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
- 作者
- 寇宗奭
- 朝代
- 北宋
- 年份
- 公元1119年
- 底本
- 元覆刊宋宣和元年(1119)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本草衍義》提要
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奭撰。晁公武《讀書志》、陳直齋《書錄解題》皆有著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武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博士李康看詳狀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鏤本印行。宗奭里貫無考,以扎付及卷六礜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宗奭以禹錫所修慎微策所續《本草》尚有差失,因參考諸家事實,忝以目驗,核以情理,拾遺糾謬,援引辨證,發明良多,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誤,皆能實事求是,切實證明,洵《本草》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東垣、丹溪諸公,皆尊信之,故丹溪有《衍義補遺》之作,惟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微有差誤耳。宋時嘗與《證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之中,金元刻本仍之,單行本殆絕版矣。歸安陸公心源藏有南宋麻沙本,完全無缺,爰收刊本集,以廣其傳。
序
《本草衍義》二十卷,宋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奭撰。晁公武《讀書志》、陳直齋《書錄解題》皆著於錄。政和六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劉亞夫申投尚書省太醫學博士李康看詳狀申,有旨轉一官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和解州解縣丞寇約鏤板印行。宗奭里貫無考。以扎付及卷六礜石條、菊花水條、卷十三桑寄生條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順安軍等處,由承直郎澧州司戶進書轉一官而已。《神農本草》之名,始見於梁《七錄》,凡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又增三百六十五種,是為《名醫別錄》。唐顯慶中,命蘇恭等參考得失,增一百一十四種,是為《唐本草》。宋太祖命劉翰等以醫家嘗用有效者增一百三十三種,是為《開寶重定本草》。仁宗命掌禹錫等,再加校正增一百種,是為《嘉祐補註本草》。蜀人唐慎微博採群書,增六百餘種,是為《經史證類本草》。徽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為《政和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宗奭以禹錫所修、慎微所續尚有差失,因考諸家,參以目驗,拾遺糾謬,著為此書。凡名未用而意義已盡者,皆不編入。其所辨證,如東壁土取太陽少火之壯,冬灰取冬令燒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鼴鼠不能遺溺生子,玉泉為玉漿之訛,石中黃子為黃水之訛,皆能實事求是,疏通證明,洵乎《本草》之功臣,醫林之津筏也。宋時與《證類本草》別本單行,自金人張存惠採附《證類本草》之中,明人因之,而單行本遂微,余所藏為南宋麻沙本,完善無缺,因重梓以廣其傳。
光緒三年歲在強圉赤奮若仲冬之月歸安陸心源撰
卷一
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序例上
衍義總敘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淡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難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疴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外臺》之類,粲然列於書府。今夏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撰著之人,或執用己私,失於商較,致使學者,檢據之間,不得無惑。今則並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之類。)隱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鼴鼠溺精墜地而生子。)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檢用之際,曉然無惑。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矧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奭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生張果駢潔之齒?(唐張果詔見。元宗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無苦者,奇士也。時天寒,取以飲,果三進,頹然曰:非桂酒。乃寢。頃,視齒焦縮。顧左上取鐵如意,擊墮之,藏帶中,更出藥傅其齦。良久,齒已生,粲然駢潔,帝益神之。)此書之意,於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謹依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內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其《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著,目錄內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註·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註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於義方允。)可謂大備。然其間注說不盡,或舍理別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義,期於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於闕疑。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寫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去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謹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不得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綰而不斷,不可不以智慧決也,故幃箔不可不遠。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智慧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依止。是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視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血逆竭。則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按脈與證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辨八要,庶不違誤。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瞀食不入,此為五虛。)二曰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知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加諸病者,未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只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藥,亦治病之一說耳。
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既言廣而不言狹,如何便以半兩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畢,即是全無桂也。今定長一尺,闊一寸,削去皮上粗虛無味者,約為半兩,然終不見當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雲: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況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如蒜、阿魏、鮑魚、汗襪,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腎、狐貍、白馬莖、褌近隱處、人中白,則其氣臊;沉、檀、龍、麝,則其氣香。如此則方可以氣言之。其序例中氣字,恐後世誤書,當改為性字,則於義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訖生用。茲必為《本經》言生溫、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溫也。不知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矧《本經》全無去油之說。故陶隱居云:熬令黃黑,然亦太過矣。日華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其杏仁、桃仁、葶藶、胡麻,亦不須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黃色,斯可矣。
凡服藥多少,雖有所說,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之例,今更合別論。緣人氣有虛實,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藥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舉此為例。但古人凡設例者,皆是假令,豈可執以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湯中。然今昔藥法中,有生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藥中用蠟,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備,以過關膈而作效也。今若投之蜜相和,雖易為丸劑,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其間更有毒藥,則便與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蠟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虛軟甲錯處可削之也?凡此之類,亦更加詳究。
今人用麻黃,皆合搗諸藥中。張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別煮三兩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余藥,不爾,令人發煩。甚得用麻黃之意,醫家可持此說。然云:折去節,令通理,寸銼之,不若碎銼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
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是也。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
卷二
序例中
人之生,實陰陽之氣所聚耳,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其生。故《寶命全形篇》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陽化氣、陰成形也。夫遊魂為變者,陽化氣也。精氣為物者,陰成形也。陰陽氣合,神在其中矣。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即知神明不可以陰陽攝也。《易》所以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蓋為此矣。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謹養。智者養其神,惜其氣,以固其本。世有不謹衛生之經者,動皆觸犯。既以犯養生之禁,須假以外術保救,不可坐以待斃。《本草》之經,於是興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窮保救之事,《衍義》於是存焉。二者其名雖異,其理僅同。欲使有知無知盡臻壽域,率至安樂之鄉,適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養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慾七情千變萬化,出沒不定,其言至簡,其義無窮,而以一心對無窮之事,不亦勞乎?心苟不明,不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達之士,遂至忘心,心既忘矣,則六慾七情無能為也。六慾七情無能為,故內事不生。內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能入,則本草之用,實世之蒭狗耳。若未能達是意而至是地,則未有不緣六慾七情而起憂患者。憂患既作,則此書一日不可闕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絕人之憂患乎。
上隱居以謂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數百過,如此恐乾末湔蕩,不可搗,不若令力士合研為佳。又曰: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篩令調勻,並以綿裹內中,其雄黃、硃砂輩,細末如粉。今詳之:凡諸石雖是湯酒中,亦須稍細,藥力方盡出,效亦速。但臨服須澄濾後再下火,不爾,恐遺藥力不見效。湯酒中尚庶幾,若在服食膏中,豈得更如粟也。不合如此立例,當在臨時應用詳酌爾。又說㕮咀兩字,《唐本》注謂為商量斟酌,非也。《嘉祐》復符陶隱居說為細切,亦非也。儒家以謂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齧,雖破而不塵,但使含味耳。張仲景方多言㕮咀,其義如此。
病人有既不洞曉醫藥,復自行臆度,如此則九死一生。或醫人未識其病,或以財勢所迫,占奪強治,如此之輩,醫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聰明賢達之士掌之,則病無不濟,醫無不功。世間如此之事甚多,故須一一該舉,以堤或然。
夫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臟腑亦異。臟腑既異,乃以一藥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張仲景曰:又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功,宜須兩審。如是則依方合藥,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心慮多則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脈。形樂則外實,志苦則內虛,故病生於脈。所養既與貧下異,憂樂思慮不同,當各逐其人而治之。後世醫者,直委此一節,閉絕不行,所失甚矣。嘗有一醫官,暑月與貴人飲。貴人曰:我昨日飲食所傷,今日食減。醫曰:可餌消化藥,他人當服十丸,公當減其半。下咽未久,疏逐不已,幾至斃。以此較之,虛實相遼,不可不察,故曰病當別論。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以涼藥逆制,專用黃連、阿膠、木香藥治之。此藥始感便治則可,今病久腸虛,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幾致委頓,故曰理當別藥。如是論之,誠在醫之通變。又須經歷,則萬無一失。引此為例,余可效此。
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又如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聖賢之意不易盡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復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之,決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湯、丸,倉猝之間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今引以為例,他可仿此。然年高及素虛寒人,當遂宜減甘草。
夫高醫以蓄藥為能,倉猝之間,防不可售者所須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膠、天靈蓋、虎膽、蟾酥、野駝、螢、蓬蘽、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臘雪水、松黃之類,如此者甚多,不能一一遍舉。唐元澹字行沖,嘗謂狄仁傑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臘、膎、胰,以供滋膳。參、朮、芝、桂,以防疾疢。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可乎?仁杰笑曰:公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然梁公因事而言,獨譬之以藥,則有以見天下萬物之中,尤不可闕者也。知斯道也,知斯意而已。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驚能所之心,專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則心識自明,神物來相,又何必慼慼沽名,齪齪求利也。如或不然,則曷以致姜撫沽譽之慚,逋華佗之矜能受戮乎。
嘗讀《唐·方技傳》,有云:醫要在視脈,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今詳之:病有大小、新久、虛實,豈可止以一藥攻之?若初受病小,則庶幾;若病大多日,或虛或實,豈得不以他藥佐使?如人用硫黃,皆知此物大熱,然石性緩,倉猝之間,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薑、桂之類相佐使以發之,將併力攻疾,庶幾速效。若單用硫黃,其可得乎?故知許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賢者當審度之。
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幹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逡巡便致困危。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卷三
序例下
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幃幔之內,復以帛懞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人只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不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盡理質問,病家見所問繁,不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不肯信,況其不得見者乎?嗚呼!可謂難也已!
又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乃按其證,與小柴胡湯服之,二日,又與小柴胡湯加桂枝幹薑湯,一日,寒熱雖已,又云:我臍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涼和,脈漸勻,尚不了了,乃復與小柴胡。次日云:我但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虛煩不寧,時妄有所見,時復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極虛,不敢攻之。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自通,至曉兩次,中有燥屎數枚,而狂言虛煩盡解。但咳嗽唾沫,此肺虛也。若不治,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張仲景方。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兩劑,至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醫者當審謹也。經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兒病虛滑,食略化,大便日十餘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訖又飢,此疾正是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者。時五六月間,脈洪大,按之則絕。今六脈既單洪,則夏之氣獨然,按之絕,則無胃氣也。經曰:夏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但洪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治療失於過時,後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俟煙出,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至倦則已。凡數日之間五七作,瘥。
有人病瘧月餘日,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疾未愈。觀其病與脈,乃夏傷暑,秋又傷風,乃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夏作。此蓋前以傷暑,今以飲食不謹,遂致吐逆不食,脅下牽急而痛,寒熱無時,病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明日又與理中散二錢,遂愈。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減,醫以為傷冷物,遂以藥溫之,不愈。又以丸藥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語,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脈伏。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瞀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承氣湯,至一劑,乃愈。方見仲景。後服金箔丸,方見《刪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絲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脈左上二部,上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因令盡去人參、芍藥、黃芩三物,卻加當歸一兩半,遂安。今人用小續命湯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續命湯,世所須也。故舉以為例,可不謹哉!夫八節之正氣,生活人者也。八節之虛邪,殺人者也。非正氣則為邪,非真實則為虛。所謂正氣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天之氣也。若春在經絡,夏在肌肉,秋在皮膚,冬在骨髓,此人之氣也。在處為實,不在處為虛。故曰,若以身之虛,逢時之虛邪不正之氣,兩虛相感,始以皮膚經絡,次傳至臟腑,逮於骨髓,則藥力難及矣。如此則醫家治病,正宜用藥抵截散補,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嘗須保護胃氣。舉斯為例,余可仿此。
卷四
玉泉
經云:生藍田山谷。採無時。今藍田山谷無玉泉。泉水,古今不言採。又曰:服五斤。古今方,水不言斤。又曰:一名玉札。如此則不知定是何物。諸家所解,更不言泉,但為玉立文。陶隱居雖曰可消之為水,故名玉泉。誠如是,則當言玉水,亦不當言玉泉也。蓋泉具流布之義,別之則無所不通。《易》又曰:山下出泉蒙,如此則誠非止水,終未臻厥理。今詳泉字乃是漿字,於義方允。漿中既有玉,故曰服五斤。去古既遠,亦文字脫誤也。採玉為漿,斷無疑焉。且如《書》篇尚多亡逸,況《本草》又在唐堯之上,理亦無怪。謂如「蛇含」,《本草》誤為「蛇全」。《唐本注》云:全字乃是舍字,陶見誤本改為含,尚如此不定。後有「鐵漿」,其義同此。又《道藏經》有「金飯玉漿」之文,唐李商隱有「瓊漿未飲結成冰」之詩,是知玉誠可以為漿。又荊門軍界有玉泉寺,中有泉,與尋常泉水無異,亦不能治病。寺中日用此水。又西洛有萬安山,山腹間有寺曰玉泉。嘗兩登是山,質玉泉之疑,寺僧皆懵不能答。寺前有泉一派,供寺中用。泉竇皆青石,與諸井水無異。若按別本注:玉泉,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為上。如此則舉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故知別本所注為不可取。又有燕玉出燕北,體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藥,當附於此。
丹砂
今人謂之硃砂。辰州硃砂,多出蠻峒。錦州界狤獠峒老鴉井,其井深廣數十丈,先聚薪於井,滿則縱火焚之。其青石壁迸裂處,即有小龕,龕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丹砂。小者如箭鏃,大者如芙蓉,其光明可鑑,研之鮮紅,砂泊床,大者重七八兩,至十兩者,晃州亦有。形如箭鏃、帶石者,得自土中,非此之比也。此物鎮養心神,但宜生使。煉服,少有不作疾者,亦不減硫黃輩。又一醫流服伏火者數粒,一旦大熱,數夕而斃。李善勝嘗煉硃砂為丹,經歲余,沐浴再入鼎,誤遺下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其生硃砂,初生兒便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可不謹也。
空青
功長於治眼。仁廟朝,嘗詔御藥院,須中空有水者,將賜近戚,久而方得。其楊梅青,治醫極有功。中亦或有水者,其用與空青同,第有優劣耳。今信州冗山而取,世謂之楊梅青,極難得。
綠青
即石碌是也。其石黑綠色者佳,大者刻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風涎藥,驗則驗矣,亦損心肺。
雲母
古雖有服煉法,今人服者至少,謹之至也。市廛多折花朵以售之。今惟合雲母膏,治一切癰毒瘡等,惠民局別有法。
石鐘乳
蕭炳云:如蟬翼爪甲者為上,如鵝管者下。經既言乳,今復不取乳,此何義也?蓋乳取其性下,不用如雁齒者,謂如烏頭、附子不用尖角之義同。但明白光潤輕鬆,色如煉硝石者佳。服煉別有法。
朴硝
是初採掃得,一煎而成者,未經再煉治,故曰朴硝。其味酷澀,所以力堅急而不和,可以熟生牛馬皮,及治金銀有偽。葛洪治食鱠不化,取此以蕩逐之。臘月中出新瓦罐,滿注熱水,用朴硝二升,投湯中,攪散,掛北檐下,俟消滲出罐外,羽收之。以人乳汁調半錢,掃一切風熱毒氣攻注目瞼外,及發於頭面、四肢腫痛,應手神驗。
芒硝
經云:生於朴硝。乃是朴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經熬煉減半,傾木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稜者。故其性和緩,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硝石
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硝凝結在下如石者。精英既去,但余滓而已。故功力亦緩,惟能發煙火。《唐本》注:「蓋以能消化諸石,故名硝石」。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湯耗,即又添柳枝湯。
英硝
是消之精英者。其味甘,即馬牙硝也。別有法,煉治而成。由其煎煉,故其味亦別。治五臟積熱。然四物本出於一物。由此煎煉,故分出精粗,所以其用亦不相遠。
礬石
今坊州礬務,以野火燒過石,取以煎礬。色惟白,不逮晉州者。皆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水化書紙上,才幹,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卻水。治涎藥多須者,用此意爾。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滑石
今謂之畫石,以其軟滑可寫畫。淋家多用。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細末貳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
紫石英
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張仲景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薑、大黃、龍齒、牡蠣、甘草、滑石等分,混合㕮(五汝切)咀(子與切。)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白石英
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稜,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當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張仲景之意,只令㕮咀,不為細末者,豈無意焉。其久服,更宜詳審。
赤石脂
今四方皆有,以舌拭之,黏著者為佳。有人病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未甚效。後有人教服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白石脂
有初生未滿月小兒,多啼叫,致臍中血出,以白石脂細末貼之,即愈。未愈,微微炒過,放冷再貼,仍不得剝揭。
石中黃子
石中黃子,此又字誤也,子當作水,況當條自言未成餘糧黃濁水,焉得卻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謂之子也。子字乃水字無疑。又曰太一餘糧者,則是兼石言之者也。今醫家用石中黃,只石中乾者及細末者,即便是。若用禹餘糧石,即用其殼。故本條言一名石腦,須火燒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石中黃為一等,太一餘糧為一等,斷無疑焉。
婆娑石
今則轉為摩娑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磨之色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點,無金星。
無名異
今《圖經》曰:「《本經》云,味甘平,治金瘡折傷,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腫,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今詳上文三十六字未審,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處云也。
菩薩石
出峨嵋山中,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賢菩薩圓光,因以名之,今醫家鮮用。
卷五
金屑
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如玉漿之義同。《本經》不解屑為未盡,蓋須烹煉鍛屑為薄,方可研屑入藥。陶隱居云:「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若非鍛屑成薄,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獨不言金屑,亦其闕也。生金有毒,至於殺人,仍為難解。有中其毒者,惟鷓鴣肉可解,若不經鍛屑,則不可用。顆塊金即冗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麩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淺黃。此等皆是生金也,得之皆當銷煉。麩金耗折少,塊金耗折多。入藥當用塊金,色既深則金氣足。余更防罨製成及點化者,如此,焉得更有造化之氣也。若本朝張永德,字抱一,幷州人。五代為潞帥,淳化二年改幷州。初寓睢陽,有書生鄰居臥病,永德療之,獲愈。生一日就永德求汞伍兩。即置鼎中,煮成中金。永德懇求藥法,生曰:君當貴,吾不吝此,慮損君福。鍛工畢昇言:祥符年,嘗在禁中為方士王捷鍛金。以鐵為金,凡百餘兩為一餅,輻解為八段,謂之鴉嘴金。初自治中出,色尚黑。由是言之,如此之類,乃是水銀及鐵用藥製成,非造化所成,功治焉得不差?殊如惠民局合紫雪用金,蓋假其自然金氣爾。然惡錫。又東南方金色深,西南方金色淡,亦土地所宜也,入藥故不如色深者,然得余甘子則體柔,亦相感爾。
銀屑
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於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於後別立生銀條也。其用與熟銀大同。世有術士,能以硃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非復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別。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須,亦取像而言之耳。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釋者漏略不言。蓋生銀已生髮於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礦銀尚蘊蓄於石中,鬱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亦惡錫。
水銀
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婦人多服絕娠。今人治小兒驚熱涎潮,往往多用。經中無一字及此,亦宜詳諦。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並棗肉研之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唾研斃蝨。銅得之則明,灌屍中則令屍後腐。以金銀銅鐵置其上則浮,得紫河車則伏。唐韓愈云:太學博士李千,遇信安人方士柳賁,能燒水銀為不死藥。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服之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書所記,及耳聞傳者不說,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工部尚書歸登自說:既服水銀得病,若有燒鐵杖,自顛貫其下,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號呼,乞絕。其茵席得水銀,發且止,唾血,十數年以斃。殿中御史李虛中,疽發其背死。刑部尚書李遜謂余曰:我為藥誤。遂死。刑部侍郎李建,一旦無病死。工部尚書孟簡邀我於萬州,屏人曰: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為丸服之。別一年而病。後有人至,訊之。曰:前所服藥誤,方且下之,下則平矣。病二歲卒。東川節度御史大夫盧坦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金吾將軍李道古,以柳賁得罪,食賁藥,五十死海上。此可為誡者也。蘄不死,乃速得死,謂之智,可不可也?五穀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強食。今惑者皆曰五穀令人夭,當務減節,臨死乃悔。嗚呼,哀也已!今有水銀燒成丹砂,醫人不曉,研為藥衣,或入藥中,豈不違誤,可不謹哉!
水銀粉
下涎藥,並小兒涎潮、瘛瘲多用。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其損兼行。若兼驚,則尤須審謹。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裡虛,驚氣入心不可治。若其人本虛,便須禁此一物,謹之至也。
雄黃
非金苗。今有金窟處無雄黃。金條中言金之所生,處處皆有雄黃,豈處處皆得也。別法,治蛇咬,焚之熏蛇遠去。又武都者,鐫磨成物形,終不免其臭。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有道人病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此殺毒蠱之驗也。
雌黃
入藥最稀,服石者宜審諦。治外功多,方士點化術多用,亦未聞其終始如何。畫工或用之。
石硫黃
今人和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垂命欲盡,服之無不效。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不知用久為禍。此物損益兼行,若俱棄而不用,當倉猝之間,又可闕乎?或更以法制,拒火而又常服者,是亦弗思也。在本朝則不言如此服良,但專治婦人。不知者,往往更以酒服,其可得乎?或臟中久冷,服之先利。如病勢危急,可加丸數服,少則不效。仍加附子、乾薑、桂。
陽起石
如狼牙者佳。其外色不白,如姜石。其大塊者,亦內白。治男子、婦人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須水飛研用。凡石藥冷熱皆有毒,正宜斟酌。
飛水石
又謂之寒水石,紋理通徹,人或磨刻為枕,以備暑月之用。入藥燒過,或市人燒入膩粉中以亂真,不可不察也。陶隱居言:夏月能為冰者佳,如此則舉世不能得,似乎失言。
石膏
二書紛辨不決,未悉厥理。詳《本經》元無方解石之說,正緣《唐本》注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因此一說,後人遂惑。經曰: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採無時,即知他處者為非。今《圖經》中又以汾州者編入,前後人都不詳。經中所言細理白澤者良,故知不如是,則非石膏也。下有理石條中經云:如石膏順理而細,又可明矣。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順理細紋又白澤者。有是,則石膏也;無是,則非石膏也。仍須是經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藥,余皆偏見,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湯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傷寒論》後,言四月以後,天氣熱時,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氣候不齊,又歲中氣運不一,方所既異,雖其說甚雅,當此之時,亦宜兩審。若傷寒熱病,或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或著暑熱,身痛倦怠,白虎湯服之無不效。
磁石
色輕紫,石上皸澀,可吸連針鐵,俗謂之熁鐵石。養益腎氣,補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皆用之。入藥,須燒赤醋淬。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也。多滑淨。其治體大同小異,不可分而為二也。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纊中獨縷,以半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垂之,則針常指南。以針橫貫燈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蓋丙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爾。
理石
如長石,但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其非順理而細者為長石,治療亦不相遼。
鐵礦
鐵於礦中煉出者,謂之生鐵。鐵落,斷而落者也。鑐(音柔)鐵,鐵炒成熟鐵也。剛鐵,鍊鐵,去滓者也。鐵精、針沙、鐵漿,以上三等,取汁,各依經用。鐵華粉、鐵粉,以上二等,燒煅取。馬銜、秤錘、車轄、杵鋸,以上五等,特以其意使之耳。其生鐵既自火中煉石而出,世謂之生鐵。亦如炒脂麻取油,謂之生油,其義亦同,白油麻條中已著。鐵粉,以生薑汁調擦眉上,生眉毛。鋼鐵,今用柔鐵屈盤,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煅令相入,謂之圍鋼,又曰灌鋼。此蓋草創之鋼,亦不免偽也。蓋生鐵之堅,及三四煉,則生鐵亦自熟,卻是柔鐵,而天下莫以為非。磁州煉坊,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如面之有筋,灌洸揉麵既盡,筋乃見,鍊鋼亦然。恆取精鐵一百餘斤,每鍛一火,稱之遂輕。累鍛稱之,至於不減耗,此則純鋼也。實鐵之精純者,雖百鍊不耗矣。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而清且黑。亦有煉之盡,全無鋼者,系地之所產精粗爾。前所謂鐵精者,其說有二:陶隱居言出煅灶中,如塵、紫色、輕者為佳,亦以摩瑩銅器用之。日華子又云:犁鑱尖浸水中名為鐵精。本條既言化銅,則隱居所說是。蓋鍛灶中塵紫摩銅則明,浸犁鑱尖水非是。
食鹽
《素問》曰:咸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至今如此。若中蚯蚓毒,當以鹽洗沃,亦宜湯化飲汁。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池鹽為佳。齒縫中多血出,常以鹽湯嗽,即已。益齒走血之驗也。
太陰玄精石
合他藥,塗大風疾。別有法,陰證傷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須佐他藥兼之。《圖經本草》已有法,惟出解州者良。
密陀僧
堅重,椎破如金色者佳。
桃花石
有赤、白兩等。有赤地淡白點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有淡赤點、如桃花片者。人往往鐫磨為器用,今人亦罕服食。
花乳石
其色如硫黃,《本經》第五卷中已著。今出陝、華間,於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今惠民局花乳石散者是。此物陝人又能鐫為器。《圖經》第二卷中,易其名為花蕊石,是卻取其色黃也。更無花乳之名,慮歲久為世所惑,故書之。
珊瑚
治翳目,今人用為點眼箸。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藥用紅油色者。嘗見一本高尺許,兩枝直上,分十餘歧,將至其顛,則交合連理,仍紅潤有縱紋,亦一異也。波斯國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珊瑚所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失時不取則腐。
馬腦
非石、非玉,自是一類。有紅、白、黑色三種,亦有其紋如纏絲者。出西裔者佳。彼土人以小者碾為好玩之物,大者碾為器。今古方入藥,絕可用。此物西方甚重,故佛經多言之。其馬口吐出,既知謬言,不合編入。
石花
白色,圓如覆大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細紋起。以指撩之,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方難得。家中自有一本,後又於大相國宮中見一本,然其體甚脆,不禁觸擊。本條所注皆非是。
石蟹
直是今之生蟹,更無異處,但有泥與粗石相著。凡用,須去其泥並粗石,止用蟹,磨合他藥點目中,須水飛。
石蛇
《本經》不收,始自《開寶本草》添附。其色如古牆上土,盤結如楂梨大,中空,兩頭鉅細一等,無蓋,不與石蟹同類。蟹則真蟹也,蛇非真蛇,今人用之絕少。
卷六
青琅玕
《書》曰:三危既宅。三危,西裔之山也,厥貢惟球琳琅玕。孔穎達以謂琅玕石似玉。《新書》亦謂三苗,西戎。《西域記》云:天竺國正出此物。陶隱居謂為本名大丹石。既是大丹石,則《本經》豈可更言煮煉服之。又曰:可化為丹。陶不合遠引,非此琅玕也。《唐本》注云:是琉璃之類。且琉璃火成之物,琅玕又非火成。經曰:生蜀郡平澤。安得同類言之,其說愈遠。且《佛經》所謂琉璃者,正如鬼谷珠之礜,乃火成之物也,今人絕不見用。
礜石、特生礜石
《博物志》及陶隱居皆言此二石鸛取之以壅卵,如此則是一物也。隱居又言:仙經不云特生,則只是前白礜石。今《補註》但隨文解義,不見特生之意。蓋二條只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所謂特生者,不附著他石為特耳。今用者絕少,惟兩字礜石入藥,然極須謹用,其毒至甚。及至論鸛巢中者,又卻從謬說。鸛巢中皆無此石,乃曰:鸛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如此則鸕鷀、雁、鶩之類,皆食於水,亦自繁息生化,復不用此二石。其說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嘗究其實而窮其理也。嘗官於順安軍,親檢鸛巢,率無石。矧礜石焉得處處有之。然治久積及久病胸腹冷有功,直須謹用,蓋其毒不可當。
代赭
方士爐火中多用,丁頭光澤、堅實、赤紫色者佳。
白堊 即白善土,京師謂之白土子。方寸許切成段,鬻於市,人得以浣衣。今人合王瓜,等分為末,湯點二錢服,治頭痛。
赤土 今公府用以飾椽柱者。水調細末一二錢服,以治風疹。
大鹽
新者不苦,久則鹹苦。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斗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海水煎成者,但味和,二鹽互有得失。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北虜以鹽淹屍,使不腐。
戎鹽
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鹹,亦功在卻血。入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鉛丹
本謂之黃丹,化鉛而成,別有法。《唐本》注:炒錫作。然經稱鉛丹,則炒錫之說誤矣,亦不為難辨。蓋錫則色黯暗,鉛則明白,以此為異。治瘧及久積皆用。
粉錫
粉錫、胡粉也,又名定粉。止泄痢、積聚及久痢。
鉛霜
鉛霜、《圖經》已著其法,治上膈熱涎塞。塗木瓜失酸味,金剋木也。
古文錢
古銅,焦赤,有毒,治目中瘴瘀、腐蝕壞肉、婦人橫逆產、五淋多用。非特為有錫也,此說非是。今但取景王時大泉五十及寶貨,秦半兩,漢莢錢、大小五銖,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宋四銖、二銖,及梁四柱,北齊常平五銖。爾後其品尚多,如此之類方可用。少時常自患暴赤目腫痛,數日不能開。有客教以生薑一塊,洗淨去皮,以古青銅錢刮取薑汁,就錢稜上點。初甚苦,熱淚蔑面。然終無損。後有患者,教如此點,往往疑惑。信士點之,無不獲驗。一點遂愈,更不可再作。有瘡者不可用。
金牙
今方家絕不用。以此故,商客無利不販賣,醫者由是委而不用,兼所出惟蜀郡有之,蓋亦不廣也。余如經。
石灰
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經宿,灰中米色變如水精。若人手面上有黑黶子及紋刺,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如水精者於其上,經半日許,黶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著水,三二日愈。又取新硬石灰一合,以醋炒,調如泥,於患偏風牽口喎邪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冬灰
諸家只解灰而不解冬,亦其闕也。諸灰一烘而成,惟冬灰,則經三四月方徹爐。灰既曉夕燒灼,其力得不全燥烈乎?而又體益重。今一爇而成者體輕,蓋火力劣,故不及冬灰耳。若古緊面少容方中,用九燒益母灰,蓋取此義。如或諸方中用桑灰,自合依本法。既用冬灰,則須爾。《唐本》注云:冬灰本是藜灰,未知別有何說。又湯火灼,以餅爐中灰細羅,脂麻油調,羽掃,不得著水,仍避風。
伏龍肝
婦人血露,蠶沙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肚服二三錢,以知為度。本條中有東壁土,陳藏器云:取其東壁土,久干也。今詳之:南壁土,亦向陽久干也,何不取?蓋東壁常先得曉日烘炙。日者太陽真火,故治瘟瘧。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時南壁土,而取日初出東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時,其氣壯。故《素問》云:少火之氣壯。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故不取,實用此義。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陽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銅鑑,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聚處,火出,故知之。
半天河水
半天河水,一水也。然用水之義有數種,種各有理。如半天河水,在上,天澤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臘雪水,大寒水也,故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熱癇、丹石發、酒後暴熱、黃疸。井華水,清冷澄澈水也,故通九竅,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後世又用東流水者,取其快順疾速,通關下膈也。倒流水,取其迴旋留止,上而不下也。
菊花水
本條見南陽酈縣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為菊味,此說甚怪。且菊生於浮土上,根深者不過尺,百花之中,此特淺露,水泉莫非深遠而來,況菊根亦無香,其花當九月十月間,只三兩旬中,焉得香入水也?若因花而香,其無花之月合如何也?殊不詳。水自有甘、淡、咸、苦,焉知無有菊味者?嘗官於永、耀間,沿干至洪門北山下古石渠中,泉水清澈。眾官酌而飲。其味與惠山泉水等,亦微香。世皆未知之,烹茶尤相宜。由是知泉脈如此,非緣浮土上所生菊能變泉味。博識之士,宜細詳之。
漿水
漿水不可同李實飲,令人霍亂吐利。
熱湯
助陽氣,行經絡。患風冷氣痹人,多以湯渫腳至膝上,厚覆,使汗出周身。然別有藥,亦終假湯氣而行也。四時暴泄利,四肢冷,臍腹疼,深湯中坐,浸至腹上,頻頻作,生陽佐藥,無速於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必戰,仍常令人伺守。
硇砂
金銀有偽,投熔鍋中,其偽物盡消散。矧人腹中有久積,故可潰腐也。合他藥,治目中翳,用之須水飛過,入瓷器中,於重湯中煮其器,使自干,殺其毒,及去其塵穢。
蓬砂
含化咽津,治喉中腫痛,膈上痰熱。初覺便治,不能成喉痹,亦緩取效可也。南番者,色重褐,其味和,其效速。西戎者,其色白,其味焦,其功緩,亦不堪作焊。
姜石
姜石,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治疔腫殊效。
自然銅
有人飼折翅雁,後遂飛去。今人打撲損,研極細,水飛過,同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頻服,仍以手摩痛處。
石燕
今人用者如蜆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則石也。既無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飛出,何故只墮沙灘上?此說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崗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坩而小,重如石。則此自是一物,余說不可取。潰、虛、積藥中多用。
砒霜
瘧家或用,才過劑,則吐瀉兼作,須濃研綠豆汁,仍兼冷水飲,得石腦油即伏。今信州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研酒飲,治癖積氣有功。才見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圖經》言大塊者。其大塊者已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入藥當用如乳尖長者,直須詳謹。
浮石
水飛,治目中翳。今皮作家用之,磨皮上垢,無出此石。石蟹條中雲:浮石,平,無毒,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合於此條收入。
金星石、銀星石
治大風疾。別有法,須燒用。金星石於蒼石內,外有金色麩片。銀星石,有如銀色麩片。又一種深青色,堅潤,中有金色如麩片,不入藥,工人碾為器,或婦人首飾。余如經。
石腦油
真者難收,多滲蝕器物。今入藥最少,燒煉或須也。仍常用,有油(去聲)器貯之。又研生砒霜,入石腦油,再研如膏,入鉗鍋子內,用淨瓦片子蓋定,置火上,俟鍋子紅,泣盡油,出之。又再研,再入油,再上火,凡如此共兩次,即砒霜伏。
卷七
赤箭
赤箭,天麻苗也。然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之為二。經言八月採根曝乾,故知此即苗也。
天門冬
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俟軟,緩緩擘取,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乃曰藥不神,其可得乎?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余如二經。
麥門冬
麥門冬根上子也。治心肺虛熱,並虛勞客熱,亦可取苗作熟水飲。
蒼朮
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白朮 粗促,色微褐,氣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只言術,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尤速。殊不詳《本草》元無白朮之名,近世多用,亦宜兩審。嵇康曰:「聞道人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亦無白字。
地黃
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生與生干常慮大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細碎者洗出,研取汁,將粗地黃蒸出曝乾,投汁中,浸三二時,又曝,再蒸,如此再過為勝,亦不必多。此等與干生二種,功治殊別。陶但云搗汁和蒸殊用工,意不顯其法,不注治療,故須悉言耳。
菖蒲
世又謂之蘭蓀,生水次,失水則枯,根節密者,氣味足。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然至頸而止,黏著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忍。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銼,日乾之,舂羅為末,布席上,使病瘡人恣臥其間,仍以被衣覆之。既不黏著衣被,又復得睡,不五七日之間,其瘡如失。後自患此瘡,亦如此用,應手神驗。其石菖蒲根,絡石而生者節乃密,入藥須此等。
澤瀉
澤瀉,其功尤長於行水。張仲景曰:水搐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山藥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廟諱。下一字曰蕷,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為藥,今人遂呼為山藥。如此則盡失當日本名,慮歲久以山藥為別物,故書之。此物貴生干,方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檐下風逕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風緊則干速。所以用干之意,蓋生濕則滑,不可入藥,熟則只堪啖,亦滯氣。余如經。
菊花
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月令》所謂菊有黃華者也。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余醫經不用。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作枕。
甘草
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齒齧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
人參
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場博易到,盡是高麗所出,率虛軟味薄,不若潞州上黨者味厚體實,用之有據。土人得一窠,則置於版上,以色絲纏系,根頗纖長,不與榷場者相類。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
石斛
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經,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牛膝
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與蓯蓉浸酒服,益腎。竹木刺入肉,嚼爛罨之,即出。
細辛
細辛用根,今惟華州者佳,柔韌,極細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治頭面風痛,不可闕也。葉如葵葉,赤黑,非此,則杜蘅也。杜蘅葉形如馬蹄下,故俗云馬蹄香。蓋根似白前,又似細辛。襄、漢間一種細辛,極細而直,色黃白,乃是鬼督郵,不可用。
柴胡
《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治。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薏苡仁
此李商隱《太倉銘》中所謂「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取仁用。《本經》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凡用之,須倍於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蓋受寒即能止人筋急。受熱,故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又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車前
陶隱居云:其葉搗取汁服,療泄精。大誤矣!此藥甘滑,利小便,走泄精氣。經云:主小便赤,下氣。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幾為所誤。
茺蔚子
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燒與灰入緊面藥。九燒之義,已具冬灰條中。
木香
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效尤速。又一種,嘗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歸西洛。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三四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生嚼之,極辛香,尤行氣。
菟絲子
附叢木中,即便蔓延花實,無綠葉,此為草中之異。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未必耳,已於茯苓條中具言之。
巴戟天
巴戟天本有心,干縮時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慾要中間紫色,則多偽,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堅難染,故先從中間紫色。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不用米,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蜜為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卷八
肉蓯蓉
《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子字當為殼,於義為允。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氣味皆盡。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藥,少則不效。
蒺藜
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花收摘蔭干,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內腎。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
防風 黃耆
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胤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千歲蘽
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已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鬒,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蘽也,旱藕者杜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撫內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之以備世疑。
黃連
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余如經。
藍實
即大藍實也,謂之蓼藍非是,《爾雅》所說是。解諸藥等毒,不可闕也。實與葉兩用。《注》不解實只解藍葉,為未盡。經所說盡矣。藍一本而有數色——刮竹、青綠、云碧、青藍、黃,豈非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者也。生葉汁解藥毒,此即大葉藍,又非蓼藍也。蓼藍,即堪揉汁,染翠碧。花成長穗,細小,淺紅色。
景天
陶隱居既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藥。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親見也。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下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甚驗。干為末,水調,掃遊風、赤腫、赬熱者。
蒲黃
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今京師謂槌為蒲棒。初得黃,細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蘭草
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於幽谷,益可驗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上,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為此蘭矣。今未見用者。《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茵陳蒿
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然此藥以茵陳蒿為本,故書之。
決明子
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成段種。《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闊大,甚為允當。
芎藭
今出川中。大塊,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種不入藥,只可為末,煎湯沐浴。此藥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見者。此蓋單服耳,若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既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何能至此也。
五味子
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紅熟時採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肺虛寒人,可化為湯,時時服。作果,可以寄遠。《本經》言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以謂除熱氣。《日華子》又謂暖水臟,又曰除煩熱。後學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則下藥亦用之。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世又謂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圖經》是矣。
卷九
當歸
《廣雅》云:「山蘄(古芹切)當歸也,似芹而粗大」。《說文》云:「蘄,草也,生山中者名薜(音百)」。新書《圖經》以謂「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若然,則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種,尤肥好多脂肉。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但肥潤不枯燥者佳。今醫家用此一種為勝。市人又以薄酒灑,使肥潤,不可不察也。《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芍藥
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生薑
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冷齧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淨姜上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
麻黃
出鄭州者佳,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瘡疱倒黶黑者,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以此知此藥入表也。
葛根
澧、鼎之間,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湯使沸,後擘成塊下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湯中拌食之。擦少生薑尤佳。大治中熱、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賓,但甘而無益。又將生葛根煮熟者,作果賣。虔、吉州、南安軍亦如此賣。
栝樓實
九月十月間取穰,以乾葛粉拌,焙乾,銀石器中熳火炒熟為末。食後,夜臥,以沸湯點一二錢服,治肺燥,熱渴,大腸秘。其根與貝母、知母、秦艽、黃芩之類,皆治馬熱。
苦參
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餘步,然後能行。有一將佐謂朝士曰:見公日逐以藥揩齒,得無用苦參否?曰:始以病齒,用苦參已數年。此病由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石龍芮
今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有毛而末銳。入藥須生水者,陸生者又謂之天灸,取少葉揉係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惟陸生者,補陰不足,莖常冷,失精。余如經。
瞿麥
八政散用瞿麥,今人為至要藥。若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退,而小腸別作病矣。料其意者,不過為心與小腸為傳送,故用此入小腸藥。按經,瞿麥並不治心熱。若心無大熱,則當只治其心。若或制之不盡,須當求其屬以衰之。用八政散者,其意如此。
白芷
白芷,𦯓是也,出吳地者良。經曰:「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至臍腹更增冷痛。此蓋為敗膿血所致,卒無已期,須以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余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
杜蘅
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市者往往亂細辛,須如此別之。《爾雅》以謂「似葵而香」,是也。將杜蘅與細辛相對,便見真偽。況細辛惟出華州者良。杜蘅其色黃白,拳局而脆,干則作團。
紫菀
紫菀用根,其根柔細,紫色,益肺氣,經具言之。《唐本》注言「無紫菀時,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時已刪去。
百合
張仲景用治傷寒壞後百合病須此也。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其顛即有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顛,須五六花。子紫色,圓如梧子,生於枝葉間。每葉一子,不在花中,此又異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殼,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酸漿
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此即苦耽也。今《圖經》又立苦耽條,顯然重複。《本經》無苦耽。
蠡實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本經》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不當更言亦可為蔬菜食。蓋馬藺其葉馬牛皆不食,為才出土葉已硬,況又無味,豈可更堪人食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子,更俟博識者。
石香葇
石香葇處處有之,不必山岩石縫中,但山中臨水附崖處或有之。九月十月尚有花。
卷十
款冬花
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謂之鑽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春時入或採以代蔬,入藥須微見花者良。如已芬芳,則都無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頭者,恐未有花爾。有人病咳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兩枚,於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之。數日效。
牡丹
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緋者,如西洛潛溪緋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椑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並葉便瘦,多是開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女苑
一名白苑。或者謂為二物,非也。唐刪去白苑之條,甚合宜。陶能言,不能指說性狀。余從經中,所說甚明,今直取經。
澤蘭
按《補註》云:「葉如蘭。」今蘭葉如麥門冬,稍闊而長,及一二尺無枝梗,殊不與澤蘭相似。澤蘭才出土便分枝梗,葉如菊,但尖長。若取其香嗅,則稍相類。既謂之澤蘭,又曰生汝南大澤旁,則其種本別。如蘭之說誤矣。
地榆
性沉寒,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白前
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余如經。
土瓜
體如栝樓,其殼徑寸。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間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於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根與子兩用,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
薺苨
今陝州採為脯,別有法,甚甘美,兼可寄遠。古人以謂薺苨似人參者是。此解藥毒甚驗。
積雪草
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其葉各生。搗爛,貼一切熱毒癰疽等。秋後收之,蔭干為末,水調。
莎草
其根上如棗核者,又謂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氣,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其味苦。
惡實
惡實是子也,今謂之牛蒡。未去萼時,又謂之鼠黏子,根謂之牛菜。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併為末。食後、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子在萼中,萼上有細鉤,多至百十,謂之芒則誤矣。根長一二尺,粗如拇指,煮爛為菜。
大小薊
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二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適用。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艾葉
艾葉乾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入硫黃別有法。
陟釐
陟釐,今人治為苔脯堪啖,京城市者甚多。然治渴疾,仍須禁食鹽。余方家亦罕用。
菟葵
綠葉如黃蜀葵,花似拗霜甚雅,形如至小者初開單葉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唐劉夢得還京云:唯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
白藥
白藥,今為治馬肺熱藥,有效。
蘹香子
今人只呼為茴香,治膀胱冷氣及腫痛。亦調和胃氣。《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枝上時有大青蟲,形如蠶,治小腸氣甚良。
鬱金
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
肉豆蔻
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亦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來其氣。
茅香
茅香花白。根如茅,但明潔而長。皆可作浴湯,同藁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青黛
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令急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政散,日三服,分敗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及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零陵香
零陵香至枯乾猶香,入藥絕可用。婦人浸油飾發,香無以加,此即蕙草是也。
天麻
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苗則赤箭也。
蓽茇
蓽茇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使君子
紫黑色,四稜高,瓣深。今經中謂之稜瓣深,似令人難解。秋末冬初,人將入鼎、澧。其仁味如椰子肉。經不言用仁,為復用皮。今按文味甘即是用肉,然難得仁,蓋絕小。今醫家或兼用殼。
密蒙花
利州路甚多。葉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蓋柔而不光潔,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盡善。
卷十一
大黃
大黃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
或曰:心氣既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不當須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用藥。
桔梗
治肺熱,氣奔促,嗽逆,肺癰,排膿。陶隱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有薺苨,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薺苨亂人參,謬矣。」今詳之,非也。隱居所言,其意只以根言之,所以言亂人參。《唐本》注卻以苗難之,乃本注誤矣。
甘遂
今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
葶藶
葶藶用子。子之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其理甚明。《藥性論》所說盡矣,但不當言味酸。
蕘花
今京、洛間甚多。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旋覆花
葉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綠,繁茂,圓而覆下,亦一異也。其香過於菊,行痰水,去頭目風。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藥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別一種,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
藜蘆
藜蘆為末,細調,治馬疥癢。
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
凡五等,皆一物也,只以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如此。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其炮製之法,經方已著。
射干
此乃荀子所說「西方之木,名曰射干」者也。《注》復引《本草》曰:「不合以射干為木」。殊不知五行只以水、火、木、金、土而言之,故儒者以草、木皆木也,金、鉛皆金也,糞、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也。由是言之,即非佛經所說火宅喻之獸,及阮公所云臨層城者之木。況《本經》亦曰:「一名草姜」,故知是草無疑。今治肺氣、喉痹為佳。日華子曰:「大小似高良薑,赤黃色」。此得之。
半夏
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厠,或教以生薑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蜀漆
常山苗也。治瘧、多吐人,其他亦未見所長。此草也。慮歲久,人或別有異論,故預云。余如經。
常山
蜀漆根也,亦治瘧、吐痰,如雞骨者佳。
青葙子
經中並不言治眼,《藥性論》始言之。能治肝藏熱毒沖眼、赤障、青盲。蕭炳可云:「理眼。」日華子云:「益腦髓,明耳目,鎮肝。」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與經意相當。
白蘞 白芨
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
草蒿
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今人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但一類之中,又取其青者。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土人謂之為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猶青,故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卷十二
連翹
亦不至翹出眾草、下濕地亦無,太山山谷間甚多。今只用其子。折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應以此得名爾。治心經客熱最勝,尤宜小兒。
白頭翁
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溫,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陶隱居失於不審,宜其排叱也。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䕡茹
䕡茹治疥,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者至少。
羊蹄
經不言根,《圖經》加根字。處處有。葉如菜中菠薐,但無歧,而色差青白。葉厚,花與子亦相似。葉可潔擦䃋浦器,根取汁塗疥癬。子謂之金喬麥,燒煉家用以制鉛汞。又銼根,研,絞汁,取三二匙,水半盞,煎一二沸,溫溫空肚服。治產後風秘,殊驗。
蒴藋
蒴藋與陸英,既性味及出產處不同,治療又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焉。況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豈得言剩出此條,孟浪之甚也。
夏枯草
今又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古方九燒灰,合緊面藥。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癧鼠漏。
蚤休
蚤休無旁枝,只一莖,挺生,高尺余,顛有四五葉,葉有歧,似虎杖。中心又起莖,亦如是生葉,惟根入藥用。
虎杖
根微苦,經不言味,此草藥也。《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藥性論》云:「和甘草煎,嘗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論其攻治則甚當。
馬勃
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虯莓
今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如覆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縐紋。花黃,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余如經。
苧根
如蕁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菰根
蒲類。四時取根搗,絞汁用。河朔邊人只以此苗飼馬,曰菰蔣,及作薦。花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几寸。彼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飢,此杜甫所謂「願作冷秋菰」者是也。為其皆生水中及岸際,多食亦令人利。
蕕草
《爾雅》曰:蕕(音猶)蔓子。《左傳》亦曰:「一薰一蕕,十年尚蕕臭」者,是此草。
牽牛子
諸家之說紛紛不一,陶隱居尤甚。言花狀如扁豆,殊不相當。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合。今注又謂其中子類喬麥,亦非也。蓋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別以麩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腸風秘壅熱。苦澀,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蓖麻子
蓖麻子作朵生,從下旋旋開花而上,從下結子,宛如牛身之蜱。取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治瘰癧,必效。
葎草
葎草,葛勒蔓也。治傷寒汗後虛熱,銼,研,取生汁,飲一合,愈。
獨行根
苗蔓生,子則馬兜零也。根扁,其嗅稍似葛根。細搗,水調,敷疔腫。後有馬兜零條。
芭蕉
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只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縷其苗為布。取汁,婦人塗發令黑。余說如經。
蒲公草
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亦有者,蓋因風而來也。
水紅子
不以多少,微炒一半,餘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二錢,日三服,食後、夜臥,各一服。治瘰癧,瘡破者亦治。
水蓼
大率與水紅相似,但枝低爾,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麵作曲,亦假其辛味。
角蒿
莖葉如青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雀麥
今謂之燕麥,其苗與麥同,但穗細長而疏。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搖春風」者也。
骨碎補
苗不似姜,姜苗如葦梢。此物苗,每一大葉兩邊,小葉槎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余如經。
馬兜零
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零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拆,拆間有子。全者,採時須八九月間。治肺氣喘急。
燈心草
陝西亦有。蒸熟,干則拆取中心穰然燈者,是謂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干剝取者,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
威靈仙
治腸風。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何首烏
兼黑髭鬢,與蘿蔔相惡,令人髭鬢早白。治腸風熱多用。
五倍子
今染家亦用。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金櫻子
經:「九月十月熟時採」,不爾,復令人利。
萱草
根洗淨研汁一盞,生薑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治大熱衄血。
葫蘆巴
《本經》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惟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金星草
丹石毒發於背,及一切癰腫。每以根葉一分,用酒一大盞,煎汁服。不惟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如不欲酒,將末一二分,新汲水調服,以知為度。
木賊
細銼,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卷十三
茯苓
乃樵斫訖多年松根之氣所生。此蓋根之氣味,噎郁未絕,故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與不宜。其津氣盛者,方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離其本體,則有苓之義。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氣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結於本根,既不離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類,皆生於枯木、石、糞土之上,精英未淪,安得不為物也。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甚為輕信。
琥珀
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濁,彼土人多碾為物形。若謂千年茯苓所化,則其間有沾著蜾蠃蜂蟻,宛然完具者,是極不知也。《地理志》云:「林邑多琥珀,實松脂所化耳。」此說為勝,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有不能化者。張茂先又為「燒蜂窠所作」,不知得於何處。以手摩熱,可以拾芥。余如經。
松黃
一如蒲黃,但其味差淡。治產後壯熱、頭痛頰赤、口乾唇焦、多煩躁渴、昏悶不爽。松花、川芎、當歸、石膏、蒲黃五物等同為末,每服二錢,水二合,紅花二捻,同煎七分,去滓,粥後溫溫細呷。
松子,多東海來,今關右亦有,但細小味薄,與柏子仁同治虛秘。
柏
取脂以療馬瘑疥。今未見用松脂者。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嘗官陝西,每登高望之,雖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為至堅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故一一向之。
桂
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療寒以熱藥」。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諸家之說,但各執己見,終無證據。今又謂之官桂,不知緣何而立名。慮後世為別物,故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楓香
與松脂皆可亂乳香,尤宜區別。楓香微黃白色,燒之尤見真偽。兼能治風癮疹癢毒。水煎,熱燥洗。
乾漆
若濕漆,藥中未見用。凡用者,皆乾漆耳。其濕者,在燥熱及霜冷時則難乾,得陰濕,雖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漬人,以油治之。凡驗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細而不斷,斷而急收起,又塗於干竹上,蔭之速乾者,並佳。余如經。
蔓荊實
諸家所解,蔓荊、牡荊紛糾不一。經既言蔓荊,明知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荊,則自是木上生者。況《漢書·郊祀志》所言「以牡荊莖為幡竿」,故知蔓荊即子大者是,又何疑焉。後條有欒荊,此即便是牡荊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欒荊條。故文中雲: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斷無疑焉。《注》中妄稱石荊當之,其說轉見穿鑿。
桑寄生
新舊書云:今處處有之。從宦南北,實處處難得,豈歲歲窠斫摘踐之苦,而不能生邪?抑方宜不同也?若以為鳥食物子落枝節間,感氣而生,則麥當生麥,谷當生谷,不當但生此一物也。又有於柔滑細枝上生者,如何得子落枝節間?由是言之,自是感造化之氣,別是一物。古人當日惟取桑上者,實假其氣耳。又云今醫家鮮用,此極誤矣。今醫家非不用也,第以難得真桑上者。嘗得真桑寄生,下咽必驗如神。向承乏吳山,有求藥於諸邑者,乃遍令人搜摘,卒不可得,遂以實告,甚不樂。蓋不敢以偽藥罔人。鄰邑有人偽以他木寄生送之,服之逾月而死。哀哉!
沉香木
嶺南諸郡悉有之,旁海諸州尤多。交干連枝,崗嶺相接,千里不絕。葉如冬青,大者合數人抱。木性虛柔,山民或以構茅廬,或為橋梁,或為飯甑尤佳。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結,多在折枝枯乾中,或為沉,或為煎,或為黃熟。自枯死者,謂之水盤香。今南恩、高、竇等州,惟產生結香。蓋山民入山,見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經年得雨水所漬,遂結香。復以鋸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結為斑點,遂名鷓鴣斑,燔之極清烈。沉之良者,惟在瓊崖等州,俗謂之角沉。黃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藥用。依木皮而結者,謂之青桂,氣尤清。在土中歲久,不待刓剔而成者,謂之龍鱗。亦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韌者,謂之黃蠟沉,尤難得也。然經中只言療風水毒腫,去惡氣,余更無治療。今醫家用以保和衛氣,為上品藥,須極細為佳。今人故多與烏藥磨服,走散滯氣,獨行則勢弱,與他藥相佐,當緩取效,有益無損。余藥不可方也。
薰陸香
薰陸香,木葉類棠梨。南印度界阿吒釐國出,今謂之西香。南番者更佳,此即今人謂之乳香,為其垂滴如乳。熔塌在地者,謂之塌香。皆一也。
丁香
《日華子》云:「治口氣。」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氣味尤佳。為末,縫紗囊如小指,實末,內陰中,主陰冷病,中病便已。
柏木
今用皮。以蜜勻炙,與青黛各一分,同為末,入生龍腦一字,研勻。治心脾熱,舌頰生瘡。當摻瘡上,有涎即吐。又張仲景柏皮湯,無不驗。《傷寒論》中已著。
辛夷
先花後葉,即木筆花也。最先春,以其花未開時,其花苞有毛,光長如筆,故取像曰木筆。有紅、紫二本,一本如桃花色者,一本紫者。今入藥當用紫色者,仍須未開時收取。入藥,去毛苞。
榆皮
今初春先生莢者是。去上皺澀乾枯者,將中間嫩處,銼、干、磑為粉。當歉歲,農將以代食。葉青嫩時收貯,亦用以為羹茹。嘉祐年,過豐、沛,人闕食,鄉民多食此。
蕪荑
有大小兩種,小蕪荑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入藥,當用大蕪荑,別有種。然小蕪荑醞造多假,以外物相和,切須擇去也。治大腸寒滑及多冷氣,不可缺。
酸棗
酸棗微熱。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嵩陽子曰:「酸棗縣,即滑之屬邑,其木高數丈,味酸,醫之所重。今市人賣者,皆棘子。」此說未盡。殊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故棗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干,人方呼為酸棗,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則曷若是也,其實一本。以其不甚為世所須,及礙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為人樵去。然此物才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窠小者氣味薄,本大者氣味厚,又有此別。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並可取仁。後有白棘條,乃是酸棗未為大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刺亦少,實亦大。故棗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強分別爾。
槐實
槐實只言實,今當分為二。實本出夾中,若搗夾作煎者,當言夾也。夾中子,大如豆,堅而紫色者,實也。今本條不析出夾與夾中子,蓋其用各別,皆疏導風熱。
槐花
今染家亦用,收時折其未開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黃滓,滲漉為餅,染色更鮮明。治腸風熱瀉血甚佳,不可過劑。
枸杞
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謂「性由杞柳」之杞。後人徒勞分別,又為之枸棘,茲強生名耳。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卷十四
龍眼
經曰:一名益智。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註》不言,《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復不曾收入。今除為果之外,別無龍眼。若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復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厚朴
今西京伊陽縣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薑製,則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
豬苓
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竹葉
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致。《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忽然其母誤將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稍久,大吐,有物噎於喉中,乳媼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干箭筍。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其難化也如此。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慎謹也。
枳實
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猝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山茱萸
與吳茱萸甚不相類。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補養腎臟,無一不宜。經與《注》所說備矣。
吳茱萸
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梔子
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著。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檳榔
二書所說甚詳,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合歡花
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經中不言。
秦椒
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葉差大,椒粒亦大而紋低,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然秦地亦有蜀種椒,如此區別。
衛矛
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於平陸地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鋒刃,人家多燔之遣祟。方家用之亦少。
紫葳
今蔓延而生,謂之為草。又有木身,謂之為木。又須物而上。然幹不逐冬斃,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為至當。唐白樂天詩:「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經》又云:「莖葉味苦。」是與瞿麥別一種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葳,何得復用莖葉?」此說盡矣。然其花赭黃色,本條雖不言其花,又卻言莖葉味苦,則紫葳為花,故可知矣。
蕪荑
性溫,治大腸寒滑不可缺也,須佐以他藥為丸服。溫而散走寒氣。
茗苦𣗪
今茶也。其文有陸羽《茶經》、丁謂《北苑茶錄》、毛文錫《茶譜》、蔡宗顏《茶山節對》。其說甚詳。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微粗如針。惟芽長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又下品。前人未盡識,誤為品題。唐人有言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斯言甚當,飲茶者宜原其始終。又,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採為茶,晚採為茗。」茗,或曰荈(尺兗切),葉老者也。
桑根白皮
桑根白皮條中,桑之用稍多,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於此。採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每抄一二錢,食後、夜臥,以沸湯點服。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白棘
一名棘針,一名棘刺。按經如此甚明,諸家之意強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經而可矣。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過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余無他義。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使垢解。
龍腦
條中與《圖經》所說各未盡。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其清香為百藥之先。大人、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驚熱,甚濟用。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西方抹羅矩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干如松株,葉異,濕時無香。採,干之後折之,中有香,狀類雲母,色如冰雪,此龍腦香也。蓋西方亦有。
庵摩勒
余甘子也。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佛經中所謂庵摩勒果者是此。蓋西方亦有。
紫𨥥
(音礦)如糖霜結於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今人用造綿煙脂,邇來亦難得。余如經。
天竹黃
自是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天竺桂
與牡菌桂同,但薄而已。
烏藥
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沒藥
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墨
松之煙也。世有以粟草灰偽為者,不可用。須松煙墨,方可入藥,然惟遠煙為佳。今高麗國每貢墨於中國,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藥。此蓋未達不敢嘗之義。又治大吐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調,稀稠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又鄜延界內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及,其識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藥,當附於此。
卷十五
石南葉
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治腎衰腳弱最相宜。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實。今醫家絕不用。
蜀椒
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紅,如未盡,更揀,更舂,以盡為度。凡用椒須如此。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將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莽草
今人呼為䒽草。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本經》一名春草。諸家皆謂為草,今居木部,《圖經》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葉也。如石楠,枝、梗干則縐,揉之,其嗅如椒。《爾雅·釋草》云:「䒽,春草。釋曰:今莽草也」。與《本經》合,今當具言之。石楠條中,陶隱居注云:「似䒽草,凌冬不凋。」誠木無疑。
郁李仁
其子如御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其仁,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點赤目。陝西甚多,根煎湯,渫風蚛牙。
鼠李
即牛李子也。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子於條上四邊生,熟則紫黑色,生則青。葉至秋則落,子尚在枝,是處皆有,故經不言所出處,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木皮與子兩用。
欒華
今長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其入藥。
杉
其干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廬山有萬杉寺,即此杉也。作屑煮汁,浸洗腳氣腫滿。今處處有。
楠材
今江南等路造船場皆此木也。緣木性堅而善居水,久則多中空,為白蟻所穴。
榧實
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過多則滑腸。
櫸木皮
今人呼為櫸柳。然葉謂柳非柳,謂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為器用。嫩皮,取以緣栲栳與箕唇。
白楊
陝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時碎札入土即下根,故易以繁植。非只墟墓間,於人家舍前後及夾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爾。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葉梗故如是。又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嘗官永、耀間,熟見之。但風微時,當風逕者,其葉孤絕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細長,葉重大,微風雖過,故往來卒無已時,勢使然也。其葉面青光,背白,木身微白,故曰白楊,非如粉之白。
欒荊
即前所謂牡荊也,不合更立此條。況《本經》元無欒荊,已具蔓荊實條中。
紫荊木
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或生於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緊微圓。園圃間多植之。
鉤藤
鉤藤中空,二經不言之。長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間致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斷。專治小兒驚熱。
榼藤子
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治五痔有功。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服。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
皂莢
皂莢其子炒,舂去赤皮、仁。將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甚疏導五臟風熱壅。其莢不蚛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風涎潮塞氣不通,水調灌一二錢。但過咽則須吐涎。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燒,闢溫疫邪濕氣。
柳華
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干,絮方出,又謂之柳絮。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於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陳藏器之說是。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隱居亦曰:「花隨風,狀如飛雪。」誤矣。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
桐葉
經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用。今具四種桐,各有治療,條其狀列於後:一種白桐,可斫琴者,葉三杈,開白花,亦不結子。《藥性論》云:「皮能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髮。」一種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豉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日華子》云:「桐油冷,微毒。」一種梧桐,四月開淡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結桐子,今人收炒作果,動風氣。此是《月令》清明之日桐始華者。一種崗桐。無花,不中作琴,體重。
烏臼
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取子出油,燃燈及染髮。
訶黎勒
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
椿木華、椿樗
椿木華、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干端直者為椿。椿用木葉。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干多迂矮者為樗。樗用根、葉、莢。故曰未見椿上有莢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依此推究。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後以飲啖過常,蓄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忍。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即泄注,氣羸,粥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將暮歲,醫告術窮,垂命待盡。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自此不十服,其疾遂愈。後問其方,云: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用二錢匕,空心以溫酒調服。如不飲酒,以溫米飲代。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腥等。
胡椒
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藥佐之。
橡實
櫟木子也,葉如慄葉,在處有,但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山中以舂仁為糧,然澀腸。木善為炭,他木皆不及。其殼堪染皂,若曾經雨水者,其色淡,不若不經雨水者。槲亦有殼,但少而不及櫟木所實者。
無石子
今人合他藥染髭。
槲若
亦有鬥,但不及櫟木,雖堅而不堪充材。葉微炙,炒槐花減槲葉之半,同為末,米飲調服,治初得腸風及血痔,熱多者尤佳。亦堪為炭,但不及櫟木。
黃藥
亦治馬心肺熱有功。
無患子
今釋子取以為念珠,出佛經。惟取紫紅色小者佳,今入藥絕少,西洛亦有之。
椰子
椰子開之,有汁如乳,極甘香,自別是一種氣味。中又有一塊瓤,形如瓜蔞,上有細壠起,亦白色,但微虛。紋若婦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又,著殼一重白肉,剮取之,皆可與瓤糖煎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謂之酒者,好事者當日強名之。取其殼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今人皆漆其里,則全失用椰子之意。
樺木皮
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赤檉木
今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
木鱉子
蔓生,歲一枯。葉如蒲桃,實如大栝樓,熟則紅黃色,微有刺,不能刺人。今荊南之南皆有之。九月十月熟,實中之子曰木鱉子。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頭尖者為雄。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縷纏定。及其生也,則去其雄者方結實。
木槿
如小葵,花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花與枝兩用。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余如經。
棕櫚木
今人旋為器。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花如魚子,渫熟,淹為果。
柘木
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葉飼蠶,曰柘蠶。葉梗,然不及桑葉。東行根及皮煮汁釀酒,治風虛耳聾有驗。余如經。
卷十六
發髲
與亂髮自是兩等。發髲味苦,即陳舊經年歲者。如橘皮皆橘也,而取其陳者。狼毒、麻黃、吳茱萸、半夏、枳實之類,皆須陳者,謂之六陳,入藥更良。敗蒲亦然,此用髲之義耳。今人又謂之頭髲。其亂髮條中,自無用髲之義,此二義甚明,亦不必如此過謂搜索。右以亂髮如雞子大,無油器中熬焦黑,就研為末,以好酒一盞沃之,何首烏末二錢,同勻攪,候溫灌之,下咽過一二刻,再灌,治破傷風及沐發中風極效。
人乳汁
人乳汁治目之功多,何也?人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則能視,蓋水入於經,則其血乃成。又曰:上則為乳汁,下則為月水。故知乳汁則血也。用以點眼,豈有不相宜者。血為陰,故其性冷。藏寒人,如乳餅酪之類,不可多食。雖曰牛、羊乳,然亦不出乎陰陽造化爾。西戎更以駝馬乳為酥酪。老人患口瘡不能食,飲人熱乳良。
人屎
用干陳者為末,於陰地淨黃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將末三兩匙於坑中,以新汲水調勻。良久俟澄清,與時行大熱狂渴須水人飲之,愈。今世俗謂之地清,然飲之勿極,意恐過多耳。又治一切癰癤熱毒腫,膿血未潰,疼痛不忍,用乾末、麝香各半錢,同研細,抄一豆大,津唾貼瘡心,醋面錢子貼定,膿潰出,去藥。
人溺
須童男者。產後溫一杯飲,壓下敗血惡物。有飲過七日者。過多,恐久遠血藏寒,令人髮帶病;氣血虛無熱者,尤不宜多服,此亦性寒,故治熱勞方中亦用。
人指甲
治鼻衄,細細刮取。俟血稍定,去淤血,於所衄鼻中搐之,立愈。獨不可備,則眾人取之,甚善。衄藥,並法最多,或效或不效,故須博採,以備道途、田野中用。
龍骨
諸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壞,得龍骨一副,肢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若謂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死方可見。謂其化也,則其形獨不能化。然《西域記》中所說甚詳,但未敢據憑。萬物所稟各異,造化不可盡知,莫可得而詳矣。孔子曰:「君子有所不知」,蓋闕如也。妄亂穿鑿,恐誤後學。治精滑及大腸滑,不可闕也。
牛黃
牛黃,亦有駱駝黃,皆西戎所出也。駱駝黃極易得,醫家當審別考而用之,為其形相亂也。黃牛黃輕鬆自然微香,以此為異。蓋又有犛(音貓)牛黃,堅而不香。
麝
麝每糞時須聚於一所,人見其所聚糞,及有遺麝氣,遂為人獲,亦物之一病爾。此獵人云。余如經。
象牙
取口兩邊各出一牙下垂夾鼻者,非口內食齒,齒別入藥。今為象笏者是也。
醍醐
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酪面。酪面上其色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雖如此取之,用處亦少,惟潤養瘡痂最相宜。
犀角
凡入藥須烏色、未經湯水浸煮者,故曰生犀。川犀及南犀,紋皆細。烏犀尚有顯紋者露,黃犀紋絕少,皆不及西番所出紋高雨腳顯也。物像黃外黑者為正透,物像黑外黃者為倒透。蓋以烏為正,以形像肖物者為貴。既曰通犀,又須紋頭顯,黃黑分明,透不脫,有雨腳滑潤者為第一。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矣。犀角尖,磨服為佳,若在湯散則屑之。西番者佳。
羚羊角
今皆取有掛痕者。陳藏器:取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亦強出此說,未嘗遍試也。今將他角附耳,皆集集有聲,不如有掛痕一說盡矣。然多偽為之,不可不察。
羖羊角
出陝西、河東,謂之𦍩䍽羊,尤很健,毛最長而厚。此羊可入藥,如要食,不如無角白大羊。《本草》不言者,亦有所遺爾。又同、華之間,有臥沙細肋,其羊有角似羖羊,但低小,供饌在諸羊之上。張仲景治寒疝用生薑羊肉湯,服之無不驗。又一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臍下脹滿,手不敢犯,此寒疝也。醫將治之以抵當湯,謂其有瘀血。嘗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張仲景羊肉湯,少減水,二服遂愈。
牛角腮
此則黃牛角腮。用尖,燒為黑灰,微存性,治婦人血崩、大便血及冷痢。又白水牛鼻,乾濕皆可用。治偏風口喎斜,以火炙熱,於不患處一邊熨之,漸正。
犬膽
塗鉛如金色。又救生接元氣,補虛、損、憊。黃狗脊骨一條(去兩頭,截為五、七段,帶肉些小。用好硇砂一兩,細研。漿水二升,入硇砂,在漿水中攪勻。浸骨三日後,以炭火炙令黃色,又入汁蘸,候汁盡為度,其狗骨已酥脆,搗令極細。後入諸藥) 肉蓯蓉(去沙,薄切,火焙乾) 菟絲子(酒浸二日,曝乾) 杜仲(去粗皮) 肉桂(去皮上粗澀)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急燎去毛,酥,微炙黃色。不可令焦) 乾薑(炮。以上各一兩) 蛇床子(半兩,微炒) 陽起石(半兩,酒煮一日,令數人不住手研一日) 將前八味同杵,羅為末。次入陽起石並狗骨末,用熟棗肉五兩,酥一兩,同和。再搗千餘下,看硬軟,丸如小豆大,曬乾。每日空心鹽湯下二十丸。
鹿茸
他獸肉多屬十二辰及八卦。昔黃帝立子、醜等為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故獐鹿肉為肉中第一者,避十二辰也。味亦勝他肉,三祀皆以鹿臘,其義如此。茸最難得不破及不出卻血者,蓋其力盡在血中,獵時多有損傷故也。茸上毛,先薄以酥塗勻,於烈焰中急灼之。若不先以酥塗,恐火焰傷茸。俟毛淨,微炙入藥。今人亦能將麻茸偽為之,不可不察也。頭亦可釀酒,然須作漿時稍益蔥椒。角為膠,別有法。按《月令》,冬至一陽生,麋角解;夏至一陰生,鹿角解;各逐陰陽分合,如此解落。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種,殆疏矣。凡麋鹿角,自生至堅完,無兩月之久。大者二十餘斤,其堅如石,計一晝夜須生數兩,凡骨之類成長無速於此。雖草木至易生,亦無能及之,豈可與凡骨血為比。麋茸利補陽,鹿茸利補陰。凡用茸無須太嫩,唯長四五寸、茸端如馬硇紅者最佳。須佐以他藥則有功。
虎骨
頭、脛與脊背入藥。肉微咸。陳藏器所注乙骨之事,反射之目光墮地如白石之說,必得之於人,終不免其所誣也。人或問曰:風從虎何也?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從?故呼嘯則風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風攣急,屈伸不得,走疰,癲疾,驚癇,骨節風毒等,乃此義爾。
豹肉
毛赤黃,其紋黑如錢而中空,比比相次。此獸猛捷過虎,故能安五臟,補絕傷,輕身。又有土豹,毛更無紋,色亦不赤,其形亦小。此各自有種,非能變為虎也,聖人假喻而已。恐醫家未喻,故書之。
貍骨
形類貓,其紋有二,一如連錢者,一如虎紋者。此二色貍,皆可入藥。其肉味與狐不相遠,江西一種牛尾貍,其尾如牛,人多糟食,未聞入藥。孟詵云:「骨理痔病,作羹臛食之。」然則骨如何羹臛(音郝,肉羹也?)炙骨和麝香、雄黃為丸服,治痔及瘻瘡甚效。
兔
有白毛者,全得金之氣也,入藥尤功。余兔至秋深時則可食,金氣全也。才至春夏,其味變。取四腳肘後毛為逐食,飼雕鷹,至次日吐出。其意欲腹中逐盡脂肥,使飢急捕逐速爾。然作醬必使五味。即患豌豆瘡,又食此,則發毒太甚,恐斑爛損人。
鼺(音羸)鼠
經中不言性味,惟是於難產通用藥中雲:鼺鼠,微溫,毛赤黑色,長尾,人捕得取皮為暖帽。但向下飛則可,亦不能致遠。今關西山中甚有,毛極密,人謂之飛生者是也。《注》中又引水馬,首如馬,身如蝦,背傴僂,身有竹節紋,長二三寸,今謂之海馬。
鼴鼠
鼴鼠也,其毛色如鼠,今京畿田中甚多。腳絕短,但能行。尾長寸許,目極小,項尤短,兼易掘取。或安竹弓射之,用以飼鷹。陶不合更引「今諸山林中大如水牛,形似豬,灰赤色者也。設使是鼠,則熟能見其溺精成鼠也。」陶如此輕信,但真醇之士,不以無稽之言為妄矣,今經云:「在土中行。」則鼢鼠無疑。
獺
四足俱短,頭與身尾皆扁,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與尾長三尺余,食魚,居水中。出水亦不死,亦能休於大木上,世謂之水獺。嘗縻置大水甕中,於其間旋轉如風,水謂之成旋,壠起,四面高,中心凹下,觀者駭目。皮,西戎將以飾毳服領、袖。問之,云:垢不著,如風霾翳目,即就袖口拭目中即出。又毛端果不著塵,亦一異也。又《本草·序例》言「獺膽分杯」,嘗試之,不驗。惟塗於盞唇,但使酒稍高於盞面。分杯之事,亦古今傳誤言也,不可不正之。肝,用之有驗。
狐
今用肝治風,皮兼毛用為裘者是也。此獸多疑,極審聽。人智出之,以多疑審聽而捕取。捕者多用𦊨。
猯
猯肥矮,毛微灰色,頭連脊毛一道黑,嘴尖黑,尾短闊。蒸食之極美。貉形如小狐,毛黃褐色。野獸中猯肉最甘美,仍益瘦人。
野豬黃
野豬黃在膽中,治小兒諸癇疾。京西界野豬甚多,形如家豬,但腹小、腳長、毛色褐,作群行。豬人惟敢射最後者,射中前奔者,則群豬散走傷人。肉色赤如馬肉,其味甘,肉復軟,微動風。黃不常有,間得之,世亦少用。食之,尚勝家豬。
驢肉
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日華子》以謂「止風狂,治一切風」,未可憑也。煎膠用皮者,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仍須烏者,用烏之意,如用烏雞子、烏蛇、烏鴉之類。其物雖治風,然更取其水色,蓋以制其熱則生風之義。
膃肭臍
今出登、萊州。《藥性論》以謂是海內狗外腎。日華子又謂之獸。今觀其狀,非狗非獸,亦非魚也。但前即似獸,尾即魚。其身有短密淡青白毛,腹脅下全白,仍相間於淡青白毛,上有深青黑點,久則色復淡。皮厚且韌,如牛皮。邊將多取以飾鞍韉。其臍治臍腹積冷、精衰、脾腎勞極有功,不待別試也。似狐長尾之說,蓋今人多不識。
麂
獐之屬,又小於獐,但口兩邊有長牙,好鬥,則用其牙。皮為第一,無出其右者,然多牙傷痕。四方皆有,山深處則頗多,其聲如擊破鈸。
野駝
生西北界等處,家生者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啖。糞為乾末,搐鼻中,治鼻衄。此西番多用,嘗進貢於彼,屢見之。
敗鼓皮
黃牛皮為勝。今不言是何皮,蓋亦以驢馬皮為之者。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今用處少爾,尤好煎膠。專用牛皮,始可入藥。
丹雄雞
今言赤雞者是也,蓋以毛色言之。巽為雞為風,雞鳴於五更者,日將至巽位,感動其氣而鳴也。體有風,人故不可食。經所著其用甚備。產後血暈,身痙直,帶眼、口角與目外眥向上牽急,不知人,取子一枚,去殼,分清,以荊芥末二錢,調服,遂安,仍依次調治。若無他疾,則不須,治甚敏捷。烏雞子尤善。經、《注》皆不言雞發風,今體有風,人食之無不發作。為雞為巽,信可驗矣。食雞者當謹。
鶩(音牧)肪
陶隱居云:「鶩即是鴨」,然有家鴨,有野鴨。陳藏器《本草》曰:「屍子云,野鴨為鳧,家鴨為鶩。」《蜀本》注云:「《爾雅》云,野鳧,鶩,注云,鴨也。」如此則鳧、鶩皆是鴨也。又云《本經》用鶩肺,即家鴨也。如此所說各不同,其義不定。又按唐王勃《滕王閣記》云「落霞與孤鶩齊飛」,則明知鶩為野鴨也。勃,唐之名儒,必有所據,故知鶩為野鴨明矣。
雁肪
人多不食者,謂其知陰陽之升降,分長少之行序。世或謂之天厭,亦道家之一說爾。食之則治諸風。《唐本》注曰:「雁為陽鳥」。其義未盡,茲蓋得中和之氣,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所以為禮幣者,一以取其信,二取其和。
鷓鴣
鷓鴣,鄭谷所謂相呼相應湘天闊者,南方專充庖。然治瘴及茵毒甚效。余悉如《經》。
雉
其飛若矢,一往而墮,故今人取其尾置船車上,意欲如此快速也。漢呂太后名雉,高祖字之曰「野雞」。其實即雞屬也。食之,所損多,所益少。
鷹屎白
鷹屎白,兼他藥用之,作潰虛積藥,治小兒奶癖黃,鷹糞白一錢,密陀僧一兩,舶上硫黃一分,丁香二十一個,上為末,每服一字,三歲以上半錢。用乳汁或白麵湯調下,並不轉瀉。一復時取下青黑物後,服補藥。醋石榴皮半兩、炙黑色,伊祁一分,木香一分,麝香半錢,同為末。每服一字,溫薄酒調下,並吃二服。凡小兒脅下硬如有物,乃是癖氣,俗謂之奶脾。只服溫脾化積氣丸子藥,不可取轉,無不愈也。取之多失。
雀卵
孟詵云:「肉,十月以後正月以前食之。」此蓋取其陰陽靜定,未決泄之義。卵亦取第一番者。
鸛
頭無丹,項無烏帶,身如鶴者是,兼不善唳,但以喙相擊而鳴。作池養魚蛇以哺子之事,豈可垂示後世?此禽多在樓殿吻上作窠,日夕人觀之,故知其未審耳。礜石條中亦著。
伏翼
伏翼屎合疳藥。白日亦能飛,但畏鷙鳥不敢出。此物善服氣,故能壽。冬月不食,亦可驗也。
孔雀
孔雀尾不可入目,昏翳人眼。
鸕鷀
陶隱居云:「此鳥不卵生,口吐其雛。今人謂之水老鴉,巢於大木,群集,宿處有常,久則木枯,以其糞毒也。懷妊者不敢食,為其口吐其雛。」陳藏器復云:使易產,臨時令產婦執之,與陶相戾。嘗官於澧州,公宇後有大木一株,其上有三四十巢,日夕觀之,既能交合,兼有卵殼布地,其色碧。豈得雛吐口中?是全未考尋,可見當日聽人之誤言也。
白鴿
白鴿,其毛羽色於禽中品第最多。野鴿糞一兩,炒微焦,麝香別研,吳白朮各一分,赤芍藥、青木香各半兩,柴胡三分,延胡索一兩,炒赤色,去薄皮。七物同為末,溫無灰酒,空心調一錢服,治帶下,排膿,候膿盡即止。後服,仍以他藥補血臟。
斑鷦
斑鷦,斑鳩也,嘗養之數年,並不見春秋分化。有有斑者,有無斑者,有灰色者,有小者,有大者。久病虛損人食之補氣。雖有此數,其用即一也。
鶉
鶉有雌雄,從卵生,何言化生?其說甚容易。嘗于田野屢得其卵,初生謂之羅鶉,至初秋謂之旦秋,中秋以後謂之白唐。然一物四名,當悉書之。小兒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有效。
卷十七
石蜜
《嘉祐本草》石蜜收蟲魚部中,又見果部。新聿取蘇恭說,直將石字不用。石蜜既自有本條,煎煉亦自有法。今人謂之乳糖,則虫部石蜜自是差誤,不當更言石蜜也。《本經》以謂白如膏者良,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無疑。去古既遠,亦文字傳寫之誤,故今人尚言白沙蜜。蓋經久則陳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黃。次條蜜蠟,故須別立目。蓋是蜜之房,攻治亦別。至如白蠟,又附於蜜蠟之下,此又誤矣。本是續上文,敘蜜蠟之用及注所出州土,不當更分之為二。何者?白蠟本條中蓋不言性味,只是言其色白爾。既有黃白二色,今只言白蠟,是取蠟之精英者,其黃蠟只置而不言。黃則蠟陳,白則蠟新,亦是蜜取陳,蠟取新也。《唐注》云:除蜜字為佳。今詳之:蜜字不可除,除之即不顯蠟自何處來。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經二三年或一得而取之,氣味醇厚。人家窠檻中蓄養者,則一歲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數,則蜜居房中日少,氣味不足,所以不逮陳白者日月足也。雖收之,才過夏亦酸壞。若龕於井中近水處,則免。湯火傷,塗之痛止,仍搗薤白相和,雖無毒,多食亦生諸風。
牡蠣
須燒為粉用,兼以麻黃根等分同搗,研為極細末粉。盜汗及陰汗,本方使生者,則自從本方左顧。經中本不言,只從陶隱居說。其《西陽雜俎》已言:「牡蠣言牡,非為雄也。且如牡丹,豈可更有牝丹也?今則合於地,人面向午位,以牡蠣頂向子,視之口,口在左者為左顧。」此物本無目,如此,焉得更有顧盼也。
桑螵蛸
自採者真,市中所售者,恐不得盡皆桑中者。《蜀本·圖經》浸泡之法,不若略蒸過為佳。鄰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減,以女勞得之。令服此桑螵蛸散,未終一劑而愈。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以上各一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如無桑上者,即用余者,仍須以炙桑白皮佐之,量多少可也。蓋桑白皮行水,意以接螵蛸就腎經。用桑螵蛸之意如此,然治男女虛損,益精,陰痿,夢失精,遺溺,疝瘕,小便白濁,腎衰,不可闕也。
海蛤 文蛤
陳藏器所說是,今海中無雁,豈有食蛤糞出者。若蛤殼中有肉時,尚可食。肉既無,焉得更有糞中過數多者?必為其皆無廉稜,乃有是說。殊不知風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傷寒汗不溜,搐卻手腳,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為末,酒糊為丸,大一寸許,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蔥白蓋藥,以帛纏定。於暖室中取熱水浸腳至膝上,久則水溫,又添熱水,候遍身汗出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腳,以知為度。
石決明
經云:「味鹹」,即是肉也。人採肉以供饌,及干至都下,北人遂為珍味。肉與殼兩可用,方家宜審用之。然皆治目,殼研,水飛,點磨外障翳。登、萊州甚多。
真珠
小兒驚熱藥中多用。河北塘、濼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水濁及不流處,其色暗。余如經。
秦龜
秦龜,即生於秦者。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龜甲即非只秦地有,四方皆有之,但取秦地所出大者為勝。今河北獨流、釣臺甚多,取龜筒治療,亦入眾藥。只此二種,各逐本條。以其靈於物,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玳瑁
治心經風熱。生者入藥,蓋性味全也。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為器物者是矣。與生熟犀其義同。
鯉魚
至陰之物也,其鱗故三十六。陰極則陽夏,所以《素問》曰:「魚,熱中。」王叔和曰:「熱即生風。」食之,所以多發風熱,諸家所解並不言。《日華子》云「鯉魚涼」,今不取,只取《素問》為正。萬一風家更使食魚,則是貽禍無窮矣。
蠡魚
今人謂之黑鯉魚,道家以謂頭有星為厭。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又發故疾,亦須忌爾。今用之療病,亦只取其一端耳。
鮧魚
形少類獺,有四足,腹重墜如囊,身微紫色。嘗剖之,中有三小蟹,又有四五小石塊,如指面許,小魚五七枚。然無鱗,與鮎、鱔相類。今未見用者。
鱔魚
腹下黃,世謂之黃鱔。此尤動風氣,多食令人霍亂,屢見之。向在京師,鄰舍一郎官,因食黃鱔,遂至霍亂吐利,幾至委頓。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鱗。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歲夏秋沮河水漲,即湖水滿溢,冬即復涸,土人於乾土下掘得之。每及二三尺,則有往來鱔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復出。
鯽魚
鯽魚開其腹,內藥,燒之,治齒。
蝟皮
取干皮兼刺用,刺作刷,治紕帛絕佳。此物兼治胃逆,開胃氣有功,從蟲從胃有理焉。膽治鷹食病。世有養者,去而復來,久亦不去。當縮身藏足之時,人溺之即開。合穿山甲等分,燒存性,治痔。入肉豆蔻一半,末之,空肚熱米飲調二錢服。隱居所說,跳入虎耳及仰腹受啄之事,《唐本》注見擯,亦當然。
石龍子
蜥蜴也,今人但呼為蜴蜥。大者長七八寸,身有金碧色。仁廟朝,有一蜥蜴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此真是蜥蜴也,鄭狀元有詩。有樵者於澗下行,見一蜥蜴自石罅中出,飲水訖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視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訝而去,行方三五里,大雨至。良久,風雹暴作。今之州縣依法用此祈雨。經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義乎。
露蜂房
露蜂房有兩種:一種小而其色淡黃,窠長六七寸至一尺者,闊二三寸,如蜜脾下垂,一邊是房,多在叢木鬱翳之中,世謂之牛舌蜂。又一種或在高木上,或屋之下,外作固,如三四斗許,小者亦一二斗,中有窠如瓠之狀,由此得名。蜂色赤黃,其形大於諸蜂,世謂之玄瓠蜂。《蜀本·圖經》言「十一月十二月採」者,應避生息之時也。今人用露蜂房,兼用此兩種。
樗雞
東、西京界尤多,形類蠶蛾,但頭足微黑。翅兩重,外一重灰色,下一重深紅,五色皆具,腹大,此即樗雞也。今人又用之行瘀血月閉。
蚱蟬
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始終一般聲,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處,背殼坼蟬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殼而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小兒蓄之,雖數日亦不須食。古人以謂飲風露,信有之。蓋不糞而溺,亦可見矣。西川有蟬花,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自項中出。又,殼治目昏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出瘡疹不快,甚良。
白殭蠶
然蠶有兩三番,惟頭番殭蠶最佳,大而無蛆。治小兒驚風,白殭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錢,微炮過,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生薑溫水調,灌之。其蠶蛾則第二番者,以其敏於生育。
木虻
大小有三種。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黃綠色。雄霸州、順安軍沿塘、濼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馬等血,故治瘀血、血閉。
䗪蟲
今人謂之簸箕蟲,為其像形也。乳脈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濾清,服。勿使服藥人知。
蠐螬
此蟲諸腐木根下有之。構木津甘,故根下多有此蟲,其木身未有完者。亦有生於糞土中者,雖肥大,但腹中黑,不若木中者,雖瘦而稍白。生研,水絞汁,濾清飲,下奶。
蛞蝓 蝸牛
蛞蝓、蝸牛二物矣。蛞蝓,其身肉只一段。蝸牛,背上別有肉,以負殼行,顯然異矣。若為一物,經中焉得分為二條也。其治療亦大同小異,故知別類。又謂蛞蝓是蝸牛之老者,甚無謂。蛞蝓有二角,蝸牛四角,兼背有附殼肉,豈得為一物也。
水蛭
陳藏器、日華子所說備矣。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鱉。腹黃者,謂之馬黃。畏鹽,然治傷折有功。經與《注》皆不言修制,宜子細,不可忽也。今人用者皆炒。
鱉甲
九肋者佳,煮熟者不如生得者,仍以釅醋炙黃色用。經中不言治勞,惟《蜀本·藥性論》云「治勞瘦、除骨熱」,後人遂用之,然甚有據,亦不可過劑。頭血塗脫肛。又,燒頭灰亦治。
烏賊魚
烏賊魚乾置,四方人炙食之。多取骨鏤為細。研細,水飛,澄下,比去水,日乾之,熟蜜和得所,點目中翳,緩取效。
蟹
伊洛絕少,今多自京師來,京師亦自河北置之。今河北沿邊滄、瀛州等處所出甚多。徐州亦有,但不及河北者。小兒解顱,以螯並白芨,爛搗,塗囟上,顱合。此物極動風,體有風疾人,不可食,屢見其事。河北人取之,當八九月蟹浪之時,直於塘濼岸上,伺其出水而拾之。又,夜則以燈火照捕,始得之。時黃與白滿殼,凡收藏十數日不死,亦不食。此物每至夏末秋初,則如蟬蛻解。當日名蟹之意,必取此義。
原蠶蛾
有原復敏速之義,此則第二番蛾也。白殭蠶條中已具。屎,飼牛代谷。又以三升醇酒,拌蠶屎五斗,用甑蒸熱,於暖室中鋪於油單上,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癱風人,就所患一邊臥,著溫熱,厚蓋覆,汗出為度。若虛人須常在左右,防大熱昏冒。仍令頭面在外,不得壅覆,未全愈,間,再作。
蠶蛻
治婦人血風,此則眠起時所蛻皮是也。其蠶退紙謂之蠶連,亦燒灰用之,治婦人血露。
鰻鱺魚
生剖曬乾,取少許,火上微炙,候油出,塗白剝用,以指擦之,即時色轉。凡如此五七次用,即愈,仍先於白處微微擦動。
鮫魚
鮫魚沙魚皮一等,形稍異。今人取皮飾鞍劍。余如經。
河豚
河豚,經言「無毒」。此魚實有大毒,味雖珍,然修治不如法,食之殺人,不可不謹也。厚生者不食亦好。蘇子美云:「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此時詩家鄙諷之言,未足全信也,然此物多怒,觸之則怒氣滿腹,翻浮水上,漁人就以物撩之,遂為人獲。橄欖並蘆根汁,解其毒。
紫貝
紫貝大二三寸,背上深紫,有點但黑。《本經》以此燒存性,入點眼藥。
鱸魚
鱸益肝腎,補五臟,和腸胃。食之宜人,不甚發病。宜乎,張翰思之也。
蝦麻
多在人家渠塹下,大腹,品類中最大者是。遇陰雨或昏夜即出食。取眉間有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裹眉裂之,酥出單上,入藥用。有人病齒縫中血出,以紙紝子蘸乾蟾酥少許,於血出處按之,立止。世有人收三足枯蟾,以罔眾,但以水沃半日,盡見其偽。蓋本無三足者。
蛙
蛙其色青,腹細,嘴尖,後腳長,故善躍。大其聲則曰蛙,小其聲則曰蛤。《月令》所謂「雀入大水化為蛤」者也。唐韓退之詩:「一夜青蛙啼到曉」者是此。食之,性平,解勞熱。
蛤蚧
補肺虛勞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滓,臨臥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升斤,如前服。若病人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張刑部子皋病極,由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鯪鯉甲
穴山而居,亦能水。燒一兩存性,肉豆蔻仁三個,同為末,米飲調二錢服,治氣痔。膿血甚者,加蝟皮一兩燒入。中病即已,不必盡劑。
蜘蛛
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深灰色者。遺尿著人作瘡癬。
蜻蛉
其中一種最大,京師名為馬大頭者是。身綠色。雌者,腰間一遭碧色。用則當用雄者。陶隱居以謂青色大眼。一類之中,元無青者,眼一類皆大。此物生化於水中,故多飛水上。唐杜甫云:「點水蜻蜓款款飛。」
石蠶
謂之為草,則繆矣。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辨不定。此物在處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今方家用者絕稀。此亦水中蟲耳,山河中多。
蛇蛻
蛇蛻,從口翻退出,眼睛亦退,今閤眼藥多用,取此義也,入藥洗淨。
蛇黃
椎破,中間有如自然銅者佳。治心悸動,火燒赤,酒淬至酥,二兩,硃砂一兩,與蛇黃同研,水飛,天麻二兩,別為末,與前二味合勻,每以半錢,少以薄菏湯調,食後、夜臥服,殊效。
金蛇
金蛇,今方書往往不見用。
烏蛇
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嘗於順安軍塘濼堤上,見一烏蛇長一丈餘,有鼠狼齧蛇頭,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爾。市者多偽,以他蛇燻黑色貨之,不可不察也。烏蛇脊高,世謂之劍脊烏梢。
白花蛇
諸蛇鼻向下,獨此蛇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用之去頭尾,換酒浸三日,棄酒不用,火炙,仍盡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蜈蚣
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有中其毒者,以烏雞屎水稠調,塗咬處,效。大蒜塗之,亦效。復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步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鹽亦效。
馬陸
即今百節蟲也。身如槎節,節有細蹙紋,起紫黑色,光潤,百足。死則側臥如環,長二三寸,尤者粗如小指。西京上陽宮及內城磚牆中甚多,入藥至鮮。
蠮(噎)螉(烏紅)
蠮螉諸家所論備矣,然終不敢舍詩之意。嘗析窠而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黃。所負蟲亦在其中,乃青菜蟲,卻在子下,不與蟲相著。又非葉蟲及草上青蟲,應是諸蟲皆可也。陶隱居所說近之矣。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蠆。
雀甕
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剛子。研其間蟲汁,灌小兒,治(原缺)。
鼠婦
鼠婦此濕生蟲也,多足,其色如蚓,背有橫紋蹙起,大者長三四分。在處有之,磚瓷及下濕處多,用處絕少。
螢
常在大暑前後飛出,是得大火之氣而化,故如此明照也。今人用者少。《月令》雖曰「腐草所化」,然非陰濕處終無。
衣魚
多在故書中,久不動帛中或有之,不若故紙中多也。身有厚粉,手搐之則落。亦齧毳衣,用處亦少。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歧,世用以滅瘢痕。
白頸蚯蚓
自死者良,然亦應候而鳴。此物有毒,昔有病腹大,夜間蚯蚓鳴於身,有人教用鹽水浸之而愈。崇寧末年,隴州兵士暑月中在倅廳前,跣立廳下,為蚯蚓所中,遂不救。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博識者教以先飲鹽湯一杯,次以鹽湯浸足,乃愈。今入藥,當去土,了微炙。若治腎臟風下疰病,不可闕也,仍須鹽湯送。王荊公所謂「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者也。
螻蛄
此蟲當立夏後,至夜則鳴,《月令》謂之螻蟈鳴者是矣。其聲如蚯蚓,此乃是五技而無一長者。
蜣螂
大小二種:一種大者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行,晝不出,夜方飛出,至人家庭戶中,見燈光則來。一種小者,身黑暗,晝方飛出,夜不出。今當用胡蜣螂,其小者研三十枚,以水灌牛馬,治脹結,絕佳。狐遇而必盡食之。
斑蝥
須糯米中炒,米黃為度。妊身人不可服,為能潰人肉。治淋藥多用,極苦,人尤宜斟酌。下條芫青,其用與此不相遠,故附於此。
馬刀
京師謂之𤊿岸,春夏人多食,然發風痰,性微冷。又順安軍界河中亦出𧍧,大抵與馬刀相類,肉頗淡,人作鮓以寄鄰左,又不能致遠。亦發風。此等皆不可多食。今蛤粉,皆此等眾蛤灰也。
貝子
今謂之貝齒,亦如紫貝,但長寸余,故曰貝子。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燒用。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或作蹀躞下垂。
甲香
甲香,善能管香菸,與沉、檀、龍、麝用之甚佳。
蠍
大人小兒通用,治小兒驚風不可闕也。有用全者,有隻用梢者,梢力尤功。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慢火逼,或烈日中曬。蠍渴熱時,乃與青泥食之,既滿,復以火逼殺之,故其色多赤,欲其體重而售之故也。醫家用之皆悉去土。如蠆人還能禁止之,自嘗被其毒,兄長禁而止,及令,故蜇終不痛。翰林禁科具矣。
五靈脂
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嘗有人病眼中翳,往來不定,如此乃是血所病也。蓋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則能視。目病不治血,為背理。此物入肝最速。一法: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同為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薑溫酒磨服,治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又有人被毒蛇所傷,良久之間已昏困。有老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遂蘇。及以藥滓塗咬處,良久,復灌二錢,其苦皆去。問之,乃五靈脂一兩,雄黃半兩,同為末,只此耳。後有中毒者,用之無不驗。此藥雖不甚貴,然亦多有偽者。
卷十八
豆蔻
草豆蔻也,氣味極辛,微香。此是對肉豆蔻而名之。若作果,則味不和。不知前人之意,編入果部有何意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花性熱,淹置京師,然味不甚美,微苦。必為能消酒毒,故為果。花干則色淡紫。
葡萄
先朝西夏持師子來獻,使人兼齎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最難乾,不幹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瘡疱不出,食之盡出。多食皆昏人眼。波斯國所出,大者如雞卵。
蓬蘽
非覆盆也,自別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者是此。
覆盆子
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及時,山中人採來賣,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採,則就枝生蛆。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如此取名。食之多熱。收時,五六分熟便可採。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採時著水,則不堪煎。
大棗
今先青州,次晉州,此二等可曬曝入藥,益脾胃為佳。餘隻可充食用。又云,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以其甘,故多生蟲。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長。此二等只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將干棗去核,於鐺鍋中微火緩逼干為末,量多少,入生薑末為湯,點服,調和胃氣。又,將煮棗肉和治脾胃丸藥,尤佳。又青州棗去皮核,焙乾為棗圈,達都下,為奇果。
雞頭實
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溏濼居人採得,舂去皮,搗仁為粉,蒸炸作餅,可以代糧。食多,不益脾胃氣,兼難消化。
藕實
就蓬中乾者為石蓮子,取其肉於砂盆中干,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為末,少入龍腦為湯點,寧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紅千葉、白千葉者,皆不實。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蓮為佳。今禁中又生碧蓮,亦一瑞也。
芰
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和合治療,未聞其用。有人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慄
慄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滯氣、隔食、生蟲,往往致小兒病,人亦不知。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滯其氣爾。湖北路有一種慄,頂圓末尖,謂之旋慄。《圖經》引《詩》言莘(音榛)慄者,謂其象形也。
櫻桃
孟詵以為櫻非桃類。然非桃類,蓋其以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木猴梨、胡桃之類,亦取其形相似爾。古謂之含桃,可薦宗廟。《禮》云「先薦寢廟」者,是此。唐王維詩云:「才是寢園春薦後,非干御苑鳥銜殘」。小兒食之,才過多,無不作熱。此果在三月末四月初間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性故熱。今西洛一種紫櫻,至熟時正紫色,皮裡間有細碎黃點,此最珍也。今亦上供朝廷,藥中不甚須。
橘 柚
自是兩種,故曰一名橘皮,是元無柚字也。豈有兩等之物,而治療無一字別者,即知柚字為誤。後人不深求其意,為柚字所惑,妄生分別,亦以過矣。且青橘與黃橘,治療尚別,矧柚為別種也。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橘」,此即是識橘柚者也。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後世亦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去古既遠,後之賢者,亦可以意逆之耳。橘惟用皮與核。皮,天下甚所須也。仍湯浸去穰。余如經與《注》。核、皮二者須自收為佳。有人患氣嗽將期,或教以橘皮、生薑焙乾、神麯等分為末,丸桐子大,食後、夜臥,米飲服三五十丸。兼舊患膀胱,緣服此偕愈。然亦取其陳皮入藥,此六陳中一陳也。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微炒核,去殼為末,酒調服,愈。
乳柑子
今人多作橘皮售於人,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若以皮緊慢分別橘與柑,又緣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緊慢者。脾腎冷人,食其肉多致臟寒或泄痢。
橙子皮
今人只以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未見入藥。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梅實
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腎,合為津府。此語雖鄙,然理存焉。熏之為烏梅,曝乾藏密器中為白梅。
枇杷葉
江東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熱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彈丸,四五月熟,色若黃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與葉不同。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柿
有著蓋柿,於蒂下別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之市買蒸餅。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又一種塔柿,亦大於諸柿。性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極甘,故如是。去皮,掛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干,食之多動風。火乾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干則性平。
木瓜
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鉛霜塗之,則失醋味。受金之制,故如是。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為佳,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此物不可闕也。
甘蔗
今川、廣、湖南北、二浙、江東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壞。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惟川浙者為勝。
石蜜
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煎煉成,以鉶象物,達京都。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見風,遂免。今人謂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今人又謂之捻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沙糖
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腸熱,兼啖駝馬。今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小兒多食則損齒,土製水也。及生蚌蟲,裸蟲,屬土故,因甘遂生。
芋
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而惟東西京者佳,他處味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以後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日,卻以好土勻埋,至春猶好。生則辛而涎,多食滯氣困脾。唐杜甫詩曰「園收芋慄不全貧」者,是此。以梗擦蜂螫處,愈。
烏芋
今人謂之荸薺。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謂之豬荸薺。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者,謂之羊荸薺。正二月,人採食之。此二等,藥罕用。荒歲,人多采以充糧。
荔枝
藥品中今未見用,惟崔元亮方中收之。果實中為上品,多食亦令人發虛熱。此物喜雙,實尤可愛。本朝有蔡君謨《荔枝譜》,其說甚詳。唐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是川蜀荔枝,亦可生置之長安也。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杏核仁
犬傷人,量所傷大小,爛嚼沃破處,以帛系定,至瘥無苦。又湯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覆絞取稠汁,入生蜜四兩、甘草一莖約一錢,銀石器中熳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後、夜臥,入少酥,沸湯點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熱,大腸秘,潤澤五臟。如無上證,更入鹽點尤佳。
杏實
《本經》別無治療,《日華子》言多食傷神。有數種皆熱,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曬蓄為乾果,其深赭色,核大而扁者,為金杏。此等須接,其他皆不逮也。如山杏輩,只可收仁。又有白杏,至熟色青白或微黃,其味甘淡而不酸。
桃核仁
桃品亦多,京畿有白桃,光,小於眾桃,不益脾。有赤點斑而光如塗油。山中一種,正是《月令》中桃始華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唐文選》謂「山桃,發紅萼」者,是矣。又,太原有金桃,色深黃。西京有崑崙桃,肉深紫紅色。此二種尤甘。又餅子桃,如今之香餅子,如此數種入藥,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蓋取走泄為用,不取肥好者。如傷寒八、九日間,發熱如狂不解,小腹滿痛,有瘀血,用桃仁三十個,湯去皮尖,麩炒赤色,別研,虻蟲三十枚,去翅,水蛭二十枚,各炒,川大黃一兩,同為末,再與桃仁同搗,令勻,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桃仁湯下,利下瘀血惡物,便愈。未利,再服。
獼猴桃
今永興軍南山甚多,食之解實熱,過多則令人臟寒泄。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淺山傍道則有存者,深山則多為猴所食。
胡桃
胡桃發風。陝洛之間甚多。外有青皮包之,胡桃乃核也。核中穰為胡桃肉。雖如此說,用時,須以湯剝去肉上薄皮。過夏至則不堪食。有人患酒㾴風,鼻上赤,將橘子核微炒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
李核仁
其窠大者高及丈,今醫家少用。實合漿水食,令人霍亂,澀氣而然。今畿內小窯鎮一種最佳,堪入貢。又有御李子,如櫻桃許大,紅黃色,先諸李熟。此李品甚多,然天下皆有之。所以比賢士大夫盛德及天下者,如桃李無處不芬芳也。別本注云:「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仁入藥。」此自是郁李仁,別是一種,在木部第十四卷,非野李也。
梨
多食則動脾,少則不及病。用犁之意,須當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
庵羅果
西洛甚多,亦梨之類也,其狀亦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又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鬆軟,入藥絕稀用。
安石榴
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雨則自坼裂。道家謂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則醉。河陰縣最多。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橄欖
味澀,食久則甘。嚼汁咽,治魚鯁。
榲桲
食之須淨去上浮毛,不爾,損人肺。花亦香,白色。諸果中惟此多生蟲,少有不蛀者。《圖經》言:「欲臥,啖一兩枚而寢」。如此,恐太多痞塞胃脘。
卷十九
白瓜子
實冬瓜仁也,服食中亦稀用。
白冬瓜
一二斗許大,冬月收為菜,壓去汁,蜜煎代果。患發背及一切癰疽,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敗熱毒氣甚良。
瓜蒂
此即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曝極干,不限多少為細末。量疾,每用一二錢匕,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同調勻,灌之,治風涎暴作、氣塞倒臥。服之良久,涎自出。或覺有涎,用諸藥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或服藥良久涎未出,含沙糖一塊,下咽,即涎出。此物甚不損人,全勝石碌、硇砂輩。
甜瓜
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痢者。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亦可以如白冬瓜煎漬收。
冬葵子
葵菜子也,四方皆有。苗性滑利,不益人。患癰癤,毒熱內攻未出膿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竅膿出。
蜀葵
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乾,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有驗。
黃蜀葵花
與蜀葵別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日乾之。不爾,即浥爛。瘡家為要藥。子,臨產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產。
莧實
入藥亦稀,苗又謂之人莧,人多食之。莖高而葉紅黃二色者,謂之紅人莧,可淹菜用。
苦菜
四方皆有,在北道則冬方凋斃,生南方則冬夏常青。此《月令》小滿節後,所謂苦菜秀者是此。葉如苦苣更狹,其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味苦,花與野菊相似,春、夏、秋皆旋開花。去中熱,安心神。
萵苣
今菜中惟此自初生便堪生啖,四方皆有。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蟲入耳,以汁滴耳中,蟲出。諸蟲不敢食其葉。以其心置耳中,留蟲出路,蟲亦出。有人自長立禁此一物不敢食,至今目不昏。苦苣 搗汁,傅疔瘡殊驗。青苗陰乾,以備冬月,為末,水調傅亦可。
蕪菁、蘆菔
蕪菁、蘆菔,二菜也。蘆菔,即蘿蔔也。蕪菁,今世俗謂之蔓菁。夏則枯。當此之時,蔬圃中複種之,謂之雞毛菜。食心,正在春時。諸菜之中,有益無損,於世有功。採擷之餘,收子為油。根,過食動氣。河東太原所出極大,他處不及也。又出吐谷渾。後於萊菔條中。《爾雅·釋草》但名「蘆菔,今謂之蘿蔔」是也。則蕪菁條中,不合更言及蘆菔二字,顯見重複。從《爾雅》為正。
萊菔根
即前條所謂蘆菔,今人只謂之蘿蔔。河北甚多,登、萊亦好。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白。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氣速者,為其辛也。不然,如生薑、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萊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
菘菜
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益中虛人,食之覺冷。
芥
似蕪菁,葉上紋皺起,色尤深綠為異。子與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動風。一品紫芥與此無異,紫色可愛,人多食之,然亦動風。又,白芥子比諸芥稍大,其色白,入藥用。
苜蓿
唐李白詩云:「天馬常銜苜蓿花」,是此。陝西甚多,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有宿根,刈訖又生。
蓼實
即《神農本經》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也。彼言蓼,則用莖;此言實,即用子。故此復論子之功,故分為二條。春初,以葫蘆盛水浸濕,高掛於火上,晝夜使暖,遂生紅芽,取以為蔬,以備五辛盤。又一種水紅,與此相類,但苗莖高及丈。取子微炒,碾為細末,薄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癧。久則效,效則已。
蔥實
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於秋月植,作高溝壠,旋壅起,以備冬用,曰冬蔥,其實一也。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子皆辛,黑色,有皺紋,作三瓣。此物大抵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
薤
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竚之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與蜜同搗,塗湯火傷,效甚速。
韭
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昏神。子,止精滑甚良。未出糞土為韭黃,最不益人,食之即滯氣。蓋含噎郁未之氣,故如是。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花,食之動風。
白蘘荷
八九月間淹貯之,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療只用生者。
蘇
此紫蘇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氣香。今人朝暮湯其汁飲,為無益。醫家以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飲之多泄滑,往往不覺。子,治肺氣喘急。
水蘇
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圍槎牙如雁齒,香少。
假蘇
荊芥也,只用穗。治產後血暈,及中風目帶上、四肢強直。為末,二三錢,童子小便一小盞,調,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驗。又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為末,飯後湯點二錢。風搔遍身,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
香薷
生山野,荊、湖南北、二川皆有。兩京作圃種,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亂不可闕也,用之無不效。葉如茵陳,花茸紫,在一邊成穗,凡四五十房為一穗。如荊芥穗,別是一種香。余如經。
薄荷
世謂之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故言南以別之。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貓食之即醉,物相感爾。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
蘩蔞
雞腸草,一物也。今雖分之為二,其雞腸草條中獨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雞腸草,春開小花如綠豆大,莖葉如園荽,初生則直,長大即覆地。小戶收之為齋,食之烏髭發。
葫
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仍禁飲冷水。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丸即丸梧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才止,便拭去。又將紫皮者橫切作片子,厚一分。初患瘡發於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滯於陰,即為癰陰滯於陽,即為疽。癰即皮光赤,疽即皮肉紋起不澤。並以葫片覆之,用艾灸。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仍審度正,於中心貼葫,灸之。世人往往不晤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蒜,小蒜也。又謂之蒚,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齏是此物。
蕓薹
不甚香,經冬根不死,闢蠹,於諸菜中亦不甚佳。
茄子
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形長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惟此無益,並無所治,只說損人。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圃人又植於暖處,厚加糞壤,遂於小滿前後求貴价以售,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於可忽也。
馬齒莧
人多食之,然性寒滑,青黛條中已著。
卷二十
胡麻
諸家之說參差不一,只是今脂麻,更無他義。蓋其種出於大宛,故言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紋鵲,其色紫黑,故如此區別。取油亦多,故詩云:「松下飯胡麻」。此乃是所食之谷無疑,與白油麻為一等。如川大黃、川當歸、川升麻、上黨人參、齊州半夏之類,不可與他土者更為一物。蓋特以其地之所宜立名也。是知胡麻與白油麻為一物。嘗官於順安軍,雄、霸州之間備見之。又二條皆言無毒,治療大同。今之用白油麻,世不可一日闕也。然亦不至於大寒,宜兩審之。
青蘘(音箱)
即油麻葉也,陶隱居注亦曰胡麻葉也。胡地脂麻鵲色,子頗大。《日華子》云「葉作湯沐,潤毛髮」,乃是。今人所取胡麻葉,以湯浸之,良久,涎出,湯遂稠黃色,婦人用之梳髮。由是言之,胡麻與白油麻,今之所謂脂麻者是矣。青蘘,即其葉無疑。
大麻子
海東來者最勝,大如蓮實,出毛羅島。其次出上郡、北地,大如豆,南地者子小,去殼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湯中浸,湯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乾,就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張仲景麻仁丸,是用此大麻子。
白油麻
與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比胡麻差淡,亦不全白。今人只謂之脂麻,前條已具。炒熟乘熱壓出油,而謂之生油,但可點照。須再煎煉,方謂之熟油,始可食,復不中點照。亦一異也。如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耳。
飴糖
即糃是也,多食動脾風。今醫家用以和藥,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氣和。唐白樂天詩「一楪膠牙糃」者,是此。
生大豆
有綠、褐、黑三種,亦有大小兩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處,今用小者,力更佳。炒熟,以棗肉同搗之為麩,代糧。又治產後百病、血熱,並中風疾痱,止痛、背強口噤,但煩熱、瘛瘲若渴、身背腫、劇嘔逆,大豆五升,急水淘淨,無灰酒一斗,熬豆令微煙出,傾入酒瓶中,沃之,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瘥為度。如素不飲酒,即量多少服。若口噤,即加獨活半斤,微微椎破,同沃,仍增酒至一斗二斤。暑月旋作,恐酸壞。又可磑為腐,食之。
赤小豆
食之行小便,久則虛人,令人黑瘦枯燥。關西、河北、京東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大麥
性平涼,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三伏中,朝廷作麨,以賜臣下,作蘖造糃。
青、黃、白粱米
此三種,食之不及黃粱。青、白二種性皆微涼,獨黃粱性甘平,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邪?今黃、白二種,西洛間農家多種,為飯尤佳,余用則不相宜。然其粒尖,小於他谷,收實少,故能種者亦稀。白色者味淡。
粟米
利小便,故益脾胃。
丹黍米
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黏著難解,然亦動風。
蘖米
此則粟蘖也。今穀神散中用之,性又溫於大麥。
秫米
初搗,出淡黃白色,經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為飯。最黏,故宜酒。
陳廩米
今經與諸家注說皆不言是粳米,為復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陳者性皆冷,頻食之,令人自利,與經所說稍戾,煎煮亦無膏膩。入藥者,今人多用新粟米。至如舂杵頭細糠,又復不言新陳粳粟,然皆不及新稻粟二糟,陳則氣味已腐敗。
酒
《呂氏春秋》曰:「儀狄造酒」。《戰國策》曰:「帝女儀狄造酒,進之於禹」。然《本草》中已著酒名,信非儀狄明矣。又讀《素問》首言以妄為常,以酒為漿。如此則酒自黃帝始,非儀狄也。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壇余胙酒、槽下酒、白酒、青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無灰酒、地黃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麴酒、香藥麴酒、鹿頭酒、恙兒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眾藥,和合為曲,曰餅子酒。至於官務中,亦用四夷酒,更別中國,不可取以為法。今醫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飲家惟取其味,不顧入藥如何爾。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蓋此物損益兼行,可不謹歟。漢賜丞相上樽酒,糯為上,稷為中,粟為下者。今入藥佐使,專以糯米,用清水、白麵曲所造為正。古人造麴,未見入諸藥合和者,如此則功力和厚,皆勝余酒。今人又以麥蘖造者,蓋只是醴爾,非酒也。《書》曰:「若作酒醴,爾惟麴櫱。」酒則須用曲,醴故用蘖,蓋酒與醴,其氣味甚相遼,治療豈不殊也。
扁豆
有黑、白、鵲三等,皆於豆脊有白路。白者,治霍亂筋轉。
粳米
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則復不益脾,過熟則佳。
稻米
今造酒者是此,水田米皆謂之稻,前既言粳米即此,稻米乃糯稻無疑。溫,故可以為酒。酒為陽,故多熱。又令人大便堅,非糯稻孰能與於此。《西域記》:「天竺國土溽熱,稻歲四熟」,亦可驗矣。
稷米
今謂之穄米,先諸米熟。又,其香可愛,故取以供祭祀。然發故疾,只堪為飯,不黏著,其味淡。
罌子粟
其花亦多葉者,其子一罌數千萬粒,大小如葶藶子,其色白。隔年種則佳。研子以水煎,仍加蜜,為罌粟湯,服石人甚宜飲。
醋
酒糟為之,乞鄰者是此物。然有米醋、麥醋、棗醋。米醋最釅,入藥多用。穀氣全也,故勝糟醋。產婦房中常得醋氣則為佳,酸,益血也。磨雄黃塗蜂蠆,亦取其收而不散也。今人食酸則齒軟,謂其水生木,水氣弱,木氣盛,故如是。造靴皮須得此而紋皺,故知其性收斂,不負酸收之說。
醬
聖人以謂不得即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臟悅而受之,此亦安樂之一端。
小麥
暴淋煎湯飲,為面作糊。入藥,水調,治人中暑。馬病肺卒熱,亦以水調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