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骨圖說
- 作者
- 二宮獻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08年
- 底本
- 出自《皇漢醫學叢書》第八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早稲田大学図書館掃描本
序
三折肱為良醫。九折臂為良醫。盲史湘累吐能言之。則治打撲折傷者。古之良醫也。周官有折瘍之祝藥焉。政論有續骨之膏焉。而本草鴻然吐言地黃屬骨。而甘草生肉。祝藥膏藥。聖賢所教。何曾無效乎。雖然骨折骸碎。節脫筋斷。其所傷者。在子腠之內。而藥施諸皮膚之外。不近似隔履搔癢乎。予曾論之。人身之與家國。其理一致。動履平寧者。太平清明之象也。其失常不快者。禍亂之象也。內證者。內亂也。外證者。外寇也。病之得於喜怒飲食者。猶枉席沉蠱之禍。朝政廢缺之害也。病之得於風寒暑濕者。猶夷狄內侵之禍。諸侯叛逆之亂也。若夫打撲傷損之類。是非內患。又非外懼。是猶星隕地震。海嘯山崩之變。水火饑饉之災乎。是宜別有其法焉。豈可比諸內外之治術乎。是故趙宋始有正骨科焉。至明又有接骨科焉。其法載於聖濟證治之諸書。近世醫宗金鑑所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八法。是予所謂別得其治者也。唯恨其法。未得精細耳。濱田醫官。二宮彥可。博學篤志。精於其業。曾西遊至於長崎。師事吉原吉隱。得正骨之術。杏隱元武夫也。擴充其曾所學死活拳法。以建其法。彥可盡傳其秘蘊。東歸之後。屢驗諸患者。桴鼓相應。十愈八九。遂以良聞。頃原其師說。加之以其所自得者。著中國接骨圖說二卷。請序於予。予閱之。其書探珠、弄玉、靡風、車轉、圓旋、螺旋、躍魚、游魚、熊顧、鸞翔、鶴跨、騎龍、燕尾、鴒尾、尺蠖、諸法焉。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六。合五十一法矣。有圖而象之。有說而解之。又別建揉法百五十法焉。富哉術也。比諸金鑑諸書所載。則猶金罍玉爵之於汗尊杯飲邪。杏隱海隅隱士。懷抱奇術。遁戢不出。銷名幽藪。然得彥可而顯於天下。豈不為大幸乎。今之醫生。匿其師傳。以為自得。詡詡夸人。釣譽於世。以弋身家之腴者。比比有之。甚則至彎射羿之弓焉。彥可則不然。著其書而顯其師。比諸彼徒。豈不亦天冠地履乎。予於此書。不獨喜其術之精。而有青藍之譽焉。又以喜意出於敦厚。慕君子長者之風者乎。
文化五年戊長夏旺日
丹波元簡廉夫氏撰
序
吾家五世。以外科承乏傳醫。專奉西洋氏之方。而漢洋二書諸門方法。旁搜廣討。略無遺漏。獨於整骨一門。漢氏未能詳悉。洋氏多用器械。未詳悉者。難施之治。用器械者。苦其難得。長崎有杏隱老人。專以手法整理骨傷。善生其創意。吾友濱田二宮彥可從杏隱老人。盡受其方。救患起廢。其功不勘。令兒國寶及弟子輩。學其方。吾家今用之矣。近日彥可作接骨圖說上下篇。圖說兼優。又附載裹簾之法。此吾家所傳。彥可學而用之者也。余欣然為之序。
文化丙寅夏六月東都傳醫法眼兼醫學瘍科教諭桂園瑞
序
古人有曰。折傷打撲者非疾。然而其治療不得法。則遂陷非命之死。即不至死亦不免廢者。豈可輕忽之哉。余嘗客遊於肥之長崎。得阿蘭象胥長吉雄耕牛而馭。譚及正骨手法。耕牛曰。西洋雖有正骨法。獨巧用械。而手法則付之不講。我長崎有杏蔭齋先生。其人元武弁。姓吉原。名元楝。字隆仙。達於所謂死活券法。今隱於方伎。以按蹻為業。因其所得券法。潛心正骨多年。終得其奧妙。合縫接折。其效不可勝記也。嘗見療一舂夫。以杵撞睪丸。絕死。眾醫不能救者。先生一下手於小腹。按之則忽然蘇。恰如喚起沉睡者。然其手法之妙。概此類矣。僕舊相識。足下若願見之。則請為紹介。余曰。素所欲也。於是委贄門下。得學其術。母法十三。子法十八。道既通。將東歸。先生囑余曰。余已創此手法。未有成書之可以遺於後昆者。吾齡在桑榆。汝能繼吾志。乃盡取其秘蘊授焉。於是覃思研精二十餘年。更增益為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又六。又新立揉法一百五十。施之人則擊撲跌蹶復舊者。十而八九。其或復亦不至廢。此皆因先生之創意秘蘊。非余之妄作者也。凡學此術者勿忘先生之高德。嗚呼。夫正骨之用也廣矣。如稠人雜沓之地。士人演武之場碰撞攧撲常有則不獨醫生。雖諸凡士庶。亦學習斯術。其益不勘而已。故不吝其奧秘。壽之梓公於宇內云爾。
文化四年丁卯季冬濱田侯醫臣二宮獻撰
接骨總論
接骨。或稱正骨。或稱整骨。皆謂整所跌撲損傷之骨節也。宋時始有正骨科。至明又立接骨科。聖濟總錄。證治準繩。醫宗金鑑等書可考。金鑑特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八法。而未為詳備。今以金鑑八法為經。新立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六。以為緯。凡三百六十五節之傷損者。無所逃於此手法。夫手法者。何也。謂以兩手使所傷之骨節仍復於舊也。但傷有輕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復舊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手法所施之巧拙也。蓋一身之骨節非一致。而筋脈羅列。又各不同。故能知其骨節。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裡。以手運轉推拿之。自適其情。是稱為手法也。手法亦不可妄施。若元氣素弱。一旦被傷。勢已難支。設手法再誤。則萬難挽回。於是別有揉法百五十法。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其法。然後治自多効。誠其宛轉運用之妙。要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故不口授面命。則難得其法矣。
檢骨
先問其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摸檢其所傷之骨節。知其骨脫、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輭、骨硬。而後以手法治之。是正骨家檢骨之大要也。最不可孟浪也。夫人之周身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鈴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次顱為髏骨者一。髏前為頂威骨者一。髏後腦骨者一。腦左枕骨者一。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髏前為顖骨者一。顖下為伏委骨者一。伏委之下為俊骨者一。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左睛之上為智宮骨者一。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鼻之前為梁骨者一。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梁之左為糺骨者一。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左耳為司正骨者一。右耳為納邪骨者一。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正邪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嚏後之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嚏上為齶骨者一。其齶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右頷為車骨者一。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乘車上下山齒牙三十六事。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左中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鈴骨者二。鈴中為會厭骨者一。鈴中之下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嚥下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谷下為⿰亻鬲道骨者。左右共二。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鈴下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左缺盆前之下為下猒骨者一。右缺盆前之下為分饍骨者一。猒饍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倉之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髎下之左為胸骨者一。髎下之右為蕩骨者一。胸之下為烏骨者一。蕩之下為臆骨者一。鈴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脊窳次下為大動骨者一。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歸下之後為篡骨者一。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儭。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支。其缺盆之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本端之下為腕也。龍本內為進賢骨者一。虎端上內為及爵骨者一。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次搦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爪甲之下各有襯骨。左右共十。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以五十一字。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兩乳下分左右。自兩足心。眾骨所會處也。𩩲骭之下為心蔽骨者一。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亦十二。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共十二。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蓧骨之前為大橫骨者一。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骸關之下為捷骨者。左右共二。捷骨之下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髀樞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䯒骨之外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下力有釋欹骨者共十。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者共十。起僕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平助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釋欹兩傍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隱。或襯。或無髓勢。餘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顛骨者。頭頂也。其骨男子三叉縫。女子十字縫。位居至高。內函腦髓如蓋。故名天靈蓋。以統全體者也。或碰撞損傷。骨碎破者必死。或卒然暈倒。身體強直。口鼻有出入聲氣。雖目閉面如土色。心口溫熱跳動者可治。切不可撅拿並扶起。惟宜屈膝側臥。先徐徐用揉法後。熊顧子法第二整理之。
囪骨者。嬰兒頂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名曰囪門。或打撲損傷。骨縫雖綻。尚未震傷腦髓。筋未振轉者生。治法類顛骨。大凡嬰孩之手法者皆貴揉法。
山角骨。即頭頂兩傍稜骨也。攧撲損傷。骨碎破者死。骨未破則雖宣紫腫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有昏迷目閉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慌亂。唾臥喘促。飲食少進者。可治。用揉法須輕輕。
凌雲骨。在前髮際下。即正中額骨。其兩眉上之骨。左名天賢骨。右名天貴骨。兩額骨也。打撲損傷者。面目浮腫。若內傷者。瘀血上而吐衄。昏沉不省人事。治同山角骨。
晴明骨。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其上曰眉稜骨。其下曰䪼骨。䪼骨下接上牙床。打僕損傷。血流滿面。或骨碎。眼胞損傷。瞳神破碎者。難治。
兩顴骨者。面上兩旁之高起大骨也。擊僕損傷。青腫堅硬疼痛。或牙車緊急。嚼物艱難。或鼻孔出血。或兩唇掀翻者治。骨破碎者不治。
鼻梁骨者。鼻孔之界骨也。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或打撲鼻兩孔。傷鼻梁骨。凹陷者可治。血出無妨。若跌磕傷開鼻竅。或鼻被傷落者。亦無不治。
中血堂。即鼻內頞下脆骨空虛處也。雖被打撲傷損。神氣迷昏者無妨。血流不止者危。
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齒牙。打撲損傷者。顋唇腫痛。牙車振動。雖目閉神昏。或心熱神亂。氣弱體軟煮。亦無不治。
齒者。口齦所生之骨也。又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齒。如走馬牙疳。出血不止者至危。
扶桑骨。即兩額骨旁近太陽。肉內凹處也。若跌僕損傷。或掀腫。或血出。或青紫堅硬。頭疼耳鳴。青痕滿面。憎寒惡冷。心中發熱。若撞撲傷凹。骨碎透內者死。
頰車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鉤。承載諸齒。能咀食物。有運動之象。故名頰車。其骨尾形如鉤。上控於曲頰之環。其曲頰名兩鉤骨。即上頰之合鉗。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也。其上名玉梁骨。即耳門骨也。或打僕脫鉤臼。或因風濕襲入。鉤環脫臼。單脫者。為錯。雙脫者。為落。若欠而脫臼者。乃突滑也。無妨。脫臼者。名架風。又落下頦。俗名吊下巴欠。又云打哈氣。探珠母子法整頓之。
後山骨。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後熊顧子法第二正之。如誤從高處墜下。後山骨傷太重。筋翻氣促。痰向如拽鋸之聲。垂頭目閉有喘聲者。此風熱所乘。至危之證。不能治也。遺尿者必亡。惟月牙形者。更易受傷。如被墜墮打傷震動蓋頂骨縫。以致腦筋轉擰。疼痛昏迷。不省人事。少時或明者。其人可治。
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若跌打損傷。其耳上下俱腫起。耳內之禁骨有傷。則見血膿水。耳外瘀聚凝結疼痛。筋結不能舒通。以致頭暈眼迷。兩太陽扶桑骨脹痛。頸項筋強。虛浮紅紫。精神短少。四肢無力。坐臥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後熊顧子法第三端理之。
旋臺骨。又名玉柱骨。即頭後頸骨三節也。一名天柱骨。此骨被傷共分五證。一曰。從高墜下。致頸骨插入腔內。而左右廢活動者。用熊顧子法第一拔提之。二曰。打傷頭低不起。用熊顧母法整理之。三曰。墜墮左右歪邪。項強不能顧者。熊顧母法提顧之。四曰。僕傷面仰頭不能乘。或筋長骨錯。或筋聚。或筋強者。用熊顧子法第二端之。五曰。自縊者旦至暮心下若微溫者可治。暮至旦雖心下微溫不可治。徐徐抱解不能截繩。上下安被臥之。用熊顧子法第三整理之。
𩪇子骨。經名柱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肩解。擊打損傷。或驅馬誤墜於地。或從高墜下。或撞撲砍磕。骨斷骨叉乘者。用車轉子法第八整之。
胸骨。即𩩲骭骨。乃胸脅眾骨之統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脅下小肋骨名曰季脅。季肋俗名軟肋。肋者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凡胸骨被物從前面撞打跌僕者重。從後面撞僕者輕。輕者用揉法治之。重者骨斷骨叉乘用靡風子法第三整理之。兩乳上骨傷者。用靡風子法第二治之。若傷重者。內透胸中。傷心肺兩藏。其人氣亂昏迷。閉目嘔吐血水。呃逆戰慄者。則危在旦夕。不可醫治矣。
岐骨者。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其下即鳩尾骨也。內近心君。最忌觸犯。或打撲損傷。骨閃錯。輕者用靡風子法第一治之。重者必入心藏。致神昏目閉。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喘鼻搧。久而不醒。醒而神亂。此血瘀而堅凝不行者也。難以回生。
鳧骨者。即胸下之邊肋。上下二條易被損傷。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護之。打撲傷損。用靡風母法端之。在下近腹者。鶴跨母法亦可。
背骨者。自後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條居中。共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藏府。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於前。則為胸脅也。跌打傷損。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不可能俯仰者。用鶴跨跨母法整頓之。或有為傴僂之形者。用鶴子法整理之。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間骨也。若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側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者。騎龍母法治之。
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脊諸骨。兩旁各有孔。名曰八髎。其末筋名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樁。或打撲跌蹶。或蹲墊骨錯。壅腫者。用騎龍母法。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稜骨也。其臼含納臑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䯋與臑骨合縫處。俗名吞口。一名肩頭。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不能招舉。亦不能向前。惟扭於肋後而已。其氣血皆壅聚於肘。肘腫如椎不移者。用車轉子法第六整頓。或脫臼、手麻木。髃骨突出者。用車轉子法第一歸窠。或打撲髃骨。閃錯手不能舉。疼痛者。車轉母法整理之。或筋翻筋攣筋脹。髃骨膠結。不能離脅肋者。用車轉子法第二轉之。或損傷經數日。而髃骨腫硬。臑肘瘀血凝滯如針刺者。車轉子法第三撥轉之。髃骨錯出於後。筋攣筋脹膠結不動者。車轉子法第四挫頓之。肩髃合縫高出。難用運轉之手法者。車轉子法第五整理之。雖髃骨不脫臼。不骨突出。前後上下運轉不如意。筋脈攣急者。車轉子法第七治之。
肩胛骨。肩髃之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亦名鍁板子骨。打撲攧蹶。骨失位。腫硬者。用鸞翔之法整頓之。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肐膊。乃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或墜馬跌碎。或打斷。或斜裂。或截斷。或碎斷。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無碎骨。先用揉法整之。將杉籬裹簾法縛之。
肘骨者。肐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俗名鵝鼻骨。若跌傷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先用圓旋子法第三挫頓。後用旋母法正之。肘骨脫臼。手垂不能舉。臂腕麻木。或冷涼。用圓旋母法整之。肘骨屈不伸。其筋斜彎者。用圓旋子法第一曳之肘尖骨向上破皮肉突出。經日不復。腫硬筋攣不伸。臂腕失政者。用圓旋子法第二擊頓之。後用圓母法整理之。老人婦人小兒者。用圓旋子法第四整之。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疊並相倚。俱下接於腕骨焉。凡臂骨受傷者。多因迎擊而斷也。或斷臂輔二骨。或惟斷一骨。先用揉法端之。後用杉籬裹簾法。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也。一名壅骨。俗曰虎骨。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骨也。其上並接臂輔兩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若墜馬手掌著地。只能傷腕。壅腫疼痛。若手背向後。翻貼於臂者。並躍魚法端之。
五指之骨。名錘骨。即各指本節之名也。其各指次節名竹節骨。若被打傷。折五指。或翻錯一指。並游魚法整之。
胯骨。即髖骨也。又名髁骨。跌打損傷。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腳尖著地。骨錯者。腎努斜行。用騎龍母法整之。
環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處也。跌打損傷。以致樞機錯努。青紫腫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側艱難。燕尾母法挫頓之。或環跳脫臼。筋弛足痿蹇麻木者。燕尾子法第一端之。或髖骨閃錯。及大腿骨一時碎者。先用揉法。整大腿骨。杉籬裹簾法纏縛之。後用燕尾子法第二。治髖骨閃錯。
股骨者。髀骨上端如杵。入如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䯒骨。統名曰股。乃下身兩大支通稱也。俗名大腿骨。墜馬擰傷。骨碎筋腫。黑紫清涼者。先用揉法端之。後用杉籬裹簾法。
膝蓋骨。亦名臏骨。形圓而扁。覆於楗䯒上下兩骨之端。內面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腿至於兩肋。下過胻骨至於足背。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用尺蠖子法第二整之。或膝屈不伸。膕大筋翻攣者。用尺蠖母法端之。或膝頭大腫。黑紫筋直。膕腫疼痛。手不可近者。用尺蠖子法第一端之。或膝骨斜錯。股骨一時碎傷者。先整其股骨。後用尺蠖子法第三治之。
胻骨。即膝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俗名勞堂骨。若被跌打損傷。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或砍磕被重物擊壓。骨細碎者。用揉法整之。杉籬裹簾法縛之。
髁骨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後跟骨向前腳尖向後。筋翻肉腫。疼痛不止者。用弄玉法端之。
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其受傷之因不一。或從隕墜。或被重物擊壓。或被車馬踹砑。若僅傷筋肉。尚屬易治若骨體受傷。每多難治。領尾法治之。
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游魚法治之。
跟骨者。足後跟骨也。上承胻輔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裡。上至膕中過臀。抵腰脊至項。自腦後向前至目眥。皆此筋之所達也。若落馬墜蹬等傷。以致跟骨擰轉向前。足趾向後。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自足至腰脊。諸筋皆失其常度。拳攣疼痛。宜螺旋法治之。
脈證治法
劉宗原曰。打撲金刃損傷。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而亡血過多之證。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唯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頃見圍城中軍士被傷。不問頭面手足胸背輕重。醫者例以大黃等利之。後大黃缺少。甚者遂以巴豆代之。以為不於初時瀉去毒氣。後則多致危殆。至於略傷手指。亦悉以藥利之。殊不知大黃之藥惟與有瘀血者相宜。其有亡血過多元氣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也。
戴院使云。僕踣不知曰攧。兩手相搏曰撲。其為損一也。因攧撲而迷悶者。酒調蘇合香丸灌之。因攧撲而損傷。宜逐其惡血。酒煎蘇木調蘇合香丸。或雞鳴散。或和氣飲加大黃。入醋少許煎。或童便調黑神散。不用童便用蘇木煎酒調亦得。攧撲傷疼。酒調琥珀散極佳。烏藥順氣散亦可。
大法固以血之瘀失分虛實。而為補瀉。亦當看損傷之輕重。輕者。頓挫。氣血凝滯作痛。此當導氣行血而已。重者。傷節折骨。此當續節接骨。非調治三四月。不得平復。更甚者。氣血內停沮塞。真氣不得行者必死。急瀉其血通其氣。亦或有可治者焉。
凡打撲傷損者。先用手尋揣傷處。用藥熨數次。整頓其筋骨。以敷藥搽之。後用杉籬裹簾法。骨細碎者。別有正副夾縛定之法。正夾用杉皮去外重皮。約手指大。指排肉上。以藥敷杉皮上。其藥上用副夾。用竹片去里竹黃。亦如指大。疏排夾縛。
凡打傷跌撲。其痛不可近者。先用草烏散九鳥散之類之麻藥。則麻倒不知疼處。或用刀割開。或用剪去骨鋒。或以手整頓。骨筋歸元端正。後用夾板夾縛定。或箭鏃入骨不出。亦可用此藥麻之。或鐵鉗拽出。或用鑿鑿開取出。若人昏沉。後用鹽湯。或鹽水。或鐵醬汁。或濃煎茗與服立醒。
凡骨斷皮破者。不用酒煎藥。或損在內破皮肉者。可加童便在破血藥內。若骨斷皮不破。可全用酒煎藥服之。若只損傷。骨未折肉未破者。用正骨順氣湯。折傷木湯之類。
凡皮破骨出差曰拔。撙捺不入。用快刀割皮間些捺入骨。不須割肉。肉自破。後用管爾膏敷貼。瘡四傍腫處。用敷藥。若破而血多出者。用手整時最要快便。
凡平處骨斷骨碎。皮不破者。只用敷藥藥熨鏝熨。若手足曲直等處。及轉動處。只宜絹包縛。令時數轉動。不可夾縛。如指骨碎斷。止用苧麻夾縛。腿上用苧麻繩夾縛。冬月熱縛。夏月冷縛。余月漫縛。凡傷重其初麻而不痛。應拔伸捺正。或用刀取開皮。二三日後。方知痛。且先勻氣血。
凡筋攣筋縮筋翻者。摻以蚯蚓膏。而後頻用揉法。滿腫硬堅者。用振挺法輕擊之。瘀血聚積。或青紫黑色焮熱者。以三楞針刺數處出血。貼以鯽魚泥生鰍泥之類。
凡肉破出血不止者。以發繩扎住其上。閱青筋放五六針。青筋不見者。以三稜針。刺足委中穴。血突出高二尺許。漸漸如線流於地約升余。其人或暈倒。或如委頓狀。面失色則瘡口出血頓止。
素問云。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則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靈樞云。身有所傷。血出多反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小腹臍上三結交。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脈經云。從高顛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破傷之脈。若瘀血停積者。堅強實則生。虛細澀則死。若亡血過多者。虛弱澀則生。堅強實則死。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凡砍刺出血不止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靈樞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行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及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
十不治證
胸背骨破入肺者。縱未即死。二七難過。 左脅下傷透至內者。 腸傷斷者。 頭顱骨碎腦蓋傷者。 小腹下傷。內橫骨破者。 血出盡者。 肩內耳後傷透內者。 腰骨壓碎者。 傷破陰子者。 脈不實重者。
敷藥法
用蜜。或糯米糊。或東流水。或生薑自然汁。或無灰酒。或火酒。或霹靂酒。或釅醋。或陳醬汁。或童便。和散藥為泥。雞翎二三十莖。縛作刷子。掃痛處。俟其干更塗。如此三四層為度。若有肉破處。則唯布其四面。而露其口。兩三日後。用柳篦。鏟落舊藥。換新藥。或用藥水泡洗。去舊藥亦可。惟不可驚動損處。
藥熨法
用木綿布方五寸。裹藥一劑。以麻絲括定。余其絲條尺許。浸火酒於砂鍋中。定文於文火爐上。不令有潮氣。須酒色微紅時。取三指大青竹筒長五六寸。兩頭不留節。以所括麻條通竹筒中。絡其末令如鼓桴熨患處。揉摩數次。
熨斗烙法
先搗爛蔥白一味。合定痛散為泥。敷於痛處。以毛頭紙蘸醋貼藥上。燒鐵熨斗烙紙上。以傷處覺熱疼口中有聲為度。
鏝熨法
以藥泥攤厚好紙上厚五分。更以紙覆其上。敷於患處。燒鐵鏝子令通紅。烙熨其紙上。一法以藥泥攤紙上厚五分。縱六寸。橫四寸。從四邊起紙來裹之。為一片板。先以銅板架火爐上。置一片板於其上。俟熱透罨熨於患處。
振梃法
振梃。木棒也。長尺半圓圍三寸五分。或麵杖亦可。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先用布疊令三重。敷患處。以此梃輕輕振擊其患處。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潮消也。
腰柱法
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擔形。寬一寸。厚五分。長短以患處為度。俱就側面鑽孔。以布聯貫之。腰節骨被傷。錯筍膂肉破裂。筋斜傴僂者。先以布纏圍患處一二層將此。柱排列於脊骨兩旁。再以布纏覆柱上數層。令端正為要。
杉籬法
杉籬者。復逼之器也。量患處之長短闊狹。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為片。以布卷定之。酌其片數記其次以布聯編之。令不得紊亂。有似於籬。故名焉。手足骨斷骨碎筋斜筋斷者。先以布纏之。以此籬環抱之。再以布纏卷籬上。則骨縫吻合。堅牢無離綻脫走之患。令不動搖為要。
裹簾以白布為之。層纏患處。故名裹簾。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和蘭醫書精錄其事。桂川月池先生之譯。別有其書。故唯舉一二圖而不復贅焉。
正骨圖解
使患者正坐。一人坐背後生腰。以兩手承枕骨邊。腕骨當項。指頭並向上面把定。要令不動搖。醫蹲踞前面。以兩手大拇指。入患者口中。撙牙關盡處。四指捧下頦。乘勢極力向喉嚨突下。更向上突上。則雙鉤入上環。
患者佐者坐如母法。醫以右手腕骨。捧持腮骨。指頭向頰車起大拇指。當地倉外面。探求牙關盡處。自皮上捺下如母法。左手受持下頦左傍。要令不搖而已。
使患者開兩踵於臀外而安坐。醫在其背後。踐開兩腳而直立。低頭視患者之額上。安右手於額中央。翻左手以虎口挾持其項骨。指頭用力把定髮際玉枕骨下陷處。翻右手載其頤於掌上。前後相圍。左手自肩用力提之。右手應左手之提。自下抬之。務勿不正左右齊一。令右顧三次。然後當患者頭後於胸膛。以左手按額中央。翻右手挾持項骨。載頤於左手掌上如前。令左顧三次。
使患者坐如母法。一人在患者之前。踐開兩腳。以兩手搭患者之肩井上邊。指頭向肩胛用力推鎮焉。醫直立其背後。兩手挾定如母法。提時左右徐徐令顧以己之呼吸為度。自肩至䯛用力施震震法。其提上之勢。恰如拔頸狀。漸伸時當患者腦後於胸膛。捺托令不弛。以項手代頤手。相圍如前法。徐徐牽上。筋骨抒緩時。令左右顧數次。
使患者坐如母法。醫坐其右側。立右膝。安置右肘於髖上。翻掌載患者頤放其上。覆左手虎口挾定項骨。用力抬上如母法提。左顧時。右膝載胕而將送之。此法為貴人設。如其重症。猶須前法。
使患者仰臥。醫箕踞其頭上。以兩足蹈定患者之肩井。翻在手挾項骨。右掌勾頤徐徐令顧如子法第一。其左顧也。用力蹈右肩。右顧反是。其左右遞互十次。
使患者正坐。醫坐其右側如雁行。斜欹右膝跂左踵。安置左臀於其跟上。用為跗。覆左手搭患者肩上。掌中當肩井。指頭及缺盆。大拇指在肩髃後陷處。翻右手掌抅持患者肘後。用力拽舉如彎弓狀。循患者耳後。斡旋如轉繰車狀。右手拽則左手拇指用力捺肩髃後。循耳後斡旋。則四指頭用力捺缺盆。運轉數次。
醫坐如母法。一人在患者前扶患手。其法開兩足而立。翻右手把患者之大拇指魚腹。翻左手把住患掌背腹。隨醫旋轉輕牽。慎勿緩弛。醫與扶者為掎捔角勢。齊一旋轉。其法小異母法。左手覆住肩井。大拇指揣入臑腧陷中。以右手虎口向肘逆握患者臑間。用力於肩。與扶者回轉。及其耳後。則斜肩屈肘揚之斡旋一次。又轉來至耳後。則用力於掌。捺定臑肉。開指頭轉掌。順換握。徐徐迴轉。而至脅肋。則扶者放手而退。醫乘勢而挫頓。
使患者端坐。醫坐其右背後如雁行。立右膝。以右手輕握患者肘後。而徐徐啟之。用左手掌。插絮團於其脅肋與肘間。用指頭推入於腋下。團皆入則更用虎口衝上。使右手所握之患肘漸切近於脅肋。則臑骨發起復其舊。尚不去絮團。用裹簾如法。
使患者屈其左肘。以掌按其膻中。而端坐。醫坐右側。斜欹左膝。以二疊軟布。當患手腋下。以左手掌抑之。以右手握定其腕後。以抑腋下手。急推倒。其手法機發。在妙訣焉。
使患者正坐。醫雁行於背後跋扈兩腳。以左手撙住患者肩髃。以右手把定患者右腕後。帶回轉之意。徐徐顫掉而拽患者肘高舉。而跨飛右腳於患者膝前乘勢迴轉。其迴轉也。拽於患者膝頭。至於脅下。沿耳後高舉。令不弛。斡旋數次。如母法。
使患者正坐。醫立其右背後雁行。跋扈兩腳。左手覆患者肩井。四指當缺盆雲門上。大拇指當臑腧穴。緊固捺定。右手把住患者右腕。乘拽勢退闢右足。而拽倒患者。載其右肩髃於左足跗上。左手猶在缺盆肩井。而抑定。屈右足。欹左膝。以跗扇翻其所載肩髃。其訣也。以所把住右手。捏撩扇翻。要與足跗一齊。
使患者正立。醫立患者背後如雁行。欹右膝跂左踵如母法。左手大拇指揣入臑腧陷處。四指覆肩上。右手把住其肘後徐徐動搖。乘舉勢。有拗之光景。以推出為度。
使患者正立。醫立背後如母法。以左手掌覆肩髃。拇指當臑腧穴。四指頭當缺盆雲門上。右虎口挾持患者肘後。如母法自腋下。輕控於背後。沿耳後斡旋。將舉回。則左手拇指推臑腧穴。至耳後。則掌中推髃骨上。轉向前。則推缺盆下。每斡旋互推三處。手裡在妙訣焉。一名三折車轉。
使患者正立。醫對立。立左膝。右手搭患者肩井上邊。四指至肩胛。如鉤引於前狀。左手抬握患者肘頭為微回意。而捺背後。則右手拽之。往來數次。以缺盆骨露起為度。
使患者正立。醫在患肘前。對坐其間尺余。立左膝於患者右側。微側身向患者之左。右手握定患手腕後內側。左手掌上承載肘尖。伸首合住頭顱於患者右肩髃下膊上。令患者不動搖。以所握手。捺屈患手於患者頤下胸邊。左旋向外迴轉而拽伸之。合住肩髃額顱與承載肘尖左掌。握拽腕後右手者。其期要一齊焉。
使患者俯臥。醫對其右側。立左膝。跂右踵。跗臀於跟上。以右手握定患手掌後。當左手於患者腋下。用力於腕。急速推倒患者。倒時醫捩左手㬹。以足澤受患手肘尖。以右手微撓其腕骨於外。曳定於內焉。
使患者正立。以帨巾𥈆其兩眼。結之腦後。又以巾卷其患手腕後寸口。以繩索及絹帶約六七尺許。扎住其上。系其末於楹。佐者一人在患者左側欹坐。以兩手抱持之。醫雙手握麵杖。極力自頭上打繩索中央。勢如擊弦上。則肘骨頓復。
使患者負楹若牆正立。醫對立於其傷肘。斜右膝。伸右手以掌按住患者右乳上。以左手握患手腕後外側。右掌捺乳上。則左手帶向內迴轉之意。而徐徐隨呼吸拽伸焉。
依母法迴轉臂肘頗緩。半伸半屈如人字樣。勿令伸。承肘左掌之大拇指食指。挾肘骨帶掬之意。徐徐迴轉臂骨。則肘骨合縫。
使患者正立。而覆患手。醫對立其前側右手。上大拇指。下四指。把住患手四指中節。仰左手。上大拇指。下四指。挾其腕骨不緩不緊。乘勢而右旋拽伸之。登時以所挾腕骨之大拇指。摎聚皮肉於腕骨上。則腕前筋脈為之不攣急。令骨節易運轉。而轉大拇指。推入陽池穴陷處。其運轉也。要以挾腕骨手衝上。以握四指手曳下。左右有引訣並上下之意。而骨節寬容焉。
使患者正坐。醫對坐。側右手上拇指下食指。把定患指頭。左手亦上大指下食指。挾患節上。運轉如躍魚法。
使患者正立。醫踞其背後。跂左踵。跋出右腳。生腰直身當左掌於患者胛骨。四指頭鉤胛骨上稜骨。以掌側骨揣捺肩胛側骨。右手入患者腋下。屈肘伸五指。衡患者乳上。張肘腕後承定患者肘後。令伸肘。醫用力於曲肘。自肩捺上托送患者肘於頤邊。乘其捺送之勢。左手從之。指頭用力捺鎮胛骨。掌側骨亦用力捺送其胛骨於外。送極而右手微帶在旋意。自肩用力拽來。規以患者之體。其拽來右手鉤承之。其推送左手以整頓為要。
使患者叉手盤立。醫坐其背後。立右膝跂左踵。置臀於跟上。右腕當脾俞。其指頭向脅肋骨橫推之。其肘尖架住膝頭。以為用力地。插入左手於腋下。屈臂如軒。伸五指橫左乳上。掌後腕骨在胸肋擁抱之。使患者體微仰。而撓於後。右手承載患者體。以微推出意轉回之。其回也。左手從肩。右手從腰。徐徐為之。勿疾速焉。
使患者正立。醫對立於患者左胸。斜欹右膝。右手插入患者左腋下。橫其腕於背脾俞拗中。勾定於患體。當左手腕骨於兩乳間拗中。伸四指壓之。帶母法之意。從其呼吸。捺送胸肋數回。與母法前後相反耳。
使患者正立。佐者一人在前跋扈。以兩手搭住患者兩肩髃上。醫蹲踞患者背後中央。跗兩手肘尖於兩膝頭。兩腕骨橫當胛骨下。四指斜向兩腋擁之。佐者撙右肩。則醫捺右胛承之。撙左肩則捺左胛承之。如被靡風狀。左右數次。
使患者叉手正立。醫立在背後。跂兩踵。安住臀於跟上。插入兩手於腋下合抱患者叉手下。以胸膺切當患者膏肓下邊。兩拘向上反張。令患者背乘於胸上。摩軋之。戾身左轉。又戾身右轉。左右挾轉六七回。
使患者交臂於胸前而正立。醫在其背後。跂兩踵跗臀於跟上。用兩膝頭。緊挾患者兩⿰骨疌骨。兩手插入兩腋下。以鉤上之。生腰左之右之。戾回動搖。而患處平直為度。
使患者正立。醫在其左背後。立右膝肢兩踵。跗臀於跟上。用右手腕骨。當脊骨患處。伸五指向右脅肋。架住其肘尖於膝頭。以為用力之地。左手插入左腋下。屈肘伸五指。橫胸上玉堂華蓋。張肩抱患者體。右腕骨捺轉脊骨。其轉也。令其體斜仰。
使患者俯臥。而伸腳屈右膝。醫立左腰側。開兩腳跋入其右足於患者胯間。屈腰下左手探求腰間脊骨之合縫處。逆掌押其骨尖。下右手持膝頭。屈上如燕尾法乘勢迴轉曳伸之。當其迴轉曳伸時。以左掌緊捺骨尖。要在中其肯綮焉。
使患者正立。醫立其腰後。患處在右則拔入左腳於患者右側。右手掌橫當腰間尖骨上。其指頭向外插入左手於右腋下。伸五指橫當右乳上。如抱持定。使患者形偃仰。極力於右掌。乘以腕骨動搖之勢頓挫。推轉於前。當其推出。右手如挽患者體。跨越於右腳。相代於左腳。與手如一齊。
使患者上其右髀側臥而半屈其膝。醫立其腰後。跋扈折腰。以左手掌。捺罨髀樞尖骨。右手屈四指。鉤住膝頭舉試之。要髀骨尖頭入於掌心。若不入則更為焉。更屈承舉膝頭。托送患者乳下季肋間。乘勢向下頓挫迴轉之。當其迴轉曳伸也。左掌緊推髀樞尖。帶自外面向於背之意。以掌推臀則應機而復焉。
使患者側臥如母法。佐者與醫斜向立。屈腰持患者踵與䯒骨。從醫運轉無用自意。譬如母法。立於腰後。屈腰下一手掌於髀樞骨尖。要緊押按定當運轉令髀骨尖不突起。一手承持膝頭如母法。屈上膝頭於季肋邊。徐迴轉三次。乘勢挫頓以歸窠。佐者亦隨之曳伸其踵矣。
使患者側臥如母法。插入疊被於裹簾所縛傷股間。佐者對立患者面前。兩手持被前端。醫右手斜合持補後端。而提舉之。左手緊捺髀骨尖。迴轉如母法。其右手不及腳。只被中將送之也。亦要徐遲其曳也。乘勢而復其位。
使患者仰臥。醫對坐其右腳傍。立左膝生腰。左掌覆定患者膝蓋骨上。右手緊握踵。徐徐捺屈腳於患者胸前。衝入跟於股間。勢射會陰。頓迴轉而拽伸焉。其登也用力於覆蓋骨掌。其曳來也。使蓋骨不頓於地。向上而以握踵右手。迴轉拽伸數回。
使患者坐。醫對坐患腳右前。而立左膝。右手握定踝骨。左掌搭患者項用其四指頭。鉤壓左枕骨邊。使患者頓首於前。乘其勢右手拽定腳。
使患者伸出患腳於前。醫對其膝右傍而坐。一手握定腳跟。一手屈掌。用虎口鉤住。上移膝蓋骨上際。按撫下之。下之也。以握跟手。屈伸其膝如母法。蓋骨稍稍下而歸元。
先以杉籬裹簾法。纏縛股骨傷處。佐者一人以兩手抱持裹簾上。醫對坐如母法。用小被載患腳踵跟。左手覆膝頭如母法。以右手徐拽其被。則佐者抱持而相應焉。
使患者跋出右膝於前而坐。醫傍其膝外側與患者並坐。倒左手以虎口挾定踝骨。覆右手握患足指令其跟著地。帶以四指上鉤以魚腹下托之意。而旋轉之。左手乘其勢。令踝骨上下。恰如弄玉狀。則復其舊。
使患者伸右腳於前而坐。醫對坐於其足心。左手掌心抅住其跟骨泄之。要令不弛。右手上大拇指。把住足四指。推出其跗。左旋迴轉而拽伸之。左掌中之跟左旋迴轉如螺殼形。
使患者伸右腳於前而坐。醫對坐於其足心。左手掌心抅住其跟骨泄之。要令不弛。右手上大拇指。把住足四指。推出其跗。左旋迴轉而拽伸之。左掌中之跟左旋迴轉如螺殼形。
使患者立右膝仰出足跗而坐。醫傍其外側立左膝。斜與患者並坐。屈左手四指頭橫當其足心湧泉穴。而捺上。覆右手以腕骨。當其足胕上。握四指捺屈而向於外迴轉。其屈壓也。捺跗上腕則自上推下。捺湧泉指則自下推上。皆極力迴轉焉。
接骨經驗方
麻藥部
整骨麻藥
草烏(三分) 當歸 白芷(各二分半)
上末每服五分。熱酒調下。麻倒不知痛。然後用手如法整理。
九鳥散
蔓陀羅花(一錢) 露蜂房(三分五釐) 鳩糞(三分五釐) 反鼻(一錢 一方無反鼻)
上四味細末。以麻酒飲服。實人九分。虛人八分。昏沉不醒者。與濃煎茗一碗為妙。
草烏散 治傷骨節不歸窠者。用此麻之。然後下手整頓。
白芷 川芎 木鱉子 豬牙皂角 烏藥 半夏 紫金皮 杜當歸 川烏(各二兩) 舶上茴香 草烏(各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一錢。好酒調下。麻倒不知疼處。
熨藥部
艾腸泥 治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
藏瓜姜糟 熟地黃(各六十錢) 生薑(擦二十錢) 艾(十五錢)
上四味內擂盆研爛為泥。攤好厚紙上。再以紙覆其上。敷患處。燒鐵鏝烙熨紙上。
黃酒散 熨骨節疼痛。
飛羅面(二合) 雞卵(三枚) 樟腦(二錢)
上三味。以好酒五合。文火煮。蘸白布蒸熨數次。
蒲黃散
馬鞭草 蒲黃 烏頭(各四錢)
上無灰酒或霹靂酒煉為泥。塗患處。厚六七分。以絹或紙覆之。用火針熨其上。
馬鞭散
生地黃 蒲黃 馬鞭草
上三味
定痛散 治一切打撲損傷。定痛消腫。舒筋和絡。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枝(各一錢) 三奈(三錢) 麝香(三分) 紅花(五錢) 紫丁香根(五錢) 升麻(一錢) 防風(一錢)
上為末。以蔥白汁和為泥。敷痛處。以毛頭紙蘸醋貼藥上。燒鐵熨斗烙紙上。以傷處覺熱疼。口中有聲為度。
熨烙泥 治打撲及肩臂手足不可屈伸者。
酒糟(七十錢) 冬青葉(五十錢) 桂枝 合歡皮 生地黃(各七錢)
上先細銼冬青葉三味為末。和糟入臼杵為泥。團之如𦸉餅大。以紙作盂盛藥於其中。置患處烙其上。
國壽散
百草霜(十五錢) 飛羅面(二十錢) 生薑汁(五錢)
上以酒和勻貼紙上。以火針熨其上。
洎夫藍湯 打撲傷損腫痛。諸般之熨藥。正骨家常用。
忍冬(三錢) 黃柏(二錢) 紅花(四分) 硝石(一錢三分) 樟腦(八分) 當歸(四分) 川芎(六分) 桂枝(八分) 地黃(五分)
上以布裹一劑。浸火酒中。煮令色微紅。熨患處。
膏藥部
蚯蚓膏 緩筋攣筋縮骨關強者。
蚯蚓(四十八錢水洗去泥淨)
上清酒三十二錢。麻油百九十二錢。令相和。內蚯蚓。文火煮。以水氣盡為度。
管爾膏 療一切金瘡止痛方。(一名百效油)
麻油(一合) 椰子油(四錢) 乳香(一錢六分) 小麥(一合)
上小麥浸麻油三日。煮令焦。漉去麥渣。入椰乳煉收。
敷藥部
一白散 治打撲傷痕紫黑。有瘀血流注無熱者。
半夏
上末薑汁調傅。
鯽魚泥 治折傷肉爛腫痛者。
生鯽魚
上去腸骨為泥。塗患處。
生鰍泥 治折傷肉爛焮熱者。
泥鰍
上擂爛為泥。塗患處。
茴香酒
茴香 樟腦 紅花
上三味。浸火酒。納磁器封固三十日。
雞舌丹 不問新舊諸般打撲。杏蔭齋常用此方。
桂心末(四十錢) 丁子(一錢) 肉桂(二錢) 糯米(二合)
上細末。用密絹羅廚篩出。陳醬汁和勻。雞翎掃搽患處。
翻風散 治手掌後軟骨高起。不痛不膿。無寒熱者。
輕粉(一錢) 山椒(末二錢)
上二味。研羅為細末。水調塗遍。
救急奇方 治諸傷瘀血不散。
野苧葉
上於五六月取收野苧葉。擂爛塗金瘡上。如瘀血在腹用順水擂爛服即通。血皆化水。以死豬血試之可驗。秋月恐無葉。可早收之。
黑龍散 治墜馬。或高墜。腰腳腫痛。
苦瓠霜(大者瓣共霜) 鹽梅
上二味。燒存性。清酒或火酎和。調摺痛處。
赤地利散 治打撲傷損。青紫腫硬。數日不減者。
赤地利 黃柏 石灰
上三味為細末。釅醋和勻。雞翎掃塗。
楊梅散 治打撲腫硬痛。
黃柏 楊梅皮 胡椒
上三味為細末。火酒和勻為泥。搽塗患處。
假母布剌酒 久年打撲痛
火酒(四百八十錢) 片腦(十錢)
上搜令相得。納壺煮溶。封其口。埋土中百日。取出羽掃患處。
琥珀散 療手足閃挫方。
酒 蘖(二十錢) 松脂(四十錢) 雞子
上為末。糊調塗損處。以柳皮或蘗皮覆藥上。復以綿布卷扎。如此每日一度。
無名散 諸般攧跌打撲。
楊梅皮 鹿角霜 石灰(韭汁浸) 無名異(各等分)
上酢或酒和調為泥。攤紙上以罨患處。
玳瑁光 治墜馬折傷打撲一切骨節疼痛不治之症。奇驗方。
阿膠(二錢)
上以生薑汁煮膠烊消。合生姜渣攪令相得。適寒溫。臨臥敷患處。冷不成功。以綿被覆藥上半時許。覺熱為知。
生鱸泥 治打撲。
生鱸魚 砂糖
上二味。杵成泥。研勻敷痛處。
麟血散 折傷奇方。
乳香 麟血 紅花 麵粉
上熱酒醋和勻。
青泥 療打撲。
接骨木葉
上擂爛。取自然汁搽患處。
綴藥 耳鼻傷損落者。
用人發入陽城確。以鹽泥固濟蝦過為末。乘急以所傷耳鼻蘸藥。安綴故處。以軟絹縛定。
消毒定痛散 治跌撲損傷。腫硬疼痛。
無名異 木耳(炒) 川大黃(各五錢)
共為末。蜜水調塗。如內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處更用膏藥敷之尤好。
麻肌散
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 川椒
上末。唾調搽之。
洗藥部
散瘀和傷湯 治一切碰撞損傷。瘀血積聚。
番木鱉(油煠去毛) 紅花 生半夏(各五錢) 骨碎補 甘草(各三錢) 蔥須
上水五碗。煎滾入醋二兩。再煎十數滾。薰洗患處。一日十數次。
蒴藋煎 療打撲疼痛。腫不消。
忍冬 蒴藋 接骨木 艾 石菖 蓮葉 折傷木(各一兩) 食鹽(一合)
上七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洗損處。
片腦水
樟腦
上大寒節取井花水。腦一味盛麻囊浸三十日。
丸散部
雞鳴散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死。煩躁。頭痛不得叫呼。並以此藥利去瘀血。治折傷神妙。
大黃(一兩酒蒸) 桃仁(二十粒去皮尖)
上研細。酒一碗。煎至陸分。去渣。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氣絕不能言。急擘口開。用熱小便灌之。即愈。
當歸導滯散 治打撲損傷。落馬墜車。瘀血大便不通。紅腫青黯。疼痛昏悶。畜血內壅欲死。
大黃(一兩) 當歸(二分半) 麝香(少許)
上三味。附麝香別研外。為極細末。入麝香令勻。每服三錢。熱酒一盞調下如前。內瘀血去或骨節傷折疼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本命散 治刀刃所傷。及從高墜下。木石壓損。瘀血凝積。心腹痛。大小便不通。
水蛭(用石灰拌熳火炒令黃色半兩) 黑牽牛(二兩)
上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約行四五里。再用熱酒調黑牽牛末二錢催之。須下惡血成塊。以盡為度。
八釐散 治跌打損傷。接骨散瘀。
蘇木(一錢) 鐵砂(一錢) 自然銅(三錢醋焠七次)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血竭(三錢) 麝香(一分) 紅花(一錢) 丁香(五分) 番木鱉(一錢油煠去毛)
上共為細末。黃酒溫服。童便調亦可。
黑藥方 治打撲傷損。
幹過臘魚(霜二錢) 山椒(為霜二錢)
上為末。溫酒送下。
當合丸 治打撲傷損。兼下血。
百草霜(十錢) 赤豆(炒至紅色為度一錢) 萍蓬(黑炒五錢) 蝮蛇(酒炙一錢)
上末溫酒送下。味噌汁亦佳。
疏血丸 此藥止血開胃。
百草霜(三錢) 好阿膠(蛤粉炒成珠) 藕節 側柏葉 茅根 當歸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早晚陳酒送下。
塞鼻丹 此丹治跌打損傷。鼻中流血不止。神氣昏迷。牙齒損傷。虛浮腫痛者。及一切衄血之證。皆可用之。
硃砂 麝香 丁香 烏梅肉 川烏 草烏 當歸 三奈(各一錢) 乳香 皂角(七分)
上共為細末。用獨頭蒜泥為丸。以絲棉包裹。塞於鼻中。
回陽玉龍丸 耑敷跌打損傷。氣虛寒冷。
草烏(二錢炒) 南星(一兩煆) 軍姜(一兩煨) 白芷(一兩) 赤芍(一兩炒) 肉桂(五錢)
上共為末。蔥湯調搽。熱酒亦可。
六味地黃丸 傷損之證。肌肉作痛者。乃榮沖氣滯所致。宜用後元通氣散。筋骨間作痛者。肝腎之氣傷也。
熟芐(八兩) 山萸肉(四兩去核) 懷山藥(四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上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白湯服三錢。
蘇合香丸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 麝香 安息香(酒熬膏) 香附子 白朮 蓽茇 訶子肉 硃砂 犀角(鎊各一兩) 乳香 片腦 蘇合香油(入息香膏內各五錢)
上將各味咀成片。為細末。入腦麝安息香蘇合香油同藥攪勻。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用蠟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去蠟皮以生薑自然汁化開。擦牙關。別煎薑湯少許。調藥灌下神效。
鷲霜散 治一切久年打撲痛。
鷺(去觜足翅腸以紅花花人參一兩填腹)
上納土器。鹽泥封固。燒存性為細末。熱酒送下一錢。
黑神散
黑豆(去皮炒半斤) 熟乾地黃(酒浸) 當歸(去蘆酒製) 肉桂(去粗皮) 乾薑(炮) 甘草(炙) 芍藥 蒲黃(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半盞。童子小便半盞。不拘時煎調服。
湯藥部
復元活血湯 治從高墮下。惡血凝結。腫硬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五分) 當歸 穿山甲(炮) 栝蔞根(各三錢) 甘草 紅花(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酒浸一兩)
上杵桃仁研爛。余藥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鍾。酒半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斂血劑 治因金刃傷而動經脈。卒暈欲死者。故產後血暈及打撲動經脈者皆主之。
萍蓬 桂枝 木香 當歸 黃芩 白朮 黃連 甘草 川芎 丁子 地黃 檳榔 茯苓 大黃 人參
上十五味。細銼盛布囊。漬麻沸湯。須臾絞頓服。
清上瘀血湯 治上膈被傷者。
羌活 獨活 連翹 桔梗 枳殼 赤芍藥 當歸 梔子 黃芩 甘草 川芎 桃仁 紅花 蘇木 大黃
上生地黃煎。和老酒童便服。
清下破血湯 治下膈被傷者。
柴胡 川芎 大黃 赤芍藥 當歸 黃芩 五靈脂 桃仁 枳實 梔子 赤牛膝 木通 澤蘭 紅花 蘇木
上生地黃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正骨順氣湯 杏蔭齋諸般打撲傷損通用之。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蒼朮 厚朴 茯苓 半夏 白芷 枳殼 桔梗 乾薑 桂枝 麻黃 甘草 羌活 蜜香
上姜水煎。
赤地利湯 治打撲奇方。
赤地利
上水煎頓服。一方燒存性。糯米粉中停。溫酒送下。
鰵魚湯 治打撲折傷。
鰵魚(二錢) 當歸(六分) 川芎(五分) 大黃(四分)
上四味。以水二合。煮取二分。日二服。服之則患處覺痛。久者服十餘劑愈。神效。
加減蘇子桃仁湯 治瘀血內聚。心經瘀熱。大腸不燥者。
蘇子(二錢半末) 紅花(一錢) 桃仁(炒) 麥門 橘紅(各三錢) 赤芍 竹茹 當歸(各二錢酒洗)
上水三鍾。煎一鍾。渣二鍾。煎八分。溫服。
犀角地黃湯 撞撲胸膛吐血者。
犀角 生地黃(酒浸別搗) 牡丹皮 白芍藥(各等分)
上水煎。
桃仁承氣湯
大黃 芒硝 桃仁 桂枝 甘草
上水煎服。以利為度。
抵當湯
水蛭 虻蟲(各三十枚去翅足) 大黃(一兩酒浸)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再服。
調經散
川芎 當歸 芍藥 黃耆(各一錢半) 青皮 烏藥 陳皮 熟地黃 乳香(別研) 茴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折傷木湯
折傷木 當歸 川芎 地黃 大黃 芍藥 澤瀉 枳實 茯苓 蒲黃 甘草
上十一味。
四物湯
當歸(三錢)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二錢)
上水煎。
百合散
川芎 赤芍藥 當歸 百合 生地黃
側柏葉 荊芥 犀角 丹皮 黃芩 黃連 梔子 鬱金 大黃(各一錢)
上水煎。加童便和服。
加減承氣湯
大黃 朴硝(各二錢) 枳實 厚朴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水酒各半煎服。
玉燭散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大黃(酒浸) 芒硝
上引用生薑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