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洗髓易筋經
- 作者
- 項揚惠、吳德華、張鑑若、曹江整理
原敘一·張瑤序
余方弱冠,患失血,體羸氣微,醫藥罔效。清光緒乙未春,從周守儒夫子習訓詁。夫子以所得於靜一空悟大師之正側坐臥各圖,依次授之,數月病愈,旋即廢棄。閱六年辛丑,疾復大作,夫子督促複習,未百日病又愈。自是或作或輟,雖違師訓,未尚日夜練習,然每因勞倦過甚,或腸胃積滯,必凝神靜氣,擇要行之。
邇來三十餘年,雖年逾知非,其精力常足以應事,皆由於此。夫子於大師所授各圖式外,又復旁收博引,闡發奧義。名曰: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分為十八卷,訂為十冊,親書三部,藏於其櫝。丙辰冬,余自酉陽旋渝,夫子已歸道山二歲矣。訪其書尚存二部,今夏復訪之,則僅存其一。余深懼大道之沒,而吾夫子推闡之苦衷,亦隨之而靡,亟商鑑涵世弟,謀付石印,以廣流傳。
方今國術昌明,凡講外壯者,多失內養,談玄理者,罔識動作。茲編內外兼備,性命雙修,誠入道之正宗,由道而佛之捷徑,豈區區卻病延年所能盡其功效哉。
庚年歲秋九月門人張瑤藝耘敬述
原敘二·周守儒序
予生而體弱,長失調養,十歲前飲食不節,嘗患疫寒積滯等症。十歲後沉湎於酒,多生瘡痍。至十九歲,又為洋菸困,行年三十體愈羸,病日臻,動則驚怖,行則怔忡,風熱燥濕,坐不安席,寒暑晝夜,時在病鄉,體則奄奄一息,熱又時時上蒸,攻散和解,溫補清涼,無術可施。十餘年來,苦狀難述,雖歷經良醫調治,先去邪,後扶正,症對方投,無不小效。而畏風怯寒,氣短神衰,服薑桂參茸近十年,元終難復,壯年幾與耄年無異。清夜自思,計維坐以待斃矣。
然竊念生寄死歸,壽夭何惜,獨是混世四十年,毫無善狀,負疚孔多,志未竟者幾何,分未盡者又幾何?所負天地父母之生成,君親師長之教育,友朋妻拏之屬望,聖賢先儒之陶熔,更僕難數,退思補過,可奈時不及待,何自怨自奮,亦徒仰屋興嘆耳。幸於辛卯春,宴古渝之至善堂,遇松山陳老師少林神功也。勸以其功療之,盡傳心授,於是頓起禪心,有因必訪,又於成都道院,得內功圖說一冊,簡摩日久,稍有所得,遵圖行之,體覺舒暢,至是求道益切。
癸巳秋闈,復赴省應試,於資陽通慧寺中,忽遇靜一空悟老師,睹法相,心知其異,一路探討真諦,隨駕至昭覺寺,不離竟底。蘊悉師自嵩山少林來,盡得少林術,是達摩嫡派,深通如來易筋洗髓等經。拜倒求度,師憫其誠許之,遂執弟子禮,而受業於門,口傳心授凡三逾月,盡得此中三昧。臨別授以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六卷,卷分上下,共十二卷。戒之曰,此祖師真諦,非十八家支流可比,毋輕視,行持無間,足證佛因,切忌行至半途,自持神勇無敵,遂棄上乘工夫,久戀人間勳業事,以吾弟文士學成後,有心得處,可增演妙諦,以廣慈航,萬不可視為獨得之奇,秘而不宣也。勉之慎之,余再拜受冊,無日不習,方年餘,頗覺病去癮除,精神一振,體健身強,氣力漸增,後效雖不能預必,此功終不敢稍廢也。爰敘進道巔末,於簡端云時。
乙未孟夏中旬古渝後學周述官謹序於士隱齋中
原敘三·增演易筋洗髓經合編序
易筋洗髓,自達摩祖師西去後,慧可祖師將洗髓攜去雲遊,易筋藏少林壁中。由是道分為二:習洗髓者僅能收心養性,習易筋者僅能強筋壯力。千餘年來,其書未合。後易筋經般刺密諦翻譯出,代有傳人。洗髓由慧可翻譯出,亦有嫡派。兩兩相合,道本同源,理實一貫,一而二,二而一,兩經非兩派也。
後世祖師得洗髓傳,知道相表裡,乃與易筋合成一函。雖綱領節目,綜括靡遺,而奧旨微言,難尋次弟,經少林門下,諸老祖師,照諸佛菩薩、諸天神王、歷代羅漢、宗師,莊嚴法相,摩挲求之,合以易筋洗髓所論工夫,始知道出一轍。於是匯成一帙,名曰:《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圖多說少,其旨未暢。
余不揣淺陋,依圖演說,繕寫易筋洗髓於前,益以各家論說,分為十七卷。首二卷經文論說,中十二卷歷代宗師增益圖像,後三卷易筋洗髓支流,以備參悟採用。顏曰:《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
余何人?不足言道,亦不善屬文。平日所得,雖未知當否,而吾師屬意演說之命難辭。凡有所覺,罔為筆之於書云。
原敘四·李衛公序
後魏孝明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自梁適魏,面壁於少林寺,一日謂其徒眾曰:盍各言所知,將以占乃詣,眾因各陳其進修。師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爾得吾髓,云云。後人漫解之,以為入道之淺深耳。蓋不知其實有所指,非漫語也。
迨九年功畢,示化葬熊耳山腳,乃遺只履而去。後面壁處,碑砌壞於風雨,少林僧修葺之,得一鐵函,無封鎖,百計不能開。一僧悟曰:此必膠之固也,宜以火函遂開,乃溶蠟滿注而四著故也。得所藏經二帖,一曰洗髓經,一曰易筋經。洗髓經者,謂人之生,感於愛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穢。欲修佛諦,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滌淨盡,純見清虛,方可進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經,進修無基,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曏者所謂得髓者非比喻也。易筋經者,謂髓骨之外,皮肉之內,莫非筋連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後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贊襄,立見頹靡,視作泛常,曷臻極至,舍是不為,進修不力,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所謂皮肉骨者非比喻,亦非漫語也。
洗髓經帙歸於慧可,附衣缽共作秘傳,後世罕見,惟易筋留鎮少林,以永師德。第其經字,皆天竺文。少林諸僧不能偏譯,間亦譯得十之一二,復無至人。口傳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於枝葉,遂失作佛真正法門。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眾中一僧,具超絕識,念惟達摩大師,既留聖經,豈惟小枝?!今不能譯,當有譯者。乃懷經遠訪,遍歷山嶽。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聖僧般刺密諦,言及此經,並陳來意。聖僧曰:「佛祖心傳,基先於此。然而經文不可譯,佛語淵奧也。經義可譯者,通凡達聖也。」乃一一指陳,詳譯其義,且止僧于山,提挈進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再百日而暢達,得所謂金剛堅固地,馴此入佛智地,洵為有基筋矣。僧志堅精,不落此務,乃隨聖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
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既授於虯髯客,復授於予,嘗試之,輒奇驗,始信語真不虛。惜乎未得洗髓之秘,觀遊佛境,又惜立志不堅,不能如僧,不落世務。乃僅借六花小技,以勳伐終,中懷愧歉也。然則此經妙義,世所未聞,謹序其由,俾知巔末。企望學者,務期作佛,切勿要區區作人間事業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負達摩大師留經之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古之以力聞者多矣,奚足錄哉?!
時唐貞觀二載春三月三日李靖藥師甫序
原敘五·牛將軍序
予武人也,目不識一字,好弄長槍大劍,盤馬彎弓以為樂。值中原淪喪,徽欽北狩,泥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應我少保岳元帥之募,署為裨將,屢立戰功,遂為大將。憶昔年岳少保奉命出征,後旋師還鄂,歸途忽見一遊僧,貌奇古,類阿羅漢像,手持一函,入營囑予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將軍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見吾少保能挽百石之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賦之歟?」予曰:「然。」僧曰:「非也,予授之耳。少保嘗從事於予,神力成功,予囑其相隨入道,不之信,去而作人間勳業事,名雖成,志難竟,天也,運也,命也。奈若何,今將及矣!頌致此函,或能反省獲免。」予聞言,不勝悚異。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訪達摩師。」予懼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飄然去。
少保得函,讀未竟,泣數行下,曰:「吾師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從襟袋中出冊付予,囑好掌此冊,擇人而授,勿使進道法門斬焉中絕,負神僧也。不數月,果為奸相所構。予心傷少保,冤憤莫伸,視功勳若糞土,因無復人間想矣。念少保之囑,不忍負憾,武人無巨眼,不知斯世,誰具作佛之志,堪傳此冊者。擇人既難,妄傳無益。今將此冊傳於嵩山石壁之中,聽有道緣者自得之,以衍進道之法門,庶免妄傳之咎,可酬對少保於天上矣。
時宋紹興十二年鄂鎮大元帥少保岳麾下宏毅將軍牛皋鶴九甫序
上篇·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原理源流篇
一、易筋洗髓名義
筋,為連絡形骸之物,故先易筋,筋易而無處不易矣。
髓,為出入靈明之區,故必洗髓,髓洗而無微不洗矣。
筋何貴乎易?按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繫辭:生生之謂易。注:陰陽轉易,以成化生。是易為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筋一易而乾坤合,坎離交矣。至引伸為交易、變易、互易、移易、反易、對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之義。又何難使剝復運,否泰轉耶?!所以一使之易,寒可易為暑,暑可易為寒,晝可易為夜,夜可易為晝,老可易為少,少可易為老,陽可易為陰,陰可易為陽,變化無端,皆易之道。
髓又何言乎洗?按洗廣韻,先禮切,正韻,想禮切,並音姺,與灑同,滌也。說文「灑足也」。史記高帝紀有:使兩女子洗之文書酒誥,自洗腆改用酒。洗,又潔也。是洗之義,自上灑下,又由下升上而潔上也。他如鍾名姑洗,律名姑洗,官名洗馬,承水器曰洗,石名有洗石,皆取義於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之洗,所謂灑滌、灑潔也。所以一為之洗,濁積者能使之清,黑暗者能使之明,凝重者能使之輕,塵蔽者能使之淨,洗髓功深能自放光明。
昔漢武帝時,客有問於東方朔,曰:「先生有養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不識道,以為滑稽戲語。後考據家及注家亦多引之作喻言,不知為實語也。
行功者能晉進不退,恆久有常,困而升,革而鼎,蹇而解,賁臨中節,屯蒙、悉渙、中孚、獨履,由小過而大過,小蓄而大蓄,頤養與井養兼施,未濟既濟,有震無兌,有益無損,噬嗑需訟,師遁夬姤,比隨而謙,謙而豫蠱,明夷,漸旅、漸異、漸豐、漸萃、漸艮、漸歸妹家人,不暌同人,大壯,咸觀、大有。一易筋即洗髓,一洗髓愈易筋,陽陰造化,往來不窮,無方無體,無際無涯與天地參,非其能事乎?
二、易筋洗髓並行不悖說
予讀易筋、洗髓二經,見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後,效分大小,不分淺深。專習易筋,僅能增力,則成外壯;專習洗髓,僅能養心,則成枯禪。皆偏也,皆非佛之全功也。
易筋,佛之節目。洗髓,佛之究竟。無節目,不可入道。無究竟,何由證因。以易筋、洗髓歧視之,固非。即以易筋先洗髓,洗髓統易筋,皆誤。行易筋不可離卻洗髓工夫,行洗髓原為收束易筋工夫。其道一而分,其功兩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兩而化。易筋、洗髓具有並行不悖,相與有成之妙。
故十二圖中,所列行功次弟,導引逆流,搬運存養,規模皆合。易筋、洗髓,錯綜變易而兼行之。運中有定,定中有運,一動一靜互為根,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摩,八卦相蕩,二經渾然一太極圖矣。
三、易筋洗髓經後跋一
易筋洗髓二經,並十二圖,如來真諦,祖師秘傳,後進未學,何敢妄贊一辭。然斯道自初祖流傳,僧俗祖師,如後五祖及般刺密諦,徐鴻客、虯髯、李藥師、岳鵬舉、牛鶴九、馬僧、金環女僧、周嘉福、徐全來、周斌、潘偉、王老蓮、空悟和尚,諸老宗師,皆有增益,演傳大道,果得少林嫡派,不背師傳,摩挲日久,中有心得,傳筆註釋,不無小補。茲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一書,本少林靜一老師而傳。原名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皆歷代僧俗祖師,增益集成,義蘊雖該,理多奧隱,文多梵音,不演以華言,初學難解,縱有其書,無由播傳。余得傳時,師曾授意於余,口講指畫,命余演說,意謂有心得後,無妨增演而發明之,以昭來學。余不才多負師命,而凡有所得,罔不考證,前型申言其義,未敢杜撰一字。所有增益演說處,胥證以釋門藏典及各語錄,參以道藏大成,百子全書及各家丹經全集,合以醫經,針灸脈穴,儒家易理性理等書,凡有與斯道合者,匯而輯之,演說廣義,推闡其旨。顏書曰: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非關工夫真正實際,一切勸道讚道,禪語佛偈,文詞詩歌,悉掃而空。非若別種釋部,專侈空談,罕露真機,幾於把斷要津,使金缽盂暗沉海底也。是書明度金針,實皆黃庭要道,心傳衣缽,已駕仙佛梯航,語淺近義精深。學者字字體貼,圖圖留心,朝夕行持,永無間斷。淺之可卻病延年,深之可羽化飛仙,粗之可強精壯力,精之可入聖超凡。健步輕身,猶其餘事,出神入定乃證全功。詎可與六花技、海字功、十二勁、鹿鶴龜蛇五禽等圖倒觀哉?!是非聰明正大,素有根基,而又久於其道者,不能辨此!
四、易筋洗髓經後跋二
前李衛公序至採精華法,是易筋經,翻譯洗髓經序至翻譯經義後跋,是洗髓經。二經所以合纂者,以易筋主運,定鎮之;洗髓主定,運導之。舍定求運,搬運難運。舍運求定,欲定難定。先定後運,一運即定。先運後定,無定不運。專運落外壯,專定落枯禪。即運即定,即定即運,乃能運定。行動第次,雖先運後定,非運運定用,不相輔行也。至於十二圖勢,已隱括於二經之內。故列二經於十二圖前,而合編於一卷中云。
五、易筋洗髓經後跋三
前譯經文,後譯名義。文言各異,意義不二。達摩梵音,法空華語。空諸所有,不即不離。人若執經,終不通移。分門別戶,殊途異趨,同己則許,異己則毀。在教泥教,老死範圍。如此之人,迂而且鄙。坐井觀天,蟪蛄為期。祖師圓通,東遊西歸。只履獨步,熊耳滅跡。不惟空塵,且並空理。無掛無礙,得大自在。噫嘻無師,天縱生知。生於默識,幼而穎異。少遊印度,窮諸教義。不泥言筌,提倡宗旨。時來東土,直指性地。解纏出縛,天人師資。感祖洪慈,遺茲妙諦。後之見者,慎勿膜視。
第二章·易筋經總論
一、易筋經總論原文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障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淨,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瘻,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瘻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二、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比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三、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馳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氣神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馳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四、揉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曰,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三曰,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人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蕩,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斑痱。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五、採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若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閒忙,勿及外事。若採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其所以採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昃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嚥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准前法,於戌亥時採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第三章·洗髓經總義
一、洗髓經序
易筋洗髓具非東土之文章,總是西方之妙諦,不因祖師授受,予安得而識之?又烏自而譯之也哉?!我祖師大發慈悲,自西徂東,餐風宿露,不知幾歷暑寒,航海登山,又不知幾歷險阻,如此者豈好勞耶?悲大道之多歧,將愈支而愈離,恐接緒之無人,致慧眼之淹沒。遍觀諸教之學者,咸逐末而忘本,每在教而泥教,誰順流而窮源,忽望霞旦,白光灼天,知有載道之器,可堪重大之託,此祖師東來之大義也!
初至陝西敦煌,遺留湯缽於寺。次及中州少林,面壁趺跏九年,不是心息參悟,亦非存想坐功,總因因緣未至,姑靜坐久留,以待智人參求耳。及祖師示人為第一義諦,聞者多固執宿習,不能領略,再請,予何人斯,幸近至人,耳提面命,頓超無上,正傳正覺,得易筋洗髓二帙。洗髓義深,精近無基,初學難解,其效亦難,至是為末後之究竟也。及其成也,能隱能顯,串金透石,脫髓圓通,虛靈長活,聚而成形,散則為風,然未可一蹴而至也。易筋義淺,入手有據,初學易解,其效易臻,堪為築基之初起。是必易筋之功竟,方可因之洗髓。予得師傳,習易筋已效,將易筋原本一帙,藏之少林壁間,俟有緣者得之。惟洗髓一帙,附之衣缽,遠遊雲水,後功行至,果獲奇應,曾不敢輕易告人,又恐久而失傳,辜負祖師西來之意。於是不揣鄙陋,譯為漢語,止求不悖經文,不敢致飾章句,依經詳譯於後,併為序言於前,以俟智者之玩味而有得也。(釋慧可謹序)
二、洗髓經總義原文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習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成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昔,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身未皈一。默觀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方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槃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蟭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須俟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覺空虛,正宜納清煦。朔望及二絃,二分並二至。子午靜守功,卯酉干沐浴。一切為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厲宜緊避。假借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余。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心空自身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滅三途苦。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三、無始鍾氣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併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造石,水火可以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崑崙巔,四達坑井注。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濕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脫離凡類。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
五、凡聖同歸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世。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攝。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體雖有鉅細,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欲逼。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趁此健身軀,精進用心力。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六、物我一致篇第四
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藥耳及器皿,缺一即不備,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造化恩何鴻,妄殺即暴戾。蜉蝣與蛇蠅,朝生暮死類,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竟得多歷年,人何不如物。只貪衣與食,妄卻生與死。苟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
七、行住坐臥篇第五
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慢,踏實方更進。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事物任紛紛,現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睪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夢覺渾不異,九載徵實際。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行住坐臥篇,只此是真諦。
八、洗髓還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軀。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搓摩干沐浴,按眼覆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數拘。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煦。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厚褥趺跏坐,寬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齶。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伸足抵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浹骨更洽髓、脫谷飛身去。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即說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第四章·洗髓易筋與各家學說的關係
一、三教參悟說
三教書籍,言異旨同,修士勿成門戶之見。相類者,宜參觀。不相類者,亦當善悟。悟理之文,有可資於治平之用。經濟之學,有足取為修養之法,互相考證,獲益匪淺。如株守一家、即抹殺一切,定非通儒。演說二經,語語皆本,口傳心授,間有采之別集者,皆三教先哲舊說,非出臆造云然也。
二、三教分合異同源流考
道釋二家,今世多知二而一。惟儒與釋,判然兩途。其不能合者,由後學分門別戶致之耳,讀孔氏書者,記誦詞章無論也。即講實學,亦多爭立功名,輕視修養,高談性命,無益身心,不知六經四子書,所載養身養心之謂何也。讀釋老書者,演法持戒無論也。即講性定,亦每專求修煉,不顧家國,實宗楊墨。託言釋道,不知道藏佛藏所載慈悲誓願之謂何也。二者皆偏,孔聖非無修養,釋道非無事功,異曲同工,異派同源。同者格致誠正之功,異者修齊治平之跡,其實一理也。粵稽混沌初開,自盤古以迄三代,中國並無儒道之分,凡學道之士,無一非讀五帝三王時書,皆儒也,即道也。道家甚稱黃帝彭祖,老聃之學孔子亦嘗採取之竊比之,訪問之,讚歎之,何嘗攻辯。至漢天師出,而儒道始分焉。不知天師道也,亦儒也。分之者,後世之立宗派也。又秦漢以前,中國疆域不廣,只佔天下十分之二。沙海外數千百國,孔教難及,天生然燈,演教中古,次出釋迦,宣化西域,授受相傳二十八代,至達摩祖師來遊東土。外夷佛教分支,有黃教紅教之別,達摩祖師坐化西歸。中國佛教別派,有臨濟,曹洞之分;亦如儒有南北學,漢宋學;道有正一派,龍門派之類也。種種流派,法異旨同,派分道合,其一生萬,萬合一之,理俱無殊,不主中道,能傳之遠而且久乎?!其間不過各宗各派,各有異同,各守各傳,各有得失。有精粗純駁之分,有淺深真偽之別,皆未可厚非也。今三教並立,鮮能貫通,主此奴彼,主彼奴此。講修煉者,呼儒家為俗,守章句者,目釋道為謬。自相高尚,互相攻擊,甚至同室操戈,後先矛盾,真可笑也!約而言之:儒曰執中,釋曰守中,道曰玄中,非三教一貫而何?故推闡斯道,不得不合三教之理而言,非故以釋道之法,混亂聖經也。抑思聖人之言,無所不包,釋道身心性命之學,又奚不可摘取,而證明乎?!
三、道宜參閱金剛心經說
釋門經論語錄三藏之書,連編累牘,廣舌宣揚,多鋪陳事蹟,緬溯淵源,侈談因果,推廣慈悲,宏揚誓願,窮極神通。於下手修煉功夫,洗伐毛髓,火候或散見,或連及,零星瑣碎,難使牟尼一串,惟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專言禪理,包羅禪功。於修身養心,次第功行,深而著簡,而該然燈明度,一一皆與易筋洗髓相合。參互考訂,以窮其究竟,始見佛氏修持,別無他說,道出一轍,不二法門。
四、道宜參證儒書丹書醫書說
釋氏之書,文本梵語,理尚虛無,不譯以儒家文字難明,不參以丹醫二經無徵。謹按易筋洗髓,譯在南北朝。時語言文字,多古音古義,非證以十三經,及周秦諸子,隋唐以前訓詁音韻等書,不能通曉,故末附翻譯音譯一卷。而其談性理,又多與周易、大中、孟子動心,盡心章、相出入。談性功,又多與儀禮、禮記、論語、鄉黨篇相表裡,故宜與儒書參證。又按東西方言,與華夷人稱之臟腑,筋絡官骸,穴竅名號不同,既譯以華文,不參以丹經醫經,縱二經理明法備,亦不能明析血脈氣息流通之路,關竅穴道導引之方,又何由知下手節目工夫,河車搬運法門,運定圓覺火候。所以於翻譯音譯後,臚列三教應證書目,又摘丹經譬語,作實指錄一篇。學者兩兩相稽,萬無不明斯道也。
第五章·養身養心論說
一、原生論
人自陰陽五行所化,父精母血所成。五官百脈皆歸有用,意欲念慮,畢效其能,此萬物之靈也。然當太極初生之始,不特無精無氣,而並無形無聲,所謂先天也。至氣凝而精始結,精結而神乃生,神生而氣日足,氣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於無窮矣。所以在母懷中,得氣血以養之,胎漸次成形,形漸次鼓氣,氣漸次有知覺運動,胎足後而身出,此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也。其兩儀所化之精氣,五行本體所化之脾胃肝肺腎,皮膚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齒,耳目口鼻心,皆未充實,男必待精液滿,女必待天癸至,然後五臟六腑,毫髮孔竅,十二經絡之稟於陰陽五行,父精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謂後天也。先天固藉後天養,後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養,果能順時而行,處處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壽。無如後世天時人事,與上古異。其中不無氣稟所拘,人慾所蔽,起居不時,飲食不節等弊,故有壽夭強弱之別。雖死生大數,權由天命,而在生強弱,亦任人為。在昔古皇先聖,知賦畀有殊,則賢愚各別,不能盡人引之入道,因設針灸砭石湯藥諸法治之。然醫家有瀉無補,有補無瀉,萬難並行。以故仙佛家始創為導引服氣之法,亦順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補先後陰陽之不足,其實與儒家之修身養心,醫家之攻散瀉補,名異理通,途殊效同。條目次第,已詳備於散論總歌及各圖中。能依準繩,日行一二次,永無間斷,百日後可終身不藥矣。終身行之不衰,其功效更非淺鮮也。余淺識竊取,不明後驗,然就現身觀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煙癮斷除,步履殊強,飲食差健,精神氣力較前四十年判若天淵,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別。回憶前之菸酒場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今夢初覺,始悟降衷之由,因泚筆而識之以自警。
二、養身養心論
養身之術,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顯,粗而精者,莫妙於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按之儒道,養身各節,名異實同。儒家盡心知性,是以一氣貫三才也。道家修真養性,是以一氣化三清也。釋家明心見性,是以一氣成三寶也。效雖大,而其功即繫於身,存於心。心一不淨,身之五官百體,皆為情欲所役,運不能使清濁分,定不能使陰陽和。是以養身莫先於養心,養心莫妙於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則靜焉,不至沉於昏,動焉,不至鄰於茫。純乎天理,毫無人慾,即事物雜投,朋從往來,行所無事,閒居獨處,屋漏爾室,罔有懷慚,動能主靜,即靜能生動,養身養心之道得矣。世之聲色貨利,平日縈繞吾身心者,不皆有若無,無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離,時釀太和,臨時行動,運定自旋轉中節。大學云:正心,中庸云:慎獨,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於平時。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於身心可。
三、動靜互根說
動靜不失,人所易明。動靜互根,人多不覺。天運行動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亂,靜主焉。地持載靜也,而人物代謝,五寶環生,動使焉。日月盈虧,而終歸圓滿,星宿飛度,而終歸本位,胥不外動靜互根也。而人亦何獨不然?!修士既講求此道,最宜先明動靜之理,動靜之用,動靜互根之法,動靜互根之效,方可入門。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耗,氣必搖,而神必茫。靜而不動,如枵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氣必餒,而神必倦。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皆動靜不失其所居。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無動不靜。動極生靜,陽極生陰,靜中求動,無靜不動,靜極生動,陰極生陽,欲使陰陽無偏枯,動靜安可偏勝乎?!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運乎五臟、達乎六腑,貫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偏體,周身無微不入,無處不通。互根而生,造化無窮。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來,天道之循環,陰陽之遞嬗,貫四時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補不足,瀉有餘。去舊坐新,實內充外,杜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云爾哉!其用莫妙於盈者消之,虛者長之。一陰一陽,以一上一下運之。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濁,以一升一降還之。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有廣生之功,是皆動靜也,是皆動靜互根之用也。動靜可歧而二之乎。
四、正道旁門辨
養身一道,如燒石鍊汞,服食採補之說,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識,因知為旁門。而不知授受不真。以偽傳偽者,又有四焉:其太過者,如不分清濁,逼氣過關,不明升降,採藥非品,此鹵莽行事,助長類也。如血脈未和,即便靜養,關竅未通,即使既濟,此高談玄理,默生類也。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詭言神通,是皆自誤誤人之類。若作五禽鹿鶴龜蛇等圖,坐八錦,行八錦,立八錦,海字勁,十二大勁等功,雖屬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傳,調息不勻,致使水不濟火,火不濟水,道雖正而法不當,亦無益有損,又如齊立靜坐,自謂出於神傳,待坐立多時,使其自然靜極而動,動極而靜,是竊洗髓而未得其要也。雖無大壞,亦難見功,意想神馳,又恐入魔,虛懸無據,終非實理。可見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內,而不自然,久無效驗,亦非道。此篇所載,皆出自然不待勉強,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門,顯而不晦,愈引愈深,簡而不漏,愈行愈妙,運定之節目,功夫無所不備,圓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無損,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又新,精微奧妙,有不可言傳,真可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五、內外功辨
凡行內功,多借外輔,由內達外,內壯而外無不堅。行外功,多假內助,由外及內,外壯而內,久必傷。大凡丹經,外運行於內,而內導引者,內功也。內導引於外,而外運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於外,不問乎內,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純求於內,不顧其外,內功中外功之外也。行功至骨節靈通,氣息調勻,飲食增多,精神倍出,時內外之間,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於此,行道者豈可忽諸!
六、元精元氣元神辨
所謂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氣,非呼吸吐納之氣。元神,非知覺運動之神。元精順可生子,逆可成仙。能採陰陽之菁英,結成為精,生亦能變化無窮,神通廣大,但落於有形,終屬後天之物。上清世界難容,生時不過能養性靈,去後不過能保軀殼。至若元氣,元神,既經元精,存養多年,功行圓滿。神用之,則放大光明,億萬化身;斂之則如混沌一元。氣用之,則風雲雷雨,變態無端,藏之,則與太虛一體。元精足,獲元氣元神。不能隨元氣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煉元精者,為養元氣元神故也。就即生時觀之,元氣元神,活活潑潑,虛虛實實,不即不離,極明極靈。元神為元精主宰,元氣作元精驅使,神氣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七、元精次第採補法
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養。人身之有元精,如五穀中之有稻米。種於春,長於夏,結實於秋,得純陽之氣,又根養於水,花揚於午,藉水火既濟而生,煉以三伏烈日之氣而成,所以養人之物,稻米為上,足補人身陰陽結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黃赤白黑,鹹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屬,東西南北中之產,皆非純陰純陽,輔助元精則可,生養元精,則不能。可用以治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病,不能補元陽真陰之不足。元精未曾煉到蒸之為液,斂之為髓,散之為體,浸之為血,化之為氣,用之為神時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實,始減去五味,每日素餐。漸至元精凝結,可撤去蔬菜,專食熟飯。久久元精靈活,漸有生髮,即可煉精。熟米涼水,淘淨瓦器盛貯,瓦蓋緊覆,毋使出氣,彌封筍縫,下以柴火熏之,淺水烘乾,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先熟食,後冷餐,漸漸生食,漸漸減食,漸漸專食胡麻松子,漸漸減食胡麻松子,漸漸不食,方能辟穀,服氣不食。若有麥無稻,先調和後,淨面先葷食,後素食,先菜下、後胡麻松子下,減食,熟食;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世人一念於道,勸欲辟穀,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
八、煉元丹說
古仙佛所煉之丹,人皆謂為元精,純陽菩提,舍利子等物。不知此乃仙佛所煉後天金丹,非先天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稟之父母,無影無形,無聲無臭,極誠極明,至虛至靈。不煉後天金丹以輔之,則漸失於昏,漸至於無。故藉後天以補先天,即以先天統屬後天。若第以精氣所結為元丹,亦無靈有象之頑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歸哉?是必煉谷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結成金丹,以善養元丹,於活潑潑地靜待天命,安能脫化?斯古仙佛上乘功夫。
九、養嬰辨
養嬰之法,修養與胎養不同。胎養之嬰,精成形而神具焉。修養之嬰,神入定而氣送焉,胎養之嬰,藉氣以聚神,以活。修養之嬰,藉精以蓄氣,以導。胎養者,由氣生精,由精生神。修養者,以氣斂神,以神調精。胎養之嬰成有神,御氣以送精,所以先出者為精,是因先天而有後天也。修養之嬰,以氣煉精而存神,所中主者為神,是以後天而補先天也。常人不知護蓄、成人後精必虧,氣必餒。歸時,精頑氣落,神與具散,而入於鬼。修士善於保重,成功後精必凝,氣必結。歸時,精完氣升,神隨之出而存其靈。禮記所謂,魂氣升於天,形魄歸於地。中庸所謂弗見弗聞,體物不遺者,皆此意也。嬰何由能出?其體至輕,其用至靈,以氣之至輕,送神之至靈,自與輕清上浮之天契合。無閒安能不出入上清乎?要之,嬰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運之能久,嬰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輕,輕而虛,虛而靈,靈而神。斯與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矣。盡人合天,舍此何從。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習焉不察,遂忽焉不覺耳!慎毋惑於旁門左道,從身中有形之精為嬰也。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塊血肉,非輕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世俗所稱肉身成聖,是以肉身修成聖人。拔宅飛昇,是合一宅而飛空上升耳。豈身與宅可安置於上界哉?!縱世有傳說!皆後人附合之詞也。揆之於理,萬難取信。
十、返歸說
人生世間,無論賢愚仙凡,富貴貧賤,俱有返歸之期。儒家謂之全終,釋家謂之坐脫,道家謂之羽化。聖賢仙佛,全始全歸,志氣清明,故上而伸之為神。庸愚昏暗,氣盡力竭,神志彷彿,故返而歸之為鬼。神鬼關頭,在此攸分。此時固宜仔細把握,而平日尤當時時警覺,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過寡欲,保身有方,養身有術,日新又新,永無間斷,陽之精聚,陰之靈結,純陰純陽,菁華積而成為輕清上浮氣象,則元神主宰,返本歸原,身至陽極陰極之區,毫無損折,何難與仙佛聖賢,同拜金母木公也哉?!若不明修煉,清濁混身,不特不能使純陽之氣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純陰之氣降而又降,下臨無地,即此半陰半陽之世,恐亦難保長生矣!
十一、運氣說
修養必先運氣者,蓋以氣為精神樞紐,併為一身樞紐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發源於天河,注於臟腑,達於肢體,如水之發源於崑崙,散於溝瀆,會於河海。身之有神,是運氣化精之主宰。而氣則如二氣之流行於四時,分散於四方,下降上騰,清升濁降。陽之積而成日,陰之凝而成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無窮,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生機遂以不絕。人若知導引諸法,雖起居飲食,偶失時節,一為吸濁呼清,俾輕浮重凝,而血脈筋絡通達無滯,則竅竅玲瓏,節節流通,亦能使寒熱瘟疫化為烏有。至功力已到,搬運漸熟,呼吸頃刻,上至天庭,下墮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諧暢,百體調和,縱有微恙,登時即除,安能為殃?譬之陽極陰極之時,鬱而積為烈風迅雷,陰雲淫雨,雪雹酷日之災。一經二氣運行,分陰分陽,終無天昏地慘,天崩地裂之變,久仍歸於陰陽平而四時和也。天地之氣,豈自開闢,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達天,天人相應,積而生變,所以上古天時與晚近不同。皇初人壽與後世不同,墳典所在,不盡荒謬妄誕也。人能運氣生精,使精生神,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以及四肢百體,毫毛皮膚,皆有光天化日氣象,無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諺語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誣也。古仙人云:服氣不死。又曰:還丹永命,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訣,便是學仙人。皆為導引逆流而發也。修煉之土可不留心於呼吸哉?!
十二、氣為官骸使說
身有三寶,曰精氣神,而氣尤一身至寶。人身五官百脈、知覺運動,精聚之,神主之、氣用之。不知運法,清濁莫辨,精頑神昏。故古仙人服氣,必先運氣,運氣始能分氣,分氣始可服氣,服氣乃能煉氣,煉氣方能和氣,和氣方可定氣,溯先天而後天。身心俱是父母一氣所感,天地一氣所結,感而結成,始有胎嬰,乃精也。是由氣生精之徵也。胎在母腹,漸漸長成,始有知覺,乃神也。是又由精生神之證也。由先天而後天,分身而出,飲食漸加,漸長漸強,是運氣化谷之證也。成人之後,精髓漸滿,即能生育,是運氣化精之證也。弱冠以往,知識漸開,童心漸失,恃強好勝,心花怒發,志慮心思,於斯為密。功名事業,在此立基,是運氣化神之證也。常人不知運化填補之法,隨稟賦以順時令,故氣有時而衰,精有時而虧,神有時消磨殆盡,亦隨精而滯,氣而散。即有存者,內損外頹,官骸皆疵。得此傳,而依圖順,功無間斷,則重如艮山,輕如巽風,溫潤如兌澤,迅速如雷,乾坤坎離,生生不絕,寄生則精足神完,而氣彌綸以貫之。脫化則精凝神出,而氣升騰以送之。誠而退,通而復,復而通,通而誠,陰陽相摩,八卦相蕩,日月運行,寒暑迭更,出入由己,隱現隨心。放之則彌,卷之則藏,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臻斯純境,一氣所結,氣為一心妙用,氣即為百體驅策也已。
十三、氣有度敗證
丹經謂,一氣運行,出入身中,一時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晝夜計一萬三千七百四十息。出入之息,以踵存於至深淵之中,氣行無間,綿綿若存,寂然不動,與道同體。若盛氣哭號揚聲,喊誦吹笛。長歌多言傷氣,皆非養生之道。故功行呼吸,出入不可不以緩急、度數為要。
十四、心有日月證
心有日月,其說非妄。古仙云:凡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錢,在心中赤色有光芒,從心中上出喉,至齒間不出,迴環胃中,如此良久,臨目存見心中,胃中分明,乃吐氣,咽液三十九遍。日出時,日中時行之,一年除疾,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日中行無影,闢百邪千災之氣。常存日在心,丹在泥丸中。晝服日,夜服月。服月法,存月光芒白色,從腦中入喉又復至齒而咽入胃。一云常存月,一月在十五日以前服,十日以後不服。月減光芒損天氣,故即止也。
第六章·練功歌訣
一、行動始末
起功時,要調息定氣,一志凝神。引功時,要起腳掛指,離地乘空。收功時,要清升濁降,關透脈通。前九圖通關分氣。正身圖運氣還方,惟定身圖轉運轆轤,搬運河車,採藥煉丹,和神養性,出定入定,渾然太極,升則醍醐灌頂,降則丹穴充盈,散則遍及六合,卷則緊藏箇中,行持無間,妙緒莫名。
二、起功訣
環拱立身直如松,腳根虎膝莫漏空,兩耳垂肩鼻對胸,閤眼平視一尺中。
三、收功訣
九轉丹成得氣清,坎離交構兩儀生,縱橫上下歸存養,運定功全緩緩行。
四、呼吸論
呼吸與吐納有異,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納是吐出納入。吐納可分清濁,而不可合陰陽;呼吸可合陰陽,而並可分清濁。易筋洗髓功夫吐納少,呼吸多,先吐納後呼吸。呼吸有順有逆,順以運一身清氣,逆以合兩儀清氣。用法次第,規模,詳各圖說,及歌訣中。
五、呼吸總訣
一吸通關,一呼灌頂,一屈一伸,一濁一清。雷鳴地震,清濁攸分。一升一降,一陽一陰。上下順逆,陰陽交生。河車搬運,轆轆時行。三百六五,運煉丹成。
六、呼吸訣次第
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騰水起。三度交關,坎離相濟。吸七呼七,周而復始。二七十四,重複不已。三七二一,三複功畢。九九八一,純陽至極。運行三百六十五氣,往來不窮,周天之紀,先吸後呼,達摩真諦。圖曰呼吸,俗語如此。導引內功,呼吸第一。無多無少,不徐不疾。氣不可湊,志不可移。亦不可餒,無過不及。出入不聞,定氣調息。
七、呼吸訣又訣
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納菁英,先吐濁積。一吐一納,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學成之後,清濁分析。初勢即畢,呼吸如式。恐有濁礙,酌量追逼。一圖數圖,多寡不拘。俟濁盡淨,呼吸隨及。純清無濁,功起即起。
八、呼吸輕重次序
呼吸之法,由微而大,由大而化。起功,靜生動,緩緩呼吸;打坐,靜生動,極又動生靜,綿綿呼吸。入定後,動極、靜極、動靜互根,不覺呼吸。自然呼吸。不覺者,化其有。自然者,化其無。微無內又無不著。大無外又無所見。究竟之地,渾化之天。無忘無助,無聲無臭,致中致和,是其至處。
九、應響歌
合掌拱立心不搖,左右舒伸肝肺調。雙手插云理三焦,仰面朝天固腎腰。曲肱折臂和脾胃,河車運動坎離交。屈伸俯仰功行滿,皮膚筋骨髓堅牢。鵲橋尾閭呼吸應,關鎖孔竅與毫毛。鼓動喉舌唇牙齒,能使天河倒湧潮。導引逆流周復始,汲精補髓飲醇醪。搬弄耳目口鼻心,清升濁降長復消。龍行虎奔百脈運,旋轉日月神致飄。運化精氣神三昧,穴道關竅擁風濤。順逆樞紐交相構,無根水火潤而燒。氣生精又精生氣,心自明兮神自昭。凝神屏氣嬰活潑,出定入定性陶陶。督任玉環頻影照,藥物火候元命苞。強筋壯骨猶小效,靈丹一粒種心苗。
十、行功存想要訣
黃庭上應泥丸宮,鵲橋尾閭竅玲瓏。牙叩齒關舌抵齶,唇包口合喉漏空。龍行虎奔眼耳送,通關灌頂意相從。臟腑筋絡隨勢走,關節孔竅氣使通。吸濁呼清迴環轉,上升下降頃刻逢。九轉丹成身入定,精足神完氣盈充。若有若無歸圓覺,虛靈活潑滿蒼穹。夾脊雙關容易上。重樓氣海皆崆峒。絳宮腰腎隨能透、天柱玉枕詎難沖。神庭出入須仔細,臍下丹田是化工。水火發生任督處,坎離交關頭頂中。意至氣至針誰度,達摩心傳造化功。
十一、七字真言
七字真經,妙諦傳心。一曰恭敬,恭敬則誠。二曰清靜,清靜則存。三曰潔淨,潔淨則明。四曰切近,切近則真。五曰精進,精進則深。六曰窮盡,窮盡則純。七曰究竟,究竟則神。毋為異驚,毋使奇爭。可名非名,官止神行。明明渾渾,玄妙之門。
第七章·練功注意事項及效驗
一、功貴得傳
古今求道者眾,而得道者累世不一見。非道不可仰企也,由渡水不知津,登山不識徑,欲臻彼岸,躋絕頂難矣。是欲求其道,當先明其法。欲明其法,必先得其傳。何也,圖中莊嚴法相,固顯而易見,而其中之體勢氣數,吐納呼吸,屈伸上下,升降順逆,起止旋轉,錯綜變換,導引流,存想運定,與夫湯洗搓揉,採補搗煉諸法,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不經師傳授,摹彷行之,未必穴道針對,天骨開張,經絡關竅,毫無阻滯,陰陽水火兩無偏廢也。師心自用,貽累勿怪。既得其傳,又遇高明。宜無常師,以補不逮。切忌一得自鳴,恥於請教,遂執一境以自封焉。
二、功宜按步
十二圖式,是就人之行住坐臥,挨次運運,而定俯仰揚抑之法,愈進愈緊,規矩準繩,井井有條,纖毫無紊。若不尋次第,鹵莽造次,顛倒錯亂,不惟無益,而反有損,行功者切忌之。
三、功宜有恆
凡行功至百二十日後,便覺加餐健步,長氣增神,發體壯力,添液生精,明目達聰,開胃醒脾,強筋堅骨,皆初驗也。行持不懈,更有進境。總期自然,不可助長。至於調息輕重,呼吸長短,運力大小,導氣緩急,採藥之多寡,相濟之安勉,導引之遲速,動靜之得失,出入之定移,不可蹴至。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功夫至此未可言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自初覺至化境,功夫不外一志凝神,原始要終八字。儒曰:盡心知性。釋曰:明心見性。仙曰:修真養性。胥是道也,舍是別求,中道而止,不專心致志,安得上乘?!是必探取三昧,常守三寶,一貫三才,斯能脫胎換骨,伐毛洗髓。既志於道,又胡旋作旋輟耶?至道難求,得之而廢,半途止一簣,與求之弗得等耳,豈不惜哉!
四、功宜知避
行功凡遇疾風迅雷,暴雨閃電,黃沙大雹,虹見霧重,日食月食,嚴寒盛暑,天變地震,疫氣妖氣,邪魔怪異,狎褻鬧攘,臭穢腥膻,五濁雜氣,鬱熱伏室,暖閣露宿,灶前靈房,重傷將便,大醉過飽,以及男女房事前後一時,女子胎前八月,產後四十日,萬不可行!行之無益有損,覺道者不可不忌。
五、平時念頭
心不外用,神不外馳,意有所注、氣有所歸。
六、功有六益
調和血脈,細膩皮膚,強壯筋骨,增長氣力,健旺精神,涵養性靈。
七、功有十驗
寒暑不入,疾病不生,顏色不老,強健不衰,凍餓不迫,生育不夭,戰鬥不惴,虎狼不懼、刀斧不傷,水火不損。
八、功有三不思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九、物有三練
鹿練精,龜練氣,鶴練神。
十、物有二聚
虎能聚陽,蛇能聚陰。
十一、人有三傷
過慮傷精、多言傷氣,久視傷神。
十二、人有九損
喜極損肺,怒極損肝,哀極損腸,懼極損膽,飽極損胃,餓極損脾,情極損腎,動極損陰,靜極損陽。
十三、程效限期
仙佛得道,少年中年耄年不一。道同一源,人各萬殊。有稟賦強者,有稟賦弱者;有根基深者,有根基淺者,有人緣厚者,有人緣薄者;有得傳早者,有得傳晚者;有明道速者,有明道遲者;有行功急者,有行功緩者;有大數宜長者,有大數宜短者,有已成而留於世者,有成後而復出於世者;證果先後,不等火候,次第宜知,程效限期。七日曰來復,二七曰反復,三七曰三複,七七曰重複。九日曰陽明息,二九曰陽明覆,三九曰陽明回。一曰三陽回、九九曰陽明極。六十日曰半丹,一百二十日曰全丹。百日曰築基,十二月依次曰度。總名一年曰小周天。三年曰小成,九年曰大成,十二年曰一紀,亦曰大周天。三十年曰一世,六十年曰一甲。以七數推之,七月曰月來復,十四月曰月反復,二十一月曰月三複,四十九月曰月重複。七年曰年來復,十四年曰年反復,二十一年曰年三複,四十九年曰年重複,七十年曰大來復。以九數推之,九月曰少陽息,十八月曰少陽復,二十七月曰少陽回,八十一月曰少陽極。九年曰太陽息,十八年曰太陽復,二十七年曰太陽回,八十一年曰太陽極,九十年曰大成會,百年曰圓滿會,百二十年曰大紀會,又曰重甲會。功以一百二十年為滿。上品根基,百日築基,三年辟穀,一紀飛昇,至速也。下此成期不等,至緩者亦萬無有經百二歲而不成者也。此期未得,加加前進,以待後期。若始勤終怠,功荒末路,初是轉非,業敗垂成。情牽意移,功用別途,志滿氣盈,效期旦夕,皆與為山九仞,終虧一簣等也。百年修持,何苦廢於一旦哉?!
中篇·功法篇
第一章·正身圖說
初勢吐納說
第一圖環拱正立勢是為吐濁納清而設,恐人過了一日,宿了一夜中,有起居不潔,飲食不精,致生濁氣,故先以吐納分之;第二勢起功,始作呼吸,說中所謂出者,非下吸也,乃吐出濁氣也。所謂入者,非上呼也,乃納入清氣也,凡行功一度,俱宜准此。
正身圖二十七勢
1.環拱正立勢。凡行功時要將腳跟靠緊,腳尖立地,左手陽掌,右手握固,安放黃庭之上,兩膝直立,豎起脊梁,使耳對肩,鼻對胸,閤眼收神,平視不出一尺之外,牙關扣緊,舌抵上齶,氣由鼻出,然後調息定氣,一志凝神,計氣出入三口,開步獻杵,由此起功。
2.獻杵起功勢。此勢直立腰膝,高聳脊梁,腳跟離地、腳尖掛地,兩手向前回抱合掌,指尖齊於鼻尖,仍計氣呼入三口,順勢推出,再作下勢。其餘耳鼻相對,收視、扣齒、抵齶諸法同前。
3.出爪亮翅勢。此勢將手盡力推出,掌立腕直,平與肩齊,兩掌底與兩肩角對。計呼吸三口,平收掌回原狀作下勢。余法同前。
4.雙鳳朝陽勢。此勢將兩腕曲折依膀,使腕膀平肩,掌向上立,如雙鳳朝陽之勢。計呼吸三口後,兩掌依身向左右排開作下勢。余法同前。
5.飛鷹展翅勢。此勢將兩掌排開,兩掌上立,肩膀肱腕平直,如飛鷹展翅之勢。計氣畢,兩掌緩緩托上作下勢。余法同前。
6.雙手托塔勢。此勢將兩手向上托去,兩掌心朝上,兩掌背下對兩肩窩,掌上如托塔負重之勢。計氣畢,將兩掌隨左右肩角順下,作下勢。余法同前。
7.三峰峙立勢。此勢將兩掌順左右勢直下,向外直立至兩肩角,膀肱曲折,兩腋挾緊,使三腕天骨開張,掌並頭如三峰峙立之狀。計氣畢,左手抱身,右肱橫前作下勢。余法同前。
8.龍探右爪勢。此勢將左手由前操抱後身背右扇子骨,復將右膀前撐,右肱橫前,掌如探物未得之狀,齊與肩平。計氣畢,順勢將右手抱身,左手橫前作下勢。余法同前。
9.龍探左爪勢。此勢操抱撐橫探齊俱同前勢,但其法移右於左耳。凡作二勢,探右爪,頭眼向左,導氣左旋;探左爪,頭眼向右,導氣右旋。各計呼吸,勢畢將兩手收回至頸項橫肱作下勢。余法同前。
10.橫肱蹲立勢。此勢將掌心向下,掌背向上,指尖相對,肱與膀依,膀與肩直,左右一撐,呼吸一口,依身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l1.三才通氣第一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盡力疊交在頸項間,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2.三才通氣第二勢。此勢就前勢依身順勢盡力直肱按下丹田,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3.三才通氣第三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向前直起對肩,陽掌向前力撐一手,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4.三才通氣第四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掌向外平,盡力朝兩邊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5.三才通氣第五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陽掌直分至背後,仍伸膀直肱,將兩手指在後疊交,陽掌向上,陰掌向下,盡力在後向下一擲,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6.三才通氣第六勢。此勢就前勢從背後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疊交,掌心向懷盡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7.三才通氣第七勢。此勢就前勢將掌翻轉,掌心向外盡力前撐,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8.三才通氣第八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手直分作一字平肩,平倒兩掌,十指向前,掌心向左右之外,盡力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9.三才通氣第九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從兩腋耳邊順勢插上,以膀伸肱直,掌立為合式,掌心向內,掌背向外,中空不過一尺,盡力向上指,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0.三才通氣第十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疊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往上一托,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1.三才通氣第十一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順勢放下,平與肩齊,十指仍交,肩角與前腕仍對,盡力向前一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2.三才通氣第十二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翻轉,十指仍交,平與肩齊,掌心向外,掌背向內,盡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3.三才通氣第十三勢。此勢體態氣數與三才通氣第四勢同。
24.三才通氣第十四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兩掌直分至後,復伸膀直肱,使掌心朝上,掌背朝下,十指疊交,在後往下一擲,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右三才通氣十四勢是使三焦通達。凡在天庭上,地庫下,人身中之竅,皆當以氣貫之,故名三才通氣,圖行至此,身中上自泥丸,下至尾閭,中及四肢之關竅穴脈網絡,莫不節節玲瓏,竅竅靈通,此正身圖中絕妙法門,學道者慎毋忽諸。
25.獻杵還原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由後轉前,曲腕回抱合掌,還獻杵起功之勢,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6.仰面朝天勢。此勢就前勢將腳跟挨地立定,緩緩將頭向後倒,面朝天,合掌,隨之兩目反視,順勢呼吸三口,導氣逆行,不可過倒,以仰面朝天為度。呼吸畢,緩緩順勢迴轉,再作下勢。余法同前。
27.拱立歸位勢。此勢就前勢緩緩順勢迴轉,初如獻杵還原之勢,平氣一口,再如環拱正立之勢,又平氣一口,然後一呼一吸,調息定氣,正身圖全接作側身圖勢。余諸法悉皆同前。
第二章·側身圖說
1.獨手擎天勢。此勢就前勢,將兩腳相依,站如丁字,左手叉腰下股上大骨間,右手從右股間,伸膀直肱逆撐而上,至頭頂面,即隨右手朝天,仰觀掌背,使上右掌背對右腳背,目注神凝,呼吸三口,導氣逆行,而腳跟兩膝及左肱左膀亦須正直,不可放鬆,呼吸畢順作下勢。
2.翻手拔刀勢。此勢就前勢將右手著力繞頭一轉,由前轉後,由後順前至右肩窩處,即將右手握拳,一呼一吸,使氣一提一平,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3.開弓打彈勢。此勢就前勢將左手放開,平掌順勢伸膀直肱,向左逆撐高與肩平,又隨勢收回,兩腳換丁字向左,然後立定腳跟,豎起滕腰脊,將左曲腕與右平掌向兩邊一撐,如開弓狀,頭向左旋,目注左掌,右曲腕與左掌相對,壹志凝神,呼吸三口導氣順行畢,將右拳打出,順作下勢。
右三勢畢,又由左獨手擎天,右翻手拔刀,開弓打彈,然後功全,其諸法皆同。唯手腳掌拳頭眼與氣前向右者換左,前向左者換右耳,至於上身皆宜正直,左右不可偏廢,六勢畢順作下勢。
4.一字平肩勢。此勢就前勢將拳打開,將掌放平,腳跟立地,掌心向下,掌背朝上,盡力向左右一撐,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5.白鶴閃翅勢。此勢就前勢腳跟離地,伸膀直肱,將兩陰掌平肩按下,上身隨之隔地尺余,呼氣一口,隨即伸膀直肱,翻陽掌提上平肩,直撐如前,吸氣一口,覆按復起,連依三次。余皆同前。
6.獻杵團結勢。此勢俟閃翅起立直撐後,將兩掌向前回抱,呼吸一口,使氣團結如獻杵起立之狀,再作下勢。余法同前。
7.仰面朝天勢。此勢與正身圖中仰面朝天法同。
8.拱立歸位勢。此勢與正身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三章·半身圖說
1.馬上獻杵勢。此勢將腳跟立地,下身如騎馬勢,上身如正身圖中獻杵勢,氣數諸法皆同。
2.馬上拋韁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推出,如拋韁勢,下身如騎馬狀,氣數諸法同前。
3.馬上收韁勢。此勢就前勢收回,兩掌如馬上收韁狀,類正身圖中雙鳳朝陽勢,餘氣數諸法悉同前。
4.馬上振衣勢。此勢就前勢向左右立掌打開,如馬上振衣狀,類正身圖中飛鷹展翅勢。餘氣數諸法悉同前。
5.馬上整盔勢。此勢就前勢逆翻兩掌向上,如馬上整盔狀,類正身圖中雙手托塔勢,餘氣數諸法悉同前。
6.馬上乘風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順勢放下至兩肩角,如乘馬遇風,以便馳驅之意,類正身圖中三峰峙立之勢,餘氣數諸法悉同前。
7.向左勒馬勢。此勢上身如正身圖中龍探右爪勢,下身本圖中之騎馬勢,合而觀之,不啻向勒馬狀,所有呼吸氣數,凝注導引諸法,亦悉與龍探右爪同。
8.向右勒馬勢。此勢與向左勒馬勢相同,惟方向相反而已。
9.馬上橫肱勢。此勢上身如正身圖中橫肱蹲立勢,下身如本圖中騎馬勢,其餘氣數諸法悉同前。
10.馬上交關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十指盡力雙疊交於頸項間,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11.向前正鞍勢。此勢就前勢依身順勢伸膀直肱,盡力按下至丹田,呼吸一口,如在馬上向前正鞍之勢。余法同前。
12.向前拋韁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向前伸膀肱直起對肩,陽掌向前立撐一手,呼吸一口,如在馬上向前拋韁一般。余法同前。
13.左右分韁勢。此勢前勢將兩手陽掌盡力排開,倒掌一撐,如馬上向左右分韁之勢,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14.向後正鞍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陽掌直分至背後,仍伸膀直肱,將十指在後疊交,陽掌向上,陰掌向下,盡力在後向下一擲,如在馬上向後正鞍之勢,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15.向前提韁勢。此勢就前勢,從後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疊交,掌心向懷,盡力前推,如在馬上向前提韁之勢,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16.向前拋韁勢。此勢就前勢將掌翻轉,掌心向外,盡力前撐,亦如在馬上向前拋韁之勢,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17.左右分韁勢。此勢與本圖中前左右分韁法同。
18.馬上攀楊第一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從兩腋,耳邊順勢插上,以膀伸肱直,立掌變為合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中空不過一尺,盡力上指,如在馬上欲攀楊柳之勢,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19.馬上攀楊第二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疊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一托,如在馬上攀著楊柳之狀,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20.向前提韁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順勢放下,平與肩齊,十指疊交,肩角與前腕相對,盡力向前一推,亦如在馬上向前提韁之勢,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21.向前拋韁勢。此勢與本圖中前拋韁法同。
22.左右分韁勢。此勢與本圖中前左右分韁法同。
23.向後正鞍勢。此勢體態氣數與前向後整鞍勢同。
24.馬上獻杵歸原勢。此勢與本圖中馬上獻杵法同。
25.起立朝天勢。此勢就前勢將腳跟立地,使膝直腿伸,腰脊聳,然後呼吸導氣,由腳尖上行過鵲橋,翻泥丸至尾閭為一轉,又由尾閭度丹田逆提至泥丸為一運,仰面三次,呼吸三口。仰逆諸法與正身圖中仰面朝天同。
26.獻杵還原勢。此勢與正身圖中獻杵還原法同。
27.拱立歸位勢。此勢與正身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四章·屈身圖說
1.馬上獻杵勢。此勢與半身圖中馬上獻杵法同。
2.馬上打恭勢。此勢就前勢將合掌初放在神庭上,呼吸一口;次推上泥丸宮,呼吸一口;然後由泥丸向上盡力一撐,如打恭在上狀,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3.馬上打恭勢。此勢就前勢合掌打恭至地,膀伸肱直,腰立頭正,向下一撐,呼吸一口,復起還馬上獻杵狀,又呼吸一口,再作下勢。余法同前。
右馬上打恭二圖,三上三下其功乃全,每體勢氣數上下悉同,其圖僅列二勢者,省筆也。
4.左右排闥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順勢分開,掌心向背,掌背向前,兩邊俱與肩齊,盡力排闥,呼吸一口,然後將兩掌平平收回至兩乳旁,陽掌向下,陰掌向上,著力一提,又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5.三盤落地勢。此勢就前勢緩緩挨身順勢放下至地,上要頭正腰立,下要指掛腿屈,手要膀伸肱直,呼吸畢仍起作排闥合前一勢,交互各行三次,然後復起排闥,收回兩掌,回抱合掌還原。其餘諸法悉皆同前。
6.獻杵還原勢。此勢與半身圖中馬上獻杵還原法同。
7.仰面朝天勢。此勢與正身圖中仰面朝天法同。
8.拱立歸位勢。此勢與正身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五章·折身圖說
1.馬上獻杵勢。此勢與前圖馬上獻杵法同。
2.伏耳抱柱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頭按伏兩耳,兩耳中三指緊按天柱,正身平視,一志凝神,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3.嵇首崩角勢。此勢就前勢緩緩著力,將頭下按至膝間,如嵇首崩角狀,膝腿直伸,足尖掛地,呼吸三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4.倒運河車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放鬆,由後頸項挨身順下至兩足邊,搬腳對立,兩折皆直,俯首凝注。呼吸三口,例運河車。
5.昂頭掉尾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尖挨著腳十趾尖,尾掉頭昂,神凝目注,呼吸三口,順作下勢。
6.合掌定氣勢。此勢就前勢將兩腳移開,足尖掛地,身隨頭起立,合掌定氣,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馬上獻杵勢。
7.伸手舒脈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打開,舒暢血脈,立掌左右,皆與肩齊,呼吸一口。諸法同馬上振衣勢。
8.提空起立勢。此勢就前勢仍足趾掛地,上下直立,掌背向外,掌心向內,垂兩掌平肩盡力上提,呼吸一口。余法同前立身勢。
9.踏云撥霧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心逆翻至頂,交叉順勢著力,向左右撥開,以膀伸肱直為度,而上下身直,足仍離地,恍如踏云撥霧之狀。其餘氣數諸法悉皆同前。
10.托天鎮地勢。此勢就前勢仍足尖掛地,上下身直,將兩掌心翻轉,排左右朝天盡力往上下一撐,上托下鎮,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11.四肢通關勢。此勢就前勢仍足趾掛地,將兩手向左右排開,陽掌向外、陰掌向內,使左手與右腳對,右手與左腳對,然後四肢一撐,呼吸一口,順作下勢。余法同前。
12.懸吊如鍾勢。此勢就前勢仍足趾掛地,將兩手收至頭頂,合掌直伸,懸吊如鍾,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13.直立如松勢。此勢就前勢將兩足收回,足跟相挨,仍起腳離地,上下一撐,直立如松,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14.獻杵還原勢。此勢就前勢仍足趾掛地,將合掌緩緩放下平肩,呼吸三口。余法與前圖中立身獻杵還原同。
15.仰面朝天勢。此勢與側身圖中仰面朝天法同。
16.拱立歸位勢。此勢與側身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六章·扭身圖說
1.馬上獻杵勢。此勢與折身圖馬上獻杵法同。
2.左旋迴抱勢。此勢就前勢將頭身扭轉向左,左腳腕曲,左足趾挨地,右腳腕伸,右腳掛指,腿似半弓,足勢丁字,腰立頭直,回抱齊鼻,凝神注目,呼吸一口,耳肩鼻心亦針縫相對。
3.左旋提空勢。此勢就前勢倒掌回抱作提空勢,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4.左旋伏地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曲肱,兩掌心打開,收回抓肩,挨身翻掌按下,隨身至地,以十指蹲踞,左腳順轉掛指與右腳一順,肢撐頭揚,注目凝神,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5.回抱還左勢。此勢就前勢緩緩直起,還左旋迴抱勢,呼吸一口。法悉同前。
6.右旋迴抱勢。此勢就前勢緩緩將頭身旋右,左腳換如右,右腳換如左。氣數諸法皆與左旋迴抱同。
7.右旋提空勢。此勢氣數諸法與左旋提空同。
8.右旋伏地勢。此勢氣數諸法與左旋伏地同。
9.回抱還右勢。此勢氣數諸法與回抱還左同。
10.左拽牛尾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握拳,復扭頭身旋左,使左肱向上曲扭,左拳底與兩目相對,右手下曲扭,右拳頭與右足右股相對,作左倒拽牛尾狀,兩腳與左旋迴抱勢同,呼吸三口,換右作下勢。
11.右拽牛尾勢。此勢就前勢將手腳頭身換右,氣數諸法悉同。
12.獻杵還左勢。此勢就前勢收回手腳,端正頭身,下身腳尖掛地如騎馬狀,左肱屈轉挨身,平胸立掌;右肱曲轉挨身,平掌放於立掌下,掌背朝上,平氣一口,換右作下勢。余法與馬上獻杵還原同。
13.獻杵還右勢。此勢就前勢左掌換如右,右掌換如左,氣數諸法悉同前勢。
14.獻杵還中勢。此勢與馬上獻杵還原同。
15.插腳騰空勢。此勢就前勢腳仍掛地,緩緩立起,作插腳騰空之狀,呼吸一口。其諸法與正身正圖中獻杵還原同。
16.仰面朝天勢。此勢與前圖中仰面朝天法同。
17.獻杵還原勢。此勢與前圖中獻杵還原法同。
18.拱立歸位勢。此勢與前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七章·倒身圖說
1.馬上獻杵勢。此勢側形與折身圖中馬上獻杵法同。
2.合掌平胸勢。此勢就前勢將兩合掌收回挨胸,呼吸三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3.四肢投地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挨身分開放下,向前至地與兩腳配,腳尖手指一齊掛地,四肢蹲踞,昂頭上視,注目凝神,呼吸三口,先呼後吸,導氣翻行逆升,倒運河車順作下勢。
4.左鼎足舒身勢。此勢就前勢將左腳向前中立,以腳尖掛地合兩手如鼎腳之勢,然後將左腳直伸,腳與頭平,腰背股膝一齊直撐,呼吸三口,使氣由腳根直衝泥丸下轉腳跟,三度氣畢順作下勢。
5.右鼎足舒身勢。此勢左腳換右腳,右腳換左腳。余法同前。
6.投地還原勢。此勢就前勢還四肢投地之原狀,其體勢呼吸悉與四肢投地法同。
第八章·翻身圖說
1.空中跌坐勢。此勢就前勢將後兩腳向前插於兩手間,將兩手移後至股間,以兩腳十指斜掛於地,兩跨排開,使兩腳根相挨,頭直身立,眼光平視,一志凝神,呼吸三口,順作下勢。
2.翻身蹲踞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足排開,手足指俱掛地,翻身盡力一撐,膝與面平,如前倒身蹲踞狀,呼吸三口,導氣逆行順作下勢。
3.左抵腳鼎立勢。此勢就前勢將右腳移中,掛指合兩手如鼎腳狀,左腳盡力向前直抵,眼註腳背,呼吸三口,換作下勢。
4.右抵腳鼎立勢。此勢就前勢將左腳換如右腳,右腳換如左腳,呼吸度數諸法悉同前。
5.翻身還原勢。此勢與翻身蹲踞法同。
6.合掌平胸勢。此勢就前勢將兩腳收回,起腳離地,腿曲身直,合掌平胸,眼光平視,呼吸三口、順作下勢。
7.馬上打恭向上勢。此勢就前勢仍腳尖掛地,將合掌向上直撐,如在馬上打恭狀,氣亦隨之,速作下勢。
8.馬上打恭向下勢。此勢就前勢仍足尖掛地,眼光平視,合掌直撐向下,氣亦隨之,順作下勢。
9.三起三跌勢。此勢就前勢墊腳起立,合掌如正身圖中獻杵起功狀,呼吸一口豎脊曲膝,合掌隨下,兩手肱至兩膝間,復起立合掌如前,三起三跌,起跌一次呼吸一口,每一次將合掌收回為一部功,至第三次收回平胸,再一跌一起,順作下勢。
10.起立三推勢。此勢就前勢仍腳尖掛地,正身直立合掌平胸,呼吸一口,緩緩將合掌推出,又呼吸一口,推至三次圓滿,如正身圖中獻杵起功狀,呼吸一口,使腳跟挨地作下勢。
11.仰面朝天勢。此勢與前圖中仰面朝天法同。
12.獻杵還原勢。此勢與前圖中獻杵還原法同。
13.拱立歸位勢。此勢與前圖中拱立歸位法同。
第九章·行身圖說
1.左獨步瀛洲勢。此勢身正頭立,眼光平視,伸膀直肱,十指相叉,陽掌向上畢,右腳穩地,左腳曲膝向右一提,盡力向左一踢,呼吸一口,只動左腳,周身不移,接作下勢。
2.右獨步瀛洲勢。此勢左換右,右換左,連踢四十五次,呼吸四十五口,順作下勢。
3.右御風著步勢。此勢將左腳穩地,右腳由穩地處彎環挨左腳背順勢向前一蹬,周身不移,呼吸一口,接作下勢。身掌諸法悉同前。
4.左御風著步勢。此勢左腳換如右,右腳換如左,連蹬三十六次,合前獨步瀛洲四十五共得九九之數,每一次呼吸一口,行功畢緩作下勢。
5.俯掌頓腳勢。此勢將兩腳挨緊,陽掌轉朝下按,足尖一起,足跟一頓,一起一頓,一呼一吸,共二十一次,正身平視。諸法悉同前。
6.宛轉舒眉第一勢。此勢將兩手相叉,陽掌向內,挨身向上至兩眉間,始掌如握眉,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7.宛轉舒眉第二勢。此勢將兩拳所握之眉翻揚向外,盡力舒開,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8.宛轉舒眉第三勢。此勢就前勢豎起脊梁,曲膝下樁,後腳穩前腳墊,兩拳握眉,回肱一排,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9.宛轉舒眉第四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拳盡力一撐,亦如舒眉狀,其樁勢氣數悉同前。
右宛轉舒眉四勢畢為一次,向左一次向右一次為一輪,左右交互行三輪功始畢,圖勢缺左右交互三輪者,為省筆也。
10.左轉轆轤第一勢。此勢將右腳斜站,左腳平出,使右腳跟橫對左腳尖頭,身隨斜,兩手伸膀直肱,陽掌朝上,盡力一撐,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11.左轉轆轤第二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朝上握緊,伸膀直肱,翻轉拳頭,往下一挪至兩股間,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12.左轉轆轤第三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拳翻轉朝上提,緊挾兩腋,膀與股對,肱與拳平,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13.左轉轆轤第四勢。此勢就前勢將左腳收回,在右腳後以腳尖掛地,右腳不動,兩拳翻順隨身下樁往下一錘,呼吸一口,接作下勢。
14.左轉轆轤第五勢。此勢就前勢將兩腳穩地斜站,腰身起立,往上一伸,兩手握拳往下一錘,呼吸一口,換作下勢。
15.右轉轆轤第一勢。此勢如左轉轆轤第一勢狀,右腳換左,左腳換右,頭身拳掌俱右向,體勢氣數則皆同。
16.右轉轆轤第二勢。此勢如左轉轆轤第二勢狀,腳身拳掌體勢換向右,氣數同。
17.右轉轆轤第三勢。此勢如左轉轆轤第三勢狀,腳身拳掌體勢換向右,氣數同。
18.右轉轆轤第四勢。此勢如左轉轆轤第四勢狀,腳身拳掌體勢換向右,氣數同。
19.右轉轆轤第五勢。此勢如左轉轆轤第五勢狀,腳身拳掌體勢換向右,氣數同。
按古人左右轆轤轉法,先左轉,後右轉,名單轆轤,左右同轉,名雙轆轤,照圖以左右交互行三轉,方合左右輪轉之法。
20.左插腳乘空勢。此勢起功站定腳跟,豎起脊梁,兩手握拳,膀肱下垂,耳肩鼻胸各相對,眼光平視,牙關扣緊,鵲橋高架,呼吸三口,然後將左腳提起上前一步站穩,左膝一撐,呼吸一口,右腳隨提,換作下勢。
21.右插腳乘空勢。按此勢合後勢,一名日月圖,又曰太極圖,其調息、定氣、一志、凝神與諸勢同,惟收神一法,閤眼瞪目,俱從其便,但眼觀界限近不在一尺內,遠不逾五尺,外,斯為合法。
此勢就前勢將右腳換如左,左腳換如右,體勢氣數皆同,左右交互,緩行一百步,一步一呼吸、急行一百步,兩步一呼吸,復緩行一百步,一步一呼吸,共三百步,呼吸二百五十口為一盤。
右插腳乘空二勢行功至此,下臺旋轉而行,或丹臺下不便行,先後一時擇地行之,可另擇一時行之亦可,隨行行之皆無不可。
22.頂上圓光上勢。此勢如環拱正立勢站法,但兩手握拳下垂,俟氣定將兩手挨身由臍下交互而上至頂,如圓光狀,呼吸一口,順此接作下勢。
23.頂上圓光下勢。此勢就前勢將在頂兩手,又交互而下至臍下,亦如圓光狀,呼吸一口,導氣迴旋,連作三次,呼吸三口,兩手下垂還原,順作下勢。
24.游魚擺翅後排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握拳,挨身向後,兩邊陽拳一排,吸氣一口,速作下勢。
25.游魚擺翅前分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握拳,挨身收回轉向前面,陽拳從中往兩邊一分,呼氣一口為擺翅一度,連擺三度,其功始畢。
26.游魚擺翅後捶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握拳,伸膀直肱,挨身順勢向後一捶,呼吸一口,速作下勢。
27.游魚擺翅前推勢。此勢就前勢仍伸膀直肱,將兩手握拳,挨身順勢向前一推,吸氣一口,再錘再推,三錘三推,三推三呼三吸,緩作下勢。
28.陽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伸膀肱,將握拳打開、陽掌向外,往下一垂,頭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順作下勢。
29.陰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翻陰掌向外,往下一垂,頭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順作下勢。
30.順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心向內,往下一垂,頭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順作下勢。
31.握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握拳,順勢往下一垂,頭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順作下勢。
32.順氣歸田勢。此勢就前勢將右掌按黃庭上,左掌按臍輪下,以右掌當中,從上推至臍下,即以左掌隨從臍下,由左邊運上至黃庭上,又順推至臍下,臍下右掌亦隨從臍下由右邊運上至黃庭上交界處,再推再運,推運一輪,呼吸一口,推運二十一次,呼吸二十一口,隨推隨運,順所運清氣盡歸丹田,使之團結,俟作坐功,運充臟腑。
33.叉手還原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叉兩股上大骨處,大指在前,四指在後,呼吸一口,順作下勢。
34.拱立歸位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收回,環拱還原氣海,坐下呼吸三口,由急而緩,行身圖畢,接作坐功。
第十章·坐身圖說
按坐功圖式,以兩足背交疊兩腿上為天盤,一名雙打。膝腿未熟者,單打膝亦可,單打膝皆不能,暫作地盤,以兩足按下交疊盤坐,久之可以一足抵腿縫,一足翻駕腿上,作單打膝,俟腿漸熟,緩緩再將抵腿之足,仍翻駕腿上,作雙打膝,以成天盤,斯合坐勢,然不可勉強,循序漸進,萬無不上兜率天者。
1.握固思神勢。此勢將左腳掌駕右腿上,右腳掌駕左腿上,左陽掌平胸,右手握固放左掌上,豎起脊梁,眼光平視,耳肩鼻胸遙遙相對,牙關扣緊,鵲橋高駕,呼吸之間,出下入上,九圖運功在此一聚。前則運精化氣,此則運氣歸神,氣三度開起下勢。
2.合掌趺跏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獻杵起功,呼吸三口,使氣凝聚五臟。
3.雙手推門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出爪亮翅狀,雙手陽掌向前作推門勢,呼吸三口,使氣會通百脈。
4.一團和氣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雙鳳朝陽狀,呼吸三口,使氣活活潑潑,和順一團。
5.伸肱理脈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飛鷹展翅狀,呼吸三口,伸肱理氣,貫注百脈。
6.虛托開胃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虛托向上,如正身圖中雙手托塔狀,呼吸三口,使胃氣開暢。
7.負重固腋勢。此勢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峰峙立狀,將兩掌翻朝向上,如負重託物,呼吸三口固兩腋。
8.舒肝理肺左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龍探右爪狀,呼吸三口,以理肺氣。
9.舒肝理肺右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龍探左爪狀,呼吸三口,以舒肝氣。
10.盤坐橫肱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橫肱蹲立狀,呼吸三口,使氣迴旋於四肢。
11.三焦達利第一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一勢,呼吸一口,使氣凝聚於上焦。
12.三焦達利第二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二勢,呼吸一口,使氣貫注於下焦。
13.三焦達利第三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三勢,呼吸一口,使氣蘊蓄於中焦。
14.三焦達利第四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四勢,呼吸一口,使中焦開暢。
15.三焦達利第五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五勢,呼吸一口,使氣又由中焦降至下焦。
16.三焦達利第六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六勢,呼吸一口,使氣又由下焦翻上中焦。
17.三焦達利第七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七勢,呼吸一口,使氣貫滿於中焦。
18.三焦達利第八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八勢,呼吸一口,使氣散注於中焦。
19.三焦達利第九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九勢,呼吸一口,使氣又由中焦沖運於上焦。
20.三焦達利第十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十勢,呼吸一口,使輕清之氣上浮於上焦。
21.三焦達利第十一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十一勢,呼吸一口,使純陽之氣歸位於中焦。
22.三焦達利第十二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十二勢,呼吸一口,使純陽之氣充盈於中焦。
23.三焦達利第十三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十三勢,呼吸一口,使純陽之氣散滿於中焦。
24.三焦達利第十四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正身圖中三才通氣第十四勢,呼吸一口,使重濁之氣下降於下焦。
右三焦達利十四勢,雖與正身圖中三才通氣十四勢,並半身圖中馬上交關下十四勢同,而前者是運氣流通,中者是運氣貫注,此勢是運氣歸位,功分三等,理歸一貫,行功至此,縱橫上下,無不入妙矣。
25.左摘星換鬥第一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側身圖中獨手擎天勢向左,呼吸三口。引氣左升。
26.左摘星換鬥第二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側身圖中翻手拔刀勢向右,呼吸三口,導氣右旋。
27.左摘星換鬥第三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側身圖中開弓打彈勢向右,呼吸三口,挽氣和肝。
28.右摘星換鬥第一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換鬥第一勢向右,呼吸三口,引氣右伸。
29.右摘星換鬥第二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換鬥第二勢向左,呼吸三口,導氣左旋。
30.右摘星換鬥第三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換鬥第三勢向左,呼吸三口,挽氣潤肺。
摘星換斗六勢是法飛星過度,以呼吸導引上浮,清氣輪轉於天盤之上,故名摘星換鬥。
31.一字通關陰掌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就前勢將兩陰掌朝上,往兩邊平平盡力一伸如一字狀,呼吸一口,以通中焦關竅。
32.雙手虛托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就前勢將兩掌虛虛托起,呼吸一口,使氣通上焦關竅。
33.平心下氣勢。此勢盤腳同前,上身就前勢將兩掌挨身放下,疊放兩腳交加處,平心下氣,呼吸一口,使氣由上焦通下焦關竅。
34.雙手再托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再覆頂門向上,虛虛托起,呼吸一口,使氣通上焦關竅。
35.一字通關陽掌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伸膀直肱,順勢放下,陽掌朝上,平肩往兩邊一撐,亦如一字狀,呼吸一口,使氣由上焦通中焦關竅。
36.收氣回抱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收回,疊放兩腳交加處,呼吸一口,使氣由中焦通下焦關竅。
37.一字通關陰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伸膀直肱,又往兩邊抬起分開,陰掌朝上,陽掌朝下,平肩盡力作一字一撐,呼吸一口,使氣由下焦通中焦關竅。
38.收抱還原勢。此勢如前勢收氣回抱勢,將氣分三次,緩緩坐下,每坐下一次,呼吸一口,共坐下三次,呼吸三口,使三焦之氣各還原地。
39.十字通關下手勢。此勢就前勢將兩陰掌向前垂下,挨身架十字,盡力往兩邊分開至肩,隨分隨上,呼吸一口,使氣斜開周身關竅。
40.十字通關陰掌勢。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陰掌往兩邊盡力一排,呼吸一口,使氣橫開周身關竅。
41.十字通關回抱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挨身駕十字垂下,收回曲肱抱肩,坐下氣海,呼吸一口,使氣透周身關竅。
42.十字通關陽掌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換作陽掌,平胸向前駕十字,盡力往兩邊一排,呼吸一口,使氣橫開周身關竅,復兩手平肩陽掌朝上,盡力往兩邊一撐,呼吸一口,使氣橫舒周身關竅。
43.十字通關交抱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順陽掌駕十字平胸,收回抱肩,坐下氣海,呼吸一口,使氣橫透周身關竅。
44.十字通關陰掌還原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手陰掌朝上平肩,駕十字打開至肩,手與肩平,豎起脊梁,往兩邊盡力一撐,呼吸一口,使氣上通下透,各還本部。
45.十字通關握拳勢。此就前勢將兩掌握拳,伸膀直肱平肩,盡力往兩邊一抵,呼吸一口,以閉周身關竅。
46.十字通關收拳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拳順肩收回,頓放兩股上大骨處,呼吸一口,以關周身關竅。
47.十字通關叉手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拳兩掌換作叉放原處,大指在前,四指在後,呼吸一口,以鎖周身關竅。
48.疊掌定氣勢。此勢就前勢將兩掌收回,疊放兩腳交加處,以定神氣。
49.握固還原勢。此勢掌上操拳,右拳左掌,環拱平胸,呼吸三口,仍還握固思神之原坐功畢矣,毋庸下坐,接作定功。
第十一章·定身圖說
凡行動至此圖時,水火既濟,坎補離填,採煉功畢,最宜久坐。運幾多時,定亦幾多時,大約運一下鍾,定亦一下鍾,運一枝香,定亦一枝香,作此勢坐時,運未到者,補運之定,有移者,隨止之,久久渾噩,大極一團,默唸、存想、呼吸、俱化精氣神,三寶覺入,即色即空,不見實見境界,斯能養嬰入定,歸原出神,運定全功。
按定身圖八勢,是涵養性靈,全收前坐立行止,升降抑揚,屈伸宛轉,運定之效,萬不可輕易行之,行功至此,須屏絕念慮,洗滌心胸,耳不聞,目不見,心無所思,無一掛礙。惟知以所運之氣,歸蓄三焦,旋轉黃庭,意之所至,氣之所至,採藥煉丹,養嬰入定,全賴於此。返本還原,成真證果,實基於此,此時不能調息定位,一志凝神,則心必走著,氣難內積,將見前之運動,皆成外壯,豈不惜哉,然亦不可十分著意,貴無妄無助,不黏不脫,亦離亦合,妙極趣極,心經所謂,色不意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即此境界也。學道之人,平時細心體之,臨時一心向之,過時又迴心審之,日久功深,不特易筋換骨,即伐毛洗髓,亦無難亦。
1.定氣和神勢。此勢與坐身圖中握固思神勢同,但氣穴要使之微閉,則氣始定。神光要使之內斂,則神始和,一呼一吸,吸降呼升,三呼三吸,緩作下勢。
2.旋轉日月勢。此勢立身盤腳俱與前同,拳掌安放亦無異。將氣海坐下,使氣穴微閉,兩眼左轉二十一輪,呼吸二十一口,吞津三度,右轉二十一輪,呼吸二十一口,吞津三度,再作下勢。
3.倒湧清泉勢。此勢雙疊兩腳,豎起脊梁,高駕鵲橋,閤眼平視,拳掌安放兩腳交叉處,吸下呼上,呼吸三口,導引黃河,逆流衝動督任,倒湧天梯,醍醐灌頂,水簾不絕,再作下勢。
4.返觀內照勢。此勢盤腳立身,拳掌安放悉如前法,呼吸之間,吸則眼觀鼻,鼻觀心,心觀腎,呼則沖督任,上天梯,翻泥丸,不可失意,亦不可十分著意,太急難到,太緩必滯,不疾不徐,呼吸三口,自能內觀臟腑。
5.龍行虎奔勢。此勢緊閉牙關,高駕鵲橋,氣海坐下,緩緩呼吸二十一次,每七次吞津三口,使龍行虎奔,三三九口畢,換作下勢。
6.汲精補髓勢。此勢兩腳舒伸。兩掌蓋膝,吸降呼升,呼吸三口,使所運津液之精氣血之精,上補神髓,開啟性靈。
7.返本還原勢。此勢曲肱將兩腳收回,兩腳掌合抵,兩手伸膀直肱合掌交叉,緊抱兩腳十指,坐下氣海,緩緩呼吸七口,吞津三度,使胎嬰團結,返本還原。
8.養嬰歸原入定出神勢。此勢坐法與定身第一圖同,但呼吸至此,愈隱愈微,不惟無聲,並若無氣,渾渾噩噩,杳杳冥冥,一塵不染,萬象皆空,胎嬰所在,活活潑潑,有我無我,出入悉定,萬化之源,太初之本。
偈曰:行功至斯,無生無死,定而不定,出入由己,觀自在相,神嬰脫體,洗髓功深,天靈蓋啟,混沌一元與天地匹,渾化無邊,究竟得止,圓覺功夫,權輿在此。
第十二章·臥身圖說
臥身圖說明:凡作睡功,不必拘定,頭頂北,面朝西,一腳屈,一腳伸,曲肱作枕,諸法總須鞠躬屈膝,緊閉牙關,高駕鵲橋,閤眼收光,返觀內照,一志凝神,調息定氣,吸降呼升,萬緣屏除,一心皈命,混混沌沌,無夢無驚,方可使河車運動,督任交通,坎離既濟,陰陽相生,當亥子醜寅四時,最宜安息,升降清濁,使心腎交關,百脈朝會,此四時不睡,水穀之精,不能化津升騰天頂,貫注周身,雖酣終日,臥亦奚益焉,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日月往來,陰陽交構正在此四時。修煉家千萬不可失此機會,此小周天也。至於睡法圖有十式,隨擇一圖睡之,俱可旋轉車輪,切忌如屍仰臥,伏地覆臥。
又佛傳睡功有捫臍摸腹,掙搓睪丸,揉擦下體諸法,宜於初睡醒時行之,欲睡時只宜作臥身圖式,千萬不可運動臍腹、睪丸、下體等處,恐功未到睡後走丹。
1.左伏身側臥勢。此圖頭向左臥,左腳屈右腳伸,左手抱肩,右手按席上,側身伏臥床。
2.右伏身側臥勢。此圖頭向右臥,右腳屈左腳伸,右手抱肩,左手覆按席上,側身伏席臥。
3.左坦腹側臥勢。此圖頭向左臥,左腳伸右腳屈立,左手仰放席上,右手覆按右腿,坦腹側身向上面臥。
4.右坦腹側臥勢。此圖頭向右臥,右腳伸左腳屈立,右手仰放席上,左手覆按左腿,坦腹側身向上面臥。
5.左屈膝側臥勢。此圖頭向左臥,左腳屈放席上,右腳屈立,左手仰放席上,右手覆按右腿,坦腹側身向上面臥。
6.右屈膝側臥勢。此圖頭向右臥,右腳屈放席上,左腳屈立,右手仰放席上,左作覆按左腿,坦腹側身向上,面臥。
7.左如弓側臥勢。此圖頭向左臥,左腳屈放席上,右腳仍屈如左腳疊放左腳上,陽物腎囊用手兜出,使兩胯不相挨,左手抱肩,右手覆按上,如弓側臥。
8.右如弓側臥勢。此圖頭向右臥,右腳屈放席上,左腳仍屈如右腿,疊放右腳上,陽物腎囊用手兜出,不使兩胯相挨、右手抱肩,左手覆按席上,如弓側臥。
9.左坦腹仰臥勢。此圖頭微向左而坦腹仰臥,以左腳交右腳上,兩手握拳安放兩股,雖仰,微側向右,身左,氣不舒時,宜睡此勢,平時少用。
10.右坦腹仰臥勢。此圖頭微向右而坦腹仰身臥,以右腳交左腳上,兩手握拳按放兩股,雖仰,微側向左,身右,氣不舒時,宜睡此勢,平時少用。
行功說明:
凡睡,衣宜解,帶宜松,床求平坦,被無覆頭,枕不可過高,亦不可過低,以頭居肩中為度,手不可抱頭,亦不可放骨縫處,以阻氣道,兩胯宜微開,使腎囊陽物不壓,斯為合法。
第十三章·韋馱勁十二勢圖說
1.韋馱獻杵第一勢。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2.韋馱獻杵第二勢。
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3.韋馱獻杵第三勢。
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4.摘星換鬥勢。
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5.倒拽九牛尾勢。
兩骽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6.出爪亮翅勢。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
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7.七鬼拔馬刀勢。
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
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8.三盤落地勢。
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
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挐;
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
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9.青龍探爪勢。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
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
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10.臥虎撲食勢。
兩足分蹲身似傾,
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11.打躬勢。
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齧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12.掉尾勢。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
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
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
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王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鑑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第十四章·十二大勁圖說
凡行練力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練力練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務須嚴謹有恆,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無間斷,食飯四五頓,專心練習至百日,能長千斤之力,此指少壯者言也。即軟弱無力之人,亦可練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氣不足者,肯如法操練,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
面向東立,目上視,兩腳站平,寬與肩齊,不可參差,兩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翹朝前,默數四十九字,每數一字,指尖朝上翹,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翹,四十九按,四十九宮也。
前式數字畢,將十指捲曲為拳,拳背朝前,以兩大拇指朝身,每數一字拳一緊,大拇指一翹,數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緊,又即四十九翹也。
前式數字畢,將大指疊在掌心,捏緊為拳,趁勢往下一伸,肘微曲,兩拳虎口向前,每數一字,拳加一緊,亦數四十九字,四十九緊也。
前式數字畢,將臂平抬,拳伸向前,與肩齊平,兩肘微曲,虎口朝上,兩拳相距尺許,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即按此勢將兩臂豎起,虎口向後,手臂不可貼頭,拳緊如前,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即接以兩拳下對耳一寸遠,以虎口向兩肩,數一字拳一緊,想前兩肘尖往後用力,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將身往後一仰,以腳尖離地為度,趁勢將兩手分開,直與肩齊,虎口向上,數一字,拳一緊,想兩拳往後排,胸微向前合,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將兩手收回,兩拳向前合對,與第四式相同,而不同者,手直肘不微曲,拳相近,只離五六寸遠,數一字,拳一緊,亦合,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將兩拳收回兩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對鼻準頭、拳背、食指、大節骨去鼻準二三寸,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將兩手分開,虎口對兩耳,如山字形,每數一字,拳一緊,拳想上舉,肘想往外抵合,數四十九字。
前式已畢,將拳翻轉至臍下兩膀,以兩食指大節離臍一二分遠,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畢,吞津三口,隨氣送至丹田。
吞津吸氣畢,不數字,兩手鬆開,手垂下,復掌齊向上,三端與肩平端時,腳後跟微起,以助其力,如端重物狀,拳亦往上三舉,肘亦往下三紮,兩腳六跌全功。
第十五章·立八段錦圖說
第十六章·坐十二段錦圖說
十二段錦總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
兩手抱崑崙,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
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
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腳頻,以候神水至,
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嚥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畢,
想發火燒身,舊名八段錦,子後午前行,
勤行無間斷,萬病化為塵。
以上系通身合總,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亂,先要熟記此歌,再詳看後圖及各圖詳註,各訣自無差錯,十二圖附後。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此圖盤腿而坐,緊閉兩目,冥亡心中雜念。凡坐要豎起脊梁,腰不可軟弱,身不可依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閉關卻邪也。靜思者,靜息思慮而存神也。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上下牙齒相叩作響,宜三十六聲,叩齒以集牙內之神使不散也。崑崙即頭,以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後頸,即用手掌緊掩耳門,暗記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聲。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記算鼻息出入各九次畢,即放所叉之手,移兩手掌擦耳,以第二指疊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彈腦後,要如擊鼓之聲,左右各二十四度,兩手同彈共四十八聲,仍放手握固。
微擺撼天柱。
天柱即後頸、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肩亦隨之左右搖擺,各二十四次。
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赤龍即舌,以舌頂上顎,又攪滿口內上下兩旁,使水津自生,鼓漱於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聲吞下,心暗想,目暗視,所吞津液直送至臍下丹田,龍即津,虎即氣,津下去氣自隨之。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以鼻吸氣閉之,用兩掌相搓擦極熱,急分兩手磨後腰上兩邊,一面徐徐放氣從鼻出,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以兩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閉口鼻之氣,以心暗想,運心頭之火,下燒丹田,覺似有熱,仍放氣從鼻出,臍輪即臍丹田。
左右轆轤轉。
曲彎兩手,先以左手連肩圓轉三十六次,如絞車一般,右手亦如之,此單轉轆轤法。
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此勢放開所盤兩腳,平伸向前,兩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於頭頂,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聳,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頭頂,又托上,共九次。
低頭攀足頻。
以兩手向所伸兩腳底作力扳之,頭低如禮拜狀十二次,仍收腳盤坐,收手握固。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嚥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再用舌攪口內,以候神水滿口,再鼓漱三十六,連前一度,此再二度,共三度畢,前一度作三次吞,此兩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嚥下,要汩汩響聲,咽津三度,百脈自周遍調勻。
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舊名八段錦,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病化為塵。
心想臍下丹田中,似有熱氣如火,閉氣如忍大便狀、將熱氣運至穀道,即大便處,升上腰間、脊背、後頸、腦後、頭頂上,又閉氣從額上兩太陽耳根、前兩面頰,降至喉下、心窩、肚臍、下丹田止,想是發火燒通身皆熱。
第十七章·操腹九沖圖說
操腹運功
佛傳操腹法亦運功也。然此九沖按摩圖略有變化,習內功者,多采之,常用之。若內功已得,不假外運,惟積氣時亦兼用。亦遇有病時,即患處如法運之,最為神妙。
又用按摩操腹法、先運後臥、先臥後運俱可。但運前睡法與運後睡法,總須於前臥身圖中擇一勢睡之,方保無患。
卻病延年法,操揉按摩圖。
以兩手中三指按心窩,由左順揉團轉二十一次。
以兩手中三指,由心窩順揉而下,且揉且走,揉至臍下高骨為度。
以兩手中三指,由高骨處向兩邊分揉而上,且揉且走,揉至心窩,兩手交接為度。
以兩手中三指、由心窩向下直推至高骨二十一次。
以右手由左繞摩臍腹二十一次。
以左手由右繞摩臍腹二十一次。
以左手將左邊軟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托後,輕捏定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腿夾二十一次。
以右手將右邊軟脅下腰腎處,大指向前,四指托後,輕捏定用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腿夾二十一次。
揉摩畢,遂跌坐,以兩手大指押膝旁、四指拳曲分按兩膝上,兩足十趾亦稍鉤曲,將胸自左轉前,由右歸後,搖轉二十一次畢,又照前自右搖轉二十一次。
前法如搖身向左,即將胸肩搖出左膝前,向即搖伏膝上向右,即搖出右膝,向後即弓腰後撤,總不以搖轉滿足為妙,不可急搖,休使著力。
凡揉腹時,須凝神淨慮,於矮枕平席正身仰臥,齊足屈趾,輕揉緩動,將八圖挨次做完為一度,每逢做時,連做七度畢,遂起坐搖轉二十一次。照此清晨睡醒時做為早課,午申做為午課,晚間臨睡時做為晚課。日三課為常,倘遇有事,早晚兩課,必不可少。初做時一課二度,三日後一課五度,再三日後,一課七度,無論男女皆宜,惟孕者忌之,切記切記。
全圖說
全圖則理備,化生之微,更易見也。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一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合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如為情欲所牽,永違動靜。過動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且陰傷陽無所成,陽亦傷也,陽傷而陰無所生,陰亦傷也。既傷矣,生生變化之機已塞,非用法以導之,則生化之源無由啟也。揉腹之法,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發其生機,神其變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補不足,瀉有餘,消長之道,妙應無窮,何須借燒丹藥,自有卻病延年之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