥濕。) 遠志(去心下膈氣。) 升麻 柴胡(升清氣,降濁氣。) 附子 〔獸部〕羊肉(老人膈痞不下食,同橘皮、薑、面作臛食。)
脹滿
(有濕熱,寒濕,氣積,食積,血積)
【濕熱】術(除濕熱,益氣和中。脾胃不和,冷氣客之為脹滿,同陳皮丸服。) 黃連(去心火及中焦濕熱。) 黃芩(脾經諸濕,利胸中熱。) 柴胡(宣暢氣血,引清氣上行。) 桔梗(腹滿腸鳴,傷寒腹脹,同半夏、橘皮煎服。) 射干(主胸脅滿,腹脹氣喘。) 薄荷 防風 車前 澤瀉 木通 白芍藥(去臟腑壅氣,利小便,於土中瀉木而補脾。) 大黃(主腸結熱,心腹脹滿。) 半夏(消心腹痰熱滿結,除腹脹。小兒腹脹,以酒和丸,薑湯下,仍薑汁調,貼臍中。) 牽牛(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濕氣中滿,足脛微腫,小便不利,氣急咳嗽,同厚朴末服。水蠱脹滿,白、黑牽牛末各二錢,大麥面四兩,作餅食。小兒腹脹,水氣流腫,小便赤少,生研一錢,青皮湯下。) 忍冬(治腹脹滿。) 澤瀉(滲濕熱。) 赤小豆(治熱,利小便,下腹脹滿,散氣。) 豌豆(利小便,腹脹滿。) 薺菜(子,治腹脹。根,主脹滿腹大,四肢枯瘦,尿澀,以根同甜葶藶丸服。) 木瓜(治腹脹善噫。) 厚朴(消痰下氣,除脹滿,破宿血,化水穀,治積年冷氣雷鳴。腹脹脈數,同枳實、大黃煎服。腹痛脹滿,加甘草、桂、薑、棗。男女氣脹,冷熱相攻,久不愈,薑汁炙研,米飲日服。) 皂莢(主腹脹滿。胸腹脹滿,煨研丸服,取利甚妙。) 枳實(消食破積,去胃中濕熱。) 枳殼(逐水消脹滿,下氣破結。老幼氣脹,氣血凝滯,四制丸服。) 茯苓(主心腹脹滿,滲濕熱。) 豬苓 鸕鷀(大腹鼓脹,體寒,燒研,米飲服。) 雞屎白(下氣,利大小便,治心腹鼓脹,消積。雞屎醴: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以袋盛半升漬酒,日飲三次,或為末酒服。欲下,則煮酒頓服。) 野雞(心腹脹滿,同茴香、馬芹諸料,入蒸餅作餛飩食。) 豪豬肚及屎(主熱風鼓脹,燒研酒服。) 豬血(中滿腹脹,旦食不能暮食,曬研酒服,取利。) 牛溺(主腹脹,利小便氣脹,空心溫服一升。癥瘕鼓脹,煎如飴,服棗許,取利。) 蛤蟆(鼓氣,煅研酒服。青蛙,入豬肚內,煮食。)
【寒濕】草豆蔻(除寒燥濕,開鬱破氣。) 縮砂蔤(治脾胃結滯不散,補肺醒脾。) 益智子(主客寒犯胃。腹脹忽瀉,日夜不止,二兩煎湯服,即止。) 胡蘆巴(治腎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 胡椒(虛脹腹大,同全蠍丸服。) 附子(胃寒氣滿,不能傳化,飢不能食,同人參、生薑末,煎服。) 丁香(小兒腹脹,同雞屎白,丸服。) 訶黎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氣。) 禹餘糧
【氣虛】甘草(除腹脹滿,下氣。) 人參(治心腹鼓痛,瀉心肺脾中火邪。) 萎蕤(主心腹結氣。) 青木香(主心腹一切氣,散滯氣,調諸氣。) 香附子(治諸氣脹滿,同縮砂、甘草為末服。) 紫蘇(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 萊菔子(氣脹、氣蠱,取汁浸縮砂,炒七次,為末服。) 生薑(下氣,消痰喘脹滿,亦納下部導之。) 姜皮(消脹痞,性涼。) 馬芹子(主心腹脹滿,開胃下氣。) 山藥(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過服苦寒者,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 百合(除浮腫,臚脹痞滿。) 敗瓢(酒炙三、五次,燒研服,治中滿鼓脹。) 檳榔(治腹脹,生搗末服。) 沉香(升降諸氣。) 全蠍(病轉下後,腹脹如鼓,燒灰,入麝,米飲服。)
【積滯】蓬莪朮(治積聚諸氣脹。) 京三稜(治氣脹,破積。) 劉寄奴穗(血氣脹滿,為末,酒服三錢,乃破血下脹仙藥也。) 馬鞭草(行血活血。鼓脹煩渴,身乾黑瘦,銼曝,水煮服。) 神麯(補虛消食。三焦滯氣,同萊菔子煎服。少腹堅大如盤,胸滿,食不消化,湯服方寸匕。) 蘖米(消食下氣,去心腹脹滿。產後腹脹,不得轉氣,坐臥不得,酒服一合,氣轉即愈。) 葫蒜(下氣,消穀化肉。) 山楂(化積消食,行結氣。) 橘皮(下氣破癖,除痰水滯氣。) 胡椒(腹中虛脹,同蠍尾、萊菔子丸服。) 車脂(少小腹脹,和輪下土服。) 胡粉(化積消脹。小兒腹脹,鹽炒摩服。) 古文錢(心腹煩滿,及胸脅痛欲死,水煮汁服。) 鋼鐵(主胸膈氣塞,不化食。) 水銀(治積滯鼓脹。) 黑鹽(腹脹氣滿,酒服六銖。酒肉過多,脹滿不快,用鹽擦牙,溫水漱下,二、三次即消。) 芒硝(治腹脹,大小便不通。) 綠礬(消積滯,燥脾濕,除脹滿,平肝,同蒼朮丸服,名伐木丸。) 豬項肉(酒積,面黃腹脹,同甘遂搗丸服。取下酒布袋也。)
諸腫
(有風腫,熱腫,水腫,濕腫,氣腫,虛腫,積腫,血腫)
【開鬼門】〔草部〕麻黃(主風腫、水腫,一身面目浮腫,脈浮,小便不利,同甘草,煮湯服,取汗。水腫脈沉,浮者為風,虛腫者為氣,皆非水也,麻黃、甘草、附子煮湯服。) 羌活(療風用獨活,療水用羌活。風水浮腫,及妊娠浮腫,以蘿蔔子炒過研末,酒服二錢,日二。) 防風(治風行周身,及經絡中留濕,治風去濕之仙藥也。) 柴胡(主大腸停積水脹。) 浮萍(去風濕,下水氣,治腫,利小便,為末,酒服方寸匕。) 鼠黏子(除膚風,利小便。風水身腫欲裂,炒末,每服二錢,日三。風熱浮腫,半炒研末酒服。水蠱腹大,麵糊丸服。根、莖亦主風腫,逐水,效。) 天仙藤(妊娠浮腫,謂之子氣,乃素有風氣,勿作水治,同香附、陳皮、甘草、烏藥、紫蘇煎服。) 忍冬(去寒熱身腫,風濕氣。) 蒺藜(洗浮腫。) 陸英(洗水氣虛腫。) 狗脊 〔谷菜〕黍穰 蔥白根 〔果木〕杏葉(並洗足腫。) 楠材(腫自足起,同桐木煎洗,並少飲之。) 桐葉(手足浮腫,同小豆煮汁漬洗,並少飲之。) 柳枝及根皮(洗風腫。)
【潔淨府】澤瀉(逐三焦停水,去舊水,養新水,消腫脹,滲濕熱。水濕腫脹,同白朮末服。) 鴨跖草(和小豆煮食,下水。) 蒼耳子(大腹水腫,燒灰,同葶藶末服。) 蘇子(消渴變水,同萊菔子服,水從小便出。) 木通(利大小便,水腫,除諸經濕熱。) 通脫木(利小便,除水腫。) 香薷(散水腫,利小便。大葉者,濃煎汁,熬丸服,治水甚捷,肺金清而熱自降也。暴水、風水、氣水,加白朮末丸,至小便利為效。) 燈心草(除水腫癃閉。) 冬葵子(利小便,消水氣。妊娠水腫,同茯苓末服,小便利則愈。) 蜀葵子(利小便,消水腫。) 葶藶(利水道,下膀胱水,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通身腫滿,為末,棗肉丸服,神驗。或用雄雞頭搗丸。陽水暴腫,喘渴尿澀,同防己末,以綠頭鴨血,和丸服之,效。) 馬鞭草(大腹水腫,同鼠尾草煮汁,熬稠丸服,神效。) 馬蘭(水腫尿澀,同黑豆、小麥,酒、水煎服。) 益母草(服汁,主浮腫,下水。) 旋覆花(除水腫大腹,下氣。) 萱草根、葉(通身水腫,曬研,二錢,入席下塵,米飲服。) 蓼子(下水氣,面浮腫。) 海金沙(脾胃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同白朮、甘草、牽牛為末服。) 漢防己(利大小便,主水腫,通行十二經,去下焦濕腫,泄膀胱火,必用之藥。皮水,胕腫在皮膚中,不惡風,按之不沒指,同黃耆、桂枝、茯苓、甘草煎服。) 水蘋(主暴熱,下氣,利小便。) 海藻(下十二水腫,利小便。) 海帶 昆布(利水道,去面腫。) 越王余算(去水腫浮氣。) 天蓼(主水氣。) 茅根(虛病後,飲水多,小便不利作腫,同赤小豆煮食,水隨小便下。) 蒲公英(煮服,消水腫。) 薇(利大小便,下浮腫。) 〔谷部〕薏苡仁(水腫喘急,以郁李仁絞汁煮粥食。) 黑大豆(逐水去腫。桑柴灰煮食,下水鼓。《範汪方》:煮汁入酒,再煮服,水從小便出。《肘後方》:煮乾為末服。) 赤小豆(下水腫,利小便。桑灰汁煮食代飯,冬灰亦可。同薑、蒜煮食。水蠱,腹大有聲,皮黑者,同白茅根煮食。足腫,煮汁漬洗。) 腐婢(下水氣。) 綠豆(煮食,消腫下氣。十種水氣,同附子逐日煮食。)〔菜部〕葫蒜(同蛤粉丸服,消水腫。同田螺、車前,貼臍,通小便。) 胡蔥(浮腫,同小豆、硝石煮食。) 羅勒(消水氣。) 百合(除浮腫臚脹。) 冬瓜(小腹水脹,利小便。釀赤小豆煨熟,丸服。瓜瓤淡煮汁飲,止水腫煩渴。) 胡瓜(水病,肚脹肢浮,以醋煮食,須臾水下。)〔果部〕李核仁(下水氣,除浮腫。) 杏核仁(浮腫喘急,小便少,炒研入粥食。頭面風腫,同雞子黃,塗帛上貼之,七八次愈。) 烏梅(水氣滿急,同大棗煮汁,入蜜咽之。) 桃白皮(水腫,同秫米釀酒服。) 椒目(治十二種水氣脹滿,行水滲濕。炒研,酒服方寸匕。) 敗荷葉(陽水浮腫,燒研水服。足腫,同藁本煎洗。) 〔木部〕木蘭皮(主水腫。) 柳葉(下水氣。) 櫸皮(通身水腫,煮汁日飲。) 榆皮、葉(消水腫,利小便。皮末,同米煮粥,食之。) 柯樹皮(大腹水病,煮汁熬丸服,病從小便出也。) 桑白皮(去肺中水氣,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也。) 桑椹(利水氣,消腫。水腫脹滿,以桑白皮煎水煮椹,同糯米釀酒飲。) 桑葉(煎飲代茶,除水腫,利大小腸。)桑枝(同上。) 桑柴灰(淋汁煮小豆食,下水脹。) 楮實(水氣蠱脹,用潔淨釜熬膏,和茯苓、白丁香丸服,效。) 楮葉(通身水腫,煎汁如飴,日服。虛肥積年氣上,面腫如水病,煎汁煮粥食。) 楮白皮(逐水腫氣滿,利小便。煮汁釀酒,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及婦人新產,風入臟內,腫脹短氣。風水腫浮,同木通、豬苓、桑白皮、陳皮煎服。膀胱石水,肢削,小腹脹,取根皮同桑白皮、白朮,黑大豆煎汁,入酒服之效。) 楮汁(天行病後,臍下如水腫,日服一杯,小便利即消。) 梔子(熱水腫疾,炒研飲服。婦人胎腫,屬濕,丸服有驗。) 茯苓及皮(主水腫,利水道。皮,同椒目煎水,日飲。) 豬苓(利水發汗,主腫脹滿急,消胎腫。) 皂莢(身面卒腫,炙漬酒飲。或加黑錫。) 五加皮(風濕腫。) 枳茹(水脹暴風。)〔石部〕滑石(利水,燥濕,除熱。) 白石英(石水,腹堅脹滿,煮酒服。) 凝水石(除胃中熱,水腫,小腹痹,瀉腎。) 礬石(卻水。水腫,同青礬、白麵丸服。) 青礬(水腫黃病,作丸服。) 〔虫部〕螻蛄(利大小便,治腫甚效。十種水病,腹滿喘促,五枚焙研,湯服。《肘後方》:每日炙食十枚。《普濟方》:左右用,同大戟、芫花、甘遂服。同輕粉㗜鼻,消水病。) 青蛙(消水腫,同胡黃連末,入豬肚內,煮食。水蠱,腹大有聲,皮黑,酥炙,同螻蛄、苦瓠,末服。) 〔介鱗〕海蛤(治十二種水氣浮腫,利大小腸。水癊腫病,同杏仁、防己、葶藶,棗肉丸服。水腫發熱,同木通、豬苓、澤瀉、滑石、葵子、桑皮煎服。石水肢瘦,腹獨大者,同防己、葶藶、茯苓、桑皮、橘皮、郁李丸服。氣腫,同昆布、鳧茈、海螵蛸、荔枝殼,煎飲服。) 蛤粉(清熱利濕,消浮腫,利小便。氣虛浮腫,同大蒜丸服。) 貝子(下水氣浮腫。) 田螺(利大小便,消手足浮腫,下水氣。同大蒜、車前貼臍,水從小便出。) 鯉魚(煮食,下水氣,利小便。用醋煮食。赤小豆煮食。釀白礬,泥包煨,為粥食,隨上下用。) 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 鯽魚(合小豆、商陸煮食,消水腫。) 鱸魚(治水氣。) 鱧魚(合小豆煮食,下大水、面目浮腫及妊娠水氣。入冬瓜、蔥白,主十種水垂死。) 鮧魚(療水腫,利小便。) 黃顙魚(合大蒜、商陸煮食,消水,利小便。綠豆同煮亦可。) 〔禽獸〕青頭鴨(大腹水腫垂死,煮汁服取汗,亦作粥食。) 雄鴨頭(治水腫,利小便。搗,和甜葶藶膏漢防己末,丸服。) 鳧肉(治熱毒水腫。) 鸕鷀(利水道。) 雞子(身面腫滿,塗之頻易。) 豬脂(主水腫。) 豬腎(包甘遂煨食,下水。) 羊肺(水腫,尿短喘嗽,同莨菪子、醋,蜜丸服。) 豪豬肚及屎(水病,熱風鼓脹,燒研酒服。) 牛溺(水腫腹脹,利小便,空腹飲之。喘促者,入訶子皮,末熬丸服,當下水。) 水牛角䚡 〔人部〕人中白(水氣腫滿,煎令可丸,每服一豆。) 秋石(拌食代鹽。)
【逐陳莝】〔草部〕三白草(水腫,服汁取吐。) 蒴藋根(渾身水腫,酒和汁服,取吐利。) 蓖麻子仁(水症腫滿,研水服,取吐利。) 商陸(主水腫脹滿,疏五臟水氣,瀉十種水病,利大小腸。切根,同赤小豆、粳米煮飯,日食,甚效。或同粟米煮粥食。或取汁,和酒飲,利水為妙。或同羊肉煮食。) 大戟(主十二水,腹滿痛,發汗,利大小便。水腫喘急及水蠱,同乾薑末服。或同當歸、橘皮煎服。或同木香末,酒服。或同木香、牽牛末,豬腎煨食。或煮棗食。並取利水,為神效。) 澤漆(去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十腫水氣,取汁熬膏,酒服。) 甘遂(主面目浮腫,下五水,泄十二水疾,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痰飲,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腫腹滿,同牽牛煎呷。膜外水氣,同蕎麥麵作餅食,取利。身面浮腫,以末二錢,入豬腎煨食,取利。正水脹急,大小便不利慾死,半生半炒為末,和麵作棋子,煮食,取利。小兒疳水,同青橘皮末服。水蠱喘脹,同大戟煎呷,不過十服。妊娠腫滿,白蜜丸服。) 續隨子(治肺中水氣,日服十粒,下水最速,不可多服。一兩去油,分作七服,治七人,用酒下。陽水腫脹,同大黃丸服。) 芫花(主五水,在五臟皮膚及飲澼。水蠱脹滿,同枳殼醋煮丸服。) 蕘花(主十二水,腸中留澼。) 莨菪子 狼毒(破水癖。) 防葵(腫滿洪大,為末酒服。) 牽牛(利大小便,除虛腫水病,氣分濕熱。陰水陽水,俱同大黃末,鍋焦飯丸服。諸水飲病,同茴香末服。水腫氣促,坐臥不得,用二兩炒,取末,烏牛尿浸一夜,入蔥白一握,平旦煎,分二服,水從小便出。小兒腫病,二便不利,白、黑牽牛等分,水丸服。水蠱脹滿,同大麥面作餅燒食,降氣。) 馬兜鈴(去肺中濕氣,水腫腹大喘急,煎湯服。) 羊桃根(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可作浴湯。水氣鼓,大小便澀,同桑白皮、木通、大戟煎汁熬稠服,取利。) 紫藤(煎汁熬服,下水癊病。) 大豆黃卷(除胃中熱,消水病脹滿。同大黃醋炒,為末服。) 蕎麥(水腫喘急,同大戟末作餅食,取利。) 米醋(散水氣。) 蔥白(水癊病,煮汁服,當下水。病已困者,爛搗坐之,取氣,水自下。) 老絲瓜(巴豆炒過,入陳倉米同炒,取米去豆,丸服。) 巴豆(十種水病。水蠱大腹有聲,同杏仁丸服。煮汁,拭身腫。) 郁李仁(大腹水腫,面目皆浮,酒服七七粒,能瀉結氣,利小便。腫滿氣急,和麵作餅食,大便通即愈。) 烏桕木(暴水癥結,利大小便。水氣虛腫,小便少,同木通、檳榔末服。) 鼠李(下水腫腹脹。) 接骨木根(下水腫。) 楤木(煮服,下水。) 針砂(消積平肝。水腫尿短,同豬苓、地龍、蔥涎貼臍。) 輕粉 粉霜(消積,下水。) 銀硃(主水病,大便利者,同硫黃丸服。)
【調脾胃】〔草部〕白朮(逐皮間風水結腫,脾胃濕熱。四肢腫滿,每用半兩,同棗煎服。) 蒼朮(除濕發汗,消痰飲,治水腫脹滿。) 黃連(濕熱水病,蜜丸,每服四、五丸,日三服。) 黃耆(風腫自汗。) 香附子(利三焦,解六郁,消胕腫。酒腫虛腫,醋煮丸服。氣虛浮腫,童尿浸焙丸服。) 藿香(風水毒腫。) 砂仁(遍身腫滿,陰腫,同土狗一個,等分研,和老酒服。) 葳蕤(小兒癇後,氣血尚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同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煎服。) 使君子(小兒虛腫,上下皆浮,蜜炙末服。) 附子(脾虛濕腫,同小豆煮焙丸服。男女腫因積得,積去腫再作,喘滿,小便不利,醫者到此多束手,蓋中下二焦氣不升降,用生附子一個,入生薑十片,煎水,入沉香汁冷服,須數十枚乃效。) 烏頭(陰水腫滿,同桑白皮煮汁,熬膏服。) 〔菜果〕姜皮(消浮腫腹脹。) 蘿蔔(酒腫及脾虛足腫,同皂莢煮熟,去皂莢,入蒸餅,搗丸服。) 柑皮(產後虛浮,四肢腫,為末酒服。) 檳榔(逐水消脹。) 椰子漿(消水。) 沙棠果(食之卻水病。) 吳茱萸(燥脾行水。) 蘇合香(下水腫,同水銀、白粉服。) 〔禽獸〕白雄雞 黃雌雞(並同小豆煮食,消腫。) 豬肝(肝虛浮腫,同蔥、豉、蒜、醋炙食。脊肉亦可。) 狗肉(氣水鼓脹,尿少,蒸食。) 羊肉(身面浮腫,同商陸煮臛食。) 水牛肉(消水除濕,頭尾皆宜。) 牛膍(熱氣水氣。) 貒肉(水脹垂死,作羹下水大效。) 獺肉(水脹熱毒,煮汁服。) 鼠肉(水鼓石水,身腫腹脹,煮粥食。)
【血腫】〔草部〕紅藍花(搗汁服,不過三服。) 劉寄奴(下氣,治水脹。) 澤蘭(產後血虛浮腫,同防己末,醋湯服。) 紫草(脹滿,通水道。)
黃疸
(有五,皆屬熱濕。有瘀熱,脾虛,食積,瘀血,陰黃)
【濕熱】〔草部〕茵陳(治通身黃疸,小便不利。陽黃,同大黃用;陰黃,同附子用。濕熱黃疸,五苓散加之。酒疸,同梔子、田螺擂爛,酒服。癇黃如金,同白蘚皮煎服。同生姜,擦諸黃病。) 白蘚皮(主黃疸、熱黃、急黃、谷黃、勞黃、酒黃。) 秦艽(牛乳煎服,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治胃熱。以一兩酒浸飲汁,治五疸。) 大黃(治濕熱黃疸。傷寒瘀熱發黃者,浸水煎服,取利。) 栝蔞根(除腸胃痼熱,八疸,身面黃。黑疸危疾,搗汁服,小兒加蜜。酒疸黃疸,青栝蔞焙研煎服,取利。時疾發黃,黃栝蔞絞汁,入芒硝服。) 胡黃連(小兒黃疸,同黃連末,入黃瓜內,麵裹煨熟,搗丸服。) 黃連(諸熱黃疸。) 柴胡(濕熱黃疸,同甘草、茅根水煎服。) 苦參(主黃疸,除濕熱。) 貝母(主時行黃疸。) 山慈菇(同蒼耳擂酒服,治黃疸。) 茅根(利小便,解酒毒,治黃疸。五種疸疾,用汁合豬肉,作羹食。) 葛根(酒疸,煎湯服。) 紫草(火黃,身有赤點,午前即熱,同吳藍、黃連、木香煎服。) 惡實(治急黃,身熱發狂,同黃芩煎服。) 蒼耳葉(挼安舌下,出涎,去目黃。) 麥門冬(身重目黃。) 龍膽(除胃中伏熱,時疾熱黃,去目中黃,退肝經邪熱。谷疸因食得,勞疸,因勞得,用一兩,同苦參末二兩,牛膽汁丸服亦效。) 馬藺(解酒疸。) 荊芥(除濕疸。) 麗春草(療時患變成癊黃疸,採花末服;根杵汁服,取利。) 大青(主熱病發黃。) 麻黃(傷寒發黃表熱,煎酒服取汗。) 燈心根(四兩,酒水各半,煎服。) 萱草根(治酒疸,搗汁服。) 苦耽(治熱結髮黃,目黃,大小便澀,搗汁服,多效,除濕熱。) 漆草(主黃疸,杵汁和酒服。 鬼臼黑疸,不妨食者,搗汁服。) 翹根(治傷寒瘀熱發黃。) 萹蓄(治黃疸,利小便,搗汁頓服一斤。多年者,日再服。) 紫花地丁(黃疸內熱,酒服末三錢。) 大戟(泄天行黃病。) 藜蘆(黃疸腫疾,為末水服,取吐。) 芫花(酒疸尿黃,同椒目燒末,水服。) 木鱉子(酒疸脾黃,磨醋服一、二盞,取利。) 土瓜根(利大小便,治酒黃病。黃疸變黑及小兒發黃,取汗服,病從小便出。) 百條根(同糯米飯搗,罨臍上,黃腫自小便出。) 伏雞子根(主諸熱急黃,天行黃疸。) 山豆根(治五般急黃,水服末二錢。) 茜根(主黃疸。) 木通(主脾疸,常欲眠,心煩,利小便。) 白英(主寒熱八疸,煮汁飲。) 澤瀉(利小便。) 菰筍(除目黃,利大小便,解酒毒。) 蓴(治熱疸。) 地錦(主脾勞黃疸,同皂礬諸藥丸服。) 烏韭 垣衣(主疸。)〔谷部〕胡麻(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傷寒發黃,烏麻油和水,攪雞子白服之。) 麥苗(消酒毒,酒疸目黃,搗汁日飲。) 谷穎(主黃病,為末,酒服。) 薏苡根(主黃疸如金,搗汁和酒服。) 麗春花(治黃病,麻油服三錢。) 蔓荊子(利小便,煮汁服。黃疸如金,生研,水服。急黃便結,生搗,水絞汁服,當鼻中出水及下諸物,則愈。) 萵苣子(腎黃如金,水煎服。 翹搖杵汁服,主五種黃疾。) 芹菜(煮飲。) 苦瓠(㗜鼻,去黃水。) 〔果部〕桃根(黃疸如金,煎水,日服。) 瓜蒂(㗜鼻取黃水,或揩牙追涎。) 烏芋(消疸。) 鹽麩子(解酒毒黃疸。)根白皮(搗,米泔浸一夜,溫服一、二升,治酒疸。) 〔木部〕梔子(解五種黃病。) 黃柏(胃中結熱黃疸。) 黃櫨(解酒疸目黃,水煮服。) 柳華(黃疸面黑。) 柳根皮(黃疸初起,水煎服。) 樺皮(諸疸煮服。) 柞木皮(黃疸,燒末水服。) 木蘭皮(酒疸,利小便,同黃耆末服。) 〔石部〕滑石(化食毒,除熱黃疸。) 方解石(熱結黃疸。) 朴硝(積熱黃疸。) 〔介部〕蟹(濕熱黃疸,燒研丸服。) 田螺(利大小便,去目黃。生擂酒服,治酒疸。) 〔獸部〕豬脂(五疸,日服取利。) 牛脂(走精黃,面目俱黃,舌紫面裂,同豉煎熱,綿裹貼舌上。) 牛乳(老人黃疸,煮粥食。) 牛膽(谷疸食黃,和苦參、龍膽丸服。) 牛屎(黃疸,絞汁服。或為末丸服。) 豪豬屎(燒服,治疸。) 〔人部〕發髲(傷寒發黃,燒研水服。女勞黃疸,發熱惡寒,小腹滿,用一團豬膏,煎化服,病從小便出。) 女人月經衣(女勞黃疸,燒灰酒服。)
【脾胃】〔草部〕黃耆(酒疸,心下懊痛,脛腫發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同木蘭皮末,酒服。) 白朮(主疸,除濕熱,消食,利小便。瀉血萎黃積年者,土炒,和熟地黃丸服。蒼朮亦可。) 遠志(面目黃。) 當歸(面黃,色枯舌縮,同白朮煎服。) 〔菜果〕老茄(婦人血黃,竹刀切,陰乾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椒紅(治疸。) 〔服石〕婦人內衣(房勞黃病,塊起若瘕,十死一生,燒灰酒服。) 白石英 五色石脂 〔禽部〕黃雌雞(時行黃疾,煮食飲汁。) 雞子(三十六黃,用一個連殼燒研,醋一合,溫服,鼻中蟲出為效,甚者不過三次,神效。時行發黃,以酒、醋浸雞子一夜,吞白數枚。)
【食積】〔谷部〕神麯 麥蘖 黃蒸(食黃黃汗,每夜水浸,平旦絞汁溫服。) 米醋(黃疸、黃汗。) 〔菜木〕絲瓜(食黃,連子燒研,隨所傷物煎湯,服二錢。) 皂莢(食氣黃腫,醋炙,同巴豆丸服。) 〔金石〕針砂(消積,平肝,治黃。脾勞黃病,醋炒七次,同乾漆、香附、平胃散,丸服。濕熱黃疸,同百草霜、粳米丸服。) 礬石(黃疸水腫,同青礬、白麵丸服。女勞黃疸,變成黑疸,腹脹如水,同硝石丸服。婦人黃疸,因經水時房勞所致,同橘皮化蠟丸服。) 綠礬(消積燥濕,化痰除脹。脾病黃腫,同百草霜、當歸丸服。同百草霜、五倍子、木香丸服。同平胃散,丸服。酒黃,同平胃散、順氣散,丸服。食勞黃,棗肉丸服。血證黃腫,同百草霜、炒麵丸服,或同小麥、棗肉丸服。) 百草霜(消積滯,治黃疸。)〔禽部〕白丁香(急黃欲死,湯服立蘇。) 五靈脂(酒積黃腫,入麝香,丸服。)
腳氣
(有風濕,寒濕,濕熱,食積)
【風寒濕氣】〔草部〕牛蒡(腳氣風毒,浸酒飲。) 忍冬(腳氣筋骨引痛,熱酒服末。) 木鱉子(麩炒去油,同桂末,熱酒服,取汗。) 高良薑(腳氣人晚食不消,欲作吐者,煎服即消。) 蘇子(風濕腳氣,同高良薑、橘皮丸服。) 丹參(風痹足軟,漬酒飲。) 胡蘆巴(寒濕腳氣,酒浸,同破故紙末,入木瓜蒸熟,丸服。) 麻黃 羌活 細辛 蒼朮 白朮 天麻 牡蒙 夏枯草 附子 側子 艾葉 秦艽 白蒿 庵䕡 薇銜 馬先蒿 水蘇 紫蘇 漏蘆 飛廉 青葙 蒼耳 茵芋 馬藺子 茜根 菊花 旋覆 菖蒲 水萍 萆薢 青藤(酒。) 石南藤(酒。) 菝葜(酒浸服。) 土茯苓 〔谷菜〕蕓薹(並主風寒濕痹腳氣。) 豉(患腳人,常漬酒飲,以滓敷之。) 薏苡仁(乾濕腳氣,煮粥食,大驗。) 蘹香(乾濕腳氣,為末酒服。) 蔥白 〔果木〕杏仁 秦椒 蜀椒 蔓椒 大腹皮(並主風寒濕腳氣。) 檳榔(風濕腳氣衝心,不識人,為末,童尿服。沙牛尿亦可。老人弱人腳氣脹滿,以豉汁服。) 吳茱萸(寒濕腳氣,利大腸壅氣。衝心,同生姜,擂汁服。) 烏藥(腳氣掣痛,浸酒服。) 五加皮(風濕腳痛五緩,煮酒飲,或酒製作丸服。) 枎栘白楊皮(毒風腳氣緩弱,浸酒飲。) 松節(風虛腳痹痛,釀酒飲。) 松葉(十二風痹腳氣,釀酒盡一劑,便能行遠。) 檰芽(作蔬,去風毒腳氣。) 乳香(同血竭、木瓜丸服,主久新腳氣。) 蘇合香 厚朴 皂莢子 官桂 欒荊 乾漆 石南葉 海桐皮 〔金石〕石葶脂(同川烏、無名異、蔥汁丸服。) 礜石(浸酒。) 硫黃(牛乳煎。) 磁石 玄精石 白石英 〔蟲鱗〕晚蠶砂(浸酒。) 青魚 鱧魚 鰻鱺 秦龜甲 〔禽獸〕烏雄雞 牛酥 羊脂 麋脂 熊肉(並主風濕腳氣。) 豬肚(燒研酒服。) 羊乳 牛乳(調硫黃末服,取汗。) 牛皮膠(炒研酒服,寒濕腳氣痛立止。)
【濕熱流注】〔草部〕木通 防己 澤瀉 香薷 荊芥 豨薟 龍常草 車前子 海金沙 海藻 大黃 商陸(合小豆、綠豆煮飯食。) 甘遂(瀉腎臟風濕下注,腳氣腫痛生瘡,同木鱉子,入豬腎煨食,取利。) 牽牛(風毒腳氣腸秘,蜜丸日服,亦生吞之。) 威靈仙(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為末,酒服二錢,或為丸服,痛減藥亦減。) 蕕草(濕痹腳氣尿少,同小豆煮食。) 三白草(腳氣風毒,擂酒服。) 巴戟天(飲酒人腳氣,炒過同大黃炒研,蜜丸服。) 香附子〔谷菜〕胡麻(腰腳痛痹,炒末,日服至一年,永瘥。) 大麻仁(腳氣腹痹,浸酒服。腫渴,研汁,煮小豆食。) 赤小豆(同鯉魚煮食,除濕熱腳氣。) 黑大豆(煮汁飲,主風毒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 馬齒莧(腳氣浮腫尿澀,煮食。) 百合 竹筍(風熱腳氣。) 紫菜 〔果木〕木瓜(濕痹,腳氣衝心,煎服。枝、葉皆良。) 橘皮(腳氣衝心,同杏仁丸服。) 桃仁(腳氣腰痛,為末酒服,一夜即消。) 枇杷葉(腳氣噁心。) 楊梅核仁(濕熱腳氣。) 枳殼(同甘草末服,疏導腳氣。) 桑葉及枝(腳氣水氣,濃煎汁服,利大小腸。) 郁李仁(腳氣腫喘,大小便不利,同薏苡煮粥食。) 紫荊皮(煎酒服。) 茯神木(腳氣痹痛,為末酒服。) 赤茯苓 豬苓 〔石部〕滑石 〔介部〕淡菜 蜆肉 〔獸部〕豬肝、腎、肚(作生食,治老人腳氣。) 烏特牛尿(熱飲,利小便,主風毒腳氣腫滿,甚妙。)
【洗渫】水蓼 水葒 毛蓼 甘松 水英 陸英 曼陀羅花 螺厴草 大戟 貓兒眼睛草 苦參 落雁木 黍瓤(同椒目。) 生蔥 萊菔根 荷心(同藁本。) 蘇木(同忍冬。) 杉材 楠材 樟材 釣樟 枎栘(並煎水熏洗。) 白礬湯 鱉肉(同蒼朮、蒼耳、尋風藤,煮汁洗。)
【敷貼】附子(薑汁調。) 天雄 草烏頭(薑汁調,或加大黃、木鱉子末。) 白芥子(同白芷末。) 皂莢(同小豆末。) 蓖麻仁(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 烏桕皮(腳氣生瘡有蟲,末敷追涎。) 人中白(腳氣成漏孔,煅水滴之。) 羊角(燒研,酒調敷之,取汗,永不發。) 田螺(腳氣攻注,同鹽杵敷股上,即定。) 木瓜(袋盛踏之。) 蜀椒(袋盛踏之。) 樟腦 柳華 治鳥巢 蘿蔔花(並藉鞋靴。) 木狗皮 豺皮 麂皮(並裹足。)
【熨熏】麥麩(醋蒸熱熨。) 蠶砂(蒸熱熨。) 蒴藋根(酒、醋蒸,熱熨。) 蓖麻葉(蒸裹,頻易。) 荊葉(蒸熱臥之,取汗。燒煙燻湧泉穴。) 針砂(同川烏末,炒包熨。) 食鹽(蒸熱踏之,或擦腿膝,後洗之,並良。) 火針
痿
(有濕熱,濕痰,瘀血。血虛屬肝腎;氣虛屬脾肺)
【濕熱】〔草部〕黃芩(去脾肺濕熱,養陰退陽。) 秦艽(陽明濕熱,養血榮筋。)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 生地黃 黃連 連翹 澤瀉 威靈仙 防己 木通(併除濕熱。) 薇銜(治痿躄,去風濕。) 卷柏(治痿躄,強陰,) 陸英(足膝寒痛,陰痿短氣。) 升麻 柴胡(引經。) 〔木部〕黃柏(除濕熱,滋腎水。益氣藥中加之,使膝中氣力湧出,痿軟即去,為痿病要藥。) 茯苓 豬苓(並泄濕熱。) 五加皮(主痿躄,賊風傷人,軟腳。)
【痰濕】〔草部〕蒼朮(除濕,消痰,健脾,治筋骨軟弱,為治痿要藥。) 白朮 神麯 香附子 半夏(併除濕消痰。) 天南星(筋痿拘緩。) 白附子(諸風冷氣,足弱無力。) 附子 天雄(風痰冷痹,軟腳毒風,為引經藥。) 豨薟 類鼻(並風濕痿痹。) 〔果木〕橘皮(利氣,除濕痰。) 松節(釀酒,主腳弱,能燥血中之濕。) 桂(引經。酒調,塗足躄筋急。)
【虛燥】〔草部〕黃耆(益元氣,瀉陰火,逐惡血,止自汗,壯筋骨,利陰氣,補脾肺。) 人參(益元氣,瀉陰火,益肺胃,生津液,除痿痹,消痰生血。) 麥門冬(降心火,定肺氣,主痿躄,強陰益精。)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潤心肺。) 甘草(瀉火調元。) 山藥(補虛羸,強筋骨,助肺胃。) 石斛(腳膝冷疼痹弱,逐皮肌風,壯筋骨,益氣力。) 牛膝(痿痹,腰膝軟怯冷弱,不可屈伸。或釀酒服。) 菟絲子(益精髓,堅筋骨,腰疼膝冷,同牛膝丸服。) 何首烏(骨軟,行步不得,腰膝痛,遍身瘙癢,同牛膝丸服。) 萆薢(腰腳痹軟,同杜仲丸服。) 菝葜(風毒腳弱,煮汁釀酒服。) 土茯苓(除風濕,利關節,治拘攣,令人健行。) 狗脊(男女腳弱腰痛,補腎。) 骨碎補(治痢後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足痿軟,或痛或痹,汁和酒服。) 菖蒲(釀酒飲,主骨痿。) 芎藭 芍藥 當歸 地黃 天門冬 紫菀 紫葳(並主痿躄,養血潤燥。) 肉蓯蓉 瑣陽 列當 五味子 覆盆子 巴戟天 淫羊藿〔木部〕山茱萸 枸杞子 杜仲 〔獸部〕白膠 鹿茸 鹿角 麋角 膃肭臍(並強陰氣,益精血,補肝腎,潤燥養筋,治痿弱。)
轉筋
(有風寒外束,血熱,濕熱吐瀉)
【內治】〔草部〕木香(木瓜汁,入酒調服。) 桔梗 前胡 艾葉 紫蘇 香薷 半夏 附子 五味子 菖蒲 縮砂 高良薑 〔菜部〕蔥白 薤白 生薑 乾薑 〔果木〕木瓜(利筋脈,主轉筋、筋攣諸病。枝、葉、皮、根並同。) 棠梨枝、葉 楂子 榠楂 吳茱萸(炒煎酒服,得利安。葉,同艾、醋罨之。) 松節(轉筋攣急,同乳香炒焦研末,木瓜酒服。) 桂(霍亂轉筋。足躄筋急,同酒塗之。) 沉香(止轉筋。) 厚朴 梔子 〔器水土禽〕厠籌(並霍亂轉筋。) 故麻鞋底(燒赤,投酒中飲。) 梳篦(燒灰,酒服。) 敗蒲席(燒服。) 屠幾垢(酒服,取吐。) 山岩泉水(多服令飽,名洗腸。) 釜底墨(酒服。) 古文錢(同木瓜、烏梅煎服。) 雞矢白(轉筋入腹,為末水服。) 羊毛(醋煮裹腳。)
【外治】蓼(洗。) 蒜(鹽搗敷臍,灸七壯。擦足心,並食一瓣。) 柏葉(搗裹,並煎汁淋。枝、葉亦可。) 楠木(洗。) 竹葉(熨。)皂莢末(㗜鼻。) 熱湯(熨之。) 車轂中脂(塗足心。) 青布 綿絮(並酢煮,拓之。) 銅器(炙,熨腎堂。) 硃砂(霍亂轉筋,身冷心下溫者,蠟丸,燒籠中熏之,取汗。) 蜜蠟(腳上轉筋,銷化貼之。)
喘逆
(古名咳逆上氣。有風寒,火鬱,痰氣,水濕,氣虛,陰虛,腳氣,𪖲齁)
【風寒】〔草部〕麻黃(風寒,咳逆上氣。) 羌活(諸風濕冷,奔喘逆氣。) 蘇葉(散風寒,行氣,消痰,利肺。感寒上氣,同橘皮煎服。) 款冬花(咳逆上氣,喘息呼吸,除煩消痰。) 南藤(上氣咳嗽,煮汁服。) 細辛 藎草 破故紙 〔果木〕蜀椒(並主虛寒喘嗽。) 松子仁(小兒寒嗽壅喘,同麻黃、百部、杏仁丸服。) 桂(咳逆上氣,同乾薑、皂莢丸服。) 皂莢(咳逆上氣不得臥,炙研蜜丸,服一丸。風痰,同半夏煎服。痰喘咳嗽,以三挺分夾杏仁、巴豆、半夏,以薑汁、香油、蜜分炙,為末,舐之。) 巴豆(寒痰氣喘,青皮一片,夾一粒燒研,薑汁、酒服,到口便止。) 〔鱗部〕鯉魚(燒末,發汗定喘。咳嗽,入粥中食。)
【痰氣】〔草部〕半夏(痰喘,同皂莢煎服。失血喘急,薑汁和麵煨研,丸服。) 桔梗(痰喘,為末,童尿煎服。) 白前(下胸脅逆氣,呼吸欲絕。久咳上氣不得臥,同紫菀、半夏、大戟漬水飲。㗇呷作聲不得眠,焙末,酒服。) 蓬莪朮(上氣喘急,五錢煎酒服。氣短不接,同金鈴子末,入蓬砂,酒服。) 蘇子(消痰利氣定喘,與橘皮相宜。上氣咳逆,研汁,煮粥食。) 縮砂仁(上氣咳逆,同生姜擂,酒服。) 莨菪子(積年上氣咳嗽,羊肺蘸末服。) 葶藶(肺壅,上氣喘促。肺濕痰喘,棗肉丸服,亦可浸酒。) 甘遂(水氣喘促,同大戟末,服十棗丸。控涎丹。) 澤漆(肺咳上氣,煮汁,煎半夏諸藥服。) 大戟(水喘,同蕎麵作餅食,取利。) 栝蔞(痰喘氣急,同白礬末,蘿蔔蘸食。小兒痰喘膈熱,去子,以寒食麵和餅炙研,水服。) 貝母 荏子 射干 芫花 蕘花 黃環 前胡 蒟醬 蕎麥粉(咳逆上氣,同茶末,生蜜水服,下氣不止,即愈。) 芥子(並消痰下氣,定喘咳。) 白芥子(咳嗽支滿,上氣多唾,每酒吞七粒。老人痰喘,同萊菔子、蘇子煎服。) 萊菔子(老人氣喘,蜜丸服。痰氣喘,同皂莢炭,蜜丸服。久嗽痰喘,同杏仁丸服。) 生薑(暴逆上氣,嚼之屢效。) 蘹香(腎氣上衝脅痛,喘息不得臥,擂汁和酒服。) 〔果木〕橘皮 杏仁(咳逆上氣喘促,炒研蜜和,含之。上氣喘息,同桃仁丸服,取利。久患喘急,童尿浸換半月,焙研,每以棗許,同薄荷、蜜煎服,甚效。浮腫喘急,煮粥食。) 桃仁(上氣咳嗽喘滿,研汁煮粥食。) 檳榔(痰喘,為末服。四磨湯。) 椒目(諸喘不止,炒研,湯服二錢劫之,乃用他藥。) 崖椒(肺氣喘咳,同乾薑末,酒服一錢。) 茗茶(風痰喘嗽不能臥,同白殭蠶末,湯服。子,同百合丸服。) 銀杏(降痰,定喘,溫肺,煨食。) 瓜蒂(吐痰。) 柿蒂 都咸子 馬兜鈴(肺氣喘急,酥炒,同甘草末煎服。) 楸葉(上氣咳嗽,腹滿瘦弱,煎水熬膏,納入下部。) 訶黎勒 桑白皮 厚朴 枳實 茯苓 牡荊 〔金石〕青礞石(並瀉肺氣,消痰定喘。) 雌黃(停痰在胃,喘息欲絕,同雄黃作大丸,半夜投糯粥中食。) 硫黃(冷澼在脅,咳逆上氣。) 輕粉(小兒涎喘,雞子蒸食,取吐利。) 金屑 玉屑 白石英 紫石英 石鹼 〔介蟲〕海蛤 文蛤 蛤粉 白殭蠶〔禽獸〕蝙蝠(久咳上氣,燒末飲服。) 豬蹄甲(久咳痰喘,入半夏、白礬煅研,入麝香服。或同南星煅,丸服。) 阿膠(肺風喘促,涎潮目竄,同紫蘇、烏梅煎服。)驢尿(卒喘,和酒服。)
【火鬱】〔草部〕知母(久嗽氣急,同杏仁煎服,次以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