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試効方
- 作者
- 李杲
- 朝代
- 金
- 年份
- 公元1266年
- 底本
- 多紀元昕手校本(国立公文書館掃描本)
序一
東垣先生,受學於易上老人張元素,其積力久,自得於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經、別脈、識證、處方而已。謂不明經,則無以知天地造化之蘊;不別脈,則無以察病邪之所在,氣血之虛實;不識證,則不能必其病之主名以療之;不處方,則何以剋其必效。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診其脈,既別脈矣,則必斷之曰此某證也,則又歷誦其《難》《素》諸經之旨,以明其證之無差,然後執筆處方,以命其藥味,君臣佐使之制,加減炮製之宜,或丸、或散,俾病者餌之,以取其效,一洗世醫膠柱鼓瑟、刻舟覓劍之弊,所以為一代名工者以此也。今太醫羅君謙父,師先生有年,得盡傳其平生之學,亦為當世聞人,今將此方釐為九卷,鋟梓以傳,不獨使其師之術業表見於世,抑亦惠天下後學之士,俾獲安全之利也。其用心之忠厚,誠可嘉尚,故樂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綱耳,不知變者,欲以治疾,或有不效,則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則誤矣。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又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吾於此書亦云。先生姓李氏,諱杲,字明之,東垣其自號云。至元十七年,歲次庚辰清明後二日通議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東魯王博文序。
序二
醫之用藥,猶將之用兵。兵有法,良將不拘於法;藥有方,良醫不拘於方。非曰盡廢其舊也,昔人因病制方,邪之微甚、人之虛實,莫不詳辨而參酌之,然後隨其六氣所侵,臟腑所受,劑品小大,平毒多寡,適與病等,絲髮不舛,故投之無不如意。後人不揣其本,而執其方,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時有之,不幸而誤者固多矣。諺云:看方三年,無病不治;醫病三年,無方可治。斯言雖鄙,切中世醫之病。東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謂用藥不拘於方者也。凡求治者,以脈證別之,以語言審之,以《內經》斷之,論證設方,其應如響,間有不合者,略增損輒效。蓋病之變無常,君之方與之無窮,所以萬舉萬全也。羅謙父受學其門,君嘗令以療病所制方錄之甚悉,月增歲益,浸以成編。凡有聞於君者,又輯而為論,將板行於世以廣君之道。抑予聞李君教人,講釋經書之暇,每令熟讀本草,川陸所產,治療所主,氣味之厚薄,補瀉之輕重,根莖異用,華葉異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意蓋有在矣。謙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則善矣。李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君所著《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藥象論》等書,皆平日究心,將以惠天下後世者,必須合數書而觀之,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編,謂君之能盡在,是非李君所望於後人也。至元三年立春後五日,邙城硯堅序。
卷一
藥象門
標本陰陽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臟腑之標本也。又五臟六腑在內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水、木、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即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心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即肝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水木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辛甘淡酸苦醎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醎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醎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醎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輕清成象(味薄者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重濁成形(味厚者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藥象圖說
藥象陰陽補瀉之圖 |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醎補甘瀉;氣,熱補寒瀉(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逆從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醎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矣。
五方之正氣味(制方用藥附)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膽、肝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腸、三焦、包絡應之。
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醎,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大腸、肺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腎應之。
人乃萬物中一也,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聖人垂世立教,不能渾說,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符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因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醎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云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本體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用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之今人目盲。
藥象氣味主治法度
豬苓(甘平),除濕,此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燈草、通草(甘平),通陰竅澀不利,利小水,除水腫癃閉,與琥珀同。
滑石(甘寒滑),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可同淡滲諸藥用同。
葵菜(甘寒滑),能利大便、小便,目病人不可服,諸熱病後,服之令人目盲。
蒼朮(甘溫),主治與白朮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於白朮。
白芍藥(酸微寒),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疼之聖藥也。如夏中熱腹疼,少加黃芩,其病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時腹疼,亦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疼,只少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三味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疼,更加桂二錢。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作二錢半,水二盞煎服。
肉桂(大辛熱),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之病及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
當歸(辛甘溫),能和血補血,用尾破血,身和血。先使溫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焙或曬乾,方可用入藥,血病須用。
熟地黃(苦寒),酒灑久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之人須用之藥,善黑鬂髮,大忌食蘿蔔。
生地黃(苦寒),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損人胃氣。
川芎(辛溫),補血,治血虛頭痛之聖藥也。如妊娠婦人,胎動數月,加當歸,二味各一錢半或二錢,水煎服之,神驗。
橘皮(微苦溫),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氣滯,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補肺氣,去白用紅。
厚朴(辛溫,紫色厚者佳),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如寒服不可用多,是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神藥,誤服脫元氣,切禁。
柴胡(微苦平),除虛勞寒熱,解肌熱,去早晨潮熱,此少陽、厥陰行經之藥也。婦人產前、產後,須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若本經病,非他藥能止也。治心下痞、胸脅疼神藥也。
升麻(苦平微寒),此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行經藥也。若補其脾,非此藥為引用,行其本經,不能補此二經。并得蔥白、香白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陰,非此四經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
葛根(甘平),治脾胃虛弱而渴,除胃熱,善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之藥。
枳殼(甘寒),治脾胃痞塞,泄肺氣。
檳榔(辛溫),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
槐實(微苦寒),利胸中氣,消膈上疾。
半夏(辛苦熱),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經痰厥頭疼,非此藥不能除也。
天南星(苦平),治形寒飲冷傷肺,風寒痰嗽。
佛耳草(酸熱),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之使,過食損目。
草豆蔻(大辛熱),治風寒客於胃口,善去脾寒及客寒心疼、胃疼,如神。
益智仁(大辛熱),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多唾,當於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
吳茱萸(辛苦大熱),治寒在咽嗌,噎塞胸膈不利。《經》言:膈咽不能,食不下,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隔,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䐜脹。下泄寒氣如神,諸藥不能代也。
牡丹皮(甘寒),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味也。
羌活(苦甘平微溫),治肢節疼痛為君,通利諸節如神,手、足太陽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藥也。
獨活(苦甘平微溫),足少陰腎經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疼如神。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動。
防風(辛溫),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藁本(大辛溫),氣力雄壯,此太陽經風藥也,治寒邪結鬱於本經,治頭疼腦痛,大寒犯腦痛,齒亦痛之藥。亦治風通用,氣力雄壯也。
細辛(大辛溫),治少陰頭疼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藥也。
蔓荊子(辛溫),大輕清,治太陽經頭疼、頭昏悶,除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若胃氣虛之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石膏(大寒甘辛),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燥熱、日晡潮熱,自汗,小便澀赤,大渴引飲,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痛。若無以上證,勿多服。多有脾胃虛勞形體病證,初得之時,與此有餘證同,醫者不識而誤與之,不可勝救也。
香白芷(大辛溫),治手陽明經頭疼,中風寒熱,解利之藥也。以四味升麻湯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也。
黃蘗(大苦寒,又辛寒),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如湧出,痿即去矣。蜜炒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
知母(大辛寒,又苦寒),瀉足陽明經火熱聖藥也,大寒益腎水膀胱,用之如神。
桃仁(辛甘潤),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專治血結,破血。
郁李仁(甘潤),治大便氣結燥澀滯不通。七聖丸中用專治氣燥。
大麻子仁(辛甘潤),治風燥大便不通。
皂角子仁(辛燥潤),其性得濕則滑,亦治風在腸中,為燥結不通。
杏仁(甘潤、辛潤),除肺中燥,治氣燥在胸膈。
白豆蔻仁(大辛溫),蕩散肺中滯氣。
縮砂仁(辛溫),治脾胃氣結滯不散。
木香(辛苦溫),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麥門冬(微苦寒),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三味同煎服,為之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藥。
黑附子(大辛熱),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胃中寒甚。以白朮為佐,謂之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溫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治經閉。
川烏(大辛熱),療風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
玄參(微苦寒),治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山梔子(微苦寒),治心煩懊憹,欲眠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威靈仙(苦溫),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
天麻(甘平),治風痰眩運頭痛。
薄荷葉(辛苦),療賊風、傷寒,發汗,主清利頭目,破血利關節,治中風失音,小兒風痰,新病差人不可服之,令虛汗不止。
秦艽(苦辛微溫),療風濕痹,寒熱邪氣,下利小水,治五種黃病,解酒毒。
黍粘子(辛平),主明目,補中除風,出癰疽瘡頭,治咽膈不利。
桔梗(辛苦微溫),治咽喉痛,利肺氣。
麻黃(苦微溫),若去節,發太陽、少陰經汗;不去節,止太陽、少陰經汗。
荊芥穗(辛溫),清利頭目。
乾薑(大辛熱),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使,多用水同煎二物,薑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
蜀椒(辛溫大熱),主咳逆上氣,散風邪,溫中,明目,下乳汁。
茴香(辛平),主諸瘻,霍亂,治腳氣,補命門不足,并腎勞疝氣,止膀胱及陰痛,開胃下食,助陽道,理小腸氣。
丁香(辛溫),溫脾胃,止霍亂,消痃癖氣脹、反胃、腹內冷痛。
紅花(辛溫),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
藿香(甘微溫),助脾胃,治嘔吐,療風水毒腫,去惡氣,霍亂心痛。
乾生薑(辛大溫),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治痰嗽,與生者并相同。與半夏等分,主治心下急痛。
良薑(辛大熱),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解酒毒。
玄胡索(辛溫),主破血,止少腹痛,產後諸疾,婦人月事不調。
青皮(辛溫),主胸膈氣滯,下食破積。
蓬莪荗(苦辛溫),除積聚。
當歸(甘辛溫),主癥癖,破惡血,婦人產後惡物上衝,去諸瘡瘍,療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
阿膠(甘平微溫),主心腹痛,內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
訶黎勒(苦溫),主心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療腸風瀉血。
生甘草(甘微寒),補脾胃不足,能大瀉心火,須用之。
烏梅(酸溫),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為白梅,亦入除痰藥中用。
桑白皮(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補虛益氣。
枳實(苦微寒),除寒熱,破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痛。
犀角(苦酸微寒),主傷寒溫病頭病,解大熱,散風毒,安心神,止煩悶,鎮肝消痰明目,治中風失音,小兒麩豆,風熱驚癇。
京三稜(苦平),主老癖痛,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破瘀血,消氣脹。
木通(甘平),主小便不利,導小腸中熱。
茵陳蒿(苦平微寒),治風濕熱邪結於內。
地榆(苦甘酸微寒),治月經不止。小兒疳痢,療諸瘡,止膿血。《衍義》云性沉寒,入下焦,治血熱痢疾。
香豉(苦寒),主傷寒頭痛、寒熱,脾氣煩躁滿悶。
連翹(苦寒),治寒熱、鼠瘻、瘰癧、癰疽,諸惡瘡腫瘤,結熱蟲毒,去白蟲,主通利五淋,除心臟客熱,排膿止痛。
地骨皮(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治表有風熱實邪,自汗。
牡蠣(酸平微寒),主傷寒寒熱,溫瘧,女子帶下赤白,止汗,止心痛氣結,澀大小腸,治心脅痞。
七方(大、小、緩、急、奇、偶、複)
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云:遠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腎肝位遠,服湯散,不厭頻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云:近而奇偶,制其小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心肺位近,服湯散,不惡頻而多)。
緩,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又云: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又云: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又云: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陽數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又云: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陰數偶。
複,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
七方乃互為體用。
十劑(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
宣,可以去壅,薑、橘之屬是也。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泄,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澀,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燥,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濕,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只如此體皆有所屬,所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矣。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以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本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飲食勞倦門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飽而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或嘔吐,或痞滿,或下利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麴、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蘗、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倦,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倦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者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差(脈大者熱邪也,極虛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差者,時勝邪也)。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倶,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後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時,可不慎歟!
調中益氣湯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惰嗜臥,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耆(一錢) 人參(去蘆,半錢) 炙甘草(半錢) 陳皮(二分) 五味子(七個) 芍藥(三分) 白朮(三分) 當歸(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內經》云,勞則氣耗,熱則傷氣,以黃耆、甘草之甘瀉其熱邪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又《經》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為臣;以白朮、陳皮苦甘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行陽明、少陽二經為使也。
上件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食前服,所謂病在四肢血脈,空腹而在旦者也。如時顯躁熱,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二分;如無變證勿加,下皆仿此。
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皆血虛、血澀也。
如咳嗽,加五味子一十粒;腹中氣不轉運者,更加陳皮三分、木香二分;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加茯苓二錢、蒼朮一錢、澤瀉半錢、黃蘗三分,是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亦終於心中,故濕熱相合而生煩亂也。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薑製半夏五分。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除,亦宜加之。此足太陰脾經之邪所作也。
如夏月,須加白芍藥三分,以補肺氣不足。
如春、夏腹疼,尤宜加芍藥;惡熱燥渴而腹疼者,更加白芍藥半錢、生黃芩二分;惡寒腹疼,加中桂二錢,去黃芩,謂之桂枝芍藥湯。
如冬月腹疼,不可用芍藥,以太寒故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四分(薑製)。
如秋、冬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并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行而喘促,息有音而不得臥,用吳茱萸半錢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此病隨四時為寒溫涼熱。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宜以下三味為丸治之:
黃連(酒拌濕,焙乾) 黃蘗(酒製) 知母(酒製)
上件為細末,熟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多飲熱湯送下,不令胃中停蓄,恐犯胃氣。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速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體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七損證也,宜以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內經》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其常治也。如四時見寒熱病,或酒過多,或食辛熱之物而作病,或居大寒大熱處而益其病,或食冰水大寒物而作病,皆當臨時制宜,加大寒、大熱之藥,以權治之,不可以為得效而常用之。蓋為形氣不足,隨其助而便發也。故《黃帝針經》有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上氣者,心肺也,上焦元氣也。陽病有陰,宜從陰引陽也。)故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入甘多辛少之味,升發陽氣而得上行,以補心肺上焦元氣,使飲食入胃,脾精之氣自然上行陽道,輸精於皮毛、經絡。欲使真氣上行,先實其心肺,又從而去邪於腠理、皮毛。故《經》云;視前痛者,常先取之,以繆刺瀉營氣之壅;其經絡而痛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後治其他病也。
寬中進食丸
草豆蔻仁(五錢) 縮砂仁(一錢半) 半夏麴(七錢) 麥蘗麴(炒黃,一兩) 枳實(四錢,麩炒) 神麴(炒黃,五錢) 炙甘草(一錢半) 乾生薑(一錢) 陳皮(三錢) 木香(半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二錢) 豬苓(去黑皮,一錢) 澤瀉(二錢) 人參(一錢) 青皮(一錢)
上件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和中丸 補胃進食。
乾薑(三錢) 乾生木瓜(三錢) 炙甘草(二錢) 陳皮(四錢)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益智仁(二錢)
上件為末,用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食前下。
論酒客病(并治法)
論酒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則止當發散,汗出即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用牽牛、大黃下之,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其神何依,折人長命;雖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誠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當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半兩) 砂仁(半兩) 乾生薑(二錢) 葛花(半兩) 白茯苓(一錢半)木香(半錢) 陳皮(去白,一錢半) 青皮(去白,三錢) 豬苓(去黑皮,一錢半) 人參(去蘆,一錢半) 白朮(二錢) 澤瀉(二錢) 神麴(炒黃,二錢)
上為極細末,秤,和勻,每服二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豈可恃賴,日月飲酒。此方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能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勿頻服之,損人天年。
半夏枳朮丸 治傷冷物,心腹痞滿,嘔噦不止。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 枳實(麩炒,一兩) 乾生薑(一兩) 白朮(二兩)
上件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後。
木香枳朮丸 破寒滯氣,消寒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一兩半) 枳實(一兩) 白朮(二兩) 乾薑(三錢) 陳皮(一兩) 炒麴(一錢) 人參(三錢)
上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三稜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不快。
京三稜(炮) 廣荗(炮,各七錢) 青皮(五錢) 陳皮(五錢) 丁皮 益智(各三錢) 炒麴(七錢)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三錢)
上件為末,醋糊丸,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溫薑湯食前下,量虛實加減。如大便利,止後服。《內外傷辨》用茴香五錢。
橘皮枳朮丸 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滿不快。
陳皮(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白朮(一兩)
上件為末,荷葉燒飯為丸,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木香檳榔丸 消食破滯氣。
木香 檳榔(各三錢) 青皮 陳皮(各五錢) 麥蘗𬹃 枳實(各七錢) 白朮(五錢) 厚朴(五錢)
上件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食後下。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病,悶亂不安。
枳實(炒,去穰,五錢) 黃芩 黃連(去須,各五錢) 茯苓(去皮) 澤瀉(各二錢) 白朮 炒麴(各五錢) 大黃(一兩)
上件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食遠,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更衣止後服。
若有宿食而煩者,仲景以梔子大黃湯主之。氣口三盛,則食傷太陰,填塞悶亂,極則心胃大疼,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之類吐之。《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
苽蒂散
苽蒂(三錢) 赤小豆(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匕,溫水半小盞調下,以吐為度。如食傷之太重者,備急丸主之,皆急劑也。《經》云,其下者,引而竭之,此之謂也,一名獨行丸。
東垣老人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為之窒塞,兩寸脈當主事,反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之形,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填。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王於天。金能尅木,故肝木生發之氣伏於地下,此謂之木鬱也。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地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其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
交泰丸 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知母(四錢,半炒、半酒製,春夏用,秋冬去之) 黃連(去須,七錢,秋冬減一錢半)厚朴(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小椒(炒去汗,并閉目、子、枝,一錢半) 川烏頭(炒,去皮,四錢半) 吳茱萸(湯洗七次,五錢) 巴豆霜(五分) 苦楝(酒煮,三錢) 人參(去蘆,一錢) 砂仁(三錢) 柴胡(一錢半) 肉桂(去皮,一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皂角(水洗,煨去皮弦子,六錢) 紫菀(去苗,六錢) 乾薑(炮製,三分) 白朮(一錢半)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餘藥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內傷宜禁
內傷者,戊火已衰,不能制物,寒藥太多固非所宜,加以溫劑似為當矣。然有熱物傷者,當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凡小兒內傷,尤不用快利食藥及牽牛瀉水之藥。蓋內中多有出癍疹者,癍疹者火之屬,大禁利小便損津液。津液損則血不生,瘡家亦然,戒之,戒之。
煩躁發熱門
煩躁發熱論
《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云云。氣在於心者,取手少陰心主之。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煩冤者,取足少陰。又云:煩冤者,取足太陰。仲景分之為二:煩也,躁也。蓋火入於肺為煩,入於腎為躁。躁煩俱在於上。腎子通於肺母,大抵煩躁者,皆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鑠水虧,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焉。又脾經絡於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接,由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無時而熱,冷汗自出,少時則止。《經》言陰躁者是也。仲景以梔子色赤而味苦入心,而治煩;以鹽豉色黑而味醎,入腎而治躁,名梔子鹽豉湯,乃神品之藥也。若有宿食而煩者,梔子大黃湯主之。又有虛熱、實熱、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經》言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水。《經》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如陰覆其陽,火熱不得伸,宜汗之。《經》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凡治熱者,當細分之,不可概論。
朱砂安神丸 治心中煩亂,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如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用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元氣。
朱砂(五錢,另研,水飛,陰乾,秤) 黃連(去須,揀淨,酒製,秤,六錢) 炙甘草(五錢五分) 生地黃(二錢五分) 當歸(去蘆,二錢五分)
《內經》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血不足,朱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上四味為細末,另研朱砂,水飛如塵,陰乾為衣,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嚥下,食後。
黃連安神丸 治心煩懊憹,反覆心亂,怔忡,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
朱砂(四錢) 黃連(五錢) 生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後,時時津唾嚥下。《內經》云:心肺位近,故近而奇偶,制其小服,此緩治之理也。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浮大而虛,重按全無,《通評虛實論》云: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唯脈不長實為辨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飢困勞役。
黃耆(一兩) 當歸(二錢,酒製)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之,空心食前。
柴胡升麻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困熱,筋骨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人手。夫四肢者,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也。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鬱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人參 獨活(以上各五錢) 柴胡(三錢) 甘草(炙,三錢) 防風(二錢半) 生甘草(二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忌寒冷之物。
火鬱湯 治五心煩熱,是火鬱於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於土之中,鬱而不得伸。故《經》云:鬱則發之。
升麻 柴胡 葛根 白芍藥(以上各一兩) 防風 甘草(以上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入連須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滓,稍熱,不拘時服。
卷二
心下痞門
心下痞論
《五常政大論》云,土平曰備化,備化之紀,其養肉,其病痞,陰所至為積飲痞隔。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者是也。太陰者,濕土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專治痞也。蓋因見錯下必成痞證,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以截散其邪氣,使不至於痞。先之一字,預用之意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傷胸中至高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蓋下多則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而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常內消導。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凡治痞者,宜詳審焉。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悶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連(去須,炒,六錢) 黃芩(六錢) 薑黃 白朮(各一兩)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縮砂仁(一錢) 枳實(麩炒黃色,五錢) 半夏(湯泡,四錢) 乾生薑(一錢) 橘皮(二錢) 炒麴(一錢) 一方澤瀉(二錢) 厚朴(三錢) 豬苓(一錢半)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白湯食後下。
枳實消痞丸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乾生薑(一錢) 半夏麴(三錢) 厚朴(炙,四錢) 人參(三錢) 炙甘草(二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二錢) 麥蘗𬹃(二錢)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量虛實加減。
黃連消痞丸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黃連(去須炒,一兩) 枳實(炒,七錢) 橘皮(五錢) 乾生薑(二錢) 半夏(九錢) 黃芩(炒黃色,二兩)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炙甘草(三錢) 薑黃(一錢) 澤瀉(一錢) 豬苓(去皮,半兩)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結中脘,腹皮裏徹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柴胡(四錢) 橘皮(三錢) 甘草(炙,三錢) 半夏(一兩) 生薑(二錢) 當歸尾(二錢) 草豆蔻仁(五錢) 益智(三錢) 紅花(半錢) 枳實(麩皮炒,二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遠,忌酒濕𬹃。
人參順氣飲子 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藶(酒浸炒)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炙) 羌活 柴胡 獨活(各三錢) 黃芩(三錢,半炒,半酒製) 縮砂仁 白豆蔻仁 茵陳(酒製炒,各一錢) 乾葛(一錢) 青皮 石膏 厚朴(炒) 半夏(洗,各半錢) 當歸(七分)
上件同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和勻,篩子內擦如米大,每服一二錢,臨臥少用白湯送下。
小黃丸 化痰止涎,除濕和胃,治胸中不利。
黃芩(一兩) 乾薑(一錢半) 白朮(五錢) 半夏(五錢,湯洗,薑製) 澤瀉(二錢) 黃耆(三錢) 陳皮(去白,三錢) 青皮(三錢,去白)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黃芩利膈丸 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南星(三錢) 半夏(半兩) 黃連(五錢) 枳殼(三錢) 白朮(二錢) 陳皮(三錢) 澤瀉(五錢) 白礬(半錢)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忌酒濕𬹃。
通氣防風湯 清利頭目,寬快胸膈。夫胸中若不利者,悉出於表。
黃耆(三錢) 甘草(炙,四錢) 人參(五錢) 葛根(一錢半) 防風(一錢) 蔓荊子(半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臨臥溫服,以夾衣服覆面目,勿語,須臾汗出為效,必至服藥三四日少語,如服藥畢,亦少語言一日,極效。
中滿腹脹門
中滿腹脹論
《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云云,太陰所至為蓄滿云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也;地為陰、為濕,主長養也。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針經》三卷雜病第八。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溢咽,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正同。取者,瀉也。《經》云,經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刺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裏,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治。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
黃芩(刮黃色,銼炒,半兩或一兩,一方夏用一兩) 黃連(去須,揀淨,銼炒,一兩)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去皮,各一兩) 茯苓(去皮) 縮砂仁(各三錢) 枳實(炒黃色,五錢) 半夏(洗七次,五錢) 厚朴(薑製,一兩) 乾生薑 知母(銼炒,各四錢) 澤瀉(三錢) 陳皮(三錢)
上件,除茯苓、澤瀉、生薑各另為末外,共為細末,調和,白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以熟白湯下,食遠服,量病大小加減。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
黃耆(五分) 黃蘗(二分) 草豆蔻 吳茱萸 厚朴(各五分) 木香(二分) 益智(三分) 半夏(三分) 人參 柴胡(各二分) 茯苓(三分) 澤瀉 黃連(各二分)麻黃(不去節,二分) 蓽澄茄(二分) 川烏頭 當歸(各二分) 青皮(二分) 生薑(二錢) 乾薑(二分) 升麻(三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旋秤,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飲酒,濕𬹃冷物。
廣荗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其形如杯大,令人坐臥不能,大小便澀滯,止喘氣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
厚朴(薑製) 當歸尾 草豆蔻仁(煨) 黃芩(去皮) 益智仁(各半錢) 黃連 生甘草 廣荗(煨) 柴胡(去蘆) 麴(炒) 澤瀉(各三分) 升麻 吳茱萸(湯泡) 青皮(去穰) 陳皮(各二分) 紅花(一分) 半夏(七分。如虛渴,加葛根二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忌酒濕𬹃,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塊未潰,再服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
厚朴(八分) 半夏(一錢) 吳茱萸(一分) 肉桂(三分) 桃仁(七個) 紅花(半分) 蘇木(半分) 京三稜(四分) 草豆蔻 蒼朮 白茯(各三分) 澤瀉(三分) 豬苓(四分) 乾生薑(一分) 升麻(四分) 柴胡(三分) 木香(二分) 青皮(二分) 橘皮(三分) 生黃芩(三分) 黃連(一分) 生甘草(三分) 昆布(少許) 炒麴(六分) 當歸尾(四分) 如渴,加葛根三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旋秤,都作一服,水先拌藥,次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忌如前。服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之。
木香化滯散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白豆蔻 橘皮 桔梗 大腹子 白茯苓(去皮,各半錢) 縮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各二錢) 白朮(二錢) 炙甘草(四分) 白檀(五分) 藿香(五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沸湯點服亦得,食前,忌生冷硬物。
五積門
五積論
《黃帝針經•百病始生第二》云,其成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脈絡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和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或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澀,著而不去,而成積矣。又曰,生於陰者,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故《難經》中說,五積各有其名,如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是也,無者非也。餘積皆然。治之當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消之、按之、摩之,醎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氣藥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畢已。不然遽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正氣,終難治也。醫者不可不慎。
肝之積肥氣丸 治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厚朴(半兩)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椒(炒出汗,四錢) 巴豆霜(五分) 川烏頭(切,去皮,一錢二分) 乾薑(炮,半錢) 皂角(去皮弦子,煨,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一錢半) 廣荗(炮,二錢半) 人參(去蘆,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昆布(二錢半)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外,為極細末,另碾茯苓、皂角為細末,和勻,另碾巴豆霜,旋旋入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在後積藥,依此法服。此春夏藥,秋冬另有加減法,在各條下。秋冬加厚朴半兩,通草一兩,減黃連一錢半。若治風癇,於一料中加人參、茯神、菖蒲各三錢,黃連只依春夏用七錢,雖秋冬不減,淡醋湯送下,空心。
心之積伏梁丸 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黃連(去須,一兩半) 厚朴(去皮,薑製,半兩) 人參(去蘆,五分) 黃芩(刮黃色,三錢) 桂(去皮,一錢) 乾薑(炮,半錢) 巴豆霜(五分) 川烏頭(炮,製去皮,半錢) 紅豆(二分) 菖蒲(半錢) 茯神(去皮木,一錢) 丹參(炒,一錢)
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兩丸加服,淡黃連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秤一兩,減黃連半兩,即用一兩,黃芩全不用。
脾之積痞氣丸 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去皮,四錢半) 黃連(去須,八錢) 吳茱萸(洗,三錢) 黃芩(二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另為末) 澤瀉(一錢,另為末) 川烏頭(炮,製去皮,半錢) 人參(去蘆,一錢) 茵陳(酒製,炒,一錢半) 巴豆霜(四分) 乾薑(炮,一錢半) 白朮(二錢) 縮砂仁(去皮,一錢半) 桂(去皮,四分) 川椒(炒,半錢)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為末旋入外,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送下,食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五錢半,通草一兩,減黃連一錢,減黃芩一錢,黃疸并積大能退,一料中加巴豆霜一分、附子炮一錢、砒石少許。
肺之積息賁丸 治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
厚朴(薑制,八錢) 黃連(去頭炒,一兩三錢) 乾薑(炮,一錢半) 桂(去皮,一錢) 巴豆霜(四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半,另末) 川烏頭(炮,製去皮,一錢)人參(去蘆,二錢) 川椒(炒去汗,一錢半) 桔梗(一錢) 紫菀(去苗,一錢半) 白豆蔻(一錢) 陳皮(一錢) 青皮(半錢) 京三稜(炮,一錢) 天門冬(一錢)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為末旋入外,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二丸加服。煎淡生薑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止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秤一兩三錢,減黃連七錢,只用六錢。
腎之積賁豚丸 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又治男子內結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厚朴(薑製,七錢) 黃連(去須炒,五錢) 白茯苓(去皮,二錢,另末) 川烏頭(炮,半錢) 澤瀉(二錢) 苦楝(酒煮,三錢) 玄胡(一錢半) 全蝎(一錢) 附子(去皮,一錢) 巴豆霜(四分) 菖蒲(二錢) 獨活(一錢) 丁香(半錢) 肉桂(去皮,二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旋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丸,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鹽湯送下,食前,周而復始,病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用一兩二錢,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燒存性牡蠣三錢,㿗疝、帶下病勿加。
加減痞氣丸 孟秋合,治脾之積。
黃芩(酒製,三分) 黃連(酒製,三分) 厚朴(一錢) 半夏(半錢) 益智(三分) 吳茱萸(二分) 紅花(半分) 青皮(二分) 當歸尾(二分) 茯苓(二分) 澤瀉(二分) 麴(炒,二分) 廣荗(二分) 昆布(二分) 橘皮(去白,二分) 熟地黃(二分) 人參(二分) 附子(二分) 葛根(二分) 甘草(炙,二分) 巴豆霜(二分)
上件,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二丸加服,煎淡甘草湯送下,食前。
加減息賁丸 仲夏合。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則氣分寒血分熱,治法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滯氣削其堅也。
川烏頭(一錢) 乾薑(一錢半) 人參(二錢) 厚朴(八分) 黃連(一兩三錢) 紫菀(一錢) 巴豆霜(四分) 桂枝(三錢) 陳皮(一錢半) 青皮(七分) 川椒(炒去汗,一錢半) 紅花(少許) 茯苓(一錢半) 桔梗(一錢) 白豆蔻(一錢) 京三稜(一錢半) 天門冬(去心,一錢半)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利為度,再從二丸加服,煎生薑湯送下,食前,忌酒濕𬹃、五辛大料物之類及生冷硬物。
治積要法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善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麴、麥蘗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究是認得分明是何積,更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心胃及腹中諸痛門
心胃及腹中諸痛論
《黃帝針經•經脈第一》云: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也。又云:足太陰脾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下急痛。《舉痛論》云:五臟卒痛,何氣使然?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感於寒,則痛久矣。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酒醋調服,其痛立止,此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清至節,甚則旦發夕死;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腹臍痛者,少陰也,四逆湯、薑附禦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也。更循各臟部分穴腧,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錐針刺其心,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實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痛,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蛟蛕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或《局方》中化蟲丸及諸取蟲之藥,量虛實用,不可一例而治。
草豆蔻丸 治勞役致脾胃虛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心肺,上焦元氣衰敗,因遇冬天腎與膀胱寒水大旺,子能令母實,助肺金大旺,相輔而來尅心乘脾,故胃脘當心而痛,此復其仇也。故《經》云,大勝必大復,理之常也。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以大寒大燥二氣并乘之,其人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為寒水反乘脾土,痰唾沃沫,飲食反出,腹中常痛,心胃作痛,脅下縮急,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腹中鳴,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成霍亂之意,膈咽不通,極則有聲,鼻中氣短,遇寒滋甚,或居曖處方過,口吸風寒則復作,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側,頭不可以回顧,小便數而欠,此脾虛之至極也。
草豆蔻(一錢四分,𬹃煨燒熟,去皮秤用) 益智(八分) 吳茱萸(八分,湯洗去苦,焙乾秤) 陳皮(八分) 殭蠶(八分) 熟甘草(三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去皮尖,七分) 青皮(六分) 澤瀉(一分) 黃耆(八分)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 大麥蘗(炒黃,一錢半) 麴末(四分) 薑黃(四分) 當歸身(六分) 人參(四分) 柴胡(去苗,四分或二分,詳脅下痛多少加之)
上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同研,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熱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服之。
薑附禦寒湯 治中氣不足,遇冬天寒氣客於脾胃之間,相引兩脅,縮急而痛,善嚏,鼻中流濁涕不止,不聞香臭,咳嗽腦痛,上熱如火,下寒如冰,頭時作陣痛或暴痛,兩目中流火,視物䀮䀮然,或耳鳴耳聾,客晴明,惡陰寒,夜不得安臥,胸中痰涎,膈咽不通,飲食失味,口中沃沫,牙齒動搖不能嚼物,腰臍間及尻腎膝足胻冷,陰汗自出,行步失力,風痹麻木,小便數,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上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而痛,牽心腹隱隱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裏急,而腹皮白或黑,下氣腹中腸鳴,膝下筋急及腰背肩胛大痛,此陰盛陽虛之證也。
乾薑(炮,一錢二分) 半夏(湯洗,五分) 柴胡(去苗,一錢) 防風(去蘆,半錢) 羌活(一錢) 藁本(去土,八分) 人參(去蘆,半錢) 白葵花(五朵,去心萼)甘草(炙,八分) 升麻(七分)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半錢) 當歸身(六分,酒製)桃仁(湯浸,去皮尖,半錢,與郁李仁研如泥入正藥) 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五大盞,煎至三盞,入黃耆一錢,橘皮五分,草豆蔻一錢,再煎至二盞,再入酒製黃蘗三分,酒製黃連三分,枳殼三分,酒地黃二分,此四味銼碎,預一日先用新水多半盞浸一宿,煎至一盞半,又華陰細辛一分,貫芎二分,蔓荊子二分,亦預先一日用新水各另浸,將前正藥去滓,入此三味,再上火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熱服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肉湯,宜食肉,不助經絡中火邪也。又能治齧唇,舌根強硬,其效如神。如無以上證,但有白帶下,臍下寒,男子二丸冷痛,相引心腹背痛,手心或寒,兩尺脈弦細,按之不鼓,小便遺失或數而欠,大便多燥澀不通,或大便軟,溺色變,或短氣不足以息,額寒,鼻不聞香臭,鼻端紅腫,善嚏,多悲愁不樂,健忘多怒,寢汗憎風,小便滑數,後滴瀝,臍下冷疼,風寒汗出,腰背強,腰痛,或裏急,或腹皮白,或腹黑色,或鼻流清涕及目中淚下不止,精神不足,亦宜服之,及腎與膀胱經中寒,肺氣寒,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於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吃一服,如病急,不拘時候。
麻黃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季秋合)
麻黃(不去節,三錢) 草豆蔻(五錢) 益智仁(八分) 炒麴(二錢) 升麻(半錢) 半夏(半錢,湯洗) 麥蘗𬹃(半錢) 縮砂仁(半錢) 黃耆(半錢) 白朮(半錢) 橘皮 柴胡 炙甘草 吳茱萸 當歸身(各五分) 青皮(二分) 木香(二分) 厚朴(二分) 蓽澄茄(四分) 紅花(三分) 蘇木(三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溫水送下;如寒腹痛,不嚼,白湯送下。
益智和中丸 治心胃腹中大痛,煩躁,冷汗自出。
草豆蔻(四錢) 益智仁(二錢二分) 縮砂仁(七分) 甘草(炙,二錢半) 黃耆 人參 當歸身 乾生薑 麥門冬 神麴末 橘皮(各半錢) 桂枝(一錢半) 桂花(一錢) 麥蘗𬹃(炒,三錢) 黃連(二分) 生地黃(二分) 薑黃(五分) 木香(二分)
上件同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細嚼亦得。
益智調中湯 治因服寒藥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 益智仁(三分) 縮砂仁 甘草(各二分) 薑黃(三分) 厚朴(三分) 陳皮(五分) 澤瀉(三分) 黃耆(七分) 乾薑(三分) 人參(二分)
上件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如胃脘當心而痛,氣欲絕者,胃中虛之至極,俗呼為心痛,服草豆蔻丸二三十丸;若痛頻作,胃中元氣虛甚,則將理二三日,不得食熱,當食溫爛,細嚼細嚥,痛必不作,一二日自和矣;若食熱稠粥,其痛必幾死,言畢不得食,食後不得言,欲食時口鼻不得當風,食罷亦然,忌生冷硬物、果木之類及麩粉麴食,須忌長遠,免致後患。
卷三
嘔吐噦門
嘔吐噦論
《黃帝針經》第二經脈第一:足太陰脾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解篇》云: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心痛,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靈樞經》云:人之噦,蓋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因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又云:胃為氣逆,為噦。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入食則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橘皮、半夏者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之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病,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治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而不可亂。
丁香安胃湯 治嘔吐噦,胃虛寒所致。
丁香(半錢) 吳茱萸(一錢) 草豆蔻 黃耆(各二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半錢) 柴胡(半錢) 升麻(七分) 當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半錢) 黃蘗(三分) 蒼朮(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是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其脾胃。
白朮 茯苓 半夏 大麥𬹃(各半兩) 炒麴(二錢) 陳皮(三錢) 天麻(三錢)
上件㕮咀,每服半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柴胡半夏湯 治舊有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惡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再見風其病即便復。(一名補肝湯。)
半夏(二錢) 炒麴(一錢) 生薑(十片) 柴胡(半錢) 升麻(五分) 蒼朮(一錢) 藁本(半錢) 白茯苓(七分)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木香利膈丸 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吳茱萸(一錢二分) 草豆蔻(一錢二分) 益智(八分) 橘皮(八分) 白殭蠶(四分) 人參(八分) 黃耆(八分) 升麻(八分) 麥蘗(一錢半) 當歸(六分) 炙甘草(六分) 半夏(一錢) 木香(二分) 澤瀉(四分) 薑黃(四分) 柴胡(四分)青皮(二分)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水少許送下,勿多飲湯,恐速走下,細嚼亦得。
衄吐嘔唾血門
衄吐嘔唾血論
《別論》云: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又云:足陽明胃之脈,起於鼻。又云;溫淫,汗出鼽衄。又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菀於上,使人薄厥。又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黃帝針經》三卷,寒熱病第三:)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天府乃手太陰也。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也,血者陰也。氣者煦之,血者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分之則各有所屬,治之則各有所主。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謂見血者,多責其熱也。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蘗、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如有寒者,乾薑、肉桂之類。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血者,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於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血,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云,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叔和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三黃補血湯 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熟地黃(二錢) 生地黃(三錢) 當歸(一錢半) 柴胡(二錢半) 升麻(一錢) 白芍藥(半兩) 牡丹皮(一錢) 川芎(三錢) 黃耆(一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補之太過,以防血溢上竭。
如兩寸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嘔,與犀角地黃湯則愈。
黃耆芍藥湯 治衄血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黃耆(三兩) 炙甘草(二兩) 升麻(一兩) 葛根(半兩) 羌活(半兩) 芍藥(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之,十五服而愈。
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以辛溫補血、益血,以甘溫、甘熱、滑潤之劑以佐之則愈,此亡血亦傷精氣。
人參飲子 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三分) 黃耆(一錢) 五味子(五個) 白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身(三分) 麥門冬(二分)
上件為粗散,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一貧者,有前證,以前藥投之愈,繼而時在冬天,居大室中,臥大熱炕,而吐血數次,再來求治,料此病久虛弱,附臍有形,而有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其裏之虛熱,是其法也。冬天居大室,衣蓋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裏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仲景《傷寒論》中一證,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愈,遂成衄,卻與麻黃湯立愈,此法相同,遂用麻黃桂枝湯。
麻黃桂枝湯
麻黃(一錢,去其外寒) 黃耆(一錢,實表益衛) 桂枝(半錢,補表虛) 白芍藥(一錢,益脾) 甘草(一錢,補其脾胃之虛) 人參(二分,益上焦氣而實表) 麥門冬(三分,保脾氣) 五味子(五個,安肺氣) 當歸身(半錢,和血養血)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至二盞,入餘藥,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臨睡一服而愈,更不再作。
人參救肺散 治咳血、吐血。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尾(二錢) 熟地黃(二錢) 白芍藥(一錢) 蘇木(半錢) 黃耆(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半錢) 蒼朮(一錢) 陳皮(半錢)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去心,半錢) 當歸身 人參(各半錢) 黃耆(一錢) 生地黃(五分)
上件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候(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治鼻衄不止法
鼻衄不止,或素有熱而暴作,諸藥無驗,以白紙一張,作八牒或十牒,於極冷水內,濕紙置頂中,熱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紙乾,立止。
消渴門
消渴論
《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云:癉成消中。夫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慓悍,能助燥熱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大盛則陰氣不得營也,故皮膚肌肉消削是也。《經》云: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後分為三消,膈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飲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亦飢,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勿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伐無過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處方之制,宜加意焉。
生津甘露飲子 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目白睛黃甚,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腰背寒,兩丸冷甚。
石膏(一錢二分) 人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炙甘草(二錢) 山梔子(一錢) 蓽澄茄(一錢) 白豆蔻(一錢) 白葵花(五分) 黃蘗(酒拌炒,一錢半) 香白芷(一錢) 連翹(一錢) 杏仁(去皮,一錢半) 麥門冬(五分) 黃連(三分) 木香(三分) 桔梗(三錢) 升麻(二錢) 薑黃(一錢) 知母(二錢,酒製) 當歸身(五分) 全蝎(二個) 藿香(二分) 柴胡(三分) 蘭香(五分)
消之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氣不能除,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主;啓玄子云:滋水之源以鎮陽也,故以黃連、黃蘗、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蝎、連翹、白芷、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為因用。桔梗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上件為細末,如法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碎,篩如黃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於掌中,以舌舐之,隨津唾下,或送以白湯少許亦可。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戊申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之大效。
蘭香飲子 治渴飲水極甚,善飲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石膏(三錢) 酒知母(一錢) 生甘草(一錢) 炙甘草(半錢) 人參(半錢) 防風(一錢) 半夏(二分,湯洗) 蘭香(半錢) 白豆蔻仁 連翹 桔梗 升麻(各半錢)
上同為細末,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薄片子,日中曬半乾,碎如米,每服二錢,食後,淡生薑湯送下。
地黃飲子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此藥生津液,長肌肉。
杏仁(六個) 生甘草(三分) 石膏(一錢) 黃連(酒製,八分) 桃仁(六個)生地黃(酒製,七分) 黃蘗(酒製,二錢) 當歸(酒製,四分) 柴胡(三分) 炙甘草(三分) 升麻(一錢) 紅花(少許) 知母(酒製,五分) 麻黃根(三分) 漢防己(酒製,五分) 羌活(五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忌濕𬹃、房事、鹽、血。戊申仲冬,張安撫服此大效。
當歸潤燥湯 治消渴,舌上白乾燥,唇乾,口乾,眼澀,黑處見浮雲,大便秘澀,乾燥結硬,喜溫飲,陰頭短縮。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甘草(六分,半生半熟) 細辛(一分) 黃蘗(一錢) 知母(一錢) 石膏(一錢) 杏仁(六個) 桃仁泥子(一錢) 麻仁泥子(一錢)當歸身(一錢) 紅花(少許)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熟地黃(三分) 小椒(三個)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碗,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忌辛熱物。
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防風(五分) 當歸身(六分) 生甘草(半錢) 炙甘草(一錢) 石膏(一錢半) 酒知母(一錢) 漢防己(半錢) 草龍膽(酒製,一錢半) 黃蘗(一錢半) 紅花(少許) 桃仁(五個) 杏仁(十個) 生地黃(酒製,半錢) 黃耆(一錢) 黃芩(酒製,一錢)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匙,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
清神補氣湯 前消渴證皆愈,只有口乾,腹不能努起。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生甘草(五分) 黃蘗(酒製,半錢) 黃連(酒製,半錢) 知母(酒製,半錢) 石膏(四分) 杏仁(六個) 桃仁(一錢) 當歸身(一錢) 紅花(少許)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熟地黃(三分) 小椒(二個) 細辛(一分) 生地黃(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甘草石膏湯 消病全愈,再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嚥唾覺痛,嗌腫,時有渴,口中白沫如膠,飲冷則稍緩。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甘草(五分) 黃蘗(一錢) 知母(一錢) 石膏(六分) 杏仁(六個) 桃仁(一錢) 當歸身(一錢) 熟地黃(二分) 小椒(一個) 細辛(一分) 黃連(三分) 紅花(少許)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生地黃(一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後服。
辨六經渴(并治)
太陽渴,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柴胡加瓜蔞湯主之。太陰渴,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厥陰渴,脈微引飲者,少少與之。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濕氣太過者當用之,無濕用之是為犯禁。假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知內有濕也;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濕宜滲瀉之,燥以潤之則可矣。雜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以苦堅之。傷寒食少而渴,當以和胃之藥,不可用涼藥止之,恐復損胃氣,愈不能食也,白朮、茯苓是也。太陽無汗而渴,不宜白虎湯;若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宜與之。陽明有汗而渴,不宜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與之。病者心肺熱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陰、少陰之本,而只在標也。在標則不渴矣,渴者是在本也。
瘡瘍門
明瘡瘍之本末
《生氣通天論》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是言濕氣外傷,則營氣不行。榮衛者,皆營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也;運氣也,營氣為本;本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瘍也。膏粱之變,亦是言厚滋味過度,而使營氣逆行,凝於經絡為瘡瘍也。此邪不在表,亦不在裏,惟在其經中,道病也。以上《內經》所說,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遍看諸瘡瘍論中,多言濕熱相搏,熱化為膿者;有只言熱化為膿者;又言濕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此皆瘡瘍之源也。宜於所見部分,用引經藥,并兼見證藥,中分陰證陽證也。瀉營氣是其本,本逆助火,濕熱相合。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此治法也。宜遠取諸物以比之,一歲之中,大熱無過四五月之間,當是時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之際也。近取諸身熱病,在身只顯熱,而不敗壞肌肉,此理明矣。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為上工矣。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瘡癰。且營氣者,胃氣也。飲食入於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以飲食肥醲之類,雜以厚味,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則子能令母實,火乃大旺,熱濕即盛,必來尅腎;若雜以不順,又損其真水,腎即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也。若毒氣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受物,物無不受。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是疼痛也,諸瘡瘍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沒藥雜以芳香之藥止之,必無少減之理。若使經絡流通,臟腑中去其壅滯,必無痛矣。苦寒之劑,除其疼痛,藥下於咽,則痛立止,此神品藥也。
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者,乃榮氣而作也,今反補之,而自棄何異?雖用藥施治,而不能愈。地之濕氣自外而入內者,瘡癤當先服藥,而後用針。如瘡癤小,不欲飲藥,或嬰兒之瘡,先當溫衣覆蓋,令其凝泣壅滯血脈溫和,則出血立已者。不如此,血脈凝滯便針,則邪毒不瀉,反傷良肉,又益其瘡勢也。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大熱,禁不得攻裏,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見,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以潤之。如見風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得大便行也。若只乾燥秘澀,尤宜潤之,慎不可下也。諸九竅不利者,慎不可下也。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驗瘡各色治之,當從《素問》《針經》《聖濟總錄》、易老瘡論及諸家治瘡用藥法度,此為緊要,臨病之際,宜詳審焉。
瘡瘍治驗
戊申歲,以飲酒太過,脈候沉數,九月十七日,至真定,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不痛不癢,謂是曰瘡,漫不加省,是夜宿睡善甫家,二日後覺微痛,見國醫李公明之,不知問,凡三見之,終不為以為言。又二日,腦項麻不腫,勢外散,熱毒焮發,且聞此府劉帥者,近以腦疽物故,便疑之。三日間,痛大作,夜不復得寐。二十二日,諸鎮之瘍醫,遂處五香連翹。明日再往,又請同門一醫共視之,云此疽也。然而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俟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記醫經,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二子言,則當有束手待斃之悔矣。乃詣姨兄韓參謀彥俊家,請明之診視。明之見瘡,談笑如平時,且謂予言,瘡固惡,子當恃我,無憂恐爾。高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五番已無及,且疽已八日,當先用火攻之策,然後用藥。午後以大艾炷如棗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痛覺,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必先歲氣,勿伐天和。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醎以軟之,然寒受邪而禁醎。諸苦寒為君、為用,甘寒為佐,酒熱為引,用為使,以辛溫和血,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冬以益氣瀉火,以入本經之藥和血,且為引用。既以通經以為主用,君以黃芩、黃連、黃蘗、生地黃、知母酒製之,本經羌活、獨活、防風、藁本、防己、當歸、連翹以解結;黃耆、人參、甘草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也。生甘草瀉腎之火,補下焦元氣;人參、橘皮以補胃氣;蘇木、當歸尾去惡血;生地黃、當歸身補血;酒製漢防己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去酒之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投劑之後,疽當不痛不拆,精氣大旺,飲啖進,形體健。予如言服之,藥後投床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予疑瘡透喉,遽邀明之視之。明之驚喜曰:瘡平矣。屈指記日,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門矣。如是三日,忽有霄寐之變,予懼其為死候,甚憂之,而無可告語之者,適明之入門,戲謂予曰:子服藥後有三驗,而不以相告,何也?乃歷數云:子三二日來,健啖否乎?曰:然。又問:子腳膝舊弱,今行步有力否乎?曰:然。又問:子昨宵夢有霄寐之變,何不自言?予為之一笑,終不以此變告之也。二十九日,瘡痛全失,去灸瘢,膿出尋作痂。初,鎮人見劉帥病疽之苦,言及者皆為悲慘。聞予復病此瘡,親舊相念者,皆舉手加額,以早安為禱。十月十七日,明之邀往其家,乘馬過市,人見之,有為之失喜者。蓋始於投劑,至瘡痂斂,卻十四日而已。予往在聊城見明之治梁縣楊飛卿脅癰,及郭文之父腦疽、楊叔能背疽,不十數日皆平復。皆不若治予瘡之神也。醫無不難,療腦背瘡尤難。世醫用技豈無取效者,至於治效之外,乃能歷數體中不言之秘,平生所見,惟明之一人而已。乙未秋,予自濟南迴,傷冷太過,氣絕欲死,明之投劑,應手而愈,起予之死。并此為二矣。他日效劉斯立傳錢乙,當補述之,同年秋七月二十有五日河東元好問記。
黃連消毒飲
黃連(一錢) 黃芩(五分) 黃蘗(五分) 生地黃(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錢) 獨活(四分) 防風(四分) 藁本(五分) 當歸尾(四分) 桔梗(五分) 黃耆(二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連翹(四分) 蘇木(二分) 防己(五分) 澤瀉(二分) 橘皮(二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食後。
一方加山梔子二分、五味子一分、麥門冬二分、枳殼二分、豬苓二分,名消毒潰堅湯,治八發癰腫、瘰癧、奶病,隨患人虛實,藥劑輕重用之,無不作效。
丁未季春二十二日,蒲度主老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足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浸腫,不變肉色,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藥一服,立止,再日堅硬而腫消。
內托黃耆酒煎湯
柴胡(一錢半) 連翹(一錢) 肉桂(一錢) 黍粘子(炒,一錢) 黃耆(二錢) 當歸尾(二錢) 黃蘗(半錢) 升麻(七分) 甘草(炙,半錢)
上件㕮咀,好糯米酒一盞半,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大盞,去滓,大溫服,空心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中上二焦也。
尹老家寒,己酉歲十月初,有仲冬之寒,形志皆苦,於手陽明大腸經分出癰,第四日稠膿,幼小有㿗疝,其臂外皆腫痛甚,先腫在陽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倶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裏也。不惡風寒,只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裏既和,邪氣在經脈之中也。故云凝於經絡為瘡癰。其癰出身半以上,故風從上受之。故知是八風之變為瘡,只經脈之中也。治其寒邪,調和經中血氣,使無凝滯則已矣。
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 升麻(半錢) 甘草(一分) 黃芩(二錢,酒製) 生黃芩(一錢半) 黃耆(二錢) 桔梗(半錢) 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盞半,同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臨臥,一服而愈。
賈德茂,男,年十歲,丁未四月十一日,於左大腿近膝股出附骨癰,不變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其左腳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之分。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
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 柴胡(一錢) 羌活(半錢) 連翹(一錢三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一錢,酒製) 生地黃(一分) 黃蘗(二分) 當歸尾(七分半)
上件㕮咀,作一服,水三盞、酒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滓,熱服,宿食消盡服,一服而愈。
內托羌活湯 治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 藁本(一錢) 肉桂(三分) 黃蘗(二錢,酒製) 連翹(半錢) 甘草(炙,半錢) 當歸尾(一錢) 黃耆(一錢半) 蒼朮(半錢) 橘皮(半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半,去滓,熱服,空心,以夾衣蓋覆其癰,使藥力行罷去衣,一服則愈。
內托升麻湯 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升麻(一錢半) 葛根(一錢半) 連翹(一錢半) 肉桂(三分) 黃耆(一錢) 當歸身(一錢) 黍粘子(半錢) 黃蘗(一分) 甘草(炙,一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救苦化堅湯 治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之經分,其瘰癧在於頦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之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 真漏蘆(一錢) 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也。
連翹(一錢) 此一味,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乃結者散之,能散諸血結氣聚,此瘡之神藥也,此半溫涼之氣味中聖藥也。
牡丹皮(三分,出腸胃中留血、滯血) 當歸身(三分) 熟地黃(三分)
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黃耆(一錢) 護皮毛,閉腠理虛及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又能補表之元氣消少而弱也。
白芍藥(三分) 如夏日倍之,其味酸,其氣寒,能補中,益肺氣之氣弱,治腹中痛必用之。如冬寒證不可用之,為寒氣故也。又治腹中不和,此乃散而不收,故用芍藥味酸以收散氣。
肉桂(二分,大辛熱) 能散結積,陰證瘡瘍須當少用之,以寒因熱用,又為寒氣侵其瘡,以大辛熱以消浮凍之氣,如有煩躁者去之,陰證瘡必須用。
柴胡(八分,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則去之) 黍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羌活(一錢) 獨活(半錢) 防風(半錢) 此三味,必關手、足太陽證,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是也。其防風一味辛溫,若瘡在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經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拘急者,風也。諸痛見此證亦須用。
昆布(二分) 其味大醎,若瘡堅硬者所宜用,為醎軟堅。
廣荗(三分,煨) 京三稜(二分一,煨) 若瘡堅硬甚者用,不甚堅硬勿用之,為堅者削之。
人參(三分) 補肺氣之藥也,如氣短、氣不調及喘者可加之。
益智仁(二分) 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人吐沫、吐食,胃土寒者加之,無則去之。
厚朴(薑製,一錢二分) 如腹時見脹者加用之,無則勿用。
麥蘗麴(一錢) 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補胃。
麴末(炒黃,二分) 為食不能消化故也。
甘草(炙,半錢) 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亦能去瘡邪。
黃連(去須,二分) 以治煩悶。
黃蘗(炒,三分) 如有熱,或腿腳無力者加之,如有躁煩欲去衣者,腎中伏火也,更宜加之,無此證勿用。
上件同為細末,湯浸蒸餅和,捻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每服秤二錢或三錢,白湯送下,量病人虛實,臨時斟酌,勿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如只在陽明分,為瘰癧者,去柴胡、黍粘子二味,餘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更加瞿麥穗三分;若氣不順,加橘皮,甚者加木香少許。
若本人素氣弱,現患之病,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之權也,更宜加黃芩、黃連、黃蘗、知母、防己之類,視邪氣在上、中、下三焦。假令在於上焦,加黃芩,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中焦者,加黃連,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下焦,則加酒製知母、酒製黃蘗、酒製防己之類,選而用之。
若病不大便,為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也,急加酒製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加桃仁、酒製大黃二味;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子仁、大黃;如風澀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也。
如陰寒之病,為寒結閉而不大便,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乾薑,冰冷與之。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說,諸疾病,量人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人參、黃耆、甘草之類,瀉火而先補元氣,餘皆仿此。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瘡,結硬塊子,堅如石者,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入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硬如石,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證瘡已破,流膿水,并皆治之。
柴胡(四錢) 升麻(三分) 草龍膽(半兩,酒製炒,各四遍) 黃芩(八錢,酒製一半,生用一半) 炙甘草(二錢) 桔梗(半兩) 連翹(三錢) 瓜蔞根(半兩,切碎,酒製) 當歸尾(二錢) 白芍藥(二錢) 黃蘗(酒製,去皮,半兩) 酒知母(先銼,酒製,半兩) 葛根(二錢) 黃連(一錢) 京三稜(三錢,酒製微炒) 廣荗(三錢,銼碎,酒製,微炒) 昆布(去土,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秤六錢或七錢,水二盞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熱服,於臥處身腳在高處,頭低垂,每噙一口作十次咽,服畢依常安臥,取藥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攢半料作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用此湯一口送下,食後服之,藥多少量病人虛實,應服藥皆效此例。
升麻調經湯 治頦下或至頰瘰癧,此證出足陽明胃之經中來也。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中來也,乃戊胃傳癸腎,是夫傳與妻,倶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并皆治之,或作丸服亦得。
升麻(八錢) 葛根(五錢) 草龍膽(酒製炒,半兩) 黃芩(削去皮,酒製,半兩) 當歸尾(三錢) 桔梗(半錢) 連翹(半兩) 芍藥(三錢) 黃蘗(去皮,酒炒,二錢)知母(酒炒,一兩) 黃連(去須,五錢) 廣荗(酒炒,五錢) 京三稜(五錢,碎切,酒炒炙) 甘草(半兩) 生黃芩(四錢)
上件另秤一半作末,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一百五十丸;一半多作㕮咀,每服秤半兩,若能食便硬,可旋加之至七八錢止,水二盞,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腳高頭下而臥,噙一口,作十次咽,留一口在後,送下丸子藥,服藥畢,臥如常,此制之緩也。
連翹散堅散 治耳下至缺盆或至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名曰馬刀,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未破皆治之。
柴胡(一兩二錢) 連翹(半兩) 當歸尾(半兩,酒製) 芍藥(三錢) 土瓜根(一兩,酒炒) 炙甘草(三錢) 草龍膽(酒製四次,一兩) 生黃芩(半兩) 蒼朮(二錢)黃芩(酒炒二次,七兩) 黃連(二錢,酒炒二次) 廣荗(半兩) 京三稜(細銼,半兩,同廣荗酒製一次,微炒乾)
上件秤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另一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八分,浸多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臥時熱服,頭下腳高,去枕而臥,每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丸子藥,服畢,臥如常,亦緩治之。
項上瘰癧、馬刀,將先出一瘡用四稜鐵環按定不令走,後作口子,以油藥紙捻紝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甚速。如瘡不破,或本人不肯,更以龍泉散塗。
龍泉散方 瓦粉 龍泉粉(各半兩,炒,半潤濕,另研) 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 廣荗 京三稜(各半兩,酒製,銼碎炒)
上件同為細末,煎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之。
柴胡連翹湯 治男子、婦人馬刀瘡。
柴胡(半兩) 黍粘子(二錢) 中桂(三分) 連翹(五錢) 瞿麥穗(六錢) 甘草(炙,三錢) 生地黃(三錢) 當歸尾(一錢半) 黃蘗(三錢,酒製) 知母(半兩,酒製) 炒黃芩(半兩)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或二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時時服之。
黍粘子湯 治耳痛生瘡。
桔梗(半兩) 柴胡(三分) 連翹(二分) 黍粘子(二分) 當歸尾(二分) 黃芩(二分) 生地黃(二分) 黃耆(三分) 炙甘草(二分) 黃連(二分) 草龍膽(一分) 昆布(一分) 蒲黃(一分) 蘇木(一分) 桃仁(三個) 紅花(少許) 生甘草(一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忌寒藥利大便。
連翹防風湯 治皮癢,腋下瘡,背上瘡,耳聾、耳鳴。
麻黃(一錢) 桂枝(二分) 草豆蔻(一錢) 當歸尾(七分) 紅花(少許)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半錢) 連翹(半錢) 桔梗(半錢) 甘草(半錢) 生地黃(半錢) 酒黃芩(一錢) 蒼朮(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之。
消腫湯 治馬刀瘡。
柴胡(二錢) 連翹(三錢) 當歸尾(一錢) 紅花(少許) 甘草(一錢) 生黃芩(二錢) 黃連(半錢) 瓜蔞根(一錢半) 黍粘子(半錢,炒) 黃耆(一錢半)
上件,每服秤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忌酒濕𬹃。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二分) 連翹(二分) 當歸尾(二分) 紅花(少許) 黃連(五分) 黃芩(二分) 生甘草(二分) 黍粘子(二分) 桔梗(二分) 京三稜(二分)
上件㕮咀,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忌苦藥泄大便。
保生救苦散 治火燒,熱油所損,或至脫肌肉,及一切犬咬傷損,并刀斧所傷,及諸瘡血不止,如神。上此藥時,瘡口變黑色勿怪,待藥力盡,卻變紅和也。
生寒水石 大黃(火煨) 黃蘗(油炒,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小油調塗之,若乾上亦得,其痛立止,與無瘡同,不作膿,無分毫苦楚,日近完復,久無破傷風證。
聖愈湯 治諸瘡,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故也。
熟地黃(三分) 生地黃(三分) 當歸身(半錢) 川芎(三分) 黃耆(半錢) 人參(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
一上散 治諸般疥癬必效。
雄黃(通明,手可碎,五錢) 熟硫黃(半兩) 斑蝥(三個,去翅足,研碎) 黑狗脊(五錢) 寒水石(五錢) 蛇床子(半兩,炒)
上另研雄黃、硫黃、寒水石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子、黑狗脊另為細末,同研勻。凡疥癬令湯透去痂,油調手中擦熱,鼻中嗅三兩次,擦上,可一上即愈也。如痛甚腫滿高起者,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孔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湯燙者,加硫黃,即臭不止,亦可愈也。
柳枝當歸膏 貼一切熱瘡。
當歸尾(尖細,稍水浸,一兩) 杏仁(浸去皮尖,一百個) 黃丹(細研,水飛,六兩) 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一寸,水洗淨,令乾) 肥嫩桃枝(一兩半,洗淨,令乾)芝麻油(一斤)
上件,先令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熬至桃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淨,抹去銚子中滓穢,令淨,再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滴水中不散為度,或只於紙上攤,令不透紙為度。
桃枝當歸膏 貼一切惡瘡。
當歸身(去細梢,洗去土,乾,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 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寸許,水洗,乾) 肥嫩桃枝(一兩半,切寸許,水洗,乾) 黃丹(水飛,六兩) 芝麻油(一斤)
上件,先令油熱,下桃枝、柳枝,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熬至桃枝、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滓,濾油,澄淨,抹出銚子中滓穢令淨,再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或只攤紙上,不透為度。
奪命膏 專治疔瘡石硬,始終皆大寒證。
當歸尾(一兩) 木鱉子(去皮,五個) 巴豆(去殼,肥者,二十三枚) 桃枝(寸許,一百一十莖) 沒藥(三錢) 黃丹(五兩) 蓖麻子(去殼,二十個) 粉霜(半兩) 白及(三錢半) 乳香(三錢) 藁本(半兩) 杏仁(七十個) 柳枝(寸許,六十莖) 芝麻油(一斤)
上件一處,先將桃、柳枝下在油內,煮焦,取出不用,次下餘藥物,熬至焦黑,濾去滓,卻將油澄清,上火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膏藥,緋絹上攤之,立有神效。如寒證去,其瘡不任此藥作痛,換柳枝膏貼。大抵膏藥,只可護衛皮膚,行瘡口上氣血而已,使氣血周流而無凝滯,乃上法也。既經絡行,必無疼痛,易為痊瘳矣。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心躁時腫,乍來乍去,熱;諸痛,眩運動搖,脈弦,去風;氣澀、氣滯乾燥,口少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濁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破毒散 治便毒、橫痃已成、未成,隨即消散,應效如神。
滑石末(三錢) 斑蝥(炒,去頭、足、翅,三個,為末)
上二件和勻,分作三服,空心食前,一日服畢,少用茶湯調下,毒氣俱從小便中出。如小便疼痛,濃煎車前子、木通、燈心、澤瀉湯,頓服即已。
卷四
婦人門
經閉不行有三
《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死不治。婦人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見渴燥,血液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證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不安為胎病者有矣;或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內經》所謂小腸移熱於大腸,為癥瘕、為沉。脈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利。故云為癥瘕、為沉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故《內經》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故月事不來也。
經閉治驗
裴澤之之夫人,病寒熱而月事不至者數年矣,已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涼血和血之藥,則經行矣,已而果然。
經漏不止有三
《陰陽別論》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熱作於中;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疾,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見寒熱往來,兩脅縮急,兼脾胃證出現,或四肢困熱,心煩不得眠臥,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舉血氣,可一服而愈。或人故貴脫勢,人事疏少;或先富後貧,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致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容顏似不病者,此心病不行於診,故脾胃飲食不調,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諭令拒死而心不動,以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
崩漏治驗
宣德侯經歷之家人,病崩漏,醫莫能效,切脈。且以紙疏其證,至四十餘種,為藥療之,明日而二十四證減,前後五六日,良愈。侯厚謝而去。凡治設施,皆此類也。
調經升陽除濕湯 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失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脈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絡代之,故曰心之脈主屬心系。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至月事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根蒂,當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鬱則發之。
柴胡 羌活(各半錢) 防風(一錢) 蔓荊子(七分) 獨活(半錢) 蒼朮(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升麻(一錢) 藁本(一錢) 當歸(酒製,半錢) 黃耆(一錢半)
上㕮咀,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以潔淨新汲水五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腹中無宿食,熱服之,待少時,以早飯壓之,可一服而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或三七壯,立已。此藥乃從權之法,用風勝濕,為胃下陷而氣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并血惡之物住後,必須黃耆、人參、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於補氣升陽湯中加以和血藥便是也。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究其根源,治其本經,只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止。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生地黃(半錢) 黃連(三分) 黃蘗(二分) 黃芩(一分) 知母(二分) 羌活(三分) 柴胡(三分) 升麻(二分) 防風(三分) 藁本(二分) 當歸(半錢) 甘草(一錢) 細辛(二分) 荊芥穗(一分) 川芎(二分) 蔓荊子(一分) 紅花(少許)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足太陰脾之經中血海二穴,在膝髕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是也,灸三壯。足少陰腎之經中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治膝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女子如妊娠,可灸二壯。
丁香膠艾湯 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經隔少時,其脈二尺倶弦緊時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覆以禦其寒,白帶白滑之物多,間有屋漏水下,時有鮮血,右尺脈時洪微也。屋漏水暴多下者,是急弦脈,寒多;如洪脈時見,乃熱少。合而明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脈時出者,是命門、包絡之火少也。黑物多,赤物少,合成屋漏水之狀也。
當歸身(一錢二分) 川芎(四分) 阿膠(六分,炮) 熟地黃(三分) 生艾葉(一錢) 白芍藥(三分) 丁香(四分)
上件,川芎為末,當歸酒洗銼,熟地黃亦銼,丁香為細末,艾銼,都作一服,用水五大盞,先煎五味作一大盞二分,去滓,入膠、艾再上火煎至一大盞,空心食前,帶熱服之。
丁未仲冬,郭大方說,其妻經水暴崩不止,先曾損身失血,自後一次經縮十日而來,今次不止,其人心窄,性急多驚,以予料之,必因心氣不足,飲食失節得之。大方曰:無。到彼診得掌中寒,脈沉細而緩,間而沉數,九竅微不利,四肢無力,上喘氣短促,口鼻氣皆不調,果有心氣不足,脾胃虛損之證,胃脘當心而痛及左脅下縮急有積,當臍有動氣,腹中鳴下氣,大便難,諸虛證極多,不能盡錄。擬先治其本,餘證可以皆去,與安心定志,鎮墜其驚,調和脾胃,益元氣,補血脈,養其神,以大熱之劑去其冬寒,寒凝在皮膚內,少加生地黃去命門相火,不令四肢痿弱。黃耆當歸人參湯主之。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人參(一錢) 草豆蔻仁(六分) 炒麴(半錢) 黃連(一分) 生地黃(三分) 陳皮(半錢) 麻黃(不去節,一錢) 杏仁(五個,研)桂枝(半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半,煎麻黃令沸,去沫,煎至二盞,入諸藥,同煎至一大盞,於已午時之間,食消盡服之,一服立止。其胃脘痛乃胃土有客寒,與大熱藥草豆蔻丸十五丸,白湯送下,再與肝之積藥,除其積之根則愈。
當歸芍藥湯 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其色鮮紅,時值七月處暑之間,先因勞役脾胃虛損,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非惟不入亦不思飲食,沉困懶倦,四肢無力,大便時泄,後再因心氣不足,經脈再下不止,微覺氣下脫,其元氣逆上全無,惟覺心腹中氣下行,氣短少不能言,是無力以言,非懶語也,此藥主之。
黃耆(一錢半) 白朮 蒼朮 當歸身 白芍藥(各一錢) 熟地黃(半錢) 炙甘草 生地黃(各三分) 橘皮(五分) 柴胡(二分)
上十味㕮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一服之後,漸減,次日全住,諸證悉去,頓喜飲食。蓋天氣通,而聞飲食香,得平康故也。
柴胡調經湯 治經水不止鮮紅,項筋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
羌活(一錢) 獨活(半錢) 藁本(半錢) 蒼朮(一錢) 柴胡(七分) 升麻(半錢) 葛根(三分) 當歸身(三分) 炙甘草(三分) 紅花(少許)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四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稍熱服,取微汗立止。
一婦人,經候黑血凝結成塊,左廂有血瘕,水泄不止,穀有時不化,有時化,後血塊暴下,并水俱作,是前後二陰有形之血脫竭於下,既久,經候猶不調,水泄日見三兩行,食罷煩心不快,飲食減少,甚至瘦弱。求治,乃審而細思之曰:夫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必先歲氣,勿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故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即愈,下之即死。大抵聖人立法,且如升陽或發散之劑,是助春夏之陽氣,令其上升,乃瀉秋冬收藏殞殺寒涼之氣。此病是也,當用此法治之。升降浮沉之至理也,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從四時,如治病不可逆之。故《經》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可不畏哉!夫人之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只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今漏經不止,是前陰之氣血已脫下矣;水泄又數年,是後陰之氣血下陷已脫矣。後陰者,主有形之物也;前陰者,精氣之戶。下竭,是病人周身之氣血,常行秋冬之令,陰主殺,此等收藏之病是也。陽生陰長,春夏是也。在人之身,令氣升浮者,穀氣上行是也。既病,人周身氣血皆不生長,穀氣又不升,其肌肉消少,是兩儀之氣俱將絕。即下元二陰俱脫,血氣消竭。假令當是熱證,今下焦久脫,化為寒矣。此病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瀉寒以熱,除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竭。聖人立治之法,既濕氣大勝,以所勝治之,助甲風木上升是也。故《經》云,風勝濕,是以所勝平之也。當先調和胃氣,次用白朮之類以燥其濕而滋元氣。如其不止,後用風藥以勝濕,此便是大舉、大升以助春夏二濕之久陷下之治也。
益胃升陽湯 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發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穀為寶。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半,有嗽去之) 炙甘草(一錢)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白朮(三錢) 當歸身(一錢,酒浸) 炒麴(一錢半) 陳皮(一錢) 生黃芩(瀉盛暑之伏,庚金肺逆,每服加少許,秋涼去之)
上件㕮咀,每服秤一錢或二錢,視食加減之,如食少,已定二錢內更減之,不可令勝食,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如腹中痛,每服加芍藥三分、去皮中桂少許;如渴或口乾,加乾葛二分,不計時候。
升陽舉經湯 治經水不止,如右尺脈按之空虛,是氣血俱脫,大寒之證;輕手其脈數疾,舉指弦緊或澀,皆陽脫之證,陰火亦亡,見熱證於口鼻眼,或渴,此皆陰躁陽欲先去也,當溫之、舉之、升之、浮之、燥之。此法當大升浮血氣,且補命門下脫也。
柴胡(二錢) 藁本(去土,二錢) 白朮(三錢) 黃耆(味甘者佳) 當歸身(各三錢) 紅花(少許) 肉桂(去皮,盛暑勿用,秋冬半錢) 桃仁(湯浸,去皮尖,十個,細研) 川芎(一錢) 細辛(六分) 地黃 人參(各一錢) 白芍藥(半錢) 羌活(二錢) 黑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獨活(一錢半) 防風(二錢) 甘草(一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秤三錢,若病勢順當,漸漸加之,至半兩止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稍熱服之。
每日水泄三兩行米穀有時不化論
凡泄痢,米穀不化謂飧泄,是清氣在下,胃氣不上升。古之聖人,以升浮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又濕多成五泄。濕者,胃之別名也。病本在胃,故真氣弱。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尅化飲食,乃濕勝也。以此論之,只是脾胃弱所得也。初病之時,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胃氣日勝,泄不作矣。今已成大泄。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二陰有所積蓄,利於便,利去之也。唯此二證,不宜以此論之。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頭有疾,取之足,為陽病在陰;足有疾,取之上,為陰病在陽也。《經》言陽病在陰,陰病在陽,此之謂也。中有疾,傍取之。傍者,少陽甲膽是也;中者,脾胃也。脾胃有疾,取之於足少陽。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風也。胃中之穀氣者,便是風化也。一體休作兩認,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助甲膽風勝以尅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者也。泄不止有五,經漏亦然。此皆清氣不升而作也,只合益胃助清氣上行為法。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謂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春氣不升,故治甲風上升。又云風勝濕者是也。大抵此證,胃氣弱不能食,奪食則一二日可止也。奪食之理,為胃不能尅化,食下則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當為藥滋養胃氣,令和,候泄止,漸與食,胃氣勝則安矣。若食不化者,升陽風藥內加炒麴同煎。兼食入頃心下痞,心下者,胃之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上停寒,其左手關脈中弦,按之緩,是風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麴之大熱,亦能去之。若反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於風藥內同煎。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若藥劑大,胃不能勝藥,泄亦不止,當漸與之。今病既久,已至瘦弱,當以常治法治之,不可多服藥餌,切囑之。人之肉如地土,豈可無之!消瘦人有必死者八般,《素問》中有七,《靈樞經》中有一。若病肌肉去盡,勿治,天命已矣。如肌肉不至消瘦盡,當急療之,先當食而益胃氣與升陽,先助其氣,次用風藥以助升騰之氣,可以已矣。餘皆勿論,此治之上也。
半產妄用寒涼藥有誤論
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不知覺,蓋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則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者,君火與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火之上熾故令昏冒,火乘其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去不能鎮撫也。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辛甘大寒之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乃陰虧瀉陽,使二者倶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此無形之熱,用涼寒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於表,乃陰證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暴虧氣血,生命豈能久活。又不知《內經》有說,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但瞑目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又知傷寒鬱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補其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而安神不昏矣。血若不下,是秋冬之令大旺,今舉而升之,以助其陽,則目開神不昏迷矣。今立一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名曰全生活血湯。
全生活血湯
柴胡(二錢) 當歸身(酒製,二錢) 生地黃(一錢,夏月加之) 熟地黃(一錢) 川芎(一錢半) 防風(二錢)
諸陽既陷何以知之?血下脫也。
細辛 蔓荊子(各五分) 藁本(一錢半) 羌活 獨活(各二錢) 升麻(三錢) 葛根(二錢) 白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紅花(三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㿗疝帶下論
《脈解論》云,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婦腫者是也。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小腹腫也。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乃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謂㿗癃疝腹脹者,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云㿗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則熱,故嗌乾也。《骨空論》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黃帝針經》六卷五色第四:)痛下為卵痛,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環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色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形色。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空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英,在面王為不月。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夫手、足厥陰者,生化之源也。足厥陰主肝木,肝藏血;手厥陰命門、包絡相火,男子藏精施化,婦人繫胞有孕。生化雖異,受病則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皆主生化。如病則㿗疝帶下之病作矣。叔和云,尺脈第三同斷病者是也。
酒煮當歸丸 治㿗疝、白帶下注、腳氣、腰以下如在冰雪中,以火焙乾重重厚綿衣蓋其上,猶寒冷,不任寒之極也。面白如枯魚之像,肌肉如刀刮削,瘦峻之速也。小便不止,與白帶常流而不禁固,自不知覺,面白,目青藍如菜色,目䀮䀮無所見,身重如山行,步欹側不能安地,腿膝枯細,大便難,閉口不能言,無力之極,食不下,心下痞,煩心懊憹,不任其苦,面停垢,背惡寒,此上、中、下三陽真氣俱虛欲竭,噦嘔不止。胃虛之極也。其脈沉厥緊而澀,按之空虛。若脈洪大而澀,按之無力,猶為中寒之證,況按之空虛者乎!按之不鼓是謂陰寒,其空虛乃血氣俱虛之極也。
當歸(一兩) 茴香(半兩) 良薑(七錢) 黑附子(七錢)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以上等好酒一升半,同煎至酒盡,焙乾。
炒黃鹽(三錢) 丁香(半兩) 全蝎(三錢) 柴胡(二錢) 升麻 木香(各一錢) 苦楝(生用) 炙甘草(各半兩) 玄胡(四錢)
上與前四味藥同為細末,酒煮白𬹃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宿食消盡,淡醋湯送下,忌酒濕𬹃、油膩物。
固真丸 治白帶久下不止,臍腹冷痛,陰中亦然,目中溜火壅其上,視物䀮䀮然無所見,牙齒惡熱飲,痛須得黃連細末擦之乃止,唯喜乾食,大惡湯飲。此病皆寒濕乘其胞內,故喜乾而惡濕。肝經陰火上溢,走於標故上壅,而目中溜火。腎水浸肝而上溢,致目䀮䀮而無所見。齒惡熱飲者,是少陽、陽明經伏火也。
白石脂(一錢,以火燒赤,水飛,研細,日乾) 乾薑(炮,四錢) 黃蘗(酒製) 白芍藥(各半錢) 白龍骨(二錢) 柴胡(一錢) 當歸身(酒製,二錢)
前證乃寒濕為之也,治法當大瀉寒濕,以丸子藥治之。故曰寒在下焦,治主病宜緩以制大,忌湯劑。以白石脂、白龍骨以枯其濕,以炮乾薑大辛熱瀉寒水,以黃蘗之大寒為因用,又為嚮導。故云,古者雖有重罪,不絕人之後,亦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又瀉齒中惡熱飲也,以柴胡為本經之使,以芍藥半錢導之,恐辛熱之藥大甚,損其肝經,故微瀉之,以當歸身辛溫,大和其血脈,此用藥之法完備矣。
上件,除石脂、龍骨水飛研外,同為極細末,水煮稀𬹃糊為丸,如雞頭仁大,日乾,空心,候宿食消盡,煎百沸湯,令大溫,多用送下,無令胃中停滯,待少時以早膳壓之,是不令熱藥犯胃也。忌生冷硬物、酒與濕𬹃。
白文舉正室,白帶常漏久矣,諸藥不效,診得心包尺脈微,其白帶下流不止。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滑下多時骨木枯。言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以本部行經藥為引用、為使,以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津液;以大辛熱之氣味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以苦寒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佐而益元氣,名之曰補經固真湯。
補經固真湯
柴胡 炙甘草(各一錢) 乾薑(細末,二錢) 橘皮(半錢) 人參(二錢) 郁李仁(一錢,研如泥) 白葵花(去萼,四分) 生黃芩(一錢,另入)
上件,除黃芩外,以水三盞,煎至一盞七分,再入生黃芩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無宿食滯,熱服,少時,以早膳壓之。
升麻燥濕湯 治白帶下,陰戶痛,控心急痛,身黃皮緩,身如山重,陰中如冰。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三分) 良薑 乾薑(各一錢) 橘皮(半錢) 白葵花(七朵) 生黃芩(半錢) 郁李仁 甘草(各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少時,以美膳壓之。
當歸附子湯 治臍下冷痛,赤白帶下。
良薑 乾薑 附子(以上各一錢) 柴胡(七分) 升麻(半錢) 炙甘草(六分) 當歸(二分) 蝎梢(半錢) 炒鹽(三分) 黃蘗(少許為引用)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或為細末,酒糊作丸亦得。
調經固真湯 冬後一月,微有地泥冰泮,其白帶再來,陰戶中寒,立此方一服而愈。
麻黃(不去節,五分) 杏仁(二個) 桂枝(少許) 炙甘草(五分) 黃耆(七分) 人參 當歸身(各五分) 高良薑(一錢) 白朮(五分) 蒼朮(二分) 澤瀉 羌活(各一錢) 防風(二分) 柴胡(四分) 獨活 藁本(各二分) 生黃芩(五分) 乾薑(炮,二分) 白葵花(七朵,去萼)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除黃芩、麻黃各另外,都作一服,先以水三大盞半,煎麻黃一味,令沸,掠去沫,入餘藥同煎至一盞七分,再入生黃芩,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日高時熱服之,待一時許可食早飯。
桂附湯 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大寒。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黃蘗(半錢,為引用) 知母(半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如不思飲食,加五味子二十個,如煩惱,面上麻如蟲行,乃胃中元氣極虛,加黃耆一錢半、人參七分、炙甘草半錢、升麻半錢。
戊甲春,一婦人,六十歲,病振寒戰慄(太陽寒水客也),呵欠嚏噴(足少陽溢也),口亡津液(足陽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痞(手少陰受寒也,故急痛,足太陰血滯為痞),身熱近火(熱在皮表,寒在骨髄,亦有振寒戰慄也),臍下惡寒(丹田有寒也),渾身黃而白睛黃(寒濕也,以餘證之,知其寒也),溺黃赤而黑、頻數(寒濕勝也),自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至陰濕盛也),其脈診得左右關并尺命門中得弦而急,極細,雜之以洪而極緩(弦急為寒,加之以細,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勝出黃色也,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尺控之至骨,舉指來實者(壬癸俱旺也),六脈按之俱空虛(下焦無陽也)。先以輕劑去其中焦寒濕,兼退其洪大脈,理中湯加茯苓是也。
理中茯苓湯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人參 茯苓(除寒濕,各三錢)
上件為細末,每服秤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冰之令寒服之,謂之熱因寒用,其寒以對足太陽之假熱也。以乾薑之辛熱以瀉其真寒也。故曰真對真、假對假。若不愈,當以朮附湯冰之令寒,以補下焦元氣也。
玄胡苦楝湯 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帶下。
肉桂 附子(各三分) 熟地黃(一錢) 炙甘草(半錢) 苦楝子 玄胡(各二分) 黃蘗(一錢,為引用)
上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
黃耆白朮湯 治婦人四肢沉重,自汗上至頭,劑頸而還,惡風,頭痛躁熱。
黃耆(一兩) 白朮(半兩) 黃蘗(酒製,二錢) 細辛(三分) 川芎(半錢) 吳茱萸(半錢) 羌活(二錢) 五味子(三錢) 人參(半兩) 炙甘草(二錢) 當歸身(一錢半) 柴胡 升麻(各一錢)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如腹中不快,加炙甘草一錢;汗出不止,加黃蘗一錢。
增損四物湯 治婦人血積。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廣荗 京三稜 肉桂 乾漆(炒煙盡,以上各等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柴胡丁香湯 一婦人,年三十歲,臨經預先腰臍痛,甚則腹中亦痛,經縮兩三日。
柴胡(一錢半) 羌活(一錢) 丁香(四分) 全蝎(一個) 防風 當歸身(各一錢) 生地黃(二分)
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坐藥龍鹽膏
丁香(一錢半) 全蝎(五個) 木香(一錢半) 良薑(一錢) 川烏頭(一錢半,炮) 枯礬(半錢) 龍骨(二錢) 茴香(三分) 當歸尾(一錢) 玄胡(五錢) 炒鹽(二錢) 漢防己(酒製,一錢) 厚朴(三錢) 紅豆 肉桂(各二錢) 木通(一錢)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綿裹留絲在外,納丸藥陰戶內。
勝陰丹 為上藥力小,再取三錢,內加行性熱藥,下項:
三奈子 川烏頭 大椒(各半錢) 柴胡 羌活(各二分) 全蝎(三個) 蒜(七分) 甘松(二分) 破故紙(與蒜同煮,焙乾,八分) 升麻 枯白礬(各二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依前用度。
又方坐藥回陽丹
草烏頭(三分) 水蛭(三個,炒) 虻蟲(三個,去足翅,炒) 川烏頭(七分) 大椒(半錢) 柴胡(七分) 羌活 全蝎 升麻(各二分) 蒜 破故紙(各一錢) 三奈子 蓽撥(各半錢) 甘松(二分) 枯礬(半錢) 炒黃鹽(一錢,必用之藥)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指尖大,用綿裹定,留係,內陰戶中,覺臍下暖為度。
孕婦有病毒之無損
一婦人,重身五六月,冬至日,因祭祀而哭慟,口吸風寒,忽病心痛而不可忍,渾身冷,氣欲絕,求治於師。料之曰:此乃客寒犯胃,故胃脘當心而痛,急與麻黃、草豆蔻、半夏、乾生薑、炙甘草、益智仁之類治之。或曰:半夏有小毒,重身婦人服之可乎?師曰:可。或曰:不可,而用之何如?師曰:乃有故而用也。故麻黃、半夏、生薑之辛熱,以散風寒尚不能收全功,何暇損胎乎!《內經》云: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損,故無損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矣。投之,病良愈,而胎亦無損。
小兒門
癍疹論
夫癍疹,始出之證,必先見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多睡睡驚,並瘡疹之證,或生膿胞,或生小紅癍,或生癮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顯上證而後乃出?蓋以上諸證,皆太陽寒水,起於右腎之下,煎熬左腎,足太陽膀胱寒水,夾脊逆流,上頭下額,逆手太陽丙火不得傳導,逆於面上,故顯是證。蓋(壬癸)寒水,剋丙丁熱火故也。諸癍證,皆從寒水逆流而作也。醫者當知此理,乃敢用藥。夫胞者,一名赤宮、一名丹田、一名命門,主男子藏精施化,婦人繫胞有孕,俱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異名也;象坤土之生萬物也。夫人之始生,血海始淨,一日、二日精勝其血,則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脈已旺,精不勝血,則為女子。二物相搏,長先身生謂之神,又謂之精。道釋二門,言之本來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滋益精氣神。飢則食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筋骨、血脈、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發,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溜,合於腎中,二火交攻,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惡血乃發。諸癍疹皆出於膀胱壬水,其瘍後壞肉理,歸於陽明,故三番癍始顯之證,皆足太陽壬膀胱尅丙小腸。其始出皆見面,終歸於陽明肉理,熱化為膿者也。二火熾盛,反勝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從足太陽傳變中來也。當外發寒邪,使令消散;內瀉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濕氣上歸,復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乃令小兒以後再無二番癍出之患。此《內經》之法,覽者詳之。
消毒救苦湯 治癍證悉具,消化便令不出,如已稀者,再不生癍。仲冬立此方,隨四時加減。通造化,明藥性者能此。
麻黃(不去根節) 羌活 防風(各五分) 川芎(二分) 細辛(一分) 藁本 柴胡(各二分) 升麻(五分) 葛根(一分) 黃芩(二分,酒製) 生地黃(二分) 生黃芩(一分) 黃連(三分) 酒黃蘗(五分) 紅花(半分) 蘇木(一分) 當歸(三分) 吳茱萸(半分) 白朮(一分) 蒼朮(二分) 生甘草(一分) 橘皮(一分) 連翹(半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夫癍疹出者,皆因內傷飲食,致令營氣逆故也。大禁牽牛、巴豆食藥,宜以半夏、枳、朮、大黃、益智仁之類,去其泄瀉、止其吐。若耳尖冷,呵欠,睡中驚,嚏噴,眼澀,知必出癍也。諸大膿胞、小紅癍、癮疹,三者皆營氣逆而寒覆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湯加當歸身、連翹,此定法也。如肺成膿癍,先顯喘嗽,或氣高而喘促,加人參而補元氣,少加黃芩以瀉伏火;如心出小紅癍,必先見嗌乾,驚悸身熱,肌肉腫,脈弦洪,少加黃連;如命門出癮疹,必先骨痛身熱,其疼不敢動搖,少加生地黃、黃蘗。諸癍疹皆為陰證瘡,須因內傷乳食,脾胃不足,營氣逆行,雖火勢內熾,陰覆其外。故錢仲陽製四物升麻湯發之,如有傳變證,依加減法服之。
桔梗湯 如癍已出,只時時與之,快咽喉,寬利胸膈。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時時服之。
黍粘子湯 如癍子已出,稠密,身表熱,急與此藥服之,防後青乾黑陷。
黍粘子(炒香) 地骨皮(各二錢) 柴胡(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半) 連翹(二錢半) 當歸身(酒洗) 黃耆(各一錢) 黃芩(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治驚各有所因用藥不同論
錢仲陽治急驚,以涼瀉之。肝風木也,主驚;心熱火也,主動。火來木中,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故立瀉青丸、導赤散之類,瀉其肝實,驚自愈矣。《內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者是也。夫慢驚者,皆因妄用快利食藥,損其脾胃,久瀉不止;或因乳食不調而成吐瀉,亦令脾胃虛損。《內經》云:不足而往,有餘隨之。又云:不及則乘其所不勝。故風木來乘土位,慢驚之病作矣。治當詳其溫涼寒熱,先實其脾胃,後散風邪則愈矣。又如外物驚者,宜鎮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者,宜寒水石安神丸,不可便以辛熱之藥散之,防風丸之類是也。因驚而瀉青色者,先鎮肝以朱砂之類,治以風邪下陷也,不可便用苦寒之劑瀉其土也。
益黃散辨
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尅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作補脾藥用之;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橘皮辛熱,大瀉肺金,豈可脾虛之證反瀉其子。蓋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乳食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人參安胃散。
人參安胃散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二分)
《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甘寒,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甘草、人參、黃耆之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補土;白茯苓甘平,白芍藥酸寒,補肺金之不足;陳皮、黃連之苦寒為佐,以退火邪,土金得平,風證無由作矣。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前。夫益黃散、理中丸、養脾丸之類,治脾胃中寒濕大勝,神品藥也。若服熱藥巴豆之類,虛其胃氣,脾胃中伏熱火,及大人勞役不足之證,或吐瀉不止,不宜用之。故陶隱居云:醫者,意也。古之所謂良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也。治病必察其本,不可執方療之。或病髣髴,合方未對其證,不察病機所宜,大同小異,致令乖舛,以取危亡,可悲也夫。
梔子茯苓湯 治黃疳土色(為熱為濕),當小便不利(今反利,知黃色為燥,胃經中大熱),髮黃脫落(知膀胱與腎俱受其邪,乃大濕熱之證);鼻下端作瘡者(土逆行,營氣伏火也),能乳者(胃中有熱也,寒則食不入),喜食土者(胃不足也),面色黑者(為寒為痹),大便青(寒)褐色,血黑色(熱蓄血中),間黃色(腸胃熱),治法當滋營潤燥,除寒熱,致津液。
山梔子(三分) 黃蘗 炙甘草(各二分) 大蕪荑(半錢) 黃連(一分) 麻黃(不去根節) 羌活(各二分) 柴胡(三分) 防風(一分) 白朮(半錢) 茯苓(三分) 當歸(四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茯苓滲濕湯 治小兒面色萎黃,腹䐜脹,食不下。
麻黃 桂枝(各二分) 杏仁(二個) 草豆蔻 厚朴 麴末(各二分) 柴胡(半分)羌活(二分) 白朮(半分) 吳茱萸(二分) 升麻(一分) 蒼朮 澤瀉 茯苓 豬苓橘紅(各二分) 青皮 黃連(各半錢) 黃蘗(二分)
上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大溫服,食前。
升陽益血湯 時仲春,一小兒,未滿百日,病腹脹,二日大便一度,瘦弱,遍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和血,補潤腸胃乾燥也。
蝎梢(二分) 麴末(三分) 厚朴 當歸(各一錢) 桃仁(十個) 升麻(三分)
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厚朴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橘皮(三分) 大麥𬹃(半錢) 半夏(三分) 枳實(半錢) 蒼朮(三分) 青皮(二分) 人參(三分) 厚朴(二分) 麴末(半錢)
上為細末,煮𬹃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補陽湯 時初冬,一小兒二歲,大寒證,明堂青脈,額上青黑,腦後青絡高起,舌上白滑,喉鳴而喘,大便微清,耳尖冷,眼澀,常常淚出,仍多眵,胸中不利,臥而多驚,無搐即寒。
柴胡 升麻(各二分) 麻黃(三分) 吳茱萸(半錢) 地龍(半錢) 蝎梢(一分)生地黃(半錢) 當歸身(三分) 炙甘草(一分) 黃耆(二分) 黃蘗 橘皮 葛根 連翹(各一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乳食後熱服之。服藥之後,添喜笑精神,出氣和順,乳食進。
中滿分消丸
黃連 枳實(麩炒) 厚朴(薑製,各半錢) 生薑 薑黃 豬苓(各一錢) 橘皮 白朮 甘草(各一錢半)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錢) 半夏(四錢) 黃芩(一兩二錢)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消痞丸
黃連(半兩) 枳實(二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三分) 人參(四分) 厚朴(七分) 生薑(四分) 橘皮(一分) 薑黃(半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隨乳下。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寒鬱而喘,喉鳴,腹中鳴,腹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 草豆蔻仁(各一錢半) 益智仁(一分半) 厚朴(三分) 甘草(一分) 當歸尾 升麻 麴末(各半分) 吳茱萸(二分) 柴胡(一分) 蘇木(半分) 紅花(少許) 生黃芩(一分) 全蝎(二個)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食遠。忌風寒,微有汗乃效。
卷五
頭痛門
頭痛論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風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衝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癲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痛,項痛,或痰吐涎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主治也。兼見何證,以佐使藥治之。此立方之大法也。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先師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於語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食,數日方過。潔古老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以《局方》內玉壺丸治之,少風濕藥二味,可加雄黃、白朮,以治風濕,更名水煮金花丸(方在《潔古家珍》),更灸俠谿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良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信矣。
夫丁未十月中,范天騋之內,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因乘寒出外晚歸,又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能伸故也。疑其有熱,服疏風丸,大便行,其病不減。恐其藥少,再服七八丸,大便復見兩三行,原證不瘳,增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湧出不止,眼澀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先師料前證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重虛脾胃,病名曰痰厥頭痛,與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
天麻(半錢) 半夏(一錢半) 黃耆(半錢) 人參(半錢) 白朮(一錢) 蒼朮 橘皮 澤瀉 茯苓(各半錢) 炒麴(一錢) 麥蘗𬹃(二錢) 乾薑(二分) 黃蘗(二分)
此頭痛苦甚,為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謂之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亦治內風之神藥也,內風者虛風是也;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實表虛止自汗;人參甘溫,益氣瀉火補中;二術俱苦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麴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蘗寬中助胃氣;乾薑辛溫,以滌中寒;黃蘗苦寒酒製,以療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帶熱服之,再服而愈。
清空膏 治偏頭痛,年深不愈者,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不止。
羌活(一兩) 防風(去蘆,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去須,炒,一兩) 細挺子黃芩(三兩,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抄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中加細辛二分;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內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白虎湯加白芷。
徹清膏
川芎(三分) 蔓荊子(一分) 細辛(一分) 藁本(一錢) 生甘草(半錢) 熟甘草(半錢) 薄荷葉(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食後。
川芎散 治頭目不清利。
川芎(三分) 羌活 防風(各一錢) 柴胡(半分) 升麻 藁本(各一錢) 炒黃芩(四錢半) 生甘草(一錢) 熟甘草(二錢) 黃芩(四錢半,酒製) 黃連(四錢半,酒製) 生地(二錢)
上件為細末,每一錢或二三錢,食後,溫茶清調下。忌酒濕𬹃。
細辛散 治偏正頭痛。
細辛(二分) 川芎(七分)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炒) 黃芩(一錢,酒製) 生黃芩(半錢) 瓦粉(二分) 炙甘草(一錢半) 黃連(七分) 芍藥(半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清,食後服之。
羌活湯 治風熱壅盛上攻,頭目昏眩。
羌活 防風 細黃芩(酒製) 黃連(酒製,各一兩) 黃蘗(半兩,酒製) 柴胡(七錢) 瓜蔞根(半兩,酒製) 炙甘草(七分) 白茯苓(五分) 澤瀉(三錢)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取清,食後或臨臥,通口熱服,日進二服。
安神湯 治頭旋眼黑,頭痛。
羌活(一兩) 防風(二錢半) 柴胡 升麻(各半兩) 黃蘗(酒製,一兩) 知母(酒製,半兩) 生地黃(半兩) 黃耆(二兩) 炙甘草 生甘草(各二錢)
上件,每服秤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加蔓荊子半錢 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去滓,臨臥熱服。
養神湯 治精神短,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味。
黃耆(一錢) 人參(三分) 甘草(七分) 蒼朮(半錢) 白朮(三分) 柴胡(一分) 升麻(四分) 當歸身(半錢) 麥蘗𬹃(半錢) 木香(一分) 川芎(三分) 橘皮(一分) 黃芩(酒製,二分) 黃連(半錢) 黃蘗(三分) 半夏(七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選奇湯 治眉骨痛,不可忍。
羌活 防風(各三錢) 甘草(三錢,冬多用) 黃芩(酒製,一錢,冬月不用,如能食熱痛,加黃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時時服之。
嗅藥鬱金散 治風熱頭痛。
石膏(二錢) 薄荷葉(三錢) 芒硝(三錢) 鬱金(一錢) 香白芷(二錢)
上為極細末,口噙水,鼻內嗅之。
麻黃吳茱萸湯 治頭痛,胸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右寸脈弦急。
麻黃(半錢) 吳茱萸(三分) 黃耆(二分) 川芎(一分) 羌活(五分) 蔓荊子(一分) 細辛(一分) 藁本(二分) 柴胡(一分) 黃芩(三分) 蒼朮(一錢) 黃連(一分) 半夏(一分) 黃蘗(二分) 升麻(三分) 紅花(少許) 當歸(二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太陽經嚏藥
防風(二分) 紅豆(二個)
上為細末,鼻內嗅之。
紅豆散 治頭重如山,此濕氣在頭也。
麻黃根(炒,五錢) 苦丁香(半錢) 紅豆(十個) 羌活根(炒) 連翹(各三分)
上五味為細末,鼻內嗅之,神效。
羌活附子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奇經論》中)。
麻黃(三分,不去根節) 黑附子(三分) 羌活(半兩) 蒼朮(半錢) 防風(二分) 黃耆(一錢) 甘草 升麻(各二分) 白芷 白殭蠶 黃蘗(各三分) 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眼門
諸脈者皆屬於目論
《陰陽應象大論》云: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黃帝針經》九卷大惑論第八:)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即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營衛魂魄之氣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散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天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秉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於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個,隱澀難開,兩目緊縮,無疼痛,兩手寸脈細緊,按之洪大無力。知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證,呵欠善悲,健忘,嚏噴眵淚,時作淚下,面赤而白,能食不大便,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以撥雲湯治之。
撥雲湯方
黃耆(一分) 細辛葉(半錢) 柴胡(七分) 生薑(五分) 荊芥穗(一錢)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藁本(一錢) 生甘草(一錢) 升麻(一錢) 葛根(五分) 川芎(半錢) 知母(一錢) 黃蘗(一錢半) 當歸身(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沖和陽胃湯 治內障眼,得之脾胃元氣衰弱,心火與三焦俱盛,飲食失節,形體勞役,心不得休息,故上為此疾,服之神效。
柴胡(七錢) 羌活(一兩半) 防風(半兩) 炙甘草(一兩半) 當歸(酒製) 白朮 升麻(各一兩) 白芍藥(六錢) 乾薑(一錢) 五味子(二錢) 人參 葛根(各一兩) 黃耆(一兩半) 白茯苓(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二錢,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瀉熱黃連湯
黃芩(酒製,炒) 黃連(酒製,炒) 草龍膽(酒製) 生地黃(酒製,各一兩) 升麻(五分) 柴胡(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將先煎藥水內,入瀉熱黃連湯,再煎至一盞,去滓,於日午飯間熱服之,午後服之則陽道不行,臨臥休服,反助陰故也。
助陽活血湯 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紅,隱澀難開,睡多眵淚。
防風 黃耆 炙甘草(各半錢) 蔓荊子(二分) 當歸身(酒製,半錢) 白芷(三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明目細辛湯 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麻黃 羌活(各三錢) 防風(二錢) 藁本(一錢) 川芎(半錢) 細辛(少許) 白茯苓(一錢) 蔓荊子(六分) 荊芥穗(一錢二分) 當歸尾(一錢) 生地黃(六分,酒製) 椒(八個) 桃仁(一十個) 紅花(少許)
上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神效明目湯 治眼稜緊急,致倒睫拳毛損目,及上下瞼皆赤爛,睛赤疼痛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而眵淚滿眼。
葛根(一錢半) 甘草(炙,二錢) 防風(一錢) 蔓荊子(半錢) 細辛(二分) 一法加黃耆(一錢)
上㕮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神效黃耆湯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右或左身麻木,或頭面或隻手臂或只腿腳麻木不仁,並皆治之。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隱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如火。
黃耆(二兩) 人參(八錢) 炙甘草(一兩) 蔓荊子(一錢) 白芍藥(一兩) 橘皮(半兩)
上同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如小便淋澀,每服中加澤瀉半錢;如有大熱證,加黃蘗三分,酒製,炒;如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蘗,更加上黃耆一兩,通三兩也。
益氣聰明湯 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能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耆 甘草(各半兩) 人參(半兩) 升麻 葛根(各三錢) 蔓荊子(一錢半) 芍藥(一錢) 黃蘗(一錢,酒製,銼,炒黃)
上㕮咀,每服秤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睡更妙。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蘗,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若此一味多,則不效。如脾胃虛去之,有熱者少用之。如舊有熱,麻木,或熱上壅頭目,三兩服之後,其熱皆除。治老人腰以下沉重疼痛如神。此藥久服,令人上重,乃有精神,兩足輕浮,不知高下。若如此,空心服之,或少加黃蘗,輕浮自減。若治倒睫,去黃蘗、芍藥及忌煙火酸物。
補陽湯 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今青白翳見於大眥,及足太陽、少陰藥中鬱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泉之下,以益肝中陽氣,衝天上行。此乃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少陰標中(標者,頭也)瀉足厥陰肝經火,下伏於陽中,乃次治也。《內經》云,陰盛陽虛,當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益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并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時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乃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目矣。
羌活 獨活 甘草 人參 熟地黃 黃耆 白朮(各一兩) 澤瀉(研為末) 陳皮(各半兩) 生地黃(炒) 白茯苓(去皮) 知母(炒,各三錢) 柴胡(去苗,三兩) 防風(半兩) 白芍藥(半兩) 肉桂(去皮,一錢) 當歸身(去蘆,酒製,三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連蘗益陰丸
羌活 獨活 甘草 當歸尾(依前製) 防風(去蘆) 五味子(各五錢) 石決明(燒存性,三錢) 草決明 細黃芩 黃蘗 知母 黃連(酒內先製,或酒拌潤炒,以上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止,茶清送下,常多服補陽湯,少服此藥,為不可勝補陽湯,恐妨飲食。
升陽柴胡湯
羌活 獨活 甘草根 當歸身 熟地黃(各一兩) 人參 黃耆 白朮(各半兩) 澤瀉(三錢) 白芍藥(一兩) 陳皮 白茯苓 防風(各三錢) 生地黃(五錢,酒炒) 肉桂(半錢) 柴胡(去苗,一錢半) 楮實(半兩,酒拌) 知母(三錢,酒製,夏月加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另一料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每日與前藥各一服,如天氣熱甚,加五味子三錢或半兩、天門冬去心半兩,更加芍藥半兩、楮實半兩。
芎辛湯 治兩目晝夜隱澀難開,羞明畏日,目赤視物昏暗,神效。
芎藭 蔓荊子(各半錢) 細辛(二分) 防風(一錢半) 甘草 香白芷(各一錢)
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
人參補胃湯 治勞役所傷,飲食不節,內障昏暗。
黃耆 人參(各一兩) 炙甘草(八分) 蔓荊子(一錢) 白芍藥(三錢) 黃蘗(酒拌濕四遍,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臨臥。三五服後,兩目廣大,視物如童時,惟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下,蓋冬天多服升陽藥故也。病減住服,候五七日再服。此藥春間服,乃時藥也。
連翹飲子 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隱澀難開,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 生甘草 連翹(各三分) 柴胡(二分) 黃芩(酒製,半錢) 生地黃 當歸 紅葵花 人參(各三分) 黃耆(半錢) 升麻(一錢) 防風 羌活(各半錢)
上件,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後。
論瞳子散大(并方)
戊戌初冬,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豬肉煎餅,同蒜醋食之,後復飲酒,大醉,臥於暖炕。翌日病眼,兩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以小為大,以短為長,卒然見非常之處,行步踏空,多求醫療而莫之愈。至己亥春,求治於先師。曰:《內經》有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又云,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又瞳子黑眼法於陰,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物太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之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滋陰地黃丸
熟地黃(一兩) 生地黃(一兩半,酒製,焙乾) 柴胡(八錢) 天門冬(去心,焙) 炙甘草 枳殼(各三錢) 人參(二錢) 黃連(三錢) 地骨皮(二錢) 五味子(三錢) 黃芩(半兩) 當歸身(五錢,水洗淨,酒拌焙)
《內經》云,熱淫所勝,平以醎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黃連、黃芩大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溫茶清送下,食後,日進三服,制之緩也。大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
益陰腎氣丸 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熟地黃(三兩) 牡丹皮(五錢) 生地黃(四兩,酒製,炒) 澤瀉(二錢半) 當歸尾(生,去土,酒製) 山茱萸(各半兩) 茯苓(二錢半) 柴胡 五味子 乾山藥(各五錢)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鹽湯送下,空心。
羌活退翳丸 治內障,右眼小眥青白翳,大眥微顯白翳,腦痛,瞳子散大,上熱惡熱,大便澀時難,小便如常,遇天熱暖處,頭痛睛脹,能食,日沒後天陰則昏暗,此證亦可服滋陰地黃丸。
熟地黃(八錢) 生地黃(酒製) 當歸身(酒製,焙) 黃蘗(各半兩,酒製) 川芎(三錢) 芍藥(一兩三錢) 防己(二錢,酒製) 知母(三錢,酒製) 丹參(半兩) 茺蔚子(半兩) 牡丹皮(三錢) 寒水石(一錢,生用) 柴胡(半兩) 羌活(三兩) 黑附子(一錢,炮)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空心,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如消食未盡,候飢時服之,忌語言,隨後以食壓之。
圓明膏 治內障生翳及瞳子散大,皆勞心過度,因飲食失節之所致也。
柴胡(五錢) 麻黃(微搗,五錢,去節) 當歸身(三錢) 生地黃(半兩) 黃連(五錢) 甘草(二錢) 訶子皮(二錢,濕紙裹煨)
上七味,先以水二碗,熬麻黃至一碗,掠去沫,外六味各㕮咀,如麻豆大,篩去末,秤畢入在內同熬,滴入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勤如常點之。
百點膏 張濟明,眼病翳六年,以至遮瞳人,視物不明,如覺雲氣遮障,時值暑熱大作,點此藥五七日,翳退去一半。
黃連(揀淨,二錢,銼麻豆大) 以水一大碗,熬至半碗,入下項藥:
當歸身 甘草(以上各六分) 防風(八分) 蕤仁(去皮尖,三分)
上件各銼,如麻豆大,蕤仁另研如泥,同熬,滴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少時為度,令病人心靜點之,至目微痛為度,日點五七次,臨臥,尤疾效,名之曰百點膏,但欲多點,使藥力相繼也。
吹雲膏 治視物睛困無力,隱澀難開,睡覺多眵,目中淚下及迎風寒泣下,羞明畏日,常欲閉目,喜在暗室塞其戶牖,翳膜歲久遮睛,此藥多點神效。
黃連(三錢) 生地黃(一錢半) 生甘草(六分) 青皮(四分) 柴胡(五分) 升麻(三分) 荊芥穗(一錢,微取濃汁) 當歸身(六分) 蕤仁(三分) 連翹(四分)細辛葉(一分) 防風(四分)
以上藥銼,如麻豆大,陳連翹外,用澄淨水二碗,先熬餘藥去半碗,入連翹,同熬至一大盞許,去滓,入銀盞內,以文武火熬至入水滴成珠不散,入煉去沫熟蜜少許,熬勻點之。
復明膏 治足太陽寒水膜子遮睛,白翳在上,視物不明。
椒樹西北根、東南根(各二分) 正麻黃(去根節,三分) 羌活(七分) 黃連(三分) 當歸身(六分) 防風(三分) 生甘草(四分) 柴胡 升麻 生地黃(各三分)蕤仁(六個) 藁本 漢防己(各二分)
上用淨水一大碗,先煎漢防己、黃連、生甘草、當歸、生地黃,煎至一半下餘藥外,再煎至一盞,去滓,入銀盞內,再熬之,有力為度。
廣大重明湯 治兩目瞼赤腫,楞生瘡,目多眵淚,隱澀難開,及熱腫痛并稍赤,及眼瞼癢極,抓之至破爛、赤腫,痛不可忍。
草龍膽 防風 生甘草 細辛(各一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內甘草不銼,只作一錠,先以水一碗半煎草龍膽一味至一半,再入餘三味,煎至少半碗,濾去滓,用清帶熱洗,以重湯坐令熱,日用五七次,但洗畢少合眼,須臾許開,努肉泛長及癢亦驗。
防風飲子 治倒睫拳毛。
黃耆 炙甘草 人參(各一錢) 葛根(半錢) 防風(半錢) 當歸身(七分半) 細辛葉 蔓荊子(各三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避風寒服之。
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至也。蓋內復熱致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并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稜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治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框外,以瀉濕熱立愈。
龍膽飲子 治疳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神效,不治寒濕為病。
炒黃芩(三錢) 蛇退皮(半錢) 麻黃(一錢半) 青蛤粉 羌活 草龍膽(各三錢) 穀精草(半錢) 升麻(二錢) 川鬱金 炙甘草(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調服。
碧天丸 治目疾累服寒涼藥不愈,兩眼蒸熱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紅絲滿目,血脈貫睛,瞀悶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瞼赤爛,或冒風沙而內外眥皆破,洗之大有神效。
瓦粉(炒,一兩) 銅綠(七分,為末) 枯礬(二分)
上先研白礬、銅綠令細,旋旋入粉,同研勻,熱水和之,共為百丸,每用一丸,熱湯半盞浸一兩時辰,洗至覺微澀為度,合半時許,洗畢,瞑目便睡。又名一井珠丸,一丸可服十日,如再用,湯內坐令熱。此藥治其標,為裏熱已去矣。若裏實者,此藥不宜。
嗅藥碧雲散
青黛(一錢半)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細辛(一錢) 薄荷葉(二錢) 芒硝(一錢) 紅豆(一個)
上為細末,口噙水,鼻內嗅之。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地芝丸 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及大厲風成癩,悉皆治之。
生地黃(四兩,焙乾秤) 天門冬(四兩,去心秤) 枳殼(二兩,麩炒,去穰秤) 甘菊花(二兩,去枝秤)
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荼清送下百丸,溫酒亦可,食後。
定志丸 治眼不能近視反能遠視者,方見《和劑局方》中。
綠翳瞳腫治驗
王峰學士魏邦彥夫人目翳暴生,從下而起,其色綠,腫痛不可忍。先師曰:翳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色,殆肺腎合而為病耶,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曰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矣。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乃以意消息之,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脈病則目從之,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也。問之果然,因如所論者治之,疾遂不作。
鼻門
鼻不聞香臭論
《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生發之氣即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營運陽氣、宗氣上升,鼻則通矣。又一說,《難經》言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之竅,反聞香臭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胃氣失守,寒邪客於面,鼻亦受之,心不能為用,而不聞臭。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老人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麗澤通氣湯 治鼻不聞香臭。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各三錢) 麻黃(不去節,一錢,冬月加之) 川椒(一錢) 蒼朮(三錢) 炙甘草(二錢) 黃耆(四錢) 香白芷(一錢)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行立。
溫肺湯 治鼻不聞香臭,眼有眵淚。
升麻(二錢) 葛根(一錢) 黃耆(二錢) 炙甘草(一錢) 麻黃(四錢) 丁香(二分) 羌活 防風(各一錢)
上件為粗末,分作二服,水二盞、蔥白二握,同煎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溫衛湯 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溜火,氣寒血熱,冷淚多,臍下陰汗,足痿弱。
黃耆(一錢) 人參 炙甘草(各半錢) 陳皮 青皮(各三分) 木香(三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白芷 防風(各半錢) 知母(一錢) 黃連(三分) 黃蘗 澤瀉(各半錢) 柴胡 羌活(各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日晴明服之。
禦寒湯 治寒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黃蘗(二分) 黃耆(一錢) 人參(半錢) 炙甘草 款冬花(各三分) 羌活 黃連(各二分) 白芷 防風(各三分) 陳皮(五分) 佛耳草(三分) 升麻(半錢) 蒼朮(七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溫衛補血湯 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髮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嗌乾,太息,頭不可以回顧,項筋緊,脊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升麻(四分) 柴胡(三分) 生地黃(一分) 蒼朮(二分) 白朮(一分) 當歸身(二分半) 生甘草(半錢) 炙甘草(三分) 王瓜根 牡丹皮 橘皮 吳茱萸(各三分) 人參(三分) 丁香(一個) 藿香(一分) 黃耆(一錢二分) 地骨皮(三分)黃蘗(一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稍熱服,食前。一方桃仁三個、葵花七朵。
卷六
牙齒門
牙齒論
論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也。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際,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斷,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脫而為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為痛者;有齒齦腫起而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羌活散 治客寒犯腦,風寒濕腦痛,項筋急,牙齒動搖,肉齦袒脫,疼痛苦楚。
麻黃(去節根,三兩)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三分半) 藁本(三分) 細辛(少許) 升麻(半錢) 柴胡(半兩) 當歸身(六分) 蒼朮(半錢) 白芷(三分) 桂枝(三分) 骨灰(二錢,即羊脛骨也) 草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淨,擦之,其痛立止。
草豆蔻散 治寒多熱少牙疼痛。
草豆蔻(一錢二分,不去皮) 黃連(一錢半) 升麻(二錢半) 細辛葉(二分) 骨灰(半錢) 當歸(六分) 防風(二分) 熟地黃(半錢)
上為細末,擦之同前。
麻黃散 治冬時風寒濕頭痛,項筋急,牙齒動搖疼痛。
麻黃(不去節,二錢) 羌活(一錢半) 防風 藁本 骨灰(各三分) 細辛(少許)升麻 黃連 草豆蔻(各一錢) 當歸(六分) 熟地黃(六分) 生地黃(二錢) 草龍膽(二錢,酒製)
上為細末,依前擦之。
麝香散 治熱多寒少,牙露根,肉齦脫血出,齒動欲落,大作疼痛,妨食,忤涼少,忤熱多。
麻黃根(一分) 草豆蔻(一錢半,不去皮) 益智(二分半) 當歸(三分) 升麻(一錢) 熟地黃(二分) 生地黃(三分) 黃連(一錢半) 人參(三分) 麝香(少許) 漢防己(三分,酒製) 骨灰(二錢)
上為細末,依前擦之。
白芷散 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
麻黃 草豆蔻(各一錢半,不去皮) 黃耆(一錢) 吳茱萸(四分) 藁本(三分)當歸(半錢) 羌活(八分) 熟地黃(半錢) 白芷(四分) 升麻(一錢) 桂枝(二錢半)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淨,以藥擦之。
治蟲散 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及風寒作痛,蟲腫作疼。
麻黃(一錢半,不去節) 草豆蔻(一錢) 吳茱萸(八分) 黃連(四分) 藁本(三分) 黃耆(一錢) 羌活(五分) 白芷(三分) 當歸(四分) 骨灰(二錢) 熟地黃(二分) 升麻(一錢) 桂枝(一分) 益智(四分)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淨,以藥擦之。
益智木律散 治寒熱牙疼。
草豆蔻(二錢二分) 木律(二分) 益智(半錢) 升麻(一錢半) 骨灰(半錢) 黃連(四分) 當歸(四分) 熟地黃(半錢)
上為末用,依前,如寒多痛,不用木律。
蝎梢散 治大寒犯腦牙疼。
麻黃(一錢半,去節) 桂枝 升麻(各三分) 羌活(半錢) 防風 藁本(各三分) 柴胡 當歸 白芷(各二分) 黃耆(三分) 骨灰(二錢半) 蝎梢(少許) 草豆蔻(一錢)
上為末,依前擦之,神效。
白牙散
升麻(一錢) 骨灰(二錢) 白芷(七分) 石膏(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末,先以溫水漱淨,擦之尤妙。
當歸龍膽散 治寒熱停牙痛。
麻黃(一錢) 升麻(一錢) 白芷(半錢) 骨灰(半錢) 生地黃(五分) 黃連(一錢) 當歸尾(半錢) 草龍膽(一錢) 草豆蔻(一錢)
上件為末,擦之如神。
牢牙地黃散 治腦寒痛及牙疼。
麻黃 黃連 骨灰(各一錢) 升麻(一錢半) 草豆蔻(一錢二分) 吳茱萸(八分) 益智(四分) 當歸(四分) 藁本(二分) 黃耆(半錢) 熟地黃(三分) 人參(三分) 羌活(三分) 白芷(半錢) 防己(三分) 生地黃(三分)
上件為末,擦之神效。
細辛散 治寒邪、風邪犯腦疼、牙痛。
麻黃(三分) 桂枝(二分半) 升麻(二分) 羌活(一錢半) 柴胡(二分) 防風(二分) 藁本(三分) 白芷(二分) 當歸(四分) 蒼朮(三分) 細辛(少許) 骨灰(一錢半) 草豆蔻(半錢)
上為末,先漱後擦之,神妙。
立效散 治牙齒疼不可忍,痛及頭腦項背,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陽虛陰盛,是五臟內盛,而六腑陽道微小,小便滑數。
防風(一錢) 升麻(七分) 炙甘草(三分) 細辛葉(二分) 草龍膽(四分,酒製)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以匙抄在口中,煠痛處,待少時立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此法不定,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若更惡風作痛,加草豆蔻半錢、黃連半錢,卻勿加草龍膽。
牢牙散 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疼,牙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升麻(四分) 羌活(一兩) 草龍膽(一兩半,酒製) 羊脛骨灰(一兩)
上為末,先以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擦之。
風熱牙疼治驗
劉經歷之內,年三十餘,病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則其痛復作。家人以為祟神,禱於巫師而不能愈,遂求治於先師。師聞其故,曰:此病乃濕熱為邪也。足陽明貫於上齒,手陽明貫於下齒,況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故為此痛。今立一方,不須騎馬,常令風寒之氣生於牙齒間,以黃連、胡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風熱為主;以新升麻之苦平,行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餘,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肉為引,用為細末擦之,痛乃減半,又以調胃承氣湯去芒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下三兩行,其痛良愈,遂不復作。
清胃散 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熱發大痛。足陽明之別絡於腦(在《針經》十五絡中),喜寒惡熱,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水惡熱湯。
生地黃(三分,酒製,真者) 升麻(一錢) 牡丹皮(半錢) 當歸(三分) 淨黃連(三分,如連不好,更加二分,夏月倍之,無定法)
上為末,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半,去滓,帶冷服,立已。
神功丸 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齒落血不止。
黃連(淨,半兩,酒製) 縮砂(半兩) 甘草(三錢) 藿香葉(一錢) 生地黃(三錢,酒製) 木香(一錢) 升麻(二錢) 當歸身(一錢) 蘭香葉(一錢,如無,藿香代之)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至二百丸,白湯下,食遠。兼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黑色,及腸澼下血,空心服。
腰痛門
腰痛論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又云:巨陽(即太陽也)虛則腰背頭項痛。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為病者,項如拔,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氣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夫邪者,是風熱寒濕燥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然有房室勞傷,腎虛腰痛者,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經》言: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敗矣。宜腎氣丸、鹿茸茴香丸類,以補陽之不足也。如膏粱之人,久服陽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腎氣熱;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髄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宜六味地黃丸、溫腎丸、封髄丹之類,以補陰之不足也。(《黃帝針經》卷第三雜病第八:)腰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腰痛上熱,取足厥陰。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所經過處,皆能為痛。治之,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審其寒熱而藥之。假令足太陽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二經出血,餘皆仿此。彼執一方,治諸腰痛者,固不通矣。
丁未冬,曹通甫自河南來,有役夫小翟,露居,臥寒濕地,腰痛不能轉側,兩脅抽急作痛,已經月餘不愈矣。《腰痛論》中說,皆為足太陽、足少陰血絡中有凝血作痛,間有一二證,屬少陽膽經外絡脈病,皆去血絡之凝乃愈。其《內經》有云,冬三月禁,不得用針,只宜服藥,通其經絡,破其血絡中敗血,以川芎肉桂湯主之。
川芎肉桂湯
羌活(一錢半) 獨活(半錢) 柴胡 肉桂 桃仁(去皮尖,研) 當歸尾 蒼朮 炙甘草(各一錢) 炒麴(半錢) 防風(三分) 漢防己(酒製,三分) 川芎(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好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數服食愈。宜溫暖處服之。
獨活湯 治因勞役,腰痛如折,重沉如山。
羌活 防風 獨活(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肉桂(三錢) 當歸(半兩) 桃仁(三十個) 連翹(半兩) 防己(一兩,酒製) 黃蘗(一兩,酒製) 澤瀉(三錢) 煨大黃(三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酒半盞、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立愈。
麻黃復煎散 治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無力,走注疼痛者,乃下焦伏火而不得伸浮,為之躁熱汗出也;困倦疼痛者,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也。當去風濕,脈中邪,以升陽發汗,漸漸發之;火鬱乃濕在經者,亦宜發汗。況正值季春之月,脈緩而遲,尤宜發汗,令風濕去而陽升,以此困倦即退,氣血俱得生旺也。
麻黃(二錢,去節微搗,水五大盞,先煎令沸,去沫,至三盞入下項,再煎) 柴胡(半錢) 防風(半錢) 杏仁(三個) 黃耆(二錢) 黃蘗(一錢) 生地黃(半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入麻黃湯內煎至一盞,臨臥服之,勿令食飽,取漸次有汗則效。
蒼朮復煎散 治寒濕相合,腦戶痛,惡寒,項筋脊骨強,肩背胛眼痛,膝髕痛,無力行步,身沉重。
蒼朮(四兩,水二碗,煎至二大盞,去滓,再入下項藥) 羌活(一錢) 升麻 柴胡 藁本 澤瀉 白朮(各半錢) 黃皮(三分) 紅花(少許)
上件銼,如麻豆大,先煎蒼朮湯二盞,復煎下項藥至一大盞,去滓,熱服,空心服之,取微汗為效,忌酒與濕𬹃類。
蒼朮湯 治濕熱腰腿疼痛。
蒼朮(三錢,去濕止痛) 柴胡(二錢,行經) 黃蘗(一錢,始得之時寒也,久不愈寒化為熱,除濕止痛) 防風(一錢,風能勝濕)
上件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
羌活湯 治兩目如火腫痛,兩足及伏兔筋骨疼痛,膝胻少力,身重腰疼,夜惡寒,痰嗽,項筋背急,目外眵,目系急,食不下。
羌活(三分) 麻黃(三分) 炙甘草(二分) 生甘草(二分) 升麻 黃皮(酒製) 草豆蔻 當歸 黃芩(各三分) 柴胡(二分) 生地黃(三分) 藁本(三分) 蘇木(三分) 蒼朮(半錢) 熟地黃(一分) 獨活(二分) 紅花(二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蓋,去滓,稍熱服,食遠。
破血散疼湯 治乘馬損傷,跌其脊骨,惡血流於脅下,其痛苦楚不能轉側,妨其飲食。
羌活 防風(各一錢) 柴胡 連翹 當歸(各二錢) 中桂(一錢) 麝香(少許,別研) 水蛭(炒煙盡,三錢,研)
上件分作二服,酒二大盞、水一盞,除水蛭、麝香外,另研如泥,煎餘藥作一大盞,去滓,上火令稍熱,調二味,飢服之。
地龍散 治腰脊痛,或打撲傷損,從高墜下,惡血在太陽經中,令人腰脊或脛腨臀股中痛不可忍,鼻壅塞不通。
中桂(四分) 桃仁(六個) 羌活(二錢) 獨活(一錢) 黃蘗(一錢) 麻黃(半錢) 當歸尾(一分) 地龍(四分) 甘草(一錢) 蘇木(六分)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羌活蒼朮湯 治腳膝無力沉重。
羌活(三分) 防風(一錢半) 柴胡(七分半) 升麻(一錢) 獨活(一錢) 葛根(半錢) 炙甘草(半錢) 黃耆(二錢) 蒼朮(一錢) 橘皮(六分) 砂仁(一錢)黃皮(半錢) 知母(二錢半) 生甘草(半錢) 草豆蔻(半錢)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健步丸 治膝中無力,伸而不得屈,屈而不得伸,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羌活(半兩) 柴胡(半兩) 防風(三錢) 川烏頭(一錢) 炒滑石(半兩) 炙甘草(半兩) 防己(一兩) 苦參(一錢,酒製) 肉桂(半錢) 瓜蔞根(半兩,酒製)澤瀉(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風湯送下,空心。愈風湯出潔古老人方論風門中。
趁痛丸 治打撲閃損,腰痛不可忍。
白萵苣子(炒黃) 白粟米(炒黃)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烏梅(一個)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空心,食前。
麻黃蒼朮湯 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腰痛,面色萎黃不澤。
麻黃(一錢) 桂枝(半錢) 杏仁(十個) 草豆蔻(半錢) 半夏(半錢) 炒麴(一錢) 蒼朮(二錢) 橘皮(一錢) 澤瀉(一錢) 白茯苓(一錢) 豬苓(半錢) 黃耆(二分) 炙甘草(二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補益腎肝丸 治目中溜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足欹側,臥而多驚,腳膝無力,腰以下消瘦。
柴胡 羌活 生地黃(炒) 苦參(炒) 防己(炒,各半錢) 附子(炮,一錢) 肉桂(一錢) 當歸(二錢)
上件為末,熟水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卷七
大便結燥門
大便結燥論
《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者,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藥瀉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潤之;有物而結者,當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有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證,可不慎哉?
潤腸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風結秘、血結秘,皆令閉塞也。以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
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兩) 羌活(半兩) 當歸尾 煨大黃(各半兩)
上件,除麻仁、桃仁別研如泥外,搗羅為末,五上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如病人不大便,為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急加酒製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燥乾者,加桃仁、酒製大黃;如風結燥大便不行者,加麻子仁、大黃;如風澀而大便不行者,加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之氣燥;如寒陰之病,為寒結閉而大便不通者,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乾薑湯,冰冷與之。其病雖陰寒之證,常當服陽藥補之,若大便不通者,亦當十服中與一服藥微通其大便,不令閉結,乃治之大法。
若病人雖是陰證,或是陰寒之證,其病顯燥,脈實堅,亦於陽藥中加少苦寒之藥,以去熱燥,燥止勿加。如陰燥欲坐井中者,其二腎脈必按之虛,或沉細而遲,此易為辨耳。知有客邪之病,亦從權加藥以去之。
當歸潤燥湯
升麻(二錢) 當歸(一錢) 熟地黃(一錢) 生地黃(二錢) 甘草 大黃 桃仁麻仁(各一錢) 紅花(少許)
上件,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盞,入桃仁、麻仁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熱服之。
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 升麻 桃仁泥(各一錢) 生地黃(五分) 紅花(一分) 熟地黃(五分) 炙甘草(一分)
上件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調檳榔細末半錢,稍熱服。
活血潤燥丸 治大便風秘不通,常燥結。
當歸(一錢) 防風(三錢) 羌活(一兩) 大黃(一兩,濕紙裹煨) 桃仁(二兩,湯泡,去皮尖) 麻仁(二兩半,二味另研入藥) 皂角仁(燒存性,去皮,一兩半,其性得濕則滑,濕滑則燥結自除,用之勿誤)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外,為細末,卻同拌勻,煉蜜去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三兩服後,大便日久不能結燥也。以瓷器內盛,紙封之,無令見風。
升陽瀉濕湯 治膈咽不通,逆氣裏急,大便不行。
青皮(二分) 甘草(四分) 槐子(二分) 黃耆(一錢) 黃蘗(三分) 升麻(七分) 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 當歸(四分) 桃仁(二錢) 蒼朮(半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另研桃仁泥子,一處同煎,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麻黃白朮散 治大便不通,三日一遍,小便黃赤,渾身腫,面上及腹尤甚,其色黃,麻木身重如山,沉困無力,四肢痿軟不能舉動,喘促唾清水,吐噦痰唾,白沫如膠,時躁熱,發欲去衣,須臾而過,振寒,項額有時如冰,額寒尤甚,頭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淚,鼻不聞香臭,少腹急痛,當臍有動氣,按之堅硬而痛。
麻黃(不去節,半兩) 桂枝(三分) 杏仁(四個) 吳茱萸 草豆蔻(各半錢) 厚朴(三分) 炒麴(半錢)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白朮(三分) 蒼朮(三分) 生甘草(一錢) 澤瀉(四分) 茯苓(四分) 橘紅(二分) 青皮(一分) 黃連(一分,酒製) 黃皮(二分,酒製) 黃耆(三分) 人參(三分) 炙甘草(一分) 豬苓(三分)
上㕮咀,分作兩服,水二大盞半,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入諸藥,同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
此證宿有風濕熱伏於榮血之中,其木火乘於陽道,為上盛元氣短少,上喘為陰火傷其氣,四肢痿。在腎水之間,乃所勝之病。今正遇冬寒,得時乘其肝木,又實其母肺金,尅火凌木,是大勝必大復。其證善恐欠多嚏,鼻中如有物,不聞香臭,目視䀮䀮,多悲健忘,小腹急痛,通身黃,腹大脹,面目腫尤甚,食不下,痰唾涕有血,目眥瘍,大便不通,只兩服皆已。
痔漏門
痔漏論
《生氣通天論》云:因於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夫大腸者,庚也。主津,本性燥清,肅殺之氣;本位主收,其所司行津,以從足陽明,旺則生化萬物者也。足陽明為中州之土,若陽衰亦殞殺萬物,故曰萬物生於土,而歸於土者是也,以手陽明大腸司其化焉。既在西方本位,為之害蜚,司殺之府,因飽食、行房忍泄,前陰之氣歸於大腸,木乘火勢,而侮燥金,故火就燥也。大便必秘,其疾甚者,當以苦寒瀉火,以辛溫和血潤燥,疏風止痛,是其治也。
秦艽白朮丸 治痔疾,并痔漏有膿血,大便燥硬而作疼痛不可忍。
秦艽(一兩,去蘆) 當歸尾(半兩,酒製) 桃仁(一兩,湯浸,去尖,另研細) 地榆(三錢) 枳實(麩炒,半兩) 皂角仁(一兩,燒存性,去皮) 澤瀉(半兩) 白朮(半兩)
痔漏之病,乃風熱濕燥為之也,以秦艽、當歸尾辛溫,和血潤燥,疏風止痛,桃仁潤血;以皂角仁除風燥;以地榆破血;以枳實之苦寒,補腎以下泄胃實;以澤瀉之淡滲,使氣歸於前陰,以補清燥受胃之濕邪也;白朮之苦甘,以苦補燥氣之不足,其甘味瀉火而益元氣也。故曰甘寒瀉火,乃假枳實之寒也。古人用藥為下焦如瀆,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多為大便秘澀,以大黃推去之;其津血益不足,以當歸和血及油潤之劑,則大便自然軟利矣。宜作銼湯以與之,是下焦有熱,以急治之之法也。以地榆惡人而壞胃,故宿食消盡,空心,作丸服之。
上同為細末,和桃仁泥子研勻,煎熱湯,白𬹃糊為丸,如雞頭仁大,令藥光滑焙乾,每服百丸,白湯送下,空心,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生冷硬物、冷水菜之類,并濕𬹃酒及五辣辛熱、大料物之類,犯之則藥無驗矣。數服而愈。
腸風痔漏者,總辭也。分之則異,若破者為之痔漏,大便大澀必作大痛,此由風熱乘食飽不通,氣逼大腸而作也。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胃熱也。胃刑大腸,則化燥火,以乘燥熱之實,勝風附熱而來,是濕、熱、風、燥四氣而合,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作大便燥結者,主病兼受火邪也。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諸氣,其體收下,亦助病邪,須當破氣藥兼之,治法全矣。以銼湯與之,其效如神速,秦艽蒼朮湯主之。
秦艽蒼朮湯
秦艽(一錢,去苗) 澤瀉(三分) 蒼朮(七分) 防風(三分) 大黃(少許,雖大便過澀,亦不可多用) 桃仁(湯浸,去皮尖,一錢,另研細) 皂角仁(燒存性,去皮,一錢,另研細,調下) 當歸尾(三分,酒製) 黃蘗(去皮,酒製,五分,若大腸頭沉重者,濕勝也,更加之;若天氣火熱盛,病人燥熱者,喜冷,以急加之) 檳榔(梭身一分,細末調服之)
上件,除檳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外,㕮咀,如麻豆大,慎勿作末,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滓,入檳榔等三味,再上火煎至一盞,空心,候宿食消盡,熱服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不犯胃氣也。服藥日,忌生冷硬物、冷菜之類及酒濕𬹃、大料物、乾薑之類。犯之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五朵、去萼,青皮半錢、不去白,入正藥中同煎,又用木香三分,為細末,同檳榔等三味再上火同煎,依上法服餌。古人治此疾,多以歲月除之,此藥一服而愈,若病大者,再服而愈。
七聖丸 治大腸疼痛不可忍。叔和云: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漸交稍瀉三焦是,莫謾多方立紀綱。
羌活(一兩) 檳榔 木香 川芎 桂(去皮,以上各半兩) 大黃(八錢,煨) 郁李仁(湯浸,去皮,另研,一兩半)
上件,除郁李仁另入外,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量病人虛實,臨時斟酌丸數,白湯送下,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忌多利大便,大便大行,其痛滋甚。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非痔漏也,此藥主之。
秦艽 防風 當歸身 白朮(以上各一錢半) 黃蘗(五分) 橘皮(三分) 炙甘草(六分) 紅花(少許) 桃仁(三十個) 煨大黃(三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澤瀉(六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服之,避風寒,忌房事、酒濕𬹃、大辛熱物,及當風寒處大便。
當歸郁李仁湯 治痔漏,大便硬努,大腸下垂多血,苦痛不能任。
皂角仁(一錢,另為細末,煎成調服) 郁李仁(一錢) 麻子仁(一錢半) 秦艽(一錢半) 蒼朮(半錢) 當歸尾(半錢) 澤瀉(三分) 煨大黃(三分) 生地黃(半錢) 枳實(七分)
上件㕮咀,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忌風寒處大小便。
秦艽羌活湯 治痔漏成塊,下垂疙瘩,不任其癢。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黃耆(一錢) 炙甘草(半錢) 防風(七分) 藁本(二分) 細辛(少許) 紅花(少許) 羌活(一錢二分) 秦艽(一錢) 麻黃(半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之,忌禁如前。
紅花桃仁湯 治痔疾經年,因飽食筋橫解,腸澼為壽,當去其筋脈橫解,破血絡是也。治法當補北方瀉中央。
生地黃(一錢) 當歸尾(半錢) 桃仁(十個) 紅花(半分) 漢防己(半錢) 黃蘗(一錢半) 豬苓(半錢) 澤瀉(八分) 防風(半錢) 麻黃(不去根,二分) 蒼朮(六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熱服之,忌禁如前。
秦艽當歸湯 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秦艽(一錢) 當歸尾(半錢) 桃仁(二十個) 紅花(少許) 枳實(一錢) 煨大黃(四錢) 澤瀉(半錢) 白朮(半錢) 皂角仁(半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瀉痢腸澼門
瀉痢腸澼論
《太陰陽明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也。又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濕勝則濡瀉。夫脾胃者,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上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也。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而上升精華之氣即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假令傷寒飲食,䐜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裏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瀉、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粘,數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大抵治病,救其所因,細察何氣所勝,取相尅之藥平之,隨其所利而利之,以平為期,此治之大法也。如泄而脈大,腸澼下血脈弦絕澀者,皆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故叔和云,下痢微小得延生,脈大洪浮無差日,正謂此也。
癸卯歲冬十月,小雪薄冰,天冷應時,白樞判家一老僕,面塵脫色,神氣特弱,病脫肛日久,服藥未驗,近日復下赤白,膿痢作,裏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先師料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應時,衣蓋猶薄,寒侵形體,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微酸之質固氣上收,去其下脫;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是的對其證。
訶子皮散 治腸胃虛寒泄瀉,水穀不化,腸鳴腹痛,脫肛,或作膿血,日夜無度。
粟殼(去蒂蓋,蜜炒半錢) 訶子(去核,七分,煨) 乾薑(炮,六分) 橘皮(半錢)
《本草》十劑云,澀可去脫,以粟殼之酸微澀,上收固氣去脫,主用為君也;以訶子皮之微酸,上收固血,治其形脫;橘皮微苦溫,益真氣升陽為之使;以乾薑大辛熱之劑,除寒為臣。
上件為細末,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熱服,空心,再服全愈。
除濕熱和血湯 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仲春中旬,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脈,是其治也。
生地黃(半錢) 牡丹皮(半錢) 白芍藥(一錢半) 生甘草(半錢) 熟甘草(半錢) 黃耆(一錢) 升麻(七分) 當歸身(三分) 蒼朮 秦艽 橘皮 肉桂 熟地黃(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稍熱,立效。
升麻補胃湯 治宿有陽明血證,五月間大熱,因吃杏,腸澼下血,唧遠去,四下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曰濕毒腸澼,是陽明、少陽經血證也。
升麻 羌活(各一錢) 獨活 防風(各一錢) 柴胡(半錢) 葛根(三分) 肉桂(少許) 牡丹皮 熟地黃 生地黃(各半錢) 白芍藥(一錢半) 當歸身(三分) 黃耆(一錢) 炙甘草(半錢)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槐花散 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槐花(六分) 青皮(六分) 當歸身(一錢) 荊芥穗(六分) 升麻(一錢) 熟地黃(六分) 川芎(四分) 白朮(六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或三錢,米飲清調下,食前,忌酒濕𬹃、生冷物。
益智和中湯 治腸澼下血,或色深者紫黑,腹中痛,腹皮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俱弦,按之無力,關脈弦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 白芍藥(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桂枝(四分) 益智仁(半錢) 當歸身(一錢) 黃耆(一錢) 牡丹皮(半錢) 柴胡(半錢) 半夏(半錢) 乾薑(少許) 肉桂(一分)
上件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一服,食前。
和中益胃湯 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泄,若不泄卻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之乍得,按之空虛。
熟地黃(三分) 當歸身(酒製,三分) 升麻(半錢) 蘇木(一分) 藁本(二分) 炙甘草(三分) 柴胡(半錢) 益智(二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一服而愈。
茯苓湯 治因傷冷飯水泄,一夜約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㽲痛減食,熱躁,四肢困倦無力以動。
茯苓(六分) 澤瀉(一錢) 當歸身(四分) 蒼朮(二分) 生薑(二錢) 肉桂(五分) 豬苓(六分) 炙甘草(半錢) 升麻(二錢) 芍藥(一錢半) 黃芩(三分,生用) 柴胡(二分)
上件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黃耆補胃湯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作泄,腹中鳴,小便黃。
黃耆(三分) 炙甘草(二錢) 升麻(六分) 橘皮(三分) 當歸身(三分) 益智仁(三分) 柴胡(三分) 紅花(少許)
上件㕮咀,分作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升麻除濕湯 自上而下者,引而去之。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羌活(半錢) 蒼朮(一錢) 炙甘草(三分) 神麴(半錢) 豬苓(半錢) 陳皮(三分) 大麥蘗𬹃(三分) 防風(半錢) 澤瀉(半錢)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早飯後,稍熱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錢、半夏半錢,生薑、棗同煎,非腸鳴不得用。
人參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墮,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覺渴,不喜冷物。
黃耆(二分) 甘草(二分) 黃芩(三分) 陳皮(半錢) 柴胡(三分) 紅花(少許) 當歸尾(二分) 升麻(半錢) 白朮(三分) 半夏(三分) 人參(三分) 益智(二分) 蒼朮(一錢半)
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升麻補胃湯 治因內傷,服牽牛、大黃,食藥致瀉痢五七行,腹中大痛。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當歸身(一分) 半夏(三分) 乾薑(二分) 甘草(七分) 黃耆(半錢) 草豆蔻(半錢) 紅花(少許)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後,稍熱服。
扶脾丸 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瀉無度,飲食不化。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橘皮(一錢) 大麥蘗(四錢半) 炙甘草(二錢) 肉桂(半錢) 半夏(二錢) 乾生薑(半錢) 訶子皮(二錢) 紅豆(一錢) 乾薑(一錢) 炒麴(四錢) 藿香(一錢) 烏梅(二錢)
上件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送下。
烏梅肉丸 治腸風下血,別無餘證,但登厠便見,亦非內痔,服之立效。
真殭蠶(一兩) 烏梅肉(燒乾,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雞頭肉大,每服百丸,食前,多用白湯送下,日三服。
卷八
小便淋閉門
小便淋閉論
《三難》云:病有關有格,關則不得小便。又云:關無出之由,皆邪熱為病也。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而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在上焦肺之分,故渴而小便不利也。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也,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肺合生水,若肺中有熱,不能生水,是絕其水之源。《經》云,虛則補其母,宜清肺而滋其化源也,故當從肺之分,助其秋令,水自生焉。又如雨、如露、如霜,皆從天而降下也,乃陽中之陰,秋氣自天而降下也。且藥有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是感秋清肅殺之氣而生,可以補肺之不足,淡味滲泄之藥是也。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之類,以清肺之氣,泄其火,資水之上源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也。熱閉於下焦者,腎也、膀胱也,乃陰中之陰,陰受熱邪,閉塞其流。易上老云:寒在胃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氣味俱陰之藥,可除其熱,泄其閉塞。《內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若服淡滲之藥,其性乃陽中之陰,非純陽之劑,陽無以化,何能補重陰之不足也?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大辛之味;感天之寒藥,而生大寒之氣。此氣味俱陰,乃陰中之陰也。大寒之氣,人稟之生膀胱,寒水之運,人感之生腎。此藥能補腎與膀胱。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而閉塞其下焦,使小便不通也。
熱在下焦小便不通治驗
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皮膚欲裂,飲食不下,甘淡滲瀉之藥皆不效。先師曰: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處,我歸而思之。夜參半,忽攬衣而起,曰:吾得之矣。《內經》有云,膀胱者,津液之府,又氣化而能出焉。渠輩已用滲泄之藥,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啓玄子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甘淡氣薄皆陽藥,獨陽無陰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陰之劑投之,不再服而愈。
滋腎丸 治不渴而小便閉,熱在下焦血分也。
知母(去皮,銼,酒製) 黃蘗(銼,酒製,焙乾,各二兩) 肉桂(一錢)
《內經》云:熱者寒之。遂用知母、黃蘗大苦寒為主治,肉桂辛熱與熱同體,乃寒因熱用也。
上件為細末,煎熟水為丸,如雞頭大,每服百餘丸至二百丸,煎百沸湯送下,空心,宿食消盡服之。頓兩足,令藥易下行故也。如小便利,前陰中如刀刺痛,有惡物下,為效驗。
清肺飲子 治渴而小便不利,邪熱在上焦氣分也。
茯苓(去皮,二錢) 豬苓(去皮,三錢) 澤瀉(五分) 琥珀(半錢) 燈心(一分) 木通(七分) 通草(二分) 車前子(二錢,炒) 瞿麥(五分) 萹蓄(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或《局方》八正散,仲景五苓散亦得用之。
導氣除燥湯 治小便閉塞不通,乃血澀,致氣不通而竅澀也。
知母(細銼,酒製,三錢) 黃蘗(酒製,四分) 滑石(炒黃色,為末,二錢) 澤瀉(為末,三錢) 茯苓(去皮,二錢)
上件和勻,每服秤半兩,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如急閉,不計時候。
腎疸湯 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黃,小便赤澀。
升麻(半錢) 羌活 防風 藁本 獨活 柴胡(以上各半錢)
以上治腎疸目黃,渾身黃。
白朮(半錢) 蒼朮(一錢) 豬苓(四分) 澤瀉(三分) 茯苓(二分)
以上治小便赤澀。
葛根(半錢) 甘草(三分) 黃蘗(二分) 人參(三分) 麴(六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陰痿陰汗及臊臭門
陰痿陰汗及臊臭論
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前陰者,足厥陰肝之脈,絡陰器,出其挺末。夫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臭,此其一也。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乃治其標。如惡針,當用藥除之。夫酒者,氣味倶厚,能生裏之濕熱,是風濕熱合於下焦為邪,故《經》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濕熱之水,亦宜決前陰以去之,是合下焦二法之治。
龍膽瀉肝湯 治陰部時復濕癢及臊臭。
柴胡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半錢) 生地黃 當歸尾 草龍膽(各三分)
柴胡入肝為引用;澤瀉、車前子、木通淡滲之味利小便以降臊臭,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黃、草龍膽苦寒瀉酒濕熱,更兼車前子之類,以撤肝中邪氣;肝生血,以當歸尾滋肝中血不足。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宿食消盡服之,更以美膳壓之。
清震湯 治溺黃臊臭淋漓,兩丸如冰,陰汗浸及兩股,陰頭亦冷,正值十二月天寒凜冽,霜雪交集,寒之極矣。
升麻(半錢) 甘草(炙,二分) 柴胡(五分) 酒黃蘗(一錢) 蒼朮(半錢) 藁本(二分) 防風(三分) 當歸身(二分) 紅花(一分) 豬苓(三分) 羌活(一錢)麻黃根(三分) 黃芩(半錢) 澤瀉(四分)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臨臥服,大忌酒濕𬹃。
正元湯 治兩丸冷,前陰痿弱,陰汗如水,小便後有餘滴,尻臀并前陰冷,惡寒而喜熱,膝亦冷。
升麻(一錢)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炙甘草(一錢半) 草龍膽(二錢) 黃蘗(二錢) 澤瀉(一錢半) 知母(二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服之,以早飯壓之。
柴胡勝濕湯 治兩外腎冷,兩髀樞陰汗,前陰痿,陰囊濕癢臊氣。
生甘草(二錢) 柴胡(一錢) 酒黃蘗(二錢) 當歸尾(一錢) 紅花(少許) 草龍膽 麻黃根 羌活 漢防己(各一錢) 五味子(三個) 升麻(一錢半) 澤瀉(一錢半) 茯苓(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酒濕𬹃、房事。
椒粉丸 治前陰兩丸濕癢痛,秋冬甚,夏月減。
麻黃(一錢) 黑狗脊(半錢) 斑蝥(二個) 肉桂(二分) 當歸身(三分) 輕粉(少許) 小椒(三分) 蛇床子(半錢) 豬苓(三分) 紅花(少許)
上件為細末,乾摻上,避風寒、濕冷處坐臥。
補肝湯 治前陰如冰冷并陰汗,兩腳痿軟無力。
黃耆(七分) 人參(三分) 葛根(三分) 升麻(四分) 柴胡 羌活 當歸身 連翹 炒黃蘗 澤瀉 蒼朮 麴末 知母 防風(各二分) 炙甘草(半錢) 陳皮(二分) 白茯苓(三分) 豬苓(四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食前,忌酒濕𬹃。
溫腎湯 治面色萎黃,腳萎弱無力,陰汗,陰莖有夭色。
麻黃(六分) 防風(一錢半) 白朮(一錢) 澤瀉(二錢) 豬苓(一錢) 白茯苓(一錢) 升麻(一錢) 柴胡(六分) 酒黃蘗(一錢) 蒼朮(一錢半)
上件分作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天晴明服之,候一時辰方食。
丁香疝氣丸 治臍下撮急疼痛,并臍以下周身皆急痛,小便頻清,其五脈急,獨腎按之不急,皆虛無力,名曰腎疝。
當歸 茴香(各一錢) 甘草 木香(各半錢) 全蝎(三十個) 羌活(三錢) 防己(三分) 麻黃根節 玄胡(各一錢) 丁香(半錢) 肉桂(一錢) 川烏頭(半錢)
上件為細末,酒煮𬹃糊為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淡鹽湯亦得,空心。
卷九
雜方門
時毒治驗
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用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黍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貼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下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君) 黃連(各半兩,君)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臣) 玄參(臣) 生甘草(各二錢,臣) 連翹 黍粘子 板藍根 馬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二錢) 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
燃香病熱
戊申春,節使趙君,年幾七旬,病身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嘎不鳴,求治於先師。診得左寸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之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由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通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於頭,加之以火邪,陽併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妄行,流散於周身,而為熱麻。(《黃帝針經》四卷口問第一:)胃熱則蟲動,蟲動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為沉重無力;飲食入胃,慓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飢;肺金衰,則聲嘎不鳴。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而加之以火焫之毒,熱傷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云: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蘗、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乃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耆、生甘草之甘寒,瀉熱實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炙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升麻、柴胡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臣佐。㕮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相接而瀉火邪,不旬日良愈。遂名其方清神補氣湯。
清神補氣湯
蒼朮(四錢) 藁本(二錢) 升麻(六錢) 柴胡(三錢) 五味子(一錢半) 黃蘗(三錢) 酒知母(二錢) 陳皮(一錢半) 黃耆(三錢) 生甘草(二錢) 當歸(二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候大小便,覺飢時服之,待少食,以美膳壓之。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陰陽應象論》曰,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濕盛則霖霪驟注。蓋以真氣已虧,胃中火熱,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亦衰,無汗皮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張耘夫,己酉閏二月盡,天寒陰雨,寒濕相雜,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間時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減。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濕氣、峻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風藥去其濕,以甘寒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羌活勝濕湯
炙甘草(三分) 黃耆(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黃芩 酒黃芩(各三分) 人參 羌活 防風 藁本 獨活 細辛 蔓荊子 川芎(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半錢) 薄荷(一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半,細辛以下入輕清四味,再上火,煎至一盞,去滓,熱服之,一服而止,諸證悉去。
偏枯二指
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先師於京治之。至,則以長針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繆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陰盛格陽
馮內翰叔獻之侄擽童,年十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醫以承氣湯下,已煮藥,而先師適從外來,馮告之,當用承氣。先師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彼以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脈七八至是熱極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論》云: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陰盛格陽於外,非熱也。速持薑附來,吾以熱因寒用之法處治。藥味就,而病者爪甲變青,頓服八兩,汗尋出而愈,朝賢多為作詩紀之,澤人王子正云:
天地生萬物,惟人最為貴。
攝養忽有虧,能無觸邪氣?
盧扁不出世,夭枉跡相繼。
世道交相喪,適於此凋敝。
醫學不師授,迷津罔攸濟。
《難》《素》何等物,縱有徒充笥。
字畫尚未知,矧肯究其義。
頃年客京華,知醫僅一二。
鎮陽隴西公,翹然出其類。
折節易水張,提耳發其秘。
竊嘗侍談塵,窮理到幽遂。
吾友叔獻兄,有侄破苽戌。
頭痛肌復熱,呻吟聲震地。
目赤苦煩渴,脈息八九至。
眾以為可下,公獨以為未。
眾皆以為難,公獨以為易。
薑附投半斤,駭汗夾人背。
須臾煩渴止,百骸泰其否。
健羨活人手,所見一何異。
脈理造精微,起死特遊戲。
公難惡其名,名焉豈能避。
喜為知者言,善誘不求利。
我願趨几筵,執經請從事。
齊沐作此詩,聊以伸鄙意。
誤服白虎湯變證
西臺掾肖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以白虎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證遂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先師初不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於經絡之間,或更投以大熱之藥,求以去陰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溫藥之升陽行經者。難者云,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先師曰:病隱於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而本證見矣。本證見又何難焉?果如其言。
脈風成厲
戊申歲正月,段庫,病厲風,滿面連須極癢,眉毛已脫落,須用熱水沃之稍緩,每晝夜須數次,或砭刺亦緩。先師曰:《風論》中,夫厲者,榮衛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治之者,當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刺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如常食,勿食他食。如以藥治之,當破血去熱,升陽去癢瀉榮逆,辛溫散之,甘溫升之,行陽明經,瀉心火,補肺氣,乃治之正也。
補氣瀉榮湯
升麻(六分) 連翹(六分) 蘇木(三分) 當歸 全蝎 黃連 地黃 黃耆(以上各三分) 生黃芩(四分) 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分) 生地黃(四分) 桃仁(三個) 桔梗(半錢) 麝香(少許) 梧桐淚(一分) 虻蟲(去翅足,微炒,二個) 水蛭(炒令煙盡,兩個)
上件銼,如麻豆大,除連翹另銼,梧桐淚研、白豆蔻二分為細末,二味另放,麝香、虻蟲、水蛭三味為細末另放外,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匙,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再入白豆蔻二味并麝香等三味,再上火煎一二沸,去渣,稍熱,早飯後、午飯前服,忌酒濕𬹃、生冷硬物。
生子不病胎瘤
李和叔一日問先師曰:中年以來,得一子,至一歲之後,身生紅繫瘤不救,後三四子,至一二歲,皆病瘤而死,何緣至此疾?師曰:予試思之。翌日,見和叔曰:吾得之,汝乃腎中伏火,精氣中多有紅繫,以氣相傳生子,子故有此疾,遇觸而動,發於肌肉之間,俗名胎瘤者是也。汝試觀之,果如其言。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補真陰之不足,忌酒辛熱之物。其妻與六味地黃丸,以養陰血,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朮二味作散,啖五七服,後生子,至三歲,前證不復作矣。李心中誠服曰:先生乃神醫也。遂從而學之。其子今已年壯。
風寒傷形
靈壽縣董臨軍,癸卯年冬十二月間,大雪初霽,因事至真定。忽覺有風氣暴至,又二日,腦項麻,候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證手攣急,大便秘澀,面赤熱,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風寒之邪傷之,則搐急而攣痹,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內經》曰,寒則攣急,謂此也。本人素飲酒,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便秘澀而面赤熱,內則手陽明經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又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炙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蘗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燥,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復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退木邪,專益肺氣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名活血通經湯。
活血通經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桂枝(二錢) 當歸身(一錢) 人參(一錢) 芍藥(半錢) 炙甘草(一錢) 黃蘗(酒製,二錢)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一服而愈。
暑熱傷氣
商人杜彥達,五月間,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也,以人參益氣湯主之。
人參益氣湯
黃耆(八錢) 生甘草(半錢) 甘草(炙,二錢) 人參(半兩) 升麻(二錢) 白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百四十個) 柴胡(二錢半)
上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效。
芍藥補氣湯 治皮膚間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潔古老人立此方神效)。
黃耆(一兩) 白芍藥(一兩半) 橘皮(不去白,一兩) 澤瀉(半兩) 甘草(炙,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秤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肌肉麻木,必待瀉營而愈;如濕熱相合,肢體沉重,當瀉濕熱。
導氣湯 治兩腿麻木沉重。
黃耆(八錢) 甘草(六錢) 五味子(一百二十個) 升麻(二錢) 柴胡(二錢) 當歸尾 澤瀉(各二錢) 紅花(半錢) 陳皮(一錢) 青皮(四錢)
上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食前。
茯苓燥濕湯 治六七月間,濕令大行,濕令行,子能令母實,熱旺也。濕熱大勝,必刑庚大腸,以天令言之,則清燥之氣絕矣。古人之法,夏月熱以救熱,傷天真元氣,燥金若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何止行步不正,兩足欹側,更宿有濕熱之證,當急救之。
黃耆(一錢半) 蒼朮(一錢) 白朮(半錢) 橘皮(半錢) 人參(三分) 五味子(九個) 麥門冬 當歸身 生地黃 麴末(各二分) 澤瀉(半錢) 白茯苓(三分) 豬苓(二分) 酒黃蘗(二分) 柴胡(一分) 升麻(三分) 黃連(一分) 炙甘草(一分)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
陽盛拒陰
中書粘舍公,年三十三歲,病腳膝痿弱,臍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省醫黃道寧主以鹿茸丸,十旬不減,至戊申春具錄前證,始求於先師。先師遂診其脈,沉數而有力,乃曰:公飲醇酒以膏粱,滋火於內,逼陰於外,醫見其證,蓋不知陽強陰不能密,以致膚革冷而溢泄,以為內實有寒,投以熱劑,欲瀉其陰而補真陽,真所謂實實虛虛也。其不增劇者為幸矣,復何獲效歟?即處以滋腎丸,大苦寒之劑制之以急。寒因熱用,引入下焦,適其病所,瀉命門相火之勝,再服而愈。公以厚禮,更求前藥,先師固辭,竟以不受。或問曰,物不受義也,藥既大驗不復與何也?曰:夫大寒、大熱之藥,非久服者,唯從權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故用此大寒之劑,以瀉相火而助真陰,陰既復其位,皮表之寒自消矣。《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過用之,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矣,此予之意也。
身體麻木
丁未年九月間,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是證合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皆重,有時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有躁作,氣短促而時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唯畏其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黃帝針經》寒熱病第三:)陽盛䐜目而動輕,陰盛閉目而靜重。又云:諸脈皆屬於目。《針經》又云: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有區別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謂如繩縛之人,釋之覺麻木而不敢動,良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何可治風,惟補其肺中之氣,則麻自去矣。知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火動於中為麻木也,當兼去其陰火。時痰嗽者,秋涼在外,在上而作也,當以溫劑實其皮毛。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躁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與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矣。非五臟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
補氣升陽和中湯
黃耆(五錢) 人參(三錢) 炙甘草(四錢) 陳皮 白朮(各二錢) 白芍藥(三錢) 生甘草(一錢,去腎熱) 草豆蔻(一錢半,益陽道,退外寒) 升麻(一錢) 酒製黃蘗(一錢,瀉火除濕) 佛耳草(四錢) 當歸身(二錢) 白茯苓 澤瀉 柴胡(各一錢) 蒼朮(一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秤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熱服,早飯後、午飯前分服而愈。
十月二十日,嚴霜作時,有一婦人,病四肢無力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濁氣不降,欲為滿也;合目麻木作者,陽道不行也;惡風寒者,上焦之分,皮膚中氣不行也;開目不麻者,助陽道行,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目眩運,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伸越而作也,近火則有之。
沖和補氣湯
羌活(七分)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半錢) 白芍藥(三錢) 黃耆(二錢) 白朮(一錢) 蒼朮(二錢) 橘皮(二錢) 黃蘗(三分)黃連(一分)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麴(二分)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麻黃(不去節,二分) 升麻(半錢) 當歸身(三分)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效。
暴攣癇眩
《黃帝針經》三卷寒熱第三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癇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潔古老云,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二七壯。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申脈穴是也);陰蹻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是也)。
升陽湯 治陽蹻癇疾,足太陽寒,恐則氣下行,宜升陽氣。
羌活(一兩半) 防風(八錢) 炙甘草(半兩) 麻黃(不去根節,八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錢,水五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
疝瘕同法治驗
丁香楝實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肝腎受病,治法同歸於一。
當歸(去蘆,銼碎) 附子(炮裂,去皮臍,銼碎) 川楝子(銼) 茴香(炒)
上件四味各一兩,銼碎,以好酒三升同煎,酒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秤藥末一兩,再入下項藥:
丁香(五分) 木香(五分) 全蝎(十三個) 玄胡(五錢)
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在前項,當歸等藥末秤,和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湯送下,空心。
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蝎治風之聖藥;茴香、川楝子皆入小腸經;當歸、玄胡和血止血痛;疝氣、帶下,皆積寒於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以丁香、木香引導也。韓提控病疝氣,每發痛甚不可忍,則於榻兩末分置其枕,往來伏之以受,如是者三年不已,服此藥三劑,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