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瘟證治實驗談
- 作者
- 蔣樹杞
- 朝代
- 民國
- 年份
- 公元1920年
- 品質
- 85%
- 底本
- 《三三醫書:精校本》〈伏瘟證治實驗談〉,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10/01出版,ISBN: 9787506786898。(已簡轉繁)
《伏瘟證治實驗談》序
通天、地、人謂之儒。凡百藝術,皆士君子所宜究心,況疾病為性命所寄,生死攸關,豈不學無術者所可從事!是故不知天之道,不辨地之宜,不究人之情,皆不可以為醫。所謂醫者,固非通儒莫屬也。自後世爭尚功利,目醫為小道,鄙醫為賤技,而學醫者半出於無聊之徒為謀衣覓食計,只記藥品數味、方書數卷,自詡知醫,競相誇耀,幸中則功歸於已,偶失則罪嫁於人。更有忘本逐末,舍近圖遠,醉心歐化,慕西醫以解剖,為實驗則驚為神奇,視中醫以氣化,作真詮則嗤為陳腐,問其運氣之加臨、水土之異宜、性情之偏畸,則茫然撟舌,救人者轉以殺人。目擊流弊,能無感喟!際此醫術支離之日,而欲求其貫三才之儒,相與之講明醫道,恆不數數。覦吾友蔣君璧山,積學士也,舉凡堪輿、星卜之書,無不通曉,而尤精於醫,蓋其得力於家學者深矣。近復涉獵西書,互相印證,衰中參西,多所發明。臨證處方,皆有法度可觀。未申兩歲冬春之交,伏瘟盛行,死亡枕藉。每見此病觸發,醫者貿然施治,詫為棘手,既不識其病因,更何論乎治法。蔣君慨然憂之,以謂世之人死於疾者少,而死於醫者多,爰本當日得於實驗者,筆之於書,名日《伏瘟證治實驗談》,蓋欲以救醫者之失也。余觀近世,市舶交通,種族複雜,感受異氣,怪病叢生,病機日出不窮,即治療亦雜糅不一。彼泥古者,墨守成規;趨時者,徒尚新法。削足就履,毀方為圓,吾未見其不立敗也。蓋伏氣之病,已載於醫經,而伏瘟之名,雖不概見,其精義散見於各書,非讀書得間,不能鉤玄而提要。今蔣君此編,論受病之原因,詳治法之次第,亦猶葉氏論三時伏氣,獨闡不傳之秘。援古證今,中西並貫,而伏瘟治法,毫無遺義。子輿氏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若蔣君者,殆得其巧矣。吾知是編一出,其裨益於世,曷有窮極。自維簡陋,莫測高深,何敢妄贊一辭!見仁見智,惟格致之儒,自能神而明之。余每於蕭齋岑寂,一燈瑩然,展卷尋研,追維疇昔,深悔已往之多疏,用作將來之補救。世之人其亦同抱此疚心否乎?是為序。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重九後八日世愚弟翁汝梅雪耕氏拜撰
例言
一、己未之冬,庚申之春,伏瘟症狀為自來醫籍所未載。若不原始要終,發明治法,異日發生同樣病態,何以率循治療,此不可以不記也。
一、《內經》醫理無不具備,後世醫籍雖汗牛充棟,然皆各就所見以立言,故所見之外,仍多缺略。今此疫症來自來醫籍所未載,仍不出《內經》之範圍,故此部治法悉遵《內經》,數典不忘祖也。
一、此部治法,悉臨診經驗所得,必有確實徵信者,方敢留存底稿,匯集成冊,所以存實驗也。
一、自歐風東漸,好異者崇尚西數,而鄙棄中醫,並未臟腑、經絡之有錯,五行生剋之無憑,不知西人只憑目見,以有形物質為徵信,無形氣化多忽略而不講。是故西人所知者,俱屬形下之器;若形上之道,精深高遠,非所知也。鄙人此部,推闡病原、症狀、診斷、治療上之學理,悉本《靈》、《素》聖經,原原有自,鑿鑿可徵,並與治驗上有交互之印證,無虛妄之歧談。潛心研究,自知醫學上之價值,中精密而西粗疏,中高深而西卑淺也
一、西醫血清之創造,必待臨時,而又難猝辦。今春聞每人注射至愈,必須銀數百兩之多,價值太昂而難施於貧病,如一時無覓,惟有坐視其死而已。若中藥則隨地可辦,價又不貴,且針灸一術,並不須藥,由便於貧人。以利便言之,亦中勝於西者多矣。
病原
伏瘟病原推本於時令說
己未秋冬之交,自寒露至冬至,三月不雨,兩間燥烈之氣達於極點。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既燥,人處其間,亦未有不燥者。經云:秋之為病在肺,燥氣上受,首先犯肺,肺病不己,逆傳心胞,此燥氣之邪感於前,伏於上焦心肺之間,為發生疫症之本因也。自小寒以後,至庚申春之春分,三月之間恆雨恆風,昕夕不休,寒冽之氣,逼人太甚,間或雷霆大震,陽氣暴泄,肌腠不密,感邪更易,際此時間,倘能慎起居,時飽暖,節勞作,戒色欲,可永保健康之福,自無罹瘟疫之災。一或不慎,邪必乘之,此冬寒之邪感於後,中於表層太陽之經,為發生疫症之續因也。如其人先感秋燥之邪,伏藏體內,再傷於寒,其病即發,此己未冬月發生疫症之原因也。如其人未傷於燥而傷於寒,其寒邪亦伏留而不即發,至春重感於寒,其病亦即發,此庚申春月發生疫症之原因也。
己未冬月病原推本於運氣說
《內經》丑未之歲,太陰司天,太陽在泉。自秋分至立冬六十日,是謂五之氣,主氣、客氣並屬陽明,燥金司令,陽明本燥而標陽,適值天時久旱,燥令太過,經曰:秋傷於燥,冬生咳嗽。此秋燥伏氣傷於肺金本臟之為病也。又自小雪至大寒六十日,是為六之氣,主氣、客氣並屬太陽,寒水司令,適值下半年在泉之氣又同為太陽,寒令太過,故是年冬月,天氣寒冽異常,然太陽本寒而標陽,又有陽明燥氣伏藏在內,燥金之下,火氣承之,嚴寒之中伏藏火氣,故是時冰雪之間,雷霆大震,非時不正之氣,莫此為甚。凡夙有伏燥之人,兼感冬寒者,症見惡寒、背冷、頭痛、項強,是太陽傷寒之本病也。初起嘔吐,繼則發熱、日渴、譫語、便秘,是陽明伏燥之本病也。衛出上焦,榮出中焦;衛出於肺,榮通於心,陽明乾涸,則榮衛之源絕。溫邪犯肺,逆傳心胞,燥氣亦然,此昏厥之原因也。〈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至真要大論〉曰:燥淫所勝,木乃晚榮,筋骨內變,民病左脅,此氣逆咳嗽、筋攣骨痹及半身不遂之原因也。
庚申春月病原推本於運氣說
《內經》:寅中之歲,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標本同氣。自大寒至驚蟄六十日,主氣厥陰風木司令,客氣少陰君火加臨。歲運主客,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火氣太過。〈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欲嘔,譫妄消灼,草萎水涸。〈六元正紀大論〉曰:寅申之歲,初之氣,溫病乃起。此歲氣、時氣為本病之原因也。〈陰陽應象大論〉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去冬天氣嚴寒,中人膚腠,鬱久化熱,消灼真陰,至春重感於寒,乃激之而發現,此伏氣為本病之原因也。
症狀
一種肺金本臟之現症:初起惡寒,旋即發熱,咳嗽,胸悶,喘急不得臥,痰多、嗌燥,咯不得出,口渴不多飲,食思缺乏,頭部有汗,大便或秘或泄。狀甚危急,然死者不過十之二三。
一種太陽兼陽明之現症,分為二類:一類初起惡寒,嘔吐,旋即發熱、頭痛、身痛、項筋強硬,舌乾口渴,目赤,胸悶,神昏譫語,脊部強直、不能轉側,手足亂動,食思缺乏,大便秘結,小便短少,兩手脈浮部弦硬、沉部澀數;一類口噤不語,軀體、手足不知運動;或身體發熱,目閉昏睡、不省人事;或身無寒熱,目開、稍知人事,但不言語;或初起一二日兩手俱無脈者。此二類最為危險,死者十之七八。
一種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者:初起惡寒,嘔吐,旋即發熱,項筋痙孿最甚,頭部疼痛尤劇,有半日或一日即昏厥而死者;有昏厥復甦,潦纏一二旬或一二月而仍死者;有左右各半身不遂者;有能食粥一二碗,而軀體、手足痿痹不能起立者;有一二月後,精神仍然呆鈍,或耳聾,或目盲,或語言無序者。此一種吾臨海流行最廣、最盛、亦最延長,死者亦最多數。
診斷
定名為伏氣瘟症,亦名痙瘟,亦名熱疫,此皆就其症狀之危險名之也。若質直言之,實系時感傷寒引動內伏之症也,或混稱為冬溫、為春溫,皆未切當。
《內經》病機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喻嘉言以此二條,明指燥病耍言。〈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屬金氣,肺屬金臟,同氣相求,必從其類。故燥氣為患,首先犯肺,肺氣上逆,則生喘咳;肺氣不宣,則肢體萎廢,此己未冬月之病原:於伏燥之氣傷及肺臟,而發為咳逆、痿厥也。
〈五常政大論〉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咳嚏鼻塞,厥逆膈不通,火氣下臨,金從所制,肺逆不降,故咳嚏諸症以起,此庚申春月之病原:於時感風溫之邪,首先犯肺,而發為咳嗽也。
〈六微旨大論〉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去秋主、客與天空三氣皆燥,燥氣太過,故從中見濕化,而從標本。陽明本燥而標陽,燥陽合氣,其化為火。仲景《傷寒論》以脾陰消爍為脾約,屬太陽陽明症;以胃家實,屬正陽陽明症;以胃中燥煩實、大便難,屬少陽陽明症。此己未冬月之病,皆由此秋燥伏氣之為禍也。
〈六微旨大論〉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標本同氣,亦從火化。《傷寒論》曰:少陽之為病,日苦、咽乾、目眩也。少陽經脈,始從兩目銳皆,上抵頸角,下耳後,過頰車,循頸下腋,至季脅。故少陽經病有目赤、咽乾、口噤、頭痛、腰痛、不能食諸證。且春令主氣為厥陰,風木歲氣,中見亦同為厥陰風木。火乘風勢,厥氣上逆,故氣上衝心,則昏厥不省;氣上衝腦,則頭如裂;木萎不榮,則筋骨痙攣,半身不遂。此庚申春月之病,皆由此歲時、主、客三氣加臨之為患也。
仲景《傷寒論》有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之症,為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如此症狀,自冬及春,最屬普通,是有歲氣與伏氣合併為病之原因也。
《傷寒論》云:太陽之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眦,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中。自冬及春,症狀初起,即惡寒,頭痛如裂,項筋強硬,腰脊疼重不可轉側,此實太陽傷寒之症。但在己未冬月,為時令傷寒,在庚申春月,為伏氣傷寒,病態雖同,而治法微有異也。
己未冬月,陽明為伏氣之病,太陽為時感之病,少陽相火為燥金復氣之病;庚申春月,太陽為時感與伏氣之並病,少陽為主氣之病,陽明為太陽傳化及少陽制侮之病。自冬及春,三陽皆病,故所患亦大率皆同也。
與冬溫春溫風溫三症異同辨
經云:秋傷於燥,冬生咳嗽。此伏燥化火,肺陰受傷,適遇冬失閉藏之令,天氣大溫,人處此陽擾之時,伏邪外泄,而發為溫病,名曰冬溫。又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伏寒化熱,少陰受傷,適值春陽上升之令,天氣大泄,人處此氣交之中,木火內燃,而發為溫病,名曰春溫。故仲景所云: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也。以其內已化熱,故初病即渴;以邪非外感,故不惡寒。《素問》云:陰氣先絕,陽氣獨發。此冬春二溫發生之原因也。至於風溫之症,則又異是。風溫,章虛谷謂四時皆有。當氣候溫暖之時,毛竅腠理開泄,偶感虛風賊邪,即時成病,是為風溫。風為陽邪,故初起即發熱而惡風;風為輕清之邪,故先傷表分,非熱久內陷,必無昏厥之險也。今此症狀初起,必惡寒,口不即渴,及鼻塞、頭痛、項強者,實系當時感冒之症,亦即仲景傷寒之症也。但傷寒症必二日傳陽明,始有發熱、譫語、喘滿而死之惡候;今此惡寒,三五點鐘即發熱,或身不甚熱,遂致神昏、痙厥者,則明非純系傷寒之症矣。蓋此症所感之邪極為複雜,為從前醫籍所不載,苟非明眼人當之,鮮有不目迷心亂、醫藥雜投而致死者。以故莫不眾口一詞,曰瘟疫也,天災也,殊不知為醫者實難辭其咎也。
治療
秋燥本氣屬涼,謂之次寒,故《素問》有「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之說,此秋燥勝氣之治法也。又云:燥金之下,火氣承之,燥之對化為火。故《素問》又言:燥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之說,此秋燥復氣之治法也。二法截然不同,不相假借,如此己未冬月之症,乃系復氣之為病,況邪氣內伏,久必化火;陰液虛耗,亦生內熱,當遵《素問》辛寒、苦甘及喻氏、葉氏辛涼、甘潤諸治法,庶合正規。昧著咸以羌活、防風、桂枝、獨活、川朴、枳殼諸苦溫辛熱之藥投之,故多致氣逆喘急而死。此一節論己未冬月症正治之法也。
仲景以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伏寒化熱之溫病。既化熱,定必傷陰,故初即渴、即不惡寒,此庚申春月之病,亦當遵《內經》治燥之例以治之,故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熱不解、大渴飲水者,及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者,並用白虎湯主之。石膏辛寒,辛能解肌,寒能降火;辛能升通,寒能沉降,並擅上下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佐;且用甘草、粳米稼穡,作甘之味,調和於中宮,寒劑得之緩其沉寒,苦劑得之化其苦劣,能收滋陰之益,不受傷陰之害,即《素問》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之旨,此聖人立法所以為善也。此一節論庚申春月症正治之法也。
當初起時期,惡寒、鼻塞、嘔吐、舌白、頭痛、項強,純系外感風寒之症,其內伏之邪尚未發動,宜速用辛平發汗散寒諸劑,透澈外邪,病可立愈。但為時無幾,一轉瞬而發熱、口渴、舌紅,既已引動其內伏之邪,表裡化合,混和并發,當此時期,外寒而內熱,外濕而內燥。徒攻其外,則真陰立涸;若滋其裏,則邪去無期。宜以辛平解肌,甘涼安內,一舉兩得,庶可保全。自茲以往,外邪既隨內伏而化熱,燎原之勢,無待躊躇,則救內應較攘外而彌急,宜治以辛涼甘寒,佐以微咸、微苦,用手經輕清之劑,大隊並進,津液得復,邪氣自除。至於足經鹹苦重濁諸劑,咸在禁忌。咸性作瀉,苦性降下,必傷其氣;咸令人渴,苦從火化,必傷其液。燥病日久,元氣、津液所存無幾,若更以鹹苦沉降之藥下其氣、竭其液,其人尚有生理乎?惟舌苔黃濁,裏結實甚者可暫之,非正治也。
或曰:此症發現起因,既由傷寒為導線,傳經見症,仍由太陽、陽明、少陽為轉歸,則仲景遺法具在,若麻黃湯、承氣湯、小柴胡湯,子皆棄之而不用,何也?答曰:仲景《傷寒論》乃傷寒即發、按日傳經之治法也,故仲景另以傷寒不即發,伏留化熱者名曰溫病,論中未出方劑。今此症由於伏氣,與仲景所謂溫病者同一類,故傷寒諸方無所用之也。或曰:伏邪發動之後,其治法不遵《傷寒論》既得聞命矣,若初起惡寒、頭項強痛,純系太陽表症,子何不用麻黃湯乎?答曰:初起時期,內伏雖未發動,然必要預防,當使潛消,不令暗長,乃為上策。麻黃、杏仁氣分藥,猶可用之;若桂枝,其色紫赤,其性人心、入血,能引助君火之氣以遊行於周身榮衛之間,今內伏雖未發動,徜驟入桂枝為導火線,則伏邪未有不隨引而暴發者。鄙人每易以紫金錠輩與服,無不應手取效,蓋紫金錠一面以麝香一散表邪,一面以硃砂涼鎮心火,故收效加神也。
一種肺臟現症之治法
初起惡寒咳嗽,頭痛鼻塞,脈浮緊者,宜杏蘇散加減主之
杏仁(三錢) 蘇葉(一錢) 牛蒡子(三錢) 桔梗(錢半) 前胡(錢半) 淡豆豉(三錢) 蔥白(三支) 生甘草(一錢)
此初感風寒,尚未觸動內伏,急宜治以辛平苦甘之劑,發汗利氣,一鼓盪平,不使留遺後患,是為得之。
初起惡寒發熱,鼻塞咽乾,痰黏不出,咳嗽喘急,倚息不得臥,脈浮候弦、沉候數者,宜仲景麻杏石甘湯主之。
麻黃(錢半) 杏仁(三錢) 石膏(六錢) 炙廿草(錢半) 水煎服。一二劑可愈。
此燥火內伏,寒邪外束,當遵仲景以辛瀉肺之旨,用辛溫散寒,辛寒清燥表裡兼顧法。
數日後不惡寒,但身熱或熱不甚,頭痛,口微渴,飲水後痰易咯出,喘急不得臥,脈弦數而澀者,宜吳鞠通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桔梗(錢半) 杏仁(錢半) 蘇薄荷(錢半) 冬桑葉(三錢) 杭菊花(三錢) 連翹殼(三錢) 淡蘆根(三錢) 麥冬(四錢) 生甘草(一錢)
舌苔白滑,唇齒乾枯,燥在氣分者,加石膏;舌尖絳赤,燥在榮分者,加玄參、丹皮、鮮生地;譫語者加廣鬱金,便秘者加括婁皮,喉痛者加綠豆殼、山梔皮,服二三劑即愈。
日久無惡寒發熱,但諸氣膹郁,諸痿喘嘔,脈虛數者,宜喻氏清燥救肺湯去阿膠加菊花主之。
石膏(八錢) 冬桑葉(二錢) 杭菊花(三錢) 枇杷葉(三錢) 麥冬(六錢) 胡麻仁(三錢) 京杏仁(一錢) 北沙參(錢半) 生甘草(一錢) 痰多者加貝母(三錢) 便秘者加瓜蔞(三錢)服三五劑即愈。
此表邪已去,內燥未清,去阿膠恐其滯也。
一種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現症之治法
初起期,惡寒鼻塞,嘔吐,舌苔白,頭項強痛或喘悶昏厥者,宜紫金錠及諸葛行軍散並主之。
紫金錠方(原缺)
紫金錠 每服一錢(約十塊),口中嚼細或研末,開水送下。未愈再服,一日內接服二三次,無不神效。十歲內小兒減半,五歲內小兒再減半,紫金錠一名玉樞丹,亦名萬病解毒丹,初起惡塞未發熱時服之,百發百中,無一失者,真神方也。
諸葛行軍散方(原缺)
諸葛行軍散 每服一分,開水送下,未愈再服或加至一分半。
一日內接服二三次,無不神效,小兒酌減。
(方論)此症純為外感時期,寒邪外束,表氣不通,宜用辛溫諸劑,發汗透邪,利中利氣。表邪得澈,裡氣得通,則伏邪亦可化為烏有,此初起期內第一要著也。若惡寒已罷,通體發熱者,不可與也。
初起期,惡寒發熱,嘔惡,頭痛,項筋拘急,舌白、尖紅者,宜泄衛護榮湯主之。
泄衛護榮湯方
桔梗(三錢) 葛根(三錢) 蘇薄荷(錢半) 橘紅(錢半) 茅朮(錢半) 秦艽(錢半) 廣鬱金(錢半) 米仁(六錢) 元參(三錢) 鮮生地(三錢) 金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服一二劑即愈。
(方論)風傷太陽,衛氣不行於頭,則必頭痛;寒中經絡,榮氣不充於裡,則必拘急;濕閉三焦,陽氣不達於表,則必惡塞。嘔惡者,胃有寒也;舌白者,表有寒也。陰邪外束,陽氣不得外泄,必致內竄,表邪外激,內伏乘機發動,必致合化。身熱、舌尖紅者,此邪漸入榮,引動伏熱,勢將昏厥之兆。急用辛平之劑,泄衛以徹表邪;甘涼之劑,護榮而增陰液。養正攻邪,內外兼顧,衝鋒急進,一鼓可以蕩平。真神方也。
初起期,惡寒發熱,項強筋急,頭腦疼痛最為劇烈,口微渴,舌尖紅者,宜疏風清腦飲主之。
疏風清腦飲方
杭菊花(三錢) 荷葉(三錢) 淡豆豉(三錢) 川藁本(錢半) 蘇荷葉(錢半) 丹皮(錢半) 玄參(二錢) 晚蠶砂(五錢) 鉤藤(五錢) 鮮銀花藤(七錢) 蔥白連須(七支)水煎服。二三劑即愈。
(方論)足太陽經及督脈同起於目內眦,上額交巔,絡腦間,下項挾脊,抵腰中。太陽為病,頭痛,脊痛,腰如折,項似拔;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治宜藁本、蔥白,以疏達其經氣;足厥陰經從目系出額,會督脈於巔頂,肝風煽動,邪火上炎,直衝犯腦,則腦痛而筋攣,治宜菊花、薄荷、丹皮、玄參以疏火清火,豆豉、蠶砂以升清降濁,再加銀花藤、鉤藤通脈絡、解疫毒,使外襲之邪一齊達表,斷無續後內陷之危矣。
中泛期,發熱口渴,唇舌焦燥,頭腦劇痛,頸背痙攣,精神恍惚,譫語驚妄,或昏沉不省者,宜救陰清心湯加至寶丹主之。
救陰清心湯方
鮮生地(八錢) 鮮石斛(三錢) 麥冬(八錢) 金銀花(六錢) 玄參(四錢) 天竺黃(三錢) 淡竹葉(三錢) 龍齒(三錢) 廣鬱金(三錢) 遠志(錢半)
加至寶丹一顆磨沖服。
手指蠕動者加羚羊角(一錢) 鉤藤(三錢) 脈弱甚者加西洋參(一錢)。輕則一劑,重則二劑即愈。百發百中,決無一失,真神方也。
(方論)伏邪化熱,真陰虧耗,心神已處可危之地點;又復外邪內竄,逆犯心胞,心君乏抵抗之能力,飽受驚惶,所以有恍惚譫驚之狀態。此時邪氣方張,元氣將絕,存亡呼吸之間,最危險、最張皇之時期也,急宜治以大劑辛涼甘寒、佐以微苦微鹹、芳香靈異諸品,清熱降火,育陰和陽,通神明,化穢濁,大隊並進,庶可迴天。切忌芩、連、知、柏苦劣沉寒諸藥,傷陰劫液以化燥;三甲、驢膠、足經鹹寒諸藥,引邪深入下焦,如水益深,如火益熱,遂致不起,無可挽救,惜哉!
中泛期,又有發熱神昏,沈睡無語,不知痛苦,不能轉側者,宜前方加九節蒲、生黃耆主之。
前救陰清心湯加至寶丹方
再加九節蒲錢半、生黃耆錢半。
(方論)此症陰傷而陽亦受困,用九節蒲、生黃耆以發動其心陽,服一劑即能言語,但未免有恍惚胡言之候,宜除去九節蒲、生黃耆,再服前方一劑即可神清矣。
中泛期,又有舌潤,身涼,脈弦遲或伏,眼或開或閉,口噤不能言,不知痛苦,不能轉側者,宜喻嘉言滌痰湯加減與之。
喻氏滌痰湯加減方
制南星(三錢) 明麻(三錢) 九節蒲(三錢) 廣鬱金(三錢) 茯神(三錢) 製半夏(三錢) 茅朮(錢半) 橘紅(錢半) 生黃耆(錢半) 枳實(錢半) 炙甘草(一錢) 京竹油(一鍾) 薑汁(半鍾) 蘇合香丸(一顆 磨沖服)
虛者加高麗參錢半。水煎服。二三劑即愈。
(方論)此症風痰寒濕凝滯脈絡,良由素性寒涼,伏邪未能化熱,重感於邪,陽氣痹困太甚,宜用辛香諸品通陽利氣,則風痰寒濕之邪自能流通而無滯矣。
中泛期,身微熱,口噤筋攣,四肢抽搐,口眼喎斜,神識昏迷,脈弦滑、舌苔黃濁者,宜熄風安神湯主之。
熄風安神湯方
明麻(三錢) 茯神(三錢) 竺黃(三錢) 鉤藤(三錢) 龍齒(三錢) 薑竹茹(三錢) 全蠍(七條) 膽星(錢半) 川連(八分) 九節蒲(錢半) 橘絡(錢半) 琥珀(一錢,研沖) 辰砂(八分沖)加金器一具
水煎服。一二劑即愈。
(方論)此風邪直中厥陰,引動伏風從火化,風火相煽,氣升痰湧,阻滯竅絡,故見症如是。宜急以熄風清火、宣竅通絡、降氣化痰治之,邪氣廓清,而心君自泰矣。
中泛期,身熱口渴,心煩喘悶,頭疼身重,舌苔焦黃、濁厚、垢膩,胃中痞實,不知飢,不大便者,宜調胃承氣湯或涼膈散微下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三錢) 芒硝(五錢) 炙甘草(三錢)
水煎服,大便下即止。
(方論)此濁邪熾盛,盤踞中宮,以致上下脈絡痞隔不通,不得不遵《內經》熱淫、火淫之例,治以鹹寒,佐以苦甘,通順腸胃,則濁降清升,而諸症悉退矣。若舌雖然黑而苔薄不膩者,此伏氣化火無形燥熱,此方不可與也,宜仿吳鞠通增液湯法,於應用方內重加麥冬、玄參,大便自下矣。
涼膈散方
桔梗(錢半) 蘇薄荷(一錢) 淡竹葉(三錢) 連翹(三錢) 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大黃(三錢) 芒硝(二錢) 生甘草(二錢) 生蜜(一匙)
水煎服。
(方論)同前條。
終後期,心神清醒後身熱未清,口渴舌燥,頭痛甚劇,項筋疼脹,身不轉側,身有汗,右關脈洪數者,白虎湯主之;身無汗,但頭汗出,左關脈弦數者,宜養液通痹湯主之。
白虎湯方
生石膏(八錢) 知母(二錢) 白粳米(一合) 生甘草(一錢)
脈弱者加西參(一錢)
(方論)足陽明胃經脈上耳前,循髮際,至額顱,凡頭前額痛者,乃由陽明悍氣上衝,宜石膏、知母辛通苦降之劑,鎮墜其上衝之悍氣,抑令下降,然恐其沉降太過,致傷中氣,特佐以粳米、甘草緩滋清之品,養胃和中,以劑其平,所以為主治陽明溫熱病之最大有力者也。
養液通痹湯方
蘇薄荷(錢半) 杭菊花(三錢) 冬桑葉(三錢) 荷葉(三錢) 鮮生地(五錢) 鮮石斛(錢半) 麥冬(四錢) 金銀花(四錢) 京玄參(三錢) 原蠶砂(三錢) 米仁(六錢) 萆薢(三錢) 秦艽(錢半)
大便不通者麥冬、玄參、銀花可各加至五六錢。服一二劑即身涼,疼止,甚效。
(方論)此症頭痛、項疼,為前、中、後三期必有之特徵,大概前期多屬太陽,中後二期多屬陽明、厥陰。蓋太陽主表,屬外感傷寒症,陽明主中,屬傳裡化熱症;厥陰主裡,屬內風煽火症。太陽宜開,治以麻黃、羌活、藁本、薄荷之類;陽明主通降,治以白虎、增液、承氣之類;厥陰宜闔,治以鮮生地、丹皮、骨皮、菊花、桑葉、蠶沙之類,選取加入,自有卓效。太陽、陽明症治,前條既詳,茲不復贅。但厥陰治法,前人多用龜板、鱉甲、阿膠、牡蠣、地黃、白芍、五味、磁石酸收膩補、質重沈寒之物,今皆摒棄不用者,蓋此症純由五運六氣在天輕清之邪伏化而成,繼以肝風內起,煽動伏火,直犯上部清虛之體,震撼神經,重則必致昏厥,故治法亦宜仿此,而用微辛、微苦、微甘、微寒之劑,質輕味薄,氣清性平之品,端入上部清虛之處,使之鎮熄於無形,乃為善法。若厚重黏膩之藥,不達病所,非所治也。
終後期,神清身涼,軀體強直、重著、疼痛,不能轉側,脈弦硬而澀者,宜宣絡通痹湯主之。
宣絡通痹湯方
生黃耆(三錢) 當歸尾(三錢) 赤芍藥(三錢) 桂枝(錢半) 秦艽(錢半) 獨活(一錢) 片薑黃(錢半) 炙甘草(三錢)
加韭汁(半鍾)沖服。三五劑即愈。
(方論)此痹症也,誤服足經鹹苦沉寒之藥太過,以致風寒痰濕諸邪留滯經絡,瘀不動而成,宜治以辛甘通陽、導氣消痰、化瘀,而病自愈。
終後期,身微熱,口微渴,頭項微痛,四肢委廢,不能起坐,脈數而微弱者,宜益衝養榮湯主之。
益衛養榮湯方
鮮生地(四錢) 麥冬(六錢) 天冬(三錢) 金石斛(三錢) 杭菊花(三錢) 金銀花(三錢) 米仁(六錢) 桑寄生(三錢) 冬桑葉(三錢) 玄參(三錢)
筋骨疼痛者加萆薢、秦艽、通草,手指蠕動者加鉤藤,臂痛者加嫩桑枝一尺。
(方論)此痿也。宜治以甘寒,佐以微辛,清肺氣以益衛,滋胃液以養榮,飲食漸進,脈絡自通,則病即霍然矣。
終後期,左半肢體痿痹者,燥傷肝血也。痹症屬血瘀,宣絡通痹湯亦治之(見前);痿症屬血虛,宜喻氏人參丸加減治之。
喻氏人參丸加減方
高麗參(錢半) 炙黃耆(三錢) 當歸身(二錢) 尖生地(三錢) 麥冬(四錢) 茯神(三錢) 龍齒(三錢) 石菖蒲(錢半) 遠志(錢半) 奎員肉(三錢) 炙甘草(三錢)
終後期,右半肢體痿痹者,燥傷肺胃之液也。痹症屬濕痰凝滯,脾氣不行,喻氏滌痰湯加減亦治之(見前);痿症屬肺胃陰傷,益衛養榮湯亦治之(見前);終後期,身涼,進食,但覺四肢痿弱不能起立行走者,宜補榮通俞飲主之。
補榮通俞飲方
北沙參(三錢) 原淮藥(四錢) 石蓮肉(五錢) 生苡仁(六錢) 麥冬(四錢) 天冬(三錢) 藿山斛(錢半) 淡蘆根(三錢) 生穀芽(三錢) 佩蘭梗(二錢) 括蔞殼(八分) 佛手柑(八分) 生甘草(八分)
(方論)此症治不得法,纏綿一二月,雖幸諸症俱退,必致肢體痿弱,不能起立行走,此臟陰虧耗,不榮筋脈,故緩從不收也。治法必以養陰為先,養必以納穀為要。《內經·痿論》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陽明虛則宗筋緩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宜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順逆,則病已矣。補榮者,補養五臟之陰也;通俞者,通利五臟之熱也。榮出中焦,水穀入胃,取汁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行於經隧,故養陰之道,宜注意納穀之漸多,胃液之漸足,則庶幾矣。方中諸味,皆所以長胃液,助胃用,預期納穀之地也。
終後期,身涼,進食,或二三月後尚然,精神呆鈍,語言蹇澀,步履困難,脈弦細而澀者,宜天王補心丹主之。
天王補心丹方
高麗參(錢半) 當歸身(三錢) 小生地(六錢) 酸棗仁(三錢) 白茯神(三錢) 麥冬(三錢) 天冬(三錢) 丹參(三錢) 柏子仁(錢半) 遠志(錢半) 桔梗(錢半) 玄參(錢半) 五味子(一錢) 加燈芯(一個)
(方論)心液、腦汁久為燥火煎熬,傷耗已甚,故神經衰弱,知覺、運動俱處困難,陳修園曰:以生地黃補水,使水上交於心;以玄參、丹參、二冬瀉火,使火下交於腎,又佐參、苓以和心氣,當歸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遠志以宣其滯,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為嚮導,榮氣通於心,心得所養,則靈機自轉,經脈自和,尚何疾病之有哉。
食復救治法
此症自初起至終愈,只宜食稀粥,大忌食飯,即復原後,亦宜逐漸增加,犯者病必即時回復。治法宜於應用方內加雄鼠糞,以利腸胃即愈。雄鼠消化力最優,食物下咽,不移時即變糞而下出,故用治食復,其效甚佳。本草云:貑鼠糞,甘、微寒,治傷寒勞復發熱,按當是。食復之誤犯酒食、油膩、燒炙之物者,加細茶葉可以解之。
勞復救治法
此症初愈,宜戒勞作,犯者其病即時回復。治法宜於應用方內加竹瀝一匙,以清經絡中之汙熱即愈。本草云:竹瀝,氣味甘、大寒,療風痹,止煩悶、消渴、勞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