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燃犀說
- 作者
- 許志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88年
- 底本
- 《珍本醫書集成》第七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自序
於戲,霍亂而死者,可勝痛哉。夫霍亂,危急證也。霍亂而轉筋,則證之尤危尤急者也。人一病之,生者少而死者多。大抵皆不死於霍亂,而死於治霍亂之醫藥者耳。僻處窮鄉,赤貧如洗,偶病霍亂,猶有活者。以無醫藥之害,或僅藉外治飲水,反不致十死八九矣。夫醫藥之害,豈易言哉。今之為醫者,大半食古不化,指鹿為馬,好為大言以欺人。開口《傷寒論》,動手四逆湯,鹵莽減裂,似是而非。又有讀書不成,商買無資,從遊於庸惡陋劣之門,以訛傳訛,自以為是。不識人命攸關,峻藥妄投,輕病轉重,重者轉為不治。而一遇霍亂,不問是寒是熱,無不以丁附薑桂香燥溫熱之藥,服之而不死者。尠矣,病家亦以為如此溫熱,而猶不能生,直霍亂者之命數耳。特未知醫藥之害,甚於霍亂。遂致孤人之子,寡人之妻,而人家並不咎諸醫藥。而為醫者,能不動心乎?且是證也,每於夏秋之間,甚則流人似疫,合境皆然,而莫甚於去年,往往有減門之染。謂非暑濕熱三氣之所釀,兼之醫藥之害,抑何至於斯析乎。余目擊病霍亂,而醫者之丁附薑桂,服之無不含冤而斃,每一念及,輒為心痛。茲姑縷述前人名論如干,則是寒是熱,朗若列眉,俾家置一編,庶幾人人盡知霍亂之原由,胸中早已澈底澄清,則斷不聽醫之模糊影響之談,而被丁附薑桂之害也。因名之曰《霍亂燃犀說》。斯說之是耶,非耶,天必知之,非也,天將奪我之算,而是也,天必假我數年矣。請鑑此說者,拭目以俟。
光緒十四年戊子午月江左老瓠許起識於吳門竿術第二盦
題辭
壬翁著作等身,惟此《霍亂燃犀說》,人家性命攸關,尤屬緊要。非此刻翠裁紅之句,急勝才華音韻之詞,斯編一出,患者何幸如之。讀竟浮一大白,並題兩絕於下。
病分寒熱路東西,識得東西路不迷。讀此編如知定向,南針不號號燃犀。燃犀棒喝百千言,真諦分明要不煩。雖說浮生如短夢,豈容桎梏抱沉冤。
世愚弟楊引傳初稿
時疫流行歲不虛,無分城市與村墟。扁盧也要區寒熱,此是人間有用書。此是人間有用書,詳言霍亂義無餘。那知誣熱為寒證,積習難反溢里閭。
世愚弟王韜拜題
余於典墳,頗喜泛覽,獨方書從未問津,茲壬老親家出示所著《霍亂燃犀說》,卒讀之餘,恍然比年來時疫顛連,半由誤治。亟促刊行,以挽未俗。
姻愚弟石鴻翥拜識
羨君妙術擅岐黃,賣藥余間著作忙。素秉婆心存濟世,更煩蓮舌別成方。筆無滯象千言富,胸有靈犀一點藏。寒熱瞭然能洞見,斯編彷彿是慈航。
姻愚小弟朱以堮初草
荒謬推誰最,人間第一醫。死生若有命,藥石亦何為?拋卻丹山鳳,呼來白屋鴟。吾公深感慨,涕泣語時師。
寒熱如冰炭,此編讀便知。參耆迷毒草,薑桂侮行屍。傷往縱難挽,追來尚不遲。亟刊行字內,免腐病人肌。
侄庭銓拜讀謹題
邇年夏秋間每多吊腳痧與絞腸痧,即霍亂轉筋與乾霍亂也。每多誤以夏月伏陰所致,熱藥妄投,輒遭夭橫。吾師特著《霍亂燃犀說》一編,憫含冤於既往。犀積弊於將來,誠濟世之寶筏也。
受業謝繼康百拜謹志
卷上
霍亂證,無論四肢厥冷,畏寒,舌白,一派陰寒氣象,畢呈顯露。若服丁附薑桂等藥,則百無一生者矣。須知霍亂,總以暑熱而成,有熱極似寒者,即假寒也。所以徐靈胎有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
霍亂,非輕小證也。然治之偶合古法,竟有不藥而霍然者。如飲水單方刮刺之類。
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原非另有一證也。
霍亂,有呼為絞腸痧者,即乾霍亂也。按方書自古以來,從無痧證之名,殆不知始於何時也。至醫說始載,葉氏用蠶退紙治痧之法,而江民瑩誤為解亦證。雖為杭堇浦所譏,然亦可見從前痧證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詳也。迨國初時,其病漸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滿洲病與番痧之名,郭右陶著《痧脹玉衡》一書,推原極變,其說甚說,而痧之證治乃備。張路玉復分臭毒番痧為二者,蓋謂惡氣更毒於穢氣也。王晉三又辨痧即外邪驟入,阻塞其正氣流行之道之謂,而痧之病義益明。至情志多郁之人,稍犯涼熱,即能成痧。且不時舉發,亦由氣血失其宣暢也。若干霍亂,則亦有不因痰濕飲食之滯,但為暑暍之氣擾亂於中者,當以新汲水、地漿等治之耳。
霍亂,舉世皆名為痧證也。王晉三曰:痧者,寒熱之濕氣皆可以為患。或四時寒濕凝滯於脈絡,或夏月濕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脹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謂之打寒痧。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括其胸背手足內胻,謂之刮痧,以碗鋒及扁針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謂之搠痧。更服玉樞丹以治其內。是皆內外達竅,以泄其氣,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脹即已,實即霍亂耳。非另有痧邪也。
霍亂,有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而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而發者多,郭右陶之說也。瀛按:霍亂有吐瀉並作,有吐而不瀉,有瀉而不吐,有先吐後瀉,有先瀉後吐,總不外內停飲食,外感暑穢,而鬱阻中宮,賊胃則先吐,賊脾則先瀉。故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瀉。心腹俱痛,吐瀉交作矣。然吐瀉之霍亂,乃暑穢傷人氣分,宜用油鹽刮其皮膚。則痧不內攻。若心胸脹悶,腹中絞痛,或如板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割。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泄,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若痧脹已極,難於刮刺者,又必先以藥救醒,乃可以回生。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霍亂,有素多濕滯而犯臭氣,則正氣鬱遏,腹痛乃作。或上連頭額俱痛,或下連腹腿俱痛。有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甦者。有腹痛不時上攻,水漿不入,數日不已者。甚至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或四肢厥逆,面青脈伏,或遍體壯熱,面紫脈堅。但與生黃豆嚼之,覺香甜者,是臭毒也。急以燒鹽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錢為末,煎湯頓服最效。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耳。其脈多伏,或細小緊澀,或堅勁搏指,中帶促結,皆是陰逆陽伏之象,不可誤認陰寒而投以丁附薑桂。雖砂仁之辛溫香竄,亦不可輕用,若見面青唇黑,脈勁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霍亂,以脾土濕盛,而滯其升降之機。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雖有熱化寒化之分,必以治中焦之濕為要領也。瀛按:《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干,則為霍亂。蓋因暑穢之氣,鬱滯中焦,使脾土阻而不能運動,氣隧遏而不得舒,居中既隔滯,勢必上逆為吐,下奔為瀉。苟不急治中焦之濕,則頃刻間三焦皆邪,陰陽乖舛,而病益劇矣。
霍亂者,揮霍悶亂,成於頃刻,變動不安之謂,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焦,上逆而為嘔吐,復下注而為利者。若久病上不能納,下不能禁,名曰吐利,不得謂之霍亂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霍亂之表症也。而有寒熱之分者,以中焦上位,乃陰陽之交,而無一定之性。從陰化則為寒,每因寒涼而病始發,冬月多有之。從陽化則為熱,因暑熱而病始發,夏秋多有之。然因寒者,口必不渴,稍渴者,必屬於熱。仲景云: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瀛按:《傷寒論》有熱多欲飲水,寒多不用水之文,此言外感之證,有熱多寒多之辨。蓋外感熱邪入里已多,所以口渴而喜飲也。
霍亂之發,每因吸受暑穢,或飲食停滯,遂至清濁相干,亂於腸胃,而為上吐下瀉。治宜宣土鬱而分陰陽,祛暑穢而行食滯。土鬱者,中焦濕盛,而升降之機乃窒,諸郁之發,皆從熱化也。
霍亂,系因熱而成者。經云: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奈《病源》《三因》等書,咸謂霍亂,無不本之風冷。遂致薛立齋,張介賓輩,專主於寒,從此印定後人眼目。凡患熱霍亂者,皆被此數公殺之矣。如勞役田野之間,則暑熱自外而入矣。或安享膏粱之奉,則濕熱自內而生矣。是以不遠熱三字,亦非但以藥食為言也。
霍亂一證,每發於夏秋之間者,正以濕土司氣,而從熱化耳。若其人中陽素餒,己土不勝濕,而復襲涼飲令,則濕從寒化,而成霍亂者,亦有之。然熱化者,天運之自然,寒化者,他氣之所逆,知常知變,庶可以治霍亂焉。
霍亂屬熱,《內經》文也。劉守真云: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利霍亂,火性躁動故也。奈薛立齋之流,敢以寒多立論,貽誤後世,未窺至理,遠不如徐氏百不得一之識見耳。
霍亂,有身熱煩渴,氣粗喘悶,而兼厥逆躁擾者,傷暑也,慎勿認作陰證。但察其小便必黃赤,舌苔必黏膩,或白厚,宜王孟英所制然照湯,澄冷服一劑,即現熱象。此時若投丁附薑桂等藥,轉見渾身青紫而死矣,甚有手足厥冷,少氣,唇面爪甲皆青,腹痛自汗,六脈俱伏,而察其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是熱伏厥逆也。熱極似陰,瀛按: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服之。又有吐瀉後,身冷如冰,欲沉欲絕,湯藥不下,或發噦,亦是熱伏於內。醫不能察,投藥稍溫,愈服愈吐。驗其口渴,以涼水與之即止,後以駕輕湯投之,脈漸出者生。然暑之為病,傷之驟者,則發之暴,傷之不漸者,則發之緩,故九月時候,猶多伏暑霍亂之證。
霍亂,以暑氣入腹,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瀉如水注。張鳳逵曰: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政。故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受其蒸淫之氣,由口鼻入而擾其中,遂致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所瀉者,皆五臟之津液,急宜止之。非通因塞用之謂也。濕甚者,胃苓湯分利陰陽,暑亦自去。熱甚者,桂苓甘露飲清其暑火,濕亦潛消,若火甚之體,內本無濕,而但吸受暑邪者,白虎湯之類宜之。蓋臟性有陰陽之別,陰虛者火旺,雖病發之時,適犯生冷。而橘樸等,僅宜暫用,陽虛者濕勝,雖寒潤之品,非其所宜。如胃苓湯,已為合法,縱或體氣極弱,亦不過補氣清邪並用。若因其素秉之虛,而忘其現病之暑,進以丁附薑桂之劑,真殺人不轉睫矣。
霍亂之轉筋,尤在涇曰:肝主筋,上應風木,肝病生風,則為轉筋。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轉筋入腹者,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按薛一瓢以轉筋與痙證同,推義亦本此。《原病式》云:轉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而痛,火主燔灼,躁動故也。瀛按:《內經》云:諸轉反戾,皆屬於火是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蓋寒主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利,安得為轉也。所以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夫轉筋者,多由熱甚,霍亂吐利所致,以脾胃土衰,則肝木自盛,而熱爍於筋,故轉筋也。夫發渴則為熱,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張路玉曰:嘔吐泄瀉者,濕土之變也。轉筋者,風木之變也。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霍亂轉筋,平胃散加木瓜主之。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熱,種種燥熱之藥,誤服即死。雖五苓散之桂,亦宜酌用。仲聖雖立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之法。然上文有頭痛惡寒之表證,所以仍取兩解之義,是桂枝原為兼有風寒者而設。故雖兼表證而非風寒之邪,或本無表證而內熱甚者,豈可拘泥成法,不知變通,而徒藉聖人為口實哉。凡霍亂轉筋,脈為兼弦,正以木旺而侮其所勝也。濕盛者,平胃散加木瓜可矣。火盛者,木瓜湯送左金丸為宜,王孟英因雞矢白散之意,而立蠶矢湯一方,屢收奇績矣。
霍亂,又有感惡毒異氣所致者,即張路玉所謂番痧證也。卒然昏倒,腹痛,面色黑脹,不呼不叫,如不急治,兩三時即斃,腹痛麻瞀,嘔惡神昏者。或濈濈汗出,或隱隱發斑,此毒邪焮發於表也。有發即瀉利,厥逆腹脹,無脈者,此毒邪內伏也。所患最暴,多有不及見斑而死者。初覺即以蕎麥,焙燥去殼,取末三錢,溫湯調服。重者,少頃再服,即安。蓋蕎麥能煉腸胃滓穢,降氣寬胸,而治濁滯,而痧毒之專藥,其毒甚面黑者,急砭委中穴,去黑血以泄毒邪。蓋驟發之病,勿慮其虛,非此急奪,束手待斃。倘無蕎麥,或服之不應,即宜理氣為先。如香蘇散加薄荷、荊芥,辛涼透表。次則辟邪為要,梔子豉湯加牛蒡、生甘草解毒安中。表熱勢甚,清熱為急,黃芩湯加連翹、木通分利陰陽。斑點深赤,急用茺蔚湯下其血分之毒。如見煩擾腹脹,脈來數疾,急投涼膈散。如局方以竹葉易生薑,則毒從下奪。熱劇神昏,雖合三黃,多不可救。煩渴引飲,遺尿,速清陽明,白虎湯加蔥豉,使毒從表化。以上諸法,在未經誤藥,庶可挽回一二。
列方
地漿 《千金》 治乾霍亂及霍亂轉筋。
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井水沃入,攪濁,少頃,取清飲三五盞,即愈。大忌米湯。
羅謙甫曰:霍亂乃暑熱內傷,七神迷亂所致。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非至陰之氣不愈。坤為地,屬陰土,曰靜順,地漿作於陰地,坎中為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也。王孟英謂,得羅氏此言,治霍亂已思過半矣。蔣式玉稱其勤求古訓,信不誣也。按霍亂因無形之邪,由口鼻吸入肺胃之絡,而阻其氣道之流行,乃否塞不通之病,或清不能升,而泄瀉無嚏,濁不能降,而腹痛嘔吐。故用藥皆以清涼宣暢為法。凡周時內,一口米湯下咽,即脹逆,不可救者。蓋以穀氣入胃,長氣於陽,況煎成湯液,尤能閉滯經絡也。蓋湯熱湯,飲酒澡浴並忌者,為其能助熱氣上衝也。若吐瀉既多,元氣耗散,內已無邪者。須以清米湯涼飲之。以為接續,不可禁之太過,而反致胃氣之難復也。
陰陽水 《本草綱目》 治霍亂吐利。
新汲水 百沸湯
各半和服。
李瀕湖曰:上焦主納,中焦主腐,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吐利之病,飲化即定者。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
冬瓜湯 王孟英 治霍亂大渴。
冬瓜(去皮瓤)
水煎清湯,俟涼,任意飲之。
按:《永類鈴方》用陳倉米作湯,今改用冬瓜湯,其功更勝。蓋陳倉米雖能清熱,霍亂平後,用之頗為得宜。若邪勢方張,吐下未平之際,服之猶嫌其守。惟冬瓜甘淡微涼,極清暑熱,無論病前病後,用以代飲,妙不可言,即溫熱病,用之亦良。
救急良方 《外臺》 治暑熱霍亂,吐瀉轉筋。
新汲水
以一碗冷飲之。外以一盆盛水,浸兩足,忌食熱物。
療霍亂代穀食方
蕎麥(焙燥去殼,磨粉,不拘多少)
上沸湯調熟,候溫服之。蓋蕎麥性能煉腸胃滓穢,降氣寬胸,而治濁滯,為痧毒之專藥也。瀛按:《楊氏簡便方》絞腸痧痛,用蕎麥麵一撮,妙黃,水煎服。李時珍亦曰:炒焦,熱水沖服,治絞腸痧。庭按:方書蕎或作荍。《詩》 陳風,視爾如荍。《毛傳》云:荍,芘苤也。《爾雅》,荍,蚍衃。郭注云:今荊葵也,似葵紫色。謝氏云:小草,多華少葉,葉又翹起。邢疏舍人云:荍,一名蚍衃。陸璣云:荊葵,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本草》載,蕎麥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如麥面。又白居易詩云:蕎麥鋪花白是也。
金莖露(顧聖符) 治霍亂轉筋。
扁豆葉一握
搗絞汁,一碗飲。瀛按:扁豆葉,《別錄》曰:治霍亂吐下不止。蘇恭亦曰:吐利後轉筋,用生扁豆葉一把,搗汁,入酢服立瘥。葉天士《種福堂》霍亂門中,亦選此方。
傷暑霍亂方(包瑞溪)
冬瓜葉(一斤) 白霜梅肉(一錢,並核中仁用)
研爛,新汲水調服立瘥。
處治轉筋方
轉筋起於足腓,俗呼腿肚。但以好燒酒摩擦其硬處,軟散即愈。一法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漬之。一法以省頭草同炒鹽擦之,亦良。一法以棉絮浸酒中,煎滾取出,乘熱裹之。一法以醋煮青布掩腳膝,冷復易之。一法令病人偃臥,將膝腕內以手蘸溫水輕輕急拍,直待紫紅筋現起,即郭右陶所謂痧筋。用瓷鋒刺出血,立愈。並治乾霍亂。此名委中穴,在膝後對面。
刮法(郭右陶) 治霍亂痧脹,乾霍亂。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用銅瓷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用棉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處,用食鹽以手擦之。按,張會卿曰:凡毒深病急者,非刮背不可。蓋以五臟之系,咸附於背也。又須自輕而重,向下刮之,則邪氣亦隨之而降矣。
刺法(同上) 治乾霍亂痧脹。
嘗覽古人遺書,東南卑濕之地,利用砭,今以針刺出血,即用砭之道也。凡霍亂痧脹,邪已入營,必有青筋紫筋,或現於數處,或現於一處,須用銀針刺之,去其毒血,然後據證用藥。看其腿彎上下,有細紫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紅色者,肌膚白嫩者。方有紫紅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毒血,反令人心煩。腿兩邊硬筋上筋不可刺,刺之恐令人筋吊。若臂彎筋色亦如此辨之。其餘非親見不明白,故不具載。至如頭頂心一針,惟取挑破,略見微血,以泄痧毒之氣而已。不可直刺,其指尖刺之太近指甲,雖無大害,當令人頭眩。即一應刺法,不過針鋒微微入肉,不必深入。按:乾霍亂,因毒邪入於營分,周身隧絡為之壅塞,故又謂之痧脹,失治即死。唯用針刺,砭去惡血,取效最捷。益母草、萊菔汁之治番痧,皆取其能散惡血也。即古方探吐,以燒鹽和熱童便。雖云:性專潤下,亦為其涼血之功有獨擅耳。唯腹雖痛極而喜得溫按,唇口刮白者。乃內虛陰寒之病,慎毋誤用清涼,妄施針刺,而遺人夭殃也。
茺蔚湯 治乾霍亂,腹痛驟發,深赤斑毒,俗呼為番痧。
益母草
以水濃煎,少投生蜜,或可不用。燉溫恣服,取效。或加生萊菔汁半杯良。
燃照湯(孟英) 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外顯惡寒肢冷者。
草果仁 淡豆豉 醋炒半夏 佩蘭草 製厚朴 黑山梔 酒炒黃芩 滑石
水煎涼服。
連樸飲(同上) 治濕熱內伏之霍亂,兼能行宿食,滌痰涎。
川連 醋炒半夏 香豉 川樸 石菖蒲 黑山梔
水煎服。
梔子豉湯(《傷寒論》) 治暑熱霍亂之主劑,兼解暑證,誤服附桂而致殆者。
梔子 香豉
水煎服。
按:此傷寒吐劑也。王孟英治熱霍亂,獨推以為主劑。蓋梔子苦寒,善泄鬱熱,豉經熱腐,性格和中。凡霍亂皆由濕鬱化熱而擾攘於中宮,唯此二物最為對症良藥,奈昔人咸未之察也。且二物之奇,匪可言罄,如偶以竹葉清暑風,配以蔻仁宣穢惡,濕甚者臣以滑樸,熱勝者佐以芩連,同木瓜、扁豆則和中,合甘草、鼠黏而化毒。其有誤投熱藥而致躁亂昏沉者,亦必藉此以為解救,厥功懋矣,而古人之治霍亂者,從不錄用,豈非一大關典耶。
六一散 即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河間 治暑熱霍亂。
滑石 甘草
為粉,水飛,每服三錢,新汲水下。
左金丸(丹溪) 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
黃連 吳茱萸
為末,米飲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以陳木瓜五錢煎湯下。此證因濕盛,而風木行脾者,石頑主平胃散加木瓜矣。若熱勝而火爍於筋者,孟英獨推是方為妙。張雨農極為首肯,云嘗在京師,見社石樵少宰,亦以此藥救活多人也。然昔賢皆未採用,何左金丸之蹇於遇乎。
蠶矢湯(孟英) 治霍亂吐利,轉筋腹痛,口渴煩躁,危急之症。
晚蠶沙 川連 大豆卷 酒炒黃芩 苡仁 木瓜 吳茱萸 醋炒半夏 黑山梔 通草
以陰陽水煎,稍涼徐徐服之。
解毒活血湯(同上) 治溫者痧邪深入營分,轉筋吐下,肢厥汗多,脈伏溺,無口渴腹痛,面黑目陷,勢極可危之證。
連翹 淡紫菜 川連 益母草 生苡仁 絲瓜絡 石菖蒲 蠶沙 地丁 銀花
水煎,入生藕汁,或茅根汁,或加白童便。
黃芩定亂湯(同上) 治溫病轉為霍亂,腹不痛而肢冷脈伏,或肢不冷,而口渴苔黃,小水不行,神情煩躁。
黃芩 黑山梔 醋炒半夏 蒲公英 蠶沙 淡豆豉 陳皮 川連 吳萸
陰陽水煎服,轉筋加生苡仁、絲瓜絡,溺行者加木瓜,濕盛者加連翹、茵陳。
昌陽瀉心湯(同上) 治霍亂後,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
石菖蒲 半夏 川連 竹茹 蘆根 蘇梗汁 黃芩 川樸 枇杷葉
水煎服,如小溲秘澀者,加紫苑。按,昌陽者,能掃滌濁邪,而昌發清陽之氣。
駕輕湯(同上) 治霍亂後,餘邪不清,身熱口渴,及熱邪內伏,身冷脈沉,湯藥不下而發呃。
鮮竹葉 黑山梔 金石斛 省頭草 冬桑葉 淡豆豉 生扁豆 陳木瓜
水煎服。
致和湯(同上) 治霍亂後,津液不復,喉乾舌燥,小水短赤。
北沙參 枇杷葉 生扁豆 木瓜 陳倉米 麥冬 鮮竹葉 生甘草 金石斛
水煎服。
黃連香薷飲(《活人》) 治暑熱霍亂。
黃連 香薷 厚朴
水煎服。按:若夏月無表證者,切勿誤服香薷,以疏衛氣而貽暑患。
木瓜湯(《聖惠方》) 治霍亂轉筋腹痛。
木瓜一兩
水煎服。余湯浸青布裹其腓,本方加桑枝五錢尤良。《外臺方》用木瓜子根皮,食前湯服。
扁豆散(《普濟方》) 治霍亂吐利。
生扁豆
為末,入少醋,冷水和服,按:木瓜、扁豆,皆治霍亂之生藥也。於此二方可見。瀛按:扁豆,李時珍曰:通利三焦,能升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能解毒。《千金方》有扁豆、香薷各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服,治霍亂吐利之方。
藕汁(聖惠方) 治霍亂吐利。
生藕
搗汁服。瀛按:《聖濟總錄》治霍亂煩渴,用藕汁一盅,生飲。陶隱居、孟同州皆謂藕之功用,在乎破血故也。
柳州方(柳子厚) 治乾霍亂不得吐瀉,甚至冷汗出而氣欲絕者。
鹽(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
以熱童便和服,少頃,即得吐下,而氣通矣。按此方極易極效,真神劑也。或用新汲水和服亦可。
白虎湯(《傷寒論》) 治暑火熾盛而霍亂者。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水煎,米熟湯成,去渣服。按治霍亂,宜用陳倉米。
人參白虎湯(同上) 治證如前,而元氣已虛者,宜此。前方加人參一味。
竹葉石膏湯(同上) 治體虛受暑,霍亂吐瀉,及暑邪深入等證。
竹葉 人參 半夏 粳米 石膏 麥冬 甘草
水煎服。此方治熱極似陰之霍亂,用地漿水煎更妙。
四苓散(《瘟疫論》) 治濕熱霍亂,胸悶溺澀而渴者。
茯苓 豬苓 澤瀉 陳皮
水煎服。按吳氏於五苓方去桂,而治胃中濕熱,最為有見。且以橘皮易術,則無實中之弊,而有利氣之功,當變而變,可謂善用古人之法矣。
平胃散(《局方》) 治濕熱內甚,霍亂吐瀉。
蒼朮 厚朴 橘紅 甘草
為末,每服七錢,水煎,加木瓜治轉筋霍亂。按:此方專治濕重熱伏之證,故多香燥。
卷下
客有見前編而謂曰:子於霍亂之熱證,固屬引古證今,述而不作,辨訛異別,義已無餘矣。然則寒霍亂百不得一之說,苟一遇之。將何施治,盍再以寒霍亂病證方藥,詳細述之。俾獲見其說屬熱屬寒,瞭如指掌矣。余即將寒霍亂之原由併成方,又縷述焉。
經云: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夫歲土不及,則脾胃素虛之人,因天運而更見其虛,中陽既虛,寒濕自盛,以致朝食暮瀉。而為飧泄,甚加嘔吐,而為霍亂。觀其與飧泄並稱,則知利者,必是清穀,而非臭穢。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從而可必矣。如此,才是寒濕霍亂,可以理中湯之類治之。故讀書須以意逆其理,自然觸處洞然,無往而不貫矣。且寒霍亂多見於安逸之人,以共深居靜處,陽氣不伸,加以坐臥風涼,起居任意,冰瓜雪藕,恣食為常。雖在盛夏之時,原不可謂之暑病,王安道論之詳矣。輕則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加木香、藿香、生薑、半夏之類。濕盛而四肢重著,骨節煩疼者,胃苓湯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類。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者七香飲。頭疼惡寒無汗者,以香藿飲先解其表,隨以大順散等調其里。如果脈弱陽虛,腹痛喜得溫按,瀉出不臭者,來復丹。若吐瀉不止,坐氣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飲,或惡寒戰慄,手足逆逆,或煩熱發躁,揭去衣被。但察其瀉出不臭者,乃內虛陰盛格陽,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更有暴瀉如水,冷汗四逆,脈弱不能言者,急進漿水散救之,並宜冷服。然此輩實由避暑而反為寒傷致病,若誤投清暑之劑,而更助其陰,則頃刻亡陽莫挽矣。世治此病而愈者,猶未確識其為寒也,送謂夏月暑病,通宜溫熱。噫,自家錯認面目,而欲專信後人,何異癡人說夢耶。瀛按:治寒霍亂,亦必首察其厥陰之動靜。倘其人肝陰素虧,內風暗動者,姜附等極宜慎用。即當用,亦須妥為駕馭。蓋雖系中焦土病,然土病木必侮之。設使過劑,雖不似熱霍亂之即為害,亦必增劇而纏綿難愈。
《傷寒論》云: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主之。此陽虛之體,寒邪得以直入而為霍亂也。發熱惡寒者,身雖熱而惡寒,有熱為格陽之假象,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陽氣衰少,不柔於筋,不溫於四末也。首重汗出者,為陽有外去之象,故徑用四逆湯祛其既入之寒,而挽其將去之陽。若止見厥逆惡寒,四肢拘急,脈來沉細弦緊,面如塵土,瀉出不臭,雖屬陰寒,而無汗出之候者,但宜冷香飲子治之。寒主收引,故四肢拘急,乃筋強不能屈伸之謂,與熱症之轉筋迥別,臨診極宜分辨,苟或穎倒誤施,禍成反掌。
又云: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此亦虛冷霍亂之候,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虛冷之著於外也。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虛冷之著於內也。虛冷甚於內,則反逼其陽於外矣。故其外候,每多假熱之象,或煩躁去衣,而欲坐地,或面赤喜冷,而不欲咽,或脈大虛弦,而不住按,是皆元氧耗散,虛陽失守,甚加喘噦,最為危險。唯四逆湯可以驅內勝之陰,而復外散之陽。但小便複利,下利清穀八字,最宜著眼。靈胎所謂一證不具,即當細審也。倘熱霍亂,因暑邪深入而滯其經隧,顯脈細肢寒之假象者,必有溺赤便臭之真諦,臨證慎毋忽焉。
又云:吐下已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尤在涇曰:吐下已止,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乃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又脈微欲絕,則陰無退散之期,陽有散亡之象,於法為較危矣。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以救欲絕之陽,而又慮溫熱之過,反為陰氣所拒而不入,故加豬膽汁之苦寒以為響導之用,即《內經》盛者從之之意也。
又云: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如吐利止,里已和也。身痛不和者,表未解也,故須桂枝和解其外,所謂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也。但此為寒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者而言,熱霍亂後之表不解者,不得妄引此例。王孟英制駕輕湯最為合治,然其意亦不敢出仲聖之範圍也。詳其一日消息,再曰小和之者。蓋以吐利之餘,裡氣已傷,故必消息,其可汗而汗之。亦不可大汗,而可小和之也。況彼熱霍亂之後,津液尤虛,其可妄施汗法乎,此孟英之所以但以輕清為制也。
又云: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王孟英曰:寒中少陰,吐利交作,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然先厥冷而後煩躁,猶有陽欲復而來爭之兆。故以吳茱萸溫里散寒,人參、大棗益氣安中為治也。若先煩而後四逆者,陽不勝而將絕也,故死。此二條本少陰中寒,非霍亂也。然既明霍亂之治,不得不列其類證。蓋恐後人遇此等病,亦以霍亂法施之。即仲聖列霍亂於《傷寒論》之意耳。
列方
理中丸(《傷寒論》) 治寒霍亂口不渴者。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
為末蜜丸,亦可水煎作湯服,合五苓散名理苓湯。
附子理中丸(同上) 治證如前,而寒甚者。
前方加附子一味。
四逆湯(同上) 治陰熱霍亂,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複利,脈微欲絕,而無頭痛口渴者。
甘草 乾薑 附子
水煎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同上) 治陰寒霍亂愈後,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乾薑 甘草 附子 豬膽汁(和入)
水煎服。
五苓散(同上) 治霍亂吐瀉,口渴欲飲水,頭疼身痛發熱者。
豬苓 澤瀉 桂 茯苓 白朮
為末,白湯和服。合平胃散,名胃苓湯。按:此仲聖治熱霍亂之兼有風寒表邪之方也。然隅反化裁,在人善用,如證與本條適合者,方中當用桂枝。若內伏暑濕之邪,而又過食生冷者,方中當用肉桂。其外無風寒之表,內無飲冷傷中,則桂可輕用哉。此石頑之所以示戒,而河間之所以加三石,吳氏之所以有四苓也。苟能因此而引伸其義,則無窮活法,皆可心領而神悟矣。
桂枝湯(同上) 治寒霍亂後,身猶痛者。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同上) 治虛寒挾濕之霍亂吐利。
藥即湯見。
孟英曰:古今治霍亂者,從未論及此方,予每用之,以奏奇績。
吳茱萸湯(同上) 治少陰吐利,厥逆煩躁,亦治厥陰寒犯陽明,食谷即嘔之證。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水煎服。
漿水煎(潔古) 治陰寒霍亂,暴瀉如水,汗多身冷,氣少脈沉或脫者。
桂枝 乾薑 附子 甘草 良薑
為末,每服三五錢,地漿水煎服。
大順散(《局方》) 治襲涼飲冷,陰寒抑遏陽氣,而成霍亂,水穀不分,脈沉而緊者。
甘草 乾薑 杏仁 桂枝
上炒,如法為末,每服二三錢,湯和服。
冷香飲子 治陰寒霍亂,脈沉細,或弦緊,無汗惡寒,面如塵土,四肢厥逆,陽氣大虛之證。
附子 陳皮 甘草 草果 生薑
水煎一滾即濾,井水浸冷服。
七香飲 治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而成霍亂者。
烏藥 香附 枳殼 厚朴 木香 陳皮 紫蘇
水煎服。
神香散(景岳) 治乾霍亂,腹痛之屬於寒濕凝滯脈絡者。
丁香(七粒) 白豆蔻(七粒)
為末,清湯調下,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王晉三曰:此方治寒濕痧脹有神功,與益元散治濕熱痧脹,可謂針鋒相對。
灸法 治陰寒霍亂。
以鹽填臍內,上蓋蒜片,安艾炷而灸之。《外臺》法,以手拗所患腳大拇指,當腳心急筋上七壯。急筋,即屈伸不利而拘急也。喻氏法,凡卒中陰寒厥逆,吐瀉色清,氣冷凜慄無汗者,用蔥一大握,以帶緊束,切去兩頭,留白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蔥白上面。取其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又甚者,再用艾炷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若腠理素疏,陰盛逼陽而多汗者,用附子、乾薑回陽之不暇,尚可熨灼以助其散越乎。
王孟英曰:讀仲聖《傷寒論》,乃知病屬陰虛血少者,概不可灸。必陽虛氣弱者,始可用灸。而嘉言復辨陽虛者,固可以灸,若陽虛至於外越者,豈容再灸?可謂發前人之未發,足補長沙之未及也。世之不別陰陽而妄施灼灸以傷人者,豈特霍亂為然乎。籲,可嘆已。
附暖臍方 霍亂一症,皆由寒邪鬱結,氣閉不通,因而吐瀉交作,至於多利亡陰,血液枯涸,則筋脈攣急,手足拘牽,即俗名吊腳痧也。此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無論藥力不及,即重用猛烈之品,而熱劑劫陰,終於不救。此散藥雖峻猛,而由臍納入,自能溫通臟腑,不致傷陰,屢試屢驗,識者珍之。
上猺桂心(八錢,去皮) 母丁香(一兩二分) 硫黃(五錢) 生香附(一兩八錢) 當門子(四錢)
上藥共研極細末,每用三分,納入肚臍中,外用膏藥封貼,一時即愈。藥性猛烈,斷不可吃,孕婦忌用。
補方
藿香正氣散(《局方》) 治內停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亦主水土不服之病。
藿香 半夏 甘草 紫蘇 茯苓 厚朴 陳皮 桔梗 白芷 蒼朮(一本作大腹皮)
為末,每服三五錢,水煎服。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禁用。林按:藿香正氣散,溫散之劑也誤施於熱霍亂,必增煩躁,面赤,揭衣臥地等證。而況動輒即投丁附薑桂者,當見下咽,無不昏沉厥冷,渾身青紫而死。猶謂陰盛已極,如此大熱,尚不克救,而死者含冤。籲,可嘆也。
六和湯(同上) 治夏月虛人濕熱內伏,而傷生冷,外感風寒之霍亂,吐瀉寒熱交作。
香薷 半夏 砂仁 人參 扁豆 赤苓 藿香 厚朴 杏仁 甘草 木瓜
香薷飲(同上) 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氣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之霍亂。
香薷 厚朴 扁豆
水煎,冷服。
十味香薷飲(同上) 治虛人伏濕,復兼感冒食滯而成霍亂者,宜此方加減治之。
香薷 人參 白朮 廣皮 茯苓 厚朴 黃蓍 扁豆 甘草 木瓜
水煎服。本方去參、蓍,加藿香、蘇葉,名消暑十全散,治夏月久傷生冷,復重感風寒而成霍亂者。
雞矢白散(《金匱》) 治轉筋入腹。
雞矢白(雄雞矢,乃用白,臘月收干之)
水煎,濾清汁服。
蔥豉湯(《肘後》) 治霍亂髮斑。
蔥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和童便服。
蘆根湯(《千金》) 治霍亂煩悶。
蘆根 麥冬
水煎服,或與竹葉同煎。
桂苓甘露飲(河間) 治暑熱挾濕之霍亂。
茯苓 白朮 豬苓 滑石 凝水石 肉桂 甘草 澤瀉 石膏
為末,每服三錢,水調下。桂苓白朮散,即本方去豬苓,加人參也。
黃芩湯(《傷寒論》) 治溫病變霍亂之主方。
黃芩 炙草 芍藥 大棗
水煎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原方加半夏生薑。
半夏厚朴湯(一名四七湯 《金匱》) 治情志不舒,痰濕阻氣而成霍亂者。
半夏 厚朴 茯苓 蘇葉 姜
水煎服。按:此方既主七情不適之郁痰證,亦治寒濕不化,風感外侵,食滯不消,誤投滋膩因而病劇者,無不所向輒捷。
麥門冬湯(同上) 治霍亂後,餘熱未清,神倦不飢,無苔而渴,或火升氣逆,乾咳無痰。
麥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水煎服。按:海藏以竹葉易半夏,治溫熱後房勞復之氣欲絕者,大效。即不房勞復,而氣液兩虧,不能受重劑峻補,皆可以此湯,接續其一線之生機。
附子粳米湯(同上) 治中寒霍亂,肢冷腹痛,吐少嘔多者。
附子 半夏 炙草 大棗 粳米
水煎服。
來復丹(《局方》) 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伏暑夾陰,吐瀉霍亂危證。
太陰元精石 硝石 小青皮 舶上硫黃 廣橘紅 五靈脂
為末,古法以醋丸,今易米飲為丸。
異功散(錢氏) 治霍亂後,中虛主劑。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橘紅
水煎服。
雪羹湯 治暑熱霍亂吐瀉,口渴氣逆,煩躁眩暈等症。
陳海蛇(四兩,浸洗極淡) 鳧茈(二兩,切即荸薺)
水煎至蛇烊盡,溫服,代茶亦可。
專治霍亂轉筋方(《聖惠》)
原蠶沙(一兩)
陰陽水煎,澄清溫服。按:蠶沙,乃桑葉所化。夫桑主息風化濕,既經蠶食,蠶亦主勝風去濕,且蠶僵而不腐,得清氣於造物者獨純。故其矢不臭,不變色,殆桑後蠶化,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金匱》以雞矢治霍亂轉筋者,雞屬巽,雖不溺而矢獨干,亦取少勝風濕,以領濁氣下趨也。蠶沙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性較雞矢更優。故余以為霍亂轉筋之主藥,頗奏膚功,嗣見治痧飛龍奪命丹,用人中白一味,領諸藥迅歸濁邪下趨陰竅,較他方之藉硝以達下者,更覺貼切。故奏效尤捷,制方之義,可謂精矣。至來復丹之用五靈脂,亦從雞矢白脫胎也。
枇杷葉(去毛) 濃煎徐飲。此方不但解霍亂之渴也,若深冬採之,刷毛洗淨,切碎,淨鍋炒乾,瓷瓶密收,常以代茗,可杜暑濕時疫,及噎呃諸病。
生芋(一片) 垂危者放入病人口內,咽汁即蘇,蘇後再吃幾片,取其寬腸去垢濁,破血清痧毒也。世傳飲油、吞礬二方,取其引吐澄濁也。油滋膩,礬兒澀,皆有流弊,不如生芋也。
普洱茶 濃煎溫服。
西瓜汁 治霍亂轉筋,大渴苔黃,汗頻無溺者。
按:凡陽氣遏抑在內,雖熱證而無汗,西瓜汁慎用。
跋
霍亂,非怪證也。然而倉卒變端,醫藥輒誤,則霍亂之不怪而怪,較諸怪證,而尤為怪也。惟是霍亂,醫者都以熱證為寒證,而治以熱藥,至死終不一悟。此則不獨證之怪,而醫亦無不怪矣。醫藥之怪,更怪於霍亂之怪。霍亂用醫藥誤治而成怪,而醫藥在在皆然,不自以為怪,而怪乃錮矣。於是霍亂之無所為怪,而遂成怪證,怪何能知,怪亦可燭,此季父作《霍亂燃犀說》之由來也,昔溫大真燃犀以照水怪,歷歷可數,雖醫藥霍亂之怪,非水之怪也。然讀是說,則屬寒屬熱,絕無混淆,胸有成竹,不使霍亂之遁形變相,不致醫藥之視赤成碧,豈非怪而不怪。設或霍亂之有怪,醫藥之怪,人能盡悉其怪,而怪肯化為不怪。是說奚翅燃犀之明,僅照水怪哉。
戊子夏日從子玉林百拜謹跋於崑山隱園之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