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孕集
- 作者
- 張曜孫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30年
- 底本
- 清同治七年重訂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珍本醫書集成》第八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序
粵稽古來產書,惟《產寶》諸方及《產育寶慶》方,見於《永樂大典》,藏於我朝四庫,世間多不傳,所傳者《胎產心法》、《達生篇》諸書,擇焉不精,語為不詳,皆不得為善本。陽湖張仲遠先生有《產孕集》一書,推原人生受命之始,因時調護之力,變故挽回之法,無乎不備。而其措詞雅馴,推本陰陽生化之原,關睢之亂,尤以隱維世道,默挽人心,所以端本於閨門,立極於椎輅,其用心深矣至矣,其濟世廣矣久矣。是書向有刻本,風行海內,先生自序剴切詳明,行篋擦損,無可仿寫,梓人重刊,聊敘顛末。
光緒二十四年歲在戊戌冬十月長白濟世謹序
上篇
辨孕第一
二氣相感,合而生神,兩精相搏,聚而成形,陽奇而施,陰偶而承,陽施而靜,陰承而動,靜則陽凝,動則陰攝,動靜互根,形神交倚,而孕以成。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故乾坤消息而變萬類,日月運行而生寒暑。鳥獸草木昆蟲鱗介之屬,莫不附陰化陽,因氣成質,其生雖不同,而所以生者一也。人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正,具五德之全,經緯蕃變,與上下參。男稟陽,得乾道;女稟陰,得坤道。乾主動而生靜,坤主靜而生動。乾動則陽施,坤靜則陰承。陽生靜則氣化而神生,陰生動則精融而形成。神裕其始,而形要其終,故孕者始於神而終於形,生於陽而成於陰也。凡物生易而成難,未孕之先,兩氣相感,如磁引針,如珀黏芥,適然而合,其動以天,非陰陽離決,氣憊精涸者,鮮不凝合,自然生化,絕無人功。即孕之後,積氣成形,分別百體,營建藏府,條理絡脈,灌溉筋骨,閱三百餘日,乃成為人。日滋月遂,盡取給於母氣,苟失其道,或生而不育,形體不具,氣血薄弱,壽命夭折,譬之果實之屬,風雪侵之,非立見萎落,即不適於口,故未孕之先,無俟人力,既孕之後,半由人功。攝養以安之,藥物以助之,調其陰陽以煦之,絕其賊害以固之,祛其疾痛以衛之,皆人力之所為也。古者,婦人別立治法,以有月事產孕之異,而產孕尤重。蓋產孕者,生人之始,而保護又產孕之始也。愚者不察,或誤孕為疾,而肆其攻擊,或誤疾為孕,而養虎貽患,小則傷體,大則傷生,深可憫焉。辨孕之法,《素問》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曰: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脈經》曰:脈滑疾而重,按之散者胎已三月。脈重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又曰:三部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妊也。《千金方》論曰: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者,法妊娠也。諸家論脈,其說不一,要不外滑利和平,不偏不弊,所謂身有病而無病脈,身無病而有病脈,為簡而易明。經閉吐逆,體怠惡食,而脈反平和,是有病而無病脈也;外無吐逆諸病,體旺如昔,而脈反滑利動疾,是無病而有病脈也。脈象微妙,驟不易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善診者,心領神會,毋事固執,斯為善也。懷妊之候,必病惡阻,若沉重憒悶,不欲飲食,又不知患所在,頭重眩暈,四肢惰懈,不欲執作,喜啖酸鹹果實,多臥少起,氣逆嘔吐,蓋由經血既閉,水漬於藏,藏氣不宣,血脈不行,故有此候。察其候,合其脈,孕之是非,無所遁矣。若兼有表裡諸疾,脈不可辨,則別有驗之之法:以雀腦芎藭一兩,當歸七錢為末,分二服,煮艾湯,或醇酒下之,二三時間,覺腹中臍間微動,即為有孕,或以醋煮艾湯半盞服之,有孕必大痛,無孕則否。妊娠四月,男女可分。脈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左右俱疾,為產二子。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左尺偏大為男,右尺偏大為女,左右尺俱大為產二子。又法:左尺中浮大者男,右尺中沉細者女。若脈不可知,則有辨法:令人按其腹,如覆杯者,男也,如肘項參差起者,女也。左乳房有核者,男也。右乳房有核者,女也。孕婦行坐,自後急呼之,左回首者男,右回首者女。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親其左,陰親其右,自然投托,各就其所。氣血因之,故脈象應之,盛於左,則左疾而大,盛於右,則右疾而大。其有異孕,無所歸屬,則兩者皆見。尺中者,腎部也。腎主胞門,孕之所在,陽具於左,故浮大,陰具於右,故沉細也。男形常伏,女形常仰,故揣腹可知。乳為陰府,下通胞門,陰盛則結,各就其位,氣血偏盛,則身有偏重,視其回首可知者,必慎護其重也。《千金方》又言:男子左乳房結核者生男,右乳房結核者生女。婦有孕而驗其夫,原其所始,理亦可通,而所以結核之故,終不可解矣。
養孕第二
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陰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是時血行否澀,毋為力事,必令安靜,嗜酸鹹,食宜麥,毋食腥辛。若曾孕一月而墮者,宜預服補胎湯以養之。
補胎湯
乾地黃(一兩) 白朮(一兩) 生薑(一兩) 防風(六錢) 大麥(二合) 烏梅(三合) 細辛(三錢) 吳茱萸(一合)
八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熱而渴者。去吳茱萸、細辛,加栝蔞根三錢,見《千金方》。
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膽,主精,是時精成於胞里。若曾孕二月而墮者,宜預服黃連湯以養之。
黃連湯
黃連(二錢) 人參(三錢) 吳茱萸(一合五勺) 生薑(一兩) 生地黃(一兩六錢)
共五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分四服,日一。若覺不安,加烏梅三合,見《千金方》。
三月,名始胞,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手心主脈養之。其經內屬於心,當靜謐以定心氣,食谷宜稻,羹宜魚。若曾孕三月而墮者,宜預服茯神湯以養之。
茯神湯
茯神 丹參 龍骨(各三錢) 阿膠 當歸 甘草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十一枚) 赤小豆(二十一枚)
九味,水三升,煮一升,分四服,七日後,更作。腰痛者,加桑寄生六錢,見《千金方》。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手少陽脈養之。其經內輸於三焦,是時形體已具,當盛其氣血,以通耳目而行輕絡。若曾孕四月而墮者,宜預服菊花湯以養之。
菊花湯
菊花(如雞子大一把) 麥門冬(三合) 大棗(十二枚) 人參(五錢) 當歸 甘草(各六錢) 阿膠(一兩) 生薑(一兩六錢)
八味,以水三升,煮半,內清酒一升,並膠煎取一升,分二服。若受寒者,加麻黃,見《千金方》。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脾,是時四肢皆成,宜適飢飽,其食宜甘,羹宜牛羊,和以茱萸,養氣以定五藏。若曾孕五月而墮者,宜預服安中湯以養之。
安中湯
黃芩(三錢) 當歸 芎藭 乾地黃 人參(各六錢) 甘草 芍藥(各一兩) 生薑(二兩) 麥門冬(三合) 五味子(一合五勺) 大棗(三十五枚)
十二味,以水二升三合,清酒一升五合,煮取一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七日後,更作,見《千金方》。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胃,主口目,是時口目皆成,身欲微勞,以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若曾孕六月而墮者,宜預服麥門冬湯以養之。
麥門冬湯
麥門冬(三合) 人參 甘草 黃芩(各六錢) 乾地黃(一兩) 阿膠(一兩三錢)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五枚)
八味,以水二升三合,煮減半,內清酒六合,並膠,煎一升,分三服,中間進糜粥。見《千金方》。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肺,主皮毛,是時皮毛已成,宜勞身動作,以運血氣,食谷宜粳稻,避寒就燥,以密腠理,以養骨而堅齒。若曾孕七月而墮者,宜預服蔥白湯以養之。
蔥白湯
蔥白(長二寸十四莖) 麥冬(三合) 旋覆花(六勺) 黃芩(三錢) 人參(五錢) 甘草 當歸 黃耆(各一兩) 阿膠(一兩三錢) 生薑(二兩六錢)
十味,水二升六合,煮減半,內清酒一升,及膠,煎一升余,分四服,日一服,溫進。見《千金方》。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其經內屬於大腸,主九竅,是時九竅皆成,無使氣極,以密腠理而澤顏色。若曾孕八月而墮者,宜預服芍藥湯以養之。
芍藥湯
芍藥(一兩三錢) 生薑(一兩三錢) 厚朴(六錢) 甘草 當歸 白朮 人參(各一兩) 薤白(三合)
八味,以水一升六合,酒一升,煮一升,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九月,始受石精,六府百節,莫不畢具,足少陰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腎,腎主續縷,是時經脈續縷皆成,穀氣入胃,毋犯冷濕,飲宜體,食宜黍,緩帶自持,以養毛髮,致才力。若曾孕九月而墮者,宜預服豬腎湯以養之。
豬腎湯
豬腎(一具) 茯苓 桑寄生 乾薑 乾地黃 芎藭(各一兩) 白朮(一兩三錢) 附子(三錢) 大豆(一合) 麥門冬(三合)
十味,以水三升,煮腎令熟,去腎,納諸藥,煎取一升,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十月,足太陽脈養之。其經內屬於膀胱,五藏完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使關節人神皆備,待時而出,宜服滑藥以速其生(以上本徐之才說)。若曾孕十月而不產者,宜預服八物湯。
八物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芎藭(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熟地黃(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共作一服,以水一升,煮四合,日一服。見《萬病回春》。
凡孕十月,三陰三陽各養三十日,內輸五精,外受五氣,惟手少陰太陽不養。心為君主,統攝百脈,下主月水,上為乳汁,手太陽合之,故不專養。天氣盛於東南,地氣盛於西北,故萬物之生,始於東南而成於西北。養孕之脈,始於足厥陰,東方木,生氣之原也。繼之以手心主,南方火,長氣育之也。繼之以足太陰陽明,中央土,化氣宣之也。繼之以手太陰陽明,西方金,收氣堅之也。繼之以足少陰太陽,北方水,藏氣成之也。天一生水,故始受水精;土載萬物,故終受土精。氣以順養,精以逆受,相生無不及,相剋無太過,猶之四時遞嬗,自春而夏而長夏而秋而冬而一歲成,五氣互生,自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而一人成,其理一也。孕之生也,陰陽相合,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者浮升而善動,濁者沉濁而善靜,動靜相交,陽中之陰沉而下降,陰中之陽浮而上升。陽之升也,自東而南;陰之降也,自西而北。陽升於東,則魂具而化神;陰降於西,則魄藏而凝精。神化則氣生精,凝則質結,故孕一月如露珠,太極也,陰陽之未判者也。二月如花蕊,太極生兩儀也。陽升陰降,陰陽之已分者也。三月至五月,形體具而四肢成。陽自東而南,陰自西而北,五神既宅,四維乃張,兩儀生四象也。六月以後,筋骨皮毛,九竅百節,無不畢具,陰陽交育,精氣旋生,四象生八卦也。八卦生而天道備,十月盡而人道具,所謂萬物一太極,一物一太極也。知孕之所以生,則知所以養之之道矣。凡孕三月,體虛者宜常服滋生湯。
滋生湯
熟地黃(三錢) 白芍 甘草 芎藭 當歸 阿膠(各一錢) 黃芩(六分) 砂仁(一錢) 糯米(百粒) 或參朮養胎飲
參朮養胎飲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八分) 歸身 白芍(各一錢五分) 阿膠(二錢) 陳皮(八分)
體過實者,宜《金匱》當歸散。
金匱當歸散
當歸 川芎藭 黃芩 白朮 白芍(各一兩)
治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調下。見《丹溪心法》。
挾寒者,宜減味保胎丸。
減味保胎丸
白朮 熟地 阿膠(各二兩) 當歸 杜仲(各一兩五錢) 川斷 川芎藭(各一兩) 艾(五錢)
八味,搗末,杵棗為丸,每服五十丸。
挾熱者,宜黃芩散。
黃芩散
黃芩(一錢)
搗末,濃煎白朮湯調下,日一。見《丹溪心法》。
或芩術湯。
芩術湯
黃芩(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二味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或白朮丸。
即前方十倍為丸,如桐子大,日三十丸。見《丹溪心法》。
將產體實而旺者,宜達生散以速之。
達生散
大腹皮(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當歸 白朮 白芍(各一錢) 人參 陳皮 紫蘇 枳殼 砂仁(各五分) 青蔥(五寸)
十一味,作一劑,孕九月後服之。日一服,體旺者,至產而止。見《丹溪心法》。
凡孕無論虛實,皆宜服便產方,三四月後,三十日服一劑,八九月,二十日服一劑,將產之月,日一服之。是方制合精良,無可增減,俗傳謂宮中十二味,系明嘉靖間太醫所作,如法服之,絕無難產之患,真良方也。
便產方
當歸(一錢五分) 芎藭(一錢五分) 厚朴(七分,薑汁炒) 枳殼(六分,炒) 菟絲子(二錢,酒洗) 艾葉 羌活(各五分) 貝母(一錢) 荊芥(八分) 黃耆(七分,蜜炙) 白芍(一錢二分,炒) 甘草(五分)
水煎隨宜服之。見《保產輯要》。
孕宜第三
人有清濁厚薄之異,智愚善惡之殊。揆其所始,皆由祖氣。祖氣者,先天之氣也。氣清則善,氣濁則惡,清則聖哲,濁則昏愚。然而凶頑之質,亦生聖人,賢哲之嗣,或多昏昧,何也?是豈祖氣之有所變易乎?蓋生成有消息之理,長養寓補救之方也。凡物陽生而陰成,生人之初,稟氣於父,兩氣既合,胚胎以凝,自此以往,日滋月遂。至於成人,皆由母氣,蘊為五神,發為五氣,育為五精,結為五藏,開為五官,氣以煦之,血以濡之,得其道則氣厚而神清,失其道則氣濁而神昏。清則可以反濁,濁則可以害清,自然之理也。譬之稼穡,良莠不同,由於種之美惡,然使土瘠氣薄,暘雨不時,灌溉失度,則雖美種,不如荑稗;上沃氣厚,燥濕均平,種雖不良,亦必大熟。故祖氣者,稼穡之種也。母氣者,土氣也。氣煦血濡者,暘雨也。攝養之道,灌溉之力也。稼穡不能專恃天時,因有灌溉之法,生人不能專恃父氣,必有補救之方,調之使均,攝之使平,反昧為哲,易濁為清,精微之道也。子居母腹,以母氣為氣,以母血為血,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善心生,則氣血清和,而子性醇;噁心生,則氣血渾濁,而子性劣。而母氣之清濁善惡,又隨時而遷,觸物而變,非有一成不易之常。氣主於心,心之神主內而應外,外有所接,則神動而氣隨之。所接善,則陽氣動而為清;所接惡,則陰氣動而為濁。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人生而肖萬物者,皆母之感而肖化也。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則生子端正,才德過人。昔大任有身,能以胎教,乃生文王之聖,君子美之(以上本《列女傳》)。故舊說謂受孕三月,逐物變化,使妊母常觀犀象珠玉寶玩之物,禮樂鐘磬俎豆之事,誦詩書箴誡,琴瑟詠歌,欲得賢人長者。論述古今忠孝之事,盛德大業之人,則生子多男,氣正而質純,賢良而壽考,亦不過欲和其心志,絕其嗜欲,使心靜於內,慮謐於中,清氣充滿,濁氣自消,即胎教之道也。夫草木之生,其形色臭味,皆秉天理自然之化,而何以遷地則形色皆殊,而技者又有栽種灌溉之法,可以轉白為赤,易苦為甘。草木尚然,況人之至靈者乎?至男女之分,定於祖氣,非人力所能轉移,舊有轉女為男之法,如系弓弩弦,(《千金方》,取弓弩弦一枚,絳囊盛帶左臂,或繫腰下,百日後,乃去之)。佩雄黃,(《千金方》,雄黃一兩,絳囊盛帶之)。置斧床下,(《千金方》,以斧一柄,置妊母床下,系刃向上,勿令人知)。或驗或否,會其適然。然亦可以祛邪辟惡,以衛陽氣,無損於事。若欲服藥物以改之,無是理也。妊母常食松子,令子堅實,常食砂仁,可令速產。《達生編》云:常以麻子油和腐皮食,可令滑胎。又云:始覺有妊,以布一幅,橫束之,上緊下寬,至臨產始去,可令易生。蓋使腹中遏窄,胎不上長,乍去則驟寬,產時便利故也。大凡攝養之道,在善調其心氣,此非醫者所能為。夫生子不善,人之所惡,人之不善,雖由習欲,實本性生。孔子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推原其故,皆由未生以前,理微而顯,事小而大,在智者心知其意而變通之。教於已生之後,莫若教於未生之時。以可為者責之人,以不可為者聽之天,是亦為人父母者所當究也。
孕忌第四
生人誕育,天理自然,陰陽滋化,本無災害。而每有孕而不固,固而不育,育而輒夭者,豈生化之理有所異哉?攝養有乖,逆其滋生之道也。古者婦人有孕,即退居別室,謹持胎教,故彌月而生,無災無害。今人不然,或有孕而不知,不事養護,其知者又不知所忌,不慎起居,勞役失宜,舉止違理,欲其無患,不亦難乎?夫人有富貴貧賤之異,而誕育則皆同,而產孕之變,多起於富貴之家,人與禽獸,各稟氣血以生,而禽獸之生,初無墮落難產之患,豈非嗜欲有多寡之異,生理有順逆之分乎?
懷孕之後,首忌交合,蓋陰氣動而外泄,則分其養孕之力,而擾其固孕之權,且火動於內,營血不安,神魂不密,形體勞乏,筋脈震驚,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而夭,淫濁而鈍,甚至孕猶未固,輒動而墮之。一再墮後,胞室寒滑,隨孕隨墮,終身無子而不自知,亦可慨矣。居處動作,最易損傷,起於細微,人所不覺,體候虛羸者,尤宜慎之。毋登高,毋作力,毋疾行,毋側坐,毋曲腰,毋跛倚,毋高處取物,毋向非常處大小便,毋久立,毋久坐,毋久臥,毋犯寒熱,毋冒霜雪露霧暴雨酷日烈風疾雷,毋視日月薄蝕虹霓星變,毋觀土木工作及怪獸異鳥奇詭之物,毋入神廟寺院,睹猙獰險惡之狀,一舉一動,必謹飭之。五志之發,鮮能和平,而產孕最宜調抑。孕藉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宜和其心志,毋暴喜,毋過思,毋怒,毋恐,毋悲,毋憂慮,毋鬱結,顏無忤色,口無惡聲,心無雜念,使血氣和平,德性凝定,不特孕安,且生子英賢,無疾而壽矣。其飲食,則以沖和澹泊為正,節厚味,禁腥濁,毋飲醇酒,毋食異味。《千金方》云:食山羊,令子多疾;食兔,令子缺唇;食犬肉,令子無聲;食桑椹鴨卵,令子側出心寒;食雀,令子性淫;食鱉,令子項短;食姜芽,令子多指;雞合糯米食,令子生寸白蟲;雞及干鯉魚食,令子生瘡;食鮮菌,令子驚風;食冰漿,令胎絕;食騾馬驢肉無鱗魚螃蟹,皆令難產;食薏苡莧菜蒜蔥麥芽,皆令墮胎。其藥味則宜和平調攝,毋犯金石,毋近毒藥,大熱大燥、大攻大表、大寒大涼、走竄迅疾泄利之品,咸宜禁止,即需施用,宜詳酌而慎處之。凡妊娠,起居飲食,惟以和平為上,不可太逸,逸則氣滯,不可太勞,勞則氣衰。五月以前宜逸,五月以後宜勞。冬毋太溫,夏毋太涼,食毋過飽,飲毋過多。養孕之經,不可灸刺。無故不宜服藥,調之抑之,務使無偏則得之矣。
孕疾第五
妊娠諸疾,與常人殊,故治法亦異。子居母腹,藉母氣固之。母氣不順,子不得安,必有墮落之患。子氣既損,母氣亦傷。治之者,或僅護胎孕,不敢攻疾,或亟於治疾,不顧子氣,致子母交損,大小殞亡,慘烈之禍,於此為甚。《素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可犯之也,衰其大半而止。夫大積大聚,病之重者。苟不亟治,立見危迫,故必毒之,使邪去而孕安。然恐藥勢太過,正氣易傷,故衰其大半,即止不治。古人立法,動出萬全,不可不究也。
懷妊之後,必患惡阻,惡阻者,謂噁心阻其飲食也。由於經脈既閉,藏氣不宣,津液停瘀,水濕為患,故其候四肢沉重,惡食嘔吐,偏嗜一物,頭痛眩暈,多臥少起。若面色如故,脈象和平,此不須醫,但調其飲食,適其寒溫,緩緩可愈。其甚者,大吐嘔血,食飲不下,寒熱往來,心中憒悶,惡聞食臭,肢節疼痛,疲怠自汗,色萎肢瘦,勢若危殆,或施治不善,逆其胎氣,致暴作吐下,困頓欲絕,則宜橘皮茯苓湯。
橘皮茯苓湯
橘皮(一錢) 茯苓(二錢) 蘇梗(八分) 歸身(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炒) 砂仁(五分) 生薑(搗去汁,三錢) 青竹茹(八分) 炙甘草(五分)
作一服。三四服不愈,宜半夏茯苓湯,三五服必愈。
半夏茯苓湯
半夏 茯苓(各三錢) 乾地黃 生薑(各二錢二分) 橘皮 旋覆花 細辛 人參 芍藥 芎藭 桔梗 甘草(各一錢七分)
十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若客熱煩渴,去細辛,加前胡、知母各一錢七分。若冷痢者,去幹地黃,加桂心一錢五分。熬服後,忌生冷醋滑油膩等物。見《千金方》。
妊娠傷寒,以安胎為主,無犯胃氣。不可妄汗吐下,泄利小便。其候輕者,頭痛,煩熱,宜芎蘇飲。
芎蘇飲
芎藭 紫蘇葉 白芍藥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乾葛(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 蔥白(三莖)
十味,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甚者,壯熱不解,欲汗之,宜蔥白湯。
蔥白湯
蔥白(十莖) 生薑(六錢)
二味,以水一升,煮五合,作二服。見《千金方》。
不解,宜拭身法。
拭身法
麻黃(二兩六錢) 竹葉(三合) 石膏(一升,為末)
三味,以水二升六合,煮取一升,去滓,冷拭身體,以故布掩頭額心胸,燥則易之。見《千金方》。
熱病者,宜豆豉湯。
豆豉湯
豆豉(三合) 蔥白(一兩六錢)
二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分三服,取汗。見《千金方》。
大煩熱,宜葛根汁飲解之。
葛根汁飲
葛根汁(六合)
分三服,間四刻許進一服。見《千金方》。
皆須用固孕法,以安其孕。
固孕法
取灶中黃土,水和塗臍,干復塗之。見《千金方》。
又方
萍、朴硝、大黃、蛤粉、藍根,等分貼臍上,見《得效方》。
妊娠煩懣悶瞀,謂之子煩。此由痰濕堙郁,熱氣薰蒸,上焦之氣不得流暢,熱鬱過甚,則胎動漏下,宜竹瀝湯。
竹瀝湯
竹瀝(三合) 麥門冬 防風 黃芩 茯苓(各一兩)
五味,以水一升,煮六合,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中風口噤,項背強直,筋脈拘攣,發搐不止,痰盛昏迷,或時作時止,名曰子癇,宜四物湯,量加驅風逐飲之藥,甚則宜羚羊角湯。
羚羊角湯
羚羊角(鎊) 棗仁 獨活 五加皮(各一錢二分) 防風 薏苡仁 當歸 芎藭 茯神 杏仁(各七分)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姜(三片)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水腫脹滿,謂之子腫,其候或遍身浮壯,或手足攣腫,或肚腹壅大,高過心胸,氣逆喘急,甚則損胎,此因水氣過甚,正氣不化,溢於皮肉,輕者產後即愈,不必施治,甚者宜鯉魚湯。
鯉魚湯
鯉魚一頭(重十兩) 白朮 生薑(各一兩六錢) 芍藥 當歸(各一兩) 茯苓(一兩三錢)
六味,以水四升,煮魚熟,澄清取二升六合,內藥煎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或苓朮湯。
苓朮湯
茯苓 白朮(各一兩三錢) 黃芩 杏仁(各一兩) 旋覆花(三錢)
五味,以水二升,煮八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小水淋痛,謂之子淋,此由下焦氣化,壅閉不行,故水道不利,鬱而為痛,宜葵子散解之。
葵子散
冬葵子 赤茯苓
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見《金匱要略》。
若便閉不通者,謂之轉胞,乃胎氣陷下,壅遏過甚,氣道梗阻,故水不得通,虛人多有之。宜參朮飲。
參朮飲
人參 白朮 半夏 陳皮 芎藭 當歸 芍藥 乾地黃(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
作一劑,服後,探吐之。見《丹溪心法》。
甚者宜腎氣丸。
腎氣丸
熟地(八兩) 山茱萸(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制) 肉桂(一兩)
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見《金匱要略》。
若遺溺者白薇方主之。
白薇方
白薇 芍藥
各等分,為末,酒服一錢。見《千金方》。
久嗽不止,謂之子嗽,此外感風寒也。甚則動胎,宜百合湯。
百合湯
百合(三錢) 紫菀(一錢) 貝母(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前胡(五分)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五分) 蘇葉(五分)
九味,作一服。
下痢赤白,謂之子痢。其候腹中疼痛,裡急後重,不得以尋常治法施之,宜薤白飲。
薤白飲
薤白(三合) 石榴皮 黃連(各六錢) 阿膠(一兩) 地榆(一兩炙)
以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注下不止,宜膠艾湯。
膠艾湯
阿膠 艾葉 石榴皮(各六錢五分)
以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下膿血,宜白朮湯。
白朮湯
白朮 當歸 黃芩(各三錢)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寒熱往來,一日一作,或間日一作,若有定期,謂之子瘧。發當夏秋,宜香薷保安湯。
香薷保安湯
香薷(八分) 柴胡 羌活(各五分) 陳皮(六分) 白朮(二錢) 黃芩(一錢) 炙甘草(四分) 當歸(一錢五分) 生薑(一片) 棗(二枚)
作一服。
在冬春,宜驅邪湯。
驅邪湯
白朮 藿香 砂仁 茯苓(各一錢) 橘紅 草果(各八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胸滿腹脹,氣逆上干,謂之子懸。此由中焦氣結之故,多得之憤郁驚惶,宜紫蘇飲。
紫蘇飲
紫蘇葉(一錢五分) 人參 大腹皮 芎藭 陳皮 白芍 當歸(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蔥(三莖)
作一服。
或蔥白湯。
蔥白湯
蔥白(二十莖)
以水一升五合,於銀石器內,煮取半升,頓服,並食蔥。見《婦人良方》。
若心痛者,宜竹皮湯。
竹皮湯
青竹皮(三合)
以酒六合,煮三兩沸,頓服。見《千金方》。
腹痛者,宜芩術湯。
芩術湯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三錢) 白朮(六兩)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腰痛者,大豆酒主之。
大豆酒
大豆(三合)
以酒一升,煮取六合,頓服。見《千金方》。
妊娠下血,謂之漏胞,甚則崩決不止,陰氣不固,熱動於內,傷其脈絡,故營血內溢,血盡則死,宜地黃飲。
地黃飲
生地黃(二兩六錢)
清酒一升,煮三沸,去滓,頻頻服之。或入雞血少許。見《千金方》。
或地黃散。
地黃散
乾地黃
搗末,酒服三指撮許,三服瘥。見《千金方》。
若胎動不安,腹痛繞臍,腰背皆痛,卒有所下,或叫號口噤,四肢厥冷者,宜艾葉湯。
艾葉湯
艾葉 阿膠 芎藭 當歸(各一兩) 甘草(六錢)
以水二升六合,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因交合而動胎者。宜八物膠艾湯。
八物膠艾湯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芎藭(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乾地黃(三錢) 阿膠(二錢) 艾葉(八分)
見《醫學入門》。
因飲酒而傷者,宜黃芩湯。
黃芩湯
黃芩 白朮 當歸 砂仁(各一錢)
作一服,日二。見《得效方》。
因喜怒而傷者,宜佛手散。
佛手散
當歸(五錢) 川芎藭(三錢)
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因鬱悶而傷者,宜蔥白湯(見前子懸下)。
因勞役而傷者,宜安脈湯。
安脈湯
人參 白朮(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阿膠(三錢) 炙甘草 陳皮(各五分) 芎藭(一錢) 菟絲子 黃耆(各一錢五分) 杜仲(二錢)
因跌墜而傷者,宜續杜丸。
續杜丸
續斷 杜仲(各二兩)
棗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見《醫學入門》。
若腰痛損傷下血不止,宜馬通湯。
馬通湯
馬通汁(三合) 乾地黃 阿膠(各一兩三錢) 當歸 艾葉(各一兩)
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內馬通汁,及膠令烊,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胎奔上搶心,危急之候,宜艾葉地黃湯。
艾葉地黃湯
艾葉(一兩) 阿膠 芎藭 芍藥 甘草 當歸(各六錢) 乾地黃(一兩三錢)
以水一升六合,煮取一升,內好酒一升,內膠,令消,分三服。見《千金方》。
甚者,血從口出,逆不得息,宜蟹爪湯。
蟹爪湯
蟹爪(三合) 甘草 桂心(各三錢) 阿膠(六錢)
以東流水三升,煮一升,內膠,分二服,口噤不能服者。抉口灌之。藥下便活也。生胎即安,死胎即下。見《千金方》。
若因毒藥攻胎,胎動欲墮,血逆衝心,悶亂喘促,大汗不止者,宜白扁豆散,以解其毒。
白扁豆散
白扁豆
為末,新汲水調下二三錢。口噤者,斡開灌之。見《得效方》。
若因高取物胞系有傷,兒啼腹中,則令妊母曲身,向地拾物,須臾即止。若腹中作鐘鳴聲者,取鼠穴中土噙之。
八九月喑不能言者,不須治之,產後即愈。
凡胎動,無故而動,及體素羸弱者,乃衝任脈虛,不得固攝,當大補之。腹痛者,宜行其氣。損傷者,宜行其血。余各因其所由治之。
未及期而產,謂之半產,即墮胎也。損氣耗血,甚於正產,二三月猶輕,六七月為最重,譬之果未熟而強摘之,其根蒂必傷也。故凡半產,當與正產同其調養,而尤加意焉。宜因其所傷而補益之,以善其後。前列諸法,皆可參用。若輕易視之,則一次半產,後遂習以為常,不得謂非失治之過也。半產後,治疾之法,與正產稍異,蓋正產惡露多,半產惡露少也。若有腹痛等疾,宜溫補之。逐瘀破血之藥,用宜審察。若數日後大熱而渴,面紅眼赤,欲飲涼水,晝夜不息,此大虛也。寒涼下咽,即死不治,宜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
黃耆(一兩) 當歸(二錢)
水煎,作一服。見《內外傷辨》。
若血崩不止者,宜攝陰湯。
攝陰湯
黃耆(五錢) 阿膠(三錢) 歸身(二錢) 白朮(二錢) 甘草(五分炙) 棕櫚皮(一錢,炙) 烏賊骨(一錢五分,炙) 荊芥(一錢,炒)
其他諸症,並詳正產,相時度勢,消息用之,未可拘泥為也。
下篇
辨產第六
孕滿十月,待時而生,自然之道,無所勉強。而世俗不察,或未產而強速之,致有橫逆之變。推其故,由於未明其理,不辨其候而然。故初覺腹痛,遂謂欲生,稍事遲延,遂謂難產,方藥以攻之,非法以擾之,使氣瞀神亂,子母俱死。富室巨家,其弊尤多,本安也而自危之,本生也而自殺之,可憫也已。辨產之法,《脈經》曰:妊婦月滿,則脈離經。離經者,《難經》所謂一呼三至曰離經,一呼一至亦曰離經也。又曰: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欲產也。《千金方》論曰:將產者離經,離經者其脈浮。朱彥修曰:離經六至,沉細而滑。按:切繩轉珠,動疾之象,即一呼三至之義,一呼三至,一吸三至,呼吸定息,脈七至,閏以太息,脈八至,疾之甚也。朱說與《千金方》不同,當以《難經》《脈經》為正,要之胎動欲產,無論浮沉遲速,皆有動象,無動象者,非正產也。
正產腹痛,必連腰及臍,或牽引脊背,胎氣陷下,或目中生火,穀道挺迸,漿血下後,腹痛愈緊,乃為欲生。若漸痛漸緩,或乍緊乍慢,即漿血交下,皆非正生。《達生編》言試痛正產之辨,誤以試痛為正產之害,推勘極精,多可採者。《達生編》云:初覺腹痛,第一以忍痛為主,無論為主產,為試痛,痛久自生。更宜養神惜力,以安睡為妙,不可輕易臨盆。蓋子居母腹,端坐不動,至生時轉身向下,妊母安臥,腹中不至逼窄,易於轉身。若未及轉身,遂使坐草,則嬰兒難於轉運,復用力以注之,則是先出而成逆產;轉身未定,用力逼之,則手先出而為橫生,或首骨偏礙,而為偏產。種種弊端,皆基於欲速之故。故臨盆以緩為正,即使過遲,亦無妨礙也。又曰:孕至八九月,或妊母有火,起居不時,令孕不安,因而作痛,所謂試痛也。但須照常眠食,甚則服安胎藥一二劑即止,若誤作欲產,遽令坐草,即使勉強能生,母氣必損,子亦多夭,猶之剖卵出雛,裂繭取蛹,安望生耶?又曰:腹痛有感寒傷食之候,亦宜辨別。傷食者,當臍而痛,手按轉加,或臍旁如有膹起者,不連腰及脊,寒痛多在臍下,綿綿延延,無所增減,得暖稍安也。凡此皆極言欲速之害,而歸於辨產未明。蓋妊母多畏難產而欲速產者,在主者察脈晰理,明辨而調抑之。事常而易變,苟不慎察,戕害生命,亦非俯育之道,慎毋謂闈房瑣屑之事,非丈夫所宜知,而忽略視之也。
產戒第七
產育順事,而俗人多擾亂之,致反順為逆。此雖習俗使然,亦不知之過也。輯產時所當戒者著於篇,使覽者凜焉。
妊母將產,率多疑懼,腹痛緊急,氣血下注,神不能安,易於驚惶,初次產育,尤為易擾。而不知者,稍有不順,輒恐懼無主,大事張皇,致妊母心亂神散,氣憊而逆。氣逆則血湧,氣憊則力衰。嬰兒之生,雖自能轉動,亦藉母氣助之,氣逆力衰,何以能下?唯宜溫慰妊母,使勿驚疑,即有不順,勿使知覺,俾心定氣凝,神安力旺,無論本屬順生,即遇惡候,亦可反逆為順也。
《千金方》論云:產事雖系穢惡,然不得令死喪汙穢之人視之,犯者多致難產。又忌多人瞻視,惟得一二人在室,產後乃可告人,亦以人眾則易於驚擾,致妊母心神不定故也。
室中宜適溫涼,夏暑過甚,勿掩門戶,以器貯新汲水石許,置室中以闢熱氣,免致昏暈。天寒,宜置火暖之,毋得太熾,令火氣熏灼。室中人毋大聲,毋多語,毋嗟咨太息,參訝駭,毋叱吒,毋祈神問卜,宜安靜如常。
妊母宜惜力,宜安臥,臥宜正,不可左右,毋摩腹,毋按腰,毋妄動,毋輕坐草,初產及天寒尤忌,美其飲食,頻頻與之。若虛羸者,不能多食,以糜粥雜入參末飲之。毋亂服方藥,毋輕試異術,必辨明正產。胞水已下,交骨不開,或交骨已開,而子久不下,擇平和之藥,稍稍助之。要之產前調攝既善,亦無須此。
接兒老嫗,俗謂穩婆,宜預擇妥善者用之。蓋隱曲之事,非此輩不能為,而愚蠢奸狡之輩,或妄為動作,故事恐嚇,戕人性命,以炫己之術,不可不慎。大率以年老為佳,蓋年老則歷事多而性稍醇也。
產後勿問男女,須收拾既定,然後告人,世有急於求嗣者,墮地得男,而產母暴喜,遂致昏暈,得女,則產母不悅,家人又從旁懊惱之,致有郁厥血逆之患,宜預防也。
大凡產厄,誤於張皇者半,誤於怠忽者亦半。產育固生人常事,然苟主者不察,而漫然聽之,則產母無主而驚疑,為害亦大。往見拘迂者,矯張皇之弊,謂嬰兒可以自出,無藉乎人,因閉門安臥,勿令人知,而產母體素羸弱,氣血虛少,又性本嬌怯,不能忍痛,曲腰護之,偏倚妨之,輾轉敧仄,致嬰兒不得轉動,交骨不得開張,氣血下注,久無泄路,勢必逆而上行,一日之間,而子母俱死。如此者,何啻無故而自殺之哉!此皆不明其理,不究其道,愚而自用,殘賊人偷。夫產孕者,生生之本,天理之原,似續攸關,斷宜詳慎也。
用藥第八
產時用藥,有二弊焉。方伎之士,多取速效,肆用峻利之藥,以炫己之術。其效者,藥甫入口,而難產即下,眾人駭服,推為神奇。而不知一時便利,子母大傷,至產後發疾,遂至不起,嬰兒或墜地不舉,或舉而輒夭,而又委之天命,歸咎後醫,日殺生命,而人莫之知,深可痛惜。古方如兔腦、鼠腎、蛇蛻,回生諸藥,只堪備至急之用,安可妄試?尤有甚者,挾不經之術,無稽之方,展轉傳布,謬為仙授,乘人之急,以脅人之利,功則歸己,過則歸人,世俗憒憒,多為所愚,不可譬曉,此一弊也。而矯其弊者,遂謂產孕本無須用藥,常變順逆,悉靜而聽之於天,斯言誠善,然必自懷妊至臨產,攝養無乖,然後可也。苟或不善,即可反順為逆,而仍執勿藥之說以自愚,是何異未能辟穀,而謂人可勿食耶,此二弊也。且天下亦或有生而難產者,或未孕之先,即有宿疾,或氣血羸弱,骨格緊密,脈絡堅緻,皆令難產,亦藉臨時藥力以扶助之。但宜斟酌盡善,擇平和之品,醇正之法,相不得不用之時,而後用之。如加味芎歸湯、佛手散,味和而力厚,氣平而效速,斯為善也。
加味芎歸湯
當歸(一兩) 川芎(七錢) 龜板(手大一片醋炙研) 婦人發(如雞卵大一枚,瓦為焙存性)
水一升,煎四合服之。見《醫學入門》。
佛手散
見前孕疾篇。
富貴之家,產後必服人參,而致死者多。矯其弊者,並倡產後無補益之說,而致死者亦多。蓋不明其理,左右皆誤。夫產後諸疾,多出於虛,人參非不可用,而用之亦自有法。得其法,益身而卻疾,不得其法,致疾而促生,不可不辨。服參之法,在子方墜地,參已入口,一刻之間,過此一刻,便不可服。蓋產時氣血下注,上中二焦,盡屬虛寒,產後氣復上行,下焦惡血填湊,血道梗塞,氣道亦滯,驟加補中之藥,血道未開,氣道益阻,遂有惡露不行,瘀血上逆之患。若當兒甫墮地,一刻之間,氣血猶未上行,藏府空虛,脈絡困乏,人參入腹,甘溫之性,宅中土而運脾精,輔正氣而逐惡血,灑播精微,灌溉經脈,氣強則行速,脈潤則道通,惡露順下,乳汁通流,焉有他患?且新產之後,百脈皆動而下行,自下而上,瘀濁者去,精華者留,有更新之象。婦人宿疾,多在血分,平時所不能除者,此時可以除之。卻病益身,非妄說也。
凡欲服參者,將產時,即宜制就,汁宜濃厚,可以一飲而盡,(或以人參一二錢,研為末,另以錢余煮汁調服,亦可,)令一人司之,俟兒首既出,即與服之。參盡而兒適墮地,乃為合法。苟失其法,為害非小,而復歸咎於參之不可用,豈不謬哉!
產時應變,皆倉猝之際,所有藥物,亦宜預籌,有備無患,不可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也。
應變第九
產育本順事,不幸而至於逆,變起倉卒,安危繫於片時,亦人生至急之事,極難之治也。應變之術,宜切究焉。凡產之變有五:曰橫產,曰逆產,曰偏產,曰礙產,曰盤腸產。
橫產者,兒橫腹中,手臂先出。治法:令產母仰臥,囑收生嫗,徐徐推兒下身,令直上,以手中指摩其肩推上而正之。又以手摩其耳,令頭正自生。或以小針,刺兒手,入一半分,徐徐送入,不入,以鹽塗之。
逆產者,兒未轉身,兩足先出,以鹽塗兒足心,針刺如上法,或以爪搔之。並以鹽摩母腹,兒得痛癢,驚縮而轉,自當回順。
偏產者,產時,兒首偏掛一傍,雖近產門,只露頞角,終不得下。治法:令收生嫗,以手徐徐正其頭,若因腦骨偏拄穀道,當以綿衣炙火令熱,裹手於穀道外,徐徐推之。俟正,然後坐草。若產時兒不向產門,直趨穀道者,宜熬鹽令熱,以紬裹於穀道外熨之。
礙產者,兒首正抵產門,久而不下。此必轉身時,臍帶攀掛兒項,或肩。當急令安臥,令收生嫗,推兒近上,徐徐通手以中指按兒兩肩,理脫之。然後坐草,蓋此候最為險惡,慎毋輕易用力。若纏繞於項,復用力以注之,則其纏愈緊,致子死腹中,不可不慎。凡橫逆諸產,如法拯救,皆宜內服,加味芎歸湯、佛手散,(加味芎歸湯,見用藥篇,佛手散,見孕疾篇,)以助之。若不能用法,但令靜心安臥,服前藥一二劑,亦效。
盤腸產,子腸先出,兒即隨下,或腸隨兒下。此由下焦素虛,不得收攝,氣血下注,無以固之。或用力太過,一次如此,凡產皆然,宜以溫湯潤之。溫諭產母勿令驚慌,以好醋半盞,新汲水加醋十之七,調和,驟噀產母面或背,三噀則收,或以磨刀水,微潤腸,煎磁石湯一盞飲之。或以蓖麻子搗敷產母頂心,視收入,速洗去,遲則為害。內宜服補益升提之藥,慎護其腸,勿令見風,或遭風侵,多有不能收入者。
產時交骨不開,最為惡候,此由陰氣大虛,血液衰少,宜加味芎歸湯(方見前)。甚者,加桂少許。
子死腹中,其候心腹脹悶,重墜異常,產母面赤舌青,指甲皆青,或口出惡臭者是也。若面舌唇口俱青,口沫出者,子母俱死。面青舌赤者,母死子生,宜佛手散(方見前)或平胃散。
平胃散
蒼朮 厚朴(薑汁炒) 陳皮(各三錢) 甘草(一錢二分)
水煎,加朴硝二錢,化服,其效頗速,見《局方》。
或蟹爪湯。
蟹爪湯
蟹爪(一升) 甘草(一尺) 阿膠(一兩)
以東流水三升,煮蟹爪甘草,得一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二服。見《千金方》。
若雙胎,一死一生者,服之能令生者安而死者出。若干燥著脊不能下者,宜葵子湯、脂蜜酒,以滑之。
葵子湯
葵子(三合) 阿膠(一兩六錢)
以水一升六合,煮六合,頓服未效,再作一服。見《千金方》。
脂蜜酒
豬脂 白蜜(各三合) 醇酒(六合)
合煎取六合,分二服。見《婦人良方》。按:無豬脂,以麻子油易之亦可。產時用力太過,水衣早破,漿水盡下,產戶乾澀,或坐草日久,為風所吹,因而腫脹,多致難產。或產時子忽不動,是妊母力乏之故,勿誤為死,肆用攻逐,皆宜加味芎歸湯(方見前)。
產時,妊母忽猝然氣痿暈絕,目翻口噤,面黑唇青,口沫流出,子母俱殞。若兩顴微見紅色,子死母生,此至危之候,宜霹靂丹救之。
霹靂丹
蛇蛻一條,蠶退紙並燒存性各用二錢,男子頭髮饒灰,路旁左足草鞋,燒存性,各用一錢,乳香五分,黑鉛二錢五分,水銀七分五釐。
以鉛和水銀,入鍋中,火上熔化,結如砂子,研治為末,和諸藥以獖豬心血和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每用三丸,流水下,或煎化灌之。見《醫學入門》。
嬰兒既生,胞衣不下,亦多危險。《達生編》云:用力太早,交骨強開,兒甫出而骨即隨閉,以致不下。宜急斷臍帶,以麻線將臍帶繫緊又雙摺之,再系一道,勿令風入,以輕物墮之。但令產母,安心定氣,稍遲當痿而下,慎勿令收生嫗,妄用手取,致損及臟腑,因成惡疾。若血流入衣中,為血所脹,致不得下,腹中脹滿,下衝心胸,疼痛喘急者,宜佛手散(方見前)。
若以手按之,痛稍緩者,此氣虛也,宜益母湯。
益母湯
益母草(一兩)
酒煎,加童便一杯服之。見《達生編》。
若危者,宜牛膝湯。
牛膝湯
滑石(二錢,研末) 木通 當歸 牛膝 瞿麥(各一錢五分) 冬葵子(二錢)
共作一服。見《局方》。
若急上搶心者,或死胎上搶心者,宜用熨法。
熨法,取蟻垤土一升,熬熱囊盛熨心下,令不得上。見《千金方》。
若輕者,以草紙燒煙,熏產母之鼻,令納氣即下。或以發入口作嘔,亦佳。《千金方》載產時禳法,雖未明其理,而頗有效驗,並附著以備用。凡欲產宜脫尋常所著衣,籠灶頭及灶口,令至密,即易生。若逆生者。以手中指取釜底墨,書兒足下,作×形,即順生,或書父名於足心,或以車轄脂如上法書畫。若胞衣不下,取夫內衣蓋井上,即出。本草載臨產取赤馬皮鋪身下,又以海馬石燕兩手持之,皆令速產云。
凡應變,皆以凝神息慮為主,毋得張皇,以擾產母。心欲細而定,智欲敏而速,法欲簡而捷,藥欲峻而安。毋取劫功,毋貽後患。凡遇危急,無不皆然,不特產孕之一端也。
調攝第十
產後調攝,最宜詳慎。蓋產後氣血虛少,絡脈空乏,肢節懈怠,腠理開張,皮毛不實,營衛不固,血道易塞,氣道易滯,故致疾之易,而去疾之難,莫甚於此。產後致疾,皆起於纖細易忽之間,其源甚微,其發至鉅。闈房瑣屑之事,主者所不及檢,醫書所不能詳,不識避忌,不知防範,或致疾而終身不愈,或疾作而危在片時。往見一婦,產時至速,不及告人,遂產於地,產後人知,始扶臥於榻,三日後,大熱不止,醫以為血瘀也,而以桃仁承氣投之,數日而死。一時不謹,為害如此,況其大焉者乎!故善調攝者,不使致疾,並可去宿患之疾,不可不知也。
凡產後,產母勿令安臥,宜以高枕倚之。膝宜豎起,勿得伸直,須閉目靜神,勿令熟睡,歷十二時乃可安臥(少須八九時)。若倦怠者,宜頻頻呼之,常令欲醒。亦毋高聲急語,致使驚恐。蓋產後氣血上行,若遽令安睡,則氣逆而血壅,多致昏暈,必預防之。膝宜豎者,膝伸則筋骨內掩,恐礙惡露也。
嬰兒墜地,即取鐵秤錘或石子,入火燒紅,以醋向產母淬之,使氣入鼻,不特可以闢穢,且能收斂神氣,散解惡血以杜血暈,或日淬一二次,三日後止,更佳。
室中宜避風,絲毫罅隙,必掩塞之。宜適溫涼,母犯寒暑。將寒即衣,驟暖毋易。夏雖大暑,勿得解衣,毋浴,毋以扇招風,寧失過暖,毋失過寒。
產後宜益母草煮汁,和童便服之。或和清酒,日三五服,三日而止。自產之次日始,日服生化湯一劑。
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五錢,炙) 甘草(五分,炙) 乾薑(五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以水二盞煎一盞,入清酒一合,溫服。
五日而止,瘀未盡者,七日止。大虛者,可加人參少許服之。二三日後,或寒熱交作,此骨合也,虛人多有之,但診無他患,如法服生化湯,勿妄用他藥。十二日後,惡露將盡,氣血更新。體虛者,宜服補虛湯。
補虛湯
人參 白朮(各三錢) 當歸 川芎 黃耆(各二錢) 炙甘草 陳皮(各八分) 乾薑(五分,炒)
八味作一劑,日一服。見《醫學入門》。
十數服,有宿疾者,宜服永安湯。
永安湯
人參(一錢) 熟地(三錢) 當歸(三錢) 芎藭(二錢) 阿膠(一錢五分) 白朮(二錢) 續斷(一錢五分) 桃仁 烏賊骨(各一錢) 吳茱萸(四分)
十味,作一服,食前溫進,日一。
或澤蘭湯。
澤蘭湯
澤蘭(二錢) 香附(二錢) 當歸 芎藭(各一錢五分) 芍藥 烏藥(各一錢) 人參(一錢) 阿膠 黃耆 白朮(各三錢) 紅花(五分) 生薑(二錢)
作一服,食前溫進。
或羊肉湯。
羊肉湯
羊肉(十兩) 黃耆(一兩) 大棗(三十枚) 茯苓 甘草 當歸 麥冬 地黃 芍藥(各六錢) 肉桂心(三錢)
以水六升,煮羊肉,取三升,內藥,煎取一升,分三服,溫進。見《千金方》。
相疾之輕重、體之偏寒偏熱而用之,或十餘服,或數十服,可使宿疾盡去,體弱反強。
飲食宜澹泊,毋食鹽,犯之令無乳,毋食生冷堅硬,一切異物,參食炙煿煎炒,毋過於肥膩,皆令致疾。十日內毋食豬肉,一月內毋食豬脂,犯之令經絡壅塞。凡食肥甘之物,皆宜去油脂,以清淡為上,清本乎陽,可以益神而育精,濁本乎陰,足以致滯而成積。而酸鹹之味,凝血阻脈,尤為切忌也。產後一月,俗謂之滿月,二月謂之大滿月,此二月內,不宜力役動作,不宜交合,心志宜和,思慮宜絕,悲恐憂鬱,大喜大怒皆不可犯,七情傷人,甚於六氣。世有產後羸瘠,謂之蓐勞,多至不治,皆不知調攝之故也。
懷嬰第十一
《千金方》論曰:嬰兒初生,當即舉之。舉之稍晚,則令中寒。先浴之,然後斷臍。斷臍不得以刃,令人隔衣咬斷之,以暖氣呵之,然後纏結。所留臍帶須令至小兒足跌,短則兒腹中不調,常下痢。若先斷臍,然後浴者,則臍中水,令常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宜急撥去之。不爾,則入兒腹成疾。裹兒臍法,椎治白練,令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調其緩急,急則令兒吐。若十許日,兒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臍燥,還刺其腹,當解之。易衣更裹時,閉戶下帷,燃火令溫暖,仍以溫粉粉之。若臍不愈,燒絳帛末粉之。若臍中水,當炙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
浴兒法,湯須調冷熱,冷熱失宜,令兒驚。凡兒冬不可久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久則傷熱。浴兒者,以豬膽汁一枚,取汁投湯中以浴之,終身不患瘡疥。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之良。
桃根湯
桃 梅 李根(各三兩)
以水三升,煮二十沸,去滓,無根,枝亦可。
生男,宜用父故衣裹之。生女,宜用母故衣裹之。皆勿用新帛衣,不可過厚,令傷兒皮膚,害血脈。嬰兒始生,宜時見風日,凡天氣和暖無風,宜令乳母將兒於日中嬉戲,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有疾病。
《達生編》云:兒生三日,浴之,俗謂之洗三。如冬寒切不可洗,然《千金方》謂小兒不浴,令毛落,則不浴,亦非良法,宜如上法蔽風燃火,下帷而浴之。又云:斷臍必以艾蘸油為燃,燎斷之,令暖氣入腹,常視之,勿令濕,較《千金》法為佳。南中收生嫗斷臍,多於連胞衣處斷之,並留胞衣少許,先繫緊,然後斷之。雖臍帶稍長,易於妨礙,然可免入風泄氣之患,亦可用也。
嬰兒甫生,氣欲絕不能啼,以暖水灌之。不啼以綿絮包裹之,勿斷臍,以紙捻蘸油燃火於臍帶下熏之,令暖氣入腹,更以熱醋湯,蕩洗臍帶,令氣回啼哭如常,方可斷臍。
若面青身冷口噤者,乃胎寒也,宜殭蠶散急救之。
殭蠶散
白殭蠶 木香 肉桂 陳皮 炙甘草 檳榔(各五分)
水煎取汁,以帛蘸入兒口中。見《醫學入門》。
若因臍纏喉管礙產者,急去其所纏之臍,輕按其背俞及胸口,徐摩其喉管,即氣復而啼。
初生有即死者,急看兒口中懸雍,前齶上有泡,如石榴子,以指摘破出血,以帛拭去,以發灰糝之。若令惡血入口中即死。初生撮口不飲乳,名曰馬牙,不治則死。馬牙之候,兒齒齦有小泡,如粟米狀,急以針挑出血,用墨磨薄荷汁,斷母發裹手指,蘸擦口中令遍,勿飲乳,一時許,即瘥。
初生穀道無孔,不得大便,急用金玉簪,揣其是孔處,刺通之。以蘇合香少許,作小鋌,納孔中,或以油紙鋌,納孔中,勿令復合。
若非無孔,而大小便不通者,氣脹欲絕。令婦人以溫湯漱口,吸咂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咂三五次,漱口更咂,取紅色為度,須臾自通,不爾則死。或以蔥汁、乳汁各半,調勻抹兒口中,與乳吮下,亦通。
若小便不通,不欲飲乳者,以蔥白一寸,四破之,以乳汁入銀石器內煎灌之。
若生鵝口瘡者,其候口內白屑遍生,舌上鼻上皆有之,不能吮乳。急以亂髮纏指,蘸薄荷汁,或井華水,拭之。三日當脫,若不脫,可煮荴木汁,令濃,以帛纏箸頭,拭之。無荴木,慄木亦可,或以白楊枝燒瀝塗之。
初生遍體無皮者,以白早米粉撲之,候生皮乃止。若如魚泡,如水晶,碎則水流者,以密陀僧為末糝之。
初生患連舌,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以發灰敷之。連舌者,舌下有膜,如榴子中隔連接舌下,令兒言語不轉也。
生六七日後,氣血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清淨。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管中盛水狀者,若如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如粟米大,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汁,日一刺之,不過三刺即愈。著舌下者,名曰重舌,著上齶者,名曰重齶,治如前法。
初生感風,鼻塞不通者,取皂角草烏,等分為末,薑汁調敷囟門,或以薑汁調天南星末敷之。
外腎縮入不得出者,以硫黃、茱萸各五錢,為末,以蒜汁調塗臍腹,仍以蛇床子燒煙燻之。
初生遍體發丹毒,赤腫遊走,若入腹即死,名曰赤遊,乃胎熱也。宜以細針,隨赤暈周匝,刺出惡血,仍以芭蕉汁或蠐螬汁塗之。或以赤小豆末,和雞卵白塗之,亦良。
初生二三日,面目繞鼻,左右皆黃,閉目撮口而啼,口中乾燥,四肢不得伸縮者,乃血脈不斂也。血氣沮敗,不成肌肉,故有此候,宜龍膽湯。
龍膽湯
龍膽草 鉤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八分)
以水三合,煮二合,兒生一日至七日,以三勺,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以四勺,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以六勺,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以一合,分三服,三十日以外,以二合,分三服。凡寒熱,驚掣,變蒸,不解,客忤,驚癇,食積,皆可服之。見《千金方》。
凡嬰兒甫出,先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惡血。若啼聲發,便入腹中,以成百病,斷臍後宜與甘草湯。
甘草湯
以甘草如手中指一節,打碎,以水六勺,煮取三勺。見《千金方》。以綿裹沾取,與兒吮之,計得一蜆殼許入腹止。兒胸中有惡物者,當快吐之。若不吐,須臾更與。盡之若不吐,是無惡物,勿更與也。
凡母乳兒不欲太飽,飽則嘔吐,如太飽,則以空乳乳之,自消。夏不去熱乳,令兒嘔,冬不去寒乳,令兒咳且痢,甫交合即乳,令兒羸瘠交脛不能行。將乳,當先去宿乳,又用力極挼之,勿令乳急出,令兒噎。若急出,以指按夾之,噎則奪之,令得息然後乳之。兒若臥,乳母當以臂枕之,令乳與兒平,令兒不噎。欲寐,則奪其乳,恐填塞口鼻,且或致過飽。母臥,母以口鼻向兒,恐氣吹其巔頂。母有熱,勿乳,犯之令兒變黃。母怒,勿乳,犯之令生驚,發疝,上氣顛狂。母醉,勿乳,犯之令身熱腹痛。母新吐下,勿乳,犯之令兒虛羸,皆所當慎。
富貴家,多置乳婦,而愚蠢之輩,不知慎護,不識避忌,寒燠失候,飢飽違理,因而致疾者最多。故善懷嬰者,當自乳為善,必欲置乳婦,宜擇氣血清和,肥白壯盛之婦,毋犯胡臭,癭瘻,瘑疥,癡癃,白禿,癧瘍,耳聾,齆鼻,癲癇之疾。夫乳者,血氣之所為也。兒之性情未定,藉血氣以涵養之,苟飲以惡濁之乳,則氣血日昏,性情日劣,變清明而為愚蠢,為患實深,又不特致疾之一端也。
大凡嬰兒氣血薄弱,施治難於常人,小有不慎,即生重疾。愚醫不察,拘執謬說,肆用毒藥,往往而殤。夫疾作而治之於後,曷若未疾而慎之於先?未生則調之於母,既生則適其飢飽,量其寒溫,疾從何生?而煩廣施謬方,遍倡邪說耶,集《懷嬰》一篇,有心保赤者,所當覽也。
拯危第十二
產後諸疾,危迫者多,頃刻生變,有延醫治藥所不及者。孫子所謂發於秋毫,廣於嵩岱也。而世俗治此,恆昧其道,稍有不順,輒謂不治。治之不善,又不啻下石而殺之。蓋能起死而定亂者鮮矣,著拯危一篇以政惑焉。產後血暈,最為危急,其候兒甫墮地,母即昏絕,不省人事,急令婦女以膝裹綿軟舊衣曲抵產戶,勿令氣泄,一人以一手挽頭髮,一手掩口鼻,俟稍轉動,乃可用藥。若不醒,以韭菜一把,細切,瓶盛之,灌以熱醋,以瓶口向產母鼻管熏之。仍以鐵石器火燒淬醋,令室中常得醋氣,或以醋噀其面,或以漆器燒之。用藥宜辨虛實,虛者其候昏悶煩亂,卒然暈倒,口張,手撒遺尿,鼾聲,四肢厥冷,寸口脈微細散亂,或伏匿不至,此正氣大虛,微陽欲脫,陰離陽決,危在俄頃,救之稍遲,則氣不復返,宜清魂散。
清魂散
人參 澤蘭(各一錢二分) 炙甘草(一錢) 當歸 芎藭(各二錢) 荊芥穗(一錢)
作一服,水煎,加清酒引。見《婦人良方》。
定氣飲。
定氣飲
人參 白朮 阿膠(各三錢) 炮姜 熟附子(各一錢) 大棗(五枚) 炒粳米(一撮)
濃煎,分二服,溫進。
獨參湯。
獨參湯
人參(四五錢)
長流水濃煎厚汁灌之。見《醫說》。或加炒米一撮,炮姜一錢尤妙。
六味回陽飲。
六味回陽飲
熟地黃(五錢) 當歸(三錢) 炮姜(二錢) 熟附子(二錢) 肉桂(二錢) 人參(三錢)
見《幼幼集成》。
相度用之實者,心下滿急,神昏口噤,腹脹氣粗,兩手拳握,脈無虛象,乃下血過少,惡露上逆,當破其惡血,宜黑神散。
黑神散
肉桂 當歸 白芍 炮姜(各二錢) 乾地黃 炒黑大豆(各五錢)
見《幼幼集成》。
奪命散救之。
奪命散
沒藥 血竭各等分,治為末,每用三錢,童便清酒各半,煎數沸服,神效。見《丹溪心法》。
若舌強不語者,敗血壅其脈絡也,宜四味散。
四味散
當歸 延胡索 血竭 沒藥(各一錢)
每用二錢,童便或清酒調下,或並煎作湯,亦可。見《丹溪心法》。
若見鬼譫妄,言語顛倒,眼見黑花者,宜辨虛實,誤者即死。體素虛弱,下血過多,昏迷不省,瞑目無所知,甚則循衣撮空,錯語失神者,虛也。又謂之鬱冒,暴亡其血,陽神無所依附,宜安神飲治之。
安神飲
人參 柏子仁(去油,各三錢) 黃耆 阿膠 當歸 茯神(各一錢) 肉桂 炙甘草(各一錢)
共作一服。
體素壯實,下血未多,發狂見鬼,面青口噤,角弓反張者,實也。敗血乾心,亂其神明,宜蘇合香丸一錢,童便調服,或奪命散四味散皆宜(方俱見上)。
血崩不止,是謂重傷,其候血暴下如注,急若山崩,故名曰崩。唇青肉冷,汗出目瞑,此由陽氣大虛,不得收攝,故直下無制,潰決而不可止,宜朝宗湯。
朝宗湯
歸身(一兩) 芎藭 乾地黃(各五錢) 芍藥(三錢) 人參 黃耆 肉桂 炙甘草(各二錢)
分二服。
補氣養血湯。
補氣養血湯
人參 黃耆 當歸 白朮 芍藥 阿膠 芎藭(各二錢) 艾葉 青皮 香附 甘草(各五分) 熟附子(一錢) 縮砂仁(一錢)
共作一服。見《萬病回春》。
或攝陰湯治之。若少腹滿痛,肝藏已壞,不可治矣。
攝陰湯
熟地黃(五錢) 人參(三錢) 黃耆(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荊芥穗(炙) 棕櫚皮(炙) 甘草(炙各一錢) 熟附子(一錢五分)
作一服。
衄血者,口鼻血出不止,口鼻起黑色如煙煤,是胃絕也。氣血散亂,多不可治,急以緋線一條,併產母頂心發二莖,合系產母手中指節,令極緊,仍用荊芥散。荊芥穗為末,每服二錢,童便調下,口噤開灌之。見《婦人良方》。產後大喘,乃死候也。此由陽氣素衰,所下過多,血竭於下,氣留於上,無所依附,獨聚肺中,孤陽絕陰,命在呼吸,宜獨參湯(方見上)、定氣飲(方見上,炮姜,宜易乾薑)、六味回陽飲(方見上),輕者小參蘇飲。
小參蘇飲
濃煎蘇木汁,調人參末二錢,或三錢,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若血下少而作喘者,其喘不甚,由於瘀血入肺,窒礙氣道,宜桃仁湯治之。
桃仁湯
桃仁(二錢,炒) 杏仁(二錢,炒) 當歸 貝母(各二錢) 茯苓(二錢) 乾薑 人參(各五分)
若咳逆不止欲死者,以肉桂五錢,薑汁三合,同熬,稍服半合許,以手摩肺俞令熱,以余汁塗之。時摩時塗,汁盡即愈。見《婦人良方》。
陰脫者,子宮脫出,或脫出如脫肛者,蓋產時弩力所致,宜當歸黃耆飲。
當歸黃耆飲
黃耆(三錢,酒炒) 人參 當歸(各二錢) 升麻(五分) 甘草(八分)
上作一服,水煎,日二。見《丹溪心法》。
若脫出如線,長三四尺,手觸之則痛甚者,宜慎護之。不可令斷,斷則死。以姜三片,連皮搗之。清油二斤,和炒,以油干為度,以熟絹五尺許,疊數層,承其線,屈曲作圓形,納戶口,以絹袋盛姜,溫熨之。冷即易,一日夜當入其半,二日當愈,仍內服失笑散助之。
失笑散
五靈脂 蒲黃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童便或酒調下。見《局方》。
凡產後危症,皆屬虛寒,惡血為患,僅十之三四。而昧者多以去瘀破血賅之,肆用攻伐,複雜寒涼,邪說盛行,古法晦昧。夫血已亡而復破之,陽已衰而復泄之,危如轉燭。主救猶恐不及,而尚妄謬為之耶!有識者尚其慎之,毋為邪說所惑也。
去疾第十三
產後治疾,當以溫補為主,去瘀次之。《千金方》論曰:婦人產訖,五藏虛羸,惟得將補,不可轉瀉,若其有病,不須快藥,若行快藥,轉更增虛。就中更虛,向生路遠。朱彥修曰:胎前毋滯,產後毋虛,亮哉斯言,不易之法也。而方今醫者,用法多殊,陽虛發熱,妄用滋降,氣逆作喘,謂之痰火,豈未見《千金》諸說耶?朱氏為滋陰降火之祖,而於產後大熱,亦用乾薑,雖說理未明,而用法則合,而宗其說者,並此而背之,可異也已。
《脈經》曰:產後之脈,洪實不調者死,沉微附骨者生。又曰:沉小者生,實大堅強急者死。蓋產後當虛,沉小而微,虛寒之象也。當虛反實,則陰陽相併,氣血瞀亂,《素問》所謂氣並則無血,故脈象反盛,猶之真藏之脈,多屬堅強,絕無生意者也。知脈理則知治法,知治法則知病情矣。
大凡產後諸疾,虛寒者十之六七,瘀滯半之,內傷外感又半之,而總不外溫補二法。常有之候,曰惡露不行,曰發熱,曰尿血,曰無乳汁,曰頭腦心腹腰脅痛,曰嘔吐,曰淋瀝,曰遺溺,曰泄痢,曰便秘,曰陰腫痛癢,曰交骨不合。其甚者,曰傷寒,曰中風,曰浮腫,曰虛實。凡此數者,世俗犯之,有終身不愈者。至中風虛勞,多歸不治,由古法久廢,下士多愚,非必死之症也。
惡露之候,產後下血過少,腹滿而脹,痛引少腹,牽掣腰背,宜加味生化湯。
生化湯
加澤蘭(二錢) 延胡(一錢五分) 益母草(三錢)
甚者,逆搶心胸,手足厥冷,唇乾腹大,短氣促喘,宜甘草湯。
甘草湯
甘草 芍藥 桂心 阿膠(各一兩) 大黃(一兩三錢)
以東流水三升,煮一升,內膠,令烊,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敗血不下,成塊作痛,俗謂之兒枕痛,乃血瘕也,宜失笑散(方見拯危篇)、立效散。
立效散
五靈脂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見局方。
古鐵酒
古鐵五錢,火燒令赤,以酒三合,入淬之,溫服。見《千金方》。
烏賊骨湯治之。
烏賊骨湯
烏賊骨(三錢) 桃仁(二錢) 當歸 芎藭 芍藥 阿膠(各一錢五分) 肉桂(五分) 五靈脂(一錢)
作一服。
產後發熱,其候大熱煩躁,晝輕夜重,或譫語神昏,脈虛大者,虛也,宜當歸補血湯(方見孕疾篇)。腹內痛,有塊者,瘀也,宜生化湯(方見調攝篇)。感冒者,宜補虛加乾薑湯。
補虛湯
加乾薑一錢,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四物炮薑湯。
四物炮薑湯
芎藭(一錢五分) 芍藥(二錢) 乾地黃(三錢) 炮姜(二錢) 當歸(三錢)
若因蒸乳而熱者,乳必脹痛,去乳汁即愈。若往來寒熱者,宜柴胡湯主之。
柴胡湯
柴胡(八錢)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生薑(六錢)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三合)
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新產無乳,其故有二:陽虛陰盛,無以化之,營血不得溫升,故不能生乳,體素羸弱者多有之。舊說所謂血虛無乳者,即此候也。宜益陽以化陰,溫經以通絡,宣營湯主之。
宣營湯
當歸 黃耆 阿膠(各三錢) 人參(五錢) 芎藭 芍藥(各二錢) 川貝母(一錢) 炮姜(一錢) 紅花 甘草(各五分)
十味作一服。
氣滯血阻,脈絡不通,乳道壅閉,亦無乳,宜豬蹄湯。
豬蹄湯
豬蹄(二枚) 通草(二兩)
以清酒三升,浸之,加水一升,煮一升,飲之。見《千金方》。《達生編》無通草,加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白芷(五錢),名通脈湯。
或貝母湯主之。
貝母湯
貝母(一錢五分) 連翹(二錢) 當歸 川芎藭(各二錢) 桔梗 白芷(各一錢) 赤芍 川續斷(各一錢) 紅花(五分)
頭痛者,血虛也,其候痛連巔項,掣引腦項,緊急欲死。厥陰少陽陽明之脈,會於巔,絡於額,貫於腦,驟亡其血,脈絡不安,故震動而痛,宜小補血湯。
小補血湯
川芎藭(三錢) 黨參(一兩) 阿膠(五錢) 生薑(二錢)
即少挾風邪,不可發散,宜一奇散主之。
一奇散
川芎藭 當歸(各二錢) 荊芥穗(一錢)
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心腹疼痛,多由血瘀氣結,挾寒而起,宜芎歸理中湯。
芎歸理中湯
芎藭(一錢五分) 當歸 黨參 白朮(各三錢) 炮姜 枳實(各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若虛羸而腹痛,少氣不得息,少腹拘急,牽引腰背,不能飲食者,宜內補當歸建中湯。
內補當歸建中湯
當歸(一兩三錢) 芍藥(一兩六錢) 甘草(三錢) 生薑(二兩) 桂心(六錢) 大棗(十八枚)
以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腰痛者,下焦虛寒,血滯不行也,宜續斷飲。
續斷飲
續斷(三錢) 當歸 阿膠(各二錢) 杜仲(三錢) 桃仁 延胡(各一錢五分) 肉桂(五分)
脅痛者,肝虛也,宜四物乾薑湯。
四物乾薑湯
當歸 乾地黃 芍藥(各三錢) 川芎藭 乾薑(各一錢五分) 棗(五枚)
冬月產後臍下痛者,宜羊肉湯。
羊肉湯
羊肉(四兩) 當歸 陳皮(各二兩) 生薑(一兩)
水一升,酒五合,煮八合,分三服。見《醫學正傳》。
嘔逆之候,腹脹懣悶,食入即吐,此敗血瘀阻,胃氣不降也,宜抵勝湯。
抵勝湯
芍藥 半夏 澤蘭 人參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姜(七片)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淋瀝遺溺,由於下焦虛寒,或產理不順,妄用謬法,損傷府絡,宜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
桑螵蛸(十五枚) 鹿茸 黃耆(各一兩五錢) 牡蠣 人參 赤石脂 厚朴(各一兩)
治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見《東醫寶鑑》。
鹿角霜飲。
鹿角霜飲
鹿角霜(五錢) 熟地黃(八錢) 黨參 黃耆(各三錢) 韭子(一錢) 肉桂(一錢) 菟絲子(二錢)
損者,宜參朮膏。
參朮膏
人參 白朮 黃耆(各二斤)
熬膏,每服二錢,米飲下。見《丹溪心法》。
或參朮飲,然宜速治,緩則無及矣。
參朮飲
人參(二錢五分) 白朮(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陳皮 桃仁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以豬羊脬一個煮湯,入藥再煎去滓,作一服。見《丹溪心法》。
尿血者,血隨溺下,滲瀝不已,甚則溺孔作痛,宜竹茹湯。
竹茹湯
竹茹(六合) 人參 芍藥 桔梗 芎藭 當歸 甘草 桂心(各三錢) 熟地黃(二兩三錢)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渴,或淋而渴者,宜竹葉湯。
竹葉湯
竹葉(一升) 生薑 半夏(各一兩) 大棗(十四枚) 小麥(二合) 甘草 茯苓 人參(各三兩) 麥門冬(一兩六錢)
以水三升,煮竹葉小麥取二升,內藥,煮取九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產後泄痢,多因脾虛感寒,其候雜下五色,或赤白膿血,日十數行,腹痛困頓,宜芍藥湯。
芍藥湯
芍藥 乾地黃(各一兩六錢) 甘草 阿膠 艾葉 當歸(各六錢)
以水二升,煮八合,內膠,分三服。見《千金方》。
甚者,桂蜜湯。
桂蜜湯
桂心 甘草(各六錢) 乾薑(六錢) 附子(三錢) 蜜(三合) 當歸(一兩) 赤石脂(三兩)
以水六升,煮一升,內蜜煮數沸,分三服,日一。見《千金方》。
禹餘糧湯。
禹餘糧湯
禹餘糧(五錢) 白朮 乾薑(各二錢) 黨參(一兩) 茯苓(三錢) 陳皮 川芎藭(各一錢) 炙甘草 木香(各一錢)
分二服。
久不已者,宜豆麥飲。
豆麥飲
大豆(微熬) 小麥 蒲黃(各三合) 吳茱萸(一合)
以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泄瀉者,宜安中湯。
安中湯
白朮(三錢) 當歸 黨參(各二錢) 炙甘草 陳皮 砂仁 麥芽(各一錢) 生薑(七片) 大棗(五枚)
或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 人參 白朮 當歸(各五分) 甘草(三分) 陳皮 升麻(各四分) 柴胡(五分) 姜(三片) 棗(三枚)
作一服。見《脾胃論》。
便秘不通,多由津虧之故,或誤發其汗,陽泄於外,胃氣不降,宜澤府湯。
澤府湯
阿膠 當歸(各三錢) 桃仁 麻仁(各二錢) 黨參(三錢) 紅花(五分)
降胃湯。
降胃湯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作一服。
陰腫癢痛,木鬱下陷也,宜溫肝湯。
溫肝湯
柴胡 白芍 川芎(各一錢) 當歸 首烏 白朮 苡仁(各三錢) 蔥白(七枚)
外以蛇床子煮湯熏洗之。
交骨不合,陽氣大虛也,宜十全大補湯。
十全大補湯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二錢) 乾地黃 黃耆 當歸(各三錢) 白芍 川芎(各一錢五分) 肉桂(一錢) 甘草(五分)
或加味芎歸湯(方見前)。
產後傷寒,治法與產前同,產前宜安胎,產後宜補血,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人參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作一服。見《醫學入門》。
若因傷寒時疾,熱入血室者,宜小柴胡加桃仁五靈脂湯。
小柴胡湯加桃仁、五靈脂各一錢
或柴胡地黃湯。
柴胡地黃湯
柴胡 地黃(各三錢) 人參 半夏 黃芩(各二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作一服。見《得效方》。
熱渴者,熟地黃湯。
熟地黃湯
栝蔞根(三錢) 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熟地黃(一錢) 甘草(五分) 糯米(百粒) 姜(三片)
見《得效方》。
人參當歸飲治之。
人參當歸飲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白芍藥 麥門冬(各一錢) 桂皮(五分) 青竹葉(十片) 粳米(一合) 姜(三片) 棗(二枚)
見《醫學入門》。
中風之候,舌寒唇急,手指振動,甚則牙關緊急,手足瘛瘲,背項強直,一身皆重,或痛或癢,嘔逆直視,角弓反張,名曰蓐風。此因虛風冷濕,及勞傷所為。《千金方》論曰:凡產後諸風,不得用毒藥,不得發汗,特忌吐利,犯之必死。蓋陽虛陰憊之候,中氣未定,乙木不得溫升,鬱而生風,播煽藏府,外則風冷襲之,束其皮腠,表氣壅遏,激烈愈增,內外交煽,津液消亡,筋脈攣縮,故手足瘛瘲,牙關緊急,項背強直,角弓反張,諸症作焉。較之尋常中風之候,其甚十倍,治亦如之,非可忽略為也,《千金》大豆紫湯。
大豆紫湯
大豆(二升) 清酒(三升)
以鐵鐺猛火炒豆焦,令煙出,以酒沃之。去豆,服三合,一日盡之。見《千金方》。
獨活湯。
獨活湯
獨活(五兩三錢) 大豆(二升) 舊酒(三升)
以漬獨活再宿,若急用,微火煮令減一升,另炒大豆焦,以此沃之,去豆,分五服,日三,夜二。見《千金方》。
華陀愈風散。
華陀愈風散
荊芥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見《得效方》。按:豆淋酒,即上大豆紫湯,每服一合。
海藏防風當歸散。
防風當歸散
防風 當歸 芎藭 熟地黃(各二錢五分)
作一服。見《東醫寶鑑》。
皆精當可用。若中柔風者,舉體疼痛,自汗出,宜獨活當歸湯。
獨活當歸湯
獨活(二兩六錢) 當歸(一兩三錢)
以酒二升六合,煮取一升三合,分四服。見《千金方》。
若夏秋,宜用浴法。
浴法 鹽(一升六合) 雞毛(一把)
燒作灰,以水二斗三升,煮鹽作湯,內雞毛灰浴之。見《千金方》。
產後浮腫,乃大虛也。脾恃中氣以運陰陽,中氣者,陽氣也。產後亡血,陽氣大虛,脾無所恃,失轉運之正,水氣停蓄,津液阻梗。木鬱於左,無升達之力。金逆於右,無下行之路。氣位於上,水位於下。肺不降則水上逆,肝不升則氣下陷,上逆則腫頭目,下陷則腫肚腹。四肢者,諸陽之本,脾之所屬也。血亡陽散,失所依附,漁於四末,而水濕隨之,無所泄越,故壅阻而為腫。前人論此,謂惡血流入四肢,夫惡血瘀滯,能為痿痹而不為浮腫,淺小之見,無足深辨。前人諸方,精者絕少,宜馭中湯。
馭中湯
黃耆 人參 白朮(各五錢) 茯苓 當歸(各三錢)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苡仁(一兩) 肉桂(一錢) 生薑(三錢) 大棗(十二枚)
作一服。
小腎氣湯。
小腎氣湯
熟地黃 當歸 人參(各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朮(五錢) 熟附子(二錢) 肉桂(一錢) 茯苓 (三錢)
作一服。
若因中風而腫者,宜大豆酒治之。
大豆酒
大豆(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去豆,更煎,減半升,內白朮(二兩六錢),附子(一兩),獨活(一兩),生薑(二兩六錢),添水三升,煮二升,內好酒(一升六合),再煎,取一升五合,分五服。見《千金方》。
產後虛勞,名曰蓐勞。其候乍起乍臥,飲食不化,時作嗽咳,目昏頭痛,口渴盜汗,寒熱往來,喘乏自汗,少氣驚悸,此由攝養不善,內傷七情,陽陷陰逆,升降倒置,藏府交病,表裡均虧,誤用寒涼,即死不治,宜羊肉湯。
羊肉湯
羊肉(一斤去脂) 當歸 桂心 甘草(各六錢) 芎藭(一兩) 芍藥 生薑(各一兩三錢) 乾地黃(一兩六錢)
以水五升,先煮羊肉,取二升三合,內藥,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豬腎湯。
豬腎湯
豬腎(一具,去脂四破之) 香豉(用綿裹) 白粳米 蔥白(各三錢)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任意服之。見《千金方》,或加當歸人參各六錢,見《廣濟方》。
羊肉黃耆湯。
羊肉黃耆湯
羊肉(十兩) 黃耆(一兩) 大棗(三十枚) 茯苓 甘草 當歸 桂心 麥門冬 乾地黃 芍藥(各六錢)
以水六升,煮羊肉,取三升,內諸藥,共煮六合,分三服,一日盡。見《千金方》。
鹿肉湯。
鹿肉湯
鹿肉(一斤五兩) 乾地黃 甘草 芎藭 黃耆 芍藥 麥門冬 茯苓(各六錢) 人參 當歸 生薑(各三錢) 半夏(三合) 大棗(二十枚)
以水八升,煮肉取四升,內藥,取一升六合,分四服。見《千金方》。
當歸芍藥湯,消息治之。
當歸芍藥湯
當歸(一兩二錢) 芍藥 人參 桂心 生薑 乾地黃 甘草(各三錢) 大棗(二十枚)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若流汗不止者,宜鯉魚湯。
鯉魚湯
鯉魚(十兩) 豉蔥(各三合) 乾薑 桂心(各六錢)
以水二升,煮魚取二升,內藥,煎六合,去滓,分二服。見《千金方》。
虛煩者,人參湯。
人參湯
人參 當歸 麥冬 乾地黃 桂心(各三錢) 大棗(二十枚) 粳米(三合) 芍藥(一兩三錢) 淡竹葉(一升)
以水四升,先煎竹葉及米,取二升六合,內藥,煮一升,分三服。見《千金方》。
甘竹茹湯。
甘竹茹湯
甘竹茹(三合) 人參(三錢) 茯苓 甘草(各六錢) 黃芩(一兩)
水二升,煮六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兼見大熱者,宜知母湯。
知母湯
知母(一兩) 芍藥 黃芩(各六錢) 桂心 甘草(各三錢)
水二升,煮八合,分三服。見《千金方》。
胸中逆氣者,宜薤白湯主之。
薤白湯
薤白 半夏 甘草 人參 知母(各六錢) 石膏(一兩六錢)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一合五勺)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合,分五服。見《千金方》。
若因交合過早,勞損下血者,宜熟地黃湯。
熟地黃湯
熟地黃(一錢五分) 當歸 蟹爪 鹿角膠 男子褲襠(燒存性,各一錢) 伏龍肝(七分) 白茯苓 芍藥(各五分) 桂心 甘草(各二分半)
作一服。見《醫學正傳》。
凡此諸候,皆常見之疾,達其理,通其法,無有不瘳。外此則有跌僕損傷,一切非常異候,皆不具著。明其大旨,推廣而貫通之,亦可無所窒滯矣。
跋
聖賢中庸工夫,全講平易近人,醫小術耳,而理亦不能外。是編豹人弟向仲遠借讀,赴蜀時留在案頭,偶閱一過,覺天地進化之理,已了了在人心目。理雖至精,而愚夫愚婦無不可知,始嘆近世醫家好讀奇僻,皆醉人吃語耳。仲遠家學淵源,抱負不淺,乃讀書數十年而無所試,只此偏長薄技,見重於時,亦可哀也,然而已足千古矣。
道光丁酉十月維揚史丙榮。
跋
二五絪縕,妙合而凝。誕彌厥月,瓜熟蒂落。此天地自然之道,不必以人事計之者也。然妊子之婦,調護識別,自有法度,七情交戰,六氣橫攻,一有不慎,不得不藉藥餌為補救之術。是書陽湖張子所手集,曾刻於吳中三松堂潘氏,法多經驗,世推善本。潘子子宜隨侍閩省,篋中攜有是編,鋟之版以廣其傳。夫僻壤窮鄉,胎教不明,藥石誤投,號呼莫救者多矣。拯閨闥之呻吟,杜嬰孩之夭枉,婦子熙熙,咸登仁壽,安知非是書之一助也,小道云乎哉。
同治辛未秋八月平江吳大彬跋
跋
《產孕集》十三篇,陽湖張子所著。濟世利人,實非淺鮮。道光乙巳家補之叔祖為之校訂,刊於吳門,一時風行,不腔而走。嗣煅於兵火。同治戊辰,重付剞劂志厚,隨侍十閩,篋中攜有是編,見之者咸以為善,接踵向索,而版存里中,猝無以應,因復為鋟版以廣流傳,並識其緣起於此。
同治辛未秋八月潘志厚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