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氏醫案
陸序
三家醫案者,葉天士布衣、薛生白徵君、繆宜亭進士之所作也。青囊一肩,紫書三卷,壺公術妙,獺女神奇。甘居帶下之名,自獲《肘後》之秘。變金液於六一,改銀丸於三七。丹砂玉札,待用無遺,牛溲馬勃,收藏不棄。盛以竹節,量以刀圭。赤箭劚於雲根,紅鹽拂於灶上,明珠恥其價,金鏡慚其形。杏林之樹,以董奉而益珍;橘井之泉,非蘇耽其誰鑿。遊刃恢乎,奏刀騞然,無枝經肯綮之憂,得批卻導窾之要。今雖扁盧已杳,和、緩雲遊。郭玉之針靡傳,淳意之經失授。而問秘書於金匱,鼠跡猶存;抄禁方於龍宮,蠹蝕未盡。倘不搜之石室,鐫以玉版,則桃膠莫問,金漿遂漓。安能喚三折之肱,起一抔之土,續已斷之琴絃,補久亡之笙、詩乎?此鶯湖吳子音先生所以有合刻之選也。
先生以民胞為懷,婆心救世。赤餅胸納,青芝手採,五行精理,六氣辨淫。心源接俞跗之傳,意學探允宗之妙。歲活人以萬計,日捫心無一疵。固已,嚴州道上爭頌桐君,成都市中惟尋韓伯矣。乃當夫春雨初過,藥苗微香,花拂簾垂,茗熟爐沸。茶煙裊於帳後,硯云起於池中。簟滑甌甘,窗疏幾淨。爰翻玉軸,檢牙籤,考陰陽之和,按升沉之度。攻必腠理,位必君臣。總思邈之《千金》,資葛洪之萬卷,莫不明析蟲翼,細察蚊睫。著解顱理腦之效,顯滌胃湔腸之能。洵可以壽諸棗梨,觀其草木焉。
今夫秘術不宣者,庸醫之窄量也;著書行世者,良醫之苦心也。設或篋藏內典,枕貯《靈樞》,竊巫彭之制而號為己能,抱岐伯之書而矜為獨得,則春風已歇,蘭草孤芳,抱朴虛傳,簡文空勸,竟沒飛仙之跡,難言妙道之公。乃先生則玉字親編,金針暗度,潛消沴佉廣被太和,其心可不謂美哉?其得於是乎溥矣!
長春少有痼疾,長習微疴,藥性粗諳,方書漸熟。命含毫而撰序,遂濡筆而成章。嗟拙陋之無文,恐揄揚之未善。神君活我,醫者原存割股之心;賢士知余,狂夫難療看花之癖。
道光辛卯九月既望愚侄烏程陸長春瓣香氏謹撰
姚序
余奉命視學江左,按臨蘇屬,蘇屬人文淵藪。校士之暇,留心博訪。震澤吳生金壽,以所纂《三家醫案》請序於余。三家者,葉天士、薛生白、繆宜亭三先生也。三先生皆吳中往哲,素聞其治病之神,如磁引針,如鼓應桴。今閱其方案,靈機活潑,議論精醇,誠非學有根源,不克臻此超詣。然非吳生拾遺補缺,匯萃成編,財當日斟今酌古,殊途同歸之理,何由觀其會通?余故心折三先生,而並以此多吳生也。
吳生博學好古,工詩,善六法,兼通醫理,為吳郡張容庭入室弟子。容庭者,繼三家而起者也。生於醫,固無俟於余言,而余竊有一言為生進者。蓋醫之道,下流為藝,上通於儒。軒歧以來,《內經》尚矣,而後賢輩出,代有成書。要其旨,虛實以質異,情性以因感,風氣以變生。所謂窮陰陽升降之微,悉運會轉移之故,五行盡其變,五土異其宜,實足與天地權生息之機,為國家培太平之本,醫之學不亦大哉!
余望吳生,能近守師承,遠宗前哲,功深養到,實至名歸。有以傳三先生之書,必有以傳三先生之學,則此集其蒿矢焉耳。故於請序也書以勖之。並囑其持示容庭,其不以使者之言為河漢否?
道光紀元歲次辛巳十月既望賜進士及弟
誥授光祿大夫南書房行走戶部左侍郎
提督江蘇全省學政加三級歸安姚文田撰
附刊書札
自親雅範,若飲醇醪。別來時憶清芬,不啻東野雲龍之感。緬懷足下,遠溯靈蘭,近搜雜著,特開生民之壽域,實為濟世之慈航。弟於斯道,交情頗廣,未嘗有究心如足下者,欽佩之至。茲於夢琴仁弟處,接奉朵雲,極承綺注,垂愛殷拳,深銘五內,並荷惠及瑤章。過獎太甚,益覺汗顏。鄙人自愧才疏,碌碌奔走三十年來,愁長鬢絲,皮寬腰帶。身如蕉而破碎,肘生柳以支離。燕影萍蹤,依然故我,不免為時光所笑人也。拙著《瘟疫》一書,成於倉猝,筆墨荒蕪,豈堪行世?因承不棄,故敢布鼓於雷門。倘足下必欲付之梓人,務求深加斧政,去其瑕疵。集中尚有紕繆及字畫未真處,另呈裁正。承錄校刻姓氏,得叨附驥,不勝欣幸。夢琴亦囑謝謝。
平湖陸增秋山
執別逾歲,箋繪曠鬲,離逖之感,驅役魂夢,朗月照膽,清風吹懷,欽向靡涘,伏維足下,業隆伯休,劬學著書。蓄之有素,救弊補編,一歸於正方。今耳塞豆者,何 語此,每與秋山兄言而嘆息。足下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作中流之砥柱,回既倒之狂瀾。是以觸處生春,頌聲遍地,所謂無一夫不被澤者也。
昨承托致秋山,尺素領悉。靈蘭秘冊,盡付剞劂。活人壽世,流澤何窮?恕輩指南有針,實堪領教。惟蒙以校刻之中,叨厠賤名,漸軟實甚。拳拳盛心,何以克當,感謝奚似。倘刷印後,乞早賜讀是幸。景星慶雲,先睹為快。
同里陳希恕夢琴
銘奉吾師命校訂《三家醫案》一書,師於是書,幾經歲月,隨在蒐羅,輯往哲之良方,備臨時之寶鑑,案取揣摩,方留繩墨,斟今不致泥古,酌古即可通今。於以公諸同好,不吝青囊,授之吾徒,遙傳丹灶。此濟世之盛心,指迷之寶筏。師近日又取徐靈胎所批《臨證指南》,重為刪訂。因華氏所刻,門類雖分,精粗交雜。爰復掃除繁蕪,務歸的當。庶使妙義顯呈,金針暗度。繼往開來,未始非吾師茲選啟其端也。今於醫案告成,附識數語,以續請剞劂云。
道光壬辰夏四月門人凌銘志於暖翠樓。
葉天士醫案
粵東地卑多濕,陽氣多泄。宦遊十載,恰已五旬,中年二氣不及壯盛堅固。眩暈汗出,乃陽不潛藏,變化內風,擾動虛靈所致。《內經》臟象謂:腎為根本,左右有二。蓋一陰一陽,互相交紐,水中有火,為生生化育。惟藏蓄不露,斯永年無病。而肝為腎子,母氣既衰,水不生木。肝屬風臟,內風乘龍雷相火,迅速飛騰,陡升莫制,每慮僕中之累。是皆內因之症。自述熱起脊背,直至巔頂。清之補之無效,未究臟陰內乏,陽氣獨升之旨。古人以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用藥之法,填實精氣以固其下,佐鹹味以達之,兼氣重以鎮之,介類以潛之,酸味以收之,復入滋陰以涼肝,引之導之,浮陽內風,勿令鼓動。
熟地 北五味子 萸肉 磁石 青鹽 瑣陽 龜板 茯神 湘蓮 天門冬
豬脊筋搗爛,和密丸,熱酒送。
經漏百日,淋帶不止,是沖、任、督、帶、奇經諸脈不能固攝,病在下焦。脈左關沉微而緩,右部浮。陽升於上,陰虧於下。然先以血凝成塊,決非血熱妄行。況食減味少,胃氣孱憊,補中益氣,僅升脾營,焉得藥到病所?滋陰堵塞沉膩,與胃衰少谷相背。考古崩漏不止,先用《局方》震靈丹,直達沖、任以固之。繼用人參湯、震靈丹續其生氣,得效再為進商。
震靈丹。
診脈百至,數促而芤。勞損數年,不復寒熱。大汗泄越,將及半載。臥枕嗽甚,起坐少緩。穀食大減,大便不實。由下焦損傷,衝脈之氣震動,諸脈皆逆。醫投清熱理肺,降氣消痰,益令胃氣戕害。昔越人有下損過脾不治之訓。此寒熱汗出,二氣不交所致,秋半之氣不應天氣,肅降乖離,已見一班。生陽不發,入冬可慮。急固散越之陽,望其寒熱汗出,稍緩再商。
救逆湯去白朮,加人參。
稚年純陽體質,熱症最多。病偏右胸高,呼氣不利,肺氣不能清肅。熱鬱內蒸,逆傳膻中,致天君震動,狀若癇症。夫肺主衛,心主營,二氣循環於肺胃脈中。苟營衛失和,越日觸遇,乃發。翁仲仁謂扶肚抬胸,為肺熱壅塞。然不及周歲,未受穀食涵養,藏府柔薄,一切苦寒沉降及膩滯陰藥,俱在禁例。且肺位最高,逆行心胞絡間,仍從上治,抱持勿臥,令上氣下行為順,可使營衛兩和。
薄荷 桑葉 米仁 茯苓 鬱金 淡竹葉 鮮石菖蒲
再診。
西瓜翠衣 鮮枇杷葉 通草 茯苓 生米仁 淡竹葉
三診。宿熱未平,秋金燥令亦從天降,致使上氣不能全順。症見咳嗽燥逆。議清氣分之熱。
大沙參 麥冬 花粉 生甘草 桑葉 燈心
四診。視面部清竅未能爽適,顯然肺熱未能全解。議進甘寒。仿喻嘉言清燥意。
桑葉 麥冬 梨肉 川貝母 銀花 生甘草
五診。伏暑上壅,得宣通而降,頭項胸次已平。但乳食不能,少運、便溏、日有數次。思肺降之熱,必移於府。考古幼稚泄瀉,每以「四苓」為主方,不越分利和中之意。
四苓加廣皮、木瓜、生穀芽。
據述產育頻多,產後兩年,經水至今未來。此為病根,已屬下元陰虧。長夏初患泄瀉,必天雨地濕,潮霧穢濁,氣由口鼻吸受。原非發散消攻可去,只因體質甚薄,致穢濁蔓延,充布三焦。上則咳痰、不飢,下則二便澀少。非表有風寒,故無寒熱見症。然氣分壅塞,津化濁痰,入夜渴飲,胃汁消乏,求助於水,是本虛標實之病。夫肺位最高,與大腸相表裡,清肅不行,小便不利矣。
蘆根 米仁 通草 茯苓 桑葉 西瓜翠衣
衝入白蔻末。
再診。前議虛不受補,皆因夏令伏邪著於氣分。夫肺主一身之氣,既因氣阻,清肅不行,諸經不能流暢,三焦悉被其蒙。前言攻邪不效,蓋客邪由吸而受,與風寒感冒不同。乃氤氳虛空,聚則為殃耳。故取淡滲、無味、氣薄之品,僅通其上,勿動中下,俾虛無傷,伏氣可去;稍佐辛香,非燥也,仿闢穢之義。
經霜桑葉 鮮枇杷葉 茯苓 蔻仁 米仁 蘆根
脈小右弦,呼吸不利,喉中有聲。入夜神迷昏倦,少腹微脹,二便不爽。自言筋骨如針刺,身重難以轉側。右環跳筋縱,不能伸屈。此皆暴寒入內,周行上下,陽氣痹塞。且頻年交冬痰嗽,天暖自安。老年腎真衰乏少藏納之司。水液化痰上泛、寒中少陰,則太陽膀胱之氣,無以上承而流通宣化,開合失度,樞機悉阻。濁氣升,痰飲逆,最忌喘急神昏。若用發散墜降,恐致傷陽劫陰。議進仲景小青龍法,乃太陽表中之裡。通營衛,不耗其陽;開痰飲,不泄其氣,仍有收肺逆,通膀胱之義。
小青龍湯。
驚自外觸,恐自內起。《內經》論驚必傷肝、恐則傷腎。丹溪謂上升之氣多從肝出,謂厥陽暴升莫制,則氣塞於上。陰不上承,即天地不能交泰而為否塞。至於夢擾筋縮,乃精氣不能護神,神無所依。用藥當鎮其怯,益其虛,漸引道以致二氣之交合,是為醫之能事。
妙香散。
尾閭尻骨先痛,繼以溲溺淋閉,兼有血瘀。夫督脈部位,隸於太陽脈絡。氣墜頻溺、點滴不爽,分利清熱愈痛。古賢每以柔劑溫藥,升任督之氣。按經旨以治病,諒無誤矣。
鹿茸 當歸頭 淡蓯蓉 巴戟天 枸杞 沙蒺藜
脘下脹及少腹,疏肝平胃,不應;腎氣,加辛香,又不應。食物仍進,二便仍利。病既非停著有形之滯,自屬陽微氣結。議與通陽潤劑。
阿魏 麝香
丸服。
新產不滿百日,天暑,汗出,氣泄;加以澡浴湯蒸,更助開發。陽浮上升,陰弱莫制,遂喉癢咳逆,牽連左脅,及氣街背部皆痛。蓋產後肝血未充,腎液未足,奇經諸脈悉皆怯弱,陰虧陽熾,血不能榮養筋脈。法當味厚質靜,流護至陰之臟,兼溫奇經。仿仲景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 生地 雞子黃 白芍 穭豆皮 石決明
再診。考足厥陰肝經,過胃貫膈,上循喉嚨。因肝陰少藏,陽氣有升無降。每交暮夜,咳甚如噦。戍亥乃肝陰旺時。肝陽擾胃則陽明脈衰,四肢倦怠,面色青晦。陽化內風,掀越鼓動,為肌浮偏腫。心無液養,似嘈非嘈,似痛非痛。熱釀涎沫,吐出復聚。余不以咳嗽為治,急於流護至陰,靜制風陽內鼓,夜分更以胃藥助之。
午服:
雞子黃 白芍 枸杞子 阿膠 甘菊 炙草
暮服:
人參 南棗 秋石
據述久有胃痛,當年因痛吐蛔,服資生丸,消補相投;用八味丸,溫潤不合。憑脈論症,向時隨發隨愈。今病發一月,痛止,不納,口味酸濁。假寐未久,忽躁熱,頭汗淋漓,口不渴飲。凡肝痛,必犯胃府,且攻滌寒熱等藥,必先入胃以分布。藥不對病,更傷胃氣。胃司九竅,清濁既亂於中,焉有下行為順之理?上下不宣,狀如關格,但關格乃陰枯陽結,聖賢尤以為難。今是胃傷困乏,清陽不司旋運,斯為異岐。不必以寒之不應而投熱,但主傷在無形,必圖清氣宣通,則為善治程法。金匱大半夏湯。
大半夏湯。
診脈左數微弦,寸、尺、關虛數。閱五年前,病原左脅映背脹痛,不能臥席。曾吐瘀血、凝塊、紫色。顯然肝鬱成熱,熱迫氣逆血瘀,雖經調理全愈,而體質中肝陰不充,肝陽易動。凡人身之氣,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陰不和陽。胃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此燥癢咳嗆,吐出水沫,合乎經旨:肝病吐涎沫矣。肝木必犯胃上,納穀最少而肢軟少力,非嗽藥可以愈病。此皆肝陽逆乘,實系肝陰不足。仲景云:見肝之病,先理脾胃。俾土厚不為木克,原有生金功能。據述凡食雞子,病必加劇,則知呆滯凝澀之藥,皆與病體未合。
北沙參 生扁豆 麥冬 玉竹 桑葉 生甘草 蔗漿
病已十餘日,身尚躁熱,舌苔黏膩,神呆目定,脈剛而數,煩躁囈語。此暑濕久伏,與時氣之穢邪凝合,釀成膠膩之痰,閉塞清明之府,神情迷昧,胃家濁液,蒸遏不宣。藥食甘味,必蛔厥上冒。然《內經》有:濕位之下,燥氣乘之,是以從之,濕轉為燥。若無濕痰之潮氣上蒸,舌苔早已燥刺矣。今先滋液,以潔烈焰之燔。
鮮生地 麥冬 烏梅 蔗漿 銀花露 羚羊角 蚌水
再診。面垢,色白,渴飲,氣短如喘,自利。是穢濁氣入口鼻,與水穀之氣互相混擾。濕氣阻窒,氤氳內蒸,三焦皆受。胸背肢節有晦暗斑紋。穢與氣血膠固心絡,為邪薰灼。神昏囈語。手經蔓延。疫邪不與傷寒同例,法當芳香辟邪,參以解毒,必得不為濕穢蒙閉,可免痙厥之害。
石菖蒲汁 白蔻仁 犀尖 小青皮 連翹心 金銀花 六一散 金汁 至寶丹
三診。邪陷複利,傷及厥陰。症見氣上撞心,飢不能食,乾嘔腹痛,全是肝病見端。肝為至陰之藏,相火內寄。仲聖治法,不用純剛之劑,以肝為剛臟也。今正交土旺之時,木火為仇。五日內未為穩當,宜慎之。
人參 淡吳萸 當歸 白芍 秦皮 炒烏梅
脈沉而微,沉為裡寒,微為無陽。舌白似粉,瀉起口渴。身體臥著,其痛甚厲。交夏陰氣在內,其病日加。寅辰少陽升動,少緩。少腹至陰部位,濁陰凝聚,是為疝瘕。若讀書明理之醫,凡陰邪盤踞,必以陽藥通之,歸、地列於四物湯,護持血液。雖佐熱劑,反與陰邪樹幟。當以純剛藥,直走濁陰凝結之處。調攝非片言可盡也。
川附子 黑川烏 吳茱萸 乾薑 豬膽汁
再診。陰寒盤踞少腹,非純陽剛劑直入堅冰之地,陰凝不解。此如亞夫之師從天而降也。醫易腎氣湯,陰多陽少,立見病加,反至不食,藥不對症。仿通脈四逆湯法。
附子 乾薑 豬膽汁
五旬有四,陽氣日薄。陽明脈絡空乏,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機關。肩痛、肢麻,頭目如蒙,行動痿弱無力。此下虛上實,絡熱內風沸起,當入夏陽升為甚。滲濕利痰,必不應病。議清營熱,以泄內風。
犀角 鮮生地 元參 連翹 桑葉 丹皮 天麻 鉤藤
下體痿躄,先有遺泄濕瘍。頻進滲利,陰陽更傷。雖有參、耆、術養脾益氣,未能救下。即如長冷陽微,飯後吐食,乃胃陽頓衰,應乎衛外失職。但下焦之病,都屬精血受傷。兩投溫通柔劑,以腎惡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攝兼施,亦與古賢四斤、健步諸法互參。至於胃藥,必須另用。夫胃府主乎氣,氣得下行為順。東恆有升陽益胃之條,似乎相悖,然芩、連非苦降之氣乎?凡吐後一二日,停止下焦血分藥,即用扶陽理胃,二日俾中下兩固。經旨謂陽明之脈,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本病即有合矣。
鹿茸 歸身 柏子霜 茯苓 蓯蓉 巴戟補 骨脂 川石斛 牛膝 枸杞子
吐後間服大半夏湯加乾薑、薑汁。
再診。長夏濕熱,經脈流行氣鈍,兼以下元絡脈已虛,痿弱不耐步趨,常似酸楚,大便或結或溏,都屬肝腎為病。然益下必佐宣通脈絡,乃正治之法。恐夏季後濕熱還擾,預為防理。
鹿角霜 生茅朮 茯苓 蓯蓉 歸身 熟地 桑椹子 巴戟 遠志 茴香 酒蒸金毛狗脊
水熬膏。
三診。痿躄在下,肝腎居多。但素飲必有濕熱,熱瘀濕滯,氣血不行,筋縮,肌肉不仁,體質重著不移,無非濕邪之深沉也。若論陽虛,不該大發瘡痍。但病久不可速攻,莫計效遲,方可愈也。
細生地 歸身 黃柏 萆薢 蓯蓉 川斛 牛膝 蒺藜
四診。寢食如常,脈沉而緩,獨兩腿內外肉脫麻木。年逾五旬,陽脈漸衰,蹻維不用事,非三氣雜感也。溫通以佐脈絡之流暢,仿古聖四金剛之屬。
蓯蓉 牛膝 茯苓 萆薢 木瓜 枸杞子 蒺藜
金毛狗脊膏丸。
經云: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夫勞動陽氣弛張,則精氣不充,留戀其陽,雖有若無,故曰絕,積之既久,逢夏季陽氣開泄,五志火動,內風以生。若煎厥,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不致暴起,內風靜熄,不為暈厥,然必薄味靜養為穩。
細生地 連翹 知母 元參 生白芍 竹葉
腎厥由腰脊而升,發時手足厥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蓋足少陰經脈上循喉嚨,挾舌本,陰濁自下犯上,必循經而至。仿許學士椒附湯,通陽以泄濁陰為主。
炮附子 淡乾薑 胡蘆巴 川椒 半夏 茯苓
薑汁泛丸。
臍上心下熱熾,喉嚨間陳腐氣,遂神昏撲厥,經時汗出而醒,口湧血沫,乃膻中熱壅,以致心竅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絡中瘀痹。
犀角 茯神 天竺黃 麝香 丹參 菖蒲 鬱金 冰片
各生研末,赤豆皮煎湯,泛丸,竹葉湯送。
暑由上受,先入肺絡。日期漸多,氣分熱邪逆傳入營,遂逼入心胞絡中,神迷欲躁,舌音短縮,手定牽引。乃暑熱流陷,勢將發痙。熱閉在裡,肢體反不發熱,熱邪內閉,外脫豈非至危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清神識。若重藥攻邪,直走腸胃,與胞絡無干涉也。
犀角 鮮生地 元參 銀花 石菖蒲
化至寶丹。
向來久咳傷肺,更值雨潮感邪,但熱不寒,是為癉瘧。仲聖云:消爍肌肉,當以飲食消息之,在乎救胃以涵肺。醫知是理否?
竹葉 麥冬 連翹 甘草 梨皮 青蔗汁
瘧得汗不解,近來竟夜汗出,且胸痞、不飢、形瘦、脈大、便秘。顯然陰虛體質,瘧邪爍液,致清陽痞結脘中。議以柔劑存陰卻邪。
竹捲心 辰砂益元散 生地 麥冬 知母
脾經瘧邪,必由四末擾中。仲景論太陰經幾條,深戒攻下,謂脾為孤臟,體陰而用陽,喜暖而惡寒。不飢、痞脹、噯氣,陽傷則運動無權,滯濁瀰漫矣。昔賢制方,陽傷取藥之氣,陰傷取藥之味。奈何不究病之陰陽,不分藥之氣味,便窒則攻下,痞悶則開泄?藥不對病,脾胃受傷,數年沉痼。如脾胃,論莫詳於東垣,苟能玩讀,焉有此等混治?
炒半夏 淡吳萸 生益智 蓽撥 乾薑 茯苓
苦辛過服,大瀉心陽,心虛熱收於裡。三瘧之來,心神迷惑,久延恐成痼症。考諸《金匱》,仲景每以蜀漆散為牝瘧治法。
雲母石 蜀漆 生龍骨
為末開水調服二錢。
下焦精虧,瘧邪遂入少陰,當其發作從背起,乃太陽與少陰表裡相應也。陰邪得汗不解,托邪固是,但氣易泄。薑、附純剛,又恐劫陰矣。
人參 鹿茸 桂枝 細辛 杞子炭 歸身炭 生薑
脈微而遲,色衰萎黃。凡陽氣不足,久利久瀉,窮必傷腎。今浮腫漸起目下,是水失火而敗,若非暖下,徒見泄瀉有紅,為脾胃濕熱,必至中滿敗壞。
熟地炭 淡附子 茯苓 車前子 生茅朮 乾薑
脈左弦右浮澀,始由脘痛貫脅,繼則腹大高凸,納食減少,二便艱澀不爽。此乃有年操持,縈慮太甚,肝木怫鬱,脾土自困,清濁混淆,脹勢乃成。蓋臟真日漓,府陽不運。考古治脹名家,以通陽為務。若滋陰柔藥微加桂、附,凝陰沍濁,豈是良法?議用局方禹餘糧丸,暖其水臟,攻其穢濁,俟其小效;兼進通陽剛補,是為虛症內傷脹滿治法。至於攻瀉劫奪,都為有形而設,與氣傷之病不同也。
禹餘糧丸。
脈緩弱,脘中痛脹,嘔湧清涎,是脾胃陽微,得之積勞。午後病甚,陽不用事也。大凡脾陽宣通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及膩滯,皆非通府,勿佐用之。
人參 半夏 淡乾薑 生益智 茯苓 生薑汁
大便不通,間服半硫丸五分。
痔血久下,肌肉萎黃,乃血脫氣餒,漸加喘促浮腫,再延腹脹,二便不通。此症臟陰有寒,府陽有熱。詳於《金匱》谷疸篇中,極難調治。
人參 白朮 茯苓 智仁 菟絲 木瓜 廣皮
經營不遂,情懷怫鬱,少火化為壯火,風木挾陽上巔,眩暈不寐。是陽不入陰,非陰虛症也。如果純虛,豈有由春及秋仍能納食驅馳?今忽然中脘噎阻,由藥傷胃口,致胃陽上逆使然。溫膽湯加減之。
陳皮 茯苓 丹皮 梔皮 半夏 枳實 桑葉 竹茹
濕溫長夏最多,濕熱鬱蒸之氣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漸布中下。河間所謂三焦病也,治與風寒食積迥異。仲景云:濕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濕本陰邪,其中人也,則傷陽;汗則陽易泄越而邪留不解,濕蒸熱鬱,發現為黃,薰蒸氣墜之間,正是罨曲之比。斯時病全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可以奏效。今經一月,邪彌三焦,自耳前後,左腫及右,癰瘍大發。夫癰者壅也。不惟氣滯,血亦阻塞,蒸而為膿。穀食不思,陡然肉消殆盡,胃氣索然矣。商之治法,補則助壅,清則垂脫。前輩成法,一無可遵。因思濕熱穢濁結於頭,而清竅議輕可去實之法,選芳香氣味,使胃無所苦,或者壅遏得宣。少進漿粥,便是進步。經云:從上病者治其上,《靈樞》云:上焦如霧,非輕揚芳香之氣,何以開之。
青菊葉 荷葉邊 金銀花 綠豆皮 馬兜鈴 連翹 射干
煎好露一宿,臨服加金汁一小杯。
身腴體質,適值過勞,陽氣受傷,嘔吐食物,身熱而無頭痛,已非外感風寒;間日煩躁渴飲,唇焦舌黑。是內伏熱氣,由募原以流布三焦,亦如瘧邪之分爭營衛者然。然積勞既久,伏邪客病,脈來小緩,按之不鼓,可為徵驗。且兩便頗通,略能納穀,焉能停聚積滯?仲景以單熱無寒之症,不出方藥,但以飲食消息之。後賢參擬甘寒滋養胃陰,其熱自解。
竹葉 花粉 麥冬 連翹 生地 杏仁 蔗漿
寅卯少陽內動,絡中血溢,寒熱嘔逆,驟然泄瀉,不能臥。蓋陽木必犯陰土,膽汁無藏,少寐多寐,土臟被克,食減無味。宜補上疏木。
人參 山藥 炙草 白朮 扁豆 丹皮
虛損泄瀉,用異功理中,乃補脾胃以煦其陽氣方法,無如失血遺精,金水久虧,陰乏上承,咽喉失音,而瀉仍不已。長夏吸受暑濕之氣,與身中浮越之氣互為鬱蒸,遂起疳蝕。氣阻則妨納食,是勞損為本而雜以暑濕,純補決不應病。與輕淡氣薄之劑,先清上焦,後議補益。
蘆根 馬兜鈴 通草 米仁 滑石 西瓜翠衣
瘦人陰虛,熱邪易入於陰,病後遺精,皆陰弱不固攝也。泄瀉在夏秋間,是暑濕內浸,其間有瓜果生冷,不能速行,是中寒下利,什中僅一。況此病因,遺泄患瘧,病人自認為虛。醫者迎合,以致邪無出路,輾轉內攻加劇。夫患房勞而患客邪,不過比平常較勝,未必是陰病。近代名賢,訛傳陰症傷人比比。總之遺泄陰虧與利後陰傷,均非剛劑所宜,當擬柔劑扶精氣。
人參 山藥 川斛 芡實 茯苓 生地炭
七年沉痼,心惕熱迷,咬牙嚼舌,陰火失守,陽乃鴟張。前方理厥陰、陽明,以和陽主治;繼方以鹹味純陰,填水源以生木。病究竟未能卻。自述每每遺泄,其病隨發。春夏兩時發病甚頻,況五更寅卯,少陽氣振,陽冒病來,更兼操持不已。《內經》膽藏汁三合,腎藏液三合。精遺則腎液少,操勞則膽汁虧,欲望春陽不動,安可得耶?
熟地 肉蓯蓉 五味子 龍骨 茯苓 左牡蠣 石菖蒲 遠志 川斛 山萸肉
脈弦數右大,舌絳色面微浮,咳嘔上逆,心中熱,腹中氣撐,臥側著右,暮夜內外皆熱。自五月起,病百日不曉飢飽。病因憂愁嗔怒而起,諸氣交逆,少火化為壯火,煩熱不熄。五液皆涸,內風煽動,亦屬陽化,見症肝病,十之八九。秋金主候,木尚不和。日潮加劇,病屬郁勞,難以久延。議鹹苦清養厥陰之陰以和陽。
阿膠 川連 生地 糯米 白芍 雞子黃
再診。脈百至、右弦數、左細微,寒熱無汗,喝飲嘔逆;病中咯血,經水反多,邪熱入陰,迫血妄行。平日奇經多病,已屬內虛。故邪乘虛陷,竟屬厥陰之熱熾,以犯陽明;故為嘔為悶,目胞紫暗羞明,咽中窒塞,頭痛。由厥陰熱邪通胃貫膈,上及面目諸竅。先寒後熱,飢不能食,消渴,氣上衝心嘔噦,仲景皆例厥陰篇中。此伏邪在至陰之中,必熬至枯涸而後已。表之則傷陽,攻之則劫陰。惟鹹味直走陰分,參入苦寒以清伏熱。清邪之中,仍護陰氣,俾邪退一分,便存得一分之陰,望其少蘇。
阿膠 雞子黃 生地 白芍 黃連 黃柏
右脈平和,左寸關絃動甚銳,面色帶赤,體質清癯,得木火之形。稟多動之性,加以操持煩慮,五志之陽無有不熾;宜乎寤多寐少,內風不熄,眩暈自生。經云:陽氣下入陰中,陰蹻滿乃得寐。謀慮不決,則火動傷陰,肝陽獨行,乏陰和協而魂不藏,則寐不安。總以益陰、和陽為主治,議加味補心丹兼和肝陽。
人參 生地 元參 桔梗 川連 茯神 天冬 丹參 棗仁 遠志 羚羊角 琥珀 麥冬 白芍 杏仁 石菖蒲
煉蜜丸。
五日前脹滿已在脘間,兼中下寒冷不暖。議參、附、川烏,驅陰寒之凝結,非補虛方也。十九日陰雨天冷,正陽氣不生之象。況日久胃氣已疲,腥濁入胃即吐,確是陽微見症。王先生主通陽極妙。若得陽氣通調,何患水濕不去?
人參 熟川附子 大茴香 生淡乾薑 茯苓 川楝子 川椒
和入童便杯許。
脈弦數,腹膨便泄,目自淚出。經來身體掣痛,今秋冬兩月不至。據說兩年患病,醫藥不效。緣情懷抑鬱,熱自內起,厥陰風木化火,陽明侵削日迫,氣血內蒸,血海無貯,漸漸延及乾血勞症。凡調經諸法,須論在氣在血。今久鬱熱勝,經阻有年,正氣已虧;補藥固宜,而氣血偏滯,非徒補可以治病。議厥陰、陽明同治,酸苦泄熱為先,和補胃氣為佐。
吳茱萸 川連 胡連 川楝子 烏梅 人參 白芍 延胡索 雲苓 香附 南棗
益母草膏同烏梅肉搗丸。
痰飲乃濁陰所化,阻遏陽氣,不入於陰,陰蹻空,夜不熟寐。《靈樞經》用半夏秫米湯,謂通陽交陰,飲邪不聚。「天王補心丹」一派寒涼陰藥,與濁陰樹幟。中年必以護陽為要,即《金匱》所言必以溫藥和之也。
半夏 秫米 茯苓
少年面色青黃,脈小無神,自幼頻有嘔吐之症,明是飲食寒暄不調,以致中氣不足。咳嗽非外感,不宜疏泄。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
氣鬱單脹,中空無物,臥則氣塞,濁飲上衝,漸有不得安臥之象。問其起病之由,多是惱怒動肝,為肝木鬱傷脾土。脾失健運,氣阻成脹。延及百日,正氣愈虛,濁更堅凝,逆走攻肺,上咳氣逆欲喘。脘中蘊熱,咳出膿血。病根固在脾,今已傳及肺部。丹溪曰:養金制木,脾無賊邪之害;滋陰制火,肺得清化之權。目下至要,務在順氣,胸中開爽,寢食不廢,便可從容論治。不然,春分節近,更屬難調矣。宜先用通上焦法。
紫菀 杏仁 蔞皮 鬱金 厚朴 大腹皮 桑皮 茯苓皮 黑山梔
兩劑後,早服腎氣丸,晚服四君子湯。
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為疸瘧。舌乾渴飲,咳嗽,暑邪尚在肺胃。如飢不嗜食,乃熱邪不殺穀也。先用玉女煎存陰,消暑以和肺胃。
玉女煎。
再診。原方去牛膝,加竹捲心。
任脈、督脈分行乎身之前後。自覺熱蒸,不夢自遺,皆奇經虛也。辛溫藥頗效。六味加五味子不應,方藥僅僅達下,未能約束奇經。議用聚精固攝之法。
桑螵蛸 龜板 芡實 沙蒺藜 線魚膠 胡連 龍骨 金櫻子 覆盆子
產後陰虛陽實,熱易拂鬱。近日客邪,乃冬應寒而溫。凡羌活辛溫、柴胡擾動肝血,皆屬禁忌。謂陽明未復,再動衝陽耳。惡露變成腥水,亦是熱犯肝陰之極,液不養筋,內風必動,致面腫身痛,消渴嘔逆,自利,暮熱汗多,全是肝胃受病。諸厥皆隸厥陰,嘔不能食,厥陰之氣衝犯陽明所致。產後厥冒,厥而下利,恐其陰涸難愈。今神氣欲昏,正是衝陽上犯。治以鎮逆,佐以酸苦,泄熱調經。
牡蠣 烏梅 黃芩 茯苓皮 川連 鬱金 秦皮 炒山楂
經以腎司二便,若腎無藏液,下竅氣不運化,腸中即不能通水液之燥,水火吸消為多。議知、柏苦寒滋其水源,龜甲性潛以通其陰,人中白咸重以入下,蓯蓉鹹溫以通便,少佐肉桂化肝風以制木,是為穩當方法。
黃柏 知母 龜甲 肉蓯蓉 人中白 肉桂
蜜丸。
望色萎黃,少膏澤,按脈弦促而芤,納穀不旺,病已數年。每春夏陽升氣泄,偶加煩冗,情志不適,血必溢出上竅,中氣非少壯陰火相同。夫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臟陰內虛,陽動乃溢,常服歸脾湯,去耆、朮、木香,加白芍,以和肝脾之陰。所謂王道養正,善藥不計驟功。
人參 茯神 炙草 歸身 白芍 棗仁 遠志 桂圓肉
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去須蔥白 生淡乾薑 生炮附子
上藥用水一盞,煎至四分濾清,加人尿一小杯,豬膽汁一枚,頻頻調和,勿令其沉於藥底。
再診。濁陰蔽塞,舍通陽再無別法,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脈不微續,仍三五參差,尚非穩保。議用四逆通脈方。
人參 淡乾薑 人尿 炮附子 豬膽汁
三診。症象稍減,但少腹濁陰尚踞,胃氣不蘇,猶慮反復。
人參 生淡乾薑 炮附子 茯苓 澤瀉
四診。誤用攻表傷陽,致陰邪濁氣結閉於下,少腹堅痛,二便阻澀,濁上干逆則嘔。非溫熱佐以鹹苦寒,何以直達下焦?
炮附子 淡乾薑 人尿 豬膽汁 蔥白頭
凡瘧久邪結,必成瘧母,其邪深客於陰絡,道路深遠,肌膚無汗,能食不運,便溺通調,病不在府,從腹下升逆,貫及兩脅腰中,推及八脈中病。理固有之,然立方無據。捉摸憶讀仲景,轉旋下焦痹阻例以通陽。
苓薑朮桂湯。
精未充而先泄,異日必有難狀之疾,此南齊褚尚書之言。夫精氣所以護神,既受損傷,神形衰怯,數年不得充旺。議雙補脾腎,略用通絡,舍此竟無別法。
黑地黃丸。痛發時用阿魏丸。
宿癥脘脹,似乎氣滯,從小產後失調病起,三年不愈。病傷日虛,不思納穀,經候如常,及立夏、小滿,經候不來。食下即吐,湯飲下咽,脘中脹痹,腹滿臍突。大便旬余始解。始而畏寒,令漸怕熱。嘔吐先出有形之物,繼以痰涎白沫,味必酸濁。參諸經旨,全是厥陰肝經受病,陽化內風,乘犯陽明胃土,胃不主乎順趨達腸,遂成反胃之症。治宜理肝木以安胃土,但氣逆沸騰,陽藥不能,下膈勢必隨湧。議分治方法於下。
左金丸鹽水煮,蒸餅和丸。
左金平肝,苦辛氣味,尤慮下行未速,加鹽味令其下行。宗《內經》、本草,鹹苦之味入陰,厥陽濁氣退避,胃乏中流砥柱,勢必風陽再逆。議坐鎮中宮,木火庶不乘土。服左金丸,逾二時繼用針頭代赭石,化州橘紅,飯和丸,煎大半夏湯,加薑汁送下。
再診。昔人云:吐中有散,謂多嘔多吐,諸氣升騰而散。《內經》以陽明經脈主束筋骨,以利機關。今為厥陰風木久侵,中虛困窮,清空潰散,致濁蒙蟠聚,不徒胸腹脹滿,腰痹肌膜亦令浮腫。左金瀉肝止嘔吐,謂肝家鬱勃上衝,大苦寒降其逆,大辛熱泄其氣。丹溪制方之義,以相火內寄於肝膽,上升之氣皆從肝出,氣有餘便是火。此非有餘,因數日不食,陽明胃土傷疲已極,中無砥柱,木橫濁攻。歷考治脹諸賢,河間分消三焦,戴人必攻六府,此皆有餘治法。今乃虛症,若呆鈍補陽,適助其脹。議通陽明,兼泄厥陰法。
人參 川楝子 延胡索 麻仁 茯苓 茺蔚子
時刻精遺,少腹脹滿,皆腎不收納,咽喉微干,火升及面,由陰不上承,虛陽浮越。上年用純陰靜藥即瀉,下損及中。今當固下。
熟地 山藥 茯苓 北五味 人參 芡實 湘蓮
人乳粉同河車、金櫻二膏為丸。
眼胞上下,脾腎之脈循行。倦於開合,太陰脾脈已鈍,甘補 用為宜。
蒸於術 枸杞子 桂圓肉 歸身 黃耆 炙草
脈弦右大,弦則為飲,大則胃陽已虛。緣操持縈思,積勞傷陽,致不飢不食,勉納食物不運。嗔怒,兼以夜臥不安,多寤少寐,恍惚,中心懊憹。忽爾腹鳴氣震,四肢筋骱痿弱無力。起病時晨必寒痙,足跗微冷。按是脈症有年,陽虛為本,而痰飲氣逆,因虛而聚。夫虛則生寒,實則生熱。寢食不安,將及半載,已交四之氣中。長夏濕土乘侮脾胃,慮及肌腫腹脹,故周身束筋利機。陽明胃脈,是積閱醫藥,氣血淆混,寒熱互投,不以陰陽偏著,調理宜乎不應。議通補理胃陽為主,疏肝為輔。氣宣陽蘇,何慮痰濁之矇昧。以茯苓飲法減術,合薛氏星附六君子意。
人參 茯苓 香附 蘇核 白附 半夏 薑汁 陳皮
舌白,不大渴,寒戰復熱,神躁欲昏,心胸飽悶更甚。虐系客邪,先由四末以及中宮。咳痰嘔逆,是邪干肺胃。體虛邪聚,閉塞不通,故神昏煩悶。鬱蒸汗泄,得以漸解。營衛之邪未清,寒熱蔓延無已,此和、補未必中窾,按經設法為宜。
白蔻仁 黃芩 半夏 竹葉 薏苡仁 薑汁
治目疾,無非辛散寒苦,遂致精滑淋濁。夫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精氣皆虧,神志孤獨,夢魂紛擾,驚惕恐懼而無以自主。法當固攝腎關,養心寧神,鎮怯理虛,漸次夜視反聽,十分調護,方可治療。
桑螵蛸散。
舌色白晦,脈得右大,來去不整,左部小促。耳聾身熱不寐,語言謇澀。非是少陽傷寒,良由小產,陰氣不復,陽氣上冒。恐有牽搐暴厥之憂,無以輕淺視之。
生地 阿膠 丹皮 麥冬 白芍 蔗漿
再診。前方去白芍,加元參、羚羊角。
遺由精竅,淋由溺竅,異出同門,最宜分別。久遺不愈,是精關不攝為虛。但點滴痛癢,少腹堅滿,此屬淋閉,乃氣墜不通,未可便認為虛。況夏秋足指先腐,下焦蘊有濕熱,氣不流行,膀胱撐滿,遂致堅滿耳。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
秋暑失血,初春再發,脈右大,能納食。《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要知脈大為勞,是煩勞氣傷;脈虛為勞,是情欲致損;安靜一年可愈。
黃耆 北沙參 南棗 白芨 炙草 薏苡仁
咳嗽從肺治者,以外邪必由皮毛而入,內合乎肺。然六氣皆令火化,散之未解,清之潤之即愈。若內因之嗽,由別經干連及肺,當明其因,徒治肺無益。夫腎為先天,坎中真陽內藏,而主封蟄。奇經得司其間,衝陽由前直起,且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陰乏上承,陽獨自灼,故陰上陽下則壽,反則死。八味丸陰中之陽,似乎有理。然肉消形瘦,桂、附仍屬剛燥。宜溫養柔劑,取乎血肉有形之品。議用斑龍,峻補玉堂關下,但鹿角入督升頂,有過升之弊,加以青鹽,引入下元,斯為合法。
鹿角膠 鹿角霜 熟地 菟餅 白茯苓 青鹽 補骨脂 柏子仁
住居臨海,風瘴癘氣,侵入腦髓骨骱,氣血不和,壅遏內蒸,頭面清陽痹阻,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通逐邪。
蜣螂 蜂房 川芎 威靈仙
火酒飛面為丸。
由夏季目黃神倦,漸至中焦脹滿,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汙濁。按脈弱細不調,視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帶喘。素有寒疾氣逆,其宿飲之蓄已非一日。當夏三月,脾胃主令,天氣熱,地氣升,人身氣泄,加以飢飽勞疫,而遂減食脹滿,是皆病於中,綿延上下矣。夫六府以通為用,不但府不用事其間,經脈絡中,氣血皆令不行,氣壅血瘀,脹勢愈加。古人以脹病專以宣通為法而有陰陽之殊,後之攻劫宣通,如神佑、舟車、禹功等方。值此久病淹淹,何敢輕試。議以專通三焦之陽氣,驅其錮蔽之濁陰,溫補兼進。若不陽氣漸蘇,難以擬投。引用仲景白通湯。
去須蔥白(四枚) 乾薑(切片,鹽水泡三十餘次,去辣味,三錢) 豬膽汁(十匙) 淡附子(去皮臍,再用包火煨,一錢)
再診。脈神如昨,胸滿脹更急,不思納食,鼻尖冷甚,熱汗出,自吐瘀,便垢至今,神衰吸短。古人謂上下交徵,當理其中,但陽微濁僭,格拒不通,理中守劑,不能理煩治劇。此護陽通陽,仍參苦寒,俾濁陰泄得一分,其陽復得一分。安穀之理在焉,不及縷述。
前方去蔥白,加人參三錢。
前用生津養陰,已得咳停熱退,可以漸入佳境不虞。發熱較甚,三晝夜不減,口渴不飢,蓋體弱肌疏。邪易侵襲,郁遏不宣,蒸燎如焚,質系金虛火旺。今遇炎威酷烈,相火內煽,暑熱外侵,交相爍液,必致煎熬枯涸。欲進苦寒,奈虛火不堪直折,且慮徒傷胃氣。議用海藏神術法,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朮 梨汁 防風 麥冬 甘草
酒客淋濁,必系濕熱之邪著於氣分,故五苓、八正俱用通利。病數年不愈,必由情欲致傷,敗精血阻於內竅。溺與精異路同門,莖中因精腐阻居多。必通敗精,一定之理。
杜牛膝一兩五錢,搗汁,衝入麝香三分。
痰飲留伏而發,最詳《金匱玉函》。仲景必分內外,以內飲治腎,外飲治脾。更出總括一論,謂飲邪必和以溫藥。數年寒暄,感觸致病,今屢發熱甚於昔。男子中年以後,下元漸衰也。
都氣丸加坎氣、胡桃。
經來漸遲,色淡而少,當期必暮夜腹痛䐜脹,腰髀痠楚,經絡牽掣少舒。脈數右小左大。此乃奇經衝任二脈為他經之氣所束,以致氣機日鈍,血少貯蓄。若加暴怒,須防經漏沸溢。用藥須擇入奇經者為宜,血海固陽明隸屬奇經肝腎為多。議兩和氣血、宣通奇脈方。
當歸 茺蔚子 生香附 小茴香 焦麥芽 大黑豆皮
調入西琥珀末一錢。
面腫氣喘,咳嗆不止,音漸啞。酒客久蓄之濕熱,必上薰及肺,為腫為喘,聲音閉塞。按《內經》濕淫於內,治以淡滲,佐以苦溫。
蘆根 薏苡仁 滑石 赤苓 杏仁 厚朴
寒入厥陰之脈,結為氣疝,痛則脹升,氣消絕無蹤跡。老年下元已虧,不可破氣攻疝,尿管痛,或阻溺。溫養下元,佐以通竅。
鹿茸 麝香 韭菜子 蛇床子 茴香 歸身 青鹽 覆盆子
肝腎精血交虧,陽氣不肯潛伏,陽升面赤戴陽,陽墜,精關不固。時令冬失潛藏,陽升陽動病加。靜處山林,勿預家務。迎夏至一陰來復,必有好音,倘若銜藥,心境操持,與身病無益。
水制熟地 鎖陽 元武板 線魚膠 遠志炭
宿瘕在脅下,亦與肥氣相類,自述因嗔怒。蓋肝之積也,久鬱氣血不通,肝臟內寄相火。時當夏令,泛潮苦雨,脾胃受濕,自必困倦。肝木橫克脾土,脹勢日滿。所受濕邪,漫無出路,蒸於腸胃,黏膿積滯。利不肯爽,中焦不和,寤不得逸。症屬難治,且議分消。
白朮 厚朴 茯苓 豬苓 茵陳 通草
胎孕而患瘧,古人先保胎,佐以治病。茲胗、齒燥、舌白,嘔悶自利。乃夏令伏邪,至深秋而發,非柴、枳之屬可止。嘔吐黑水,腹痛,胎氣不動,邪陷入里,蒸迫臟腑,是大危之象。
黃芩 黃連 黃柏 秦皮 川貝母
再診。寒少熱多,即先後厥之謂熱甚。胎攻衝心痛,蓋胎在沖,瘧邪從四末漸歸胃,衝脈屬陽明胃脈管轄。上嘔青黑涎沫,胎受邪迫,上攻衝心,總是邪熱無由發泄,內陷不已,勢必墜胎。且協熱自利,外邪從里而出,有不死不休之戒。方書保胎,必固陰益氣。今熱熾壅塞,人參、膠、地反為熱邪樹幟。前以純苦氣寒,急取固上焦,陽明胃、厥陰肝兩治。今則用酸苦辛,泄兩經之熱邪,外以井泥護胎。
川連 草決明 烏梅肉 石蓮肉 黃芩 白芍 炒川椒
三診。苦辛酸清泄陽明厥陰邪熱,兼外護胎法,病減十之二。視苔色芒刺,舌心干板,而心中痛不已。此皆熱邪內迫,陽津陰液告窮。兩日前慮其陷伏閉寒,今又怕其昏痙,最難調治。夫護胎存陰,清邪去邪,俱不可少。
阿膠 鮮生地 川連 雞子黃 知母
雨淋沖陽受傷,熱水洗浴,迫其冷濕深入與水穀之氣互蒸而肌肉發黃,陳無擇雲谷疸。能食不飢,舌有黃苔,一年之久,寒濕釀成濕熱。凡濕在太陰脾,熱在陽明胃,不分經絡治不可。
生穀芽 半夏 廣皮白 柴胡 黃芩 川連 人參 枳實
經云:謀慮在肝,決斷在膽。操持思慮,五志陽氣有升無降。肝脈循環,繞乎陰器。氣逆拂亂,不司疏泄之權。似疝如淋病象,其實內系肝臟。但治淋治疝,不越子和辛香流氣,即從丹溪分消泄熱。今形脈已衰,當以虛論。肝病三法,曰辛曰酸曰甘緩。經云食酸令人癃,小便不爽,大忌酸味。
當歸 茴香 穿山甲 枸杞子 沙蒺藜
凡當臍動氣,臍腹結瘕,肌肉濡動,眩暈羞明。昔賢都主下焦精血之損,二氣不得攝納,則變亂火風,如混蒙之象。泄氣溫燥攻病,是虛其虛也,溫養有情之屬為宜。
紫河車 肉蓯蓉 當歸 青鹽 茯苓 胡桃 黃柏 小茴香 柏子仁 紫石英
暑風入肺為癉瘧,《金匱》為陽氣獨發。嘉言云:體中陰液素虛,所伏熱氣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冒,上焦清氣皆蒙,胃陽失和,不納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泄,皆屬禁例。夫上實下虛,有客邪留著,鎮降不應,仿徐子才輕可去實之例,分別氣血,以宣之,以逐之。
犀角 連翹 元參 通草 竹葉 荷葉
十年前小產血崩,損傷未復。家政操持,形神俱不能清靜。上年交秋,帶下淋濁。不特肝腎脂液告竭,奇經與諸絡亦無血存留。氣衝犯胃,脘膈刺痛,脅肋高突。更兼下焦寒冷,腰圍如帶拘束。兩足麻木,踐地痿軟。二便窒塞不爽。五液枯涸,至陽不交陰。見痛用沉香,大謬。凡血液枯槁,大忌香燥。姑以血肉參入人參,若春和溫煦,草木藉以滋生。
人參 甘枸杞 歸身 肉蓯蓉 小茴香 沙蒺藜 黑芝麻 羊內腎
診脈尺垂,據述沖氣上衝,肝脈必搏大無偏。視面色赤亮,肌肉瘦削。乃腎精肝血內耗,陰不和陽,致衝任不主把持,固攝壯水。正謂助陰抑陽。然久損不復,當與味厚質靜或血肉有情,填實精髓。考古海藏、可久輩,咸遵是制。內損精血,務宜靜養,使其加餐壯胃,所謂精生於穀也。且肝腎久傷,累及八脈,陰傷漸干及陽,豈一法網羅者。
閨中室女,忽然神志時惑,遂月事不來,正《內經》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蓋氣逆血菀,經緯紊亂,日加郁痹,焉得聰明清曠?情懷致病,草木藥餌都屬無情,所以不易奏功。議以上清心竅以通神,下調奇脈以通經。
琥珀末(五錢) 丹參(一兩)
鮮石菖蒲搗汁法丸,辰砂為衣。
回生丹為小丸,早服一錢,另以大黑豆一兩炒赤,置竹籃蓋內,以無灰酒淋熱豆,取酒服藥。
天癸從未至,肉瘦色悴,咳嗆著枕更甚。暮夜內外皆熱,天明汗出勢減。痰或黏或稀,咽中總不爽利。此先天最薄,真陰不旺。弗勤針指,務要安閒怡悅,俾經來熱除,不然俗云乾血勞。
復脈湯去薑、桂。
男子結疝,在《內經》則曰沖、任為病。子和統論疏肝。今疝未愈,臍右復高突硬起,乃由疝漸至瘕聚腸覃之屬。夫腸覃者,寒氣客於大腸,與胃氣相摶。大腸與肺表裡傳送,肺氣寒則氣凝不行,清氣散而濁氣結為瘕,遷延日久,如懷胎妊,按之堅,推之移,氣病而血不病也。
穿山甲 椒目 桂枝 川楝子 小茴香 茯苓 麝香 白芥子
冒暑遠行,熱氣由口鼻吸入,先犯上中,分走營衛,故為寒熱。瘧疾當淡泊飲食滋味,清疏胃氣。投劑或以涼解芳香,或以甘寒生津,皆可治療。奈何發散不效、復肆行滋補、致肺氣壅閉、胃中凝滯、自上及下一身氣機不通、變成腫脹?矯其非而欲與攻逐,無如病久形消,又慮正氣垂寂。不得已用保和丸緩疏中焦,漸漸升降得宜,六府轉達。府氣先通,經脈之氣無有不通者矣。
保和丸。
女科肝病,為多產後必及八脈。即如少腹瘕聚,沖氣攻心,必嘔吐逆上,則喉間閉塞。經水半年不來,越日常有寒熱。凡下焦多屬血病,癥屬氣聚,瘕為血痹,病在衝脈。陰維陽維,混混施治,焉得為奇經?
延胡索 川楝子 蓬朮 桃仁 生鱉甲 地鱉蟲 麝香 楂炭
脈緩,按之濡弱。谷少不食,厚味運化最遲,飲食不適,即如痛瀉。膚腠麻木,骨軟筋痛。凡遇暴風驟冷,體中更覺不安。上年肛紅,入夏方愈。種種脈症,是氣弱陽微,脾胃少於運化,濕鬱生痰,致氣機不能靈動。法當健陽佐運,即治痰驅濕之本。
人參 於術 茯苓 半夏 陳皮 益智仁 木瓜 天麻 生薑 大棗
女子四十九,天癸當止,謂陽明脈衰,衝脈力怯,不能招集諸絡之血聚於血海,按月行經,此向老皆然。今秋熱致傷,客邪不重,已見帶淋,肌麻血阻,內傷之勢已露。況所患,甚於腰腹,是必臟陰內損,及於八脈。有形之血既去,無形之氣掀旋。諸竅百骸,攻迫肆虐,即身中之陽氣獨行不得,真陰眷戀耳。熟地、五味滋收,固不甚謬,然不入奇經。法當介用潛陽,鹹味下引,酸味內收,或佐微苦微潤。蓋肝惡剛喜涼,腎惡燥喜暖,古人之制然矣。
鹽水炒阿膠 茯苓 山萸肉炭 鹽水炒鱉甲 知母 女貞子 鹽水炒旱蓮草 天冬 鹽水炒黃柏
幼稚驚癇,古人有陽癇之分。據述自幼至今,不論寒暑,寐必汗泄。乃臟真不固,陽不內依,致內風灼筋,牽強冒竅神迷,且時時神餒恐懼。治在肝腎,用包舉大氣,內安肝腎。
熟地 石菖蒲 龍骨 五味子 遠志 茯苓 鎖陽 黃柏 萸肉
紫河車膏丸。
驚則動肝,肝氣上逆;憂則傷肺,肺氣失降。升降失司,中焦不運,氣聚成形,風擾鳴泄。仲景論上升吐蛔,下墜狐惑,都從胃虛起見。風木相侮,陽土日困,食減便溏有諸,由涼憂偏逆致病。因病失治延虛,最難奏效。用藥不過生化剋制之理,培其受侮,平其沖擾;補陽明以宣府,泄厥陰以平逆,如是而已。至於拔病根,在乎居恆頤養,當醫藥外求之。
人參 乾薑 川椒 川楝子 茯苓 桂枝 白芍 烏梅
產育頗多,衝任先傷,其咳嗽失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不攝,沖氣上逆所致。況晨刻必瀉,乃屬肝腎虛滑,為瘕瀉鶩溏。此病原系蓐勞,根本已怯。倘經水阻隔,無法可商。急急招納下元散失之真,固之攝之尤慮弗及。若見血見嗽,用滋陰沉降,非內熱肺咳,奚益於病?徒使遷延胃敗,遂至廢食,豈不危哉。
鹽水炒補骨脂 石殼蓮肉 熟地炭 炒黃山藥 覆盆子 五味子 芡實
再診。前方服二劑瀉止,今去補骨脂、覆盆子,加青花龍骨。
三診。自前方固攝之後五、六日,精神頗覺向安。但寒在四肢背部,熱在心前腹中,即《內經》陽虛外寒,陰虛心熱之旨。然產後氣虛,必自陰分傷及陽位。張景岳云:氣因精而虛者,當補精以化氣。況產後八脈空虛,填補方中必佐以收拾奇經之散亡也。
熟地炭 龍骨 湘蓮 紫石英 五味子 人參 芡實 茯神
丸方:
砂仁拌炒熟地 芡實 桑螵蛸 五味子 紫河車 茯苓 人參 遠志 沙苑蒺藜
山藥漿丸。
診脈右弦左濡,久痔注血,致納食不易運化。此脾營先傷,胃陽繼困,府氣不能宣暢,大便不爽,溫補不能通調。府氣疏滯,更損脾胃生陽。東垣每以治土必先達木,不宜過投燥劑。仿古治中湯法,佐以疏肝解鬱。
人參 青皮 陳皮 木瓜 黑槐米 益智仁 楂肉 茯苓 黑地榆
水泛丸。
診脈百至,左小澀結,右部弦大。緣高年中焦清陽已微,濁陰漸阻,致脘中窒塞日盛,物不能納。下焦陰液枯槁,腸中氣痹,溺少便澀。虞花溪云:噎膈反胃,陰枯陽結為多。衰老之象,最難調理,誠情志偏勝,無形之傷也。若夫痰氣瘀血積聚,亦有是病,有形有象即易為力矣;惟無形致傷,以有形之藥餌施治,鮮有奏效。當以陰陽二氣推求,在上為陽,在下為陰,通則流通,守則呆鈍,古人成法,宜遵其言。居恆頤養,不在藥餌中矣。議宣通之味,以冀小效。
大半夏湯加枳實、薑汁、川連。
脈右弦左濡,秋涼宿飲,上泛咳嗆,入夜著枕欲寐,氣衝胃脘,心悸震動,必欲起坐。仲景「論脈篇」,弦為飲,背寒為飲,當治飲,不當治咳。飲屬陰邪,乘暮夜竊發。《金匱》法中,每以通陽滌飲,與世俗僅以肺藥疏降迥異,用小青龍減麻、辛法。
桂枝 五味子 乾薑 茯苓 白芍 炙草 半夏
丸方:八味去附,加沉香。
頻因小產,奇脈不固,經來甚多,經過帶下。早晨大便溏滑,納穀日少。時覺心悸震動。始養血滋膩,即脘悶不思納穀。此皆自下焦損傷,漸及中焦,致脾胃不能轉運。近日擬用王荊公妙香散,宣通補中,仍兼顧下。雖似相投,然於調和經帶,其力未專。再議兩法分治,中宮宣通,下焦固攝。
鹿角霜 淡骨脂 青鹽 炒黑小茴香 紫石英 禹餘糧 當歸 茯苓
用雄羊腎蒸熟搗丸,人參湯下。
男子血淋成塊,尿出痛。醫治一年妄效。夫淋屬肝經,鬱火濕熱皆有是病。思少壯情欲勉強,必致敗精凝竅,精腐變瘀,理固有諸。用虎杖散法,服五、六日,痛減血少。晨溺尚有血絲,此隨竅中有未盡之敗濁。宜通不宜澀。
人中白 琥珀 沉香 白牽牛 川柏 韭菜汁丸。
產育致虛,病情多歧,不能縷分。思產後八脈皆空,損傷非在一臟一腑,所以諸恙並起。稍涉情志不適,藥餌便少功效,沉痼宿恙驟難奏功。閱病原,再診脈,知內因虛損,小效病復,實由於此。姑擬邇日再急,在腹脹洞泄,脅腹㽲痛,冀得少緩一二,為進商之步。
人參 鹿茸 茯苓 舶茴香 紫石英 補骨脂
另用禹餘糧、赤石脂等分,糯米煮糊為丸,煎前方送二十丸。
腳氣,古稱南地多因濕熱,醫用苦辛宣通,開氣滲濕。久進病未祛除,而血液反耗,心熱氣衝,目黃嘔涎,煩躁頭痛,昏厥,四肢筋縱掣痙,大便艱澀。顯然肝血衰涸,內風掀起。此風乃陽氣之化,非外來八風同例而治。分經辨治。病在肝臟,擾動胃絡,由氣分濕熱延中,血中枯燥。靜攝小安,焦煩必甚。蓋內傷情懷,草木難解,斯為沉痼。
石決明 穭豆皮 天冬 生地 茺蔚子 阿膠
丸方:
生地 白芍 天冬 桂圓肉 丹參 杞子 阿膠 麥冬 知母 茺蔚子 穭豆皮
烏骨雞煮爛杵丸。
暑屬陰邪,一種濕溫穢濁之氣,膠結於三焦。故苔灰邊白,氣喘脘結,周身痛難轉側,小溲窒澀而痛,老年精氣已衰,恐有內閉外脫之變。
鮮石菖蒲 厚朴 茯苓皮 橘紅 白蔻仁 杏仁
另服蘇合香丸。
病久反復,精氣損傷,遂成虛怯。據說臍下閃閃升觸,逆乾咳嗽,兼痰多咽痹。明明元海無根,衝脈氣震,無以把握,陰精內枯,陽乏眷戀。非靜處山林,屏絕世擾,望其生生復聚。問醫便投草木湯液,恐難久持。
鮮紫河車膠 秋石拌人參 云茯神 鹽水炒紫衣胡桃肉
經云:脾氣散精,上輸於肺,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天氣下降也。憤郁戕肝,肝氣拂逆;憂思傷肺,肺氣失降。左右二藏即乖,上下不交而否象成,中宮亦不和暢,至晨夕嘈雜。食少無味,下脘如納粗物,病久胃汁枯,四肢無力,顯然脾病。右脅少腹作痛,升降有聲,寅卯病進,午後病退,是清陽之氣閉結。若仍勤勞家政,深秋關格是慮。
香附 延胡索 黑山梔 歸身 柏子霜 桂圓肉
諸動屬陽,煩勞則損氣;肝司藏血,怫鬱則血菀於上;午後則氣並於血,升降混淆為厥。脈來浮數,退而細澀,面黃唇白。熱勢稍輕,神昏如故。胸膈隱痛,必非停滯,諒有瘀聚所致。目𥉂、舌縮,為腎水竭絕之徵,瘛瘲不止乃肝虛風動之象,病名暴厥。趙養葵所謂薄厥、煎厥之類。開心竅不應,勉以蒲黃散去瘀舒郁,續進滋養天一之水,以冀風寧火熄。
蒲黃散。
情志鬱勃,氣逆多升,絡血上冒。連次小產,沖、任已怯。心嘈震悸,目珠痛,頭脹。肝膽厥陽動極。必須懷抱寬舒,可望病痊,否則成痼疾矣。用復脈湯去薑、桂、參,加淮小麥、天冬,石決明。經來後期兩旬,牙宣吐血,防其倒經。議養肝陰,兼通衝脈。
生地 天冬 枸杞子 牛膝 茯苓 白芍 阿膠 桂圓肉 丹參 茯神
烏骨雞煮爛為丸。
煩勞氣泄,陽升巔頂,瞳神必脹,容色奪,目眶變。呼吸似乎下陷,若熱氣升。舌本必麻,即痰氣阻咽。天暖風和必逸,乃血氣因勞致虛,有藉乎天氣之煦涵。《內經》云:勞者溫之,取味甘氣平以補其陰陽血氣。然痰氣宿恙,勿以膩濁為準。
人參 白朮 當歸 枸杞子 茯苓 甘草 白芍 天麻 嫩鉤勾 菊花炭
桂圓汁丸,午後服三錢。另早服虎潛丸四錢。
質瘦脈弱,交夏天暖,真氣發泄,心熱口喝,頭痛脅疼,食下如噎,右耳氣閉少聰,語言過多,齒戛寒噤,或巔脹面浮。皆津液因熱而傷,致令浮陽動搏。議用甘涼生津和陽法。
北沙參 天冬 麥冬 麻仁 杏仁 桑葉 蜜水炒橘紅
川石斛煮汁泛丸。
筋脹膚疼,發作有年。左脅有形不痛,為瘕。肝氣久郁,血虛生熱生風,不受辛熱之藥,以肝木內寄相火,只宜和血熄風,柔筋緩痛。
生首烏 歸鬚 胡麻 丹皮 黑山梔 桑葉 嫩鉤藤
丸方:
桑寄生 阿膠 鉤藤 丹皮 大生地 當歸 天冬 白芍 黑芝麻 柏子仁
煉蜜丸。
情懷悒鬱,肝氣不舒。患乳生癰膿潰,血液大耗,氣蒸上逆咳嗽,左脅內痛,不能轉側。蓋肝絡少血內養,左右升降不利,清潤治嗽無益。
炒桃仁 當歸 茯神 丹皮 阿膠 柏子仁
時令溫邪內迫,經水不應期至,淋淋不斷。二便不通。唇舌俱白,不喜冷飲。神呆恍惚,言語支離。診脈細小欲絕。當芒種、夏至,陽極泄越,陰未來復,神魂不攝,是謂亡陽昏譫,最屬危脫之象。擬用仲景救逆法以扼其危。
人參 龍骨 製附子 炙草 桂枝 牡蠣 蜀漆 南棗肉
經停兩月,恰值嗔怒,陽氣升降失和,血隨氣行,沖、任脈絡不固,遂為崩漏。且血凝成大塊,非血熱宜涼。從來血脫,必須益氣。但沖、任、奇經在下焦,又非東垣歸、耆、升、柴升舉諸法所宜。須固攝奇經之藥,乃能按經循絡耳。
人參 茯苓 烏賊骨 鮑魚 茜草
震靈丹沖服。
再診。昨擬震靈丹通攝,鹹苦入陰,加人參見效。但頭痛身熱,是血大去,陰氣不主內守,陽孤失偶泛越。景岳云:陽因陰而離散,宜從陰以收散亡之陽。兩儀煎加龜甲、秋石主之,諒中病機。
人參 熟地 茯神 龜板 紫石英 桑螵蛸 當歸
酒客中虛聚濕,口鼻吸受穢濁不正之氣。初病頭脹胸痞身痛。微汗不解,穢濕在募原內蒸,非傷寒之邪從表入里;及中道斜行,鼻受穢濕,皆蘊結於氣分。治以芳香,邪氣得開。奈不分氣血、從熱消導、清熱攻下、邪混血分成斑冒入膻中、神昏譫妄、內閉臟腑,外象肢冷大汗,勢已危篤,仍以病根源穢邪逼迫心胞絡論,神氣少清,冀其回生?
至寶丹四分,金汁一杯,石菖蒲汁一匙,研細和勻,燉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