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瘄要論

作者
鄞縣袁氏
朝代
年份
公元1828年

自來醫之一道內症憑脈象外症憑形狀外症惟痘瘄最關緊要痘症見於古人坊本者甚多而於治瘄則尚略邇來痘瘄迥非昔比調治非時變為棘手吾郡袁氏沈氏虞氏有治瘄抄本其論症辨狀甚為了然對症用藥亦極詳慎爰糾同志登諸梨棗以廣厥傳至症之輕重時之寒熱地之燥濕則尤在高明者因宜增減諒不泥於古也
長至節後三日東農主人謹序

總論

痘出於五臟疹由於六腑皆是命門相火一感時生發泄陰陽胎毒然痘出於五臟俱有見症而疹於肺居多何也蓋肺屬金清氣上浮而多嗽故疹未有不嗽者若嗽多者肺之鬱火也疹未有不喉痛者喉痛肺之竅塞也肺火上衝於喉故痛痛者啞之由也疹多腹痛大腸與肺相表裡肺火上衝於內故腹痛疹多泄瀉大腸為肺傳逮之官肺火下注故泄瀉疹多喘喘者肺氣大盛也疹多痰痰者肺火蒸腐也疹症不出於肺治疹之法初宜升提頭面背部俱出未至手足者用升中之輕降如未至爪甲者切不可重用降藥宜降中之升藥疹未出齊雖有梟毒烈火諸症只可用破敵之法如石膏大黃力子山楂荊芥乾葛佐以桔梗薄荷木通杏仁蘇子之類瘀血加赤芍紅花腹痛加桃仁青皮無汗加麻黃名曰完濟待至出齊重用栝蔞花粉生地丹參知母羚羊山梔黃芩舌上黑刺加犀角黃連鼻衄亦宜投咽痛加元參山豆根齦腫亦可用睛紅目痛加菊花木賊草柴胡之類蟲積肚痛加胡連使君子雷丸檳榔花椒然此類宜毒有未發之地後必餘火纏擾若下稠上疏須防收緊作喘之症當用大黃青皮以透之再加紫草赤芍以導其瘀徐徐收去方為無害切不可風吹致毛竅閉塞而即沒矣

論汗

疹之初出未出時俱宜微汗汗則肌膚通暢腠理開豁而毒自透一見微汗不宜過用升發之藥致使汗多亡陽輕者變重重者難救隱暗不透之症因之併發不可不慎又有無汗者何緣重感風寒使皮膚乾燥毛竅不開而疹不出多成內攻之患使腹脹氣喘秋夏宜微加升發春冬重以疏散但使渾身有微汗為妙又有痰鳴無分遲早急用寒涼降火清潤之藥佐以升發否則變為敗症故自始至終得汗為主若無汗後必多餘毒宜解毒為要
秋夏微加升發湯
升麻 葛根 蘇葉 羌活 赤芍 甘草
春冬重以疏散湯 即升發湯
麻黃 桂枝
寒涼降火湯
生地 黃芩 黃連 山梔 石膏 花粉 杏仁 蘇子 生甘草
佐以升發湯
薄荷 山楂 大力 桔梗 杏仁 蘇子 升麻

麻症乾渴發熱論

(微熱 壯熱 乍熱 潮熱 復熱)
小兒口唇紅如丹是欲發渴皆內熱所致然宜辨其虛實二便閉是實用清熱和涼之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渴是虛必其先食寒涼致中氣乾燥也急補中氣若腹脹不食是為敗症至於麻症有遠近不比於痘或三四日或五六日或八九日或半月又乍寒乍熱至壯熱經日不退是也若始熱遂見外疹又宜詳察有微熱者熱輕而不壯也此初起之時則猶可將出之時則不可恐其不能透表急用疏托之藥如沒當未盡沒時毒輕而清不必服藥若夫壯熱者熱甚而經日不退也初見太熱至出時而不稍退其症必重若先熱至出重是為順症如已出盡而有此壯熱宜服疏托和解之藥至沒後而熱不退更宜用和解之藥以免後患又有乍熱者或熱數日過數日又熱或乍熱或午熱未出之時見之總毒不透急宜疏托沒後及未沒見之毒有未盡宜涼解分利亦有因病後中氣虛弱者臨症者須酌治若夫潮熱者一日一至如潮之汛而不失也初出必無此症至出後沒後者有之此因氣血而作治宜益陰而退陽可也且有復熱者謂熱退而復發也皆因餘毒未解宜疏解為上妄用燥劑必致不治

論下身冷全身冷

疹之有下身冷者不比疫疾謂頭溫足冷作逆症看麻出自上故上熱而下冷若初起時上熱下冷不妨出完之時下身冷是逆症須詳審而治又有身體四肢如冰者麻本屬火全身自應溫暖今反冰冷必是逆症若初出正出之時不熱則毒不能盡出而反漸沒若正沒沒後有此者必脾胃倒壞氣血大虛毒不能盡後變無窮定為不治故不立法

論口瘡

口瘡者心脾之火多見於正沒之時皆因餘毒未盡留於上焦必大便閉小便赤宜清利脾火兼滑大腸為主若乳上小兒之母亦當服藥使乳清涼

論腹痛

疹之腹痛者毒氣內作而不能透表多見於初出正出之時治宜疏托發出即止如正沒未沒盡而痛緣外邪未盡而復於內亦宜疏托佐以清涼然細微處以意度之從外症加減

論吐痰

痰之吐有二有吐出如絲者有吐出成塊者皆由肺胃之火久積而作宜清肺消痰降火為主不可用南星半夏香燥溫脾之藥

論唇舌乾燥唇舌破裂舌苔

舌燥多屬於脾脾熱有二一則唇白而燥其熱尚微一則唇赤而燥其熱則重又有帶紫黑而燥其熱尤重治宜清熱分利而已何則舌乃心之苗麻本火候屬於心故舌苔有三種黃白黑是也白者微熱黃者雖重可治黑則難治此症不分始末不過清熱疏利而已舌破唇裂者此心脾二火盛上衝所致其色必深紅而紫黑亦有不紫紅而赤甚者其火不輕治當分首尾若初熱而色赤此火不解而毒不盡若其色有活猶可以治用寒涼加以疏托倘紫黑焦枯而色不活者不治若已出而有此症難治蓋毒雖出而唇舌破裂者心脾二經俱壞也若將沒之時有此亦危候也當謹慎細察為要

論發斑

發斑者火毒熾甚血被熬煎當以紫草紅花石膏等味涼血清火為主亦有初熱時為風寒所搏而成癮疹似斑非斑治宜疏解其癮自退若誤為真斑而用寒涼以致水瀉不止元氣下陷不能透表危亡立至可不慎諸

論云暗

疹如雲暗者上有大片紅腫者大片紅腫之間又有小顆粒於其上皆由火盛所致重用寒涼之藥不可遲緩如身上一片紅暗與皮內一片並樣此症只可發散若發散後仍如此者不治

看疹諸色論

疹色之美惡與痘無異紅活滋潤者吉有一樣色淡而潤是無內症其疹最清若淡而不潤或乾燥或嫩豔此不正之色火毒盛伏當清火解毒為要又有一樣深紅者其色紅而且重是血熱宜清散之又有一種豔紅者其色如胭脂是血熱其內必有火火遇火必發毒大用寒涼以先制其焰否則狂躁喘急立至又有一種乾紅者如紙之礬於紅滯而不活內有伏火血受其瘀顆粒必大嗽而必喘急用攻破又有一種色紫者是熱極將瘀急破血以涼之若帶豔則重甚矣又有一種色黯者其症較紫更重初出急破遲則難救若半靨色黯者無妨又有一種其色白者血瘀之極此是內症急破其瘀遲則倒靨面白故須山楂丹皮紅花大黃生地桃仁等劑如勻淨無內症身不熱不咳嗽是血不足而無火不必多治宜審之

論咳嗽

麻症之乾咳連聲不斷也因火旺肺躍凡疹先時喜咳咳甚則毛竅開而易透咳微則腠理閉而難透故方出之時欲其咳至既出之後欲其不咳為佳如仍有咳當以清痰降火為要若初起時不咳麻必不出於發散中加半夏以助其嗽使麻可出

論鼻涕鼻衄鼻扇

鼻通多涕此肺氣順也最吉故初出時至沒後而皆有是者此肺氣和平而不阻塞順症也不必服藥今云多涕謂濃涕而時有也非謂涕少而暫有臨症者宜推之若無涕鼻乾肺腑火熱閉塞毛竅不通初出未出時得此必重又有內為熱甚外為鼻眵所結至於無涕云其眵結而涕自見是肺氣通雖重可救如真有鼻乾無涕此症甚危亦輕沒後治宜詳審若下藥得噴嚏肺氣得解而通也將出未出之時必先外感而今得通故也其毒雖重可救正出而得此症其毒盡解又何後患又有衄血者因內熱狂盛邪血沸騰血從火化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名曰衄血將出未出之時而忽有衄是毒從衄解不必服藥至於久衄不可若出透與沒後有此症者宜於清肺藥中佐以涼血之味使火退而衄止如並口中有血者服涼劑不止惟用發散使毒得出而衄自止矣又有名為鼻扇者是肺氣將絕也喘滿喉鳴多屬於痰因火毒內結而亢甚若喉中無痰喘精神如故還可挽救急用潤肺消痰清熱為主否則難治

論發搐

疹之發搐不比尋常若喉中發痰非真搐也當分先後若見於發熱初出之候不妨治宜疏托引加清涼若見於正出已沒之時難治總要清上焦之熱兼利小便而已

總附咳嗽諸方論

凡疹回後有咳嗽者是火氣旺燥肺金受克故也治宜清金降火湯用黃芩黃連山梔石膏花粉貝母陳皮桑皮杏仁蘇子甘草麥冬栝蔞仁如不應外加葶藶枳殼若聲不出以清金降火湯作主再加葶藶倘有煩躁腹脹瀉痢不止聲啞唇青紫黑者宜用黃連解毒湯藥用黃芩黃連枳殼歸尾紅花赤芍生甘草大黃或用甘桔湯甘草桔梗力子玄參連翹知母杏仁乾薑若痰中帶血喘促悶亂用涼膈散黃芩山梔薄荷連翹生甘草大黃

總附渴症諸方論

凡疹渴有二者虛實是也看其舌苔起唇紅色有如丹二便閉此內熱所致內外皆實治宜清涼疏理之藥生地黃芩花粉牛蒡連翹荊芥葛根桔梗石膏黃連加燈草若唇口淡紅舌上無苔二便清調此是內虛宜清金益肺湯沙參麥冬生地丹參綠豆湯或芝麻茶炒米湯如氣喘腹脹是為敗症切不可飲冷水致生蓄水之患

總附鼻涕鼻衄諸方論

凡疹無涕者此因火旺鑠金治宜清金肺潤湯藥用知母黃芩生地花粉連翹蔞仁一疹有鼻衄者皆肺金鬱熱火沖之故當以葛根生地山梔薄荷丹皮茅根犀角羚羊角黃芩出齊之後而有此症當用犀角地黃湯加茵陳木通使火下行而愈犀角地黃湯生地犀角丹皮白芍加茵陳木通

發水泡論

疹有發水泡者此因火毒太甚迫於肌膚而不能透表故發水泡此症多於見點之時亦有於未見點之時皆為不治故不立法

論氣促

疹之有氣促者由肺不清而致當分先後若見於正出未出之時宜疏托若見於已出正沒之時宜降火清痰之藥

眼閉論(總附白珠赤珠)

疹有眼閉者常於沒後見之皆因脾火旺盛致目腫而閉但宜清上焦之藥兼以利水使熱退而眼自開矣又有白珠者又有赤紅者俱屬肺氣宜清肺火兼以風藥佐之

齧牙論

疹有齧牙者是陽陷於陰熱火相搏故齧牙耳其口必多渴手足俱熱喜食冷物治宜滋陰降火不可食辛辣之物若誤食之後必下血痰響而死

論吐沫

吐沫之症亦由胃火亢盛而致宜清胃降火為主治

論蛔

疹前吐蛔者毒火上衝胃難安養蛔從上出若初出發熱之時不妨待熱退身涼自然不吐亦宜清胃用生地當歸丹皮連翹石膏升麻庶無他症如已出回時而有此症用使君子黃芩川連花粉胡連川椒為主如蛔死者毒火猖獗胃氣將絕死期立至有瀉蛔者不必過治清解自愈如瀉死蛔者亦重

論嘔吐

疹有嘔吐者毒火沖胃未經發泄不必過治若出齊回後有此症宜用清涼解毒之藥

論泄瀉

疹有泄瀉者其色黃而有沫小便赤澀口乾唇燥此因肺經熱甚未出與當出之時而瀉者不必服藥經云毒以痢松但不宜久若回後有此泄者是積熱移於大腸治宜四苓散豬苓茯苓白朮澤瀉加黃芩黃連木通栝蔞仁霜如下有紅紫色總因熱毒留連藥宜赤芍大黃行一二次毒盡自愈不宜多下切不可因其泄瀉用訶蔻以止之恐其腹脹喘急而死如首尾水瀉小便短赤用木通車前利水之劑佐以升提可也

論藥味所忌

肺屬金輕清上浮切忌辛熱香燥蓋人參補肺防其肺熱還傷肺黃耆補中防其助痰而氣喘當歸辛熱助火反欲黨邪而為惡生地補腎腎為肺子經曰實則泄其子是腎宜瀉不宜補防風無汗乾燥須當表虛之堪憂他如乾薑附子白朮丁香砂仁肉桂細辛藿香蔻仁烏藥草蔻良薑茱萸蓽茇香附麝香等藥皆以辛香切宜禁用又忌食物如椒薑糖醋魚鱉蝦蟹豬犬牛羊馬肉並一切炙煿之物非特助邪為惡恐天行時氣必然重出要忌四十九日外有雞子不可食恐其壞目食糖恐犯牙疳獨有歸可於血虛色白者權宜酌用又有忌用大黃而用栝蔞何也蓋疹發於肺肺主氣經曰氣有餘便是火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移熱於大腸故秘結用栝蔞仁以潤肺佐枳殼以寬腸則秘自通矣若大黃號曰將軍有斬將搴旗之功恐其太過致使心血兩虛則脾燥肺氣囂張風火益猛矣
疹當出之時被風寒所折以致色白如肌膚毛竅聳起如粟子者宜疏散
乾葛(二錢) 木通(二錢) 川芎(八分) 紅花(四錢) 陳皮(一錢) 羌活(一錢) 防風(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八分)
倘色白如膚但見粒頭高腫者此表虛所致
生地(二錢) 川芎(五分) 紅花(三錢) 歸身(二錢) 大力(四錢) 葛根(一錢) 山梔(一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麥冬(三錢)
疹因風寒所折皮膚乾燥毛竅不通身熱噴嚏以致不能透發者宜疏托
羌活(一錢) 防風(二錢) 葛根(二錢) 蘇葉(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前胡(一錢) 荊芥(一錢) 橘紅(一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升麻(二錢)
加大黃蔥白
疹因風寒所折見暖則和活不暖則枯燥者宜涼解
乾葛(二錢) 薄荷(八分) 荊芥(二錢) 桔梗(二錢) 前胡(二錢) 通草(八分) 防風(二錢) 枳殼(二錢) 橘紅(八分)
疹因毒氣抑鬱於內熱極不能透出根窠渾成一片以致色帶紅紫者急以清解為主佐以升發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蟬蛻(八分) 大力(五分) 石膏(一兩) 桔梗(二錢) 升麻(一錢) 山梔(四錢) 前胡(二錢) 黃連(六分) 橘紅(二分)
加麻黃四分
疹有渾身麻疹隱於肌膚之間欲出不透者宜大升發
羌活(五分) 防風(一錢) 葛根(二錢) 通草(八分) 薄荷(八分) 大力(五分) 蟬蛻(一錢) 麻黃(八分) 升麻(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熱甚加石膏大黃
疹有胸腹腰背暖處見粒即紅手足頭面暫無者宜清解
升麻(一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五錢) 石膏(三錢) 蟬蛻(八分) 桔梗(二錢) 花粉(六錢) 山梔(四錢) 黃芩(三錢) 前胡(二錢) 橘紅(八分) 福花(二錢)
加麻黃
疹有色紫赤暗粒頭尖聳者急用寒涼解毒佐以消痰
石膏(一兩) 黃連(一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五分) 山梔(三錢) 乾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薄荷(五錢) 前胡(二錢) 大力(五錢) 花粉(一兩) 通草(八分) 紫草(八分)
加大黃
疹色鮮紅點子低陷不高者其毒重甚急宜清肺瀉火
乾葛(二錢) 前胡(二錢) 石膏(一兩) 蟬蛻(一錢) 大力(五錢) 薄荷(二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山梔(一錢) 升麻(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錢) 荊芥(二錢)
加大黃
疹色淡紅為風寒所折點子低而色燥不潤宜疏散
荊芥(二錢) 防風(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川芎(八分) 紅花(四分) 蟬衣(八分) 乾葛(二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 升麻(一錢)
疹色淡紅顆粒不高唇舌俱燥而赤此毒火內郁宜用寒涼佐以疏托
大黃(三錢) 枳殼(三錢) 山梔(四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蟬衣(二錢) 薄荷(一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八分) 陳皮(二錢) 紫草(一錢)
疹已出而粒頂尖焦無論赤紅皆為熱極急宜清鮮佐以涼血
石膏(一兩) 木通(一錢) 紫草(一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薄荷(一錢) 陳皮(一錢) 黃芩(六錢) 荊芥(一錢) 生甘草(六分) 大黃(三錢)
疹已出紅腫太甚者藥用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薄荷(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三錢) 防風(二錢) 山梔(三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一錢)
如口渴加石膏花粉便閉加大黃枳殼身煩熱加黃芩黃連元參陳皮
疹未出透而見風早沒及誤食葷腥油膩以致毛竅閉塞不得透表者俱宜疏托暖處無點影者謂之早沒二症用藥
石膏(八錢) 麻黃(八分) 升麻(二錢) 乾葛(二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 荊芥(二錢) 防風(二錢) 木通(一錢)
早沒者加蘆根誤食者加山楂枳殼
疹未出而呃逆者是胃敗惡症也悉屬火毒以升陽透發為主
荊芥(二錢) 葛根(三錢) 羌活(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陳皮(二錢) 石膏(二兩) 黃連(一錢) 生甘草(一錢) 前胡(四錢) 蟬衣(二錢) 升麻(四錢) 竹茹(一錢) 薄荷(一錢)
若疹已透而呃逆者
花粉(一兩)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葛根(三錢) 羌活(二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陳皮(一錢) 石膏(二兩) 黃連(一錢) 生甘草(一錢) 竹茹(一錢)
疹子出透三四日而不沒者此毒火亢盛宜清涼解毒
前胡(二錢) 乾葛(二錢) 石膏(一兩) 山梔(四錢) 連翹(三錢) 杏仁(一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木通(一錢) 元參(二錢)
疹沒肌膚之上無點粒又見紅片平而不高者此沒不盡也藥用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荊芥(一錢) 木通(二錢) 山梔(二錢) 蟬衣(八分) 生甘草(八分)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如內熱煩渴加黃連石膏
疹色帶白乾燥隱隱於皮膚之間似沒非沒必因風寒所致而不能透表故也急用疏托勿加寒餌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生甘草(一錢) 乾葛(一錢) 防風(二錢) 木通(一錢) 蟬衣(八分) 大力(四錢) 陳皮(二錢) 福花(三錢)
疹發熱及正出之時沉睡不醒此是火抑於內而不達於外後必發熱煩躁變症多端藥用
前胡(二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子(六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防風(一錢) 橘紅(八分) 升麻(五分)
疹子因熱火拂抑而無汗以致皮膚乾燥唇口破裂二便不通沉昏腹脹氣喘痰鳴急用寒涼佐以升發
石膏(一兩) 紫草(二錢) 麻黃(八分) 蟬衣(八分) 大力(五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木通(一錢) 紫蘇(一錢) 桔梗(二錢) 荊芥(二錢) 滑石(三錢)
加蔥白三條
疹初發熱時因毒火內迫以致渾身大汗不能盡透者宜清解
石膏(一兩) 紫蘇(一錢) 乾葛(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山梔(二錢) 前胡(一錢) 荊芥(一錢)
加大黃淡竹葉
疹有冒風寒皮燥無汗不出反有腹脹氣喘者宜疏散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防風(一錢) 羌活(一錢) 橘紅(八分) 紫蘇(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荊芥(二錢) 木通(一錢) 枳殼(一錢)
或加麻黃蔥白陳皮
疹症忽有汗忽無汗汗後肌膚仍燥身子大熱而疹仍未透宜清解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乾葛(一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山梔(一錢) 木通(一錢) 石膏(一兩) 紫草(一錢)
加大黃淡竹葉
疹未出先昏沉喜睡倦夢譫語此因熱毒煩盛不能外達故也宜清心解毒
乾葛(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四錢) 蟬衣(八分)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滑石(一錢) 木通(二錢) 陳皮(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二錢)
加大黃石膏黃連淡竹葉
疹已出透而有譫語者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前胡(二錢) 枳殼(一錢) 黃芩(一兩) 滑石(一錢) 大力(四錢) 木通(二錢) 陳皮(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二錢)
加大黃石膏黃連淡竹葉
疹有元氣素虛之人疹已透而譫語者
當歸(三錢) 生地(一錢) 丹參(二錢) 麥冬(三錢) 川貝(一錢) 陳皮(一錢) 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山梔(三錢) 鉤藤(一錢)
疹已出透而仍煩躁面赤咽痛目赤唇焦宜清降
黃連(一錢) 石膏(一兩) 黃芩(一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丹皮(一錢) 大力(四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杏仁(二錢) 蘇子(二錢) 知母(二錢) 蔞仁(一兩)
再加大黃淡竹葉
疹未出唇紅似丹二便閉塞喜飲冷此熱毒內蒸宜用辛涼藥
乾薑(三錢) 薄荷(一錢)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一錢) 滑石(二錢) 石膏(一兩) 生甘草(一錢) 花粉(三錢) 木通(二錢)
再加蘆根竹葉
疹已出而發渴者鼻氣勃勃沖人此肺中火邪熬煎宜清金降火
黃連(一錢) 黃芩(一兩) 石膏(二兩) 知母(三錢) 花粉(二錢) 滑石(一錢) 山梔(一錢) 葛根(二錢) 薄荷(一錢) 栝蔞仁(一兩)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大力(五錢) 枳殼(二錢)
疹有二便清利唇口淡紅而渴者此必過服寒涼致中氣虛乾渴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麥冬(三錢) 升麻(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一錢)
疹出時手足多熱忽爾冰冷名曰厥逆似水之象宜用升散
乾葛(二錢) 升麻(八分) 蘇葉(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二錢) 桔梗(二錢) 木通(一錢) 麻黃(八分) 前胡(二錢) 荊芥(二錢) 橘紅(八分)
加蔥白如便閉加大黃
疹後厥逆者用清解
黃芩(二兩) 黃連(八分) 花粉(一兩) 山梔(四錢) 前胡(二錢) 生甘草(一錢) 木通(一錢) 陳皮(一錢) 桔梗(二錢) 貝母(二錢) 石膏(一兩) 枳殼(五錢)
加大黃蔞仁
疹中寒熱似瘧身寒手足冷極者宜滋陰養血發表
柴胡(二錢) 黃芩(一兩) 當歸(三錢) 川芎(八分) 陳皮(一錢) 葛根(二錢) 生甘草(八分) 生地(二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貝母(二錢)
寒多加蘇葉熱多加知母渴甚加石膏大黃
疹將出而發驚是毒蘊於心肺火鼎沸以致手足搐搦宜解表發汗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青皮(二錢) 鉤藤(一錢) 橘紅(一錢) 前胡(一錢) 紫草(一錢) 乾葛(一錢)
外加硃砂二釐如痰多加膽星二錢若食積加山楂枳殼甚者加黃連花粉倘有已出而發驚搐者此由毒火元氣俱盛宜清火解毒
黃連(一錢) 黃芩(五錢) 鉤藤(二錢) 陳皮(一錢) 前胡(二錢) 龍膽草(一錢) 山梔(四錢) 木通(一錢) 貝母(一錢) 枳殼(一錢) 花粉(一兩) 生甘草(五分) 杏仁(一錢) 蘆薈(一錢)
加蓮肉心石膏三兩又有一種驚重元氣虛恐變慢驚風者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八分) 天麻(一錢) 川貝(一錢) 麥冬(三錢) 鉤藤(二錢) 連翹(二錢) 木通(一錢) 防風(一錢)
加蓮肉膽草橘紅
疹初發時嘔吐不能食者此毒火壅於胃故也宜清解疏托
前胡(二錢) 枳殼(二錢) 乾葛(一錢) 防風(一錢) 大力(三錢) 連翹(二錢) 桔梗(二錢) 蟬蛻(一錢) 陳皮(一錢) 荊芥(二錢) 生甘草(八分) 滑石(一錢) 石膏(一兩)
火輕者加山梔蘆薈火重者加石膏滑石又有一種疹已出透而嘔吐不食者宜清解中加疏托藥
石膏(二兩) 陳皮(一錢) 前胡(二錢) 枳殼(三錢) 乾葛(二錢) 大力(三錢) 山梔(一錢) 薄荷(一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八分)
加蘆薈如疹已沒後仍嘔吐不食者宜清涼藥
石膏(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花粉(三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山梔(二錢) 木通(一錢) 桔梗(一錢) 丹皮(一錢) 元參(二錢) 生甘草(八分) 前胡(二錢) 大力(三錢)
疹有毒迫大腸裡急後重變為滯下者
黃連(八分) 黃芩(一兩) 枳殼(三錢) 木通(一錢) 生甘草(八分) 大黃(六錢) 陳皮(一錢) 杏仁(一錢) 丹皮(一錢) 蔞仁(一兩)
若泄瀉不止變休息痢腹中痛便見膿血此血熱大腸也宜用
黃連(一錢) 條芩(二錢) 青皮(二錢) 枳殼(三錢) 生甘草(八分) 滑石(一錢) 桔梗(一錢) 山梔(一錢) 大黃(八錢)
又一種變為赤痢者
黃連(一錢) 條芩(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生甘草(八分) 槐花(二錢) 荊芥(二錢) 滑石(一錢) 山梔(一錢) 大黃(三錢) 地榆(一錢)
或加升麻杏仁
疹未出透咳嗽不絕面目浮腫此係毒火不能外達肺金受克也速用清熱透毒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大力(四錢) 蟬蛻(一錢) 生甘草(八分) 乾葛(二錢) 陳皮(一錢) 桔梗(二錢) 防風(一錢) 木通(二錢) 前胡(一錢)
加石膏山梔如疹已出透而氣喘鼻煤乾燥宜用清金降火湯
條芩(八分) 黃連(八分) 石膏(二兩) 蔞仁(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蘇子(一錢) 杏仁(二錢) 貝母(一錢) 花粉(四錢) 知母(一錢) 葶藶(二錢) 桑皮(三錢)
加茅根汁又有一種有痰有聲者治宜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三分) 貝母(一錢) 陳皮(一錢) 石膏(一兩) 知母(二錢) 花粉(二錢) 枳殼(二錢) 桑皮(三錢) 山梔(三錢) 杏仁(二錢) 大力(四錢) 兜鈴(三錢)
加竹瀝又有一種有聲無痰者
黃芩(二兩) 黃柏(三錢) 知母(三錢) 花粉(五錢) 蔞仁(一兩) 前胡(三錢) 貝母(三錢) 陳皮(一錢) 蘇梗(一錢) 杏仁(二錢) 石膏(一兩) 生甘草(三分) 桔梗(一錢) 枳殼(二錢) 元參(三錢)
加茅根
疹出咽喉痛皆由肺火上炎故咽痛治用
生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大力(五錢)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乾葛(三錢) 木通(一錢) 石膏(一兩) 防風(二錢) 前胡(三錢) 橘紅(一錢) 射干(一錢)
疹已出透而咽痛失音發熱作渴面赤喜飲冷物俱是上焦實熱
生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大力(四錢) 元參(三錢) 射干(二錢) 黃芩(五錢) 黃連(分) 石膏(一兩) 荊芥(二錢) 山豆根(二錢) 花粉(八錢) 陳皮(一錢) 枳殼(二錢) 蔞仁(一兩) 夏枯草(三錢)
有痰加貝母
疹未出而熱極火動者致血妄行從口鼻出者
荊芥(三錢) 紫草(三錢) 薄荷(一錢) 乾葛(一錢) 大力(五錢) 鬱金(二錢) 山梔(四錢) 生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甚者加黃芩茅根汁若疹已出透而衄血者
黃連(八分) 黃芩(一兩) 黃柏(二錢) 山梔(四錢) 丹皮(三錢) 元參(五錢) 生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花粉(一錢)
或加茅根汁或加生地麥冬又衄後火氣已清方
生地(二錢) 麥冬(三錢)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疹中頭痛身疼者此內之火毒與外之風寒相結不散宜疏解
羌活(三錢) 防風(一錢) 荊芥(二錢) 大力(四錢) 蟬衣(一錢) 前胡(三錢) 桔梗(二錢) 乾葛(二錢) 蘇葉(一錢) 木通(八分) 川芎(八分)
疹中腰疼因氣滯血凝脾腎二經外感內傷所致
青皮(一錢) 紅花(一錢) 大力(三錢)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荊芥(三錢) 蘇葉(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木通(一錢)
又方
枳殼(一錢) 黃芩(二錢) 山梔(三錢) 麥冬(三錢)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鬱金(一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木通(一錢) 連翹(二錢)
疹沒腹痛與未出透皆不謹起居或食冷物或冒風寒以致寒熱相激而痛
治未出透而痛方
羌活(二錢) 防風(二錢) 荊芥(二錢) 蘇葉(一錢) 大力(三錢) 陳皮(二錢) 青皮(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枳殼(二錢) 木通(一錢)
治疹已出透腹痛
陳皮(一錢) 枳殼(二錢) 蘇葉(一錢) 杏仁(二錢) 黃芩(三錢) 桔梗(一錢) 木通(二錢) 生甘草(一錢)
疹後齒腮腫痛口角流涎之症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石膏(二兩) 元參(一兩) 大力(三錢) 生甘草(一錢) 荊芥(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二錢) 白芷(一錢) 川芎(八分)
疹後牙疳根有血出腫爛
生地(三錢) 元參(一錢) 黃連(一錢) 麥冬(三錢) 生甘草(二錢) 花粉(三錢) 丹皮(二錢) 葛根(一錢) 荊芥(二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枳殼(二錢)
疹後牙疳是胃熱未清以致火毒上炎
黃芩(一兩) 黃連(一錢) 石膏(二兩) 花粉(一兩) 知母(二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四錢) 荊芥(三錢) 桔梗(二錢) 大力(四錢) 升麻(一錢) 山豆根(二錢) 射干(一錢)
疹後咳嗽口破
麥冬(三錢) 桔梗(二錢) 花粉(八錢) 知母(三錢) 元參(三錢) 荊芥(二錢) 大力(五錢) 山豆根(三錢) 射干(二錢) 連翹(五錢) 薄荷(二錢)
或加
黃連(八分) 石膏(一兩) 黃芩(八錢)
疹後焦爛
蕤仁(二錢) 薄荷(一錢) 甘菊(一錢) 柴胡(一錢) 決明(一錢) 大力(五錢) 黃連(一錢) 黃芩(二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二錢) 花粉(八錢) 乾葛(四錢)
或加
石膏(三兩) 桔梗(二錢) 蔞仁(二兩) 大黃(一兩) 荊芥(三錢)
疹後目疾藥味
羌活 防風 乾葛 薄荷 柴胡 桔梗 草決明 川芎 黃連 大力 花粉 山梔 生甘草 當歸 生地 甘菊 木賊 蒙花 穀精草
初二劑當去黃連生地後去羌活防風若有稍明照依此方加黃芩石膏升麻膽草蔞仁
疹出十二三日又發紅黑疔小兒能自手指拔去疔不痛癢者急以解毒拔疔丹使毒火盡退而愈
礞石(煅五錢) 黃芩(二兩) 木香(一錢五分) 元明粉(五錢) 沉香(一錢五分) 大黃(二兩)
共研末硃砂為衣作丸服
獨棗湯
治疹後牙齦爛用乾紅棗二枚雄黃一塊入棗內燒灰存性研末米泔水煎服入鹽少許漱口即愈
疹後中氣虛弱乍寒乍熱是陰血虛也
當歸(二錢) 生地(一錢) 麥冬(二十粒) 元參(三錢) 生甘草(八分) 黃芩(一兩) 生山梔(三錢) 丹皮(三錢) 白芍藥(一錢) 黃連(八分) 花粉(三錢) 桔梗(二錢) 骨皮(一錢)
疹未出而乍寒乍熱是毒未透發用疏托
升麻(一錢) 乾葛(二錢) 荊芥(一錢) 蟬蛻(一錢) 大力(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蘇葉(一錢) 防風(二錢) 橘紅(八分) 通草(一錢)
或少加麻黃蔥白
疹已出復乍寒乍熱二便短赤是餘毒未盡用涼解
黃芩(一兩) 黃連(八分) 石膏(一兩) 山梔(四錢) 大黃(一兩) 生甘草(八分) 荊芥(一錢) 大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分) 貝母(三分) 杏仁(一錢) 花粉(五分) 木通(二錢) 栝蔞仁(二兩)
疹後日熱不退身熱燎人二便不通急用和解
黃連(一錢五分) 黃芩(一兩) 生蔞仁(一兩) 石膏(一兩) 山梔(五錢) 陳皮(一錢) 枳殼(四錢) 蘇子(一錢) 杏仁(一錢) 花粉(一兩) 滑石(一錢) 生甘草(八分) 木通(一錢) 膽草(二錢)
疹回後熱退身涼過三五日又作熱是餘毒復還宜疏解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乾葛(二錢)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大力(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三錢) 黃芩(一兩) 山梔(五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連翹(一錢)
甚者加大黃石膏蔞仁
產後出麻本宜補血但麻屬火不可驟補補則毛竅固斂不能出透故須升發
宜葛根湯加酒炒芍藥桔梗蘇葉發汗使麻易出
懷胎出麻只宜清涼佐以疏托勿用實脾行氣等藥以致墮胎
安胎止痛方
生地 川芎(各五分) 桑樹羊思藤(七片葉) 當歸 人參 陳皮(各一錢) 白朮 黃芩(各一錢五分) 黃柏 黃連(各三分) 甘草(三分) 糯米(二十粒)
痛甚加砂仁虛甚加木香

胎產

胎疹才熱即出而即沒此風寒所致宜涼血疏風消痰之藥若難沒者亦由風寒壅盛或經水浸行太早速宜疏解此雖胎疹亦須避忌

產後

產後雖大補氣血為主一遇疹子不可驟用如發熱之後熱甚者不嫌發散宜升麻葛根湯內用炒白芍加蘇葉桔梗以發其汗汗出疹亦出矣凡升發之藥不可用寒涼使毒易出而無後患也

虞氏麻疹治法

古謂麻即疹也疹如麻成朵痘如豆成粒皆象其形而名之也夫胎毒一也痘出於五臟臟屬陰陰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漿其症寒熱備有也疹出於六腑腑屬陽陽主氣故疹有形而無漿其症多熱而無寒也為症既異而治法亦殊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宜解散惟初熱發表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則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當深忌之世知痘症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可太息也
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淚汪汪面浮腫兩腮赤噁心乾嘔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麻症宜謹避風寒戒葷腥厚味用藥以表散之使皮膚開暢腠理通豁而毒疹易出也
疹之發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故用藥發散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防風解毒湯暄熱以辛寒之藥發之黃連解毒湯大寒以辛溫熱之藥發之桂枝解毒湯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升麻解毒湯此因時用藥不可誤作傷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也又須看人虛實如大便秘結煩熱盛而發不出者以酒炒大黃微利之不止以參藥之類補之經曰毋虛虛毋實實損不足補有餘夭人性命也
防風解毒湯
防風 荊芥 薄荷 石膏 知母 桔梗 力子 甘草 連翹 木通 枳殼(均分)
淡竹葉燈草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力子 甘草 防風 知母 荊芥 石膏 桔梗 元參 木通
薑三片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桂枝 麻黃 赤芍 防風 荊芥 羌活 甘草 大力 人參 川芎 薑
水煎服
升麻解毒湯
升麻 乾葛 羌活 人參 柴胡 甘草 桔梗 力子 防風 荊芥 赤芍 連翹 淡竹葉
水煎
前藥發散而疹隨見則毒盡解矣若發不出再加味麻黃之藥發之
加味麻黃散
升麻 麻黃 人中黃 大力 蟬蛻(等分)
水煎服
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自頭上至足為齊若頭面愈多者為佳倘遲延日久而不能出則腹脹氣喘昏眩悶亂煩躁而死
看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若色見紅者兼火化也輕症可治化斑湯主之如白者此血不足也養榮湯主之如色紫赤乾燥暗晦乃火盛毒熾也宜六一散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乾葛紅花力子連翹之類滋陰涼血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此亦五死一生之症外有大青龍湯入燒人屎亦妙如便秘者加酒大黃利之或元參解毒湯皆可選用若黑色者熱毒太甚為十死一生之症不可不明察而混施治也
化斑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大力 連翹 升麻 甘草 地骨皮 淡竹葉 糯米
水煎服
養榮湯
人參 當歸 紅花 赤芍 甘草
水煎服
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細末量小兒大小每服一錢半或二錢本方加辰砂三錢名辰砂益元散
四物湯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
大青龍湯
玄參 大青 桔梗 人中黃 知母 升麻 石膏 梔子 木通
水煎服
元參解毒湯
元參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 乾葛 荊芥(均分)
水煎服
疹表後紅影出於肌膚成片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塞毒氣壅滯遂變為渾身青紫而毒反內攻煩躁肚痛氣喘悶亂諸症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其可忽諸
疹已出而反沒者乃風寒所逼而然也若不早治毒成內攻以致癢塌而死急用消毒飲合升麻湯服之則疹復出而安矣
升麻湯
升麻 乾葛 白芷 甘草 薑 蔥
水煎熱服
消毒飲
荊芥 力子 甘草 薑
水煎服
發熱之時遍身出汗此毒從汗解玄府開疹易出也有出衄者此毒從衄解也俱不可遽止之若汗多血多皆不止此火甚逼迫太過致汗妄流血妄行也急宜當歸六黃湯以止汗茅化湯以止血遲則汗出多而元氣虛血出多而精神散難以治矣
當歸六黃湯
當歸 黃耆 黃連 黃柏 生地黃 熟地黃(均分)
水煎外加浮小麥止汗
茅化湯
茅化 歸頭 丹皮 生地 甘草
加玄參百草霜水煎服
發熱時或嘔吐或自利或滯下此火邪內逼毒氣上行則吐下行則利毒太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也吐者竹茹石膏湯自利者升麻澤瀉湯下者黃芩芍藥湯加黃連生地木通當歸人參枳殼或少加大黃微下之
竹茹石膏湯
陳皮 半夏 石膏 白茯苓 甘草 竹茹
水煎服
升麻澤瀉湯
豬苓 澤瀉 赤苓 石膏 黃連 甘草 升麻(均分)
水煎服
黃芩芍藥湯
條芩 白芍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發熱之時未有不渴者但當以綠豆燈心湯入炒米飲之人參白虎湯佐之以生津解渴而已若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症故水入於肺為喘為嗽宜用葶藶以泄肺中之水水入於脾為腫為脹為自利宜用白茯苓生地木香以泄脾水水入於胃為嘔為噦為自利宜用豬苓澤瀉赤苓木通以泄心下之水水入於肝為脅痛用芫花以泄肝水水入於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為陰囊腫用車前木通以泄腎及膀胱之水俱當因其症而治之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糯米
煎服
疹出之時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此毒火拂鬱上熏咽喉也宜用甘桔湯加元參大力連翹主之更以十全散若玉鎖匙吹之切不可妄用針刺出血也
甘桔湯
甘草 桔梗
十全散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五分) 苦參(一錢) 元胡(三分) 硼砂(二分) 乳香(二分) 兒茶 雄黃(各五分)
為細末每用少許蘆筒吹之
玉鎖匙
硼砂(一錢) 朴硝(五分) 殭蠶(一條) 片腦(五釐)
為末吹之
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用瀉白散若黃連杏仁湯
麻疹作瀉加厚朴甘草
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竹葉 燈草
水煎服
黃連杏仁湯
黃連 陳皮 杏仁 麻黃 枳殼 乾葛 薑
水煎服
疹出之時自利不止或瀉稀水頻數者最為惡候但要看其疹若遍身稠密太盛或紫色或紅色甚者則無妨蓋毒在大腸非瀉則毒不解惟用平胃散加乾葛連翹以解之疹一發透依期收去自然瀉止若疹已收而瀉猶不止疹必未盡再用前藥加連翹川連大力木通澤瀉以分利之若用訶子肉蔻等則變肚痛脹滿喘急危矣
平胃散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疹子之出常以六時收為度如子為陽午後收午後為陰子後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也故漸出而漸收者其勢輕若一出之後熱不退延綿三四日而不收者此毒火太甚外發不盡內為有餘之邪所致須投化斑湯
化斑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大力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甘草 淡竹葉 糯米
水煎服
三味消毒飲
荊芥 大力 甘草 生薑
水煎服再加元參石膏桔梗為治
疹子出後自然退熱若遍身既出而猶拂拂煩熱頻作嘔吐者此毒尚未盡留連於肺胃之間宜化斑湯(見前) 大便秘少加大黃利之
疹已收去反渾身發熱晝夜不退此毒未盡解邪火抑於肌肉之間久則毛髮乾焦皮膚枯槁肌肉羸瘦為骨蒸勞瘵之症急宜蘆薈肥兒丸加當歸連翹等治之遲則變為睡則露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瘛瘲慢脾風不治之症矣
蘆薈肥兒丸
蘆薈 龍膽草 木香 地骨皮 使君子 麥芽 檳榔 黃連 白蕪荑 胡黃連
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飲湯下
疹收之後身雖不羸瘦但時發壯熱煩躁不寧搐掣驚悸神昏志亂者此陰血衰耗致餘毒入肝而傳於心也宜養血安神四物湯加麥冬棗仁石菖蒲龍膽草茯苓黃連辰砂甘草竹葉燈心主之或以前藥為末蒸餅豬心血為丸服之亦可
四物湯
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疹毒入胃久而不散致成牙根黑爛血出為走馬疳傳與二頰浮腫久而穿頰破腮缺唇崩鼻為崩砂狐惑等危症外用文蛤散或雄黃散搽之內服蘆苔丸以清胃火或有愈者然不能多見也
文蛤散
文蛤(一錢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棓子枯礬(五釐) 蠶蛻(下燒灰為末)
米泔漱口搽藥
雄黃散
雄黃(一錢) 黃柏(一錢) 麝香(五分)
和勻以艾煎湯洗淨後搽藥末
蘆薈丸
人中白 蘆薈 使君子肉 龍膽草 黃連 五靈脂(均分)
共為細末浸蒸餅為丸白滾湯下
疹出之時曾作瀉痢未經清解至疹退之後變為休息痢不問赤白裡急後重晝夜無度頻並者此餘火毒在腸也須分虛實治之實者三黃丸利之虛者香連丸和之後用黃芩湯合益元散以養血行氣為治河間云養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誠哉是言也
三黃丸
黃芩(蒸) 黃連(炒) 大黃(蒸熱)
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香連丸
黃連(一兩) 吳萸(五兩)
同水拌勻燉滾水內半日取出炒乾揀去吳萸只用黃連為末再加木香一兩不見火為末和勻黃連末醋糊丸米湯下一二錢
黃芩湯
黃芩 黃連 當歸 川芎 木香 青皮 枳殼 檳榔 甘草
水煎好入益元散調服
益元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辰砂(三錢)
為末量兒大小或一錢五分或二錢
疹退之後微微咳嗽者此餘毒未盡也用清肺飲加力子甘草治之若嗽甚氣喘連聲不止名為頓嗽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或咳出血者此熱毒乘肺而然也宜麥冬清肺飲加連翹主之如見胸高如圭肩聳而喘血從口鼻而出或擺手搖頭面色或白或青或紅以及枯暗者皆不可治之症也然亦有肺氣虛為毒所抑而發喘並無咳嗽出血嗆食等證者亦用麥冬清肺飲倍加人參治之切不可拘於肺熱之一端而純用清肺解毒之藥也
麥冬清肺飲
川貝 天冬 桔梗 力子 栝蔞 知母 麥冬 杏仁 兜鈴 甘草
加糯米水煎服
疹退之後聲啞不出或咳或喘或身熱不退以致日久不愈者此熱毒未盡肺金受克也宜清金降火湯加竹瀝生薑汁主之
清金降火湯
黃芩 貝母 栝蔞 麥冬 力子 黑山梔 知母 杏仁 元參 麻黃 石膏 竹葉
水煎服
疹退之後飲食如常動心如故猝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元氣虛弱失於補養外雖無病內已虛損又為惡氣所中謂之中惡此朝發夕死之證急用養榮雙和湯救之如有積食加神麯麥芽如有熱去肉桂
養榮雙和湯
人參 當歸 熟地黃 黃耆 肉桂 白芍 麥冬 甘草
水煎服
疹退之後熱毒未盡或發癰毒四肢骨節疼痛者宜用羌活散黃酒沖服一二錢量大小強弱與之使其微汗微利而愈
羌活散
羌活 穿山甲 大黃 全蠍 皂角刺 乳香 一葉金 白芷梢 甘草
疹退之後餘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犀角地黃合黃連解毒湯治之或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之類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而愈也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白芍 黑山梔 生地黃 丹皮 黃芩 紅花 當歸 甘草 藕節
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力子 連翹 黑山梔 防風 木通 荊芥 元參 甘草 竹葉
四物湯 見上
疹收之後餘熱未退日夜煩躁譫語昏狂者宜用益元散煎燈心湯下或五苓散去白朮肉桂加辰砂黃芩黃連治之若初發疹時即有煩躁譫語之證者升麻葛根湯加蔥白黃芩夏令再加石膏如或風盛者並加消風散兼調益元散服
益元散
滑石 辰砂 甘草
五苓散
茯苓 豬苓 白朮 肉桂 澤瀉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赤芍 力子 木通 連翹 甘草
水煎服
孕婦出疹者宜用四物湯加白朮黃芩艾葉等養胎清熱為主使胎無虞而疹易沒也如胎氣上攻急以苧麻根艾葉少許煎湯磨生檳榔服之更宜多服上藥為妙
熱毒蒸胎胎多受傷但胎雖傷而母實無恙也蓋疹與痘不同痘宜內實故胎落而母易亡疹宜內虛故胎去而母易存然與其胎去而母存孰若母子兩全之為愈也
出疹之症比較出痘似輕然調治失宜其禍反不旋踵蓋痘由胎毒而發其形勢輕重多少自可預斷至於疹子雖由感受邪氣而發然輕者可重重者可輕全在調治有方方保無虞故其飲食禁忌比痘為甚若食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但遇天行出疹之時又要重出誤食油肉則每歲出疹之月必然下痢膿血誤食鹽醋即患咳嗽且遇出疹之時必復發咳誤食五辛之物不時驚熱必待過四十九日或百日之後始可無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