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 作者
- 日本·原昌克
- 朝代
- 清
- 年份
- 公元1803年
- 底本
- 日本嘉永七年(1854)甲寅初春京都再刻青藜閣本(早稲田大学図書館掃描本)
敘
余重表弟山崎子政(善)世以針科仕。
朝尤妙手爪之運見為侍醫。兼醫學教諭。嘗語余曰。靈素之外。明堂尚矣。甲乙收而傳焉。繼之有徐叔向秦承祖甄權等書。俱繫於亡佚。是可惜也。宋仁宗仿貞觀故事命翰林醫官王惟一撰定銅人針灸圖經。於是三陰三陽合任督而為十四孔穴。三百六十五其義始備矣。元滑壽著發揮一依忽公泰金蘭循經云。忽氏之書此間無傳。然考其文。正與銅人同。則循經全採之於銅人而滑氏不及。寓目於銅人也。自此而降。各家撰述頗多。得失互存後學不能無迷。今本之於靈素甲乙。參之於銅人圖經。而上自千金外臺。下至明清諸書。蒐羅眾說。會粹精要。正之以經脈。流注量之以尺度分寸。揣之以定郄骨間動脈宛宛中。則莫有孔穴乖錯之弊。明堂之能事畢矣。若夫方圓迎隨之。微吹雲見蒼之妙。則在於得之心手。豈可言傳耶。
水藩侍醫原子子柔撰經穴匯解八卷纂二十有餘家之說。考證辨訂。定為一家之學。以嘉惠後學。殆與子政之言符。蓋其用心也。勤矣書已上梓以問序於余。余非顓門。故昧乎經俞之義焉。得折辭然子柔在數百里之外。懇請不已。回綴所聞於子政。揭於卷端。以念讀斯書者云。
文化四年歲在丁卯仲春上澣東都醫官督醫學丹波元簡撰
水戶藩 扈從士員立原任書
自序
舅氏淡園碕翁作經穴匯解上下二卷。以其季子失明。從事於針刺。故有此著也。余幼時。在武城侍膝下校之。無何季子夭。翁亦棄此書而不省也。余之東歸。從遊二三子。偶問俞穴。余素不解。針刺往往失其對於是。想往時匯解之事。乞之翁再閱。則所引僅僅三五家而已。未足以取徵於斯焉。余乃以家藏書修補之。增為八卷。頃得堀立考。遂輸通攻諸說。頗具餘業。已脫稿。故不取其說。安井元越俞穴折衷全抄通攻採擇之不精憾多遺漏。余固淺見寡聞。引證疏脫。豈啻遂輸通攻而已哉。希後之覽者正之。
享和癸亥仲春之日
南陽原昌克撰
凡例
一孔穴註解。以甲乙經。為古。千金方。外臺秘要。次之。至後世。隨意增減。諸說紛紜。使人茫然。故此編務。辨諸家之謬。令學者知所適從。
一今世言經穴者。率皆奉滑氏。十四經發揮穴歌。以為金科玉條。乃就各經。揣摩以認俞穴。或自手而到於頭。或自足而到於頭。唯其流注是視。不復審各體全穴。故至數穴相接之處。動致混錯。如下廉。豐隆。耳門。聽宮。聽會。重取一穴。而莫之能省。蓋發揮穴注。雖據資生經為文。然其部分穴名。不主各體。而主各經。蓋仿外臺秘要。更於手足十二經之外。加奇經任督二脈。創設十四經之目。因配以諸穴。學者由是而學焉。所以失也。今取俞穴。先就頭面腹背項頸各部。悉詳其處所。然後推求絡經上下前後。猶指掌。故此據甲乙。千金。以分諸部為圖。若其流注。則具之於後。
一經絡流注交會。及穴歌。盡具十四經發揮。其與經脈篇有異同。則岡本為竹。著臟腑經絡詳解悉之。奇經八脈。亦同。今諸經俞穴。有異同者。外臺秘要。移肺經中府雲門入脾經之類。必記之備參考。灸壯刺分。則諸書異同稍少。而至攻病。則有不可守者。故不載穴下。舉具於續編主治部中。如禁刺灸穴。亦不可不知焉。載在各穴下。
一此編。一主甲乙經。故系諸本注。但內經文。可徵者。先記而後及甲乙。使學者知古書可據也。有異同辨之兩可者共載。誤謬必從有考證者。所增補者。書增注每穴名下。必記其書目者。又從其古者。
一千金方曰。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阿是。天應穴。取病人稱快者。自是陷中而經脈所歷也。故奏驗。不鮮。乃古所謂痛所為腧之義也。然徒執阿是。而謂經穴之似迂者。去大道。而從捷徑也。療其病不知其所以愈也。所謂阿是而無名稱者。皆載之續編主治部中。
一凡奇穴。別分部。其阿是穴而無名目者。不收錄。
本邦之灸法。傳異域者。載在聖濟總錄。神應經等。又如九曜點之類。乃今不錄。詳諸續編主治中。
一同身寸者不必用。只急卒之際。或用之。而其法不一。諸說載在開卷第一者。所以先其急也。
一孔穴註解。資生經等。引他書者。就其所引之書校之。若不見其文者。直書資生經。或書今本不見。
一閱書之際。遇其異名。則不易知。乃細書異稱於目錄穴名下便其搜索。
一引書目錄。只載其孔穴下。所引據者。於考案條中。所證訂。如素難諸注。諸史註疏之類。總不注於穴下者。皆不列目錄而誇博洽。且偶有目錄外書而注穴下者。則正錄題名。若癸辛雜識。幼幼新書五云抄等。是也。引書省題名。例細書目錄下。
一家藏聖濟總錄。謄寫本也。其分寸字畫。不能無疑。故多不取徵於此。吳文炳。針灸大成。無注於穴下者。楊繼洲。針灸大成。往往載其說於穴下。單記大成者楊氏之大成也。如吳氏。針灸大成。只記吳文炳。不言大成。以別之。
一流注編中。穴下所細注一載甲乙經文。故不記甲乙經。若有引他書者。則必記其所引書名。又不曰。某經之所發某經之所溜。單記所發所溜者。省本經之字也。但肺經一條。悉加太陰經之字。以示之。其經絡別走某經之類。亦省本經字。
一奇穴部。所載穴名。註文不同而其穴相同者。不敢改論焉。以其不拘經絡流注也。
一凡奇穴同名異穴者。於各條。不下注說。但如與腧穴同名者。必注曰。與某部某穴。同名異穴。教讀者不誤。
卷之一
折量分寸法
凡取腧穴折量分寸之法。說者不一。以其專主同身寸而不據。靈樞骨度篇。故多為參差。夫腧穴所在。即肌肉之分理。節解骨縫陷罅處也。故曰動脈應手。或曰宛宛中。或曰陷者中。則索宛陷摸動脈以得腧穴。不必用分寸者。可知矣。古人雖或言分寸。亦大概言之。不必拘拘也。且夫同身寸者。古書所無也。又名同指寸始見孫真人之說。以本人手指度本人之身體。故曰同也。非布醫師之手指於病者而度之之謂也。王太僕注素問。每穴曰同身寸之幾寸。後人遂廢骨度篇。而用同身寸。明堂灸經。引扁鵲載同身寸。醫書動假扁鵲而為根蒂。未詳其由來。按寸字起於寸口。從𦚠。從一本取布指。診脈之象。是人身專以寸口為一寸。又家語云。布指知寸。公羊傳云。膚寸而合。注曰。側手為膚。皆言布指為寸。非度手指兩紋中間。而為寸之謂也。試度兩乳間為九寸半。以指布之。一指當一寸。則布指之義。不為強定腧穴之際。至其無骨節縫會可以憑認者則據骨度分寸。折量之。而後肥瘦長短。各得其所。及病急卒。以己手布病者身體。肥瘦長短。以意將息。譬鳩尾至臍中布指容八指則一指當一寸。四指為中脘三指為上脘。容七指則一指弱為一寸。庶乎其不差。其他同身寸。未必用焉。頃三人相會。一人長五尺六寸。以曲尺度同身寸。得七分半。一人長五尺三寸而得八分。一人長五尺。而得七分半。且目口取一寸。或以兩乳八寸之法。取脊脅類。皆無稽之甚。不可從焉。
崔知悌曰。凡孔穴尺寸。皆隨人形大小。須男左女右量手中指一節兩紋中心。為一寸。孫真人曰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千金翼無一字)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此二說同義。徐鳳曰。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同身寸法。楊繼洲曰。手中指第二節內廷橫紋頭。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不準。後人多從此說。
孫真人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又曰。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此說為得。吾門以此說為法。世人偶誤讀橫度大拇指第一節紋。度大拇指上下兩橫紋間。為一寸者。非孫氏之意也。凡言橫者。以人身直立言焉。手指亦同太淵大陵曲澤等條下。皆有橫紋語。可見也。千金方。又曰。以古尺比今尺得八分。
本邦曲尺與唐尺同。則八分今曲尺八分也。試宛轉隨指。橫度橫紋。得曲尺一寸。橫度第一節。則得八分。此言指廣即布指之義也。且千金不言橫紋。乃橫度第一節耳。
肘後方曰以病人手橫掩下並四指。名曰一夫。夫。家語作扶。公羊作膚。蓋以音同千金方曰凡量一夫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外臺秘要方曰。謹按明堂制。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宜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秦承祖華陀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隻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不可信。今按灸腳氣八種法之類三里上下廉。從肘後方。以下諸書多有一夫法。處穴致參差。故不取一夫之法也。只記諸說備考案。
孫思邈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
量手中指而為一寸
頭面部第一
靈樞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角(額角)以下。至柱骨。(天柱骨)長一尺。。兩顴之間。相去七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項發以下。至背骨。(背。甲乙作脊)長二(二甲乙作三)寸半。。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中。天突也)
按類經曰。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一尺八寸。此說拘拘。有頭顱大而項縮者有項長顱小者。或有眉上顏額廣者。此類不少。故就各部骨度置穴。蓋髮際不明。則使病者上視顏額。皺紋不生處。是髮際。如後髮際。以啞門定之。如以理說之。則其失天壤。可不慎乎。
前髮際旁行凡七穴
神庭(甲乙)一名髮際。(本事)髮際直鼻(甲乙)禁刺(甲乙)
按外臺秘要方。本事方。資生經。聖濟總錄。並作入髮際五分。諸書從之。千金翼方。載一說曰。入髮際一分。東醫寶鑑曰。額前。皆拘矣。類經有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之說。凡髮際高低以意將息而得穴。亦無用之辨也。今從古說。
曲差(甲乙)一名鼻沖。(甲乙)挾神庭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正頭取之。(甲乙)
按。差。徐氏針灸大全。作羗。誤。十四經發揮。類經。針灸聚英。吳文炳針灸大成。楊繼洲針灸大成。作入髮際。醫宗金鑑。作髮際間。非也。東醫寶鑑。作入前後際誤也。此穴去神庭一寸半。則難折量。今以直睛明上。為曲差。直瞳子髎上為本神。其間以直目瞳子上。入髮際五分。為臨泣。不然先定額角。自神庭至額角為四寸五分。分置四穴。大原先安。醫門摘要曰。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則曲差亦入髮際五分。無稽之說。不可從。
本神(甲乙)曲差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甲乙)
按此穴。直絲竹空上髮際。故甲乙經。屬髮際旁行部。千金方。屬面部第四行。至絲竹空。瞳子髎可見。甲乙。千金。載一說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千金翼。作二分。諸書皆有此說。不取。外臺。作上目直耳上入髮際四分東洋先生曰。蓋上目是一曰之誤。又醫學入門。作臨泣外。一寸半。而臨泣。直瞳子。處曲差。本神中間。
頭維(甲乙)額角髮際。挾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禁灸。(甲乙)
按。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額顱髮際旁。各三。王冰次注曰。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資生。神應經。類經。聚英。吳文炳。金鑑。作入髮際。非矣。營沼長之。針灸則曰。入髮際一寸五分。妄矣。千金曰。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蓋指此穴。神應經曰。取曲鬢一寸。非也。
頭中行。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卻行至風府。凡八穴。
上星(甲乙)一名鬼堂。(千金)一名明堂。(資生)一名神堂。(類經)囟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甲乙)神庭後入髮際一寸。(聖濟)不宜多灸。(外臺。引甄權)
按。入門。大全。作神庭上五分。非矣。先以旋毛與耳上。定百會。至神庭為五寸。一寸上星。一寸囟會。囟會。百會中間。置前頂。從百會至腦戶。四寸五分。水熱穴論曰。頭上五行。行五。王冰注曰。頭上五行者。當中行謂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兩旁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按。中行。凡七穴。行五則余強間腦戶二穴。未聞古人論及之者。暫俟知者。千金作神庭上二寸。資生經載。明堂經。所謂明堂。即此穴。今移入一名。千金翼針灸篇曰。卒癲灸督脈三十壯。在直鼻人中上入髮際。三報之。未知何處。
囟會(甲乙)一名囟上。一名鬼門。(千金)一名囟門(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一名頂門。(大成)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甲乙)禁刺(入門寶鑑)
按入門。後作上。醫門摘要。作一寸五分。非矣。千金翼曰。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千金注曰。囟會。一名鬼門。字書云。囟古作囟。又諸風篇曰神庭上二寸。隔上星。說分寸。故不取。千金翼作一寸誤。
前頂(甲乙)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甲乙)
按。明堂作百會前一寸。類經亦載此說。非矣。入門後作上。
百會(甲乙)一名三陽五會。(甲乙)一名鬼門。一名泥丸宮。(本事)一名巔上。一名天滿。(類經)一名三陽。一名五會。(大成)巔上(素問)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頭頂凹中。(肘後)直兩耳尖。(發揮)
按頂中央之頂。外臺作項字誤。資生。神應。發揮。類經。聚英。古今醫統。容指作容豆。無異義。甲乙。旋毛中。三字。以大概而言之。肘後方。作直鼻中入髮際五寸。神應經作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是以骨度折量也。然腦戶在枕骨上。妄用折量多差謬。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傳正義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五會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臑會也。或以此說注之。難經曰。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滕萬卿注之曰。按內經。載熱病五十九刺法。各處熱邪隨分取之。由是立八會法以適簡約。蓋此八會。十三穴。諸熱在內者。各隨其部分而治之。虢太子。屍厥。取外三陽五會者。豈止百會一穴。疑兼取此會之五處者。可知矣。然三陽五會之名。出甲乙經又肘後方。治屍厥方。針百會。針入三分。補之外臺方。治屍厥。針百會。通鑑。唐高宗。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刺百會腦戶二穴。胡三省曰。針灸經。百會。一名三陽五會。腦戶一名合顱。是為百會一名者。尚矣。孫真人曰。腳氣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後頂(甲乙)一名交沖。(甲乙)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入門。百會後之後作下。明堂。枕上有玉字。非。
強間(甲乙)一名大羽。(甲乙)後頂後。一寸五分。(甲乙)腦戶前。一寸半。(千翼)一曰禁灸(類經)
按。先取枕骨上定腦戶。腦戶。百會間。置後頂強間。千金翼曰。大門。腦後尖骨上一寸。似指強間。羽門。字畫相近。詳於奇穴部。
腦戶(素問)一名匝風(作各切)一名會額(甲乙)一名合顱(外臺)跳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甲乙)不可灸。令人喑。(甲乙)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素問)灸五壯。(次注)
按跳。骨空論曰。脊骨上空。在風府上。王冰曰。上謂腦戶穴。跳。當作枕。諸書作枕。是。枕骨圍頭大骨也。仰臥當枕者。骨空論云。頭橫骨為枕。是也。自後頂至此廣三寸。凡言枕骨。腦戶。蓋在枕骨之銳者上。又云。顱際銳骨。蓋指之也。甲乙曰跳骨。蓋以銳骨為跳骨。跳字。似有其意也。通鑑。秦鳴鶴。刺高宗。胡三省曰。針令人啞。舊傳。鳴鶴。針微出血。頭疼立止。蓋此穴以禁針。微出血也。
風府(素問)一名舌木。(甲乙)一名鬼枕。一名鬼穴。(千金)一名曹溪。(本事)髓空在腦後五分。顱際銳骨之下。(素問)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靈樞)頂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甲乙)禁灸(甲乙)
按。骨空論云。風府在上椎。上椎者。蓋天柱骨之第一節。伏而不見者也。宛宛。舊作穴穴。今訂之。此穴直高骨下。不拘折量。故甲乙經。不言腦戶下一寸。古說可見也。千金作頂後入髮際一寸去上骨一寸。千金翼。作啞門上一寸。入門。大全。作腦戶下一寸半。不取。
頭第二行直眉頭。挾中行各一寸半。卻行至玉枕。凡十穴。
五處(甲乙)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甲乙)曲差後一寸(增注)禁灸(甲乙)灸三壯(外臺)
按入門。五作巨字誤。類經。金鑑。作曲差後五分。非也。第二行。前從眉頭睛明。後至天柱。繫一線定之。曲差至玉枕為六寸半。布置諸穴。
承光(甲乙)五處後二寸。(甲乙。外臺。)五處後一寸(千金。千翼。次注。)五處後寸半。(資生。聖濟。)禁灸(甲乙)
按三說。不知孰是。姑從甲乙經入門。作巨處後。字誤。
通天(甲乙)一名天臼。(甲乙)承光後一寸五分(甲乙)
按。臼。外臺。作白。寶鑑。作伯。類經。一說直百會旁一寸五分。是以承光。為五處後一寸五分。故有此解。
絡卻(甲乙)一名強陽。一名腦蓋。(甲乙)通天後一寸三分。(甲乙)禁刺(入門)
按腦。醫統。作胸。字誤。外臺。作反行在通天後。反行。無謂。神應經云。腦後髮際上。兩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腦後枕骨。挾腦戶。自發際上四寸半。然玉枕挾腦戶。蓋此說非也。諸書作通天後一寸五分。說見下。
玉枕(甲乙)絡卻後七分。(甲乙次注)七分半。(千金。千翼。外臺。)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甲乙)一云禁刺。(類經)
按資生經曰。銅人云。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予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至於腦蓋也。銅人一寸半。蓋有說焉。識者當有以辨之注曰。今以諸經校勘。在絡卻後寸半者是。張介賓曰。甲乙經之數。與督脈之數。不相合。蓋骨度篇。載中行分寸。未言側行。意側行長不及中行。乃可知也。顱頂圓形不同故分寸。不可定也。絡卻曰一寸三分。玉枕曰七分。資生。聖濟。作絡卻後一寸五分。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從之。非是以上諸穴挾中行。一寸五分。至此曰一寸三分。是側行。稍狹二分。猶腹部狹於胸部也。古來之說。不可不知也。側行之穴。難折量。故不取入髮際三寸五字。依枕骨上起肉。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承靈。腦空。去督脈各二寸一分。風池去督脈各二寸。絡卻。玉枕。去督脈各一寸五分。天柱去督脈一寸三分。未詳其所據。蓋臆說。
頭第三行直瞳子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
臨泣(甲乙)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甲乙)正睛取之。(類經)一云禁灸(類經)
按。氣府論云。直目上髮際內。各五。次注云。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上眥。千金。千金翼。外臺。同。次注。資生。聖濟。以下無眥字。是也。第三行。前自直瞳子。後至風池。引一線定第三行自前髮際至腦空。折量為五寸五分。入髮際五分。取臨泣。次第處置。腦空挾玉枕。其穴易得也。
目窗(甲乙)一名至榮。(甲乙)臨泣後一寸。(甲乙)
按榮。外臺。作營。一寸。大成。作寸半。非也。
正營(甲乙)目窗後一寸(甲乙)
承靈(甲乙)正營後一寸五分(甲乙)一云禁刺(類經)
按千金翼。作一寸。非也。
腦空(甲乙)一名顳顬(甲乙)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者中。(甲乙)
按顳。大全。作頸。誤。玉枕者。穴名。骨者。枕骨。挾玉枕旁有骨。其下。故言骨下千金。作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是。次注曰。挾枕骨後。枕骨上。不可讀。入門云。搖。耳有空。不取。與奇穴顳顬同名異穴。聖濟曰。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陀當針而立愈。後髮際旁行凡五穴
喑門(素問)一名舌橫。一名舌厭。(甲乙)一名啞門(千翼)一名舌腫。(寶鑑)項後中。復骨下。(素問)後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甲乙)不可灸。灸之。令人喑。(甲乙)禁深刺。(類經)按。氣府論云。項中央。二次注曰。謂風府。喑門。二穴也。舌橫。外臺。作橫舌。舌厭。醫統。作厭舌。瘂。入門。作啞。千金翼曰。一云。腦戶下三寸。次注曰。去風府一寸。吳文炳。從之。聖濟。神應。發揮。吳文炳。皆曰入髮際五分。寶鑑曰。風府後五分。說已見。此穴不須折量。古書不言分寸者。可見。張介賓曰。大椎上。骨節空也。復當作伏。蓋項骨三節。不甚顯。故云伏骨下也。
天柱(素問)項中。大筋兩旁。(素問)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甲乙)
按口問篇曰。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經者。蓋所謂流注也。
風池(素問)風府兩旁。(素問)顳顬後。髮際陷者中。(甲乙)按之引於耳中。(次注)
按入門曰。耳後一寸半拘矣。顳顬腦空一名。是與頷厭等注顳顬。不同。資生。既作腦空是也。類經曰。大筋外廉。非矣。聚英。醫統。大成。作顳顬後。腦空下。誤也。
耳上凡八穴
天衝(甲乙)耳上如前三分(甲乙)
按千金。沖作衢。誤。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作三寸。誤。發揮。類經。聚英。大成。作耳後髮際。二寸。然千金。側人明堂圖中。天衝。在懸顱。懸釐後。耳上穴明矣。別有伏人耳後六穴。此穴不與焉。素問云。兩角上各二。注曰。謂天衝。曲鬢。甲乙。有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部。自天衝始。故今以此穴取耳上二寸如前三分。入門。作承靈後一寸半。是腦空穴也。醫統。作耳後髮際二寸。如前三寸。金鑑。作從率谷後行耳後三分許。入髮際二寸。並非也。諸書言耳後者。蓋耳上誤。特聖濟與甲乙同。
率谷(甲乙)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外臺。明堂。作蟀谷。大全。或作率骨。發揮。有如前三分字。不知何據。
角孫(甲乙)耳廓上。中間。開口有孔。(甲乙)髮際下。(次注)禁刺(入門)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聖濟。神應。作耳廓中間上。次注。作耳上郭表之中間上。髮際之下。入門。吳文炳。作耳廓上中間。髮際下。得之。氣府論云。耳廓上各一。次注曰。謂角孫。甲乙。廓字下。蓋脫上字。今補之。
曲鬢(甲乙)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甲乙)
按。明堂。大全。作曲發。王執中曰。曲發疑發。(發當作鬢)又字誤也。聚英。作曲髩。千金。千金翼。無入字。是宜削之。世人。以耳前曲周下。小曲髮際。為曲鬢。甲乙。屬耳上部。千金。千金翼。共不屬耳前。入門曰以耳掩前。尖處是穴。恐有耳之大小。然稍為勝前說。
耳後凡十二穴
顱息(甲乙)一名顱囟。(大全)耳後間青絡脈(甲乙)青脈中。(聖濟)
刺入一分。出血多則殺人。(甲乙)禁刺(資生。聖濟。入門)
按入門。聚英。息作囟。大全。寶鑑。為一名。間字蓋傳寫誤。在青字上。千金。千金翼。外臺。作青脈間。是也。入門。作耳後上。金鑑。作耳後上間。皆非矣。岡本曰。耳後上尖骨。陷中。此說近是。逼耳而取穴也。瘈脈。翳風。皆同。
瘈脈。(甲乙)一名資脈。(甲乙)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甲乙)青脈中。(聖濟)禁灸。(千金)禁刺。(入門)
按千金。千金翼。無後絡二字。外臺。無脈字。岡本曰耳後正中。起骨。如雞拳。足者。陷中。是亦一說。聖濟。曰。不宜出血多。即出血如豆汁之意。
翳風(甲乙)耳後陷中。(素問)按之引耳中。(甲乙)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聚英。引針經。)
按明堂云。耳後尖角。是與瘈脈混。醫統。吳文炳。大成。從之。入門。作耳珠後。並非。
浮白(素問)耳後入髮際一寸。(甲乙)
按千金翼注曰。翳風前。竅陰後。外臺曰。下曲頰後。並非。據完骨外。上定浮白。下定完骨。中間取竅陰。
竅陰(甲乙)一名枕骨。(類經)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甲乙)
按資生。聖濟等。作搖動有空。無應手之文。似不可解入門。醫統。作搖耳有空。甲乙。搖動言動脈。故曰。應手。金鑑。作耳後高上。枕骨下。非也。與足部竅陰。同名異穴。聖濟作首竅陰。
完骨(素問)耳後入髮際四分。(甲乙)旁。完骨。(增注)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
素窌(甲乙)一名面王。(甲乙)鼻柱上端。(甲乙)陷中。(入門)準頭。(類經)禁灸(甲乙)
按窌。諸書或作髎。外臺。作𢨺。髎窌以音通用。𢨺又同。無異義。下仿此。王。外臺。作玉。資生。作上。聚英。醫統。吳文炳。大成。作正。大全。作土。蓋寫誤。
水溝(甲乙)一名鼻人中。(肘後)一名鬼宮。一名鬼客廳。(千金)一名鬼市。一名人中。(千翼)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甲乙)陷中。(類經)鼻柱下。溝中央。(神應)
按聚英。醫統。大成。作近鼻孔非是。醫學綱目曰。口含水突處。七種類稿曰。人居天地之中。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故云若。曰人有九竅。自人中而上皆雙。自人中。而下皆單。故云此則可名為竅中。又老子釋略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間人中是也。
兌端(千金)唇上端。(甲乙)上唇中央。尖尖上。(入門)
按甲乙兌端。作壯骨。字誤。目錄。又作兌骨。明堂。作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是承漿穴不可從。大全曰。唇珠上。珠字無謂。此強作歌括之弊也。
齦交(素問)唇內齒上。齦縫中。(甲乙)齦縫筋中。(資生)
按齒上。類經。作上齒。千金。外臺無中字。金鑑。大成。齗作齦。義同。內經集註曰。齦交穴。一在唇內齒下齦縫中。蓋上古以齦交有二。督脈之齦交入上齒。任脈之齦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齦齒相交。故名齦交。未知據何書。不可從。盧復醫種子曰。蜀僧慧融。入淅。遊會稽。針佝僂人。使之臥。取齦交穴骨節漸伸。尋愈。此穴乃督之井也。脊中骨節。屬督脈所轄。氣機一透。骨自然伸。似玄門轉河車法。能開關交會。可至長生。況一伸骨節乎。斯法書不從載。慧融。靜中悟出。
承漿(甲乙)一名天池(甲乙)一名鬼市。(千金)一名懸漿。(資生)一名垂漿。(聖濟)頤前唇之下。開口取之(甲乙)唇下宛宛中。(肘後)下唇之下。(千金)下唇稜下。(明堂)陷中。(發揮)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攢竹(甲乙)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甲乙)一名元柱。(醫統)眉頭又云。眉本。(素問)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
按員在。資生。作員柱。寶鑑大成作圓柱。在疑寫誤。明光。資生。大成。作光明。始光。聚英。醫統。吳文炳。作始元。
睛明(甲乙)一名淚孔(甲乙。外臺作淚孔。淚涙同字)一名淚空(聚英)目內眥(素問)內眥外(甲乙)禁灸(資生)禁刺(入門)
按千金。作精明。精睛音通。類經曰。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入門曰。紅肉陷中。並非也。甲乙。次注。皆曰。灸三壯。醫統曰。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矣。而醫統穴下。注灸三壯。可謂矛盾。
迎香(甲乙)一名衝陽。(甲乙)鼻空外廉(素問)禾窌上。鼻下。孔旁。(甲乙)不宜灸。(外臺)
按孔。外臺。作乳字誤。千金。作和窌上一寸鼻孔旁。誤。入門。吳文炳。並大成。作禾窌上一寸。神應經。作鼻孔旁五分。皆非說見下。
禾窌(甲乙)一名䪼。(外臺)一名長頻。(資生)直鼻孔下。俠谿水溝。旁五分。(甲乙)禁灸。(入門)
按窌。明堂。作聊。蓋音相通䪼。大成。作顪。長頻。大全。作長髎。聚英。作長頰。又大全曰。禾髎。一名禾窌。髎窌同字。故不取。俠字下溪字。衍。千金等無之。是也。宜削之。禾窌。在水溝旁五分。迎香。又在禾窌上鼻下孔旁。則迎香。逼鼻孔。取之。氣府論云。鼻孔外廉。此之謂也。千金曰。迎香。在禾窌(禾原作和字訛)上一寸。是入鼻孔。神應。資生。發揮等迎香注曰鼻孔旁五分者誤矣。經絡流注。右左行。左右行。則歷水溝。過鼻孔外廉。而上。可以證也。資生曰。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窌。窌即髎也。上經。乃作和窌。皆云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窌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
面第三行直目上臨泣下行凡十二穴。
陽白(甲乙)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
按入門。陽作楊字誤。資生。聖濟作直目瞳子。
承泣(甲乙)一名鼷穴。一名面窌。(甲乙)目下七分。直目瞳子。(甲乙)陷中。(資生)正視。取之。(金鑑)禁灸(甲乙)灸三壯。(資生)禁刺。(資生)
按鼷。外臺。作溪。千金翼曰。目下七分匡骨下。外臺甄權曰。眼下八分。共非是。金鑑曰。目下胞。
四白(甲乙)目下一寸。面頄骨。顴空。(甲乙)直瞳子。(發揮)正視取之。(類經)禁灸。(類經入門)
按頄。顴。頯。䪼。義未詳。頄音逵。玉篇。面顴也。廣韻。頰間之骨。集韻。與頯同。𧎅骨也。顴音權。廣韻䪼也集韻。輔骨曰顴。或作𧌴。或作櫅。與頄頯音別。義同。通作權。頯音逵。集韻面頯也說文權也。集韻。頰骨。一曰厚也。或作頄䪼音拙面秀骨。博雅。顴。頄䪼也。俱混為同義。然一骨數字。可疑。因考頄。是頰間骨之總名。餘字是頄骨中之名。何則䪼者。漢高祖。隆䪼龍顏史記作隆準。准音拙。集韻。面顴也。莊子顙頯然。注。高露發美之貌。爾雅。博而頯。注中央廣。兩頭銳乃頄骨秀銳高露者也。高祖頄骨鼻旁高秀連頰骨。故曰龍顏。從出。高出也。由是觀之目下宛宛際。才容。一指乃一寸也。其間七分。而取承泣。其餘三分。到頄骨秀高處。是顴也。顴髎下注。己曰兌骨。可以見也。面舊作向。氣府論云。面鼽骨空。各一。王冰曰。謂四白穴也。又下文顴髎注有面頄骨字。內經。本不分部。故曰面。甲乙經。據內經。遂用面字。傳寫誤。作向。故今改之。千金外臺等。無面以下五字。鼽。字書不載。蓋頄古字。經脈篇云。目黃口乾鼽衄。又云。淚出鼽衄。從九者音裘說文病寒鼻窒也鼽。鼽。易混。故記。
巨窌(甲乙)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甲乙)
按巨。千金翼。資生。作臣字誤聚英。吳文炳。醫統。大成。共曰平水溝。非也。大成。引聚英曰。巨髎一名巨窌。今本不見。大全。亦為一名髎窌義同。今不取。
地倉(甲乙)一名會維。(甲乙)挾口旁四分如近下。(甲乙)有脈微微動。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本事)
按會。外臺。寶鑑。作胃。千金翼。一說曰。口角一韭葉近下動脈。資生。本事。口下有吻字。分下有外字。發揮。無如近下三字。
大迎(素問)一名髓孔(甲乙)在口下當兩肩。(素問)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甲乙)地倉下斜向後頷骨上。(增注)按三分。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聖濟。大成。作二分。次注以下諸書。皆同甲乙。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絲竹空(甲乙)一名巨窌。(甲乙)一名目髎。(外臺)眉後(素問)陷者中。(甲乙)眉尾骨後(入門)動脈。(增注)禁灸。(甲乙)
按目髎。大全。作月髎。巨窌。恐字誤。入門。脫空字。
瞳子髎(甲乙)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千金注)一名後曲。(外臺)目外去眥五分。(甲乙)動脈(增注)禁針灸。(入門)
按資生曰。前關目後半寸。亦名太陽穴。又曰。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於下關之後。乃今據千金方。前關。太陽。即瞳子髎一名也。資生。為別穴者誤。
顴髎(甲乙)一名兌骨。(甲乙)鼽骨下(素問)面頄骨下廉陷者中。(甲乙)兌骨端。(外臺)禁針灸。(入門)
面第五行。直頭維下行。凡十二穴。
頷厭(甲乙)耳前角上。(素問)曲周顳顬上廉。(甲乙)頭維直下發際。(增注)禁深刺。(次注)
按醫學綱目曰。周。當作角。非。曲周者。自額角下耳前髮際。其形曲周者。顳顬上廉。資生。大全。並言腦空上廉非也。顳顬。注家。多誤為腦空。蓋腦空一名顳顬。遂以相混耳。既有上廉等之語。非穴名者。可見也。即俗所謂米嚼也。自發中出顏面者。顳顬上廉頷厭也。中央懸顱也。下廉懸釐也。皆取之髮際。故謂曲周。千金傷寒篇曰。顳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其非腦空者。可見。外臺。作曲角。次注。醫統。作曲角下。資生。聖濟。發揮。聚英。吳文炳。寶鑑。作曲周下。類經。作耳前曲角。入門。作對耳額角外。金鑑。作兩太陽曲角上廉。大成。作曲周上。愈精愈疑。稱角者。有二額髮際作角者一。耳前髮際。作角者一。故內經。頭維曰額角。又頷厭懸釐曰耳前角。又言曲周者。額角下。髮際曲周者是也。言耳前角者。髮際曲周而更出又作角者是也故內經。有角上角下語。腦空穴。在腦骨之空處。故曰腦空。一名顳顬。不與此顳顬同。故讀古文者。不可不知也。諸家不知角義及腦空義。妄意改易。可不慎哉。諸書謂曲周下者。即就眉上髮際而言下。懸顱懸釐。謂曲周上者。就耳前髮際斜向目外眥者。而言上。上下字不易解。世人多疑之。故一從甲乙經。千金同。曲角曲周者。所謂小額也。
懸顱(甲乙)一名髓空。(素問直解)耳前角下(素問)曲周顳顬中(甲乙)
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五分。與此不同。素問直解。又載一說曰。腦後三分銳骨之下。是與骨空論髓空混今為一名髓空者。未知其當否。暫記以資博聞。千金翼。作顳顬上廉中。外臺。作曲角顳顬上廉。次注。作曲角上。資生。聖濟。發揮。寶鑑。作曲周上。聚英。作顳顬中廉。入門。作斜上額角中。醫統。作曲角下。顳顬上廉。吳文炳。頷厭。懸顱二穴。同注。類經。金鑑作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大成。作曲周下。以上諸說要皆是大同小異。而與頷厭混。
懸釐(甲乙)曲周顳顬下廉。(甲乙)
按千金翼。釐。作犛字誤。外臺。周作角。次注。醫統。吳文炳。作曲角上。兩太陽下廉。資生聖濟。發揮。聚英寶鑑。大成作曲周上。金鑑。作耳前曲角上。入門。作從額斜上頭角下陷。誤。
上關(素問)一名客主人。(素問)一名客主。一名容主。(大全)一名太陽。(醫壘元戎)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甲乙)動脈宛宛中。(資生)下關上。隔一骨(醫門摘要)禁深刺。(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無端字。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作起骨上廉。大成。作耳前骨上。千金翼。作聽會上一寸。金鑑曰。聽會上。直行一寸。並非也。靈樞云。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呿張口也。欠張口。而復合也。是開口取穴也。即甲乙所謂開口有孔之義也。聖濟曰。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是費解。
下關(素問)客主人下。耳前。裛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甲乙)耳中有干䘓抵不可灸。(甲乙。注曰䘓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久留針。)
按靈樞云。刺下關者。欠不能呿。是合口有孔也。資生。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寶鑑。無下空二字。裛。古文動字。千金翼曰。耳門下一寸。宛宛中。動脈際。側臥開口取之非。
頰車(甲乙)一名機關。一名鬼床。(千金)一名曲牙。(類經)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甲乙)
按氣府論云。耳下牙車之後。各一。次注曰。謂頰車二穴也。類經。吳文炳。寶鑑。大成。作曲頰端近前。聚英。頰。作頷。金鑑作近前八分。入門。作耳下八分。據千金及翼方。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之說。並似拘矣。資生。引千金曰。一名機門。門是關字之誤。又千金翼曰。耳下二韭葉。宛宛中。側臥張口取之。不可從也。又千金。十三鬼穴。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是指頰車。千金翼。無耳前髮際。宛宛中之七字。今移入一名。
耳前凡八穴
耳門(甲乙)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甲乙)陷中(資生)耳中有膿及底耳。聤耳。皆不灸。(外臺)禁灸。有病不過三壯。(甲乙)
按。厥病篇云。耳鳴。取耳前動脈。馬蒔曰。即耳門也。外臺。作耳中缺者。寶鑑。從之。醫統。作當耳缺者缺中。並非。
和髎(千金)銳發下。(素問)耳前橫動脈。(甲乙)耳門前。(入門)一云禁灸。(類經)
按甲乙。和作禾。入門同千金。千金翼。外臺。以下諸書。作和。今從之。三書。並無橫字。資生曰。和髎二穴。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窌二穴。窌即髎也。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即銅人之禾髎。明堂下經之禾窌也。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髎和窌為一穴。故備論之。按一疑二之誤。銳發者所謂波以左賀利。
聽會(甲乙)一名聽呵。(資生)一名後關。一名聽呵。(大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甲乙)耳微前。(明堂)耳珠前。(入門)
按類經。呵作河。資生。神應。發揮。類經。聚英。醫統。寶鑑。大成。作上關下一寸。非矣。類經。金鑑。作去耳珠下。亦非。本事方曰。側臥張口取之。吳文炳。曰。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如赤小豆。是聽宮之注。聚英。醫統。亦同。蓋誤聽宮作聽會也。千金翼舌病篇曰。聽會。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一名耳門。亦誤。
聽宮(甲乙)一名多所聞。(素問)一名窗籠。(靈樞)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甲乙)
按氣血論。耳中。多所聞。二穴。根結篇。少陽根於竅陰。結窗籠。窗籠者耳中也。甲乙。明字衍。諸書皆無之。是也。入門。作耳前珠子旁。是耳門穴也。今據內經。甲乙經。當在耳中珠子上。
項頸部第二
(凡十九穴)
骨度篇曰。結喉以下。至缺盆長四寸。
廉泉(靈樞)一名本池。(甲乙)一名舌本。(資生)頷下結喉上。舌本下。(甲乙)當頤直下骨後。陷者中。(千金諸風篇)結喉上中央。(類經)
按舌本。大成。作舌水。大全。作吉本。氣府論曰。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也。刺瘧篇曰。舌下兩脈廉泉也。是謂兩脈中央也。千金。並翼方。聖濟。發揮。無舌本下之下字。入門。寶鑑。下作間。聚英。醫統作頷下結喉上四寸。此穴。何須折量。類經曰。仰而取之。說見下。
人迎(素問)一名天五會。(甲乙)挾喉之動脈也。又頸側。在嬰筋之前。(靈樞)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以候五臟氣。(甲乙)不灸。禁深刺。(甲乙)
按資生。聖濟。聚英。醫統。大全。吳文炳。寶鑑。大成。無天字。千金翼。作大筋脈。次注。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大成。金鑑。作結喉側。一寸五分。此依甲乙。扶突注。然頸側諸穴。不須分寸。但取筋之前後。此古法也。此穴挾結喉。聖濟曰。仰而取之。不取。
水突(甲乙)一名水門。(甲乙)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甲乙)人迎下。氣舍上。二穴之中。(入門)
按突。甲乙作天。字誤類經曰。挾氣舍上。內貼氣喉。千金注曰。曲頰下一寸。近後。並非。
氣舍(甲乙)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者中。(甲乙)貼骨尖上有缺。(類經)
按類經。作挾天突邊。入門。寶鑑作挾旁。拘矣。金鑑。作結喉下一寸。非。
扶突(素問)一名水穴。(外臺)嬰筋之後。(靈樞)人迎後一寸五分。(甲乙)
按一寸五分。說見前。與人迎。隔一大筋。是穴也。千金。作氣舍後一寸半。發揮。吳文炳。寶鑑。聚英。從之。大成。作氣舍上。並非。千金翼。外臺。次注。作曲頰下一寸人迎後。拘矣。次注曰。仰而取之。非是。凡頸側諸穴。仰則筋脈難摸索。故正面而取之。
天鼎(甲乙)一名天頂。(大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甲乙)側頰。(入門)
按天突側皆言缺盆。取其形狀。故靈樞指天突言缺盆之中者。可見焉。直扶突絕句。言此穴在扶突直下當氣舍後也。扶突與人迎隔筋。其直下就氣舍後取之。次注。作半寸。蓋寸半之誤。資生。聖濟以下諸書。作扶突後一寸。拘矣。千金。作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後。與扶突注。混。不可從。明堂。作天頂。蓋音通。人以為一名。暫從之。
天窗(素問)一名窗籠。(甲乙)挾扶突。(素問)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甲乙)頸大筋前。(資生)
按窗。資生。作牕。籠。外臺作聾。聚英。大全。作龍。靈樞云。窗籠者。耳中也。張介賓曰。即聽宮。與此不同。入門曰。完骨下發際上。頸上大筋處。誤也。前大成。作間。又奇穴部有天窗。與之不同。
天容(靈樞)耳下曲頰之後。(靈樞)頰車後陷中。(入門)
按甲乙。無下字。千金。外臺等。皆作耳下。千金翼。無曲字。
天牖(素問)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後。髮際上(甲乙)禁灸(資生。醫統曰。資生云。宜灸一壯。今本無此文。)禁刺。(入門)按完骨後。千金。千金翼。外臺。以下諸書作完骨下。不是。氣府論云。下完骨後。各一。次注曰。天牖二穴可以見也。靈樞。任脈側。七次動脈。一次人迎。足陽明也。二次扶突。手陽明也。三次天窗。手太陽也。四次天容。足少陽也。五次天牖。手少陽也。六次天柱。足太陽也。七次風府。督脈也。發揮。作天窗後。窗。容字相似故誤耳。千金。作髮際上一寸。入門。從之。就髮際上。求之於嬰筋頸筋間。乃上兩筋合。下發際也。故不須折量分寸。其言一寸者。誤。入門。作耳下大筋外。類經云上挾耳後一寸。亦誤矣。明堂云。貌骨穴下發際。宛宛中。貌骨穴。未詳。恐完骨之誤。
缺盆(素問)一名天蓋。(甲乙)肩上橫骨。陷者中。(甲乙)禁深刺。(甲乙)
按天。聚英。吳文炳。作尺。骨空論云。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次注曰。謂缺盆穴也。資生。發揮。聚英醫統吳文炳。並作下。非是。入門。寶鑑。作前。馬蒔。注證發微。作去中行寸半非矣。
卷之二
肩部第三
(凡二十六穴)
凡取肩部諸穴。為三次。取肩髃。肩髎。肩貞。是一次也。上肩端。取巨骨。秉風逾骨取天宗。臑俞是二次也。取肩井。其後定天窌。舉臂取曲垣。肩外。肩中是三次也。而後取臑會肩貞。肩部諸穴難分。故今定此法。
肩井(甲乙)一名膊井(資生)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甲乙)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聖濟)前直乳中。(增注)禁深刺(聖濟)孕婦禁刺。(類經)
按膊。聖濟。作髆陷者。千金。千金翼。次注。聖濟。類經。作陷解。寶鑑。作陷罅。大骨。肩上大骨也。非胸前大骨。一寸半。資生類經。聚英。入門。皆同。不可。必拘也。肘後方曰。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千金曰。卵偏大。㿗病。灸肩井。在肩解臂接處。龔廷賢萬病回春曰。拿棍一條。伸手主棍在地。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
肩中俞(甲乙)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甲乙)
按胛。舊作甲。千金翼。外臺。明堂。同。古字通用。今據千金訂之。從易讀。下皆效此。入門。作脾字誤。金鑑作𩨹。類經曰。大椎旁二寸。金鑑從之。拘。入門曰。大杼旁二寸。非矣。就胛內廉而取之。
肩外俞(甲乙)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甲乙)
按類經云。與大杼平。似拘。入門。作去大杼旁三寸寶鑑從之。並誤。但可就胛上廉而取之。
大窌(甲乙)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甲乙)一曰直肩井後一寸。(類經)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聚英)誤針陷處令人卒死。(聚英。所引銅人。今本無所見。)
按資生。作天上髎毖骨。千金。入門。吳文炳。大成。作上毖骨。千金翼。外臺。聖濟。類經。作上毖骨。次注。作上伏骨。張介賓曰。毖音秘。肩髃向肩井缺盆中。兩叉骨之際。內間有秘伏之小骨。此毖骨也。作毖誤。
秉風(甲乙)挾天髎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舉臂取之。(甲乙)
按天。舊作人。刊誤。今訂之。在字衍。外臺。在挾字上。是也。千金。並翼方。作肩上髃後。外臺。聖濟。發揮。作小髃後。資生髃作髎字誤。吳文炳作天髎髎肩上小顒後。不可讀。蓋錯置。入門曰。天宗前。疑窌誤。
曲垣(甲乙)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甲乙)
按動脈應手。千金。以下諸書。作應手痛。外臺作按之痛應手央。作尖字誤。
天宗(甲乙)肩解下三寸(素問)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甲乙)
肩貞(素問)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門)
按解。入門。作罅。通評虛實論云。刺大骨之會各三。次注曰。大骨之會肩也。謂肩貞穴。在肩髃後。骨解間。
巨骨(素問)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甲乙)一曰禁刺。(類經)
按明堂。作肩端上兩行骨。兩行二字。倒置。
臑俞(甲乙)肩臑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舉臂取之(甲乙)
按氣府論云。曲掖上。骨空。各一。次注曰。謂臑俞穴也。臑。大全。作脅誤。肩臑次注同。千金並翼方。外臺。以下諸書。作肩窌。非矣。金鑑云。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
肩髃(靈樞)一名扁骨(明堂)一名中肩井。一名扁肩。(類經)一名肩尖。(外科樞要)舉臂肩上陷者。(素問)肩端兩骨間。(甲乙)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千金)肩頭正中(同上)髆骨頭。(資生)
按素問。髃骨之會。各一。次注曰肩髃穴也。又曰。雲門髃骨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無髃骨穴。有肩髃。刺熱論新校正曰。驗今明堂中誥圖經。不載髃骨穴。尋其穴。以瀉四肢之熱。恐是肩髃穴。醫門摘要曰。上有巨骨。後有秉風。不可混。無用之辨哉千金注曰。外臺。名扁骨。
肩窌(甲乙)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甲乙)肩端外陷。(入門)肩髃後外廉(岡本)
按外臺。臑上之下。有陷中。二字。斜。作針誤。入門曰。臑會上。非。臑。發揮。作腨誤。
臑會(甲乙)一名臑窌。(甲乙)一名臑交。(聚英)臂前廉。去肩頭。三寸。(甲乙)宛宛中(資生)
按肩頭。次注。作肩端。外臺。臂。作肩。
背腰部第四
氣府論曰。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骨度篇曰。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凡取背部諸穴除脊骨者。諸說紛紛。按背俞篇曰胸(頭注曰。一本作背。)中大俞。在杼骨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甲乙。作拊)其艾。須其火滅也。甲乙經曰。兩旁挾脊各一寸五分。按。量兩乳間。去其半。四寸有奇。除兩旁各一寸五分。余分一寸半有奇。是脊骨之分也。又素問云。譩譆在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挾字。旁字。除骨而言也。所者許也。古人不必拘分寸。以大概示之。故云。按之應在中而痛解或云。譩譆應手也。神應經曰。如背俞。前賢書中皆云挾脊各寸半。是共折三寸分兩旁取之。殊不知言挾脊。其挾字。是除骨而言。若帶脊骨當以兩旁各二寸共折四寸分兩旁。此說雖得折為四寸者不是。後世又用兩乳八寸之說度背腰。故云去脊中二寸。或一寸五分。共不可從也張介賓遂驗魚骨。就突處而定穴。蓋原王叔權。里醫之說。妄矣。凡節字取義於竹節。故有骨節關節。手指本節等語。脊骨突處謂之節。經曰。節下間。則突處下間是穴也。且張氏取經文之節下間之語。而作異說。何矛盾之甚邪。凡人之項骨有三。名曰柱骨。又曰天柱骨即頭莖也。連脊共二十四節。今人誤以項骨高者。為大椎。其弊依肘後方。灸大椎在項上大節高起者。外臺。類經。針灸大全等。以平肩者。為大椎香川太衝曰凡大椎以椎大為名。若其骨不大何得謂大椎乎。故稱一椎為極當。今定以與肩齊為一椎。雖椎小亦可也。大小固非所拘。設令一椎之上。或一椎之下。有椎特大者。則雖在何處亦可稱大椎。如是或有二十二椎。或有二十椎。而不應二十一椎之數矣。唯是一椎。而後次第等下。而以平肩者。為大椎者。此膠柱之說也。為費解。香月牛庵卷懷食鏡曰。先師玄益。曰。凡定大椎法。令患人端坐正面動首頸。則項骨共動。取其不動為大椎甚易知。故據此說使人頭俯。項骨高起。仰則不見。是項骨第三節也。其下乃大椎也。下第七節八節之間第十四節十五節之間。是俯仰屈折之處也。從其處。上行數之定大椎。此亦一法也。
馬蒔曰大椎乃督脈經穴。至腰俞。共二十一椎。其曰二十四椎者以項骨三椎不等也。至尾骶穴。亦不等。今人灸大椎者。但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則大椎。又數為第一椎。此說得之。按脊椎二十一節。古來通說亦無異論。蓋是皮上隔肌肉摸索而命之也。非剮剝視之數之而言之者。陳明善洗冤錄曰。項與脊骨。各十二節。注曰。自項至腰。共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椎骨。人身項骨五節。背骨十九節。合之得二十有四。是項之大椎即在二十四骨之內此說與今之所見不符。東洋先生臟志曰。脊骨背面有鰭如魚。其節十有七。上細下巨如箏之狀。此言一出而天下大疑之。今驗之脊骨實十七節也隔皮膚而數之為二十一節者。並腰髁骨也。其骨比脊骨巨大內拘而為臀尻。其窮處即所謂尾骶骨者是也。其骨背有椎節形凡四。於皮肉上摸之則與脊骨齊。乃與十七節連數為二十一椎。其椎節形旁。宛陷處有孔。通內面。左右各四即八髎也。古書曰。第一空。第二空者。不誣。洗冤錄曰。男女腰間。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樣者。是也。此骨。男則圓女則平者。所以護子宮受胎之地也。今取腧穴則連數之。為二十一椎。處置諸穴。而不為誤。發揮注曰。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揜附而入髎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揜明矣。此說誤謬。不俟辨焉。
腰髁骨。又名腰監骨。又名腰尻骨。八髎者。即其空。今以朽骨圖之。
內抅而為臀尻。其窮處即尾骶骨金鑑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端。俗名髈骨。又名尾摏。
背中行自第一椎。下行至尾骶骨。凡十四穴。
大椎(素問)一名百勞(類經)第一椎上。陷者中。(甲乙)宛宛中。(資生)
按甲乙經。脫上字。今據千金諸書。補之。明堂作下。非。靈樞。本事方。聖濟。椎作顀。同義。千金翼曰。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挾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此文有倒置。入門。大全。作大杼。蓋受其誤。椎骨又名杼骨。後人遂混稱大椎。為大杼。大全等。大杼一名百勞。不可從焉。類經曰。一云平肩。說己見。傷寒論曰。大椎第一間蓋指陶道。
陶道(甲乙)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作下節間。下皆同。聚英。醫統。吳文炳等。無節字非。千金諸風篇與甲乙同。
身柱(甲乙)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宛宛中。(明堂)
按和名塵氣。以治塵氣。名之。梶原性全蝢醫抄曰。塵氣發於肺臟。是也。村上良亢慈幼密旨載其候有四。紅知利氣。知利知利氣。波美知利氣。黃知利氣。醫門摘要曰。和俗謂之塵氣。預灸則不生諸病。病氣積於此而傷其身。猶塵氣積柱下。生濕氣。而破家宅。故即名此穴謂之塵氣。(釋西懸所著方書訓瘧為知利氣)
神道(甲乙)一名臟俞。(千金)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禁刺(入門。類經一說。)
按千金曰。治卒病惡風欲死。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百五十壯。多至三百壯。便愈。翼方。肉痹下。有乳癰二字。
靈臺(次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次注)禁刺。(入門)
按刺熱篇云。六椎下間。主脾熱。是謂靈臺穴然其名。甲乙。千金。外臺。並不載。資生以下。皆載之。程衍道外臺注引聖濟總錄且云。後人論注所增穴也。按甲乙所載十一穴。素問云。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次注曰。謂風府。啞門。二穴)髮際後中八。(次注曰。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面中三。(次注曰。謂素窌。水溝。齦交。三穴)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次注以會陽而解及旁二字。然會陽。是雙穴也。加之為十六穴。其數不合經文。蓋亡一穴也否則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者。二十九穴之誤。而十五穴。則十六穴之誤歟。
至陽(甲乙)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宛宛中(明堂)
按刺熱篇云。七椎下間。主腎熱。明堂。作微俯而取之。
筋縮(甲乙)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
按入門。作筋束。字誤。
中樞(次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次注)
按類經曰。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按氣穴論曰。天突與十椎及上紀。次注曰。按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當脊十椎下。並無穴目。恐是七椎。又注氣府論曰。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何其說矛盾乎。與彼背俞注同。王冰疏滷。不足深責也。馬蒔曰。十椎下無穴。當是大椎。亦遺有中樞。金鑑。載此穴。
脊中(甲乙)一名神宗。(資生)一名脊俞。(資生。引明堂。)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骨空論曰。灸脊中說見陽關大全。中作柱。
懸樞(甲乙)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甲乙)
按資生曰。銅人云。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矣。考之素問。亦與銅人同。當以銅人為正。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接脊穴。載奇穴部。
命門(甲乙)一名屬累(甲乙)一名竹杖(俗名)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甲乙)
按千金曰。胞落頺。灸背脊當臍。不稱穴名。類經曰。平臍用線牽而取之。恐有差。故不取。又曰。千金云。腰痛不得動者。令病(千金。作患)人正立。以竹杖(千金。無杖字。)拄地。度至臍。(千金。有斷竹二字。)乃取杖(取杖千金。作以度。)度背脊。灸杖(杖千金作竹上二字)頭盡(千金無盡字)處。此法。舊出於肘後方。而文有異同。今閱千金方。無竹杖字。類經。所引證者。千金翼之文。而腎俞之說也。詳於腎俞條。俗呼為竹杖穴者。蓋同於類經。洗冤錄曰。凡命門骨。最屬虛怯。以手擊之即可立斃。因命門骨。左右兩穴有紅筋。若細絲。通於兩內腎。拍斷即死。外無痕跡。若有稱拍著命門處身死。只檢驗命門骨。紫赤者是也。命門骨。自尾蛆骨。倒數上。第七椎兩旁。各有一小穴者是。
陽關(次注)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次注)
按甲乙。千金。外臺不載。資生。作伏而取之。素問曰。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次注曰。榆。讀為搖。搖謂搖動也。然失枕非獨取肩上橫骨間。乃當正形灸脊中也。欲而驗之。則使搖動其臂。屈折其肘。自項之下。橫齊肘端當其中間。則其處也。是曰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按榆是揄誤。
腰俞(甲乙)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甲乙)一名髓孔。一名腰柱。(外臺)一名髓俞。(大全)一名髓府。(大成)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甲乙)宛宛中。以腹挺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資生)
按神應經。作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聚英。作挺身伏地舒身。素問直解。髓空。為肩井者。誤。俞。扁鵲傳。作輸。無異義。
長強(靈樞)一名窮骨。一名骶上。一名骨骶。(靈樞)一名氣之陰郄。(甲乙)一名龜尾。(肘後)一名尾翠骨。(千翼)一名龍虎穴。一名曹溪路。一名三分閭。一名河車路。一名朝天巔。一名上天梯。(衛生寶鑑)一名撅骨。(類經)一名尾閭。(醫統)一名氣郄。(大成)尻骨下空。(素問)脊骶端。(甲乙)趺地取之。(資生)骶骨端許三分。(聚英)陷者中。(明堂)
按癲狂篇云。灸窮骨二十壯。窮骨骶骨也。馬蒔曰。長強也。又云。灸骨骶二十壯。又刺骶上。張注曰。長強也。今移入一名。骨空論云。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次注曰。不應主療經闕其名。新校正云。按長強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王氏得非誤乎。又曰。灸撅骨。次注曰。尾窮謂之撅。撅當作䕅。字典曰。䕅本作蒚。音厥。說文曰。臀骨也明堂。脊骶作脊骸。誤。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不合諸說。聚英。大成。趺作伏。是也。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兩旁挾脊各一寸半。下行至骶骨下。及八髎。凡四十四穴。
按內經曰。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王冰曰。未詳何俞。新校正曰。按。大椎上旁無穴。張介賓曰。今於大椎上旁按之甚痠。當有穴。意者。甲乙經等。猶有未盡。吳昆曰。當是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者。馬蒔曰。大椎乃督脈經穴。至腰俞。共二十一椎。其曰二十四椎者。以項骨三椎不算也。至尾骶穴。亦不算。今人灸大椎者。俱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則大椎。又數為第一椎。其兩旁。即大杼穴。乃足太陽膀胱經穴名也。新校正。以為大椎旁無穴。意者亦若今人以項之高骨為大椎耳。此說不是。以王張為穩當。千金曰。治百種風。灸腦後大椎平處兩廂。量二寸三分。須取病人指寸量兩廂。各灸百壯。得瘥。是不說穴名。蓋大椎上兩旁也。分寸稍異。
大杼(素問)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陷者中。(甲乙)正坐而取之。(類經)禁灸(資生)
按類經。金鑑。每穴作去脊中二寸。說既見。千金。類經。作項後。入門。作第一節外。下諸穴皆作幾節外。王冰注氣府論。刺瘧篇。以背俞為大杼穴。又注水熱穴論。為風門熱府。又注刺熱論為未詳。又注舉痛論為心俞。令讀者範然刺熱論新校正曰。王注水熱穴論。以風門熱府為背俞。又注氣穴論。以大杼。為背俞。此注云。未詳。蓋疑之。素問直解曰。背俞指肺俞。非也。骨空論曰。視背俞陷者灸之是似泛指背部俞穴與形志篇曰欲知背俞云云同。水熱穴論曰。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由是觀之為大杼者。蓋非也。背俞必有所指。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其為心俞者。為有所據。千金翼曰。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挾左右一寸半。或二寸二分。蓋斯文錯置。大全曰。大杼一名百勞。說見大椎下。難經云。骨會大杼。似指大椎。
風門熱府。(甲乙)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大成)
按千金。外臺。以下諸書。皆分熱府。以為一名。只千金翼。同甲乙。今從古說。
肺俞(素問)三焦之間。(素問)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按氣穴論云。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次注曰。謂五臟之背俞也。千金曰。對乳引繩度之。此捷法也。資生曰。甄權針經云。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今試度之。共不當其穴。不可從。神應經。肺俞。膈俞。肝俞。腎俞。共作二寸。說己見。
𨷂俞(千金)一名厥陰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千金)正坐取之。(類經)
按此穴。千金肺臟篇。引扁鵲。
心俞(素問)一名背俞。(次注)五焦之間。(素問)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千金諸風篇。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寸。非也。又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千金翼曰。心煩短氣灸心俞百壯。針入三分。
膈俞(素問)七焦之間。(素問)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難經曰。血會膈俞。
肝俞(素問)九焦之間。(素問)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千金一云。九椎節脊中。非矣。形志篇云。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肝脾二俞。果是異說。可見素問者。各家之說而不出一人之手也。
膽俞(脈經)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氣府論云。六腑之俞各六。痹論云。六腑亦各有俞。金鑑。作第九椎下。而無肝俞。蓋脫簡。
脾俞(素問)十一焦之間。(素問)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千金賊風篇曰。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臟俞。是脾穴。當時蓋有此說。而行殆墮穿鑿。
胃俞(脈經)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三焦俞(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正坐取之。陷者中。(明堂)
腎俞(素問)一名高蓋。(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通評虛實論云。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次注曰。謂足少陰腎俞也。千金翼曰。對臍當脊兩邊。相去一寸五分。名腎俞。本事方曰。與臍平。此捷法也。千金翼又曰。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取杖。度背脊灸杖頭隨年壯良。灸訖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露。去赤白雜汁。皆灸之。此挾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又諸書載。杖子至臍中截斷。卻回杖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是十四椎命門穴也。用稗心取同身寸。三寸。折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腧穴也。皆不取。
大腸俞(脈經)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按脈經曰。在第十六椎𨷂其詳。
小腸俞(脈經)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按難經本義云。謝氏曰。在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非也。
膀胱俞(脈經)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伏而取之。(類經)
中膂俞(甲乙)一名脊內俞(資生)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挾脊胛而起。(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按膂。次注。作𦛗。外臺。以下諸書。皆作中膂內俞。或以為一名。甲乙。千金。千金翼。並無內字。入門。金鑑。從之。此編凡徵古典。故不補內字。脊胛而起。外臺。作脊起肉。次注。作脊𦛗胂起肉。胛當作胂。胛是肩甲也。不與此穴關涉。蓋傳寫之誤。膂音呂與𦛗通。膂謂脊側肉也胂肑也。胂謂之䘆䘆背側之肉也。起者。言背側肉逼臀肉復起者也。人或疑起下脫肉字不審。古義也。聚英。作脊伸。字誤。
白環俞(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甲乙)腹挺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資生)禁灸(甲乙。類經。醫統。灸三壯)禁針灸。(入門)
上窌(甲乙)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甲乙)
按類經曰腰髁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挾脊者。次注曰。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入門曰上闊下狹。類經曰。十六椎者不是當十七椎。
次窌(甲乙)第二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中窌(甲乙)一名中空。(大成)第三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下窌(甲乙)第四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按以上四穴。謂之八髎。素問曰。八髎在腰尻分間是也。又曰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次注曰是謂八髎穴也今按髀當作髁千金曰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穴。在腰目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窌。甲乙。以八窌非脊中屬二行。又言挾脊而自明不繫二行者。蓋便覽者。此穴驗枯骨則其空自明。
會陽(甲乙)一名利機(甲乙)陰尾骨兩旁。(甲乙)骨外。各開一寸半(入門)
按陽。入門。作陰。誤也。機外臺作機。陰尾舊作陰毛。傳寫之誤。據千金外臺而訂之。發揮作尾髎骨。髎是骶之誤。金鑑。作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兩旁。挾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
附分(甲乙)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甲乙)陷中。(入門)正坐取之(類經)
按氣府論云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類經金鑑作三寸半下皆同。
魄戶(甲乙)一名魂戶。(寶鑑)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附分。(次注)宛宛中。(明堂)
按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次注曰。俞旁五者。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五穴。
膏肓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資生)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𦛗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外臺。作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千翼。作左肩)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千金)
按千金翼外臺胛作甲。古字通用。神應經。作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大全。作四柱下三分。並非大成曰。人年二旬後。方可灸此二穴。又按此穴。古書不載。千金始有此名。蓋原左傳醫緩之語。杜預曰。心上膈下。不可屬肩背也。腹中論曰。肓之原出於臍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悖胦。膏肓之字。既見於此。而悖胦者氣海也。謝士泰刪繁方。說其病形全依左傳。而為說者也。以非經穴之事。故不錄於此。千金及翼方。系奇穴。不屬太陽經。今時人間習熟。以肺俞呼狹肓。呼膏肓為廣肓。故今舉於此云。
神堂(甲乙)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明堂)
按次注曰。上直魄戶。甲乙無膏肓穴。素問曰。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王亦不記膏肓。故不言上直膏肓。而言直魄戶。張介賓。以大杼。列於此行曰。近世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晉以前所未言。而原數則左右共二十八穴也非矣。今加膏肓為十四穴。不可考者一穴也
譩譆(素問)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素問)肩髆內廉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上直神堂。(次注)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資生)
按刺瘧篇曰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王冰曰。五胠俞。謂譩譆。吳昆以為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之五穴。張介賓曰。胠脅也。一曰旁開也。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各五。以瀉五臟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臟俞旁之穴以其旁開近。脅故曰。旁五胠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應手。入門。作指下動。原骨空論注也。
膈關(甲乙)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開肩取之。(甲乙)上直譩譆。(次注)
按膈。次注。聚英。醫統。作鬲。外臺。發揮。開作闊。
魂門(甲乙)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鬲關。(次注)
按千金注。及聚英。吳文炳。大成。引外臺云。作魂門十椎下。陽綱十一椎下。意舍九椎下。今本與甲乙同。大全作膈關七柱八魂門。非也。
陽綱(甲乙)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魂門(次注)
按綱。明堂。作搰。入門。作剛。正字通搰剛字之訛。資生聚英醫統曰。闊肩取之。明堂曰。微俯而取之。似無謂。
意舍(甲乙)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陽綱。(次注)
按明堂。作第九椎下。闊肩取之。非矣。
胃倉(甲乙)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上直意舍。(次注)正坐取之。(類經)
按金鑑。作十椎脫二之字。
肓門(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入肋間。(甲乙)上直胃倉。(次注)陷中(類經)
按肓金鑑作育。誤。入門。載痞根穴蓋指此穴。詳於奇穴部。資生曰經云與鳩尾相直。未詳為何經。千金。並翼方次注。無入肋字。外臺以下諸書。作叉肋甲乙。本作入肘。肓門。不可入肘。又無叉肋甲乙肘字肋之誤諸書叉字入之誤故改作入肋。
志室(甲乙)一名精宮。(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肓門。(次注)
按室。入門。作堂。誤。明堂作三寸半。微俯而取之。非。
胞肓(甲乙)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志室。(次注)
秩邊(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胞肓。(次注)
按資生髮揮。入門。聚英。大全醫統。吳文炳。寶鑑。外臺。程敬通注一說。大成並作二十椎下。
卷之三
胸部第五
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按𩩲𧂭胸前岐骨際也。缺盆中。天突也。天樞謂臍心。臍心不易見。故以旁穴而言。
按兩乳間九寸半。甲乙經。亦同。今試折量。兩乳間為九寸半。則一寸當一指。比之胸圍四尺五寸。則略合。其他如手足大概相同。以兩乳間八寸折法。不啻胸圍不合。其他亦然。舉體分寸。一從骨度篇。至兩乳間。特不用何居。此不知胸部除任脈之失也。胸部任脈廣一寸半。而其旁各四寸直兩乳。學者思諸。兩乳間橫折八寸之法。未知出。干何人神應經曰。橫寸。膺部。腹部。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腹部應有橫寸。悉依上法。張介賓輩一從之。終為定法。千載無見者。悲哉。洗冤錄曰。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婦人各十四條。今驗之是也。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天突(素問)一名玉戶(甲乙)一名天瞿(千金)缺盆之中(靈樞)頸結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低頭取之。(甲乙)
按玉。寶鑑作五誤。素問云。任脈氣所發者。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五寸。甲乙注。引氣府論注曰。五寸。今本作四寸。聚英。醫統。寶鑑。吳文炳。同。明堂。作五分。發揮。入門。大成。作一寸。類經作三寸。共不是。次注。入門。作低針取之。字誤。骨度篇曰自結喉至天突四寸。是主骨度而言之。正面正身取之。甲乙經。以為結喉下。至天突二寸。是主取穴刺針而言之。故曰。低頭取之也。取此穴者。低頭取之。故資生經曰。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何則低手傷咽喉此解低頭取之義也。低頭則咽喉沉而針刺無害。不可不知也。今人不知低頭則二寸。正面則四寸之義。謾作二說。非也。近世多自天突。至岐骨際。折作八寸四分。如然則中庭當岐骨際。不可從也。按骨度篇。自天突至岐骨際九寸。又云。膺中骨間。各一。今用九寸。即八寸四分。為中庭穴。其下至岐骨際六分。是古法也。
璇璣(甲乙)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按璣。千金。作機。恐誤。氣府論云。膺中骨陷中。各一。次注曰。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胸部。載分寸。舉其大概也。故曰陷者中。只取骨間。下同。大成。作一寸六分非。說見下。
華蓋(甲乙)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按發揮。作二寸。入門。寶鑑。大成。金鑑。作一寸六分。共非矣。又不合骨度之數。一二肋骨。密而不疏。作一寸者。取之骨間之義也。
紫宮(甲乙)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玉堂(難經)一名玉英(甲乙)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膻中(難經)一名元兒。(甲乙)一名上氣海(類經)一名元見(大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橫直兩乳間。(千金)禁刺(千翼)
按膻。千金。千金翼。外臺。作𦽅。古通用。大全曰。一名𦽅中不取。資生。類經。而作臥。難經曰。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諸家以為註文混入本文。故不載本文。千金心臟篇曰。胸痹心痛灸𦽅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非也。
中庭(甲乙)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明堂。作膻中下一寸。入門。金鑑。作鳩尾上一寸。此自天突至岐骨際。作八寸四分之誤也。
胸第二行。自俞府。挾璇璣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俞府(素問)一名輸府(大全寶鑑)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甲乙。外臺。明堂。俞作輸。下皆同。資生。聖濟。大全。寶鑑。作腧。千金千金翼。發揮聚英作俞是也。俞府出內經。俞。輸。腧。以音通用。大全。寶鑑以為一名。今暫從之。千金翼。而作臥。外臺作仰臥。而巨骨胸前巨骨也。非穴名。璇璣。次注。作任脈非也。大全曰。璇璣之旁三寸所。不是。醫門摘要曰。胸部間一肋取穴。不可泥。一寸六分。可謂能知取穴之法也。
彧中(甲乙)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而。千金。並翼方作臥。外臺。作仰臥而骨間。各取一穴。同上。明堂云。一寸。非矣。彧。千金。千金翼。外臺。明堂。聖濟。資生。聚英。寶鑑。作或。入門。作域。類經。以下諸書。每穴有去中行二寸之解。不是。說見下。
神藏(甲乙)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而。千金翼作臥。
靈墟(甲乙)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千金曰。墟。或作牆。入門。作虛。聚英。醫統。作去中行各開一寸。字誤。
神封(甲乙)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步廊(甲乙)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廊。千金。外臺。聖濟資生。作郎。類經曰。挾中庭。入門曰。去中庭外。非也。橫對中庭。稍下六分許。
胸第三行自氣戶挾俞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氣戶(甲乙)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氣府論云。膺中骨間。各一。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每穴有去中行。四寸之解。說見下。次注曰。去膺窗上。四寸八分。聚英。醫統。吳文炳。無上字。金鑑曰。巨骨下。一寸。並拘。寶鑑曰。資生云。自氣戶。至乳根六穴。去膺中行。各四寸。相去各一寸六分。今本不載。
庫房(甲乙)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岡本。作一寸。非也。取諸骨間。不必拘。說既見。
屋翳(甲乙)庫房下。一寸六分(甲乙)陷者中。仰而取之(千金)
按次注曰。氣戶下。三寸二分。聚英曰。巨骨下四寸八分隔穴而說分寸者。不能無誤。
膺窗(甲乙)屋翳下。一寸六分。(甲乙)陷中。(聖濟)
按資生。窗作牕。同字。次注。作胸兩旁。挾中行。各相去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誤。
乳中(甲乙)當乳(資生)即乳頭上。(入門)禁刺灸(甲乙)微刺。(資生又寶鑑。引入門曰。針宜淺。刺二分。今本不見。)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無注。古書之所妙。次注曰。膺窗之下。即乳中也。資生注云。亦相去寸六分非是相去二字。不成義。類經曰。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甲乙)一名薛息(千金)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千金)
按千金方曰。薛息。在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今移入一名。寶鑑。作一寸四分。非矣。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只陷中二字。可取。
胸第四行自雲門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
雲門(素問)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甲乙)刺太深令人逆息。(甲乙)禁針(入門)
按氣穴論云。膺俞十二穴。次注曰。謂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資生。雲作云。通用。次注有每穴橫去任脈六寸之解。類經。聚英。從之。說見下。
中府(脈經)一名膺中俞。(甲乙)一名肺募。(千金)一名府中俞。(大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
按凡胸部諸穴。各在骨間。不待折量。而言分寸者。言大概也。千金。外臺。一云。一寸六分。明堂。大成。岡本。從之非也。胸骨狀如偃月。故第二行折量稍長第三行與中行平。學者察諸。膺中俞。聚英。醫統。作膺俞。素問曰。膺俞。次注曰。中府穴。
周榮(甲乙)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寶鑑)
按榮。甲乙作營誤。今訂之。
胸鄉(甲乙)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天溪(甲乙)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食竇(甲乙)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舉臂取之。(千金)
按金鑑作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迂甚矣。次注曰。雲門。食竇。舉臂取之。余並仰取之。
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諸說眾多。不知所適從。按除中行法。內經云。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甲乙經云。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又至肓俞云。直臍旁五分。甲乙銅人等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蓋以骨空論為主也。獨難經云。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恐非也。鳩尾。內經所稱。指蔽骨。不可以為穴名也。其名本以蔽骨狀似鳩尾。古書。指蔽骨者十之八九。不可不知也。鳩尾外無穴。而言挾鳩尾外。即除蔽骨。而取之也。又至臍言挾臍則除臍可見也。鳩尾與臍上下相照。其中間明於言外。是古文辭法也。又內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甲乙經云。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又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因此考之。臍旁五分。足少陰經也。其旁一寸五分足陽明經也。其旁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經也。共計三寸五分。取一繩自臍旁。橫量至直乳下。斷去之。又去二分半。折為三寸五分。以定三經。此不問除任脈幾寸。始得其法矣。去二分半。說見下。
世人皆云。胸部每行至腹內屈五分。兩乳間八寸。腹脾經。相去七寸。不知何據。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減於胸三寸。雖今人皆然。兩乳相去九寸半。是古法也。胸部各以二寸相去至乳中。左右共八寸。其所餘寸半此任脈與鳩尾與臍之分也。凡九寸半。腹部。各相去凡三寸半。而為七寸。合任脈之分一寸半。凡八寸半。胸去中行。四寸七分強至乳中。腹去中行四寸二分強至直乳中。此腰減於胸三寸。則腹居於其中可知減於胸。自臍至橫骨六寸半。又橫骨長六寸半。腹部四行。共不出其兩端。然則自胸至腹漸漸狹。而腹至橫骨更狹。故二行三行。四行依分量目巧取之。何有內屈之理。諸書一據兩乳八寸說。故如其所載去中行幾寸去任脈幾寸。皆無稽之言。故不取也。而今不言任脈廣幾寸者。無明文也。甲乙經。不容注曰。去任脈三寸除幽門挾巨闕五分。不容挾幽門。一寸五分。所餘一寸。兩旁合為二寸。又千金方曰。去任脈二寸。所餘五分。兩旁合。為一寸。不知孰是。故今以臍與鳩尾。定除任脈之分量。不言幾寸者。內經之意也。世人以兩乳八寸之度。除任脈果如何耶。其說至中府雲門去乳中二寸。而窮矣。故其言曰。以同身寸奚一胸之際。而乳間用長尺。乳後用短尺。豈有此理乎。極知兩乳間八寸。無稽之言也。
腹中行自鳩尾。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
鳩尾(素問)一名尾翳(靈樞)一名𩩲𧂭。(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𧂭。(聚英大成)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聖濟)禁刺灸(甲乙)宜針(外臺。引甄權)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針。(資生)
按古書中。稱𩩲骭者。有三義。或岐骨。或蔽骨。或謂穴名又稱鳩尾者。亦同。後人不之知也。素問曰。鳩尾下三寸。胃脘。胃脘上脘也。又足陽明脈氣所發之章云。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言陽明經。至直乳挾蔽骨下行。岐骨下三寸。至上脘旁。復下行也。又云。𩩲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太倉中脘也。言自岐骨際。至臍八寸。中脘。在其中央也。此𩩲骭指岐骨際。挾鳩尾之外。之鳩尾指蔽骨。何則蔽骨有長短。故皆據岐骨為度。蔽骨長為五分。乃稱鳩尾穴者。皆在岐骨下一寸。千金傷寒篇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此說不是。俗多以從鳩尾穴至臍為八寸。或自蔽骨為八寸而以腹部臍上七寸五分折量。諸穴置其間。故不合。遂以中脘為鳩尾下三寸。或三寸半。妄說也。又按甲乙經曰。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此皇甫氏之誤也。滑壽。遂以𩩲骭鳩尾共做蔽骨而看。故曰。上脘去蔽骨三寸。註上脘曰。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強合內經鳩尾下三寸文。蓋鳩尾穴。在蔽骨下五分。古來相傳之說也。滑壽曰。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是也。然不辨蔽骨長短。故後人論說。棼然。今按岐骨至臍為八寸。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穴。此蔽骨長五分。為常人之度。其下五分為鳩尾穴。是大概而言之。由此觀之。假令蔽骨長一寸。亦以為五分。自蔽骨端至臍中。折為七寸五分。以定其穴。其旁準擬而取之也。若蔽骨短不見者。以岐骨下一寸取鳩尾。恐無害。學者察諸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曰。𩩲𧂭者。蔽心骨而從岐骨之間。垂下如指之大骨也。附胸骨之部分也。是胸腹之界限也。不察於此。而以岐骨為限。以分骨度。豈合經旨乎。舍蔽骨而取岐骨豈合骨度乎。其弊由不知𩩲𧂭有三義。肘後曰心厭者指鳩尾。或言心厭尖。心厭之說。多參差蓋不知有三義也。厭與蔽同護於心臟之意也。廣雅曰。𩩲骭缺盆骮也。玉篇曰肩骨。不是。
巨闕(脈經)一名心募。(大成)鳩尾下一寸。(甲乙)
按肘後方曰。正心厭尖頭下一寸。不是。又曰。心厭尖尖四下一寸以赤度之。此文不解。恐有脫誤。資生曰。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亦不可解。千金。外臺。巨闕注散見各篇者。差謬多。不與明堂篇所記同。以其文繁。故不錄於此。金鑑曰。兩岐骨下二寸。大成。亦作鳩尾兩岐骨下一寸。兩字。不可解。骨度正誤曰巨闕一穴。今人多言臍上六寸。非也。是亦自張氏始。是由岐骨蔽骨之差也。當作六寸五分矣。此說亦誤。
上脘(脈經)一名胃脘。一名上紀。(素問)一名胃管。(鄉藥集成)一名上管。(寶鑑)巨闕下一寸。(千金)臍上五寸。(類經)鳩尾下二寸。(增注)孕婦禁灸。(類經)不針。(鄉藥集成)
按甲乙經。作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也。非矣。說既見。為一寸五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內經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臺。皆作管。
中脘(甲乙)一名太倉。(素問)一名胃募。(千金)𩩲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為臍上四寸。(素問)上脘下一寸。(甲乙)鳩尾下三寸。(千金)孕婦禁灸。(類經)
按至臍。臍上。皆自臍中度之。經云。上紀者。胃脘也。次注曰。謂中脘。資生。類經。以胃脘上紀為中脘一名。而經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脘管也。上脘。中脘。皆胃脘也。然則上紀者。蓋上脘一名。資生類經。共承王冰之誤。千金翼。胃病篇曰。心下二寸。名胃管。又曰。胃管。在心鳩尾下三寸。是上脘。中脘。共稱胃管。又針灸中篇。作心下四寸。甲乙作在心蔽骨與臍之中。非也。說既見。肘後方。曰。在心厭下四寸。千金霍亂篇曰。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巨闕注。言心厭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厭者。似指岐骨然易混。故不取。
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臍上三寸。(類經)鳩尾下四寸。(入門)孕婦禁灸(類經)禁灸(入門)
下脘(脈經)一名幽門。(聖濟)建里下一寸。(甲乙)臍上二寸。(類經)鳩尾下五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難經曰。太倉下口為幽門。滑壽曰。在臍上二寸下脘之分。以幽門不為穴名。今從聖濟總錄。氣府論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
水分(甲乙)一名中守(千金)一名分水。(明堂)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甲乙)鳩尾下六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禁刺。(資生注曰。明去水氣。惟得針水溝針余穴水盡即死。何於此卻云可針今校勘不針為是。)
按明堂。醫學綱目。作分水。今為一名。難經云。大腸小腸之會為闌門。滑壽曰。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諸家以闌門不為水分一名。暫記之以俟知者又奇穴有水分。
神闕(外臺)古名。臍中。(甲乙)一名氣舍。(外臺)禁刺(甲乙)
按古書無注。氣穴論曰。臍一穴。甲乙。千金。並翼方。次注皆曰臍中。而無神闕之名。此名見於外臺。資生。大全。寶鑑。舍作合。恐字誤。
陰交(甲乙)一名少關。一名橫戶。(甲乙)一名丹田。(神相全編)臍下一寸。(甲乙)自臍中心。度之。(增注)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外臺。甄權云。穴在陰莖下。附底宛宛中。程敬通曰。似屬會陰。非陰交也。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並曰。三焦募。神相全編曰。丹田。臍下一寸是也。
氣海(脈經)一名脖胦。一名下肓(甲乙)一名丹田(本事)臍下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忌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脖。吳文炳。作藨。大成。作𧑓。肓作音。吳文炳。作一寸非。本事方曰。氣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
石門(甲乙)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甲乙)一名三焦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臍下二寸。(甲乙)女子禁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甲乙)
按甲乙曰。三焦募。孫真人曰。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於額上。刺之主發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
關元(素問)一名下紀。(素問)一名次門。(甲乙)一名丹田。(資生)一名大中極。(大全)一名小腸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齊下關元三寸。(素問)
按周密癸辛雜誌曰。張安道養生訣云。丹田。在臍下三寸。是也。資生經曰。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云。一名丹田。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丹田乃在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而有據。寶鑑曰。關元。一名丹田。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皆名丹田。恐有誤。類經曰。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疑是中極之解誤寫於此也。暫存之。脈經。甲乙。並曰。小腸募。
中極(脈經)一名氣原。一名玉泉。(甲乙)一名膀胱募(千翼)臍下四寸。(甲乙)關元下一寸。(千金)孕婦禁灸。(外臺)針即有子。又云。灸不及針。(資生)
按脈經。甲乙。並曰。膀胱募。
曲骨(甲乙)一名尿胞。一名屈骨。一名屈骨端。(千金)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甲乙)
按臍中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是古法也。今人臍心下。至橫骨。折作五寸。此誤讀張介賓說。遂至此。張氏至曲骨。折作五寸。謂毛際曲骨穴。非謂橫骨也。甲乙經。中極下一寸。為曲骨。當橫骨上一寸半毛際。從俗說則此穴。當陰毛中橫骨。故知其非是千金曰。小便數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又赤白沃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小腹䐜堅。小便閉。刺屈骨。入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即曲骨也。今移為一名。
會陰(甲乙)一名屏翳(甲乙)一名金門(千金)一名平醫(大全)一名下極。(金鑑)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甲乙)
按千金云。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今移為別名。
腹第二行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
幽門(甲乙)一名上門。(甲乙)巨闕兩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
按明堂。入門。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臟篇。作一寸。金鑑從之。以上諸書似有所見。然不合經文。今定不容穴。內又一寸五分。取此穴。
通谷(甲乙)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甲乙)挾上脘。(類經)
按聚英。引素問注曰。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誤也。今閱。次注曰。挾巨闕兩旁。相去各半寸。下五穴各相去一寸。是謂幽門以下五穴。上下之間。各一寸。非去中行之謂。不然不合內經。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之文。而相去二字。惑諸人。
陰都(甲乙)一名食宮。(甲乙)一名通關(醫綱)通谷下一寸(甲乙)挾胃管(千金)
按醫學綱目。引摘英曰。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主治五噎。吞酸多睡。嘔吐。不止。是為陰都穴。明矣。乃今移入一名。
石關(甲乙)一名石闕。(千金)陰都下。一寸。(甲乙)並建里。(醫門摘要)
商曲(甲乙)一名高曲。(千金)石關下一寸(甲乙)並下脘(醫門摘要)
按商曲。寶鑑作商谷。
肓俞(甲乙)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甲乙)
按肓千金外臺金鑑。作盲。資生作育。類經曰。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內經云。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蓋古必自幽門。至肓俞。有七穴。甲乙經以來。已缺之。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臍旁之字。見之。後人誤以二作一也。距古之遠。無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於臍旁五分。從張氏說。
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資生)
按甲乙。千金。外臺。次注。作肓俞下五分。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寶鑑。共從資生。據內經。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之義。則資生為得。
四滿(甲乙)一名髓府。(甲乙)中注下一寸。(甲乙)挾丹田。(千金)
按髓。外臺作隨。聚英。吳文炳。大成。府作中。千金曰。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千金翼。無半字。蓋是脫字也。)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此說可從。又曰。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不可從丹田是石門也。發揮。作氣海旁一寸。非也。
氣穴(甲乙)一名胞門。一名子戶。(甲乙)四滿下一寸。(甲乙)
按脈經曰。胞門。在太倉左右三寸。太倉中脘別名也。千金婦人篇曰。胞門。關元左邊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戶。此二說。不與本穴相關涉。又冠中字詳於奇穴部。又婦人良方。胎動不安論曰。服藥致補暖。而反使胞門子戶為藥所燥搏。自注曰。巢氏病源。併產寶。並謂之胞門子戶。張仲景謂之血室。
大赫(甲乙)一名陰維。一名陰關。(甲乙)氣穴下一寸。(甲乙)
按千金腎臟篇曰。屈骨端三寸。不合諸書。且千金屈骨端。為曲骨橫骨之別名。益不可解此也。千金言屈骨者。不一。說見下。
橫骨(素問)一名下極。(甲乙)一名屈骨。(千金)大赫下一寸(甲乙)肓俞下五寸。(發揮)陷中。(入門)禁刺。(入門)
按大全。周身經穴賦。作橫谷。又曰。一名屈骨端。千金曰。屈骨端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此名橫骨千金翼同。千金霍亂篇。灸慈宮。注曰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蓋橫門骨。言橫骨也。又陰㿗篇曰。灸玉泉穴。在屈骨下陰。又三焦篇曰。水道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翼曰。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兩旁。各二寸半。又淋閉篇曰。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曲骨穴下。宜合考。凡言屈骨者。不一恐有差。卻月。入門。作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吳文炳。作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李時珍。作偃月。醫統。作臥月。洗冤錄曰。婦人隱處。其骨為羞秘骨。不可撿驗。蓋橫骨也。
腹第三行。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氣衝及急脈凡二十六穴。
不容(甲乙)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任脈三寸兩肋端。相去四寸(甲乙)對巨闕。(類經)
按兩字。諸書作四。此穴對巨闕。巨闕旁二寸。直貼肋端四肋之數不合。且以肋數言之。必有第字。至此。特不冠第字。只千金。作直四肋端。次注冠第字。而期門。言第二肋。期門在不容旁。而二四易位。故人多疑之。今考之不容。直貼左右兩肋端。此肋為岐。左右分垂。如一肋而相分。故因其形狀言兩也。甲乙曰。去任脈三寸。按幽門。挾巨闕兩旁五分。不容幽門旁一寸五分。凡二寸也。參當作二。去任脈旁二寸。取此穴。類經。引此文作二寸。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去任脈二寸是也。甲乙經曰。相去四寸。謂相去。兼任脈而量之也。次注。作挾腹中行兩旁相去各四寸。誤讀甲乙文增各字則相去字不成語。今刪去任脈三寸。並相去四寸之數言。入門作平巨闕三寸。醫統。聚英。作去中行任脈各三寸。共受甲乙寫誤。而不深考也。明堂。作在上管兩旁。各一寸。非矣。
承滿(甲乙)不容下一寸。(甲乙)對上脘。(類經)
按千金及翼方。大腸篇曰。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非。說既見。
梁門(甲乙)承滿下一寸。(甲乙)對中脘(類經)孕婦禁灸(類經)
關門(甲乙)梁門下。太乙上。(甲乙)梁門下一寸。(千金)對建里。(類經)
按千金翼門作明。誤。外臺。作五分。非也。
太乙(甲乙)關門下一寸。(甲乙)對下脘(類經)
按千金。並翼方。外臺次注。資生。聖濟。寶鑑。作太一。無異義。千金翼門作明。誤。
滑肉門(甲乙)太乙下一寸。(甲乙)天樞上一寸。對水分。(類經)
按聚英。醫統。作下挾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三寸下挾之下字。吳文炳。作一。
天樞(脈經)一名長溪。一名谷門(甲乙)一名大腸募(肘後)一名循際。一名長谷。(千金)去肓俞一寸五分。挾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滑肉門下一寸(次注)魂魄之舍。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同上)
按谷門。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聖濟。類經。發揮。聚英。大全。醫統。作谷門。音通。資生。溪作雞。肓作育。千金脾臟篇曰。長谷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又曰挾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旁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千金翼作挾臍相去各二寸。聚英。吳文炳。作去肓俞半寸。蓋寸半之誤。大成。作一寸。脫字。奇穴部。魂舍。可合考。
外陵(甲乙)天樞下大巨上。(甲乙)天樞下一寸。(次注)對陰交。(類經)
按千金作天樞下半寸。非也半寸。當作寸半。當時或有此說。外臺作長溪下五寸東洋先生曰寸。疑當作分。又從千金之說也。景岳全書曰。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屢用。屢驗。臍者陰交之誤。
大巨(甲乙)一名腋門。(甲乙)長溪下二寸。(甲乙)外陵下一寸。(次經)對石門。(類經)
按腋。外臺。作掖。千金。作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非也。長溪天樞也。
水道(甲乙)大巨下一寸。(增注)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共作大巨下三寸。以下諸書從之。聚英。吳文炳。作二寸。千金。千金翼曰。挾屈骨。相去五寸。此水道蓋奇穴。詳奇穴部。寶鑑。作天樞下五寸。非是。說見下。
歸來(甲乙)一名溪穴。(甲乙)水道下一寸(增注)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氣府論注。聖濟。作二寸。水熱穴論注新校正。作三寸。外臺。作五寸。千金注資生。引外臺。作三寸。說見下。千金婦人篇。作挾玉泉五寸。不是。
氣衝(素問)一名氣街。(素問)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甲乙)宛宛中。(資生)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甲乙)禁刺。(資生)
按大全曰。一名氣衝。衝沖。古通用。非一名。不取。骨空論曰。毛際動脈。歸來下。動脈是也。千金。外臺作歸來下一寸。鼠鼷。素問曰。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注曰。氣街。在腹下挾臍兩旁相去四寸。鼠僕上一寸。動脈應手。新校正云。別本。僕作鼷。張介賓曰。僕當作鼷。千金翼。作鼠𪖈。醫門摘要曰。鼠鼷羊矢同。非矣。羊矢骨與是不同。按王冰言挾臍兩旁相去四寸者誤。又水熱穴論注曰。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本草別錄。馬刀條曰。除肌中鼠鼷。外臺。箕門注曰鼠鼷痛。小便難。金鑑曰。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鼷。溪鼷音通說文曰。小鼠也。即春秋言鼷鼠食郊牛角者。陳藏器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琢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周人遇鄭賈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璞視之。鼠也。因謝不取。戰國策同。蓋僕鼷者璞之轉訛也。按毛際腿中肉核。動應手俗所謂橫根所是也。千金外臺並作歸來下一寸。入門作天樞下八寸。夫臍下至橫骨六寸半。骨度為然。何得八寸。素問曰。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次注曰。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也。又曰。挾臍廣三寸。各三。注曰。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又曰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注曰謂大巨。水道。歸來也。馬蒔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言鳩尾下一寸曰巨闕。又下一寸半曰上脘。今曰三寸者。正以鳩尾上之蔽骨。數起也。鳩尾下三寸半。為胃之中脘。今五寸者。字之誤也。以下至橫骨。言自中脘以下。有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穴共計一十三寸。今曰。六寸半。一者。疑當為二。六寸半者二。則為十三寸也。是腹部中行之脈法也。此注牽強附會。可笑也。巨闕下一寸半。取上脘穴。強合經文。此承皇甫氏之謬也。不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為一十三寸說。以一為二。故誤如此解書何難之有。如其無徵何。學者察諸。折衷曰天樞。與任脈神闕。相對。氣衝。與任脈曲骨相對而自曲骨。至神闕。相去五寸也。如斯從天樞至氣衝。亦當相去五寸。然甲乙說天樞氣衝之間相去分寸。甚有餘。而難。合於曲骨神闕。相去之寸。恐非也。經曰下臍二寸。各三。二寸中有三穴也。不可解。凡臍下四寸。而別取此氣衝穴於毛際。與經文合。從甲乙。千金等。大巨。水道歸來相去為二寸。則至歸來六寸。歸來下半寸間取此穴。而不合。經文毛際語竊疑素問上文言挾臍三寸。各三。至此乃言下臍二寸各三。二字三誤。不然則各字不穩。且大巨水道歸來。各每寸一穴則與外陵並度之。得臍下四寸乃歸來下一寸。為氣衝穴正與橫骨二穴相對。又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之三。亦五之誤然則挾鳩尾之旁。當乳下行五寸。每寸一穴。各字義亦穩矣。仍記數言。以待來哲。因次注。挾中行。二寸語。以此穴為橫骨兩端不覺衝門同處。甲乙。千金以氣衝屬腹部三行。以衝門屬四行。腹部四行。自兩乳。下行至橫骨端。因知自胸至小腹漸狹也。而其書挾任脈幾寸使人知在某行中也。甲乙。千金。以部分列。故言自某穴。挾某穴幾寸。至某穴。言起自某穴旁下行至某穴也。外臺。始以穴系經而以任脈屬腎經。督脈屬膀胱經。及滑壽。十二經合任督二脈為十四經。爾後說經穴者。一據十四經至一行中別布置三四所。乃每穴。不能言挾某幾寸。後人不知此義也。故以腹部四行置橫骨六寸半中。準擬分量。目巧度之。骨度正誤曰。自天樞至橫骨六寸半蓋腎經與任脈。不為臍下五寸也。脾胃之兩經。可取於六寸半矣是亦臆說古書。言橫骨有二義。以橫骨為穴名。故有此誤。
急脈(素問)厥陰毛中。(素問)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
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則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少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也。(次注)
按類經曰。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金鑑。堅然。作而堅。
腹第四行。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衝門。凡十四穴。
期門(傷寒論)一名肝募(大成)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舉臂取之。(甲乙)承滿旁。(增注)
按第二肋。及兩肋說詳。於不容下。本文不容字。寫誤。當作承滿。其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第二肋端。是期門也。第二肋。千金曰。奔㹠。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肋。舊作脅誤。(針灸篇。婦人病中作肋)第二肋。言乳下第二肋也。端。本事方。作間非矣。不容。當兩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則在膺骨間。而甲乙千金。共屬腹部。可疑之一也。不容在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又謂肋端可疑之二也在膺骨間。而謂肋端。可疑之三也。自大橫倒量上行至不容。不合骨度之數者。一寸。可疑之四也。故謂傳寫之誤也。今試自直臍大橫穴量之。大橫上三寸。腹哀。腹哀上一寸五分。日月日月上。五分。橫平當通谷也。通谷旁一寸五分。承滿也。承滿旁一寸五分。直兩乳下行當肋端。於是。不容誤謬。可始解矣。近世。唯取不容二字。不取肋端直兩乳五字何也。聚英。作乳直下一寸半。大成。作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不是。寶鑑曰。令人仰臥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此乃正穴。大約直兩乳。為的此說為是而言二寸半者。不可從。
日月(甲乙)一名膽募一名神光(千金)期門下五分。(千金)
按千金。外臺。資生。聖濟。作期門下五分。是也。次注。作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無稽之言也。何則日月在期門下五分。期門乳下肋端是也。假使期門在不容旁蔽骨下一寸五分旁。此不容也。其下五分。無橫直心蔽骨之理。資生經。有陷中字。此以期門取不容旁之誤也。以為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則此穴亦在胸中骨間故謂陷中。杜撰也。甲乙經。作期門下一寸五分。蓋據期門在不容旁之文。後人謾補入一寸字也。故今從千金等。聚英。日月無。說見輒筋。
腹哀(甲乙)日月下一寸五分。(甲乙)禁針灸。(入門)
按入門。作日月下一寸。非也。說見期門。
大橫(甲乙)一名腎氣。(醫綱)腹哀下三寸。直臍旁。(甲乙)
按千金。作二寸。資生。聖濟。發揮。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作三寸五分。寶鑑。作一寸六分。共非也。說見上。腎氣穴。醫學綱目。引扁鵲曰臍旁相去各四寸。主治腳氣蓋此穴也。乃今移入一名。千金膀胱篇曰。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非也。
腹屈(甲乙)一名腹結。(甲乙)一名腸結。(千翼)一名腸窟。(外臺)一名陽窟。(聚英。吳文炳。)大橫下一寸三分。(甲乙)
按資生作三分。蓋脫一寸字也。
府舍(甲乙)腹結下三寸。(甲乙)
按千金。針灸篇婦人病。作去大橫五寸。聚英。吳文炳。作腹哀下三寸。入門。寶鑑。作大橫下三寸。大成作腹結下二寸。寶鑑同之。共非也。醫門摘要曰。衝門上七分。是也。
衝門(甲乙)一名慈宮(甲乙)一名上慈宮。(聚英)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甲乙)
按千金曰。泄利所傷。煩欲死者。灸慈宮。二七壯。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不是。
側脅部第七
(凡二十穴)
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按角。額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見面部。
淵腋(靈樞)一名腋門。(千金注)腋下三寸。(素問)宛宛中。舉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諱淵。故避之。太淵。亦作太泉。類經。聚英。以下諸書。終以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諸風篇。有腋門穴。與此文相似。詳於奇穴部。
輒筋(甲乙)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甲乙)淵腋前一寸。(入門)
按著。次注。作搓。復。發揮。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註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統。大成。受其誤也。金鑑。亦不知其誤。而作從淵腋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謬妄不可讀。
大包(靈樞)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
按聚英。吳文炳。作皃肋間。皃疑九誤。
天池(靈樞)一名天會。(甲乙)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甲乙)側脅陷中。(入門)
按脅。千金。作肋。而無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語而不詳。次注。作乳後二寸。入門。作乳外二寸。金鑑。作乳旁一二寸許。骨空論云。撅骨。王冰曰。尾窮謂之撅骨。撅。䕅。通用。說文曰。撅臀骨也。䕅。本作蒚。非此義。醫門摘要曰。按禮內則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彙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或曰。撅與掘通。又轉與崛通。崛起貌。金鑑。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後有肋骨。稍高大崛起者是也。余嘗刳剝刑屍觀肋骨。枚枚無所異。不見崛起者。按字書曰。撅投也。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輒筋。當肋後其肋前。是天池也。大包言側脅。天池言著脅。則以僅著脅部也。脅或作肋。著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併然在膺骨陷中。則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後一寸。逼肋骨。胸鄉。天溪。食竇。諸穴。胸部四行。雖在側脅屬胸部實是著脅處。則以乳後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
章門(脈經)一名長平。一名脅窌。(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髎。(大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甲乙)
按千金。明堂。作大橫文外。文。蓋之誤。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無文字。季脅者。淵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頭向前。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就脅之所盡曰季脅。而不言季肋者。向後更有小肋也。愈知言季脅之有字法也。京門下注。有季肋之文。可證也。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以下諸書。皆作季肋。不辨其義也。神應。類經。大成。作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入門。作橫取六寸。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作兩旁九寸。皆拘矣。類經又曰。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是帶脈之注。不可從。肘後曰。小肋屈頭也。大全。一名季肋。是京門也。故不取。類經曰。肘尖盡處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脅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說既見。醫門摘要曰。類經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募者。募結之義。而經脈結聚於此。俞者輸也。脈氣轉輸於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而言不針者。可疑。千金曰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是天樞異名。而穴注。與章門同。大全曰。飛虎。即童門也。童。章。字相似。恐是章門誤。又支溝。一名。又奇穴有飛虎。
京門(甲乙)一名氣府。一名氣俞。(甲乙)一名腎募。(大成)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千金)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類經)
按俞。外臺。作輸。季肋。資生。類經。作季脅。蓋據素問兩季脅之間。灸之文也。然言兩季脅之間。未辨何穴也。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季脅。季肋。說既見。監骨。次注。作骼骨。又居髎下注云。監骨。次注作骼骨。骼與髂通。監有攝守義。左傳。君行則有守。守曰監。監骨。攝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監骨。曰腰髖骨。曰腰髁骨。由此觀之。監。髖。髁。共髂之轉音同義。古書。皆言監骨。蓋古言也。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而章門。當季脅。淵腋直下則在向後季肋之本。肋末連接腰骨。略屬腰部。故曰。監骨腰中。王太僕。監骨下。加與字。益通。就脅腹之交。取章門。故曰季脅。向後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門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門曰端。京門曰本。可以見也。千金翼。外臺。與千金同。甲乙。作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帶脈註文。混入於此。傳寫之誤。故從千金。折衷曰。以帶脈之法。恐非也。法。疑注誤。可謂能解書也。類經。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帶脈(甲乙)季脅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季肋。後人不辨章門季脅之義。妄改作肋也。果其說之是乎。帶脈。當微如後而下也。不得取於季脅章門下。神應經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七寸半。類經。作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則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豈得用折量乎。
五樞(甲乙)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資生)
按旁。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下。入門。作外。自章門至居髎。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脅至髀樞六寸間。不可容此四穴。岡本。斜從小腹向陰毛際。取此諸穴恐非也。甲乙。千金。載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說今量之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四寸八分。章門直臍旁也。水道臍下四寸也。骨度篇。季脅下。至髀樞。六寸。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略相同。然水道。間府舍說分寸者不穩。但取之帶脈下三寸。可也。明堂。作帶脈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維道(甲乙)一名外樞。(甲乙)章門下五寸三分。(甲乙)
按類經。作中極旁。八寸五分。不可從。
居窌(甲乙)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甲乙)
按監骨。次注。作骼骨。蓋內經云。兩骼髎者是也。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崛起骨。謂之髂骨。說已見。骨度篇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據此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脅側六寸之際。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許。陷者是也。謂章門下。則維道微前行。居髎。亦旁骨斜下。何則帶脈。五樞。謂季脅下。帶脈下者。可見。凡謂髎者。取骨罅巨髎。顴髎。肩髎。八髎類。可徵也。或取之環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環跳而屬足部。居髎。在其下。屬季脅之中。謬誤較然。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誤。金鑑。從維道。下行三寸。非也。
卷之四
手部第八
夫欲取手足經穴。先以指按井穴經渠。緩緩從指所之。而上則筋肉自分。到肘中大筋外。尺澤之處乃為流注之溪谷。內經。所謂。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榮衛舍大氣者。是也。如絡穴別走他經者。則須據其經考之。
骨度篇曰。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按正誤曰。自大椎下脊中。至肘尖。為一尺七寸妄。
手太陰肺及臂。凡十八穴。
少商(靈樞)一名鬼信。(千金)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素問)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同上)禁灸(聖濟 資生)
按凡去爪甲如韭葉者。去其爪甲所與肉交形似韭葉者也。故古典。言爪甲上與肉交者。俗人不悟。以為去爪甲容韭葉許。誤矣。何則甲後容韭葉。則過第一節也。妄哉。折衷云。甲乙少澤穴下曰。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據之則韭葉之分寸。當為一分。凡爪甲上。謂甲後也。手之上下。指尖頭為下。前後指尖頭。為前手指之內外。以伏掌言之。外臺甄權曰。大拇指甲。外畔當角。是以反掌言之。與古說不合。外。恐寫訛。聖濟曰。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
魚際(素問)手魚也。為滎。(靈樞)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甲乙)禁灸。(入門)
按魚者。謂手魚腹也。此穴。世人多取掌後橫紋內側。誤矣。靈樞曰。魚際者。手魚也。滑壽曰。曰魚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又孫真人脈論曰。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後紋。卻而十分之。所謂魚際。指魚腹赤白肉際也。凡魚腹四邊。皆可謂魚際也。脈論所說者。非穴名也。折衷曰。凡手足拇指之節數。原與諸指不同。故於諸指也。第三節為本節也。於拇指也。第二節為本節也。即入門。所謂魚際。在大指二節後。內側散脈中。是也。獨張氏以為本穴在寸口之前。魚之後。以側腕高骨。強為本節。非也。十四經鈔曰。經曰。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是可見經脈流行之次序然滑氏取穴於魚腹下腕骨上。故於本文上魚下。為句。學者其再詳之。
太淵(素問)一名鬼心。(千金)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掌後。(甲乙)橫紋頭。(明堂)
按魚後魚腹後也。魚際後。有腕骨。阻腕骨。是即一寸弱。故此穴取腕後也。聚英曰。一名太泉。非是。說見淵液。大成。作掌後內側。橫紋頭。非也。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不與本輸篇合。
經渠(靈樞)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靈樞)陷者中。(甲乙)脈中。(聖濟)禁灸。(甲乙)
按動而不居。謂動脈也。入門云。寸口下。近關上脈中。非矣。
列缺(靈樞)一名童玄。(折衷引醫統今本不見)腕上分間。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靈樞)骨罅宛宛中。(外臺引甄權)旁關骨上側。(增注)為原。(千金)
按分間。謂分肉間也。寸半。舊作半寸。字倒錯也。據甲乙訂之。外臺甄權曰。腕後臂側三寸。交叉頭。兩筋骨罅。宛宛中。三寸二字。誤也。資生。作以手交叉頭指末。神應經。作手側腕上寸半。以手交。中指頭末。兩筋兩骨罅中。發揮。從之。而中指作頭指。注曰。當作食指。折衷曰。第二指為頭指。即食指也。又謂之鹽指。發揮注曰。頭指。當作食指非也。類經。引滑氏。作食指末。聚英。醫統。吳文炳。共引滑氏。作頭食指末。大成。作食指盡處。入門。作鹽指。寶鑑。引資生作中指。今試之。不當寸半處。不可從也。此穴當陽明經之分。甲乙曰。太陰之絡。是脫別走陽明之四字也。外臺注曰謹按銅人針經。甲乙經。九墟經無五臟所過為原穴。惟千金方。外臺秘要方。有之。蓋是林億之注也。乃今原穴。皆記各穴下。又抄十二原篇徵古時有原穴。原穴見太淵下。與千金不同。
孔最(甲乙)太陰之郄。去腕七寸。(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去腕。千金。千金翼。外臺。明堂等。作腕上。入門。寶鑑作腕側上。金鑑云。上骨下骨間。未知所指。不可從甲乙。有專金二七水之父母八字。千金外臺。共不載。是五行家之文。非皇甫氏之文。注語誤入本文。注云。此處缺文。非也。
尺澤(素問)一名鬼受。(千金)一名鬼堂。(千翼)肘中之動脈也。為合。(靈樞)肘中約上。(甲乙)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外臺引甄權)大筋外。(入門)禁灸。(甄權)
按尺。甲乙作天。刊誤。明堂。作釋。臂屈下。有伸字。聚英作屈肘。吳文炳。肘中作肘後。約上謂橫紋約上也。
俠白(甲乙)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甲乙)尺澤。上五寸。(岡本)
按俠。吳文炳。作夾。壽世保元曰。先於兩乳頭上。塗墨合兩手直伸夾之。染墨處。即是穴也。恐有差。不可從。
天府(素問)腋內動脈(靈樞)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中。(甲乙)舉臂取之。(聖濟)禁灸(甲乙)
按資生。類經曰。以鼻取之。入門。作舉手以鼻取之。吳文炳。金鑑。作以鼻尖點墨。共是捷法也。欲據此法須急舉手。緩則當俠白。故不取捷法。吳文炳。並大成。作肘腕上五寸。非也。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十六穴。
中衝(靈樞)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為井。(靈樞)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甲乙)爪甲角。(次注)內端。(大全)
按內經。甲乙。諸書。無內外側字。次注。聚英。言爪甲角。亦無內外文。大全。言內端者。原於邪客篇。稻垣道恆筋骨銅人圖曰。手厥陰中衝穴。古來不辨中指之內外。靈樞二篇曰。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勞宮在內間。則中衝。亦當在中指內側也。七十一篇曰。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既曰端內。曰內廉明是中指內側。爪甲角。按本腧篇曰。心出於中衝。手少陰也是厥陰而言少陰。張介賓曰。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臟。其氣相通。皆心所主。又引邪客篇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然而此篇既論井滎腧經合。則不當為無腧之解也。金匱真言論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又論俞者。可見也。只與邪客篇。異例也。本腧一篇。不及手厥陰。乃知脫少陰一條。傳寫誤以厥陰作少陰。邪客篇。明言心主之脈出於中指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厥陰起中指者。可知也。又經筋篇曰。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此篇不曰脈。而曰筋。其所通亦不同。張曰經脈營行表裡。經筋出入臟腑。然而終篇不論此事。蓋臆說。古人皆言內經。不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若靈樞無異論。然間亦有可疑者焉。至心與心主之兩脈。多不吻合。蓋以不出一口之論也。
勞宮(靈樞)一名五里。(甲乙)一名鬼路。(千金)一名掌中。(類經)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靈樞)掌中央。動脈中。(甲乙)橫紋。(資生)
按掌中。手掌中央也。明堂經。作手心中。以無名指屈指頭著處是也。發揮曰。資生經云。屈中指。以今觀之莫若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今按資生經曰。屈無名指著處是。與滑氏所引不同。入門曰。屈中指取之。皆捷法也。予試之。間有不合者。不可用也。屈指使掌中凹。直中指內間。橫紋中。陷者。此穴也。捷法不可悉廢。亦不可深泥也。十三鬼穴。鬼路。即勞宮也。詳於間使。
大陵(靈樞)一名心主。(脈經)一名鬼心。(大全)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靈樞)手腕第一約理中。當中指。(肘後)
按千金注。以鬼心為太淵。大全。為大陵。折衷。引千金亦為大陵。蓋以千金。掌後橫紋名鬼心。有兩說。未知孰是。姑存二說。方下謂陷中也。脈經曰。心主在掌後橫理中。肘後曰。心主云云。其紋以肘後為詳。故系之本注。又以心主為一名。千金曰。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也。甲乙千金翼。外臺。資生。發揮。作兩筋間。陷者中。千金。作兩骨間。次注。作掌後骨兩筋間。類經。聚英。醫統。金鑑作掌後骨下橫紋中。義同十二原篇曰。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是心包經。而為心之原者。說已見。
內關(靈樞)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靈樞)絡別走少陽。(甲乙)與外關相對。(類經)大陵後二寸。(入門)為源(千金)
按靈樞曰。刺兩關者。伸不能屈。兩關者。內關外關也。謂伸肘而取之也。千金注曰。外臺。作五寸。今本作二寸。
間使(靈樞)一名鬼路(千翼)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為經(靈樞)掌後三寸。陷者中。(甲乙)大陵後三寸。(入門)
按三寸之中言掌後三寸。兩筋之中間也。肘後作兩腕後。兩字衍。鬼路。千金翼云。從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針度之。名鬼路。此名間使。大全。歌括。類經併為一名。千金。十三鬼穴注。為勞宮者。恐非也。千金風癲篇。作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千金翼。諸風篇作二寸誤。
郄門(甲乙)手心主之郄。去腕五寸。(甲乙)掌後。(千金)大陵後五寸。(入門)
按千金注曰。外臺云。去內關五寸今本無此語。
曲澤(靈樞)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靈樞)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神應)
按屈者。屈肘也。甲乙。作屈肘。入門。作肘腕內橫紋中央。非也。
天泉(甲乙)一名天溫。(甲乙)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甲乙)
按溫。外臺。資生。類經。聚英。寶鑑。吳文炳。醫統。大成。並作濕。千金。無去臂二字。是也。類經。作去肩臂。不穩。據去臂二字。則當曲澤上二寸。對腋處然前人共取之於臑內廉。對腋處。腋下二寸。自曲澤隨分肉。而上。則至腋下退二寸。此穴也。千金。並翼方。外臺。作舉腋取之。無異義。
手少陰心及臂。凡十八穴。
少衝(甲乙)一名經始。(甲乙)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甲乙)爪甲角。(資生)
按凡手指言內外者。以伏掌而取之。故此穴取小指爪甲角對無名指處。直少府後也。靈樞。缺少陰一條。本輸篇曰。心出於中衝。手少陰也。說既見。
少府(甲乙)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為滎。(甲乙)掌內。(大全)
按本。千金。作大。在掌中小指次指間。橫直勞宮。今世人。取掌外側者。非也。類經。聚英。大成。作骨縫。亦粗。金鑑曰。小指本節末。外側。非也。
神門(甲乙)一名兌沖。一名中都。(甲乙)一名銳中。(聚英)掌後銳骨之端(靈樞)陷者中。為俞。(甲乙)當小指。(次注)動應於手(同上)
按甲乙經。作兌骨千金。外臺等同。兌銳。通凡稱兌骨。皆言骨頭尖者也。兌眥。兌肉。共同。滑壽張介賓。以兌骨。為腕下踝骨。後世諸人不曉。遂以據之。岡本氏和語抄。辨之詳矣。果滑張之說是乎。素問曰。顱際兌骨。又曰。肘外銳骨。豈頭肘有踝骨邪。類經。曰。足跗後圓骨曰踝。手腕後圓骨亦名踝。圓銳。形異。何其言之妄也。腕骨注曰。起骨下。陽谷。注曰。銳骨下。養老注曰。踝骨上。豈一踝骨而有三名乎。說詳於後。予故以自肘至腕一尺二寸半法。定之先取掌後橫紋後一寸。當小指間。點之。此為通里穴。次取橫紋與通里之中央動脈中此掌後五分。乃為陰郄穴則神門自在掌後尖骨端。橫紋微後。可見也。後人泥滑張之說。以心經。取諸。側腕。故以神門為腕骨中側。腕宛宛中。誤矣。繆刺篇云。少陰銳骨之端。次注曰。謂神門穴也。今取心經於掌內側小指無名指間。直到肘外銳骨之內也。掌後側腕為小腸經。說見於後。俗醫之取此四穴。唯布四指以定之。妄謬甚矣。次注。作掌後五分。不取。
少陰郄(甲乙)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甲乙)當小指。無名指間(增注)
按甲乙。少陰上。有手字。外臺。次注。作少陰郄。千金並翼方。資生。聖濟無少字。後世皆同。
通里(靈樞)掌後一寸。別走太陽。(靈樞)陷者中。(明堂)直陰郄後。(增注)
按里。千金。千金翼。作理。掌。甲乙。作腕。經脈篇云。去腕一寸半。馬蒔曰。半字衍。觀下掌後一寸可見。是也。諸書共無半字。類經。作腕側。非也。說見下。
靈道(甲乙)掌後一寸五分。為經。(甲乙)
按甲乙或曰。一寸諸書皆載之。掌後一寸。此通里也。千金不載或曰一說是也。
少海(甲乙)一名曲節(甲乙)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脈應手為合。(甲乙)與小腸經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增注)
禁灸。(甄權)
按小海。少海。二穴唯隔一骨內外耳。故諸醫聚訟紛紛。小海注曰。挾肘內大骨外廉。少海注曰。挾肘內大骨內側。其義較然著明。故增注曰。與小腸經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小腸經支正。既取外廉。則小海。又在大骨外可知也。故甲乙。少海注云。肘內廉。節後。可見已。外臺。所引甄權曰。穴在臂側曲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而取。是少海穴。欲取此經。仰手微屈腕又微屈肘。內向。自掌後神門穴就分肉緩緩到肘內。過大骨。又內側數寸。留腋下中央。聚毛里是極泉也。取小腸經。亦屈腕屈肘若前法自後溪緩緩隨外側。到肘內。挾大骨出外廉是小海穴也。俱以分肉探之奚疑。故取小海。唯過肘內大骨。取陷者中。則不拘甄氏所謂橫紋頭。自得之也。千金翼。銅人。資生。入門。類經。聚英。醫統共從甄氏說。如次注。明堂。資生。發揮。吳文炳。聚英。醫統並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岡本氏以為小腸經小海穴注混於此。是也。
青靈(明堂)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明堂)禁刺。(入門)
按甲乙。千金。外臺。不載此穴近時針灸書皆有。入門作青靈泉。發揮。無伸肘字。吳文炳。作伸臂舉臂。折衷曰。小海後三寸。
極泉(甲乙)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甲乙)臂內。(聖濟)
按千金。胸作骨。字誤。千金翼。外臺。吳文炳。無中字。入門。醫統。寶鑑。中作處。折衷曰。腋下中央。聚毛里是穴。得之。
手陽明大腸及臂。凡二十八穴。
商陽(靈樞)一名絕陽(甲乙)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為井。(靈樞)內側(甲乙)爪甲角(千金)禁灸(入門)
按大指次指。類經。金鑑。作食指。入門。大全。作鹽指。無異義。下同。
二間(靈樞)一名間谷。(甲乙)本節之前二間為滎。(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
按本節之前。謂大指次指本節之前。受上文故略之也三間亦同。聚英。吳文炳作食指。說見上。
三間(靈樞)一名少谷。(甲乙)本節之後。三間為腧。(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
按聖濟。作內廉側。千金翼。瘧病篇曰虎口第二指節下一寸。
合谷(靈樞)一名虎口(甲乙)大指岐骨之間。為原(靈樞)大指次指間(甲乙)大指虎口兩骨間。陷者中。(千金)妊娠不可刺(聖濟)
按大指與次指。岐骨也。明堂。作兩骨罅間。宛宛中。無異義。千金翼曰。虎口後。縱紋頭。立指取之。宛宛中縱紋頭。不及岐骨。故不取此穴孕婦禁刺蓋徐文伯故事。說見於三陰交。
陽谿(靈樞)一名中魁(甲乙)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靈樞)腕中上側。(甲乙)張大指次指取之(金鑑)
按筋。甲乙。作旁非也。腕中。腕骨之中也。十四經鈔。作關骨下非也。資生曰。辛師舊患傷寒。方愈。食青梅。既而牙疼甚。有道人為之灸。屈手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初灸覺病牙癢。再灸覺牙有聲。三壯疼止。今二十年矣。恐陽谿也。今按治齲齒痛者。合谷有奇驗。其以為陽谿非。
偏歷(靈樞)去腕三寸。別入太陰(靈樞)陷者中。(明堂)上側(增注)
按去腕。甲乙以下諸書。作腕後。義同。別入。甲乙。作別走。聖濟。聚英。發揮。寶鑑。作腕中後。
溫溜(甲乙)一名逆注。一名蛇頭。(甲乙)腕後六寸(甲乙)動脈中。(明堂)從偏歷穴。上行三寸。(金鑑)
按溜。千金。千金翼。明堂。寶鑑作留。古通用。入門。作流。資生。吳文炳。醫統。大成。蛇作池。大全。作地。聚英。作沱字誤。甲乙載少士五寸。大士六寸。千金。外臺。以下諸書從之。凡分寸據其人折量。豈獨此穴以大士少士別之耶。故不取。明堂。作五寸六寸間。亦不取。徐氏歌作腕後五寸非。銅人並大原先安醫門摘要。作小士六寸。大士五寸。錯置。
下廉(甲乙)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與輔齊。兌肉。其分外邪(甲乙)曲池下四寸。(類經)
按入門。大全。作曲池前五寸。並非也。輔骨下。輔骨之前也。與。舊作恐。蓋字誤。今改作與。千金。無與輔以下九字。邪。斜也。其分。分肉也。外臺。資生。聖濟。以下諸書。並無與齊二字。邪。外臺。類經。入門。作斜。資生。作針。聚英。吳文炳。大成。引銅人。作斜針。
上廉(甲乙)三里下一寸。其分抵陽明之會。外斜(甲乙)曲池下三寸(類經)
按陽明之會。舊作陽之會。外臺等有明字。今補之。資生。作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聖濟。醫綱。無針字。醫統。無斜針二字。千金。無其分以下八字。入門。大全。作曲池前四寸。非也。
手三里(甲乙)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甲乙)
按明堂。聚英。作三里。一名手三里。大成。吳文炳。從之非是。資生。神應。入門。大全。作曲池下三寸是上廉穴。不可從也。今從甲乙取之銳肉端。可也。折衷曰一名鬼邪。非鬼邪是足三里。
曲池(靈樞)一名鬼臣(千金)一名陽澤。(千翼)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靈樞)肘骨中。以手按胸取之(甲乙)屈肘兩骨之中(次注)臂相連處。(本事)
按千金翼。小腸篇曰。陽澤。一名鬼臣。今移入一名。按胸。次注。資生。以下諸書作拱胸。千金曰。肘後轉屈肋曲骨之中。轉。輔之誤。肋。肘之誤。資生作屈肘。曲中。蓋脫字。兩骨。外臺。聖濟。明堂。發揮作曲骨。此穴應屈肘迫其兩骨屈曲間取之。千金諸風篇作兩肘外曲頭。世人多據明堂。本事方。入門等。取橫紋頭者誤也。(本事方曰。臂相連處。以手拱胸取之。紋盡處。是穴)
肘窌(甲乙)一名肘尖。(外科樞要)肘大骨外廉。陷者中(甲乙)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類經)近大筋。(入門)曲池外旁。微後隔骨陷中(增注)
五里(靈樞)一名尺之五里(靈樞)天府下五寸。(素問)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甲乙)禁刺。(甲乙)
按向。千金並翼方作馬誤。脈。入門。作筋。
臂臑(甲乙)一名頭沖。(千金)一名頸沖(千翼)肘上七寸。䐃肉端(甲乙)肩髃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閉。(資生)禁刺。(資生)
按七寸舊作七分。䐃舊作膕。皆傳寫之誤今據千金。外臺等。訂之。一夫。銅人圖。作三寸。是也。然不可輒改。千金曰。頭沖在伸兩手直向前令臂著頭對鼻所注處。灸之各隨年壯。千金翼云一名臂臑。又按千金翼。伸兩。作兩伸。注作立。外臺。作住。此法恐致差謬。故不取。
手少陽三焦及臂。凡二十四穴。
關衝(靈樞)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與肉交者。(靈樞)爪甲角。(甲乙)無名指甲後。(千翼)
禁灸。(甄權)
按入門。小指次指作四指。資生一云。握拳取之。繆刺論雲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王冰曰。謂關衝穴。新校正曰按甲乙經。關衝穴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誤也。
液門(靈樞)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陷者中(甲乙)本節前陷(入門)
按液。甲乙。千金翼。外臺。作腋。千金作掖。今從靈樞資生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靈樞)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靈樞)握掌取之(入門)
按本節之後謂小指次指間。本節之後也。受上文故不重言。千金。外臺。作本節後間。諸書從之。千金翼。作小指次指後本節後間。蓋上後字衍。聚英。寶鑑。吳文炳。醫統。大成作液門下一寸拘矣。
陽池(靈樞)一名別陽(甲乙)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靈樞)手表上。(甲乙)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類經)斜近外踝處。(增注)禁灸。(資生聖濟)
按腕上。腕骨之上也。手表上。千金。外臺。無上字。入門作手掌背橫紋陷中。同義。聚英。吳文炳。大成。作從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非也。素問云。掌束骨下。灸之。王冰曰。陽池穴也。吳昆曰。陰郄穴也。醫學綱目曰。未詳當否。
外關(靈樞)去腕二寸。(靈樞)陷者中。別走心主。(甲乙)兩筋間。(類經)與內關相對。(大成)
按心主。舊作心。今據諸書補之。兩筋。大成。金鑑。作兩骨。聚英。吳文炳。作陽池上一寸。大全。作腕後一寸。並非也。
支溝(靈樞)一名飛虎。(類經)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靈樞)臂外。(千金)外關上。(增注)
按大全曰。飛虎穴。即童門穴也。又云。是支溝穴。以手於虎口一飛中指書處。是穴也。童是章。書是盡之誤。而章門。未聞名飛虎。恐有誤脫。入門曰。陽池後三寸。無異義。
會宗(甲乙)腕後三寸。空中。(甲乙)支溝外旁一寸。(入門)支溝。會宗。止隔一條筋。支溝上側。會宗外側。(岡本)一云。禁刺(類經)
按空中。言骨上空。資生。聖濟。發揮。吳文炳。大成。作空中一寸。誤矣。程敬通曰。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陷中。會宗。亦在腕後三寸空中。腕後空。唯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一云。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而三陽絡。又在支溝上一寸。會宗。故未易取也。俟高明者。訂之。金鑑曰。以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也。拘矣。
三陽絡(甲乙)一名通間。(次注)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素問)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甲乙)陽池後四寸。(入門)禁刺。(甲乙)
按絡。千金作胳。誤。明堂。作肘前五寸。是四瀆穴也。通間。聚英。醫統。吳文炳。大成。作通門。
四瀆(甲乙)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甲乙)三陽絡上。三寸半。(增注)
按寶鑑。作六寸。非也。
天井(靈樞)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靈樞)大骨之後兩筋間(甲乙)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資生。所引甄權)
按千金。作肘後外大骨。類經。作大骨尖後。聚英。作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
清冷淵(甲乙)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外臺資生。)肘上三寸。(千金。千翼。)天井上行一寸。(金鑑)
按甲乙。作肘上一寸。是天井穴也。一。恐字誤。故不取。千金。千金翼。入門。大全。作三寸。外臺。資生。發揮。聖濟。類經。聚英。寶鑑。醫統。吳文炳。大成。作二寸。不知孰是。姑從王氏。淵。千金。作泉。說既見。
消濼(甲乙)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甲乙)在分肉如蛇頭者。(岡本)
按濼。大全。作瀝。注證發微。作鑠。醫學綱目。作爍。分謂分肉也。下行。舊作下胻。字之誤。注曰。一本無胻字。聚英。醫統。吳文炳。大成。無行字。此穴在開腋。斜則肘分肉下行者。故今據千金。外臺。次注。訂之。開。發揮。類經。聚英。寶鑑。作間誤。
手太陽小腸及臂。凡十六穴。
少澤(靈樞)一名小吉(甲乙)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去爪甲一分陷者中。(甲乙)外側。(千金)去爪甲角如韭葉。(入門)
前谷(靈樞)一名手太陽(千金)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靈樞)小指外側。(甲乙)
按本節。謂手小指本節。承上文也。下同。千金曰。若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今為一名。又見奇穴部。
後谿(靈樞)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靈樞)陷者中。(甲乙)腕前起骨下。(明堂)橫紋尖上(大全)仰手握拳取之。(類經)
按溪。明堂。作溪。握掌外側。腕前本節之後橫紋尖。是也。
腕骨(靈樞)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靈樞)起骨下陷者中。(甲乙)按腕骨者。掌臂相交之處。又單稱腕。又稱腕中腕上者。皆同義。此穴在腕前。而名腕骨者以近腕也。猶鳩尾下五分名鳩尾橫骨上寸餘名橫骨也。世人多取諸踝骨前。誤也。欲取此穴。則先握掌向內以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橫紋頭。盡處。取後谿隨骨而上行腕前有小起骨。其前是腕骨穴也。凡言上下者。向肩為上。向指頭為下。故內經。去腕作上腕。又上廉穴。近肘。下廉穴。近腕。是上下之辨也。凡言前後者。向指頭為前。向肩為後故謂掌後腕後也。又前谷。在本節前。後谿。在本節後是前後之義也。俗醫。解起骨為踝骨。而不考上下前後字。只就踝骨前。上側。取此穴所以誤也。靈樞。有外側字。豈欺我哉。入門作掌後外側。高骨下。不知而臆斷。可笑也。起骨。聖濟。作銳骨。
陽谷(靈樞)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靈樞)手外側。腕中(甲乙)
按銳骨。說已見。握掌向內。則踝骨前。有尖骨。是銳骨也。銳骨前陷中。不待摸索即當腕骨之中。腕中。二字。可見也。今人多就踝骨後。上側。取此穴此不知上下義。何粗之甚。甲乙有外側二字。豈得取之上側乎。大全。作手外側骨踝下。骨踝。蓋錯置。而以銳骨為踝骨。不可從。
養老(甲乙)手太陽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者中。(甲乙)
按空。謂骨上之孔。故內經。有骨空論。其他如大迎。骨空。面頄空。或四髎第一空第二空。可以見也。千金。並翼方。外臺。作踝骨一空。在後一寸。在。蓋腕字之誤。發揮。類經。以下諸書。與甲乙同。資生。作踝骨上空寸。蓋脫字也。明堂。空作穴。無害。吳文炳。醫統聚英。大成作云。字誤。世人取此穴於踝上一寸。不知千金。外臺。有誤字也。一穴失其所。三穴不得真故歷摸後谿。腕骨。陽谷。直隨外側上行。腕後一寸。正當踝骨外側。自有一空。此養老穴也。然後甲乙腕後一寸。踝骨上一空九字可讀也。聚英。作踝骨前上。杜撰甚矣。內經。曰。手太陽經。出踝中。亦可徵焉。後讀岡本氏所著。盡與予說同。
支正(靈樞)上腕五寸。內注少陰。(靈樞)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明堂)外廉。(類經)
按甲乙。上腕作肘後諸書從之。資生。少陰作少陽。誤。
小海(靈樞)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靈樞)禁灸(甄權)
按經筋篇云。手太陽筋起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張介賓曰。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伸。甲乙。作屈。去端。作肘端。外臺。引甄權之說。作屈手向頭而取之。類經。吳文炳。大成。從之。明堂。聚英。醫統。作少海。誤。
卷之五
足部第九並圖
骨度篇曰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以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足太陰脾及股凡二十二穴
隱白(素問)一名鬼壘(千金)一名鬼眼(醫燈續焰)足大指端。內側也。為井。(靈樞)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爪甲角(外臺)禁灸(入門)
按明堂。載華佗穴。蓋隱白也。詳於奇穴部。千金。指作趾。下諸穴皆同。
太都(靈樞)本節之前下。陷者之中也。為滎。(靈樞)大指本節內側。赤白肉際。(肘後)
按本節。謂大指本節。承上文也。前。舊作後。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資生。以下諸書。從之。醫學綱目。獨作本節之前是也。不然則太白。不應容核骨下。故今訂之。金鑑。作次節末。骨縫。非也肘後。側下赤字。誤作寸。今改訂之。
太白(靈樞)核骨之下也。為腧。(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赤白肉際(類經)
按核。舊誤作腕。經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皆作核。故知腕字傳寫之誤。今訂之。核。梅核桃核之核。大指本節後。骨之如梅核者。是也。甲乙等。謂內踝前大骨。即然骨也。次注。解腕字。以為內踝前者。不知其誤也。發揮。流注條。作覆骨。注之曰。一作核骨。俗云。孤枵骨是也。孤枵骨踝骨別名。非核骨也。類經云。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得之。甲乙。內側下。有核骨字。省之。
公孫(靈樞)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靈樞)為原。(千金)
按本節之後一寸。近上側逼骨。本節者。大指之本節也。入門。金鑑。作太白後一寸。不是。類經曰。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千金。說源經者。不與本輸篇同。未知其據。暫記俟後日。
商丘(靈樞)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靈樞)內踝下微前(甲乙)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神應)內踝下。有橫紋如偃口形。(類經)三穴隔小筋。(增注)
按丘。入門。作坵。金鑑。作邱。口。恐刀字。
三陰交(甲乙)一名承命。一名太陰。(千金)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骨後筋前。(入門)孕婦禁刺(類經)
按千金及千金翼。灸㿗卵法。作八寸誤。千金曰。狂邪驚癇。灸承命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又曰。女人漏下。灸太陰名三陰交。千金翼云。太陰內踝上一名三陰交。又云針足太陰穴。在內踝上一夫。一名三陰交。今並移入於別名。骨下謂䯒骨後也。肘後曰。踝尖上三寸。金鑑。從之非也。凡踝上踝下之屬。皆除骨言之。資生曰。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外臺引集驗方曰。內踝上大脈。並四指是也。捷法之說。既見上。
漏谷(甲乙)一名太陰絡。(資生)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門)
按谷。大全。作裕。絡。千金。作胳。聚英。作經誤。聚英。吳文炳。並大成。骨下作䯒骨下。金鑑。作夾骨。
地機(甲乙)一名脾舍。(甲乙)膝下五寸。(甲乙)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明堂)
按甲乙曰。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刺腰篇曰。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王冰注之曰。是地機。機。入門。作箕。蓋以音通。輔。舊作轉。資生同。傳寫之誤。內輔骨至踝骨。一尺三寸。先取其中為六寸半。少下為漏谷。其下取中乃三陰交也。其六寸五分中。除一寸半取地機。共著䯒骨。金鑑。作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非矣。從漏谷。上行則五寸半。
陰陵泉(靈樞)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靈樞)膝下內側。(甲乙)與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許(類經)禁灸(入門)
按靈樞曰。陰之陵泉。或無之字。陽陵泉亦同。伸而得之。言伸足而得之也。以指按輔骨後。旁骨而上則至輔骨下指自止者。此穴也。資生。作當曲膝取之。金鑑。作曲膝橫紋頭。非也。類經。聚英。作或曲膝。取之。廢古書。一何至於此。岡本。以此穴為曲泉上。是曲膝之失也。
血海(甲乙)一名百蟲窠。(大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甲乙)骨後筋前(入門)陷中(類經)
按外臺。資生。發揮。半。作中。誤。千金翼。聖濟。作二寸。千金注。入門。大成。作三寸。金鑑。作一寸。並非也。類經。作膝內輔上橫入五分。拘矣。
箕門(甲乙)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太陰內市。(甲乙)陰股內。(資生)血海上六寸。(入門)禁刺。(入門類經一說)
按越兩筋。千金。無越兩二字。千金翼。外臺。無兩字。又按外臺。一作股上起筋間。類經。聚英。醫統。從之。資生。發揮。大全。寶鑑。醫統。吳文炳。亦作越筋間。越。起字之訛。字畫相近而誤寶鑑引靈樞曰。股上起筋間。是外臺一說之祖。然今本無此語。甲乙曰太陰內市千金。千金翼。外臺。並作陰市內。蓋字之訛。太陰內市。疑是入陰股內。暫記俟來哲。今以資生系本注。
足厥陰肝及股凡二十二穴
大敦(靈樞)一名水泉(千金)一名大順(醫學正傳)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
按次注曰。爪甲角。非也。此穴取爪甲上。近三毛之中處是古來之說也。類經。載一說曰。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聚英。醫統。從之。非也。凡井穴。靈樞。有言內外側又有不言之。似不可混焉。甲乙。有靈樞所不言而言之者。乃古傳不可廢。唯此穴曰及三毛之中。又繆刺篇云。三毛上。何取外側。千金曰。足大指聚毛中。是也。又云。石淋。灸水泉。三十壯。大敦是也。今為一名。又云。衄時癢癢。便灸足節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並治陰卵腫蓋指大敦。聚英。醫統。作大指縫間。非也。
行間(靈樞)足大指間也。為滎(靈樞)動脈陷者中。(甲乙)大指次指。岐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類經)
按大全。作大指外間。千金。外臺。脈下有應手二字。
太衝(靈樞)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靈樞)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甲乙)動脈應手。(次注)
按甲乙。載二說。諸書從之。考之其云自行間二寸。則帶本節而言。云自本節後二寸。則除本節也。然則一寸五分之說。近是。今據靈樞。取行間穴上二寸。是矣。外臺。作二寸半。類經曰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資生曰。診太衝脈可決男子病死生。聚英。作診病人太衝脈有無可以決死生。又注太谿曰。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張介賓。注衝陽曰。仲景所謂趺陽也。按仲景趺陽者。非穴名。指趺上動脈。太衝。衝陽。太谿。共所謂趺陽也。
中封(靈樞)一名懸泉(千金)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搖足而得之。為經。(靈樞)斜行小脈上。(千金)貼足腕上大筋陷中。(類經)為原。(千金)
按一寸半。甲乙。千金。並翼方。外臺。以下諸書。作一寸。與商丘混。今從古說。千金雜病論。次注。作一寸半。是也。搖足。甲乙以下。皆作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千金筋極篇。作內踝前。筋里。宛宛中。癭瘤篇。作兩足趺上曲尺宛宛中。千金曰。為原說既見。
蠡溝(靈樞)一名交儀(資生)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靈樞)陷者中。(明堂)
按諸書。作內踝上。儀。大全。作儀。千金曰。交儀。在內踝上五寸。不言蠡溝一名。故從資生。
中都(甲乙)一名中郄。(千金)一名太陰。(外臺)厥陰郄。內踝上七寸。䯒中。與少陰相直。(甲乙)脛骨中。(外臺)為經。(千金)
按與少陰相直。五字未詳。少。恐太之誤。以上二穴。取䯒骨中。外臺。一作陰陵泉。三陰交中間。
膝關(甲乙)犢鼻下二寸。陷者中。(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作三寸。非。類經。聚英。寶鑑。大成。吳文炳。作犢鼻下二寸旁。千金曰。厥陰郄。蓋誤。
曲泉(靈樞)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甲乙)膝內屈紋頭。(千金)
按輔骨。內輔骨也。
陰包(甲乙)一名陰胞(大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甲乙)陷者中。(明堂)踡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者中。(類經)
按包。資生曰。明堂。作胞。今從徐鳳為一名。別走。甲乙注曰。此處有缺。外臺。類經。同。
五里(甲乙)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作陰廉下二寸。外臺。作陰廉下二寸。去氣衝三寸。未知孰是。陰廉去氣衝二寸。則此穴在陰廉下一寸。恐字誤。岡本。以為陰股橫紋中亦可疑。刺禁論曰。刺陰股下三寸。張注曰。五里穴也。
陰廉(甲乙)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甲乙)陰股橫紋中。(岡本)
按類經。金鑑。作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未詳。類經。曰。羊矢在陰旁股內。約紋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入門。載羊矢穴。詳於奇穴部。
足少陰腎及股。凡二十穴
湧泉(靈樞)一名地衝(甲乙)足心也。為井(靈樞)足下中央之脈。(素問)取足心者。使之跪。(素問)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甲乙)
按沖。聚英。作衢。足心腳掌中心也。肘後曰。灸蹶心。當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壯。名湧泉。此說恐有訛。千金。作腳心大趾下大筋。又作足心下。當拇指大筋上。外臺。所引甄權。明堂。並作白肉際非。
然谷(靈樞)一名龍淵。(甲乙)一名然骨。(類經)然骨之下者也。為滎(靈樞)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甲乙)內踝前。直下二寸。(千金)
按淵。千金。作泉。說已見。素問曰。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又曰。無積者。刺然骨之前。次注曰。然谷穴也。千金翼。聚英。作一寸。
太谿(靈樞)一名呂細。(類經)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腧。(靈樞)動脈。(甲乙)內踝後五分。(類經)即原也。(類經)
按聚英曰。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說已見。類經曰。原者。未知何據。
大鐘(靈樞)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靈樞)動脈。(次注)大骨上。兩筋間。(聚英)
按甲乙。千金。外臺。資生等。作足跟後沖中。次注。作內踝后街中。又作足跟後。聚英。吳文炳。大成。作踵中。按沖。街踵皆傳寫之誤。當作陷。入門。作太谿下五分。拘矣。
照海(甲乙)一名陰蹺。(大全)足內踝下一寸。(甲乙)容爪甲。(千金)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應)
按神應經曰。內踝下四分。類經一云。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非也。千金。千金翼。外臺。無一寸二字。素問云。陰陽蹺四穴。王冰注之。以為陰蹺照海。陽蹺申脈。
水泉(甲乙)少陰郄。太谿下一寸。在足內踝下。(甲乙)微後。(增注)為原。(千金)
按下。疑後誤。然千金。千金翼。外臺。從之。以下諸書皆同。故不謾改之。太谿在踝後則其下一寸。當內踝後。故以增注。示其意已。千金。水泉。一名大敦。說見太敦。
復留(靈樞)一名伏白。一名昌陽。(甲乙)一名外命。(外臺)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靈樞)陷者中。(甲乙)前旁骨。是交信後旁筋。是復留。二穴只隔一筋。(類經)
按留。甲乙。作溜。古字通用。千金。作伏留。無異義。動而不休。言動脈也。類經作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從之。是傳寫之誤。故今二穴換地矣。金鑑。筋。作骨。神應經。作踝後五分。與太谿相直。且有除踝語。然踝上。皆除踝而言骨度分寸。固然。
交信(甲乙)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甲乙)復溜前。(入門)三陰交後。下一寸。(增注)
按入門。作三陰交後。非也。此穴。在後下一寸也。少陰前。言本經復溜穴。太陰後。言三陰交也。千金。千金翼。外臺。聚英。醫統。共作太陰後廉。資生曰。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腨。金鑑。作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旁筋。非也。又資生曰。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注云謂交信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竊意陰蹺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蹺穴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足謂照海。陰蹺所生。則是陰蹺乃照海。非交信。云云。王冰。注素問。此類極多。學者。須知之。
築賓(甲乙)陰維之郄。在足內踝上腨分中。(甲乙)
按賓。入門。作濱。腨分中腨腹分肉之中也。金鑑曰。俗名腿肚。聚英。醫統。作內踝上五寸。入門曰。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是陰谷之注誤。不可從。
陰谷(靈樞)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與曲泉。並向膕處。(增注)
按此穴。在曲泉後。大筋小筋之間也。按之應手。謂動脈也。甲乙。作膝下內輔骨後。次注。類經。聚英。醫統。金鑑。從之。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入門。發揮。寶鑑。無下字。是也。輔骨。吳文炳。作側骨。
足陽明胃及股。凡三十穴
厲兌(靈樞)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角。如韭葉。(甲乙)外側。(衛生寶鑑)
按繆刺篇曰。足中指次指爪甲上。王太僕。既辨之。大指下。內字。衍宜削。
內庭(靈樞)次指外間也。(靈樞)陷者中。(甲乙)
按次指。大指次指也。入門。作次指三指岐骨陷中。金鑑。作次指本節前。岐骨外間。非也。
陷谷(靈樞)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甲乙)
按明堂。谷作骨。甲乙。舊作大指次指間。外臺從之。共間上。脫外字。今據千金。千金翼。資生。補之。入門。作骨陷中。
衝陽(靈樞)一名會原。(甲乙)一名會湧。(聖濟)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得之。(靈樞)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甲乙)內庭上五寸。(入門)
按跗。甲乙。作趺同。三寸。千金方一說。神應。類經。作二寸。金鑑。陷谷條。作從衝陽下行二寸。共非也。素問云。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張介賓曰。即仲景所謂跗陽。說已見。千金翼。脫肛篇曰。衝陽穴。恐有誤謬。載於奇穴部。
解谿(靈樞)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靈樞)腕上(甲乙)系鞋處。(明堂)足大指次指間。直上跗上。宛宛中。(類經)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
按溪。明堂。作溪。甲乙注。並類經曰。氣穴論注。作二寸半。今本作一寸半。刺瘧論注。作三寸半。誤。
豐隆(靈樞)去踝八寸。別走太陰。(靈樞)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甲乙)
按發揮。無下廉之廉字。聚英。踝。作跗。非矣。
巨虛下廉(素問)一名下廉。(靈樞)一名下巨虛(千金)下上廉三寸。(靈樞)條口下一寸。(外臺)三里下六寸。(入門)舉足取穴。(資生)按三寸。外臺。作二寸。非。資生。引明堂曰。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是誤引上廉注也。肘後曰。上廉下一夫。不取。素問曰。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條口(甲乙)下廉上一寸。(甲乙)上廉下二寸。(外臺)舉足取之。(資生)三里下五寸(類經)
按肘後曰。上廉下一夫。資生。作廉上。一寸。廉字上脫下字。又引明堂。作上廉下。上下字畫易誤。蓋傳寫之誤。
巨虛上廉(素問)一名上廉。(靈樞)一名上巨虛。(千金)下三里三寸。(靈樞)蹺足䯒獨陷者。(素問)犢鼻下。䯒外廉六寸。(次注)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明堂)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坐取。(神應)
按肘後曰。三里下一夫。不取。
三里(素問)一名下陵。(靈樞)一名鬼邪。(千金)膝下三寸分間。(素問)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靈樞)低跗取之。(同上)䯒外廉。(甲乙)附脛骨外邊。捻之凹凹然也。(肘後)兩筋肉分間。(次注)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明堂)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次注)小兒禁灸(類經一說)
按氣府論曰。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次注曰。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針解篇曰。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跗上。刺腰痛論曰。刺陽明於䯒前。次注曰。正三里穴也。按取此穴。上逼骨。下傍筋。不附骨。則無驗。捷法甚多。不可從。肘後曰。以病人手。橫掩下。並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是其穴。不取。一夫說既見。只以附脛骨以下。系本注。聚英一說。入門。作犢鼻下三寸。非也。凡言膝上膝下。皆除膝臏骨而言之。資生。本事方。作舉足取之。發揮。聚英。醫統。從之。蓋原針解篇。類經。作豎膝低跗取之。原邪氣臟腑病形篇。
犢鼻(素問)膝下胻上。膝解。大筋中。(甲乙)膝頭眼外側。(入門)形如牛鼻。故名。(類經)刺犢鼻者。屈不能伸。(靈樞)禁灸。(入門)刺膝臏出液為跛。(素問)
按膝下。千金。並翼方。次注。外臺作膝臏下。胻上言䯒骨上。骨空論云。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次注曰。謂犢鼻也。膝解。舊作俠解。千金次注。外臺。資生。聚英。吳文炳。同。傳寫之誤也。聖濟。明堂。發揮類經。作骨解。胻。千金。資生。作骭(骭腳脛也)外臺。腳氣篇。作膝蓋上外角。宛宛中。不是。金鑑。作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膝眼非指穴名。然易混。屈不能伸。言取此穴屈足而取之。
梁丘(甲乙)一名跨骨。(大成)陽明郄。膝上二寸(甲乙)兩筋間。(千金)按丘。金鑑。作邱。千金一說。作三寸。大成作膝臏上一寸。非。
陰市(甲乙)一名陰鼎。(甲乙)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次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類經)禁灸。(甲乙)雖云禁灸。家傳亦灸七壯。(大成。次注曰。灸三壯。)
按千金。消渴篇。作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入門。作伏兔陷中。又按素問云。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次注曰在陰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捷也。按今此處無穴名。蓋陰市穴也。未詳。梁丘。直膝頭上。斜從分肉。到橫骨旁橫紋。止髀關。此其流注之溪谷。可考矣。
伏兔(素問)一名外勾。(大全)一名外丘。(寶鑑)膝上六寸。起肉間。(甲乙)正跪坐取之。(資生)膝蓋上七寸。(資生一說)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類經)膝髀罅上。六寸。向里。(入門)禁灸(甲乙。千金狂邪鬼語。灸百壯。)
按兔。素問。作菟。千金翼。聚英。吳文炳。同。兔菟通。吳昆作兔。外臺。起肉。作起內。寫誤。蓋言七寸者自膝蓋上。度之。
髀關(甲乙)膝上伏兔後。交分中。(甲乙)跨骨。橫紋中。(入門)禁灸(類經一說)
按分。發揮。類經。作文。又通類經。作膝上一尺二寸。拘矣。髀。大全。作脾。又作髃。誤。
足少陽膽及股。凡二十八穴
竅陰(靈樞)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第四指外側(入門)
按千金翼。作去爪甲角如韭葉。
俠谿(靈樞)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二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甲乙)
按俠。聚英。吳文炳。作夾。千金。無二字。金鑑。作地五會。下行一寸。拘矣。
地五會(甲乙)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甲乙)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甲乙)禁刺(入門)
按資生。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大全。大成。作去俠谿一寸拘矣。凡取之骨節陷罅。不用折量。所以古書不言分寸也。入門。脫會字。
臨泣(靈樞)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靈樞)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五分。(甲乙)
按靈樞曰。臨泣上行。言臨泣者。自俠谿上行。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去俠谿一寸半。是也。臨泣下。當脫俠谿二字。此穴取岐骨際者。非也。岐骨間而不逼骨。故靈樞云。一寸半。陷者中。大全一說。去俠谿七分半。非。
丘墟(靈樞)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靈樞)外廉。踝下。如前。(甲乙)骨縱中。(聚英)伸腳取之。(千翼一說)
按入門。丘。作坵。金鑑。作邱。如。大全。入門。作微。寶鑑。同。甲乙曰。去臨泣一寸。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明堂。資生。以下。諸書。作三寸。此穴不可用分寸。故不取。
懸鐘(甲乙)一名絕骨。(千金)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甲乙)骨絕頭。陷中。(外臺)當骨尖前。(類經)
按者字。衍。千金。並翼方。外臺。無脈字。外臺。絡上有大字。陽明。跗上脈也。踝上就䯒骨而上。三寸許。則有絕隴處。其骨鋒尖者。俗呼楊枝骨也。其前是懸鐘也。千金咳嗽篇。作內踝上。字誤也。又千金曰。腳外踝上一夫。又云。四寸。本事方資生一說。作四寸。四寸則與陽輔穴。相併。不可從。外臺。灸腳氣。篇云一尺。肘後。作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間二穴也。千金翼云。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並非是。神應經。云。雖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絕隴處為穴。此說為得。
陽輔(靈樞)一名絕骨(素問)一名分肉。(類經)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靈樞)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甲乙)
按氣穴論云。分肉二穴。次注曰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新校正曰甲乙經。無分肉穴。疑是陽輔。素問直解曰。臍上三寸。水分穴也。恐非。又骨空論云。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次注曰。陽輔穴也。刺瘧云。針絕骨。王曰。陽輔穴也。難經云。髓會絕骨。滑壽曰。絕骨。一名陽輔。按與懸鐘同一名。恐有差謬。去丘墟七寸。則以踝骨為三寸。外臺。作膝蓋下外側。三寸旁。廉骨當小指兩筋間。非也。類經。引次注曰。作如後二分。今本與甲乙同。醫門摘要曰。輔骨當作䯒骨。非也。千金翼諸風篇曰。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寸。又云。一夫。
光明(靈樞)去踝五寸。別走厥陰。(靈樞)外踝上。(甲乙)陷者中。(明堂)
外丘(甲乙)足少陽郄。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甲乙)骨陷中。(入門)陽交後。(增注)
按丘。金鑑。作邱。甲乙。舊作內踝。寫誤。陽交。已作外踝。千金。外臺。以下諸書。作外踝。故今訂之。
陽交(甲乙)一名別陽。一名足窌。(甲乙)陽維之郄。在外踝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甲乙)與外丘並。(入門)下廉後。外丘前。(增注)
按陽明經下廉。本經外丘。太陽經飛揚。共踝上七寸。是三陽之分肉也。
陽陵泉(靈樞)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靈樞)膝下一寸。䯒外廉(甲乙)膝下外尖骨前。(千金)陷中。(千翼)側骨下。宛宛中。(外臺)
按靈樞曰。陽之陵泉。說已見。神應經。無泉字。蓋脫字也。臟腑病形篇曰。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刺腰痛篇云。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婁善全曰。按此謂陽陵泉。吳昆曰陽關穴也。張注曰。此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甲乙。成。作盛。氣穴論曰。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次注曰。骸厭謂腳外挾膝之骨厭中。王水舍兩字為骸厭。兩字不可除集註曰。膝解為骸兩骸厭中二穴。謂少陽之陽陵泉也。入門。作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類經。作尖骨前筋骨間。亦通。神應經作膝下外骨前六分。拘矣。類經。入門。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作蹲坐取。是。原於臟腑病形篇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取之說也。
陽關(甲乙)一名關陵。(千金注)一名陽陵。(聚英)一名關陽。(寶鑑)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甲乙)外輔骨上。膝蓋旁筋骨間。(岡本)禁灸(甲乙)禁針(入門)
按千金。作關陽。蓋錯置。後人遂以為一名歟。資生。入門。作二寸。金鑑。作膝上二寸。非也。素問云。寒府在附膝外解營。類經曰。謂在膝下外輔骨解間也。凡寒氣自下而上者。必聚於膝。是以膝臏尤寒。故名寒府。營。屈也。當足少陽經之陽關。
中犢(甲乙)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
按犢。千金。外臺。以下諸書作瀆。 未知孰是。入門。作下瀆。字誤。又作大骨外。聚英。吳文炳。並曰。少陽之絡。別走厥陰。諸書所不言也。本經之絡。乃光明也。恐誤。本事方曰。風市是中瀆。非。詳於奇穴部。
環跳(甲乙)一名臏骨。(大全)一名分中。(吳昆)兩髀厭分中。(素問)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甲乙)硯子骨下。宛宛中。(神應)屈上足橫紋頭。骨下。容指陷中。(增注)
按千金。作鈈銚。千金翼。作環銚。髀厭猶兩骸厭中軸。髀樞謂髀上廉。就小腹動搖處。其下直下行當膝頭者也。氣府論。有髀樞中旁。各一之。紋。恐陰股橫紋將盡之中。碾子骨下旁。是穴也。屈上足按之則自有陷。可容指。伸則筋骨張起。其陷。即無焉。硯子骨。入門。作碾子骨。千金翼一說。無子字。大全。作硯子骰。與股通。分中是分肉之分。中即繆刺論。所謂刺樞中。厥病篇。所謂側而取之。在樞閤中之中。言髀樞中。吳昆曰。分中穴名。即環跳也。以其當身之半。故曰分中果是異說。暫系之一名。以示學者。外臺曰。環跳風市。疑其別名。非。醫門摘要曰。按此穴。肩上前後左右之中央。自兩乳引繩。而取之。妄誕。
足太陽膀胱及股。凡三十六穴
至陰(靈樞)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爪甲角。(千金)宛宛中。(明堂)
通谷(靈樞)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靈樞)陷者中。(甲乙)
按本節小指之本節也。承上文。
束骨(靈樞)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靈樞)足小指外側。(甲乙)赤白肉際。(次注)
京骨(靈樞)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靈樞)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甲乙)
按聚英曰。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而赤白肉。作赤白骨。字之誤。
金門(甲乙)一名關梁(甲乙)足太陽郄一空。在足外踝下間陷中。(千金)外踝下一寸。(類經)陽維所別屬。(甲乙)
按聚英。作梁關。醫統。吳文炳。大成同。一空。骨空也。聚英。作申脈下一寸。即外踝下。一寸五分。近白肉處。何有骨空。又神應經。作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可謂欠其詳。外踝下。可容爪甲。而定申脈。當其下。摸索骨空而得之。
申脈(甲乙)一名鬼路。(千金)一名陽蹺。(大全)外踝之下半寸所。(素問)陽蹺所生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甲乙)禁灸(入門)
按資生。發揮。入門。吳文炳。大成。作白肉際。恐非。此穴。外踝下五分所。容爪甲許則不至白肉際。故不取。千金曰。勞冷氣逆腰臗冷痹。屈伸難。灸陽蹺。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指此穴。大全。為一名。據此。
僕參(甲乙)一名安邪。(甲乙)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甲乙)白肉際。(明堂)
按下。醫統。作上。誤。為經。本輸篇。及本書。以崑崙為經穴。疑誤。故今削之。
崑崙(靈樞)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靈樞)陷中。細脈動應手。(甲乙)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千金)妊婦刺之落胎。(聚英)
按入門。作崑崙誤。大全曰。一名下崑崙。資生曰。明堂。有上崑崙。又有下崑崙。銅人。只云崑崙。而不載下崑崙。按千金翼。明堂。有內崑崙。然則下崑崙非一名。自是異穴也。三崑崙。詳於奇穴部。蓋其中一崑崙。即此穴。素問云。外踝後。灸之。次注曰崑崙穴也。
跗陽(甲乙)一名附陽(大全。大成。)陽蹺之郄。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甲乙)陷者中。(明堂)宛宛中。(資生)飛揚下。(入門)
按跗。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聖濟。資生。大全。寶鑑。作付。明堂。類經。聚英。入門。金鑑。醫統。作附。吳文炳。陽。作揚。少陽膽經也。太陽本經也。諸書。皆無異論。然太陽。恐少陰之誤也。大成。引聚英。作一名付陽。大全。亦同。附。付。跗。相通。非一名。暫記而不削。
飛揚(靈樞)一名厥陽。(甲乙)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靈樞)足外踝上。(甲乙)陷者中。(明堂)骨後。(入門)
按靈樞。揚。作陽。聖濟。發揮。類經。金鑑。同。資生。大全。作九寸。非。刺腰痛篇曰。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經之會。似指此穴。靈樞。甲乙。並云。飛揚。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然內踝上五寸。則蠡溝穴也。按內。當作外。五。當作七。暫記俟智者。刺腰痛篇。新校正。有五寸作二寸為復溜穴之說。其文繁。故不記於此。
承山(靈樞)一名魚腹。一名肉柱。(甲乙)一名傷山。(千金)腨下去。地一尺所。(素問)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甲乙)
按傷山。寶鑑。大成。作腸山。果是也。腨。外臺。作踹。非也。資生。聚英。一雲腿肚下。類經。作腿肚下尖。入門。作拱足去地一尺取之。
承筋(甲乙)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甲乙)腨下陷脈。(素問)腨腸中央。陷者中。(甲乙)禁刺(甲乙)
按腨。外臺。作踹。非。千金曰。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類經。聚英。入門。大全。金鑑。從之。七寸二字。誤。次注作腨中央如外。如外二字。亦誤。外臺。引救急方云。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斷度。則回此度從腳跟縱量向上。盡度頭當腨下際。宛宛中。是穴。千金霍亂篇注。又有取繩度之之法。恐致差謬。並不取。
合陽(甲乙)膝約紋中央下二寸。(甲乙)
按千金。發揮。聚英。大成。金鑑。作三寸。入門。大全。寶鑑。一說。作一寸。並非也。
委中(素問)一名郄中。(素問)委中央。(靈樞)一名血郄。(類經)一名腿凹(金鑑)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靈樞)約紋中。動脈。(甲乙)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又云。膝後屈處。(次注)兩筋間(神應)陷中(類經)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資生)一云。禁灸。(發揮)
按委屈也。緩緩屈膝而取之病形篇曰。屈而取之。即是也。素問曰。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次注曰。郄中則委中穴。靈樞曰。膀胱合入於委中央。又曰。若脈陷。取委中央。併入一名。資生。引甄權曰。曲踿內。
委陽(素問)三焦下輸。在足於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靈樞)屈伸而索之。(同上)膝腕橫紋尖。(入門)
按四時氣篇云。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甲乙。索。作取。足太陽之陽。舊作指。今據甲乙及諸書訂之。前。千金翼。資生。作後。而無少陽之後四字。蓋脫文也。甲乙。外廉下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屈身而取之之文扶承是承扶之穴。千金。資生。聖濟等。並作扶承。詳於承扶下。扶承下六寸。千金。外臺。資生。聖濟等皆從之。然承扶下六寸者。殷門穴也。殷門注曰。肉郄下六寸肉郄。承扶一名也。因知承扶下六寸五字。殷門之注。誤寫於茲也。否則扶承二字。殷門之訛。故不取也。屈身是屈伸之訛。外臺。入門。同。資生。類經。吳文炳。寶鑑。醫統。金鑑。既作屈伸是也。委陽。實在委中之外。兩筋間。不問分寸自明。委。屈也。委陽名義。固然故扶承下六寸五字。為衍文次注曰。去臀下橫紋六寸。亦承甲乙謬。醫學綱目曰。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文考之。當一尺六寸。蓋銅人說。始於甲乙。甲乙之說。乃脫簡而脫去一尺二字也。今按其取穴是。雖然甲乙等。必取近穴以註釋。故言膕外廉。豈歷殷門。浮郄而取諸承扶乎。未見經注用尺余。聚英。六寸。作二寸六分。醫統。吳文炳。作一寸六分。不可解矣。入門。作委中外二寸。鑿矣。諸家於經注。讀承扶下六寸字。而不讀膕中外廉字。此何心哉。注證發微。削膕中外廉字。其疏謬最甚。次注。謂浮郄穴上側也者。亦誤矣。
浮郄(甲乙)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甲乙)膕外廉橫紋上。一寸。(增注)
按後人不知甲乙委陽注有衍文。於承扶下五寸。取此穴者。妄也。甲乙。為屈膝得之。可以證也。千金。千金翼。作展足。外臺。資生。發揮。聚英。寶鑑。作展膝。非。
殷門(甲乙)肉郄下六寸(甲乙)膝後膕上。兩筋之間。去臀下橫紋六寸。(次注)禁灸(入門)
按肉郄者。承扶一名。大成。作浮郄下三寸。非也。
承扶(甲乙)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甲乙)尻臀下。股陰腫上約紋中。(甲乙)禁灸(入門)
按千金。千金翼。明堂。資生。大全。入門。作扶承。承扶。扶承。混稱通用。千金。千金翼。作股陰下紋中。注曰。一云。尻臀下陷紋中。外臺。作股陰上衝紋中。一云。股陰下衝紋中。明堂。作尻臀下衡紋中。聚英。作股陰上衡紋中。入門。作橫紋中。資生。腫。作沖。按腫。恐衍。衡。集韻。與橫通。沖。說文通道也。其義似通。然未見指約紋而為沖紋者。沖。疑衡誤。
卷之六
經脈流注第十
素問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天恐人字)常數。(新校正云。甲乙經。十二經水篇。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太陽多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難經云。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醫種子曰。足三陰經。胸腹無脈。銅人圖。強為陰經者。非也。然人手之陰經。自腋而出。足之陰經。自髀而入。入者。入於腹內。故能屬臟絡府。上膈挾咽。連舌入腦。非在皮膚肌肉之外者也。注圖者。惑於甲乙。強膺俞胸俞衝脈之穴。以為屬足三陰經。脈氣所發。十四經發揮。尤為謬甚。真千古之長夜矣。遍考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脈。經別等篇。深知所列之穴。的非陰經。故表而出之。
手太陰肺經
(左右凡二十二穴)
經脈篇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雲門中府)下循䏢內。(天府俠白)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入寸口。(經渠太淵)上魚循魚際(即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又云。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取之去腕半寸。(馬蒔曰半寸。當作寸半。)別走陽明。
經別篇云。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
繆刺論云。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篇云。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經筋篇云。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中府(手太陰之會。。氣穴論。新校正曰。手足太陰之會。類經同。)雲門(手太陰肺氣所發。)天府(同上)俠白(手太陰之別。)尺澤(手太陰之所入也。)孔最(手太陰之郄。)列缺(別走陽明。)經渠(手太陰之所行)太淵(手太陰脈之所注。)魚際(手太陰脈之所溜。聖濟曰。所流。)少商(手太陰脈之所出。)
按千金。有臑會。(大腸經)注曰。銅人經。屬三焦。外臺。無中府雲門二穴。(入脾經。)程衍道曰。論行不論經也。腧穴折衷曰。諸家皆以為本經之穴。始於中府。標幽賦。蠡海集。錦囊秘錄。並曰。本經之穴始於雲門。今考其經行之勢。則以雲門為始者是也。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上入兩骨之中(陽谿)循臂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臑會)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上出於柱骨之會上。(巨骨秉風)下入缺盆(天鼎)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扶突)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地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髎)上挾鼻孔(迎香)
又云。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氣府論雲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次注謂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髃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經筋篇云。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商陽(手陽明脈之所出)二間(所溜。寶鑑作所流非)三間(所注)合谷(所過)陽谿(所行)偏歷(別走太陰)溫溜(郄)下廉 上廉(抵陽之會。外臺作陽明之會)三里 曲池(所入)肘髎 五里臂臑(陽明絡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陽維之會。)臑會(絡。氣府論云。手少陽之會。次注曰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聚英曰。陽維會。)肩髃(蹺脈之會。聚英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巨骨(同上)天鼎(所發)扶突(同上)禾髎(同上)迎香(手足陽明之會。氣府論曰。手陽明脈氣所發。次注曰。謂迎香扶突。)
按千金。無臑會(入肺經)發揮同。(入三焦經)外臺曰。兩旁四十二穴並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無迎香。(入胃經)有肩髎。(三焦)兌端。齦交。水溝(共督脈)甲乙經曰。兌端手陽明脈氣之所發。
足陽明胃經
(左右凡九十二穴)
經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迎香)納太陽之脈。(睛明)下循鼻外。(承泣。四白。巨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地倉)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懸釐。懸顱。頷厭。頭維。)至額顱。(神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水突氣舍)入缺盆下膈屬胃。(上中脘)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下。(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挾臍(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入氣街中。(氣衝)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陰市。梁丘。犢鼻。)下循脛外廉。(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足跗。(解谿。衝陽)入中指內間。(陷谷內庭厲兌)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豐隆)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嚨。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次注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人迎各一。(人迎穴名也。)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髎二穴也。)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穴也)挾臍廣三寸。各三。(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挾之各三。(謂大巨。水道歸來也)氣街動脈各一(氣街穴名也。)伏兔上各一。(謂髀關二穴也)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
經別篇云。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
經筋篇云。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尻。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動輸篇云。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承泣(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四白(所發)巨髎(蹺脈之會)地倉(蹺脈。手足陽明之會。。蹺。聚英。作任。)大迎(足太陽脈氣所發。太陽。外臺。作陽明。)頰車(所發)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次注曰。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頭維(足少陽。陽維之會。聚英陽維。作陽明)人迎(所發。聚英曰。足少陽之會。)水突(所發)氣舍(同上)缺盆(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新校正曰。骨空注。作手陽明。)氣戶(所發。。以下直行。)庫房(同上)屋翳(外臺曰。足陽明脈氣所發。)膺窗(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乳中(同上)乳根 不容 承滿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乳根以下十三穴。足陽明脈氣所發。歸來一穴。甲乙無說。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髀關(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伏兔上各一。次注曰。髀關二穴也。。以下支。)伏兔(所發)陰市(同上)梁丘(郄)犢鼻(所發)三里(所入。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上廉(與大腸合。)條口(所發)下廉(與小腸合。)豐隆(別走太陰)解谿(所行)衝陽(所過)陷谷(所注)內庭(所溜。寶鑑曰。所流。)厲兌(所出)
按中指外間。岡本曰。足中指者。大指之次指。不與手中指同焉。按手足五指。以在其中。曰中指。足而以大指次指為中指者可疑。入中指外間之中指蓋誤字。何則本輸篇云。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內庭次指外間也。以次指言之。未嘗言之中指。至陷谷乃曰。中指內間。上行二寸。夫陷谷在第三指內間。若此中指為大指次指則與厥陰經行間。同處也。凡曰中指者。手足共以第三指。為中指也。又類經曰。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古人不必以大指次指為中指。中指。當作次指。
按頰車。大迎。缺盆。氣衝四穴。經脈篇。膽經條。明說足少陽之會焉。甲乙等。不記者。遺脫也。外臺曰兩旁九十三穴。去下承漿一單穴。共九十二穴無頭維(入膽經)缺盆。(入三焦經。)有迎香(大腸)耳門(三焦)承漿。(任脈)大全。有膝眼四穴。(載奇穴部)發揮。以下諸書。無上關。(入膽經)
足太陰脾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過核骨後。(太白公孫)上內踝前廉。(商丘)上腨內。(三陰交)循脛骨後。(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箕門。)入腹(衝門。府舍。腹結。大橫。)屬脾絡胃上膈(腹哀。日月。期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周榮。中府。)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支者。入絡腸胃。
經別篇云。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經筋篇云。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隱白(足太陰脈之所發。)大都(所溜。寶鑑作流)太白(所注)公孫(別走陽明。)商丘(所行)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漏谷(絡)地機(郄)陰陵泉(所入)血海(所發)箕門(太陰內市。太陰脈氣所發。)衝門(足太陰厥陰之會。外臺。厥陰。作陰維。)府舍(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胸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外臺。無厥陰二字。此脈以下二十六字。。資生。作此三脈上下三入腹。又比。作此。。聚英。作入腹絡肝肺。結心肺。)腹結 大橫(太陰。陰維之會)腹哀(同上)食竇(所發。次注曰。手太陰脈氣所發。)天溪(所發)胸鄉(同上)周榮(同上)大包(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者。。外臺。無別絡諸陰者五字。。聚英。作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按外臺。無大包。(入膽經。)
中府 期門 日月(本經之會) 下脘 關元 中極(本經之會)
手少陰心經
(左右凡十八穴)
經脈篇云。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極泉)下循臑內後廉。(青靈)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入掌內後廉(少府)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
又云。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經別篇云。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經筋篇云。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
氣府論云。手少陰各一。(次注。謂手少陰郄穴也。)陰陽蹺各一。(陰蹺一謂交信穴也。陽蹺一謂趺陽穴也。)
邪客篇云。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少陰。銅人作厥陰。)
極泉(手少陰。脈氣所發。以下直者)青靈 少海(所入)靈道(甲乙或云。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通里(少陰經。別走太陽。)少陰郄 神門(所注)少府(所溜)少衝(所出)
按古書無青靈穴。左右一十六穴也。本輸篇曰。心出於中衝。手少陰也。是手厥陰而言少陰。說見於第四卷中。
手太陽小腸經
(左右凡三十六穴)
經脈篇云。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循手外側。(前谷後谿)上腕。(腕骨陽谷)出踝中。(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小海)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繞肩胛(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肩中。大椎。大杼。)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天窗)上頰。(顴窌)至目銳眥(瞳子窌)卻(和窌)入耳中。(聽宮)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斜絡於顴。
又云。手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氣府論云。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次注謂睛明二穴也。)目外各一。(謂瞳子髎二穴也。)鼽骨下各一。(謂顴髎二穴也)耳廓上各一。(謂角孫二穴也。)耳中各一。(謂聽宮二穴也。)巨骨穴各一。(巨骨。穴名也。)曲掖上骨空各一。(謂臑俞二穴也。)柱骨上陷者各一。(謂肩井二穴也。)天窗上四寸各一。(謂天窗。竅陰。四穴也。)肩解各一。(謂秉風二穴也。)肩解下三寸各一。(謂天宗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謂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經筋篇云。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少澤(手太陽脈之所出。)前谷(所溜)後谿(所注)腕骨(所過)陽谷(所行)養老(郄)支正(絡。別走少陰)小海(所入)肩貞(氣府論云。手少陽脈氣所發。甲乙次注作手太陽)臑俞(太陽陽維。蹺脈之會。。外臺。作手足太陽。聚英。作陽蹺。)天宗(所發)秉風(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所發)顴髎(手少陽太陽之會)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按外臺。二十六穴。無肩貞。曲垣。肩外。肩中。顴髎。聽宮六穴。(共入三焦經。)而有睛明。(膀胱)發揮。有天容。(膽經)諸書從之。非也。銅人圖曰。天容。十四經。為手太陽經。甲乙經言。手少陽脈氣所發。靈樞二篇。二條。俱為足少陽。五篇曰。足少陽根於竅陰。入於天容。故知甲乙經手字。當是足字誤也。是以予所圖。天容為膽經。求不從後人之誤。此說為得。
大椎 大杼(本經之會) 上脘(本經之會) 下脘(本經所生)
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凡百二十六穴)
經脈篇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攢竹。神庭。曲差。五處。承光。通天。)交巔。(百會)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天衝。率谷。曲鬢。浮白。竅陰。完骨。)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絡卻玉枕)別下項。(天柱大椎陶道)循肩膊內挾脊。(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上窌。次窌。中窌。下窌。會陽。承扶。殷門。)入膕中。(委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附分。魄戶。膏肓。神道。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過髀樞。(環跳)循髀外從後廉。(浮郄委陽)下合膕中。以下(合陽承筋)貫踹內。(承山。飛陽。跗陽。)出外踝之後。(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京骨束骨)至小指外側。(通谷至陰)
又云。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經別篇云。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氣府論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次注謂攢竹穴也。)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謂大杼風門。各二穴也。。新校正。後人誤認將頂為項。)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中行則囟會。前項。百會。後項。強間五。督脈氣也。次挾旁兩行則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五。本經氣也。又次旁兩行。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各五。足少陽氣也)項中大筋兩旁各一(謂天柱二穴也。)風府兩旁。各一。(謂風池二穴也)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今中誥孔穴圖所存者。十二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穴也。)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膽俞。大腸俞。胃俞。三焦俞。小腸俞。膀胱俞。)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六穴也。)
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拜。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睛明(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外臺作手足太陽陽明。次注。加陰蹺。陽蹺。五脈之會)攢竹(足太陽脈氣所發。)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以上七穴。與攢竹同。)大杼(手足太陽之會。次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外臺。作足太陽手少陽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風門(督脈。足太陽之會)肺俞(五臟之俞。。次注曰。並足太陽脈之會。)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所發)脾俞 胃俞 三焦俞(所發)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所發)上髎(足太陽少陽之絡。)次髎 中髎(次注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下。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發揮曰。足少陰少陽。聚結之會也。聚英。少陰作厥陰。)下髎(次注曰。足太陰之絡。從前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髎。新校正曰。詳王注曰。足太陰之絡。按甲乙經。乃太陰之正。非絡也。王氏謂之絡者。未詳其旨。)會陽(督脈氣所發。)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太陽之別絡)委中(所入)附分(太陽之會。外臺。作手足太陽之會。)魄戶(以下除膏肓之外。十三穴。皆太陽脈氣之所發。)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所發)承山 飛揚(別走少陰。)跗陽(陽蹺之郄)崑崙(所行)僕參(同上。聚英曰。陽蹺之本。)申脈(陽蹺所生。聚英曰。陽蹺所出。)金門(太陽郄。陽維所別屬也。)京骨(所過)束骨(所注)通谷(所溜。聚英所流。)至陰(所出)
按氣府論曰。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次注曰。謂睛明二穴也。千金。無跗陽(入膽)外臺曰。兩旁一百二十(恐脫二字)穴。注曰。並二十二單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程衍道曰按本經原六十三穴。此少二穴睛明入小腸。厥陰俞缺。只六十一穴。左右共一百二十二穴。又加督脈二十二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督脈本二十七穴。今少五穴。齦交。兌端。水溝。三穴。入大腸。靈臺。入□□。陽關入膽經。故只二十二穴也。今按:外臺。不載靈臺穴。程注。為入□□者。缺訂也。入門。有眉沖。氣海俞。關元俞。今入奇穴部。
大椎 陶道(本經之會)
環跳(次注曰手少陽足太陽之會)
天衝 曲鬃 竅陰 完骨(本經之會)
率谷 浮白 腦戶(本經之會)
風府(聚英曰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足少陰腎經
(左右凡五十四穴)
經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出於然谷之下。(然谷)循內踝之後。(照海水泉)別入跟中。(太谿太鍾)以上踹內。(復溜。交信。三陰交。築賓。)出膕內廉。(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長強)屬腎絡膀胱。(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關元。中極。)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又云。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氣府論云。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次注。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急脈在陰髦中陰上兩旁。)
經別篇云。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
經筋篇云。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湧泉(足少陰脈之所出。)然谷(所溜。外臺作留。。聚英曰別於太陰。蹺脈之郄。足少陰脈氣所流。)太谿(所注)大鐘(別走太陽。足少陰絡。)照海(陰蹺脈所生。)水泉(郄)復溜(所行)交信(陰蹺之郄)築賓(陰維之郄)陰谷(所入)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自橫骨以下。至此十一穴。衝脈。足少陰之會。)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彧中 俞府(自步廊以下。六穴。共足少陰脈氣所發。)
按骨空論云。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甲乙經。自橫骨至幽門十一穴。皆云衝脈之會者。原於此。俞穴折衷。有廉泉。
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心陰之會)
長強(本經所結) 關元 中極 天池(本經之會)
手厥陰心包經
(左右凡十八穴)
經脈篇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上抵腋下。循臑內。(天泉)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又云。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
經別篇云。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經筋篇云。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邪客篇云。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天池(手厥陰。足少陰之會。。聚英曰。手足厥陰。少陰之會。)天泉 曲澤(心主脈之所入)郄門(郄)間使(所行)內關(絡。別走少陽。。千金。作太陽。)大陵(所注)勞宮(所溜)中衝(所出)
按外臺。兩旁一十六穴。無天池。(入膽)
手少陽三焦經
(左右凡四十四穴)
經脈篇云。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上出兩指之間。(腋門。中渚。)循手表腕。(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上貫肘。(天井)循臑外。(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肩窌。肩貞。秉風。)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天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肩井)系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懸釐。頷厭。)以屈下頰。至䪼。(顴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聽宮)出走耳前。(聽會。耳門。和窌。)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瞳子窌)
又云。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氣府論云。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次注。謂顴髎二穴也。)眉後各一。(謂絲竹空二穴也)角上各一。(謂懸釐二穴也。)下完骨後各一。(謂天牖二穴也。)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挾扶突各一。(謂天窗二穴也。)肩貞各一。(肩貞穴名也。)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髎。臑會。消濼。各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經筋篇云。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本輸篇云。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甲乙。作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又云。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衛氣篇云。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關衝(手少陽脈之所出。)液門(所溜)中渚(所注)陽池(所過)外關(絡別走心主)支溝(所行)會宗(郄)三陽絡 四瀆 天井(所入)清冷淵 消濼 肩髎(所發)天髎(手少陽。陽維之會。千金。手作足。次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天牖(所發)翳風(手足少陽之會)瘈脈 顱息(足少陽。脈氣所發。足當作手。)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氣府論云。手太陽脈氣所發。太恐少之誤。次注。聚英。陽明作太陽。)耳門 聽會(所發。次注曰。手陽明脈之分。)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次注。無手陽明三字。)
按外臺曰。兩旁五十六穴無肩髎(入大腸)顱息(入膽)耳門(入胃)而有肩井(膽)聽宮(小腸)天容(膽)顴髎。肩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共小腸)缺盆(胃)九穴。發揮有臑會。(大腸)
肩井 秉風(本經之會) 肩貞(氣府論雲手少陽脈氣之所發) 臑會(氣府論雲手少陽之會)
頷厭 懸顱 懸釐 聽宮 上關 瞳子窌 顴窌(本經之會)
足少陽膽經
(左右凡八十六穴)
經脈篇云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瞳子窌)上(絲竹空)抵頭角。(頭維。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下耳後。(浮白竅陰。完骨。角孫。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肩井)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大椎。大杼。大窌。秉風。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頰車)下頸(天容)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日月)絡肝。屬膽循脅裡。(章門)出氣街(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環跳)其直者從缺盆下腋(淵腋輒筋)循胸過季脅。(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窌。)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中瀆陽關)出膝外廉。(陽陵泉)下外輔骨之前。(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循足跗上(臨泣。地五會。)入小指次指之間。(俠谿竅陰)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又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
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次注。謂天衝左右各二穴也。)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是也)耳前角上各一。(謂頷厭二穴也。)耳前角下各一。(謂懸釐二穴也。)銳發下各一。(謂和髎二穴也。)客主人各一。(客主人穴名也。)耳後陷中各一。(謂翳風二穴也。)下關各一。(下關穴名也。)耳下牙車之後。各一。(謂頰車二穴也。)缺盆各一。(缺盆穴名也。)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脅下至胠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九穴也。左右共十八穴也。)髀樞中傍。各一。(謂環跳二穴也。)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謂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六穴也。)
經別篇云。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經筋篇云。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熱論云。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又云。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瞳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絲竹空(足少陽脈氣所發。)頷厭(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外臺曰。足少陽。陽明會。)懸顱(所發。聚英曰。手足少陽。陽明會。)懸釐(手足少陽。陽明之會。)曲鬢(足太陽。少陽之會。)率谷(同上)天容(手少陽脈氣所發。手當作足。說見手太陽條下。)天衝(足太陽。少陽之會。)浮白(同上)竅陰(同上。外臺曰。手足太陽。少陽之會。聚英。作足太陽。手足少陽。)完骨(同上)本神(足少陽。陽維之會。。聚英曰。陽維脈所止。)陽白(同上。次注曰。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新校正曰。按甲乙經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今王氏注云。足陽明陰維之會。詳此在足陽明脈氣所發中。則足陽明近是。然陽明經。不到此。又不與陰維會。疑王注非。發揮曰。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聚英曰。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臨泣(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外臺。無陽維。)目窗(足少陽。陽維之會。)正營(同上)承靈(同上)腦空(同上)風池(同上。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之所發。)肩井(手少陽。陽維之會。。手。外臺。作手足。)環跳(所發。次注曰。足少陽。太陽之會。)淵腋(次注曰。足少陽脈氣之所發)輒筋(所發。聚英曰。足太陽。少陽之會。)日月(足太陰少陽之會。。類經曰。太陰少陽。陽維之會。)京門(腎募也。)帶脈(次注曰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五樞(次注曰。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居髎(陽蹺足少陽之會。)中犢(所發。聚英曰。絡。別走厥陰。)陽關 陽陵泉(所入)陽交(陽維之隙)外丘(隙。少陽所生。)光明(絡別走厥陰。)陽輔(所行)懸鐘(足三陽絡。外臺曰。大絡。)丘墟(所過)臨泣(所注)地五會 俠谿(所溜)竅陰(所出)
按外臺曰。兩傍一百四穴。無肩井(入三焦經)日月(入脾經)而有頭維(胃經)顱息(三焦經)大包(脾經)天池(心包經)章門(肝經)後腋。轉谷。飲隙。應突。脅堂。旁庭。始素。(此七穴今入奇穴部)千金。丘墟下。有跗陽。(膀胱經)資生。神應。入門。大全。寶鑑。有風市。(今入奇穴部)聚英。闕日月。發揮。聚英。無絲竹空。(入三焦經)天容。(入小腸經)而有聽會。(三焦經)寶鑑。有角孫。(重複也。)按膽經流注。據經脈篇。則其經穴。有所不經瀝者。岡本氏。實如所辨。但絲竹空。天容。二穴。(說見於小腸經。)甲乙云。足少陽脈氣所發。外臺。既屬此經。聽會一穴。甲乙云。手少陽脈氣所發。外臺。亦屬之三焦經。不言其會。發揮。以曲差。睛明為會者。諸書所不說也。又頰車。大迎。氣街。三穴。經脈篇。明言其會。甲乙。以下不記者蓋。遺脫也。
頭維 下關 聽宮 和窌 角孫 翳風(本經之會) 缺盆(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足厥陰肝經
(左右凡二十八穴)
經脈篇云。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上循足跗上廉(行間太衝)去內踝一寸(中封)上踝(三陰交。蠡溝。中都)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膝關。曲泉)循股陰。(陰包。五里。陰廉)入毛中。(急脈。衝門。府舍。)過陰器。抵小腹(曲骨。中極。關元)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章門。期門)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會於巔下。甲乙經注。有一云其支者。從小腹結於腰髁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之文)
又云。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結於莖。
經別篇云。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衛氣篇云。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經筋篇云。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熱論云。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
大敦(足厥陰脈之所行。)行間(所溜)太衝(所注)中封(所注。聚英。作所行。)蠡溝(絡別走少陽。)中都(郄)膝關(所發。千金曰。足厥陰郄)曲泉(所入)陰包(絡。別走。注曰。此處有缺。)五里 陰廉 急脈(次注曰厥陰之大絡)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期門(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按類經曰。急脈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外臺。二十二穴。無章門(入膽經)期門(入脾經)入門。大全。有羊矢詳於奇穴部。
三陰交(本經之會)
府舍 衝門 曲骨 中極 關元(本經之會)
督脈
(凡二十八穴)
氣府論云。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次注今少一穴。)項中央二(謂風府啞門也。)髮際後中八。(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也。)面中三。(謂素髎。水溝。齦交。三穴也。)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脊椎之間。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也。)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骨空論云。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營氣篇云。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經脈篇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長強(督脈別絡。少陰所結。聚英曰。足少陰少陽結會。督脈別走任脈。)腰俞(所發)陽關(次注曰。督脈氣所發。)命門(所發)懸樞(同上)脊中(同上)中樞(次注曰。督脈氣所發)筋縮(所發)至陽(同上)靈臺(次注曰督脈氣所發)神道(所發)身柱(同上)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大椎(三陽督脈之會。聚英。有手足二字)啞門(督脈陽維之會)風府(同上。聚英曰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強間(所發)後頂(同上)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聚英曰。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前頂(所發)囟會(同上)上星(同上)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素髎(所發)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外臺。次注。無足字。)兌端(手陽明。脈氣所發)齦交(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聚英曰。任督足陽明之會。)
按甲乙。千金。外臺。無陽關。中樞。靈臺。外臺。無兌端。(入大腸經。)折衷。有會陽。曰。氣府。甲乙。本穴明系督脈。至銅人經。系之足太陽經。蓋推其意。甲乙。千金無嫌他經之相混以本穴。列於足太陽第三行之末。故遂襲取之耳。今系之於督脈。以復其舊。比之他經之有絡穴者發揮穴歌。作二十七穴。無會陽。滑壽曰。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骨兩旁二穴。名長強。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與少陽會。故止載二十七穴。此說謬誤不可讀也。又長強一穴。為兩傍者。古所無也。不可從焉。
風門(本經之會) 會陽(督脈氣所發)
任脈
(凡二十四穴)
氣府論云。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次注。今少一穴)喉中央二(謂廉泉。天突。二穴也。)膺中骨陷中各一。(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新校正云。詳。一字疑誤。)腹脈法也。(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臍中。陰交。脖胦。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十四俞也。)下陰別一。(謂會陰一穴也。)目下各一。(謂承泣二穴也。)下唇一。(謂承漿穴也。)齦交一。(齦交穴名也。)
骨空論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按骨空論。督脈者。起少腹之條。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貫心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之文。宜合考。)
營氣篇云。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馬蒔曰。此任脈也。)
五音五味篇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經脈篇云。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難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
會陰(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曲骨(任脈。足厥陰之會。)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關元(同上)石門(所發)氣海(同上)陰交(任脈氣衝之會。外臺曰。任脈衝脈。少陰之會。次注作任脈。陰沖之會。銅人曰。任脈氣所發。)神闕 水分(所發)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建里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次注曰。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任脈氣所發也。)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巨闕(所發)鳩尾(任脈之別)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宮 華蓋 璇璣(中庭以下六穴。任脈氣所發。)天突(陰維任脈之會。)廉泉(同上)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
按氣府論云。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王冰曰。今少一穴。乃今所載二十四穴也。加承泣齦交二十七穴。外臺。無承漿。(入胃經)折衷。無廉泉。(入腎經)據口齒類要。舌下廉泉此屬腎經也。氣府論云。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冰曰。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又類經曰。按刺瘧論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
承泣(本經之會) 齗交(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
卷之七
奇穴部第十一
奇穴者。乃所謂阿是天應是也。而無共名目者。及此土灸法。傳漢地者。載在神應經。聖濟總錄。總收諸主治部中。不錄於此。以無其名目也。岡本氏阿是要穴曰。皇甫士安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及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所載俞穴。今所存。惟有三百五十六穴。此佗四花。風市。腰眼。痞根。等諸穴。以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內經。無奇輸。靈樞刺節直邪論有奇輸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別有奇輸也。又阿是名素靈所無。千金方。始見之。經筋篇云。以痛為輸。馬玄臺。注證發微曰。俗曰天應穴者。是也夫輸穴。本系經絡者。而奇輸阿是。豈有外經絡之理乎。風市者。足少陽膽經之所注。腰眼者。足太陽膀胱經之所流。其佗可類推也。崔氏四花穴。四明高武考之為足太陽第二行膈俞膽俞四穴。凡奇俞。明所屬之經絡及本穴。而針灸之效始可照然也。乃今以阿是要穴。所載遺漏不為不少。更輯奇輸名目。散在諸書者。以錄之。又只淺見寡聞。何能盡於此乎。又以俟後進君子。而如馬蒔所謂其奇穴。必系經絡者間有與諸書所載。不符者云。
頭面第一
天聰 傷寒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千金)
按千金翼。聰。作窻。胸。作匈。
神聰四穴(資生) 前神聰後神聰(類經)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資生)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後神聰去百會一寸(類經)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銀海精微)
按資生經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
明堂 鼻直上入髮際一寸。(資生)
按資生曰。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所謂疑以傳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風府)啞門中。門下五分發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
大門 猥退風。半身不隨。灸大門。腦後尖骨上一寸。(千翼)
髮際 兩眼小眥上髮際(資生)平眉上三寸。(類經)
按資生曰。岐伯。灸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䀮䀮不遠視。灸一壯立瘥。類經曰。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又曰治衄血。於項後髮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立止。
寅門 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疽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針。作鋥。
陽維 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後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
囟中(千金)
額上(千金)
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寸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肋(肋恐當作脈)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千金)
耳尖 按耳尖上。卷耳取尖上。(大成)
耳孔中 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疽。寒暑疫毒等病。又治卒中風口喎不正。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千金)
郁中 耳前兩邊(雲林神谷)
按雲林神谷曰。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兩邊名郁中。二穴壽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孰是。
顳顬 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千金)
按與腦空異。千金曰。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疽氣溫病等。
當陽 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千金)去臨泣五分。(類經)
按資生曰。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大全曰。當陽二穴當瞳人。
當容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眥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千金)
按千金翼。無小眥近三字。外臺。耳前下。有客主人三字。
眉沖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資生) 禁灸。(入門)
按資生曰。明堂上經有眉衝穴。而銅人經。無之。又曰。其穴與曲差相近。入門曰。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大全曰。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髮際相求。針灸大成。作直眉頭。神庭。曲差之間。膀胱經攢竹後有此穴。
曲眉 兩眉間。(千翼)
按面風遊風雲云。灸二百壯。
魚腰 眉中間。(大成)
印堂 兩眉中間(大全)陷中(大成)
按此穴曲眉魚腰穴同處。蓋異名也。針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驚風。大全曰。兩眉角痛不已。
太陽 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大成)
按絲竹空也。洗冤錄曰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宜與瞳子髎合考。奇效良方曰。太陽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稜針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頂紫脈即見。刺見血立愈。
魚尾 目眥外頭。(類經)
按銀海精微曰小眥橫紋盡處。大全曰眉外頭。小字是外之誤。眉字是目之誤。此穴似瞳子髎。疑是其穴。千金曰。眼戴精上插。灸目兩眥後。二十壯。蓋指魚尾。
睛中 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吳文炳。作冷水)方將三稜針。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後入金針。約數分深。旁入(吳文炳。無旁入二字。)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頃。(吳文炳。作一法要。)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之時正坐盤膝。將筋一把兩手握於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大成)
光明 對瞳人上。眉中。是光明穴。(銀海精微)
內迎香 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惡血。效。(大成)
鼻交頞中 鼻孔頞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千翼)
按經脈篇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是其名稱所出。
鼻準 鼻柱尖上是穴。專治鼻上生酒酢風宜三稜針出血效。(大成)
鼻柱 治涕出不止。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千金)
夾上星 治鼻中息肉。夾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壯。(千金)
上齦里 正當人中及唇。針三鋥。治馬黃黃疽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作三分鋥。
上齶 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鋥。治馬黃黃疽四時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脈下有上字。
舌下 挾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灸黃法。作舌下挾舌兩邊針鋥。次注曰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是曰舌本。不與是同。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腎經。說已見。
唇里 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鋥。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千金)
按內經集註曰。任脈之齦交。入下齒。詳齦交下。
俠人中 火針。治馬黃黃疽。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千金)
俠承漿 去承漿。兩邊各一寸。(千金)
燕口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肉際。各一壯。(千金)
按千金。風喑狂邪。口眼相牽等往往灸之。宜據本類考之。千金曰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頰裡 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頰兩邊同法。(千金)
按千金翼。針作鋥。
聚泉 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薑薄切一片。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於艾炷中。然後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艾炷中。灸之。灸畢以清茶連生薑細嚼嚥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大成)
左金津右玉液 舌下兩旁紫脈上。(類經)捲舌取之。(大成)
按大全曰。金津一穴。在舌下左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醫經小學曰。舌底紫脈。有二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液。奇效良方曰。在舌下兩脈。紫脈上是穴。捲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稜針出血。
海泉 舌下中央脈上。(類經)
按大全曰。在舌理中。奇效良方曰。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稜針出血。瘧論曰舌下兩脈。廉泉也。海。疑是廉字之誤。廉泉之說既見。
舌柱 舌下之筋如柱者(類經)
按終始篇曰。重舌刺舌柱。又按海泉。舌柱疑是同處。
懸命 一名鬼祿。鬼邪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也。又用剛刀決斷絃弦者。乃佳。(千金)
按千金翼。剛。作鋼。明堂。作上唇中央弦上。
頭縫 額角發尖處。治頭目昏沉太陽痛。(大全)
按是頭維穴歟。
下頤 頤下骨陷中。(次注)
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五分。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次注曰。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圖經。名下頤。
面八邪穴 外科全書云。面八邪。
一承光 兩穴在髮際。
二攢竹 兩穴在眉心。
三禾窌 在口上唇人中兌端左右。
四人迎 在口下唇
回發五處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千翼。有中字)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缺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千金)
按千金翼。連灸。作速灸。
督脈 卒癲。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千金)
左角
結喉
維角
舌根
按以上四穴。出千金翼方。雜法篇中。無穴注。
額頂
按出大全鶴膝風條。無穴注。未知何處。
中矩 一名垂矩。在齆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語。及舌乾燥。(丹波康賴醫心方)
按燥。一本作濿。誤也。
背腰部第二
肩頭 灸癬法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持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兩火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千金)
按資生經。云。灸牙疼法。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後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予親灸數人皆愈。灸畢頃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予親病齒痛。百方治不驗。用此瘥。
肩柱骨 肩端起骨尖上。(大成)
按與肩頭穴同處。
巨闕俞 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千翼)第四椎名厥陰俞。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隨年壯灸之。(同上)
按與腹部巨闕同名異穴。千金曰。胸膈中氣。灸闕腧。注曰。扁鵲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腧。詳於背部二行中。
臣覺 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千金)骨芒穴上六分。(千翼)
按千金注曰。臣覺亦作巨攪。千金翼云。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覺。而甲作俠。注曰。一云巨闕俞又雜法篇作巨覽。注曰。一作覺。千金頭注曰。骨芒疑膏肓之誤。
胃脘下俞三穴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腧三穴。灸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背甲中間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背甲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千金)
腰目 消渴小便數。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千金)以指按陷中。(千翼)
按千金曰。消渴小便數。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腰目窌 腰痛。灸腰目窌。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千金)
腰眼 一名鬼眼。(大成)一名癸亥。(阿是要穴)令病人平眠。以筆於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之云。累試累驗。(類經)
按腰目以下三穴。蓋同穴也。針灸大成曰。鬼眼。專主癆蟲。令病人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居家必用云。治諸癆瘵。已深難治者。以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令病人平眠。以筋於兩腰眼。點兩穴。各灸七壯。累試累驗。類經曰。癸亥二更後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後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必於吐瀉中而出。燒燬遠棄之可免傳染。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岡本。阿是要穴。一名癸亥。
頂椎(千金)
脊梁中央 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足兩小趾頭。並灸頂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千金)
按千金翼。灸黃法。脊中椎上。七壯。蓋同處。
督俞 一名高蓋(資生)在六椎下。兩旁各半寸。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金鑑)禁針(資生)
按資生。背俞第二行。載此穴曰。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同名。
氣海俞 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大成)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腰痛痔漏。資生曰。明堂。有氣海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關元俞 在十質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伏而取之。(大成金鑑)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曰。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髃骨(次注新校正)見肩髃下。
中樞(次注)
靈臺(次注)
陽關(次注)
闕俞(千金) 一名厥陰俞(資生)
以上四穴。載背部中行部。
督脊 小兒驚癇。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腧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千金)
五胠俞(素問) 見譩譆下。
精宮(入門) 見志室下。
痞根 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門)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類經)
中空 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經之中髎也。(大成)
按不當中髎。是注誤。
下極俞 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隨年壯灸之。(千翼)
按難經下極之腧。滑壽曰。兩陰之間。屏翳處也。不與此同。千金。無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 脾俞下四寸。挾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
脊背五穴(類經) 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極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灸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千翼)
俠脊 治霍亂轉筋。令病人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依繩下挾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無不瘥者。(千翼)
按注曰。肘後方云。此華佗法。
濁浴 挾膽腧旁行相去五寸。(千金)
按千金曰。治胸中膽病。千金翼同。
下腰 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千金)
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千金翼。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寶鑑。魁作髎。稍通。
榮衛四穴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
按背脊四面。未知何處。恐脫語。醫學綱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灸十壯至百壯。
回氣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千金)赤白肉下。(類經)
按千金翼回作廻。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赤白下。蓋言下穢物。類經。加肉字曰脊窮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窮骨上。似無赤白肉。果夫。張氏之是乎。
團岡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醫學綱目。東醫寶鑑。作環岡。
後腋 治頸漏。背後兩邊。腋下後紋頭。(類經。引千金。)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外臺)
按類經。作後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頸漏今所謂氣腫。一曰瘰癧漏也。
接脊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厠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如小麥大(明堂)
胛縫 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主治肩背痛連胛。(醫綱)
按玉童賦曰。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寶鑑。無二寸半三字。
背籃 治瘧如神。令病人跣足。於平正處。並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枝。周匝截斷。卻於頂前。般過背上兩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籃穴也。(壽世保元)
尾翠 骨上三寸骨陷間。(明堂)
按與長強同名。骨上。蓋言窮骨上。
身八邪穴 外科全書云。身八邪。
一肩井 在兩頸側。
二風門 挾脊對第四節。
三肺俞 挾脊對第五節。
四曲澤 在兩臂曲。
按四節五節。當作二節三節。
第二十二椎兩傍 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千翼)
按脊椎二十一節。古今通說。今言二十二椎者。連數項骨者歟。恐有誤。
四花患門 一名六花(幼幼新書)
蘇沈良方曰灸三十種骨蒸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昆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悉校成此一書。此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行(外臺。作常同義)構生。申理降之以(萬安方。作於。)六疾。岐黃廣記蔚。(外臺作抑)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又名傳屍。又謂殗殜。又稱伏連(萬安方。作死敗)又曰無辜。(萬安方。無此四字。)大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長(萬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乾而聳。(而聳。萬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結。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雖自(外臺萬安方。作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漸就沉羸。縱延日時。終於𣩄盡。余昔忝洛(十藥神書。作潞。)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治(外臺。萬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至於貍骨獺肝。徙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患狀既廣。灸治(萬安。作活。)不可具述。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萬安。作具故。)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有(外臺。萬安作在。)流布頤(外臺。萬安。作顱。)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可不務乎。(陳仕賢濟世良方曰。青囊經云。此四花穴法。醫者圖要精於點取。患者全在慎於保養。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諸虛體衰。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見。悉皆治之。)
取穴法
先定(萬安方。作兩。)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以上六字。聖濟總錄。萬安。細注)順腳底貼肉。堅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聖濟萬安細注。)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頭令當腳根(聖濟萬安。作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脛(萬安。作肚。)貼肉直上至曲䐐(外臺。作膕)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濟世良方有開字。)兩邊。令(濟世良方作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聖濟有兩字)吻。卻抱(聖濟萬安作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來(醫學正傳。作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萬安。細注。)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患門名創於此。入門曰。如婦人足小難以准量。可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類經。又載此說曰。庶乎得宜。然不當患門。不可從。又曰。婦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當患門。不可從。十藥神書曰。婦女纏腳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繩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於右肩髃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濟世良方有蠟字。)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鳩尾也。即是雙截斷。卻皆(聖濟。作脊)翻繩頭。向頂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濟世良方。有如一字樣之四字)截斷。還於脊骨上(萬安。有以字。)墨點。(聖濟。有處字。)橫量始(聖濟。作如上。)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類經曰。是四花。左右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灸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依後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醫學正傳。令繩中停。作其繩子三字。)中心。在墨點上。於上下繩盡頭。(正傳。作處)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聖濟。作百日)後。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按四花灸穴。諸書所載不一。蘇沈良方。校成諸本。序文如所言。而魯魚居多。今以萬安方校之。他書之文大不同。始取其句差異者注之。再閱頗覺其煩。仍悉削去之。只注一二字異而義易通者。崔氏序曰具圖形狀而其圖不載。諸書亦無焉。今據萬安方所圖省其無用。而其文一從聖濟萬安二書。記圖上入門曰。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是古書所不論也。不可拘矣。
以上第一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以上圖狀。
按資生曰。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蹈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踿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今按此法世俗所謂略四花。針灸聚英曰。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今依此法點穴。果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䟽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補之。膽者肝之腑。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今只依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然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四花亦不準。更按。高武說崔氏四花而不據其法。漫為膈膽二俞。學者思諸。又資生曰。一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了。再量中指長短為準。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是又略法不可從。
經門四花 入門曰。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背上二穴。各開兩旁。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闊一寸。下四花相等。俱吊線比之以離卦變作坤卦。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但方書又云。虛損癆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論而未果。
騎竹馬灸法 用薄篾。量患人手上尺澤穴橫紋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斷。外用竹槓一條。以竹槓兩頭。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騎竹槓。以足微點地以先比篾安槓上。豎篾循背。直上篾盡處以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穴。更以薄篾量手中指節兩橫紋為一寸。將篾於所點墨上。兩旁各量一寸是穴。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此法灸之。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即時安愈。可以起死回生有非常效。(神應)
按類經曰。一本作各開二寸。聚英曰。依法量穴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後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而能愈病哉。此不能疑也。阿是要穴曰。此穴出諸書未知其始。
胸腹部第三
氣堂 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千金)
按氣堂恐氣衝之誤。甲。千金翼。作寅。
通關 中脘旁。各五分。主五噫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醫綱)
龍頷 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千金)
天瞿旁穴 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按天瞿即天突一名東洋先生曰。按瞿疑當作衢。千金明堂云。天衢在耳上如前三寸。此解不是。說見天衝。
胸堂 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千金) 不刺。(千金)
按千金曰。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又出驚癇篇。千金翼。堂。作膛。並無穴注。此穴似指膻中。醫學綱目以為膻中。然千金既言灸膻中次灸胸堂。則非膻中。
疰市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千金)
按疰。千金翼。作注。與旁廷同名。其處不遠。
石關 在心下二寸。兩旁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後兩脅痛。不可忍(衛生寶鑑)
按與腹部石關。同名異穴。
轉谷 在旁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不欲食。谷入穀不化。嘔吐復出。舉腋取之。(外臺)
按此穴。在後腋條後。在旁。蓋指後腋歟。似有脫字。後腋見背部。外臺。以後腋。飲郄。應突。脅堂。旁廷。始素。七穴。入足少陽經。今移入於奇穴。
飲郄 食門下一寸。骨間。陷者中。主腹滿臚腫痛。引臍旁腹鳴濯濯。若中有水聲。仰腹取之(外臺)
按食門。未知何處。蓋指轉谷歟。
應突 飲郄下一寸。主飲食不入。腹中滿。大便不得節。腹鳴泄注。仰腹取之。(外臺)
脅堂 腋陰下二骨。陷者中。主胸脅支滿。臚脹賁㹠。噫噦喘逆。膽視目黃。舉腋取之。(外臺) 忌針。(千翼)
按東洋先生曰。膽。疑當作瞻。千金翼曰。吐血唾血。灸脅堂百壯。資生曰。在腋下。引明堂下經。居髎下。載此穴。大全曰。居髎合。取八寸三。脅堂二骨門腋下。
按門腋。蓋指章門淵腋。而不的。是作歌括之弊也。
旁廷 一名注市。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市。舉腋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壯。主卒中惡。飛屍。遁屍注。胸脅滿。(千金)脅堂下二骨間。陷者中。舉腋取之。(外臺)
按廷。外臺。作庭。與前條疰市。同名。其處亦不遠。
始素 腋脅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脅下支滿。腰痛引腹。筋攣陰氣上縮。舉臂取之(外臺)
九曲中府 旁廷注市下三寸。(千金)刺入五分。灸三十壯。主惡風邪氣。遁屍。內有瘀血。(千金)
帝門 脾胃之間。名曰帝門。在季肋下。前一寸半。(脈經)
按類經所載九門。無此穴。
腋門 一名大陽陰。一名腋間。腋下攢毛中一寸。灸五十壯。主風。(千金)
按手少陽液門。易混。又與大巨。同名異穴。千金。淵腋穴下。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液。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
氣門 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百壯。(千金)
按類經。載九門曰。氣門溲溺之門。居前陰中。由氣化而出。故曰氣門。不與此同。大抵與水道相似。
薜息(千金)見乳根下。
神府 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千金)
按千金翼。作附鳩尾正當心。
肓募 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邪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千金)
按千金翼。邪。作斜。行下有盡字。肓。一本作胃。非也。
乳上 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千翼)
按千金。治卒癲。灸兩乳頭。三壯。又曰。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又幼科準繩曰。小兒喘脹。俗謂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於稍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愈。
通谷 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千金)
按與腹部二行。通谷。同名異穴。
魂舍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挾臍兩邊。相去各一寸。(千金)
按千金翼。無各字。天樞云魂魄之舍。不可下針。蓋天樞之異名。分寸稍差。大抵似肓俞穴。暫俟再考。
肋頭 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千翼)
肋罅 以繩量病人兩乳間。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灸。隨年壯。(千翼)
長谷 一名循際。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千金)
按千金。天樞注。以長谷為天樞一名。說已見。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按長平章門一名。而此穴似章門。說見章門。醫學綱目。作循元。
腋下 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千金)
按千金又云。一切瘰癧。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紋上。隨年壯。千金翼曰灸癭法。垂兩手。兩腋上紋頭。各灸三百壯。針亦良。千金又曰。一切瘰癧。灸兩胯里。患癧處。宛宛中。日一壯。七日。止。神驗兩胯。外臺。作兩腋。
直骨 灸遠年咳嗽不愈者。將本人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下。看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其嗽即愈。如不愈。則其病再不可治矣。(壽世保元。綠竹堂簡便方同。)
按乳根也。
乳下 小兒癬。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千金)
按灸乳下者。多其穴處又小異。並錄於此。千金曰。治反胃。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又灸乾嘔。三十壯。又灸五屍。隨病左右。多其壯數。灸卒吐逆。七壯。又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又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又曰。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又婦女人。月經不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後灸乳下一寸黑圓際。各五十壯。千金翼曰。一切惡注。氣急不得息。欲絕者。及積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紋。於左乳頭。並四指。當小指節下間灸之。婦人以右手也。活人書間咳逆曰。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牽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資生云灸咳逆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
中胞門 太倉左右三寸。(脈經)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二寸。名子戶。(千金)
按脈經。胞。又作膀。
子戶 關元穴旁右二寸。(金鑑)
按胞門子戶者。氣穴之別名。詳於第三卷中。
子宮 中極兩旁各開三寸。(大成)
按醫經小學曰。治婦淋。關元兩旁。各開三寸半。濟世良方云。子宮虛冷。不能成孕。灸子宮三穴。各七壯。揣心坎中高骨以墨記之。用草心一條。從墨記至胸中。折斷。揩作七分。以四分量臍上灸之。補血。三分。量臍中灸之。補氣。仍以臍下三分折半。正子宮穴。灸之溫暖精氣受孕之所。有神效。
錢孔 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疽。(千金)
臍四邊穴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千金)又治小兒卒腹皮青黑。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同上)
臍上下 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千金)又療黃疽。當灸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一百壯。(外臺。引崔氏。)
鳩尾骨穴 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及。鳩尾骨端。各一壯。(千金)漏。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同上)又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同上)
按醫學綱目。引田氏云。胸下骨尖上。灸三壯。主小兒疳瘦。
身交 胞落頹。灸身交。五十壯。三報之。臍下橫紋中。(千翼)
遺道 遺溺。灸遺道。挾玉泉五寸。(千金)
按千金翼。作遺尿針遺道。入二寸。補之。灸隨年壯。
腸遺 挾玉泉。相去各二寸。(千金)
按寶鑑。作腸逵。千金翼作二寸半。類經從之。
玉泉 男陰卵大。㿗病。灸玉泉。百壯。報之。穴在屈骨下陰以其處卑。多不灸之。及泉陰穴。亦在其外。(千金)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轉。灸玉泉。七壯。穴在關元下一寸。大人從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兒斟酌以取之。(同上)
按玉泉。與中極。同名異穴。
泉門 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穴在橫骨當陰上際。(千金)
按千金翼作漏下。
泉陰 陰卵偏大㿗病。灸泉陰百壯。三報。在橫骨邊(千金)
按邊字上當有兩字。千金翼。邊下。有三寸二字。千金又曰。㿗病灸橫骨兩邊。二七壯挾莖是。蓋指此穴。類經。邊。作旁。
尿胞 一名屈骨端。(千金)見曲骨下。
金門(千金) 見會陰下。
按與四肢部金門同名異穴。
羊矢 氣衝外一寸。(入門)會陰旁三寸。股內橫紋中。按皮肉間。有核如羊矢。(類經)
按入門。入足厥陰經。
蘭門 曲泉兩旁。各三寸。(大全)歸來下。莖根毛內旁五寸。(小學)毛際玉莖旁開二寸。針入二寸半。主治水腎紅腫。如升大不痛。(醫綱)
按寶鑑曰。蘭門。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
男陰縫 一名鬼藏。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疽等病。若女人。玉門(十三鬼穴。並千金翼。有頭字。)是穴。男女針灸無在。(千金)
按千金風癲篇。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陽氣也。又十三鬼穴。陰下縫風癲篇。囊下縫即是。醫學綱目曰。小兒偏墜若非胎中所有。在後生者。於莖中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七壯。立愈。此法相似在囊前縫上。
關門 玉莖旁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主治疝氣衝心欲死(醫綱)
鬼門 牛釣。弄舌撮口。灸鬼門。穴在乳下一麥粒。七壯。(幼幼新書)
按與十三鬼穴鬼門。同名異穴。
氣衝 一名氣中。(醫綱)氣衝。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腹痛腸鳴。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醫綱)
按與胃經氣衝。同名異穴。千金曰。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不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此氣衝。亦是異穴。說既見。
水分 在水分旁各一寸半。針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單蠱脹氣喘。(醫綱)
食倉 食關 治脾胃。在中脘旁寸半位。(小學)
血門 血門中脘旁三寸。(小學)
神庭 在龜尾。注曰一作鳩尾下五分。(脈經)
水道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挾兩旁。各二寸半。(千翼)
按屈骨橫骨之一名。說既見。水道與腹部三行水道。同名異穴。宜合考。
囊底 一名海底(醫綱)陰囊十字紋中。(大成)
按千金曰。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卒死。亦良。蓋此穴綱目奇效良方等。皆云。治陰中濕癢。外腎生瘡。小腸疝氣。小兒疝卵偏重。
龍門 婦人胞落頹。灸龍門。二十壯。三報。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此穴卑。今廢不針灸。(千金)陰中上外際。(千翼)
按玉泉。見上。非中極之一名。千金曰。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灸橫骨當陰門。七壯。
陰莖 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千金)治卒㿗。牽陰頭正上。灸莖頭所極。又牽下向穀道。又灸所極。又牽向左右髀直行。灸莖所極。(同上)當尿孔上。是穴。(千翼)又灸陰莖頭。三壯。(千金)
按千金又曰。凡男㿗當騎碓軸。以莖伸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此他灸法多多不集錄。
衝門 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外科大成)
卷之八
奇穴部第十二
四肢第四
䚡石子頭 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大澤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疽等病。(千金)
按䚡。千金翼。作臂。澤。作淵。是也。
河口 腕後陷中動脈。(千金)
按千金翼。作手腕後。陷中動脈。此與陽明同。類經曰。按此當是手陽明陽谿之次。千金曰。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曰。治疔瘡。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意表也。此二處亦似河口。
地神 治自縊死。灸四肢大節陷。大指本紋。名曰地神。灸七壯。(千金)
虎口 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千金)
按千金翼。曰。治煩熱頭疼。刺虎口。
飛虎 即童門穴也。又云。是支溝穴。以手於虎口。一飛中指書處。是穴也。(大全)
按此穴。缺其詳。詳於支溝條。
大骨空 手大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主治內障久痛。及吐瀉。(類經)中節上。屈指當骨尖陷中。(大成) 禁針。(類經)
按醫學綱目。灸九壯以口吹火滅。千金翼曰。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
小骨空 手小指二節尖上。(大全)
按玉龍賦曰。治眼爛。能止冷淚。醫學綱目曰。灸七壯。亦吹火滅。千金翼曰。喉痹。針兩手小指爪紋中。出血三大豆許。即愈。左刺左右刺右。此處相近。
拳尖 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類經)
按千金曰。風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千金翼曰。牙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
中魁 手中指第二節前。骨尖上。屈指得之。又曰。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灸二七壯。蓋此以陽谿言也。觀者辨之。主治五膈。五噎。(類經)宛宛中。(金鑑)
按千金翼曰。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大成曰。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壯。宜瀉之。又陽谿二穴。亦名中魁。
中泉 手腕外間。陽池。陽谿。中間陷中。(類經)
五虎四穴 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類經)
按奇效良方曰。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可灸五壯。
二白四穴 掌後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兩穴相併。一穴在兩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針三分。瀉兩吸。主治痔漏下血。裡急後重。或癢。或疼。(醫綱)即郄門也。在掌後橫紋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內兩筋間。即間使後一寸。一穴在筋內。與筋內之穴相併。(大成)
四關四穴 即兩合谷。兩太衝是也。(大成)
按關。吳文炳。作開。奇效良方。太衝。作行間。
龍玄 側腕交叉脈。(神應)兩手側腕。叉紫脈上(大成)
按醫學綱目。作在列缺上青脈中。灸之。主治下牙疳。
龍虎 側腕紫脈中。(小學)
按醫經小學曰。龍虎側腕紫脈中。滿口牙疼灸七壯。恐是龍玄。然不可改。暫記。
四縫四穴 手四指內。中節。是穴。用三稜針。出血治小兒猢猻勞等證。(大成)
神授 牙癰。灸神授二七壯。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癰疽神秘灸經)
手心 犬癇之為病。手足拳攣。灸兩手心。一壯。(千金)灸黃。手心中七壯。(千翼)療卒死。令人痛。爪其人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紋頭。隨年壯。(外臺)
交脈 卒中風。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千金)短氣。不得語。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同上)齒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千翼)
高骨 掌後寸部前五分。針一寸。灸七壯。治手病。(大成)
金門 瘰癧之發。於項後耳之間。累累如貫珠者。是也。法當灸金門二壯。掌後三寸半。是穴。(外科大成)
劍巨 馬刀之發。在耳後。侵入髮際。微腫堅硬如石。甚者。引頂痛也。當灸劍巨。二七壯。在掌後三寸。(外科大成)
肘尖 忤注。灸手肘尖。隨年壯。(千翼)治瘰癧。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時。男左女右。灸風池。(入門)肘骨尖上。屈肘得之。(大成)肘尖端處。(金鑑)
按千金腸癰篇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下膿血即瘥。千金翼曰。灸手肘尖。注曰。一作紋。外科大成曰。取穴。令患者端坐。叉手平胸。肘後突出。尖骨是。灼艾。人須立於患人後。因穴在後面內側小尖骨尖。以指按之。患處痠麻者。是真穴。此乃大肘尖之旁。小肘尖。仰手與小指對直者。是也。按此骨尖。小指即麻為驗。此穴與肩尖穴。多不取。不真。惟此取法最確。故重表而出之。宜珍之勿忽。今按恐是少海穴。
衝陽 肘外屈橫紋外頭。(千翼)
按千金翼注曰。是曲池穴。衝陽。在足趺上五寸。外臺同。外科全書曰。足八邪。足左右五指岐骨間。各有四穴。其衝陽穴亦可刺。在足背。對中指。近曲處。左右亦同。蓋同名異穴也。千金曰。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兩肘內屈中。五壯。又治五屍。灸手肘紋。隨年壯。千金翼曰。呀嗽。灸兩屈肘里大橫紋下頭。隨年壯。又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紋前。取病人三指外。於臂上處中灸之。兩筋間。從不痛至痛。腫在右從右。灸不過三四日瘥。此他散見諸篇。主治部中詳之。
硯子骨 豌豆瘡。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千金。頭注曰。硯。明板。作晛。硯子骨。未詳何處。硯。千金翼。作研。無異義。)
天心 乾八寸許。(秘旨)
按文不解。所圖。在勞宮內旁。
橫紋 掌盡處橫紋。掐至中指尖。主吐。(秘旨)
按千金曰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於意表也。
𦙀門 大指節下五分。治氣促氣攻。𦙀門推向橫紋。主吐橫門。(門。疑是紋字。)推向𦙀門。主瀉。(秘旨)
靠山 大指下。掌根盡處。婉中。能治瘧疾痰壅。(秘旨)
按婉當作腕。千金翼曰。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際。七壯。
威靈 虎口下兩旁。岐有圓骨處。遇卒死症。揉掐即醒。有聲則生。無聲則死。(秘旨)
一扇門 二扇門 中指兩旁。挾界下半寸。是穴。治熱不退。汗不來。掐此即汗如雨。不宜太多。(秘旨)
精靈 四指五指。挾界下半寸。治痰壅氣促氣攻。(秘旨)
二人上馬 小指下里側。對兌邊。是穴。治小便赤澀。清補腎水。(秘旨)
按千金曰。短氣不得語。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
外勞宮 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秘旨)
一窩風 掌背根盡處。婉中。治肛痛。極效。急慢驚風。又一窩風。掐至中指尖。主瀉。(秘旨)
按婉。當作腕。
鬼城(千金)一名十宣。(良方)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千金)在手十指頭上。去爪甲角。一分。每一指。各一穴。兩手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稜針。出血則效。(良方)
按千金曰。治卒忤死。灸十指爪下。各三壯。蓋同處。十宣。大成。良方等所說乃鬼城也。今移入一名。
十指頭 短氣不語。灸手十指頭。合十壯。(千金)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同上)
按合。外臺。作各。是也。
手足陽明(千金)
手足十指頭 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風病。太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千金)按外臺。引備急方云。療卒死而張目反折者。灸手足兩爪甲後。各十四壯。
手大指節理 灸黃法。屈大指節理。各七壯。(千翼)
按外臺。引肘後云卒心腹煩滿。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後第一紋頭。各一壯。又千金曰。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又曰。治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紋。三壯。左灸右。右灸左。資生曰。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醫學綱目引摘玄曰。喉痹頷腫如升。水粒不下。手大指背頭節。三稜針刺之。出血。以上所說。大抵似同處。蓋取奇穴者。無定論。臨機應變。其巧拙各分。蓋古人之治理。不必拘拘。
大拇指頭 五屍。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千金)
按千金又曰。水通身腫。灸兩手大指縫頭。七壯。
八邪八穴(大成)一名八關(醫綱)在手五指岐骨間。左右各四穴。(大成)
大都二穴 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肉際。握拳取之。(大成)
按良方曰。治頭風牙疼。類經曰。治虛勞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按之。極酸者。是穴。此穴同長強。各灸七壯。甚妙。更按此穴與大指節理。宜合考。
上都二穴 在手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握拳取之。(大成)
中都二穴 一名液門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大成)
按少陽經液門。同名下都一名中渚。亦少陽經之穴名。
下都二穴 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岐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門下五分。兩手八穴。故名八邪。(大成。良方曰。以上三穴。治手臂紅腫。)
按醫學綱目引潔古曰。眼痛睛欲出者。須八關。大刺十指出血。即十指縫。今移入八邪之一名。五云抄。又載八關。即八邪。刺瘧篇云。諸瘧而(千金。作血。)脈不見。刺十指間出(千翼作見。)血。血去必已。千金。引此文。且曰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八邪八關之名。古典不載。大成。所說主治。同良方。
三門 一名少骨。手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治蜂窩疽。(外科大成)
鬼眼四穴 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岐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治五疳等症。當正發時。灸之。大效。(良方)
按醫燈續焰曰。足大拇指。離爪甲。一韭葉許。名鬼眼穴。金鑑曰。鬼眼在足兩大指內。去爪甲如韭葉許。此二說不說手鬼眼。又有鬼哭穴。其法亦同。蓋奇穴。隨意命名。頗致紛煩。
鬼哭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禁。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我自去。為效。(入門)
按千金曰。治卒中邪魅恍惚。振禁。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後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屎大。千金翼曰野。(千金無野字)狐魅。合手大指。急縛大指。灸合間。二七壯。當狐鳴而愈。外臺。引備急方。曰。卒死而口噤不開者縛兩手大拇指。灸兩白肉中。二十壯。蓋皆同處。資生。引秦承祖。而共無鬼哭之名。
手五冊 手髓孔
足五冊 足髓孔
灸手五冊。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陽。次灸足五冊。次灸足髓孔。(千金偏風篇)灸猥退風。半身不隨。法。先灸天窗云云。次手髓孔。腕後尖骨頭。宛宛中。次手陽明大指奇後。次腳五冊。屈兩腳。膝腕紋。次腳髓孔。足外踝後一寸。(千翼)癲狂二三十年者灸天窗云云。次足五冊。(同上)
按五冊髓孔。其法不詳。未見他籍載之。
手太陽 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疽。(千金)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在手第二指本節後一寸。動脈。(千翼)鼻中擁塞。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後一寸。白肉際。宛宛中。(同上)
按第二指者。食指也。凡手十指各有灸刺穴。拳尖。中魁。大小骨空。既舉之。綱目曰。主治困睡多。無名指第二節尖。灸一壯。屈指取之。千金曰。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又曰。男㿗。灸手季指端。七壯。病在右可灸左。左者灸右之類不可枚舉。凡無名稱者。詳載於主治部中。足趾亦同。但如大拇指頭。十指頭。雖非穴名。舉其一二。使後學知每指有刺灸之穴而已。
奪命(聚英)一名惺惺。(入門)一名蝦蟆。(醫綱)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聚英)曲澤上一尺。(醫綱) 禁灸(醫綱)
按聚英引劉宗厚曰。暈。針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注曰。劉氏止言奪命穴。而不言何經何絡。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而古亦無奪命穴。醫學綱目曰。在曲澤上一尺。針入三分。主治氣昏暈。東醫寶鑑。作目昏暈。入門曰。針暈者。神氣虛也。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內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蘇。若起針壞人。綱目又曰。直兩乳頭。以篾量過。當兩臑脈絡上。灸之臑絡脈。俗呼為蝦蟆穴也。主治紫白癜風。按奪命。惺惺。蝦蟆。三名。共是同穴。今併名為一頃。或傳小兒丹毒治法。其法以口吮臑膊上。久而滿口皆血。甚良。蓋是奪命穴也。
鸖頂 膝蓋骨尖上。灸七壯。主治。兩足癱瘓。兩腿無力。(醫綱)
腳後跟 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疽。寒。暑。諸毒等病。(千金)
按外臺引救急方曰。霍亂轉筋。灸足跟後黑白肉交際。當中央。千金曰。腰痛灸腳跟上橫紋中。白肉際。十壯。良。
漏陰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腳脈上。(千金)
按千金翼。無腳字。
膝眼四穴(千金)一名膝目。(外臺)一名鬼眼。(金鑑)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千金)膝蓋下兩邊。(外臺)膝前。(大全)禁灸。(資生)
按大全。作膝根誤。金鑑曰。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千金。八種灸法。有膝眼穴。曰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
關儀 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咬痛。腹中五寒。灸關儀百壯。穴在膝外邊上一寸。宛宛中。是(千金)
按五寒。恐有訛謬。蓋五臟寒之言歟。
營池四穴 一名陰陽。女人。漏下赤白。灸營池四穴。三十壯。穴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上。(千金)
按千金翼。作池上脈。
陰陽 女人漏下赤白泄注。灸陰陽。隨年壯。三報。穴在足拇趾下。屈里表頭白肉際是。(千金)橫紋兩旁。乃陰陽二穴。就橫紋上以兩大指中分。望兩旁。抹為分陰陽。治肚腹膨脹泄瀉。二便不通臟腑虛。並治。(秘旨)
按千金翼。同。秘旨。不言足大指者。蓋遺脫也。
環谷(靈樞)
按出於四時氣篇。說見下。
風市 兩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捻之。自覺好。(肘後)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千金)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外臺)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類經)從環跳。下行膝上外廉。(金鑑)
按四時氣篇曰。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馬蒔曰按各經。無環谷穴。止足少陽膽經。有環跳穴。今曰三寸。意者。風市穴乎。外臺曰黃帝三部針灸經。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跳。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本事方曰。風市即中犢。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並非。千金曰尿床。垂兩手兩髀上。盡指頭上有陷處。灸七壯。是指風市。
膝下 妊娠三月灸膝下一寸。七壯。(千金)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膝下廉。橫筋上。三壯。(同上)
按千金翼。作屈膝下廉。
膝外 灸癧瘍法。五月五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不得轉動。(千翼)
女膝 一名丈母。一名女須。一名女壻。(癸辛雜識)足跟後。(同上)
按周密癸辛雜識曰。劉漢卿即中。患牙槽風。久之頷穿。膿血淋漓。醫皆不效。在維陽。有丘經歷。益都人。妙針法。與漢卿。針委中及。女膝穴。是夕膿血。即止。旬日後。用此法。頷骨蛻去。別生新者。其後又張師道。亦患此證。復用此法針之而愈。殊不可曉。丘嘗治消渴者。以酒酵作湯。飲之而愈。皆出於意料之外。委中穴在腿䐐中。女膝穴在足後跟。俗言丈母。腹痛。灸女壻。腳後跟。乃舛而至。此亦女膝是也。然灸經。無此穴。又云女須穴。
巨陽 腰痛。灸足巨陽。七壯。巨陽。在外踝下。(千金)
足太陽 一名鬼路。胞衣不出。刺足太陽。入四分在外踝後一寸。宛宛中。(千金)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尺太陽。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千翼)
按巨陽。太陽。共是同義。然不可。合以為一。並存以備後考。千金曰。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千金翼曰。足太陽。名鬼路。千金。十三鬼穴。鬼路注曰。申脈。足太陽。蓋申脈歟千金翼。尺字。恐足之誤。
腎系 消渴小便數。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注曰。黃帝經云。伏兔下二寸。(千金)
華佗 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爪甲。五分。內側白肉際。(明堂)
按千金曰。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立瘥。又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奇間。各三壯。程敬通曰。奇間。當是岐間。資生作岐是也。千金又曰。瘑瘡。灸足大指奇間。二七壯。又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趾奇中。立瘥。仍隨病左右。大抵似華佗穴。
足大指節橫理(千金)
按詳於大敦。
承命 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千金)
按穴注。詳於三陰交。
少陽維 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外臺)
按筋。當作脈。
太陰蹺 內踝下向。宛宛中。是。(外臺)
太陰 內踝上一夫。(千金)
按此穴。治㿗疝名太陰者。一載中都。一載三陰交。又千金翼曰。婦人逆產。足出。針足太陰。入三分。足入乃出針。穴在內踝後。白肉際。陷骨宛宛中。又外臺曰。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指地機邪。宜與三陰交條。並考。外臺又曰。黃帝三部針灸經。並銅人腧穴經。並無少陰維。太陰。太陰蹺。三穴名。
厥陰 治卒㿗。灸足厥陰。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壯。在足大趾本節間。(千金)
按是蓋指大敦穴也。
八風八穴(大成)一名八邪。(外科全書)足五指岐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
按靈樞曰。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乃是手八邪。足八風之祖。外科全書曰。足八邪。足左右五指岐骨間。各有四穴。其衝陽穴。亦可刺。(在足背。對中指近曲處左右亦同。)嘗考針經。在足。又名八風穴。衝陽穴。既見。宜合考。
氣端(千金)
八沖 足十趾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千金)
按外臺。引蘇恭曰。若腳十指。痠疼悶。漸入趺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千金翼。作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
八會 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千金)
獨陰(大成)一名獨會。(小學)足三指下橫紋。灸外腎腫平。(小學)足趾下橫紋中。(類經)足第二指下(大成)
按大全曰。婦人產難。不能分娩。獨陰。即至陰穴。類經曰。即至陰穴。當是足小指。也未詳孰是。皆主治小腸疝氣。心腹痛。乾嘔吐。女人經血不調。死胎胞衣不下。又醫學綱目有獨陰穴。在足四指間。灸三壯。主治月經不調。又醫經小學曰。獨會。在足二指下橫紋中間。又治產難。獨陰。獨會。蓋同穴也。
內踝尖 足內踝骨尖(大成)
按千金曰。若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立愈。又曰。癥瘕。灸內踝後宛宛中。又諸惡漏。中冷。息肉。灸足內踝上。
外踝尖 卒淋。灸外踝尖七壯。(千金)重舌。灸外踝上。三壯。(同上)外踝尖上三寸。(類經)
按內外踝上。針灸多效。千金。外臺。所載。極多。詳於主治部中。而有言白肉際。青脈上交脈。又踝上容爪甲者。幼幼新書曰。臈釣不熱乳食尋常。多睡。眼不開。灸足踝上四寸。男內踝女外踝各三七壯。綱目引東陽曰。治久漏瘡。足內踝上一寸。灸三壯。至六壯。
通理 足小指上二寸。主婦人崩中。及經血過多。針入二分。灸二七壯。(寶鑑)
大趾甲下 屍厥而死。脈動如故。刺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千金)
按千金又曰。扁鵲云。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立愈。今按大趾甲下。十三鬼穴中。鬼壘也。指隱白。
髖骨 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類經)委中上三寸。髀樞中。垂手取之。(大成)梁丘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大成)
按三說不同。又小學有腕骨。
腕骨 腕骨四穴梁丘旁。各開寸半腿痛。(小學)
按與髖骨同處。髖腕。若有一誤。
跨骨 即梁丘穴也。(大成)
維會 足外踝上三寸。此即玉泉穴也。(大成)
按楊繼洲曰。此兩解不可俱屬經外奇穴並存。以俟知者。
前承山 小兒望後趺。將此穴。久掐久揉有效。(秘旨)
按無穴注。而所圖。在䯒前對承山處。
鞋帶穴 小兒望後仰。掐此。(秘旨)
按無穴注。而所圖在跗上。外臺引文仲曰。療傳屍。立腳於系鞋處橫紋。以手四指。於紋上量脛骨。外逼脛當四指中節按之。有小穴。取一縷麻刮令薄。以此麻緩繫上灸。令麻縷斷。男左女右。患多滅。
鼠尾 瘰癧穴法。用草一莖。男比左手。女比右手。中節橫紋。攢量過四肢。紋盡處。比交折斷。將至絲螺骨尖中。比至腳後惣筋中。是穴。鼠尾。左灸左右灸右。俱有俱灸。一年五壯。年深多灸。又曰。二鼠尾。在手臂上大肉處。是穴。(瘡瘍經驗全書。)
內崑崙 治腳轉筋。針內崑崙。穴在內踝後陷中。入六分。氣至瀉之。(千翼)
按千金翼又曰。少腹堅大。如盤盂。胸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癥聚。瘦瘠。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
上崑崙(資生)
下崑崙 上崑崙。針五分。下崑崙。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資生引明堂。)
按資生曰。明堂。有上崑崙。又有下崑崙。銅人只云崑崙。而不載下崑崙。豈銅人不全耶。抑名不同。未可知也。但上經云。內崑崙。在外踝下一寸。下經曰內崑崙。在內踝後五分。未知其孰是。予謂既云內崑崙。則當在內踝後矣。下經之穴。為通上崑崙。在外踝故也。
伏鬼
腓腸
鹿溪
按上三穴。千金。驚癇篇。足部十四處。灸穴下。載之。未詳其處。
慈門(千金)
按千金曰。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三十壯。千金翼曰。狂邪鬼語。灸慈門。五十壯。
下滿(千金筋極篇。千翼轉筋條。)
大幽(千金風癇篇。千金翼同)
胡脈(千金翼雜療篇。)
肋戶 犬癇之為病。手足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千金)
食門 出外臺。飲郄注。
按以上六穴。無註解。未詳其處。
曲尺 小品方曰。在一腳趺上。脛之下。接腕曲屈處對大指岐。當踝前。兩筋中央陷者中。是也。(醫心方)
扁鵲十三鬼穴
(鬼宮 鬼信 鬼壘 鬼心 鬼路 鬼枕 鬼床 鬼市 鬼路 鬼堂 鬼藏 鬼臣 鬼封)
千金方曰。凡百邪之病源。起多塗。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並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千翼凡下無十字。)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千翼。作遍而無穴字。)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並備主之。(千翼。以下無五十字。)仍須依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劫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並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即少商)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壘。(千翼有五指皆針四字。即隱白。)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紋。名鬼心。入半寸。(注曰。即太淵穴也。千翼。寸作解)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注曰。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即風府)火針七鋥。鋥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千翼無上七字。)耳垂下五分。名鬼床。(即頰車)火針七鋥。鋥三下。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注曰。即勞宮穴也。千翼。有此名間使四字。)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注曰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千翼。作橫紋中。內外兩紋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鋥。鋥三下。(注曰。此即曲池穴也。)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按千金翼之文。大同小異。或語句上下而其意同者不注。
腳氣八處灸穴
千金曰。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灸風市。 次灸伏兔。(千翼無灸字下同。) 次灸犢鼻。 次灸膝兩眼(千翼作膝目。) 次灸三里。 次灸上廉。 次灸下廉。 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千翼作手。)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千翼無當字)手中央(千翼無央字)指頭髀大筋上是。(千翼無是字)灸之百壯。多亦任人。(四字。千翼作逐輕重灸之)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千翼無勿以下十字。)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橫(千翼作橫掩。)膝上夫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骨邊。千翼作角。)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千翼有法字。)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千翼作目。)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千翼有灸百壯之三字)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千翼有法字。)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二字。千翼作亦字。)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千翼。有灸百壯之三字。)凡此諸穴(千翼無穴字)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多(皆多千翼。作多著。)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千翼作異。下同。)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千翼作穴。)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
按八穴。皆冠第幾之二字。為次。千金翼。無。諸穴既有本條。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