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瀹駢文
- 作者
- 吳師機
- 朝代
- 清
- 底本
- 電子文本整理自行政院中醫藥委員會94年文本CM079
許序
人在氣交之中。凡呼吸吐納之氣皆天地之元氣也。其或疾風暴雨,祁寒溽暑,
山嵐瘴癘之所觸迕,以及情志之自賊,饑飽勞役之傷,卒暴之變,
元氣因之而戕,則病生焉。內中乎臟腑,而外發乎肢體。治之者,
亦遂以內外殊科。湯液,內治者也。外治則薄貼為多,
治外而舍其湯液者有之矣。天不愛道,而錢塘吳君尚先始專用薄貼以治內,
則伊古以來,未之有也。君負濟世之志,而嗇其用於醫。比年辟地海陵之東北鄉,
以薄貼施病者,常十全杏林之間,亦既不言而成蹊矣。顧或者疑之,
疑夫內治者何以能外取也?不知亦取諸氣而已矣。今夫當風而浴,
則寒氣得而入之。觸暑而行,則熱氣得而入之。入之者在內,其所以入之者,
外也,非內也。人身八萬四千毫孔,皆氣之所由出入,非僅口鼻之謂。其可見者,
熱而汗氣之出也,汗而反氣之入也。草木之菁英,煮為湯液,取其味乎,
實取其氣而已。氣與病相中,內治無餘事矣。變湯液而為薄貼,由毫孔以入之內,
亦取其氣之相中而已,而又何疑乎爾。雖然,君之學則未嘗教人以外取也。
間出其所為《理瀹駢文》示余,受而讀之,見其自《靈》《素》而下,博采約取,
囊括靡遺,而不欲人徒重其方,意可知矣。然而斷斷然出於外治者何哉?
以為讀吾之書而有得焉,則於外治非弋獲,即改而從湯液,奚不可也。未之有得,
則姑用吾之治以為治,有不中,去之無難,可以收湯液之利而無其害,
君之用心可謂仁且智矣。余愚不知醫,君辱不余鄙而委以序,
因為發明外內一貫之理,而要其歸於氣。其亦有聽然而笑者乎。
同治三年鞠有黃華之月,海寧許楣書於南通州旅次之存悔齋。
高序
余性好醫,知醫之難,未嘗妄為人醫。今老矣,閱歷益多,更不敢談茲事,
惟以詩遣興而已。從弟尚先著《外治醫說》,刊既成易名《駢文》,屬余序言。
余觀之,竊以為可不序也,文已詳之矣。然其中有不必論者,
亦有不得不為之辨者。夫其所述天地萬物之理,賢聖授受之心,學人格致之功,
乃醫之本也。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也,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也,
此不必論者也。而其為法,則於前人諸家外獨闢一門,人人共見其無害者也。
而或以為雖無損於人,亦無益於人,此不得不為之辨者也。吾謂其書,
足以比邵子,蠢子之數。方今醫學,失傳久矣。茍中材以下,貧無所藉,
俾習其術以養其生,不至重衣食而輕人命,即使無功,而陰受其功者多矣。
況施濟有年,實有可憑者乎。夫蠢子數,數之有驗者也,故人多學其法。
至數之與皇極經世,同出於一原,則亦非上智不悟云。同治三年甲子四月,
高橋散人書。
吳序
客有問於余曰:“古以醫書為活人之書,若君兄之《理瀹駢文》者,
其果能活人耶? “余曰:“能活人。“客曰:“何以徵之?“余曰:
“於吾兄之所以施治者而徵之。“客曰:“施治如何?“余曰:
泰之東北鄉曰俞家垛,吾兄與余奉母避亂之所居也。余橐筆處州幕,
兄在鄉自制膏藥以為施治。余以時歸省,得見兄之所為施治者,下河數百里,
間為庄者一千五百有奇,凡傭值力作之壯男健婦,以及衰老幼稚,
居湫隘卑濕之地,而又時為寒暑所侵,內而心腹之患,外而頭面身體肌膚之疾,
往往困於力之無如何,委而不治者半。或力能治矣,數醫而無驗,
亦自惜其藥之徒費而不復治。聞有施者,相率而就,日或一二十人,
或三四十人。人情莫不安於藥餌,狃於其所常,而疑於其所異。
彼夫病之久且深者,初請得一紙膏以去,窺其意,若不甚釋。然至三四易,
已脫然,踵門而謝曰:“吾謁所謂高手者多矣,此獨不煩飲藥,不待切脈,
竊以為療之難,而竟得愈之易也。“告於其所親,來試之而果驗焉。
所親又更告於其所之知,來試之而又驗焉。以是信日益多,傳日益廣。
凡遠近來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時聚。有舁有負,
有扶掖有提攜,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
或泣或啼,擁塞於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時在旁觀者,莫不慨息。
以為繪流民之圖,開賑饑之局,不過如是。深慮一人診視之難,
而力之有所不暇給也。而吾兄則自晨起,以次呼立於几案前,
令自述病因,側耳聽之,若宜補,若宜瀉,若宜涼,而宜溫,略一視顏色,
指其部位,分別散給。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藥,不半日而畢。
自來醫未有如此之捷簡者,月治數千人。但有所忌於人,無所怨於人,
則膏之能活人可知也。吾兄嘗語余曰:“醫於外症易,內症難,實症易,虛症難,
吾之此膏,焉能必應?然治得其通而所包者廣,術取其顯而所失者輕。可以藏拙,
可以觀變,可以補過,可以待賢。有謂吾取巧者,吾豈敢取巧哉?
吾亦求其心之安而已。“噫! 是即吾兄用膏施治之本意也。
夫亦即此書之所以為活人也。夫客欣然心悅而退。適鳩工既竣,吾兄命余弁言,
遂書其與客問答者如此。醫,小道也。而修德積善之方在焉。風塵擾擾,
我子若孫,其克守此以保家,或不僅為耕讀之一助也乎。歲在甲子孟夏之月,
官業謹識於海陵寓齋之小鄂不館。
略言
外治法,針灸最古。自漢張仲景易針灸為湯液,百代宗之。《易》曰:
窮則變,變則通。顧湯液要無可變,而針灸亦不可通。思所以濟其窮,
無悖於古,有利於今者,則莫如膏藥。余鄉居八載,行之既驗,不敢自秘。
爰取所集眾方,為駢文以聯綴之,並為發明內外治殊途同歸之理。質之老友,
咸曰:“是誠一門,但惜為儷體,又雜子史,非所以通俗也。
尚宜撮其大意為淺語,以提其要。使人人開卷瞭然。“余然其言,
乃補增略言於首焉。凡病多從外入,故醫有外治法。經文內取,外取並列,
未嘗教人專用內治也。若云外治不可恃,是聖言不足信矣。矧上用嚏,
嚏即吐也。在上宜嚏,感邪從口鼻入宜嚏。
中用填,
如填臍散之類,又罨臍,敷臍亦是。
下用坐,
坐藥也即下法。如水腫,搗蔥坐取氣,水自下是也。三句具吐汗下三法,
已括外治法之全矣。
尤捷於內服。彼種痘者,納鼻而傳十二經。救卒中暴絕,吹耳而通七竅,
氣之相感,其神乎。《內經》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
此用膏藥之始。仲景桂枝湯治風寒,調和營衛,實祖於此。今以湯頭還為膏藥,
於義為反其本。以為妄變古法者,非也。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
上可以發泄造化五行之奧蘊,下亦扶危救急層見疊出而不窮。
且治在外則無禁制,無窒礙,無牽掣,無沾滯。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
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靈》《素》而下,
如《傷寒論》,《金匱》以及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讀。即喻嘉言,柯韻伯,
王晉三諸君所闡發,俱有精思 ,亦不可不細繹。今無名師,是即師也。
通徹之後,諸書皆無形而有用。操縱變化自我。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
外治之學,所以顛撲不破者此也; 所以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者此也。
若不考其源流,徒恃一二相傳有效之方,自矜捷徑秘訣,而中無所見,
設遇疑難之症,古無傳方,其不坐窘者幾何?或知其一,未知其二,此雖無失,
而彼已陰受其損者有矣! 諺云:“醫得頭痛眼又瞎“。良工要不如是也。
膏與藥分為二,臨症活變在此。有但用膏而不必藥者,有竟用藥而不必膏者,
有膏與藥兼用者。有膏自膏,藥自藥,以相反相濟為用者。有膏即藥,藥即膏,
以相佐相益為用者。古人於熬者曰膏,撮者曰藥,茲合之而兩全。今人混言膏藥,
茲離之而各妙。膏,綱也。藥,目也。膏判上中下三焦,五臟六腑,表裏,寒熱,
虛實,以提其綱。藥隨膏而條分縷析,以為之目。膏有上焦心肺之膏,
有中焦脾胃之膏,有下焦肝腎之膏。有專主一臟之膏,臟有清有溫。
有專主一腑之膏,腑有通有濇,又有通治三焦,通治五臟,通治六腑之膏。
又有表裏寒熱虛實分用之膏,互用之膏,兼用之膏。藥則或糝膏內,或敷膏外,
或先膏而用洗擦,或後膏而用熏熨。膏以帥藥,藥以助膏。景嵩厓謂:
“觀《大易》陰陽消長,可知內治之理“。愚謂觀一部《周禮》,六官分職,
陳殷置輔,敷布精密,水洩不漏,可為用膏用藥之法,讀書人當識此意。
膏內糝藥,可取單方驗者,研末備用。敷藥宜作錠,餘藥皆現製。
膏方取法,不外於湯丸。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僅香蘇,神朮,
黃連解毒,木香導滯,竹瀝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調胃,平胃,六君,六味,
養心,歸脾,補中益氣等,為常用之方也。或謂用湯丸熬膏,何不內服?
不知吾惟不敢為內服,故用膏耳。自來相戒,誤人非必毒藥也。所見不真,
桂枝下咽,承氣入胃,並可以斃。即一味麻黃,一味黃連,一味白朮,一味熟地,
用不得當,貽害無窮。愚者自是而不知其非,旁觀皆竊笑之。
明者心知之而不肯自言,未嘗不愧且悔也。然焉能吐而出之乎。或又云:
“良工可不患此“。亦思良工,古今有幾?且良工亦不廢外治。
昔葉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飲炒嗅治瘧,變湯劑為外治,
實開後人無限法門。吾之用膏,即本於此。使必內服而後可,無論妄為下藥,
藥適加病。倘遇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而其情其理,萬萬不忍坐視者,
又將何法以處之! 膏可以統治百病,人皆譏之。
且舉名賢論紫金錠統治百病之非為證,不知此亦偏見耳。藥不止走一經,
治一症,匯而集之,其統治也固宜。如沖和湯為太陽解表之方,而春可治溫,
夏可治熱,秋可治濕,以治雜症亦有神也。通聖散為雙解表裏之方,而兼治風,
熱,燥三症。五積散為內傷外感之方,而內而臟腑,外而皮毛經絡,上而頭項,
下而腰腳,婦人調經,無不可用。又丹溪治痛風,有上,中,下,寒,濕,食,
血,痰統治方。東垣中滿分消丸,合二陳,平胃,瀉心,四苓,六君而為一方。
麻黃白朮散治風,火,濕,熱,鬱而為病,而表裏,寒熱,補瀉之藥咸備。
越鞠治氣合痰,血,食,濕,熱,變之而為薛己八味逍遙,
加之而為養生六鬱解毒。高鼓峰治血以一方統七情,饑飽,勞役等因,
胡念齋深服之,陳修園復賞之。他如三和湯,三一承氣,三一腎氣,
六一順氣之類,古方如此者不勝枚舉。膏藥本其意而更推之擴之,
雖治百病何難。要之,人病不外氣滯血凝,及陰有寒濕,陽有燥熱而已。
觀病機十九條,文曰“皆屬“,“皆“即統也,病可統而藥不可統乎。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製膏藥者,亦在乎握其要而已。滿屋散錢,以一線貫串百錢可,
即千錢,萬錢亦無不可,是所謂握其要也。一副牙牌,不過單雙配合,
而千變萬化,用無窮盡,是所謂握其要也。握要之道,一“通“字該之,
理通則治自通矣。然通須虛心讀書。外治藥中多奇方,學識未到,斷不能悟。
或少見多怪,反訾古人為非,則大不可。吾謂醫之所患在無法耳。既有其法,
方可不執。如一症中,古有洗法,薰法,我即可以藥洗之,薰之。有𨠭法,擦法,
熨法,我即可以藥合之,擦之,熨之。原方可用則用,不可用則選他方,
或製新方用之。張元素云:“古方今病不相能“。許學士云:“用其法,
不用其方“。非獨時異勢殊,症多遷變,方未可拘泥。亦恐後人不識前人,
妄加訾議,而教人以圓而用之之法也。所謂善於師古者此也。膏中用藥味,
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如薑,蔥,韮,蒜,白芥子,
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穿山甲之類,要不可少,
不獨冰,麝也。補藥必用血肉之物,則與人有益。如羊肉湯,豬腎丸,
烏骨雞丸,鱉甲煎,鯽魚膏之類,可以倣加。若紫河車則斷不可用,
或用牛胞衣代之,其力尤大,此補中第一藥也。須知外治者,氣血流通即是補,
不藥補亦可。膏中用藥味,必得氣味俱厚者方能得力。雖蒼朮,半夏之燥,
入油則潤; 甘遂,牽牛,巴豆,草烏,南星,木鱉之毒,入油則化,並無礙。
又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勉強湊用,不如竟換用。
如銀花換忍冬藤,茯苓換車前子之類。
統領健兒,斬關奪門,擒賊殲魁,此兵家之所以制勝也。膏藥似之。
若以今醫所處和平輕淡之劑相繩,則見者驚走矣! 膏藥,熱者易效,涼者次之,
熱性急而涼性緩也。攻者易效,補者次之,攻力猛而補力寬也。然大熱之症,
受之以涼,其氣即爽; 極虛之症,受之以補,其神即安。
虛人喜按者,其空處有以實之也,況得補膏乎。
只在對症耳,若夫熱症亦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引熱,
使熱外出也,即從治之法也。虛症亦可以用攻者,有病當先去,不可以養患也。
且以氣相感,虛人亦能勝,無虛虛之禍也。此又在臨症之斟酌而變通也。
寒多冰伏,瘀積不去,愈補愈劇。
古湯頭,治一症,往往有寒熱並用者,有消補兼行者,膏藥何獨不然。
《精要》有貼溫膏敷涼藥之說,足為用膏藥者之一訣。推之亦可貼補膏敷消藥也,
此即扶正以逐邪之義也。若治兩症,則寒熱消補雖同用,而上不犯下,下不犯上,
中不犯上下,更無顧忌。仲景《傷寒論》,有火薰令其汗,冷水噀之,赤豆納鼻,
豬膽汁蜜煎導法,皆外治也。汗下之法具矣。用之失宜,非法之咎也。
後賢於痞氣結胸,又有𨠭法,熨法。是病發於陰而誤治者,與病發於陽而誤治者,
皆有法也。至於無陽者宜蒸,臟結者宜灸,於無法之中更出一法,至周且詳矣。
而特以才高識妙,不必專主外治,故外治方不若內治之備。然博采諸書,
未始不粗有其規模。或謂溫症斷不能用外治,吾謂溫症治法,皆從傷寒推出,
能者特於源流辨之分明耳。如吳鞠通《溫病條辨》,大旨在手太陰,足太陽,
傷陽,傷陰上認得清。至所用瀉心,白虎等法,豈能外於傷寒?
而傷寒外治於熱邪傳裏,有黃連水洗胸法,皮硝水搨胸法,芫花水拍胸法,
石膏和雪水敷胸法,老蚓和鹽搗敷胸法。發斑有膽汁,青黛水, 升麻水掃法。
吐衄有井水噀法,搭法。蓄血有蘇葉湯摩法。通有犀角地黃熬貼法。
其餘傷寒兼症,變症,無不各有外治法。凡熱病應用之藥,傷寒皆有之,
即傷寒所未有,不難以傷寒之所有者比類求之。然則以外治法治溫症,
即可從外治傷寒之法推之己。或又謂溫症傳變至速,非膏藥所及。不知湯丸,
不能一日數服,而膏與藥,可一日數易,只在用者之心靈手敏耳。惟是法由我造,
不能為撿方治病者道也。破習見而化拘牽,是所望於聰明理達者。
寒溫傳變,往往藥煎成而症已換,醫何能待?膏可預截,
較昔人先用葛根斷陽明,蒼朮安太陰尤穩。
古膏,除太乙,觀音,霏雲外,治四時傷寒有兩萬靈膏,治脾胃有金絲萬應膏,
治勞損有五養膏,又有暖臍膏,湧泉膏,可見內症用膏,古原有是法。
特其藥龐雜,並治及外症,與湯頭之純一者不同。醫家多訾之,而耳食者,
遂概以為膏藥不足恃。至於服藥無效,事勢危急,始用膏藥,安能有濟。
此古膏之所以不行也。王晉三論《本事》四神丸方云:“刪去背謬之藥,
複以相須,相使之品,自奏奇功 “。此真古之功臣。安得今更有晉三其人者,
為古膏一開生面,而并創製數十種膏方,藥方,為世指南也。
葉天士有《臨症指南》,外治得更有高手指南,則臨症亦有所遵行矣。
膏藥貼法,不專主一穴,如經治熱病五十九刺,頭上五行,
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頭中行(督脈)上星,囟會,前項,百會,
後項五穴也。兩傍(膀胱)承光,通天,腦蓋,玉枕,天樞十穴也。
又兩傍(膽經)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天杼,膺命(即中府穴),
缺盆,背俞(即風門穴)八者,瀉胸中之熱。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八者,
瀉胃中之熱。雲門,髃骨(即肩穴),委中(即腿彎穴),髓穴(即腰俞穴)八者,
瀉四肢之熱。五臟俞傍五十者,瀉五臟之熱。共五十九刺,所以分殺其勢也。
症雖重,得此分殺其勢,其病亦減。膏藥治太陽經外感,
初起以膏貼兩太陽(頭痛本穴),風池,風門(踈通來路),膻中穴(於心取汗),
更用藥敷天庭,薰頭面,腿彎,擦前胸,後背,兩手心,兩足心(皆取汗),
分殺其勢,即從刺法推出。諸經可倣此推。
瘧疾,血症均有截法。
若臟腑,則視病所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兼貼心俞與心口對,
命門與臍眼對,足心與丹田應。外症除貼患處外,用一膏貼心口以護其心,
或用開胃膏使進飲食,以助其力,可以代內託。治外症亦不必服藥者以此。
外治以飲食為填補。
湯液內治猶在闇室也,膏藥外治猶在大庭廣眾之地也。闇室人所不見,
大庭廣眾之地人皆見之。故內治可蒙,而外治不可蒙。然易於補過在此,
不蹈重咎亦在此。彼貧無所恃,不得已欲借醫以謀生者,讀書既不多,
閱歷又未深,以膏藥療治,安拙於己,推能於人,兩無所負,非獨存心宜爾,
且以保名,且以保財,且以保身,且以保嗣。有以一膏起家者,資亦不必多也。
膏藥多驗於窮苦之人。一則無力延醫,信任不得不專; 二則平時不服藥故也。
富貴之家,一有微恙,名賢列座,親朋省問,各舉所知,且參耆視為常食之品,
何能遽以膏藥為是。然當百藥不效之時,諸醫束手告退,而膏藥能用之有驗,
則亦易於傳播,醫者但當盡其心可耳。惟膏藥修合無人見,不可鬻良雜苦,
自失其真。更不可乘人之急,挾貨居奇以蹈惡習。若能於窮民陰行其德,
不以財論,尤為造福。余所製膏方,惟清陽膏,散陰膏,金仙膏,夔膏,
催生膏最驗,已刊附駢文之後。產固非病,生亦不必催,
有膏以備生而病者用也。往往產婦二三日後,目不得瞑,心中煩亂,火升於上,
兒愈不下,貼此膏後,無不自覺腹中溫煖,即時閉目安睡,睡醒即生。
夫用純陰之膏,何以能溫煖?蓋陽氣外洩,得陰膏而陽迴於內,故腹中溫煖也,
此即介以潛陽之法也。睡者,六字真言之一,能睡則陰氣自復,交骨亦開矣。
且睡則兒得休息,轉身亦有力矣。造化自然之道,仍以自然還之,原不待膏藥。
特此時氣不行陰,非借膏藥之力,斷不得睡。又非以膏藥安產婦之心,
而令其睡以俟藥轉,亦不得睡。此中有醫意焉,所以歷試俱驗。
凡虛勞症,無病可療,仿此。
曾見有難產者,或以硝黃下之,或以蓖麻等拔之,卒無一效,
而臨死時自揭其衣者有之,此陽氣外盡之故也。醫理精微,在人靜悟。聊舉此方,
質諸當世,以見膏藥可以自造,不必古人曾有此方也。其餘尚有靈霏膏,
泰山石刻膏,七寶遇仙膏,靈砂膏,延齡膏,清補膏,溫補膏,傷風發散膏,
傷寒發散膏,三時感冒雙解膏,東丹溫症解毒膏,內傷退熱膏,熱結膏,冷積膏,
火鬱膏,陽症蕩熱膏,陰症逐寒膏,中寒回陽膏,陰𡭕救急膏,健脾膏,清胃膏,
溫胃膏,和胃膏,清肺膏,溫肺膏,清心化痰膏,養心安神膏,清肝膏,養肝膏,
平肝膏,溫膽膏,三一柴胡膏,清腎膏,溫腎膏,保精膏,種玉膏,潤腸膏,
澀腸膏,通治風熱膏,通治濕熱膏,通治寒濕膏,滲濕膏,辟濕膏,開鬱膏,
理營膏,止衄膏,行瘀膏,控涎膏,消脹膏,減渴膏,斂汗膏,開膈膏,蠲痹膏,
化痞膏,瘧疾膏,痢疾膏,婦人調經膏,固經膏,安胎膏,衛產膏,小兒清熱膏,
消食膏,定驚膏,補脾膏,化痰膏,平疳膏,殺蟲膏,共數十種。
皆本古方增減為之。惟皆新製,試用未幾,未能自信,姑存其名。如文之有題,
能者可自造焉。余所著駢文,因文以立法,自比於《酒經》,《茶經》,《書譜》,
《硯譜》之例,別為膏藥錄耳。所以苦心求索者,欲其句句皆可見法,
不徒貴症症皆各有方。
外治古無書,故所重在分別立法以示後,與刻醫方不同。
而或嫌未分門類,方不盡可用,語亦過深,此誠所短也。余擬於文中,
摘其精方,更博采他書,益取其精,先列辨證,次論治,次用藥,每門以膏為主,
附以點,搐,熏,擦,熨,烙,糝,敷之藥佐之。
膏除通治者另為一門外,如傷寒在表,則用薑蔥等膏為主,附以麻黃散點眼,
川芎散搐鼻,香附擦背,紫蘇燻腿彎,諸發汗藥佐之。入裏則用萬靈等膏為主,
附以田螺,硝石敷法,以代五苓; 大黃,枳實熨法,以代承氣諸下藥佐之是也。
舉此為例。
仿王氏《古方選注》,汪氏《醫方集解》體為之注解,並詳所屬經絡穴道,
眉目既分,義理亦出。取病之法,亦確乎有據。而駢文作為自序,總其大要,
見淺見深,聽之觀者。衰年精力不逮,願俟諸後之君子焉。濟人之心,
我知天下必有同也。
脈取十要,並柯氏反看正看十法,與徐靈胎抉死生說可矣。
右各條皆數年來閱歷之言,余初亦未敢謂外治必能得效,逮親驗萬人,
始知膏藥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衰老稚弱,尤非此不可。
今人遇病,不問大小,輕重,轍云服藥,眾口一辭,牢不可破,
有雖欲不服而不能者矣。此其故,亦由於未知外治之法耳,
未知外治法之能得效耳。間有不效者,乃看症未的,非藥之不效也。然即不效,
亦未至成壞症,猶可易他法以收其效。茲特將平日讀書,臨症者錄而出之,
以為欲學外治者之一助,自問不同門外揣摩,空言欺世。其中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在人引伸觸類,自為推廣,此其大略也。至於道之不同,
固有不必強相謀者。吾惟憫生命之多枉,自抒愚者之一得而已。總之,
內外治皆足防世急,而以外治佐內治,能兩精者乃無一失。吾為醫家計,
似不可不備此外治一法。若謂吾薄內治,則吾豈敢。
內科兼用膏藥,未嘗非計,病家亦甚樂從,吾鄉近已有行之者。
《集證》二卷嗣出。《蘭台軌範》云:有人專用丹溪摩腰方(方載篇中),
治形體之病,老人虛人極驗,其術甚行,或加入倭硫黃,人參,鹿茸,沉香,
水安息,或單用麻油,黃蜡為丸,如胡桃大,烘熱摩腰,俟腰熱扎好。
一丸可用數次。若腹中病亦可摩。此見外治之法,古未嘗不行也。又王晉三云:
“喉風急症,舍吹鼻通肺之外治,別無他法“。陳修園於鶴膝風症云:
“有雷火針(方載篇中)及陳芥子末,蔥涕,薑汁調塗外治二法,不可不知“。
此見外治之法今亦重之,又《匯參》云:“金沸草散原治傷寒痰嗽,
或以薰舌脹遂愈“。此見內治方可移為外治也,皆證也。《輯遺》四卷嗣出。
篇中挂漏之方與友朋寄示良方,皆載入卷內,以備好事者重刊時酌換。
方不必多,法宜多也。
續增略言
古醫書均有治驗,余學外治十餘年,日施濟數百人,專以膏為主,而糝藥,
敷藥輔之,其治愈不可勝計,膏藥之外,別有數法,與服藥相通者,
病者必欲服藥,每以此塞其請,用之頗有奇驗。雖從竅入,而以氣相感,
仍屬外治,有益無損。可以嘗試,可以更換,與膏藥亦並行不悖。今載於後,
並詳取意與其用法,以待推廣。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
㗜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達嚏數十次,則腠理自鬆,
即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
不必服蔥豉湯也。前賢治傷寒,中風,傷風,時疫,溫症,
由肺逆傳,尤宜取嚏。
喉風,赤眼,牙疼等症,皆有㗜藥。亦使病在上者從上出也。其方多以皂角,
細辛為主,藜蘆,躑躅花為引,隨症加藥。如傷風熱,頭疼,赤眼,喉腫,牙痛者,
用羌活,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薄荷,細辛,蔓荊子,躑躅花,雄黃,硼砂,
青黛,黃連各一錢,生石膏,風化硝各二錢,鵝不食草三錢,僵蠶一錢五分,
蟬蛻五分,皂角一兩研末,含水吹鼻。含水者,但取其氣上行,不令藥入喉也。
毛養生治重傷風,單用鵝不食草一味研㗜,涕淚出即清爽,可與此方相證。
王好古解利傷寒,用藿香,藜蘆,躑躅花研末㗜鼻,此方可代藿香正氣散,
亦可合不換金正氣散用。如治冬月正傷寒頭痛者,以麻黃易藿香亦可。
中風吐痰用皂角,藜蘆,明礬㗜鼻,或以人參,藜蘆並用,一取其相反為用,
一取其攻補兼施也,虛人宜之。又斟酌活變之法也。大頭瘟及時毒焮腫喉痛,
用延胡一錢五分,川芎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五釐,
㗜鼻嚏出膿血痰涎為度。時感及濕溫等症,用辟瘟散,蒼朮五錢,細辛三錢,
大黃,貫眾,薑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風,
白芷,荊芥,獨活,枳殼,香附,薄荷,陳皮,神麯,炒石菖蒲,草蔻仁,香薷,
廣木香,丁香,雄黃,桔梗各一錢,硃砂五分,皂角二兩,研末㗜鼻,
曾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並肚瀉者,用此取嚏而汗自出,瀉亦止。
是發散之中即兼升提,一法兩用,較服升藥(升麻)之類,尤速。外症腸出不收,
及產婦子宮不收,取嚏即收,亦是此意。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
又夏月治濕病者,以瓜蒂,赤小豆含水㗜鼻,清肺金而水自下趨,
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小便不通,探吐提氣而水自下。
則知嚏法能上升亦能下降也。如不用㗜,可用濕紙包藥塞鼻亦同。
古方治喉閉不能下藥者,每用窒鼻法,得嚏而喉自寬。又治魚卡喉者,
用大蒜窒鼻不令透氣,其骨自下。蓋其氣能達到也,故窒鼻亦能得效。
虛人或參以吸法,如治血虛頭痛,用熟地煎湯,置壺中吸其氣法。
產婦有用四物煎湯,令藥氣滿房吸受法。膈冷嗅附子,脾寒嗅肉桂,
即以窒鼻為嗅亦無不可。此代內服之一法也。
吸與內服同,但不對即可去之,不至於留患耳。
至上焦之病,尚有塗頂,
頂為百會穴,此一穴與腿上三里穴,背後膏盲穴,腳底湧泉穴,百病皆治
覆額,
額屬天庭,主百病,病人黑氣出天庭者凶,故急症多用生薑擦天庭。
罨眉心,
眉心屬肺主咽喉,呂祖有一枝梅試法,小兒多治此。
點眼,
眼主五臟,肝病尤宜治此。
塞耳,
耳屬肝、肺、腎,又鼻口相通,故鼻衄,齒衄,牙痛及瘧疾者每治耳。
擦項
項為太陽經風門,天柱所屬,風常從此入腦。又,截衄有塗項方。
及肩,又有扎指,
中指屬心。鼻衄,分男左女右扎此。產婦鼻衄,非此不救。瘧疾亦有扎指法。
又,大指外側一韮葉許名少商穴,治喉症用三棱針刺之即散。
握掌,
掌亦屬心,心主汗,故握藥能發汗。治積聚及老人虛寒便秘,握藥又能下積。
中風,用蓖麻仁半粒,搗爛塗掌上,攤掌於紙簿,掌上置碗,以熱水衝入碗中,
靜坐片時亦汗。
敷手腕,
大指,二指手背微窩處為經渠穴,治牙痛久而不愈,用蒜泥敷之,
過夜起一小泡,挑破愈。並治喉痹。
塗臂,
黃疸有塗臂大肉方。又,內關穴在腕上積三個中指長即是,
曲澤穴在臂膊灣上三寸是,瘧疾治此。又,曲池穴即臂彎,為手三陰所匯之處,
乃治手經要穴也。
之法,膻中,
即心口,為上焦諸病之所生也,凡病皆宜治此。其皮最薄易透,
或連下胃脘穴貼。
背心。
前後心相應,病多從俞入,故有擦背法及心背兩面夾貼之法。
兩處,尤為上焦要穴,治病握摠之處。太陽穴則頭疼者所必治也。
方法俱見文中。茲略舉其端以醒眼目。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
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
炒香則氣易透,且鼻亦可兼嗅。
如古方治風寒,用蔥,薑,豉,鹽炒熱,布包掩臍上; 治霍亂,用炒鹽,
布包置臍上,以碗覆之,腹痛即止; 治痢,用平胃散炒熱縛臍上,冷則易之;
治瘧,用常山飲炒熱縛臍上,其發必輕,再發再捆,數次必愈是也。
此法無論何病,無論何方皆可照用。昔人治黃疸用百部根放臍上,
酒和糯米飯蓋之,以口中有酒氣為度。又有用乾薑,白芥子敷臍者,
以口中辣去之,則知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中。且藥可逐日變換也。
又治傷寒食積,寒熱不調者,用一寒一熱之藥為餅置臍上,以熨斗盛炭火熨之,
或空中熨之。治陰症者,用炮薑,附子,肉桂,麝香,吳萸末,綿裹放臍內,
上蓋生薑片,以蔥切成碗粗一大束,扎好放薑上,熨斗熨之,或鐵烙烙之,
蔥爛再易,此是加一倍法。皆所以偪藥氣入肚也。治風痛者,
敷藥後以桑枝燃火偪之。治乳癰者,搗蔥鋪乳上,以瓦罐盛炭火偪之,
汗出而愈,亦是此意。畏炭火者,用瓦罐盛熱湯,或糠火熨,或手摩之,皆可治。
大熱症不用火,以冷水偪之。治寒熱交混者,冷熱互熨之。此在臨症制宜矣。
至背後脾俞,胃俞有須兼治者,又有薰臍,蒸臍,填臍法,
太乙薰臍法,附子填臍法。
及布包輪熨法。
如脾實者,用枳殼,陳皮炒熨。脾虛者,用糯米炒熨,能助脾運。陰寒症,
用吳萸,蛇床子炒熨之類。
俱見文中,可隨症酌用。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製,
布包坐於身下為第一捷法,如水腫搗蔥一斤,坐身下,水從小便出。
小便不通亦然。水瀉不止,艾一斤坐身下,
並可縛腳心至膝蓋。
微火烘腳,瀉自止是也。一屬前陰,一屬後陰,凡有病宜從二便治者仿此。
治疝者用竈心土或淨砂,炒過,加川椒,小茴末拌勻,隔褲坐之,
並用布袋盛藥夾囊下,又是一法。婦人癆症,有燒熱磚淋藥水,布包墊毡片坐法。
癆多屬肝腎之損,故治在下部,此又是一法。則知下部之病,無不可坐。
若內服藥不能達到,或恐傷胃氣者,或治下須無犯上,中者,
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為優矣。又治鼓腫及秘結,
有煎藥水傾桶中坐薰者,即用峻藥,
如硝,黃,遂,丑,輕粉之類。
亦不至大傷元氣。又治久痢人虛,或血崩脫肛者,不敢用升藥,
用補中益氣煎湯坐薰。產婦陰脫,用四物煎湯加龍骨入麻油薰洗。皆與坐法一例,
或瀉或補任用。古治婦人本有坐藥,但以導為坐,不如坐身下者可用大劑,
或有宜導者不妨兼用。蔣示吉云:治老人,虛人,產婦便秘,用導法最妥。
文中導方不少。
此又代內服之一法也。再下焦之病,有摩腰法,
腰為腎府,《簡便方》用黃蜡,麻油為丸,如胡桃大,摩腰,俟腰熱扎之,
並可摩腹中諸病。
暖腰法,兜肚法。又,命門,
火衰治此。
臍下,
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即關元也。臍下二寸為氣海,一寸為陰交,皆肝腎要穴。
古灸法治陰症,每於此回陽,如欲用肉桂引火歸元,用破故紙納氣歸腎者,
糝敷臍下最妙。
膝蓋,腿彎,
即委中穴。膝蓋腿彎,皆足三陰所匯,故陰症及三陰瘧皆敷膝蓋。又,
治陽虛者,有蔽膝縛法,方見文中。傷寒有薰腿彎法,喉症有刺委中穴法,
治𡭕者亦有之。又,治魚,禽,獸骨卡喉者,用灰麵四兩,
冷水調敷膝蓋一時之久,其骨不知消歸何處。愚按:亦是引下法,
但未解其用意,錄此以俟知者,如能推之,則用法可無窮矣。
腿肚,
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外旁,屬陽明胃經,亦是下部要穴。西醫治肺病,
有白芥貼腿肚引下法。
腳跟,
與肺腎俱相通,治肺腎宜知此。
腳趾,
腳趾與手指同,灸穴甚多,亦有掐法,扎法,宜參看。
足心,
湧泉穴。凡治下部肝腎之病,皆宜貼足心。又,引熱下行,如衄血,吐血,
水瀉,噤口痢,赤眼,牙痛,耳痛,喉風,口疳等症。又,假陽症,皆宜用附子,
吳萸,川烏等藥敷足心,或微火烘之,亦有貼大蒜片者。又有囊盛川椒踏者,
浸熱湯者,亦有加牛膝,蚓泥為導者。治孕婦熱症,保胎,用涼藥敷臍下,
並用井泥塗足心,云勝用罩胎飲。治陽虛者,古有湧泉膏。又,
縮陽有擦足心法,皆見文中。
諸法,下焦之法備矣。此三法雖分上,中,下三焦,而凡上焦之症下治,
下焦之症上治,中焦之症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應,或三焦並治,
如治鼻衄者,清肺熱並清胃熱與腎熱之類,乃子母相通之理也,可推。
其法俱不出於此。不獨可代內服,並可助膏藥之所不及。凡古方之有效者,
視症加減,無不可為吾用。只須辨症分明,
《駢文》注中於辨症甚詳,有未備者,可參之古書。
一無拘牽顧忌。醫有數不治,外治則見得到即行得到,是誠至善者。
余施診專以膏藥為主,因貧人購藥為難,膏藥則更便也。
凡治上焦風熱及內外熱症,並用清陽膏。
本雙解及敗毒諸方推廣。
外感風熱,初起頭痛者,以一膏貼太陽並風門,風即散,無傳經之變。
內熱者兼貼膻中,夾食者並貼金仙膏。如入裏後欲清者,加硝石散。
即犀角,白虎,紫雪諸方加減。
糝膏貼。欲下者,貼膏後用硝黃散,
即承氣諸方加減。
以雞子清調,敷胸腹,雖結胸亦能推之使下,屢試皆驗。中焦鬱積,
用金仙膏為多。
本六鬱利氣諸方推廣。諸病屬鬱積者多,此膏能和氣血,治脾胃百病。
氣痛,腹痛立效。瘧疾,先用金仙膏貼胸口。
化其痰,食,暑,濕。
即輕,數發後可截者,用散陰膏加藥末,
即肉桂,丁香,吳萸,靈仙,白胡椒,白芥子,草果等分,或加巴霜少許。
貼項後第三第四骨兩骨中間,先一時用生薑擦後再貼,並貼一膏於臍上,
不必加藥,
再以生薑兩塊搗敷兩膝蓋。輕者則愈,重者兩張必愈。三陰瘧,雖數年者亦效。
忌口十日,免復發,並無後患。痢疾,無論老少皆用金仙膏,一貼胸口,
一貼臍上,輕症半日腹響泄氣,小便通利,胸中廓然即愈; 重症逐漸減輕,
不過數日亦愈。此二症夏秋最多,余治愈不止萬人,
輕症用膏三分,重症用膏一錢。
特為拈出。下焦寒濕用散陰膏為多,
本五積,三痹諸方推廣。近照《駢文》後所載方,又有加味,蓋膏藥與湯劑異,
雖多不礙,有黃丹協和,且每料用油既多,藥不能不多也。
若上熱下寒者貼足心,脾虛泄瀉者貼臍並對臍,皆效。風寒濕痹,
筋骨疼痛及跌打閃挫,一貼即愈。三膏治症甚多,內外症皆可用,此舉其至驗者。
餘膏如行水(專治濕熱通利),養心,清肺,滋陰,健脾,扶陽數膏,皆不可少,
亦有試皆效。重症酌用糝末專治尤應。外症則始終只用雲台一膏,加以敷藥,
糝藥,亦不用內託服藥,並不用刀針升降等藥也。擬將全方另為刊刻,
故茲不多贅。明·喻嘉言先生《寓意草》載,與門人定議病式云:某年,某月,
某地,某人,年紀若干,形之肥瘦,長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潤若何,
聲之清濁長短若何,人之形志苦樂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藥,次服,再服何藥,
某藥稍有效,某藥不效,時下晝夜孰重,寒熱孰多,飲食喜惡,多寡,二便滑澀,
有無,脈之三部九候何候獨異,二十四脈中何脈獨見,何脈並見,其症或內傷,
或外感,或兼內外,或不內外,依經斷為何病,其標本先後何在,汗,吐,下,和,
寒,溫,補,瀉何施,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五氣中何氣,
五味中何味,以何湯名為加減和食,其效驗定於何時,一一詳明,務令纖毫不爽。
據此則醫豈易稱哉。妄為下藥,不效歸於病,嘉言所警也。外治知為高明所笑。
求免於過而已,閱者鑒之。錢唐諸生汪畫山,名祝堯,余從妹婿也,為人謹厚,
待人以誠,深於內外醫道,著有《外科易知》二十卷,未刊而歿。前與余避兵海陵,
助余散給膏藥。因論及外治之道,余曰:亦不外天地萬物之理,
與前聖相傳之心法,余文前半徵引用考據體,詳列古方以為案,
後半發揮用議論體,直陳己見以為斷。雖未必悉當,而要與內治說不同,
其中如觀水影之浮沉等句,外治之診也。天取其氣等句,外治之製藥也。
毋犯所忌等句,外治之臨症施療也。而一切點眼,枕耳,窒鼻,抹胸,縛臍,坐身,
蔽膝,裹足諸法,臨症之變化也,是皆道之所著也。維膏與藥一段,
抉內外治殊塗同歸之旨,乃道之大原也。苟能推之外治,其亦無窮盡也乎。
又問膏藥功用如何?余曰: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結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
無深入內陷之患; 病所經由之處,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又問膏藥方寸耳,何以遂能伏病?余曰:蟻穴潰堤,知塞其穴,堤自不潰,
其理一也。又問膏藥能補否?余曰:能補。但經文藥以治病,食以養人,
殊不言補。所謂補者,辛補肝,鹽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不以生為補,
而以剋為補,其義安在?諸公且思之。伊當時頗契余言,恨今不能見也。
至畫山所著,根抵先賢,自抒己見,足為外科指南。今錄其要者,
亦可識所學之精矣。一,察所因,
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謂如內科之求其本也。二,望形色,謂高聳,平塌,軟堅,與鮮明,昏黯,
板活也。癰不盡紅也,疽不盡白也,
以紅白概癰疽者淺,
疔不盡鞕也,
疔怕軟,不怕鞕。
三,分表裏,謂受之外者,法宜溫托,若寒則皮毛之邪引入骨髓; 受之內者,
法宜寒利,若溫則骨髓之病上徹皮毛,助邪為毒也。四,審陰陽,謂治主當緩,
如陽分陽邪,陰分陰邪也。治客當急,如陰分陽邪,陽分陰邪也。又過用寒涼,
陽變為陰。過用熱燥,陰變為陽。是傷而又傷也。五,看部分,經絡,
謂上焦壅塞實候,中焦皆澀滯候,亦乘虛而作,下焦多虛損候。又毒生虛處俱險。
又發於節而相應者,由內達外(古云內發)多不治也。其治法,腫瘍則本潔古託裏,
踈通,行榮衛三法。潰瘍則本丹溪補託元氣之法。陰疽則本王全生法,
而其最重者,一在分消,謂熱重者先宜分消,否則氣血熱而瘡口即合。
尚防流注也。一在內託,謂邪將內陷者託之,而不使入,內託之功匪淺,
即託之而必使出,內託之效亦速也。凡已成不起無膿即宜補托。寒者用溫中法。
其餘辨腫,辨膿以及形症方藥,匯集群書,無不詳細該貫,惜無力刊傳耳。
余親友中,趙璘書表弟最信余外治法。寓居石港,曾用余膏方十三種,修合濟人。
且與其內親胡槎仙,將方翻刻傳播矣。近復索余新增方,並詢余如何製膏之法,
及膏外如何加藥法,與湯頭如何外用法。蓋擬為子弟將來學醫行道之式也。
余以為膏藥與湯藥殊途同歸之理,文中已詳之矣。至於膏之用藥,
又不得不與湯頭異者。蓋湯主專治,分六經,用藥一病一方,日可一易,
故其數精而少。膏主通治,統六經,用藥百病一方,月纔一合,故其數廣而多。
前明趙府比天膏有百餘味,國朝程氏萬全膏亦有七八十味,是其徵也。
然余之初製膏也,亦不敢自肆,惟謹守湯頭繩墨而已,以其用之應手,
知內外可以同效,於是漸而擴之。視本方有加味者而加焉。
如越鞠丸本方,香附治氣,川芎治血,蒼朮治濕,山梔治熱,神麯治痰食也。
氣加木香,陳皮,烏藥,檳榔,蘇葉; 血加當歸,丹皮,桃仁,紅花; 濕加白朮,
羌活,防己; 熱加黃連,連翹; 痰加半夏,南星,瓜蔞; 食加麥芽,山楂,砂仁,
此就方內加者也。寒加吳萸,火加青黛,此在方外加者也。膏用越鞠方熬者,
即照此加味。五積總方,人參,黃連,厚朴,川烏,乾薑,茯苓,巴仁也。
肝加柴胡,蓬朮,昆布,川椒,皂角,心加丹參,黃芩,菖蒲,桂枝,良薑,
脾加黃芩,砂仁,吳萸,川椒,肉桂,茵陳,澤瀉,肺加紫菀,天冬,桔梗,
白蔻仁,三棱,青皮,陳皮,川椒,腎加附子,肉桂,延胡,菖蒲,獨活,丁香,
川楝子,澤瀉,全蝎,此依總方,五臟分加。總方是綱,加藥是目,
併而合之,只一方也。
酌取其各半,
仲景有各半湯,東垣麻黃人參芍藥湯,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為之。
《綱目》云: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以此為式。又云:四物與桂枝,麻黃,白虎,
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氣,涼膈等皆可作各半湯,此易老用藥大略也。
膏有取古方各半而為之者,倣此。
參諸偶方,複方,
二方相合為偶,數方相合為複。偶方如柴平,胃苓,五積交加,對金飲子,
複方如桂枝二越婢一,三一承氣,六一順氣之類。
更層累其劑。
如調胃承氣一方,加之而為涼膈散,再加之而為防風通聖散,
再加之而為袪風丹,愈風丹之類,蓋層累而加者也。
喜其無所窒礙。因思天地之數起於一,而充之以至於十百千萬,自有其要。
五行亦有相生相制,各安其位,以行其權之理。惟膏可不病其多,乃縱心博覽,
推古人極則變,
如風病而筋縮,木極似金也,陽明燥金主筋縮也。熱病而舌黑,火極似水也。
皆物極而兼勝己之化,乃假症也。假症宜從治法,仲景四逆湯用豬膽汁者,
蓋為陽虛陰盛從治之法也。可以類推。
合則化,
如甲己合化,乙庚合化也。蓋有制則能化也。化則亢者亦為和平矣。藥如酸甘,
酸辛之合用也。仲景白芍甘草湯即甲己化土也。又,桂枝湯用白芍,甘草,
並用桂薑和營衛也。
有交養,
水火有交養也,即坎離既濟之義也。如鹽能補心是也。又如黃柏,知母,胡桃,
故紙同用,一金水相生也,一木火相生也。又黃連,肉桂之交心腎也。
又八味丸之用桂附,水中補火也。
無偏勝;
寒熱無偏勝也,即一陰一陽之為道也。若黃連吳萸,黃連木香,黃連乾薑,
黃柏細辛之相配也。又,補陽者必兼和陰,不使偏勝,用附桂者,
宜用白芍和之是也。
母子相及,
五行母子相通,病常相及。方書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亦有母子兼補者,亦有母子兼瀉者,如肝實者瀉心火,亦瀉腎火是也。,又,
補肺者,益胃津以生肺氣,或用參耆補脾,更用熟地滋腎也。蓋子旺能令母實,
子虛必盜母氣也。五行肺腎為子母臟。
手足相關,
手足經皆會於腹也。古方多有手足經並用者。
徹上徹下,
言治中者必通徹上下也。中者,脾胃也。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中虛則清陽下陷而陰火上干,氣血俱傷也。又,脾為中州,必使心肺之陽降,
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泰,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若上下不交則否矣。
故治脾胃者,當徹上徹下看也。理中之分陰分陽,中滿之上下分消,皆此義。
隔二隔三,
言正治者,亦有隔二隔三之治也。如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
血症須按三經用藥。歸脾湯從肝以生心火,從心以生脾土,是隔二之治也。
又如膀胱病而治膀胱,是正治也。因金不能生水而膀胱病,而治肺,是隔二也。
更因土不能生金而肺病,而膀胱病,而治脾,是隔三也。治小便不通用車前,
木通,又用麥冬,黃芩,又用蒼朮,白朮是也。
或總或合,或通或移之義。
總,如心為五臟之主,七情總隸於一心也。又胃為水穀之海,乃三焦,大小腸,
膀胱之總司也。合,如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之類,
蓋臟腑相表裏也。如治肺用花粉以瀉大腸,治心用木通以瀉小腸也。通,
如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慄顛狂宜補心。肝與大腸通,
肝病宜踈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脾與小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
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
三焦病宜補腎是也。移,如臟腑寒熱相移之類,有薄其所勝者,
亦有侮其所不勝者。
原其所從來,
如肺主氣,肝生血氣; 中風由於血虛,中寒由於陽衰; 火之本,氣也,痰之本,
水也之類。
究其所終極。
如初起為寒者,久則鬱而為熱也。初起為熱中者,末則傳為寒中也。
審其有餘,觀其不足。
如土之不足,木之有餘也,古人胃病治肝者在此也。水之不足,火之有餘也,
治腎病先清君,相二火者此也。心為君火,肝為相火也。又陽有餘而陰不足者,
宜補陰再瀉陽也; 陰有餘而陽不足者,宜補陽再瀉陰也。
豫事以防患,
如治肝病者先實其脾,治心病者先保其肺之類。實脾者恐木剋土也,
金之源絕則木無所制矣。保肺者恐火爍金也,水之源絕,火無所制矣。
又如用熱藥者防其涸陰,用涼藥者防其傷胃也。
廣略以取勝。
如治水者,實脾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發汗為三法。三法備舉者,
廣略以取勝也。又如治中風者,順氣,活血,清心,化痰兼踈風也。
治虛人之火者,或火太盛者,不能但用寒涼,宜溫散甘緩兼補陰也。
退熱者宜清心,調血兼滋腎也。蓋熱生於心,心妄動而熱不能退;亦熱能傷血,
血滯則氣鬱,而熱愈不退也。又如助金以平木者,更扶土以抑木,瀉火以泄木也。
培土以制水者,更益火以拒水,清金以導水也。補火以生土者,更踈木以安土,
利水以實土也。又培土以生金者,必水能制火,而後火不刑金也。
此皆不專於一法者也。
同則相統,雜則相併。
《金匱》論云:凡症但言風,寒,不及暑,濕,燥,火者,蓋寒,濕,
燥皆屬陰同類,以燥,濕,統於寒也; 風,暑,火皆屬陽同類,以暑,火統於風也。
又風為陽邪,燥,火統於風者,蓋燥為金氣。古云:次寒故屬陰,其復氣為火,
故又屬陽。如防風通聖散治風,熱,燥三症是也。又人參敗毒散治風,濕,
熱三氣; 五積散治風,寒,濕並氣,血,食,痰; 六鬱湯治濕熱並氣,血,痰,食;
丹溪痛風方治寒,濕,熱並血,痰。又十味補心丹,補心而統補五臟,
天王補心丹補心神,而統魂,魄,智,精,志五臟之所藏者,而為一方也,
涼膈散統手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脈之上膈者,而為一方也,
又黃連解毒湯瀉亢極之火,兼三焦而統治之也,十鼓取水法以一味為君,
而兼五臟,大,小腸,膀胱而統治之也。又九味羌活湯藥備六經,治兼四時,
並治雜症。大金丹兼五運,加三豆,即治疫痘也。
寒佐熱佐,
如治寒脹者,用吳萸,乾薑,佐之以黃連,是熱因寒用也。治熱秘,用知,柏,
佐以桂,是寒因熱用也。
通用塞用。
如治渴用五苓,治痢用大黃,枳實,是通因通用也。治滿用白朮,
甘草及四君子,補中益氣,是塞因塞用也。
陰陽,上下,升降不膠於治。
方書云: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又曰:陽病取陰,陰病取陽。又曰陰中求陽,
陽中求陰。蓋陰陽互根也。又曰: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如久嗽為喘,
而氣泄於上者宜固其肺,尤宜急固其腎也。如久遺成淋,而精脫於下者,
宜固其腎,尤宜兼固其氣也。古方治喘用破故紙納氣歸腎,
治遺及小便不禁俱用鹿茸,五味等藥,提陽固氣,不使陷下可見。又曰:
水升火降,蓋水火失其升降則病。故心熱宜補腎,腎水升則心自不熱也。
腎寒宜補心,心火降則腎自不寒也。又曰:將欲升之,必先降之; 將欲降之,
必先升之。又曰: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又曰:濁陰出下竅,
而清陽自宣化於上矣。古有升降散是也。又如六鬱湯,蒼朮,香附同用;
天門冬散升麻,大黃同用; 清胃散升麻,石膏同用; 瀉肝湯羌活,防風,膽草,
大黃同用。又順氣湯升麻,紫胡,黃柏同用; 黑錫丹黑鉛,丹鉛,硫同用,
頭瘟方大黃,薑黃,蠶,蟬同用,皆具一升一降之義。可推。
表裏,溫涼,補瀉之藥咸備。
如仲景之方至精簡也。而《金匱》所載鱉甲煎丸,薯蕷丸皆二十餘味。
彙集氣血之藥,攻補兼施,是方中用藥非一定也。後之秦艽,續命,
皆治六經中風之通劑,麻黃白朮湯為足三陽,足三陰通治之劑,合四君,五苓,
補中,平胃,麻黃,吳萸,解毒為一方,內中表裏,寒熱,補瀉之藥咸備。
蓋治證既多,故所用藥品亦多也。膏本其意,而更加推擴耳。
慮其或緩而無力也,假猛藥,生藥,香藥,
猛藥如附子,川烏,南星,巴豆,大黃,黑丑,葶藶,甘遂,大戟,芫花,木鱉仁,
蓖麻仁,穿山甲,輕粉之類,觀音膏用甘遂,蓖麻為君可證。生藥如薑,蔥,韮,
蒜,薤,槐,柳,桃,桑,榆,鳳仙,蒼耳,菖蒲,艾葉,花椒,茱萸,芫荽,白芥子,
馬齒莧及諸草藥之類,皆膏內應用之藥。補膏亦宜酌加者,蓋雖少減補力,
而氣藉以達到,且邪不去,補亦無益,寓攻於補,補乃得力。若十補不一瀉者,
固少也。余膏能多驗者,用此法也。《駢文》中有十寶膏,可以通治百病。
凡膏內皆可加入香藥,如蘇合油,十香丸,冰片,麝香,乳香,沒藥之類。
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其所。俾令攻決滋助,無不如志。一歸於氣血流通,
而病自已。此余製膏之法也。蓋積十數年之苦心,統會前人用藥之旨。
前人用藥,皆本五行生剋之理。即如《駢文》註內“七情,恐能治喜,
怒可治思“之類,此以五臟之相剋推也。邵公睹人面與腳掌相應,而知誤服何藥,
此以五色之相剋推也。皆是五行之生剋變化也,醫不能外五行也。
於湯藥外,自為變格,
既變內治為外治,故方亦不能不變。
而別開一門者也。
今人但知痞癖用膏,風痹用膏,不知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膏。余閱歷十年,
施送數萬人,深知其效,故不惜為後人告也。
草創者多踈,因其有效,特自珍重。規模始具,究未可云完也。
倘如太極圖,迴文詩斯妙矣,是真可萬應也。
現在重訂膏方二十餘種,皆有百十味。其中如清陽膏治上焦風熱,
散陰膏治下焦寒濕,金仙膏治中州脾胃鬱積,寒熱不和之症,
三膏表裏上下並可通用。行水膏佐金仙通利三焦,並治一切濕熱下注之症。
雲台膏則統治外症。五膏為用最廣,亦最驗,藜藿人尤相宜。
余一年施濟約膏大小二十萬張,五膏十居其八九。其餘之膏,若清心,養心,
清肺,溫肺,平肝,健脾,溫胃,滋陰,扶陽,大補等,及婦人調經,固經,安胎,
催生,衛產等,特參用之耳。昔龔氏謂:人病不外陰寒陽熱,以五積通聖治之,
病無不愈。余即本其法,較龔氏更為推廣,惜不得龔氏斟酌耳。
學者欲製膏行道,勿以余為法,當於古湯中求之。一則取法乎上者,斯得其中,
二則自得者,有逢原之妙。仲景醫之祖,其方實為立極之方,如麻黃,桂枝,青龍,
白虎,柴胡,葛根,黃芩,黃連,梔子,瀉心,陷胸,承氣,豬苓,五苓,茵陳,
十棗,白頭翁,阿膠,抵當等方,及理中,建中,吳萸,四逆,附子,真武,白通,
白散,久痛丸等方,其藥峻厲而分兩又大,實能起人之死。昔唐許氏云:
用仲景之法,不用仲景之方,蓋亦以其藥之峻厲也。丹溪云:用東垣之藥,
效仲景之處分,蓋亦取其分兩之大專而得力也。今人用仲景方者,多代以他藥,
減其分兩,實非仲景本旨。若合而為膏正是相當。
古之三兩,今之一兩; 古之二兩,今之六錢半; 古之一升,今之二兩五錢也。
余謂合膏竟照原方分兩,不必折算。
再遵其法以為加減,真可以應變不窮。或以為仲景之方高簡,而其法更精嚴,
一絲不能亂,喻嘉言,柯韻伯,王晉三諸君所闡發,中材且未必解,又何能用。
只宜降格以求多其藥味,以幸有功,或庶幾其不謬。則亦可於後賢諸方中擇之,
取官方之素效者,與秘方之奇驗者,
方書所載,有異人傳授絕奇驗者,如呂真人七寶如意丹,回生丹,遇仙丹,
龍宮方之類,較官方稍峻,湯頭中不能用,合膏極妙。
約以三四十種,以一方為主,如湯之有君藥,參以二方三方,如湯之有臣,
佐,使藥。
不能參者,不必妄參。
風歸風,
上清散,芎芷香蘇飲,羌活愈風湯,小續命湯,袪風至寶丹,辟巽錠子,
十香保命丹,八寶回春湯,危氏一粒金丹之類。此十方雖有傷風,中風之殊,
然同是風,膏可通用。其中有溫有涼,須分一溫一涼兩種合。喜用何方,
即用何方合,便是各人心得秘方。余不傳方而傳法者以此,下倣此推。
寒歸寒,
沖和湯,香葛湯,沃雪湯,麻桂飲,薑附湯,五積散,回陽救急湯,陽旦湯,
加味理中湯,厚朴溫中湯之類。此十方專治寒,系是一類,不拘用單,用複,
皆可合。但寒有真假,膏不能混同,假症用時甚少,可分一大一小兩種合,
或假症竟於臨時用敷熨法亦好。下倣此推。醫方有萬,此不過舉其例耳。
用法聽人自為變化,即另用方合,均無不可,不限定也。
溫熱歸溫熱,
荊防敗毒散,普濟消毒飲,龍虎雙降散,防風通聖散,五瘟丹,人中黃丸,
犀角大青湯,消斑青黛飲之類。
暑濕歸暑濕,
解暑黃金丸,清暑中和飲,清暑益氣湯,二香散,六和湯,桂苓清露飲,
羌活勝濕湯,蒼朮白虎湯,平胃散,正氣散,神祐丸,清燥湯之類。
氣歸氣,
逍遙散,六磨湯,六鬱湯,平氣散,烏藥順氣散,木香調氣散,蘇子降氣湯,
蒜紅丸,六君子湯之類。
血歸血,
當歸補血湯,生津養血湯,六味地黃湯,犀角地黃湯,三黃四物湯,
桃仁承氣對子,東垣固榮散,三和湯,芍藥湯,止衄丹,地榆散之類。
痰歸痰,
清氣化痰丸,清火豁痰湯,竹瀝達痰丸,木香和中丸,順氣消食化痰丸,
滋陰清化丸,蠲飲枳實丸,滌痰湯,薑桂丸,胡椒理中丸之類。
積歸積,
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加味五香丸,感應丸,攻積丸,化痞丸,溫白丸,
香棱丸,茴香丸,金露丸,萬病丸之類。
水歸水,
一元散,八正散,濬川丸,舟車丸之類。
火歸火,
升陽散火湯,黃連解毒湯,加味大金花丸,涼膈散,滋陰降火湯,人參竹葉湯,
四順清涼飲,地骨皮散,清骨散,坎離既濟丸之類。
心,肝,脾,肺,腎,各歸其臟,
心如天王補心丹,九味清心丸,十味補心丹,桃靈丹,《準繩》牛心丹,
古庵心腎丸之類。肝如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蘆薈丸,地仙散,洗肝湯,
補肝散之類。脾如溫脾湯,香砂六君湯,《聖濟》大建中湯,調中健脾丸,實脾飲,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溫經益元湯之類。肺如麻黃散,清金降火湯,滋陰保肺湯,
清燥救肺湯,清肺湯,香蘇溫肺湯,杏子湯,補肺湯,雞鳴丸之類。腎如滋腎丸,
《三一》腎氣丸,溫腎丸,八味丸,菟絲子丸,安腎丸,補真丸,四神丸,金鎖丹,
地黃飲子之類。
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各歸其腑。
膽如加味溫膽湯,半夏散,胃如清胃丸,清胃石膏湯,甘露飲,沉香溫胃丸,
小腸如導赤散,分清飲,大腸如瀉白湯,潤燥湯,養臟湯,實腸散,膀胱如葵子丸,
既濟丸,三焦如枳殼丸,《局方》木檳丸之類。
有散有斂,有清有溫,有涼有熱,
既就上方分別。
有攻有補。
攻如加味陷胸,六一承氣之類,補如大造丸,太極丸,二至丸,再造丸,九轉丹,
七寶丹,人參養榮湯,保真丸,固本丹,滋陰百補丸之類。今之參茸膏,暖臍膏,
湧泉膏,皆補藥也。醫家信參茸等,而不以余之補膏為然,何也。以上諸方,
皆出《東醫寶鑒》及《沈氏尊生書》,《成方切用》,《集驗良方》等書,
乃余膏所本,因雜錄之,以備采擇。
更與博聞多識者考訂焉。於分別之中,各方各具包貫之理,斯為精括。
如一方治火,而凡《經》言皆屬於火者,悉包貫也。
就中去其平淡無力之味,易以他方力厚之品,加以引藥。
見上。大約薑,蔥,槐,柳,木鱉,蓖麻,鳳仙,菖蒲,山甲,輕粉之類,
方方須用。若韮,蒜,桃,桑,芥,椒,萸,艾之屬,有加有不加。又如延胡,木通,
細辛,靈仙,木香,烏藥,蘇合油及一切行氣,開竅,通經之品,量症加用。
大不過三十味,小不過十餘味。重其分兩,揀道地之材而合之,油可老,
丹不可老。
每乾藥一斤,約用油三斤或二斤半。鮮藥一斤,約用油半斤或一斤。先浸後熬,
熬枯後去渣,將油再煉至滴水成珠,秤之,視前油約七折上下,每淨油一斤,
下炒黃丹六兩收。蓋膏蒸一回則老一回,嫩則尚可加丹,老則枯而無力,
且不能粘也。
膏成和之以膠。
膏成後,將鍋取起,俟稍溫以皮膠一二兩,醋酒炖化,乘熱和入,則膏粘。
勿炒珠,炒珠無力也。先以一滴試之,不爆方下,須攪千餘徧令勻,愈多愈好。
浸水中出火毒,瓦缽分儲,勿使見風。
每膏可各自為用,兩三膏亦可並而用,盡足應酬矣。此雖為中材說法,
然是製膏之權輿,於膏為正宗,用之既熟,即可用仲景之方。
蓋諸賢方亦本於仲景,沿其流者自能討其源也。余膏係有意為變格,
故多至百餘味,實不如此之分晰精當且有變化也。此亦經十餘年體驗,
由博將返於約而始知之也。或更以藥肆中丸散方,取其峻厲者,
亦加引藥合而為膏,更通行也。
藥鋪丸散,皆依古方修合。如治肺經痼寒齁喘紫金丹,用白砒,石膏,豆豉。
又哮喘奪命丹,用信砒,白礬,白附子,南星,半夏。治火衰補火丸,用硫黃。
治腎厥頭痛玉真丸,用硫黃,硝石,半夏,石膏。治積聚癥癖痰飲痼疾,
木香磠砂丸,用磠砂,巴豆,三棱,蓬朮,乾薑,白芷,木香,青皮,胡椒,
乾漆,大黃,檳榔,肉蔻仁,或加附子,肉桂。數方用砒,硫,磠砂,雖素稱靈驗,
人多畏服,改而為膏,則如京師之磠砂膏,人無所忌,可通行矣。
又如治痰有沉香滾痰丸,控涎丹,小胃丹,青州白丸子,蝎麝白丸子,
治積有檳榔消塊丸,備急丸,抱甕丸,溫白丸,萬應丸,萬病丸,治水腫有舟車丸,
蘇葶丸,黑白丑散,治脹有消脹丸,俱是峻藥,亦可改用。至如蘇合丸,
牛黃清心丸,抱龍丸,至寶丹,金虎丹,活命金丹,紫雪丹,活絡丸,蟾酥丸等藥,
不須再改,以備糝敷摩擦之用可也。凡方書峻厲之藥,均照此推。
貼穴不過前後身,上中下三部,大約心口,臍眼為多。已見前略言,不贅。
加藥之法,始於觀音膏,用甘草搗敷;
膏君甘遂,藥敷甘草,二物性反,正取其相激為用。凡敷藥須與膏相應,可推。
霏雲膏用巴豆納臍,再用膏蓋來。
膏統治,巴豆專治,症重故用劫藥。凡糝藥皆用治此一症之要藥,可推。
後之平肝、暖胃,截瘧,化痞,止瀉,蠲痹等膏,各有加藥,余糝。
敷亦由此推廣,惟其中有當加者,有不必加者,且有不可加者,全在臨症活變,
不能刻舟求劍。故余不敢傳人,而教人亦於醫書中尋究也。仲景諸方,
其加藥各有精理,能師其意施之於膏,正自絕妙。
如桂枝湯加桂,加葛根,加厚朴,杏仁,加芍藥,加附子,加大黃。又,
葛根湯加半夏,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柴胡湯加硝,白虎湯加參,四逆湯加吳萸,
生薑。即此數方,而表裏寒熱補瀉已備矣。
其餘可為加藥用者,本草外若《雷公藥性賦》,
如心痛欲死,速覓延胡,益食加觴,須煎蘆樸之類,皆單方也。一句一法,
余文前半倣其體。
東垣藥例,
頭痛用川芎為君,巔頂痛用藁本,肢節痛用羌活,腹痛用白芍,惡寒加官桂,
惡熱加黃柏,腹中實痛用大黃,芒硝,胃寒痛用草蔻仁,脅痛或寒熱用柴胡,
小腹痛用青皮,氣痛破氣用枳殼,血痛和血用當歸,調氣用木香,破血用蘇木,
桃仁,心下痞用黃連,宿食不消用枳實,腹脹用厚朴,腹中窄狹用蒼朮,
痰用半夏,陳皮,風痰用南星,上熱用黃芩,中熱用黃連,下熱用黃柏,
三焦熱用梔子,小便澀數用澤瀉,膀胱有火及下焦濕熱用防己,草龍膽,黃柏,
知母,飲水多用白朮,豬苓,澤瀉,口渴用乾葛,嗽用五味子,水瀉用白朮,芍藥,
車前子,莖中痛用甘草梢,補氣用參,內傷虛汗用黃芪,喘用阿膠。
東垣十二劑,
原方十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 宣可去壅,生薑,橘皮; 泄可去閉,大黃,
葶藶; 通可去滯,木通,防己; 澀可去脫,牡蠣,龍骨; 燥可去濕,桑白皮,
赤小豆; 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 重可去怯,磁石,鐵粉; 潤可去枯,紫石英,
白石英; 補可去弱,人參,羊肉。東垣加:寒可去熱,大黃,芒硝; 熱可去寒,
附子,官桂,為十二。《古方選注》:仲景麻黃,葛根湯,輕劑也; 梔豉湯,瓜蒂散,
宣劑也; 陷胸,承氣湯,泄劑也; 五苓,十棗湯,通劑也; 石脂,桃花湯,澀劑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燥劑也; 豬膽,蜜煎導,滑劑也; 龍骨牡蠣湯,重劑也;
黃連阿膠湯,潤劑也; 理中丸,附子湯,補劑也; 白虎湯,寒劑也; 白通湯,
四逆湯,熱劑也。《醫方集解》、《成方切用》,分門本此。
東垣臟腑溫涼補瀉之藥,
心:溫用當歸,吳萸,肉桂,蒼朮,菖蒲,涼用犀角,生地,黃連,連翹,麥冬,
硃砂,補用遠志,天冬,菟絲,茯神,金銀箔,炒鹽,瀉用苦參,黃連,貝母,前胡,
鬱金。小腸:溫用巴戟,茴香,烏藥,益智,涼用木通,通草,黃芩,花粉,滑石,
車前子,補用牡蠣,石斛,甘草梢,瀉用蔥白,蘇子,續隨子,大黃。肝:
溫用木香,肉桂,半夏,肉蔻,陳皮,檳榔,蓽茇,涼用鱉甲,黃連,黃芩,草龍膽,
草決明,柴胡,羚羊角,補用木瓜,阿膠,川芎,黃芪,山茱萸,酸棗仁,五加皮,
瀉用青皮,芍藥,柴胡,前胡,犀角,桑皮,草龍膽。膽:溫用橘皮,生薑,半夏,
川芎,桂枝,涼用黃連,黃芩,竹茹,柴胡,草龍膽,補用當歸,山茱萸,酸棗仁,
五味子,瀉用青皮,柴胡,黃連,木通,芍藥。脾:溫用香附,砂仁,乾薑,官桂,
木香,肉蔻仁,益智仁,藿香,丁香,附子,涼用黃連,梔子,石膏,白芍,升麻,
連翹,黃芩,苦茶,補用人參,黃芪,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麥芽,山藥,
瀉用巴豆,三棱,枳實,赤芍,青皮,山楂,神麯,大黃。胃:溫用丁香,白蔻仁,
草蔻仁,乾薑,厚朴,益智仁,吳茱萸,涼用石膏,連翹,滑石,升麻,薑皮,
天花粉,黃芩,梔子,補用白朮,山藥,人參,黃芪,砂仁,瀉用大黃,巴豆,枳實,
芒硝,厚朴,黑丑。肺:溫用陳皮,半夏,生薑,款冬花,白蔻仁,杏仁,紫蘇子,
川椒,涼用知母,貝母,瓜蔞仁,桔梗,天冬,片芩,梔子,石膏,補用人參,黃芪,
阿膠,五味子,天冬,沙參,山藥,鹿角膠,瀉用麻黃,紫蘇,防風,桑皮,杏仁,
枳殼,葶藶。大腸:溫用人參,官桂,乾薑,半夏,木香,胡椒,吳茱萸,涼用黃芩,
槐花,花粉,梔子,連翹,石膏,補用罌粟殼,五倍子,牡蠣,豆蔻,木香,訶子肉,
瀉用芒硝,大黃,續隨子,桃仁,麻仁,枳殼,檳榔,牽牛子,蔥白。腎:溫用沉香,
菟絲子,附子,肉桂,破故紙,柏子仁,烏藥,巴戟,涼用知母,黃柏,丹皮,
地骨皮,元參,生地,補用熟地,杞子,鹿茸,龜板,五味子,肉蓯蓉,牛膝,杜仲,
瀉用澤瀉,豬苓,茯苓,琥珀,木通。腎有補無瀉,苓瀉,乃瀉其邪耳。膀胱:
溫用茴香,烏藥,肉桂,沉香,吳茱萸,涼用生地,防己,黃柏,知母,滑石,
甘草梢,補用益智,菖蒲,續斷,瀉用車前子,瞿麥,芒硝,滑石,澤瀉,豬苓,
木通。命門:溫用附子,肉桂,破故紙,茴香,沉香,烏藥,乾薑,涼用黃柏,梔子,
知母,柴胡,滑石,芒硝,補用肉蓯蓉,黃芪,肉桂,沉香,破故紙,菟絲子,
瀉用烏藥,枳殼,黃柏,梔子,大黃,芒硝。按:命門在臍下,舊名內腎,
在臍下一寸三分,乃生命之原也,非背後第十四椎下命門俞穴也。涼用知母,
黃柏者,蓋指相火而言耳。惟治瀉痢者當貼後命門穴。三焦:溫用附子,破故紙,
當歸,熟地,菟絲子,吳茱萸,茴香,涼用知母,草龍膽,木通,車前子,黑山梔,
黃柏,地骨皮,補用人參,黃芪,乾薑,白朮,桂枝,益智仁,甘草,瀉用黃柏,
梔子,豬苓,澤瀉,赤苓,大黃,檳榔。按:藥例有葉香侶《平易方》,
所載標本虛實寒熱補瀉,引經報使之藥較此更詳。然即此已用之不窮,
只在於善用耳。
東垣引經藥,
太陽經,手羌活,足黃柏。太陰經,手桔梗,足白芍。陽明經,手白芷,升麻,
足石膏。少陰經,手獨活,足知母。少陽經,厥陰經,手柴胡,足青皮。手,
手經也。足,足經也。此藥引當與藥例參用。
醫書用藥大法,
須看醫書,如“某病某湯主之“之類,茲不備載。又,各症皆有用藥大法,
今舉氣血以見例。如治氣有四法:氣虛宜補,參耆朮草; 氣升宜降,輕用蘇子,
橘紅,烏藥,枇杷葉,重用降香,沉香; 氣逆宜調,木香,陳皮,香附,白蔻仁,
砂仁; 氣實宜破,枳殼,青皮,厚朴,檳榔之類。又,治血亦有數法:血虛宜熟地,
當歸,杞子,萸肉,鹿膠,血熱宜生地,芍藥,阿膠,大熱宜犀角,梔子,
血瘀宜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血瘀而痛宜沒藥,乳香,靈脂,血滯宜丹參,
益母草,血陷宜升麻,川芎,白芷,血滑宜烏梅,五倍,白芨,髮灰,
血燥宜柏子仁,蓯蓉,血寒宜乾薑,官桂; 氣虛不生血,不攝血,宜參耆朮草;
引血歸經用當歸; 失血不能引氣歸元用炮薑,炙草; 止血用黑藥,如黑荊芥,
炒蒲黃,炒靈脂之類。表散之藥,太陽風用桂枝,寒用麻黃,陽明用葛根,
少陽用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川芎,此分經者也。麻黃峻散寒邪,
桂枝解肌緩散,防風,荊芥,紫蘇平散,細辛,白芷,生薑溫散,柴胡,乾葛,
薄荷涼散,蒼朮,羌活走經走濕而散,升麻,川芎能舉陷上行而散,
此性味之別也。又,麻黃無蔥不汗,山梔無豉不吐不宣,大黃非枳實不通,
芫花非醋不利,附子無乾薑不熱。又,附子走而不守,得乾薑則守而不走。
竹瀝非薑汁何以行經,蜜導非皂角何以通結。此配法也。又,
大黃同白朮用則入心,同生薑搗用則不直下,同滑石用則走小便,亦配法也。
又,巴豆同黃連用則不烈,同大黃用反不瀉,南星得防風則不麻,
斑⿱敄毛以豬油炒則不毒,半夏泡透則不傷胎,此製法也。黃連治火君藥,
略炒以從邪,實火硝水炒,假火酒炒,虛火醋炒,痰火薑汁炒,氣滯痛吳萸水炒,
血瘀痛乾漆水炒,亦製法也。諸藥皆有配製法,宜推。曉得配製,
一藥可抵兩藥用。
皆足供糝敷之用。即文中所載方,亦有糝有敷,只須所見者多,識得症治,
加藥自易易也。
不識症治,單膏尚恐貼錯,何能加藥。
若行道者,適遇急症,恐病家嫌膏藥尚緩,力請非處湯不可,
則不防竟以古湯頭煎藥服之方,改為煎抹炒熨,於醫理無悖,於外治一門,
亦變而不失其正,與醫家亦分途,亦合轍。且應用何湯足以取效,此中自具本領。
高手未嘗不於此異人也。
二法葉天士每用之,余亦試用已久。內傷外感無不驗,
茲特從外治法中更為標出。但審證用藥,此中大有本領,如傷寒衄吐,
有宜用犀角地黃湯者,有宜用麻黃湯者,此表裏之別也。傷寒發狂,
有宜用大承氣者,有宜用海藏參耆歸朮陳甘者,此虛實之分也。高手之異人,
全在一雙慧眼,不可忽也。
此法亦從岐伯摩之浴之推出,炒熨即摩也,煎抹即浴也。寒症喜火,宜炒熨;
熱症喜水,宜煎抹。然亦不拘。
藥忌火者勿炒,或在後加,或煎抹,或蒸熨。冬時人畏冷,只可炒熨。又,
藥不宜太熱,手勢不可過重,令病人難受。抹後再用布浸濕罨於胸口,
熨後再用布包頓於腹上,尤得力。
古方治傷寒陰毒,有蔥熨法。
《活人》方:先填麝香,硫黃於臍眼內,再加上蔥餅,熨斗熨。
海藏用醋炒麩皮熨。按:陰毒重症,非附桂所能治,故古方多用硫黃,
然其性太烈,有硫黃同艾煎,去硫用艾法,可參。又,治陰毒藥如正陽散,
用附子,乾薑,甘草,皂角,麝香。附子散用附子,桂心,白朮,當歸,半夏,
炮薑,生薑。白朮散用川烏,附子,白朮,細辛,炮薑。皆可炒熨。又,
復陽丹用蓽澄茄,木香,吳萸,全蝎,附子,乾薑,硫黃為末,薑汁,熱酒調。又,
返陰丹用附子,炮薑,桂心,太陰元精石,硝石,硫黃丸,艾湯調。
此二方可用敷法,再加艾縛之。凡用古方,均要臨症活變,有不合者,不妨增減,
舉此例推。
治傷寒陽毒,有水漬法。
丹溪方:煮綠豆湯一滾,取起以青布浸濕搭胸膈上。危氏用井水搭。按:
治陽毒藥有三黃湯,白虎湯。陽毒發斑者,有消斑青黛飲。又,斑毒內陷者,
有舉斑湯。皆可煎抹。余嘗自患風斑,倣此法用荊芥,防風,當歸,麻黃,紫草,
皮硝,蟬蛻,明礬,煎抹,眼看斑皆並成一片,隨起隨消,立時平復。
則知凡斑不透,可用消斑,舉斑湯煎抹也。又,陽毒發斑者有三黃石膏湯,
用石膏,黃芩,黃連,黃柏,黑山梔,麻黃,香豉,薑,茶煎者,蓋表症重,
故用麻,豉汗之也。此方去麻,豉,加大黃,芒硝,薑,棗煎,名三黃巨勝湯,
治陽毒發狂甚者。裏症重,故用硝,黃下之也。二方一汗一下,可分別推用。
又治二便不通,有陰陽熨法,亦名冷熱熨法。
先以冷物熨之,再以熱物熨之,更以冷物熨之,自通。亦見《駢文》註。按:
大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以長流水煎八正散治之。又,
關格垂死者,但通大便,大便行而小便亦行矣。
傷寒至於陰毒陽毒病,至於二便不通,危險已甚,而尚用此二法,
則凡陰寒陽熱諸症,均可用此二法治之也亦明矣。
文中方用此二法者亦不少,可推。
審是何症,於前胸後背及臍眼,對臍,大小腹用之,可發散,可消導,可推盪,
可補益。
發散即汗也。汗有數法,擦天庭,薰頭面,薰腿彎,揉臍腹或胸口,背心,
兩手心,兩臂彎,兩足心,或浸腳,或浴身,皆可煎湯為之。消導多在胸口。
推盪即下也。或食,或痰,或停水,多抹胸背臍腹。胸與背相應也。古治寒結,
熱結,食結,痰結,水結,有炒生薑渣熨胸法。治氣有煎藥抹胸背法,
治腫脹有用甘遂等末滿鋪臍腹法。可推。蓄血多治少腹,古方有煎紫蘇湯,
當歸紅花湯摩法。火衰治對臍。補益多在臍下。古方治中暍者,用熱湯熨氣海,
固元氣。治虛寒症有玉抱肚法,方見文中。治痼冷症,有攤膏貼臍下氣海,
關元法。誠以臍下為生命之原也。又,肝腎病多治臍下。婦人經病及兒枕痛,
多治臍下,蓋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也。
其或兼有腫痛之病,於患處用之,可以消腫定痛。
即經熨寒痹法也。若內傷重者,仍當以藥熨其胸腹。
自仲景一百十三方,《金匱》方,與諸家所傳方,及危氏五世家傳得效方,
(方載《寶鑒》)無不可照方而用,亦無不可撮一兩味而用。
如文中香附擦背,柴胡擦背,桂枝浸搨,黃連浸搨,以及芫花,石膏,皮硝,
吳萸,附子等熨法,皆從古湯頭中抽出一味也,此即主藥也,或用二三味,同。
並可於經驗方中選單方而用。
《寶鑒》及《綱目》所載單方不少,今人亦有刊送經驗單方,其方不過一二味,
藥賤易得,貧人最相易。
凡疑難之症,可以自抒其見,不至恐失人情而成坐視。
如感症熱邪入裏,土燥水枯,仲景用承氣等攻下以存陰,後賢恐誤下邪陷,
或下多亡陰,改用滋陰補水之法,以始終照顧津液為主,津液既充,
不必攻而宿物自潤下矣。誠知本之治也。但陰虛而邪盛者,勢不能遽進四物,
六味以滯其膈,外治則攻下與滋補並行,一無隔礙。蓋所以攻補者,皆是氣,
而非味也。至於欲下之時,更以膏藥前後護其心,正氣不動,亦無亡陰內陷之弊,
此人力之所能主持者也。又按:溫症一門,有由春夏時口鼻受者,葉天士云:
初起用辛涼輕劑,挾風加牛子,薄荷,挾濕加滑石之類是也。
吳鞠通本此著《溫病條辨》,更為分明,人多宗之。有由冬傷於寒與冬不藏精,
伏邪至春夏始發者,在陽分則易療,在陰分則難療。若陰陽兩邪同發,
與傷寒兩感,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之例,纖毫不爽。
喻嘉言云:治法先以麻黃,附子,細辛汗之,繼以附子,黃連,黃芩,大黃下之,
二劑可愈。柯韻伯亦云:桂枝汗後大渴者, 即是溫熱猖獗, 當用白虎人參法。
然溫熱之時,用辛涼滋陰之劑,人無異議。若用麻黃,附子,大黃,人必駭然。
惟此症勞苦人及少年多有之,不得竟聽其因循不救也。
是法可以為良醫添一出路,與外科湯淋火照同。諸疑難症皆視此,輕症不必言也。
其應用膏者,或先煎抹而後貼膏,或先貼膏而再炒熨,或煎抹與炒熨並用,
均無隔礙。即於二法之外,更參以嚏法,縛法,坐法,一切外治之法,
亦均無隔礙。至於臨症之變化,神明存乎其人,非余之所能知也。
按:唐王太后中風,許蔭宗用黃芪,防風濃煎湯數十斛,熏之而愈。丹溪論云:
中風脈沉口噤,非大補不可,若用有形之湯藥,緩不及事。薰以耆防,
使口鼻俱受,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迴也。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
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 地主濁,
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又按:名賢方治產婦瀝漿生,用四物濃煎湯,
令藥氣滿屋,口鼻吸受以滋益之。又《洗冤錄》載,治跌壓未絕者,
亦用四物湯煎薰。俱從許氏推出,足見補藥皆能外治。丹溪之論固為精微,
而《洗冤錄》所載,斷非虛假。倘遇此等症,必欲拘定內服,其能乎?尊親之大,
尤當求其萬全無弊,或薰之不應,亦須更為設法,豈遂循例,可幸無罪,
內治有窮而外治無窮,惟智者為之。
總之,醫之難在不能見臟腑,而人之敢於為醫者,正恃此皆不見臟腑。
然孟浪酬塞,欺人欺己,於心終有不自安者。
鄉村貧士,無業可為,藉醫糊口,時有誤失,未嘗不自歉也,惜無善術耳。
外治自是一門。
余非不慕高醫之一劑知,二劑已也,而自問聰明才力萬不及前人,
閱歷愈深膽愈小,不得不循而出此,所謂畫虎不成,不若刻鵠者也。
又所謂與為牛後,不若為雞口者也,自任如此,故教人亦遂如此也。
惟是治分內外,而讀書明理則一(古重儒醫以此)。能通其理,則辨症明白,
兼知古人處方用藥之意,庶幾用膏薄貼,用藥糝敷,用湯頭煎抹,炒熨,
無不頭頭是道,應手得心,具有內外一貫之妙。否則依樣畫葫蘆,病藥不相對,
或且相反,誤人匪淺,豈惟暗中折祿,吾懼其辱也。而或歸咎於法之不善,
法豈受咎哉。醫之理甚高妙,而出之以平正。醫之理極深微,而出之以明顯。
當其用心,人不能知,
用心,即審症用藥。如《駢文》註廷紹用楮實薑豆之類。傷寒傳經,
不皆始於太陽,有徑犯陽明者,有八九日而仍在表,有二三日而已傳裏,
有不由表而直中裏者,當審脈症施治。傷寒初感,只宜薑,蔥,蘇葉散之,
勿遽用麻,桂,升麻,引入陽明胃經,助胃中邪火,致燥結,狂譫,發斑。
亦勿遽用芩,梔,牛子,石膏,引入陰經,致嘔吐,瀉痢。又,無積滯勿輕消導,
引邪入內。傷寒頭痛,身熱,便是陽症,不可用熱藥。蓋傷寒六經內,
太陰病頭不痛,身不熱,少陰病有發熱而無頭痛,厥陰病有頭痛而無發熱也。
傷寒當直攻毒氣,不可補益。蓋邪在經絡,補之則毒氣流藏,多殺人。
中風邪在經絡,未入臟腑者,亦當遵《金匱》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之法,
不可補益,使九竅閉塞。傷寒不思食,為邪在胃,不可溫脾胃。傷寒腹痛,
亦有熱症,不可例用溫藥。仲景云:“痛甚加大黃。“乃知惟身冷厥逆者,
方是陰症。傷寒自利,當察陰陽,不可例用溫藥及止澀藥。蓋自利唯身不熱,
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是陽症。
傷寒手足厥冷,當辨陰陽。古云用理中試之,陽厥便熱,陰厥不熱此須斟酌。
傷寒陰症陽症,當分真假。傷寒陽毒陰毒,與陽症陰症別。蓋毒入陽經為陽,
入陰經為陰。仲景用解毒之品,而陽毒反投蜀椒,陰毒反去蜀椒,是宜參悟。
此舉傷寒為例耳,諸症皆有六經,表裏,寒熱,虛實,宜忌,可不可之辨。
並有相沿舊說而須自具慧眼者,悉照此類推,幸毋粗忽。
及其取效,人所共見,是良醫也。吾願學者,亦勉為外治之良醫而已。
至於醫之行道以謀生也,人人皆有謀生之心,我但行我之道,不必問人之道。
吾《駢文》意在補前賢內治之所不及,非以內治為不然也。
即此書亦為中材不能內治者傳其法,非禁內治之能者也。太史公曰:
“儒老相絀“。魏文帝曰:“文人相輕“。醫亦有然,不可效也。
又寄璘書論針灸按摩法。經文外取註云:“針灸按摩也,今之燒針,灼艾,
推拿(鄉村人謂之抹)本此。“然針灸禁忌太多且嫌。《炮烙入門》云:
“針但能瀉實,如虛損,危病,久病俱不宜用“。蓋無古人以自己精神消息也。
艾灸只宜於陰寒症。若傷寒熱病,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
及陰虛有火者俱不宜用。
風痹用桑枝燒薰,名桑枝針。癆瘵用大蒜擦脊樑,名水灸。前人已有變通之法。
推拿多係粗工,殊不可恃。余謂炒熨,煎抹之法,實足以代三法。
而看症用藥精切簡便,較三法尤善。再能體會經文,察其陰陽,審其虛實,
推而納之(補也)。動而伸之(瀉也)。隨而濟之(補也)。迎而奪之(瀉也)。
泄其邪氣,養其精氣之意。疾徐輕重,運手法於炒熨,煎抹之中,以藥力到為候,
無不效者。唐有按摩生專為一科。今外科亦有熱湯淋洗,神火照法,不惜工夫。
為人治病,何不可仿而行也。
女醫亦可學以治女。
其部位當分十二經,如傷寒邪在太陽膀胱,用羌防(太陽經藥)擦背,
背兩旁為太陽經,若徑犯陽明,用葛根擦胸。裏症,陰症,看症治。
瘧(少陽肝積,亦有六經形症)用柴胡(少陽經藥)擦背。
兩旁太陽經,中央督脈經,風府,瘧所會,大椎至尾骨,瘧所上下。
十二經各有部位。又募穴在前,俞穴在後,督脈行背,任脈行腹,
衝脈起於臍下,帶脈橫圍於腰,均照此推。
部穴皆見《駢文》,
其餘則就患處治之可也。如欲學針灸,按摩,宜從吾說。又與璘書論老人,
產婦,小兒治法。老人氣血兩衰不能勝藥。如火虧用附,桂,吳萸,則燥熱傷陰;
火旺用犀地石膏,則寒涼傷胃。又,食物停積,不可用硝黃以削元氣,
雖目前或效,而日後變生他病,卒致不救,其根實由於此。
《南史》徐文伯治范雲傷寒云:發汗便愈,但一年後不起。即此理。
外治亦須平和,繆仲純(前明高醫)治老人食冷不化,有生薑,
紫蘇煎濃湯揉胸腹法,藥尋常而其效則甚速,宜推用。婦人積冷痛經與子宮冷者,
皆艱生育,忌熱藥種子(生子多殤)。痛用延胡,當歸,萸,椒等炒熨;
冷用蛇床子煎湯頻洗; 安胎蔥敷至妙; 難產用蠻法,死者最慘,余催生膏最效。
無膏用文中龜殼散代之。
又《濟陰綱目》載一婦嚴冬難產,血冷凝滯,用紅花煎濃湯,棉蘸𨠭之,
並以器盛湯; 又暖又淋,久而生一男子。又一婦難產,下體已冷,用椒,橙,
吳萸煎汁,加上法淋洗遂產。可以為法。產後症,有蔥薰,薑擦,醋噴,黑豆蒸熨,
諸方皆穩,宜推用。小兒純陽之體,不受暖藥,且臟腑未堅,並不受諸藥。
古云用袪風藥反生風,用化痰藥反生痰是也。
文中兒初生有雞蛋清擦法,風寒有踈表等法,急驚有蜂蜜擦法,痘症,
王晉三云:痘症流通氣血,清涼敗毒是常,補益辛熱是變。
有麻油擦法,蔥,荽薰法,柳枝浴法,酒雞敷法,宜推用。數法不獨行醫,
凡居家均宜知之。又與璘書論臟病,腑病治法及飲食治法。膏藥治臟腑均妙者,
蓋見病則治,不走迂途,中病即止,亦無貽患,《經》所謂“適其所“是也。
無過不及,為適其所。
嘗有心病神不歸舍者,醫用黃連雞子湯,及補心丹等不效,
余以膏貼之(即《準繩》牛心方加減),而外越之神自斂。又有心病不寐者,
醫用心腎湯不效,余以膏貼之(即《千金》龜板方加減),而陰氣復即瞑。
誠以服藥須從胃入,再由胃分布散而不聚,不若膏藥之扼要也。又有腎消者,
醫用趙獻可八味丸方而火升。又有少陰氣厥舌瘖者,
醫用河間地黃飲子方而痰塞。余治二症,即以二方膏貼臍下,頗有效。
誠以服藥須由上焦而達下焦,不若膏藥之徑捷。且能引火,亦可鎮風,
一法兩用也。此非余之師心自用也。經曰:臟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
膏之貼法,實從此悟出。若腑病,經曰:上下行流,居處無常。用膏偪之,
則在上者自移於下,如陷胸,承氣皆可分用,結胸能開。以此加以炒熨,煎抹,
盤旋,摩盪,尤能催之使速通。是在善用者。飲食治法。如發散用薑,蔥,韮,蒜,
熱用椒,茴,涼用瓜,蔗,梨,藕,補用蓮,芡,柿,栗,棗,杏,便浸鯽鰻,豬腰,
白肺,老鴨,烏雞,羊肝,牛乳,以及鹽,油,糖,蜜,酒,醋,茶水,糕粥之類,
古皆療疾,特有忌者須慎耳。又與璘書論先賢外治用藥,均有意在,略舉數方,
以待推用。如治頭風,鹽摩疾上,所以清邪,加白附子者,是用劫藥之法也。
治頭痛,瓜蒂㗜鼻,㗜鼻取嚏,所以治表,取腦中黃水,是治裏之法也。治白帶,
礬石丸導法,用杏仁從大腸升氣於肺,而肺氣乃下行,此以升為降之法也。
熱結便閉,膽汁蜜煎導法,是潤以下之之法。治腎水挾腳氣凌心,礬石湯浸足,
礬石能卻水,此濇以收之之法也。治水腫,用麻黃,羌活,蒼朮,柴胡,蘇梗,
荊芥,防風,牛子,忍冬,柳枝,蔥白煎浴取汗,此開鬼門之法也。消河餅,
鋪臍餅,此潔淨府之法也。中風口眼喎邪,乃經絡之病,
用生瓜蔞汁和大麥麵為餅,炙熱熨心頭,此治本之法也。陰寒多屬腎經,
附子燒酒浸透貼足心,俟腹中有聲,則風寒散矣,寒從足心入,此亦治本之法也。
卒死,蔥白搗納鼻孔及肛門,氣通即愈,此通陽之法也。大病虛脫本是陰虛,
用艾灸丹田者,此補陽而陽生陰長之法也。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背惡寒者,服湯後即用灸法,此見微知著,外夾攻之法也。大凡外治用藥,
皆本內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處,則法為之也。茲不具載,能者自可引伸。
又與同人析外治之疑義,並引經明用藥與膏之法。諸君皆言醫有仁心,
死者其人之命,故也。然此只可為良醫用藥不繆者言耳。譬如治獄,審斷既明,
求其生而不得,我與死者兩無憾也。若審斷不明,或更濫刑致斃,
亂用藥與濫刑無異。
是枉殺無辜也。死者能無怨乎?我亦豈能無罪乎?
喻嘉言《醫門法律》歷言醫之罪,所以警門人也。
庸工撿方治病,自問無他,而用藥不當,殺人無形。
殺人不必在峻藥也。即和平之藥,亦能因循致人於死。
雖亦有治癒之人,而功不抵罪。其終也,往往有自己誤藥者,有為他醫誤藥者,
報復之理甚可懼也。余學醫二十年,所以專用膏藥,而不敢妄行處湯者,
誠有鑒於此爾。大抵醫之得失,全在看症用藥,而內治用藥,往往有不能自主者,
歷來醫家多不肯言耳。何則,五臟各有其所苦。
如“肝苦急,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類,詳見經文。
亦各有其所欲。
如“心欲軟,急食鹽以軟之,用鹽補之,甘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鹽瀉之“之類。
五味入胃,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鹽入腎,
又,五味所走,辛走氣,鹽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
此不過據藥之性言耳。用藥者斟酌乎藥之可與不可與,亦不過據藥之性言耳。
而究竟藥之能到與否,不可必也。加以引藥似可到矣,而或上或下,
或左或右,能恰當其位,能中病與否,能不犯無故否,不可必也。
升麻引上,牛膝引下,桔梗載藥浮中,三承氣分三焦,此用藥之法也。
然治上者豈能禁其不入於下,治下者豈能使之不經於上?又,桂枝,
桑枝達四肢者也。然治左者未必竟肯走左,治右者未必竟肯走右,
引藥亦不過以意度之耳。若誤用引邪,如足太陽症誤用葛根,領邪傳入陽明;
手太陰症誤用犀角,領邪徑犯心君。又如誤用升麻治痢,而邪提於上焦;
誤用牛膝治產,而瘀降於兩腿,其害甚大。又,女科載有催生方,內用附子,
牛膝,云“ 附子先令兒轉身向上,牛膝再使兒翻身向下“,
此說尤恐腹中未必答應。又,痘症用人參,鹿茸者,往往亦提毒於胸; 用大黃,
石膏者,每開灰白陷下之門。甚矣,用藥之難也。
即能當其位,能中其病矣,能不犯無故矣,而分兩之輕重多寡。
或過或不及,不可必也。
不及則留邪,過則傷正,然不及尚可增,過則難減也,亦有先則不及。
而後又過者。
熱藥性急。
如用附子而發狂者。
涼藥性緩,攻藥性速。
如用硝黃而瀉不止者。
補藥性遲,要皆由胃分布,有入口而即見分曉者。
有三日五日而不見分曉者,必待性發而始知其誤與不誤也。
有本不誤而性未發,疑其無效,易藥服之而反誤者,有初已誤而性未發。
信其有效,再三服之而大誤者,有醫多藥雜性有所制而不及發。
無由辨其誤者,又有並家夙服他藥,他藥性發疑是此藥之誤,而莫能辨其誤者。
其有主人執定一見,不喜說錯,與醫家自以為是。而不肯認錯者,不在此例。
不誤則病退,誤則病進,或病外增病,非其本病,所謂誤治之症是也。
豈無不誤者,然誤者常多也,《周官》尚有失三,失四之文,仲景亦有誤汗。
誤下之戒,奈何今人乃以為無誤乎,知其誤而救之,其先入之藥不能去。
能救與否,不可必也,幸而得解,以藥攻藥,元氣受削,遷延時日,為累甚深。
或更值天時,人事之有乖,邪湊其虛,復生他變,卒致不救者有之。
若夫服藥太多,精氣內傷不見於外,至於氣增而久,臟有偏絕(見《內經》),
以致暴夭者。
或忽患急病,或原病斗然加重,皆謂之暴。
并無由救也。
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木旺則剋土也,五臟類推。
又如多食辛令人夭,辛藥太散故也,又,常服苦參,黃連,反能生熱,又。
常服附子,人參,熱在陽分者,其害易見,熱在陰分者,似為無害。
必至熬乾津液而後已,前人屢以為戒,非無故也,又如吐血症。
服參者多難愈,服涼藥者卒至敗脾胃而死,今人信藥,不思其弊,良可嘆也。
其有藉藥以縱欲者,更無話說。
一人生死,關係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雖湯藥不能盡廢。
然人死要難再生,醫者,病家均宜慎之,醫之《內經》猶儒之《六經》也。
其書博奧精深,統貫三才,通達萬變(紀文達語)。所以斡旋氣運。
調劑群生(汪訒庵語),參贊之道,於是乎在,《易》之陰陽,《範》之五行。
《月令》之四時,一也,吾儒講求天人性命之理者,莫不於是經探索焉。
然欲為內治,則苦於不見臟腑,明其理不克措諸事,雖竭其指別目察之能。
《內經》,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喻嘉言曰,色者目所見,脈者手所持,而合之於非目非手之間。
總以靈心為質。又曰,善診者,察脈按色,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份。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是由色脈以參合於視息聽聲,相時而求病所生之高下中外,精矣,微矣。又。
問是四診之一,亦不可少。徐靈胎曰,診脈大要,胃氣為本,得者生,失者死。
次推天運之順逆,如春宜弦,夏宜洪也,次審臟氣之生剋,如脾畏弦。
肺畏洪也,次辨病脈之從違,如外感寒熱,宜洪數忌細弱,內傷脫血。
宜靜細,忌洪大也,此皆《內經》《難經》言之明白詳盡,脈之可憑者也。
脈之變遷無定,焉能一診而即知為何病,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
陳修園曰,此是實話,醫所不肯說者。按,脈在內,色在外。
明晦枯潤較脈更顯然呈露,喻嘉言,李士材所論皆精。
愚謂《水鏡麻衣相法》尤為色診秘傳,古有禪師,望人形色而知病所在。
能決死生,斷壽夭,又能知其家之病,當時詫為神奇。
不知此即從臟腑六親部位推出也。
而腑肺不語,是非得失,終鮮決斷。
仲景之聖,其審症用藥,猶有多少遲回審顧者,蓋決斷之難也。
其天資之高者,不免師心以自用,毫釐之差,時有千里之謬。
其性情之拘謹者,又束手而不敢為,此通儒與良醫不能合一。
而聖經無人闡發,徒坐視斯民之夭枉而不能救,為可惜也。
外治非謂能見臟腑也,然病之所在,各有其位,各有其名,各有其形,位者。
陰陽之定也,名者,異同之判也,形者,凶吉之兆也。位不能移也。
名不能假也,行不能掩也。此即臟腑之告我者也,外也皆內也。
如咳嗽腫脹見症,皆分別五臟六腑是也。
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以治病。皮膚隔而毛竅通,
不見臟腑恰直達臟腑也。初時,即見有未真,皮膚之小試,可於臟腑無傷。
精熟之後,如庖丁之解牛,宜僚之弄丸,技也,無非道矣。
苟明乎天人性命之旨,詎不有無窮之妙用也乎。
如東垣普濟消毒飲,在當時實為挽迴造化神方。
余開此一門,專為吾黨中有心此事者設立。法於無弊,聰明才力,
任自為之,造化在手,似平實奇,上承先聖,下拯斯民,有重賴焉。
此固不必為外人道也。
前人論醫當博極群書,求聖賢之意旨,明造化之會歸。
愚謂欲闡發陰陽造化之理,惟外治能達所見,內治非有隔垣而見之技。
不能神也,太史公《扁鵲傳》故為此詭辭,正言後人之無此也。外治一法,
有功無過,不獨寒士可以謀生,即文人修心,亦莫善於此。
有譏外治為詭道以欺世者,不知其道即近在人耳目前也。
人生惟飲食屬內耳,其餘有益於身者,無非身外物也。夏之箑。冬之裘。
不在外者乎,暑則臥簟,寒則圍爐,不在外者乎。而熱者以涼,冷者以暖,
隨四時而更變,因是得免於病。不獨此也,諸陽聚於頭,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面屬陽明胃。
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血氣而升陽益胃也。
此理甚微,人壽以此。又,胃不和則睡不安,故擦面能治不睡。
洗眼,滋臟腑之精華,以除障也。漱齒,堅骨以防蠹也。梳發,踈風散火也。
髮者血餘,古方中熱心煩,大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髮。傷寒,中風無汗者,
以熱湯浸髮。蓋心主血,而汗者血之所化也。同氣相求,一有汗一無汗。
一冷一熱,妙用可參。
飯後摩腹,助脾運免積滯也。
神仙起居注法即如此。
臨臥濯足,三陰皆起於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以上數法,皆治病於無形者也。
痛則手揉,癢則爪搔。
爪能搔癢,從火化也,又能破血,故燒灰吹喉蛾立破。
唾可抹毒,溺可療傷。
人犬咬及刑傷者皆用之。又,尿臍能救暍死,尿面能救中惡死。其用甚多。
近取諸身甚便也,何嘗必須服藥乎。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
有勝於服藥者矣,人無日不在外治調攝之中,特習焉不察耳。諺云。
看不見遮一層(謂眼鏡),走不動,拖一根(謂柺杖),無理之言中有妙理。
老人有疾亦不恃藥餌也。又諺曰,瓜熟蒂落,婦人胎產始終不服藥者多。
至小兒斷乳,種痘只傳外治。
牛痘亦是外治。
不聞古有內服之方,時賢亦未有言內服者,如以外治為不然,
胡不出一內服之方乎。又《洗冤錄》所載五絕救法,大都外治,起死回生,
有功匪淺。蓋服藥者至此技亦窮矣。夫絕症可以外治法救,未絕者更易救也。
倘醫家能以其法推之,而體察於人情物理,於無法中別生妙法,
則治諸症莫不可起死回生。豈非人心之所大快也哉,又何嫌於詭道以欺世乎。
倉公治產後血厥,用瓜蒂,藜蘆,雄黃,明礬㗜鼻。扁鵲治產暈,
用生半夏裹塞鼻。治子腸不收,用磨刀水潤之,口含磁石。《靈樞》治呃,
用刺鼻法,又用驚嚇法。此接上古所傳急救方也。仲景推之,因有瓜蒂散方。
又,鼻衄不止者,噀水以驚嚇之。前聖後聖,有作有述也。
《洗冤錄》所載皂角,半夏㗜鼻,葦管吹耳,炒鹽熨胸,涼水噀背等法,
亦從此出。至救溺死人,令伏牛背或鐵鍋上,口含竹筷,旋轉出水,
及用壁土草灰收水之法,尤為奇妙,此亦不過以人情物理上體會得來,
所謂意也。《集驗方》治縊死,用香油抹老鵝嘴,插入肛門,一二時即活。又,
治中鬼惡死,縛豚枕之立活,皆奇法也。又,暴死者用醋炭薰,即醒。
李士材曰,中風卒倒灌薑湯,反使痰涎凝結,不如用醋炭薰。
此蓋閱歷而知之者也。醫法無窮,外治一門,有異人傳授者,尤為奇驗。
好事者宜搜輯之,外科急症亦有簡便方,如絳囊治疔,走黃用松香。
栗子同嚼爛,以渣敷之即愈,此種亦不可不知。
或又謂外治非前賢所尚,其法多有未備者。不知醫本無定法,為外治者,
但於病之所從入,與其所注,次第分明,識其下手之處。
如下文治肺者皮毛,中焦,大腸,背,皆是下手處也。
前賢相傳之法,吾固可遵而行之,前人不傳之法,吾亦可變而通之也。
《經》曰,風寒與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
開則入於絡脈。
支而橫者為絡,如肺經列缺穴,橫行大腸經者是也。
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客於臟腑。善治者,治皮毛,次肌膚。
次筋脈,次六腑,次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肺主皮毛者也,皮毛者,
肺之合也。
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如皮痹不已,內舍於肺。
骨痹舍腎,筋痹舍肝,脈痹舍心。肌痹舍脾亦然。
傷寒初起,邪客於皮毛,頭痛,發熱,無汗而喘者,古用麻黃湯,治皮毛也。
所以發散肺經火鬱,使之達於皮毛也。又按肺脈起於中焦絡大腸,肺系屬背。
凡皮毛病皆入肺,而自背得之尤速。然則用麻黃湯內服,何妨用麻黃抹背。
或抹中焦兼抹背為徑捷而得力。李士材香附擦背,其意即如此,此一法也。
風寒入肺皆令人咳,肺既絡大腸,又與大腸為表裏,肺咳不已,往往大腸受之。
若照東垣臟腑咳之藥例,煎抹中焦,而更用導法,從魄門入大腸升氣於肺,
表裏可兼治。仲景治白帶(肺氣不利者),礬石丸導法即如此,此亦一法也。
臟腑咳皆宜,非止治風寒也。又太陽為六經之首,主皮膚,傷寒初起,
邪在太陽(心位亦曰膀膀),古用羌活湯所以解太陽之表也。背為心,肺,
膀胱經所屬,邪中於背故脊強,然則以羌活湯內服,亦不若以羌活湯擦背,
此又一法也。若熱在膀胱,口渴尿赤者,即用五苓散敷小腹。
太陽以膀胱為裏,膀胱在小腹內也,此又一法也,心營肺衛,其治背一也。
太陽與少陰同行,身後背又屬少陰,仲景少陰表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
可照麻黃湯例煎抹也,此又一法也,仲景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
附子湯主之。
附子炮二枚,白朮四兩,芍藥,茯苓各三兩,黨參二兩,分兩可酌減用。
則治裏症之陽虛陰盛者也,如以附子湯擦背,亦能使陰氣流行而為陽,
此又一法也。太陽少陰交病者,亦同此法也。五臟之系咸在於背,
臟腑十二俞皆在背,其穴並可入邪,故臟腑病皆可治背。
如某病灸某俞是也,擦法不必拘。
前與後募俞亦相應,故心腹之病皆可兼治背。言背而心腹不必言也。
他如留飲令背冷,伏飲令背痛,乃飲之由胸膈而深藏於背者,背為胸之腑也。
未至於背則治胸,既至於背,倘必令還反胸膈,始得趨胃趨腸而順下(喻嘉言說),
豈不費手。治背極妙。又如瘧疾是少陽病,脅為少陽之樞,
脊背為瘧上下之道路,則用柴胡湯煎抹脅與背,亦勝於以柴胡湯內服。
此又法之可推者也。傷寒往來寒熱與瘧疾同,水結胸症與停飲同,並可仿用。
熟於《內經》經絡。
《內經》刺法,皆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而又融會乎先賢內治處方用藥之理,以之外治皮毛,肌膚,筋脈,五臟,
六腑,隨處皆有神解。一法即千萬法之所生也,是在善悟者。自古治病,
莫重於傷寒,亦莫難於傷寒,治傷寒者必統三陽,三陰,五臟,六腑之所受病。
經文統臟腑言,可見並不專傳足也。
視寒熱,虛實,行汗吐下,和解,溫補諸法,能治傷寒,則中風,
熱病與雜病莫不可知,仲景傷寒,雜症合為一書者此也。
柯韻伯曰:仲景《傷寒雜病論》為百病立法,非只為傷寒言也。
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從而加減之,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本梔豉,
攻劑皆本承氣,和劑皆本可柴胡,寒劑皆本瀉心,溫劑皆本四逆也。
而其原實出於經。經文內者內治,外者外治,汗之下之,言汗下也。又曰,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汪註,如布桃枝煎湯液以蒸浴,汗難出者,每用此法也。
柯云,邪入肌肉已傷形者,仲景用桂枝湯。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柯云,邪在皮毛,未傷形者,仲景用麻黃湯。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汪云,謂按摩收引也。
其實者,散而瀉之。
汪云,謂表實者散之,而裏實者則兼瀉之也。柯云,仲景大青龍,
於麻桂中加石膏,以瀉火是也。
皆汗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吐也。
柯云,仲景梔豉湯,瓜蒂散是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汪云,利大小便也。柯云,仲景之大小承氣,調胃,抵當,下也,豬苓。
真武,利也。
中滿者,瀉之於內,
汪云,謂實滿者,以下藥瀉之,虛滿者補之,即所以瀉之也。
血實宜決之。
決,行也。按,仲景之桃仁承氣是也。
皆下也。氣虛宜掣引之。
汪云:合上句,導實濟虛也。柯云:仲景方,陽氣虛加人參於附子,
吳萸中以引陽,陰氣虛加人參於白虎,瀉心中以引陰是也。
則濟虛也,此不易之法也。不言和解,溫補,而一則曰可汗而已,
一則曰可泄而已,其不可汗不可泄,宜從他法,治者要可推也。
如少陽症禁汗下者,仲景以柴胡湯主之,乃和解也。少陰病背惡寒者,灸之,
附子湯主之。柯云:此傷寒溫補第一方也。
內者內治,外者外治,非有諸內者不形諸外也,非外者不能內治,
外症皆當求之於內。
內者不能外治也。
內症亦可外治。
經有張鼻泄之,蒸浴按摩之法(見上)。仲景亦有火薰,土瓜根,
膽蜜導之法也,學仲景者未嘗不用其外治之方也,是外治固可行也。
唐宋以下諸賢,其所傳外治方亦具在也。《駢文》輯傷寒外治之方,於汗,吐,
下,和,溫備矣,知薰蒸渫洗之能汗。
文中紫蘇薰頭面,香附擦背等方是也。
凡病之宜發表者,
皮膚閉而為熱者並宜汗。
皆可以此法,用清藥(辛涼解肌)或溫藥,
如麻黃,羌活,防風,蔥白等煎浴可汗,或用仲景麻黃,桂枝等藥不拘。
汗之也。知𨠭敷揉熨之能下,
文中生薑𨠭結胸,紫蘇摩蓄血等方是也。
凡病之宜通裏者,
胸滿腹堅實大便秘者,並宜下。如喉症便秘者,宜通大便。反胃膈症便秘者,
亦宜通大便。血溢,血泄,一切蓄妄者,宜通大便。腫脹大小便秘者,
宜利小便,通大便之類。凡欲通者仿此推。
皆可以此法。用寒藥,
如用皮硝裝瓷碟內,紙墊覆臍上,布扎,可以取下。或用三承氣藥料不拘。
或熱藥,
治積有以巴豆糝者,有以附子,大黃敷者,可推。
下之也。吐法,則取嚏之法最善。
嚏即吐也。子和治痰用瓜蒂,防風各三兩,藜蘆一兩,酸汁煎服取吐者,
可以研末搐鼻,得嚏而痰亦自出。凡上脘停食,窒悶疼痛,欲吐不得吐者,
皆可取嚏鬆之。又有欲吐而於法禁吐者,或人虛不可吐者,取嚏最妙。
又有絞腸𡭕,霍亂轉筋,及轉胞,小便不通,當探吐提氣者,取嚏尤妙。
凡欲吐者仿此。
外治有此三法,而更參以和解,溫補二法於其中,何症之不可治哉?
在臨症時消息之而已。余治病以膏藥為主,膏之外有嚏,坐,熨,抹,縛五法,
縛與罨臍同,碗覆之,再布扎,力大而可久。
亦從經文推出,所以輔膏者也。嚏即經言氣出於腦也,
《經》曰:氣出於腦,即不邪干。註云:嚏也。張鼻泄之使邪從外出也。按:
邪在皮毛則嚏,故嚏可以散表。又,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而為嚏,
故嚏亦可和裏。
上之也。
上病上治。
又因其輕而揚之也,
輕清在上為天。鼻受天氣,風,寒,暑,濕,燥,熱也。霧露之邪為清邪,
從鼻而入於陽,可以嚏出之。揚,發揚,散也。
又高者因而越之也。
越,出上竅也,吐也。嚏兼汗,吐。頭位至高,心肺位亦高,胃上脘即心位,
陽明表症皆心病。凡此諸症,均宜取嚏,但得氣透,不必出物也。四句是嚏之義。
坐即《經》言“可導而下也“,
仲景導法本此,《綱目》導藥名坐藥,婦人通經暖子宮亦本此。
下之也,
下病下治。坐有墊,有浸,有薰,有納。藥分潤,燥,涼,溫,皆從下治。
又因其重而減之也,
重濁在下,為地。口受地氣,臊,焦,香,腥,腐也。水土之邪為濁邪,
從口而入於陰,可以坐出之。減者,衰其半也。
又下者引而竭之也。
竭,盡也。四句是坐之義。
炒熨,煎抹與縛,即經之灸巾(一作摩之),漬水(一作浴之)也,曰熨。
曰浴,曰按也。
《經》云,風寒客於人,可湯藥,可熨,可浴,可按,可刺,可灸。
又薄之(輕則漸磨)劫之(重則劫奪)也,開之發之也(開腠理而發表)。
又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也。
《經》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又曰:踈其血氣,
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又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
溫則消而去之。此調中法,炒,煎皆溫也。
又因其衰而彰之也。
正氣偏衰,濟而彰之,此扶正法。
又中滿者,瀉之於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也。
此攻實補虛兩法八句,是熨抹之義。
外治之總綱,實外治之活法也,無乎不包,亦無乎不舉者也。
用者惟當分三部,約六經,察五鬱六鬱,升降清濁,以和陰陽。
並參古鍼灸法,以知上下左右前後之所取,則無往而不應也。
所謂分三部者何也?人一身有上中下三部,而皆以氣為貫,上焦心,肺居之,
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膽附於肝),腎,大小腸,膀胱居之。
三焦是臟腑空處,丙火之原,水穀之道路。
宗氣積於上焦,
宗氣積於胸中,出喉嚨,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大氣也,行中焦生營,
行下焦生衛,與營,衛分為三隧。
營氣出於中焦,
穀氣入胃,泌別糟粕下行,蒸騰津液上行,化精微而為血。
衛氣出於下焦。
下焦濁氣,下行為二便,其清氣上升者為衛氣,而流行於六陰六陽也。
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也,心主營,肺主衛,血為陰,營於內,
氣為陽,衛於外。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晝夜無時或息,營王於夜,衛王於晝,
營衛不和則病,不行則死。傷寒營衛同病者,風先開其腠理,寒遂入於經絡也。
上焦(宗主營衛)在胃之上脘,
膻中,心穴,亦肺室也,一名氣海。
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胃之中脘(臍上四寸),上通天氣,下通地氣。
主腐熟水穀。
胃為水穀之海,脾為胃行津液者也,水停則成飲病,穀停則成積病。
下焦(泌別清濁)在臍下,
一寸,陰交穴,膀胱上口。
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亦曰主瀉而不藏。
上焦如霧,
如霧氤氳宜升,霧不散則喘滿。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故曰氣,又上焦如竅。
中焦如漚,
如漚之上浮,宜踈,漚不利則留飲,久為中滿。又中焦如編。
下焦如瀆。
如瀆之蓄泄,宜決,瀆不利則腫滿。
嚏法,泄肺者也,
肺主上焦,開竅於鼻,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嚏所以泄之,
邪去則能納也。肺主嚏,腎亦為嚏者,腎絡上通肺也。
可以散上焦之霧,通天氣,而開布宗氣以行呼吸。
上焦不通則宗氣不得散布,而呼吸亦不行也。
坐法,瀉腎者也。
腎主下焦,膀胱為腑,開竅於二陰,前利水,後利穀,坐所以瀉之。
可以決下焦之瀆,通地氣,而流行衛氣以司開闔。
下焦不通,則衛氣亦不得流行,而開闔無所司矣。
炒熨,煎抹與縛之法,理脾胃者也,可以踈中焦之漚,通天氣地氣。
而蒸騰營氣,以化精微。
脾胃為後天之本,奉養莫貴於血,前人論虛勞症,營血必傷,宜建其中氣,
救其脾胃,為根本計,愚謂即非虛勞亦宜。
又人之一身,自縱言之,則以上,中,下為三部,自橫言之,則又以在表,
在裏,在半表裏為三部。(本《內經》上中下外分為三員註)。嚏法治上者,
即可以治表,坐法治下者,即可以治裏,炒熨,煎抹與縛之法治中者,
即可以統治表裏與半表裏。
在表裏之間。按,瘟疫一症,乃溫,暑,濕,熱之氣與穢惡之氣,
相雜而成者也。從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有大頭,蝦蟆,
中焦有瓜瓤疙瘩,下焦有絞腸,軟腳等名。喻嘉言分三焦治,升之,踈之。
決之,皆兼解毒。並謂此症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有聲嗢口爛。
亦有下血如豚肝也。鄭奠一分表,裏,半表裏治,而謂此症多表裏分傳。
又必兼半表半裏少陽症,或一經雜見二三經之症,治法有表而再表,
裏而再裏,二說可以參用。
經曰,氣有高下(上部下部),病有遠近,證有中外(表症裏症),治有輕重,
適其至所,此之謂也。數法之分三部,合高下中外而量遠近輕重以為治。
適至其所者亦如之。又頭至胸為上焦,胸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
治宜酌用其嚏之兼塞,坐之兼導,炒熨,煎抹之兼糝敷等法者,
即於此數法中括之。所謂約六經者,何也。人一日間十二經絡各有起止,
以處百病決死生(詳見《內經》)。手三陰從臟走手,
肺從中府走少商,心從極泉走少衝,心包從天池走中衝,是從臟走手也。
手三陽從手走頭,
大腸從商陽走迎香,小腸從少澤走聽官,三焦從關衝走絲竹空,是從手走頭也。
足三陽從頭走足,
膀胱從睛明走至陰,胃從頭維走厲兌,膽從瞳子髎走竅陰,是從頭走足也。
足三陰從足走腹,
脾從隱白走大包,腎從湧泉走俞府,肝從大敦走期門,是從足走腹也。
太陽少陰行身之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
傷寒先行身後,次行身前,次行身側。
太陽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主皮膚在表,脈從巔絡腦下項,挾背抵腰,故有此見症。中項故項痛。
中背故脊強,見下。
陽明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
陽明主肉,在表之裏,脈挾鼻絡目。不得臥者,胃不和也。
少陽胸脅痛,耳聾;
少陽主膽,在半表裏,脈循脅絡耳。三陽受病可汗。喻曰,太陽禁下。
陽明禁汗,利小便。少陽禁汗,下,利小便,此定禁也。三陰無定禁,
但非胃實仍禁下耳。
太陰(陽邪傳入於裏)腹滿嗌乾,
太陰脈布胃中絡嗌。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
少陰脈貫腎絡肝繫舌本。邪雖傳入裏,皆為熱症。
厥陰煩滿囊縮。
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肺。三陰受病宜下。又經文邪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邪中於陰,
從臂胻始,自經及臟,臟氣實而不能容,則邪還於腑。柯曰:
三陰皆有自利症,是寒邪還腑也,三陽皆有可下症,是熱邪還腑也。
太陽為開,
在表敷布陽氣。
仲景太陽提綱,脈浮,頭項強痛,惡寒。
柯韻伯《傷寒論注》極精,宜全讀,此只撮其大意而已。柯曰,仲景六經提綱,
為百病立法,即足可以見手也。三陽脈俱浮,俱頭痛,六經受寒俱各惡寒,
惟頭項強痛是太陽所獨,蓋太陽為諸陽主氣,頭為諸陽之會,
項又為太陽之會也。仲景治太陽症,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者,桂枝湯。
頭痛,發熱,惡風,身疼,腰疼,骨節疼,無汗而喘者,麻黃湯,太陽為開,
以麻黃湯開之,諸症悉除。
陽明為閤,
在表之裏,收納陽氣。
仲景陽明提綱,胃家實。
柯云,陽明有表有裏,此以裏為主。胃與腸當更實更虛,胃實是陽明病之根,
故以為一經之總綱也。太陰,陽明同處中州,而太陰為開,陽明為閤。
凡裏症不和者,以閤病為主。不大便,非燥屎堅鞕,只對下利言,閤也。
不小便,不欲食,亦自閤。自汗,盜汗,表開裏閤也。反無汗,內外皆閤矣。
要以胃實為正。陽明為閤,故以胃實言,而不及目痛,鼻乾等也。
陽明之表有二,有初起風寒外束,微惡寒,汗出多,或無汗而喘,可以麻桂發之。
有熱自內達外,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浮而緊,口苦咽燥,腹滿而咳,
梔子豉湯吐之,此為陽明解表和裏之聖藥。治陽明內熱之表有三法。
上焦梔子吐之,中焦白虎清之,下焦豬苓泄之,胃熱一解,胃不實矣。
治表即是治裏,胃和則能閤,不嘔,邪去,而三陰不病。如傳入太陰。
則腹滿而吐,食不下,少陰則欲吐不吐,厥陰飢不欲食,食即吐蚘。
若胃陽亡,水漿不入則死矣。然三陰亦得從陽明而下,
則陽明又為三焦實邪之出路也。三承氣是陽明下藥。陽明以津液為主,
胃實是汗出多,小便利所致。然胃實是病根,亦是命根,更當以胃寒為深慮,
故仲景有禁攻之說,有用導之法。
少陽為樞,
在表裏間轉輸陽氣。
仲景少陽提綱,口苦,咽乾,目眩。
柯云:少陽少陰皆半表裏,少陽為陽樞,歸重在半表,少陰為陰樞,
歸重在半裏。口,咽,目三者,臟腑精氣之總竅,與天地之氣相通,非表非裏,
能開能合,開之則見,合之則不見,恰合為樞之象,苦,乾,眩者,
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也。少陽病胸滿,胸中煩,心下悸,喜嘔,渴,咳,
是上焦無開發之機也,腹滿,心下痞鞕,不欲飲食,是中焦失轉運之機也。
小便不利,是下焦失決瀆之機也,小柴胡湯主之。太陽少陽併病,下之成結胸,
心下鞕鞕,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是陽明之閤病於下,太陽之開病於上,
少陽之樞機無主也。
太陰為開,
至陰,敷布陰氣。
仲景太陰提綱,腹滿時痛而吐利。
柯云:太陰為開,腹痛吐利,是太陰本症從濕化也,法宜溫中散寒。
若以為實而下之,則開折胸中結鞕者,開折反閤也。太陰主裏,然云開者,
不全主裏也。故太陰病脈浮者為在表,可用桂枝湯汗之,自利不渴。
裏有寒者,可用四逆,吳萸等溫之。
厥陰為閤,
陰之盡,受納陰氣。
仲景厥陰提綱,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飲食,食即吐蚘。
柯云:太陰,厥陰皆以裏症為提綱,太陰主寒,厥陰主熱,太陰為陰中至陰,
厥陰為陰中之陽也。厥陰熱症皆相火化令耳。氣旺故上衝,氣有餘便是火,
故消渴而心中疼熱且饑也。肝旺則胃閉塞,故不欲食也。厥陰主閤,
下之利不止者,閤折反開也。此肝乘心也。肝有乘脾者,有乘肺者。
烏梅丸是厥陰主藥,治蚘厥,亦主久利。
少陰為樞,
腎氣不充則開閤失常,故曰樞。
仲景少陰提綱,脈微細欲寐。
柯曰,微細是病脈,欲寐是病情,欲寐者非真能寐也。
欲寐不得寐與欲吐不得吐,皆樞機之象也。少陰口中氣出,唇口燥乾,
鼻中涕出,此為內熱。陰陽脈緊,舌上苔滑,踡臥足冷,又是內寒。
此少陰為樞,故見寒熱相搏,病雖發於陰,而口舌唇鼻之半表裏,
恰與少陽口咽目之半表裏相應也。治與少陽不同,汗,下皆勿妄用,
宜神而明之。否則靜以俟其七日之復。少陰病咳而嘔渴心煩者,腎水不升也。
下利不眠者,心火不降也。凡利水之劑,必先上升,而後下降,治以潤劑,
滋陰利水而生津液,斯上焦如霧而咳渴除,中焦如漚而煩嘔靜,
下焦如瀆而利亦自止矣。豬苓湯主之。按,少陰病,陰中有陽則生,
無陽則死,故有正治存陰之症,亦有從權急溫之症也。
凡諸病皆鈐以此六經。
柯云,仲景五經提綱皆指內症,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
五經提綱皆指熱症,惟太陰提綱為寒邪傷裏立。然太陽中暑發熱而亦惡寒,
太陰傷熱亦腹痛而吐利,俱不離太陽主外,太陰主內之定法。
而六經分症皆兼傷寒雜病也明矣。蓋傷寒之外,皆為雜症,病名多端,
故立六經分司之。而傷寒之中最多雜病,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也。
嚏法,開也,在上在表者也,可以宣發陰陽之氣也。
太陽太陰皆主開,皆有汗法,取嚏所以開之。
坐法,閤也,在下在裏者也,可以收納陰陽之氣也。
陽明用白虎,豬苓而嘔自止,閤也。厥陰用烏梅丸而利自止,亦閤也。
腎為胃關,故坐法可泄陽明之熱也。烏梅是厥陰藥,
文中治瀉痢有烏梅煎湯坐薰法。又古方治便血,有用烏梅,
僵蠶研末醋丸塞肛門法。又治溺血,有用文蛤,烏梅搗罨臍中法。
皆是收納之意,亦從烏梅丸出,可以仿用。
炒熨,煎抹與縛之法,樞也,在中兼表裏者也,可以運轉陰陽之氣也。
《經》曰,因於寒,欲如運樞,謂如樞轉運則寒氣散也。為炒熨煎抹者,
無論寒熱,
少陽,少陰俱兼寒熱。
當會此如樞之意,樞利則開閤皆得其宜矣,臍中央名神闕,兩旁穴名天樞,
為身上下之分。
縛臍者亦須識此意。
按,中寒之症,無熱惡寒,四肢厥逆者是也。中太陰多腹痛,吐痢,不渴。
理中湯。中少陰多引衣自蓋,靜踡而臥,附子湯。中厥陰多指甲唇青,
口吐涎沫,當歸四逆湯,吳萸湯。外治即以上藥料煎抹炒熨甚妙。
文中萸蒸絹熨之法,統治三陰,亦可酌用。又按,溫熱一症,有冬傷於寒者。
有由冬不藏精者,亦有由春夏時口鼻受者,治與傷寒不同,法宜活變。
所謂察五鬱,六鬱者,何也?
鬱者,滯而不通也,經文五鬱言臟氣,丹溪六鬱言病氣,合而觀之,
天運人事皆在其中矣。
百病皆生於鬱。
凡人氣血沖和,病何由作?一有怫鬱,氣滯血凝,病斯生矣。外感鬱也,
七情鬱也,癰疽亦鬱也,脈見沉,伏,結,促,代皆是也。
五鬱,木鬱達之。
景嵩厓曰:達者,通達之義。木鬱,風之屬,藏應肝膽,結在脅肋,
主在筋爪,傷在脾胃,症多嘔酸。木喜調暢,當用輕揚之劑,在表踈其經,
在裏踈其藏,但使氣得通行,均謂之達,僅以吐該之,未也。喻曰:
肝逆脅脹宜升發,因風飧泄亦宜舉散。
火鬱發之,
發者,越之也,火鬱之病為陽為熱,其藏應心,主小腸,三焦,其主在脈絡,
其傷在陰分。凡火之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當因其熱而解之,散之,升之。
揚之。如腠理外閉,邪熱怫鬱,則解表取汗以散之。如龍火鬱甚,
非苦寒降沉之劑可治,則用升浮之藥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
汗未足以概也,藥用羌活,葛根,升,柴之類。喻用升陽散火湯。
土鬱奪之,
奪者,直取之也。濕滯則土鬱,其藏應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
其傷在胸腹。土畏壅滯,滯在上宜吐,滯在中宜伐,滯在下宜瀉,皆奪也。奪,
不止於下也。喻曰,邪熱入胃,或濕熱作脹,溫熱為痢,可酌攻下。
金鬱泄之,
泄,踈利也。金鬱之病,為斂閉,為燥塞。其藏應肺,大腸,其主在皮毛,
聲息,其傷在氣分。或解表,或利氣皆可為泄,利小便是水鬱治法。
與金鬱無關。喻云,金為水之上源,金鬱則水道閉,宜利。
水鬱折之。
折,調制也。水之本在腎,標在肺,反剋在脾胃,傷在陽分,水性善流,
壅滯不通,宜防泛溢,折之之法,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實土可以制水,
治在脾,壯火可以勝水,治在命門,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分利可以泄水,
治在膀胱,凡此皆謂之折,非獨抑之而已。喻用開鬼門,潔淨腑三(二)法。
《經》曰,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
如木過者,當益金也。所謂瀉之,如鹽瀉腎,辛瀉肺之類。
必折其鬱氣,資其化源,
如寒水司天,則火受鬱,火失其養,則資其木也。
抑其運氣,扶其不勝,毋使過暴而生其疾。此經治五鬱之法也。六鬱,氣,
血,濕,火,食,痰。
氣鬱胸滿脅痛。濕鬱周身關節走痛,首如物蒙,足重,遇陰寒便發,
熱鬱目蒙,口乾舌燥,小便赤濁。痰鬱胸滿,動則喘息,起臥怠惰,
血鬱四肢無力,能食,小便淋,大便紅。食鬱黃疸,鼓脹痞塊。不言風寒者,
鬱則為熱故也,然亦有屬寒者。丹溪云:氣鬱濕滯,濕滯成火,火鬱生痰,
痰滯血凝,血凝食結,六者相因,理氣為主。
趙獻可專主木鬱以逍遙代越鞠云:治木則諸鬱自散,亦是一法。
又鬱為積聚,癥瘕,痃癖之本。
積有形,聚無形。無非食積,瘀血,痰飲而成,詳見文中。
嚏法,達之,發之,泄之,可以解木,火,金之鬱。坐法,奪之,折之,
可以解土,水之鬱。炒熨,煎抹與縛之法,抑之,扶之,可以折五鬱之氣,
而資化源。
照上“火鬱資木“推用,按,五行有相生相制之理,故無亢害之病。
五臟分配五行,只要不是真臟之症,亦能相生相制以適於平,如火欲傷金,
自有水制之,有土以生之也。故先哲戒人勿輕服藥,而惟曰,慎起居,
節飲食也。今人鮮悟此理者,用藥一過,反成亢害,數法外治較服藥為穩。
然調五行而適於平,此中自有精微之蘊,解鬱之道,不出乎此。
只在人運用耳,嵩厓註極詳,能包百病,藥則勿拘。
六鬱之病,宜行氣,活血,燥濕,清火,化痰,消食,和中。健脾者,
亦同此治。積聚亦同此治。若再明乎盛虛,同異正治反治。
正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反者,以寒治熱佐以熱藥。
以熱治寒佐以寒藥,或寒藥溫用,熱藥涼用。外治假熱症,以熱藥浸冷用即是。
微者隨之逆之,甚者制之從之,以用藥,其鬱自解,何病之有。
所謂升降清濁以和陰陽者,何也?凡病無非清不升,濁不降,陰陽不和之故。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
水穀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地道卑而上行。
天氣下為雨。
肺行下降之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道下濟而光明也。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天地相交,地升天降,雲行雨施,化生萬物,人之上下相輸應亦然。
脾胃不升,則津液少而乾渴作,肺不降,則水道塞而腫脹生矣。
清陽出上竅,
耳,目,口,鼻也。清陽不升,則上竅皆為之不靈也。
濁陰出下竅(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陽主外),濁陰走五臟(陰主內)。
清陽實四支,
四支為諸陽之本。
濁陰歸六腑。
傳化五穀。以上言不病之常。
清氣在下,
清氣反行濁道。
則生飧泄。
清陽下陷也。
濁氣在上,
濁氣反行清道。
則生䐜脹。
濁陰不降則大便乾燥,胃之濕與陰火俱在其中,而䐜脹作矣。幽門通利,
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而䐜脹自已。此下熱之法也。
又《準繩》論治脹有三法,邪從外入內而盛於中者,先治其外,後調其內。
陰從下逆上而盛於中者,此血不足而火亢之證,先抑之,後調其中。
陽從上降下而盛於中者,此氣不足而陽陷之證,先舉之,後調其中。
使陰陽各歸其部。《經》曰,宣布五陽,巨氣乃平也。凡火亢而陽陷者,照此推。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
陰即下,陽即上。
清濁相干,命曰亂氣,亂於胸中,是為大悗(音悶亂)。於心則煩心密默,
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此症由中氣不足,外感內傷,陽熱迫於外,陰寒擾於內,使人陰陽反覆,
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否隔,上下奔迫。
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此陰陽清濁氣之逆亂而為病者。
陰盛之極,陽不能榮,故曰關(小便不通)。陽盛之極,陰不能榮,
曰格(吐逆)。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關格者,陽盛之極,地氣不得上行,氣填塞而不入,故格拒不飲食。
陰盛之極,天氣不得下行,血凝滯而不通,故關閉不小便。喻嘉言曰:
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漸透於上,治不溲之關,由中而漸透於下,治格而且關,
由中而漸透於上下。此亦升降法,與治脹法可參。
嚏法可以升清,清升,而陽乃不壅於上,陷於下也,
不至有降而無升也(如瀉不止者)。亦可以降濁氣從上而下也。
如用瓜蒂,赤豆納鼻,水自下行,可推。
又上竅開而下竅亦利也。
即清陽升而濁陰自降之謂。
坐法可以降濁,濁降,而陰乃不結於下,干於上也(濁陰上逆)。
不至有升而無降也(如吐不止者),亦可以升清氣從下而上也。
如用螺螄坐身下,而肺熱由大腸以清,脫肛自上,可推。
又下竅利而上竅亦開也。
即濁陰降而清陽自升之謂。有大便行,而耳目諸病自愈者以此。
炒熨煎抹與縛之法,可以升降變化,分清濁而理陰陽,營衛氣,通五臟,
腸胃既和,而九竅皆順,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並達於腠理,
如皮膚潤澤是也,風寒則為解肌也。
行於四支也。
如手足溫和是也,陰症則為回陽也。
所謂參古針灸法,以知上下,左右,前後之所取者何也?針灸之法。
上取頭面胸喉,下取少腹脛足,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
謂通其下而上病愈。
病在下,取之上;
謂升其上而下病愈。仲景少陰病下利灸百會穴是也。蓋此證陽虛當用溫,
而陰弱又不宜於溫。溫其上以升其陽,使陽不下陷以迫其陰,
陰乃安靜不擾而利自止,此即法也。用古方須知其意。
病在中旁取之。
謂經絡行於左右,針灸,熨藥旁取之也。
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此是濟所不勝。
前有腹,後有背,腹為陰,背為陽,募在陰,俞在陽,陰病行陽治俞,
陽病行陰治募(穴詳文中)。督循脊,
奇經八脈督,任,衝,帶與陽蹻,陰蹻,陽維,陰維也。督脈主風寒外邪。
任起胞,
任與衝同起於胞中,衝為血海,任主胞胎。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癥聚。
衝俠臍以直行,
其病逆氣而裏急。
帶垂腰而橫束。
帶脈起季脅,周圍一身如束帶然,其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治督在脊(腰背強痛),治任在胞(少腹繞臍引陰中痛),治衝在臍下,
治帶在腰間。嚏法上取也(頭面胸喉),亦可上取而治下。
坐法下取也(治少腹並能到脛足),亦可下取而治上。炒熨煎抹與縛之法,
中取也,亦可旁取而治中(脾胃有病,或旁取之甲膽)。左取右,而右取左。
前取後,而後取前。脊胞臍腰各隨其取,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
亦可與針灸並用。
如《準繩》,《病機沙篆》載針灸法甚備。仲景傷寒有刺風府,刺大椎,
刺期門法。期門在乳旁一寸半直下一寸半,治血結非此不可。喉症刺少商穴,
委中穴。霍亂轉筋刺委中穴出血,腰痛有瘀滯於下者亦治此,
所謂病腰取膕也,此穴忌灸。瘧疾刺十指尖,見《內經》。
𡭕氣刺十指尖並委中穴。中風中惡,合兩手於中指尖灸之,詳見文中。
傷寒熱症不宜灸,若寒中三陰及男女陰症厥逆無脈,灸臍下氣海,關元,
手足煖者生,陰症腹痛灸小指外側上紋尖。暴聾用菖蒲或蒼朮削光插耳灸之。
此借藥氣是一法。破傷風,胡桃殼填入糞襯槐皮覆患處灸之。衄血不止,
濕紙罨囟門熨之,乾即愈,此灸之變。或用線纏足小指,左孔取右,
右孔取左,於小指頭上灸三壯,或屈手大指就骨節上灸之,左取右,右取左,
或灸項後髮際兩筋宛宛中三壯,即啞門穴也,可以截血路,少林塗項膏本此。
可悟膏藥與針灸取穴相通處。產後血衄扎中指,已見《駢文》。
頭風蒜片貼太陽即是灸法。喘嗽不止灸天突穴,肺俞穴。呃逆不止灸膻中,
中脘,期門,氣海。九種心痛灸大拇指。反胃男左女右灸肩井三壯,
又灸膻中穴,三里穴,膏肓穴。水腫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此穴能分水穀,
利小便,又灸中脘,神闕,用鹽填臍,麵作圈護住再灸,此症忌刺。黃疸變黑,
烙口中黑脈,灸心俞,關元。久瀉不止氣脫及下利厥逆無脈者,並灸天樞,
氣海。霍亂轉筋入腹,鹽填臍中灸之,並灸大椎,中脘,氣海。
遺精白濁灸心俞,腎俞,關元,氣海,三陰交,精宮,精宮在關元對面。
疝氣灸大敦穴及三陰交。婦人血崩燈火爆大敦穴,再發,仍於原處爆之。
難產灸足小指外側至陰穴即產。產後血暈不語,此氣血兩脫,
灸眉心不若刺眉心,此穴上通腦,下通舌,而其系則連於心,
刺其眉心則腦與舌皆通,而心之清氣上升,瘀血自然下降矣。
凡外治須知經絡相通,即此可推。小兒初生灸囟門。臍風灸青筋處,
筋縮可愈。急驚刺少商穴。慢驚燈火爆手足心各三次。
角弓反張燒手背接腕處三次。龜背風邪入脊,灸心俞,肺俞,膈俞。按,
刺灸不可輕用,備法而已。
外若點眼。
眼主五臟,點法甚多,傷寒時疫皆用之。又,心痛用王瓜挖空,
填明礬於內,掛風處,俟霜出點眼,即法也。
塞耳。
瘧用半夏,蛇蛻塞耳,治少陽也,可推。
握掌,
掌屬心,能發汗,又能清火,傷寒時疫等均有握掌發汗法。
喉症初起用鹽搓手心,則清火也,可推。
塗足(凡引熱下行宜用之)諸法,詳見文中,並前略言,亦可參用。
其應用膏者,則諸膏主之。用膏之法有五,一審陰陽。
陽為熱,陰為寒,熱多實,寒多虛。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外感,陽受之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清陽膏主之。
凡風寒初起頭痛者,皆用清陽膏,如欲發汗外加藥。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內傷,陰受之入五臟,則䐜滿閉塞,
下為飧泄,久為腸澼,金仙膏主之。
凡飲食內傷皆用金仙膏,如欲攻下,外加藥。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風為陽邪,濕為陰邪。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從臂至指端。
故傷於風者,上(頭)先受之,清陽膏主之,極而下行,行水膏主之。
傷於濕者,下(足)先受之,行水膏主之,極則上行(濕上甚為熱),
清陽膏主之,又發熱惡寒者,發於陽,清陽膏主之,金仙膏亦主之。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陰症之陰),散陰膏主之(陽症之陰,寒邪未化熱者),
金仙膏亦主之。又陽盛生外熱,
上焦不通,腠理閉塞。
清陽膏主之,陰盛生內寒,散陰膏主之,陽虛生外寒,
陽虛之人無以衛外,雖不感邪,亦必畏寒。
扶陽膏主之,陰虛生內熱,
陰虛之人,水不能制火,則內熱自生。
滋陰膏主之。
又有陽虛外寒,陰盛內寒,中外皆寒者,又有陽盛外熱,陰虛內熱,
外內皆熱者,四膏可以兼用。
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寒太過而火不生,雖用熱藥而寒不去,當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扶陽膏主之,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熱太過而水不生,雖用寒藥而熱不去,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滋陰膏主之。
按,何氏曰:天地與人,變化之用,皆不外水火二氣,水為陰,為寒,為濕。
火為陽,為熱,為燥,天地大旱大澇,皆不能生物,人生火盛,則脾胃燥,
水盛則脾胃濕,亦不能化物,水宜在上,火宜在下,水火相交,是為既濟。
消渴,火偏盛也,瀉其火必補其水,腫滿,水偏盛也,瀉其水必補其火,
水火交而病自已矣。
一察四時五行,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春之病根皆由於冬。尺熱曰病溫。腎水虧也。
清陽滋陰膏主之。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風木剋土),金仙膏主之。
夏傷於暑(兼濕在內,秋必痎瘧,痎,老也,一曰皆也),金仙膏主之。
陽瘧清陽,滋陰膏主之。陰瘧散陰,扶陽膏主之。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熱嗽清肺膏主之,寒嗽溫肺膏主之。
此傷於四時正氣而為病者,若不正之氣則是疫矣。
東方生風,風生木,在臟為肝,春多風木之病,清陽(風木),清肝(臟氣),
清肺(金勝木),滋陰(水生木)膏主之。南方生熱,熱生火,在臟為心,
夏多熱火之病,清陽(散火之原),清心(君火),清肝(相火),
清肺(火剋金),滋陰(水勝火)膏主之。中央生濕,濕生土,在臟為脾,
長夏(季夏十八日為長夏)多濕土之病。
土寄旺四時,隨症而變,如春則為風濕,冬則為寒濕也。
清陽(風能勝濕),行水(暑濕),金仙(濕溫),健脾(培土)膏主之。
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臟為肺,秋多燥金之病,清肺(臟氣),
清胃(土生金,顧母),清心(火剋金),滋陰(金生水,顧子)膏主之。
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臟為腎,冬多寒水之病,溫肺(金生水),
溫胃(土勝水),散陰(去寒),溫腎(即扶陽膏補火)膏主之。
按,四時中春,秋,冬各行一政,惟春分後,秋分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人在濕,熱,暑之中,得病最多,且濕熱重,
預傷金水二臟,為秋冬之病根也。
一求病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木動搖),清肝膏主之。
清陽滋陰膏亦主之。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清肺膏主之,
金仙膏亦主之(能解金鬱)。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不運行),
健脾膏主之(培土補火),金仙,行水膏(皆利濕消腫脹)亦主之,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寒性縮急),溫腎膏主之,散陰膏亦主之。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
瘡瘍皆屬心火,火微則癢,火甚則痛。
清陽,雲台,行水膏(瀉火解毒)並主之。按病機十九條,火居五,熱居四,
以風,寒,暑,濕皆能化火,化熱也。劉河間本之著為《原病式》,
然但言盛氣實邪,未及於虛(茲不備載)。一度病情,憂愁思慮則傷心,
養心膏主之。形寒冷飲則傷肺,溫肺膏主之,又悲怒氣逆而不下則傷肝,清肝膏主之,
金仙(肝傷氣逆脅痛,或有瘀積者),散陰(筋疼),
滋陰膏(木旺)亦主之。飲食勞倦則傷脾,健脾膏主之。又強力入房則傷腎,
水虧者,滋陰膏主之,火虧者,扶陽膏主之。
此五臟正經自病。
一辨病形,肝病者,《難經》曰,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內證臍左(肝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胸脅滿悶,淋漓,便難,
轉筋(肝主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素問》: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小腹(肝脈布脅肋抵小腹),令人善怒(實則善怒),
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血虛),善恐,
如人將補之(魂不安,又肝虛膽亦虛),氣逆則頭痛(厥陰與督脈會於巔),
耳聾不聰(肝與膽相表裏,膽脈入耳中),頰腫(脈下頰裏)。又肝病眥青,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清肝膏主之,清陽(踈風治頭痛),金仙(調氣治脅痛),
養心(治肝虛善恐),滋陰(壯水治目𥉂耳聾)膏亦主之。心病者,外證面赤,
口乾,善笑,內證臍下有動氣,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畹又胸中痛,
脅支滿,脅下痛,
少陰心別脈,厥陰心主脈皆循胸出脅。
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心脈循臂內,小腸脈循臂繞肩胛交肩上。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手心主脈起胸中,下膈絡三焦,支者循胸出脅,少陰心脈下膈絡小腸。
故皆引痛。
又心病舌卷短,顴赤,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實者清心(治痰火),
虛者養心膏主之,肺,肝,脾,腎膏(心通五臟)並主之。脾病者,外證面黃,
善噫,善思,善味,內證當臍有動氣,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
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又身重,善肌肉痿,
脾主肌肉,肉痿故身重。
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脾主四肢,脈起於足。
虛則腹滿腸鳴(《靈樞》云,中氣不足):飧泄食不化,又脾病唇黃,
脾熱者色黃而肉懦動,熱者行水(利濕消滿),寒者金仙(消食治飧泄),
散陰(體重節痛),健脾(補火生土,燥濕消食)膏並主之。肺病者,
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內證臍右有動氣,咳喘洒淅寒熱。
又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肺主皮毛,氣逆於上,則痛連肩背而汗出。
尻,陰,股,膝,髀,腨(音善,足肚也),胻,足皆痛。
肺為腎母,母病則子亦受邪,氣逆於下,故下部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氣不相續。《甲乙經》曰:肺脈不及,則少氣不足以息,卒遺矢無度。
耳聾嗌乾。
肺絡會耳中,腎脈入肺中,循喉嚨,肺虛則腎氣不能上潤,故耳聾嗌乾。
又肺病鼻張,肺熱者色白而毛敗,熱者清陽,清胃,
清肺膏(兩膏皆治咳喘逆氣)主之,清肝(耳聾者),滋陰(嗌乾者),
健脾(脾肺兩虛)膏亦主之。腎病者,外證面黑,善恐,數欠,
內證臍下有動氣,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又腹大,
脛腫(腎脈循足上腨貫肝鬲),喘咳(脈入肺中),身重(骨痿故重),
寢汗出,憎風。
腎屬陰,陰虛故寢而盜汗出,腠理不固故憎風。
虛則胸中痛(腎脈注胸中),大腹,小腹痛,清厥(足冷氣逆),
意不樂(腎中真陽不舒)。又腎病顴與顏黑,耳焦枯,腎熱者色黑而齒枯。
陰虛滋陰(治盜汗等),陽虛扶陽(治厥冷者)膏主之,行水,健脾(治水腫),
散陰(治足脛寒者),清心,養心(交心腎),清肝(治小腹熱痛者),
清肺(治喘咳者)膏並主之。胃病者,腹䐜脹,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胃中寒則腹脹,亦有熱脹者。
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脅為肝部,土反侮木),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熱者清胃,寒者溫胃,金仙,健脾膏並主之。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腸中水火相激,又腹中嘗鳴,氣上衝胸。喘,邪在大腸。
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
胃脈入膝臏,下足跗,故不能久立。大腸,胃同屬陽明燥金。又腸中熱,
出黃如麋,腸中寒,腸鳴飧泄。
熱者清胃,清肺,寒者金仙(臍痛),健脾膏(皆治寒泄)並主之。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腎丸也,此即小腸氣)而痛,
小腸連睪,係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
散於盲,結於臍。
當耳前熱,若寒甚(脈上頰入耳中,故或熱或寒),
若獨肩上熱甚(脈繞肩胛及肩上)。熱者行水(利小腸),寒者金仙,
散陰膏並主之(二膏皆能治疝)。三焦病者(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腹氣滿,小腹尤堅(脈交膻中,絡心包,下膈,屬三焦),不得小便,窘急,
水道不通,又三焦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溢則水留,即為脹(外為水腫,內作鼓脹)。行水(能利水,通大小便),
金仙(利水消腫脹)膏主之,虛者健脾,散陰膏並主之。膀胱病者,
位在臍下,藏水,氣化則出,然腎氣足則化,不足則不化,入氣不化,
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下焦閉塞而為癃腫。
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膀胱上口連於小腸,主小便),
肩上熱(脈循肩膊)。行水,金仙膏主之,冷結者,散陰膏亦主之。膽病者。
善太息(木氣不舒),口苦,嘔宿汁(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膽虛),嗌中吤吤然(少陽相火),
數唾(膽病善嘔,數唾,亦善嘔之類,膽中有邪故也)。清肝(肝膽同治),
清胃(胃氣逆者)膏主之,虛者養心膏亦主之(心膽亦同治)。
其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宜究其本始,
如腎移寒於脾,脾移熱於肝,胞移熱於膀胱,大腸移熱於胃之類,詳見經文。
然後用藥,其病之兼臟腑者(如咳嗽,腫脹,皆有臟腑症),則分臟腑而治之。
婦女之病,當調經期,護胎產,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又,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火上逼,肺,心氣不得下降,故月事不來。
清肺,養心膏主之,兼他症者,清肝,清胃,清心,滋陰,健脾,金仙,
行水膏並主之。痛經,金仙膏加藥,
靈仙,官桂,吳萸,丁香,當歸,巴霜,延胡,靈脂,沒藥研糝,
主之。血寒經閉,通經膏主之,但不調者,通經與安胎膏各半主之。
陰虛陽搏謂之崩,滋陰,固經膏主之。子宮冷者,散陰,扶陽膏主之。
胎不安者,安胎膏主之。產後,衛產膏主之。乳病,陽毒紅腫熱痛者。
清陽膏主之,欲潰者,雲台膏(加龍虎散)主之。半陰半陽核塊等。
初起金仙膏主之,已破雲台膏(加龍虎散)主之。陰症不紅腫熱痛者,
散陰膏主之。如乳岩已破者,護岩膏主之,
附,護岩膏,黨參,生黃芪,酒當歸,大熟地各一兩,川烏,南星各七錢,
半夏,陳皮,青皮,川芎,白芍,白朮,甘草,羌活,防風,烏藥,香附,白芷,
枳殼,靈脂,遠志,菖蒲,僵蠶,蜂房,木鱉仁,白芨,白蘞,五倍,龍骨,
牡蠣,延胡醋炒各五錢,生薑,蔥白,槐,柳枝各二兩,鳳仙乾者八錢。,
艾葉四錢,白芥子,花椒各三錢,麻油熬,黃丹收,入木香,官桂,乳香,
沒藥,血竭,兒茶,血餘灰末各五錢,枯礬,陳壁土各三錢,赤石脂七錢,
牛皮膠二兩,酒化開,乘熱攪勻。
外酌加糝藥,敷藥。此本經文以言用膏之大法耳,其詳見於後各膏中。
有以古湯頭方及單方熬膏者照此推。右三條乃余之所為外治也。
用藥與用膏之法,“駢文“及前“略言“已述大概。惟於經旨未有闡發,
是但論其所當然,而不抉其所以然。嘉言先生所訓,無方之書全不考究,
有方之書奉為靈寶者也,何由昭外與內通貫之理乎,今特詳引經文,
分別以證明之,俾人知外治之學,實有根柢,道本自然,非同穿鑿,
神而明之,自見變化不測之妙,聰明仁愛之士,荀有志於深造者,
庶可由是而盡其精微焉。時同治壬申夏四月也。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
外治無專書,先賢洞達元奧,不必以是為說也。世日降,則道日微,
論日卑,亦自然之勢耳。篇中歷陳外治之善,方隨症列,法在其中,繁而不節,
取便覽也,俚而不文,取易曉也,自知於道無得,以其搜羅彙萃。
閱十數寒暑而後成此,亦既耗其心力,姑存此說,以聽用者之消息焉。語云:
拙工療病不如不療,或不療而療,而可進一說歟。
概說
醫者,意也,藥者,療也,醫不能活人,雖熟讀金匱石室之書,無益也。
藥不能中病,雖廣搜橘井杏林之品,無當也。在昔《集驗》之論傷寒,則曰:
傷寒症候難辨,慎勿輕聽人言,妄投湯藥,《濟眾》之論瘟疫,則曰:
瘟疫不拘於胗,古方今多不驗,
弗藥無妨(節庵語,即張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之意),又如養葵所著,
嵩厓所輯,謂夫咳嗽吐衄,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之類不已,
則瘵成矣(所謂非癆而治成癆是也)。胸腹痞滿,未必成脹也,
服山查神麯之類不已,則脹成矣。面浮胕腫,未必成水也,
服泄氣滲利之類不已,則水成矣。氣滯痞塞,未必成噎也,
服青皮枳殼之類不已,則噎成矣。不獨此也,《千金》云(孫真人著):
消渴三忌(酒,色,鹽),便不服藥亦可。漢卿云(竇漢卿著《瘡瘍經驗》):
痘疹諸症(傷寒,痘疹,瘰癧,廣瘡),以不服藥為上(廣瘡,服輕粉尤害事)。
諺曰:服藥於未病(亦即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此攝生之旨,
甚言病之可以不藥也。
按,《攝生要言》謂:髮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
舌宜抵腭,齒宜數叩,津宜數咽,濁宜常呵,背宜常煖,胸宜常護,
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撮,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乾,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言。
數事人人可能,且行之有效,實治未病之良方,為外治之首務也。又有四要,
一慎風寒,汗浴當風,衝犯雪霜,輕為感冒,重則中傷,二節飲食,酒毒上攻,
薰灼肺金,厚味膏梁,變生大疔。三惜精神,多言耗氣,喜事煩心,名利熱中,
房勞喪精。四戒嗔怒,肝木乘脾,必生飧泄,男忿嘔血,女鬱不月。
此非是養生空言,實病之外感內傷,悉因於此。四要乃不藥之真詮,
外治之原也。
又曰,不治得中醫。
按,《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
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
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
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又《唐書·裴潾傳》載孫思邈云:
凡人無故,不宜服藥。藥氣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二說合觀,
知古人惟恐人之好服藥,而不藥為中醫之說,亦非僅傷寒然也。余之外治,
實申古不治得中之意。
此謹疾之道,亦謂醫之多非其治也。
以上歷引古語之不服藥者為證,可見自傷寒以及瘡瘍,無不然也。
蓋誠有鑒於良工之難得,而特戒夫毒物之是,嘗思其患,以防其危。
其心苦而其詞切,雖似激焉,豈非愛歟,至於情欲之感,非藥能愈。
七情之病,當與情治,恐可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悲可治怒,
以愴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憂,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怒可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欲遂則病自已。
卒暴之遭,有醫莫及。
凡壓縊溺凍魘五絕,及卒中暴死,醫緩不濟急,救法,兩人以竹管吹其耳,
或生半夏吹鼻並吹耳,心頭溫者,一日猶可活,醒灌生薑湯,解毒再論治。
或用皂角細辛吹,詳觀《洗冤錄》。
凡為眾所知者,不煩言而解已然,有勢不能靜待者,亦有情不能漠視者,
將聽其因噎而廢食乎,抑任其飲酖以止渴乎。欲籌畫乎萬全,聊調停於兩可。
夫藥熨本同乎飲汁,而膏摩何減於燔針。
皆見《內經》。藥熨,如用蜀椒,乾薑,桂心漬酒中,浸以棉絮布巾,
用生桑炭炙巾,熨寒痹所刺處是也。膏摩,如風中血脈而用馬脂以摩其急,
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更用白酒和桂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
以通其經絡是也,此用膏之始也。燔針,焠針,見《素問》,仲景謂之燒針,
今之太乙,雷火等針即是。按,《太乙針》,樊觀察所刻范氏者為最著。
治風氣及一切內外百病,寒者正治,熱者從治。用艾絨三兩,硫黃二錢,
麝五分,冰片七分,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
白芷,川芎,獨活,雄黃,山甲一錢,火紙捲藥末,糊桑皮紙六七層,
如爆竹式,長五寸,徑圍一寸五分,雞蛋清刷之,陰乾密收。
臨用燭火上燒紅,放紅布上按穴針之。正人穴二十一,百會,神庭,上星,
臨泣,客主人,天突,肩髃,期門,上脘,中脘,下脘,曲池,手三里,天樞,
氣海,中極,關元,風市,內庭,大敦,行間也。伏人穴十一,翳風,大椎,
肺俞,身柱,膏盲,脾俞,命門,腎俞,環跳,會陽,足三里是也。如不知穴,
即針患處。內府雷火針,只用艾三錢,丁香五分,麝二分,捲紙點燒。
吹滅乘熱墊紙捺於患處,此法較便。內府陽燧錠,治風氣並腫毒,
硫黃一兩五錢,銅勺化開,照次序入川烏,草烏,蟾蜍,硃砂一錢,僵蠶一條,
冰片,麝香二分,攪勻,傾鎔磁盆內,盪轉成片收藏,臨用取瓜子式一片,
先以紅棗擦患處,粘藥於上,燈草蘸油燒三五壯畢,飲醋半盞,候起小泡,
挑破出黃水,貼萬應膏愈。原云:用鐵烙駭人,故變而為此,然則今之火針,
亦可變也。觀音救苦丹,治小癤等,即陽燧錠,硫黃,硃砂,麝香,三味等分,
盪片,燒後連灰罨於肉上,不痛亦不潰膿,亦治風寒濕氣,流注作痛,
手足踡攣,小兒偏搐,口眼喎斜,婦人心腹痞塊攻疼之症。百發神針,
治偏正風,漏肩,鶴膝,寒濕氣,半身不遂,手足癱瘓,痞塊腰疼,小腸疝氣,
癰疽發背,對口痰核初起不破爛者並妙,用生附子,川烏,草烏,大貝母,
乳香,沒藥,血竭,檀香,降香,麝香三錢,母丁香四十九粒,艾綿作針。
治癖神火針,蜈蚣一條,木鱉仁,靈脂,雄黃,乳香,沒藥,阿魏,三棱,
蓬朮,甘草。皮硝三錢,鬧楊花,硫黃,山甲,牙皂二錢,甘遂五錢,麝三錢,
艾絨二兩作針。陰症散毒針,用羌活,獨活,川烏,草烏,白芷,細辛,牙皂,
靈脂,肉桂,山甲,雄黃,大貝,乳香,沒藥,硫黃,蟾酥,麝等分,
艾絨作針。薰藥法,治風氣痛,用川烏,草烏,千年健,降香,鬧楊花,
鑽地風,陳艾,麝,捲紙筒,糊緊,烏金紙包,燃薰病處,痛則病出。
藥紙薰法,硫黃五兩,化開,入銀硃,硃砂,明雄三錢,川烏,草烏二錢半,
生大黃,黃柏一錢,麝一分,攪勻傾紙上,再蓋一紙,壓扁,每紙一寸,
裁取十塊,點著,放粗草紙上,移熨,治風氣閃挫,熱透自愈。
有用桑枝扎把燒薰者,名桑枝針,補陽氣虛弱,散腫漬堅妙,或用桃枝削針,
同。神火照法,硃砂,雄黃,沒藥,血竭三錢,麝五分,捲紙撚,蘸麻油點燒,
自外而內,周圍照之,可以散毒氣,治痘,並一切腫毒,亦針法之變。凡寒痹,
陰疽,痞塊,閃挫,用針甚效,如嫌製針費事,或點穴難準,可貼膏藥,
隨意捲針藥為筒,或捲紙撚,薰於膏上。
矧印金丹而佩癘,熬雞醴而敷臌,思神聖之所傳,識今古之異製。
古方時行,疫癘佩紫金錠,《洗冤錄》以蘇合丸印成香佩。
今蘇州同仁堂刊送辟瘟散佩方,皆岐伯咽金丹解疫法也,蓋改咽而為佩矣。
《集驗良方》治一切癥瘕,水腫,氣腫,四肢腫,用大麥拌硃砂餵雄雞,
取其矢,澄清熬膏貼,乃岐伯及峨嵋僧飲雞矢醴法也,蓋改飲而為敷矣。
此變膏之證,古今人固有不同治者。
又若《金匱》之鹽附堪摩,礬漿可浸,則未嘗不外治也。
《金匱》方,頭風,以炮附子為散,加鹽摩疾上。腳氣衝心,礬石二兩,
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後有加硫黃三錢煎浸者。
又有再加杉木片二兩煎浸者。二方皆仲景所製,亦外治方之祖也。
《寶鑒》之茶調且貼,蔥豉還敷,則何必其內服也。
《寶鑒》方,治傷風,頭風,川芎茶調散用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荊芥,
薄荷,細辛,生甘草,研,茶調服,《濟眾新編》云,以蔥涎調貼太陽穴,甚妙。
或照方加菊花,蟬蛻,僵蠶,或照方加生地,白芍,歸身,或照方去細辛,
易香附,痰加半夏,熱加石膏。又方,肺熱鼻塞,加黃芩,梔子,巔頂痛,
加藁本,蔓荊子俱可。按,此方亦可油熬,黃丹收貼。《寶鑒》,鬚蔥白,
生薑,淡豆豉,白鹽作餅,烘熱掩臍上,散風寒,理積滯,兼治二便不通,
氣通則愈,此即蔥豉湯加味。又本草附方,小兒便秘,蔥豉敷。
為推十法之相傳,
李士材《傷寒篇》,摘陶氏十法,外治居七,其餘亦只是薑,韮,
雞子清食物之類,此篇即本陶氏之法而推廣之耳。
特采千方而備覽。
六淫
聞之風首六淫,而寒兼四時,初客於皮毛(肺),首受於膀胱(太陽經),
六經未傳,三日以內,邪方在表,散固為先。
傷寒傳經,由表入裏,初起在太陽膀胱經,則頭痛,惡寒,發熱,腰脊強,
繼傳陽明胃經,則目痛,鼻乾,唇焦,不臥,皆為在表,宜汗。再傳少陽膽經,
則目眩,耳聾,胸滿脅痛,口苦,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裏,宜和解,
失治則傳入三陰矣。傳太陰脾經,則腹滿痛,咽乾,自利,傳少陰腎經,
則口燥舌乾,痛利清水,目不明,傳厥陰肝經,則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
皆屬裏,宜下。亦有不傳三陰而傳入太陽膀胱腑者,則口渴,溺赤,
宜利小便。傳入陽明胃腑者,則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轉矢氣,自汗,不眠,
宜下。凡三陽三陰之脈,皆環繞乎胃府,處處可入,一入胃府,則無復傳,
故陽明為裏中裏。以上為傳經傷寒,因寒化火也,熱症也。
其有初起宜中三陰者,寒症也。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穀,踡臥肢冷,
囊縮吐蚘,舌黑而潤,宜溫。又寒之傷人,必先皮毛,外則寒慄鼻塞,
內則咳嗽短氣,是傳肺也。舌苔,昏亂,是傳胞絡也,洩瀉便閉,是傳大腸也,
癃閉,是傳小腸也,痞滿,上下不通,是傳三焦也。經云:臟腑俱病,
而傳變不及手經者,省文也。傷寒傳經,前三日在陽分,後三日在陰分,
一日一經,七日傳徧,病自轉,此常序也,壯實人不藥亦自愈。
故古有不藥為中醫之說。其有越經傳,表裏傳,首尾傳,巡經得度傳,并病,
合病,兩感等名,乃屬變症,俱詳《傷寒》書。治病必先辨症,外內雖殊,
醫理無二,必知內治之法,然後可用外治之法。古書充棟,欲知醫者,
自能尋究,茲篇只於注中略為提要,閱者幸勿嗤其陋。
試觀頭痛者齅神芎,
傷寒頭痛,為邪在經,三陽皆頭痛,三陰惟厥陰有頭痛,少陰間有頭痛。
傷風頭疼,發熱,鼻塞,惡風,有汗。傷寒,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
身足痠疼,晝夜不歇而無汗。傷風感寒,頭目不清,川芎,藿香,胡索,
丹皮二錢,雄黃,白芷,皂角四錢,硃砂一錢,研,吹鼻,凡感從鼻入者是多,
宜吹鼻,不獨頭病為然也。頭病吹鼻,取其近也,外治,見患治患,捷於服藥,
均如此。重傷風,鵝不食草,研,吹鼻,涕淚出即清爽,冬月可代𡭕藥。
如塞鼻,塞耳,貼目,可治眼翳并星,即移星草也。一加川芎,青黛,冰片,
亦治頭風,再加辛夷,細辛,兼治鼻中諸病。按,
治病須分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之異,古方外治亦然。
今即頭痛一症以明內外合一之理,他症皆可例推矣。古法治風寒頭痛,
川芎為君,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
巔頂藁本為引經藥,若雜症頭痛,血虛四物,氣虛四君,濕痰二陳,
宿食平胃,其法不一。真頭痛為腦空不治。而外治則亦有外感內傷諸法,
如風寒頭痛有麻黃去節,研,同杏仁搗泥,貼太陽法,或加白附子,川烏,
南星,乾薑,全蝎,硃砂,麝香,入酒調貼,同。又有川芎,南星,蔥白,
搗貼太陽法,加辰砂酒調,并治夾腦風,小兒貼䪿門。三陽頭痛,
不敢見日光,有置水頂上,宜汗,下,吐法。受暑頭痛,有嗅皂角取嚏法,
并治卒頭痛。有蒜泥塞鼻出淚法。風熱頭痛,有薄荷,鬱金,白芷,石膏,
芒硝塞鼻法,或加川芎,細辛,青黛,蔓荊子,同。如太陽症,加羌活,防風,
赤豆。外寒內熱者,有草烏,梔子,蔥汁調貼太陽法,此方并治疝。諺云:
頭疼當疝醫,非無因也。大熱者,有大黃,芒硝,井泥調貼太陽法。
有樸硝塗頂法,有葶藶子煎湯沐頭法。腦痛,有硝石搐鼻法。大寒犯腦者,
有蒸吳萸作枕法,煎吳萸浴頭法。寒濕頭痛,有紫蘇,川芎,花椒,蔥白,
細茶煎薰法,亦治風寒痛。寒濕逢陰雨即發者,有桂心,
酒調塗額角及頂上法,久不除者,有皂角,麝香,紙包放頂上,炒鹽熨法。
濕氣頭痛,有瓜蒂末,松蘿茶,㗜鼻取黃水法; 有川芎,半夏,白朮,
甘草末搐鼻法,并治挾痰者; 亦有用羌活勝濕湯藥料研末搐鼻法。宿食不消,
飽則濁氣薰蒸,致頭脹痛者,有平胃散搐鼻法。熱痰痛,有牛蒡子搗汁,
加鹽酒熬膏,頻擦太陽使透法。血虛頭痛,有當歸,川芎,連翹,熟地煎湯,
置壺中吸其氣法。氣虛頭痛,有川鳥,南星,加氣藥貼太陽法;
有煎補中益氣加羌活,防風薰法。肝風,有霜桑葉煎薰法; 有石決明,
草決明塗太陽法,并預防壞眼,亦有作枕法。腎厥頭痛,有附子,艾葉揉嗅法。
頭痛目眩者,川芎,芒硝,薄荷,雄黃,蒼耳子,藜蘆,陳膽星,瓦楞子,研,
搐鼻,清熱化痰。頭痛兼眉棱骨痛,壯熱不止,大黃,木香,解毒子,地漿水,
調貼太陽。時病初愈後,毒氣攻注,頭腦脹痛,紫金錠,蔥汁,酒磨,塗太陽。
頭痛連眼者,穀精草末,調糊塗腦頂。頭痛連眼珠者,韮菜子,姜汁,
調塗太陽; 或用麻黃灰,盆硝,冰片,麝,吹鼻。頭痛,有用醬薑貼太陽,
燒艾一炷法; 有用川芎,枳殼,和艾火酒噴曬乾,加麝為條燒嗅法;
或用乾蚓糞,乳香,麝,捲筒,燒,吸烟法,此即火治也。有冷水熨法,
此即水治也; 有蓖麻仁同大棗搗泥塞鼻,貼太陽法。有斑⿱敄毛去頭足翅,
裝蜆殼內,罨酸痛處,過夜起泡挑破法,此拔毒法也。蓖仁或用麻油熬,
炒黃丹收,加麝貼斑⿱敄毛; 或用豬油熬,松香,黃蜡收貼均可,并拔一切毒,
西醫斑⿱敄毛鞕膏即此,貼患處能引病外出,貼腿足能引病下行也。
然是峻藥,須量用。頭痛膏,用青黛,黃連,決明子,黃芩,桑葉,歸身,紅花,
生地,防風,蘇葉,貝母各等分,小磨麻油熬,黃丹十分之七,硃砂十分之一,
同青黛收,臨用糝黃菊花末,左痛貼右太陽,右痛貼左太陽,雙痛雙貼,效。
鹽附等方已見,餘不盡載。頭痛年久為頭風,方見後,治同,參用。
頭痛必兼暈,治亦同頭痛,彙觀諸方,可悟隨症用藥之道。如有兼症,
或寒熱虛實互見者,可分用,亦可并用。雖為頭痛說法,
而諸症要亦不外乎是,擴而充之,足應萬變,外治無用藥凡例,即此可以為例,
幸無厭其煩也。
項強者枕荊芥,
項強太陽受風也。或蒸黑豆枕。肝腎二臟受風,項強,木瓜,生地酒蒸,
加乳香,沒藥塗。
桂枝浸搨,
即桂枝湯法。又,煎湯搨風喎,并熨陰痹。
杏仁搗塗,
傷寒頭痛,杏仁搗塗。又,方同麻黃,用見前。風熱面腫,并塗面。
麻黃甘草點眼,
按:傷寒無汗,麻黃去節,同甘草研末,加冰片點兩眼角,暖蓋,靜臥避風,
自汗,不汗熱湯催之,此即仲景麻黃湯之意。暖蓋熱催,
即服麻黃湯欲溫覆之意。加冰片者,即外治加藥引法也。傷寒時疫感冒通治,
點眼取汗。麻黃去節二錢零四釐,甘草二錢五分,琥珀一錢零五釐,
牛黃一錢,冰片六分。又方,雄黃四分,辰砂二錢,牙硝四分,麝一分,
金箔五分。頭疼,發熱,口渴,身痛,男左女右點大眼角,名發汗散。
二方并用亦妙。傷寒時疫感冒通治,麻黃膏,黃連膏,兩膏各用一錢,和勻,
入膽礬,牛黃,冰片五分,青魚膽一錢,拌,蘸點眼內。此方內外通治,
合麻黃發表,黃連清裏而為一,乃雙解法也。曾試點過,麻辣流淚,
渾身毛骨竦然,是即腠理開之驗也。又,呂真人治瘟疹,用麻黃,犀角,
山茨姑,樸硝,血竭一兩,薑汁拌濕。,烏金紙包十八分,紅棗肉搗泥和丸,
砂盆煆成黑炭,去紙取藥,加冰片十分之一,銀簪蘸香油點兩眼,男左女右,
取汗。如瘟疫日久不汗,先吹鼻後點眼,汗後食米湯稀粥,此方兼解毒法。
眼主五臟,流通甚捷,莫謂點之為無驗也。
蒼朮羌活掌攤;
風寒,發汗,蒼朮,羌活,明礬,生姜汁丸,握手心,夾腿間側臥,
暖蓋取汗,不汗熱湯灌之。按,古有熱湯澡浴法; 有熱水浸腳,擁被安睡法;
有熱水抹身法,皆汗。又方,并治頭瘟,蒼朮,枯礬,良薑,蔥白炒熱,
塗手心,掩臍靜臥。手須窩起,勿使藥著臍,一手兜往外腎前陰,女子亦如之。
服綠豆湯催汗。此即神朮散,羌活湯意。心主汗,掌屬心,故發汗。一手掩臍,
一兜腎,丹訣也。
揉以香附,
傷寒無汗,醋炒香附,擦背,如治風襲經絡疼痛,即擦患處,均效。
薰以紫蘇;
傷寒,不汗,紫蘇煎濃湯,薰頭面及腿灣,前頭痛註有方,可參用。
二方即香蘇飲之意。
薑蔥之用維多,七寶特擅其勝。
傷寒感冒,生薑,蔥白,核桃,細茶,黑豆,煎湯,沖薰頭面,名五虎茶,
得汗解。生薑搗爛,棉裹擦天庭,并治中風痰厥。又,令兩人各持薑渣一團,
擦兩手足心,兩臂灣,前胸,後背,得汗解,并治夏月霍亂,寒中三陰,
麻腳𡭕等俱效。腹痛,蔥白炒,覆臍上,砂壺盛熱湯熨之; 或切蔥頭,
如碗粗一束,高寸許,放臍上,熨斗熨之,蔥爛再易。先放胡椒末,或麝香,
丁香末於臍內,再熨更妙,并治陰症。傷寒結胸,中氣虛弱者,薑,蔥,
蘿蔔子,炒熨,自然滯行邪散,胸即開豁,冷加酒烹。風寒結痛,薑,蔥,
橘皮,炒熨; 食結,生薑,水菖蒲根,陳酒糟,鹽,炒熨,或作餅貼胸,熱結,
生薑勿炒,和蚓泥,薄荷汁,蜜水,井水,調揉心口,或加冰片。痰結,生薑,
茶葉,煎湯,調銀硃,明礬,塗胸口,或搗薑渣,和竹瀝擦胸口。風痛,薑,
蔥,紫蘇,陳皮,搗爛,加飛麵,用菜油煎餅貼,或薑,蔥,糯米飯,
加鹽搗敷。若兩足痛如刀割,不紅腫者,生薑蘸香油擦,隨用生薑燒熱,
搗爛敷之。風襲經絡,筋攣骨痛,或虛怯人肢體生腫塊,或痛或不痛,
用炒蔥白,布包熨,腫痛自止,為散血,消腫,定痛之良法。即刀械殺傷,
氣悶絕者,炒蔥徧敷,自醒。又,腫毒,用菜油煎蔥敷,自消。乳癰,炒蔥白,
敷,炭火盛瓦罐,偪之汗,愈,皆良法也。生薑,蔥白各一斤,麻油熬,
黃丹收,貼風寒瘧痢皆妙,亦可隨症調藥末用,如古湯頭之用薑蔥為引也。
七寶膏,用生薑,蒜頭,槐枝各一斤,蔥白八兩,花椒二兩,麻油熬,黃丹收。
可貼百病,癰疽,發背,消腫定痛,潰膿生肌皆效。又方,加韮白八兩,
白鳳仙一株,花,莖,子,葉全用,亦名七寶膏。或再加柳枝,桑枝各一斤,
桃枝半斤,名十寶膏,亦可調藥。
椒芥之力甚大,五子亦同其功;
傷寒不汗,胡椒,天麻,銀硃,棗肉丸,握掌心,或胡椒,丁香,蔥白,
搗塗兩掌心,夾腿內側取汗。治陰寒症皆宜。凡聞病人汗氣入鼻透腦,
即散布經絡,初覺頭痛,即用芥菜子末,溫水調稠,填臍內,
隔衣以壺盛熱湯熨之,汗解。傷寒時疫俱妙,亦治急肚痛及小腹痛。
西醫有白芥敷法,用麵粉滾水,攪和貼腹,可隨症參。風濕腫痛,生芥子末,
調熱酒或熱醋,包患處,有濕翳,拔出即愈。五子,白芥子,同蘇子,香附子,
蘿蔔子,山查子也。風寒發散,并痰食結胸,氣膈噎塞,鼓脹俱治,共炒,
研細末,調入七寶膏用甚妙。
覆蕎餅於額上,
風寒頭痛,醋炒蕎麵為兩餅,更換覆額上取汗,以收風毒,
或用黃蜡為兜鍪式覆額上亦同。
納草霜於臍中,
胡椒,蔥白,百草霜,搗丸,納臍中取汗。草霜和中溫散,并治寒腹痛。
或圍爐塗丹以坐向,
傷寒日久不汗,圍爐塗黃丹於身,或硃砂亦可,向火坐,自汗。
或炭盆置床下烘之,夏日勿用。按,瘧疾發汗,有黃丹拿法,用生黃丹五錢,
生礬三錢,研胡椒一分五釐,麝五釐,臨發對日坐定,醋調藥,
男左女右敷手心,藥行汗出。無日,用火烘腳,年老身弱怕服藥者最妙,可參。
或煆坑(一名燒地)鋪砂以臥蒸。
傷寒,中風,癱瘓,發汗。沈金鰲云:寒厥暴亡尤宜,掘地坑如人長,
以桑柴火燒透,掃灰噴酒,酌鋪蠶砂,或桃葉,松柏枝,菊花,稻草之類,
布席蓋,臥取汗,再以溫粉撲之,自愈。溫粉即川芎,白芷,藁本一兩,
米粉三兩,棉包撲於身上。煆坑法,最古漢蘇武用之,
《南史》徐文伯治范雲傷寒,《宋史》王克明治安道風噤用之。然是劫法。又按,
頭項強鞕,燒坑布桃葉,臥以項著坑上,蒸汗愈。天行餘毒,手足腫痛,煆坑,
著屐居坑上,以衣壅之,勿泄氣。治痔䘌,煆坑沃酒,納吳萸,坐。治附骨疽,
煆坑,沃小便,坐坑上熏,使腠理開,氣血通暢而愈。治刑傷,
煆坑醉飲麻油熱酒,臥一夜,如故,昔有被毆者,醫用此法,遂不成訟,
此數法可參酌用。又,癱瘓,酒炒蠶砂鋪床上,臥,間日一作,
或醋蒸黑大豆鋪床上,臥取微汗,豆冷,令人於被內挽引攣急處,俱可參。
皆能解肌而發汗,可以宣正而逐邪,第勿為火逆,致慮於表虛。
以上汗,以下吐下。
若夫胸中有食,則以物探喉。
凡痰壅上膈,火氣上衝,食停上脘,并當用吐。如胸中窒塞,悶亂,
以手或筋探舌本,得吐即止。壯實人停食,此法最妙,其效甚速,老人,
產婦及吐血家忌。按,吐法,今人不講久矣,子和云:余著汗,下,吐三法,
常兼眾法,有按有蹻,有湔有導,有增減有續止,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薰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
皆下法也。據此則邪在上焦宜吐者,可用取嚏追淚之法。
膈上多痰,則以藥㗜鼻。
如瓜蒂及皂角,白芥子之類,擦法見前。
如自欲吐者可使湧,
凡病人自欲吐者,不可止。
而不當下者無妄攻。
傷寒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即為熱病。
傷寒忌汗下證,詳見《傷寒》書。
似瘧往來,
少陽寒熱往來如瘧。
擦柴胡以和之。
搗柴胡擦背及周身,取微汗,所以治表也。
如痞滿悶,
凡邪傳裏,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胸在半表裏間,邪將入裏而未入裏,
故胸滿而腹未滿,是氣而非物也。已下者為痞氣,未下者為少陽,
鞕痛者結胸,鞕而不痛痞氣。此熱邪宜苦瀉,若雜症則辛散。
薄黃連而豁之。
煎黃連水搨胸,所以治裏也。少陽兼胸滿,節庵以小柴胡對小陷胸,
一服豁然,可參。
在表裏之交,可從中而治(和解)。太陽藥有經有腑,陽明亦有經有腑。
陽明經病傳腑,蒸熱,自汗,口渴,飲冷,宜石膏等清之。腑症潮熱,譫語,
腹滿,便秘,宜大黃,枳實等攻之。
秘熨枳實麥皮,
便秘,枳實,麥皮,鹽炒熨,即承氣法也。
脹薰蘿蔔竹葉。
大便實結不下,將烈火煮竹葉一鍋,乘熱傾桶內,撒綠礬一把,坐薰之。
或用蘿蔔葉,或用青菜,同,前有薑,蔥,蘿蔔熨法治諸結,可參用。又,
結胸脹滿,大蒜搗爛,攤貼即散。并治一切腹脹。
繞臍鞕痛,
此燥尿症,必轉矢氣,尿不利。
則桔梗蘸油潤其燥屎;
塞肛門,或麻油或麻仁油灌肛內。
少腹滿急,
此蓄血症,必漱水不嚥,尿利。
則蘇葉煎湯,摩其蓄血。
布浸湯鋪腹上,手盤旋摩之。或麻根搗貼連陰際。
內果已堅,下何可緩,然寒熱須辨,而陰陽貴分。傳者熱而中者寒,
陽宜下而陰宜溫,勿執是傳是中,只決為下為溫。
傷寒傳經,在表者為寒,在裏者為熱。又有陰陽二症,傳經者為熱,
直中者為寒,詳見前六經未傳註 直中者,或從鼻入,或從足入。
何以涼膈,硝浸布揉。
傷寒熱邪傳裏,皮硝化水,新青布浸搨胸口,或用雞子清,白蜜調敷,
熱甚加大黃。按,大陷胸,大承氣,調胃承氣,皆用硝。
涼膈散即調胃承氣加味,防風通聖散即涼膈散加味,如以浸硝揉法推之,
俱可酌用。又,小柴胡加硝湯及六一順氣湯并用硝,當參。翹梔芩薄硝黃草,
涼膈散也,或同四物用。
何以暖臍,萸蒸絹熨。
傷寒直中三陰經,初無頭疼發熱,面青肢冷,小腹絞痛者。
亦治男女由房事後,飲食生冷致成陰症腹痛者,并霍亂吐瀉腹痛者。
吳萸入三陰脾腎肝,用一升,即二兩五錢也,酒拌蒸,絹包熨臍下,足心。
一加蔥白,麥麩,食鹽,炒熨,同。又,冷極唇青,厥逆無脈,陰囊縮者,
亦用此熨,并艾灸臍中及氣海,關元各三五十壯,而手足不溫者死。又,
囊縮者,吳萸同硫黃,大蒜,調塗臍下,蛇床子炒,布包熨之。按,
寒中於表宜汗,用麻黃,桂枝,柴胡,葛根溫散。寒中於裏宜溫,用乾薑,
附子,肉桂,吳萸之辛熱,人參,白朮,甘草之甘溫,以復其元陽。此藥例也,
諸傷寒濕者,皆視此。又按,吳萸湯,三味參萸湯,四逆加吳萸湯,皆治陰症。
如以蒸萸熨法推之,亦可酌用。又按,回陽救急湯治中寒,并傷寒陰症,
陰毒等,用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附子,肉桂,陳皮,半夏,五味子,乾薑,
生薑各一兩,此方麻油熬,黃丹收,備貼甚妙。又方,只用附子,白朮,
甘草末,生薑汁,調蘇合丸和用者,其用蘇合丸法,可加入貼,
受寒腹痛立愈。大凡膏藥用溫暖及香料者,其奏效甚捷。
若貼膏後加以熱熨尤效,如或不對症,上手即拒,可以速於更換,
便作試法亦妙。
亢甚則鏡按胸前,或以凝雪逐其水。
治天行,煩亂熱極者,并傷寒水結胸,飲停心下不散者,用芫花一味浸水,
拍胸前,熱除為度,名凝雪湯,芫花逐裏水,合甘遂,大棗,即十棗湯法也。
水漬法乃治陽毒大熱,用井水或綠豆湯,青新布浸,搨胸口者。
冷極則丹合膝上,
黃丹,胡椒,薑,蔥敷,或布包椒圍腎囊。
或以健陽回其春。
健陽丹亦名回春丹,治傷寒陰症,用胡椒,枯礬,火硝,黃丹一錢,
丁香五分,醋為團,握掌心,被蓋取汗,忌吃茶水。一方無火硝,用四味填臍,
蓋理中膏,并治房勞。中寒,附子,川椒,薑汁,飛麵,和鹽填臍,或用乾薑,
附子,川烏,良薑,吳萸,官桂,醋丸,納臍。此方并可用麻油熬,黃丹收,
臨用糝川椒末貼。按,治落頭疽,骨槽風,耳後銳毒,陰對口,陰發背,乳岩,
惡核,石疽,失榮,鶴膝風,魚口,便毒,瘰癧,流注,諸陰疽,
即前健陽丹去丁香,易麝香,用胡椒一兩,明礬,火硝,黃丹各三錢,麝一錢,
蜜調作兩丸,病在左握左手,在右握右手,在中分男左女右,若病在腰以下,
縛腳心,亦分左右中,布扎不鬆不緊,不可移動,六時一換,不論如何腫痛,
潰爛,數丸總能收口,生肌,用過丸,埋土中,忌口并房事一年,
此蒙古名醫秘方,貴重無價,其實亦即陰症之方而推之耳,
乃知治病能通陰陽之理,則諸方無不可移借者,不必拘於某症,某方,
某經絡,某部位也,善悟者其參之。
薑薄蚓泥以寬胸(見薑蔥注),皂夏麝香以通竅。
皂角,半夏,麝香填臍內,上蓋薑片,以熱物熨之,名溫臍法。按,
三味填臍,外用田螺,蔥白搗餅蓋之,可治小便不通,一方而涼熱療法隨用,
可推。
潑醋炭而制狂,熨鹹息譫,
狂,胃大熱也,非下不除。炭盆潑醋使聞,或薑汁,雞清調硃砂,元明粉,
塗胸口。譫語熬鹽熨。
烙蔥餅而定絞,燒艾伸踡。陽躁者,
先煩而後躁者屬陽,不煩而便躁者屬陰。
膻中(即兩乳中間穴),有塊冰之置。寒厥者,
由熱而漸厥者屬熱,所謂熱深厥亦深也,不由熱而驟厥者屬寒。
委中(即腿彎中間穴)有盆湯之拍。
熱湯拍後如見紫黑泡乃毒也,刺之。極冷厥逆,硫黃,白芥子填臍。
蟆收熱毒,
傷寒陽毒,癩團破腹覆胸,凡熱毒可通用,并可護心。
雞解陰邪。
傷寒陰毒,剖雞覆胸口。先將燒酒噴雞。陰症腹痛甚,剝熱雞皮貼。
且夫寒熱有虛有實,陰陽有假有真。
假陽症,水極似火也,不可誤作陽症治。假陰症,火極似水也,
不可誤作陰症治。
清虛熱則膽導殊妙,
即下也,凡邪熱盛而氣血虛,難堪攻下者,豬膽汁和蜜熬成錠,
蘸皂角末塞肛門,名膽導法。按,導法有虛實寒熱之別,如津液枯者,
蜜加鹽熬,名蜜導。濕熱痰飲固結者,薑汁,麻油浸瓜蔞根導。陰結便閉者,
蜜煎中加薑汁,生附子末,或陳醬薑,或草烏導,餘與大便不通註參看。
此分別用藥法也,他症亦可例推。凡下部之病,用導法最捷,或倣雄黃兌法。
或倣豬脬擠汁法,薰法,西醫水節亦是。
退真陰則蛋熨至神,
傷寒不能分陰陽,目定口呆,身熱無汗,便秘,不省人事,
煮雞蛋砌臍四旁,或用老油松節七兩,胡椒照病人年紀,每歲七粒,
煮蛋乘熱切頂殼三分,覆臍眼,麵作圈護住,冷易,視蛋墨為驗,
收盡陰氣自愈,一用煮雞蛋去殼,乘熱滾擦,亦能變陰為陽,名蛋熨法。
發斑用銅錢於胸背四肢刮透,即於傷處用蛋滾擦,此苗人秘法也。
寒熱俱實者,白散(用巴豆等),
陷胸(大陷胸用硝黃等,小陷胸用黃連等)易為麵調而蔥搗。
寒結,巴豆,飛麵,研調餅敷。熱結,大黃,芒硝,蔥白,搗敷。又,
傷寒食積,冷熱不調者,一云腑熱藏寒者,用巴豆,大黃,唾和餅貼臍,
艾燒數炷,熱氣入肚即住,拭去藥毒,如畏艾灸,用熨斗盛炭火熨,
結胸本有熨法。按,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
客忤,卒暴諸病,用大黃,巴豆,乾薑,名備急丸,可參。又方,巴豆同黃連,
如前法,先滴薑汁於臍內,再灸,關格,霍亂皆宜。陰陽二毒結胸症,
古方陽用地龍,陰用破結丹,辰砂,附子,黑丑,醋,熬膏,入礞石,葶藶,
肉蔻,巴豆,桂心,木香,麝等分,丸,輕粉,金箔衣,可參敷。
陰陽或假者,
假陰症,厥冷,昏迷,然口渴便閉,身不欲衣,指甲紅。假陽症,煩躁,
面赤,或渴,然不飲冷,便利,身欲衣,指甲青黑,足冷。
三黃(石膏)八味代以水撲而萸敷。
凡內真熱外假寒症,不敢用三黃石膏湯,以井水撲其胸,除熱,如覺心快,
則內火息,而外之戰慄頓失矣,若下真寒上假熱症,不敢用八味丸,
先用力擦其足心令熱,以吳萸,附子,飛麵,麝香調敷湧泉穴,引熱下行,
則下一身熱而上部之火自息矣,凡虛火上炎症,及偪陽於上之假症,
與一切疑症,皆當倣此推用。
其本病自有從化之殊,其變症多由失誤而致(失汗,失下,誤汗,誤下),
聊舉其要,以識其凡。衄血,
傷寒衄血須辨表裏,汗為心液,熱則變紅,越出上竅,傷寒失汗成鼻衄,
為紅汗,不可止,衄久宜止。
磨芩芨而塗。
井水磨黃芩,白芨,塗山根,或白芨磨本人鼻血塗,或紙浸白芨水貼眉心,
或切白芨片貼。
或茶調決明貼於胸(清肺熱)。延胡塞(耳),
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活血利氣。
青苔搭(囟),
或井泥或濕紙搭囟門,頸後及脊上均是血路。
三棱敷(五椎),
醋和黃土塗腎囊,或黃酒浸足,衄久牛膠盪軟,貼山根,髮際。
吐血,
傷寒失汗,熱入臟,亦吐血。
煎芷梔而熨。
白芷,黑山梔,煎熨胸口,清胃熱,治衄吹鼻內。
或醋調大黃掩其臍(釜底抽薪),鬱金擦(背)。
韮汁,童便,磨棉蘸擦。
涼水噀(面)。
治吐衄并九竅血,少陰誤汗,熱偪血出九竅,名下厥上竭,危。
蒜泥裹(足),
足,引熱下行,并治衄。
散之以紫蘇香附,
衄血,井水磨陳金墨,燈草蘸塞鼻,血見陳墨自散,非獨黑能止紅也,
驗過吐血用藕汁,或用雞蛋清磨墨塗胸口,韮菜汁,亦可磨,肝血尤宜。
數方皆穩效。
清之以地黃犀角。
一切失血,眩暈者,生地塞耳鼻。治胃大熱,甚衄血,吐血,嗽血,便血,
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等,用大生地二兩,白芍,黃芩,黃柏,
黑山梔,生甘草一兩,丹皮,犀角五錢,麻油一斤,熬,黃丹七兩,
石膏四兩收,即涼血地黃湯法也,衄血貼眉心,吐血貼胸口,蓄血貼臍下,
隨症酌用,便秘可加桃仁,大黃。西醫法,衄血,將頭枕高,冷水灑面,
或冷鐵熨背脊。吐血,將頭平枕,冷水灑面,或冰塊按胃上。大小腸,
子宮出血,用水節射冷水入肛門,陰道,或冰塊塞之。又吐血,失血太多,
病危者,用無病人之血,以竹筒灌入有病人迴血管中,名借血法。
此法中國不能用,存參。
舌有苔而黃赤者,拭以井水,
傷寒初起,邪在表,無苔,半表半裏白滑苔,入裏則粗白厚膩,不滑而澀,
熱傷津液也,若熱聚於胃則黃,或生芒刺,或黑色,則熱甚也,多凶。陽症,
舌黑,乾燥無津液,宜硝黃下之。陰症,舌黑而潤,宜附桂溫之。
又冷滑如淡黑者,無根虛火,宜化痰降火,或淡黑一二點,補腎降火。
舌苔黃赤乾澀,井水浸青布拭之,生薑擦,一切舌苔,用薄荷水浸青布拭之,
生薑擦自退,如生芒刺,刮不去,熱毒深也,危。
塗以竹瀝,
舌生紅栗,竹瀝調紫雪丹塗之,效。
須觀芒刺之形。
見上。附方,舌上厚苔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生地切片貼。
無舌苔而紅絳者,磨犀角塗胸。舌瘡,硃砂,雄黃,黃柏,薄荷,硼砂,冰片,
摻。舌爛,黃連塗。舌出,珍珠,冰片敷。舌脹出口外,雄雞冠血浸,自縮。
身有斑而紫黑者,
傷寒,汗下不解,耳聾足冷,煩悶咳嘔,即是發斑之候。又,失下或下早,
熱邪傳裏,熱甚傷血,裏實表虛則發斑,輕如疹子,重如錦紋紫黑者,
熱極胃爛,多死,不可發汗,重令開洩。
掃以豬膽,
熱極胃爛,豬膽汁調芒硝,雞毛掃之,見《寶鑒》,輕者先噴淡薑汁,
再用青黛水掃之。
敷以燕巢,
又方,用紋銀一塊,放臍上,以燕巢泥搗融,同雞蛋煎成一餅,
敷數次可愈。附方,天行發斑,升麻水掃之。
莫誤蚊蚤之迹。
陰症發斑,但出胸背,手足稀少,如蚊蚤迹,乃無根虛火,上薰於肺,
非斑,宜溫腎。
目黃而明,薑茵擦之,亦剖烏雞覆之。
傷寒,表未解,寒邪挾濕,身目發黃,濕盛於熱,則黃色晦,熱盛於濕,
則黃色明。晦為陰,明為陽,用生薑汁和茵陳汁點眼,徧身黃者,并擦胸前,
四肢,周身汗解,或用煨薑絞汁,和香油點眼,同。又方,濕熱發黃,
昏沉不省,雄雞破背,帶毛血合胸。附方,發黃,赤小豆,瓜蒂,黃米,研,
吹鼻,或棉裹塞鼻,各竅出黃水愈,但勿深入。太陰肺為標,脾為本,發黃,
掘新鮮百部根,洗淨,搗爛覆臍上,以糯米飯一升,拌水酒各半合,揉軟,
蓋藥上,包扎一二日,口內作酒氣,水從小便出,腫自消。陰黃,丁香和茵陳,
擦如上法。
咽乾而渴,蜜連潤之,亦搗蝸牛圍之。
熱邪傳少陰經腎,汁傷咽乾而渴,宜急下。若寒中於下焦,
偪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而痛者,則乾燥不渴,必有下利清穀,
四肢厥冷等症可辨,黃連水和蜜敷頸,蝸牛飛麵塗頸。
心煩不眠(少陰),當安其眠,
黃連煎湯,入廣膠化開,攤貼胸。如加白芍,黃芩,雞子黃攪,即黃連雞子黃法也。
氣衝不食(厥陰),勿強與食。田螺硝石合麝香以敷閉癃,
傷寒熱鬱,小便不通,田螺,樸硝,麝香,搗敷臍下,無麝亦可。
與後小便不通註參看。
海蛤川烏加山甲以湔搐搦。
傷寒,汗出不均,腹背手足搐搦,用川烏,海蛤,炮山甲各一兩,酒丸彈大,
置足心,別劈蔥白蓋藥,帛纏,熱水浸腳至膝,取汁。并治中風,
手足不隨及風濕腳氣等症,須避風。搐搦,風也。
腫發腮頤,南星黎洞;
傷寒,發熱未透,餘毒積於經絡,其症耳後紅腫,頭重體倦,名發頤。
在腮曰穿腮,在地閣曰穿喉,皆痰熱之毒也,南星熬膏敷。又方,治痄腮,
發頤,黎洞膏,用紫花地丁,蒲公英,豨薟草,加苦參三兩,象貝,赤苓,
川萆薢,生甘草一兩五錢,陳橘核五錢,山甲片炮用二兩五錢,麻油熬,
黃丹收,并治一切風毒及癰癤,痰核。按,腮內酸痛者曰痄腮,
不酸痛者曰發頤。輕者,靛花磨鹿角搽; 赤豆,側柏葉,雞清搗塗;
或絲瓜燒存,雞清敷。重者,皂角,南星,糯米末,薑汁敷; 或大黃,五倍,
白芨,雞清塗,醋調壁土敷。
毒攻手足,黃柏沖和。
遺毒,黃柏蜜塗; 或田螺同鹽搗敷; 或馬齒莧敷,豬膏塗,或羊屎,馬屎,
煮汁漬之。按,傷寒,表未盡,遺毒於四肢,為熱流注,醋濕紙貼,炒鹽熨之,
自消。若表散太過,遺毒於腠理,或踈或密,為冷流注,宜沖和膏敷,
即紫荊皮五兩,獨活三兩,石菖蒲,赤芍炒二兩,白芷一兩也,蔥酒熱敷,
凡病在緊要處,此能驅其寒濕,提移他處出毒,如流注以沖和膏厚敷,
卻單用獨活,酒調熱塗一路,其盡處以玉龍膏,燒酒敷誘之,即移法也。
此方并治偏正頭風,及半陽半陰,冷熱不明症,皆效。陽症加洪寶膏,
陰症加玉龍膏敷。痛加乳香,沒藥; 筋不伸加乳香; 若救過用冷藥者,
加肉桂,當歸,可喚死血,退黑暈。玉龍膏,治陰症,皮色不變,不痛者,
白芷晒,赤芍炒一兩,草烏炒三兩,南星炒,軍薑煨,肉桂各五錢也,一無芍,
洪寶膏,治陽症,紅腫熱痛者,即花粉三兩,赤芍二兩,薑黃,白芷各一兩,
少林截血丹,定痛消瘀,即洪寶膏也,頭面傷塗頸,手傷塗臂,腳傷塗腿,
截住其血,不來潮作,傷口肉鞕,風襲,加獨活酒敷。又,不消加紫荊皮末敷,
立愈。舌欲斷者,雞白皮代之,塗洪寶膏止其血,數日舌接,去雞皮,
再塗數次,愈。沖和性平,玉龍性熱,洪寶性涼,臨症加減用之,最妙。
此為陽為熱為實也。柿蒂丁香點呃逆,即呃忒(與咳逆異),亦有乳硫。
傷寒失下,胃火上沖而逆者,為陽阨,便不閉者瀉之,閉者下之,可蜜導。
若三陰中寒,胃氣欲絕而呃者,為陰呃,宜理中合丁香柿蒂散溫之。
扁鵲有丁香柿蒂點眼法。又,寒呃不止,乳香,硫黃,或乳香,雄黃,酒煎,
嗅。雜病呃見後。
麻黃牡蠣撲亡陽,并加朮蒿。
傷寒下後,衛虛亡陽,汗不止,用黨參,白朮,炮薑,炙甘草,加當歸,
酒芍,黃芪,熟地,茯苓,陳皮,附子,肉桂,生薑,大棗,麻油熬,黃丹收,
備用,并治傷寒大汗後,頭眩,振振如倒地,或肉瞤筋惕,及下後利不止,
凡諸大虛宜溫補者,亦可加藥。撲汗法,麻黃根,牡蠣,龍骨,糯米粉,白朮,
藁本,研撲,如治亡陽症,亦可調入前膏內貼,按,汗多傷血,則肉瞤筋惕,
漏底下痢,
傷寒,下痢腸垢是熱,下痢清穀是寒,若是利清水亦是熱,
水從結糞中走出也。又,熱迫血而下行,便膿血者是熱,若下焦虛寒,
腸胃不固,便膿血者是寒,方見上。
奔豚上沖,
腎積曰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乃下焦陰冷之氣也。
如痢如疝,或桂或萸,
痢有桂末填臍,吳萸敷臍法。疝氣有吳萸熨小腹,桂末糝貼臍法,可通用。
古治奔豚,用薑,附,桂,萸,茯苓,以橘核,川楝,小茴佐之,忌白朮。
此為陰為寒為虛也。蚘上於膈,揉之以椒梅,此多屬寒而鮮屬熱也。
傷寒吐蚘,屬胃虛寒者多,花椒,烏梅肉,搗餅擦胸口,蚘聞酸辣自安。
蟲悗其心(或作蟲蝕其肛)薰之以雄艾,此或在陽而或在陰也。
傷寒,蟲蝕肛曰狐,下唇有瘡,咽乾。蟲蝕肺曰惑,上唇有瘡,聲啞,亦名疳,
在陽在陰,故有臥起不安等,此症由於失汗,痘後,產後,內熱生蟲亦有之,
雄黃,艾葉薰下部,或用雄黃,苦參,桃仁,青葙子,黃連汁,丸,納下部,
名雄黃兌,或桃葉,梅葉煎薰。或蝦蟆,雞骨燒存,裹塞。上部照後尸咽治。
有傷寒而不必治者,邪正相爭,戰而汗者解。膀胱熱結,
血自下者愈(俱詳見《傷寒》書),惡風者避於室,
見風則惡者,密室中則無所惡也,此慎起居法。
食復者損其穀。
新瘥恣食而復者,輕者損其穀,自愈,此節飲食法,不必治,症亦多,
宜觀《傷寒》書。
有傷寒而難為治者,百不合者,若神祟,治以其名。
行,住,坐,臥,如有鬼神,名百合病。病後失調有此,百合煎湯浴。
取和合百脈。此病宜清心安神。
兩相易者,如女勞,治從其本。
病初起入房,男移病於女,女移病於男,名陰陽易病,危症也。
古用燒裩法,或用爪甲灰,皆從男女互治。桑木灰,牡蠣,胡椒,良薑,
草烏,白芍,麝香,男以女唾調塗腎上,女以男唾調塗乳上,汗解。按,
女勞症,二便不通,牡蠣,陳粉,炮薑一兩,如上法,掌上先擦熱,
再塗此男女之根蒂,坎離之分屬也。二方一理。
有均為傷寒而各治者,大頭,
傷寒名瘟也,冬寒反熱,人受其毒,至春發之,因成此症,先腫鼻額,
次腫目,次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則成膿矣,
此皆風火鬱結所致。頭上漫腫無頭,名曰時毒,頭面盡腫是大頭瘟,
亦名抱頭火丹,俗乎貍頭瘟; 從耳後腫起名蝦蟆瘟,從頤腫起名鸕鶿瘟。又,
捻頭瘟,喉痹,失音,項大,腹脹如蝦蟆,亦名蝦蟆瘟,大頭瘟初起,
男左女右,刺少商穴。大頭蝦蟆,皆刺十宣穴,宜夜刺,但得醒鬆即可,
亦不必盡刺。
則蚓泥(白糖或井水調掃),燕泥(醋調掃,崩裂出膿,馬蘭頭掃),
胡索嚏膿。
時毒,焮腫喉痛者,延胡錢半,川芎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半。
紙撚蘸藥推入鼻內,嚏出膿血,痰涎為度,自鬆,即在上用吐之法。
三黃解其毒。
治頭,面,耳,目,鼻腫痛,大黃,黃連,黃柏,芒硝,赤小豆,芙蓉葉,
桑葉,車前葉,雄黃,白芷,白芨,白蘞,白蜜調塗,此方通治熱毒。又方,
生地黃,蒲黃,牛黃,冰片,研,側柏葉和蜜敷。若氣凝血滯,挾陰症者,
生薑,蔥汁敷,兼治小兒一切丹毒。
夾色,
傷寒名,即男女陰症,於房後感寒食冷而得者。
則鴿屎,
肚痛面青者,滾水衝鴿糞一升,薰被蓋睡。
鼠屎,
雄鼠屎,兩頭尖者,醋丸,納臍中,以通陰陽。
露房起痿,
陰縮者,露蜂房一個,燒存研末,蔥丸,包於陰口。按,《訓俗遺規》云:
真陰症,小便舉鞕者是,軟縮者非。
二烏通其陽。
便秘者,川烏,草烏末,蔥蘸塞穀道內。此方亦治冷秘,大便不通,名霹靂箭。
喉管,
傷寒名,喉中作癢者,切忌茶酒,不救。
有薄荷之吹(研末吹喉)。黃耳,
傷寒名,寒熱如瘧,耳中策策不安者。
有苦參之滴。
水磨苦參滴耳,或用猴薑。按,耳鳴通氣散用猴薑,生地汁,生薑汁,可參。
棱針以刺赤膈,
赤膈,傷寒胸膈赤腫疼痛,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用三棱針刺胸出血。
古方用荊防敗毒散加元參,升麻,瓜蔞,紫荊,連,芩,芍,芷,可參。
坑砂以敷脫腳。
脫腳傷寒,溺桶砂,樟木屑,陳小粉,醋調敷熱痛處,有奪命功。
伏氣咽痛,腎傷寒也,夏桂主之。
暴寒中人,伏於少陰經,旬日,始發為咽痛者,俗名腎傷寒,用半夏,桂枝,
甘草,薑汁,調塗頸上及臍內,再用附子片貼足心,症詳前咽乾而渴註。
串氣背痛,腎中寒也,附椒主之。
薑汁調附子末,加川椒,白鹽,飛麵,酒和餅,貼背心。
涼熱雜投,關格身僵者熨乾塊。
凡人感受風寒,心腹疼痛,醫家辨症不清,涼熱雜投致成關格,
甚或僵鞕不省人事者,以陳乾土磚炒熱,布包輪熨,氣通即愈。
《洗冤錄》治跌壓,《遂生編》治虛寒疹,同。
寒溫不節,吐利腹冷者坐深湯。
四時暴瀉痢,四肢,臍腹冷,坐深湯中,浸至膝上,生陽之道極速。
然輕症自妙,若大吐瀉,元氣不接者,與脫陽同,宜炮薑,附子敷臍腹,炒蔥,
鹽熨之,參看後霍亂註。
煎酒椒而散襲膚,
暴寒襲入肌膚,觸之若無皮者,用川椒,燒酒煎,布蘸熨之。
滴米醋而舒入骨,
風寒入骨,滴醋,濕青布鋪患上,再用砂壺裝砲子酒,燉熱熨布上。
久痼有攤紙而溫。
痼冷症,寒邪久伏藏腑或經絡不解者是,痼症,臍腹冷痛,附子,馬藺子,
蛇床子,吳萸,木香,肉桂末,加飛麵,薑汁,調成膏,攤紙上,圍三寸許,
貼臍下關元,氣海穴,自晚至曉,可代灸百壯。虛人,或用人參,。附子,肉桂,
炮薑末納臍,膏蓋。
暴亡有燒薪而熱,
先有積寒,復觸新寒,故暴亡,煆坑見前。
時𡭕抽吊,非石硫之升頂,不可起生。
傷寒陰毒,《鑒》云即𡭕,治陰症時𡭕,手足抽吊者。即今之麻腳𡭕等是也。
用硫黃,肉桂,丁香,川附。麝香,糝暖臍膏貼,即張氏所傳雷公救疫散也。
如症輕者,用燒酒,薑汁擦手足,或調川椒末,官桂末,再塗腿足,若氣漸敗,
當鋪艾於臍上,熨斗熨之,如回陽後,當救陰。一法,用硫黃,肉桂二錢半,
炮薑,硃砂二錢,黑附子五錢,艾絨二兩,和勻,布包放臍上,熨斗熨之。
今有合麻腳𡭕膏施送者,亦即硫黃,桂,麝等味也,極驗,暖臍膏方俱見下。
鬼疰(一為寒疰)纏綿,非巴豆之斬關,焉能救絕。
傷寒陰毒七八日不愈者,與鬼疰,卒暴,惡忤諸症同治,雄黃,硃砂二兩,
川椒,桂心,芫花醋炒五錢,巴仁,藜蘆二錢半,附子,野葛七錢半,共研末。
頭痛㗜鼻取嚏,或汗或衄即解。膈脹敷胸,腹痛塗臍,取吐利功同太乙紫金錠。
有雖為傷寒而異治者,外感常挾內傷。
風,寒,暑,濕,燥,火,感於外者為外感,七情,飲食,勞役,
傷於內者為內傷,外感宜汗,宜吐,宜下,內傷宜溫,宜補,宜和,外感重者,
發散為先,內傷重者,補養為急,此其大略也,東垣有《內傷外感辨》,
詳見醫書。今人外感挾內傷者多,然挾內傷者最難治。
煎說燈油餅貼,
凡內傷飲食,發熱,胸膈脹悶,或便秘,或泄瀉,用亂髮,酒曲,老薑,
胡椒,雞蛋攪勻,以隔夜燈油煎成一餅,貼胸口,胃脘鬆即去之,
治老人傷冷及難化之物,生薑或紫蘇煎湯,揉擦心胃肚腹,氣通即食化矣。
或煎湯傾浴盆中,坐揉,或艾灸胃脘并肚臍,氣從口鼻出立愈,此繆仲氏方。
二方治飽滯者,若傷飢失飽,胃氣空虛,宜補。凡食傷,白朮二兩,枳實一兩,
油熬,丹收備用。胸滿加曲,麥; 痰加橘,夏; 火加黃連; 氣加木香; 虛加參,
芍,甘,薑; 若酒傷,平胃加乾葛。
勞感調榮養胃。
凡內傷氣血,外感風寒,頭痛,身熱,惡寒,自汗,沉困無力,名勞力感冒,
不可發汗,宜用陶氏法,黨參,生地,黃芪,當歸,川芎,柴胡,陳皮,羌活,
白朮,防風各等分,細辛,甘草減十之三,加生薑,蔥白,大棗。元氣不足,
下陷加升麻,一無生地,細辛,川芎,有黃柏; 熱甚加黃芩,乃服方也。
然外感投補甚難,誤補之患,亦同於誤表,嘗用此方藥料,油熬丹收,
貼於胸口,亦頗有驗,雖見笑於名醫,卻不致有輕投之悔。按,
古方如補中益氣,六味地黃,皆可熬膏貼,曾經試過,大約陽虛者,
貼補中益氣,往往能食; 陰虛者,貼六味,往往能睡,此其驗也。膏藥力薄,
固不能如湯丸之補益,然眠食安而精神自生,病便減退。古云:
先寢食而後針藥,即是此理。且與湯丸亦并不相礙也,如臨症加減用之尤妙。
感情要貴於達權。
以情相治,見前註,此症婦人為多,一婦悲夫成病,
其兄畫其夫與所私照鏡狀示之,婦恚而詬,悲遂減,病旋愈。
又一婦思慮過傷,三年不寐,醫云,此膽虛不能制脾之思慮而不寐,
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婦出汗困睡,蓋怒則膽旺而制脾,故能寐也。
一婦善怒而不食,醫令伶人塗朱粉,與為角抵之戲,誘其笑,
又令健婦啖食美味,以誘其嘗,數日怒減食進,蓋肝木平而脾氣自復矣。
又一婦遇盜而驚,自後聞聲即倒,醫作心病治不效,戴人曰:
驚者為陽從外入,恐者為陰從內出,驚則膽傷矣,乃執兩手按於交椅上,
當前置一几,謂之曰,娘子,當視此几,猛擊之,婦大驚,連擊而心定矣。
戴人曰: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見必無驚矣。夫驚者神上越,從下擊几,
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按,此中醫理甚微,且確有據,非只如看花解悶,
聽曲消愁之常談也,精於醫者應推之。
陰經反形表證,
三陰表法與三陽異。傷寒傳入三陰,尚有在經表證,如少陰病,反發熱,
脈沉是也,脈沉屬陰,發熱屬表,仲景用附子溫經,麻黃發表,
細辛為導邪出而真陽不出,是少陰不可汗之表法。一云:此即表裡傳也。
《心悟》謂此直中兼外感,非傳經,仲景是表裏兩解。又,太陰用桂枝芍藥,
厥陰用當歸四逆,可識陰經用表裏藥例。前有麻黃,附子等方,
後有細辛土蒸法,宜參合用之。又,冬不藏精溫症,宜照此推。
熬參薑汁膏敷。
厥陰冷結膀胱,小腹滿痛者,吳萸以生薑汁,陳酒熬膏,敷痛處。
此即治厥陰寒厥,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酒之意,可推。
越經導赤瀉心,
傷寒,邪入心經,心火上偪肺經,神昏如醉,目赤唇焦者,用黨參,生地,
麥冬,知母,黃連,黃芩,黑山梔,茯苓,甘草,犀角,滑石,生薑,竹葉,
麻油熬,炒黃丹收,加硃砂貼心口,凡心病宜用膏,黃丹能鎮心也。按,
邪入心經,俱屬險症,醫家習用犀角地黃,而挽回者少,且往往有引邪之患。
膏藥大涼者,與大熱者同,貼於心口,并能速效,若當生者,亦儘足以起,
如難下藥時,此法卻甚穩。
兩經且存乎增變。
兩感症,一日傳兩經,仲景無治法,後人增之,外治亦待增。
無陽者宜蒸。
無陽謂陽虛不能作汗也。按,節庵治傷寒陽虛,不能作汗者,用人參,
黃芪,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薑,大棗,加炒白芍,。
蓋補陽發表兼滋調營衛,與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同意,
然非有實據卓見,不可輕投。景岳又有麻桂大溫中等方。竊謂常遵古語,
無陽者,宜蒸為穩,如虛中風之用黃芪,防風蒸是也。又,
陰虛人不能作汗者,用柴胡,當歸亦同。
臟結者宜灸。
下後邪氣入裏,與陽相結為結胸,與陰相結為臟結,狀如結胸,飲食如故,
時時下痢,舌上白苔。脅肋臍腹引入陰筋俱痛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
難治,宜灸關元,回陽解陰結,危哉。
刺大椎以除併病。
仲景法,太陽少陽併病,刺大椎以瀉太陽少陽,刺肺俞以瀉太陽,
刺肝俞以瀉少陽,膏藥亦可倣此貼。
針三里而杜再經,
仲景法,傷寒七日,熱甚不衰,恐再傳陽明,針足三里穴。
二症皆不可汗下,故出此治法,餘詳傷寒針灸門。
柴胡當歸以調血室。
婦人傷寒,與男子同治。惟熱入血室,月水到來與有娠為異。古方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用柴胡,生地,丹皮,紅花等可參。亦有謂熱入血室,
不宜用涼,如男人陰症而用涼藥者,須臨症斟酌。熱入血室,月水到來,
用柴胡四物,搗餅貼臍,亦可加藥,若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作痛者,
宜桂枝,桃仁。又,血結胸,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聚於膻中,非湯劑可及,
當刺期門,或蛤粉,滑石敷,取利,痛用延胡,歸,芍,乳,沒。
井泥竈土以護胎元。
妊娠傷寒,忌汗吐下,宜和解。保胎法,用井底泥,和入竈心土,敷於臍下,
或加青黛。又方,用大黃,芒硝,藍根,浮萍,蛤粉敷臍。宜用前方為穩。
寒之一症,變有萬端,莫測其名,孰窺其奧,窮之以《百問》。
而猶未析其疑,凜之以《十勸》,而尚恐糾其謬,
李子建撰十勸,不可不察。
若乃陰陽合邪,營衛同病。
寒傷營,風傷衛。
當衡緩急,更量重輕,傷,中文曾通用,
古文傷,中通用,仲景所謂中風,即是傷風。
風寒種亦渾言。
《寶鑑》謂傷寒有五種,傷寒,中風,濕溫及熱病,溫病也。
第傷寒見風,其病猶恆,而中風兼寒,其患斯劇,既識傷寒,須知中風。
風自內生,亦由外致。
中風有內生,外中二因,內生則因胃濁生痰,志極動火,
外中則因形氣不固,感召風邪。所以內生者,病必痰迷不語,火發神昏。
外中者,病必筋骨不用,口眼喎邪,單發易治,雙發難治。
始兆於指,旋見於身。
中風之來,必有先兆,如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無力,或肌肉微掣,
此營衛受邪,外中之先兆也。如上盛下虛,頭眩腳軟,神短忽忽,言語失常,
此痰火將發,內生之先兆也。預防外中,有羌活愈風湯,即十全大補加羌,
獨,防,芷,麻,細,柴,前,艽,蔓,菊,薄,蒼,朴,枳,夏,芩,地,知,
杞,杜,膏,地骨,防己也。預防內生,有清熱化痰湯,即六君加星,香,芩,
連,麥,枳,菖,薑,竹茹也。曾治如前先兆者二人,因其人不耐服藥,
令其以二方藥料熬膏常貼,皆得無恙,夫人非甚病,誰甘日服苦水,
況奔走勞役,亦無暇計及於此,及一發而不可收,悔之晚矣。貧者姑無論焉,
有力者豈不惜乎,膏藥簡而無損,以之防微杜漸,誠善術也。
蓋嘗察其經絡藏府之所屬,
口眼喎邪,肌膚不仁,絡也。左右不遂,筋骨不用,經也。昏不識人,
便溺阻隔,府也。神昏不語,唇緩涎出,藏也。經絡淺,府藏深。府必歸胃,
藏必歸心。
要不外乎表裏虛實之所宜。
凡中風,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者,是閉症。若口開,心絕; 手撒,脾絕;
眼合,肝絕; 遺尿,腎絕; 聲如鼾,肺絕。更有吐沫,肉脫,髮直,搖頭,上竄,
面赤如妝,汗出如珠者,皆是脫症,多不救。治法有解表,攻裏,行中道三法。
內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裏,外感重先袪外邪,內傷重先補中氣。
風症皆痰為患,首宜開關化痰,急則袪風,緩則順氣,久則活血,
氣順則痰消,宜烏藥,血行風自滅,宜歸,芍。諸香散真氣,羌,獨,烏,附,
防,涸營耗衛; 牛黃,冰,麝,恐引邪入內。凡中風,中痰,中寒,中惡,
將兩手中指對合縛定,艾丸灸兩指中間五壯,重者并灸頭頂百會穴,中脘,
臍下氣海穴三處,神驗。
先通其關,
中風閉症,先通關,用南星,薄荷,皂角,半夏,細辛,㗜鼻,有嚏可治,
無嚏肺絕不治。小兒驚風,亦用此試。
次開其噤。
口噤用開關散,烏梅肉,生南星,冰片擦牙,或用薑蘸南星,冰片擦牙,
其噤自開。此即《鑒》本治小兒口噤神方也。如口不開,筋絕不治。
言乎汗,寒(傷寒)蒸細辛,
傷寒,誤服補藥,閉邪於內,虛不可表者,用大藥店整包細辛中黃土,
煎盆湯坐薰,得微汗自解。
而風薰耆防,
虛中風,口噤不能下藥者,用黃芪,防風煎盆湯,置床下,取氣如烟霞,
薰之自醒。又有腳蹬熱水葫蘆取汗法,可參。
亦有檀香之水也。
《彙精》中風,口開涎出後,如有偏枯等症,用檀香一兩,煎水薰患處,
再用當歸六兩,丹參,桂枝,牛膝二兩,紅花五錢,蔥白六兩,切,炒,
預備紅興布袋數個,裝藥蒸於檀香水上,取揉,日三次。
言乎吐,寒(傷寒)揩瓜蒂,
傷寒,吐實邪,瓜蒂揩牙,出涎。吐風痰輕劑,無汗表實,防風,藜蘆,
瓜蒂,吐之; 有汗表虛,瓜蒂,赤豆,加全蝎吐之,或搐鼻,或擦牙。
風症之吐,與傷寒不同,風痰非吐不可。
而風搐參蘆,
通頂散,人參,藜蘆,細辛,川芎,生甘草一錢,石膏五錢,吹鼻取嚏。
嚏即吐也,或藜蘆,皂角,明礬吹鼻,或加赤小豆,膽礬,此吐之重劑。
亦有礞石之丸也。
回生丹,真青礞石一兩,用焰硝煆過,淬藜蘆汁中數次,加豬膽汁熬,
冰片收,臨用可取一塊,水磨滴鼻,或浸紙塞鼻,抵滾痰丸。
巴皂薰鼻稀涎,
治一切風痰喉痹,巴豆肉燒烟,薰鼻,妙,又,巴豆壓油於紙上,
捲皂角末燒,薰鼻; 或用熱烟刺入喉內,名聖烟筒,吐惡涎及血即醒。
或巴豆仁搗爛,棉裹塞鼻,或巴豆,明礬熬,去豆取礬,吹鼻,
并點喉蛾。
兼有宣滯之效,
即下也,中風閉症,便秘屬寒者,巴豆納臍。按,中腑,氣實便閉者可下。
古有用羌活,大黃,厚朴,枳實者。有用巴豆,白芷,半夏,南星,葶藶者。
中藏不可輕下,中經絡宜宣散,尤忌下。
蓖乳塗頰牽正,
口眼喎邪,蓖麻仁同乳香,加麝搗塗,左喎塗右,右喎塗左,正即去之。
此方治頭風,搗餅貼太陽,散發出氣,或塗紙上,捲塞鼻。如拔疔,出竹木刺,
取瘰癧,惡核,皆塗患處。又,口喎用蓖仁和冰片搗塗,冬加乾薑,附子。
如用時,先皂角薰,以逐外風,再乳香薰,以順血脈,或炒香附擦,亦可。
牽正散治中風,口眼喎邪,酒調用,以療內生之風,虛熱之痰者。即白附子,
蝎梢五錢,僵蠶一兩也,此方加薄荷三兩,荊芥穗,防風,天麻,炙甘草一兩,
羌活,川芎,烏頭,藿香五錢,煉蜜丸,茶,酒調塗喎處,退風散熱甚妙。
風而挾寒,痰,氣窒閉者,可擦胸背,與後控涎丸參用。
并有拔毒之能。
風毒攻注,骨節痛,用蓖仁,乳香,川烏,同豬油研敷,覺熱如火,效。
風癱用蓖仁,桃,柳,桑,槐,椿枝,加茄根煎洗,效。如用麻油熬,黃丹收。
臨用調藥末貼,甚妙。
發熱逆冷,大戟苦參酢洗,南星烏頭蠟裹。
中風發熱,大戟,苦參三兩,白酢漿煎洗。此方與中府身熱,心煩者,
用防風通聖加羌活,獨活,天麻,細辛,白附,黃連,黃柏,蠶,蝎之屬,
藥異而理同,亦可參用。逆冷,南星,川烏同黃蜡融化,攤手足心,并治驚悸。
此方加附子,木香末,即治中藏四肢厥冷,三生飲法也。
偏枯暴瘖。
宗氣不周於經絡則偏枯,不周於五藏則瘖。又,偏枯者,真氣不周,
而痰火流注也。諸不語,皆火與痰塞肺絡也。
麻黃白芥酒敷,
偏枯,表邪固結者,麻黃或白芥子研,酒調糊半身,留出竅,不敷紙蓋,
得汗即去之。按,閉症,發表用麻黃,杏仁,甘草,肉桂。又,治偏枯者,
左癱用四物,右瘓用六君,俱加薑汁,竹瀝,白芥子。如以麻黃,
白芥敷法推之,亦可酌用。中風,手足不仁,有濕痰死血者,用川烏,
草烏六兩,膽南星四兩,乳香,沒藥末三兩,乾地龍一兩,陳酒調敷痛處。
或用薑,蔥,韮一斤,白芥子,蘿蔔子二兩,油熬,黃丹,石灰收,調前藥。
薄荷硼砂蜜搽。
舌不能言,心經蘊熱,薄荷,硼砂,青黛二錢,牛黃,冰片三分。
先用生薑蘸蜜擦舌,再以前藥塗舌本,并薑汁調塗胸。附方,舌本強,難轉,
語不正,屬痰涎壅塞者,茯苓一兩,蝎梢十四個,研,酒調擦舌。舌本縮者,
醋煮白芥子,敷頸一周,利氣豁痰最捷。舌強,龜尿點舌下,滋陰通竅,效。
按,古轉舌膏,即涼膈散加味,心加菖蒲,遠志,黃連,犀角,硃砂之屬。
肝加青黛之類,可塗胸。又,舌瘖不能言,足發不能行,屬腎虛氣厥不至,
名風痱,當溫之,用熟地,巴戟,萸肉,蓯蓉,附子,官桂,石斛,茯苓,菖蒲,
遠志,麥冬,五味等分,加薄荷,如熬膏貼丹田,妙。
風而雜合寒濕者為痹,
痹亦中風之一,痹者,閉也,閉於經絡也,風,寒,濕三氣雜合而成病。
風勝為行痹,古稱走注,今名流火,寒勝為痛痹,即痛風,白虎,厲節風。
濕勝為著痹,即麻木。亦有在皮,在脈,與肉,筋骨之殊,忌收斂,
宜辛散行氣。痿者,筋脈緩縱,足不任地也,由血虛,火盛,肺焦,傳之五藏。
又,陽明虛,宗筋弛縱,帶脈不引,故痿,忌風藥及香燥溫補。痹外感,
痿內傷,痹多痛,病久入深,或不痛,痿軟而不痛。痹多寒,痿多熱,
痹實痿虛,程子曰:醫家以手足痿痹為不仁,蓋統言也。
痹異痿躄,統言不仁。
川烏,蓽茇炒,甘松,三奈熨。
固本膏名法擬三痹。
痛風,除濕固本膏,黨參,黃芪,熟地,當歸,續斷,牛膝,五加皮,附子,
肉桂三錢,杏仁,白芷去梢一錢半,麻油熬,黃丹收,貼,此武本驗方。按,
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血,有痰之不同,丹溪制上中下通用方,蒼朮,
黃柏,龍膽草,防己治濕熱,南星,桃仁,紅花,川芎治痰血,羌活,桂枝,
白芷,靈仙治風兼治寒,加神麯以消中州陳積之氣,凡膏藥多通用此方,
可以取法,三痹湯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者,即人參,黃芪,茯苓,甘草,
當歸,白芍,生地,杜仲,牛膝,桂心,細辛,秦艽,獨活,防風,薑,棗也。
原云,凡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准此固本膏,即擬此方。又,
五痹湯用八珍去熟地,加五味,細辛,隨五藏加藥,亦可以固本法熬。
加之以藥酒之擦,
風痛,用廣東馮了性藥酒擦; 或木瓜酒擦; 或木瓜,麻黃,海風藤,
豨薟草,白茄根,當歸,防風,秦艽酒煎擦; 或用鳳仙,紫蘇,陳皮,薑,蔥,
香油煎擦,或用蒼朮,蒼耳,海風藤,黃魚骨,團魚煎湯,去魚洗;
或用金毛狗脊,川牛膝,海風藤,木瓜,熟地,歸身,杜仲,續斷,秦艽,
桂枝,桑枝,松節,酒水煎擦,通治氣血兩虛疼痛,麻木加牛膠,并可塗。
附方,前胡,白芷,細辛,官桂,白朮,川芎三兩,炮附子,泡吳萸,當歸,
川椒二兩,茶,酒拌勻,以煉豬油熬膏摩,治諸風痛癢,癥瘕瘡痍,折傷。
白虎風,水牛肉脯一兩,炙伏龍肝,燕窠土,飛麵各二兩,砒黃一錢,水丸。
摩痛處。
麥麩之熨,
走注痛,芫花,桑皮,川椒,桂心,柳蛀屑,麥麩,醋炒熨; 或薑,蔥,鹽,
麩,酒,醋炒熨,并攤席上臥,能和榮衛,通經絡; 或芫花,黑豆,生薑,
醋拌炒熨; 或炭灰,蚓糞,紅花,和醋炒熨養血。
安息海犀之塗,
生附子,川椒,芸薹子等分,研末,牛膠酒化調,加安息香塗痛處。
熱則羚升,
熱痹,用升麻為君,同羌活,防風,桂枝,羚角,犀角,薑汁,竹瀝調敷。
痰洗鳳槐,
濕痰串痛,白鳳仙,槐花,銀花,水紅花,蘿蔔英,蒼朮,甘草,
船石灰煎洗。痰塊,銀硃,雄黃,宮粉,麝香,以槐白皮刺孔,盛藥覆核上,
火焙二柱香; 或銀花酒糟煨熱敷。又,寒痰,草烏,南星,白果,薑敷。熱痰,
大黃,五倍,牡蠣醋敷。流注,大薑黃身上小釘子,研末,裝紅棗內塞鼻,
醉汗,未潰者內消。
痿躄東垣養陰,
東垣治諸痿,黃柏為君,黃芪為輔。丹溪治痿補陰丸,白朮二兩,
生地兩半,酒藥,菟絲子,鎖陽,龜板,當歸,陳皮,牛膝各一兩,乾薑,
黃柏炒,虎骨炙,茯苓各五錢,五味,甘草炙各二錢,豬骨髓,腦全具。又,
濕熱甚者,健步丸,防己一兩,羌活,柴胡,滑石,瓜蔞根,甘草各五錢,
澤瀉,防風各三錢,苦參,川烏各一錢,肉桂五分,酒糊和丸,蔥白,
荊芥湯調用。如前方用油丹熬貼,後方外敷極妙。又,泰山石刻治風疾方,
羌活,枳殼各三兩,北細辛,香附,桔梗,麻黃去節,防風,白芍,知母,
半夏,當歸,甘草,薄荷,茴香,石膏各二兩,天麻,黨參,木香,菟絲子,
白朮,藁本,獨活各一兩,全蝎,僵蠶,菊花,川芎,杜仲,白茯苓,柴胡,
黃芩,陳皮,熟地,蔓荊子,地骨皮,官桂,生地,黃連各一兩,如油丹熬貼,
并治痿。
不僅誇金丹一粒。
凡風痰,走注,腰膝痛,手足癱瘓,麻木不仁,白虎風,草烏,靈脂,當歸,
芸香,地龍,木鱉仁,麝,名一粒金丹; 加陳墨炭,乳香,沒藥,糯米粉丸,
酒調敷,名捉虎丸,腳氣貼腳心,亦治流注,乳岩,瘰癧,失榮,惡核,
一切陰疽。陸本加熊膽一錢,敷一切陽毒。治風寒濕痹,疼痛,麻木,偏頭,
漏肩,鶴膝,歷節,并跌打傷,陰症諸毒,惟破爛者勿貼,小兒,孕婦勿貼,
名見睍膏,川烏,草烏,大黃,靈仙,寄奴各八錢,南星,半夏,羌活,獨活,
紅花,當歸,桃仁,蒼朮,白芥子,蛇床子,甘松,三奈,花椒,皂角,炮甲,
蓽茇,乳香,沒藥,白芷各五錢,雄鼠屎,樟冰各一兩,短髮二兩,焙,
俱研末,先將生薑,蔥白,韮白,烟葉,商陸,鬧楊花,白鳳仙,艾葉,
每搗汁半斤,各用松香三兩收,大蒜汁二兩,用松香二兩收,
另用麻油二斤四兩,先熬髮,再熬藥,勿枯,去渣,下松香,再下陀僧,
硫黃各四兩收,或少加黃丹,臨用糝肉桂,細辛末布攤。
風而重感寒濕者為痙,痙(寒症)類瘈瘲(熱症),通稱破傷。
風痙,身熱足寒,項強,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無汗宜汗,有汗宜止,
通治羌活湯料,分治神朮白朮湯料。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𢯡者,
陽明,宜下。若一目或左右視,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宜和。如傳入三陰,
腹滿,自利,口燥咽乾,舌卷卵縮,難治。內因傷寒雜症,汗吐後及濕家過汗,
或產後失血多所致,宜八珍,陳皮等加減; 或用芎,歸,地黃,防風之屬。
若痰火症,宜枳實,瓜蔞,外因潰瘍,跌損,狗咬,貫風,有之名破傷風。
《鑒》云,痙與痓通,稱破傷風。
保安力勝蠲痙,
蠲痙,羌活,獨活,防風,地榆各一錢,杏仁泥七粒,塗瘡。瘡初起,
發熱紅腫,杏仁泥,飛麵,水調塗即退。保安膏,治諸風疼痛,開提發汗,
及破傷角弓反張,并敷蛇,犬,金刃傷出血。川烏,草烏,蒼朮,羌活各四兩,
釵斛,川芎,當歸,白芷,麻黃,防風,細辛,荊芥,首烏,全蝎,天麻,藁本,
生甘草,薄荷各一兩,雄黃,硃砂,兩頭尖各五錢,末,蔥搗敷。破傷,口噤,
蜈蚣炙,全蝎炒,加草烏,天麻,白芷末,熱用茶調,寒用酒調,塞鼻。
參之以椒氣之射,
破傷風,川椒,麵裹煨,俟熱透,刺孔敷瘡上,使椒氣射入,或身出冷汗,
或瘡中出水愈,內因用此法覆臍取汗,并治腹痛。又,破傷,燒酒熱瓶拔黑水。
又,狗咬破傷,核桃殼裝入糞,襯槐皮覆患上,炙。
蔥餅之罨,
破傷,蔥,蜜,甘草,甘遂,搗爛,和麵為餅,揭起瘡甲罨之,汗,愈。
左龍江鰾之納,
破傷風入裏,發搐,目直視,自汗,二便秘,用此下之。野鴿糞名左龍,
炒江魚鰾,燒白殭蠶各五錢,雄黃一錢,蜈蚣二條,天麻二錢,末。
加巴霜半錢,防風湯丸納臍,或加大黃,羌活,黃芩各二錢,川芎一錢敷。
或用傷寒下藥。
陰則附防,
肢厥汗冷者,陰痙,風寒中藏也,宜用附子,防風,桂枝,獨活,川芎,
五味,白朮之類。
水敷蠣草,
破傷濕,甘草水調牡蠣敷。瘡口乾者中風,出水者中水。
瘈瘲河間通聖,
熱盛風搏,用此表裏兩解。
微獨重玉真九分,
破傷,初腫起白痂,南星,防風等分敷,一加僵蠶,白芷。又,
白附子十二兩,南星,防風,天麻,羌活,白芷各二兩,皆生曬,研敷。
亦治刀箭傷,馬踢,物打傷未破口者,醋敷,有血疤者,黃連水洗,酒調敷;
湯火,麻油敷,立刻止痛,止血,生肌,俱名玉真散,即跌破陰囊,腎子者,
亦效。日久濕爛,加黃丹,石膏,甚者加龍骨,兒茶各二錢,敷。
三黃寶蠟丸治跌打損傷,破傷風,并傷力成癆,女人產後,
惡露不淨致生怪症,瘀血奔心,痰迷心竅,危在旦夕,并治鳥槍打傷,
鉛子在內,以香油燉熱化開,雞毛掃患處,忌生冷,涼水,燒酒三日,
否則無效,亦可內服,藤黃四兩,糞窖浸四十九日,用陳膽星,劉寄奴,
紅芽大戟,真血竭各三兩,雄黃二兩,歸尾一兩五錢,樸硝,兒茶,
瓦楞子煆一兩,琥珀,鉛粉三錢,水銀三錢,同鉛粉研,製乳香,沒藥,
麝香三錢,共末,用好黃蜡二十四兩,煉淨,滾湯坐定入藥,攪勻為丸,
每重五分,金箔衣,九分散,麻黃,木鱉仁,乳香,沒藥各二兩,末,敷。
治跌打損傷,可配玉真用。
在上分偏正,雷頭入腦則烈。
偏風,即半邊,豬頭風之類。雷頭風,頭上起塊者,即時毒。
在下辨乾濕,酒腳沖心則危。
腳氣,名緩風,初起類傷寒表症,乾腳氣不腫,筋縮枯痛,宜潤血,清燥,
行氣。濕腳氣腫痛,筋脈弛長,宜除濕袪風。酒腳氣因酒而得者,
腳氣沖心乃風之自下而上,挾腎水剋心火也。
三聖六聖㗜首風,
三聖散治頭風久不愈,防風,藜蘆,瓜蒂㗜鼻,六聖散治頭風,雄黃,
盆硝,川芎,白芷,乳香,沒藥,㗜鼻,亦治腫毒蟲傷。按,雄黃,盆硝加冰,
麝點眼大眥,治白蛇纏,及蜈蚣,瘋犬等傷痛,一茶時即消腫定疼,三日愈。
名劈毒丹。此方加冰,麝亦可。
天麻硫黃作餅,
頭風餅子治頭風,天麻,川烏,草烏,細辛,白附,雄黃,全蝎,川芎,
蒼朮,薄荷,甘松,防風,白芷,甘草各五錢,寒食麵打糊為小餅,名天麻餅。
蔥涎調貼太陽,如火熱痰痛,茶調,并治婦人頭風,眉棱骨痛,牙齒腫痛,
痰迷惡心。川椒,硫黃鎔餅塞鼻; 或硫黃,硝石; 硫黃,鉛粉,同。
蓽茇薄荷為丸,
頭風熱痛,豬膽汁拌蓽茇肉末,晒,研,吹鼻; 或加川芎,白芷,延胡,
青黛,丸,水化滴鼻,咬錢出涎; 或用地龍,人中白,羊膽汁丸,同。又方,
冬桑葉一兩,黃菊花五錢,黑山梔三錢,獨活,天麻二錢,秦艽一錢半,
薄荷湯丸,熱水化,洗。
并宜白附,
白附子二兩,川烏,防風,川芎,荊芥,殭蠶,石膏,甘草一兩,羌活,全蝎,
地龍,南星,天麻,白芷五錢,草烏,乳香,沒藥,雄黃三錢,麻油熬,松香,
黃蜡收,加黃丹少許,治偏正頭風,肝風,血風,破傷風。
雷頭綠豆醋塗。
又,沖和膏蔥塗,效見前。
二妙三妙敷緩風,
腳氣,紅腫者濕熱,黃白腫者寒濕,通用薑,蔥,白芥子等敷,蠶砂等熨。
又,蒼朮,黃柏,鹽,酒炒為二妙,加牛膝為三妙,同何首烏,黑小豆蒸熱敷,
佳。并治痿症。
樟烏蘇合為團,
寒濕,烏頭,樟腦,醋丸,貼足心,微火烘,汗; 或蓖麻蘇合丸貼。
人言煮入氈片,收乾貼。
甘石金黃作散,
甘草,滑石,研,以馬蘭頭汁調敷,去濕熱,并治流火,如意金黃散酒敷。
治濕熱腳氣,并鶴膝風等,人參敗毒散加蒼朮,大黃,薑汁調敷,亦同。
兼用木瓜,
乾木瓜四兩,蒼朮二兩,天麻,南星,羌活,防風,黃芪,肉桂,杜仲,
牛膝,附子,續斷,當歸,薏仁,萆薢,石楠葉,檳榔,釵石斛各一兩,
加熟地,川芎,赤芍,陳皮,烏藥,杏仁等分,油熬,黃丹收,治腎虛腰膝痛,
并乾濕腳氣等。
酒腳(風)松毛糟熨,
松毛,酒糟同搗,熨。
入腦者敷鴟鳥而吹遠志,
鴟鳥腦一個,同川芎,白附搗貼; 或遠志研末吹鼻; 凡治頭風連腦者,
用禽獸腦同藥熬貼,良。
沖心者,罨田螺而踏川椒。
腳氣上衝,田螺同鹽敷臍下,候溺出,或敷股上覺冷氣趨足而安。
亦引熱下行也。礬石方見前。川椒盛囊踏足下,或附子貼足心,
腳氣從足心入,宜按摩。
肝風掉眩,獨活定其搖。
醫書有顫振門。暈者,痰因火動也,亦有七情四氣等因。獨活為定風草。
失血,眩暈,龍骨或髮灰㗜。
心風癡迷,菖蒲開其慧,
癲者,癡呆之狀,此志願太高而欲不遂者多得之,狂則痰火結聚所致,癇,
豬羊癲風也,小兒為多,丹參,麥冬,薄荷二兩,茯神,天麻,貝母,半夏,
陳膽星,橘紅一兩,鬱金兩半,明礬八錢,遠志七錢,全蝎,僵蠶,甘草,
牙皂五錢,硃砂三錢,琥珀,犀角,雄黃二錢,石菖蒲三兩,研末,薑汁,
竹瀝為丸,如彈大,臨用薑汁化開擦胸,治癇,亦治癲狂,與後控涎丸參。
十指風若雞爪(風名),類從即用雞屎而洗。
線雞屎,花椒,枯礬,煎,冷洗。凡治風方可通用。
兩股風如鶴膝,下達應加牛膝而敷。
鶴膝風症,膝頭大腿細,痛而無膿者,多乃足三陰虧損所致,古方用羌活,
獨活,元參,生地,熟地,萆薢,天麻,當歸,杜仲,防風,肉桂,牛膝之類。
可參入後敷藥,麻油熬,黃丹收,貼。治鶴膝,白芷,酒熬膏塗,良。或用甘遂,
大戟,蜜敷; 或用地骨皮,無名異,車前子,乳香,沒藥敷; 或首烏,
側柏葉敷,或鱓魚,酒糟同麝搗敷,六七日作熱,效。或用靈仙一兩,生薑汁,
蔥汁熬,入牛膠化開,黃丹收貼,并治諸風。
箭風鬼打,
箭風,俗名鬼箭打,蓋中暗風也。
癘風天刑,
大麻風,俗名天刑疾,乃中惡風也,此症初起,必有一處麻木,針之不痛,
漸而白屑雲頭,紫黑疙瘩,破流膿水,甚則眉落毛脫,鼻崩肉陷,唇翻眼錠,
全身潰爛,此五臟皆壞,危矣。初起宜節欲斷鹽,以大黃,黑丑,鬱金,苦參,
皂刺,檳榔,輕粉,甘遂,生薑,麻黃熬擦。
擦以亂髮桃葉,痛拍青色即平,
治鬼箭風忌針,以桃葉,亂髮為團擦之,或山梔子,桃枝,飛麵,為餅貼,
熨斗熨痛,蘸燒酒拍得青色,愈。
洗以芒硝桑皮,
治麻風,大黃,芒硝,桑皮,日煎洗,效。蟲加鴿糞,爛用琥珀,或靈脂搽。
爛摩黑膏可斂。
白膏治麻木不知,白芷,白朮,前胡,吳萸一升,芎藭二升,蜀椒,
細辛三兩,當歸,桂心二兩,醋浸藥,豬油十斤熬膏塗。若徧體生瘡,
膿血潰壞,用黑膏,烏頭,川芎,雄黃,胡粉,木防己,升麻,黃連,雌黃,
藜蘆,明礬五錢,杏仁去皮尖,巴豆仁各四十枚,黃柏錢八分,松脂,
亂髮各一團,為末,豬油熬膏,鹽湯洗塗。附方,槐,柳,桃,桑,楮,蒼耳子,
地膚子,煎,坐沒頸,湯如油,效。或坐麻油中,或靈仙,甘草,或地骨皮,
苦參,荊芥,細辛,防風,蒼耳子等,俱可煎浴。眉毛脫落作癢者,雄黃,
硫黃,雞殼內白燒存五錢,炮甲十片,滑石末一兩,油核桃半斤,搗,
豬膽汁調,絹包擦。面生紫塊疙瘩,山甲燒存性,川椒炒二兩,末,搗生薑,
大黃汁調擦。頭禿,羊屎燒灰,油塗。大爛徧身者,杜仲,蛇床子,明礬,
寒水石,硫黃二兩,樸硝五錢,豬油塗。眼努,白丁香,貝母點。癘風,赤游,
鵝掌風,當歸,生地一兩,麻黃,大楓子仁,元參,防風,木鱉仁五錢,
黃蜡熬塗。清熱解毒,用黃連,五倍塗。
其動也無端,其走也不定,攻於頭面則虛而浮,客於腸胃則秘而洩。
行於肢節為腫為攣,發於皮膚發熱為癢,要和血而養血,庶消風而散風。
篇中皆有方可治,臨症可酌用。治風熱蘊結,氣血凝滯,頭目昏眩或痛,
鼻塞聲重,牙痛,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嗽痰涎,腸胃燥澀,
小便赤黃,或腎水陰虧,心火熾甚,瘡瘍腫毒,丹斑癮疹,并治,用羌活,
獨活,防風,荊穗,川芎,薄荷,連翹,細辛,天麻,桔梗,當歸,黃連,梔子,
黃芩,白芷,全蝎,甘草,芒硝,大黃,元參,生地,白芍,知母,黃柏,
花粉各,一兩,槐,柳,桑枝各三斤,麻油煎,黃丹,鉛粉收,滑石,
石膏各四兩,硃砂五錢,和勻,或加雄黃,青黛各一兩,同。此靈砂丹加味。
治一切風熱,并效。
統觀風不一風,亦猶寒非一寒,顯俱易明,微盡難析,
矧有真有正,真中風(正傷寒),亦有類有同。
類中風者,初起皆卒倒不語也,類傷寒者,初起皆有太陽表症也。
同傷寒者,與傷寒同也,類中風八,中虛,中氣,中食,中寒,中火,中濕,
中暑,中惡也。類傷寒五,停痰,傷食,虛煩,腳氣,內癰也。同傷寒十二,
冬瘟,寒疫,瘟疫,溫病,熱病,風溫,濕溫,溫毒,中暍,溫瘧,風濕,
痙病也,詳見《鑒》本。
茲合兩症,與決所疑,虛補其虛。
景岳云,凡老人跌倒,多陰陽脫離,宜補。
煩解其煩,食塞吐食(食出脈現),痰停出痰,暴如惡忤,
中惡,蘇合丸擦,紫金錠塗,令兒尿其面。鬼擊,雄雞血塗面并胸,
再以血滴鼻,并破雞搨胸,雞冷棄之。
痛若內癰。酒痹須瀉(酒濕作痹,須瀉濕毒),腳氣喜通,各有治法,
俱見本門。風於氣厥最近,而痰火其著(見前)。
寒以時行為多(世人傷寒病少,時氣病多),而溫熱其變。
冬寒不即發,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又有風溫,濕溫等治法。
詳見醫書篇中,均有方,可增減易借。
牛黃蘇合,分涼熱之阻,擦胸口以醒迷,
凡中臟閉症,熱阻關竅,牛黃丸擦胸; 寒阻關竅,蘇合丸擦胸。并治氣厥者。
五仙萬靈,合表裏之消,貼背心以達鬱。
冬疫多寒,春疫多熱。治春疫,五仙膏,用薑,蔥,蒜各一斤,大黃八兩,
皂角四兩,麻油熬,黃丹收,滑石六兩,攪勻貼。治冬疫,五仙膏,乾薑二兩,
大黃四兩,麻黃。白芷,細辛,甘草三兩,麻油熬,黃丹收,滑石六兩,攪。
或加綠豆,皆表裏分消之方。萬靈膏,元參,苦參,生地,黃連,黃芩,山梔,
大黃,當歸,川芎,白芷,赤芍,羌活,獨活,防風,連翹,花粉,桔梗,五倍,
皂角,白芨,白蘞,山茨姑,紅大戟,官桂,蓖麻仁,木鱉仁,巴仁,山甲,
杏仁,髮團各一兩,槐,柳,桃枝,馬齒莧各八兩,麻油熬,黃丹,鉛粉等分,
松香,黃蜡二兩收,百草霜兩半,輕粉,兒茶,乳香,沒藥五錢,麝一錢,
攪勻,治四時傷寒及溫熱症,貼背心胸口,可代羌活湯,通聖散,敗毒散用。
凡一切內外熱病,皆可貼。一方無百草霜,有兩頭尖五錢。又方,
照此加黨參,熟地,草烏,白芍,沉香,丁香,木香,去羌,獨,防,翹,芩,
梔,粉,桔,倍,芨,蘞,慈,戟,槐,柳桃枝,馬莧,輕粉等,治四時傷寒,
貼背心,并治外病,亦名萬靈膏,較前方為溫。
顧元虛則風走其空竅(喻嘉言論),而陽衰則寒泛於水臟(沈金鰲論)。
必明其素有,而識其本來,自仲景肇論,諸家相承(劉,李,朱家),
此為大症,不惜臚陳。
傷寒,中風為大症,故此篇首特詳之,使學者知外治,非茍且從事也,
其他諸症則略焉,篇中不能具載,舉一可知其三也。
亦足見治風寒之兩門,而非僅守感冒之三法。
三法,一避風,二靜臥,三耐餓,感冒輕症,不可輕服藥發汗,恐不得其宜,
則惟泄其氣而虛,變生他症,故有此三法,然外治方可酌用。
夏至陰生,金為火爍,內寒外熱,心旺腎衰,其氣多虛,其毒彌烈。
詳見醫書,夏月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寒傷形,故無汗,暑傷氣,
故有汗。外症頭痛,口乾,面垢,自汗,嘔逆,泄瀉,少氣,倦怠,其大較也。
有餘症者,後有傳變也,元氣虛人,每有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害人實同,
不可不慎。暑邪傷在分肉,為傷暑; 傷及臟腑,為中暑; 尋常嘔吐,泄瀉,
為冒暑。夏月受暑,為風寒所固,至秋冬始發,為瘧痢,霍亂者,或由曝衣,
曝書,未盡之邪,至秋冬觸發者,為伏暑。又,夏月,四肢倦怠,不思飲食,
為熱傷元氣,卒倒搐搦者,為暑風。暑風中臟,多不救。口噤者為暑閉,
用藥不開者,亦難救。
傷暑者因寒而中,無汗即是傷寒。
避暑高堂,陰寒所偪,暑不得越,反中入內,致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者,
為傷暑陰症也,與傷寒同治,宜溫散。
中暍者,由熱而傷,大渴斯為中熱。
農夫行路,熱傷元氣,猝然跌倒,致頭疼,煩躁,肌膚大熱,大渴,
為中暍陽症也,審其虛實,或清或補,忌溫散泄氣。
暑先嗽齒,
凡暑,皆自口齒而入,直傷心包絡經,故受暑急嗽口,凡中暑發昏,
井水滴兩乳。
暍且澆臍,
中熱倒者,忌飲涼水,臥涼地,宜置日中,用草紙卷筒,燒烟薰鼻,
或嗅皂角末通竅,或大蒜搗泥,裹塞鼻,再取途中熱塵土,
或田中泥漿積心口及臍上,作一窩,使人尿其中,自醒。
昏暈絕則薰爇白檀,
中暑挾虛,暈絕者,沉香,檀香燒薰,令香氣滿室,以達其竅,即醒。暑風,
手足搐搦者,以蘇合丸擦之,并用香薷,黃連煎水搨胸。
煩悶甚則塗調黃土,
中熱,口渴,面赤,煩躁欲死,掘地深尺餘,取淨黃土,以新汲水調化,
敷胸口及臍上。又,中熱煩渴者,用天水散,滑石,甘草,或用白虎湯,知母,
石膏,甘草,煎水熨,并敷臍腹。
麵可涼敷,黃龍之丸盍試,
暑症,身熱頭疼,狀如傷寒,煩渴嘔吐,昏悶不食,硫黃,硝石一兩,明礬,
雄黃,滑石五錢,白麵四兩,井水調敷腹,即黃龍丸也。田螺三枚,搗爛,
入青鹽三分,攤膏,貼臍下一寸三分,治受暑二便不通者。
水能溫熨,
中暍,熱湯熨氣海,固元氣。
白虎之湯宜行。
見上,虛加黨參煎熨。
疰以蒜擦脊骨,三關悉開。
凡人遇春末夏初,頭痛,腳弱,食少,身熱,為疰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
宜於午日午時,用漂硃砂,明雄黃,舶硫黃各一錢,研末,燒酒和勻,
用大蒜去蒂,蘸藥從尾閭脊骨起,徐徐逐節擦上,此藥能開背後三重關竅,
令人神清氣爽,經絡流通。大有益處,癆症不論新久,皆能除根。
擦時有腫痛,乃蟲所在,切勿放鬆。
𡭕以油刮背心,五藏咸解,
陰𡭕腹痛,手足冷,燈火爆,身上紅點。陽𡭕腹痛,手足暖,以針刺十指尖,
臂上,腿灣,紫筋出血,或用鹽擦手足心,莫妙以磁調羹蘸香油刮背,
蓋五臟之系,咸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
霍亂浸陰陽之水,
霍亂胃虛,病內傷飲食,外感風寒,陽不升,陰不降,乖隔而成。
濕土為風木所剋,心火上炎則吐,吐者暍也。脾濕下注則瀉,風急甚則轉筋,
轉筋入腹則斃。又,身熱,口渴,氣粗,暑也; 體重,骨痛,濕也; 唇青肢冷,
氣少,寒也。無此數症,是傷食。又,煩渴者熱,或初起不渴,損傷津液則渴。
此症寒熱,倉卒莫辨,不可偏重,粥湯,薑湯,熱湯下喉即斃。
古有大盆陰陽水浸足法,或入胡椒,綠豆,黃連,乾薑,皆寒熱并用。
半夏兼填,
填臍內通陰陽。
吐瀉點日月之丹,
邪在上焦吐,下焦瀉,中焦吐瀉交作,吐瀉者為霍亂。
不得吐瀉者為乾霍亂,即絞腸𡭕。日月丹治胃氣痛,絞腸𡭕,霍亂,
吐瀉轉筋,點眼并淹。跌縊尚未絕者,麻辣淚流過腮即愈,立秋前一日,
晒用。雄黃,硼砂,樸硝,冰片,麝,元明粉各等分,研。此方去元明粉,
加枯礬,乳香,沒藥,硃砂,即人馬平安散。按,乾霍亂宜薑擦,燒鹽湯探吐。
藿香并塞(鼻),
治霍亂,吐瀉,腹痛,蒼朮,藿香,陳皮,半夏,青皮,桔梗,枳殼,蘇葉,
厚朴,甘草節五錢,晚蠶砂二兩,生薑,蔥白各三錢,炒熱,布包熨,妙。按,
陳修園論藿香正氣散云:凡四時不正之氣,都從口鼻入,與邪傷經絡者不同,
故只用芳香利竅之品,使邪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若夏月吐瀉,
多屬伏陰在內,宜理中法,此雖外治,亦不可不知。
絞腸芥子填臍,炒鹽頓其胸,
凡腹痛,多屬寒,惟大便秘者熱,腹痛腸縮則絞,先用白芥子或鬱金,
烏藥,細辛,木香,降香,沉香,砂仁,丸,納臍,炒鹽包頓胸,或罨臍,
以碗覆之,如身冷汗出者,加吳萸,炒熨胸背,兼治轉筋。脾元虛損,
霍亂不吐瀉,腹脹如鼓,心胸痰塞,用丁香七粒,菖蒲根五錢,炙草一兩,
生薑三大片,鹽一合,炒熨,附,西醫治霍亂法云:此症服藥,緩不濟急,
用熱手搓擦周身外皮令熱,濃芥末,略用麵粉,滾水攪和,貼肚臍,
或布包裹熱磚,足踏之,以傳溫熱,蓋熱則血通行,可救。
或令二少男前後抱住病者,轉接溫暖,最有功力。
轉筋大蒜塗足,煮醋抹其腹,
轉筋,因津液傷,宗筋不潤所致,古用轉筋飲,即木瓜,吳萸,食鹽也。按,
寒則筋攣轉筋者,繫其腿脛,勿令入腹,或用熱醋煮青布抹胸腹,
或蒜鹽敷臍,或蒜泥,或加黃蜡塗足心,或南星,醋塗足心,或木瓜,
或香櫞煎湯揉,或蘇合丸擦。如轉筋已死,心下尚溫者,用硃砂二錢,
和黃蜡三兩,燒烟薰口鼻并臍,更貼手足取汗。夏月霍亂最多,傷人甚速,
服藥殊不易,外治穩而效,故錄前賢辨症,并附列各方以備擇用焉。
下如痢瘧等症詳註,亦以此。
鑽心㗜雷火之方,
硃砂症,麻木,發慌,目閉,喉腫,心痛者是,挑胸背紅點,再用半夏,
製木香三錢,細辛,牙皂三錢五分,明礬二錢五分,藿香,桔梗,薄荷,貫仲,
白芷,防風,甘草二錢,枯礬五分,研,搐鼻,并治諸𡭕。
挑法詳《𡭕症指微》。
吊腳糝雷公之散(見前時𡭕注,雷公救疫散),瘴吹靈寶。
瘴亦熱病,即暑濕所蒸,山嵐之氣也,靈寶如意丹吹鼻,用茅山朮六兩,
真藿梗三兩,真蟾酥,沉香,檀香,丁香,木香,麝香,明雄,硃砂各六錢,
治一切感冒風寒,暑瘴,九種氣疼,痰迷心竅,各種𡭕氣,小兒急驚,
并一切疑難雜症,俱效。此方種福堂去藿梗,沉,檀,加山茨姑一兩,
石菖蒲炒五錢。又一方,只去藿梗,檀香。臥龍丹,寶花散,黑𡭕藥,
白𡭕藥等,茲不備載。
穢塗玉樞,
暑穢之氣也,夏月出門,以玉樞丹塗鼻,可辟穢。
清泄利,
瀉屬脾濕不能滲泄,致傷關門,元氣不能分別水穀,并入大腸而成瀉。
雖風,寒,暑,火,痰,食不同,未有不由於濕者也,治以滲濕利小便為主。
凡水瀉腹響不痛者,濕也; 痛甚而瀉,瀉而痛減者,食積也; 瀉時小腹疼,
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 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 完穀不化者,
氣虛也; 又,痛而便帶清血者,風也; 悠悠腹痛,瀉無休止而色青者,寒也;
煩渴,尿赤,自汗,暴注無度,暑也。痢由暑,濕,痰,食積滯而成。
其症肚腹疼痛,大便裏急後重,小便短赤不長。治法,先治暑,六一散至妙。
初起踈通積滯,久則清熱解毒,兼理脾胃,忌兜澀。赤屬血分,根心;
白屬氣分,根肺; 或帶黃色,則病因酒,食,痰涎,而根於胃。腹痛者,
肺氣鬱在大腸,實者下之,虛者桔梗發之,忌參耆。裏急後重者,火熱清之,
氣滯調之,積滯去之,氣虛升之。噤口者,胃氣下陷而不食,不治。
熱毒上衝不食,宜解毒; 若寒氣逆上作吐者,宜溫,如白蔻之類。
膿血痢與赤痢不同,前是濕,此是火,五色痢屬五臟,熱多寒少,宜通利。
休息痢,屢止屢發,或補澀太早,滯未清,或失調養,氣血不斂。瀉病在中焦,
痢病在下焦,由肝腎而遞於大腸,宜調理真陰,助理氣化為主。痢久傷腎,
宜峻補元陽,瘧後痢,痢後瘧,均以虛論。瘧痢并作先治瘧。下痢身涼能食,
小便通,易愈; 身熱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手足冷,兼氣微喘不食者,危。
小兒刮腸痢及滑腸痢皆惡候。痢症,繆,倪二家論最精。
而熨平胃散於腹,
通治瀉痢,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炙各一兩,布包放臍上,熱熨斗熨之,
偪藥氣入腹,更放枕邊嗅其氣,即開胃,思食良法也,如治瀉,加豬苓,茯苓,
白朮,澤瀉,官桂; 如治痢,加羌活,草烏,黃連,吳萸,大黃,枳殼,當歸,
白芍,黃芩,木香,檳榔尤妙。又,平胃散去甘草,加山查炭,車前子末,
治水瀉,平胃散加減治血痢,用白朮,厚朴,陳皮,甘草一兩,木香,
檳榔三錢,桃仁,黃連,茯苓,黨參,當歸,生薑,髮團各五錢,煎,
以牛膠入,黃丹收,貼。如實者,加大黃。平胃散治甚多,如加黃芩,烏梅,
即治瘧。
分以車苓,
水瀉,車前子水調敷臍; 寒瀉,車前子,肉桂末,或白芥子末,或胡椒末,
或薑汁調官桂,厚朴末,或丁香,枯礬末,或胡椒,大蒜,薆葉,吳萸,
竈心土,均納臍。熱瀉,車前子搗汁,調甘草,滑石末敷臍,或豬苓,地龍,
針砂末,蔥汁調敷臍,針砂消積平肝,或滑石一兩,丹皮汁浸煮,收乾,
加酒芍五錢,炙草二錢,炮薑五分,水調敷臍。氣虛暴瀉,硫黃,枯礬,硃砂,
丸,納臍,瀉不止,艾一斤,坐身下,火烘腳。
通以巴黃,
寒痢,巴霜,胡椒,靈脂,乳香,沒藥,麝,糯米飯丸,硃衣,納臍,或巴霜,
黃蜡,丸,納臍,瀉中有濇也。上用暖臍膏蓋再加木香,丁香,百草霜,杏霜,
肉蔻霜,丸,即治冷積瀉痢方,雖用巴豆不瀉,可悟用藥之法。熱痢,大黃末,
水丸納臍。一方,大黃,蒼朮,生香附,熟香附,生靈脂,熟靈脂各四兩,
羌活二兩,川烏,黃柏,延胡,黃芩,枳殼,檳榔,青皮,陳皮,當歸,酒白芍,
皂角,菖蒲,車前子各一兩,黑丑煆,黃連,吳萸,木香,薑黃,殭蠶,
蟬蛻各五錢,滑石四兩,生薑,蘿蔔子各二兩,巴仁七錢,麻油煎,丹收,貼。
此方行氣而不泄。或加木鱉,山甲。附方,痢紫黑者熱,茜草,梧葉煎湯浸足。
痢後,裏急後重,黃芪,防風,枳殼煎薰并洗,氣虛者最宜。又,
西醫治裏急痛苦者,鴉片水及麥漿溫水,裝水節射入肛門,或用鴉片丸塞,
坐熱水中薰洗,虛寒痢,胡椒,鯽魚,搗敷臍,或官桂,針砂,枯礬,研,
涼水調,敷臍。白痢,吳萸,六一散,敷。紅白痢,吳萸,黃連,木香敷,
噤口痢,菖蒲擦胸,或黃瓜藤燒存,香油調,貼臍清熱,或用炭盆噴醋開胃,
或用吳萸,附子末,醋調敷足心,引熱下行,或用白芥末貼小腹并臍,
如熱不可當,放下,口中不辣再敷,取效止。或用癩團一個,破腹加麝,
搗敷臍,或田螺,薑,蔥,豆豉,搗敷,或田螺同細辛,肥皂三錢,蔥三根,
酒藥半個搗敷,俟乾揭去,熱毒既解,自思飲食。滑腸痢,蔥,椒搗塞肛門。
大孔痛者,麻油炙枳實熨; 或用黃蜡,艾葉,訶子肉,燒烟薰。
瀉毒以木鱉,
水瀉,木鱉仁,丁香,口水調,納臍,洩氣愈。噤口痢,木鱉和飛麵敷臍,
通治瀉痢,木鱉仁一兩,山甲五錢,香油熬,黃丹收,或加大黃,牙皂,僵蠶,
一用木鱉仁,杏仁,桃柳枝,麻油熬,黃丹收,乳香,沒藥調,槐枝攪,
麝香和; 一用薑,蔥,蒜熬膏,入豬毛灰,松香,樟腦,雄黃,硃砂,
并治跌打。一用靈仙,蓖仁,木鱉仁,乳香,沒藥,薑,蔥,麻油熬,丹收,
松香,黃蜡攪。數方可併用,或加黃連,阿膠。
久以烏梅濇之,
烏梅塞肛門,通大便,亦能止瀉痢。噤痢,烏梅一斤,煎盆湯坐薰,
清熱解毒,亦可用蝸牛敷臍,寒宜附子。按,痢有似痢非痢者,裏急後重,
或胃氣下陷,或腎虛大瘕泄,或下多亡血所致,宜升提補澀者須辨。
後重有二,邪氣墜下,圊後不減,虛坐努責,圊後即解,為異。
膏用回春,
回春瀉痢膏,訶子肉,乾粟殼,赤石脂四兩,煆龍骨二兩,乳香,沒藥五錢,
熬膏貼,初起勿用。冬加肉蔻仁末。按,瀉痢聖餅子,用黃丹,定粉,陀僧,
硫黃,輕粉,麵和,搗貼臍甚妙,如加入瀉痢膏中,作收亦良。
和痎瘧,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暑不汗,秋成風瘧,瘧由中氣不足,脾胃虛弱,
暑邪與風寒乘虛客之而作,無痰不成瘧,無食亦不成瘧,治宜清暑,袪風,
化痰,兼理脾胃為主。初當汗解,無汗要有汗,袪邪為要; 有汗要無汗,
輔正為先。瘧者,少陽也,出與陽爭,陰勝則寒,入與陰爭,陽勝則熱。
雖純熱無寒為癉瘧,純寒無熱為牝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弊,
亦必還反少陽之界,陰陽和而瘧自已矣。三陽氣分受病傷輕,三陰血分受病,
自臟達腑,傷重。三發後可截,截早邪閉,截遲人虛。勞瘧寒熱微,
微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最難愈。久瘧腹有痞塊名瘧母。瘧變痢為重,
痢變瘧為輕。
而束常山飲於臍,
老年患瘧,畏服藥者,常山,草果,陳皮,甘草炒,嗅,不必煎食亦愈。
即常山飲也,此方加蒼朮,檳榔,半夏,川芎,當歸,荊芥,防風,知母,
杜仲一錢,烏梅五錢,先一二時炒熱,捆縛臍上,并以三分填臍眼,
其發必輕,再發再捆,愈,良法也。一用草果,常山,丁香同,則截法也。
此與治痢平胃熨法,皆名醫所傳,以代內服者。用古湯頭而外治,
實開無限法門,諸症可倣此用。
踈以柴青,
治瘧發汗法,柴胡一握,搗爛絹包擦周身,得睡有微汗解。或用柴胡,
當歸,知母,山甲煎湯,新棉花或布蘸熨背,脅痛,青皮炒熨。瘧者,肝積,
柴,青踈肝。
調以貝夏,
薑汁,貝母,半夏為丸,擦胸背化痰。
滋陰以鱉甲,
首烏同,按,《外臺》治時氣,瘴氣,黃病,痎瘧,赤白痢,用鱉甲,茵陳,
梔子,芒硝各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各三兩,巴豆一兩,
豆豉一兩二錢,人嫌其峻不用,油熬丹收,貼佳,勞瘧,表裏俱虛,少勞復來,
鱉甲醋炙四兩,川芎,當歸,青皮,陳皮,白芍,半夏,茯苓,烏梅,
生薑一兩,油丹熬,寒多加草果,熱多加柴胡,瘧母,鱉全個,青皮,蓬朮,
皆醋炒,當歸三兩,山甲土炒一兩,油熬丹收,或加莧,并治癧。
久以白椒截之,
久瘧,用白胡椒末糝附桂膏,貼背上第三骨節,并貼臍上,效。或加草果,
巴豆末貼背後第三骨節,或加靈仙,吳萸,丁香,官桂貼,并貼臍,
兼治感寒水泄。附,截瘧方,一,薑汁化牛膠,攤細布一長條,
從衣領起至尻骨止,先將皂角水洗過再貼,并敷兩膝蓋,效。一,用川椒,
雄黃,桂心,麝,納臍,膏蓋之。一,用巴霜,飛麵貼額上。一,用胡椒,硫黃,
攙膏貼命門穴。一,用蜘蛛,人言,黑豆丸塞耳,先一夜獻於北斗下,
次早面東塞。一,用大蒜搗敷臂上內關穴,或用桃仁十四粒,同。一,用大蒜,
胡椒,百草霜丸,縛於曲澤穴,內關穴,在腕上積三個中指長即是。曲澤穴,
在臂膊灣上三寸是。一,用馬齒莧或旱蓮草,頭搗敷寸口,古錢壓定,
起泡挑破,愈,名天灸。陰瘧用春雷丸,巴豆,東桂枝,南明礬,西青黛,
北雄黃中各五錢,麝香,東硃砂,南白芷,西黑附子,北硫黃中各一錢,
配五方之神,午日取五家粽子為丸,男左女右,棉裏,面東塞鼻,發過除出。
如法塞三次,永不再發,醋洗收藏,可治三人。久瘧經年,寒熱連綿,
體壯實者,生薑汁,燒酒,麥麵,搗勻作餅七枚,塗天柱頸骨及背心,胸次,
臂彎,腿彎七處,再用斑⿱敄毛,巴豆霜,蟾蜍,硃砂,雄黃,麝,棗肉丸,
綠豆大,貼眉心神庭穴,名眉心膏,周時揭去,投河中。久瘧人虛,嗅甜肉桂,
或塞鼻,則寒自退,熱自輕,神爽氣清,思食而愈。脾寒虛瘧,
附子末溫酒調塗背上,或塞鼻,塞後勿食湯水,過時即愈。一加雄黃,樟腦,
黃丹拿法見前。按,截瘧只用白胡椒一味已效,茲備錄多方者,
以見貼穴之不同,而用法之無窮,所以啟人之悟也。
膏資林屋,
林屋山人陽和膏,新鮮大力子根,葉,梗三斤,白鳳仙花,梗一斤,
麻油十斤,熬,次日以大黃,川烏,草烏,附子,肉桂,官桂,桂枝末,當歸,
地龍,殭蠶,赤芍,白芷,白芨,白蘞二兩,川芎四兩,續斷,防風,荊芥,
靈脂,木香,香櫞,陳皮一兩,入油熬,要老,下乳香,沒藥末二兩,
蘇合油四兩,攪,臨用加麝香貼,此方治三陰瘧效。并治一切陰疽,惡毒,
凍瘡。
濕由土弱,積而為水,則濡其脾,
內因生冷酒麵,滯脾生濕發熱,宜實中,淡味滲泄,利小便。
外因陰雨濕地,宜汗散,久則踈通滲泄之。凡濕皆脾病,在經發熱,
在關節痛,在藏府脹。凡濕以尿赤口渴為濕熱,尿清不渴,身體冷痛為寒濕。
古方,燥濕,蒼朮,黃柏,滲濕,車前,滑石。又,上用平胃,下用五苓。
皆藥例。
燥屬金,寒復而為火,則槁其肺,
外因燥令久晴,皮膚乾燥,令人狂惑,內因七情,或吐利亡津,
或金石炙煿,酒漿耗液,或房勞竭精,皆宜清熱潤燥。此症雖有風燥,火燥,
熱燥,氣虛燥之殊,要皆由血少火多所致。按,丹溪曰:病皆由外感,內傷,
生濕生火,濕而生熱,火而生痰,四者而已。少壯,新病則燥其濕,清其熱,
瀉其火,豁其痰,無餘蘊矣。老衰,久病,攻半補半焉。又曰,肥人氣虛生寒,
寒生濕,濕生痰; 瘦人血虛生熱,熱生火,火生燥。是濕與燥相為對待也,
故合論之。又,龔氏曰: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病不過二者而已。
燥熱以通聖散泄其陽,寒濕以五積散散其陰,膏亦可合,又,燥屬金,寒。
一則收之以瀝青,赤豆,
瀝青膏治濕第一,生薑,蔥白,韮白,大蒜,白鳳仙,鬧陽花,商陸根,
取汁各一碗,加燒酒,米醋,童便各一碗,按次第製松香一過,
再用水熬川烏,草烏,蒼朮,白芥子,蓖麻仁,官桂,乾薑,髮團各一兩,
廣膠四兩,樟腦一兩,和勻,以前製松香收,布攤貼,此製松香法甚佳,
可多製備用。通治濕熱,除濕膏,羌活,草烏,蒼朮,防風,黃柏,靈仙,
甘遂,大戟,葶藶,半夏,川芎,厚朴,檳榔,澤瀉,白芥子,赤苓各二兩,
黑丑煆,白朮,蓖麻仁,赤芍,乳香,沒藥,黃芩,陳皮,皂角,梔子,
生薑各一兩,油熬,黃丹收,滑石四兩,松香六兩,攪,內症貼臍。
外症貼患處,或加黃連,大黃。各種濕熱,羌活,獨活,大黃,當歸,赤芍,
白芨,白蘞,商陸,馬前子,蓖麻仁,男髮,麻油煎,黃丹收。亦治腫毒,
未成消,已成愈。濕熱凝結,川烏,草烏,五加皮,官桂,文蛤,白蘞,
花粉一兩,陳小粉炒黑一斤,醋熬膏,貼。并治跌打腫毒。頭面滯重者,
赤豆㗜鼻出水。肚腹腫脹者,赤豆敷臍行水。寒濕見風痹門。
一則滋之以地黃,元參,
精血內燥,熟地,當歸,山藥,杞子,黃柏,知母,萸肉,白芍,生地,元參,
蓯蓉,麥冬,花粉,天冬,黃芩一兩,五味,紅花,生甘草五錢,麻油熬,
黃丹,鉛粉各半收,石膏四兩,攪勻攤,貼胸口,可以止渴生津,貼丹田,
亦潤腎燥。老人頸燥,血虛也,地黃汁塗; 鼻燥,肺火也,元參浸塞;
或用生地,黃連,黃柏,薑黃,當歸尾,香油熬膏塗。
首蒙肢倦欲升陽。
濕在上則首如物蒙。脾胃有濕則肢倦。陰濕挾痰,頭重,麻黃根,苦丁香,
羌活,連翹,赤豆末,㗜鼻。脾用平胃。
口渴溲多思減水,
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 消穀善飲為中消,胃熱; 渴而尿數有膏油為下消,
腎熱。黨參,苦參,黃芪,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五味,枳殼,花粉,黃連,
知母,茯苓,澤瀉,山藥,牡蠣,烏梅,乾葛,浮萍各一兩,雄豬肚擦淨裝藥,
油熬,丹收,益元散攪。消渴傳為脹滿,發為癰疽,強中,難治。
遂丑之餅只可掩臍,
治濕氣腫脹,并腳氣等,甘遂,白丑,黑丑頭末煆,同蕎麵,水和餅,
飯上蒸熟,掩臍上。
歸硝之湯亦宜摩腹,
大腸燥結,當歸二兩,大黃一兩,芒硝,甘草五錢,煎湯摩腹,或熬膏貼。
此類方宜於外治。
如其身體重著,
面色浮澤及身體重著,皆中濕之病。
糟納其腳,
中濕,以糟坊中酒糟蒸熨,即納腳於酒糟中,汗愈。
若使皮膚皴揭(燥也),蠟潤其肌,
當歸,紫草,奶酥油,麻油熬,黃蜡收,塗。或麻黃,羌活,防風,當歸,
白芨,白檀香,升麻,香油熬,黃蜡收,塗。
火生於氣,
火,陽氣也,與水對待,陰陽和平,少火生氣,陽盛陰虛,旺火食氣。
陽氣有餘即是火。又,火主動,醉飽,胃火動; 恚怒,肝火動; 悲哀,肺火動;
房勞,腎火動,心火能自焚。
有君火,
心為君火,五志過極皆為火。凡見喜,怒,悲,思,恐之證,
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
亦皆以平心火為主。
相火,
起少陽膽,游行三焦,督署於心包,為陽明腐熟水穀之主,亦為元氣之賊,
煎熬真陰,陰虛則病。
龍雷之火。
水中之火,即陰火也。
五藏起相為煽。
五臟皆有火,相火動,五火隨之。
火盛者,
如頭目赤腫,口渴,嘔噦,氣逆吐血等。
引火湧泉(足心穴)津塗,
凡火盛,不能驟用寒涼,又不可純用寒涼,附子末津調,塗足心,
引熱下行,至妙。虛火,假火亦可用。通治實火,大黃,當歸,生地各二兩,
黃柏,黃芩,黃連,川芎,柴胡,乾葛,薄荷,連翹,赤芍,梔子,知母,
黑丑各一兩,犀角片,羚角片各三錢,麻油膏,黃丹收,石膏,滑石各四兩,
攪。一有生甘草。
兼滋其腎。
風火熾盛,當用元參,生地滋水; 陰火上沖,宜用黃柏末塗臍下。
火衰者,
凡命門火衰,真陽上浮者,宜用附桂。
補火求龍馬,
湧泉膏,用海龍或海馬一對,附子一兩,零陵香,山甲,瑣陽各三錢,油熬,
黃丹收,槐枝攪,下陽起石,冬蟲夏草末,高麗參,川椒,丁香,攪勻,
貼足心,少年勿用,徒起泡,無益也。一用海馬,鹿茸,人參,大茴,蓯蓉,
熟地,地龍,麻油熬,黃丹收,沉香,肉桂,糝貼,同。
熱因於火。
火動則身熱,有表裏,半表裏,氣血虛實之分。凡輕按熱者,在皮毛,血脈,
主心肺,日中,日西尤甚。重按熱者,在筋骨,主肝腎,寅卯時,亥子時尤甚。
不輕不重,中按熱者,在肌肉,主脾,夜尤重。五藏,陰也,陰足而熱反勝之,
為實熱; 陰不足而有熱,為虛熱。能食,口渴,便秘,為實,不能食,自汗。
短氣,為虛。發熱惡寒者,發於陽;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惡寒非寒,
明是熱症; 惡熱非熱,明是虛症。久病非寒,暴病非熱。均宜詳辨。
表熱宜柴胡,裏熱宜黃芩,氣實熱,石膏,知母,甘草; 血實熱,大黃,當歸,
白芍,甘草; 氣虛熱當升陽以散之,耆,朮,升,柴之類;
血虛熱當滋陰以降之,二地,二冬,知柏之類。外治方少,
故略引藥例以備用,治心,肺,胃,肝,膽,腎熱,及上而酒毒,膈熱,消渴。
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症,薄荷八兩,生地六兩,麥冬四兩,當歸,柴胡,
蒲黃,木通各二兩,黃芪,黨參,黃連,生甘草,酒白芍各一兩,麻油熬,
黃丹收,阿膠一兩,攪貼。
有晝熱夜熱,子午之熱,
平旦及晝屬陽,在氣分; 日晡及夜屬陰,在血分。日夜發熱,日重夜輕,
口中無味,屬胃虛; 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屬腎虛。
潮熱無時為外感,為實; 潮熱有時為內傷,為虛。
四肢鬱,常不伸,
火鬱症屬內熱外寒,四肢主脾。凡五心熱者,心火陷於脾也。
肌膚筋骨熱如燎者,由血虛而熱伏脾土; 或過食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中也。
火鬱發之,柴胡,防風,升麻,葛根,白芍,甘草,蔥,炒熨。
虛熱者退熱,膏肓露點,
五蒸皆嗜欲勞傷,水枯火炎從腎起,故曰骨蒸。
八月一日收取百草頭上露水,點膏肓穴,名天灸,以愈為度,膏藥亦可貼。
婦人骨蒸勞,用黨參,生地,熟地二兩,酒芍,柴胡炒,防風,秦艽,赤苓,
地骨皮,丹皮,麥冬,當歸,貝母,知母,胡黃連一兩,薄荷,甘草五錢,
加鱉肉四兩,豬膽一個,豬脊筋一大條,麻油熬,黃丹收,貼前後心。
或加烏梅三個。治骨蒸,雄黃一兩,入童便一碗,研汁,用炭火燒過,
方圓一尺黃理石一塊,將汁淋上,墊薄氈片,病人脫衣圍被坐,勿泄氣。
此類方雖古傳有效,卻不如膏藥為便,然因是而知外治之法焉,
則亦變化之所由生也,故存之。
并清其心。
熱出於心,故退熱只在清心,用燈草,麥冬煎湯,入蜜,調黃連末,敷胸口。
若心火亢極,宜敷硝黃折之,相火熾甚,則用歸地。
實熱者,瀉熱取犀羚。
上有通治實火方可用。心胸毒熱,犀角屑,羚角屑,黃芩,蒲黃,牛黃,
雄黃,硃砂,冰,麝為丸,金箔衣,臨用糝膏貼,或以一丸研,雞子清和蜜,
調塗心口,亦治諸外症熱毒,佳。
維四時有感,而六淫以名。
六淫,謂風,寒,暑,濕,燥,火也。自前“風首六淫“句起至此止。
天地之道也。以下人身也。本《寶鑒》內景,外形,雜症而小變之。
五行之氣合於四時,若有淫迫,能為臟腑之病。淫,有餘也。迫,不足也。
又運氣司天在泉,六淫為病,均詳《內經》,茲不備載。
臟腑
夫人身一小天地。
人身之氣,通於天地,如經言,天氣通肺,地氣通嗌,風氣通肝,雷氣通心,
穀氣通脾,雨氣通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皆是。又,
人之呼吸,即天地闔闢之機也,故曰小天地。修養家有小周天法,閉目靜坐,
鼻吸清氣,降至丹田,轉過尾閭,隨即提起,如忍大便狀,自夾脊雙關透上,
直至泥丸,轉下鵲橋,汩然嚥下,仍歸丹田,患在何處,收氣即存想其處,
放氣則歸於丹田,患在徧身,當分經絡,屬上屬下,運法亦如之。
可以卻百病。按,此可與下按摩導引法合用。
吾心乃大君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十二官。
胞絡代行其事,膻中特重其官,
心君無為,胞絡代行其事,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即心包絡。
臣使對君主言,又,胞絡者,命門之系,《經》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代心行事,故曰小心,吾人一日動作云為,皆此命門之相火也,心堅不受邪,
凡心病,皆胞絡病,若邪中於心,立死。少陰經神門穴,在掌後銳骨端。又,
治手少陰者,即治心胞絡經,大陵係心胞經穴,在掌後兩筋間橫紋陷中。
臞仙悟清淨之理,
此以道治心,為治病第一義。《仙經》云:病人能放下一切,使心地清淨,
藥未入口,病已忘矣。又,《素問》: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定觀經》云:無所罣礙,迴脫塵病。《訓俗篇》云:
病人但寫一死字著心頭,即易愈,皆是清淨之理。按,人在病中,百念灰冷,
雖有富貴,欲享不能,反羨貧賤而健者,此即悟境也,及病小愈,旋復忘之,
此所以終無清淨時也。
岐伯傳摩浴之文。
《內經》摩之,浴之,摩,即按摩,浴,即蒸浴之類。《經》又曰:上取下取,
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勝毒者厚藥,不能勝毒者薄藥,上取頭,面,胸,
喉也,下取少腹,脛,足也; 內取切脈虛實也; 外取形色也。一曰按摩針灸也,
一曰漬形為汗也。又,病上取下,通也,病下取上,升也,病中傍取,
謂病在中而經絡行於左右,針灸熨藥旁取之,如病腰取膕也。《經》又云:
風寒客於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
腫痛,當是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合於肺,名曰,肺痹,
發咳上氣; 弗治,肺傳之肝,名曰肝痹,一曰厥,脅痛出食,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日蠱,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瘈,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
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
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者,憂,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故有大病,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
悲則肺氣乘,恐則脾氣乘,憂則心氣乘矣。按,風寒為外感,故傳之緩。
曰三歲者亦大略言之也。憂,恐,悲,喜,怒為內傷,此五志之火,觸發無常,
故病加重,喜為心志,腎氣乘虛克之,水克火也,餘倣此。又,急傳者,
是大氣入臟,如心病,先心痛,傳肺咳,傳肝脅肢滿,傳脾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傳不已,不滿十日死。肺病先咳,肝病先脅滿,脾病先閉塞,
皆倣此推。《經》又云:病始可刺其盛,可待衰而已,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血實宜決之,
氣虛宜掣引之。漬形,如布桃枝煎湯液以蒸浴也,按收,按摩收引也; 決。
當是決刺; 掣引,疑亦即導引之謂,此《經》言外治也。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
曰按摩,曰蒸浴,曰湯熨,曰火灸,曰針刺,外感內傷之症,汗下補瀉,
先後緩急,虛實寒熱之治,無不畢備其中,是誠萬古不易之常道。
與湯藥相輔而行者也,引而伸之,足盡醫學之變,今人專主湯藥,實為闕典。
茲特詳錄經文於注內,以俟後之能闡發者。又按,《史記》扁鵲對桓侯問云:
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治虢太子死,
令弟子子陽厲鍼砭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
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
是熨法不獨治腠理也,扁鵲非虛試,史公非妄載也,今人用針而不用熨,
何也。至太子起坐後,更適陰陽,服湯二旬而如故,則病後調攝之法也。
外治之足以起病亦明矣,至云越人非能生死人,當生者能使之起耳。
此直抉醫之真諦,見醫無可矜之功,即諺“藥醫不死病“之說也。
然則人果當生,外治亦能取效,人不當生,雖日服藥何濟乎。
毋自我而死可矣。按摩補五臟法,熱摩手心熨兩眼,每二七徧,
使人眼目自然無障翳,明目去風,頻拭額上,謂之修天庭,連發際二七徧,
面上自然光澤。又,以中指於鼻樑兩邊揩二三十徧,令表裏俱熱,
所謂灌溉中州以潤於肺。以手摩耳輪不拘徧數,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
以防聾聵,亦治不睡。按,氣血流通即是補,非必以參苓為補也。
導引去五臟風邪積聚法,肺臟,正坐,兩手㨿地,縮身曲脊,向上五舉,
亦去心肝邪,或反拳捶脊,脊,肺部也。心臟,正坐,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等,
或一手按腕上,一手拓空如重石,或兩手相叉,以腳踏手心。脾臟,大坐,
伸一腳,屈一腳,以兩手放後反擊,或跪坐,兩手拒地回顧,用力虎視。肝臟,
兩手抱項,左右宛轉,或兩手相重,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又,
膽腑,平坐,合兩腳掌,以兩手挽腳,腕起,搖動為之。腎臟,握拳拄兩肋,
擺撼兩肩,或以足前後踰。又,導引治法,一,以兩手掩耳,將第二指壓中指,
彈腦後骨,去頭腦疾; 一,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即向天托起,
隨按頂上,或左右膝上; 一,閉一口氣,將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式。
以兩眼看右手,左右各三次,去臂腋疾,并瀉三焦火; 一,平坐,伸足,
以兩手低頭攀足,卻鉤所伸足,屈在膝上,按摩之; 一,以一手托腎囊,
一手摩臍下,煖腎固精,并擦背後腎堂及命門穴; 一,摩來脊穴,此穴在背,
脊下大便之下,統會一身氣血,并療痔; 一,兩肩扭轉,運動膏肓穴,
除一身疾; 一,合掌,并兩足,蹲身虛坐,起三躍。凡肩臂病,兩手交搥,
或左足前踏,左手擺向前,右手擺向後,右亦如之,凡腿膝疾,一足立定,
一足灑之,或兩足相紐而行,前進後退各十數步,或高坐伸足,兩足紐向內,
復紐向外。又方,如風寒發汗,盤腳而坐,叉手攀腦後風門,向前叩首,
幾至於地,或縛軟竹片為弓,平身正立作開弓式,口中徐徐念一,二,三,四,
五,至汗出止。氣逆呃忒,兩手㨿地,伸頸張口作虎形即止,或㨿案亦可。
驗過。吞酸,於肝經,肺經二穴掐之九九,擦也九九,凡病皆可擦。痞塊,
左手向前上伸,右手向後下伸,閉氣一口,扭身轉項各十七回,
俟後內微覺響聲,身熱乃止。霍亂轉筋,用腳踏實地,或男挽其陰,
女牽其乳,近兩旁。腰痛,曲腰合掌,左右搖擺,或起立㨿床拔身,
左右視背,或病人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於前,㨿躡其膝,一人後捧其頭,
牽令偃臥到地,三起三臥,愈。轉脬,蒲黃一斤,縛腰間,以頭數向地取,通。
數方皆是導引之法,可參。按,《莊子》,呼吸吐納熊經鳥伸,八字,
即導法也,此外有《老子》四十二勢,婆羅門十二勢,赤松子十八勢,
鐘離八勢,胡見素五藏十二勢,大概不出前諸法中。
又《唐六典》有按摩生以消息導引除人八病,曰,風,寒,暑,濕,饑,飽,勞,
逸,凡支節藏府,積而疾生,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留,外邪不入,是導引按摩,
實為醫之一科,古方中如發汗,呃逆,痞塊,轉筋等法,皆從此出,
用之實能有效,倘識其臟腑部位,補瀉之用,隨處皆有神解,今人不講摩浴,
故不知耳。《易筋經》有舉,提,推,拉,按,抱,抓,墜八法,亦可參。
何知《內景》,
道家有《黃庭內景經》。《寶鑒》借言臟腑。
在握《靈樞》,
即《靈樞經》,樞在天為斗,在人為心。
必明陰陽。
《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註云:必先明於陰陽。
凡人之臟腑氣血,氣之風寒暑濕,病之表裏上下,脈之遲數浮沉,
藥之溫平寒熱,皆不外陰陽二義。汪云:醫理以陰陽為本,
全經皆闡陰陽之奧,外治亦當先明陰陽。
為雲為雨,
《經》云: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注云,天地相交,雲行雨施,而後能化生萬物,
人之上下有相輸應亦然。
當識臟腑(句本《寶鑒》),有父有母,
《經》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又云,三陽為父,三陰為母。按,
醫當識五臟六腑,外治不由臟腑,卻直達臟腑,尤貴能識臟腑。
茲於醫書中摘其要者,以便初學觀覽,如入學者先識字,出門者先問路耳。
至於自得之後,則此固所棄也。五臟,肝,心,脾,肺,腎,皆屬陰,六腑,膽,
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皆屬陽。五臟藏精神氣血魂魄。
六腑化水穀而行津液。形臟四者,頭角,耳目,口齒,胸中也,奇恆之腑六者,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也。肺氣通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 心氣通舌,
心和則舌能知五味; 肝氣通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 脾氣通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穀; 腎氣通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
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是六腑之所與合者也。心與膽通,肝與大腸通,脾與小腸通,肺與膀胱通,
腎與三焦通,如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肝病宜踈通大腸,
大腸病宜平肝,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肺病宜清利膀胱水,
膀胱病宜清肺,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
經脈滿則入舍於臟腑也,善治者治皮毛,次肌膚,次筋脈,次六腑,次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
倣彿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欲得寒而欲得見人者,腑病。
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臟病。臟病難治,逆傳氣所勝也。如肺傳肝,
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傳,故言次傳者死,腑病易治,
順傳其所生也。如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心,子母相傳,
周而復始,故言生也,間臟者,如肝病乘土,當傳脾,乃不傳脾而傳心。
則間其所勝之臟,而傳於所生之臟矣,脈反四時及不間臟者難已,間臟者生,
緩傳急傳見前。勞症,男自腎傳心,而肺,而肝,而脾,女自心傳肺,而肝,
而脾,而腎,傳盡則死。凡病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逆反,是可治。
病有相移者,如肝移邪於肺,則右脅痛,肺位在於右也,有五臟相移者,
腎移寒於脾,脾移寒於肝,薄其勝己也,肝移寒於心,傳於所生也,
心移寒於肺,乘其所勝也,肺移寒於腎,亦傳於所生也,脾移熱於肝,
肝移熱於心,心移熱於肺,肺移熱於腎,腎移熱於脾,倣此,有六腑相移者,
胞移熱於膀胱,膀胱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大腸,大腸移熱於胃,
胃移熱於膽,膽移熱於腦也,症皆詳見《內經》。凡人之病,真臟不病,
則五行相生,相制以適於平,雖不服藥亦愈,如火極傷金,則有水以制之,
有土以生之是也。臟病分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如心病,
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餘倣此推,詳見《難經》。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欲不節,
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
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陽外感,
陰內傷。五臟正經自病,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悲怒氣逆,
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房則傷腎。
水火分治歌,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胞絡都無異,脾胃相將濕處求,
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詳張子和書。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損其脾者調其飲食,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五臟有陰陽之性,可因其類而取之,如心實生熱者,
當益其腎,腎水滋則熱將自除矣,腎虛生寒者,當補其心,
心火降則寒將自除矣。又如肺實而瀉腎,實則瀉子也,肺虛而補脾,
虛則補母也。又母病必及其子也,又子虛必盜母氣也。又如肝實而肺虛者。
瀉其火,并補其水,令火勢衰微,金得平其木也。又如見肝之病,
將傳於脾者,當先實其脾。補肝用酸,助心用焦苦,益脾以甘。
俾土旺則水弱,水弱則火盛,火盛則金不行,肝木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又如膀胱病,而治膀胱,是正治也。
因金不能生水而膀胱病,而治肺,是隔二也; 更因土不能生金而肺病,
而膀胱病,而治脾,是隔三也。又,八虛候五藏者,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
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脅腋,脾留於兩髀股,腎留於兩膕。又,五藏各有合病,
久而不已則內舍於其合,如肝合筋,筋痹不已,內舍於肝也,餘臟倣此。
頭病取足,陽病取陰也; 足病取上,陰病取陽也,中病旁取,中者脾胃,
旁者甲膽,如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也,凡五臟皆類推。
夫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蒼也,腎者,
胃之關也,脾為胃行其津液於四肢者也,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肝惡風,
心惡熱,肺惡寒,脾惡濕,腎惡燥; 肝苦急,心苦緩,肺苦氣上逆,脾苦濕,
腎苦燥; 肝欲散,心欲軟,脾欲緩,肺欲收,腎欲堅。五臟要穴,肺,太淵,
心,大陵,肝,太衝,脾,太白,腎,太溪,六腑要穴,胃,三里,大腸,巨虛,
上廉,小腸,巨虛,下廉,膀胱,委中,三焦,委陽,膽,陽陵泉。
詳《寶鑒》針灸門。右,臟腑之要也,用膏藥者,先識其何臟何腑,或通或合,
或傳或移,熟為分治,先治,隔治,孰為上治,下治,旁治,胸腹,脅腋,
腰脊,髀股,四肢,兩膕,各有界畔,而貼法始當其位矣,至於所惡,所欲,
乃臟腑性情,膏中加藥本此。
天地萬物之所以屬,
以下四句,申言臟腑,即為《外治醫說》之總義,須合四句看。肝,心,脾,
肺,腎,在天為風,熱,燥,濕,寒,在地為木,火,土,金,水,在體為筋,
脈,肉,皮,毛,骨,在色為蒼,赤,黃,白,黑,在音為角,徵,宮,商,羽,
在聲為呼,笑,歌,哭,呻,在變動為握,憂,噦,咳,慄,在竅為目,舌,口,
鼻,耳,在味為酸,苦,甘,辛,鹹,在志為怒,喜,思,憂,恐,在液為淚,
汗,涎,涕,唾,在榮為爪,面,唇,毛,髮,在臭為臊,焦,香,腥,腐,
在卦為震,離,坤,兌,坎,在脈肝為足厥陰,心為手少陰,脾為足太陰,
肺為手太陰,腎為足少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臏鬱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諸暴強直,支痛緛戾,裏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緛,
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裏急,乖戾失常而病也。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
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
瞀鬱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淋,洩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
衄衊血污,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乃真心小腸之氣也,暴注,卒暴注洩也,瞀,
昏也,鬱,怫鬱也,鼽,鼻出清涕也,衄,鼻血也,血溢,血上出也,洩,
大小便血也,閉,大便澀滯也,衄衊血污,血出也,污者,濁也。諸痙強直,
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諸痙強直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
虛象而實非風也。諸熱瞀瘈,暴瘖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
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啑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
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
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瘈,動也,惕䠊動瘈,火之體也,啑與嚏同。
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痛急痛,下利清白,
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
乃腎與膀胱之氣也。按,經文病機十九條,河間本之著為《原病式》,
分五運六氣,剖析精微,宜研究之。五志所傷,喜傷心者,不可疾行,
不可久立; 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氣蕩胸,短氣欲絕不可息; 憂傷肺者,
心系急,上焦閉,榮衛不通,夜臥不安; 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精聚中脘,
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惰; 恐傷腎者,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
猶豫不決,嘔逆惡心也。又,心為喜,喜發於心而成於肺,脾為思,
思發於脾而成於心,過節則兩臟俱傷; 肺為憂,又為悲,又心虛則悲,
又肝虛而肺氣併之則悲; 腎為恐,又肝虛則恐,又心虛而腎氣併之則恐,
又胃熱則腎氣微弱故恐。肝為怒,怒則肝木克脾,脾傷而四臟俱傷矣。
又悲傷心胞者,喜忘不識人,置物在處,還取不得,筋攣,四肢浮腫,
驚傷膽者,精無所歸,虛無所定,說物不意而迫。按,五臟不可見,
然有諸內者,皆行諸外,不獨筋肉皮骨也,凡色聲味脈之類,
實望聞問切之原也,至於風熱燥濕寒為外感,喜怒憂思恐為內傷,
莫不各有所形之症,症既見於外矣,又奚不可由外治者,但病情萬變,
而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經文總論,乃握要之法,膏藥通治所本,故詳載之。
四時月日之所以主,
如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
其日丙丁,足厥陰少陽,肝膽也,手少陰太陽,心小腸也,餘倣此推。
脾主長夏四季,長夏,六月也,四季中土,各旺十八日。足太陽,少陽,陽明,
應正月,九月,五月,足太陰,少陰,厥陰,應十一月,十月,三月也。
五臟積,各以月日得者,如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
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則留結為積,故肝積得以季夏。痿作於午,未,申月。
邪之客身,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如肝病愈於夏,甚於秋,持於冬,起於春,餘倣此。
人一日分為四時,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生,
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
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有相反者,一臟獨主其病,
必以臟氣所不勝時甚,如脾病不能勝旦之木,肺病不能勝晝之火也。
以所勝時起,如肺氣能勝旦之木,腎氣能勝晝之火也。
是不能應一日分四時之氣者也。肝病平朝慧,下晡甚,夜半靜,心病日中慧,
夜半甚,平旦靜,脾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肺病下晡慧,日中甚,
夜半靜,腎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按,日昃,旦昳,未,土旺也。
因其慧,靜,甚,而知其為何臟之病,亦可辨症。五臟受氣於其所生,
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如肝受病氣於心,傳於脾,
舍於腎,至肺而死,此言氣之逆行也。一日一夜五分之,
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五分,謂朝甲乙寅卯,晝丙丁已午,晡庚辛申酉,
夜壬癸亥子,四季戊己辰戌丑未。凡人身之氣流行,
每子時自左腳心湧泉穴起,陽循左足,腹,脅,手,而上至頭頂,囟門而止。
午時自頂門循右手,腹,脅,足而下,至右腳心而止,是坎離,為陰陽消息也。
又,腎至靜,惟子時濁氣一動而已。按,治遺精者多在子時及五更,
腎氣開時,可推。手太陰肺本藏經絡,每朝寅對時從華蓋旁,
胸乳上中府穴起,循臂下行至手大指外側少商穴止,傳手陽明大腸,
手陽明大腸,卯時自少商穴起,循臂上行至鼻孔旁迎香穴止,足陽明胃,
辰時自迎香穴交與眼下承泣穴,上行至額角頭維穴,
對人迎循胸腹下至足大次指厲兌穴止,足太陰脾,巳時在足跗上衝陽過,
交與足大指隱白穴,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手少陰心,
午時大包交與腋下極泉穴,循臂下行至手小指內側少衝穴止,手太陽小腸,
未時自少衝交與手小指外側少澤穴,循肘上行至耳前聽宮穴止,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自聽宮穴交與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循頭頸下背,腰,
臀,腿至足小指至陰穴止,足少陰腎,酉時自至陰與足心湧泉穴,
循膝上行至胸腧府穴止,手厥陰心包,戌時自腧府交與腋下乳後一寸天池穴,
循臂下行至手中指端中衝穴止,手少陽三焦經,
亥時自中衝交與小次指外側關衝穴,循臂上行至耳門穴止,足少陽膽,
子時自耳門交與目銳眥瞳子髎,循頭,耳,
側脅下行至足少指端外側竅陰穴止,足厥陰肝,
丑時自竅陰交與足大指外側大敦穴,循膝,
股上行至乳旁一寸半直下一寸半期門穴止,此每日氣血所注,
詳《靈樞經》。傷寒胃熱,潮熱,多在日晡,陽明旺於未也,若寅卯時者,少陽,
巳午時者,太陽。陰虛元氣不足,春夏劇,秋冬瘥,又,陰虛火動,
多在午後交陰分起,至夜半而止,肺熱,日西甚,脾熱,夜間甚,腎熱,
亥子時甚。瘧分三陽三陰,又,子至巳為陽,午至亥為陰,亂者為陰陽不分。
又,卯至午為邪在外,午至酉為邪在內,酉至子為邪在血分。脅痛在午後發者,
知其為肝家瘀血也。黃家,日晡當發熱反惡寒,知其為陰黃,女勞也。
木生於亥,旺於卯,絕於申,至酉戌衰甚,及寅卯乃復旺,故患肝疳,雀目者,
暮暗而曉復明也。又,木絕在申水,土即長生於申,故雀目多變黃脹也。
五藏類推。肺病早間咯血者,寅卯為木旺生火時也。又,
《內經》有四氣調神法。又,針灸合藥須檢時日。又,殺肺蟲者,須在初四,
初五,蟲頭向上日。按,傷寒有六經欲解時。又按,《史記》日者,傳孝武帝時,
聚諸家占娶婦日,五行家曰,可,堪與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辨訟不決,
今之醫家亦然,又按,王充《論衡》云:沐書謂子日沐令人愛,使醜如嫫母,
能得愛乎,卯日沐令人白頭,若十五女子,能白髮乎。
今之醫家不信時日亦然,然四時晝夜之道,病人實潛與為感通。《綱目》云:
凡病以五臟時日占病愈甚極準,錢仲陽深得其理,學者宜究心焉。
是時日固有不可不講者,愚謂外治者,尤必於氣血所注及諸病加甚之候,
深加詳審,則先時而制,易於取效,不獨貼截瘧膏者須定陰陽,
且要瘧未發時也,此臟腑四時晝夜之說,亦外治者之一要也。
上下左右前後之各其位。
五藏皆通於心,而心亦通五臟,心系上系於肺,其別者,
自肺葉中曲折向後,貫脊髓,通於腎與膀胱,并行而之溲尿處,
乃下極部分也。肺有二系,一系上通喉嚨,一系曲折向後。脾為中州,上心下腎,
脾與胃以膜相連。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左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
兩腎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所謂坎北離南,水火相感者也。
命門之系即心胞絡,見前。按,腎應兩腰,介其間者命門,與臍相對,
象坎中一畫,所謂水中之火也,胃中蒸化穀食,全賴此火。
火衰則胃氣衰。膽主腋,兩腋,缺盆,皆膽之絡。胃號太蒼,
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胃居心蔽骨與臍之中。小腸當臍右。大腸當臍左。
膀胱在小腹之內。按,心肺居胸背,故心熱則胸熱,肺熱則背熱,肝膽居脅,
膽附於肝,腎居腰,胃居臍上,腸居臍下,其熱亦然,他症即此可推。
凡膏藥均分此上中下貼。心在肺下肝上,巨闕,心募也,又,期門,肝穴,
在兩乳旁各開一寸半,直下一寸半,期門下五分即膽穴,中府,肺穴也,
在乳直上三肋間,脾居中脘,中脘一穴,胃募也,季脅章門,脾募也,
在臍上二寸,旁各六寸,帶脈所起也,命門即腎穴也,關元小腸穴,
在臍下三寸,天樞大腸二穴,在臍旁各開三寸,中極膀胱穴,在臍下四寸。
膻中為上焦,中脘為中焦,臍下一寸陰交穴為下焦。背後自大椎起,
至尾(骶)骨止,共二十一節,平肩為大椎,即百勞穴也,二風門,三椎肺俞,
四即膏肓也,五心俞,九肝俞,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三三焦俞,
十四腎俞,十六大腸俞,十八小腸俞,十九膀胱俞。
皆在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腹陰背陽,募在陰,俞在陽,陰病行陽治俞,
陽病行陰治募。
內外虛實生絕之殊其證。
肝病,《難經》曰: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胸脅滿悶,淋漓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素問》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
如人將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又,肝病眥青,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靈樞》足厥陰肝絕則筋急,筋者聚陰器而絡舌本,
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捲,卵縮,庚日篤,辛日死。按,面青者,肝色,
臍左者,肝位,巔頂,耳,目,頰,舌,胸脅,小腹,陰器,均肝膽脈所至,
筋爪肝所主,恐與怒,肝之志也,此不特可以辨症,而一切敷貼之法,
皆具於中,亦外治者之一要也,下倣此推。心病,外證面赤,口乾,善笑,
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又胸中痛,
脅肢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悲,胸腹大,
脅下腰背相引而痛。又,心病,舌捲短,顴赤,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又,
手少陰心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色不澤,仲景形體如烟煤,
直視搖頭者為心絕。按,心小腸脈皆循臂,小腸脈循臂繞肩胛,交肩上。
脾病,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又,身重,肌肉痿,
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涇溲不利,虛則腹滿,腸鳴,飧泄。又,脾病唇黃,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足太陰脾絕,則肌肉軟,舌痿,人中滿,
《脈經》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時無度。肺病,外證面白,
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咳喘,洒淅寒熱,
又,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
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又,肺病鼻張,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又,
手太陰肺絕則皮毛焦,爪枯毛折。又,汗出,髮潤,喘不休。按,肺主皮毛,
氣逆於上則痛連肩背而汗出,肺為腎母,母病則子亦受邪,氣逆於下,
故下部皆痛,肺絡會耳中,腎脈入肺中,循喉嚨,虛則腎氣不能上潤,
故耳嚨嗌乾。腨,音善,足肚也,見註。腎病,外證面黑,善恐,數欠,
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
足脛寒而逆,又,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又,腎病顴與顏黑,耳焦枯,腎熱者色黑而齒枯,
又,足少陰腎絕,則骨枯齒長而垢,髮無澤,仲景溲便遺失,狂言,目反,
直視者,腎絕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者,命門絕也。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有苦沫,心中澹澹恐,
如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善唾,又,膽虛不勇敢,亦不睡,實則勇敢而多睡。
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又,
胃實則能食不傷,過時不飢,或脹,虛則泄。小腸病者,小腹痛,
腰脊控睪而痛,當耳前熱,若寒,若獨肩上熱。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
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背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脛㬷後皆熱。又,
熱結下焦,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令人發狂,冷則濕痰上溢而為多唾,
小便淋瀝,或遺尿。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為脹,又,上焦不散則喘滿,中焦不利則留飲,久為中滿,
下焦不利則腫滿。按,臟腑各有井,滎,腧,經,合主病,井木主心下滿,
滎火主身熱,腧土主體重節痛,經金主喘咳寒熱,合水主逆氣而泄,
其穴與治法詳見《難經》。病證各有本門,茲但錄其臟腑之總綱,
亦外治握要法也。膏藥多治外症,鮮治內症,此篇之治內症,亦憑臆造耳,
然亦實有下手之處,篇中論臟腑一段,即示初學下手處也。
臟奚為而言象,
《素問》九篇,臟象第一。
腑奚為而言器。
六腑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象則可睹,器則可量,不假漢⿱⺮挺,
王莽令太醫與巧屠刳剝罪人,以竹⿱⺮挺導其脈,云可治病,
而其時醫無傳書者,亦以此非仁者之所為也。
自懸秦鏡(能見臟腑),即如觀水影之浮沉,而知肺肝之吐,分於其部也。
吐血者,吐於水中,看浮者肺,沉者肝,半沉半浮者心,此以部位推測法。
察鹽色之紫黑,而知氣血之臌,徵於其化也。
臌脹者,炒鹽布包放臍上,水臌鹽化水,食臌鹽紅色,血臌鹽紫色,
氣臌鹽黑色,氣虛中滿鹽本色不變。
一火二火而判內癰,肖形也。
肺腸癰皆吐臭痰,棉花捲竹葉,燈上蘸油燒之,令病人看,
兩個火頭者肺癰,一個火頭者腸癰,以肺有兩葉,腸只一條也。
左顧右顧而別胎孕,就勢也。
遣孕婦南行,急呼之,左顧男,右顧女,蓋男左女右,勢有偏重,
迴顧時就其所偏重也,此法試過,頗驗。又,摸腹如覆盆者男。
如肘頸參差者女。又,左乳有核男,右乳有核女。以上數法,皆是測內景者,
不由診脈而得,乃外治之內取法也,如能推廣,可不必憂脈理之幽渺矣。
以物熨之,寒熱以辨。
喜涼者熱,喜溫者寒,諸症皆以此辨。按,古有大暑時以石熨腹,
以瓜鎮心者。又,《齊書》載一傖父冷病積年,重茵累褥,床下設爐火猶不差,
徐嗣於盛冬月,令其裸身坐石上,以百瓶水從頭自灌,須臾體出氣如雲蒸,
嗣曰:此乃大熱病也,此事參觀并識真假。
以手按之,虛實以明。
喜按者虛,拒按者實。《內經》言,風雨之傷人也實,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按之則痛,寒濕之中人也虛,虛則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此是測法,亦即是治法。
誰其窺臟,即此見癥。
古云窺見五臟,未必真有是事也,能測內景,即可洞見癥結。
復參東醫之鑒(即《東醫寶鑒》),更采西醫之略。
西國有《西醫論略》等書,其腦氣筋之說甚新,餘所論醫理,
亦與中國有異同,詳見本書。
觀其大同,著其獨得。
謂相師而不相襲也。
心藏神。
臟者,藏也。《經》曰:血,氣,精,神,奉生而周性命,是四者,人之本,
臟腑之主也,痰者氣之所結,汗者血之所變也。
《經》所謂津液與精氣血脈并行者也,凡百病皆不外此六者。
而膏藥通治百病,須要扼此六者,《寶鑒》精,氣,神,乃道家言,
非醫理也。心藏神,統攝七情,酬酢萬變。又,五臟藏七神,心藏神,肺藏魄,
魄者,肺之神也,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又,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是為七神。又,神者,精氣之化成也。又,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恐懼自失,又,恐懼流淫而不止。
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悗亂,四肢不舉,又,氣閉,塞而不行,肝,
悲哀動中則傷魂,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
又,竭絕而失生。肺,喜樂無極則傷魄,傷魄則狂,狂者意不存人。又,
神蕩散而不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俛仰屈伸,
又,迷惑而不治。恐懼而不解則傷精,骨痠痿厥,精時自下。又,
神蕩散而不收。驚悸,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時心跳亦是血虛,時作時止者,
痰因火動,蓋心膽經病,怔忡,心中躁動,惕惕如人將捕,一曰悸,即怔忡,
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動流,水既上升,心火惡之,故不安也。
怔忡久則健忘,由心脾血少,亦有痰者。癲癎屬痰火驚,丹溪曰,五志之火,
鬱而成痰為癲狂,癲屬陰,狂屬陽,一曰癎宜吐,狂宜下,癲則宜乎養血,
安神兼降痰火。先貴後賤曰脫營,先富後貧曰失精,雖不中邪,病從內生。
血為憂煎,氣隨悲減,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按,神病最難治,
古云惟賢者能之,神兼七情,病亦匪一,如悗亂,四肢不舉,
氣閉塞不行及筋攣骨痠等症,往往與雜病相類,茍不求其致此之故,
雖百藥不效,拙者或誤下藥,遂致危殆,姑存此膏,以待賢者之正。養神膏,
牛心原個,麻油先熬去渣,入黨參,熟地,茯苓,黃芪,白朮,當歸,遠志,
棗仁,柏子仁,益智仁,麥冬,木鱉仁,半夏各一兩,酒芍,五味子,陳皮,
甘草各五錢,黃連四錢,肉桂二錢,陳膽星八錢,麻油熬,黃丹收,硃砂七錢,
生龍齒,鬱金,菖蒲各五錢,攪,此方治一切神病,古云七情總隸於一心,
七氣統歸於一氣,故可以一膏治之,如老人心虛不眠者,用之甚妙,
無牛心用龜板,石蓮肉,龍眼肉三味代之。又方,心虛而有痰火者,
用參朮苓甘地芍歸芎加黃連,瓜蔞,半夏,沉香,硃砂,梔子,油丹熬,
按,《寶鑒》治脫營,失精症,內用香附,茯神,甘草,外用香附,川椒,
故紙各二錢,蓽茇一錢,研末,入炒鹽二錢,擦牙,此方補火可以進食,
雖未悟其何以外治之故,然即此見七情亦有外治之法,當推而廣之。
肺藏氣。
周流乎一身以為生者,氣也,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元氣與血循環。按,
精神氣血四者之中,又以氣為貫通之主。天地之道,氣化則生,變則易,
盛則旺,弱則衰,正則和,亂即病,絕則死也,肺主氣,又,肺藏氣,
膻中為氣海,宗氣之所積也,膻中,肺室也,又,腎生氣,一曰腎納氣,
臍下丹田,實為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謂腎間動氣也。凡病人劇,候臍下動氣,未絕者猶可生。按,
治氣須肺與腎兼治,貼膏在膻中,臍下二處。諸病諸痛,皆因於氣。五氣,
風傷氣為疼痛,寒傷氣為戰慄,暑傷氣為熱悶,濕傷氣為腫滿,燥傷氣為秘結。
七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喜,恐,驚屬心,腎,膽,
過則耗散真氣,怔忡,健忘,失志不足之症作,怒,憂,思屬肝,肺,脾,
過則鬱遏邪氣,癲狂,膈噎,腫脹,疼痛有餘之症作。又,九氣者,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氣鬱者,多因名利失志,公私失情。氣滯上焦,心胸痞痛,
氣滯中焦,腹脅刺痛,氣滯下焦,腰痛疝瘕,氣滯於外,周身走痛。上氣者,
肺有餘,則喘咳上氣。逆氣者,氣自腹中時時上衝也,
病人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冷也,上升之氣無寒,乃火極似水也。
氣逆而亂者,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
亂於胸中,是為太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俛首靜伏,
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
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少氣者,氣不足則息微也,又,腎虛則少氣力,
言吸吸,骨痠懈惰不能動。短氣者,氣急而短促也,有結胸,停水,風濕,
氣虛之分,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裏,心腹濡滿者為虛,為邪在表。
下氣者,心脈不及,下為氣泄也,又,腸胃鬱結,穀氣內發,
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但傷食下氣臭穢,
清氣下陷不臭穢。大凡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鳴,頭為之傾,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鳴,下氣不足,痿厥心悶。
凡五虛之症,在上則吐痰不止,在下則泄瀉不止,皆死,以氣脫無所管攝也。
氣脫者目盲。東垣云:凡治雜病,先調其氣,若血受病,亦先調氣。
《入門》云:散火之法,必先破氣,氣降則火降矣,丹溪曰:氣無補法,
世俗之言也,氣怯不補,氣何由行,又曰,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
有升無降,薰蒸清道,則生諸疾,若用辛香燥烈,是以火濟火也,《直指》曰:
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凡噯氣惡心等症皆胃病,
而總由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古人胃病治肝以此。六字氣訣,肝噓,
心呵,脾呼,肺呬,腎吹,三焦嘻,其法以口吐鼻取,能去疾延壽,又,
肝若噓時目睜睛,肺知呬氣手雙擎,心呵頂上能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
脾病呼時須憬口,三焦客熱臥嘻行,分四時行,切忌出聲。治氣藥,虛宜四君,
實宜小鳥沉,火多合黃連解毒,痰合二陳,積合平胃之類,又,氣病用氣藥,
不效者宜故紙,茴香,乳香,納氣歸腎,餘不備錄。理氣膏,通治氣鬱,氣逆,
氣脹,氣痛等症,黨參,黃芪,蒼朮,白朮,蓬朮,香附,柴胡,青皮,陳皮,
枳實,南星,半夏,厚朴,檳榔,山查,草果,羌活,防風,前胡,蘇子,杏仁,
烏藥,鬱金,川芎,當歸,白芍,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葶藶,桔梗,桑皮,
吳萸,瓜蔞,白芷,麥芽,木通,澤瀉,赤苓,延胡,靈脂,大黃,黑丑,官桂,
草烏,紅花,菖蒲,皂角,木鱉仁,僵蠶,全蝎,山甲,白芥子,蘿蔔子,
川楝子,川椒,細辛,木香,藿香,茴香,靈仙,乳香,沒藥,巴仁,
甘草各一兩,油熬,丹收,牛膠二兩,蘇合丸三錢,攪,另用薑,蔥,蒜,槐,
柳,桃,桑枝各半斤,鳳仙全株,油丹熬,薄荷油二錢,和兩膏合併攤貼。
專益元氣膏,牛肚一個,麻油先熬去渣,入黃芪八兩,黨參,生白朮,
當歸各六兩,熟地,半夏,香附,麥冬四兩,茯苓,五味,白芍,益智仁,
破故紙,胡桃肉,陳皮,官桂,甘草各二兩,硃砂,廣木香各七錢,乾薑五錢,
大棗十個,麻油熬,丹收,加黃柏,知母及龜鹿膠各二兩,尤妙。
氣虛有痰滯者,香砂六君熬膏貼。
神氣運於無形。
神氣輕清在上,陽也,動也,天之象也。
腎藏精。
精者,身之本,體者,骨之充也,精滿則氣盈,氣盈則神旺,內則五臟敷榮。
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悅,耳目聰明,若真精耗散,疾病即生,如肝精不足。
目眩無光,腎精不足,腰痛脛痠是也,精傷則陰虛,精脫者耳聾。
六極一曰精極,五臟皆有精,并無停泊於其所,腎主水,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凡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欲火動甚,
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變精以泄也,宜秘密。保精膏,鱉甲一個,
先熬去渣,入熟地八兩,菟絲子酒製,肉蓯蓉酒洗各四兩,天冬,麥冬,生地,
山藥,續斷,杜仲炒,巴戟,車子,杞子,萸肉,茯苓,五味子,黨參,
柏子仁各二兩,黃連,當歸,白芍,遠志,棗仁,覆盆子,金櫻子,地骨皮,
益智仁,茴香,菖蒲,川椒,甘草,澤瀉,黃柏,知母,龍骨,牡蠣煆,
骨碎補各一兩,麻油熬成膏,黃丹收,加赤石脂四兩,攪勻,貼。
如精寒及精如水者,陽衰也,糝附,桂末貼。
肝藏血。
凡人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歸於肝臟,以肝為血海,主藏血故也。
人身經絡,氣呴之而不閉,血濡之而不枯,故得周流不息,邪由外入,
先氣而後血,血隨氣為升降,氣病傳血,血亦因之病焉。血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
宣佈於肺,踈泄於腎,灌溉於一身,以入於脈,人非節欲以謹養之,
必至陽火盛熾,真陰內損,吐衄妄行於上,便溺滲洩於下,而百病生矣。
凡目能視,耳能聽,掌能握,足能步,臟能液,腑能傳,皆賴於血。
血盛則形盛,血衰則形衰,凡熱皆出於心,熱甚則傷血,諸見血皆熱症。又,
血見熱則行,其色鮮,見寒則凝,其色瘀,凡口鼻出血,皆係陽盛陰虛,
有升無降,血隨氣上,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於經也,七情皆能動血,
暴喜傷心,不能生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
亦然,內傷亦能失血,卒然多飲食,則脹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
則陽絡受傷,血外溢而衄,陰絡脈傷,血內溢而下。衄血者,勞傷元氣,
陰虛火動,氣歸於肺,或陽明熱鬱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也。
先血後痰,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滋陰降火,先痰後血,是積痰生熱,
宜急降痰火,痰涎帶血者,是脾家蓄熱,有紅點尤甚,唾血者,
鮮血隨唾而出,屬腎,有帶紅絲者,是肺痿,不嗽而咯血屑者,出於心,
或血疙瘩,或咯不出,或帶紅絲,此精血枯竭。嘔血出肝,大怒及傷力為多,
重者從夾脊而下,如潮之湧,此皆瘀血,雖止之亦不歸經,須聽其出。吐血,
無聲出胃,又,心肝火旺,偪血上行,亦吐血,吐血分三因,風寒暑濕燥火,
外因也,過食生冷,好啖炙煿,醉飽無度,外之內也,喜怒憂思悲恐驚,
內因也,勞心好色,亦內也,跌撲閃肭,傷重蓄血者,不內外因也,凡吐血,
宜降氣,不宜降火,氣降火自降矣,宜行血,不宜止血,行則自循經絡,
止則凝而作痛矣,宜養肝,不宜伐肝,肝生血氣,亦主藏血也。
凡吐血色紫黑者,皆瘀也,以出為妙,未盡以大黃,桃仁,紅花,生地,
丹皮行之,轉逆為順,若過用涼藥,氣血傷而脾敗矣。按,吐血有氣虛扶寒。
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蓋陽虛陰必走也,然必有虛冷之狀方是,勿誤。
胞移熱膀胱,痛者為淋,血出尿竅; 心移熱小腸,不痛者為溺,血出精竅。
一曰溺血不痛,下元虛冷也。腸風由腸胃濕熱鬱積,甚至脹滿而下血也。
便血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也,與腸風不同。又,
便血,內因濕熱,酒色,七情,外感六淫,氣血逆亂,又,腸風由邪氣外得,
色鮮在糞前,近血,屬大腸氣; 臟毒由熱毒內積,色黯在糞後,遠血,
屬小腸血; 腸澼,由長夏濕熱,血與水穀齊出。沈金鰲云:腸風,臟毒,便血,
腸澼四者,相似而各有辨。下血紫黑不痛者,濕毒,宜黃連,鮮紅痛者,熱毒,
宜白芍,下血不痛者寒,宜乾薑,桂枝。蓄血有上,中,下三部,喜忘發狂,
身黃屎黑為重,但小腹滿,小便不利為輕,治以去瘀為先。通治諸血症,
脾肺之血係氣虛,以補氣益脾為主,肝血係勞傷,以滋陰降火為主。
吐血首宜清瘀,然後止之,以歸其經,補之以還其元,此正治也。
凡血逆行難治,順行易治,吐嘔變而下行為惡痢,順也,邪欲去也。
陽盛則身熱多渴,陰盛則身涼不渴,然血,陰也,身涼易愈,諸見血潮熱,
脈大者,難治,邪勝也。理血膏,通治衄,吐,溺,便,一切血鬱,血積諸症,
黨參,丹參,黃芪,生地,熟地,當歸,川芎,白芍,赤苓,白朮,天冬,麥冬,
柏子仁,棗仁,遠志,五味,丹皮,地骨皮,龜板,鱉甲,柏葉,知母,貝母,
半夏,橘紅,膽星,羌活,防風,連翹,荊穗,炒白芷,桔梗,柴胡,蒼朮,
香附,鬱金,延胡,靈脂,蒲黃,蘇木,桃仁,紅花,艾葉,茜根,官桂,大黃,
元明粉,厚朴,枳實,花粉,續斷,梔子,炒黃柏,黃芩,黃連,木通,車前子,
地榆炭,薑炭,降香,乳香,沒藥,蘇子,甘草,髮灰,百草霜各一兩,油熬,
丹收,牛膠二兩攪勻,又方,另用薑,蔥,韮,蒜,槐,柳,桃,桑枝,
鳳仙全株約各半斤,油熬,丹收,薄荷油二錢,攪,兩膏合併攤貼。虛勞咳血,
補肺膏。專行瘀膏,大黃四兩,芒硝二兩,柴胡,瓜蔞根,桃仁,當歸,生地,
紅花,山甲,蓬朮,三棱,川芎各一兩,乳香,沒藥,官桂各七錢,川烏三錢,
油熬,丹收,花蕊石一兩,血竭五錢,另研,攪。涼血膏,見前。按,
血為氣配,古言男調氣以養血,女調血以耗氣。又,補血以養榮,
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可悟陰陽補瀉之道,理氣,
理血二膏,本此用藥。又,繆仲醇治吐血,白灸草制肝,麥冬,薄荷,橘紅,
貝母,枇杷葉清肺,苡仁,山藥養脾,韮菜,降香,蘇子下氣,青蒿,鱉甲,
丹皮,地骨皮,銀柴胡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杞子,牛膝補腎,
可以為法。又曰,陰無驟補之法,病家欲速其功,醫士張皇失主,百藥雜試,
往往殞命,此語亦可佩。
精血凝而有質,
精血重濁在下,陰也,靜也,地之象也,合上神氣運於無形,是亦小天地也,
魂隨神而知覺生,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屬陽,肝藏魂,主知覺。
魄并精而運動作,
并精出入者謂之魄,魄屬陰,肺藏魄主運動。
神走斯臟氣絕。
耽讀忘食,則夢穀神出矣,溺色則夢二女子沒於腰矣,二女,腎神也。又,
眼欲瞎者,亦見童子走也。
精亡斯白血出,
勞損所生,吐如雞蛋白者,名白血。
則有戴砂以安(神),
心神不安,絳囊盛靈砂戴於頂上,又,產婦譫語,硃砂點四燄燈照之。又,
小兒夜啼,硃砂水磨塗心口,手足心,或硃砂寫子午二字,貼臍上,皆法也,
硃砂同遠志,龍骨養心氣,同當歸,丹參養心血,可酌加,又,硃砂安神丸,
磁硃丸,并可推用。
熨椒以舒(氣),
凡氣病,可用花椒包置患處,湯壺熨之,或花椒末調餅貼,燒艾一炷,
并治痞氣,或花椒,橘皮,青鹽,烏梅,炒,布包熨之。
塗倍以秘(精),
精之主宰在心,藏制在腎,夢而遺者,相火盛而強迫之也,不夢而遺者,
心腎虛弱不固也,又,夢泄屬鬱,屬經絡熱,屬濕痰,滲者宜辨。通用濇精,
五倍末津調塗臍。附方,夢遺屬相火盛者,甘遂,甘草末,豬脊筋搗丸,
納臍膏掩,七日一換,能清相火,屬濕熱者,川楝子肉加龍骨,
牡蠣糝灸瘡膏,貼臍下一寸三分,灸瘡膏,即川芎,當歸,赤芍,白芷各二兩,
細辛,髮團各一兩,麻油熬,鉛粉收者,屬鬱者,古用豬苓,半夏,
以半夏有利性,而豬苓能導水,即腎閉導氣使通之意,前有豬苓方,見瀉註。
可借用。治陰虛火動夢遺者,用生地,白芍,川芎,當歸,麥冬,黃柏酒炒。
知母蜜炒,黃連薑汁炒,梔子,炮薑,萸肉,牡蠣煆等分,麻油熬,黃丹收,
隨症酌加丸末貼。治陽虛精脫不禁者,用菟絲子,白茯苓,韮子,龍骨等分,
熬貼如前,加末用。濁由敗精流注者多,由濕熱滲入膀胱者少。蔥白和鹽,
炒薰陰處,或童便製牡蠣,同大蒜搗敷臍。治赤白濁,椿根白皮三兩,乾薑,
白芍,黃柏一兩,油熬丹收貼。在浴堂中出一小便,毋令人知,可愈淋濁,
亦一奇也。
燒茅以清(血),
吐衄者,燒茅根灑醋於上,聞之免血暈。按,神有邪擾,硃砂鎮之,氣欲降,
花椒達之,精苦泄,五倍斂之,血脫者益氣,故用茅根,此醫理也,亦治法也。
舉一味而其餘用藥之道,均可推矣。
先天之本在腎,滋陰者嚥津,探三一(腎氣丸)名之源。
承上申言,五臟即由氣血而遞及痰汗也。陰虛不能制火,火炎於上,
則為潮熱,咯血,火動於下,則為遺精泄瀉,凡治陰虛火炎咳嗽者,
二六時中,常以舌抵上腭,令華池水之水充滿,以意目力送至丹田,
口後一口,此真水補真陰法,可代腎氣丸,如夜間不寐,或口乾津液不上升,
用此亦妙。滋腎膏,生地,熟地,山藥,萸肉四兩,丹皮,澤瀉,白茯苓,
瑣陽,龜板各三兩,牛膝,杞子,黨參,麥冬各二兩,天冬,知母,
黃柏鹽水炒,五味,官桂各一兩,麻油熬,黃丹收,貼心口,丹田,
即三一腎氣丸方也,原云,古方如腎氣丸,固本丸,補陰丸,
俱是滋陰補血之劑,然固本丸胸滿有痰者忌之,補陰丸脾虛有濕者忌之,
惟腎氣丸專於補腎滋陰而兼理痰濕,最為切當,但只數味,不足以盡其變,
今以三方合而為一,補瀉兼施,庶乎可也。此法實為集古方成膏之所本,
故附錄之。又,小兒腎疳,有用此方加川楝子,使君子者,亦可為加藥之法。
又,此膏加豬腎一對,豬骨髓一兩,熬,即丹溪治痿補益法也,并可參。又按,
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六味滋陰,命門屬火,火不足則陽虛,
宜六味加附桂,或再加五味子補水兼補火,老年水火俱虧,腎氣虛乏,
下元冷憊,腰痛腳軟,夜多旋尿,面黑口乾,耳焦枯者,宜兼補,
此膏糝附桂末貼,或鹿茸貼。
後天之本在脾,調中者摩腹,寓大和(健脾丸)名之理。
脾腎合論。脾在胃下,主消磨五穀,脾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
陰氣有餘,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薄滋味所以養血氣也。內傷調補之法,淡食并摩腹。健脾膏,用白朮四兩,
茯苓,白芍,六神麯,麥芽,香附,當歸,枳實,半夏各二兩,陳皮,黃連,
吳萸,山查,白蔻仁,益智,黃芪,山藥,甘草七錢,黨參,廣木香五錢,
麻油熬,黃丹收,貼心口,臍上,即太和丸法也。加蒼朮,大黃各二兩,黃芩,
厚朴,檳榔各一兩,以雄豬肚石上擦淨。裝藥熬,尤良。脾腎雙補膏,蒼朮,
熟地各一斤,五味,茯苓各半斤,乾薑一兩,川椒五錢,或用砂仁末,
亦可麻油熬,黃丹收,糯米炒,熨腹,助脾運。
耽酒好色以傷肺氣,漫憶山人之雲母。
宜戒酒色。雲母能補肺,用雲母四兩,油熬丹收,可通治內外症。
凡熱在上焦,咳而有濁唾涎沫,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咳則胸中隱隱痛,
為肺癰,雲母膏治肺癰,用雲母,燄硝,甘草各四兩,槐枝,柳枝,桑白皮,
側柏葉,橘皮各二兩,川椒,白芷,沒藥,赤芍,官桂,當歸,黃芪,血竭,
菖蒲,白芨,川芎,白蘞,木香,防風,厚朴,桔梗,柴胡,黨參,蒼朮,黃芩,
草龍膽,合歡,乳香,茯苓各五錢,清油熬,黃丹收,松香二兩,攪勻攤,
另用水銀二兩,彈於膏上,臨用刮去水銀,貼,《寶鑒》方有附子,
良薑各五錢,同熬,并治腸癰及癰毒, 瘰癧,骨疽,內疽,乳癰,五發,
發背,折傷等,以敗蒲煎水洗貼。凡酒色過度,虛勞少血,津液內耗,
心火自焚,遂使燥熱乘肺,咯唾膿血,上氣涎潮,須用六味地黃藥料,
加橘紅,貝母,黃柏,知母。又,肺虛氣促氣喘,或吐唾血,將成肺痿證,
紫菀,黃芪,白芍,甘草,人參,麥冬,當歸,五味子,二方可併熬。清肺膏,
治肺病并失音者,黨參,陳皮,貝母,半夏,桔梗,茯苓,桑白皮,知母,
枳殼,杏仁,款冬,麥冬,地骨皮,黃芩,生地各一兩,黃連炒,木通,五味,
蘇子,訶子肉,菖蒲,甘草,生薑各五錢,枇杷葉,百合各四兩,油熬,丹收,
阿膠八錢,攪,貼胸,若腎虛失音者,宜黨參,川芎,當歸,熟地,白芍,
茯苓,菟絲子,五味子,杜仲,巴戟天,橘紅,半夏曲各一兩,牛膝,白朮,
破故紙,葫蘆巴,益智仁,甘草各五錢,菖蒲三錢,加姜棗,油熬,貼臍下,
蓋納氣歸腎則咳嗽減,而氣以增,其聲自出矣。按,心為聲音之主,
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凡治失音,以清肺膏貼胸口,
此膏貼臍下最妙,即貼法也,凡諸病之宜兼治者,照此推。補肺膏,治肺虛,
或痰或血或痿,并一切滋陰降火皆宜,實虛癆通用方也,鱉甲全個,
先熬去渣,入黨參,元參,黃芪,紫菀,天冬,麥冬,熟地,生地,地骨皮,
山藥,貝母,知母,百合各二兩,柏子仁,黃柏,白芍,橘紅,丹皮,桔梗,
赤苓,杏仁,香附,當歸,五味,秦艽,花粉,黃芩炒,黑山梔,杞子各一兩,
柴胡炒,鬱金,白朮,川芎,蒲黃炒,桑皮炙,黃連,半夏,膽星,
甘草各五錢,蘇子三錢,薄荷二錢,牡蠣八錢,烏梅七個,油熬,丹收,牛膠,
白芨二兩,調,清熱降氣,瀉正是補,若專補則助火。
負重鬥力以傷肝血,莫希王者之寄奴。
宜戒負重鬥力。寄奴能合金瘡。補肝膏,治肝虛氣血為病者。
或有隱痛并宜,亦虛損通用方也,鱉甲全箇,先熬去渣,入黨參,生地,熟地,
杞子,五味子,當歸,萸肉各二兩,黃芪,白朮,白芍,川芎,醋香附,山藥,
棗仁,靈脂各一兩,柴胡,丹皮,黑山梔,龍膽草,瓜蔞,黃芩,茯苓,木通,
羌活,防風,澤瀉,生甘草各七錢,黃連,續斷,吳萸,陳皮,半夏,
紅花五錢,薄荷,官桂各二錢,烏梅五個,油丹熬,牛膠三兩,攪。按,
肝實火旺者,有柴胡,黃連,香附,青黛,甘草方; 肝虛陰血耗竭,面色黧黑,
耳聾目暗,腳弱腰痛,小便白濁,有當歸,鹿茸,烏梅肉,萸肉,麝香方,
肝傷有瘀積,有柴胡,大黃,瓜蔞根,當歸,桃仁,紅花,炮山甲方,
俱可臨症酌量加用。
茍調以胎之呼吸。
即胎息也。任脈通肺以繫臍帶,故兒在胎中,隨母臍為呼吸也,學胎息者,
須想其氣出從臍出,氣入從臍入,調得極細,然後不用口鼻,但以臍呼吸,
數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氣出之,能胎息可入水。又,眼視鼻,
鼻對口,口對臍。想其出入,可降心火入丹田,亦名胎息,此法甚簡而效。
而氣自納於臍。
氣歸臍為息,神入氣為胎。
不必擦腳之餅也。
縮陽秘法,水蛭預取九條,陰乾七夕,同麝香蘇合丸研,蜜調作餅,
臨臥擦左腳心,降心火,此回春方。
能導其脈之流行,而血自歸於經,奚庸塗項之膏也。
按,治咳紅導引法,坐定丌子上,以雙手搭項,蹲身閉氣三七口,
如氣稍急,微微放之,放而又閉,日行五次,兼用運功法良,念數日,縧胸前推開,
次運湧泉水洗心,或封固臍凝守,此方推胸,洗心,固臍之法,須以意會。
衄血用前洪寶膏塗項,能截血路。少林推之,在手塗臂,在足塗腿,名截血膏,
能者亦可更推。
或衝而攻減,萬春以平其逆,可代三和之散焉。
萬春膏治肝胃氣,痞塊,癥瘕,鶴膝,疝氣,脾虛泄瀉,一切內症疼痛,
跌撲閃挫,風氣,桑,槐,柳枝各四斤,麻油四斤,熬,鉛粉收,桃枝攪,
另用生大黃兩半,白芷,當歸,紅花,防風,羌活,獨活,生香附,南星,
木瓜,佛手,乳香,沒藥,沉香,丁香,木香八錢,白芥子二錢,肉桂五錢,
麝一錢,研末,和入膏內,忌火,如火衰泄瀉,加硫黃,痞加米炒斑⿱敄毛,
去頭足,糝貼,原方有黃芪,川烏,牛膝,麻黃,茜草,無香附,木瓜,佛手,
此從張刻減本,然原方力大。三和散治諸氣鬱滯脹痛,用羌活,木瓜,沉香,
木香,紫蘇,川芎,厚朴,甘草,陳皮,檳榔,白朮之屬。又,
熱結血閉有三和湯,用生地,白芍,當歸,川芎,連翹,大黃,芒硝,薄荷,
黃芩,梔子,甘草,乃合四物,調胃承氣,涼膈為一方者,如治氣鬱血閉,
可併用熬貼,兼表裏寒熱升降補瀉之妙,此又從前人集方之法,
而更推之者也,凡膏方,皆可倣此推。
或溢而泄增,十灰以止其狂,可抵七生之飲焉。
治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及虛勞大吐血,十灰散,大薊,小薊,柏葉,
荷葉,茅根,茜根,丹皮,棕皮,大黃,梔子黃等分,燒灰,加藕汁,萊菔汁,
金墨汁調用。治血崩及一切失血,十灰散,黃絹,馬尾,藕節,艾葉,蒲黃,
蓮蓬,油頭髮,陳棕,赤松皮,新棉,皆燒灰,以醋煮糯米,取湯為丸用。
竹林崩漏散,用藕節,柏葉,艾葉,陳棕,大小薊,丹皮,山梔,胎髮,瓜蔞,
燒灰,同。三方臨症酌量,十灰亦不必全,皆以生地,當歸,川芎,白芍,
蒲黃,白芷,荊穗。地榆,甘草,皆炒過,煎湯入醋少許,下廣膠化開,
加炒黃丹收,調十灰,貼心口,臍下。附治諸血方以備用。舌衄,心火也,
木賊草煎水嗽立止,一用黃連,連翹,竹心煎嗽,或烏賊骨,蒲黃炒,研塗舌,
或用黃柏,槐花糝,或用茅根,車前子,髮灰吹擦,舌出血如泉,五倍,
牡蠣粉,白膠香塗。齒衄,胃火也,齦屬胃,齒屬腎,二經相併,血出於縫,
用綠袍散,黃柏,青黛,薄荷,芒硝,冰片糝,胃熱口臭者,大黃,生地片貼,
腎虛者,青鹽,香附,草烏,皂角炒,研擦,或絲瓜藤,或絲瓜絡燒灰擦,
旱蓮草研末擦,地骨皮,杞子,麥冬湯嗽,竹葉,白鹽煎嗽,
有服輕粉而齒衄者另治。耳血,生地汁滴,或蛇蛻灰吹,并治乾痛,
亦有加海螵蛸,乾胭脂燒灰吹者,或陳皮炒黑,加燈草灰,或龍骨煆研,
加枯礬吹,并治膿耳一切。鼻血,蒲黃炒,或血竭末,或油髮灰末,
或人中白末,吹鼻,或枯礬,龍骨,麝香,以濕紙包藥塞鼻,餘見前傷寒。
九竅出血,小薊,百草霜,香附,蒲黃炒,擦牙并糝出血處。肌衄,硃砂,
寒水石,麝香,研撲,或煮酒壜紙,揉碎如楊花,攤之立止,
此症血從毛孔出,亦名脈溢,乃虛極有火也。指縫出血,多年糞桶箍燒灰,
吹。膕中出血,虛也,髮灰糝,凡血皆可用。孔竅出血,山甲末糝,
此物最能補漏。金瘡出血,麻黃,細辛敷。破傷經絡出血,靈脂末糝。臟毒,
榆皮,冷茶敷。腸風,馬兜鈴藤,穀精草,三棱,烏頭煎洗。血崩,
燒漆器令聞,或舊毡條,或棉花胎坐身下,或黑驢糞燒薰,危急者,黃丹,
鉛粉絹包塞,以線帶住,止即去之,又有燒大敦穴法,
再發仍於原處燒之自止,大敦,肝穴也。凡止血,以藕汁調金墨用,
及吹髮灰,百草霜,草紙灰皆驗。麻油浸,胭脂嗽,或生地塞,鬱金塗,
三七塗,韮菜炒熨,皆妙。下部宜槐花,地榆煎洗。痔瘻出血,血竭末糝。
治血七生飲者,即生地,生荷葉,生韮菜,生茅根,生藕節各一兩,生薑五錢,
取汁,加墨汁用者,乃四生飲加味。
生血者氣,氣結成痰,幻增百怪,擦控涎丸而運之。
痰者,津液之異名,潤養肢體者也,肺曰痰,脾曰涎,胃曰飲,痰原於腎,
動於脾,客於肺,水升火降,脾胃調和,痰何從生,痰與飲別,稠濁為痰,
清稀為飲,痰由肺虛,火炎薰灼而成,故稠濁,飲由脾虛水停不散而成,
故清稀,痰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飲宜燥濕,利水,行氣,健脾。
肺喜涼潤,惡濕燥,以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
脾喜溫燥,惡寒潤,以二朮,星,夏為要藥。痰有十,風痰,寒痰,濕痰,
熱痰,老痰,鬱痰,氣痰,食痰,酒痰,驚痰也。寒痰清,濕痰白,火痰黑,
熱痰黃,老痰膠,風痰青而光,陰虛多黏痰。飲惟清水,或青,黃,黑,綠,
酸,辣,腥,臊,鹹,苦皆是,飲有五,流於肺為支飲,肝為懸飲,心為伏飲,
經絡為溢飲,腸胃為痰飲也,懸飲亦謂流飲,又有留飲,癖飲,
總由飲食水漿乖時失度所致,令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形如腫,
脅間動搖,漉漉有聲,咳嗽引痛,膈滿嘔吐,喘咳,發熱惡寒,腰背痛,
目淚出,或身惕瞤,體重,背冷,四肢歷節痛。凡痰症,初起頭痛發熱,
類外感表症,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痰飲流注肢節疼痛,又類風症,
但痰症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凡有痰者。
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痰症與火症別處,痰有形,火無形,腫而痛者痰,
痛而不腫者,火也。古云十病九痰,又曰,暴病多屬火,怪病多屬痰,
王隱君滾痰丸,用大黃,黃芩,礞石,焰硝煆,加硃砂,沉香。丹溪加陳皮,
半夏,白朮,茯苓,人參,甘草,薑汁,竹瀝,為達痰丸。又,
朱丹溪有控涎丹,用大戟,甘遂,白芥子,行水健脾,治痰之本。或加大黃,
芫花,黃柏,南星,半夏,蒼朮,枳實,陳皮,紅花,杏仁,桃仁,神麯,薑汁,
竹瀝,皂角,明礬,或加芫花,葶藶,巴豆,黑丑。
王《全生》用控涎丹敷附骨疽,鶴膝風,或酒,或蜜,或醋調用。又,
汪本消痰消核膏,用甘遂,南星,半夏各一兩,麻油熬,下麻黃,大戟,
僵蠶四錢,白芥子五錢,藤黃六錢,樸硝七錢,黃丹收貼。
則皆用控涎法而變通者也。控涎丸,治風痰,熱痰,濕痰,食積痰及痰飲,
流注,痰毒等症,惟陰虛之痰與冷痰勿用,蒼朮,生南星,生半夏,
甘遂各二兩,白朮,芫花,大戟,大黃,葶藶,黃柏,黃芩,黃連,梔子,枳實,
陳皮,青皮,香附,靈脂各一兩,連翹,桔梗,薄荷,白芷,赤苓,川芎,當歸,
前胡,鬱金,瓜蔞,檳榔,靈仙,羌活,防風,蘇子,皂角,明礬,白芥子,
蘿蔔子,僵蠶,全蝎,木鱉仁,延胡,細辛,菖蒲,雄黃各七錢,白附子,
草烏,木香,官桂,黑丑,吳萸,巴仁,紅花,乾薑,厚朴,輕粉,炮甲各四錢,
研,薑汁,竹瀝各一碗,牛膠一兩,水煎和丸,硃衣,臨用,薑汁化開,
擦胸背,手足心,痰自下,或加黨參,犀角,此方用生薑半斤,槐,柳,
桑枝各二斤,鳳仙花莖,子,葉全一株,麻油先熬,入前藥熬,黃丹收,
加石膏,滑石各四兩,攪,貼,亦治百病。附方,凡痰塞者皂角一斤,
生甘草一兩,黨參五錢,百草霜三錢,陳酒熬膏,臨用加薑汁調,塗頸,
名黑龍膏,又,治中風,驚風,乳蛾等症,延胡煆二錢,牙皂十四枚,
青黛六分,麝一分,清水為錠,名青金錠,臨用水磨滴鼻,凡痰熱皆可塗心口。
餘見前。
水泛則制其水,
脾虛不能克制腎水,水泛為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藥料熬膏。貼臍下。
或用滋腎膏加藥。
配氣者血,血流變汗。危見諸虛,塗鎮液丹而斂之。
水穀之清氣,依脾而上升於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體,
而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生生不已,其清中之濁者,
下入膀胱而化為水也。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又,汗為心之液,心動則汗出。
陸云,諸汗。心腎兩虧病也,然有風寒暑濕之邪,有五臟之虛宜辨。汗即血也。
故古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風傷衛故有汗,表氣虛亦多汗,
風濕多自汗,暑病多自汗,濕與熱合邪,汗出不休而身軟。又,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寤而汗出曰自汗,屬胃陽虛,宜補陽固衛。
寢而汗出曰盜汗,屬腎虛有火,宜滋陰降火。凡熱邪乘陰虛出者,
汗熱。寒邪從陽虛出者,汗冷。又,痰症,冷汗自出,津津浹背,
又有頭汗分部位看,額心,鼻脾,頰腎。左顴肝,右顴肺,若齊頸而還,
血証,手足汗屬胃熱,心口獨有汗,屬心勞過度,柔汗,絕汗也。
治外感風邪自汗。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白朮,黃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
黃芩,半夏各五錢,油熬丹收,貼心口,即實表法也。按,去黃芪,白朮,桂枝,
加蔥,薑各一片,麻黃,蒼朮,杏仁各一兩,熬,即發表。治自盜諸汗,
生黃芪二兩,白朮,棗仁,熟地,當歸,白芍,柏子仁,麻黃根各一兩,
五味子,防風,龍骨各五錢,牡蠣粉一兩五錢,赤石脂一兩二錢,共研末,
用紅棗肉,黑小豆,浮小麥各一兩,煎汁,化牛膠五錢,和丸,名鎮液丹。
臨用酌以開水磨,塗心口,亦可用麻油熬膏,黃丹收貼。按,陳修園曰:
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耆附,脾中之陽遏鬱而自汗,則用朮附。
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若陰虛火擾之汗,則倍用黃芪,加當歸,
生地,熟地,黃連,黃柏,黃芩,如熬膏糝藥,可以此為法,又,痰加半夏,
濕加羌活,臨症斟酌,總期愈病,不徒好為高論。附方,陰汗腎虛陽衰者,
蛇床子酒炒,白礬,陳醬,煎洗。血汗,髮灰撲,或郁李仁研,生梨汁調敷。
按,郁李仁破血,或用其敷法,而酌易以他藥亦可,篇中存方以備法,
往往有其取法,而不取其藥者,識者察之。
津脫則益以津。
《經》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故用津調藥以補之,此即法也。治自汗,
首烏末津調,塗臍,或用鬱金末,臨睡津調,塗兩乳上。盜汗或用黃柏末,
通治自汗,盜汗,五倍末津調,塗臍,或加枯礬。附方,治一切虛汗,盜汗,
自汗及漏風等汗泄不止,諸藥不效者,麻黃根,白朮,藁本,牡蠣,
龍骨五錢,糯米粉二兩,冰片五分,撲,可參用。誤用麻黃,汗出不止,
將病人頭髮浸水,并用撲法。按,腎主五液,分化五臟,入心為汗,入肝為淚,
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症詳醫書。
痰奚由生,汗不再泄,榮中而衛外。
榮者,水穀精氣上注於肺者也,衛者,其悍氣也,血為榮,榮於內,氣為衛,
衛於外,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榮氣之行,自太陰肺始,
徧行臟腑,其行也,以息往來,一周於身,無晝夜陰陽之殊也。
衛氣寤則行陽,寐則行陰,皆從足少陰腎始,至平旦與榮會於手太陰,
故少陰病,但欲寐。邪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不得入於陰,則陽盛陰虛,故目不瞑。又,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則陰盛陽虛,故目閉,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又,氣行脈外,血行脈中,
相并周流,寒濕搏之,則滯凝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
為太過,氣鬱邪入血中,為陰滯於陽,血鬱邪入氣中,為陽滯於陰,
致生百病,癰生六腑,疽生五臟,亦由陰陽相滯而成也,川芎,
當歸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仲景桂枝湯為風寒調和營衛之方。又,
養榮湯為大補氣血之方,均可為法。按,十全大補藥料加陳皮等分,
遠志減半,油熬丹收,貼,可治內外諸虛症。
火降而水升。
二句總上。凡陰陽損傷,皆因水火不濟,故但以調和心腎為主,兼理脾胃,
使水升火降,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自生。治勞損心腎,虛而有熱者,生地,
熟地,山藥,茯神三兩,當歸,澤瀉,黃柏兩半,山萸肉,杞子,牛膝,丹皮,
黃連,生甘草,龜板,鹿角各一兩,麻油熬,黃丹收,硃砂一兩,攪勻,
攤貼胸口,丹田,即古庵心腎丸方也,若虛而有寒者,菟絲子三兩,牛膝,
熟地,肉蓯蓉,附子,鹿茸,黨參,遠志,茯神,黃芪,山藥,當歸,龍骨,
五味各一兩,如前熬貼,即究原心腎丸法也。又,黃連,肉桂同用,
能交心腎於頃刻,或用蜜丸填臍,膏蓋,或糝膏貼。
胃主水穀而納,
以下申言六腑。胃為水穀之海,水穀皆入胃,臟腑皆稟氣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鹽先走腎,
穀氣,精液已行,榮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大腸主津,小腸主液,
胃氣不足,二腸無所稟受,則津液涸焉。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下,
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而無病。
何惡心嘔噦,噫醋(熱)吞酸(寒)食少是慮。
胃腸之症,不思飲食,胸腹脹痛,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常多自利。前有健脾膏。禦寒暖胃膏,生薑汁熬,入牛膠化開,
以乳香,沒藥收,糝花椒貼,并治腰背冷痛,但須入黃丹方黏,此方加蒼朮,
厚朴,陳皮,甘草,即平胃散也,治脾胃不和,惡心嘔噦,噫醋吞酸等症,
再加白朮,神麯,麥芽,即養胃進食方也,再加黃連,吳萸,香附,良薑,
官桂,白芍,當歸,油丹煎膠,攪,名和胃膏。按,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
惟與穀食菜果為宜,藥各有偏性,雖參耆之性亦偏,東垣云,胃病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澄心息慮,以待真氣之自復,至言也。故凡胃病,
或病後調理胃氣,當遵東垣之說,但調其飲食,或以和胃膏貼胸,
庶不礙乎清純沖和之氣,而元可復也,胃痛方見下。
腸(小腸)泌清濁而出,
胃中腐熟水穀,滓穢傳入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
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小腸有氣則小腹痛,有血則小便澀,
有熱則莖中痛,大腸寒則腸鳴飧泄,熱則出黃如糜。
膀胱或云有上口而無下口,一云上下俱有口,上系小腸,下聯前陰,
中有胞藏,水氣化而為尿。膀胱熱結,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又,
膀胱冷則濕痰上溢,而為多唾,小便淋瀝,或遺尿。
詎飧泄黃糜(大腸),遺淋不利(膀胱,俱詳見前),水短為憂。
老人小水短為病進,又,尿數,陽衰也。五淋,亦曰八淋,大抵不外腎虛,
膀胱熱,冷淋,千百之一也,初則為熱為血,久則煎熬津液,為膏,砂,石也,
宜戒鹽,熱淋,血淋,散血利小便,膏,砂,石等淋,開鬱行氣,破血滋陰。
治法:熱淋,瓦松煎洗小腹,沙石淋,地榆煎浴腰腹,血淋,麻根,髮灰,
車前子,地骨皮煎洗。通淋膏,通治膀胱積熱,淋秘尿血等症,元參,麥冬,
當歸,赤芍,知母,黃柏,生地,黃連,黃芩,梔子,瞿麥穗,萹蓄,赤苓,
豬苓,木通,澤瀉,車前,甘草,木香,鬱金,萆薢,亂髮各一兩,油熬,
黃丹收,滑石八兩,攪勻,貼臍下。沙石淋及一切淋屬虛者,并治冷閉,
小便不通,初起熱者勿用,久則雖熱亦虛,非此不治,用白蔻,砂仁,胡椒,
川椒各末一錢,入小布袋內,以好燒酒熬極滾熱,沖入包袋內,
即套上陽頭薰之。冷淋寒戰後溲,用胡椒煎湯,浴腰腹。治膀胱虛,小便不禁,
附子,乾薑,赤石脂,塗臍或糝膏貼,并治飧泄不化,又,遺尿,龍骨煆,末,
醋調敷臍。
夜臥蚤起,無厭於日。
見《內經》四氣調神法,此二句言夏。無厭者,謂無日長生厭也,按古訓,
凡人皆宜早起,故節取此。
陰平陽秘,我體常春(見丹溪,色欲箴,),氣血既和,精神自旺,祇如平人,
即為無病。
平人吃得下,疴得出,睡得著,即無病,若程子言,我能吃飯。睡覺,
乃聖賢無欲之功,不可同日而語。
然百體固稟令於心,而諸臟皆取決於膽,
補言膽與心陪說者,心膽同一治也。又,膽與肝亦同一治,膽,敢也。
將軍之官,清淨之府,養心裁紅布抹其胸。
今人以紅布抹胸,云可養心血即是。
既裝以養心之藥,
如以丹參,龍齒,遠志,茯神,柏子仁,棗仁,紅花,菖蒲,硃砂之類裝入。
抹胸中亦妙。
溫膽炙青布熨其目,
膽虛不眠,新青布烘熱,熨兩眼,青布代青黛用,肝竅在目,
膽脈又起目銳眥也,或黑豆蒸熱,盛囊枕之。黑豆補肝。又,膽脈循頸也,
耽睡,用鼠目煆,和魚膏點眼,皆取不睡,此類方不必盡驗,
然可識古人用藥并施治之意。
亦浸以溫膽之煎。
用溫膽湯藥料煎浸青布,炙乾再熨。
枕虎頭而除魘,夢寐無驚。
心虛多魘,枕虎頭,或帶犀角,或佩麝香蘇合丸之屬,貼補心膏。
著蛛絲而療忘,謀慮自定。
七夕以蛛絲著衣領中,巧能療忘。又,丁酉日遠志著巾角中,同。此類方,
今醫所笑為兒戲者,然遠志交通心腎藥也,何以不用服而用著,
又何以用丁酉日,此中當自有妙理,惜後人不解耳,姑存此以待善悟者。
憫勞法天王之丹。
血虛而煩熱,口乾者,生地二兩,黃連一兩,黨參,元參,丹參,歸身,
天冬,麥冬,遠志,柏仁,棗仁,茯神,桔梗,五味五錢,油熬,丹收,
硃砂一兩,攪勻貼。一加熟地,杜仲各一兩,菖蒲,甘草各五錢,
即天王補心丹法也,肝加膽南星。
解煩效地仙之散,
心虛則煩,肝腎肺虛而邪攻之亦煩,地骨皮與逍遙二散皆肝家得力之劑。
地骨皮二斤,麻油熬,丹收,貼,或加人參,麥冬,防風,甘草各一兩,
烏梅三個,同熬,或地骨皮同丹皮四物熬,皆地仙散法也。
自上至下而總括三部,
即三焦也,三焦指腔子而言,乃臟腑空處是也。心肺無上焦,
何以宗主榮衛,脾胃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肝腎無下焦,何以踈泄津液,
無形而有用,主持諸氣。原者,三焦之尊號,臟腑病皆取原穴,如肺太淵,
心大陵,肝太衝,脾太白,腎太溪,詳《難經》。三焦約用松,陳,木,檳,
牽牛。
由內及外,而兼列雜篇。
上言“內景“,以下乃合“外形“,與“雜篇“而併言之。
身形五官
形統於首,治周其身。
下文自首以次遞論。
頭面諸疾,皆失升降之故。
凡頭面諸疾,皆百邪上攻,胸脅間病,皆百邪上衝,腸胃間病,
皆百邪下流而傳入,不然,則血氣失升降之常,陽當升而不升,
陰當降而不降,識病機括,盡於此矣。按,六陽皆會於頭面者,
手太陽小腸脈,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 手少陽三焦脈,從缺盆上耳,
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手陽明大腸脈,從缺盆上頸,貫頰交人中,
上挾鼻孔也; 足太陽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 足少陽膽脈,
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也。又,足陽明胃脈,起於鼻交頞中,入齒挾口,
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維絡於面,故面病專屬胃,
六陰脈皆至頸而還,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古有升降散,可倣用藥。
中庭各部,隱藏凶吉之分。
自鼻直上髮際曰天中,天中下曰天庭,即額也,天庭下曰司空,
司空下曰印堂,在兩眉間,亦曰闕,兩額角曰方廣,皆命門部位,占病吉凶,
如黑色出天庭主凶,後有一枝梅貼法。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
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心,肝,脾,腎五臟之部分也。自內眥挾鼻而下,
至承漿,屬膽,胃,大小腸,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則屬肩,臂,
手之部分也。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額屬心,鼻屬脾,
左顴肝,右顴肺,頤腎,兩眉心候肺,兩眼中為明堂,候肝,鼻尖候脾,
鼻尖兩旁候胃,肝位兩旁候膽,肝膽位下,鼻之兩旁,候小腸,
兩顴之下候腎,腎下候大腸,心旁候膻中,胞絡,人中候膀胱,三焦無部位,
上焦寄於肺,中焦寄於脾,下焦寄於膀胱也。五色獨決於明堂,黃為濕,
赤為火,青為風,黑為痛,白為寒,相生則吉,相克則凶,沉濁為內為裏,
浮澤為外為表,察浮沉以知淺深,察澤夭以觀成敗,生克者,
如脾病黃為正色,見紅為火生土,吉,見青為木克土,凶,夭者,枯也。
凡色貴有神,謂黃明而有光彩,隱於皮膚之內,如脈之有胃氣也。
餘詳見《鑑》本。
腦為髓海,靈之所存,空則眴,而冷則遺。亥筋益其髓。
腦為上丹田,藏氣,心為中丹田,藏神,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背後有三關,腦後曰玉枕關,夾脊曰轆轤關,水火之際曰尾閭關。
人諸髓皆屬腦,故上自腦,下至尾(骶)骨,皆精氣升降往來之道路也,元宮者,
元神之室,靈性之所存也,即泥丸官,腦有餘則輕勁多力,不足則腦轉耳鳴,
脛痠眩冒,目無所見,風邪中項,乘虛隨眼系入腦,則腦轉而目眩。腦冷,
髓不固,多遺精。按,人以腦為主,而奇恆之府腦為首,外治貼法,
百會穴至要。又,《千金方》膏肓,三里,湧泉三處,百病皆治,膏藥亦同。
腦病,豬脊筋,晒乾,炙,研㗜,腦痛,桃葉作枕,蟲自鼻出。
鼻曰神廬,息之所運,流則鼽而凝則齆,辛苞和其神。
《黃庭經》名鼻曰神廬,言鼻為神氣出入之門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
心肺有病,則鼻不和,鼻流清涕曰鼽,屬肺寒,辛夷去毛皮,細辛,川椒,
乾薑,川芎,吳萸,附子七錢半,皂角屑五錢,桂心一兩,豬油十兩熬膏,
以苦酒浸前八味,取入豬油膏內,熬附子黃色止,棉裹塞鼻,效。
若鼻流濁涕曰淵,即腦漏,乃膽移熱於腦,亦外寒內束熱之症,用辛夷五錢,
蒼耳子二錢半,白芷一兩,薄荷葉五分,研,搐鼻,或單用蒼耳子,或藿香嗅,
或山鴿翎毛灰三錢,揩漆布一口,燒灰加冰片吹,鼻齆,風寒客於頭腦,
而氣窒不通也,黃連,瓜蒂,赤豆,冰片末,吹,并治瘜痔。按,
《呂氏春秋》氣鬱則為鼽為窒,附方,鼻窒痛,杏仁,白芷,細辛一錢,
全蝎二個,焙,末,麻油調敷。鼻瘜,鼻痔相類,皆肺熱也,窒塞疼痛,
辛夷二兩,木通,木香,杏仁,白芷,細辛五錢,以羊髓豬油二兩,和藥熬膏,
入冰片,麝香為丸,棉裹塞鼻,中消或瓜蒂四錢,甘遂一錢,草烏尖,枯礬,
白螺螄殼灰五分,麻油調勻,納鼻化水或搗芫荽塞,鼻疳,兒茶,雞肫皮,
乳香,沒藥,焙,研末搽,如爛通鼻孔者,煆鹿角,枯礬一兩,髮灰五錢,
花椒水洗後,搽瓦松末,收口。鼻瘡,杏仁油和鹽塗之。按,老人清涕,
有大蒜搗,貼足心法。濁涕,有香附,蓽茇,大蒜搗餅,貼囟門,熨斗熨法。
皆可以法推用。又,鼻流清濁涕,鍼灸多取百會,上星,風府,風池,風門,
大椎等穴,膏藥貼法,亦與鍼灸通。
眼司乎視,其障也。
臟腑精華皆稟於脾,注於目,心合脈,諸脈皆屬目,肝系總於目,
然光彩則本乎腎水。白屬肺,黑屬肝,上下瞼屬脾,內外眥屬心,瞳神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