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 作者
- 日本·丹波康賴
- 朝代
- 北宋
- 年份
- 公元984年
- 底本
- 半井家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刻醫心方序
《醫心方》三十卷,每卷首題:從五位下行針博士兼丹波介丹波宿禰康賴撰。謹按:臣等遠祖康賴撰進是書實為圓融帝永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家牒所記與本書延慶舊抄冊子本後記合可證也。後在正親町帝時嚐出以賜典藥頭半井氏,云豈即遠祖所進之本歟。稱別有抄本也,意者秘府所藏,人間莫得而窺焉。加之保平以還,兵燹相踵。是書在若存若亡之間者,蓋數百有餘年矣,寬政初載先大君父恭公方表章遺文。
命臣等曾祖臣元德使以仁和王府所藏抄本謄寫,儲之醫學,當時稱為希觀。顧其為書,殘脫居半,學者仍憾不得窺其全貌焉。恭惟今大君仁洽寰宇,孝存繼述最深,軫念醫藥,訪知今典藥頭半井氏有斯書全帙,乃命執政傳旨其家俾送致之醫學,使臣等得翻閱之。既而又命臣等遵依原本模刻以布之海內,臣等不堪感躍,謹審撿細勘之。其書裝為卷子嚴存,隋唐舊帙體式,為卷凡三十,與仁和寺書目所載合。其間字樣非一,紙質亦殊。有結體奇古,與金石遺文相印契者;有筆畫遒勁,直逼晉唐法書者;有如樸質無文而古香可挹者;蓋非其親筆,則其子弟為之。據第八卷天養二年記,殆從當日前後稿及各家傳錄本排纂綴輯,以成一部完帙歟。間有系後人補抄者,亦不失為數百年前物。每卷各為一類,下分子目,其所引證,上根據之農黃扁張之經,下貫穿之唐以上各家之著;其所論,列起治病大體訖食物,每門上載證候,下列其方。遇有可註明者,附以按語。其第二卷論針灸則更有序以開其端,豈身為針博士最所深致意歟!竊詳之其書體例,蓋準擬之王燾《外臺秘要方》,而其引據之博與立論之精,且確則有過無不及也。原夫醫之道,幽以微矣。必也稽之往聖昔賢,徵之百家之格言;協之於古今之異與風土之宜,參伍而錯綜之,然後其道乃始完,可以模楷後學矣。求之前人之著,能具斯道者,其唯王氏之書足以當之。而是書則直駕而上之,豈不更偉乎。況其所徵引逸書遺典,史家所未及載者數十部,皆得依是書以睹其概略。又況古書存於今日者,一歷宋人核改,往往失當日本色。得據此書,以糾正其偽謬,亦復不一而足。他欄外及行間所注字書如《玉篇》、《切韻》、《唐韻》之類。雖所採不多,而亦足以窺唐以上訓詁音韻之微。則是書在天壤間凡以裨補後學有匪細故者,不僅為醫家鴻寶也。臣等竅幸今日文明之化施及吾醫,是書數百年鬱而未顯者,一朝發其幽光,極知宛委琅嬛之秘,亦必應冒期而出,非偶然也。爰課醫官諸彥及男元琰男元佶與門之士審加檢閱,更請佳手模寫以授梓人。亦庶幾仰上副大府所以愛養斯民之至意最深,有感於尤物顯晦之故焉。謹次其顛末,以為之序。安政元年十二月朔侍醫尚藥醫學教諭法印臣多紀元堅、侍醫醫學教諭兼督務法眼臣多紀元昕頓首拜識。
卷第一
治病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 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脈以審之。血脈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又云: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疾。若有病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夷險、晝夜、寒暑影響、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又云: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遞薦,食如無味;濡祿兼陳,若有所失。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況病者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茲乃人神所以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又云: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老子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報之。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做救苦之心。不得以彼富豪,處以珍貴之藥,令其難辨,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也。
又云:自古名醫治病,多用生命以濟交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聖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其虻蟲、水蛭(之逸反)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大急要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太哲,亦所不及也。
又云:仲景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須(余呂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參與也)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腸,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使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本草經》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又云: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治寡婦尼僧異於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太素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勢使然。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魚鹽之地,濱海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故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砭石者,亦出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疊(他協反,重也,累也)篇。其民笮食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皆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毒藥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宜灸焫(而悅反,燒也)。灸焫者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氣之所盛之處也。其地窪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民致(直吏反,密也)理而色赤。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故按撟亦從中央出。故聖人離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於外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楊上善云:先貴後賤,有脫榮之傷;先富後貧,有失精之損;脫榮傷也,有卑賤之辱;失精傷也,有貧悴之困。雖不中於外邪,形神苦之所致也。)
最勝王經云:
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癊,及以總集病,應知發動時。春中痰癊動,夏內風病生,秋時黃熱增,冬節三俱起。春食澀熱辛,夏膩熱咸醋,秋時冷甜膩,冬酸澀膩甜。於此四時中,服藥及飲食,若依如是味,眾病無由生。食後病由癊,食消時由熱;消後起由風,準時須識病。既識病源已,隨病而設藥,假令患狀殊,先須療其本。風病服油膩,患熱利為良,癊病應變味,總集須三藥。風熱癊俱有,是名為總集,雖知病起時,應觀其本性。如是觀知已,順時而授藥,飲食藥無差,斯名善醫者。復應知八術,總攝諸醫方,於此若明閒,可療眾生病。謂針刺傷破,身疾並鬼神,惡毒及孩童,延年增氣力。先觀彼形色,語言及性行。然後問其夢,知風熱癊殊。乾瘦小頭髮,其心無定性。多語夢死行,斯人是風性。少年生白髮,多汗及多瞋。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癊性應知。總集性俱有,或二或具三,隨有一偏增,應知是其性。既知本性已,准病而授藥,驗其無死相,方名可救人,諸根倒取境,尊醫人起慢,親友生嗔恚,是死相應知。左眼白色變,舌黑鼻梁欹;耳輪與舊殊,下唇垂向下。訶黎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生。又三果三辛,諸藥中易得,沙糖蘇蜜乳,此能療眾病。自余諸藥物,隨病可增加。先起慈憫心,莫規於財利。
《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交竟,發動無恆。凡是病生,即須將息。故《世尊親說醫方經》曰:四大不調者,一窶嚕,二蠻跛,三畢哆,四婆多。初則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則水大積,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動,氣息擊沖。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覺四侯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
《太素經》云: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又云: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須以理清。明情性,去喜怒憂思,然後以針藥裨(神)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愈之。
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楊上善曰:熇,呼篤反,熱熾盛也。堂堂,兵盛貌,兵之氣色盛者未可擊,待其衰,然後擊之。刺法亦爾。邪氣盛者,消息按摩,折其大氣然後刺之。)
《針灸經》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汗。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汗,欲令手足周遍蟄(直立反,藏也),津液通身,一時潤,益佳。但以不用流漓如雨,急以粉磨塗身體,勿當風冷。
凡大汗出復後,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
麻黃(四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令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凡發汗後,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心(三兩) 夕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切)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溫覆令汗,汗不出,又服如前。不汗者,小從其間半日許乃覺瘥。明晨候之,病證故在者,復服此湯。或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兩劑乃解。桂枝加附子湯者,湯中加附子一枚是也。
又云:冬可熱藥,不可發汗;汗出口中瘡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發其汗。汗出即直視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閉塞、咽燥者不可發其汗。
凡大下後發汗即脹滿。凡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
凡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痙(久至反,惡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歐楗之後。婦人新傷產,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發汗,汗出即嘔逆厥冷。
凡發汗後飲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凡發汗以後,其人臍下悸(其季反,心動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氣,茯苓桂心甘草大棗湯主之。
凡發汗以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須吐者虛及傷寒胸中滿,及積痰乾嘔。又胸膈痰熱轉嗽(桑奏反,咳也),及肺癰吐膿等,並宜吐之。
凡宿食在胃管,當吐下之。
又云: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諸虛羸者,不可吐之。凡新產者,不可吐之。
凡腳氣上衝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惡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湯下,中病便止,不可盡劑。
凡病發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滿不大便,急下之。
凡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氣湯下之(方在下)。
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沸冒不能臥,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湯勝丸。脅下偏痛發熱,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脹須下。
凡諸病大便澀,諸傷寒腹滿,瘧,腹滿鼓脹,水脹,大便不通,須利小便者;黃病、水病、淋病發汗後不解,腹滿或痛,宜下之。
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當下之。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常下之。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下之即愈。
凡可下者,以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別漬一宿) 厚朴(二兩,炙)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黃,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當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凡厥逆不可下之,虛亦然。
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凡大瘦人繞臍痛,必有穀氣,而反下之;其氣必上衝者,心下則痞。凡發汗多則亡陽。諴語者不可下。
諸病不治證第二
《醫門方》云:論曰:夫人有病,皆起於臟腑;生死之候,乃見於容色。猶如影響報應,必不差違,當審察之,萬無失一。其中形證具列後條。凡人無病及有病,常反眼上皮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欲貫瞳子者,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未下者,可療也。人急暴肥而憒(古對反,心亂也)憒恫(徒弄反,不得志也)恫者,不出數十日死。
人面忽有赤色出而頰顴(距員反,《廣雅》曰:䪼也,頰骨也)上大如指者卒死,至鼻頭亦卒死。
有赤色若黑色,忽從額上起下至鼻頭卒死。
黑色忽出額上,大如指,無病而卒死。忽有黑色橫鼻上,或至眉下,不出月卒死。
面上忽有青色如懸帚者,須臾死。鼻上至眉額,忽色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不出百日死。面色忽無潤澤,如新病起者,尋死。
面卒虛肥,正白無血理者,方死不久。眼中睛上白色如半米者死。面忽青而眼黑若赤者死,面忽白目黑亦死。面色黑而眼白者死。
面忽赤而眼白若目青者立死。眼卒視,無所見者死。病人身有臭氣異常者死。病人忽悲泣者死。病人身忽不知痛癢,精神昏憒而食飲如故者死。病人直視,瞳子不轉,氣息高者死。
病人忽潔然汗出者死。病人面青白,目張失明;及面赤、唇騫,及面目鼻或耳無輪廓,或舌不知五味,此皆五臟氣絕,並死,為惡侯。病人口張,但出氣如不還者,肺絕三日死。
病人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者,胃絕五日死。
病人泄利,不覺出時者,脾絕十二日死。
病人手足爪甲青,呼罵不止者,筋絕九日死。
病人髮直如干麻,或白汗出不止,腸絕六日死。
病人面青,但欲伏眼目視不見人,泣出不止者,肝絕八日死。
病人齒暴痛,面正黑,人中黃色,腰中如折,白汗出如流水者,腎絕四日死。
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者,不久方愈。病人耳目鼻邊有黑色起入口者,死,十有三活。病人面兩頰顴赤,五日死。病人目眶忽陷,不可療;病人目回回直視,肩息,不治。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多出不入,不治。病人面失精光,土色,不飲食,四日死。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八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齒黑者,不治。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十日死。病人身臭,不治。
病人面青目黃,百日死。病人口張者,三日死。病人陰囊莖腫者,死。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不治。病人汗出如沫不流者,死。
《葛氏方》云:凡腫有五不治,面腫倉黑,肝敗不治;掌腫無理滿滿,心敗不治;臍滿腫反者,脾敗不治;腹滿無紋理,肺敗不治;陰腫不起,腎敗不治。
《扁鵲傳》云: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今按:《千金方》:醫適不適三也。)
《本草經》云:倉公有言:病不肯服藥,一死;信巫不信醫,二死。
服藥節度第三
《千金方》云:扁鵲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厄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要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哉。
又云:夫為醫者,當須洞視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猶為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儀,損傷更眾。藥之投病,夭濫亦然。
又云:仲景曰:欲治諸病,當先以湯洗除五臟六腑間,開通諸脈,理道陰陽,蕩中破邪,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力。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人,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用丸,丸藥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瘕;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醫者意也。(營衛,《千金方》曰:榮者,絡脈之氣通;衛者,經脈之氣通;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養生要集》云:張仲景曰:人體平和,唯好自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則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唯斷谷者可恆將藥耳。
又云:郄悟論服藥曰:夫欲服食,當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藥,先草,次木,次石,將藥之大較,所謂精粗相代,階粗以至精者也。
《本草經》云: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又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抱朴子》云:按中黃子服食節度曰: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生之藥,以食後服之;吾以咨鄭君何以如此也。鄭君言:易知耳。欲以藥攻病,既宜及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若以食後服之,則藥攻谷而力盡矣。若欲養生,而以食前服藥。力未行而谷驅之以下不得除,止作益也。蔣孝琬云:或病先患冷而卒得熱者,治熱不愈,不愈尋加進平溫之藥而調之,不然,冷方轉增或冷患熱時治之,不可一用熱藥攻之,反得熱蒸。
又云:病力弱者形肉多消,欲治之法,先以平和湯一兩劑少服,通調血氣,令病人力漸漸強生,然可服當病大藥耳。
又云:其病或年遠而人仍強,或得病日近病人已致瘦弱。此二種病乃是腑臟受納病別故爾。凡臟病皆年遠始成,腑病日近尋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病難治,陽病易治。陰陽二病,用藥性不同,陰須君藥多,陽須臣藥多,卒邪暴病使藥多。又云:須知春秋服散,夏服湯,冬服丸,便是依時之藥方。言夏服湯者,夏人氣行皮膚營衛之中,若人夏受得邪,初病者淺不深,故服湯去初邪耳。冬服丸者,冬寒人氣深入,行於五臟六腑骨髓之內,若初受邪者還,病深入與人氣並行。若服湯,湯氣散,未至疾所,氣已盡矣。故作丸服之。散遲,日服之不廢用者,不費而病愈,故冬服丸。春秋服散者,春秋二時,晝夜均,寒暑調;人氣行於皮肉之間,不深不淺,故用散和酒服之。酒能將藥氣行入人肉中以去其邪,故春秋服散。
又云:春夏不可合吃熱藥,秋冬不可合吃冷藥,但看病人冷熱也。
又云:病有新舊療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以摩之。不療,二十日入於孫脈,宜服藥酒。酒是熟液,先走皮膚,故藥氣逐其酒勢,入於孫脈,邪氣散矣。不療,四十日入於絡脈,宜服湯。不療,六十日傳入經脈,宜服散。不療,八十日入於臟腑,宜服丸。百日以上,謂之沉疴,宜服煎也。
又云:凡服補湯者,相去遠;久服瀉湯,相去近。
《小品方》云:凡病劇者人必弱,人弱則不勝藥,處方宜用分兩單省者也。病輕者人則強,勝於藥,處方宜用分兩重複者也。
凡久病者日月已積,必損於食力;食力既弱,亦不勝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新病者日月既淺,雖損於食,其穀氣未虛,猶勝於藥,處方亦宜用分兩重複者也。
少壯者病雖重,其人壯,氣血盛,勝於藥,處方宜用分兩重複者也。雖是優樂人,其人驟病,數服藥則難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衰老者病雖輕,其氣血衰,不勝於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雖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經服藥者,則易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
夫人壯病輕而用少分兩方者,人盛則勝藥勢,處方分兩單省者則不能制病,雖積服之,其勢隨消,終不制病。是以宜服分兩重複者也。夫衰老虛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兩方者,人虛衰氣力弱則病不堪藥。藥未能遣病而人氣力先疲,人疲則病勝,便不敢復服,則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兩單省者也。
又云: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風涼,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滯著床蓆,動經年歲也。初始皆宜與平藥治也。宜利者,乃轉就下之耳。唯小兒不在此例,大法宜知如此也。
夫長宿人病,宜服利湯藥者,未必頓盡一劑也。皆視其利多少且消息之於一日之寬也。病源未除者,明後更合一劑,不必服盡,但以前後利勢相成耳。氣力堪劑盡者則不制也。病源宜服利藥治取除者,服湯之後,宜將丸散也。時時服湯,助丸散耳。
夫病是服利湯得瘥者,從此以後,慎不中服補湯也。得補病勢則還覆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則重弊也。若初瘥,氣力未展平復者,當消息之。宜服藥者,當以平和藥逐和之也。若垂平復,欲將補益丸散者,自可以意斷量耳。
夫有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湯下便,除胸腹中瘀積痰實,然後可將補藥。
復有虛人積服補藥,或中實食為害者,可止服利藥除之。復有平實之人暴虛空竭者,亦宜以微補藥,止以和之,而不可頓補也。暴虛微補,則易平也。過補喜否,結為害也。
夫極虛極勞,病應服補湯者,風病應服治風湯者,此皆非五三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積服數十劑及至百餘劑乃可瘥者也。然應隨宜增損之,以逐其體寒溫澀利耳。
《千金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以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經;五十以上,四時勿缺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
又云:必有臟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必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以意商量而用之。
又云:每春秋皆須與服轉瀉藥之一度,則不中天行時氣也。
又云: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熱,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者;關中河北,土地堽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實,用藥重複。
又云:凡服痢湯,欲得侵早。
凡服湯欲得如法。湯熱服之,則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大熱則破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則令人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若太促數,前湯未消,後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兒,腹中藥消散可不,乃可進服。
又云:凡服湯皆分三升為三服,然承病兒穀氣強,前一服最須多,次一服如少,次後一服最須少。如此則其安穩。
又云: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三夜一,中間鬲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如此則大大須緩不得速急也。又須左右仰覆臥,各一食頃,即湯勢遍行腹中。又於室中行,皆可百步許,一日勿出外,則大大益也。
又云:凡服藥三日慎酒,湯忌酒故也。
又云:凡服治風湯等,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令人無力,更益虛羸。
又云: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大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又復損藥,仍須少食菜,於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用心力及房室喜怒。
又云: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佳也。
又云:凡丸藥皆如梧子,補者十丸為始,從十漸加,不過四十丸為限。過此,虛人亦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時不缺,藥氣漸積,熏蒸五臟,積久為佳。不必頓服,早盡為善,徒棄名藥,獲益甚少。
又云:凡服瀉丸,不過以痢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痢無度,大損人。
又云:凡人忽遇風,發身心頓惡,或不能言。如此者當服大小續命及西州續命,排風越婢等湯。於無風密室之中,日夜四正五服,勿計劑數多少,亦勿慮虛。常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絕為佳。服湯之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湯。亦得少與羊肉臛將補。若風大重者,相續五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二日停湯,以美羹臛自補,消息四體。若小瘥,當即停藥,漸漸將息。如其不瘥,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為限。
又云: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命用八兩,越婢六兩,大小續命或一兩三兩四兩,故知非汗不瘥。所以治風非密室不得。輒漫服湯藥,徒自誤耳。唯更加增,未見損減焉。
《葛氏方》云:凡服藥不言先食後食者,皆在食前。其應食後者,自各說之。
凡服湯云分三服再服者,要視病源候或疏或數,足令勢力相及。毒利之藥,皆須空腹,補湯間中自可進粥丸散。日三者,當以旦中暮四五服者,一日之中優量均分之。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則此可通得以水飲服之。
《刪繁論》云:凡禁之法,若湯有觸服,竟五日忌之。若丸散酒中有相違觸,必須服藥竟,之後十日方可飲啖。若藥有乳石,復須一月日外。若不如爾,非唯不得力,反致禍也。
服藥禁物第四
《本草經》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
又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菜。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肥豬犬肉肥羹及魚膾。
又云:服藥通忌見死屍及產婦諸淹穢事。
又云:服藥有術,勿食桃李及雀肉、葫蒜、青魚鮓。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豬肉。(今按:《範汪方》云:食之使人縮產,飲不下,病不除。今按:《範汪方》云:食之崩漏少子)。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今按:《範汪方》:食之精漏少子,使人縮產,飲不可下,病不除)。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今按:《範汪方》云:令人病不除。《膳夫經》云:三日勿食秫)。有細辛勿食生菜。(今按:《範汪方》云:食之病增)。有甘草勿食菘。(今按:《範汪方》云:有甘草三日,勿食菘,病不除。《膳夫經》云:勿食蕪荑及蓼,交令人廢其陽道)。有藜蘆,勿食貍肉。(今按:《範汪方》云:食之使人水道逆上成腹脹)。有牡丹勿食生葫葉(《新修本草》無此字)。今按:《範汪方》云:一日勿食葫,病增。《膳夫經》云:二日勿食生蒜,病增〕。有恆山勿食生蔥菜。(今按:《範汪方》云:食之增病)。有空青、朱沙,勿食生血物。(今按:《養生要集》云:病不除)。有茯苓,勿食諸酢物。(今按:《膳夫經》)云:勿食諸酢熱。《玉葙方》云:茯苓忌鯉魚)。
《養生要集》云:服藥不可食諸滑物、果、實、菜、油、面、生、冷、酢。
又云:服藥不可多食生葫蒜、雜生菜、豬肉、魚臊膾。
又云:服藥有松脂,勿食五肉魚菜鹽醬,唯得飲水並小酒脯耳。
又云:服藥有天門冬,忌鯉魚。
又云:服藥有黃精,忌食梅。
《枕中方》云: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房室都絕之為上,服神藥物勿向北方,大忌。
又云:凡服食,忌血味,使三尸不去。
《千金方》云:凡餌藥之人不可服鹿肉,服藥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恆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諸藥也。
又云: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雞、魚、油、面、蒜。其大補丸慎陳臭。
又云:服藥有柏子,忌食麵、五肉、魚、菜。
《慧日寺藥方》云:服桂勿食鯉魚,害人。(今按:《養生要集》云,蔥桂不可今食,傷人)
《馬琬食經》云:服杏仁忌食豬肉,殺人。
《藥像斆》云:服槐實,忌豬肉。
服藥中毒方第五
《葛氏方》治服藥過劑及中毒,多煩悶欲死方:
刮東壁土,少少以水三升飲之。
又方:搗藍青,絞取汁,服數升。無藍者,立浣新青布,若紺縹,取汁飲之。
又方:燒犀角,末之,服方寸匕。
又方:搗蘘荷根,取汁飲一二升。夏用葉。
又方:服藥失度、腹中苦煩者方:
飲生葛根汁,大良。無生者,搗乾者,水服五合,亦可煮之。
又方:釜月下黃土末,服方寸匕。
又云:服藥吐不止者方:
取豬膏,大如指長三寸者,煮令熱,盡吞之。
又方:飲新汲冷水一升即止。
又云:若藥中有巴豆下利不止者方:
末乾薑、黃連,服方寸匕。
又方:煮豉服一升。
又云:諸藥各有相解,然雖常儲,今但取一種而兼解眾毒,求之易得者。取甘草,㕮咀,濃煮,多飲其汁,無所不主也。內食蜜,少少佳也。
又方:煮桂,多飲其汁,並多食蔥葉中涕也。
又方:煮大豆,令濃,多飲其汁。無豆者,豉亦可用。
凡煮此諸藥,飲其汁以解毒。雖危急亦不可熱飲之。諸毒得熱皆更甚,宜揚令小冷也。
《集驗方》治服藥過劑煩悶方:研粳米,取汁五升服之。
《醫門方》云:若方中有大黃、芒硝、檳榔仁等利不止者,冷粥及冷飲吃半升即止。又有巴豆、甘遂、牽牛子等,宜煮黃連、大豆、薺苨等汁,冷飲即止。若服此藥不利者,以熱飲投之即發。
《本草經》云服藥過劑悶亂者方:
吞雞子黃,又藍汁,又水和胡粉,又土漿,又蘘荷汁,又粳米沉汁,又豉汁,又幹姜,黃連屑,又飴糖,又水和粉,飲之皆佳。
又云:百藥毒,用甘草、薺(齊禮反)苨(泥禮反)、大小豆汁、藍汁及實皆解之。今按:《馬琬食經》云:醬殺百藥勢力,蔥葉百藥毒。
射岡毒:用藍汁、大小豆汁、竹瀝、大麻子汁、藕、艾汁並解之。
野葛毒:用雞子汁、葛根汁、甘草汁、鴨頭、熱血、溫豬膏並解之。
斑苗芫青毒:用豬膏、大豆汁、戎鹽、藍汁及鹽湯煮豬腸及巴豆並解之。
狼毒毒:用藍汁、白蘞及鹽汁、木占斯並解之。
躑躅毒:用梔子汁解之。
巴豆毒:煮黃連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並解之。(今按:《拾遺》云:有以名為藥者,大豆主巴豆毒。)
藜蘆毒:用雄黃屑煮蔥汁,溫湯並解之。
雄黃毒:用防己解之。
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尿及冷水及食土,食蒜雞毛燒咽並解之。(今按:《葛氏方》云:食毒椒不可飲熱之,或殺人之。)
半夏毒:用生薑汁及煮乾薑汁並解之。
礜石毒:用大豆汁、白鵝膏並解之。
芫花毒:用防風、防己、甘草、桂汁並解之。
烏頭、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遠志、防風、棗肌(肥)、飴糖並解之。
大戟毒:用菖蒲汁解之。
桔梗毒:用粥解之。
杏仁毒:用藍子汁解之。
諸菌毒:堀地作坎,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飲之,名地漿。
防葵毒:用葵根汁解之。(蘇敬云:防葵,按《本經》:無毒。試用亦無毒。今用葵根汁解,應解狼毒浮者也。)
莨菪毒:用薺苨、甘草、升麻、犀角、蟹並解之。
馬刀毒:用清水解之。
野芋毒:用土漿及糞汁並解之。
雞子毒:用淳酢解之。
鐵毒:用磁石解之。
金毒:服水銀數兩即出。又鴨血及雞子汁;又水淋雞矢汁並解。(今按:《葛氏方》云:取雞子半升,瀝得一升飲之,可再三作。)
石藥中毒:白雞矢解之。人參汁亦佳。
合藥料理法第六
《千金方》云:凡搗藥法,燒香,灑掃,潔淨,勿得雜語,當使童子搗之。務令細熟,杵數可至千萬過,多為佳。和合已訖,置於佛前案上。啟告十方、三寶、藥王、藥尚、耆婆、菩薩、俞附、扁鵲,一心求請,咒愿具述,本心即有神助,八方生氣充溢,四體當以四時王相日造。所求皆得。攘災減惡,病者得瘥,死者更生。
凡合腎氣,署預及諸大五蟲,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時勿令婦女、小兒、產婦、喪孝、痼疾、六根不具之人及雞犬六畜等見之,凶。其續命、麻黃、大黃等諸小湯不在禁限。比來田野下里家,因市得藥,隨便市上僱人搗合。非止眾見,諸不如法,至於石斛等諸難搗之藥,費人功力作者,悉盜棄之。又為塵埃穢氣,皆入藥中羅篩,粗惡隨風飄揚,眾口嘗之,眾鼻嗅之,藥之精氣,一切都盡與杇木不殊。又復服餌,不能如法,服盡之後,反加虛損,遂謗醫者處方不效。夫如此者,非醫之咎,宜熟思之。
凡百藥皆不欲數數曬曝,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無用,宜熟知之。諸藥未即用者,候天晴時,烈日一日曝之,令火干。火干以新瓦甕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風。雖經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貯,蠟封之勿泄,則三十年不壞。諸杏仁及子等藥瓦器貯則鼠不能得之。
凡貯藥法,皆去地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之。
凡藥冶擇熬炮訖,然後稱之,以依方。不得生稱。
凡藥治,凡諸果子仁皆去尖頭赤皮,雙仁仍切之。
凡茯苓、夕藥須白者,瀉藥唯赤者。
凡石斛皆以硬推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湯,擘碎用之。凡菟絲子,暖湯洮汰去沙土,干,漉,暖酒漬經一宿,漉出曬微白,皆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二五日乃出,更曬微干,搗之須臾,悉盡極易碎。
凡枳殼、厚朴、甘草、桂、黃柏諸木皮及諸毛、羽、貝、齒、牙、蹄、甲、龜、鱉、鯖、鯉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蛻皮微炙。
凡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茸、羊角、牛黃、蒲黃、丹沙者,湯熟細末如粉,臨服納湯中,攪令調和,合服之。
凡生麥門冬、生薑,入湯皆切,三搗三絞,取汁,湯成去滓,納煮五六沸,依如升數,不可共藥煮之。一法薄切用。
凡銀屑,皆以水銀和成泥。
凡用乳等諸石,以玉錘水研三日三夜,漂練,務令極細。凡用麥蘖、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僵(紀良反)蠶、乾漆、蜂房,皆微炒。
《本草》云: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㕮咀者,謂稱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復均。(今按:《新注》云:㕮咀者,粗搗之義。《葛氏方》:㕮咀者,皆應細切。)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㕮咀者瘥,得無末而粒片調於藥力,同出無生熟也。(今按:《範汪方》云:皆當去末也,末則濁難飲,不除令人煩。)
凡丸散藥亦先細切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隨方所言。其潤濕藥如門冬、乾地黃輩,皆先切曝乾,獨搗令偏碎。更出細擘。曝乾值陰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仍搗之。
凡濕藥燥皆太耗,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稱,為正。(今按:《新注》云:夫濕藥細切,日乾三分一分耗。)其湯酒中不須如此。
凡篩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密丸,易熟;若篩散,草藥用輕疏絹。於酒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篩如丸者。
凡篩丸散藥竟,皆更合於臼中,以杵研冶之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今按:《範汪方》云:乃膏著蜜熟搗之。)
凡湯酒膏中用諸石藥,皆細搗如粟米。亦以葛布篩令調,並新綿別裹納中。其雄黃、硃砂細末如粉。
凡煮湯欲熟,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升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率。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詳視所得,寧令水少,多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垽濁,紙覆令密,溫湯勿令鎗器中有水氣,於熱湯上煮令暖,亦好服湯,寧令小熱易下,冷則嘔湧,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力勢足相及,並視人之強羸,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今按:《新注》云:但看病之輕重,形之羸疲,除加乃至四五服亦好,故曰不依方。)
凡漬藥酒,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今按:《新注》云:凡漬藥酒,冬日七宿,春秋五宿,夏日三宿。辛貞日、冬日者必須七宿一時,藥酒皆盛瓷瓶以紙蓋口,勿令氣泄。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五四宿,四月、五月三宿,六月、七月若二十兩藥酒一斗五升。漬者先五升酒,漬藥二日宿。初溫二合,日再服,但視酒盡,更增一升酒日別,日別添著一升。如此法者,不必酒回酢,春秋冬日如常法用。)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新藥,貧人當依此用,皆應先曝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漬取,令淹溲浸,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今按:《新注》云:淹溲者,酢藥得相和,不用多汁。)云晬時者,周時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今按:《新注》云:有言半日者,從旦至暮也。又一宿意同半日。)三上三下以瀉其焦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幣(祖合反),幣沸仍下,下之取沸,靜良久乃上,寧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今按:《新注》云:膏藥不欲得焦微生,若過焦者氣力小也。)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彌佳。絞膏亦以新布。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飲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薄病上。
凡膏中有雄黃硃砂輩,皆別搗細碎如面,須絞膏竟乃投中,以物疾攪至干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也。有水銀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爾。
凡湯酒中用大黃,不須細銼(粗臥反),作湯者先水漬令淹溲(疏柳反),覆一宿。明旦煮湯,臨熟,乃以納中。又煮兩三沸便絞出,則力勢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黃舊方皆蒸,今不須爾。
凡湯中用麻黃,皆先別煮兩三沸,斷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余藥,不爾,令人煩。麻黃皆折去節,令理通,寸斬之,小草、瞿麥五分斬之,細辛、白前三分斬之。丸散膏中,則細銼也。
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棗、梔子、栝萎子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子、蕤(自緣反)核、決明子之類是也。細莖子物正爾完用之,旋覆花、菊花、地膚子、葵子之類是也。米麥豆輩亦完用之,諸蟲先微炙,亦完煮之。唯螵蛸當中破之。生薑夜干,皆薄切。芒硝、飴糖、阿膠皆須絞湯,竟納汁中,更上火兩三沸,烊盡乃服之。
凡用麥門冬皆微潤湯,抽去心。(今按:《新注》云:於鎗微熬,抽去心,今時不潤抽心也。)杏仁桃仁湯柔楗去皮。巴豆打破,剝去皮,割去心,不爾,令人悶。石葦、辛夷刮去毛,辛夷又去心。(今按:《錄驗方》云:石葦湯漬,刮去外黃毛。)鬼箭削取羽及皮,今唯取羽。梨蘆剔取根,微炙。枳實去其核,止用皮,亦炙之。椒雲實於鎗器中微熬令汗出,則有勢力礬石於瓦上若鐵物中熬令沸汁盡。二礜石皆黃土泥苞使燥,燒之半日,令熱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刮,截作屑。諸齒骨並炙搗碎之。皂莢去皮子炙之。
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鳥喙、側子,皆煻灰中炮之,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稱之。唯姜附子湯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稱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隨其大小並割去冰黑處者。凡湯酒膏丸散用半夏皆旦完。以熱湯洗去上滑,手捼之,皮釋隨剝去,更夏易湯捼令滑盡。不爾,戟人咽。舊方二十許過,今六七過便足。亦可直煮之一兩沸,易水,如此三過,仍捼洗便畢訖。隨大小破為細片,乃稱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須曝燥乃稱之。(今按:《千金方》云:凡半夏熱湯,洗去上滑。一方十先四破,乃稱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錄驗方》炮之如建法,削去焦皮。)凡丸散用膠皆先炙,便使通體沸起燥,乃可搗,有不浹處更炙之。(今按《千金方》云:斷下湯直爾用之,勿炙也。又云:既細碎,不炙,於鎗子熬亦得。)凡丸中用臘烊,投少蜜中攬,調以和藥。若用熟艾,先細擘,合諸藥搗令散,不可以篩者,別搗納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上煎斷去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克之多少,隨蜜精粗。(今按:《千金方》:凡丸藥一兩,草藥散用蜜一合。雖然,乾地黃、牛膝、天門冬、麥門冬等藥小用蜜,苦參、白朮多用蜜也。)
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藶、胡麻,諸有膏脂藥,皆先熬令黃黑,別搗。令如膏脂,㩢視泯泯爾,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搗,令消散,乃復都以輕疏絹篩度之,須盡。(今按:《新注》云:巴豆熬紫色,余皆熬黃黑,泯泯者,滑利之貌。)又納臼中依法搗數百杵也。湯膏中用亦有熬之者,雖生並搗破。
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蘭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皮,取里有味者稱之。茯苓、豬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遠志、冶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畢乃稱之。薤白、蔥白除青令盡,莽草、石南草、茵芋、澤蘭,剔取菜及軟莖,去大枝。鬼臼、黃連皆除根毛。蜀椒去閉口者及目。
凡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欲得陳久者。其餘唯須精新。(《範汪方》云:朮、夕藥刮去皮。)
《錄驗方》云:蜜臘膏髓類者皆成湯,納烊令和調也。又,合湯用血及酒者,臨熟納之。然後絞取湯也。
《葛氏方》云:凡直云末者,皆是搗篩。
藥斤兩升合法第七
《本草經》云:古秤唯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按:《範汪方》云:六十黍粟為一分。)
又云:凡方有云分等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耳。
又云:凡散藥有云刀圭、十分、方寸匕:(必履反,匙也)之一準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今按:蘇敬云:正方一寸者,四方一寸,此作寸者,周時尺八寸,以此為方寸匕。)
又云:錢五匕者,今五銖錢邊五字者。(今按:《葛氏方》云:五銖錢重五銖也。)
又云:一撮(粗活反)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夕(之藥反),十夕為一合,(今按:《千金方》云:以六粟為一刀圭。《範汪方》云:二麻子為一小豆,三小豆為一梧實,二十黍粟為一簪頭,三簪頭為一刀圭,三刀圭為一撮,三撮為一寸匕,五撮為一夕,十夕為一合。)
又云:藥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
又云:凡丸藥有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又以十六黍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十丸為度。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十梧子准之。(今按:方寸匕散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彈丸一枚。若雞子黃者准四十丸,今以彈丸同雞子黃,此甚不等也。)
又云:巴豆如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先去心皮竟,稱之,以一分准十六枚。又云:附子烏頭如干枚者,去皮竟,以半兩准一枚。(今按:《範汪方》云:附子一累或如干者,以大小重銖為正。《錄驗方》:附子一枚,以重三分准之。)
又云:枳實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棗有大小,以三枚准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兩為正。(今按:《千金方》:乾薑一累以半兩為正。《錄驗方》云:乾薑、生薑一累數者,其一支為累,取肥大者。《範汪方》云:凡無生薑,可用乾薑一兩當二兩。)
又云: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兩為正。(今按:《範汪方》云:桂一尺若五寸者,以廣六分,厚三分為正。《錄驗方》:桂一尺若數寸是,以厚二分、廣六分為準。)
又云: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今按:《範汪方》:甘草一尺若五寸者大小,以徑一寸為正。《錄驗方》:甘草一尺若數寸者,以徑半寸為準,去赤皮炙之,令不吐。《小品方》云:以徑頭一寸為準。)
又方: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稱五兩為正。(今按:蘇敬云:半夏一升以八兩為正。)
又云:凡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地膚子一升,四兩;菟絲子一升,重有九兩;菴(於炎反)䕡(力魚反)子一升四兩。(今按:蘇敬云:菴䕡三兩為正。《千金方》:九兩為正。)
又云: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兩為正;云一把者,重二兩為正。(今按:《範汪方》:麻黃若他草一者,以重三兩為正。《錄驗方》:麻黃一把一握者,並以重三兩為準。)
又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一升二合。《範汪方》云:膠一廷如三指大,長三寸者,一枚是也。《僧深方》云:艾及葉物一莒者,以二升為正。《極要方》云:生葛根一挺,長一尺,徑三寸是也。《經心方》云:胡粉十二棋。(博棋者,大小方寸是也。按:棋者,牙棋子。)《小品方》云:凡黃柏一斤者,以重二兩為準。人參一枚者以重二分為準。又云:凡厚朴一尺及數寸者,以厚三分、廣一寸半為準。又云:服湯云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為準。
藥不入湯酒法第八
《本草經》云: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硃砂 雌黃 雲母 陽起石 礬石 硫黃 鍾乳(入酒) 孔公孽(入酒) 譽石 銀屑 銅鏡鼻 白堊 胡粉 鉛丹 滷鹼 石灰 藜灰
上十七種石類。
冶葛 狼毒 鬼臼 毒公 莽草 巴豆 躑躇(入酒) 蒴藋(入酒) 皂莢 雚菌 藜蘆 䕡茹 貫眾 蕪荑 雷丸 狼牙 鳶尾 蒺藜 女菀 葈耳 紫葳 微銜 白芨 飛廉 蛇銜占斯 辛夷 石南草 虎掌 楝實 虎杖(入酒) 蓄根 羊桃 麻勃 苦瓠 瓜蒂 陟釐狼跋子 雲實 槐子 地膚子 蛇床子 青葙子 茺蔚子 析蓂子 王不留行 牡蒙
上四十七種草木類。
蜂子 蜜蠟 白馬莖 狗陰 雀卵 雞子 雄鵲 伏翼 鼠婦 樗雞 螢火 𧔦螉 僵蠶 蜈蚣 蜥蜴 斑蝥(唐) 元青 亭長 地膽(唐) 虻蟲 蜚蠊 螻蛄 馬刀 赭魁 蝦蟆 生鼠 諸鳥獸蟲魚膏髓膽血屎溺 蝸牛 生龜
上二十九種蟲獸類。
藥畏惡相反法第九
《本草經》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使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石上
玉泉 (畏款冬花。)
玉屑 (惡鹿角。)
丹砂 (惡磁石,畏鹼水。)
水銀 〔惡磁石。(今按:《範汪方》:殺銅金毒。《藥辨決》:畏玄石。)〕
曾青 (惡菟絲子。)
石膽 (水英為之使,畏芫花、辛夷、白薇、牡桂、菌桂。)
雲母 〔澤瀉為之使,畏鱔甲,反流水。(今按:《極要方》:惡除長卿。)〕
硝石 〔螢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苑。(《藥辨決》:術為之使。《千金方》:畏牡桂、芫花。)〕
朴硝 〔畏麥句姜。(今按:《千金方》:惡麥勺姜。)〕
芒硝 〔石葦為之使,畏麥勺姜。(今按:《藥決》云:滑石為之使。《千金方》:惡曾青。)〕
礬石 〔甘草為之使,惡牡蠣。(今按:《範汪方》:鉛為之使。)〕
滑石 〔石葦為之使。惡曾青。(今按:《藥決》:惡空青。)〕
紫石英 (長石為之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鱔甲、黃連、麥勺姜。)
白石英 (惡馬目毒公。)
赤石脂 〔惡大黃、畏蕪花。(今按:《藥辨決》:畏黃芩,反甘草。)〕
黃石脂 (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廉。)
太一禹餘糧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白石脂 〔雞矢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今按:《藥辨決》:惡柏脂布。)〕
石中
鍾乳 〔蛇床子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千金方》:菟絲子為之使。)〕
凝水石 (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 (雞子為之使,惡莽草、毒公。)
陽起石 〔桑螵蛸(上瓢音,下消音)為之使,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菟絲子。〕
玄石 (惡松柏脂子,菌桂。)
理石 (滑石為之使,畏麻黃。)
殷孽 (惡木防己孽。)
孔公孽 (木蘭為之使,惡細辛。)
磁石 (茈胡為之使,畏黃石脂,惡牡丹、莽草,殺鐵毒。)
石下
青琅玕 〔得水銀良,畏烏頭,殺錫毒。(今按:《千金方》:畏雞骨。)〕
譽石 〔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虎掌、毒公、細辛,畏水蛭也。(今按:《範汪方》:甘草為使。)〕
方解石 (惡巴豆。)
代赭 (畏天雄。)
大鹽 (漏蘆為之使。)
特生譽 (石火練之良,畏水。)
草上
六芝 (薯蕷為之使,得發良,惡恆山,畏扁青、茵陳蒿。)
茯苓茯神 (馬間為之使,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膠、龜甲。)
柏子 〔牡蠣、桂、瓜子為之使。惡菊花、羊蹄、硝石。(今按:《範汪方》:惡白菊。)
天門冬 (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麥門冬 〔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苦參、青蘘。(《小品方》:垣衣為使。)〕
術 〔防風、地榆為之使。〕
女萎(一名阿米爾) (畏滷鹼。)
乾地黃 (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菖蒲 (秦皮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遠志 (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廉、藜蘆、齊蛤。)
澤瀉 (畏海蛤、文蛤。)
薯蕷 〔紫芝為之使,惡甘遂。(今按:《極要方》:紫石為之使,惡遠志。)〕
菊花 (朮、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甘草 (朮、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參 (茯苓為之使,惡搜疏,反藜蘆。)
石斛 〔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殭蠶、雷丸。(《藥辨決》:不欲菌桂、蛇蛻皮。)〕
石龍芮 (大戟為之使,畏蛇蛻、茱萸。)
落石 (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菖蒲、貝母。)
龍膽 (貫眾為之使,惡防葵、地黃。)
牛膝 (惡螢火、龜甲,畏白前。)
杜仲 (畏蛇皮、玄參。)
乾漆 (半夏為之使,畏雞子。)
細辛 (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花,畏滑石、硝石,反藜蘆。)
獨活 (蠡實為之使。)
茈胡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女菀、藜蘆。)
酸棗 (惡防己。)
槐子 (景天為之使。)
菴䕡子 (荊子、薏苡為之使。)
蛇床子 (惡牡丹、巴豆、貝母。)
菟絲子 〔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雚菌。(今按:《藥辨決》:惡菌桂、雷丸。)〕
析蓂子 〔得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今按:《範汪方》云:細辛為使。)〕
蒺藜 (烏頭為之使。)
天名精 (恆衣為之使。)
茜根 (畏鼠姑。)
蔓荊實 (惡烏頭、石膏。)
牡荊實 (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秦椒 (惡栝萎、防葵,畏雌黃。)
辛夷 (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黃連、石膏、黃環。)
草中
當歸 (惡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防風 (不欲乾薑、藜蘆、白薟、芫花,殺附子毒。)
秦艽 (菖蒲為之使。)
黃耆 (惡龜甲。)
吳茱萸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惡土,畏紫石英。(《藥辨決》:不欲諸石。)〕
黃芩 (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藥蘆。)
黃連 〔黃芩、龍骨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藥辨決》:惡茯苓。)〕
五味 (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決明 (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夕藥 (須丸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山筋,反藜蘆,惡葵菜。)
桔梗 (秦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龍眼。)
芎藭 〔白芷為之使,得細辛,牡蠣良。(《極要方》云:惡黃連。)〕
藁本 (惡䕡茹。)
麻黃 (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葛根 (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前胡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貝母 (厚朴、白薇為使,惡桃花,畏秦艽、譽石、莽草,反烏頭。)
栝蔞 (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丹參 (畏鹹水,反藜蘆。)
厚朴 〔乾薑為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藥辨決》云:惡細辛。)〕
玄參 〔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沙參 〔惡防己,反藜蘆。(《藥辨決》云:不欲防己、術,使人眥漬。)〕
苦參 (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續斷 (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山茱萸 〔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桑根白皮 (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狗脊 〔萆薢為之使,惡敗醬。(《藥辨決》云:不欲大黃、前胡、牡蠣。)〕
萆薢 (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茈胡、牡蠣、前胡。)
石葦 (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瞿麥 (蘘草、牡丹為之使,惡桑螵蛸。)
秦皮 〔大戟為使,惡茱萸。(《藥辨決》云:陸英為之使。)〕
白芷 (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杜若 (得辛夷、細辛良,惡茈胡、前胡。)
柏木 〔惡乾漆。(今按:《藥辨決》云:不欲乾漆,反傷人腹。)〕
梔子 (解躑躅毒。)
紫菀 (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
白蘚 (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薇 (惡黃耆、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薇銜 (得秦皮良。)
海藻 (反甘草。)
乾薑 (秦椒為之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草下
大黃 (黃芩為使,無所畏,得夕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硝石、紫石、桃仁良。)
蜀椒 (杏仁為之使,畏橐吾。)
巴豆 〔芫花為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藥辨決》云:得大良。)〕
甘遂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葶藶 〔榆皮為使,得酒良。惡殭蠶、石龍芮。(《範汪方》云:畏殭蠶。)〕
大戟 (反甘草。)
澤漆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芫花 (決明子為之使,反甘草。)
鉤吻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狼毒 (大豆為之使,惡麥勺姜。)
鬼臼 (畏垣衣。)
天雄 (遠志為之使,惡腐婢。)
烏頭烏喙 (莽草為之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薟、白芨,惡藜蘆。)
附子 (蛇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耆、人參、烏韭、大豆。)
皂莢 (柏子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恆山 (畏玉札。)
蜀漆 (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半夏 (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款冬 (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畏辛夷、麻黃、黃芩、黃連、黃耆、青葙。)
牡丹 〔畏菟絲子。(今按:《藥辨決》云:不欲大黃、貝母。)〕
防己 (殷孽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
巴戟天 (覆盆為之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石南草 〔五茄為之使,(今按:《範汪方》:惡山薊。)〕
女菀 (畏滷鹼。)
地榆 (得發良,惡麥門冬。)
五茄 (遠志為之使,畏蛇皮、玄參。)
澤蘭 (防己為之使。)
黃環 (鳶尾為之使,惡茯苓。)
紫參 (畏辛夷。)
雚菌 (得酒良,畏雞子。)
貫眾 (雚菌為之使。)
狼牙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今按:《藥辨決》:一說云惡地膽。)〕
藜蘆 (黃連為之使,反細辛、夕藥、五參,惡大黃。)
䕡茹 (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白蘞 〔代赭為之使,反烏頭。(今按:《範汪方》云:惡烏頭。又云:殺火毒。)〕
白芨 (紫石為之使,惡理石、李核仁、杏仁。)
占斯 (解狼毒毒。)
溲流 (漏蘆為之使。)
淫羊藿 (薯蕷為之使。)
蜚廉〔(一名布) 得烏頭良。要惡麻黃。(今按:《藥辨決》云:不欲麻黃、酸棗、防己。)〕
欒華 (決明為之使。)
虎掌 (蜀漆為之使,惡莽草。)
蕈草 〔礬石為之使。(今按:《藥辨決》云:得發良。)〕
藎草 (畏鼠姑。)
夏枯草 (土苽為之使。)
弋共 〔畏玉丸、蜚廉。(今按:《藥辨決》云:不欲蜚廉。)〕
雷丸 (荔實,厚朴為之使,惡葛根。)
蟲上
龍骨 (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龍齒角 (畏乾漆、蜀椒、理石。)
牛黃 (人參為之使,惡龍骨、地黃、龍膽、飛廉,畏牛膝。)
蜂子 (畏黃芩、夕藥、牡蠣。)
蠟蜜 (惡芫花、文蛤。)
白膠 (得火良,畏大黃。)
阿膠 〔得大良,惡大黃。(今按:《極要方》:惡白膠、大黃。)〕
牡蠣 (貝母為使,得其草、牛膝、遠志良,惡麻黃、茱萸、辛夷。)
蟲中
犀角 (松脂為之使,惡雚菌、雷丸。)
羚羊角羖羊角 (菟絲子為之使。)
鹿茸 (麻勃為之使。)
鹿角 (杜仲為之使。)
伏翼 (莧實、雲實為之使。)
蝟皮 (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蜥蜴 (惡硫黃、斑蝥、蕪荑。)
蜂房 (惡乾薑、丹參、黃芩、夕藥、牡蠣。《藥辨決》云:殺蜂毒。)
桑螵蛸 (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覆花。)
䗪蟲 (畏皂莢、菖蒲。)
蠐螬 (蜚虻為之使,惡附子。)
海蛤 (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龜甲 (惡沙參、蜚廉。)
鱉甲 (惡礬石。)
鱔甲 (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烏賊魚骨 (惡白蘞、白芨。)
蟹 (殺莨菪毒。)
蟲下
麋脂 〔畏大黃。(今按:《極要方》:畏大黃、甘草。)〕
蛇蛻 (畏磁石,反酒。)
蜣螂 (畏羊角、石膏。)
蛇膽 (惡甘草。)
馬刀 (得水良。)
天鼠矢 〔惡白蘞、白薇。(今按:《藥辨決》云:不欲沙參。)〕
斑蝥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空青。)
果上
大棗 (殺烏頭毒。)
果下
杏核 〔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解錫胡粉,畏蘘草。(《範汪方》云:豬膏為使。)〕
菜上
冬葵子 (黃芩為之使。)
米上
麻蕡麻子 〔畏牡蠣、白薇,惡茯苓。(《藥辨決》云:䗪蟲為之使。)〕
米中
大豆及黃卷 (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大麥 (食蜜為之使。)
諸藥和名第十
本草內藥八百五十種
第三卷 玉石上二十二種
玉泉 (唐)
玉屑 (唐)
丹砂 (唐又出,伊勢飯高郡日向。)
空青 (唐又出。近江國慈賀郡。)
綠青 (和名安寧仁。出長門國。)
曾青 (唐)
白青 (唐)
扁(補典反)青 (唐)
石膽 (出備中國)
雲母 (和名歧良良,出近江陸奧國。)
石鐘乳 (和名伊之乃知。出備中英賀郡。)
樸(普角反)硝 (出信濃若挾備中國。)
硝石 (出贊歧國。)
芒硝 (出大宰。)
礬石 (出飛驒國肥後國阿蘇神社。)
滑石 (出紀伊國。)
紫石英 (出伯耆國。)
白石英 (出近江備中大宰。)
青石脂 (唐)
赤石脂 (出備後國大宰。)
黃石脂 (唐)
白石脂 (出伊豆大宰。)
黑石脂 (唐)
太一餘糧 (唐)
石中黃子 (唐)
禹餘糧 (出大宰。)
第四卷 玉石中三十種
金屑〔(先結反) 和名古加禰,出陸奧國。〕
銀屑 (和名之呂加禰,出對馬長門飛驒國。)
水銀 (和名美都加禰,出伊勢國。)
雄黃 (和名歧爾,出伊勢國。)
雌黃 (出備中國。)
殷孽 (鍾乳根也,出備中英賀郡。)
孔公孽 (今鍾乳床也,出備中國。)
石腦〔(乃道反) 唐〕
石硫黃 (和名由乃阿和,出大宰。)
陽起石 (唐)
凝水石 (唐。一名寒水石。)
石膏 (和名之良從之。出大宰備中若狹國。)
磁石 (唐。吸針石。)
玄石 (唐)
理石 (唐)
長石 (唐)
膚青 (唐)
鐵落 (和名久呂加禰及波太。)
鐵 (和名阿良加禰。)
生鐵 (是不被鑐鎗釜之類者。)
剛鐵 (和名布介留加禰,是雜練生鍒作刀鍒者。)
鐵精 (和名加奈久曾。又加禰及佐比)
光明鹽 (唐)
綠鹽 (唐)
密陀僧 (唐)
紫𨥥〔(古猛反)騏驎竭(唐)〕
桃花石 (唐)
珊瑚 (唐)
石花 (唐)
石床 (出鍾乳中)
第五卷 玉石下三十一種
青瑯玕 (唐)
礜(音預)石 (唐)。(又出長門美牟郡)。
特生礜石(出長門國。唐)
握雪礜石 (唐)
方解石 (唐)
蒼石 (唐)
土陰孽 (出鍾乳中。)
代赭 (和名阿加都知。出大宰。)
滷(音魯)鹼(音咸) 〔和名阿和之保。(陶云:煎鹽釜下凝滓也。)〕
大鹽 (和名之保。蘇云人常食者。)
戎鹽 (唐)
白堊〔(音惡) 和名之良都知。〕
鉛丹 (和名多爾。)
粉錫〔(先歷反) 和名已布爾。〕
錫銅鏡鼻 (和名奈末利。)
鉛弩牙 (和名於保由美乃波須。)
金牙 (出但馬上野國。)
石灰 (和名以之波比。)
冬灰 (和名阿加佐乃波比。)
煅灶灰 (和名加知酒(須)留所乃都知。)
伏龍肝 (和名加末都知。)
東壁土 (陶云屋之東壁土耳。)
硇(乃交反)沙 (唐)
胡桐淚 〔(唐。)(敬云:是桐樹滋淪入地作之。)〕
姜石 (唐)
赤銅屑 (和名安加之禰。)
銅𨥥 〔(古猛反,正作礦)石 (唐)〕
白瓷 〔(自夷反)瓦屑〕
烏古瓦 (屋上年久者)
石燕 (唐)
梁上塵
第六卷 草上之上四十一種
青芝 (唐)
赤芝 (唐)
黃芝 (唐)
白芝 (黃)
黑芝 (唐)
紫芝 (唐)
赤箭〔(子賊反) 和名平止平止之。又加美乃也。出知泉。〕
天門冬 (和名須末呂久佐。)
麥門冬 (和名也末須介。)
木〔(直偉反) 和名平介良。〕
女萎(於麼反)葳蕤〔(人隹反) 和名惠美久佐。又阿末爾。〕
黃精 (和名於保惠美,又阿末奈。一名也萬惠美。)
乾地黃
菖蒲 (和名阿也女久佐。)
遠志 (唐)
澤瀉〔(音昔,又揚和也反) 和名奈末為。又於毛多加。〕
薯蕷 (和名也末都以毛。)
菊花 (和名加波良于波歧。又歧久。)
甘草 (和名阿末歧。出陸奧國。)
人參(所金反) (和名加乃爾介久佐。一名爾已太。)
石斛(胡木反) (和名須久奈比古乃久須禰。又以波久須利。)
牛膝(息七反) (和名為乃久都知,又以奈歧久佐。)
卷柏 (和名伊波久美,又伊波古介。)
細辛 (和名美良乃禰久佐。又比歧乃比太比久佐。又美也末好奈波。)
獨活 (和名宇止。又都知多良。)
升麻 (和名止利乃阿之久佐。又宇多加久佐。又止利乃禰久佐。)
茈胡 (和名乃世利。又波末阿加奈。)
房葵 (和名也末奈須比。)
蓍實 (和名女止久佐。)
菴(音淹)蘆子 (和名比歧與毛歧,一名波波古。)
薏(音憶)苡(音以)子 (和名都之多末。)
車前子 (和名於保波已。)
菥(先歷反)蓂(音覓)子 (和名都波比良久佐。)
茺(音充)蔚(音尉)子 (和名女波之歧。)
木香 (和名佐宇毛久。)
龍膽 (和名衣也美久佐。一名爾加奈。)
菟絲子 (和名禰奈之久佐。)
巴戟天 (和名也末比比良歧。)
白莫 (和名保呂久。又都久美乃以比禰。)
白蒿 (和名之呂與毛歧。一名加波良與毛歧。)
第七卷 草上之下三十八種
肉蓯蓉 (唐)
地膚子 (和名爾波久佐。又末歧久佐。)
忍冬 (和名須比都良。)
蒺藜子 (和名波末比之。)
防風 (和名波末須加奈。又波末爾加奈。)
石龍芻 (和名宇之乃比多比。又多都乃比介。)
落石 (和名都多。)
千歲虆汁 (和名阿末都良。一名止止歧。)
黃連 (和名加久末久佐。)
沙參 (唐)
丹參 (唐。又殖養濃國。)
王不留行 (和名鬚鬚久佐。一名加佐久佐。)
藍實 (和名阿為乃美。)
景天 (和名伊歧久佐。)
天名精 (和名波末多加奈。一名波末布久良佐。)
蒲黃 (和名加末乃波奈。)
香蒲 (和名女加末。)
蘭草 (和名布知波加末。)
決明 (和名衣比須久佐。)
芎藭 (和名於無奈加都良久佐。)
蘼蕪 (芎藭苗也。)
續斷 (和名於爾乃也加良。又波美久佐。)
雲實 (和名波末佐佐介。)
黃耆 (和名也波良久佐。又加波良佐佐介。)
徐長卿 (和名比女加加美。又加加毛。)
杜若 (唐)
蛇床子 (和名比留無之呂。一名波未世利。)
茵陳蒿 (和名比歧與毛歧。)
漏蘆 (和名久呂久佐。一名阿利久佐。)
茜根 (和名阿加禰。)
飛廉 (和名曾曾歧。又之保天。)
營實 (和名宇波良乃美。)
薇銜 (唐)
五味 (和名佐禰加都良。)
旋(徐兜反)花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白兔藿 (唐)
鬼督郵 (和名乎止乎止之。又太止太止之乃奈。)
白花藤 (唐)
第八卷 草中之上三十七種
當歸 (和名宇末世利。一名也末世利。又於保世利。一名加波佐久。)
秦艽(音交,俗作膠非) (和名都加利久佐。又波加利久佐。)
黃芩(渠今反) (和名比比良歧。又波比之波。)
夕藥(時藥反) (和名衣比須久須利。一名奴美久須利。)
乾薑 (和名久禮乃波之加美。)
藁本 (和名加佐毛知。又佐波曾良之。)
麻黃 (和名加都禰久佐。一名阿末奈。出贊歧國。)
葛根 (和名久須乃禰。)
前胡 (和名宇多奈。又乃世利。)
知母 (和名也末止已呂。又也未志。)
大青 (和名波止久佐。一名久留久佐。)
貝母 (和名波波久利。)
栝(古活反)萎 (和名加良須宇利。)
玄參 (和名於之久佐。)
苦參 (和名久良良。一名丁止利久佐。)
石龍芮 (和名之之乃比太比久佐。又布加都美。)
石葦 (和名伊波乃加波宇知。又伊波之。一名伊波久佐。)
狗脊 (和名於爾和良比。一名伊奴和良比,一名久末和良比。)
萆(必禰反)薢 (和名於爾止已呂。)
拔(蒲八反)葜(苦八反) (和名宇久比須乃佐留加歧。又佐留止利。)
通草 (和名阿介比加都良。)
瞿麥 (和名奈天之古。)
敗醬 (和名於保都知。又夕知女久佐。又加末久佐。)
白芷 (和名加佐毛知。一名與呂比久佐。又佐波宇止。一名佐波曾良之。)
杜蘅 (和名不多末加美。又都不禰久佐。)
紫草 (和名牟良佐歧。)
紫菀 (和名乃之。)
白蘚 (和名比都之久佐。)
白薇 (和名美奈之古久佐。一名阿萬奈。又久呂女久佐。)
葈耳 (和名奈毛美。)
茅根 (和名知乃禰。)
百合 (和名由利。)
酸漿 (和名保保都歧。一名奴加都歧。)
紫參 (和名知知乃波久佐。)
女萎 (和名惠美久佐。)
淫羊藿 (和名宇牟歧奈。又也末止利久佐。)
蠡實 (和名加歧都波太。)
第九卷 草中之下三十九種
款冬 (和名也未布布歧。又於保波。)
牡丹 (和名布加美久佐。又也末多知波奈。)
防己 (和名阿乎加都良。又佐禰加都良。)
女菀 (和名惠美乃禰。)
澤蘭 (和名佐波阿良良歧。一名阿加末久佐。)
地榆 (和名阿也女牟,又衣比須禰,又衣比須久佐。)
王孫 (和名奴波利久佐,又乃波利。)
爵床 (和名乃加加毛。)
白前 (和名加加牟。)
百部根 (和名布止都良。)
王苽 (和名比佐久。)
薺苨 (和名佐歧久佐奈,一名美乃波。)
高良薑 (和名久禮乃波之加美乃宇止。又加波禰久佐。)
馬先蒿 (和名波波古久佐。)
蜀羊泉 (唐)
積雪草 (和名都保久佐。)
惡實 (和名歧多歧須。又宇末布布歧,牛蒡也。)
莎草 (和名美久利。又佐久。)
大小薊(音計)根 (和名阿佐美。)
垣(音表)衣 (和名之乃布久佐。)
艾(五蓋反)葉 (和名與毛歧。)
水萍 (和名宇歧久佐。又以乎女。)
海藻 (和名之末毛。又爾歧女。又於古。)
昆布 (和名比呂女。又衣比須女。)
葒(音紅) (和名伊奴多天。)
陟釐 (和名阿乎乃利。)
井中苔及萍 (和名為乃美止利。)
蔛(胡木反) (和名奈歧。)
鳧葵 (和名阿佐佐。)
菟葵 (和名以倍爾禮。)
鱧腸 (和名宇末歧多之,蓮子草也。)
蒟醬 (和名和多多比。)
百脈根 (唐)
蘿摩子 (和名加加美。)
白藥 (唐)
蘹香子 (和名久禮乃於毛。)
鬱金 (唐)
薑黃 (唐)
阿魏 (唐)
第十卷 草下之上三十五種
大黃 (和名於保之。)
桔梗 (和名阿利乃比布歧,又乎加止止歧。)
甘遂 (和名爾坡曾,又爾比曾。)
葶藶 (和名波末多奈。又波萬世利。又阿之奈都奈。)
芫花 (唐,和名加爾比。)
澤漆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乃女。)
大戟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蕘(人搖反)花 (和名波末爾禮。)
旋(似泉反)復花 (和名加未都保。又加未保。)
鉤(古侯反)吻 (唐)
藜(力奚反)蘆 (和名也未宇波良。一名之之久比久佐。)
赭魁 (和名烏乃止止歧。)
及(芨)己(音以) (和名都歧禰之佐。一名於宇。)
烏頭 (和名於宇。)
天雄 (和名於宇。)
附子 (和名於宇。)
側子 (和名於宇。)
羊躑躇 (和名以波都都之。又毛知都都之。一名之呂都都之。)
茵芋 (和名爾都都之。)
射(音夜,考寒反)干 (和名加良須安不歧。)
鳶(音緣)尾 (和名古也須久佐。)
貫眾 (和名於爾和良比。)
半夏 (和名保曾久美。)
由跋 (和名加支都波奈多。)
虎掌 (和名於保保曾美。)
莨菪子 (和名於保美留久佐,又於爾保美久佐。)
蜀漆葉 (和名久佐歧也萬宇都支乃波。恆山苗也。)
恆山 (和名久佐支。又宇久比須乃伊比禰。)
青葙 (和名宇末佐久。一名阿末佐久。)
牙子 (和名宇末都奈支。)
白蘞 (和名也末加加美。)
白芨(音及) (和名加加美。)
蛇全 (和名宇都末女。)
草蒿 (和名于波歧。)
雚菌(貝殞反) (唐)
第十一卷 草下之下六十七種
連翹 (和名從多知波二十,又從多知久佐。)
白頭 (和名於歧奈久佐,又奈加久佐。)
䕡茹 (和名禰阿佐美。又爾比末久佐。)
苦芺(烏老反) (和名加未奈。又加美於吉之奈。)
羊桃 (和名從良良久佐。)
羊蹄 (和名之乃禰。)
鹿藿 (和名久須加都良乃波江。)
牛扁 (和名太知末知久佐。)
陸英 (和名曾久止久蒴藋也。)
藎草 (和名加歧奈。又阿之乃阿烏。)
夏枯草 (和名宇留比。)
烏韭 (和名知比佐歧古介。)
蚤休 (敬云草甘遂。)
虎杖根 (和名從多止利。)
石長生 (敬云𪕌筋草。)
鼠尾草 (和名美曾波歧。)
馬鞭草 (和名久末都都良。)
馬勃 (和名於爾不須倍。)
雞腸草 (和名波久倍良。)
蛇莓汁 (和名倍美乃從知古。)
苧根 (和名寧乃禰。又加良牟之乃禰。)
菰根 (和名古毛乃禰。)
狼跋子 (和名布知乃美。)
蒴藋 (和名曾久止久,敬云是陸英。)
弓弩弦 (和名於保由美乃都留。)
舂杵頭細糠 (和名支禰乃波之乃奴加。)
敗蒲席 (和名布留歧加末古毛。)
敗船茹 (和名布禰乃阿久。)
敗鼓皮 (和名都都美乃也禮加波。)
敗天公 (和名多加佐乃也禮。)
半天河 (和名歧乃宇都保乃美都。)
地漿 (和名都知寧保利天都久留美都,是土漿。)
屋遊 (和名也乃宇倍乃古介。陶云瓦屋上青苔衣。)
赤地利 (唐)
赤車使者 (唐)
劉寄奴草 (唐)
三白草 (和名加太之呂久佐。)
牽牛子 (和名阿佐加保。)
豬膏莓
紫葛 (和名衣比加都良乃禰。)
萆(卜繼反)麻子 (和名加良加之波乃三)
葎(音律反)草 (和名牟久良。)
格注(主句反)草 (唐)
獨行根
苟(古厚反)舌草 (唐)
烏蘞莓 (和名比佐古都良。)
豨薟
狼毒 (和名也末佐久。)
鬼臼 (和名奴波乃美。)
蘆根 (和名阿之乃禰。)
甘蕉根 (和名波世乎波乃禰。)
萹蓄 (和名多知末知久佐。又宇之久佐。)
酢漿草 (和名加多波美。)
苘實 (和名以知比。)
蒲公草 (和名布知奈。一名多奈。)
商陸 (和名以乎須歧。)
女青 (和名加波禰久佐。)
水蓼 (和名美都多天。)
角蒿
昨葉何草 (和名無。敬云瓦松。)
白附子 (唐)
鶴蝨 (唐)
甑帶灰 (和名古之支和良乃波比。)
屐屧鼻繩灰 (和名阿之太乃乎乃波比。)
故麻鞋底 (和名布留歧乎久都乃之歧。)
雀麥 (和名加良須牟支。又燕麥。)
筆頭灰 和名不留支不氐乃都加乃波比。
第十二卷 木上二十七種
茯苓 (和名末都保止。)
虎魄 (和名阿加多末。)
松脂 (和名乎加末都乃也爾。)
柏實 (和名比乃美。)
菌桂 (唐)
牡桂 (唐)
桂 (唐)
杜仲 (和名波比末由三)
楓香脂 (和名加都良乃安不良。)
乾漆 (和名如宇。)
蔓荊實 (和名波末波比。)
牡荊實 (殖近江國)
女貞 (和名太以乃歧乃三。)
桑上寄生 (和名久波乃支乃保也。)
蕤核 (唐)
五茄 (和名牟古支。)
沉香 (唐。諸香同是一樹也。)
柏木 (和名歧波太。)
辛夷 (和名也末阿良良支。又古不波之加三。)
木蘭 (和名毛久良爾。出大宰。)
榆皮 (和名也爾禮。又以倍爾禮。)
酸棗 (和名須支奈都女。一名佐禰布止。又宇奈以女。)
槐實 (和名惠須乃支乃三。)
檸實 (和名加知乃支。)
枸杞 (和名奴美久須禰。)
蘇合 (和名加波美止利。唐)
橘柚 (和名太知波奈。又由。)
第十三卷 木中二十八種
龍眼 (和名佐加支乃三。)
厚朴 (和名保保加之波乃支。)
豬苓 (和名加之波支。又久奴支。一名也未加加波。)
竹葉芹竹葉 (和名久禮多介。又加波多介。)
枳實 (和名加良多知。)
山茱萸 (和名從多知波之加三。又加利波乃三。)
吳茱萸 (和名加良波之加三。)
秦皮 (和名止禰利古乃支。又太牟木。)
梔子 (和名久知奈之。)
檳榔 (和名阿知末佐。)
合歡 (和名禰布利乃支。)
秦椒 (和名加波波之加三,又古不之波之加三。)
衛茅 (和名加波久末都都良。)
紫葳 (和名乃宇世宇加都良。又末加也支。)
蕪荑 (和名比歧佐久良。又也爾禮乃美。)
食茱萸 (和名於保多良乃三。)
椋(力將反)子木 (和名牟久乃支。)
每始王木 (唐)
折傷木 (和名從多比。)
茗苦荼茗 (和名荼。)
桑根白皮 (和名久波乃禰乃加波。)
松蘿 (和名末都乃古介。)
白棘 (和名奈都女乃波利。)
棘刺花 (唐)
安息香 (唐)
龍腦香 (唐)
庵摩勒 (唐)
毗黎勒 (唐)
第十四卷 木下四十五種
黃環 (和名布知加都良。)
石南草 (和名止比良乃歧。)
巴豆 (唐)
蜀椒 (和名布佐波之加美。)
莽草 (和名之支美乃支。)
郁核 (和名宇倍。)
鼠李 (和名鬚毛毛乃支。)
欒華 (和名牟久禮之乃波奈。)
杉材 (和名須支乃支。)
楠材 (和名久須乃歧。)
榧實 (和名加倍乃美。)
蔓椒 (和名保曾歧。又從多知波之加美。)
釣樟根皮 (和名奈美久奴歧。)
雷丸 (唐。敬云是竹之苓也。)
溲疏 (和名宇都歧。)
舉樹皮 (和名之良久奴歧。又美久奴支。)
白楊樹皮 (和名也奈歧。又波古歧。)
水楊葉 (和名由也奈歧。又加波也奈歧。)
欒荊
小柏〔(補草反) 和名加波宇須歧歧波多。〕
莢蒾(古葉反) (唐)
釣(丁叫反)藤 (唐)
藥實根 (唐)
皂莢 (和名加波良布知乃支。)
楝實 (和名阿布知乃美。)
柳華 (和名之多利也奈支。)
桐葉 (和名支利乃支。)
梓白皮 (和名阿都佐乃支。)
蘇方木 (唐)
接骨木 (和名美也都古支。)
枳(居紙反)椇(俱禹反)(唐)
木天蓼 (和名和多多比。)
烏臼木 (唐)
赤爪(側絞反)草 (唐)
訶黎勒 (唐)
風柳皮 (唐)
賣子木 (和名加波知佐乃支。)
大空 (唐)
紫真檀木 (唐)
椿(恥倫反)木葉 (和名都波歧)
胡椒 (唐)
橡實 (和名都留波美乃美。)
每食子 (唐)
楊廬木 (和名宇都歧。)
槲若葉 (和名加之波歧。又久奴支。)
第十五卷 獸禽五十六種
龍骨 (和名多都乃保禰。)
牛黃 (唐)
麝香 (唐)
人乳汁
發皮〔(走孔反,又屍潤反) 和名人乃加美。〕
亂髮 (和名介都利加美。)
頭垢 (和名加之良乃安加。)
人屎
馬乳
牛乳
羊乳
酪蘇
熊脂 (和名久末乃阿布良。)
白膠 (和名加乃都乃乃爾加波。)
阿膠 (和名爾加波。)
醍醐 (唐,蘇之精液也。百練者也。好蘇一石有三四升。)
底野迦 (唐)
酪
犀角 (唐)
羚羊角 (和名加末之之乃以乃。)
羖羊角 (唐)
牛角䚡 (和名宇之乃古以乃。)
白馬莖 (和名安乎支馬乃萬良。)
牡狗陰莖
鹿茸 (和名加乃和加都乃。)
獐骨 (和名乎之加乃保禰。)
虎骨 (唐)
豹肉 (唐,和名奈加以加三。)
貍骨 (和名多多介。)
菟頭骨 (和名宇佐支。)
六畜毛蹄甲
鼺(力佳反)鼠 (和名毛美。)
麋脂 (和名於保之加乃阿布良。)
豚卵 (和名乃布久利。)
鼴鼠 (和名宇古呂毛知。)
獺肝 (和名乎曾。)
狐陰莖 (和名支以禰。)
貒膏 (和名美。)
野豬黃 (和名久佐為奈支。)
驢屎 (唐,和名宇佐支宇米。)
豺皮 (和名於保加美。)
丹雄雞 (和名爾波止利。)
白鵝膏 (唐)
鶩肪 (和名加毛。)
雁肪 (和名加利。)
鷓鴣鳥
雉肉 (和名歧之。)
鷹矢白 (和名多加乃久曾。)
雀卵 (和名鬚鬚美。)
鸛骨 (和名於保止利。)
雄鵲 (和名加佐佐歧。)
鴝鵒肉 (和名爾波久奈不利。)
燕矢 (和名都波久良女。)
孔雀矢 (唐)
鸕鷀 (和名宇。)
鵄頭 (和名止比。)
第十六卷 蟲魚類七十二種
石蜜 (敬云可除石字。)
臘蜜 (敬云可除蜜字。)
蜂子 (和名波知乃古。)
牡蠣 (和名乎加歧乃加比。)
桑螵蛸 (和名於保知加布久利。)
海蛤 (和名宇牟歧乃加比。)
文蛤 (和名從多也加比。)
魁蛤 (表有文。)
石決明 (和名阿波比乃加比。)
秦龜 (和名從之加女。)
龜甲 (和名宇三加女。)
鯉魚 (和名古比。)
彖魚 (和名波牟。)
鮑魚 (唐,和名阿波比。)
鮧魚 (和名阿由。)
鱔 (和名牟奈歧。)
鯽魚 (和名布奈。)
伏翼 (和名加波保利。)
蝟皮 (和名久佐不。)
石龍子 (和名止加介。)
露蜂房 (和名於保波知乃須。)
樗雞 (和名奴天乃支乃牟之。)
蚱蟬 (和名奈波世美。)
白殭蠶 (和名加比古。)
木虻 (和名於保安不。)
蜚虻 (和名古阿布。)
蜚蠊 (和名阿久多牟之。又都乃牟之。)
䗪蟲 (和名於女牟之。)
蠐螬 (和名須久毛牟之。)
蛞(音舌)蝓(音腴) (和名奈女久知。)
水蛭(之日反) (和名比留。)
鱉甲 (和名加波加女。)
鱔(徒何反)魚甲 (和名古女,又江比。)
烏賊魚 (和名以加。)
蟹 (和名加爾。)
擁鈕 (和名加佐女。)
天鼠矢 (和名加波保利乃久曾。)
螈(音元)蠶蛾 (和名比比留乃布多古毛利。)
鰻(莫安反)鱺(力號反)魚 (和名波之加美以乎。)
鮫魚 (和名佐女。)
紫貝 (和名牟未乃久得保加比。)
蝦蟆(音麻) (和名比支。)
蛙 (和名加倍留。)
牡鼠 (和名乎禰須美。)
蚺(而占反)蛇膽 (唐)
蝮蛇膽 (和名波美。)
陵鯉甲 (唐)
蜘蛛 (和名久毛。)
蜻蛉 (和名加支呂布,又加介呂布。又加太千。)
石蠶 (唐)
蛇蛻皮 (和名倍美乃毛奴介。)
蛇黃 (蛇腹中得之。)
蜈蚣 (和名牟加天。)
馬陸 (和名阿末比古。)
蠮(於佶反)螉(於公反) (和名佐曾利。)
雀⿸广⿱⿰乡隹虫(於恭反) (和名鬚鬚美乃都保。)
彼子 (和名加加乃三。宜在木部。)
鼠婦 (和名於女牟之。)
螢火 (和名保多留。)
衣魚 (和名之三)
白頸蚯蚓 (和名美美須。)
螻蛄 (和名介良。)
蜣螂 (和名久曾牟之。)
斑蝥 (唐)
芫青 (唐)
葛上亭長 (和名久須加以良之牟之,又云唐。)
地膽 (唐)
馬刀 〔(音凋) 和名末天乃加比又都堯反。〕
貝子 (和名牟末乃都保加比。)
田中螺 〔(力弋反)汁 和名多都比。〕
蝸(古華反)牛 (和名加多都布利。)
甲香 (和名阿支乃布多。)
珂 (唐)
第十七卷 果二十五種
豆蔻 (和名加宇禮牟加宇乃美。)
蒲陶 (和名於保衣比加都良。)
蓬虆 〔(力水反) (和名以知古。)〕
覆盆 (和名加宇布利以知古。陶雲根名蓬虆,實名覆盆。)
大棗 (和名於保奈以女。)
藕實 (和名波知須乃美。)
雞頭實 (和名美以不不支乃美。)
芰(奇寄反)。
實 (和名比之。)
慄 (和名久利。)
櫻桃 (和名加爾波久良乃三。又波波乃三。)
梅實 (和名牟女。兼名菀。一名同心。)
枇杷 (和名比波。)
柿 (和名加支。)
木苽 (和名毛介。)
甘蔗(之夜反) (唐)
石蜜 (唐)
沙糖 (唐)
芋 〔(於付反) 和名以以乇。〕
烏芋 (和名久呂久和烏。)
杏核 (和名加良毛毛。)
桃核 (和名毛毛。)
李核 (和名鬚毛毛。)
梨 (和名奈之,兼名菀。一名六俗。)
奈 (和名奈以。)
安久榴 (和名佐久呂。)
第十八卷 菜三十八種
白瓜子 (和名宇利乃佐禰。)
白冬瓜 (和名加毛宇利。)
瓜蒂 (和名爾加宇利乃保曾。)
冬葵子 (和名阿布比乃美。)
葵根 (和名阿不比乃禰。)
莧(胡弁反)實 (和名比由。)
苦菜 (和名爾加奈,又都波比良久久佐。)
薺 (和名奈都奈。)
蕪青 (和名阿乎奈。)
萊〔(音來)菔(蒲北反)和名於保禰。〕
龍葵 (和名古奈須比。)
菘 (和名多加奈。)
芥 (和名加良之。)
苜(恩六反)蓿 (和名於保比乃美。)
荏(而枕反)子 (和名於保衣乃美。)
蓼(音了)實 (和名多天。)
蔥實 (和名歧乃三。)
薤(下成反) (和名於保美良。)
韭(音九) (和名古美良。)
白蘘(而羊反)荷 (和名女加。)
琍菜 (和名布都久佐。)
蘇 (和名以奴衣。又乃良衣。)
水蘇 (和名知比佐支衣。)
假蘇 (和名乃乃衣。又以奴衣。)
香薷(而由反) (和名從奴衣,又從奴阿良良支。)
薄荷〔(音哥) (唐)〕
秦荻(徒歷反)梨 (唐)
苦瓠 (和名爾加比佐古。)
水靳(又作芹) (和名厥利巨斤反。)
馬芹子 (和名宇末世利。)
蒓 (和名奴奈波。)
落葵 和名加良阿布比。
蘩(音煩)蔞(綠珠反) (和名波久倍良。)
蕺(側六反) (和名之布支。)
葫 (和名於保比留。)
蒜 (和名古比留。)
堇 (和名須美禮。)
蕓薹 (和名宇知。)
第十九卷 米穀二十八種
胡麻 (和名宇古末。)
青蘘〔(私羊反) 巨勝苗也,胡麻淳黑者名巨勝。〕
麻蕡(音墳) (和名阿佐乃美。)
飴糖 (和名阿女。)
大豆黃卷 (和名末女乃毛也之。)
赤小豆 (和名阿加阿都支。)
豉 (和名久支。)
大麥 (和名布止牟支。)
穬(古猛反)麥 (和名加良須牟支。)
小麥 (和名古牟支。)
青粱米 (和名阿波乃與禰。)
黃粱米 (和名支奈留支美。)
白粱米 (和名之呂支阿波。)
粟米 (和名阿波乃宇留之禰。)
丹黍米 (和名阿加支支美。)
孽(魚列反)米 (和名毛也之。)
秫米 (和名阿波乃毛知。)
陳廩(力甚反)米 (和名布留支與禰。)
酒 (和名佐介。)
腐婢 (和名阿都支乃波奈。)
扁豆 (和名阿知末女。)
黍米 (和名支美。)
粳(古行反)米 (和名宇留之禰。)
稻米 (和名多多與禰。)
稷米 (和名支美乃毛知。)
酢 (和名須。)
醬 (和名比之保。)
鹽 (和名之保。)
第二十卷 有名無用藥百九十三種 無和名
本草外藥七十種
鬼皂莢 (和名久久佐。)
江浦草 (和名都久毛。)
茭弱 (和名古毛乃古。)
鹿毛菜 (和名都之毛。)
茭郁 (和名古毛布都良。)
鴨頭草 (和名都支久佐。)
雞冠草 (和名加良阿為。)
蒟蒻 (和名古爾也久已。)
上八種出《新撰食經》。
礪石〔(一名磨石) 和名止。〕
溫石 (今燒火熨人腰腳者。)
鼠場土〔(一名鼠壤土) 和名禰須美乃都知。〕
仰天皮 (是停汙水乾地皮捲起者。)
土檳榔 (此蟾蜍屎也,和名比支乃久曾。)
啄木頭〔(一名斫木鳥) 和名天良都都支。〕
百勞〔(一名鵙) 和名毛須。〕
蒿雀 (和名加也久支。)
百舌鳥(一名鶯)。
鴞目(一名鵂) (和布久呂布。)
姑獲(一名乳母鳥,一名釣鳥)。
鳥死蠶 (蠶在簇上鳥死者。)
蠶布屧 (和名加比古乃以天加良。)
鬼齒 (一名鬼針。此腐竹根入地者。)
阿勒勃 (一名波羅皂莢。)
栟櫚木(一名棕櫚) 和名須呂乃支。)
赤檉 (和名牟呂乃支。)
紅藍花 (作燕支者。和名久禮乃阿為。)
零陵香 (一名燕草。)
甘松香
艾納香
兜納香
零餘子 (此薯蕷子,和名奴加古。)
燈心草
甜糟 (和名阿末加須。)
以上二十五種出《本草拾遺》。
石骨 (出赤白石脂桃花石中,狀如骨玉輩,故以以名之。)
鐵屑 (此環鍒鋌鑌等屑非生者。)
藍子 (有小毒,嶺南來。)
石荊 (一名生茵芋,花子似茺蔚。)
牡蒙 (一名白馬莖,出山谷陰處。)
木占斯 (形如厚朴,有縱橫紋理。)
赤赫樹 (一名木藜蘆,似郁李而少。)
𬖇蝨 (似蓬蒿子而細。)
蒿癭 (是蒿莖間毛癭也,和名與毛支乃和多。)
薰草 (一名萱草。)
三稜草 (本草所謂莎草也。和名美久利。)
練石草 (苗細似苗蔓。)
刀圭草 (一名無心草。苗葉似小草,根似瞿麥。)
漆姑草 (一名苟尿珠。)
槎牙草 (一名慈菇。)
瓦松 (生尾瓦上似松。)
胡蔥
青桴木 (其木大者尺。)
續骨木 (緣樹木葉如落石。)
不灰木 (生蕭丘,雖燃而不糜。)
朝菌
雉口 (治瘻瘡。)
鴨頭 (治水腫。)
牡鼠卵 (治卵。)
黃白赤 (獐皮,治金瘡。)
貓屎 (治瘡,和名禰古末乃久曾。)
狼血 (治久疥,和名於保加美乃知。)
鰒魚 (治咳味。)
陳久蜆殼 (治胃反。)
蠶砂 (治胃反 和名加比古乃久曾。)
綠繭汁 (治腳 和名末由比介留之留。)
桑蠹 (和金瘡肉生不足。)
䊇 (煮糯米孽作之。)
以上三十三種出《本草稽疑》。
仙沼子 (和名之多都支。)
續隨子 (一名百兩金。)
益藍柒
樸奈 (和名久留倍支奈。)
以上四種世用多驗,但所出未詳
醫心方卷第一
醫心方卷第一背記
厥《病源論》曰:屍厥者,陰氣逆也寒熱逆厥侯,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也。《玉篇》並《宋韻》作厥氣逆也。居月反。
臍下《八十一難經》曰:脈有三部,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奔豚氣《病源論》曰: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云云。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
以上第九葉。
瘧《病源論》曰:夏日傷寒,秋必病瘧。
傷寒《病源論》曰:冬時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皆由冬時觸冒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乾嘔《病源論》曰: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也。
肺癰吐膿 又云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又云肺癰有膿而嘔者。
以上第十葉。
厥逆《病源論》曰:厥者,逆也。謂陰氣來於陽氣也。
卷第二
夫《黃帝明堂經》、《華》、《扁》針灸法,或繁文奧義,卷軸各分;或上孔下穴,次第相違,既而去聖綿邈,後學闇昧。披篇按文之間急疾,又《經》治取艾作炷之處要穴易迷,是以頭面手足胸脅腹背各隨其處,盡抄其穴,主治之法,略注穴下,針灸之例,詳附條末,專依軒宮之正經,兼拾諸家之別說,唯恐輕以愚憨之思,猥亂聖賢之蹤,庸誤亂聖旨,譬猶夏蛾之自迷燈,秋蟬之不知雪矣。
孔穴主治法第一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經》穴六百四十九;諸家方穴十一。)
頭部諸穴六十八: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第一行五穴:
囟會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頭痛,煩心,顏清,目泣出;痙,寒熱,喘,目不能視;瘧,癲疾,嘔沫,僵仆。)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瞑痛,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也。)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痎瘧,頂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癲疾,耳鳴,熱病汗出而善嘔,痙,小兒癇。足太陽膀胱腑。)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壯。督脈。主:風眩,目䀮䀮,顱上痛,瘛瘲,狂走,頂直,頸痛,癲疾。)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癲疾狂走,瘛瘲,搖頭,口喎,淚出,頸強也。)
第二行左右十穴:
五處二穴:(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嚏,風頭痛,汗出,寒熱,痙,脊強反折頭重。足太陽膀胱腑。淋病也。)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陽膀胱腑。主:風眩頭痛,欲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頭痛,項痛,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通。)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一名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足太陽膀胱腑。主:腦風、眩頭痛、癲疾、僕僵、目盲、䀮惚不樂、狂走,瘛瘲。)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汗不出,淒厥,惡寒,癲疾後僕,骨痛,頭項惡風,嘔吐,目內系急痛。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
第三行左右十穴:
臨泣二穴:(在當目上眥、目直、目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顏青,不得視,口沫,小兒驚癇反視,兩目眉頭痛。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注云:目上一寸五分是目之窗牖,故曰之,刺三分,灸五壯。主:頭痛、目瞑、遠視䀮䀮,上齒齲痛,齦腫。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五壯。主:上齒痛,惡寒。足少陽膽腑,又陽維脈。)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窒鼻,喘息不通。足少陽膽,又陽維脈。)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俠玉枕旁枕骨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腦風、目瞑,鼻營疽發為癧賴;風眩頭痛,目痛、頷急。又陽維脈,足少陽膽。)
頭上五行外四十三穴:
頭維二穴:(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足少陽膽腑,又足陽明胃腑。主: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沫,流汗,難語言。)
腦戶一穴:(一名迎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二呼。足太陽膀胱腑,又督脈。主:寒熱,痙,頭重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口噤羊鳴,喑。)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腑,足陽明胃。主:眩,目無所見,頭痛引目外眥而急。耳鳴,善嚏,頸痛身寒熱。)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刺入三分灸九壯。又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主:頭痛、痙、癲疾、互引,善驚。)
蟀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醉酒風發而兩角眩痛,不能食飲,煩滿嘔吐。)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太陽膀。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頸頷𣚰滿引齒牙,口噤不開,痛不能言。)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腑,如上又入足少陽膽腑。主:齒牙痛不能言,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主:足緩不收,痿不能行,齒牙齲痛不能言。)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小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同之。主:風頭耳後痛,煩心癲疾;僵仆,狂,瘧,面有氣,齒牙齲痛,口喎噼。)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腑,又足太陽膀胱腑同之。主:營疽,發癧賴,項痹痛引頸。足少陽膽腑。)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注云:在曲頷骨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熱病,頭痛,身熱甚者,偏項痛引目外眥目而急,煩滿汗不出。)
懸釐二穴:(在曲周顳顬下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腑。主:發熱,病頭痛引目外眥。)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腑,又手囗少陽三焦。主:耳痛鳴,上齒齲痛,僻噤不開瘛瘲,沫出,青盲,惡風寒。)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陽明脈胃。主:耳鳴,聾,上齒齲,頤頷痛。)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又手少陽三焦。主:聾無聞,若蟬鳴;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刺入分灸三壯。手太陽又手少三焦。主:聾、齒痛、狂、驚,瘛瘲,眩僕,喑不能言,羊鳴吐沫。)
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腑。主:牙齒不可嚼,齦腫。)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先欠,下齒齲痛,耳聾鳴,下牙痛、痙,口噼,䪼痛,惡風寒,不可以嚼。)
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下動脈,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頭重,頷痛,引耳中之𦗳𦗳䏆䏆。又手太陽脈小腸腑,又手少陽三焦。)
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脈,刺入一分出血多殺人,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身熱,頭脅痛,小兒驚癇,喘不得息,耳中鳴,不聞人言。)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脈,刺出血如豆,今按:《千金方》不灸。主:小兒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目多䁾。足少陽膽腑。)
翳風二穴:(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各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聾,噼不正,失欠,口噤不開,痙,喑不能言。)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中起肉,刺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又陽維脈,督脈。主:頭痛,項急,不得喘息。目眩,舌急難言,喉嗌痛,足不仁,狂言,欲自殺,目反妄見。)
喑門一穴:(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中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刺入四分不灸。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督脈,又陽維脈。)
面部諸穴三十九:
面一行從上星直下至承漿七穴:
上星一穴:(在顱上鼻直上中央入髮際一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督脈。主:風眩,顏清,煩嘔,癲疾,面膚腫;鼻衄,頭痛引頷,痎瘧,熱病不汗出,目痛不能視。)
神庭一穴:(在髮際直鼻,不可刺,灸三壯。督脈,又足陽明胃,又足太陽膀胱。主:寒熱,頭痛,喘鳴,目痛,嘔沫,風眩,痎瘧。
素髎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腨,刺入三分。督脈。主: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木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低唇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督脈,又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頭痛,癲疾,水腫,人中盡滿,唇皮死。手卷,目不利,口喎噼,衄不止。)
兌端一穴:(在唇上尖銳之端,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癲疾,嘔沫,寒熱牙引,唇吻強上,齲痛。)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注云:上齒齦間。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腑。主:風寒,癲疾,齒間血出,口齒木落痛,口不可開,鼻中息肉,目不明。)
承漿一穴:(一名天地,在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任脈。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疾,嘔沫,痓,口噤,小便赤黑,消渴,目瞑,汗出,衄不止。)
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
曲差二穴:(一名鼻沖,在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在髮際。刺入三分灸五壯。又足太陽脈膀胱,足陽明胃腑。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本神二穴:(在俠曲差旁一寸五分發際。刺入三分灸五壯。陽維脈,足少陽膽。主:頭痛,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小兒驚癇。)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刺入三分。陽維脈。主: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使項強急不可顧。)
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刺入二分灸三壯。主:風頭痛,鼻衄,眉頭痛,目茫茫,惡寒,善嚏泣出,面赤,目欲脫,項強,痔。)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主:頭痛,目中赤茫茫,風癇,目上插,痙反,眼憎風寒,狂,煩滿。)
精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刺入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淚出,憎風寒,頭痛,目中眵䁾,內眥赤痛,目不明,生膚白翳。)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去眥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又手太陽小腸,又手厥陰三焦。主:青盲,無所見,遠視茫茫,目中生膚白翳。)
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不灸。主:目不明,淚出眵䁾,瞳子癢,遠視䀮䀮,喎噼,陽蹺脈,又足陽明胃腑,又任脈。)
四白穴:(在目下一寸,刺入四分。主:目痛,口噼,淚出,目不明。足陽明胃腑。)
顴髎二穴:(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骨下。刺入三分。手太陽小腸,又手。主:口噼,齒痛,面赤目黃,口不能嚼,頰腫,膺。)
巨髎二穴:(在俠鼻旁八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主:面目惡風,翳膜,口噼,青盲。足陽明胃府,又任脈。)
迎香二穴:(一名衡陽,在禾髎上,鼻下孔旁,刺入三分,參(灸)三壯。足陽明胃腑,又手陽明大腹。主:鼻不利,窒洞氣塞,喎噼,多涕,鼽衄有癰。)
禾髎二穴:(一名䪼,在直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鼻窒,口噼,清涕不止,鼽衄有癰。手陽明大腹。)
地倉二穴:(一名胃維,俠口旁四分,刺入三分。足陽明胃腑,又陽蹺脈,又手陽脈明大腹。主:口緩不收不能語,手足痿躄不能行。)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壯。主:牙車骨痛,齒不可用嚼,頰腫口急。足陽明胃。)
大迎二穴:(一名髓空,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頸瘰癧疾。口喎,喘悸,齒痛,寒,痙,口噤,舌不能言。)
頤下部穴二:
中矩一穴:(一名垂矩,在頤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言及舌乾燥。)
廉泉一穴:(一名本池。在頤下,結喉上舌本。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任脈,又陰維脈。主:舌本腫,難以語言,舌縱,涎唾自出,咳逆上氣,喘嘔沫,齒噤。)
頸部左右諸穴二十: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肩背痛,寒熱,暴聾,目不明,頭、頷痛,淚出,洞鼻,不知香鼻,喉痹。)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熱病,汗不出,目茫茫,赤痛,眩,頭痛重,目如脫,項如拔,目瞑,咽腫難言。)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灸三壯。足少陽膽,又陽維脈。主:寒熱,癲僕,狂,熱病汗不出。眩,頭痛,頸項痛,耳目不用,喉咽僂引。)
天窗二穴:(一名窗聾。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手太陽腹。主:耳聾,頰痛腫,喉痛,喑不能言,肩痛引項,汗出及漏耳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刺入一寸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膽。主:寒熱,喉痹,咳逆上氣,唾沫,疝積,胸中滿,耳聾,頸項腫,咽腫,肩痛。)
人迎二穴:(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旁,禁不可灸,刺四分。足陽明胃。主:霍亂,腸逆,頭痛,胸滿,呼吸喘喝。)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斷氣,喘息不通。)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窗後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咳逆上氣,肩腫,喉痹,瘤癭。)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咳唾上氣,咽中喝喝,喘息,暴悟喑,氣哽與舌本出血。)
肩部左右諸穴二十六:
秉風二穴:(在俠天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舉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主:肩痛不可舉。手陽明大腸,又手太陽小腸,又手陽三焦,又足少陽膽。)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刺入五分,灸三壯。注云:大骨,謂胛上廉骨。手陽明大腸,又陽維,又足少陽膽。主: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氣上,不得眠臥。)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注云:肩端大骨間。刺入一寸半,灸五壯。主:肩背痹痛,臂不舉,血瘀肩中,痛不能動搖。又手陽明大腸,又足少陽膽。)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又陽蹺脈。主:肩中熱,指痹,臂痛。)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熱厥,目不明,咳上氣,唾血。)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上三焦。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寒熱,胸中熱滿,肩痛引項,臂背不舉,喉痹,咳唾血。)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陬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又足少陽曆。主: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熱滿。)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重、肘痛不舉。)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寒熱,耳鳴,項癧適。)
肩髎二穴:(在肩端髎上斜,舉臂肩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重不舉,臂痛。)
臑俞二穴:[在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陽維,又陽蹺脈。主:寒熱,肩重腫引甲中痛,痹疝(病)]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刺入九分,灸十壯。手太陽小腸。主:肩胛周痹。)
手部左右諸穴百二十: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肩)。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刺入五分,灸五壯。手陽明大腸。主:癭,氣腠。]
極泉二穴:(在腋下兩筋間動脈。注云:腋下臂極處。刺入四分,灸三壯。手少陽心。主:心痹,乾嘔噦,四肢不舉。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嗌乾。)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臂三寸,舉腋取之。有本:在腋下前偶二骨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主:足不收,痛不可以行。)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禁不可灸,刺入四分留三呼。手太陰肺。主:咳,上氣,不得息,暴癉內逆,肝肺相敷,鼻口出血,身脹,喘喝,嗜臥不覺。)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刺入三分灸三壯。䐃肉謂分肉塊也。手陽明大腸。主:寒熱,頸癧適,肩痛下可舉。)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刺入四分,灸五壯。手太陰肺。主心痛,咳,乾嘔,煩滿。)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關腋橫斜肘分下行,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手少陽三焦。)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半,不可刺,灸十壯。手陽明大腸。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寒熱,頸瘰癧。咳唾,上氣,目茫茫,心下滿痛,上氣。)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節間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一寸,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心痛。)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壯。手陽日大腸。主:肘節酸重、痹痛、不可屈伸。)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壯。手少陰心,又手太陽小腸。主:寒熱,齒痛,眩頭痛,狂易,瘧,頸項痛,腰痛,四肢不舉。)
尺澤二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有本云:在肘屈大橫紋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陰肺。主:心痛,肘痛,喉痹,咳逆上氣。舌乾,脅痛,肩背寒,少氣,腹脹,手不伸。)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心痛,卒咳逆,出血則已。又心澹澹然,身熱,口乾,手清,逆氣,嘔唾。)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身熱,痎瘧,逆氣,呼吸,噫,噦,嘔吐,手臂攣急。)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舉重。喉痹,目不明,腕急,耳熱,臂痿,胸滿,癲疾。)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腹䐜,肘寒,腰痛。)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小便黃,腹鳴相追逐。)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眼痛,尿黃。)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太陰肺。可以出汗,頭痛,振寒,臂厥,熱汗不出。)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卒氣聾,齒痛,戰。)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振寒,寒熱,頸頷腫,頭眩痛,痂疥。)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腕後,大士六寸,小士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口齒痛,腸鳴,傷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喉痹,面赤腫,狂僕。)
郄門二穴:(在腕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偏歷二穴:(在腕後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寒熱,汗不出,風瘧,目茫茫,癲疾,耳鳴,口闢,頰腫,喉痹,齒痛,鼻衄。)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可刺,灸九壯。手少陽三焦。主: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大溫,內傷不足。)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注云:空中一寸有上、中、下,總為會宗。手少陽五焦。上空主皮毛,中空肌肉,下空耳聾、羊癇。)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熱汗不出,頸嗌外腫,肩臂重,脅急,四肢不舉,痂疥,項強目痛。)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壯。手少陽三焦。主:懸心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及熱病煩心,善噦,胸痹引背,振寒。)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肘中濯濯,耳淳淳,臂內廉痛,口噼噤。)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刺入三分,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心悲,心暴痛,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手太陰肺。主:瘧寒甚熱,癇驚,咳唾沫,掌中熱,肘、臂、肩、背寒,口沫,四肢腫。)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半,或曰: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正手取之,手少陰心。主:悲恐,心痛相引,瘛瘲,臂肘筋攣,喑不能言。)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手少陰心。主:熱痛,心痛,苦吐,頭痛,少氣,遺尿,數欠。)
養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上下。)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寒熱,瘧,肩不能自舉,汗下出,頸痛。)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狂,煩心,目痛,厥逆,頭痛,胸滿,喉痹,耳鳴,齒痛,臑肘痛,肩不舉。)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狂,熱病汗出,胸脅痛,耳鳴,齒痛,肩痛。)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太陽小腸,主:熱病,耳鳴,脅痛,頸頷腫,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五指不可屈伸。)
經渠二穴:(在寸口陷者中。注云:從關至魚一寸,故曰寸口。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手太陰肺。主:寒熱,胸背急痛,喉中鳴,咳上氣,數欠。)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刺入三分,灸三壯。此空手少陰雄已,手少陰脈心臟穴也。主:悽悽寒,咳吐血,氣驚心痛。)
太淵二穴:(在手掌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分,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痹,逆氣寒厥,急熱煩心。善唾、噦、噫、胸滿脹滿,轉筋,口噼。)
大陵二穴:(在掌後兩骨之間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太陰肺。主:熱痛,煩心汗下出,肘攣,腋腫,喜笑不倦,心中痛,心痛,身熱如火,頭痛如破。)
神門二穴:(一名兌衡,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陷端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手少陰心。主:遺尿,手支臂寒,嘔血上氣。胸滿,膚脹,喉痹,喘逆短氣。)
勞宮二穴:(一名五星。在掌中央。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厥陰心主。主:熱病煩心,咳,寒熱,苦渴,口中爛。大人、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滿,目黃,熱,痔。)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歧骨之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寒熱,瘧,狂易,鼻鼽衄。目痛,頭、齒痛,喉痹,臂腕不用,面腫,口噤。)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虛熱,惡風,舌上黃,身熱,頭痛,陰濕,肘攣,心痛,陰痿,肩背寒。)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陰肺。主:瘧,寒厥及熱煩口,善噦,心滿,手臂不仁,唾沫唇乾,食飲不下。)
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喉痹,咽腫,齒痛,胸滿,腸鳴,肩痛,唇口乾,身熱,喘息。)
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同上。主:喉痹腫,多臥,肩髃痛,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熱,喉咽如哽,目傷,口喎。)
商陽二穴:(一名而明,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壯。手陽明大腸。主:身中生風、耳鳴、耳聾,臂瘛引口,中下齒痛,惡痛,肩背痛,喘息。)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太陽小腸腑穴也。主:瘧,寒熱,耳鳴,振寒,肩臑、肘、臂痛,眩頭痛,煩滿,眥爛。)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前小腸。主:熱汗不出,癲疾,耳鳴,寒熱。瘧,頸腫,頭頸急痛,鼻不利。)
少澤二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壯。同前小腸,井九金。主:振寒,小指不用,瘧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心痛,口乾。)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七節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主:頭痛,耳鳴,目痛,瘧,嗌外腫,肘臂痛,五指不可屈。)
腋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焦腑。主:熱病汗不出,風寒熱,狂,瘧,頭痛,目澀,耳鳴,眩,寒厥,手臂痛,面赤,齒痛。)
關衝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三壯。手少陽三韭腑。主:喉痛,舌卷,口乾,煩心,臂表痛,耳鳴,肘痛,不能自帶衣,頭眩,頷痛。)
中衡二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手厥陰心主。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侵淫,煩滿,舌本痛。)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手少陰心臟。主:陰痛、挺長,遺滿,小便不利,不可俯仰。)
少衡二穴:(一名經始。在小少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手少陰心。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而寒,善太息,口中熱,胸中痛,手卷不伸,掌痛。)
背部諸穴七十九:
一行從大椎直下至骶骨端十一穴: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九壯。督脈,又手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又手少陽三焦腑。主:傷寒熱盛,煩嘔也。)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督脈,又足太陽膀胱。主:頭重,目瞑,淒厥寒熱,項強難以顧,汗不出。)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刺入五分,灸五壯。督脈。主:身熱狂走,讇言,見鬼,瘛瘲,癲疾,怒欲殺人。)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仰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身熱痛,進退往來疾;痎,悲愁恍惚,肩痛,腹滿,背急強。)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寒熱解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注云:風成為寒熱,為瘡解爛。)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驚癇,瘛瘲狂走,脊急強,目轉上齒。注曰:插,目上掩也。)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間。刺入五分,不可灸,令人僂也。督脈。主:腰脊強,下得俯仰,黃疸,腹滿,不能食也。)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督脈。主:腹中積氣上下行,不仁。)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督脈。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
腰輸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刺入三寸,灸三壯。主:腰痛引小腹控眇,脊強汗不出。)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在脊骶端。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督脈。主:腰痛上寒,實則脊強,癲疾,頭重,洞泄,癃痔,大小便難,心痛,短氣,尻䐈清,痙。)
二行左右四十二穴:
大抒二穴:(在項第一椎下旁各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又手少陽三焦。主:項痛,頭痛,脅滿,腰脊痛,氣滿喘息,胸中鬱郁,身不安席。)
風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又督脈。主:風眩頭痛,鼻鼽不利,時嚏,清涕自出。)
肺輸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上氣,嘔沫,喘氣,胸滿,背急,不嗜食,脊強,目反盲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
心輸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寒熱,心痛,背相引而痛,胸痛,咳唾血,多涎,嘔逆,目痛淚出。)
膏肓輸二穴:(《千金方》云:主無所不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求穴大較以右手後右肩上往指頭表所不及者也。左手亦然也。灸六百壯多至千壯。)
膈輸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咳,膈寒,食飲不下。胸痛,氣少,脅腹痛,振寒,欠伸,周痹。)
肝輸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兩脅滿急,與臍相引而反折,目眩,頭痛,少腹滿,胸痛,唾血。)
膽輸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主: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
脾輸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前。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瘦,善吹,食不下,脅下滿,欲吐,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四肢急煩。)
胃輸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胃中寒,食多身瘦,腹中滿而鳴,腹䐜,風厥,胸滿,嘔吐,脊急,不能食。)
三焦輸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頭痛,食飲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注矣。)
腎輸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痛,熱痙,食多身瘦,兩脅難,心下䐜痛,喘咳,溺苦,頭痛,足寒,洞泄食不化。)
大腸輸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大腸轉氣,按如覆杯,食不下,腸鳴腹脹,面腫,腰痛。)
小腸輸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少腸痛熱控睪。注云:睪,陰囊也。引腰脊,疝痛,上衝心,口乾,尿難。)
膀胱輸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主:脊痛強引背少腹,俯仰難,尿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中膂內輸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寒熱,痙,腹脹,腋攣,背痛內引心。)
白環輸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上。主:腰脊痛不得俯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也。)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腂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謂腰髖骨而旁高處也。寬骨上有八穴,此穴有上,故云:腂,髖骨也。灸三壯。主:腰痛而清,苦傴,陰睪跳蹇,女子絕孕,陰挺出不禁。同上,又足少陽膽。)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怏怏不可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心下積脹,白麻。)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同上。主:腰痛,大便難,飧泄,少腹脹,女子赤淫,氣癃,月事逋少,男子癃。)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痛不可反側,尻䐈中痛,女子陰中癢痛,腸鳴泄注。同上。)
三行左右二十六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手太陽小腸,又足太陽膀胱。主:背痛引頭也。)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陽膀胱。主:肩髆間急,淒厥惡寒,咳逆上氣,嘔吐,煩滿,項背痛引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肩痛,胸腹滿,灑淅,脊背強急也。)
噫嘻二穴:(在肩髆內廉,俠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咳喘息,鼽衄,肩痛。)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闊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呃,多涎。注云:呃,逆氣也。)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胸脅滿,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留注。)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不能俯仰也。)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刺入五分,灸三十壯。同前膀胱。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少腹中堅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同前膀胱。主:腰脊痛惡寒,少腹滿堅,癃閒,下重不得小便。)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
胸部諸穴四十三:
一行從天突直下至中庭七穴:
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陰維脈。主:咳逆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喉痹,咽中急干,頸腫肩痛,胸滿,腹皮熱,心痛,頭痛。)
旋機一穴:(在天突下一寸,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矣。)
華蓋一穴:(在旋機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炙五壯。主:胸脅支滿,骨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矣。)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主:胸中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咳逆上氣,煩心也。)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灸五壯。任脈。主:胸滿不得喘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任脈。主:胸痹心痛滿,短氣,咳喘不得息,口不能言。)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任脈。主:胸脅𣚰滿,膈塞,心下響響然,食飲不下,嘔吐,食入腹還出。)
二行左右十二穴:
輸府二穴:(在巨骨下,旋機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矣。)
或中二穴:(在輸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臥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得安。)
神藏二穴:(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能飲食。)
靈牆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一。足少陰腎。主:胸脅𣚰滿引膺不得息,悶亂,嘔吐,煩滿不得食飲。)
神封二穴:(在靈牆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一。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沂惡寒。足少陰腎。)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三行左右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輸府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胸脅𣚰滿,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也。)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𣚰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滿(濁)沫也。)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淫濼苛獲則久不仁也。)
膺(於陵反)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胸脅腫痛,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得安也。)
乳中二穴:(此穴居處當乳中央,故曰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同前胃。)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胸下滿痛,癰腫,乳癰,淒索寒熱,痛不可按搔。)
四行左右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舉臂取之。注云:巨骨謂是缺盆下畔橫大骨也。刺七分,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咳逆喘,胸中熱,心腹痛。足太陰脾。)
中府二穴:(肺募也。一名膺中輸。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同上,又手太陰肺。主:咳,胸中痛,惡凊,多唾,肩背風,汗出,面腹腫,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胸脅𣚰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唾凍膿穢濁也。同上。)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𣚰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輸側。)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同上。主:胸中滿痛,乳腫,賁癰,咳逆上氣,喉鳴。)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胸脅𣚰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
腹部諸穴七十四:
一行從鳩尾直下至曲骨十四穴:
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𩩲骬,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有無鳩尾者,當從臆前骨歧下一寸為鳩尾骨,骨下更取五分為鳩尾穴,禁灸刺。任脈。主:心中寒,脹滿不得息,唾血,血痂,胸中痛,心腹痛,心背相引而痛,食不下。)
巨闕一穴:(心募也。在鳩尾穴下五分,去鳩尾骨端一寸。灸五壯,刺入六分,留七呼。任脈。主:心痛煩心,熱病,胸痛,腹滿,瘛瘲,唾血,霍亂,妄言,狐疝,驚悸,少氣,嘔吐。)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主:胃脘中傷,飽食不化,五臟腸脹,心腹滿,胸脅𣚰盛,嘔血,頭眩痛,身熱汗不出,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管下一寸,居蔽骨臍中。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壯。主:脹不通,痙,大堅霍亂,出泄不能自知,脅下痛,食不化,頭熱,衄,目黃,振寒,噫,煩滿,積聚,腹脹,心痛,沖疝,死不知人,心腸痛,上下行痛,大便難,尿黃赤病。足陽明胃,又手太陽小腸腑穴,又手少陽三焦。)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斥膈也。注云:斥,齒亦反,推也。)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主:食欲不化,入腸還出。注云:六腑水氣使穀不化,故令食還出。)
水分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裡急,腹中拘痛。任脈。)
臍中一穴:(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灸三壯。任脈。主: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水,腹大滿,腹中常鳴,時上衝心。)
陰交一穴:(一名少因,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任脈,又衝脈。主: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遊氣,手足拘攣,陰疝。女子月水不下,上氣,腹䐜堅痛。男子兩丸騫,水脹,水氣行皮中矣。)
氣海一穴:(一名脖胦注云:胦,臍也。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刺入一寸二分,灸五壯。任脈。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臥善驚,仰腹取之。)
石門一穴:(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臍疝,繞臍腹中切痛,水腹脹,氣癃,小便黃,氣滿。女子禁不灸刺。足少陰腎。)
關元一穴:(小腸募也。一名汋門。在臍下三寸,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壯。又任脈,足太陰脾。主:氣癃,尿黃,女子絕孕,衃血在內不下,轉胞不得尿,少腹滿;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背熱,奔豚,寒氣入少腹,時欲嘔,尿血,小便數,腰背痛,暴疝痛。)
中極一穴:(膀胱募也。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壯。主:女子禁中。注云:禁中,謂不得合陰陽也。腹熱痛,丈夫失精,婦人子門不端,小腹苦寒,陰癢痛。奔豚上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絕子,內不足。)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陰毛際陷者中。刺入一寸半,灸三壯。足厥陰肝,又任脈。主:小腹脹血(而)癃,小便難,水脹,尿出少,婦人下赤白淫,絕嗣,陰中干痛,惡合陰陽。)
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半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又衝脈。主:胸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善噦支滿,好唾。女子心疝,逆氣,吐,食不下。)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失欠,口噼喎不端,食飲喜嘔,不能言。)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身寒熱,瘧,心滿氣逆。)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痙,脊強,口不可開,多唾,大便難。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
高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積聚,時切痛也。)
肓輸二穴:(在高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大腹寒中,大便乾,腸中切痛。)
中注二穴:(在肓輸下五分。刺入一分,灸五壯。衝脈,又足少陰腎。主:少腹有熱,大小便難。)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臍下積,疝瘕,胞中有血。腸澼切,振寒,大腸(腹)石水也。)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腹中痛,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也。)
大赫二穴:(一名陰關,一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男子精溢,陰上縮,女子赤淫。)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壯。足少陰腎,又衝脈。主:小腹滿,尿難,陰下瘲。)
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不容二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灸五壯。足陽明胃。主:嘔血,肩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則引腎痛矣。)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去上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痛,腹鳴相追,不可傾側,肩息,唾血。)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去中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脅下積氣結痛也。)
關明二穴:(在梁門下,太一上,去建里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身腫、重,遺尿,善滿,積氣,腹鳴卒痛,泄,不欲食。)
太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腑。主:狂,癲疾,吐舌。)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去水分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前胃。主:狂,癇,癲疾,吐舌。)
天樞二穴:(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輸一分五分,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女子胞絡中痛,惡血,月水不休止。腹脹腸鳴,氣上,食不化,不嗜食,身重。足陽明胃。)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大巨上。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腸中盡痛也。)
大巨二穴:(一名液門。在長溪下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腹滿痛,善煩,小便難,頹疝,偏枯,四肢不用,善驚。)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腰背中痛,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歸來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注云:有本:俠曲骨相去五寸。刺入八分,灸五壯。同上胃。主:少腹痛,奔豚,卵上入引莖中痛,女子陰寒。)
氣街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腹中有大氣,私使,女子月水不利,腹脹,陰腫,乳難,腰痛,陰痿,兩丸騫,痛,婦人無子。)
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去巨闕各三寸五分,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主:息奔,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喑不能言,婦人產余疾;食不下,眩目,足寒,心切痛。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
日月二穴:(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少陽膽,足太陰脾。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腸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管各三寸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腸中痛。)
大橫二穴:(在腸哀下三寸,直臍旁,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大風,逆,多寒,善悲也。足太陰脾。)
腸結二穴:(一名腸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
府舍二穴:(在腸結下三寸。刺入七分,灸五壯。主:疝瘕,髀中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足太陰脾。)
衡門二穴:(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刺入七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產腹乳難,子上衝心,陰疝。)
側脅部左右二十穴:
大包二穴:(脈出腋下三寸。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太陰脾。主:胸脅痛,身寒,虛則百節皆縱。)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手厥陰心主。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復一寸,脅下三寸,著脅直脅撅肋間。刺入七分,灸三壯。手厥陰心主,又足少陽膽。主:寒熱,膺滿,瘻,頸,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音,喉中鳴。)
淵腋二穴:(一名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刺入三分,不灸。足少陽膽。主:胸滿,馬力,臂不舉。)
章門二穴:(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廓。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腹中腸鳴,食不化,脅痛,口乾,胸滿喘息,心痛腰痛,身黃,四肢懈惰,石水,馬力腫。足少陽膽府。又足厥陰肝。)
京門二穴:(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輸。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注云:穴當十一椎,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腰痛,寒熱,腹䐜脹,引背脊反折,水道不通,尿黃,洞泄。)
帶脈二穴:(在季肋端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維道二穴:(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刺入八分,灸三壯。主:嘔,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帶脈並足少陽脈膽。)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刺入一寸,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入少腹;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瘲。)
居髎二穴:(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
足部左右諸穴百六十九: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街二寸。刺入八分。注云:羊矢亦曰鼠鼷,陰之兩廉,腹與股相接之處。主:婦人絕產若未曾產。足太陰脾。)
會陰二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任脈,又衝脈。主:痹,小便難,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血不通,男子陰寒。)
會陽二穴:(一名利夷,在陰尾骨兩旁。刺入八分,灸五壯。主:五腸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扶承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開,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橫紋中。注云:扶承其身,故曰之。刺入二寸,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大便䐈出,小便不利,足太陽膀胱。)
五里二穴:(在下去氣街三寸,陰股中動脈也。注云:去腹五寸,故曰之。刺入六分,灸五壯。主:腹中滿,熱閉不得尿。足太陰脾。)
環銚二穴:(在髀樞中。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十壯。足少陽膽。主:髀樞中痛,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瘛,脛痛不可屈伸,不仁。)
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刺入五分,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僕痛。足太陽膀胱。)
風市二穴:(《千金方》云: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上,便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也。灸之百壯,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五六百壯,勿頓灸,三報之佳。此則腳氣之要穴也。)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禁不可灸刺。足陽明胃。無主治。)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壯。同上胃。主:膝寒痹不仁,痿不得屈伸。)
中瀆二穴:(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少陽膽。主: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者,若痹不仁。)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少腹痛。)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寒疝下至膝,腰痛,腹中脹滿,痿厥少氣。)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刺入三分,灸三壯。同上胃上。主:大驚,乳痛,脛苕苕痹,膝不能屈伸。)
箕門二穴:(在魚股上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陰脾。主:癃,遺尿,鼠鼷痛,小便難而白。)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刺入五分,灸五壯。足太陰脾。主: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犢鼻腫,可灸不可刺,其上堅勿攻,膝中痛不仁。)
膝目四穴:(華佗云: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主:膝弱痙疼冷,脛痛矣。《小品方》云:膝內外目,一膝有二穴,各有犢鼻兩傍陷者中,如猴孫眼者是也。)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廉,刺入七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腰痛俠脊至頭,目茫茫,風痙,痔,小便難,腹堅腫,衄不止。)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按之如湯沃兩股中,少腹腫,膝不可屈伸,陰挺痛,四肢不舉。)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刺入四分,灸三壯。主:舌縱涎下,煩悶,狂,癉,脊內廉痛,尿難,陰痿,少腹痛如蠱如姐。足少陰腎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太息口苦,嗌中吤吤,數唾,脅下𣚰滿,嘔吐,膝股不仁。)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女子疝瘕,腹中盛水脹逆,腰痛,癃,尿黃,不嗜食,心下滿,足痹痛。)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厥陰肝臟。主: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連腹引喉咽痛。)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刺入五分。足太陽膀胱。主:不得臥,出汗,不得大便,堅不出。)
委陽二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刺入七分,灸三壯。主:胸滿,閉癃,痔,腋下腫,筋急,腰痛。足太陽膀胱。)
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壯。同前膀胱。主:踝厥,癲疾,瘛瘲,膝急,腰脊痛。)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一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五壯。足太陰脾脈。主:頹疝,溏瘕,腹中痛,臟癉。)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䯒外廉。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腹中寒,脹滿,熱汗不出,善嘔,苦痙,身反折,口噤,不能久立。)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前胃。主:飧泄,大腸痛,胸脅𣚰滿。狂,妄走,善欠,風水,膝腫不能久立。)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刺入八分,灸三壯。同上胃。主:寒脛疼,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
巨虛下廉二穴:(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乾,毛髮焦。)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虛上七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腰痛如小錘居其中,腫痛,諸節痛,四肢不舉,膝脛痹不仁。)
豐隆二穴:(在踝上八寸,下廉下,䯒外廉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厥逆,足暴凊,胸痛如刺,腸若刀切之,悶不能食,大小便澀,四肢腫。)
中郄二穴:(一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脛骨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厥陰脈。主:頹疝,崩中,腹上下痛,腸澼不止,泄精。)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者中。不刺,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大腹、腰、脊、背寒,痹,轉筋,頭眩痛,衄,汗出,腳腨酸重,不能久立,痔,脛不仁。)
承山二穴:(一名魚腸,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刺入七分,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大便難,痔,脛不仁。)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又足厥陰肝。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飛揚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寸,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衄,腹不仁。)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髎。在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刺入六分,灸三壯。主:寒厥,癲疾,齘,瘛瘲,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熱,髀脛不仁。)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踹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大疝,絕子,狂,癲疾。)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膚痛,痿痹,脅,頭痛,項上凸,寒熱,癲疾。)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主:腹中熱若寒,腸善鳴,膝內痛,肘、脅、下腹䐜急,小便不利。足太陰脾。)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女子疝,少腹腫,赤白淫,陰跳,腰痛,挺長,遺尿,癃,小便不利。)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五壯。足少陽膽。主:身解㑊,寒少熱甚,淋濼脛酸不能起,膝痛,身體不仁。)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刺入四分,灸三壯。又陰維脈也。主:氣癃,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者,刺入六分,灸五壯。足陽胃,又足太陽膀胱,又足少陽膽。主: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小兒腹滿,不能食飲也。)
付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壯。陽蹺脈。主:痿厥,風頭重,頞痛,四肢不舉不仁。)
復留二穴:(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踝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足少陽腎脈。主:腰痛引脊內廉,腹厥痛,嗌乾,尿青,赤白,目茫茫,涎出。)
中對二穴:(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振寒,溲白尿難,女子少腹大,嗌乾,嗜飲,丈夫頹疝,癃,身體不仁。)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踝骨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寒熱,癲疾,目茫茫,鼽衄,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項如拔,痙,脊強,腳如結。)
金門二穴:(在足外踝上,名曰關梁。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馬癇。)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陰蹺脈。主:卒疝,少腹痛,四肢淫濼身悶,目痛,尿黃。右取一日,取左立也。)
曲尺二穴:(《小品方》云: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歧當踝前兩筋中央陷中是也。)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不能舉足,寒熱,頸腋下腫,癲疾後僕。)
商丘二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瘧寒,腹中痛,孩兒泄,不欲食,不可俯仰,手足煩擾,目眠口噤,善夢。)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不嗜食,熱病煩心,足寒凊,嗌內腫,上重下輕;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黃疸。)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悶,嘔,寒厥足熱,嗜臥,尿黃,嗌中痛,腹脹,手足寒,大便難。)
水原(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壯。足少陰腎脈。主:月經不來,來而多少閉,心下痛,目茫茫,不可以遠視。)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供足得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陽蹺脈。主:腰痛,足跟中,踝後痛,腳痿,屍厥,霍亂,馬癇。)
丘虛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脅痛,善太息,胸滿,振寒,髀樞腳痛,目翳,兩脅痛。)
解谿二穴:(在足衡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足陽明胃。主:面浮腫,顏黑,厥氣上,𣚰腹,讇言,瘛瘲,股膝重,頭眩,面目赤。)
大鐘二穴:(在足踝后街中,有本作踵中。刺入三分,灸三壯。足少陰腎脈。主:腰脊痛,大便難,口中熱,喉中鳴,咳唾血。)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刺入三分,灸三一。足陽明胃。主:瘧令人寒,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
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腸中邑邑,丈夫頹疝,女子少腹腫,溏泄,黃癉,癃,遺尿。)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壯。主:寒熱汗出,不嗜食,多寒,腹中切痛,頭面腫起,不嗜臥。)
太白二穴:(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太陰脾脈。主:熱病先頭重,頰煩悶,腰痛腹滿,兩頷痛,逆氣,大便難。)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同上,井木。主:腹中有寒熱,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善悲,腹脹,足脛寒。)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熱病汗出且出厥,足凊,心痛,腸脹,心尤痛,煩心。同上。)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臟,井。主:卒疝暴痛,男子立已,又心痛,遺尿,小便難,陰挺出,厥死,腹臍痛。)
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應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足厥陰肝。主:尿難,痛,白濁,卒疝,腰腹痛,咳逆,面熱,口喎,咽痛,短氣,足下熱,胸背痛。)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壯。足陽明胃。主:熱病,面腫水腫,胸滿,善齧唇,腸鳴,時寒熱。)
內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二十呼,灸三壯。同前胃。主:四厥,手足悶者反(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者,口噤。)
厲兌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同前胃。主:暴厥欲死,口息,脈動如故,其形無知,不嗜食,鼽衄,足脛寒。)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滿,腋下腫,馬刀,頭眩,目澀,身痹,振寒,膝痛,脛酸,月水不利。)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足少陽膽。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少陽膽。主:胸中𣚰滿,寒如風吹之狀,狂,瘧,膝痛,目眥赤痛,頭眩頷痛。)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脅痛,咳逆汗出,腹,足凊,頭痛,舌卷,口乾,耳鳴。足少陽膽。)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喘,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衄,目白翳,鼻不利。)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足太陽膀胱脈。主:身痛,狂,善行,癲疾,腰痛如折,腳如結,耳聾,惡風,目眥爛。)
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壯。同上。主:身疼痛,善驚,互引,鼻鼽衄,寒熱,善嚏,項痛,振寒。)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刺入一分,灸三壯。同上。主:瘧,頭重,鼻衄,寒疝,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胸脅痛。)
湧泉二穴:(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壯,灸三壯。主:熱病者,先腰脛酸,善渴數飲,身凊,清則項痛,足下熱,頭痛,不嗜食,腹脹,大便難。男子如蠱,女子如阻,不欲食,足厥,喘逆。足少陰腎。)
諸家取背輸法第二
楊玄操曰:黃帝正經椎有二十一節。華佗、扁鵲、曹翕、高⿰氵昋之徒,或云二十四椎,或云二十二,或云長人二十四椎,短人二十一椎。此並兩失,其衷大致或疑。夫人感天地之精,受五行之性,骨節孔竅,一稟無虧,長短粗細,乃因成育,是以人長則骨節亦長,人短則骨節亦短,其分段機關無盈縮也。今云長人二十四椎者,其肢節寧即多矣。短人二十椎者,其肢節便少乎?是知骨法常定,肢節無差。時人穿鑿,互生異見,宜取軒後正經,勿視雜術之淺法也。然華佗,扁鵲並往代名醫,遺文舊跡豈應如此?當是後人傳錄失其本意也。又云:諸輸皆兩穴,俠脊相去三寸,諸家雜說多有不同。或云:肺輸第五椎,心輸第七椎;或云:相去二寸半;或云:二寸;或云:三寸三分;或云:諸輸皆有三穴。此又謬矣。《明堂》者,黃帝之正經,聖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並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聖人之秘寶,後世學者宜遵用之,不可苟從異說,致乖正理也。
楊上善曰:取背輸法,諸家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軀雖小,法於天地,無一經不盡也。故天地造化,數乃無窮,人之輸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農氏,錄天地間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日種法,三百六十五日濟時所用。其不錄者,或有人識用,或無人識者,蓋亦多矣。次黃帝取人身體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體之上,移於分寸,左右差異,取病之輸,實亦不少。至如《扁鵲灸經》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氏灸經》等所承別本處,所及名亦皆有異。而除疴遣疾又復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適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併為非者,不知大方之論,所以此之量法,聖人設教有異,未足怪也。
《黃帝明堂經》輸椎法曰:
大抒在第一椎下傍。風門在第二椎下傍。肺輸在第三椎下。心輸在第五椎下。膈輸在第七椎下。胃輸在第十二椎下。三焦輸在第十三椎下。腎輸在第十四椎下。大腸輸在第十六椎下。小腸輸在第十八椎下。膀胱輸在第十九椎下。中膂輸在第二十椎下。白環輸在第二十一椎下。
凡俠脊椎下間傍相去三寸也。
《扁鵲針灸經》曰:第二椎名大抒(各一寸半,又名風府。)第四椎名關輸。第五椎名督脈輸。第六椎名心輸(與《佗》同。)第八椎名肺輸。第十椎名脾輸(與《佗》同。)第十三椎名懸極輸(不可灸,殺人。)第十五椎名下極輸。第十七椎名小腸輸(與《佗》同。)第十八椎名三焦輸(或名小童腸輸。)第十九椎名腰輸。第二十椎(主重下。)第二十一椎(不治。)第二十二椎(主腰背筋攣痹。)
凡十九椎應治其病灸之,諸輸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但肝輸一椎灸其節。其第十三椎並二十一椎不治,殺人。
《華佗針灸經法》:第一椎名大椎。第三椎名雲門。第四椎名神輸。第五椎名脈輸(又云厥陰輸,又名少商。)第六椎名心輸(又云督脈輸,又名膏肓。)第八椎名肝輸(又云胃輸。)第九椎名膽輸。第十椎名脾輸(與《鵲》同。)第十一椎名胃輸。第十二椎名腸輸。第十三椎名太倉輸。第十五椎名陽結輸(又云氣海輸又云不可灸。)第十六椎名裂結輸。第十七椎名大少(小)腸輸(與《鵲》同。)第十八椎名三焦輸(又云八遼輸。)第二十椎名手少陰輸(又云重下輸。)第二十一椎名胃輸(又云解脊輸。)第二十二椎名盡腸輸(又云八遼輸。)第二十三椎名下極輸。
凡諸椎俠脊相去一寸也。
《龍銜素針經》曰:熱府大椎上去發一寸橫三間寸。心輸第三椎橫相去三寸,一名身樞。風門第四椎相去三寸。肺輸第五椎相去三寸(與《佗》、《鵲》同之。)肝輸第七椎相去三寸(與匡家同。)胃管下輸第八椎相去三寸。小腸輸第十七椎相去三寸(與《鵲》同。)大腸輸正當臍(又云第十五椎。)督脈名中脊。
凡人身長短肥瘦,骨節各有大小,故不可以一法取,宜各以其自夫、尺、寸為度。橫度手四指為一夫,亦云部。
僧匡及徹公二家與上件四經不同者別出:
風門第三節。心輸第七節。膈輸第八節。脾輸第十二節(又云十六節。)胃輸第十一節。小腸輸第十二節。大腸輸第十三節。結腸輸第十五節。太陽輸第十七節。少陽輸第二十節。督脈輸第二十二節。凡俠脊相去二寸半。瘦人相去二寸二分。
上件,五家背輸椎法與《明堂經》不合者別出如上,與其經不異者不在上例。
《背輸度量法》曰:凡人有長短肥瘦,隨形量之,不得同量。臟腑十二輸欲令詳審者,宜以繩度之。夫數節輸者,從大椎輸如數為數也,今呼輸者是孔穴也。
《黃帝素問》曰:欲知背輸,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兩禺相柱也,乃舉臂以度其背,令其一禺居上,齊大椎,兩禺在下。當其下禺者,肺之輸。復下一度,心之輸。復下一度,右角肝輸;左角脾輸也。復下一度,腎輸。是謂五臟之輸,灸刺之度也。
《黃帝九卷》曰:若取人節解者,可從大椎骨頭直下至尻尾骨端度取,分為二十二分,還約背,當分之上,即其穴也。但肝一輸,當上灸之,余穴無不俠兩邊各一寸三分也。
《金騰灸經》曰:臟腑十二輸,經連經,法從大椎直窮骨中折度去其半,乃取余半四折之,皆令平等,點所折處同申所點度上。從大椎下至中脊,第一點名為膈輸;第二點名為肺輸;第三點名為心輸;下頭正中央名為肝輸。又從肝輸下至窮骨仍為八折,皆令平等。因申從肝輸至窮骨之第一點為膽輸;第二點名為脾輸;第三點名為胃輸;第四點名為腎輸;第五點名為大小腸輸;第六點名為三焦輸;第七點名為膀胱輸。下頭住窮骨。
凡臟腑輸皆俠脊相去二寸半,唯肝輸正脊中央也。
針禁法第三
孫思邈云:經云:雲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者宜詳悉之。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怒,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中趺大脈,血出不止死,趺上大脈,動脈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辜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項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大過,血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手太陰經渠不可出血,血出立死。按:此臂之太陰脈總不得出血也;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布絡是足少陰脈皮部絡也;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足少陰至舌本,若其脈先虛又刺出血即為重虛,故為語難也;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諸郄當空刺之,不可中於大絡也;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一名中府,肺募也;刺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陰三寸內陷,令人遺尿,陰股下三寸當足太陰五里穴也;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當淵液穴也;刺缺盆中肉(內)陷氣泄,令人喘逆。刺少腹中膀胱尿出,令人少腹滿;刺手魚腸內陷為腫;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目匡上陷骨上脈中漏喑。
神庭禁大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雲門刺不可深;五里禁不可刺。
臍中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三陽絡不可刺;復留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
灸禁法第四
陳延之云:《黃帝經禁》曰:不可灸者有十八處,而《明堂》說便不禁之,今別之記如下: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喑門禁不可灸;耳門耳中有膿及通柢無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氣街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灸之不幸生腫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伏菟禁不可灸。
又云:曹氏說不可灸者如下(陳延之同:)
玉枕者人音聲之所經從,無病不可灸,灸則聲不能語;若有疾可灸五十壯。維角者在眼後髮際上至角脈上是也,人眼精之所心通神為明者也,不可妄灸,灸則令失明,此則頭維也。精明者名為郎井。在眼本眥陷中可容豆者,人眼神光之所歸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失明反赤;有病可灸七壯至十四壯。舌根在頭下廉泉之後,當結喉上仰著下頭,當舌根下去結喉一寸,長人可一寸半,咽吞口味時,按之有胬肉起是也,人聲息之亭候,無病不可灸,灸則令氣澀語不轉;有病可灸七壯至十四壯。結喉在頸下陰喉頭突起腂腂者也,人五臟營衛之所統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妖鳴語不成音;有疾可灸七壯。
胡脈在頸本邊主乳中脈上是也,一名榮聽,人五臟血氣之注處也,無病不可多多灸,熟則血氣決泄不可止;有疾可灸五十壯。
天突者,名為天瞿,復名身道,是體精之衢路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傷與聲反喑;有疾可灸五十壯。神府者人神之明堂也,無病不可灸,灸則少氣之,恆使人無精守;有疾可灸百壯。此則鳩尾,一名龍頭是也。巨欖者名為神精,人筋脈之所交也。不可妄灸,灸則令人不能舉臂;有疾可灸百壯。關元者下焦陰陽宗氣之奧室也,婦人無疾不可妄灸,灸則斷兒息;有疾可灸百壯。
血海者名為沖使,在膝內骨上一夫陷中,人陰陽氣之所由從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氣衰,女則絕產,不欲動搖肢節也;有疾可灸五十壯。足太陰者,人陽精之房沖也,無病不可灸,灸男則陽氣衰,女則令絕產;有疾可灸五十壯。丘墟者名為蹄溪,在外踝下少斜近前是也,人聲室之房源,無病不可灸,灸則氣下不能上通,令喑不能言;有疾可灸十四壯。
上二十穴,曹氏說云:無病不可灸,灸則為害也。尋不病者則不應徒然而灸,以痛苦為玩者也。皆病至不獲已乃灸耳,便是未詳曹氏此說也。又云:師述曰:孔穴去病有近遠也,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脅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為近道法也。遠道針灸法:頭痛(病)皆灸於臂穴,心腹病皆灸脛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處病而灸其穴,故言無病不可灸也,非其身都無病而徒灸者也。故言其穴所之在處無病不橫為遠道穴,灸苟犯其禁耳。意謂如此,幸可更詳也。
針例法第五
《素問》曰:夫九針者,天地之大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
又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也,一日以針應數也。
鑱針者,取法布針,去末半寸,卒兌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蹺針,取法於季(黍)粟之兌,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䤵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也。六曰員和(利)針,取法於犛,微大其末,及小其本,令可深納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暴痹者。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針形畢此九針小大長短之法也。
德貞常曰:凡刺竟不得即灸,若拔針即灸者,內外熱氣相擊,必變為異病也。若針處有腫核氣起者至七日外不消然後灸之。燔針法董暹曰:凡燒針之法,不可直用炭火燒,針澀傷人也。蠟燒為上,不作黑色瘢也。烏麻、麻子脂為次,蔓荊、荏子為下。自外六畜脂並不可用也,皆傷人也。燔大癥積用三隅針。破癰腫皆用䤵針,量腫大小之宜也。小積及寒疝諸痹及風,皆用大員利針如筳也,亦量肥瘦大小之宜。皆燒針過熱紫色為佳,深淺量病大小至病為度。針訖以燒釘赤,灸上七過佳也,毋釘灸上七壯而以引之佳也,不則大氣伏留以為肉癰也。若肉薄之處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禁冷飲食。瘡不發者,欲不作瘢者,膿時柤去之。乍寒乍熱者,瘡發也。
孫思邈曰:火針用鋒針,以油為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
灸例法第六
陳延之曰:經說:夫病以湯藥救其內,針灸營其外。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則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
張仲景述:夫病其脈大者不宜灸也。
凡欲灸者,當詳所宜,審應灸處疏孔穴名,應灸壯數,出之以疏臨圖像,依註明寸數量度灸之,如經所記壯數也。
凡灸之腥說熟,宜視其人盛衰所在,大熟則傷衰腥,少則不能愈疾。是以宜節度隨盛衰也。
凡男女之體,同以腰上為陽,以腰下為陰也。男以背為陰,腹為陽。女以腹為陰,背為陽。
凡灸法當先發於上,然後灸下。先發於陽,然後灸陰,則為順也。
凡灸諸俞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病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
凡腎氣有風冷,令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
凡頭者人神所治氣之精也,病則氣虛精散。夫灸頭必令當病使火氣足,卻邪則止火也。足而不止,則神出不得入,傷精明營衛衰損也;未足而止,則邪微有餘,喜因天陰陽而發也。四肢者,身之枝幹也,其氣繫於五臟隨血脈出入養四肢也,其分度淺易達也。是以灸頭及四肢不欲頓熟,宜稍與而數報之。積灸計壯數足愈疾斷邪而已矣。腹者水穀之所藏,風寒之所結,灸務欲熟為欲多也。脊者,身之梁棟,臟腑之所繫,大陽之合,陰陽動發冷氣成病,精神氣微,得火則冷氣散。且背膂重厚,灸宜熟,務多善也。
愈皆令如經也,不如經者徒痛無益。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病則不除也。凡腎氣有風冷,人如邪鬼狀,但數報灸令熟,風寒除自愈也。
《太素經》云:手中指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注云:從本節端至中指未合四寸半,今人取手大指次指第一節為寸,以定針灸分寸者,不相當也。
孫思邈曰:凡孔穴在身此皆臟腑營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生,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妙思量,准而斷之,無得一蔇,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寸,以意消息,工拙在人。其一夫者,以四指為一手夫。
又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臼之中,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凡經言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而間。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凡言數若干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少羸弱者,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千壯有至五百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有百壯者,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須准病輕重以行,不可膠柱。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後,乃可下火。午前,平旦穀氣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法卒急者不用此例。
楊玄操曰:灸瘡得膿壞,其病乃出;不壞則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發者,灸𣝜熨之,三日即發也。
《蘇敬腳氣論》云:灸瘡瘥後,⿸疒⿱猒皿色赤者風毒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扁鵲針灸經》云:凡灸因火生瘡,長潤,久久不瘥。變成火疽,取桃樹東邊皮一寸以上煮熟去滓,煎令如糖和散敷驗。又:牛矢燒作灰敷灸瘡經久不瘥者,兔毛燒灰主瘡不瘥。
針灸服藥吉凶日第七
合服藥吉曰:
《大清經》云:凡欲合服神仙藥者,以天清無風雨,欲得王相日,上下相生日合之,神良。
王相日者:春甲乙寅卯王,丙丁巳午相;夏丙丁巳午王,戊己辰戌丑未相;四季戊己辰戌丑未王,庚辛申酉相;秋庚辛申酉王,壬癸子亥相;冬壬癸子亥王,申乙寅卯相。
相生日者:春甲午、乙巳、丙寅、丁卯;夏丙辰、丁丑、丙戌、丁未;四季戊辰、己丑、戊申、己酉;秋庚子、辛亥、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壬寅、癸卯。
又云:凡作藥,始以甲子、開、除之日為之,甲申、己卯次之。
又云:服藥良日常以建,開日晨服為陽,暮服為陰,多其陽少其陰。
《蝦蟆經》云:凡服藥吉曰:甲辰、乙巳、丙辰、丁巳。(今按:丙辰五不生也。甲辰此天地四時陰陽凶離日也。)
又云:服藥吉時:甲乙日:(雞鳴,日入、維時、晡時。)丙丁日吉時:(晡時、日入、人定、夜半。)戊己日:(人定、夜半、禺中、平旦、日出。)庚辛日吉時:(晡時,日入、人定、夜半。)壬癸日吉時:(雞鳴、維時。)
今按:凡甲子、丙子、戊子、壬子、甲午、丙午、庚午、壬午、甲戌、丙戌、壬戌、乙巳、丁巳、乙亥、丁丑、辛亥、己卯、己丑、辛丑、癸丑、癸卯。
今檢件曰:避諸禁合藥服藥針灸治病皆吉。但可避節氣,月忌並生年衰日等。
合服藥忌日:
《大清經》云:正月亥、二月寅、三月巳、四月亥(一曰申)、五月亥、六月寅、七月巳、八月申、九月亥、十月寅、十一月巳(一曰申)、十二月申。
上日,常不可和長生藥。
又云:六絕曰:正月辰、二月卯、三月寅、四月醜、五月子、六月亥、七月戌、八月酉、九月申、十月未、十一月午、十二月巳。
上日,不可服藥治病。
又云:月建、月殺、反支、天季、上朔、自刑日,此不可用。自刑日者,如寅生人不得用寅和藥、服藥,他准此。
《湛余經》云:天季日,正月子、二月卯、三月午、四月酉、五月子、六月卯、七月午、八月酉、九月子、十月卯、十一月午、十二月酉。
上日,不可用。今按:《耆婆方》云:天獄日也。《大清經》云:不得和藥、服藥。
又云:凡除日可服藥治病,滿日不可服藥,病人難起。
張仲景《藥辨決》云:凡春戊辰、己巳、戊午,夏丁亥、戊甲、乙酉(今按:《蝦蟆經》作己酉)、己丑、己未,秋戊子、戊辰、庚辛、戊申(今按:《蝦蟆經》作辛亥,)冬乙卯、辛酉、己未、巳亥。
上日,《蝦蟆經》云:皇帝禁合藥日四時忌。今古傳諱,不合藥服藥也。
又云:天有五不生日,不可合藥、服藥。乙丑、丁卯、己巳、癸未、乙酉、庚戌、戊申、丁亥、庚寅、丙辰、戊午、庚子。
上十二日,扁鵲不治病,大凶。(今按:《蝦蟆經》同之,但《大清經》加甲寅、甲午並十四日為五不生日,不可治病,有所為作皆死,不可用,云云。)
《蝦蟆經》云:四激曰:春戌、夏醜、秋辰、冬卯。
上四時忌日,古今傳諱,不合藥服藥也。今按:《開元天一循甲經》曰:此為四極所破,故曰:四激。激,急也。
又云:凡夏至,冬至日天地陰陽前後各七日,皆不可服藥灸刺。
又云:凡五月辛,己日不可針,針灸服藥,出血致死。
又云:凡反支日:子醜在朔六日反支,寅卯在朔五日反支,辰巳在朔四日反支,午未在朔三日反支,申酉在朔二日反支,戌亥在朔一日反支。
上日,不可灸刺、服藥,大凶。
又云:凡天醫以辛巳日死,扁鵲以癸未日死(一本作辛未,)師曠以辛卯日死(一本作辛未,)巫醫以辛巳日死。
上日,不可服藥、治病,凶。
又云:凡大聖服藥,治病,避五未寅申,此三日大凶。
又云:凡五寅六戊辛未,上三日,不可合藥、服藥。
又云:凡甲寅、乙卯、庚辰、丙寅、辛巳,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藥,凶,三年死。
又云:凡己巳、丁亥、壬辰、庚戌,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藥,凶。
又云:凡日出,日中時(一云日入,)上二時,不可服藥、治病,大凶。
《養生要集》云:四激、破、除、未日時,不中合藥、服藥。(今按:《大清經》同之。)
《真人集辨方》:春忌戊辰、己巳,夏忌戊申、己未,秋忌戊戌、己亥,冬忌戊寅、己卯。上日,不可服藥,甚大忌。
又云:和合神仙藥法,常避四孟,正月寅,二月巳,三月申,四月未(亥),五月寅。以右行不可和合長生藥也。當以其時王相作之,服藥用意。
《服石論》云:凡服藥之本,必須命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於中持疑更懷他念。但想其藥入口消病,狀如沸湯之潑冰雪,若此,信者無不立愈。
又云:凡服藥,先首于吉日清旦具服嚴餝,淨嗽其口,面向東立再拜,一心發願,願服神藥以後千殃散滅,百病消除,志求長生,無違其願,願一切大聖如護去老還年。發此願已,又以淨水嗽口,即服之。
服藥頌:
《新羅法師方》云:兒服藥咒曰:
南無東方藥師瑠琉光佛,藥王藥上菩薩耆婆,醫王靈山童子惠施阿竭,以療病者,邪氣消除,善神扶助,五臟平和,六腑調順,七十萬脈自然通張,四體強健,壽命延長,行住吐川,諸天衛護莎訶。(向東誦一遍,乃服藥。)
針灸忌日:
《華佗法》云:凡諸月朔晦、節氣、上下弦望日、血忌、反支日皆不可針灸,治久病滯疾記在歷日。
又云:冬至、夏至、歲旦,此前三日、後二日,皆不可針灸及房室,殺人,大忌。
又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上日,忌不可針灸治病也。
又云:男忌壬申、戊戌、丁未。女忌甲申、乙酉,又甲辰、壬辰。忌服藥刺灸,此天地四時陰陽凶離日,諱避之。
《蝦蟆經》云:凡天陰霧、疾風暴雨、雷鳴、地動、四時月節前後三日、晦朔日、月薄蝕無光明日、大寒、大熱、血忌、反支、天季、五辰、五未、自生年本命日,人氣大亂,陰陽分爭,如此之日皆不可犯,犯之殺人。又云:凡天下大風、大陰、大雨、大雷電霹靂,則日月無光,人氣大亂,陰陽不通,血氣不行,當是之時不可灸刺傷之。又云:凡春不治左脅,夏不治臍,秋不治右脅,冬不治腰。又云:凡春肝王甲乙日,無治肝募,俞及足厥陰。夏心王丙丁日,無治心募,俞及心主,手少陰。四季脾王戊以日,無治脾募,俞及足太陰。秋肺王庚辛日,無治肺募,俞及手太陰。冬腎王壬癸日,無治腎募,前(俞)及足少陰。
上四時五臟王日,禁之無治。
又云:建日不治兩足(禁晡時。)除日不治陰孔(一本尻,禁日入時。)滿日不治腹(禁黃昏時。)平日不治肩(一本背,禁入定時。)定日不治心(禁夜半時。)犯日不治手(禁雞鳴時。)破日不治口齒(禁平旦時。)危日不治鼻(禁日出時。)成日不治眉咽喉(一本肩,禁食時。)收日不治發(禁禺中時。)開日不治耳(禁夜中時。)閉日不治目(禁日昳時。)
又云:凡除日可以服藥治病,滿日不可服藥,病人難起。
又云:凡甲子旬乙丑、丁卯、己巳,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甲戊旬癸未,上一日,不用治病,凶。
甲申旬乙酉、丁亥、庚辰,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甲午旬甲午、庚子,上二日,不用治病。凶。
甲辰旬戊甲、庚戌,上二日,不用治病,凶。
甲寅旬甲寅、丙辰、戊午,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又云:凡甲不治頭,乙不治眉(一云頸頭,)丙不治心(一雲肩,)丁不治胸,戊不治脅,己不治腹,庚不治腎俞(一云腰膝,)辛不治肺俞(一云腸膝,)壬不治手(一云脛,)癸不治足。
又云:凡月一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十五日、十六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上日,不治長病皆不可灸刺出血,及月盡三日亦凶。
又云:凡血忌日:正月醜,二月未,三月寅,四月申,五月卯,六月酉,七月辰,八月戌,九月巳,十月亥,十一月午,十二月子。
上十二日,是血忌也,一名殺忌,一名禁忌,其日不可灸刺,見血凶。
又云:凡四絕日:戊申、戊寅、癸亥、癸巳,上日,不可針灸。
又云:凡五離日:戊申、巳酉(天地離),壬申、癸酉(鬼神離,)甲申、乙酉(人氏離,)丙申、丁酉(江河離,)庚申、辛酉(禽獸離。)上日,忌不可針灸。
今按:針灸服藥通忌五不生日等在服藥禁忌條中。
針灸吉日:
《蝦蟆經》云:凡陽日可治男,陰日可治女。甲丙戊庚壬皆陽日也,乙丁己辛癸皆陰日也。
又云:六甲日可治男病,六己(乙)日可治女病。
人神所在法第八
年神
《蝦蟆經》云:黃帝問於歧伯曰:人有九部,何謂也?歧伯曰:九部者,神所藏行有神宮部、大敦部、巨部、領部、下承部、天部、闕庭部、脛部、地部。神上法天而下行無已,終而復始。故必慎神之所在,前後不可灸刺。當其年神而發傷及兵創病者,致死也。
年一、十、十九、二十八、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五、六十四、七十三、八十二、九十一、百。
上年神在神宮部,一名氣魚,在臍下四寸,當於中極。
年二、十一、二十、二十九、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六、六十五、七十四、八十三、九十二、百一。
上年神在大敦部,一名五戶,當天突,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
年三、十二、二十一、三十、三十九、四十八、五十七、六十六、七十五、八十四、九十三、百二。
上神在巨部,當於巨骨,在肩隅上兩骨陷中。
年四、十三、二十二、三十一、四十、四十九、五十八、六十七、七十六、八十五、九十四、百三。
上神在領部,一名本地,當於廉泉,在領下結喉上。
年五、十四、二十三、三十二、四十一、五十、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七、八十六、九十五、百四。
上神在下承部,一名承漿,在唇下交脈中。
年六、十五、二十四、三十三、四十二、五十一、六十、六十九、七十八、八十七、九十六、百五。
上神在天部,當於額上下行,在神庭。
年七、十六、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二、六十一、七十、七十九、八十八、九十七、百六。
上神在闕庭部,當於伏兔上。
年八、十七、二十六、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三、六十二、七十一、八十、八十九、九十八、百七。
上神在脛部,當於膝下三里。
年九、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九十、九十九、百八。
上神在地部,當於太衝。
日神
《範汪方》云:凡月生一日,蝦蟆生喙,人氣在足少陰。(《蝦蟆經》云:蝦蟆生頭喙,人氣在足心。)
二日,蝦蟆生左股,人氣在股里。(《蝦蟆經》云:蝦蟆生左肩,人氣在內踝後。)
三日,蝦蟆生右股,人氣在足踝後。(《蝦蟆經》云:蝦蟆生右肩,人氣在股里。)
四日,蝦蟆生左脅,人氣在腎中。(《蝦蟆經》云:蝦蟆生左脅,人氣在腎輸。)
五日,蝦蟆生右脅,人氣在舌本。(《蝦蟆經》云:蝦蟆生右脅,人氣在承漿舌本。)
六日,蝦蟆生後左股,人氣在足太陰。(《蝦蟆經》云:蝦蟆生左股,人氣在太衝。)
七日,蝦蟆生後右股,人氣在口中。(《蝦蟆經》云:蝦蟆生右股,人氣在足內踝厥陰交。)
八日,蝦蟆生大形,人氣在腰中。(《蝦蟆經》云:蝦蟆生尻身,人氣在魚際。)
九日,兔生頭,人氣在尻上。(《蝦蟆經》云:兔生頭,人氣在足趺交脈。)
十日,兔生左股,人氣在肩中。(《蝦蟆經》云:兔生左肩,人氣在趺上五寸、腰、目。)
十一日,兔生右股,人氣在鼻上。(《蝦蟆經》云:兔生右肩,人氣在鼻柱。)
十二日,兔生左脅,人氣在髮際。(《蝦蟆經》云:兔生左脅,人氣在人迎。)
十三日,兔生右脅,人氣在股本。(《蝦蟆經》云:兔生右脅,人氣在頸,當兩乳間。)
十四日,兔生後左股,人氣在人迎。(《蝦蟆經》云:兔生左股,人氣在陽陵泉、胃脘。)
十五日,兔生身,人氣在胃脘。(《蝦蟆經》云:兔生尻身,人氣在巨虛上、下廉。)
月殿十六日,蝦蟆始省頭,人氣在胸中。(《蝦蟆經》云:蝦蟆省頭,人氣在目眥。)
十七日,蝦蟆省左股,人氣在太衝。(《蝦蟆經》云:蝦蟆省肩,人氣在脊膂。)
十八日,蝦蟆省右股,人氣在右脅裡。(《蝦蟆經》云:蝦蟆省右肩,人氣在腎募下至股。)
十九日,蝦蟆省後左股,人氣在四肢脈。(《蝦蟆經》云:蝦蟆省左脅,人氣在痿陽。)
二十日,蝦蟆省後右股,人氣在巨闕下。(《蝦蟆經》云:蝦蟆省右脅,人氣在外踝後京骨。)
二十一日,蝦蟆省左脅,人氣在足小指次指。(《蝦蟆經》云:蝦蟆省左股,人氣在目外眥及耳後。)
二十二日,蝦蟆省右脅,人氣在足外踝上。(《蝦蟆經》云:蝦蟆省右股,人氣在缺盆、腋下。)
二十三日,蝦蟆省身成,人氣在足外踝。(《蝦蟆經》云:蝦蟆省尻身,人氣在髀厭。)
二十四日,兔省左股,人氣在腰脅。(《蝦蟆經》云:兔省頭,人氣在腳外踝。)
二十五日,兔省右股,人氣在兒骨。(《蝦蟆經》云:兔省左肩,人氣在太陰絕骨。)
二十六日,兔省左脅,人氣在胸中。(《蝦蟆經》云:兔省右肩,人氣在大叢毛。)
二十七日,兔省右脅,人氣在膈中。(《蝦蟆經》云:兔省左脅,人氣在內踝上。)
二十八日,兔省後左股,人氣在陰中。(《蝦蟆經》云:兔省右脅在腳內廉。)
二十九日,兔省後右股,人氣在內榮。(《蝦蟆經》云:兔省左股,人氣在鼠僕、環陰、氣街。)
三十日,兔省身盡,人氣在踝上。(《蝦蟆經》云:兔省右股身形,人氣在關元。)
上三十日人氣所在,不可灸刺。
《華佗法》云:凡人月一日神在足(《蝦蟆經》云在兩足下。)二日神在踝(《蝦蟆經》云在外踝後。)三日神在股(《蝦蟆經》云在腹裡。)四日神在腰中(《蝦蟆經》云同之。)五日神在口齒、膺、舌本(《蝦蟆經》云同之。)六日神在兩足小指小陽(《蝦蟆經》云同之。)七日神在踝上(《蝦蟆經》云在足內踝。)八日神在手腕中(《蝦蟆經》云同之。)九日神在尻尾(《蝦蟆經》云同之。)十日神在腰目(《蝦蟆經》云同之。)十一日神在鼻柱(《蝦蟆經》)云同之。)十二日神在髮際(《蝦蟆經》同之。八素注云:髮際在上星下一寸毛內之。)十三日神在齒(《蝦蟆經》云同之。)十四日神在胃脘(《蝦蟆經》云在手陽明。)十五日神在舉身周匝(《蝦蟆經》云在遍身。)十六日神在肚胃(《蝦蟆經》云在胸。)十七日神在氣街(《蝦蟆經》云同之。)十八日神在腹裡(《蝦蟆經》云在股里。)十九日神在足趺(《蝦蟆經》云同之。)二十日神在內踝(《蝦蟆經》云在外踝。)二十一日神在腳小指(《蝦蟆經》云在兩足小指。)二十二日神在足外踝及目下(《蝦蟆經》云有足。)二十三日神在足及肝(《蝦蟆經》云在肝。)二十四日神在腹(《蝦蟆經》云在兩腳。)二十五日神在手足陽明(《蝦蟆經》云同之。)二十六日神在胸中(《蝦蟆經》云同之。)二十七日神在陰中(《蝦蟆經》云在內踝。)二十八日神在陰中(《蝦蟆經》云同之。)二十九日神在膝脛(《蝦蟆經》云同之。)三十日神在足上(《蝦蟆經》云在兩足。)
上三十日神所在,不可灸刺。
《蝦蟆經》云:六甲日神遊舍避灸刺法:
甲子頭上正中,乙丑頭上左太陽,丙寅頭上左角,丁卯左耳,戊辰左曲頰,己巳左頰,庚午左肩,辛未左肩下三寸,壬申左肘下三寸,癸酉左手合谷,甲戌頭上左太陽,乙亥頭上右角,丙子右耳,丁丑右曲頰,戊寅右頰,己卯右肩,庚辰右肩下三寸,辛巳右肘下三寸,壬午右肘下五寸,癸未右手合谷,甲申右乳,乙酉右肘里,丙戌右季肋,丁亥右脾上,戊子右髀,己丑右膝,庚寅右膝下五寸,辛卯右踝上三寸,壬辰右足中指本節,癸巳右足心,甲午左乳,乙未左肘里,丙申左季肋,丁酉左髀上,戊戌左髀,己亥左膝,庚子左膝下五寸,辛丑踝上三寸,壬寅左足中指本節,癸卯左足心,甲辰踝上,乙巳左𨄔下三寸,丙午左腳中,丁未左股陰中,戊申陰中,已酉右股陰中,庚戌右腳中,辛亥右𨄔腸,壬子右𨄔下五寸,癸丑右足踝上,甲寅膺中,乙卯直兩乳間,丙辰心鳩尾下,丁巳胃脘,戊午胃脘左,已未胃脘右,庚申右氣街,辛酉左氣街,壬戌左股陰中太陰,癸亥右股陰中太陰。
上六十日神所在之處,宜避針灸,不避致害。
又云:凡子日神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口,卯日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舌,午日在心,未日在足,申日在眉,酉日在背,戌日在頸,亥日在頭。
上十二日神所在,不可灸刺。
時神
《蝦蟆經》云:凡雞鳴神舍頭(丑),平旦舍目(寅),日出舍耳面(卯),食時舍口(辰),禺中舍肩(巳),日中舍脅(午),日紘舍五臟(未),晡時舍小腸(申),日入舍背(酉),黃昏舍陰(戌),人定舍𨄔(亥),夜半舍足(子)。
上十二時神所舍處,慎禁之。
又云:凡平旦至食時(魂在中府,魂在目眥,神在膀胱,志在天窗,意在人中。)禺中(魂在大中交,一云在太陰,魄在口左右,神在中廉,志在天窗,意在人中。)日中(魂在氣陰迎,魄在厥陰,神在目眥、曲澤,志在陰谷,意在太陰。)日昳至晡時(魂在期門,魄在尺澤,神在目,志在臍,意在尺澤、精明。)
上五神所處,不可刺灸,禁之。
天醫扁鵲天德所在法第九
天醫扁鵲法
《蝦蟆經》云:正月(天醫在卯,扁鵲在酉。)二月(天醫在戌,扁鵲在辰。)三月(天醫在巳,扁鵲在亥。)四月(天醫在子,扁鵲在午。)五月(天醫未,扁鵲在醜。)六月(天醫在寅,扁鵲在申。)七月(天醫在酉,扁鵲在卯。)八月(天醫在辰,扁鵲在戌。)九月(天醫在亥,扁鵲在巳。)十月(天醫在午,扁鵲在子。)十一月(天醫在醜,扁鵲在未。)十二月(天醫在申,扁鵲在寅。)
又云:凡推日天醫法:
甲己在卯,乙庚在亥,丙辛在酉,壬丁在未,戊癸在巳。
又云:推月天醫法:
正月在酉,二月在亥,三月在午,四月在未,五月在申,六月在卯,七月在戌,八月在醜,九月在子,十月在未,十一月在寅,十二月在酉。
又云:推行年天醫法:
行年在子(天醫在卯,)行年在醜(天醫在辰,)行年在寅(天醫在巳,)行年在卯(天醫在子,)行年在午(天醫在酉,)行年在未(天醫在辰,)行年在辰(天醫在辰,)行年在申(天醫在亥,)行年在酉(天醫在午,)行年在戌(天醫在醜,)行年在亥(天醫在申。)
又云:凡天醫陽月以大吉,加月建功曹下為天醫傳送下為扁鵲。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天醫傳送下為扁鵲。
又云:天醫常以神後加今日時,功曹下為天醫傳送下為天巫。從魁下為天師,以神後加大歲功,曹下為天醫傳送下為地巫,凡疾病當從天醫下來愈,吉。
又云:凡病人不瘥,當從天醫治之,不避眾忌,所治之處百鬼不敢當天醫所在。雖有凶神不能為害也。
又云:凡病者,向生氣坐。治其人,背天醫坐而治也。火置扁鵲上,作艾,人背天醫坐也,治其人舉手先呼天醫天師,下手治也。
又云:推月生氣法:
正月在子(死氣在午,)二月在醜(死氣未,)三月在寅(死氣申,)四月在卯(死氣酉,)五月在辰(死氣戌,)六月在巳(死氣亥,)七月在午(死氣子,)八月在未(死氣醜,)九月在申(死氣寅,)十月在酉(死氣卯,)十一月在戌(死氣辰,)十二月在亥(死氣巳。)上,向生氣所在可服藥,莫向死氣。
又云:推天德法:
《蝦蟆經》云:正月(在丁,)二月(在西南角,)三月(在壬,)四月(在申,)五月(在西北角,)六月(在甲乙,)七月(在癸,)八月(在東北角,)九月(在丙,)十月(在乙,)十一月(在東南角,)十二月(在東。)上,疾病向天德吉,疾病向天德臥即愈。
月殺厄月衰日法第十
月殺所在法:
《耆婆方》云:正月殺鬼在醜不向東,治病者死。二月殺鬼在戌不向北。三月殺鬼在戌不向北。四月殺鬼在辰不向南。五月殺鬼在醜不向東。六月殺鬼在戌不向北。七月殺鬼在未不向西。八月殺鬼在辰不向南。九月殺鬼在醜不向東。十月殺鬼在戌不向北。十一月殺鬼在未不向西。十二月殺鬼在辰不向南。
上月殺在之處,勿向治病,病人死。
《蝦蟆經》云:正、五、九月東北向治病,病者死。二、六、十月西北向治病,病者死。三、七、十一月西南向治病,病者死。四、八、十二月東南向治病,病者死。
厄月法:
《蝦蟆經》云:凡子年生人,大厄在未,小厄在醜,衰六月、十二月。
丑年生人,大厄在午,小厄在子,衰五月、十一月。
寅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衰四月、十月。
卯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衰三月、九月。
辰年生人,大厄在卯,小厄在酉,衰二月、八月。
巳年生人,大厄在寅,小厄在申,衰正月、七月。
午年生人,大厄在醜,小厄在未,衰六月、十二月。
未年生人,大厄在子,小厄在午,衰五月、十一月。
申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衰四月、十月。
酉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衰三月、九月。
戊年生人,大厄在酉,小厄在卯,衰二月、八月。
亥年生人,大厄在申,小厄在寅,衰正月、七月。
上,黃帝曰:以此大小厄日月及大小厄方地向以厄日不可灸刺,灸刺則死。又以此日服藥大凶。
八卦法(出《考命書》)
☲離。(年一、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十一、四十八、五十六、六十四、七十二、八十一、八十八、九十六、百四、百十二、百二十。)
遊年立離,禍害艮,絕命乾,鬼吏坎,墓在亥,生氣震,養者坤,天醫兌,絕體坎,遊魂在坤,禍德巽,五鬼艮。小衰正月、五月、十二月(忌五日、十二、二十八日。)大厄十月(忌二日、九日、十七日、二十五日,不可北行。)一說厄正月、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二日、十二日、不可南行。)衰日時(寅、申。)
☷坤。(年二、九、十七、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二、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二、八十九、九十七、百五、百十三。)
遊年坤,禍害震,絕命在坎,鬼吏震,墓在辰,生氣艮,養者離,五鬼震,絕體乾,遊魂離,天醫巽,禍德兌。小衰六月、十二月(忌十三日、二十九日。)大厄二月七月(忌三日、八日、十日,不可北行。)一說月厄二月、八月(忌十五日、二十四日,不可北行。)衰日時卯、酉。
☱兌。(年三、十、十八、二十六、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五十八、六十六、七十四、八十三、九十、九十八、百六、百十四。)
遊年兌,禍害坎,絕命震,鬼吏午,墓在醜,生氣乾,養者艮,五鬼午,絕體艮,遊魂巽,禍德坤。小衰七月(忌十日,十四日、二十三日。)大厄正月、五月、十一月(忌一日、五日、不可東行。)一說厄月,十一月、五月(忌十六日,二十六日,不可東行。)衰日時子午。
☰乾。(年四、十一、十九、二十七、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一、五十九、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四、九十一、九十九、百七、百十五。)
遊年乾,禍害巽,絕命離,鬼吏離,墓在醜,生氣兌,禍德艮;養者坎,五鬼巽,絕體坤,遊魂坎,天醫震。小衰五月(忌十五日、二十二日。)大厄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忌六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不可南行。)一說月厄正月、三月(忌二日、十二日,不可南行。)衰日時辰、戌。
☵坎。(年五、十二、二十、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二、六十、六十八、七十六、八十五、九十二、百、百八、百十八。)
遊年坎,禍害兌,絕命坤,鬼吏坤,墓在辰,生氣巽,養者乾,五鬼兌,絕體離,遊魂乾,福德震,天醫艮。小衰正月、六月、七月(忌十六日、二十日。)大厄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七日、十日、二十日。不可南行及起土。或本云:不可西行起土。)一說月厄八月,二月(忌七日、二十四日,不可北行。)衰日時醜、未。
☶艮。(六、十三、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三、六十一、六十九、七十七、八十六、九十三、百一、百九、百十七。)
遊年艮,禍害午,絕命巽,鬼吏午,墓在辰,生氣坤,養者兌,五鬼午;絕體兌,遊魂震,天醫,福德乾。小衰三月、四月、九月、十月(忌二日、九日、二十五日。)大厄四月、十二月(忌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一說月厄五月、十一月(忌十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衰日時醜、未。
☳震。(七、十四、二十二、三十、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四、六十二、七十、七十八、八十七、九十四、百二、百十、百十八。)
遊年震,禍害坤,絕命兌,鬼吏乾,墓在未;生氣午,養者坎,五鬼坤,天醫乾,絕體巽,遊魂艮,福德坎。小衰三月、十月(忌二日、十八日、二十六日。)大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忌八日、十六日、二十日,不可向西南行。)一說月厄六月、七月(忌八日、十六日、二十四日,不可西行。)衰日時卯、酉。
☴巽。(年十五、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九、五十五、六十三、七十一、七十九、九十五、百三、百十一、百十九。)
遊年巽,禍害乾,絕命艮,鬼吏兌,墓在醜,生氣坎,養者離;五鬼乾,天醫坤,絕體震,遊魂兌,禍德離。小衰四月、十一月忌四日、十一日、十七日、不可東北行。大厄二月、六月、九月忌(忌十日、二十五日,不可東北行。)一說月厄十月、十二月(忌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不可東行。)衰日時辰、戌。
作艾用火(法)灸治頌第十一
作艾法:
《小品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啞。解曰:此為作炷欲令根下廣三分為適也,減此為不復孔穴上,不中經脈,火氣則不能遠達。今江東及嶺南地氣溫風寒少,當以二分以還極一分半也,隨人形闊狹耳。嬰兒以意作炷也。
《千金方》云: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矢大。
用火法:
《蝦蟆經》云:松木之火以灸即根難愈。柏木之火以灸即多汁。竹木之火以灸即傷筋,多壯筋絕(《小品方》云:肉傷。)橘木之火以灸即傷皮肌。榆木之火以灸即傷骨,多壯即骨枯。枳木之火以灸即陷脈,多壯即脈潰(《小品方》云:脈淳。)桑木之火以灸即傷肉。棗木之火以灸即傷髓,多壯即髓消。
上八木之火以灸人,皆傷血肌肉骨髓。大上陽燧之火以為灸,上次以䃈石之火,大常槐木之火灸,為瘡易瘥,無者膏油之火益佳。
《小品方》云:凡八木之火害人肌血筋脈骨髓,不可以灸也。大上用陽燧之火,其次䃈石之火,天陰以槐木之火為良也。陽燧,是火珠耀日取火也。天陰無日時則鑽槐木取火也。今世但令避此作木之火耳,當用人間相傳之火也,以摩膏布纏延之,以艾華(莖)延之皆良也。相傳之火者,皆非臨時鑽截所得也,皆眾薪雜木延之,已變以木勢厲不復為害,是可用也。
灸治頌:
《蝦蟆經》云:灸時咒曰:天師天醫,願我守來療治百病,我當針灸疾病,不治神明,惡毒、鬼神精毒、風冷克毒、飲食菜毒;百病、萬毒,速自消滅,急急如律令。
又咒云:天地開張,禁之越王,俱攝金剛,針不當神,利不傷損,疾病速去,急急如律令。
明堂圖第十二
《千金方》云: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並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備預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肉,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起,方知針艾之功,過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昧近,孔穴出入,莫測其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概其不達,聊因暇隟鳩今古名醫明堂,以述灸經一篇,用補私闕,粗依圖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冷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轉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為圖。人身長三尺八寸三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之。
又咒云:赫同赫同,日出於東,左王后、西王母、前朱雀、後玄武,厝鼓織女。使我灸汝,盧醫扁鵲,即令有之,疾病速志,急急如律令。凡治病之時,誦咒三遍,然後灸針之。
《耆婆脈決經》云:壬午、辛卯、庚戌、辛酉、壬寅、乙卯。
上六日允病人代死,善善忌之。
凡不問見病者曰:
正月(巳午),二月(午未),三月(戌亥),四月(戌寅),五月(亥子),六月(醜寅),七月(醜寅),八月(寅卯),九月(卯辰),十月(辰巳),十一月(巳午),十二月(酉未)。凡戊日不見病人,巳日不問病者。
天狗下食日:
子歲(丁丑),醜歲(庚寅),寅歲(丁卯),卯歲(壬辰),辰歲(丁巳),巳歲(丙申),午歲(丁未),未歲(庚申),申歲(辛酉),酉歲(丙戊),戌歲(辛巳),亥歲(庚子)。上不可看病及合藥作服也。
凡甲乙日(平旦),丙丁日(食禺中),戊己日(日中、日昳),庚辛日(晡時),壬癸日(黃昏、人定)。
上日時不可詣看病者。
醫心方卷第二背記:
詺 《玉篇》云:名聘反,譡譡也。《宋韻》云:詺目或單作名,彌正反。
譡 丁浪也,言中也。《宋韻》如《玉篇》。
宇治本在裡,而此腳本書面仍留之。
今按:甲子 丙子 戊子 壬子 丙午 庚午
壬午 甲戌 丙戌 壬戌 乙巳 丁巳 乙
亥 辛亥 丁壬 己壬 辛壬 癸壬 癸壬 癸卯
今撿件日,避諸禁合藥服針灸治病皆吉。但可避節氣用忌並生年衰日等。
卷第三
風病證候第一
《黃帝太素經》云: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為他病也,無常方。(楊上善云:百病因風而生,變為萬病。又云,人之生也,感風氣以生;其為病也,因風氣為病。又云,九寓經曰:冬至之日,太一至坎宮,天心應之以風雨。其風從太一所居鄉來向中宮,名為實風,長養萬物。若風從南方來向中宮,為沖後來虛風,賊傷人者也。)
《素問經》:千病萬病,無病非風。
《醫門方》云:凡人性稟五行,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長物,還能為害傷人。如水浮舟,亦能覆舟。
《病源論》云: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而人少死病。不從其鄉來者,人多死病。其為病者,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經脈,行於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膚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復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面黃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
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麥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也。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小品方》云:說曰:風者,四時五行之氣也,分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各以時從其鄉來為正風,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也。萬物生成之所順,非毒厲之氣也。人當觸之過,不勝其氣乃病之耳。雖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則易愈。其風非時至者,則為毒風也。不治則不能自瘥焉。今則列其證如下:
春甲乙木,東方清風。傷之者為肝風,入頭頸肝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喜怒。兩脅痛惡血在內,飲食不下,肢節時腫,顏色蒼茫,嗌乾,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湯風。傷之者為心風,入胸脅腑臟心俞中。為病多汗惡風,憔悴喜悲,顏色赤,洞泄清穀。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陽風。傷之者為脾風,入背脊脾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肌肉痛,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不嗜食,顏色黃熹因人虛實之變,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者,則內外生熱。在中者,令人喜飢;若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者,則內如有寒從中出,腸鳴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涼風。傷之者為肺風,入肩背肺俞中。為病多汗惡風,寒熱咳動肩背,顏色白。霈然病瘧,晝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風。傷之者為腎風,入腰股四肢腎俞中。為病多汗惡風,腰脊骨肩背頸項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難不利,陰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脹,面痝然有澤,腫,時眩,顏色黑。令人厥。
上四時正氣之風,平人當觸之,過得病,證候如此。
又云:四時風物名:春,九十日,清風;夏,九十日,湯風;秋,九十日,涼風;冬,九十日,寒風。其氣分布八方,亦各異名也。太一之神隨節居其鄉各四十五日,風雲皆應之。今列其風名如下:
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為條風,一名凶風,王四十五日;
東方:震之氣,春分王,為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
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為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
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氣,主立八方之氣,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風名同;
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為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
西方:兌之氣,秋分王,為閭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乾之氣,立冬王,為不周之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氣,冬至王,為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風,各從其鄉來,主長養萬物,人民少死病也。
又云:八方風不從其鄉來,而從沖後來者,為虛邪。賊害萬物,則人民多死病也。故聖人說:避邪如避矢也。邪者,風也。今人壽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為病證候如下:
凶風之氣,內舍大腸。外在脅肌骨下,四肢節解中。書本遺其病證,今無也。
嬰兒風為病,令人筋紐濕。其氣內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風為病,令人體重。其氣內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風為病,令人發熱。其氣內舍心中,外在脈中。
謀風為病,令人弱,四肢緩弱也。其氣內舍脾中,外在肌中。
剛風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氣內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風為病,則因人脈絕時而泄利,脈閉時則結不通,喜暴死也。其氣內舍小腸中,外在右手大陽中。
大剛風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溫也。其氣內舍腎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風從其沖後來者,為病如此。
又云:新食竟取風,為冒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填滿食寒則洞泄。
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渴,近衣則身熱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兩骨節懈惰不欲自營。
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面多汗,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為泄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為病,喜在肺。使人強上惡風,寒戰,目脫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則微有清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中出,為善也。若不出則傷肺。(今按:《太素經》:強上好仰也。)
又云:風者,其氣喜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其證如下:
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寒熱。
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
肥人有風,肌肉厚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恆外行,身中寒,目淚出。
有風遇實,則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若因熱食,汗欲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
有風遇虛,腠理開則外出,悽然如寒狀,覺身中有如水淋時,如竹管吹處。
《錄驗方》云:風者,天地山川之氣也。所發近遠有二焉: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為遠風也。其風飋颹飈䬙鼓振者,此則山川間氣為近風耳。譬由鼓肩動於手握之間便能致風,亦能動物,亦能病人,而非天地之氣也。
又云:經言諸取風者,非是時行永節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也。此人間庭巷門戶窗牖之逕氣耳。天無風之日,其恆有逕風。人長居其間,積日月,此能虛人肌理,入人百脈,攻人五臟六腑,則致病焉。復有野間廣澤都亭成痙風,亦不可居臥也。復有眠坐,恆使人扇之,亦能生病。但小輕於逕穴中耳。古今有身驗其事者甚眾,今略記其三條於後章:
古雒陽市有一上貼家,最要貨賣倍集,但貨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遂成空廢,無復坐者。有一乞兒,常出市乞。每歲輒見貨主非復舊人。乞兒問知多死疾源,一品便看貼中,唯見貨主坐處,背約一柱,有一蟲食穴。故最有風貫過,如箴頭大,正射坐人項,即是風府處。乞兒計疾源一品人坐所當皆是,其項所對,死當由此。便詣市官求貼,坐之釘塞。此孔遂無,復病安全,永保其富。此其驗也。
今有一人家作北向聽事,閤在南架下。主人四月中溫病,逐涼開闢正首,閤臥乃診脈,脈作五六過來去後,其作一過來,至關上住,不進寸口。而或作五六過來後,而作一過停,住寸口不即去。脈既如此,意欲久診。看其變通,其家內人應從閤內經過,便暫閉閤。閤閉之後,脈便不復住關上及停寸口中。於是仍令其且閉閤,久診脈者,則不覺復停住關上寸口也。試復開閤,少時風來甚逕,脈還復停住關上寸口中,仍復還閉閤,脈即復調。病人喚煩,永不肯還齋中避風,而脈冷。湯以除溫,遂喑絕而死矣。是以明知逕氣之風,不可久當也。
有一家作三間屋,開中央一間,南北對作都戶。安一床當中央,夫婦便坐其中監看事。經一年許,夫婦皆中風口噤死也。
治一切風病方第二
《耆婆方》治一切風病日月散方:
秦膠(八分) 獨活(八分)
二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還遂四時之四季作服之,春散、夏湯、秋丸、冬酒四季煎膏。
又云:治男女老小一切風病。病風之狀,頭重痛,眼暗,四肢沉重,不奉不隨,頭悶心悶煩躁,手足疼痛,腫氣不能多食,嗔怒憂思,健忘多夢,悟惛惛,只欲睡臥懶起,面目失色,房事轉弱,漸自瘦,不能勞動,勞動萬病即發,萬病並主之,方:
人參 白蘚 防風 防己 芎藭 秦膠 獨活(老小各一兩,小壯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六服。一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服之相去十里。分六服者,相去三十里。令了勘,無相惡,宜久服之,延年益智聰慧。湯服訖,散服方寸匕,酒服。酒三斗,漬之一宿,少少飲之;煎服,少少服之;丸服,蜜和為丸,丸如大氣,晝瘥夜劇;八曰入肝,頭眩,目視不明;九曰入脾,令人腸鳴,舌上瘡,兩脅下心滿堅閉不利;十曰入腎,令人耳中雷鳴,甚則膿出。治之防風丸,方:
芎藭(四分) 蜀椒(三分,一方無) 貝母(三分) 防風(二分,一方九分) 當歸(二分,一方三分) 白芷(二分,一方三分) 皂莢(一分,一方三分) 術(二分,一方三分)
凡八物,冶下篩,丸以蜜,如彈丸。頓服一丸。先食。禁食生魚、豬肉、生菜。服藥十三日風當出去,當有熱處隨以水洗之,大良。(今按:《錄驗方》云:如梧子,以好酒服三丸,日二,不知稍增,可至十丸。)
《小品方》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絞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惚惚,精神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 防風(一兩半) 防己(一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枚,大者炮) 芎藭(一兩) 夕藥(一兩) 生薑(五兩)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之,可以防喑(於深反,不能言也)癔(於識反,病也。)
《極要方》云:療風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語,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運用者。有能言語,手足不廢,精神昏恍,不能對人者;有不能言語,手足精神昏亂者;有言語手足精神俱不異乎常,而發作有時,每發即狂言語,高聲大叫,得定之後,都不自醒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每發則狂走,叫喚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每發即作牛羊禽獸聲,醒後都不自覺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每發即頭旋目眩,頭痛眼花,心悶輒吐,經久方定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每發輒發熱,頭痛流汗。不自勝舉者。此等諸風形候,雖別尋其源也,俱失於養,本氣既羸,偏有所損,或以男女;或以飲食;或以思慮;或以勞役。既極於事,能不敗乎?常量己所歸,而舍割之,靜思息事,兼助以藥物,亦有可復之理。風有緣飲酒過節,不能言語,手足不遂,精神昏恍,得病經一兩日,旦依後生葛根等湯服之。
生葛根(一挺,長一尺,徑三寸) 生薑汁(二大合) 竹瀝(二大升,如不可得,宜筋竹根大一斤,切,以水一大斗,緩火煎取二大升,以代竹瀝。如竹瀝,根不可得,以筋竹葉細切一大升,以水二大升,如上法煎取二大升,以代竹瀝。如無竹葉,宜細切桑條一大斗,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代之。)
上,先取生葛根,淨洗刷,便搗碎且空,迮取汁令盡,盡訖。又搗即竹瀝酒。極迮取汁,汁盡為度。用和生薑汁,綿濾之。細細暖服之,不限回數及食前食後,如覺腹內轉作聲又似痛。,即以食後溫服之,如經七日以後,服附子等湯之。
《雜酒方》治一切風病獨活酒方:
獨活(五兩) 黑大豆(三升,熬令無音。)
凡二物,以酒一斗漬之,五日始服,日三,多少任意。但大豆者漬之二日出去。
《錄驗方》云帝釋六時服訶黎勒丸方:
上訶黎勒者,具五種,味辛酸苦鹹甘,服無忌。治一切病,大消食,益壽補益,令人有威德,延年。是名最上仙藥。療二十八種風,癖塊;大便不通,體枯乾燥,面及遍身黃者;痔;赤白利;下部疼痛;久壯熱;一切心痛;頭旋悶;耳痛重聽;有身體癰疽,積年不瘳;痢不思食;痰冷有胸中;咳嗽;唇色白,乾燥,澼;小便稠數;腹脹;痃氣;初患水病者;療聲破無;無顏色,色黃;腸內蟲;腳腫;氣上吐無力;肢節疼痛;血脈不通,心上似有物湧;健忘;心迷。如是等,皆悉瘥除也。
訶黎勒皮(八分) 檳榔仁(八分) 人參(三分) 橘皮(六分) 茯苓(四分) 芒硝(四分) 狗脊(三分) 豉(四分) 大黃(八分) 乾薑(十二分) 桃仁(八分) 牽牛子(十三兩) 桂心(八分)
凡十三味,㕮咀,下篩,以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食前以溫酒若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治偏風方第三
《病源論》云:偏風者,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子用反,緩也舍也),或縱或痹(卑利反)痛是也。
《千手經》曰: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瘥。
《龍門方》治卒偏風方:
以草火灸,令遍身汗流,立瘥。
又方:大麻子搗,以酒和,絞取汁,溫服。熬蒸亦佳。
又方:黑胡麻搗末,酒漬,服七日後瘥驗。
《極要方》療偏風服之三日內能起方:
羌活(三兩) 桂心(二兩) 乾薑(二兩) 附子(二顆,炮)
上,以水一升半,煮取半大升,分二服。
治半風方第四
《病源論》云:風半身不遂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
《千金方》治大風半身不遂方:
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
又方:蠶砂熟蒸,作練袋三枚,各受七升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數數換之。
又方:灸風池、肩髃、曲池、陽陵泉、巨虛下廉等穴。
治風痙方第五
《病源論》云:風痙(充至反)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由風邪傷於太陽經,復遇寒濕,則發痙也。
《效驗方》治風痙身強方:
蒸大豆,熨之。(《千金方》同之。)
又方:蒸鼠壤土,熨之取汗。
《新錄方》治風痙身強方:
薄荷三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葛氏方》苦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方:
取槐皮黃白者,切,以酒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稍服。
《蘇敬本草注》治風痙方:
銅屑熬令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
又方: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酒,良。
《本草稽疑》治風痙方:
蒸蠶砂,熨之。
治柔風方第六
《病源論》云:柔風者,血氣俱虛,風邪併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自收。裡急不得仰息也。
《小品方》治中柔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作不遂方:
羌活(三兩) 桂肉(三兩) 生薑(六兩) 乾地黃(三兩) 葛根(三兩) 夕藥(三兩)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
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今按:《千金方》云,酒二升、水八升,大驗。)
《葛氏方》治中緩風四肢不收者方:
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漬煮飲。
治頭風方第七
《病源論》云: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於腦,而引目系(胡計反)故也。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浴,作頭風。
《耆婆方》治人一切風氣風眩病三光散方:
秦膠(十二分) 茯神(十二分) 獨活(八分)
三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依日月法。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面病四時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四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法。
春各四分,夏各二分,秋各八分,冬各十二分。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面風病五臟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分兩,依四時散)
五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面風,頭中風病六時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藁本(依四時散分兩)
六味,切,搗篩以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中風病,中風腳弱,風濕痹病七星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天雄 山茱萸 藁本
七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時散法。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濕痹腳弱,房少精八風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藁本 天雄 鍾乳(研七日)
八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時散分兩,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風濕痹弱,房少精,傷寒心痛,中惡冷病十善散方:
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藁本 天雄 鍾乳(研七日) 夕藥 乾薑
十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四時散分兩。
《千金方》治風頭眩,口喎目痛,耳聾大三五七散方:
天雄(三兩) 細辛(三兩) 山茱萸(五兩) 乾薑(五兩) 薯蕷(七兩) 防風(七兩)六味,下篩,為散漬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
又云:小三五七散主頭風目眩方:
天雄(三兩) 山茱萸(五兩) 薯蕷(七兩)
三味,下篩,漬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又云:治頭風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頭。
又方云:芥子末,酢和,敷頭一周時覆之。
又方:葶藶子煮,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菊花,獨活,𦬣草,防風,細辛,蜀椒,皂莢,桂心,杜蘅,可作湯沐及熨之。(《集驗方》同之。)
《錄驗方》桃花散治風頭眩倒及身體風痹走在皮膚中方:
石南(五兩) 薯蕷(四兩) 黃耆(三兩) 山茱萸(三兩) 桃花(半升) 菊花(半升) 真朱(半兩) 天雄(一兩)
凡八物,合冶下篩,食竟,酒服半錢匕,日三,稍增之。
《集驗方》治風頭眩欲倒眼旋屋轉頭腦痛防風枳實湯方:
防風(三兩) 枳實(三兩,炙) 茯神(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 細辛(二兩) 芎藭(三兩)前胡(四兩) 生薑(四兩) 半夏(四兩,洗) 杏仁(三兩) 竹瀝(三升)
十一物,切,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頻服兩三劑尤良。
《葛氏方》治患風頭每天陰輒發眩冒者方:
取鹽一升,以水半升和,塗頭絮巾,裹一宿。當黃汁出,愈。附子屑一合,納鹽中尤良。
又方:以桂屑和苦酒,塗頂上。
《範汪方》治鼻孔偏塞,中有膿血。此乃是頭風所作,兼由肺疾。宜服此散方:
天雄(八分,炮) 乾薑(五分) 薯蕷(四分) 通草(六分) 山茱萸(六分) 天門冬(八分)
凡六物,冶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至二匕。
《極要方》療風頭痛,眼眩心悶,陰雨彌甚方:
防風(二兩) 當歸(一兩) 山茱萸(一兩) 柴胡(二兩) 薯蕷(二兩) 雞子(二兩,去白黃打碎)
上,為散,用雞子黃和散令調,酒服方寸匕,日三。
《僧深方》:治頭風方:
吳茱萸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染汁,以拭髮根,數用。
灸頭風方:
《千金方》云:灸天窗穴,在上星後一寸。
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
《百病針灸》云:灸百會穴,在頂上旋毛中。
又灸前頂穴,在亞會後一寸五分。
又灸五處穴,在當兩眼入髮際一寸。
治中風口噤方第八
《病源論》云:諸陽經筋,皆在於頭。三陽之筋,並絡入於頷頰,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葛氏方》治口噤不開者方:
取大豆五升,熬令黃黑,以五升酒,漬取汁。奏強發口,以灌之。
又方:獨活四兩,桂二兩,以酒水各二升,合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臥。
《千金方》治中風口噤方:
術(四兩) 酒(三升)
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服淡竹瀝一升。
《極要方》療中風口噤不知人方:
豉(五升) 茱萸(一升)
以水七升,煮三沸,飲之。(《千金方》同之。)
《廣利方》理中風口噤不開方:
獨活一大兩。切,以清酒二大升,煮取一升半。即大豆五大合,熬取煎酒熱,投豆中,密蓋,經一宿,食。久無過。服二大合。口噤即拗口灌之,日三四度。
《效驗方》治人卒中風欲死口不開身不得著席大豆散方:
大豆(二兩,熬令焦) 姜(二兩) 蜀椒(二兩,去目,汗。)
凡三物,搗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一愈。
《新錄方》治口噤方:
灸承漿穴,在頤前下,唇之下。
又方:灸頤尖七壯。
治中風口喎方第九
《病源論》云:風邪入於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噼,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卒視。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令有孔,風入耳口喜喎。
《太素經》云: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故噼。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柎而已。音撫,摩拊也。
《錄驗方》治口眼相引喎僻者方:
以生鱉血塗之,以桑鉤鉤吻邊,掛著耳也。血乾復塗之,用白酒勝血。(《小品方》同之。)
《極要方》療風口面喎兼暴風半身不遂語不轉方:
以酒煮桂心,取汁濕故布,拓病上則止。左喎拓右,右喎拓左。秘不傳,常用大效。
《僧深方》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竹瀝(一升) 獨活(三兩) 生地黃汁(一升)
凡三物,合,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翳風穴灸三壯,主耳聾,口眼為噼不正;牙車引口噤不開,喑不能言。甚神良。穴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
《小品方》云:眼瞤動,口唇動,偏喎,皆風入脈故也。
急服小續命湯,摩神明眼膏。
又方:灸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風乘不收處,灸隨年壯。日日報之,三報且息,三日不效,復三報之。
《千金方》治中風口喎方:
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頓服之,日一。(《令李方》同之。)
又方:皂莢大者一枚,去皮、子,灸。一方一兩下篩,三年苦酒和塗之,左喎塗右,右喎塗左。
《集驗方》治中風口喎噼不正方:
取空青如桑者,著口中含咽之,即愈。(《千金方》云:如豆一枚,含之。)
《葛氏方》治口喎噼者方:
銜奏灸口吻中橫紋間,覺大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大過,左喎灸右,右喎灸左。
又方:鱉血和烏頭塗之,欲止即拭去。
《範汪方》治中風口噼噤方:
豉(五升) 茱萸(一升)
合煮三沸,去滓飲汁,神驗。
又方:兩手叉於頭上,隨噼左右,灸肘頭三四壯。
《經心方》治口喎方:
青松葉一斤,搗令出汁。清酒一升,漬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即止。(《千金方》同之。)
又方:取衣魚摩發邊,即正。
治中風舌強方第十
《病源論》云: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範汪方》治風舌強不語方:
豉煮汁,漸服,一日可數十過,不頓多。
又方:新好桂,削去皮,搗下篩。以三指撮著舌下,咽之。
又方:灸廉泉穴,在頤下結喉上舌本。(今按:《華佗傳》云:中矩穴主中風舌強不語,在頤下骨里曲骨中。)
《集驗方》治卒不得語方:
煮大豆取汁,稍含,咽之。
又方:取桂一尺,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葛氏方》治中風不語方:
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服之。
又方:灸第二、第三椎上百五十壯。
《錄驗方》治舌強不能語言舌下藥礬石散方:
礬石(二兩) 桂心(二兩)。
凡二物,下篩,置舌下,便能言。
治中風失音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喉嚨(力公反,《爾雅》曰元鳥龍謂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喉厭者,聲之門戶也舌者,聲之機。口者,聲之扉也風寒客於喉厭之間,故卒然無音,故謂風失音不語。
《範汪方》治失音大豆紫湯方:
大豆一升,熬令焦。好酒二升,合煮令沸。隨人多少服,取令醉。
《效驗方》治卒風失音大豆散方:
大豆(熬令焦) 蜀椒(去目汗) 乾薑(各三兩)
凡三物,合,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一,汗出即愈。
《千金方》治卒失音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汁。
又方:濃煮大豆汁,含之。豉亦良。
又方:灸天窗,百會穴。(《新錄方》同之。)
《孟詵食經》治失音方:
杏仁(三分,去皮,熬,搗作脂) 桂心末(一分)
和如泥,取李核七個許,綿裹,少咽之。日五夜一。
又方:搗梨汁一合,頓服之。
治中風聲嘶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聲嘶者風冷傷於肺所為也。
《葛氏方》治卒中冷聲嘶啞方:
甘草(一兩) 桂心(二兩) 五味(二兩) 杏仁(三十枚) 生薑(八兩)
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服。
《耆婆方》治人聲嘶喉中不利方:
桂心 杏仁 乾薑 芎藭 甘草(各一分)
上五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口中餐,咽汁。
治聲噎不出方第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方:
橘皮五具,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針大椎旁一寸五分。
又方:濃煮苦竹葉,服之。
又方:搗蘘荷根,酒和,絞飲其汁。
礬石、桂末,綿裹如棗,納舌下,有唾吐出之。
《耆婆方》治人風噎方:
羚羊角(五兩,炙) 通草(二兩半) 防風(二兩) 升麻(二兩) 甘草(四兩,炙)五味,搗篩為散,以白飲服一方寸匕,日二。
治中風驚悸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經為風邪所乘也,或恐懼憂恚,迫令心氣虛,亦受風邪。風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能呼。
《極要方》四神鎮心丸,療男子讀誦健忘,心神不定,心風虛弱,補骨髓方:
茯神(十二分) 天門冬(十二分) 乾地黃(十二分) 人參(八分) 遠志皮(八分)以上蜜丸,飲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
《博濟安眾方》云:治因重病虛損後;或因憂慮失心,驚悸心忪;或夜間狂言,恆常憂怕。或如神不足人,小兒諸驚癇等。並時疾心熱等。並宜服七寶鎮心丸:
虎睛(一雙,炙) 金薄(五十片) 銀薄(五十片) 光明珠(二分) 雄黃(二分) 牛黃(二分)虎珀(二分) 真珠(二分) 龍腦(二分) 麝香(二分)
上,如法研如面,以棗肉為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井花水下,三丸,或五丸,或七丸,量而服之。
《小品方》遠志湯,治中風心氣不定,驚悸,言語謬誤,恍恍惚惚,心中煩悶,耳鳴方:
遠志(三兩,去心) 茯苓(二兩) 獨活(四兩) 甘草(二兩) 夕藥(三兩) 當歸(二兩) 桂肉(三兩) 麥門冬(三兩半,去心) 生薑(五兩) 人參(二兩) 附子(一兩,炮) 黃耆(三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人心下虛悸方:
麻黃、半夏分等,搗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
《千金方》云:補心湯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喉咽痛,時吐血,
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二兩) 麥門冬(三兩) 茯苓(二兩) 人參(二分) 紫菀(一兩) 桂心(二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甘草(一兩) 干棗(二十枚)
九味,㕮咀,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宜春夏服。
又云:定志湯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四兩) 菖蒲(四兩) 人參(四兩) 茯苓(四兩)
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僧深方》云:定志丸治恍惚憶忘胸中恐悸,志不定,風氣干臟方:
人參(二兩) 茯苓(二兩) 菖蒲(二兩) 遠志(二兩) 防風(二兩) 獨活(二兩)
凡六物,冶下篩,以蜜丸,丸如梧子,服五丸,日再。(今按《範汪方》加鐵精一合,細辛四分。)
治中風四肢不屈伸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四肢拘攣,不得屈伸者,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
《小品方》云:張仲景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煩,發作心亂,惡寒引日,不欲飲食秘方:
麻黃(五分,去節) 獨活(五分) 細辛(一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兩服大汗出,即愈。
《葛氏方》云:若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短氣自汗出,或欲腫者方:
附子(二兩) 桂(四兩) 術(三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汗出愈。
又云:若手足不遂者方:
取青布燒作煙,於小口器中,熏痛處佳。
又方: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中風身體不仁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風不仁者,由營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如隔衣是也。
《葛氏方》云: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隨處者方:
取干艾葉一斛許,丸之。納瓦甑下,塞余目,唯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上,燒艾以熏之,一時間愈。
又方:好術,削之,以水煮令濃熱的的爾,以漬痛處良。
治中風身體如蟲行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風大,虛風邪中於營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遊弈遍體,狀若蟲行。
《千金方》治風身體如蟲行方:
鹽一升,水一石,煎減半,澄清,溫洗三四遍,亦治一切風。
又方:以大豆漬飯漿中,旦旦溫洗面頭,發不淨加少面,勿以水濯之。
又方:成練雄黃,松脂分等,蜜和,飲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慎酒、肉、鹽、豉。神秘不傳。
治中風隱疹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疹。
若赤疹者,由涼濕折於肌中之熱,熱結成赤疹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減也。
白疹者,由風氣折於肌中熱,熱與風相搏為白疹也。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溫則滅,著衣身溫亦瘥。
《素問》云:赤疹忽起如蚊(亡云反,齧人蟲也)蚋(竹合反,斑身小虻也),煩癢重沓壟起,搔之逐手起也。有白疹亦如此也。
《小品方》白疹方:
宜煮蒴藋湯,與(羊洳反,參也)少酒,以浴佳。
又方:以酒煮石南草,拭之。
又方:水煮礬石汁,拭之。
又云:赤疹方:
宜生蛇銜草塗之,最驗。大法如治丹諸方。
《千金方》治隱疹百治不瘥方:
景天一斤,一名慎火,搗絞取汁,塗上。熱灸手摸之,再三度即瘥。
又方:礬石二兩,末,酒三升漬令洋,拭上立瘥。
又方:白芷葉煮湯洗之。
又方:芒硝八兩,水一斗,煮取四升,濕綿拭。
又:淋石灰汁洗。
又方: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如意方》治隱疹術:
漏蘆作湯,以洗浴。
《效驗方》治風搔茱萸湯方:
茱萸(一升) 酒清(五升)
凡二物,合,煮得一升五合,絞去滓,適寒溫洗,日三。
《錄驗方》黃連湯治風搔隱疹方:
芒硝(五兩) 黃連(五兩)
凡二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洗風癢處,日二。良。
《本草稽疑》風搔隱疹方:
煮蠶砂汁,漬之。
又方:檸莖單煮洗之。
又方:茺蔚葉可作浴湯。
《孟詵食經》風搔隱疹方:
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
治中風隱疹瘡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人皮膚虛,為風寒所折,則起隱疹。寒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者癢痛,搔之則成瘡。
《葛氏方》卒得風搔隱疹,搔之生瘡汁出。初癢後痛,煩悶不可勘方:
燒石令赤,以少水中,納鹽數合,及熱的以洗漬之。
又方:銼桑皮二斗許,煮令濃及熱,以自洗浴。
又方:以鹽湯洗之,挼菾(大廉反)菜塗之。
又方:以慎火合豉,搗以敷之。
《醫門方》云:煮蒴藋湯和少酒以浴之,極佳。
《劉涓子》方治耳體隱疹發瘡方:
地榆根(三兩) 黃連(二兩) 大黃(四兩) 黃芩(四兩) 苦參(八兩) 甘草(六兩) 芎藭(四兩)
上七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浴洗。
《孟詵食經》云:擰莖單煮,洗浴之。
又方:茺蔚可作浴湯。
又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不過三四。
又方:搗蘩蔞,封上。
治中風癩病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初覺皮膚不仁,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疹輒赤黑。此皆為疾始起,便急治之,斷米穀餚鮭,專食胡麻松術最善。然癩名不一,木癩、火癩、金癩、土癩、水癩、蟋蟀癩、雨癩、疥癩、䖲癩、酒癩也。又有烏癩、白癩,論諸癩(諸癩,或本無此字)形狀在本書依繁不載。
又云:酒醉露臥,不幸生癩。
《錄驗方》云:有人五癩八風之法:一木癩、二石癩、三風癩、四水癩、五沸癩。
《葛氏方》云:癩病乃有八種云云。
治白癩烏癩方:
苦參根皮乾之粗搗,以好酒三斗,漬二十一日,去滓,服三合,日三。
又方:干艾葉隨多少,濃煮以漬面及飯釀如常法,酒熟隨意飲,恆使熏。
又方:取馬薪蒿,一名馬矢蒿,一名爛石草,搗末,末服方寸匕。日三,百日更赤起,一年都瘥,複色。
又方:搗好雌黃末,苦酒和,雞羽染以塗瘡上,干復塗之。
《僧深方》治癩方:
水中荷濃煮以自漬半日,用此方多愈。
又方:水中浮青萍濃煮,自漬之。
《範汪方》治大風癩瘡方:
取葎(音律)草一擔,二石水,煮取一石汁,以漬瘡,不過三漬愈。
《集要方》治癩方:
留黃,苦酒和塗之。
治中風言語錯亂方第二十一
《病源論》云:風邪者,謂風氣傷於人也。人以身內血氣為正,外風氣為邪。若其居處失宜,飲食不節,致腑臟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風,二曰傷暑,三曰飲食勞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濕。其為病不同。中邪者發時則不自覺知,狂惑妄言,悲喜無度是也。
《僧深方》五邪湯,治風邪入人體中,鬼語妄有所說,悶亂,恍惚不足,意志不定,發來往有時方:
人參(三兩) 茯苓(三兩) 茯神(三兩) 白朮(三兩) 菖蒲(三兩)
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先食,服八合,日三。
《範汪方》茯神湯,五邪氣入體中,鬼語妄言,有所見聞說,心悸慟,恍惚不定,發作有時方:
茯神(三兩) 菖蒲(三兩) 赤小豆(三十枚) 人參(三兩) 茯苓(三兩)
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經心方》蔥利湯,治邪發無常,罵詈與鬼語方:
烏頭(一分,炮) 恆山(一分) 甘草(一分) 蔥利(一分) 桃花(一分)
五味,好酒四升,煎取一升,頓服,大吐。
治中風癲病方第二十二
《病源論》云:五癲者,一陽癲,二陰癲,三風癲,四濕癲,五馬癲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邪入於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時其母卒大驚,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
《千金方》云:治癲疾者,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範汪方》治五癲方:
鐵精(一合) 芎藭(一兩) 蛇床子(五合) 防風(一兩)
凡四物,合和,搗下篩,日三服,日用一錢,有驗即愈。
又方:灸尺澤穴,在肘中動脈。
《效驗方》高風散治癲勞方:
蜀天雄(一分,炮) 山茱萸(一分) 薯蕷(十四分) 獨活(八兩,一方八分) 石南草(二分,一方六分) 人參(十分) 蜀附子(二分,一方六分) 術(一分) 桂心(十二分) 乾薑(八分) 烏頭(六分,炮) 細辛(一分)
凡十二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小品方》治癲疾發作,僵仆不知人,言語妄見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漬出曝乾。復納汁盡,曝乾,搗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葛氏方》云癲病方: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便愈。
又方:灸足大指叢毛中七壯。
又斷雞冠血,瀝口中。
《千金方》云:風癲:灸天窗,百會各三百壯
狂癲吐舌:灸胃脘百壯
狂走癲疾:灸大幽百壯。
狂走癲癇:灸季肋三十壯。
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
狂走喜怒悲泣:灸巨攬隨年壯。
治中風狂病方第二十三
《病源論》云:狂病者,由風邪入並於陽所為也,風邪入人血脈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若一實一虛,則令血氣相併。並於陽則為狂發,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是也。
《千金方》云:狂發少臥,不飢,自高賢,自辨知,自貴,大善罵詈,目夜不休。
《小品方》治卒發狂方:
用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終日淋之。
又云:卒狂言鬼語方:
以甑帶急合縛兩手父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肘頭,兩火俱起,灸七壯。須臾鬼語,自云姓名,乞得去。徐徐誥問,乃解其手也。
又云:狂罵詈擲打人方:
灸口兩吻邊燕丸處赤白際各一壯,並灸。
背胛間名臣攬三壯,三日一報之。
又方:灸陰囊下縫三十壯,女人者灸陰會也。
《葛氏方》治卒發狂方:
燒蝦蟆搗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煮三年陳蒲,去滓,服之。
又云:狂言鬼語方:
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小許即止。
治虛熱方第二十四
《病源論》云:虛勞而生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之也。
《極要方》療一切虛熱氣壅滯結不通三黃丸方:
黃連(二兩) 大黃(二兩) 黃芩(三兩)
上件三物,搗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三丸,日三。
又云:療心膈間虛熱氣上迫咽喉口乾方:
茯苓(五兩) 麥門冬(三升二合,去心) 烏梅肉(二兩)。
上,蜜丸如酸棗大,含消咽之。日夜含六七枚。若因食即口若者,加升麻三兩。
《廣濟方》療虛熱嘔逆不下食即煩悶地黃飲方:
生地黃汁(六合) 蘆根(一掘) 生麥門冬(一升) 人參(八分) 橘皮(六分) 生薑(八分) 白蜜(三合)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蜜,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痢。慎生菜、熱面、炙肉、蕎麥、豬、蒜、黏(女廉反,與黏同,相著也)食。
《經心方》大黃丸,治虛熱食飲不消化,頭眩引胸脅,喉中介介口中爛傷,不嗜食方:
大黃(一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三兩) 苦參(二兩) 龍膽(二兩)
五味,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又云:生地黃煎治虛熱及血利方:
生地黃汁三升。上,納汁銅器中,於微火上煎令如飴服二合。
《效驗方》龍膽丸,治朝寒暮熱,手足煩,鼻張血青,不能飲食方:
龍膽(二分) 黃連(二分) 黃芩(二分) 人參(二分) 芒硝(二兩) 大黃(二分)
凡六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不知可至七丸。
《葛氏方》云:若胸中熱結,煩滿悶亂,狂言起走者方:
以芫(音元)花一升,水三升,煮取升半,以布漬湯中,拓胸中上,燥復易。
治客熱方第二十五
《病源論》云: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生於虛熱。熱客於上焦,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乾;客於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於下焦,則大便難,小便亦澀。
《耆婆方》治人客熱方:
生地黃根一握,淨洗,搗絞取汁,納少許蜜,少少服之。
又方:以竹瀝待冷,少少飲之。
又云:治季夏月客熱方:
升麻(一兩) 甘草(一分,灸) 藍(二分) 人參(一分) 粟米(一升,一方一合)
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滓,夜露之,平旦一服之。
又云,治人舌澀不能食方:
薺苨(十二分) 人參(二分) 防己(二分)
切,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二。服此方至夏月。恆須早服之,無此病之。
《錄驗方》竹茹湯,治胸中客熱,口生瘡爛,不得食方:
生竹茹(四兩,去上青)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前胡(二兩) 茯苓(二兩) 橘皮(一兩)
凡六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半日盡。
《範汪方》陽逆湯,治胸中有熱,喘逆肩息方:
半夏(半升) 人參(一兩) 石膏(如雞子者一枚) 生薑(四兩) 飴(四兩)
凡五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七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醫心方卷第三背記
忘多:(《病源論》曰:多忘者,心虛也。心神虛損而多忘。《養生方》云:丈夫頭勿北首臥,神魂不安,多愁忘。)
癔:(《病源論》云:風癔喉者,風邪之氣先中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
(《病源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桊,(居媛切,牛鼻環也,一曰牛枸。)
卷第四
治發令生長方第一
《病源論》云:發是足少陰之經血所榮也,血氣盛,則髮長美;若血虛少,則發不長,故須以藥治之令長也。
《僧深方》生髮澤蘭膏方:
細辛(二兩) 蜀椒(三升) 續斷(二兩) 杏仁(三升) 烏頭(二兩) 皂莢(二兩) 澤蘭(二兩) 石南(二兩) 厚朴(二兩) 𦬣草(二兩) 白朮(二兩)
凡十一物,㕮咀,以淳苦酒三升漬銅器中一宿,以不中水豬肪成煎四斤,銅器中東向灶炊以華薪,三沸三下,膏成,以布絞去滓,攪白塗之。
生髮膏生長髮,白黃者令黑,魏文帝秘方:
黃耆(二兩) 當歸(二兩) 獨活 芎藭 白芷 夕藥 𦬣草 辛夷 防風 生地黃 大黃 藁本 蛇銜(各一兩) 生薤白(半斤) 麻油(四升) 馬鬐膏(二升。)
凡十六物,切,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膏成,去滓,敷頭。(一方加麝香二分。)
《千金方》治發令生長方:
麻子一升,熬令黑,壓。取脂,敷頭。
又方:麻葉、桑葉。泔煮去滓,沐發七遍,長六尺。
又方:多取烏麻花,瓷甕盛,密蓋,埋之,百八十日出,用塗發,長而黑。
《葛氏方》治發令長方:
術一升,銼之,水五升,煮以沐,不過三即長。
《新錄方》治發令長方:
烏麻花末之,以生油和泥,塗之。
又方:每暮好蜜塗如上,七日亦生。
《本草經》云:鱧腸汁塗發眉,生速而繁。(注云:一名蓮子草。)
《如意方》云:長髮術:
東行棗根直者,長三尺,以中央當甑飯蒸之。承兩頭汁以塗頭,髮長七尺。
又方:白芷四兩,煮沐頭,長髮。
又方:麻子仁(三升) 白桐葉(一把) 米汁煮,去滓,適寒溫以沐,二十日髮長。
又方:麻子仁(三升) 秦椒(二升) 合研,漬之一宿以沐頭,日一,長髮二尺。
又方:乙卯丙辰日沐浴,令人髮長。
治發令光軟方第二
《如意方》軟發術:
沐頭竟,以酒更濯,日一,發即軟。
又方:新生烏雞子三枚,先作五升麻沸湯,出揚之令溫,破雞子悉納湯中,攪令和,復煮令熱,方為三沐三灌之,三日一沐,令發軟。
又云:光發術:
搗大麻子蒸令熟,以汁潤髮,令發不斷生光澤,大良。
治發令豎方第三
《延壽赤書》云:《太極經》曰:理髮宜向壬地,當數易櫛,櫛處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櫛之,取多佳也。於是血脈不滯,髮根當豎。(《養生方》或同之。)
《如意方》云豎發術:
馬藺灰(一升) 紫寧灰(五升) 胡麻灰(七升)
凡三灰,各各淋之,先用馬藺灰汁,次用紫寧灰汁,後用胡麻灰汁。
治白髮令黑方第四
《病源論》云: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也。
又云:千過梳髮發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湯,沐頭不白。
《隋煬帝后宮香藥方》染白髮大豆煎:
酢漿 大豆
上二物,以漿煮大豆以染之,黑便如漆。
《葛氏方》治白髮方:
先沐頭髮令淨,取白灰,胡粉分等,漿和溫之,夕臥塗敷訖,油衣抱裹。明旦洗去,便黑。(《錄驗方》同之。)
又方:拔白毛,仍以好蜜敷孔處,即生黑。
《千金方》治發白方:
正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二十日,六月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五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日,十二月十日。
上日拔之,不復白。
又方:烏麻九蒸九曝,末,以棗膏丸,久服之。
又方:生油漬烏梅,當用敷頭良。
《靈奇方》令白髮還黑術方:
隴西白芷(一升) 旋覆(一升) 秦椒(一升) 好桂心(一尺)
合搗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髮悉黑,禁房內。以此藥食白犬子,二十日皆變為黑。(《千金方》同之。)
《僧深方》欲令發黑方:
八角附子一枚,淳苦酒半升,於銅器中煎令再沸,納好礬石大如博其石一枚;礬石消盡,納好香脂三兩,和合相得,下景地,勤洗脂凝,取置筒中,拔白髮以脂塗其處,日三。
《極要方》染鬢髮白方:
數用大麻子泔浴之,極佳。
《龍門方》治發白方:
用皂莢湯淨洗,干拭,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千金方》同之。)
《孟詵食經》治白髮方:
胡桃燒令煙盡,研為泥,和胡粉。拔白髮毛敷之,即生毛。(今按《本草拾遺》為泥拔白髮,以納孔中,其毛皆黑。)
《如意方》染髮白朮:
取谷實搗取汁,和水銀以拭發,皆黑。
又方:熟桑椹以水漬,服之,令發黑。
又云:反白髮術:
以五八午日燒白髮。
又方:癸亥日除白髮,甲子日燒之,自斷。
治鬚髮黃方第五
《病源論》云:足太陽之經血外榮於發,血氣盛,則鬚髮美而長。若虛少不足,不能榮潤於外,故令須黃也。
《葛氏方》治鬚髮黃方:
燒梧桐作灰,乳汁和,以塗其膚及鬚髮,即黑。
《如意方》治須黃術:
胡粉,白灰分等以水和,塗須。
一方:漿和,夕塗,明日洗去,便黑。
《錄驗方》染鬚髮神驗如柒方:
胡粉(三兩) 石灰(三升)
以泔和粉灰等煮一兩沸,及暖,揩洗髮令遍,急痛水以濯之,經宿旦還直暖塗泔洗濯。又以冷水灌塗油,即黑如柒。(今按《範汪方》:先洗頭去垢。)
治鬚髮禿落方第六
《病源論》云:血盛則榮於頭髮,故鬚髮美;若血氣衰弱不能榮潤,故鬢髮禿落也。
《經心方》治中風發落不生方:
鐵生衣下篩,臘月豬脂合,煎三沸,塗,日三良。亦治眉落。
《葛氏方》治鬢髮禿落不生長方:
麻子(三升) 秦椒(二升)
合研置沈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長二尺。
又方:生柏葉一斗,附子四枚,搗末,以豬肪三斤合和為三十丸。布裹一丸,著沐汁中,間日一沐,髮長不落。
《醫門方》治發落方:
油磨鐵衣,塗之即生。
又方:桑根白皮(二升) 大麻子(二升) 白桐葉(切,一升半)
上,以米或泔九升,浸經一宿,煮五六沸,去滓,以沐浴發。
《千金方》治鬢髮墮落方:
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二味,以米泔汁二升,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則頭鬢髮不落,二十日驗。(《葛氏方》同之。)
《如意方》治鬢髮禿落術:
桑樹皮,削去黃黑取白,銼二三升,以水淹煮五沸,去滓,以洗沐鬢髮,數為不落。
又方:甘草二兩,㕮咀,漬一升湯中,沐頭,不過再三,則不落。
治頭白禿方第七
《病源論》云:凡人有九蟲在腹內,值血氣虛則侵食。而蟯蟲發動,最能生瘡。仍成疽、癬、瘑、疥之屬,無所不為。言白禿者,皆此蟲所作,謂在頭上生瘡,有白痂甚癢。其上發並禿落不生,故謂之白禿也。
《千金方》治禿頭方:
蕪菁子,末,酢和,敷之,日一。
又方:油磨鐵衣,塗之,即生。
又方:麻子三升,末,研,納泔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長二尺。
又云:白禿方:
煮桃皮汁飲之,並洗上。
又方:曲、豉兩種下篩,酢和,敷上。
又方:炒大豆黑末和豬脂,熱暖匙抄封上遍即裹,勿見風。
又方:桃花和豬脂封上。
《極要方》療頭風癢多白屑方:
大麻子仁(三升,研) 秦椒(二升) 柏葉(切,三升)
上,並置於泔汁中一宿,明旦溫之,去滓,用已沐發。(今按《集驗方》無柏葉。)
治頭赤禿方第八
《病源論》云:赤禿(此由頭瘡,蟲食發禿落)者,無白痂,有汁,皮赤而癢,故謂之赤禿。
《千金方》治赤禿:
桑灰汁洗頭,搗椹封之,日中曝頭。
又方:馬蹄灰,末,豬脂和,敷之。
又方:燒牛羊角灰,和豬脂,敷之。
治鬼舐頭方第九
《病源論》云:人有風邪在於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也。
《千金方》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矢,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燒麝香,研,敷之。
又方:赤磚末,和蒜搗,敷之。
治頭燒處發不生方第十
《病源論》云:夫發之生,血氣所潤養也。火燒之處,瘡痕緻密,則氣血下沉,不能榮宣腠理,故發不生也。
《如意方》生毛髮術:
取鳥內器,中埋於丙丁土入三尺,百日以塗人肉,即生毛。
又方:塗好蜜。
《千金方》治火燒瘡發毛不生方:
蒲灰,正月苟腦和,敷,毛生。又方:蕪菁子,末,酢和,塗毛生。
治眉脫令生方第十一
《病源論》云:血氣盛,則養眉有豪,血少則眉惡。又為風邪所傷,眉脫,皆是血氣損傷,不能榮養也,故須以藥生之。
《千金方》生眉毛方:
壚上青衣,鐵精分等,和水塗之。
又方:七月烏麻花,陰乾,以生烏麻油和,三日一塗,眉發。
《如意方》眉中無毛方:
以針挑傷,敷蜜,生毛。
《新錄單方》生眉毛方:
油和鐵精研,塗眉。
又方:每暮好蜜塗之,七日亦生。
又方:鐵汁數洗之。
治毛髮妄生方第十二
《病源論》云:若風邪乘經絡,血氣改變。則異毛惡發妄生,則須以藥敷令不生之。
《新錄方》:拔去毛,以蚌灰和鱉脂塗之,永不生。(《千金方》同之。)
又方:去毛,用狗豬等膽塗,即永不生。(《千金方》同之。)
又方:拔去毛,以伏翼血塗之,不生。
《千金方》:除日拔毛,以鱉脂塗之。
又方:狗乳塗之。
又方:東行棗根灰,水和,塗之。
治頭面瘡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
《如意方》治面上惡瘡術:
胡粉(五兩,熬) 黃柏(五兩) 黃連(五兩)
三物,冶下篩,粉面瘡上,日三。(《小品方》同之。)
《極要方》療面上瘡,極癢,搔即生瘡黃脂出,名曰肥瘡方:
上,煮苦參汁,洗去痂,故爛帛淹,即塗白蜜,自當汁出如膠,即敷雄黃末,不過一兩度,瘥。
又云:治頭面惡瘡胡粉膏方:
胡粉(三兩) 松脂(二兩) 水銀(三兩) 豬脂(六合)
凡四物,松脂,豬脂合煎去滓,以水銀,胡粉著中,攪使和,塗瘡上,日三。
《膏藥方》治頭面生瘡癢黃連膏方:
黃連(四兩) 白蘞(二兩) 大黃(三兩) 黃柏(二兩) 胡粉(二兩)
上五物,下篩,以豬膏和塗之,時以鹽湯洗之。(今按:藜蘆膏可敷之。在第二十五卷小兒頭瘡條。)
治面皰瘡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疱,或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又云:《養生方》云,醉不可露臥,令人面發瘡疱。(和名爾支養。)
《養生要集》云:酒醉熱未解,勿以冷水洗面,發瘡輕者齄疱。
《如意方》治疱術:
薺苨(二分) 桂肉(一分)
下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日三,晚即服梔子散相參也。
梔子散方:
梔子仁(一斤)
搗下篩,先食,以酢漿服方寸匕,日三。先服薺苨桂散,次後服梔子散,即以同日服之。
《錄驗方》治男女疱面生瘡黃連粉方:
黃連(二兩) 牡蠣(二兩)
凡二物,下篩,有膿汁以散粉之。
《葛氏方》治年少氣盛面生疱瘡方:
鷹矢白(二分) 胡粉(一分) 蜜和塗上,日二。
又方:以三歲苦酒,漬雞子三宿,當軟破,取以塗。良。
《極要方》面皰癬腫方:
白附子(二兩) 青木香(二兩) 麝香(二兩) 拔葜(二兩)
併為散,以水和,塗面,日三。
《小品方》治面皰方:
土瓜,冶,以水銀、胡粉、青羊脂分等,和敷面上,日二。有效。
又方:胡粉二分,水銀四分,以豬膏和研,敷面,天曉以布拭去,勿洗水。
《千金方》治面皰甚者方:
冬葵子 柏子仁 茯苓 瓜子
凡四味,分等服方寸匕,日三。(今按:《極要方》云:二十日面目光澤,疱氣盡去。)
《劉涓子方》治齄疱方:
鸕鷀屎一升,下篩,以臘月豬膏和,敷之。(《千金方》同之。)
《新錄方》治面皰方:
搗杏仁為泥,和漿若酪,塗之。
又方:取兔繫上秋露洗之,最佳。
又方:大麻子研,和豬脂,塗。
又方:鹿脂塗拭面上,自瘥。
治面皯䵴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面皯䵴者,謂麵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於皮膚,痰飲積於腑臟,故變生皯䵴也。(和名於毛加爾。)
《養生要集》云:凡遠行途中逢河水,勿洗面,生鳥皯如鳥卵之色斑也。
《葛氏方》治面多皯䵴或如雀卵色方:
苦酒漬術,恆以拭面,稍稍自去。
又方:桃花,瓜子分等,搗以敷面。
《千金方》治面皯䵴方:
搗生兔系草汁,塗,不過三。
又方:李子仁,末,和雞子白,敷一宿,即落。
又方:杏仁,酒漬皮脫,搗,絹囊盛,夜拭面。
《小品方》治面皯方:
白蜜和茯苓,塗,滿之七日便瘥。
又方:杏仁去皮,冶令細,雞子白和之,敷經宿,拭去。
《極要方》治面上皯黑粉澤等方
白蘞(二分) 生礜石(一分) 白石脂(一分) 杏仁(半分去皮)
上為散,以雞子白和,夜臥塗之,明曉以井花水洗之,老若更少黑者,白潤。
《如意方》治皯䵴術:
以鸕鷀白矢敷之。
又方:以樹穴中水洗之。
又方:茯苓,白石脂分等,末,蜜和塗之,日三。
《新錄方》取蒺藜末,蜜和塗之。
又方:蠐螬汁塗面。
《僧深方》:桃仁冶下篩,雞子白和以塗面,日四五。
《蘇敬本草注》:以桑薪灰洗之。
《陶景本草注》:取蜂子未成頭足時以酒漬,敷面,令悅白。
治鼻齄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也,故令鼻面間生齄,赤皰匝匝然者是也。
《葛氏方》面及鼻宿酒齄方:
鸕鷀矢末,以臘月豬膏和塗之,鶴矢亦佳。
《僧深方》治齄皯䵴蒺藜散方:
蒺藜子 梔子仁 香豉(各一升) 木蘭皮(半斤)
凡四物,下篩,酢漿和如泥,暮臥塗病上,明旦湯洗去。
《千金方》治齄鼻皰梔子丸方:
芎藭(四兩) 大黃(六兩) 梔子仁(三升) 好豉(三升熬) 木蘭(半斤) 甘草(四兩)上六味,蜜和,服十丸如梧子,日稍稍加至二十五丸。(《僧深方》云:梔子仁二升,香豉二升。服十丸日三,不知增之。)
《小品方》治面齄木蘭散方:
木蘭皮一斤,漬以著三年酢中。趣令沒之百日,出木蘭皮,曝燥,搗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同之。)
《新錄方》治鼻齄方:
木蘭皮 梔子仁 豉 等分為酢和如泥,塗上,日一。
《劉涓子方》木蘭膏治齄鼻方:
木蘭(二兩) 梔子(三兩)
凡二物,細切,漬苦酒一宿,明旦以豬膏一升,煎去滓,稍以摩之。
《如意方》治面齄術云:
前治疱薺苨桂肉方,亦治之在面皰方。
治飼面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飼面者,麵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膚腠受於風邪,搏於津液,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亦言因敷胡粉而皮膚著粉氣,入腠理化生之也。
《葛氏方》治卒病飼面如米料敷者方:
十月霜初下,取以洗拭面,乃敷諸藥為佳。
又方:白蘞(二分) 生礜石(一分) 白石脂(一分) 杏仁(半分) 搗末。雞子白和,暮臥塗面,明旦井花水洗之。
一方無礜石、白脂,有雞子白、蜜和新水以拭之。
《範汪方》治飼面方:
熬礬石,以酒和,塗之。不過三。
又方:搗生菟絲取汁,塗之不過三,皆盡。
治癧瘍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人頸邊及胸前,腋下自然斑剝,點相連,色微白而圓;亦有烏色者。無痛癢,謂之癘瘍也。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葛氏方》云:面頸忽生白駁、狀如癬、世名為癘瘍方:
以新布揩令赤,苦酒摩巴豆塗之,勿廣。
又方:取生樹木孔中汁拭之,末桂且唾和,敷之,日二三。
《千金方》治癘瘍方:
酢磨留黃塗之,最上。
又方:以三年酢摩烏賊骨,先布摩肉赤,敷之。
又方:取途中自死蜣螂,搗爛,塗之。當揩令熱封,一宿瘥。
《如意方》治癘瘍術:
半天河水洗之。
又方:荷葉上水洗之。
《極要方》療面上生白駁名癘瘍風方:
雄黃 硫黃 礬石 以上等分為末,以豬膏和塗之。
又方:取蛇脫皮磨之數過令熱,乃棄之於草中,勿反顧。
《僧深方》治癘瘍方:
硫黃(一分) 礬石(一分) 水銀(一分) 灶黑(一分)
上四物,冶末,以蔥涕和研,臨臥以敷上。
又方:糜脂數摩上。
又云:療身體易斑剝方:
女萎(一分) 附子(一枚炮) 雞舌香(二分) 青木香(二分) 麝香(二分) 白芷(一分)。
以上以臘月豬膏七合煎五味令小沸,急下去滓,納麝香絞調,復煎三上三下,膏成。磨令小傷,以敷之。
又方:三淋藋灰取汁,重淋之。洗歷易訖,醋研木防己塗之,即愈。
又方:茵陳蒿兩握。上,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歷易令傷,然以湯洗之。
《廣濟方》療癘瘍風方:
雄黃(一兩) 囟砂(二兩) 附子(三兩,生)
上為散,苦酒和如泥,塗之。
《經心方》治癘瘍方:
取屋瓦上癬,先拭令赤,敷之。
《龍門方》療癘易風方:
取皂莢子半升,細研,和生麻油,先用生布揩患處,復敷之。良。
治白癜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痛癢,謂之白癜。此亦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千金方》治白癜方:
礬石、硫黃分等,末,酢和,敷之。
又方:酒服生胡麻油一合,日三,稍加至五合。慎生冷、豬、雞、魚、蒜,百日服五升瘥。
又方:揩上令破擿羅摩白汁塗之,日日塗之,取瘥。又煮以拭之。
《新錄方》白癜方:
搗常思草汁塗,日三。
又方:搗杏仁如泥,和雞子白塗上,日三。
《葛氏方》云:白癜風,一名白癩,或謂龍舐。此大難療。取苦瓠經冬乾者,穿頭圓如錢許,以物刺穰使遍,灌好酢滿中,面封七日。先以皂莢葛揩,使微傷,以瓠中汁塗之。
《錄驗方》治白癜方:
荷裹鮓令葉相和,更裹臭爛,先拭令熱,敷即瘥。
《極要方》療白癜膏方:
附子(三兩) 天雄(三兩) 防風(二兩) 烏頭(三)
上,以豬膏三升煎之,敷上
《劉涓子方》治白定方:
樹穴中水汁向東者,熟刮洗白定二三過,即愈。楓樹勝也。
又方:生雞卵一枚,納苦酒中淹漬,令沒雞卵殼,殼欲消破之。先以白敷,次以黃敷,燥便愈。極良。
又云:療頸及面上白駁浸淫漸長有似癬但無瘡方:
上,取燥鰻鱺魚,炙脂出,以塗之。先拭駁上,外把刮之,令小燥痛,然以魚脂塗,便愈。難者不過三塗之。
治赤疵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面及身體及肉變赤,與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錢大,亦不癢痛,謂之赤疵。
《千金方》治赤疵方:
用墨、大蒜、鱔血合和,敷之。
又方:以銀拭之令熱即消,不瘥,數數拭之乃止。
《如意方》治白癜赤疵術:
用竹中水如馬尿者洗之。
《徐伯方》治疵痧方:
獨禿根
凡一物,以苦酒研之,塗痧上,立即瘥。
治黑子方第二十一
《病源論》云:黑痣者,風邪搏血氣,變化所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瑕,若虛損,則點痣變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也。面及身體生黑謂之黑痣,亦名黑子。
《錄驗方》五灰煎方:
石灰 藋灰 桑灰 炭灰(各一升) 蕈灰(五升)
以水溲蒸令氣匝,仍取釜湯淋之,取清汁五升許,於銅器納東向灶煎之,不用雞狗、小兒、婦女見之。膏成好者如澱強細沙,即堪用之。
《集驗方》去黑子及贅方:
生梨灰(五升) 石灰(二升半) 生薑灰(五升)
凡三物,合令調和,蒸令氣溜下甑,取下湯一升從上淋之,盡其汁於鐵器中,煎減半,更閒火煎,以雞羽插中即焦斷,藥成。欲去黑子若疣贅,先小傷其上皮,塗之。
《如意方》治黵痣術:
鸕鷀白尿敷之。
又方:藋灰 石灰 醇苦酒煎,以簪塗黑,須臾滅去。
《葛氏方》去黵痣方:
桑灰 艾灰各三斗,水三石,淋取汁,重複淋三過止。以五色帛納中,合煎令可丸,以敷上則爛脫,乃以豬膏塗之。
《千金方》治疣贅疵痣方:
雄黃 硫黃 真珠 礬石 䕡茹 巴豆 藜蘆(各一兩)
七味為散,和合如泥,塗上,貼病上,須成瘡,及去麵點,皮中紫赤疵痣,靨穢。
治疣目方第二十二
《病源論》云: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裹,粗強於肉,謂之疣目也。此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葛氏方》:
以鹽塗疣上,令牛舐之不過三。
又方:作艾炷如疣大,灸上三壯。
又方:以硫黃揩其上,二七過佳。
又方:藋蒴赤子捼壞,刮目上令赤,以塗之,即去。
《千金方》:
每月十五日,月正中時,望月,以禿條帚掃二七遍,瘥。
又方:松、柏脂合和,塗之,一宿失矣。
又方:取牛涎數塗,自落。
《經心方》:
苦酒,漬石灰六七日,滴取汁沾疣上小作瘡即落。良驗。
《範汪方》:月晦夜於厠前取取故草二七枚,枚二七過砭目上記祝曰:今日月晦,尤驚或明,日月朝了,取亡人枕若席,二七拭之愈。
又方:杏仁燒令黑,研,塗,良。
《蘇敬本草注》:搗馬莧揩之。(今按:倍用赤莧,良。)
又方:以桑薪灰洗之。
又方:纏蜘蛛網七日,消爛,甚效。
《如意方》:
取故拂床帚向青虹咒曰:某甲患疣子,就青虹乞瘥,青虹沒,疣子脫。意仍送帚,置都路口而還,勿反顧。如此疣目漸漸消滅。
又方:雷時以手擿疣,擲與雷二七過,即脫。
《集驗方》:
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訖。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三流中。豆生四葉,以熱湯洗,殺疣目,便去矣。
治瘡瘢方第二十三
《劉涓子方》治諸傷滅瘢膏方:
衣中白魚 雞尿 白蘞 夕藥 白蜂 白鷹矢
上六物分等,合乳汁,和以塗傷上,日三。良。
《極要方》:鷹矢白下篩,白蜜和,塗瘢上,日三。良。
《本草》:白瓷瓦水摩,塗之。
《新錄方》:衣魚摩上,日一。
又方:胡粉敷,日一。
又方:白疆蠶末,敷。
又方:單用蜜塗之。
又方:桑白汁和雞子白,塗之。
又方:榆白皮灰敷之。
又方:塗鼠脂之。
《耆婆方》:胡粉和白蜜,敷之。
《範汪方》:以人精和鷹矢白敷之。(《醫門方》云:瘥後不知瘡處,神驗。)
治狐臭方第二十四
《病源論》云:人腋下臭如蔥豉之氣者,亦言如狐貍之氣者。故謂之狐臭也,此皆血氣不和蘊積故也。
《葛氏方》云:人身體及腋下狀如狐𤜢氣,世謂之狐臭,治之方:
正旦以小便洗腋下。
又方:炊甑飯及熱,丸之,以拭腋下,仍與犬食之,七旦如此,即愈。
又方:青木香(一斤) 石灰(半斤) 合末恆以粉身。
《千金方》云:有天生狐臭,有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難治,有為人所染者,易治也。凡狐臭人通忌食蕓薹五辛,治之終身不瘥。治之方:
水銀胡粉和塗之,大良驗。
又方:牛脂、胡粉各等分合煎,和,塗腋下。一宿即愈,不過兩三
《小品方》云:治漏腋下及足心,手掌、陰下、股里恆如汗濕致臭者,六物胡粉膏方:
干商陸(一兩) 干枸杞 白皮(半兩) 乾薑(半兩) 滑石(一兩) 甘草(半兩) 胡粉(一兩)
上六物,冶末,以苦酒和塗腋下,微汗出,易衣復更著之,不過三便愈。或一歲復發,發覆塗之,不可多塗與,傷人腋也。(《範汪方》同之。)
《靈奇方》:常以礬石熬末,敷兩腋下。
《新錄方》:取白馬尿洗之。
又方:酢和胡粉塗腋下,日一。
《枕中方》治人氣臭方:
丑時取井華水,口含吐著厠中,良。
《經心方》:取白馬蹄煮取汁,拭腋下,日二。
又方:苦酒和白灰塗,燥復易。
《本草云》:裹鐵精以熨之。
又方:鐵屑和酢封腋,銅屑又佳。
《效驗方》治腋臭雞舌散:
雞舌香(二兩) 藿香(二兩) 青木香(二兩) 胡粉(一兩)
凡四物,冶下篩,綿裹納腋下押之,拊須著乃止。
《範汪方》治腋下臭方:
乾薑 白芷 胡粉 白灰
凡四物分等,合粉腋下。
又方:青木香散:
青木香(二兩) 附子(一兩) 白灰(一兩) 礬石(半兩)
凡四物,合搗,著粉中汁出,粉粉之愈。
《刪繁論》治狐臭方:
杜衡 藁本 辛夷 芎藭 細辛(各二分) 胡粉(十分)
凡六物,㕮咀,以苦酒二升漬,煎取三合,去滓,和胡粉臨臥塗腋下。
《集驗方》治狐臭方:
辛夷 細辛 芎藭 青木香
四物分等,搗篩為散,粉之。
《隋煬帝后宮諸香藥方》治腋下臭方:
雄黃(五分) 麝香(五分) 石硫黃(六分) 薰六香(五分) 青礬石(五分) 馬齒草(一握)
上件藥總和,搗熟出泔瓦上曝令乾,更搗下篩為散。以酢漿洗臭處,以生布揩令破,以粉之。
本卷接紙凡十七葉,每葉有二草字,字體難辯識。或是尚翰苟用此為記號歟?是未可知也,姑闕疑為。
醫心方卷第四背記
治白髮令黑方:
胡分(三兩) 石灰(六兩,絹下熬令黃。)
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粥,先以皂莢湯淨洗髮,令極淨必好,於夜臥以藥塗發上,令均訖,取桑葉(或用荷葉),綴著頭巾上,遍以裹發,一夜至旦。取酢漿水熱暖,三淨洗髮。(秘方也。)
卷第五
治耳聾方第一
《病源論》云:耳聾者,腎(時忍反)為足少陰之精而藏精,其氣通耳。耳,宗脈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氣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今按:《太素經》云:人有手足少陽、太陽及手陽明等五胳脈,皆入耳中,故曰宗脈所聚也。)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葛氏方》云:聾有五種:風聾者,摯痛;勞聾者,黃汁出;干聾者,耵聹生;虛聾者,蕭蕭作聲,聤聾者,膿汁出。治之方:
鯉魚腦,以竹筒盛蒸之,炊下熟,熱氣以灌耳,綿塞莫動,半日乃拔塞。用膽亦良,蒸畢塞耳。(今按:《範汪方》:鯉腦竹筒盛,塞頭蒸令烊,冷以灌耳。《小品方》:如小豆,綿裹塞良。)
又方:灸手掌後第二橫紋中央,隨聾左右,依年壯。
又方:伏翼血納耳中甚良,腦中血尤妙。
又方:鼠腦綿裹納中良。(今按:《博濟安眾方》云:取貓傷了鼠膽一枚,側臥瀝耳中,一兩度即瘥。)
《千金方》治耳聾方:
綿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雄黃,硫黃分等,綿裹,塞數日,聞。
又方:作泥餅,厚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勿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刺泥餅,穿作一小孔,灸孔上一二百壯,候耳痛不可忍,即止。側耳瀉卻黃汁出盡,即瘥。當灸時,若泥干,數易之。
《小品方》治耳聾方:
巴豆(十四枚,去心皮) 松脂(半兩,煉去滓)
凡二物,合搗,取如黍米粒大,著簪頭,著耳中,風聾即愈。勞聾當汗出,癢後乃愈,數用有驗。(今按:《醫門方》:綿裹塞耳,日一易,治數年聾。)
又方:灸聽會穴,在耳前陷中。
《範汪方》治耳聾方:
雞子一枚,漬苦酒七日,塞耳,當取其黃汁用注中。神良。
又方:以淳苦酒微煎附子五六宿,削令可入耳中,裹以絮,塞耳。
《新錄方》云:治耳聾方:雀腦綿裹如杏仁,塞耳中,日一易。
又方:生地黃燠軟,綿裹塞耳。
又方:燠石上菖蒲,塞耳。
《錄驗方》云:菖蒲散治耳聾方:
菖蒲 附子(分等)
下篩,以酒和如棗核,綿裹,臥時塞耳,夜易之,十日愈。(今案:《博濟安眾方》:菖蒲二兩,附子一兩。)
《效驗方》云:杏仁丸治耳聾方:
杏仁(十分) 桂(二分)
和丸如鼠矢,綿裹塞耳中,日三。
又云:菖蒲丸方:
菖蒲根(一寸) 巴豆(一枚,去心皮)
凡二物,搗合,分作七丸,綿裹如大豆,塞耳中,朝一夕一,良。
《極要方》療三十年聾方:
杏仁、葶藶、鹽等分,以豬脂煎,綿裹塞耳,良驗。
《救急單驗方》療耳聾方:
搗鵝膏,瀝耳中。數數著,瘥。
治耳鳴方第二
《病源論》云:耳者,宗脈之所聚。宗脈虛,則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千金方》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
生烏頭,蒸削如棗核大,塞耳,日一夜一易,不過三日,愈。亦治癢及風聾。
《小品方》治風聾耳中鳴方:
但用鯉魚腦竹筒盛,塞頭蒸令烊,冷以灌耳,即愈。
又方:附子,菖蒲分等,搗,以綿裹,塞兩耳,甚良。
《葛氏方》云:耳田中恆鳴方:
生地黃切斷,仍以塞耳之,日夜數十易。亦治聾。
又云:卒得風耳中吼吼者方:
急取鹽七升,甑中蒸使熱,以耳枕鹽上,冷易之。
治耳卒痛方第三
《病源論》云: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
《葛氏方》治耳疼痛方:蒸鹽熨。 又云:痛有汁出者方:熬杏仁令赤黑,熟搗如膏,赤縠裹塞耳,日二三易。(今按:《極要方》:杏仁三兩,三日愈。)
又云:耳卒腫出膿者方:
末礬石,著管中吹入耳,三四過當愈。
《醫門方》治耳痛方:
菖蒲,附子分等,末,以烏麻油和如泥,取如豆灌耳中,立愈。(今按:《龍門方》:綿裹塞。)
治聤耳方第四
《病源論》云: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也。勞傷血氣,風熱乘虛入經,邪隨其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謂之聤耳也。
《葛氏方》聤耳耳中痛膿血出方:
釜月下灰吹滿耳令深入,無苦即自丸出。
又方:搗桂,以魚膏和塞耳,不過三四。
又方:桃仁熟搗,以赤縠裹塞耳中。(今按:《博濟安眾方》:杏仁炒如膏塞之。)
《小品方》治聤耳出膿汁散方:
礬石(三兩,燒令汁出盡) 黃連(一兩) 烏賊骨(一兩)
上三物,搗,冶下篩如棗核大,綿裹塞耳,日二。
又云:耳中膿血出作聤耳,治之不愈,是有蟲也。治之方:
鯉魚腸一具,細銼之,以鮓三升,合搗布裹以塞兩耳。食頃當聞痛,痛則者應有白蟲出。著藥,仍去故藥,更著新者。須蟲盡乃止。(《千金方》同之。)
《博濟安眾方》療聤耳出膿:
杏仁炒令赤,搗如膏,綿裹塞耳。
又方:細辛末、附子末,以蔥涕和,灌耳中。
又方:松脂為末,挑安耳中,再安極妙。
又方:石首魚腦中枕子為末,安耳中。
《華佗方》治聤耳方:
雄黃,礬石分等,以綿纏箸頭拭膿,如大豆著耳中,濕者以藥敷之。
《廣濟方》療聤耳膿血出方:
取車轄脂塞耳中,出膿血愈。
《極要方》療聤耳出膿水方:
白礬(一分,燒令沸) 白龍骨(一分) 烏賊魚骨(一分) 蒲黃(二分)
上為散,綿裹納耳中,日夜五遍,於耳中著十日內必瘥。
《救急單驗方》療胝耳膿血出方:
取成練白礬石如小豆納耳中,不過三,瘥。
《錄驗方》治耳中痛膿血出菖蒲散方:
椒(二兩) 當歸(二兩) 姜(二兩) 菖蒲(二兩) 附子(二兩)
凡五物,冶合下篩,綿裹塞耳孔,時時易之。
治耳耵聹方第五
《病源論》云: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硬成丸核塞耳,亦聽耳暴聾。
《葛氏方》治耵聹塞耳而強堅不可得挑出方:
搗曲蚯蚓,取汁以灌耳中,不過數灌,摘之皆出。(《千金方》同之。)
治百蟲入耳方第六
《葛氏方》治百蟲入耳方:
以好苦酒漬椒灌之,以起行便出。
又方:綿裹豬肪塞耳,須臾蟲死,出著綿。
又方:閉氣,令人以蘆管吹耳。
又方:搗生薑汁灌之,韭汁亦佳。
又方:以兩刀於耳前相敲作聲,蟲即出。
又方:溫湯令的的(都灑反)爾,以灌之。
又方:燒乾鱔頭屑,綿裹塞耳,立出。
又方:以草帶鉤草向耳孔,即諸蟲皆出,勿令釣羅耳孔中,內蟲即死耳中。
《小品方》蟲入耳者方:
取椒一撮(七活反)末之,以半升酢漿漬取汁,溫灌耳中,行十四步,蟲則出。
又方:醬、苦酒、漿汁灌之。
又方:綿裹白膏塞耳,蟲則死,著綿出。
又方:用車轂脂塗耳孔,蟲則出。
《極要方》百蟲入耳方:
以苦酒灌之。
又方:生薑汁灌之。
又方:韭汁亦佳。
《千金方》蟲入耳方:
桃葉。塞耳,立出。
又方:以蔥涕灌耳,即出,大驗。
又方:車𨊧脂塗耳孔,蟲自出。
《範汪方》蟲入耳方:
水銀如大豆置耳中,須臾令耳向下,以銅物擊齒數十,即出。
又方:搗𧄹菜,以汁灌之。
《新錄方》治蟲入耳方:
乾薑末吹耳中,出。
又方:綿裹銅屑塞耳。
《龍門方》療百蟲入耳方:
熬胡麻,以疏布裹作枕,枕頭即出。
又方:銅器近耳邊打作聲,即出。
治蜈蚣入耳方第七
《葛氏方》蜈蚣入耳方:
取新熱豚肉若炙豬肉以當耳孔中安之,即出。
《醫門方》治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令香,掩耳,立出。(《千金方》同之。)
《極要方》治蜈蚣入耳方:
以椒葉裹鹽,炙令熱以掩耳,冷即易,立驗。
治蚰蜓入耳方第八
《葛氏方》云:蚰蜒者,世呼為土蛩,似蜈蚣,黃色而細長,治入耳方:
以水銀如大豆一枚,瀉耳中。
又方:熬胡麻,以葛囊盛,枕之,蟲聞香覺出,即瘥。(今按:《醫門方》搗碎用之。)
《小品方》治蚰蜒入耳方:
炒麻子,葛囊盛之,傾耳枕之,蟲聞香則出。
《極要方》治蚰蜒入耳方:
灌油即出。
又方:桃葉汁灌之。
又方:銅器近耳邊,即出。(今按:《醫門方》:打作聲。)
《千金方》治蚰蜒入耳方:
牛乳灌之。
治蟻入耳方第九
《葛氏方》治蟻入耳方:
炙脂膏香物,安耳孔邊,則自出。
又方:燒陵鯉甲末,水和灌耳中,出。
《龍門方》云:耳邊炙肉,即出。
《醫門方》云:以豬頭炙令香,安孔邊,立出。
治飛蛾入耳中方第十
《葛氏方》治飛蛾入耳中方:
以葦管吹之,立走出。
治水入耳方第十一
《新錄方》治水入耳方:
取魚目為灰,納水中便出。
《龍門方》治水入耳方:
取水銀豆許,安耳邊,水出。
治耳中有物不出方第十二
《千金方》云: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以麻綖,從一頭令散,塗好膠柱,著耳中物令上,停之令相著,徐徐引之令出。
治目不明方第十三
《病源論》云:夫目者,五臟六腑陰陽精氣,皆上注於目。若為風邪所侵,則令目暗不明也。
《養生方》云:恣樂傷魂,魂通於目,損肝則目暗。
《靳邵服石論》云:凡洗頭勿使頭垢汁入目中,令人目痛。
《養生要集》云:以冷水洗目,引熱氣令人目早瞑。
《治眼方》云:治眼七病,一傷於房,精氣虛竭;二傷大風;三傷於大寒;四傷於大熱;五傷於毒病;六傷於熱病,時熱盛,損於肝氣。七傷大勞,肝氣衰微,皆令眼不明,或生膚翳,或時苦疼痛,或但冥無所見。治之方:
決明子(四分) 車前子(六分) 白朮(六分) 地膚子(六分) 細辛(四分) 柏子仁(六分) 防風(六分) 蜀椒(六分,一方四分,汗)
凡八物,下篩,服方寸匕,日三。百日後眼疾除,遠視明。
又云:治眼失精,一歲二歲至三四歲,或目中無他病,但無所見,如絹中視。決明散方:
馬蹄決明(二斗)
凡一物,冶下篩,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禁食生魚豬肉辛菜。
《葛氏方》治目失明三十年不識人鍾乳雲母散方:
鍾乳(四分) 茯苓(四分) 遠志(四分) 細辛(四分) 雲母(四分)
上五物,搗下篩為散,服半錢匕,稍增至一錢。
又云:治目瞙瞙不明方:
決明子(一分) 蕤核仁(分) 黃連(二分) 秦皮(二分)
上四物,切,以水八合,煎取三合,沾綿洗目中。
又方:三歲雄雞冠血,數數敷之自瘥。
《大唐延年方》治目茫茫無所見蕪菁散方:
蕪菁子(小二升,以水一大斗,煮取令盡,汁出日乾,熬散) 煉胡麻(小三升,熬為散)二味冶合,以飲苦酒服之。
《小品方》治目卒不所見方:
銼梓木,煮以洗目,日三。(《葛氏方》同之。)
《千金方》神麯丸主明目百歲可讀細書方:
神麯(四兩) 磁石(二兩) 光明砂(一兩)
三味,飲服如梧子三丸,不禁。常服益眼力。眾方不及,學者宜此知方神驗,不可言。
又方:蕪菁子三升,淨淘,醋味清酒三升煮令熟,曝乾,冶下篩,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三匕。(今按:《集驗方》:蕪菁一升,水煮。)
又方:三月三日採蔓菁花,陰乾,末之,空腹井花水服方寸匕。久服長生目明,可夜書。
又方:胡麻一石,蒸三十遍,末之,每日酒服一升。
又云:治目茫茫不明如年老方:鯉魚膽一枚,取汁染綿,拭目。
又云:治眼暗灸方:灸大椎下,數取第十節。正當脊中央二百壯,唯多為佳,至驗,不須方藥。
《錄驗方》黃連太一丸治肝氣熱沖目令視瞻瞙瞙方:
黃連(二斤)
凡一物,以好清酒一升,淹一宿,出曝之,干,復納酒中。如是十過,酒盡為度。干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再。禁、豬、魚、犬、馬、雞肉、五辛、生冷,余依藥法。
《蘇敬本草注》云:搗絞地膚汁洗之。(今按:《錄驗方》: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範汪方》治目冥茫茫方:
蕤核(三分) 黃連(二分) 乾薑 細辛(各一分)
凡四物,㕮咀,蜜三合,水三合漬之一宿,煎得二合,如米注目眥中,日三四。
《集驗方》治目不明苦淚出方:
用烏雞膽,臨眠敷之,良。
又方:摘小酸模莖汁注四眥,數為之。
《僧深方》治目盲十歲,百醫不能治,鬱金散方:
鬱金(二兩) 黃連(二兩) 礬石(二兩)
凡三物,冶令篩,臥時著目中,如黍米,日一。
治目清盲方第十四
《病源論》云:清盲者,謂眼本無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見物耳。若臟虛有風邪痰飲乘之,有熱則赤痛,無熱但內生障,是腑臟血氣不榮於精,故外狀不異,只不見物而已。即謂之清盲。
《眼論》云:夫人苦眼無所因起,忽然幕幕,不痛不癢,漸漸不明,經歷年歲,遂致失明。今觀容狀,眼形不異,唯正當眼中央小瞳子里,乃有障障曖曖,作青白色,雖不別人物,要猶見三光,知晝知夜。如此者,名曰清盲。此宜用金錍決之,一針便豁然若雲開見日也。針竟便服大黃丸,不宜大泄,此疾皆從虛熱兼風所作也。
又云:夫清盲之為病,發在於內。有障狀似凝膏,大如楮子,浮在眼內,遊泊水中,正障瞳子。既在眼裡,散藥膏煎所不能及。愚醫無知,謂呼在外。或敷煎散,或復掃刮,假道虛談,託辭妄說,徒施千萬,竟不收一,雖復盧醫起骨,華佗解腦,此皆偏學一邊,各善一術。至於清盲內障,則自拱手。
《治眼方》治眼清盲無所見斑浮鳩散方:
斑浮鳩(一頭,冶如食法,炙令熟) 決明子(半升) 細辛(二兩) 防風(二兩)
凡四物,㕮咀,合封十五日,干之,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又云:治清盲無所見三十年方:
細辛(一分) 熒火(十二枚) 蕪菁子(一升) 鯉魚膽(三枚)
凡四物,冶蕪菁子,細辛,熒火下篩,以魚膽和之,不足,人乳汁益之,服如梧子三丸,七日知,十五日愈。
又方:豬膽(一枚)
凡一物,微火上煎之,令可丸以如黍米,納眼中食頃有驗,如方始生翳宜少敷,不可過多。
《耆婆方》治人目清盲晝夜不見物方:
秦皮、升麻、黃芩分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沾綿,敷目中。
《小品方》目清盲無所見方:
以赤鯉魚膽並腦,雜真珠合和,綿取注眥中。
治雀盲方第十五
《病源論》云:人有晝而睛明,至暮則不見物,世謂之為雀目。言如鳥雀,至暮無所見也。
《千金方》治雀目術:
令雀盲人至黃昏時,看雀宿處,打驚之,雀起飛,乃咒曰:「紫公紫公,我還汝盲,汝還我明」。如此三日暝三過為之,明眼也。
《葛氏方》治雀盲方:
以生雀頭血敷目,可比夕作之。
又方:鼠膽敷之,最良。
《新錄單方》治雀盲方:
鯉魚、鮒魚膽敷如粟並良。(今按:《葛氏方》:鯉膽若腦敷。)
《耆婆方》治雀盲方:
取豬肝去上白幕,切作膾,以淡姜齏,三朝空腹食之,瘥。
《錄驗方》治雀盲方:
小蒜一升,㕮咀,以水四升,煮令蒜熟,著小口器中,以目臨上,當小辛,可無苦。
治目膚翳方第十六
《病源論》云:陰陽之氣,皆注於目。若風邪痰氣乘腑臟,腑臟之氣虛實不調,故氣衝於目,久不散,變生膚翳。膚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蠅翅者是也。
《眼論》云:若因時病後眼痛生白障,此為翳也;若因病後生赤肉者,此為膚障也。
又云:若已生翳者,當鐮之。其中有赤脈處,當以鉤鉤甘刀割斷也。日日針鐮、敷散,若鉤割必當就白中,勿就黑中也。黑處輕薄,動致傷破水出也。若黑上有翳,積經年月過厚者,多少微微鉤之,亦非嫌也。若始患翳五三日者,雖復極厚,狀似聚膏,亦不勞鉤之。則更甚若赤肉膚障,始起眥頭,當鉤割去之。若赤肉生上烏珠者,亦當就白中鉤之。逼近黑邊割斷,向白去之也,勿侵烏上,恐脫傷損。若患赤肉,積經多年,鉤之當以蘆刀,割之勿用甘刀。甘刀隨生不住。割竟當敷地骨珠沙散。亦時敷石膽。割竟仍以尖針子柱之,令斷其生勢也。若眼中無過,障翳而漠漠,遠視不明,當鉤眼本眥頭赤肉割去之,良。
《治眼方》治眼急生膚翳及赤肉上黑精上服此瀉肝湯方:
黃芩(二兩) 夕藥(二兩) 芒硝(一兩) 甘草(一兩半)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凡六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
又方:臥時以胡粉注翳上,治三十年翳,甚良。
又云:眼中卒生膚覆瞳子赤白者鹽散敷方:
鹽(一銖) 頭垢(一銖) 乾薑(一銖)
凡三物,鹽燒合冶,取如小豆大著眼中,不過二。
又云:胡粉散治眼卒冥及生翳方:
胡粉(一銖) 乾薑(一銖)
凡二物,末之,以筒吹,少少著眼中,大良。
又云:治眼中生息肉並白赤障翳散方:
貝齒(一分) 真珠(一分)
凡二物,冶下篩,爪取如小豆著翳上。病人正仰眼,他人與之,可再三。經一食久拭之。神良。(今按:《小品方》:貝子十枚,燒。)
又云:治眼生淫膚覆瞳子上方:
隨眼痛左右,灸眉當中瞳子七壯,便愈。
《葛氏方》治卒生翳方:
灸手大指節上橫理三壯,左目灸右,右目灸左。
又方:燒貝齒,細篩,仰臥令人以著翳上,日二三,一時拭去。
《千金方》治目翳方:
雄雀屎,人乳汁熟和,敷膚上,自消爛壞盡。
《僧深方》治目白翳方:
牡蠣 烏賊魚骨(分等)
下篩以粉目,日三。亦可治馬翳。
又方:煮露蜂房,以汁洗之,數數洗良。
《範汪方》治目有熱卒生翳方:
取書中白魚,曝令乾,末,少少注翳上,一注便愈。
又方:搗枸杞汁,洗翳上,日五六良。
《錄驗方》治目翳乾薑散方:
乾薑 雄黃(分等)
下篩取如米,著翳上,日二。
《集驗方》治白翳覆瞳子黑精龍骨散方:
龍骨(一分) 貝齒(三枚,燒) 礬石(一分,燒)
凡三物,冶下篩,著眥頭,日二。
《崔禹錫食經》云:納鴛鴦肪良。
《極要方》記曰:有三人眼後膚肉生,前覆黑瞳子上,使割之,三日輒復生,不可止,有直取小釘燒令赤,爍膚上,不過三爍,膚縮愈。前後治二十一人,皆愈。
治目赤白膜方第十七
《治眼方》治眼卒生膚翳赤白幕方:
取薤白,弱刀截以注膚上,注之其使周遍,幕皆著薤頭,去眼不耐辛,不過得再三注也。
又云:治目白膜覆瞳子無所見方:
以鯉魚膽塗鐵鏡面,一宿令乾,刮取之,曝乾。末塗目翳上,日再,神驗。
《葛氏方》治目熱生淫膚赤白膜方:
取生瓜牛一枚,去其厭,納朱於中,著火上,令沸,綿注取,以敷眥中。
又方:取雀矢細直者,以人乳和,敷膜上,自消爛盡也。
又方:搗枸杞汁洗之,日五六。(《集驗方》同之。)
治目息肉方第十八
《病源論》云:息肉淫膚者,此由邪熱在臟,熏於目,熱氣加於血脈,蘊積不散,結而成息肉。
《葛氏方》治目中生肉稍長欲滿目及生珠管方:
搗貝齒,絹篩真丹分等,攪令和,以注肉上,日三四。
《廣利方》理目久風赤,生息肉,痛,開不得方:
黃連(八分,碎) 大棗肉(四分) 竹葉(兩握,切) 蜜(半合)
切,以水二大升先煎竹葉,取一大升。去竹葉,下棗肉,黃連,蜜半合,煎取四合,去滓,更濾去泥,重煎和稀餳,夜即點眼中三五滴,眨眼中令藥入。(今按:《刪繁論》無蜜。)
《蘇敬本草注》云:雀矢和首生男乳如泥,點目中。怒肉赤脈貫上瞳子者即消,神效。
治目珠管方第十九
《病源論》云:目珠管者,風熱痰飲積於臟腑,使肝臟血氣蘊積,沖發於眼,津液變生結聚,狀如珠管也。
《範汪方》治目卒生珠管方:
以蜜塗目中,仰臥須臾,當汁出,隨拭去之。半日乃可滲之,生蜜尤良。
又方:鯉魚若鯖魚膽注眥中,以少真丹和膽縛尤佳。
《千金方》治目生珠管方:
冷石 手爪甲 龍骨
三味,分等末為散,以新筆著上,日三。
《葛氏方》治目卒生珠管方:
搗牛膝根葉,取汁以洗目,亦入目中佳。
治目珠子脫出方第二十
《病源論》云:風熱痰飲積腑臟,則陰陽不和,肝氣蘊積生熱,熱衝於目,使目睛疼痛,熱氣衝擊其珠子,故令脫出也。
《治眼方》目卒珠子脫出及青翳方:
越燕矢(一分) 真丹(一分) 乾薑(一分)
凡三物,搗細末,以管吹痛上,即愈。(今按:《本草》:越燕紫胸輕小也,胡燕胸斑黑,聲大也。)
《醫門方》眼睛無故突出一二寸者方:
急以冷水灌漬眼中,數數易水,須臾睛當自入,平復如故也。
治眼腫痛方第二十一
《眼論》云:若初患眼腫痛者,不可以物薄熨之。恐熱勢歸里,當時雖好,久之不佳。深可慎之。
《治眼方》治眼腫痛方:
大黃(八兩)
以水五升漬之一宿,明旦絞取汁,分二服。
又方:以酢漿作鹽湯洗之,日可十反。
又方:秦皮(二兩) 黃連(一兩) 苦竹葉(切一升)
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洗眼也。
又云:治眼暴天行風腫癢痛方:
地骨白皮(三斤)
水三斗,煮取三升,絞去滓,更納鹽二合,取煎一升,敷目也。或加乾薑一兩。
又云:治眼風腫癢痛方:
防風(二兩) 地骨白皮(二兩) 細辛(一兩) 乾薑(一兩)
以水煮取七合,洗眼。
又云:治酒後熱毒腫痛方:
梔子仁(一升) 茈胡(三兩) 石膏(三兩) 芒硝(二兩)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洗眼。
治目赤痛方第二十二
《病源論》云:目赤痛候,肝氣通於目,言肝氣有熱,熱衝於目,故令赤也。
《眼論》云:治目赤痛澀不得開方:
鯉魚膽(一枚) 黃連(二七枚)
凡二物,合和,淹於二鬥米下蒸之,飯熟去滓,塗目眥,立愈。
又云:治眼卒掣痛方:
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七壯,痛即止。兩眼痛,灸兩眼處。甚良。
又云:治目中白精赤如血梔子煎方:
黃連(一兩,下篩) 肥梔子中仁(二分,研)
二物,研如上法,和以雞子黃如泥,更熟研,以絹絞去滓,用注目,日七八。雞子易臭,唯臨時著目,和少少用而已,勿逆和之。
《博濟安眾方》治赤眼腫痛熱淚下立驗方:
黃連為末,綿裹以甘蔗汁浸良,久點之。
又云:熱毒風攻兩眼並瞼忽浮腫眼赤復欲上胬肉等方:
黑豆(一升,擇)
上,分作十分,將軟綿帛子逐分裹於沸湯,蘸過蒸熱,慢慢熨之,每分三度入湯,盡其十分,即消愈。
又云:治積年風赤眼方:
上,取長明燈油盞,納油少許。以一銅錢於覆缽內細細磨之,令油凝缽底,覆卻,以艾煙微微熏之一夜,以銅箸點極驗。
《葛氏方》治目卒赤痛方:
搗薺菜根汁,洗之。
又方:當灸耳輪上七壯。
又方:雞舌(二七枚) 黃連(一兩) 大棗(一枚)
上三物,切,以水一升,煮取三合,先以冷水洗,染綿拭目,日三,大良。
《千金方》治目赤痛方:
甘竹葉(二七枚) 烏梅(三枚) 古錢(三枚)。
凡三味,水二升,先漬藥半日,東向灶煮三沸,三上三下,得二合,注目眥。
《範汪方》治目赤痛方:
乾薑(二分) 黃連(四分)
凡二物,冶合已,乳汁和,如黍米,注四眥,晝夜無所在。
又方:黃連(一兩) 丁香(二十枚)
以水八合,漬之三日,去滓,洗眼。
《小品方》治目痛方:
以鹽湯洗之良。
又方:以蘘荷根取汁,著竹筒中,著目中,即愈。
《錄驗方》治目赤痛黃連湯方:
黃連(二分) 大棗(十枚)
凡二物,切,以水五合,煮取一合半,注目中,日十夜二。
《耆婆方》治人眼赤痛方:
秦皮(二兩) 升麻(三兩) 黃連(二兩)
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少少納目中,洗之。
《集驗方》治目痛三十年方:
取蟲螺一枚,以水洗之。納燥杯中,使螺口開。以黃連一枚,納螺口中,螺飲黃連,黃連苦,螺吐汁,以綿注眥中。
治目胎赤方第二十三
《龍門方》療大赤眼胎赤方:
以繩從頂旋,量至前髮際中,屈繩頭,灸三百炷,驗。
又方:青荊燒令出汁,點眼眥,驗。
《廣濟方》療目赤痛及胎赤方:
以蚌蛤裹置蜜二分,綠鹽一分,和,夜臥時火灸暖,著目眥,三四日愈。
又方:豬膽和綠鹽敷,亦效。
治目癢痛方第二十四
《療眼方》治目茫茫痛癢淚出方:
用新熟米酒,正仰面臥,以酒灌目令滿;便急閉目,須臾開之。別使年少明目人看視,蟲即當出,似細繩如毛。刮出浮鹽水中,重者七八十枚,輕者或二三十枚出。能數作蟲盡,自愈。
《治眼方》治目癢痛方:
黃連(半兩) 大棗(一枚)
凡二物,以水五合,煎取一合,綿纏簪納煎中,敷目。日十過。
《集驗方》治目中卒癢痛方:
削乾薑令圓滑,納目眥中,有頃復納之,辛竭者更易。
《葛氏方》治風目常苦癢淚出方:
以鹽注眥中。
治目赤爛眥方第二十五
《病源論》云:目赤爛眥候。風熱傷於目,眥則赤爛。其風熱不去,故眥常爛赤,積年不瘥。
《葛氏方》治數十歲鐵眼爛眥方:
摘胡葉中心一把,著鎗中,以五升水煮之,小柈覆上,穿柈作孔目,臨孔上癢痛,當飯頃淚出一二升,便瘥。
《千金方》治風眼爛眥方:
竹葉(四分) 柏樹白皮(六分) 黃連(四分)上,並切,以水二升,煎取五六合,稍用滴眼眥,日三四良。
又方:三指撮鹽置錢上,炭燒赤,投少醋中足淹錢,以綿沾汁注眥中。
《錄驗方》治爛眥神驗方:
黃連 乾薑 雄黃
凡三物,分等為散,著眥,日二。
《治眼方》眼鐵爛赤方:
淳苦酒(一升) 大錢(二七枚)
凡二物,燒錢令赤,投苦酒中,以著銅器中,覆頭。著屋北陰地埋二十一日,出爆干,可丸。臥藥如黍米,著眥中各一丸,不過十敷都瘥。
又云:治目風爛赤眵眥恆濕神明膏方:
蜀椒(一升半) 吳茱萸(半升) 術(五合) 芎藭(五合) 當歸(五合) 附子(十五枚,去皮)白芷(五合) 桂(一兩) 苦酒(二升半) 脂肪(五升)
十物,㕮咀,漬著苦酒中一宿,明旦內藥膏中,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之。留定之冷乃上也,為候色黃膏成,以綿合布絞,去滓,密封。若腹痛溫酒服如半棗一枚,日三。皮膚腫痛向火摩數百過,日三。稍即止,亦治風凍瘡,治目爛赤泡神良驗也。
《醫門方》療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障翳方:
苦竹瀝(五合) 黃連(二分)
搗碎薄綿裹納竹瀝中一宿許。臥以瀝點眼中,日數度,淚下即瘥。澀痛加大棗五顆。忌熱面、酒、蒜。
治目淚出方第二十六
《病源論》云:目為肝之外候,若風邪傷肝,肝氣不足,故令目淚出。
《眼論》云:若眼赤癢淚出,名為風眼也。
《治眼方》治眼中風寒,眥赤痛淚出,乳汁煎方:
乳汁(一升) 黃連(三分) 乾薑(一分) 蕤核(二分)
凡四物,以乳汁漬藥一宿,明旦於微火上,煎取三合,如黍米注眼四眥。
又云治眼風淚出癢痛散方:
決明子(一分) 黃連(一分) 細辛(一分) 乾薑(一分)
凡四物,冶下篩,以爪取如麻子,注眥中,日可再三。
又云:治中風淚出方:
烏雄雞三歲者,刀割冠取血,旦一敷,暮臥又一敷。良驗。
《葛氏方》治目淚出不止方:
黃連(四兩)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綿半兩納中曝;復納盡汁,恆以拭目。
又云:風目常苦癢淚出方:
以鹽注眥中。
又方:末黃連和乳汁敷眥中。
又方:虎杖根煮汁,以洗目。
《範汪方》治目淚出不止方:
燒馬矢,細末,絹篩,以少少敷眥中。
《食經》云:目涕出不止方:
蒸煮百合,食止涕泣也。
治目為物所中方第二十七
《療眼方》治眼為物所觸中疼痛腫赤結熱甘草湯方:
甘草(一分) 黃柏(一分) 苦參(一分) 當歸(一分)
水一升二合,煎取七合,待冷洗眼,日五六夜一。
《千金方》治目為物所撞青黑方:
炙羊肉熨之,勿令甚熱,無羊肉用豬肝。
《葛氏方》治目為物所中傷有熱痛而暗方:
斷生地膚草汁注之,冬日煮乾,取汁注也。(《小品方》同之。)
又方:以水和雀矢,以筆注之。
又方:乳汁和胡粉注,日五。(以上《範汪方》同之。)
《小品方》治目為物所中方:
羊膽、雞膽、魚膽,皆可用注之。(《葛氏方》同之。)
《廣利方》療眼目築損胬肉出方:
生杏仁七枚,(去皮尖。)細嚼吐於掌中,反暖以綿纏箸頭,點胬肉上,不過三四度,即瘥。
治竹木刺目方第二十八
《葛氏方》治竹木刺目不出方:
取鮑魚頭二枚,合繩貫。以人溺煮令爛,取汁灌目中,即出。
《龍門方》療眼刺不出方:
燒甑帶灰,少少服,立出。
又方:摩好書墨,以筆注目瞳子上,出。
治稻麥芒入目方第二十九
《廣利方》療麥芒入目不出方:
煮取大麥汁,注目中,即出。
《治眼方》治稻麥芒入目中方:
取生蠐螬,以新布覆目上,以蠐螬從布上摩之,芒出著布已,效。
又云:麥芒入目方:
破螻蛄背,著眯上半日,則出眯物入目中也。
《龍門方》麥芒入眼方:
以甑帶汁洗出。
《範汪方》稻麥芒入目方:
取麥汁注目中。
《蘇敬本草注》云: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取蘘荷根汁注目中,即出。
治芒草沙石入目方第三十
《葛氏方》目卒芒草沙上輩眯不出方:
磨好書墨,以新筆染注瞳子上。
又方:鹽豉各少少著水中,臨視之,即出。
《廣濟方》療眯目方:
取少許甑帶,燒作灰,水服方寸匕,立出。
《治眼方》治目中眯方:
旦起對戶門再拜已言:戶門狹小,不足宿客,便愈。(《集驗方》同之。)
又云:治芒物草沙輩落目中眯不出方:
以雞肝注之。
又方:吞蠶矢一枚,良。
又,灸足中指節上,隨目左右。(以上《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治目中眯方:
書中白魚,以乳汁和,注之。
《醫門方》療眯目不出視不見方:
以酥納鼻孔中,隨左右垂頭,淋前令流入眼,眼中淚出,眯逐出,無酥,豬脂亦佳。
《範汪方》治目眯不去生淫膚方:
瞿麥 乾薑
凡二物,分等為散,以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三。
治鼻塞涕出方第三十一
《病源論》云:夫津液涕唾,得熱則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乘於鼻,故津涕不能息收之。
《極要方》療齆鼻不聞香臭方:
細辛,瓜蒂分等為末,以吹鼻中,須臾大涕出,恆能久自通。(今按:《經心方》:瓜蒂二分,細辛一分,作散,絮裹如豆,塞鼻,須臾通。)
《效驗方》治鼻中不利乾薑散方:
乾薑(二分) 桂心(一分)
凡二物,合下篩,取如大豆許。以綿裹塞鼻中,藥行熱物,便去之。
《錄驗方》治鼻塞不得喘息皂莢散方:
皂莢(五分) 菖蒲根(五分)
凡二物,下篩,以綿裹塞鼻孔中,暮臥時著,良。
又云:治鼻孔偏塞中,有膿血,此乃是頭風所作,兼由蔽疾。宜服此散方:
天雄(八分,炮) 乾薑(五分) 薯蕷(六分) 通草(六分) 山茱萸(六分) 天門冬(八分)凡六物,冶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又云:治鼻齆(烏貢反)有息肉,及中風有濁濃汁出,細辛散:
文姜(四分) 細辛(五分) 皂莢(二分) 椒(四分) 附子(二分)
凡五物,下篩以綿裹,如杏仁大,著鼻孔中,日一,五日濁膿盡。
《千金方》治鼻窒氣息不通方:
水三升,煮小薊一把,取一升,服之
又方:綿裹瓜丁末,塞鼻。
《範汪方》治鼻中多清涕方:
細辛(二分) 椒(二分) 乾薑(二分) 皂莢(一分) 桂心(二分)
凡五物,冶篩,和以青羊脂,裹以帛,塞鼻中,良。
《醫門方》療久鼻塞清涕出不止方:
附子(六分) 細辛 蜀椒(各八分) 杏仁(四分)
細切,以苦酒淹一宿,以成煉豬脂一升,微微煎之,三上三下,附子色黃,去滓,以綿裹納鼻中,亦摩鼻上,即瘥。
治鼻中息肉方第三十二
《病源論》云:肺氣通於鼻。肺藏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息肉。
《範汪方》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熬)〕 真珠(一銖)
凡三物,合冶下篩,展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再。(今按:《集驗方》:加細辛三分。《錄驗方》:通草一兩,真珠六銖。《葛氏方》:真珠一兩。)
《千金方》治鼻息肉方:
礬石末,以面脂和,綿纏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出。
又方:灸上星穴二百壯。又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壯。
《葛氏方》治鼻中生息肉不通利方:
礬石,胡粉,分等末,以青羊脂和塗肉上,數佳。
又方:末陳瓜蒂,注息肉。
《博濟安眾方》療鼻塞息肉不通方:上,以細辛末少許,吹入鼻中,自通。
《效驗方》治鼻內肉方:
胡麻,成煉礬石等分末,以針刺息肉令破,以末敷之,日二。以瘥為限。
治鼻中生瘡方第三十三
《病源論》云:鼻是肺之候也,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
《千金方》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灶飯,末,塗鼻中。
又方:燒故馬鞍,末,敷之。
又方:搗杏仁,和乳敷之。
又方:馬牛耳垢,敷之。
又云:治蚶(呼該反)蟲食鼻方:燒銅箸,納酢中,塗之。
治鼻痛方第三十四
《千金方》治鼻痛方:
恆以油塗鼻內外。
又方:塗酥亦佳。
治鼻中燥方第三十五
《耆婆方》治人熱風鼻中燥腦中焮方:
杏仁一小升(去皮炙),蘇二升,納杏仁於蘇中煎之,杏仁黃,瀝出之,納臼中搗作末,還納酥中攪令調,少少服之。
治鼻衄方第三十六
《病源論》云: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肺,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醫門方》云:上實下虛,其人必衄,衄發從春至夏,為大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
《小品方》治鼻衄血出數斗,眩(胡蠲反)冒,劇者不知人方:
乾薑屑,龍骨末,吹之即止。
又方:取亂髮五兩燒之,冶末,取如棗核著筒頭,吹著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並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
又云:治鼻衄積年,夜臥起而肩頭有凝血數升,眾治不瘥方:
舂偲葉絞取汁,日飲三升,不過四五飲愈,神良。
《千金方》治鼻血出不止方:
冷水淨漱口,含水,以葦管中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蔥白一把,切,搗,絞取汁,瀝鼻中三兩滴,入即止。
又方:地黃汁五合,酒一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
禁酒炙肉。旦旦服粳米飲。
又方:濕布敷胸上。
又方:灸上星穴五十壯,在當鼻入髮際一寸。
又方:灸湧泉二穴各百壯,在足心陷者中。
《葛氏方》治鼻卒衄方:
苦酒漬綿,塞鼻孔。
又方:釜底黑末,以吹納鼻中。
又方:水和粉如粥狀,以墨和,服之多少在意,立愈。
又方:以綿裹白馬矢塞鼻。雜文馬矢悉可用,若大甚者絞馬矢汁,飲一二升。可用乾者絞取汁,用之,無新矢可以水漬。
又云: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方:
蒲黃五合,以水一升和,一頓服。
又方:鏵鏎以柱鼻下。
又方:熬鹽三指撮,以酒服之,不止,更服也。
《極要方》療鼻衄出數升,令人眩冒,劇者不知人方:
桂心(三兩) 乾薑(一兩) 亂髮灰(一兩)
上,為散,先食漿水,粥服方寸匕,日二。
《博濟安眾方》療鼻衄不止方:上,以糯米二合細研,以冷水頓服。
《廣濟方》治鼻衄出血不止方:
新汲水淋頭頂上六七斗,並將浸腳立效。
又方:童子小便三四灌入鼻中,立效。
又方:乾薑削令頭尖,微煨,塞鼻中,立效。
《範汪方》卒衄出不止方:
書額上作「由」字。
又方:濃融膠,膠額,膠燥血斷已,用良。
又云:熱病鼻衄多者出血一二斛方:
蒲黃五合,水五升和,飲一頓盡,即愈。
《醫門方》治鼻衄血出不止方:
生地黃汁服一升,須臾二三服,兼以冷水淋頂上,立愈。
《如意方》治鼻衄術:取衄血以書其人額云「今某日,血忌」字,即止。當隨今日甲乙也
《廣利方》療鼻衄出血不止方:
濃研經墨點鼻中,立效。
《龍門方》療鼻出血不止方:
搗刺薊汁飲一升,驗。
又方:灸頭頂上七壯。
治鼻中物入方第三十七
《千金方》治卒食物從鼻中落入頭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大豆大,納鼻孔中。以手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今按:無牛羊脂用豬脂。)
治緊唇生瘡方第三十八
《病源論》云: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而重被風耶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沈唇也。
《集驗方》治沈唇方:
燒礬石令沸,雜胡粉以敷之。
《千金方》治緊唇方:
臘貼一宿,瘥。
又方:炙松脂貼上,瘥。
又方: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
又方:先灸瘡後,取蛇灰敷之,大驗。
又方:燒亂髮、蜂房、六畜毛作灰,豬脂和,敷之。
又云:治唇邊生瘡連年不瘥方:
取八月藍葉十斤,絞取汁,洗之,日三。
《葛氏方》治審唇常瘡爛方:
燒葵根敷之。
又方:頭垢敷之。
又方:東壁土敷之。
《新錄方》治審唇方:
蘘荷汁和酒洗,日二三。
又方:馬莧搗汁洗之,日三。
又方:檳榔煨灰敷上。
又方:榆根白皮貼上。
《龍門方》療緊唇方:
取地黃葉於壞瓦器中搗之使爛,待乾,刮取末,塗驗。
《小品方》治緊唇方:
俗諺言:良方善伎,出於阿氏。是余少時,觸風乘馬行獵,數苦緊唇。人教纏白布作大燈,炷著空斧中。燒布,斧刃有汗出。以指瀝取塗唇,即瘥。(今按:《千金方》燒青布云云。)
治唇生核方第三十九
《病源論》云:有風熱邪氣乘之,而沖發於唇,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
《葛氏方》治唇緊重忽生丸核稍大方:
以刀鋒決去其膿血,即愈。
《千金方》治唇緊生核方:取豬矢平量一升,以水絞取汁,溫服。
又云:唇舌忽生臼方:燒雞矢白作屑,以布裹,著病上,含,日三。
治唇黑腫硬方第四十
《千金方》治唇黑腫痛癢不可忍方:
取四文大錢,於磨石上,以臘月豬脂磨,取汁,塗之。
又方:以竹弓彈之,出其惡血,亦瘥。
《醫門方》療人口唇皮黑,堅硬作痂,皮裂時血出,恆痛唇皮起落復生,歷年不瘥方:
上,以山中黃泥和水,研令細熟以塗唇上,當有毛出,抽取燒之。又塗毛盡,瘥。其毛千得。
治唇焮破方第四十一
《葛氏方》冬月唇乾焮血出者方:
熬桃仁,搗豬脂和塗之。(《千金方》同之。)
又云:唇卒有傷缺破敗處者方:
刀鋒細割開,取新殺獐鹿肉,以銼補之。患兔缺又然,禁大語笑,百日。
治唇面䐏方第四十二
《千金方》治遠行唇口面䐏裂方熟煎豬脂。將行夜,常塗面臥,行萬里,野宿,不損。
《本草》云:塗酥良。
治口舌生瘡方第四十三
《病源論》云: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
《葛氏方》治喉口中及舌生瘡爛方:
含好淳苦酒即愈。
又方:銼黃柏,恆含之。
又云:若口表裡皆有瘡者方:
搗白蘘荷根,酒漬含汁。
《錄驗方》治口中十二病,或腫;或有膿血;或如飯粒,青白黑起;或如鼠乳;或有根下斷上飲食則痛方:
甘草 桂心 生薑 細辛(各一兩)
凡四物,淳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含之。
《千金方》治口熱生瘡方:
升麻(六分) 黃連(二分)
上二味,篩,綿裹,含咽汁,亦可唾去之。
又云: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並生瘡三年以上不瘥方:
濃煮薔薇根汁,冷,稍稍咽之。冬用根,夏用莖葉。
論云:凡患口齒有瘡,禁油、面、酒、醬、咸、酸、膩、干棗。瘥後七日慎彌佳。薔薇根為口瘡之神藥,人皆不知。(今按:《博濟安眾方》云:根一握,銼,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入生蜜二合,旋旋含之吐之。)
又云:舌上瘡方:
豬膏(一斤) 蜜(二升) 甘草(如指三寸)
上三味,㕮咀合煎,相得;含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經心方》治口瘡久不瘥方:
棗膏三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數洗愈。
《隨時應驗方》口瘡方:
乾薑火炙,口中含,吐熱水盡,即瘥。
《龍花妙方》口瘡方:
含礬石,吐去水,良。(今按:《博濟安眾方》:以白礬石灰塗之。)
又方:以井水,日三漱,彌好。
《崔禹錫食經》口瘡方:食石蓴良。
《博濟安眾方》療口瘡舌硬語不得方:
白礬石(一分) 桂心(一分)
上為末,安舌上即語。
《範汪方》治人口生瘡方:
杏子(一枚) 黃連(一節) 甘草(一寸) (今按:《本草》: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仍一寸者可五銖)
凡三物,冶下篩,綿絮裹之,納著口中含之,含汁稍咽之,已用驗。
《集驗方》治口中生瘡方:
取黃柏削去皮,作如鴨舌含之,咽汁,彌好。蜜漬含亦佳。
《效驗方》治口爛瘡無復皮方:
黃連(三分) 附子(一分) 榆皮(三分)
凡三物,冶篩,和蜜,綿裹如杏子和之;藥味盡吐出,更含。
治口舌出血方第四十四
《病源論》云: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藏有熱,則舌上血出如湧泉。
《葛氏方》治口中忽出血不止方:
灸額上入髮際一寸五十壯,便愈。
又云:舌上出血如簪孔者方:
以戎鹽敷之。
《千金方》治舌上出血,有四五孔,大如簪者,血出如湧泉,此心病也。治之方:
戎鹽(五分) 黃柏(五分) 葵子(五分) 人參(三分) 桂肉(二分) 大黃(二分) 甘草(二分) 炙
上七味,丸如小豆,飲服三丸,日二,不知增至十丸。
《經心方》:治舌上孔血出如泉,此心病也。燒鐵熟爍孔中,良。
治九竅四肢出血方第四十五
《病源論》云:九竅四肢下血者,營衛大虛,腑臟傷損,血脈空竭。因而喜怒失節,驚忿過度,暴氣進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故九竅出血,喘咳而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也。
《葛氏方》云:人九竅四肢指岐間皆血出,此暴驚所致也。以井花水潠其面,當令卒至。勿令病人先知。
又方:粉一升,水和如粥,飲之。
《千金方》九竅出血方:
又搗荊葉取汁,酒服二合。
又方:灸上星穴五十壯。
又方:龍骨末,吹鼻孔中,血斷為度。
《範汪方》卒驚動七孔皆血出方:
盜以井花水灑其面,勿使知也。
治嘔血方第四十六
《病源論》云:嘔血者。夫心主血,肝者藏血,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血出也。
《千金方》治嘔血方:
柏葉一斤,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嘔血,腹內絞急,胸中隱然痛,血色紫黑或從溺中出方:
灸臍左右各五分,四壯。(《集驗方》同之。)
又方:末桂一尺,羊角一枚,炙焦搗末。分等合,服方寸匕,日三四。
治吐血方第四十七
《病源論》云:夫吐血者,皆又大虛損及飲酒,勞傷所致也。
《醫門方》經曰:凡諸吐血嘔血人,若兼右氣喘咳不得臥者,多死難療。
《葛氏方》治卒吐血方:
服蒲黃一升。
又方:濃煮雞蘇飲汁。亦治下血漏血良。
《千金方》治吐血方:
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又方: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灸胃脘三百壯。
又方:灸胸堂穴五壯。
《小品方》治吐血方:
用東向蘘荷根,搗絞取汁一二升,頓服立愈。亦治蛄毒痔血,婦人腰腹痛,大起後出清血也。
《錄驗方》治血生薑湯方:
生薑(五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枚)
凡四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範汪方》治吐血下血不止方:
生地黃一升,㕮咀,清酒五升,微火上合煎得二升半,去滓,強人頓服,老少分再服。
《令李方》治吐血便血方:
乾地黃 黃芩(各二兩)
凡二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僧深方》治吐血方:
龍骨多少冶,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可至二三匕,亦治小便血。
《醫門方》療吐血單神方:
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頓服之,三服,必瘥神效。
《龍門方》療卒吐血不止方:
取灶底黃土一斤,以水一大升三合,研澄飲之。
《廣利方》療吐血不止方:
刺薊菜及根搗汁半升,頓服之。
又方:生葛根搗汁半大升,頓服之。(《僧深方》云:治吐血欲死。)
治唾血方第四十八
《病源論》云:唾血者,傷損肺所為。肺為五臟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如紅縷者,此傷肺也。
《耆婆方》治人唾血及水涎不能食方:
乾地黃 人參 蒲黃
等分為散,以飲服一錢匕,日二,腹痛者加夕藥八分。
又方:生大豆五小升,以水二小鬥,煎取二升豆汁,納一小升酒,煎取一升,分為二服,三服亦佳,即瘥。
《僧深方》治唾血方:
乾地黃(五兩) 桂心(一分) 細辛(一分) 乾薑(一分)
凡四物,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錄驗方》治唾血中有膿血牽胸脅痛方:
乾地黃(五兩) 桔梗(三兩) 紫菀(三兩) 竹茹(三兩) 五味(三兩) 赤小豆(一升) 續斷(三兩) 桑根白皮(五兩) 甘草(二兩,炙)
凡九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唾血方:
取茅根搗,服方寸匕。亦可絞取其汁,稍稍飲之,勿使頓多。(《極要方》同之。)
又方:服桂屑方寸匕,日夜令二十許服。亦治下血神方。
《千金方》治唾血方:灸胃脘穴三百壯。
又方:灸胸堂穴,肺俞。
治口中爛痛方第四十九
《千金方》治口中瘡爛痛不得食方:
杏仁(二十枚) 甘草(一寸) 黃連(一分)
上三味,下篩合和,綿裹杏仁許大,含勿咽,日三夜一。
《範汪方》治口中爛傷喉咽不利方:
礬石(二兩) 黃連(一分)
冶篩,如大豆二枚,置口中含瘡上,小兒瘡石如小豆,日三。
治口吻瘡方第五十
《葛氏方》治吻瘡方:燒慄枎敷之。
《千金方》治口吻瘡方:
楸白皮及濕貼上,三四度。
又方:掘經年葵根欲腐者,作灰,及熱著之。
又方:取新炊甑下飯及熱駐之二七下。
又云:治口肥瘡方:熬灶上飯,末敷之。
《極要方》口吻白瘡方:燒檳榔煨為灰,敷上,良。
治口舌乾焦方第五十一
《病源論》云:腑臟虛熱,氣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乾焦也。
《葛氏方》治口中熱乾燥方:
烏梅、棗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棗,含之。
又方:生薑汁(一合) 甘草(二分) 杏仁末(二分) 棗(三十枚) 蜜(五合)
微火上煎,丸如李核,含一枚,日四。
《千金方》治口中熱干方:
甘草(四分) 人參(四分) 半夏(三分) 烏梅肉(四分) 棗膏(四分)
上五味,蜜和丸如彈丸,含咽汁,日三。
又云:治虛勞口乾方:
麥門冬(二兩,末) 干棗(三十枚,肉)
蜜一升和,蒸之三升米下,服之。
《經心方》治口乾方:
以水三升,煮石膏末五合,取二升,納蜜二升,煎取二升,去滓,含棗核大,咽汁盡,復含。大良。
又方:生葛根汁服二升亦瘥。
《蘇敬本草注》:口乾食軟熟柿也。
治口臭方第五十二
《病源論》云:口臭者,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然腑臟之氣臊腐,因蘊積胸膈之間。而生於熱,沖發於口,故令口臭也。
《養生方》云:空腹不用見臭,屍氣入脾,舌上白黑起,口常臭也。
《隋煬帝后宮諸香藥方》療口臭方:
桂心 甘草 細辛
上三物,分等,搗篩,服三指撮,酒服之二十日,便瘥。
《錄驗方》治口中臭令還香方:
細辛(三分) 當歸(三分) 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
凡四物,切,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含之,吐去之。
《千金方》治口臭方:
橘皮(五分) 桂心(三分) 木蘭(四分) 棗(三十枚)
上四味,冶小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丸,含之日三。
又方:熬大豆令焦及熱潑酢取汁含之。
又方:香薷一把,以水一升,煎取二升,稍含之。
《經心方》治口臭方:水濃煮細辛汁,含久吐去。
又方:以破除日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厠中,良。又平旦如此。
《極要方》治口臭方:常宜含豆蔻即愈。
又方:常含細辛即愈。
《葛氏方》治口臭方:蜀椒一升,桂心一尺,末三指撮,以酒服之。
又方:煎柏子,含之。
《崔禹錫食經》云:口臭方:取薰蕖根汁果煎如膏,常食之。
又方:亦可食懷(蘹)香。
又方:末檳榔子含之。
《集驗方》治口中臭散方:
甘草(五兩) 芎藭(四兩) 白芷(三兩)
凡三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張口不合方第五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欠頷車蹉張口不得還方:
令人兩手牽其頤已,暫推之,急出大指,或咋傷也。
《千金方》治張口不合方:消蠟(蜜,又蜜滓也)和水,敷之。
《德貞常方》治張口不合方:灸通谷穴,在上管旁半寸。
又方:灸翳風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也。
治舌腫強方第五十四
《病源論》云:心脾虛,為風熱所乘,隨脈至舌,熱氣留止,血氣壅澀,故舌腫。
《千金方》治舌腫滿口方:半夏十二枚。
洗酢一升,煮取八合,含久,吐良。
又云:治舌卒腫,起如吹豬胞狀滿口塞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