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 作者
- 曹元方
- 朝代
- 隋
- 底本
- 電子文本整理自行政院中醫藥委員會94年文本CM062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序
宋序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玉清昭應宮判官中散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
判館事上護軍常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宋綬,奉勅撰
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沴,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裏,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
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國家丕冒萬宇,交脩庶職。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
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疢苦,甤嘉醫之拯濟。
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阨,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
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夭害生理,
可不哀哉!是形憯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
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
密乎?
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已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于眾,迺下明詔,
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勑中尚而讎對。諸病源候論者,
隋大業中太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會粹群說,沈研精理,形脈治證,罔不該集。
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鑱、蹻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
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
洪惟祖宗之訓,務推存育之思。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逮今搜採,
益窮元本,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後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
應心手而胥驗。大哉,味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
二帝之用心,彌慈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
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疎,
莫探祕賾。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揚勤卹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新刻病源候論序
周序
黃帝與其臣岐伯輩,發明府藏、經絡、脈息。病能之旨著之竹帛,以示萬世,
其心仁矣,其言詳且博矣。後世不能讀其書、傳其術,各以私見,自逞異議,
至有倍經旨而不顧者。著述日紛,略無實際,昔人所為激而欲焚者也。
然而漢晉之間,明醫輩出,類能推見大義,施治有效,故其論頗多可采。
歷年久遠,散佚不可復見矣。獨隋.巢氏所輯病源候論見傳於世,
今日而欲考隋唐以前明醫之論,獨有此書而已耳。
其書多載世醫方論,反於靈素,採錄甚簡,其意蓋欲為靈素後之一書,
故不復一一重出也。中間淺略,於源侯無所發明者有之,要其大謬亦罕矣。
且博釆兼蒐,於人間病名略盡,可不謂勤矣哉,顧以有論無方,
世之好讀湯頭歌趣捷徑者,多惡其迂遠,不取其書。書肆以其難售而無利也,
亦遂無槧板,而海內幾不復知有是書矣。
亟以家藏舊本付梓,並取外臺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日本本訛脫極多,
而兩本互勘,略已完善。若導引法,文奇義奧,多不可讀,愧末習其法,
亦別無善本可據,世有東園、甪里其人與?吾方執卷而從之矣。
光緒辛卯仲秋周學海澂之記
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綱目
第一卷至第十卷
風病
虛勞病
腰背病
消渴病
解散病
傷寒病
時氣病
熱病
溫病
疫癘病
第十一卷至二十卷
瘧病
黃病
冷熱病
氣病
腳氣病
欬嗽病
淋病
大小便病
臟腑病
心病
腹病
心腹病
痢病
濕䘌病
九蟲病
積聚癥瘕病
疝病
痰飲病
癖病
否噎病
第二十一卷至三十卷
脾胃病
嘔噦病
食不消病
水病
霍亂病
中惡病
尸注病
蠱毒等病
血病
毛髮病
面體病
目病
鼻病
耳病
牙齒病
脣口病
喉心胸病
四肢病
第三十一卷至四十卷
癭瘤等病
丹毒病
腫病
丁瘡病
癰疽病
痔瘻病
瘡病
傷瘡病
獸毒病
蛇蟲毒病
雜毒病
金瘡病
腕傷病
婦人雜病
第四十一卷至五十卷
妊娠病
將產病
難產病
產後病
小兒雜病
(重刊)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目錄
卷一
風病諸侯上 凡二十九論
一、中風候
二、風癔候
三、風口噤候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五、風失音不語候
六、賊風候
七、風痙候
八、風角弓反張候
九、風囗喎候
十、柔風候
十一、風痱候
十二、風腲退候
十三、風偏枯候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十六、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隨候
十七、風痹手足不隨候
十八、風半身不隨候
十九、偏風候
二十、風嚲曳候
二十一、風不仁候
二十二、風濕痹候
二十三、風濕候
二十四、風痹候
二十五、血痹候
二十六、風驚邪候
二十七、風驚悸候
二十八、風驚恐候
二十九、風驚候
三十、歷節風候
三十一、風身體疼痛候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三十三、風經五臟恍惚候
三十四、刺風候
三十五、蠱風候
三十六、風冷候
三十七、風熱候
三十八、風氣候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四十、中冷聲嘶候
四十一、頭面風候
四十二、風頭眩候
四十三、風癲候
四十四、五癲病候
四十五、風狂病候
四十六、風邪候
四十七、鬼邪候
四十八、鬼魅候
四十九、惡風鬚眉墮落候
五十、惡風候
五十一、風瘙隱胗生瘡候
五十二、風瘙身體隱胗候
五十三、風瘙痒候
五十四、風身體如蟲行候
五十五、風痒候
五十六、風㾦㿔候
五十七、諸癩候
五十八、烏癩候
五十九、白癩候
卷三
虛勞病諸候上 凡三十九論
一、虛勞候
二、虛勞羸瘦候
三、虛勞不能食候
四、虛勞胃氣虛弱不能消穀候
五、虛勞三焦不調候
六、虛勞寒冷候
七、虛勞痰飲候
八、虛勞四肢逆冷候
九、虛勞手足煩疼候
十、虛勞積聚候
十一、虛勞癥瘕候
十二、虛勞上氣候
十三、虛勞客熱候
十四、虛勞少氣候
十五、虛勞熱候
十六、虛勞無子候
十七、虛勞裏急候
十八、虛勞傷筋骨候
十九、虛勞筋攣候
二十、虛勞驚悸候
二十一、虛勞風痿痹不隨候
二十二、虛勞目暗候
二十三、虛勞耳聾候
二十四、虛勞不得眠候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二十八、虛勞汗候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三十三、虛勞心腹否滿候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三十五、虛勞嘔逆候
三十六、虛勞欬嗽候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卷四
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
四十、虛勞骨蒸候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五十、虛勞吐利候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五十五、虛勞小便餘瀝候
五十六、虛勞小便白濁候
五十七、虛勞少精候
五十八、虛勞尿精候
五十九、虛勞溢精見聞精出候
六十、虛勞失精候
六十一、虛勞夢泄精候
六十二、虛勞喜夢候
六十三、虛勞尿血候
六十四、虛勞精血出候
六十五、虛勞膝冷候
六十六、虛勞陰冷候
六十七、虛勞髀樞痛候
六十八、虛勞偏枯候
六十九、虛勞陰萎候
七十、虛勞陰痛候
七十一、虛勞陰腫候
七十二、虛勞陰疝腫縮候
七十三、虛勞陰下濕痒候
七十四、虛勞陰瘡候
七十五、風虛勞候
卷五
腰背病諸侯凡十論
一、腰痛候
二、腰痛不得俛仰候
三、風濕腰痛候
四、卒腰痛候
五、久腰痛候
六、腎著腰痛候
七、㢮腰候
八、腰腳疼痛候
九、背僂候
十、脅痛候
消渴病諸侯凡八論
一、消渴候
二、渴病候
三、大渴後虛乏候
四、渴利候
五、渴利後損候
六、渴利後發瘡候
七、內消候
八、強中候
卷六
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
一、寒食散發候
二、解散痰癖候
三、解散除熱候
四、解散浮腫候
五、解散渴候
六、解散上氣候
七、解散心腹痛心澿候
八、解散大便祕難候
九、解散虛冷小便多候
十、解散大便血候
十一、解散卒下利候
十二、解散下利後諸病候
十三、解散大小便難候
十四、解散小便不通候
十五、解散熱淋候
十六、解散發黃候
十七、解散腳熱腰痛候
十八、解散鼻塞候
十九、解散發瘡候
二十、解散癰腫候
二十一、解散煩悶候
二十二、解散嘔逆候
二十三、解散目無所見目疼候
二十四、解散心腹脹滿候
二十五、解散挾風勞候
二十六、解散飲酒發熱候
卷七
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
一、傷寒候
二、傷寒發汗不解候
三、傷寒取吐候
四、中風傷寒候
五、傷寒一日候
六、傷寒二日候
七、傷寒三日候
八、傷寒四日候
九、傷寒五日候
十、傷寒六日候
十一、傷寒七日候
十二、傷寒八日候
十三、傷寒九日已上候
十四、傷寒咽喉痛候
十五、傷寒斑瘡候
十六、傷寒口瘡候
十七、傷寒登豆瘡候
十八、傷寒登豆瘡後滅瘢候
十九、傷寒謬語候
二十、傷寒煩候
二十一、傷寒虛煩候
二十二、傷寒煩悶候
二十三、傷寒渴候
二十四、傷寒嘔候
二十五、傷寒乾嘔候
二十六、傷寒吐逆候
二十七、傷寒噦候
二十八、傷寒喘候
二十九、傷寒厥候
三十、傷寒悸候
三十一、傷寒痓候
三十二、傷寒心否候
三十三、傷寒結胸候
卷八
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
三十四、傷寒餘熱候
三十五、傷寒五臟熱候
三十六、傷寒變成黃候
三十七、傷寒心腹脹滿痛候
三十八、傷寒宿食不消候
三十九、傷寒大便不通候
四十、傷寒小便不通候
四十一、傷寒熱毒利候
四十二、傷寒膿血痢候
四十三、傷寒利候
四十四、傷寒病後胃氣不和利候
四十五、傷寒上氣候
四十六、傷寒欬嗽候
四十七、傷寒衂血候
四十八、傷寒吐血候
四十九、傷寒陰陽毒候
五十、壞傷寒候
五十一、傷寒百合候
五十二、傷寒狐惑候
五十三、傷寒濕䘌候
五十四、傷寒下部痛候
五十五、傷寒病後熱不除候
五十六、傷寒病後渴候
五十七、傷寒病後不得眠候
五十八、傷寒病後虛羸候
五十九、傷寒病後不能食候
六十、傷寒病後虛汗候
六十一、傷寒內有瘀血候
六十二、傷寒毒攻眼候
六十三、傷寒毒攻足候
六十四、傷寒毒流腫候
六十五、傷寒病後腳氣候
六十六、傷寒病後霍亂候
六十七、傷寒病後瘧候
六十八、傷寒病後渴利候
六十九、傷寒肺痿候
七十、傷寒失聲候
七十一、傷寒夢泄精候
七十二、傷寒勞復候
七十三、傷寒病後食復候
七十四、傷寒病後令不復候
七十五、傷寒陰陽易候
七十六、傷寒交接勞復候
七十七、傷寒令不相染易候
卷九
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
一、時氣候
二、時氣一日候
三、時氣二日候
四、時氣三日候
五、時氣四日候
六、時氣五日候
七、時氣六日候
八、時氣七日候
九、時氣八九日已上候
十、時氣取吐候
十一、時氣煩候
十二、時氣狂言候
十三、時氣嘔候
十四、時氣乾嘔候
十五、時氣噦候
十六、時氣嗽候
十七、時氣渴候
十八、時氣衂血候
十九、時氣吐血候
二十、時氣囗瘡候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二十二、時氣發斑候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二十五、時氣皰瘡候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二十七、時氣䘌候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三十、時氣䘌利候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三十二、時氣小便不通候
三十三、時氣陰陽毒候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三十六、時氣敗候
三十七、時氣勞復候
三十八、時氣食復候
三十九、時氣病瘥後交接勞復候
四十、時氣病後陰陽易候
四十一、時氣病後虛羸候
四十二、時氣陰莖腫候
四十三、時氣令不相染易候
熱病諸侯 凡二十八論
一、熱病候
二、熱病一日候
三、熱病二日候
四、熱病三日候
五、熱病四日候
六、熱病五日候
七、熱病六日候
八、熱病七日候
九、熱病八九日已上候
十、熱病解肌發汗候
十一、熱病煩候
十二、熱病皰瘡候
十三、熱病斑瘡候
十四、熱病熱瘡候
十五、熱病囗瘡候
十六、熱病咽喉瘡候
十七、熱病大便不通候
十八、熱病小便不通候
十九、熱病下利候
二十、熱病䘌候
二十一、熱病毒攻眼候
二十二、熱病毒攻手足候
二十三、熱病嘔候
二十四、熱病噦候
二十五、熱病囗乾候
二十六、熱病衄候
二十七、熱病勞復候
二十八、熱病後沉滯候
卷十
溫病諸候 凡三十四論
一、溫病候
二、溫病一日候
三、溫病二日候
四、溫病三日候
五、溫病四日候
六、溫病五日候
七、溫病六日候
八、溫病七日候
九、溫病八日候
十、溫病九日已上候
十一、溫病發斑候
十二、溫病煩候
十三、溫病狂言候
十四、溫病嗽候
十五、溫病嘔候
十六、溫病噦候
十七、溫病渴候
十八、溫病取吐候
十九、溫病變成黃候
二十、溫病咽喉痛候
二十一、溫病毒攻眼候
二十二、溫病衄候
二十三、溫病吐血候
二十四、溫病下利候
二十五、溫病膿血利候
二十六、溫病大便不通候
二十七、溫病小便不通候
二十八、溫病下部瘡候
二十九、溫病勞復候
三十、溫病食復候
三十一、溫病陰陽易候
三十二、溫病交接勞復候
三十三、溫病瘥後諸病候
三十四、溫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疫癘病諸侯 凡三論
一、疫癘病候
二、疫癘皰瘡候
三、瘴氣候
卷十一
瘧病諸侯 凡十四論
一、瘧病候
二、溫瘧候
三、痎瘧候
四、間日瘧候
五、風瘧候
六、癉瘧候
七、山瘴瘧候
八、痰實瘧候
九、寒熱瘧候
十、往來寒熱瘧候
十一、寒瘧候
十二、勞瘧候
十三、發作無時瘧候
十四、久瘧候
卷十二
黃病諸侯 凡二十八論
一、黃病候
二、急黃候
三、黃汗候
四、犯黃候
五、勞黃候
六、腦黃候
七、陰黃候
八、內黃候
九、行黃候
十、癖黃候
十一、噤黃候
十二、五色黃候
十三、風黃候
十四、因黃發血候
十五、因黃發利候
十六、因黃發痔候
十七、因黃發癖候
十八、因黃發小便澀兼石淋候
十九、因黃發吐候
二十、黃疸候
二十一、酒疸候
二十二、穀疸候
二十三、女勞疸候
二十四、黑疸候
二十五、九疸候
二十六、胞疸候
二十七、風黃疸候
二十八、濕疸候
冷熱病諸侯 凡七論
一、病熱候
二、客熱候
三、冷熱候
四、寒熱候
五、寒熱往來候
六、冷熱不調候
七、寒熱厥候
卷十三
氣病諸侯 凡二十五論
一、上氣候
二、卒上氣候
三、上氣鳴息候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五、奔氣候
六、賁豚氣候
七、上氣嘔吐候
八、上氣腫候
九、結氣候
十、冷氣候
十一、七氣候
十二、九氣候
十三、短氣候
十四、五鬲氣候
十五、逆氣候
十六、厥逆氣候
十七、少氣候
十八、遊氣候
十九、胸脅支滿候
二十、上氣胸脅支滿候
二十一、久寒胸脅支滿候
二十二、乏氣候
二十三、走馬奔走及人走乏飲水得上氣候
二十四、食熱餅觸熱飲水發氣候
二十五、氣分候
腳氣病諸侯 凡八論
一、腳氣緩弱候
二、腳氣上氣候
三、腳氣痹弱候
四、腳氣疼不仁候
五、腳氣痹攣候
六、腳氣心腹脹急候
七、腳氣腫滿候
八、腳氣風經五臟驚悸候
卷十四
欬嗽病諸侯 凡十五論
一、欬嗽候
二、久欬嗽候
三、欬嗽短氣候
四、欬嗽上氣候
五、久欬嗽上氣候
六、欬嗽膿血候
七、久欬嗽膿血候
八、呷嗽候
九、暴氣欬嗽候
十、欬逆候
十一、久欬逆候
十二、欬逆上氣候
十三、久欬逆上氣候
十四、欬逆上氣嘔吐候
十五、欬逆短氣候
淋病諸侯 凡八論
一、諸淋候
二、石淋候
三、氣淋候
四、膏淋候
五、勞淋候
六、熱淋候
七、血淋候
八、寒淋候
小便病諸侯 凡八論
一、小便利多候
二、小便數候
三、小便不禁候
四、小便不通候
五、小便難候
六、遺尿候
七、尿床候
八、胞轉候
大便病諸侯 凡五論
一、大便難候
二、大便不通候
三、大便失禁候
四、關格大小便不通候
五、大小便難候
卷十五
五臟六腑病諸侯 凡十三論
一、肝病候
二、心病候
三、脾病候
四、肺病候
五、腎病候
六、膽病候
七、小腸病候
八、胃病候
九、大腸病候
十、膀胱病候
十一、三焦病候
十二、五臟橫病候
十三、脾脹病候
卷十六
心病諸侯 凡五論
一、心痛候
二、久心痛候
三、心懸急懊痛候
四、心痛多唾候
五、心痛不能飲食候
腹痛病諸侯 凡四論
一、腹痛候
二、久腹痛候
三、腹脹候
四、久腹脹候
心腹痛病諸侯 凡七論
一、心腹痛候
二、久心腹痛候
三、心腹相引痛候
四、心腹脹候
五、久心腹脹候
六、胸脅痛候
七、卒苦煩滿叉胸脅痛欲死候
卷十七
痢病諸侯 凡四十論
一、水穀痢候
二、久水穀痢候
三、赤白痢候
四、久赤白痢候
五、赤痢候
六、久赤痢候
七、血痢候
八、久血痢候
九、膿血痢候
十、久膿血痢候
十一、冷痢候
十二、久冷痢候
十三、熱痢候
十四、久熱痢候
十五、冷熱痢候
十六、雜痢候
十七、休息痢候
十八、白滯痢候
十九、痢如膏候
二十、蠱注痢候
二十一、腸蠱痢候
二十二、下痢便腸垢候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二十四、嘔逆吐痢候
二十五、痢兼煩候
二十六、痢兼渴候
二十七、下痢囗中及腸內生瘡候
二十八、痢兼腫候
二十九、痢穀道腫痛候
三十、痢後虛煩候
三十一、痢後腫候
三十二、痢後不能食候
三十三、痢後腹痛候
三十四、痢後心下逆滿候
三十五、脫肛候
三十六、大下後噦候
三十七、穀道生瘡候
三十八、穀道蟲候
三十九、穀道痒候
四十、穀道赤痛候
卷十八
濕䘌病諸侯 凡三論
一、濕䘌候
二、心䘌候
三、疳䘌候
九蟲病諸侯 凡五論
一、九蟲候
二、三蟲候
三、蚘蟲候
四、寸白蟲候
五、蟯蟲候
卷十九
積聚病諸侯 凡六論
一、積聚候
二、積聚痼結候
三、積聚心腹痛候
四、積聚心腹脹滿候
五、積聚宿食候
六、伏梁候
癥瘕病諸候 凡十八論
一、癥候
二、癥瘕候
三、暴癥候
四、鱉鼈候
五、蝨癥候
六、米癥候
七、食癥候
八、腹內有人聲候
九、髮癥候
十、蛟龍病候
十一、瘕病候
十二、鼈瘕候
十三、魚瘕候
十四、蛇瘕候
十五、肉瘕候
十六、酒瘕候
十七、穀瘕候
十八、腹內有毛候
卷二十
疝病諸侯 凡十一論
一、諸疝候
二、寒疝候
三、寒疝心痛候
四、寒疝腹痛候
五、寒疝心腹痛候
六、寒疝積聚候
七、七疝候
八、五疝候
九、心疝候
十、飢疝候
十一、疝瘕候
痰飲病諸侯 凡十六論
一、痰飲候
二、痰飲食不消候
三、熱痰候
四、冷痰候
五、痰結實候
六、膈痰風厥頭痛候
七、諸痰候
八、流飲候
九、流飲宿食候
十、留飲候
十一、留飲宿食候
十二、癖飲候
十三、諸飲候
十四、支飲候
十五、溢飲候
十六、懸飲候
癖病諸侯 凡十一論
一、癖候
二、久癖候
三、癖結候
四、癖食不消候
五、寒癖候
六、飲癖候
七、痰癖候
八、懸癖候
九、酒癖候
十、酒癖宿食不消候
十一、飲酒人瘀癖葅痰候
否噎病諸候 凡八論
一、八否候
二、諸否候
三、噎候
四、五噎候
五、氣噎候
六、食噎候
七、久寒積冷候
八、腹內結強候
卷二十一
脾胃病諸侯 凡五論
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
二、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三、胃反候
四、五臟及身體熱候
五、肺萎候
嘔噦病諸侯 凡六論
一、乾嘔候
二、嘔噦候
三、噦候
四、嘔吐候
五、噫醋候
六、惡心候
宿食不消病諸侯 凡四論
一、宿食不消候
二、食傷飽候
三、穀勞候
四、卒食病似傷寒候
水腫病諸侯 凡二十二論
一、水腫候
二、水通身腫候
三、風水候
四、十水候
五、大腹水腫候
六、身面卒洪腫候
七、石水候
八、皮水候
九、水腫欬逆上氣候
十、水腫從腳起候
十一、水分候
十二、毛水候
十三、疸水候
十四、燥水候
十五、濕水候
十六、犯土腫候
十七、不伏水土候
十八、二十四水候
十九、水癥候
二十、水瘕候
二十一、水蠱候
二十二、水癖候
卷二十二
霍亂病諸侯 凡二十四論
一、霍亂候
二、霍亂心腹痛候
三、霍亂嘔吐候
四、霍亂心腹脹滿候
五、霍亂下利候
六、霍亂下利不止候
七、霍亂欲死候
八、霍亂嘔噦候
九、霍亂煩渴候
十、霍亂心煩候
十一、霍亂乾嘔候
十二、霍亂心腹築悸候
十三、霍亂嘔而煩候
十四、乾霍亂候
十五、霍亂四逆候
十六、霍亂轉筋候
十七、中惡霍亂候
十八、霍亂諸病候
十九、霍亂後諸病候
二十、霍亂後煩躁臥不安候
二十一、霍亂後不除候
二十二、轉筋候
二十三、筋急候
二十四、結筋候
卷二十三
中惡病諸侯 凡十四論
一、中惡候
二、中惡死候
三、尸厥候
四、卒死候
五、卒忤候
六、卒忤死候
七、鬼擊候
八、卒魘候
九、魘不寤候
十、自縊死候
十一、溺死候
十二、中熱暍候
十三、冒熱困乏候
十四、凍死候
尸病諸侯 凡十二論
一、諸尸候
二、飛尸候
三、遁尸候
四、沉尸候
五、風尸候
六、尸注候
七、伏尸候
八、陰尸候
九、冷尸候
十、寒尸候
十一、喪尸候
十二、尸氣候
卷二十四
注病諸侯 凡三十四論
一、諸注候
二、風注候
三、鬼注候
四、五注候
五、轉注候
六、生注候
七、死注候
八、邪注候
九、氣注候
十、寒注候
十一、寒熱注候
十二、冷注候
十三、蠱注候
十四、毒注候
十五、惡注候
十六、注忤候
十七、遁注候
十八、走注候
十九、溫注候
二十、喪注候.
二十一、哭注候
二十二、殃注候
二十三、食注候
二十四、水注候
二十五、骨注候
二十六、血注候
二十七、濕痹注候
二十八、勞注候
二十九、微注候
三十、泄注候
三十一、石注候
三十二、產注候
三十三、土注候
三十四、飲注候
卷二十五
蠱毒病諸侯 上凡九論
一、蠱毒候
二、蠱吐血候
三、蠱下血候
四、氐羌毒候
五、貓鬼候
六、野道候
七、射工候
八、沙蝨候
九、水毒候
卷二十六
蠱毒病諸侯 下凡二十七論
十、解諸毒候
十一、解諸藥毒候
十二、食鯸鮐魚中毒候
十三、食蟹中毒候
十四、食諸菜蕈菌中毒候
十五、食諸蟲中毒候
十六、飲酒大醉連日不解候
十七、飲酒中毒候
十八、飲酒腹滿不消候
十九、惡酒候
二十、飲酒後諸病候
二十一、服藥失度候
二十二、諸飲食中毒候
二十三、食諸肉中毒候
二十四、食牛肉中毒候
二十五、食馬肉中毒候
二十六、食六畜肉中毒候
二十七、食六畜百獸肝中毒候
二十八、食鬱肉中毒候
二十九、食狗肉中毒候
三十、食豬肉中毒候
三十一、食射茍肉中毒候
三十二、食鴨肉成病候
三十三、食漏脯中毒候
三十四、食魚鱠中毒候
三十五、食諸魚中毒候
三十六、食鱸魚肝中毒候
卷一
風病諸候上 凡二十九論
一、中風候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
人中少死病;不從其鄉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為病者,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其入經脈,行於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脣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
若脣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復治,
五六日而死。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色微有青,
脣青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
數日而死。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
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
若齒黃赤,鬢髮直,頭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
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其人當妄,掇空指地,
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
二、風癔候
風邪之氣,若先中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裏噫噫然有聲,
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
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三、風囗噤候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三陽之筋,並絡入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囗。
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診其脈遲者生。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係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
故舌強不得語也。
五、風失音不語候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脣者,聲之扇。
風寒客於會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謂風失音不語。
養生方云:醉臥當風,使人發瘖。
六、賊風候
賊風者,謂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此風至能傷害於人,
故言賊風也。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
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也。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
時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乃結成瘰癌及偏枯;遇風熱氣相搏,
乃變附骨疽也。
七、風痙候
風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
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由風邪傷於太陽經,復遇寒濕,則發痙也。
診其脈,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風痙脈也。
八、風角弓反張候
風邪傷人,今腰背反折,不能俛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九、風囗喎候
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囗喎僻,言語不正,
而目不能平挸。診其視脈,浮而遲者可治。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喎。
十、柔風候
血氣俱虛,風邪並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裏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
裏急不能仰。
十一、風痱候
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時能言者可治,
不能言者不可治。
十二、風腲退候
風腲退者,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是也。
由皮肉虛弱,不勝四時之虛風,故令風邪侵於分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使之然也。
經久不瘥,即變成水病。
十三、風偏枯候
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濕,風濕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
使血氣凝濇,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隨,
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間,宜溫臥取汗,
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診其胃脈沉大,心小牢急,皆為偏枯。
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若不瘖,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滿二十者,
三歲死。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致,
憂慮所為。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
諸風痹。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
無有罣礙。
又云: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瞑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
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囗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痹、大風偏枯。
又云:一足逓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并手盡急迥,左右迭二七。
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
則使筋攣。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
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若筋屈不已,又遇於邪,則移變入肝。其病狀,
夜臥則鷘,小便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涌泉、
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髆前後欹側,柔轉二七。
去髆井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又云:兩手抱左膝,伸腰,鼻內氣七息,展左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又云: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
又云: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
上下來去,換易四七。去髆內風,兩髆井內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云: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手足不隨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於脾胃之經絡也。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
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穀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胃,消行水穀之氣,
以養身體四肢。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穀之氣,
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而風邪在經絡,搏於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
故之身體手足不隨也。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又心脈、腎脈俱至,
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脈來多,即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極力右掖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倦,
風氣不隨。振兩臂者,更互踶跴,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
不已,愈臂痛勞倦,風氣不隨,久行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又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囗內氣,振腹七息。除壯熱疼痛,兩脛不隨。
又云: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
枕高三寸。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
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者,
以舌舐略脣囗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囗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
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
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息、六息,一出入,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
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大飽食後,喜怒憂恚,
悉不得輒行氣。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十六、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
名風濕痹也。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於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
真邪相擊,在於肌內之間,故其肌膚盡痛。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於身體,
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痹,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
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痹而復身體手足不隨也。
十七、風痹手足不隨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
盡起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痹,後傷陽經,
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弛縱,
故風痹而復手足不隨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拱手,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十八、風半身不隨候
半身不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脾胃為水穀之海,
水殼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脾胃既弱,水穀之精潤養不周,致血氣偏虛,
而為風邪所侵,故半身不隨也。診其寸口沉細,名曰陽內之陰,病苦悲傷不樂,
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又寸口偏絕者,則偏不隨,其兩手盡絕者,
不可冶也。
十九、偏風候
偏風者,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
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縱,或痹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長舒,仰掌合掌,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去頤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
髆內冷注,偏風。
又云:一足逓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湧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
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二十、風嚲曳候
嚲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
經脈虛,則筋內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二十一、風不仁候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
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診其寸口脈緩,則不仁。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赤松子曰:偃臥,展兩脛、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內氣,
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云:展兩足,上。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二十二、風濕痹候
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
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瘥,
入於經絡,搏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痹痛。
又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痹。
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踡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
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濕不可任,腰脊痛。
二十三、風濕候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
若地下濕,復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腲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其狀,
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臟則瘖痘,囗舌不收;
或腳痹弱,變成腳氣。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真誥云: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
二十四、風痹候
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
故受風邪也。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其以春遇痹者為筋痹,
則筋屈。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肝。其狀,夜臥則驚,飲多,小便數。
夏遇痹者為脈痹,則血涘不流,令人萎黃。脈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人心。其狀,
心下鼓,氣暴上逆,喘不通,嗌乾喜噫。仲夏遇痹為肌痹,肌痹不已;後遇邪者,
則移入脾。其狀,四肢懈惰,發欬嘔汁。秋遇痹者為皮痹,則皮膚無所知。
皮痹不已,又遇邪則移入於肺,其狀,氣奔痛。冬遇痹者為骨痹,則骨重不可舉,
不隨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則移入於腎,其狀喜脹。診其脈大而澀者,為痹脈。
來急者,為痹。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一日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
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痹。
又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痹。
又云︰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生腰坐,口內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痹痛熱痛,
兩脛不隨。
又云︰踞坐,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
除痹嘔引兩手。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又云︰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
周身痹,厥逆。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痹。
又云︰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竅。
又云︰仰兩足指,引五息止。腰背痹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罣礙。
又云︰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
脛中痛疼痹。
又云︰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又云︰凡人常覺脊倔強而悶,不問詩節,縮咽髆內,仰面努髆井向上,
頭左右兩向挼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
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
陰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兩膝頭。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
囗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又云︰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隨。
養生經要集云︰大汗急傅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
二十五、血痹候
血痹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痹,故為血痹也。其狀,
形體如被微風所吹,此由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
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診其脈自微澀,在寸囗、而關上小緊,血痹也。
宜可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二十六、風驚邪候
風驚邪者,由體虛,風邪傷於心之經也。心為手少陰之經,心氣虛,
則風邪乘虛傷其經,入舍於心,故為風驚邪也。其狀,乍驚乍喜,恍惚失常是也。
二十七、風驚悸候
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府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
亦受於風邪。風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睛不轉,
而不能呼。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二十八、風驚恐候
風驚恐者,由體虛受風,入乘臟腑。其狀,如人將捕之。心虛則驚,肝虛則恐。
足厥陰為肝之經,與膽合;足少陽為膽之經,主決斷眾事。心肝虛而受風邪,
膽氣又弱,而為風所乘,恐如人捕之。
二十九、風驚候
風驚者,由體虛,心氣不足,為風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脈,心氣不足則虛,
虛則血亂,血亂則氣并於血,氣血相并,又被風邪所乘,故驚不安定,名為風驚。
診其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養生方云︰精藏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
卷二
風病諸候下 凡三十論
三十、歷節風候
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
汗出當風所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攻,
故疼痛。血氣虛,則汗也。風冷搏於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
三十一、風身體疼痛候
風身體疼痛者,風濕搏於陽氣故也。陽氣虛者,腠理易開,
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泄,而與風濕相搏於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
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風入腹拘急切痛者,是體虛受風冷,風冷客於三焦經於臟腑,寒熱交爭,
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風經五臟恍惚候
五臟處於內,而氣行於外。臟氣實者,邪不能傷;虛則外氣不足,風邪乘之。
然五臟,心為神,肝為魂,肺為魄,脾為意,腎為志。若風氣經之,是邪干於正,
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風候
刺風者,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也。其狀,風邪走徧於身,而皮膚淫躍,
邪氣與正氣交爭,風邪擊搏,如錐刀所刺,故名刺風也。
養生方云:觸寒來,寒未解,食熱物,亦成刺風。
三十五、蠱風候
蠱風者,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
侵傷氣血。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
三十六、風泠候
風冷者,由臟腑虛,血氣不足,受風冷之氣。血氣得溫則宣流,冷則凝澀。
然風之傷人,有冷有熱。若挾冷者,冷折於氣血,使人面青心悶,嘔逆吐沫,
四肢痛冷,故謂之風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逓地,足不動,一足向側,如丁字樣,轉身欹勢,
并手盡急回,左右迭互。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又云:蹲坐,身正頭平,叉手安頦下,頭不動,兩肘向上振搖,上下來去七七。
亦持手三七,放縱身心。去乳房風冷腫悶,魚寸不調,日日損。
又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內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始屈一足,
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
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腳疼,腰髆冷,血冷,
風日日漸損。又云:長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氣向下,知有去處,
然始著兩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來去二七。
除臟腑內宿冷,脈急,腰髆風冷。又云:欲以氣出汗,拳手屈膝側臥,閉氣自極,
欲息氣定,復閉氣,如此汗出乃止。復轉臥,以下居上,復閉氣如前,汗大出乃止。
此主治身中有風寒。欲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一臂,伸所病者,正偃臥,
以鼻引氣,令腹滿,以意推之,想氣行至上,溫熱,即愈。
又云:肚腹著席,長舒一足向後,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盡勢,
將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急勢,頭仰蹙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長舒者,兩向自相挽急,
始屈手足共頭,一時取勢。常記動手足,先後交番,上下來去二七,左右亦然。
去背項腰膝髆井風冷疼悶,脊裏倔強。
又云:坐正,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眩眩。上下,七,
左右換手亦然。去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
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疑便,坐上。
待其內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每坐常。去膀胱內氣,
膝冷,兩足冷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
又云:長舒一足,一腳屈,兩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卻挽,一時取勢,
氣內散消,如似骨解。迭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髆脊冷風冷血,筋急。
又云:兩手向後,倒挽兩足,極勢。頭仰,足指向外努之,緩急來去七,
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搖,膝不動,手足各二七。去脊腰悶風冷。
又云:身平正,舒兩手向後,極勢,屈肘向後空捺,四七。轉腰,垂手向下,
手掌四面轉之。去臂內筋急。
又云:兩手長舒,合掌向下,手高舉與髆齊,極勢,使髆悶痛,
然始上下搖之二七。手下至髀還,上下緩急。輕手前後散振,七。去髆內風冷疼,
日消散。雙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
又云:兩手掌倒拓兩髆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
手不移處,努兩肘上急勢,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
去項髆筋脈急努。一手屈拳向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
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調肘髆骨筋急強。兩手拓,向上極勢,
上下來去又云: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七。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
左右迥三七。去頸骨冷氣風急。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三十七、風熱候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
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候之三日內及五日內,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
從囗鼻內出,為善也。若不出,則傷肺,變欬嗽唾膿血也。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臟腑,而氣虛則受風。
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其湯熨鍼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
心開下散,迭互相換手,三七,始將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
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於懸癰之所為也。聲氣通發,事因關戶。
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風冷客於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於肺之所為也。肺主氣,五臟同受氣於肺,而五臟有五聲,
皆稟氣而通之。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風冷為陰,陰邪搏於陽氣,
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運動勞役,
陽氣發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又,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新沐頭未乾,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裏互相乘。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髮,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癬。一云作面風。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
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髆頭風,眠睡。又云:解髮,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
手掩兩耳。治頭風,令髮不白。以手復採頭五,通脈也。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乾嘔。諸熱食膩物,
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又云:端坐生腰,左右傾頭,閉目,以鼻內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又云︰頭痛,以鼻內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於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閉氣,令鼻極偃臥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二七,頭欲得向後仰之,
一時一勢,欲得欹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頭掖髆肘風。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血氣與脈并於上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
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又得陽經浮者,暫起目眩也。風眩久不瘥,
則變為為癲疾。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
以繩靽之,大繩靽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
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落。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髆內冷注,
偏氣。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髆內,仰面,努髆井向上,
頭左右兩向挼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
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辰別二七。除寒熱病,
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頸頭眩,眾病盡除。
又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頂上。治久寒不能自濕,
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又云: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
耳聾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
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
則不眩也。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四十三、風癲候
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
精氣并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病,
皆由風邪故也。養生方云︰夫人見十步直墻,勿順墻而臥,風利吹人,
必發癲癇及體重。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此是常法。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還向反望,不息七通。治欬逆,胸中病,
寒熱癲疾,喉不利,咽乾咽塞。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上元。愈頭眩癲。坐地,舒兩腳,以繩靽之,
以大繩靽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不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墜落。
四十四、五癲病候
五癲者,一曰陽癲,發如死人,遺尿,食頃乃解;二曰陰癲,初生小時,
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強,羊鳴,
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房室過度,醉飲,令心意逼迫,短氣脈悸得之;
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頭,濕結,腦沸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作時時,
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體皆然。
診其脈,心脈微澀,并脾脈緊而疾者,為癲脈也。急甚,為骨癲疾。
脈洪大而長者,癲疾;脈浮大附陰者,癲疾;脈來牢者,癲疾。三部脈緊急者可治;
發則仆地,吐沫無知,若彊倞,起如狂,及遺糞者,難治。脈虛則可治,實則死。
脈緊弦實牢者生,脈沉細小者死。脈搏大滑,久久自已。其脈沉小而疾,不治;
小牢急,亦不可治。
四十五、風狂病候
狂病者,由風邪入并於陽所為也。風邪入血,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
若一實一虛,則令血氣相并。氣并於陽,則為狂發,或欲走,或自高賢,
稱神聖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明,不敢正當人,
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瘁色夭,死於秋。皆由血氣虛,受風邪,
致令陰陽氣相并所致,故名風狂。
四十六、風邪候
風邪者,謂風氣傷於人也。人以身內血氣為正,外風氣為邪。若其居處失宜,
飲食不節,致腑臟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風,
二曰傷暑,三曰飲食勞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濕。其為病不同。
風邪者,發則不自覺知,狂惑妄言,悲喜無度是也。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
先須暖足,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徧數,多為佳。如得左迴右轉,三七。和氣如用,
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迴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血氣布澤,二十四氣和潤,
臟腑均調。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則下,分明知去知來。
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迴動,盡,心氣放散,退至涌泉,
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導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十七、鬼邪候
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㣧哭驚走,或癲狂惛亂,
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持鍼置髮中,入病者門,
取㧞藍他切岸水,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橫刀膝上,呼病者前,矜莊,
觀視病者語言顏色。應對不精明,乃以含水噀之。勿令病者起,復低頭視,
滿三噀後熟拭之。若病因劣惛冥,無令強起,就視之,惛冥遂不知人,不肯語,
以指彈其額,近髮際,曰︰欲愈乎?猶不肯語,便彈之二七,曰︰愈。愈即就鬼,
受以情實。若脈來遲伏,或如雞啄,或去,此邪物也。若脈來弱,綿綿遲伏,
或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邪病也。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脈。
兩手脈浮之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細綿綿,此為陰蹻、陽蹻之脈也。
此家曾有病痱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脈來洪大弱者,社祟。脈來沈沈濇濇,
四肢重,土祟。脈來如飄風,從陰趍陽,風邪也。一來調,一來速,鬼邪地。
脈有表無裏,邪之祟上得鬼病也。何謂表裏?寸尺為表,關為裏;兩頭有脈,
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
死不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上清真人訣曰︰夜行常琢齒,殺鬼邪。
又云︰仙經治百病之道,叩齒二七過,輒咽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
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蠱伏尸皆去;
面體光澤。又,無生經曰︰治百病、邪鬼、蠱毒,當正偃臥,閉目閉氣,
內視丹田,以鼻徐徐內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
以微為之。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
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隆鬼鬼,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矣。
又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
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常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
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二色者,順生之氣也。故云青牛者,乃柏木之精;駁牛者,
古之神示之先;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惡精、
疫氣之癘鬼,長攝之焉。
四十八、鬼魅候
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唬,
夢寤喜魘,或與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
此魅之所持也。
四十九、惡風鬚眉墮落候
大風病,鬚眉墮落者,皆從風濕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體得之;
或飲酒臥濕地得之;或當風衝坐臥樹下及濕草上得之;或體痒搔之,漸漸生瘡,
經年不瘥,即成風疾。八方之風,皆能為邪。邪客於經絡,久而不去,與血氣相干,
則使營衛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鬚眉落。西北方乾為老公,
名曰金風,一曰黑風,二曰旋風,三曰愒風,其狀似疾。此風奄奄忽忽,不覺得時,
以經七年,眉睫墮落。東風震為長男,名曰青風,一曰終風,二曰衝風,
三曰行龍風,其狀似疾。此風手腳生瘡,來去有時,朝發夕發,以經五年,
眉睫墮落。東北方艮為少男,名曰石風,一曰春風,二曰遊風,三曰亂風,
其狀似疾。此風體肉頑,班白如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北風坎為中男,名曰水風,一曰麵風,二曰瓦作字去一風,三曰敖風,其狀似疾。
春秋生瘡,淫淫習習,類如蟲行,走作無常,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西南方坤為老母,名曰穴風,一曰吟風,二曰臚風,三曰腦風,其狀似疾。
不覺痛痒,體不生瘡,真似白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東南方巽為長女,名曰角風,一曰因風,二曰歷節風,三曰膀胱風,其狀似疾。
以此風有蟲三色,頭赤腹白尾黑,以經三年,眉睫墮落,蟲出可治。
南方離為中女,名曰赤風,一曰水風,二曰搖風,三曰奸風,其狀似疾。
此風身體游游奕奕,心不肯定,肉色變異,以經十年,眉睫墮落。
西方兌為少女,名曰淫風,一曰缺風,二曰明風,三曰青風,其狀似疾。
此風已經百日,體內蒸熱,眉髮墮落。
五十、惡風候
凡風病,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一曰黃風,
二曰青風,三曰赤風,四曰白風,五曰黑風。凡人身中有八萬尸蟲,共成人身。
若無八萬尸蟲,人身不成不立。復有諸惡橫病,諸風生害於人身,
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黑風生黑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
赤風生赤蟲,白風生白蟲。此五種風,皆是惡風,能壞人身,名曰疾風。入五臟,
即與臟食。人蟲生,其蟲無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來去無礙。若食人肝,
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語聲變散;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聲;
食人心,心不受觸而死。脈來徐去疾,上虛下實,此為惡風。
五十一、風瘙隱軫生瘡候
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軫。寒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者痒痛,
搔之則成瘡。
五十二、風瘙身體隱軫候
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軫。若赤軫者,
由涼濕折於肌中之極熱,熱結成赤軫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滅也。白軫者,
由風氣折於肌中熱,熱與風相搏所為。白軫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
得晴暖則滅,著衣身暖亦瘥也。脈浮而洪,浮即為風,洪則為氣強。風氣相搏,
隱軫身體為痒。養生方云︰汗出不可露臥及浴,使人身振、寒熱、風軫。
五十三、風瘙痒候
此由遊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
五十四、風身體如蟲行候
夫人虛,風邪中於營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并,故游奕徧體,狀若蟲行也。
五十五、風痒候
邪氣客於肌,則令肌肉虛,真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皮外發腠理,閉毫毛。
淫邪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痒也。
凡痹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
五十六、風㾦㿔候
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并,則生㾦㿔。
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
五十七、諸癩候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初覺皮膚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蟲行,
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軫輒赤黑。此皆為疾始起,便急治之,斷米穀肴鮭,
專食胡麻松朮輩,最善也。夫病之生,多從風起,常時微發,不將為害。
初入皮膚裏,不能自覺。或流通四肢,潛於經脈,或在五臟,乍寒乍熱,縱橫脾腎,
蔽諸毛腠理,壅塞難通,因玆氣血精髓乖離,久而不治,令人頑痹;或汗不流泄,
手足痠疼,針灸不痛;或在面目,習習奕奕;或在胸頸,狀如蟲行;身體徧痒,
搔之生瘡;或身面腫,痛徹骨髓;或頑如錢大,狀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
錐刺不痛;或青赤黃黑,猶如腐木之形;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如酸棗,
或如懸鈴;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俛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
小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其間變狀多端。毒蟲若食人肝者,
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息肉,孔氣不通。若食人脾,語聲變散。
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脈,肢節墮落。若食人皮肉,
頑痹不覺痛痒,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若蟲乘風走於皮肉,猶若外有蟲行。
復有食人皮肉,徹外從頭面即起為皰肉,如桃核、小棗。從頭面起者,名曰順風;
病從兩腳起者,名曰逆風。令人多瘡,猶如癬疥,或如魚鱗,或痒或痛,黃水流出。
初起之時,或如榆莢,或如錢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黃,變異無定,或起或滅。
此等皆病之兆狀。又云︰風起之由,皆是冷熱交通,流於五臟,徹入骨中。
虛風因濕,和合蟲生,便即作患。論其所犯,多因用力過度,飲食相違,行房太過,
毛孔既開,冷熱風入五臟,積於寒熱,寒熱之風,交過通徹,流行諸脈,急者即患,
緩者稍遠。所食穢雜肉,蟲生日久,冷熱至甚暴,蟲遂多,食人五臟骨髓,
及於皮肉筋節,久久皆令壞散,名曰癩風。若其欲治,先與雷丸等散,服之出蟲。
見其蟲形,青赤黑黃白等諸色之蟲,與藥治者,無有不瘥。然癩名不一。木癩者,
初得先當落眉睫,面目痒,如復生瘡,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不治患成。火癩者,
如火燒瘡,或斷人支節,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難治。金癩者,
是天所為也,負功德祟,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醫能愈。土癩者,
身體塊磊,如雞子彈丸許。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癩者,
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風觸發動,落入眉鬚。不急治之,經年病成。蟋蟀癩者,
蟲如蟋蟀,在人身體內,百節頭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麵癩者,蟲如麵,舉體艾白,
難治;熏藥可愈,多年叵治。雨癩者,斑駮或白或赤。眉鬚墮落,亦可治;
多年難治。麻癩者,狀似癬瘙,身體狂痒。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風從體入,
或手足刺瘡,風冷痹癡。不治,二十年後便成大患,宜急治之。⿱丿丹癩者,
得之身體沉重,狀似風癩。積久成大患,速治之愈。酒癩者,酒醉臥黍穰上,
因汗體虛,風從外入,落入眉鬚,令人惶懼,小治大愈。養生禁忌云︰醉酒露臥,
不幸生癩。又云︰魚無鰓,不可食。食之,令人五月發癩。
五十八、烏癩候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異,或淫淫苦痒如蟲行,
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隱軫赤黑,
手足頑痹,針刺不痛,腳下不得逓地。凡食之時,開口而鳴,語亦如是,身體瘡痛,
兩肘如繩縛,此名黑癩。
五十九、白癩候
凡癩病,語聲嘶破,目視不明,四肢頑痹,支節火燃,心裏懊熱,手腳俱緩,
背膂至急,肉如遭劈,身體手足隱軫起,往往正白在肉裹,鼻有息肉,
目生白珠當瞳子,視無所見,此名白癩。
卷三
虛勞病諸候上 凡三十九論
一、虛勞候
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
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
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
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俛仰,
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六極者,
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
令人無顏色,眉髮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痠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
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嗡嗡然,內虛,
五藏氣不足,髮毛落,悲傷喜忘。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裏急,
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又,
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闇。
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
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髮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
恍惚不樂。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
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痠廝。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
虛則衛氣不足,浮則榮氣竭。脈直上者,遲逆虛也。脈澀無陽,是腎氣少;寸關澀,
無血氣,逆冷,是大虛。脈浮微緩,皆為虛;緩而大者,勞也。脈微濡相搏,
為五勞;微弱相搏,虛損,為七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唯欲嘿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多言語、
大呼喚,令神勞損。亦云不可泣淚,及多唾洟。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辶⿳丷工儿大渴。
又云: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通訖,舐脣漱口,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殺蟲,
補虛勞,令人強壯。又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肚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
放兩肘頭向外,肘髆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肘臂勞。
又云︰兩手抱兩乳,急努,前後振搖,極勢二七。手不動,
搖兩肘頭上下來去三七。去兩肘內勞損,散心向下,眾血脈徧身流布,無有壅滯。
又云︰兩足跟相對,坐上,兩足指向外扒;兩膝頭拄席,兩向外扒使急;
始長舒兩手,兩向取勢,一一皆急三七。去五勞、腰脊膝疼,傷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髀內捲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
向心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冷。
又云︰坐抱兩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極勢,足兩向身,起,欲似胡床,
住勢,還坐。上下來去二七。去腰足臂內虛勞,膀胱冷。又云;外轉兩腳,
平逓而坐,意努動膝節,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轉也。
又云︰兩足相逓,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
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努腰七。去心勞,痔病,膝冷。調和未損盡時,
須言語不瞋喜,偏跏,兩手抱膝頭,努膝向外,身手膝各兩極勢,挽之三七,
左右亦然。頭須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勞。又云︰兩足相逓,令掌足合也;蹙足極勢,
兩手長舒,掌相向腦項之後,兼至髆,相挽向頭髆,手向席,來去七;仰手七,
合手七。始兩手角上極勢,腰正,足不動。去五勞,七傷齊下冷暖不和。數用之,
常和調適。又云︰一足逓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
左右換易四七。去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蛇行氣,曲臥以,正身復起,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
服氣為食,以舐右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
又云︰蝦蟆行氣,正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也。
又云︰外轉兩足,十徧引。去心腹諸勞。內轉兩足,各十徧引,去心五息止。
去身一切諸勞疾疹。
二、虛勞贏瘦候
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
此故羸瘦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
朝未起,早漱口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
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
三、虛勞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虛勞則臟腑不和,脾胃氣弱,故不能食也。
四、虛勞胃氣虛弱不能消穀候
胃為府,主盛水穀;脾為臟,主消水穀。若脾胃溫和,則能消化。今虛勞,
血氣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穀也。
五、虛勞三焦不調候
三焦者,謂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熱,則胸膈否滿,口苦咽乾;
有寒則吞酢而吐沫,中焦有熱,則身重目黃;有寒則善脹而食不消,下焦有熱,
則大便難;有寒則小腹痛而小便數。三焦之氣,主焦熟,水穀,分別清濁,
若不調平,則生諸病。
六、虛勞寒冷候
虛勞之人,血氣虛竭,陰陽不守,臟腑俱衰,故內生寒冷也。其湯熨鍼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
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七、虛勞痰飲候
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剋消水漿,故為痰也。痰者,涎液結眾在於胸膈。
飲者水漿停積在膀胱也。
八、虛勞四支逆冷候
經脈所行,皆起於手足。虛勞則血氣衰損,不能溫其四支,故四支逆冷也。
九、虛勞手足煩疼候
虛勞血氣衰弱,陰陽不利,邪氣乘之,冷熱交爭,故以煩疼也。
十、虛勞積聚候
積聚者,腑臟之病也。積者,臟病也,陰氣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陽氣所成也。
虛勞之人,陰陽傷損,血氣涘澀,不能宣通經絡,故積聚於內也。
十一、虛勞癥瘕候
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積冷,飲食不消所致也。結聚牢強,按之不轉為癥;
推之浮移為瘕。虛勞之人,脾胃氣弱,不能剋消水穀,復為寒冷所乘,
故結成此病也。
十二、虛勞上氣候
肺主於氣,氣為陽,氣有餘則唾滿逆上。虛勞之病,或陰陽俱傷,或血氣偏損,
今是陰不足,陽有餘,故上氣也。
十三、虛帶客熱候
虛勞之人,血氣微弱,陰陽俱虛,小勞則生熱,熱因勞而生,故以名客熱也。
十四、虛勞少氣候
虛勞傷於肺,故少氣。肺主氣,氣為陽,此為陽氣不足故也。其湯熨鍼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人能終日不唾,恆含棗核而嚥之,受氣生津,此大要也。
十五、虛勞熱候
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十六、虛勞無子候
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皆為無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
但聚於陰頭,亦無子。無此之候,皆有子。交會當用陽時;陽時,
從夜半至禺中是也;以此時有子,皆驄明長壽。勿用陰時;陰時,從午至亥;
有子皆頑暗而短命,切宜審詳之。凡婦人月候來時,候一日至三日,子門開,
若交會則有子;過四日則閉,便無子也。男子脈得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十七、虛勞裏急候
虛勞則腎氣不足,傷於衝脈。衝脈為陰脈之海,起於關元,關元穴在臍下,
隨復直上至咽喉。勞傷內損,故腹裏拘急也。上部之脈微細,而臥引裏急,
裏急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寸口脈陽絃下急,陰絃裏急,絃為胃氣虛,食難已飽,
飽則急痛不得息。寸微關實、尺絃緊者,少腹腰背下苦拘急痛外,如不喜寒,
身憒憒也。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正偃臥,以口徐徐內氣,以鼻出之。除裏急、飽,食。後小嚥氣數十,
令溫寒者,乾嘔腹痛,從口內氣七十所,大填腹後,小嚥氣數十;兩手相摩,
令極熱,以摩腹,令氣下。
十八、虛勞傷筋骨候
肝主筋而藏血,腎主骨而生髓。虛勞損血耗髓,故傷筋骨也。
十九、虛勞筋攣候
肝藏血而候筋。虛勞損血,不能榮養於筋,致使筋氣極虛,又為寒邪所侵,
故筋攣也。
二十、虛勞驚悸候
心藏神而主血脈。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氣所乘,
則使驚而悸動不定。
二十一、虛勞風痿痹不隨候
夫風寒濕三氣合為脾。病在於陰,其人苦筋骨痿枯,身體疼痛,此為痿痹之病,
皆愁思所致,憂慮所為。診其脈,尺中虛小者,是脛寒痿痹也。
二十二、虛勞目暗候
肝候於目而藏血。血則榮養於目。腑臟勞傷,血氣俱虛,五臟氣不足,
不能榮於目,故令目暗也。
二十三、虛勞耳聾候
腎候於耳。勞傷則腎氣虛,風邪入於腎經,則令人耳聾而鳴。若膀胱有停水,
浸漬於腎,則耳聾而氣滿。
二十四、虛勞不得眠候
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得眠,何也?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
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
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也,化為血,以榮四末,內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其入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肉間,行於五臟六腑。今邪氣客於臟腑,
則衛氣獨營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滿,
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眠。
二十五、大病後不得眠候
大病之後,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於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
不入於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二十六、病後虛腫候
夫病後,經絡既虛,受於風濕,膚腠閉塞,榮衛不利,氣不宣泄,故致虛腫。
虛腫不已,津液澀,或變為微水也。
二十七、虛勞脈結候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還而復動,是脈結也。虛勞血氣衰少,脈雖乘氣而動,
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也。
二十八、虛勞汗候
諸陽主表,在於膚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故為汗。汗多則損於心,
心液為汗故也。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
二十九、虛勞盜汗候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
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
三十、諸大病後虛不足候
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此病之後,血氣減耗,臟腑未和,
故使虛乏不足。虛乏不足,則經絡受邪,隨其所犯,變成諸病。
三十一、大病後虛汗候
大病之後,復為風邪所乘,則陽氣發泄,故令虛汗。汗多亡陽,則津液竭,
令人枯瘦也。
三十二、風虛汗出候
夫人䐃肉不牢,而無分理,理麤而皮不緻者,腠理疎也。此則易生於風,
風入於陽,陽虛則汗出也。
若少氣口乾而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流汗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營,
此為漏風,由醉酒當風所致也。
三十三、虛勞心腹否滿候
虛勞損傷,血氣皆虛,復為寒邪所乘,臟腑之氣不宣發於外,停積在裏,
故令心腹否滿也。
三十四、虛勞心腹痛候
虛勞者,臟氣不足,復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擊搏,故心腹俱痛。
三十五、虛勞嘔逆候
勞傷之人,五臟不安,六腑不調。胃為水穀之海,今既虛弱,為寒冷所侵,
不勝於水穀,故氣逆而嘔也。
三十六、虛勞欬嗽候
虛勞而欬嗽者,臟腑氣衰,邪傷於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驚悸煩滿,
或喘息上氣,或欬逆唾血,此皆臟腑之欬也。然肺主於氣,氣之所行,通榮臟腑,
故欬嗽俱入肺也。
三十七、虛勞體痛候
勞傷之人,陰陽俱虛,經絡脈澀,血氣不利。若遇風邪與正氣相搏,
逢寒則身體痛,值熱則皮膚痒。診其脈,緊濡相搏,主體節痛。其湯熨鍼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正方導引法雙云︰手舒指向上,手掌從面向南,四方迴之,屈肘上下盡勢四七,
始放手向下垂之,向後雙振,輕散氣二七,上下動兩髆二七。去身內、臂、肋疼悶。
漸用之,則永除。
又云:大踑坐,以兩手捉足五指,自極,低頭不息九通。治頸、脊、腰、腳痛,
勞疾。
又云︰偃臥,展兩足指右向,直兩手身旁,鼻納氣七息。除骨痛。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仰其掌,卻左臂,覆右手。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息間,稍頓左手。除兩臂、背痛。
又云︰胡跪,身向下,頭去地五寸,始舉頭,面向上,將兩手一時抽出,
先左手向身前長舒,一手向後身用長舒,前後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臂、骨、脊、
筋陰陽不和,疼悶㽲痛。
又云︰坐一足上,一足橫鋪安膝下押之;一手捺上膝向下,急;
一手反向取勢長舒,頭仰向前,共兩手一時取勢,捺搖二七。左右迭互亦然。去髀、
胸、項、掖脈血遲濇,攣痛悶疼。雙足互跪安穩,始抽一足向前,極勢,
頭面遇前兩足指,上下來去三七。左右換足亦然。去臂、腰、背、髀、
膝內疼悶不和,五臟六腑、氣津調適。一足屈如向前,使膀胱著膝上,一足舒向後,
盡勢,足指急努,兩手向後,形狀欲似飛仙虛空,頭昂,一時取勢二七,
足左右換易一寸,去偏身不和。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
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
手掌向外七通。須臾,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偏身內筋節勞虛,
骨髓疼悶。長舒兩足,向身用上,兩手足指急摑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
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踹、臂、腰疼。解谿蹙氣,日日漸損。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
故發寒熱。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乾燥也。其湯熨鍼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愈口乾。
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恆香潔,食甘味和正。
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飢渴。
又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治口苦乾燥。
卷四
虛勞病諸候下 凡三十六論
四十、虛勞骨蒸候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
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
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
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
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乾,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
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
或蒸毒傷臟,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
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寢臥不安。五日內蒸,
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其根在五臟六腑。
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支漸細,
足趺腫起。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
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
甲焦。七血蒸,髮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唇焦。十一脾蒸,
舌乾。十二肺蒸,鼻乾。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
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脣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乾痛。
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
二十三氣蒸,遍身熱。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後,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
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心候舌,養於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又,脾之大絡,出於舌下。
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此由五臟之氣虛少故也。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內傷,
血氣衰弱,不能外榮於皮,故皮剝也。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腎主水,脾主土。若脾虛則不能剋制於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於皮膚,
故令身體浮腫。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於心,故煩悶也。
四十五、虛勞凝唾候
虛勞則津液減少,腎氣不足故也。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衝咽喉,故唾凝結也。
四十六、虛勞嘔逆唾血候
大虛勞多傷於腎。腎主唾,肝藏血,胃為水穀之海。胃氣逆則嘔,腎肝損傷,
故因嘔逆唾血也。
四十七、虛勞嘔血候
此內傷損於臟也。肝藏血,肺主氣。勞傷於血氣,氣逆則嘔,肝傷則血隨嘔出也。
損輕則唾血,傷重則吐血。
四十八、虛勞鼻衄候
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肝藏血。血之與氣,相隨而行,俱榮於臟腑。今勞傷之人,
血虛氣逆,故衄。衄者,鼻出血也。
四十九、虛勞吐下血候
勞傷於臟腑,內崩之病也。血與氣相隨而行,外養肌肉,內榮臟腑。臟腑傷損,
血則妄行。若胸膈氣逆,則吐血也;流於腸胃,腸虛則下血也;若腸虛而氣復逆者,
則吐血下血;表虛者則汗血。皆由傷損極虛所致也。
五十、虛勞吐利候
夫大腸虛則泄利,胃氣逆則嘔吐。虛勞又腸虛胃逆者,故吐利。
五十一、虛勞兼痢候
臟腑虛損,傷於風冷故也。胃為水穀之海,胃冷腸虛則痢也。
五十二、虛勞秘澀候
此由腸胃間有風熱故也。凡腸胃虛,傷風冷則泄利;若實,有風寒,則秘澀也。
五十三、虛勞小便利候
此由下焦虛冷故也。腎主水,與膀胱為表裏;膀胱主藏津液。腎氣衰弱,
不能制於津液,胞內虛冷,水下不禁,故利也。
五十四、虛勞小便難候
膀胱,津液之腑,腎主水,二經共為表裏。水行於小腸,入於胞而為溲便,
今胞內有客熱,熱則水液澀,故小便難。
五十五、虛勞小便餘瀝候
腎主水。勞傷之人,腎氣虛弱,不能藏水,胞內虛冷,故小便後水液不止,
而有餘瀝。尺脈緩細者,小便餘瀝也。
五十六、虛勞小便白濁候
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
故小便白而濁也。
五十七、虛勞少精候
腎主骨髓,而藏於精。虛勞腎氣虛弱,故精液少也。診其脈,左手尺中陰絕者,
無腎脈也。苦足,兩髀裏急,主精氣竭少,為勞傷所致也。
五十八、虛勞尿精候
腎氣衰弱故也。腎藏精,其氣通於陰。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
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
五十九、虛勞溢精、見聞精出候
腎氣虛弱,故棈溢也。見聞感觸,則動腎氣,腎藏精,今虛弱不能制於精,
故因見聞而精溢出也。
六十、虛勞失精候
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髮落。
診其脈數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也。
六十一、虛勞夢泄精候
腎虛為邪所乘,邪客於陰,則夢交接。腎藏精,今腎虛不能制精,
因夢感動而泄也。
六十二、虛勞喜夢候
夫虛勞之人,血氣衰損,臟腑虛弱,易傷於邪,邪身外集內,未有定舍,
反淫於臟,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喜夢。
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臟,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若陰氣盛,
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燔爇;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墜。甚飽則夢行,甚飢則夢臥。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身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山嶽熛火;客於肺,則夢飛揚,
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客於腎,則夢見臨深,沒於水中;客於膀胱,則夢遊行;客于胃,則夢飲食;
客於大腸,則夢田野;客於小腸,則夢游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鬬訟自割;
客於陰,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多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
又居深地中;客於股,則夢禮節拜起;客於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
而補之立已。尋其玆夢,以設法治,則病無所逃矣。
六十三、虛勞尿血候
勞傷而生客熱,血滲於胞故也。血得溫而妄行,故因熱流散,滲於胞而尿血也。
六十四、虛勞精血出候
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
腎家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
六十五、虛勞膝泠候
腎弱髓虛,為風冷所搏故也。腎居下焦,主腰部,其氣榮潤骨髓,今腎虛受風寒,
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則腳酸疼屈弱。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反向拓席,一足跪,坐上,一足屈如,仰面,
看氣道眾處散適,極勢振之四七。左右亦然。始兩足向前雙逓,極勢二七。
去胸腹病,膝冷臍悶。又云:互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想氣索索然,
流布得所,始漸漸平,手舒手傍肋,如似手掌內氣出氣不上,面覺急悶,
即起脊至地,來去三七,微減去膝頭冷,膀胱宿病,腰內脊強,臍下冷悶。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涌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捲,
將兩手急捉腳涌泉,挽。足逓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
不失氣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䏶,內捲足,努踹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
向心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痔,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冷。
又云:臥展兩脛,足十指相柱,伸兩手身旁,鼻內氣七息。除兩脛冷,腿骨中痛。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外踵者,相向,亦以鼻內氣,七息,除兩,脛骨疼,
轉筋。
又云:兩手指向下柱席,兩涌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
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疼膝冷,脾瘦腎乾。
又云:兩手抱兩膝,極勢,來去搖之七七,下頭向後。去膝冷。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足,鼻內氣七息。除死肌及脛寒。
又云:立,兩手搦腰遍,使身正,放縱,氣下使得所,前後振搖七七,
足并頭兩向,振搖二七,頭上下搖之七,縮咽舉兩髆,仰柔脊,冷氣散,
令臟腑氣向涌泉通徹。又云;互跪,兩手向後,掌合地,出氣向下。始,
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
去臍下冷悶,膝頭冷,解谿內病。
六十六、虛勞陰冷候
陰陽俱虛弱故也。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
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萎弱。
六十七、虛勞髀樞痛候
勞傷血氣,膚腠虛疎,而受風冷故也。腎主腰腳,腎虛弱則為風邪所乘,
風冷客於髀樞之間,故痛也。
六十八.虛勞偏枯候
夫勞損之人,體虛易傷風邪。風邪乘虛客於半身,留在肌膚,末即發作,因飲水,
水未消散,即勞於腎,風水相搏,乘虛偏發,風邪留止,血氣不行,
故半身手足枯細,為偏枯也。
六十九、虛勞陰萎候
腎開竅於陰,若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萎弱也。診其脈,
瞥瞥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陰陽衰微,而風邪入於腎經,
故陰不起,或引小腹痛也。
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陰,令玉莖消縮。
七十、虛勞陰痛候
腎氣虛損,為風邪所侵,氣流入於腎經,與陰氣相擊,真邪交爭,故令陰痛。
但冷者唯痛,挾熱則腫。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足指向下柱席,兩涌泉相拓,坐兩足跟頭,兩膝頭外扒,
手身前向下盡勢,七通。去勞損陰痛膝冷。
七十一、虛勞陰腫候
此由風熱客於腎經,腎經流於陰器,腎虛不能宣散,故致腫也。
七十二、虛勞陰疝腫縮候
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
則陰痛腫而攣縮。
七十三、虛勞陰下濕痒候
大虛勞損,腎氣不足,故陰冷,汗液自泄,風邪乘之,則瘙癢。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臥,令兩手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囗內氣,腹脹自極,
以鼻出氣,七息。除陰下濕,少腹裏痛,膝冷不隨。
七十四、虛勞陰瘡候
腎榮於陰器,腎氣虛,不能制津液,則汗濕,虛則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
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於皮膚,故痒,搔之則生瘡。
七十五、風虛勞候
風虛者,百氣之長。勞傷之人,血氣虛弱,其膚腠虛疏,風邪易侵。或遊易皮膚,
或沉滯臟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屈一足,指向地努之,使急,一手倒挽足解谿,向心極勢,腰、
足解谿、頭如似骨解、氣散,一手向後拓席,一時盡勢三七。左右換手亦然。
去手足腰髆風熱急悶。
又云:抑頭卻背,一時極勢,手向下至膝頭,直腰,面身正。還上,來去三七。
始正身,縱手向下,左右動腰二七,上下挽背脊七。漸去背脊、臂髆、腰冷不和。
頭向下努,手長舒向背上高舉,手向上,共頭,漸漸五寸,一時極勢,
手還收向心前、向背後,去來和諧,氣共力調,不欲氣強於力,不欲力強於氣,
二七。去胸背前後筋脈不和,氣血不調。
又云:伸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去風虛,令人目明。依經為之,
引肺中氣,去風虛病,令人目明,夜中見色,與晝無異。
卷五
腰背病諸候凡十論
一、腰病候
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
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寸囗脈弱,腰背痛。
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強痛。
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
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腎腰,墜墮傷腰,是以痛。
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飯了勿即臥,久成氣病,令腰疼痛。又曰:大便勿強努,
令人腰疼目澀。
又云:笑多,即腎轉腰疼。
又云:人汗次,勿企林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及腰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向上極勢,手掌四方轉迴,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
側身欹形,轉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氣向下,散適,知氣下緣上,始極勢,
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髆井、肋、腰脊疼悶。
又云:平跪,長伸兩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須轉,遍身骨解氣散,長引腰極勢,
然如卻跪便急,如似脊內冷氣出許,今臂博痛,痛欲似悶痛,還坐,來去二七。
去五臟不和,背痛悶。
又云:凡人常須覺脊強,不問時節,縮咽轉內,似迴搏內,似努膊井向上也。
頭左右兩向挼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
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脊、腰、頸痛。
又云:舒兩足,足指努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
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向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更動足二尺,
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筋脈虛勞,骨髓疼悶。長舒兩足,身角上,
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踹、
臂、腰疼,解谿足氣,日日漸損。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膝頭足,初坐,先足指指相對,足跟外扒,
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
兩足上,待共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而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學。
去膀胱內冷,面冷風、膝冷、足疼、上氣、腰疼,盡自消適也。
二、腰痛不得俛仰候
腎主腰腳,而三陰三陽、十二經、八脈,有貫腎絡於腰脊者。勞損於腎,
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陽病者,不能俛,陰病者,
不能仰,陰陽俱受邪氣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俛仰。
又云:伸兩足,兩手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
又云: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遍。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三、風濕腰痛候
勞傷腎氣,經絡既虛,或因臥濕當風,而風濕乘虛搏於腎,
腎經與血氣相擊而腰痛,故云風濕腰痛。
四、卒腰痛候
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
故卒然而患腰痛。
五、久腰痛候
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腎虛受於風邪,風邪停積於腎經,與血氣相擊,
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六、腎著腰痛候
腎主腰腳,腎經虛則受風冷,內有積水,風水相搏,浸積於腎,腎氣內著,
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其病狀,身重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如坐於水,形狀如水,
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久久變為水病,腎濕故也。
七、㢮既腰候
腰者,謂卒然傷損於腰而致痛也。此由損血搏於背脊所為,久不已,
令人氣息乏少,面無顏色,損腎故也。
八、腰腳疼痛候
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於風冷,風冷與真氣交爭,
故腰腳疼痛。
九、背僂候
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
則血氣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於脊膂之閒,
故筋冷則孿急,故令背僂。
十、脇痛候
邪氣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脇痛,欬,汗出。陰氣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
則血泣脈急,引脇與小腹。診其脈弦而急脇,下如刀刺,狀如飛尸,至困不死。
左手脈大,右手脈小。病右脇下痛。寸囗脈雙弦,則脅下拘急,其人濇濇而寒。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卒左脇痛,念肝為青龍,左目中魂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
從甲寅直符吏,人左脇下取病去。
又云:右脇痛,念肺為白帝,右目中魄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甲申、直符吏,
入右脇下取病去。脅側臥,伸臂直腳,以鼻內氣,以口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又云:端坐生腰,右顧視月,囗內氣,咽之三十。除左脅痛,開目。
又云:舉手交項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坐地,交兩手著不周遍握,當挽。
久行,實身如金剛,令息調長,如風雲,如雷。
消渴病諸候 凡八論
一、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勢結於腎中,
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制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
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於經絡不引,血氣壅澀,
故成癰膿。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有病囗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囗,
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飢而不欲食,甚則欲吐蚘。赤松子云:養生法云:
人睡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
養生法云:入睡臥,勿張囗,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法云:解衣惔臥,伸腰瞋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
使無罣礙。惔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使腎無逼蹙。瞋者,
大努使氣滿小腹者,即攝腹牽氣使上,息即為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
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繞氣力。此中數虛,要與時節而為避,初食後,大飢時,
此二時不得導引,傷人。亦避惡日,時節不和時亦避。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
多者千步,然後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熱,五味調和。陳穢宿食,蟲蝎餘殘,不得食。
少眇著囗中,數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穀藥,并與氣和,即真良藥。
二、渴病候
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
夫渴數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
其久病變,成發癰疽,或成水疾。
三、大渴後虛乏候
夫人渴病者,皆由臟腑不和,經絡虛竭所為。故病雖瘥,血氣未復,仍虛乏也。
四、渴利候
渴利者,隨飲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
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以其病變,
多發癰疽。以其內熱,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渴,津液渴則經絡澀,
經絡澀則榮衛不行,榮衛不行,則由熱氣留滯,故成癰疽。
五、渴利後損候
夫渴利病後,榮衛虛損,臟腑之氣未和,故須各宣暢也。
六、渴利後發瘡候
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藥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
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人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
發於皮膚,皮膚先有風濕,濕熱相搏,所以生瘡。
七、內消候
內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結於腎,內也熱之所作。
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消水漿,故利。
利多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由腎盛之時,不惜其氣,恣意快情,致使虛耗,
石熱孤盛,則作消利,故不渴而小便多也。
八、強中候
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是。由少服五石,五石熱住於腎中,下焦虛,
少壯之時,血氣尚豐,能制於五石,及至年衰,血氣減少,腎虛不復能制精液。
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
卷六
解散病諸候 凡二十六論
一、寒食散發候
夫散脈,或洪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或弦駃。坐所犯非一故也。
脈無常投,醫不能識。熱多則弦駃,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率如是。
無苦,非死候也。勤從節度,不從節度則死矣。
欲服散,宜診脈候;審正其候,爾乃畢愈。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
脈浮大者,易發也。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
藥勢行已,藥但於內發,不出形於外。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平,
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
是五候也。諸有此證候者,皆藥內發五藏,不形出於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
但數下之,則內虛,自當發也。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將冷,
廩丘公欲得暖將之意。其多有情致也。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鮮能用之。然其方法,
猶多不盡,但論服藥之始,將息之度,不言發動之後。治解之宜,多有闕略。
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識法體,凡所救療,妙驗若神,製解散對治方,云:鍾乳對朮,
又對栝蔞,其治主肺,上通頭胸。朮動鍾乳,胸塞短氣;鍾乳動朮,頭痛目疼。又,
鍾乳雖不對海蛤,海蛤動乳則目痛氣短。有時朮動鍾乳,直頭痛胸塞。
然鍾乳與朮所可為患,不過此也。雖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發動之始,要其有由,
始覺體中有異,與上患相應,便速服蔥白豉湯。又云: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
其治主脾腎,通腰腳,防風、動硫黃,煩疼腰痛,或瞋忿無常,或下利不禁。防風、
細辛能動硫黃,硫黃不能動彼。始覺發,便服杜仲湯。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
通至脾腎。附子動白石英,煩滿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則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
或言語難,手腳疼痛。覺發,服生麥門冬湯。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
通至腎腳。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能眠或恍惚忘誤,失性狂發;
或黯黯欲眠,或憒憒喜瞋,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又,
防風雖不對紫石,而能動紫石,紫石由防風而動人參。人參動,亦心痛煩熱,
頭項強。始覺,便宜服麻黃湯。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
桔梗動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煩悶;赤石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
始覺發,即溫酒飲之,隨能數杯。酒勢行則解。亦可服大麥麨良。復若不解,
復服。朮對鍾乳。朮發則頭痛目赤,或舉身壯熱。解與鍾乳同。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則嘔逆,手腳疼,體強,骨節痛,或項強,
面目滿腫,飲酒食麨自愈。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
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解與紫石英同。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蠣。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
解與赤石同。
乾薑無所偏對。
有說者云:藥性,草木則速發而易歇,土石則遲發而難歇也。夫服藥,草、
石俱下於喉,其勢厲盛衰,皆有先後。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
土石方引日月也。草木少時便老,石勢猶自未成。其病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
續後更服;或謂病痼藥微,倍更增石;或更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
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藏,其滓穢便同灰土也。夫病家氣血虛少,
不能宣通,雜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塵瘀,便成牢積。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
精華不發,不能致熱消疾,便謂是冷盛牢劇,服之無已。不知石之為體,體冷性熱,
其精華氣性不發,其冷如冰。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熱,既不即熱,服之彌多,
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數彌多,其冷癖尤劇,皆石性不發而積也。
亦有雜餌諸石丸酒,單服異石,初不息,惟以大散為數而已。有此諸害,其證甚多。
小品方云:道弘道人製解散對冶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證。
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於動散,臨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禍。
大散由來是難將之藥,夫以大散難將,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
茍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
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內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
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烟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
按其對治之和,亦依本草之說耳。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
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將服消息節度,
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復有廩丘家,將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
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蔞惡乾薑,此是對之大害者。道弘說對治而不辨此,
道弘之方焉可從乎?今不從也。當從皇甫節度,自更改栝蔞,便為良矣。
患熱則不服其藥,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蔞;若虛勞腳弱者,
以石斛十分代栝蔞;若風冷上氣欬者,當以紫苑十分代栝蔞。二法極良。
若雜患常疾者,止除栝蔞而已,慎勿加餘物。皇甫云:然寒食藥者,世莫知焉,
或言華佗,或曰仲景。考之於實: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
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
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於佗。
至於審方物之候,論藥石之宜,亦妙絕眾醫。及寒食之療者,御之至難,將之甚苦。
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
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眾人喜於近利,末睹後患。晏死之後,服者彌繁,
于時不輟,余亦豫焉。或暴發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長互舌縮人喉;
東海王良夫,癰瘡陷背;隴西辛長緒,脊肉爛潰;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
悉寒食散之所為也。遠者數十歲,近者五六歲;余雖視息,猶溺人之笑耳。
而世人之患病者,由不能以斯為戒,失節之人,多來問余,乃喟然歎曰:今之醫官,
精方不及華佗,審治莫如仲景,而競服至難之藥,以招甚苦之患,
而夭死者焉可勝計哉?咸寧四年,平陽太守劉泰,亦沉斯病,使使問余救解之宜。
先時有姜子者,以藥困絕,余實生之,是以聞焉。然身自荷毒,雖才士不能書,
辨者不能說也。苟思所不逮,暴至不旋踵,敢以教人乎?辭不獲已,乃退而惟之,
求諸本草,考以素問,尋故事之所更,參氣物之相使,并列四方之本,注釋其下,
集而與之。匪曰我能也,蓋三折臂者為醫,非生而知之,試驗亦其次也。
服寒食散,二兩為劑,分作三貼。清旦溫醇酒服一貼,移日一丈,復服一貼,
移日二丈,復服一貼,如此三貼盡。須臾,以寒水洗手足,藥氣兩行者,當小痹,
便因脫衣,以冷水極浴,藥勢益行,周體涼了,心意開朗,所患即瘥。雖羸困著床,
皆不終日而愈。人有強弱,有耐藥;若人羸弱者,可先小食,乃服;人若強者,
不須食也。有至三劑,藥不行者,病人有宿癖者,不可便服也,
當先服消石大丸下去,乃可服之。服藥之後,宜煩勞。若羸著床不能行者,
扶起行之。常當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若藥未散者,不可浴,
浴之則矜寒,使藥䪞不發,今人戰掉,當更溫酒飲食,起跳踴,舂磨出力,
今溫乃浴,解則止,勿過多也。又當數冷食,無晝夜也。一日可六七食,若失食,
飢亦令人寒,但食則溫矣。若老小不耐藥者,可減二兩,強者過二兩。
少小氣盛及產婦臥不起,頭不去巾帽,厚衣對火者,服散之後,便去衣巾,
將冷如法,勿疑也。虛人亦治,又與此藥相宜。實人勿服也。藥雖良,
令人氣力兼倍,然甚難將息,適大要在能善消息節度,專心候察,不可失意,
當絕人事。唯病著床,虛所不能言,厭病者,精意能盡藥意者,乃可服耳。
小病不能自勞者,必廢失節度,慎勿服也。
若大傷寒者,下後乃服之,便極飲冷水。若產婦中風寒,身體強痛,
不得動搖者,便溫服一劑,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治後,身有痹處者,便以寒水洗,
使周偏,初得小冷,當數食飲酒於意。後憒憒不了快者,當復冷水浴,甚者,
水略不去體也。若藥偏在一處,偏痛、偏冷、偏熱、痹及眩煩腹滿者,便以水逐洗,
於水下即了了矣。如此晝夜洗,藥力盡乃止。
凡服此藥,不令人吐下也,病皆愈。若膈上大滿欲吐者,便餔食即安矣。
服藥之後,大便當變於常,故小青黑色,是藥染耳,勿怪之也。苦亦溫溫欲吐,
當遂吐之,不令極也。明旦當更服。
若浴晚者,藥勢必不行,則不堪冷浴,不可強也,當如法更服之。凡洗太早,
則藥禁寒;太晚,則吐亂,不可失過也。寒則出力洗,吐則速冷食。若不飢為寒者,
食自溫。常當將冷,不可熱炙之也。若溫衣、溫食、溫臥,則吐逆顛覆矣,
但冷飲食、冷浴則瘥矣。
凡服藥者,服食皆冷,唯酒冷熱自從。或一日而解,或二十餘日解,當飲酒,
今體中醺醺不絕。當飲醕酒,勿飲薄白酒也,體內重,令人變亂。若不發者,
要當先下,乃服之也。
寒食藥得節度者,一月轉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以解之候也。
其失節度者,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癖,急宜下之。
或兩目欲脫,坐犯熱在肝,速下之,將冷自止。
或腰痛欲弊,坐衣厚體溫,以冷洗浴,冷石熨也。
或眩冒欲蹶,坐衣裳犯熱,宜斷頭,冷洗之。
或腰痛欲折,坐久坐下溫,宜常令床上冷水洗也。
或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坐寢處久下熱,又得溫、失食、失洗、不起行,
但冷食、冷洗、當風立。
或心痛如刺,坐當食而不食,當洗而不洗,寒熱相結,氣不通,結在心中,
口不得息,當校囗,但與熱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氣兩得行,氣自通。得噫,
因以冷水澆淹手巾,著所苦處,溫復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
於諸痛之內,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湯火,乃可濟耳。
或有氣斷絕,不知人,時蹶,口不得開,病者不自知,當須傍人救之。
要以熱酒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當斲齒,以酒灌咽中。咽中塞逆,酒入腹還出者,
但與勿止也。出復內之,如此或半日,酒下氣蘇,酒不下者,便殺人也。
或下利如寒中,坐行止食飲犯熱所致,人多疑冷病。人又滯癖,皆犯熱所為,
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飲、冷洗也。
或百節痠疼,坐臥太厚,又入溫被中,衣溫不脫衣故也。臥下當極薄,
單布不著綿也。當薄且垢故,勿著新衣,多著故也。雖冬寒,常當被頭受風,
以冷石熨,衣帶不得繫也。若犯此痠悶者,但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或矜戰惡寒,如傷寒,或發熱如瘧,坐食忍飢,洗冷不行。便坐食臭故也。
急冷洗起行。
或惡食如臭物,坐溫衣作癖也,當急下之。若不下,萬救終不瘥也。
或咽中痛,鼻塞,凊涕出,坐溫衣近火故也。但脫衣,冷水洗,當風,
以冷石熨咽顙五六徧自瘥。
或胸脇氣逆,乾嘔,坐飢而不食,藥氣熏膈故也。但冷食、冷飲、冷洗即瘥。
或食下便出,不得安坐,有癖,但下之。
或淋不得小便,久坐溫及騎馬鞍,熱入膀胱也。冷食,以冷水洗小腹,以冷石熨,
一日即止。
或大便難,腹中牢因如蛇盤,坐犯溫,久積腹中,乾糞不去故也。消酥若膏,
便寒服一二升,浸潤則下;不下,更服即瘥。
或寒慄頭掉,不自支任,坐食少,藥氣行於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
與氣爭競故也。弩力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冷食、冷飲,以定其臟;強起行,
以調其關節。酒行食充,關機以調,則洗了矣。云了者,是瑟然病除,
神明了然之狀也。或關節強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習煩勞,藥氣停止,
絡結不散越,沉滯於血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云任力自溫者,
令行動出力,從勞則發溫也,非厚衣近火之溫也。
或小便稠數,坐熱食及噉諸含熱物餅黍之屬故也。以冷水洗少腹,服梔子湯即瘥。
或失氣不可禁,坐犯溫不時洗故也。冷洗自寒即止。
或遺糞不自覺,坐久坐下溫,熱氣上入胃,少腹不禁故也。冷洗即瘥。
或目痛如刺,坐熱,氣衝肝,上奔兩眼故也。勤冷食,清旦溫小便洗,
不過三即瘥。
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矣,房室不節,氣迸奔耳故也。勤好飲食,
稍稍行步,數食節情即止。
或口傷舌強爛燥,不得食,少穀氣不足,藥在胃脘中故也。急作梔子豉湯。
或手足偏痛,諸節解、身體發廱瘡𩊅結,坐寢處久不自移徙,暴熱偏併。
聚在一處。或𩊅結核痛,甚者,發如癰,覺便以冷水洗、冷石熨;微者,食頃散也;
劇者,數日水不絕乃差。洗之無限,要瘥為期。若大不瘥,即取磨刀石,
火燒令熱赤,以石投苦酒中,石入苦酒皆破裂,因擣以汁,和塗癰上,三即瘥。
取糞中大蠐螬,擣令熱,以塗癰上,亦不過三再即瘥,尤良。
或飲酒不解,食不復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復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
晝夜不得寐,愁憂恚怒,自驚跳悸恐,恍惚忘誤者,坐犯溫積久,寢處失節,
食熱作癖內實,使熱與藥并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吾嘗如此,
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賴家親見迫奪,故事不行。退而自佳,
乃強食冷、飲水,遂止。禍不成,若絲髮矣。凡有寒食散藥者,雖素聰明,
發皆頑嚚,若捨難喻也。以此死者,不可勝計。急飲三黃湯下之。當吾之困也,
舉家知親,皆以見分別,賴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黃湯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
自此常以救急也。或脫衣便寒,著衣便熱,坐脫著之間無適,故小寒自可著,
小溫便脫,即洗之即慧矣。慎勿忍,使病發也。洗可得了然瘥,忍之則病成矣。
或齒腫唇爛,齒牙搖痛車噤,坐熱不時救故也。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
漱寒水即瘥。
或周體患腫,不能自轉徙,坐久停息,久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
血脈不通故也。飲酒冷洗,自勞行即瘥。極不能行,使人扶或車行之。事寧違意,
勿聽從之,使支節柔調乃止,勿令過差。過則使極,更為失度。熱者復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可作白酒麋,益著酥,
熱食一兩頓。悶者,冷飲還冷食。
或陰囊臭爛,坐席厚下熱故也。坐冷水中即瘥。
或腳趾間生瘡,坐著履溫故也。脫履著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兩腋下爛作瘡,坐臂脇相親也。以物懸手離脇,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覺,久坐熱悶故也。急起洗浴飲冷,自精了。或有覺也,
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在內故也。當服梔子湯,數進冷食。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凡常服寒食散,雖以久解而更病者,
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若得傷寒及溫瘧者,卒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
但不當飲熱藥耳。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藥發輒并臥,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穀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飲熱酒、
冷食、自勞便佳。
或寒熱累月,張囗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澆,不解者,
坐不能自勞,不飲冷酒,復食溫食。譬如暍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
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銷氣通,暍人乃解。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
亦如暍人之類也。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兩行於四肢,周體悉溫,
然後以冷水三斗洗之,儘然了了矣。河東裴季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
人不敢強所欲,已錯之後,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救之法但飲冷水,
以水洗之,用水數百石,寒遂甚,命絕於水中,良可痛也。夫以十石焦炭,
二百石水沃之,則炭滅矣。藥熱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沃之不已,寒足殺人,
何怨於藥乎?不可不曉此意。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欲服此藥者,不唯己自知也,
家人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吾每一發,氣絕不知人,
雖復自知有方,力不復施也。如此之弊,歲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
猶時有小違錯,况都不知者哉!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將死候也,
如此難治矣。為可與湯下之,儻十得一生耳。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下已致死,
令不恨也。或人已困,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於百脈,人之真氣已盡,
唯有藥氣尚自獨行,故不絕。非生氣也。
或死之後,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日乃似死人耳。
或灸之尋死,或不死,坐藥氣有輕重,故有死生。雖灸得生,生非已疾之法,
終當作禍,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藥心中亂,坐服溫藥與疾爭結故也。法當大吐下,若不吐下當死。
若不吐死者,冷飲自了然瘥。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持臥溫,不自轉移,熱氣入肌附骨故也。
勤以布冷水淹搨之,溫復易之。
或肌皮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熱臥溫作癖,久不下,五臟膈閉,
血脈不周通故也。但下之,冷食、飲酒、自勞行即瘥。
或四支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停并故也。飲熱酒、冷食、
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瞑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脫衣自洗,但冷飲食,須臾自明了。
或鼻中作毈雞子臭,坐著衣溫故也。脫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轉移不在一處,如風,坐犯熱所為,非得風也。冷洗熨之即瘥。
或腳疼欲折,由久坐下溫,宜坐單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頭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熱,心膈有澼故也,可下之。
或臂腳偏急,苦痛者,由久坐臥席溫下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胃脾骨故也。
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溫則易之,如此不過兩日即瘥。
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師終不可以治為恩,非得治人後忘得効也。
昔如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後病已。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
今救寒食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達者,得瘥之後,
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猶齊王殺文摯也,后與太子不能救,
況於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唯仁者心不已,
必冒犯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
試之不借問於他人也。要當違人理,反常性。重衣更寒,一反也;飢則生寒,
二反也;極則自勞,三反也;溫則滯利,四反也;飲食欲寒,五反也;癰瘡水洗,
六反也。當洗勿失時,一急也;當食勿忍飢,二急也;酒必醕清令溫,三急也;
衣溫便脫,四急也;食必極冷,五急也;臥必衣薄,六急也;食不厭多,七急也。
冬寒欲火,一不可也;飲食欲熱,二不可也;常疹自疑,三不可也;畏避風涼,
四不可也;極不能行,五不可也;飲食畏多,六不可也,居貧厚席,七不可也;
所欲從意,八不可也。
務違常理,一無疑也;委心棄本,二無疑也;寢處必寒,三無疑也。
二、解散痰癖候
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厚食溫,則飲結成痰癖。其狀:痰多則胸膈否滿,
頭眩痛;癖結則心脇結急是也。
三、解散除熱候
夫服散之人,覺熱則洗,覺飢則食。若洗、食不時,失其節度,令石勢壅結,
否塞不解而生熱,故須以藥除之。
四、解散浮腫候
服散而浮腫者,由食飲溫而飲不自勞,藥勢與血氣相并,使氣壅在肌膚,
不得宣散,故令浮腫。或外有風濕,內有停水,皆與散勢相搏,致令煩熱而氣壅滯,
亦令浮腫。若食飲溫,不自勞而腫者,但煩熱虛腫而已。其風濕停水而腫者,
則必腫而煩熱,或小便澀而腫。
五、解散渴候
夫服石之人,石勢歸於腎,而勢衝腑臟,腑臟既熱,津液渴燥,腎惡燥,
故渴而引飲也。
六、解散上氣候
服散將適失所,取溫太過,熱搏榮衛,而氣逆上。其狀,胸滿短氣是也。
七、解散心腹痛心澿候
膈間有寒,胃脘有熱;寒熱相搏,氣逆攻腹乘心,故心腹痛。其寒氣盛,
勝於熱氣,榮衛祕澀不通,寒氣內結於心,故心腹痛而心澿寒也。其狀:
心腹痛而戰澿,不能言語是也。
八、解散大便祕難候
將適失宜,犯溫過度,散勢不宣,熱氣積在腸胃,故大便祕難也。
九、解散虛冷小便多候
將適失度,熱在上焦,下焦虛冷,冷氣乘於胞,故胞冷不能制於小便,則小便多。
十、解散大便血候
將適失度,或取熱,或傷冷,觸動於石,冷熱交擊,俱乘於血,致動血氣,
血滲入於大腸,腸虛則泄,故大便血。
十一、解散卒下利候
行止違節,飲食失度,犯觸解散,而腸胃虛弱,故卒然下利也。
十二、解散下利後諸病候
服散而飲食失度,居處違節,或霍亂,或傷寒,或服藥而下利,
利雖斷而血氣不調,石勢因動,致生諸病。其狀:或手足煩熱,或囗噤,
或嘔逆之類是也。隨其病證而解之。
十三、解散大小便難候
積服散,散勢盛在內,熱氣乘於大小腸,大小腸否澀,故大小便難也。
十四、解散小便不通候
夫服散石者,石勢歸於腎,而內生熱,熱結小腸,胞內否澀,故小便不通。
十五、解散熱淋候
夫服散石,石勢歸於腎,若腎氣宿虛者,今因石熱,而又將適失度,虛熱相搏,
熱乘於腎。腎主水,水行小腸,入胞為小便。腎虛則小便數,熱結則小便澀,
澀則莖內痛,故淋瀝不快也。
十六、解散發黃候
飲酒內熱,因服石,石勢又熱,熱搏脾胃,脾胃主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
積熱蘊結,蒸發於肌膚,故成黃也。
十七、解散腳熱腰痛候
腎主腰腳。服石,熱歸於腎,若將適失度,發動石熱,氣乘腰腳,石與血氣相擊,
故腳熱腰痛也。其狀:腳煩熱而腰攣痛。
十八、解散鼻塞候
石發則將冷,其熱盡之後,冷氣不退者,冷乘於肺,肺主氣,開竅於鼻,
其冷滯結,不宣通,故鼻塞。
十九、解散發瘡候
將適失宜,外有風邪,內有積熱,熱乘於血,血氣壅滯,故使生瘡。
二十、解散癰腫候
六腑不和而成癰。夫服散之人,若將適失宜,散動熱氣,內乘六腑,
六腑血氣行於經脈,經脈為熱所搏,而外有風邪乘之,則石熱壅結,血氣否澀,
而成癰腫。
二十一、解散煩悶候
將適失宜,冷熱相搏,石勢不宣化,熱氣乘於臟,故令煩悶也。
二十二、解散嘔逆候
將適失宜,脾胃虛弱者,石勢結滯,乘於脾胃,致令脾胃氣不和,不勝於穀,
故氣逆而嘔。調之即愈。
二十三、解散目無所見目疼候
將適失宜,飲食乖度,膈內生痰熱,痰熱之氣熏肝,肝候目,故目無所見而疼痛。
二十四、解散心腹脹滿候
居處犯溫,致令石勢不宣,內壅臟腑,與氣相搏,故心腹脹滿。
二十五、解散挾風勞候
本患風勞,而服散石,風勞未盡,石勢因發,解石之後,體尚虛羸,
故猶挾風勞也。
二十六、解散飲酒發熱候
服散而積飲酒,石因酒勢而盛,敷散經絡,故煩而發熱也。
卷七
傷寒病諸候上 凡三十三論
一、傷寒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夫觸冒之者,乃為傷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即病者,
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
熱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
非時行之氣也。其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
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交爭,榮衛否隔,
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
此邪氣在表,洗浴發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頭痛、
胸中滿悶,當吐之則愈。病五日以上,氣深結在藏,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
當下之則愈。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皆以六七日間,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
故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兩感於寒者,
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兩傷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
口乾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譫言。三日,
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則不知人,六日而死。
夫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其不兩傷於寒者,
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
故身熱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其脈循脇絡於耳,
故胸脇痛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通於藏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
太陰脈布於胃,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繫舌本,
故囗熱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府皆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
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欬。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其病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病三日過者,可泄之而已。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病自當愈,其經竟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補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矣。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
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洪大者,有熱,此傷寒病也。夫傷寒脈洪浮,秋佳春成病。
寸囗脈緊者,傷寒頭痛。脈來洪大,傷寒病。少陰病,惡寒倦而利,手足四逆者,
不治;其人吐利,躁逆者死。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四逆,惡寒而倦,
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病六日,其息高者死。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
沈小者死。頭痛,脈短濇者死;浮滑者生。未得汗,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
診人瀼瀼大熱,其脈細小者,死不治。傷寒熱病,脈盛躁不得汗者,此陽之極,
十死不治。未得汗,脈躁疾,得汗生;不得汗難瘥。頭痛脈反濇,此為逆,不治;
脈浮而大易治;細微為難治。發汗若吐下者若亡血無津液者,而陰陽自和必愈。
夫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必自愈。陽已虛,
尺中弱者,不可發其汗也。咽乾者,不可發其汗也。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
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
少陰病,脈細沉而微,病在裏,不可發其汗。少陰病,脈微,亦不可發汗,
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太陽病,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
脈微弱,則無陽,不可發其汗;脈浮,可發其汗。發熱自汗出而不惡寒,
關上脈細數,不可吐。若諸四逆病厥者,不可吐,虛家亦然。寒多熱少,可吐者,
此謂痰多也。治瘧亦如之。頭項不強痛,其脈微,胸中愊牢,衝喉咽不得息,
可吐之。治傷寒欲下之,切其脈牢,牢實之脈,或不能悉解,宜摸視手掌,
濈濈汗濕者,便可下矣。若掌不汗,病雖宜下,且當消息,溫暖身體,都皆津液通,
掌亦自汗,下之即了矣。太陰之為病,腹滿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時腹自痛。
下之,胸下結牢,脈浮,可發其汗。陽明病,心下牢滿,不可下,下之遂利,殺人,
不可不審,不可脫爾,禍褔正在於此。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牢,頭項強眩,
不可下。三陽并病,腹滿身重,大小便調,其脈浮牢而數,渴欲飲水,此不可下。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徐以鼻內氣,以右手持鼻,閉目吐氣。
洽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舉左手,頓左足,仰掌,鼻內氣四十息止,除身熱背痛。
二、傷寒發汗不解候
傷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膚,名為在表。表者陽也,法宜發汗。
今發汗而不解者,此是陽不受病。陽受病者,其人身體疼痛,發熱而惡寒,
嗇嗇拘急,脈洪大,有此證候,則為病在表,發汗則愈。若但煩熱,不惡寒,
身不疼痛,此為表不受病,故雖強發其汗而不能解也。
三、傷寒取吐候
傷寒大法,四日病在胸鬲,當吐之愈。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悶,
此為毒氣已入,有痰實者,便宜取吐。
四、中風傷寒候
中風傷寒之狀,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口翕⿰口翕發熱,
鼻嗚乾嘔,此其候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常,兩陽相熏灼,
其身發黃。陽盛即欲衄;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
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言,甚者至噦,手足躁擾,
尋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陽明中風,囗苦而咽乾,腹滿微?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陽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此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之,吐之則悸而驚。
太陰中風,四支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五、傷寒一日候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
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六、傷寒二日候
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
故得病二日熱肉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可摩膏、
火灸,發汗而愈。
七、傷寒三日候
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脇,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
胸脇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皆可汗而解。
八、傷寒四日候
傷寒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故三日已前,
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
腹滿而嗌乾也。其病在胸鬲,故可吐而愈。
九、傷寒五日候
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
囗熱舌乾,渴而引飲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十、傷寒六日候
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
煩滿而囊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胃,故可下而愈。
十一、傷寒七日候
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七日已後,病反甚者,
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
十二、傷寒八日候
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
所以病證猶在有也。
十三、傷寒九日已上候
傷寒九日已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
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竟,又重感於寒,
名為兩感傷寒,則府藏俱病,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
十四、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病過經而不愈,脈反沉遲,手足厥逆者,此為下部脈不至,陰陽隔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
十五、傷寒斑瘡候
傷寒病證在表,或未發汗,或經發汗未解,或吐下後而熱不除,此毒氣盛故也。
毒既未散,而表已虛,熱毒乘虛出於皮膚,所以發斑瘡隱軫如錦文,重者,
喉口身體皆成瘡也。
十六、傷寒囗瘡候
夫傷寒,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囗中爛生瘡,以其表裏俱虛熱,熱不已,
毒氣熏上焦故也。
十七、傷寒登豆瘡候
傷寒熱毒氣盛,多發皰瘡,其瘡色白或赤,發於皮膚,頭作瘭漿,戴白膿者,
其毒則輕;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裏,其毒則重。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
其瘡形如登豆,故以名焉。
十八、傷寒登豆瘡後滅瘢候
傷寒病發瘡者,皆是熱毒所為。其病折則瘡愈,而毒氣尚未全散,故瘡痂雖落,
其瘢猶黶,或凹凸肉起,所以宜用消毒滅瘢之藥以傅之。
十九、傷寒謬語候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者,沉為在裏,而發汗,其津液越出,大便為難,
表虛裏實,久久則譫語。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穴,隨其實者而瀉之,
濈然汗出者則愈。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得洪大,而反手足四厥,
脈反沉細而微者,死病也。譫言妄語,身熱,脈洪大者生;沈細微,手足四逆者死。
二十、傷寒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
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瘥又強與穀,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即愈。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臥,汗出不煩,
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後,煩躁不得臥寐者死。發汗後下之,脈平而小煩,
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二十一、傷寒虛煩候
傷寒發汗、吐、下已後,府藏俱虛,而熱氣不散,故虛煩也。
二十二、傷寒煩悶候
傷寒毒氣攻胃,故煩悶。或服藥已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其人微嘔,
熱滿而煩悶也。
二十三、傷寒渴候
傷寒渴者,由熱氣入於藏,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
二十四、傷寒嘔候
傷寒陽明病,熱入胃,與穀氣并,故今嘔。或已經吐下,虛熱在藏,必飲水,
水入則胃家虛冷,亦嘔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
是為轉在陽明。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
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者厥陰。欲飲水者。與之愈。
二十五、傷寒乾嘔候
此謂熱氣在於脾胃也。或發汗解後,胃中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
則心下否結,故乾嘔。
二十六、寒傷吐逆候
傷寒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或心中溫溫,欲吐不能,當遂吐之。若始得之,
手足寒,脈弦遲,此中有寒飲,不可吐也,當溫之。病人脈數,數為有熱,
當消穀引食,反吐者,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陽,不能消穀,
胃中虛冷故也。
二十七、傷寒噦候
傷寒大吐下之後,極虛,復虛極,其水鬱以發其汗者,因得噦。所以然者,
背寒中冷故也。傷寒噦而滿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陽明病能食,
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噦者,胃中虛冷故也。又病人本虛,
伏熱在胃,則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不可攻其熱,攻其熱必噦。
二十八、傷寒喘候
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夫發汗後,飲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
腎氣乘心故喘也。以水灌之,亦令喘也。
二十九、傷寒厥候
厥者,逆也。逆者,謂手足逆冷也。此由陽氣暴衰,陰氣獨盛,陰勝於陽,
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於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一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
前發熱者後必厥,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厥下之,發其汗者,囗傷爛赤。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必咽喉中強痛,其為喉痹。發熱無汗,
而利必自止,不止,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傷寒先厥者,不可下之。
發熱而利者,必止,見厥復利。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
不厥之者,自愈。厥不過熱五日,以熱五日,故知愈也。發熱而厥,七日而下利者,
為難治。其脈,從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
反微喘者死。下利,厥,煩躁不能臥者死。病六七日,其脈數,手足厥,煩躁,
並厥不還者死。發熱,下利至厥不止者死。下利後,其脈絕,手足厥,卒時脈還,
手足溫者為生,不還者死。
三十、傷寒悸候
悸者,動也,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汗已後,因又下之,內有虛熱則渴,
渴則飲水,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
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身體重,
心悸,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裏虛,表實,津液自和,
便自汗出愈也。
三十一、傷寒痓候
痓之為狀,身熱足寒,項頸強,惡寒,時頭熱,面目熱,搖頭,卒囗噤,
背直身體反張是也。此由肺移熱於腎,傳而為痓。痓有剛柔,太陽病,發熱無汗,
而反惡寒,為剛痓;發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痓。診其脈沉細,此為痓也。
三十二、傷寒心否候
太陽少陽并病,脈數緊,而下之,緊反入裏,則作否。否者,心下滿也。
病發於陰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否,按之自耎,但氣否耳,不可復下也。
若熱毒氣乘心,心下否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速吐下之。
三十三、傷寒結胸候
結胸者,謂熱毒結聚於心胸也。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之,
熱氣乘虛而否結不散也。按之痛,其脈寸囗浮,關上反自沉是也。脈大,不可下,
下之即死。脈浮而大,下之為逆。若陽脈浮,關上細沉緊,而飲食如故,
時小便利者,名為藏結。藏結病,舌上白胎滑,為難治。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
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
卷八
傷寒病緒候下 凡四十四論
三十四、傷寒餘熱候
傷寒病,其人或末發汗吐下,或經服藥已後,而脈洪大實數,腹內脹滿,
小便赤黃,大便難,或煩或渴,面色變赤,此為府藏有結熱故也。
三十五、傷寒五藏熱候
傷寒病,其人先苦身熱,嗌乾而渴,飲水即心下滿,洒淅身熱,不得汗,惡風,
時欬逆者,此肺熱也。若其人先苦身熱嗌乾,而小腹繞臍痛,腹下滿,狂言默默,
惡風欲嘔者,此肝熱也。若其人先苦手掌心熱,煩心欲嘔,身熱心下滿,
囗乾不能多飲,目黃,汗不出,欲得寒水,時妄笑者,此心熱也。若其人先苦身熱,
四支不舉,足脛寒,腹滿欲嘔而泄,惡聞食臭者,此脾熱也。若其人先苦嗌乾,
內熱連足脛,腹滿大便難,小便赤黃,腰脊痛者,此腎熱也。
三十六、傷寒變成黃候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儂,必發黃。若被火,額上微汗出,
而但小便不利,亦發黃。其人狀,變黃如橘色,或如桃枝色,腹微滿,
此由寒濕氣不散,瘀熱在於脾胃故也。
三十七、傷寒心腹脹滿痛候
此由其人先患冷癖,因發熱病,服冷藥及飲冷水,結在心下,
此為臟虛動於舊癖故也。或吐下已後,病不解,內外有熱,故心腹脹滿痛,
此為有實也。
三十八、傷寒宿食不消候
此謂被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而痛,此為胃內有乾糞,
挾宿食故也。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於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
三十九、傷寒大便不通候
傷寒,陽脈微,而汗出少,為自和,汗出多為太過。陽明脈實,因發其汗,
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陽氣絕於裏,陽氣絕於裏則津液竭,熱結在內,
故大便牢而不通也。
四十、傷寒小便不通候
傷寒,發汗後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內極乾,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
四十一、寒傷熱毒利候
此由表實裏虛,熱氣乘虛而入,攻於脾胃,則下黃赤汁,此熱毒所為也。
四十二、傷寒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腸痛,
此濕毒氣盛故也。
四十三、傷寒利候
傷寒病,若表實裏虛,熱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濕毒氣盛,
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
下清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表裏俱虛故也。傷寒六七日不利,
更發熱而利者,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下利有微熱,其人渴,
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弱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浮數,
尺中自滑,其人必圊膿血。若利止,惡寒而踡,手足溫者,可治也。陽明病,下利,
其脈浮大,此皆為虛弱強下之故。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實死。
四十四、傷寒病後胃氣不和利候
此由初受病時,毒熱氣盛,多服冷藥,以自瀉下,病折已後,熱勢既退,
冷氣乃動,故使心下愊牢,噫噦食臭,腹內雷鳴而泄利,此由脾胃氣虛冷故也。
四十五、傷寒上氣候
此由寒毒氣傷於太陰經也。太陰者肺也。肺主氣,肺虛為邪熱所客,客則脹,
脹則上氣也。
四十六、傷寒欬嗽候
此由邪熱客於肺也。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欬,
水氣乘之,故欬嗽。
四十七、傷寒衄血候
傷寒病血衄者,此由五藏熱結所為也。心主於血,肝藏於血,熱邪傷於心肝,
故衄血也。衄者,鼻出血也。肺主於氣,而開竅於鼻,血隨氣行,所以從鼻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急而緊,
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脈浮緊,發熱,
其身無汗,自衄者愈。
四十八、傷寒吐血候
此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於五藏,
內有瘀積,故吐血。
四十九、傷寒陰陽毒候
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
若冷至一二三寸者病微,若至肘膝為病極,過此難治。陰陽毒病無常也,
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湯藥,經五六日以上,或十餘日後不瘥,變成毒者。
其候身重背強,喉咽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煩痛,短氣,四支厥逆,嘔吐;
體如被打,發斑,此皆其候。重過三日則難治。陽毒者,面目赤,或便膿血;
陰毒者,面目青而體冷。若發赤斑,十生一死;若發黑斑,十死一生。陽毒為病,
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凊便膿血,七日不治,五日可治,九日死,
十一日亦死。
五十、壞傷寒候
此謂得病十二日已上,六經俱受病訖,或已發汗吐下,而病證不解,
邪熱留於府藏,致令病候多變,故日壞傷寒。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脇下牢滿,
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與小柴胡湯;
若已吐下發汗飲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寸囗脈洪而大,
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滑數胃氣實,榮長陽即盛,鬱怫不得出,胃實即牢,
大便難即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已發,陽氣盛不用,復重下之,胃燥畜,
大便遂儐,小便不利。榮衛相搏,煩心發熱,兩目如火,鼻乾面正赤,舌燥齒黃焦,
故大渴,過經成壞病。
五十一、傷寒百合候
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多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
變成斯疾也。其狀,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得臥,復不得臥,欲出行,
復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飲時。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如有寒,
復如無寒,如有熱,復如無熱,苦小便赤黃。百合之病,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人脈微數,每尿輒頭痛,
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眩者,
二十日愈。體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見,或病二十日、一月微見,其狀,
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𩊅,
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其狀,小便淋瀝難者,
病在下焦也,四十三日當愈。各隨其證,以治之耳。
五十二、傷寒狐惑候
夫狐惑二病者,是厥陰之為病也。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而變成斯病。其狀,
默默欲眠,目攣不得臥,臥起不安。蟲食於喉咽為惑,食於陰肛為狐。惡飲食,
不欲聞食臭,其人面目翕赤翕黑翕白。食於上部其聲嗄,食於下部其咽乾。
此皆由濕毒氣所為也。
五十三、傷寒濕䘌候
凡得傷寒、時氣、熱病,腹內有熱,又人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
食人五藏及下部。䘌病之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瘄裏有瘡,四支沉重,
忽忽喜眠,如此皆為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藏即死。當數看其上脣內,有瘡唾血,
脣內如粟瘡者,則心內懊憹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藏;下脣內生瘡者,其人不寤,
此蟲食下部,皆能殺人。
五十四、傷寒下部痛候
此由大腸偏虛,毒氣衝於肛門,故下部卒痛,甚者痛如鳥啄。
五十五、傷寒病後熱不除候
此謂病已間,五藏尚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旦暮猶有餘熱加瘧狀。
此非真實,但客熱也。
五十六、傷寒病後渴候
此謂經發汗、吐、下已後,府藏空虛,津液竭絕,腎家有餘熱,故渴。
五十七、傷寒病後不得眠候
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
今熱氣未散,與諸陽升,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病後,仍不得眠者,
陰氣未復於本故也。
五十八、傷寒病後虛羸候
其人血氣先虛,復為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
熱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藏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病焉。
五十九、傷寒病後不能食候
此由陽明太陰受病,被下之後,其熱已除,而脾胃為之虛冷,穀氣未復,
故不能食也。
六十、傷寒病後虛汗候
夫諸陽在表,陽氣虛則自汗。心主於汗,心臟偏虛,故其液妄出也。
六十一、傷寒內有瘀血候
夫人先瘀結在內,因傷寒病,若熱搏於久瘀,則發熱如狂;若有寒,則小腹滿,
小便反利,此為血瘀。宜下之。其脈沉結者,血證諦也。
六十二、傷寒毐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乘虛上衝於目,故目赤痛;重者生瘡翳、白膜、息肉。
六十三、傷寒毐攻足候
此由熱毒氣從內而出,循經絡攻於手足也。人五臟六腑并榮俞,皆出於手足指,
故毒從藏府而出。
六十四、傷寒毐流腫候
人陰陽俱虛,濕毒氣與風熱相搏,則榮衛澀,榮衛澀則血氣不散,
血氣不散則邪熱致壅,隨其經絡所生而流腫也。
六十五、傷寒病後腳氣候
此謂風毒濕氣,滯於腎經。腎主腰腳,今腎既濕,故腳弱而腫。其人小腸有餘熱,
即小便不利,則氣上,腳弱而氣上,故為腳氣也。
六十六、傷寒病後霍亂候
霍亂吐下,利止後,更發熱。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
至陰經上,轉入陰當利,本素嘔下利者,不治。若其人即欲大便,
但反失氣而乃不利,是為更屬陽明,心強,二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經竟故也。
下後當強,強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一經能食,
過之一日當愈。若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惡寒脈微而後利,利止必亡血。
六十七、傷寒病後瘧候
病後邪氣未散,陰陽向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交爭,陰勝則發寒,陽勝則發熱,
故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也。
六十八、傷寒病後渴利候
此謂大渴飲水,而小便多也。其人先患勞損,大病之後,腎氣虛則熱,
熱乘之則腎燥,腎燥則渴,渴則引水,腎虛則不能制水,故飲水數升,小便亦數升,
名曰渴利也。
六十九、傷寒肺痿候
大發汗後,因復下之,則亡津液,而小便反利者,此為上虛不能制於下也。
虛邪中於肺,肺痿之病也,欲欬而不能,唾濁涎沫。此為肺痿之病也。
七十、傷寒失聲候
邪客於肺,肺主聲而通於氣。今外邪與真氣相搏,真氣虛而邪氣勝,
故聲為之不通也。
七十一、傷寒夢泄精候
邪熱乘於腎,則陰氣虛,陰氣虛則夢交通。腎藏精,今腎虛不能制於精,
故因夢而泄。
七十二、傷寒勞復候
傷寒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若勞動早,更復成病,故勞復也。
若言語思慮則勞神,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
其脈緊者,宜下之。
七十三、傷寒病後食復候
傷寒病新瘥,及大病之後,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
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 黍、飴餔炙鱠、棗、
栗諸菓脯物,及牢強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
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亦危,皆難救也。大病之後,多坐此死,
不慎護也。夫病之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乃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
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慎不可食豬狗等肉。
七十四、傷寒病後令不復候
傷寒病後,多因勞動不節,飲食過度,更發於病,名之為復。復者,
謂復病如初也。此由經絡尚虛,血氣未實,更致於病耳。令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故云令不復也。
七十五、傷寒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傷寒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
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
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如人,之換易也。其得病之狀,身體熱,衝胸。
頭重不能舉,眼內生眯,四支拘急,小腹㽲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裏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空竭,
便怳怳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七十六、傷寒交接勞復候
夫傷寒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有得此病,
愈後六十日,其人已能行射獵,因而房室,即吐涎而死。病雖云瘥,若未平復,
不可交接,必小腹急痛,手足拘拳,二時之間亡。范汪方云:故督郵顧子獻,
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旉視脈,旉曰:雖瘥尚虛,未平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也,
餘勞尚可,女勞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獻婦聞其瘥,從百餘里來省之,住數宿止,
交接之間,三日死。婦人傷寒,雖瘥未滿百日,氣血骨髓未牢實,而合陰陽快者,
當時乃未即覺惡,經日則令百節解離,經絡緩弱,氣血虛,骨髓空竭,便怳怳吸吸,
氣力不足,著床不能動搖,起居仰人,食如故,是其證也。丈夫亦然。其新瘥,
虛熱未除而快意交接者,皆即死。若瘥後與童男交接者,多不發復,復者,
亦不必死。
七十七、傷寒令不相染易候
傷寒之病,但人有自觸冒寒毒之氣生病者,此則不染著他人。若因歲時不和,
溫涼失節,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者,此則多相染易。故須預服藥,
及為方法以防之。
卷九
時氣病諸候 凡四十三論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
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從春分後,其中無。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
此則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
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
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
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
不解者,二日,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
止勿復發汗也。四日,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蔕散,
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
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
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不得下,
胃中餘熱置此為病,二死一生。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
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人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
但以豬芩散一方寸匕,已上飲之,以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
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之,以指剌喉中吐之,隨手愈。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
勿以餘藥治也。不相主當必危。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
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以病者過日,不以時得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
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肝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令熱從體上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
鼻乾不得眠。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脇,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
胸脇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已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
太陰之脈,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鬲,故可吐而愈也。
六、時氣五日候
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胸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而引飲。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七、時氣六日候
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
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八、時氣七日候
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
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時氣八九日已上候
時氣病八、九日已上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
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
故皆當察其證候而治之。
十、時氣取吐候
夫得病四日,毒在胸鬲,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
此為毒氣已入。或有五、六日已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
所以復宜取吐也。
十一、時氣煩候
夫時氣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
若其人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為之滿,皆當察其證候也。
十二、時氣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
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并於陽。四支者,諸陽之本也。
邪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
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之。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
亦為嘔也。
十四、時氣乾嘔候
熱氣在於脾胃,或發汗解後,或大下之後,胃內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
故心煩而嘔也。
十五、時氣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嗽也。
十七、時氣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十八、時氣衄血候
時氣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
故衄血也。衄者,血從鼻出也。
十九、時氣吐血候
諸陽受病,不發其汗,熱毒入深,結在五藏,內有瘀血積,故令吐血也。
二十、時氣口瘡候
發汗下後,表裏俱虛,而毒氣未盡,熏於上焦,故喉口生瘡也。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咽喉,故痛或生瘡也。
二十二、時氣發斑候
夫熱病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言語,
此為表虛裏實,熱氣躁於外,故身體發斑如錦文。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
更增斑爛,表虛故也。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
息肉及瘡也。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熱毒氣從臟腑出,攻於手足,手足則焮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藏六府井滎俞,
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也。
二十五、時氣皰瘡候
夫表虛裏實,熱毒內盛,則多發皰瘡重者周布遍身,其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者,
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登豆,亦名登豆瘡。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夫病新瘥,血氣未復,皮膚尚虛疎,而觸冒風日,則徧體起細瘡,瘙癢如癬疥狀,
名為逸風。
二十七、時氣䘌候
毒氣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洩利,下部瘡瘍。
若脣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藏也。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此由熱氣在於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此由熱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㽲痛,
此濕毒氣所為也。
三十、時氣䘌利候
夫熱蓄在藏,多令人下利。若毒氣盛,則變膿血,因而成䘌。䘌者,
蟲食人五藏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則令穀道生瘡而下利,名為䘌利;
若但生瘡而不利者,為䘌也。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乾,結熱在內,大便不通也。
三十二、時氣小便不通候
此由汗後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
三十三、時氣陰陽毒候
此謂陰陽二氣偏虛,則受於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
或下利狂走,此為陽毒。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脣青面黑,四支逆冷,為陰毒。
或得病數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證急治。失候則殺人。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夫時氣病,濕毒氣盛,蓄於脾胃,脾胃有熱,則新穀鬱蒸,不能消化,
大小便結澀,故令身面變黃,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病後邪氣未散,陰陽尚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交爭,陰勝則發寒,陽勝則發熱,
故今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
三十六、時氣敗候
此謂病後餘毒未盡,形證變轉,久而不瘥,陰陽無復綱紀,名為敗病。
三十七、時氣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於神,
梳頭澡洗澡則勞於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還經絡,復為病者,
名曰勞復。
三十八、時氣食復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鱠、餅餌、棗、栗之屬,
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
三十九、時氣病瘥後交接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陰陽二氣未和,早合房室,則令人脹腫入腹,腹內㽲痛,
名為交接勞復。
四十、時氣病後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時氣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
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
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其病之狀,身體熱衝胸,頭重不能舉,
眼中生眯,四支拘急,小腹㽲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裏急,熱氣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
便怳怳吸吸,氣力轉少,著牀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四十一、時氣病後虛羸候
夫人榮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
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
四十二、時氣陰莖腫候
此由腎臟虛所致。腎氣通於陰,今腎為熱邪所傷,毒氣下流,故令陰腫。
四十三、時氣令不相染易候
夫時氣病者,比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故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熱病諸侯 凡二十八論
一、熱病候
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
熱重於溫也。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脇滿痛,手足躁,
不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煩冤善嘔,頭痛面赤無汗。至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腹滿泄,兩額痛。甲乙甚,
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毛惡風,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
痹走胸應背,不得太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
氣逆則並丙丁死。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脛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凡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一曰,汗不出,顴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
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凡此者,不可刺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者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死;脈代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脈尚數,躁而喘,且復熱,勿庸剌,喘甚者死。熱病七八日,
脈不躁,躁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末嘗汗者,勿庸刺也。
診人熱病七八日,其脈微小,口乾,脈代,舌焦黑者死。診人熱病七八日,
脈不數不喘者,當瘖,之後三日,溫汗不出者死。熱病已得汗,常熱不去者,
亦死不冶也。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脈常躁靜,此氣之極,亦死也。腹𩊅常喘,
而熱不退者死。多汗,脈虛小者生,𩊅實者死。
養生方云:三月勿食陳齏,必遭熱病。
二、熱病一日候
熱病一日,病在太陽。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疼痛。
三、熱病二日候
熱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肌肉,故肉熱鼻乾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四、熱病三日候
熱病三日,諸陽相傳病訖,病猶在表,未入於臟,故胸脅熱而耳聾。
故可發汗而愈。
五、熱病四日候
熱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於陰,
故毒氣已入胸膈。其病喉乾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熱病五日候
熱病五日,少陰受病。毒氣入腹內,其病口舌乾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七、熱病六日候
熱病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入腸胃,其人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八、熱病七日候
熱病七日,三陰三陽傳病訖,病法當愈,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者,
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熱病八九日已上候
熱病八、九日已上不解者,皆由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除也。
十、熱病解肌發汗候
此謂得病三日已還,病法在表,故宜發汗。或病已經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乾,
心腹不滿,又不引飲,但頭痛,身體壯熱,脈洪大者,此為病證在表,未入於臟。
故雖五六日,猶須解肌發汗,不可苟依日數,輒取吐下。
十一、熱病煩候
此由陽勝於陰,熱氣獨盛,否結於臟,則三焦隔絕,故身熱而煩也。
十二、熱病皰瘡候
夫熱病皰瘡者,此由表虛裏實,熱氣盛則發瘡,重者周布遍身。若瘡色赤、頭白、
則毒輕,色紫黑則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瘡。
十三、熱病斑瘡候
夫病在表,或未發汗,或已發汗、吐、下後,表證未解,毒氣不散,煩熱而渴,
渴而不能飲,表虛裏實,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十四、熱病熱瘡候
人臟腑虛實不調,則生於客熱,表有風濕,與熱氣相搏,則身體生瘡,
癢痛而膿汁出,甚者一瘥一劇,此風熱所為也。
十五、熱病口瘡候
此由脾藏有熱,衝於上焦,故口生瘡也。
十六、熱病咽喉瘡候
上實下虛,熱氣內盛,熏於咽喉,故生瘡也。
十七、熱病大便不通候
夫經發汗,汗出多則津液少,津液少則胃乾結,熱在胃,所以大便不通。
又有府藏自生於熱者,此由三焦否隔,脾胃不和,蓄熱在內,亦大便不通也。
十八、熱病小便不通候
熱在膀胱,流於小腸,熱盛則脾胃乾,津液少,故小便不通也。
十九、熱病下利候
熱氣攻於腸胃,胃虛則下赤黃汁,挾毒則成膿血。
二十、熱病䘌候
熱氣攻於腸胃,則穀氣衰,所以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及下部,重者肛爛見腑臟。
二十一、熱病毒攻眼候
肝臟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則上衝於目,重者生瘡翳及赤白膜也。
二十二、熱病毒攻手足候
夫熱病毒攻手足,及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今毒氣從腑臟而出,
循於經絡,攻於手足,故手足指皆腫赤焮痛也。
二十三、熱病嘔候
胃內有熱,則穀氣不和,新穀入胃,熱氣相搏,胃氣不平,故嘔。或吐下已後,
臟虛亦令嘔也。
二十四、熱病噦候
伏熱在胃,則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已後,飲水多,
胃內虛冷,亦令噦也。
二十五、熱病口乾候
此由五臟有虛熱,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乾也。
二十六、熱病衄候
心臟傷熱所為也。心主血,肺主氣,開竅於鼻,邪熱與血氣并,故衄也。衄者,
血從鼻出也。
二十七、熱病勞復候
夫熱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
故復病也。
二十八、熱病後沉滯候
凡病新瘥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脂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復治也,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粢飴,哺炙膾、棗、栗諸果物脯,及牢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
不能消化,必結熱復病,還以藥下之。
卷十
溫病諸侯 凡三十四論
一、溫病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
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耳。其傷於四時之氣,
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
為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
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其冬復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輙復熱,而脈躁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也?曰:
病名曰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復熱。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
不見一生,雖愈必死。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
汗且出也。凡溫病人,二三日,身軀熱,脈疾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脤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脈不疾,
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𩊅,
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下利,
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正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
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
又云: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
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之。
可以入溫疫之中。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諸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於肌肉,故肉熱鼻乾,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灸,
發汗而愈。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三陽始傳病訖,未入於臟,
故可發汗而愈。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於陰,
故毒氣入胸膈之內,其病咽乾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溫病五日候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毒氣入腹,其病口熱舌乾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七、溫病六日候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入腹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八、溫病七日候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今七日病不除者,
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經絡重受病也。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已上病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受於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
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十、溫病九日已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
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三陰,所以停滯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
表裏受邪,經絡損傷,腑臟俱病也。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發,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
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
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泄,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於肌膚,
斑爛隱軫如錦文也。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府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
若其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
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并於陽。四支者,諸陽之本也。
邪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布走;陽盛,故妄言詈罵,
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聞視也。
十四、溫病嗽候
邪熱客於胸府,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令嗽。
十五、溫病嘔候
胃中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
亦為嘔也。
十六、溫病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
十七、溫病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
十八、溫病取吐候
溫病熱發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一二日,便心胸煩滿,為毒已入,
兼有痰實,亦吐之。
十九、溫病變成黃候
發汗不解,溫毒氣瘀結在胃,小便為之不利,故變成黃,身如橘色。
二十、溫病咽喉痛候
熱毒在於胸腑,三焦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下部脈不通,熱氣上攻喉咽,
故痛或生瘡也。
二十一、溫病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重者生瘡翳也。
二十二、溫病衄候
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邪熱傷於心,故衄。衄者,
血從鼻出也。
二十三、溫病吐血候
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致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血積,
故吐血也。
二十四、溫病下利候
風熱入於腸胃,故令洞泄。若挾毒,則下黃赤汁及膿血。
二十五、溫病膿血利候
熱毒甚者,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此由溫毒氣盛故也。
二十六、溫病大便不通候
脾胃有積熱,發汗太過,則津液少,使胃乾,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
二十七、溫病小便不通候
發汗後,津液少,膀胱有結熱,移入於小腸,故小便不通也。
二十八、溫病下部瘡候
熱攻腸胃,毒氣既盛,穀氣漸衰,故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則下部生瘡,重者,
肛爛見腑臟。
二十九、溫病勞復候
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
復成病也。
三十、溫病食復候
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犬、豬、羊肉、并腸、血,
及肥魚炙脂膩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餅餌,炙膾,棗、
栗諸生果難消物,則不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
因更發熱,復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
三十一、溫病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溫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因得病者,
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
其婦人得病雖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自相易。
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其病之狀,身體熱衝胸,
頭重不舉,眼中生眯四支拘急。小腹㽲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裏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
便怳怳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三十二、溫病交接勞復候
病雖瘥,陰陽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陰腫縮入腹,腹 痛,名為交接之勞復也。
三十三、溫病瘥後諸病候
謂其先有宿疾,或患虛勞、風冷、積聚、寒疝等疾,因溫熱病,發汗、吐、
下之後,熱邪雖退,而血氣損傷,腑臟皆虛,故因茲而生諸病。
三十四、溫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
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疫癘病諸侯 凡三論
一、疫癘病候
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
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
故云疫癘病。養生方云:封君達常乘青年,魯女生常乘駮牛,孟子綽常乘駮馬,
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商青牛道士。
欲得此色,駮牛為上,青牛次之,駮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
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駮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駮馬者,乃神龍之祖也。
云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癘鬼,將長揖之焉。
養生方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
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
則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二、疫癘皰瘡候
熱毒盛,則生皰瘡,瘡周布遍身,狀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黯者毒重。
亦名為登豆瘡。
三、瘴氣候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
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
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於嶺北。時用熱藥,
亦減其錙銖,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
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裏,須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
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
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似寒正須溫藥汗之,
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夫下痢治病等藥在下品,藥性凶毒,專主攻擊,
不可恆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數未入於內,不可預服利藥,藥盡胃虛,
病必承虛而進。此不可輕治。治不瘥、成黃疸;黃疸不瘥,為尺尸。尸疸疾者,
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嶺北客人,猶得斟酌救之。
病前熱而後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攻其外;發於陰者,
攻其內。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
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於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
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氣深結在臟腑,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
當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醫,醫知病深,病已成結,非可發表解肌,
所當問病之得病本末,投藥可專依次第也。
卷十一
瘧病諸候 凡十四論
一、瘧病候
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之發以時者,此是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
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常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伏衝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既上,
故其病稍早發。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而開,開則邪入焉。
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然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
氣之所宿,則其病作。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
而瘧特以時休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捲,陰遇邪則緊,捲則惡寒,
緊則為慄,寒慄相薄,故名瘧。弱乃發熱,浮乃來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夫瘧,
其人形瘦,皮必慄。問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愈,月盡解。
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喝,喝然後熱止汗出,難已,
剌郄中出血。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
然熱多汗出其,刺足少陽。
足陽明瘧,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快然,
刺足陽明腳趺上。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
即取之。
足少陰瘧,令人吐嘔甚,久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小便數,意恐懼,
氣不足,胸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剌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多,寒不甚,熱,剌手少陰。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甚狀若死者,剌足厥陰見血。
脾瘧,令人疾寒,腹中痛,熱則陽中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眴眴然,手足寒,剌足太陽、少陰。
胃瘧,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
若人本來語聲雄,而恍惚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
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即肺病聲之候也。察色觀疾,表裏相應,
依源審治,乃不失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人欲飲清水多,寒少熱。若人本來心性和雅,
而急卒反於常倫,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
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於悲恚,
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
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證也,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
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腸中鳴,鳴已汗出。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
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忽笑,不答於人,此是脾病聲之候證。不盈旬月,
禍必至也。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自掉不定,
手足寒。若人本主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瞋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
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按腹,此是腎病聲之證。
虛實表裏,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治之。夫瘧脈者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脈數而緊者,可發其汗,宜針灸之;
脈浮大者,不可針灸,可吐之。凡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
二、溫瘧候
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泄,
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
如此則陰虛而陽盛,熱。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
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後熱,此由夏傷於暑,汗大出,腠理開發,
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日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
但見熱者,溫瘧矣。
三、痎瘧候
夫痎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
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痛,
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陽并於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
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
藏之於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腠理開,因得秋氣,
汗出遇風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以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陽,
此氣得陽即外出,得陰即內薄,是以日作。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深,
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四、間日瘧候
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於六府,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薄五藏,則道遠氣深,
故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五、風瘧候
夫瘧皆生於風。風者,陽氣也,陽主熱,故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
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先傷於風,故發熱而後寒慄。
六、癉瘧候
夫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
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之陰,故但熱而不寒,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分肉之間,今人消爍肌肉,
故命曰癉瘧。其狀,但熱不寒,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惋,手足熱而嘔也。
七、山瘴瘧候
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
皆由山溪源嶺瘴濕毒氣故也。其病重於傷暑之瘧。
八、痰實瘧候
痰實瘧者,謂患人胸鬲先有停痰結實,因成瘧病,則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也。
九、寒熱瘧候
夫瘧者,風寒之氣也。邪并於陰則寒,并於陽則熱,故發作皆寒熱也。
十、往來寒熱瘧候
此由寒氣并於陰則發寒,風氣并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更實更虛,
故寒熱更往來也。
十一、寒瘧候
此由陰陽相并,陽虛則陰勝,陰勝則寒。寒發於內而并於外,所以內外俱寒,
故病發但戰慄而鼓頷頤也。
十二、勞瘧候
凡瘧積久不瘥者,則表裏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
十三、發作無時瘧候
夫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當其時,
陰陽相并,隨其所勝,故生寒熱,故動作皆有早晏者。若腑臟受邪,內外失守,
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也。
十四、久瘧候
夫瘧者,由傷暑及傷風所為,熱盛之時,發汗吐下過度,府藏空虛,榮衛傷損,
邪氣伏藏,所以引日不瘥,故仍休作也。夫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月發不解,
脅下有否,治之不得攻其否,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
引衣自溫覆汗出,小便自引利,即愈也。
卷十二
黃病諸候 凡二十八論
一、黃病候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壯熱在裏,
有血當下之法如㹠肝狀。其人少腹內急。
若其人眼睛疼澀,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
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
則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煩鬱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
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並不可治也。
二、急黃候
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
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
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
三、黃汗候
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正黃,如汁,
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也。
四、犯黃候
有得黃病已瘥,而將息失宜,飲食過度,犯觸禁忌,致病復發,名為犯黃候。
五、勞黃候
脾臟中風,風與瘀熱相搏,故令身體發黃。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發,
膀胱急,四肢煩,小便自利,名為勞黃。
六、腦黃候
熱邪在骨髓,而腦為髓海,故熱氣從骨髓流入於腦,則身體發黃,頭腦痛,眉疼,
名為腦黃候。
七、陰黃候
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陰黃。
八、內黃候
熱毒氣在脾胃,與穀氣相搏,熱蒸在內,不得宣散,先心腹脹滿氣急,
然後身面悉黃,名為內黃。
九、行黃候
瘀熱在脾臟,但肉微黃而身不甚熱,其人頭痛心煩,不廢行立,名為行黃。
十、癖黃候
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因熱氣相搏,則鬱蒸不散,故脅下滿痛而身發黃,
名為癖黃。
十一、噤黃候
心脾二臟有瘀熱所為。心主於舌,脾之絡脈出於舌下。若身面發黃,
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噤強,不能語,名為噤黃也。
十二、五色黃候
凡人著黃,五種黃皆同。其人至困,冥漠不知東西者,看其左手脈,名手肝脈,
兩筋中,其脈如有如無。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當有三歧脈,中央者,名為手肝脈;
兩廂者,名歧脈。看時若肝脈全無,兩廂壞,其人十死一生,難可救濟。
若中央脈近掌三指道有如不絕,其人必不死。脈經三日,漸徹至手掌,必得汗,
汗罷必愈。婦人患黃,看右手脈。眼青黃,視其瞳子青,脈亦青,面色青者是,
其由脾移熱於肝,肝色青也。其人身熱而發黃赤,視其眼赤,高視,心腹脹滿,
脈赤便是,此由脾移熱於心,心色赤,故其人身熱而發赤黃,不可治,治之難差。
其人身熱發黃白,視其舌下白垢生者是,此由脾移熱於肺,肺色白也。
其人身熱發黑黃,視其脣黑眼黃,舌下脈黑者是,是此由脾移熱於腎,腎色黑也,
故其身熱而發黃也。
十三、風黃候
凡人先患風濕,復遇冷氣相搏,則舉身疼痛,發熱而體黃也。
十四、因黃發血候
此由脾胃大熱,熱傷於心,心主於血,熱氣盛,故發黃而動血,故因名為發血。
十五、因黃發痢候
此由瘀熱在於脾胃,因而發黃,挾毒即下痢,故名為發痢。
十六、因黃發痔候
此病由熱傷於心,主血,熱盛則血隨大便而下,名為血痔。
十七、因黃發癖候
夫黃病皆是大熱所為。熱盛之時,必服冷藥,冷藥多則動舊癖。
十八、因黃發病後小便澀兼石淋候
黃病後,小便澀,兼石淋,發黃疸,比皆由蓄熱所為。熱流小腸,小便澀少而痛,
下物如沙石也。
十九、因黃發吐候
黃病吐下之後,胃氣虛冷,其人宿病有寒飲,故發吐。
二十、黃疸候
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臟不和,水穀相并,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
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瓜甲及小便盡黃,而欲安臥。
若身體多赤,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
黃疸也。
渴而疸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
其人振寒而欲熱。
二十一、酒疸候
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穀少者,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
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班。若下之,久久變為黑疸,面目黑,
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故知。酒疸,心中熱,
欲嘔者,當吐之則愈。其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不熱,是其證明也。脈浮,
先吐之,沉弦,先下之。
二十二、穀疸候
穀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穀疸。雖下之,
其腹必滿,其脈遲故也。
二十三、女勞疸候
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
交接竟入水所致也。
二十四、黑疸候
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夫黃疸、酒疸、
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
二十五、九疸候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腎疸,四曰腸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
七曰體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凡諸疸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其病,身面皆發黃,
但立名不同耳。
二十六、胞疸候
胞疸之病,小腸有熱,流於胞內,故大小便皆如蘗汁,此為胞疸。
二十七、風黃疸候
失風濕在於腑臟,與熱氣相搏,便發於黃,即小便或赤或白,好臥而心振,
面虛黑,名為風黃疸。
二十八、濕疸候
濕疸病者,脾胃有熱,與濕氣相搏,故病苦身體疼,面目黃,小便不利,
此為濕疸。
冷熱病諸候 凡七論
一、病熱候
夫患熱者,皆由血氣有虛實。邪在脾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風邪不得宣散,
因而生熱,熱搏於腑臟,故為病熱也。
診其脈,關上浮而數,胃中有熱;滑而疾者,亦為有熱;弱者無胃氣,是為虛熱。
跗陽脈數者,胃中有熱,熱則消穀引食。跗陽脈粗而浮者,其病難治。
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自當浮,今脈反沉而遲,故知難差;
其人不即得愈,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而生腰,口內氣,振腹七息。
除壯熱疼痛,通兩脛不隨。
又云: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內氣四十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
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又云:兩手卻據,仰頭向日,以口內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二、客熱候
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生於虛熱。客於上焦,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乾;
客於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於下焦,則大便難,小便赤澀。
三、冷熱候
夫虛邪在於內,與衛氣相搏,陰勝者則為寒;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內生寒。
視其五官,色白為有寒。診其脈,遲則為寒;緊則為寒;濇遲為寒;微者為寒;
遲而緩為寒;微而緊為寒;寸口虛為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長舒向前,極勢,手掌四方取勢,
左右換易四七。去腸冷,腰脊急悶,骨疼,令使血氣上下布潤。
又云:兩足相合,兩手仰捉兩腳,向上急挽,頭向後振,極勢三七。欲得努足,
手兩向舒張,身手足極勢二七。去竅中生百病,下部虛冷。
又云:叉跌,兩手反向拓席,漸漸向後,努齊腹向前散氣,待火急還放,
來去二七。去齊下冷,腳疼,五藏六府不和。
又云:兩手向後拓腰,蹙髆極勢,左右轉身來去三七。去腹肚齊冷,兩髆急,
胸腋不和。
又云:牙跪,兩手向後,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
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膊腰三七。去齊下冷,解谿內疼痛。
四、寒熱候
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也,
陰虛內生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
熏胸中,故內熱也。陽盛而外熱者,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不通,
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也。陰盛而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
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涘泣,血涘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濇。
故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
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五、寒熱往來候
夫陰氣并於陰則發寒,陽氣并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
寒熱往來也。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止乃愈。脈急如絃者,邪入陽明,寒熱。
脾脈小甚為寒熱。養生方云: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六、冷熱不調候
夫人榮衛不調,致令陰陽否塞,陽并於上則上熱,陰并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
或喉口生瘡,胸鬲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利。
七、寒熱厥候
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陽氣起於五指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也。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熱厥者,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
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於脾中未得散,酒氣與穀氣相并,熱起於內,
故遍於身,內熱則尿赤。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
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始,上於膝下。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聚於膝上,
故陰氣勝則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寒。寒厥何失而然?陰者,
宗筋之所聚,太陽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其所用,下氣上爭,未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
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夫厥者,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
此由陰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
太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
則呼腹滿不能臥,臥則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胸熱脅痛,
骨行支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腹脹,後不利,以不欲食,食之則嘔,不得臥也。
少陰之厥者,則舌乾尿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者,少腹腫痛,脹,不利,
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展兩足,鼻內氣,自極,搖足三十過止。
除足寒厥逆也。
卷十三
氣病諸侯 凡二十五論
一、上氣候
夫百病皆生於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
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恐則精卻,
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寒則經絡涘澀,故氣收聚也。
熱則腠理開竅,榮衛通,故汗大泄也。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勞則喘且汗,外內迅故氣耗矣。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衝胸中。故上氣、面胕腫、髆息,其脈浮大,
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脈欲作風水,發汗愈。脈洪則為氣。
其脈虛寧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
濇而四末寒者,死也。數者死也,謂其形損故。
養生方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極勢,振搖臂肘,來去七。
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並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坐止,少欲安穩,
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足上。
待共內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足上,足指並反向外。每坐常覺。
去膀胱內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也。
又云: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厥逆,上氣。極用力,令兩足相向,
意止引肺中氣出,病人行肺內外,展轉屈伸,隨適,無有違逆。
二、卒上氣候
肺主於氣。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臟不利,經絡否澀,
氣不宣和,則上氣也。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叉頤下,自極,致補氣;治暴氣咳。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著喉骨,自極三通,
致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三、上氣鳴息候
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
鳴息不通。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脈出魚際者,主喘息。其脈滑者生,駃者死也。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五、奔氣候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復始,皆有常度。肺為五臟上蓋,主通行於腑臟之氣。
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臟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六、賁豚氣候
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
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上下遊走,如豚之奔,
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事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
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
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
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奔豚也。腎脈微急,沉厥,奔豚,
其足不收,不得前後。
七、上氣嘔吐候
肺主於氣,肺為邪所乘,則上氣。此為膈內有熱,胃間有寒,寒從胃上乘於肺,
與膈內熱相搏,故乍寒乍熱而上氣。上氣動於胃,胃氣逆,故嘔吐也。
八、上氣腫候
肺主於氣,候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臟腑,流通經絡,若外為邪所乘,
則膚腠閉密,使氣內壅,與津液相并,不得泄越,故上氣而身腫也。
九、結氣候
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
養生方云:哭泣悲來,新哭訖,不用即食,久成氣病。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臂,覆右手,以鼻內氣,
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
又云: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結氣。
又云:兩手拓肘頭。柱席,努肚上極勢,待大悶始下,來去上下五七。
去脊背體內疼,骨節急強,肚腸宿氣引。忌太飽,不得用肚編也。
十、冷氣候
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氣常行腑臟,腑臟受寒冷,即氣為寒冷所并,故為冷氣。
其狀或腹脹,或腹痛,甚則氣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十一、七氣候
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憂氣、喜氣、愁氣。凡七氣積聚,
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飲食不能,時來時去,每發欲死,
如有禍狀,此皆七氣所生。
寒氣則嘔吐、惡心;熱氣則說物不章,言而遑;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上搶心,
短氣欲死,不得氣息也;恚氣則積聚在心下,不可飲食;憂氣則不可極作,
暮臥不安席;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氣則喜忘,不識人,置物四方,
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手足筋攣不舉。
十二、九氣候
九氣者,謂怒、喜、悲、恐、寒、熱、憂、勞、思。因此九事而傷動於氣,
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也;二曰喜則其氣緩,榮衛通利,故氣緩;
三曰悲則氣消,悲則使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熱氣在內,故氣消也;
四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五曰寒則氣收聚,寒使經絡涘,使氣不宣散故也;六曰熱則腠理開,
腠理開則榮衛通,汗大泄;七曰憂則氣亂,氣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故氣亂;八曰勞則氣耗,氣耗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也;九曰思則氣結,
氣結則心有所止,故氣留而不行。眾方說此九氣,互有不同,但氣上之由有九,
故名為九氣類也。
十三、短氣候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
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診其脈,
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脈前小後大,
則為胸滿短氣。脈洪大者,亦短氣也。
十四、五膈氣候
五膈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憂膈之病,胸中氣結,煩悶,
津液不通,飲食不下,贏瘦不為氣力。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
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
胸膈不通,惡聞食臭。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
食不消,不能食肥。熱膈之為病,臟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骨煩,
四支重,脣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
不能多食,羸瘦少氣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說五膈形證也。
經云:陽脈結,謂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並為陽也。
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腑臟生病,結於胸膈之間,故稱為膈氣。眾方說五膈,
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
十五、逆氣候
夫逆氣者,因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
有不能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臥,臥而喘者,皆有所起。
其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陽明者,為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氣不得從,故不得臥。
夫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逆,絡脈之氣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
此絡豚之疾人,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
津液主臥與喘。
診其脈,趺陽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溫溫然。寸口脈伏,背中有逆氣。
關上脈細,其人逆氣,腹痛脹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除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癖逆氣。
十六、厥逆氣候
厥者,逆也。謂陰氣乘於陽。陰氣居於下,陽氣居於上,陽虛則陰實,實則陰盛,
陰盛則上乘於陽,衛氣為之厥逆,失於常度,故寒從背起,手足冷逆,陰盛故也。
十七、少氣候
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於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
胸痛少氣者,水在臟腑。水者,陰氣;陰氣在內,故少氣。
診右手寸口脈: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內滿彭彭,與髆相引脈來濡者,
虛少氣也。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少陽俱虛也,病苦少氣不能言。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陽明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
四逆寒。脈弱者,少氣,皮膚寒。脈小者,少氣也。
十八、遊氣候
夫五臟不調,則三焦氣滿,滿則氣遊於內,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煩滿虛脹。
十九、胸脅支滿候
肺之積氣,在於右脅;肝之積氣,在於左協。二臟虛實不和,氣蓄於內,
故胸脅支滿。
春脈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脹滿。寸口脈滑為陽實,胸中逆滿也。
二十、上氣胸脅支滿候
寒冷在內,與臟腑相搏,積於脅下,冷乘於氣,氣則逆上,衝於胸脅,
故上氣而胸脅支滿。
二十一、久寒胸脅支滿候
陰氣積於內,久而不已,則生寒,寒氣與臟氣相搏,衝於胸脅,故支滿。
二十二、乏氣候
夫虛極之人,榮衛減耗,腑臟虛弱,氣行不足,所以呼吸氣短也。
二十三、走馬奔走及人走乏飲水得上氣候
夫走馬及人走,則大動於氣,氣逆於胸內,未得宣散,而又飲水,水搏於氣,
故有上氣。
二十四、食熱餅觸熱飲水發氣候
夫食熱皆觸動肺氣,則熱聚肺間,熱氣未歇,而飲冷水,水入於肺,
冷熱相搏聚不宣,為冷所乘,故令發氣。
二十五、氣分候
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
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腳氣病諸侯 凡八論
一、腳氣緩弱候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
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洒洒爾,
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縱不隨,或攣急;
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
發於腨腸,徑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衝悸,
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
精神昏憒者。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
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
不同常病。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
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
若脈轉駃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
若大虛乏氣短,可以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
若病人脈浮大而緊駃,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駃者,
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
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如此之脈,
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恆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無湯也。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不熱,停在胸鬲,更為人患。
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末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鯊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佳下,
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
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肺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
故名腳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內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
然後屈一足,安膝下努,長舒一足,仰取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
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腰疼,
腰髆冷,血冷,風痹,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內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
腳痠疼,腳痹弱。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捲,
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
不失氣。數行。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心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
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痹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豁安踹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
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二、腳氣上氣候
此由風濕毒氣,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上氣也。
三、腳氣痹弱候
此由血氣虛弱,若受風寒濕毒,與血并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
澀則痹,虛,故令痹弱也。
四、腳氣疼不仁候
此由風濕毒氣,與血氣相搏,正氣與邪氣交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
邪在膚腠,血氣則澀,澀則皮膚厚,搔之如隔衣不覺知,是名為不仁也。
五、腳氣痹攣候
腳氣之病,有挾風毒,風毒則搏於筋,筋為攣。風濕乘於血氣,故令痹攣也。
六、腳氣心腹脹急候
此由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臟氣相搏,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也。
七、腳氣腫滿候
此由風濕毒氣,搏於腎經。腎主於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
水液不傳於小腸,致壅溢腑臟,腑臟既浸漬,於皮膚之間、故腫滿也。
八、腳氣風經五臟驚悸候
夫溫濕成腳氣,而挾風毒,毒少風多,則風證偏見。風邪之來,初客膚腠,
後經腑臟,臟虛,乘虛而入,經遊五臟,與神氣相搏,神氣為邪所乘,則心驚悸也。
卷之十四
欬嗽病諸侯 凡十五論
一、欬嗽候
欬嗽者,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也。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
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裏,皆稟氣於肺。以四時更王,五臟六腑皆有欬嗽,
各以其時感於寒而受病,故以欬嗽形證不同。
五臟之欬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欬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
乘夏則心受之,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喝喝如梗,甚則咽腫喉痹。
乘春則肝先受之,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乘季夏則脾受之,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於髆背,甚則不可動,
動則欬劇。乘冬則腎受之,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逆。
此五臟之欬也。五臟欬久不已,傳與六腑。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
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肺欬不已,
則大腸受之。大腸欬之狀,欬而遺屎。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之狀,
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腎欬不已,膀胱受之。膀胱欬之狀,欬而遺尿。久欬不已,
三焦受之。三焦欬之狀,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逆氣也。又有十種欬。一曰風欬,欲語因欬,
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欬,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
因之而欬是也。三曰支欬,心下 滿,欬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欬,
欬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欬,欬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欬,欬而涎出,
續續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欬,欬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欬,
欬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欬,欬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欬,
欬而引舌本是也。診其右手寸口,名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也。其脈浮則為陽,
陽實者,病腹滿,善氣喘欬。微大為肺痹,咳引小腹也。欬嗽脈浮,喘者生,
小沉伏匿者死。又云:脈浮直者生,沉 者死。欬且嘔,腹脹且泄,
其脈弦急欲絕者死。欬,脫形發熱,脈小急者死。欬且羸瘦,絡脈大者死。
欬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
二、久欬嗽候
肺感於寒,微者即成欬嗽,久欬嗽,是連滯歲月,經久不瘥者也。
凡五藏俱有欬嗽,不已,則各傳其府。諸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欬而腹滿,
不欲食飲。寒氣聚於胃而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
三、欬嗽短氣候
肺主氣,候皮毛。氣虛為微寒客皮毛,入傷於肺,則不足,成欬嗽。
夫氣得溫則宣和,得寒則否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併聚上肺間,不得宣發,
故令欬而短氣也。
四、欬嗽上氣候
夫欬嗽上氣者,肺氣有餘也。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肺主氣,
氣有餘則喘欬上氣。此為邪搏於氣,氣壅不得宣發,是為有餘,故欬嗽而上氣也。
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而面目胕腫,氣逆也。
五、久欬嗽上氣候
久欬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風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
面腫,甚則唾膿血。
六、欬嗽膿血候
欬嗽膿血者,損肺損心故也。肺主氣,心主血,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
嗽傷於陽脈,則有血。血與氣相隨而行。欬嗽極甚,傷血動氣,俱乘於肺,
肺與津液相搏,蘊結成膿,故欬嗽而膿血也。
七、久欬嗽膿血候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欬嗽極甚,傷於經絡,故有膿血,血俱傷,
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與膿相雜而出。
八、呷嗽候
呷嗽者,猶是欬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於痰,上搏咽喉之間,
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其與欬嗽大體雖同,至於投藥,
則應加消痰破飲之物,以此為異耳。
九、暴氣欬候
肺主於氣,候皮毛。人有運動勞役,其氣外泄,腠理則開,因乘風取涼,
冷氣卒傷於肺,即發成嗽,故為暴氣嗽。其狀,嗽甚而少涎沫。
十、欬逆候
欬逆者,是欬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腑臟,宣發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
欬病由肺虛感微寒所成,寒搏於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遂不下,
故為欬逆。其狀,欬而胸滿而氣逆,髆背痛,汗出,尻、陰股、膝喘庚、足皆痛。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先以鼻內氣,乃閉口欬,還復以鼻內氣,欬則愈。
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項間,吸腹仰兩足,
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
又云:還向反望、倒望,不息七通。治欬逆,胸中病,寒熱也。
十一、久欬逆候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久欬嗽者,是肺極虛故也。肺既極虛,氣還乘之,
故連年積月久不瘥。夫氣久逆不下,則遍身面皆腫滿。表裏虛,氣往來乘之故也。
十二、欬逆上氣候
肺虛感微寒而成欬。欬而氣還聚於肺,肺則脹,是為欬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
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
故謂之欬逆上氣也。
十三、久欬逆上氣候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欬嗽。久欬逆病,虛則邪乘於氣,逆奔上也。肺氣虛極,
邪則停心,時動時作,故發則氣奔迫乘心,煩悶欲絕,少時乃定,定後復發,
連滯經久也。
十四、欬逆上氣嘔吐候
五臟皆稟氣於肺,肺感微寒則咳嗽也。寒搏於氣,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
邪動則氣奔迫上,氣上則五臟傷動,動於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
此是肺欬連滯,氣動於胃而嘔吐者也。
又有季夏脾王之時,而脾氣虛不能王,有寒氣傷之而欬嗽,謂之脾欬。其狀,
欬則右脅下痛,暗暗引髆背,甚則不可動,動欬發。脾與胃合,脾欬不已,
則胃受之。其狀,欬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
凡諸欬嗽,甚則嘔吐,各隨證候,知其府臟也。
十五、欬逆短氣
肺虛為微寒所傷,則欬嗽。嗽則氣還於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
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暢,故欬逆短乏氣也。
淋病諸候 凡八論
一、諸淋候
諸淋者,由腎虛膀胱熱故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
行於陰,為溲便也。腎氣通於陰,陰,津液下流才道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
虛實不調,則腑臟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膀胱,津液之府、
熱則津液內虛而流於睪,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積於胞,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其狀,小便出少起數,
小腹弦急,痛引於臍。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諸淋形證,
各隨名具說於後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之諸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足布膝頭,斜踵置尻,
口內氣,振腹,鼻出氣。去淋、數小便。
又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內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
極力一通,令內曲入利腰髖,治淋。
二、石淋候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
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裏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裏急,
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足布膝頭,斜踵置尻,口內氣,振腹,
鼻出氣,去石淋、莖中痛。
三、氣淋候
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合與腎為表裏,膀胱熱,熱氣流入於胞,
熱則生實,令胞內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
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癊。診其少陰脈數者,男子則氣淋。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足腫布膝,除癃。
又云:偃臥,令兩足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口內氣,腹脹自極,以鼻出氣七息,
除氣癃,數小便,莖中痛,陰以下濕,小腹痛,膝不隨也。
四、膏淋候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
故與小便俱出也。
五、勞淋候
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於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
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
六、熱淋候
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
亦有宿病淋,今得熱而發者,其熱甚則變尿血。亦有小便後如似小豆羹汁狀者,
畜作有時也。
七、血淋候
血淋者,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絡,
循環腑臟。勞甚者,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
八、寒淋候
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於冷氣,
入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正氣勝寒戰解,故得小便也。
小便病諸候 凡八論
一、小便利多候
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虛寒,胞滑故也。腎為臟,膀胱,腎之腑也,其為表裏,
俱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府既虛寒,不能溫其臟,故小便白而多。其至夜尿偏甚者,
則內陰氣生是也。
二、小便數候
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俱主水,
腎氣下通於陰。此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
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
診其跗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𩊅,小便即數。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踵布膝,除數尿。
又云:偃臥,令兩足布膝頭,斜踵置尻,口內氣,振腹,鼻出氣。去小便數。
三、小便不禁候
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腎虛下焦冷,
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四、小便不通候
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此二經為表裏;
而水行於小腸,入胞者為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於胞,熱氣太盛,故結澀,
令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急。甚者,水氣上逆,令心急腹滿,乃至於死。
診其脈,緊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五、小便難候
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為表裏,俱主水,水行於小腸,
入胞為小便。熱氣在於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極微,故但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浮,小便難。尺脈濡,小便難。尺脈緩,小便難有餘瀝也。
六、遺尿候
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膀胱為足太陽,腎為足少陰,
二經為表裏。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腑,
腑既虛冷,陽氣衰弱,不能約於水,故令遺尿也。
診其脈來過寸口,入魚際,遺尿。肝脈微滑,遺尿。左手關上脈沉為陰,陰絕者,
無肝脈也,苦遺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
極力一通,令內曲入,利腰髖,治遺尿。
七、尿床候
夫人有於眠睡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陰氣偏盛,陽氣偏虛者,則膀胱腎氣俱冷,
不能溫制於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
膀胱,足太陽也,為腎之腑,腎為足少陰,為臟,與膀胱合,俱主水。
凡人之陰陽,日入而陽氣盡則陰受氣,至夜半陰陽大會,氣交則臥睡。小便者,
水液之餘也,從膀胱入於胞為小便,夜臥則陽氣衰伏,不能制於陰,所以陰氣獨發,
水下不禁,故於眠睡而不覺尿出也。
八、胞轉候
胞轉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為胞轉。其病狀,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
此病或由小便應下,便強忍之,或為寒熱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還止氣迫於胞,
使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外內相壅塞,故令不通。
此病至四五日,乃有致死者。
飽食、食訖,應小便而忍之,或飽食訖而走馬,或小便急因疾走,或忍尿入房,
亦皆令胞轉,或胞落,並致死。
大便病諸候 凡五論
一、大便難候
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
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榮衛,其糟粕行之於大腸以出也。
五臟三焦既不調和,冷熱壅澀,結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
結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又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爾者,腎臟受邪,
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乾澀,故大便難。
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難,所以爾者,為津液枯竭,致令腸胃乾燥。
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脈沉為陰,陰實者,病苦閉,大便不利,
腹滿四肢重,身熱若胃張。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牢狀,
大便難。脈緊而滑直,大便亦難。
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大便難而腳痛,此虛寒從上向下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直兩手,捻左右脅。除大便難,腹痛,腹中寒。口內氣,
鼻出氣,溫氣咽之數十,病愈。
二、大便不通候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
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不息九通,微鼻出氣。
治閉塞不通。
三、大便失禁候
大便失禁者,由大腸與肛門虛冷滑故也。肛門,大腸之候也,俱主行糟粕,
既虛弱冷滑,氣不能溫制,故使失禁。
四、關格大小便不通候
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
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陰氣大盛,陽氣不得榮之,
曰內關。陽氣大盛,陰氣不得榮之,曰外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曰關格。
關格則陰陽氣否結,於腹內脹滿,氣不行於大小腸,故關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又風邪在三焦,三焦約者,則小腸痛內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後,
而手足寒者,為三陰俱逆,三日死也。診其脈來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五、大小便難候
大小便難者,由冷熱不調,大小腸有遊氣,遊氣在於腸間,搏於糟粕,
溲便不通流,故大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滑而浮大,此為陽干於陰,其人苦小腹痛滿,不能尿,尿即陰中痛,
大便亦然。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曰帶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
反叉兩手著背上,推上使當心許,踑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愈腹,
虛羸也。
卷十五
五臟六腑病諸候凡 十三論
一、肝病候
肝象木,王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
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為腑而主表,
肝為臟而主裏。
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
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
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待於冬;起於春。於曰:
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待於壬癸;起於甲乙。於時:平旦慧,
下喃甚,夜半靜。禁當風。
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平肝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絃,如揭長竿。春以胃氣為本。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
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雖病當愈;
反得沉濡滑者,是腎乘肝,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
為土之凌木,土之畏木,雖病不死。肝脈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肝病;
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賾然,
如新張弓弦。包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被髮緩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
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於肝,夏變為寒,則奉長生者少。
又云: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
二、心病候
心象火,王於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
其養血,其色赤,而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為腑而主表,
心為臟而主裏。
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髆腋間痛,
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
則宜補之。於四時: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待於春;
起於夏。於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待於甲乙;起丙丁。
於時: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心。
夏以胃氣為本。夏,心火王,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滑者,
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歸子,
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是脾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濇而短,
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不死。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
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牢而搏,
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養生方云:夏三月,此謂蕃莠。
天地氣交,萬物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
呼氣出;若熱,吹氣出。又云:左臥,口內氣,鼻出之。除心下不便也。
三、脾病候
脾象土,王於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
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裏。
脾氣盛,瀉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痿不收,胻善瘈,腳下痛,
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支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
腸嗚,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待於長夏;於日:
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待於丙丁;起於戊己。於時:日昳慧,
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瀉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六月土王,其脈大,阿阿而緩,日平脈也。
長夏以胃氣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乘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微濇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
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庱,土,為微邪,當瘥。
脾脈長長而弱,來去概,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盡。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烏之喙,
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疎。
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養生方法云:脾臟病者,體面上遊風習習,痛,
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
四、肺病候
肺象金,王於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
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也。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
肺為臟主裏。
肺氣盛,為氣有餘,則病喘欬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脛、
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於日:
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禁寒飲食寒衣,
於時: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平肺脈,秋以胃氣為本。其脈浮濇而短,
是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也;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
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
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汎汎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
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死肺脈來,病肺脈來,上下如循雞曰肺病。
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欬。其脈微遲為可滲秋,金肺王。死肺脈來,
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
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脈至,大如虛,
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養生方云:多語則氣爭,肺脹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
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肺臟病者,體胸背痛滿,四肢煩悶,用噓氣出。
以兩手據地覆之,口內氣,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五、腎病候
腎象水,王於冬。其脈如石而沉,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
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裏。
腎氣盛,為志有餘,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欬,汗出,憎風,面目黑,
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
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待於秋;起於冬。於日:愈於甲乙;
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待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腹大體腄喘咳,
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於四時病在腎,無犯塵垢,無衣炙衣,於時:夜半慧,
日乘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鹹以瀉之,苦以補之。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腎脈來,如葛,按之益曰腎病,腎風水期脈大緊,
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驚,以芯萎者,死冬,腎水王,其脈沈濡而滑,
名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可治;反得弦細長者,
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
火之凌水,為微邪,雖病,治之不死也。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腎風水,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驚以心萎死。死腎脈來,
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真腎脈至,搏而絕,
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
養生方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腎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
用氣出。又云: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谿,挽之,極勢,頭仰,來去七。
去腎氣壅塞。
六、膽病候
膽象木,王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諸腑臟皆取決斷於膽。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
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七、小腸病候
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於小腸。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腹熱,焦竭乾濇,小腹 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
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
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八、胃病候
胃象土,王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
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
氣盛為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不足,
則飢而不受水穀,飧泄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關脈滑,胃中有熱,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關脈浮,
積熱在胃內。
九、大腸病候
大腸象金,王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出焉。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
是為大腸氣之實,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大腸之氣虛也,
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
苦腸切補,如錐刀刺,無休息時。
十、膀胱病候
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
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香,入胞則為小便。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濇,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
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
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欹身,努兩手向前,仰掌,極勢,左右轉身腰三七。
去膀胱內冷血風,骨節急強。
又云:互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裏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
舒手傍肋,如似手掌內氣出氣不止,面覺急悶,即起;皆至地,來去二七。
微減膝頭冷,膀胱宿病,腰脊強,齊下冷悶。
十一、三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胃上口,並咽以,貫鬲,
布胸內,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
主內而不出也。中焦之氣,亦並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
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內。故水穀常并居於胃,
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謂此三氣,焦乾水穀,分別清濁,故名三焦。
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濇,或大便難,
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泄利,
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
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容陽在下焦。
十二、五臟橫病候
夫五臟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腎象水。其氣更休更王,
互虛互實。自相乘剋,內生於病,此為正經自病,非外邪傷之也。若寒溫失節,
將適乖理,血氣虛弱,為風濕陰陽毒氣所乘,則非正經自生,是外邪所傷,
故名橫病也。其病之狀,隨邪所傷之臟而形證見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從膝以下有病,當思齊下有赤光,
內外連沒身也;從膝以上至腰有病,當思脾黃光;從腰以上至頭有病,
當思心內赤光;病在皮膚寒熱者,當思肝內青綠光。皆當思其光,內外連而沒己身,
閉氣,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卻邪甚驗。篤信,精思行之,病無不愈。
十三、脾脹病候
脾脹病者,是脾虛為風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結,令脾氣不宣調,擁聚而脹也。
其病喜噦,四支急,體重不能勝置也。
卷十六
心痛病諸候 凡五論
一、心痛候
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於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
故成疹不死。
又,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
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諸臟虛受病,氣乘於心者,亦令心痛,則心下急痛,謂之脾心痛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
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
腎之經,足少陰是也,與膀胱合;膀胱之經,足太陽是也。此二經俱虛而逆,
逆氣乘心而痛者,其狀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為腎心痛。
診其心脈急者,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
關上脈緊、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脈沉,則為陰;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
二、久心痛候
心為諸臟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
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
經久不瘥也。
三、心懸急懊痛候
心與小腸,合為表裏,俱象於火,而火為陽氣也。心為諸臟主,故正經不受邪。
若為邪所傷而痛,即死。若支別絡脈為風邪所乘而痛,則經久成疹。其痛懸急懊者,
是邪迫於陽,氣不得宣暢,壅瘀生熱,故心如懸而急,煩懊痛也。
四、心痛多唾候
心痛而多唾者,停飲乘心之絡故也。停飲者,水液之所為也。心氣通於舌,
心與小腸合,俱象火;小腸,心之腑也,其水氣下行於小腸,為溲便,
則心絡無有停飲也。膀胱與腎俱象水,膀胱為腎之腑,主藏津液;腎之液上為唾,
腎氣下通於陰,若腑臟和平,則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熱相乘,致腑臟不調,
津液水飲停積,上迫於心,令心氣不宣暢,故痛而多唾也。
五、心痛不能飲食候
心痛而不能飲食者,積冷在內,客於脾而乘心絡故也。心,陽氣也;冷,陰氣也。
冷乘於心,陰陽相乘,冷熱相擊,故令痛也。脾主消水穀,冷氣客之,則脾氣冷弱,
不勝於水穀也。心為火,脾為土,是母子也,俱為邪所乘,故痛,復不能飲食也。
腹痛病諸候凡四論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
正氣與邪氣交爭相奪,故痛。其有陰氣搏於陰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
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者也。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尺脈緊,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來觸觸者,
少腹痛。脈陰弦,則腹痛。凡腹急痛,此裏之有病,其脈當沉。若細而反浮大,
故當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
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偃臥,口內氣,鼻出之。除裏急。飽咽氣數十,令溫中;寒乾吐嘔腹痛。
口內氣七十所,大振腹;咽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
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內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於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發則腸鳴而腹絞痛,
謂之寒中,是冷搏於陰經,令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於大腸,
則變下痢。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泄,故變下痢也。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
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壅,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陽明經也,脈浮為陽,按之牢強,謂之為實。
陽實者,病腹滿,氣喘嗽。左手關上脈,足少陽經也,陰實者,病腹脹滿,
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
食欲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少陰經。沉者為陰,陰實者,病苦小腹滿。
左手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腹脈善鳴。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陽,陽實者,
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捲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
盡髆勢,捲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生腰,以囗內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
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生腰,囗內氣數十。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
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
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生腰,以囗內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又云:脾主土,暖如人肉,如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
摩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迴右轉立七。和氣如用,
腰身內一日一十三法,迴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
藏府均調,和氣用。頭動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來。莫閣平手。
欹腰,轉身,摩氣,蹙迴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
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久腹脹候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藏府相搏,脾虛故脹。其脹不已,
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所以然者,
脾胃為表裏,脾主消水穀,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
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穀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
心腹痛病諸侯 凡七論
一、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由府藏虛弱,風寒客於其間故也。邪氣發作,與正氣相擊,
上衝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下上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
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㽲痛,不得息。脈細小者生,大𩊅疾者死。心腹痛,
脈沉細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淨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
調五藏,殺蠱蟲,令人長生,治心腹痛。
二、久心腹痛候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於府藏之間,與血氣相搏,隨氣下上,攻擊心腹,絞結而痛。
藏氣虛,邪氣盛,停積成疹,發作有時,為久心腹痛也。然心腹久痛,冷氣結聚,
連年積歲,日月過深,變為寒疝。
三、心腹相引痛候
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陰之經與絡俱虛,為寒冷邪氣所乘故也。足太陰是脾之脈,
起於足大指之端,上循屬脾,絡胃;其支脈,復從胃別上注心。經入於胃,
絡注於心。此二脈俱虛,為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爭,在於經則胃脘急痛,
在於絡則心下急痛。經絡之氣往來,邪正相擊,在於其間,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診其脈,太陽脈厥逆,䯒急攣,心痛引於腹也。
四、心腹脹候
心腹脹者,臟虛而邪氣客之,乘於心脾故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脾虛則脹;
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脈起於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入肺;
其支者,從肺出絡於心。藏虛,邪氣客於二經,與正氣相搏,積聚在內,氣并於脾,
脾虛則脹,故令心腹煩滿,氣急而脹也。
診其脈,遲而滑者,脹滿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右脛,屈左膝,內壓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熱,
胸臆邪脹。依經為之,引脾中熱氣出,去腹中寒熱,胸臆中邪氣脹滿。久行,
無有寒熱、時節之所中傷,名為真人之方。
五、久心腹脹候
久心腹脹者,由肺臟不調,寒氣乘之,人并於心脾,脾虛則脹,停積成疹,
有時發動,故為久也。久脹不已,脾虛寒氣積,胃氣亦冷。脾與胃為表裏也,
此則腑臟俱冷,令飲食不消;若寒移入大腸,則變下痢。
六、胸脇痛候
胸脇痛者,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為寒氣所乘故也。足少陽膽之經也,
其支脈從目兌眥貫目,下行至胸,脇裏。足厥陰肝之經也,其支脈起足大指叢毛,
上循入,貫膈,布脇肋。足少陰腎之經也,其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
此三經之支脈,並循行胸脇,邪氣乘於胸脇,故傷其經脈。邪氣之與正氣交擊,
故令胸脇相引而急痛也。診其寸口脈弦而滑,弦即為痛,滑即為實;痛即為急,
實即為躍。弦滑相搏,即胸脇搶急痛也。
七、卒苦煩滿叉胸脇痛欲死候
此由手少陽之絡脈虛,為風邪所乘故也。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
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風邪在其經,邪氣迫於心絡,心氣不得宣暢,
故煩滿;乍上攻於胸,或下引於脇,故煩滿而叉胸脅痛也。若經久,邪氣留連,
搏於藏則成積,搏於府則成聚也。
卷十七
痢病諸候凡四十論
一、水穀痢候
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
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
脾與胃為表裏,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
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裏,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
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
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
形瘦腹大,失衣則腹滿,食則洞泄。其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溫,易治。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濇者死,以臟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者死,
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時小絕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澀者死,
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
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菓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
二、久水穀痢候
夫久水穀痢者,由脾胃大脹虛弱,風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
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氣逆而外冷氣乘之,
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為䘌,蟲動食於五臟也。凡諸蟲在人腹內,居腸胃之間。痢則腸胃虛弱,
蟲動侵食,若上食於藏,則心悶,齒齗紫黑,脣白齒齗生瘡;下食於肛門,
則穀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為水腫。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泄。大腸金也,脾土也,
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剋消水穀也。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
母子俱病,不復相扶,不能剋水,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藏傷敗,水血並下,而五藏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
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䘌,治之時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
五臟傷敗故也。
三、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
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
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
白濃上有赤脈薄血,狀如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
四、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
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
不通故噦。
亦變為䘌,蟲食人五臟也。三尸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於五藏,
則心懊而悶,齒齗、唇口並生瘡;下食於腸,則肛門傷爛,而穀道開也。輕者可治,
重者致死也。
五、赤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於血,則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
故為赤痢。
六、久赤痢候
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於血,血滲腸間,故痢赤。腸胃虛,不平復,其熱不退,
故經久不瘥。胃氣逆,則變嘔噦也。胃虛穀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䘌。
七、血痢候
血痢者,熱毒折於血,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積。
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
身寒者生。
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
八、久血痢候
此由體虛受熱,熱折於血,血滲入腸,故成血痢。熱不歇,胃虛不復,
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噦及為濕䘌。
九、膿血痢候
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
血性得熱則流散。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
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腸胃虛也。
秋冬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內潰,多下血膿。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脈沈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
十、久膿血痢候
久膿血痢者,熱毒乘經絡,血滲腸內,則變為膿血痢。熱久不歇,腸胃轉虛,
故痢久不斷,皆變成濕䘌及嘔噦也。
十一、冷痢候
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
色黑,並皆為冷痢。色黃、色赤,並是熱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
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
十二、久冷痢候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而廩丘公說云:諸下悉寒也。
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儐𩊅。人見病身體發熱而下,便謂熱下,
非也。平常恆自將節,飲食衣被調適,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強人適發越,
薄衣冷飲食,表有熱不覺裏冷,而胃內潛冷,冷即下也。今始發熱而下,
當與理中湯加大附子一枚,連服三四劑,重覆令微汗出,微汗出則熱除,不復思冷,
胃氣溫暖,下與發熱俱瘳矣。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躡濕地,若足踏凍地,或衣被薄,皆發。風下最惡,
何謂風下?當風吹腰腹,冷氣徹裏而暴下者,難治也。
久痢,胃虛氣逆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變噦。亦變濕䘌也,
胃虛蟲動故也。
十三、熱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泄,故為熱痢也,其色黃。若熱甚,
黃而赤也。
十四、久熱痢候
此由腸虛熱積,其痢連滯,故久不瘥也。痢久,胃氣虛則變嘔;嘔而氣逆,
遇冷折之,氣不通則變噦。亦變濕䘌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五、冷熱痢候
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寒熱所傷,冷熱相乘,
其痢乍黃乍白是也。若熱搏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搏津液,
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欲息。
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
十六、雜痢候
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穀,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
或雜色相兼而痢也。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
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故變易。
十七、休息痢候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
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
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
十八、白滯痢候
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搏於腸間,津液滯凝成白,故為白滯痢也。
十九、痢如膏候
痢如膏者,是由府藏虛冷,冷氣入於大腸成痢,冷氣積腸,又虛滑,脂凝如膏也。
二十、蠱注痢候
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經脈血氣,漸至於藏府。大腸虛者,
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毒氣侵食於藏府,如病蠱注之家,
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
二十一、腸蠱痢候
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於藏府,
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也。
二十二、下痢便腸垢候
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
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穀痢是也。
二十四、嘔逆吐痢候
嘔逆吐痢者,由腸胃虛,邪氣并之,臟腑之氣自相乘剋也。脈經云:
心乘肝則吐痢。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火乘於木,子扶母也,
此為二藏偏實也。大腸,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大腸虛則金氣衰微,
不能扶土,致令胃氣虛弱,此兩腑偏虛也。木性剋土,火性剋金,是為火木相扶,
心肝俱盛;而金畏於火,土畏於木,則為腸胃皆弱。腸虛弱則泄痢,胃虛弱則嘔吐,
故逆而復吐痢也。診其關上脈數,其人吐。趺陽脈微而濇,微則下痢,
濇即吐逆也。
二十五、痢兼煩候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因飲食不節,腸胃虛弱,邪氣乘之,則變為痢。
痢則腑臟俱虛,水氣相并,上乘於心,心氣不宣暢,否滿在內,故令痢而兼煩者也。
二十六、痢兼渴候
夫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藏府。藏府虛,受風邪,邪入於腸胃,故痢。
痢則津液空竭,腑臟虛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飲,則痢不止,翻益水氣,
脾胃已虛,不能剋消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則變腫也。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腸內生瘡候
凡痢,口裏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瘡也。
此由挾熱痢,臟虛熱氣內結,則瘡生腸間;熱氣上衝,則瘡生口裏。然腸間、
口裏生瘡,皆胃之虛熱也。胃虛穀氣弱,則九蟲、三尸發動,則變成䘌。
二十八、痢兼腫候
痢兼腫者,是痢久脾虛,水氣在於肌肉之所為也。脾與胃合,俱象土,
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而以脾氣剋消水穀也。風邪在內,腸胃虛弱,
則水穀變為痢也。膀胱與腎合,俱象水,膀胱為津液之腑。小腸與心合,俱象火,
而津液之水行於小腸,下為小便也。土性本剋水,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微,
不能剋制於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於小腸而浸漬臟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
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
二十九、痢穀道腫痛候
是由風冷客於腸胃,腸胃虛則痢。痢久腸虛,風邪客於肛門,邪氣與真氣相搏,
故令腫痛也。
三十、痢後虛煩候
夫體虛受風冷,風冷入於腸,故痢。痢後虛煩者,由腑臟尚虛,
而氣內搏之所為也。水穀之精,以養臟腑,痢則水穀減耗,致令腑臟微弱。
痢斷之後,氣未調理,不能宣暢,則膚腠還相搏臟腑。臟腑既虛,而使氣還相搏,
故令虛煩。
三十一、痢後腫候
痢後腫,由脾胃尚虛,肌肉為風水所乘故也。脾胃虛弱,受於風邪,
則水穀變成痢。脾與胃為表裏,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候肌肉,土性剋水。
而痢者,則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痢雖得斷,
水猶未消,肌肉先受風邪,風水相搏,膚腠閉密而成腫也。
三十二、痢後不能食候
痢後不能食,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風邪入於腸胃而痢,
痢則水穀減耗,脾胃虛弱。痢斷之後,脾胃尚虛,不勝於食,邪搏於氣,逆上,
胃弱不能食。
三十三、痢後腹痛候
痢後腹痛者,體虛受風冷,風冷入於腸胃,則痢後腹痛。是藏氣猶虛,
風冷餘熱未盡,藏府未平復,冷氣在內,與藏府相搏,真邪相擊,故令腹痛也。
三十四、痢後心下逆滿候
痢後而心下逆滿,此由藏虛,心下有停飲,氣逆乘之所為也。風邪入腸胃則下痢,
下痢則府藏虛弱。痢斷之後,府藏猶未調和,邪氣尚未消盡,邪乘於氣則氣逆,
與飲食相搏而上,故令心下逆滿也。
三十五、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
大腸虛而傷於寒,痢而用氣,其氣下衝,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
三十六、大下後噦候
夫風冷在內,入於腸胃則成大下。下斷之後,脾胃虛,氣逆,遇冷折之,
其氣不通,則令噦也。
三十七、穀道生瘡候
穀道、肛門,大腸之候也。大腸虛熱,其氣熱結肛門,故令生瘡。
三十八、穀道蟲候
穀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蟯蟲下乘之也。穀道、肛門,大腸之候。蟯蟲者,
九蟲之內一蟲也,在於腸間。若腑臟氣實,則蟲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
輕者或癢,或蟲從穀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門瘡爛。
三十九、穀道癢候
穀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侵穀道。重者食於肛門,輕者但癢也。
蟯蟲狀極細微,形如今之蝸蟲狀也。
四十、穀道赤痛候
肛門為大腸之候,其氣虛,為風熱所乘,熱氣擊搏,故令穀道赤痛也。
卷十八
濕䘌病諸侯 凡三論
一、濕䘌候
濕䘌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䘌也。多因下利不止,
或生病後,客熱結腹內所為。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睡,綿綿微熱,骨節沉重,
齒無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脣生瘡,是蟲食五藏,則心煩懊;若下脣生瘡,
是蟲食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府藏皆被食,齒下上齗悉生瘡,齒色紫黑,
利血而濕,由水氣也。
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血氣,
以養府藏。若脾胃和,則土氣強盛,水濕不能侵之。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
或受於冷,乍傷於熱,使水穀不消化,糟粕不儐實,則成下利,翻為水濕所傷。
若時病之後,腸胃虛熱,皆令三尸九蟲,因虛動作,侵食五藏,上出脣口,
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食府藏傷敗,利出瘀血,如此者死。
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故名濕䘌也。
又云:有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廢,恆少氣力,或微利,或不利,
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食於臟。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痢,膿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頭項滿痛,
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食五臟。凡如此,雖初證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
至於臨困,脣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二、心䘌候
心䘌者,由藏虛,諸蟲在腸胃間,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䘌。初不覺他病,
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䘌或食心,則心煩悶懊痛,後乃侵食餘處。
診其脈沉而細,手足冷,內濕䘌在心也。
三、疳䘌候
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府藏,此猶是䘌也。凡食五味之物,
皆入於胃,其氣隨其府藏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裏,俱象土,其味甘,
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氣緩,氣緩則蟲動,蟲動則侵食成疳 也。
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
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疼,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忘,嘿嘿眼澀,夜夢顛倒,
飲食無味,面失顏色,喜睡,起即頭眩,體重,股脛痠疼。其上食五臟,
則心內懊惱;出食咽喉及齒齗,皆生瘡,出黑血,齒色紫黑;下食腸胃,下利黑血;
出食肛門,生瘡爛開。胃氣逆,則變嘔噦。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正沉嘿,
支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食,乃至數年,方上食口齒生瘡,
下至肛門傷爛,乃死。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
二是赤疳,內食人五藏,令人頭髮焦枯。三是蟯疳,食人脊膂,遊行五藏,
體重浮腫。四是疳䘌,食人下部疼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藏,多下黑血,
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甘䘌又次之,黑者最重。
皆從腸裏上食,咽喉齒齗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
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極。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脣口燥,腹脹有塊,
日日瘦損者是疳。食人五藏,至死不覺。
又云:五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
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發形候雖異,至於蒸成,為病大體略同。
皆令人腰疼心滿,虛乏無力,日漸羸瘦,或寒熱無常,或手足煩熱,或逆冷,或利,
或澀,或汗也。五蒸別自有論,與虛勞諸病相從也。
九蟲病諸侯凡五論
一、九蟲候
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蚘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
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
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
伏蟲,群蟲之主也。蚘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
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逆吐,喜噦。弱蟲,
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多則為痔,極則為癩,
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
人亦不必盡有,有亦必盡不多,或偏無者。此諸蟲依腸胃之間,若府藏氣實,
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
二、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蚘蟲也,
長一尺,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
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
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
此既是九蟲內之三者,而今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
以兩手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又云:叩齒二七過,輙咽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
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蟲伏尸皆去,面體光澤也。
三、蚘蟲候
蚘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府藏虛弱而動,
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去足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
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蚘蟲也。
四、寸白蟲候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府藏虛弱而能發動。
或云飲白酒,以桑枝貫牛肉炙食,并生栗所成。
又云: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令生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
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
五、蟯蟲候
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小,如今之蝸蟲狀。亦因府藏虛弱,而致發動,
甚者則能成痔、瘻、疥、癬、癩、癰、疽、瘑諸瘡。
蟯蟲是人體虛極重者,故為蟯蟲因動作,無所不為也。
卷十九
積聚病諸侯 凡六論
一、積聚候
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府藏之氣所為也。府者,陽也,
藏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藏所生,始發不離其部,
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府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
諸藏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脈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㾬瘧,
連歲月不已。以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得之,
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
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積,名曰否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冬適王,
王者不受邪,脾欲復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否氣以冬得之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脇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
肺欲復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也。
腎之積,名曰奔㹠。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 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
令人喘逆,骨萎少氣。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腎欲復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奔㹠以夏得之也。
此五者為五積也。
診其脈,駃而緊,積聚。脈浮而牢,積聚。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
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沉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
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脈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
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蝨緣狀,其甚如針剌之狀,時癢,色白也。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
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穀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
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脇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脇下引小腹,男子積疝也,
女子病淋也。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饑則見,飽則減。病腰痛,小腹裏急,
口乾,咽腫傷爛,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也。
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
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
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生腰,向日仰頭,徐以口內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
開目。
又云:左脈側臥,申臂直腳,以口內氣,鼻吐之,週而復始。除積聚,心下否。
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
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
名曰蜀王喬。除脅下積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
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藏,
津潤六府,所病皆愈。腹有病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
二、積聚痼結候
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於內,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邪氣重沓,
牢痼盤結者也。若久即成癥。
三、積聚心腹痛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府所成,
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此皆由寒氣搏於藏府,
與陰陽氣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
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又,寸口脈細沉滑者,
有積聚在脇下,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利。脅微細者生,浮者死。
四、積聚心腹脹滿候
積者陰氣,五藏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府所成,
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
氣搏於府藏,故心腹脹滿,心腹脹滿則煩而悶,尤短氣也。
五、積聚宿食候
積者陰氣,五藏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積聚者陽氣,六府所成,
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而宿食不消者,
由藏府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消化,留為宿食也。
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也。
六、伏梁候
伏梁者,此猶五藏之積一名也。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大如臂。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腹中熱,而咽乾,心煩,掌中熱,
甚即唾血,身瘈瘲。夏瘥冬劇,唾膿血者死。又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癥瘕病諸侯 凡十八論
一、癥候
癥者,由寒溫失節,致府藏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
塊段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徵驗也。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
腹轉大,遂致死。
診其脈弦而伏,其癥不轉動者,必死。
二、癥瘕候
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藏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
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候其人發語聲嘶,中滿濁而後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病寒,
口裏常水出,四體灑灑常如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癥病也。
診其脈,沉而中散者,寒食癥也。脈弦緊而細,癥也。若在心下,則寸口脈弦緊;
在胃脘,則關上弦緊;在臍,則尺中弦緊。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
癥在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脈來逆而牢者,為病癥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
心脈若鼓,皆為瘕。寸口脈結者,癥瘕。脈弦而伏,腹中有癥,不可轉動,必死,
不治也。
養生方云:飲食大走,腸胃傷,久成癥瘕,時時結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張腹、
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
冬九。蕩滌五藏,津潤六府,所病皆愈。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
癥瘕散破即愈矣。
三、暴癥候
暴癥者,由府藏虛弱,食生冷之物,藏既虛弱,不能消之,結聚成塊,卒然而起,
其生無漸,名曰暴癥也。本由臟弱,其癥暴生,至於成病,死人則速。
四、鱉癥候
鱉癥者,謂腹內癥結如鱉之形狀。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癥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
變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氣弱而遇冷,不能剋消故也。癥瘕結成,推之不動移是也。
五、蝨癥候
人有多蝨而性好齧之,所齧既多,府藏虛弱,不能消之,不幸變化生癥,
而患者亦少。俗云蝨癥人見蝨必齧之,不能禁止。蝨生長在腹內,時有從下部出,
亦能斃人。
六、米癥候
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得米水便止,米不消化,
遂生癥結。其人常思米,不能飲食,久則斃。
七、食癥候
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飢值生蔥,便大食之,乃生一肉塊繞畔有口,
其病則難愈,故謂食癥。特由不幸,致此妖異成癥,非飲食生冷過度之病也。
八、腹內有人聲候
夫有人腹內忽有人聲,或學人語而相答。此乃不幸,致生災變,
非關經絡府藏冷熱虛實所為也。
九、髮癥候
有人因食飲內誤有頭髮,隨食而入成癥。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十、蛟龍病候
蛟龍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隨食入人腹,
變成蛟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十一、瘕病候
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
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
十二、鱉瘕候
鱉瘕者,謂腹中瘕結如鱉狀是也。有食鱉觸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諸雜肉,
得冷變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氣虛弱而遇冷,則不能剋消所致。瘕言假也,謂其有形,
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鱉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鱉仍故活。
有人乘白馬來看此鱉,白馬遂尿,隨落鱉上,即縮頭及腳,尋以馬尿灌之,
即化為水。其主曰:吾將瘥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也。
十三、魚瘕候
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瘕,揣之有形,
狀如魚是也。亦有飲陂湖之水,誤有小魚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長,亦有形,
狀如魚也。養生方云:魚赤目,作鱠食之,生瘕。
十四、蛇瘕候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誤入飲食內,亦令病之。
其狀常若飢,而食則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內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
謂蛇瘕也。
十五、肉瘕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訖,又思之,名為肉瘕也。
十六、酒瘕候
人有性嗜酒,飲酒既多,而食穀常少,積久漸瘦。其病遂常思酒,不得酒即吐,
多睡,不復能食。云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十七、穀瘕候
人有能食而不大便,初亦不覺為患,久乃腹內成塊結,推之可動,故名為穀瘕也。
十八、腹內有毛候
人有因飲食內誤有毛,隨食入腹,則令漸漸羸瘦。但此病不說別有證狀,
當以舉因食毛以知之。
卷二十
疝病諸候 凡十一論
一、諸疝候
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
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
繞臍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裏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
故云諸疝也。脈弦緊者,疝也。
二、寒疝候
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
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其脈弦緊者是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衝腫痛,寒疝入上下。
致腎氣:蹲踞,以兩手捉趾令離地,低跟極橫挽,自然一通,愈榮衛中痛。
三、寒疝心痛候
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處,
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
四、寒疝腹痛候
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府藏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
則腹痛裏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五、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府藏虛弱,風邪客於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上下,或上衝於心,
或在於腹,皆由寒氣所作,所以謂之寒疝心腹痛也。
六、寒疝積聚候
積聚者,由寒氣在內所生也。血氣虛弱,風邪搏於府藏,寒多則氣澀,
氣澀則生積聚也。積者陰氣,五藏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
聚者陽氣,六府所生也,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但諸藏府受邪,初未能為積聚,
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
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氣;或洒淅寒熱,四支不收,飲食不為肌膚;
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滿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
其脈駃而緊,積聚;浮而牢,積聚。牢強急者生,虛而急者死。
七、七疝候
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厥逆心痛,
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
名曰癥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
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
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
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
八、五疝候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妬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
而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否、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
而不的顯五疝之狀。尋此皆由府藏虛弱,飲食不節,血氣不和,寒溫不調之所生也。
九、心疝候
疝者,痛也。由陰氣積於內,寒氣不散,上衝於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
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痛,或四支逆冷,或脣口變青,皆其候也。
十、飢疝候
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飢,心為之痛,故謂之飢疝。
十一、疝瘕候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
由寒邪與藏府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乾脯曝之不燥者,
食之成疝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孔竅。
又云: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
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孔竅,往來易行。久行精爽,聰明脩長。
痰飲諸病候 凡十六論
一、痰飲候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
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欬逆,倚息,
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
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二、痰飲食不消候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府、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於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
脹則不能消食也。或腹裏虛滿,或水穀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三、熱痰候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
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口翕⿰口翕而熱,故云熱痰也。
四、冷痰候
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穀,故使痰水結聚,停於胸膈之間,
時令人吞酸氣逆,四支變青,不能食飲也。
五、痰結實候
此由痰水積聚,在於胸腑,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故令人心腹否滿,
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故言痰結實。
六、鬲痰風厥頭痛候
鬲痰者,謂痰水在於胸鬲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
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
故云鬲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
七、諸痰候
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熱,或結實,
或食不消,或胸腹否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云諸痰。
八、流飲候
流飲者,由飲水多。水流走於腸胃之間,漉漉有聲,謂之流飲。遇血氣否澀,
經絡不行,水不宣通,停聚溢於膀胱之間,即令人短氣。將息遇冷,亦能虛脹。
久不瘥,結聚而成癖也。
九、流飲宿食候
流飲宿食者,由飲水過多,水氣流行在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
令人噫則有宿食之氣,腹脹滿,亦壯熱,或吞酸,皆其候也。
十、留飲候
留飲者,由飲酒後飲水多,水氣停留於胸膈之間,而不宣散,乃令人脅下痛,
短氣而渴,皆其候也。
十一、留飲宿食候
留飲宿食者,由飲酒後飲水多,水氣停留於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
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吞酸,所以謂之留飲宿食也。
十二、癖飲候
此由飲水多,水氣停聚兩脅之間,遇寒氣相搏,則結聚而成塊,謂之癖飲。
在脅下,弦亙起,按之則作水聲。
十三、諸飲候
諸飲者,皆由榮衛氣否澀,三焦不調,而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其為病也,
或兩脅脹滿,或心胸煩悶,或眼暗口乾,或嘔逆短氣,諸候非一,故云諸飲。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左之右之側臥,閉目,氣不息十二通,治諸飲不消。
右有飲病,左不息,排下消之。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鶩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而一通,愈宿食。久行自然能出,不須孔塞也。
十四、支飲候
支飲,謂飲水過多,停積於胸膈之間,支乘於心,故云支飲。其病,
令人咳逆喘息,身體如腫之狀,謂之支飲也。
十五、溢飲候
溢飲,謂因大渴而暴飲水,水氣溢於腸胃之外,在於皮膚之間,故言溢飲。
令人身體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
十六、懸飲候
懸飲,謂飲水過多,留注脅下,令脅下間懸,咳唾引脅痛,故云懸飲。
癖病諸候 凡十一論
一、癖候
夫五藏調和,則榮衛氣理,榮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
若攝養乖方,三焦否隔,三焦否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漿水飲過多,
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於兩脅之間,
有時而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飲水勿忽咽,久成水癖。
又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
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生癖。久行,腸化為筋,
骨變為實。
二、久癖候
久癖,謂因飲水過多,水氣壅滯,遇寒熱氣相搏,便成癖。在於兩肋下,
經久不瘥,乃結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鳴,積有歲年,故云久癖。
三、癖結候
此由飲水聚停不散,復因飲食相搏,致使結積在於脅下,時有弦亙起,或脹痛,
或喘息,短氣,故云癖結。
脈緊實者,癖結也。
四、癖食不消候
此由飲水結聚在於膀胱,遇冷熱氣相搏,因而作癖。癖者,冷氣也。
冷氣久乘於脾,脾得濕冷,則不能消穀,故令食不消。使人羸瘦不能食,時泄利,
腹內痛,氣力乏弱,顏色黧黑是也。
關脈細微而絕者,腹內有癖,不能食也。
五、寒癖候
寒癖之為病,是水飲停積,脅下弦強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謂之寒癖。
脈弦而大者,寒癖也。
六、飲癖候
飲癖者,由飲水過多,在於脅下不散,又遇冷氣相觸而痛,即呼為飲癖也。其狀,
脅下弦急,時有水聲。
七、痰癖候
痰癖者,由飲水未散,在於胸府之間,因遇寒熱之氣相搏,沉滯而成痰也。
痰又停聚流移於脅肋之間,有時而痛,即謂之痰癖。
八、懸癖候
懸癖者,謂癖氣在脅肋之間,弦亙而起,欬唾則引脅下懸痛,所以謂之懸癖。
九、酒癖候
夫酒癖者,因大飲酒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在於脅肋下,
結聚成癖,時時而痛,因即呼為酒癖。其狀,脅下氣急而痛。
十、酒癖宿食不消候
此由飲酒多食魚膾之類,腹內否滿,因而成渴,渴又飲水,水氣與食結聚,
兼遇寒氣相加,所以成癖。癖氣停積,乘於脾胃,胃得癖氣不能消化,
故令宿食不消。腹內脹滿,噫氣酸臭,吞酸,氣急,所以謂之酒癖宿食不消也。
十一、飲酒人瘀癖葅痰候
夫飲酒人大渴,渴而飲水,水與酒停聚胸膈之上,蘊積不散而成癖也。
則令嘔吐宿水,色如葅汁、小豆汁之類,酸苦者,故謂之酒癖葅痰也。
否噎病諸候 凡八論
一、八否候
夫八否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
而成否也。否者,塞也,言府藏否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墜墮內損所致。
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而方家不的顯其證狀,
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否、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
亦不說八否之名也。
二、諸否候
諸否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府藏否塞而不宣通,故謂之否。但方有八否、
五否或六否,以其名狀非一,故云諸否。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
有時壯熱,與前八否之勢不殊,故云諸否。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努腰,胸仰舉頭,將兩手指相對,
向前捺席使急,身如共頭胸向下,欲至席還起,上下來去二七。去胸肋否,臟冷,
臑疼悶,腰脊悶也。
三、噎候
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
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四、五噎候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
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
噎塞不通也。
五、氣噎候
此由陰陽不和,藏氣不理,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
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六、食噎候
此由藏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而不能傳行飲食,故飲食入則噎塞不通,
故謂之食噎。胸內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七、久寒積冷候
此患由血氣衰少,肺藏虛弱,故令風冷之氣獨盛於內,其冷氣久積不散,
所以謂之久寒積冷也。其病,令人羸瘦,不能飲食,久久不瘥,更觸犯寒氣,
乃變成積聚,吐利而嘔逆也。
八、腹內結強候
此由榮衛虛弱,三焦不調,則令虛冷在內,蓄積而不散也。又飲食氣與冷氣相搏,
結強而成塊,有上有下,或沉或浮,亦有根亦無根,或左或右也,故謂之腹內結強。
久而不瘥,積於年歲,轉轉長大,乃變成癥瘕病也。
卷二十一
脾胃諸病候 凡五門
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
脾者,藏也;胃者,府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裏。胃為水穀之海,
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
尺脈浮滑,不能飲食;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二、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脾者,藏也。胃者,府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裏。胃受穀而脾磨之,二氣平調,
則穀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
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競扒相牽,
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
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遞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三、胃反候
榮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
脾不磨則宿穀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
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
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為胃反。
四、五臟及身體熱候
榮衛不調,陰陽否隔,若陽氣虛,陰氣盛,則生寒冷之病。今陰氣虛、陽氣實,
故身體五臟皆生熱,其狀⿰口翕⿰口翕而熱,脣口乾,小便赤也。
五、肺萎候
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故易傷於風邪。風邪傷於腑臟,而血氣虛弱,
又因勞役,大汗之後,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絕,肺氣壅塞,
不能宣通諸臟之氣,因成肺萎也。其病欬唾而嘔逆涎沫,小便數是也。欬唾咽燥,
欲飲者,必愈。欲欬而不能欬,唾乾沫而小便不利者,難治。
診其寸口脈數,肺萎也,甚則脈浮弱。
嘔噦諸病候 凡六論
一、乾嘔候
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
二、嘔噦候
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則嘔;脾受邪氣,
脾脹氣逆,遇薑折之,氣不通則噦也。
三、噦候
脾胃俱虛,受於風邪,故令新穀入胃,不能傳化,故穀之氣與新穀相干,
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
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
四、嘔吐候
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鬲間有停飲,
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太息,心裏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
並其候也。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薑,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
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拓席,盡勢,使腹絃絃,上下七,
左右換手亦然。除肚腹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脛兩手,左蹻兩足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中病,食苦。
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枕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
吐逆。
五、噫醋候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穀不消則脹滿而氣逆,
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
六、惡心候
惡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剋水,
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於心,復遇冷氣所加之,
故令火氣不宣,則心裏澹澹然欲吐,名為惡心也。
宿食不消病諸候凡四論
一、宿食不消候
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穀未消,
新穀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
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者,則宿食不消也。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後,兩手撩膝,
左右欹身,肚腹向前,胃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
去大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痹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通置齊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
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鶩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
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
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飢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二、食傷飽候
夫食過於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
寸口脈盛而緊者,傷於食。脈緩大而實者,傷於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若腹中滿,食飲若飽,端坐生腰,以口內氣數十,滿,吐之,
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得之。
又云:端坐生腰,口內氣數十。除腹中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三、穀勞候
脾胃虛弱,不能傳消穀食,使腑臟氣否塞,其狀,令人飲已則臥,
支體煩重而嗜眠是也。
四、卒食病似傷寒候
此由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言身不疼痛為異也。
水腫病諸候凡二十二論
一、水腫候
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裏。胃為水穀之海,
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
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
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裹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欬,
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物裹水之狀,口苦舌乾,不得正偃,
偃則欬清水;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小便黃澀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脣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
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
養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內動於腎,喜成水病。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蝦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
水腫之病。
又云:人臥,勿以腳懸蹋高處,不久遂致成腎水也。
二、水通身腫候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
滲液皮膚,流徧四支,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
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
三、風水候
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
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
令人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欬,按腫上凹而不起也,
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
四、十水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暴水、氣水也。
青水者,先從面目,腫徧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
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欬,其根在肺。黑水者,
先從腳趺腫,其根在腎。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
腹滿大,自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先從四支,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
暴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
皆由榮衛否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雖名證不同,並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
小便黃澀也。
五、大腹水腫候
夫水腫病者,皆由榮衛否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後,
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竟,入於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
小便不通,水氣結聚於內,乃腹大而腫。故四支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
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腹水腫。
六、身面卒洪腫候
身面卒洪腫者,亦水病之候,腎脾虛弱所為。腎主水,腎虛故水妄行;脾主土,
脾虛不能剋制水,故水流溢,散於皮膚,令身體卒然洪腫,股間寒,足䯒壅是也。
七、石水候
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脅結在臍間,小腹腫大,𩊅如石,
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
脈沉者,名白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
則死不治。
八、皮水候
肺主於皮毛,腎主於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
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惡風是也。
脈浮者,悉曰皮水也。
九、水腫欬逆上氣候
腎主水,肺主氣。腎虛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膚,而身體腫滿。流散不已,
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浮則上氣而欬嗽也。
十、水腫從腳起候
腎者陰氣,主於水而又主腰腳。腎虛則腰腳血氣不足,水之流溢,先從虛而入,
故腰腳先腫也。
十一、水分候
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支,故云水分。
但四支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十二、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由腎虛所為,腎虛則水流散經絡,始溢皮毛。今此毛水者,
乃肺家停積之水,流溢於外。肺主皮毛、故餘經未傷,皮毛先腫,因名毛水。
十三、疸水候
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令身體腫滿。此疸水者,
言脾胃有熱,熱氣流於膀胱,使小便澀而身面盡黃,腹滿如水狀,因名疸水也。
十四、燥水候
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十五、濕水候
濕水者,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
名曰濕水也。
十六、犯土腫候
犯土之病,由居住之處,穿鑿地土,犯之土氣而致病也。令人身之肌肉、頭面、
徧體盡腫滿、氣急,故謂之犯土也。
十七、不伏水土候
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離封邑,氣候既殊,水土亦別,因而生病,
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狀,身體虛腫,或下利而不能食,煩滿氣上是也。
十八、二十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生於腑臟。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
或十二水,或五水,不的顯名證。尋其病根,皆由榮衛不調,經脈否澀,脾胃虛弱,
使水氣流溢,盈散皮膚,故令遍體腫滿,喘息上氣,目裹浮腫,頸脈急動,
不得眠臥,股間冷,小便不通,是其候也。
十九、水癥候
水癥者,由經絡否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
其病腹內有結塊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徧身腫,所以謂之水癥。
二十、水瘕候
水瘕者,由經絡否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宣利溲便,
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叚,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
徧身虛腫是也。
二十一、水蠱候
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黑,如似腫狀,
名水蠱也。
二十二、水癖候
水癖,由飲水漿不消,水氣結聚而成癖,在於兩脅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
不欲食而短氣是也。癖者,謂僻側在於脅間,故受名也。
卷二十二
霍亂病諸候 凡二十四論
一、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
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
心腹並痛者,則吐利俱發。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者,
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因居處不節,
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則不磨,
不磨則水穀不消化,亦令清濁二氣相干,脾胃虛弱,便為吐利,水穀不消,
則心腹脹滿,皆成霍亂。霍亂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氣虛逆,反吐飲食也。
二名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繚亂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變逆者也。
診其脈來代者,霍亂;又脈代而絕者,亦霍亂也。霍亂,脈大可治,微細不可治。
霍亂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
養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
二、霍亂心腹痛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心腹痛者,是風邪之氣客於臟腑之間,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
或下攻腹,故心腹痛也。
三、霍亂嘔吐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嘔吐者,是冷氣客於腑臟之間,或上攻於心,則心痛,或下攻於腹,則腹痛。
若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而此嘔吐,是冷入於胃,胃氣變亂,
冷邪既盛,穀氣不和,胃氣逆上,故嘔吐也。
四、霍亂心腹脹滿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心腹脹滿者,是寒氣與臟氣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脹滿。
其有吐利過多,臟虛,邪猶未盡,邪搏於氣,氣不宣發,亦令心腹脹滿。
五、霍亂下利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下利,是冷氣先入於腸胃,腸胃之氣得冷則交擊而痛,故霍亂若先腹痛者,
則先利也。
六、霍亂下利不止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下利不止者,因腸胃俱冷,而挾宿虛,穀氣不消,腸滑故洞下不止也。
利不止,虛冷氣極,冷入於筋,則變轉筋。其胃虛,冷氣乘之,亦變嘔噦。
七、霍亂欲死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欲死者,由飲食不消,冷氣內搏。或未得吐利,或雖得吐利,冷氣未歇,
致真邪相干,陰陽交爭,氣厥不理,則煩悶逆滿困乏,故欲死也。
八、霍亂嘔噦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嘔噦者,由吐利後,胃虛而逆則嘔;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
九、霍亂煩渴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煩渴者,由大吐逆,上焦虛,氣不調理,氣乘於心則煩悶;大利則津液竭,
津液竭則臟燥,臟燥則渴。煩渴不止則引飲,引飲則利亦不止也。
十、霍亂心煩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心煩者,由大吐大利,腑臟氣暴極。夫吐者,胃氣逆也;利者,腸虛也。
若大吐大利,虛逆則甚,三焦不理,五臟未和,冷搏於氣,逆上乘心,故心煩。
亦有未經吐利心煩者,是冷氣入於腸胃,水穀得冷則不消,蘊瘀不宣,氣亦逆上,
故亦心煩。
十一、霍亂乾嘔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乾嘔者,由吐下之後,脾胃虛極,三焦不理,氣否結於心下,氣時逆上,
故乾嘔。乾嘔者,謂欲嘔而無所出也。若更遇冷,冷折於胃氣,胃氣不通,
則變成噦。
十二、霍亂心腹築悸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心腹築悸者,由吐下之後,三焦五臟不和,而水氣上乘於心故也。腎主水,
其氣通於陰,吐下三焦五臟不和,故脾氣亦虛,不能制水,水不下宣,
與氣俱上乘心。其狀起臍下,上從腹至心,氣築築然而悸動不定也。
十三、霍亂嘔而煩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嘔而煩者,由吐下後胃虛而氣逆,故嘔也;氣逆乘心,故煩。所以嘔而煩也。
十四、乾霍亂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者,多吐利也。乾霍亂者,是冷氣搏於腸胃,致飲食不消,但腹滿煩亂,絞痛,
短氣。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名為乾霍亂也。
十五、霍亂四逆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大吐下後,其腸胃俱虛,乃至汗出,其脈欲絕,手足皆冷,名為四逆。
四逆者,謂陰陽卒厥絕也。
十六、霍亂轉筋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而轉筋者,由冷氣入於筋故也。足之三陰三陽之筋起於人足指,
手之三陰三陽之筋,起於手指,並循絡於身。夫霍亂大吐下之後,陰陽俱虛,
其血氣虛極,則手足逆冷,而榮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為之轉。
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筋轉;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隨冷所入之筋,
筋則轉。轉者,皆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十七、中惡霍亂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而云中惡者,謂鬼氣卒中於人也。其狀卒然心腹絞痛,而客邪內擊,與飲食、
寒冷相搏,致陰陽之氣亦相干亂,腸胃虛,則變吐利煩毒,為中惡霍亂也。
十八、霍亂諸病候
霍亂之病,由冷熱不調,飲食不節,陰陽錯亂,清濁之氣相干在腸胃之間。
發則心腹絞痛吐利。腑臟虛弱,或煩、或渴、或嘔噦、或手足冷、或本挾宿疹,
今因虛而發也。
十九、霍亂後諸病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而霍亂之後,榮衛未和調,腑臟尚虛冷,或吐利不止,嘔逆未定,或宿疹乘虛而發,
更生諸病也。
二十、霍亂後煩躁臥不安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之後而煩躁臥不安者,由吐下之後,腑臟虛極,陰陽未理,血虛氣亂,
故血氣之行未復常度,內乘於腑臟,故煩躁而不得安臥也。
二十一、霍亂後不除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於腸胃之間,則成霍亂。
霍亂之後而不除者,由吐胸膈宿食不盡,或不得吐而但利,其冷氣不散,
因而著食入胃,胃氣未和,故猶脹痛煩滿,謂之不除也。
二十二、轉筋候
轉筋者,由榮衛氣虛,風冷氣搏於筋故也。手足之三陰三陽之筋,皆起於手足指,
而並絡於身。若血氣不足,陰陽虛者,風冷邪氣中於筋,隨邪所中之筋,筋則轉。
轉者,謂其轉動也。經云:足太陽下,血氣皆少,則喜轉筋,喜踵下痛者,
是血氣少則易虛,虛而風冷乘之故也。
診其左手關上,肝脈也。沉為陰,陰實者,肝實也,若肉動轉筋。
左手尺中名神門以候腎,足少陰經也,浮為陽,陽虛者,病苦轉筋。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外踵者,相向,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兩膝寒,脛骨疼,轉筋。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生腰,鼻內氣。去轉筋。
又云:張脛兩足指,號五息,令人不轉筋。極自用力張腳,痛挽兩指,號言寬大,
去筋節急攣躄痛。久行,身開張。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已。除腳中弦痛,轉筋,
腳酸疼。一本云:治腳弱。
二十三、筋急候
凡筋中於風熱則弛縱,中於風冷則攣急。十二經筋皆起於手足指,循絡於身也。
體虛弱,若中風寒,隨邪所中之筋則攣急,不可屈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抱足。頭不動,足向口面,不受氣,眾節氣散,來往三七。
欲得捉足,左右側身,各各急挽,腰不動。去四支腰上下腰髓內冷,脈冷,筋急。
又云:一足向前互跪,押踹極勢;一手向前,長努拓勢;一足向後屈,
一手搦解谿,急挽盡勢;膝頭樓席使急,面頭漸舉,氣融散流上下,左右換易四七。
去腰、伏兔、腋下悶疼,髓筋急。
又云:長舒一足,屈一足,兩手抱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卻挽,一肘取勢,
氣內散消,如似骨解,遞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髆脊冷風,冷血筋急。
又云:張脛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筋。極自用力張腳,痛挽兩足指,
號言寬大。去筋節急攣躄痛。久行,身開張。
又云:雙手反向拓腰,仰頭向後努急,手拓處不動,展兩肘頭相向,極勢三七。
去兩臂髆筋急冷血,咽骨掘弱。
又云:一手拓前極勢長努,一手向後長舒盡勢,身似天形,左右迭互換手亦二七,
腰脊不動。去身內八節骨內冷血,筋髓虛,項髆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前長舒,一足向後極勢,長舒一手一足,一時盡意,
急振二七。左右亦然。去髓疼筋急,百脈不和。
又云:兩手掌倒拓髆兩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
手不移處,努兩肘向上急勢,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捲兩手七,自相將三七。
去項髆筋脈急勞。一手屈捲向後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
屈手散放,舒指三,左轉手,皆極勢四七。調肘髆骨筋急張。兩手拓向上極勢,
上下來往三七,手不動,將兩肘向極勢七,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迴三七。
去脛骨冷氣風急。
二十四、結筋候
凡筋中於風熱則弛縱,中於風冷則攣急。十二經之筋皆起於手足指,而絡於身也。
體虛者,風冷之氣中之,冷氣停積,故結聚,謂之結筋也。
卷二十三
中惡病諸候 凡十四論
一、中惡候
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神之氣卒中之也。夫人陰陽順理,榮衛調平,
神守則強,邪不干正。若將攝失宜,精神衰弱,便中鬼毒之氣。其狀:
卒然心腹剌痛,悶亂欲死。
凡卒中惡,腹大而滿者,診其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
又,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焱如疾者生。
中惡者差後,餘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
二、中惡死候
中鬼邪之氣,卒然心腹絞痛悶絕,此是客邪暴盛,陰陽為之離絕,上下不通,
故氣暴厥絕如死;良久,其真氣復,生也。而有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
謂之三虛;三虛而腑臟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則真氣竭絕,則死。其得瘥者,
若餘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
三、尸厥候
尸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居,榮衛不通,
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恆,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
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是也。耳內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尸厥治之。
診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實,滑即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
雖卒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也。若脣正青,身冷,此為入臟,亦卒厥不知人,即死。
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足少陽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
妄有所見。
四、卒死候
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
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陽氣阻隔於外,
二氣壅閉,故暴絕如死。若腑臟氣未竭者,良久乃蘇。
然亦有挾鬼神之氣而卒死者,皆有頃邪退,乃活也。凡中惡及卒忤,卒然氣絕,
其後得蘇。若其邪氣不盡者,停滯心腹,或心腹痛,或身體沉重,不能飲食,
而成宿疹,皆變成注。
五、卒忤候
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氣,中惡之類。
人有魂魄衰弱者,則為鬼氣所犯忤,喜於道間門外得之。其狀:心腹絞痛脹滿,
氣衝心胸,或即悶絕,不復識人,肉色變異,腑臟虛竭者,不即治,乃至於死。
然其毒氣有輕重,輕者微治而瘥,重者侵剋腑臟,雖當時救療,餘氣停滯,
久後猶發,乃變成注。
六、卒忤死候
犯卒忤,客邪鬼氣卒急傷人,入於腑臟,使陰陽離絕,氣血暴不通流,
奄然厥絕死狀也。良久,陰陽之氣和,乃蘇;若腑臟虛弱者,即死。
亦有雖瘥而毒氣不盡,時發,則心腹刺痛,連滯變成注。
七、鬼擊候
鬼擊者,謂鬼厲之氣擊著於人也。得之無漸,卒著如人以刀矛刺狀,
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為鬼排,
言鬼排觸於人也。人有氣血虛弱,精魂衰微,忽與鬼神遇相觸突,致為其所排擊,
輕者困而獲免,重者多死。
八、卒魘候
卒魘者,屈也,謂夢裏為鬼邪之所魘屈。人臥不寤,皆是魂魄外遊,
為他邪所執錄,欲還未得,致成魘也。忌火照,火照則神魂遂不復入,乃至於死。
而人有於燈光前魘者,是本由明出,是以不忌火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法。
屈大母指,著四小指內抱之,積習不止,眠時亦不復開,令人不魘魅。
又云:人魘,勿然明喚之,魘死不疑。闇喚之唯好。得遠喚,亦不得近而急喚,
亦喜失魂魄。
九、魘不寤候
入眠睡,則魂魄外遊,為鬼邪所魘屈,其精神弱者,魘則久不得寤,乃至氣暴絕。
所以須傍人助喚,并以方術治之,乃蘇。
十、自縊死候
人有不得意志者,多生忿恨,往往自縊,以繩物係頸,自懸挂致死,呼為自縊。
若覺早,雖已死,徐徐捧下,其陰陽經絡雖暴壅閉,而臟腑真氣故有未盡,
所以猶可救療,故有得活者。若見其懸挂,便忽遽截斷其繩,舊云則不可救。
此言氣已壅閉,繩忽暴斷,其氣雖通,而奔迸運悶,則氣不能還,即不得復生。
又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此謂其晝則陽盛,
其氣易通;夜則陰盛,其氣難通。
又云:夏則夜短,又熱,則易活。
又云:氣雖已斷,而心微溫者,一日已上,猶可活也。
十一、溺死候
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若早拯救得出,
即泄瀝其水,令氣血得通,便得活。
又云:經半日及一日,猶可活;氣若已絕,心上,亦可活。
十二、中熱暍候
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并,客邪熾盛,或鬱瘀不宣,
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暍。然此乃外邪所擊,
真臟未壞,若便遇治救,氣宣則蘇。
夫熱暍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
十三、冒熱困乏候
人盛暑之時,觸冒大熱,熱毒氣入臟腑,則令人煩悶鬱冒,至於困乏也。
十四、凍死候
人有在於途路,逢淒風苦雨,繁霜大雪,衣服霑濡,冷氣入臟,致令陰氣閉於內,
陽氣絕於外,榮衛結澀,不復流通,故致噤絕而死。若早得救療,血溫氣通則生。
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治,過此則不可。
尸病諸候凡十二論
一、諸尸候
人身內自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血惡,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
為人患害。其發作之狀,或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
或磥塊踊起,或攣引腰脊,或精神雜錯。變狀多端,其病大體略同,而有小異,
但以一方治之者,故名諸尸也。
二、飛尸候
飛尸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故謂之飛尸。其狀:心腹刺痛,
氣息喘急脹滿,上衝心胸者是也。
三、遁尸候
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若卒有犯觸,即發動。
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氣息喘急,傍攻兩脅,上衝心胸,瘥後復發,停遁不消,
故謂之遁尸也。
四、沉尸候
沉尸者,發時亦心腹絞痛,脹滿喘急,衝刺心胸,攻擊脅肋。雖歇之後,
猶沉痼在人腑臟,令人四體無處不惡,故謂之沉尸。
五、風尸候
風尸者,在人四肢,循環經絡,其狀:淫躍去來,沉沉默默,不知痛處,
若衝風則發是也。
六、尸注候
尸注病者,則是五尸內之尸注,而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寒熱淋瀝,
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滿,喘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
傍攻兩脅;或磥塊踊起;或攣引腰脊;或舉身沉重,精神雜錯,恆覺惛謬。
每節氣改變,輙致大惡,積月累年,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易傍人,
乃至滅門。以其尸病注易傍人,故為尺注。
七、伏尸候
伏尺者,謂其病隱伏在人五臟內,積年不除。未發之時,身體平調,都如無患;
若發動,則心腹刺痛,脹滿喘急。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叩齒二七過,輙咽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
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伏尸皆去,面體光澤。
八、陰尸候
陰尸者,由體虛受於外邪,搏於陰氣,陰氣壅積。初著之狀,起於皮膚內,
卒有物,狀似蝦蟆,經宿與身內尸蟲相搏,如杯大,動搖掣痛,不可堪忍。
此多因天雨得之,過數日不治即死。
九、冷尸候
冷尸者,由是身內尸蟲與外邪相接引為病。發動亦心腹脹滿刺痛,氣急,
但因觸冷即發,故謂之冷尸。
十、寒尸候
寒尸者,由身內尸蟲與外邪相引接所成。發動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
但以其至冬月感於寒氣則發,故謂之寒尸。
十一、喪尸候
人有年命衰弱,至於喪死之處,而心意忽有所畏惡,其身內尸蟲,性既忌惡,
便更接引外邪,共為疹病。其發亦心腹刺痛,脹滿氣急。但逢喪處,其病則發,
故謂之喪尸。
十二、尸氣候
人有觸值死尸,或臨尸,其尸氣入腹內,與尸蟲相接成病。其發亦心腹剌痛,
脹滿氣急。但聞尸氣則發,故謂之尸氣。
卷二十四
注病諸候 凡三十四論
一、諸注候
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居住人身內,故名為注。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
風寒暑濕勞倦之所致也。其傷寒不時發汗,或發汗不得真汗,三陽傳於諸陰,
入於五臟,不時除瘥,留滯或宿食;冷熱不調,邪氣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
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
而方不皆顯其名也。
又有九種注:一曰風注。皮肉掣振,或遊易不定,一年之後,頭髮墮落,
頸項掣痛,骨立解鳴,兩目疼,鼻中酸切,牙齒蟲蝕。又云:
其病人頭痛欲得解卻頭巾,頭痛,此名溫風。病人體熱頭痛,骨節兩強,此名汗風。
或遊腫在眼,或在手腳,此名柔風。或噉食眠臥汗出,此名水風。或腦轉肉裂,
目中系痛。不欲聞人語聲,此名大風。或不覺絕倒,口有白沫,此名絕風。
或被髮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顛風。或叫呼罵詈,獨語談笑,此名狂風。
或口噤面喎戾,四支不隨,此名寄風。或體上生瘡,眉毛墮落,此名糾風。
或頑痹如蛇螫,或瘡或癢或痛,此名蚝風。或舉身戰動,或鼻塞,此名罩風。又云:
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風塵,著人成病,則名風注。
二曰寒注。心腹懊痛嘔沫,二年之後,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𩊅,腹滿,
腰脊疼強痛。
三曰氣注。走入神機,妄言,百日之後,體皮腫起,乍來乍去,一年之後,
體滿失顏色,三年之後,變吐作蟲,難治。
四曰生注。心脅痛,轉移無常,三日之後,體中痛,移易牽掣,衝絞心脅,
一年之後,顏目赤,精澤青黑,二年之後,欬逆下痢,變作蟲,難治。
五曰涼注。心下乍熱乍寒,一年之後,四支重,喜臥噫酢,體常浮腫,往來不時,
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黃,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體氣動,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一年之後,四支重,喜臥,
喜噦噫酸,體面浮腫,往來不時。
七曰食注。心下𩊅痛懊憹徹背,一年之後,令人羸瘦虛腫,先從腳起,體肉變黑,
臍內時絞痛。
八曰水注。手腳起腫,百日之後,體肉變黃,髮落,目失明,一年之後難治。
三年身體腫,水轉盛,體生蟲,死不可治。
九曰尸注。體痛牽掣非常,七日之後,體肉變自駮,咽喉內吞如有物,兩脅裏𩊅,
時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紙覆痛處,燒頭髮令熱,以簇紙上,若是注,髮黏著紙,
此注氣引之也。若非注,髮即不著紙。
診其注病,脈浮大可治,細而數難治。
養生方云:諸濕食不見影,食之成卒注。
二、風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風注之狀,皮膚遊易往來,痛無常處是也。
由體虛受風邪,邪氣客於榮衛,隨氣行遊,故謂風注。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拓兩髆頭面,兩肘頭仰上極勢,身平頭仰,同時取勢,
肘頭上下三七搖之。去髆肘風注,咽項急,血脈不通。
三、鬼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
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差之後,餘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
連滯停住,乃至於死。死後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
四、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注病之狀,或乍寒乍熱,
或皮膚淫躍,或心腹脹刺痛,或支節沉重,變狀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種,九十九種,
及此等五注病,皆不顯出其名,大體與諸注皆同。
五、轉注候
轉注,言死又注易傍人。轉注之狀,與諸注略同,以其在於身內移轉無常,
故謂之轉注。
六、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陰陽不調和,血氣虛弱,
與患注人同共居處,或看侍扶接,而注氣流移,染易得注,與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七、死注候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與死者相似,遂至於死,復易傍人,故謂之死注。
八、邪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云邪者,不正之氣也,
謂人之腑臟血氣為正氣,其風寒暑濕,魅魃魍魎,皆謂為邪也。邪注者,
由人體虛弱,為邪氣所傷,貫注經絡,留滯腑臟,令人神志不定,或悲或恐,
故謂之邪注。
九、氣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風邪搏於肺氣所為也,肺主氣,
氣通行表裏,邪乘虛弱,故相搏之,隨氣遊走衝擊,痛無定所,故名為氣注。
十、寒注候
人虛為寒邪所傷,又搏於陰,陰氣久不泄,從外流內結積。其病之狀,
心腹痛而嘔沫,爪青,休作有時,至冬便劇,故名為寒注也。
十一、寒熱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陰陽俱虛,腑臟不和,
為風邪搏於血氣。血者陰也,氣者陽也,邪搏於陰則寒,搏於陽則熱,
致使陰陽不調,互相乘加,故發寒熱,去來連年,有時暫瘥而復發,故謂之寒熱注。
十二、冷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陰陽偏虛,為冷邪所傷,
留連腑臟,停滯經絡,內外貫注,得冷則發,腹內時時痛,骨節㾓疼,故謂之冷注。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長舒,合掌,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
髆內冷注偏風。
十二、蠱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蠱是聚蛇蟲之類,以器皿盛之,
令其自相噉食,餘有一箇存者,為蠱也,而能變化。人有造作敬事之者,
以毒害於佗,多於飲食內而行用之。人中之者,心悶腹痛,其食五臟盡則死。
有緩有急,急者倉卒,十數日之間便死;緩者延引歲月,遊走腹內,常氣力羸憊,
骨節沉重,發則心腹煩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漸侵食腑臟盡而死,
則病流注染著傍人,故謂之蠱注。
十四、毒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毒者,是毒鬼之氣,
因飲食入人腹內,或上至喉間,狀如有物,吞吐不出;或遊走身體,痛如錐刀所刺。
連滯停久,故謂之毒注。
十五、惡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惡注者,惡毒之氣,
人體虛者受之,毒氣入於經絡,遂流移心腹。其狀往來擊痛,痛不一處,
故名為惡注。
十六、注忤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忤者,犯也。人有卒然心腹急痛,
乃至頓悶,謂之客忤,是觸犯鬼邪之毒氣。當時療治雖歇,餘毒不盡,留住身體,
隨血氣而行,發則四肢肌肉淫躍,或五內刺痛,時休時作,其變動無常,
是因犯忤得之成注,故名為注忤。
十七、遁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由人體虛,受邪毒之氣,
停遁經絡臟腑之間,發則四支沉重,而腹內剌痛,發作無時病亦無定,
以其停遁不差,故謂之遁注。
養生方云:背汗倚壁,成遁注。又雞肉合獺肉食之,令人病成遁注。
十八、走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體虛,受邪氣,邪氣隨血而行,
或淫躍奕皮膚,去來擊痛,遊走無有常所,故名為走注。
養生方云:食米甘甜粥,變成走注。叉兩脅也。
十九、溫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溫熱之病,瘥後餘毒不除,
停滯皮膚之間,流入臟腑之內,令人血氣虛弱,不甚變食,或起或臥,沉滯不瘥,
時時發熱,名為溫注。
二十、喪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臨尸喪,體虛者則受其氣,
停經絡腑臟。若觸見喪柩,便即發動,則心腹刺痛,乃至變吐,故謂之喪注。
二十一、哭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因哭泣悲傷,情性感動,
腑臟致虛,凶邪之氣因入腹內,使人四肢沉重。其後若自哭及聞哭聲,
悵然不能自禁持,悲感不已,故謂之哭注。
二十二、殃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染疫癘之氣致死,
其餘殃不息,流注子孫親族,得病證狀,與死者相似,故名為殃注。
二十三、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因吉凶坐席飲噉,
而有外邪惡毒之氣,隨食飲入五臟,沉滯在內,流注於外,使人支體沉重,
心腹絞痛,乍瘥乍發。以其因食得之,故謂之食注。
二十四、水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腎虛受邪,不能通傳水液故也。
腎與膀胱合,俱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氣下通于陰,若腎氣平和,
則能通傳水液,若虛則不能通傳。脾與胃合,俱主土,胃為水穀之海,
脾候身之肌肉,土性本尅水,今腎不能通傳,則水氣盛溢,致令脾胃翻弱,
不能尅水,故水氣流散四支,內漬五臟,令人身體虛腫,腹內鼓脹,淹滯積久,
乍瘥乍甚,故謂之水注。
二十五、骨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人血氣虛,為風邪所傷,
初始客在皮膚,後重遇氣血勞損,骨髓空虛,遂流注停滯,令人氣血減耗,
肌肉消盡,骨髓間時⿰口翕⿰口翕而熱,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故謂之骨注。
二十六、血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為邪所乘故也。
心主血脈,心為五臟之主,血虛受邪,心氣亦不足。其狀,邪氣與血并心,心守虛,
恍惚不定。邪并於血,則經脈之內,淫奕沉重,往來休作有時,連注不差,
故謂之血注。
二十七、濕痹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人有風寒濕三氣合至,
而為痹也。濕痹者,是濕氣多也,名為濕痹。濕痹之狀,四支或緩或急,骨節疼痛。
邪氣往來,連注不差,休作無度,故為濕痹注。
二十八、勞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大勞,虛而血氣空竭,
為風邪所乘,致不平復,小運動,便四肢體節沉重,虛⿰口翕啜乏,汗出,連滯不差,
小勞則極,故謂之勞注。
二十九、微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損,為微風所乘,
搏人血氣,在於皮膚絡脈之間,隨氣遊走,與氣血相擊而痛,去來無有常處,
但邪勢浮薄,去來幾微,而連滯不瘥,故謂之微注。
三十、泄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腑臟虛弱,真氣外泄,
致風邪內侵,邪搏於氣,乘心之經絡,則心痛如蟲囓,氣上搏喉間,如有物之狀,
吞吐不去,發作有時,連注不瘥,故謂之泄注。
三十一、石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為風冷邪氣客在皮膚,
折於血氣,或痛或腫,其牢強如石,故謂之石注。
三十二、產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入產後經絡空虛,血氣傷竭,
為風邪所搏,致不平復,虛乏羸極,血氣減少,形體柴瘦,沉痼不已,因產後得之,
故謂之產注。
三十三、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夫五行金木水火土,六甲之辰,
並有禁忌。人稟陰陽而生,含血氣而長,人之五臟,配合五行,土內主於脾氣,
為五行五臟之主。其所禁忌,尤難觸犯。人有居住穿鑿地土,不擇便利,觸犯禁害,
土氣與人血氣相感,便致疾病。其狀,土氣流注皮膚,連入,骨節沉重,遍身虛腫,
其腫自破,故謂之土注。
三十四、飲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飲水漿多,水氣不消,
停積為飲,而重因體虛受風冷,風冷搏於飲,則成結實,風飲俱乘於腑臟,
使陰陽不宣,寒熱來往,沉滯積月累時,故名為飲注。
卷二十五
蠱毒病諸候上凡九論
一、蠱毒候
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
任其自相噉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
患禍於佗,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
漸狀如鬼氣者,得之卒重。凡中蠱病,多趨於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
著蠱毒,面色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胸脅支滿,
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恆痛;又心腹似如蟲行,顏色赤,唇口乾燥。經年不治,
肝鬲爛而死。
其面色赤黃者,是蜴蜥蠱,其脈浮滑而短。病發之時,腰背微滿,手腳脣口,
悉皆習習。而候脈急,舌上生瘡。二百日不治,噉人心肝盡亂,下膿血,羸瘦,
顏色枯黑而死。
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病發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
或下或上,天陰雨轉劇,皮內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欬唾膿血,
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成科斗形,是蝦蟆蠱。
經年不治,噉人脾胃盡,脣口裂而死。
其脈緩而散者,病發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吐逆,小便赤黃,
腹內悶,胸痛,顏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蜋有足翅,是蜣蜋蠱。經年不治,
噉人血脈,枯盡而死。
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
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當令病人唾水內,唾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
沉散不至下者,草毒。
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脹皮脫;若非蠱,豆不爛脫。
又云:以鵠皮置病人臥下,勿令病人知,若病劇者,是蠱也。
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齒微微隱之,
勿令破,作兩炊時,夜吐一瓦上,著霜露內,旦看大青,是蠱毒也。
昔有人食新變鯉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𩊅,發熱煩冤,欲得水洗沃,身體搖動,
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野間相承無此毒,不作蠱治,遂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著頭相叉,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
痛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十二通,愈蠱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氣。
又云:常度日月星辰,清淨,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
令人長生,治心腹痛。
又云:治百病邪蟲,當正偃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內氣,令腹極滿,
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之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
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
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晃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
二、蠱吐血候
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噉食,餘一存者,名為蠱。能害人,
食人腑臟,其狀,心切痛,如被物齧,或𩊅,面目青黃,病變無常,是先傷於膈上,
則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臟腑盡則死。
三、蠱下血候
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噉,餘留一存者為蠱。能變化為毒,
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飲食內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煩悶不可忍,
食人五臟,下血瘀黑如爛雞肝。
四、氐羌毒候
氐羌毒者,猶是蠱毒之類。於氐羌界域得之,故名焉。然其發病之狀,
猶如中蠱毒,心腹刺痛,食人五臟,吐血利血,故是蠱之類也。
五、貓鬼候
貓鬼者,云是老狸野物之精,變為鬼蜮,而依附於人。人畜事之,猶如事蠱,
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利血而死。
六、野道候
野道者,是無主之蠱也。人有畜事蠱,以毒害人,為惡既積,乃至死滅絕,
其蠱則無所依止,浮游田野道路之間,有犯害人者。其病發,猶是蠱之狀。
但以其於田野道路得之,故以謂之野道。
七、射工候
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澗水內。此蟲口內有橫骨,
狀如角弓,其蟲形正黑,狀如大蜚,生齧髮,而有雌,雄者口邊兩角,角端有掗,
能屈伸。冬月並在土內蟄,其上氣蒸怵怵,冬月有雪,落其上不凝。夏月在水內,
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時,仍逐水,便流入人家,
或遇道上牛馬等跡內即停住,其含沙射人影,便病。
初得時,或如傷寒,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身體苦強,或惡寒熱,四支拘急,
頭痛,骨悁欠伸,張口欠欲,或清朝小蘇晡夕則劇。劇者不過三日,則齒間有血出,
不即治殺人。又云:初始證候,先寒熱惡冷,欠欲,筋急,頭痛目疼,狀如傷寒,
亦如中尸,便不能語,朝旦小蘇,晡夕輒劇,寒熱悶亂是也。始得三四日可治,
急者七日皆死,緩者二七日,遠不過三七日皆死。
其毒中人,初未有瘡,但惡風𣶮𩞄寒熱,或如針剌。及其成瘡,初如豆粒黑子,
或如火燒,或如蠼螋尿瘡,皆肉內有穿空如大針孔也。其射中人頭面尤急,
腰以上去人心近者多死,中人腰以下者小寬,不治亦死;雖不死,
皆百日內乃可保瘥。又云:瘡有數種,其一種,中人瘡正黑如黶子狀,
或周徧悉赤,衣被犯之,如有芒刺痛。其一種,作瘡久即穿陷,或鎮寒熱。其一種,
如火炙人肉,熛起作瘡,此最急,數日殺人。其一種,突起如石癤狀。俱能殺人,
自有遲速耳。大都此病多令人寒熱欠伸,張口閉眼。
此蟲冬月蟄在土內,人有識之者,取帶之溪邊行亦佳。若得此病毒,
仍以為屑漸服之。夏月在水中者,則不可用。
八、沙虱候
山內水間有沙蝨,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蟲著身,
及陰雨日行草間亦著人,便鑽入皮裏。其診法,初得時,皮上正亦,如小豆黍粟,
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之後,令百節,疼強痛,寒熱,赤上發瘡。
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
人在山澗洗浴竟,巾拭𩚵𩚵如芒毛針剌,熟看見處,以竹簪挑拂去之。已深者,
用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易見行動也。挑不得,灸上三七壯,
則蟲死病除。若止兩三,不能為害,多處不可盡挑灸。挑灸其上而猶覺昏昏,
是其已入深,便應須依土俗作方術拂出之,并作諸藥湯浴,皆得一二升,
出都盡乃止。此七日內宜瘥,不爾則續有飛蠱來,入攻噉心臟便死。飛蟲,白色,
如韭葉大,長四五寸,初著腹脅,腫痛如刺,即破雞梹之,盡出食雞,
或得三四數過,與取盡乃止,兼取麝香犀角護其內,作此治可瘥,勿謂小小,
不速治,則殺人。彼土呼此病為呼隲,吳音沙作隲。讀如鳥長尾隲隲音也,
言此蟲能招呼沙蝨入人體內。人行有得沙蝨,還至即以火自炙燎令徧,
則此蟲自墮地也。
九、水毒候
自三吳已東及南,諸山郡山縣,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春秋輒得。一名中水,
一名中溪,一名中灑,蘇駭反。一名水中病,亦名溪溫。令人中溪,
以其病與射工診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實有異,有瘡是射工,無瘡是溪病。
初得惡寒,頭微痛,目匡疼,心內煩懊,四支振焮,腰背骨節皆強,兩膝疼,
或⿰口翕⿰口翕熱,但欲睡,旦醒暮劇,手足指逆冷至肘膝。二三日則腹生蟲,食下部,
肛內有瘡,不痒不痛,令人不覺,視之乃知。不即治,六七日下部便膿潰,
蟲上食五臟,熱盛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死。一云十餘日死。
水毒有陰陽,覺之急視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陽毒,最急;
若瘡如鱧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皆殺人,不過二十日。又云,水毒有雌雄,
脈洪大而數者為陽,是雄溪,易治,宜先發汗及浴。脈沉細遲者為陰,是雌溪,
難治。欲知審是中水者,手足指冷即是,若不冷非也。其冷或一寸,或至腕,
或至肘膝。冷至二寸為微,至肘膝為劇。又云:作數斗湯,以蒜四五升擣碎投湯內,
消息視之,莫令大熱,絞去滓,適寒溫,以自浴,若身體發赤斑文者是也。又云:
若有發瘡處,但如黑點,繞邊赤,狀似雞眼。在高處難治,下處易治。餘診同,
無復異,但覺寒熱頭痛,腰背急強,手腳冷,欠欲欲眠,朝瘥暮劇,便判是溪病,
不假蒜湯乃視下部瘡也。
此證,至困時亦不皆洞利及齒間血出,惟熱勢猛者,則心腹煩亂,不食而狂語,
或有下血物如爛肝,十餘日至二十日則死。
又云:溪病不歇,仍飛蠱來入,或皮膚腹脅間突起,如燒痛,如刺,登破生雞上,
輒得白蟲,狀似蛆,長四五六七寸,或三四六八枚無定。
此即應是所云虫噉食五臟及下部之事。又云:中溪及射工法急救,令七日內瘥,
不爾則有飛蠱來入人身內,攻噉五臟便死。彼土辟卻之法,略與射工相似。
卷二十六
蠱毒病諸候下 凡二十七論
十、解諸毒候
凡藥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即殺人者,一曰鉤吻,生朱崖;二曰鴆,又名䴇曰,
狀如黑雄雞,生山中;三曰陰命,赤色,著木懸其子,生山海;四曰海薑,狀如龍,
赤色,生海中;五曰鴆羽,狀如雀,黑項赤喙,食蝮蛇,生海內。但被此諸毒藥,
發動之狀,皆似勞黃,頭項強直,背痛而欲寒,四支酸灑,毛悴色枯,肌肉纏急,
神情不樂。又欲似瘴病,或振寒如瘧,或壯熱似詩行,或吐或利,多舌頭痛。
又言人齒色黑,舌色赤多黑少,並著藥之候也。嶺南俚人別有不強藥,有藍藥,
有焦銅藥,金藥,菌藥,此五種藥中人者,亦能殺人。但此毒初著,人不能知,
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銀令淨,復以水楊枝洗口齒,含此銀一宿臥,
明旦吐出看之,銀黑者是不強藥,銀青黑者,是藍藥,銀紫斑者,是焦銅藥。
此三種,但以不強藥最急毒。若熱酒食裏著者,六七日便覺異;若冷酒食裏著,
經半月始可知耳。若含銀,銀色不異,而病候與著藥之狀不殊,心疑是毒,
欲得即知者,可食鯉魚鱠,食竟此毒即發。亦空腹取銀口含之,可兩食頃,
出著露下,明旦看銀色,若變黑,即是藥毒。又言取雞子煮去殼,
令病人齒齧雞子白處,亦著露下,若齒齧痕處黑,即是也。又言覺四大不調,
即須空腹食炙雞、炙㹠、鴨等肉,觸犯令藥發,即治之便瘥;若久不治,毒侵踢胃,
難復攻治。若定知著藥,而四大未羸者,取大戟長三寸許食之,必大吐利,
若色青者,是焦銅藥;色赤者,是金藥;吐菌子者,是菌藥。此外,
雜藥利亦無定色,但小異常利耳。又有兩種毒藥,並名當孤草。其一種著人時,
脈浮大而洪,病發時嗇嗇惡寒,頭微痛,乾嘔,背迫急,口噤,不覺嚼舌,
大小便秘澀,眼匡瘄口指甲顏色皆青是也,又一種當孤草毒者,其病發時,
囗噤而乾,舌不得言,咽喉如錐刀刺,胸中甚熱,髆胛滿,不至百日,
身體脣囗手腳指甲青而死。又著烏頭毒者,其病發時,咽喉強而眼睛疼,鼻中艾臭,
手腳沉重,常嘔吐,腹中熱悶,脣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死。
凡人若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胃厚,則勝毒;若瘦者,則胃薄,不勝毒也。
十一、解諸藥毐候
凡藥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於人為害,亦能殺人。但毒有大小,
自可隨所犯而救解之。但著毒重者,亦令人發病時咽喉強直,而兩眼睛疼,鼻乾,
手腳沉重,常嘔吐,腹裏熱悶,唇囗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便死。其輕者,
乃身體習習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無度是也。但從酒得者難治,
言酒性行諸血脈,流遍周體,故難冶;因食得者易愈;言食與藥俱入胃,
胃能容雜毒,又逐大便泄毒氣,毒氣未流入血脈,故易治。若但覺有前諸候,
便以解毒藥法救之。
十二、服藥失度候
凡合和湯藥,自有限劑,至於圭、銖、分、兩,不可乖違,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
其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嘔逆而悶亂,手足厥冷,腹痛轉筋。久不以藥解之,
亦能致死,速治即無害。
十三、諸飲食中毒候
凡人往往因飲食忽然困悶,少時致甚,乃至死者,名為飲食中毒,
言人假以毒物投食裏殺人。但其病頰內或懸癰內初如酸棗大,漸漸長大,是中毒也。
急治則差,久不治,毒入腹則死。但診其脈,浮之無陽,微細而不可知者,中毒也。
十四、食諸肉中毒候
凡可食之肉,無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氣所斃,其肉則有毒。若食此毒肉,
便令人困悶,吐利無度,是中毒。
十五、食牛肉中毐候
凡食牛肉有毒者,由春蛇在草,牛食因誤噉蛇則死;亦有蛇吐毒著草,
牛食其草亦死,此牛肉則有大毒。又因疫病而死者,亦有毒。食此牛肉,
則令人心悶,身體痹,甚者乃吐逆下利,腹痛不可堪,因而致死者非一也。
十六、食馬肉中毒候
凡駿馬肉及馬鞍下肉,皆有毒,不可食之,食之則死。其有凡馬肉則無毒。
因疫病死者,肉亦有毒。此毒中人,多洞下而煩亂。
十七、食六畜肉中毒候
六畜者,謂牛、馬、豬、羊、雞、狗也。凡此等肉本無毒,不害人。
其自死及著疫死者,皆有毒。中此毒者,亦令人心煩悶而吐利無度。
十八、食六畜百獸肝中毒候
凡禽獸六畜自死者,肝皆有毒,不可食,往往傷人。其疫死者彌甚。被其毒者,
多洞利嘔吐而煩悶不安。
十九、食鬱肉中毒候
鬱肉毒者,謂諸生肉及熟肉內器中,密閉頭,其氣壅積不泄,則為鬱肉,
有不幸而食之,乃殺人。其輕者,亦吐利煩亂不安。
二十、食狗肉中毒候
凡狗肉性甚躁熱,其疫死及狂死者,皆有毒,食之難消,故令人煩毒悶亂。
二十一、食豬肉中毒候
凡豬肉本無毒,其野田間放,或食雜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則有毒。
人食之則毒氣攻臟,故令人吐利,困悶不安。
二十二、食射肉中毒候
射獵人多用射藥塗箭頭,以射蟲鹿,傷皮則死,以其有毒故也。人獲此肉,
除箭處毒肉不盡,食之則被毒致死。其不死者,所誤食肉處去毒箭遠,毒氣不深,
其毒則輕,雖不死,猶能令人困悶吐利,身體痹不安。菵藥者,以生烏頭搗汁,
日作之是也。
二十三、食鴨肉成病候
鴨肉本無毒,不能損人。偶食觿冷不消,因結聚成腹內之病。
三十四、食漏脯中毒候
凡諸肉脯,若為久故茅草屋漏所濕,則有大毒,食之三日,乃成暴癥,不可治,
亦有即殺人者。凡脯,炙之不動,得水則動,亦殺人。
二十五、食魚鱠中毒候
凡人食魚鱠者,皆是使生冷之物,食之甚利,人多嗜之,食傷多,則難消化,
令人心腹否滿,煩亂不安。
二十六、食諸魚中毒候
凡食諸魚有中毒者,皆由魚在水中,食毒蟲惡草則有毒,人食之,不能消化,
即令悶亂不安也。
二十七、食鱸魚肝中毒候
此魚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剝落,雖爾,不至於死。
二十八、食鯸鮐魚中毒候俗名河豚
此魚肝及腹內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
二十九、食蟹中毒候
此蟹食水茛,水茛有大毒,故蟹亦有毒。中其毒則悶亂欲死。若經霜已後,
遇毒即不能害人,未被霜蟹,煮食之則多有中毒,令人悶亂,精神不安。
三十、食諸菜蕈菌中毒候
凡園圃所種之菜本無毒,但蕈、菌等物,皆是草木變化所生,出於樹者為蕈,
生於地者為菌,並是鬱蒸濕氣變化所生,故或有毒者。人食遇此毒,多致死,疾速;
其不死者,猶能令煩悶吐利,良久始醒。
三十一、食諸蟲中毒候
野菜芹荇之類,多有毒蟲水蛭附之,人誤食之,使中其毒,亦能悶亂,煩躁不安。
三十二、飲酒大醉追日不解候
飲酒過多,酒毒漬於腸胃,流溢經絡,使血令脈充滿,令人煩毒惛亂,嘔吐無度,
乃至累日不醒。往往有腹背穿穴者,是酒熱莓氣所為。故須搖動其身,以消散也。
三十三、飲酒中毒候
凡酒性有毒,人若飲之,有不能消,便令人煩毒悶亂。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云: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飽之氣。出氣之後,
立飢且醒。
三十四、飲酒腹滿不消候
夫酒性宣通而不停聚,故醉而復醒,隨血脈流散故也。今人有榮衛否澀,
痰水停積者,因復飲酒,不至大醉大吐,故酒與痰相搏,不能消散,故令腹滿不消。
十九、惡酒候
酒者,水穀之精也,其氣慓悍而有大毒。入於胃則胃脹氣逆,上逆於胸,
內蘸於肝膽,故令肝浮膽橫,而狂悖變怒,失於常性,故云惡酒也。
二十、飲酒後諸病候
酒性有毒,而復大熱,之過多,故毒熱氣滲溢經絡,浸溢腑臟,而生諸病也。
或煩毒壯熱而似傷寒或洒淅惡寒,有同溫瘧;或吐利不安;或嘔逆煩悶,
隨臟氣虛實而生病焉。病候非一,故云諸病。
卷二十七
血病諸候 凡九論
一、吐血候
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但肺者,五臟上蓋也,
心肝又俱主於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於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
氣逆故吐血也。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疸,三曰傷胃。內衄者,
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或如豆汁,或如衄血,
凝停胃裏,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疸者,言飲酒之後,
毒滿便吐,吐已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後,
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踧,因傷損胃口,
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凡吐血之後,體恆,匎 然,心裏煩躁,悶亂紛紛,
顛倒不安。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
脈細沉者生,喘欬上氣,脈數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黃黑,無復血氣,時寒時熱。
養生方云: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發則髮焦也。
二、吐血後虛熱胸中否口燥候
吐血之後,臟腑虛竭,榮衛不理,陰陽隔絕,陽虛於上,故身體虛熱,胸中否,
而口燥。
三、嘔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
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四、唾血候
唾血者,由傷損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
唾上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脇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
關上脈微芤,則唾血。脈沉弱者生,牢實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唾血,久疼,
為之愈。
長伸兩腳,以兩手捉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
身則可卷轉也。
五、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
六、大便下血候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血,鮮而腹痛。
冷氣在內,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
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
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七、小便血候
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
下部脈急而弦者,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養生方云:人食甜酪,勿食大酢,必變為尿血。
八、九竅四支出血候
凡榮衛大虛,腑臟傷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驚忿過度,暴氣逆溢,
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故九竅出血。
喘欬而上氣逆,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九、汗血候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於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
髮毛病諸候凡十三論
一、鬚髮禿落候
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榮在鬚;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華在髮。衝任之脈,
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經上唇口。若血盛則榮於頭髮,故鬚髮美;
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鬚髮禿落。
養生方云:熱食汗出,勿傷風,令髮墮落。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欲理髮,向王地,既櫛髮之始,而微咒曰:泥丸玄華,保精長存。
左為隱月,右為日根,六合清煉,百神受恩。咒畢,咽唾三過。能常行之,
髮不落而生。又云:當數易櫛,櫛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侍者櫛。取多,
血液不滯,髮根常牢。
二、令生髭候
手陽明為大腸之經,其支絡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間。髭者,是血氣之所生也。
若手陽明之經血盛,則髭美而長,血氣衰少則不生。
三、白髮候
足少陰腎之經也,腎主骨髓,其華在髮。若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
則骨髓充滿,故髮潤而黑;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
故髮變白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解髮,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左右手導引,手掩兩耳。
治頭風。令髮不白,以手復持頭五,通脈也。
復持頭五,通脈也。
又云:清旦初起,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鬚髮,即流通。
又云:坐地,直兩腳,以兩手指腳脛,以頭至地。調脊諸椎,利髮根,令長美。
坐舒兩腳,相去一尺,以扼腳兩脛,以頂至地十二通。調身脊無患害,致精氣潤澤。
髮根長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澤,髮恆不白。
又云:伏解髮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掩兩耳。令髮黑不白。
伏者,雙膝著地,額直至地,解髮,破髻,舒頭,長敷在地。向東者,向長生之術,
握固兩手如嬰兒握,不令氣出,不息不使息出,極悶已三噓,而長細引。一通者,
一為之,令此身囊之中滿其氣。引之者,引此舊身內惡邪伏氣,隨引而出,
故名導引。舉左右手各一通,兩掩耳,塞鼻孔三通,除白髮患也。
又云:蹲踞,以兩手舉足五趾,低頭自極,則五臟氣偏至。治耳不聞,目不明。
久為之,則令髮白復黑。
又云:正月十日沐髮,髮白更黑。
又云:千過梳頭,頭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湯,沐頭不白。
又云:十日沐浴,頭不白。
又云:十四日沐浴,令齒牢髮黑。
又云:常向本命,櫛髮之始,叩齒九通,陰咒曰:大常散靈,五老反真,
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迴拘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煉,百疾愈因,咽唾三過。
常數行之,使人齒不痛,髮牢不白。一云頭腦不痛。
又云:思心氣上下四布,正赤,通天地,自身大且長。令人氣力增益,髮白更黑,
齒落再生。
四、令長候
髮是足少陰之經血所榮也。血氣盛,則髮美長;若血虛少,則髮不長,
須以藥治之令長。
五、令髮潤澤候
足少陰之經血,外養於髮。血氣盛,髮則光潤;若虛則血不能養髮,
故髮無潤澤也。則須以藥,令其潤澤。
六、髮黃候
足少陰之經血,外養於髮。血氣盛,髮則潤黑;虛竭者,不能榮髮,故令髮變黃。
七、鬚黃候
足少陽之經血,外榮於鬚。血氣盛,鬚則美而長;若虛少不足,不能榮潤於外,
故令鬚黃。
八、令生眉毛候
足太陽之經,其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血氣盛,則眉美有毫,血少則眉惡。
又眉為風邪所傷,則眉脫,皆是血氣傷損,不能榮養,故須以藥生之。
九、火燒處髮不生候
夫髮之生,血氣所潤養也。火燒之處,瘡痕緻密,則血氣下沉,不能榮宣腠理,
故髮不生。
十、令毛髮不生候
足少陰之血氣,其華在髮。足太陽之血氣盛,則眉美;足少陽之血氣盛,則鬚美;
足陽明之血氣盛,則髮美;手陽明之血氣盛,則髭美。諸經血氣盛,則眉、髭、鬚、
髮美澤。若虛少枯竭,則變黃、白、悴、禿。若風邪乘其經絡,血氣改變,
則異毛惡髮妄生也,則須以藥傅,令不生也。
十一、白禿候
凡人皆有九蟲在腹內,值血氣虛則能侵食。而蟯蟲發動,最能生瘡,乃成疽、癬、
瘑、疥之屬,無所不為。言白禿者,皆由此蟲所作,謂在頭生瘡,有蟲,白痂,
甚癢,其上髮並禿落不生,故謂之白禿。
十二、赤禿候
此由頭瘡,蟲食髮禿落,無白痂,有汁,皮赤而癢,故謂之赤禿。
十三、鬼舐頭候
人有風邪在於頭,有偏虛處,則髮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
髮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
面體病諸候 凡五論
一、蛇身候
蛇身者,謂人皮膚上如蛇皮而有鱗甲,世謂之蛇身也。此由血氣否澁,
不通潤於皮膚故也。
二、面皰候
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是。
養生方云:醉不可露臥,令人面發瘡皰。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瘡,輕者皶皰。
三、面皯䯌候
人面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於皮膚,
痰飲漬於腑臟,故生皯。
養生方云:飽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務,不但無益,乃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病,
及手足痹,面目黧皯。
四、酒皶候
此由飲酒,熱勢衝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鞾鞾然也。
五、嗣面候
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膚腠受於風邪,搏於津液,津液之氣,
因虛作之也。亦言因傅胡粉而皮膚虛者,粉氣入腠理化生之也。
卷二十八
目病諸候 凡三十八論
一、目赤痛候
凡人肝氣通於目。言肝氣有熱,熱衝於目,故令赤痛。
二、目胎赤候
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淨,令穢汁浸漬於眥,使瞼赤爛,至大不瘥,
故云胎赤。
三、目風赤候
目者,肝之竅,風熱在內乘肝,其氣外衝於目,故見風淚出,目瞼皆赤。
四、目赤爛眥候
此由冒觸風日,風熱之氣傷於目,而眥瞼皆赤爛,見風彌甚,世亦云風眼。
五、目數十年赤候
風熱傷於目眥,則眥赤爛。其風熱不去,故眥常赤爛,積年不瘥。
六、目風腫候
目為肝之外候,肝虛不足,為冷熱之氣所干,故氣上衝於目外復遇風冷所擊,
冷熱相搏而令瞼內結腫,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棗之狀。腫而因風所發,故謂之風腫。
七、目風淚出候
目為肝之外候,若被風邪傷肝,肝氣不足,故令目淚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難屈伸拜起,去脛中痛痹,風目耳聾。
又云:踞,伸左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去脛中疼。一本云,除風目暗,耳聾。
又云:以鼻內氣,左手持鼻,除目暗泣出。鼻內氣,口閉,自極七息。
除兩脇下積血氣。
又云:端坐,生腰,徐以鼻內氣,以右手持鼻,除目暗,若淚出,閉目吐氣。
鼻中息肉,耳聾;亦然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八、目淚出不止候
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於目者為淚。若臟氣不足,則不能收制其液,
故目自然淚出。亦不因風而出不止,本無赤痛。
九、目膚翳候
陰陽之氣,皆上注於目,若風邪痰氣乘於腑臟,腑臟之氣,虛實不調,
故氣衝於目,久不散,變生膚翳。膚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蠅翅者即是。
十、目膚翳覆瞳子候
此言肝臟不足,為風熱之氣所干,故於目睛上生翳,翳久不散,漸漸長,
侵覆瞳子。
十一、目息肉淫膚候
息肉淫膚者,此由邪熱在臟,氣衝於目,熱氣切於血脈,蘊積不散,結而生息肉,
在於白睛膚瞼之間,即謂之息肉淫膚也。
十二、目暗不明候
夫目者,五臟六腑陰陽精氣,皆上注於目。若為血氣充實,則視瞻分明;
血氣虛竭,則風邪所侵,令目暗不明。
養生方云:恣樂傷魂,魄通於目,損於肝,則目暗。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五趾,頭自極,則五臟氣徧。
主治耳不聞人語聲,目不明。久為之,則令髮白復黑。
又云: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
無有罣礙。
又云:伸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引肺,去風虛,令人目明。依經為之,
引肺中氣,去風虛病,令人目明,夜中見色,與晝無異。
又云: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
不病痛。
又云:東向坐,不息再通,以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以甘泉漱之,洗目,去其翳垢,令目清明。上以內氣洗身中,令內睛潔,此以外洗,
去其塵障。
又云:臥,引為三,以手爪項邊脈五通,令人目明。臥正偃,頭下卻亢引三通,
以兩手指爪項邊大脈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見色。為久不已,
通見十方,無有劑限。
十三、目青盲候
青盲者,謂眼本無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見物耳。但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若臟虛有風邪痰飲乘之,有熱則赤痛,無熱但內生障,
是腑臟血氣不榮於睛,故外狀不異,只不見物而已。是之謂青盲。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又云:正月八日沐浴,除目盲。
十四、目青盲有翳候
白黑二睛無有損傷,瞳子分明,但不見物,名為青盲,更加以風熱乘之,
氣不外泄,蘊積於睛間,而生翳似蠅翅者,覆瞳子上,故謂青盲翳也。
十五、目茫茫候
夫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府藏虛損,為風邪痰熱所乘,
氣傳於肝,上衝於目,故令視瞻不分明,謂之茫茫也。凡目病若肝氣不足,
兼胸鬲風痰勞熱,則目不能遠視,視物則茫茫漠漠也。若心氣虛,亦令目茫茫,
或惡見火光,視見蜚蠅黃黑也。
診其左手尺中脈,沉為陰,陰實者目視茫茫。其脈浮大而緩者,此為逆,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雞鳴欲起,先屈左手噉鹽指,以指相摩,咒曰:西王母女,
名曰益愈,賜我目,受之於口。即精摩形。常雞鳴二七著唾,除目茫茫,致其精光,
徹視萬里,徧見四方。咽二七唾之,以熱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
十六、雀目候
人有晝而睛明,至暝則不見物,世謂之雀目。言其如鳥雀,暝便無所見也。
十七、目珠管候
目是五藏六府之精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若府藏氣血調和,
則目精彩明淨,若風熱痰飲漬於藏府,使肝藏血氣蘊積,衝發於眼,津液變生結聚,
狀如珠管。
十八、目珠子脫出候
目,是臟腑陰陽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肝之外候。
凡人風熱痰飲漬於臟腑,陰陽不和,肝氣蘊積生熱,熱衝於目,使目睛疼痛,
熱氣衝擊其珠子,故令脫出。
十九、目不能遠視候
夫目不能遠視者,由目為肝之外候,腑臟之精華,若勞傷腑臟,肝氣不足,
兼受風邪,使精華之氣衰弱,故不能遠視。
二十、目澀候
目,肝之外候也,腑臟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若悲哀內動腑臟,
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於液道,
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於肝,而衝發於目,
則目熱而澁也,甚則赤痛。
二十一、目眩候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筋骨血氣之精,與脈并為目系,
系上屬於腦,若腑臟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
則目眴而眩也。
二十二、目視一物為兩候
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凡人腑臟不足,精虛而邪氣乘之,則精散,
故視一物為兩也。
二十三、目偏視候
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人腑臟虛而風邪入於目,而瞳子被風所射,
睛不止則偏視。此患亦有從小而得之者,亦有長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精氣虛,
而受風邪所射故也。
二十四、目飛血候
目,肝之外候也。肝藏血,足厥陰也,其脈起足大指之叢毛,入連於目系。
其經脈之血氣虛,而為風熱所乘,故血脈生於白睛之上,謂之飛血。
二十五、目黑候
目黑者,肝虛故也。目是臟腑之精華,肝之外候,而肝藏血。腑臟虛損,
血氣不足,故肝虛不能榮於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
二十六、目暈候
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目為肝之外候。肝藏血,血氣不足,則肝虛,
致受風邪,風邪搏於精氣,故精氣聚生於白睛之上,繞於黑睛之際,精彩昏濁,
黑白不明審,謂之目暈。
二十七、睊目候
睊目者,是風氣客於瞼眥之間,與血氣津液相搏,使眥目癢而淚出,目眥恆濕,
故謂之睊目。
二十八、目眵䁾候
目,是臟腑之精華,肝之外候。夫目上液之道,腑臟有熱,氣熏於肝,
衝發於目眥瞼,使液道熱澀,滯結成眵䁾也。
二十九、睢目候
目,是腑臟血氣之精華,肝之外候,然則五臟六腑之血氣,皆上榮於目也。
若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風客於瞼膚之間,所以其皮緩縱,垂覆於目,
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亦名侵風。
三十、目眇候
目者,腑臟之精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風邪停飲在於臟腑,侵於肝氣,
上衝於眼,則生障翳、珠管、息肉。其經絡有偏虛者,翳障則偏覆一瞳子,
故偏不見物,謂之眇目。
三十一、目蜡候蜡音覷
蜡目者,是蠅蛆目眥成瘡,故謂之蜡目。
三十二、目肥候
肥目者,白睛上生點注,或如浮萍,或如榆莢,有如胡粉色者,有作青黑色者,
似羹上脂,致令目暗,世呼為肥目。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為肝之外候,
宗脈所聚,上液之道。此由腑臟氣虛,津液為邪所搏,變化而生也。
三十三、目皰瘡候
目,肝之候也。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榮於目,腑臟有熱,氣乘於肝,衝發於目,
熱氣結聚,故睛上生皰瘡也。
三十四、目膿漏候
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風熱客於瞼眥之間,熱搏於血液,令眥內結聚,
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膿汁不盡,謂之膿漏。
三十五、目封塞候
目,肝之外候也,肝氣通於目。風邪毒氣客於瞼膚之間,結聚成腫,
腫而瞼合不開,故謂之封塞。然外為風毒結腫,內則蘊積生熱,若腫不即消,
熱勢留滯,則變生膚翳、息肉、白障也。
三十六、目內有丁候
目,肝之外候也。臟腑熱盛,熱乘於腑,氣衝於目,熱氣結聚,
而目內變生狀如丁也。
三十七、針眼候
人有眼內眥頭忽結成皰,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
熱搏於津液所成。但其熱勢輕者,故止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三十八、割目後除痛止血候
夫目生淫膚息肉,其根皆從目眥染漸而起。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於目。目,
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十二經脈,有起內眥兌眥者,風熱氣乘其臟腑,
臟腑生熱,熱氣薰肝,衝發於目,熱搏血結,故生淫膚息肉。割之而傷經脈者,
則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須方藥除療之。
卷二十九
鼻病諸候凡十一論
一、鼻衄候
經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剋土,今脾熱,
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
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
相隨而行於身,周而復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生也,
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血,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脈微,苦寒,為是衄血。
寸脈微弱,尺脈澀,發熱,弱為無血,必厥其人,微嘔。夫厥當眩不眩,
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肝脈大,喜為衄。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豚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
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髮,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
病人面無血色,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
尺中自浮,目精暈黃,衄必未止;目精了慧,知衄今止。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人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
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
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臟虛血盛,
故衄不止。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
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勞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
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勞損臟腑,血氣生熱,
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於鼻者,名為鼻衄。臟虛不復,勞熱停積,
故衄經久不瘥。
五、鼻齆候
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
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
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
交腳踑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不已久行,
徹聞十方。
六、鼻生瘡候
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
七、鼻息肉候
肺氣通於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
停結鼻內,故變生息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徐徐以鼻內氣,以右手捻鼻,除目闇,苦淚出,
徐徐閉目吐氣。鼻中息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冶鼻中息肉。
八、鼻窒塞氣息不通候
肺氣通於鼻。其臟為冷風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齆。冷氣結聚,搏於血氣,
則生息肉。冷氣盛者,則息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九、鼻涕候
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
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十、鼻痛候
肺氣通於鼻。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十一、食諸物誤落鼻內候
頏音亢。顙之間,通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
或因嚏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耳病諸候 凡九論
一、耳聾候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
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
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并時,并則有臟氣逆,
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其候頰顴,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
其候耳內煇煇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項上。
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
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二、耳風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其經脈虛,風邪乘之,
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否塞不宣,故為風聾。風隨氣脈,行於頭腦,則聾而時頭痛,
故謂之風聾。
三、勞重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勞傷於腎,宗脈虛損,血氣不足,
故為勞聾。勞聾為病,因勞則甚。有時將適得所,血氣平和,其聾則輕。
四、久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勞傷於腎,宗脈虛損,血氣不足,
為風邪所乘,故成耳聾。勞傷甚者,血虛氣極,風邪停滯,故為久聾。
五、耳鳴候
腎氣通於耳,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
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診其右手脈,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
手太陰肺脈也。陰陽俱虛者,此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嘈,
眼時妄見光,此是肺與大腸俱虛也。
左手尺中名曰神門,其脈浮為陽,足太陽膀胱脈也。虛者,膀胱虛也。
腎與膀胱合,病苦耳鳴,忽然不聞,時惡風。膀胱虛則三焦實也。膀胱為津液之府,
若三焦實,則剋消津液,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
六、聤耳候
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也。勞傷血氣,熱乘虛,
而入於其經,邪隨則氣至耳,熱氣聚則生濃汁,故謂之聤耳。
七、耳疼痛候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
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
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上焦有風邪,入於頭腦,
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
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
八、耳聤苽候
耳苽者,耳裏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
則結 𩊅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
九、耳瘡候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血氣相搏,
故耳生瘡。
牙齒病諸候凡二十一論
一、牙齒痛候
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
若髓氣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於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又有蟲食於牙齒,
則齒根有孔,蟲居其間,又傳受餘齒,亦皆疼痛。此則針灸不瘥,傅藥蟲死,
乃痛止。
二、牙痛候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氣所養,而手陽明支脈入於齒。脈虛髓氣不足,風冷傷之,
故疼痛也。又蟲食於齒,則根有孔,蟲於其間,又傳受餘齒,亦痛掣難忍。若蟲痛,
非針灸可瘥,傅藥蟲死,乃痛止。
三、齒痛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若風冷客於經絡,傷於骨髓,
冷氣入齒根,則齒痛。若蟲食齒而痛者,齒根有孔,蟲在其間,此則針灸不瘥,
傅藥蟲死,痛乃止。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櫛髮之始,叩齒九通,陰咒曰:太帝散靈,五老返真;
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迴拘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練,咽唾三通。常數行之。
使齒不痛,髮牢不白,頭腦不痛。
又云: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二七。治齒痛病。大張口,琢齒二七,一通二七。
又解,四通中間,其二七大勢,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復疼痛。解病,鮮白不黧,
亦不疎離。久行不已,能破金剛。
又云:東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齒三十六下。治齒痛。
四、風齒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陽明之脈虛,風乘虛隨脈流入於齒者,
則令齒有風,微腫而根浮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覺脊背皆崛強,不問時節,縮咽髆內,仰面努髆井向上,
頭左右兩向按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
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五、齒齗腫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風氣流入於陽明之脈,與齗間血氣相搏,
故成腫。
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牙齒,發腫,善落齒。
六、齒間出血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齗,搏於血,
故血出也。
七、牙齒蟲候
牙齒蟲是蟲食牙,又食於齒,亦令牙齒疼痛。皆牙齒根有蟲,孔居其內,
食牙齒盡,又度食餘牙齒。
八、牙蟲候
牙蟲是蟲牙食於牙,牙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牙疼痛。食一牙盡,又度食餘牙。
九、齒蟲候
齒蟲是蟲食於齒,齒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齒疼痛。食一齒盡,又度食餘齒。
養生方云: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使人丁壯有顏色,
去蟲而牢齒。
又云:人能恆服玉泉,必可丁壯妍悅,去蟲牢齒。謂口中唾也。
十、齒齲注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足太陽脈有入於頰,遍於齒者。其經虛,風氣客之,
風搏齒間,與血氣相乘,則齗腫。
熱氣加之,濃汁出而臭,侵蝕齒齗,謂之齲齒,亦曰風齲。
養生方云:朝夕琢齒,齒不齲。
又云:食畢,當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十一、齒䘌候
齒䘌者,是蟲食齒至齗,膿爛汁臭,如蝕之狀,故謂之䘌齒。
十二、齒挺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冷,傳入其脈,令齒齗間津液化為膿汁,
血氣虛竭,不能榮於齒,故齒根露而挺出。
十三、齒動搖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足陽明之脈又遍於齒,齒為骨之所終,髓之所養。經脈虛,
風邪乘之,血氣不能榮潤,故令搖動。
十四、齒落不生候
齒牙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足陽明之脈,並入於齒。若血氣充實,
則骨髓強盛,其齒損落,猶能更生;若血氣虛耗,風冷乘之,致令齒或齲或齗落者,
不能復生。
十五、齒音離候
齒音離者,是風冷客於齒齗間,令齒齗落而膿出,其齒則疎,
語則齒間有風過之聲,世謂齒音離也。
十六、牙齒歷蠹候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也。手陽明、足陽明之脈,皆入於齒。
風冷乘其經脈,則髓骨血損,不能榮潤於牙齒,故令牙齒黯黑,謂之歷蠹。
十七、齒漏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風邪客於經脈,流滯齒根,使齗腫濃汁出,愈而更發,
謂之齒漏。
十八、齒 候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髓弱骨虛,風氣客之,則齒。
十九、拔齒損候
手陽明、足陽明之脈,並入於齒。拔齒而損脈者,則經血不止,臟虛而眩悶。
二十、齘齒候
齘齒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氣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
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齘齒。
二十一、齒黃黑候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足陽明之脈,皆入於齒。風邪冷氣,
客於經絡,髓虛血弱,不能榮養於骨,枯燥無潤,故令齒黃黑也。
卷三十
脣口病諸候凡十七論
一、口舌瘡候
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腑臟熱盛,
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診其脈,浮則為陽,陽數者,口生瘡。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覺脊背崛強,不問時節,縮咽髆內,仰面弩髆井向頭上,
左右兩向按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氣行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
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二、緊脣候
脾與胃合。胃為足陽明,其經脈起於鼻,環於脣,其支脈入絡於脾胃。脾胃有熱,
氣發於脣,則脣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
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脣,亦名瀋脣。
三、脣瘡候
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於鼻,環於脣,其支脈入絡於脾。
脾胃有熱。氣發於脣,則脣生瘡。
四、脣生核候
足陽明為胃之經,其支脈環於脣,入絡於脾。然脾胃為表裏,有風熱邪氣乘之,
而衝發於脣,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
五、口吻瘡候
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於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
此二經脈並俠於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熱所乘,氣發於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
恆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
六、脣口面皴候
脣口面皴者,寒時觸冒風冷,冷折腠理,傷其皮膚,故令皴劈。經絡之氣,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其脈有環脣俠於口者。若血氣實者,雖勁風嚴寒,不能傷之;
虛則腠理開而受邪,故得風冷而皴劈也。
又,冬時以暖湯洗面及向火,外假熱氣,動於腠理,而觸風冷,亦令病皴。
七、兔缺候
人有生而脣缺,似兔脣,故謂之兔缺。世云,由婦人娠妊時見兔及食兔肉使然。
八、口臭候
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鬲。然府藏氣臊腐不同,蘊積胸鬲之間,
而生於熱,衝發於口,故口臭也。
養生方云:空腹不用見臭尸,氣入脾,舌上白黃起,口常臭也。
九、口舌乾焦候
手少陰,心之經也,其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其氣通於口。腑臟虛熱,
氣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乾焦也。
診其右手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沉為陰,手太陰肺之經也。其脈虛者,
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無津液故也。又,右手關上脈,浮為陽,
足陽明胃之經也。其脈虛者,病苦脣口乾。又,左手關上脈,浮為陽,
足少陽膽之經也。其脈實者,病苦腹中滿,飲食不下,咽乾。
十、舌腫強候
手少陰,為心之經,其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其氣通於口。
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舌本。心脾虛,為風熱所乘,邪隨脈至舌,熱氣留心,
血氣壅澀,故舌腫。舌腫脈脹急,則舌腫強。
十一、謇吃候
人之五臟六腑,稟四時五行之氣,陰陽相扶,剛柔相生。若陰陽和平,血氣調適,
則言語無滯,吐納應機。若陰陽之氣不和,腑臟之氣不足,而生謇吃。
此則稟性有關,非針藥所療治也。
若腑臟虛損,經絡受邪,亦令語言謇吃。所以然者,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
脾脈連舌本,邪乘其臟,而搏於氣,發言氣動,邪隨氣而干之,邪氣與正氣相交,
搏於口舌之間,脈則否澀,氣則壅滯,亦令言謇吃,此則可治。
養生方云:憤滿傷神,神通於舌,損心則謇吃。
十二、重舌候
舌,心之候也。脾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於舌本。心脾有熱,熱氣隨脈衝於舌本,
血脈脹起,變生如舌之狀,在於舌本之下,謂之重舌。
十三、懸癰候
懸癰,為音聲之闕也。喉嚨,氣之所上下。五臟六腑有伏熱,上衝於喉咽,
熱氣乘於懸癰,或長或腫。
十四、喉咽垂倒候
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五臟六腑,呼吸之道路。腑臟有風邪,熱氣上衝咽喉,
則腫垂,故謂之垂倒。
十五、失欠頷車蹉候
腎主欠。陰陽之氣相引則欠。諸陽之筋脈,有循頷車者,欠則動於筋脈,
筋脈挾有風邪,邪因欠發,其氣急疾,故令失欠頷車蹉也。
十六、數欠候
腎主欠,而腎為陰也。陽氣主上,陰氣主下,其陰積於下者,而陽未盡,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二氣交爭,而挾有風者,欠則風動,
風動與氣相擊,故欠數。
十七、失枕候
失枕,頭項有風,在於筋脈間,因臥而氣血虛者,值風發動,故失枕。
喉心胸病諸候 凡十一論
一、喉痹候
喉痹者,喉裏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入陰陽之氣出於肺,循喉嚨而上下也。
風毒客於喉間,氣結蘊積而生熱,故喉腫塞而痹痛。
脈沉者為陰,浮者為陽,若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是喉痹之候也。
亦令人壯熱而惡寒,七八日不治,則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于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
放兩肋頭向外,肘髆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喉痹。
又云:一手長舒,合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去頸來急強,頭風腦旋,喉痹,髆內冷注偏風。
二、馬喉痹候
馬喉痹者,謂熱毒之氣結於喉間,腫連頰而微壯熱,煩滿而數吐氣,
呼之為馬喉痹。
三、喉中生穀賊不通候
穀賊者,禾裏有短穗,而強澀者是也。誤作米而人食之,則令喉裏腫結不通。
今風熱氣在於喉間,與血氣相搏,則生腫結,如食穀賊者也,故謂之喉中生穀賊。
不急治,亦能殺人。
四、狗咽候
喉內忽有氣結塞不通,世謂之狗咽。此由風熱所作,與喉痹之狀相似。
但俗云誤吞狗毛所作。
又云:治此病者,以一團飯共狗分食便瘥,所以謂之狗咽。
五、咽喉瘡候
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熱,其氣上衝喉咽,所以生瘡。其瘡或白頭,
或赤根,皆由挾熱所致。
六、尸咽候
尸咽者,謂腹內尸蟲,上食人喉咽生瘡。其狀,或癢或痛,如甘䘌之候。
七、喉咽腫痛候
喉咽者,脾胃之候,氣所上下。脾胃有熱,熱氣上衝,則喉咽腫痛。夫生腫痛者,
皆挾熱則為之。若風毒結於喉間,其熱盛則腫塞不通,而水漿不入,便能殺人。
臟氣微熱,其氣衝喉,亦能腫痛,但不過重也。
八、喉癰候
六腑不和,血氣不調,風邪客於喉間,為寒所折,氣壅而不散,故結而成癰。
凡結腫一寸為癤,二寸至五寸為癰。
九、咽喉不利候
腑臟冷熱不調,氣上下哽澀,結搏於喉間,吞吐不利,或塞或痛,故言喉咽不利。
十、心痹候
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裏愊愊如滿,
蘊蘊而痛,是謂之心痹。
診其脈,沉而弦者,心痹之候也。
十一、胸痹候
寒氣客於五臟六腑,因虛而發,上衝胸間,則胸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滿,
噎塞不利,習習如癢,喉裏澀,唾燥。甚者,心裏強否急痛,肌肉苦痹,絞急如刺,
不得俛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滿短氣,欬唾引痛,煩悶,自汗出,
或徹背膂。其脈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數日殺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云:以右足踐左足上。除胸痹,食熱嘔。
四肢病諸候凡十四
一、代指候
代指者,其指先腫,焮焮熱痛,其色不黯,然後方緣爪甲邊結膿,極者爪甲脫也。
亦名代甲,亦名糟指,亦名土竈。夫爪甲,筋之餘也。由筋骨熱盛,氣澀不通,
故腫結生膿,而爪甲脫。
二、手足發胝候
人手足忽然皮厚澀,而圓短如繭者,謂之胼胝。此由血氣沉行,不榮其表,
故皮澀厚而成胝。
三、手足逆臚候
手足爪甲際皮剝起,謂之逆臚。風邪入於腠理,血氣不和故也。
四、肉刺候
腳趾間生肉如刺,謂之肉刺。肉刺者,由著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
五、肉裂候
肉裂者,皮急肉坼破也。由腠理虛,風邪乘之,與血氣相衝擊,
隨所擊處而肉坼裂也。
六、手足皸裂候
皸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時觸冒風寒,手足破,故謂之皸裂。
七、尸腳候
尸腳者,腳跟坼破之名也,亦是冬時觸犯寒氣所以然。
又言腳踏死屍所臥地,亦令腳坼破。
八、足 候
病者,自膝已下至踝及趾,俱腫直是也。皆由血氣虛弱,風邪傷之,
經絡否澀而成也。亦言江東諸山縣人多病,云彼土有草名其草,人行誤踐觸之,
則令病。
九、五指筋攣不得屈伸候
筋攣不得屈伸者,是筋急攣縮,不得伸也。筋得風熱則弛縱,得風冷則攣急。
十、四支痛無常處候
四支痛無常處者,手足支節皆卒然而痛,不在一處。其痛處不腫,色亦不異,
但肉裏掣痛,如錐刀所刺。由體虛受於風邪,風邪隨氣而行,氣虛之時,邪氣則勝,
與正氣交爭相擊,痛隨虛而生,故無常處也。
十一、腳跟頹候
腳跟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地,世呼為腳跟頹。
十二、腳中忽有物牢如石如刀錐所刺候
言腳下有結物,牢𩊅如石,痛如錐刀所刺。此由腎經虛,風毒之氣傷之,
與血氣相擊,故痛而結𩊅不散。
十三、土落腳趾內候
此由腳趾先有瘡,而土落瘡裏,更令瘡腫痛,亦令人憎寒壯熱。
十四、腳破候
腳破者,腳心坼開也,世謂之腳破。腳心腎脈所出,由腎氣虛,風邪客於腠理,
致使津液不榮,故坼破也。
卷三十一
癭瘤等病諸候凡一十五論
一、癭候
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
初作與櫻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搥搥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
但垂核搥搥,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㿔㿔無根,浮動在皮中。又云有三種癭。
有血癭,可破之;有息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養生方云:
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二、瘤候
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
謂之為瘤。不治,乃至 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破。
三、腦濕候
腦濕,謂頭上忽生肉如角,謂之腦濕。言腦濕氣蘊蒸,衝擊所生也。
四、黑痣候
黑痣者,風邪搏於血氣,變化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瘕,
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然黑痣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
非藥可治。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亦云黑子。
五、赤疵候
面及身體皮肉變赤,與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錢大,亦不癢痛,謂之赤疵。
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六、白癜候
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
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七、癧瘍候
癧瘍者,人有頸邊、胸前、掖下自然斑剝,點相連,色微白而圓;亦有烏色者。
亦無痛癢,謂之癧瘍風。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八、疣目候
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箇,或十箇,相連肌裏,粗強於肉,
謂之疣目。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九、鼠乳候
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狀,謂之鼠乳也。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十、多忘候
多忘者,心虛也。心主血脈而藏於神,若風邪乘於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并隔,
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養生方云:丈夫頭勿北首臥,神魂不安,
多愁忘。
十一、嗜眠候
嗜眠者,由人有腸胃大,皮膚澀者,則令分肉不開解,其氣行則於陰而遲留,
其陽氣不精爽,神明昏塞,故令嗜眠。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于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交兩手內並腳中入,且兩手急引之,愈久寐,
精氣不明。交腳踑踞。凡故言踑踞,以兩手從內屈腳中入,左手從右趺踠上入左足,
隨孔下;右手從左足踠上入右足,隨孔下;出抱兩腳,急把兩手極引二通。愈久寐,
精神不明。久行則不睡,長精明。又云:一手拓頦,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
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頦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髆風,眠睡。尋用,永吉日康。
十二、鼾眠候
鼾眠者,眠裏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
氣有不和,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
澀而不利,亦作聲。
十三、體臭候
人有體氣不和,使精液雜穢,故令身體臭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于後。養生方云:以手掩口鼻,臨目微氣,久許時,手中生液,速以手摩面目。
常行之,使人體香。
十四、狐臭候
人腋下臭,如蔥豉之氣者,亦言如狐狸之氣者,故謂之狐臭。此皆血氣不和,
蘊積故氣臭。
十五、漏腋候
腋下常濕,仍臭生瘡,謂之漏腋。此亦是氣血不和,為風邪所搏,津液蘊瘀,
故令濕臭。
丹毒病諸候凡一十三論
一、丹候
丹者,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
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
去膿血數升。若發於節間,便流之四支;毒入腹,則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二、白丹候
白丹者,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軫,軫起不痛不赤而白色。由挾風冷,
故使色白也。
三、黑丹候
黑丹者,初發亦癢痛,或熛腫起,微黑色,由挾風冷,故色黑也。
四、赤丹候
赤丹者,初發軫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
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
五、丹軫候
丹軫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軫,相連而微癢,故謂為丹軫也。
六、室火丹候
室火丹,初發時必在腓腸,如指大,長三二寸,皮色赤而熱是也。
七、天竈火丹候
天竈火丹,發時必在於兩股裏,漸引至陰頭而赤腫是也。
八、廢竈火丹候
廢竈火丹,發時必於足趺上,而皮色赤者是也。
九、尿竈火丹候
尿竈火丹,發於胸腹,及臍,連陰頭皆赤是也。
十、熛火丹候
熛火丹者,發於背,亦在於臂,皮色赤是也。
十一、瘑火丹候
瘑火丹者,發於髀,而散走無常處,著皮赤是也。
十二、螢火丹候
螢火丹者,發於髆,至脇,皮赤是也。
十三、石火丹候
石火丹者,發通身,似纈,目突如粟是也。皮色青黑。
腫病諸候凡一十七論
一、諸腫候
腫之生也,皆由風邪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不通,壅結皆成腫也。
其風邪所作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狀也。不赤不痛,或腫或散,
不常腫。其寒氣與血相搏作者,有頭有根,色赤腫痛。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
但急腫,久不消,熱氣結盛,壅則為膿。其候非一,故謂之諸腫。
二、風腫候
凡人忽發腫,或著四支,或在胸背,或著頭項,水牢如胖大,虛腫回回,
如吹之狀,不痛不赤。著四支者,乃欲不遂,令人煩滿短氣,身體常冷。
皆由冬月遇溫,風入人肌裏,至春復適大寒,風不得出,氣壅肌間,不自覺;
至夏取風涼,濕氣聚不散而成腫,久不瘥,氣結盛生熱,乃化為膿血,並皆爛敗,
則殺人。右手關上脈浮而虛者,病腫。
三、卒風腫候
人有卒腫,不痛不赤,移無常處而兼癢。由先無患,偶腠理虛,而逢風所作也。
四、風毒腫候
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熱,腫上生熛漿,如火灼是也。
五、毒腫候
毒腫之候,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甚者,入腹殺人。
六、毒腫入腹候
此候與前毒腫不殊,但言腫熱漸盛,入腹故也。毒入腹之候,先令人嗇嗇惡寒,
心煩悶而嘔逆,氣急而腹滿,如此者殺人。
七、惡核腫候
惡核者,肉裏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
卒然而起,此風邪挾毒所成。其亦似射工毒。初得無常處,多惻惻痛,不即治,
毒入腹,煩悶惡寒即殺人。久不瘥,則變作瘻。
八、腫核候
凡腫,挾風冷則不消,而結成核也。
九、氣腫候
氣腫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纔著,便即痛,
此風邪搏於氣所生也。
十、氣痛候
人身忽然有一處痛,如打不可堪耐;亦乍走身間,發作有時。痛發則小熱,
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亦由體虛受風邪所搏,遇寒氣而折之,
邪氣不出故也。
十一、惡脈候
惡脈者,身裏忽有赤絡,脈起巃嵷,聚如死蚯蚓狀;看如似有水在脈中,
長短皆逐其絡脈所生是也。由春冬受惡風,入絡脈中,其血瘀結所生。久不瘥,
緣脈結而成瘻。
十二、惡肉候
惡肉者,身裏忽有肉如小豆突出,細細長,乃如牛馬乳,亦如雞冠之狀,
不癢不痛。久不治,長不已。由春冬被惡風所傷,風入肌肉,結瘀血積而生也。
十三、腫有膿使潰候
腫,壯熱結盛,則血化為膿。若不早出膿,膿食筋爛骨,則不可治也。
十四、腫潰後候
凡癰腫既潰訖,膿汁須及時而盡,若汁不盡,還復結腫,如初腫之候無異,
即稍難治。
十五、遊腫候
遊腫之候,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
十六、日遊腫候
日遊腫,其候與前遊腫相似,但手近之微痛,如復小癢為異。
世言犯觸日遊神之所作。
十七、流腫候
流腫凡有兩候,有熱有冷。冷腫者,其痛隱隱然沉深,著臂髆,在背上則腫起,
憑憑然而急痛;若手按及針灸之即腫起是也。熱腫者,四支熱如火炙之狀,
移無常處。或如手,或如盤,著背腹是;劇則皆熱如火,徧身熠熠然,五心煩熱,
脣口乾燥,如注之狀。此皆風邪搏血氣所生。以其移無常處,故謂流腫。
丁瘡病諸候 凡一十三論
一、丁瘡候
丁瘡者,風邪毒氣於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而強凹;二者,
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垽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
瘡頭內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
瘡頭如金薄;九者,瘡頭如茱萸;十者,瘡頭如石榴子。亦有初如風軫氣,
搔破青黃汁出,裏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及摸著則痛,
若故取,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
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初作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丁瘡。令人惡寒,
四支強痛,兼忉忉然牽疼,一二日瘡便變?腫大光起,根𩊅強,全不得近,酸痛,
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惚不佳,
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內,食之作丁瘡。
二、雄丁瘡候
雄丁瘡者,大如錢孔,烏黶似灸瘡,四畔泡漿色赤,又有赤粟。乃言瘡而不腫,
刺之不痛,而兼熱者,名為雄丁瘡。
三、雌丁瘡候
雌丁瘡者,頭小黃,向裏黶,亦似灸瘡,四畔泡漿外赤,大如錢孔而多汁。
腫而不痛,瘡內有十字畫而兼冷者,謂之雌丁瘡。
四、紫色火赤丁瘡候
此瘡色紫赤,如火之色,即謂紫色火赤丁瘡也。
五、牛丁瘡候
牛丁瘡,皮色不異,但腫而頭黑,挑之黃水出,四邊赤似茱萸房者,名為牛丁瘡。
六、魚臍丁瘡候
此瘡頭黑深,破之黃水出,四畔浮漿起,狹長似魚臍,故謂之魚臍丁瘡。
七、赤根丁瘡候
瘡形狀如赤豆,或生掖下。如鴨子大者,世人不識,但見其赤,即謂之赤根丁瘡。
八、犯丁瘡候
犯丁瘡,謂丁瘡欲瘥,更犯觸之,若大嗔,及食豬、魚、麻子,并狐臭人氣熏之,
皆能觸犯之,則更劇,乃甚於初。更令熱焮腫,先寒後熱,四支沉重,頭痛心驚,
嘔逆煩悶,則不可治。
九、丁瘡腫候
丁瘡腫,謂此瘡熱氣乘之,與寒毒相搏而成腫。
十、犯丁瘡腫候
犯丁瘡腫,謂瘡腫欲瘥,更犯觸之,瘡勢轉劇,乃甚於初。或腫熱疼掣,
或心悶恍惚,或四肢沉重,或嘔逆煩心。此皆犯瘡之候,多殺人。
十一、丁腫候
此猶是丁瘡而帶腫焮,而無根者也。
十二、丁瘡久不瘥候
瘡久不瘥,謂此丁瘡膿汁不止,亦平陷不滿,皆由過冷所作也。
十三、犯丁腫候
犯丁腫,謂病丁腫,而或飲食,或居處,觸犯之,令腫增劇也。
卷三十二
癰疽病諸候上凡一十六論
一、癰候
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
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於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
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
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
故聚積成癰。腑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夕則熱勝於寒,熱氣蘊積,
傷肉而敗肌,故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
故可治而愈也。又,少苦消渴,年四十已外,多發癰疽。所以然者,
體虛熱而榮衛否澀故也。有鬲痰而濕者,年盛必作黃疸。此由脾胃虛熱故也,
年衰亦發癰疽,腑臟虛熱,血氣否澀故也。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
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出。
諸氣憤鬱,不遂志欲者,血氣畜積,多發此疾。診其寸口脈,外結者,癰腫。
腎脈濇甚,為大癰。脈滑而數,滑即為實,數即為熱,滑即為榮,數即為衛,
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膿也。脈弱而數者,此為戰寒,必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者,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當發癰腫。
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
四支沉重,肺脈多即死。凡癰疽脈,洪麄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
應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脈弦洪相薄,
外內急熱,故欲發癰疽。凡發癰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
小熱者,難治。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諸癰發於節者,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也。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
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髆太、太陰脈有腫癰在脛,
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腫。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脇,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掖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發腫牢如石,走皮中,無根,
瘰癧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熱乘之,時有發者,亦為癰也。又,手心主之脈氣發,
有腫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又有癰在腓腸中,九日死也。
養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疸,
又為泄利。又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丁瘡、癰、癤也。
二、癰有膿候
此由寒氣搏於肌肉,折於血氣,結聚乃成癰。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
若按之都牢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𩊅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
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三、癰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結聚乃成癰。凡破癰潰之後,有逆有順,
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傷痛渴甚者,三逆也。
髆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除此者並為順也。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內,五臟燋燥者,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
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於胃,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變噦也。
四、石癰候
石癰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結聚所成。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
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此寒多熱少,𩊅如石,故謂之石故也。
久久熱氣乘之,乃有膿也。
五、附骨癰腫候
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於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
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六、癰虛熱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使血氣否澀,乃結腫成癰。熱氣壅結,則血化為膿。
膿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氣已虛,其人⿰口翕⿰口翕卒熱,惙惙虛乏,故謂之虛熱。
七、癰煩渴候
癰由寒搏於血,血澀不通,而熱歸之,壅結所成。熱氣不得宣泄,內熏五臟,
故煩躁而渴。凡癰腫熱渴引飲,冷氣入腸胃,即變下痢,并變嘔噦。所以然者,
本內虛熱,氣逆,故嘔;嘔而氣逆,外冷乘之,氣不通,故噦也。
八、發癰欬嗽候
夫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寒客經絡,則血否澀,熱氣乘之,
則結成癰也。肺氣虛寒,寒復乘肺,感於寒則成欬嗽,故發癰而嗽也。
九、癰下利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壅結不通。結成癰腫。發癰而利者,
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也。下利不止,則變嘔噦。
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肌肉受邪;
胃虛,則變下利。下利不止,則變嘔噦也。
十、發癰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癰。臟熱不泄,熱入大小腸,
故大小便不通。
十一、發癰內虛心驚候
此由體虛受寒,寒客於經絡,血脈否澀,熱氣蘊積,結聚成癰。結熱不散,
熱氣內迫於心,故心虛熱,則驚不定也。
十二、癰腫久愈汁不絕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則血澀不通,與寒相搏,則結成癰腫。熱氣乘之,則血化為膿。
膿潰之後,熱腫乃散,餘寒不盡,肌肉未生,故有惡液澳汁,清而色黃不絕也。
十三、癰瘥後重發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壅結成癰。凡癰膿潰之後,須著排膿藥,
令熱毒膿血俱散盡。若有惡肉,亦傅藥食之,則好肉得生,真氣得復。若膿血未盡,
猶挾餘毒,瘡口便合,當時雖瘥,而後終更發。
十四、久癰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壅結成癰。發癰之後,熱毒未盡,重有風冷乘之,
冷搏於腫,蘊結不消,故經久一瘥一發,久則變成瘻也。
十五、疽候
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五臟主裏,氣行經絡而沉。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
陰陽不和,則五臟不調。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
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
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
故積聚成疽。臟氣沉行,主裏,故疽腫深厚,其上皮強如牛領之皮。久則熱勝於寒,
熱氣淳盛,蘊結傷肉也。血肉腐壞,化而為膿,乃至傷骨爛筋,不可治而死也。又,
少苦消渴,年至四十已上,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否澀故也。
又有鬲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疸。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府藏虛,
血氣否澀故也。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
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由。諸氣憤鬱,不遂志欲者,
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脈,絃洪相薄,外急內熱,欲發癰疽。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
若腹中有伏梁,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支沉重,肺脈多即死。凡癰疽脈,
洪麄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痛處,
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
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五部有疽者死。
又,疽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
其化作膿,瀉之則已。發於頸,名曰掖疽,其腫大以赤黑。不急治,
則熱氣下入掖淵,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氣大發,
消澀留項,名曰腦鑠,其色不榮,項痛如刺以鍼。煩心者,死不可治。發於髆及臑,
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
燉 之也。發於掖下,赤𩊅者,名曰米疽也。𩊅而不潰者,為馬刀也。發於胸,
名曰井疽也。其狀如大豆,日三四起,不早冶,下入腹中不治,十日死。發於膺,
名曰甘疽。其狀如穀實、瓠瓜,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
死後出膿。發於股陽,名曰兌疽。其狀不甚變,而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脇,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又云:癰發女子陰傍,名曰改訾疽。
久不治,其中生息肉,如赤小豆麻黍也。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𩊅大。急治之。
不治,四十日死。若發尻尾,名曰兌疽。若不急治,便通洞一身,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之,六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十日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則死。須其色黑柔,
乃石之,生也。發於脛,名曰兔齧疽。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於踝,名曰走緩。色不變。數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不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癘疽。其狀不大,
初小指發,急治之。其狀黑者,不可治,百日死也。發於足趾,名曰脫疽。
其狀赤黑,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也;不斬者,死矣。
赤疽發額,不瀉,十餘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
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赤疽發,
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
赤疽發胸,可治;赤疽發髆樞,六月內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發陰股,牢者死,
濡者可治。赤疽發掌中,可治。赤疽發脛,死不可治。白疽發髆若肘後,痒,
目痛傷精,及身熱多汗,五六日死。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
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者,出碎骨。六十日死。黑疽發掖淵,死。
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黑疽發髆,死。黑疽發缺盆中,名曰伏癰,死。
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黑疽發腓腸,死。黑疽發膝臏,牢者死,濡者可治。
黑疽發趺上,牢者死。倉疽發身,痒後痛。此故傷寒,氣入臟,篤,發為倉疽。
九日可治,九十日死。釘疽發兩髆,此起有所逐,惡血結留內外,榮衛不通,
發為釘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如痙狀。十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疽起於內上,如丁蓋,下有腳至骨,名釘疽也。鋒疽發背,起心俞若髆。
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人年六十八、
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髆,不可見血,
見血必死。陰疽發髆若陰股,如發,腰強,內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牢痛。
如此不治,三歲死。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
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
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環項,始病,身隨而熱,不欲動,悁悁或不能食。
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氣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二十日可刺,如不刺,
八十日死。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
若青黑者,死;發血膿者,不死。首疽發背,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頭,引身盡。
加嗽,身熱同同如沸者,皮澤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俠榮疽發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
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也。
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
神皆在脅,不可見血,見血者死。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兔。二十五日不瀉,死;
其十日可刺。勇疽發,清膿赤黑,死;白者,尚可治。
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二、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
九十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標叔疽,熱同同,耳聾,
後六十日腫如裹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後乃有血,血出即除也。
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疽發赤白膿而不大多;其上癢,
赤黑,死不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
神皆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衝疽發在小腹,痛而戰寒熱冒,五日悁悁,
六日而變。可刺之。五十日死。嚲疽發兩指頭,若五指頭,十八日不瀉,死;
其四日可刺。其發而黑,癰不甚,赤過節,可治也。疥疽發掖下若臂、兩掌中,
振寒,熱而嗌乾者,飲多即嘔,煩心悁悁,或卒腫者,如此可汗,不汗者死。
筋疽發背,夾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也。陳乾疽發臂,三四日痛不可動,
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之肺無血,三四日病已。蚤疽發手足五指頭,
起節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也。過時不刺,後為食。癰在掖,三歲死。養生方云:
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人發惡瘡內疽。又云:鯽魚膾合豬肝肺,食之發疽。
又云:烏雞肉合食,發疽。又云:魚腹內有白如膏,合烏雞肉食之,亦發疽也。
又云:魚金鰓,食發疽也。又云:已醉,強飽食,不幸發疽。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行氣者,鼻內息,
五入方一吐,為一通。滿十二通愈。又云:正坐倚壁,不息行氣,
從口輒令氣至頭而止。治疽痹,氣不足。
十六、疽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成疽發。疽潰之後,有逆有順。
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內藥而嘔者,二逆也;傷痛渴甚者,三逆也;
髆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除此者並為順矣。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五臟燋燥,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
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胃氣,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噦也。
卷三十三
癰疽病諸候下 凡二十九論
十七、緩疽候
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榮衛涘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盛者,則腫結痛深,
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
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
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
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乃死。
十八、熛疽候
熛疽之狀,肉生小黯黯,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
有實核,燥痛應心。或著身體。其著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
不急治,毒逐脈上,入臟則殺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熛疽。
直截後節,十有一愈。又云:風胗痛不可忍者,熛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同,
熛疽也。諸是熛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出不止,熛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
以灰掩覆其血,不爾著人。又云:諸是熛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
此皆毒氣客於經絡,氣血否澀,毒變所生也。
十九、疽發口齒候
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結而成疽。五臟之氣,皆出於口;十二經脈,
有入齒者,有連舌本者;榮衛之氣,無處不行,虛則受邪挾毒,乘虛而入脈故也。
其發口齒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二十、行疽候
行疽候者,發瘡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往來鞾身,及生面上,謂之行疽。
此亦寒熱客於腠理,與血氣相搏所生也。
二十一、風疽候
腫起,流之血脈,而攣曲疾痛,所以發瘡歷年,謂之風疽。此由風濕之氣,
客於經絡,與氣相搏所成也。養生方云:大解汗,當以粉粉身,若令自乾者,
成風疽也。
二十二、石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
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𩊅如石,故謂之石疽也。
二十三、禽疽候
禽疽,發如胗者數十處。其得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變。十日可刺。其初發,
身戰寒,齒如噤,欲坐。如是者,十五日死也。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所生也。
二十四、杼疽候
杼疽者,發項及兩耳下。不瀉,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如癰者,
死不可治。人年三十、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
八十七、九十九,神皆在兩耳下,不可見血,見血者死。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
折於血氣之所生也。
二十五、水疽候
此由寒濕之氣,客於皮膚,搏於津液,使血氣否澀,濕氣偏多,則發水疽。
其腫狀如物裹水,多發於手足,此是隨肌膚虛處而發也。亦有發身體數處而壯熱,
遂至死。
二十六、肘疽候
肘疽,是疽發於肘,謂之肘疽。凡諸疽發節解,並皆斷筋節,而發肘者,
尤為重也。此亦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所生也。
二十七、附骨疽候
附骨疽者,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
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髂頭、
䏶膝間,嬰孩、嫩兒,亦著髆、肘、背脊也。其大人、老人著急者,則先覺痛,
不得轉動,挼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生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
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纔近,其便略喚,則是支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大人、
老人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皮痛不隨也。其小兒則覺四支偏有不動,
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支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名不知是附骨疽;
乃至合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覺身體變青黯也。其大人、老人,皆不悟是疽,
乃至於死也。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為急賊風;其緩者,謂風腫而已。
二十八、久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凡疽發諸節及腑臟之俞,
則卒急也;其久疽者,發於身體閉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蠱,
而變成瘻也。
二十九、疽虛熱候
此由寒搏於熱,結壅血澀,乃成疽。疽膿雖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已虛,
其人⿰口翕⿰口翕苦熱,惙惙虛乏,故謂虛熱也。
三十、疽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疽。腑臟熱不泄,熱入大小腸,
故大小便不通也。
三十一、癰發背後
夫癰發於背者,多發於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
其血氣經絡於身,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
故結成癰,發其俞也。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故為膿。癰初結之狀,
腫而皮薄以澤。又云: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根,入應胸裏動,是癰也。又,
發背苦熱,手不可得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背膏大黃貼。若在背先,
破無苦,良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兌頭,內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朮散。
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癰膿出之後,
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髆項中不仁,
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或熱或渴,非倉卒之急,
可得漸治之也。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燥熱,
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
氣不通則噦也。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癰發後利者,
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則變嘔。所以然者,
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
胃虛則變下利。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嘔而遇冷折,氣逆不通,則噦也。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癰發背,五臟熱盛虛燥,
故渴。而冷飲入腸胃,則變利也。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客於經絡,則血否澀,寒氣乘之,則成癰也。
肺氣虛,其寒復乘肺,肺感於寒,則成欬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血氣否澀,則生熱,蘊結成癰。氣壅在臟腑,熱入腸胃,
故令大便不通也。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膿潰之後,
外有風氣搏之,變生惡肉,壅塞於瘡者,則毒氣內侵,須傅藥以食之。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於諸臟俞也。五臟不調則發疽,五臟俞皆在背,
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臟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於血,血壅不通,
故乃結成疽,而發臟俞也。熱氣施於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疽初結之狀,
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疽重於癰,發者多死。又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
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
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
不可見血,見血者死。蜂疽發背,起心俞若髃,二十日不瀉即死;其八日可刺也。
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
八十二、九十八,神皆在髆,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疽膿出之後,
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髆項中不便,
四逆也;音嘶色脬,五逆也。皆不可治。其餘或熱渴,或刺痛,非倉卒之急也,
可得漸治。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積熱,渴而引飲,
飲冷入於腸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即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四十、疽發背熱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疽發背,則腑臟皆熱,
熱則臟燥,故渴也。而冷飲入腸胃,則變利也。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
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
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
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
殺人。
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下降,榮上升;
遇熱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否𩊅,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
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膿成引日。
又,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濇者,
小腸癰出血者也。
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四十二、內癰候
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氣寒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
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癱也。
胸內痛,少氣而發熱,以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不見光,
熛疽內;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者著人。腸內有結痛,
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
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也。養生方云:四月勿食螺雞肉,作內癰,
在胸掖下,出瘻孔。
四十三、肺癰候
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主氣,候皮毛,勞傷血氣,
腠理則開,而受風寒。其氣虛者,寒乘虛傷肺,寒搏於血,蘊結成癰;熱又加之,
積熱不散,血敗為膿。
肺處胸間,初肺傷於寒,則微嗽。肺癰之狀,其人欬,胸內滿,隱隱痛而戰寒。
診其肺部脈緊,為肺癰。
又,肺癰喘而胸滿。又,寸口脈數而實,咽乾,口內辟辟燥,不渴,
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難治也。
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須治其嘔,膿止自愈。又,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出;數過於榮,吸而不入。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嘔,口乾喘滿,咽燥不渴,而唾濁沫,
時時戰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又,欲知有膿者,其脈緊數,膿為未成;其脈緊去但數,膿為已成。又,
肺病身當有熱,欬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濇,而反浮大;其色當白,
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大逆不治也。
四十四、䐔病候
䐔病者,由勞役,肢體熱盛,自取風冷,而為涼濕所折,入於肌肉筋脈,
結聚所成也。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者,喜從鼠起,至踝;
赤如編繩,故謂䐔病也。發於臂者,喜從掖下起,至手也。可即治,取消其潰,
去膿則筋攣也。其著腳,若置不治,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變作。
脈緩濇相搏,腫䐔已成膿也。
四十五、痤癤候
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於血,結聚所生也。人運役勞動,則陽氣發泄,因而汗出,
遇風冷濕氣搏於經絡,經絡之血,得冷所折,則結澀不通,而生痤癤,
腫結如梅李也。
又云:腫一寸、二寸,癤也。其不消而潰者,即宜熟捻去膿,至清血出。
若膿汁未盡,其瘡合者,則更發。其著耳下、頷、頸、掖下,若膿汁不盡,
多變成瘻也。
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作癰癤。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
發癰癤也。
卷三十四
瘻病諸候 凡三十五論
一、諸瘻候
諸瘻者,謂瘻病初發之由不同,至於瘻成,形狀亦異。有以一方而治之者,
故名諸瘻,非是諸病共成一瘻也。而方說九瘻者,是狼瘻、鼠瘻、螻蛄瘻、蜂瘻、
蚍蜉瘻、蠐螬瘻、浮疽瘻、瘰癧瘻、轉脈瘻,此頸之九瘻也。
狼瘻者,年少之時,不自謹慎,或大怒,氣上不下之所生也。始發之時,
在於頸項,有根,出缺盆,上轉連耳本。其根在肝。
鼠瘻者,飲食之時不擇,蟲蛆變化所生也。使人寒熱。其根在肺。螻蛄瘻者,
食果蓏子,不避有蟲,即便噉之,外絕於綱,內絕於腸,有毒不去,變化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於頸上,狀如蝸形,癮胗而出也。其根在大腸。
蜂瘻者,食飲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
其根在頸,歷歷三四處,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復移。其根在脾。
蚍蜉瘻者,因寒,腹中臚脹,所得寒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於頸項,
使人壯熱若傷寒,有似疥癬,婁婁孔出。其根在肺。
蠐螬瘻者,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餘毒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
在其頸項,無頭尾,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其根在心。
浮疽瘻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於頸,亦在掖下,
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其根在膽。
瘰癧瘻者,因強力入水,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流在頸上之所生也。
始發之時,在於頸項,恆有膿,使人寒熱。其根在腎。
轉脈瘻者,因飲酒大醉,夜臥不安,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始發之時,
在於頸項,濯濯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其根在小腸。
復有三十六種瘻,方不次第顯其名;而有蜣蜋、蚯蚓等諸瘻,非九瘻之名,
此即應是三十六種瘻之數也。但瘻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血氣壅結所作;
或由飲食乖節,狼鼠之精,入於腑臟,毒流經脈,變化而生。皆能使血脈結聚,
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其生身體皮肉者,亦有始結腫,與石癰相似。
所可異者,其腫之中,按之累累有脈數,喜發於頸邊,或兩邊俱起,便是證也。
亦發兩掖下,及兩顳間。初作喜不痛不熱,若失時不治,即生寒熱。
所發之處,而有輕重;重者有兩種:一則發口上腭,有結核,大小無定;
或如桃李大,此蟲之窠窟,止在其中。二則發口之下,無有結核,而穿潰成瘡。又,
蟲毒之居,或腑臟無定,故瘻發身體,亦有數處,其相應通者多死。其瘻形狀、
起發之由,今辯於後。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螻蛄、蜣蜋遊上,喜為九瘻。又云:
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瘻,出頸項及口裏,或生咽內。
二、鼠瘻候
鼠瘻者,由飲食不擇,蠱蛆毒變化,入於腑臟,出於脈,稽留脈內而不去,
使人寒熱。其根在肺。出於頸掖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
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決其生死者,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赤脈而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養生方云: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瘻,發於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
或口生瘡,如有蠱食。
三、蜂瘻候
蜂瘻者,由飲食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流入於臟。其根在脾。
出發於頸項,歷歷三四處,或累累四五處蜂臺,或發胸前俱腫,以潰生瘡,
狀如癰形,瘥而復移。
四、蟻瘻候
蟻瘻者,由飲食有蟻精氣,毒入於五臟,流出經絡,多著頸項,戢戢然小腫核細,
乃遍身體。
五、蚍蜉瘻候
蚍蜉瘻者,由飲食內有蚍蜉毒氣,入於臟,流於經脈,使身寒似傷寒,腹虛臚脹。
其根在肺。發於頸項,如疥癬,婁婁孔出。初生癢,搔之生瘡。不治,
一百日生治蚍蜉瘻。
六、蠅瘻候
此由飲食內有蠅窠子,因誤食之,入於腸胃,流注入血脈,變化生瘻。發於頸下,
初生癢,鞾鞾如蠅窠子狀,使人寒熱,久,其中化生蠅也。
七、螻蛄瘻候
螻蛄瘻者,由食果蓏子,不避有蟲,即便噉之,有蟲毒氣入於腹內,外發於頸。
其根在大腸。初生之時,其狀如風矢,亦如蝸形,癮胗而癢,搔之則引大如四寸。
更其中生孔道,乃有數十;中生螻蛄,亦有十數。不治,二年殺人。
八、蠐螬瘻候
此由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毒氣變化所生。內動於臟,外發頸項。
其根在心。又方,根在膀胱。初生之時無頭尾,腫如棗核,或移動皮肉,
使人寒熱心滿;狀似蜂瘻而深坎,蜂瘻則高而圓。蠐螬瘻,方五寸,
作坑邊有脣畔而癢,搔之則引大如六寸,更疼痛,日夜令人呻號。三年生孔道,
乃有十數;中生躋螬,有百數。不治,五年殺人。
九、鵰鳥鶴瘻候
鵰鳥鶴瘻者,初腫如覆手,疼痛,一年生孔道數十處,黃水出;二年化生鶴、
水鳥首而生口嘴是也。
十、尸瘻候
人皆有五尸,在人腹內發動,令心腹脹,氣息喘急,衝擊心胸,攻刺脅肋,
因而寒熱。頸掖之下結瘰瘻,膿潰成瘻,時還衝擊,則腹內脹痛,腰脊攣急是也。
十一、風瘻候
此由風邪在經脈,經脈結聚所成;或諸瘡得風,不即瘥,變作其瘡。得風者,
是因瘡遇冷,膿汁不盡乃成也。其風在經脈者,初生之時,其狀如腫,有似覆手,
搔之則皮脫,赤汁出。乍腫乍減,漸漸生根結實,且附骨間,不知首尾,即潰成瘻。
若至五十日不消不潰,變成石腫,名為石癰。久久不治,令寒熱,惡氣入腹,
絕悶刺心,及咽項悉皆腫。經一年不治者,死。
十二、鞠瘻候
腫痛初生癰,如大桃狀,亦如瘤。膿潰為瘡,不治成石瘻,化生鞠,作竅傍行,
世呼為石鞠瘻。
十三、蜣蜋瘻候
此由飲食居處有蜣蜋毒氣,入於臟腑,流於經脈所生也。初生之時,
其狀如鼠竅直下,腫如覆手而癢,搔之疼痹。至百日,有十八竅,深三寸;
中生蜣蜋,乃有一百數。蜣蜋成尾,自覆刺人,大如盂升。至三年殺人。
十四、骨疽瘻候
骨疽瘻者,或寒熱之氣搏經脈所成;或蟲蛆之氣,因飲食入人腑臟所生。
以其膿潰,侵食於骨,故名骨疽瘻也。初腫後乃破,破而還合,邊傍更生。
如是或六七度,中有膿血,至日西痛發,如有針刺。
十五、蚯蚓瘻候
蚯蚓瘻者,由居處飲食有蚯蚓之氣,或飲食入腹內,流於經脈所生。其根在大腸。
其狀腫核潰漏。
十六、花瘻候
花瘻者,風濕客於皮膚,與血氣相搏,因而成瘡。風濕氣多,其肉突出,
外如花開之狀,世謂之反花瘡。不瘥,生蠱成瘻,故謂之花瘻也。
十七、蠍瘻候
此由飲食居處有蠍蟲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或生掖下,或生頸邊,
腫起如蠍蟲之形,寒熱而潰成瘻。久則瘡裏生細蠍蟲也。
十八、蚝瘻候
蚝瘻者,由飲食居處有蚝蟲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變化而生。
著面頰邊即脫肉結腫,初如蚝蟲之窠,後潰成瘻,而蚝生是也。
十九、腦瘻候
腦瘻,頭頸,逐氣上下疼痛,而後腦瘻。
二十、癰瘻候
癰瘻者,是癰潰瘡後久不瘥,膿汁不盡,因變生蟲成瘻,故為癰瘻也。
二十一、橛瘻候
橛瘻者,其瘡橫闊作頭,狀如杏子形,亦似瘰癧,出血是也。
二十二、蟲瘻候
諸瘻皆有蟲,而此獨以蟲為名者,是諸瘡初本無蟲,經久不瘥,而變生蟲,
故以為名也。
二十三、石瘻候
石瘻之狀,初起兩頭如梅李核,柳實。按之強如石而寒熱,熱後潰成瘻是也。
二十四、蛙瘻候
此由飲食居處有蛙之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而成瘻。因服藥,隨小便出物,
狀似蛙形是也。
二十五、蝦蟆瘻候
此由飲食有蝦蟆之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結腫寒熱,因潰成瘻。服藥,
有物隨小便出,如蝦蟆之狀,故謂之蝦蟆瘻也。
二十六、蛇瘻候
蛇瘻者,由居處飲食有蛇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寒熱結腫,出處無定,
因潰成瘻。服藥,有物隨小便出,如蛇形狀,謂之蛇。
二十七、螲蟷瘻候
螲蟷瘻者,由居處飲食有螲蟷毒氣,入於腑臟,流於經脈所生。初得之時,
如棗核許,戾契。或滿百日,或滿周年,走不定一處,成竅而膿汁潰瘻也,
故謂之螲蟷瘻。
二十八、赤白瘻候
人有患瘡,色赤白分明,因而成瘻,謂之赤白。
二十九、內瘻候
人有發瘡,色黑有結,內有膿,久乃積生,侵食筋骨,謂之內瘻。
三十、雀瘻候
此由居處飲食有雀毒氣,入於臟,流於脈,發無定處,腫,因潰成瘻。服藥,
有物隨小便出,狀如雀卵,故謂之雀瘻。
三十一、膿瘻候
諸瘻皆有膿汁,此瘻獨以膿為名者,是諸瘡久不瘥,成瘻,
而重為熱毒氣停積生膿,常不絕,故謂之膿瘻也。
三十二、冷瘻候
冷瘻者,亦是謂瘡得風冷,久不瘥,因成瘡,膿汁不絕,故為冷瘻也。
三十三、久瘻候
久瘻者,是諸瘻連滯,經久不瘥,或暫瘥復發,或移易三兩處,更相應通,
故為久瘻也。
三十四、瘰癧瘻候
此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如梅、李、棗核等大小,
兩三相連,在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瘻也。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以兩手從曲腳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
其可用行氣。愈瘰癧、乳痛。
三十五、㿉瘻候
瘻病之狀,陰核腫大,有時小歇,歇時終大於常。勞冷陰雨便發,發則脹大,
使人腰背攣急,身體惡寒,骨節沉重。此病由於損腎也。足少陰之經,腎之脈也,
其氣下通於陰;陰,宗脈之所聚,積陰之氣也。勞傷舉重,傷於少陰之經,
其氣不衝於陰,氣脹不通,故成㿉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直兩手、兩足,念月所在,令赤如油囊丹。除㿉、
少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內氣,息出之,數十,不須小咽氣。即腸中不熱者,
七息已溫熱,咽之十數。
痔病諸候凡六論
一、諸痔候
諸痔者,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其形證各條如後。竟又有酒痔,
肛邊生瘡,亦有血出。又有氣痔,大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
衝發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為諸痔,非為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變為㿉也。
養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氣痔。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
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
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兩遍。治五痔。又云:兩手抱足,頭不動,
足向口受氣眾節氣散,來去三七。欲得捉,左右各側身,各急挽,腰不動。去四支、
腰上下髓內冷,血冷,筋急悶,痔。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捧之,二七竟;
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努腰七。去心勞,痔病。
二、牡痔候
肛邊生鼠乳,出在外者,時時出膿血者是也。
三、牝痔候
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牝痔也。
四、脈痔候
肛邊生瘡,癢而復痛,出血者,脈痔也。
五、腸痔候
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血出者,腸痔也。
六、血痔候
因便而清血隨出者,血痔也。
卷三十五
瘡病諸候凡六十五論
一、頭面身體諸瘡候
夫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所以然者,肺主氣,候於皮毛;脾主肌肉。
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內熱則脾氣溫,脾氣溫則肌肉生熱也。濕熱相搏,
故頭面身體皆生瘡。其瘡初如皰,須臾生汁。熱盛者,則變為膿。隨瘥隨發。
二、頭面身體諸久瘡候
諸久瘡者,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頭面身體生瘡。其臟內熱實氣盛,
熱結肌肉,其熱留滯不歇,故瘡經久不瘥。
三、諸惡瘡候
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受風熱,風熱與血氣相搏,故發瘡。若風熱挾濕毒之氣者,
則瘡癢痛焮腫,而瘡多汁,身體壯熱,謂之惡瘡也。
養生方云:銅器蓋食,汁入食,發惡瘡、內疽也。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惡瘡;輕者皻皰。又云:五月五日,
取棗葉三升,井華水擣取汁,浴,永不生惡瘡。又云:井華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叩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
又云: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
沐浴,除惡瘡。
四、久惡瘡候
夫體虛受風熱濕毒之氣,則生瘡。癢痛焮腫多汁,壯熱,謂之惡瘡。而濕毒氣盛,
體外虛內熱,其瘡漸增,經久不瘥,為久惡瘡。
五、瘑瘡候
瘑瘡者,由膚腠虛,風濕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多著手足間,遞相對,
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拆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
故名瘑瘡。
六、燥瘑瘡候
膚腠虛,風濕搏於血氣,則生瘑瘡。若濕氣少,風氣多者,其瘑則乾燥;但癢,
搔之白屑出,乾枯拆痛。此蟲毒氣淺在皮膚,故名燥瘑瘡也。
七、濕瘑瘡候
膚腠虛,風濕搏於血氣,生瘑瘡。若風氣少,濕氣多,其瘡痛癢,搔之汁出,
常濡濕者,此蟲毒氣深,在於肌肉內故也。
八、久瘑瘡候
瘑瘡積久不瘥者,由膚腠虛,則風濕之氣停滯,蟲在肌肉之間,則生長,常癢痛,
故經久不瘥。
九、癬候
癬病之狀,皮肉隱胗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裏生蟲,
搔之有汁。此由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則血氣否澀,
發此疾也。按九蟲論云: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瑞,發動亦能為癬,
而癬內實有蟲也。
養生方云:夏勿露面臥,露下墮面,皮厚,及喜成癬。
十、乾癬候
乾癬,但有匡郭,皮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於腠理,
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若其風毒氣多,濕氣少,則風沉入深,故無汁,
為乾癬也。其中亦生蟲。
十一、濕癬候
濕癬者,亦有匡郭,如蟲行,浸淫,赤,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是其風毒氣淺,
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裏亦有蟲。
十二、風癬候
風癬,是惡風冷氣客於皮,折於血氣所生。亦作圓文匡郭,但抓搔頑痹,
不知痛癢。其中亦有蟲。
十三、白癬候
白癬之狀,白色,硿硿然而癢。此亦是腠理虛受風,風與氣并,
血澀而不能榮肌肉故也。
十四、牛癬候
俗云:以盆器盛水飲牛,用其餘水洗手、面,即生癬,名牛癬。其狀皮厚,
抓之𩊅強而癢是也。其裏亦生蟲。
十五、圓癬候
圓癬之狀,作圓文隱起,四畔赤,亦癢痛是也。其裏亦生蟲。
十六、狗癬候
俗云:狗舐之水,用洗手、面,即生癬。其狀微白,點綴相連,亦微癢是也。
其裏亦生蟲。
十七、雀眼癬候
雀眼癬,亦是風濕所生,其文細似雀眼,故謂之雀眼癬。搔之亦癢,中亦生蟲。
十八、刀癬候
俗云:以磨刀水用洗手、面,而生癬,名為刀癬。其形無匡郭,縱斜無定是也。
中亦生蟲。
十九、久癬候
久癬,是諸癬有蟲,而經久不瘥者也。癬病之狀,皮內隱胗如錢文,漸漸增長,
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搔之有汁。又有乾癬,枯索,癢,搔之白屑出。
又有濕癬,如蟲行,浸淫,赤,濕癢,搔之多汁。又有風癬,搔抓頑痹,不知痛癢。
又有牛癬,因飲牛餘水得之,其狀皮厚,抓之𩊅強。又有圓癬,作圓文隱起,
四面赤。又有狗癬,因以狗舐餘水洗手、面得之,其狀微白,點綴相連,亦微癢。
又有雀眼癬,作細文似雀眼,搔之亦癢痛。又有刀癬,因以磨刀水洗手、面得之,
其狀無匡郭,縱邪無定。如此之癬,初得或因風濕客於肌膚,折於血氣所生;
或因用牛、狗所飲餘水洗手、面得之。至其病成,皆有蟲侵食。轉深,連滯不瘥,
故成久癬。
二十、疥候
疥者,有數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濕疥。多生手足,
乃至遍體。大疥者,作瘡,有膿汁,焮赤癢痛是也。馬疥者,皮內隱嶙起,作根,
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則重。水疥者,㾦㿔如小瘭漿,摘破有水出。此一種小輕。
乾疥者,但癢,搔之皮起,作乾痂。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並皆有蟲,
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瘑蟲。此悉由皮膚受風邪熱氣所致也。
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多端,或作瘑、疥、痔、瘻,無所不為。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叩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
二十一、乾疥候
乾疥但癢,搔之皮起,作乾痂。此風熱氣深,在肌肉間故也。
二十二、濕疥候
濕疥起小瘡,皮薄,常有水汁出,此風熱氣淺,在皮膚間故也。
二十三、熱瘡候
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邪所客,
氣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
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二十四、冷瘡候
凡身體發瘡,皆是風熱所為。然血虛者,亦傷於邪,若重觸風寒,則冷氣入於瘡,
令血澀不行,其瘡則頑,令不知痛癢,亦經久難瘥,名為冷瘡。
二十五、疽瘡候
此疽瘡,是瘑之類也,非癰疽之疽。世云瘑疽,即是此也。多發於支節腳脛間,
相對,鞾鞾作細孔,如針頭,其裏有蟲,癢痛,搔之黃汁出,隨瘥隨發。
皆是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亦有因諸淺瘡經久不瘥,癢痛抓搔之,
或衣揩拂之,其瘡則經久不瘥,而變作疽瘡者。裏皆有細蟲。
二十六、甲疽候
甲疽之狀,瘡皮厚,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痛,常欲抓搔之,汁出。
其初皆是風邪折於血氣所生,而裏亦有蟲。
二十七、查疽候
查疽之狀,隱胗赤起,如今查樹子形是也。亦是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也。
其瘡內有蟲,亦癢痛,時焮腫汁出。
二十八、頑疽候
此由風濕客於皮膚,血氣所變,隱胗生瘡,癢而不痛,故名頑疽。
二十九、棖疽候
棖疽,是諸雜瘡帶風濕,苦癢,數以手抓搔棖觸,便侵食,闊,久不瘥,
乃變生蟲,故名棖疽。
三十、月食瘡候
月食瘡,生於兩耳及鼻面間,并下部諸孔竅側,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
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生,因名之為月食瘡也。
又,小兒耳下生瘡,亦名月食。世云:小兒見月,以手指指之,則令病此瘡也。
其生諸孔竅,有蟲,久不瘥,則變成瘻也。
三十一、天上病候
天上病者,人神采昏塞,身體沉重,下部生瘡,上食五臟,甚者至死。
世人隱避其名,故云天上病也。此是腑臟虛,腸胃之間蟲動,侵食人五臟故也。
三十二、甜瘡候
甜瘡生面上,不癢不痛,常有肥汁出,汁所溜處,隨即成瘡;亦生身上。
小兒多患之。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以其不癢不痛,故名甜瘡。
三十三、浸淫瘡候
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
侵潰肌肉;浸淫漸闊,乃徧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則輕;若從四肢生,
然後入口者,則重。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也。
三十四、反花瘡候
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
膿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
如反花形。
三十五、瘡建候
人身上患諸瘡,熱氣盛者,腫焮痛,附畔別結聚,狀如瘰癧者,名為瘡建,
亦名瘡根也。
三十六、王爛瘡候
王爛瘡者,由腑臟實熱,皮膚虛,而受風濕,與熱相搏,故初起作瘭漿,
漸漸王爛,汁流浸漬,故名王爛瘡也。亦名王灼瘡,其初作瘭漿,如湯火所灼也;
又名洪燭瘡,初生如沸湯灑,作瘭漿,赤爛如火燭,故名洪燭也。
三十七、白頭瘡候
白頭瘡者,由體虛帶風熱,遍身生瘡,瘡似大疥,癢,漸白頭而有膿,四邊赤,
疼痛是也。
三十八、無名瘡候
此瘡非癰非疽,非癬非疥,狀如惡瘡,或瘥或劇,人不能名,故名無名瘡也。
此亦是風熱搏於血氣所生也。
三十九、豬灰瘡候
豬灰瘡者,坐處生瘡,赤黑有竅,深如大豆許,四邊青,中央坼作臼陷,
而不甚痛,狀如豬灰,因以為名。此亦是風熱搏於血氣所生也。
四十、不痛瘡候
諸瘡久不瘥,觸風冷,有惡肉,則搔、鍼、灸不覺痛,因以不痛為名。
四十一、雁瘡候
鴈瘡者,其狀生於體上,如濕癬、癧瘍,多著四支,乃遍身。其瘡大而熱,疼痛。
得此瘡者,常在春秋二月、八月。鴈來時則發,鴈去時便瘥,故以為名。亦云:
鴈過荊漢之域,多有此病。
四十二、蜂窠瘡候
其瘡如疽、瘻之類,有小孔,象於蜂窠,因以為名。此亦風濕搏於血氣之所生也。
四十三、斷咽瘡候
此瘡繞頸而生,皮傷赤,若匝頸,則害人。此亦是風濕搏於血氣之所生也。
四十四、毒瘡候
此由風氣相搏,變成熱毒,而生瘡於指節,或指頭。初似疥,甚癢,
經宿乃紫黑也。
四十五、瓠毒瘡候
俗云:人有用瓠花上露水以洗手,遇毒即作瘡,因以名之。
四十六、晦瘡候
其瘡生,皆兩兩相對,頭戴白膿。俗云:人有誤小便故灶處,即生此瘡。
小兒多患也。
四十七、集瘡候
此瘡十數箇集生一處,因以為名。亦是皮膚偏有虛處,風濕搏於血氣變生。
四十八、屋食瘡候
方云:犯屋示所為,未詳其形狀。
四十九、鳥啄瘡候
鳥啄瘡,四畔起,中央空是也。此亦是風濕搏於血氣之所變生。以其如烏鳥所啄,
因以名之也。
五十、攝領瘡候
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云是衣領揩所作,
故名攝領瘡也。
五十一、雞督瘡候
雞督瘡,生脅傍。此瘡亦是風濕搏於血氣之所變生。以其形似雞屎,因以為名也。
五十、斷耳瘡候
斷耳瘡,生於耳邊,久不瘥,耳乃取斷。此亦月食之類,但不隨月生長為異。
此瘡亦是風濕搏血氣所生。以其斷耳,因以為名也。
五十三、新婦瘡候
此瘡狀繞腰生,如蠼螋尿,但不痛為異耳。此瘡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
而世人呼之為新婦瘡也。
五十四、土風瘡候
土風瘡,狀如風胗而頭破,乍發乍瘥。此由肌腠虛疎,風塵入於皮膚故也。
俗呼之為土風瘡。
五十五、逸風瘡候
逸風瘡,生則遍體,狀如癬疥而癢。此由風氣散逸於皮膚,因名逸風瘡也。
五十六、甑帶瘡候
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於血氣所生,狀如甑帶,因以為名。又云:
此瘡繞腰鞾,則殺人。
五十七、兔齧瘡候
凡疽發於脛,名曰兔齧瘡。一名血實瘡。又隨月生死。蓋月食之類,非脛瘡也。
尋此瘡,亦風濕搏於血氣,血氣實熱所生,故一名血實。又名兔齧者,
亦當以其形狀似於兔齧,因以為名。
五十八、血瘡候
血瘡者,云諸患風濕搏於血氣而生瘡。其熱氣發逸,瘡但出血者,名為血瘡也。
五十九、瘡中風寒水候
凡諸瘡生之初,因風濕搏於血氣,發於皮膚,故生也。若久不瘥,多中風、冷、
水氣。若中風,則噤痙;中冷,則難瘥;中水,則腫也。
六十、露敗瘡候
凡患諸瘡及惡瘡,初雖因風濕搏於血氣,蘊結生熱,蒸發皮肉成瘡。若觸水露氣,
動經,十數年不瘥,其瘡瘀黑作痂,如被霜瓠皮,瘡內肉似斷,故名露敗瘡也。
六十一、瘡惡肉候
諸瘡及癰疽,皆是風濕搏於血氣,血氣蘊結生熱,而發肌肉成瘡,久不瘥者,
多生惡肉,四邊突起,而好肉不生。此由毒熱未盡,經絡尚壅,血氣不到故也。
六十二、瘡瘥復發候
諸惡瘡,皆因風濕毒所生也。當時雖瘥,其風毒氣猶在經絡者,後小勞熱,
或食毒物,則復更發。
六十三、漆瘡候
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後胸、臂、脛、
腨皆悉瘙癢,面為起腫,繞眼微赤。諸所癢處,以手搔之,隨手輦展,起赤㾦㿔;
消已,生細粟瘡甚微。有中毒輕者,證候如此。其有重者,遍身作瘡,小者如麻豆,
大者如棗、杏,膿焮疼痛,摘破小定,有小瘥,隨次更生。若火燒漆,其毒氣則厲,
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
六十四、凍爛腫瘡候
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於肌膚,血氣壅澀,因即瘃凍,焮赤疼腫,
便成凍瘡,乃至皮肉爛潰,重者支節墮落。
六十五、夏日沸爛瘡候
盛夏之月,人膚腠開,易傷風熱,風熱毒氣,搏於皮膚,則生沸瘡。
其狀如湯之沸。輕者,鞾鞾如粟粒;重者,熱汗浸漬成瘡,因以為名。
世呼為沸子也。
傷瘡病諸候凡四論
一、湯火瘡候
凡被湯火燒者,初慎勿以冷物,及井下泥、尿泥及蜜淋搨之,其熱氣得冷即卻,
深搏至骨,爛人筋也。所以人中湯火後,喜攣縮者,良由此也。
二、灸瘡急腫痛候
夫灸瘡,膿潰已後,更焮腫急痛者,此中風冷故也。
三、灸瘡久不瘥候
夫灸之法,中病則止,病已則瘡瘥。若病勢未除,或中風冷,故久不瘥也。
四、針灸瘡發洪候
夫針灸,皆是節、穴、俞、募之處。若病甚,則風氣衝擊於瘡。凡血與氣,
相隨而行,故風乘於氣,而動於血,血從灸瘡處出,氣盛則血不止,名為發洪。
卷三十六
獸毒病諸候凡四論
一、馬嚙 人候
凡人被馬嚙,及馬骨所傷刺,并馬韁、靽、勒所傷,皆為毒瘡。若腫痛致煩悶,
是毒入腹,亦斃人。
二、馬毒入瘡候
凡人先有瘡而乘馬,汗并馬毛垢,及馬屎尿,及坐馬皮韉,並能有毒,毒氣入瘡,
致焮腫疼痛,煩熱,毒入腹,亦斃人。
三、猘狗嚙候
凡猘狗嚙人,七日輒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無苦也。要過百日,方大免耳。
當終身禁食犬肉及蠶蛹,食此,發則死不可救矣。瘡未愈之間,禁食生魚、豬、雞、
膩。過一年禁之乃佳。但於飲下飯蒸魚,及於肥器中便發。若人曾食落葵得犬嚙者,
自難治。若瘡瘥十數年後,食落葵便發。
四、狗嚙重發候
凡被狗嚙,瘡,忌食落葵及狗肉。云:雖瘥,經一二年,但食此者必重發。
重發者,與初被嚙不殊。其猘狗嚙瘡重發,則令人狂亂,如猘狗之狀。
蛇毒病諸候凡五論
一、蛇螫候
凡中蛇,不應言蛇,皆言蟲,及云地索,勿正言其名也。惡蛇之類甚多,
而毒有瘥劇。時四月、五月,中青蛙、三角、蒼虺、白頸、大蜴;六月、七月,
中竹狩、艾蝮、黑甲、赤目、黃口、反鉤、白蛙、三角。此皆蛇毒之猛者,
中人不即治,多死。又有赤連、黃頷之類,復有六七種,而方不盡記其名。
水中黑色者,名公蠣。山中一種亦相似,不常聞蝥人。又有鉤蛇,尾如鉤,
能倒牽人獸入水,沒而食之。又,南方有呴蛇,人忽傷之,不死,
終身伺覓其主不置,雖百人眾中,亦直來取之。惟遠去出百里乃免耳。又有柁蛇,
長七八尺,如船柁狀,毒人必死。即削取船柁,煮汁漬之便瘥。
但蛇例雖多,今皆以青條矯尾、白頸艾蝮,其毒尤劇。大者中人,若不即治,
一日間舉體洪腫,皮肉坼爛;中者,尚可得二三日也。凡被蛇螫,第一禁,第二藥。
無此二者,有全劑,雄黃、麝香可預辦。故山居者,宜令知禁法也。又,惡蛇螫者,
人即頭解散,言此蛇名黑帝。其瘡冷如凍凌,此大毒惡。不治,一日即死。
若頭不散,此蛇名赤帝,其毒小輕,瘡上冷,不治,故得七日死。凡蛇瘡未愈,
禁熱食,熱食便發。治之依初被螫法也。
二、蝮蛇螫候
凡蝮中人,不治,一日死。若不早治之,縱不死者,多殘斷人手足。蝮蛇形乃長,
頭褊口尖,頸斑,身亦艾斑,色青黑,人犯之,頸腹帖著地者是也。江東諸山甚多,
其毒最烈,草行不可不慎。又有一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嚙人,
名曰千歲蝮,中人必死。然其嚙人竟,即跳上樹,作聲云斫木者,但營棺具,
不可救;若云擣菽者,猶可冶。吳音呼藥為菽故也。
三、虺螫候
虺形短而褊,身亦赤黑色。山草自不甚多,每六、七月中,夕時出路上,
喜入車轢中,令車轢腹破而子出。人侵晨及冒昏行者,每傾意看之。
其螫人亦往往有死者。
四、青蛙蛇螫候
青蛙蛇者,正綠色,喜緣樹及竹上,自掛與竹樹色一種,人看不覺,若入林中行,
有落人項背上者,然自不傷齧人,齧人必死。此蛇無正形,極大者不過四五寸,
世人皆呼為青條蛇,言其與枝條同色。乍看難覺,其尾二三寸,色黑者,名 尾,
毒最猛烈,中人立死。
五、毒候
此是諸毒蛇夏日毒盛不泄,皆齧草木,及吐毒著草木上,人誤犯著此者,
其毒如被蛇蝥不殊。但瘡腫上有物如蟲蛇眼狀,以此別之,名為 蛇。
雜毒病諸候 凡十四論
一、蜂螫候
蜂類甚多,而方家不具顯其名。唯地中大土蜂最有毒,一螫中人,便即倒悶,
舉體洪腫。諸藥治之,皆不能卒止。舊方都無其法。雖然,不肯殺人。有禁術封唾,
亦微效。又有瓠 蜂。抑亦其次。餘者猶瘥。
二、蠍螫候
此蟲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節、九節者彌甚。螫人,毒勢流行,
多至牽引四支皆痛,過一周時始定。
三、蠆螫候
陶隱居云:蠆蟲,方家亦不能的辯正,云是蝘蜓子,或云是小烏蟲,尾有兩歧者。
然皆恐非也,疑即是蠍。蠍尾歧而曲上,故周詩云:彼都人士,拳髮如蠆。
四、蜈蚣螫候
此則百足蟲也。雖復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誤觸之者,故時有中其毒。
五、蜞、蜍著人候
江東及嶺南,無處不有蜞、蜍。蜞、蜍乃是兩種物。蜞者,在草裏,名為山蜞;
在水裏,名馬蜞。皆長四五寸許,黑色,身滑。人行涉山水,即著人肉,
不甚痛而癢,兩頭皆能嗍人血,血滿腹,便自脫地。無甚毒害。蜍者,
無不背作文理,粗澀,多著龜、螺殼上。若著人肉,即於肉裏生子,乃至十數枚,
經日便腫癢,隱軫起,久久亦成瘡。
六、石蛭螫人候
山中草木及路上、石上,石蛭著人,則穿嚙肌皮,行人肉中,浸淫起瘡。
灸斷其道則愈。凡行山草之中,常以膏和藥塗足脛,則蛭不得著人。
七、蠶嚙候
蠶既是人養之物,性非毒害之蟲,然時有嚙人者,乃令人增寒壯熱,經時不瘥,
亦有因此而致斃。斯乃一時之怪異,救解之方愈。
八、甘鼠嚙候
此即鼷鼠也,形小而口尖,多食傷牛馬,不甚痛。云其口甜,故名甘鼠。
時有嚙人者。
九、諸魚傷人候
魚類甚多,其鯆鮆、鯸鮐之徒,鬐、骨、芒刺有毒,傷人則腫痛。
十、惡 嚙候
惡,一名滿,大如毒蜱,似蝗無尾,前有兩角。觸後則傍後,觸前則卻行。
生於樹皮內及屋壁間,又喜在紙書內。圓似榆莢,其色赤黑,背橫理。二月生,
十月蟄。螫人唯以三時,五月、六月、七月尤毒。初如皰狀,中央紫黑,大如粟粒,
四傍微腫,焮焮色赤,或有青色者。癢,喜搔之。若飲酒、房室,近不過八九日、
遠不過十餘日,爛潰為膿汁,亦殺人。
十一、狐尿刺候
云是野狐尿棘刺頭,有人犯之者,則多中於人手指、足指,腫痛焮熱。
有端居不出而著此毒者,則不必是狐尿刺也,蓋惡毒氣耳。故方亦云惡刺毒者也。
十二、蚝蟲螫候
此則樹上毛蟲耳。以其毛刺能螫人,故名蚝蟲。此毒蓋輕,不至深斃,然亦甚痛,
螫處作軫起者是也。
十三、蠼螋尿候
蠼螋蟲,云能尿人影,即令所尿之處,慘痛如芒刺,亦如蚝蟲所螫,然後起細㾦瘰,
作聚如茱萸子狀。其㾦瘰徧赤,中央有白膿如粟粒,亦令人皮肉拘急,惡寒壯熱。
極者連起,多著腰脅及胸,若繞腰匝徧者,重也。
十四、入井塚墓毒氣候
凡古井、塚及深坑 中,多有毒氣,不可輒入,五月、六月間最甚,
以其鬱氣盛故也。若事輒必須入者,先下雞、鴨毛試之,若毛旋轉不下,即是有毒,
便不可入。
金瘡病諸候 凡二十三論
一、金瘡初傷候
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有變動。若按瘡邊乾急,肌肉不生,青黃汁出,瘡邊寒清,
肉消臭敗,前出赤血,後出黑血,如熟爛,骨及血出不止,白汁隨出,如是者多凶。
若中絡脈、髀內、陰股、天聰、眉角,橫斷腓腸,乳上及與鳩尾、攢毛、小腹,
尿從瘡出,氣如賁豚,及腦出,諸瘡如是者,多凶少愈。診金瘡,血出太多,
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小者生,浮大者死。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斗,
脈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
二、金瘡血不止候
金瘡血出不斷,其脈大而止者,三七日死。金瘡血出不可止,前赤後黑,
或黃或白,肌肉腐臭,寒冷𩊅急者,其瘡難愈,亦死。
三、金瘡內漏候
凡金瘡通內,血多內漏,若腹脹滿,兩脅脹,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內,腹脹,
脈大者生,沉細者死。
四、毒箭所傷候
夫被弓弩所傷,若箭鏃有菵藥,入人皮脈,令人短氣,須臾命絕。口噤脣乾,
血為斷絕,腹滿不言,其人如醉,未死之間,為不可治。若榮衛青瘀,血應時出,
瘡邊溫熱,口開能言,其人乃活。毒箭有三種:嶺南夷俚,用焦銅作箭鏃;次,
嶺北諸處,以蛇蟲毒熬物汁著管中,漬箭鏃。此二種纔傷皮,便洪腫沸爛而死。
唯射豬犬,雖困得活。以其噉糞故也。人若中之,便即食糞,或飲糞汁,
并塗瘡即愈。不爾,須臾不可復救。菵箭著寬處者,雖困漸治,不必死。若近胸腸,
便宜速治,小緩,毒入內,則不可救。
五、金瘡腸出候
此謂為矛箭所傷,若中於腹則氣激,氣激則腸隨瘡孔出也。
六、金瘡腸斷候
夫金瘡腸斷者,視病深淺,各有死生。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
不得飲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
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勿令氣泄,即推內之。腸但出不斷者,當作大麥粥,
取其汁,持洗腸,以水漬內之。當作研米粥飲之;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
百日後,乃可進飲耳。飽食者,令人腸痛決漏。常服錢屑散。若腸腹。從瘡出,
有死者,有生者,但視病取之,各有吉凶。出如手,其下牢核,煩滿短氣,
發作有時,不過三日必死。下不留,安定不煩,喘息如故,但瘡痛者,
當以生絲縷繫絕其血脈,當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閉其口,膏稍導之。
七、金瘡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候
夫金瘡愈已後,肌肉充滿,不得屈伸者,此由傷絕經筋,榮衛不得循行也。
其瘡雖愈,筋急不得屈伸也。
八、金瘡傷筋斷骨候
夫金瘡始傷之時,半傷其筋,榮衛不通,其瘡雖愈合,後仍令痹不仁也。
若被瘡截斷諸解、身軀、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際,亦可連績,須急及熱,
其血氣未寒,碎骨。便更縫連,其愈後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煩,
膿血不絕;不絕者,不得安。諸中傷人神,十死一生。
九、箭鏃金刃入肉及骨不出候
箭鏃、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須令箭鏃出,仍應除碎骨盡,乃傅藥。不爾,
瘡永不合;縱合,常疼痛。若更犯觸損傷,便驚血沸漬,有死者。
十、金瘡中風痙候
夫金瘡痙者,此由血脈虛竭,飲食未復,未滿月日,榮衛傷穿,風氣得入,
五臟受寒,則痙。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須臾大發,氣息如絕,
汗出如雨。不及時救者,皆死。凡金瘡卒無汗者,中風也;邊自出黃汁者,中水也。
並欲作痙。急治之。又,痛不在瘡處者,傷經絡,亦死。
十一、金瘡驚腫候
夫金瘡愈閉後,忽驚腫,動起糜沸跳手,大者如盂,小者如盃,名為盜血。
此由肌未定,裏不滿,因作勞、起早,故令盜血涌出,在人皮中,不肯自消,
亦不成膿,反牢核。又有加血,加血者,盜血之滿也。其血凝深,不可妄破。
破之者,盜血前出,不可禁止,加血追之。出即滿瘡中,便留止,令人短氣,
須臾命絕。
十二、金瘡因交接血驚出候
夫金瘡,多傷經絡,去血損氣。其瘡未瘥,則血氣尚虛,若因而房室,
致情意感動,陰陽發泄,驚觸於瘡,故血汁重出。
十三、金瘡驚悸候
金瘡失血多者,必驚悸,以其損於心故也。心主血,血虛則心守不安,心守不安,
則喜驚悸。悸者,心動也。
十四、金瘡煩候
金瘡損傷血氣,經絡空虛,則生熱,熱則煩痛不安也。
十五、金瘡欬候
金瘡傷血損氣。氣者,肺之所主,風邪中於肺,故欬也。
十六、金瘡渴候
夫金瘡失血,則經絡空竭,津液不足,腎臟虛燥,故渴也。
十七、金瘡蟲出候
夫金瘡久不瘥,及裹縛不如法,瘡內敗壞,故生蟲也。
十八、金瘡著風候
夫金瘡乾無汁,亦不大腫者,中風也。寒氣得大深者,至臟便發作痙,多凶少愈。
中水者則腫,多汁或成膿。
十九、金瘡著風腫候
此由瘡著於風,風氣相搏,故腫也。
二十、金瘡成癰腫候
夫金瘡,冬月之時,衣厚絮溫,故裹欲薄;夏月之時,衣單日涼,故裹欲厚。
重寒傷榮,重熱傷衛;筋勞結急,肉勞驚腫,骨勞折沸,難可屈伸;血脈勞者,
變化作膿;榮衛不通,留結成癰。凡始縫其瘡,各有縱橫;雞舌隔角,橫不相當。
縫亦有法,當次陰陽。上下逆順,急緩相望;陽者附陰,陰者附陽;腠理皮脈,
復令復常。但亦不曉,略作一行;陰陽閉塞,不必作膿;榮衛不通,留結為癰。
晝夜不臥,語言不同;碎骨不去,其人必凶,雞舌隔角,房不相當。頭毛解脫,
忘失故常;瘡不再縫,膏不再漿。
二十一、金瘡中風水候
夫金瘡裹縛不密,為風水氣所中,則疼痛不止,而腫痛,內生青黃汁。
二十二、金瘡下血虛竭候
金刃中於經絡者,下血必多,腑臟空虛,津液竭少,無血氣榮養,故須補之。
二十三、金瘡久不瘥候
夫金瘡有久不瘥,膿汁不絕,肌肉不生者,其瘡內有破骨、斷筋、伏血、腐肉、
缺刃、竹刺,久而不出,令瘡不愈,喜出青汁。當破出之,瘡則愈。
腕傷病諸候 凡九論
一、被打頭破腦出候
夫被打,陷骨傷腦,頭眩不舉,戴眼直視,口不能語,咽中沸聲如㹠子喘,口急,
手為妄取,一日不死,三日小愈。
二、腕折破骨傷筋候
凡人傷折之法,即夜盜汗者,此髓斷也,七日死;不汗者,不死。
三、卒被損瘀血候
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物聲。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不欲咽,無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腹滿,為有瘀。
汗當出不出,內結亦為瘀血。病人胸滿,口乾,髆痛,渴,無寒熱,為有瘀血。
腹滿,口燥不渴,唾如漿狀,此有留血爾。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
其脈牢強者生,小弱者死。得笞掠,內有血。脈實大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
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又云:鼻內氣,口閉,
自極七息。除兩脅下積血氣。又云:端坐,右手持腰,舉左手,右手承右脅,
鼻內氣七息。除瘀血。又云:端坐,右手持腰,鼻內氣七息,左右戾頭各三十止。
除體瘀血,項頸痛。又云:雙手搦腰,手指相對向,盡勢,前後振搖二七。又,
將手大指向後,極勢,振搖二七。不移手,上下對,與氣下盡勢,來去三七。
去雲門、腰掖血氣閉塞。
四、壓迮墜墮內損候
此為人卒被重物壓迮,或從高墜下,致吐、下血,此傷五內故也。
五、腕傷初繫縛候
夫腕傷重者,為斷皮肉、骨髓,傷筋脈,皆是卒然致損,故血氣隔絕,不能周榮,
所以須善繫縛,按摩導引,令其血氣復也。
六、被損久瘀血候
此為被損傷,仍為風冷搏,故令血瘀結在內,久不瘥也。
七、腕折中風痙候
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慎不可當風及自扇,若風入瘡內,犯諸經絡,所致痙。
痙者,脊背強直,口噤不能言也。
八、腕折中風腫候
此為風入瘡內,而不入經絡,其搏於氣,故但腫也。
九、刺傷中風水候
此為竹木所刺傷,其瘡中風水者,則腫痛,乃至成膿。
卷三十七
婦人雜病諸候凡三十二論
一、風虛勞冷候
風虛勞冷者,是人體虛勞,而受於冷也。夫人將攝順理,則血氣調和,風寒暑濕,
不能為害。若勞傷血氣,便致虛損,則風冷乘虛而千之,或客於經絡,或入於腹內。
其經絡得風冷,則氣血冷澀,不能自溫於肌膚也。腹內得風冷,則脾胃弱,
不消飲食也。隨其所傷而變成病,若大腸虛者,則變下利;若風冷入於子臟,
則令臟冷,致使無兒;若搏於血,則血澀壅,亦令經水不利,斷絕不通。
二、風邪驚悸候
風邪驚悸者,是為風邪乘于心故也。心藏神,為諸藏之主。若血氣調和,
則心神安定;若虛損,則心神虛弱,致風邪乘虛干之,故驚而悸動不定也。
其驚悸不止,則變恍惚而憂懼。
三、虛汗候
人以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勞傷損動,陽氣外虛,腠理開,
血氣衰弱,故津液洩越,令多汗也。其虛汗不止,則變短氣,柴瘦而羸瘠也。
亦令血脈減損,經水否澀,甚者閉斷不通也。
四、中風候
中風者,虛風中於人也。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候其八方之風,
從其鄉來者,生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名為虛風,則害萬物。人體虛者,
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後或重傷於風,前後重沓,因體虛則發。
人腑臟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隨所中之俞而發病。若心中風,但得偃臥,
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
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復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
不得低頭,若遶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唇青而面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
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滿,
身通黃,吐鹹水,汗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腎中風,
踞而腰痛,視脇左右,未有黃色如餅 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
鬢髮直,面土色,不可復治。肺中風,側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
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為肺已傷,
化為血,而不可復治。其人當妄,掇空自拈衣,此亦數日而死。
五、中風口噤候
中風口噤,是體虛受風,風入頷頰夾口之筋也。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
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而風挾冷,乘虛而入其筋,則筋攣,故引牙關急而口噤。
六、角弓反張候
角弓反張,是體虛受風,風入諸陽之經也。人陰陽經絡,周環於身,
風邪乘虛入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
七、偏風囗喎候
偏風口喎,是體虛受風,風入於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其筋偏虛,
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偏急不調,故令口喎僻也。
八、賊風偏枯候
賊風偏枯,是體偏受風,風客於半身也。人有勞傷血氣,半身偏虛者,風乘虛入客,
為偏風也。其風邪入深,真氣去,邪氣生,則為偏枯。此由血氣衰損,為風所客,
令血氣不相周榮於肌肉,故令偏枯也。
九、風眩候
風眩是體虛受風,風入於腦也。諸腑臟之精,皆上注於目。其血氣與脈,
并上屬於腦。循脈引於目系,目系急,故令眩也。其眩不止,風邪甚者,
變顛倒為癲疾。
十、癲狂候
癲者,卒發仆地,吐涎沫,口喎,目急,手足繚戾,無所覺知,良久乃甦。狂者,
或言語倒錯。或自高賢,或罵詈,不避親疎;亦有自定之時。
皆由血氣虛,受風邪所為。人稟陰陽之氣而生,風邪入并於陰則為癲,
入并於陽則為狂,陰之與陽,更有虛有實,隨其虛時,為邪所并則發,
故發癲又發狂。又在胎之時,其母卒大驚動,精氣并居,亦令子發癲,
此則小兒而發癲者,是非關長因血氣虛損,受風邪所為。又有五癲:一曰陽癲,
二曰陰癲,三曰風癲,四曰濕癲,五曰勞癲,此蓋隨其感處之由立名。又有牛、馬、
豬、雞、狗之癲,皆死其癲發之時,聲形狀似於牛、馬等,故以為名也。俗云:
病癲人忌食六畜之肉,食者癲發之狀,皆悉象之。
十一、風瘙痒候
風瘙痒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
邪氣微,不能衝擊為痛,故但瘙痒也。
十二、風蠱候
風蠱者,由體虛受風,風在皮膚之間。其狀,淫淫躍躍,若蠱物刺,一身盡痛,
侵傷血氣,動作如蠱毒之狀,謂之風蠱。
十三、癩候
癩病,是賊風入百脈,傷五臟,連注,骨髓俱傷,而發於外,使眉睫墮落,
皮肉生瘡,筋爛節斷,語聲嘶破。而毒風之變,冷熱不同,故腠理發癩,形狀亦異。
十四、氣候
氣病,是肺虛所為。肺主氣,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肺。憂思恐怒,居處飲食不節,
傷動肺氣者,並成病。其氣之病,有虛有實。其肺氣實,謂之有餘,則喘逆上氣。
其肺氣虛,謂之不足,則短乏少氣。而有冷有熱,熱則四肢煩熱也,
冷則手足逆冷也。
十五、心痛候
心痛,是臟虛受風,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成疹者。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名為真心痛,朝發夕死。
心之支別絡,為風冷所乘而痛者,故痛發乍間乍甚,而成疹也。
十六、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腑臟虛弱,風邪客於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下上,
或上衝於心,或下攻於腹,故心腹痛。
十七、腹中痛候
腹痛者,由臟腑虛弱,風冷邪氣乘之,邪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也。
十八、小腹痛候
小腹痛者,此由胞絡之間,宿有風冷,搏於血氣,停結小腹。因風虛發動,
與血相擊,故痛。
十九、月水不調候
婦人月水不調,由勞傷氣血,致體虛受風冷,風冷之氣客於胞內,傷衝脈、任脈,
損手太陽、少陰之經也。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絡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
手少陰心之經,此二經為表裏,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然則月水是經絡之餘,
若冷熱調和,則衝脈、任脈氣盛,太陽、少陰所主之血宣流,以時而下。
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有風冷乘之,邪搏於血,或寒或溫,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故月水乍多乍少,為不調也。診其脾脈,沉之而喘,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
胃中有熱,不嗜食,食不化,大便難,四支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事不來,
來而併。又,少陰脈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又,脈微,血氣俱虛,
年少者,亡血之脈也。乳子。下利為可,不爾者,此為居經,亦三月一來。又,
經水一月再來者,經來時,其脈欲自如常,而反微者,不利、不汗出者,
其經二月必來。養生方云:病憂恚泣哭,以令陰陽結氣不和,故令月水時少時多,
內熱苦渴,色惡,體肌枯,身重。
二十、月水不利候
婦人月水不利者,由勞傷血氣,致令體虛而受風冷,風冷客於胞內,損傷衝、
任之脈,手太陽、少陰之經故也。衝脈、任脈之海,皆起於胞內。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裏,主下為月水。風冷客於經絡,
搏於血氣,血得冷則壅滯,故令月水來不宣利也。診其脈,從寸囗邪入上者,
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絃,苦小腹痛,經月不利,孔竅生瘡。又,左手關上脈,
足厥陰經也,沉為陰,陰虛者,主月經不利,腰腹痛。尺脈滑,血氣實,經絕不利。
又,脈左手尺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也。又,脈寸關調如故,而尺脈絕而不至者,
月經不利,當患小腹引腰絞痛,氣積聚上叉胸脅。
二十一、月水來腹痛候
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衝、
任之脈,手太陽、少陰之經。衝脈、任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也;
手太陽小腸之經,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共為表裏,主下為月水。其經血虛,
受風冷,故月水將下之際,血氣動於風冷,風冷與血氣相擊,故令痛也。
二十二、月水不斷候
婦人月水不斷者,由損傷經血,衝脈、任脈虛損故也。衝任之脈,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裏,主下為月水。勞傷經脈,
衝任之氣虛損,故不能制其經血,故令月水不斷也。凡月水不止而合陰陽,
冷氣上入藏,令人身體面目痿黃,亦令絕子不產也。
二十三、月水不通候
婦人月水不通者,由勞損血氣,致令體虛受風冷,風冷邪氣客於胞內,
傷損衝任之脈,并手太陽、少陰之經,致胞絡內絕,血氣不通故也。衝任之脈,
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裏,
主下為月水。風冷傷其經血,血性得溫則宣流,得寒則澀閉,既為冷所結搏,
血結在內,故令月水不通。又云:腸中嗚,則月事不來,病本於胃。所以然者,
風冷干於胃氣,胃氣虛,不能分別水穀,使津液不生,血氣不成故也。又云:
醉以入房,則內氣竭絕,傷肝,使月事衰少不來也。所以爾者,肝藏於血,
勞傷過度,血氣枯竭於內也。又,先經唾血,及吐血、下血,謂之脫血,使血枯,
亦月事不來也。又,利血,經水亦斷,所以爾者,津液減耗故也。須利止,津液生,
其經自下。診其腎脈微澀,不下利者,是月水不來也。又左手關後尺內浮,為陽;
陽絕者,無膀胱脈也,月事則閉。又,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時小便難,
苦頭眩痛,腰背痛,足為寒,時疼,月事不來,時恐,得之少時有所墮墜也。
月水不通,久則血結於內生塊,變為血瘕,亦作血癥。血水相併,壅澀不宣通,
脾胃虛弱,變為水腫也。所以然者,脾候身之肌肉,象于土,土主能剋消于水,
水血既并,脾氣衰弱,不能剋消,故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腫滿也。
二十四、帶下候
帶下者,由勞傷過度,損動經血,致令體虛受風冷,風冷入于胞絡,
搏其血之所成也。衝脈、任脈為經絡之海。任之為病,女子則帶下。
而手太陽為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心為藏,主於裏,小腸為府,主於表。
此二經之血,在於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衝任之所統也。
衝任之脈既起於胞內,陰陽過度,則傷胞絡,故風邪乘虛而入於胞,損衝、任之經,
傷太陽、少陰之血,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冷則多白,
熱則多赤,故名帶下。又,帶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日龍門,三曰玉門。
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屬玉門。又,未嫁女亦有三病一者,經水初下,
陰內熱,或當風,或因扇得冷。二者,或因以寒水洗之得病。三者,或見月水初下,
驚恐得病,皆屬帶下也。又,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發熱,
小腹裏急痛,腹滿,手掌熱煩,唇囗乾燥,此因曾經半產,瘀血在小腹不去,
此疾必帶下。所以知瘀血者,唇囗燥,即是其證。又,婦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
時時腹中痛,少食多厭。診其脈,陽微,關尺小緊,形脈不相應,病如此,在下焦,
此必帶下。又,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即腸鳴腹滿,脈緊即腸中痛,
脈數則陰中痒痛生瘡,脈弦即陰疼掣痛。
二十五、帶五色俱下候
帶下病者,由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致令其血與穢液兼帶而下也。衝任之脈,
為經脈之海。經血之行,內榮五藏,五臟之色,隨臟不同。傷損經血,或冷或熱,
而五臟俱虛損者,故其色隨穢液而下,為帶五色俱下。
二十六、帶下青候
此由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若經脈傷損,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則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然五藏皆稟血氣,其色則隨藏而不同,
肝臟之色青,帶下青者,是肝臟虛損,故帶下而挾青色。
二十七、帶下黃候
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若經脈傷損,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則血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然五臟皆稟血氣,其色則隨臟不同,
脾臟之色黃。帶下黃者,是脾臟虛損,故帶下而挾黃色。
二十八、帶下赤候
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若經脈傷損,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則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然五臟皆稟血氣,其色則隨臟不同,
心臟之色赤,帶下赤者,是心臟虛損,故帶下而挾赤色。
二十九、帶下白候
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若經脈傷損,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則血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然五臟皆稟血氣,其色則隨臟不同,
肺臟之色白,帶下白者,肺臟虛損,故帶下而挾白色。
三十、帶下黑候
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若經脈傷損,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則血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然五臟皆稟血氣,其色則隨臟不同,
腎臟之色黑,帶下黑者,是腎臟虛損,故帶下而挾黑色也。
三十一、帶下月水不利候
帶下之病,由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任之脈,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經血傷損,故血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帶下輸瀉則臟虛,而重被風冷乘之,
入傷手太陽、少陰之經,則使月水不利。所以爾者,手太陽小腸之經也,為腑主表;
手少陰心之經也,為臟主裏,此二經共合,其經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血性得寒則澀,既為風冷所乘,故帶下而血澀,所以月水不利也。
三十二、帶下月水不通候
帶下之病,由勞傷血氣,損動衝脈、任脈。衝脈、任脈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經血傷損,故血與穢液相兼而成帶下。帶下輸瀉則臟虛,而重被風冷乘之,
入傷手太陽、少陰之經,則使月水不通。所以爾者,手太陽小腸之經也,為腑主表;
手少陰心之經也,為臟主裏,此二經共合,其經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血性得寒則澀,既為風冷所乘,冷氣沈積,故血結壅,所以帶下月水不通。
凡月水不通,血結積聚,變成血瘕,亦變面目浮腫也。
卷三十八
婦人雜病諸候二 凡一十九論
三十三、漏下候
漏下者,由勞傷血氣,衝任之脈虛損故也。衝脈、任脈為十二經脈之海,
皆起於胞內。而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婦人經脈調適,則月下以時,若勞傷者,以衝任之氣虛損,
不能制其脈經,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謂之漏下也。診其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即為寒,芤即為虛,寒芤相搏,其脈為革。
婦人即半產漏下。又,尺寸脈虛者,漏血。漏血脈浮,不可治也。養生方云:
懷娠未滿三月,服藥自傷下血,下血未止而合陰陽,邪氣結,因漏治不止,
狀如腐肉,在於子臟,令內虛。
三十四、漏五色俱下候
漏下之病,由勞傷血氣,衝任之脈虛損故也。衝脈、任脈為經脈之海,起於胞內;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之血,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衝任之脈虛損,不能約制其經血,故血非時而下,淋瀝成漏也。五臟皆稟血氣,
虛則淋瀝成漏,五臟傷損。五臟之色,隨臟不同,若五臟皆虛損者,則漏五色,
隨血而下。診其尺脈急而弦大者,風邪入少陰,女子漏下赤白。又,漏下赤白不止,
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也。又,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斗,脈急疾者死,
遲者生。養生方云:夫婦自共諍訟,訟意未和平,強從,子臟閉塞,留結為病,
遂成漏下黃白如膏。
三十五、漏下青候
勞傷血氣,衝脈、任脈虛損。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
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衝任之氣虛,
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肝臟之色青,漏下青者,
是肝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青色也。
三十六、漏下黃候
勞傷血氣,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
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衝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
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脾臟之色黃,漏下黃者,是脾臟之虛損,
故漏下而挾黃色也。
三十七、漏下赤候
勞傷血氣,衝脈、任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
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者,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衝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
淋瀝不止,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心臟之色赤,漏下赤者,是心臟之虛損,
故漏下而挾赤色。
三十八、漏下白候
勞傷血氣,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少陰二經主下為月水。
傷損經血,衝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
肺臟之色白,漏下白者,是肺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白色也。
三十九、漏下黑候
勞傷血氣,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
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衝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
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腎臟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腎臟之虛損,
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四十、崩中候
崩中者,腑臟傷損,衝脈、任脈血氣俱虛故也。衝任之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
外循經絡,內榮腑臟。若無傷,則腑臟平和,而氣調適,經下以時,若勞動過度,
致腑臟俱傷,而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謂之崩中。
診其寸口脈微遲,尺脈微於寸,寸遲為寒在上焦,但吐耳。今尺脈遲而弦,
如此小腸痛,腰脊痛者,必下血也。
四十一、白崩候
白崩者,是勞傷胞絡,而氣極所為。肺主氣,氣極則肺虛冷也。肺臟之色白,
虛冷勞極,其色與胞絡之間穢液相挾,崩傷而下,為白崩也。
四十二、崩中五色俱下候
崩中之病,是傷損衝任之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
衝任氣虛,不能統制經血,故忽然崩下,謂之崩中。五臟皆稟血氣,五臟之色,
隨臟不同,傷損之人,五臟皆虛者,故五色隨崩俱下。其狀:白崩形如涕,
赤崩形如紅汁,黃崩形如爛瓜汁,青崩形如藍色,黑崩形如乾血色。
四十三、崩中漏下候
崩中之狀,是傷損衝任之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
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崩下,謂之崩中。崩而內有瘀血,故時崩時止,
淋瀝不斷,名曰崩中漏下。
四十四、崩中漏下五色候
崩中之病,是勞傷衝任之脈。衝任之脈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
衝任氣虛,不能統制經血,故忽然崩下,謂之崩中。而有瘀血在內,遂淋瀝不斷,
謂之漏下。漏下不止,致損於五臟,五臟之色,隨臟不同,因虛而五色與血俱下。
其狀;白者如涕,赤者如紅汁,黃者如爛瓜汁,青者如藍色,黑者如乾血色,
相雜而下也。
四十五、積聚候
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五臟之氣積,名曰積;六腑之氣聚,名曰聚也。
積痛不離其部;聚者,其痛無有常處。皆由陰陽不和,風冷搏於臟腑而生積聚也。
婦人病積經久,則令無子,亦令月水不通。所以然者,積聚起於冷,結入子臟,
故令無子;若冷氣入於胞絡,冷搏於血,血冷則澁結,故令月水不通。
四十六、癖病候
癖病者,由冷氣結聚,飲食不消,停積於脅下,則成癖病。其狀,弦急刺痛,
得冷則發作也。
四十七、疝瘕候
疝瘕之病,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臟腑虛弱,受於風冷,令人腹內,
與血氣相結所生。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而動。
婦人病之有異於丈夫者,或因產後臟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
非獨關飲食失節,多挾有血氣所成也。診婦人疝瘕,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又尺脈濇而浮,牢為血實氣虛也。其發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
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來,其鼻則赤。
四十八、癥痞候
癥痞者,由冷熱不調,飲食不節,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與臟相結搏。其牢強,
推之不移,名曰癥,言其病形徵可驗也;氣壅塞為痞,言其氣痞澁不宣暢也。
皆得冷則發動刺痛。癥痞之病,其形冷結,若冷氣入於子臟,則使無子;
若冷氣入於胞絡,搏於血氣,血得冷則澁,令月水不通也。
四十九、八瘕候
八瘕者,皆胞胎生產,月水往來,血脈精氣不調之所生也。腎為陰,主開閉,
左為胞門,右為子戶,主定月水,生子之道。胞門、子戶,主子精,神氣所出入,
合於中黃門、玉門四邊,主持關元,禁閉子精。臍下三寸,名曰關元,主藏魂魄,
婦人之胞,三焦之腑,常所從止。然婦人經脈俞絡合調,則月水以時來至,
故能生子而無病。婦人榮衛經絡斷絕不通,邪氣便得往入,合於臟;若經血未盡,
而合陰陽,即令婦人血脈攣急,小腹重急、支滿,胸脅腰背相引,四支酸痛,
飲食不調,結牢。惡血不除,月水不時,或月前月後,因生積聚,如懷胎狀。
邪氣甚盛者,令人恍惚多夢,寒熱,四肢不欲動,陰中生氣,腫內生風,
甚者害小便濇,濇而痛,淋瀝,面黃黑,成病,則不復生子。其八瘕者,
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瘕、鱉瘕也。黃瘕者,婦人月水始下,
若新傷墮,血氣未止,臥寤未定,五臟六腑虛羸,精神不治,因以當向大風便利,
陰陽開闔,關節四邊中於濕,風氣從下上入陰裏,稽留不去,名為陰陽虛,
則生黃瘕瘕之聚。令人苦四肢寒熱,身重淋露,不欲食,左脅下有血氣結牢,
不可得而抑,苦腰背相引痛,月水不利,令人不產。小腹下陰中如刀刺,不得小便,
時苦寒熱,下赤黃病,令人無子。青瘕者,婦人新產,未滿十日起行,以浣洗太早,
陰陽虛,玉門四邊皆解散,子戶未安,骨肉皆痛,手臂不舉,飲食未復,內臟吸吸。
又當風臥,不自隱蔽,若居濕席,令人苦寒洒洒,入腹,煩悶沈淖。惡血不除,
結熱不得前後,便化生青瘕。瘕聚在右脅,藏於背膂,上與髆,髀腰下攣,兩足腫,
面目黃,大小便難。其後月水為之不通利,或不復禁,狀如崩中。此自其過所致,
令人少子。燥瘕者,婦人月水下,惡血未盡,其人虛憊,而以夏月熱行疾走,
若舉重移輕,汗出交流,氣力未平,而率以急怒甚喜,致猥咽不洩,經脈攣急,
內結不舒,煩滿少氣,上達胸鬲背膂,小腹為急,月水與氣俱不通,
而反以飲清水快心,月水橫流,衍入他臟不去,有熱,因生燥瘕之聚。大如半杯,
上下腹中苦痛,還兩脅下,上引心而煩,害飲食,欲吐,胸及腹中不得太息,
腰背重,喜臥盜汗,足酸疼痛,久立而痛,小便失時,居然自出若失精。月水閉塞,
大便難。病如此者,其人少子。血瘕病,婦人月水新下,未滿日數而中止,
飲食過度,五穀氣盛,溢入他臟;若大飢寒,汲汲不足,呼吸未調,而自勞,
血下未定,左右走腸胃之間,留結不去,內有寒熱,與月水合會,為血瘕之聚。
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橫骨下有積氣,牢如石,小腹裏急苦痛,背膂疼,
深達腰腹下攣,陰裏若生風冷,子門擗,月水不時,乍來乍不來,此病令人無子。
脂瘕者,婦人月水新來,若生未滿三十日,以合陰陽,絡脈分,胞門傷,子戶失禁,
關節散,五臟六腑,津液流行,陰道瞤動,百脈關樞四解,外不見其形。
子精與血氣相遇,犯禁,子精化,不足成子,則為脂瘕之聚。
令人支滿,裏急痛疾痹,引小腹重,腰背如刺狀,四肢不舉,飲食不甘,臥不安席,
左右走,腹中切痛,時瘥時甚,作者少氣頭眩,身體解墮,苦寒惡風,膀胱脹,
月水乍來乍去,不如常,大小便血不止。如此者,令人無子。
狐瘕者,婦人月水當日數來,而反悲哀憂恐,或遠行逢暴風疾
雨,雷電驚恐,衣被沉濕,疲倦少氣,心中怳怳未定,四肢懈
隋,振寒,脈氣絕,精神遊亡,胞氣入於陰裏不去,生狐瘕之聚。
食人臟,令人月水閉不通,小便瘀,與胸脇腰背痛,陰中腫,小便
難,胞門子戶不受男精。
五臟氣盛,令嗜食,欲嘔,若睡,多所思,如有娠狀,四肢不舉。
有此病者,終身無子,其瘕有手足成形者,殺人也。未成者可治。
蛇瘕者,婦人月水已下新止,適閉未復,胞門子戶勞傷,陰陽未平
復,榮衛分行,若其中風,暴病羸劣,飲食未調;
若已起,當風行,厥度泥塗,用清寒太早;若坐濕地,名陰陽亂。
腹中虛,且未飲食,若遠道之餘,污井之水,不潔之食,吞蛇鼠之
精,留結不去,因生蛇瘕之聚,上食心肝,長大,其形若漆,在臍
上下,還㽲左右脅,不得氣,兩股脛間若漆疾小腹急,小便赤黃,
膀胱引陰中攣,腰背痛,難以動作,苦寒熱,月水或多或少。有此病者,不復生子。
其手足成形者殺人,未成者可冶。
鱉瘕者,婦人月水新至,其人劇吐疲勞,衣服沉濕,不以時去;
若當風睡,兩足踐濕地,恍惚覺悟,蹠立未安,顏色未平,復見
所好,心為開,魂魄感動,五內脫消;
若以入水浣洗沐浴,不以時出,神不守
,水精與邪氣俱入,至上三焦之中募,玉門先閉,津液妄行,留結不去,
因生鱉瘕之聚。大如小盤,令人小腹切痛,惡氣走上下,腹中苦痛,若存若亡,
持之躍手,不利陰裏,腰背亦痛,不可以息,月水喜敗不通,面目黃黑,脫聲少氣。
有此病者,令人絕子。其瘕有手足成形者殺人,未成者可治。
五十、帶下三十六疾候
諸方說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固,謂之三十六疾也。
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
五者如膿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
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經度不應期也。九痛者,一者陰中痛傷,
二者陰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來腹痛,六者氣滿並痛,
七者汁出,陰中如蟲齧痛,八者脅下皮痛,九者腰痛。七害者,一者害食,
二者害氣,三者害冷,四者害勞,五者害房,六者害姙,七者害睡。五傷者,
一者窮孔痛,二者中寒熱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臟不仁,五者子門不正,
引背痛。三固者,一者月水閉塞不通,其餘二固者,文闕不載。
而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種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於陰內。條目混漫,
與諸方不同,但仲景義最玄深,非愚淺能解,恐其文雖異,其義理實同也。
五十一、無子候
婦人無子者,其事有三也。一者墳墓不祀,二者夫婦年命相尅,三者夫病婦疹,
皆使無子。其若是墳墓不祀,年命相尅,此二者,非藥能益。若失病婦疹,
須將藥餌,故得有效也。然婦人挾疾無子,皆由勞傷血氣,冷熱不調,而受風寒,
客於子宮,致使胞內生病,或月經澀閉,或崩血帶下,致陰陽之氣不和,
經血之行乖候,故無子也。診其右手關後尺脈,浮則為陽,陽脈絕,無子也。又,
脈微澁,中年得此,為絕產也。少陰脈如浮緊,則絕產。惡寒,脈尺寸俱微弱,
則絕嗣不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益吐納,今附於後。養生方云:
月初出時、日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光精,入咽之,令人陰氣長。
婦人吸之,陰氣益盛,子道通。陰氣長,益精髓腦。少小者婦人,至四十九已上,
還子。斷緒者,即有子。久行不已,即成仙矣。
卷三十九
婦人雜病諸候三 凡四十論
五十二、月水不利無子候
月水不利而無子者,由風寒邪氣客於經血,則令月水否澀,血結子臟,
陰陽之氣不能施化,所以無子也。
五十三、月水不通無子候
月水不通而無子者,由風寒邪氣客於經血。夫血得溫則宣流,得寒則凝結,
故月水不通。冷熱血結,搏子臟而成病,致陰陽之氣不調和,月水不通而無子也。
月水久不通,非止令無子,血結聚不消,則變為血瘕;經久盤結成塊,亦作血瘕。
血水相并,津液壅澀,脾胃衰弱者,水氣流溢,變為水腫。如此難可復治,
多致斃人。養生方云:少時,若新產後,急帶舉重,子陰挺出或傾邪,月水不瀉,
陰中激痛,下寒,令人無子。
五十四、子臟冷無子候
子臟冷無子者,由將攝失宜,飲食不節,乘風取冷,或勞傷過度,
致風冷之氣乘其經血,結於子臟,子臟則冷,故無子。
五十五、帶下無子候
帶下無子者,由勞傷於經血,經血受風邪則成帶下。帶下之病,
白沃與血相兼帶而下也。病在子臟,胞內受邪,故令無子也。診其右手關後尺中脈,
浮為陽,陽絕者,無子脈也。苦足逆冷,帶下故也。
五十六、結積無子候
五臟之氣積,名曰積。藏積之生,皆因飲食不節,當風取冷過度。其子臟勞傷者,
積氣結搏於子臟,致陰陽血氣不調和,故病結積而無子。養生方云:月水未絕,
以合陰陽,精氣入內,令月水不節,內生節聚,令絕子,不復產乳。
五十七、數失子候
婦人數失子者,或由乖陰陽之理,或由觸犯禁忌,既產之後,而數失兒,
乃非藏府生病,故可以方術防斷之也。
五十八、腹滿少氣候
腹滿少氣者,由臟虛而觸風冷,風冷搏於血氣,故腹滿。腹滿則氣壅在內,
而呼吸不足,常如少氣之狀,故云少氣腹滿也。
五十九、胸脇脹滿候
胸脅脹滿者,由勞傷體虛,而風冷之氣乘之,客於臟腑腸胃之間,搏於血氣,
血氣壅之不宣。氣得冷則逆,與血飲相搏,上搶胸脅,所以令胸脅脹滿也。
六十、客熱候
人血氣有陰楊,臟腑有虛實。實則生熱,虛則受寒,互相乘,
如此人身內陰陽冷熱自相乘也。此云客熱者,是體虛而將溫過度,外熱加之,
非腑臟自生,故云客熱也。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或手足煩熱,
腸胃之內無實熱也。
六十一、煩滿候
煩滿者,由體虛受邪,使血氣相搏而氣逆,上乘於心胸,氣否不宣,故令煩滿。
煩滿者,心煩,胸間氣滿急也。
六十二、身體卒痛候
身體卒痛者,由勞動血氣而體虛,受於風冷,客其經絡。
邪氣與正氣交擊於肌肉之間,故身體卒痛也。
六十三、左脅痛如刀刺候
左脅偏痛者,由經絡偏虛邪故也。人之經絡,循環於身,左右表裏皆周徧。
若氣血調和,不生虛實,邪不能傷。徧虛者,徧受風邪。今此左脅痛者,
左邊偏受病也。但風邪在於經絡,與血氣相乘,交爭衝擊,故痛發如刀刺。
六十四、痰候
痰者,由水飲停積在於胸膈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為害,多則成患。
但胸膈飲漬於五臟,則變令目眩頭痛也。
六十五、嗽候
嗽者,肺傷微寒故也。寒之傷人,先傷肺者,肺主氣,候皮毛,故寒客皮毛,
先傷肺也。其或寒微者,則欬嗽也。
六十六、咽中如炙肉臠候
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
狀如炙肉之臠也。
六十七、喉痛候
喉痛者,風熱毒客於其間故也。十二經脈,有循頰喉者;五臟在內,而經脈循於外,
藏氣虛,則經絡受邪,邪氣搏於藏氣,則生熱,熱乘其脈,而搏咽喉,故令喉痛也。
六十八、癭候
癭病者,是氣結所成。其狀,頸下及皮寬膇膇然,憂恚思慮,動於腎氣,腎氣逆,
結宕所生。又,諸山州縣人,飲水多者,沙搏於氣,結頸下,亦成癭也。
六十九、吐血候
吐血者,皆由傷損腑臟所為。夫血外行經絡,內榮腑臟。若傷損經絡,臟腑則虛,
血行失其常理,氣逆者,吐血。又,怒則氣逆,甚則嘔血。然憂思驚怒,內傷腑臟,
氣逆上者,皆吐血也。
七十、口舌出血候
口舌出血者,心脾傷損故也。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而心主血脈,血榮於府藏,
通於經絡。若勞損府藏,傷動經脈,隨其所傷之經虛者,血則妄行。然口舌出血,
心脾二臟之經傷也。
七十一、汗血候
汗血者,肝心二臟虛故也。肝藏血,而心主血脈,心之液為汗。肝是木,心是火,
母子也。血之行,內在腑臟,外通經絡。勞傷肝心,其血脈虛者,
隨液發為汗而出也。
七十二、金瘡敗壞候
婦人金瘡未瘥而交會,動於血氣,故令瘡敗壞。
七十三、耳聾候
耳聾者,風冷傷於腎。腎氣通於耳,勞傷腎氣,風冷客之,邪與正氣相搏,
使經氣不通,故耳聾也。
七十四、耳聾風腫候
耳聾風腫者,風邪搏於腎氣故也。腎氣通於耳,邪搏其經,血氣壅澀,不得宣發,
故結腫也。
七十五、眼赤候
眼眥赤者,風冷客於眥間,與血氣相搏,而淚液乘之,挾熱者則令眥赤。
七十六、風眩鼻塞候
風眩而鼻塞者,風邪乘腑臟,入於腦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血與氣并屬於腦。體虛為風邪入腦,則引目,目系急,故令頭眩。
而腑臟皆受氣於肺,肺主氣,外候在鼻,風邪入腦,又搏肺氣,故頭眩而鼻塞。
七十七、鼻衄候
鼻衄者,由傷動血氣所為。五臟皆稟血氣,血氣和調,則循環經絡,不澀不散。
若勞傷損動,因而生熱,氣逆流溢入鼻者,則成鼻衄也。
七十八、面黑皯候
面黑皯者,或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皆令血氣不調,致生黑皯。五臟六腑,
十二經血,皆上於面。夫血之行,俱榮表裏,人或痰飲漬藏,或腠理受風,
致血氣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於皮膚,故變生黑皯。若皮膚受風,外治則瘥,
腑臟有飲,內療方愈也。
七十九、面黑子候
面黑子者,風邪搏血氣,變化所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若虛損,
疵點變生。黑子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也。
八十、蛇皮候
蛇皮者,由風邪客於腠理也。人腠理受於風則閉密,使血氣澀濁,不能榮潤,
皮膚斑剝。其狀如蛇鱗,世呼蛇體也,亦謂之蛇皮也。
八十一、手逆臚候
手逆臚者,經脈受風邪,血氣否澀也。十二經筋脈,有起手指者,其經虛,
風邪客之,使血氣否澀,皮臚枯剝逆起,謂之逆臚。
八十二、白禿候
頭瘡有蟲,痂白而髮禿落,謂之白禿。云是人腹內九蟲內蟯蟲,
值血氣虛發動所作也。
八十三、耳後附骨癰候
附骨癰,是風寒搏血脈入深,近附於骨也。十二經之筋脈,有絡耳後完骨者,
虛則風寒客之,寒氣折血,血否澀不通,深附於骨而成癰也。其狀,無頭但腫痛。
八十四、腫滿水氣候
水病,由體虛受風濕,入皮膚,搏津液,津液否澀,壅滯在內不消,而流溢皮膚。
所以然者,腎主水,與膀胱合,膀胱為津液之府,津液不消,則水停蓄。其外候,
目下如臥蠶,頸邊人迎脈動甚也。脾為土,主剋水,而脾候肌肉,腎水停積,
脾土衰微,不能消,令水氣流溢,浸漬皮膚而腫滿。
八十五、血分候
血分病者,是經血先斷,而後成水病。以其月水壅澀不通,經血分而為水,
故曰血分。婦人月經通流,則水血消化,若風寒搏於經脈,血結不通,血水而蓄積,
成水腫病也。
八十六、卒腫候
夫腫,或風冷,或水氣,或熱毒。此卒腫,由腠理虛而風冷搏於血氣,壅結不宣,
故卒然而腫。其狀,但結腫而不熱是也。
八十七、赤流腫候
赤流腫者,由體虛腠理開,而風熱之氣客之,風熱與血氣相搏,挾熱毒。其狀,
腫起色赤,隨氣流行移易,故云流腫。
八十八、瘀血候
此或月經否澀不通,或產後餘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
血得冷則結成瘀也。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八十九、傷寒候
此謂人觸冒於寒氣而成病。冬時嚴寒,攝衛周密者,則寒不能傷人。若辛苦勞役,
汗出觸冒寒氣,即發成病,謂之傷寒也。其輕者,微欬嗽鼻塞,嗇嗇小寒,
⿰口翕⿰口翕微熱,數日而歇。重者,頭痛體疼,惡寒壯熱。而膏腴之人,肌膚胞弱,
雖不大觸冒,其居處小有失宜,則易傷於寒也。自有四時節內,忽有暴寒,
傷於人成病者,亦名傷寒,謂之時行傷寒,非觸冒所致,言此時通行此氣,
故為時行也。
九十、時氣候
此謂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而成病也。而春時應暖而寒,夏時應熱而冷,
秋時應涼而熱,冬時應寒而溫。言此四時通行此氣,一氣之至,無問少長,
病皆相似,故名為時氣也。但言其病,若風寒所傷,則輕,狀猶如傷寒,少頭痛,
壯熱也。若挾毒厲之氣則重,壯熱煩毒,或心腹脹滿,多死也。
九十一、瘧候
夫瘧病者,由夏傷於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
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虛更盛,故發寒熱;
陰陽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其發時節漸晏者,
此由邪客於風府,邪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作日晏。其發日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
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既上,
故其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作蓄積乃發。凡病瘧多渴引飲,飲不消,乃變為癖。
大腸虛引飲,水入腸胃,則變為利也。
卷四十
婦人雜病諸候四凡五十論
九十二、霍亂候
陰陽清濁相干,謂之氣亂。氣亂在腸胃,為霍亂也。多因飲食過度,冒觸風冷,
冷氣入於腹內,脾氣得冷則不消水穀,胃氣得冷則吐逆,腸氣得冷則下利。
其心痛者先吐,腹痛者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發。其有頭痛壯熱而吐利者,
由體盛而挾風之氣搏之外,與血氣交爭,故頭痛發熱也,內乘腸胃,故霍亂吐利也。
九十三、嘔吐候
胃氣逆則嘔吐。胃為水穀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氣,
胃氣逆則嘔吐也。
九十四、嬖子小兒注車船候
無問男子女人,乘車船則心悶亂,頭痛吐逆,謂之注車、注船。特由質性自然,
非關宿挾病也。
九十五、與鬼交通候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承五臟神氣而養。若陰陽調和,則臟腑強盛,
風邪鬼魅不能傷之。若攝衛失節,而血氣虛衰,則風邪乘其虛,鬼干其正。
然婦人與鬼交通者,臟腑虛,神守弱,故鬼氣得病之也。其狀,不欲見人,
如有對忤,獨言笑,或時悲泣是。脈來遲伏,或如鳥啄,皆邪物病也。又脈來綿綿,
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亦病也。
九十六、夢與鬼交通候
夫臟虛者喜夢。婦人夢與鬼交,亦由腑臟氣弱,神守虛衰,故乘虛因夢與鬼交通也。
九十七、腳氣痛弱候
腳氣之病,由人體虛,溫濕風毒之氣先客於腳,從下而上,動於氣,故名腳氣也。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傷於人。初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
而忽得之;或因眾病之得之。此病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其狀,
從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疼痛,或緩縱不隨,
或有攣急,或有至困能飲食,或有不能食者,或有見飲食而嘔吐者,惡聞食臭者,
或有物如脂,發於踹腸,逆上衝心,氣上者;或有舉體轉筋者;或壯熱頭痛者,
或心胸衝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喜忘誤者;
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其證候也。治之緩者,便上入腹,腹或腫,胸脅滿,
上氣賁便死。急者,不全日;緩者,二三日也。其病既入臟,證皆相似,
但脈有三品: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
若脈轉駃而緊,宜服竹瀝湯;若脈微,宜服風引湯二三劑。其緊駃之脈,
是三品之最惡脈也。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皆當急治之。治之緩慢,
則上氣便死也。
九十八、腳氣腫滿候
溫濕風毒,從腳而上,故令四肢懈惰,緩弱疼痹;甚則上攻,名腳氣。
而津液為風濕所折,則津液否澀,而蓄積成水,內則浸漬臟腑,外則流溢皮膚,
故令腠理脹密。水氣積不散,故腫也。
九十九、淋候
淋者,腎虛而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行於胞者,為小便也。
腑臟不調,為邪所乘,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小便澀。其狀,小便痛疼澀數,
淋瀝不宣,故謂之淋也。
一百、石淋候
淋而出石,謂之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為熱所乘,則成淋,
腎虛則不能制石,故淋而出石。細者如麻如豆,大者亦有結如皂莢核狀者,
發則燥痛悶絕,石出乃歇。
一百一、胞轉候
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辟不得充張,
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其狀,小腹急痛,
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頭舉身滿,今羸瘦,頭舉空減,
胞系了戾,亦致胞轉。
一百二、小便不利候
腎與膀胱為表裏,俱主水。水行小腸,入胞為小便。熱搏其藏,熱氣蘊積,
水行則澀,故小便不利也。
一百三、小便不通候
水行於小腸,入胞為小便。腎與膀胱俱主水,此二經為臟腑,若內生大熱,
熱氣入小腸及胞,胞內熱,故小便不通,令小腹脹滿,氣喘急也。
一百四、大便不通候
三焦五臟不調和,冷熱之邪結於腸胃,津液竭燥,大腸壅澀,故大便不通。
張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亡津液者,亦大便難也。
一百五、大小便不利候
冷熱不調,大小腸有遊氣,壅在大小腸,不得宣散,蓄積結生熱,故大小便澀,
不流利也。
一百六、大小便不通候
腑臟不和,榮衛不調,陰陽不相通,大小腸否結,名日關格。關格,故大小便不通。
自有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今大小便不通者,
是大小二腸受客熱結聚,則大小便不通。此止客熱暴結,非陰陽不通流,
故不稱關格,而直云大小便不通。
一百七、遺尿候
腎與膀胱為表裏,而俱主水。腎氣通於陰而小便,水液之下行者也。腎虛冷冷入胞,
胞虛冷,不能制小便,故遺尿。
一百八、小便數候
腎與膀胱為表裏,俱主於水。腎氣通於陰,此二經虛,而有熱乘之,熱則小便澀,
虛則小便數,熱澀數也。
一百九、下利候
腸胃虛弱,為風邪冷熱之氣所乘。腸虛則泄,故變為利也。此下利是水穀利也,
熱色黃,冷色白。
一百十、帶利候
帶利,由冷熱不調,大腸虛,冷熱氣客於腸間。熱氣乘之則變赤,冷氣乘之則變白,
冷熱相交,則赤白相雜而連帶不止,名為帶利也。其狀,白濃如涕,而有血雜;
亦有少血者。如白濃涕而有赤脈如魚腦,又名魚腦利。
一百十一、血利候
熱乘血,入於大腸,為血利也。血之隨氣,外行經絡,內通臟腑,皆無滯積。
若冒觸勞動,生於熱,熱乘血散,滲入大腸,腸虛相化,故血利也。
一百十二、陰痒候
婦人陰痒,是蟲食所為。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蟲動作,食於陰,其蟲作勢,
微則痒,重者乃痛。
一百十三、脫肛候
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衝者,肛門反出。亦有因產用力努偃,
氣衝其肛,亦令反出也。
一百十四、陰腫候
陰腫者,是虛損受風邪所為。胞經虛而有風邪客之,風氣乘於陰,與血氣相搏,
令氣血否澀,腠理壅閉,不得泄越,故令陰腫也。
一百十五、陰痛候
陰痛之病,由胞絡傷損,致臟虛受風邪。而三蟲、九蟲因虛動作,食陰則痛者,
其狀成瘡;其風邪乘氣衝擊而痛者,無瘡,但疼痛而已。
一百十六、陰瘡候
陰瘡者,由三蟲、九蟲動作,侵食所為也。諸蟲在人腸胃之間,若腑臟調和,
血氣充實,不能為害。若勞傷經絡,腸胃虛損,則動作侵食於陰,輕者或痒或痛,
重者生瘡也。診其少陰之脈,滑而數者,陰中生瘡也。
一百十七、陰挺出下脫候
胞絡傷損,子臟虛冷,氣下衝,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
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
故脫也。
一百十八、陰冷候
胞絡勞傷,子臟虛損,風冷客之,冷乘於陰,故令冷也。
一百十九、陰中生息肉候
此由胞絡虛損,冷熱不調,風邪客之,邪氣乘於陰,搏於血氣,變而生息肉也。
其狀如鼠乳。
一百二十、㿉候
此或因帶下,或舉重,或因產時用力,損於胞門,損於子臟,腸下乘而成㿉。
一百二十一、痔病候
痔病,由勞傷經絡,而血流滲之所成也。而有五種:肛邊生瘡,如鼠乳出在外,
時出濃血者,牡痔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牝痔也。肛邊生瘡,痒而復痛者,
為血脈痔也。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出血者,腸痔也。因便而清血出者,血痔也。
一百二十二、寸白候
寸白,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凡九蟲在人腹內,居腸胃之間,藏府氣實,則蟲不動,
不為人害。虛者,蟲便發動滋長,乃至斃人。又云:飲白酒,以桑枝貫牛肉,
食生粟、生魚,仍飲乳酪,能變生寸白者也。
一百二十三、陰臭候
陰臭,由子臟有寒,寒搏於津液,蘊積,氣衝於陰,故變臭也。
一百二十四、尿血候
血性得寒則凝,得熱則流散。若勞傷經絡,其血虛,熱滲入胞,故尿血也。
一百二十五、大便血候
勞傷經脈則生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滲入於大腸,故大便血也。
一百二十六、失精候
腎與膀胱合,而腎藏精。若勞動膀胱,傷損腎氣,則表裏俱虛,不收制於精,
故失精也。
一百二十七、乳腫候
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直者,從缺盆下於乳。因勞動則腠理虛,受風邪,
入於榮衛,榮衛否澀,血氣不流,熱結於乳,故令乳腫。其結腫不散,則成癰。
一百二十八、妬乳候
此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泄;或斷兒乳,捻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積,
與血氣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初覺便以手助捻去其汁,
並令傍人助嗍引之,不爾,成瘡有膿。其熱勢盛,則成癰。
一百二十九、乳癰候
腫結皮薄以澤,是癰也。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勞傷血氣,其脈虛,
腠理虛,寒客于經絡,寒搏於血,則血澀不通,其血又歸之,氣積不散,
故結聚成癰。癰氣不宣,與血相搏,則生熱,熱盛乘於血,血化成膿;
亦有因乳汁蓄結,與血相搏,蘊積生熱,結聚而成乳癰者。年四十已還,治之多愈;
年五十已上,慎,不當治之,多死。不治,自當終年。又,懷娠發乳癰腫及體結癰,
此無害也。蓋懷胎之癰,病起陽明,陽明胃之脈也,主肌肉,不傷臟,故無害。
診其右手關上脈,沉則為陰,虛者則病乳癰。乳癰久不瘥,因變為痿。
養生方云: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因喜作癰。
一百三十、發乳潰後候
此謂癰疽發於乳,膿潰之後,或虛惙,或疼痛,或渴也。凡發乳潰後,出膿血多,
則腑臟虛燥,則渴而引飲。飲入腸胃,腸胃虛,則變下利也。
一百三十一、乳瘡候
此謂膚腠理虛,有風濕之氣乘虛客之,與血氣相搏,而熱加之,則生瘡也。
一百三十二、疽發乳候
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足陽明之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
其脈虛則腠理開,寒氣客之,寒搏于血,則血澀不通,故結腫;而氣又歸之,
熱氣洪盛,故成疽也。熱久不散,則肉敗為膿也。
一百三十三、乳結核候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其經虛,風冷乘之,冷折於血,則結腫。
夫腫熱則變敗血為膿,冷則核不消。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亦焮烊。其湯熨針石,
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以兩手從曲腳內入,
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其可用行氣。愈瘰癧,乳痛。交兩腳,
以兩手從曲腳任捖,舉十二通,愈瘰癧乳痛也。
一百三十四、石癰候
石癰之狀,微強不甚大,不赤,微痛熱,熱自歇,是足陽明之脈,有下於乳者,
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大熱,但結核如石,
謂之石癰。
一百三十五、發背候
五臟不調則致疽。疽者,腫結皮強,如牛領之皮;六腑不和則致癰。癰者,
腫結薄以澤是也。腑與癰為表裏,其經脈循行於身,俞皆在背,腑臟不調和,
而腠理開。受於風寒,折於血,則結聚成腫,深則為疽,淺乃為癰。隨寒所客之處,
血則否澀不通,熱又加之,故成癰疽發背也。
一百三十六、改訾候
此為肉癰發於脅,名為改訾。由邪氣聚在下管,與經絡血氣相搏所生也。至其變敗,
狀如癰疽。
一百三十七、發乳後渴飲候
此謂發乳膿潰之後,血氣虛竭,腑臟焦燥,故令渴也。渴引飲不止,飲入腸胃,
則變為下利也。
一百三十八、發乳下利候
此謂發乳而腸胃虛,受冷則下利也。大腸為金,水穀之道,胃為土,水穀之海也。
金土子母。而足陽明為胃之經,其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因勞傷,其脈虛而受風寒,
風寒搏血,氣血否澀不通,故結癰腫。腫結皮薄以澤者,為癰。而風氣乘虛入胃,
則水穀糟粕變敗不結聚,陽虛則泄為利。金土子母俱虛,故發乳而復利也。又,
發乳渴引飲多,亦變利也。
一百三十九、發乳久不瘥候
此謂發乳癰而有冷氣乘之,故癰疽結,經久不消不潰;而為冷所客,則膿汁出不盡,
而久不瘥。
一百四十、發乳餘核不消候
此謂發乳之後,餘熱未盡,而有冷氣乘之,故餘核不消,復遇熱,蘊積為膿。
亦有淋瀝不瘥,而變為痿也。
一百四十一、發乳瘻候
此謂因發癰瘡,而膿汁未盡,其瘡暴瘥,則惡汁內食,後更發,則成痿者也。
卷四十一
婦人妊娠病諸候上凡二十論
一、妊娠候
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氣血和調,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
姙子也。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中之脈,
按之不絕者,姙娠脈也。三部沉浮正等,按之無斷絕者,有娠也。又,
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又,
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又,左右手尺脈俱浮,
為產二男,不爾,女作男生;俱沉,為產二女,不爾,男作女生。又,
左手尺中脈浮大者男,右手尺脈沉細者女。又,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
太陰脈沉,太陽脈浮。欲知男女,遣面南行,還復呼之,左迴首是男,右迴首是女。
又,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迴首是男,右迴首是女。婦人妊娠,
其夫左邊乳房有核是男,右邊乳房有核是女。姙娠一月,名曰始形,飲食精熟,
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之物,是謂才貞,足厥陰養之。足厥陰者,
肝之脈也。肝主血,一月之時,血流澁,始不出,故足厥陰養之。足厥陰穴,
在足大指歧間白肉際是。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無食腥辛之物,居必靜處,
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謂始藏也,足少陽養之。足少陽者,膽之脈也,主於精。
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裏,故足少陽養之。足少陽穴,
在足小指間本節後附骨上一寸陷中者是。姙娠三月,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
形像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令見貴盛公王,好人端正莊嚴,
不欲令見傴僂侏儒,醜惡形人,及猿猴之類。無食薑兔,無懷刀繩。欲得男者,
操弓矢,射雄雉,乘肥馬於田野,觀虎豹及走犬。其欲得女者,則著簪珂環珮,
弄珠璣。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數視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鯉魚。欲令兒多智有力,
則噉牛心,食大麥。
欲令子賢良盛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和氣,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
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食無到臠,
無邪臥,無橫足,思欲果瓜,噉味酸葅,好芬芳,惡見穢臭,是謂外象而變者也,
手心主養之。手心主者,脈中精神,內屬於心,能清神,故手心主養之。手心主穴,
在掌後橫文是。診其姙娠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
妊娠四月之時,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其食宜稻秔,其羹宜魚雁,是謂盛榮,
以通耳目,而行經絡。洗浴遠避寒暑,是手少陽養之。手少陽者,三焦之脈也,
內屬於府。四月之時,兒六府順成,故手少陽養之。手少陽穴,
在手小指間本節後二寸是也。診其姙娠四月,欲知男女,左脈疾為男,右脈疾為女,
左右俱疾,為生二子。當此之時,慎勿瀉之,必致產後之殃。何謂也?
是手少陽三焦之脈,內屬於三焦,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姙娠五月,始受火精,
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洗浣衣服,深其屋室,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
其食宜稻麥,其羹宜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臟者也。
一本云:宜食魚鱉。足太陰養之。足太陰脾之脈,主四季。五月之時,兒四支皆成,
故足太陰養之。足太陰穴,在足內踝上三寸也。診其姙娠脈,重手按之不散,
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又,其脈數者,必向壞;脈緊者,必胞阻;脈遲者,
必腹滿喘;脈浮者,必水壞為腫。姙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
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視走馬,宜食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膂筋,
以養其爪,以牢其背膂,足陽明養之。足陽明者,胃之脈,主其口目。六月之時,
兒日目皆成,故足陽明養之。足陽明穴,在太衝上二寸是也。姙娠七月,始受木精,
以成其骨。勞躬搖支,無使定止,動作屈伸,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宜食稻秔,
以密腠理,是謂養骨牢齒者也。手太陰養之。手太陰者,肺脈,主皮毛。七月之時,
兒皮毛已成,故手太陰養之。手太陰穴,在手大指本節後,白肉際陷中是。
診其妊娠七月脈,實大牢強者生,沉細者死。懷軀七月,而不可知,時時衄而轉筋者,
此為軀衄;時嚏而動者,非軀也。懷軀七月,暴下斗餘水,其胎下倚而墮,
此非時孤漿預下故也。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
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手陽明養之。手陽明者,大腸脈,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
兒九竅皆成,故手陽明養之。手陽明穴,在大指本節後宛宛中是。診其姙娠八月脈,
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姙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府百節,
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是謂養毛髮,多才力。足少陰養之。足少陰者,
腎之脈,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故足少陰養之。足少陰穴,
在足內踝後微近下前動脈是也。姙娠十月,五藏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
故使關節人神咸備,然可預修滑胎方法也。
二、姙娠惡阻候
惡阻病者,心中憒悶,頭眩,四肢煩疼,懈惰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噉鹹酸果實,
多睡少起,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是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劇者,不能自勝舉也。
此由婦人元本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挾之,
而有娠也。經血既閉,水漬於臟,臟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否澀,則四支沉重;挾風則頭目眩。故欲有胎,而病惡阻。
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而顏色皮膚如常,但苦沉重憒悶,不欲食飲,
又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即是欲有胎也。如此經二月日後,
便覺不通則結胎也。
三、姙娠轉女為男候
陰陽和調,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
但姙娠二月,名曰始藏,精氣成於胞裏。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脈不流,
象形而變,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轉之,
令生男也。
四、姙娠養胎候
姙娠之人,有宿挾痾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時,節適乖理,致生疾病,
並令腑臟衰損,氣力虛羸,令胎不長。故須服藥去其疾病,益其氣血,以扶養胎也。
五、姙娠禁忌候
姙娠男女未分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故須端正莊嚴,凊靜和平,無傾視,
無邪聽。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臟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
飲食居處,皆有禁忌。
六、姙娠胎間水氣子滿體腫候
胎間水氣,子滿體腫者,此由脾胃虛弱,腑臟之間有停水,而挾以姙娠故也。
姙娠之人,經血壅閉,以養於胎。若挾有水氣,則水血相搏,水漬於胎,兼傷腑臟。
脾胃主身之肌肉,故氣虛弱,肌肉則虛,水氣流溢於肌,故令體腫;水漬於胞,
則令胎壞。然姙娠臨將產之月而腳微腫者,其產易。所以爾者,胞藏水血俱多,
故令易產,而水乘於外,故微腫,但須將產之月耳。若初姙而腫者,是水氣過多,
兒未成具,故壞胎也。壞胎脈浮者,必腹滿而喘。壞娠為水腫。
七、姙娠漏胞候
漏胞者,謂姙娠數月而經水時下。此由衝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
少陰之經血故也。衝任之脈,為經脈之海,皆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
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為表裏,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
壅之以養胎,而蓄之為乳汁。衝任氣虛,則胞內泄漏,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
亦名胞阻。漏血盡,則人斃也。
八、姙娠胎動候
胎動不安者,多因勞役氣力,或觸冒冷熱,或飲食不適,或居處失宜;
輕者止轉動不安,重者便致傷墮。若其母有疾以動胎,治母則胎安;
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動以病母者,治胎則母瘥。若傷動甚者,候其母,面赤舌青者,
兒死母活;母脣囗青,口兩邊沫出者,母子俱死;母面青舌赤,囗中沫出,
母死子活。
九、姙娠僵仆胎上搶心下血候
此謂行動倒仆,或從高墮下,傷損胞絡,致血下動胎,而血傷氣逆者,
胎隨氣上搶心。其死生之候,其母舌青者,兒死母活;脣囗無沫,兒生;
脣青沫出者,母子俱死;脣囗青舌赤者,母死兒活。若下血不住,胞燥胎枯,
則令胎死。
十、姙娠胎死腹中候
此或因驚動倒仆,或染溫疫、傷寒,邪毒入於胞臟,致令胎死。其候當胎處冷,
為胎已死也。
十一、姙娠腹痛候
腹痛皆由風邪入於腑臟,與血氣相擊搏所為。姙娠之人,或宿挾冷疹,
或新觸風邪,㽲結而痛。其腹痛不已,邪正相干,血氣相亂,致傷損胞絡,
則令動胎也。
十二、姙娠心痛候
夫心痛,多是風邪痰飲,乘心之經絡,邪氣搏於正氣,交結而痛也。
若傷心正經而痛者,為真心痛。心為神,統領諸藏,不可受邪。邪若傷之,
朝發夕死,夕發朝死。若傷心支別絡而痛者,則乍間乍盛,休作有時。姙娠之人,
感其病者,痛不已,氣乘胞絡,傷損子臟,則令動胎。凡胎動,則胎轉移不安,
不安而動於血者,則血下也。
十三、姙娠心腹痛候
產姙娠心腹痛者,或由腹內宿有冷疹,或新觸風寒,皆因藏虛而致發動。邪正相擊,
而并於氣,隨氣下上,上衝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故令心腹痛也。
姙娠而病之者,正邪二氣交擊於內,若不時瘥者,其痛衝擊胞絡,必致動胎,
甚則傷墮。
十四、姙娠腰痛候
腎主腰腳,因勞損傷動,其經虛,則風冷乘之,故腰痛。婦人腎以繫胞,
姙娠而腰痛甚者,多墮胎也。
十五、妊娠腰腹痛候
腎主腰腳,其經虛,風冷客之,則腰痛;冷氣乘虛入腹,則腹痛,
故令腰腹相引而痛不止,多動胎。腰痛甚者,則胎墮也。
十六、姙娠小腹痛候
產姙娠小腹痛者,由胞絡宿有冷,而姙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
痛甚亦令動胎也。
十七、姙娠卒下血候
此謂卒有損動,或冷熱不調和,致傷於胎,故卒痛;下血不止者,墮胎也。
十八、姙娠吐血候
吐血,皆由腑臟傷所為。憂思驚怒,皆傷臟腑,氣逆故吐血。吐血而心悶胸滿,
未欲止,心悶甚者死。姙娠病之,多墮胎也。
十九、姙娠尿血候
尿血,由勞傷經絡而有熱,熱乘於血,血得熱流溢,滲入於胞,故尿血也。
二十、姙娠數墮胎候
陽施陰化,故得有胎,榮衛和調,則經養周足,故胎得安,而能成長。
若血氣虛損者,子臟為風冷所居,則血氣不足,故不能養胎,所以致胎數墮。
候其姙娠而恆腰痛者,喜墮胎也。
卷四十二
婦人姙娠病諸候下凡四十一論
二十一、姙娠傷寒候
冬時嚴寒,人體虛而為寒所傷,即成病為傷寒也。輕者嗇嗇惡寒,⿰口翕⿰口翕發熱,
微欬鼻壅,數日乃止;重者頭痛體疼,增寒壯熱。久不歇,亦傷胎也。
二十二、姙娠傷寒後復候
冬時嚴寒,人體虛,觸冒之得病,名傷寒。其狀,頭痛、體疼、壯熱。瘥後體虛,
尚未平復,或起早,或飲食過度,病更如初,故謂之復也。
二十三、姙娠時氣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
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節而有其氣。一氣之至,無人不傷,
長少雖殊,病皆相似者,多挾於毒。言此時普行此氣,故云時氣也。姙娠遇之,
重者傷胎也。
二十四、姙娠溫病候
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伏藏肌骨,未即病,至春而發,謂之溫也。亦壯熱,
大體與傷寒相似。又,冬時應寒而反溫,溫氣傷人即病,亦令壯熱,謂之溫病。
姙娠遇此病,熱搏於胎,皆損胎也。
二十五、姙娠熱病候
冬時嚴寒,觸冒傷之。藏於肌骨,夏至乃發,壯熱,又為暑病。暑病,即熱病也。
此寒氣蘊積,發即有毒。姙娠遇之,多致墮胎也。
二十六、姙娠寒熱候
姙娠寒熱病者,猶是時氣之病也。此病起於血氣虛損,風邪乘之,致陰陽并隔,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二氣交爭,故寒熱。其姙娠而感此病者,
熱甚則傷胎也。
二十七、姙娠寒瘧候
夫瘧者,由夏傷於暑,客於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
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虛更盛,故發寒熱;
陰陽相離,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則復發,故瘧休作有時。其發時節漸晏者,
此由風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作發日晏。其發日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
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既上,
故其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由風邪內薄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姙娠而發者,寒熱之氣迫傷於胎,
多致損動也。
二十八、姙娠下利候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遇腸胃虛弱,風邪因而傷之,腸虛則洩,故為下利,
然此水穀利也。
二十九、姙娠滯利候
冷熱不調,腸虛者,冷熱之氣客於其間。熱氣乘之則赤,冷氣乘之則白,
冷熱相交連滯,故赤白如魚腦鼻涕相雜,為滯利也。
三十、姙娠胸脇支滿候
姙娠經血不通,上為乳汁,兼以養胎。若宿有停飲者,則血飲相搏,
又因冷熱不調,動於血飲,血飲乘氣逆上,搶於胸脇,脹滿,脹滿而氣小喘,
謂之支滿。
三十一、姙娠痰候
水飲停積,結聚為痰,人皆有之。少者不能為害,若多則成病,妨害飲食,
乃至嘔吐。姙娠病之,若嘔吐甚者,傷胎也。
三十二、姙娠子煩候
臟虛而熱氣乘於心,則令心煩;停痰積飲,在於心胸,其冷衝心者,亦令煩也。
若虛熱而煩者,但煩熱而已;若有痰熱而煩者,則嘔吐涎沫。姙娠之人,
既血飲停積,或虛熱相搏,故亦煩。以其姙娠而煩,故謂之子煩也。
三十三、姙娠霍亂候
陰陽清濁相干,謂之氣亂,氣亂於腸胃之間,為霍亂也。但飲食過度,冒觸風冷,
使陰陽不和,致清濁相干,腸胃虛者受之,故霍亂也。先心痛則先吐,
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發。有頭痛體疼,發熱而吐利者,亦為霍亂。
所以然者,挾風而有實故也。風折血氣,皮膚閉密,血氣不得宣,故令壯熱;
風邪乘其經脈,氣上衝於頭,則頭痛;風氣入於腸胃。腸虛則洩利,胃逆則嘔吐,
故吐利也。吐利甚則煩,府藏虛故也。又手足逆陰,陽氣暴竭,謂之四逆也。
姙娠而病之,吐利甚者,則傷損胎也。
三十四、姙娠中惡候
人有忽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謂之中惡。言惡邪之氣中傷於人也。所以然者,
人之血氣自養,而精神為主,若血氣不和,則精神衰弱,故厲毒鬼氣得中之。
姙娠病之,亦致損胎也。
三十五、姙娠腹滿候
姙娠腹滿者,由腹內宿有寒冷停飲,挾以姙娠,重因觸冷,則冷飲發動,
邪氣相干,故令腹滿也。
三十六、姙娠欬嗽候
肺感於微寒,寒傷於肺,則成欬嗽。所以然者,肺主氣,候皮毛,寒之傷人,
先客皮毛,故肺受之。又,五藏六府,俱受氣於肺,以四時更王。
五藏六府亦皆有欬嗽,各以其時感於寒,而為欬嗽也。秋則肺受之,冬則腎受之,
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其諸藏欬嗽不已,各傳於府。姙娠而病之者,久不已,
傷於胎也。
三十七、姙娠胸痹候
胸痹者,由寒氣客於藏府,上衝胸心,幅幅如滿,噎塞,習習而痹痛,
胸中慄慄然,飲食不下,謂之胸痹也。而脾胃漸弱,乃至斃人。姙娠而病之,
非直姙婦為患,亦傷損於胎也。
三十八、姙娠咽喉身體著毒腫候
毒腫者,是風邪厲毒之氣,客入肌肉,搏於血氣,積聚所成。然邪毒傷人,
無有定處,隨經絡虛處而留止之,故或著身體,或著咽喉。但毒之所停,血則否澀,
血氣與邪相搏,故成腫也。其毒發於身體,猶為小緩;若著咽喉最急,便腫塞痹痛,
乃至水漿不通;毒入攻心,心煩悶。姙娠者,尤宜急救,不爾,子母俱傷也。
三十九、姙娠中蠱毐候
蠱毒者,人有以蛇、蝘、蜣蜋諸蟲,合著一處,令其自相殘食,餘一個在者,
名之為蠱。諸山縣人多作而敬事之,因飲食裹以毒斃人。又,或吐血利血,
是食人腑臟則死。又云有緩急,緩者延引日月,急者止在旦夕。以法術知其主,
呼之蠱去乃瘥。平人遇之尚死,況姙娠者,故子母俱傷也。
四十、姙娠飛尸入腹候
飛尸者,是五尸中一尸也。其遊走皮膚,貫穿臟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
為飛尸也。姙娠病之者,亦損胎也。
四十一、姙娠患子淋候
淋者,腎虛膀胱熱也。腎虛不能制水,則小便數也;膀胱熱則水行澀,澀而且數,
淋瀝不宣。姙娠二人。胞繫於腎,腎患虛熱成淋,故謂子淋也。
四十二、姙娠大小便不通候
人有府藏氣實,而生於熱者,隨停積之處成病。若熱結大腸,大便不通;
熱結小腸,小便不通;若大小腸俱為熱所姞,故煩滿,大小便不通也。
凡大小便不通,則內熱,腸胃氣逆,令變乾嘔也。
四十三、姙娠大便秘不通候
三焦五藏不調和,冷熱否結,津液竭燥,腸胃否澀,蘊積結於腸間,則大便不通,
令腹否滿煩熱,甚者變乾嘔。所以然者,胃內熱氣逆也。
四十四、姙娠大小便不利候
冷熱之氣不調,乘於大小腸,則謂之為遊氣,壅否而生熱;或熱病,熱入大小腸,
並令大小便不利也。凡大小便不利,則心脇滿,食不下,而煩躁不安也。
四十五、姙娠小便利候
小便利者,腎虛胞冷,不能溫制於小便,故小便利也。
四十六、姙娠小便數候
腎與膀胱合,俱主水,腎氣通於陰。腎虛而生,熱則小便澀,虛則小便數,
虛熱相搏,雖數起而不宣快也。
四十七、姙娠小便不利候
腎與膀胱合,俱主水,水行入胞為小便。臟腑有熱,熱入於胞,故令小便不利也。
四十八、姙娠小便不通候
小腸有熱,熱入於胞,內熱結甚者,故小便不通,則心脇小腸俱滿,氣喘急也。
四十九、姙娠驚胎候
驚胎者,見懷姙月將滿,或將產,其胎神識已具,外有勞傷損動,
而胎在內驚動也。
五十、姙娠中風候
四時八方之氣為風,常以冬至之日候之,風從其鄉來者,長養萬物;
若不從鄉來者為虛風,賊於人,人體虛者則中之。五藏六府,俞皆在背,藏府虛,
風邪皆從其俞入,人中之隨府藏所感而發也。心中風,但偃臥,不得傾側,汗出,
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
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
若繞兩目連額色微有青,唇青面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
是肝已傷,不可治,數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可治,
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治。若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脇左右,
未有黃如餅 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
不可治也。若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
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囗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為肺已傷,
化為血,不可治,其人當妄掇空,或自拈衣,如此數日而死。姙娠而中風,
非止姙婦為病,甚者損胎也。
五十一、姙娠痙候
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停滯經絡,後復遇寒濕相搏,發則囗噤背強,
名之為痙。姙娠而發者,悶冒不識人,須臾醒,醒復發,亦是風傷太陽之經作痙也。
亦名子癎,亦名子冒也。
五十二、姙娠鬼胎候
夫人腑臟調和,則血氣充實,風邪鬼魅,不能干之。若榮衛虛損,則精神衰弱,
妖魅鬼精,得入於藏,狀如懷娠,故曰鬼胎也。
五十三、姙娠兩胎一生一死候
陽施陰化,精盛有餘者,則成兩胎。胎之在胞,以血氣資養,若寒溫節適,
虛實調和,氣血強盛,則胎無傷夭;若冷熱失宜,氣血損弱,則胎翳燥不育。
其兩胎而一死者,是血遇於寒,其經養不周,故偏夭死也。候其胎上冷,
是胎已死也。
五十四、姙娠胎痿燥候
胎之在胞。血氣資養。若血氣虛損,胞藏冷者,胎則翳燥,委伏不長。其狀,
兒在胎都不轉動,日月雖滿,亦不能生。是其候也。而胎在內痿燥,其胎多死。
五十五、姙娠過年久不產候
過年不產,由挾寒冷宿血在胞而有胎,則冷血相搏,令胎不長,產不以時。
若其胎在胞,日月雖多,其胎翳小,轉動勞羸,是挾於病,必過時乃產。
五十六、姙娠墮胎後血出不止候
墮胎損經脈,損經脈,故血不止也。瀉血多者,便致煩悶,乃至死也。
五十七、姙娠墮胎後血不出候
此由宿有風冷,因墮胎,血冷相搏,氣虛逆上者,則血結不出也。其血逆上搶心,
則亦煩悶,甚者致死。
五十八、姙娠墮胎胎衣不出候
此由墮胎初下,婦人力羸,不能更用氣產胞,便遇冷,冷則血澀,故胞衣不出也。
若胞上掩心,煩悶,乃至於死也。
五十九、姙娠墮胎後腹痛虛乏候
此由墮胎之時,血下過少,後餘血不盡,將攝未復,而勞傷氣力,觸冒風冷,
風冷搏於血氣,故令腹痛。勞傷血氣不復則虛乏。而餘血不盡,結搏於內,
多變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六十、姙娠墮胎後著風候
墮胎後榮衛損傷,腠理虛疎,未得平復,若起早當風取涼,即著於風。初止羸弱,
或飲食減少,氣力不即平復。若風挾冷入腹內,搏於血,結成刺痛。若入腸胃,
亦下利。入經絡,或痹或疼痛。若入太陽之經,則腰背強直成痙,或角弓反張,
或囗喎僻,或緩弱不隨,或一邊攣急。各隨所傷處而成病也。
六十一、姙娠欲去胎候
此謂姙娠之人羸瘦,或挾疾病,既不能養胎,兼害姙婦,故去之。
卷四十三
婦人將產病諸候 凡三論
一、產法
人處三才之間,稟五行之氣,陽施陰化,故令有子。然五行雖復相生,
而剛柔刑殺,互相害剋。至於將產,則有日遊、反支禁忌,若犯觸之,或橫致諸病。
至產時坐臥產處,須順四時五行之氣,故謂之產法也。
二、產防運法
防運者,諸臨產若觸犯日遊、反支諸所禁忌,則令血氣不調理,而致運也。
其運之狀,心煩悶,氣欲絕是也,故須預以法術防之。
三、胞衣不出候
有產兒下,苦胞衣不落者,世謂之息胞。由產婦初時用力,比產兒出而體已疲頓,
不能更用氣產胞,經停之間,外冷乘之,則血道否澀,故胞久不出。
彌須急以方藥救治,不爾,害於兒。所以爾者,胞系連兒臍,胞不出,
則不得以時斷臍浴洗,冷氣傷兒,則成病也。舊方胞衣久不出,恐損兒者,
依法截臍,而以物繫其帶一頭。亦有產而看產人不用意慎護,而挽牽甚,胞系斷者,
其胞上掩心,則斃人也。縱令不死,久則成病也。
婦人難產病諸候 凡七論
一、產難候
產難者,或先因漏胎,去血臟燥,或子臟宿挾疹病,或觸禁忌,或始覺腹痛,
產時未到,便即驚動,穢露早下,致子道乾澀,產婦力疲,皆令難也。候其產婦,
舌青者,兒死母活;脣青囗青,口兩邊沫出者,子母俱死;面青舌赤,沫出者,
母死子活。故將產坐臥產處,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犯觸,多令產難。
產婦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甚者,即產。所以然者,腎候於腰,
胞繫於腎故也。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
二、橫產候
橫產由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故令橫也。
或觸犯禁忌所為。將產坐臥產處,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觸犯,
多致災禍也。
三、逆產候
逆產者,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則令逆也。
或觸犯禁忌。故產處及坐臥,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觸犯,多致災禍也。
養生方云:姙娠,大小便勿至非常之去處,必逆產殺人也。
四、產子上逼心候
姙娠將養得所,則氣血調和,故兒在胎則安,當產亦易。若節適失宜,
則血氣乖戾,兒在胎則亟動,至產育亦難。產而子上迫於心者,由產難用力,
胎動氣逆,胎上衝迫於心也。凡胎上迫於心,則暴悶絕,胎下乃甦,甚者至死。
凡產處及坐臥,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致災禍也。
五、產子但趨後孔候
產子但趨後孔者,由坐臥未安,忽遽強,氣暴衝擊,故兒失其道。
婦人產有坐有臥,若坐產者,須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傾斜,
故兒得順其理。臥產者,亦待臥定,背平著席,體不傴曲,則兒不失其道。
若坐臥未安,身體斜曲,兒身轉動,忽遽強,氣暴衝擊,則令兒趨後孔,
或橫或逆,皆由產時忽遽,或觸犯禁忌,坐臥不安,審所為,故產坐臥須平正,
須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致災禍也。
六、產已死而子不出候
產婦已死,而子不出,或觸犯禁忌,或產時未到,驚動傷早,
或傍看產人抱腰持捉失理,皆令產難,而致胎上掩心,悶絕故死也。
候其婦將困乏際,面青舌赤,囗沫出者,則母死兒活也。故產處坐臥,
須順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招災禍也。
七、產難子死腹中候
產難子死腹中者,多因驚動過早,或觸犯禁忌,致令產難。產難則穢沃下,
產時未到,穢露已盡,而胎枯燥,故子死腹中。候其產婦舌青黑,及胎上冷者,
子已死也。故行處坐臥,須順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招災禍也。
婦人產後病諸候上凡三十論
一、產後血運悶候
運悶之狀,心煩氣欲絕是也。亦有去血過多,亦有下血極少,皆令運。
若產去血過多,血虛氣極,如此而運悶者,但煩悶而已。若下血過少,而氣逆者,
則血隨氣上掩於心,亦令運悶,則煩悶而心滿急。二者為異。
亦當候其產婦血下多少,則知其產後應運與不運也。然煩悶不止,則斃人。
凡產時當向坐臥,若觸犯禁忌,多令運悶,故血下或多或少。是以產處及坐臥,
須順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招災禍也。
二、產後血露不盡候
凡姙娠當風取涼,則胞絡有冷,至於產時,其血下必少。或新產而取風涼,
皆令風冷搏於血,致使血不宣消,蓄積在內,則有時血露淋瀝下不盡。
三、產後惡露不盡腹痛候
姙娠取風冷過度,胞絡有冷,比產血下則少。或新產血露未盡,而取風涼,
皆令風冷搏於血,血則壅滯不宣消,蓄積在內,內有冷氣,共相搏擊,故令痛也,
甚者則變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四、產後血上搶心痛候
產後氣虛挾宿寒,寒搏于血,血則凝結不消,氣逆上者,則血隨上搶,
衝擊而心痛也。凡產,餘血不盡,得冷則結,與氣相搏則痛。因重遇於寒,
血結彌甚,變成血瘕,亦令月水否澀不通。
五、半產候
半產,謂姙娠兒骨節腑臟漸具,而日月未足便產也。多因勞役驚動所致,
或觸犯禁忌亦然也。
六、產後血瘕痛候
新產後,有血氣相擊而痛者,謂之瘕痛。瘕之言假也,謂其痛浮假無定處也。
此由宿有風冷,血氣不治,至產血下少,故致此病也。不急治,多成積結,
妨害月水,輕則否澀,重則不通。
七、產後風虛腫候
夫產傷血勞氣,腠理則虛,為風邪所乘。邪搏於氣,不得宣泄,故令虛腫,
輕浮如吹者,是邪搏於氣,氣腫也;若皮薄如熟李狀,則變為水腫也。
氣腫發汗即愈,水腫利小便即瘥。
八、產後腹中痛候
產後臟虛,或宿挾風寒,或新觸冷,與氣相擊搏,故腹痛,若氣逆上者,
亦令心痛、胸脇痛也,久則變成疝瘕。
九、產後心腹痛候
產後氣血俱虛,遇風寒乘之,與血氣相擊,隨氣而上衝於心,或下攻於腹,
故令心腹痛。若久痛不止,則變成疝瘕。
十、產後心痛候
產後臟虛,遇風冷客之,與血氣相搏,而氣逆者,上攻於心之絡,則心痛。
凡心痛,乍間乍甚,心之支別絡為邪所傷也。若邪傷心之正經,為真心痛,
朝發夕死,夕發朝死。所以然者,心為諸臟之主,不受邪,邪傷即死也。
十一、產後小腹痛候
此由產時惡露下少,胞絡之間,有餘血者,與氣相擊搏,令小腹痛也。因重遇冷,
則血結,變成血瘕,亦令月水不利也。
十二、產後腰痛候
腎主腰腳,而婦人以腎繫胞,產則勞傷,腎氣損動,胞絡虛,未平復,
而風冷客之。冷氣乘腰者,則令腰痛也。若寒冷邪氣連滯腰脊,則痛久不已。
後有娠,喜墮胎,所以然者,胞繫腎,腎主腰脊也。
十三、產後兩脅腹滿痛候
膀胱宿有停水,因產惡露下少,血不宣消,水血壅否,與氣相搏,積在膀胱,
故令脅腹俱滿,而氣動與水血相擊,則痛也,故令兩脅腹滿痛,亦令月水不利,
亦令成血瘕也。
十四、產後虛煩短氣候
此由產時勞傷重者,血氣虛極,則其後未得平和,而氣逆乘心,故心煩也;
氣虛不足,故短氣也。
十五、產後上氣候
肺主氣,五臟六腑,俱稟氣於肺。產則氣血俱傷,臟腑皆損,其後肺氣未復,
虛竭逆上,故上氣也。
十六、產後心虛候
肺主氣,心主血脈,而血氣通榮藏府,徧循經絡。產則血氣傷損,臟腑不足,
而心統領諸臟,其勞傷不足,則令驚悸恍惚,是心氣虛也。
十七、產後虛煩候
產,血氣俱傷,臟腑虛竭,氣在內不宣,故令煩也。
十八、產後虛熱候
產後腑臟勞傷,血虛不復,而風邪乘之,搏於血氣,使氣不宣泄,而否澀生熱,
或支節煩憒,或脣乾燥,但因虛生熱,故謂之虛熱也。
十九、產後虛羸候
夫產損動腑臟,勞傷氣血。輕者,節養將攝,滿月便得平復;重者,其日月雖滿,
氣血猶未調和,故虛羸也。然產後虛嬴,將養失所,多沉滯勞瘠,乍起乍臥。
風冷多則辟瘦,顏色枯黑,食飲不消,風熱多則腲腿虛乏,顏色無異於常,
食亦無味。甚傷損者,皆著牀,此勞瘠也。
二十、產後風冷虛勞候
產則血氣勞傷,腑臟虛弱,而風冷客之,風冷搏於血氣,血氣不能自溫於肌膚,
使人虛乏疲頓,致羸損不平復,謂之風冷虛勞。若久不瘥,風冷乘虛而入腹,
搏於血則否澀;入腸則不利不能養,或食不消;入於臟,則胞臟冷,亦使無子也。
二十一、產後汗出不止候
夫汗,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裏虛表實,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也。血為陰,
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也;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
而陰氣虛弱不復者,則汗出不止也。凡產後皆血虛,故多汗,因之遇風,則變為痙。
縱不成痙,則虛乏短氣,身體柴瘦,脣囗乾燥,久變經水斷絕,津液竭故也。
二十二、產後汗血候
肝藏血,心主血脈。產則勞損肝心,傷動血氣。血為陰,陰虛而陽氣乘之,
即令汗血。此為陰氣大虛,血氣傷動,故因汗血出,乃至斃人。
二十三、產後虛渴候
夫產水血俱下,腑臟血燥,津液不足,宿挾虛熱者,燥竭則甚,故令渴。
二十四、產後餘疾候
產後餘疾,由產勞傷腑臟,血氣不足,日月未滿,而起早勞役,虛損不復,
為風邪所乘,令氣力疲乏,肌肉柴瘦。若風冷入於腸胃,腸胃虛冷,時變下利;
若入搏於血,則經水否澀;冷搏氣血,亦令腹痛,隨腑臟虛處,乘虛傷之,
變成諸疾。以其因產傷損,餘勢不復,致羸瘠疲頓,乍瘥乍甚,故謂產後餘疾也。
二十五、產後中風候
產則傷動血氣,勞損腑臟,其後未平復,起早勞動,氣虛而風邪乘虛傷之,
致發病者,故曰中風。若風邪冷氣,初客皮膚經絡,疼痹不仁,若乏少氣;
其人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濕則強,脈緩弱,若入傷諸臟腑,恍惚驚悸。
隨其所傷腑臟經絡,而為諸疾。凡中風,風先客皮膚,後因虛入傷五臟,
多從諸臟俞入。若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脣赤汗流者可治,
急灸心俞百壯。脣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
皆不可復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
色微有青,脣青面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
不可復治,數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滿,體通黃,吐鹹水出,可治,
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脇左右,
未有黃色如餅 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
不可復治也。肺中風,偃臥而脅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
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為肺已傷,化為血,而不可復治。
其人當妄掇空,或自拈衣,如此數日而死。
二十六、產後中風囗噤候
產後中風囗噤者,是其氣虛,而風入於頷頰夾囗之筋也。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
產則勞損藏府,傷動筋脈,風乘之者,其三陽之筋偏虛,則風偏搏之,
筋得風冷則急,故令口噤也。
二十七、產後中風痙候
產後中風痙者,因產傷動血脈,臟腑虛竭,飲食未復,未滿日月。榮衛虛傷,
風氣得入五臟,傷太陽之經,復感寒濕,寒搏於筋則發痙。其狀,囗急噤,背強直,
搖頭馬鳴,腰為反折,須臾十發,氣急如絕,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二十八、產後中柔風候
柔風者,四肢不收,或緩或急,不得俛仰也。由陰陽俱虛,風邪乘之,
風入於陽則表緩,四肢不收也;入於陰則裏急,不得俛仰也。產則血氣皆損,
故陰陽俱虛,未得平復,而風邪乘之故也。
二十九、產後中風不隨候
產後腑臟傷動,經絡虛損,日月未滿,未得平復,而起早勞動,風邪乘虛入,
邪搏於陽經者,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不隨也。
三十、產後風虛癲狂候
產後血氣俱虛,受風邪,入并於陰,則癲忽發,臥地吐涎,口喎目急,手足繚左,
右無所覺知,良久乃甦是也。邪入并於陽則狂,發則言語倒錯,或自高賢,
或罵詈不避尊卑是也。產則傷損血氣,陰陽俱虛,未平復者,為風邪所乘,
邪乘血氣,乍并於陽,乍并於陰,故癲狂也。
卷四十四
婦人產後病諸候下凡四十一論
三十一、產後月水不利候
手太陽、少陰之經,主下為月水。太陽小腸之經、少陰心之經也。心主血脈。
因產傷動血氣,其後虛損未復,而為風冷客於經絡,冷搏於血,則血凝澀,
故令月水不利也。
三十二、產後月水不調候
夫產傷動血氣,虛損未復,而風邪冷熱之氣客于經絡,乍冷乍熱,冷則血結,
熱則血消,故令血或多或少,乍在月前,乍在月後,故為不調也。
三十三、產後月水不通候
夫產傷動血氣,其後虛損未平復,為風冷所傷。血之為性,得冷則凝結。
故風冷傷經,血結於胞絡之間,故令月水不通也。凡血結月水不通,則變成血瘕,
水血相并,後遇脾胃衰弱,肌肉虛者,變水腫也。
三十四、產後帶下候
帶下之病,由任脈虛損,任脈為經絡之海,產後血氣勞損未平復,為風冷所乘,
傷於任脈。冷熱相交,冷多則白多,熱多則赤多也,相兼為帶下也。又云:
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產後屬胞門,謂因產傷損胞絡故也。
三十五、產後崩中惡露不盡候
產傷於經血,其後虛損未平復,或勞役損動,而血暴崩下,遂因淋瀝不斷時來,
故謂崩中惡露不盡。凡崩中,若小腹急滿,為內有瘀血,不可斷之,斷之終不斷,
而加小腹脹滿,為難愈。若無瘀血,則可斷,易治也。
三十六、產後利候
產後虛損未平復而起早,傷於風冷,冷風乘虛入於大腸,腸虛則泄,故令利也。
產後利若變為血利,則難治,世謂之產子利也。
三十七、產後利腫候
因產勞傷榮衛,脾胃虛弱,風冷乘之,水穀不結,大腸虛則洩成利也。利而腫者,
脾主土,候肌肉,土性本剋水,今脾氣衰微,不能剋消於水,水氣流溢,散在皮膚,
故令腫也。
三十八、產後虛泠洞利候
產勞傷而血氣虛極,風冷乘之,入於腸胃。腸胃虛而暴得冷,腸虛則泄,
遇冷極虛,故變洞利也。
三十九、產後滯利候
產後虛損,冷熱之氣客於腸胃,熱乘血,血滲於腸則赤;冷搏腸間,津液則變白,
其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連滯不止,故謂滯利也。
四十、產後冷熱利候
產後臟虛,而冷熱之氣入於腸胃,腸虛則泄,故成冷熱利。凡利色青與白為冷,
黃與赤為熱。久不止,熱甚則變生血,冷極則生白膿。膿血相雜,冷熱不調,
則變滯利也。
四十一、產後客熱利候
產後臟虛,而熱氣乘之,熱入於腸,腸虛則洩,故為客熱利,色黃是也。熱甚,
則黃赤而有血也。
四十二、產後赤利候
赤利,血利也。因產後血虛,為熱氣所乘,熱搏血滲入腸,腸虛而洩,為血利。
凡血利,皆是多熱,熱血不止,蘊瘀成膿血利也。
四十三、產後陰下脫候
產而陰脫者,由宿有虛冷,因產用力過度,其氣下衝,則陰下脫也。
四十四、產後陰道痛腫候
臟氣宿虛,因產風邪乘於陰,邪與血氣相搏,在其腠理,故令痛;
血氣為邪所壅否,故腫也。
四十五、產後陰道開候
子臟宿虛。因產冷氣乘之,血氣得冷不能相榮,故令開也。
四十六、產後遺尿候
因產用氣,傷於膀胱,而冷氣入胞囊,胞囊缺漏,不禁小便,故遺尿。
多因產難所致。
四十七、產後淋候
因產虛損,而熱氣客胞內,虛則起數,熱則洩少,故成淋也。
四十八、產後渴利候
渴利者,渴而引飲,隨飲隨小便,而謂之渴利也。膀胱與腎為表裏,
膀胱為津液之府。婦人以腎繫胞,產則血水俱下,傷損腎與膀胱之氣,津液竭燥,
故令渴也。而腎氣下通於陰,腎虛則不能制水,故小便數,是為渴利也。
四十九、產後小便數候
胞內宿有冷,因產氣虛,而冷發動,冷氣入胞,虛弱不能制其小便,故令數。
五十、產後尿血候
夫產傷損血氣,血氣則虛,而挾於熱,搏於血,血得熱流散,滲於胞,
故血隨尿出,是為尿血。
五十一、產後大小便血候
夫產傷動血氣,腑臟勞損,血傷未復,而挾於熱,血得熱則妄行。
大腸及胞囊虛者,則血滲入之,故因大小便而血出也。
五十二、產後大小便不通候
大小腸宿有熱,因產則血水俱下,津液暴竭,本挾于熱,大小腸未調和,
故令大小便澀結不通也。
五十三、產後大便不通候
腸胃本挾於熱,因產又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腸胃否澀,熱結腸胃,
故大便不通也。
五十四、產後小便不通候
因產動氣,氣衝於胞,胞轉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腸本挾於熱,
因產水血俱下,液津竭燥,胞內熱結,則小便不通也。然胞轉則小腹脤滿,
氣急絞痛;若虛熱津液竭燥者,則不甚脹急,但不通。津液生,氣和,則小便也。
五十五、產後小便難候
產則津液空竭,血氣皆虛,有熱客於胞者,熱停積,故小便否澀而難出。
五十六、產後嘔候
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以為血氣,血氣榮潤腑臟,因產則腑臟傷動,
有血虛而氣獨盛者,氣乘腸胃,腸胃燥澀,其氣則逆,故嘔不下食也。
五十七、產後欬嗽候
肺感微寒,則成欬嗽。而肺主氣,因產氣虛,風冷傷於肺,故令欬嗽也。
五十八、產後時氣熱病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而為病者,謂之時氣。產後體虛,而非節之熱氣傷之,
故為產後時氣熱病也。診其脈,弦小者,足溫則生,足寒則死。凡熱病,脈應浮滑,
而反懸急,為不順,手足應溫而反冷,為四逆,必死也。
五十九、產後傷寒候
觸冒寒氣而為病,謂之傷寒。產婦血氣俱虛,日月未滿,而起早勞動,為寒所傷,
則嗇嗇惡寒,吸吸微熱,數日乃歇。重者,頭及骨節皆痛,七八日乃瘥也。
六十、產後寒熱候
因產勞傷血氣,使陰陽不和,互相乘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加,
故發寒熱。凡產餘血在內,亦令寒熱,其腹時刺痛者是也。
六十一、產後瘧候
夫瘧者,由夏傷于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
動前暑熱,正氣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故發寒熱;
陰陽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其發時節漸晏者,
此由邪客於風府,邪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下一節,
故其作日晏。其發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至尾骶,
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內,其氣既上,
故其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產後血氣損傷,而宿經傷暑熱,今因產虛,
復遇風邪相折,陰陽交爭,邪正相干,故發作成瘧也。
六十二、產後積聚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聚者陽氣,六腑所成。皆由飲食失節,冷熱不調,
致五臟之氣積,六腑之氣聚。積者,痛不離其部;聚者,其痛無有常處。所以然者,
積為陰氣,陰性沉伏,故痛不離其部;聚為陽氣,陽性浮動,故痛無常處。
產婦血氣傷損,腑臟虛弱,為風冷所乘,搏於臟腑,與氣血相結,故成積聚也。
六十三、產後癥候
癥病之候,腹內塊,按之牢強,推之不移動是也。產後而有癥者,由臟虛,
餘血不盡,為風冷所乘,血則凝結,而成癥也。
六十四、產後癖候
癖病之狀,脅下弦急刺痛是也。皆由飲食冷熱不調,停積不消所成。產後臟虛,
為風冷搏于停飲,結聚故成癖也。
六十五、產後內極七病候
產後血氣傷竭,為內極七病,則舊方所云七害也。一者害食,二者害氣,
三者害冷,四者害勞,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七者害睡。皆產時傷動血氣,
其後虛極未平復,犯此七條,而生諸病。凡產後氣血內極,其人羸疲萎黃,
冷則心腹絞痛,熱則肢體煩疼,經血否澀,變為積聚癥瘕也。
六十六、產後目瞑候
目不痛不腫,但視物不明,謂之目瞑。肝藏血,候應于目,產則血虛,肝氣不足,
故目瞑也。
六十七、產後耳聾候
腎氣通耳,而婦人以腎繫胞,因產血氣傷損,則腎氣虛,其經為風邪所乘,
故令耳聾也。
六十八、產後虛熱囗生瘡候
產後囗生瘡者,心藏虛熱,心開竅於囗,而主血脈,產則血氣虛,臟有客熱,
氣上腫胸膈,重發於囗,故生瘡也。
六十九、產後身生瘡候
產則血氣傷損,腠理虛,為風所乘,風邪與血氣相搏,臟腑生熱,熏發肌膚,
故生瘡也。
七十、產後乳無汁候
婦人手太陽、少陰之脈,下為月水,上為乳汁。妊娠之人,月水不通,初以養胎,
既產則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者,故無乳汁也。
七十一、產後乳汁溢候
婦人手太陽、少陰之脈,上為乳汁,其產雖血水俱下,其經血盛者,則津液有餘,
故乳汁多而溢出也。
卷四十五
小兒雜病諸候 凡二十九論
一、養小兒候
經說:年六歲已上為小兒,十八已上為少年,二十已上為壯年,
五十已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
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顖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
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於人間。小兒始生,肌膚未成,
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
便易傷損。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
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
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又當薄衣,薄衣之法,
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
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複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
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
晝夜寤寢,皆當慎之。其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乳哺。若微不進,
尚當將護之。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又,小兒始生,
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及其愈病,則致深益。
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
夏月下之後,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將護之,數日間。又節哺之,
當令多少有常劑。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也,
便當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
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
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熱,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
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除矣。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
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若侍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
故多病癇。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
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
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
增壯數可至三十壯,惟風池特令多,七歲已上可百壯。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
戒養小兒,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針灸,
亦不用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
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
常以新水洗。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經脈,因喜成癎。
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
凡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
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
多害於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
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
痰則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
體微而熱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
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
食輒吐哯,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
自明了矣。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
勿令傍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也。初變之時,或熱甚者,
連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變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
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餘治;
審是變蒸,不得為餘治。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
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變者,丹孔出而泄也,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
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
積三百三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蒸,積五百七十六日,
大小蒸畢也。
三、溫壯候
小兒溫壯者,由腑臟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
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候小兒大便,
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鬚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
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
令胃氣和調。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
過此則傷小兒矣。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于外,故令身體壯熱。
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或挾伏熱,或挾宿寒。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
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此二者,府藏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染漸而發,
溫溫然熱不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於外,其發無漸,壯熱甚,
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癎也。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癎。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
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耳。
六、欲發癎候
夫小兒未發癎欲發之候,或溫壯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裏驚掣,數齧齒,
如此是欲發癎之證也。
七、癎候
癎者,小兒病也。十歲已上為癲,十歲已下為癎。其發之狀,或囗眼相引,
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癲,名證不同,
大體其發之源,皆因三種。三種者,風癎、驚癎、食癎是也。風癎者,因衣厚汗出,
而風入為之;驚癎者,因驚怖大啼乃發;食癎者,因乳哺不節所成。
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癎。
凡諸癎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八、發癎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候
凡癎發之狀,或囗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
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其癎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癎。
風癎,因小兒厚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
其癎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并成腫也。
九、發癎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
凡癎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脊背強直,或頭項反折,
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所為也。而癎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癎。
風癎,因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
然後發瘈瘲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癎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
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
十、驚癎候
驚癎者,起於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作成癎也。初覺兒欲驚,
急持抱之,驚自止。故養小兒常慎驚,勿聞大聲。每持抱之間,常當安徐,勿令怖。
又雷鳴時常塞兒耳,并作餘細聲以亂之。驚癎當按圖灸之,摩膏,不可大下。
何者?驚癎心氣不定,下之內虛,則甚難治。凡諸癎正發,手足掣縮,
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一、風癎候
風癎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
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掣縮是也。當與㹠心湯。又病先身熱,瘈瘲驚啼喚,
而後發癎,脈浮者,為陽癎,內在六府,外在肌膚,猶易治。病先身冷,不驚瘈,
不啼喚,乃成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癎,內在五藏,外在骨髓,極者難治。病發時,
身軟時醍者,謂之癎,身強直反張如尸,不時醒者,謂之痙。診其心脈滿大,
癎瘈筋攣;肝脈小急,亦癎瘈筋攣。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
不得俛仰。小兒風癎,三部脈緊急,癎可治。小兒脈多似雀鬬,要以三部脈為主,
若緊者,必風癎。凡諸癎發,手足掣縮,慎勿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二、患癎瘥後更發候
癎發之狀,或囗眼相引,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
或屈指如數,皆由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其瘥之後而更發者。是餘勢未盡,
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乳食不節,或風冷不調,或更驚動,因而重發。如此者,
多成常疹。凡諸癎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三、傷寒候
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于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
謂之傷寒。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
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
是以小兒亦病之。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
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十四、傷寒解肌發汗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寒從外搏於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泄,
蘊積,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泄其氣,
則熱歇。凡傷寒,無間長幼男女,於春夏宜發汗。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
病在表故也。
十五、傷寒挾實壯熱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人本藏氣實者,則寒氣與實氣相搏,而壯熱者,謂之挾實。
實者有二種,有冷有熱,其熱實,糞黃而臭;其冷實,食不消,糞白而酸氣,
比候知之。其內雖有冷熱之殊,外皮膚皆壯熱也。
十六、傷寒兼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疼、
體痛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
為熱所乘,故發驚。驚不止,則變驚癎也。
十七、傷寒大小便不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大便不通,是寒搏於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不通。
凡大小便不通,則內熱不歇,或乾嘔,或言語。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十八、傷寒腹滿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腹滿者,是熱入腹,傳於藏,藏氣結聚,故令腹滿。若挾毒者,
則腹滿、心煩、懊悶,多死。
十九、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衝於咽喉,故令痛。若挾毒,
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二十、傷寒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
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二十一、傷寒後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壯熱、體疼也。瘥後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
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肺氣,入五藏六府,故表裏俱熱。熱退之後,肺尚未和,
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後猶病嗽也。
二十二、傷寒汗出候
傷寒者,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
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於氣,故發熱;陰氣又虛,
邪又乘於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二十三、傷寒餘熱往來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
體疼而壯熱也。其餘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交爭。正氣勝,則邪氣卻散,
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于正氣,正氣為邢氣所干,則壅否還熱,
故餘熱往來不已也。
二十四、傷寒已得下後熱不除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得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也。若四五日後,熱歸入裏,則宜下之。得利後,熱猶不除者,
餘熱未盡故。其狀,肉常溫溫而熱也。
二十五、傷寒嘔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二十六、傷寒熱渴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臟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二十七、傷寒囗內生瘡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囗生瘡,熱毒氣在臟,上衝胸鬲,氣發於囗,故生瘡也。
二十八、傷寒鼻衄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得宣泄,蘊積毒氣,故頭痛、
體疼而壯熱。其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肺候身之皮毛,其氣開竅於鼻。
寒先客於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發從鼻出者,名鼻衄也。
凡候熱病而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汗不止,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
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一升或合,則熱因之為減;若一升二升者,死。
二十九、傷寒後下利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毒氣,頭痛、
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後而利者,是熱從表入裏故也。表熱雖得解,
而裏熱猶停腸胃,與水穀相并,腸胃虛則泄利。其狀,利色黃。若壯熱不止,
則變為血利。若重遇冷,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瀉利也。
卷四十六
小兒雜病諸候二凡三十四論
三十、時氣病候
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寒,夏時應熱而冷,
秋時應涼而熱,冬時應寒而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
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亦呼為天行。
三十一、天行病發黃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大體似傷寒,亦頭痛壯熱。
其熱入於脾胃,停滯則發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
熱氣蘊積,其色蒸發於外,故發黃也。
三十二、時氣腹滿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也。
而腹滿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否澀在內,故令腹滿。若毒而滿者,
毒氣乘心,煩懊者死。
三十三、時氣結熱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
熱入腹內,與腑臟之氣相結,謂之結熱。熱則大小腸否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三十四、敗時氣病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
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會,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
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三十五、時氣病兼瘧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
而又兼瘧者,是日數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於陰,或乘於陽。其乘於陽,
陽爭則熱;其乘於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并,互相乘加,故發寒熱成瘧也。
三十六、時氣病得吐下後猶熱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似傷寒,亦頭痛壯熱。
而得吐下之後,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
其熱乘虛而入裏,則表裏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三十七、時氣病後不嗜食面青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客於肌膚,與血氣相搏,
故頭痛壯熱。熱歇之後,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餘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
諸陽之氣,俱上榮於面,陽虛未復,本帶風邪,風邪挾冷,冷搏於血氣,
故令面青也。
三十八、時氣病發復候
時氣之病發復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客於肌膚,搏於血氣,
蘊積則變壯熱頭痛。熱退之後,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
或飲食不節,故其病重發,謂之復也。然發復多重於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三十九、溫病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
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
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
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四十、溫病下利候
溫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成病,
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
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也。其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於溫熱之病,
熱氣入於腸胃,與水穀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四十一、溫病鼻衄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
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
並皆頭痛壯熱。其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
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
發從鼻出者,為衄也。
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息,
鼻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止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
則死矣。
四十二、溫病胸結候
溫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
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
並皆頭痛壯熱。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裏,內熱腹滿者,宜下之。
若熱未入裏,而下之早者,裏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否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四十三、患斑毒病候
斑毒之病,是熱氣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於胃,毒氣熏發於肌肉。
狀如蚊蚤所囓,赤斑起,周匝徧體。此病或是傷寒,或時氣,或溫病,
皆由熱不時歇,故熱入胃,變成毒,乃發斑也。凡發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
十死一生。
四十四、黃病候
黃病者,是熱入脾胃,熱氣蘊積,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
脾與胃合,俱象土,候肌肉,其色黃,故脾胃內熱積蒸發,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
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凡發黃而下利、心腹滿者,死。
診其脈沉細者,死。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熱,
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與除熱粉散,
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四十五、黃疸病候
黃疸之病,由脾胃氣實,而外有溫氣乘之,變生熱。脾與胃合,候肌肉,俱象土,
其色黃。胃為水穀之海,熱搏水穀氣,蘊積成黃。蒸發於外,身疼髆背強,
大小便澁,皮膚面目齒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是也。小便宣利者,易治;
若心腹滿,小便澁者,多難治也。不渴者易治,渴者難治。脈沉細而腹滿者,死也。
四十六、胎疸候
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
四十七、瘧病候
瘧病者,由夏傷於暑,客於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邪乘之,動前暑熱,
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寒熱;陰陽相離,
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其發時節漸晏者,
此由邪客於風府,邪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作日晏。其發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
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日上,
故其病發更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也。小兒未能觸冒於暑,而亦病瘧者,
是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者也。
四十八、瘧後餘熱候
夫風邪所傷,是客於皮膚,而痰飲漬於臟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
若真氣勝,則邪氣退,邪氣未盡,故發瘧也。邪氣雖退,氣血尚虛,邪氣干於真氣,
臟腑壅否,熱氣未散,故餘熱往來也。
四十九、患瘧後脇內結硬候
瘧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其病正發,
寒熱交爭之時,熱氣乘臟,臟則燥而渴,渴而引飲,飲停成癖,結於脇下,
故瘥後脇內結硬也。
五十、瘧後內熱渴引飲候
瘧病者,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
故發寒熱成瘧。凡瘧發欲解則汗,汗則津液減耗。又熱乘於臟,臟虛燥。
其瘧瘥之後,藏府未和,津液未復,故內猶熱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澁者,
則變成癖也。
五十一、寒熱往來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更相乘剋,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乘,邪與正相干,陰陽交爭,時發時止,
則寒熱往來也。
五十二、寒熱往來五臟煩滿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
而熱乘五臟,氣積不泄,故寒熱往來而五臟煩滿。
五十三、寒熱往來腹痛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血氣不和,則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
而臟虛本挾宿寒,邪入於臟,與寒相搏,而擊於臟氣,故寒熱往來而腹痛也。
五十四、寒熱結實候
外為風邪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發寒熱。
而臟氣本實,復為寒熱所乘,則積氣在內,使人胸脇心腹煩熱而滿,大便苦難,
小便赤澁,是為寒熱結實。
五十五、寒熱往來食不消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有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寒熱往來。
其脾胃之氣,宿挾虛冷,表雖寒熱,而內冷發動。故食不消也。
五十六、寒熱往來能食不生肌肉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往來。
胃氣挾熱,熱則消穀,穀消則引食,陰陽交爭,為血氣不和,血氣不和,
則不能充養身體。故寒熱往來,雖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五十七、胃中有熱候
小兒血氣俱盛者,則腑臟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溫壯,
翕然體熱。
五十八、熱煩候
小兒臟腑實,血氣盛者,表裏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
五十九、熱渴候
小兒血氣盛者,則藏府生熱,熱則臟燥,故令渴。
六十、中客忤候
小兒中客忤者,是小兒神氣軟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經識見之人觸之,
與鬼神氣相忤而發病,謂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狀,吐下青黃白色,
水穀解離,腹痛反倒夭矯,面變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眼不上搖耳,
其脈弦急數者是也。若失時不治,久則難治。若乳母飲酒過度,醉及房勞喘後乳者,
最劇,能殺兒也。
六十一、為鬼所持候
小兒神氣軟弱,精爽微羸,而神魂被鬼所持錄。其狀,不覺有餘疾,直爾萎黃,
多大啼喚,囗氣常臭是也。
六十二、卒死候
小兒卒死者,是三虛而遇賊風,故無病倉卒而死也。三虛者,乘年之衰一也,
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有人因此三虛,復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
陽氣阻隔於外,而氣壅閉,陰陽不通,故暴絕而死也。若腑臟未竭,良久乃蘇;
亦有兼挾鬼神氣者,皆有頃邪退,乃生也。凡中客忤及中惡卒死,而邪氣不盡,
停滯心腹,久乃發動,多變成注也。
六十三、中惡候
小兒中惡者,是鬼邪之氣卒中於人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平和,
神守則強,邪不干正。若精氣衰弱,則鬼毒惡氣中之。其狀,先無他病,
卒然心腹剌痛,悶亂欲死是也。凡中惡腹大而滿,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
餘勢不盡,停滯臟腑之間,更發後,變為注也。
卷四十七
小兒雜病諸候三 凡四十五論
六十四、注候
注之言住也,謂其風邪氣留人身內也。人無問大小,若血氣虛衰,則陰陽失守,
風邪鬼氣因而客之,留在肌肉之間,連滯腑臟之內。或皮膚掣動,遊易無常,
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沈滯至死。死又注易傍人,故為注也。
小兒不能觸冒風邪,多因乳母解脫之時,不避溫涼暑濕,或抱持出入,
早晚其神魂軟弱,而為鬼氣所傷,故病也。
六十五、尸注候
尸注者,是五尸之中一尸注也。人無問大小腹內皆有尸蟲,尸蟲為性忌惡,
多接引外邪,共為患害。小兒血氣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注因而為病。其狀沈默,
不的知病處,或寒熱淋瀝,涉引歲月,遂至於死。死又注易傍人,故名之為尸注也。
六十六、蠱注候
人聚蟲蛇雜類,以器皿盛之,令相噉食,餘一存者,即名為蠱,能變化。
或隨飲食入腹,食人五臟。小兒有中者,病狀與大人、老子無異,則心腹刺痛,
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歲月,漸深羸困,食心藏盡利血,心藏爛乃至死。
死又注易傍人,故為蠱注也。
六十七、陰腫候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下通於陰。小兒有少陰之經虛而受風邪者,邪氣衝於陰,
與血氣相搏結,則陰腫也。
六十八、腹脹候
腹脹,是冷氣客於藏故也。小兒腑臟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於臟氣,
則令腹脹。若脾虛冷移入於胃,食則不消。若腸虛,冷氣乘之,則變下利。
六十九、霍亂候
霍亂者,陰陽清濁二氣相干,謂之氣亂,氣亂於腸胃之間,為霍亂也。
小兒腸胃嫩弱,因解脫逢風冷,乳哺不消,而變吐利也。或乳母觸冒風冷,
食飲生冷物,皆冷氣流入乳,令乳變敗,兒若飲之,亦成霍亂吐利。皆是觸犯腑臟,
使清濁之氣相干,故霍亂也。挾風而絡實者,則身發熱,頭痛骼疼,而復吐利。
凡小兒霍亂,皆須暫斷乳,亦以藥與乳母服,令血氣調適,乳汁溫和故也。
小兒吐利不止,血氣變亂,即發驚癇也。
七十、吐利候
吐利者,由腸虛而胃氣逆故也,小兒有解脫,而風冷入腸胃,腸胃虛則泄利,
胃氣逆則嘔吐。此大體與霍亂相似而小輕,不劇悶頓,故直云吐利,
亦不呼為霍亂也。
七十一、服湯中毒氣吐下候
春夏以湯下小兒,其腸胃脆嫩,不勝藥勢,遂吐下不止,藥氣熏臟腑,
乃煩懊頓乏者,謂此為中毒,毒氣吐下也。
七十二、嘔吐逆候
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忽遽以乳飲之,其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胸膈,
則胸滿氣急,令兒嘔逆變吐。又,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乳變壞,不捻除之,
仍以飲兒,冷乳入腹,與胃氣相逆,則腹脹痛,氣息喘急,亦令嘔吐。又,
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風冷因客膚腠,搏血氣則冷,入於胃,
則腹脹痛而嘔吐也。凡如此,風冷變壞之乳,非直令嘔吐,胃虛冷入於大腸,
則為利也。
七十三、噦候
小兒噦,由哺乳冷,冷氣入胃,與胃氣相逆,冷折胃氣不通,則令噦也。
七十四、吐血候
小兒吐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
氣逆即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
七十五、難乳候
凡小兒初產,看產人見兒出,急以手料拭兒口,無令惡血得入兒口,
則兒腹內調和,無有疾病;若料拭不及時,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否滿短氣,
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
又云:兒在胎之時,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令兒著冷,至兒生出,則喜腹痛,
不肯飲乳,此則胎寒,亦名難乳也。
七十六、吐哯候
小兒吐哯者,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兒乳哺不調,則停積胸膈,因更飲乳哺,
前後相觸,氣不得宣流,故吐哯出,診其脈浮者,無苦也。
七十七、百病候
小兒百病者,由將養乖節,或犯寒溫,乳哺失時,乍傷飢飽,致令血氣不理,
腸胃不調;或欲發驚癇,或欲成伏熱。小兒氣血脆弱,病易動變,證候百端,
若見其微證,即便治之,使不成眾病;故謂之百病也。治之若晚,其病則成。
凡諸病,至於困者,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也。病如胸陷者,其口脣乾,
目反張,口中氣出冷,足與頭相抵臥,不舉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縛狀,
其掌中冷,至十日必死,不可治也。
七十八、頭身喜汗出候
小兒有血氣未實者,膚腠則疎,若厚衣溫臥,腑臟生熱,蒸發腠理,津液泄越,
故令頭身喜汗也。
七十八、盜汗候
盜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兒陰陽之氣嫩弱,腠理易開,若將養過溫,
因睡臥陰陽氣交,津液發泄,而汗自出也。
七十九、痰候
痰者,水飲停積胸膈之間,而結聚也。小兒飲乳,因冷熱不調,停積胸膈之間,
結聚成痰,痰多則令兒飲乳不下,吐涎沫變結,而微壯熱也;痰實,壯熱不止,
則發驚癇。
八十、胸膈有寒候
三焦不調,則寒氣獨留,膈上不通,則令兒乳哺不得消下,噫氣酸臭,胸膈否滿,
甚則氣息喘急。
八十一、癥瘕癖結候
五臟不和,三焦不調,有寒冷之氣客之,則令乳哺不消化,結聚成癥癖也。其狀,
按之不動,有形段者,癥也;推之浮移者,瘕也;其弦急牢強,或在左,或在右,
癖也。皆由冷氣、痰水食飲結聚所成,故云癥瘕癖結也。
八十二、否結候
否者,塞也。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否塞,腑臟之氣不宣通。
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八十三、宿食不消候
小兒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
脾胃則冷。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和調,則乳哺消化。若傷於冷,
則宿食不消。診其三部脈沈者,乳不消也。
八十四、傷飽候
小兒食不可過飽,飽則傷脾,脾傷不能磨消於食,令小兒四肢沈重,身體苦熱,
面黃腹大是也。
八十五、食不知飽候
小兒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飽足,又不生肌肉。其但腹大,其大便數而多泄,
亦呼為豁泄,此腸胃不守故也。
八十六、哺露候
小兒乳哺不調,傷於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飲食,血氣減損,不榮肌肉,
而柴辟羸露,其腑臟之不宣,則吸呼苦熱,謂之哺露也。
八十七、大腹丁奚候
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
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
若久不瘥,則變成穀癥。傷飽,一名哺露,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八十八、洞泄下利候
春傷於風,夏為洞泄。小兒有春時解脫衣服,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
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又被風冷入於腸胃,先後重沓,為風邪所乘,則下利也。
其冷氣盛,利甚為洞泄,洞泄不止,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變驚癇。
所以然者,本挾風邪,因利臟虛,風邪乘之故也。亦變眼痛生障,下焦偏冷,
熱結上焦,熏於肝故也。
八十九、利後虛候
腸胃虛弱,受風冷則下利。利斷之後,脾胃尚虛,穀氣猶少,不能榮血氣,
故虛羸也。
九十、赤白滯下候
小兒體本挾熱,忽為寒所折,氣血不調,大腸虛弱者,則冷熱俱乘之。熱搏血,
滲腸間,其利則赤;冷搏腸,津液凝,其利則白。冷熱相交,血滯相雜,腸虛者泄,
故為赤白滯下也。
九十一、赤利候
小兒有挾客熱,客熱入於經絡,而血得熱則流散,滲入大腸,腸虛則泄,
故為赤利也。
九十二、熱利候
小兒本挾虛熱,而為風所乘,風熱俱入於大腸,而利。是水穀利而色黃者,
為熱利也。
九十三、冷利候
小兒腸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於腸胃而利,其色白,
是為冷利也。冷甚則利青也。
九十四、冷熱利候
小兒先因飲食,有冷氣在腸胃之間,而復為熱氣所傷,而腸胃宿虛,故受於熱,
冷熱相交,而變下利,乍黃乍白,或水或穀,是為冷熱利也。
九十五、卒利候
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
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為赤白滯利也。
九十六、久利候
春傷於風,至夏為洞泄。小兒春時解脫,為風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為水穀利,
經久連滯不瘥也。凡水穀利久,腸胃虛,易為冷熱。得冷則變白膿,得熱則變赤血,
若冷熱相加,則赤白相雜。利久則變腫滿,亦變病䘌,亦令嘔噦,
皆由利久脾胃虛所為也。
九十七、重下利候
重下利者,此是赤白滯下,利而挾熱多者,熱結肛門,利不時下,而久 氣,
謂之重下利也。
九十八、利如膏血候
此是赤利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謂利如膏血也。
九十九、蠱毒利候
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於腸胃,
毒氣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利血。其利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
此是毒氣盛熱,食於人臟,解如中蠱,故謂之蠱毒利也。
一百、利兼渴候
此是水穀利,津液枯竭,腑臟虛燥則引飲。若大便快者,利斷渴則止。若小便澀,
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
不能尅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
熱氣熏肝故也。
一百一、被鬾候
小兒所以有鬾病者,婦人懷娠,有惡神導其腹中胎,妬嫉而制伏他小兒令病也。
姙娠婦人,不必悉能,致鬾人時有此耳。鬾之為疾,喜微微下,寒熱有去來,
毫毛髮 不悅,是其證也。
一百二、驚啼候
小兒驚啼者,是於眠睡裏忽然啼而驚覺也。由風熱邪氣乘於心,則心臟生熱,
精神不定,故臥不安,則驚而啼也。
一百三、夜啼候
小兒夜啼者,藏冷故也。夜陰氣盛,與冷相搏則冷動,冷動與藏氣相井,
或煩或痛,故令小兒夜啼也。然亦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則可法術斷之。
一百四、躽啼候
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傷於風冷,邪氣入胞,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後,
邪猶在兒腹內,邪動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躽張蹙氣而啼。
一百五、胎寒候
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故兒生之後,
冷氣猶在腸胃之間。其狀,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脹,或時穀利,
令兒顏色素,時啼者,是胎寒故也。
一百六、腹痛候
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腑相擊,故痛也。其熱而痛者,
則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
唇口爪皆青是也。
一百七、心腹痛候
小兒心腹痛者,腸胃宿挾冷,又暴為寒氣所加,前後冷氣重,沓動與藏氣相搏,
隨氣上下衝擊心腹之間,故令心腹痛也。
卷四十八
小兒雜病諸候四凡四十六論
一百八、解顱候
解顱者,其狀,小兒年大,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是也,由腎氣不成故也。
腎主骨髓,而腦為髓海,腎氣不成,則髓腦不足,不能結成,故頭顱開解也。
一百九、囟填候
小兒囟填,由乳哺不時,飢飽不節,或熱或寒,乘於脾胃,致腑臟不調,
其氣上衝所為也。其狀,囟張如物填其上,汗出,毛髮黃而短者是也。若寒氣上衝,
即牢𩊅;熱氣上衝,即柔軟。又,小兒脇下有積,又氣滿而體熱,熱氣乘於藏,
藏氣上衝於腦,亦致囟填。又,欬且啼,而氣乘藏上衝,亦病之。啼甚久,
其氣未定,因而乳之,亦令囟填。所以然者,方啼之時,陰陽氣逆上衝故也。
一百十、囟陷候
此謂囟陷下不平也。由腸內有熱,熱氣熏臟,臟熱即渴引飲。而小便洩利者,
即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一百十一、重舌候
小兒重舌者,心脾熱故也。心候於舌,而主於血;脾之絡脈,又出舌下。
心火脾土二臟,母子也,有熱即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短,
故謂之重舌。
一百十二、滯頤候
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於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
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滯漬於頤也。
一百十三、中風候
小兒血氣未定,肌膚脆弱,若將養乖宜,寒溫失度,腠理虛開,即為風所中也。
凡中風,皆從背諸臟俞入。若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
唇赤若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
面目亭亭,時悚動,皆不復可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
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而面黃,可治,急灸肝俞;若大青黑,
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
吐鹹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若腎中風,踞而腰痛,
視脇左右,未有黃色如餅 大者,可治,急炎腎俞;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
不可治也。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囗,
色白,可治,急灸肺俞;若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也。其人當要掇空,
或自拈衣,如此數日而死。此五臟之中風也。其年長成童者,灸皆百壯;
若五六歲已下,至於嬰兒灸者,以意消息之。凡嬰兒若中於風,則的成癲癇也。
一百十四、中風四肢拘攣候
小兒肌肉脆弱,易傷於風,風冷中於膚腠,入於經絡,風冷搏於筋脈,
筋脈得冷即急,故使四肢拘攣也。
一百十五、中風不隨候
夫風邪中於肢,即經於筋脈,若風挾寒氣者,即拘急攣痛;若挾於熱,
即緩縱不隨。
一百十六、白虎候
按堪輿歷遊年圖有白虎神,云太歲在卯,即白虎在寅,準此推之,知其神所在。
小兒有居處觸犯此神者,便能為病。其狀,身微熱,有時啼哭,有時身小冷,
屈指如數,似風癇,但手足不瘈瘲耳。
一百十七、卒失音不能語候
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音聲之門戶。有暴寒氣客於喉厭,喉厭得寒,
即不能發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一百十八、中風囗噤候
小兒中風口噤者,是風入頷頰之筋故也。手三陽之筋,入結頷頰;足陽明之筋,
上夾於囗。膚腠虛,受風冷,客於諸陽之筋,筋得寒冷則攣急,
故機關不利而囗噤也。
一百十九、中風囗喎邪僻候
小兒中風,囗喎邪僻,是風入於頷頰之筋故也。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囗,
手三陽之脈偏急,而囗喎邪僻也。
一百二十、中風痙候
小兒風痙之病,狀如癇,而背脊項頸強直,是風傷太陽之經。小兒解脫之時,
臍瘡未合,為風所傷,皆令發痙。
一百二十一、羸瘦候
夫羸瘦不生肌膚,皆為脾胃不和,不能飲食,故血氣衰弱,不能榮於肌膚。
凡小兒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挾伏熱,皆令兒不能飲食,故羸瘦也。挾熱者,
即溫壯身熱,肌肉微黃;其挾冷者,即時時下利,唇口青。
一百二十二、虛羸候
此謂小兒經諸大病,或驚癇,或傷寒,或溫壯,而服藥或吐利發汗,病瘥之後,
血氣尚虛,脾胃猶弱,不能傳化穀氣,以榮身體,故氣力虛而羸也。
一百二十三、嗽候
嗽者,由風寒傷於肺也。肺主氣,候皮毛,而俞在於背。小兒解脫,風寒傷皮毛,
故因從肺俞入傷肺,肺感微寒即嗽也。故小兒生須常暖背,夏月亦須單背襠,
若背冷得嗽,月內不可治,百日內嗽者,十中一兩瘥耳。
一百二十四、欬逆候
欬逆,由乳哺無度,因挾風冷傷於肺故也。肺主氣,為五臟上蓋,在胸間。
小兒啼,氣未定,因而飲乳,乳與氣相逆,氣則引乳射於肺,故欬而氣逆,
謂之欬逆也。冷乳、冷哺傷於肺,搏於肺氣,亦令欬逆也。
一百二十五、病氣候
肺主氣。肺氣有餘,即喘欬上氣。若又為風冷所加,即氣聚於肺,令肺脹,
即胸滿氣急也。
一百二十六、腫滿候
小兒腫滿,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
候肌肉而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
故令腫滿。其挾水腫者,即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受風,風搏而氣致腫者,
但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一百二十七、毒腫候
毒腫,是風熱溫氣搏於皮膚,使血氣澀不行,蘊積成毒,其腫赤而熱是也。
一百二十八、耳聾候
小兒患耳聾,是風入頭腦所為也。手太陽之經,入於耳內,頭腦有風,
風邪隨氣入乘其脈,與氣相搏,風邪停積,即令耳聾。
一百二十九、耳鳴候
手太陽之經脈,入於耳內,小兒頭腦有風者,風入乘其脈,與氣相擊,故令耳鳴。
則邪氣與正氣相擊,久即邪氣停滯,皆成聾也。
一百三十、中風掣痛候
小兒耳鳴及風掣痛,其風染而。皆起於頭腦有風,其風入經脈,與氣相動而作,
故令掣痛。其風染而漸至,與正氣相擊,輕者動作幾微,故但鳴也。其風暴至,
正氣又盛,相擊則其動作疾急,故掣痛也。若不止,則風不散,津液壅聚,
熱氣加之,則生黃汁,甚者亦有薄膿也。
一百三十一、聤耳候
耳,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小兒腎臟盛,而有熱者,熱氣上衝於耳,
津液壅結,即生膿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內,而不傾瀝令盡,水濕停積,
搏於血氣,蘊結成熱,亦令膿汁出。皆謂之聤耳,久不瘥,即變成聾也。
一百三十二、目赤痛候
肝氣通於目。臟內客熱,與胸膈痰飲相搏,熏漬於肝,肝熱氣衝發於目,
故令目赤痛也。甚則生翳。
一百三十三、眼障翳候
眼是腑臟之精華,肝之外候,而肝氣通於眼也。小兒腑臟痰熱,熏漬於肝,
衝發於眼,初只熱痛,熱氣蘊積,變生障翳。熱氣輕者,止生白翳結聚,
小者如黍粟,大者如麻豆。隨其輕重,輕者止生一翳,重者乃至兩三翳也。
若不生翳,而生白障者,是疾重極,徧覆黑睛,滿眼悉白,則失明也。
其障亦有輕重,輕者黑睛邊微有白膜,來侵黑睛,漸染散漫。若不急治,熱勢即重,
滿目併生白障也。
一百三十四、目盲候
眼無障翳,而不見物,謂之盲。此由小兒臟內有停飲而無熱,
但有飲水積漬於肝也。目是五臟之精華,肝之外候也。肝氣通於目,為停飲水漬,
臟氣不宣和,精華不明審,故不赤痛,亦無障翳,而不見物,故名青盲也。
一百三十五、雀目候
人有晝而睛明,至暝便不見物,謂之雀日。言如鳥雀,暝便無所見也。
一百三十六、緣目生瘡候
風邪客於瞼眥之間,與血氣相搏,挾熱即生瘡,浸漬緣目,赤而有汁,時瘥時發。
世云小兒初生之時,洗浴兒不淨,使穢露津液浸漬眼瞼睫眥,後遇風邪,
發即目赤爛生瘡,喜難瘥,瘥後還發成疹,世人謂之胎赤。
一百三十七、鼻衄候
小兒經脈血氣有熱,喜令鼻衄。夫血之隨氣,循行經脈,通遊腑臟。若冷熱調和,
行依其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也。血性得寒即凝澀結聚,得熱即流散妄行。
小兒熱盛者,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於鼻者,謂之鼻衄。凡人血虛受熱,
即血失其常度,發溢妄行,乃至發於七竅,謂之大衄也。
一百三十八、䘌鼻候
䘌鼻之狀,鼻下兩邊赤、發時微有瘡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
然鼻是肺氣所通,肺候皮毛,其氣不和,風邪客於皮毛,次於血氣。夫邪在血氣,
隨虛處而入停之,其停於鼻兩邊,與血氣相搏成瘡者,謂之䘌鼻也。
一百三十九、齆鼻候
肺主氣而通於鼻。而氣為陽,諸陽之氣,上榮頭面。若氣虛受風冷,
風冷客於頭腦,即其氣不和,令氣停滯,搏於津液,膿涕結聚,即鼻不聞香臭,
謂之齆。
一百四十、鼻塞候
肺氣通於鼻。而氣為陽,諸陽之氣,上榮頭面。其氣不和,受風冷,
風冷邪氣入於腦,停滯鼻間,即氣不宣和,結聚不通,故鼻塞也。
一百四十一、喉痹候
喉痹,是風毒之氣,客於咽喉之間,與血氣相搏,而結腫塞,飲粥不下,
乃成膿血。若毒入心,心即煩悶懊憹,不可堪忍,如此者死。
一百四十二、馬痹候
馬痹與喉痹相似,亦是風熱毒氣客於咽喉頷頰之間,與血氣相搏,結聚腫痛。
其狀,從頷下腫連頰,下應喉內腫痛塞,水漿不下,甚者膿潰。毒若攻心,
則心煩懊悶致死。
一百四十三、齒不生候
齒是骨之所終,而為髓之所養也。小兒有稟氣不足者,髓即不能充於齒骨,
故齒久不生。
一百四十四、齒痛風齲候
手陽明、足太陽之脈,並入於齒。風氣入其經脈,與血氣相搏,齒即腫痛,
膿汁出,謂之風齲。
一百四十五、齒根血出候
手陽明、足太陽之脈,並入於齒。小兒風氣入其經脈,與血相搏,血氣虛熱,
即齒根血出也。
一百四十六、數歲不能行候
小兒生,自變蒸至於能語,隨日數血脈骨節備成。其臏骨成,即能行。
骨是髓之所養,若稟生血氣不足者,即髓不充強,故其骨不即成,而數歲不能行也。
一百四十七、鶴節候
小兒稟生血氣不足,即肌肉不充,肢體柴瘦,骨節皆露,如鶴之腳節也。
一百四十八、頭髮黃候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血氣華於髮。若血氣不足,則不能潤悅於髮,故髮黃也。
一百四十九、頭髮不生候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華在髮。小兒有稟性少陰之血氣不足,即髮疎薄不生。
亦有因頭瘡而禿落不生者,皆由傷損其血,血氣損少,不能榮於髮也。
一百五十、惛塞候
人有稟性陰陽不和,而心神惛塞者,亦有因病而精采闇鈍,皆由陰陽之氣不足,
致神識不分明。
一百五十一、落牀損瘀候
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若因墮落損傷,即血行失度,
隨傷損之處即停積,若流入腹內,亦積聚不散,皆成瘀血。凡瘀血在內,顏色萎黃,
氣息微喘,濇濇小寒,⿰口翕⿰口翕微熱,或時損痛也。
一百五十二、脣青候
小兒臟氣不和,血虛為冷所乘,即囗脣青。亦有臟氣熱,脣生瘡,
而風冷之氣入,瘡雖瘥,之後血色不復,故令脣青。
一百五十三、無辜病候
小兒面黃髮直,時壯熱,飲食不生肌膚,積經日月,遂致死者,謂之無辜。
言天上有鳥,名無辜,晝伏夜遊。洗浣小兒衣席,露之經宿,此鳥即飛從上過。
而取此衣與小兒著,并席與小兒臥,便令兒著此病。
卷四十九
小兒雜病諸候五 凡五十論
一百五十四、丹候
風熱毒氣客於腠理,熱毒搏於血氣,蒸發於外,其皮上熱而赤,如丹之塗,
故謂之丹也。若久不瘥,即肌肉爛傷。
一百五十五、五色丹候
五色丹,發而改變無常,或青、黃、白、黑、赤。此由風毒之熱,有盛有衰,
或冷或熱,故發為五色丹也。
一百五十六、赤黑丹候
丹病,本是毒熱折於血氣,蘊蒸色赤,而得有冷氣乘之,冷熱互交,更相積瘀,
令色赤黑。
一百五十七、白丹候
丹,初是熱毒挾風,熱搏於血,積蒸發赤也。熱輕而挾風多者,則其色微白也。
一百五十八、丹火候
丹火之狀,發赤,如火之燒,須臾熛漿起是也。
一百五十九、天火丹候
丹發竟身體,斑赤如火之燒,故謂之天火丹也。
一百六十、伊火丹候
丹發於,青黑色,謂之伊火丹也。
一百六十一、熛火丹候
丹發於臂、背、穀道者,謂之熛火丹也。
一百六十二、骨火丹候
丹發初在臂起,正赤若黑,謂之骨火丹也。
一百六十三、厲火丹候
丹發初從骼下起,皆赤,能移走,謂之厲火丹也。
一百六十四、火丹候
火丹之狀,往往如傷赤著身,而日漸大者,謂之火丹也。
一百六十五、飛火丹候
丹著兩臂及背膝,謂之飛火丹也。
一百六十六、遊火丹候
丹發兩臂及背,加火炙者,謂之遊火丹也。
一百六十七、殃火丹候
丹發兩脇及腋下、上,謂之殃火丹也。
一百六十八、尿竈火丹候
丹發膝上,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謂之尿竈火丹也。
一百六十九、風火丹候
丹,初發肉黑,忽腫起,謂之風火丹也。
一百七十、暴火丹候
暴火丹之狀,帶黑 色,謂之暴火丹也。
一百七十一、留火丹候
留火丹之狀,發一日一夜,便成瘡,如棗大,正赤色,謂之留火丹也。
一百七十二、朱田火丹候
丹先發背起,徧身,一日一夜而成瘡,謂之朱田火丹也。
一百七十三、鬱火丹候
丹發從背起,謂之鬱火丹也。
一百七十四、神火丹候
丹發兩,不過一日便赤黑,謂之神火丹也。
一百七十五、天灶火丹候
丹發兩 裏,尻間正赤,流陰頭,赤腫血出,謂之天灶火丹也。
一百七十六、鬼火丹候
丹發兩臂,赤起如李子,謂之鬼火丹也。
一百七十七、石火丹候
丹發通身,自突起如細粟大,色青黑,謂之石火丹也。
一百七十八、野火丹候
丹發赤,斑斑如梅子,竟背腹,謂之野火丹也。
一百七十九、茱萸火丹候
丹發初從背起,徧身如細纈,謂之茱萸火丹也。
一百八十、家火丹候
丹初發,著兩腋下,兩膀上,名之曰家火丹也。
一百八十一、廢竈火丹候
丹發從足趺起,正赤者,謂之廢竈火丹也。
一百八十二、營火丹候
丹發如灼,在脅下,正赤,初從骼起而長上,痛,是螢火丹也。
一百八十三、赤丹候
此謂丹之純赤色者,則是熱毒搏血氣所為也。
一百八十四、風瘙隱胗候
小兒因汗解脫衣裳,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結聚起,相連成隱胗,風氣止在腠理,
浮淺,其勢微,故不腫不痛,但成隱胗瘙痒耳。
一百八十五、卒腹皮青黑候
小兒因汗,腠理則開,而為風冷所乘,冷搏於血,隨肌肉虛處停之,則血氣沉澀,
不能榮其皮膚,而風冷客於腹皮,故青黑。
一百八十六、藍注候
小兒為風冷乘其血脈,血得冷則結聚成核,其皮肉色如藍,乃經久不歇,
世謂之藍注。
一百八十七、身有赤處候
小兒因汗,為風邪毒氣所傷,與血氣相搏,熱氣蒸發於外,其肉色赤,而壯熱是也。
一百八十八、赤遊腫候
小兒有肌肉虛者,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
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赤遊腫也。
一百八十九、大便不通候
小兒大便不通者,腑臟有熱,乘於大腸故也。脾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華,
化為血氣,其糟粕行於大腸。若三焦五臟不調和,熱氣歸於大腸,熱實,
故大便燥澀不通也。
一百九十、大小便不利候
小兒大小便不利者,腑臟冷熱不調,大小腸有遊氣,氣壅在大小腸,不得宣散,
故大小便澀,不流利也。
一百九十一、大小便血候
心主血脈。心臟有熱,熱乘於血,血性得熱,流散妄行,不依常度。
其流滲於大小腸者,故大小便血也。
一百九十二、尿血候
血性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流散。而心主於血,小兒心臟有熱,乘於血,血滲於小腸,
故尿血也。
一百九十三、痔候
痔有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酒痔。皆因勞傷過度,損動血氣所生。
小兒未有虛損,而患痔,止是大便有血出,腸內有結熱故也。
一百九十四、小便不通利候
小便不通利者,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為表裏,俱主水。水行於小腸,
入胞為小便,熱氣在其臟腑,水氣則澀,故小便不通利也。
一百九十五、大小便數候
脾與胃合。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血氣,以行經脈,其槽粕水液,
行之於大小腸。若三焦平和,則三臟調適,虛實冷熱不偏。其脾胃氣弱,
大小腸偏虛,下焦偏冷,不能制於水穀者,故令大小便數也。
一百九十六、諸淋候
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
行於陰,為小便也。腎氣下通於陰,陰,水液之道路。膀胱,津液之府,膀胱熱,
津液內溢,而流於澤,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積於胞,腎氣不通於陰,腎熱,
其氣則澀,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為淋。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急痛,
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諸淋形證,隨名具說於後章,
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諸淋也。
一百九十七、石淋候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砂石。腎為熱所乘,
熱則成淋。其狀,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小腸。膀胱裏急,
砂石從小便道出。甚者水道塞痛,令悶絕。
一百九十八、氣淋候
氣淋者,腎虛,膀胱受肺之熱氣,氣在膀胱,膀胱則脹。肺主氣,氣為熱所乘,
故流入膀胱。膀胱與腎為表裏,膀胱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
故小便澀成淋也。其狀,膀胱小腹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癃。
診其少陰脈數者,男子則氣淋也。
一百九十九、熱淋候
熱淋者,三焦有熱氣,傳於腎與膀胱,而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
二百、血淋候
血淋者,是熱之甚盛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徧經絡,
循環腑臟。其熱甚者,血即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矣。
二百一、寒淋候
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胞,
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正氣勝則戰寒解,故得小便也。
二百二、小便數候
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有客熱乘之故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俱主水,腎氣下通於陰。
此二經既受客熱,則水行澀,故小便不快而起數也。
二百三、遺尿候
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足太陽為膀胱之經,足少陰為腎之經,
此二經為表裏。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
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
卷五十
小兒雜病諸候六 凡五十一論
二百四、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為三蟲也,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蚘蟲也,長一尺,
動則吐凊水而心痛,貫心即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
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
瘑、疥、齲蟲,無所不為。此既九蟲之內三者,而今則別立名,
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
二百五、蚘蟲候
蚘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腑臟虛弱而動,
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
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
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蚘蟲也。
二百六、蟯蟲候
蟯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瘑蟲狀。亦因腑臟虛弱而致發,
甚者則成痔、瘻、疥、瘑也。
二百七、寸白蟲候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
故云飲白酒一云,以桑樹枝貫串牛肉炙,井食生栗所作。或云食生魚後,即飲乳酪,
亦食令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也。
二百八、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利久腸虛冷,
兼用躽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二百九、病㿉候
㿉者,陰核氣結腫大也。小兒患此者,多因啼哭躽氣不止,動於陰氣,陰氣而擊,
結聚不散所成也。
二百十、差㿉候
差㿉者,陰核偏腫大,亦由啼哭躽氣,擊於下所致。其偏腫者,氣偏乘虛而行,
故偏結腫也。
二百十一、狐臭候
人有血氣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氣,謂之狐臭。而此氣能染易著於人。
小兒多是乳養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兒。
二百十二、四五歲不能語候
人之五臟有五聲,心之聲為言。小兒四五歲不能言者,由在胎之時,其母卒有驚怖,
內動於兒臟,邪氣乘其心,令心氣不和,至四五歲不能言語也。
二百十三、氣癭候
氣癭之狀,頸下皮寬,內結突起,膇膇然,亦漸長大,氣結所成也。小兒啼未止,
因以乳飲之,令氣息喘逆,不得消散,故結聚成癭也。
二百十四、胸脇滿痛候
看養小兒,有失節度,而為寒冷所傷,寒氣入腹內,乘虛停積,後因乳哺冷熱,
不調,觸冒宿寒,與氣相擊不散,在於胸脇之間,故令滿痛也。
二百十五、服湯藥中毒候
小兒有疹患,服湯藥,其腸胃脆嫩,不勝藥氣,便致煩毒也,故謂之中毒。
二百十六、蠼螋毒繞腰痛候
螋蠼蟲,長一寸許,身有毛如毫毛,長五六分,腳長而甚細,多處屋壁之間。
云其遊走遇人,則尿人影,隨所尿著影處,人身即應之生瘡。世病之者,多著腰。
瘡初生之狀,匝匝起,初結㾦㿔,小者如黍粟,大者如麻豆,染漸生長闊大,繞腰,
生膿汁成瘡也。
二百十七、疣目候
人有附皮肉生,與肉色無異,如麥豆大,謂之疣子,即疣目也。亦有三數相聚生者。
割破裏狀如筋而強,亦微有血,而亦復生,此多由風邪客於皮膚,血氣變化所生。
故亦有藥治之瘥者,亦有法術治之瘥者,而多生於手足也。
二百十八、頭瘡候
腑臟有熱,熱氣上腫於頭,而復有風濕乘之,濕熱相搏,折於血氣而變生瘡也。
二百十九、頭多蝨生瘡候
蝨者,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亦變為蝨。而小兒頭櫛沐不時,則蝨生。
滋長偏多,囓頭,遂至生瘡。瘡處蝨聚也,謂之蝨窠。然人體性自有偏多蝨者。
二百二十、白禿候
白禿之候,頭上白點斑剝,初似癬而上有白皮屑,久則生痂𩞄成瘡,遂至徧頭。
洗刮除其痂,頭皮瘡孔如筯頭大,裏有膿汁出,不痛而有微痒,時其裏有蟲,
甚細微難見。九蟲論亦云:是蟯蟲動作而成此瘡,乃至自小及長大不瘥,頭髮禿落。
故謂之白禿也。
二百二十一、頭面身體諸瘡候
腑臟熱甚,熱氣衝發皮膚,而外有風濕折之,與血氣相搏,則生瘡。甚壯,
初亦起瘖㿔,後乃生膿汁,隨瘥隨發。或生身體,或出頭面,或身體頭面皆有也。
二百二十二、惡瘡候
夫人身體生瘡,皆是臟熱衝外,外有風濕相搏所生。而風濕之氣,有挾熱毒者,
其瘡則痛痒腫焮,久不瘥,故名惡瘡也。
二百二十三、熛瘡候
小兒為風熱毒氣所傷,客於皮膚,生熛漿,而潰成瘡,名為熛瘡也。
二百二十四、瘰癧候
小兒身生熱瘡,必生瘰癧。其狀作結核,在皮肉間,三兩個相連累也。
是風邪搏於血氣,焮結所生也。
二百二十五、惡核候
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
名為惡核也。
二百二十六、瘡候
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性不耐 者,見 及新 器,便看 毒,令頭面身體腫起,
隱胗色赤,生瘡痒痛是也。
二百二十七、癰瘡候
六腑不和,寒氣客於皮膚,寒搏於血,則壅遏不通,稽留於經絡之間,結腫而成癰。
其狀,腫上皮薄而澤是也。熱氣乘之,熱勝於寒,則肉血腐敗,化為膿。膿潰之後,
其瘡不瘥,故曰癰瘡。
二百二十八、腸癰候
腸癰之狀,小腸微強而痛是也。由寒熱氣搏於腸間,血氣否結所生也。
二百二十九、癤候
腫結長一寸至二寸,名之為癤。赤如癰熱痛,久則膿潰,捻膿血盡便瘥,
亦是風熱之氣客於皮膚,血氣壅結所成。凡癰癤,捻膿血不盡,而瘡囗便合,
其惡汁在裏,雖瘥,終能更發,變成漏也。
二百三十、疽候
五臟不調則生疽,亦是寒氣客於皮膚,折於血氣,血氣否澀不通,結聚所成。
大體與癰相似,所可為異,其上如牛領之皮而硬是也。癰則浮淺,疽則深也。
至於變敗膿潰,重於癰也,傷骨爛筋,遂至於死。
二百三十一、疽瘡候
此疽瘡者,非癰疽也,是瘑之類,世謂之瘑疽。多發於指節腳脛間,相對生,
作細㾦㿔子,鞾鞾而細孔,瘡裏有蟲痒痛,搔之有黃汁出,隨瘥隨發也。
二百三十二、瘻候
寒熱邪氣,客於經絡,使血氣否澀。初生作細瘰癧,或作梅李核大,或如箭乾,
或圓或長,者至五六分,不過一寸。或一、或兩三相連,時發寒熱,仍膿血不止,
謂之漏也。是皆五臟六腑之氣不和,致血氣不足,而受寒熱邪氣。然瘻者,有鼠瘻、
螻蛄瘻、蚯蚓瘻、蠐螬等瘻,以其於當病名處說之也。
二百三十三、瘑候
瘑者,風濕搏於血氣所成。多著手足節腕間,鞾鞾然,搔之痒痛,浸淫生長,
世謂之瘑。以其瘡有細蟲,如瘑蟲故也。
二百三十四、疥候
疥瘡,多生手足指間,染漸生至於身體,痒有膿汁。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
亦變作疥。其瘡裏有細蟲,甚難見。小兒多因乳養之人病疥,而染著小兒也。
二百三十五、癬候
癬病,由風邪與血氣相搏於皮膚之間不散,變生隱軫。軫上如粟粒大,作匡郭,
或邪或圓,浸淫長大,痒痛,搔之有汁,名之為癬。小兒面上癬,皮如甲錯起,
乾燥,謂之乳癬。言兒飲乳,乳汁漬污兒面,變生此症。仍以乳汁洗之便瘥。
二百二十六、赤疵候
小兒有血氣不和,肌肉變生赤色,染漸長大無定,或如錢大,或闊三數寸是也。
二百三十七、臍瘡候
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濕相搏,
故臍瘡久不瘥也。臍瘡不瘥,風氣入傷經脈,則變為癇也。
二百三十八、蟲胞候
小兒初生,頭即患瘡,乃至徧身,其瘡有蟲,故因名蟲胞也。
二百三十九、囗瘡候
小兒囗瘡,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囗生瘡也。
二百四十、鵝囗候
小兒初生,囗裏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瘡,如鵝口裏,世謂之鵝口。此由在胎時,
受穀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故也。
二百四十一、燕囗生瘡候
此由脾胃有客熱,熱氣熏發於口,兩吻生瘡。其瘡白色,如燕子之吻,
故名為燕囗瘡也。
二百四十二、囗下黃肥瘡候
小兒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漬於頤,生瘡,黃汁出,浸淫肥爛。挾熱者,
瘡汁則多也。
二百四十三、舌上瘡候
心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生瘡也。
二百四十四、舌腫候
心候舌,脾之絡脈出舌下。心脾俱熱,氣發於囗,故舌腫也。
二百四十五、噤候
小兒初生,囗裏忽結聚,生於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取乳,名之曰噤。
此由在胎時,熱入兒臟,心氣偏受熱故也。
二百四十六、凍爛瘡候
小兒冬月,為寒氣傷於肌膚,搏於血氣,血氣壅滯,因即生瘡。其瘡亦焮腫而難瘥,
乃至皮肉爛,謂之為凍爛瘡也。
二百四十七、金瘡候
小兒為金刃所傷,謂之金瘡。若傷於經脈,則血出不止,乃至悶頓;
若傷於諸臟俞募,亦不可治;自餘腹破腸出,頭碎腦露,並不難治;其傷於肌膚,
淺則成瘡,終不慮死。而金瘡得風,則變痙。
二百四十八、卒驚瘡候
此由金瘡未瘥,忽為外物所觸,及大啼呼,謂為驚瘡也。凡瘡驚,則更血出也。
二百四十九、月食瘡候
小兒耳鼻囗間生瘡,世謂之月食瘡,隨月生死,因以為名也。世云小兒見月初生,
以手指指之,則令耳下生瘡,故呼為月食瘡也。
二百五十、耳瘡候
瘡生於小兒兩耳,時瘥時發,亦有膿汁。此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
世亦呼之為月食瘡也。
二百五十一、浸淫瘡候
小兒五臟有熱,熏發皮膚,外為風濕所折,濕熱相搏身體。其瘡初出甚小,
後有膿汁,浸淫漸大,故謂之浸淫瘡也。
二百五十二、王灼惡瘡候
腑臟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則變生瘡。其熱盛者,其瘡發勢亦盛。
初生如麻子,須臾王大,汁流潰,如湯火所灼,故名王灼瘡。
二百五十三、疳濕瘡候
疳濕之病,多因久利,脾胃虛弱,腸胃之間蟲動,侵蝕五臟,使人心煩惱悶。
其上蝕者,則囗鼻齒齗生瘡;其下蝕者,則肛門傷爛,皆難治。或因久利,
或因臟熱,嗜眠,或好食甘美之食,並令蟲動,致生此病也。
二百五十四、陰腫成瘡候
陰腫下焦熱,熱氣衝陰,陰頭忽腫,令不得小便,乃至生瘡。俗云尿灰火所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