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 作者
- 張介賓
- 朝代
- 明
- 年份
-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 底本
- 電子文本整理自行政院中醫藥委員會94年文本CM049
(類經序)。
(合天地人性命為重命從誰生生命者曰父曰母命從誰司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師司命者
誰為之總總君父師相之權者曰醫上古時神農黃帝君而醫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
羲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為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天
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三百八十四畫而世人之病病
在於三百八十四畫中求活計而不知一畫為總此羲之所以醫千萬世之病原也自是神農有
本草經軒岐有靈素經兩大經出而言醫者咸宗之顧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為之羽
翼然後易義昭明於天地而靈素之後無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稱神醫而實非文王周
公孔子之偶況如王太僕之儔乎今略舉其大者如三焦胞絡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難以為無形
兩腎皆藏也而三十六難以右腎為藏精繫胞之命門頭為諸經之會也而四十七難以為諸陽
之會此秦越人之與內經左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註改明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無
真明也此王太僕之與內經左也夫曰難曰註而失有如是軒岐再起其謂之何此吾友張景岳
所以慨然而歎毅然而起直以發明內經為巳任也景岳名介賓字會卿為會稽之杰士幼稟明
慧自六經以及諸子家無不攷鏡而從其尊人壽峰公之教得觀內經遂確然深信以為天地人
之理盡備於此此即所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內經為主小試則小效大試則
大無所不試則無所不效而醫林之諸子百家用如關格之脈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否絕而
仲景祖難經之說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致後世誤傳此則用仲景
而不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藏氣脈候之正理而脈經以小腸大腸附配兩寸藏象
豈容顛倒乎人迎係陽明之府脈氣口係太陰之藏脈而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左候表
以右候裏表裏豈容混亂乎此則用叔和而不為叔和用也病機十九條此明五藏六氣病化所
屬之本非皆言其太過也而原病式盡以有餘為訓則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則用河間而不為
河間用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明陰陽不交之敗亂也而丹溪引之以證陽道實
陰道虛而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斲伐生機莫此為甚此則用丹溪而不為丹溪用也脈有更代
是名代脈自仲景以中止為代而後世述之是脈代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傷寒本傳十二經
自劉草窗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而諸家宗之是傳經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
內經運用諸子軒岐之後文不在茲乎猶恐內經資其自用而不能與天下共用遂乃著而為類
經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藏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
十曰鍼剌十一曰運氣十二曰通共三十二卷犁為三百九十條更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觀其運氣諸圖註則天道可悉諸掌觀其經絡諸布置則藏象可洞其垣觀其治法之玄機則見
之諸條詳按凡其辨疑發隱補缺正訛別精氣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後察氣數中之玅審陰陽闔
闢之機原始要終因常知變靡不殫極微秋毫無漏此書一出當使靈素與羲易並行其有功於
軒岐大矣要之此書不但有功於軒岐而并有功於羲易景岳於內經外更作醫易等篇余嘗觀
邵子之圜圖方圖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圖解而了然無疑也孰知此經者合羲易與內經而兩相
發明哉余初與景岳交自癸卯歲始余以苦心誦著耗脾家之思慮兼耗腎家之伎巧於是病泄
瀉者二十年醫家咸以為火盛而景岳獨以為火衰遂用參木桂附之火而吠者競起余獨堅信
不固服之五年而不輟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腎還元余之敢於多服者膽力之決斷也景岳之敢
於多用者識力之明透也非景岳不能有此識非余不能有此膽余兩人之相與亦奇矣余既受
景岳之賜因問景岳何以及此則歸功於內經因是每持內經相與談論余纔得其皮毛而景岳
巳得其精髓景岳調余將註內經為世人式余喜之甚從裀成之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
太安人延壽者八載時類經尚未竣也余自江右參藩歸家十餘年而景岳亦自長安歸家特從
會稽過縠水見余於崢山下曰類經成矣余得而讀之一讀一踴躍再讀再踴躍余即請付之梓
而景岳猶慮識者寡也余日太陽未出爝火生明太陽一出孤燈失照向日之內經不明而諸家
棋出燈之光也今類經一出太陽中天而燈失色矣人情不甚相遠既能見燈豈不見日景岳又
何慮焉於是意決將付之梓而請余為序夫景岳之妙旨載在類經不待余序余所序者謂其註
內經而并著醫易世之能註易者不出於程朱能註內經者不出於秦越人王太僕景岳一人皵
卻并程朱秦王之四人合為一人而直接羲黃之脈於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駕也今程
氏易傳朱氏本義業天下家傳戶誦而張氏之類經非特醫家所當傳習儒者尤當服膺自今以
後家傳戶誦景岳之造福於天下者不小而造福於千萬世者胡可量哉余獲此編大喜大快冀
速其傳遂為序之而贊其刻之)。
(昔)。
(皇明天啟四載歲在甲子陽月上澣賜進士第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守荊西道前奉)。
(勒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南瑞道通家友弟葉秉敬頓首拜撰)。
(類經序)。
(類經序)。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苛六臣互相討論叢明主理以遺毅後世其文
義高古瀾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絕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
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馬大哉致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
同與日月並望直規之活疾方術已或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日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鍼經九
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鍼經睭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
乎宋臣高保衡苛敘業已辟之與其億度無稽固不只深聽而又省目醫為小道并是書且弁髦
置之者是豈臣慧明眼人歟觀坡僊楞伽經跋之經之省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而豈知難經
而然問經可知矣夫由經之生王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放玄晏先生日人受先人之
體省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鬼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
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而置靈素於關昧性命之主要盛盛
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放正以經文奧衍研閱
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別異夫通神運徽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雜類
省啟主子之註其發明秘儘多而遺漏而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篆未始合者有互見深
藏而不便檢閱考凡莫闡揚未盡靈樞未註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緒家尤不過順文敷演
而難者仍來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
久久則言之金石字字璣竟不知孰可遺困奮然鼓念異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
公之於人務俾後學了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已誤人咸瑧至善於是乎詳
求其法則有盡見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
粵稽還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主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櫻寧之撮鈔
鑒與四君子而後意決且與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與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
也由是編索而經先求難易及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而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
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裏通其義也而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
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苜日攝生類生成之道而儀主之陰陽既主三寸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
之有生藏氯為本五內個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色通神吉凶判矣故
四曰脈色類藏府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
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滑宜五宮強矣故七日氣味類駒隙百
年雖保無恙治之弗先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獨幽二監遁矣故九
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鍼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鍼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
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
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彙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
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來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
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岐貳軍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
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沙無不信手可拈矣是後也余誠以前代諸賢註省未備
間多舛錯掩質埋先俾主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餘矣因敢忌陋效矉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
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鉑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
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吁余何人斯敢
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關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
哲矣雖然他山之后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魯利兵家
是編者倘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觔隻手一言一字偷隙
毫端凡歷歲者之旨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影共掖共高深耳後世
有子靈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馬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昔)。
(大明天啟四年歲決甲子黃鍾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類經序終)。
(類經目錄)
(一卷)二七
(攝生類)
(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上古天真論。一
(上古聖人之教下)上古天真論。二
(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上古天真論。三
(四氣調神)四氣調神論。四
(天氣清靜藏德不止聖人從之故無奇病)四氣調神論。五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四氣調神。六
(不治巳病治未病)四氣調神論。七
(二卷)三五
(陰陽類)
(陰陽應象)陰陽應象大論。一
(法陰陽)同前。二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同前。三
(天精地形氣通於人)同前。四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金匱真言論。五
(三卷)四四
(藏象類)
(十二官)靈蘭秘典論全。一
(藏象)六節藏象論。二
(藏府有相合三焦曰孤府)本輸篇肩。三
(五藏之應各有收受)金匱真言論。四
(四時陰陽外內之應)陰陽應象大論。五
(五氣之合人萬物之生化)五運行大論。六
(脾不主時)太陰陽明論。七
(五藏所合所榮所主所宜所傷之病)五藏生成篇。八
(本神)篇。九
(五藏異藏虛實異病)同前。十
(氣口獨為五藏主)五藏別論。十一
(食飲之氣歸輸藏府)經脈別論。十二
(有子無子女盡七七男盡八八)上古天真論。十三附種子說
(天年常度)天年篇全。十四
(壽夭)壽夭壽剛柔篇。十五
(人身應天地)邪客篇。十六
(婦人無鬚氣血多少)五音五味篇。十七
(四卷)七。
(藏象類)
(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衛氣失常篇。十八
(血氣陰陽清濁)陰陽清濁篇全。十九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
(堅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附酒悖)論勇篇全。二十一
(耐痛耐毒強弱不同)論痛篇全。二十二
(奇恆藏府藏寫不同)五藏別論。二十三
(逆順相傳至困而死)玉機真藏論。二十四
(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決氣篇全。二十五
(腸胃大小之數)腸胃篇全。二十六
(平人絕穀七日而死)平人絕穀篇。二十七
(本藏二十五變)本藏篇全。二十八
(身形候藏府)師傅篇。二十九
(人有陰陽治分五態)通天篇全。三十
(陰陽二十五人)陰陽二十五人篇。三十一
(五音五味分配藏府)五音五味篇。三十二
(五卷)九六
(脈色類)
(診法常以平旦)脈要精微論。一
(部位)同前。二
(呼吸至數)平人氣象論。三
(五藏之氣脈有常數)根結篇。四
(三部九候)三部九脈論。五
(七診)同前。六
(診有十度診有陰陽)方盛衰論。七
(診有大方)同前。八
(脈合四時陰陽規矩)脈要精微論。九
(四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玉機真藏論。十
(脈分四時無胃曰死)平人氣象論。十一
(逆從四時無胃亦死)同前十二
(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同前。十三
(三陽脈體)同前。十四
(六經獨至)病脈分治經脈別論。十五
(寸口尺脈診諸病)平人氣象論。十六
(三診六變與尺相應)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七
(診尺論疾)論疾診尺篇。十八
(六卷)一二二
(脈色類)
(藏脈六變病刺不同)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九
(搏堅耎散為病不同)脈耍精微論。二一
(諸脈證診法)同前。二十一
(關格)六節藏象論。脈要精微論。二十二
(孕脈平)人氣象論。陰陽別論。二十三
(諸經脈證死期)大奇論全。二十四
(決死生)三部九候論。二十五
(脈有陰陽真藏)陰陽別論。二十六
(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玉機
(真藏論。二十七真藏脈死期)陰陽別論。二十八
(陰陽虛搏病候死期)同前。二十九
(精明五色)脈要精微論。三十
(五官五閱)五閱五使篇全。三十一
(色藏部位脈病易難)五色篇全。三十二
(色脈諸診)論疾診尺篇。三十三
(能合脈色可以萬全)五藏生成論。三十四
(經有常色絡無常變)經絡論全。三十五
(新病久病毀傷脈色)脈要精微論。三十六
(五藏五色死生)五藏生成篇。三十七
(七卷)一五。
(經絡類)
(人始生先成精脈道通血氣行)經脈篇。一
(十二經脈)同前。二
(十二經離合)經別篇全。三
(十二經筋結支別)經筋篇。四
(十五別絡病刺)經脈篇。五
(經絡之辨刺診之法)經脈篇。脈度篇。六氣六三百六十五氣穴論。七
(孫絡谿谷之應)同前。八
(氣府三百六十五)氣府論全。九
(項腋頭面諸經之次)本輸篇。十
(五藏背腧)背腧篇全。血氣形志篇。十一
(諸經標本氣街)衛氣篇全。十二
(八卷)一七八
(經絡類)
(三經獨動)動輸篇全。十三
(井滎腧經合數)九鍼
(十二原)篇。十四十二原同前。十五
(五藏五腧六府六腧)本輸篇。十六
(脈度)脈度篇。十七
(骨度)骨空篇全。十八
(骨空)骨鑋論。
(十九十二經血氣表裏)血氣形志篇。二十
(諸脈髓筋血氣谿谷所屬)五藏生成篇。二十一
(五藏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脈度篇。二十二
(營衛三焦)營衛生會篇。二十三
(營氣運行之次)營氣篇全。二十四
(衛氣運行之次)衛氣行篇全。二十五
(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脈之數)十五營篇全。二十六
(九卷)二。二
(經絡類)
(任衝督脈為病)骨空論。二十七
(蹻分男女)脈度篇。二十八
(陰陽離合)陰陽離合論全。二十九
(諸經根結開闔病刺)根結篇。三十
(陰陽內外病生有紀)皮部論全。三十一
(人之四海)海論全。三十二
(十二經水陰陽刺炎之度)經水篇全。三十三
(手足陰陽繫日月)陰陽繫日月篇全。三十四
(身形應九野。天忌)九鍼篇。三十五
(十卷)二二。
(標本類)
(六氣標本所從不同)至真要大論。一
(病有標本取有逆順)同前。二
(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同前。三
(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標本病傳論。四
(標本逆從治有先後)同前。五
(十一卷)二二三
(氣味類)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六節藏象論。一附草根樹皮說
(五穀五味其走其宜其禁)五味篇全。二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五味論全。三
(十二卷)二二八
(論治類)
(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應象大論。一
(為治之道順而巳矣)師傅篇。二
(治有緩急方有奇偶)至真要大論。三
(氣味方制治法逆從)同前。四附病有真假辨
(方制君臣上下三品)同前。五
(病之中外治有先後)同前。五常政大論。六
(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取之陽)至真要大論。七
(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陰陽應象大論。八
(五方病治不同)異法方宜論全。九
(形志苦樂病治不同)血氣形志篇。十
(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五常政大論。十一
(久病而瘠必養必和)同前。十二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六元正紀大論。十三
(揆度奇恆脈色主治)玉版論要篇全。十四
(湯液醪醴病為本工為標)陽液醪醴論全。十五
(祝由)精變氣論。十六附祝由鬼神二說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於一)同前論。十七
(五過四德)疏五過論全。十八
(四失)徵四失論全。十九
(辟療五疫)遺篇刺法論。二十
(十三卷)二五六
(疾病類)
(病機)至真要大論。一
(百病始生分為三部)百病始生篇全。二
(邪之中人陰陽有異)邪氣藏府病形篇。三
(邪變無窮)刺節真邪論。四
(生氣邪氣皆本於陰陽)生氣通天論全。五
(陰陽發病)陰陽別論。六陰陽
(貴賤合病)陰陽類論。七
(三陽并至其絕在腎)著至教論全。八
(三陰比類之病)示從容論全。九
(十四卷)二八四
(疾病類)
(十二經病)經脈篇。十
(六經病解)脈解篇全。十一
(陽明病解)陽明脈解篇全。十二
(太陰陽明之異)太陰陽明論。十三
(五決十經)五藏生成篇。十四
(八虛以候五藏)邪客篇。十五
(邪盛則實精奪則虛)通評虛實論。十六
(五藏虛實病刺)藏氣法時論。十七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調經論。十八
(氣血以并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同前調經論。十九
(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同前。二十
(虛實之反者病)刺志論全。二十一
(五虛五實死)玉機真藏論。二十二附虛損治法
(病氣一日分四時)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二十三
(五藏病氣法時)藏氣法時論。二十四
(十五卷)三一二
(疾病類)
(宣明五氣)宣明五氣篇全。二十五
(情志九氣)舉痛論。二十六
(八風五風四時之病)金真言論。二十七
(風證)風論全。二十八
(風傳五藏)玉機真藏論。二十九
(風厥勞風)評熱病論。三十
(腎風風水)評熱病論。奇病論。三十一附中風治法
(酒風)病能論。三十二
(賊風鬼神)賊風篇全。三十三
(厥逆)厥論。三十四
(十二經之厥)同前。三十五
(厥逆頭痛。五有餘二不足者死)奇病論。三十六
(厥腰痛)病能論。三十七
(厥逆之治須其氣井)腹中論。三十八
(傷寒)熱論篇。三十九附傳經說及傷寒治法
(兩感)同前。四十
(溫病暑病)同前。四十一
(遺證)同前。四十二
(陰陽交)評熱病論。四十三
(五藏熱病刺法)刺熱篇全論。四十五
(移熱移寒)氣厥論全。四十六
(乳子病熱死生)通評虛實論。四十七附乳子脈辨
(十六卷)三四五
(疾病類)
(痎瘧)瘧論全。四十八
(又論瘧)歲露篇。四十九附瘧疾治法
(諸經瘧刺)刺瘧論全。五十
(如瘧證)至真要大論。五十一
(欬證)欬論全。五十二附欬證治法
(動靜勇怯喘汗出於五藏)經脈別論。五十三
(熱食汗出)營衛生會篇。五十四
(鼓脹)腹中論。五十五
(藏府諸脹)脹論全。五十六附腫脹治法
(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水脹篇全。五十七
(五癃津液別)五癃液別篇全。五十八
(風水黃疸之辨)平人氣象論。五十九
(消癉熱中)通評虛實論。腹中論。六十附消癉治法
(脾癉膽癉)奇病論。六十一
(十七卷)三六八
(疾病類)
(胎孕)腹中論。奇病論。六十二附保嬰法
(血枯)腹中論。六十三
(陽厥怒狂)病能論。六十四
(癲疾)通評虛實論。奇論。六十五
(諸卒痛)舉痛論。六十六附諸痛治法
(痹證)痹論全。六十七
(周痹眾痹之刺)周痹篇全。六十八
(十二經筋痹刺)經筋篇。六十九
(六經痹疝)四時刺逆從論。七十附疝氣說
(痿證)痿論全。七十一
(腸澼)通評虛實論。七十二附痢疾治法
(伏梁)腹中論。七十三
(息積)奇病論。七十四
(疹筋)奇病論。七十五
(風邪五變)五變篇全。七十六
(病成而變)脈要精微論。七十七
(雜病所由)通評虛實論。七十八
(十八卷)三九三
(疾病類)
(口問十二邪之刺)口問篇全。七十九
(涕淚)解精微論全。八十
(神亂則惑。善忘。饑不嗜食)大惑論。八十一
(不得臥)逆調論。病能論。八十二
(不臥多臥)邪客篇。大惑論。八十三
(陰陽之逆厥而為夢)方盛衰論。八十四
(夢寐)淫邪發夢篇全。脈要精微論。八十五
(癰疽)癰疽篇全。八十六
(風寒癰腫)脈要精微論。八十七
(胃脘癰頸)癰病能論八十八
(癰疽五逆)玉版篇八十九
(瘰癧)寒熱篇全。九十
(失守失強者死)脈要精微論。九十一
(五逆緩急)玉版篇。九十二
(風痹死證)厥病篇。九十三
(病傳死期)病傳論全。標本病傳論。九十四
(陰陽氣絕死期)經脈篇。九十五
(四時病死期)陰類論。九十六
(十二經終)診要經終論。九十七
(十九卷)四一八
(鍼剌類)
(九鍼之要)九鍼十二原篇。一
(九鍼)同前。九鍼論。二
(九鍼之義應天人)鍼解篇。三
(九鍼之宜各有所為)官鍼篇。四
(九變十二節)同前。五
(三剌淺深五剌五藏)同前。六
(用鍼虛實補寫)九鍼十二原篇。實命全形論。小鍼解。解篇。七
(陰陽虛實補寫先後)終始篇。八
(寶命全形必先治神五虛勿近五實勿遠)寶命全形論。九
(九鍼推論)官能篇。十
(官能)官能篇。十一
(內外揣)外揣篇全。十一
(八正神明寫方補員)八正神明論全。十三
(經脈應天地呼吸分補寫)離合真邪論。十四
(候氣察三部九候)目前。十五
(候氣)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四時氣篇。終始篇。十六
(二十卷)四四六
(鍼剌類)
(五變五輸剌應五時)順氣一日分為四分為四時篇。十七
(四時之剌)本輸篇。四時氣篇。水熱穴論。寒熱病篇。終始篇
(剌分四時逆則為害)診要經終論。四時剌逆從論。十九
(肥瘦嬰壯逆順之剌)逆順肥瘦篇全。二十
(血絡之剌其應有異)血絡論全。二十一
(行鍼血氣六不同)行鍼篇全。二十二
(持鍼縱舍屈折少陰無俞)邪客篇。二十三
(六府之病取之於合)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四
(邪在五藏之剌)五邪篇全。二十五
(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剌)衛氣失常篇。二十六
(五亂之剌)五亂篇全。二十七
(四盛關格之剌)終始篇。二十八
(約方關格之剌)禁服篇全。二十九
(繆剌巨剌)繆剌論。三十
(二十一卷)四七四
(鍼剌類)
(陰陽形氣外內易難)壽夭剛柔篇。三十一
(剌有三變營衛寒痹)同前。三十二
(剌有五節)剌節真邪篇。三十三
(五邪之剌)同前。三十四
(解結推引)同前。三十五
(剌諸風)骨空論。長剌節論。四時氣篇。熱病篇。三十六
(剌炎癲狂)癲狂篇。長剌節論。通評虛實論。三十七
(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水熱穴論。四時氣篇。三十八
(熱病五十九俞)水熱穴論。三十九
(諸熱病死生剌法)熱病篇。四十
(剌寒熱)寒熱病篇。長剌節論。四十一
(炙寒熱)骨空論。四十二
(剌頭痛)厥病篇。四十三
(剌頭項七竅病)長剌節論。寒熱病篇。骨空論。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
。終始篇。四十四
(卒然失音之剌)憂恚無言篇全。四十五
(剌心痛并蟲瘕蛟蛕)厥病篇。雜病篇。四十六
(二十二卷)五。。
(鍼剌類)
(剌胸背腹病)氣穴論。長剌節論。熱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九鍼十二原篇
。通評虛實論。四十七
(上膈下膈蟲癰之剌)上膈篇全。四十八附膈證治按
(剌腰痛)剌腰痛篇全。骨空論雜病篇。四十九
(剌厥痹)終始篇。癲狂篇。雜病篇。長剌節論。寒熱病篇。四時五十
(剌四支病)骨空論。厥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終始篇。本五十一
(久病可剌)九鍼十二原篇。終始篇。五十二
(剌諸病諸痛)九鍼十二原篇。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骨空論
。終始篇。五十三
(剌癰疽)寒熱病篇。骨空論。長剌節論。五十四
(冬月少鍼非癰疽之謂)通評虛實論。五十五
(貴賤逆順)根結篇。五十六
(剌有大約須明逆順逆順篇全。五十七
(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五禁篇全。五十八
(鍼分三氣失宜為害)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五十九
(用鍼先診反治為害)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六十
(勿迎五里能殺生人)玉版篇。本輸篇。六十一
(得氣失氣)在十二禁終始篇。六十二
(剌禁)剌要論全。剌齊論全。六十三
(剌害)剌禁論全。六十四
(二十三卷)五二六
(運氣類)
(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六節藏象論。一
(氣淫氣迫求其至也)同前。二
(天元紀)天元紀大論全。三
(五運六氣上下之應)五運行大論。四
(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同前。至真要大論。五
(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迺制)六微旨大論。六
(二十四卷)五四七
(運氣類)
(天符歲會)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七
(六步四周三合會同子甲相合命曰歲立)六微旨大論。八
(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化為用)同。前九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民病上應五星德化政令災變異候)氣交變大論。十附運氣說
(五星之應)同前。十一
(德化政令不能相過)同前。十二
(二十五卷)五六九
(運氣類)
(五運三氣之紀物生之應)五常政大論。十三
(天氣地氣制有所)從同前。十四
(歲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機氣立)同前。十五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同前。十六
(二十六卷)
(運氣類)
(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六元正紀大論。十七
(至有先後行有位次)同前。十八
(數有終始氣有同化)同前。十九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同前。二十
(六氣正紀十二變)同前。二十一
(上下盈虛)同前。二十二
(五鬱之發之治)同前。二十三
(二十七卷)六二三
(運氣類)
(六氣之化分司天地主歲紀歲間氣紀步少陰不司氣化)真要大論。二十四
(天地淫勝病治)同前。二十五
(邪氣反勝之治)同前二十六
(六氣相勝病治)同前。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同前。二十八
(天樞上下勝復有常)同前。二十九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各有正味)同前。三十
(六氣之勝五藏受邪脈應)同前。三十一
(勝復早晏脈應)同前。三十二
(三陰三陽幽明分至)同前。三十三
(六氣補寫用有先後)同前三十四
(九宮八風)九宮八風篇全。三十五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歲露篇。三十六
(二十八卷)六四九
(運氣類)
(升降不前須窮剌法)遺篇剌法論。三十七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遺篇本病論。三十八
(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剌)剌法論。三十九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本病論。四十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爻之剌)剌法論。四十一附導引法
(剛柔失守之義)本病論。四十二
(十二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剌)剌法論。四十三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義)本病論。四十四
(二十九卷)六七四
(會通類)
(攝生)一
(陰陽五行)二
(藏象)三
(脈色)四
(經絡)五
(標本)六
(三十卷)(會通類)
(氣味)七
(論治)八
(鍼炎)九
(運氣)十
(奇恆)十一
(三十一卷)七三一
(會通類)
(疾病)十二上
(陰陽病)一
(經絡藏府病)二
(時氣病)三
(虛實病)四
(氣血津液病)五
(情志病)六
(頭項病)七
(七竅病)八
(胸脇腰背病)九
(皮毛筋骨病)十
(四肢病)十一
(二陰病)十二
(三十二卷)七五六
(會通類)疾病十二下
(風證)十三
(寒熱病)十四
(傷寒)十五
(喘欬嘔噦)十六
(腫脹)十七
(諸痛)十八
(積聚癥瘕)十九
(癲狂驚癇)二十
(消隔)二十一
(胎孕)二十二
(厥痹痿)二十三
(汗證)二十四
(臥證)二十五
(疝)二十六
(腸澼泄瀉)二十七
(癰腫)二十八
(雜病)二十九
(死證)三十
(類經目錄終)
類經一卷
(會稽通一子景岳張介賓類註)。
(類經名義)。
類經者,合兩經而彙其類也,兩經者曰靈樞,曰素問總曰內經,內者性命之道,
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攝生類)。
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素問上古天真論。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
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聰明之至也,以質言,徇,順也。齊,
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稟賦之異,
發百之蚤,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
其於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自古帝王,無出其右者,成而登天,
謂治功成,天年盡,在位百年,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歸於天。
今人云死為升天者,蓋本諸此,世傳黃帝後鑄鼎於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於誕,
。徇徐俊切,長上聲。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內經一書迺黃帝與岐伯,鬼更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臣,
平素講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獨多。而爵位隆重,故導稱之為天師。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
法取法也和,調也,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
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
和調於術數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節飲食以養內,慎起居以養外,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則形神俱全,故得盡其天年,
天年者,天卑之全,百歲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藏俱虛,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今時之人不然也,)。
不同於古也。
(以酒為漿,)。
甘於酒也。
(以妄為常)。
肆乎行也。
(醉以入房,)。
酒色並行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
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正此之謂。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持,執持也,御,統御也,不知持滿,滿必領覆,不時御神,神必外馳。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快心事過絡必為殃,是逆於生樂也起居無節,半百而衰。皆以斵喪精神事事違道,
故不能如上古盡其天年也,老子日,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
之死也,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謂歟,。樂,音洛,
(上古聖人之教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二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虛邪,謂風從衝後來者,主殺主害,故聖人之畏虛邪,
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及疾病類四,。夫音扶。
(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安靜也憺,朴素也虛,湛然無物也,無,窅然莫測也,恬憺者,
泊然不願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所以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
又何病之足慮哉,此治內之道也,又無為恬憺詳義,見陰陽類二,。恬,音甜,憺,
音淡,窅,音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志閑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氣得所養,則必從順,惟其少欲,乃能從欲,故無所往而不遂。
(故美其食)。
精麤皆甘也。
(任其服,)。
美惡隨便也。
(樂其俗,)。
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皆歸於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則嗜欲不能勞其目,目視不妄,
則淫邪焉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三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故能幹旋造化,燮理陰陽,
是既提挈把握之謂。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呼接於天,故通乎氣吸接於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
故曰守神,神守於中,形全於外,身心皆合於道,故云肌肉若一,
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按此節所重者在精氣神三字,
惟道家言之獨詳今并先賢得理諸論,採附於左以助參悟,。白樂天曰王喬赤松,
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楊曰,凡亡於中者,
未有不取足於外者也,故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曹真人日,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馳炁自定,張虛靜曰,神若出便收來,
神返身中炁自回,此言守神以養氣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者神去之,
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靜可養神也。金丹大要曰,炁聚則精盈,精盈則炁盛,
此言精炁之互根也,。契秘圖曰,坎為水為月,在人為腎,腎藏精,
精中有正陽之氣,炎升於上,離為火為日,在人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
流降於下,此言坎離之交構也,。呂純陽日,精養靈根炁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
此言修真之道,在於精炁神也,。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須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
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銘曰,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
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於喧雜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實曰內丹,
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養生之道,在乎存神養氣也,
。張紫陽曰,心能後神,神亦後心,眼者神遊之宅,神遊於眼而後於心,
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亦靜矣,此言存神在心,
而靜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
精實而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
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求精氣神於化生之初也,。李東垣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
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
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巳,此言養身之道,
以養氣為本也,。愚按諸論,無非精氣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
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
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雲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牧藏,何非氣之所為,
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故天元紀大論日,在天為氣,在地為形,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惟是氣義有二,曰先天氣,後天氣,先天者,真一之氣,
氣化於虛,因氣化形,此氣自虛無中來,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穀,因形化氣,
此氣自調攝中來,此一形字,即精字也,蓋精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龍虎經曰,
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後天之氣,精化為氣,
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定,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
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
但知禁慾,即為養生,殊不佑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
釋氏有戒慾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
斷陰何益,此言深得制慾之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氣,
存三守一詳按,見運氣類四十一,又氣內為寶義,見論治類十八,。羶,世連切。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敝盡也,真人體合於道,故後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
要天地之終形去而心在,氣散而神存,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至,極也,淳,厚也,至極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和,令也,合陰陽之變化,調,順也,順時令之往來。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聚精會神也。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至道之人,動以天行,故神遊字宙,明察無外,故聞見八荒。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此雖同歸於真人,然但能延壽而不衰,巳異於壽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
有間之辭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次真人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
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天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
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有圖。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
適,安便也,恚,怒也,嗔,惡也,欲雖同俗,自得其宜,隨遇皆安,故無嗔怒,
。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
(行不欲離於世)。
和其光,同其塵也。
(被服章,)。
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舉不欲觀於俗)。
聖人之心,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離於世,內不化所以全道,
故舉不欲觀於俗,觀俗者,效尤之謂。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恬,靜也,愉悅也,敝,壞也,外不勞形則身安,故形體不敝,內無思想則心靜,
故精神無傷,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恬,
音甜,愉,音俞。
(。其次存賢人者,法則天地)。
次聖人者,謂之賢人,賢,善也,才德之稱,法,效也則,式也,天地之道,
天圓地方,天高地厚,天覆地載,天動地靜,乾為天,乾者健也,坤為地,
坤者順也,君子之自強不息,安時處順,能覆能載,能包能容,可方可圓,
可動可靜是皆效法天地之道。
(象似日月,)。
象,放也,似,肖也,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月以夜見,日以晝明日中則是昃,
月盈則虧,日去則死,日來則生,故賢人象似之。
(辨列星辰,)。
辨,別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為星之經,金木水火土為星之緯,經有度數之常,
緯有進退之變日月所會謂之辰,辰有十二謂之次,會當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
故賢人辨列之。
(逆從陰陽,)。
逆反也,從,順也,陽主生,陰主死,陽主長陰主消陽主升,陰主降,升者其數順,
降者其數逆,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賢人逆從之。
(分別四時,)。
四時義見下章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將,隨也,極,盡也,賢人從道於上古,故亦可益壽,而但有窮盡耳,
嗚呼人操必化之器,託不停之運,烏飛兔走,誰其免之,獨怪夫貪得者忘殆,
自棄者失時,時其有止也,若之何蓋不知時命耳,彼賢人者則不然也。
(四氣調神)。
素問四氣調神論。四
(春三月,此調發陳)。
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萬象更新也。
(夜臥蚤起,廣步於庭,)。
廣,大也,所以布發生之氣也。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緩,和緩也,舉動和緩以應春氣,則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後放此。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皆所以養發生之德也,故君子於啟蟄不殺,方長不折,。予,與同。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凡此應春氣者,正所以養生氣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不順也,奉承也,肝屬木,王於春,春失所養,故傷肝,肝傷則心火失其所生,
故當夏令則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為寒變,寒變者,變熱為寒也,春生既逆,
承生氣而夏長者少矣。
(。夏三月此謂蕃秀,)。
蕃,茂也,陽王巳極,萬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煩。
(天地氣交,萬物萃實)。
歲氣陰陽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氣交,斯時也,陽氣生長於前,陰氣收成於後,
故萬物華實。
(夜臥蚤起無厭於日)。
起臥同於春時,不宜藏也,無厭於長日,氣不宜惰也,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欲使志無怒,則華英成秀,華英,
言神氣也。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夏氣欲其疏泄,泄則膚腠宣通,故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凡此應夏氣者,正所以養長此氣也,。長,上聲。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心屬火,王於夏,夏失所養,故傷心,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歛,
暑邪內鬱於是陰欲人而陽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
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夏長既逆,承長氣而秋收者少矣,。痎,音皆。
(冬至重病,)。
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
陰升陽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
(蚤臥蚤起,與雞俱興,)。
蚤臥以避初寒,蚤起以從新爽。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
(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皆所以順秋氣,欲使金清淨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凡此應秋氣者,正所以養收氣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肺屬金,王於秋,秋失所養,故傷肺,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
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而為寒泄也,秋收既逆,
承收氣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孫。
(。冬三月,此謂閉藏)。
陽氣藏伏,閉塞成冬也。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坼裂也,天地閉塞,故不可煩擾以泄陽氣,。坼,音策。
(蚤臥晚起,必待日光,)。
所以避寒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巳有得)。
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無妄動也。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去寒就溫,所以養陽,無使泄奪,所以養氣亟,數也,。真氏日,冬氣閉藏不密,
溫煖無霜雪則來年陽氣無力,五穀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靜時紛擾則動時安能中節,
故周子以主靜為本,程子以主敬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凡此應冬氣者,正所以養藏氣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腎屬水,王於冬,冬失所養,故傷腎,腎傷則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
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欲藏,故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冬藏既逆,
承藏氣而春生者少矣。
(天氣清靜藏德不止聖人從之故無奇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五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
天之氣,至清靜至光明者也,人稟此氣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質,亦猶是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運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應用無窮,惟其健運,
故萬古不下,天道無為,故無不為,天猶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惟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往月來,寒往暑來,以成陰陽造化之道,設使天不藏德,
自專其明,是大明見則小明滅,日月之光隱矣,晝夜寒暑之令廢,而陰陽失其和矣,
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蓋謂人之本元不固,發越於外而空竅疎,
則邪得乘虛而害之矣,。空孔同。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若天氣自用,必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則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若上下否隔則地氣不升,而雲霧不得精於上,
天氣不隆而白露不得應於下,是即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之謂也,
。吳氏曰,人身膻中之氣,猶雲霧也,膻中氣化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若膻中之氣不化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猶之白露不降矣。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水多死)。
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華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
故生化不施,不施則名木先應故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惡氣不發,濁氣不散也,風雨不節,氣候乖亂也,白露不下,陰精不降也,
氣交若此,則草木之類,皆當抑菀枯藁而不榮矣,。菀,鬱寸同,藁,音稿。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央中半也,陰陽既失其和,則賊風暴雨,數為殘害,天地四時,不保其常,
是皆與道相違,故凡稟化生氣數者皆不得其半而絕滅矣,。數,音朔。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從,順也,唯聖人者順承乎天,故能存神葆真以從其藏,
純亦不巳以從其健,知乾坤不用坎離代之之義,以從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
水火之既濟,以從其陰陽之升降,是聖人之體藏乎天,故身無奇病,而於萬物之理,
既無所失,此所以生竭也。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素問四氣調神論。前篇四氣調神,言四時相承之病,此言當時之病,
。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一歲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收藏,春令屬木,
肝膽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故逆春氣,
則少陽之令不能生發,肝氣被鬱,內變為病,此不言膽而止言肝者,以藏氣為主也,
後放此。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夏令屬火,心藏氣法時論曰,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夏氣,
則太陽之令不長,而心虛內洞,諸陽之病生矣。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秋令屬金,肺與大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千太陰陽明主治。
故逆秋氣,則太陰之令不收,而肺熱葉焦,為脹滿也。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冬令屬水,腎與膀胱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
故逆冬氣則少陰之令不藏,而腎氣獨沈藏者藏於中,沈者沈於下,腎氣不蓄藏,
則注泄沈寒等病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生成之所由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
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
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熱,傷此陰氣,
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善養生者,宜切佩之。
(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能順陰陽之性,則能沈浮於生長之門矣,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
而獨知守其門,則聖人之能事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
四時之序,春為始,冬為終,死生之道,分言之則得其陽者生,得共陰者死,
合言之則陰陽和者生,陰陽離者死,故為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苛音呵,
殘虐也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聖人與道無違,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篤,故但佩服而已,失既佩之,已匪無悟,
而尚稱為愚,今有并陰陽不知而曰醫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此謂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陰陽即道,道即陰陽,從道則生,何者不治,逆道則死,何者不亂,若反順為逆,
則陰陽內外,皆相格拒,內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見也。
(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連前篇。七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此承前篇而言聖人預防之道,治於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渴而穿井,無及於飲,鬥而鑄兵,無濟於戰,誠哉晚矣,而病不早為之計者,
亦猶是也,觀扁鵲之初見齊桓候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後五日復見曰。
君有疾在血脈,不治將深,又五日復見日,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
而桓候俱不能用,再後五日復見,扁鵲望額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
湯熨之所及也。
在血脈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
後五日桓候疾作,使人召扁鵲,而扁鵲巳去,桓候遂死,夫桓候不早用扁鵲之言,
及其病深而後召之,是即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也,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
所以災禍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見病勢巳成,猶然隱諱,
及至於不可為則雖以扁鵲之神,亦云無奈之何,而醫非扁鵲,又將若之何哉嗟夫,
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巳病,佑命者,
其謹於微而已矣。
(類經一卷終)。
(類經二卷)。
(張介賓類註)。
(陰陽類)。
(陰陽應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
地生於動,地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萬物之綱紀,)。
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
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變化之父母,)。
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然而變化雖多,
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凡日從冬至以後,
自南而北謂之來,來則春為陽始,夏為陽盛,陽始則溫,溫則生物,陽盛則熱,
熱則長物,日從夏至以後,自北而南謂之去,去則秋為陰始,冬為陰盛,陰始則涼,
涼則收物,陰盛則寒,寒則藏物,此陰陽生殺之道也,煞如下文曰,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則陽亦能殺,陰亦能長矣,六節藏象論日,生之本,本於陰陽,
則陰亦能生矣,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
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終始也。
(神明之府也,)。
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
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此自首節陰陽二字,一貫至,此義當聯玩,
天元紀大論亦有以上數句,見運氣類第三。
(治病必求於本,)。
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裏,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
或傷於藏府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
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知亂所由起,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
譬之伐木而弔其柢,則千枝萬葉,莫得弗從矣,倘但知見病治病,
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此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以異一人之獲,
誠哉疎矣。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厚,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
積陰至厚而為地。
(陰靜陽躁)。
陰性柔,陽性剛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陰陽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
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
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
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互藏之道,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也,如天元紀大論曰,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實同此義,詳運氣類三,所當互考,。一日,
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
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以陰陽之淑慝言。於義亦通。
(陽化氣,陰成形)。
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
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
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而寒變熱也,內熱已極,
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
故為䐜脹飧泄,完穀而泄也䐜脹,胸膈滿也,。飧音孫,䐜,音嗔。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云長,陽云殺,寒生熱,
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
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
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雲因雨而出也,
陽在上者為氣,氣者雲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雲而生也,自下而上者,
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雲,又曰雲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
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六微旨大論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
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
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氣水同類詳義,
有按在後第四章,所當參閱。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講前後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
腠理,肌表來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腠,
音湊。
(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四支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府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
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
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
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炁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
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
醫家首宜省察。
(陽為氣,陰為味,)。
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
此以藥食氣味言也
(味歸形,形歸氣,)。
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需存亡,
由氣之聚,故形歸於氣。
(氣歸精,)。
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氣而化,
故氣歸於精
(精歸化)。
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
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於化。
(精食氣,形食味,)。
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
故形食味
(化生精,)。
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
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
(氣生形,)。
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
(味傷形,氣傷精,)。
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及傷形,氣既歸精,
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
(精化為氣)。
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炁之根,其義即此,
然上文既云,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
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雲之類,
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雲,氣歸精也,
雲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
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
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
(氣傷於味,)。
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
是皆味傷氣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為陰故降,氣為陽故升。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厚者為純陰,
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厚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
厚者能發熱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
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
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
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
此不特專言氣味者。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
。涌湧同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太過所致。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
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真寒假熱,
宜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重,平聲。
(寒傷形,熱傷氣)。
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氣欲利,故傷之則痛,形有質,故傷之則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氣先病而後及於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後及於氣,
因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
風勝者,為振掉搖動之病,即醫和云風淫未疾之類。
(熱勝則腫)。
熱勝者,為丹毒癰腫之病,即醫和云,陽淫熱疾之類。
(燥勝則乾,)。
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乾澀之病
(寒勝則浮,)。
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即醫和云陰淫寒疾之類。
(濕勝則濡寫)。
脾惡濕而喜燥,濕勝者必侵脾胃,穀不分濡寫之病,即醫和云,雨淫腹疾之類,
。濡,音如,濕滯也。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四時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
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
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
此言寒暑燥濕風者,即五行之化也,五運行等論言寒暑燥濕風火者,是為六氣心。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藏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藏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如本論及五運行大論,
俱言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天元紀大論亦以悲作思。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
則燥濕風同矣,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與此二句似乎不同,蓋彼以陰陽分形氣,
此以內外分形氣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
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鍼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昋者多怒,
亦各從其類也。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
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衰者死,其斯之謂。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固,堅也。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入之熱氣傷人陽分,
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
然而重陽必變為陰證,重陰必變為陽證,如以熱水沐浴身反涼,涼水沐浴身反熱,
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徵驗,此與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
所當互求,。重,平聲。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人腎,其寒侵骨,其即者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
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為溫病,
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裏,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愚按傷寒溫疫,
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饑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煖,
其衣常薄,媛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饑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
待春而發,此所以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
又必於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慾節勞,
仍勿忍饑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
木邪相侮,變為飧泄也,。飧,音孫,完穀而泄也。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證,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
邪鬱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痎,音皆。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
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藏,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摶乘肺,
病為欬嗽生氣通天諭亦云,秋傷於濕上逆而欬,按此四節,
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病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之義。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覆物,故在上地載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也,
以司天在泉言,見運氣類四。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陽左而升,陰右而降,五運行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之類,
以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言見同前。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不少見,水火即其證而可見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則能終矣。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法象言,
則地守於中,天運於外,以人倫言,則妻守於中,夫運於外,以氣血言,
則營守於中,衛運於外,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法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二
(帝曰法陰陽奈何,)。
法則也,
以辨病之陰陽也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
能冬不能夏)。
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胸則喘麤,不得臥故為俛仰,
汗閉於外則熱麤於內故齒乾,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
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冤鬱而亂也,。腠,音湊俛,
俯同,能耐同。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慄,戰慄也,厥,厥逆也,
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脈要精微論亦曰,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見脈色二十一。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形言陰陽之病形,
能言氣令之耐受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帝以陰陽為病俱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蚤衰之節也,)。
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
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
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
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愚按陰陽二氣,
形莫大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雖天地為對待之體,而地在天中,順天之化,
日月為對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賴日以明,此陰陽之徵兆,陰必以陽為主也,
故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
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故生氣通天等論皆專重陽氣,其義可知又華元化日,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陽者多長生,順陰者多消滅,
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常人,分陽未盡則不死,
亦皆以陽氣為言,可見死生之本,全在陽氣,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
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目剝而盡,而生道不幾乎息矣,
觀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則本篇損益大義,又安能外乎是哉,
。一日七損八益者,乃互言陰陽消長之理,欲知所預防也,如上古天真論云,
女得七數,男得八數,使能知七之所以損,則女可預防其損而益自在也,
能知八之所以益,則男可常守其益而損無涉也,陰陽皆有損益,能知所預,
則二者何不可調哉,此說亦通,按啟玄子註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
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泄,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泄,
何以言益,故馬氏因之而註為採取之說,豈此論專為男而不為女耶,
矧褻狎之訓亦豈神聖正大之意哉。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藏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較,
至右彭殤椿菌稟賦不齊,而太極初中則又各有其局象,。愚按真陰之義,即天一也,
即坎水也,丹家謂之元精,道書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又曰,
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此陽精二字專指神氣為言,謂神必由精而生也,
又鍾呂集日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
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凡此之說皆深得陰陽之精義,試以人之,陽事驗之夫施而泄者陰之精也,
堅而熱者陽之氣也,精去而陽痿,則陰之為陽尤易見也,此即陰氣自半之謂,
故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由此觀之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夫大水火皆宅於命門,拆之則二,合之則一,
造化由此而生,萬物由此而出,其人在人身為性命之根柢,為藏府之化原,
故許叔微云補脾不若補腎,誠獨見之玄談,醫家之宗旨也,
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為深察。
(起居衰矣,)。
真陰已半,所以衰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陽不舉也,陰氣內虧,故九竅不利,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於上,
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
(故曰掛之則強不知則老)。
知謂知損益之道故
(同出而名異耳)。
同出者,人生同此陰陽也,而知與不知,則智愚之名異矣。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智者所見,皆合於道,故察同,愚者聞道則笑,而各是其是故察異。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此智者有餘之徵驗。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
無為者天地之道也,恬憺者,自然之樂也,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曰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憺無為之道也,莊子曰,
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
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
人也孰能得無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能者,如關尹子所謂惟有道之士能為之,
亦能能之而不為之之義。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從欲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無為之道也,
故欲無不從,志無不快,壽命可以無窮。而與天地同其終矣,。愚按聖人之道,
惟聖人能之,人非生知,誠未能也,然而效法聖賢,則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已者,
欲得其門,當自養心保身始,故但能於動中藏靜,忙裏偷閑,致遠鉤深,庶乎近矣,
觀譚景昇日,明鏡無心,無物不照,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行師無狀,敵不敢欺,
至人無慮,元精自歸,能師於無者,無所不之,故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
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此養心之道也,南華經日,知道者,必達於理,
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已,故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
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
莫之能害也,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卷舒,於物推移,
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此保身之道也,知此二者,
則躋聖功夫,必有能因學而至者矣,又恬憺虛無義,見攝生類二。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三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
故東南方陽也,而人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
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
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
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井聚也,天地之道,東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
從左升而并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
極於子中,從右降而并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
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
(天精地形氣通於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四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
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
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里分,紀,考記也,
里,道里也。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
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陽升陰降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天地動靜,陰陽往來,即神明之綱紀也,易曰,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燁乎火,
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乎艮,故水火相逮,
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者,是皆神明綱紀之義。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中,
故五藏徬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藏為言,而實調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清氣通於五藏,
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府,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六節藏象論曰,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
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
(風氣通於肝)。
風為木氣,肝為木藏,同氣相求,故通於肝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
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此詳言天氣通肺,以及於五藏者也。
(雷氣通於心,)。
雷為火氣,心為火藏,故相通。
(谷氣通於脾)。
山谷土氣,脾為土藏,故相通。
(雨氣通於腎,)。
雨為水氣,腎為水藏,故相通。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人之海,
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
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
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
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言水注之氣,。愚按陰陽合一之妙,於氣水而見之矣,
夫氣者陽也,氣主升,水者陰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氣,水即氣也,氣中藏水,
氣即水也,升降雖分陰陽,氣水實為同類,何也。請以釜觀,得其象矣,
夫水在釜中,下得陽火則水乾,非水乾也,水化氣而去也,上加覆固則水生,
非水生也,氣化水而流也,故無水則氣從何來,無氣則水從何至,水氣一體,
於斯見矣,而人之精氣,亦猶是也,故言氣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氣亦可,
然不曰氣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氣者,至哉妙哉,此神聖發微之妙,
於顛倒中而見其真矣。
(以天地為之陰陽,)。
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如天氣地氣,
風雷谷雨川海九竅之類皆是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出於陽而本於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
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氣木屬陽,陽勝則氣急,故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知陰陽之權衡,動靜之承制,
則可與言氣矣。
(暴氣象雷)。
天有雷霆,火鬱之發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
(逆氣象陽,)。
天地之氣,升降和則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則陽亢於上,人之氣逆,亦猶此也。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上文言人之陰陽,無不合乎天地,故賢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設不知此,而反天之紀,
逆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此理字與前五里之里不同,蓋彼言廣輿之里,
此言理氣之理。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素問金匱真言論。五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故日,引辭也,既言陰矣,而陰中又有陰,既言陽矣,而陽中又有陽,此陰陽之道,
所以無窮,有如下文云者。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中陽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一日之氣,自卯時日出地上為晝,天之陽也,自酉時日入地中為夜,天之陰也,
然於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則陽中之陰也,
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也。故以一日分為四時則子午當二至之中,
卯酉當二分之令,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
(故人亦應之,)。
人之陰陽,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故子後則氣升,午後則氣降,子後則陽盛,
午後則陽衰矣。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以表裏言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以前後言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五藏屬裏藏精氣而不寫,故為陰六府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
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此舉一歲之候,以明病治之陰陽也,冬氣伏藏故在陰,夏氣發越故在陽,
春病在陰者,以春陽尚微而餘陰尚盛也,秋病在陽者,以秋陰尚微而餘陽尚盛也。
必當體察氣宜,庶無誤治,此雖以四時鍼石言,而凡藥食之類,無不皆然,
不可不為詳察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人身背腹陰陽,議論不一,有言前陽後陰者,如老子所謂負陰而抱陽是也,
有言前陰後陽者,如此節所謂背為陽腹為陰是也,似乎相左,觀邵子日,
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
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然則老子所言,言天之象,
故人之耳目口鼻動於前,所以應天陽面南也,本經所言,言地之象,
故人之脊膂肩背峙於後,所以應地剛居北也,矧以形體言之,本為地象,故背為陽。
腹為陰,而陽經行於背,陰經行於腹也,天地陰陽之道,當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陽在西北,其義最精,燎然可見,又如人之五藏,
何以心肺為背之陽,肝脾腎為腹之陰,蓋心肺居於膈上,連近於背,
故為背之二陽藏,肝脾腎居於膈下,藏載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藏,然陽中又分陰陽,
則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藏,為陽中之陽,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朱子曰,
天之無星空處謂之辰,故天體雖陽┴,而實包藏陰德,較乎日之純陽者,似為有間,
故肺曰牝藏。為陽中之陰,若陰中又分陰陽,則腎屬人之水,故日牝藏,
陰中之陰也,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日牡藏,陰中之陽也,脾屬人之土,
其體象地,故日牝藏,為陰中之至陰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雌雄,即牝牡之謂,輸應,轉輸相應也,此總結上文以人應天之義,
地即天中之物,言天則地在其中矣,。牝牡義,見鍼剌類十七。
(類經二卷終)。
(類經三卷)。
(張介賓)。
(藏象類)。
(十二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全。一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藏,藏也,六藏六府,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府,陰為藏,合言之則皆可稱藏。
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如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類是也,相使者,
輔相臣使之謂,貴賤者,君臣上下之分,。藏,去聲。
(岐伯對日,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合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藏府百骸,惟所是命,
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傳之官,肺主氣,
氣調則營衛藏府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節制也,。相,去聲。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屬風木,性動而急,故為將軍之官,木主發生,故為謀慮所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稟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而決斷所出,膽附於肝,相為表裏,肝氣雖強,
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故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氣海,為宗氣所積之處,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
故為臣使之官,行鍼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膻中為二陽藏所居,
故喜樂出焉,按十二經表裏,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
為心之護衛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義,意者其即指此歟,
。膻,唐坦切。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穀,故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
故曰五味出焉,。剌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見運氣類四十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
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伎,技同。腎屬水而藏精,精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則作用強,故為作強之官,
水能化生萬物,精妙莫測,故曰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津液藏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人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後有出,
是謂氣化則能出矣,營衛生會篇曰,水穀俱下而成下焦,濟泌別汁,
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正此謂也,然氣化之原,居丹田之間,是名下氣海,天一元氣,
化生於此,元氣足則運化有常,水道自利,所以氣為水母,知氣化能出之旨,
則治水之道思過半矣,氣化大義,又見三焦胞絡命門辨,及膀胱圖註中。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則氣不相使,而災害至矣。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心主明則十二官皆安,所以不殆,能推養生之道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
未有不大昌者矣。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心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藏府相使之道閉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
無不失職所以十二藏皆危,而不免於殃也,身且不免,況於天下乎,重言戒之者,
甚言心君之不可不明也。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佑其原,)。
至道之大,其原甚微,及其變化,則有莫測,人能見其多,而不能見其少,
安得知原者,相與談是哉。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窘,窮也,瞿瞿,不審貌,閔閔,憂恤也,消者瞿瞿,孰知其要,謂十二官相相失,
則精神日消,瞿然莫審其故,誠哉窘矣,然所致之由,果孰得而知其要也,
閔閔之當,孰足以當其明哲之良哉,蓋甚言知道之少也,氣又變大論作肖者瞿瞿,
其義稍異,見運氣類十一,。瞿。音劬。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
恍惚者,無形之始,毫釐者,有象之初,即至遒在微之徵也。
(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毫釐者,度量之所起也,千之萬之者,積而不已,而形制益多也,喻言大必由於小,
著必始於微,是以變化雖多,原則一耳,故但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
則無一之能知也,正以見人之安危休咎,亦惟心君為之原耳。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洗心曰齋,遠慾曰戒,蓋深敬大道,而示人以珍重之甚也。
(藏象)。
素問六節藏象論。二
(帝曰,藏象何如)。
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
通於夏氣)。
心為君主而屬陽,陽主生,萬物係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心藏神,
神明由之以變化,故曰神之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屬火,以陽藏而通於夏氣,
故為陽中之,太陽。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諸氣皆主於肺,故曰氣之本,肺藏魄,故曰魄之處,肺主身之皮毛,故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肺金以太陰之氣,而居陽分,故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
通於冬氣)。
腎者胃之關也,位居亥子,開竅二陰,而司約束,故為主蟄封藏之本,腎主水,
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曰精之處也,髮為血之餘,精足則血足而髮盛,
故其華在髮,腎之合骨也,故其充在骨,腎為陰藏,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愚按新校正言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俱以肺作陽中之少陰,
腎作陰中之太陰,蓋謂肺在十二經雖屬太陰,然陰在陽中,當為少陰也,
腎在十二經雖屬少陰,然陰在陰中,當為太陰也。此說雖亦理也,然考之刺禁論云,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乃指心火肺金為父母也,父曰太陽,母曰太陰,自無不可,
腎雖屬水而陽生於子,即曰少陰於義亦當。此當仍以本經為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
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罷極,肝藏魂故為魂之居,爪者筋之餘,
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
酸者木之味,蒼者木之色,水王於春,陽猶未盛,故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按上文三藏,皆不言色味,而肝脾二藏獨言之,意必脫簡也,
五藏色味詳載五運行大論,及陰陽應象大論等篇見後五六,。罷,音皮。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此六者皆主盛受水穀,故同稱倉稟之本,營者水穀之精氣也,水穀貯於六府,
故為營之所居,而皆名曰器,凡所以化糟粕轉五味者,皆由平此世,。粕。音朴。
(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四白,脣之四際白肉也,脣者脾之榮,肌肉者脾之合,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
脾以陰中之至陰,而分王四季故通於土氣,此雖指脾為言,而實總結六府者,
皆倉稟之本,無非總於脾氣也,故日此至陰之類。
(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五藏六府,共為十一,稟賦不同,情志亦異,必資膽氣,庶得各成其用,
故皆取決於膽也,。愚按五藏者,主藏精而不寫,故五藏皆內實,
六府者主化物而不藏,故六府皆中虛,惟膽以中虛,故屬於府,然藏而不寫。
又類乎藏,故足少陽為半表半裏之經,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恆之府,
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藏皆取決乎此也,然東垣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
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藏從之,所以十一藏皆取決於膽,其說亦通。
(藏府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靈樞本輸篇。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
此言藏府各有所合,是為一表一裏肺與大腸為表裏,故相合也,傳道之官義見前一。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心與小腸為表裏,故相合也,受盛之義亦見前。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肝與膽為表裏,故相合也,膽為中正之官,藏清淨之液,故曰中精之府,
蓋以他府所盛者皆濁,而此獨清也。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脾與胃為表裏,而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腎與膀胱為表裏,而津液藏焉,故為津液之府。少陽屬腎,
(腎上連肺,故將兩藏)。
少陽,三焦也,三焦之正脈指天,散於胸中,而腎脈亦上連於肺,
三焦之下腧屬於膀胱,而膀胱為腎之合,故三焦亦屬乎腎也,然三焦為中瀆之府,
膀胱為津液之府,腎以水藏而領水府,理之當然,故腎得兼將兩藏,將,領也,
兩藏,府亦可以言藏也,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其義即此。
(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中瀆者,謂如川如瀆,源流皆出其中也,即水穀之入於口,出於便,自上而下,
必歷三焦,故曰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膀胱受三焦之水,而當其疏泄之道,
氣本相依,體同一類,故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人絡膀胱約下焦也,
然於十二藏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藏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三焦下腧,
義見經絡類十六,。愚按本篇之表裏相配者,肺合大腸皆金也,心合小腸皆火也,
肝合膽皆木也,脾合胃皆土,也,腎合膀胱皆水也,惟三焦者雖為水瀆之府,
而實總護諸陽,亦稱相火,是又水中之火府,故在本篇曰三焦屬膀胱,
在血氣形志篇曰少陽與心主為表裏,蓋其在下者為陰,屬膀胱而合腎水,
在上者為陽,合包絡而通心火,此三焦之所以際上極下,象同六合,而無所不包也,
觀本篇六府之別,極為明顯,以其皆有盛貯,因名為府,而三焦者曰中瀆之府,
是孤之府,分明確有一府,蓋即藏府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藏,一腔之大府也,
故有中瀆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難經經謂其有名無形,誠一失也,
是蓋譬之探囊以計物,而忘其囊之為物耳,遂致後世紛紛,無所憑據,
有分為前後三焦者,有言為腎傍之脂者,即如東垣之明,
亦以手三焦足三焦分而為二,夫以一三焦,尚云其無形,而諸論不一,
又何三焦之多也。畫蛇添足,愈多愈失矣,後世之疑將焉釋哉,
余因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以求正於後之君子焉,詳見附翼第三卷。
(五藏之應,各有收受)。
素問金匱真言論。四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收受者,言同氣相,求各有所歸也。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東為木王之方,肝為屬木之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竅,
木之精氣藏於肝曰魂。
(其病發驚駭,)。
風水之氣多振動,故病為驚駭。
(其味酸,其類草木,)。
酸者木之味。
(其畜雞,)。
易曰巽為雞,東方木畜也。
(其穀麥,)。
麥成最蚤,故應東方春氣,五常政大論曰,其畜大,其穀麻。
(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木之精氣,上為歲星。
(是以春氣在頭也)。
木王春,春氣上升也。
(其音角)。
木音曰角,其應春,其化丁壬巳亥。
(其數八,)。
河圖數天三生水,地八成之。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肝主筋也。
(其臭臊)。
臭,氣之總名也,臊為木氣所化,禮月令曰,其臭羶,羶與臊類,。臭,
許救尺救二切,臊,音騷。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
南為火王之方,心為屬火之藏,其氣相通,赤者火之色,耳者心之竅,
火之精氣藏於心曰神,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竅為舌,腎在竅為耳,可見舌本屬心,
耳則兼乎心腎也。
(故病在五藏,)。
心為五藏之君主,心病則五藏應之。
(其味苦,其類火,)。
火之味苦。
(其畜羊,)。
五常政大論曰其畜馬,而此曰羊者,意謂午未俱屬南方耳。
(其穀黍)。
黍之色赤,糯小米也,五常政大論曰其穀麥。
(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
火之精氣,上為熒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心主血脈也。
(其音徵,)。
火音曰徵,其應夏,其化戊癸子午。其數七,地二生天七成之。
(其臭焦,)。
焦為火氣所化。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
土王四季,位居中央,脾為屬土之藏,其氣相通,黃者土之色,口者脾之竅,
土之精氣,藏於脾曰意。
(故病在舌本,)。
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
(其味甘,其類土,)。
土之味甘。
(其畜牛)。
牛屬丑而色黃也,易曰坤為牛。
(其穀稷,)。
稷,小米也,粳者為稷,糯者為黍,為五穀之長,色黃屬土。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
土之精氣,上為鎮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脾主肌肉也。
(其音官,)。
土音曰宮,其應長夏,其化甲巳丑未。
(其數五,其臭香,)。
香為土氣所化。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西為金王之方,肺為屬金之藏,其氣相通,白者金之色,鼻者肺之竅,金之精氣,
藏於肺曰魄。
(故病在背,)。
肺在胸中,附於背也。
(其味辛,其類金,)。
金之味辛。
(其畜馬,
)肺為乾象,易曰乾為馬。
(其穀稻)。
堅而白故屬金。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金之精氣,上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主皮毛也。
(其音商,)。
金音曰商,其應秋,其化乙庚卯酉。
(其數九,)。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其臭腥,)。
腥為金氣所化。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北為水王之方,腎為屬水之藏,其氣相通,黑者水之色,
二便者腎之竅,水之精氣,藏於腎曰志。
(故病在谿,)。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谿者水所流泣也,故病在谿,。谿,
溪同。
(其味鹹,其類水,)。
水之味鹹。
(其畜彘,)。
彘,豬也,易曰坎為豕,。彘,音治。
(其穀豆,)。
菽也,黑者屬水。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木之精氣上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腎主骨也。
(其音羽)。
水音曰羽,其應冬,其化丙辛辰戍。
(其數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其臭腐)。
腐為水氣所,化禮月會臭朽,朽與腐類。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
合心於精)。
善診者必能察此陰陽藏象之精微,而合於吾心,庶神理明,而逆從變化無道情矣。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不得賢智而教之,適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適足以亂真,氣交變大論曰,
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此之謂也,義詳運氣類十。
(四時陰陽外內之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五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
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論理,講求也,列別,分辨也,端言經脈之發端,絡言支脈之橫絡,
兩經交至謂之會,他經相貫謂之通,十二經之表裏謂之六合,氣穴谿谷,
分部逆從等義,如經脈篇,及氣穴,氣府,皮部,骨空等論,各有詳載,
而此篇所答,則惟四時五行藏象氣味之化,其他則散見各篇也,。別,必列切。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
風者天地之陽氣,東者日升之陽方故陽生於春,春王於東,而東方生風。
(風生木,)。
風動則木榮也。
(木生酸,)。
洪範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化。
(酸生肝,)。
酸先入肝也。
(肝生筋,)。
肝主筋也
(筋生心,)。
木生火也。
(肝主目,)。
目者肝之官也。
(其在天為玄,)。
玄,深微也,天道無窮,東為陽升之方,春為發生之始,故曰玄。
(在人為道,)。
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則可與言道矣。
(在地為化,)。
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有萬物而後有終始,凡自無而有,自有而無,
總稱曰化,化化生生,道歸一氣,故於東方首言之。
(化生五味,)。
萬物化生,五味具矣。
(道生智,)。
生意日新,智慧出矣。
(玄生神,)。
玄冥之中,無有而無不有也,神神奇奇,所從生矣,。按在天為玄至此六句,
他方皆無,而東獨有之,蓋東方為生物之始,而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言東方之化,
則四氣盡乎其中矣,此蓋通舉五行六氣之大法,非獨指東方為言也,
觀天元紀大論有此數句,亦總貫五行而言,其義可見,詳運氣類三。
(神在天為風,)。
飛揚散動,風之用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雨露,無非天地之神,而風則神之一者,
又風為六氣之道,故應東方。
(在地為木,)。
五行在地,東方屬木。
(在體為筋,)。
筋屬眾體之木。
(在色為蒼)。
蒼屬五色之木。
(在音為角)。
角屬五音之木。
(在聲為呼)。
怒則叫呼。
(在變動為握,)。
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在竅為目,)。
肝之竅也。
(在味為酸)。
木之味也。
(在志為怒,)。
強則好怒,肝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肝則憂。
(怒傷肝,)。
怒出於肝,過則傷肝。
(悲勝怒,)。
悲憂為肺金之志,故勝肝木之怒,悲則不怒,是其徵也。
(風傷筋,)。
同氣相求,故風傷筋。
(燥勝風,)。
燥為金氣,故勝風木。
(酸傷筋,)。
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
(辛勝酸,)。
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
(。南方生熱,)。
陽極於夏,夏王於南,故南方生熱。
(熱生火,)。
熱極則生火也。
(火生苦,)。
洪範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氣之所化。
(苦生心,)。
苦先入心也。
(心生血,)。
心主血脈也。
(血生脾,)。
火生土也
(心主舌,)。
舌為心之官也
(其在天為熱)。
六氣在天者為熱。
(在地為火,)。
五行在地者為火。
(在體為脈,)。
脈屬眾體之火。
(在藏為心,)。
心屬五藏之火。
(在色為赤,)。
赤屬五色之火。
(在音為徵,)。
徵屬五音之火。
(在聲為笑,)。
喜則發笑,心之聲也。
(在變動為憂,)。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足故憂。
(在竅為舌,)。
心之竅也。
(在味為苦,)。
火之味也。
(在志為喜,)。
心之志也。
(喜傷心,)。
喜出於心,過則傷心。
(恐勝喜,)。
恐為腎水之志,故勝心火之喜,死則不喜,是其徵也。
(熱傷氣,)。
壯火食氣也。
(寒勝熱,)。
水勝火也。
(苦傷氣,)。
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
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
(鹹勝苦,)。
鹹為水味,故勝火之苦,。愚按氣為苦傷而用鹹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
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
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者制之以陰,何非勝復之妙,而其中宜否,
則在乎用之權變耳。
(。中央生濕,)。
土王中央,其氣化濕。
(濕生土,)。
濕潤則土氣王而萬物生。
(土生甘,)。
洪範曰,土稼椗穡稼穡作甘,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氣之所化。
(甘生脾,)。
甘先入脾也。
(脾生肉,)。
脾主肌肉也。
(肉生肺,)。
土生金也。
(脾主口,)。
口脣者脾之官也。
(其在天為濕,)。
氣化於天,中央為濕。
(在地為土,)。
形成於地,中央屬土。
(在體為肉,)。
肉屬眾體之土,在色為黃。
(在藏為脾,)。
脾屬五藏之土,黃屬五色之土。
(在音為宮,)。
宮屬五音之土。
(在聲為歌,)。
得意則歌,脾之聲也。
(在變動為噦,)。
噦決切,呃逆也。
(在竅為口,)。
脾之竅也。
(在味為甘,)。
土之味也。
(在志為思,)。
脾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脾則畏。
(思傷脾,)。
脾志為思,過則傷脾。
(怒勝思,)。
怒為肝木之志,故勝脾土之思,怒則不思,是其徵也。
(濕傷肉,)。
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
(風勝濕,)。
木勝土也。
(甘傷肉,)。
過於甘也。
(酸勝甘,)。
酸為木味,故勝土之甘。
(。西方生燥,)。
金王西方,其氣化燥。
(燥生金,)。
燥則剛勁,金氣所生也。
(金生辛,)。
洪範曰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故味辛者,皆金氣之所化。
(辛生肺,)。
辛先入肺也。
(肺生皮毛,)。
肺主皮毛也。
(皮毛生腎,)。
金生水也。
(肺主鼻)。
鼻者肺之官也。
(其在天為燥,)。
氣化於天,在西為燥。
(在地為金,)。
形成於地,在西屬金。
(在體為皮毛,)。
皮毛屬眾體之金。
(在藏為肺,)。
肺屬五藏之金。
(在色為白,)。
白屬五色之金。
(在音為商,)。
商屬五音之金。
(在聲為哭,)。
悲哀則哭,肺之聲也。
(在變動為欬,)。
邪傷於肺,其病為欬。
(在竅為鼻,)。
肺之竅也。
(在味為辛,)。
金之味也。
(在志為憂,)。
肺之志也,金氣慘悽,故令人憂,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肺則悲。
(憂傷肺,)。
憂則氣消,故傷肺也。
(喜勝憂,)。
喜為心火之志,能勝肺金之憂,喜則神暢,故勝憂也。
(熱傷皮毛,)。
熱勝則津液耗而傷皮毛,火剋金也。
(寒勝熱,)。
水制火也。
(辛傷皮毛,)。
辛能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
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
(。北方生寒,)。
水王北方其氣化寒。
(寒生水,)。
寒氣陰潤,其化為水。
(水生鹹,)。
洪範曰,水曰潤下,潤下作鹹,故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化。
(鹹生腎,)。
鹹先入腎也。
(腎生骨髓)。
腎主骨髓也。
(髓生肝,)。
水生木也。
(腎主耳,)。
耳者腎之官也。
(其在天為寒)。
氣化於天,在北為寒。
(在地為水,)。
形成於地,在北屬水。
(在體為骨,)。
骨屬眾體之水。
(在藏為腎,)。
腎屬五藏之水。
(在色為黑,)。
黑屬五色之水。
(在音為羽,)。
羽屬五音之水。
(在聲為呻,)。
氣鬱則呻吟,腎之聲也。
(在變動為憟,)。
戰慄也,大寒甚死則有之,故屬水。
(在竅為耳,)。
腎之竅也,按前篇金匱真言論云,南方赤色,開竅於耳,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
則耳又為心之竅,如本藏篇以耳之高下堅脆而驗腎,則耳信為腎之竅。
而又屬於心也。
(在味為鹹,)。
水之味也。
(在志為恐,)。
腎之志也
(恐傷腎,)。
恐則精卻故傷腎,凡猝然恐者多遺尿,甚則陽痿,是其徵也。
(思勝恐,)。
思為脾土之志,故勝腎水之恐,深思見理,恐可邿也,寒傷血,寒則血凝濇故。
(寒傷血,)。
陰陽應象大論云,寒傷形,蓋形即血也。
(燥勝寒,)。
燥則水涸故勝寒,鹹傷血,鹹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鹹則渴,傷血可知。
(甘勝鹹,)。
甘為土味故勝水之鹹,。按新校正云,詳此篇論所傷之旨,其例有三,
東方云風傷筋,酸傷筋,中央云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者也,南方云熱傷氣,
苦傷氣,北方云寒傷血,鹹傷血,是傷巳所勝也,西方云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巳也,
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凡此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愚按北方云燥勝寒,
若以五行正序,當云濕勝寒,但寒濕同類,不能相勝,故日燥勝寒也,
諸所不同如此,蓋因其切要者為言也。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
陰之使也。)。
此節重出,註見陰陽類一,又天元紀大論亦稍同,詳運氣類三。
(五氣之合人萬物之生化)。
素問五運行大論。
(六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此明人身之表裏,萬物之化生,皆合乎天地之氣也。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此東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補心。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
氣由化生,因氣化也,。此下二節與元紀大論同。見運氣類三。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凡此篇文義與前篇陰陽應象大論相同者,註皆見前,後準此。
(在體為筋,在氣為柔)。
得木化者,柔耎筋之類也。
(在藏為肝,其性為暄)。
溫煖也,肝為陰中之陽,應春之氣。故其性暄,。暄,音萱。
(其德為和,)。
春陽布和,木之德也。
(其用為動,)。
春風動搖,木之用也。
(其色為蒼,)。
淺青色也。
(其化為榮,)。
物色榮美,木之化也。
(其蟲毛)。
毛蟲叢植,得木氣也。
(其政為散,)。
陽散於物,木之政也,按散義有二,一日升散,氣之生也,一曰散落,金氣之殺也。
(其令宣發,)。
宣揚升發,春木令也。
(其變摧拉,)。
摧拉,損折敗壞也,風氣剛強,木之變也,。摧,坐陪切。拉,音臘。
(其𤯝為隕,)。
𤯝,災也,隕,墜落也,木兼金化,隕為災也,。𤯝,詩梗切,隕,音名。
(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
前篇曰風傷筋者其義同。
(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此東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木,而內合人之肝氣者也,故肝主於左。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此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心補脾。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
經絡流行,脈之體也,血氣和平,息之調也,心主血脈,故皆屬火。
(在藏為心,其性為暑)。
南方暑熱,火之性也,心為火藏,其氣應之。
(其德為顯,)。
陽象明顯,火之德也。
(其用為躁,)。
陽用躁動,火之性也。
(其色為赤,其化為茂,)。
萬物茂盛,火之化也。
(其蟲羽,)。
羽蟲飛揚,得火氣也。
(其政為明,)。
陽明普照,火之政也。
(其令鬱蒸,)。
暑熱鬱蒸,夏火令也。
(其變炎爍,)。
炎爍焦枯,火之變也,。櫟,收勺切。
(其𤯝燔焫,燔焫焚燒,火之災也,。燔,音煩,焫,如歲切。)。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此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火,而內合人之心氣者也,故心主於前。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此中央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脾補肺。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充,在體為肉,在氣為充)。
土之施化,其氣充盈,故曰充氣,脾健則肉豐,此其徵也。
(在藏為脾,其性靜兼,)。
脾屬至陰,故其性靜,土養萬物,故其性兼。
(其德為濡,)。
濡潤澤物,土之德也。
(其用為化,)。
萬化所歸,土之用也。
(其色為黃,)。
(其化為盈,)。
萬物充盈,土之化也。
(其蟲倮,)。
赤體日倮,土應肉也,。倮,即果切。
(其政為謐,)。
謐,靜也,安靜寧謐,土之政也,。謐,音密。
(其令雲雨,)。
雲雨濕蒸,土之令也。
(其變動注,)。
風雨動注,土之變也。
(其𤯝淫潰)。
霖淫崩潰,土之災也。
(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此中央之性用德化政令,而內合人之脾氣者也,故脾主乎中。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此西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肺補腎。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
庚桑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蓋物得曰氣而後堅,故金日堅成。
(在藏為肺,其性為涼,)。
西方涼爽,金之氣也,肺為金藏故應之。
(其德為清,)。
秋氣清肅,金之德也。
(其用為固,)。
堅而能固,金之用也。
(其色為白,其化為歛,)。
萬物收歛,金之化也。
(其蟲介,)。
皮甲堅固,得金氣也。
(其政為勁,)。
風氣剛勁,金之政也。
(其令霧露,)。
涼生霧露秋金令也。
(其變肅殺,)。
凋殘肅殺,金之變也。
(其𤯝蒼落,)。
青蒼毀敗,金之災也。
(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
苦勝辛)。
此西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金,而內合人之肺氣也,故肺主乎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此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腎補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
物之熱者,遇寒則堅,此其徵也。
(在藏為腎,其性為凜)。
凜烈戰憟,水之性也。
(其德為寒,)。
冬氣寒冷,水之德也。
(其用為藏,)。
藏字原闕脫簡也,今補之,閉藏生氣,水之用也。
(其色為黑,其化為肅,)。
肅然靜定,水之化也。
(其蟲鱗,)。
鱗潛就下,得水氣也。
(其政為靜,)。
清靜澄徹,水之政也。
(其令閉塞,)。
閉塞二字原闕,今補足之,天地閉塞,冬水令也。
(其變凝冽,)。
寒凝嚴冽,水之變也。
(其𤯝冰雹,)。
非時冰雹,水之災也,。雹,音泊。
(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此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水而內合人,之腎氣者也,故腎主于下。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
五行之氣,化有不同,天于所臨,是為五運,地支所司,是為六氣,皆有主客之分,
故歲時變遷,五氣更立,各有所先,以主歲氣也。
(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運氣既立,則位之當與不當,氣之或邪或正,可得而察矣,此與六微旨大論同,
見運氣類七。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主客相帝,上下相臨,氣有相得不相得,則病變由而生矣,相得者,
如彼此相生則氣和而病微,不相得者,如彼此相剋則氣乖而病甚也。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
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
主歲謂五運六氣,各有所主之歲也,巳所勝,我勝彼也,所不勝,彼勝我也,
假令木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土受其剋,濕化乃衰,侮所不勝,則金反受木之侮,
而風化大行也,不氣不足,則巳所不勝者,乘虛來侮,而金令大行,已所勝者,
因弱相輕,而土邪反甚也,六節藏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乘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日氣迫,運氣相同,舉此可類推矣。
(侮反受邪,
)若恃巳之強,肆行暴侮,有勝必復,反受其邪,五常政大論曰,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暴雪無德,災反及之,正此謂也。
(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行之氣,各有相制,畏其所制,乃能守位,寡於畏則肆無忌憚,而勢極必衰,
所以反受其邪,此天道之盈虛,自毫髮無容爽者,。上文自五氣更立至此詳義,
見五運太少齊兼化逆順圖解,及主氣客氣,主運客運,司天在泉各圖說中,
在圖翼二卷。
(帝曰善)。
(脾不主時)。
素問太陰陽明論。七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此言時惟四而藏有五,如肝心肺腎分主四時,而脾為五藏之一,獨無所主者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立於時也,
五藏所主,如肝水主春而王於東,心火主夏而王於南,肺金主秋而王於西,
腎水主冬而王於北,惟脾屬土而蓄養萬物,故位居中央,寄王四時各一十八日,
為四藏之長,而不得獨立於時也,考之曆法,凡於辰戍丑未四季月,
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歲共計七十二日,
凡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於九十日中除去十八日,則每季亦止七十二日,
而為五行分王之數,總之五七三十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之常數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
不得主時也)。
脾胃相為表裏,脾常依附於胃,以膜連著,而為之行其精液,然脾胃皆屬乎土,
所以生成萬物,故曰法天地也,土為萬物之本,脾胃為藏府之本。故上至碩,
下至足,無所不及,又豈得獨主一時而已哉,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日迷,
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此所以四時五藏,皆不可一日無土氣也。
(五藏所合所榮所主五味所宜所傷之病)。
素問五藏生成篇。八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心生血,血行脈中,故合於脈,血華在貌,故榮於色,心屬火受水之制,
故以腎為主。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肺屬金,皮得金之堅,故合於皮,毛得皮之養,故榮於毛,五藏之應天者肺,
故肺主皮毛,凡萬物之體,其表必堅,正合乾金之象,所謂物物一太極也,
金受火之制,故肺以心為主。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肝屬木,木曲直而柔,筋體象之,故合於筋,爪者筋之餘,故榮於爪,木受金之制,
故肝以肺為主。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
其主肝也,脾屬土,肉象地之體,故合肉也,脾氣通於脣,故榮脣也,土受木之制,
故脾以肝為主。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腎屬水,腎藏精,骨藏髓,精髓同類故腎合骨,髮為精血之餘,精髓充滿,
其髮必榮,故榮在髮,水受土之制故腎以脾為主。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鹹從水化,水能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鹹,。泣,澀同。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
胝,皮厚也,手足駢胝之謂,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脣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胝,音支,䐢,音縐。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甘從土化,土能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髮也,五味篇曰,腎病禁甘。
(故心欲苦,)。
合於火也。
(肺欲辛,)。
合於金也。
(肝欲酸,)。
合於木也。
(脾欲甘,)。
合於土也。
(腎欲鹹,)。
合於水也。
(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氣也)。
凡此皆味之合於本藏者,舊本也字在合字之下,於義不通,按全元起本及太素,
俱云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氣也,今改從之。
(本神)。
靈樞本神篇。九
(黃帝問於壯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
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泆,淫放也,恍,恍惚也,詳如下文,。泆音逸。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天地者,陰陽之道也,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為天,
濁陰為地,自自兩儀而生萬物,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自兩儀而生萬物,
則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然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氣本乎地,
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言理賦形全,
而生成之道斯備矣。
(故生之來謂之精)。
戈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
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
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也。
(兩精相摶謂之神,)。
兩精者,陰陽精也,摶,交結也,易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皆兩精相摶之謂,凡萬物生成之道,
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摶,
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又決氣本篇曰,兩神相摶,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是謂精,見本類後二十五,。愚按神者,靈明之化也,無非理氣而已,
理依氣行,氣從形見凡理氣所至,即陰陽之所居,陰陽所居,即神明之所在,
故曰陰陽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氣交變大論曰,
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是皆神之為義,然萬物之神,隨象而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經曰心藏神,
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
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迨其變態,
莫可名狀,如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
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日神,淮南子曰,或問神,
曰心,請聞之,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黃庭經曰,
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金丹大要曰,心為一身君主,萬神為之聽命,
以故虛靈知覺,作生作滅隨機應境,千變萬化,瞬息千里,夢寢百般,
又能逆料未來,推測禍福,大而天下國家,小而僻陋罅隙,無所不至,
然則神至心必至,心位神亦住,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天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則凡治身者,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諸神詳義見藏象會通。。摶,音慱。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
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並精而八出入,。愚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別,
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之別焉,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隨神而往來,
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
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神藏於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
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並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
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於氣,
故氣聚則精盈,魄並於精,故形強則魄壯,此則精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
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
雖然,此特其陰陽之別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顥然可鞠者,則在夢寐之際,
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
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死生之幾,
苟能致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筧死生之關,知必有洞達者矣,又神氣魂魄詳義,
見後十四。
所當互考。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故萬物皆其所全。
(心有所憶謂之意,)。
憶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嚮而未定者曰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意之所存,謂意巳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志而存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復有反覆計度者曰思。
(困思而遠慕謂之慮,)。
深思遠驀,必生憂疑故曰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疑慮既生而處得其善者曰智,按此數者,各有所主之藏,今皆生之於心,
此正諸藏為之相使,而心則為之主宰耳。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此言四時也,寒暑也,喜怒也,居處也,皆明顯易曉,惟節陰陽調剛柔二句,
其義最精,其用最專,凡食息起居,病治脈藥,皆有最切於此而不可忽者,
欲明是理,當求易義而漸悟之。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死懼流淫而不止)。
此下言情志所傷之為害也,怵,恐也,惕,驚也,流淫,謂流泄淫溢,
如下文所云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者是也,思慮而兼怵惕,則神傷而心怯,
心怯則恐懼,恐懼則傷腎,腎傷則精不固,蓋以心腎不交,故不能收攝如,。怵,
也出恤二音。
(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悲則氣消,悲哀太甚則胞絡絕,故致失生,竭者絕之漸,絕則盡絕無餘矣。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喜發於心,樂散在外,暴喜傷陽,故神氣憚散而不藏,憚,驚惕也。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愁憂則氣不能舒,故脈道為之閉塞。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怒則氣逆,甚者必亂,故致昏惑而不治,不治,亂也。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恐懼則神志驚散,故蕩懼而不收,上文言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與此稍同,
但彼云不藏者,神不能持而流蕩也,此云不收者神為死懼而散失也,所當詳辨。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死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此下言情志所傷之病,而死各有時也,心藏神,神傷則心怯,故恐懼自失,䐃者,
筋肉結聚之處,心虛則脾弱,故破䐃脫肉,毛悴者,皮毛憔悴也,下文準此,
色夭者,心之色赤,欲如白褁朱,不欲如赭也,火衰畏水,故死於冬,。䐃,
劬久切。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憂本肺之志,而亦傷脾者,母子氣通也,憂則脾氣不舒,不舒則不能運行,
故悗悶而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故脾傷則四肢不舉,脾色之夭者,黃欲如羅褁雄黃,不欲如黃土也,土衰畏木,
故死於春,。悗美本切。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
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肝藏魂,悲哀過甚則傷魂,魂傷則為狂人當陰縮攣筋,兩脇骨不舉者,
皆肝經之敗也,肝色之夭者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也,木衰畏金,故死於秋。
(肺喜攣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喜本心之志,而亦傷肺者,暴喜傷陽,火邪乘金也,肺藏魄,魄傷則神亂而為狂,
意不存人者,傍若無人也,五藏之傷無不毛悴,而此獨云皮革焦者以皮毛為肺之合,
而更甚於他也,肺色之夭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也,金衰畏火,故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怒本肝之志,而赤傷腎者,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腎藏志,志傷則意失,
而善忘其前言也,腰脊不可俛仰屈伸者,腰為地蒼也,水衰畏土,故死於季夏。
(死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此亦言心腎之受傷也,蓋盛怒雖云傷,腎而恐懼則腎藏之本志,死則氣下而陷,
故能傷精,腎主骨,故精傷則骨痠,痿者陽之痿,厥者陽之衰,
命門不守則精時自下,是雖腎藏受傷之為病,然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愁憂恐懼則傷心,上文曰神傷則與此通,。痠,酸同。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藏各有其精,傷之則陰虛,以五藏之精皆陰也,陰虛則無氣,
以精能化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然則死生在氣,而氣本於精,
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者,正指此陰字為言也,詳陰陽類二,
當互求之。
(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
鍼不可以治之也)。
此承篇首之問而言,凡用鍼者,必當察病者之形態以酌其可剌不可剌也,
設或五藏精神巳損,必不可妄用鍼矣,故五閱五使篇日,血氣有餘,肌肉堅緻,
故可苦以鍼,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剌之,觀此諸篇之訓,
可見鍼能治有餘而不可治虛損明矣,凡用鍼者,當知所慎也。
(五藏異藏虛實異病)。
靈樞本神篇連前章。十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恐,實則怒)。
宣明五氣篇曰,肝藏魂,五藏生成篇曰,人臥則血歸於肝調經論曰,肝藏血,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之不利)。
營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故曰脾藏營,營舍意,即脾藏意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以脾主四肢,而脾為五藏之原也,太陰脈入腹絡胃,
故脾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調經論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經當作涇,。溲,
音搜。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宣明五氣篇曰心主脈,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喘喝者,氣促聲麤也。胸盈脹滿也,仰息,仰面而喘也,宣明五氣篇曰,肺藏魄,
調經論曰,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九鍼論曰,腎藏精志也論曰,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五藏不安,必甯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此與前本神原屬同篇,彼言情志損傷,此分五藏虛實,故凡五藏有不安者,
必甯其病形虛實情志所屬,乃可隨其藏以調之,此總結前章而言其治法也。
(氣口獨為五藏主)。
素問五藏別論。十一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
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
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為五藏之主,
義見下文,。愚按氣口寸口脈口之義,乃統兩手而言,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
如經脈篇日,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循魚際又日,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
以氣口知之,經筋篇曰,手太陰之筋,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經脈別論曰,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平人氣象論曰,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小鍼解曰,
氣口虛而當補,盛而當寫,本篇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難經曰,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曰寸口者,
脈之大會,五六府之所終始,故取法於寸口也諸如此者,豈獨指右手為言耶,
而王叔和未詳經旨,突謂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等說,自普及今,以訛傳訛,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
以右候裏,無稽之言,其謬為甚,夫肝心居左,豈不可以為裏,腸胃在右,
豈不可以言表,如仲景為傷寒之祖,但曰大浮數滑動者,此名陽也,沉濇弱絃微者,
此名陰也。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而大,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又如其上取寸口,
太陰脈也,下取跌陽,陽明脈也,是皆陰陽表裏之謂,初未聞以左為人迎而候表,
右為氣口而候裏,即余初年亦嘗為左表右裏之說所惑,及今見多識定,
乃知脈體自有陰陽,諸經皆具表裏,凡今之習訛者,但見左強,便曰外感而攻其表,
怛見見右盛,便曰內傷而攻其裏,亦焉知藏氣有不齊,脈候有稟賦,
或左脈素大於右,或右脈素大於左,孰者為常,孰者為變,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
巳隱虛中之實,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是實中之虛,
設不知此而執欲以左右分表裏,豈左無裏而右無表乎,故每致攻伐無過,顛倒陰陽,
非惟大失經旨,而遺害於人不小,無怪乎脈之日難也,此不得不為辨正,
。再按人迎氣口之脈,本皆經訓,但人迎為足陽明之脈,不可似言於手,
氣口總手太陰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動輸,本輸經脈等篇,
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愚嘗考之四時氣篇曰,氣口廿候陰,人迎候陽,
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經脈終始等篇日,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
皆言人迎為之行氣於三陽,陰陽別論曰,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正言人迎行氣於三陽也,三陰在手,
正言脈口行氣於三陰也,蓋上古診法有明以診陰陽之本,
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藏府之氣,然則人迎自有其位,脈經乃扯人迎於左手,
而分氣口於右手,不知何據何見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辯,
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者,亦云人迎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
又見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近見徐東脈曰,
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若此數君者,巳覺吾之先覺矣,茲特引而正之,
嗚呼,夫一訖謬,遺誤干古,成必綬受,你時復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
(岐伯日,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是為水穀之海藏府之屬,陽為府,陰為藏,
胃屬陽而為六府之本,故云六府之大源然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故又曰胃為五藏六府之海,氣口本屬太陰,而曰亦太陰者何也,蓋氣口屬肺,
手太陰也,布行胃氣,則胃在於脾,足太陰也,按營衛生倉篇曰上歸於肺,
氣必歸於脾,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藏府營衛,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
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
故胃為藏府之大源,然無不由脾達肺也,。見,音現。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氣味之化,在天為氣,在地為味,上文言五味入口藏於胃者,味為陰也,
此言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者,氣為陽也,鼻為肺之竅,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
觀此兩節曰味曰氣,皆出於胃而達於肺,既達於肺,既達於肺,亦必變見於氣口,
故氣口獨為五藏主。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此治病之四要也,下言二陰,二陰者,腎之竅,胃之闢也,脈要精微論日,
倉稟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
谼而係一身元*氣之安危,此下之不可不察也,適,測也,脈為氣血之先,
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凶之兆,如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脈無胃氣亦死,此脈之不可不察也,志意者,如本藏篇曰,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是志意關乎神氣,
而存亡係之,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病有標本,不知求本,則失其要矣,病有真假,
不知逆從,則及於禍矣,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合是四者而會觀之,則治病之妙,
無遺法矣。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陽之靈曰神,陰之靈曰鬼,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程子曰,
鬼神只是一箇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
然則愧神者,即天地之靈耳,禍福有因,惟人自作,天地無私,鬼神焉得而蔽之,
彼昧理者,不知鬼神不可媚,而崇尚虛無,不求實濟,何益之有,若此者,
即與論天人至德,必不見信,又何足與道哉,故日信巫不信醫,一不治也,
即此之謂。
(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鍼石之道,法三才而調陰陽,和氣血而通經絡,故曰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
蓋言其至精至微也,而或有惡於鍼石者,誠不可與言至巧矣。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不治巳病治未病,聖人之道也,其有巳病而尚不許治者,特以偏見不明,信理不篤,
如拘於鬼神,惡於鍼石之類皆是也,既不相信,不無掣肘,強為之治,焉得成功,
即有因治而愈者,彼亦猶謂不然,總亦屬之無功也。
(食飲之氣歸輸藏府)。
素問經脈別論。十二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精,食氣之精華也,肝主筋,故胃散穀氣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也,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濁,言食氣之厚者也,如陰陽清濁篇曰,受穀者濁,
受氣者清是也,心主血脈,故食氣歸心則精氣浸淫於脈也。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精淫於脈脈流於經,經脈流通,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
皮毛為肺之合,故肺精輸焉。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
肺主毛,心主肺,肺藏氣,心生血,一氣一血,稱為父母,二藏獨居胸中,
故曰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者氣聚之府也,是謂氣海,亦曰膻中。
(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
宗氣積於肺,神明出於心,氣盛則神王,故氣府之精為神明,神王則藏安,
故肺肝脾腎四藏,無不賴神明之留以為主宰,然後藏氣咸得其平,而歸於權衡矣,
權衡,平也,故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藏府之氣既得其平,則必變見於氣口而成寸尺也,氣口者,脈之大會,
百脈俱朝於此,故何以決生死,凡如上文所言者,皆食氣之所化,而食氣之化,
又必由於胃氣,故上文言食氣入胃,下文言飲入於胃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遊,浮遊也,溢,湧溢也,水飲入胃,則其氣化精微,必先輸運於脾,
是謂中焦如漚也,脾乃散氣,上如雲霧,而歸於肺,是謂上焦如霧也。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肺氣運行,水隨而注,故肺能通調水邈,下輸膀胱,是謂水出高原,下焦如瀆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水因氣生,氣為水母,凡肺氣所及,則水精布焉,然水名雖一,而清濁有分,
清者為精,精如雨露,濁者為水,水如江河,故精歸五藏,水歸膀胱,
而五經並行矣,五經,五藏之經絡包。
(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是則食飲精氣,既得其滋養升降之宜,故四時五藏,皆合於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有子無子女盡七七男盡八八)。
素問上古天真論。十,附種子說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材力,精力也,天數,天賦之限數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
女至七歲,腎氣稍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故齒更,腎為精血之藏,髮者血之餘,
故髮長,。愚按男子屬陽,當合陽數,女子屬陰,當合陰數,而今女反合七,
男反合八何也,蓋天地萬物之道,惟陰陽二氣而巳,陰陽作合,原不相離,
所以陽中必有陰,陰中必有陽,儒家講之互根,道家謂之顛倒,皆所以發明此理也,
如離火屬陽居南,而其中則偶,是外陽而內陰也,坎水屬陰居北,而其中則奇,
是外陰而內陽也,震坎艮是為三男,而陰多於陽,巽離兌是為三女,而陽多於陰,
悟真篇曰,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官卻是男,是皆陰踼顛倒之義,
故女子外為陰體而內合陽數,男子外為陽體而內合陰數,如左傳昭公元年醫和云,
女陽物而晦時,乃亦以女為陽矣,此皆醫家當察也,。更,平聲,長,上聲,下同。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癸者,天一之氣也,任衝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胎胞,衝為血海,氣盛脈通,
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經水,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於月象,
經以應月者,陰之所生也,。愚按天癸之義,諸家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
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寫,是皆天癸在先,
而後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後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
本未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陽,陽所以言氣,
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陰,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
此先聖命名之精,而諸賢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
則此氣蘊於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人之既生則此氣化於吾身,是為後天之元氣,
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
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寫,蓋必陰氣足而後精血化耳,
陰氣陰精,譬之雲雨,雲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
未有雲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雲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注於氣,而天癸者,
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昋,
其斯之謂。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腎氣,即天癸也,平均充滿之謂,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主骨,
故腎氣平則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止,年當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體盛壯髮長極矣。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女為陰體,不足於陽,故其衰也,自陽明始,陽明之脈行於面,循髮際,
故面焦髮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三陽脈皆盛於面也。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至是則衝任血少,陰氣謁,故經水止絕而坤道不通也,天癸竭絕,
故形體衰壞而不能有子矣。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陽中有陰也,髮長齒更義同前。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女真陰,皆稱天癸,天癸既充,精乃溢寫,陰陽和合,故能生子,
子者統男女而言,男曰男子,女曰女子,。愚按有子之道,必陰陽合而後胎孕成,
故天一生水,而成於地之六,地二生火而成於天之七,所以萬物之生,
未有不因陰陽相感而能成其形者,此一陰一陽之謂道也,至於成男成女之說,
按北齊褚澄日,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衝,血開褁精,精人為骨,
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以血後參,精開褁血,血入為本,而女形成矣,啟玄子口,
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故自後醫家皆宗其說,
而近者玄臺馬氏駁之曰,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稱,
今王註以女子之天癸為血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故交構之時,各有其精,而行經之時,方有其血,未聞交構之時,可以血言,
廣嗣諸書,皆言精褁血,血褁精者亦非。此馬氏之說誠是也,又按李東垣曰,
經水斷後一二日,血海始淨,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後血脈巳王,精不勝血,
感者成女,朱丹溪日,夫乾坤,陰陽之情性也,左右,陰陽之道路也,男女,
陰陽之儀象也,陰陽交構,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岐,
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
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
若此諸說不同,未必皆為確論,然以愚見,亦有謂焉,如王氏以精血為天癸,
蓋以經文言女子之血,男子之精,皆隨天癸而至故也。此雖未得其真,
而其義猶不相遠,至於褚氏之說,則必所不然,蓋男女相合,兩精和暢,
本無血至之事,惟是結胎之後,男以精而肇其元,女以血而成其體,
此以男精女血而謂之構,自是正理若以交會之際,而言其精褁血,血褁精者,
誠然謬矣,此不若丹家以陽精為天上,陰精為地癸者為妥,其說曰,天壬先至,
地癸隨至,癸褁壬則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隨至,壬褁癸則成女子,壬癸齊至,
則成雙胎,一遲一速,俱不成胎,天王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氣也,雖然,
此固一說也,但亦涉於渺茫耳,若東垣之說,則以數日之後,感必成女,
第以近驗求男者,每用三十時辰兩日半之法,而有必不免於女者。
有在二十日以外而得男者,此皆與東垣相反矣,
若丹溪以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一句為論,乃指既受之後為言,而亦未明其所以然,
且左右者,言陰陽升降之理,豈此兩岐之謂,尤屬太奇,若必欲得其實理,
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陽勝陰者為男,陰勝陽者為女,此為不易之至論,
然陰陽盛衰之說固如此,而亦何以見其詳,如老陽少陰,強弱判伏,羸陽壯陰,
盛衰分矣,壯而不畜,同乎弱矣,老而佑養,同於少矣,期候有陰陽,
忽之者其氣衰,起居有消長,得之者其氣盛,兩軍相對,氣可奪於先聲,一靜自持,
機待時而後動,以寡擊眾孰謂無方,轉弱為強,果由妙用,受與不受在闔闢,
不在淺深,言遲疾者殊謬,男與不男在盈虛,不在衝褁,道先後者尤差,
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慾而得之男女濁而夭,何莫非乾坤之道乎,知之者,
豈惟擅璋尾之權,而藍田久無煙焰者,不外此也,子女生而夭弱者,不外此也,
有子女之念者,其留意於是焉。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腎水生肝血,故筋亦勁強也,餘註同前女子。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男子氣數至此,盛之極也。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男為陽體,不足於陰,故其衰也自腎始,而髮齒其徵也。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陽氣,亦三陽氣也,頒,班同。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肝主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主骨,腎衰故形體疲極。
(八八則齒髮去,)。
衰之甚也。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腎為水藏,精即水也。五藏六府之精,皆藏於腎,非腎藏獨有精也,
故五藏盛則腎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墯,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凡物壯則老,此上文所謂天數也,。解,懈同。
(帝曰,有其年己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
而腎氣有餘也此天稟有餘,即所謂材力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
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天癸大數,女已盡盡於七七,男己盡於八八,精氣既竭,此外多難於子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
能生子也)。
道者,言合道之人也,既能道合天地,則其材力天數自是非常,卻老全形,
壽而生子,固有出人之表,而不可以常數限者矣,此篇大意,帝以材力天數為問,
而岐伯之答,如天癸盛衰者,言材力也,七七八八者,言天數也,雖材力之強者,
若出於數限之外,而其所以能出者,又何莫非天稟之數乎,其有積精全神,
而能以人力勝天者,惟法則天地而合同於道者,為能及之也。
(天年常度)。
靈樞天牛篇全。十四
(黃帝問於岐伯日,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基址也楯材具也,。楯音巡。
(岐伯日,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陽,母得坤之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
故以母為基,以父為楯,譬之稼穡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種,種劣地優,肖由乎父。
種優地劣,變成乎母,地種皆得而陰陽失序者,雖育無成也,故三者相合,
而象變斯無窮矣,夫地者基也,種者楯也,陰陽精氣者神也,
知乎此則知人生之所以然矣。
(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乃成黃帝曰,人之壽天,合不同,或夭壽,或卒死,病久,願聞其道,
岐伯日,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管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
氣以度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堅固者不易損,和調者不易亂,解利者可無留滯,緻密者可免中傷,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者,經脈和也,呼吸微徐氣以度行者,三焦治也。六府化穀,
津液布揚,則藏府和平,精神充暢,故能長久而多壽也。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
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禮記百歲謂之期順,使道,指七竅而言,謂五藏所使之道路,如肺氣通於鼻,
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腎氣通於耳,是即五官之道路也,
隧深邃貌基墻,指面部而言,骨骼為基,蕃蔽為墻義見脈色類三十一二等篇,
凡營衛部里,及骨高肉滿若此者,即致壽之道,故得百歲而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
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天地之氣,陽主乎升,升則向生,陰主乎降,降則向死,故幼年之,氣在下者,
亦自下而升也。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步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
故好步)。
盛滿則不輕捷,故好步矣。
(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疎,榮華頹落,髮頗班白,
不盛不搖故好坐)。
天地消長之道,物極必變,盛極必衰,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人當四十,陰氣已半,
故髮頗班白,而平盛不搖好坐者,衰之漸也。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
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
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魄離者,形體衰敗也,腎氣焦者,真陰虧竭也,
此與前篇上古天真論女盡七七男盡八八互相發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陰陽之限數,
固有定期而長短不齊者,有出於稟受,有因於人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善終其天年,此聖智之所同也,
今之人非惟不能守其所有,而且欲出塵逃數,解脫飛升,因人惑已,因已惑人,
是焉矩無則無極,有則有盡,而固竊竊然自以為覺,
亦何異夢中占夢其不覺也亦甚矣。
(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謂不及天數而蚤歿者也。
(岐伯曰,其五藏皆不堅,使道不長)。
使道如上文,不長,短促也。
(空外以張)。
九竅張露也。
(喘息暴疾,)。
喘息者氣促,暴疾者易傷,皆非延壽之徵也。
(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
石,堅也。
(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
數中風寒,表易犯也,血氣虛,中不足也,脈不通,經絡多滯也,
故致真邪易於相攻,然正本拒邪,正氣不足,邪反隨之而入,故曰相引,。數,
音朔。故中壽而盡也,凡此形體血氣,既已異於上壽,則其中壽而盡,固有所由,
此先天之稟受然也,夫人生器局,既稟於有生之初,則其一定之數,
似不可以人力強者,第稟得其全而養能合道,必將更壽,稟失其全而養復違和,
能無更夭,故知之者下可以希中,中可以希上,不知者上僅得其次,次僅得其下矣,
所謂天定則能勝人,人定亦能勝天也,夫稟受者,先天也,修養者,後天也,
先天責在父母,後天責在吾心。
(壽夭)。
靈樞壽夭剛柔篇。十五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
其以立壽夭奈何)。
此欲因人之形體氣質而知其壽夭也。
(伯高答日,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任,相當也,蓋形以寓氣,氣以充形,有是形當有是氣,有是氣當有是形,
故表裏相稱者壽,一強一弱而不相勝者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
肉居皮之裏,皮為肉之表,肉堅皮固者是為相果,肉脆皮疎者是為不相果,
相果者氣必畜故壽,不相果者氣易失故夭。
(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血氣經絡者,內之根本也,形體者,外之枝葉也,根本勝者壽,枝葉勝者夭也。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日,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皮膚和緩者,氣脈從容故當壽,形充而皮膚緊急者,氣脈促迫故當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形充脈大者,表裏如一故曰順,形充脈弱者,外實內虛故曰危。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
人之形體,骨為君,肉為臣,君勝臣者順,臣勝君者逆,顴者骨之本也,
故形充而顴不起者,其骨必小,骨小肉充,臣勝君者也,故當夭。
(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大肉,臀肉也,䐃者,筋肉結聚之處,堅而厚者是也,有分者,肉中分理明顯也,
此言形體雖充,又必以肉之堅脆分壽夭,其必驗於大肉者,以大肉為諸之宗也,
故凡形充而臀削者,必非福壽之兆,。䐃,劬九切,臀,音豚。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
決死生,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
度入聲
(伯高答曰,墻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
不反二十而死也)。
墻基者,面部四旁骨骼也地者,面部之肉也,基墻不及其地者,骨衰肉勝也,
所以不壽,再加不慎而致疾,其夭更速,故不及二十而死也,。按五色篇曰,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詳脈色類三十二。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日,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人之生死由乎氣,氣勝則神全,故平人以氣勝形者壽,設外貌雖充而中氣不足者,
必非壽器。
(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若病而至於形肉脫,雖其氣尚勝形,亦所必死,蓋氣為陽,形為陰,陰以配陽,
形以寓氣,陰脫則陽無所附,形脫則氣難獨留,故不免於死,
或形肉未脫而元氣衰竭者,形雖勝氣,不過陰多於陽,病必危矣,。按本篇大義,
乃自天稟為言,又如五常政大論以陰陽高下言人壽夭,則地劫使然,又不可不知也,
詳運氣十類十六。
(人身應天地)。
靈樞邪客篇。十六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卿以應天地奈何,四肢骨節也)。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圓者徑一圍三,陽奇之數,方者徑一圍四,陰偶之數,人首屬陽居上,故圓而應天,
人足屬陰居下,故方而應地。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天有日月而照臨萬,方人有眼目而明見萬象。
(地有九州,人有九竅九州者,)。
荊梁雍豫徐楊青究冀也九竅者,上有七竅下有二陰,清陽出上竅,而有陽中之陰陽,
濁陰出下竅而有陰中之清濁。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和風甘雨天之喜,摧拉霖潰天之怒。
(天有雷電,人有音聲,)。
陰陽相摶,天地發為雷電,情志所見,人物發為音聲。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四肢者兩手兩足也。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五音者,宮商角徵羽,五藏者,心肺脾肝腎。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六律者,黃鍾太簇姑洗甤賓夷則無射為六陽律,
呂大夾鍾仲呂林鍾南呂應鍾為六陰律,六府者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寒應冬熱應夏也。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十日者,甲了丙丁戊巳庚辛壬癸,是謂天干,故應人之手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十二辰者,子丑寅卯辰巳什未申酉戍亥,是謂地支,故應人之足指,足指惟十,
井莖垂為十二,莖者宗筋也,垂者睪丸也,女子少此二節,
故能以抱人形抱者懷胎之義,如西北稱伏雞為抱者是也,。睪,音高。
(天有陰陽,人有天妻)。
天為陽地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故曰夫乃婦之天。
(歲有二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
節,骨節也。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肩膝骨大而高,故以應山。)。
(地有深谷,人有腋膕,)。
腋膕深陷,故以應谷,。膕音國。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詳見經絡類三十二
(地有泉脈,人有衛氣,)。
泉脈出於地下,衛氣行於肉中。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蓂莢,瑞草也,堯時生於庭,隨月彫榮,朔後一日莢生,望後一日莢落,
歷得其分度,則蓂莢生。
(天有晝夜,人有臥起,)。
晝為陽,人應陽而動,夜為陰,夜為陰,人應陰而靜。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齒牙疏朗,故象似列星,說文云,牙,牡齒也,一曰銳者為牙,齊者為齒,
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三七男子三八,則真牙生而長極,是以後生之大者為牙也,
女子七歲男子八歲,齒更,是以前生之小者為齒也,故男子八月生齒,入歲而齔,
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齔,毀齒也,。齔,抄近切。
(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小節者,小骨指節之類。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高骨者,顴肩膝踝之類。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募者,筋脈聚畜之處,。募,音暮。
(地有聚邑)。
人有䐃肉,䐃肉者,脂肉之聚,處也,。䐃,劬九切。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
四肢各三節,是為十二節。
(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人身小天地,即此之謂。
(婦人無鬚氣血多少)。
靈樞五音五味篇。十七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岐伯曰,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
為經絡之海)。
凡男婦之有鬚無鬚者,皆由於衝任二脈之血有盛衰也,衝任為經絡之海,
其起脈之處,則在胞中而上行於得稱為子宮,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
然衝任督脈皆起於此,所謂一原而三岐也,。胞義詳氣味類三,
子宮命門詳義具附翼三卷,三焦包絡命門辨中。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
衝任,陰脈也,故循腹右上行,然左乳之下,則有胃之大絡,此正左陽右陰,
相配之妙也,詳脈色十一。
(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
故鬚不生焉)。
數脫血,謂血不留而月事以時下也,衝任為血之海,鬚為血之餘,
血不足則衝任之脈不榮於口,而鬚不生矣,。數,音朔。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
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
陰不用者,陽痿不舉也,此言士人之陰傷而絕者,鬚尚不去,
何宦官之血不常脫而鬚獨無也。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脣口不榮,
故鬚不生)。
士人者,陰氣雖傷而宗筋未壞,彼宦官者去其宗筋,則傷其衝脈矣。
血一寫而不能復,皮膚內結而經道不行,故衝脈不榮於口,而鬚不生也。
(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鬚不生,其故何也)。
謂身為男子,而終身無鬚,若天生之宦官然,故曰天宦。
(岐伯日,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
故鬚不生)。
天之所不足,言先天所稟,有任衝之不足者,故亦不生鬚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
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日月有光,見影可識,音聲有應,聞響可知,惟聖人者能明物理之精,
故因此可以知彼,因外可以知內也。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黃赤者為陽,青白黑者為陰也。
(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在頰曰髯,在口下及兩頤者曰鬚,在口上曰髭,凡此所言者,即其經行之地。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
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
此天之常數也)。
十二經之血氣多少,各有不同,兩經所言之數凡三,皆有互異,意者氣血多少四字。
極易混亂此必傳錄之誤也,當以素問血氣形志篇者為是,詳見經絡二十。
(類經四卷)。
(張介賓類註)。
(藏象類)。
(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
靈樞衛氣失常篇。十八
(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
寒溫者,言稟有陰陽也。
(伯高對曰,人年五十巳上為老,二十巳上為壯,十八巳上為少,六歲巳上為小,
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肥者,即下文所謂脂也。
(黃帝日,別此奈何,伯高曰,䐃肉堅皮滿者肥,䐃肉不堅皮緩者膏,
皮肉不相離者肉)。
䐃肉,肉之聚處也,此言偉壯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脂者緊而滿,
故下文曰肉堅身小,膏者澤而大,故下文曰肉淖垂腴,皮肉連實而上下相體容,
。䐃,劬久切。
(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麤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麤理者寒)。
淖,柔而潤也,膏者肉者皆寒,細理者皆熱,。淖,音鬧。
(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
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縱寬縱也,腴,脂肥也,膏者縱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於脂也,
肉為皮肉連實,自與脂膏者有間,腴縱,去聲,腴,音俞。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
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
膏者多氣,氣為陽,故質熱而耐寒也,肉者多血,血養形,故形充而氣質平也,
脂者血清而氣滑少,故不能大,若此三者,雖肥盛皆別於眾人,而脂者之氣血,
似不及乎膏肉也,。愚按世傳肥白之人多氣虛,而此云膏者多氣,不無相,
左若據余聞見之驗,則蒼瘦之氣虛者,固不減於肥白,是始不宜膠柱也。)。
(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
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
眾人者,言三者之外,眾多之常人也,其皮肉脂膏血氣,各有品格,故不能相加,
亦不能相多,而形體大小,皆相稱而巳。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
治無失常經)。
三形既定,血氣既明,則宜補宜寫,自可勿失常經矣。
(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此重言其詳也
(血氣陰陽清濁)。
靈樞陰陽清濁篇全。十九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
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十三經水義,詳經絡類三十三,此言經脈,
水各有清濁之異,而人之血氣如一,其何以分別應之。)。
(岐伯日,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人之血氣若果如一,則天下皆同,當無雜亂矣,蓋言其必不能同也,。惡音烏。
(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
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察之一人亦有亂氣。況於天下乎,故推於一人,即可以知天下,
然人則人己血氣本下一,而不一之理則一也。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
人身之氣有二,曰清氣,曰濁氣,濁氣者穀氣也,故曰受穀者濁,清氣者天氣也,
故日受氣者清,二者總稱真氣,刺節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於天,
與穀氣并而充身也,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是指入者為天氣,出者為穀氣。
(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喉主天氣故天之清氣,自喉而注陰,陰者五藏也,咽主地氣,故穀之濁氣,
自咽而注陽,陽者六府也。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黃帝曰,
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日,氣之大別,
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
內積於海)。
大別,言大概之分別也,上文以天氣穀氣分清濁,而此言清中之濁,濁中之清,
其所行復有不同也,清者上升故注於肺,濁者下降故走於胃,然而濁中有清,
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濁,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
以為血脈管衛,而其積氣之所,乃在氣海間也,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手太陽小腸也,小腸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穀,清濁未分,穢污所出,雖諸陽皆濁,
而此其濁之濁者也,故曰獨受陽之濁,手太陰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
為清氣之所注,雖諸陰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日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此即上文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之義。。空,孔同。
(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足太陰脾也,胃司受納水穀,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所以獨受其濁,
而為清中之濁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濇,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此又以鍼下之氣,言清濁陰陽也,清者氣滑,鋮利於速,濁者氣濇,鋮利於遲,
陰者在裏。故宜深而留之,陽者在表,故宜淺而疾之,其成清中有濁,濁中有清,
乃為清濁相而酌其數以調之也。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
(黃帝問於壯伯日,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
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人之頭面身形本同一氣,至於猝暴嚴寒,則地裂水冰,肢體為之凜慄,而面獨不懼,
故以為問。
(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頭面為人之首,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空,
孔同。
(其精陽氣上走於自而為睛,)。
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別氣者,旁行之氣也,氣自兩側上行於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宗氣,大氣也,宗氣積於胸中,上通於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為味,)。
濁氣,穀氣也,穀入於胃,氣達於脣舌,所以知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
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如脈度篇曰,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
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此五藏之氣,皆上通乎七竅,
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
(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一身血氣,既皆聚於頭面,故其皮厚肉堅,異於他處,而寒氣不能勝之也,
。愚按本篇所言首面耐寒之義,原無陰陽之分,考之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耐寒者,
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
故令面耐寒也,此說殊有不然,夫頭為諸陽之會則是,
曰陰不上頭則非蓋陰陽升降之道,亦焉有灺不交天,藏不上頭之理,
即如本篇有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蓋言面為陽聚之處,而非曰無陰也,
義見疾病類三,又如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蓋一言陽明主表,
指人迎也,一言太陰主裏,指脈口也,亦非云陰不上頭也,
又如本輸篇所列頸項諸經行次,止言六陽而不言陰者,蓋單言諸陽之次序,
如傷寒止言足經而手在其中之意,亦非無陰之謂也,難經之意,本據此數者,
而實未究其詳,觀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及本篇所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豈陰經獨不上頭耶,第近代所傳經穴諸圖,
亦但云陽穴上頭,而陰穴止於胸腋者,蓋陽穴之見於冗表者若此,
而陰脈之內行者不能悉也,矧陰陽表裏,俱有所會,故但取陽穴則可為陰經之帥,
而陰亦在其中矣,及詳考經脈等篇,則手足六陰,無不上頭者,今列諸脈於左,
以便明者考校,。手少陰上挾咽,走喉嚨,繫舌本,出於面,繫目系,合目內眥,
。手厥陰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手足少陰太陰皆會於耳中,
上絡左角,。手太陰循喉嚨,。足少陰循喉嚨,繫舌本,上至項,結於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連和本,支者結舌本,貫舌中,
散舌下,。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絡於舌本,連目系,上出額,
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脣內。
(堅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附酒悖)。
靈權論勇篇全。二十一
(黃帝問於少俞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
卒然帝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
卒音,
猝
(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願盡聞之,)。
急者,
先也(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
其所病各不同形)。
春之青風得木氣,夏之陽風得火氣,秋之涼風得金氣,冬之寒風得水氣,
凡此四時之風,各有所王,有所王則有所制,故其所病各不同形也。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
黃者土之色,黃色薄皮弱肉者,脾氣不足也,故不勝春木之虛風,
虛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
(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
白者金之色,白色薄皮弱肉者,肺氣不足也,故不勝夏火之虛風而為病。
(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
青者木之色,青色薄皮弱肉者,肝氣不足也,故不勝秋金之虛風而為病。
(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
赤者火之色,赤色薄皮弱肉者,心氣不足也,故不勝冬水之虛風而為病。
(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
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
黑者水之色,黑色而皮薄肉不堅,及色時變而不一者,腎氣不足也,
故不勝長夏土令之虛風而為病。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
若黑色而皮厚肉堅者,雖遇長夏之虛風,亦不能病,但既感於風,又感於寒,
是為重感,既傷於內,又傷於外,是為外內俱傷,乃不免於病也,
然則黑色而皮肉堅者,誠有異於他色之易病者矣。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
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
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盻,恐不能言,
失氣驚悸)。
一本無悸字。
(顏色變更,)。
一本作變化。
(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此問能忍痛與不能忍痛者,非由勇怯而然者,夫勇士之氣剛,而有不能忍痛者,
見難雖不恐,而見痛則退矣,怯士之氣餒,而有能忍痛者,聞難則恐而遇痛不動也,
又若勇而忍痛者,見難與痛皆不懼,怯而不忍痛者,見難與痛則目轉眩旋,
面盼警顧,甚至失言變色,莫知死生,此四者之異,各有所由然也。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謂也)。
非勇怯之此性質之當辨也。
(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
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
眥裂而目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目深以固,
藏氣之堅也,長衡,闊大也,即從衡之意,直揚,視直而光露也,三焦理橫,
凡剛急者肉必橫,柔緩者肉必縱也,其心端直者,剛勇之氣也,大以堅,滿以傍者,
傍即傍開之謂,過於人之常度也,怒則氣盛而胸張,眥裂而目揚者,勇者之肝膽強。
肝氣上衝也,毛起者,肝血外溢也,面蒼者,肝色外見也,此皆勇士之由然,
然則勇怯之異,其由於肝膽者為多,故肝日將軍之官,而取決於膽,
黃帝日願聞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
𩩲𩨗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A腸胃挺,脇下空,雖方大怒,
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減,
當作緘,封藏之謂,目夫不緘者,神氣不堅也,陰陽相失者,血氣易亂也,
即轉盻驚顧之意,其焦理縱者,肉理不橫也,𩩲𩨗短小者,其心卑小而甘出人下也,
肝系緩者,不急也,膽不滿而縱者,汁少形長也,腸胃挺者曲折少也,脇下空者,
肝氣不實也,此其肝膽不充,氣不能滿,以故旋怒旋衰,是皆怯士之申然,
。愚按勇者剛之氣,怯者懦之質,然勇有二,曰血氣之勇,曰禮義之勇,
若臨難不恐,遇痛不動,此其資稟過人,然隨觸而發,未必皆能中節也,若夫禮義,
固亦不恐不動,而其從容有度,自非血氣之勇所可並言者,蓋血氣之勇出乎肝,
禮義之勇出乎心,苟能守之以禮,制之以義,則血氣之勇可自有而無,充之以學,
擴之以見,則禮義之勇,可自無而有,昔人謂勇可學者,在明理養性而巳,
然則勇與不勇雖由肝膽。而其為之主者,則仍在乎心耳,。縱,平聲,𩩲𩨗音結於。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
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慓,急也,悍,猛也,之性熱氣悍,故能脹胃浮肝,上氣壯膽,方其醉也,
則神為之惑,性為之亂,自比於勇而不知避,及其氣散肝平,乃知自悔,
是因酒之所使,而作為悖逆,故曰酒悖,。愚按酒為水穀之液,血為水穀之精,
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先歸血分,凡飲酒者身面皆赤,即其徵也,
然血屬陰而性和,酒屬陽而氣悍,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亂之,血無氣不行,
故血亂氣亦亂,氣散血亦散,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又若人之稟賦,藏有陰陽,而酒之氣質,亦有陰陽,蓋酒成於釀,
其性則熱汁化於水,其質則寒,故陽藏者得之則愈熱,陰藏者得之則愈寒,
所以縱酒不節者,無論陰陽,均能為害,凡熱盛而過飲者,陽曰勝則陰曰消,
每成風癉腫脹,寒盛而過飲者,熱性去而寒質留,多至傷腎敗脾,當其少壯,
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中衰而力有不勝,則宿孽為殃,莫能禦矣,
然則酒悖之為害也,所關於壽元者非細,其可不知節乎,。慓,音飄,悍,音旱。
(耐痛耐毒強弱不同)。
靈樞論痛篇。二十二
(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疎密,各不同,
其於鍼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
焫,火焫也,炙灼之類,毒藥謂之峻利者,人有能勝毒者,有不能勝毒者,
義見未節,。焫,如稅切。
(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鍼石之痛,火焫亦然,黃帝曰,
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黃帝曰,
其不耐鍼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鍼石之痛,
於火焫亦然)。
美骨者,骨強之謂,。砭,音邊,石鍼也。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巳,或難巳,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易巳,多寒者難巳)。
此皆指外邪致病為言也,多熱者病在陽分,故易巳,多寒者病在陰分,故難巳。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
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胃厚者藏堅,色黑者表固,骨大者體強,
肉肥者血盛,故能勝峻毒之物,若肉瘦而胃薄者,氣血本屬不足,
安能勝毒藥也。勝,平聲)。
(奇恆,藏府藏寫不同)。
素問五藏別論。二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
敢謂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方士,謂明悟方術之士,藏府之稱,異同不一,故欲辨正之也,即本經亦有之矣,
如靈蘭秘典論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是亦此類。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
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恆之府)。
凡此六者原非六府之數,以其藏畜陰精,故曰地氣所生,皆稱為府,
然膽居六府之一,獨其藏而不寫,與他府之傳化者為奇,故此六者,
均稱為奇恆之府,奇異也,恆,常也,。胞,音包。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
此受五藏濁氣,名日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
凡此五者,是名六府,膽稱奇恆,則此惟五矣,若此五府包藏諸物而屬陽,
故曰天氣所生,傳化濁氣而不留,故曰寫而不藏,因其轉輸運動,故曰象天之氣。
(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
魄門肛門也,大腸與肺為表裏,肺藏魄而主氣,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故曰魄門,
不獨是也,雖諸府糟粕固由其寫,而藏氣升降亦賴以調,故亦為五藏使。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也)。
五藏主藏精氣,六府主傳化物,精氣質清,藏而不寫,故但有充滿而無所積實,
水穀質濁,傳化不藏,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胃實而腸虛,)。
食未下也。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水穀下也。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逆順相傳至困而死)。
素問玉機真藏論。二十四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
凡五藏病氣,有所受,有所傳,有所舍,有所死,舍,留止也,受氣所生者,
受於巳之所生者也,傳所勝者,傳於巳之所克者也,氣舍所生者,合於生巳者也,
死所不勝者,死於克巳者也。
(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不勝則逆,故曰逆行,逆則當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此詳言一藏之氣,皆能偏及諸藏也,肝受氣於心,心者肝之子,受氣於其所生也,
脾者肝之克其所勝也,腎者肝之母,氣舍所生也,肺者肝之畏,死所不勝也。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肺,傳之於腎,氣舍合於心,
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
氣舍於肺,至脾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合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逆死之義如上文,下言順傳之序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蚤暮也)。
五分者,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土主戊巳,晡主庚辛,夜主壬癸,
此一日五行之次,而藏有不勝,即其死生之期也。
(黃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傳其所勝者,如本篇下文云,風入於肺為肺痹,弗治,刖肺傳之肝為肝痹,弗治,
則肝傳之脾為脾風,弗治,則脾傳之腎曰疝瘕,弗治,則腎傳之心曰瘛,弗治,
則心復反傳而行之肺,法當死者是也,見疾病類二十,九原與此同篇,所當并同篇,
所當并考。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
病不早治必至相傳,遠則三月六月,近則三日六日,五藏傳偏,於法當死,
所謂三六者,天地之氣,以六為節,如三陰三陽,是為六氣,六陰六陽,
是為十二月,故五藏相傳之數,亦以三六為盡,若三月而傳偏,一氣一藏也,
六月而傳偏,一月一藏也,三日者,晝夜各一藏也,六日者,一日一藏也,
藏惟五而傳偏以六者,假令病始於肺一也,肺傳肝二也,肝傳脾三也,脾傳腎四也,
腎傳心五心,心復傳肺六也,是謂六傳六傳巳盡,不可再傳,故五十三難曰,
一藏不再傷,七傳者死也,又如以三陰三陽言三六之數則三者,陰陽之合數,六者,
陰陽之拆數,合者奇偶交其氣,拆者牝牡異其象也,觀熱論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
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亦六數也,至若日傳二經,
病名兩感者,則三數也,啟玄子曰,三月者,謂一藏之遷移,
六月者謂至其所勝之位,三日者,三陽之數以合日也,六日者,謂兼三陰以數之爾,
是亦三六之義也,故有七日而病退得生者,以真元未至大傷,故六傳畢而經盡氣復,
乃得生也,易曰,七日來復,天行也,義無二焉。
(是順傳所勝之次,)。
上文言逆者,言藏之氣,蓋五藏受克,其氣必逆,故曰逆行,此言順者言病之傳,
凡傳所勝,必循次序,故曰順傳,是順傳者,即氣之逆也,故五藏傳偏者當死。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暫,知死生之期)。
陽者言表,謂外候也,陰者言裏,謂藏氣也,凡邪中於身,必證形於外,察其外證,
即可知病在何經,故別於陽者,知病從,來病傷藏氣,必敗真陰,察其根本,
即可佑危在何日,故別於陰者,佑死生之期,此以表裏言陰陽也,如陰陽別論曰,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
佑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乃以脈言陰陽也,詳脈色類二十六。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至其所因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凡年月日時其候皆然。
(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
靈樞決氣篇全。二十五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六者之分,總由氣化,故曰一氣,而下文云六氣者,亦以形不同而名則異耳,
故當辨之。
(岐伯曰,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兩神,陰陽也,摶,交也,精,天一之水也,凡陰陽合而萬形成,無不先從精始,
故曰常先身生是謂精,。按本神篇曰,兩精相摶謂飲神,而此曰兩神相摶,
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蓋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
正以明陰陽之互用者,即其合一之道也,詳見本類前九。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上焦,胸中也,開發,通達也,宣,布散也,氣者,人身之大氣,
名為宗氣亦名為真氣,邪客篇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刺節真邪論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管衛生會篇曰,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能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溫潤,而溉養萬物者為氣也。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津者陽之液,汗者津之泄也,腠理者皮膚之隙,溱溱,滋澤貌,。溱,音臻。
(何謂液,岐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
是謂液)。
淖澤,濡潤也,液者陰之津,穀入於胃,其氣滿而化液,故淖澤而注於骨,
凡骨屬舉動屈伸,則經脈流行而洩其澤,故內而補益腦髓,外而潤澤皮膚,
皆謂之液,。愚按津液本為同類,然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
津之濁者也,津為汗而走腠理,故屬陽,液注骨而補腦髓,故屬陰,
觀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其義正與此合,詳疾病類五十八,。淖,音鬧,洩,泄同。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中焦者,並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穀之入,必先歸胃故中焦受穀之氣,取穀之味,
輸脾達藏,由黃白而漸變為赤,以奉生身者是謂之血。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壅遏者,隄防之謂,猶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
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謂之脈,然則脈者非氣非血,
而所以通乎氣血者也。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前言一氣,總言之也,此言六氣,分言之也,蓋精氣津液血脈,無非氣之所化也。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
腎藏精,耳者腎之竅,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五藏六府精陽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睛,故陽氣脫則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汗,陽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脫,故曰亡陽。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
液所以注骨益腦而澤皮膚者,液脫則骨髓無以充,故屈伸不利而腦消脛痠,
皮膚無以滋,故色枯而夭液脫則陰虛,故耳鳴也。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血之榮在色,故血脫者色白如鹽,夭然不澤,謂枯濇無神也。
(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脈貴有神,其脈空虛,即六脫之候。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
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部主,謂各部所主也,如腎主精,肺主氣,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脈也,
貴賤善惡,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則水火為貴,秋冬則金水為貴,而失時者為賤也,
六氣之得正者為善,而太過不及者為惡也,貴賤善惡,主各有時,故皆可為常主,
然六氣資於五穀,五穀運化於胃,是為水穀之海,故胃氣為藏府之本。
(腸胃小大之數)。
靈樞腸胃篇全。二十六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
此以水穀之自口而入,以至廣腸所出之處,而統問其詳也。
(伯高日,請盡言之,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脣至齒長九分,
口廣二寸半長)。
深也,廣,闊也。
(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會厭在咽喉之上,乃所以分水穀,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咽門即食喉也,其名日咽,至胃長一尺長一尺六寸,乃並胃脘而言。
(胃䊸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本寸,大容三斗五升,)。
䊸曲,曲折也,大言周圍之數,徑言過之數,餘準此,平人絕穀篇鈤曰,
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䊸,音于。
(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迴運環十六曲,
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
小腸居胃之下,在臍上二寸所,後附於脊,左旋而環,其下口注於迴腸者,
外附近於臍上一寸,當水分穴處是也,八分分之少半,言八分之外,
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餘放此。
(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迴腸,大腸也,葉積如葉之積,亦疊積之義,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當臍左旋,
而下按廣腸也。
(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太半,長二尺八寸,)。
廣腸,大腸下節也,亦名直腸,直腸居後,繞脊而下,故曰傳脊,傳,布也,
葉脊上下,言疊於脊之上下而至尾骶也,辟,闢同,以其最廣,故云辟大八寸。
(腸胃初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此總結上文自口而入,自便而出之全數,三十二曲,合小腸大腸而言也。
(平人絕穀七日而死)。
靈樞平人絕穀篇全。二十七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精微慓悍滑疾,言水穀之精氣心,下溉諸腸,言水穀之質粕也。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
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
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
五丈八尺四寸,乃止合腸胃之數,非若前篇總計脣口咽門而言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
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上文云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者,乃言腸胃能容之總數也,若平人常數,
則不皆然,蓋胃中滿則腸中虛,腸中滿則胃中虛,有滿有虛,則上下之氣得以通達,
五藏血脈得以和調,而精神乃生,故神為水穀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常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平人腸胃之中,
所存水穀,惟三斗五升而巳,然人之二便,大約日去五升當七日而盡,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也,。古今量數不同,詳見附翼二卷。
(本藏二十五變)。
靈樞本藏篇全。二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也,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奉,養也,周,給也,人身以血氣為本,精神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
而性命周全矣。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者,即營氣之道,營運也,濡,潤也,營行脈中,故主於裏而利筋骨。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
肉有分理,故云分肉,衛行脈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關闔。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御,統御也,適,調燮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覆包藏也。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緻,音致。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專直,如易繫所謂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
(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凡此者是皆常人之平者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如疾病類宣明五氣所謂。
(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
無以相倚也)。
倚,偏也,一曰當作異。
(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槴風雨卒,)。
猝同
(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
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強者。
(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何也,願聞其故)。
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弱者。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窘,言難也,參,𠫵同副,配也,連,通也,化五節者,
應五行之節迻迻而為之變化也。
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府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
凡此二十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言所以為強弱者,
皆由藏府之氣致然也,。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似憂,心大則憂不能傷,
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藏安守固o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
無守司也,心小則怯,故必多憂,則不固,故邪易傷之,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
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心脆者火必易動,偏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
悗悶也,消癉,內熱病也,。悗,美本切,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
肺高則上氣肩息欬,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脇下痛,肺堅則不病欬上氣,
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喘喝,氣喘聲急也,肩息咳,聳肩喘息而欬也,居當作苦,肺下則氣道不利,
故苦於賁迫而脇下痛也,。賁,奔秘二音。
(。肝小則藏安,無脇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脇下痛,
肝高則上支賁切,脇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脇下空,脇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脇下痛也,
上支賁切,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故脇為悗悶,為息賁喘急也,
左右兩脇皆肝膽之經,所以肝病者多見於脇,。脾小則藏安,難傷於邪也,
脾大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眇引季脇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
下加於大腸則藏苦受邪,脾堅則藏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湊,塞也,脇,脇下軟肉處也,季脇。小肋也,。䏚,音秒。
(。腎小則藏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
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膂,音呂,
夾脊肉也,俛,俯同,尻,開高切,尾骶骨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五變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堅脆,曰端正,曰偏傾也,人有五藏,藏有五變,
是為二十五變,人所苦於常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無𩩲𩨗者心高,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堅,
𩩲𩨗長者心下堅,𩩲𩨗堅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理,肉理也,𩩲𩨗,音結於,鳩尾骨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脇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脇偏疎者肺偏傾也)。
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
合腋張脇者,腋歛脇開也,脇偏疎者,脇骨崎斜而不密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脇兔骹者肝下,
胸脇好者肝堅,脇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脇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今詳此反骹兔骹以候肝,似以脇下之骨為骹也,反骹者,
脇骨高而張也,兔骹者,脇骨低合如兔也,。骹,音敲。
(。黃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脣者脾高,脣下縱者脾下,脣堅者脾堅,
脣大而不堅者脾脆,脣上下好者脾端正,脣偏舉者脾偏傾也)。
脾氣通於口,其榮在脣,故脾之善惡,驗於脣而可知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麤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
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腎氣通於耳,故腎之善惡,驗於耳而可知也。
(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凡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於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
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
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減損也不可病者,病不能入也,不免於病者常多病也,二者相遠,故以為問。
(岐伯曰,五藏六府,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藏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憂,
五藏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藏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藏皆堅者無病,五藏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五藏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五藏六府,所以藏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為人平,
謂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
(。黃帝日,願聞六府之應,岐伯答日,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腠理亳毛其應)。
肺本合皮,而大腸而小腸亦應之,心本合脈,而小腸亦應之,膽胃皆然,
故表裏之氣相同也,惟是腎本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亳毛其應何也,
如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應腠理亳毛也,
腎合三焦膀胱義,見本類前三。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裏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此下皆言六府之應,肺與大腸為表裏,肺應皮,故大腸府狀,亦可因皮而知也,
不相離者,堅實之謂。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
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心與小腸為表裏,心應脈,故小腸府狀,亦可因脈而知也,然脈行皮肉之中,
何以知其厚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沖,虛也,諸陽經脈,
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紆屈,盤曲不舒之謂,紓,音於。
(。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
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裏累者胃急,
肉䐃多少裏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脾與胃為表裏,脾應肉,故胃府之狀,亦可因肉而知也,䐃,肉之聚處也,麼,
細薄也約,不舒也,少裏累之義未詳,高志齋謂揣其䐃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
。䐃,劬久切,稱,去聲。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肝與膽為表裏,肝應爪,故膽府之狀,亦可因爪而知也,結者膽氣不舒之謂。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疎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亳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脘直,
稀亳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腎與膀胱為表裏,而三焦亦合合於腎,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腠理亳毛其應,
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亳毛而知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
則知所病矣)。
外形既明,內藏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所謂病者,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
(身形候,藏府)。
靈樞師傳篇。二十九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䐃肉,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
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本藏,即前本經篇名,
捫,摸也,循,摩也,言王公之尊貴,誰可得而摩摸,將何所據而相答也,。捫,
音門,䐃,劬九切。)。
(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
余巳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
身形支節,與面不同,此欲以體貌之形,察其藏府之候也。
(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
五藏之應天者肺,故肺為五藏六府之蓋,觀巨肩陷咽者,即其外候,
而肺之大小高下堅脆偏正可知矣,大義見前篇,餘放此。)。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道,骷骨有餘,以候𩩲𩨗黃帝曰善)。
缺盆居肩之前,骨之上,五藏六府皆稟命於心,故為之主,而脈皆上出於缺盆,
故為之道,骷,廣雅曰𩩲𩨗也,𩩲𩨗即膝骨之名,𩩲𩨗,蔽心之骨,亦名鳩尾,
觀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堅脆偏正可知矣。。骷,音枯,𩩲音結,𩨗,音於。
(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
肝者將軍之官,其氣剛強,故能捍禦而使之候外,目者肝之外候,故察於目,
則可知肝之狀矣。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脣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
脾主運化水穀以長肌肉,五藏六府皆賴其故脾主為衛,衛藏府之護衛也,
五癃津液別篇亦曰脾為之衛,脾為倉廩之官,職在輔輸,故曰使之迎糧謂察其飲食,
及唇舌之善惡則脾之吉凶可知也。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
願聞六府之候)。
賢為作強之官,伎巧所出,故主成形而發露於外,其竅為耳,故試使遠聽,
及耳之善惡,則腎藏之象可因而知之矣。
(岐伯曰,六府者胃之為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骸,骸骨也,廣骸者,言骨骼之大,又脛骨曰骸,。骸,音鞋。
(鼻胸隧以長,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
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果褁同,目下囊褁也,橫,剛強也,在外,抓露也,約,固密也,藏居於中,
形見於外,故舉身面之外狀,而可以候內之六府,然或身或面,
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庶藏府相安而得其善矣,
前本藏篇以五藏之皮脈肉爪骨而候六府,其義與此稍異,所當互求。
(人有陰陽治分五態)。
靈樞通天篇全。三十
(黃帝問於少師丑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二陽而巳也,而略言耳,
口弗能偏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
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
六合之內,數不離五,義見下章,心能備而行之乎,謂賢之心本異於人,
其有能兼備陰陽者否也,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者,非如經絡之三陰三陽也,
蓋以天稟之純陰者曰太陰,多陰少陽者曰少陰,純陽者為太陽,多陽少陰者為少陽,
并陰陽和平之人而分為五態也,此雖以稟賦為言至於血氣疾病之變,
則亦有純陰純陽,寒熱甚及陰陽和平之異也,故陽藏者偏宜於寒,陰藏者偏直於熱,
或先陽而後變為陰者,或先陰而後變為陽者,皆醫家不可不察也。
(。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
此下言五人之情性也,下齊,謙下整齊也,湛湛,水澄貌,亦卑下自明之意。
(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
心和者,陰性柔也,不發者,陰多藏也,。內,納同。
(不務於時,)。
知有巳也。
(動而後之,)。
不先發也。
(此太陰之人也,)。
此其深情厚貌,奸狡不露者是為太陰之人。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
貪小利而心殘賊也。
(見人有亡,常若有得,)。
見他人之有失,為自巳之得志,即幸災樂禍之謂。
(好傷好害,)。
陰性殘忍也。
(見人有榮,乃,反慍怒,)。
心多忌刻,憂人富貴也,。慍,音縕。
(心疾而無恩,)。
心存嫉妒,故無恩也。
(此少陰之人也,)。
陰險貪殘,小人之品,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
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喜誇張而無實濟也。
(志發於四野,)。
心妄好強也。
(舉措不頤是非,麤疎不精也。
(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當無悔,)。
為事庸常而喜自用,雖至於敗而自是不移,故無反悔之心。
(此太陽之人也,
)有始無終虎皮羊質,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
諟諦,審而又審也,小有聰明,因而自貴,。諟,音是,諦,音帝。
(有小小官,則高自宜,)。
局量編殘易盈滿也。
(好為外交而不內附,)。
務虛文也。
(此少陽之人也)。
妄自尊貴不知大體,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
安靜處順,無妄動也。
(無為懼懼,)。
心有所主,乃能不動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無懼懼也。
(無為欣欣,)。
利欲不能入,富貴不能淫,是無欣欣也。
(婉然從物,)。
君子之接人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貌之邦行矣,是婉然從物也,婉,音苑。
(或與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之。
(與時變化,)。
時移則事變,世更則俗易,惟聖人隨世以為法,因時而致宜,故能陰能陽,
能弱能強,隨機動靜,而與化推移也,夫冰炭鉤繩何時能合,若以聖人為之中,
則兼覆而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
(尊則謙謙,)。
位尊而志謙也,狐丘丈人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
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子,吾祿厚,
吾施益摶,以是免於三怨可乎,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譚而不治,無為而治也,無為而治,治之至也,子思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陰陽和平之人之謂乎。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此下言五治也。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濇,
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
無陽則氣少,故血濁不清,而衛氣濇滯也,曰陰陽不和者,四態之人無不然,
於此而首言之,他可概見矣,氣少不行,故其筋緩,陰體重濁,故其皮厚,
皮厚血濁,非疾寫之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
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小胃,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大腸,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
此其多陰少陽者以陽明為五藏六府之海,小腸為傳送之府,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
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畜o陽氣既少而又不畜,則多陰少陽矣,必當審察而善調之,
然其氣少不能攝血,故多玫血易脫而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
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太陽之人少陰者也,陰氣既少而復寫之,其陰必脫,故曰無脫其陰而但可寫其陽耳,
然陰不足者陽亦無根,若寫之太過則陽氣重脫,而脫陽者狂甚至陰陽俱脫,
則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
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經脈深而屬陰,絡脈淺而屬陽,故少陽之人,多陽而絡大,少陰而經小也,
血脈在中,氣絡在外,所當實其陰經而寫其陽絡,則身強矣,惟是少陽之人,
尤以氣為主,若寫之太過以致氣脫而疾,則中氣乏而難於起矣。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
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
別五態之人者也)。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言本無盛虛之可據,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
佰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
此下言五人之態度也,。毋,音無,卒,音猝。
(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
五庇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
眾人者,即下章陰陽二十五人之謂,與五態之人不同,故不合於眾也。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
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黮黮,色黑不明也,念然下意,意念不揚也,即上文下齊之謂,臨臨然臨下貌,
膕然未僂,言膝膕若屈,而實非傴僂之有如此者,。黮,萏探二音,僂,音呂。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清然者,言似清也,竊然者,行如鼠雀也,固以陰賊者,殘賊之心堅不可破也,
立而躁嶮者,陰險之性時多躁暴也,出沒無常,行而似伏,此則才陰人之態度,
。嶮,險同。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軒軒,高大貌,猶俗謂軒昂也,儲儲,畜積貌,盈盈自得也,反身膕,言仰腰挺腹,
其膕似折也,是皆妄自尊大之折狀,此則太陽人之庇度,。儲,音除。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立則好仰,志務高也,行則好搖,性多動也,兩臂兩肘出於背,喜露而不喜藏也,
此則少陽人之態度。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
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委委,雍容自得也,隨隨,和光同塵也,顒顒,尊嚴敬慎也,愉愉,悅樂也,䁢䁢,
周旋也,豆豆,磊落不亂也,若人者,人人得而敬愛之,故眾人皆曰君子,君子者,
賢聖之通稱,如詩指文王為豈弟君子,禮運曰,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之謂,即陰陽和平之人,其得天地之正氣者歟,。顒,
魚容切,愉,音余,䁢,音旋。
(陰陽二十五人)。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全。三十一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
人亦應之)。
由陰陽而化五行,所以天地萬物之理,總不離五,而人身之相應者,亦惟此耳,
。按本節引前通天篇少師之答,而此云伯高者,豈少師即伯高之別稱耶,無考矣。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巳之矣,
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知候,從外知內何如)。
五行之中,又各有五,如下文以五形之人,而又分左之上下,右之上下,是為五矣,
五而五之,計有二十五人也,然此言五行之詳,
非若前通天篇所謂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和平五態而巳,故曰陰陽之人不與焉,
又不合於眾者五也,別而以候,欲別其外而右其內也,。與,去聲,別,入聲。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
余願得而明之,金櫃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
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
卒盡也
(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
比,屬也,下同,角為木音,蒼為木色,木形之人,言稟木氣之全者也,音比上角,
而象類東方之蒼帝。
(其為人蒼色小頭,)。
象木之巔也
(長面,)。
木形長也
(大肩背,)。
木身大也
(直身,)。
木體直也
(小手足,)。
木枝細也,
此上以體象而言
(好有才,)。
隨斵成材木之用也。
(勞心,)。
發生無窮,木之化也。
(少力,)。
木性柔也
(多憂勞於事,)。
木不能靜也
(能春夏不能秋冬,)。
木得陽而生長,得陰而凋落,此以性而言,。朼能,耐同,下放此。
(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
足厥陰肝木之經也,肝主筋,為罷極之本,故曰佗佗然,佗佗,筋柔遲重之貌,
足厥陰為木之藏,足少陽為木之府,此言藏而下言府者,蓋以厥陰少陽為表裏,
而藏為府之主耳,故首云上角厥陰者,總言木形之全也,
後云大角左角鈦角判角少陽者,分言木形之詳也,茲於上角而分左右,
左右而又分上下,正以明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也,餘準此,。佗,音駝。
(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
稟五形之偏者各四,曰左之上下,右之上下,而此言木形之左上者,
是謂大角之人也,其形之見於外者,屬於左足少陽之經,如下文所謂足少陽之上,
氣血盛則通髯美長,似及血氣多少等辨,正合此大角之人也,遺遺,柔退貌,
。愚按通天篇有云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是統言大體而分其陰陽五態也,此以木火土金水五形之人,
而復各分其左右上下。
是於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義耳,總皆發明稟賦之異,而示人以變化之不同也,
。大太同。
(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
左角,一曰少角,隨隨從順貌,下文云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者,
正合此少角之人,而此言其右之下也,餘放此。
(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
一曰右角,角形而並於右足少陽之上者,是謂右角之人,此即言其右之上也,
推推前進貌,。鈦,音代。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判,半也,應在大角之下者,是謂判角之人,而屬於左足少陽之下,
即言其左之下也,栝栝,方正貌,凡此遺遺隨隨推推栝栝者,皆所以表木形之象。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
徵為火音,火形之人,總言火氣之全者也,音屬上徵,而象類南方之赤帝。
(其為人赤色,)。
火之色也。
(廣䏖,)。
䏖,音引,當脊肉也。
(銳面小頭,)。
火上尖也。
(好肩背髀腹,)。
火勢炎上而盛於中也。
(小手足,)。
火勢之旁者小也。
(行安地,)。
火體下重也。
(疾心,)。
火性速也。
(行搖,)。
火象動也。
(肩背肉滿,)。
即上文廣䏖好肩背之意。
(有氣,)。
火屬陽而多氣也。
(輕財,)。
火性多散也。
(少信,)。
火性易變也。
(多慮,見事明,)。
火明而善燭也。
(好顏,)。
火色光明也。
(急心,)。
火性急也。
(不壽暴死)。
急速之性,不耐久也。
(能春夏不能秋冬,)。
陽王春夏而畏水也。
(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
手少陰,心火經也,火不耐於秋冬,故秋冬生病,核核然,火不得散而結聚為形也,
此言手少陰,下言手太陽者,以少陰太陽為表裏,而皆屬於火也。
(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
一曰質之人,一曰大徵,以徵形而應於左之上,是謂大徵之人,
而屬於左手太陽之上也,肌肌,膚淺貌,此下詳義,同前木形註中。
(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
應右徵之下者,是謂少徵之人,而屬於右手太陽之下也,慆慆,不反貌,又多疑也,
。慆,音叨。
(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
一曰熊熊然,以徵形而屬於右手太陽之上,是謂右徵之人,鮫鮫,踴躍貌,。鮫,
音交。
(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一曰質徵,此居質徵之下,故曰質判,而屬於左手太陽之下,判亦半之義也,
支支枝離貌,頤頤,自得貌,凡此肌肌之類者,皆所以表火形之象。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
宮為土音,土形之人,總言土氣之全者也,音屬上宮而象類中央之黃帝。
(其為人黃色,)。
土色黃也。
(圓面,)。
土形圓也。
(大頭)。
土形廣而烎也
(美肩背,)。
土體厚也
(大腹,)。
土廣載也
(美股脛,)。
土主四支也。
(小手足,)。
盛在中也。
(多肉)。
土之合也。
(上下相稱,)。
土豊盛也。
(行安地,)。
土安重也
(舉足浮,)。
大氣舉之也。
(安心,)。
土性靜也
(好利人,)。
土成物也。
(不喜權勢,)。
土自尊也。
(善附人也,)。
藏垢納污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
畏風濕也。
(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足太陰脾土經也,敦敦,食篕炕此言太陰,下言足陽明者,以太陰陽明為表裏,
而皆屬於土也。
(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
以宮形而應於左之上,是謂大宮之人,而屬於左足陽明之上也,婉婉,委順貌,
此下詳義同前木形註中。
(加官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
一曰眾之人,應在大官之下者,是謂加官之人,而屬於天足陽明之下也,坎坎,
深固貌。
(少官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應在大官之右,故曰少官之人,而屬於右足陽明之上也,樞樞,圓轉貌。
(左官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一曰眾之人,一曰陽明之上,詳此義當是右官之人,故屬於右足陽明之下也,兀兀,
獨立不動貌,凡此婉婉之類者,皆所以表土形之象也。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
商為金音,金形之人,總言金氣之全者也,音屬上商而象類西方之白帝。
(其為人方面,)。
金形方也。
(白色,)。
金色白也。
(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
金形堅小也。
(如骨發踵外,)。
足跟外堅,如有骨發踵外者。
(骨輕,)。
金體皆重而金無骨,故骨不能獨重也,身清廉,金性潔也。
(急心,)。
金性剛也。
(靜悍,)。
金性靜,動則悍也。
(善為吏,)。
肅而威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
金喜寒而畏火也。
(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
手太陰,肺金經也,敦敦,堅實貌,手足太陰皆曰敦敦,而義稍不同,金堅土重也,
此言手太陰,下言手陽明者,以太陰陽明為表裏,而皆屬於金耳。
(鈦商之人,比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
鈦亦大也,左右之上俱可言鈦,故上文云鈦角者比於右足少陽之上,此鈦商者,
比於天手陽明之上也,廉廉稜角貌,此下詳義同前水形註中。
(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
詳此當是右手陽明,庶與右商之人相屬,脫脫,蕭洒貌。
(大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
詳此當是左手陽明,庶與左商之人相屬,監監,多察貌。
(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應在右之下者,是謂少商之人,而屬於右手陽明之下也,嚴嚴,莊重貌,
凡此廉廉之類者,皆所以表金形之象也。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
羽為水音,水形之人,總言水氣之全者也,音屬上羽而象類北方之黑帝。
(其為人黑色,)。
水色黑也。
(面不平,)。
水有波也。
(大頭,)。
水面廣也
(廉頤,)。
高流急也。
(小肩,)。
支流細也。
(大腹,)。
容物如海也。
(動手足,發行搖身,)。
水流動也。
(下尻長,)。
水流長也
(背延延然,)。
亦長意也。
(不敬畏,)。
任性趨下不向上也。
(善欺紿人,)。
水無實也
(戮死,)。
水無恆情故多厄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
水王秋冬,衰於春夏也。
(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
足少陰腎水經也,汗汗,濡潤貌,此言足少陰,下言足太陽者,以少陰太陽為表裏,
而皆屬於水也。
(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
以水形而應於右之上者是謂大羽之人,而屬於右足太陽之上恘頰頰得色貌,
此下詳義同前木形註中。
(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
應在左之下者,是謂少羽之人,而屬於左足太陽之下也,紆絊,曲折貌。
(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
眾常也,一曰加之人,應在右之下者曰眾之為人,而屬於右足太陽之上也,
頰頰得色貌,此下詳義同前形註中。
(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
應在左之下者,是謂少羽之人,而屬於左足太陽之下也,紆紆,曲折貌。
(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
眾,常也,一曰加之人,應在右之下者,曰眾之為人,而屬於右足太陽之下也,
潔潔,清淨貌,諸形皆言大少,而此獨曰眾,意者水形多變,而此獨潔潔,
故可同於眾也意者水形多變而此獨潔潔,故可同於眾也。
(桎之洶,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桎,窒同局窒不通之義,居左之上者曰桎之為人,而屬於左足太陽之上也,安安,
定靜貌諸不言桎而此獨言者蓋以水性雖流而為器所局,則安然不動,故云桎也,
凡此頰頰之類者,皆所以表水形之象也。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形分為五而又分為二十五,稟賦既偏則不免強弱勝負之相欺,故惟之不偏不易,
而鍾天地之正氣者斯為陰陽和平之人是以有聖蹠賢愚之別也。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晊其勝時年,
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
此言形色當相合,否則為病矣得其形者,如上文之所謂二十五形也,形勝色者,
如以木形人而色見黃也,色勝形者,如以木形人而色見白也,勝時年者,
如木王土衰,而又逢丁壬之木運或東方之干支,或厥陰氣候之類,值其王氣相加,
而感之則病矣,既病而再有疎失乃可憂也。
(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氣質調和也。
(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此言形色之相勝者,復有年忌之當知也。
(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
年忌者,忌有常數,所以示人之避患也,下上之人,如上文五形或上或下之人,
其年忌常以七歲為始。
(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
不可不不自安也)。
此言年忌始於七歲,以至六十一歲,皆逓加九年者蓋以七為之少,九為陽之老陽數,
極於九而極必變,故自七歲以後,凡遇九年,皆為年忌。
(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姦事是謂年忌)。
當年忌之年,易於感病,失則為憂,故尤宜知慎也。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
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兩吻多畫)。
此下言手足三陽之外候也,足陽明胃經之脈行於上體者,循鼻外挾口環脣,
故此經氣血之盛衰,皆形見於口傍之髯也,吻口角也,畫,紋也,陽明血氣不充,
兩吻故多紋畫。
(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
足指少肉足善寒)。
足陽明之脈,行於下體者,由歸來至氣街,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故形見於下毛,而或有至胸至臍也,行則善高舉足,因其血多,蓋四支皆稟氣於胃,
足受血而能步也,足指少肉足善寒者,因其氣少,蓋四支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
則指少肉而善寒也。
(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
瘃,寒腫也,血少氣多則浮見於外,故下體肉分多為腫也,。瘃,音竹。
(血氣皆少則無毛,有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悴,憔悴也,足陽明為五藏六府之海,立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
今氣血俱少於下,故為痿厥足痹等病。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鬚,
血氣皆少則無鬚)。
足少陽膽經之頤行於上體者,抵於順,下頰車,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於鬚髯也,
在頤日鬚,在頰日髯。
(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此皆筋骨之病,以少陽厥陰為表裏而肝主筋也。
(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
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脈行於下體者,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外踝之前,故其形見者皆在足之外側,
。踝,胡寡切,胻,音杭。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
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膀胱之脈行於上體者,起於目內眥,其筋之支者,下頻結於鼻,
故其氣血之盛衰,皆形見於眉面之間也。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
踵下痛)。
足太陽經之行於下體者,從後廉下合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結於踵,
故其形見為病,皆在足之跟踵也。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
手陽明大腸之脈行於上體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故其氣血之盛衰,
必形見於髭也,在口上曰髭,在口下曰鬚。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之行於下體者,上臑外前廉,下近於腋,且陽明太陰為表裏,
而太陰之脈出腋下,故腋下毛美,手魚肉者,大指本節後厚肉也,
于經之脈起次指出合谷,故形見於此。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二焦之脈行於上體者出耳前後,至目銳眥,故其血氣之盛衰,
皆見於眉耳之間。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
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之脈行於下體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見名若此。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小腸之脈行於上體者循頰上䪼,斜絡於顴,故其血氣之盛衰,
皆形見於鬚面之間也。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之脈行於下體者,循手外側上腕,故其形見者如此,。按本篇首言五形者,
以藏為主而言其稟此言六陽者,以府為表而言其形稟質相合,象變斯具矣,
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
約,度也。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
可以知逆順矣)。
此言足太陽一經之盛衰,而他經之有餘不足亦由是也,審察既明而後調之,
則不失其逆順矣。
(陲狺瞗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日,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
寸口在手,太陰脈也,人迎在頭,陽明脈也,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
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調陰陽也,如禁服終始經脈等篇,
所謂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皆昃也,詳具脈色會通。
(切循其經絡之凝濇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灴行故凝濇)。
切,深也循,察也,經絡為病,身必痛痹,甚則血氣不行,故脈道凝濇也,
。循音巡。
(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
血脈凝濇,氣不至也,故當留鍼以補而致其氣以溫之,致,使之至也,
央者開泄之謂。
(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
氣有餘於上者,病必在上,故當刺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導,引也。
(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
氣不足於上者,即刺其在上之鍼以待氣也。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稽留不至,言氣至之遲滯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來也,。迎,去聲,
凡物來而接之則乎聲,物未來而迓之使來則去聲。
(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隧,道也,必明經脈之道路,而後能執持之也,其有寒熱不和者,因其偏而導去之,
脈道雖有鬱陳而血不結者,則其勢而予治之,則度也,予,與同,。隧,音遂。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凡刺之道,須明血氣,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脈理,而刺之大約,可以盡矣。
(五音五味分配藏府)。
靈樞五音五味篇。三十二。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
此下十二條并後九條皆所以言六陽表也。
(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
(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
義似不合。
(右角與大角調,右足少陽下)。
(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
(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
(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
義似不合。
(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
(少宮與太宮調,右足陽明下)。
(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
(鈦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
義似不合。
(鈦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義似不合。
(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
此下五條,言五藏之裏以合四時五色五味也。
(上羽與大羽同,穀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
(上宮與大宮同穀稷畜生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穀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穀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
(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
義似不合。
(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
(左商與右商同,大手陽明上)。
(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
義似不合。
(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
(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
(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
按篇乃承前篇陰陽二十五人而詳明其五行相屬之義,但前節言調者十二條,
ooo後節言司者九條,總計言角者十二,徵者六,宮者八,商者八,
羽者七,有重者如左手陽明上,右足太陽下,右足陽明下,右足少陽下,
有缺者如左手陽明下,右手陽明上,右手陽明下,左足太陽上,左足陽明下,
且有以別音互入而復不合於表裏左右五行之序者,此或以古文深諱,向無明註,
讀者不明,錄者不慎,而左右上下大少五音之間,極易差錯,愈傳愈謬,
是以義多難曉,不敢強解姑存其文,以俟後之君子再正。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
(右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
(少官,上官,大官,加官,左角官)。
(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此上五條,結上文而總記五音之目也,五音各五,是為二十五人之數。
(類經四卷終)。
(類經五卷)。
(張介賓類註)。
(脈色類)。
(診法常以平旦)。
素問脈要精微論。一。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診,視也,察也,候脈也,凡切脈望色,審問病因,皆可言診,而此節以診脈為言。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
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裏,凡人身營衛之氣,
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晝則行於陽分,夜則行於陰分,迨至平旦,復皆會於寸口,
故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藏六府之所終始也,營衛生會篇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故診法當於平旦初寤之時,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
飲食未進而穀氣未行,故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擾亂,脈體未及變更,
乃可以診有過之脈,有過,言脈不得中而有過失也,夫脈者氣血之先也,
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
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和,又如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此皆其常也,反者為逆,凡此之類,是皆有過之謂。
(切脈動靜,而視煒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
決死生之分)。
切者,以指按索之謂,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
察五色之變見,診生克邪正也,觀藏府虛實以診其內,別形容盛衰以診其外,
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情無所遁,
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
此最是醫家妙用,不可視為泛常,夫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伍相類謂之伍,
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搜其隱微之謂,如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此,
即此謂也。
(部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二。
(尺內兩傍,則季脇也)。
尺內者,關前曰寸,關後曰尺,故曰尺,內,季脇,小肋也,在脇下兩傍,
為腎所近,故自季脇之下,皆尺內主之,。愚按尺者,對寸而言,人身動脈雖多,
惟此氣口三部,獨長一寸九分,故總曰寸口,分言之則外為寸部,內為尺部,
外為陽故寸內得九分,陽之數也,內為陰,故尺內得一寸,陰久數也二難曰,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然則關之前曰寸,關之後曰尺,而所謂關者,乃間,於尺寸之間,而為陰陽之界限,
正當掌後高骨處是也,滑伯仁曰,手太陰之脈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兩手大指之端,
其魚際後一寸九分,通謂之寸口,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寸曰尺而關在其中矣,
其所以云尺寸者,以內外本未對待為言,而分其名也如蔡氏云,自肘中至魚際,
得同身寸之一尺一寸,自肘前一尺為陰之位,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
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肘中棋紋九寸,故古人於寸內取九分為寸,
尺內取一寸為尺,以契陽九陰十之數,其說似通,但考之骨度篇,
則自肘至腕長一尺二寸五分,而與此數不合,蓋亦言其意耳。
(尺外以候腎,尺裏以腹)。
尺外,尺脈前半部也,尺裏,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
腎附於背,故外似候腎,腹為陰,故裏以候腹,所謂腹者,
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諸部皆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
藏府左右,義詳附翼三卷,脈候部位論,及三焦包絡命門辨中。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中胕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關脈也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
內言左關之後半部,餘於此,肝為陰中之陽藏,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
內以候鬲,舉鬲而言,則中焦之鬲膜膽府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裏言之,
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愚按寸口者,手太陰也,
太陰行氣於三陰,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藏,所以本篇止言五藏而不及六府,
即始終禁服等篇,亦皆以寸口候三陰,人迎候三陽也,然胃亦府也,
而此獨言之何也,觀王機真藏論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察於此,
又如五藏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六府之氣,
亦無,不見乎此矣。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
右寸之後以候胸中,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兩乳之間,
謂之氣海,當心包所居之分也,。愚按本論五藏應見之位,如火王於南故心見左寸,
木王於東故肝見左關,金王於西,故肺見右寸,土王於中而寄住西南,
故脾胃見右關,此即河圖五行之序也。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而詳明之也,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
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於胸喉,下而盡於下,
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於少腹足中,此脈候上之事也,。愚按本篇首言尺內,
次言中胕上而為關,又次言上附上而為寸,皆自內以及外者,蓋以太陰之脈,
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也,故凡人之脈,寧可有根而無葉,
不可有葉而無根,如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浮大滑濇,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是蓋所重在本耳,。又按本篇外內二字,諸家之註,皆云內側外側,
夫曰內外側者,必脈形扁闊,而或有兩候者乃可,若謂診者之指側,
則本篇文義乃舉脈體而言,且診者之左外,則病者之右手也,當言候胃,
不當言候肝矣,於義不通,如下文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者,
是皆內外之謂,觀易卦六爻,凡畫卦者,自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
則其上下內外之義明矣,又有以浮取為外,沉取為內者,於義亦通,均俟明者辨正,
。又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少腹足膝中事,分明上以候上,
下以候下,此自本經不易之理,而王氏脈經,乃謂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
與手太陽為表裏,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
與手陽明為表裏,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
右肺大腸之配,下反居上,其謬甚矣,據其所云,不過以藏府之配合如此,
抑豈知經分表裏,脈自不同,如脾經自足而上行赴腹,胃經自頭而下行走足,
升降交通,以成陰陽之用,又豈必上則皆上,下則皆下,而謂其盡歸一處耶,
且自秦漢而下,未聞有以大小腸取於兩寸者,肩鵲仲景諸君,心傳可考,自普及今,
乃有此謬,訛以傳訛,愈久愈遠誤者可勝言哉,無怪乎醫之日拙也,此之不經,
雖出於脈訣之編次,而創言者謂非叔和而誰。
(呼吸至數)。
素問平人氣象論。三。
(黃帝問日,平人何如)。
謂氣候平和之常人也。
(岐伯對日,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出氣日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總名一息,動,至也,再動,兩至也,常人之脈,
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脈又一至,
故曰五動閏,餘心,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為閏以太息,
而又不止五至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則總計定息太息之數,
大約一息脈當六至,故五十管篇曰,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
呼吸脈行丈尺,見經絡類二十六。
(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不病者其息勻,病者其息亂,醫者不病,故能為病人平息以調者,以其息勻也,
是為調於診之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脈為血氣之道路,而脈之運行在乎氣,若一呼一吸,脈各一動,則一息二至,
減於常人之半矣,以正氣衰竭也,故曰少氣,十四難謂之離經。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濇日痹)。
若不因定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難經謂之離經,躁者急疾之謂,尺熱,
言尺中近臂之處有去者,必其通身皆熱也,脈數躁而身有熱,故知為病溫,
數滑而尺不熱者,陽邪盛也,故當病風,然風人傷人,其變不一,不獨在於肌表,
故尺不熱也,濇為血不調,故當病痹,風痹二證之詳,見疾病類本條,脈法曰,滑,
不濇也,往來流利,濇,不滑也,如雨霑沙,滑為血實氣壅,濇為氣滯血少。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疎乍數,曰死)。
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況以上乎,難經謂奪精,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
六至日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脈絕不至則元氣巳竭,乍疎乍數,
則陰陽敗亂無主,均為死脈,。數,音朔。
(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靈樞根結篇。四。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營,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藏之精氣,
如五十營篇者即此之義,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十六丈一尺,
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
脈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
則脈行八百十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猶妄也,
言雖生未可必也。
(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持其脈口,數甚至也)。
(凡此五十營者,即五藏所受之氣也,但診持脈口而數其至,則藏氣之衰王可知矣,
脈口義詳藏象類十一,。數下聲)。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
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耎弱,或乍數乍疎,或斷而復起,
蓋其藏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變易若此,均名為代,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藏受氣皆足,乃為和平之脈。
(四十一代者,一藏無氣)。
四十動一代者,是五藏中一藏虧損也,。愚按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無氣者,何藏也,然人吸丈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然則五藏和者氣脈長,五藏病者氣脈短,
觀此一藏無氣必先乎腎,如下文所謂二藏三藏四藏五藏者,當自遠而近,
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凡病將危者,
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
此氣短之極也,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哀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而殘喘得以尚延,賴一線之氣未絕耳,
此藏氣之不可不察也。
(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予,與同,短期,死期也,言五藏無氣,可與之定死期矣,終始,本經篇名,
具十二經終之義。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
乍疎也)。
以為常者,言人之常脈當如是也,故可因此以察五藏之氣,若欲知其短期,
則在乎乍疎乍數,此其時相變代,乃與常代者不同,脈以藏氣衰敗,
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故三部九候寺論皆云乍疎戶數者死,。愚按代脈之義,
自仲景叔和俱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代者死,又曰脈,五來一止,
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
正死不疑,故王太僕之釋代脈,亦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
自後滑伯仁因而述之曰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由是復止,尋之良久,
乃復強起為代,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均目之為止脈,豈足以盡其義哉,
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至則或三或五,或七八至不等,然皆至數分明,
起止有力,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
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
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邪氣藏府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
非謂代為止也,又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而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
乃言胃氣去而真藏見者死,亦非謂代為止也,由此觀之,則代本不一,各有深義,
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即本篇之所云者是也,
若脈本平勺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是也,
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
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設不明此,
非惟失經旨之大義,即於脈象之吉凶,皆茫然莫知所辨矣,又烏足以言診哉,
二篇詳義,見後十一,及疾病類二十五,。脈又按本篇但言動止之數,
以診五藏無氣之候,未嘗鑿言死期,而王氏脈經乃添出死期歲,曰,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無氣,
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藏無氣,歲中死,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藏無氣,卻後五日而死,自後諸家言脈者皆宗此說,
恐未有一藏無氣而尚活四歲,二藏無氣而尚活三歲之理,診者辨之。
(三部九候)。
素問三部九候論。五。
(黃帝問曰,余聞九間鍼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
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屬,付也,著,紀也,歃血,飲血而誓也,數,上聲,脈,所甲切。
(今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
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天地雖大,萬物雖多,莫有能出乎數者,數道大矣,故曰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於一終於九焉)。
數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自然之數也,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而太極運行乎其中,陽九之數也,又如四象之位,則老陽一,少陰二,
少陽三,老陰四,四象之數,則老陽九,少陰八,少陽七,老陰六,以一二三四,
連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亦陽九之數也,故以天而言歲,則一歲統四季,
一季統九十日,是天數之九也,以地而言位,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
有六八為足,五位中宮,是洛書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則黃鍾之數起於九,
九而九之,則九九八十一分,以為萬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九數之外是為十,
十則復變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一者奇也,故應天,二者偶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故曰天開於子,
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所謂三才也,三而三之,以應九野,九野者,即各書九宮,
禹貢九州之義,詳見九宮星野等圖。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
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
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也,。愚按三部九候,
本經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如下文所云者,蓋上古診法,於人身三部九候之脈,
各有所候,以診諸藏之氣,而鍼除邪疾,非獨以寸口為言也,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
下取趺陽,是亦此意,觀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侯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雖亦診家捷法,然非軒岐本旨,
學者當並詳其義。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
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指而導之,言必受師之指授,庶得其真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額傍動脈,當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兩頰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
(上部人,早前之動脈)。
耳前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
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
(中部地,手陽明也)。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腸經脈所行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臥而取之,女子取太衝,
在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
(下部地,足少陰也)。
內踝跟骨傍動脈,太谿之腎經脈氣所行也。下部人,足太陰也。魚腹上越筋間動脈,
直五里下箕門之分,沉取乃得之,脾,經脈氣所行也,若候胃氣者,
當取足跗上之衝陽。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足厥陰脈也,故以候肝。
(地以候腎)。
少陰脈也,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
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以候脾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手太陰脈也,故以候肺。
(地以候脈中之氣)。
手陽明大腸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脘通於胸中,故以候胸中。
(人以候心)。
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
兩額動脈,故以候頭角。
(地以候口齒之氣)。
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
(人以候耳目之氣)。
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上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為三部九候。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
合為九藏)。
九野義見前,九藏,即上文九候之謂,神藏五,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
腎藏志也,形藏四,即頭角耳目火齒胸中,共為九藏,此言人之九藏,
正應地之九野,乃合於天地之至數。
(五藏巳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色者神之幟,藏者神之合,其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藏敗,故必死矣,
夭者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則寫之,
虛則補之)。
候,謂診候其病情,度,謂度量其虛實,形之肥瘦者,鍼有淺深之異,
如逆順肥瘦篇之謂者是也,病之虛實者,治有補寫之殊,如終始篇,九鍼,
鍼解等篇者是也,此雖以錶法為言,而用藥者亦可以類推矣,。愚按上古鍼治之法,
必察三部九候之脈證,以調九藏之盛衰,今之人,但知按穴以求病,
而於諸經虛實之理,茫然不知,曰神曰聖之罕聞者,其在失其本耳,。寫,去聲。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必先刺去壅滯,而後可調虛實也。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
。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所當互究。
(七診)。
素問三部九候論。六。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此言九候之中,而復有七診之法,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獨小者,獨疾者,獨遲者,
獨寒者,獨熱者,獨陷下者,皆病之所在也,獨寒獨熱,謂其或在上,
或在下或在表或在裏也,陷下,沉伏不起也,此以三部九候為言,而於氣口部位,
類推為用,亦惟此法,。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七診之義當並考,。愚按七診之法,
本出此篇,而勿聽子謬謂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
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血未亂七也,夫此七者,
焉得皆謂之診,總之一平旦診法耳,後世遂爾謬傳,致失其本原,是與可以勿聽矣。
(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素問方盛衰論。七。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診法雖有十度,而總不外乎陰陽也,十度,謂脈藏肉筋俞,是為五度,
左右相同各有其二,二五為十也,脈度者,如經脈,脈度等篇是也,藏度,如本藏,
腸胃,平人絕穀等篇是也,肉度,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筋度,如經筋篇是也,
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是也,度數也,。度人之度音鐸,餘音杜。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凡此十度者,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
脈動無常,言脈無常體也,散陰頗陽,言陰氣散失者,脈頗類陽也,何也,
如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叔和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又曰,
有表無裏者死,謂真陰散而孤陽在,脈頗似陽而無根者,非真陽之脈也,
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診此者有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蓋謂其當慎耳。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梁藜霍,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
。度,入聲。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卒,盡也雌雄,即陰陽之義,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故凡善診者,
見其陰必察其陽,見其陽必察其陰,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并合之妙,
是真庸庸者耳,診焉得明。
(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理既不明,而妄傳後世,則其謬言反論,終必自章露也。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至陰至陽,即天之道也,設有垂離,敗亂乃至,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升巳而降,降者謂天,降巳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
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脈,言其交也,天在地上而為否,
言其不交也,此云至陰虛者,言地氣若衰而不升,不升則無以降,故天氣絕,
至陽盛者,言天氣若亢而不降,不降則無以升,故地氣不足,蓋陰陽二氣,
互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此借天地目然之道,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
丹溪引此虛盛二字,以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其說左矣。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並交者,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此其調攝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
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裏者為陰,至者為陽,
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
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是以聖人之持診者,
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
(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
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奇,異也,恆,常也,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謂通於九鍼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
診合微之事者,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追陰陽之變者,求陰陽盛衰之變也,章,
明也,五中,五藏也,五度,即前十度也,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
斯足以言診矣。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
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切陰不得陽,診消亡者,言人生以陽為主,不得其陽,焉得不亡,如陰陽別論曰,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平人氣象論曰,
人無胃氣死,脈無胃氣死,是皆言此陽字,湛,明也,
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是為偏守其學,亦屬不明,
如左右上下先後者,皆陰陽之道也,使不知左右,則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
則不明清濁之宜,不知後,則不明緩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
萬世不殆)。
凡此數者,皆有對待之理,若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故凡病之善惡,形之動靜,
皆所當辨,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診道斯備,故可萬世無殆矣,紀,條理也,殆,
危也。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起,興起也言將治其餘,當察其不足,蓋邪氣多有餘,正氣多不足,若只知有餘,
而忘其不足,則取敗之道也,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能度形情之高下,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
(是以形弱氣虛死)。
中外俱敗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外貌無恙,藏氣巳壞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藏氣未傷者,形衰無害,蓋以根本為主也,又如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巳脫,
九候雖調猶死,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脫,脾元絕矣,故脈氣雖調,
亦所不治,當與此節互求其義。
(診有天方)。
素問方盛衰論。連前篇。八。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大方者,醫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於外,心必隨之,
故診之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行,德行也,醫以活人為心,其於出入之時念念皆真,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
誠能格心,故可以轉運周旋,而無往弗神矣,。行,去聲。
(必清必清,上觀下觀)。
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色聲,
下觀之以察其形體逆順。
(司八正邪,別五中部)。
司,候也,別,審也,候八節八風之正邪以察其表,審五藏五行之部位以察其裏。
(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
按脈動靜,可別陰陽,滑濇寒溫,可知虛實,凡脈滑則尺之皮膚亦滑,
脈濇則尺之皮膚亦濇,脈寒則尺之皮膚亦寒,脈溫則尺之皮膚亦溫,
故循尺即可以知之,循,揣摩也。
(視其大小,合之病能)。
大小,二便也,二便為約束之門戶,門戶不要則倉廩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故視其大小以合病能,能,情狀之謂。
(逆從以得,復知病名)。
反者為逆,順者為從,必得逆從,必知病名,庶有定見而無差謬。
(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診如上法,庶可十全,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愚按不失人情,為醫家最一難事,
而人情之說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道人之情,所謂病人之情者,
有素稟之情,如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藏者偏宜於涼,陰藏者偏宜於熱,
耐毒者緩之無功,不耐毒者峻之為害,此藏氣之有不同也,有好惡之情者,
不惟飲食有憎愛,抑且舉動皆關心,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忍安云偽,
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有富貴之情者,富多任性,
貴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真是者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輕,
此交際之有不同也,有貧賤之情者,貧者衣食不能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能釋,
懷抱可知,此調攝之有不同也又若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岐亡羊,終成畫餅,
此中無主而易亂者之為害,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寧甘敗亡,
此內多懼而過慎者之為害也,有以富貴而貧賤,或深情而掛牽,戚戚於心,
心病焉能心藥,此得失之情為害也,有以急性而遭遲病,以更醫而致雜投,
皇皇求速,速變所以速亡,此緩急之情為害也,有偏執者曰吾鄉不宜補,
則虛者受其禍,曰吾鄉不宜寫,則實者被其傷,夫十室且有志信,一鄉焉得皆符,
此習俗之情為害也,有參木入脣,懼補心先否塞,硝黃沾口,畏攻神即飄揚,
夫杯影亦能為崇,多疑豈法之良,此成心之情為害也,有諱疾而不肯言者,
終當自誤,有隱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詳,然尚有故隱情,試醫以脈者,
使其言而偶中,則信為明良,言有弗合,則目為庸劣,抑孰知脈之常體,僅二十四,
病之變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脈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見非一脈,脈病相應者,
如某病得某脈則吉,脈病相逆者,某脈值某病則凶,然則理之吉凶,雖融會在心,
而病之變態,又安能以脈盡言哉,故知一知二知三,神聖諄諄於參伍,
曰工曰神曰明,精詳豈獨於指端,彼俗人之淺見,固無足怪,而土夫之明慧,
亦每有蹈此獘者,故忌望聞者,診無聲色之可辨,惡詳問者,醫避多言之自憝,
是於望聞問切,巳舍三而取一,且多有并一未明,而欲得夫病情者,
吾知其必不能也,所以志意未通,醫不免為病困,而朦朧猜摸,病不多為醫困乎,
凡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所謂傍人之情者,如浮言為利害所闕,
而人多不知檢,故或為自負之狂言則醫中有神理,豈其能測,或執有據之鑿論,
而病情多亥豕,最所難知,或操是非之柄,則同於我者是之,異於我者非之,
而真是真非,不是真人不識,或執見在之見,則頭疼者云救頭,腳疼者云救腳,
而本標綱目反為迂遠庸談,或議論於貴賤之閣,而尊貴執言,孰堪違抗,
故明哲保身之土,寧為好好先生,或辯析於親疎之際,
而親者主持牢不可拔雖真才實學之師,亦當唯唯而退,又若薦醫為死生之攸係,
而人多不知慎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有意氣之私厚而為之薦者,
有信其便便之談而為之薦者,有見其外脈之貌而為之薦者,皆非知之真者也,
又或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關情而薦者,別圖異望,甚有斗筲之輩者,
妄自驕矜,好人趨奉,薰蕕不辨,擅肆品評,
譽之則盜跖可為堯舜毀之則鸞鳳可為鵖鴞,洗垢索瘢,無所不至,而懷真抱德之土,
必其不侔若此流者,雖其發言容易,欣戚無關,其於淆亂人情,
莫此為甚多致明醫有掣肘之去,病家起刻骨之疑,此所以千古是非之不明,
總為庸人擾之耳,故竭力為人任事者,豈不岌岌其危哉,凡此皆傍人之情,
不可不察也,。所謂同道人之情者,尤為閃灼,更多隱微,如管窺蠡測,
醯雞笑天者固不足道,而見偏性拗必不可移者,又安足論,有專恃口給者,
牽合支吾,無稽信口,或為套語以誑人,或為甘言以悅人,或為強辯以欺人,
或為危詞以嚇人,儼然格物君子,此便佞之流也,有專務人事者,典籍經書,
不知何物道聽途說,拾人唾餘,然而終日營營,綽風求售,不邀自赴,儇媚取容,
偏投好者之心,此阿諂之流也,有專務奇異者,腹無藏墨,眼不識丁,乃詭言神授,
偽托秘傳或假脈以言禍福,或美巧以亂經常,最覺新奇,動人甚易,此欺詐之流也,
有務脈外觀者,誇張侈口,羊質虎皮,不望色,不聞聲,不詳問,一診而藥,
若謂人淺我深,人愚我明,此麤脈孟浪之流也,有專務排擠者,陽若同心,
陰為浸潤,夫是曰是,非曰非,猶避隱惡之嫌,第以死生之際,有不得不辨者,
固未失為真誠之君子,若以非為是,以是為非,顛倒陰陽,掀翻禍福,不知而然,
庸庸不免,知而故言,此其良心巳喪,讒姑之小人也,有貪得無知,藐人性命者,
如事巳疑難,死生反掌,斯時也,座雖在神良,未必其活,故一藥不敢苟,
一著不敢亂,而僅僅異於挽面,忽遭若輩,求速貪功,謬妄一投,
中流失楫以致必不可救,因而嫁謗自文,極口反噬,雖朱紫或被混淆,
而蒼赤可辜受害,此貪倖無知之流也,有道不同,不相為謀者,意見各持,
異同不決,夫輕者不妨少謬,重者難以略差,故凡非常之病,非非常之醫不能察,
用非常之治,又豈常人之所知,故獨聞者不侔於眾,獨見者不合於人,
大都行高者謗多,曲高者和窴寡,所以一齊之傳,何當眾楚之咻,直至於敗,
而後群然退散,付之一人,則事巳無及矣,此庸庸不揣之流也,又有久習成風,
苟且應命者,病不關心,此脈惟利,脈病家既不識醫,則脈趙脈錢,醫家莫肯任怨,
則惟苓惟梗,或延醫務多,則互為觀望,或利害攸係,則彼此避嫌,故爬之不癢,
撾之不痛,醫稱穩當,誠然得矣,其於坐失機宜,奚堪耽誤乎,此無他,
亦惟知醫者不真,而任醫者不專耳,詩云,發言盈庭,誰執其咎,築室於道,
不潰於成,此病家醫家近日之通獘也,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
尚多難盡,故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那家者,
然則人情之可畏,匪今若是,振古如茲矣,故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
而不失二字最難措力,必期不失,未免遷就,但遷就則礙於病情,
不遷就則礙於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
其將奈之何哉,甚矣人情之難言也,故余發此,以為當局者詳察之備,設彼三人者,
倘亦有因余言而各為儆省,非惟人情不難不失,而相與共保天年,同登壽域之地,
端從此始,惟明者鑒之。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視息者,察呼吸以觀其氣,視意者,察形色以觀其情,凡此諸法,
皆診有大方診可十全之道,知之者故能不失條理,條者猶幹之有枝,
理者猶物之有脈,即脈絡綱紀之謂。
(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不知此道,則亡言妄期,未有不殆者矣。
(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素問脈要精微論。九。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
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岵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凡此五者,即陰陽五行之理,而陰陽五行,即天地之道,故岐伯以天運轉大為對,
則五者之變動,盡乎其中矣。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萬物,本同一氣,凡天地之變,即陰陽之應,
故春之暖者,為夏暑之漸也,秋之忿者,為冬怒之漸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是即陰陽四變之動,而脈亦隨之以上下也。
(以春應中規)。
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氣發生,圓活而動,故應中規,而人脈應之,所以圓滑也。
(夏應中矩)。
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氣茂盛,盛極而止,故應中矩,而人脈應之,
所以洪大方正也。
(秋應中衡)。
衡,平也,秤橫也,秋氣萬寶俱成,平於地面故應中衡,而人脈應之,
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
(冬應中權)。
權,秤錘也冬氣閉藏,故應中權,而人脈應之,所以沉石而伏於內也,
凡規矩權衡者,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育期,故知死時)。
冬至一陽生,故冬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春,陽氣以漸而微上,陽微上則陰微下矣,
夏至一陰生,故夏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秋,陰氣以漸而微上,陰微上則陽微下矣,
此所謂陰陽有時也,與脈為期者,脈隨時而變遷也,期而相失者,
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不合於度也,如脈所分者,謂五藏之脈各有所屬也,
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知死生之時矣。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
四時為宜)。
脈之微妙,亦惟陰陽五行為之經紀,而陰陽五有之生各有其度,如陽生於冬至,
陰生於夏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金生於巳,水土生於申,
此四時生王各有其宜也,紀,綱紀也,經,經常也,即太綱小紀之義。
(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
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易曰天道虧扁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故不足綱當補,有餘則當寫,補寫不失其宜,則與天地之道如一矣。
(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一之精者,天人一理之精微也,天地之道,陽主乎動,陰主乎靜,陽來則生,
陽去則死,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則知人之所以死生矣。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聲合宮商角徵羽,色合金木水火土,脈合四時陰陽,雖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則一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凡持脈之道一念精誠,最嫌擾亂,故必虛其心,靜其志,纖微無間,
而診道斯為全矣,保,不失也。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脈得春氣,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遊在波也。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脈得夏氣,則洪盛於外,故泛泛乎如萬物之有餘也。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脈得秋氣,則洪盛漸歛,故如欲螫之蟲將去也。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脈得冬氣,沉伏在骨,故如蟄蟲之周密,君子之於斯時,亦當體天地藏之道,
而居於室也。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內言藏氣,藏彖,有位,故可按而紀之,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之,
然脈此四時內外六者之法,則脈之時動,病之所在,及病變之或內或外,
皆可得而知也,故為持脈之大法。
(四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素問玉機真藏論。十。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物外所以始生也,故其氣夾耎弱輕虛而滑,端宜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弦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有力也,然耎弱輕虛而滑,則弦中自有和意,肝藏主之,
扁鵲曰,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夾濡弱而長,
故曰弦,。耎,軟同。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
此謂不及,病在中)。
其氣夾實而強,弦脈之過也,其氣來不實而微,弦之不及也,皆為弦脈之反,
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脈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此其常也,下準此。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另人善忘,
忽忽眩脈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脈痛引背,下則兩脈胠滿)。
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
甚則忽忽善怒,眩脈巔疾,皆同此義,忽忽,恍忽不爽也,脈,悶昧也,巔疾,
疾在頂巔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上,貫膈布脈肋,故其為病如此,。胠,音區,
腋下脈也。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日,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鉤者舉指來盛,去勢似衰,蓋脈盛於外而去則無力,陽之盛也,心藏主之,扁鵲曰,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其脈之來疾去遲,
故曰鉤,。長,上聲。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
此謂不及,病在中)。
其氣來盛去亦盛,鉤之過也,其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皆為鉤脈之反,
去反盛者,非強盛之謂,凡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
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謂之去,來不盛去反盛者,言來則不足,去則有餘,
即消多長少之,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微為不及,
病在內,辭雖異而意則同也。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夏脈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令人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體,
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上為心氣不足而煩心,虛陽侵肺而欬唾,
下為不固而氣泄,以本經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從心系卻上肺故也。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日,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浮者輕虛之謂,來急去散者,以秋時陽氣尚在皮毛也,肺藏主之,扁鵲曰,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
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凡浮而太過,浮而不及,皆浮之反,而病之在內在外,
義與前同。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脈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藏附背,
故太過則逆氣為壅而背痛見於外,慍慍,悲脈貌,其不及則喘欬短氣,
氣不歸原所以上氣,陰虛內損所以見血,下聞病音,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摶,故曰營,反此者病)。
營者,營壘之謂,如士卒之團聚不散,亦沉石之義也,腎藏主之,扁鵲曰,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
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甲乙經亦作沉以濡。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
此謂不反病在中)。
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
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虛則愈數,原非陽強實熱之數,
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此而一差,禍如反掌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
義俱同前,。數,音朔。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過則令人解㑊,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
小便變,帝曰善)。
冬脈太過陰邪勝也,陰邪勝,則腎氣傷,真陽虛,故令人四體懈怠,舉動不精,
是謂解㑊,脊痛者,腎脈之所至也,腎藏精,精傷則無氣,故少氣不欲言,
皆病之在外也,其不及則真陰虛,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饑也,
季脇下空軟之處曰眇中,腎之旁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故為脊痛腹滿小便變等證,變者,謂或黃或赤,或為遺淋或為癃閉之類,
由腎水不足而然,是皆病之,在中也,解㑊義詳疾病類五十,。脈,音跡,眇,
音秒。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上文言肝心肺腎之脈,既分四時,而逆從之變,自皆有異,然脾亦一藏,
當有所主也。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穀,化津液以灌溉於肝心肺腎之四藏者也,
土無定位,分王四季,故稱為孤藏,詳見藏象類七。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脾無病則灌溉周而四藏,不知脾力之何有,故善者不可得見,脾病則四藏亦隨而病,
故惡候見矣。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如水之流者,滑而動也,如鳥之喙者,銳而短也,太過病在外,不反病在中,
義俱同前,喙,一本作喙,。喙,音誨,味也。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脾土太過病在外,故令人四支不舉,以脾主,四支而濕勝之也,不及病在中,
故令人九竅不通,以脾氣弱則四藏皆弱而氣不行也,重強不柔和貌,沉重拘強也,
。愚按本篇脾脈一條云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平人氣象論曰,
如水之流曰脾死,此其一言太過,一言危亡,詞同意異,豈無所辨,蓋水流之狀,
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返者,其將竭也,凡此均謂之流而一盛一危,
迥然有異,故當詳別其狀,而勿因詞害意也,又如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
此以在外之標而脈言之,故曰太過,若脾虛不能勝濕者,豈亦同太過之謂耶,。濺,
音箋,淺而疾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日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
道在於一)。
瞿然,敬肅貌,道在於一,言至數脈變雖多,而理則一巳矣。
(神轉不迴,迴則不轉,乃失其機)。
神即生化之理,不息之機也,五氣循環,不愆其序,是為神轉不迴,若郤而迴返,
則逆其常候而不能運轉,乃失生氣之機矣。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
至數之要,即道在於一,是誠切近人身而最稱精微者也。
(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日讀之,名曰玉機)。
腎之玉版以傳不朽,藏之藏府以志不忘,名曰王機,以璇璣玉衡,可窺天道,
而此篇神理,可窺人道,故以並言,而實則珍重之辭也,上文自至數以至玉機,
又見玉版論要篇,詳論治類十四。
(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一。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穀,
穀入於胃,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胃為藏府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
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玉機真藏論曰,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
便是胃氣之脈。
(。春胃微弦曰平)。
春令木王,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充和也,故曰平,
弦義見前章,。按此前後諸篇,皆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分四季所屬者,
在欲明時令之脈,不得不然也,然脈之迭見,有隨時者,有不隨時者,
故或春而見鉤,便是夏脈,春而見毛,便是秋脈,春而見石,便是冬脈,因變知病,
圓活在人,故有二十五變之妙,若謂春必弦夏必鉤,則殊失胃氣之精義矣。
(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者,過於弦也,胃少,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故為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但有弦急而無充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巳絕,而肝之真藏見也,故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為秋脈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而後病。
(毛甚曰今病)。
春脈毛甚,則木被金傷,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藏真之氣散於肝,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藏,上去聲,下平聲,
後皆同。
(。夏胃微鉤曰平)。
夏令火王,其脈當鉤,但宜微鉤而不至太過,是得夏胃之和也,故曰平鉤義見前章。
(鉤多胃少曰心病)。
鉤多者過於鉤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勝,胃氣偏衰,故為心病。
(但鉤無胃曰死)。
但有鉤盛而無平和之氣,是夏時胃氣巳絕,而心之真藏見也,故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為冬脈屬水,夏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至冬而後病。
(石甚曰今病)。
夏脈石甚則無胃氣,火被水傷巳深,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夏火用事,其氣炎上,故藏真之氣通於心,而心之所藏則血脈之氣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
長夏屬土,雖主建未之六月,然實兼辰丑未囡季之月為言也,四季土王之時,
脈當耎弱,但宜微有耎弱而不至太過,是得長夏胃氣之和緩也,故曰平,。耎,
軟同。
(弱多胃少曰脾病)。
弱多胃少,則過於弱而胃氣不足,以土王之時而得之,故為脾病。
(但代無胃曰死)。
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脈當隨時而更,必欲皆兼和耎,方得脾脈之平,
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藏也,故曰死,
代脈詳義見本類前第四章,及疾病類二十五。
(耎弱有石曰冬病)。
石為冬脈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沉石之脈,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故至冬而病。
(弱甚曰今病)。
弱,當作石,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長夏濕土用事其氣濡潤,故藏真之氣濡於脾,而脾之所藏,則肌肉之氣也,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
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
毛者脈來浮濇,類羽毛之輕虛也。
(毛多胃少曰肺病)。
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巳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
(弦甚曰今病)。
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於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於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
冬令水王,脈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
石者脈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
(石多胃少曰腎病)。
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
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巳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
鉤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
(鉤甚曰今病)。
冬脈鉤甚,是水氣大衰而火寡於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於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
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
其脈從胃貫鬲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
故曰脈宗氣也,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穀而出於胃也,
經脈篇所載十五絡,并此共十六絡,詳具十六絡穴圖中,。又脾為陰土義,
詳疾病類,五十二。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日病在中,。數,
音朔。
(結而橫,有積矣)。
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患癥者多在左脈之下,
因胃氣積滯而然,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在左脇下者,
蓋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
(絕不至死)。
虛里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
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愚按虛里跳動,
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
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
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然經言宗氣之泄而余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愚請竟其義焉,
夫穀入於肺,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氣為水母,
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
故宗氣泄於下,則腎水竭於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
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十二。
(岐伯曰,脈從陰陽病易巳,脈逆陰陽病難巳)。
素問平人氣象論。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巳,脈病相反者為逆,
逆者難巳。
脈得四時之順日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日難巳。春得弦,夏得鉤,
秋得毛冬得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無他虞也,脈反四時,義如下文,
及不間藏,皆為難巳,不間藏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
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脈證得此,均名鬼賊,
其氣相殘,為病必甚,若間其所勝所藏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藏,如肝不傳脾而傳心,
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故標本病傳論曰,間者并行,
指間藏而言也,甚者獨行,指不問藏而言也,五十三難日,七傳者死,間藏者生,
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考之呂氏註五十三難曰,
間藏者,間其所勝之藏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
其說亦通,。又玉機真藏論曰,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
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即此不間藏之義也,
詳藏象類二十四。間,去聲。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逆,反也,從,順也,凡脈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藏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
脈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脈當沉細而反見浮大者,是皆逆四時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
風熱者,陽邪也,脈宜大而反靜,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脈宜虛而反實,病在藏中,
脈當有力而反虛,病在肌表,脈當浮滑而反濇堅者,皆為相反難治之證,
亦猶脈之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
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藏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
而真藏之脈獨見者死,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
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藏,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藏不得胃氣而然,
與真藏無胃者等耳。
(。黃帝曰)。
素問玉機真藏論。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者,是即六十一難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
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日深,此切戒之詞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
(色澤以浮,謂之易巳)。
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巳也。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
脈順四時者其氣和,故可治。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穀氣來也徐而和,故脈弱以滑者,是得胃氣,命曰易治也。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為相失,此下四節,皆言難治也。
(色夭不澤,謂之難巳)。
天,晦惡也,不澤,枯焦也。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
邪氣來也緊而疾,故實以堅者,病必益甚。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脈逆四時義如下文。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形氣色脈,如上四節之難治者,
謂之四難必察其詳而明告病家,欲其預知吉凶,庶無後怨。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絻沉濇者,
命曰逆四時)。
春得肺脈,金剋木也,夏得腎脈,水剋火也,秋得心脈,火剋金也,冬得脾脈,
土剋水也,加之懸絻沉濇,則陰陽偏絕,無復充和之胃氣矣,是逆四時之脈也。
(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濇,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
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此節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略同,蓋言脈與時逆者為難治,脈與證者亦難治也,
如病熱脈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正衰而邪進也,
此義與前大同,惟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云病在中脈虛,言內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
此云病在中脈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前云病在外脈濇堅,
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濇堅,以濇堅為沉陰也,此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
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脈,故曰難治,
詞若相友,理則實然,新校正以謂經誤,特未達其妙耳。
(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素問平人氣論
十三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琅玕,按符瑞圖曰,玉而有光者,說文曰,琅玕似珠,脈來中手如連珠,如琅玕者,
言其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是為心之平脈,前篇脈分四時,已悉五藏平病死脈,
而此則詳言其形也,琅玕,音即干。
(夏以胃氣為本)。
鉤而和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故曰心病。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操,持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
如持革帶之鉤,而全失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故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厭厭聶聶,眾苗齊秀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是為肺之平脈,
。聶,鳥結切。
(秋以胃氣為本)。
毛而和也。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
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亦毛多胃少之義,故曰肺病。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肺恐死)。
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亦但毛無胃之義,故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
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柔耎,即和緩弦長之,是為肝之平脈,
。耎,音軟。
(春以胃氣為本)。
弦而和也。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如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勁,強急也,如新張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無胃之義故日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勻淨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充和氣,
亦微耎弱之義,是為脾之平脈。
(長夏以胃氣為本)。
耎而和也。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
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
(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言堅銳不柔也,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如水之流,
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脈見,亦但代無胃之義,故曰脾死,。喙,音誨,
嘴也,距,權與切,雞足鉤距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冬脈沉石,故按之而堅,若過於石,則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
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是為腎之平脈。
(冬以胃氣本)。
石而和也。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脈如引葛,堅摶牽連也,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亦石多胃少之義,故曰腎病。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如彈石,其堅必甚,即但石無胃之義,故曰腎死,
。愚按十五難所載平病死脈,與本經互有異同,如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平,
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
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至於如引葛,如奪索,
如鳥之喙,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
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不知何故,異同顛倒若此,意者其必有脈,
或別有所謂耶,且難經之義,原出本論,學者當以本經為主。
(三陽脈體)。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四。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於穀甫後六十日,
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
(少陽脈至,乍數乍蹴乍短乍長)。
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脈短為陰,
而進退末未定也。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陽明之氣,王於雨水後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脈雖浮大,
而仍兼短也,。愚按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
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此皆同,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
盍陰陽有更變脈必隨乎時也,又曰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時日大要也據此二說,則逐節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論曰,
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
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義若與此有不同者,何也,
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彼以六氣分陰陽也,觀者宜各解其義,詳運氣類三十一。
(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素問經脈別論。十五。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表裏當俱寫,取之下俞)。
此言藏氣不和,而有一藏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證不同鍼治,亦異也,太陽者,
膀胱經也,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為虛氣衝逆於上,益胱與腎為裏,
皆水藏也,以水藏而陽氣獨至,則陽有餘陰不足矣,當於二經,取其下俞,
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谿,腎陰不足而亦寫之,以陽邪俱盛也,
故必表裏兼寫,而後可遏其勢。
(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
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而行氣於三陽,若其獨至,
則陽氣因邪而重并於本藏,故當寫胃之陽,補脾之陰,而取之下俞也,
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
(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
然厥氣必始於足下,故於蹻前察之,蹻,陽蹻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脈,陽蹻之前,
乃少陽之經,少陽氣盛則蹻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卒,猝同,
蹻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藏之太過,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
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矣,一陽少陽也,。六經次序,詳疾病類七。
(太陰,藏摶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
寫陰)。
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摶,堅強之謂,即下文所謂伏鼓也,太陰脾脈,本貴和緩,
今見鼓摶類乎真藏若真藏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
今太陰藏摶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藏之脈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
是為三陰之太過也,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寫足太陰之太白。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
寫陽補陰)。
一陽,當作二陰,少陽,當作少陰詳此上明三陽,下明三陰,
今此復言少陽而不及少陰,新校正疑其誤者是,蓋此前言太陰,後言厥陰,
本節言氣歸於腎,末節復有二陰摶至之文,又按全元起本亦云為少陰厥,
以四者合之,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獨嘯獨熾之謂,
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則為少陰熱厥,而陽并於上,
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宜治其表裏之經絡,
而寫足太陽,補足少陰也,太陽經穴名崑崙,絡穴,名飛揚,少陰穴名復溜,
絡穴名大鍾。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簿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一陰者,足厥陰用經也,至即獨至之義,治,主也,肝邪獨至,真氣必虛,
木火相干,故心為㾓痛,厥氣,逆氣也,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氣虛不固,
則表為白汗,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鍼治之,乃在下俞,厥陰之俞,名曰太衝,
。愚按此肩,何以知其皆言足經,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
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又如諸經皆言補寫,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
以少陽承三陽而言一陰承三陰而言,因前貫後,義實相同,虛補實寫,皆可理會也,
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蓋亦總結上文而言,不獨一經為然,古經多略,當會其意,
。㾓,音淵,酸疼也。
(帝曰,太陽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藏何象,岐伯曰,
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太浮也)。
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脈象也,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
少陽之象一陽者,陽為陽之裏,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裏,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
陽明雖太陽之裏,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伙仲景曰,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
義當脈會。
(太陰藏摶,言伏鼓也)。
此即釋上文太陰藏摶之義,伏鼓者,沉伏而鼓擊,即堅摶之,仲景日,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二陰摶至,腎不浮也。二陰,少陰腎經也,
二陰摶而獨至者,言腎但沉而不浮也,詳此明言二陰之脈,而前無二陰之至,
前有一陰之至,而此無一陰之脈,信為古經之脫簡,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
即此節也,仲景曰,尺寸俱沉者,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
(寸口尺脈診諸病)。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六。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頭痛)。
寸口,氣口也,詳見藏象類十一,短為陽不及,陽不及則陰奏之,故頭痛,
一曰短者,短於下也,脈短於下,則邪并於上,故頭痛,。中,去聲,下同。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湊之,故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脈來急促而上部擊手者,陽邪盛於上也,故為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沉為在裏,堅為陰實,故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浮為在表,盛為陽強,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沉為陽虛弱為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故為寒熱也,然沉弱之脈,
多陰少陽,陰寒在下,故為疝為瘕,為少腹痛,下文曰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當與此參看,瘕,積聚也,。疝,音山,又去聲,瘕,音加,又去聲。
(寸口脈沉而橫,曰脇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橫,急數也,沉主在內,橫主有積,故脇腹有而痛,。仲景曰積者藏病也,不移,
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可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
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
積在少腹,尺中,積在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
各以其部處之。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喘,急促也,脈沉而喘,熱在內也,熱在內為寒熱,即諸慄皆屬於火之謂。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陽脈而堅,故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陰脈而堅,故病在內。
(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
小弱者氣虛,濇者血少,氣虛血少,病久而然。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滑而浮者脈之陽也,陽脈而疾矣,邪之盛也,邪盛勢又張,是為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
滑脈流利,陽也,風性動,亦陽也,故脈曰滑風。
(脈濇曰痹)。
濇為陰脈,血不足也,故當病痹。
(緩而滑曰熱中)。
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啟玄子曰,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
(盛而緊日脹)。
盛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
(腎多青脈曰脫血)。
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
即診尺之義。
(尺脈緩濇謂之解㑊)。
尺主陰分,緩為氣衰,濇為血少,故當病解㑊,解㑊者困倦難狀之名也,。㑊,
音跡。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脈盛者邪必盛,邪盛者臥必不安,今脈盛而臥,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
此亦承上文尺脈而言,凡尺脈盛者多陰虛,故當脫血。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謂尺膚濇而尺脈滑也,尺膚濇者營血少也,尺滑者陰火盛也,陽盛陰虛,故為多汗,
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膚寒者,脾之陽衰,以脾主肌肉四支也,尺脈細者,腎之陽衰,
以腎主二陰下部也,脾腎虛寒,故為後泄。
(脈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尺為真陰不足,常熱為陰火有餘,故謂之熱中也。
(三診六變與尺相應)。
靈樞邪氣府病形篇。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知其病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見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脈者,切其寸口之陰陽也,問病者,
問其所病之緣因也.知是三者,則曰明曰神曰工,而診法盡矣,六十一難曰,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是謂神聖工巧,蓋本諸此。
(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
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
此言色脈形肉皆當詳察,在色明望,在脈可按,其於形肉,則當驗於尺之皮膚,
蓋以尺之皮膚,診時必見,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夫有諸中,必形諸外,
故色之與脈,脈之與形肉,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
三者皆當參合,故知三則神且明矣,桴,擊鼓槌也,。桴,孚浮二音。
(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
白者其脈毛黑者者其脈石)。
肝主木,其色青,其脈弦,心主火,其色赤,其脈鉤,脾主土,其色黃,其脈代,
肺主金,其色白,其脈毛,堅主水,色黑,其脈石,五脈義見前十一。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巳矣)。
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以金剋木之類是也,
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
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巳定,別之奈何,岐伯曰,
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濇而病變定矣)。
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濇以形體言,滑,不濇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濇,
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霑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
則病變可以定矣,愚按此節以緩急大小滑濇而定病變,謂可總諸脈之綱領也,
然五藏生論則曰小大滑浮沉,及後世之有不同者,如難經則曰浮沉短滑濇,
仲景則曰脈有弦緊孚沉滑濇,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滑伯仁曰,
大抵提綱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濇之六脈也,所謂不出乎六者,以其足統夫表裏陰陽,
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藏府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裏,
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藏,為寒為冷,數為在府,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濇為獨滯,
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見言之,蓋總不出乎表裏寒熱實,
六者之辨而巳,如其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裏,則細小而可類也,
遲者為寒,則徐緩濇結之屬可類,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
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此其大概,
皆亦人所易知者,然即此六者之中,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多不能識也,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可升散乎,
沉為裏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必先見沉緊,
是沉不可以概言裏,可攻內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
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
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
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
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可消伐乎,夫如是者,
是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任意,
則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脈道之所以難言,毫釐不可不辨也。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治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
脈濇者尺之膚亦濇,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調,察也,此正言脈之與尺,若桴鼓影響之相應,而其為變則有微有甚,
蓋甚則病深,微則病淺也,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義與此同,見下章,。賁,忿奔二音也,沸起也。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可以為上工,
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全六)。
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則脈為根本,
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侍於色也,
然必能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斯足稱為上工而十可全其九,
若二知一者,不過中下之材,故所全者亦惟六七而巳,然曰六曰七者,
輕易者在前也,曰八曰九者,最難者在後也,易者何難之有,難者豈有易言哉,
此其等差,雖分上下,而成敗之賢不肖,其相去也天壤矣。
(診尺論疾)。
靈樞論疾診尺篇。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欲診尺以知藏府,故曰從外知內。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病形定矣)。
寸口之脈,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脈,其內可知,通身形體,難以盡見,
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風水膚脹也)。
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頸脈,人迎脈也,窅而不起,
按之有窩也,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風水義見疾病類三十一,
膚脹義見疾病類五十七,。窠,音科,癰,去聲,窅,音夭。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
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
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㑊,
解㑊者,身體因倦,故卻安臥,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澤脂,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
(尺膚濇者風痹也)。
尺膚濇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痹。
(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如枯魚之鱗,乾濇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
又下篇肝脈濇甚為溢飲,。泆,溢同。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溢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脈雖盛而兼滑者,
是脈巳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熬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臂髆之節也日曲池以上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下也。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
故應於肩背。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
(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腸中有蟲)。
肘後麤以下二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陰分有熱,
故應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魚上脈青,胃之寒也,經脈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魚義見經絡類二。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尺炬然熱,火在陰也,人迎大者,陽之勝也,故當失血,若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
形有餘而氣衰少也,陰虛既極,而煩悗再加,故當立死,。悗,美本切。
(類經五卷終)。
(類經六卷)。
(張介賓類註脈色類,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九。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濇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
六者為脈之提綱,故帝特舉而問之。
(。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急者弦之類,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瘛瘲,筋脈引急曰瘛,
弛長曰瘲,弦急之脈多主痛,0故微急為心痛引背,心胸有邪,食當不下也,
大抵弦急之脈當為此等病,故急甚亦可為心痛,微急亦可為瘛瘲,
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餘同此意,。瘛,熾寄係三音,瘲,音縱。
(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若微緩則為伏梁在心下,
而能升能降,及時為唾血,皆心藏不清也,。伏梁義詳疾病類七十三。
(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心脈大甚,心火上炎也,故喉中吤然有聲,若其微大而為心痹引背,善淚出者,
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也,心痹義,詳疾病類六十七,。吤,音介,痹,
音秘。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
心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胃土寒,故善噦,若其微小,亦為血脈枯少,故病消癉,
消癉者,肌膚消瘦也,。噦,於決切,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心脈滑甚則血熱,血熱則燥,故當為渴,若其微滑則熱在於下,當病心疝而引臍腹,
脈要精微論曰,病名心疝,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濇甚為瘖,微濇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心脈濇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瘖也,微濇為血溢,濇當傷血也,
維厥者,四維厥逆也,以四支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為耳鳴為顛疾者,
心亦開竅於耳,而心虛則神亂也,。瘖,音音,聲瘂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肺脈急甚,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主癲疾,若其微急,亦以風寒有餘,因而致熱,
故為寒熱怠惰等病。
(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肺脈緩甚者,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若其微緩,而為痿瘻偏風,頭下汗出,
亦以陽邪在陰也。
(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肺脈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若其微大,亦由肺熱,
故為肺痹引胸背,肺痹者,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
(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
脈小甚,則陽氣虛而府不固,病當為泄,若其微小,亦以金衰,金衰則水弱,
故為消癉。
(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
肺脈滑甚者,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若其微滑,
亦為上下出血,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賁,音奔。
(濇甚為嘔血,微濇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
濇脈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濇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濇,氣當有滯,
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
。痠,音酸。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脇下,若覆杯)。
肝脈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嗔惡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
故為肥氣在脈下,脈下者肝之經也,。愚按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
在左脈下,其義本此,然難經以木王東方,故言左脈,而此節本無左字。
(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
緩為脾脈,以肝脈而緩甚,木土相克也,故善嘔,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痹者,
皆土為木制,不能運行而然,水瘕,水積也,。瘕,加駕二音。
(大甚為內癰,善嘔衂,微大為肝痹陰縮,欬引小腹)。
肝脈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血熱不藏,故為嘔脈,
若其微大而為肝痹,為陰縮,為欬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
肝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衂,泥六切,鼻血也。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肝藏血,肝脈小甚則血少而渴,故多飲,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
(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
肝脈滑甚者熱壅於經,故為㿉疝,若其微滑而為遺溺,
以肝火在下而疎泄不禁也。㿉㿗同,溺,尿同。
(濇甚為溢飲,微濇為瘛攣筋痹)。
肝脈濇甚,血衰滯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