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卷五六色脈篇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年份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版式
今版
直書
橫書
主題:診法常以平旦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且,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 
     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註解:[1]診:視也、察也、候脈也。凡切脈望色,審問病因,皆可言診, 
      而此節以診脈而言。
   [2]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裏。
   [3]凡人身營衞之氣,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晝則行陽分, 
      夜則行於陰分,迨至平旦,復皆會於寸口。
故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藏六府之所終始也。 
      營衞生會篇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4]故診法當於平旦初寤之時,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 
      飲食未進而穀氣未行,故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擾亂, 
      脈體未及變更,乃可以診有過之脈。(有過:言脈不得中而有過失也)
   [5]夫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 
      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和。
   [6]又如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此皆其常也,反者為逆,凡此之類,是皆有過之謂。
主題:診法常以平旦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 
     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生死之分。
註解:[1]切者:以指按索之謂。
   [2]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察五色之變見,
      診生克邪正也;觀藏府虛實,以診其內;別形容盛衰,以診其外。
   [3]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裏, 
      虛實寒熱之情無所遁,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 
      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此最是醫家妙用,不可視為泛常。
   [4]夫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伍相類謂之伍。
   [5]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搜其隱微之謂。
      如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 
      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熟能與於此,即此謂也。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註解:[1]尺內者,關前曰寸,關後曰尺,故曰尺內。
   [2]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傍,為腎所近,故自季脅之下, 
      皆尺內主之。
   [3]○愚按:尺者,對寸而言,人身動脈雖多,惟此氣口三部, 
      獨長一寸九分,故總曰寸口。分言之,則外為寸部,內為尺部, 
      外為陽,故寸內得九分,陽之數也;
內為陰,故尺內得一寸,陰之數也。
   [4]二難曰: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 
      陽之所治也。然則關之前曰寸,關之後曰尺。而所謂關者, 
      乃間於尺寸之間,而為陰陽之界限,正當掌後高骨處是也。
   [5]滑伯仁曰:手太陰之脈,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兩手大指之端, 
      其魚際後一寸九分,通謂之寸口。於一寸九分之中, 
      曰寸曰尺而關在其中矣。其所以云尺寸者,以內外本末對待為言, 
      而分其名也。如蔡氏云:自肘中至魚際,得同身寸之一尺一寸。
      自肘前一尺為陰之位;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 
      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
   [6]故古人於寸內取九分為寸,尺內取一寸為尺。以契陽九陰十之數,
      其說似通,但考之骨度篇,則自肘內至腕長一尺二寸五分, 
      而與此數不合,蓋亦言其意耳。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
註解:[1]尺外:尺脈前半部也;尺裏:尺脈後半部也。
   [2]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 
      腹為陰,故裏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 
      皆在其中矣。
   [3]諸部皆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
   [4]藏府左右,義詳附翼三卷,脈候部位論,及三焦包絡命門辨中。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註解:[1]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關脈也。
      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內言左關之後半部,餘倣此。
   [2]肝為陰中之陽藏,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
   [3]內以候鬲,舉鬲而言,則中焦之鬲膜、膽府皆在其中矣。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註解:[1]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
   [2]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裏言之,則胃為陽,脈為陰, 
      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3]愚按: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 
      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藏,所以本篇止言五藏而不及六府, 
      即始終禁服等篇,亦皆以寸口候三陰,人迎候三陽也, 
      然胃亦府也,而此獨言之何也?
觀玉機真藏論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 
      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
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察於此。
   [4]又如五藏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六府之氣,亦無不見乎此矣。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註解:[1]上陰上: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
   [2]五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
      (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註解:[1]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
   [2]膻中者:兩乳之間,謂之氣海,當心包所居之分也。
   [3]愚按:本謂五藏應見之位,如火王於南,故心見左寸;木王於東,
      故肝見左關;金王於西,故肺見右寸;土王於中,而寄位西南, 
      故脾胃見右關,此即河圖五行之序也。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7.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註解:[1]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而詳明之也。
   [2]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 
      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主題:部位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8.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註解:[1]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於胸喉; 
      下而盡於下,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於少腹足中, 
      此脈候上下之事也。
   [2]愚按:本篇首言尺內,次言中附上而為關,又次言上附上而為寸,
      皆自內以及外者。
   [3]蓋以太陰之脈,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故凡人之脈,
      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
   [4]如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浮大滑檣,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是蓋所重在本耳。
   [5]又按:本篇外內二字,諸家之註,皆云內側外側,夫曰內外側者,
      必脈形扁闊,而或有兩條者,乃可。
   [6]若謂診者之指側,則本篇文義乃舉脈體而言,且診者之左外, 
      則病者之右手也,當言候胃,不當言候肝矣。於義不通, 
      如下文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下竟下者,是皆內外之謂。
   [7]觀易卦六爻,凡畫卦者,自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
      則其上下內外之義明矣。又有以浮取為外,沈取為內者, 
      於義亦通,均俟明者辨正。
   [8]又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少腹足膝中事, 
      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自本經不易之理,而王氏脈經, 
      乃謂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太陽為表裏,以小腸合為府, 
      合於上焦,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陽明為表裏, 
      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配, 
      下反居上,其謬甚矣。
   [9]據其所云:不過以藏府之配合如此,抑豈知經分表裏,脈自不同,
      如脾經自足而上行走腹,胃經自頭而下行走足,升降交通, 
      以成陰陽之用,又豈謂其盡歸一處耶,且自必上則皆上,下則皆下, 
      而取於兩寸者,扁鵲仲景秦漢而下,未聞有以大小腸,乃有此謬, 
      以訛傳訛諸君,心傳可考,自晉及今,無怪乎醫之日拙也, 
      愈久愈遠,誤者可勝言哉次,而創言者謂非叔和此之不經, 
      雖出於脈訣之編而誰。
主題:呼吸至數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 
   	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註解:[1]謂氣候平和之常人也。出氣曰呼,入仔曰吸, 
      一呼一吸,總名一息。
   [2]動:至也。再動:兩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
      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
脈又一至,故曰五動。
   [3]閏:餘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 
      是為閏以太息。而又不止五而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 
      然則總計定息太息之數大約一息脈當六至。
      故五十營篇曰: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
呼吸脈行丈尺,見經絡類二十六。
主題:呼吸至數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註解:[1]不病者其息勻,病者其息亂。
醫者不病,故能為病人平息以調者,
      以其息勻也,是為調診之法也。
主題:呼吸至數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註解:[1]脈為血氣之道路,而脈之運行在乎氣,若一呼一吸,脈各一動, 
      則一息二至,減於常人之半矣,以正氣衰竭也,故曰少氣。
      十四難謂之離經。
主題:呼吸至數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4.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濇曰痺。
註解:[1]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難經謂之離經。
   [2]躁者:急疾之謂。尺熱:言尺中近臂之處有熱者, 
      必其通身皆熱也,脈數躁而身有熱,故知為病溫。
   [3]數滑而尺不熱者,陽邪盛也,故當病風,然風之傷人,其變不一,
      不獨在於肌表,故尺不熱也。
   [4]濇為血不調,故當病痺。風痺二證之詳,見疾病類本條。
   [5]脈法曰:滑,不濇也,往來流利。濇:不滑也,如雨霑沙。
      滑為血實氣壅;濇為氣滯血少。
主題:呼吸至數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5.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疎乍數日死。
註解:[1]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況以上乎,難經謂之奪精, 
      四至曰脫經,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
故死。
   [2]脈絕不至,則元氣己竭。
   [3]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均為死脈。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1.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註解:[1]營: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 
      凡五十周以營五藏之精氣,如五十營篇者即此之義, 
      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十六丈二尺。
   [2]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 
      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 
      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 
      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
      狂猶妄也,言雖生未可必也。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2.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
註解:[1]凡此五十營者:即五藏所受之氣也。
   [2]但診持脈口而數其至,則藏氣之衰王可知矣。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3.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
註解:[1]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軟弱,或乍數乍疎, 
      或斷而復起。
   [2]蓋其藏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變易若此,均名為代。
      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受氣皆足,乃為和平之脈。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4.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
註解:[1]四十動一代者,是五藏中一藏虧損也。
   [2]愚按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藏無氣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而肝而還, 
      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然則五藏和者氣脈長, 
      五藏病者氣脈短,觀此一藏無氣必先乎腎。
   [3]如下文所謂二藏三藏四藏五藏者,當自遠而近, 
      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
   [4]故凡病將危者,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 
      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
   [5]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減者,良可哀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而殘喘得以尚延者, 
      賴一線之氣未絕耳,此藏氣之不可不察也。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5.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
     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註解:[1]予:與同。短期:死期。言五藏無氣,可與之定死期矣。
   [2]終始,本經篇名,具十二經終之義。
主題:五藏之氣脈有常數
出典:靈樞根結篇
條文:6.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
     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註解:[1]以為常者,言人之常脈,當如是也,故可因此以察五藏之氣。
   [2]若欲知其短期,則在乎乍疏乍數,此其時相變代, 
      乃與常代者不同,蓋以藏氣衰敗,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 
      故三部九候等論皆云乍疎乍數者死。
   [3]愚按:代脈之義,自仲景、叔和俱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脈代者死。又曰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則死,經名曰代。
   [4]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也,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故王太僕之釋代脈,亦云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
   [5]自後滑伯仁因而述之曰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由是復止,尋之良久,乃復強起為代,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 
      均目之為止脈,豈足以盡其義哉。
   [6]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至則或三或五, 
      或七八至不等,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所主之病, 
      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 
      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
   [7]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
   [8]又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軟弱日平,但代無胃曰死者, 
      乃言胃氣去而真藏見者死,亦非謂代為止也。
   [9]由此觀之,則代本不一,各有深義: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乃至數之代,即本篇之所云者是也;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 
      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是也; 
      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 
      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
   [10]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設不明此, 
       非惟失經旨之大義,即於脈象之吉凶,皆茫然莫知所辨矣, 
       又烏足以言診哉。二篇詳義,見後十一,及疾病類二十五。
   [11]又按:本篇但言動止之數以診五藏無氣之候,未嘗鑿言死期, 
       而王氏脈經乃添出死期歲數。曰: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 
       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無氣, 
       卻後三歲麥熟而死;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無氣, 
       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藏無氣,歲中死;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藏無氣,卻後五日而死,
自後自家言脈者皆宗此說。
   [12]死未有一藏無氣而尚活四歲,二藏無氣而尚活三歲之理,
診者辨之。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黃帝問曰:余聞九鍼於天子,眾多專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 
     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令合天道,必有終使,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 
     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註解:[1]屬:府也。著:紀也。歃血:飲血而誓也。歃:所甲卻。
      天地雖大,萬物雖多,莫有能出乎數者,數道大矣,故曰至數。
      數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自然之數也。
   [2]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太極運行乎其中,陽九之數也。又如四象之位, 
      則老陽一,少陰二,少陽三,老陰四;四象之數,則老陽九, 
      少陰八,少陽七,老陰六,以一二三四,連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
亦陽九之數也。
   [3]故以天而言歲,則一歲統四季,一季統九十日,是天數之九也。
   [4]以地而言位,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五位中宮,是洛書之九也。
   [5]以人而言事,則黃鍾之數起於九,九而九之,則九九八十一分, 
      以為萬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九數之外是為十, 
      十則復變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九者,以應九野。
註解:[1]一者奇也,故應天;二者偶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
      故曰: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所謂三才也。
   [2]三而三之,以應九野。九野者:即洛書九宮,禹貢九州之義。
      詳見九宮星野等圖。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註解:[1]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 
      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
   [2]其遍身經隧,由此出入,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而除邪疾也。
   [3]愚按:三部九候,本經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如下文所云者, 
      蓋上古診法,於人身三部九候之脈,各有所候,以診諸藏之氣, 
      而鍼除邪疾,非獨以寸口為言也。
      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跌陽,是亦此意。
   [4]觀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沈也, 
      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雖亦診家捷法, 
      然非軒歧本旨,學者當並詳其義。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4.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註解:[1]指而導之,言必受師之指授,庶得其真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5.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註解:[1]額旁動脈,當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6.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註解:[1]兩頰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7.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註解:[1]耳前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8.中部天,手太陰也。
註解:[1]掌部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9.中部地,手陽明也。
註解:[1]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0.中部人,手少陰也。
註解:[1]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1.下部天,足厥陰也。
註解:[1]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臥而取之。
      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五分陷中。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2.下部地,足少陰也。
註解:[1]內踝後跟骨傍動脈,太谿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3.下部人,足太陰也。
註解:[1]魚腹上越筋間動脈,直五里下箕門之分,沈取乃得之, 
      脾經脈氣所行也。若候胃氣者,當取足附上之衝陽。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4.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註解:[1]足厥陰脈也,故以候肝。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5.地以候腎。
註解:[1]足少陰脈也,故以候腎。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6.人以候脾胃之氣。
註解:[1]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可以候脾胃之氣。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7.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註解:[1]手太陰脈也,故以候肺。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8.地以候胸中之氣。
註解:[1]手陽明大腸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腕通於胸中, 
      故以候胸中。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9.人以候心。
註解:[1]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0.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
註解:[1]兩額動脈,故以候頭角。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1.地以候口齒之氣。
註解:[1]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2.人以候耳目之氣。
註解:[1]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3.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註解:[1]上部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是為三部九候。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4.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註解:[1]九野義見前。九藏:即上文九候之謂。
   [2]神藏五,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
   [3]形藏四,即頭角、耳目、口齒、胸中。
   [4]共為九藏,此言人之九藏,正應地之九野,乃合於天地之至數。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5.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註解:[1]色者神之幟,藏者神之舍,其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藏敗, 
      故必死矣。夭者: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6.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寫之,虛則補之。
註解:[1]候:謂診候其病情。度:謂度量其虛實。
   [2]形之肥瘦者,鍼有淺深之異,如逆順肥瘦篇之謂者是也。
   [3]病之虛實者,治以補瀉之殊,如終始篇、九鍼、鍼解等篇者是也。
   [4]此雖以鍼法為言,而用藥者亦可以類推矣。
   [5]愚按:上古鍼治之法,必察三部九候之脈證,以調九藏之盛衰, 
      今之人,但知按穴以求病,而於諸經虛實之理,茫然不知, 
      曰神曰聖之罕聞者,其在失其本耳。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7.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註解:[1]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必先刺其壅滯,而後可調虛實也。
主題:三部九候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8.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註解:[1]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 
      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
   [2]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所當互究。
主題:七診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註解:[1]此言九候之中,而復有七診之法。
   [2]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獨小者,獨疾者,獨遲者,獨寒者, 
      獨熱者,獨陷下者,皆病之所在也。
   [3]獨寒獨熱:謂其或在上、或在下、或在表、或在裏。
      陷下:沈伏不起也。
   [4]此雖以三部九候為言,而於氣口部位,類推為用,亦惟此法。
   [5]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七診之義所當並考。
   [6]愚按:七診之法,本出此篇,而勿聽子謬謂:七診者, 
      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也,飲食未進四也, 
      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血未亂七也,
夫此七者,焉得皆謂之診。
   [7]總之,一平旦診法耳,後世遂爾謬傳,竟致失去本原, 
      是真可以勿聽矣。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註解:[1]診法雖有十度,而總不外乎陰陽也。十度:謂脈藏肉筋俞, 
      是為五度,左右相同各有其二,二五為十也。
   [2]脈度者,如經脈、脈度等篇是也。
   [3]藏度:如本藏,腸胃,平人絕穀等篇是也。
   [4]肉度:如衞氣失常等篇是也。
   [5]筋度:如經脈篇是也。
   [6]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是也。
   [7]度:數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2.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註解:[1]凡此十度者,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3.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
註解:[1]脈動無常:言脈無常體也。散陰頗陽:言陰氣散失者, 
      脈頗類陽也,何也?如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叔和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又曰:有表無裏者死, 
      謂真陰散而孤陽在,脈頗似陽而無根者,非真陽之脈也, 
      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
蓋謂其當慎耳。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4.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註解:[1]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梁藜藿,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 
      分別上下以為診。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5.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
     不知并合,診故不明。
註解:[1]卒:盡也。雌雄:即陰陽之義。
   [2]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故凡善診者, 
      見其陰必察其陽,見其陽必察其陰,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 
      并合之妙,是真庸庸者耳,診焉得明。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6.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註解:[1]理既不明,而妄傳後世,則其謬言反論,終必自章露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7.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註解:[1]至陰至陽,即天地之道也,設有垂離,敗亂乃至。
   [2]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 
      氣騰於天,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言其交也。天在地上而為否, 
      言其不交也。
   [3]此云至陰虛者,言地氣若衰而不升,不升則無以降,故天氣絕; 
      至陽盛者,言天氣若亢而不降,不降則無以升,故地氣不足。
   [4]蓋陰陽二氣,互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 
      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丹溪引此虛盛二字, 
      以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其說左矣。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8.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註解:[1]並交者: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
      此其調攝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9.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註解:[1]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 
      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 
      表者為陽,裏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 
      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並交者, 
      必陽先至而陰後至。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0.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恒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 
      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註解:[1]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先後以測其精要也。
   [2]奇:異也。恒:常也。
      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謂通於九鍼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
   [3]診合微之事者: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追陰陽之變者: 
      求陰陽盛衰之變也。
   [4]章:明也。五中:五藏也。五度:即前十度也, 
      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斯足以言診矣。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1.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 
      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註解:[1]切陰不得陽,診消亡者:言人生以陽為主,不得其陽,焉得不亡。
   [2]如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3]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死,脈無胃氣死,是皆言此陽字。
   [4]湛:明也。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 
      是為偏守其學,亦屬不明,如左右上下先後者,皆陰陽之道也。
   [5]使不知左右,則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則不明清濁之宜; 
      不知先後,則不明緩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2.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 
      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註解:[1]凡此數者,皆有對待之理,若差之毫釐,則繆以千里, 
      故凡病之善惡,形之動靜,皆所當辨,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 
      診道斯備,故可萬世無殆矣。(紀:條理也)。(殆:危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3.起有所餘,知所不足。
註解:[1]起:興起也。言將治其有餘,當察其不足。
   [2]蓋邪氣多有餘,正氣多不足,若只知有餘,而忘其不足, 
      則取敗之道也,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4.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註解:[1]能度形情之高下,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5.是以形弱氣虛死。
註解:[1]中外俱敗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6.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註解:[1]外貌無恙,藏氣已壞也。
主題: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7.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註解:[1]藏氣未傷者,形衰無害,蓋以根本為主也。
   [2]又如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脫,脾元絕矣,故脈氣雖調, 
      亦所不治,當與此節互求其義。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註解:[1]大方者:醫家之大法也。
   [2]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於外,心必隨之, 
      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2.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註解:[1]行:德行也。醫以活人為心,其於出入之時,念念皆真, 
      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誠能格心,故可以周旋,而無往弗神矣。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3.必清必淨,上觀下觀。
註解:[1]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
   [2]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色聲音,下觀之以察其形體逆順。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4.司八正邪,別五中部。
註解:[1]司:候也。別:審也。候八節八風之正邪以察其表, 
      審五藏五行之部位以察其裏。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5.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
註解:[1]按脈動靜,可別陰陽,滑濇寒溫,可知虛實。
   [2]凡脈滑則尺之皮膚亦滑,脈濇則尺之皮膚亦濇, 
      脈寒則尺之皮膚亦寒,脈溫則尺之皮膚亦溫,故循尺即可以知之。
     (循:揣摩也)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6.視其大小,合之病能。
註解:[1]大小:二便也。二便為約束之門戶,門戶不要則倉稟不藏,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視其大小以合病態。(能:情狀之謂)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7.逆從以得,復知病名。
註解:[1]反者為逆,順者為從,必得逆從,必知病名,庶有定見而無差謬。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8.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註解:[1]診如上法,庶可十全,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
   [2]愚按:不失人情,為醫家最一難事。而人情之說有三: 
      一日病人之情,二日傍人之情,三日同道人之情。
   [3]所謂病人之情者:有素稟之情,如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
      陽藏者偏宜於涼,陰藏者偏宜於熱,耐毒者緩之無功, 
      不耐毒者峻之為害,此藏氣之有不同也。
   [4]有好惡之情者,不惟飲食有憎愛,抑且舉動皆關心, 
      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 
      善疑者深言則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
   [5]有富貴之情者,富多任性,貴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 
      真是者反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輕,
此交際之有不同也。
   [6]有貧賤之情者,貧者衣食不能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能釋, 
      懷抱可知,此調攝之有不同也。
   [7]又若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 
      此中無主而易亂者之為害也。
   [8]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寧甘敗亡, 
      此內多懼而過慎者之為害也。
   [9]有以富貴而貧賤,或深情而掛牽,戚戚於心,心病焉能心藥, 
      此得失之情為害也。
   [10]有以急情而遭遲病,以更醫而致雜投,皇皇求速,速變所以速亡,
       此緩急之情為害也。
   [11]有偏執者,曰吾鄉不宜補,則虛者受其禍,曰吾鄉不宜寫, 
      則實者被其傷,夫十室且有忠信,一鄉焉得皆符,
此習俗之情為害也。
   [12]有參求人脣,懼補心先否塞,硝黃沾口,畏功神即飄提, 
       夫杯影亦能為崇,多疑豈法之良,此成心之情為害也。
   [13]有諱疾而不肯言者,終當有脈,有隱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詳, 
       然尚有故隱病情,試醫以脈者,使其言有偶中,則信為明良, 
       言有弗令,則目為庸劣,抑熟知脈之常體,僅二十四,病之變象, 
       何啻百千,是以一脈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見非一脈,脈病相應者, 
       如某病得某脈則吉,脈脈病相逆者,某脈值某病則凶。
   [14]然則理之吉凶,雖融會在心,而病之變態,又安能以脈盡言哉, 
       故知一知二知三,神聖諄諄於參伍,曰工曰神曰明,
精詳豈獨於指端。
   [15]彼俗人之淺見,固無足怪,而士夫之明慧,亦每有蹈此弊者, 
       故忌望聞者,診無聲色之可辨,惡詳問者,醫避多言之自慚, 
       是於望聞問切,已舍三而取一,且多有并一未明,而欲得夫病情者, 
       吾知其必不能也。
   [16]所以志意未通,醫不免為病困,而朦朧猜摸,病不多為醫困乎。
       凡此者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17]所謂傍人之情者:如浮言為利害所關,而人多不知檢, 
       故或為自負之狂言,則醫中有神理,豈其能測;或執有據之鑒論, 
       而病情多亥豕,最所難知;或操是非之柄,則同於我者是之, 
       異於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不是真人不識;或執見在之見, 
       則頭疼者云救頭,腳疼者云救腳,而本標綱目反為迂遠庸談; 
       或議論於貴賤之間,而尊貴執言,孰堪違抗,故明哲保身之士, 
       寧為好好先生;或辯析於親疎之際,而親者主持牢不可拔,
雖真才實學之師亦當唯唯而退。
   [18]又若薦醫為死生之攸係,而人多不知慎, 
       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有意氣之私厚而為之薦者, 
       有見其外飾之貌而為之薦者,皆非知之真者也。
   [19]又或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關情而薦者,別圖異望, 
       甚有斗筲之輩者,妄自驕矜,好人趨奉,薰蕕不辨,擅肆品評, 
       譽之則盜跖可為堯舜,毀之則鸞鳳可為鴟鴟,洗垢索瘢,無所不至, 
       而懷真抱德之士,必其不侔,若此流者,雖其發言容易,欣戚無關, 
       其於淆亂人情,莫此為甚,多致明醫有掣肘之去,病家起刻骨之疑, 
       此所以千古是非之不明,總為庸人擾之耳,故竭力為人任事者, 
       豈不岌岌其危哉!
   [20]凡此皆傍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21]所謂同道人之情者:尤為閃灼,更為隱微,如管窺蠡測, 
       醯雞笑天者固不足道,而見偏性拗必不可移者,又安足論, 
       有專恃口給者,牽合支吾,無稽信口,或為套語以誑人, 
       或為甘言以悅人,或為強辯以欺人,或為危詞以嚇人,
儼然格物君子,此便佞之流也。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8.診可十全,不失人情。(續)
註解:[22]有專務人事者,典籍經書,不知何物道聽途說,拾人唾餘, 
       然而終日營營,綽風求售,不邀自赴,環媚取容,偏投好者之心, 
       此阿諂之流也。
   [23]有專務奇異者,腹無藏墨,眼不識丁,乃詭言神授,偽托秘傳, 
       或假脈以言禍福,或弄巧以亂經常,最覺新奇,動人甚易, 
       此欺詐之流也。
   [24]有務飾外觀者,誇張侈口,羊質虎皮,不望色,不聞聲,不詳問,
       一診而藥,若謂人淺我深,人愚我明,此麤疎孟浪之流也。
   [25]有專務排擠者,陽若同心,陰為浸潤,夫是曰是,非曰非, 
       猶避隱惡之嫌,第以生死之際。
   [26]有不得不辨者,固未失為真誠之君子,若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顛倒陰陽,掀翻禍福,不知而然,庸庸不免,知而故言, 
       此其良心已喪,讒妬之小人也。
   [27]有貪得無知,藐人性命者,如事已疑難,死生反掌,斯時也, 
       雖在神良,未必其活,故一藥不敢苟,一著不敢亂, 
       而僅僅異於挽回,忽遭若輩,求速貪功,謬妄一投,中疏失楫, 
       以致必不可救,因而嫁謗自文,極口反噬,雖朱紫或被混淆; 
       而蒼赤何辜受害,此念倖無知之流也。
   [28]有道不同,不相為謀者,意見各持,異同不決,夫輕者不妨少謬,
       重者難以略差。
   [29]故凡非常之病,非非常之醫不能察,用非常之治, 
       又豈常人之所知,故獨聞者不侔於眾,獨見者不合於人, 
       大都苦高者謗多,曲高者和寡,所以一齊之傳,何當眾楚之咻, 
       直至於敗,而後群然退散,付之一人,則事已無及矣,
此庸庸不揣之流也。
   [30]又有久習成風,苟且應命者,病不關心,些須惟利, 
       蓋病家既不識醫,則焂趙焂錢,醫家莫肯任怨,則惟芩惟梗, 
       或延醫務多,則互為觀望,或利害焂係,則彼此避嫌,故爬之不癢, 
       撾之不痛,醫稱穩當,誠然得矣,其於坐失良機宜,奚堪耽誤乎, 
       此無他,亦惟知醫者不真,而任醫者不專耳。
   [31]詩云:發言盈庭,誰孰其咎,築室於道,不潰於成, 
       此病家醫家近日之通弊也。
   [32]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尚多難盡, 
       故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然則人情之可畏,匪今若是,振古如茲矣。
   [33]故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而不失二字最難措力,必期不失, 
       未免遷就,但遷就則礙於病情,不遷就則礙於人情, 
       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其就奈之何哉?
甚矣人情之難言也。
   [34]故余發此,以為當局者詳察之備,設彼三人者, 
       倘亦有因余言而為儆省,非惟人情不難於不失,而相與共保天年, 
       同登壽域之地,端從此始,惟明者鑒之。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9.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註解:[1]視息者:察呼吸以觀其氣。視意者:察形色以觀其情。
   [2]凡此諸法,皆診有大方,診可十全之道,知之者故能不失條理。
      條者猶幹之有枝,理者猶物之有脈,即脈絡綱紀之謂。
主題:診有大方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
條文:10.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註解:[1]不知此道,則亡言妄期,未有不殆者矣。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帝曰:脈其四時動奈時?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
     知病乍在內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註解:[1]凡此五者,即陰陽五行之理,而陰陽五行,即天地之道, 
      故伯以天運轉大為對,即五者之變動,盡乎其中矣。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
     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註解:[1]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萬物,本同一氣,凡天地之變, 
      即陰陽之應。
   [2]故春之暖者,為夏暑之漸也,秋之忿者,為冬怒之漸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即陰陽四變之動,而脈亦隨之以上下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以春應中規。
註解:[1]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氣發生,圓活而動,故應中規, 
      而人脈應之,所以圓滑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夏應中矩。
註解:[1]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氣茂盛,盛極而止,故應中矩, 
      而人脈應之,所以洪大方正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秋應中衡。
註解:[1]衡:平也,秤橫也。秋氣萬寶俱成,平於地面,故應中衡, 
      而人脈應之,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冬應中權。
註解:[1]權:秤錘也。冬氣閉藏,故應中權,而人脈應之, 
      所以沈石而伏於內也。
   [2]凡規矩權衡者,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7.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 
     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 
     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註解:[1]冬至一陽生,故冬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春,陽氣以漸而微上, 
      陽微上則陰微下矣;夏至一陰生,故夏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秋, 
      陰氣以漸而微上,陰微上則陽微下矣。此所謂陰陽有時也。
   [2]與脈為期者:脈隨時而變遷也。期而相失者, 
      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不合於度也。
   [3]如脈所分者,謂五藏之脈,各有所屬也。
   [4]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知死生之時矣。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8.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伍行生,
     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註解:[1]脈之微妙,亦惟陰陽五行為之經紀,而陰陽五行之生客有其度, 
      如陽生於冬至,陰生於夏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金生於已, 
      水生於申,此四時生王各有其宜也。
   [2]紀:綱紀也。經:經常也。即大綱小紀之義。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9.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
註解:[1]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2]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故不足則當補, 
      有餘則當瀉,補瀉不失其宜,則與天地之道如一矣。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0.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註解:[1]一之精者:天之一理之精微也。
   [2]天地之道,陽主乎動,陰主乎靜,陽來則生,陽去則死, 
      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則知人之所以死生矣。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1.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註解:[1]聲合宮商角徵羽,色合金木水火土;脈合四時陰陽。
   [2]雖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則一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2.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註解:[1]凡持脈之道,一念精誠,最嫌擾亂,故必虛其心,靜其志, 
      纖微無間,而診道斯為全矣。(保:不失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3.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註解:[1]脈得春氣,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游在波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4.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註解:[1]脈得夏氣,則洪盛於外,故泛泛乎如萬物之有餘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5.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註解:[1]脈得秋氣,則洪盛漸歛,故如欲蟄之蟲將去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6.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註解:[1]脈得冬氣,沈伏在骨,故知蟄蟲之周密,君子之於斯時, 
      亦當體天地閉藏之道,而居於室也。
主題: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7.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註解:[1]內言藏氣,藏象有位,故可按而紀之。
   [2]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之。
   [3]然必知此四時內外六者之法,則脈之時動,病之所在, 
      及病變之或內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為持脈之大法。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註解:[1]弦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有力也,然軟弱輕虛而滑, 
      則弦中自有和意,肝臟主之。
   [2]肩鵲曰: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 
      故其脈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3]輭:軟同。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2.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註解:[1]其氣來實而強,弦之過也;其氣來不實而微,弦之不及也, 
      皆為弦脈之反。
   [2]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蓋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 
      此其常也,下準此。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3.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註解:[1]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2]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弦冒巔疾,皆同此義。
      (忽忽:恍忽不爽也。冒:悶昧也。巔疾:疾在頂巔也)。
   [3]足厥陰之脈會於巔上,貫膈布脅肋,故其為病如此。
      (胠:腋下脅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4.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註解:[1]鉤者舉指來盛,去勢似衰,蓋脈盛於外而去則無力,陽之盛也, 
      心藏主之。
   [2]扁鵲曰: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 
      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5.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註解:[1]其氣來盛去亦盛,鉤之過也;其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 
      皆為鉤脈之反。去反盛者,非強盛之謂。
   [2]凡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 
      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謂之去。來不盛去反盛者,言來則不足, 
      去則有餘,即消多長少之意。
   [3]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 
      虛微為不及,病在內,辭雖異而意則同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6.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註解:[1]夏脈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令人身熱膚痛, 
      而浸淫流布於形體。
   [2]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上為心氣不足而煩心, 
      虛陽侵肺而欬唾;下為不固而氣泄。
   [3]以本經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從心系卻上肺故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7.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註解:[1]淫者:輕虛之謂。來急去散,以秋時陽氣尚在皮毛也,肺臟主之。
   [2]扁鵲曰: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 
      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 
      故曰毛。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8.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註解:[1]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凡浮而太過,浮而不及,皆浮之反。
   [2]而病之在內在外,義與前同。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9.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註解:[1]肺脈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藏附背, 
      故太過則逆氣為壅而背痛見於外。(慍慍:悲鬱貌。)
   [2]其不及則喘欬短氣,氣不歸原,所以上氣,陰虛內損,所以見血,
      下聞病音,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0.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藏也, 
   	   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註解:[1]營者:營壘之謂也。如士卒之團聚不散,亦沈石義也,腎臟主之。
   [2]扁鵲曰: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 
      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沈濡而滑故曰石,甲乙經亦作沈以濡。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1.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註解:[1]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 
      營之不及也。
   [2]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虛者愈數, 
      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疏。
   [3]此而一差,禍如反掌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義俱同前。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2.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𦕈中清,脊中痛,少腹滿; 
   	   小便變。   
註解:[1]冬脈太過陰邪勝也,陰邪勝,則腎氣傷,真陽虛, 
      故令人四體懈怠,舉動不精,是謂解㑊。
   [2]脊痛者,腎脈之所至也,腎藏精,精傷則無氣,故少氣不欲言, 
      皆病之在外也。
   [3]其不及則真陰虛,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饑也。
      季脅下空軟之處曰䏚中,腎之旁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故為脊痛腹滿小便變等證。
   [4]變者:謂之黃或赤,或為遺淋或為癃閉之類,由腎水不足而然, 
      是皆病之在中也。
   [5]解㑊義詳疾病類五十。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3.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註解:[1]上文言肝心肺腎之脈,既分四時,而逆從之變,自皆有異, 
      然脾亦一藏,當有所主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4.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註解:[1]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穀,化津液, 
      以灌溉於肝心肺腎之四藏者也。土無定位,分王四季,
故稱為孤藏。
   [2]詳見藏象類七。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5.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註解:[1]脾無病則灌溉周而四藏安,不知脾力之何有,故善者不可得見,
      脾病則四藏亦隨而病,故惡候見矣。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6.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註解:[1]如水之流者,滑而動也;如鳥之喙者,銳而短也。
   [2]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義俱同前。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7.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註解:[1]脾土太過病在外,故令人四支不舉,以脾主四支而濕勝之也。
   [2]不及病在中,故飲人九竅不通,以脾氣弱則四藏皆弱而氣不行也。
      (重強:不柔和貌,沈重拘強也。)
   [3]愚按:本篇脾脈一條云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 
      平人氣象論曰:如水之流曰脾死,此其一言太過,一言危亡, 
      詞同意異,豈無所辨。
   [4]蓋水流之狀,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反者,其將竭也。
      凡此均謂之流,而一盛一危,迴然有異,故當詳別其狀, 
      而勿因詞害意也。
   [5]又如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此以在外之標而概言之,故曰太過, 
      若脾虛不能勝濕者,豈亦同太過之謂耶。(濺:淺而疾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8.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註解:[1]瞿然:敬肅貌。道在於一,言至數脈變雖多,而理則一而已矣。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9.神轉不迴,迴則不轉,乃失其機。
註解:[1]神即生化之理,不息之機也。 
   [2]五氣循環,不愆其序,是為神轉不迴,若卻而迴返, 
      則逆其常候而不能運轉,乃失生氣之機矣。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20.至數之要,迫近以微。
註解:[1]至數之要,即道在於一,是誠切近人身而最稱精微者也。
主題:時藏脈病有太過不及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21.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註解:[1]著之玉版以傳不朽,藏之藏府以志不忘,名曰玉機。
   [2]以璇璣玉衡,可竅天道,而此篇神理,可竅人道,故以並言, 
      而實則珍重之辭也,上文自至數以至玉璣,又見玉版論要篇, 
      詳論治類十四。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註解:[1]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主四時,而人胃應之。
   [2]凡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藏六府,皆以受氣, 
      故胃為藏府之本。
   [3]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為逆, 
      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
      如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
   [4]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 
      便是胃氣之脈。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春胃微弦曰平。
註解:[1]春令木王,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充和也,
      故曰平,弦義見前章。
   [2]按此前後諸篇,皆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分四季所屬者在, 
      在欲明時令之脈,不得不然也。
   [3]然脈之迭見,有隨時者,有不隨時者,故或春而見鉤,便是夏脈,
      春而見毛,便是秋脈,春而見石,便是冬脈,因變知病, 
      圓活在人,故有二十五變之妙。
   [4]若謂春必弦夏必鉤,則殊失胃氣之精義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弦多胃少曰肝病。
註解:[1]弦多者:過於弦也。胃少者: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
      故為肝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4.但弦無胃曰死。
註解:[1]但有弦急而無充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已絕,而肝之真藏見也, 
      故曰死。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5.胃而有毛曰秋病。
註解:[1]毛為秋脈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 
      故至秋而後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6.毛甚曰今病。
註解:[1]春脈毛甚,則木被金傷,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7.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註解:[1]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藏真之氣散於肝, 
      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
   [2]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是以短病之在筋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8.夏胃微鉤曰平。
註解:[1]夏令火王,其脈當鉤,但宜微鉤而不至太過,是得夏胃之和也, 
      故曰平鉤,義見前章。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9.鉤多胃少曰心病。
註解:[1]鉤多者,過於鉤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勝,胃氣偏衰,
      故為心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0.但鉤無胃曰死。
註解:[1]但有鉤盛而無平和之氣者,是夏時胃氣已絕,而心之真藏見也, 
      故死。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1.胃而有石曰冬病。
註解:[1]石為冬脈屬水,夏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 
      故至冬而後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2.石其曰今病。
註解:[1]夏脈石甚則無胃氣,火被水傷已深,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3.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註解:[1]夏火用事,其氣炎上,故藏真之氣通於心, 
      而心之所藏則血脈之氣也。
   [2]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4.長夏胃微軟弱曰平。
註解:[1]長夏屬土,雖主建未之六月,然實兼辰戌丑未四季之月為言也。
   [2]四季土王之時,脈當軟弱,但宜微有軟弱而不至太過, 
      是得長夏胃氣和緩也,故曰平。輭:軟同。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5.弱多胃少曰脾病。
註解:[1]弱多胃少,則過弱而胃氣不足,以土王之時而得之,故為脾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6.但代無胃曰死。
註解:[1]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脈當隨時而更,然必欲皆兼和軟, 
      方得脾脈之平。
   [2]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藏也, 
      故曰死。
   [3]代脈詳義見本類前第四章,及疾病類二十五。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7.軟弱有石曰冬病。
註解:[1]石為冬脈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沈石之脈, 
      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也,故至冬而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8.弱甚曰今病。
註解:[1]弱:當作石。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9.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註解:[1]長夏濕土用事,其氣濡潤,故藏真之氣濡於脾,而脾之所藏, 
      則肌肉之氣也。
   [2]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0.秋胃微毛曰平。
註解:[1]秋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 
      故曰平。
   [2]毛者脈來浮濇,類弱毛之輕虛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1.毛多胃少曰肺病。
註解:[1]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2.但毛無胃曰死。
註解:[1]但無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已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3.毛而有弦曰春病。
註解:[1]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 
      故至春木王時而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4.弦甚曰今病。
註解:[1]秋脈弦甚,是金氣太衰,而木寡於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5.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衞陰陽也。
註解:[1]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於肺, 
      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
   [2]衞行脈者外,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衞陰陽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6.冬胃微石曰平。
註解:[1]冬令水王,脈當沈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 
      故曰平。
   [2]石者脈來沈實,如石沈水之謂。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7.石多胃少曰腎病。
註解:[1]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8.但石無胃曰死。
註解:[1]但石無胃,於冬時胃氣已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9.石而有鉤曰夏病。
註解:[1]鉤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反侮也, 
      故至夏火王時而病。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0.鉤甚曰今病。
註解:[1]冬脈鉤其,是水氣大衰而火寡於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1.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註解:[1]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於腎,而腎之所藏, 
      則骨髓之氣也。
   [2]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2.胃之大絡,名曰處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註解:[1]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
   [2]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脈從胃貫鬲上,絡於肺, 
      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宗:主也,本也)
   [3]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穀而出於胃也。經脈篇所載十五絡, 
      并此共十六絡。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3.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註解:[1]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 
      故曰病在中。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4.結而積,有積矣。
註解:[1]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 
      故凡患癥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氣積滯而然。
   [2]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者, 
      蓋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5.絕不至曰死。
註解:[1]虛里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
主題: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6.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註解:[1]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此言應衣者,
      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 
      中虛之候也。
   [2]愚按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 
      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
   [3]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 
      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
   [4]凡患此者,余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然經言宗氣之泄而余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 
      愚請竟其義焉。
   [5]夫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 
      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
   [6]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
      而腎虛不能納,故宗仔泄於上,則腎水竭於下, 
      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
   [7]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岐伯曰: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註解:[1]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已;脈病相反者為逆,
      逆者難已。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註解:[1]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 
      無他虞也。
   [2]脈反四時,義如下文,及不間藏,皆為難已。不間藏者: 
      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 
      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脈證得此,均名鬼賊,
其氣相殘,為病必甚。
   [3]若間其所勝之藏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藏,如肝不傳脾而傳心, 
      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
   [4]故標本病傳論曰:間者并行,指間藏而言也,甚者獨行, 
      指不間藏而言。
   [5]五十三難曰:七傳者死,間藏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 
      間藏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
   [6]考之呂氏註五十三難曰:間藏者,間其所勝之藏而相傳也, 
      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 
      肝勝神心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其說亦通。
   [7]又玉機真藏論曰: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 
      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即此不間藏之義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註解:[1]逆:反也。從:順也。
   [2]凡脈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藏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 
      脈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脈當沈細而反見浮大者, 
      是皆逆四時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4.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 
     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註解:[1]風熱者:陽邪也,脈宜大而反靜。
   [2]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脈宜虛而反實。
   [3]病在藏中,脈當有力而反虛。
   [4]病在肌表,脈當浮滑而反濇堅者。
   [5]皆為相反難治之證,亦猶脈之反四時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5.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註解:[1]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藏又以胃氣為本, 
      若脈無胃氣,而真藏之脈獨見者死。
   [2]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
   [3]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藏,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 
      亦由五藏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藏無胃者等耳。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6.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 
     乃治之無後其時。   
註解:[1]素問玉機真藏論: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者, 
      是即六十一難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
   [2]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日深,此切戒之詞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7.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註解:[1]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8.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註解:[1]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已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9.脈從四時,謂之可治。
註解:[1]脈順四時者其氣和,故可治。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0.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註解:[1]穀氣來也徐而和,故脈弱以滑者,是得胃氣,命曰易治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1.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註解:[1]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為相失。此下四節皆言難治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2.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註解:[1]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3.脈實以堅,謂之益甚。
註解:[1]邪氣來也緊而疾,故實以堅者,病必益甚。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4.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註解:[1]脈逆四時,義如下文。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5.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註解:[1]形氣色脈,如上四節之難治者,謂之四難。
   [2]必察其詳而明告病家,欲其預知吉凶,庶無後。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6.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絕沈濇者,命曰逆四時。(素問玉機真藏論)   
註解:[1]春得肺脈,金剋木也;夏得腎脈,水剋火也; 
      秋得心脈,火剋金也;冬得脈脈,土剋水也。
   [2]加之懸絕沈濇,則陰陽偏絕,無腹充和之胃氣矣, 
      是逆四時之脈也。
主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7.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沈濇,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 
      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註解:[1]此節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略同,蓋言脈與時逆者為難治。
   [2]脈者證逆者亦難治也。
   [3]如病熱脈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 
      正衰而邪進也,此義與前大同。
   [4]惟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云病在中脈虛, 
      言內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
此云病在中脈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
   [5]前云病在外脈濇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濇堅,以濇堅為沈陰也;
      此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 
      以不實堅為無陽也。
   [6]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脈,故曰難治,詞若相反,理則實然。
      新校正以謂經誤,特未達其妙耳。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註解:[1]琅玕:按符瑞圖曰:玉而有光者。說文曰:琅玕似珠, 
      脈來中手如連珠。如琅玕者,言其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
是為心之平脈。
   [2]前篇脈分四時言,已悉五藏平病死脈,而此則詳言其形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夏以胃氣為本。
註解:[1]鉤而和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註解:[1]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故曰心病。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4.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註解:[1]操:持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
      後居者:謂重取者牢實而不動。
   [2]如持革帶之鉤,而全失充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故曰心死。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5.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註解:[1]厭厭聶聶:眾苗齊秀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
      是為肺之平脈。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6.秋以胃氣為本。
註解:[1]毛而和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7.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毛,曰肺病。
註解:[1]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
   [2]亦毛多胃少之義,故曰肺病。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8.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註解:[1]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
   [2]亦但毛無胃之義,故曰肺死。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9.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註解:[1]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柔軟, 
      即和緩弦長之義,是為肝之平脈。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0.春以胃氣為本。
註解:[1]弦而和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1.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註解:[1]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軟也, 
      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2.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註解:[1]勁:強急也。如新張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無胃之義, 
     故曰肝死。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3.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註解:[1]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勻淨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
      此即充和之氣,亦微軟弱之義,是為脾之平脈。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4.長夏以胃氣為本。
註解:[1]軟而和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5.病脈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註解:[1]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
   [2]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6.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曰脾死。
註解:[1]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言堅銳不柔也。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
      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脈見,亦但代無胃之義, 
      故曰脾死。
   [2]距:公雞腳爪後面鉤突趾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7.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註解:[1]冬脈沈石,故按之而堅,若過於石,則沈伏不振矣, 
      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 
      是為腎之平脈。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8.冬以胃氣為本。
註解:[1]石而和也。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9.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註解:[1]脈如引葛:堅搏牢連也。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 
      亦石多胃少之義,故曰:腎病。
主題:五藏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0.病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註解:[1]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如彈石,其堅必甚,即但石無胃之義。
      故曰:腎死。
   [2]愚按十五難所載平病死脈,與本經互有異同,如以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為春平,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 
      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兌, 
      濡滑如雀之喙曰冬平,喙喙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來如解索, 
      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
   [3]至於如弔葛,如奪索,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軟弱招招, 
      如揭長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不知何故, 
      異同顛倒若此,意者其必有誤,或別有所謂耶,且難經之義, 
      原出本論,學者當以本經為主。
主題:三陽脈體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註解:[1]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
   [2]太陽之氣王於穀雨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
主題:三陽脈體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少陽脈至,乍數乍疎,乍短乍長。
註解:[1]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 
      故長數為陽。疏短為陰,而進退未定也。
主題:三陽脈體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註解:[1]陽明之氣,王於雨水後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 
      故脈雖浮大,而乃兼短也。
   [2]愚按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 
      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此皆同。
      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沈短而敦, 
      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蓋陰陽有更變脈必隨乎時也。
   [3]又曰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時日大要也,據此二說,則逐節推之可知矣。
   [4]又按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 
      太陰之至其脈沈,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 
      太陽之至大而長,義若與此有不同者,何也?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 
      彼以六氣分陰陽也。觀者宜各解其義。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1.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寫, 
     取之下俞。   
註解:[1]此言藏氣不和,而有一藏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證不同, 
      鍼治亦異也。
   [2]太陽者:膀胱經也。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 
      為虛氣衝逆於上。
   [3]蓋膀胱與腎為表裏,皆水藏也,以水藏而陽氣獨至, 
      則陽有餘陰不足矣,當於二經,取其下俞。
   [4]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谿,腎陰不足而亦瀉之, 
      以陽邪俱盛也,故必表裏兼瀉,而後可遏其勢。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2.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
註解:[1]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
   [2]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而行氣於三陽,若其獨至, 
      則陽氣因邪而重并於本藏,故當瀉胃之陽補脾之陰,
而取之下俞也。
   [3]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3.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註解:[1]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
   [2]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然厥氣必
      始於足下,故於蹻前察之。
   [3]蹻:陽蹻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脈。陽蹻之前,乃少陽之經,少陽氣
      盛則蹻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4.少陽至,一陽之過也。
註解:[1]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藏之太過。
   [2]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矣,
      一陽少陽也。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5.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 
     宜治其下俞,補陽寫陰。
註解:[1]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搏:堅強之謂,即下文所謂伏鼓也。
   [2]太陰脾脈,本貴和緩,今見鼓搏類乎真藏。
      若真藏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
   [3]今太陰藏搏,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藏之脈氣俱少, 
      而胃氣亦不平矣,是為三陰之太過也。
   [4]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瀉足太陰之太白。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6.二陰獨嘯,少陰厥也,陽并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 
     宜治其經絡,寫陽補陰。   
註解:[1]蓋此前言太陰,後言厥陰,本節言氣歸於腎, 
      末節復有二陰搏至之文,又按全元起本亦云為少陰厥,以四者合之, 
      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
   [2]獨嘯:獨熾之謂。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 
      則為少陰熱厥,而陽并於上,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 
      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宜治其表裏之經絡,
而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
   [3]太陽經穴名崑崙,絡穴名飛陽,少陰經穴名復溜,絡穴名大鍾。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7.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
     治在下俞。   
註解:[1]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至:即獨至之義。治:主也。
   [2]肝邪獨至,真氣必虛,木火相干,故心為㾓痛。
   [3]厥氣:逆氣也。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氣虛不固,則表為白汗,
      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鍼治之,乃在下俞,厥陰之俞, 
      名曰太衝。
   [4]愚按此篇,何以知其皆言足經,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 
      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又如諸經皆言補瀉, 
      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以少陽承三陽而言,一陰承三陰而言, 
      因前貫後,義實相同,虛補實瀉,皆可理會也。
   [5]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蓋亦總結上文而言,不獨一經為然, 
      古經多略,當會其意。
   [6]㾓:酸痛也。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8.帝曰:太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註解:[1]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脈象也。
   [2]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
   [3]少陽之象一陽者,少陽為陽之裏,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裏, 
      陽之微也,故雖滑而不實。
   [4]陽明雖太陽之裏,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
   [5]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義當參會。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9.太陰藏搏,言伏鼓也。
註解:[1]此即釋上文太陰藏搏之義。
   [2]伏鼓者:沈伏而鼓擊,即堅搏之謂。
   [3]仲景曰:尺寸俱沈細者,太陰受病也。
主題: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出典:素問經脈別論
條文:10.二陰搏至,腎沈不浮也。
註解:[1]二陰:少陰腎經也。二陰搏而獨至者,言腎但沈而不浮也。
      詳此明言,一陰之脈,而前無二陰之至,前有一陰之至, 
      而此無一陰之脈,信為古經之脫簡,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
即此節也。
   [2]仲景曰:尺寸俱沈者,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註解:[1]寸口:氣口也。短為陽不及,陽不及則陰湊之,故頭痛。
   [2]一旦短者:短於下也,脈短不下,則邪并於上故頭痛。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註解:[1]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湊之,故足脛痛。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3.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註解:[1]脈來急促而上部擊手者,陽邪盛於上也,故為肩背痛。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4.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
註解:[1]沈為在裏,堅為陰實,故病在中。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5.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註解:[1]浮為在表,盛為陽強,故病在外。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6.寸口脈沈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註解:[1]沈為陽虛,弱為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故為寒熱也。
   [2]然沈弱之脈,多陰少陽,陰寒在下,故為疝為瘕,為少腹痛。
   [3]下文曰: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當與此參看。(瘕:積聚也)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7.寸口脈沈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註解:[1]橫:急數也。沈主在內,橫主有積,故脅腹有積而痛。
   [2]仲景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而可治。
   [3]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陰骨者乃積也。
   [4]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
      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
      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 
      各以其部處之。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8.寸口脈沈而喘,曰寒熱。
註解:[1]喘:急促也。脈沈而喘,熱在內也。熱在內而為寒熱, 
      即諸禁鼓慄皆屬於火之謂。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9.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註解:[1]陽脈而堅,故病在外。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0.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註解:[1]陰脈而堅,故病在內。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1.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
註解:[1]小弱者氣虛,濇者血少,氣虛血少,病久而然。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2.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註解:[1]滑而浮者,脈之陽也,陽脈而疾,邪之盛也,邪盛勢張, 
      是為新病。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3.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註解:[1]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痛。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4.脈滑曰風。
      脈濇曰痺。
註解:[1]滑脈流利,陽也。風性動,亦陽也,故脈滑曰風。
   [1]濇為陰脈,血不足也,故當病痺。
    緩而滑曰熱中。
   [1]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
   [2]啟玄子曰: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5.盛而緊曰脹。
註解:[1]盛而中氣滯,緊而邪有餘,故為脹也。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6.臂多青脈曰脫血。
註解:[1]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 
      言臂則他可知矣。即診尺之義。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7.尺脈緩濇,謂之解㑊。
註解:[1]尺主陰分,緩為氣衰,濇為血少,故當病解㑊。
      解㑊者:因倦難狀之名也。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8.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註解:[1]凡脈盛者邪必盛,邪盛者臥必不安,今脈盛而臥安, 
      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
   [2]此亦承上文尺脈而言,凡尺脈盛者多陰虛,故當脫血。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19.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註解:[1]謂尺膚濇而尺脈滑也,尺膚濇者營血少也,尺脈滑者陰火盛也, 
      陽盛陰虛故為多汗。
   [2]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0.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註解:[1]尺膚寒者,脾之陽衰,以脾主肌肉四支也。
   [2]尺脈細者,腎之陽衰,以腎主二陰下部也,脾腎虛寒,故為後泄。
主題:寸口尺脈診諸病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
條文:21.脈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註解:[1]尺麤為真陰不足,常熱為陰火有餘,故謂之熱中也。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知,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註解:[1]見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脈者,切其寸口之陰陽也; 
      問病者,問其所病之緣因也。知是三者,則曰明曰神曰工,
而診法盡矣。
   [2]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巧,是謂神聖工巧,蓋本諸此。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 
     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註解:[1]此言色脈形肉皆當詳察。在色可望,在脈可按,其於形肉, 
      則當驗於尺之皮膚。
   [2]蓋以尺之皮膚,診時必見,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
   [3]夫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色之與脈,脈之與形肉, 
      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三者皆當參合, 
      故知三則神且明矣。(桴:擊鼓槌也。)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黃帝問曰: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 
     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註解:[1]肝主木,其色青,其脈弦;心主火,其色赤,其脈鉤; 
      脾主土,其色黃,其脈代;肺主金,其色白,其脈毛; 
      腎主水,其色黑,其脈石,五脈義見前十一。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 
     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註解:[1]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 
      以金剋木之類是也。
   [2]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黃帝問於岐伯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如何?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
     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濇,而病變定矣。   
註解:[1]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濇以形體言。
   [2]滑:不濇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濇:不滑也,虛細而遲, 
      往來覺難,如雨霑沙,如刀刮竹。
   [3]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
   [4]愚按此節以緩急大小滑濇而定病變,謂可總諸脈之綱領也。
   [5]然五藏生成論則曰:小大滑濇浮沈,及後世之有不同者, 
      如難經則曰:浮沈長短滑濇,仲景則曰:脈有弦緊浮沈滑濇, 
      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6]滑伯仁曰: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沈遲數滑濇之六脈也。
   [7]所謂不出乎六者,以其足統夫表裏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 
      藏府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沈為陰為裏, 
      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藏,為寒為冷,數為在府,為熱為燥, 
      滑為血有餘,濇為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 
      若以愚見言之,蓋總不出乎表裏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
   [8]如其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沈為在裏, 
      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濇結之屬可類也; 
      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 
      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
   [9]此其大概,皆亦人所易知者,然即此六者之中, 
      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人多不能識也。
   [10]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 
       可升散乎。
   [11]沈為裏矣,而凡表邪初惑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
       則脈必先見沈緊,是沈不可以概言裏,可攻內乎。
   [12]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 
       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可溫中乎。
   [13]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 
       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可寒涼乎。
   [14]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 
       可驟補乎。
   [15]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強不可以概言實, 
       可消伐乎。
   [16]夫如是者,是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 
       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則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此脈道之所以難言,毫釐不可不辨也。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黃帝曰:調之奈何?
     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
     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之皮膚亦濇。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註解:[1]調:察也。此正言脈之與尺,若桴鼓影響之相應, 
      而其為變則有微有甚,蓋甚則病深,微則病淺也。
   [2]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義與此同,見下章。(賁:大也,沸起也。)
主題:診六變與尺相應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7.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 
     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註解:[1]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
   [2]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則脈為根本, 
      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也。
      然必能參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
      斯足稱為上工而十可全其九,若知二知一者,不過中下之材, 
      故所全者亦為六七而已。
   [3]然曰六曰七者,輕易者在前也;曰八曰九者,最難者在後也, 
      易者何難之有,難者豈易言哉?此其等差,雖分上下, 
      而成敗之賢不肖,其相去也天壤矣。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
     為之奈何?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註解:[1]欲診尺以知藏府,故曰從外知內。    
   [1]寸口之脈,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脈,其內可知。通身形體, 
      難以盡見,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 
      其外可知,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2.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 
     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註解:[1]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
      頸脈:人迎脈也。
   [2]窅而不起,按之有窩也,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3.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
註解:[1]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4.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註解:[1]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㑊。
      解㑊者:身體困倦,故欲安臥。
   [2]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5.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註解:[1]澤脂: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6.尺膚濇者,風痺也。
註解:[1]尺膚濇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痺。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7.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註解:[1]如枯魚之鱗,乾濇甚也。
   [2]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
      又下篇肝脈濇甚為溢飲。(泆:溢同)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8.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註解: [1]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
      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癒。
      (出:漸癒之謂)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9.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註解:[1]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0.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
      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註解:[1]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1.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註解:[1]肘:臂髆之節也。一曰曲池以上為肘。肘在上,手在下, 
      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以下也。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2.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註解:[1]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
   [2]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3.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註解:[1]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4.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註解:[1]肘後麤以下三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 
      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5.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註解:[1]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6.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註解:[1]魚上脈青,胃之寒也。
   [2]經脈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
主題:診尺論疾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7.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 
      立死。   
註解:[1]尺炬然熱:火在陰也。人迎大者,陽之勝也,故當失血。
   [2]若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形有餘而氣衰少也,陰虛既極, 
      而煩悗再加,故當立死。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1
心脈: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大小滑濇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
註解:[1]六者為脈之提綱,故帝特舉而問之。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2(心脈:)
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註解:[1]急者:弦之類。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瘛瘲。
   [2]筋脈引急曰瘛,弛長曰瘲。
   [3]弦急之脈多主痛,故微急為心痛引背,心胸有邪,食當不下也。
   [4]大抵弦急之脈,當為此等病,故急甚亦可為心痛, 
      微急亦可為瘛瘲,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餘同此意。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3(心脈)
     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註解:[1]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
   [2]若微緩則為伏梁在心下,而能升能降,及時為唾血, 
      皆心藏之不清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4(心脈)
     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
註解:[1]心脈大甚,心火上炎也,故喉中吤然有聲。
   [2]若其微大而為心痺引背,善淚出者,以手少陰之脈, 
      挾咽喉連目系也。心痺義。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5(心脈)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
註解:[1]心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胃土寒,故善噦。
   [2]若其微小,亦為血脈枯少,故病消癉。(消癉者:肌膚消瘦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6(心脈)
     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註解:[1]心脈滑甚則血熱,血熱則燥,故當為渴。
   [2]若其微滑則熱在於下,當病心疝而引臍腹。
   [3]脈要精微論曰:病名心疝,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 
      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1-7(心脈)
     濇甚為瘖;微濇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註解:[1]心脈濇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瘖也。
   [2]微濇為血溢,濇為當傷血也。維厥者:四維厥逆也, 
      以四支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
   [3]為耳鳴為顛疾者,心亦開竅於耳,而心虛則神亂也。
      (瘖:聲瘂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1(肺脈)
肺脈: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
     若鼻息肉不通。
註解:[1]肺脈急甚,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主顛疾。
   [2]若其微急,亦以風寒有餘,因而致熱,故為寒熱怠惰等病。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2(肺脈)
     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註解:[1]肺脈緩甚者,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
   [2]若其微緩,而為痿瘻偏風,頭下汗出,亦以陽邪在陰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3(肺脈)
     大甚脛腫;微大為肺痺引胸背,起惡日光。
註解:[1]肺脈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
   [2]若其微大,亦由肺熱,故為肺痺引胸背。肺痺者:煩滿喘而嘔也。
      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4(肺脈)
     小甚為泄;微小為清癉。
註解:[1]肺脈小甚,則陽氣虛而府不固,病當為泄。
   [2]若其微小,亦以金衰,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5(肺脈)
     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
註解:[1]肺脈滑甚者,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
   [2]若其微滑,亦為上下出血,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2-6(肺脈)
     濇甚為嘔血;微濇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   
註解:[1]濇脈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濇甚當為嘔血。
   [2]若其微濇,氣當有滯,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 
      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1(肝脈)
肝脈: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註解:[1]肝脈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嗔惡也。
   [2]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
   [3]愚按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其義本此, 
      然雖經以木王東方,故言左脅,而此節本無左字。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2(肝脈)
     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也。
註解:[1]緩為脾脈,以肝脈而緩甚,木土相克也,故善嘔。
   [2]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痺者,皆土為木制,不能運行而然。
      (水瘕:水積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3(肝脈)
     大甚為內癰善嘔衂;微大為肝痺陰縮,欬引小腹。
註解:[1]肝脈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血熱不藏, 
      故為嘔衂。
   [2]若其微大而為肝痺,為陰縮而欬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
      (衂:鼻血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4(肝脈)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註解:[1]肝藏血,肝脈小其則血少而渴,故多飲。
   [2]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5(肝脈)
     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
註解:[1]肝脈滑甚者,熱壅於經,故為㿉疝。
   [2]若其微滑而為遺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
      (㿉:㿗同。溺:尿同)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3-6(肝脈)
     濇甚為溢飲;微濇為瘛攣筋痺。   
註解:[1]肝脈濇甚,氣血衰滯是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濕溢支體, 
      是為溢飲。
   [2]若其微濇而為瘛攣為筋痺,皆血不足以養筋也。(攣:筋急縮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1(脾脈)
脾脈: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註解:[1]脾脈急甚,木乘土也,脾主支體而風氣客之,故為瘛瘲。
   [2]若其微急,亦為肝邪侮脾,則脾不能運而膈食還出, 
      土不制水而復多涎沫也。(沃:水汪然貌)。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2(脾脈)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註解:[1]脾脈宜緩,而緩甚則熱,脾主肌肉四支,故脾熱則為肉痿, 
      及為厥逆。
   [2]若微緩而為風痿四支不用者,以土弱則生風也, 
      痿弱在經而藏無恙,故心慧然若無病。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3(脾脈)
     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裏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註解:[1]脾主中氣,脾脈大甚為陽極,陽極則陰脫,故如擊而仆地。
   [2]若其微大為疝氣,以濕熱在經,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腹裏大者,以膿血在腸胃之外,亦脾氣壅滯所致。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4(脾脈)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註解:[1]脾脈小者,以中焦之陽氣不足,故甚則為寒熱,而微則為消癉。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5(脾脈)
     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
註解:[1]脾脈滑甚,太陰實熱也,太陰合宗筋,故為㿉癃疝。
   [2]若其微滑,濕熱在脾,濕熱薰蒸,故生諸蟲,及為腹熱。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4-6(脾脈)
     濇甚為腸㿉;微濇為內㿉,多下膿血。   
註解:[1]脾脈濇甚而為腸㿉;微濇而為內㿉,及多下膿血者, 
      以濇為氣滯血傷,亦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
      腸㿉內㿉,遠近之分耳。一曰下腫病,蓋即疝漏之屬。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1(腎脈)
腎脈: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註解:[1]腎脈急甚者,風寒在腎,腎主骨,故為骨癲疾。
   [2]若微急而為沈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經也。為奔豚者, 
      寒邪在藏也,為不得前後者,寒邪在陰也。
   [3]按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其義本此。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2(腎脈)
     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註解:[1]腎脈緩甚者陰不足,故為折脊,以足少陰脈貫脊循脊內也。
   [2]若其微緩,腎氣亦虧,腎虧則命門氣衰下焦不化, 
      下不化則復而上出,故病為洞,而食入還出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3(腎脈)
     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少腹,腄腄然上至胃脘, 
     死不治。
註解:[1]腎脈大甚,水虧火王也,故為陰痿。
   [2]若其微大,腎陰亦虛,陰虛則不化,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 
      若至胃脘則水邪盛極,反乘土藏泛濫無制,故死不治, 
      石水義見後二十四(腄:重墜也。腕:當作脘。)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4(腎脈)
     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
註解:[1]腎脈小甚則元陽下衰,故為洞泄。
   [2]若其微小,真氣亦虧,故為消癉。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5(腎脈)
     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註解:[1]腎脈滑甚,陰火盛也,故為癃㿉。(癃:膀胱不利也。㿉:疝也)
   [2]若其微滑,亦由火王,火王則陰虛,故骨痿不能起, 
      起則目暗無所見。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5-6(腎脈)
     濇甚為大癰;微濇為不月沈痔。   
註解:[1]腎脈濇者為精傷,為血少為氣滯,故甚則為大癰,微則為不月, 
      為沈痔。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1(治則)
治則: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
註解:[1]急者:弦緊之謂。仲景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緊則為寒。
      成無己曰:緊則陰氣勝,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而氣化從乎肝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2(治則)
     緩者多熱。
註解:[1]緩者縱緩之狀,非後世遲緩之謂。
   [2]仲景曰:緩則陽氣長;又曰緩者胃氣有餘,故凡縱緩之脈, 
      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3(治則)
     大者多氣少血。
註解:[1]大為陽有餘,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
   [2]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故脈之大者多浮陽而氣化從乎心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4(治則)
     小者血氣皆少。
註解:[1]小者近於微細,在陽為陽虛,在陰為陰弱, 
      脈體屬陰而化從乎腎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5(治則)
     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註解:[1]滑脈為陽,氣血實也,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
   [2]仲景曰:滑者胃氣實。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故滑脈從乎胃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6(治則)
     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註解:[1]濇為氣滯,為血少,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也。
   [2]仲景曰:濇者榮氣不足,亦血少之謂。而此曰多血,似乎有誤, 
      觀下文刺濇者無令其血出,少可知矣,濇脈近毛,
故氣化從乎肺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7(治則)
     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
註解:[1]急者多寒,寒從陰而難去也。(內:納同)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8(治則)
     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鍼,以去其熱。
註解:[1]緩者多熱,熱從陽而易散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9(治則)
     刺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
註解:[1]大者多陰虛,故無出其血。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10(治則)
     刺滑者,疾發鍼而淺內之,以寫其陽氣而去其熱。
註解:[1]與刺緩者略同。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11(治則)
     刺濇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鍼,疾
     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
註解:[1]脈濇者:氣血俱少,難於得氣,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 
      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 
      以脈濇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循:摩按也。痏:刺瘢也。)
主題:藏脈六變病刺不同
出典: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文:6-12(治則)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註解:[1]脈小者為不足,勿取以鍼,可見氣血俱虛者,必不宜刺, 
      而當調以甘藥也。
   [2]愚按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甘之一字,聖人用意深矣。
   [3]蓋藥食之人,必先脾胃,而後五藏得稟其氣,胃氣強則五藏俱盛,
      胃氣弱則五藏俱衰,胃屬土而喜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
      土強則金王,金王則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
      必調以甘藥也。
   [4]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各有補瀉,但彼以五行生克之理, 
      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庶足補中, 
      如四季無土氣不可,五藏無胃氣不可,而春但微弦,
夏但微鉤之義皆是也。
   [5]觀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為補則可。
   [6]若用苦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無是理也。氣味攻補之學, 
      大有妙處,倘不善於調和,則開手便錯,此醫家第一著要義。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 
     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註解:[1]肝脈搏堅而長,肝自病也,藏病於中,色必外見, 
      其色當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藏而在經也,必有墜傷。
   [2]若由搏擊,則血停脅下而氣不利,故令人喘逆。
   [3]若其軟散則肝木不足,脾濕勝之,濕在肌膚,故顏色光澤, 
      病為溢飲。又肝脈濇甚為溢飲。義見前章。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註解:[1]搏:謂弦強搏擊於手也。心脈搏堅而長者,肝邪乘心, 
      藏氣虧甚而失和平之氣也,手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
故令舌卷不能言。
   [2]愚按:搏擊之脈,皆肝邪盛也,肝本屬木,而何五藏皆畏之?
      蓋五藏皆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凡木強者土必衰, 
      脈搏者胃多敗,故堅搏為諸藏所忌。茲心脈搏堅而長者, 
      以心藏之胃氣不足而邪有餘也。
   [3]搏之微則邪亦微,搏之甚則幾於真藏矣,故當以搏之微甚, 
      而察病之淺深,後四藏者皆倣此。
   [4]若語如前而脈則軟散者,心氣將和也。消:盡也。環:周也。
      謂期盡一周而病自己矣。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 
     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註解:[1]邪脈乘脾,脾氣必衰,脾虛無以生血,故本藏之色見於外, 
      脾弱不能生肺,故為少氣。
   [2]若其軟散而色不澤者,尤屬脾虛,脾經之脈,從拇指上內踝前廉,
      循體骨後,交出厥陰之前,故病足體腫若水狀者, 
      以脾虛不能制水也。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
註解:[1]胃脈搏堅,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則陽明火盛,木火交熾, 
      胃經必傷,陽明下行者,從氣衝下髀抵伏免,故病髀如折也。
   [2]若軟而散者,胃氣本虛,陽明支別上行者,由大迎人迎, 
      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食即氣逆滯悶不行, 
      而為食痺。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 
     至令不復散發也。   
註解:[1]肺脈搏堅而長,邪乘肺也。肺系連喉。故為噸唾血。
   [2]若軟而散,則肺虛不歛,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陽, 
      故不可更為發散也。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
     至令不復也。   
註解:[1]邪脈干腎,腎氣必衰,其色黃赤,為火土有餘,而腎水不足, 
      故病腰如折也。
   [2]若其軟散,腎氣本虛,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病少血,
      本原氣衰,故令不能遽復。
   [3]愚按本篇五藏脈病:一日搏堅而長,一日軟而散,而其為病, 
      多皆不足何也?蓋搏堅而長者,邪勝乎正,是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也;軟而散者,本原不足,是謂正氣奪則虛也, 
      一以有邪而致虛,一以無邪本虛,虛雖若一,而病本不同, 
      所當辨也。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7.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註解:[1]心為牡藏,氣本屬陽,今脈緊急,陰寒勝也,以陽藏而為陰勝, 
      故病心疝。
   [2]心疝者,形在少腹,而實以寒乘少陰所致。
   [1]牡:陽也。心屬火而居於鬲上,故曰牡藏。
   [2]心與小腸為表裏,故脈絡相通而為之使,小腸居於少腹, 
      故少腹當有形也。
主題:搏堅軟散為病不同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8.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註解:[1]實為邪有餘故脹滿,虛為正不足故泄利。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夫脈者血之府也。
註解:[1]府,聚也。府庫之謂也。血必聚於經脈之中。
      故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也。然此血字,實兼氣為言, 
      非獨指在血也。故下文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2]又如逆順篇曰: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義可知矣。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長則氣治。
註解:[1]氣充和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短則氣病。
註解:[1]氣不足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數則煩心。
註解:[1]火熱盛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大則病進。
註解:[1]邪方張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上盛則氣高。
註解:[1]寸為上。上盛者,邪壅於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7.下盛則氣脹。
註解:[1]關尺為下,下盛者邪滯於下,故腹為脹滿。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8.代則氣衰。
註解:[1]脈多變更不常者曰代,氣虛無主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9.細則氣少。
註解:[1]脈來微細,正氣不足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0.濇則心痛。
註解:[1]濇為血少氣滯,故為心痛。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1.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註解:[1]渾渾:濁亂不明。革至:如皮革之堅鞭也。湧泉:其來汨汨無序,
      但出不返也。
   [2]若得此脈而病加曰進,色加憔弊,甚至綿綿如寫漆, 
      及如弓弦之斷絕者,皆真氣已竭故死。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2.麤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註解:[1]麤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3.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
註解:[1]來疾者:其來急也。去徐者;其去緩也。上實者:寸盛也。
      下虛者:尺弱也。皆陽強之脈,故為陽厥頂巔之疾。
   [2]滑伯仁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 
      則陰陽虛實不別也。
   [3]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 
      止者為陰。
   [4]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 
      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
   [5]應曰至,息曰止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4.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註解:[1]來之徐,上之虛者,皆陽不足也。
   [2]陽受風氣,故陽虛者必惡風,而惡風之中人,亦必陽氣受之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5.有脈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
註解:[1]沈細者,腎之脈體也。兼數則熱,陰中有火也,故為少陰之陽厥。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6.沈細數散者,寒熱也。
註解:[1]沈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脈數散,陰不固也,故或入之陰, 
      或出之陽,而為往來寒熱。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7.浮而散者,為眴仆。
註解:[1]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者,陰氣脫也,故為眴仆也。
     (眴:眩運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8.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註解:[1]脈浮為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脈, 
      未免為熱。
   [2]若浮而兼躁,乃為陽極,故當在手。在手者,陽中之陽, 
      謂手三陽經也。
   [3]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義同。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9.諸細而沈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註解:[1]沈細為陰,而靜則陰中之陰,故脈但沈細者,病在陰分, 
      當為骨痛。
   [2]若沈細而靜,乃為陰極,故當在足,在足者,陰中之陰, 
      謂足三陰經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0.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註解:[1]數動者:陽脈也。數動一代者,陽邪傷其血氣也,故為洩, 
      及便膿血。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1.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註解:[1]脈失其常曰過,可因切而知也。
   [2]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濇;陰有餘則血多,故脈滑。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2.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註解:[1]陽有餘者陰不足也,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也, 
      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3.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註解:[1]陽餘無汗,以表實也;陰餘身寒,以陰盛也;陰陽有餘, 
      陰邪實表之謂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4.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註解:[1]此下言察病之法,當推求於脈,以決其疑似也。
   [2]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脈則沈遲不浮,是在內而非外, 
      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推:諸釋作推動之推者非)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5.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註解:[1]凡病若在裏而欲推求於內矣。
   [2]然脈者浮數不沈,是在外而非內,故知其身之有熱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6.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註解:[1]凡推求於上部,然脈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 
      上實下虛,故腰足為之清冷也。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7.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註解:[1]凡推求於下部,然脈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以有降無升, 
      清陽不能上達,故為頭項痛也,或以陽虛而陰湊之,
亦為頭項痛也。
   [2]按此兩節,甲乙經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 
      作上而不下,似與上文相類而順,但既曰下而不上,則氣脈在下, 
      何以腰足反清,且本經前二節反言之,後二節順言之也, 
      一反一順,兩得其義,仍當以本經為正。
主題:諸脈證診法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8.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註解:[1]按之至骨沈陰勝也,脈氣少者,血氣衰也,正氣衰而陰氣盛, 
      故為是病。
主題:關格
出典:素問六節藏象論
條文:1.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   
註解:[1]人迎,足陽明胃脈也,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
   [2]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 
      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
   [3]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 
      若用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故人迎寸口而至於盛衰相倍者,乃不免於病矣。
   [4]然人迎候陽,故一盛在少陽,膽與三焦也;二盛在太陽, 
      膀胱小腸也;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四盛已上者, 
      以陽脈盛極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
主題:關格
出典:素問六節藏象論
條文:2.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為關陰。   
註解:[1]寸口,手太陰肺脈也。寸口候陰,故一盛在厥陰,肝與心主也; 
      二盛在少陰,心與腎也;三盛在太陰,脾與肺也;四盛已上者, 
      以陰脈盛極,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
主題:關格
出典:素問六節藏象論
條文:3.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註解:[1]俱盛四倍已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
   [2]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脈盛而至於關格者,以陰陽離絕, 
      不能相營,故至羸敗。
   [3]極:盡也。精氣:天稟也。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
   [4]脈度篇曰: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 
      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 
      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5]愚按:關格脈證,本經垂訓極明,世人病此不少,而歷代醫師, 
      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甚至并其大義而失之,其謬甚矣。
   [6]夫所謂關格者,陰陽否絕,不相榮運,垂羸離敗之候也, 
      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府也,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藏也。
   [7]蓋太陰行氣於三陰,而氣口之脈,亦太陰也,陽明行氣於三陽, 
      而人迎之脈,在結喉之傍也,故古法診三陽之氣於人迎, 
      診三陰之氣於寸口。
   [8]如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正此謂也,其於關格之證,
      則陰陽偏盛之極,而或見於人迎,或見於氣口,皆孤陽之逆候, 
      實真陰之敗竭也,故六府之陰脫者曰格陽。格陽者:陽格於陰也。
   [9]五藏之陰脫者曰關陰,關陰者:陰拒乎陽也。藏府之陰俱脫, 
      故云關格。
   [10]然既曰陰陽關格,必其彼此否絕,似當陰陽對言, 
       而余皆謂之陰脫者何也?正以脈盛之極為無陰,無陰則無根, 
       而孤陽浮露於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 
       余嘗於 司馬田宗伯輩見之,其脈則堅盛至極,其證則喘息日增, 
       甚至手頸通身之脈,俱為振動不已,是皆酒色傷精所致,終至不救。
   [11]故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歟。
   [12]又按關格之脈,如六節藏象,脈度,終始,禁服,經脈等篇,
       言之再四,蓋恐其難明,故宣而又宣,誠重之也,而後世諸賢, 
       鮮有得其旨者,皆能未之察耶?
   [13]夫人迎在頭,係陽明表脈,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寸口在手, 
       係太陰裏脈,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此以陰陽否絕,氣不相營, 
       故名關格,不可易也。
   [14]而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 
       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 
       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沈,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 
       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故仲景宗之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 
       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不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未必至死,
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
   [15]繼自王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且云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以致後世惑亂,遂并陰陽表裏大義,盡皆失之。
   [16]迨及東垣之宗脈者,則亦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曰氣口之脈, 
       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人迎之脈, 
       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17]其宗仲景者,則亦曰格則吐逆,關則不便,甚至丹溪, 
       則特立關格一門,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 
       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 
       其說愈乖,其義愈失,致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欲求無誤,
其可得乎?
   [18]獨近代馬玄臺知諸子之非,而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 
       曰嗚呼痛哉軒岐之旨乎?
   [19]秦張王李朱,後世業醫者所宗,尚與內經渺然如此, 
       況能使後世下工,復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也, 
       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治關格脈之病證,
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此馬子之言誠是矣。
   [20]然觀其諸篇之註,則亦未詳經義,謬宗叔和,仍以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 
       而仍失本經表裏陰陽根本對待之義,此其復為誤也, 
       故於陰陽別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竟皆謬註?嗚呼! 
       玄臺哀前人之誤而余復哀其誤,所謂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使余之後人,又復有哀余之誤者,余誠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 
       乃又不如無矣。
主題:關格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註解:[1]素問脈要精微論: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亦為關格也。
   [2]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
      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 
      此邪氣之有餘,有餘者反為精也。
   [3]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 
      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曰為消也。
主題:關格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註解:[1]如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寸口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 
      秋冬寸口應太過,而人迎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
是不足者為精也。
   [2]春夏寸口應不足,而人迎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 
      秋冬人迎應不足,而寸口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
是有餘者為消也。
   [3]應不足有而餘者,邪之日盛;應有餘而不足者,正必日消。
      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不相營,皆名關格。
主題:孕娠
出典:素問平人氣象論.陰陽別論
條文:1.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註解:[1]手少陰:心脈也。脈要精微論曰:上附上,左外以候心, 
      故心脈當診於左寸,動甚者,流利滑動也,心生血。血王乃能胎, 
      婦人心脈動甚者,血王而然,故當妊子。
   [2]啟玄子云:手少陰脈,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
   [3]蓋指心經之脈,即神門穴也,其說甚善,然以余之驗,左寸亦應。
      (任:妊同,孕也)
主題:孕娠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2.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註解:[1]素問陰陽別論:陰,如前手少陰也,或兼足少陰而言亦可, 
      蓋心主血,腎主子官,皆胎孕之所主也。
   [2]搏:搏擊於手也。陽別者,言陰脈搏手,似乎陽邪, 
      然其鼓動滑利,本非邪脈,蓋以陰中見陽而別有和調之象,
是謂陰搏陽別也。
   [3]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亦此之義。
   [4]王氏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
   [5]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沈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6]愚按妊子有子之義,乃男子女子之通稱,蓋本經以孕育為言, 
      而於男女皆稱子,非男曰子而女則否也,後世以此為男子者非。
      然本經未分男女,而男女之別將何如?考之叔和脈經曰: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又曰:左手沈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
      又曰: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又曰:得太陰脈為男, 
      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沈,太陽脈浮,自後凡言妊脈者,總不出此。
   [7]滑伯仁則曰:左手尺脈洪大為男,右手沈實為女。
      近代徐東臬:男女之別,須審陰陽,右肺盛,陰狀多,俱主弄瓦, 
      左入盛,陽狀多,俱主弄璋。備察諸義,固已詳盡,
然多彼此矛盾,難以憑據。
   [8]若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 
      右為陰,以寸尺分陰陽,則寸為陽尺為陰,以脈體分陰陽, 
      則鼓搏沈實為陽,虛弱浮澀為陰,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 
      庶為一定之論,然猶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 
      尺寸之素強素弱,斯足以盡其妙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註解:[1]滿: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
   [2]此言肝腎肺經,皆能為滿,若其脈實,當為浮腫,而辨如下文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肺之雍,喘而兩胠滿。
註解:[1]肺居膈上,其系橫出腋下,故肺雍則喘而兩胠滿。
   [2]雍:壅同。胠:腋下脅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註解:[1]肝經之脈環陰器,布脅肋,故肝雍則兩胠滿而不得小便。
   [2]肝主驚駭,臥則氣愈雍,故多驚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4.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註解:[1]腎脈循內踝之後,上腨,出膕內廉,上股內屬腎絡膀胱而上行, 
      故腎經雍則胠下至少腹脹滿也。
   [2]足脛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自髀至胻,或為大, 
      或為跛或掉易無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腎經雍滯,不能運行所致。
   [3]胠下:諸本皆偏腳下,甲乙經作胠下者是,今從之。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5.心脈滿大,癇瘛筋攣。
註解:[1]心脈滿大,火有餘也,心主血脈,火盛則血涸,故癇瘛而筋攣。
   [2]癇:癲癇也。瘛:抽搐也。攣:拘攣也,下同。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6.肝脈小急,癎瘛筋攣。
註解:[1]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餘,故為是病。
   [2]夫癎瘛筋攣病一也,而心肝一經皆有之,一以內熱,一以風寒, 
      寒熱不同,血衰一也,故同有是病。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7.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註解:[1]騖:馳驟也。暴:急疾也。驚駭者肝之病,故肝脈急亂者, 
      因驚駭而然。甚有脈不至而聲瘖者,以猝驚則氣逆,逆則脈不通, 
      而肝經之脈循喉嚨,故聲瘖而不出也。
   [2]然此特一時之氣逆耳,氣通則愈矣,故不治自已。
      (瘖:聲不出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8.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註解:[1]三脈細小而急,陰邪聚於陰分也,故當隨三經之位而為瘕。
      (瘕:癥瘕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9.腎肝并沈為石水,并浮為風水,并虛為死,并小弦欲驚。
註解:[1]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腎肝在下,肝主風,腎主水。肝腎俱沈者,
      陰中陰病也,當病石水。石水者,凝結少腹,沈堅在下也。
   [2]肝腎俱浮者,陰中陽病也,當病風水。風水者,遊行四體, 
      浮泛於上也。諸篇水證詳義,當考會通類水脹證。
   [3]腎為五藏之根,肝為發生之主,根本空虛,有表無裏也,故當死。
   [4]肝腎并小,真陰虛也,小而兼弦,木邪勝也,氣虛膽怯, 
      故為欲驚。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0.腎脈大急沈,肝脈大急沈,皆為疝。
註解:[1]疝者:寒氣結聚所為。脈急者挾肝邪,脈沈者在陰分,沈急而大,
      陰邪盛也,肝腎之脈絡小腹,結為陰器,寒邪居之,故當病疝。
   [2]愚按疝病乃寒挾邪之證,或結於少腹,或結於睪丸, 
      或結於睪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絞痛,脈必急搏者, 
      多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
   [3]如四時刺逆從論曰:肺風疝。脾風疝之類,皆兼一風字, 
      其必挾肝邪可知。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1.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沈搏為肺疝。
註解:[1]病疝為心脈搏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
   [2]肺脈沈搏者,寒挾肝邪乘肺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2.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註解:[1]三陽:手足太陽經也。三陰:手足太陰經也。邪聚三陽為瘕聚, 
      邪聚三陰為疝氣。
   [2]凡脈急者皆邪盛也,前言肝腎心肺,而此言脾經, 
      所以五藏皆有疝。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3.二陰急為癇瘚,二陽急為驚。
註解:[1]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
   [2]脈急者為風寒,邪乘心腎,故為癎為厥,木邪乘胃,故發為驚。
   [3]陽明脈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香而驚者,土惡木也, 
      是亦此義。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4.脾脈外鼓沈為腸澼,久自已。
註解:[1]沈為在裏,而兼外鼓者,邪不甚深,雖為腸澼,久當自已。
      (腸澼:下痢也)
   [2]凡心肝脾腎,皆主陰分。或寒濕,或熱,各有所傷, 
      乃自大腸下血,均謂為腸澼。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5.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註解:[1]肝脈急大,則邪盛難癒,今脈小緩,為邪輕易治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6.腎脈小搏沈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
註解:[1]腎居下部,其脈本沈,若小而搏,為陰氣不足,而陽邪乘之, 
      故為腸澼下血。
   [2]若其血溫身熱者,邪火有餘,真陰喪敗也,故當死。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7.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沈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
      熱見七日死。   
註解:[1]心生血,肝藏血,故二藏之僻亦下血,而不獨腎也。
   [2]然心肝二藏,木火同氣,故同病者為順而可治。
   [3]若肝脾同病,是為土敗木賊,其難治也明矣。
   [4]心肝之脈,小沈而濇,以陰不足而血傷也,故為腸澼。
   [5]然脈沈細者不當熱,今脈小身熱是為逆,故當死, 
      而死於熱見七日者,六陰敗盡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8.胃脈沈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註解:[1]沈鼓濇,陽不足也。外鼓大,陰受傷也。小堅而急,陰邪勝也。
   [2]胃為水穀之海,心為血脈之主,胃氣既傷,血脈又病, 
      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19.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註解:[1]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
      今以偏枯而男子發左,女子發右,是逆證也。
   [2]若聲不瘖,舌可轉,則雖逆於經,未甚於藏,乃為可治, 
      而一月當起。若偏枯而瘖者,腎氣內竭而然,其病必甚。
   [3]如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
   [4]正以腎脈循喉嚨挾舌本故耳。左右逆從義,見論治類十四。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0.其從者瘖,三歲起。
註解:[1]若男發於右而不發於左,女發於左而不發於右皆謂之從。
      (從:順也)
   [2]然證雖從而聲則瘖,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三歲而後起。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1.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註解:[1]以氣血方剛之年,輒見偏枯廢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 
      不出三年死矣。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2.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註解:[1]搏脈弦強,陰虛者最忌之。
   [2]凡諸失血鼻衂之疾,其脈搏而身熱,真陰脫敗也,故當死。
   [3]然失血之證多陰虛,陰虛之脈多浮大,故懸鉤而浮,乃其常脈, 
      無足慮也。懸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沈,如物懸空之意, 
      謂脈雖浮鉤,而未失中和之氣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3.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註解:[1]喘者如氣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謂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1]數脈主熱,而如數者,實非真數之脈。
   [2]蓋以猝動肝心之火,故令人暴驚,然脈非真數, 
      故俟三四日而氣衰自愈矣。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4.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 
      微見九十日死。
註解:[1]此下皆言死期也。浮合:如浮波之合,後以催前,泛泛無常也。
   [2]一息十至以上,其狀如數,而實非數熱之脈,是經氣之衰極也。
   [3]微見:始見也。言初見此脈,便可期九十日而死,若見之已久, 
      則不必九十日矣,所以在九十日者,以時更季易, 
      天道變而人氣從之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5.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註解:[1]如火薪然者,來如焰之銳,去如減之速,此火藏無根之脈, 
      而心經之精氣與奪也,夏令火王,猶為可支,草乾而死, 
      陽盡時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6.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註解:[1]如散葉者,浮泛無根也,此以肝氣大虛,全無收歛,木葉落者, 
      金勝而木敗,肝死時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7.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註解:[1]省客:如省問之客,或去或來也。塞者或無而止,鼓者或有搏, 
      是腎原不固,而無所主持也。
   [2]棗華之候,初夏時也,懸者華之開,去者華之落, 
      言於棗華開落之時,火王而水敗,腎虛者死矣。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8.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註解:[1]丸泥者:泥彈之狀,堅強短檣之謂,此胃精中氣之不足也。
   [2]榆莢,榆錢也,春深而落,木王之時,土敗者死。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29.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註解:[1]橫格:如橫木之格於指下,長而且堅,是為木之真藏, 
      而膽氣之不足也。
   [2]禾熟之秋,金令王也,故木敗而死。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0.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註解:[1]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真元虧損之脈也。
   [2]胞:子宮也。命門元陽之所聚也,胞之脈繫於腎,腎之脈繫舌本,
      胞氣不足,當靜而無言。今反善言,是陰氣不藏,而虛陽外見, 
      時及下霜,虛陽消散而死矣,故與其善言者, 
      不若無言者為腎氣猶靜,而尚可治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1.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註解:[1]交漆者:如寫漆之交,左右傍至,纏綿不清也。微見,初見也, 
      三十日為月建之易,而陰陽偏收者,不過一月之期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2.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韮英而死。
註解:[1]湧泉者:如泉之湧,有升伙降,而浮鼓於肌肉之中, 
      是足太陽膀胱之氣不足也。
   [2]膀胱為三陽之主外,今其外實內虛,陰精不足,故為少氣, 
      當至味韮英之時而死者,以冬盡春初,水漸衰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3.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 
      白壘發死。   
註解:[1]頹土之狀,虛大無力,而按之即不可得,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
      ,黑為水之色,土敗極而水反乘之,故當死。
   [2]壘:櫐同,即蓬櫐之屬,櫐有五種也,而白色發於春,木王之時,
      土當敗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4.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   
註解:[1]懸雍:喉間下垂肉乳也。如懸雍浮揣切之益大者,浮短孤懸, 
      有上無下也。俞皆在背,為十二經藏氣之所繫,水凝而死, 
      陰氣盛而孤陽絕也。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5.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苑熱寒熱, 
      獨并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註解:[1]偃刀:臥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如刀背也, 
      此以五藏苑熱而發為寒熱,陽王則陰消,故獨并於腎也, 
      腰者腎之府,腎陰既虧,則不能起坐,立春陽盛,陰日以衰,
所以當死。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6.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註解:[1]如丸:短而小也。直:當也。言滑小無根,而不勝按也。
      大腸應庚金,棗葉生初夏,火王則金衰,故死。
主題:諸經脈證死期
出典:素問大奇論全
條文:37.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   
註解:[1]如華,如草木之華,而輕浮柔弱也。小腸屬丙火,與心為表裏, 
      小腸不足,則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氣怯而寧也, 
      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
   [2]丙火墓於戊,故當季秋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帝曰:決死生奈何?
註解:[1]謂因其形證脈息,而欲預知其死生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註解:[1]形盛脈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外有餘而中不足, 
      枝葉盛而根本虛也,故危亡近矣。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註解:[1]形體消瘦,而脈反大,胸中反多氣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 
      陰形既敗,孤陽無獨留之理,故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4.形氣相得者生。
註解:[1]體貌為形,陰也;運行屬氣,陽也。陰主靜,陽無陰不成; 
      陽主動,陰無陽不生,故形以寓氣,氣以運行,陰陽當和, 
      不得相失,如形盛脈大,形瘦脈細,皆為相得,相得者生, 
      反此者危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5.參伍不調者病。
註解:[1]三以相參,伍以相類,謂之不調。凡或大或小,或遲或疾, 
      往來出入而無常度者,皆病脈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6.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註解:[1]三部九候義見前第五。皆相失者,謂失其常。如下文乍疎乍數, 
      失時,真藏,脫肉,七診之類皆是也,故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7.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註解:[1]上下左右,即三部九候,而各有左右也。
   [2]參者:謂大數而鼓。如杵之春,陽極之脈也,故曰病甚, 
      甚至息數相失,而不可數計者死。
   [3]脈法曰:人一呼脈再至,一吸脈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 
      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今相失而不可數, 
      蓋不止於五六至矣,必死可知。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8.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註解:[1]三部之脈,上部在頭,中部在手,下部在足。
   [2]此言中部之脈雖獨調,而頭足眾藏之脈,已失其常者當死。
      若中部之脈減於上下二部者,中氣大衰也亦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9.目內陷者死。
註解:[1]五藏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內陷者,陽精脫矣, 
      故必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0.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
註解:[1]手足之絡,皆可取而驗之。手踝之上,手太陰肺絡也;足踝之上,
      足太陰脾絡也。肺藏氣而主治節,脾屬土而主灌溉,故可取之, 
      以察吉凶。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1.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註解:[1]應:動也。應過五寸以上,氣脈充也。蠕蠕:蟲行貌。
      謂其要滑而勻和也,是為不病之脈。
   [2]疾:急疾也。渾渾:濁亂也。徐徐:遲緩也。不能至五寸者, 
      氣脈衰,彈之不應者,氣脈絕,故微則為病,而甚者為死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2.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註解:[1]脾胃竭則肌肉消,肝腎敗則筋骨憊,肉脫身重,死期至矣。
   [2]不去者:不能動搖來去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3.中部乍疎乍數者死。
註解:[1]中部:兩手脈也。乍疎乍數者,氣脈敗亂之兆也,故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4.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註解:[1]代而鉤者,俱應夏氣,而夏氣在絡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5.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註解:[1]上下若一,言其大小遲疾,皆貴乎和平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6.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註解:[1]應不俱者,脈失常度,逆順無倫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7.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註解:[1]死生之期,察其克賊生王,而可知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8.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註解:[1]經者常脈,病者病脈,不知其常,不足以知變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19.真藏脈見者勝死。
註解:[1]真藏脈義見後。勝死:謂遇其勝己之時而死。如肝見庚辛, 
      脾見甲乙之類是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0.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註解:[1]足太陽之脈,下者合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上者起目內眥,
      其脈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2]故太陽氣絕者,血枯筋急,足不可屈伸,而死必戴眼。
      戴眼者:睛上視而瞪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1.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註解:[1]言死時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2.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沈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註解:[1]夜半者:一日之冬也,陰盡陽生,故陰極者死。
      日中者:一日之夏也,陽盡陰生,故陽極者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3.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註解:[1]平旦者,一日之春,陰陽之半也,故寒熱病者, 
      亦於陰陽出入之時而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4.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註解:[1]以陽助陽,真陰竭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5.病風者,以日夕死。
註解:[1]日夕者,一日之秋也,風木同氣,遇金而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6.病水者,以夜半死。
註解:[1]亥子生王,邪盛極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7.其脈乍疎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註解:[1]脈變不常者,中虛無主也。
   [2]日之四季,辰戊丑未也,四季為五行之墓地,故敗竭之藏, 
      遇之而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8.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註解:[1]脾主肌肉,為五藏之本,未有脾氣脫而能生者,故九候雖調亦死。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29.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註解:[1]七診義見前章第六。從:順也。謂脈順四時之令, 
      及得諸經之體者,雖有獨大獨小等脈,不至死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0.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 
      故言不死。   
註解:[1]風者,陽病也,故偶感於風,則陽分之脈,或大或疾。
      經月者,常期也,故適值去血,則陰分之脈或小或遲,或為陷下, 
      此皆似七診之脈而實非也,皆不可以言死,然則非外感及經月之病, 
      而得七診之脈者,非吉兆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1.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註解:[1]此承上文,而言風氣經月之病,本非七診之類, 
      若其果係脈息證候之敗者,又非不死之比。然其死也,必發噦噫。
   [2]蓋 出於胃,土氣敗也,噫出於心,陰邪勝也。
      (噦:呃逆也)(噫:噯氣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2.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沈,
      以上下逆從循之。   
註解:[1]凡診病之道,必問其始病者,察致病之由也。
   [2]求今之方病者,察見在之證也,本末既明,而後切按其脈, 
      以參合其在經在絡,或浮或沈,上下逆從,各因其次以治之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3.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註解:[1]疾:言力強有神。遲:言氣衰不足。
   [2]若脈不往來者,陰陽俱脫。皮膚著者,血液已盡, 
      謂皮膚枯槁著骨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4.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   
註解:[1]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治其經,謂即其經而刺之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5.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註解:[1]絡之小者為孫,即絡脈之別,而浮於肌膚者也。
   [2]經脈篇曰:諸刺絡脈者,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發為痺也,故曰治其血。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6.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註解:[1]血病而身痛者,不止於孫絡,而經亦有滯也,當隨其經絡而刺之。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7.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註解:[1]奇邪者:不入於經而病於絡也。
   [2]邪客大絡,則左注右,右注左,其氣無常處,故當繆刺之。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8.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註解:[1]留:病留滯也。瘦:形消瘦也。不移:不遷動也。
   [2]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於四支八谿之間,有所結聚, 
      故當於節之會處,索而刺之,斯可平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39.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註解:[1]上實下虛,有所隔也,故當切其脈以求之,從其經以取之, 
      索其絡脈之有結滯者,刺出其血,結滯去而通達見矣。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40.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註解:[1]瞳子高者,目上視也。戴眼者:上視之甚,而定直不動也。
   [2]此重明上文足太陽之證,而分其輕重以決死生也。
主題:決生死
出典:素問三部九候論
條文:41.手指及手外踝,五指留鍼。
註解:[1]本節義不相屬,及前節單言太陽,而不及他經,必皆古文之脫簡。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1.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註解:[1]四經應四時,肝木應春,心火應夏,肺金應秋,腎水應冬。
   [2]不言脾者,脾主四經,而土王四季也。十二從應十二月, 
      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應十二月之氣,
而在人則應十二經之脈也。
   [3]所謂從者,節手之三陰從藏走手等義。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2.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註解:[1]脈有陰陽,最當詳辨。必知陽脈之體,而後能察陰脈; 
      必知陰脈之體,而後能察陽脈。陽中有陰,似陽非陽也; 
      陰中有陽,似陰非陰也。
   [2]辨陰陽未必難,辨真假為難耳,誤認者殺人反掌。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3.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註解:[1]陽者,如下文所謂胃脘之陽,即胃氣也。
   [2]五者,即五藏之脈,如肝弦、心鉤、脾軟、肺毛、腎石也, 
      以一藏而兼五脈,則五藏互見,是為五五二十五脈也。
   [3]然五藏之脈皆不可以無胃氣,故曰凡陽有五,而二十五脈, 
      亦皆不可無胃氣,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陽也。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4.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註解:[1]陰者,無陽之謂。無陽者,即無陽明之胃氣,而本藏之陰脈獨見,
      如但弦但鉤之類,是為真藏,胃氣敗也,故必死。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5.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註解:[1]胃屬陽明,胃脘之陽,言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
   [2]五藏賴之以為根者也,故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
      即此之謂。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6.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註解:[1]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 
      能別純氣之真藏,則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
   [2]按玉機真藏論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其義與此互有發明。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7.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註解:[1]三陽在頭,指人迎也。三陰在手,指氣口也。
   [2]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於三陽,蓋三陽之氣, 
      以陽明胃氣為本,而陽明動脈曰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 
      故曰三陽在頭。
   [3]又曰:足太陰者三陰也,為之行氣於三陰,蓋三陰之氣, 
      以太陰脾氣為本,然脾脈本非氣口,何云在手?
   [4]如五藏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而變見於氣口, 
      氣口亦太陰也,故曰三陰在手。
   [5]上文以真藏胃氣言陰陽,此節以人迎口言陰陽,蓋彼言脈體, 
      此言脈位,二者相依,所謂一也。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8.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註解:[1]此與前節稍同,而復言之者。
   [2]蓋前以真藏胃氣言,而此以陰陽表裏言,是正與玉機真藏論者同,
      二義相關皆不可缺,觀者當會通其意可也。忌時,言氣有衰王, 
      病有時忌也。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9.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註解:[1]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無與謀。
主題:脈有陰陽真藏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10.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註解:[1]脈之陰陽,其概如此,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此其要也。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
     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   
註解:[1]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
   [2]尺膚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者,大骨之枯藁也。
   [3]尺膚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
   [4]腎主骨,骨枯則腎敗矣。脾主肉,肉陷則脾敗矣。
      肺主氣,氣滿喘息則肺敗矣。
   [5]氣不歸原,形體振動,孤陽外浮而真陰虧矣。三陰虧損, 
      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也,若見真藏脈已見, 
      則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賊之日而定其期矣。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2.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 
     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   
註解:[1]內痛引肩項,病及心經矣,較前已甚,期一月死,一月者, 
      豐建移而氣易也。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3.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
     脫肉破䐃,真藏見,十日之內死。   
註解:[1]身熱者:陰氣去也。脫肉者:肌肉消盡也。
      破䐃者:臥久骨露而筋肉敗者也。是為五藏俱傷,
而真藏又見,當十日之內死。
   [2]十日者:天干盡而旬氣易也。
   [3]月字誤,當作日。䐃:筋肉結聚之處也。
   [4]啟玄子曰:肘膝後肉如塊者。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4.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
     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註解:[1]骨枯肉陷,脾腎已虧,兼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雖諸證未全, 
      真藏未見,然敗竭之兆,僅支一年,歲易氣新,不能再振矣。
   [2]若一見真藏,乃可必其死期也。
   [3]來見誤,當作未見。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5.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
     破䐃脫肉,目匡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註解:[1]五藏敗證俱見,而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者,神氣已脫, 
      故當立死。
   [2]若其見人者,神氣猶在,故必待克賊之時而死。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6.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 
     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脫, 
     真藏雖不見猶死也。   
註解:[1]急虛者:言元氣暴傷而忽甚也。故其邪中於身,必猝然而至, 
      譬之墮者溺者,旦時莫測,有不可以常期論也。若脈絕不至, 
      或一呼五六至者,皆藏氣竭,而命當盡也, 
      故不必其形肉脫而真藏見,如上文以漸衰憊而死有期也。
   [2]息字誤,當作呼。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7.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   
註解:[1]此下皆言真藏脈也。
   [2]肝之真藏如刀刃,如琴瑟弦者,言細急堅搏,而非微弦之本體也。
      青本木色,而兼白不澤者,金克木也。五藏率以毛折死者, 
      皮毛得血氣而充,毛折則精氣敗矣,故皆死,下同。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8.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註解:[1]堅而搏,如循薏苡子者,短實堅強,而非微鉤之本體, 
      心脈之真藏也,赤本火色,而兼黑不澤者,水克火也,故死。
   [2]毛折義如前。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9.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註解:[1]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浮虛無力之甚,而非微毛之本體, 
      肺脈之真藏也。
   [2]白本金色,而兼赤不澤者,火克金也,故死。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0.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註解:[1]搏而絕,搏之甚也。
   [2]如指彈石辟辟然,沈而堅也,皆非微石之本體而為腎脈之真藏也。
   [3]黑本水色,兼黃不澤者,土克水也,故死。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1.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疎,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註解:[1]弱而乍數乍疎,則和緩全無,而非微耎弱之本體,髀脈之真藏也。
   [2]黃本土色,而兼青不澤者,木克土也,故死。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2.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註解:[1]無胃氣者,即名真藏,皆為不治之脈。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3.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註解:[1]胃為水穀之海,以養五藏,故為之本。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4.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註解:[1]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藏氣必因胃氣, 
      乃得至於手太陰,而脈則見於氣口,此所以五藏之脈, 
      必賴胃氣以為之主也。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5.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註解:[1]以時自為,如春而但弦,夏而但鉤之類,皆五藏不因於胃氣, 
      即真藏之見也。
主題:骨枯肉陷真藏脈見者死
出典:素問玉機真藏論
條文:16.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 
      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註解:[1]凡邪氣盛而正氣竭者,是病勝藏也,故真藏之邪獨見, 
      真藏獨見者胃氣必敗,故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 
      則胃氣不見於脈,此所以為危兆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1.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註解:[1]真脈之藏脈,即真藏也。懸絕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異常也。
   [2]十八日者,為木金成數之餘,金勝木而死也。
   [3]此下死期,悉遵王氏之意,以河圖計數,誠為得理,然或言生數,
      或言成數,若不歸一,弗能無疑。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2.心至懸絕,九日死。
註解:[1]九日者,為火水生成數之餘,火勝火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3.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註解:[1]十二日者,為金火生成數之餘,火勝金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4.腎至懸絕,七日死。
註解:[1]七日者,為水土生數之餘,土勝水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5.脾至懸絕,四日死。
註解:[1]四日者,為土木生數之餘,木勝土也。
   [2]凡此者皆不勝克賊之氣,故真藏獨見者,氣敗而危矣。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6.肝見庚辛死。
註解:[1]素問平人氣象論:此言真藏脈見者,遇克賊之日而死,庚辛為金,
      伐肝木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7.心見壬癸死。
註解:[1]壬癸屬水,滅心火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8.脾見甲乙死。
註解:[1]甲乙屬木,克脾土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9.肺見丙丁死。
註解:[1]丙丁屬火,爍肺金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10.腎見戊己死。
註解:[1]戊己屬土,傷腎水也。
主題:真藏脈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平人氣象論
條文:11.是謂真藏見皆死。
註解:[1]此即三部九候論,所謂真藏脈見者勝死之義。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1.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註解:[1]註見前二十三。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2.陰陽虛,腸澼死。
註解:[1]陰陽虛者,尺寸俱虛也。腸澼:利膿血也。
   [2]胃氣不留,魄門不禁,而陰陽虛者,藏氣竭也,故死。
   [3]通評虛實論曰:滑大者曰生,懸濇者曰死。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3.陽加於陰,謂之汗。
註解:[1]陽言脈體,陰言脈位,汗液屬陰,而陽加於陰,陰氣泄矣, 
      故陰脈多陽者多汗。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4.陰虛陽搏,謂之崩。
註解:[1]陰虛者沈取不足,陽搏者浮取有餘,陽實陰虛, 
      故為內崩失血之證。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5.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註解:[1]三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也。搏:即真藏之擊搏也。
   [2]二十日者,脾肺成數之餘。夜半陰極,氣盡故死。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6.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註解:[1]二陰,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也。十三日者,心腎之成數也, 
      夕時者,陰陽相半,水火分爭之會也。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7.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
註解:[1]一陰,手厥陰心主,足厥陰肝也。
   [2]十日者,肝心生成之數也。
   [3]平旦者,木火王極,而邪更甚故死。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8.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註解:[1]三陽,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
   [2]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搏且鼓, 
      陽邪之盛極也。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9.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註解:[1]三陰三陽,脾、肺、小腸、膀胱也。四藏俱搏則上下俱病, 
      故在上則心腹脹滿,至於發盡。發盡者,脹之極也。
      在下則不得隱曲,陰道不利者。四藏俱病,惟以胃氣為主, 
      土數五,五數盡而死矣。
主題: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出典:素問陰陽別論
條文:10.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註解:[1]二陽,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十日者腸胃生數之餘地。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註解:[1]精明見於目,五色顏於面,皆五氣之精華也。
   [2]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3]本類首章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以此參伍, 
      決死生之分,皆此之謂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註解:[1]蒼璧之澤,青而明潤,藍色青而沈晦,此木色之善惡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註解:[1]白裹朱,隱然紅潤而不露也。赭:代赭者,色赤而紫, 
      此火色之善惡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註解:[1]羅裹雄黃,光澤而隱,黃土之色,沈滯無神,此土色之善惡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註解:[1]鳥羽白而明,鹽色白而暗,此金色之善惡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註解:[1]重漆之色,光彩而潤,地之蒼黑,枯暗如塵,此水色之善惡也。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7.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註解:[1]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見,壽不遠矣。
主題:精明五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8.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 
     如是則精衰矣。   
註解:[1]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精聚則神全。
   [2]若其顛倒錯亂,是精衰而神散矣,豈久安之兆哉?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1.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 
     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
註解:[1]刺法當知藏氣,欲知藏氣,當於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 
      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
   [1]五藏藏於中,五官見於外,內外相應,故為五藏之閱。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2.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 
     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   
註解:[1]可為常者,常行之法。五藏之脈,察於氣口,五藏之色, 
      察於明堂。
   [2]明堂者:鼻也,色應其時,乃其常也。
   [3]然色見於外,而病在外,是為經氣入藏,故當治裏。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3.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善蔽見外, 
     方壁高基,引垂居位。   
註解:[1]此言五官諸部,皆當詳辨,不惟察色於明堂也。
   [2]闕:眉間也。庭:顏也。張:布列也。蕃:頰側也。蔽:耳門也。
      壁:墻壁也。基:骨骼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也。
   [3]此於五色之外,而言其部位之隆厚也。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4.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
註解:[1]形色皆佳,乃為壽具,故中百歲。
   [2]治:不亂也。中:宜也,堪也。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5.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致, 
     故可苦以鍼。   
註解:[1]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已, 
      而可苦以鍼也。
   [2]然則血氣內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鍼可知。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6.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註解:[1]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 
      耳為腎之竅。
   [2]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穀,別滋味, 
      聽聲音者也。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7.黃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皆青,脾病者脣黃,
     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註解:[1]此雖以五藏之色,見於五藏之官為言,然各部有互見者,又當因其
      理而變通也。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8.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 
     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註解:[1]安出安見,言脈色安然無恙也。
      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1]若此者,部位骨骼,既無所善,則脈色雖平,不色於殆, 
      尚何疾之能堪哉?
   [2]是以人之壽夭,尤當以骨骼為主。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9.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註解:[1]五色見於明堂,而明堂居面之中,故五藏之氣, 
      亦仍當有各部之辨。
主題:五官五閱
出典: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條文:10.岐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註解:[1]府藏居於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之色, 
      亦如其度,如後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 
     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 
     壽必中百歲。
註解:[1]諸臣之中,惟雷公獨少,故自稱小子。
   [1]顏為額角,即天庭也。蕃蔽者:屏蔽四旁,即蕃籬之義。
      十步之外,而骨骼明顯,其方大豐隆可知,故能壽終百歲。
   [2]蓋五色之決,不獨於明堂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於中央,六府挾其兩側, 
   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藏安於胸中,真色以致, 
   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註解:[1]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府之候,皆在四旁, 
      故一曰次於中央,一曰挾其兩側,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
      心為君主,故曰王宮。
   [2]惟五藏和平,而安於胸中,則其正色自致,病色不見, 
      明堂必然清潤,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部位諸義,詳如下文。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
   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其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註解:[1]不辨者,色失常度,而變易難辨也。五色之見,各有其部, 
      惟其部骨弱陷之處,然後易受邪,而不免於病矣。
   [2]若其色部雖有變見,但彼此先王,互相乘襲,而無克賊之見者, 
      雖病甚不死。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註解:[1]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
     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沈者,病益甚在中。
     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註解:[1]益甚言進,方衰言退也。外內皆在,表裏俱當察也。
   [2]脈口者,太陰藏脈也,故曰在中而主五藏。
   [3]人迎者,陽明府脈也,故曰在外而主六府。
   [4]脈口滑小緊沈者,陰分之邪盛也;人迎大緊以浮者, 
      陽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6.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
     人迎沈而滑者,病日損。   
註解:[1]脈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2]人迎為陽,沈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損:滅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7.其脈口滑以沈者,病日進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註解:[1]脈口人迎,經分表裏,故其沈滑浮滑而病日進者, 
      有在內在外之辨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8.脈之浮沈及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
註解:[1]人迎寸口之脈,其浮沈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 
      故病難已。
   [2]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則義有可知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9.病之在藏,沈而大者易已,小為逆。
     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註解:[1]病在藏者,在六陰也,陰本當沈,而大為有神,有神者陰氣充也,
      故易已。若沈而細小,則真陰衰而為逆矣。
   [2]病在府者,在六陽也。陽病得陽脈者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已, 
      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0.人迎盛堅者,傷於寒。
      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註解:[1]人迎主表,脈盛而堅者,寒傷三陽也,是為外感。氣口主裏, 
      脈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內傷,此古有之法也。
   [2]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說。
   [3]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裏之義久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1.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
      黃帝曰:其色麤以明,沈夭者為其。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如雲撤散者,病方已。   
註解:[1]間甚,輕重也。麤:顯也。言色有顯而明。
      若沈夭者,其病必甚也。
   [2]上行者,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
      下行者,滯氣將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2.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
      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
      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註解:[1]各有藏部,統言色藏所屬,各有分部也。
   [2]外部言六府之表,六府挾其兩側也;內部言五藏之裏, 
      五藏次於中央也。
   [3]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內部者,其病自表入裏, 
      是外為本而內為標,故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內。
   [4]若先起內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裏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標, 
      故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
   [5]若反之者,皆為誤治,病必益甚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3.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 
      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   
註解:[1]滑大以代而長者,陽邪之脈也,陽邪自外傳裏,故令人目有妄見,
      志有所惡,此陽并於陰而然。治之之法,或陰或陽,或先或後, 
      擇其要者先之,可變易已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4.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
      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冲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 
      各以其色言其病。   
註解:[1]闕中:眉間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
      痺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濁。(冲:深也)
   [2]至如厥逆病起四支,則病在下而色亦見於地。
      (地者:面之下部也)
   [3]此其常候,故可因其色以言其病。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5.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黃帝曰:大氣入於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註解:[1]大氣,大邪之氣也。大邪之入者, 
      未有不由元氣大虛而後邪得襲之,故致卒死。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6.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註解:[1]如拇指者,成塊成條聚而不散也,此為最凶之色。
   [2]赤者固不佳,而黑者為尤甚,皆卒死之色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7.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註解:[1]察色以言時,謂五色有衰王,部位有克賊,色藏部位, 
      辨察明而時可知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8.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   
註解:[1]庭者:顏也。相家謂之天庭,天庭最高,色見於此者, 
      上應首面之疾。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19.闕上者咽喉也。
註解:[1]闕在眉心。闕上者:眉心之上也,其位亦高,故應咽喉之疾。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0.闕中者肺也。
註解:[1]闕中:眉心也。中部之最高者,故應肺。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1.下極者也也。
註解:[1]下極者:兩目之間。相家謂之山根,心居肺之下,故下極應心。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2.直下者肝也。
註解:[1]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3.肝左者膽也。
註解:[1]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4.下者脾也。
註解:[1]年壽之下者,相家謂之準頭,是為面王,亦曰明堂,準頭屬土, 
      居面之中央,故以應脾。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5.方上者胃也。
註解:[1]準頭兩旁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謂之蘭臺延尉, 
      脾與胃為表裏,脾居中而胃居下,故方上應胃。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6.中央者大腸也。
註解:[1]中央者,面之中央,謂迎香之外,顴骨之下,大腸之應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7.挾大腸者腎也。
註解:[1]挾大腸者,頰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腎有兩,四藏居腹,惟腎附脊
      ,故四藏次於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8.當腎者臍也。
註解:[1]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29.面王以上者小腸也。
註解:[1]面王,鼻準也,小腸為府,應挾兩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 
      小腸之應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0.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註解:[1]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為膀胱處之應。子處:子宮也。
   [2]凡人人中平淺而無髭者多無子,是正子處之應, 
      以上皆五藏六府之應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1.顴者肩也。
註解:[1]此下復言肢節之應也。顴為骨之本,而居中部之上,故以應肩。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2.顴後者臂也。
註解:[1]臂接手肩,故顴後以應臂。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3.臂下者手也。
註解:[1]手接于臂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4.目內眥上者膺乳也。
註解:[1]目內眥上者,闕下兩旁也。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5.挾繩而上者背也。
註解:[1]頰之外曰繩,身之後為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6.循牙車以下者股也。
註解:[1]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應股。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7.中央者膝也。
註解:[1]中央,兩牙車之中央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8.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
註解:[1]脛接於膝,足接於脛,以次而下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39.巨分者股裏也。
註解:[1]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裏者,股之內側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0.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
註解:[1]巨屈,頰下曲骨也。膝臏,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
   [1]以上藏府肢節部位,有色見面部三圖,在圖翼四卷。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1.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註解:[1]部分既定,陰陽乃明,陽勝者,陰必衰,當助其陰以和之。
      陰勝者陽必衰,當助其陽以和之,陰陽之用無往不在,知其盛衰, 
      萬舉萬當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2.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註解:[1]陽從左,陰從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能別左右, 
      是謂大道。
   [2]男女異位者,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故曰陰陽。
      陰陽既辨,又必能察其潤澤枯夭,以決善惡之幾, 
      庶足謂之良工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3.沈濁為內,浮澤為外。
註解:[1]內主在裏在藏,外主在表在府,皆言色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4.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 
      痛甚者為攣,寒甚者為皮不仁。   
註解:[1]凡五色之見於面部者,皆可因此而知其病矣。
      (不仁:麻痺無知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5.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沈以知淺深,察其澤夫以觀成敗, 
      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註解:[1]浮者病淺,沈者病深。澤者無傷,夭者必敗。散者病近, 
      搏者病遠。(搏:聚也)
   [2]上者病在上,下者病在下。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6.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 
      乃知新故。   
註解:[1]神積於心則明,故能知已往來今之事,相氣不微,氣不能隱也, 
      不知是非,無是非之惑也。屬易勿去,專而無膩也。
      (新故:即往今之義)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7.色明不麤,沈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註解:[1]色明不麤,言色之明澤不顯,而但見沈夭者,其病必甚。
   [2]若其雖不明澤,而亦無沈夭之色者,病必不甚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8.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註解:[1]稚馬曰駒。駒駒然者,如駒無定,散而不聚之謂,故其為病尚散。
      若有痛處,因於氣耳,非積聚成形之病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49.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註解:[1]水邪克火,腎乘心也。
   [2]腎邪乘心,心先病於中,而腎色則應於外, 
      如以下極而見黑色者是也。不惟心腎,諸藏皆然。
   [3]凡肝部見肺色,肺部見心色。腎部見脾色,脾部見肝色, 
      及六府之相克者,其色皆如是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0.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 
      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   
註解:[1]面王上下,為小腸膀胱子處之部,故主小腹痛下及卵痛。圜直者:
      色垂繞於面王之下也。
   [2]莖:陰甚也。高為本,下為首。因色之上下,而分莖之本末也。
   [3]凡此者,總皆狐疝㿉陰之屬。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1.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圓左右, 
      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註解:[1]面王之部與男子同,而病與男子異者,以其有血海也。
   [2]色散為痛,氣滯無形也。色搏為聚,血凝有積也。
   [3]然其積聚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見。
      若其色從下行,當應至尾骶,而為浸淫帶濁,有潤如膏之物, 
      或暴因飲食,即下見不潔,蓋兼前後而言也。
     (胝:當作骶。尻臀之之間也。)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2.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註解:[1]色見左者,病在左。色見右者,病在右。
   [2]凡色有邪而聚散不端者,病之所在也,故但察面色所指之處, 
      而病可知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3.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 
      在面王為不日。   
註解:[1]色者,言正色也。正色凡五,皆宜端滿,端謂無邪,滿謂充足, 
      有別鄉者,言方位時日各有所主之正向也。
   [2]別鄉赤者,又言正向之外而有邪色之見也,赤如榆莢見於面王, 
      非其位也。
   [3]不當見而見者,非其時也,是為不日。(不日者,失其常度之謂)
   [4]此單舉赤色為俞,而五色之謬見者,皆可類推矣。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4.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註解:[1]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虛所進之方, 
      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則乘之上向也。
   [2]下銳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主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出典:靈樞五色篇全
條文:55.以五色命藏,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
      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註解:[1]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色五藏之配合,如青屬肝,肝合筋。
   [2]凡色青筋病者,即為肝邪,而察其所見之部,以參酌其病情, 
      諸藏之吉凶,可倣此而類推矣。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註解:[1]五藏六府,目為之候,故目之五色,各以其氣,而見本藏之病。
      脾應中州。
   [2]胸中者,脾肺之部也。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2.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註解:[1]足太陽經為目上網,故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病。
   [2]足陽明經為目下網,故赤脈從下上者為陽明病。
   [3]足少陽經外行於銳眥之後,故從外走內者為少陽病也。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3.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是一脈半一歲半死, 
     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死,見三脈三歲死。   
註解:[1]此邪入陰分,而病為寒熱者,當反其目以視之,中有赤脈, 
      形如紅線,下貫瞳子,因其多少,以知其死之遠近也。
      寒熱篇文與此同,但彼專言瘰癧之毒發為寒熱, 
      此節單以寒熱為言,理則同也。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4.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 
     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註解:[1]齲齒:齒痛也。
   [2]足陽明入上齒中,手陽明入下齒中,故按其陽脈之來, 
      其脈太過者,其經必獨熱,而其左右上下,亦因其部而可察也。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5.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 
     多赤多青多黑皆見者寒熱。   
註解:[1]血脈者,言各部之絡脈也。
   [2]赤黑皆見者,陰陽互勝之色,故或寒或熱。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6.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 
     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註解:[1]黃疸:黃病也。疸有陰陽,脈小而濇者為陰疸,陰疸者脾土弱也,
      故不嗜食。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7.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沈等者,病難已也。
註解:[1]氣口候陰,入迎候陽,故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 
      此陰陽表裏之分也。
   [2]若寸口人迎大小浮沈相等者,非偏於陰即偏於陽, 
      此病之所以難已。五色篇與此稍同。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8.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註解:[1]手少陰,左寸心脈也,此與平人氣象論所云相同,詳見前三十三。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9.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註解:[1]嬰兒漸成,水為之本,髮者腎水之榮,頭毛逆上者, 
      水不足則髮乾焦,如草之枯者,必勁直而豎也。
   [2]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亦此理也。
   [3]然此以既病為言,若無病而頭毛逆上者,即非吉兆。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0.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註解:[1]耳者,少陽膽之經。青者,厥陰肝之色。
   [2]肝膽本為表裏,青主痛,肝主筋,故為掣痛。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1.大便赤瓣飱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飱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註解:[1]赤瓣者,血穢成條成片也。赤瓣飱泄,火居血分, 
      若脈小而手足寒是為相反,所以難已。
   [2]若止於飱泄而無赤瓣,非火證也,脈雖小而手足溫,以脾主四肢,
      而脾氣尚和,所以易已。
主題:色脈諸診
出典:靈樞論疾診尺篇
條文:12.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 
      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日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夏傷於暑, 
      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註解:[1]陰陽之氣,極則必變,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 
      此天地四時消長更勝之道也。(癉:即溫熱之病)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1.夫脈之大小滑濇浮沈,可以指別。
註解:[1]小者;細小,陰陽俱不足也;大者:豁大,陽強陰弱也。
   [2]滑者往來流利,血實氣壅也;濇者往來艱難,氣滯血少也。
   [3]浮者輕取,所以候表;沈者重按,所以候裏。
   [4]夫如是者得之於手,應之於心,故可以指而分別也。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2.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註解:[1]象:氣象也。肝象木之曲直,而應在筋; 
      心象火之炎上,而應在脈;脾象土之安靜,而應在肌肉; 
      肺象金之堅斂,而應在皮毛;腎象水之潤下,而應在髓骨。
   [2]凡若此者,藏象之辨,各有所主,皆可以類而推也。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3.五藏相音,可以意識。
註解:[1]相:形相也。音:五音也。相音:如陰陽二十五人篇, 
      所謂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之類。
   [2]又如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
   [3]若以勝負相參,臧否自見。五而五之,二十五變,凡耳聰心敏者,
      皆可以意會而識也。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4.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註解:[1]五音者,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此其常色也。
   [2]至於互為生克,診有精微,凡目明智圓者,可以視察而知也。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5.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註解:[1]因脈以知其內,因色以察於外,脈色明則參合無遺, 
      內外明則表裏具見,斯可萬全無失矣。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6.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註解:[1]青者:肝色見也。長而左右彈,言兩手俱長而弦強也。
   [2]彈:搏擊之義。此以肝邪有餘,故氣積心下,及於支胠因成肝痺,
      然得之寒濕,而積於心下支胠者,則為肝痺,積於小腹前陰者, 
      則為疝氣,總屬厥陰之寒邪,故云與疝同法。
   [3]肝脈起於足大指,與督脈會於巔,故病必腰痛足冷頭痛也。
      (胠:腋下之脅)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7.赤脈之至也,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註解:[1]此下即所以合脈色也。
   [2]赤者心之色,脈喘而堅者,謂急盛如喘而堅強也。
   [3]心藏居高,病則脈為喘狀,故於心肺二藏獨有之,喘為心氣不足,
      堅為病氣有餘。心脈起於心胸之中,故積氣在中,時害於食,積為
      病氣積聚,痺為藏氣不行。
   [4]外疾:外邪也,思慮心虛,故外邪從而居之矣。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8.黃脈之至也,大而虛。
     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註解:[1]黃者:脾色見也。脈大為邪氣盛,虛為中氣虛,中虛則脾不能運,
      故有積氣在腹中。脾虛則木乘其弱,水無所畏,而肝腎之氣上逆,
      是為厥氣,且脾肝腎三經皆結於陰器,故名曰厥疝, 
      而男女無異也。
   [2]四支皆稟氣於脾,疾使之則勞傷脾氣,而汗易泄,汗泄則表虛, 
      而風邪客之,故為是病。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9.白脈之至也,喘而浮。
     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
     得之醉而使內也。   
註解:[1]白者:肺色見也。脈喘而浮者,火乘金而病在肺也。喘為氣不足,
      浮為肺陰虛。肺虛於上,則氣不行而積於下,故上虛則為驚, 
      下實為積氣在胸中,喘而且虛。病為肺痺者,肺氣不行而失其治節也。
   [2]寒熱者:金火相爭,金勝則寒,火勝則熱也。其因醉以入房, 
      則火必更熾,水必更虧,腎虛盜及母氣,故肺病若是矣。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10.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
      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註解:[1]黑者:腎色見也。上言尺之上,則尺外以候腎也,腎主下焦, 
      脈堅而且大者,腎邪有餘,故主積氣在小腹與陰部,因成腎痺。
      其得於沐浴清水而臥者,以寒濕內侵,而氣歸同類,故病在下焦, 
      而邪居於腎。
主題: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11.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 
      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註解:[1]凡此色脈之不死者,皆兼面黃,蓋五行以土為本, 
      而胃氣之猶在也。
   [1]此脈色之皆死者,以無黃色,無黃色則胃氣已絕,故死。
   [2]上文言合脈色以圖萬全,此二節則單言五色,亦可以決死生也。
主題: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出典:素問經絡論全
條文:1.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註解:[1]經有五行之分,故有常色;絡兼陰陽之應,故無常變。
主題: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出典:素問經絡論全
條文:2.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註解:[1]五藏合於五行,故五色各有所主,而經脈之色,亦與本藏相應, 
      是為經之常色。
   [2]按此節但言五藏而不及六府者,大都經文皆以五藏為主, 
      言五藏則六府在其中矣。
   [3]凡三陰三陽十二經之常色,皆當以此類推。
主題: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出典:素問經絡論全
條文:3.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註解:[1]此言絡有陰陽而色與經應,亦有同異也。
   [2]脈度篇曰: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故合經絡而言,則經在裏為陰,絡在外為陽。
   [3]若單以絡脈為言,則又有大絡孫絡,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
      是為陰絡,陰絡近經,色則應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藏, 
      而色有常也。
   [4]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陽絡浮顯,色不應經, 
      故隨時之氣以為進退,而變無常也。
   [5]觀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其義可知,
      何近代諸家之註,皆以六陰為陰絡,六陽為陽絡, 
      豈陽經之絡必無常,陰經之絡必無變乎,皆誤也。
主題: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出典:素問經絡論全
條文:4.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註解:[1]此即言陽絡之變色也。(淖:濡潤也。)
主題: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出典:素問經絡論全
條文:5.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註解:[1]如前五色之應五藏者,皆常色也。
   [2]常色者,無病之色也。若五色具見,則陰陽變亂,失其常矣, 
      故為往來寒熱之病。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1.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註解:[1]有故病:舊有宿病也。五藏發動,觸感而發也,脈色可辨如下文。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2.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註解:[1]徵:驗也。脈小者邪氣不盛,色不奪者形神未傷,故為新病。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3.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註解:[1]病久而經氣不奪者有之,未有病久而形色不變者, 
      故脈不奪而色奪者為久病。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4.微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註解:[1]表裏俱傷也。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5.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註解:[1]表裏俱無恙也。
主題: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出典:素問脈要精微論
條文:6.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註解:[1]肝脈弦,肝主筋,腎脈沈,腎主骨。蒼者肝腎之色,青而黑也, 
      赤者心火之色,心主血也,脈見弦沈而色蒼赤者,筋骨血脈俱病, 
      故必當為毀傷也。
   [2]凡毀傷筋骨者,無論不見血已見血,其血必凝,其經必滯, 
      氣血凝滯,形必腫滿,故知濕氣在經,而同於中水之狀。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1.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註解:[1]茲:滋同。如草滋者,純於青而色深也。此以土敗木賊, 
      全失紅黃之氣故死。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2.黃如枳實者死。
註解:[1]黃黑不澤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3.黑如炲者死。
註解:[1]炲:煙煤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4.赤如衃血者死。
註解:[1]衃血,死血也,赤紫而黑。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5.白如枯骨者死。
註解:[1]枯槁無神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6.此五色之見死也。
註解:[1]藏氣敗於中,則神色夭於外。
      三部九候論曰: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此之謂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7.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註解:[1]此眥五色之明潤光彩者,故見之者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8.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註解:[1]生:生氣也。言五藏所生之正色也。
   [2]縞:素帛也。以縞裹五物者,謂外皆白淨,而五色隱然內見也。
   [3]朱與紅皆赤,朱言其深,紅言其淺也。
   [4]紺,青而含赤也。
   [5]凡此皆五藏所生之正色,蓋以氣足於中,而後色榮於外者若此。
   [6]前第三十章精明五色,當與此篇互閱。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9.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 
     黑當腎鹹。   
註解:[1]當:合也。此五色五味之合於五藏者,皆五行之一理也。
主題:五藏五色死生
出典:素問五藏生成篇
條文:10.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註解:[1]肺主皮毛故白當皮,心主血脈故赤當脈,肝主筋故青當筋, 
      脾主肉故黃當肉,腎主骨故黑當骨也。