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作者
陳士鐸
朝代
年份
公元1687年
底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九流莫難於醫亦莫慎於醫蓋人之性命所攸關也是必奉其傳於名師窮其理於素習小其心於臨時一遇其人之病先審其人之氣質按其人之性情據其人之居處服習循經辨絡以得其致病之原與夫病之所在然後隨節氣就方輿切脈對症而投之以藥無不有隨手而效焉者也顧自張仲景以後名醫代出其所著述幾於汗牛充棟後之學者於茫茫大海中非埋首讀書潛心味道得名師之指授而能知三昧者蓋寡余少留心於方書稍稍知本草每有疾而不輕服藥惟恐庸醫之誤也
茲奉聖天子命撫粵東粵東山海隩區也在天文星躔鶉火其氣多燥而又近於大海群山疊抱其間溪澗泉竇莫非潮濕也以天燥地濕之鄉而人之生於其中者苟不自謹立即致病其氣之壯者感之輕而發之速固可不藥而愈然疾甚者必延醫詎知粵東之醫其能記誦湯頭》,耳熟脈訣》、十無一二甚而不解內經為何文,《條辨為何意略知藥性拘守陳方究之胸中不通指下不明是以投之劑而多死今夫病之寒熱有表裡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其於似熱症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於寒則為病熱寒鬱則熱盛須溫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於似寒症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人參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於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余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數計殊憫粵人之甘心送命於庸醫而不自知也比山陰餘子爕庵來粵攜函秘藏辨證錄一書余假一觀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辨證折衷補求誠為仁人濟世壽物之至寶即為捐俸授梓印本普行願吾粵之醫家熟讀精思悟其今之所是故不憚瑣瑣以為之序
大清雍正三年歲次乙巳中澣欽命巡撫廣東等處地方
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寧年希堯撰

小道也而益於民生者甚大習醫曲藝也而關於民命者最深岐黃以下代有名賢其間著書立說以傳於世者千百年來不啻汗牛盈棟矣然而意見各別言論參差求能去糟粕掇菁華更相表裡若出一人之手不少概見無惑乎醫道之難明而醫門之貽禍匪淺也余於斯術夙所未嫺邇年屏棄塵事頗愛閒居嘗檢東垣李氏丹溪朱氏之書排遣寒暑反復尋繹一主清涼一主溫補以故宗朱者詘李宗李者詘朱兩家考難猶如水火愚竊謂藥性有溫涼病症亦有虛實參觀互取不惟可以相通兼可以相濟則證之疑似不可不亟辨也彰彰矣庚午秋間漢川友人客於邗上假館小齋業工醫術因舉平日疑義相質乃為予條分縷晰洞開胸臆而於證候一節尤有發明詢其所傳則會稽陳子遠公也叩其所讀之書亦即陳子自著辨證錄一編也予索觀焉即啟篋笥抄本持贈展閱數過凡辯論證候別具新裁實能闡揚》、《所未備亟商付梓公諸當世客欣然笑曰此予與陳君有志未逮者也若果行此厥功懋矣於是彙輯全稿細加釐訂卷分一十有二門分九十有一脈訣外科幼科以次類附焉越期年而告竣陳君篤實君子也自言授受之際蹤跡甚奇要皆救世婆心而非故為大言以欺人者學者服膺是編窮其辨證之精微究其制方之妙旨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毋按圖而索驥刻舟而求劍是則陳君之矢念也夫抑予之所厚望也夫
時維
乾隆十二年秋八月望後六日天都黃晟別號退庵書於槐蔭草堂

余素不知醫二十年前家居時見戚里中多為庸手所誤每戒病者勿輕延醫勿輕服藥嗣於家表兄宗之山處得見陳子遠公所著辨證錄》,試之無不奇效知其書自浙得來惜其為抄本無以廣其傳也十六年余官於浙亟求是書乃得黃退庵刻本奉使來滇置一部於行篋試之亦無不奇效惜其板之在浙者久經散失竊欲付梓以廣其傳而獨力難成商之李石渠周寧齋碩致堂各願共襄此舉遂於滇中付剞劂焉前人有言藥雖用於己手方多出於古人是書不但傳方而先辨證證見乎外者也人之虛實寒熱伏於內者不可知見於外者顯可辨得是書者先即其證審之症確而藥可有功即是書亦不至無補云
時嘉慶二十二年歲在丁丑秋九月安邑郭淳章識

自序

丁卯秋余客燕市黃菊初放懷人自遠忽聞剝啄聲啟扉迓之見二老者衣冠偉甚余奇之載拜問曰先生何方來得毋有奇聞誨鐸乎二老者曰聞君好醫特來辨難耳余謝不敏二老者曰君擅著作才何不著書自雄顧呫呫時藝竊恥之余壯其言乃尚論》、《諸書辨脈辨證多非世間語余益奇之數共晨夕遂盡聞緒論閱五月別去訓鐸曰今而後君可出而著書矣鐸退而記憶合以所試方日書數則久乃成帙夫醫道之難也不辨脈罔識脈之微不辨證罔識證之變今世人習診者亦甚多矣言人人殊究不得其指歸似宜辨脈不必辨證也雖然辨脈難知不若辨證易知也古雖有從脈不從證之文畢竟從脈者少從證者眾且證亦不易辨也今人所共知者不必辨也古人所已言者不必辨也必取今人之所不敢言與古人之所未及言者而暢辨之論其證之所必有非詭其理之所或無乍聞之而奇徐思之而實未奇也客曰布帛菽粟可以活人安在談醫之必奇乎余謝之曰布帛菽粟平淡無奇而活人之理實奇也日服之而不知其何以溫日食之而不知其何以飽致使其理之彰可乎鐸之辨證猶談布帛菽粟之理耳客又笑曰君辨理奇矣已足顯著作之才奚必托仙以衒奇耶尼山之弟子也敢輕言著作乎聞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何必諱其非仙哉仙不必諱而必謂是書非述也得毋欺世以衒奇乎書非衒奇而仍以奇聞名者以鐸聞二先生之教不過五閱月耳數十萬言盡記憶無忘迷之成帙是則可奇者乎豈矜世以衒奇哉
山陰陳士鐸敬之甫別號遠公又號朱華子題於大雅堂

凡例

是編皆岐伯天師仲景張使君所口授鐸敬述廣推以傳世實遵師誨非敢自矜出奇
辨證不辨脈者以證之易識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脈哉雖然辨證更能辨脈則治病益精又在人善用之耳
辨論證候均出新裁闡揚》、《所未備於二經不無小補云
編中不講經絡穴道以經絡穴道之義已顯載於》、《二經人可讀經自考也
各門辨證專講五行生剋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經權常變顛倒紛紜貴人善讀之耳
鐸壯遊五嶽每逢異人傳刀圭之書頗富凡可引證附載於各辨證條後以備同人採擇
祖父素好方術遺有家傳秘本凡關合各症者盡行採入以成異書
吾越多隱君子頗喜談醫如蔣子羽姚復庵倪涵初金子如蔡煥然朱瑞林諸先生暨內父張公噩仍與同輩餘子道元葉子正叔林子巨源錢子升璲丁子威如家太士或聞其餘論或接其片言均採入靡遺
茲編不講針灸非輕之也蓋九針治病之法已暢論於》、《書中不必再為發明耳
人病最多集中所論恐不足概世人之病然生克之理既明常變之法可悟此編旁通治法正有餘也
二師所傳諸方與鄙人所採諸法分兩有太多過重之處雖因病立方各合機宜然而氣稟有厚薄之分生產有南北之異宜臨症加減不可拘定方中疑畏而不敢用也
鐸年過六旬精神衰邁二師傳鐸之言愧難強記恐至遣忘辨論之處或多未備尤望同人之教鐸也
是編方法親試者十之五友朋親串傳誦者十之三罔不立取奇驗故敢付梓告世然猶恐藥有多寡輕重方有大小奇偶又將生平異傳諸方備載於後便世臨病酌用也
岐天師傳書甚富外經一編尤奇篇中秘奧皆採之外經》,精鑑居多非無本之學也鐸晚年尚欲箋釋外經》,以求正於大雅君子也
鐸勤著述近年以來廣搜醫籍又成一編決壽夭之奇闡生克之秘有益於人命不淺悵卷帙浩繁鐸家貧不克災梨倘有同心好善之士肯捐資剞劂鐸傾囊付之不吝惜也
大雅堂主人遠公識

卷之一

傷寒門(四十三則)

冬月傷寒發熱頭痛汗出口渴人以為太陽之症也誰知太陽已趨入陽明乎若徒用乾葛湯以治陽明則頭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黃湯以治太陽則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勢必變症多端輕變為重法宜正治陽明而兼治少陽也何則邪入陽明留於太陽者不過零星之餘邪治太陽反傷太陽矣故太陽不必治宜正治陽明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邪入其中正足大恣其凶橫而挾其腑之氣血為炎氛烈焰者往往然也故必須用大劑涼藥始可祛除其橫暴也方用
石膏(一兩) 知母(二錢) 麥冬(二兩) 竹葉(二百片)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三錢) 柴胡(一錢) 梔子(一錢)水煎服一劑而頭痛除二劑而身熱退汗止而口亦不渴矣
此即白虎湯變方用石膏知母以瀉其陽明之火邪用柴胡梔子以斷其少陽之路徑用麥冬以清補其肺金之氣使火邪不能上逼用茯苓引火下趨於膀胱從小便而出而太陽餘邪盡隨之而外泄也至於人參甘草竹葉不過取其調和臟腑所謂攻補兼施也
或懼前方太重則清肅湯亦可用也並載之以備選用
石膏(五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一兩) 甘草 人參 柴胡 梔子(各一錢) 獨活 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熱口苦頭痛飢不欲飲食腹中時痛人以為太陽之症也誰知少陽之病乎夫傷寒未有不從太陽入者由太陽而入陽明由陽明而入少陽者傳經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陽即越陽明而入於少陽耶人以為隔經之傳也而孰知不然蓋少陽乃膽經也膽屬木木最惡金肺屬金而主皮毛風邪之來肺金先受肺欺膽木之虛即移其邪於少陽故太陽之症往往多兼少陽同病者然則此症乃二經同感而非傳經之症也治法似亦宜二經同治矣而又不然單治少陽而太陽之病自愈方用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黃芩(一錢) 神麯(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熱止二劑而腹不痛頭不疼而口亦不苦矣
此方即逍遙散之變方也蓋病在半表半裡之間逍遙散既解散表裡之邪而太陽膀胱之邪何能獨留況方中原有茯苓白朮以利腰臍而通膀胱之氣乎余所以止加神麯黃芩少解其胃中之火以和其脾氣而諸症盡除也
此病用舒經湯亦佳
薄荷(二錢) 白芍(五錢) 甘草(八分) 黃芩(二分) 白朮(二錢) 茯苓(五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熱口渴譫語時而發厥人以為熱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陰之症誰知為太陰之症乎夫太陰脾土也脾與陽明胃經為表裡表熱而里亦熱此乃胃邪移入於脾經也此症最危最急蓋人以脾胃為主脾胃盡為火邪所爍而腎水有不立時熬乾者乎治法宜急救脾胃矣然而救脾則胃火愈熾救胃則脾土立崩此中之消息最難惟當速救腎水之乾枯而已方用
玄參(三兩) 甘菊花(一兩) 熟地(一兩) 麥冬(二兩) 芡實(五錢) 水煎服
此方名為救枯丹用玄參以散其脾胃浮游之火甘菊以消其胃中之邪麥冬以滋其肺中之液助熟地以生腎水庶幾滂沱大雨自天而降而大地焦枯立時優渥何旱魃之作祟乎又恐過於汪洋加入芡實以健其土氣而仍是腎經之藥則脾腎相宜但得其灌溉之功而絕無侵凌之患故一劑而譫語定再劑而口渴除三劑而厥亦止身亦涼也此症世人未知治法即仲景張使君亦未嘗談及天師因(士鐸)之請特傳神奇治法以為傷寒門中之活命丹也
此症用清土散亦妙
石膏(一兩) 麥冬(一兩) 生地(一兩) 甘草(一錢) 金銀花(五錢) 白朮(三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大汗而熱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為邪發於外未盡而內結於腹中乃陽症變陰之症也余以為不然夫傷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隨汗解宜無邪在其中何至腹痛此乃陽氣盡亡陰亦盡泄腹中無陰以相養有似於邪之內結而作痛蓋陰陽兩亡之急症也夫痛以可按為虛不可按為實何以此症不可按而又以為虛乎不知陰陽兩亡腹中正在將絕之候不按之已有疼痛難忍之時況又按而傷其腸胃安得不重增其苦所以痛不可接也如遇此症急不可緩方用急救陰陽湯
人參(二兩) 黃耆(三兩) 當歸(一兩) 熟地(二兩) 甘草(三錢) 白朮(二兩)
水煎服一劑而腹痛頓止身熱亦解汗亦盡止矣
此方用參耆以補氣使陽回於陰之內用當歸熟地以補血使陰攝於陽之中用白朮甘草和其腸胃而通其腰臍使陰陽兩歸於氣海關元則亡者不亡而絕者不絕也倘認是陽症變陰純用溫熱之劑加入肉桂乾薑附子之類雖亦能回陽於頃刻然內無陰氣陽回而陰不能攝亦旋得而旋失矣
此症用救亡散亦易奏功
人參 當歸 熟地(各一兩) 甘草(二錢) 附子(一片) 水煎服
冬月傷寒大汗熱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人以為邪在腎經未出欲用豨薟丸加防己治之非其治也此乃發汗亡陽陽虛而陰不能濟之故也夫陰陽相根此症因汗泄過多陽氣無幾而陰又自顧不遑不敢引陽入室而陽無所歸故行於腹孤陽無主而作痛腎中之陰又因陽氣不歸而孤陰無伴不敢上行於河車之路故腰不可以俯仰方用引陽湯治之
杜仲(一錢) 山藥(五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芡實(三錢) 人參(三錢) 肉桂(三分) 白朮(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腹疼止二劑而腰輕三劑而俯仰自適矣
此方助陽氣之旺而不去助陰氣之微蓋陰之所以杜陽者欺陽氣之衰也予所以助陽而不助陰也倘用豨薟防己以重損其陰陽則終身不為廢人者幾希矣
此症濟陽湯亦可用
杜仲(二錢) 山藥(一兩) 甘草(一錢)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破故紙(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大汗氣喘不能息面如硃紅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卻僅能一口而不欲多飲人以為熱極欲用白虎湯以解其陽明之火也而不知此為戴陽之症乃上熱而下寒也若用白虎湯雖多加人參下喉即亡矣方用
八味地黃湯(半斤) 大鍋煎湯恣其渴飲必熟睡半日醒來汗必止氣必不喘面必清白口必不渴矣
蓋此症原不宜汗而汗之以致大發其汗汗既大出而陽邪盡泄陽氣盡散陰亦隨之上升欲盡從咽喉而外越以皮毛出汗而陰氣奔騰不得盡隨汗泄故直趨咽喉大路不可止抑矣陰既上升陽又外泄不能引陰而回於氣海陽亦隨陰而上而陰氣遂逼之而不可下故氣喘不能息也且陽既在上火亦在上者勢也況陰盡上升則腎宮寒極下既無火而上火不得歸源故泛炎於面而作紅朱之色也上火不散口自作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之熱而非欲救腸胃之熱也夫實熱多成於胃火而胃熱之病必多號咷狂呼之狀今氣雖喘息而寧口欲言語而不得非虛熱而何此真所謂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八味地黃湯補水之中仍是補火之藥下喉之時火得水而解入胃之後水得火而寧調和於上下之間灌注於肺腎之際實有妙用也夫發汗亡陽本是傷氣也何以治腎而能奏功耶不知亡陽之症內無津液以致內火沸騰我大補其真陰則胃得之而息其焰胃火一息而腎之關門閉矣腎之關門閉而胃之土氣自生胃之土氣生而肺金之氣有不因之而得養者乎肺氣一生自然清肅之令行母呼子歸同氣相招勢必下引腎氣而自歸於子舍矣腎氣既歸而腎宮之中又有溫和春色以相熏又得汪洋春水以相育則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悅故能奏功之神且速也
返火湯治此症亦神
熟地(三兩) 山茱萸(一兩) 肉桂(三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厥面青手冷兩足又熱人以為直中陰寒也宜用理中湯治之而不知非其治也此乃肝氣邪鬱而不散風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若用理中湯治之必然發狂而死矣夫直中陰寒之症未有不從足而先冷者也今兩足既熱其非直中肝經明矣夫邪既不在肝經似乎不可徑治肝經矣然而邪雖不在肝經之內而未嘗不在肝經之外也邪在門外與主人何豫而忽現發厥面青手冷之症耶不知震鄰之恐猶有警惕之心豈賊在大門之外而主人有不張惶色變者乎倘用理中湯是用火攻以殺賊賊未擒燒而房舍先焚賊且乘火而突入於中庭必至殺主人而去矣治法用小柴胡湯加減以散其半表半裡之邪而肝氣自安外邪化為烏有方用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手溫再劑而厥止身熱盡除而面青自白矣
此症用七賢湯亦甚效
白芍 白朮(各五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三分) 柴胡(一錢) 丹皮(三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安
冬月傷寒身熱汗自出惡寒而不惡熱人以為陽明之症也欲用石膏湯治之而不知非也汗出似陽明然陽明未有不惡熱者今不惡熱而惡寒此陽氣甚虛邪欲出而不出內熱已解而內寒未散之症也此症必因誤汗所致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 黃耆(三錢) 白朮(二錢) 當歸(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加桂枝(五分)水煎服一劑而汗止身涼寒亦不惡矣
夫補中益氣之湯非治傷寒之症也李東垣用之以治內傷之病實有神功我何所取乎不知傷寒之中亦有內傷之病正不可拘拘於傷寒而不思治變之方也況此症因誤汗而成者汗已出矣邪之存於經絡者必淺即有畏寒其寒邪亦必不重是外感而兼內傷也補中益氣湯補正之中而仍有祛邪之藥故兼用之而成功也況又加桂枝散寒之味乎倘誤認作陽明之症而妄用白虎湯少投石膏鮮不變為虛寒之病而死矣辨症烏可不明哉
溫正湯亦可用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神麯(一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五六日不解譫語口渴小便自利欲臥人以為陽明之餘熱未解也而予以為不然夫譫語雖屬胃熱然胃熱譫語者其聲必高拂其意必怒今但譫語而低聲非胃熱也但既非胃熱何以口中作渴欲飲水以自救耶然口渴飲水水不化痰上湧反直走膀胱而小便自利其非胃熱又明矣夫陽明火盛多致發狂今安然欲臥豈是胃熱之病但既不是胃熱何以譫語口渴不解至五六日而猶然耶不知此症乃心虛之故也心虛則神不守舍而譫語心虛則火起心包而口渴夫心與小腸為表裡水入心而心即移水於小腸故小便自利也治法用
茯苓(五錢) 麥冬(一兩) 丹皮(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譫語止二劑而口渴除身熱亦解
此方名為清熱散用麥冬以補心用茯苓以分消火熱用柴胡丹皮甘草以和解其邪氣心氣足而邪不能侵邪盡從小腸以泄出而心中寧靜津液自生故渴除而腎氣上交於心而精自長亦不思臥矣倘疑為胃熱而用白虎或用青龍之湯鮮不敗衄矣
涼解湯亦可用
茯神(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一兩) 柴胡(一錢) 甘草(三分) 炒棗仁(二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嘔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煩或不煩人以為少陽之病也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夫小柴胡湯治少陽邪之聖藥用之似乎無不宜也以少陽居於表裡之間邪入而並於陰則寒邪出而並於陽則熱故痰結於胸而苦滿欲吐不吐欲渴不渴而煩悶生矣用柴胡湯和解之自易奏功然而止可一用而不可常用也蓋少陽膽木最喜者水耳其次則喜風柴胡風藥得之雖可以解慍然日以風藥投之則風能燥濕愈見乾枯必以大雨濟之則鬱郁蔥蔥其扶疏青翠為何如耶譬之炎夏久旱禾苗將至枯槁必得甘霖霑足庶乎可救故用柴胡湯之後必須用補水之劑以濟之方用濟生湯
熟地(五錢) 玄參(五錢) 麥冬(三錢) 山茱萸(一錢) 山藥(三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五分) 神麯(三分) 竹茹(一丸) 水煎服一劑而煩滿除再劑而寒熱止三劑而前症盡失也
此方多是直補腎水之味直補其膽木之源則膽汁不枯足以御邪而有餘況加入白芍柴胡仍散其半表半裡之邪安得不收功之速乎倘疑傷寒之後不宜純用補腎之藥恐胃氣有傷難以消化不知少陽之症由太陽陽明二經傳來火燥水涸不但膽汁為邪所逼半致熬干而五臟六腑盡多炎爍是各經無不喜盼霖雨非惟少陽膽木一經喜水也然則用補水之藥正其所宜何至有停隔之虞哉
此症用和膈散亦妙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玄參(三錢)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竹茹(一丸)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
冬月婦人傷寒發熱至六七日晝則了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按其腹則大痛欲死人以為熱入血室而不知非止熱入血室也雖亦因經水適來感寒而血結故成如瘧之狀然而其未傷寒之前原有食未化血包其食而為瘧母也論理小柴胡為正治然而小柴胡湯止能解熱使熱散於血室之中不能化食使食消於血塊之內予有一方最神治熱入血室兼能化食可同治之也方名兩消丹
柴胡(二錢) 丹皮(五錢) 鱉甲(三錢) 山楂肉(一錢) 枳殼(五分) 炒梔子(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三錢) 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劑而痛輕二劑而鬼去譫語亦止腹亦安然杳無寒熱之苦矣
蓋此方既和其表裡而血室之熱自解妙在用鱉甲進攻於血塊之中以消其宿食所謂直搗中堅而瘧母何所存立以作祟乎服吾藥實可作無鬼之論也
此症清白飲治之亦妙
丹皮(三錢) 柴胡 前胡(各二錢) 白芍(一兩) 青蒿(三錢) 人參 甘草 半夏(各一錢) 青皮 炒梔子(各二錢) 茯苓 當歸(各三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服桂枝加葛根治之而不愈人以為太陽陽明合病舍前方又將用何藥以治之而不知不可執也夫太陽之邪既入陽明自宜專治陽明不必又去顧太陽也況於葛根湯中仍用桂枝以祛太陽之邪乎是太陽之邪輕而陽明之邪重矣方用竹葉石膏湯以瀉陽明之火而前症自愈但不必重用石膏也余定其方
石膏(三錢) 知母(八分) 半夏(一錢) 麥冬(三錢) 竹葉(五十片)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汗止再劑項背強𠘧𠘧之症盡去而風亦不畏矣
倘必拘執仲景方法而仍用桂枝加葛根湯雖病亦能愈而消爍津液亦多矣予所以更示方法使治傷寒者宜思變計而不可死泥古人之文也
此症用清胃湯亦佳
玄參 生地(各五錢) 知母(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頭痛𠘧𠘧下利夫頭痛太陽之症也𠘧𠘧陽明之症也是二經合病無疑似乎宜兩解其邪之為得然而不可兩治之也正以其下利耳夫陽明胃土也今挾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其勢欲驅邪而盡入於陰經若不專治陽明而急止其利則陽變為陰熱變為寒其害有不可言者矣方用解合湯治之
葛根(二錢) 茯苓(五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利止二劑而𠘧𠘧頭痛之病頓愈
蓋葛根乃太陽陽明同治之聖藥況加入桂枝原足以散太陽之邪而茯苓不獨分消水勢得桂枝之氣且能直趨於膀胱夫膀胱正太陽之本宮也得茯苓澹泄而葛根亦隨之同行祛逐其邪盡從小便而出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矣此不止利而正所以止利不瀉陽明而正所以瀉陽明兩解之巧又孰能巧於此者乎此予所以謂不必兩治而止須一治之也
此症用葛根桂枝人參湯大妙
葛根(三錢) 桂枝(五分) 人參(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六七日後頭疼目痛寒熱不已此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也而不可合三陽經而統治之然則終治何經而三陽之邪盡散乎夫邪之來者太陽也邪之去者少陽也欲去者而使之歸來者而使之去必須調和其胃氣胃氣一生而陽明之邪自孤勢必太陽少陽之邪盡趨陽明以相援而我正可因其聚而亟使之散也譬如賊人散處四方自難擒剿必誘其蟻屯一處而後合圍守困可一舉而受縛也方用破合湯
石膏(三錢) 葛根(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治陽明者十之七治太陽者十之一治少陽者十之二雖合三經同治其實乃專治陽明也故一劑而目痛愈矣再劑而頭痛除矣三劑而寒熱解矣此皆胃氣發生之故奏功所以甚速也倘不治陽明而惟治少陽則損傷胃氣而少陽之邪且引二經之邪盡遁入陰經反成變症而不可收拾矣
此症和陽湯亦妙
石膏(五錢) 葛根 白芍(各二錢) 人參(二錢) 麻黃(三分) 柴胡 甘草(各一錢) 天花粉(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五六日吐瀉後又加大汗氣喘不得臥發厥者此誤汗之故人以為壞症而不可治也夫大汗之後宜身熱盡解矣今熱不退而現此惡症誠壞症之不可治也吾欲於不可治之中而施可救之法亦庶幾於不宜汗之中而救其失汗乎蓋傷寒至吐瀉之後上下之邪必散而熱未解者此邪在中焦也理宜和解當時用柴胡湯調治之自然熱退身涼而無如其誤汗之也今誤汗之後而熱仍未退身仍未涼是邪仍在中焦也此時若用柴胡湯則已虛而益虛不死何待乎必須大補其中氣使汗出亡陽仍歸於腠理之內少加柴胡以和解則轉敗為功實有妙用也方用救汗回生湯
人參(三兩) 當歸(二兩)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汗收再劑而喘定可以臥矣三劑而厥亦不作然後減去柴胡將此方減十分之六漸漸調理自無死法
此救壞病之一法也人見人參之多用未必不驚用藥之大峻殊不知陽已盡亡非多用人參何以回陽於無何有之鄉尚恐人參回陽而不能回陰故又佐之當歸之多助人參以奏功至於白芍麥冬之多用又慮參歸過於勇猛使之調和於肺肝之中使二經不相戰克而陽回於陰之中陰攝於陽之內聽柴胡之解紛實有水乳之合也何必以多用參歸為慮哉
此症用救敗散亦效如響
當歸 麥冬 人參(各五錢) 白芍(五錢)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北五味(十粒)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汗吐後又加大下而身熱猶然如火發厥氣息奄奄欲死皆為壞症不可救矣然亦有可救之法正以其誤下耳夫誤下必損脾胃之氣救脾胃未必非生之之道也惟是邪猶未解補脾胃之氣未必不增風寒之勢必須救脾胃而又不助其邪始可耳方用援下回生丹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柴胡(五分) 甘草(一錢) 赤石脂末(一錢) 水煎調服
一劑而瀉止厥定二劑而身熱解口思飲食矣此時切戒不可遽與飲食止可煎米湯少少與飲漸漸加入米粒調理而自安設或驟用飲食必變為結胸之症斷難救死也
夫同是壞症前條何以多用人參而此條少用人參耶蓋大汗亡陽其勢甚急大下亡陰其勢少緩亡陽者陽易散也亡陰者陰難盡也亡陽者遍身之陽皆泄非多用人參不能挽回於頃刻亡陰者脾胃之陰盡而後及於腎故少用人參而即可救於須臾此方之妙術以固其脾腎之氣茯苓以分消其水濕之邪柴胡甘草以調和於邪正之內加入赤石脂以收澀其散亡之陰所以奏功實神此又救壞症之一法也
此症用定亂湯亦神
人參 山藥(各一兩) 茯苓 薏仁(各五錢) 甘草 黃連(各五分) 陳皮 神麯(各三分) 砂仁(一粒) 水煎服
冬月傷寒汗下後又加大吐氣逆嘔吐飽悶胸中痞滿時時發厥昏暈欲死譫語如見神鬼且知生人出入此亦壞症之不可救者蓋不宜吐而誤吐以成至危之症則當深思安吐之方舍轉氣之法又將何求乎方用轉氣救吐湯治之
人參(一兩) 旋覆花(一錢) 赭石末(一錢) 茯神(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氣逆轉矣另用招魂湯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 芡實(三錢) 陳皮(三分) 神麯(三分) 麥冬(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涼神魂寧貼前症盡愈
夫汗下之後而身熱未解者此邪在半表半裡也理宜和解乃不用和解而妄用吐藥邪隨氣湧氣升不降者因汗下之後元氣大虛又加大吐則五臟反覆自然氣逆而不能順矣氣既逆矣嘔吐何能遽止胸中無物而作虛滿虛痞之苦以致神不守舍隨吐而越出於軀殼之外故陰陽人鬼盡能見之也似乎先宜追魂奪魄之為急而必先轉氣者何也蓋氣不轉則神欲回而不能回魄欲返而不能返所以先轉其氣氣順而神自歸矣況轉氣之中仍佐以定神之品安得不奏功如向哉至於轉氣之後反用招魂湯者豈魂尚未回魄尚未返而用此以招之乎蓋氣虛之極用轉氣之湯以順之苟不用和平之劑調之則氣轉者未必不重變為逆也招魂湯一派健脾理胃之藥土氣既生安魂定魄而神自長處於心宮而不再越矣然則招魂之湯即養神之湯也此又救壞症之一法也
更有救逆散亦能成功
人參(二兩) 茯苓 白芍(各一兩) 附子(一錢) 麥冬(五錢) 牛膝(二錢) 破故紙(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重目不見人自利不止此亦壞症之不可救者乃誤汗誤下之故耳一誤再誤較前三條為更重本不可救而內有生機者以胃未經誤吐則胃氣宜未傷也扶其胃氣以回陽助其胃氣以生陰未必非可救之又一法也方用漸生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黃耆(五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砂仁(三粒)水煎服一劑而目能見人再劑而自利止三劑而身涼體輕矣
此方妙在緩調胃氣胃氣生而五臟六腑俱有生氣矣夫陰陽之衰易於相生陰陽之絕固難以相救第陰陽之道有一線未絕者猶可再延此症雖壞而猶有生氣是陰陽在欲絕未絕之候故用參術之品得以回春也倘陰陽已絕又安能續之乎此又救壞症之一法也
此症用救脾飲亦效
人參 茯苓 巴戟天(各五錢) 山藥 芡實(各一兩) 北五味 陳皮(各五分) 神麯(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誤吐誤汗誤下而身熱未退死症俱現人以為必死矣即法亦在不救吾不忍其無罪而入陰也再傳一起死回生之法以備無可如何之地而為追魂奪魄之方方名追魂丹
人參(一兩) 茯神(五錢) 山藥(一兩) 附子(一分) 甘草(一錢) 生棗仁(一兩) 水煎服
一劑而大便止者便有生機或汗止或吐止三者得一亦有生意蓋陰陽未絕得一相接則陰陽自能相生蓋誤吐誤汗誤下之症其陽與陰氣原未嘗自絕而亡其陰陽耳其陰陽之根實有在也故一得相引而生意勃發服之而大便止是腎陰之未絕也服之而上吐止是胃陽之未絕也服之而身汗止是五臟六腑之陽與陰俱未絕也何不可生之有倘三者杳無一應是陰陽已絕實無第二方可救矣
或問追魂丹方中純是回陽回陰之藥而絕不去顧邪者豈無邪之可散乎使身內無邪宜身熱之盡退矣何以又熱如故也嗟乎經汗下之後又有何邪其身熱之未退者因陰陽之虛為虛熱耳使早用補劑何至有變症之生耶故止須大補其陰陽陰陽回而已無餘事不必又去顧邪若又顧邪則追魂丹反無功矣
此症用奪魂湯亦神
人參 生棗仁 白芍(各一兩) 茯神(五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膿血喉中作痛心內時煩人以為少陰之症也治法不可純治少陰然而本是少陰之症舍治少陰必生他變使治膿血而用桃花湯則心煩者不宜使治喉中作痛而用桔梗湯則腹痛者不宜而我以為二方不可全用而未嘗不可選用也余酌定一方名為草花湯
甘草(二錢) 赤石脂(二錢) 糯米(一撮)水煎服一劑而腹痛除二劑而喉痛止三劑而利亦愈煩亦安
蓋少陰之症乃脾氣之拂亂也故走於下而便膿血奔於上而傷咽喉今用甘草以和緩之則少陰之火不上炎而後以赤石脂固其滑脫況有糯米之甘以益中氣之虛則中氣不下墜而滑脫無源而自止何必用寒涼之品以瀉火而化膿血哉膿血消於烏有而中焦之間尚有何邪作祟使心中之煩悶乎故一用而各症俱痊耳誰謂桃花甘草之湯不可選用哉
此症用脂草飲亦效
甘草 赤石脂(各一錢) 人參(二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二日即自汗出咽痛吐利交作人以為太陰之病也而不知乃少陰腎寒之病而非太陰脾虛之症也蓋傷寒初起宜無汗而反汗出者無陽以固其外故邪不出而汗先出耳此證實似太陰以太陰亦有汗自出之條但太陰之出汗因無陽而自泄少陰之出汗因陽虛而自越也夫少陰之邪既不出於腎經不能從皮毛分散勢必隨任督而上奔於咽喉而咽喉之竅甚小少陰邪火直如奔馬因竅小而不能盡泄於是下行於大腸而下焦虛寒復不能傳送以達於肛門又逆而上衝於胃脘而作吐矣方用溫腎湯
人參(三錢) 熟地(一兩) 白朮(一兩)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汗止吐瀉亦愈而咽痛亦除
此症乃下部虛寒用參術以回陽用肉桂以助命門之火則龍雷之火喜於溫暖自然歸經安於腎臟矣然肉桂未免辛熱恐有助熱之虞得熟地以相制則水火有既濟之歡也
此症可用桂術湯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人以為直中陰寒之症而不知非也夫直中之病乃冬月一時得之身不熱而腹痛嘔吐發厥者為真今身熱至五六日之後而見前症乃傳經少陰之症而非直中少陰之症也雖傳經之陰症可通之以治直中之病而辨症終不可不清也此症自然宜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夫本是陰寒之症何以加入人尿膽汁以多事不知白通湯乃純是大熱之味投其所宜恐致相格而不得入正藉人尿膽汁為嚮導之物乃因其陰盛格陽用從治之法為得也蓋違其性則相背而順其性則相安然此等之症往往脈伏而不現服白通湯而脈暴出者反非佳兆必緩緩而出者轉有生機亦取其相畏而相制原有調劑之宜不取其相爭而相逐竟致敗亡之失也
此症可用桂術加蔥湯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加蔥(一條)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五日後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人以為少陰之症也宜用真武湯救之是矣然而不知其病也我今暢言之五日腹中作痛此陰寒入腹而犯腎也然而小便自利則膀胱尚有腎氣相通可以消寒邪而從小便中出倘小便不利則膀胱內寒無腎火之氣矣火微何以能運動於四肢乎此手足之所以沉重而作痛也火既不能下通於膀胱引寒邪以下走勢必上逆而為咳為嘔矣真武湯補土之藥也土健而水不能氾濫作祟仲景制此方於火中補土土熱而水亦溫消陰攝陽其神功有不可思議者矣
此症用四君加姜附湯亦神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附子(一錢) 人參(五錢) 甘草(一錢) 乾薑(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五日後手足逆冷惡寒身蜷脈又不至復加躁擾不寧人以為少陰陽絕之症也而不知不止陽絕也陰亦將絕矣蓋惡寒身蜷更加脈不至陽已去矣陽去而不加躁擾則陰猶未絕尚可回陽以攝之也今既躁擾不寧是基址已壞何以回陽乎雖然凡人有一息尚存當圖救援之術以人之陰陽未易遽絕也有一絲之陽氣未冺則陽可救有一絲之陰氣未冺則陰可援也陰陽有根原非後天有形之物實先天無形之氣也補先天之氣而後天之氣不期其續而自續矣方用參附湯救之
人參(二兩) 附子(二錢) 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
雖此方不能盡人而救之然而既有此症寧使用此方而無濟於生不可置此方而竟聽其死也況人參能回陽於無何有之鄉而附子又能奪神於將離未離之際使魂魄重歸陰陽再長原有奇功烏可先存必死之心豫蓄無生之氣哉
此症用參朮附棗湯亦神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錢) 炒棗仁(五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六七日經傳少陰而息高人以為太陽之症未除而作喘而不知非也夫太陽之作喘與少陰之息高狀似相同而實殊太陽之喘氣息粗盛乃邪盛也少陰之息高氣息緩漫而細小乃真氣虛而不足以息息若高而非高也故太陽之喘宜散邪而少陰之息高宜補正因少陰腎宮大虛腎氣不能下藏於氣海之中乃上奔而欲散實至危之病也宜用朝宗湯救之
人參(三兩) 麥冬(三兩) 熟地(三兩) 山茱萸(一兩) 山藥(一兩) 破故紙(一錢) 胡桃(一枚)
水煎服一劑而息平再劑而息定
此方純用補氣填精之藥不去治息而氣自歸源者氣得補而有所歸也譬如敗子將田園消化無存不能安其室而逃出於外豈不欲歸家哉實計無復之耳倘一旦有資身之策可以溫飽自然歸故里而返舊居豈肯飄泊於外而為落魄之人哉或曰下寒則火必上越此等息高獨非腎氣之虛寒乎何以不用肉桂引火歸源耶嗟乎腎氣奔騰實因腎火上衝所致然而不用桂附者實亦有說腎火必得腎水以相養不先補腎水而遽助腎火則火無水濟而龍雷必反上升轉不能收息於無聲矣吾所以先補水而不急補火也況故紙亦是補火之味更能引氣而入於氣海何必用桂附之跳梁哉
此症延息湯亦妙
人參 熟地(各一兩) 山茱萸(五錢) 牛膝 破故紙(各三錢) 胡桃(一個) 陳皮(三分) 炮姜(一錢) 百合(一兩) 水煎服
冬月傷寒頭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黃湯以發汗矣倘元氣素薄切其尺脈遲緩雖是太陽正治而不可輕用麻黃以汗之也人以為宜用建中湯治之以城郭不完兵甲不堅米粟不多宜守而不宜戰耳然建中湯止能自守而不能出戰且賊盛圍城而城中又有奸細安能盡祛而出之此症是太陽傷營之病舍麻黃湯終非治法用麻黃之湯加人參一兩治之則麻黃足以散邪而人參足以助正庶補攻兼施正既不傷而邪又盡出也或謂既是麻黃之症不得已而加用人參可少減其分兩乎誰識元氣大虛非用參之多則不能勝任故必須用至一兩而後元氣無太弱之虞且能生陽於無何有之鄉可以禦敵而無恐矣倘不加人參於麻黃湯中則邪留於胸中而元氣又未能復胡能背城一戰乎此方若以麻黃為君而人參為佐必致僨事今用參至一兩而麻黃止用一錢是以人參為君而麻黃轉作佐使正正奇奇兼而用之此用兵之妙而可通之於醫道也
此症亦可用參苓麻草湯
麻黃(一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一兩)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汗後虛煩脈微九日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必成痿症人以為太陽之壞症也然而不止太陽之壞也傷寒經汗下之後症現虛煩者虛之至也況脈又現微非虛而何夫痿症責在陽明豈未成痿症之前反置陽明於不治乎治陽明之火宜用人參石膏湯矣然既經汗下之後石膏峻利恐胃土之難受火未必退而上先受傷非治之得也方用青蒿防痿湯
人參(一兩) 青蒿(五錢)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 乾葛(一錢) 連服二劑胃氣無傷而胃火自散諸症漸愈而痿症亦可免也
蓋此症不獨胃火沸騰而腎肝之火亦翕然而共起青蒿能去胃火而更能散腎肝之火也一用而三得之然非用人參之多則青蒿之力微不能分治於臟腑尤妙在佐之半夏陳皮否則痰未能全消而氣不能遽下痞硬脅痛之症烏能盡除哉然而青蒿瀉胃火尚恐勢單力薄復佐之乾葛以共瀉陽明之火則青蒿更能奏功況乾葛散邪而不十分散氣得人參以輔相青蒿尤有同心之慶也
此症可用調胃二參湯
人參 玄參(各五錢) 石膏(三錢) 天花粉(二錢) 乾葛(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譫語發潮熱以承氣湯下之不應脈反微澀者是裡虛也仲景張公謂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豈承氣湯固不可用乎夫既以承氣湯下之矣乃不大便是邪盛而爍干津液故脈澀而弱也非裡虛表邪盛之明驗乎倘攻邪則邪未必去而正且益虛故為難治當此之時不妨對病家人說此症實為壞症也予用藥以相救或可望其回生而不能信其必生也用人參大黃湯救之
人參(一兩) 大黃(一錢) 水煎服一劑得大便而氣不脫即生否則死矣苟大便而氣不脫再用
人參(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三分) 芍藥(一錢) 煎湯與之二劑而可慶生全也
此症亦可用表裡兼顧湯
大黃(二錢) 人參(五錢) 柴胡(三分) 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熱而厥厥後復熱厥少熱多病當愈既厥之後熱不除者必便膿血厥多熱少寒多熱少病皆進也夫厥少熱多邪漸輕而熱漸退也傷寒厥深熱亦深何以厥少而熱反深乎此蓋邪不能與正相爭正氣反凌邪而作祟也譬如賊與主人相鬥賊不敵主將欲逃遁而主人欺賊之懦愈加精神正氣既旺賊勢自衰故病當愈也至於既厥之後而熱仍不除譬如賊首被獲而餘黨尚未擒拿必欲盡殺為快則賊無去路自然捨命相鬥安肯自死受縛勢必帶傷而戰賊雖受傷而主亦有焦頭爛額之損矣故熱勢雖消轉不能盡散雖不敢突入於經絡而必至走竄於腸門因成便膿血之症矣治法不必用大寒之藥以助其祛除止用和解之劑賊自盡化為良民何至有餘邪成群作祟哉方用散群湯
甘草(二錢) 黃芩(三錢) 當歸(五錢) 白芍(一兩) 枳殼(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無膿血之便者斷無膿血之災倘已便膿血者必然自止
妙在用歸芍以活血加甘草黃芩以涼血而和血也所以邪熱盡除非單藉枳殼之攻散耳
至於厥多熱少寒多熱少無非正氣之虛正虛則邪盛邪盛自易凌正而正不能敵邪自不敢與賊相戰安得而不病進乎治法宜大補正氣而少加祛邪之藥自然熱變多而厥變少而寒亦少也方用祛厥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甘草(二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轉熱矣二劑而厥定寒除矣
夫熱深而厥亦深似乎消其熱即消其厥也何以反助其熱乎不知此二症非熱盛而厥乃熱衰而厥也熱衰者正氣之衰非邪氣之衰也吾用人參術以助其正氣非助其邪熱也正旺則敢與邪戰而作熱一戰而勝故寒與厥盡除也方中加入附子者尤有妙義術之類未免過於慈祥倘不用附子將軍之藥則仁而不勇難成迅掃之功加入一分以助柴胡之力則無經不達寒邪聞風而盡散所謂以大勇而濟其至仁也
此症可用勝邪湯
甘草 柴胡(各一錢) 當歸 白芍(各五錢) 枳殼(五分) 白朮(三錢) 附子(一分) 人參(二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五日後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人以為厥陰之寒症也急灸之不溫而脈亦不還反作微喘皆云死症而不必治也而吾以為可治者正因其無脈耳夫人死而後無脈今未斷氣而無脈乃伏於中而不現非真無脈也無脈者固不可救脈伏而似於無脈安在不可救乎用灸法亦救其出脈也灸之而脈不還宜氣絕矣乃氣不遽絕而反現微喘之症此生之之機也蓋脈果真絕又何能因灸而作喘作微喘者正其中有脈欲應其灸而無如內寒之極止藉星星之艾火何能驟達是微喘之現非脈欲出而不能遽出之明驗乎急用參附湯救之以助其陽氣則脈自然出矣但參附宜多用而不宜少用也方用
人參(二兩) 附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手足溫二劑而脈漸出三劑而下利自止而盡愈矣
夫附子有斬關奪門之勇人參有回陽續陰之功然非多用則寒邪勢盛何能生之於無何有之鄉起之於幾微欲絕之際哉遇此等之症必須信之深見之到用之勇任之大始克有濟倘徒施灸法而不用湯劑或用參附而不多加分兩皆無識而害之兼財力不足而不能救也
此症可用人參雙薑湯
人參(一兩) 乾薑(三錢) 生薑(三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一日即發譫語人以為邪傳陽明也誰知其人素有陽明胃火風入太陽而胃火即沸然不靜乎治之法若兼治陽明以瀉胃熱治亦無瘥然而太陽之邪正熾不專治太陽則衛之邪不能散營之邪不能解先去退陽明之火未必不引邪而入陽明反助其騰燒之禍也不若單治太陽使太陽之邪不能深入而陽明之火不治而自散耳方用平陽湯
桂枝(三分) 麻黃(一錢) 甘草(一錢) 青蒿(三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熱退譫語亦止矣
此方少用桂枝而多用麻黃者以寒輕而熱重也用青蒿為君者青蒿退熱而又能散邪且又能入膀胱而走於胃既解膀胱之邪而又解胃中之火不特不引邪以入陽明而兼且散邪以出陽明也方中又加天花粉者以譫語必帶痰氣天花粉善消膈中之痰而復無增熱之慮入於青蒿桂枝麻黃之內通上達下消痰而即消邪也痰邪兩消又何譫語乎所以一劑而奏功耳
此症亦可用爭先湯
桂枝(五分) 麻黃(五分) 石膏(一錢) 麥冬(五錢) 茯苓(五錢) 半夏(八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二日即有如瘧之狀人以為證傳少陽也誰知其人少陽之間原有寒邪一遇傷寒隨因之而並見乎世見此等之症以小柴胡湯投之亦能奏功然終非治法也法當重治陽明而兼治少陽為是蓋陽明之火邪未散雖見少陽之症其邪仍留陽明也邪留陽明身發寒熱而譫語發狂之病未必不因之而起惟重治陽明則胃中之火自解使邪不走少陽而少陽原存之寒邪孤立無黨何能復煽陽明之焰自然陽明火息而少陽之邪亦解也方用破邪湯
石膏(三錢)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一兩) 玄參(三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熱解如瘧之症亦痊
此方用石膏玄參以治陽明之火用麥冬以滋肺中之燥蓋肺燥即不能制肝膽之過旺也且肺燥必取給於胃則胃土益加乾枯其火愈熾矣今多用麥冬使肺金得潤不必有藉於胃土則肺氣得養自能制肝膽之木而少陽之邪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況柴胡原足以舒少陽之氣而茯苓甘草半夏陳皮之類更能調和於陽明少陽之間邪無黨援安得而不破哉
此症用八公和陽湯亦神
石膏(一錢) 柴胡(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炒梔子(一錢) 青皮(三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三日腹滿自利人以為陽傳於陰矣而孰知不然夫陰症腹滿自利而陽症未聞無之也不辨其是陽非陰而概用治太陰之法鮮有不死亡者矣然陰與陽何以辨之夫太陰之自利乃寒極而痛也少陽之自利乃熱極而痛也痛同而症實各異此痛必須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陽症也若太陰陰症按之而不痛矣故治陽症之法仍須和解少陽之邪而不可誤治太陰也方用加減柴胡湯治之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茯神(二錢) 甘草(一錢) 梔子(二錢) 陳皮(一錢) 當歸(三錢) 枳殼(五分) 大黃(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腹滿除二劑而自利止矣不必三劑也
此方和解之中仍寓微攻之意分消之內少兼輕補之思所以火邪易散而正氣又不傷也若以大承氣下之未免過於推蕩若以大柴胡下之未免重於分消所以又定加減柴胡湯以治少陽腹滿之自利耳
此症亦可用和攻散
柴胡 梔子 丹皮(各二錢)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 陳皮 大黃(各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四日畏寒不已人以為太陰轉少陰矣誰知仍是太陰也夫太陰脾土也少陰腎水也似不相同然而脾土乃濕土也土中帶濕則土中原有水象故脾寒即土寒而土寒即水寒也所以不必邪傳入腎而早有畏寒之症矣治法不必治腎專治脾而寒症自消方用理中湯加減治之
白朮(一兩)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惡寒自解而身熱亦解矣
夫方中用桂附似乎仍治少陰之腎然而以參術為君仍是治脾而非治腎也雖然脾腎原可同治術雖治脾而亦能入腎況得桂附則無經不達安在獨留於脾乎然則治脾而仍是治腎此方之所以神耳
此症用加味桂附湯亦效
白朮(一兩) 肉桂 乾薑(各一錢) 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五日人即發厥人以為寒邪已入厥陰也誰知是腎水乾燥不能潤肝之故乎夫發厥本是厥陰之症邪未入厥陰何以先為發厥蓋肝血燥極必取給於腎水而腎水又枯肝來顧母而腎受風邪子見母之讐自然有不共戴天之恨故不必邪入厥陰而先為發厥母病而子亦病也治法無庸治肝但治腎而厥症自定母安而子亦安也方用子母兩快湯
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當歸(二錢) 山茱萸(三錢) 茯苓(二錢) 芡實(二錢) 山藥(二錢) 玄參(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厥定再劑而身熱亦愈也
此方純用補腎之味惟當歸滋肝之血也治腎而治肝在其中何必再用白芍以平肝氣耶且此症又不可用白芍也以白芍雖平肝氣可以定熱厥於須臾然而白芍定厥未免過於酸收與補水之藥同用於無邪之日易於生精與補水之藥同用於有邪之頃亦易於遏火不若單用補腎之味使水足以制火而又無火留之害為更勝也故子母兩快湯所以不用芍藥而單用當歸者以當歸之性動不比芍藥之酸收耳且當歸善助熟地山萸以生水生水以滋肝即補腎以制肝也
冬月傷寒身熱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陽之症人以為邪返於太陽也誰知是邪欲返於太陽而不能返乎夫邪既不能返於太陽當無太陽之症矣治法宜不治太陽也然而不治太陽而邪轉有變遷之禍蓋邪既不能復返於太陽窺太陽之門而欲入者亦勢之所必至也用太陽之藥引邪而歸於太陽而太陽曾已傳過邪走原路而邪反易散矣方用桂枝湯少以散之一劑而邪盡化也倘多用桂枝湯則焦頭爛額曷勝其祛除乎此又用藥之機權也
此症用解邪湯亦佳
桂枝(三分) 茯苓(五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 白朮(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七日而熱猶未解譫語不休人以為證復傳陽明也誰知是邪欲走陽明而陽明不受乎天陽明已經前邪見邪則拒似乎邪之難入矣然而切膚之痛前已備經故一見邪再入太陽惟恐邪之重入陽明也所以震鄰之恐先即呼號而譫語生非從前邪實而作譫語者可比治法不必專治陽明以截陽明之路惟散太陽之邪而邪已盡散斷不復入陽明也方用桂枝湯一劑而譫語自止又何必用石膏湯以重傷胃氣哉
此症用和營湯亦神
麻黃(三分) 茯苓(三錢) 當歸(三錢) 玄參(五錢)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竹葉(三十片) 半夏(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八日而潮熱未已人以為邪再傳少陽矣誰知是邪在陽明欲出而未出乎夫陽明之府多氣多血之府也氣血既多藏邪亦正不少痰在胃膈原能自發潮熱不必假借少陽之經也況邪又將出而窺伺少陽乃少陽前受陽明之貽害堅壁以拒未免寒心故現潮熱之症其實尚未入於少陽也治法正不須治少陽之邪而單解陽明之熱陽明熱解而少陽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湯
青蒿(五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麥冬(五錢) 玄參(三錢) 竹葉(五十片) 水煎服一劑而胃熱清矣再劑而潮熱退矣不必三劑也
此方息陽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陽之氛一方而兩治倘徒解少陽之氛而陽明愈熾矣倘徒息陽明之焰而少陽又燥矣兩陽有偏勝之虞則二府必有獨干之嘆自然輕變為重邪傳正無已時今一方兩治仍是單治陽明而少陽治法已包於中所以能收全功也
此症用發越湯亦妙
葛根(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五分) 麥冬(三錢) 玄參(一兩) 生地(三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九日而瀉利不已人以為邪入太陰陽又變陰之症誰知是陽欲辭陰之病乎夫變陰與辭陰何以辨之變陰者陽傳入於陰也辭陰者陽傳出於陰也入於陰則自利豈出於陰而反自利乎不知陰陽不相按時多為瀉利不已但入陰之自利其腹必痛出陰之自利其腹不痛也倘至九日而瀉利不已其腹不痛者正離陰之自利也切戒不可用太陰止利之藥一用止利之藥而邪轉入陰必成危證矣法宜仍治少陽而解其表裡之邪則自利自止而寒熱之邪亦散也方用小柴胡湯加減用之
柴胡(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 黃芩(各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利而寒熱頓解矣
此方專解半表半裡之邪而又能分消水濕之氣既不入陰而復善出陽故取效獨捷耳
此症用合陰湯亦效
柴胡(八分) 茯苓(五錢)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一錢) 枳殼(三分) 神麯(五分) 白芍(三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十日惡寒嘔吐人以為邪再傳少陰矣誰知是邪不欲入少陰乎夫邪既不欲入少陰何以惡寒嘔吐不知傷寒傳經而再入於太陰其中州之氣前經刻削則脾氣已虛脾氣既虛而脾必耗腎中之火氣而腎又曾經邪犯在腎亦自顧不遑母貧而子不忍盜母之財故邪入於脾而脾甘自受先行惡寒嘔吐不待傳入少陰而始見此等證候也治法單治太陰脾土而嘔吐可止然而單治脾而不治腎則腎火不生脾土而惡寒終不能愈寒既不除而嘔吐仍暫止而不能久止也方用脾腎兩溫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巴戟天(三錢) 丁香(三分) 肉豆蔻(一枚) 芡實(三錢) 山藥(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惡寒止二劑而嘔吐盡除也
此方用參術以健脾用巴戟天芡實山藥以補腎而又用肉桂丁香以闢除寒氣旺腎火以生脾土則土氣自溫母旺而子不貧亦母溫而子不寒也
此症用加味參朮附薑湯亦神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肉豆蔻(一枚) 附子(三分) 乾薑(一錢) 水煎服
冬月傷寒身熱十一日而熱反更盛發厥不寧一日而三四見人以為邪再傳厥陰也誰知是邪不能傳肝乎夫少陰寒水也邪在少陰未入厥陰何以發厥而見熱症然而此厥乃似熱而非熱也內寒之甚逼陽外見而發厥故不待傳入厥陰之經而先發厥耳症見此等證候本是死證而用藥得宜未必至死仲景夫子未嘗立方者非無方也以灸法神奇示人以艾火灸少陰者正教人不必治厥陰也雖然灸少陰者固易回春而陽藥又安在不可以起死方用回生至神湯
人參(三兩) 肉桂(三錢) 白朮(二兩) 生薑汁(一合) 蔥(十條搗汁) 同水煎服一劑而厥定再劑而身熱解矣
此雖在用參術之多第不佐之薑蔥二汁則不能宣發於外而邪伏於腎中而不得出也惟參術得薑蔥之助導之出外不必走肝而厥反自安矣此治法之巧者
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湯殊驗
熟地(二兩)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生薑汁(一合) 水煎調服
冬月傷寒身熱十二日而熱仍不退不見發厥人以為傷寒至厥陰不發厥而病將退矣誰知傷寒虛極欲厥而不可得乎夫熱深者厥亦深不厥似乎熱之不深矣然而熱深而發厥者元氣足以鼓之也熱深而不能發厥者元氣不足以充之也傳經至十二日病已入肝而厥不應者非熱之不深乃元氣之甚困也烏可因不厥而即疑其厥陰之不熱乎治法補其肝氣而輔之以解熱之品則厥陰不燥而木氣大舒邪不能留非惟熱解而見厥抑亦邪散而消厥也方用消厥散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丹皮(三錢) 生地(二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炒黑荊芥(三錢) 炒梔子(一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厥乃發再劑而厥反定矣
此方補肝涼血以治傳經之傷寒世無其膽然而肝燥而內熱因虛而厥伏也非滋其肝中之血則熱深者何能外見乎故必補其虛而發厥隨可乘其厥而散熱也人亦可聞吾言而放膽治之矣
此症用增減逍遙散大效
白芍 白朮(各三錢) 當歸 人參 炒黑荊芥 白芥子(各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陳皮 神麯(各三分) 
水煎服
冬月傷寒至十二日之後忽然厥發發去如死人一樣但心中火熱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體不腐者人以為屍厥也誰知是邪火犯心包絡堅閉其氣以守護其心乎夫傷寒傳遍六經未有傳心者也一至傳心無不死者然而邪得以傳心者亦因包絡之虛力不能障心使邪之竟入也若包絡素無虧損邪雖直搗心宮而膻中膜膈足以相拒然而三陰三陽俱為邪之所傳各各損傷包絡相臣出死力以御賊號召勤王絕無一應惟有堅閉宮門甘與君王同殉至於各臟腑見君相號令不能宣揚於外自然解體有國亡無主之象所以手足肢體先冷如死灰也此時設有斬圍奪門之將掃蕩群妖救君相於危亡之候自然外藩嚮應不必聽旨宣召無不歸誠恐後矣然則治法奈何助包絡之氣而加之祛邪之味可返死而回生也方用救心神丹
人參(一兩) 黃連(三錢) 菖蒲(二錢) 茯苓(五錢) 白芍(一兩) 半夏(三錢) 附子(一分) 水煎一碗以筆管通於病人喉中另使親人含藥送下無不受者一劑而人之氣蘇再劑而心中之大熱自解而四肢手足盡溫矣
夫厥症多熱四肢之冷如冰者正心中之熱如火也熱極反為寒顫顫極而人死其實人死而心尚未死此方用人參以固其生氣以黃連清其心中包絡之火邪加附子一分為先鋒加菖蒲為嚮導引人參黃連突圍而共入於心中又得白芍茯苓半夏平肝而不助火利濕而共消痰則聲援勢盛攻邪尤易也或疑用黃連以清熱是矣何必助之以人參而用人參亦不必如此之多孰知六經傳遍以攻心則臟腑自虛多用黃連而不君之人參則有勇無謀必至斬殺過甚反傷元氣又有主弱臣強之虞矣雖救君於頃刻而不能衛君於崇朝不幾虛用奇兵哉
此症用活心丹甚神
人參(一兩) 黃連(三錢) 菖蒲(一錢) 麥冬 生棗仁(各五錢) 南星(一錢) 附子(三分) 良薑(五分) 生薑(十片) 水煎灌服

中寒門(七則)

人遇嚴寒之時忽感陰冷直入於腑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嘔清水腹中雷鳴胸脅逆滿體寒發顫腹中覺有涼氣一裹直衝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氣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與傷寒之症大相懸絕蓋傷寒之寒由表而入於裡中寒之寒由腑而入於臟雖入腑入臟同是直中之症而治法終有不同也蓋入腑之寒輕於入臟則治腑之寒烏可重於治臟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藥似宜分別大凡陰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溫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盡散也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於胃氣之虛也徒溫三焦之寒而不急補其胃氣則氣虛而不能接續烏能回陽於頃刻乎方用救腑回陽湯
人參(五錢)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巴戟天(一兩)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以扶胃氣用肉桂以回陽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為君矣不知巴戟天補心腎之火心腎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氣而回陽故用之為君尤能統人參桂同心之將而掃蕩祛除寓剿於撫之中也所以一劑奏功陽回而陰寒立散矣
此症用術桂乾薑湯甚效
白朮(一兩) 肉桂(三錢) 乾薑(三錢) 水煎服
人有嚴寒之時忽感陰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脈攣急上吐下瀉心痛腹疼囊縮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陰寒中臟之病也夫中臟重於中腑寒氣入於五臟似宜分臟而治然而不必分也但直溫其命門之火則諸臟之寒可以盡散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主不亡則心君必不為下殿之走主不亡則肝木必不為遊魂之變主不亡則肺金必不為魄散之升主不亡則脾土必不為崩解之阨惟命門既寒而陽氣為陰邪所逼越出於腎外則五臟之神不能獨安各隨陽而俱遁矣然則五臟為寒邪所犯不必治五臟也獨溫其命門而五臟之寒可解雖然命門雖為五臟之主而五臟氣虛大兵到處掃蕩群妖苟無糧草何以供命此命門宜溫而五臟之氣亦不可不補也方用蕩陰救命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 熟地(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山茱萸(二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陽回再劑而全愈
何神速乃爾蓋寒入五臟由命門之陽外出一回其陽而寒氣無留於臟矣方中以參術為君似乎止救心脾二經雖附子肉桂與熟地山茱同用腎亦在所救之中而肝肺竟置之度外何以能斬關直入回陽於頃刻耶不知五臟為寒邪所犯大約犯腎之後即便犯脾而後犯心也犯肝肺者無多也故專顧心腎與脾經而肝肺已在其內況人參同附子並用無經不達又寧有肺肝之不入者乎而且補肝補肺之藥無非收斂之劑欲祛邪而使之出不可留邪而使之入倘用收斂之味以補肝肺反掣人參附子之手不能迅於蕩陰矣此用藥之不雜實有秘義也且腎中水火原不相離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回陽未免腎中乾燥與其回陽之後又補腎水以濟陽何如於用火之時而先為防微之為得哉吾所以少用熟地山茱於桂附之中以制火之橫且火得水而歸源水招火而入宅故能奏既濟之勲而無亢炎之失也
此症用參朮桂附加熟地湯亦妙
人參 白朮(各一兩) 附子 肉桂(各二錢) 熟地(五錢) 水煎服
冬月直中陰寒吐瀉交作身發熱者人以為傷寒傳經之症也然而雖是傷寒實有分別此乃直中少陰之邪而非傳經少陰之邪也夫直中陰經原無身熱之症茲何以身熱耶此正陽與陰戰乃邪旺而正不肯安於弱以致爭鬥而成熱也若傳經少陰之症必至數日後始行吐瀉未有初感第一日即身熱而上吐下瀉者故此症確是直中而非傳經也直中邪即入里傳經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懸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參附茯苓湯
人參(一兩) 附子(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吐瀉止而身熱亦退
何其效之速乎不知此症原因陽氣之弱不勝陰邪之盛故爾發熱吾助其陽氣則陽旺而陰自衰況又佐之附子之勇猛突圍破敵則陽氣更盛自然轉敗而成功矣且益之茯苓之澹泄分消水氣則胃土得安而上下之間無非陽氣之升降陰邪又安能沖決哉
此症亦可用參苓附術加生薑湯
人參 白朮 生薑(各一兩)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直中陰寒腎經獨受身顫手戰者人以為寒入於骨中也誰知是命門火冷不能外拒夫陰寒乎蓋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宰人有此火則生無此火則死火旺則運用於一身而手足自溫火衰則力不能通達上下而一身皆冷又何能溫熱夫手足耶故命門火旺外來之寒邪可以相拒而不敢相犯惟火衰之極而陰寒內逼直入腎宮命門畏寒太盛几几乎有不敢同居之勢身顫者難以自主也手戰者難以外衛也治法亟溫補其命門使命門之火足以勝外來之寒則命門之主不弱而後陽氣健旺能通達於上下之間陰消寒散不致侵犯心宮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一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丁香(一錢) 白朮(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寒祛身顫手戰皆定也
此方盡是陽藥以陽藥而治陰症自是相宜然而至急之症何以少用分兩而成功至神者因火欲外越一助火而火即回宮火因弱而逃自必見強而返火既歸矣又有餘火以相助則命門大旺毋論足以祛寒而寒邪亦望火而遁也
此症用援命拒寒湯實神
白朮(三兩) 肉桂(三錢) 破故紙(三錢) 杜仲(三錢) 水煎服
人有少陰腎經感中邪氣小腹作痛兩足厥逆人以為寒邪之直犯於腎也誰知入腎而兼入於小腸之腑乎夫邪既入腎乃入臟也臟重於腑何必辨其邪入於小腸乎然而辨症不清則用藥必然寡效雖腎開竅於二陰又曰腎主大小便腎寒則小腸亦寒治腎則小腸亦愈而終不知小腸之與腎同感寒邪也蓋寒客於小腸則腹痛而脈不通脈既不通安得兩足之不厥逆乎不可徒認作寒入於腎而不入於小腸也但治法不必治小腸而仍須治腎治腎者溫腎也溫腎即所以溫小腸矣方用止逆湯
附子(一錢) 白朮(三錢) 車前子(三分) 吳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除厥止矣
此方用附子以祛寒用吳茱萸以通氣加白朮車前利腰臍而消濕難治小腸而實溫腎宮也腎宮之命門熱而小腸之氣化自行又烏有不通之病乎故不必止痛而痛除不必轉逆而逆定耳
此症亦可用術桂豆苓湯亦效
肉桂(一錢) 白朮(一兩) 茯苓(三錢)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
人有猝中陰寒身不能動人以為寒中於脾也誰知仍是寒中於腎乎夫中寒而致手足之不能動已是危症況一身全不能動乎蓋手足冷而不動猶是四圉之病身僵而不動實乃中州之患也人非火不生而火非心火乃腎火也腎火旺而脾土自可運用於無窮腎火衰而脾土難轉輸於不息故腎寒而脾亦寒脾寒而身即不能運動耳所以治法不可徒治脾而必須治腎尤不可統治腎而必須溫腎中之火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二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熟地(二錢) 乾薑(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動寒消矣
此方用桂乾薑直搗中堅以迅掃其寒邪則腎中命門之火勃然猝發而寒邪自去矣第過用純陽未免偏於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陽得陰而不至耗水豈特相濟有成哉
此症亦可用附桂薑朮加熟地湯
熟地(五錢) 白朮(一兩) 乾薑(三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三分) 水煎服
人有猝犯陰寒之氣兩脅痛極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為寒犯肝也誰知仍是寒犯腎乎夫脅乃肝位犯腎宜病在腎不宜病在肝因腎寒而又畏外寒之侵而腎之氣乃逃避於肝子之家受創深重而不敢復出也在肝木因腎水遁入忍見父母之受傷乎自然奮不顧身怒極而欲戰也兩脅欲破正木鬱難宣之象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濟其一時之急也方宜用寬肝湯救之
人參(一兩) 熟地(二兩) 附子(一錢) 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 肉桂(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定也
人見用參附以回陽未必相疑用熟地以滋陰不能無疑也嗟乎腎氣遁入肝宮而寒邪必乘勢以逼肝矣肝氣一怯非上走於心必下走於腎矣走於心則引邪上犯於心君必有下堂之禍走於腎則引邪而下侵於相位必有同殉之虞故用參以補心使心不畏邪之犯用熟地以補腎使腎不畏邪之侵而肝氣膽顧於子母之間兩無足慮自然併力以禦寒矣況又益之以助火舒木之品而肝中之郁大解故背城一戰而奏捷也倘用此藥而全無一效是心腎兩絕而肝氣獨存不能生矣
此症用祛寒舒脅湯亦神
人參(五錢) 肉桂(三錢) 白芍(二錢) 當歸(三錢) 柴胡(五分) 白朮(一兩)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卷之二

中風門(二十五則)

人有入室向火一邊熱而一邊寒遂致左頰出汗偶爾出戶為賊風所襲覺右頰拘急口喎於右人以為中風之症也而余以為非中風也乃向火而火逼其熱以並於一邊耳若作風治而中實無風和其氣血而佐之以解火之味則火平而喎斜自正也方用和血息火湯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黃耆(三錢) 防風(三分) 秦艽(一錢) 白芷(五分) 桂枝(三分) 天花粉(二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三錢) 玄參(五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而喎斜正矣
方中以補血補氣為先而佐輔之藥多用陽明之味者何居?蓋陽明之脈起於鼻交於頞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是兩頰與齒正陽明之部位也升麻白芷乃陽明經藥也故用之以引入於齒而秦艽能開口噤防風能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營衛與歸麥同用自善通經絡而活臟腑使真有風邪亦於何處存活矧原無大風之犯不過些小之風乎自然效應如桴鼓也
此症亦可用偏解散
當歸 炒梔子 生地(各三錢) 烏藥 防風 白芷(各三分) 半夏(一錢) 黃耆 茯苓(各一錢) 白芍(五錢) 秦艽(一錢)
水煎服
人有久痢之後一旦昏僕手撒眼瞪小便自遺汗大出不止喉作拽鋸之聲人以為中風之症也而余獨以為不然蓋此病乃下多亡陰陰虛而陽暴絕也本不可救然急灸其氣海之穴而陽氣得續亦有生者雖然陽氣回而不用補氣之藥陽氣隨回而隨絕也方用獨參湯
人參(三兩) 附子(三分)
煎湯灌之而人不死矣
夫氣海之穴前與丹田相通乃生氣之原也故灸之而陽回非助之以人參則氣回於無何有之鄉而不能生生於無盡徒為接續又何益乎此人參所以為奪命之藥歟
此症亦可用參朮加桂湯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肉桂(一錢)
水煎灌服
人有兩手麻木而面亦麻者人以為中風將現之症也誰知乃氣虛而不能運化夫血乎?夫頭乃六陽之經而面尤陽之外見也氣旺則陽旺氣衰則陽衰陽旺則氣行夫血而面乃和陽衰則氣滯於血而面乃木矣面既木矣而陽氣之衰可知何能運動於臂指間毋怪兩手十指盡麻也治法宜補其氣之虛通其陽之閉方用助陽通氣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黃耆(五錢) 防風(五分) 當歸(三錢) 葳蕤(五錢) 廣木香(三分) 附子(二分) 烏藥(二錢) 麥冬(二錢) 茯苓(三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手之麻木解矣再服二劑而面之麻木亦解矣更服二劑不再發
此方大補其氣氣旺而血行又何麻木之有?
此症亦可用助氣解麻湯
人參(三錢) 白朮 黃耆 麥冬(各五錢) 當歸 荊芥(各二錢) 烏藥(八分) 附子(一分) 柴胡(八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
人有身忽猝倒兩目緊閉昏暈不識人即子孫亦不相識人以為中風之危症也誰知絕非中風乃心氣之乏絕乎夫身中未有不痰盛者也痰盛則直走心經而心氣乏絕則痰涎壅住於膻中而不能開矣雖膻中為心君之相痰來侵心膻中先受所以障心而使痰之不能入也然則膻中本衛心以障痰何反壅痰以害心乎?不知心氣既虛而膻中亦虛矣膻中既虛僅可障痰以衛心力難祛痰以益心也況痰氣過盛犯心甚急膻中堅閉夫膜膈使痰之不入而心氣因之不通不能上通於人眥故目緊閉而不識人也治法急補其君相之火而佐之祛痰之味心氣一通目自開而人自識也方用四君子湯加減用之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茯苓(三錢) 附子(一錢) 竹瀝(一合) 薑汁(一合) 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目開再劑而人識矣
此方用參術以救心氣之絕然非假附子之力斷不能破圍而直入即用附子而不用竹瀝薑汁則痰涎間隔恐附子孤軍難於斬殺耳又佐之菖蒲者借其嚮導引附子群藥逕達心宮易施其祛除之力也
此症用加味三生飲亦神效
人參 白朮(各一兩) 附子 南星 半夏 菖蒲 遠志(各一錢) 生棗仁(三錢)
水煎服
人有素性好飲兩臂作痛服祛風治痰藥更加麻木痰涎愈盛體軟筋弛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搔起白屑人以為中風之症已成也誰知是脾氣之不足乎?凡人後天全藉飲食之補益若飲食過多反傷脾氣何能受益況酒能散人真氣少飲則益多飲則損日日貪杯臟腑之間無非糟粕之氣欲真氣之無傷得乎故體軟筋弛脾虛不能運也痰涎加盛脾虛不能化也腿膝拘痛脾虛不能行也口噤語澀脾虛氣難接也頭目暈重脾虛氣難升也至於流涎起屑一則脾虛而不能攝一則脾虛而不能潤也以上諸症總皆脾氣虧損之故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甘草(一錢) 半夏(二錢) 陳皮(五分) 附子(三分) 茯苓(三錢)
連服十劑而愈
六君子湯專補脾氣之藥也而又兼善治痰然非加入附子則不能走經絡而通血脈或疑白朮太多不知白朮健脾而更善去濕多用始能利腰臍而升陽氣則陽不下陷而脾得建其運化之功也
此症用參朮去濕湯亦妙
人參 白朮(各五錢) 甘草 半夏 附子(各一錢) 山藥(一兩) 薏仁(三錢) 砂仁(三粒)
水煎服
人有怒後吐痰胸滿作痛服四物二陳之湯加芩枳殼之類杳無一應更加祛風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漸攣縮四肢痿軟日晡益甚內熱口乾形體倦怠人以為風中於腑也誰知是鬱怒未解肝氣未舒所致本無風症治風而反為風藥所損損氣傷血以成似中風之病也治法必須仍解其鬱怒而佐之補氣補血之劑益陰益精之味庶幾可救耳方用舒怒益陰湯
熟地(一兩) 當歸(五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芍(一兩) 陳皮(五分) 麥冬(三錢) 丹皮(三錢) 柴胡(一錢) 白朮(二錢) 人參(一錢)
水煎服十劑而筋不攣縮矣再十劑而四肢不痿軟矣後純用六味湯大劑煎飲二月而半身皆遂矣
此方即逍遙散加味者也用參丹於逍遙散中實有妙義蓋逍遙散為解鬱之聖藥郁散而得補則補始有功而方中全在用白芍至一兩以平肝氣肝平則木不剋土而土有生氣況又有健脾開胃之品以輔佐而相成所以能反敗為功也
此症用加減逍遙散亦驗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白朮 當歸 生地(各三錢) 甘草 炒梔子 半夏(各一錢) 青皮(五分)
水煎服
人有懷抱鬱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結住不下服烏藥順氣散等藥口眼歪斜兩臂不能伸舉痰涎愈甚內熱晡熱人以為偏枯之漸也誰知是肝木之不舒乎?夫木最喜水木鬱則耗水矣水耗而木更難舒木既不舒而木中之火又安得而舒乎?自然木來剋土而脾胃兩傷脾熱胃燥內自生風而現風象正不必外來之風入始見歪斜之症也治法自必補脾胃之土矣然而徒補脾胃之氣而肝來剋土脾胃仍不舒也必須攄肝以扶脾胃之為得耳方用舒木生土湯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一錢) 生棗仁(二錢) 遠志(一錢) 甘草(五分) 白朮(三錢) 熟地(五錢) 鬱金(一錢)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當歸(二錢) 玄參(三錢)
水煎服
此方心腎兼治之藥也何以謂之舒木生土湯?不知方中雖是兼治之藥而實為專治肝經也治心者不耗肝氣也治腎者所以生肝也治肺者使其不來克肝也治脾胃者使其不來仇肝也故用群藥無非滋肝以舒木木舒矣而脾胃有不得其天者乎此舒木生土之名實有微意耳
此症用疏木飲亦佳
柴胡 薄荷 甘草 蒼朮 白芥子(各一錢)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丹皮 生地(各二錢) 青皮(五分)
水煎服
有人一時猝倒口吐痰涎發狂號叫自坐自起自立自行目不識人身中發斑數日後變成瘡癤者此謂真正中風蓋其人元氣未虛一時為風邪所中正氣既盛而邪氣又不弱正與邪相戰兩不肯負於是而痰涎生於是而狂叫起心中如焚坐立不安行止不定目不識人內熱既盛必由內而發於外故紅斑燦爛於皮膚火毒難消於肌肉因變為瘡為癤譬如人家門戶既牢主伯亞旅又健突來強盜劈門而入兩相格鬥因而火攻焚殺反成焦頭爛額之傷矣治法不必助正而惟事祛邪掃蕩賊風而正氣已安方用掃風湯
荊芥(五錢) 防風(三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天花粉(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黃芩(二錢) 蘇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狂定二劑而痰消三劑而斑化瘡癤亦尋愈矣
此等之症萬人中生一者也人亦不知是中風之真症吾獨表而出之使人知真中風之如此而類中風可照症而治之也
此症用排風飲殊效
大黃(酒蒸三錢) 丹皮(五錢) 甘草 防風 天麻 天南星(各一錢) 玄參(一兩) 柴胡(三錢) 黃芩 蘇葉 荊芥(各二錢) 當歸(三錢)
水煎服
人有素多內熱一旦顛仆目不識人左手不仁人以為中風之症誰知此乃腎水不足以養肝肝木太燥木自生風而自僕非真中風也若作風治鮮不立亡即作氣虛治亦陽旺而陰愈消非恰中病情之法必須仍補腎水以生肝木則木得其養而左手之不仁可以復愈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之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四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一錢)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目能識人四劑而手知痛癢十劑全愈矣
夫六味地黃丸料非治中風之藥也今用之以滋其腎水又用芍藥當歸以平其肝木柴胡白芥子以疏通肝氣而消其兩脅之痰水足而木自條達痰去而氣自流通內熱頓除外體自適亦何至左手之不遂哉
此症用潤燥丹亦效
熟地(二兩) 白芍(一兩) 柴胡(五分)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有人身忽自倒不能言語口角流涎右手不仁肌膚不知痛癢人以為氣虛而中風也夫氣虛則有之而中風則未也此病乃心氣既虛不能行氣於胃而胃氣又虛則胃自生熱蒸其津液結為痰涎壅塞隧道不能行氣於心即堵截其神氣出入之竅故神明瞀亂神明無主則舌縱難言廉泉穴開而口角故流涎沫也一身能運者全藉氣以行之今氣既大虛不能行於四肢則手自不仁右手者尤氣之所屬也氣不能行於肌膚則痛癢不知矣此等之症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即於補氣之中加入祛風之藥亦止苟延性命必成半肢之風症矣故半肢之風皆錯治中風而成之也治法宜用六君子湯加入附子治之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黃耆(二兩) 半夏(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一錢) 附子(一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出聲二劑而痰涎收一連十劑而前症盡愈
夫參術補氣之聖藥也加入附子則將軍有威令遍達於諸經之內豈獨心胃相通使痰涎之不壅塞乎所以奏功之能神也
此症用釋躁湯亦佳
玄參(一兩) 荊芥(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三錢) 菖蒲 附子(各三分)
水煎服
有人無故身倒肉跳心驚口不能言手不能動足不能行痰聲如鼾惟雙目能動者人以為因痰而中風也嗟乎此痰病而非中風也天下怪病多生於痰而痰病多成於濕痰濕結而不散往往有見鬼神而猝倒者此病之無故身倒亦其一也醫工不知為痰濕之氣見其倒而即呼為中風誤矣然則治此病不治痰而治風適足以招風而生變即不治風而惟治痰亦不能消痰而弭災必須大補其氣血氣旺而痰自化血盛而痰自去也方用十全大補湯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芍(三錢)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一兩) 川芎(二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口能言二劑而心驚肉跳者止三劑而鼾聲息十劑而手能動足能行矣又二十劑而氣血重旺一如無病之人
此等之症世人皆以風治多致僨事苟不治風而惟治氣血之虛斷不至變生不測者也或謂補虛則風自出用十全大補之湯而能愈中風者是也誰知類中風之病絕無風也非必補虛而風始出耳
此症用扶傾湯亦妙
人參 當歸 茯苓(各五錢) 半夏(二錢) 附子 破故紙(各一錢) 黃耆 麥冬(各一兩) 砂仁(三粒) 白朮(五錢)
水煎服
有人一時猝倒痰涎壅塞汗如雨出手足懈弛不收口不能言囊縮小便自遺人以為中風急症誰知是陰陽兩脫乎此至危之病刻不可緩生死在反掌之間也若作風治下口立亡必須用三生飲救之
人參(二兩) 生附子(一枚) 生天南星(五錢) 生半夏(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囊縮伸小便止再劑而口乃能言矣始可別用湯劑也
世人疑三生飲過於猛烈不知病來甚暴非此等斬關奪門之藥何能直入臟腑而追其散失之元陽故必投於人參數兩之中始可奪命於須臾也否則斬關而關不能開奪門而門不得進惟是關門既開而前藥又不可再用另用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茯苓(五錢) 當歸(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麥冬(一兩) 半夏(三錢)
水煎服
方名濟急丹連服二劑而元氣日旺虛汗不流手足可以運動而無癱瘓之憂也譬如破城而守內無糧草則士有飢色今關門大開搬輸挽運而入者皆糗糧米穀則倉廩既實兵馬有飽騰之氣賊自望風而飛遁矣倘仍用附子南星之屬未免過於酷烈民已歸誠而猶用虎賁之士遍城搜糧其損傷元氣不又多乎妙在不用附子南星而反用當歸熟地山茱萸麥冬資陰之品蓋從前斬關奪門之時未免斬殺太甚搶劫無遺臟腑必有焦枯之苦今一旦得資財接濟真不啻恩膏之賜矣
此症用救脫飲亦甚效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錢) 乾薑 半夏(各三錢) 貝母(一錢)
水煎服
有人口眼喎斜身欲顛仆腹中鳴如囊裹漿之聲人以為此中風之症內有水濕之氣也而余以為不然夫水濕之氣由於脾氣之虛也脾氣不能運化乎水而水乃停積不化下不能行必湧而上行矣於是湧於頭而作暈湧於口眼而為喎斜水氣既在於上則頭重而足輕故身欲時時顛仆有似乎中風而實非中風也方用分水止鳴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車前子(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一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腹中之鳴止而口眼亦平復矣
此等之症原無風之可祛故不必祛風單健其脾土之氣而土勝自能制水又虞徒消其膀胱之水恐水冷不化又補其命門之火以生脾土則土有先天之氣益足以制其後天之狂瀾大地陽回而溪澗之水無非春氣熏蒸則膀胱不寒尤能雪消冰解而無阻隔之嘆下河疏通而上游又何患壅塞而成氾濫之害哉或曰口眼喎斜實系風症安在水氣而能使之然也不知水寒則成冰凍口眼處於頭面之間一邊吹寒風而成喎斜似乎中風然而風在外而不在內也風既在外不入於腠理之中何必加祛風之劑哉
此症亦可用術苓加桂湯
白朮 茯苓(各一兩) 肉桂(三錢)
水煎服
有人猝倒之後致半身不遂人以為中風而成偏枯也誰知因治中風而成偏枯乎夫中風之症萬人中而間生一二者也豈可因一時猝倒即認作中風而治風乎此中原無風邪因氣虛而猝倒大用補氣之藥而少佐以消痰之味焉有成偏枯之症乎惟其過於祛風以耗其氣必至右身之不遂或過用祛風以耗其血必至左身之不遂矣夫猝倒之時本正氣之不能主宰也乃不補氣而轉虛其氣欲氣之周遍於身何可得乎天下至誤者謂中風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也自此言出世遂信風初中絡不可引之入經風既中經不可引之入腑風既入腑不可引之入臟於是諸般風藥雜然亂投而民生不可救藥矣臟腑經絡未嘗有風而必欲強用風藥成偏枯之症猶其幸也蓋臟腑既無風症即是元氣未虛之人尚不禁風藥之侵耗況系羸弱之子搖搖靡定之身乎今不致死亡而成偏枯者亦因其於補正之中而用祛風之劑故猶存殘喘耳然則已成偏枯之症其可再用風藥乎方用全身湯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茯苓(一兩) 半夏(三錢) 附子(三分) 神麯(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手足能舉矣再用四劑而步履如故身臂皆輕
或疑偏枯之病似非急症可比何必大用參朮?不知猝倒之後非重用參則元氣不能驟復與其日後而多用補劑零星而期久效何若乘其將絕未絕之先急為多用而救之也
此症用全身飲亦妙
人參 黃耆 巴戟天(各一兩) 半夏(三錢) 附子(一片)
水煎服
有人猝倒之後遍身不通兩手兩足不收者人以為中風而成癱瘓也不知此乃血虛而氣不順也夫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今不能握不能步者正坐於血虛耳然而氣血未嘗不相兼而行者使血虛而氣順則氣能生血而血尚足以供手足之用今氣既不順是氣與血有反背之失欲血之蔭手足也何可得乎故不獨手足不收而且一身盡不通也夫手足不收者猶在四隅之疾而一身不通者實腹心之患也此即所謂風痱之症也名為風痱實無風也方用四物湯加味治之
熟地(一兩)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川芎(二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 黃耆(三錢)
水煎服
二劑即知痛癢服十劑即能步履矣再服十劑全愈
若作中風治之則風藥必耗爍其血血乾而氣益不順氣既不順而血益加虛必變為廢棄之人矣
此症可用滋血通經湯
當歸 熟地(各一兩) 黃芩 麥冬(各五錢) 北五味子 天花粉 秦艽(各一錢)
水煎服
有人猝倒於地奄忽不知人人以為中風之重症也然而非風也乃氣虛而不能接續耳既無口眼之喎斜又無手足之麻木是全無風象若作風治勢必引風入室耳世人謂中風之症必須填塞空竅使風之不能入也今反用風藥以治無風之症安得不開其腠理哉腠理即開玄府大泄欲風之不入其可得乎夫氣虛而不能接續以致猝倒奄忽而不知人本是風懿之病未嘗內有風也世人不察必欲以中風治之誤矣方用六君子湯治之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即能知人二劑全愈蓋不治風而反奏功也
此症用續氣湯亦效
白朮(五錢) 人參 白芥子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一錢) 枳殼(三分) 砂仁(一粒)
水煎服
有一時猝倒狀似中風自汗不止懶於語言人亦以為中風也誰知亦是氣虛乎夫猝倒已似中風更加自汗此虛極之症乃亡陽而非中於風也亡陽之症必須參附以回陽始有生機倘以為中風而用風藥有立亡而已矣方用參耆歸附湯救之
人參(一兩) 黃耆(二兩) 附子(三錢) 當歸(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自汗止再劑而言語出四劑而神氣復矣
或曰猝倒之後既無五絕之虞不過自汗多與言語懶耳似乎可以緩治何必藥品之多如此不知此症看其似輕而實重看其似緩而實急天下初病易於圖功而久病難於著力況亡陽之症元氣初脫有根易於重治而無根難於再續故必乘此將亡未亡之時以大補其氣血實省後日無數之挽回也苟畏藥品之多因循退縮坐失機宜而不敢多用參迨至日後百劑而不能見效矣
此症亦可用龜蠣神膏
人參 黃耆(各一兩) 麥冬(五錢) 北五味 蜀漆(各一錢) 肉桂(二錢) 牡蠣 龜膏(各三錢)
水煎服
有人身未猝倒而右手不仁言語謇澀口中流沫人以為半肢風也然而非外來有風乃本氣自病所謂中氣之病也夫氣何以曰中因其似乎中風而又非中風故別其名曰中氣其實乃氣虛而非氣中因其氣虛故不中於左而中於右蓋人身左屬血而右屬氣也惟女子則右為血而左為氣今所言之病乃男子耳男子既右手之不仁非氣虛而何既是氣虛可不急補其氣乎一補氣而右手之不仁隨補而隨效也方用至仁丹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一兩)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肉桂(二錢) 薏仁(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服而語言清再服而涎沫止十服而不仁者愈矣
此補氣之妙也或疑既是氣虛補氣可矣何以必多加消痰之藥豈氣旺而不能攝水氣盛而不能化水耶?至加肉桂以助火不更多事乎?不知氣虛者未有不脾胃寒也脾胃既寒難以運化水穀不變精而變痰矣故氣虛者痰盛痰即欺氣之虛而作祟上迷心而旁及於手足故身欲僕而手不仁口吐涎沫耳乃用參耆以補氣復用苓朮以健土治濕則痰無可藏之經更加半夏薏仁以逐其已成之痰則未成痰涎又安能再化哉猶恐脾胃久寒一時難以建功增入肉桂以補其命門之火則火自生土土旺而氣自鬱蒸氣有根蒂臟腑無非生氣而經絡皮肉何至有不通之患哉
此症亦可用固氣收涎湯
人參(一兩) 白茯苓 遠志 山藥(各三錢) 半夏(二錢) 麥冬 炒棗仁 巴戟天(各五錢) 附子(三分)
水煎服
有人身未顛仆左手半邊不仁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人亦以為半肢風也然而此非風也乃血虛之故血不能養筋脈有似乎中耳夫中氣病速而易於奏功中血病緩而難於取效蓋中氣陽症中血陰症陽速而陰遲耳方用生血起廢湯
葳蕤(二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當歸(一兩) 茯苓(五錢) 白芥子(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語言清十劑而涎沫止三十劑而不仁者愈矣愈後前方中加人參(三錢)黃耆(五錢)減當歸(五錢)再服二十劑一如無病人矣
或疑葳蕤之藥過於中和不若用四物湯之流動雖白芥子能消膜膈之痰然用至五錢未免過多起首口角流涎自宜多用至於後來似可少減何以始終用至五錢耶?不知血病多痰消痰始能補血況中血之病血虛之極膜膈之間無非痰也非多用白芥子斷不能消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氣且能助補血之藥以生血故始終之所必需但其力少薄不比半夏貝母之力厚是以必宜多用而不可少用也四物湯雖是補血之聖藥而白芍非中血之宜川芎亦過於動故特用葳蕤者以葳蕤生血而又能起廢同熟地當歸用之尤善建功實勝於四物湯耳且葳蕤之藥暫用則難於取勝久用則易於建績以之治緩病實有相宜況多用至二兩其力更厚用之為君主之藥又相佐得宜故始終任之而攸利也
此症用益陰生血湯亦佳
熟地(一兩) 茱萸 白朮 白芍 麥冬(各五錢) 人參(二錢) 白芥子(三錢) 五味子(五分)
水煎服
有人頭面腫痛口渴心煩一旦猝中手足抽搐言語不出口眼喎斜人以為中風也誰知是中火也夫火生於木之中火藉風之力似乎中火即中風也人謂不解其風則火從何而息?嗟乎中火而祛風非所以治火也火所最惡者水也祛風以息火則火之焰少戢而火之根未除滋水以救火則火之光自消而火之性盡滅是祛風以治火不若滋水以治火也況中火之症內實無風用祛風之藥則毛竅盡開反足以通火之路火之路開而風反得入之矣火得風之威風恃火之勢本非中風欲不變為風症而不可得矣治法貴乎補水而不必用祛風之藥也方用滅火湯
玄參(三兩) 沙參(二兩)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心煩定二劑而口渴除三劑而語言清四劑而喎斜正十劑而手足不牽搐矣
蓋玄參能消浮游之火況益之熟地沙參茱萸麥冬五味之類純是補水添精之味自然水足而火衰何必用風藥以搜風哉倘於補水之中少加風藥則於補水添精反多牽制而不能奏功矣或曰不用風藥是矣獨不可用涼藥以解氛乎?不知此火乃虛火而非實火也實火可用寒涼以直治而虛火斷不可用寒涼以增其怒也況玄參微寒未嘗不於補中以瀉火何必更用寒涼哉
此症用二冬二皮湯亦妙
麥冬 天冬 地骨皮 丹皮(各二兩)
水煎服
有人一時猝中手足牽搐口眼喎斜然神思則清言語如故人以為陽虛中風也而熟知不然夫陽虛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瞭狀似陽虛而非陽虛此乃陰虛之中耳夫陰虛非血虛之謂蓋真陰之虛腎水乾枯不能上滋於心故痰來侵心一時迷亂而猝中及痰氣既散而心之清如故也作中風治非其治也即作中氣治亦非治法惟有直補其腎中之陰則精足而腎自交於心而心之液自流行於各臟腑而諸症自痊也方用填陰湯
熟地(四兩) 山茱萸(二兩) 北五味(三錢) 麥冬(一兩) 山藥(一兩) 白芥子(五錢) 破故紙(一錢)牛膝(三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牽搐除再劑而口眼正一連十劑而平復如常矣
夫熟地山茱山藥實填精之聖藥而麥冬北五味又益肺之仙丹蓋單補腎水恐水不能速生故又補其肺使肺金以生腎水子母相資更易滋潤也又慮陰不下降用破故牛膝下行以安於腎宮則濁陰不致上干而真陰自然既濟矣復加附子一分者以陰藥太多未免過於膩滯少加附子以行其真陰之氣非假之以助其火也水得火之氣則水尤易生毋怪其奏功之奇矣
此症用清寧湯亦效
熟地 麥冬(各二兩) 北五味(三錢) 芡實 巴戟天 菟絲子(各一兩)
水煎服
有人平居無恙只覺手足麻木尚無口眼喎斜等症人以為風中於內三年後必有暈僕之症矣勸人預服搜風順氣等藥以防猝中其論則是而所用之方非也手足麻木乃氣之虛非氣之不順也即氣之不順非風之作祟也人苟中風其來甚暴豈待至三年之後而始發哉然而氣虛能使手足麻者何故?蓋氣一虛即不能化痰痰聚於胸中而氣即不能通於手足也治法於補氣之中而佐以消痰之味則得之矣方用釋麻湯
人參(一錢) 當歸(三錢) 黃耆(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白芥子(一錢) 陳皮(一錢) 白朮(三錢) 甘草(五分) 附子(一分) 柴胡(八分)
水煎服一連四劑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
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四劑未有不愈者
蓋麻木於手足此四餘之輕病原不必重治之也今人因不知症所以取效之緩遂疑為重症於是風藥亂投反致變輕為重矣苟知是虛而非風一治虛而風象滅矣何難之有
此症用耆附湯亦妙
人參 茯神(各三錢) 白朮 黃耆(各五錢) 附子(二分)
水煎服
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顛仆狀似中風然而風則有之而非中也此等之病不可不治風而又不可直治風也不治風則風不能出於軀殼之外直治風則損傷氣血風又欺氣血之虛反客為主而不肯去必須於補氣補血之中而佐之祛風祛痰之品則氣血不傷而風又易散也方用解縛湯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人參(五錢) 附子(一錢) 白芍(五錢) 葳蕤(一兩) 白朮(五錢) 熟地(五錢) 天花粉(三錢) 秦艽(三錢) 羌活(一錢)
水煎服一連四劑身知痛癢矣十劑全愈
同一麻木之症何以上條用藥之少而此條用藥之多且重耶?蓋上條麻木止在手足尚無風之入體也此條麻木在於遍身是風乘虛而入腑矣原不可同日而語也故上條可以輕治而此條非重治斷難奏效耳
此症用順氣和血湯亦大佳
當歸(三錢) 白朮(五錢) 黃耆(五錢) 人參(二錢) 附子(一片) 天麻 南星 羌活 獨活(各五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
有人天稟甚厚又素好燒酒一時怒氣相激致成口眼喎斜有似中風而未嘗身僕且善飲食其脈洪大有力此非風中乃火盛而肝傷也此等之症在西北人甚多而南人甚少然而治法又不可徒泄火而不養肝血也方用
酒蒸大黃(二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白芥子(二錢) 炒梔子(二錢)
水煎服方名解焚湯用大黃以瀉其火酒之毒用梔子以泄其肝木之火用二味祛除未免過於迅利復用芍藥當歸以大補其肝血蓋血足而火自息也加柴胡白芥子以舒其肝葉之氣而消其膜膈之痰痰消而肝氣益舒肝氣舒而風象自去倘誤以為中風也而妄加入麻黃羌活等藥愈祛風而愈動其火矣或不去滋肝而反去補氣則陽旺而氣盛轉來助火肝中血燥益足以增添怒氣勢必火亢自焚而成猝中之症矣
此症亦可用寬氣湯
柴胡 烏藥 秦艽 甘草 酒蒸大黃(各一錢) 白芍(一兩) 茯苓(三錢) 當歸(三錢) 天麻 防風(各三分)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有人猝中之後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則麻痹不仁難以屈伸人以為中風之傷以致風濕相搏關節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症實因先有水濕人不知治元氣之衰而反去祛風利濕以成似中風之症也既因虛而成濕又因濕而致中不去治元氣之虛尚可治風濕之旺乎然而風濕既已搏結於一身但去補氣而不去祛風利濕亦非救誤之道也今用兩利湯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一兩)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白芍(一兩) 當歸(一錢) 肉桂(三分) 防風(五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疼痛止再服十劑而麻痹愈再服十劑而屈伸盡利矣
方中補多於攻用防風以散風而不用澤瀉豬苓以利水蓋因虛而成風濕既祛其風何可復瀉其水況方中白朮薏仁未嘗非利水之藥也於補水之中以行其利水之法則水易流而無阻滯之虞水濕既去而風難獨留故少用防風以表邪而孤子之風邪無水艱於作浪不必多用風藥而風無不除也
此症用至仁湯亦能收功
白朮 黃耆 白芍 天花粉(各三錢) 茯苓(五錢) 車前子(一錢) 防風(五分) 甘草(五分) 肉桂(三分) 益智仁(五分)
水煎服

痹證門(十一則)

人有兩足牽連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臥倒足縮而不能伸伸則愈痛者人以為寒濕之成痹也誰知是風寒濕同結於大腸乎?夫風入大腸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濕氣亦可同散何以固結於中而痛形於兩足耶?不知寒邪入腹而留於大腸又得風濕相搏每不肯遽散因成為痹耳治法必去此風寒濕三氣之邪使不留於大腸而痹病可愈然而徒治大腸之邪而風寒濕轉難去也又宜益大腸之氣令氣旺於腸中而轉輸倍速則風寒濕亦易祛誒方用逐痹丹
人參(一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三分) 升麻(五分) 甘草(一錢) 薏仁(一兩) 神麯(五分) 白朮(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濕去二劑而風寒亦散也
此方治濕為多而治風治寒反輕者蓋水濕最難分消治其難而易者更易況治濕之中不傷元氣則大腸自有傳化之妙力能使風寒隨濕而同解也
此症亦可用薏仁苓朮湯
茯苓 白朮(各五錢) 薏仁(一兩) 肉桂(三分) 炒荊芥(三錢)
水煎服
人有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因而兩足亦痛者人以為胃口之寒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胃而成痹乎夫胃喜熱而不喜寒胃口一寒邪氣因之相犯風入於胃而不散濕停於胃而不行三者相合而痹症乃成治法祛三者之邪而仍在調其胃氣胃氣健而風寒濕不攻自解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生薑(五片) 陳皮(五分) 甘草(五分) 肉桂(五分) 荊芥(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更輕連服十劑而飽悶痠痛之證盡去
此方開胃而又善分消加之生薑荊芥尤善祛散風寒以離散黨羽故奏功特神也
此症亦可用溫胃消濕丹
人參 黃耆 茯神 巴戟天(各三錢) 遠志(一錢) 肉桂(三分) 肉豆蔻(一枚) 益智仁 甘草防風(各五分)
水煎服
人有心下畏寒作痛惕惕善驚懶於飲食以手按之如有水聲嘓嘓人以為水停心下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心包絡乎!夫水邪犯心則痛風邪乘心則痛寒邪入心則痛是邪無論風寒濕均能成病重則未有不死者今止畏寒作痛而不致有死亡者正心包以障心也然心包既然障心獨當其鋒安得而不痛乎治法自當急祛風寒濕三者之邪使之毋犯心包而心君相安何致心下之痛哉雖然徒祛風寒濕之邪而不補心包之氣則心包太弱而外援之師亦多相欺反成覆亡之禍故必補心包而兼治風寒濕也方用散痹湯
巴戟天(五錢) 白朮(五錢) 菟絲子(三錢) 炒棗仁(三錢) 遠志(八分) 山藥(五錢) 蓮子(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三分)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驚止二劑而胃氣開三劑而水聲息十劑而心下之痛安然也
此方之藥似乎單治心也然而心包為心之相臣治心正所以治心包耳譬如君主清明而相臣供職惟謹自能安反側於頃刻也
此症可用巴戟天湯
人參 白朮 茯神 巴戟天 車前子(各三錢) 山藥(一兩) 半夏 肉桂(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小便艱澀道澀如淋而下身生疼時而升上有如疝氣人以為疝或以為淋而不知非也蓋風寒濕入於小腸之間而成痹耳夫小腸主泄水者也水入小腸何邪不去乃縮住而不流蓋寒與風作祟也治法必須散小腸之風寒而濕氣不難去也然而治小腸必宜治膀胱之為得膀胱利而小腸無不利也雖膀胱亦有痹症而與小腸之痹正無差別故治小腸之痹必當以治膀胱者治之耳(風寒濕入於小腸而成痹亦無人能識)方用攻痹散
車前子(三錢) 茯苓(三錢) 薏仁(一兩) 肉桂(五分) 木通(二錢) 白朮(五錢) 王不留行(一錢)
水煎服一連數劑而似淋者不淋似疝者不疝再服數劑而痛如失也
此方利濕而又不耗氣祛寒而風自散所以為佳何用逐風之品以損傷臟腑哉
此症可用寄奴湯
白朮(一兩) 茯苓(三錢) 肉桂(一錢) 柴胡(一錢) 劉寄奴(二錢)
水煎服
人有一身上下盡行作痛有時而止痰氣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氣悶胸膈飽脹二便艱澀人以為肺氣之不行也誰知是風寒濕之犯於三焦乎夫三焦主氣而流通於上中下之間者氣也風寒濕感一邪而氣即不能宣矣況三邪搏結安能自舒乎毋怪清濁二道舉皆閉塞因而作痛也治法不急祛風寒濕三者之邪則三焦何以流通哉然三焦不可徑治也治三焦必宜治腎腎氣旺而下焦之氣始通更宜治肺肺氣肅而上焦之氣始降尤宜治脾胃脾胃健而中焦之氣始化理肺脾胃之氣而益之散邪之藥則三焦得令而風寒濕不難去也方用理本湯
人參(一錢) 白朮(五錢) 麥冬(三錢)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 巴戟天(三錢) 肉桂(一錢) 桔梗(五分) 貝母(五分) 白芥子(二錢) 防己(三分) 茯苓(三錢) 豨薟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而上中下之氣乃通一身之病盡解再用四劑諸症全愈
此方全去扶肺脾胃之氣而輕於祛風寒濕者正所以理其本也而攻標在其內矣況原未嘗無蕩邪之藥乎故能建功若是之神也
此症亦可用防桂術苓散
白朮 茯苓 防風(各五錢) 巴戟天(三錢) 肉桂(一錢) 桂枝(八分) 天花粉 黃耆(各二錢)
水煎服
人有胸背手足腰脊牽連疼痛不定或來或去至頭重不可舉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人以為此痹症也宜用控涎丹治之而不知非也夫痹雖合風寒濕三氣之邪以成然而人之氣血不虛則風寒濕何從而入?風寒濕之入乃乘氣血之虛而侵之也烏可徒治其邪而不補其正乎控涎丹用甘遂大戟以祛邪而無補氣補血之藥往往用之以治痹而不能收功反致敗績者坐此弊也法宜補正而助以祛邪則百戰而百勝矣方名補正逐邪湯
白朮(五錢) 薏仁(五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三分) 茯苓(一兩)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二劑輕十劑愈
白朮薏仁人參茯苓皆健脾補氣之藥又利水去濕之劑也雖曰風寒濕合而成痹其內最多者濕也濕在經絡腸胃之間最難分化逐其濕而風寒正不必治而自散所以止佐桂枝數分而已足也惟是既用參苓以健土而利濕尚何慮痰哉然而風寒濕之邪每藉痰為奧援故治痹者必治痰今用白芥子膜膈之中痰且盡消其餘各處之痰有不盡消者乎?痰消而風寒濕無可藏之藪欲聚而作亂已不可得況正氣日旺哉或曰痹成於氣血之虛治法自宜氣血雙補矣何以方中止用氣分之藥以益氣絕不用血分之藥以益血也?不知氣旺自能生血且血有形之物補之艱於速生且恐因循等待有礙生氣之速不若專補其氣而去風去濕去寒之更捷也
此症亦可用自適湯
黃耆 白芍 當歸 茯苓(各五錢) 陳皮(五分) 半夏 羌活 甘草(各一錢) 柴胡(二錢) 桔梗(五分)
水煎服
人有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則縮入遍身皮毛盡發紅黑人以為熱痹也夫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未聞三者之中更添入熱痹之謂此乃熱極生風似乎痹症而實非痹症也治法解其陽明之熱而少散其風則得矣不必更治其濕也至於寒邪尤不必顧蓋寒則不熱而熱則不寒耳方用化炎湯
玄參(一兩) 甘菊花(五錢) 麥冬(五錢) 升麻(三錢) 羚羊角(鎊五分) 生地(五錢) 荊芥(炒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熱少解再服四劑而諸症盡愈矣
方中用玄參菊花生地麥冬解其陽明之火而更退其肺金之炎者以肺主皮毛也然而僅治其胃與肺恐止散其在內之熱而不能散其在外之熱也故又多用升麻荊芥導之出外而不使其內留以亂心君之神明外既清涼而內有不快然者乎至於羚羊角者雖取其散火之毒亦藉其上引而入於唇口之間使縮者不縮而裂者不裂也或謂既是陽明火毒何不用石膏知母寒涼之藥以瀉之?不知火熱而外現於皮毛唇口肌肉之處一用大寒大涼之藥則直攻其火必從下泄不能隨升麻荊芥之類而外泄矣故不用石膏知母而用玄參菊花於補中表火之為得也
此症用涼肢散亦效
茯苓 薏仁 玄參(各五錢) 甘草 升麻(各一錢) 炒荊芥(一錢) 甘菊(三錢) 麥冬(三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人有腳膝疼痛行步艱難自按其皮肉直涼至骨人以為是冷痹也夫痹而曰冷正合風寒濕三者之旨也此等之病雖三邪相合而寒為甚蓋挾北方寒水之勢侵入骨髓乃至陰之寒非至陽之熱不能勝之也然而至陽之熱又慮過於暴虐恐至寒之邪未及祛而至陰之水先已熬干真水涸而邪水必然氾濫邪水盛而寒風助之何以愈痹哉方用真火湯治之
白朮(五錢) 巴戟天(一兩) 附子(一錢) 防風(一錢) 牛膝(三錢) 石斛(三錢) 萆薢(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皮肉溫矣又服四劑而骨髓熱矣再服四劑腳膝之痛去更服四劑而步履無艱難之態矣
方中用巴戟天為君補火仍是補水之藥而輔佐之味又彼此得宜不用肉桂當歸之品溫其血分實有意義蓋補氣則生精最速生精既速則溫髓亦速矣若一入血分之藥則沾濡遲滯欲速而不達矣萆薢原忌防風使之相畏而相使更復相宜所以同群而共濟也
人有肝氣常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飲食不思吞酸作嘔筋脈攣急人以為此肝痹之症也夫肝痹是矣而肝之所以成痹者人知之乎?雖風寒濕三者成之然亦氣血之不足而成之也肝之血不足而濕邪乘之肝之氣不足而風邪乘之肝之氣血不足而寒邪乘之有此三邪直入於肝經而後肝之血益虧肝之氣益耗於是肝之魂不能藏於肝之中乃越出而作驚也肝經既病何能生心心無血養安能生胃氣哉胃氣不生自難消化飲食不能消化飲食而強飲強食焉必至吞酸作嘔矣夫飲食所以養臟腑者也飲食既不消化不能變精以分布於筋脈則筋脈無所養安得而不拘攣哉然則治法烏可徒治風寒濕三者之邪而不顧肝經之氣血耶方用肝痹散
人參(三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代赭石末(二錢) 羌活(五分) 肉桂(一錢) 茯苓(五錢) 酸棗仁(一錢) 丹砂末(五分)
水煎調丹砂代赭石末同服一劑而驚止二劑而胸膈不痛肝氣不逆矣再服四劑而吞酸嘔吐之病痊筋脈亦不攣急矣
方中用當歸川芎以生血加入人參益氣以開血引代赭石去通肝氣以佐川歸之不逮氣開血通而後邪可引而出矣又加肉桂以闢寒加茯苓以利濕加羌活以除風則邪自難留而魂自不亂矣所以益之棗仁丹砂收驚特速也
此症用二術救痹飲亦效
白朮 白芍 茯神(各五錢) 陳皮 肉桂 柴胡(各一錢) 枳殼(五分) 遠志 白芥子 蒼朮(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氣滿脹不能下通人以為肺痹也肺痹之成於氣虛盡人而不知也夫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統轄一身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氣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然則肺痹即氣痹也肺痹既為氣痹治肺痹者烏可舍氣而不治乎?但肺雖主氣而補氣之藥不能直入於肺也必須補脾胃之氣以生肺氣然而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而克肺者有心焉仇肺者有肝焉耗肺者有腎焉一臟腑之生不敵眾臟腑之克此氣之所以易衰而邪之所以易入也且脾胃之土又能暗傷肺金蓋飲食入胃必由脾胃之氣以轉入於肺今脾胃既受風寒濕之邪則邪亦隨脾胃之氣而輸之於肺而肺乃受傷矣況多怒而肝之氣逆於肺多欲而腎之氣逆於肺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方用肺痹湯治之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白芍(五錢) 蘇葉(二錢)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分) 黃連(三分) 肉桂(三分) 神麯(五分)
水煎服連用二劑而咳嗽安再用二劑而窒塞開矣用十劑而諸症盡愈
或謂人參助氣是矣但多用恐助邪氣何以用之咸宜乎?不知肺氣之虛以成痹非肺氣之實以成痹也人參畏實不畏虛況又有蘇葉以治風半夏以消濕肉桂以祛寒則邪何能作祟哉而且白朮茯苓以健脾開胃白芍以平肝黃連肉桂以交心腎則肺氣自寧自然下降正不必陳皮之助矣
此症可用助氣散痹湯
甘草 半夏 乾薑(各一錢) 桔梗 茯神(各三錢) 人參(二錢) 陳皮 紫菀(各五分) 花椒 黃芩(各三分)
水煎服
人有下元虛寒復感寒濕腰腎重痛兩足無力人以為此腎痹也而腎痹之成非盡由於風寒濕也夫腎雖寒臟而其中原自有火有火則水不寒而風寒濕無從而入無奈人過於作強將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隨流而去使生氣之原竟成為藏冰之窟火不能敵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氣直入於腎宮以邪招邪而風濕又相因而至則痹症生矣法不必去邪惟在補正補正者補腎中之火也然而火非水不長補火必須補水但補水恐增其濕濕旺而風寒有黨未必能遽去為憂孰知腎水者火中之水也此乃真水而非邪水也真水衰而邪水始盛真水盛而邪水自衰故補真水而實足以制邪水也況水中有火何濕不去乎夫最難治者水邪也水邪既去風寒不治而自散矣方用腎痹湯
白朮(一兩) 山茱萸(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 杜仲(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五分) 防己(五分) 石斛(二錢) 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二劑而腰輕四劑而痛止十劑而兩足有力再十劑而全愈
方中補水之藥少而去濕之藥多然而又無非補水也於水中補火則火無太炎之患於水中祛濕則濕無太息之憂寒濕既去而風安得獨留哉方中又有防己之祛邪故風寒濕盡去也
此症用利氣丹亦效
白朮 人參 山藥(各一兩) 附子(三錢) 山茱萸(四錢) 薏仁(五錢) 破故紙(二錢) 防己(三分)
水煎服

心痛門(六則)

人有久患心疼時重時輕大約飢則痛重飽則痛輕人以為寒氣中心也誰知是蟲傷胃脘乎蓋心君寧靜客寒客熱之氣皆不能到倘寒氣犯心立刻死矣安能久痛乎凡痛久不愈者皆邪犯心包與胃口耳但邪犯胃與心包暫痛而不常痛也斷無飢重而飽輕者若蟲蝕則覓食頭上行而無食以充其飢則其身上攛口齧胃脘之皮則若心痛而實非心痛也不殺蟲而但止其痛痛何能止乎方用化蟲定痛丹
生地(二兩) 水煎汁二碗入白薇二錢煎汁一碗淘飯食之非吐物如蝦蟆必瀉蟲如守宮也
大凡胃中濕熱人多生蟲飲食倍於尋常皆易有蟲以此方投之皆能取效不止治心痛之蟲也蓋生地殺蟲於有形而白薇殺蟲於無形合而用之化蟲最神蟲死而心痛自除非生地白薇之能定痛也
此症用草根粥亦效
楝樹根(一兩)
煎湯二碗入甘草一錢再煮粥一碗頓食之即止痛
人有一時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數遍者飲食無礙晝夜不安人以為此蟲也而不知不然夫蟲痛必非一日而成豈有無端而一時心痛者乎或曰此火也夫火則終日痛而必非時痛時止者然則為何痛乎?非火非蟲乃氣虛而微感寒濕之邪邪衝心包而作痛邪不衝心包而即不痛即古人所云去來痛也痛無補法而獨去來痛必須用補不補虛而痛不能止然徒用補藥而不加入祛寒祛痰之味亦不能定痛也方用去來湯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蒼朮(三錢) 白朮(五錢) 甘草(二錢) 川烏(二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即止再劑而痛不再發
方中用二術為君主最有佳意蓋痛雖由於氣虛畢竟濕氣之侵心包也二術去濕而又健脾胃之氣故用之以佐人參茯苓補氣以利濕則濕去而氣更旺也氣既旺矣而川烏得直入心包以祛逐其寒邪半夏得行於中脘而消其敗濁之痰甘草和緩調停於邪正之間以奏功於眉睫矣
此症用蒼烏參苓散亦甚效
人參 草烏(各一錢) 茯苓 蒼朮(各三錢) 巴戟天(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止痛
人有心痛之極苦不欲生徹夜呼號涕泗滂沱者人以為火邪作祟也然致此火邪之犯心者何故乎?蓋因肝氣之鬱而不舒木遂生火以犯心矣夫肝木生心火者也而何以反致克心蓋心屬火而火不可極火極反致焚心往往有自焚而死者故心火太旺火正為心之所惡而又得肝木之助火則心不能受必呼號求救於四鄰自然涕淚交垂矣且肝木之火又系鬱火正火順而鬱火逆猶非心之所喜故入心而心不受然火勢太旺又不能遏抑偏欲直入於心宮而心包又掩護重重未易焚燒但肝木之鬱火乃木中之火龍雷之火也每從下而上衝霹靂之威震開天門火光所至焚林燒木天地且為之動盪何能止遏哉此肝火之衝心所以直受其害也治法必須瀉肝木之火更須解木氣之郁而少佐以安心之劑則心痛自止也方用救痛安心湯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甘草(一錢) 柴胡(二錢) 貫仲(二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蒼朮(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定再劑而全愈矣
白芍柴胡最解肝氣之郁梔子貫仲最瀉肝火之暴乳香沒藥最止臟腑之痛而甘草蒼朮和中消濕輔佐得宜故一劑而奏功也
此症用梔香飲亦妙
炒梔子 荊芥(各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 乳香末 丹砂末 木香末(各一錢)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痛
人有真正心痛法在不救然用藥得宜亦未嘗不可生也其症心痛不在胃脘之間亦不在兩脅之處恰在心窩之中如蟲內咬如蛇內鑽不特用飯不能即飲水亦不可入手足冰冷面目青紅者是也夫真心痛原有兩症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心也寒犯心者乃直中陰經之病猝不及防一時感之立刻身死死後必有手足盡紫黑者甚則遍身俱青多非藥食能救以至急而不遑救也倘家存藥餌用人參一二兩附子三錢急煎救之可以望生否則必死若火犯心者其勢雖急而猶緩可以遠覓藥餌故不可不傳方法以救人也余言前症正火邪犯心也但同是心疼何以辨其一為寒而一為熱?蓋寒邪舌必滑而熱邪舌必燥耳倘辨其為火熱之心痛即用救真湯投之
炒梔子(三錢) 炙甘草(一錢) 白芍(一兩) 廣木香末(二錢) 石菖蒲(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止矣不必更用二劑但痛止後必須忍飢一日斷不再發
或曰既是真心痛宜用黃連以直治心火何以不治心而治肝耶?不知肝為心之母瀉肝木之氣則肝不助火而心氣自平瀉肝木正善於瀉心火也倘直瀉其心則心必受傷雖暫取效於一時而脾胃不能仰給於心火則生氣遏抑必至中脘虛寒又變成他症矣此黃連之所以不用而反用梔子也
人有患心疼之病百藥治之不效得寒則痛得熱亦痛蓋此症非心痛乃胃痛也寒熱俱能作痛蓋寒與熱不並立寒熱同乘於心胃之間寒欲凌熱而熱不肯相讓熱欲欺寒而寒不肯相安兩相攻戰勢均力敵治心則胃氣受傷治胃則心氣受損所以治寒治熱而兩無一效也治法宜兩治之以解紛而心痛自愈方用雙治湯
附子(一錢) 黃連(一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立愈
用黃連以清心火用附子以祛胃寒用白芍甘草為君使兩家有和解之好蓋芍藥甘草最能入肝平木肝氣既平自然不去克胃而又去生心調和於心胃之間實有至理非漫然而用之者也
此症亦可用蒼烏暖心丹
白朮(一兩) 白芍(二錢) 茯苓(五錢) 蒼朮(三錢) 川烏(一錢)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下喉即止痛
人有心痛不能忍氣息奄奄服薑湯而少安手按之而能忍目輕夜重痛陣至時幾不欲生人以為此寒痛也用熱藥少止片時而仍痛其故何與?寒有不同也凡人心君寧靜由於腎氣之通心也腎氣不交於心而寒邪中之心遂不安而痛矣倘徒祛其寒而不補其腎則腎虛而火不能下熱於腎中即腎虛而水不能上交於心內此治心必須治腎而補腎中之火以救心猶必須補腎中之水以救腎也方用補水救火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三錢) 巴戟天(五錢) 山藥(三錢)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北五味(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可止二劑而痛全愈十劑而痛不再發
此方視之絕非治心痛之藥而用之治心腎不交之心痛實有奇功蓋腎中水火不交而腎邪直犯於心矣吾補其腎中之水火水得真火以相生火得真水以相養腎中之陰陽既濟則心腎之陰陽又安得有冰炭之乖乎故不必引其上下之相交而腎氣自通於心心氣自降於腎一如夫婦之好合矣邪亦烏能間之況原無寒邪哉
此症用交濟湯亦佳
白朮 蒼朮(各五錢) 肉桂 破故紙 菟絲子(各三錢) 廣木香 甘草(各一錢) 熟地(一兩)
水煎服

脅痛門(五則)

人有兩脅作痛終年累月而不愈者或時而少愈時而作痛病來之時身發寒熱不思飲食人以為此肝經之病也然肝經之所以成病尚未知其故大約得之氣惱者為多因一時拂抑欲怒而不敢一種不平之氣未得暢泄肝氣鬱而膽氣亦郁不能取決於心中而心中作熱外反變寒寒熱交蒸則肝經之血停住於兩脅而作痛矣倘境遇順適則肝氣少舒其痛不甚及夫聽惡聲值逆境又觸動其從前之怒氣則前病頓興而痛更重矣治法必須解其怒氣要在平肝方用遣怒丹
白芍(二兩)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乳香末(一錢) 廣木香末(一錢) 白芥子(三錢) 桃仁(十粒) 生地(三錢) 枳殼(三分)
水煎服一劑痛輕四劑痛止十劑病除
夫平肝之藥舍白芍實無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後能取勝用至二兩則其力倍於尋常自能遍舒其肝氣況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調劑桃仁白芥以攻其敗瘀乳香廣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搗中堅以解散其敵壘哉
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湯
白芍(一兩) 川芎 當歸 丹皮(各三錢) 柴胡(二錢) 甘草 白芥子 大黃 牛膝 炒梔子(各一錢)
水煎服二劑即安
人有橫逆驟加一時大怒叫號罵詈致兩脅大痛而聲啞者人以為怒氣傷肝矣然而其人必素有火性者此等肝脈必洪大而無倫次眼珠必紅口必大渴呼水舌必乾燥而開裂當急用平肝瀉火之藥方能舒其暴怒之氣倘少遲藥餌或藥餌不中其病必觸動其氣有吐血傾盆之患矣急用平怒湯
白芍(三兩) 丹皮(一兩) 當歸(一兩) 炒梔子(五錢) 荊芥(炒黑五錢) 天花粉(三錢) 甘草(一錢) 香附(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氣少舒二劑而氣大平三劑痛如失不必四劑也
蓋肝性最急怒則其氣不平用芍藥平其氣也甘草緩其急也肝氣既平而且緩而後可散其氣而瀉其火矣當歸辛以散之也荊芥引而散之也梔子丹皮涼以瀉之也然而徒散其火而火為痰氣所結則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氣加花粉以消其痰君臣佐使無非解紛之妙藥怒氣雖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或疑藥劑太重涼藥過多詎知其人素繫有火又加大怒則五臟無非熱氣苟不用大劑涼藥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
此症用平怒散亦妙
白芍(一兩) 丹皮(一兩) 當歸(五錢) 炒梔子 牛膝(各三錢) 甘草 柴胡 廣木香(各一錢) 枳殼(八分)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人有跌撲之後兩脅脹痛手不可按人以為瘀血之作祟也用小柴胡湯加草龍膽青皮等藥而愈次年而左脅復痛仍以前藥治之不能取效蓋瘀血存於其中積而不散久而成痛也夫小柴胡乃半表半裡之藥最能入肝以舒木而脅正肝之部位宜乎取效而不效者以小柴胡止能消有形之活血而不能散有形之死血也血活易於流動行氣而瘀滯可通血死難於推移行氣而沉積不化必用敗血之藥以下死血而痛可除也方用抵當丸以水蛭虻蟲有形之毒物庶易下有形之死血耳服一劑必便黑血而愈愈後乃用四物湯加減而調理之
熟地(一兩) 白芍(一兩) 丹皮(三錢) 川芎(一錢) 當歸(五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服
四物湯補血之劑也既下死血何以又補其血乎?不知血死既久在肝經則肝血已無生氣若不補其血則肝舍空虛未必不因虛而成痛惟補其血則死血方去而新血即生肝氣快樂何至有再痛之虞乎然則補血可也又加三七根以止血者何居?恐水蛭虻蟲過於下血萬一死血行而活血隨之而下不徒補無益乎所以於補中止之得補之益而無下之失始奏萬全之功也
此症亦可用散瘀湯
水蛭(炒黑色為末一錢) 當歸(五錢) 丹皮 紅花(各五錢)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愈
人有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人以為肝經之火也誰知是脾火內伏瘀血存注而不散乎?夫脅雖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則脾亦能隨肝而作痛然而無形之痛治肝而痛可止有形之痛治脾而痛始消今痛而作腫正有形之痛也乃瘀血積於脾中鬱而不舒乘肝部之隙因外腫於右脅耳治法必須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則痛可立除也方用敗瘀止痛湯
大黃(三錢) 桃仁(十四粒) 當歸(三錢) 白芍(一兩) 柴胡(一錢) 黃連(一錢) 厚朴(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瘀血下二劑而痛除腫亦盡消
此方大黃柴胡黃連同用能掃瘀去陳開鬱逐火迅速而無留滯之苦然非多用白芍則肝氣難平而脾中之熱受制於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
此症用木土兩平湯亦效
石膏 茯苓 蒼朮 炒梔子(各三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人有貪色房勞又兼惱怒因而風府脹悶兩脅作痛人以為色欲損腎怒氣傷肝理當兼治而不知兼治之中尤當治腎也蓋肝為腎之子腎足而肝氣易平腎虧而肝血多燥肝惡急補血以制其急不若補水以安其急也況肝血易生而腎水難生所以肝血不足輕補肝而木得其養矣腎水不足非大用補腎之味則水不能生然則房勞之後脅痛其虧於精者更多烏可重治肝而輕治腎哉方用填精益血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丹皮(二錢) 沙參(三錢) 茯苓(二錢) 地骨(三錢) 白朮(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肝氣平二劑而脅痛止連服十劑全愈
此方重於補腎以填精輕於舒肝以益血治肝腎之中而復去通腰臍之氣腰臍氣利而兩脅之氣有不同利者乎故精血生而痛亦止耳
此症亦可用水木兩滋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錢) 白芍 當歸(各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頭痛門(六則)

人有頭痛連腦雙目赤紅如破如裂者所謂真正頭痛也此病一時暴發法在不救蓋邪入腦髓而不得出也雖然邪在腦不比邪犯心與犯五臟也苟治之得法亦有生者我今傳一奇方以救世名為救腦湯 
辛夷(三錢) 川芎(一兩) 細辛(一錢) 當歸(一兩) 蔓荊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即止
細辛蔓荊治頭痛之藥也然不能直入於腦得辛夷之導引則入之矣但三味皆耗氣之味同川芎用之雖亦得愈頭痛然而過於辛散邪氣散而真氣亦散矣故又加入當歸之補氣補血則氣血周通於一身邪自不能獨留於頭上矣有不頓愈者乎
此症用護首湯亦效
川芎(五錢) 當歸(一兩) 白芷 郁李仁 天花粉(各三錢) 蔓荊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效
人有頭痛如破走來走去無一定之位者此飲酒之後當風而臥風邪乘酒氣之出入而中之也酒氣既散而風邪不去遂留於太陽之經太陽本上於頭而頭為諸陽之首陽邪與陽氣相戰故往來於經絡之間而作痛也病既得之於酒治法似宜兼治酒矣不知用解酒之藥必致轉耗真氣而頭痛愈不能效不若直治風邪能奏效之速也方用救破湯
川芎(一兩) 細辛(一錢) 白芷(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止不必再劑也
蓋川芎最止頭痛非用細辛則不能直上於巔頂非用白芷則不能盡解其邪氣而遍達於經絡也雖如藁本他藥未嘗不可止痛然而大傷元氣終遜川芎散中有補之為得也
此症亦可用芷桂川芎湯
川芎(一兩) 白芷(三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痛
人有頭疼不十分重遇勞遇寒遇熱皆發倘加色欲則頭岑岑而欲臥矣此乃少年之時不慎酒色又加氣惱而得之者也人皆以頭痛之藥治之而不愈者何也?蓋此病得之腎勞無腎水以潤肝則肝木之氣燥木中龍雷之火時時衝擊一身而上升於巔頂故頭痛而且暈也治法宜大補其腎中之水而少益以補火之品使水足以制火而火可歸源自然下引而入於腎宮火有水養則龍雷之火安然居腎不再上升而為頭痛也方用八味地黃湯加減用之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五錢)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三錢) 川芎(一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二劑而頭輕十劑而全愈然後去川芎而加白芍當歸各五錢再服二十劑永不再發矣
蓋六味湯為補精之聖藥肉桂為引火歸經之神品川芎治頭痛之靈丹合而用之所以奏功如響惟是頭痛在上焦補腎中之水火在下焦也何以治下而上愈?且川芎乃陽藥也何以入之至陰之中偏能取效耶?不知腦髓與腎水原自相通補腎而腎之氣由河車而直入於腦未嘗相格也川芎雖是陽藥然能補血而走於巔頂既可上於巔頂獨不可入於腦內乎況加之肉桂以助命門之火同氣相合故能同群共濟使宿疾老邪盡行祛散而腎中水火又復既濟何至有再衝上焦之患乎十劑之後不再用川芎者頭痛既痊不可再用以耗真氣故改用白芍當歸腎肝同治使木氣無乾燥之憂而龍雷之火且永藏於腎宅尤善後之妙法倘倦服藥湯改湯為丸未為不可也
此症用五德飲亦佳
熟地(二兩) 麥冬 玄參(各一兩) 川芎(五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火降二劑而痛止連服一月永不再發
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約痛於左者為多百藥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鬱氣不宣又加風邪襲之於少陽之經遂致半邊頭痛也其病有時重有時輕大約遇順境則痛輕遇逆境則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風寒之天則大痛而不能出戶痛至歲久則眼必縮小十年之後必至壞目而不可救藥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膽之鬱氣雖風入於少陽之膽似乎解鬱宜解其膽然而膽與肝為表裡治膽者必須治肝況鬱氣先傷肝而後傷膽肝舒而膽亦舒也方用散偏湯
白芍(五錢) 川芎(一兩) 郁李仁(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芥子(三錢) 香附(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芷(五分)
水煎服毋論左右頭疼一劑即止痛不必多服
夫川芎止頭痛者也然而川芎不單止頭痛同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氣以生肝之血肝之血生而膽汁亦生無乾燥之苦而後郁李仁白芷用之自能上助川芎以散頭風矣況又益之柴胡香附以開鬱白芥子以消痰甘草以調和其滯氣則肝膽盡舒而風於何藏?故頭痛頓除也惟是一二劑之後不可多用者頭痛既久不獨肝膽血虛而五臟六腑之陰陽盡虛也若單治膽肝以舒郁未免銷鑠真陰風雖出於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勞因感而風又入於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後必須改用補氣補血之劑如八珍湯者治之以為善後之策也
此症亦可用半解湯
白芍(一兩) 柴胡(二錢) 當歸(三錢) 川芎(五錢) 甘草(一錢) 蔓荊子(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
人有遇春而頭痛者晝夜不得休息昏悶之極惡風惡寒不喜飲食人以為中傷寒風之故而不知非也。《內經春氣者病在頭氣弱之人陽氣不能隨春氣而上升於頭故頭痛而昏悶也凡有邪在頭者發汗以散表邪則頭痛可愈今因氣微而不能上升是無表邪也無邪而發汗則虛其虛矣而清陽之氣益難上升氣既不升則陽虛而勢難外衛故惡風寒氣弱而力難中消故憎飲食耳治法補其陽氣則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內無所怯而外亦自固也方用升清固外湯
黃耆(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五分) 白朮(三錢) 陳皮(三分) 當歸(二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蔓荊子(一錢) 川芎(一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減再劑而病愈
此方即補中益氣之變方去升麻而用柴胡者以柴胡入肝提其木氣也木主春升木以應春氣使不陷於肝中自然清氣上升況參芍無非補肝氣之藥氣旺而上榮外固又何頭痛之不愈哉
此症亦可用升陽湯
人參 蔓荊子(各一錢) 半夏(一錢) 黃耆(二錢) 白朮(五錢) 甘草(五分) 白芍 川芎(各三錢)升麻(六分) 白芷(三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患頭痛雖盛暑大熱之時必以帕蒙其首而頭痛少止苟去其帕少受風寒其痛即發而不可忍人以為風寒已入於腦誰知乃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於頭而然?夫腦受風寒藥餌上治甚難用祛風散寒之藥益傷氣血而頭愈痛古人有用生萊菔汁以灌鼻者因鼻竅通腦萊菔善開竅而分清濁故用之而可愈頭風然又不若佐以生薑自然汁為更勝也蓋萊菔祛腦中之風是其所長不能祛腦中之寒二物同用則姜得萊菔而並可祛風萊菔得姜而兼可祛寒也其法用生萊菔汁十分之七生薑汁十分之三和勻令病人口含涼水仰臥以二汁匙挑灌鼻中至不能忍而止必眼淚口涎齊出其痛立止也痛止後用四物湯加羌活藁本甘草數劑調理斷不再發此等治法實法之至巧者
此症亦可用爽氣丹
人參(三錢) 白朮 甘草 黃耆 當歸 茯苓 川芎(各一錢) 防風 荊芥(各五分) 半夏(八分)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腹痛門(六則)

人有腹痛欲死手按之而更甚此乃火痛也但火痛不同有胃火有脾火有大小腸火有膀胱火有腎火不可不辨也胃火者必汗而渴口中臭脾火痛者必走來走去無一定之處也大腸火者大便必閉結而肛門必乾燥後重小腸火者小便必閉澀如淋膀胱火者小便閉澀而若急腎火者則強陽不倒口不渴而面赤水竅澀痛是也既知火症分明然後因症以治之自然不瘥然而各立一方未免過於紛紜我有一方可以共治有火之腹痛方名導火湯
玄參(一兩) 生地(五錢) 車前子(三錢) 甘草(一錢) 澤瀉(二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諸痛皆可愈也
夫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玄參生地滋其陰而陽火自降況又益之車前澤瀉之滑利甘草之調和尤能導火解氛化有事為無事倘知為胃火而加石膏知為脾火而加知母知為大腸火而加地榆小腸火而加黃連知為膀胱火而加滑石知為腎火而加黃柏尤效之極也
人有終日腹痛手按之而寬快飲冷則痛劇此寒痛也不必分別臟腑皆命門火衰而寒邪留之也蓋命門為一身之主命門寒而五臟七腑皆寒矣故只宜溫其命門之火為主然命門之火不可獨補必須治兼脾胃火土相合而變化出焉然又不可止治其土蓋土之仇者肝木也命門助土而肝木乘之則脾胃之氣仍為肝制而不能發生必須制肝使木不剋土而後以火生之則脾胃之寒邪既去而陽氣升騰濁陰銷亡於烏有土木無戰克之憂而腸腹享安寧之樂矣方用制肝益火湯
白芍(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肉豆蔻(一枚) 半夏(一錢) 人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減半再劑而痛盡除也
方中雖六君子加減無非助其脾胃之陽氣然加入白芍則能平肝木之氣矣又有肉桂以溫命門之火則火自生土而肉豆蔻復自暖其脾胃則寒邪不戰而自走也
此症亦可用消寒飲
白朮 人參(各五錢) 肉桂 肉豆蔻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
人有腹痛得食則減遇飢則甚面黃體瘦日加困頓者此腹內生蟲也(蟲生於腹,。夫蟲之生也必有其故或因飢食難化之物渴飲寒冷之湯以致久變為蟲者有之若陰陽之氣旺蟲即生而亦隨滅安能久據於腹而作巢窟哉惟其陰陽之氣衰不能運化於一身而蟲乃生而不死矣其初食物後將飲血而不可止及至飲血而腹痛之病作然則治法烏可單殺蟲而不培其陰陽之氣血乎方用衛生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白薇(一錢) 甘草(一錢) 榧子(十枚切片) 檳榔(一錢) 使君子(十個去殼) 乾葛(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腹轉痛二劑而腹痛除矣
此服藥後而腹痛者拂蟲之意切戒飲茶水一飲茶水止可殺蟲之半而不能盡殺之也故禁食半日則蟲盡化為水從大小便而出方中用人參白朮為君以升其陽氣陽升而蟲不能自安必頭向上而覓食所佐者盡是殺蟲之藥蟲何能久存哉倘一飲茶水則蟲得水而反可死中求活矣雖暫時安貼久則蟲多而痛如故也
此症用逐蟲丹頗效
白薇 茯苓(各三錢) 雷丸 甘草 檳榔(各一錢) 黃連(五分) 使君子(十個) 烏梅(一個)
水煎服三劑全愈
人有腹痛至急兩脅亦覺脹滿口苦作嘔吞酸欲瀉而又不可得此乃氣痛也用寒藥治之不效熱藥亦不效用補藥亦不效蓋肝木氣鬱下克脾土土畏木克而陽氣不敢升騰因之下行而無可舒泄復轉行於上而作嘔彼此牽掣而痛無已時也治法必須疏肝氣之滯而又升騰脾胃之陽氣則土不畏木之侵凌而痛自止也方用逍遙散加減最妙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當歸(二錢) 神麯(一錢)
水煎服二劑而痛止矣
蓋逍遙散解鬱而此痛又須緩圖不必更用重劑再服四劑而奏功全矣
此症用蒼白甘草湯亦妙
蒼朮(五錢) 白芍(一兩) 甘草(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多食生冷燔炙之物或難化之品存於腹內作痛手按之而痛甚者此食積於腸閉結而不得出有燥屎之故也法宜逐積化滯非下之不可然而下多亡陰不可不防夫人能食者陽旺也能食而不能化者陰衰也使陽旺之人何物不能消化焉有停住大腸之理必陰血不能潤於大腸陽火焚爍而作祟遂致大腸熬干留食結為燥屎而不下矣及至燥屎不下則陰陽不通變成腹痛之楚治宜於滋陰之中而佐以祛逐之味則陰不傷而食又下也方宜用逐穢丹
當歸尾(五錢) 大黃(三錢) 甘草(一錢) 枳實(一錢) 丹皮(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燥屎下腹痛頓除不必用二劑也
此方用大黃枳實以逐穢加入當歸丹皮以補血生陰攻補兼施復何患於亡陰哉
此症用利腹湯亦甚效
大黃(三錢) 當歸(五錢) 枳殼 山楂 麥芽 厚朴 甘草(各一錢) 桃仁(十粒)
水煎服一劑即通腹亦不痛矣
人有腹痛從右手指冷起漸上至頭如冷水澆灌由上而下而腹乃大痛既而遍身大熱熱退則痛止或食或不食或過於食而皆痛也初則一年一發久則一月一發發久則旬日一發也用四物湯加解鬱之藥不應用四君子湯加消積之藥又不應用二陳湯加消痰破氣和中之藥復不應人以為有瘀血存焉誰知是陽氣大虛乎蓋四肢為諸陽之末而頭乃諸陽之會陽虛惡寒陰虛惡熱陽虛而陰來乘之則發寒陰虛而陽往乘之則發熱今指冷而上至於頭明是陽不能敵陰以失其健運而痛乃大作痛作而熱者寒極變熱也及其寒熱兩停陰陽俱衰兩不相鬥故熱止而痛亦止也治法單補其陽陽旺而陰自衰況陽旺則氣自旺氣旺則血自生氣血兩旺而陰陽又何致爭戰而作痛哉方用獨參湯
人參(一兩) 加陳皮(八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數劑而痛輕十劑而痛止矣
夫獨參湯乃補氣之藥也仲景夫子曰血虛氣弱以人參補之故用之而止痛也或曰四君子湯亦補氣之劑何以用之而不效?蓋四君子有白朮茯苓以分人參之權不若獨參湯之功專而力大況前此兼用消積破氣之藥是為誅伐無過用人參止可救失耳何能成功哉
此症用陰陽和合湯亦效
白朮(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二劑全愈

腰痛門(六則)

人有兩腰重如帶三千文不能俯仰者夫腰痛不同此病因房勞力役又感風濕而成傷腎之症治須補腎矣然有補腎而腰愈痛者其故何也?蓋腰臍之氣未通風濕入於腎而不得出故也法宜先利其腰臍之氣以祛風利濕而後大補其腎中之水火則腰輕而可以俯仰矣方用輕腰湯
白朮(一兩) 薏仁(一兩) 茯苓(五錢) 防己(五分)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腰輕矣
此方惟利濕而不治腰又能利腰臍之氣一方而兩治之也然不可多服者以腎宜補而不可瀉防己多用必至過泄腎邪腎已無邪可祛而反損正氣故宜用補腎之藥而前藥不可再用矣方另用三聖湯
杜仲(一兩) 白朮(五錢) 山茱萸(四錢)
水煎服
此方補腎中之水火而仍利其腰臍者腎氣有可通之路則俯仰之間無非至適也
此症用術桂湯亦神
白朮(三兩) 肉桂(三分)
水煎服二劑全愈不再發
人有動則腰痛自覺其中空虛無著者乃腎虛腰痛也夫腎分水火未可以虛字一言了之經謂諸痛皆屬於火獨腎虛腰痛非火也惟其無火所以痛耳治法似宜單補腎中之火然而火非水不生若徒補火而不補水所謂無陰不能生陽而痛不可遽止必須於水中補火水火既濟腎氣足而痛自除此即貞下起元之意也方用補虛利腰湯
熟地(一兩) 杜仲(五錢) 破故紙(一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自愈
熟地補腎水也得白朮則利腰臍而熟地不膩杜仲破故補火以止腰痛者也得熟地則潤澤而不至乾燥調劑相宜故取效最捷耳
此症用實腰湯亦佳
杜仲(一兩) 白朮(二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腰痛日重夜輕小水艱澀飲食如故者人以為腎經之虛誰知是膀胱之水閉乎?膀胱為腎之府火盛則水不能化而水反轉入於腎之中膀胱太陽之經也水火雖犯腎陰而病終在陽而不在陰若不治膀胱而惟治腎用補精填水或用添薪益火適足以增其腎氣之旺陰旺而陽亦旺腎熱而膀胱益熱致水不流而火愈熾膀胱之火愈熾必更犯於腎宮而腰之痛何能痊乎方用寬腰湯治之
車前子(三錢) 薏仁(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膀胱之水大泄二劑而腰痛頓寬也
夫車前茯苓以利膀胱之水薏仁白朮以利腰臍之氣則膀胱與腎氣內外相通又得肉桂之氣尤易引腎氣而外達於小腸從陰器而盡泄腰痛有不速愈哉
此症用術桂加澤瀉湯亦神
白朮(一兩) 澤瀉(三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通
人有大病之後腰痛如折久而成為傴僂者此乃濕氣入於腎宮誤服補腎之藥而成之者也夫腰痛明是腎虛補腎正其所宜何以用補腎填精之藥不受其益而反受其損乎?不知病有不同藥有各異大病之後腰痛如折者乃脾濕而非腎虛也脾濕當去濕而乃用熟地山茱一派滋潤之藥雖非克削之味而濕以加濕正其所惡故不特無益而反害之也醫工不悟而以為補腎之藥尚少用之也益多加其分兩則濕以助濕腰骨河車之路竟成氾濫之鄉矣欲不成傴僂不可得也方用起傴湯
薏仁(三兩) 白朮(二兩) 黃耆(一兩) 防風(三分) 附子(一分)
水煎服日用一劑服一月而腰輕服兩月而腰可伸矣服三月而全愈
此方利濕而又不耗氣氣旺則水濕自消加入防風附子於耆術之中有鬼神不測之機相畏而相使建功實奇萬不可疑藥劑之大而少減其品味使廢人不得為全人也
此症用耆朮防桂湯亦可
白朮(四兩) 黃耆(二兩) 防己(一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十劑輕二十劑愈
人有跌打閃挫以至腰折不能起床狀似傴僂者人以為此腰痛也而不可作腰痛治然腰已折矣其痛自甚何可不作腰痛治哉或謂腰折而使之接續其中必有瘀血在內宜於補腎補血之中而少加逐瘀治血之藥似未可止補其腎也而不知不然夫腎有補而無瀉加逐瘀之味必轉傷腎臟矣折腰之痛內傷腎臟而非外傷陰血活血之藥不能入於腎之中皆不可用而必須獨補腎也惟是補腎之劑小用不能成功耳方用續腰湯
熟地(一斤) 白朮(半斤)
水大碗數碗煎服一連數劑而腰如舊矣
夫熟地原能接骨不止補腎之功白朮善通腰臍之氣氣通則接續更易但必須多用為神耳使加入大黃白芍桃仁紅花之藥則反敗事若恐其腰痛而加杜仲破故胡桃等品轉不能收功矣
人有露宿於星月之下感犯寒濕之氣腰痛不能轉側人以為血凝於少陽膽經也誰知是邪入於骨髓之內乎夫腰乃腎堂至陰之宮也霜露寒濕之氣乃至陰之邪也以至陰之邪而入至陰之絡故搐急而作痛惟是至陰之邪易入而難散蓋腎宜補而不宜瀉散至陰之邪必瀉至陰之真矣然而得其法亦正無難也方用轉腰湯
白朮(一兩) 杜仲(五錢) 巴戟天(五錢) 防己(五分) 肉桂(一錢) 蒼朮(三錢) 羌活(五分) 桃仁(五粒)
水煎服一劑而痛輕再劑而痛止也
此方以白朮為君者利濕而又通其腰臍之氣得杜仲之相佐則攻中有補而腎氣無虧且益之巴戟肉桂以祛其寒蒼朮防己以消其水更得羌活桃仁逐其瘀而行其滯雖瀉腎而實補腎也至陰之邪既去而至陰之真無傷故能止痛如神耳
此病用術桂防豨湯亦佳
白朮(二兩) 肉桂(三錢) 防己(一錢) 豨薟草(五錢)
水煎服十劑見效

卷之三

咽喉痛門(七則)

人有感冒風寒一時咽喉腫痛其勢甚急變成雙蛾者其症痰涎稠濁口渴呼飲疼痛難當甚則勺水不能入喉此陽火壅阻於咽喉視其勢若重而病實輕也夫陽火者太陽之火也太陽之火即膀胱之火也與腎經之火為表裡膀胱火動而腎經少陰之火即來相助故直衝於咽喉之間而肺脾胃三經之火亦復相隨而上升於是借三經之痰涎盡阻塞於咽喉結成火毒而不可解治法似宜連數經治矣然而其本實始於太陽泄膀胱之火而諸經之火自安矣但咽喉之地近於肺太陽既假道於肺經而肺經險要之地即狹路之戰場也安有舍戰場要地不解其圍而先搗其本國者乎所貴有兼治之法也方用破隘湯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玄參(三錢) 麻黃(一錢) 天花粉(三錢) 山豆根(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咽喉寬再劑而雙蛾盡消矣
方中散太陽之邪者居其一散各經之邪居其五尤加意於散肺之邪者由近以散遠也
此症用散蛾湯亦神效
射干 枳殼 蘇葉 當歸(各一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天花粉(三錢) 山豆根(八分) 麻黃(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愈
人有一時喉忽腫大而作痛吐痰如湧口渴求水下喉少快已而又熱呼水咽喉長成雙蛾既大且赤其形宛如雞冠此喉痹之症即俗稱為纏喉風也乃陰陽二火併熾一乃少陽之相火一乃少陰之君火也二火齊發其勢更暴咽喉之管細小火不得遽泄遂遏抑於其間初作腫而後成蛾也蛾有二一雙蛾一單蛾也雙蛾生兩毒兩相壅擠中間反留一線之隙可通茶水藥劑尚可下咽若單蛾則獨自成形反塞住水穀之路往往有勺水不能咽者藥物既不可咽又從何路以進藥食哉法宜先用刺法一則刺少商等穴尚欠切近用刀直刺其喉腫之處一分則喉腫必少消可用吹藥以開之吹藥方
膽礬(一分) 牛黃(一分) 皂角(燒灰末一分) 麝香(三釐) 冰片(一分)為絕細末和勻吹入喉中必大吐痰而愈然後用煎劑方名救喉湯
射干(一錢) 山豆根(二錢)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全愈也
若雙蛾不必用刺法竟用此方玄參為君實足以瀉心腎君相之火況佐之豆根射干天花粉之屬以祛邪而消痰則火自歸經而咽喉之間關門肅清矣
此症用兩地湯加減亦神
熟地 生地 玄參(各一兩) 肉桂(三分) 黃連 天花粉(各三錢) 水煎服下喉即愈不必二劑
人有咽喉腫痛日輕夜重喉間亦長成蛾宛如陽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際自覺一線乾燥之至飲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將涎投入清水中即時散化為水人以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瀉火之藥不特杳無一驗且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蓋此症為陰蛾也陰蛾則日輕而夜重若陽蛾則日重而夜輕矣斯少陰腎火下無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於咽喉也治法宜大補腎水而加入補火之味以引火歸藏方用引火湯
熟地(三兩) 巴戟天(一兩) 茯苓(五錢) 麥冬(一兩)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火自下歸咽喉之腫痛全消二劑即全愈
方用熟地為君大補其腎水麥冬五味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資子母原有滂沱之樂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溫則水火既濟水趨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隨之勢更增之茯苓之前導則水火同趨而共安於腎宮不啻有琴瑟之和諧矣何必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引火歸源乎夫桂附為引火歸源之聖藥胡為棄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騰今補水而仍用大熱之藥雖曰引火於一時畢竟耗水於日後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補水則腎中無乾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肅之益此巴戟天所以勝桂附也
此症用收火湯亦神效
熟地(三兩) 山茱萸(一兩) 茯苓(五錢) 肉桂(三錢) 水煎一碗探冷服一劑即消
人有咽喉乾燥久而疼痛人以為肺熱之故誰知是腎水之涸竭乎夫肺金生腎水者也肺氣清肅自能下生腎水惟肺氣既虛則肺中津液僅可自養而無如腎水大耗日來取給則剝膚之痛烏能免乎譬如父母未有不養贍其子者而處困窮窘迫之時則無米之炊何能止索飯啼飢之哭倘其子成立自能顧家為父母者不特可以取資而亦可免迫索之苦乃其子又伶仃狼狽不善謀生則子貧而父母更貧其乾枯之狀有不可形容者矣肺腎何獨不然故欲救肺之乾燥必先救腎之枯涸也方用子母兩富湯治之
熟地(三兩) 麥冬(三兩) 水煎服一劑而燥少止三劑而痛少止十劑而燥與痛盡去也
熟地滋腎救肺子之枯也麥冬滋肺救腎母之涸也上下兩治腎水有潤澤之歡則肺金自無焦焚之迫猶人子無憔悴之色則父母自有安享之愉此肺腎之必須兼治而熟地麥冬所以並用而能出奇也
此症用金水湯亦佳
熟地 山茱萸(各一兩) 天門冬 地骨皮 丹皮(各三錢) 沙參(五錢) 水煎服
人有生喉癬於咽門之間以致喉嚨疼痛者其症必先作癢面紅耳熱而不可忍其後則嚥唾之時時覺乾燥必再加嚥唾而後快久則成形而作痛變為楊梅之紅瘰或痛或癢而為癬矣夫癬必有蟲咽喉之地豈容生蟲世人往往得此病恬不為意到不能治而追悔於失治也不其晚乎此病因腎水之耗以致腎火之沖而肺金又燥清肅之令不行水火無既濟之歡金水有相形之勢兩相戰鬥於關隘之間致成此症治法仍須補腎中之水而益其肺氣以大滋其化源兼用殺蟲之味以治其癬庶幾正固而邪散而蟲亦可以盡掃也方用化癬神丹
玄參(一兩) 麥冬(一兩) 五味子(一錢) 白薇(一錢) 鼠黏子(一錢) 百部(三錢) 甘草(一錢) 紫菀(二錢)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二劑而疼痛少痊又服四劑而癬中之蟲盡死矣
即不可仍用此方另用潤喉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麥冬(一兩) 生地(三錢) 桑白皮(三錢) 甘草(一錢) 貝母(一錢) 薏仁(五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而癢與痛俱除矣方中再加肉桂一錢飢服冷服實為善後之策又萬舉而萬全也
蓋從前多用微寒之藥恐致脾胃受傷加入肉桂以補火則水得火而無冰凍之憂土得火而有生髮之樂下焦熱而上焦自寒也
此症先可用白薇湯十劑後可用溉喉湯三十劑亦能奏功
白薇湯
白薇(二錢) 麥冬(三錢) 款冬花 桔梗(各三分) 百部(二分) 貝母(五分) 生地(三錢) 甘草(三分) 水煎湯漱口服日服一劑服十劑蟲死
溉喉湯
熟地(二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一錢) 白薇(五分)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人有生長膏粱素耽飲酒勞心過度致咽喉臭痛人以為肺氣之傷誰知是心火太盛移熱於肺乎夫飲酒傷胃胃氣熏蒸宜乎肺氣之熱矣然而胃火熏肺而胃土實生肺也故飲酒尚不傷肺惟勞心過度則火起於心而肺乃受刑矣況胃火助之則火性炎上而咽喉乃成燔燒之路自然唾涕稠黏口舌乾燥氣腥而臭而痛症乃成矣蓋心主五臭入肺而腥臭又何疑乎方用解腥丹
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麥冬(五錢) 桑白皮(三錢) 枯芩(一錢) 天門冬(三錢) 生地(三錢) 貝母(五分) 丹皮(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痛止再服四劑而臭除
此方治肺而兼治心治心而兼治胃者也因膏粱之人其心肺之氣血原虛不滋益二經之氣血而但瀉其火則胃中之氣血必傷反增其火熱之焰矣今補肺以涼肺補心以涼心補胃以清胃而火自退舍不止咽喉之痛而痛自定也
此症用息炎湯亦可
黃連 甘草 黃芩(各一錢) 麥冬(五錢) 天冬 生地 玄參(各三錢) 紫菀 天花粉 石膏(各二錢) 竹葉(三十片) 陳皮(三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咽喉腫痛食不得下身發寒熱頭疼且重大便不通人以為熱也誰知是感寒而成者乎然而人不敢信為寒也論理用逍遙散散其寒邪而咽喉之痛即解雖然人不敢信為寒以用祛寒之藥獨不可外治以辨其寒乎法用
木通(一兩) 蔥(十條) 煎湯浴於火室中
如是熱病身必有汗而咽喉之痛不減也倘是感寒雖湯火大熱淋洗甚久斷然無汗乃進逍遙散必然得汗而咽喉之痛立除此法辨寒熱最確不特拘之以治感寒之喉痛也
此症用紫白飲亦妙
紫蘇 茯苓(各三錢)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白朮(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愈

牙齒痛門(六則)

人有牙齒痛甚不可忍涕淚俱出者此乃臟腑之火旺上行於牙齒而作痛也治法不瀉其火則不能取效然火實不同有虛火有實火大約虛火動於臟實火起於腑而實火之中有心包之火有胃火虛火之中有肝火有脾火有肺火有腎火同一齒痛何以別之不知各經在齒牙之間各有部位也兩門牙上下四齒同屬心包也門牙旁上下四齒屬肝也再上下四牙乃胃也再上下四牙乃脾也再上下四牙乃肺也再上下之牙乃腎也大牙亦屬腎腎經有三牙齒多者貴治病不論多寡總以前數分治之多驗火既有如許之多而治火之法宜分經以治之矣雖然吾實有統治火之法方用治牙仙丹
玄參(一兩) 生地(一兩) 水煎服
無論諸火服之均效察其為心包之火加黃連五分察其為肝經之火加炒梔子二錢察其為胃經之火加石膏五錢察其為脾經之火加知母一錢察其為肺經之火加黃芩一錢察其為腎經之火加熟地一兩飲一劑而火輕再劑而火散四劑而平復如故矣
夫火既有虛實不同何以一方而均治不知火之有餘無非水之不足也我滋其陰則陰陽之火無不相戢矣況玄參尤能瀉浮游之火生地亦能止無根之焰二味又瀉中有補故虛實咸宜實治法之巧而得其要者也況又能辨各經之火而加入各經之藥有不取效如神乎或曰火生於風牙齒之疼未有不兼風者治火而不治風恐非妙法不知火旺則生風未聞風大而生火人身苟感風邪則身必發熱斷無風止人牙而獨痛之理況火病而用風藥反增其火熱之勢是止痛而愈添其痛矣或疑膀胱有火肝經有火心經有火大小腸三焦俱有火何俱遺之而不言不知臟病則腑亦病腑病則臟亦病治臟不必治腑瀉腑不必又瀉臟況膀胱心與三焦大小腸俱不入於齒牙故略而不談也
此症外治亦可用蓽芫湯
蓽茇 芫花(各二錢) 水一碗煎半盞漱口即止痛
內治用沙豆湯亦妙
沙參(一兩) 荊芥 丹皮(各三錢) 山豆根(一錢) 水煎服二劑即愈
人有多食肥甘齒牙破損而作痛如行來行去者乃蟲痛也夫齒乃骨之餘其中最堅何能藏蟲乎不知過食肥甘則熱氣在胃胃火日衝於口齒之間而濕氣乘之濕熱相搏而不散乃蟲生於牙矣初則止生一二蟲久則蕃衍而多於是蝕損其齒遂致墮落一齒既朽又蝕余齒往往有終身之苦者此等之痛必須外治若用內治之藥未必殺蟲而臟腑先受傷矣方用五靈至聖散
五靈脂(三錢研絕細末) 白薇(三錢) 細辛(五分) 骨碎補(五分) 各研為細末先用滾水含漱齒至淨然後用前藥末五分滾水調如稀糊含漱齒半日至氣急吐出如是者三次痛止而蟲亦死矣斷不再發
蓋齒痛原因蟲也五靈脂白薇最殺蟲於無形加入細辛以散火骨碎補以透骨引五靈脂白薇直進於骨內則蟲無可藏盡行剿殺蟲死而痛自止也
此症用破顏丹亦可外治甚效
丹砂(三分) 麝香(半分) 冰片(一分) 雄黃(一錢) 為細末將末搽於痛處口吐涎而痛立止
內治亦可用安寧飲
玄參 生地 麥冬(各五錢) 白薇(一錢) 骨碎補(五錢) 天門冬(三錢) 水煎服三劑亦愈
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盡腐爛者至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乃胃火獨盛有升無降之故也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於齒牙而齒牙非藏火之地於是焚燒於兩頰而牙床紅腫久則腐爛矣似乎亦可用治牙仙丹加石膏以治之然而其火蘊結可用前方以消弭於無形今既已潰破腐爛則前方又不可用以其有形難於補救也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 竹葉(二百片) 葛根(三錢) 青蒿(五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火退腫消矣然後再用治牙仙丹以收功也
石膏湯以瀉胃火用之足矣何加入葛根青蒿也不知石膏但能降而不能升增入二味則能引石膏至於齒牙以逐其火而葛根青蒿尤能退胃中之陰火所以同用之以出奇陰陽之火盡散齒牙之痛頓除何腐爛之不漸消哉
此症可用石母降炎湯
石膏 茯苓 荊芥(炒黑各三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四劑全愈
人有牙齒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此腎火上衝之故也然腎火乃虛火非實火也若作火盛治之多不能勝即作虛火治之亦時而效時而不效蓋火盛當作火衰有餘當認作不足乃下虛寒而上現假熱也人身腎中不寒則龍雷之火下安於腎宮惟其下寒之甚而水又無多於是上衝於咽喉而齒牙受之正如龍雷之火至冬則地下溫暖而龍雷皆蟄春氣發動則地底寒冷而不可蟄乃隨陽氣上升矣至於夜分尤腎水主事水不能養火而火自遊行於外仍至齒而作祟譬如家寒難以棲處必居子舍而作威而子又貧乏自然觸動其怒氣矣治法急大補其腎中之水而益以補火之味引火歸源則火有水以養之自然快樂而不至於上越矣方用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治之一劑而痛止再劑而痛不發也
蓋六味地黃湯補其腎水桂附引火以歸於命門但補水引火之藥不先入齒中則痛之根不能除所以必用骨碎補以透入齒骨之中而後直達於命門之內此拔本塞源之妙法耳
此症亦可用制火湯
熟地(二兩) 生地(一兩) 玄參(五錢) 肉桂(三分) 骨碎補(一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二劑即止痛
人有上下齒牙疼痛難忍閉口少輕開口更重人以為陽明之胃火也誰知是風閉於陽明太陽二經之間乎此病得之飲酒之後開口向風而臥風入於齒牙之中留而不出初小疼而後大痛也論理去其風宜愈而風藥必耗人元氣因虛以入風又耗其氣則氣愈虛風邪即欺正氣之怯而不肯出疼終難止也古人有用灸法甚神灸其肩尖微近骨後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即瘥但灸後項必大痛良久乃定而齒疼永不發也然而人往往有畏灸者可用散風定痛湯治之
白芷(三分) 石膏(二錢) 升麻(三分) 胡桐淚(一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乾葛(一錢) 天花粉(二錢) 細辛(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即愈不必三劑也此方補藥重於風藥正以風得補而易散也
此症可用宣揚散
柴胡(五分) 白芍(五錢) 甘草 白芷 乾葛 細辛(各一錢) 青蒿(三錢) 天花粉(三錢) 石膏(二錢)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上下齒痛甚口吸涼風則暫止閉口則復作人以為陽明之火盛也誰知是濕熱壅於上下之齒而不散乎夫濕在下易散而濕在上難祛蓋治濕不外利小便也水濕下行其勢順水濕上散其勢逆且濕從下受易於行濕從上感難於散故濕熱感於齒牙之間散之尤難以飲食之水皆從口入必經齒牙不已濕而重濕乎濕重不散而火且更重矣所以經年累月而痛不能止也治法必須上祛其濕熱又不可單利小便當佐之以風藥則濕得風而燥熱得風而涼濕熱一解而齒痛自愈矣方用上下兩疏湯
茯苓(五錢) 白朮(三錢) 澤瀉(二錢) 薏仁(五錢) 防風(五分) 白芷(三分) 升麻(三分) 荊芥(二錢) 胡桐淚(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而濕熱盡解而風亦盡散也
蓋茯苓白朮澤瀉薏仁原是上下分水之神藥又得防風白芷升麻荊芥風藥以祛風夫風能散濕兼能散火風火既散則濕邪無黨安能獨留於牙齒之間耶仍恐邪難竟去故加入甘草胡桐淚引入齒縫之中使濕無些須之留又何痛之不止耶況甘草緩以和之自不至相雜而相犯也

口舌門(二則)

有婦人產子舌出不能收人以為舌脹也誰知是難產心驚之故乎夫舌乃心之苗心氣安而舌安心氣病而舌病產子而胞胎已破子不能產欲顧子而母命恐亡欲全母而子命難保其心中驚恐自必異於常時心氣既動心火必不寧矣胎胞之系原通於心用力產子而心為之懼故子下而舌亦出也舌出不收心氣過升之故治法必須降氣為主古人有以恐勝之者然舌出由於心驚復因驚以增其恐吾恐愈傷心氣矣雖舌驟收未必不隨收而隨出也故降氣必須補心而不可增其恐方用助氣鎮心丹
人參(三錢) 茯神(二錢) 菖蒲(五分) 硃砂(一錢不可火制) 五味子(一錢) 水煎含漱久之然後嚥下一劑即收二劑全愈
此方用硃砂以鎮心又得人參以生氣氣旺則火自歸心火歸而焰息舌亦隨焰而自收矣何必增其恐懼而氣始下哉
此症亦可用斂舌神丹
人參(一兩) 五味子(一錢) 麥冬(二錢) 附子(一片) 菖蒲 良薑(各三分) 水煎含漱嚥下一劑即收
人有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兩臂麻木或大便閉結或皮膚赤暈人以為風熱之病也誰知是惱怒所致因鬱而成者乎夫舌本屬陽明胃經之土而大腸之脈散居舌下舌下牽強是陽明胃與大腸之病也然非無因而至因肝氣不伸木克胃土則土虛而不能化食遂失養於臂指經絡之間而麻木不仁之症生臂指經絡失養何能外潤於皮膚乎此赤暈之所以起也胃土受肝木之克則胃氣大燥無血以資大腸因熱以生風腸中秘結益失其傳導之職矣治法必須通大腸而健胃又必平肝以補血方用八珍湯加減治之
人參(一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槐角(一錢) 白朮(一錢) 熟地(五錢) 半夏(五分) 茯苓(一錢)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又輕十劑全愈
八珍湯補氣補血之方也加入柴胡以舒肝增入槐角以清火肝之郁解而胃之氣自旺胃氣旺而轉輸自暢矣
此症用頤養湯亦妙
當歸(一兩) 香附 茯神 丹皮 玄參(各三錢) 柏子仁 沙參 黃芩(各二錢) 遠志(五分)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鼻淵門(三則)

人有無端鼻流清水者久則流涕又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不堪聞者流至十年而人死矣此病得之飲酒太過臨風而臥風入膽中膽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其熱於腦中夫腦之竅通於鼻而膽之氣何以通於腦而酒之氣何以入於膽耶凡善飲酒者膽氣自旺且多叫號故酒先入膽而膽不勝酒即不及化酒而火毒存於其中矣夫膽屬木最惡者寒風也外寒相侵則內熱愈甚膽屬陽而頭亦屬陽膽移熱而上走於頭腦在頭之中頭無可藏熱之處故遇穴而即入況膽與腦原是相通腦之穴大過於膽遂樂於相安居之而不肯還入於膽矣迨居腦既久而動極思遷又尋竅而出乃順趨於鼻矣火毒淺而涕清火毒深而涕濁愈久愈流而愈重後則涕無可流並腦髓而盡出欲不死而不可得矣治法治其腦可也然治其腦必仍治其膽者探源之治也方用取淵湯
辛夷(二錢) 當歸(二兩) 柴胡(一錢) 炒梔子(三錢) 玄參(一兩) 貝母(一錢) 水煎服一劑涕減再劑涕又減三劑病全愈
蓋辛夷最能入膽引當歸以補腦之氣引玄參以解腦之火加柴胡梔子以舒膽中之鬱熱則膽不來助火而自受補氣之益也然不去止鼻中之涕者清腦中之火益腦中之氣正所以止之也蓋鼻中原無涕遏抑上游出涕之源何必截下流之水乎此治法之神耳或疑當歸過於多用不知腦髓盡出不大補則腦之氣不生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也故乘其引導大用當歸以補腦添精不必日後之再用倘後日減去辛夷即重用當歸無益矣此用藥先後之機又不可不識也人疑當歸之不可多用者不過嫌其性滑有妨於脾耳誰知腦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能化則精必少精少則不能分布於大腸必有乾燥之苦然則用當歸以潤之正其所喜何慮之有
此症用探淵丹亦能奏功
辛夷(一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二兩) 茯苓(三錢) 黃芩(二錢) 白芍(一兩) 天花粉(三錢) 生地(五錢) 桔梗(二錢) 水煎服
四劑全愈
人有鼻流清涕經年不愈是肺氣虛寒非腦漏也夫腦漏即鼻淵也原有寒熱二症不止膽熱而成之也然同是鼻淵而寒熱何以分乎蓋涕臭者熱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熱屬實熱寒屬虛寒茲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虛寒之病也熱症宜用清涼之藥寒症宜用溫和之劑倘概用散而不用補則損傷肺氣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溫肺止流丹
訶子(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石首魚腦骨(五錢煅過存性為末) 荊芥(五分) 細辛(五分) 人參(五分)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流矣不必再服也
此方氣味溫和自能暖肺而性又帶散更能祛邪故奏功如神或謂石首腦骨古人以治內熱之鼻淵是為寒物何用之以治寒症之鼻淵耶不知鼻淵實有寒熱二症而石首腦骨寒熱二症皆能治之但熱症之涕通於腦寒症之涕出於肺我用群藥皆入肺之藥也無非溫和之味肺既寒涼得溫和而自解復得石首腦骨佐之以截腦中之路則腦氣不下陷而肺氣更閉矣所以一劑而止流也
人有鼻塞不通濁涕稠黏已經數年皆以為鼻淵而火結於腦也誰知是肺經鬱火不宣有似於鼻淵而非鼻淵乎夫郁病五臟皆有不獨肝木一經之能郁也。《內經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肺氣鬱則氣不通而鼻乃肺經之門戶故肺氣不通而鼻之氣亦不通也。《難經肺熱甚則出涕肺本清虛之府最惡者熱也肺熱則肺氣必粗而肺中之液必上沸而結為涕熱甚則涕黃熱極則涕濁敗濁之物豈容於清虛之腑自必從鼻之門戶而出矣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二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黃芩(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芷(一錢) 桔梗(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連服八劑全愈
此方治肝木之郁者也何以治肺鬱而亦效不知逍遙散善治五郁非獨治肝經一部之郁已也況佐之桔梗散肺之邪加之黃芩瀉肺之熱且引群藥直入肺經何郁之不宣乎故壅塞通稠濁化也
此症用宣肺散亦佳
柴胡 黃芩 紫菀(各二錢) 白芍(一兩) 當歸 麥冬(各五錢) 茯苓 白芥子(各三錢) 甘草 款冬花(各一錢) 紫蘇(一錢) 辛夷(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耳痛門(附耳聾七則)

人有雙耳忽然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為膿血者身發寒熱耳內如沸湯之響或如蟬鳴此少陽膽氣不舒而風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發膽氣而佐之祛風瀉火之藥則愈矣然有治之而不效者何也蓋膽受風火之邪爍干膽汁徒用祛風瀉火之湯則膽汁愈干膽火益熾火借風威愈肆焚燒而耳病轉甚矣方用潤膽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柴胡(一錢) 炒梔子(二錢) 玄參(一兩) 天花粉(三錢) 菖蒲(八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輕二劑而腫消三劑而膿血止四劑而寒熱盡除十劑而全痊也芍不特入膽而且入肝也膽病肝必病平肝則膽亦平也柴胡梔子亦是舒肝之藥舒肝正所以舒膽肝血自旺而膽汁有不濡潤者乎邪風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機乃加天花粉之逐痰則風火無黨用菖蒲通耳中之竅引玄參以退浮游之焰自然風火漸祛上焦清涼而耳病隨愈也
此症用止鳴丹亦效
白芍(五錢) 柴胡(二錢) 炒梔子(三錢)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菖蒲(五分) 茯苓(三錢) 半夏(五分) 水煎服數劑即愈
人有耳中如針之觸而生痛者並無水生止有聲沸皆云火邪作祟不知乃腎水之耗也夫腎開竅於耳腎氣不足則耳閉然耳閉之前必痛而後閉何也蓋腎火沖之也火沖而不得出則火之路塞而不通於是火不再走於耳而成聾矣但火既上衝於耳而火之路何以致塞蓋火邪上衝耳竅之內如有物塞之狀故此等之病必須速治否則成聾而難治矣方用益水平火湯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菖蒲(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止二劑而響息三劑而全愈而耳不再聾也
四味乃補水之藥又能於水中瀉火且不損傷腎氣則腎火自降菖蒲引腎氣而上通火得路而上達又何有阻抑之虞乎此等之病老人最多老人耳聾雖高壽之徵似可不必施治不知已成之聾不必治未成之聾正不可不治也此方治已聾者尚有奇功矧治未聾之耳有不取效者哉
此症亦可用息沸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五錢) 北五味(十粒) 菖蒲(一錢) 遠志(五分) 丹參(三錢)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耳痛之後雖愈而耳鳴如故者人以馬風火猶在耳也仍用祛風散火之藥而鳴且更甚然以手按其耳則其鳴少息此乃陽虛而氣閉也法宜補陽氣為主而兼理其肝腎之虛方用發陽通陰湯治之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黃耆(三錢) 肉桂(五分) 熟地(五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白芥子(二錢) 荊芥(炒黑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不必三劑也
此方即十全大補之變方也治氣血之虛者實有相宜茲何治陽虛而亦宜也不知陽虛而陰未有不俱虛者倘單補陽虛以助其陽恐陽旺陰衰轉動其火不若兼補其陰則陰足以制陽陰陽相濟而彼此氣通蟬鳴之聲頓除也
此症可用開閉丹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肉桂 甘草(各五分) 菖蒲 遠志 柴胡 香附(各一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雙耳聾閉雷霆喧呼之聲終不相聞而耳內不痛此大病之後或年老人有之乃腎火內閉而氣塞也最難取效法當內外兼治內治必須大補心腎雖耳屬腎而非心氣之相通則心腎不交反致阻塞故必用補腎之藥使腎之液滋於心即宜用補心之劑使心之氣降於腎心腎之氣既交自然上升而通於耳矣方用啟竅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遠志(三錢) 五味子(二錢) 石菖蒲(一錢) 炒棗仁(三錢) 茯神(三錢) 柏子仁(三錢) 水煎服一連四服而耳中必然作響此欲開聾之兆也再照前方服十劑而外用
龍骨(一分) 雄鼠膽汁(一枚) 麝香(一釐) 冰片(三釐) 研絕細末為丸分作三丸綿裹塞之不可取出一晝夜即通矣神效之極
耳通後仍用前湯再服一月後用大劑六味丸以為善後之計否則恐不能久聰也
此症用通耳湯亦妙
熟地(三兩) 麥冬(一兩) 炒棗仁 茯神 玄參(各五錢) 菖蒲(一錢) 柏子仁 炒黑荊芥(各三錢)水煎服 十劑自通
人有平居無事忽然耳聞風雨之聲或如鼓角之響人以為腎火之盛也誰知是心火之亢極乎凡人心腎兩交始能上下清寧以司視聽腎不交心與心不交腎皆能使聽聞之亂然而腎欲上交於心與心欲下交於腎必彼此能受始慶相安倘腎火大旺則心畏腎炎而不敢下交心火過盛則腎畏心焰而不敢上交矣二者均能使兩耳之鳴但心不交腎耳鳴輕腎不交心耳鳴重今如聞風雨鼓角者鳴之重也治法欲腎氣復歸於心必須使心氣仍歸於腎方用兩歸湯
麥冬(一兩) 黃連(二錢) 生棗仁(五錢) 熟地(一兩) 丹參(三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二劑而鳴止四劑不再發
此方涼心之劑也心既清涼則腎不畏心熱而樂與來歸原不必兩相引而始合也況方中全是益心滋腎之品不特心無過燥之虞而且腎有滋潤之樂自不啻如夫婦同心有魚水之歡而無乖離之戚也又何至喧闐於一室哉
此症可用定喧湯
玄參(三兩) 生地(一兩) 貝母(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鳴
人有不交感而兩耳無恙一交接婦女耳中作痛或癢發不已或流臭水以涼物投之則快甚人以為腎火之盛誰知是腎火之虛乎夫腎中之火乃龍雷之火也火旺則難動而易息火衰則易動而難息其故何哉蓋火旺者水旺也火衰者水衰也水衰則不能制火而火易動水衰則不能養火而火難息耳故補水必須補火補火而水乃生亦補火必須補水補水而火乃盛二者原兩相制而相成也腎開竅於耳腎之水虛則腎之火亦虛矣耳之癢痛作於交感之後正顯其腎中水火之虛也治法必須補腎中之火而火不可獨補必須於水中補之方用加減八味丸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丹皮(五錢) 澤瀉(二錢) 茯苓(三錢) 山藥(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輕再劑而痛止三劑癢亦止四劑而水不出也十劑全愈
此方補火而亦補水而補水多於補火者以火不可過旺也水旺於火而火有安寧之樂火引於水之中水資於火之內則火不至易動而難息又何致上騰於耳門作痛作癢而出水哉
此症用補陰制火湯亦妙
熟地(二兩) 山茱萸 芡實(各一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十劑全愈
婦人有因怒發熱經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臍下滿築此是肝氣之逆火盛血虧也夫腎雖開竅於耳耳病宜責之腎然而肝為腎之子腎氣既通於耳則肝之氣未嘗不可相通者子隨母之象也況肝藏血怒則血不能藏矣經來之時宜血隨經而下行不宜藏於經絡而作痛滿脹悶也不知肝喜疏泄怒則氣逆而上奔氣既上逆而血又何肯順行於下而為經乎勢必散走於經絡而不得泄則火隨鬱勃之氣而上衝兩耳之間乃化為膿水而流出於腎母之竅矣太陽者膀胱之位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肝走腎之竅獨不可走膀胱之路乎小便不利正肝氣之乘膀胱也腎之氣通於腰臍臍下滿築者正肝氣之乘腎也至於乳房脹悶尤肝逆之明驗以兩脅屬肝之部位而乳房乃兩脅之際也治法宜舒肝氣而使之順不必治耳而耳自愈也方用加味逍遙散
白芍(一兩) 柴胡(二錢) 當歸(一兩)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茯神(三錢) 白朮(五錢) 炒梔子(一錢) 天花粉(二錢) 枳殼(五分) 丹皮(三錢) 水煎服二劑而諸症皆痊
此方乃平肝之聖藥亦解怒之神劑也補血而又無阻滯之憂退火而更鮮寒涼之懼不必治腎而治腎已包於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統乎其內變通之法何往往棄之而不用耶
此症用莫愁湯亦神
白芍 生地(各五錢) 當歸(一兩) 炒梔子 天花粉 香附(各二錢) 甘草 蒼朮(各一錢) 炒荊芥(三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目痛門(十四則)

人有目痛如刺觸兩角多眵羞明畏日兩胞浮腫淚濕不已此肝木風火作祟而脾胃之氣不能升騰故耳人生後天以脾胃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則土氣遏抑津液乾涸於是木無所養而乾枯風又襲之則木更加燥眼目肝之竅也肝中無非風火之氣而目欲清涼得乎惟是肝經既燥而目偏生淚何哉蓋腎氣救之耳肝為腎之子肝子為風火之邪所困燃眉之禍必求救於腎母而腎痛其子必以水濟之然而風火未除所濟之水與風火相戰腎欲養木而不能肝欲得水而不敢於是目不得水之益而反得水之損矣然而水終為木之所喜而火終為木之所畏日為陽火燈為陰火故兩忌之治法自當以祛風滅火為先然而徒治風火而不用和解之法則風不易散而火不易息也方用息氛湯
柴胡(二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天花粉(二錢) 白蒺藜(三錢) 蔓荊子(一錢) 甘菊花(三錢) 草決明(一錢) 炒梔子(三錢) 白茯苓(三錢) 水煎服二劑而火退再服二劑而羞明畏日之症除再服二劑諸症盡愈也
此方瀉肝木之風火而又善調脾胃之氣更佐之治目退翳之品真和解得宜也
此症柴荊飲亦妙
柴胡 薄荷 荊芥 甘菊(各一錢) 甘草(三分) 茯苓(三錢) 白芍(四錢) 白蒺藜 草決明 炒梔子(各二錢) 密蒙花 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目痛既久終年累歲而紅赤不除致生胬肉扳睛拳毛倒睫者乃誤治之故也大凡目疾初痛則為邪盛目疾久痛則為正虛正虛而誤以邪盛之法治之則變為此症矣世人不悟動以外治不知內病未痊而用外治之劫藥鮮不受其害者我今特傳一方凡有胬肉攀睛拳毛倒睫者服之無不漸愈但不能取效神速也蓋眼既經誤治而成斯病其由來者非一日用藥何能責其近功乎方名磨翳丹
葳蕤(一斤) 甘菊花(一斤) 當歸(一斤) 白芍(一斤) 陳皮(二兩) 柴胡(三兩) 同州蒺藜(一斤) 白芥子(四兩) 茯神(半斤)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送下各五錢服一料全愈
此方用攻於補之中不治風而風息不治火而火亡不治胬肉而胬肉自消不去拳毛而拳毛自去萬勿視為平平無奇而不知奇寓於平之中也
此症用加減逍遙散亦佳
白芍 當歸(各一兩) 甘草 白蒺藜 蕤仁(各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三錢) 甘菊(三錢) 柴胡 半夏(各三分) 水煎服
三月愈
人有目痛後迎風流淚至夜則目暗不明一見燈光兩目乾澀此乃少年時所喪元陽又加時眼不守色戒以致傷損大眥故眥孔不閉風寒透入其孔內氣即虛外邪難杜故爾出淚也夫淚生於心大眥正心之竅也傷心則淚出傷大眥而亦淚出者正見內外之關切傷大皆即傷心也然則欲止大眥之淚安可不急補其心乎而徒補心亦正無益必須兼腎與肝而治之使腎水生肝木而肝木更能補心也方用固根湯
葳蕤(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熟地(一兩) 麥冬(五錢) 甘菊(三錢) 菖蒲(三分) 柴胡(五分)
水煎服連服四劑即不畏風再服四劑見風不流浪矣再服十劑全愈
蓋葳蕤最善止淚加之當歸白芍以補肝熟地以滋腎益之麥冬以補心佐之甘菊菖蒲柴胡以舒其風火而引諸經之藥以塞其淚竅此固其根本而末症自愈也
此症用養目湯亦效
當歸 熟地 葳蕤 白芍(各五錢) 山萸 茯苓 麥冬 白朮 丹皮 枸杞(各三錢) 巴戟天(二錢) 柴胡(三分) 水煎服
十劑全愈
人有患時眼之後其目不痛而色淡紅然羞明惡日與目痛時無異此乃內傷之目人誤作實火治之又加不慎色欲故爾如此若再作風火治之必有失明之悲必須大補肝腎使水旺以生肝木旺以祛風則目得液以相養而虛火盡散也方用養目湯
熟地(一兩) 白芍(五錢) 麥冬(五錢) 當歸(一兩) 葳蕤(五錢) 山茱萸(四錢) 北五味(一錢) 甘草(一錢) 甘菊花(二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目明又二劑而羞明之症痊更四劑而紅色盡除而愈矣
此方大補腎肝全不去治目正所以治目也世醫每拘執成方不顧目之虛實一味以治火為主者不知壞天下之眼幾百萬矣幸治目者察其虛實如知其虛即以此方投之效應如響正不必分前後也然初起即是內傷之目痛又從何處辨之日間痛重者陽火也乃是實症夜間痛重者陰火也乃是虛症虛症即用此方急治之隨手建功何至變生不測哉
此症用還光飲亦妙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枸杞 甘菊 同州蒺藜 玄參 麥冬(各三錢) 葳蕤(五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陰火上衝兩目紅腫淚出而不熱羞明而不甚日出而痛輕日入而痛重此非虛症之痛乎然不在肝而在腎也腎中無火下焦寒甚乃逼其火而上行浮游於目而目痛也治法不可瀉火而宜補火並不可僅補火而兼宜補水腎中真寒而火不存實腎中少水而火無養也水火原不可兩離補水即宜補火則水不寒補火即宜補水則火不燥治陰虛火動之症者無不當兼治何獨於治目者殊之方用八味地黃湯加減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五錢) 茯苓 澤瀉 丹皮(各三錢) 柴胡(五分) 白芍(五錢) 甘菊花(三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一劑而陰火歸源目疾頓愈抑何其治法之神乎蓋陰陽之道歸根最速吾用六味大滋其腎中之水加肉桂以溫其命門之火火喜水養即隨水而同歸於本宮龍雷安靜而云漢之間火光自散有不返為青天白日之世界乎況佐之柴甘菊風以吹之通大澤之氣而雷火更且安然也
此症用抑火散亦效
熟地 麥冬(各一兩) 北五味 肉桂(各一錢) 巴戟天 葳蕤(各五錢) 
水煎服一劑效二劑全愈
人有能近視而不能遠視者近視則蠅腳細字辨晰秋毫遠視則咫尺之外不辨真假人以為肝血之不足誰知是腎火之本微乎腎火者先天之火也是火存於腎水之中近視之人既非水之不足何致火之無餘不知先天之火天與之也生來火微光焰自短蓋眼目之中不特神水涵之抑亦神火藏之故凡光能照遠者火也近視之人正神火之微耳神火藏於目中而發於腎內治近視之病必補腎火為主然而火非水不養雖近視之人原有腎水然能保其後天之不斫削乎水中補火不易之道也方用養火助明湯
熟地(五錢) 山茱萸(三錢) 葳蕤(五錢)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一錢) 麥冬(三錢) 北五味子(三分) 枸杞(三錢) 水煎服一月之後自然漸能遠視矣仍將前藥修合丸散日日吞服一年之後遠近俱能視也但服藥之時必須堅忍色欲為妙否則僅得半之道耳
此方補命門之火所以助其陽也雖助陽無非益陰本無他害誠恐不善受益者借陽以作樂故戒之如此
此症用鑑遠湯亦佳
附子 北五味(各一錢) 熟地 葳蕤(各一兩) 山茱萸(五錢) 水煎服
人有目痛二瞳子大於黃精視物無准以小為大人以為內熱之故也誰知是氣血之虛而驟用熱物火酒以成之者乎夫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瞳子尤精之所注也故精足則瞳子明精虧則瞳子暗視物而昧大小者蓋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併為系上屬於腦腦熱則瞳子散大而腦之所以熱者由於多食辛熱之物也火酒者酒中至熱之漿且其氣又主散腦中之精最惡散而最易散熱而加散腦氣又烏能安然無恙乎自必隨熱而隨散矣腦氣既熱則難於清涼更難於靜固欲瞳子之不散大而不可得又烏能視物有準哉治法以解熱益氣為主而解熱必須滋陰滋陰自易降火然後於滋降之中佐之酸收之味始克斂瞳神之散大也方用斂瞳丹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黃連(三錢) 五味子(一錢)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地骨皮(五錢) 柴胡(五分) 柞木枝(三錢) 陳皮(五分) 黃柏(五分) 水煎服連服四劑瞳子漸小再服四劑而視物有準矣服一月全愈
此方涼血於補血之中瀉邪於助正之內祛酒熱於無形收散精於不覺實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較東垣治法為更神也
此症用束睛丹亦效
熟地 白芍 麥冬(各一兩) 人參(五錢) 炒梔子 川芎(各三錢)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病目數日而即生翳由下而上其翳色作澹綠狀瞳子痛不可當人以為肝木之風誰知是腎火乘肺肺火與腎水相合而不解乎夫腎主黑色肺主白色白與黑相合必變綠色也惟是腎為肺子肺為腎母二火何以相犯乃子母之變耳第子母相犯者無關輕重其翳由下而上是子犯其母亦緣母之過柔也天下安有母旺而子敢犯者乎是治之之法補母而子之逆可安矣雖然子之天性凶逆亦從旁之人必有導之始敢安於逆而不顧腎火之犯肺者亦經絡之多不調也補肺金以抑腎烏可不調其經絡以孤腎火之黨乎方用健母丹
麥冬 天冬(各一兩) 生甘草 黃芩(各一錢) 茯苓 青蒿 白芍 桔梗 丹參(各三錢) 陳皮(三分)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綠色退四劑而目翳散十劑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補肺用甘草桔梗以散肺之邪用黃芩以退肺之火則肺氣既旺而腎火自然難侵況益之茯苓以瀉膀胱之火用青蒿以瀉胃脾之熱白芍以平肝膽之氣丹參以清心內之炎是臟腑無非清涼而腎臟邪火安能作祟譬如一家之中叔伯兄弟盡是正人君子群來解勸而忤逆之兒即不愧悔自艾斷不能增添其橫而為犯上之亂矣
此症用益肺湯亦效
麥冬(二兩) 天門冬(五錢) 生地 玄參(各一兩) 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兩目無恙而視物皆倒植人以為肝氣之逆誰知是肝葉之倒置乎夫目之系通於肝而肝之神注於目肝斜則視斜肝正則視正肝直則視直肝曲則視曲肝岐則視岐此理之常也今視物倒植者乃肝葉倒而不順耳此必因吐而得者蓋吐則五臟反覆而肝葉開張壅塞於上焦不能一時迅轉故肝葉倒而視物亦倒也治法宜再使之吐然而一吐已傷五臟再吐不重傷五臟之氣血乎但不吐而肝葉不易遽轉吾於吐中而仍用和法方用安臟湯
參蘆鞭(二兩) 瓜蒂(七個) 甘草(一兩) 荊芥(三錢) 水煎三大碗頓服之即用鵝翎掃喉中必大吐吐後而肝葉必順矣
瓜蒂散原是吐藥余加參蘆鞭甘草荊芥者於補中以行其吐即於吐中以安其經絡何至五臟反覆以重傷其氣血哉此乃吐之變法也凡虛人而宜用吐法者皆可照此法治之
此症用參蘆湯吐之亦妙
人參蘆(四兩) 煎湯數碗盡服之以鵝翎掃喉引吐吐後即愈
人有驚悸之後目張不能瞑百計使之閤眼不可得人以為心氣之弱誰知是肝膽之氣結乎雖五臟六腑皆稟受脾土上貫於目而目之系實內連肝膽也肝膽血足而氣舒肝膽血虧而氣結然此猶平居無事之謂也肝膽逢驚則血縮肝膽逢悸則血止血止血縮而氣乃因之而結矣氣結則肝膽之系不能上通於目而目之睫不能下矣治法必須解其氣結然而不易解也仍當補其肝膽之血血旺則氣伸而結乃解也方用解結舒氣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炒棗仁(一兩) 郁李仁(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目能瞑矣
白芍平肝膽之旺於瀉中能補當歸滋肝膽之枯於補中能散炒棗仁安心之藥心安則不必取資於肝膽子安而母更安也郁李仁善能去肝膽之結入之於三味之中尤易入肝而舒滯去郁也所以一劑奏功耳
此症用舒結湯亦神
柴胡 荊芥(各二錢) 白芍(一兩) 甘草 半夏 獨活(各一錢) 炒棗仁(四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一劑目瞑而臥 
人有無故忽視物為兩人以為肝氣之有餘誰知是腦氣之不足乎蓋目之系下通於肝而上實屬於腦腦氣不足則肝之氣應之肝氣大虛不能應腦於是各分其氣以應物因之見一為兩矣孫真人曰邪中於頭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邪中於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岐故見兩物此言尚非定論治法必須大補其肝氣使肝足以應腦則肝氣足而腦氣亦足也方用助肝益腦湯
白芍(二兩) 當歸(一兩) 人參(三錢) 郁李仁(二錢) 柴胡(五分) 天花粉(二錢) 細辛(五分) 川芎(三錢) 甘菊花(五錢) 薄荷(八分) 生地(五錢) 天門冬(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芷(三分) 水煎服
一劑而視物為一矣二劑全愈
此方全是益肝之藥非益腦之品也不知補腦必須添精而添精必須滋腎然而滋腎以補腦而肝之氣不能遽補不若直補其肝而佐之祛邪之藥為當蓋腦氣不足而邪得以居之不祛邪而單補其精於腦氣正無益也治肝正所以益腦也
此症亦可用補瞳神丹
當歸 白芍(各一兩) 郁李仁 黑荊芥 丹皮(各三錢) 麥冬 川芎 葳蕤(各五錢) 細辛(五分)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病目之後眼前常見禽鳥昆蟲之飛走捉之則無人以為怪而不知非怪也乃肝膽血虛有痰而閉結之也夫肝膽屬木木中無血以潤之則木氣過燥矣內燥必取給於外水然而肝膽喜內水之資而不喜外水之養於是外水不變血而變痰血資肝膽則有益痰侵肝膽則有損且血能入於肝膽之中痰難入於肝膽之內痰既在外反壅塞肝膽之竅而氣不能展矣見禽鳥昆蟲之飛走者皆痰之作祟也治法益肝膽之血而兼消其外壅之痰方用四物湯加味治之
熟地(三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二錢) 酸棗仁(五錢) 青葙子(三錢) 茯神(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白朮(二錢)水煎服四劑目無所見矣
此方用四物湯以滋肝膽用茯苓半夏白朮以分消其濕痰加入棗仁青葙者以青葙走目中之系棗仁去心內之迷心氣清而痰易出目系明而邪自散也然但用二味而不合前藥同用正未能出奇制勝耳
此症用向榮湯亦妙
當歸 白芍 生地(各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芥子 茯苓(各三錢) 貝母(一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目痛之餘兩目白眥盡變為黑不痛不疼仍能視物無恙毛髮直如鐵條癡癡如醉不言不語人以為血僨之症也誰知是腎邪之乘心乎夫心屬火腎屬水二經似乎相剋然而心火非腎水不能相養腎水不上交於心則心必有煩燥之憂但賢水僅可相資於心而不可過侮夫心也腎氣乘心本欲救心之枯而腎中倘有邪水亦挾之以資心則心受傷矣心受腎邪本自死症乃不死而但現黑色於目者以腎來救心而非犯心也心畏腎邪而又不敢明彰腎之過白眥變黑赤白難分毛髮直豎非怒極之驗乎癡癡如醉不言不語非挾制太甚無可如何之象乎治法宜斬關直入急救心君之垂危祛蕩腎邪撥亂反正之為得也方用轉治湯
茯苓(五錢) 人參(五錢) 附子(二錢) 五靈脂末(二錢) 菖蒲(一錢) 白芥子(三錢) 白朮(五錢) 良薑(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癡醉醒二劑而毛髮軟三劑而黑眥解四劑全愈
夫腎中之邪不過寒濕之氣用辛燥溫熱之劑自易祛邪況佐之奪門之將輔之引路之人有不恢復於須臾定亂於頃刻哉
此症用利水益心丹亦佳
茯苓 人參 薏仁 巴戟天(各五錢) 白芥子 肉桂(各三錢) 白朮(一兩)水煎服四劑全愈
人有月經不通三月忽然眼目紅腫疼痛如刺人以為血虛而不能養目也誰知是血壅而目痛乎夫經水不通似乎血枯之症然而血過於盛則肝氣反閉塞而不通經既不通則熱無可泄不下行而轉壅於上而肝之竅開於目乃走肝而目痛矣此等之痛肝脈必大而有力或弦而滑必非細澀微緩無力之狀也治法不可補血以助熱宜通經以瀉肝方用開壅湯
紅花(三錢) 當歸尾(三錢) 牛膝(二錢) 桃仁(十四個) 柴胡(二錢) 丹皮(三錢) 大黃(一錢) 香附(一錢) 鬱金(三錢) 天花粉(二錢) 玄胡索(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經通再劑而目愈
此方全不治目但去通經經通而熱散熱散而目安也
此症可用瀉壅丹
當歸(一兩) 紅花(五錢) 大黃(二錢) 生地(五錢) 荊芥(三錢) 桃仁(十粒) 丹皮(三錢) 炒梔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血通二劑而目之腫全消不必三劑也

血症門(二十一則)

人有一時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傾盆則火必變為虛火矣實火可瀉而虛火斷不可瀉況血已吐出無血養身而又用瀉火之藥以重傷其胃氣毋論血不能驟生而氣亦不能遽轉往往有至氣脫而死者治法不可止血而當活血尤不可活血而急當固氣蓋氣固則已失之血可以漸生未失之血可以再旺耳方用固氣生血湯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荊芥(炒黑二錢) 水煎服一劑血止再劑氣旺四劑血各歸經不致再吐矣
此方即補血湯之變全在荊芥引血歸於氣分之中引氣生於血分之內氣血之陰陽既交則水火之陰陽自濟斷不至臟腑經絡再有拂逆使血衝擊而再嘔也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吐血不治血而治氣前人已有言之者余不必再論也大約此方治初起嘔狂血者若吐血既久尚宜斟酌
此症用黃荊湯亦神
生地(四兩) 炒黑荊芥(三錢) 煎服血止
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數吐或終年頻吐雖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腎肝之吐也夫吐血未必皆是腎肝之病然吐血而多經歲月未有不傷腎肝者腎肝既傷則水不能養肝而肝木必燥龍雷之火不能安於木中必下克於脾胃而脾胃寒虛龍雷之火乃逆衝於上以欺肺金之弱挾胃中之血遂火旺而沸騰隨口而出矣治法必腎肺三經統補之方用三臺救命湯
熟地(半斤) 麥冬(三兩) 丹皮(二兩) 水煎二碗一日服盡不再吐
熟地補腎以滋肝麥冬清肺以制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以下歸於腎臟使血歸經也然非大用之則火勢燎原何能止抑其炎炎之勢故必用重劑則滂沱大雨而遍野炎氛始能熄焰至於火息血靜用地黃丸調理三年乃延生之善計願人守服以當續命膏也
此症用填精止血湯甚佳
熟地(二兩) 山茱萸(四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子(一錢) 炒黑荊芥(三錢) 白芍(一兩) 水煎服十劑血不再吐
人有吐黑血者雖不至於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飲此腎經之實火也蓋腎中之火又挾心包相火併起而上衝耳然而心包之火可瀉而腎火終不可瀉瀉心包之火必致有傷於腎吾乃瀉其肝則二經之火不瀉而自瀉也肝為心包之母而腎之子也母弱而子不能強子虛而母亦自弱耳方用兩瀉湯
白芍(一兩) 丹皮(一兩) 地骨皮(一兩) 炒黑梔子(三錢) 玄參(一兩)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黑血變為紅色矣再服二劑而咳嗽除血自止神效也
夫黑乃北方之色也黑血宜屬腎而乃兼屬之心火者亦猶火熱之極投於水中則化為烏薪心包之火同入於腎中則火極似水又何疑乎今用兩瀉之湯雖瀉肝木其實仍是兩瀉心包與腎經也火得水而解血得寒而化此黑血之所以易變而吐血之所以易止也
此症亦可用三仙散火湯
玄參(三兩) 生地(二兩) 白芍(一兩) 水煎服二劑即止血
人有感觸暑氣一時氣不得轉狂嘔血塊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其症必頭痛如破汗出如雨口必大渴發狂亂叫若作虛症治之必反增劇如當歸補血湯又不可輕用也法宜消暑熱之氣而佐之下降歸經之藥則氣不逆而血自止矣方用
青蒿(一兩) 當歸(五錢) 荊芥(炒黑三錢) 石膏(一兩) 麥冬(五錢) 玄參(五錢) 大黃(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暑氣消口渴止二劑而血歸於經諸症悉愈不可再用三劑也
此方名為解暑止血湯青蒿能於解暑之中善退陰火則陰陽既濟而拂抑之氣自除於是以石膏退胃火麥冬退肺火玄參退腎火荊芥從上焦而引火下行又得大黃迅逐不再停於胃又恐血既上越大腸必然燥結加入當歸之滑以助其速行之勢故旋轉如環而取效甚捷也
此症亦可用散暑止血湯甚神
大黃 生地 石膏(各三錢
人有痰中吐血如血絲者日間則少夜間則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腎中之火衝入咽喉而火不得下歸於命門故火沸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復來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氣所以痰中見血絲也方用化絲湯
熟地(一兩) 麥冬(五錢) 貝母(一錢) 玄參(五錢) 茯苓(三錢) 蘇子(一錢) 地骨皮(三錢) 沙參(三錢) 荊芥(炒黑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血絲少再劑而血絲斷矣
此方肺心三經並治加之去痰退火之劑消弭於無形故能成功之速倘不用補劑而唯事於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結也惟是既愈之後不可仍服此方宜服益陰地黃丸方用
熟地(一斤) 山藥(八兩) 麥冬(十兩) 北五味(三兩) 山茱萸(八兩) 丹皮(六兩) 茯苓(六兩) 地骨皮(十兩) 澤瀉(四兩) 蜜為丸服一年永不再發
此症用還源湯亦佳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炒黑荊芥(三錢) 地骨皮(五錢) 麥冬(三錢) 天門冬(二錢) 甘草 貝母(各三分) 桔梗(五分) 水煎服三十劑愈
人有久吐血百計止之而不效者蓋血犯濁道也夫火不盛與氣不逆則血俱不吐當知氣逆由於火盛欲治氣逆必須降火然而火盛既久則火不能盛氣逆既久則氣更加逆似乎瀉火易而降氣難不知火瀉則氣亦隨之而降矣但火久則變為虛火虛火宜引而引火之藥多是辛熱之味恐反有助逆之慮不若壯水以鎮陽火之為得也方用壯水湯
熟地(二兩) 生地(一兩) 荊芥(炒黑二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服一劑而血即止再劑而血即斷不再發也
熟地與生地同用補精之中即寓止血之妙荊芥引血而歸於經絡三七根即隨之而斷其路徑使其入而不再出也火得水而消氣得水而降此中自有至理也
此症單用三七根末三錢加入童便一碗調服即止
人有大怒吐血色紫氣逆兩脅脹滿作痛此怒氣傷血不能藏而吐也肝本藏血逢怒則肝葉開張血即不能藏矣肝氣本急怒則更急急則血自難留故一湧而出往往有傾盆而吐者況肝中原有龍雷之火因怒而擊動其火於是劈木焚林而血乃上越矣血既上湧肝無血養自然兩脅作痛輕則脹滿矣治法急宜平其肝氣而少加清涼之品則怒氣一平而龍雷之火自收血症可愈倘一味用止血之藥反足以拂其火熱之性也方用平肝止血散
白芍(二兩) 當歸(一兩) 荊芥(炒黑三錢) 炒梔子(二錢) 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
一劑而肝氣平二劑而吐血止三劑氣不逆而脹痛盡除也
芍藥平肝而又能益肝中之氣血同當歸用之則生血活血實有神功丹皮梔子不過少涼其血以清其火以便荊芥之引經甘草之緩急也
此症用斷紅飲亦神效
白芍 當歸(各一兩) 荊芥(炒黑三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咯血者血不驟出必先咳嗽不已覺喉下氣不能止必咯出其血而後快人以為肺氣之逆也誰知是腎氣之逆乎腎氣者腎中之虛火也虛火之盛出於真水之衰不能制火致火逆沖而上血遂宜大吐矣又何必咳而後出蓋肺氣阻之也夫肺為腎之母腎水者肺之順子腎火者肺之驕子也肺本生腎水而不生腎火惡驕子之凌犯也其驕子因肺母之偏於腎水乃上犯劫奪肺金之血而肺又不肯遽予故兩相牽掣而咯血也方用六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三錢) 山藥(三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一錢) 茯苓 澤瀉 丹皮(各二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血必不咯矣服一月全愈
用六味湯以大資其腎水用麥冬五味以大益其肺金自足以制火之有餘何至於血之再咯而出哉此治水所以不須瀉火也
此症用生熟二地湯亦妙
生地 熟地(各二兩) 水煎服十劑即愈
人有嗽血者因咳嗽而出血也其症多因勞傷而成耗損腎水水不能分給於各臟而又不慎於女色則水益涸矣水涸而肺金必來相生以泄肺金之氣而無如腎水日日之取給也則子貧而母亦貧矣夫貧子盜母之資則母有剝膚之痛欲求救於胃而胃又受肝火之凌則胃不敢生肺肝木生火則心火必旺心火一旺必來乘肺肺受外侮必呼子以相援而腎子水衰不能制火火欺水之無用凌肺愈甚肺欲避之子宮而腎子之家又窘迫乾枯無藏身之地勢不得不仍返於本宮而咳嗽吐血矣治法自宜救肺然而徒救肺而腎之涸如故則肺之液仍去顧腎而肺仍傷也故治肺仍須補腎腎水足而肝木平心火息不必治肺而肺已安矣方用救涸湯
麥冬(二兩) 熟地(二兩) 地骨皮(一兩) 丹皮(一兩)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嗽輕二劑而咳輕連服十劑咳嗽除而血亦自愈
麥冬與熟地同用乃肺腎兩治之法也加入地骨丹皮者實有微義蓋嗽血必損其陰陰虛則火旺然此火旺者仍是陰火而非陽火也我用地骨丹皮以解骨髓中之內熱則腎中無煎熬之苦自然不索於肺金而肺中滋潤自然清肅之氣下濟於腎內子母相安則腎水漸濡可以養肝木可以制心火外侮不侵家庭樂豫何至有損耗之失哉至於白芥子不過消膜膈之痰無他深意以陰虛咳嗽者吐必有痰故取其不耗真陰之氣也
此症用麥冬熟地湯亦佳
熟地(二兩) 麥冬(一兩)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鼻中流血經年經月而不止者或愈或不愈此雖較口中吐血者少輕然而聽其流血而不治與治不得其法皆能殺人蓋吐血犯胃衄血犯肺胃為濁道肺為清道也犯濁道則五臟盡皆反覆犯清道則止肺經一臟之逆也氣逆則變症多端故皆能殺人治法宜調其肺氣之逆但肺逆成於肺經之火夫肺屬金本無火也肺經之火仍是腎水之火肺因心火之侵腎水救母而致乾涸以腎火來助乃火與火斗而血遂妄行從鼻而上越矣然則調氣之法舍調腎無他法也而調腎在於補水以制火方用止衄湯
生地(一兩) 麥冬(三兩) 玄參(二兩) 水煎服一服即止
麥冬直治其肺金之匱乏生地玄參以解其腎中遏抑之火火退而氣自順血自歸經矣倘畏此方之重而減輕則火勢炎炎未易止遏不能取效也
此症用麥冬三七湯亦神
麥冬(三兩) 二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服二劑即止
人有耳中出血者涓涓不絕流三日不止而人死矣此病世不嘗有然而實有其症也耳者腎之竅也耳中流血自是腎虛之病然而腎虛血不走胃不從口出而偏從耳出者正有其故蓋心包火引之也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原自相通二火沸騰則血不走胃而走耳矣蓋胃為心包之子胃恐腎火之害心而兼害胃故引其火而上走於耳諸經所過之地盡捲土而行故血乃隨之而出也雖耳竅甚細不比胃口之大無沖決之虞而涓涓不絕豈能久乎故必須急止之方用填竅止氛湯
麥冬(一兩) 熟地(二兩) 菖蒲(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效如響
用熟地以填補腎經之水麥冬以息心包之焰二經之火息而耳竅不閉則有孔可鑽雖暫止血未必不仍然越出也故用菖蒲引二味直透於耳中又引耳中之火而仍返於心包火歸而耳之竅閉矣如此用藥之神真有不可思議之妙
此症用截流湯亦神效
熟地(二兩) 生地 麥冬(各一兩) 三七根末(三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者舌必紅爛其裂紋之中有紅痕發現血從痕中流出雖不能一時殺人然而日加頓困久亦不可救援也此症乃心火太炎而腎中之水不來相濟夫心必得水以相養邪水犯心則死真水養心則生故心腎似乎相剋而其實相生也今腎水不交於心則欲求腎之養而不可得乃藉資於舌下之廉泉終日取給其津液未免舌為之敝而乾涸矣夫廉泉有水能灌注五臟然而腎水足而廉泉之水亦足腎水枯而廉泉之水亦枯譬如江河之水旺而井水亦滿也今腎水既不濟於心之中何能越心而上升於唇口之上此廉泉欲自養方寸之舌而不能何能濟心之炎熱乎故泉脈斷而井甃裂亦無濟於心而並爛其舌舌即爛矣清泉泥濘必流紅水而成血也治法必大補其心腎使心腎交濟而舌血不斷而自止也方用護舌丹
丹皮(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玄參(五錢) 人參(一錢) 熟地(一兩) 五味子(一錢) 黃連(三分)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舌之血即止連服四劑而舌之爛亦愈
此方全不治舌而但交其心腎心腎交而心之氣下通於腎寧再求濟於舌乎舌不耗津於心則舌得自養此不治舌正勝於治舌不止血而正勝於止血耳
此症用清心救命丹亦神效
玄參 麥冬(各一兩) 甘草(一錢) 菖蒲(三分) 茯神 人參 三七根末(各三錢) 五味子(三粒)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齒縫出血者其血之來如一線之標此乃腎火之沸騰也夫齒屬腎腎熱而齒亦熱腎虛而齒亦虛腎欲出血而齒即出血矣雖然齒若堅固則腎即欲出血無隙可乘似乎必須治齒然而徒治齒無益仍須治腎蓋腎為本而齒為末也夫腎火乃龍雷之火直奔於咽喉血宜從口而出何以入於齒耶蓋腎火走任督之路而上趨於唇齒無可出之路乘齒縫有隙而出之龍雷之火其性最急而齒縫之隙細小不足以暢其所出故激而標出如線也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骨碎補治之
熟地(一兩) 山藥(四錢) 山茱萸(四錢) 丹皮(五錢) 澤瀉(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五錢) 五味子(一錢) 骨碎補(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血即止也連服四劑永不再發
六味地黃湯大補腎中之真水水足而火自降火降而血不妄行矣又慮徒補腎水而水不易生用麥冬五味子以補其肺從腎之化源而補之也補肺而水尤易生加入骨碎補透骨以補其漏則血欲不止而不可得矣
此症亦可用闔縫丹
猴姜 人參 北五味 三七根末(各一錢) 甘草(三分) 各為細末擦牙含漱即止血止後用六味丸則不再發
人有臍中流血者其血不十分多夾水流出人亦不十分狼狽然臍通氣海關元命門烏可泄氣乎雖流血非泄氣之比而日日流血則氣亦隨之而泄矣治法自應閉塞臍門然而不清其源而徒閉其門亦徒然也夫臍之所以出血者乃大小腸之火也二火齊旺必兩相爭鬥於腸中小腸之火欲趨出於大腸而大腸之火欲升騰於小腸兩不相受而火乃無依上下皆不可泄因臍有隙乃直攻其隙而出火出於臍而血亦隨之矣然則治臍之出血可不急安其大小腸之火乎然大小腸之所以動火以腎經乾燥無水以潤之也故治大小腸之火仍須以治腎為主方用兩止湯
熟地(三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五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不流四劑除根
熟地山茱以補腎水麥冬五味以益肺氣多用五味子者不特生水而又取其酸而斂之也加白朮以利腰臍腰臍利則水火流通自然大小腸各取給於腎水而無相爭之亂水足而火息血不止而自止也
此症用障臍湯亦甚神
大黃(五分) 當歸 生地(各一兩) 地榆(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九竅流血者其症氣息奄奄欲臥不欲見日頭暈身困人以為祟憑之不知此乃熱血妄行散走於九竅也視其症若重然較狂血走一經者反輕引血歸經則血不再流矣夫人一身之中無非血也九竅出血乃由近而遠非盡從臟腑而出然而治法仍須治臟腑而不可止治經絡以臟腑能統攝經絡也方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治之
當歸(五錢) 黃耆(一兩) 荊芥(炒黑三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生地(五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二劑不再流矣
熱血妄行不清火而反補其氣因由於氣之虛也氣虛則不能攝血血得火而妄行逢竅則鑽今補其氣則氣旺矣氣旺自能攝血倘用止抑之法則一竅閉而眾竅安保其盡閉乎用補血湯而又行氣涼血未嘗無清火之味焉得不奏功如神哉
此症可用掩竅丹
人參 當歸 生地 玄參(各一兩) 炒黑荊芥(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二劑全愈
人有大便出血者或糞前而先便或糞後而始來人以為糞前來者屬大腸之火糞後來者屬小腸之火其實皆大腸之火也夫腸中本無血也因大腸多火爍干腸中之液則腸薄而開裂血得滲入裂竅在上則血來遲裂竅在下則血來速非小腸之能出血也小腸出血則人且立死蓋小腸無血如有血則心傷矣心傷安能存活乎故大便出血統小腸論之以辨症則可謂大便之血以糞後屬小腸則不可也是治便血之症宜單治大腸然而大腸之所以出血非大腸之故也腎主大小便腎水無濟於大腸故火旺而致便血也方用三地湯
熟地(一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地榆(三錢) 木耳末(五錢)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二劑全愈
精血雙補則腸中自潤既無乾燥之苦自無滲漏之患況地榆以涼之木耳以塞之有不取效之速者乎
此症用薺苨熟地湯亦神
熟地(三兩) 地粟(三兩搗汁同熟地煎湯服二劑即止血
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澀馬口如刀割刺觸而難忍人以為小腸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腸出血則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猶生乎因人不慎於酒色欲泄不泄受驚而成之者精本欲泄因驚而縮入則精已離宮不能仍反於腎中而小腸又因受驚不得直泄其水則水積而火生於是熱極而煎熬將所留之精化血而出於小便之外其實乃腎經之精而非小便之血也治法宜解其小腸之火然而解火而不利其水則水壅而火仍不得出精血又何從而外泄哉方用水火兩通丹
車前子(三錢) 茯苓(五錢) 木通(一錢) 梔子(三錢) 黃柏(一錢) 當歸(五錢) 白芍(一兩) 萹蓄(一錢) 生地(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澀痛除二劑而溺血止三劑全愈不必用四劑也
方中通利水火而又加平肝補血之藥者蓋血症最懼肝木克脾胃則脾胃之氣不能升騰而氣乃下陷氣陷而血又何從而升散乎今平其肝則肝氣舒而脾胃之氣亦舒小腸之水火兩通敗精有不速去者乎
此症用通溺飲亦神
黃柏 車前(各三錢) 茯苓 白朮(各五錢) 王不留行(二錢) 肉桂(三分) 黃連(一錢) 水煎服二劑即止血
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標出如一線或滲出如一絲或出於頭上或出於身中或出於兩脛之間皆肺腎兩經之虧火乘隙而外越也此等之症舍補腎水無第二法可救然而補腎之功緩必須急補其氣氣旺則肺金自旺而皮毛自固矣方用肺腎兩益湯
熟地(二兩) 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調服一月不再發
蓋熟地壯水麥冬益金金水相資則肺腎之火自息血自歸經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況三七根原能止血乎
此症用耆歸斂血湯亦神效
黃耆 玄參(各一兩) 當歸(五錢) 麥冬(一兩) 北五味(一錢) 蘇子(二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輕而不知實重蓋此血出於脾而不出於胃也夫脾胃相表裡者也血犯胃已傷中州之土先天已虧矣況更犯脾陰之後天乎胃主受而脾主消脾氣一傷不能為胃化其津液雖糟粕已變但能化粗而不能化精以轉輸於五臟六腑之間則臟腑皆困是脾之唾血更甚於胃之吐血矣然而脾之所以唾血者仍責之胃土之虛不特胃土之虛而尤責之腎水之衰也蓋胃為腎之關門腎衰則胃不為腎以司開闔而脾之血欲上唾而胃無約束任其越出於咽喉之上矣故脾之唾血雖脾火之沸騰實腎胃二火之相助也治法平脾之火必須補脾之土更須補腎水以止胃之火也方用滋脾飲
人參(三分) 茯苓(二錢) 玄參 丹皮 芡實 茅根 山藥(各三錢) 熟地(一兩) 沙參(五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劑而唾血止再劑全愈
此方輕於治脾而重於補腎誠探本之法也倘止瀉脾火之有餘必致損胃土之不足胃氣傷而脾氣更傷然後始去補腎則不能生腎水矣何能制脾火之旺哉毋論唾血難止吾恐胃關不閉而血且大吐矣此滋脾飲之所以妙耳
此症用同歸湯亦神效
白朮 玄參(各一兩) 熟地(二兩) 北五味(一錢) 荊芥(炒黑三錢) 貝母(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雙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婦人則經閉不行男子則口乾唇燥人以為肝血之妄行也誰知是腎中火動乎夫腎中之火相火也若君火寧靜則相火不敢上越惟君火既衰而後心中少動於嗜欲則相火即挾君主之令以役使九竅而九竅尊君之命不敢不從聽其所使矣心之系通於目肝之竅開於目肝中有火亦相火也與腎中命門之相火心中包絡之相火正同類也同氣相助而沸騰不啻如小人結黨比附而不可解直走心肝之竅系血不下行而上行矣治法似宜補心君之弱以制腎火之動然而心火既虛補心而心不易旺必須補腎以生心則心火不動而腎火亦靜耳方用助心丹
麥冬(一兩) 遠志(二錢) 茯神(三錢)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玄參(五錢) 丹皮(三錢) 芡實(三錢) 蓮子心(一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不再發
此方心腎三經同治之藥也補腎以生肝即補腎以生心耳或疑腎中火動不宜重補其腎不知腎火之動乃腎水之衰也水衰故火動水旺不火靜乎況心火必得腎水之資而火乃旺也心火旺而腎火自平非漫然用之耳
此症用邭膏湯亦神效
熟地 白芍(各一兩) 山茱萸(五錢) 柴胡(五分) 荊芥(炒黑三錢) 北五味(十粒) 竹瀝(一合) 同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細觀之有小孔標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夫鼻衄犯氣道也舌中衄血不過犯經絡之小者耳然有血出於口者犯胃而不犯心血出於舌者犯心而不犯胃犯胃為腑而犯心為臟烏可謂經絡細小之病而輕治之乎治法內補其心中之液而外填其舌竅之孔則心火自寧而舌血易止也方用補液丹
人參(三錢) 生地(三錢) 麥冬(五錢) 丹參(二錢) 北五味子(十粒) 山藥(三錢) 當歸(五錢) 黃連(一錢) 玄參(五錢) 貝母(一錢) 水煎服外用炒槐花三七根各等分為末摻之即愈
夫槐花三七本能止血似不必借重於補液丹也然而內不治本而徒治其末未必不隨止而隨出也
此症用柏子安心湯亦神效
人參 茯神 柏子仁(各三錢) 遠志(一錢) 菖蒲(三分) 當歸 生地(各五錢) 五味子(十粒) 貝母 黃連(各五分) 水煎服
二劑即止血

遍身骨痛門(四則)

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兩脛無不作痛飲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蓆而痛不可耐仍復睡臥必須捶敲按摩否則其痛走來走去在骨節空隙之處作楚而不可忍人以為此症乃痛風也然痛風之症多感於風濕而風濕之感多入於骨髓風濕入於經絡則易去風濕入於骨髓則難祛以骨髓屬腎腎可補而不可瀉祛風濕則傷腎腎傷則邪欺正弱將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雖然腎不可瀉而胃與大腸未嘗不可瀉也瀉胃與大腸之風濕而腎之風濕自去蓋胃為腎之關而大腸為腎之戶也方用並祛丹
黃耆(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甘菊花(三錢) 炙甘草(一錢) 羌活(五分) 防風(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減二劑而痛除三劑而痛全愈矣愈後用八味地黃丸調理永無再犯之患
論理不治腎而治胃與大腸之風濕去風宜用乾葛也去濕宜用豬苓也有風有濕必化為火去火亦宜用石膏知母也然邪在骨髓必須用氣分之劑提出在氣分使微寒之品與輕散之味以和解之則邪易於速化然後用補腎之藥補其腎中之水火真水足而邪水不敢再入真火足而邪火不能再侵也
此症亦可用耆朮兩活湯
人參 肉桂(各三錢) 白朮 黃耆(各一兩) 茯苓(五錢) 甘草(一錢) 羌活 獨活(各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為痛風也誰知乃火鬱於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若作風濕治之全不能效然而僅治其火亦正徒然蓋火生於郁則肝膽之氣不宣木必下克脾胃之土而土氣不升則火亦難發以致氣血耗損不能灌注於經絡而作痛矣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一兩) 甘草(一錢) 炒梔子(三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羌活(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如失矣
逍遙散專解肝膽之郁梔子尤善於解鬱中之火肝膽之火既盛則膽中之汁必干肝中之血必燥多加當歸芍藥更於平肝平膽之內而濟之滋膽滋肝之味也血足而氣自流通復加羌活以疏經絡自然火散而痛除耳
此症用和肝消火散
柴胡 梔子 丹皮 蒼朮 天花粉(各二錢) 白芍(五錢) 茯苓 生地(各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川芎(一錢) 水煎服四劑全愈
人有遍身生塊而痛者此雖是痛風然因濕氣不入臟腑而外走經絡皮膚以生此塊乃濕痰結成者也消痰於腸胃之內者易為力而消痰於經絡皮膚者難為功雖然經絡皮膚固難治而腸胃可易治也吾治其腸胃而經絡皮膚之痛塊自消方用消塊止痛丹
人參(三錢) 黃耆(五錢) 防風(一錢) 半夏(三錢) 羌活(一錢) 白朮(三錢) 桂枝(五分)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水煎服二劑而痛輕四劑而痛止十劑而塊消二十劑而塊盡消也
夫塊結不散正氣虛也氣虛則痰結吾用人參術以補其氣而痰之勢衰矣況益之茯苓薏仁以利濕半夏以消痰防風羌活以去風桂枝以逐邪則痰之黨羽既孤而不能留其塊壘矣倘徒治經絡皮膚反耗損腸胃之氣而氣不能行於經絡皮膚則塊且益大何以消之哉
此症用防耆分濕湯甚效
黃耆 白朮 茯苓(各五錢) 薏仁(五錢) 防風 柴胡 天花粉(各一錢) 桂枝(三分) 麻黃(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時止而不疼人以為風濕相搏誰知是氣血虧損凝滯而不通乎夫風寒束於肌骨雨濕入於肢節皆能作痛然其痛必一定不遷非時而痛時而不痛也惟氣血既虛不能流行於肢節肌骨之中每視盛衰以分輕重氣到之時則痛輕氣散之後則痛重血聚之時則痛輕血滯之時則痛重也倘認作風寒雨濕之邪而用祛除掃蕩之藥則氣血愈虛而疼痛更甚治法必大補其氣血而佐以溫熱之味則正旺而邪不敢侵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方用忘痛湯
當歸(一兩) 黃耆(二兩) 肉桂(二錢) 延胡索(一錢) 天花粉(三錢) 秦艽(一錢) 水煎服一劑必出大汗聽其自干一服即愈二服不再發
此方即補血湯之變方也補血湯名為補血實氣血雙補之神劑今益以肉桂之祛寒延胡索之活血化氣天花粉之消痰去濕秦艽之散風即有外邪無不兼治何痛之不愈乎
此症用化凝湯亦妙
當歸(五錢) 黃耆(一兩) 肉桂(五分) 茯苓(五錢) 柴胡 甘草 羌活 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卷之四

五郁門(六則)

人有心腹飽滿作脹時或腸鳴數欲大便甚則心疼兩脅填實為嘔為吐或吐痰涎如嘔清水或瀉利暴注以致兩足面胕腫漸漸身亦重大此等之病初起之時必雜然亂治及其後也未有不作蠱脹治之誰知乃是土鬱之病乎?土鬱者脾胃之氣鬱也。《內經將土鬱屬之五運之氣而不知人身五臟之中原有土鬱之病正不可徒咎之歲氣而不消息其臟腑之氣也夫土氣喜於升騰不喜下降肝木來侮則土氣不升肺金來竊則土氣反降不升且降而土氣抑鬱而不伸勢必反剋夫水矣水既受克不敢直走於長川大河自然氾濫於溪澗路徑遇淺則瀉逢竅必鑽流於何經既於何經受病治法宜疏通其土使脾胃之氣升騰則鬱氣可解然而脾胃之所以成郁者雖因於肝木之有餘與肺金之不足然亦因脾胃之氣素虛則肝得而侮肺得而耗也倘脾胃之氣旺何患成郁哉!故開鬱必須補脾胃之氣補脾胃而後用奪之之法則土鬱易解耳方用善奪湯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白朮(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陳皮(三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諸症漸愈
此方利水而不走氣舒鬱而兼補正不奪之奪更神於奪也何必開鬼門泄淨府始謂之奪哉!
此症用疏土湯亦佳
白朮 茯苓(各一兩) 肉桂(三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三錢) 枳殼(三分) 半夏(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咳嗽氣逆心脅脹滿痛引小腹身不能反側舌乾嗌燥面陳色白喘不能臥吐痰稠密皮毛焦枯人以為肺氣之燥也而不知乃是肺氣之郁夫肺氣之郁未有不先為心火所逼而成然而火旺由於水衰腎水不足不能為肺母復仇則肺金受虧而抑鬱之病起然則治肺金之郁可不泄肺金之氣乎!雖然未可徑泄肺金之氣也必須大補腎水水足而心火有取資之樂必不再來犯肺是補腎水正所以泄肺金也方用善泄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玄參(一兩) 荊芥(三錢) 牛膝(三錢) 炒棗仁(三錢) 沙參(三錢) 貝母(一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十劑全愈
此方滋腎水以制心火實滋腎水以救肺金也肺金得腎水之泄而肺安腎水得肺金之泄而水壯子母同心外侮易制又何憤懣哉!此金鬱泄之之義實有微旨也
此症用和金湯亦效
麥冬(五錢) 蘇葉(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黃芩(一錢) 半夏(五分) 百合(三錢)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遇寒心痛腰脽沉重關節不利難於屈伸有時厥逆痞堅腹滿面色黃黑人以為寒邪侵犯也誰知是水鬱之症乎?水鬱之症成於土勝木復之歲者居多然而脾胃之氣過盛肝膽之血太燥皆能成水鬱之症也然則治法何可舍脾膽四經而他治水鬱哉!雖然水鬱成於水虛而水虛不同水有因火而虛者真火虛也有因水而虛者真水虛也真水虛而邪水自旺真火虛而真水益衰大約無論真火真水之虛要在於水中補火火足而水自旺水旺而鬱不能成也方用補火解鬱湯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巴戟天(五錢) 肉桂(五分) 杜仲(五錢) 薏仁(五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自愈
此方於補火之中仍是補水之味自然火能生水而水且生火水火兩濟何郁之有正不必滋肝膽而調脾胃也
此症用浚水湯亦效
白朮(一兩) 杜仲(三錢) 山藥(一兩) 薏仁 芡實(各五錢) 防己 桂枝(各五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少氣脅腹胸背面目四肢䐜脹憤懣時而嘔逆咽喉腫痛口乾舌苦胃脘上下忽時作痛或腹中暴疼目赤頭暈心熱煩悶懊憹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濁兩顴紅赤身生痱瘡人以為痰火作祟也誰知是火鬱之病乎?夫火性炎上火鬱則不能炎上而違其性矣五臟之火不同有虛火實火君火相火之異然火之成郁者大約皆虛火相火即龍雷之火也雷火不郁則不發動過於鬱則又不能發動非若君火實火雖鬱而仍能發動也故治火之郁者治虛火相火而已矣既曰虛火則不可用瀉既曰相火則不可用寒所當因其性而發之耳方用發火湯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三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三分) 神麯 炒梔子(各一錢) 白芥子(二錢) 白朮(二錢) 廣木香末(五分) 遠志(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火鬱解再劑而諸症愈矣
此方直入胞絡之中以解其鬱悶之氣又不直瀉其火而反補其氣血消痰去滯火遂其炎上之性也或疑龍雷之火在腎肝而不在心包今治心包恐不能解龍雷之火鬱也殊不知心包之火下通於肝心包之火不解則龍雷之火鬱何能解哉!吾解心包之鬱火正所以解龍雷之鬱火也不然心包之郁未解徒解其龍雷之火則龍雷欲上騰而心包阻抑劈木焚林之禍必且更大惟解其心包之火則上火既達而下火可以漸升且上火既達而下火亦可以相安而不必升矣此治法之最巧者也
此症用通火湯亦妙
白芍 玄參 麥冬(各一兩) 生地(五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白芥子(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八分)
水煎服一劑而鬱解矣二劑全愈
人有畏寒畏熱似風非風頭痛頰疼胃脘飽悶甚則心脅相連䐜脹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見食則喜食完作楚甚則耳鳴如沸昏眩欲僕目不識人人以為風邪之病誰知是木鬱之症也夫木屬肝膽肝膽之氣一郁上不能行於心包下必至刑于脾胃人身後天以脾胃為主木克脾土則脾不能化矣木克胃土則胃不能受矣脾胃空虛則津液枯槁何能分布於五臟七腑哉!且木尤喜水脾胃既成焦乾之土則木無水養剋土益深土益病矣土益病則土不生肺而肺金必弱何能制肝!肝木過燥愈不自安而作祟矣!治法宜急舒肝膽之本氣然徒舒肝膽之氣而不滋肝膽之血則血不能潤而木中之郁未能盡解也方用開鬱至神湯
人參(一錢) 香附(三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當歸(二錢) 白芍(五錢) 陳皮(五分) 甘草(五分) 炒梔子(一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鬱少解再劑而鬱盡解也
此方無刻削之品而又能去滯結之氣勝於逍遙散多矣或疑郁病宜用解散之劑不宜用補益之味如人參之類似宜斟酌殊不知人之境遇不常拂抑之事常多愁悶之心易結而木鬱之病不盡得之歲運者也故治法亦宜變更不可執郁難用補之說棄人參而單用解散之藥況人參用入於解散藥中正既無傷而鬱又易解者也
此症用舒木湯亦效
白芍 當歸(各三錢) 川芎 荊芥 鬱金 蒼朮(各二錢) 香附 車前子 豬苓 甘草(各一錢) 青皮(五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人之郁病婦女最多而又苦最不能解倘有困臥終日癡癡不語人以為呆病之將成也誰知是思想結於心中氣鬱而不舒乎?此等之症欲全恃藥餌本非治法然不恃藥餌聽其自愈亦非治法也大約思想鬱症得喜可解其次使之大怒則亦可解蓋脾主思思之太甚則脾氣閉塞而不開必至見食則惡矣喜則心火發越火生胃土而胃氣大開胃氣既開而脾氣安得而閉乎?怒屬肝木木能剋土怒則氣旺氣旺必能衝開脾氣矣脾氣一開易於消食食消而所用飲饌必能化精以養身亦何畏於郁乎!故見此等之症必動之以怒後引之以喜而徐以藥餌繼之實治法之善也方用解鬱開結湯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芥子(三錢) 白朮(五錢) 生棗仁(三錢) 甘草(五分) 神麯(二錢) 陳皮(五分) 薄荷(一錢) 丹皮(三錢) 玄參(三錢) 茯神(二錢)
水煎服十劑而結開郁亦盡解也
此方即逍遙散之變方最善解鬱凡鬱怒而不甚者服此方無不心曠神怡正不必動之以怒引之以喜之多事耳
此症亦可用抒木湯加梔子一錢神麯五分殊效(方見前)

咳嗽門(八則)

人有驟感風寒一時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後濁畏風畏寒此風寒入於皮毛肺經先受之也夫肺之竅通於鼻肺受風寒之邪而鼻之竅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氣也肺竅既不能通而人身之火即不能流行於經絡而火乃入於肺以助風寒之黨矣故初起咳嗽必須先散風寒而少佐散火之劑不可重用寒涼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熱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為最妙如甘桔湯小柴胡湯是也然而世人往往以小恙不急治者多矣久則肺氣虛而難愈則補母補子之道宜知也補母者補其脾胃也補子者補其腎水也似乎宜分兩治之法以治久咳久嗽之症而余實有兼治之方既有利於子母而復有益於咳嗽毋論新久之嗽皆可治之以取效也方用善散湯
麥冬(三錢) 蘇葉(二錢) 茯苓(三錢) 玄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芩(八分) 天門冬(三錢) 款冬花(五分) 貝母(一錢)
水煎服
此方用麥冬天門冬以安肺氣用茯苓甘草以健脾胃之土用玄參以潤腎經之水用蘇葉款冬花以解散其陰陽之風邪又加黃芩以清其上焦之火貝母以消其內膈之痰斟酌咸宜調劑皆當故奏功取勝耳
此證亦可用寧嗽丹
蘇葉 甘草 天花粉 天冬 款冬花(各一錢) 桔梗 生地(各三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風寒已散而痰氣未清仍然咳嗽氣逆牽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謂必須治痰之為亟矣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蓋治痰之標而不治痰之本耳痰之標在於肺痰之本在於腎不治腎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人生飲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腎氣虛則胃中飲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腎而腎不受則上泛為痰矣蓋因胃中所化之津液無多不足以濟肺之乾枯而心火轉來相奪則津液不能滋肺反化為痰涎而外越矣然則治法宜大補其腎水使腎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餘更能濟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奪胃氣又復相安自然津液下潤腎經獨受化精而不化痰矣方用
熟地(二兩) 麥冬(二兩)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
此方即子母兩富湯加味者也以熟地大滋其腎水以麥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藥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膽之氣使其不來克脾胃之土則脾胃之氣易於升騰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腎且邪亦易散實有鬼神不測之妙也
人有久嗽不愈用補腎滋陰之藥不效反覺飲食少思強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為肺經尚有邪留於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虛寒不能生肺使邪留連於中脘而作嗽也夫肺金之母脾胃二經之土也土旺則金旺土衰則金衰不補母以益金反瀉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傷況尚留餘邪未散乎!毋怪其久嗽而不愈也然則治之之法不可僅散肺之邪而當急補肺之氣不可僅補肺之氣而尤當急補脾胃之土矣然不可徒補脾胃也蓋補胃必須補心包之火而補脾必須補命門之火心包生胃土命門生脾土實有不同耳然而胃病則脾必病而脾病則胃亦病也吾補胃而即兼補脾補脾而即兼補胃未嘗非肺金之所喜肺喜正氣之生自惡邪氣之克不必治嗽而嗽病自已矣方用補母止嗽湯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人參(一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蘇子(一錢) 半夏(一錢) 桔梗(二錢) 麥冬(五錢) 紫苑(一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嗽輕二劑而嗽更輕四劑而嗽全止矣
此方乃補脾胃之聖藥加入肉桂以補心包命門之二火一味而兩得之也又恐徒治脾胃之母置肺邪於不問增入補肺散邪之味則子母兩得而久嗽安得不速愈哉!
此症用助金湯亦佳
人參(三錢) 甘草 款冬花(各一錢) 白朮 百合(各五錢) 茯神(二錢) 肉桂 炮姜 蘇葉 百部(各五分) 半夏(三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咳嗽長年不愈吐痰色黃結成頑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用盡氣力始得吐出於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年老陽虛之人最多此症然用消痰清肺之藥往往不驗者蓋徒治其痰而不理其氣也夫痰盛則氣閉氣行則痰消老年之人孤陽用事又加氣閉而不伸則陽火煎熬遂成黃濁之痰氣虛不能推送故必咳之久而始能出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五分)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一兩) 白芥子(三錢) 甘草(一錢) 梔子(一錢)
水煎服二劑而痰變白矣四劑而痰易出矣十劑而咳嗽盡除
補陽氣之虛開鬱氣之滯消痰結之塊祛久閉之火有資益而無刻削則老痰易化而咳嗽易除也倘徒用攻痰之藥則陽氣必傷而痰又難化格格難吐何日是清快之時乎!此症用化老湯亦佳
人參(三分) 白朮(一錢) 生地(二錢) 款冬花(三分) 白芥子 白芍 地骨皮(各三錢) 柴胡(四分)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四劑輕十劑愈
人有陰氣素虛更加氣惱偶犯風邪因而咳嗽人以散風祛邪之藥治之而愈甚此不治其陰虛之故也然而徒滋其陰而肝氣未平則木來侮金咳亦難已法宜平肝而益之以補水之劑則水能資木而木氣更平也方用平補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五分) 白芍(一兩) 柴胡(一錢) 人參(五分) 茯苓(三錢) 天花粉(二錢) 百合(五錢) 炒黑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方大補肺脾之四經而尤能解肝氣之郁肝經郁解而肺經風邪亦不必祛而自散矣人謂補腎補肺平肝足矣何又兼補脾胃而用人參耶?不知三經之氣非脾胃之氣不行吾少加人參茯苓以通之則津液易生而腎肺尤能相益也
此症用渙邪湯亦效
白芍 熟地 麥冬(各五錢) 甘草 柴胡 香附(各一錢) 陳皮(三分) 白朮 玄參(各三錢) 天花粉(五分) 蘇子(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久咳而不愈者口吐白沫氣帶血腥人以為肺經之濕也而不知實肺金之燥苟肺氣不燥則清肅之令下行而周身四達何處非露氣之下潤乎!不特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亦且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既不傳於肺金曾何傷燥之慮哉!惟其肺氣先已匱乏高源之水無有留余之勢而欲下澤之常盈以上供於肺金之用此必不得之數也治法自宜專潤肺金之燥矣然潤肺金之燥而腎火上衝則肺且救子之不暇何能自潤?此肺腎必宜同治也方用子母兩富湯
熟地(二兩) 麥冬(二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肺金之燥除腎火之干亦解
譬如滂沱大雨高低原隰無不沾足既鮮燥竭之虞寧有咳嗽之患?倘失此不治或治而不補益其肺腎轉盼而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疼兩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嗌塞血泄種種危候相因俱見矣又用何藥以救其焦枯哉!
此症用夜露飲亦妙
熟地 麥冬 芡實(各一兩) 山茱萸(五錢) 貝母(五分)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久病咳嗽吐痰色紅有似嘔血而實非血也盜汗淋漓腸鳴作泄午後發熱人以為腎經之邪火大盛將欲腎邪傳心也誰知是脾邪之將傳於腎乎?此症初因腎水乾枯腎經受邪腎乃傳心故發熱而夜重未幾心邪傳肺故咳嗽而汗泄未幾肺邪傳肝故脅痛而氣壅未幾肝邪傳脾故腸鳴而作泄今既盜汗淋漓腸鳴作泄乃肺邪不傳肝而傳脾也邪不入腎肝尚有可生之機亟宜平肝滋腎使邪不再傳則肝平而不與肺為仇腎滋而不與心為亢再益之健脾之品使脾健而不與腎為耗自然心火不刑肺而生脾脾氣得養而肺氣更安矣方用轉逆養肺湯
白芍(五錢) 麥冬(三錢) 茯苓(三錢) 玄參(二錢)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北五味(二錢) 車前子(二錢) 地骨皮(三錢) 丹皮(三錢) 牛膝(一錢) 破故紙(五分) 貝母(一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而氣轉再服十劑而痰變為白再服十劑而泄止腸亦不鳴也
此方本非止瀉之藥蓋泄成於陰虛補其陰而泄自止陰旺則火息不去爍金金安則木平不去剋土所以消痰而化其火炎之色止泄而撤其金敗之聲故腸鳴盜汗盡除而咳嗽亦愈矣
此症用止傳湯亦妙
熟地(二兩) 玄參 百合(各一兩) 白芥子(二錢) 荊芥(炒黑一錢) 茯苓(三錢) 沙參(三錢) 地骨皮(五錢) 桑葉(十五片)
水煎服十劑輕三十劑愈
人有春暖夏熱則安然不嗽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臥人以為肌表之疏泄也誰知是鬱熱之難通乎?夫人身之氣血流通於肌肉之內則風邪不得而入惟氣血閉塞不通而邪轉來相侮凝滯而變為熱矣蓋春夏之間皮膚疏泄內熱易於外宣秋冬之際皮膚緻密內熱難於外發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倘不治其鬱熱之本而惟用發散之品徒虛其外愈不能當風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轉增其鬱熱之勢均失其治之之法也所貴攻補兼施既舒其內郁之熱而復疏其外入之寒則本既不傷而末亦易舉也方用
當歸(五錢) 大黃(一錢) 貝母(二錢) 天花粉(三錢) 薄荷(二錢)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 白朮(三錢) 陳皮(三分) 神麯(五分) 黃芩(二錢) 桔梗(二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秋冬之時斷無咳嗽之症矣
蓋大黃走而不守用之於祛火消痰之中通郁最速又得當歸之補而不滯白朮之利而不攻同隊逐群解紛開結內外兩益矣
此症用鬱金丹亦甚效
白芍 桔梗(各三錢) 撫芎(二錢) 白芥子 茯苓 生地(各三錢) 甘草 款冬花(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喘門(四則)

人有偶感風寒一時動喘氣急抬肩吐痰如湧喉中作水雞聲此外感非內傷也倘誤認內傷少用補氣之味則氣塞而不能言痰結而不可息矣治法宜用解表之味然而純補之藥不可用而清補之藥未嘗不可施也方用平喘仙丹
麥冬(五錢)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二錢) 黃芩(一錢) 山豆根(一錢) 射干(一錢) 白薇(一錢) 烏藥(一錢) 蘇葉(八分) 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喘平再劑全愈不必三劑也
蓋外感之喘乃風寒之邪從風府而直入於肺盡祛其痰而湧塞咽喉之間看其病勢似重然較內傷之喘大輕也平喘仙丹專消肺邪而不耗肺之正順肺氣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即慶安全也
此症用止聲湯甚神
麻黃(一錢) 天門冬(三錢) 桔梗(三錢) 甘草 茯苓(各二錢) 山豆根(八分) 射干 陳皮 半夏 青黛(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愈
人有痰氣上衝於咽喉氣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無抬肩之狀者此氣虛而非氣盛也乃不足之症不可作有餘之火治之人身之陰陽原自相根而陰陽中之水火不可須臾離也惟腎水太虛而後腎火無制始越出於腎宮而關元之氣不能挽回直奔於肺而作喘矣然而關元之氣微雖力不勝任以挽回其將絕之元陽而猶幸其一線之牽連也則猶可救援於萬一耳方用定喘神奇丹
人參(二兩) 牛膝(五錢) 麥冬(二兩) 北五味(二錢) 熟地(二兩) 山茱萸(四錢)
作湯煎服一劑而喘少止二劑而喘更輕四劑而喘大定
此方人參宜多用不用至二兩則不能下達於氣海關元以生氣於無何有之鄉非用牛膝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腎之虛火又能直補其下元之氣也麥冬益肺金非多用則自顧不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則氣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斂乎用熟地以益腎中之水也腎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氣然非多加則陰不能驟生而火不可以遽制又益之以山茱萸以贊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濟而氣易還元也
此症亦可用參熟桃蘇湯
人參 熟地(各一兩) 破故紙(五分) 茯神 麥冬(各五錢) 胡桃(一個) 生薑 蘇子(各一錢) 山萸 巴戟天(各二錢)
水煎服
人有七情氣鬱結滯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滿壅盛上氣喘急此內傷外感兼而成之者也此等之症最難治欲治內傷而外邪不能出欲治外感而內傷不能愈然則終何以治之乎?吾治其肝膽而內傷外感俱皆愈也蓋肝膽乃陰陽之會表裡之間也解其鬱氣而喘息可平矣方用加味逍遙散治之
白芍(五錢) 白朮(三錢)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蘇葉(一錢) 半夏(一錢) 厚朴(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痰氣清再劑而痰氣更清四劑而喘急自愈
病成於郁治鬱而諸症安得不速愈哉!
此症用蘇葉破結湯亦神
白芍 茯苓(各五錢) 半夏(二錢) 蘇葉(三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一劑氣通痰清矣二劑全愈
人有久嗽之後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此汗出亡陽本是不救之病而吾以為可救者以久嗽傷肺而不傷腎也夫喘症多是傷腎久嗽之人未有不傷腎者以肺金不能生腎水而腎氣自傷也然而傷肺以致傷腎與竟自傷腎者不同蓋傷肺者傷氣也傷腎者傷精也故傷肺以致傷腎者終傷氣而非傷精精有形而氣無形無形者補氣可以生精即補氣可以定喘有形者必補精以生氣又必補精以回喘也所以傷肺者易為功不比傷腎者難為力方用生脈散
麥冬(一兩) 人參(五錢) 北五味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喘定再劑而汗止三劑而痰少更加天花粉二錢白朮五錢當歸三錢白芍五錢 再服十劑全愈
生脈散補氣之聖藥也補其肺氣自生腎水矣腎得水而火不上沸則龍雷自安於腎臟不必又去補腎也以視傷腎動喘者輕重不大相懸殊哉!
此症用歸氣湯亦妙
麥冬(三兩) 北五味(三錢) 熟地(三兩) 白朮(二兩)
水煎服一劑而汗止十劑全愈

怔忡門(三則)

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聽逆耳之言便覺心氣怦怦上衝有不能自主之勢似煩而非煩似暈而非暈人以為心虛之故也然而心虛由於肝虛肝虛則肺金必旺以心弱不能制肺也肺無火煅煉則金必制木肝不能生金而心氣益困故補心必須補肝而補肝尤宜制肺然而肺不可制也肺乃嬌臟用寒涼以制肺必致傷損脾胃肺雖制矣而脾胃受寒不能運化水穀則肝又何所取資而腎又何能滋益所以肺不宜制而宜養也方用制忡湯治之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生棗仁(一兩) 北五味(一錢) 麥冬(五錢) 貝母(五分) 竹瀝(十匙)
水煎調服一劑而怔忡少定二劑更安十劑全愈
此方不全去定心而反去補肝以平木則火不易動補肺以養金則木更能靜矣木氣既靜則肝中生血自能潤心之液而不助心之焰怔忡不治而自愈矣
此症用柏蓮湯亦佳
人參 麥冬 玄參(各五錢) 茯苓 柏子仁 丹皮(各三錢) 丹參(二錢) 半夏 蓮子心(各一錢) 生棗仁(三錢)
水煎服一劑安十劑愈
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間少輕至夜則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為心虛之極也誰知是腎氣之乏乎凡人夜臥則心氣必下降於腎宮惟腎水大耗一如家貧客至無力相延客見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徘徊岐路實乃徬徨耳治法大補其腎中之精則腎氣充足矣方用心腎兩交湯
熟地(一兩) 山茱(八錢) 人參(五錢) 當歸(五錢) 炒棗仁(八錢) 白芥子(五錢) 麥冬(五錢) 肉桂(三分) 黃連(三分)
水煎服一劑即熟睡二劑而怔忡定十劑全愈矣
此方補腎之中仍益之補心之劑似乎無專補之功殊不知腎水既足而心氣若虛恐有不相契合之虞今心腎兩有餘資主客分外加歡相得益彰矣況益之介紹如黃連肉桂並投則兩相讚頌和美有不賦膠漆之好者乎!
此症用交合湯亦效
人參(五錢) 熟地(二兩) 黃蓮(三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睡十劑全安
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慾來捕之狀人以為心氣之虛也誰知是膽氣之怯乎?夫膽屬少陽心之母也母虛則子亦虛惟是膽氣雖虛何便作怔忡之病?不知臟腑之氣皆取決於膽膽氣一虛而臟腑之氣皆無所遵從而心尤無主故怦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實非怔忡也治法徒補心而不補各臟腑之氣則怔忡之病不能痊補各臟腑之氣而不補膽之氣內無剛斷之風外有紛紜之擾又安望心中之寧靜乎!故必補膽之氣而後可以去怯也方用堅膽湯
白朮(五錢) 人參(五錢) 茯神(三錢) 白芍(二兩) 鐵粉(一錢) 丹砂(一錢) 天花粉(三錢) 生棗仁(三錢) 竹茹(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膽壯二劑而膽更壯十劑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
此方肝膽同治之劑亦心膽共治之劑也肝與膽為表裡治膽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不衰也心與膽為子母補膽而兼補心者子強而母自不弱也又有鎮定之品以安神刻削之味以消痰更相佐之得宜即是怔忡未有不奏功如響者況非怔忡之真病乎!
此症用龍齒壯膽湯亦效
人參 竹茹(各三錢) 五味子 遠志(各一錢) 生棗仁(一兩) 白芍(八錢) 當歸(五錢) 龍齒(醋淬研末五分)
水煎服二劑即安

驚悸門(二則)

人有聞聲而動驚心中怦怦半日而後止者人以為心中有痰也乃用消痰之藥治之不效久則不必聞聲而亦驚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來捕者是驚悸相連而至也雖俱是心虛之症而驚與悸實有不同蓋驚之病輕於悸悸之病重於驚驚從外來而動心悸從內生而動心也若怔忡正悸之漸也故驚悸宜知輕重一遇怔忡即宜防驚一驚即宜防悸然而驚悸雖分輕重而虛則一也方用安定湯
黃耆(一兩) 白朮(五錢) 當歸(五錢) 生棗仁(五錢) 遠志(三錢)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一兩) 半夏(二錢) 麥冬(五錢) 柏子仁(三錢) 玄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驚悸輕再劑更輕十劑全愈
夫神魂不定而驚生神魂不安而悸起皆心肝二部之血虛也血虛則神無所歸魂無所主今用生血之劑以大補其心肝則心肝有血以相養神魂何至有驚悸哉!倘此等之藥用之驟效未幾而仍然驚悸者此心肝大虛之故也改煎藥為丸方用鎮神丹
人參(四兩) 當歸(三兩) 白朮(五兩) 生棗仁(三兩) 遠志(二兩) 生地(三兩) 熟地(八兩) 白芥子(一兩) 茯苓(三兩) 柏子仁(一兩) 龍骨(一兩醋焠用) 虎睛(一對) 陳皮(三錢) 麥冬(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早晚各五錢一料全愈
此方較前方更奇而有神方中用龍虎二味實有妙義龍能定驚虎能止悸入之補心補腎之中使心腎交通而神魂自定也
此症用鎮心丹亦效
人參 白芍(各一兩) 丹砂(一錢) 鐵落(一錢) 天花粉(一錢) 山藥(五錢) 遠志(二錢) 生棗仁(五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先驚而後悸亦有先悸而後驚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異也不過輕重之殊耳但驚有出於暫而不出於常悸有成於暗而不成於明者似乎常暫明暗之不同然而暫驚輕於常驚明悸重於暗悸吾定一方合驚悸而治之名為兩靜湯
人參(一兩) 生棗仁(二兩) 菖蒲(一錢) 白芥子(三錢) 丹砂(三錢) 巴戟天(一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驚者不驚而悸者亦不悸也
此方多用生棗仁以安其心用人參巴戟天以通心腎心腎兩交則心氣通於腎而夜能安腎氣通於心而日亦安也心腎交而晝夜安即可久之道也
此症用鎮心丹亦可同治

虛煩門(二則)

人有遇事或多言而煩心生常若胸中擾攘紛紜而嘈雜此陰陽偏勝之故火有餘而水不足也或謂心熱則火動而生煩膽寒則血少而厭煩矣不知虛煩實本於心熱膽則未曾寒也夫膽則最喜熱而惡寒世人云膽寒則怯者正言膽之不可寒也膽寒既怯何敢犯火熱之心可見虛煩是心火之熱非膽木之寒矣古人用溫膽湯以治虛煩而煩轉盛者正誤認膽寒也治法宜於補心之中而用清心之味方名解煩益心湯
人參(二錢) 黃連(一錢) 生棗仁(三錢) 白朮(一錢) 茯神(三錢) 當歸(三錢) 玄參(五錢) 甘草(三分) 枳殼(五分)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煩止再劑煩除矣
此方純是入心之藥清火而加入消痰之藥者有火必有痰也痰火散而煩自釋矣況又有補心之劑同群並濟哉!
此症用玄冬湯亦甚神
玄參 麥冬(各二兩)
水煎服一劑而心安二劑全愈
人有年老患虛煩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裹熱氣自臍下直衝於心便覺昏亂欲絕人以為火氣之衝心也誰知是腎水之大虧乎?夫心中之液實腎內之精也心火畏腎水之克乃假克也心火喜腎水之生乃真生也心得腎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腎之通而心乃死虛煩者正死心之漸也惟是腎既上通於心何以臍下之氣上衝而心煩?不知腎之交於心者乃腎水之交而非腎火之交也腎水交於心而成既濟之泰腎火交於心而成未濟之否故既濟而心安未濟而心煩耳老人孤陽無水熱氣上衝乃腎火衝心也火之有餘實水之不足治法大補腎中之水則水足以制火火不上衝而煩自止矣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品治之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四錢) 茯苓(三錢) 丹皮(五錢) 澤瀉(二錢) 白芍(五錢) 麥冬(五錢) 炒棗仁(五錢) 北五味(一錢) 柴胡(五分) 甘菊(三錢)
水煎服二劑而煩卻四劑而大便通二十劑不再發
六味丸湯所以滋腎水之涸也麥冬五味滋其化源白芍柴胡以平肝肝平而相火無黨不至引動包絡之火又得棗仁甘菊相制則心氣自舒而復有腎水交通有潤之樂而無燥之苦豈尚有虛煩之動乎!
此症用濟心丹亦效
熟地(二兩) 麥冬 玄參 生棗仁(各五錢) 丹皮 地骨皮 柏子仁 菟絲子 巴戟天(各三錢)
水煎服十劑全愈

不寐門(五則)

人有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此心腎不交也蓋日不能寐者乃腎不交於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於腎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腎兩不相交耳夫心腎之所以不交者心過於熱而腎過於寒也心原屬火過於熱則火炎於上而不能下交於腎腎原屬水過於寒則水沉於下而不能上交於心矣然則治法使心之熱者不熱腎之寒者不寒兩相引而自兩相合也方用上下兩濟丹
人參(五錢) 熟地(一兩) 白朮(五錢) 山茱萸(三錢) 肉桂(五分) 黃連(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寐
蓋黃連涼心肉桂溫腎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腎於頃刻然無補藥以輔之未免熱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過涼之懼得熟地人參白朮山萸以相益則交接之時既無刻削之苦自有歡愉之慶然非多用之則勢單力薄不足以投其所好而饜其所取恐暫效而不能久效耳
此症用芡蓮丹亦佳
人參 茯苓 玄參 熟地 生地 蓮子心 山藥 芡實(各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安
人有憂愁之後終日困倦至夜而雙目不閉欲求一閉目而不得者人以為心腎之不交也誰知是肝氣之太燥乎?夫憂愁之人未有不氣鬱者也氣鬱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能潤於心而下必取汲於腎然而肝木大耗非杯水可以灌溉豈能堪日日之取給乎!於是腎水亦枯而不能供肝木之涸矣其後腎止可自救其焦釜見肝木之來親有閉關而拒矣肝為腎之子腎母且棄子而不顧況心為腎之仇又烏肯引火而自焚乎?所以堅閉而不納也治法必須補肝血之燥而益腎水之枯自然水可以養木而肝可以交心也方用潤燥交心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熟地(一兩) 玄參(一兩) 柴胡(三分) 菖蒲(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肝之燥解再劑而肝之郁亦解四劑而雙目能閉而熟睡矣
此方用芍藥當歸以滋其肝則肝氣自平得熟地以補腎水則水足以濟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參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補水之劑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諸藥而直入於心宮則腎肝之氣自然不交而交也
此症用安睡丹亦妙
白芍 生地 當歸(各五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一兩) 山茱萸 枸杞(各二錢) 甘菊花(三錢)
水煎服二劑即閉目矣十劑全愈
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來侵睡臥反側輾轉不安或少睡而即驚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人以為心腎不交而熟知乃膽氣之怯也夫膽屬少陽其經在半表半裡之間心腎交接之會也心之氣由少陽以交於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於心膽氣既虛至不敢相延心腎二氣而為之介紹心腎乃怒其閉門不納兩相攻擊故膽氣愈虛驚悸易起益不能寐耳治法宜補少陽之氣然補少陽又不得不補厥陰也蓋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為表裡補厥陰之肝正補少陽之膽耳方用肝膽兩益湯
白芍(一兩) 遠志(五錢) 炒棗仁(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寐安二劑而睡熟三劑而驚畏全失
此方白芍入肝入膽佐以遠志棗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膽不知遠志棗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膽況同白芍用之則共走膽經又何疑乎膽得三味之補益則膽汁頓旺何懼心腎之相格乎
此症用無憂湯亦甚妙
白芍(五錢) 竹茹(三錢) 炒棗仁(三錢) 人參(三錢) 當歸(五錢)
一劑睡寧四劑全愈
人有神氣不安臥則魂夢飛揚身雖在床而神若遠離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人以為心氣之虛也誰知是肝經之受邪乎?夫肝主藏魂肝血足則魂藏肝血虛則魂越遊魂亦因虛而變也今肝血既虧肝臟之中無非邪火之氣木得火而自焚魂將安寄?自避出於軀殼之外一若離魂之症身與魂分為兩也然而離魂之症與不寐之症又復不同離魂者魂離而能見物不寐而若離魂者魂離而不能見物也其所以不能見物者陰中有陽非若離魂之症絕於陰耳治法祛肝之邪而先補肝之血血足而邪自難留邪散而魂自歸舍矣方用引寐湯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龍齒末(火煅二錢) 菟絲子(三錢) 巴戟天(三錢) 麥冬(五錢) 柏子仁(二錢) 炒棗仁(三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寐矣連服數劑夢魂甚安不復從前之飛越也
此方皆是補肝補心之藥而用之甚奇者全在龍齒古人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正取其龍齒入肝而能平木也夫龍能變化動之象也不寐非動乎龍雖動而善藏動之極正藏之極也用龍齒以引寐者非取其動中之藏乎此亦古人之所未言余偶及之泄天地之奇也
此症用灈枝湯亦效
炒梔子(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芍 當歸 炒棗仁(各五錢) 丹砂(一錢) 遠志(八分) 柴胡(三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心顫神懾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達旦不能寐目眵眵無所見耳聵聵無所聞欲少閉睫而不可得人以為心腎之不交也誰知是膽虛而風襲之乎?夫膽虛則怯怯則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膽氣之虛既入於膽之中則氣無主一聽邪之所為膽欲通於心而邪不許膽欲交於腎而邪又不許此目之所以眵眵而耳之所以聵聵也心腎因膽氣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宮而不敢交接故欲閉睫而不可得也夫膽屬少陽少陽者木之屬也木與風同象故風最易入也風乘膽木之虛居之而不出則膽畏風之威膽愈怯矣膽愈怯而無子母之援何啻如臥薪嚐膽之苦又安得悠然來夢乎治法必補助其膽氣佐以祛風蕩邪之品則膽氣壯而風邪自散庶可高枕而臥矣方用祛風益膽湯
柴胡(二錢) 郁李仁(一錢) 烏梅(一個) 當歸(一兩) 川芎(三錢) 麥冬(五錢) 沙參(三錢) 竹茹(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顫懾止再服二劑而見聞有所用人亦熟睡矣
此方絕不治心腎之不交而惟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則膽汁不幹可以分給於心腎自然心腎兩交欲不寐得乎
此症亦可用助勇湯
荊芥 當歸(各三錢) 防風 天花粉(各一錢) 川芎 竹茹(各二錢) 枳殼 獨活(各五分)
水煎服二劑愈

健忘門(四則)

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人以為心血之涸誰知是腎水之竭乎?夫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似乎相剋其實相剋而妙在相生心必藉腎以相通火必得水而既濟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腎中之精則血雖驟生而精仍長涸但能救一時之善忘而不能冀長年之不忘也治法必須補心而兼補腎使腎水不幹自然上通於心而生液然而老年之人乃陰盡之時補陰而精不易生非但藥品宜重而單恃煎湯恐有一時難以取勝之憂服湯劑之後以丸藥繼之始獲永遠之效也方名生慧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遠志(二錢) 生棗仁(五錢) 柏子仁(去油五錢) 茯神(三錢) 人參(三錢)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連服一月自然不忘矣
此方心腎兼補上下相資實治健忘之聖藥苟能日用一劑不特卻忘並有延齡之慶矣然而人必苦服藥也則丸方又不可不傳耳方名扶老丸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茯神(二兩) 黃耆(三兩) 當歸(三兩) 熟地(半斤) 山茱萸(四兩) 玄參(三兩) 菖蒲(五錢) 柏子仁(三兩) 生棗仁(四兩) 麥冬(三兩) 龍齒(三錢) 白芥子(一兩)
各為細末蜜為丸丹砂為衣每日晚間白滾水吞下三錢久服斷不健忘
此方老少人俱可服而老年人尤宜蓋補腎之味多於補心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竅啟竅啟而心之神清何至昏昧而善忘哉
此症亦可用強記湯
熟地 麥冬 生棗仁(各一兩) 遠志(二錢)
水煎服二十劑不忘矣
人有壯年而健忘者必得之傷寒大病之後或酒色過度之人此等之病視若尋常而本實先匱最為可畏世人往往輕之而不以為重久則他病生焉變遷異症而死者多矣予實憫之故又論及此此種健忘乃五臟俱傷之病不止心腎二經之傷也若徒治心腎恐胃氣甚弱則虛不受補甚為可慮必須加意強胃使胃強不弱始能分布精液於心腎耳(方用生氣湯
人參(二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三錢) 遠志(八分) 炒棗仁(二錢)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二錢) 甘草(三分) 神麯(三分) 半夏(三分) 麥冬(一錢) 肉桂(三分) 菖蒲(三分) 芡實(三錢) 廣木香(一分)
水煎服四劑而胃口開十劑而善忘少矣連服三十劑全愈
此方藥味多而分兩輕者以病乃久虛之症大劑恐有阻滯之憂味少恐無調劑之益所以圖攻於緩而奏效於遠也扶助胃氣而仍加意於補心腎二經則五臟未嘗不同補也有益無損殆此方之謂歟
此症亦可用強記湯加人參三錢治之
人有氣鬱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記憶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氣之滯非心腎之虛耗也夫肝氣最急鬱則不能急矣於是腎氣來滋至肝則止心氣來降至肝則回以致心腎兩相間隔致有遺忘也治法必須通其肝氣之滯而後心腎相通何至有目前之失記乎然而欲通肝氣必須仍補心腎要在於補心補腎之中而解其肝氣之郁則鬱猶易解不至重郁否則已結之郁雖開而未結之郁必至重結矣方用通郁湯
白芍(一兩) 茯神(三錢) 人參(二錢) 熟地(三錢) 玄參(三錢) 麥冬(三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一錢)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鬱少解二劑而鬱更解四劑而鬱盡解
此方善於開鬱而又無刻削乾燥之失直解其肝中之沉滯使肝血大旺既不取給於腎水復能添助夫心火心肝腎一氣貫通寧尚有遺忘失記之病哉
此症可用存注丹
白芍 白朮 生地(各三錢) 麥冬 柏子仁(各五錢) 甘草 菖蒲(各一錢) 柴胡 天花粉(各二錢) 青皮(三分)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對人說話隨說隨忘人述其言杳不記憶如從前並不道及人以為有祟憑之也誰知是心腎之兩開乎?夫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人之聰明非生於心腎而生於心腎之交也腎水資於心則智慧生生不息心火資於腎則智慧亦生生無窮苟心火亢則腎畏火炎而不敢交於心腎水竭則心惡水干而不敢交於腎兩不相交則勢必至於兩相忘矣夫心腎如夫婦也夫婦乖離何能記及於他事乎!治法必須大補心腎使其相離者重複相親自然相忘者復能相憶耳方用神交湯
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巴戟天(一兩) 柏子仁(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五錢) 玄參(一兩) 丹參(三錢) 茯神(三錢) 菟絲子(一兩)
水煎服連服十劑即不忘矣服一月不再忘
此方似乎重於治心而輕於治腎不知夫婦之道必男求於女而易於相親重於治心者正欲使心之先交於腎也然而方中之妙無一味非心腎同治之藥是治心無非治腎也而交腎仍無非交心也兩相交而兩相親寧有再忘者乎
此症可用天絲飲亦效
巴戟天(一兩) 菟絲子(一兩)
水煎服十劑即不忘

癲癇門(六則)

人有素常發癲久而不效口中喃喃不已時時忽忽不知時而叫罵時而歌唱吐痰如蜒蚰之涎人皆謂痰病也然以消痰化涎之藥與之多不效蓋此症乃胃中少有微熱而氣又甚衰故症有似於狂而非狂有似於癇而非癇也治法宜補胃氣而微用清火之藥可以奏功然而胃土之衰由於心火之弱胃火之盛由於心火之微未可徒補胃土而清胃火也方用助心平胃湯
人參(五錢) 茯神(一兩) 貝母(三錢) 神麯(一錢) 肉桂(三分) 甘草(一錢) 甘菊(三錢) 菖蒲(一錢) 生棗仁(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癲止半再劑而癲盡除也
此方補胃氣以生心氣助心火而平胃火故心既無傷而胃又有益不必治癲而癲自止矣
此症用天半神丹亦神效
巴戟天(三兩) 半夏(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止癲十劑不再發
人有壯年之人痰氣太盛一時跌僕口作牛馬之鳴者世人所謂牛馬之癲也其實乃虛寒之症痰入心包也夫心屬火而心包亦屬火也心喜寒而心包喜溫所以寒氣一入包絡即拂其性矣況又有痰氣之侵乎夫人身之痰五臟六腑無不相入安在犯包絡之即至於迷心乎?包絡為心君之相凡有痰侵心包絡先受之包絡衛心惟恐痰之相犯故痰氣一入即呼諸臟腑來相救援作牛馬之聲者所謂痛不擇聲也治法急救其心不若急救其包絡方用濟難湯
白朮(五錢) 人參(五錢) 茯神(三錢) 菖蒲(五分) 遠志(一錢) 柏子仁(三錢) 半夏(三錢) 天花粉(一錢) 南星(一錢) 附子(一錢) 神麯(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癲止再劑全愈連服八劑此症永絕不再發
方中雖是救包絡之藥其實仍是救心之味也心安而包絡更安況附子南星俱是斬關奪門之將指揮如意而外邪近賊掃蕩無遺可慶敉寧之福也
此症用菖薑湯亦神效
人參(五錢) 肉桂(二錢) 半夏(三錢) 白朮(一兩) 茯神(五錢) 菖蒲(一錢) 良薑(五分)
水煎服十劑愈
小兒易於發癲癇者雖因飲食失宜亦由母腹之中先受驚恐之氣也故一遇可驚之事便跌僕吐涎口作豬羊之聲世醫謂是豬羊之癲用祛痰搜風之藥而益甚絕不悟其先天之虧損而大補其命門膻中之火所以愈不能見效也治法宜補其脾胃之土而更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復補膻中之火以生胃不必治痰而痰自消化矣(癲癇成於多痰而痰多成於胃寒與脾寒也溫二經自然奏功)方用四君子湯加減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分) 附子(一片) 半夏(八分) 白薇(三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驚而癇亦即愈
四君子湯原是補脾胃之聖藥脾胃健而驚風自收原不必用鎮定之藥以止之也況加附子無經不達而更能直補命門膻中之火以生脾胃二經之土則土更易旺而痰更易消益之半夏以逐其敗濁白薇以收其神魂安得而癲哉
此症用溫養湯亦妙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肉桂(五分) 半夏(八分) 乾薑(五分)
水煎服一劑止四劑全愈
婦人一時發癲全不識羞見男子而如怡遇女子而甚怒往往有赤身露體而不顧者此乃肝火熾盛思男子而不可得鬱結而成癲也夫肝火熾盛何便成癲?蓋婦女肝木最不宜旺旺則木中生火火逼心而焚燒則心中不安有外行之失矣然而心宮之外有包絡之護何以不為阻隔任其威逼乎?不知肝木之火乃虛火也虛火與相火同類庇匪比之朋忘聖明之戴聽其直燒心中而不顧也然而心君出走宜有死亡之虞何以但癲而不死蓋有腎水之救援耳思男子而不可得者因腎經之旺也雖所旺者半是腎火而腎水實未涸也有肝火之相逼即有腎水之相滋所以但成癲癡而未至夭喪耳治法宜瀉其肝火補其腎水而兼舒其鬱悶之氣為得也方用散花丹
柴胡(三錢) 炒梔子(五錢) 白芍(二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熟地(二兩) 玄參(二兩) 天花粉(三錢) 陳皮(一錢) 茯神(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癲輕二劑而羞惡生三劑而癲失必閉門不見人也
此方全去瀉肝之火不去耗肝之血疏肝之郁不去散肝之氣補腎中之精不去救心中之焰水足則木得所養而火自息於木內火息則神得所安而魂自返於肝中況有消痰利水之劑則痰氣盡消各化為水同趨於膀胱而出矣
此症用梔連瀉火湯亦甚效
生地(一兩) 當歸 丹皮(各五錢) 炒梔子 天花粉(各三錢) 黃連(二錢) 吳茱萸(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癲輕二劑全愈
此方兼可治熱入血室少加柴胡一錢
人有入干戈之中為賊所執索金帛不與賊褫其衣將受刀得釋遂失心如癡人以為失神之病也誰知是膽落之病乎夫膽附於肝者也因驚而膽墮者非膽之果落於肝中也蓋膽中之汁味散而不收一如膽之墮落於肝耳膽既墮落則膽中之汁盡為肝之所收則肝強膽弱而心不能取決於膽心即忽忽如失一如癲癡之症矣治法瀉肝氣之有餘補膽氣之不足則膽汁自生而癲癡可愈矣方用卻驚丹治之
附子(三分) 陳皮(一錢) 白朮(三錢) 當歸(五錢) 丹砂(一錢) 鐵粉(一錢) 茯神(三錢) 遠志(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三錢) 薄荷(一錢) 天花粉(二錢) 南星(一錢)
各為細末蜜為丸如彈子大薑湯送下一丸而驚氣即收矣連服三丸而癲癡自愈不必盡服
此方安神定志之聖方也方中全在用鐵粉為神鐵粉者鐵落也最能推抑肝邪而又不損肝氣肝與膽同類均木之象也木畏金刑故用鐵落以制肝非取其金剋木之意乎金克肝木未必不金克膽木矣然而肝木陰木也膽木陽木也鐵落克陰木而不克陽木故制肝而不制膽所以既伐肝邪即引諸藥直入膽中以生膽汁不獨取其化痰而靜鎮也
此症用收驚湯亦效
當歸 山茱萸(各一兩) 白芍(二兩) 北五味(二錢) 附子(三分)
水煎服一劑驚收二劑再不癡矣三劑全愈
人有思慮過度耗損心血遂至癲疾或哭或笑或裸體而走或閉戶自言喃喃不已人以為花癲之病也誰知是失志之癲乎夫思慮過多必傷於脾脾氣一損即不能散精於肺肺氣又傷而清肅之令不行而脾氣更傷矣且脾者心之子也脾病而心必來援猶子病而母必來顧心見脾氣之傷以至失志則心中無主欲救而無從欲忘而不得呼鄰而不應忌仇而相侵於是自忘其身將為從井之事見人而嚅囁背客而絮叨遂至於癲而不自覺也治法非急清其心不可然而心病由於脾病也補心以定志更不若補脾以定志之為神方用歸神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巴戟天(一兩) 茯神(五錢) 紫河車(一具) 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丹砂(一錢) 菖蒲(一錢) 麥冬(五錢) 柏子仁(三錢不去油) 白芥子(三錢)
各為末先將紫河車淨水煮熟不可去血絲搗爛將各藥末再搗為丸白滾水送下五錢連服數日而癲如失也
此方心脾同治之藥也雖消痰而不耗氣用紫河車者以紫河車為先後天之母更能歸神於頃刻神得河車而有依則志即依神而相守不特已失者重回而既回者尤能永固也
此症用加味溫養湯亦效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麥冬(一兩) 半夏(三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二劑少愈十劑全愈

狂病門(六則)

人有熱極發狂登高而呼棄衣而走氣喘發汗如雨此陽明胃經之火也夫陽明之火何以能使人登高而呼乎?蓋火性炎上內火熾勝則身自飛揚矣熱鬱於胸得呼則氣泄矣衣所以蔽體者也內熱既盛衣之覆體不啻如焚棄之則快又何顧焉火刑肺金自然大喘喘極而肺金受傷不能自衛夫皮毛腠理開泄陰不攝陽逼其汁而外出有不可止遏之勢汗既盡出心無所養神將飛越安得而不發狂乎方用加味白虎湯救之
人參(二兩) 石膏(三兩) 知母(五錢) 茯苓(五錢) 麥冬(三兩)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竹葉(二百片) 糯米(一撮)
水煎服一劑而狂定再劑而熱止矣不可用三劑也
此症非用白虎湯以急救胃火則腎水立時熬干身成黑炭矣然而火勢燎原非杯水可救必得滂沱大雨則滿山遍野之焰始能盡行撲滅也
此症用坎水湯亦效
石膏(一兩) 玄參(二兩)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炒梔子(三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全愈
人有火起發狂腹滿不得臥面赤心熱妄見妄言如見鬼狀此亦陽明胃火之盛也然胃火是陽症而妄見妄言如見鬼狀又是陰症何也?陽明之火盛由於心包之火盛也陽明屬陽而心包屬陰心包與陽明之火一齊並動故腹滿而不得臥倘僅有胃火之動而心包之火不動雖口渴腹滿而尚可臥也唯心包助胃火而齊動遂至心神外越而陰氣乘之若有所見因而妄有所言如見鬼而實非真有鬼也治法仍宜瀉胃之火而不必瀉心包之火蓋胃為心包之子心包為胃之母也母盛而子始旺然子衰而母亦弱耳瀉胃火非即瀉心包之火乎方用瀉子湯
玄參(三兩) 甘菊花(一兩) 知母(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胃火平二劑而心包火亦平矣二火既平而狂病自愈
論理此症可用白虎湯予嫌白虎湯過於峻削故改用瀉子湯以此症心包屬陰用白虎湯以瀉陽畢竟有傷陰氣不若瀉子湯既瀉其陽而又無損其陰之為愈也或曰母盛而子始旺瀉心包之火可也何以瀉胃子之火耶!不知五臟六腑之火最烈者胃火也胃火一熾將腎水立時爍干故必須先救胃火胃火息而心包之火亦息矣倘先瀉心包之火而寒涼之藥不能先入心包必由胃而後入假道滅虢不反動胃火之怒乎!不若直瀉胃火既能制陽又能制陰兩有所得也
此症用二石湯亦神
人參(五錢) 石膏(五錢) 寒水石(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二錢) 丹皮(五錢)
水煎服一劑狂定二劑全愈
人有易喜易笑狂妄譫語心神散亂目有所見人疑為胃火之熱也不知此病非胃熱也乃心熱耳心熱發狂膻中之外衛謂何亦因心過於酷熱則包絡膻中何敢代心以司令聽心中之自主而喜笑不節矣譬如君王恣肆以擅威宰輔大臣不敢輕諫則近侍左右無非便佞之流自然聲色可以娛心言語可以博趣此偏喜偏笑之所必至也於是所發之令無非亂政及至令不可行而渙散之景象有同鬼域矣人心之發熱何獨不然然而心中發狂以致神越宜立時暴亡矣何以仍能苟延日月耶?不知心熱之發狂不同於胃熱之發狂胃熱之發狂乃外熱而犯心心之發狂乃內熱而自亂故胃狂有遽亡之禍而心狂有苟延之幸也治法必以清心為主心清而狂自定矣方用清心丹
黃連(三錢) 茯神(五錢) 生棗仁(五錢) 人參(三錢)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丹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神定再劑而狂定不必用三劑也
黃連所以清心火然徒用黃連則心火正燥恐黃連性燥反動其燥所以又益人參丹參麥冬之類潤以濟之蓋火有餘自然氣不足補氣以瀉火則心君無傷可靜而不可動矣
此症用解妄湯亦效
人參(一兩) 黃連 茯神 柏子仁 玄參 丹參(各三錢) 生棗仁(五錢) 甘草(一錢) 肉桂(二分)
水煎服一劑狂定二劑全愈
人有身熱發狂所言者無非淫亂之語所喜者無非歡愉之事一拂其言一違其事則狂妄猝發見神見鬼人以為心熱之極也誰知是心包之熱乎?夫心包為心君之副心中安靜胡為任包絡之拂亂乖張至此蓋君弱臣強心中寒極不能自主耳譬如庸懦之主朝綱解散乃寄其權於相而相臣植黨營私生殺予奪悉出其手奉令者立即稱揚違命者輒加苛斥聞順情之辭則喜聽逆耳之言則怒顛倒是非違背禮法心自生疑若有所見心包熱狂正復相似治法自應瀉心包之火然而徒治心包而心中內寒愈有震驚之嫌必須補助其心使心氣不弱而後呼召外人可清震主之賊矣苟或單瀉心包之火則心包且有犯逆之危非治法之善也方用衛主湯
人參(一兩) 茯苓(五錢) 玄參(一兩) 天花粉(三錢) 麥冬(五錢) 生地(五錢) 丹皮(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熱止二劑而狂妄定四劑而喜怒得其正矣
方用止玄參生地丹皮乃清心包之藥其人參茯苓麥冬仍是補心之品心強而心包之火自弱矣況玄參生地丹皮雖瀉心包而亦是補心之劑自然撥亂為安化奸為忠也或謂心中虛寒用人參以補虛是矣然用玄參丹皮生地之類雖涼心包獨不益心之寒乎似乎宜加熱藥以濟之也嗟乎!心寒用熱藥理也然而心包火旺用助火之藥以益心必由心包而後能入火性炎蒸心未必得益而轉助心包之焰矣故不若用人參以助心之為得蓋人參亦能助心包非心包所惡用玄參之類共入之自然擁衛其心指揮群藥以掃蕩炎氛將心氣自旺寒變為溫何必用熱藥以生變哉
此症用正心湯亦神效
人參 熟地(各一兩) 玄參 麥冬(各二兩) 菖蒲(一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人有為強橫者所折辱憤懣不平遂病心狂時而持刀時而逾屋披頭大叫人以為陽明胃火之盛也誰知是陽明胃土之衰乎?夫陽明火盛必由於心火之大旺也心火旺而胃火盛是火生夫土也心火衰而胃火盛是土敗於火也火生土而胃安土敗火而胃變雖所變有似於真火之盛而中已無根欲土崩瓦解而不可救矣夫狂症皆是熱而余以此為虛熱而非實熱孰肯信之不知臟腑實熱可以涼折而虛熱必須溫引然而陽明胃經之虛熱又不可全用溫引也於溫中而佐之微寒之品實治法之善者蓋陽明虛熱乃內傷而非外感也因憤懣而生熱不同於邪入而生熱也明甚以邪為實熱而正熱為虛熱耳方用平熱湯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甘草(一錢) 麥冬(一兩) 黃芩(一錢) 青皮(五分) 竹瀝(一合)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棗仁(三錢) 炒梔子(五分) 天花粉(三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狂輕四劑而狂定服一月而安然熟臥矣
此方變竹葉石膏湯以治陽明之虛熱也甘溫以退大熱復佐之以甘寒使陽明之火相順而不逆轉能健土於火宅之中消煙於余氛之內土既有根火亦自息何狂之不去乎!倘以為實熱而用竹葉石膏也去生自遠矣
此症用舒憤湯亦神效
白芍(二兩) 炒梔子(五錢) 玄參(一兩)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愈三劑全愈
人有忍飢過勞忽然發狂披髮裸形罔知羞惡人以為失心之病也誰知是傷胃而動火乎?夫胃屬陽明陽明火動多一發而不可止世皆謂胃火宜瀉而不宜補然而胃實可瀉而胃虛不可瀉也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者正言胃也胃為水穀之海最能容物物入胃而消胃亦得物而養物養胃而火靜胃失物而火動矣及至火動而胃土將崩必求救於心脾心見胃火之沸騰而心神有切膚之痛自擾亂而不寧脾見胃火之焚燒而脾之意有震鄰之恐亦紛紜而無定失其歸依安得而不發狂哉!治法不必安心之神奠脾之意也仍救其胃氣之存而狂自可定也雖然救胃氣者必救胃土也欲救胃土而不少殺胃火則胃氣亦未能獨存耳方用救焚療胃湯
人參(一兩) 玄參(一兩) 竹瀝(一合) 陳皮(三分) 神麯(五分) 山藥(五錢) 百合(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狂定再劑而狂止三劑全愈
此方大用人參以救胃土即兼用玄參以殺胃火又益之群藥以調停於心腎之間使肝不敢來傷胃土則胃氣尤易轉也胃氣一轉胃傷可補胃既無傷而心之神脾之意又寧有擾亂紛紜之患乎!此狂之所以易定耳
此症用遏火湯亦神效
人參 白朮 生地(各五錢) 玄參(一兩)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 天花粉(二錢) 陳皮(五分) 神麯(一錢) 丹皮(五錢) 
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全愈

呆病門(六則)

人有終日不言不語不飲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與之美饌則不受與之糞穢則無辭與之衣不服與之草木之葉則反喜人以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於肝氣之郁其終也由於胃氣之衰肝鬱則木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製水而痰不能消於是痰積於胸中盤據於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治法開鬱逐痰健胃通氣則心地光明呆景盡散也方用洗心湯
人參(一兩) 茯神(一兩) 半夏(五錢) 陳皮(三錢) 神麯(三錢) 甘草(一錢) 附子(一錢) 菖蒲(一錢) 生棗仁(一兩)
水煎半碗灌之必熟睡聽其自醒切不可驚醒反至難愈也
此等病似乎有祟憑之然而實無祟也即或有祟不可治邪補正而邪自退蓋邪氣之實亦因正氣之虛而入之也此方補其正氣而絕不去祛邪故能一劑而奏效再劑而全愈或謂此病既是正虛無邪何以方中用半夏陳皮如是之多乎?不知正虛必然生痰不祛痰則正氣難補補正氣而因之祛邪是消痰仍是補正也雖然痰消而正氣旺是痰即邪也補正而佐以攻痰引祛痰之藥直入於心宮以掃蕩其邪邪見正氣之旺安得不消滅於無蹤哉或又謂呆病既成於郁不解鬱而單補正以攻痰何以能奏功如此?不知呆病之來其始雖成於郁然郁之既久而成呆其從前之鬱氣久則盡亡之矣故但補胃氣以生心氣不必又始肝氣以舒鬱氣也
此症用還神至聖湯亦神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茯神 生棗仁(各五錢) 廣木香 天南星 荊芥(各三錢) 甘草 良薑 附子 枳殼(各一錢) 菖蒲(五分)
水煎灌之聽其自臥醒來前症如失
人有呆病終日閉戶獨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將自己衣服用針線密縫與之飲食時用時不用嘗數日不食而不呼飢見炭最喜食之謂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機也夫呆病而至於喜糞尚為可救豈呆病食炭反忍棄之乎?蓋喜糞乃胃氣之衰而食炭乃肝氣之燥凡飲食之類必入於胃而後化為糟粕是糞乃糟粕之餘也糟粕宜為胃之所不喜何以呆病而轉喜之乎?不知胃病則氣降而不升於是不喜升而反喜降糟粕正胃中所降之物也見糞而喜者喜其同類之物也然而呆病見糞則喜未嘗見糞則食也若至於食糞則不可治矣以其胃氣太降於至極耳夫炭乃木之燼也呆病成於郁郁病必傷肝木肝木火焚以傷心則木為心火所克肝中之血盡燥而木為焦枯之木矣見炭而喜食者喜其同類而食之思救其肝木之燥耳然而可生之機全在食炭夫炭本無滋味今食之而如飴是胃氣之未絕也治其胃氣而祛其痰涎則呆病可愈也方用轉呆丹
人參(一兩) 白芍(三錢) 當歸(一兩) 半夏(一兩) 柴胡(八錢) 生棗仁(一兩) 附子(一錢) 菖蒲(一兩) 神麯(五錢) 茯神(一兩) 天花粉(三錢) 柏子仁(五錢) 
水十碗煎一碗使強有力者抱住其身另用二人執拿其兩手以一人托住其下頷一人將羊角去尖插其口灌之倘不肯服不妨以杖擊之使動怒氣而後灌之服後必然罵詈少頃必倦而臥聽其自醒切不可驚動自醒則全愈否則止可半愈也
此方大補其心肝之氣血加之祛痰開竅之藥則肝中枯竭得滋潤而自蘇心內寡弱得補助而自旺於是心氣既清肝氣能運力能祛逐痰涎隨十二經絡而盡通之何呆病而不可愈哉!倘或驚之使醒則氣血不得盡通而經絡不得盡轉所以止可半愈也然能再服此湯亦未有不全愈者矣
此症用蘇心湯亦神效
白芍 當歸(各三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 半夏 炒梔子 柴胡(各三錢) 附子(三分) 生棗仁(五錢) 吳茱萸 黃連(各五分)
水十碗煎一碗灌之聽其自醒醒來病如失
人有一時而成呆病者全不起於憂鬱其狀悉與呆病無異人以為有祟憑之也誰知是起居失節胃氣傷而痰迷之乎夫胃屬土喜火之生者也然而火能生土而亦能害土火不來生則土無生氣火過來生則土有死氣矣雖然土中之火本生土者也如何生土者反能害土?豈火為外來之邪火而非內存之正火乎!孰知邪火固能害土而正火未嘗不害土也正火者土中之真火如何能害土乎?蓋正火而能養則火且生土以消食正火而相傷則火且害土以成痰痰成而復傷其胃土則火且迷心輕則成呆而重則發厥矣起居失節則胃中勞傷不生氣而生痰一時成呆者乃痰迷於心脘之下尚未直入於心包之中也倘入心包則人且立亡矣治法宜生其胃氣而佐之消痰之品則痰迷可以再開不必竟治其呆也方用啟心救胃湯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芥子(三錢) 菖蒲(一錢) 神麯(三錢) 半夏(二錢) 南星(二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痰解再劑而神清三劑而呆病如失不再呆也
此方全去救心正所以救胃也蓋胃為心之子心氣既清而胃氣安有不清者乎?母清而子亦清也設作呆病治之亦用附子斬關直入則火以助火有頃刻發狂而死矣總之呆病成於歲月之久而不成於旦夕之暫若一時而成呆者非真呆病也故久病宜於火中補胃以消痰而猝病宜於寒中補胃以消痰又不可不知也
此症用指迷湯亦效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半夏 神麯(各三錢) 南星 甘草(各一錢) 陳皮 菖蒲(各五分) 附子(三分)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四劑愈

呃逆門(五則)

人有忽然呃逆不止為是寒氣相感誰知是氣逆而寒入之也然氣之所以不順乃氣之不足也蓋丹田之氣足則氣守於下焦而氣順丹田之氣不足則氣奔於上焦而氣逆矣呃逆雖是小症然治之不得法往往有變成危症而不可救正徒散其寒而不補其氣也治法宜大補其丹田之氣而少佐之以祛寒之藥則氣旺而可以接續寒祛而足以升提故不必止呃逆而呃逆遂自止也方用定呃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丁香(五分) 陳皮(五分) 茯苓(五錢) 沉香末(一錢) 牛膝(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呃逆止矣
白朮純是補氣回陽之藥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入丹田以止其逆逆氣既回而呃聲自定孰謂補氣之藥非即轉氣之湯哉!
此症用加味六君子湯亦妙
人參 半夏 蘇葉(各一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丁香(二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呃二劑全愈
人有痰氣不清一時作呃逆之聲者人以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渴而呃逆仍是痰氣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夫痰在胃口而呃逆在丹田何以能致此耶?蓋丹田之氣欲升而痰結胸中以阻之此種呃逆較虛呃者甚輕治法消其痰氣而呃逆自除方用二陳湯加減治之
人參(五分)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甘草(三分) 厚朴(一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愈
二陳湯為治痰之妙劑加入人參厚朴於補氣之中而行降氣之藥自能祛痰於上焦達氣於下焦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六君子湯治之
人有口渴飲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氣之故乃火氣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今但渴而不大飲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氣猶虛也故飲水雖快而多則不能易消火上衝而作呃逆耳治法宜補其胃中之土而降其胃中之火則胃氣之安而胃火自息呃逆亦自止矣方用平呃散
玄參 白朮(各五錢) 人參(二錢) 茯苓 甘菊花 麥冬(各三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平
此方降胃火而又不耗胃氣所以奏功實神倘以為胃火之盛而輕用石膏雖亦能取勝而終於胃土有傷呃逆除而他病又生矣不若此方之和平而又神也
此症用兩宜湯亦妙
人參(二錢) 茯苓 白朮(各五錢) 甘草 澤瀉 黃連(各一錢) 肉桂(三分) 陳皮(五分) 天花粉(二錢)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氣惱之後肝又血燥肺又氣熱一時呃逆而不止人以為火動之故也誰知亦是氣逆而不舒乎蓋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則氣必下克脾土而脾土氣閉則腰臍之間不通氣乃上奔於咽喉而作呃逆矣倘亦用降火降氣之藥則呃逆更甚必須用散郁之劑而佐以消痰潤肺之藥始為得之方用解呃丹
茯神(三錢)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白朮(五錢) 蘇葉(五分)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呃逆即止
此方為散郁之神方不特治呃逆已也用白朮以利腰臍之氣用柴當歸以舒肝膽之氣用蘇葉麥冬以潤肺金之氣用茯神以通心與膀胱之氣用白芥子以宣膜膈之氣是一身上下之氣盡行流通又何虞下焦之氣不上升於咽喉乎!故一劑而收功也
此症亦可用平順散
柴胡 甘草 烏藥(各一錢) 白芍(三錢) 香附 白芥子 川芎(各二錢) 砂仁(一粒)
水煎服二劑即止
人有呃逆時作時止者乃氣虛而非氣滯也夫氣旺則順氣衰則逆五行之道也凡逆之至者皆衰之極耳惟是氣衰而呃逆者不比痰呃與火呃也補其氣之虛而呃逆自止倘不知補氣而惟從事於消痰降火則輕必變重而重必入死矣況痰火之呃亦虛而致不惟寒呃之成於虛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半夏(二錢) 柿蒂(三枚)
水煎服連服三劑而呃逆自除
此方乃治胃之聖劑胃氣弱而諸氣皆弱胃氣旺而諸氣皆旺故補胃氣正所以補諸氣也氣既旺矣加以柿蒂之能轉呃自然氣轉於須臾而呃逆頓止矣且胃又多氣之腑也諸氣之逆皆從胃始然則諸氣之順何獨不由胃始哉
此症亦可用加味術苓湯
人參 白朮(各五錢) 茯苓(三錢) 半夏(二錢) 竹瀝(一合) 附子(三分)
水煎服二劑愈

卷之五

關格門(五則)

人有病關格者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紅赤目珠暴露兩脅脹滿氣逆拂抑求一通氣而不可得世以為胃氣之太盛而不知乃肝氣之過郁耳夫關格之症宜分上下一上格而不得下一下關而不得出也今上既不得入而下又不得出是真正關格死生危急之症也治之原有吐法上吐則下氣可通今不必用吐藥而先已自吐是用吐藥無益矣若用下導之法則上既無飲食下胃而大腸空虛即用導藥止可出大腸之糟粕硬屎而不能通小腸膀胱之氣是導之亦無益也必須仍用煎藥和解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須漸漸飲之初不受而後自受矣方用開門散
白芍(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錢) 蘇葉(一錢) 牛膝(三錢) 車前子(三錢) 炒梔子(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一碗緩緩呷之一劑而受矣一受而上關開再劑而下格亦通
此方直走肝經以解鬱郁解而關格自痊所謂扼要爭奇也倘用香燥之藥以耗胃氣適足以堅其關門而動其格據矣
此症用通關散亦效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 枳殼 神麯(各三分) 白豆蔻(一枚) 川芎(二錢) 生薑汁(半合)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開二劑愈愈後須用補腎之劑
人有無故而忽然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者胸中脹急煩悶不安大小便窘迫之極人以為關格之症也誰知是少陽之氣不通乎夫少陽膽也膽屬木木氣最喜舒泄因寒氣所襲則木不能條達而氣乃閉矣於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之刑不敢去生肺氣而並生大腸之氣矣肺金因脾胃之氣不生失其清肅之令而膀胱小腸無所凜遵故一齊氣閉矣此症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陽之氣升騰可愈其次則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裡之間而膽木之鬱結自通二法相較和勝於吐吐必傷五臟之氣而和則無損五臟之氣也方用和解湯
柴胡(一錢)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五分) 薄荷(一錢) 茯神(三錢) 丹皮(二錢) 當歸(三錢) 
水煎服緩緩服之三劑則可以開關矣上關一開而下格自愈
此方乃逍遙散之變方也逍遙散有白朮陳皮未嘗不可開關余改用薄荷枳殼丹皮者直入肝經之藥取其尤易於開鬱也此方全不開關而關自開者正以其善於解鬱也
此症用寬緩湯亦妙
柴胡 茯苓(各二錢) 當歸(三錢) 白芍(五錢) 甘草 蘇葉 黃芩(各一錢) 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吐逆不得飲食又不得大小便此五志厥陽之火太盛不能營於陰遏抑於心胞之內頭上有汗乃心之液外亡自焚於中也存亡之機間不容髮此關格最危之症人以為氣之不通也欲用麝香片腦之類以劫開其門必至耗散真氣反致歸陰矣法宜調其營衛不偏陰偏陽一味沖和毋犯胃氣使其臟腑自為敷布不必問其關從何開格從何啟一惟求之中焦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之間自能營氣前通衛氣不閉因其勢而利導之庶無扞格耳方用和中啟關散
麥冬(五錢)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 柏子仁(三錢) 滑石(敲碎一錢) 黃連(一錢) 白芍(五錢) 桂枝(三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上吐止再劑而下閉通矣
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木氣既平而火熱自減內中最妙者用黃連與桂枝也一安心以交於腎一和腎而交於心心腎兩交則營衛陰陽之氣無不各相和好陰陽既和而上下二焦安能堅閉乎此和解之善於開關也
此症用黃連啟心湯亦效
人參(一錢) 白朮 丹皮(各三錢) 黃連 玄參(各二錢) 甘草(一錢)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上吐下結氣逆不順飲食不得入溲溺不得出腹中作疼手按之少可人以為此寒極而陰陽易位其脈必澀而伏也法當吐不吐則死然而不必吐也夫上部無脈下部有脈吐之宜也以食填塞於太陰耳今脈澀而伏非無脈之比況所食之物已經吐出是非食填太陰也吐之不重傷脾胃之氣以堅其閉塞乎夫胃氣之所以不開與大小腸膀胱之所以閉結者由於腎氣之衰也胃為腎之關門腎之氣不上則胃之關必不開腎主大小便膀胱之氣化亦腎氣化之也腎氣不通於三經則便溲何從而出然則上下開闔之權衡全在乎腎也治法必須大補其腎中之水火腎中之水火足而關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兩補湯
熟地(一兩) 山茱(四錢) 茯神(五錢) 車前子(三錢) 人參(二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五分) 肉桂(一錢) 白朮(五錢) 牛膝(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上吐止而下結亦開矣再服四劑全愈
此方補腎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腎中之氣氣足而上自達於胃下自達於膀胱大小腸矣倘用香燥之藥以救胃則胃氣愈傷倘用攻利之藥以救膀胱大小腸則膀胱大小腸愈損何日是開關解格之日哉
此症用化腎湯亦神效
熟地(二兩)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通二劑全愈
人有一時關格大小便閉結不通渴飲涼水少頃即吐又飲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飲一杯吐出杯半脈亦沉伏人以為脈絕也誰知是格陽不宣腎經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腎屬少陰喜溫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腎則陽無所附陽欲杜陰而不能陰且格陽而愈勝於是陽不敢居於下焦而盡逆衝於上焦咽喉之間難於容物而作吐矣夫陽宜陰折熱宜寒折似乎陽熱在上宜用陰寒之藥以治之然而陽熱在上而下正陰寒也用陰寒以折陰寒正投其所惡也不特無功而反有大害蓋上假熱而下真寒非用真熱假寒之法從治之斷不能順其性而開其關也方用白通湯治之
方中原是大熱之味得人尿豬膽以亂之則下咽覺寒而入腹正熱陽可重回而陰可立散自然脈通而關啟矣然後以大劑八味湯投之永不至關再閉而吐再發也
此症用加味術桂湯亦神效
白朮(一兩) 肉桂(一錢) 甘草(一分) 人參(二錢) 丁香(一錢) 水煎加人尿半碗探冷服之一劑即安

中滿門(四則)

人有飲食之後胸中倒飽人以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實等丸消導之似覺少快已而又飽又用前藥久久不已遂成中滿之症腹漸高大臍漸突出肢體漸浮脹又以為臌脹用牽牛甘遂之藥以逐其水內原無水濕之邪水未見出而正氣益虛脹滿更急又疑前藥不勝復加大黃巴豆之類下之仍然未愈又疑為風邪固結於經絡用龍膽茵陳防風荊芥之類紛然雜投不至於死不已猶然開鬼門泄淨府持論紛紜各執己見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誰知中滿之症實由於脾土之衰而脾氣之衰又由於腎火之寒也倘用溫補之藥早健其脾氣何至如此之極哉方用溫土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蘿蔔子(一錢) 薏仁(三錢) 芡實(五錢) 山藥(五錢) 肉桂(三分) 穀芽(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覺少飽二劑而覺少寬矣數劑之後中滿自除
此方但去補脾絕不消導以耗其氣蓋中滿之病未有不因氣虛而成者不補脾胃之氣則脹從何消況方中加入蘿蔔子最妙助參術以消脹不輔參術以添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實山藥之類益陰以利水水流而正氣不耗自然下澤疏通而上游無阻滯之虞矣第恐水寒冰凍則溪澗斷流又益以肉桂於水中生火則土氣溫和雪消冰泮尤無壅塞之苦也奈何惟事於消導遂成不可救藥之病哉
此症用術苓加桂湯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人有未見飲食則思既見飲食則厭乃勉強進用飽塞於上脘之間微微脹悶此不止胃氣之虛而心包之火正衰也心包為胃土之母母氣既衰何能生子心包之火不足又何能生胃哉故欲胃之能食必須補胃土而兼補心包之火也方用生胃進食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炒棗仁(五錢) 遠志(八分)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神麯(五分) 良薑(五分) 蘿蔔子(一錢) 枳殼(五分) 乾薑(炒黑一錢) 水煎服
此方治胃無非治心包也心包與胃原是子母何必分治之乎不治中滿而中滿自除此補火之勝於補土也
此症用調飢散亦妙
人參(五分) 山藥(一兩) 白芍(三錢) 甘草(五分) 肉桂(一錢) 菖蒲(五分) 肉豆蔻(一枚) 炒棗仁(三錢) 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中心鬱郁不舒久則兩脅飽滿飲食下喉即便填脹不能消化人以為臌脹之漸也而不知皆氣滯之故倘用逐水之藥必且更甚用消食之藥亦止可取一時之快而不能去永久之脹也法宜開鬱為主然而氣鬱既久未有不氣虛者也使僅解其鬱而不兼補其氣則氣難化食脹何以消方用快膈湯
人參(一錢) 茯神(五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蘿蔔子(五分) 檳榔(三分) 神麯(五分) 枳殼(三分) 柴胡(五分) 薏仁(三錢) 厚朴(三分)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全愈
此方解鬱而無刻削之憂消脹而無壅塞之苦攻補兼施自易收功也
此症用抒脹湯亦妙
神麯(三錢) 柴胡(五分) 白芍(三錢) 茯苓 蘿蔔子(各一錢) 厚朴 人參(各五分) 白豆蔻(三枚) 蘇葉(八分)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患中滿之病飲食知味但多食則飽悶不消人以為脾氣之虛誰知是腎氣之虛乎腹中飽悶乃虛飽而非實飽若作水腫治之則喪亡指日矣蓋脾本屬土土之能制水者本在腎中之火氣土得火而堅土堅而後能容物能容物即能容水也惟腎火既虛而土失其剛堅之氣土遂不能容物而容水乃失其天度之流轉矣故腹飽而作滿即水臌之漸也人不知補腎火以生脾土反用瀉水之法以傷脾無異決水以護土土有不崩者哉是治腎虛之中滿可不急補其命門之火乎然而徑補其火則又不可以腎火不能自生生於腎水之中也但補火而不補水則孤陽不長無陰以生陽即無水以生火也或疑土虧無以制水又補腎以生水不益增波以添脹哉不知腎中之水乃真水也邪水欺火以侮土真水助火以生土實有不同故腎虛中滿必補火以生土又必補水以生火耳方用金匱腎氣丸
茯苓(六兩) 附子(一枚) 牛膝(一兩) 肉桂(一兩) 澤瀉(二兩) 車前子(一兩五錢) 山茱萸(二兩) 山藥(四兩) 牡丹皮(一兩) 熟地(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送一兩初服少脹久服脹除而滿亦盡消
補火之聖藥也群藥之內利水健脾之味多於補陰補火者雖意偏於補火而要實重於救脾補火者正補脾也故補陰不妨輕而補脾不可不重耳
此症用熏脾湯亦佳
熟地 白朮(各五錢) 山茱萸(四錢) 破故紙(一錢) 杜仲(三錢) 附子(五分) 水煎服二劑而飽悶除十劑全愈

翻胃門(五則)

人有飲食入胃而即吐者此肝木克胃土也用逍遙散加吳茱萸炒黃連治之隨手而愈而無如人以為胃病也雜用香砂消導之劑反傷胃氣愈增其吐又改用下藥不應復改用寒涼之味以降其火不獨胃傷而脾亦傷矣又改用辛熱之藥以救其寒又不應始悟用和解之法解鬱散邪然已成噎膈之症矣夫胃為腎之關門腎中有水足以給胃中之用則咽喉之間無非津液可以推送水穀腎水不足力不能潤灌於胃中又何能分濟於咽喉乎咽喉成為陸地水乾河涸舟膠不前勢所必至且腎水不足不能下注於大腸則大腸無津以相養久必瘦小而至艱澀腸既細小艱澀飲食入胃何能推送下既不行必積而上泛不特上不能容而吐抑亦下不能受而吐也治法必須大補其腎中之水方用濟艱催輓湯
熟地(二兩) 山茱(一兩) 當歸(二兩) 牛膝(三錢) 玄參(一兩)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一日一劑十劑必大順也
此方純補精血水足而胃中有津大腸有液自然上下相通而無阻滯之患譬如河漕水淺舟楫不通糧糈不能輸運軍民莫不徬徨而喧譁擾嚷忽見大雨滂沱河渠溝壑無非汪洋大水則大舸巨舶得以裝載糗糧自然人情踴躍關門大開聽其轉運而無所留難也
此症用制肝散亦效甚
白芍(一兩) 吳茱萸(五分) 黃連(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二劑即愈何至變成噎膈哉
人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之一日至三日而盡情吐出者雖同是腎虛之病然而有不同者一食入而即吐一食久而始吐也食入而即吐者是腎中之無水食久而始吐者乃腎中之無火也蓋脾胃之土必得命門之火以相生而後土中有溫熱之氣始能發生以消化飲食倘土冷水寒結成冰凍則下流壅積必返而上越矣治法宜急補腎中之火然而單補其火則又不可腎火非腎水不生腎火離水則火又亢炎矣況上無飲食之相濟則所存腎水亦正無多補火而不兼補其水焚燒竭澤必成焦枯之患濟之以水毋論火得水而益生而水亦得火而更生水火既濟自然上下流通何至有翻胃之疾哉方用兩生湯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吐減半再劑而吐更減連服四劑則吐止矣服十劑而全愈也
此方水火兩旺脾胃得火氣而無寒冷之虞得水氣而無干澀之苦自然上可潤肺而不阻於咽喉下可溫臍而不結於腸腹矣或謂下寒者多腹痛反胃既是腎寒正下寒之謂也宜小腹作痛矣何以食久而吐之病絕不見腹痛豈腎寒非歟不知寒氣結於下焦則腹必疼痛今反胃之病日日上吐則寒氣盡從口而趨出矣又何寒結之有
此症用加味化腎湯亦神效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肉桂(三錢) 巴戟天(五錢) 水煎服二劑吐輕十劑全愈
人有時而吐時而不吐吐則盡情吐出此症有似於反胃而非翻胃也此種之病婦人居多男子獨少蓋因鬱而成之也夫鬱則必傷其肝木之氣肝傷木即下克脾胃肝性最急其剋土之性亦未有不急者其所克之勢胃土若不能受於是上越而吐木怒其土之不順受也於是挾其鬱結之氣捲土齊來盡祛而出故吐之不盡不止其有時而不吐者因木氣之少平耳治法不必止吐而惟在平肝方用逍遙散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茯神(三錢) 白朮(一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吐少止再劑而吐全愈愈後仍以濟艱催輓湯減半分兩調理可也
蓋逍遙散解鬱之後其木枯渴可知隨用濟艱催輓湯急救其水則木得潤而滋榮自然枝葉敷榮矣何至拂鬱其性而作吐哉
此症用增減逍遙散亦神效
白芍(五錢) 茯苓 白朮(各三錢) 陳皮 柴胡 神麯(各一錢) 白豆蔻(一粒)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胃中嘈雜腹內微疼痰涎上湧而吐嘔日以為常蓋蟲作祟非反胃也夫人有水濕之氣留注於脾胃之間而肝木又旺來克脾胃之土則土虛而生熱此熱乃肝木之火虛火也土得正火而消食土得虛火而生蟲蟲得肝木之氣其性最急喜動而不喜靜飢則微動而覓食飽則大動而跳梁挾水穀之物興波鼓浪而上吐矣然但吐水穀而不吐蟲者何故蓋肝木之蟲最靈畏金氣之克居土則安入金則死故但在胃而翻騰不敢越胃而遊樂祛水穀之出胃而彼且掉頭而返恐出於胃為肺金之氣所殺也治法必用殺蟲之藥佐以瀉肝之味然而瀉肝殺蟲之藥未免寒涼克削肝未必遽瀉而脾胃先已受傷脾胃受傷而蟲亦未能盡殺必須於補脾健胃之中而行其斬殺之術則地方寧謐而盜賊難以盤踞庶幾可盡戮無遺常靜而不再動也方用健土殺蟲湯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白薇(三錢) 水煎半碗加入黑驢溺半碗和勻飢服一劑而吐止不必再劑蟲盡死矣
夫驢溺何以能殺蟲而止吐也驢性屬金蟲性畏金故取而用之世人有單用此味而亦效者然而僅能殺蟲而不能健土土弱而肝木仍旺已生之蟲雖死於頃刻而未生之蟲不能保其不再生也健土殺蟲湯補脾胃以扶土即瀉肝以平木使木氣既平不來剋土且土旺而正火既足則虛邪之火無從而犯虛熱不生而蟲又何從而生乎況方中梔子白薇原是殺蟲之聖藥同驢溺用之尤能殺蟲於無形此拔本塞原之道不同於單味偏師取勝於一時者也
此症用鋤種湯亦神效
楝樹根(一兩) 檳榔 厚朴 炒梔子 百部(各一錢) 白朮 茯苓 使君子肉(各三錢) 水煎服服後不可用飲食須忍飢半日尤不可飲茶水二劑蟲盡死而愈
人有食後必吐出數口卻不盡出膈上時作聲面色如平人人以為脾胃中之氣塞也誰知是膈上有痰血相結而不散乎夫膈在胃之上與肝相連凡遇怒氣則此處必痛以血之不行也血不行則停積而血成死血矣死血存於膈上必有礙於氣道而難於升降氣血阻住津液遂聚而成痰痰聚而成飲與血相搏而不靜則動而成聲本因氣而成動又加食而相犯勢必愈動而難安故必吐而少快也至食已入胃胃原無病胃自受也寧肯茹而復吐乎此所以既吐而又不盡出耳然則治法但去其膈上之痰血而吐病不治而自愈也方用瓜蒂散加味吐之
瓜蒂(七枚) 蘿蔔子(三錢) 韭菜汁(一合) 半夏(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甘草(三錢) 枳殼(一錢) 人參(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大吐去痰血而愈不必二劑也
瓜蒂散原是吐藥得蘿蔔子枳殼以消食得半夏天花粉以蕩痰得韭汁以逐血誠恐過於祛除未免因吐而傷氣又加入人參甘草以調和之使胃氣無損則積滯易掃何至惡食而再吐哉此非反胃因其食後輒吐有似於反胃故同反胃而共論之也
此症用清膈散甚佳
天花粉 桑白皮(各三錢) 生地 白芍(各五錢) 紅花(三錢) 桃仁(十個) 杏仁(十個) 枳殼(五分) 甘草(一錢) 紫菀(一錢) 水煎服四劑全愈

臌脹門(七則)

人有兩足跗上先腫漸漸腫脹至腹按脹上如泥之可搏小便不利大便反結此由土氣之郁非水腫也人生脾胃之氣健旺則土能剋水而水自灌注於經絡兩不相礙也惟脾胃氣虛則土不能轉輸水精於上而胃中之水積而不流於是浸淫於表裡皮毛而無所不到也然而脾胃氣虛非脾胃之故也由於腎氣之虛則土無升騰之氣而土乃鬱而不伸力不能制水使水來相侮而脾胃之氣愈虛也夫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腎氣從陰則闔陽太盛則水道大開陰太盛則水道常閉陽為腎中之火而陰為腎中之寒也腎寒則脾胃亦寒水畏熱而不畏寒此寒土之所以難制水也然則治水腫之法烏可舍補腎之火而他求蓄水之土哉雖然水勢滔天補火以生土迂緩而難以決排放水以全土利便而易於蓄泄故補腎中之火可治久病之水臌泄脾胃中之水實益初病之水脹也下身脹而上身未脹正初起之病宜急泄其水之為得方用泄水至神湯
大麥須(二兩) 茯苓(一兩) 白朮(二兩) 小赤豆(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腹必雷鳴瀉水如注再劑而水盡泄無遺不必三劑也
論理牽牛甘遂之方未嘗不可用但慮世人天稟日薄而脾腎三經多虛恐不勝藥力之過迅故改立此方於補中瀉水正氣無傷而邪水盡出之為妙方中白朮茯苓健脾胃之土又能通脾胃之氣則土之郁可解土鬱既解力足以制水矣況大麥須能消無形之水赤小豆能泄有形之濕合而相濟自能化水直出於膀胱由尾閭之間盡瀉而出也
此症用冬瓜湯亦甚效
冬瓜一個煎水十碗另用白朮(三兩) 車前子(五錢) 肉桂(二錢) 將冬瓜水煎湯二碗先用一碗少頃又用一碗其水從大便而出一劑而脹腫全消
人有水腫既久遍身手足俱脹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膚如泥此真水臌也乃土氣鬱塞之甚故耳夫土本剋水何為反致水侮蓋土虛則崩土崩則淤泥帶水而流緩於是日積月累下焦阻滯而水乃上泛脾胃之中原能藏水然水過於多則脾胃不能受乃散布於經絡皮膚矣迨至經絡皮膚不能受勢不得不流滲於皮膚之外氾濫於一身不用下奪之法何以瀉滔天之水哉方用決水湯
車前子(一兩) 茯苓(二兩) 王不留行(五錢) 肉桂(三分) 赤小豆(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小便如注不絕二劑而腫脹盡消矣
論理用雞屎醴逐水亦有神效然而雞屎醴逐水從大便而出而此方逐水從小便而出也水從大便出者其勢逆水從小便出者其勢順逆則效速而氣傷順則效緩而氣固此方利水從小便而出利其膀胱也凡水必從膀胱之氣化而後由陰器以出土氣不宣則膀胱之口閉吾用王不留行之迅藥以開其口加入肉桂引車前茯苓赤小豆直入膀胱而利導之茯苓車前雖利水而不耗氣而茯苓且是健土之藥水決而土又不崩此奪法之善也至於臍突手掌無紋用此方尚可救也惟是服此方瀉水而愈必須禁用食鹽一月倘不能禁則又脹矣脹則不可再治也
此症亦可用冬瓜湯更加劉寄奴一兩茯苓一兩服之亦水瀉而愈
人有氣喘作脹腹腫小便不利大便亦溏漸漸一身俱腫人以為水臌也不知乃肺腎三經之虛也夫水氣不能分消大都病在胃然胃之所以病者正由於三經之虛耳胃為水穀之海凡水入於胃為歸蓋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但胃能容水而不能行水所恃脾之散水以行於肺肺之通水以入於膀胱腎之化水而達於小腸也惟脾虛則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在中矣肺虛則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在上矣腎虛則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而病在下矣三經既虛而胃中積水浸淫遂遍走於經絡皮膚而無所底止矣治法補其三經之氣而胃氣自旺胃氣旺而腫脹盡消方用消脹丹
白朮(三錢) 茯苓(一兩) 麥冬(五錢) 熟地(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五錢) 蘇子(一錢) 水煎服
一劑而喘少定二劑而脹漸消十劑而小便利二十劑而一身之腫無不盡愈也
方中白朮茯苓以健其脾土麥冬蘇子以益其肺金熟地山藥芡實以滋其腎水自然脾氣旺而不至健運之失職肺氣旺而不至治節之不行腎氣旺而不至關門之不開水自從膀胱之府而盡出於小腸矣安得而再脹哉
此症用百合消脹湯亦效
白朮 芡實(各一兩) 茯苓 百合(各五錢) 山藥(一兩) 肉桂(二錢) 人參(三錢) 水煎服十劑少愈三十劑全愈
人有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不可以臥此肺腎俱虛之病非臌脹也夫水症多是脾胃之虛茲何以肺腎之虛亦成水脹耶不知肺虛必盜脾胃之氣而腎虛則不能生脾胃之氣二經既虛則脾胃之氣更虛土難生金而肺之氣化不行而腎之關門不開矣於是水不能消而氾濫一如水腫之病也治法似宜補肺而兼補腎然而補肺又不若竟補腎之為得蓋肺雖生腎然止能生腎水而不能生腎火也脾胃必得腎火以相生水氣必得腎火以相化況補腎則肺不必來生腎水而肺金自安矣是補腎即所以補肺也方用金匱腎氣丸
茯苓(十兩) 附子(一個) 牛膝(三兩) 官桂(二兩) 熟地(四兩) 山藥(六兩) 丹皮(二兩) 澤瀉(四兩) 車前子(三兩) 山茱萸(二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各送下一兩服三日而小便利再服三日而腰輕服十日而上下之腫盡消服二十日而喘急痰盛無不盡除服一料完全愈再服一料斷不再發也
此方經後人改竄分兩以致治肺腎之水脹多至不效因世人畏茯苓澤瀉之過於泄水耳不知水勢滔天既不用掃蕩之藥以決水乃畏利導之品而不用之以消水乎故必須多用茯苓車前為君則水可泄之使從膀胱而下出然而腎之關門不開非附子肉桂回陽助火蒸動腎氣則關何以開腎關不開而胃之積水何以下哉故必用桂附以開關關既開矣則茯苓車前牛膝得盡利水而直下又恐水過於利未免損傷陰氣得熟地山藥丹皮以佐之則利中有補陽得陰而生則火無炎亢之虞土有升騰之益誠治水之神方補土之妙藥也世人倘疑吾說之偏而妄增藥味或更改輕重斷不能收功也
此症用溫腎消水湯亦效
人參(三錢) 熟地(五錢) 山藥(一兩) 山茱萸(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薏仁(五錢) 水煎服二十劑即愈
人有手足盡脹腹腫如臌面目亦浮皮膚流水手按之不如泥但陷下成孔手起而脹滿如故飲食知味大便不溏泄小便閉澀氣喘不能臥倒人以為水臌之症而不知乃腎水之衰也真水足而邪水不敢橫行真水衰而邪水乃致泛決況真水既衰則虛火必盛虛火既盛而真水力不能制則火性炎上三焦之火與衝脈之屬火者皆同群助逆無不逆沖而上行矣火既上衝而水從火泛上走於肺喘嗽而不寧矣臥主腎腎氣既逆安得而臥耶人至不得臥則肺氣夜不得歸於腎之中而腎之中水空而無非火氣則肺之氣不敢久留於腎仍歸於肺經母因子虛則清肅之令不行於膀胱於是水入於膀胱之口而膀胱不受乃散聚於陰絡隨五臟六腑之虛者入而注之不走小腸而走手足皮膚而毛竅出水也此種水症必須補腎之水以制腎火尤宜補肺之金以生腎水蓋腎水不能速生惟助肺氣之旺則皮毛閉塞而後腎氣下行水趨膀胱而不走腠理矣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治之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二兩) 丹皮(六錢) 澤瀉(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三錢) 水煎服一劑可臥二劑水如注四劑而一身之腫盡消十劑而諸症全愈愈後服補腎肺之藥尤須戒色至一年禁鹽至三月否則雖愈而必發也
蓋此症原有腎火故補水而不必補火也腎虛以致火動肺虛以致水流補其水則火自靜補其金則水自通實有至理而非泛然以作論也
此症用健腎湯亦佳
熟地 茯苓(各二兩) 麥冬 蓮子連心(用各五錢) 芡實 山藥(各一兩) 水煎服二劑而脹消十劑全消
人有單腹脹滿四肢手足不浮腫經數年不死者非水臌也蓋水臌不能越兩年未有不皮膚流水而死者今經數年不死皮膚又不流血豈是水臌之症乃蟲結於血之中似膨而非臌也夫此症何因而得飲食之內或食生菜而有惡蟲之子入腹而生蟲或食難化之物久變為蟲血即裹之不化日積月累血塊漸大蟲生遂多所用食物止供蟲食即水穀入腹所化之血亦為蟲之外郭而不能灌注於各臟腑矣此等之症最忌小便不利與胃口不健者難以醫療倘小便利而胃口開均可治之蓋小便利者腎氣能通於膀胱也胃口開者心氣能行於脾胃也二臟之氣有根可用殺蟲下血之藥而無恐以其本實未撥也方用逐穢消脹湯
白朮(一兩) 雷丸(三錢) 白薇(三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三錢) 大黃(一兩) 當歸(一兩) 丹皮(五錢) 蘿蔔子(一兩) 紅花(三錢) 水煎服一劑腹內必作雷鳴少頃下惡物滿桶如血如膿或有頭無足之蟲或色紫色黑之狀又服一劑大瀉大下而惡物無留矣然後以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薏仁一兩山藥二兩白芥子一錢陳皮五分白朮二錢調理而安
前方用攻於補之中雖不至大傷臟腑然大瀉大下畢竟元氣少損故穢盡之後即以參藥之類繼之則脾氣堅固不愁亡陰之禍也或問此等之病既非水臌初起之時何以知其是蟲臌與血臌也吾辨之於面焉凡面色澹黃之中而有紅點或紅紋者是也更驗之於腹焉凡未飲食而作疼既飲食而不痛者是也苟面有紅點紅紋與既飲食而不痛即可用逐穢消脹湯減半治之亦一劑而即愈也但下後毋論新久必須忌鹽者一月苟若不忌必至再病則難治矣
此症用雷逐丹亦神效
雷丸(三錢) 當歸 白芍(各五錢) 紅花(一兩) 雄黃 厚朴 檳榔(各二錢) 枳實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下惡穢一桶愈
人有上身先腫因而下身亦腫久之一身盡腫氣喘嗽不得臥小腹如光亮之色人以為水臌已成誰知是水臌之假症乎夫濕從下受未聞濕從上受者也凡人脾土健旺必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致水氣之上侵惟脾土既虛飲食不化精而化水乃邪水而非真水也真水既無所生則腎中乾涸無非火氣於是同任沖之屬火者俱逆而上出是水從火溢上積於肺而嗽奔越於肺而喘既喘且嗽身自難臥散聚於陰絡而成跗腫故先上腫而後下腫也似乎治法亟宜治腎矣然而火盛由於水衰而水衰實先由於土衰也補土其可緩乎惟是既補脾以健土必至燥腎以旺火故補脾又必須補腎而補腎又必須補脾所貴二者之兼治也方用二天同補丹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茯苓(五錢) 白朮(二兩) 肉桂(三分) 訶子(一錢) 百合(五錢) 水煎服二劑而喘嗽輕又二劑而喘嗽止十劑而腫脹消再十劑全愈
此方無一味非治脾之藥即無一味非補腎之藥也健其土而不虧夫腎滋其水而不損於脾兩相分消而又兩相資益得利之功而無利之失治水臌之假症實有鬼神不測之妙也
此症用芡術湯亦效
白朮 芡實(各二兩) 茯苓(一兩) 肉桂(一錢) 車前子(五錢)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又輕十劑愈

厥症門(七則)

人有日間忽然發熱一時厥去手足冰涼語言惶惑痰迷心竅頭暈眼昏此陽厥也乃陰血不歸於陽氣之中而內熱如焚外反現假寒之象故手足冷也此等之症傷寒中最多但傷寒之厥乃傳經之病必熱至五六日而發厥非一日身熱而即發厥者也故不可用傷寒之法以治此等之厥然而雖不同於傷寒而內熱之深正未嘗少異夫厥乃逆也逆肝氣而發為厥厥乃火也逆火氣而發為熱熱深而厥亦深熱輕而厥亦輕故不必治厥也治熱而已矣惟是厥發於日陽離乎陰也無陰則陽無所制離陰則陽無所依陽在裡而陰在表自然熱居中而寒現外矣治法瀉其在內之火則內熱自除而外寒自散然而火之有餘仍是水之不足瀉火之中而佐之補水之味則陽得陰而有和合之歡斷不至陰離陽而有厥逆之戾也方用安厥湯
人參(三錢) 玄參(一兩) 茯苓(三錢) 白薇(一錢) 麥冬(五錢) 生地(五錢) 天花粉(三錢) 炒梔子(三錢) 白芍(一兩) 柴胡(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厥定再劑而身涼矣凡日間發厥之症俱可治之無不神效
此方和合陰陽實有調劑之妙助陽氣而不助其火生陰氣而不生其寒祛邪而不損其正解鬱而自化其痰所以定厥甚神返逆最速也
此症用黃連定厥湯亦效
黃連(二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一兩) 貝母(三錢) 菖蒲(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回二劑愈
人有夜間發熱一時厥逆昏暈如死人狀惟手足溫和喉中痰響不能出聲此陰厥也乃陽氣虛而不能入於陰血之中以致鬼神憑之往往厥逆也直中陰寒之症多有一時發厥者但彼乃陰寒而猝中此乃陰熱而暴亡各有不同陰寒之厥手足筋脈多青灌之水必吐陰熱之厥手足筋脈多紅飲之水必不吐陰寒之厥身必不熱陰熱之厥身必不涼以此辨之不差毫髮故陰寒之厥舍參附無奪命之丹陰熱之厥飲參附即喪身之鴆治陰熱之厥法宜補陰以助陽使真陰足而邪陰自散陽氣旺而虛火自消庶痰涎化昏暈除厥逆定矣方用補陰助陽湯
玄參(一兩) 麥冬(一兩) 熟地(一兩) 人參(二錢) 白芥子(五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昏迷蘇再劑而痰涎化三劑而厥逆回則可生也否則不可救矣
此方補陰之藥多於補陽陰水足而陰火可散陰火散而陽氣可回陰陽合而昏迷宜蘇矣倘服之而不效是陰陽早已相脫不能再續也非前藥之故耳或曰陽氣虛而離陰是宜單補陽以入陰今補陰以合陽恐非治法不知陽氣虛而不能入於陰血之中者以陰血之大燥火盛而虛陽不敢入於陰耳非陰血過多之謂也苟補陽過勝則陽旺而陰益消亡此所以必須補陰以合陽而萬不可補陽以勝陰也況方中未嘗無補陽之藥補陰居其七補陽居其三陰陽始無偏勝而厥逆可援也
此症用解暈神丹亦效
人參 半夏(各二錢) 茯苓(五錢) 南星(一錢) 天麻 烏藥 陳皮 菖蒲(各五分) 當歸(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人有日間發厥而夜間又厥夜間既厥而日間又復再厥身熱如火痰涎作聲此乃陰陽相併之厥也熱多則厥亦多用瀉火之藥則熱除而厥亦除矣然而厥既有晝夜之殊而熱亦有陰陽之異正未可徒瀉夫火也宜於瀉陽之中而用補陰之藥於抑陰之內而用補陽之劑庶幾陽火得陰而消陰火得陽而化提陽出於陰而日間無昏暈之虞升陰入於陽而夜間無迷眩之害也方用旋轉陰陽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白茯神(三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 麥冬(三錢) 附子(一分) 炒梔子(二錢)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厥逆安矣不必再劑也
此方陰陽雙補痰火兩瀉補瀉兼施不治厥而厥自定也倘或補陰而不補陽或瀉陽而不抑陰則陰陽必有偏勝而痰火必致相爭變出非常有不可救藥者矣
此症用息爭湯亦甚效
柴胡 神麯(各二錢) 甘草(一錢) 炒梔子 天花粉(各三錢) 茯苓(五錢) 生地(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安二劑愈
人有大怒之後又加拂抑事不如意忽大叫而厥吐痰如湧目不識人此肝氣之逆得痰而厥也夫肝性最急急則易於動怒怒則氣不易泄而肝之性更急肝血必燥必求救於脾胃以紛取資然而血不能以驟生脾胃出水谷之液以予肝未遑變血勢必迅變為痰以養肝肝又喜血而不喜痰痰欲入於肝而肝不受必至痰阻於肝外以封閉夫肝之竅矣肝不能得痰之益反得痰之損則肝之燥結可知既無津液之灌注必多炎氛之沸騰痰閉上而火起下安得不衝擊而成厥哉治法宜去其痰而厥乃定也然而去痰必須平肝而平肝在於解怒方用平解湯
香附(五錢) 當歸(五錢) 天花粉(三錢) 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神麯(二錢) 麥芽(二錢) 炒梔子(二錢) 黃連(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厥輕再劑厥定三劑全愈
此方解肝氣之拂逆實有神功在清熱而不燥導痰而不峻也
此症用三白散亦效
白芍 川芎(各五錢) 梔子 茯神 天花粉(各三錢) 當歸(五錢) 白豆蔻(二枚) 南星 菖蒲 枳殼(各一錢) 水煎服二劑全愈
人有怒輒飲酒以為常不醉不休一日發厥不知人事稍蘇猶呼酒號叫數次復昏暈人以為飲酒太醉故也誰知是膽經之火動乎夫肝與膽為表裡肝氣逆則膽氣亦逆肝火動則膽火亦動酒入臟腑必先入膽酒滲入膽則酒化為水矣然而酒性大熱飲酒過多酒雖化水而酒之熱性不及分消必留於膽中況怒氣傷肝則肝火無所發泄必分流而入於膽膽得酒之熱又得肝之火則熱更加熱矣夫肝膽為心之母母熱必呼其子以解氛自然膽熱必移熱以於心而心不可受熱乃變而為厥矣治法亟解心中之熱而心熱非起於心也仍須瀉膽之熱而膽之熱非本於膽也仍須瀉肝之熱以解酒之熱而已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甘草(二分) 陳皮(五分) 當歸(二錢) 葛花(二錢) 炒梔子(三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厥輕二劑厥定三劑全愈
逍遙散治郁實奇佐之梔子以瀉火益之葛花以解酒加之白芥子以消痰酒病未有不濕者濕則易於生痰去其濕而痰無黨去其痰而火無勢濕既無黨火又無勢雖欲再厥其可得乎方中所以多用茯苓白朮以輔助柴胡白芍者正此意也
此症用醒醞湯亦效
乾葛 柞木枝(各一錢) 人參(二錢) 茯神(三錢) 白芍(五錢) 黃連 半夏(各五分) 吳茱萸(二分) 水煎服一劑即效四劑愈
人有一過午時吐酸水一二碗至未時心前作痛至申痛甚厥去不省人事至戌始蘇日日如是人以為陰分之熱也誰知是太陽膀胱之經有瘀血結住而不散乎但小便不閉是膀胱之氣未嘗不化也氣乃無形之物無形能化若有瘀血結住而不散者以血有形不比氣之無形而可散也未申之時正氣行膀胱之時也氣行於血之中而血不能行於氣之內所以作痛而發厥欲活其血之瘀非僅氣藥之能散也必須以有形之物制血則氣可破血而無阻滯之憂矣方用逐血丹
當歸尾(一兩) 大黃(三錢) 紅花(三錢) 桃仁(二十粒) 天花粉(三錢) 枳殼(五分) 厚朴(二錢) 丹皮(三錢) 水蛭(火煅燒黑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瘀血通二劑而瘀血盡散
此方用水蛭同入於大黃厚朴之中以逐有形之血塊則病去如掃而痛與厥盡去也倘不用水蛭雖亦能止厥定痛而有形之血塊終不能盡逐必加入水蛭而建功始神不可以此物為可畏而輕棄之遺人終身之病也
此症用破瘀丹亦神
水蛭(炒乾黑二錢) 當歸 白芍(各一兩) 茯苓(三錢) 肉桂(三分) 桃仁(十四個) 生地(五錢) 枳殼(五分) 豬苓(一錢) 水煎服二劑全愈
人有忽然之間如人將冷水澆背陡然一驚手足厥冷遂不知人已而發熱則漸漸蘇省一日三四次如此人以為祟乘之也誰知乃氣虛之極乎夫氣所以衛身者也氣盛則體壯氣衰則體怯外寒之侵乃內氣之微也內氣既微原不必外邪之襲無病之時常覺陰寒逼身如冷水澆背正顯內氣之微何祟之來憑乎然而內熱之極亦反生寒顫所謂厥深熱亦深與氣虛之極亦生寒顫者似是而非苟不辨之至明往往殺人於頃刻可不慎歟辨之之法大約內熱而外寒者脈必數而有力而舌必乾燥也氣虛而外寒者脈必微而無力而舌必滑潤也故見氣虛之症必須大補其氣而斷不可益之大寒之品方用蘇氣湯
人參(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三分) 菖蒲(五分)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更輕連服數劑全愈
此方重用人參以補氣益之陳皮枳殼寬中消痰則人參蘇氣更為有神益之菖蒲者引三味直入心中則氣不能散於心外也
此症用助氣回陽湯亦效
人參 黃耆(各五錢) 南星(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枳殼(五分) 砂仁(三粒)水煎服二劑效四劑全愈

春溫門(三十三則)

春月傷風頭痛鼻塞身亦發熱是傷風而欲入於太陽非太陽之傷寒也夫春傷於風由皮毛而入肺也風入於肺而不散則鼻為之不利肺金之氣不揚自失其清肅之令必移其邪而入於太陽膀胱惟恐邪入乃堅閉其口而水道失行於是水不下通而火乃炎上頭自痛矣與傳經太陽之傷寒絕不相同散肺金之風杜其趨入膀胱之路而身熱自退也方用舒肺湯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蘇葉(五分) 天花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身熱解二劑而頭痛鼻塞盡愈
此方專入肺金以散其風邪有風則必生痰有痰則必有火天花粉消痰而又善解火一味而兩用之也桂枝茯苓開膀胱之口引邪直走膀胱而下泄因肺欲移邪而移之其勢甚便隨其機而順用之也
此症用加味甘桔湯亦佳
桔梗 川芎 天花粉 麥冬(各三錢) 甘草 黃芩(各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春月傷風身熱咳嗽吐痰惡熱口渴是傷風而陽明之火來刑肺金非傷寒傳經入於陽明也夫陽明胃土本生肺金何以生肺者轉來刑肺乎蓋肺乃嬌臟風入肺經必變為寒胃為肺金之母見肺子之寒必以熱濟之夫胃本無熱也心火為胃之母知胃欲生金乃出其火以相助然而助胃土之有餘必至克肺金之不足是借其兵以討賊反致客兵殘民故胃熱而肺亦熱而咳嗽口渴之症生矣治法瀉心火以安胃土自然肺氣得養而風邪自散方用平邪湯
黃連(三分) 甘草(一錢) 蘇梗(一錢) 紫菀(一錢) 葛根(一錢) 石膏(三錢) 麥冬(五錢) 貝母(三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身涼矣不必四劑也
此方瀉心火者十之三瀉胃火者十之六蓋心火之旺克肺者輕胃火之旺刑金者重輕瀉心中之火則心不助胃以刑金重瀉胃中之火則胃不刑金以傷肺肺氣既回肺邪又安留哉
此症用清胃散亦效
石膏 半夏(各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分) 麥冬(三錢) 陳皮 葛根(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愈
春月傷風發寒發熱口苦兩脅脹滿或吞酸吐酸是少陽之春溫也何以冬月謂之傷寒而春月即謂之春溫耶不知冬月之風寒春月之風溫寒則傷深溫則傷淺傷深者邪至少陽而有入里之懼傷淺者邪入少陽而即有出表之喜故同傷少陽而傷風與傷寒實有異也至於治傷風之少陽法又不必大異皆舒其半表半裡之邪而風邪自散雖然傷寒邪入少陽有入里之症往往用大柴胡與承氣之類和而下之若傷風入少陽以小柴胡湯和解而有餘不必用大柴胡承氣而重用之也方用加減小柴胡湯
柴胡(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寒熱解再劑諸症愈
此方較原方更神以用茯苓之多使邪從膀胱而出更勝於和解也佐柴胡以散邪乃建奇功耳
此症用安膽湯亦效
柴胡 天花粉 炒梔子(各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芍 丹皮(各三錢) 水煎服二劑愈
春月傷風身熱嘔吐不止人以為太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陰之春溫乎夫太陰脾土也風傷太陰則土中有風風在地中則土必震動而水溢故令人嘔吐不止非陰寒之氣入於脾土之內而動人嘔吐者可比此與傷寒傳經之入太陰者治法迥不相同也傷寒當溫經以回陽而傷風宜散其風以安土方用奠土湯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人參 柴胡 半夏 甘草 葛根(各一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一劑而風散二劑而身涼三劑而病全愈矣
方中祛邪於補脾之內脾健而風自息也
此症亦可用護脾飲
白朮(三錢) 人參(二錢) 肉桂(三分) 陳皮(三分) 半夏(一錢) 蘇葉(五分) 水煎服一劑愈
春月傷風出汗胃乾燥渴欲飲水是春溫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陽之傷寒也夫膀胱者肺金之表也肺受風邪久則變熱肺乃求救於膀胱邪即乘其求救而下行而膀胱之水思欲救母乃不肯下泄而上與風火相鬥邪見膀胱正氣之盛乃不入膀胱而入胃於是胃熱而與邪相爭故爾出汗汗出而胃之津液自干故口渴思水以救其內焚也治法不必散風邪而瀉火焰速利其膀胱使水從小便而出則胃中之津液自生方用五苓散
白朮(一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小便利二劑而口渴汗出盡止矣
蓋五苓散專利其膀胱之水膀胱為太陽之經傷風已經出汗宜太陽之邪盡出矣乃口渴思水明是邪熱不肯從皮毛外出而欲趨膀胱下出矣五苓散利其膀胱則水流而火亦流火隨水去胃火已消而胃自生液自然上潤於肺肺得胃液之養則皮毛自閉邪何從而再入哉
此症知柏茯苓湯亦可用
知母 黃柏(各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渴解二劑愈
傷風頭痛發熱盜汗微出見風則畏此春溫傷風而非太陽症也夫頭痛本屬太陽然而風能入腦亦作頭痛未可謂身熱頭痛便是太陽之症風從皮毛而入皮毛主肺肺通於鼻而鼻通於腦風入於肺自能引風入腦而作頭痛倘肺氣甚旺則腠理自密皮毛不疏風又何從而入惟其肺氣之虛故風邪易於相襲邪正爭鬥身故發熱肺氣既虛安能敵邪所以盜汗微微暗出也此症明是傷風勿作傷寒輕治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補其肺氣之虛表其風邪之盛自然奏效甚速方用益金散風湯
人參(五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粒) 麥冬(三錢) 紫蘇(一錢) 蔓荊子(一錢) 天花粉(一錢) 桔梗(三錢) 水煎服一劑頭痛除再劑身熱解三劑盜汗亦止
此方散重於補何以名為益金湯不知肺經為邪所傷其氣甚衰若用大補重藥必且難受不若於散表之中略為補益則邪既外出而正又內養兩得其益是過於散正善於益也
此症用通腦散亦神
川芎 當歸 茯苓(各三錢) 桔梗(二錢) 蔓荊子 白芷(各五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傷風頭痛發熱身疼腰重骨節俱痠疼惡風無汗人以為傷寒而不知非也夫傷寒則不惡風矣此內傷脾腎而風乘虛以入肺則經絡之間不相流通故身熱耳第內傷脾腎與肺無涉何以肺經即召外邪耶不知脾為肺之母而腎為肺之子母虛而子亦虛子虛而母亦虛脾腎之氣既虛而肺安得有不虛之理於是腠理不密毛竅難以自固故風邪易入於肺經而肺氣益虛何能下潤於腎宮而旁灌於百骸耶自必至滿身骨節痠痛而腰重矣但肺虛而邪既易入則汗亦易出何以邪入而汗不出耶此乃邪欺肺氣之虛又窺脾腎之不足反使邪氣得蔽於毛孔故見風反畏外邪且不能再入何況內汗能出乎然則治法惟散肺中之邪仍補脾腎之氣脾土旺而肺氣有生髮之機腎水足而肺金無乾燥之苦自然上可達於腦而頭痛除下可通於膀胱而腰重去中可和於中焦而一身支節之痠疼盡愈也方用黃紫丹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當歸(五錢) 羌活(一錢) 紫蘇(一錢) 甘草(一錢) 細辛(五分) 黃芩(一錢) 麥冬(五錢) 人參(一錢) 貝母(一錢) 水煎服
此方補多於散何補之中又純補脾而不補腎耶人生後天以脾胃之氣為主脾健則胃氣自開胃開則腎水自潤況人參白朮原能入腎而白朮尤利腰臍一身之氣無不利矣何況肺經為脾胃之子母健而子亦健力足以拒邪又有紫蘇黃芩羌活貝母祛風散火消痰泄水之藥足以供其戰攻之具自然汗出熱解而邪從外越也
此症用益氣散風湯亦效甚
人參 黃耆(各三錢) 甘草 半夏(各一錢) 白朮(五錢) 柴胡(二錢) 茯苓(三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身熱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人以為傷寒在太陽有入里之變也誰知春月傷風與冬月傷寒不同冬月之寒入於太陽久則變寒春月之風入於太陽久則變熱寒則遷動不常必至傳經入臟熱則靜守不移惟有固結在腑然而入臟在腑雖有不同而作寒作熱則無不同也寒在臟則陰與陽戰而發熱熱在腑則陽與陰戰而發寒隨臟腑衰旺分寒熱往來此症之所最難辨亦辨之於時令而已在冬月而熱結在裡者宜用攻在春月而熱結在裡者宜用散散其熱而寒自除寒除而熱亦自止也方用散結至神湯
厚朴(一錢)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三錢) 枳殼(五分) 柴胡(一錢) 炒梔子(三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寒熱除內結亦散
方中多是平肝之藥絕不去舒肺經之邪蓋肺氣為邪所襲則肝木必欺肺金之病而自旺矣旺則木中生火以助邪之熱而刑肺倘不瀉肝而徒去散肺經之邪則肺氣愈虛而熱何能遽解耶惟瀉其肝中之火則內熱既衰益之桂枝數分但去散太陽之風不去助厥陰之火此熱結所以頓解也
此症用清邪散亦效
桂枝(五分) 茯苓(五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半夏 柴胡(各一錢) 砂仁(一粒) 水煎服
傷風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人以為傷寒之症風濕在太陽之經也誰知傷風之病亦能使風濕之相搏乎夫濕從下受而風從上受者也下受者膀胱先受之上受者肺經先受之膀胱受濕無風不能起浪肺經受風無濕亦不能生嵐傷風而致風濕相搏因下原感濕而上又犯風兩相牽合遂搏聚於一身而四體無不煩疼也夫煩疼之症風之病也濕主重著煩痛而至身不能轉側非重著乎以此分別風濕之同病實為確據且風症必渴濕症必嘔今風濕兩病風作渴而水濟之濕欲嘔而風止之故不嘔而又不渴也治法宜雙解其風濕之邪而已方用雙解風濕湯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柴胡(二錢) 防風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柴胡防風以祛風茯苓薏仁以利濕用甘草以和解之自然風濕雙解而諸症盡痊也
此症用風濕兩舒湯亦佳
茯苓 白朮(各五錢) 柴胡 防風 半夏 甘草(各一錢) 桂枝(三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八九日如瘧之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口不嘔吐人以為傷寒中如瘧之證誰知春月傷風亦同有此症乎夫風邪入於表裡之間多作寒熱之狀不獨傷寒為然傷風之病輕於傷寒至八九日宜邪之盡散矣何尚有如瘧之病蓋無痰不成瘧無食亦不成瘧無痰無食即有風邪不能為害然則傷風而有如瘧之病者亦其胸膈胃脘之中原有痰食存而不化九日之後正風欲去而痰與食留之耳熱多寒少非內傷重而外感輕之明驗乎惟口不嘔吐乃內既多熱自能燥濕痰得火制自不外吐然熱之極則外反現寒惡寒之象乃假寒也假寒真熱適顯其如瘧之症乃似瘧而非瘧也治法亦治其如瘧而不必治其真瘧耳方用破假湯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五分) 柴胡(二錢) 山楂(十粒) 甘草(五分) 白芍(五錢) 鱉甲(三錢) 石膏(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惡寒除二劑發熱解四劑如瘧之症全愈
此方於補正之中寓祛邪之味正既無虧邪又退舍此王霸兼施之道也
此症用散瘧湯亦效
柴胡(二錢) 何首烏 白朮(各五錢) 青皮(二錢) 水煎服
春月傷風汗多微發熱惡風人以為傳經之邪入陽明胃中也誰知傷風春溫之症亦有邪入胃者乎邪到陽明必然多汗而渴今汗雖多而不渴是火邪猶未盛所以微發熱而不大熱耳夫同一外邪也何傷寒之邪入胃而火大熾傷風之邪入胃而火微旺蓋傷寒之邪寒邪也傷風之邪風邪也寒邪入胃胃惡寒而變熱風邪入胃胃喜風而變溫蓋其熱乃胃之自熱不過風以煽之也風煽其火則火必外泄反不留於胃中所以皮膚熱極而多汗而口轉不渴異於傷寒傳經入胃之邪而無燎原之禍也然而終何以辨其非傷寒哉傷寒惡寒而不惡風傷風惡風而不惡寒正不必以冬月之惡風為是傷寒之的症也蓋惡風即是傷風之病耳治法散其風而火自解也方用熏解湯
石膏(三錢) 乾葛(二錢) 甘草(一錢) 荊芥(一錢) 茯苓(五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一劑汗止二劑熱盡散矣
此方乾葛荊芥乃發汗之藥何用之反能止汗不知傷風多汗乃風煽之也今用乾葛荊芥以散其風則風息而火亦息況用石膏以瀉胃火火靜而汗自止又得麥冬以滋其肺茯苓以利其水甘草以和其中安得而出汗哉
此症用三奇湯亦效
玄參(一兩) 乾葛 天花粉(各三錢) 水煎服
傷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人以為傷寒之邪入於陽明不知是傷風之邪入於陽明也夫傷風之邪既輕於傷寒何傷風之病竟同於傷寒乎不知傷寒之邪入於陽明其重病不同於傷風而輕病則未嘗不同也若口苦不過胃不和也咽乾胃少液也腹滿胃有食也微喘胃少逆也發熱惡寒胃之陰陽微爭也症既同於傷寒而治法正不可同也和其胃而不必瀉其火解其熱而不必傷其氣始為得之方用和解養胃湯
玄參(一兩) 甘菊花(三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三錢) 天花粉(三錢) 蘇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口苦咽乾之症除二劑喘熱腹滿惡寒之病去不必三劑
此方解陽明之火而不傷胃土之氣所以能和胃而辟邪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湯加麥冬五錢治之
傷風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下人以為陽明之火將逼其熱以犯肺必有衄血之禍矣不知冬月傷寒邪入於陽明則有此病若春月傷風烏得有此然傷風之症既同於傷寒安保其血之不衄耶而傷風終無衄血者蓋風性動而變不比寒性靜而凝也故傷寒寒在胃而逼其熱於口舌咽喉者陰陽拂亂而衄血成矣傷風逼其熱於上雖亦漱水而不欲咽然風以吹之其熱即散安得而致衄哉治法瀉陽明之火而口燥自除也方用
石膏(三錢) 葛根(一錢) 玄參(五錢) 金銀花(五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方名金石散服二劑此症全愈不必服三劑也
此方單瀉胃中之火不去散胃中之寒然而玄參麥冬金銀花純是補水之劑上能解炎下又能濟水得甘草以調劑實能和寒熱於頃刻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湯治之
春月傷風脈浮發熱口渴鼻燥能食人以為陽明火熱必有衄血之症不知傷寒不衄則邪不能出而傷風正不必衄也蓋傷寒入胃而邪熱火熾非水穀不能止其炎上之火既能食而脈仍浮是火仍不下行而必從上行也故必至發衄若傷風之脈原宜見浮非其火之必欲上行也故雖口渴鼻燥而能食則火可止遏火下行而不上行豈致發衄哉治法但瀉其胃中之火無庸顧其肺中之衄也方用寧火丹
玄參(一兩)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青蒿(五錢) 水煎服一劑身熱解二劑口渴鼻燥愈三劑脈浮亦平矣
此方玄參生地以解其胃中之炎熱瀉之中仍是補之味青蒿同甘草用之尤善解胃熱之邪使火從下行而不上行也且青蒿更能平肝經之火脈浮者風象也肝火既平則木氣自安而風何動哉此用藥之妙一舉而得之也
此症亦可用滋肺湯甚效
石膏(二錢) 麥冬(一兩) 生地(三錢) 黃芩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春月傷風自汗出醫人又發其汗小便自利人以為傷寒誤汗以致津液內竭也孰知傷寒邪入陽明火焚其內以致自汗明是陰不能攝陽而陽外泄又加發汗則陽泄而陰亦泄矣安得津液不內竭乎若傷風自汗出者乃肺金之虛非胃火之盛復發其汗則肺氣益耗金寒水冷而小便自利矣故治法迥不可同也若用治傷寒之法以治傷風之症必有變遷之禍治法但補其肺氣之虛而固其腠理則汗止而病自愈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陳皮(三分) 甘草(五分) 白芍(三錢) 黃耆(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五分) 水煎服一劑止汗而津液自生矣
此方補胃健脾使土旺以生肺金則肺氣自安肺金既安則腠理自固毛竅自閉矣
此症用溫固湯亦妙
白朮 黃耆(各五錢) 甘草 肉桂 北五味子(各一錢) 人參(二錢) 陳皮(三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下血譫語頭汗出人以為陽明之火大盛必有發狂之禍誰知是熱入血室似狂而非狂乎雖傷寒邪入陽明亦有下血譫語必致發狂之條然而傷寒之下血譫語者乃熱自入於血室之中傷風之下血譫語者乃風祛熱而入於血室之內雖同是熱入血室而輕重實殊蓋熱自入者內外無非熱也風祛熱入者內熱而外無熱也既熱有輕重而頭汗出無異者何故以血室之部位在下焦而脈實走於頭之上故熱一入於血室而其氣實欲從頭之巔由上而下泄特因下熱未除各腑之氣不來相應所以頭有汗至頸而止傷寒與傷風內熱同而頭汗出亦同也治法散其氣引熱外出而各病自愈方用導熱湯
當歸 白芍(各三錢)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 丹皮(三錢) 甘草 天花粉(各一錢) 水煎服
一劑譫語除二劑熱退汗止矣
此方亦小柴胡之變方但小柴胡湯純瀉熱室之火而此兼補其肝膽之血使血足而木氣不燥不來克脾胃之土則胃氣有養胃火自平所謂引血歸經即導火外泄耳
此症清室湯亦效
柴胡 黃芩 半夏(各一錢) 丹皮(三錢) 枳殼(五分) 白芍(五錢) 水煎服
傷風潮熱大便微硬人以為傷寒之邪入於陽明又將趨入於大腸也誰知是肺經乾燥乎蓋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燥則大腸亦燥正不必邪入大腸而始有燥屎也風傷肺金最易煽干肺氣不同寒傷肺金之清冷故風邪一入肺而大腸容易燥結然邪終隔大腸甚遠非大腸之中即有邪火結成燥屎而必須下之也是則傷風潮熱大便微硬乃金燥之症非火盛之症明矣治法宜潤肺金之燥然而大便之開合腎主之也腎水足而大腸自潤矣方用金水兩潤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丹皮(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微硬解再服二劑而潮熱除矣
此方用熟地以補水水足則肺金不必去生腎水而肺之氣不燥又得麥冬直補肺金金水兩潤自然大腸滋灌輓輸有水可以順流而下既無阻滯之憂何有餘熱之猶存哉
此症用地榆解熱湯亦效
當歸(五錢) 生地(三錢) 地榆 天花粉(各二錢) 黃芩 甘草 蘇葉 大黃(各一錢) 水煎服
春月傷風譫語潮熱脈滑人以為陽明胃熱乃傷寒傳經之病誰知春溫之症亦有胃熱乎春令發生胃中本宜熱也又加春風之熏蒸其胃中自然之熱原不可遏今一旦逢違逆春令之寒風以阻抑之而不能直達其湮鬱之氣所以譫語而發熱也然胃中無痰則發大熱而譫語聲重胃中有痰則發潮熱而譫語聲低脈滑者有痰之驗也方用消痰平胃湯
玄參 青蒿(各一兩) 半夏 茯神 麥冬 車前子(各三錢) 水煎服一劑譫語止再劑潮熱除不必三劑也
此方主青蒿者以青蒿能散陰熱尤能解胃中之火得玄參麥冬更能清上焦之炎火熱去而痰無黨援又得半夏茯苓車前以利其水則濕去而痰涎更消痰消而火熱更減欲作鬱蒸潮熱迷我心君胡可得哉
此症用玄黃解熱散亦效
半夏 花粉(各二錢) 甘草 人參(各一錢) 玄參(一兩) 生地 茯苓(各五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人以為陽明之症傷寒欲發狂也誰知是春溫之過熱乎但傷寒見此病乃是實邪春溫見此症乃是虛邪耳夫實邪之病從太陽來其邪正熾而不可遏必有發狂之禍若虛邪之病從少陰來其邪雖旺而將衰斷無發狂之災蓋實邪乃陽邪而虛邪乃陰邪也陽邪如見鬼狀者火逼心君而外出神不守於心宮陰邪如見鬼狀者火引肝魂而外遊魄不守於肺宅故實邪宜瀉火以安心而虛邪宜清火以養神方用清火養肺湯
荊芥(二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一兩) 天花粉(三錢) 甘草(一錢) 蘇葉(一錢) 茯神(三錢) 黃芩(二錢) 水煎服一劑潮熱止二劑不見鬼矣三劑全愈
此方全是清肺之藥何以能安胃火不知胃火乃肺之所移清其肺金則邪必來救肺矣有玄參為君乘其未入肺宮半途擊之則邪尤易走茯神安心而又利水邪不敢上逼而下趨有同走膀胱而遁矣何能入肺入肝以引我魂魄哉
此症用梔子清肝飲亦效
白芍(一兩) 炒梔子 茯苓(各三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傷風發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滿人以為傷寒之邪入於陽明而不知乃春溫之熱留於陽明也夫風傷於肺邪從皮膚而入宜從皮膚而出何以熱反留胃不去乎蓋胃乃肺之母也母見子被外侮必報外侮之仇外侮見其母之來復隨舍子而尋母矣使母家貧弱則外侮自舍母而尋子無如胃為水穀之海較肺子之家富不啻十倍外侮亦何利於子而舍其母哉自然利胃母之富而棄肺子之貧故堅留而不去此潮熱之所以作也顛寒作熱小便利而大便溏正陰陽之不正致轉運失職胸膈何能快哉治法祛胃中之邪而陰陽自正矣方用加減柴胡湯
柴胡 黃芩 知母 炙甘草(各一錢) 茯苓(五錢) 枳殼 神麯(各五分) 蘿蔔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潮熱解二劑陰陽分三劑諸症盡愈
此方亦小柴胡之變方蘿蔔子與茯苓同用最能分陰陽之清濁清濁一分而寒熱自解寧至有胸膈之滿哉
此症用掃胃湯亦佳
石膏 甘菊花(各二錢) 青蒿(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柴胡(五分) 厚朴(一錢) 檳榔(八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渴人以為太陽陽明少陽之合病誰知是春溫之症有似傷寒而非真正傷寒也夫傷寒有此三陽之合病何以春溫之症絕無相異乎蓋春溫之症風傷於少陽也少陽為半表半裡凡三陽之表俱可兼犯而三陽之症即可同徵不比傷寒之邪由太陽以入陽明而太陽之症未去由陽明以至少陽而陽明之邪尚留由少陽以入厥陰而少陽之病仍在故治春溫之症止消單治少陽而各經之病盡愈不必連三陽而同治也方用加味逍遙散
柴胡(二錢) 當歸(二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白芍(三錢) 炒梔子(一錢) 羌活(五分) 水煎服二劑諸症盡愈不必三劑
論理瀉少陽膽經之火足矣此方並和其肝氣似乎太過然膽經受邪正因膽氣之太郁也春溫之病每從肝膽以入邪吾治其肝膽則在表在裡之邪無不盡散矣
此症用麻石抒陽湯亦神
柴胡 石膏(各二錢) 白芍(五錢) 麻黃 陳皮(各三分) 半夏(一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婦人經水適來正當傷風發熱惡寒胸脅脹滿譫語人以為傷寒結胸也誰知是熱入血室乎夫熱入血室男女皆有之惟是男有熱入血室之病者乃風祛熱而入之也女子熱入血室者乃血欲出而熱閉之血化為熱也似乎男女之症不同然而熱則同也故治法亦不必大異仍同導熱湯治之蓋導熱湯最舒肝膽之氣閉經水於血室之中正肝膽之病也肝藏血非少陽膽氣之宣揚則血不外出今舒其肝氣則已閉之血肝不能藏血泄而熱又何獨留乎故一劑而發熱惡寒之病除再劑而胸脅脹滿譫語之症去矣
此症亦可用加味清室湯
柴胡 黃芩 甘草 半夏(各一錢)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傷風身熱後肢體骨節皆痛手足寒甚人以為傷寒由三陽而傳入於少陰也誰知其人腎水素虛因傷風之後爍其肺金肺傷而不能生腎則腎水更枯不能灌注於一身之上下自然肢體骨節皆痛也水枯宜火動矣何手足反寒乎不知水火原相根也水旺而火亦旺水衰而火亦衰當水初涸之日火隨水而伏不敢沸騰故內熱而外現寒象治法不可見其外寒而妄用溫熱之藥當急補其腎中之水以安腎中之火則水足以制火水火既濟何至有肢體骨節生痛手足生寒之病乎方用六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 山藥(各五錢) 茯苓(四錢) 丹皮 澤瀉(各三錢) 水煎服一劑手足溫二劑肢體骨節之痛輕連服四劑即便全愈
蓋此症風邪已散若再用祛風之藥則肺氣愈虛益耗腎水水虧而火旺必有虛火騰空反致生變何若六味地黃湯直填腎水使水火之既濟也
此症用養骨湯亦效
熟地(二兩) 甘草(一錢) 金釵石斛 地骨皮 茯苓 牛膝(各三錢) 水煎服
傷風后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人以為傷寒邪入於少陰乃陰寒上犯於心肺而下犯於大腸也而孰知不然傷風之後身涼則邪已盡散何陰邪之留乎然則下利者乃大腸之陰虛自利非邪逼迫之也咽痛者亦陰虛之故陰水既干則虛火自然上越咽喉竅細不能遽泄乃作痛也胸滿心煩者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宮而腎火反致上焚於包絡胸膈在包絡之間安得不滿胸既不舒而心亦不能自安此煩之所以生也故傷風之後見此等症切勿認作陰寒而妄治之也治法補水以濟心復補金以生腎腎水足而腎氣生自然上交心而制火下通大腸而利水矣方用加味地黃湯
熟地 茯苓(各五錢) 山茱萸 澤瀉 丹皮(各三錢) 山藥 麥冬(各五錢) 北五味(一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劑咽痛除二劑下利止三劑胸不滿心亦不煩矣
夫既是腎陰之虛用地黃湯以滋水加麥冬五味以益腎之化源是矣何加入肉桂以補命門之火非仍是治少陰之寒邪乎不知水非火不生用肉桂數分不過助水之衰而非祛寒之盛且大腸自利得壯火而瀉得少火而止雖地黃湯內減熟地之多增茯苓澤瀉之少亦足以利水而固腸然無命門之火以相通則奏功不速故特加肉桂於水中而補火也
此症用地苓芍桂湯亦效
熟地(二兩) 茯苓(五錢) 白芍(五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春月傷風二三日咽中痛甚人以為少陰之火寒逼之也誰知是少陰之寒火逼之乎夫傷寒咽痛乃下寒實邪逐其火而上出傷風咽痛乃下熱虛火逼其寒而上行正不可一見咽痛即用傷寒藥概治之也蓋傷寒之咽痛必須散邪以祛火傷風之咽痛必須補正以祛寒方用補喉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 茯苓(各一兩) 肉桂(一錢) 牛膝(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喉痛頓除
熟地山茱滋陰之聖藥加入肉桂牛膝則引火歸源自易易矣況茯苓去濕以利小便則水流而火亦下行何至上逼而成痛哉所以一劑而奏功也
此症用救咽丹亦妙
熟地(二兩) 山茱萸(八錢) 山藥(一兩) 肉桂(一錢) 破故紙(二錢) 胡桃肉(一個) 水煎冷服
春月傷風身熱下利六七日咳而嘔心煩不得眠人以為邪入少陰而成下利以致嘔咳心煩不眠也誰知春溫之病多有如此症相同而治法宜別蓋傷寒之治利其水而春溫之治不可徒利其水也夫傷風而至六七日邪宜散矣乃邪不盡散又留連而作利其脾土之衰可知咳而嘔不特脾衰而胃亦衰矣土既衰而肺腎亦衰矣況腎因下利之多重傷其陰力不能上潤於心心無水養則心自煩躁勢必氣下降而取給於腎腎水又涸則心氣至腎而返腎與心不交安得而來夢乎治法健其脾胃益其心腎不必又顧其風邪也方用正治湯
人參(二錢) 熟地 白朮 炒棗仁(各五錢) 麥冬(三錢) 茯苓(一兩) 竹茹(一錢) 水煎服
此方心肺五者兼治之藥茯苓為君能調和於五者之中又是利水之味下利既除身熱自止而咳喘心煩不得眠俱可漸次奏功也
此症用解煩湯亦效
人參 巴戟天 麥冬(各五錢) 白朮(一兩) 炒棗仁(三錢) 菖蒲(五分) 神麯(一錢) 白豆蔻(二粒)水煎服
春月傷風手足逆冷脈緊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人以為傷寒之症邪入厥陰結於胸中也而孰知不然夫脈浮為風脈緊為寒明是傷寒之症而必謂春月得之是傷風而非傷寒人誰信之然而實有不同也蓋風最易入肝春風尤與肝木相應但肝性所喜者溫風而不喜寒風也春月之風溫風居多而寒風亦間有之倘偶遇寒風肝氣少有不順脈亦現緊象矣第於緊中細觀之必前緊而後澀緊者寒之象澀者逆之象也寒風入肝手足必然逆冷肝氣拂抑而心氣亦何能順泰乎心既不舒不能生脾胃之土肝又不舒必至克脾胃之土矣所以雖飢不能食也夫傷寒之入厥陰由三陽而至傷風之入厥陰乃獨從厥陰而自入者也是以傷寒之邪入肝深而傷風之邪入肝淺入深者恐其再傳入淺者喜其易出但解肝中之寒而木中之風自散飲食可進煩滿逆冷亦盡除矣方用加味逍遙散治之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五分) 甘草(一錢) 茯神(三錢) 陳皮(五分) 肉桂(一錢) 水煎服一劑諸症俱愈
逍遙散原是和解肝經之神藥得肉桂則直入肝中以掃蕩其寒風陽和既回而大地皆陽春矣何鬱滯之氣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騰之氣草木更為敷榮斷不致有遏抑摧殘之勢矣倘作傷寒治法而用瓜蒂吐之必有臟腑反覆之憂也
此症用衛君湯效亦捷
人參 巴戟天(各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 白朮(各五錢) 陳皮(三分) 肉桂 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春月傷風忽然發厥心下悸人以為傷寒中有不治厥則水漬入胃之語得毋傷風亦可同治乎不知傷寒之悸恐其邪之下行而不可止傷風之悸又慮其邪之上衝而不可定蓋寒性屬陰陰則走下風性屬陽陽則升上故同一發厥同一心悸治法絕不相同傷寒宜先治厥而後定其悸傷風宜先定悸而後治其厥也方用定悸湯
白芍 當歸(各一兩) 茯神 生棗仁(各五錢) 半夏 炒梔子(各三錢) 甘草(一錢) 菖蒲 丹砂末(各五分) 水煎調服一劑悸定再劑厥亦定也
此方止定悸而治厥已寓其內蓋病原是心膽之虛補其肝而膽氣旺補其肝而心亦旺又慮補肝以動木中之火加入梔子以補為瀉而復以瀉為補則肝火亦平而厥亦自定總之傷寒為外感傷風為內傷斷不可以治外感者移之以治內傷也
此症用奠安湯亦效
人參 茯苓(各三錢) 甘草 半夏(各一錢) 遠志 柏子仁(各二錢) 山藥 黃耆 麥冬(各五錢) 水煎服
春溫之症滿身疼痛夜間發熱日間則涼人以為傷寒少陽之症也誰知是腎肝之陰氣大虛氣行陽分則病輕氣行陰分則病重乎夫陰陽兩相根也陰病則陽亦病矣何以春溫之症陰虛而陽獨不虛耶不知肝腎之中原有陽氣陰虛者陽中之陰虛也故陽能攝陰而陰不能攝陽所以日熱而夜涼耳治法補其肝腎之陰則陰與陽平內外兩旺而後佐之以攻風邪則風邪自出矣方用補夜丹
熟地(一兩) 白芍(五錢) 鱉甲 當歸 生何首烏 丹皮 地骨皮(各三錢) 茯苓 麥冬(各五錢) 貝母(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乃補陰之神劑亦轉陽之聖丹用攻於補之中亦寓撫於剿之內也譬如黃昏之際強賊突入人家執其主婦火燒刀逼苟或室中空虛無可跪獻則賊心失望愈動其怒勢必箠楚更加焚炙愈甚今用補陰之藥猶如將金銀珠玉亂投房中賊見之大喜必棄主婦而取資財佐之以攻邪之藥又如男婦僕從揚聲門外則賊自驚惶況家人莊客盡皆精健絕倫賊自勢單各思飽揚而去安肯出死力以相鬥乎自然不戰而亟走也
此症用補陰散邪湯亦妙
熟地(一兩) 何首烏 當歸(各五錢) 地骨皮 丹皮(各三錢) 天花粉 神麯(各二錢) 人參 柴胡(各一錢) 砂仁(一粒) 水煎服
春溫之症日間發熱口乾舌燥至夜身涼神思安閒似瘧非瘧人以為傷寒症中如瘧之病也誰知是傷風而邪留於陽分乎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謂氣者正陰陽之氣也風邪即陽邪也陽邪乘陽氣之虛尤為易入以陽氣之不能敵耳治法於補陽之中而用攻邪之藥則陽氣有餘邪自退舍矣方用助氣走邪散
柴胡(二錢) 當歸(三錢) 黃耆(五錢) 人參(一錢) 枳殼(五分) 天花粉(三錢) 白朮(五錢) 厚朴(一錢) 黃芩(一錢) 麥冬(五錢) 山楂(十粒) 水煎服連服二劑即愈
此方乃補正以祛邪也譬如青天白晝賊進莊房明欺主人之懦耳倘主人退縮則賊之氣更張主人潛遁則賊之膽愈熾必至罄劫而去今用參術以補陽氣則主人氣旺執刀而呼持戟而鬥號召家人奮勇格鬥許有重賞酬勞自然捨命相拒即鄰佑聞之誰不執耒以張揚負鋤而戰擊賊且逃遁無蹤去之惟恐不速矣
此症用破瘧散亦效
白朮 黃耆(各五錢) 半夏 防風 羌活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春月感冒風寒咳嗽面白鼻流清涕人以為外邪之盛而肺受之誰知是脾肺氣虛而外邪乘之乎夫肺主皮毛邪從皮毛而入必先傷肺然而肺不自傷邪實無隙可乘又將安入是邪之入肺乃肺自召之非外邪之敢於入肺也然則祛邪可不亟補其肺乎惟是補肺必須補氣氣旺則肺旺而邪自衰然而但補其氣不用升提之藥則氣陷而不能舉何以祛邪以益耗散之肺金哉故補氣以祛邪不若提氣以祛邪之更勝也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
人參(二錢) 黃耆(三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七分) 甘草(五分)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白朮(三錢) 麥冬(三錢) 黃芩(八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邪散二劑咳嗽流涕之病全愈也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之神劑春月傷風亦內傷之類也用參術以補氣用升麻柴胡以提氣且二味升中帶散內傷而兼外感者尤為相宜故服之而氣自旺外邪不攻自散也
此症用益氣祛寒飲亦效
人參 柴胡 桔梗 半夏(各一錢) 黃耆 茯苓(各三錢) 當歸(二錢) 蘇葉(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人有春日感冒風寒身熱發譫人以為陽明之內熱也誰知是肺熱之逼肺乎春日風邪中人原不走太陽膀胱之經每每直入皮毛而走肺肺得風邪則肺氣大傷寒必變熱與傷寒之邪由衛入營而寒變熱者無異其實經絡實有不同若以冬寒治法治春溫反致傷命為可惜也苟知春溫與冬寒不同雖見發熱譫語但治肺而不治胃則胃氣無傷而肺邪易散方用宜春湯
枳殼(五分)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天花粉(二錢) 黃芩(二錢) 紫菀(一錢) 陳皮(五分) 竹茹(一錢) 玄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寒熱解再劑而譫語亦失
此方散肺經之邪火又不犯陽明之胃氣肺氣安而胃火亦靜矣此所以治肺而不必治胃耳
此症用潤肺飲亦效
麥冬 玄參(各五錢) 甘草 半夏(各一錢) 桔梗(二錢) 竹葉(五十片) 水煎服
春溫之症頭痛身熱口渴呼飲四肢發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門闔室彼此傳染人以為傷寒之疫症也誰知是傷風之時症乎夫司天之氣原不必盡拘一時天氣不正感風冒寒便變為熱肺氣不宣胃氣不升火鬱於皮毛腠理之中流於頭而作痛走於膚而成斑倘以治傷寒之法治之必至變生不測以所感之邪實春溫之氣而非冬寒傳經之邪也夫傳經之邪最為無定春溫之邪最有定者也何以有定者反至變遷不常正以時氣亂之也時氣之來無方與疫氣正復相同但疫氣熱中帶殺而時氣則熱中存生雖時氣之病亦多死亡然皆治之不得其法乃醫殺之非時氣殺之也惟是沿門闔宅各相傳染者何故以時氣與疫氣同是不正之氣也故聞其邪氣而即病耳雖然世人有聞邪氣而不病者何以臟腑堅固邪不能入也春溫之傳染亦臟腑空虛之故耳治法補其臟腑而少佐以解火祛邪之藥則正氣生而邪氣自退矣方用遠邪湯
人參(一錢) 蒼朮(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蘇葉(五分)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兩) 荊芥(三錢) 黃芩(一錢) 白菊(五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頭痛止二劑身熱解三劑斑散狂躁皆安四劑全愈
此方卻邪而不傷正氣治不正之時症最效不止治春溫之時病也
此症用正氣湯亦佳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 荊芥(三錢) 升麻(八分) 甘草 黃芩(各一錢) 天花粉(三錢) 蔓荊子(五分) 水煎服

卷之六

火熱症門(十六則)

陽明火起發狂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人皆謂內熱之極也然而陽明屬土而不屬火何以火出於土謂是外邪之助乎既非暑氣之侵又非寒氣之變乃一旦火起以致發狂人多不解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火也心火起而陽明之火翕然而發陽明胃經乃多氣多血之腑火不發則已一發而反不可制往往捲土而來火焰升騰其光燭天而旁且沿燒於四境有不盡不已之勢非惟焚盡於胃而且上燒於心心君不寧且有下堂而走者神既外越自然妄有所見既有妄見安能止其妄言此譫語之所以生也然則陽明之火乃內因而成非外邪所致也治法宜與傷寒之狂傷暑之狂俱不可同日而論矣然而陽明之火其由來雖有內外之殊而治陽明之火其方法實無彼此之異必須急滅其火以救燎原之勢而不可因循觀望長其火焰之騰以致延燒各臟腑也方用人參竹葉石膏湯治之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麥冬(一兩) 竹葉(三百片)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糯米(一撮) 水煎服一劑狂定再劑腹滿不能臥之病除而妄見妄言之症亦去矣不必三劑
此方退胃火之神劑也凡有胃熱之病用之皆宜然止可救一時之急而不可瀉長久之火論理內熱之火既起於心宜瀉心而反瀉胃者恐胃火太盛必致變生不測也蓋心火不止不過增胃火之炎而胃火不止實有犯心火之禍所以治心火者必先瀉胃也胃既瀉矣而後減去石膏知母加入黃連一錢玄參一兩再服二劑不特胃火全消而心火亦息也
此症用苦龍湯亦神
地龍(二十條搗爛) 苦參(五錢) 水煎服之一劑既止狂不必再服
熱病有完穀不化奔迫直瀉者人以為大腸之火也誰知是胃火太盛乎夫胃火上騰而不下降胡為直下於大腸而作瀉耶蓋胃為腎之關腎虛則胃之關門不守胃乃挾水穀之氣而下行矣第腎虛為寒而胃何以反能熱耶不知腎虛者水虛也水虛則火無所制而命門龍雷之火下無可藏之地直衝於胃見胃火之盛亦共相附會不上騰而下泄矣胃火既盛又得龍雷之火則火勢更猛以龍雷之性甚急傳於大腸不及傳導故奔迫而直瀉也治法似宜先治腎矣然而胃火不瀉則腎火斷不肯回但遽瀉胃火則胃土因火而崩胃水隨土而泄又不能底止必須先健其土而分利其水則水清而土可健火可安而龍雷之火亦易於收藏也方用緩流湯
茯苓(一兩) 芡實 山藥(各三兩) 車前子(五錢) 薏仁(一兩) 甘草(一錢) 人參(一兩) 五味子(一錢) 
此方無一味非健土之藥又無一味非利水之品然利水之中不走其氣下氣不走而上火自升矣況健土之品無非補腎之味腎得補而真陰生龍雷之火自仍歸於腎臟腎火既安則胃火失黨而胃土又健則水穀之氣更易分消自然火衰而瀉止也
此症用滑苓湯亦甚效
滑石 茯苓(各一兩同研為末井水調服即止
人有口乾舌燥面目紅赤易喜易笑者人以為心火熱極也誰知是心包膻中之火熾甚乎夫心包之火相火也相火者虛火也膻中為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是膻中乃心之輔佐代心而行其賞罰者也喜怒者賞罰之所出也心內神明則賞罰正心內拂亂則賞罰移譬如下人專擅借上之賞罰以行其一己之喜怒久則忘其為下以一己之喜怒為在下之賞罰矣治法宜瀉心包之火然而瀉心包必至有損於心心虛而心包之氣更虛必至心包之火更盛不如專補其心心氣足而心包之火自安其位何至上炎於口而成喜笑不節之病乎方用歸脾湯
人參(三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五錢) 遠志(一錢) 麥冬(三錢) 山藥(三錢) 當歸(三錢) 廣木香末(三分) 黃耆(二錢) 甘草(三分) 水煎調服一劑面目之紅赤減二劑口舌之乾燥除三劑易喜易笑之症亦平矣
此方補心氣之虛仍是補心包之火何以火得之而反息也不知心火宜瀉以為補而心包之火宜補以為瀉心包之火旺由於心君之氣衰補其心而心包不敢奪心之權何敢喜笑自若僭我君王哉
此症用參朮二仁湯亦效
人參 茯神 炒棗仁(各三錢) 白朮(五錢) 遠志 半夏(各一錢) 砂仁(二粒)水煎服
鼻中出黑血不止名曰衄衊乃心熱之極火刑肺金也夫肺金為心火所克宜出紅血不宜出黑血矣得毋疑為腎火之刑母乎夫腎為肺金之子安有子殺其母者然而黑血實腎之色也心火太盛移其熱於肺而肺受火刑必求救於腎腎噁心火之克母乃出其全力以制心而心已移熱於肺矣腎即隨火而奔入於肺怒心火之肆惡併力以相戰肺無可藏之地腎即逐血而出於鼻紅血而變為黑色真有不共戴天之仇焦頭爛額白日俱昏者矣治法單瀉心中之火不必瀉腎中之水蓋火息而金安金安而腎水何至與心相鬥哉方用救衊丹
黃連(二錢) 丹皮(三錢) 茯苓(二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一兩) 生棗仁(三錢) 生地(三錢) 柏子仁(一錢) 水煎服連用二劑黑血即止四劑不再衄
此方制心火之有餘不損心氣之不足腎見君火之衰肺金之旺則報仇之恨已泄復國之謀已成自然返兵旋旅何至窮寇之再追哉或謂心君已為腎子所衊則心氣必傷自宜急瀉腎氣毋使追奔為是何反瀉心以助其虐耶不知腎水原非有餘不過因肺母之難故奮不顧身因心火之起釁而轉伐腎子非理也況方中雖瀉心火而正未嘗少損心氣名為瀉心而實補心也不過少解其炎氛以泄腎子之憤而火即解矣且腎有補而無瀉何若瀉心火之為得哉
此症用生地冬芩湯
麥冬 生地(各二兩) 黃芩(三錢) 水煎服
人有熱極發斑身中如紅雲一片者人以為內熱之極而外發於皮膚矣孰知此熱鬱於內而不能外發之故乎此等之病寒熱之藥兩不宜施夫火熱宜用涼藥內火未有不從外泄者但火得寒則又閉微火可以寒解而盛火不可以寒折往往得寒涼之味反遏其外出之機閉塞而不得泄有成為發狂而不能治者若用熱藥投之則火以濟火其勢必加酷烈欲不變為亡陽而不可得矣治法必須和解為得第火盛者水必衰徒解其火而不益之以水未必火之遽散也宜用補水之中而行其散火之法則火無乾燥之虞而有發越之易也方用風水散斑湯
玄參(二兩) 當歸(二兩) 荊芥(三錢) 升麻(一錢) 生地(一兩) 水煎服一劑斑少消二劑斑又消三劑斑全消
此方玄參補陰以解其浮游之火當歸生地以補其心胃之血多用荊芥升麻風藥以解散鬱熱則火得水而相制亦火得風而易揚全無瀉火之品而已獲瀉火之效實有深義耳
此症用化云湯亦神
黃連(三錢) 當歸(一兩) 玄參(二兩) 升麻(二錢) 水煎服
熱極發斑目睛突出兩手冰冷此心火內熱所謂亢則害也而不知又有肝火以助之耳夫熱病宜現熱象何反見寒冷之證乎蓋火極似水耳熱極於心則四肢之血齊來救心轉無血以養手足故手足反寒如冰之冷者外寒之極實由於內熱之極也至於目睛突出者肝開竅於目而目之大眥又心之竅也心火既盛又得木中之火相助則火更添焰而炎上所以直奔其竅而出但目中之竅細小不足以暢泄其火怒氣觸睛故突而出也治法宜瀉心火而更平肝木木氣既舒心火自散方用風水散斑湯加減而症自愈也
玄參(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三錢) 荊芥(三錢) 升麻(三錢)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水煎服
此方加白芍黃連以黃連瀉心火而白芍平肝火也又得荊芥升麻引群藥共入於腠理之間則上下四旁之餘熱盡消且不至遏抑其火有經絡未達之虞此方補多於攻散火而不耗損真氣庶幾有既濟之美也
此症用玄丹升麻湯亦神效
玄參(半斤) 丹皮(三兩) 升麻(三錢) 水煎一碗一劑飲愈
熱極不能睡熟日夜兩眼不閉人以為心腎不交火盛之故誰知是水火兩衰之故乎夫心火最畏腎水之克而又最愛腎水之生蓋火非水不養也腎水又最愛心火之生而又最噁心火之燒蓋水非火不幹也是心腎相愛則相交心腎相惡則相背求閉目而神遊於華胥之國自不可得矣治法補其心中之液以下降於腎補其腎中之精以上滋於心並調其肝氣以相引於心腎之間俾相惡者仍至相愛則相背者自相交矣方用引交湯
熟地 麥冬(各一兩) 炒棗仁 山茱萸 沙參(各五錢) 茯神(三錢) 玄參(五錢) 白芍(二兩) 炒梔子(三錢) 菖蒲 破故紙(各五分) 水煎服連服二劑即目閉而酣睡矣
此方心腎雙補而平其肝氣以清木中之火蓋肝火瀉則心火自平腎水亦旺勢必心氣通於肝而腎氣亦通於肝也心腎既通於肝而又有菖蒲以引心破故紙以引腎介紹同心自能歡好如初重結寤寐之交矣
此症用水火兩滋湯亦效
熟地(三兩) 肉桂(二錢) 菟絲子(一兩) 水煎服
人肝火內鬱結而不伸悶煩躁急吐痰黃塊者人以為火鬱宜達也然達之而火愈熾此乃未嘗兼肝腎而同治也夫肝木有火火鬱而不宣者雖是外邪蒙之亦因內無水以潤之也木無水潤則木鬱更甚倘徒用風藥以解肝中之火不用潤劑以蔭肝中之水則熬干肝血而火益盛矣倘徒用潤劑以益其肝中之水不用風劑以舒其肝中之火則拂抑肝氣而鬱更深矣郁深則煩悶於心火盛則躁急於腹欲其痰涎之化得乎治法舒其肝以解火復補其腎以濟水自然鬱結伸而諸症愈也方用肝腎兩舒湯
熟地 玄參(各一兩) 茯苓(三錢) 白芍(一兩) 柴胡(一錢) 當歸(五錢) 甘草炒 梔子(各一錢) 丹皮(三錢)水煎服二劑漸輕四劑全愈
此方歸梔所以舒肝者風以吹之也熟地丹所以補腎者雨以溉之也茯苓甘草又調和於二者之中使風雨無太過不及之虞耳譬如夏令炎蒸鬱極而熱樹木枯槁忽得金風習習大雨滂沱則從前鬱悶燔燥之氣儘快如掃而枯槁者倏變為青蔥爽氣迎人豈猶有煩悶躁急等症哉
此症用快膈湯亦效
白芍 當歸 熟地(各一兩) 柴胡 甘草(各一錢) 生地 麥冬(各三錢) 枳殼 半夏(各三錢) 水煎服
人頭面紅腫下身自臍以下又現青色口渴殊甚似欲發狂人以為下寒而上熱也誰知是下熱之極而假現風象以欺人乎若作上熱下寒治之立時發狂而死必至皮肉盡腐也此種之病乃誤聽方士之言服金石之藥以助命門之火強陽善鬥助樂旦夕而金石之藥必經火煅其性燥烈加之鼓勇浪戰又自動其火戰久則樂極情濃必然大泄其精倍於尋常火極原已耗精復倍泄精以竭其水一而再再而三必有陰虛火動之憂無如世人迷而不悟以秘方為足恃以殺人之藥為靈丹日日吞嚥而不知止則臟腑無非火氣雖所用飲食未嘗不多然而火極易消不及生精化水於是火無水制自然上騰頭面其頭面初猶微紅久則純紅而作腫然自臍以下不現紅而現青者以青乃風木之色也臍下之部位屬腎腎火旺而腎水乾則肝木無所養於是肝氣不自安乃下求於腎而腎又作強火熾肝氣欲返於本宮而燥極不能自還遂走腎之部位而外現青色矣此等症候內經亦未嘗言及無怪世人之不識也夫肝氣之逆如此而火愈上升欲口之不渴得乎口渴飲水止可救胃中之乾燥而不能救五臟之焦枯勢且飲水而口愈渴安得不發狂哉治法必須大補其水而不可大瀉其火蓋瀉其火則火息而水竭亦必死之道也方用救焚解毒湯
熟地(四兩) 玄參(二兩) 麥冬(三兩) 白芍(三兩) 金銀花(三兩) 甘菊花(五錢) 牛膝(一兩) 黃柏(一錢) 
水煎服一連數劑下身之青色除再服數劑頭面之紅腫亦漸愈此方減半必再服一月始無癰疽之害
蓋熱極發紅乃是至惡之兆況現青色尤為惡之極者幸臍之上不青若一見青色則臟腑腸胃內爛瘡瘍癰毒外生安有性命哉前古醫聖不論及者以上古之人恬澹沖和未嘗服金石之毒藥也後世人情放蕩覓春藥如飴糖而方士之輩但知逢迎貴介之歡心匠意造方以博裙帶之樂夭人天年為可痛傷也我特傳此方以救之以火之有餘者水之不足故用熟地麥冬以大益其腎水又恐熟地麥冬不足以息燎原之火又益玄參甘菊以平其胃中之炎瀉火仍是滋陰之味則火息而正又無虧火既上行非引而下之則水不濟而火恐上騰加之牛膝之潤下使火下降而不上升也腎水既久枯竭所補之水僅可供腎中之自用安得分餘膏而養肝木之子復佐之白芍以滋肝則肝木既平不必取給於腎水自氣還本宮而不至走下而外泄然而火焚既久則火毒將成雖現在之火為水所克而從前之火毒安能遽消故又輔之金銀花以消其毒而更能益陰是消火之毒而不消陰之氣也又慮陽火非至陰之味不能消化於無形乃少用黃柏以折之雖黃柏乃大寒之藥然入之大補陰水之中反能解火之毒引補水之藥直入於至陰之中而瀉其虛陽之火耳此方除黃柏不可多用外其餘諸藥必宜如此多用始能補水之不足瀉火之有餘否則火熾而不可救也夫救焚之道刻不可緩非滂沱大雨不能止其遍野燎原之火況火既升騰胃中得水不啻如甘露之止渴大料煎飲正足以快其所欲不必慮其多而難受也
此症用定狂湯亦神效
熟地(三兩) 知母(一兩) 荊芥(五錢) 水煎服一劑即愈
眼目紅腫口舌盡爛咽喉微痛兩脅脹滿人以為肝火之旺誰知是腎火之旺乎夫眼目屬肝兩脅亦肝之位明是肝火之旺而謂是腎火者何居以咽喉口舌之痛爛而知之也第口舌屬心咽喉屬肺與腎絕不相干何統以腎火名之不知腎火龍雷之火也雷火由地而衝於天腎火亦由下而升於上入於脅則脅脹入於喉則喉痛入於口舌則口舌爛入於眼目則眼目腫矣火無定位隨火之所至而病乃生今四處盡病乃腎火之大熾耳蓋各經之火止流連於一處斷不能口舌咽喉眼目兩脅一齊受病也似乎治法未可獨治一經矣然而各經不可分治而腎經實可專治治其腎火而各經之火盡散也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之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茯苓(三錢) 丹皮(五錢) 澤瀉(三錢) 山茱萸(四錢) 麥冬 白芍(各一兩) 
水煎服一劑兩脅之脹滿除二劑眼目之紅腫愈三劑咽喉之痛解四劑口舌之爛痊也
六味湯原是純補真水之藥水足而火自息又有白芍之舒肝以平木麥冬之養肺以益金金生水而水不必去生肝則水尤易足而火尤易平也蓋龍雷之火乃虛火也虛火得水而即伏何必瀉火以激其怒哉或曰用六味之方而不遵分兩進退加減者何也夫藥投其病雖佐使之味可多用病忌其藥雖君主之品自當少減輕重少殊又何慮哉
此症用止沸湯亦佳
熟地(三兩) 麥冬(二兩) 地骨皮(一兩) 水煎服
寒熱時止時發一日四五次以為常熱來時躁不可當寒來時顫不能已人以為寒邪在陰陽之間也誰知是火熱在心腎之內乎夫腎與心本相剋而相交者也倘相剋而不相交必至寒熱止發之無定蓋心喜寒而不喜熱腎喜熱而不喜寒然而熱為腎之所喜必為心之所惡寒為心之所喜必為腎之所惡腎噁心寒恐寒氣犯腎遠避之而不敢交於心心惡腎熱恐熱氣犯心堅卻之而不肯交於腎然而腎噁心寒而又惡其不下交於腎必欲交心而心不受反以熱而凌心矣心惡腎熱而不上交於心必思交腎而腎又不受反以寒而犯腎矣兩相犯而相凌於是因寒熱之盛衰分止發之時候矣夫心腎原無時不交也一日之間寒熱之止發無常因交而發因不交而即止又何足怪惟熱來時躁不可當寒來時顫不能已實有秘義也夫熱來之時乃腎氣之升騰也心雖惡熱而心中正寒宜不發躁而何以躁蓋寒則心氣大虛虛則惟恐腎氣之來攻乃懼而躁非熱而躁也寒來之時乃心氣之下降也腎雖惡寒而腎中正熱宜不發顫而何以顫蓋熱則腎水大乏乏則惟恐心氣之來奪乃吝而顫非寒而顫也然則欲心之不躁必須使其不寒欲腎之不顫必須使其不熱方用解圍湯
人參(五錢)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當歸(一兩) 茯神(五錢) 生棗仁(五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遠志(二錢) 半夏(二錢) 玄參(三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二劑寒熱減半躁顫亦減半再服二劑前症頓愈再服二劑不再發
此方心肝腎三部均治之藥也欲心腎之交必須借重肝木為介紹分往來之寒熱止彼此之躁顫方能奏功方中雖止腎熱而散心寒倘肝氣不通何能調劑所以加入柴胡白芍以大舒其肝中之鬱氣蓋祖孫不至間隔而為子為父者自然愉快矣寧尚至熱躁寒顫之乖離哉
此症用玄荊湯亦效
玄參(二兩) 荊芥(三錢) 水煎服
熱極止在心頭上一塊出汗不啻如雨四肢他處又復無汗人以為心熱之極也誰知是小腸之熱極乎夫小腸在脾胃之下何以火能犯心而出汗乎不知小腸與心為表裡小腸熱而心亦熱矣然而心中無液取給於腎水以養心倘汗是心中所出竟同大雨之淋漓則發汗亡陽宜立時而化為灰燼胡能心神守舍而不發狂哉明是小腸之熱水不下行而上出也第小腸之水便於下行何故不走陰器而反走心前之竅耶正以表裡關切心因小腸而熱小腸即升水以救心而心無竅可入遂走於心外之毛竅而出也然則治法不必治心仍治小腸利水以分消其火氣則水自歸源而汗亦不從心頭外出也方用返汗化水湯
茯苓(一兩) 豬苓(三錢) 劉寄奴(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汗止不必再劑也
茯苓豬苓俱是利水之藥加入劉寄奴則能止汗又善利水其性又甚速同茯苓豬苓從心而直趨於膀胱由陰器以下泄因水去之急而火亦隨水而去急也正不必再泄其火以傷損夫臟腑耳
此症用苓連湯亦神
茯苓(二兩) 黃連(一錢) 水煎服
口舌紅腫不能言語胃中又覺飢渴之甚人以為胃火之上升也第胃火不可動一動則其勢炎上而不可止非發汗亡陽必成躁妄發狂矣安能僅紅腫於口舌不能言語之小症乎故此火乃心包之火而非胃火也夫舌乃心之苗亦心包之竅也若心包無火無非清氣上升則喉舌安閒語言響亮迨心包火動而喉舌無權況心包之火乃相火也相火易於作祟譬如權臣多欲欲立威示權必先從傳遞喉舌之人始今相火妄動而口舌紅腫勢所必至又譬如主人之友為其僕輕辱則友亦緘默以求容若不投以貨財則不能饜其僕之所求此飢渴之所以來也治法清其心包之火而不必瀉其胃中之土恐瀉胃而土衰則心包之火轉來生胃其火愈旺也方用清火安胃湯
麥冬(一兩) 石斛(三錢) 丹參(三錢) 生地(三錢) 炒棗仁(五錢) 竹葉(一百片)水煎服一劑語言出再劑紅腫消三劑而胃中之飢渴亦愈矣
此方全去消心包之火而又不瀉心中之氣心包火息而胃氣自安矣
此症用玄丹麥冬湯亦效
玄參 丹參 麥冬(各一兩) 水煎服
熱症滿身皮竅如刺之鑽又復疼痛於骨節之內外以冷水拍之少止人以為火出於皮膚也誰知是火鬱於臟腑乃欲出而不得出之兆也蓋火性原欲炎上從皮膚而旁出本非所宜其人內火既盛而陽氣又旺火欲外泄而皮膚堅固火本鬱而又拂其意遂鼓其勇往之氣而外攻其皮膚思奪門而出無如毛竅不可遽開火不得已仍返於臟腑之內而作痛以涼水拍之而少止者喜其水之潤膚而反相忘其水之能剋火矣非因水之外擊足以散火而能止痛也然則治法亦先瀉其脾胃之火而餘火不瀉而自瀉也方用攻火湯
大黃(三錢) 石膏(五錢) 炒梔子(三錢) 當歸(一兩) 厚朴(一錢)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一劑火瀉二劑痛除
此方直瀉脾胃之火又不損脾胃之氣兼舒其肝木之郁則火尤易消乃扼要爭奇治火實有秘奧何必腑腑而清之髒髒而發之哉
此症用宣揚散亦佳
柴胡(一錢) 荊芥(二錢)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人有心中火熱如焚自覺火起即入小腸之經輒欲小便急去遺溺大便隨時而出人以為心火下行誰知是心與心包二火之作祟乎夫心包之火代君司化君火盛而相火寧君火衰而相火動然亦有君火盛而相火亦動者第君相二火不可齊動齊動而君相不兩立相火見君火之旺不敢上奪君權乃讓君而下行而君火既動無可發泄心與小腸為表裡自必移其熱於小腸相火隨輔君火下行既入小腸而更引入大腸矣此二便所以同遺也治法安二火之動而熱焰自消方用四物湯加味治之
熟地(一兩) 川芎(二錢)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黃連(二錢) 玄參(一兩) 黃柏(一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二劑少安四劑全愈
四物湯補血之神劑也火動由於血燥補其血而臟腑無干涸之虞涼其血而火焰無浮游之害況黃連入心以清君火黃柏入心包以清相火加車前利水引二火直走膀胱從水化而盡泄之又何亂經之慮哉
此症用二地湯亦佳
生地 熟地 當歸(各一兩) 人參(三錢) 黃連(一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人有大怒之後周身百節俱疼胸腹且脹兩目緊閉逆冷手指甲青黑色人以為陰症傷寒也誰知是火熱之病乎夫陰症似陽陽症似陰最宜分辨此病乃陽症似陰也手指甲現青黑色陰症之外象也逆冷非寒極乎不知內熱之極反見外寒乃似寒而非寒也大怒不解必傷其肝肝氣甚急肝葉極張一怒而肝之氣更急而肝之葉更張血沸而火起有不可止拂之勢肝主筋火起而筋乃攣束作痛火欲外焚而痰又內結痰火相搏濕氣無可散之路乃走其濕於手足之四末指甲者筋之餘也故現青黑之色手足逆冷而胸腹正大熱也治法平其肝氣散其內熱而外寒之象自散矣方用平肝舒筋湯
柴胡(一錢) 白芍(一兩) 牛膝 生地 丹皮 炒梔子(各三錢) 當歸(五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神麯(五分) 秦艽 烏藥(各一錢) 防風(三分) 水煎服一劑目開二劑痛止三劑脹除四劑諸症盡愈
此方所用之藥俱入肝經以解其怒氣也怒氣解而火自平矣火平而筋舒必至之理也人見此等之症往往信之不深不敢輕用此等之藥遂至殺人以陰陽之難辨也然我更有辨之之法與水探之飲水而不吐者乃陽症飲水而即吐者乃陰症倘飲水不吐即以此方投之何至有誤哉
此症用息怒湯亦效
白芍(三兩) 柴胡(二錢) 丹皮(五錢) 炒梔子(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暑症門(十一則)

行役負販馳驅於烈日之下感觸暑氣一時猝倒人以為中暑也誰知是中暍乎夫暍者熱之謂也暑亦熱也何以分之蓋暑之熱由外而入暍之熱由內而出行役負販者馳驅勞苦內熱欲出而外暑遏抑故一時猝倒是暑在外而熱閉之也倘止治暑而不宣揚內熱之氣則氣閉於內而熱反不散矣治法宜散其內熱而佐之以消暑之味方用救暍丹
青蒿(五錢) 茯神(三錢) 白朮(三錢) 香薷(一錢) 知母(一錢) 乾葛(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一劑氣通二劑熱散不必三劑
此方用青蒿平胃中之火又解暑熱之氣故以之為君香薷解暑乾葛散熱故以之為佐又慮內熱之極但散而不寒則火恐炎上故加知母以涼之用白朮茯苓利腰臍而通膀胱使火熱之氣俱從下而趨於小腸以盡出也火既下行自然不逆而上衝而外暑內熱各消化於烏有矣
此症用解暑散亦效
香薷 茯苓(各三錢) 甘草 黃連(各一錢) 白朮(一兩) 白扁豆(二錢) 白豆蔻(一粒) 水煎服一劑即愈
膏粱子弟多食瓜果以寒其胃忽感暑氣一時猝倒是中暑也蓋膏粱之人天稟原弱又加多欲未有不內寒者也復加之瓜果以增其寒涼內寒之極外熱反易於深入陰虛之人暑氣即乘其虛而入之治法不可祛暑為先必須補氣為主然既因陰虛以至陽邪之中似宜補陰為主不知陽邪之入脾依陰氣也補陰則陰氣雖旺轉為陽邪之所喜陽得陰而相合正恐陰弱不能相配若一旦助其陰氣無論陰難卻陽而陽邪且久居之而生變矣惟補其陽氣則陽氣健旺益之散暑之味則邪陽不敢與正陽相敵必不戰而自走也方用
人參(五錢) 茯神(五錢) 白朮(五錢) 香薷(二錢) 白扁豆(二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氣回二劑暑盡散
此方名為散暑回陽湯方中參豆俱是健脾補氣之藥以回其陽用香薷一味以散其暑何多少輕重之懸殊乎不知陰虛者脾陰之虛也脾雖屬陰非補陽之藥不能效況陽邪甚盛非多用何以相敵乎倘少少用之恐有敗衄難遏之虞即或取勝暑退而元氣未能驟復與其暑去而後補陽何若於邪旺之日而多用之正既無虧而邪又去速之為益哉
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白朮(各五錢) 甘草 香薷(各一錢) 茯苓(三錢) 炮姜(三分) 水煎服二劑愈
中暑氣不能升降霍亂吐瀉角弓反張寒熱交作心胸煩悶人以為暑氣之內熱也誰知是陰陽之拂亂乎人身陰陽之氣和則邪不能相干苟陰陽不能相交而邪即乘其虛而入之矣且邪之入人臟腑也助強而不助弱見陰之強而即助陰見陽之強而即助陽夏令之人多陰虛陽旺邪乘陰虛而入本欺陰之弱也然見陽氣之旺又助陽而不助陰陰見邪之助陽也又妒陽之旺而相戰陽又嫌邪之黨陽也欲嫁其邪於陰而陰又不受於是陰陽反亂氣不相通上不能升下不能降霍亂吐瀉拂於中角弓反張困於外陰不交於陽而作寒陽不交於陰而作熱心胸之內竟成戰場之地安得而不煩悶哉然則治法和其陰陽之氣而少佐之以祛暑之劑緩以調之不必驟以折之也方用和合陰陽湯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五錢) 香薷(一錢) 藿香(一錢) 蘇葉(一錢) 厚朴(五分) 陳皮(三分) 枳殼(三分) 砂仁(一粒) 天花粉(一錢) 水煎探冷徐徐服之一劑陰陽和二劑各症愈不必三劑
此方分陰陽之清濁通上下之浮沉調和於拂逆之時實有奇功以其助正而不增火祛邪而不傷氣化有事為無事也
此症用加減六君湯亦效
人參 茯苓 白芍(各三錢) 白朮(一兩) 香薷(一錢) 砂仁(一粒)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平
中暑熱之氣腹中疼痛欲吐不能欲瀉不得此名為乾霍亂也夫邪入胃中得吐則邪越於上邪入腹中得瀉則邪趨於下矣邪越於上則邪不入於中邪趨於下則邪不留於內今不吐不瀉則邪不上不下堅居於中焦譬如賊人反叛雖四境安寧而一時生變喋血於城門橫屍於內地斯時非奮不顧身之將號召忠勇冒矢石而奪門靖難烏能安反側於頃刻定禍患於須臾哉治法急用
人參(一兩) 瓜蒂(七個) 水煎一大碗飲之即吐而愈矣
此方名為人參瓜蒂散此等之病脈必沉伏不吐則死古人亦知用瓜蒂吐之但不敢加入人參耳蓋此症原因胃氣之虛以致暑邪之入今加大吐則胃必更傷非用人參則不能於吐中而安其胃氣也且胃氣素虛而暑邪壅遏雖用瓜蒂以吐之而氣怯不能上送往往有欲吐而不肯吐者即或動吐而吐亦不多則邪何能遽出乎惟用人參至一兩之多則陽氣大旺力能祛邪而上湧況得瓜蒂以助之安得而不大吐哉邪因吐而遽散而正氣又復無傷譬如內亂一定而民安物阜仍是敉寧之日何至動四郊之多壘哉
此症用參蘆湯亦佳
人參蘆(二兩) 煎滾湯(一碗和之井水一碗少入鹽和勻飲之以鵝翎掃喉引其嘔吐吐出即安然不吐而能受亦愈也
中暑熱極發狂登高而呼棄衣而走見水而投人以為暑毒之侵誰知胃火之相助乎夫暑熱之入人臟腑也多犯心而不犯胃蓋暑與心俱屬火也胃則心之子也胃見暑邪之犯心即發其土中之火以相衛胃乃多氣多血之府火不發則已發則其酷烈之威每不可當暑邪畏胃火之強益遁入於心而心又喜寒不喜熱畏暑邪之直入不敢自安胃火怒暑邪之直入於心中而不出乃縱其火以焚燒於心之外心又安禁二火之相逼乎勢必下堂而走心君一出而神無所依於是隨火熾而飛越登高而呼者火騰於上以呼救援也棄衣而走者憎衣之添熱也見水而投者喜水之剋火也此時心中無津液之養皮膚之外必多汗出亡陽是陰陽兩竭之病至危至急之候苟不大瀉其火則燎原之焰何以撲滅乎方用三聖湯
人參(三兩) 石膏(三兩) 玄參(三兩) 水煎數碗灌之一劑狂定二劑神安不可用三劑也另用緩圖湯
玄參(二兩) 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青蒿(一兩) 水煎服二劑而暑熱兩解矣
三聖湯用石膏至三兩用人參玄參各至三兩未免少有霸氣然火熱之極非杯水可息苟不重用則爍干腎水立成烏燼方中石膏雖多而人參之分兩與之相同實足以驅駕其白虎之威故但能瀉胃中之火而斷不至傷胃中之氣玄參又能滋潤生水水生而火尤易滅也至於緩圖湯不用石膏者以胃中之火既已大瀉所存者不過余煙斷焰時起時滅何必再用陰風大雨以洗濯之故又改用麥冬青蒿既益其陰又息其火使細雨綢繆之為得也或問因暑發狂似宜消暑乃三聖湯但瀉火而不顧暑何以能奏功耶不知暑亦火也瀉火即瀉暑矣使瀉火之中加入香薷藿香清暑之藥則石膏欲下降而香薷藿香又欲外散轉足以掣石膏之手反不能直瀉其火矣
此症用三清湯救之亦神
玄參(四兩) 石膏(一兩) 青蒿(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安
中暑熱症自必多汗今有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人以為發汗亡陽必死之症也誰知是發汗亡陰之死症乎夫暑熱傷心汗自外泄然而心中無汗也何以有汗此汗乃生於腎而非生於心也蓋心中之液腎生之也豈心之汗非腎之所出乎雖汗出亡陽乃陽旺而非陰虛但陰不能制陽而陽始旺亦陰不能攝陽而陽始亡顧陰陽原兩相根也陰不能攝陽而陽能戀陰則陽尚可回於陰之中而無如其陽一出而不返也陰根於陽見陽之出而不留亦且隨之俱出罄其腎中之精盡化為汗而大泄試思心中之液幾何竟能發如雨之汗乎明是腎之汗而非心之汗也汗既是腎而非心則亡亦是陰而非陽矣然則聽其亡陰而死乎尚有救死之法在方用救亡生陰丹
人參(二兩) 熟地(四兩) 山茱萸(二兩) 北五味(五錢) 茯神(一兩) 白芍(一兩) 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五味子均是填精補水之味茯神安其心白芍收其魂人參回其陽此人之所知也陰已外亡非填其精髓何以灌注涸竭之陰陽已外亡非補其關元何以招其散失之陽山茱五味補陰之中仍是收斂之劑陰得補而水生則腎中有本汗得補而液轉則心內無傷又得茯神以安之白芍以收之則陽回陰返自有神捷之機也
此症用人參青蒿湯亦神
人參(二兩) 生地 麥冬(各一兩) 青蒿(五錢) 北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汗止即生否則無救
中暑熱極妄見妄言宛如見鬼然人又安靜不生煩躁口不甚渴此是寒極相戰寒引神出有似於狂而非熱極發狂也夫中暑明是熱症何以熱能變寒而有似狂之症也蓋其人陰氣素虛陽氣又復不旺暑熱之邪乘其陰陽兩衰由肺以入心而心氣不足神即時越出以遁於腎而腎中陰寒之氣上升則暑自出於心之外流連於肺經之內矣暑邪既已退出於心外而心君尚恐暑邪之來侵乃依其肝木之母以安神心神入於肝則肝魂不寧乃游出於軀殼之外因而妄見鬼神而妄言詭異也魂既外遊而神居魂室反得享其寧靜之福況肝木原無火旺而腎中陰寒之氣相逼心君正藉以杜暑邪之侵且恃之無恐何生煩躁乎惟是肺氣獨受暑邪火刑金而作渴然腎見肺母之被刑乃陰寒之氣直衝而上以救肺故口雖渴而不甚也然則治法奈何散肺中之暑邪補脾胃之土氣土氣一旺而肺氣亦旺矣肺旺可以敵邪又得散邪之藥自然暑氣難留暑散而魂歸神返必至之勢也方用護金湯
麥冬(一兩) 人參(三錢) 百合(五錢) 茯苓(三錢) 紫菀(一錢) 香薷(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二劑即愈
此方但補肺脾胃之氣不去救心以益寒不去助腎以瀉火不去補肝以逐神而魂自歸肝神自返心者以邪有所制何必逐邪之太甚正未大虛何必補正之太多不可因邪居於上而下治正輕於下而重治也
此症用人參麥冬湯亦妙
人參(二兩) 麥冬(三兩) 水煎服
中暑熱吐血傾盆純是紫黑之色氣喘作脹不能臥倒口渴飲水又復不快人以為暑熱之極而動血也誰知是腎熱之極而嘔血乎夫明是中暑以動吐血反屬之腎熱者蓋暑火以引動腎火也夫腎中之火龍雷之火也龍雷原伏於地夏月則地下甚寒龍雷不能下藏而多上泄其怒氣所激而成霹靂之猛火光劃天大雨如注往往然也人身亦有龍雷之火下伏於腎其氣每與天之龍雷相應暑氣者亦天之龍雷火也暑熱之極而龍雷乃從地出非同氣相引之明驗乎人身龍雷之火不動則暑氣不能相引苟腎水原虧腎火先躍躍欲動一遇天之龍火同氣相感安得不勃然振興哉既已勃然振興而兩火相激其勢更烈乃直衝而上挾胃中所有之血而大吐矣胃血宜紅而色變紫黑者正顯其龍雷之氣也凡龍雷所劈之處樹木必變紫黑之色所過臟腑何獨不然其所過之胃氣必然大傷氣傷則逆氣逆則喘胃氣既傷何能遽生新血以養胃乎此胸脅之所以作脹也胃為腎之關門關門不閉夜無開闔之權安能臥哉血吐則液干液干則口渴內水不足必索外水以救焚乃飲之水而不快以龍雷之火乃陰火而非陽火也治法宜大補其腎中之水以制龍雷之火不可大瀉其龍雷之火以傷其胃中之氣也方用沛霖膏
玄參(二兩) 人參(一兩) 生地(二兩) 麥冬(二兩) 牛膝(五錢) 荊芥(炒黑三錢) 水煎服一劑血止二劑喘脹消三劑口亦不渴四劑全愈愈後仍服六味地黃丸可也
此方大補腎水水足而龍雷之火自歸於腎之宅火既安於腎宅血自止於胃關何必用黃柏知母以瀉火用香薷藿香以散暑哉況瀉火而火愈熾必至傷損夫胃土散暑而暑難退必至消耗夫肺金勢必血不可止火不可滅而死矣
此症用丹蒿湯亦神
丹皮(三兩) 荊芥(三錢) 青蒿(一兩) 水煎服
中暑熱之氣兩足冰冷上身火熱煩躁不安飲水則吐人以為下寒上熱之症乃暑氣之阻隔陰陽也誰知是暑散而腎火不能下歸之故乎人身龍雷之火因暑氣相感乃奔騰而上世醫不知治法徒瀉其暑熱之氣不知引火歸源於是暑熱已散龍雷之火下不可歸乃留於上焦而作熱矣火既盡升於上焦則下焦無火安得不兩足如冰耶火在上而寒在下兩相攻擊中焦之地排難解紛兩不相合煩躁不安有自來也上熱熏肺口必渴也飲水止可救上焦之熱及至中焦已非所宜況下焦純寒冷水正其所惡欲不吐得乎治法不可治暑而並不可瀉火不特不可瀉火必須補火蓋龍雷之火虛火也實火可瀉虛火宜補然而補火之中仍須補水以濟之補水者補腎中之真水也真火非真水不歸真火得真水以相合則下藏腎中不至有再升之患也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五錢)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探冷飲之一劑兩足溫矣再劑上身之火熱盡散中焦之煩躁亦安且不思飲水矣
六味地黃湯補水之神藥附引火之神丹水火既濟何至陰陽之反背乎
此症用還腎湯亦效
熟地(三兩) 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 牛膝(五錢) 水煎服
人有夏日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脹滿不省人事人以為陽微之厥也誰知是傷暑而濕氣不解乎夫濕從下受濕感於人身未有不先從下而上故所發之病亦必先見於下濕病得汗則濕邪可從汗而解矣何自汗而濕仍不解耶蓋濕病而又感暑氣自汗止可解暑而不能解濕以暑熱浮於上身而濕邪中於下身汗解於陽分而不解於陰分耳治法利小便以解濕逐熱邪以解暑則上下之氣通而濕與暑盡散矣方用解利湯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 白朮(三錢) 豬苓(一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 肉桂(一分) 水煎服連服十劑全愈
此方乃五苓散白虎湯之合方也濕因暑病不祛暑則濕不易消故用白虎湯於五苓散中解暑利濕而兼用之也
此症用清暑定逆湯亦佳
白朮 山藥 薏仁(各五錢) 肉桂(三分) 香薷(一錢) 陳皮(三分)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冬時寒令偶開笥箱以取綿衣覺有一裹熱氣衝鼻須臾煩渴嘔吐洒洒惡寒翕翕發熱惡食喜水大便欲去不去人皆以為中惡也誰知是傷暑之病乎夫冬月有何暑氣之侵人謂之傷暑不知氣虛之人遇邪即感不必值酷熱炎氛奔走烈日之中而始能傷暑也或坐於高堂或眠於靜室避暑而反得暑者正比比也是暑氣之侵人每不在熱而在寒衣裳被褥曬之盛暑夾熱收藏於笥箱之內其暑氣未發一旦開泄氣盛之人自不能幹倘體虛氣弱偶爾感觸正易中傷及至中傷而暑氣必發矣況冬時人身外寒內熱以熱投熱病發必速故聞其氣而即病也治法不可以傷寒法治之當舍時從症仍治其暑氣而各症自消方用香薷飲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二錢) 香薷(二錢) 黃連(五分) 甘草(三分) 陳皮(五分) 扁豆(二錢) 厚朴(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愈不必再劑
若執冬令無傷暑之症拘香薷非治寒之方不固泥乎甚矣醫道之宜通變而治病之貴審問也
此症用補氣化暑丹亦效
人參(二錢) 茯苓 白朮 麥冬(各三錢) 香薷(一錢) 砂仁(一粒) 陳皮 炮姜 神麯(各三分) 水煎服一劑即愈

燥症門(十五則)

陰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如淋此非小腸之燥乃心液之燥也夫久戰而不泄者相火旺也然而相火之旺由於心火之旺也蓋君火一衰而相火即上奪其權心火欲固而相火欲動心火欲閉而相火欲開況心君原思色乎毋怪其精之自降矣然心之衰者亦由腎水虛也腎旺者心亦旺以心中之液腎內之精也精足則上交於心而心始能寂然不動即動而相火代君以行令不敢僭君以奪權故雖久戰而可以不泄精虛則心無所養怯然於中本不可戰而相火鼓動亦易泄也至於心君無權心甫思色而相火操柄矣久之心君既弱而相火亦不能強有不必交接而精已離宮又不能行河車逆流之法安能復回於故宮哉勢必閉塞溺口水道澀如淋而作痛矣治法必須補心仍須補其腎水少佐以利水之藥則濁精自愈矣方用化精丹
熟地(二兩) 人參(五錢) 山茱萸(一兩) 車前子(三錢) 麥冬(一兩) 牛膝(五錢) 白朮(一兩) 生棗仁(五錢) 沙參(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澀痛除二劑而淋亦止矣
此方人參以生心中之液熟地山茱沙參以填腎中之陰麥冬以益肺金使金之生水則腎陰尤能上滋於心又得生棗仁之助則心君有權自能下通於腎而腎氣既足自能行其氣於膀胱又得白朮利腰臍之氣則尤易通達復得牛膝車前下走以利水則水竅開而精竅自閉何患小腸之燥澀乎心液非補腎不化精竅非補腎不閉倘單用利水逐濁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