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作者
費伯雄
朝代
年份
公元1865年
底本
清光緖戊子14年掃葉山房藏板(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則良心現良心現斯畏心生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後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痛癢相關矣故醫雖小道而所繫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懼乎哉
近年以來疊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殘學醫者紛紛日起吾恐其無有師承而果於自用也故於拙刻醫醇剩義中先標一此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謂若僅如是淺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吾之所謂"醇"者在義理之的當而不在藥味之新奇如仲景三承氣湯頗為峻猛而能救人於存亡危急之時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謂夫學難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學者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後共此一途行遠自邇不惑於他歧如是而已矣第書籍散失學者難於博觀而約取之鄉曲之士每以醫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甫經臨症輒檢用之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少漫無別擇草菅人命矣茲於所集各方之後逐加評論蓋欲為初學定範圍非敢為高明下針砭也且欲學者澹其謀利之欲發其救人之心猶前志云
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甫題於古延陵之寓齋

發凡

是編專為初學而設但取醫方集解所選之方逐一評論其餘概不旁及
是編但載一方一論與原書對看自明其主治與註釋一概不錄以歸簡便
學醫而不讀》、《》,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溫涼之用而不知變化。《集解所選之方原以仲景及四家為宗其餘所收者不過張陶數人而已本未嘗博採群書也然於此而得其醇化其偏觸類引伸亦可以無大過有志之士欲求更上一層則自有由博返約之法在
雄以駑駘下質何敢以管窺之見妄議古人然欲為初學折衷一是則僭妄之罪所不敢辭

卷一

補養之劑

六味地黃丸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茱肉(酒潤)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三兩
蜜丸
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並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

附桂八味丸

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蜜丸
附桂八味為治命腎虛寒之正藥亦導龍歸海之妙法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於脈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勢矣

知柏八味丸

大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牡丹皮三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蜜丸
知柏八味雖云壯水制火究竟苦寒太過徒傷胃氣水亦無以滋生不如用介類潛陽生精益髓之法為妥或腎有邪火強陽不萎等症可以暫用

七寶美髯丹

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當歸(酒洗) 枸杞(酒蒸) 菟絲子(酒浸蒸)各半斤 破故紙(黑芝麻同拌炒)四兩
蜜丸
此溫補命腎兼攝納下元之劑地黃補腎中之陰首烏補腎中之陽各為君藥不可合併用各有當也

還少丹

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一兩五錢 枸杞(酒浸)兩半 山茱肉 茯苓(乳拌)杜仲(薑汁炒) 遠志(去心) 楮實(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加棗肉蜜丸
此方以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用意極佳微嫌遠志菖蒲二味開透太過與羸乏盜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參柏仁之類為妥

黑地黃丸

蒼朮(酒浸) 熟地黃一斤 五味子半斤 乾薑(春冬一兩秋七錢夏五錢)
棗肉蜜丸
此方去脾濕潤腎燥極為老潔然濕勝者為宜血虛者尚宜酌量加減

虎潛丸

黃柏(鹽酒炒)半斤 知母(鹽酒炒)三兩 熟地黃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 當歸(酒洗)一兩五錢 牛膝(酒蒸) 白芍(酒炒) 陳皮(鹽水潤)二兩
羯羊肉酒煮爛搗丸冬加乾薑一兩
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惟知柏苦寒用以泄腎經之邪火則可若謂補腎滋陰則予不以為是不如用枸菟等類為佳

天真丸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下藥末) 肉蓯蓉 山藥各十兩 當歸(酒洗)十二兩天冬一斤
為末安羊肉內縛定用無灰酒四瓶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爛再入後藥
黃耆五兩 人參三兩 白朮二兩為末糯米飲作餅焙乾和丸溫酒下
此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形喜其不用地黃之滋膩平調營衛而不礙脾胃故極為妥善

三才封髓丹

天門冬 熟地黃各二兩 人參一兩 黃柏(酒炒)三兩 砂仁一兩五錢 甘草(炙)七錢五分
麵糊丸用蓯蓉五錢切片酒一大盞浸一宿煎湯送下
此方治龍雷之火不安夢遺走泄則可若腎氣久虛精宮不固者豈得再用苦寒斷宜補腎納氣之法為是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 敗龜板二兩(童便浸三日酥炙黃) 黃柏(鹽酒炒) 杜仲(酥炙)各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地黃二兩(茯苓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五錢酒煮米糊丸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二兩乳煮糊丸
方中用茯苓砂仁二味制地黃最佳但恐黃柏苦寒傷損脾胃漸致食少溏泄則金氣更傷此不可以不慮也不如減去為佳

補天丸

紫河車一具 黃柏(酒炒) 龜板(酥炙)三兩 南杜仲(薑汁炒) 牛膝(酒浸)一兩 陳皮一兩
冬加乾薑五錢夏加炒五味子一兩酒糊為丸
河車為生人造命之原用之以補先天並非假後天以濟先天也加減之法頗佳但黃柏宜除去

人參固本丸

人參二兩 天冬(炒) 麥冬(炒) 生地 熟地四兩
蜜丸
此方治火旺剋金者為宜若脾胃虛弱宜參用培土生金之法

參乳丸

人參末 人乳粉
等分蜜丸
平補氣血一壯水之源一益氣之主後人兩儀膏從此化出

天王補心丹

生地四兩(酒洗) 人參 玄參(炒) 丹參(炒)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遠志(炒)各五錢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麥冬(炒) 當歸(酒洗) 五味子(炒)各一兩
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為心血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設故收斂之藥不嫌太重有桔梗載藥上浮遠志開通心氣二味已足減去石菖蒲者為是否則開泄太猛非虛人所宜也

孔聖枕中丹

敗龜板(酥炙) 龍骨(研末入雞腹煮一宿) 遠志 九節菖蒲
各等分為末每服酒調一錢
體壯氣濁痰多者可服若體氣不甚強者加當歸丹參柏仁等方可久服

大補陰丸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水炒)四兩 熟地(酒蒸) 敗龜板(酥炙)六兩
豬脊髓和蜜丸
此治陰火熾盛以致厥逆者則可至內傷虛熱則斷不可用

滋腎丸(又名通關丸)

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酒炒)一兩 肉桂一錢
蜜丸
坎之為象一陽居二陰之中故真陽奠安而不妄動腎水大虧不能制火飛龍上亢故喘急而小便秘此方用知柏以象二陰用肉桂以象一陽仍取坎卦之義以通生化之原意義極精非尋常導龍歸海法也

斑龍丸

鹿角膠 鹿角霜 菟絲子 柏子仁 熟地黃
等分為末酒化膠為丸一方加補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耆當歸棗仁辰砂
鹿角菟絲陰中之陽也地黃陰中之陰也用以補腎不偏不倚若加入陽起石辰砂等燥烈之品則劫陰耗氣全失立方之旨矣

龜鹿二仙膏

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二斤 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三錢
峻補氣血不寒不燥又能益髓固精誠補方中最妙者也

補火丸

石硫黃一斤 豬大腸二尺
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煮爛三時取出去皮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
硫黃一味道家尊之為金液蓋以硫黃為火之精其性純陽。《丹經陰氣一分不盡不仙故學仙者欲絕陰以歸純陽必煉絕陰丹服之以破除陰氣此道家燒煉之方非尋常可用之藥嘗見士大夫功成名就妄想長生燒煉硫黃辰砂等物按時服食乃服之日久無不腹脹面青腸胃崩裂而死可不戒哉若寒疫陰厥猝急之時當病投之功效大而且速又非尋常溫通之藥所能及學者宜善用之

唐鄭相國方

破故紙十兩(酒蒸為末) 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
蜜調如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者熱水調忌蕓薹羊肉
本方加杜仲一斤生薑炒蒜四兩名青娥丸本方加杜仲胡蘆巴小茴香萆薢名喝起丸
喘與咳由於痰隨氣升腰腳痛由於氣不納腎方中二味溫腎納氣則喘咳自平腰腳自強矣青娥喝起二方亦俱有意義

二至丸

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宿粗皮擦去曬乾為末) 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子為丸或熬膏和入
二至丸取意甚佳尚嫌力量淺薄加入天冬地黃人參以三才合二至始為得力

扶桑丸

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一斤(為末) 巨勝子(即黑脂麻淘淨)四兩
將脂麻擂碎熬汁和蜜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
此即世所謂桑麻丸也去風明目烏髭黑髮頗為有功至稱駐顏益壽則譽之太過殊為失實矣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炒) 山藥各二斤 陳皮 扁豆(炒)一斤半 薏仁(炒)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蓮肉(炒去心)一斤
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此健脾和胃之正藥也惟扁豆性劣宜減去嘗見瘧愈之後服扁豆者無不復發此可知也

妙香散

山藥(薑汁炒)二兩 人參 黃耆 遠志(炒) 茯神 茯苓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辰砂二錢(另研)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此方頗有作意但參耆之固終不敵麝香之開誠恐耗散心氣神不能藏君火不安相火亦動以之開解驚悸鬱結則有餘以治夢遺失精則不足不如減去加沉香琥珀等為佳

玉屏風散

黃耆(炙) 防風一兩 白朮(炒)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
此固表去風藥用以實表則可若云加減即可代桂枝麻黃等湯則表實而邪無出路斷斷不可此等議論誤人不淺必不可從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煎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橘半六君子湯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本方合四物名八珍湯又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
四君子湯中正和平為補方中之金科玉律至加減有法者如異功散之理氣橘半六君之去痰香砂六君之溫胃加竹瀝薑汁之治半身不遂七味白朮散之去熱治瀉均極妥善三白湯治內傷尚可若謂治外感亦為奇方則吾不信也至於合四物為八珍增黃耆肉桂為十全大補用各有當皆不可磨滅之良方也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兩 人參 甘草(炙) 半夏一兩(脈澀者用) 白芍(炒) 羌活 獨活 防風五錢 陳皮四錢 白朮(土炒) 茯苓 澤瀉 柴胡三錢 黃連二錢
棗煎
東垣論飢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惟方中輒用升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黃耆 蒼朮(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五錢 黃連(酒炒)五錢 黃芩(炒) 人參七錢 石膏少許
每服三錢或五錢
東垣十書》,予最為服膺以其重脾胃為正法眼藏也如此方中升黃連黃芩石膏等皆非可輕投後人但師其意不泥其方可耳

補肺湯

人參 黃耆(蜜炙) 五味子(炒) 紫菀一錢 桑白皮(蜜炙) 熟地二錢
入蜜少許和服
此方但為肺氣久虛以致咳嗽而設其他咳嗽之症不一而足不可混施方中有補有瀉用意亦佳但桑皮紫菀之薄弱豈能敵參熟地之滯膩獨不慮助痰為病乎至謂熟地壯水免得子盜母氣則可謂為化痰之妙品」,則佐使正未合也

百合固金湯

生地黃一錢 熟地黃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百合 當歸 貝母 芍藥(炒) 生甘草一錢 玄參 桔梗八分
此方金水相生又兼養血治肺傷咽痛失血者最宜李士材謂:「清金之後急宜顧母」,識解尤卓予謂咽痛一定急當培土生金也

紫菀湯

紫菀(洗淨炒) 阿膠(蛤粉炒) 知母 貝母二錢 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此方治氣極久咳失血極佳若肺癰便當去五味子以肺氣壅塞成癰不宜收斂也

秦艽扶羸湯

柴胡二錢 秦艽 人參 當歸 鱉甲(炙) 地骨皮錢半 紫菀 半夏 甘草(炙)一錢
棗煎
所載見症乃陰陽兩虛碎金不鳴之候並無表症且體虛自汗元氣更傷柴胡秦艽半夏生薑乃辛散之品重傷其陰吾恐危亡隨之矣

黃耆鱉甲散

黃耆(蜜炙) 鱉甲(炙) 天冬五錢 秦艽 柴胡 地骨皮三錢 桑白皮 紫菀 半夏二錢五分 茯苓三錢 芍藥 生地黃 知母 甘草(炙)三錢五分 人參 桔梗 肉桂一錢五分
姜煎
此方過於繁雜不足法也

秦艽鱉甲散

鱉甲(炙)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 柴胡 地骨皮一兩 烏梅一個 青蒿五葉
風為天之氣中人最速鬱而為熱固當清散但深入骨里者千萬中無一二蓋骨蒸乃陰虛非外風在骨也

益氣聰明湯

黃耆 人參五錢 葛根 蔓荊子三錢 白芍 黃柏二錢(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交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淋少用) 升麻錢半 炙甘草一錢
臨臥服
此方重脾胃而兼治肝腎立意最精但升麻似乎過重酌減其半亦可以升清開竅矣

羊肉湯

當歸 白芍 牡蠣(煅)一兩 龍骨(煅)五錢 生薑二兩 附子(炮)二兩 桂枝七錢五分
每服一兩羊肉四兩加蔥白煮服
此方斂陰生陽補虛固脫色色周到洵為佳制

發表之劑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二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用)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仲景立方之祖醫中之聖也所著傷寒》、《金匱諸書言言典要為後人度盡金針即如傷寒太陽一症頭緒最繁有風傷衛者有寒傷營者有風寒兩傷營衛者不得其解無所措手今觀其用桂枝湯治風傷衛用麻黃湯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劈分三項開三大法門後人察脈辨症謹守成規庶不至於僨事但仲景本為隨受隨發冬月之正傷寒而設非可以此法混施於春溫溫疫等症後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誤人實多於是辨論者紛紛而起遂將溫症寒症糾纏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則以為春溫歸春溫溫疫歸溫疫傷寒歸傷寒各分門類劃然瞭然不必互相引證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此治風傷衛解表之輕劑也加減之法最多細看注中之方凡仲景所加減者無不絲絲入扣至後人之法亦盡有可用但須細心參酌因症而施始為得之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 桂枝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一塊(如雞子大)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此為風寒兩傷營衛而設即麻黃湯加石膏棗也麻黃湯中本用桂枝可見仲景治寒未嘗不兼治風則風寒兩傷營衛者用麻黃湯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蓋因風寒兩傷營衛非但傷風傷寒之可比鬱熱必倍加故用石膏體重味輕以瀉鬱熱棗甘溫以反佐之仲景之意全重在煩躁二字若無此候萬不可輕投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 桂枝 芍藥(酒炒) 細辛 甘草(炙)乾薑三兩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此方全為外有風內蓄水而設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復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變而為辛散外去風而內行水亦名曰青龍者亦取發汗天氣下為雨之義也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 生薑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太陽症無汗宜用麻黃湯矣乃變其法於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二味此中奧義全在惡風二字但惡風而不惡寒則不在寒傷營之例乃太陽表症未解將入陽明之象故用麻黃以發汗桂枝以去風參用葛根以阻其入陽明之路若拋荒本經之病而預用引經之藥便為開門揖盜仲景斷不為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此症機竅全在反發熱脈沉五字蓋太陽之邪初傳少陰故脈症如此方中用細辛附子溫腎以捍衛本經格外來之邪不使深入用麻黃以散太陽之邪使之仍從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

升麻葛根湯

升麻三錢 葛根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炙)
加姜煎
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陽明又恐升提太過致人喘滿故用芍藥甘草酸收甘緩以佐之究竟互相牽制不如獨用葛根為君加牛蒡連翹桔梗薄荷等斑疹時疫則加馬勃青黛等未為不可也

柴葛解肌湯

柴胡 葛根各三錢 羌活一錢 白芷一錢 黃芩三錢 芍藥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加姜三片棗二枚石膏一錢煎服
此證無脅痛耳聾之象與少陽無涉乃首用柴胡開門揖盜一忌也大青龍湯用石膏全為煩躁而設輒用石膏以傷胃氣二忌也此方斷不可用

柴胡升麻湯

柴胡 前胡 黃芩六錢 升麻五錢 桑皮四錢 葛根四錢 荊芥七錢 赤芍 石膏一兩
加姜三片豉二十粒
升麻之為物用以治天行癘疫化毒消斑則可尋常陽明症中不可輕用且用石膏為君意在清肺胃耳獨不慮寒胃太過其變更不可問乎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朮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芩 甘草一錢
加生薑蔥白煎
此方用以代麻桂等湯實為穩妥但地黃滋膩太過不如仍用桂枝湯中之芍藥斂陰而不滋膩也至其辛散燥烈陰虛氣弱者忌用則固自言之矣

十神湯

麻黃四兩 葛根十四兩 升麻 川芎 白芷 紫蘇 甘草 陳皮 香附 赤芍各四兩
每服三錢加姜五片蔥三莖煎
時邪瘟疫天行之癘氣也故此方於升散中多用芳香闢穢之品辛烈善走雖有芍藥甘草不能制之不可作陽經外感之通劑用也

神朮散

蒼朮(制) 防風二兩 甘草(炙)一兩
加薑蔥煎本方除蒼朮加白朮二兩不用蔥名白朮湯
神術白朮二方乃治寒傷脾胃濕淫於裡之妙法夾有外感受寒無汗者加蔥白受風有汗者去蔥白動有法度正不必謂其可代麻黃桂枝二法也

太無神朮散

蒼朮(泔浸) 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陳皮二錢 甘草(炙) 藿香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太無神朮散乃正本清源之要義惟石菖蒲一錢五分開泄太過宜酌減也

蔥豉湯

蔥白一握 豉一升
解表通陽最為妥善勿以其輕淡而忽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
此不過尋常固本治標法耳用之於虛人感冒則可若表裡俱實則不增劇為幸尚望病之輕減乎傷寒用人參仲景本有成法並非以人參助元氣為驅邪之主也嵐瘴則濕毒為多亦非感冒可比至疫癘之氣中人更烈陽毒則有發熱煩躁斑疹等症陰毒則有面青腹痛下利等症若用此方治陽毒既無清火解邪之功以之治陰毒又無回陽急救之力均未見其可予於喻西江先生最為服膺豈敢輕議但謂表藥中有用人參之法則可若謂表藥中用人參更為得力則不敢阿私所好也

川芎茶調散

薄荷八錢 川芎 荊芥四錢 羌活 白芷 甘草(炙)一錢 防風錢五分 細辛一錢
每三錢食後茶調服
輕揚解表三陽並治兼用細辛並能散寒惟虛人宜去此一味蓋細辛善走誠恐重門洞開反引三陽之邪內犯少陰此不可以不慮也

再造散

人參 黃耆 桂枝 甘草 附子(炮)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姜 棗
此方但可施於常時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脈見浮緊便是太陽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注中又引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予不以為然蓋親見喜用升柴者殺人無數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執己見不喜升柴實不敢泥紙上之成方誤目前之人命也

大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細辛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炙)三錢 生地黃 知母 川芎一兩
每服五錢熱飲
兩感傷寒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古方俱有加減治法但予意更有進者若至二日而前症未解則是四經合病三日而前症未解則是六經俱病矣四經合病者既未有成方而六經俱病者更難於措手仲景以後豈復有補天浴日手段大羌活湯漫無分別亦不過盡人事而已

桂枝羌活湯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
瘧發在處暑前宜從時瘧治內經只分邪在肌表在衛在營初無六經之說更不可仿傷寒之例

湧吐之劑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黃) 赤小豆
共為末熱水或酸齏水調下
高者因而越之」,經有明訓即吐法也後人視為畏途久置不講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間消之匪易因其火氣上衝之勢加以吐法使傾筐倒篋而出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類是也且吐必有汗故並可治風治黃惟注中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二語須與申明蓋飲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陰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氣窒塞使脾氣不通耳又必新入之食尚為完穀故可用吐若經宿之後將為燥糞滯於胃中便宜攻下豈可尚用吐法乎

參蘆散

人參蘆(研為末)
水調下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
化痰清火頗為平穩但用以湧吐恐力尚不逮也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淡豉四合
服令微吐
注中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懊憹身熱等症。「汗吐下後一語宜善體會蓋言或汗後肌表雖解而裡熱未除或吐後痰氣雖平而陽邪未去或下後里滯雖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節而言並非謂三法並用之後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誤認三法並施雖有壯夫豈能堪此且三法並用之後豈尚有餘邪未清者乎不參活句謬以千里矣仲景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開解肌理真超凡入聖之方其各種加減之法亦俱有精義不得草草讀過

稀涎散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礬一兩
共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
治上焦用湧吐之法此義本之內經》,而方則出於仲景古人體氣壯實不妨用之後世機心日開嗜欲日甚元氣大傷稟受甚薄一經湧吐汗而且喘百變叢生後人不敢輕用蓋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症方足以斬關奪門然尚有醒後緩投藥餌痰不可盡攻之戒可知虛人及尋常之症不可輕用吐法也

乾霍亂吐方

燒鹽 熱童便
三飲而三吐之
痧症至元而始著元以前但有霍亂之名無所謂痧症欲吐不得欲瀉不得陰陽顛倒氣閉血凝症極危險故不可進藥餌穀食燒鹽童便以吐之是也然必須外用針刺人中少商委中舌尖等處再用手揉其穴令血能多出則毛竅方開而氣始得漸達或用香附末廣艾炒溫熨臍之四旁亦佳

攻裡之劑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枳實五枚 厚朴半斤
先煎樸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
攻下之法原因實症俱備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復救故用斬關奪門之法定難於俄頃之間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陰之訓也乃後人不明此義有謂於攻下藥中兼行生津潤導之法則存陰之力更強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潤之藥則互相牽制而盪滌之力輕矣此譬如寇盜當前恣其焚掠所過為墟一旦聚而殲之然後人得安居而元氣可以漸復是去實可以保陰乃相因之理方得字真解並非謂攻實即是補陰並可於攻下中寓養陰法也仲景制大承氣湯用枳實開上焦用厚朴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黃之善走者統率之以盪滌三焦之堅實正聚寇盡殲之大法而又恐藥力太猛非可輕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氣先與小承氣之訓夫以仲景之神靈豈尚待於先試實恐後人審症未確藉口成法孟浪輕投不得不諄諄告誡此實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於三陰多可下之症三陽惟正陽明可下少陽必不可下而陽明中夾有太陽少陽症者亦斷不可下惟太陽症脈緊惡寒無汗腹痛者乃陰氣凝結營分亦可用溫用下細看方書宜下忌下之條慎重斟酌始為得之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三枚(麩炒)
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症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
少少溫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惡熱口渴腹滿中焦燥實數語最宜著眼可見病在脾胃全與上焦無涉若雜入枳樸以犯上焦則下焦之濁氣必隨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加甘草使之專入脾胃而又緩芒黃善走之烈謹慎周詳毫髮無憾

大陷胸湯

大黃二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為末)
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傷寒下之早則反為結胸蓋緣邪尚未入陽明若先下之則邪未去而徒傷胃氣邪反得乘虛入胃而為結胸或熱勝寒勝痰勝濕勝諸瀉心湯參酌用之最為妥善此症仲景用瀉心承氣諸法而用大陷胸湯者因三焦俱實而又有水氣故不得不改用此方觀注中:「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鞕滿痛不可近」,只此一症與此方確對蓋誤下之後胃氣雖虛而邪入胃中則正經所謂邪往從之虛處轉實」,故藥雖極峻不犯虛虛之戒至前後兩條有云:「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則津液大傷近於陽結又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則近於陰結此二條似不堪此峻劑矣丹溪亦微有不滿之意後人自當以慎重為宜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一枚
小陷胸湯非但治小結胸並可通治夾滯時邪不重不輕最為適用

大陷胸丸

大黃八兩 芒硝 葶藶(炒)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煮服
變湯為丸加葶藶杏仁以泄肺氣是專為上焦喘滿而設

十棗湯

芫花(炒)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棗十枚
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或棗肉為丸
十棗湯乃逐水之峻劑非大實者不可輕試至河間之三花神祐丸除大棗而加大黃黑醜已是一味峻猛不復留脾胃之餘地更加輕粉則元氣搜刮殆盡病雖盡去而人亦隨亡可知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

三物備急丸

巴豆霜 大黃 乾薑
等分蜜丸
此不過猝急備用方耳姑存之以備一法

硇砂丸

硇砂 巴豆(去油) 三稜 乾薑 白芷五錢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錢五分 大黃 乾漆(炒)一兩 檳榔 肉豆蔻一個
為末釅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熬成膏和諸藥杵丸綠豆大每五丸薑湯下
凡積聚之成多由陽虛氣弱陽分虛則不能化濁而陰氣日凝氣分弱則不能和營而血脈閉塞種種積聚由此而成施治之法當以通陽理氣為第一義若但用攻劫峻劑吾見其立敗也

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去白) 枳殼(炒) 黃柏(酒炒) 黃連(茱萸湯炒) 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五錢 大黃(酒浸)一兩 香附 黑牽牛二兩 芒硝
水丸一方加當歸酒洗
此較硇砂丸已從輕減但峻烈之品尚多試問病退之後元氣尚存幾許即有加當歸一味一潤而十攻豈尚能有濟乎此等方法注中原載施壯實之人究竟壯實之人患此症者絕少大抵皆脾虛氣弱者多斷不可藉口於經驗之方而任意輕投也

枳實導滯丸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神麯(炒)五錢 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澤瀉三錢
蒸餅為丸
治濕熱蘊結腹痛泄瀉頗為得力但黃芩黃連尚在可減之律恐苦寒太過反傷中上二焦也

倒倉法

黃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
切碎洗淨用長流水桑柴火煮糜爛濾去渣取淨汁再入鍋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擇一靜室明快不通風者令病人先一夜不食坐其中每飲一鍾少時又飲積數十鍾病在上者必吐病在下者必利病在中者吐而且利視所出物可盡病根乃止吐利後必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之名輪迴湯非惟止渴兼滌余垢行後解退倦臥覺飢先與米飲次與稀粥三日後漸進厚粥軟飯戒牛肉數年
倒倉法乃實脾之法也牛性屬土最能補脾脾氣實則中州之轉輸利便而垢滯無所容留故在上者迫之仍從上出在下者迫之仍從下出正盛邪消理固然也

蜜煎導法

蜂蜜
用銅器微火熬頻攪勿令焦候凝如飴捻作挺子頭銳如指摻皂角末少許乘熱納穀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時去之
陰液虧損魄門燥結故以此潤之

豬膽導法

豬膽一枚
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筒長三四寸以下半納穀道中將膽汁灌入肛中頃當大便
膽汁苦寒瀉火而潤燥故熱結便秘者宜之

表裡之劑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 半夏半升 黃芩 芍藥三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 大黃(酒浸)二兩
大柴胡為發表攻裡之劑可見表症未解雖里症甚急不宜專於攻下置表症於不問也然究竟攻裡之力倍於解表從此可悟立方之法當相其緩急輕重而投之則不拘成法中自然處處合法矣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胡湯加芒硝六兩
傷寒再傳少陽之症未解胃中又有實熱故用芒硝以蕩其餘波較大柴胡為輕減矣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湯加大黃一兩芍藥三兩
太陽誤下不專屬胃而入於脾故仍用桂枝以解太陽之邪加大黃以去太陰之實

水解散

麻黃四兩 桂心 甘草(炙) 白芍二兩 大黃 黃芩三兩
瘟疫有直中而無傳經初起便有數經合病者故發表攻裡不嫌太早也

防風通聖散

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白朮 白芍(炒) 山梔(炒黑) 大黃(酒浸) 芒硝五錢 黃芩 石膏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加生薑蔥白煎
雖云通治一切內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症豈能堪此雙解散已除去大黃芒硝而石膏滑石二味予意尚以為過當不如一併除去加木通青皮二味為妥也至祛風至寶丹則為治中風之善劑矣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太陽誤下熱入陽明故於解表中清陽明之熱以止利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五錢 黃芩 黃連 黃柏七錢 梔子二十個 麻黃 淡豉二合
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服
三焦鬱熱毒火熾盛非三黃石膏不足以祛之尤妙在麻黃豆豉開解肌表使鬱火通行此正如清風滌煩非發風助火也

五積散

白芷 陳皮 厚朴六分 當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桔梗八分 蒼朮 枳殼七分 半夏 麻黃四分 乾薑 肉桂(重表者用桂枝) 甘草三分
加薑蔥煎
仲景治傷寒發表則麻黃桂枝溫中則乾薑附子簡當的確開後學無限法門此方不過發表溫中耳而藥味繁多通治五積豈有一人之身五積咸備而尚能有活者乎若其人只有一積或多則二積豈可以五積並治者治之乎後人於本方再合人參敗毒散名曰五積交加散則更不解所謂矣

麻黃白朮湯

青皮 陳皮 黃連(酒炒) 黃柏(酒炒) 甘草(炙) 升麻二分 柴胡 桂枝 人參 黃耆 厚朴 蒼朮(泔浸) 白朮(土炒) 豬苓三分 茯苓 澤瀉 吳萸四分 白蔻 炒曲各五分 麻黃(不去節)六分 杏仁四粒
分二服
藥須對症而發見一症治一症合病則合治之並病則並治之如是而已未聞可以六經通治也方中藥有二十二味補散溫涼一齊用到即如升桂等豈不與喘促無力相妨乎黃連黃柏等豈不與臍有動氣小腹急痛相戾乎不謂東垣老人亦有此等方何況自檜以下

參蘇飲

人參 紫蘇 乾葛 前胡 半夏(薑汁炒) 茯苓七錢五分 陳皮(去白) 甘草 枳殼(麩炒) 桔梗 木香二錢
每五錢加薑棗煎
補散兼行風痰並解當病即止不為過量制方最佳

香蘇飲

香附(炒) 紫蘇二錢 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七分
加薑蔥煎
外疏風而內行氣正以輕鬆流利為佳不必動輒峻劑也

茵陳丸

茵陳 梔子 鱉甲 芒硝二兩 大黃五兩 常山 杏仁(炒)三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豆豉五合
蜜丸
天行厲氣取效每有不可以常理論者至痎瘧及赤白痢自有正法治之何必冒險以冀幸汪訒庵反以為佳方吾不解也

卷二

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 半夏半升 人參 甘草 黃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邪在表者可汗邪在裡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裡者不可吐也邪在裡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須知此之所謂半表半裡者乃在陰陽交界之所陽經將盡駸駸乎欲入太陰營衛不和陰陽交戰並非謂表裡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仲景嘉惠後世獨開和解一門俾後人有所持循不犯禁忌蓋和者和其里也解者解其表也和其里則邪不得內犯陰經解其表則邪仍從陽出故不必用汗吐下之法而陰陽不爭表裡並解矣小柴胡湯乃變大柴胡之法而別出心裁用人參以固本又用甘草棗以助脾胃又用黃芩以清裡熱使內地奠安無復返顧之慮我既深溝高壘有不戰而屈人之勢而又用柴胡以專散少陽之邪用半夏消痰行氣以化逆譬之自守已固而又時出遊騎以蹴踏之使之進無所得退無所據有不冰消瓦解者乎此則仲景立方之微意非通於神明者不能也注中凡仲景所加減之方皆精當不磨有專治而無通治此其所以可貴也學者須細細參之則於和解一門思過半也

黃連湯

黃連(炒) 乾薑(炒) 桂枝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變姜連瀉心之法而為升降陰陽之法寒熱並用補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古未有治下利之方自仲景立此法以調和腸胃為主後人踵事而增藥味太多失之龐雜者不免矣

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不通則痛腹中不和氣逆而有濁陰此但用甘酸化陰之法而逆氣自消亦高明柔克之義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一枚 薤白三兩 白酒四斤
薤白通陽栝蔞散團結之氣再加白酒以行氣血自能消陰翳而開痹結故不必用辛散耗血之品以傷至高之元氣也

溫膽湯

陳皮(去白) 半夏(薑製) 茯苓 甘草 枳實(麩炒) 竹茹
加姜煎
膽為清靜之府又氣血皆少之經痰火擾之則膽熱而諸病叢生矣溫膽者非因膽寒而與為溫之也正欲其溫而不熱守其清靜之故常方中用二陳竹茹即是此意

逍遙散

柴胡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
加煨薑薄荷煎
逍遙散於調營扶土之中用條達肝木宣通膽氣之法最為解鬱之善劑五臟惟肝為最剛而又於令為春於行為木具發生長養之機一有怫鬱則其性怒張不可複製且火旺則剋金木旺則剋土波及他臟理固宜然此於調養之中寓疏通條達之法使之得遂其性而諸病自安加丹參香附二味以調經更妙蓋婦人多郁故也

六和湯

砂仁 藿香 厚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參 白朮 赤苓 甘草 薑棗
扁豆一味古方多用之以其有清暑利濕健脾之功也予以為扁豆之性最劣減去扁豆人參二味更妙

藿香正氣散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茯苓三兩 白朮(土炒) 陳皮 半夏曲 厚朴(薑製)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
闢穢祛邪兼治瘴氣由其芳烈之性足以勝之而又兼用化痰利濕之品以顧脾胃中州一和則客邪自解矣

三解湯

柴胡 麻黃(去節) 澤瀉各三錢
一日一作之瘧邪在衛間日一作之瘧邪在營三陰大瘧則邪在腑皆由先受熱後受寒所致故陰陽交爭。《內經之訓昭然如揭日月後人紛紛聚訟各出己見反致拋荒經義即如此方通治時瘧究竟有損無益

清脾飲

青皮 厚朴(醋炒) 柴胡 黃芩(炒) 半夏(薑製) 茯苓 白朮(土炒) 甘草(炙) 草果
加姜煎
痎瘧一症,《內經論之甚詳從無一語及臟可見瘧邪斷無入臟之理。《巢氏病源妄為分配識者譏之清脾飲變小柴胡之制而用黃芩蓋欲其清營分之熱邪使之仍從衛出耳並非病在脾經清脾以治瘧也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一兩 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
為末水熬阿膠為丸
黃連阿膠之法開於仲景但阿膠一味所重者在井水而不在驢皮因濟水伏流惟阿井通於濟故有平肝滋腎之功後來射利之徒更將牛犬雜皮一概入膠敗人脾胃不如不用為佳

薑茶飲

生薑 陳細茶
每味約三錢濃煎服
此亦調和陰陽之法病輕淺者可用

蘆根湯

蘆根一斤 竹茹一斤 生薑二兩 粳米一合
此治熱鬱胃中作嘔作吐則可若云治寒冷傷胃則予不敢深信

陰陽水

沸湯 井水
各半鍾和服
此法甚佳極平淡極神奇屢用屢效之方也

甘草黑豆湯

甘草二兩 黑豆半升
但稱解藥毒而已非治病之方也

理氣之劑

補中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 甘草(炙)一錢 白朮(土炒) 陳皮(留白) 當歸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
氣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大氣積於胸中歸於丹田呼出則由心達肺吸入則由肝納腎無一處不到無一息或停故宗氣為一身之主外護肌表則為衛氣內統血脈則為營氣散布於各臟腑則為各臟腑之氣人能順而養之則氣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無如七情擾於中六淫侵於外斯百變叢生而鬱氣逆氣動氣滯氣痞氣燥氣寒氣痰氣濕氣水氣種種氣病指不勝屈矣醫者當細心剖析對症施治方免貽誤汪訒庵於理氣門中首選補中益氣湯誠以東垣辨內傷外感剴切詳明使人於陽虛發熱之症不誤作傷寒妄汗妄下保全無限民命實為功於千古即如此方於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臨後二語明白了當本無謬訛若使東垣遇陰虛發熱及上實下虛之症亦斷不用此方乃不善學者每有先入之見膠執於中一遇發熱不論陽虛陰虛不論上實下實遂謂甘溫能除大熱動輒參為害非小。《醫貫:「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此誠持平之論也夫學醫而知宗仰東垣不可謂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預有成心又況峻烈之品險怪之法豈可輕試乎哉

烏藥順氣散

烏藥 橘紅二錢 麻黃(去節)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殼(炒)一錢 殭蠶(去絲嘴炒) 炮姜 甘草(炙)五分
加薑蔥煎
中風之症皆由氣血虧虛外風乘隙而入便當著意調營使風從衛出又或痰火內蘊外風乘之便當清營化痰息風理氣此方多用升散於養血化痰二義闕然與注中治中風等症未為合法也

蘇子降氣湯

蘇子 半夏 前胡 厚朴(姜炒) 橘紅 當歸一錢 甘草(炙) 肉桂五分
加姜煎
此等方施之於濕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虛陽上攻喘嗽嘔血等症是益火加薪吾見其立敗也

木香順氣湯

木香 草蔻仁 益智 蒼朮二分 厚朴四分 青皮 陳皮 半夏 吳茱萸(湯泡) 乾薑二分茯苓 澤瀉二分 升麻 柴胡一分 當歸五分
東垣此方升清降濁使中脘開通極有意義但辛燥太過宜酌用之

四磨湯

檳榔 沉香 烏藥 人參
等分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四磨湯原為氣逆喘急而設若用人參不如勿服之為佳矣除人參加木香枳實者為宜且於氣厥者尤合

越鞠丸

香附(醋炒) 蒼朮(泔浸炒) 撫芎 神麯(炒) 梔子(炒黑)
等分曲糊為丸
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鬱於何有此方注云統治六郁豈有一時而六郁並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鬱者香附為君濕鬱者蒼朮為君血鬱者川芎為君食鬱者神麯為君火鬱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讀一切方書皆當作如是觀

七氣湯

半夏(薑汁炒)五錢 厚朴(薑汁炒)三錢 茯苓四錢 紫蘇二錢
加薑棗煎
七情受病兼有痰涎一時舉發則有之理氣化痰開解鬱結七氣湯所以為佳也

四七湯

人參 官桂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加姜煎
越鞠丸治氣實之郁四七湯治氣虛之郁虛則寒生不可謂氣病絕無寒症也備此一法庶無偏勝之患

代赭旋覆湯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汗吐下後中虛氣逆不可再攻故用重以鎮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之法

丁香柿蒂湯

丁香 柿蒂二錢 人參一錢 生薑五片
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腎氣不收厥逆而上頭汗微喘當用大劑參附以收攝真陽此治連珠發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勝任也若因寒犯胃氣鬱而呃者則此方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衝之呃為辭豈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無寒呃乎是又過當之談矣

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 人參 甘草 半夏 麥冬 赤苓 枇杷葉
加薑棗煎
此則治痰火之呃而不可以治胃寒之呃若誤用之則輕者增劇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枚(炒黃) 麻黃 半夏(薑製) 款冬花三錢 桑皮(蜜炙) 蘇子二錢 杏仁(去皮尖)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姜煎
治痰先理氣不為疏泄則膠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黃之意也

理血之劑

四物湯

當歸(酒洗) 生地三錢 芍藥二錢 芎藭一錢五分
血之取義一為榮榮者發榮也非血則無以潤臟腑灌經脈養百骸此滋長之義也一為營營者營壘也非血則無以充形質實腠理固百脈此內守之義也水穀之精聚於中焦受氣變化然後成血日生幾何不知調養而反行耗散血病多多矣或目睛流血耳中出血鼻中衄血口中吐血舌痛出血牙宣出血毛竅出血小溲溺血大便瀉血或崩漏或痔漏或蓄血如狂或血痞作脹或經閉不通或妄行血脫以致跌撲之傷血瘡瘍之潰血病既種種不同治病之法或補之或養之或涼之或溫之或散之或破之立方須一一對症理血門以四物湯為主方藥雖四味而三陰並治當歸甘溫養脾而使血有統白芍酸寒斂肝而使血能藏生地甘寒滋腎而益血川芎辛溫通氣而行血調補血分之法於斯著矣乃或有譽之太過毀之失實者不可以不辨也譽之過者謂能治一切亡血及婦人經病夫亡血之症各有所由起此方專於補血滋腎而已無他手眼不溯其源而逐其流豈能有濟至婦人經病多有氣鬱伏寒痰塞等正未可以陰寒之品一概混投此譽之太過也毀之失實者謂川芎一味辛散太過恐血未生而氣先耗殊不知亡血之人脾胃必弱若無川芎為之使則陰寒之品未能滋補而反以礙脾此毀之失實也至精求之以為凡治血症當宗長沙法兼用補氣之藥無陽則陰無以生此論最確又恐執定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遂至補氣之藥多於補血是又矯枉過正反坐拋荒本位之失矣此愈不可不知也

當歸補血湯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空心服
當歸補血湯黃耆多於當歸五倍以之專治氣分尚恐滿中若云養血則輕重尚宜斟酌

歸脾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二錢 黃耆(炙)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一錢 木香 甘草(炙)五分 遠志一錢
棗煎
歸脾湯專治心脾陰中之陽藥故不用地黃白芍後人加作黑歸脾殊失立方之旨矣

養心湯

黃耆(蜜炙) 茯苓 茯神 當歸(酒洗) 半夏曲 川芎一兩 甘草(炙)一錢 柏子仁(去油) 酸棗仁(炒) 遠志 (去心) 五味子 人參 肉桂二錢五分
每服五錢
方中心經藥為多而其餘佐使亦能配合引入心臟故專以養心為名制方極有意義

人參養營湯

人參 白朮 黃耆(蜜炙) 甘草(炙) 陳皮 桂心 當歸(酒拌)一錢 熟地 五味子(炒) 茯苓七分 遠志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加薑棗煎
此實三陰並補氣血交養之劑注中但言治脾肺兩經未免掛漏論者但議其及肺與不及肺抑末也

龍腦雞蘇丸

雞蘇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 麥冬四錢 蒲黃(炒) 木通 阿膠(炒) 銀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 人參一錢
先將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加蜜三兩煉過和丸
清鬱熱而瀉濕火此方最佳惟近日之阿膠斷不可用柴胡黃耆再為酌減斯盡善矣

咳血方

青黛(水飛) 栝蔞仁(去油) 海石(炒黑) 山梔(炒黑) 訶子肉
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咳嗽痰血固屬君相之火犯肺此方但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擾則自安之義然業經失血則肺已大傷豈可置之不論不議去訶子而加清養肺陰之藥始為得之

獨聖散

白芨
為末每服二錢臨臥糯米湯下
肺壞能補惟有白芨獨聖之所以得名也

清咽太平丸

薄荷十兩 川芎 防風 犀角 柿霜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蜜丸
於清涼中寓升散之法非特火鬱則發之亦非此不能清解上焦也

還元水

童便
取十一二歲無病童子不茹葷辛清澈如水者去頭尾熱飲冬則用湯溫之或加藕汁和服
童便乃真陰又無嗜欲以之滋腎降火誠治血之妙品

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分 麻黃 黃耆 甘草(炙) 白芍各一錢 人參三分 大麥冬三分 五味子五粒 當歸五分
熱服
麻黃人參湯非教人補中當用散藥正教人散中當用補藥也氣血虧弱之人易受外感風寒深入不得不為表散若徑用麻桂等湯發汗後虛陽欲絕矣東垣立此方以治虛人之表病天下後世可知固本治標之法矣

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一兩五錢 白芍一兩 丹皮 犀角二錢五分
每服五錢
犀角化斑解毒涼血清心又能引地黃直達腎經壯水制火故吐衄症中多用之然治心腎則有餘而非肺肝之正藥若治衄血等不如羚羊角之效至謂升麻可代犀角則其說尤謬既有鬱火再加風藥逼血上升不旋踵而敗矣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 芒硝 甘草 桂枝一兩
此方準繩以為當用桂喻西江等以為當用枝予則以為主治注中有外症不解一語此四字最為著眼有桃仁大黃芒硝甘草以治里必當用桂枝以解表仲景立方固無遺漏也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蟲三十個(去頭足翅)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研) 大黃四兩(酒浸)
此症雖瘀熱結於少腹極陰之處不得以里症名之蓋膀胱乃太陽本經之病非由太陽傳裡之症但水蛭虻蟲二味人不敢用即代抵當丸尚嫌其太峻

槐花散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炒黑) 枳殼(炒)
等分為末每三錢米飲下
陳修園云:「五臟各有守經之血六腑無血試看豬羊腸胃中豈有一絲一點之血世人謂巨口吐紅為胃血者妄也。」此說頗有識解惜其但見得一層尚遺漏一層予特申明之夫五臟主藏故各有守臟之血六腑主傳故無守腑之血方其無病之時胃中納水穀大小腸傳糟粕腸胃中本無血也血但流灌於腑外以榮養之。《所謂灑陳六腑」,此一語不得滑口讀過迨至火勢沖激或濕熱熏蒸逼血入於腑中腑不能容隨受亦隨出矣故血淋尿血血之由小腸而出者也瀉血痔血血之由大腸而出者也大小腸既有血症而胃獨無血症有是理乎胃經之血隨火上升直從食管而出往往盈碗盈盆至內傷之血則由肺經氣管而出自是兩途故胃血易治肺血難治數千年來從未有將無血而有血之故徹底發明者予故因論槐花散一方而詳及之
槐花散寒涼太過腸風下血中氣必虛再用陰寒血更凝結方中去柏葉加參當歸陳皮甘草庶有瘳乎

秦艽白朮散

秦艽 白朮 歸尾(酒洗) 桃仁(研)一兩 枳實(麵炒) 皂角子(燒存性) 澤瀉五錢 地榆三錢
麵糊丸
凡痔漏之疾多起於濕熱下注然又有本體陰虛者一味去風燥濕反致劫陰況服皂角子者令人每發眩暈此方立意雖佳然陰虛者未可輕投也

芍藥湯

芍藥一兩 歸尾 黃芩 黃連五錢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二錢 桂一錢五分
此即通因通用之法濕熱鬱蒸氣血瘀壅故下利而後重行血理氣則血止而後重自除矣

蒼朮地榆湯

蒼朮(泔浸炒)三兩 地榆(炒黑)一兩
每一兩煎
一燥濕一涼血亦治下利之正法然止此二味尚未足以扶土和營也

小薊飲子

小薊 蒲黃(炒黑) 藕節 滑石 木通 當歸 生地黃 梔子(炒) 淡竹葉 甘草各五分
清心與小腸之熱滋腎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治淋而止痛

復元羌活湯

柴胡五錢 當歸 栝蔞根 穿山甲(炮)二錢 甘草 紅花二錢 桃仁五十(去皮尖研) 大黃一兩(酒浸)
每服一兩加酒煎
治跌撲損傷之法破瘀第一行氣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此方再加一二味行氣之藥更佳

祛風之劑

小續命湯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參 甘草(炙) 黃芩(酒炒) 防己八分 附子四分
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天地之氣鬱而必宣風也者乃大塊噫氣鼓盪萬物者也然有和風有烈風有怪厲之風有微柔之風和風則不疾不徐人縱感之不為大害烈風則咸知畏避受者反少怪厲之風本不常有惟微柔之風最易中人微則難防柔則善入虛人腠理不密外風乘隙而投由表及裡病亦由淺入深前於醫醇剩義中已將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症縷析條分茲不復贅但於各方後竊附管見小續命湯乃治六經中風之通劑方中補氣血去風寒清濕熱之藥俱備非各分門類之專方易老加減法亦不過示人以用藥之大凡至於入腑入臟之症則固未嘗議及也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 防風 白朮十分 桔梗八分 人參 茯苓 當歸 川芎 乾薑 桂枝 細辛 牡蠣 礬石三分
上末用溫酒調方寸匕服二十日再冷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則藥積腹中矣
此方佳處全在平肝息風內風不動則不與外風勾結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稱其用牡蠣礬石堵御之妙予請為進一解當實衛氣以為城垣當養營血以堅壁壘若使藥積腹中以為堵截吾恐風不得入者氣血亦由此不通無怪誤解填塞空竅者之滋議也

大秦艽湯

秦艽 石膏二兩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熟地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炙) 防風 黃芩(酒炒) 羌活 獨活 白芷一兩 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
此方劉宗厚與喻嘉言俱謂其風藥太多不能養血益筋骨汪訒庵又謂用此方者取效甚多各執一見予謂方中四物咸備不可謂無血藥也若中風初起表邪重者用之尚可取效然石膏細辛二味必須減去

三生飲

生南星一兩 生川烏(去皮)五錢 生附子(去皮)五錢 木香二錢
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然邪往從之虛處轉實又何說邪東垣謂中風非外風乃本氣自病太屬偏執此等峻猛之藥雖有人參氣虛者能任受耶如喻嘉言之加減為宜

地黃飲子

熟地黃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遠志 麥冬 石菖蒲 五味子
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棗煎服
清肝氣以益水之源納腎氣以制火之僭水能涵木孤陽不升則心氣通而舌喑自解矣惟足廢不能行尚當加壯筋利節之藥至其不用風藥正恐以助火故特為迸去未可議之也

順風勻氣散

白朮二錢 烏藥一錢五分 人參 天麻五分 沉香(磨)三分 白芷 蘇葉 木瓜 青皮 甘草(炙)三錢
加姜煎
順風勻氣全是氣分藥並無活血舒筋之藥以之順氣疏風則可若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當加血藥舒筋為是

豨薟丸

豨薟草 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者佳不拘多少揀去粗莖留枝酒拌蒸曬九次蜜丸
豨薟之性一味搜風逐濕若風濕相摶腿足麻痹及諸濕瘡皆可用以治中風喎僻徒益之燥耳

牽正散

白附子 殭蠶 全蠍
等分為末每二錢酒調服
但口眼喎斜而別無他症則經絡臟腑均未受傷乃太陽陽明兩經之風痰蘊熱所致三藥直走內絡祛風化痰極為得力故不必加血藥也

如聖散

羌活 防風 白芷 柴胡 甘草 黃芩 半夏 川芎 芍藥 當歸 烏藥
加姜煎入薑汁竹瀝服柔痙加白朮桂枝剛痙則加蒼朮麻黃口噤咬牙大便實加大黃
活血祛風化痰清熱剛柔二痙加減亦有法此節庵方之佳者

獨活湯

獨活 羌活 防風 細辛 桂心 白薇 當歸 芎藭 半夏 人參 茯神 遠志肉 菖蒲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每服一兩加薑棗煎
此以息肝風為第一義養心神次之化痰清熱又次之方法極有條理

小活絡丹

川烏(炮去臍皮) 草烏(炮去皮) 膽星六兩 地龍(洗焙乾) 乳香(去油) 沒藥(另研)三兩三錢
酒丸
藥力頗峻果有頑痰死血則可用若寒濕流筋及血不養筋者不可誤投

消風散

荊芥 陳皮(去白) 厚朴(薑汁炒) 甘草(炙)五錢 防風 羌活 藿香 殭蠶(洗炒) 蟬蛻 川芎 人參 茯苓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茶湯下
風熱上攻治當清解過用辛散是發風助火矣殊非正法也

清空膏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羌活 防風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茶調如膏白湯送下
如少陰頭痛加細辛太陰頭痛脈緩有痰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自汗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此則寓清涼於升散中為治風熱之大法若陽明頭痛少陰厥痛血虛頭痛又當別用方法矣

胃風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當歸(酒炒) 芎藭 桂(炒) 芍藥(酒炒)
等分加粟米百餘粒煎

東垣胃風湯

升麻一錢二分 麻黃(不去節)一錢 白芷一錢二分 葛根一錢 柴胡五分 羌活五分 藁本五分 蒼朮五分 蔓荊五分 草蔻五分 黃柏五分 當歸五分 炙甘草五分
加薑棗煎
易老胃風湯養血柔肝補脾和胃並無一味風藥而治法特妙蓋緣肝木太旺動而生風犯胃克脾故見飧泄腸風等症但須肝木一和則內風自息若東垣之胃風湯純用風藥且燥亦太過不及遠矣

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川芎一兩 黃柏(酒炒) 蒼朮(泔洗) 南星(薑製) 二兩 桃仁(去皮尖搗) 神麯(炒)防己 白芷一兩 羌活 威靈仙(酒拌)三錢 龍膽草一兩 桂枝三錢 紅花二錢
麵糊丸
此於風寒濕之外又兼治痰與血丹溪原自謂通劑不過舉此以示大法病有專在何經者必須對症立方不得用此通共之劑反傷無病之處也

史國公藥酒方

羌活 防風 白朮(土炒) 當歸(酒洗) 川牛膝(酒浸) 川萆薢 杜仲(薑汁炒) 松節(杵) 虎脛骨(酥炙) 鱉甲(酥炙) 晚蠶砂(炒)二兩 秦艽 蒼耳子(炮捶碎)四兩 枸杞五兩 茄根八兩(蒸熟)
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數次常令醺醺不斷
此酒祛風利濕頗有力於實症為宜若氣虛者當加補氣藥血虛者當加補血藥

蠲痹湯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赤芍(酒炒) 羌活 防風 片子薑黃(酒炒) 甘草(炙)
加薑棗煎
營衛不虧風何由入不調營衛而多用風藥者非升痰即助火此方營衛兼顧而又能祛風利濕痹症中之善方也

三痹湯

人參 黃耆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黃 杜仲(薑汁炒) 桂心 川牛膝 川續斷 細辛 秦艽 川獨活 防風
等分加薑棗煎
峻補氣血而祛風除寒利濕之法悉寓乎其中本末兼該誠治痹之上策也

獨活寄生湯

獨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風 細辛 當歸(酒洗)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熟地 杜仲(薑汁炒) 牛膝 人參 茯苓 甘草 桂心
等分每服四錢
獨活取其獨立不搖不須依傍寄生取其附木而生大得依傍二者相濟又能利筋節而祛風再兼平補營衛疏通寒濕用意頗為周到

沉香天麻丸

羌活五錢 獨活四錢 沉香 益智仁 川烏二錢 附子(炮) 天麻 防風 半夏三錢 當歸 甘草 殭蠶一錢五分
每服五錢姜三片煎
以之治風寒痰厥則可若因風化火兼有痰涎者斷不可用

通頂散

藜蘆 甘草(生用) 細辛 人參 川芎一錢 石膏五錢
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不過欲其通陽開竅耳然太覺煩瑣不如皂莢散之便捷也

烏梅擦牙關方

烏梅
揩擦牙齦涎出即開
木旺則剋土木燥則筋急泄木緩筋則土鬱自開矣

卷三

祛寒之劑

理中湯

白朮(陳壁土炒)二兩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一兩
每服四錢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朮渴者倍白朮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則去朮加桂悸加茯苓陰黃加茵陳寒結胸加枳實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傳經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後傳入里必發熱而惡寒此傷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並不發熱痼冷在內遇寒而發暴猝厥逆其勢尤重此中寒門之寒病也施治之法傷寒一門在表者宜辛散傳裡者宜辛溫中寒一門則每用辛熱回陽急救之法此傷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湯治傷寒太陰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虛寒惟云治結胸吐蛔感寒霍亂此兩條則宜去人參甘草量加厚朴砂仁等味為妥

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 甘草(炙)二兩
冷服面赤加蔥九莖腹痛加芍藥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嘔吐生薑二兩
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而設仲景立此方以治傷寒之少陰症若太陰之腹痛下利完穀不化厥陰之惡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蓋陰慘之氣深入於裡真陽几几欲絕非此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發陽光又恐姜附之性過於燥烈反傷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緩之立方之法盡美盡善後人分傳經為熱厥直中為寒厥程郊倩譏之然亦有未可盡非者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應下之。」此明明說厥逆在前發熱在後及至發熱則不復厥冷乃傷寒失下之症故盪滌邪滯則發熱自退本非為厥而不熱者言也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熱非下其厥也遇發熱則可下遇厥則萬不可下。」此數語最為明白了當可見傳經之邪亦自有當下者但不可概謂之熱厥耳四逆者必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脈沉細無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備方可用之否則不可輕投

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三兩 甘草(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厥陰為藏血之經故當歸四逆湯以和營為主加桂枝細辛以和衛營衛和則厥自解矣雖有寒而不加姜附者恐燥烈太過劫陰耗血也

四逆散

柴胡 芍藥(炒) 枳實(麩炒) 甘草(炙)
等分為末水調飲
四逆散乃表裡並治之劑熱結於內陽氣不能外達故里熱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礙厥故但用枳實以散鬱熱仍用柴胡以達陽邪陽邪外泄則手足自溫矣

真武湯

附子(炮)一枚 白朮(炒)三兩 茯苓 白芍(炒) 生薑三兩
北方曰幽都乃陰寒濕濁之地賴真武之神運用水火以鎮攝之濁陰方漸得解散此方取名真武乃專治腎臟之劑坎之為象一陽居二陰之中水中之火是為真火此火一衰則腎水氾濫停於下焦則腹痛自利水氣犯中焦則作噦欲吐不吐水氣犯上焦則咳嗽心悸頭眩方中薑附以助真陽用苓術以制二陰水氣一收則上中下三焦俱無病矣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炮)一枚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少陰病下利脈微服白通湯後利不止厥逆無脈此為陰寒過甚陽氣將絕之候加人尿豬膽汁者以類相從之義也服後脈暴出則陽氣盡泄孤立無依故隨脫而死脈微續者陽氣漸回以次可復故得生外用蔥艾熨灸氣海關元表裡通陽亦為善策

吳茱萸湯

吳茱萸(泡)一升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六兩
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餘矣又恐辛燥太過耗氣劫陰故用人參大棗之甘緩以濟之又能補土扶陽使濁陰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為周到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去滓內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聖於醫者不辨有此

十四味建中湯

黃耆(蜜炙)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蜜炙) 半夏(薑製)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 川芎 麥冬 肉蓯蓉 附子 肉桂
加薑棗煎
於十全大補中又加四味究竟陽藥太多若以治陰虛之勞瘠非抱薪救火乎至樂令建中湯加柴胡細辛之開透善走欲其建立中氣不亦難乎

小建中湯

桂枝 生薑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炙)一兩 大棗十二枚
入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強則脾土受制脾陽不運虛則寒生陰氣日凝陽氣日削故見腸鳴泄瀉腹痛等症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薑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舒而陰寒盡退矣

白朮附子湯

白朮二兩 甘草一兩 附子(炮)一枚
每服五錢 姜五片棗一枚煎
此為治腎風之藥腎為水臟得火則平而濁陰退所矣若肝風頭眩則當用養血之劑誤用此方則風火相搏而病益劇不可不知也

益元湯

附子(炮) 乾薑 艾葉 黃連 知母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甘草
加薑蔥白煎入童便一匙冷服
戴陽者陰不抱陽虛陽上浮几几欲絕若誤作熱症治立見敗壞此方用薑艾葉以回陽用生脈散以斂陰使陽回氣復陰能抱陽可無虛脫之虞矣

回陽救急湯

附子(炮) 乾薑 肉桂 人參五分 白朮 茯苓一錢 半夏 陳皮七分 甘草二分 五味子九粒
加姜煎入麝三釐調服無脈加豬膽汁泄瀉加升麻黃耆嘔吐加薑汁吐涎沫加鹽炒吳茱萸
此方治中寒之緩症則可若云救急則姜附中又合六君五味子反令薑附之性多所牽制不如四逆湯為能斬關奪門也

四神丸

破故紙(酒浸一宿炒)四兩 五味子(炒)三兩 肉豆蔻(麵裹煨)二兩 吳茱萸(鹽湯泡)一兩
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命門為日用之火所以薰蒸脾胃運化穀食若腎瀉者宜二神丸脾瀉者若由木旺剋土則吳茱萸能散厥陰之氣用以抑木則可非此則不如去五味子吳萸加茴香木香者之為佳也

感應丸

木香 肉豆蔻 丁香一兩五錢 乾薑(炮) 百草霜一兩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巴豆七十粒(去心油)
巴豆杏仁另研同前藥末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重絹濾去渣好酒一升於砂鍋內煮數沸候酒冷蠟浮用清油一兩銚內熬熟取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和前藥末乘熱拌勻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制方之法極有巧思然走者太走而澀者太澀偏師陷陣終不如堂堂正正之為得也譽之者嘆為雖有巴豆服之不瀉此不過藉蠟性為之封固耳吾不敢以為神妙也

導氣湯

川楝子四錢 木香三錢 茴香二錢 吳茱萸一錢(湯泡)
長流水煎
此為治疝之通劑有川楝子苦寒濟以茴香木香吳萸之辛溫肝腎並顧寒濕盡祛至為妥善

天台烏藥散

烏藥 木香 茴香(鹽炒) 良薑(炒) 青皮五錢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同餘藥為末酒下一錢
治疝大法當溫腎柔肝兼治寒濕何至用巴豆之峻攻不及導氣湯遠矣

疝氣方

吳茱萸 枳殼 梔子 山楂(炒) 荔枝核(煅)
等分為末空心長流水下二錢
此方亦平易近人雖無近效然較之烏藥散要穩妥多矣

橘核丸

橘核 川楝子 海藻 海帶 昆布 桃仁二兩 延胡索 厚朴 枳實 木通 桂心 木香五錢
酒糊丸鹽湯或酒下
此乃治 㿗疝之專劑理氣破血軟堅行水之法俱備其知痛楚者不可誤用

清暑之劑

四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厚朴(薑汁炒) 扁豆(炒)五錢 黃連(姜炒)三錢
冷服
暑濕暍三氣初學不能分別多致錯誤今為明白言之時當夏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處其中暑上侵而濕下襲暑為天之氣濕乃地之氣其熱之甚者則為暍此三氣之分也今就暑病門中先論暑症雖有冒暑傷暑中暑伏暑等名不過略分輕重其為陽邪則一也其因暑而貪涼受風者便是傷風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傷寒但與冬月之傷風傷寒治法不同因暑傷風當辛涼表散因暑傷寒當於清解中參用溫藥此為正法四味香薷飲乃治感冒暑氣陽邪遏抑之劑即冬月傷風中用桂枝防之例今人誤以香薷為涼藥不論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嘆

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炒)五分 蒼朮一錢 神麯五分(炒) 陳皮 青皮(麩炒) 甘草(炙) 麥冬 五味子 當歸(酒洗) 黃柏(酒炒) 澤瀉各二分 升麻一錢 葛根三分
薑棗煎
清暑益氣湯藥味龐雜補者補而消者消升者升而瀉者瀉將何所適從乎且主治下有胸滿氣促一條則黃耆升麻在所當禁予謂此等症但須清心養胃健脾利濕足矣何必如此小題大做東垣先生予最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生脈散

人參 麥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肝主氣心主血生脈散養心肺之陰使氣血得以榮養一身而又有酸斂之品以收耗散之氣止汗定咳虛人無外感者暑月宜之

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於體壯熱盛濃厚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至益元散雞蘇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縮脾飲

砂仁 草果(煨去皮) 烏梅 甘草(炙)四兩 扁豆(炒研) 乾葛二兩
方中辛燥太過用以健脾去濕則可若謂清暑除煩止渴吾不謂然

消暑丸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
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濕使濕去而暑亦降用意甚佳然必須兼清解之藥一二味為得

大順散

乾薑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此即治暑月之傷寒也因暑傷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利濕之劑

五苓散

豬苓 茯苓 白朮(炒)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桂五錢
濕為地之氣其中人也緩其入人也深其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臥卑濕汗漬雨淋此濕之自外來者也多食濃膩過嗜茶酒此濕之自內生者也治濕必先理脾脾土健運始能滲濕此定法也又須分利使濁陰從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表裡有病者而設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後人遂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症身痛身重等症總之治寒濕則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陰生陽積濕化熱便當加清利之藥並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減之附方各有宜稱亦當細細參之

豬苓湯

豬苓 澤瀉 茯苓 滑石 阿膠各一兩
五苓散治濕濁不化故用術桂以通陽而化濁豬苓湯治陽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膠以降熱而存津至於統治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乃借瀉膀胱以清腎臟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生薑二兩
茯苓宜於獨重以其能滲濕安神也薑桂性溫開解腠理能逐水氣從毛竅而出用甘草以補土和中方法特妙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 茯苓三兩 生薑半斤
古人立方有藥味少而分兩重者專走一門為功甚巨如半夏等湯是也痰去則眩悸自止濕去則痞滿自消氣順則嘔吐不作矣

加味腎氣丸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乳拌) 山藥(炒) 丹皮(酒炒) 山萸肉(酒潤) 澤瀉(酒浸) 川牛膝(酒浸) 車前子(炒) 肉桂一兩 附子(制)五錢
蜜丸
此方之妙全在導龍歸海命腎之火衰微濁陰日漸凝結始則小便不利繼則水氣泛溢腹脹肢腫但用分利之劑徒然耗正劫陰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達命腎使命門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腎中之真陽發越則腎氣通暢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則氾濫之水如眾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發陽光以消陰翳此類是也

越婢湯

麻黃六兩 石膏八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風與水在皮膚之間故但腫而脹變小青龍之制使風水俱從毛竅而出故名越婢越婢者悅脾也

防己黃耆湯

防己 黃耆一兩 白朮七錢五分 甘草五錢(炙)
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去風先養血治濕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風與水相乘非血虛生風之比故但用治風逐水健脾之藥而不必加血藥但得水氣去而腠理實則風水亦不能獨留矣

腎著湯

乾薑(炮) 茯苓四兩 甘草(炙) 白朮(炒)二兩
方中但燥濕健脾而不用溫腎之藥緣此症乃積濕下注於腎非腎之寒水為病也若虛寒之體即少加附子杜仲亦可

舟車丸

黑牽牛四兩(炒)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麵裹煨) 大戟(麵裹煨) 淨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紅一兩 木香五錢 輕粉一錢
水丸
仲景十棗湯已極峻厲此更厲而加厲縱形氣俱實豈能堪此予謂此等症全是陰結非陽不通宜用附桂兼疏肝逐水之劑此等方法萬不可用

疏鑿飲子

羌活 秦艽 檳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澤瀉 赤小豆 商陸等分
加姜皮煎
疏鑿飲名色甚佳用藥亦較舟車丸已輕一等然吾見服商陸者必然大瀉胸腹驟寬不逾時而復脹萬無生理蓋逐水自前陰而出者得生自後陰而出者必死學者慎之哉

實脾飲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炙) 厚朴(姜炒) 木香 附子 大腹皮 草豆蔻 木瓜片 黑姜
加薑棗煎
主治條下有色悴聲短口不渴二便利數語則此症乃脾腎虛寒當用香砂六君合溫腎滲濕之劑若徒事破氣利濕色悴者不更加憔悴乎

五皮飲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薑皮
此亦為水邪客於皮膚而設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發汗逐水之法而但利小便也

麥門冬湯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 粳米五十粒
麥門冬湯解之者多談玄理予則謂初起便見喘滿則明是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水溢高原也擬以桑白皮栝蔞皮苡仁米等代之亦未為不可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一錢 川芎 藁本 防風 甘草(炙)五分 蔓荊子三分
此為治在表之濕故獨用風藥關節利則濕除矣且屬外來之淺恙本不在健運分消之例

中滿分消丸

厚朴(炒)一兩 枳實(炒) 黃連(炒) 黃芩(炒) 半夏(薑製)五錢 陳皮 知母(炒)四錢 澤瀉三錢 茯苓 砂仁二錢 乾薑二錢 薑黃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豬苓一錢
蒸餅丸焙熱服
中滿分消丸解者謂治熱脹此不過脾胃失職積濕所化之熱耳並非實火也若有實火則水氣安得橫行濁陰豈得復盛乎惟其寓補脾胃之法於分消解散之中不傷元氣極為正法

中滿分消湯

川烏 乾薑 生薑 黃連 人參 當歸 澤瀉 青皮 麻黃 蓽澄茄 柴胡二錢 吳茱萸 草蔻仁 厚朴 黃耆 黃柏五分 益智仁 木香 半夏 茯苓 升麻三分
熱服
此方於大隊溫補中用黃連黃蘗所謂從權以寒熱藥下之也於中又升散又分利雖屬開鬼門潔淨府之法究竟歧路太多矣

大橘皮湯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赤茯苓一錢 豬苓 白朮(土炒) 澤瀉 桂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木香 檳榔三分
加姜煎每服五錢
利小便即所以實大腸使小腸之水滲入膀胱而不入大腸則五苓散中肉桂一味尤為得力也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 大黃二兩(酒浸) 梔子十四枚(炒)
凡發黃症二便不利者用大黃若二便如常當去大黃用黃連至寒濕陰黃則又當於分利中用熱藥矣

八正散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萹蓄 甘草梢 梔子(炒黑) 滑石 大黃
加燈草煎
此方治實火下注小腸膀胱者則可若陰虛夾濕火之體便當去大黃加天冬丹參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黃以傷其元氣

萆薢分清飲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 益智仁等分 甘草梢 減半
入鹽食前服
凡淋症皆由於濕熱小便頻數其為腎虛夾熱可知但當於滋腎中加清利之藥若烏藥益智仁之溫澀是反行禁錮而非分清解者謂此以疏泄為禁止吾不謂然

琥珀散

滑石二錢 琥珀 木通 萹蓄 木香 當歸 鬱金(炒)一錢
為末服
上焦之熱下注小腸膀胱精道與溺道混淆故成淋症此於清利中少加氣藥以分清濁極為有法

防己飲

防己 木通 檳榔 生地(酒炒) 川芎(炒) 白朮(炒) 蒼朮(鹽炒) 黃柏(酒炒) 甘草梢 犀角
食前服
濕熱為病不宜調補亦不宜攻下此方於健脾燥濕中寓滋陰涼血之法最為合度

當歸拈痛方

茵陳(酒炒) 羌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蒼朮 白朮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苦參(酒炒) 知母(酒炒) 當歸 豬苓 澤瀉
空心服
疏風所以勝濕健脾所以滲濕通小便所以利濕上下中三焦之濕盡去則熱亦解散而遍身之痛止矣此不治痛而痛自止之法也

禹功散

黑牽牛四兩 茴香一兩(炒)
為末每一錢薑汁調下
此方峻猛不可輕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泔浸)四錢 防風二錢 茯苓 白朮 芍藥一錢
薑棗煎
但升陽實脾而濁陰自化尤妙在不用升麻最為的當

潤燥之劑

瓊玉膏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
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潤也喻嘉言作涼字解予於醫醇剩義中已詳論之如瓊玉膏之潤燥亦善策也人參地黃氣血並補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寧心而補土則水升火降而咳嗽自除矣

炙甘草湯

甘草(炙)四兩 生薑 桂枝三兩 人參 阿膠(蛤粉炒)二兩 生地黃一斤 麥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棗十二枚
酒各半煎內阿膠烊化服
或疑薑桂之辛溫恐不可以潤燥不知此方仲景原為傷寒脈結代餘邪未解者而設故溫散與清潤並行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

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
半夏之性用入溫燥藥中則燥用入清潤藥中則下氣而化痰胃氣開通逆火自降與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別

活血潤燥生津湯

當歸 白芍 熟地一錢 天冬 麥冬 栝蔞各八分 桃仁(研) 紅花五分
生津養血本潤燥之正法但桃仁紅花雖云活血恐其破血耳

清燥湯

黃耆一錢五分 蒼朮(炒)一錢 白朮(炒) 陳皮 澤瀉五分 人參 茯苓 升麻三分 當歸(酒洗) 生地 麥冬 甘草(炙) 神麯(炒) 黃柏(酒炒) 豬苓二分 柴胡 黃連(炒)一分 五味子九粒
每服五錢
方名清燥湯而所用之藥乃有二朮陳皮黃柏神麯等以此清燥非抱薪救火乎不知此症之要全在肺金受濕熱之邪一語蓋熱為積濕所化濕不去則熱不清徒用清滋留濕即以留熱故毅然用燥濕之品使濕去而熱亦清此其所以為清燥乎

滋燥養榮湯

當歸(酒洗)一錢 生地 熟地 芍藥(炒) 黃芩(酒炒) 秦艽一錢 防風 甘草五分
若大便風秘便可用秦艽防風若大便如常便當減去風藥善走與火鑠肺金不宜

搜風順氣丸

大黃(九蒸九曬)五兩 火麻仁 郁李仁(去皮) 山藥(酒蒸) 山茱肉 車前子 牛膝(酒蒸)二兩 菟絲子(酒洗) 獨活 防風 檳榔 枳殼(麩炒)一兩
蜜丸
此不過因大腸秘結以之潤腸通氣耳乃本方自注:「久服則可百病皆除。」安有大黃檳榔之峻下而可以常服者乎

潤腸丸

大黃 歸尾 羌活五錢 桃仁(研) 火麻仁(去殼)一兩
蜜丸
此以通為潤非專於清潤也伏火燥結得滌盪而始清不待潤而燥自除矣

通幽湯

當歸身 升麻 桃仁(研) 紅花 甘草(炙)一錢 生地黃 熟地五分
雖云病在幽門亦無專治幽門之藥不外調和氣血開通胃府清升濁降而上下自安惟不用香燥攻下最為有識

韭汁牛乳飲

韭菜汁 牛乳
等分時時呷之
韭汁祛瘀生新又能開通胃氣牛乳補血潤燥兼通大腸不用辛熱劫陰傷津洵為良法

黃耆湯

黃耆 熟地 芍藥 五味子 麥冬三兩 天冬 人參 甘草三錢 茯苓一兩
每服三錢加烏梅棗煎
氣血並補斂陰生津極為有力惟方既有五味不必再加烏梅

消渴方

黃連 天花粉 生地汁 藕汁 牛乳
將黃連花粉為末調服
治胃熱消渴無花粉宜重用黃連當用胡連蓋川連但能瀉心火生津止渴不如胡連之為佳也

地黃飲子

人參 黃耆(蜜炙) 甘草(炙)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枇杷葉(蜜炙) 石斛 澤瀉 枳殼(麩炒)
等分每服三錢
此方妙處在清金潤肺以益水之源又有澤瀉枳殼以泄鬱熱斯渴止而煩躁亦除矣

白茯苓丸

茯苓 黃連 花粉 萆薢 熟地 人參 覆盆子 玄參一兩 石斛 蛇床子七錢五分 雞䏶胵三十具
蜜丸磁石湯送下
金水俱傷方成下消蛇床子燥烈如火萬不可用即雞䏶胵之消導磁石之鎮墜皆非此症所宜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桑白皮一斤 地骨皮三斤(合煎) 生地汁五升 麥冬汁二升 生葛根汁 竹瀝三升 生薑汁 白蜜一升 棗膏一升 牛酥三合
頗有清肺化痰除熱止咳之力但久虛者恐其滑腸或再加茯苓懷藥苡仁等培土正以生金也

治久嗽方

白蜜二斤 生薑二斤(取汁)
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薑汁微火熬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則止每含如棗大一丸日三服
肺有伏寒久咳不止者可用若陰虛者不宜

豬膏酒

豬脂 薑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
分三服
不過有此一法耳若欲以此取效吾恐其不能也

麻仁蘇子粥

火麻仁 紫蘇子等分
洗淨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氣血虧虛不可通利惟此潤導之法最宜

卷四

瀉火之劑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此治實邪實火表裡俱盛之劑故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又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藥力頗峻若表裡俱熱胸痞便秘譫語者便當去黃芩加大黃以通之使滯去而熱亦退須細辨之

附子瀉心湯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
傷寒痞滿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黃以瀉痞而去熱然惡寒汗出陽氣亦虛故用附子溫腎固陽寒熱並用各有精義非仲景其孰能之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乾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此為誤下胸痞而設陽邪鬱於上焦既不能下又不能仍從毛竅而出惟有苦寒瀉熱之法方能消痞解邪而又恐陽邪既去濁陰上干故於清瀉中參入辛溫以預截後患此所以為醫中之聖也

白虎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熟湯成溫服
同一石膏也合麻黃用之則為青龍合知母用之則為白虎一則欲其興雲致雨以解外邪一則欲其清肅肺胃盪滌內熱義各有當也然用此方者必須審而又審自汗而渴脈大有力數者咸備方可與之若一誤投禍不旋踵蓋緣此症為濕熱鬱蒸故有汗而煩熱不解既有汗故不可表表則陽脫亦不可下下則耗陰惟有大清肺衛之熱為正法也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甘草(炙)二兩 麥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虛熱故加人參麥冬加竹葉者恐虛陽內犯胞絡也

升陽散火湯

柴胡八錢 防風二錢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獨活 人參 白芍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甘草三錢
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鬱結之火逆而折之則其勢愈激而上升此則全用風藥解散蓋火得風力而升亦因風力而滅故絕不用清寒之品深達火鬱則發之之義也

涼膈散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二兩 梔子(炒黑) 黃芩(酒炒) 薄荷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解此方者但云此上中二焦瀉火之藥既下焦無病豈得輕用芒硝觀仲景三承氣湯邪在上者不用芒硝可知也殊不知主治條下有大小便秘一語則下焦安得不並治乎

當歸龍薈丸

當歸(酒洗) 龍膽草(酒洗) 梔子(炒黑) 黃連(炒) 黃柏(炒) 黃芩(炒)一兩大黃(酒浸) 青黛(水飛) 蘆薈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丸薑湯下
苦寒之至無以復加此等峻劑豈可輕試予意去三黃二香庶幾可用耳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炒) 黃芩(炒) 梔子(酒炒) 澤瀉 當歸(酒炒) 車前子 木通 生地(酒炒) 柴胡 生甘草
肝膽火盛濕熱鬱蒸者此方為宜下部發病者尤妙

左金丸

黃連六兩(薑汁炒) 吳茱萸一兩(鹽水炒)
水丸
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開不但治脅痛肝脹吞酸疝氣等症即以之治時邪霍亂轉筋吐瀉無不神效

瀉青丸

龍膽草 山梔(炒) 大黃(酒蒸) 川芎 當歸(酒洗) 羌活 防風
等分蜜丸竹葉湯下
肝性至剛宜柔而不宜伐此方但瀉肝經之鬱火則可若以之治驚恐筋痿等症吾未見其有濟也若去大黃加芍藥丹皮等類為庶幾耳

瀉黃散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炒黑)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錢
上末微炒香酒調服
有風藥以散伏火有清藥以瀉積熱而又用甘緩以和中使不傷正氣此法頗佳

清胃散

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涼血解熱升陽散火胃氣清則諸病自除矣

甘露飲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
治胃虛發熱兼有血症者則可若積濕化熱又無血症者當去地黃加花粉茯苓等為佳

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易老加黃連
肺金有火則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灑淅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而補脾胃則又顧母法也若加黃連反失立方之旨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等分煎
心經之火每移於小腸表裡相傳也故治小腸之火必兼清心此為定法

蓮子清心飲

石蓮肉 人參 黃耆 茯苓 柴胡三錢 黃芩(炒) 地骨皮 麥冬 車前子 甘草(炙)二錢
空心服
柴胡散肝膽之陽邪木不助火則心氣亦安又有參耆足以制之故雖發熱煩渴而不相妨也

導赤各半湯

黃連 黃芩 犀角 知母 山梔 滑石 甘草 茯神 麥冬 人參
加燈心棗煎
越經症乃心經之熱邪上而通肺本與小腸無關其必兼瀉小腸者欲令上焦之邪俱從小腸出也

普濟清毒飲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五錢 陳皮(去白) 甘草(生用) 玄參二錢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鼠黏子 薄荷一錢 殭蠶 升麻七分 柴胡 桔梗二錢
為末湯調時時服之
天行癘氣最為酷烈病在上焦者天氣中人必於上也此方清熱解毒祛癘疫之氣最為精當

清震湯

升麻 蒼朮五錢 荷葉一枚
雷頭風者本風陽上擾之症故宜升散而不宜清寒

紫雪

黃金百兩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水煮)三斤 (搗煎去渣入後藥) 升麻 玄參 甘草(炙)半斤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木香五兩 丁香一兩(並搗挫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後藥) 朴硝 硝石各一斤(提淨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候汁欲凝再入後藥)辰砂三兩(研細) 麝香一兩二錢(研細入前藥拌勻)
合成退火氣冷水調服每一二錢
清火解毒清神闢穢色色俱備治溫疫熱毒瘴氣極佳

人參清肌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赤芍 柴胡 乾葛 半夏曲
加薑棗煎
四君以補氣歸芍以養血營衛調則虛煩自退加柴葛者因潮熱無汗欲使陽明之邪從肌表出也

白朮除濕湯

人參 赤茯苓 甘草(炙) 柴胡五錢 白朮一兩 生地黃 地骨皮 知母 澤瀉七錢
每服五錢
濕勝必化熱重陰生陽也此方名曰除濕」,而清熱之法悉寓乎其中此真善於清熱者

清骨散

銀柴胡一錢五分 胡黃連 秦艽 鱉甲(童便炙) 地骨皮 青蒿 知母二錢 甘草(炙)五分
病至骨蒸勞熱全是有陽無陰矣大劑養血尚恐不及徒用清涼豈能有濟且反傷胃氣非善治也

石膏散

石膏
研細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熱退為度
石膏非可常服之物前哲雖有是方吾不取也

二母散

知母(炒) 貝母(炒)
等分為末服古方二母各一兩加巴霜十粒姜三片臨臥白湯嚼服
但用二母力亦淺薄古方加巴霜十粒尤為不倫

利膈湯

薄荷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人參 牛蒡子(炒)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或加殭蠶
痰火閉塞故成咽痛寒涼遏抑益之病耳此用輕清解散之法全不用寒涼最為妙法

甘桔湯

甘草二兩桔梗一兩或等分
桔二味為咽喉必用之藥至於加味之法則當隨症而施

玄參升麻湯

玄參 升麻 甘草各等分
玄參清上焦浮游之火升麻升陽而解毒甘草清熱而解毒藥只三味簡而能到

消斑青黛飲

青黛 黃連 犀角 石膏 知母 玄參 梔子 生地 柴胡 人參 甘草
加薑棗煎
消毒化斑頗為有力若實火熾盛則地黃人參尚宜酌減

玉屑無憂散

玄參 黃連 荊芥 貫眾 茯苓 甘草 山豆根 砂仁 滑石五錢 硼砂 寒水石三錢
為末每一錢先挑入口徐以清水嚥下
此治實火實痰之重劑若虛火聚於咽喉閉結不通者萬不可用

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同炒去茱萸用) 木香四兩八錢
醋糊丸米飲下
裡急後重者氣不通也此亦苦降辛開之法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秦皮 黃連 黃柏三兩
香連丸治氣分不通之後重此則治熱傷營血之後重故但清降而不用氣分藥

腎熱湯

磁石(煅紅) 牡蠣(鹽水煮) 白朮(炒)五兩 麥冬 芍藥四兩 甘草一兩 生地汁 蔥白 大棗十五枚
分三服
清寒重鎮所以斂陰退火加以健脾和胃故為有制之師

辛夷散

辛夷 白芷 升麻 藁本 防風 川芎 細辛 木通 甘草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茶調下
辛散太過疏風散寒則宜之非瀉火門中之法

蒼耳散

白芷一兩 薄荷 辛夷五兩 蒼耳子(炒)二錢五分
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
鼻淵一症有為火爍有為風乘有為寒侵種種不同此但可施於風乘者耳亦非瀉火門中之法也

除痰之劑

二陳湯

半夏(薑製)二錢 陳皮(去白)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加姜煎
痰之為病最烈痰之為病亦最多積濕與鬱火二者為生痰之大源其餘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氣或因食變怪百出隨感而生難可枚舉治痰大法濕則宜燥火則宜清風則宜散寒則宜溫氣則宜順食則宜消二陳湯為治痰之主藥以其有化痰理氣運脾和胃之功也學者隨症加減因病而施則用之不窮矣

潤下丸

廣陳皮(去白)八兩(鹽水浸洗) 甘草二兩(蜜炙)
蒸餅糊丸
此治痰而兼停飲者

桂苓甘術湯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二兩 甘草一兩此治痰而兼有風者

清氣化痰丸

半夏(薑製) 膽星一兩五錢 橘紅 枳實(麩炒) 杏仁(去皮尖) 栝蔞仁(去油) 黃芩(酒炒) 茯苓一兩
薑汁糊丸淡薑湯下
此治痰而兼有火者

順氣消食化痰丸

半夏(薑製) 膽星一斤 青皮 陳皮(去白) 萊菔子(生用) 蘇子(炒) 山楂(炒) 麥芽(炒) 神麯(炒) 杏仁(去皮尖研) 葛根 香附(制)各一兩
薑汁糊蒸餅為丸
此治痰而兼有食者

清肺飲

杏仁(去皮尖) 貝母 茯苓一錢 桔梗 五味子 甘草 橘紅五分
加姜煎
此治痰而兼有濕火者

金沸草散

旋覆花 前胡 細辛一錢 荊芥一錢五分 半夏五分 赤茯苓六分 甘草(炙)三分
加薑棗煎
此治痰而兼疏風者

百花膏

百合 款冬花
等分蜜丸
此治痰而兼清熱者

三仙丹

南星曲 半夏曲四兩 香附二兩
糊丸
此治痰而兼理氣者

半夏天麻白朮湯

半夏(薑製) 麥芽一錢五分 神麯(炒) 白朮(炒)一錢 蒼朮(泔浸) 人參 黃耆(蜜制) 陳皮 茯苓 澤瀉 天麻五分 乾薑三分 黃柏二分(酒洗)
每服五錢
此治痰而兼熄風者

茯苓丸

半夏曲一兩 茯苓一兩(乳拌) 枳殼五錢(麩炒) 風化硝二錢五分
薑汁糊丸
此治痼結之頑痰非大實者不可輕投

控涎丹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
此治痰而兼逐水者亦不可輕用

三子養親湯

紫蘇子 白芥子 萊菔子
各微炒研煎服
此治痰而兼降氣者

滌痰湯

半夏(薑製) 膽星二錢五分 橘紅 枳實 茯苓二錢 人參 菖蒲一錢 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加姜煎
此治痰而兼去風清心者

礞石滾痰丸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大黃(酒蒸) 黃芩八兩
上將礞石打碎用朴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研末和諸藥水丸
此治實痰實火者

牛黃丸

膽星 全蠍(去足焙) 蟬蛻二錢五分 牛黃 白附子 殭蠶(洗焙) 防風 天麻一錢五分 麝香五分
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末為丸荊芥薑湯下
此治痰而兼熄風清心者

辰砂散

辰砂一兩 乳香 棗仁五錢
溫酒調下
此治痰而兼定驚者

白金丸

白礬三兩 鬱金七兩 薄荷
糊丸
此治痰而兼解鬱者

青州白丸子

白附子(生用) 南星(生用)二兩 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一兩 川烏(去皮臍生用)五錢
為末絹袋盛之水擺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曬夜露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曬乾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此治痰而兼祛風者

星香散

膽星八錢 木香二錢
為末服
此治痰而兼行氣者

常山飲

常山(燒酒炒)二錢 草果(煨) 檳榔 知母 貝母一錢 烏梅二個 姜三片 棗一枚
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
此治痰而兼分陰陽者瘧不可截用此方者每貽後患大率邪伏於內脾氣受傷致成脹滿者多矣

截瘧七寶飲

常山(酒炒) 草果(煨) 檳榔 青皮 厚朴 陳皮 甘草
等分用酒水各一鍾煎熟絲棉蓋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早面東溫服
較前方之用知母烏梅者稍可然亦非正法也

消導之劑

平胃散

蒼朮(泔浸)二錢 厚朴(姜炒) 陳皮(去白) 甘草(炙)一錢
加薑棗煎
人非脾胃無以養生飲食不節病即隨之多食辛辣則火生多食生冷則寒生多食濃厚則痰濕俱生於是為積聚為脹滿為瀉痢種種俱見平胃散乃治脾胃之聖劑利濕化痞消脹和中兼治時疫瘴氣燥而不烈故為消導之首方

枳朮丸

白朮三兩(土蒸) 枳實一兩(麩炒)
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乾為丸
一補脾一去實簡當有法勿以其平易而忽之

保和丸

山楂三兩 神麯(炒) 茯苓 半夏一兩 陳皮 萊菔子(微炒) 連翹五錢
曲糊丸麥芽湯下
此亦和中消導之平劑惟連翹一味可以減去

健脾丸

人參 白朮(土炒)二兩 陳皮 麥芽(炒)一兩 枳實三兩 山楂一兩五錢
神麯糊丸米飲下
此乃補中用消之法正其善於用補也否則滯濁之氣不清縱有補劑必且格而不入矣

枳實消痞丸

枳實(麩炒) 黃連(薑汁炒)五錢 厚朴(姜炒)四錢 半夏曲 麥芽(炒) 人參 白朮(土炒)甘草(炙) 茯苓三錢 乾薑二錢
蒸餅糊丸
此方佳處全在姜連苦辛便能平木否則全不關照肝經主治條下:「右關脈弦一語其謂之何

痞氣丸

黃連八錢 厚朴五錢 吳茱萸三錢 白朮(土炒) 黃芩二錢 茵陳(酒炒) 乾薑(炮) 砂仁一錢五分 人參 茯苓一錢 澤瀉一錢 川烏(炮) 川椒(炒)五錢 桂 巴豆霜四分
蜜丸燈草湯下
攻補兼行而又苦辛開降頗有意義惟川烏巴霜則斷不可用

葛花解酲湯

葛花 豆蔻 砂仁一錢 木香一分 青皮 陳皮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四分 神麯(炒) 乾薑 豬苓 澤瀉三分
補脾利濕又兼快胃故能治吐瀉痞滿等症用葛花者所以解酒毒

鱉甲飲

鱉甲(醋炙) 白朮(土炒) 黃耆 芎藭 白芍(酒炒) 檳榔 草果(麵煨) 厚朴 陳皮 甘草
等分姜三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
此亦攻補並行之劑但欲去瘧母故以鱉甲為君耳

收澀之劑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 禹餘糧
等分 杵碎煎
利在下焦者小腸之水不從膀胱化出也故仲景有服此湯複利不止當利其小便之訓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病在下焦腎藏虛寒下利膿血不由傳經亦非協熱故用收澀而兼甘溫乃仲景之變例也

訶子飲

御米(去蒂蜜炒)五分 訶子(去核)七分 乾薑(炮)六分 橘紅五分
上末空心服
粟殼訶子性皆寒澀故用乾薑橘皮以通陽此從桃花湯化出

真人養臟湯

罌粟殼(去蒂炙)三兩六錢 訶子(麵裹煨)一兩三錢 木香二兩四錢 肉豆蔻(麵裹煨)五兩 肉桂八錢 人參 白朮(炒) 當歸六錢 白芍(炒) 一兩六錢 生甘草一兩八錢
每服四錢
此亦澀中寓溫之法加入補氣補血之藥於久病正虛者尤宜

當歸六黃湯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芩 黃柏 黃連
等分黃耆加倍
此氣血平補而兼瀉火之劑並無澀藥不宜收入澀門

牡蠣散

牡蠣(煅研) 黃耆 麻黃根一錢 浮小麥百粒
煎服
固表清煩即以止汗此法是也

柏子仁丸

柏子仁(炒研去油)二兩 人參 白朮 半夏 五味子 牡蠣 麻黃根一兩 麥麩五錢
棗肉丸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
養心陰而實肌表故能補虛止汗

茯菟丹

菟絲子十兩 五味子八兩 石蓮肉 白茯苓三兩 山藥六兩
將菟絲子用酒浸浸過余酒煮山藥糊為丸
亦補腎澀精之平劑腎氣虛寒者可用若有火者則菟絲尚宜酌易

治濁固本丸

蓮鬚 黃連二兩 黃柏 益智仁 砂仁 半夏(薑製) 茯苓一兩 豬苓二兩 甘草(炙)三兩
寓澀於利用意甚佳濕熱不去則濁無止時徒用澀藥反致敗精塞竅矣

水陸二仙丹

金櫻膏(熬膏)一斤 芡實一斤(蒸熟為粉)
和丸
亦能澀精固氣但力量甚薄 尚須加味

金鎖固精丸

沙苑蒺藜(炒) 芡實(蒸) 蓮鬚二兩 龍骨(酥炙) 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一兩
蓮子粉為糊丸
潛陽納氣火不動則精宮自固矣

人參樗皮散

人參 樗根白皮(東引者去粗皮醋炒)
等分為末米飲或酒調下
日久血虛濕退者方可若濕熱尚重則留邪為害

桑螵蛸散

人參 茯苓 遠志 石菖蒲(鹽炒) 桑螵蛸(鹽炒) 龍骨(煅) 龜板(酥炙) 當歸
等分為末臨臥服二錢人參湯下
交通心腎去虛熱而固精此方最佳

殺蟲之劑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 細辛 桂枝 人參 附子(炮) 黃柏六兩 黃連一斤 乾薑十兩 川椒 當歸四兩
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藥蜜丸
蟲無濕不生觀腐草為螢可知也殺蟲之中兼燥濕利濕之法非深達本源者能之乎

集效丸

大黃(炒)一兩五錢 鶴蝨(炒) 檳榔 訶子皮 木香 蕪荑(炒) 乾薑(炒) 附子七錢五分
蜜丸食前烏梅湯下婦人醋湯下

雄檳丸

雄黃 檳榔 白礬
等分飯丸每五分食遠服
藥性稍烈虛人忌之

化蟲丸

鶴蝨 胡粉 苦楝根(東引未出土者) 檳榔一兩 蕪荑 使君子五錢 枯礬二錢五分
為末酒煮麵糊作丸量人大小服之
亦是殺蟲之法但不如前二方之為佳

使君子丸

使君子(去殼)二兩 南星(薑製) 檳榔一兩
上藥合炒如食生米用麥芽一斤炒食茶葉用茶葉炒食炭土用炭土炒取藥為末蜜丸每晨沙糖水送下
於殺蟲之中從其類而餌之治法殊妙

獺肝丸

獺肝一具陰乾為末水服二錢日三次
以幽通幽而又能隨月盈縮故獨為靈異

消渴殺蟲方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入麝香少許煎空心服
蟲病消渴症不常有麝香尤屬非宜

明目之劑

滋陰地黃丸

熟地一兩 生地一方一兩五錢一方七錢五分 柴胡八錢 黃芩(酒炒) 當歸(酒洗)五錢 天冬 地骨皮 五味子三錢 人參二錢 黃連(酒炒)三錢 甘草(炙) 枳殼(麩炒)二錢
蜜丸
養陰補血兼清風火用五味子所以收耗散之氣而使瞳神復舊也

加減駐景丸

枸杞子 五味子 車前子(炒)二兩 楮實子 川椒(炒)一兩 熟地 當歸五兩 菟絲子八兩(酒浸)
蜜丸酒下
方法甚佳惟川椒一味辛辣耗氣必須減去

定志丸

遠志 菖蒲二兩 人參 茯苓一兩
蜜丸硃砂為衣張子和方無菖蒲加茯神柏子仁棗仁亦名定志丸酒糊丸
定志丸以張子和之所加者為佳

地芝丸

生地(焙) 天冬四兩 枳殼(炒) 甘菊花(去蒂)二兩 蜜丸茶清或酒下
枳殼一味並非欲其寬腸去滯欲其合甘菊使藥力上行也

人參益胃湯

黃耆 人參一兩 甘草(炙)八錢 白芍(炒) 黃柏(酒炒)三錢 蔓荊子二錢
每四錢日二服
此方極善但於內障一層尚少著意加穀精石決斯為得耳

消風養血湯

荊芥 蔓荊子 菊花 白芷 麻黃 防風 桃仁(去皮尖) 紅花(酒炒) 川芎五分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草決明 石決明 甘草一錢
目赤腫痛自宜疏風清火川芎一味辛散太過宜減去加蟬衣桑葉丹皮

洗肝散

薄荷 羌活 防風 當歸 川芎 梔子 大黃 甘草(炙)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
有大黃之寒下則川芎在所不忌

補肝散

夏枯草五錢 香附一錢
每服五錢臘茶下
肝無補法養血便是補肝此方但行氣而不養血負此名矣

撥雲退翳丸

當歸一兩五錢 川芎 地骨皮 白蒺藜 荊芥 密蒙花 甘菊花 羌活 木賊一兩 川椒一錢五分 天花粉 蔓荊子 薄荷 甘草(炙)五錢 枳實五錢 黃連 蛇蛻 蟬蛻三錢
蜜丸
去川椒蛇蛻加蕤仁石決為宜

石膏羌活散

羌活 荊芥 白芷 藁本 細辛 川芎 蒼朮 甘菊 密蒙花 菜子 麻子 木賊 黃芩 石膏 甘草
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
但有辛散並無滋養非法也

防風飲子

黃連(炒) 甘草(炙) 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葛根 防風五分 細辛 蔓荊子三分
食後服
此較前方為勝以其有人參一味也

羊肝丸

夜明砂(淘淨) 蟬蛻 木賊(去節) 當歸一兩(酒洗) 羊肝四兩
搗爛為丸
以目入目且能散瘀去障故為有法

兔矢湯

兔矢二錢茶清調服
兔矢一味甚有意但需加養血藥

經產之劑

表實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每味一兩) 麻黃 細辛五錢
胎前有病若至危急方顧母而不顧子否則雖有外邪必不可損傷胎氣如此症表實無汗雖從太陽發表例而必用四物乃正法也

膠艾湯

阿膠芎藭 甘草二兩 艾葉 當歸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內阿膠烊化
有四物以補血而又加膠艾以和陰陽故為止崩漏腹痛之良法

鉤藤湯

鉤藤勾 當歸 茯神 人參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桑寄生五分
息風清火兼通筋節妙在安養心神所以能保胎氣

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一錢 獨活 防風 芎藭 當歸 棗仁 (炒) 茯神 杏仁 苡仁五分 木香 甘草二分半
加姜煎
熄風清火至為有法若去苡仁加貝母亦可

紫蘇飲

蘇葉一錢 當歸七分 芎藭 芍藥 人參 陳皮 大腹皮五分 甘草二分
加姜煎腹痛加木香延胡索
胎氣上逆自當寬中下氣加木香者猶可加元胡索則不可以其破血礙胎也

天仙藤散

天仙藤(即生木香藤微炒) 香附(炒) 烏藥 陳皮 甘草(炙)
等分加紫蘇三葉木瓜生薑各三片空心煎服
疏通血氣兼以去風不加利濕藥者恐傷胎也

白朮散

白朮一錢 姜皮 陳皮 茯苓皮 大腹皮五分
為末米飲下
健脾和胃使水氣從皮膚而出故消腫而不礙里

竹葉湯

麥冬一錢五分 茯苓 黃芩一錢 人參五分 淡竹葉十片
清心解煩養正補虛節節入解

紫菀湯

紫菀 天冬一錢 桔梗五分 甘草(炙) 桑白皮 杏仁三分 竹茹二分
入蜜溫服
清潤肺氣亦為平妥

參朮飲

當歸 熟地 芎藭 芍藥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陳皮 半夏
加姜煎空心服
調養營衛化痰理氣清升濁降則胎與胞自安矣

黑神散

熟地 歸尾 赤芍 蒲黃(炒) 桂心 乾薑(炒) 甘草四兩 黑豆(炒去皮)半升
每服二錢童便各半煎
此方當去熟地加桃仁方為得力

失笑散

蒲黃 五靈脂
等分為末
產後以去瘀為最要此方得之

清魂散

澤蘭葉 人參三分 川芎五分 荊芥一錢 甘草(炙)三分
為末溫酒調下
荊芥乃治血暈之聖藥調氣血而去外風則神自清矣

返魂丹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小暑日益母草花正開時連根採收陰乾用花葉及子石臼搗末蜜丸或搗汁於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服忌鐵
祛瘀生新則有之畢竟祛瘀之力倍於生新產後用以祛惡露則可若謂其有種種功效未免譽之太過

當歸羊肉湯

黃耆一兩 人參 當歸三錢 生薑五錢
用羊肉一斤煮汁去肉入前藥煎服
肉血有情補形補氣故元氣斂而汗自收

當歸散

當歸 芎藭 芍藥 黃芩一斤 白朮半斤
為末酒調服
養營血清血熱健脾胃而安胎懷孕者最宜

啟宮九

芎藭 白朮 半夏曲 香附一兩 茯苓 神麯五錢 橘紅 甘草一錢
粥丸
痰塞於宮不能孕育故以化痰行氣之法以通其塞

達生散

當歸(酒洗) 芍藥(酒炒) 人參 白朮(土炒) 陳皮 紫蘇一錢 甘草(炙)二錢 大腹皮三錢
入青蔥五葉黃楊腦子七個煎
於峻補氣血中疏通流利使氣血不壅滯自無留難之患

豬蹄湯

豬蹄一隻通草(即木通)一兩煮食
潤而兼通較用王不留行及甲片者為妥

人參荊芥散

人參 白朮 熟地 酸棗仁 鱉甲(童便炙) 羚羊角 枳殼 柴胡 荊芥五分 防風 甘草芎藭 當歸 桂心三分
加姜煎
於滋補之中用升散之法故風去而血不傷良劑也

柏子仁丸

柏子仁(去油) 牛膝(酒浸) 卷柏各五錢 澤蘭續斷二兩 熟地一兩
蜜丸米飲下
去卷柏加當歸丹參茺蔚子等為佳

芎歸六君子湯

當歸 芎藭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橘紅 半夏
加姜煎
行血補氣而兼消痰則經水自無阻滯矣

連附四物湯

四物湯 加香附黃連黃連以清血熱香附以通厥陰不涼不燥 最為合法

固經丸

龜板(炙)四兩 芍藥(酒炒) 黃柏(酒炒)三兩 黃芩(炒)二兩 香附(童便酒炒) 樗皮(炒)一兩五錢
酒丸
龜板黃柏黃芩多服令人絕產此等方斷不可用

升陽舉經湯

補中益氣湯加白芍黑梔子姜三片棗三枚煎
升陽退熱調和氣血故亦能止崩漏

如聖散

棕櫚(燒) 烏梅一兩 黑姜一兩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烏梅湯下
氣不攝血當以補氣為先截止太過獨不慮積瘀為患乎

牡丹皮散

丹皮 桂心 歸尾 延胡索三分 牛膝 赤芍 莪朮六分 三稜四分
水酒各半煎 
祛瘀破結本治瘕之正法惟體弱者宜酌減

正氣天香散

香附八錢 烏藥二錢 陳皮 蘇葉一錢 乾薑五分
每五六錢煎
解鬱散氣血自流行再加當歸一味亦可

抑氣散

香附四兩 陳皮二兩 茯神 甘草(炙)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
輕淺小方服之亦無害

固下丸

樗皮一兩五錢 白芍五錢 良薑(煅黑) 黃柏(煅黑)三錢
粥丸米飲下
但可施於濕熱下注者耳若營衛虧損者不可服

當歸煎丸

當歸 熟地 白芍(炒) 赤芍(炒)一兩 阿膠 續斷 牡蠣(煅)一兩 地榆(炒黑)三錢
醋糊丸米飲下
此治虛人之帶下尚當加氣分藥一二味

白芷散

白芷一兩 海螵蛸二個(煅) 胎髮一錢(煅)
為末酒調下二錢
胎髮一味極有意義用先天之血餘以治赤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